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2014)

2014年11月20日

展览简介:  

20世纪80年代,当“新技术革命”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时,钱学森在众多论述中梳理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等概念,并着重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产业革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富有科学预见性地提出,在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之后,将迎来第六次产业革命。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包括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

在推进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建设中,钱学森对沙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曾预言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是从沙产业做起。可喜的是,近二十几年来,在我国广袤的荒漠戈壁上出现了许多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践行沙产业的成功案例,体现了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展览通过一系列历史照片、文献、钱学森手稿理清钱学森产业革命理论的发展脉络,告诉人们何为“沙产业”及发展沙产业事业的要义。此外,展览通过一系列图片、报道和实物的展示,向人们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晚年对祖国西部沙漠事业的关心;以及在他理论指导下,西部人民多年实践所获得的喜人成果。

展览旨在纪念30年前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向民众描绘中国航天之父的另一个侧面:一位晚年心系富民、志在强国的爱国科学家形象。同时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与沙产业事业,联系与号召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关注这项事业,将这件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基础工作做好、做实、做到底。


展览时间:2014.9~2015.1

展览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概况:展线长约250米,展柜10个,实物展品约4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