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视频]追思学长钱学森

2009年11月09日

[本网编者按]连日来,上海交大师生们用不同方式追忆钱学森学长,表达对钱老的无尽哀思和由衷敬意。日前,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档案馆馆长陈华新等交大领导和师生,并制作成视频报道在新华网播出,本网特转载如下:

新华社XHTV上海专电:母校师生追忆杰出校友钱学森(同学云集在那个地方,而且学生手捧蜡烛,把蜡烛组成一个个字,“钱老走好”);科技报国,钱学森精神永驻后人心中(他的求学,这种严谨,这种刻苦,这种热爱科学,这种无私的奉献,这些精神一代一代在传承。)敬请关注《新华纵横》 –– 《追思学长钱学森》

点击收看视频

【新华社记者】昨天,钱学森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社会各界群众前去祭奠。钱老走了,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哀思。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们用不同方式追忆钱老在这里渡过的时光。

80年前,一个18岁的青年以优异成绩走进了这个大门。他决心学习工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青年名叫钱学森。80年后,他又“回”到了母校。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有一条路名叫“学森路”,黄丝带在风中飘扬,记载着这所大学对钱学森的无尽哀思与由衷敬意。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当大家得知钱老去世之后,同学自发地在星期六,星期六的上午第一时间知道之后,星期六下午学生自发地就在我们这个,我们有一个钱学森路,同学云集在那个地方,而且学生手捧蜡烛,把蜡烛组成一个字,是“钱老走好”,组成这样的字,所以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对钱老这种热爱。

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崇敬。一个98岁的老人,为何会让年轻的大学生们迸发如此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回到80年前。

这是钱学森的入学登记表,图中相片是1934年他学士毕业后补进去的。在工程学院学习第一学期结束后,钱学森以学期成绩均分83.34分名列工程学院一年级甲班第一名。此后,钱学森因病休学一年。就读期间,钱学森4学年总平均分89.10,高居全学院第一名。

然而,钱学森留给交大的记忆,不仅仅是他的优异成绩。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当时他有一份考卷到现在还在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展览着,当时水动力学的考试,是非常难的,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这份考卷是在N、S,就是一个下标在运算过程中一个下标,这个S丢掉了之后他主动找到老师,来说明这个S丢掉是不应该的,所以本来是应该满分,结果弄了个96分,这样一个小的例子呢,一直到现在都在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这份简洁的横格试卷纸,珍藏在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中,至今仍可看出:试卷上原来的满分被划掉了,一个“96”补在了旁边。然而钱学森留给交大人的,何只是一张考卷?他留下了诚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上海交大,我们看到了钱学森1929年至1934年在校学习时的图片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入学照片、入学成绩表、考试成绩等珍贵史料。这些发黄的照片与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年钱学森。

在钱学森逝世的当天晚上,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默默地来到档案馆,重温了钱老生前用过的一件件物品和他收集的简报及部分手稿。 

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此时此刻,我心情很悲痛,我今天晚上再次来到钱老的文献库房和实物库房,我在这儿我深深感到见物如见人,我深感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学校一个杰出校友。

上海交大现在还珍藏有钱学森就读期间撰写的论文,当时他已创作数篇关于航空方面的论文,他的志向也从设计火车头转向了发展航空事业。可以说,“航天之父”钱学森的航天之路是从交大开始的。

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钱学森前往美国留学,并于1955年回国。他曾多次回到母校,与师生座谈,对母校充满了感情。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他在1955年回国以后,他连续3次到交大来,跟我们学校的老师,跟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座谈,一方面谈谈在国外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对交大的一些的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科学的方向(提出建议),在交谈中,我们交大是非常受益。

马德秀回忆说,钱学森提出来要把生命科技与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面向21世纪,实现中国生命科学的大发展。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所以在这样一个精神的指导之下,我们学校把生命学院,我们成立了生命学院,而且同时呢,我们把工科和理科和生命学科和医学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生命医学工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钱学森都给上海交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来指导我们办学的思路,指导我们学科的建设,指导我们人才的培养,所以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这一块,就当今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所以这些都是钱老一系列的思想对交大的这种传承和我们自己的学习。

在上海交大,钱学森的精神也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非常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学校啊,是一代一代地在培养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所有的学生进到学校来之后他们都把钱老的精神,他的求学,这种严谨,这种刻苦,这种热爱科学,这种无私的奉献,这些精神一代一代在传承。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大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的史贯全,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钱老住的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史贯全说,钱老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

上海交大档案馆史科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觉得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失去了一个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逝世后的几天来,上海交大的师生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学长钱学森。在学校主页建立的网上追思堂,目前已有4000多位校友献花哀悼。此外,学校还将通过出版学生追思文集,举办演讲会、诗歌悼念会、话剧演出等活动来表达对钱学森的追思。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雨:其实钱老他一直都讲的一句话就是说,我的成就是国家的,我的成就是人民的,我的事业就在中国,包括还有一些就是比如说,他一直都觉得我为国家、人民做得太少,但是国家、人民给我很多,我觉得钱老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和鼓励,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想钱老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相信钱老的这种奉献、爱国、求真、创新的精神将永存世间。

目前,上海交大出版社即将出版《钱学森画传》与《钱学森文集》。《钱学森画传》的作者,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与钱学森相识30多年。他说,这本画传全文40多万字,将收录200多张与钱老相关的照片,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钱老在上海交大就学时的珍贵照片。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所以艾青有一句诗说,为什么我的眼眶总是含着眼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看他,钱学森就是一个眼眶里充满泪水的一个人,为什么他对我们这个祖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新华社记者】正是心中这份对国家的大爱,钱学森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份对国家的大爱,钱学森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献身科学,报效国家。好的,感谢收看本期的《新华纵横》,再见!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11/07/content_12405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