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研讨会中国文物报专版新闻

2014年12月23日

第一篇:


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学术研讨会综述


俞文君


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3周年纪念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放3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了“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学专家教授齐聚钱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分享了科技处在高校博物馆建设政策制定时的一系列思考。科技处从2013年开始介入高校博物馆建设,一直强调要从立场、目标、手段和绩效四个方面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中高校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瓶颈问题浮出水面,如缺乏实体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运行经费难以保障、在高校中地位尴尬等。基于调查结果,科技处启动2014-2016年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通过以评促建,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体化建设水平、服务专业教育能力、加大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力度等。
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施彤谈到了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如何提升博物馆、包括高校博物馆整体建设水平。她强调,要深入推进文教结合项目,以学校教育为工作抓手,让各家博物馆形成菜单式的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并送到基层的学校。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荣瑞表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携手文博系统、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是其中一个明确的构成项目,高校博物馆在其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辐射意义,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和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探索和培育学生社会实践极为关键。今后上海教育系统将拿出一定资金,投入高校博物馆建设等文教结合项目。
作为跨界高等教育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产物,高校博物馆如何定位,一直是业内专家和学者所关心的话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释,提出必须先理清三个问题——大学博物馆是什么,大学为什么要有博物馆,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是知识创造的园地,是大学追求实现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理性认知目标的标志,应坚持科学理性的底线,教育活动要以培育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和高素质公民以目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博物馆,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基本功能。同时它要服务于教育科研,与高校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进行结合,要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在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社区里做好服务,这是高校博物馆的特殊功能。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以深化育人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为主题,探讨了育人这个关键词如何在高校博物馆筹建、运营中起到的引领性作用。李宏认为,必须整合资源、深入研究、拓宽渠道,做到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结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校园建设相协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博士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定位是成为社会知识建构的有效平台,给社会提供正面的文化精神和知识思想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提供文化能量。所谓有效平台,既包括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建立起重要的学术形象,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取得广泛影响力;也包括打造青年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教辅部门,为教学、教育、师生服务。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晓涛回顾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主体属性、藏品数量、展陈面积、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高校博物馆存在体制与经营权、人才、专业能力等多种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应从为校内外教学科研服务和创办研究型大学两个特色出发,在坚持大学教育特色的同时,让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教授就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进行了解说。他认为许多高校博物馆虽然资源丰富、专业性强,但往往只关注学术和专业活动,缺乏互联网思维,运营观念陈旧僵化。高校博物馆需要注重与移动互联结合,使高校博物馆具备时代发展的烙印,发挥它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提升高校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传播影响。
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博士从属性判定、开放瓶颈、战略决策三个角度,剖析了高校博物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于高校博物馆存在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典型的“俱乐部物品”,不存在必须对外开放的刚性约束。因此要加大其开放力度,就必须植入“准入机制”,化解高校博物馆排他性根源,逐步从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及展品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公共博物馆的制度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背景、做法、指标项构成和制定、实施评估体系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张凯谈到,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在合作该评估体系课题项目过程中,分析和借鉴了国家等级博物馆的评估体系,考虑到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和鼓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更好发展,在政策配套资金的支持下,补足自身建设中的各种不足,因此根据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简洁明确、突出重点的评估体系和指标项。这个评估体系注重高校博物馆的功能特色,重在建设而非分级,并为今后新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设立了基本门槛,也希望借此让学校了解和重视高校博物馆。张凯坦言,通过这个评估体系的搭建和落实,对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依托和服务大学,提高社会教育服务能力,让评估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希望能进一步做一些探索性工作。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提交的论文提出,上海是最先在高校内开展博物馆评估的地区,其眼光和勇气值得赞许。对高校博物馆进行评估,能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宣的三个重要作用,从数量、质量上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促使高校博物馆章程的出台,激励高校博物馆逐步改善自身的薄弱环节,并且借助媒体造势,让更多的人知晓高校博物馆,提高其社会辐射力。就高校博物馆评估的主体而言,可以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寻找高等教育研究所、博物馆学系、博物馆研究中心机构进行评估,同时设立评估工作专家库,进行审议、评阅、现场考核等。史吉祥还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进行剖析,提出了可调整和增加的项目,并就其与公共博物馆评估机制进行比照。他认为,如果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推行评估,上海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崔波编审谈到,上海市教委的做法把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和引导性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走在了前列,有开拓性的作用。特别是在评估体系中,添加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不同于其他公共博物馆的内容,突出了高校博物馆的自身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就高校博物馆如何与公共博物馆评估做好对接进行阐述,高校博物馆在建设时要注意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只有健全的机构、科学的理念和延续性的运营,才能保证其生存发展。他提出,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大大推进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希望能够上升到教育部的层面,以推动全国高校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

钱学森图书馆介绍


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是部属高校中唯一一家全国爱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三年来,入馆参观人数稳步增长、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展览水平不断提升、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以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为核心,以专题展览、教育活动和馆内巡展为载体,较好地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三年来累积入馆参观近50万人次,国内巡展覆盖十余个省市的100多万观众,推出了“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读书——钱学森的图书情缘”等近十场原创专题展览,策划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夺宝奇兵——暑期青少年参观钱馆”等品牌活动。其中,钱馆与上海市科艺中心联合策划开展的“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已经持续2年,目前已经逐步成为钱馆品牌项目,预约情况火爆,不少参加活动的家庭多次来馆,截至2014年度,该项目已开发60余门特色课程,共开设128场周末课堂,并因此而成为“上海市民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此外,钱馆还和法国驻沪领事馆联合举办了“法国—科学的形象”系列纪录片展映活动,4场系列放映活动场场爆满。

二是以参与博物馆专业资质认证为抓手,不断提升文博场馆内涵与质量
开馆以来,经过积极申请和评估,钱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并加入了中国博协、国际博协等各类专业委员会和协会,还被选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2014年11月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加入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委员会的场馆。馆内基本陈列荣获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评估优秀。2012-2013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估优秀。

三是坚持开门办馆方针,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
三年来,钱馆先后与上海地铁、东方绿舟、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徐汇区等60余家单位合作,推出了地铁11号线文化示范区、党员教育系列活动、社区讲堂等,扩大钱馆的教育覆盖面。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课堂设计方面,钱馆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与徐汇区联合组织开展“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为样本,推进大中小德育体系衔接”现场教学活动,来自交大附小、汇师小学、世界外国语中学以及零陵中学四所学校的师生们共同汇聚在钱馆展厅,开展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示范课。

四是顺应时代潮流,打造新媒体宣教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钱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着力建设全方位展览、多角度展示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构建由网站、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手机APP等组成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展馆资讯以及活动。截至2014年11月底,钱馆微信累积访问量106.5万次,粉丝数达6300余人,推送图文总数213条,关键字回复总数10897条,接收消息总数10739条;微博被累积点击查看达160余万次,共发布有效资讯397余条,活跃粉丝近4000人。针对官方新媒体粉丝群体特点,钱馆在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过程中群体积极推送相关教育资讯及馆内青少年实践课程菜单,并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如“航天词典”、“钱馆好童声”等。“航天词典”通过互动答题方式,活动期间日均互动粉丝量高达50余条,持续互动粉丝人数达到200余人。“钱馆好童声”以招募遴选青少年讲解员录制展厅导览解说词为内容,活动一经推出,短短2个月时间共收到来自上海各区县400多人次报名。

五是科学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在学校支持下,钱馆成立了学校文科特色基地——钱学森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已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先后在2013年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了“全国人物类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研讨会”,在2014年召开了“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等专业学术会议。


 第三篇:


上海高校博物馆开展评估的探索


张 凯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夯实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实施《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2014-2016三年计划》,启动了首次面向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工作,评估分成了高校博物馆评估和建设项目评估两大部分。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市教委委托的“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的承担单位,全程参与了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过程。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背景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领域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关注如何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的效益。其次是2008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开始的公共博物馆评估的启示。评估工作既是主管部门的管理创新和探索,也对博物馆业务规范化和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校博物馆自身发展也需要评估的推动。迄今为止,全国400多家高校博物馆中只有三家被评为等级博物馆。这既反映了高校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实际处境,也有博物馆评估中指标体系不切合高校博物馆实际情况的原因。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处在事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推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有序发展。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指标体系、程序与主要特点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引导各高校充分重视高校博物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高校博物馆作为 “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基本定位,改善上海高校博物馆基础条件,提高专业化建设管理运行水平;引导高校博物馆服务高校内涵建设,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展示和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高校博物馆切实履行公共文化设施职能,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成为上海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等级

本次上海高校博物馆定级评估指标是在参考公共博物馆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做了筛选和精简,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4个考察点。其中基础条件和综合管理4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软硬件情况、管理能力及运行状况等方面的考察评估,包括场馆设施、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内容;学科服务与科学研究3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学术科研能力及对相关学科建设方面转化促进能力的考察评估,包括教学辅助、科研服务、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展览教育与社会服务3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内容及形式、教育活动项目、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内容的考察评估。
评审专家对照《综合评估指标》,针对高校博物馆目前实际建设管理运行情况进行逐项打分,总分为100分。所有专家打分的加总平均分为该高校博物馆的得分,根据各馆得分高低确定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排名并定级。原则上,平均分在27-60之间的,为“达标博物馆”,平均分达到60以上的,为“特色博物馆”。建设周期完成后,对验收评估优秀的博物馆命名“示范博物馆”,并努力使若干高校示范博物馆跻身国内等级博物馆行列。
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本次评审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处负责组织实施。评审分两组共聘请10位上海市范围内的公共博物馆、部属及市属高校、宣传教育系统等单位具有一定专业水平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经验的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每组专家组均包括3位公共博物馆专家和2位高教管理专家。评审专家需对全部参评高校博物馆进行评估定级(打分并排序)和内涵建设项目评审。
本次评审分为实地考核、负责人汇报、综合评议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程序为:
实地考核:专家组查看资料、参观场馆等,对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打分;负责人汇报: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全面汇报博物馆申报项目筹备情况;综合评议:专家组提问答辩、讨论评议。
在综合评议后,评审小组将汇总整理各位专家的评分表和排序结果,并将专家意见反馈至各高校博物馆。同时,评审小组将博物馆评估定级建议名单和内涵建设项目立项建议名单上报市教委,由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各方因素后最终确定。
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和建议,经市教委审核,最终同意13家高校博物馆成为达标博物馆,占全部申请评审博物馆的100%。而在内涵建设项目方面,共同意在12家高校博物馆立项支持25项建设项目,总经费986.5万元。


本次评估的特点
(1)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为中心,设置了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的九条达标项。为了进一步规范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本次评估指标制定过程中,参照国家关于民营博物馆创建标准和上海高校博物馆现状,注重博物馆基本职能的发挥,制定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新加盟场馆的标准,即今后新建设并申请加入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以及参与上海市有关高校博物馆建设项目申请所需具备的9项基本条件,在100分的分值中占27分。这些指标涉及场所、组织机构、馆长和队伍、藏品、经费、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科研水平、展览和志愿者等博物馆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2)评估指标相对简洁,部分指标选取了平均值,突出了高校博物馆的特点。相对于公共博物馆评估中几百个考察点、满分1000分的庞大指标体系,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在保留了对博物馆基础功能衡量指标的同时,大大简化了工作量。同时,考虑到评估对象规模大小不等、水平参差不齐,为平等起见,部分数量指标设计了单位均值。如人均办馆经费,年开放时间和年均参观人数相对应,人均科研成果等。最后,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特别注重高校博物馆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支撑与贡献情况。在100分的总分中,衡量高校博物馆的教学科研服务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分值占了30分,其中通识教育服务能力和专业教育服务能力分别占了8分和7分(这两项在公共博物馆中是没有考核的)。
 (3)把评估和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申报结合起来。因为是首次评估,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评估还围绕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条件,提出了引导性的建设领域,涉及五大领域的建设任务共包括9类项目,主要包括:基本陈列改造、专题展览、通识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库房建设与藏品管理、藏品研究、期刊与著作出版、数字博物馆等。原则上要求申报这些内涵建设项目的博物馆必须首先达到27分的达标分值,然后才可以申报建设项目和经费支持。从而使得单纯的经费项目申请和高校博物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的可持续性。

对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思考

在这次上海高校评估中,我们提出了应该明确高校博物馆作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基本定位。换句话说,高校博物馆首先应该成为博物馆,要按照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功能来审视自身。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博物馆才能承担起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进而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依托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和绩效评价,首先是对高校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对其发挥博物馆基本功能所必须的软硬件资源给予规范。其次,是希望通过持续性的评估引导,促使高校博物馆注重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和特色方向,减少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短期行为。再次,针对博物馆内涵建设的评估,可以逐步总结提炼高校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新一轮评估中给予指导。最后,通过逐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促使高校博物馆分类发展,形成特色。
国家文物局近年来结合博物馆评级也已经出台了比较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化指标体系。但高校博物馆因为管理体制问题,无法进入这一评估体系中,而且其中的有些指标也并不适合高校博物馆。因此,不少专家和学者都提出,要“探索对不同类型博物馆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办法,分步实施到位。”上海2014年的高校博物馆评估只是一种尝试,希望能为各地开展高校博物馆绩效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如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设立专门的高校博物馆发展与评估中心。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博物馆优秀评比,设立有关发展基金,鼓励优秀的高校博物馆对接国家等级博物馆评估。


附录1:《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评估指标(2014试行)》(简版)


附录2: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九条达标项


附录1:《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评估指标(2014试行)》
(简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考察点

1.基础条件与综合管理

(40分)

1.1 场馆设施(11分)

  • 具有固定的办馆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米,设置专用的展厅(室),面积不低于200平米,展厅适宜对公众开放;


  • 展馆安全消防设施符合国家规定,设备使用维护情况正常;


  • 设置藏品库房,其面积基本满足藏品收藏保管需要,藏品预防性保护措施得当,保存(含展示)环境良好


1.2 管理体制(10分)

  • 设有独立运行的组织机构,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参加上海文物部门年检


  • 配备符合条件的专(兼)职馆长,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与办馆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


1.3 藏品管理(8分)

  • 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构成展览体系的1000件(套)以上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 具有规范的藏品管理制度,执行严格,未发生因提用、陈列、研究等造成藏品损毁的事件;藏品账目清晰、档案资料完备。


1.4 经费保障(5分)

有固定的博物馆运行经费(指由学校及上级部门直接下拨,不含人员、水电物业等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

1.5 公共服务(6分)

  • 博物馆每年向社会公众开放8个月以上,年参观人数1万人以上;


  • 开通数字博物馆(含网站、藏品数据库、微信、微博等)


2.教学科研服务与科学研究

(30分)

2.1 通识教育服务能力(8分)

  • 参与高校的通识教育平台,或学生育人实践基地建设


  • 开设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或讨论课、科研探究实践课等


2.2 专业教育服务能力(7分)

  • 建立面向特色学科的专业教学基地


  • 积极参与专业教育教学,开设专业课程


2.3 科研能力(15分)

  • 具有一支专、兼职学术科研队伍,并建立科研工作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


  • 本馆人员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等标志性成果


  • 本馆近三年主办或承办的学术会议情况


  • 本馆人员近三年承接科研项目/课题、编辑学术期刊等情况


3.展览教育与社会服务

(30分)

3.1 陈列展览(10分)

  • 有一个主题鲜明,体现博物馆宗旨与定位,彰显特色的基本陈列


3.2 博物馆讲解(10分)

  • 根据学术研究成果及社会需求,有计划的举办临时展览、巡回展览或引进展览


  • 有完整的展览讲解词,并能根据不同类型观众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讲解内容


  • 建立讲解志愿者队伍,并有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


3.3 教育基地和项目(10分)

  • 列入地市级(含)以上机构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基地名录


  • 面向社会提供博物馆教育服务项目,教育项目品牌化、系列化、菜单化,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认可度





附录2: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九条达标项


1. 具有固定的办馆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米;并设置专用的展厅(室),面积不低于200平米,展厅适宜对公众开放。
2. 是独立运行的组织机构,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3. 具有符合条件的专(兼)职馆长,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与办馆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
4. 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构成展览体系的1000件(套)以上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5. 有固定的博物馆运行经费(指由学校及上级部门直接下拨,不含人员、水电物业等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
6. 博物馆每年向社会公众开放8个月以上,近三年年均参观人数1万人及以上。
7. 本馆人员近三年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等标志性成果。
8. 有一个主题鲜明,体现博物馆宗旨与定位,彰显特色的基本陈列。
9. 已建立讲解志愿者队伍,并有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