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图书馆推出“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系列活动第一期

2023年07月24日


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用科学家精神培育青年。近来,随着《三体》、《流浪地球》的大热,ChatGPT、“文心一言”的流行,青年学子越来越关注科技与未来相关话题。在此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了“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系列活动,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在校生来钱馆分享读书心得,与钱馆的观众一起读书,共话钱学森思想和当代科技热点。


7月15日下午,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第一期活动“我在钱馆读《三体》”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学森•思政讲堂”举行.本期读书会选取了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读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博士生朱敏栋分享他对于《三体》的读书感悟。



朱敏栋同学介绍了《三体》在科幻界的地位以及每一部的内容概要,并从他的专业背景出发,就“历史上真的存在红岸工程吗?”“黑暗森林的理论原型”“费米悖论的多种解释”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术性的阐释。最后,朱敏栋解读了《三体》中典型的工程师人物形象,并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三体》和科幻小说对于个人成长和专业选择的影响,以及刘慈欣关于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建议:1.努力学习,不要相信一些鸡汤类的宣传;2.保持想象力。




作为本期与谈人,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深策展人翁圣宬老师为听众揭秘了为什么说“钱学森也想到三体的世界看一看”。翁老师从钱馆的馆藏文本出发,讲到了钱老星际航行的梦想,并多次以“比邻星”(三体世界的原型)为例展望人类宇宙航行的未来。翁老师分析了钱学森的著作《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到的光帆、核裂变能量的原子能火箭发动机与《三体》中的可控核聚变以及云天明乘坐的“辐射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离实现“太阳系外的飞行”还很遥远。


 


最后,主讲人和与谈人与现场的60余名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朱敏栋博士和翁圣宬老师回答了观众对于“《三体》原著改编的文艺作品中哪一部为最佳?”“孩子爱读科幻小说会不会影响学习?”等问题。

 该系列活动的召集人,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的李月白博士谈到:我们举办“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活动,一方面是希望探索钱学森思想与当代青年学术兴趣对话、碰撞的新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钱馆的观众能够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产生更多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钱馆的观众所需要的,对于交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颖的、有意义的体验。


本年度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活动计划举办六期,每一期都会选取一部经典的科幻读物,请交大的在校生分享阅读体验。同时,钱馆的专家也会就阅读内容,阐释钱学森的有关科技思想。下一期活动预计在8月中旬举行,选取的读本为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经典小说《2001太空漫游》。



供稿:李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