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新书首发暨俄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2024年06月23日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和“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钱学森图书馆荣正通副研究馆员撰写的《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以下简称《为国铸盾》)一书,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新书首发暨俄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这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钱学森图书馆协办。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原党委书记丁杰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又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副总裁瓦维洛夫•奥列格•基莫维奇、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秘书长李伟格、原装备学院教授宋泽滨、北方导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科技委员张玉民、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副馆长韩艳、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展览部主任王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等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主持本次活动。



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介绍了图书出版过程。他表示,该书记叙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科学家等不同群体在艰苦卓绝的境遇里,以无畏的勇气和汗水为国铸盾的光辉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亦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文化传承的致敬。


瓦维洛夫•奥列格•基莫维奇认为,《为国铸盾》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该书俄文版将有助于广大俄罗斯读者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交流。


荣正通介绍了撰写过程和体会。他认为,该书的创新之处,一是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写通俗读物,尊重史实、内容可信;二是强调国际视野,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看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邬书林、郝振省、丁杰盔、李景等领导和专家对本书的出版价值和出版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邬书林认为,该书研究中国如何铸就“大国重器”,做到了“陈述事实,宣传真理”,真实地、客观地介绍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历程,包括苏联专家在中国核工业初创时期发挥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郝振省表示,要讲好历史故事,首先要尊重史实、审慎研究,这本书的编写就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史料基础之上,因此让故事更有可信性,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读本。同时,该书的版权输出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丁杰盔评价,以纪实文学形式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原子弹发展历程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填补了这一空缺,为世人了解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历程增添了新的材料,打开了新的窗口,意义重大,功德深远。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讲述前辈筚路蓝缕、刻苦攻关的历史,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这本书就是一本客观讲述历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严谨、科学、通俗的好教材。


李景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后来也成为该领域的管理者,对中国核工业饱含感情,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当代价值。他认为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研制核盾牌这一历史大事件,既有宏观视野,也有生动的微观描述,全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奏的这首史诗级事件,读来荡气回肠。


汪长明指出,该书的出版是作者长期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厚积薄发的成果,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份出版正当其时,也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共赢。该书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传播意义和标志性意义。


陈华栋表示,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精神的火炬。当下,讲好这个历史故事,更可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国铸盾》不仅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图书,更是建立民众文化自信的图书,它将启发读者,思考国家的担当,思考个人的使命,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向钱学森图书馆、“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单位赠送该书,与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成功签署了本书的版权输出协议。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荣正通

摄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