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中国科学报]缅怀先行者 开启航天日

2016年04月25日


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黄辛)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4月22日在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为了迎接首届“中国航天日”,同时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在贺信中表示,1956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创建。从此,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曾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在贺信中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


钱学森曾提出探空火箭研制先行的想法,而上海航天正是从这里起步。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当时各种困境,钱学森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同年11月,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经过该院选址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探空火箭研制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上海 青少年展示自制航模

 

本报上海4月24日讯(记者黄辛)今天,在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原本空旷宽敞的广场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上海市各所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通过作品展演活动,展示着自己的航天梦想。


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种植植物展示、大型水火箭特色模型、模拟火星地面、四轴稳定飞机飞行展示、气火箭制作……一项项引人入胜的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在广场展示台上轮番上演,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探究竟。


“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压力就会变大,气火箭就是利用这种压力飞上天的。”在展示摊位上,光明小学的同学向好奇的围观者认真介绍着自己的气火箭制作项目。“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像钱学森那样伟大的科学家,造出真正的火箭和飞船,帮助祖国征服宇宙、征服太空。”一位同学说。


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二楼,每周末固定开设的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中国科学报》 (2016-04-25 第4版 综合)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