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信息和知识的“武器”——剪报

2015年04月13日


钱学森有一大爱好,便是剪报!这是他在美国求学时便已形成的习惯,但这个良好的习惯也曾给他带来过意想不到的麻烦。1945年到1950年间,钱学森广泛搜集了美国各大报纸关于新兴导弹、核武器发展的报道,数量达2000余篇。当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海关无理扣压了他的行李,里面包括了厚厚九大本分类主题剪报,美国联邦调查局从中发现了大量原子能方面的内容。钱学森是火箭专家,他为什么那么关注原子能的研究呢?他会不会是在从事“间谍”行为?美国联邦调查局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更加细致地“研究”了钱学森的剪报,发现其中并无任何涉密内容,完全是公开信息,他们最初对钱学森从事“间谍”行为的怀疑,这才打消。钱学森对原子能的关注,完全来自一位高端科学家扩展视野、增长学识的需要,他要求自己在本职领域之外,对科学研究的其他前沿问题也加以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而剪报正是他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武器”。然而,剪报对钱学森最终成功回国,同样也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1955年6月,钱学森在给陈叔通写求援信、请求中国政府帮助自己回国的时候,特地在信中附上了一份《纽约时报》的剪报,以证明美国政府扣留他的事实。这份剪报,连同求援信一起,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桌案上,让他了解到钱学森在美的艰难处境,这对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谈判,争取钱学森回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钱学森一生所保存的剪报,共629袋,24500多份,填满了他家的几大个书柜。剪报内容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按照不同的类别,装进标明主题的牛皮纸袋中,纸袋上写清编号,一个装满了就再装一个……在第四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谋略学”、“地理建设II”、“地理建设V”、“教育III”、“第六次产业革命IV”、“波匈风云(参考消息)”、“南海风云”等主题的牛皮纸袋。虽然钱学森有三位秘书,但这2万多份剪报,大部分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每天,他依次必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八份报纸,看到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就工工整整剪下来,端端正正贴在白纸上,注明报刊名、年月日,以便日后引注之用。直到年逾九旬,钱学森仍然坚持亲手制作剪报。后来因体力减退,他只能请身边的服务员代劳。然而,服务员的“严谨”程度,显然达不到钱学森的水平,不是文章贴得歪了,就是日期、报刊名写得不完整,这让钱学森很不满意。此时,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毛遂自荐”,当起了父亲的“剪报勤务兵”。他做出的剪报,跟父亲一样规范,钱学森这才点头。

这2万多份剪报,建构起了钱学森自己的资料库和信息库,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前沿,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同时,他也清晰地把握着科学发展的脉络,对以往资料的追溯和引用信手拈来。一次,秘书涂元季告诉钱学森,这一期《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介绍钱学森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马上接口说,不是一期,是连载了两期!而他亲笔编写《钱学森论文艺与文艺理论著述目录(1980年至1994年)》时,按发表时间顺序,开列了自己的21篇文章目录,其中篇名、报刊名、年月日等具体信息无一遗漏,可见平日整理之细致。

钱学森的剪报,折射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科学精神,成为他科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剪报带给钱学森的知识、信息和快乐,各位观众有没有兴趣也尝试一下呢?请拿起剪刀,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尝试一下剪报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