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大奠基

2010年06月07日

昨天,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进入新的重大阶段,计划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开馆。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副政委鞠志鹏,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奠基仪式。

钱学森图书馆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外形采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这座方形建筑下小上大、简洁有力,体现钱老奉献一生的戈壁滩上的风蚀岩意象,“方正平直之石”也寓意他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建筑以“裂开的石头”中迸发出“东风二号甲”导弹的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

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全校师生及医护员工表示,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学校一定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开馆。总装备部作为钱老生前的主要工作单位,将积极协助上海交大做好建设方案论证、文献文物搜集、史料考证研究等工作。

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及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等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与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

相关报道:大师身后 功成不居(刊第5版)

解放日报 2010.6.7 头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6/07/content_346424.htm

上海将建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

大师身后 功成不居

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梁建刚

一片掌声中,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庄严地将钱学森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的中、英文毕业证书,“送还”交大;解放军总装备部,二炮部队也分别捐赠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实物。

一捧捧清土,洒在这片80多年前钱学森日日学习、漫步、奋斗的校园。

昨天,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培土奠基。未来建成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也是国家,对于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一份珍贵的永久性纪念。

大师身后,功成不居,且将我们对他的纪念,化作一缕书香。

【图书馆篇】

图书馆明年底开放

钱学森图书馆落址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这里也正是钱学森度过大学时代、走上留学之路的地方。未来建成的图书馆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将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早在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就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位科学家尚在世之际,中央即决定建设以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钱图’将确保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向社会开放。”马德秀说。

“石破天惊”

建筑整体是淡淡的土黄色,自下而上,逐渐地向外延伸,下小上大,却又坚固挺拔,犹如一块在西北边陲历经风雨的岩石。整栋建筑又从中“裂”为三部分,好像一整块岩石从中裂开一般,其中又有玻璃相连,仿佛这块“石头”早已饱经风霜,却坚毅始终。

“钱学森图书馆的设计,借鉴了戈壁中风蚀岩的样貌,而戈壁正是钱老奉献一生的地方。其建筑外形理念,简言之,可称为‘大地情怀、石破天惊’。”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宣教培训部部长倪浩告诉记者。

何谓“大地情怀、石破天惊”?“你看这图书馆的造型,方正的石头寓意着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石头又从中裂开,开口处届时将会矗立一枚由解放军第二炮兵捐赠的“东二甲”导弹,20多米高,直贯上下。‘裂开的石头’中迸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场景,正寓意着钱老‘两弹一星’这一‘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业。”倪浩介绍。

创新陈展

“5月27日,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召开评审会,专门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内容方案进行了评审,方案被认为已基本成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陈列布展部副部长史贵全介绍。

按照要求,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与一般以时间为序记录生平的方式不同,此次钱学森图书馆内的陈展大纲,采取了特别的叙述方式。”史贵全介绍,整个展览届时将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这是钱老一生最震撼人心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暂名为 “科学技术高地上的开拓者”,介绍钱老对诸多学科领域的指引与贡献;第三部分为“人民科学家的风范”,介绍钱老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第四部分是“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为何如此?“根本原因还在于钱老本人经历、学识的与众不同。他不仅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方面开创了全新研究领域,还广泛涉足自然、艺术、系统论、农业等多个领域。”史贵全说。“更需指出的是,这一创新方式的提出,起初就有钱老的学术助手与秘书涂元季将军、钱老长子钱永刚等众多与钱老关系最密切的众多学者、亲人的建议。”史贵全说,在刚刚结束的评审会上,又是钱老的学生与益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等9位专家,共同对大纲进行了精心修改和建议。“相信到时大家看到的,一定会是迄今为止有关钱学森最精准、最权威的解读。”史贵全说。

复原“地下指挥所”

“而今回顾钱老功勋,如果没有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可能很难了解,无法感受其伟大之处。”史贵全说,“因此,还原一些特定的历史场景,是图书馆建设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设想中,就有这样一处特殊的“地下室”。它还原的,正是钱学森在酒泉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地下指挥所。

“说是‘室’,其实是‘井’。”曾专程实地考察过的史贵全介绍,当时的指挥所就在一口井中,从井口向下五六米,再横向过一段地道才能到达。整个指挥所不过几个平方米,小得几乎难以转身,现在几乎很难想象当时成人是怎样进入的,而且指挥所只有通过一个小小的孔洞,用类似潜望镜观察,才能得知外界的情况。

但这处复原小室正是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肩负国家重担的工作间。他在进入地下室前,曾郑重写下遗书,因为一旦试验失败,这里可能不复存在;他在进入地下室前,专门佩上毛主席像章,因为胸前的像章与他的心脏贴得最近。

事实上,当年的条件就是这般简陋,彼时开始相关计划时,我国的工业甚至仅仅是刚学会制造汽车。在斗室中遥想当年钱学森一往无前、为国分忧的巨大魄力,谁不会为他那“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矮一节”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叹服?!

字如其人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家,钱老的字怎么样?到时,不妨到钱学森图书馆看看,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钱老所有的发言,从不让别人替写一个字,有次秘书想替他写一个提纲––但钱老说,你替我写,要我干吗?”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笑着介绍,上海交大自2003年就开始了相关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文献,包括钱老手稿1.5万余页,其中不乏珍贵孤本,堪称“宝藏”。

翻看这些珍贵的钱老手迹,不由令人赞叹:字不但个个工整清晰,力透纸背,且一行行皆排列得犹如画过线般整齐。而且,令人感慨的是,不少报告、讲稿、提纲,都是写在废纸背面,可见这位科学大家的简朴与节约。

此外,钱老还有剪报贴报的习惯。张现民介绍,钱老常常自己动手,将报上的有用信息剪贴,再分类装袋,每个袋子上还会标明类别。而今统计,这些资料多达629袋,许多剪报上,都有钱老自己的阅读心得。其严谨与好学,可见一斑。

“八年四弹”

此次奠基仪式上,总装备部有关领导向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赠送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国防文献––《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1965-1972)》。由于这份规划的特殊性,在钱学森图书馆公开展出的将只是它的首页。

1965年3月,钱学森等人参与制定了这份“八年四弹”规划。规划在8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这4个型号的地对地火箭,每个型号的射程比前一型号翻一番以上。

尽管因为各种原因,这份8年规划推迟了8年才得以实现––至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成功射入太平洋,最终实现了我国从中近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跨越。钱学森为路线图的每一步倾注心力,使这份规划成为了中国发展航天运载工具的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弹、箭、星”全通,鼎鼎大名的“东方红”卫星也离不开他的最初组织、一手领导。今后,“东方红”卫星备份星的铝合金仿真版将珍藏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它的内部还设有发音盒,同样可以奏响《东方红》乐曲。

【传承篇】

求解“钱学森之问”

在钱学森图书馆以南不过300米,就是上海交大的老图书馆,里面至今还收藏着钱学森那份当年主动要求扣分的著名试卷。

天地“交”,万物“通”。80多年后,新的“钱图”将在钱学森当年求学之所,与“老图”比邻而起,让这一股学脉“交通”。

然而,此时此地,人们常常会记起钱学森未尽的最大遗愿:“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钱学森母校的交大又是如何应答求解的?或许对于学校来说,这方是一种更好的铭记与纪念。

“我们正在深刻地反思。”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以前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以知识的完备性为标准,这种知识传授型的单一模式延续了四五十年。尽管课本越来越厚,但基本框架未变”……“解决问题能力固然重要,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已知的知识只是未知世界的沧海一粟,要大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

在深入教育反思同时,也伴着探索性质的教育改革。为了及早将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好苗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上海交大不惜花大力气深入教育链条的前端,从去年就开始探索与上海、江苏一些重点中学联合举办创新教育实验班,寻找一些成绩未必门门优异,却异想天开、喜欢动手动脑的学生。而交大教授则组成专家团,定期去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引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

目前,交大还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立了一个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学生面对的是具有“豪华阵容”的导师队伍。学院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采用问题导向式的创新型学习、小班教学、研讨课程等创新教学方法,让他们及早参与科研计划和项目,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赴国外一流大学交换和参加科研。

“虽然眼下还不能做到所有进入交大的学生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但随着致远学院教育经验的推广,随着交大老师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交大学生会受益。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产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张杰说。

解放日报 2010.6.7 第5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6/07/content_346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