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梁启超幼子梁思礼:工资只有留美同学百分之一,却不后悔回国

2016年04月21日


“上世纪80年代,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回国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创建起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用他的人生实现了父亲的一个心愿:科技报国。


记者今天采访了钱学森图书馆史贵全教授,他曾在2006年拜访过梁思礼,听他讲述人生。上世纪80年代,梁思礼的工资只有留美同学的百分之一,但他不后悔当年回国。“梁先生与梁启超的其他子女一样,都有强烈的报国意愿,这是梁启超家风的影响。”史贵全感慨地说。
 

梁思礼(左)接受钱学森图书馆专家采访。  史贵全供图


家风影响,梁家出了三位院士


1924年8月,51岁的梁启超老年添子,第九个孩子梁思礼诞生了。梁启超十分疼爱他,给他取了小名“老白鼻”(英文baby的谐音)。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石磊介绍,在梁启超写给亲友的信中,有多处写到“老白鼻”:“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机会。”“他非常听话,又非常聪明,还取笑保姆把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一面说一面抱着小猫摔下地。”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1月梁启超逝世,那时小思礼才4岁。梁启超一生没什么积蓄,去世后梁家经济很快紧张起来。梁思礼的母亲王桂荃不得不将家里的旧楼卖了,后来又将新楼出租。史贵全告诉记者:“梁思礼小时候和几个哥哥姐姐住在一起,受他们影响很大。可以说,梁启超通过他培养的子女,把思想传递给了幼子。”


梁启超著有《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激励了众多国人。爱国,报国,为建设“少年中国”孜孜矻矻,是他倡导的精神。在其教育和影响下,梁家出了三位院士: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是航天专家。


虽然是国学大师,但梁启超很重视西方科技,热衷科学思想启蒙。史贵全觉得,很可能是受此影响,梁思礼在天津读完高中后,前往美国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后又学习自动控制专业。他是梁启超子女中唯一一名理工科领域的大家,可谓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科技报国,感到无比自豪光荣


1949年9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梁思礼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开始了回国航程。与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等科学家一样,他也从美利坚回到新中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


多年以后,一头华发的梁思礼在演讲中讲述了一件事,震撼了青年学子的心灵:他在美国留学时有一个中国好友,毕业后留在美国,后来成为波音宇航公司首席科学家。他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梁思礼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上世纪80年代,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回国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创建起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航天可靠性工程,让弹箭成功发射


史贵全介绍,梁思礼回国后,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成为钱学森手下的得力干将。控制系统决定了导弹发射后的轨迹:能打多远?能否精确打中目标?1962年,我国试射中近程导弹失败,梁思礼带领团队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航天可靠性工程”思想:“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带队研制出合格的控制系统。1964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两年后,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实现了“两弹结合”。此后,他又投身洲际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为我国1980年成功发射首枚洲际导弹做出了贡献。


梁思礼还参与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该型号火箭首飞因一根导线断开坠毁后,他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大幅提高了发射可靠性。1975年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将2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上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那年也是梁思礼回到祖国的第50个年头。他受邀登上观礼台,见证一枚枚导弹军车在广场上驶过,心中感慨万千。梁启超一生为振兴中华著书立说,若泉下有知,看到“老白鼻”为中华崛起立下功勋,会是何等的欣慰与骄傲!



原文链接: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