[媒体声音·新民晚报头版] 机身淡淡火焰纹 见证中国飞天梦——两台航天发动机上午进“钱馆”

2015年05月19日

今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两件重量级展品——嫦娥”“北斗”“神舟等航天器提供动力的空间发动机。

小小的头部、大大的身体,灰灰的皮肤带着蓝紫色的纹路,两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神秘物件,今早在钱学森图书馆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其实,这是钱馆迎来的两件重量级展品——为嫦娥”“北斗”“神舟等航天器提供动力的空间发动机。

这一大一小两个刚刚加入钱馆的重量级新伙伴,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这两种型号的发动机是分别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则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两台发动机的顶部都有2个空气阀门,接着是小巧的头部,然后是相对较大的身部。头部虽小,却是核心部件所在。发动机点火时温度很高,头部构件内部的液汽温度甚至可达3000℃的高温,对部件材料是一个考验,这时需要将温度快速冷却,这个小小的过程就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汗水和智慧。 

像这台490牛发动机就完全具备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八〇一所发动机研究室主任刘昌国说。不同任务的航天器需要不同的动力要求,别看490牛发动机个子小,这一型号的发动机经常需要单独作战,独自上天,因此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相当高的要求。其实,490牛发动机是一位元老,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空间发动机,主要为卫星变轨提供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款发动机已经在无数颗卫星上成功应用,被誉为金牌发动机。 

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提出到月亮上去的设想,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新得以实现航天梦。天上几分钟,地上无数耕耘。为了保障航天任务圆满完成,需要进行缜密的地上试验。其实,这两件发动机身上淡淡的蓝紫色火焰纹就见证着它们在地面试验中付出的努力。正是它们一次次的调试,才让更多发动机兄弟为中国的飞天梦成功护航。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5/17/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