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人民网]60年前,他带着强国梦归来——上海交大举办活动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

2015年10月16日


人民网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姜泓冰)60年前,他突破重重阻碍回国,担负起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永不放弃”——关于回国原因,他曾这样解释。


正值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等及钱学森同事、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


60年前赤子归来,催发火箭导弹卫星的迅速“上天”


1955年10月,已经是加州理工学院戈达德讲席教授和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的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回国。从此,他把个人的事业选择与国家强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担负起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建立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并逐步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航天大国。


1955年11月,钱学森在归国后的第二个月就着手筹建中科院力学所,并开始培养科技人才。1956 年2月,他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发展我国火箭、导弹、卫星科技。为1956—1967 年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担任综合总体组长,主持起草国家长期科技发展报告。1956年10月组建我国导弹、火箭、卫星研究院。他亲自编写教材,从培养青年学生做起。短短三年,我国第一枚火箭升空。1964年6月,地地导弹成功试验。1965年1月,他主持制定《火箭技术八年(1965—1972)发展规划》。1966年10月,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68年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天。1971年后,应用、气象、通信和定点卫星接连飞天。20世纪80年代洲际导弹、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返回式卫星相继成功,使中国在这方面很快赶上美苏先进科技国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无可估量的卓越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


1987年钱学森在访问英国时,曾这样向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解释自己选择归国的原因:“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国,道理其实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永不放弃。” 60年前离开美国时,他曾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郑重许下的承诺,也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座谈会上,有学者称钱学森为“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效力的突出典范”。建国之初,正是在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海外留学人员先后回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在讲话中说,希望钱老的感人事迹和光辉成就能够感召中国广大的高层次人才和海归人才,以他为榜样,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坚持勇攀高峰的锐气,努力创造出一流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钱学森的思想遗产:从系统工程到沙草理论


15日下午,来自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与会嘉宾共四十余人参加“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研讨会,从另一些角度,介绍了钱学森归国后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他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创建系统科学,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晚年更在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术领域不懈探索耕耘,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引入西方管理科学方法的先行者,钱学森创建了我国早期管理科学研究机构。1954 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美国出版,第一次提出在工程设计和实验中能够直接应用的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回国后,从探索并建立了组织管理现代大规模科学试验的航天系统工程开始,经过长期实践和酝酿,他把系统工程与运筹学、控制论与管理科学等统一起来,成为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


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沙草产业说”,也对我国的西部开发产生了影响。变沙为宝,变害为利,变失为得的思想及实践行动,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态得以恢复。有学者说,2008年,仅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总产值就高达3000 亿元人民币。甘肃、宁夏以钱老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2010年5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2010年绿色经济报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015/1015/c134768-2680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