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预约电话

021-62932068

邮箱地址

qxslibrary@sjtu.edu.cn

展馆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
华山路1800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张瑜

 

今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钱学森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发起和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担任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原名力学和力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

作为科大近代力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亲身体会到钱学森先生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独具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成绩卓著。比如,在钱学森先生主持工作的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文革前入学的1958级至1965级这八届学生共1000人中,出现了7位两院院士,在他亲自授过课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即1958级和1959级共约500名毕业生中,出现了5位院士,形成了百人一院士。此外,在这1000名毕业生中还涌现了9位将军,形成了千人九将军


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钱学森先生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并不因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工作繁忙而放松对科大力学系的领导工作。开学之初,他为全系学生宣讲教学计划时,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指导方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教学内容做到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提出,对学生在业务方面的培养目标,应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或是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他不赞成在科大培养远离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专门的理论人才,也不赞成在科大培养缺乏科学探索精神与能力、只了解工程知识的单纯技术型人才。他认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要求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其次,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会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他曾形象地比喻,我们的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后劲。而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则突出了先进性与前瞻性,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紧密相连。

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钱学森先生聘请顶尖级的科学家为我们授课。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任课教师名单时,他那踌躇满志和兴奋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我们谁都没有奢望过,竟然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课;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给我们讲授高等数学课;三、四年级时,流体力学专家卞荫贵先生为我们讲授流体力学


听他的《星际航行概论》,是学习又是享受

在我进入大学四年级时,由钱学森先生亲自开设并讲授的一门新课星际航行概论开课了。  

有不少人说,聆听钱学森先生讲课是一种幸福,我也有同感。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由于他在科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无可挑剔。无论从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到丰富的信息量,还是从逻辑的严谨,语言的简洁、准确和运用技巧,到工整、漂亮的板书与书法,均令人赞叹。应当说,钱学森先生的授课,优秀教育家与杰出科学家的风范并存,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听他的课是学习,又是享受。

这门课于1962年初结束。1963年我们听课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他赠送给我们的一本书,内容就是他授课的讲稿《星际航行概论》。


亲自指导研制小火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958年的秋冬,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力的火箭研制小组。我们把长约1米、箭体直径约10厘米、以中碳钢为固体发动机壁面及超音速喷管材料,内装空军歼击机驾驶员座下紧急情况跳伞时用的火药——双基药(主要成分为硝化棉与硝化甘油)的铝制外壳小火箭,发射到约5000米的高度。

钱学森先生适时地参与并指导了火箭小组的工作。当他知道我们取得的初步成绩后,高兴极了。他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对于如何改进设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是口头说的,也有书面的。

钱学森先生与火箭小组座谈,指导小火箭的研发、研制工作有好多次。1960年,全国都在提倡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有一次,全校科研工作报告会分组讨论时,有一位专家建议,为了降低成本,可以考虑将使用的超音速喷管由钢制改为水泥制或陶瓷制。钱学森先生对这个意见明确表示不赞成,他说:该洋的地方还是要洋嘛!他反对人云亦云,而是实事求是,以科学为依据。

小火箭的研制较为成熟后,不少同学出于热情,力主搞大火箭,作为第一步,先研制射程高度为75公里的高空探测火箭。钱学森先生及时、正确地引导了我们。他指出,搞大火箭要动用国家的力量。他建议我们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并很具体地提出,我们可以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工控制天气研究室及中央气象局合作,以小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把降雨催化剂带到云中炸开散播,进行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用于消除冰雹,为农业生产和人工控制天气服务。

这种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作风的形成,对于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观念的树立,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钱学森先生始终是这项科研活动的坚定支持者和指导者。

学习、研究和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所热切关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开创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129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