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新民晚报]一张“绝密”准生证 揭开香港与内地间一段文化因缘

2017年07月03日


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昨天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该活动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公共图书馆共同策划举办,通过展览和讲座的方式,揭开了一段自1956年开始,香港与内地之间,因唱片结下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因缘,展览中所有文献档案均为首度公开。

  

缘 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唱片出口销售业务活动蓬勃发展,海外各界人士都急迫地需要了解新中国音乐、戏曲、曲艺新老作品的近况,尤其是在华侨聚集的港澳地区、东南亚等地,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浓郁。但建国后红色中国的出版物在很多国家的海关被拦截,为了让中国唱片的音乐产品抵达未与共和国建交的地区,1956年中侨委在香港发起成立了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唱片为基础,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遂造就了“艺声唱片”的品牌。

  此次展览,首次公开了一封标注“绝密”的文件(见图),文件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要求中国唱片厂协助中侨委做复制唱片的工作。作为 “艺声唱片”最早的准生证之一,这份绝密函清楚地说明了拟成立新公司的目的,是要“弥补中国唱片不能输入的某些空白地区”,以“满足海外侨胞文艺生活上的要求……使侨胞都能听到祖国的声音”以发挥“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缘 来

  香港的音乐爱好者相当困惑:同样的中国民乐为什么有中唱上海版和艺声版?而中唱也接到大量举报称,目前香港出现了一家叫艺声的盗版商。他们无法回应这种举报,因为当时只有少量关键人物知道此中秘密。京剧、民乐、滑稽戏、黄梅戏……特殊年代通过这样的秘密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展出的“1955年11月4日第一批要求复制唱片目录”可以看出,在节目选题上,中国唱片当时充分考虑到在港及海外华侨对祖国深刻的情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福建地方戏曲,包括梨园戏、蒲剧和闽剧。广东地方戏曲则排在第二位,全部为粤剧。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就已相当频繁与密切了。内地的艺术团体纷纷访问香港,进行交流演出。香港对文化兼容并包的姿态,使其对祖国各地的戏曲、曲艺、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都有一批热切的听众。而“艺声”也开始尝试出版一批与港人熟悉的潮粤节目风格迥异的唱片,将丰富多彩的内地音乐文化输入香港,受到港人喜爱,反响热烈。1963年4月,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知名京剧演员皆来港,在港居住60天,演出49场,观众近9万人。张君秋先生带去了《玉堂春》,引起轰动。

  

展 览

  此次展览围绕“艺声初啼”“凤城古音”“岭南乡情”“丝竹弄弦”“文武昆乱”“银幕放歌”“东西交融”“情满香江”等几大主题展开,以唱片为切入点,解读“艺声唱片”对于香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为观众集中呈现了多组“中国唱片”与“艺声唱片”的对比。展览用唱片封套的差异直观呈现这段特殊而有趣的历史,借多媒体音频试听设备,感受当时这些唱片的声音原貌,并展陈一批首次亮相的与艺声相关的珍贵历史文件,如信函、协议、订单、唱片目录、节目单、报摘等,为观众带来那个年代生机勃勃的城市音乐生活。此次上海站的活动从6月30日至8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主题活动之一,该活动还将陆续在北京、厦门、香港多地举行。  记者 孙佳音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lab/html/2017-07/01/content_8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