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预约电话

021-62932068

邮箱地址

qxslibrary@sjtu.edu.cn

展馆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
华山路1800号

钱学森情系上海交大

2009年10月31日


惊悉钱学森学长于10月31日上午去世,深感悲痛。作为交大优秀的毕业生之一的钱学森,一生勤奋钻研、努力拼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科研成果,大大增强了国防威力,使祖国名扬四海,地位日高。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他的去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令我们交大师生万分悲痛并怀念!多少年来他与母校交往结下的深情往事又一件一件地浮现在交大师生的眼前。

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钱学长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严格认真,成绩一贯优良(多次获奖学金)。有两件事长期在母校传为美谈:一次是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共6题,钱学长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他将第二处“Ns”简为N,老师未算错,钱老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赞他说:“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题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破竹。”因此,金老个人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四十多年,直到1979年秋,钱老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已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还有一件是钱老学长在做“热工”实验时,特别认真细致,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整个报告竞长达100多页,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完成的最佳的实验报告,广泛受到称赞并一直传为佳话。因此,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他是我最好的学生。钱老学长在1989年回忆到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也特别提到“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

钱老在校期间也很注意全面发展,除利用休学期间认真选读了许多史书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外,回校后还常与进步同学乔魁贤、许邦和、袁轶群和诸应璜等在一起活动传看进步书籍,使他的“人生观上升了”;他还在忙中偷闲参加了学生的铜管乐队和口琴队,成为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他还是1934届学生毕业纪念册编辑组美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不仅创作了许多插图还为该年级设计了级徽。毕业时又被选为中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仅优秀毕业生才能获此殊荣)。

毕业后他于1935年乘邮轮到了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大学分别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后又先后留在两校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近二十年,为美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当时年仅38岁的他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也被公认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和创始人。他在美国时已有很好的职业,很丰厚的报酬,但他的心是始终向着祖国的,虽然他的老师朋友都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回国的立场十分坚定的。正当他加紧回国准备之际,反动的“麦卡锡主义”却将魔爪指向钱老,无端指责钱老是“共产党员”、“非法入境”、“携带机密资料”等阻挠他回国,并实施监禁和监视长达五年之久,直到1955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由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才回到祖国。

钱老回到上海第一件事是看望年迈的父亲,第二件事就是回母校看望他的老师。1955年10月22日钱老兴致勃勃回到母校,由他一向敬重的陈石英教授(时任副校长)亲自接待并陪同参观,并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10月25日他又应邀再次回母校与学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钱老以亲身经历及回到祖国的感受,阐述了祖国科技发展有无限广阔的前途的观点,并对他近期正在从事的科研情况向教授们作了介绍(可以说这是钱老回到祖国后所作的第一个学术报告),自此以后钱老与母校的联系就连绵不绝了。

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举办力学培训班实际是一个导弹技术“扫盲班”,钱老亲自授课,母校就派了青年教师前往进修听课,回校后即筹建了火箭弹体、火箭发动机等专业与钱老推动的国防工业发展遥相呼应。

1979年11月钱老在美国的同学范绪箕教授就任上海交大校长后不久,钱老就欣然接受范校长邀请回母校访问,并在部分专业教师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在科技工作中对外国学者的意见和理论要作具体分析,各国情况不一样,不能随便听信人家的话。同时强调高校要尽大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有见解的人。同时指出在中国要搞自己的系统工程学,新的科学技术要有自己的主张。

1984年在上海交大成立校友总会时他又亲笔用传真发来祝贺,并在会上光荣当选为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1989年11月编印交大1934级毕业55周年纪念专辑时,钱老又写了“回顾与展望”一文详细的回顾了他在母校生活五年中的一些感受,称赞上海交大是“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并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文章中还与级友共勉“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还要尽力做出贡献。”

1992年秋他写信给母校生物技术研究所朱章玉教授称:知道他“创立的生物技术所的先进事迹,深受鼓舞,并表示衷心祝贺,希望他在下个世纪(指21世纪)把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像上海宝钢那样的大企业,生物技术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

1993年在级友筹办1934级毕业60周年纪念册时他又撰写了一篇“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章,重申了要把“生物技术办成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的观点,并强调指出“这里说的大系,除利用微生物进行化工生产专业外,还将有诸如植入人体的人造器官的设计创造专业,以培养出再造人体所需器件的设计人才。……再有一个专业是培养设计制造老年人所需的辅助机械设备……等的人才。”

1994年母校筹建校史博物馆时曾派人专程前往访问钱老,钱老通过秘书向母校去的工作人员很谦虚的说:“交大出的人才很多,我没有什么,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多宣传别人”,只送给母校两本书即《钱学森文集》。

1998年后与钱老有关的一些新著如《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又都交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以上椿椿件件的事,说明钱老情系母校之深,令人怀念。

近年中央决定筹建“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又同意将馆址建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
交大师生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钱老遗志,发扬他的优秀品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中央领导下,早日把上海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辜负钱老对母校一贯关心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