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二甲”

2015年03月13日


这枚导弹是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赠予本馆的一枚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实体。它全长21.3米,重4.1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我国进行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使用的就是这款型号的导弹。19641016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让全世界为之震动。然而,这一颗原子弹是被固定在铁架上引爆的,西方媒体用了一句有弹没有枪,来形容中国虽有原子弹、但打不出去的现实。应该怎么打破这个局面?最好的就是导弹。钱学森提出,以多次成功试发的中近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运载核弹头的核导弹,这便是后来无人不知的两弹结合创举。核导弹不同一般,一旦出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钱学森率领五院,开始了对东风二号导弹的改良。大家兢兢业业,对每一个细节都小心翼翼。

钱学森繁忙地穿梭于北京和试验基地之间,监督改良后用于两弹结合东风二号甲(代号“DF-2A”)导弹。这枚导弹全长21.3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500公里,可携带11290公斤、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19661026日,“DF-2A”与原子弹正式对接的时刻,聂荣臻和钱学森来到现场,亲自督阵。负责原子弹弹头和导弹弹体对接的,是一位名叫田现坤的年轻技师。弹头和弹体之间,也就一尺多宽的距离,侧着身子方才进得去。就在这点空隙里,田现坤必须凭着自己的技术和工具,像绣花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上百个动作,把弹头和弹体对接起来。       已是初冬时节,戈壁滩上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时有大风吹过,刮得人睁不开眼,穿着皮衣皮裤的人尚且冻得直哆嗦。田现坤却脱去皮衣,只穿单衬衣,以便在狭小的空隙里作业。除了忍受刺骨的寒冷,他还得极度小心,不可有半点差池,以免产生静电。即便是一丁点儿的静电,都能引爆原子弹,让在场的每个人灰飞烟灭。大家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儿!田现坤也有点儿紧张,平时训练完成整个流程40分钟就够了,那一天,他花了整整两倍的时间。80分钟里,聂荣臻和钱学森始终站在一旁,一步也没有离开。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那么大领导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家憋足了劲儿,等待对接工作的完成。当田现坤终于完成所有的连接动作,从狭缝里退出来的时候,聂荣臻立即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经检测,弹头、弹体结合的各项参数确认合格,开始对导弹进行燃料加注。随后,绝大部分人撤离现场,留下来的,只有位于地下控制室的七名发射操作人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控制室设置在距离发射台仅有百米的地下空间。这样的距离,一旦现场发生爆炸,控制室里的人毫无逃生可能。七位勇士写下遗书,组成了控制室里的敢死队。他们心无旁骛,思想高度集中,紧盯红白两排指示灯,手摸、耳听、眼看自动控制系统,执行发射任务。1027日上午9时,操作员佟连捷按下控制台主机按钮,在一阵轰鸣的巨响中,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缓缓升起,飞向蓝天。核导弹起飞后,控制室里安静极了,谁都不敢大声喘气。9分钟的预计飞行时间,显得那样地漫长。终于,罗布泊试验场传来报告:核导弹精确命中目标,顺利实现核爆炸!那一刻真高兴啊!地下控制室的七个人,无法自抑地淌下了泪水……

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在我馆筹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向馆方捐赠移交了一枚同类型号的“DF-2A”导弹,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型实物展品。2011327日,在众人的瞩目下,部队官兵和建筑公司通力配合,将导弹顺利卸载,再从房顶吊入圆厅、完成安装,吊装全程共耗时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