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上观新闻]历时八年成就《学森颂》,以诗词缅怀“中国航天之父”

2017年05月26日


晚年时,钱老还能将云南大观楼的长联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上、下联均近百字。



“他用绚丽多彩的人生,和对祖国母亲的忠心赤胆,在茫茫太空,谱写了一部,如此惊天动地的诗篇。”5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热闹非凡,在朗诵艺术家雄浑饱满的朗诵声里,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的《学森颂》诗词集正式出版发行。《学森颂》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历时八年编撰而成,共收录关于钱学森的各类诗词451首(阙),是国内首部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歌颂科学家钱学森的文学作品集。

 

历时八年终成《学森颂》


《学森颂》收录歌颂钱学森的诗词作品451首。

 

钱学森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美誉。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为祖国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在整理馆藏档案文献时发现,很多钱学森生前好友、学术同仁、亲朋好友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送给钱学森的生日贺卡、新年卡片、书信和赠书时,有很多诗词、楹联等内容,表达和寄托了对钱老的感谢、赞颂、祝福与敬仰。”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学森颂》主编张凯说。

 

这些情真意切的诗词作品,赋予了钱学森研究中心出版这本诗集的最初启悟。张凯介绍,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以来,工作人员耗费了八年多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书籍杂志以及互联网中潜心发掘、搜集了近千首有关钱学森的诗词。2016年8月,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之际,研究中心开展以钱学森为主题的诗词征集活动,征集到各类体裁诗词作品100余首。最终,《学森颂》一书收录了370余位作者的451首作品。

 

从钱学森回国伊始,直至其诞辰105周年,诗词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诗集收录的最早一首作品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于1956年所作《赠钱学森》一诗。“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1994年9月12日,钱学森还将诗的内容抄送堂妹钱学敏,并说这首诗“说的是1956年12月科学规划的事,我很怀念那个年代。”

 

《学森颂》的作者群体十分庞大。如《贺钱学森》作者黎照寰,为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时期的校长;《祝贺钱学森学长荣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作者戴中溶、王启熙等,则是他的1934级级友。而《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作者莫其孝,年逾八十,是湖南省桃江县石牛江镇上七里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诗词征集一等奖作品《水调歌头·纪念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白领翁钦润所作。首发式上,他说,自己患有视弱,无法追随钱老的脚步报考航空航天专业,是挥之不去的遗憾,“我希望能以诗词的形式追忆、缅怀钱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钱老以读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新书首发现场,朗诵艺术家登台朗诵诗词作品。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学森颂》新书首发现场,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专程来沪,他说,《学森颂》诗词集面世,是为了让读者更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弘扬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十几年前,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永刚说,“社会对钱学森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在钱永刚的印象里,钱学森虽然不作诗,但很喜欢诗。他的藏书中,有不少唐诗、宋词以及文人的诗词评述作品。晚年时,钱老还能将云南大观楼的长联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上、下联均近百字。别人写给钱老的对联、书信,只要写得有意境,他都一一保留了下来。

 

不过,钱学森对诗词的喜好,有个很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钱学森思考问题,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培养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同时注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但现在的教育,往往重逻辑、轻形象。”钱永刚说,“在他看来,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很好途径。所以他喜欢诗词、音乐、艺术,都从这个‘功利性’的目的出发。”

 

钱永刚介绍,未来还将出版一系列有关钱学森的书籍。既包含钱学森学术思想的介绍,也包含他的生平年谱、归国历程考察等内容。

 

题图: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说,钱老认为诗词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图片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