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研讨会在我馆举行

2020年07月23日


 7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主办的“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和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课程思政教育专家顾海良、程恩富、逄锦聚、刘西拉、骆郁廷、陈锡喜、陈大文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多个省市高校的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讨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政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思政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除“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之外,“科学家精神”教育应当成为同样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顾锋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来宾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特殊时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次高端论坛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政理论课是关键课程,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这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这两点。高校大学生需要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家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学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求相对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相对接,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对接。上海交通大学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科学家精神教育深度契合,希望在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推进思政课内涵建设形成特色和亮色,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建设能够对思教师素养提升发挥支柱作用。



杨长亮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系统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市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一系列进展和未来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能够将科学家精神教育与思政教育改革和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有机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副院长陈鹏教授介绍了学校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情况。陈鹏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头号推动力。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战斗力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是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人文艺术规律学科。马克思主义核心战斗力的本质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在先进价值观指引下正确地运用规律,使思想理论和现实良性互动,使思想理论进步和改变现实协同共进。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建立,靠的是对矛盾问题的发现力、解释力和解决力。我们需要以科学家精神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政教育,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创造性、卓越性彰显出来,探索创造性和卓越型的思政教育。



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是钱学森先生的母校,上海交大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经验是可贵的,值得推广,这和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立德树人对高校来说是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和立校之本。对科学家精神的提炼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科学家精神教育除了强调求真、求善、求美之外,还要注意求实、求新。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指出,在思政教育中贯彻科学家的六大精神十分必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应当结合四大文化来源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异同点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要注意钱学森晚年的一系列科学思考。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两类科学家相互关注是更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关注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战略性和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应当成为战略性的社会科学家。科学家精神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公,只唯劳(劳动人民)。还要建立新时代彰显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形成承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多视角地推进科学家精神研究。



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逄锦聚教授认为把学习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弘扬科学精神与加强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很有意义。如何把科学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学界还讨论研究得不够,本次论坛主题是一个创新。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精神内化到科学家身上就表现为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精神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议在教材建设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将科学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是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刘西拉教授表示,教师是神圣的,讲台是神圣的。老师最大的喜悦是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和民族强盛奉献终生的学生。专业教师的职责和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是一致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的一代,是关系我国前途的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只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学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让学生在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教育不是克隆,要通过实践和摸索、潜心积累逐渐形成各家独特的风格。教学改革的关键第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第二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能力建设上来。



上海教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包括社会科学家在内的科学共同体的人格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科学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探索精神,以问题导向为基础的批判精神,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思维精神,以继承人类文明为基础的创新精神,以人民立场为基础的合作精神和奋斗精神。课程思政传播科学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科学基础。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骆郁廷教授认为会议主题非常好,研讨会开得非常及时。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提高站位,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各种挑战,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突出重点、不断注重创新。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从理论和实践之间“远”与“近”的辩证关系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治学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分享了他对科学家精神的重点史料和具体融入四门思政理论课的思考;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大文指出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有合理分工,注意大、中、小思政教育中的纵向衔接,避免重复性,在横向布局中注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的配合。上海交通大学马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王岩认为作为科学家精神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铸就了人类社会的繁荣辉煌。把“知识”和“科学”侵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




与会专家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系统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在宣传、研究钱学森精神方面多年的成果。

在下午的专家主题发言阶段,北京大学马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从思政教育中科学性和政治性关系的处理角度,谈了怎样让思政课更具有科学性。清华大学马院副院长朱安东在发言中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遵循青年成长的规律和思政教育的规律,直面问题把科学家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南京大学马院副院长陈建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是额外增加的任务,而是思政教育本身应具有的内涵。弘扬和贯彻科学家精神应采取多种形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院长赵义良教授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经验;华东理工大学马院院长杜仕菊教授强调科学家精神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教育中要使案例、实践、专业课程等环节共同发挥作用。上海海洋大学马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从钱学森之问谈起,提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正确把握内涵,积极提升学生价值认同,让学生自觉养成科学思维并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上海海事大学马院院长董金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学理性不足是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注意“外在”和“内在”结合两个方面。复旦大学马院院长助理张奇峰指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明确目标和内容,注意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科学主义的联系和区别。上海建桥学院马院院长宋艳华指出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注意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突出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院副院长茌良计分享了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特点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梁教授强调要注意对科学家精神范畴的准确把握,围绕家国关系的大局来开展相关教育。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马院特聘教授安维复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初步奠定了将思政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相关系列课程框架和体现不同侧重的现场教学点。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能够开拓思政理论课教师眼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使命责任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本次论坛的主题科学家精神教育与当下中国改革创新的重点、焦点、难点紧密结合。科学家精神不是从事特定职业的群体所具有的素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在全社会弘扬的一种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高校大学生需要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家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学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要相对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对接,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相对接。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00721/12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