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举办高校博物馆学术论坛 中外专家共话高校博物馆使命与发展

2016年01月16日


1月13日,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高校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主题学术论坛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市教育系统网管中心副主任王力力出席论坛开幕式,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江卫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Hugues·Dreyssé教授,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研究员Andrew·Simpson博士,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环境艺术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郭羿承博士受邀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分别就高校博物馆育人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大学博物馆与公众和大学的关系等议题开展探讨。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高校博物馆领域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江卫平教授代表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高校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之间寻求平衡,是今后高校博物馆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随后的主题发言中,江教授向与会听众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概况,并详述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活动设计与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与建议。江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平台,促进各个高校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提升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让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更多人走进高校博物馆。



Dreyssé教授以欧洲大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西方高校博物馆建设理念、管理模式、公众开放的发展历程。Dreyssé教授指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办学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公众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虽然存在经费预算不足、缺乏合作伙伴和藏品管理分散等问题,但同时也具有更少的官僚主义、高校科研力量雄厚、运营自由度更高等先天优势。作为身处高校的公益文化机构,高校博物馆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地位,立足高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使命,志在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成为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并最终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大学发展。



Simpson博士以高校博物馆与高校间的关系为视角,与在场听众分享了大学博物馆的目标、价值、受众及其组织网络。Simpson博士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总结了高校博物馆的四种管理模式,Simpson博士在发言中表示,高校本身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机构,高校博物馆作为其中的独特的分支机构,其运营环境是相对复杂的,不仅从内部受制于高校相关政策;更在外部受到政府立法、博物馆专业标准和学校教育大纲的制约。高校博物馆不仅要成为大学科研、教学和社区参与的重要资源宝库,更应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大学相结合,进一步面向社会成为高校品牌的塑造者。随着高校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日益专业化,高校博物馆更需要积极作为,让包括学校管理层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广大群体了解到高校博物馆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此外,两位外国专家还向与会听众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等机构,并诚挚欢迎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加入,共同致力于推动全世界高校博物馆间的合作交流与共赢发展。



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环境艺术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郭羿承博士以文化产业艺术授权研究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包括大学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与公共文化的对接,生动阐述了从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国际通行模式、艺术授权规划建议及台北故宫文化产品开发案例等。





最后,参与论坛的听众分别就高校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唤起公众关注,高校博物馆如何在大学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以及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具体实践等问题与主题发言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

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文博专业领域研究学者,来自华师大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