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字标注了的装论文手稿的信封(凡事皆无止境)

2015年04月13日


钱学森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所涉足的学科领域以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如繁星一般密布而璀璨,许多人都说他是个天才。但是凡人只相信成就和天才,却看不太到钱学森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那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博士毕业后,钱学森正式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解决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壳体变形(力学上称为“屈曲”)问题,他把研究领域转向固体力学,和老师冯·卡门合作钻研薄壳理论。他和冯·卡门先一起探讨物理模型的框架,随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求解、分析计算和图表制作,通过反复推导和计算得出结果,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样的推广过程是很艰辛的,在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要到实验室观看屈曲实验,不断修正框架模型,甚至推倒重来,直至得到准确的结果。1941年,在撰写《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时,钱学森五易其稿,演算了700多页手稿,而最终成文发表在美国《航空学学报》上的,只有薄薄10页。手稿中所有的计算数字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要知道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通过拉计算尺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当这篇论文终于定稿,钱学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在存放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写下了大大的“Final”(定稿)。正打算把它放好,他突然又意识到,“Final”还有一个“完结”的意思在,可是对于科学真理的探求,又怎么会有完结呢?对于科学真理的探求应当是永无止境的。他取过信封,在“Final”后用黑笔写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凡事皆无止境),还打了三个惊叹号。他借此告诫自己不要懈怠,要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

这恐怕是钱学森最有名的逸事佳话之一了,几乎所有的钱学森传记、故事都会提到。但是这个“凡事皆无止境”的原物只有一个,它被钱学森图书馆所收藏和展示,是一件真正的镇馆之宝。当看到这件实物,再想起这个故事,许多人都会产生一个感慨:天才,确实离不开那99%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