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科技强国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构建覆盖全国的科学家精神传播网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上海站)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清华大学校史馆、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周尧昆虫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等全国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行业场馆的资深馆长、专家学者及一线工作者,以“资源联动・精神传承”为核心,通过案例分享、深度研讨等形式,共探科学家精神传播与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情况。该工程已汇聚实物原件资料15.9万件、数字化资料45.6万件、视频资料50.3万分钟、音频资料59.6分钟,抢救性保护了大批珍贵手稿、书信等遗产,为科学家精神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打造系列展览、纪录片、宣讲活动等传播载体,并通过馆长沙龙、线上培训、官方网站等形式推动联合体资源共享,下一步还将开展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分享了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的实践经验。该联合体成立以来,已吸纳34家多元类型成员单位,通过联合策展、协同育人、合作研究三大路径,打造了钱学森归国70周年展等品牌活动,全国巡展获得21个省市54家单位响应,“重走学森路”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科学精神。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累计接待观众240万人次,年均开展教育活动300余场,成为科学家精神传播的生动样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汉鸿从行业转型视角,探讨了传统博物馆的创新之路。他提出,新时代博物馆需打破“高高在上”的传统认知,通过展览创新、服务优化、文化传播升级及平台搭建,从“物的研究”转向“物的研发”,实现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连接。他以“生活馆”业态融合、青少年参与式活动设计、数字技术赋能展览等实践为例,强调博物馆应贴近生活、连接社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科学精神融入日常。

在互动交流环节,多家单位分享各自经验,共同展现出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广阔图景。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卢小兵介绍了校史馆“沉浸式校史路线”“校内巡展到家服务”等举措,并展示了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王大珩纪念展的经验。通过跨馆合作推进专题展览、联合出版、主题教育等方式,形成高校力量与科技史资源融合的生动实践。

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展示了基层场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可贵探索。该馆全部展品由社会捐赠构成,年接待观众逾十万人次。通过“永怀讲堂”“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永怀科学营”等活动,让“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小学群体中扎根生长,在县域层面形成了影响力显著的精神教育阵地。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将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相结合。展馆主管郭小铭介绍,场馆与上海劳模学院合署办公,通过“劳模大讲堂”、青少年科创课程、创新主题剧目等形式,为公众呈现“大国重器”的现实逻辑,探索了行业博物馆在精神宣传中的独特路径。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自成立以来,通过资源共享、展陈互助、学术共建、人才培养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型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协同网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依托该联合体,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为契机,进一步拓展行内影响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不负使命。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