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上海交通大学调研

2016年06月23日


6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详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有关领导一同视察。



刘云山来到上海交大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观看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的成长历程、一生所涉猎的广泛学科领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刘云山观摩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十四期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的现场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结合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学术之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学员代表船建学院王鸿东、材料学院刘琳、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孙丹阳、机动学院马遵龙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感受。刘云山听了大家的汇报非常高兴,表示给热爱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交大学子“点赞”。刘云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认识所有事物的一把钥匙,90后的年轻人喜欢并学习马克思主义令人欣慰。

在馆内上海交通大学主题出版物展台前,刘云山听取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海内外发行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12卷200余册的编纂进程介绍,对我校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编撰者之一、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之子向隆万教授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钱学森图书馆三楼,刘云山同志和来自基层的部分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代表就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互动交流。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表示,团队把党支部建在洱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十多年致力于“水专项洱海治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船建学院肖龙飞说,海洋石油981平台团队党支部攻坚克难贯彻国家海洋战略,为“981”深水钻井平台保驾护航;凯原法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15名教师13名是海归,支部书记崔香梅表示,海外留学十年回到国内,最深的感触是来自组织的关怀,当了支部书记要继续传递这份关爱,让海归老师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党支部书记王韬表示,急诊室党员们发扬“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的“急诊精神”,体现党员医务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为和担当。学生代表陆小凡、薛佳玥、刘慧敏、魏桢琦分别从大学生易班建设、全球华语短诗大赛、学生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实践与经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介绍了上海交大党建工作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学校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院系层面强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调“制度化建设”,每周召开党务专题会、每月召开支部书记例会、每季度召开书记院长季度座谈会,强化党的领导,部署和落实重要工作;强调教学、科研、管理的“三大引领”;强调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并对相关专题深入研究和探索。

刘云山发表讲话,认为上海交通大学党的建设工作抓得很扎实。刘云山指出,高校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他对上海交大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强调一定要把互联网载体、平台和阵地紧紧地抓在手上。刘云山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表示肯定,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辅导员,提倡名师、院士、教授都要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刘云山就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他殷切寄语,希望上海交大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的建设中都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离开钱学森图书馆时,刘云山还关切地询问了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毕业远航教育的2016届毕业国防生们的毕业去向和体会。当得知同学们即将奔赴新疆马兰、海南文昌等祖国各地基层部队时,刘云山亲切勉励大家毕业之后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不要忘记曾是交大的学子、曾是一名国防生;谆谆告诫大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刘云山一行还乘车参观了徐汇校园,听取了党委书记姜斯宪对学校历史、发展情况和校园建设的介绍。




刘云山一行视察了老图书馆、百年校庆纪念碑、体育馆、总办公厅、凯原法学楼、体育场、文治堂、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执信西斋、包兆龙图书馆、新上院、中院等,他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对上海交大用校史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表示赞赏。






徐汇校区是交通大学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高校中在原址上历史最长的校区,拥有14座省级历史保护建筑,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和刚刚建成的新建筑物交相辉映,传承并弘扬着百廿交大的精神文脉。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1049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