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1882~1969),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系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第三十二世代孙。
钱均夫出生于1882年12月,清末秀才。当时钱家已家道中落。幼入蒙馆,1895年入正蒙义塾。1899年钱钧夫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即浙江大学前身。1902年,钱钧夫与许寿裳、经亨颐、陈衡恪等共赴日本东京留学。在东京就读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期间,钱钧夫结识了绍兴同乡周树人——后以笔名鲁迅传世。
本参观路线为普通(家庭)观众提供30分钟左右的馆内参观体验,侧重表现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需要详细展品信息的观众,请根据参观需要选择:
(1)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租借导览设备;
(2)利用手机微信扫描馆内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
1.观摩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活动地点:1楼圆厅
活动时间:5分钟
活动简介:通过观摩一部5分钟的短片初步了解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参观DF-2A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
2.参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览
活动地点:1楼第1展厅
活动时间:20分钟
活动简介及路线:
(1)开创中国航天事业
(2)建设航天科技人才队伍
(3)规划航天技术发展蓝图
3. 体验低速风洞试验段
活动地点:1楼第1展厅
活动时间:5分钟
活动简介:观看歼10飞机在低速风洞中模拟吹风试验,同时通过风洞内视频短片了解风洞原理及钱学森为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做出的贡献。
预约团队抵达本馆后,可优先通过团队通道进入展馆序厅。请各位参观者在正式参观开始前,认真阅读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须知,了解馆内参观准则。
所有预约团队需由20名以上成年人团员组成,并提前至少3天进行预约
预约团队将根据团队自身需求在专职讲解员或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馆内的主题参观。我们提供包括主题路线讲解、专题纪录片观赏、专家互动讲座、场景复原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
讲解语言:中英文双语
团队人数限制:
为保证参观质量,建议团队人数不超过60人。
若团队人数超过60人,您可选择:
1、在展馆序厅由讲解员进行钱学森生平与钱馆简介的概述讲解;
2、在预约时,注明需要的讲解人员数量,由馆内服务人员致电具体沟通参观事宜。
参观日程:
本馆的日常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如您选择了除讲解外的其他参观项目,请关注当日的时间表,以免错过您的活动项目。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1-62932068 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021-62933397 社教宣传部
参观主题如下:
主题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
所需时间:90-150分钟左右
简介:
钱学森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帅才,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一位党的高级领导,担任过不同岗位的领导职务。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位知识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永不过时,值得今天的我们深入学习传承。
参观活动菜单:
重温入党誓词——一次宣誓,一份初心(10分钟)
活动内容:
1、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
2、党组织负责人致辞
3、领誓人带领重温入党誓词
参观钱馆展厅——一位党员,一盏明灯(60分钟)
参观内容:
1、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2、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
3、人民科学家风范
4、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主题电影党课——一场电影,一堂党课(可选)
活动内容:
1、观看电影《钱学森》(90分钟)
2、微党课《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40分钟)
留下学习感言——一句感言,一种信念(10分钟)
活动内容:
1、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平台或留言册留下自己的参观学习感言
2、钱学森图书馆定期在官网、微信平台评选和推送优秀感言
主题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
所需时间:90-120分钟左右
简介:
作为科学家,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应用力学、物理力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论,这些学术思想与他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成就相比毫不逊色,更显辉煌。该主题将带领你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与学术成就,领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风采。
参观活动菜单:
主题参观(60分钟)
重点了解钱学森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贡献。
主题观影(可选)
《仰望星空》(100分钟)
《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分钟)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35分钟)
专题讲座(60分钟)
《战略科学家钱学森》重点介绍钱学森如何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以及晚年他提出的战略性见解和前瞻性思想。
主题三、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所需时间:90-120分钟左右
简介:
钱学森被称为人民科学家,他始终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年少为强国梦想留学他乡,始终心系祖国发展冲破阻力返回故土,为祖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发展殚精竭虑。该主题将带您回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科学报国的伟大理想。
参观活动菜单:
主题参观(60分钟)
回顾钱学森人生道路,讲述钱学森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和科学报国的伟大理想。
主题观影(可选)
《仰望星空》(100分钟)
《钱学森》(60分钟)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35分钟)
专题讲座(60分钟)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重点介绍钱学森如何将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为祖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如果您的团队还有其他参观需求,请提前与社教宣传部联系沟通:
021-62933397、62933398
预约团队抵达本馆后,可优先通过团队通道进入展馆序厅。请各位参观者在正式参观开始前,认真阅读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须知,了解馆内参观准则。
所有活动需以班级为单位,并提前至少7天进行预约方可参加。
预约团队将根据团队自身需求在专职讲解员或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馆内的主题参观。我们提供包括分学段讲解、专题纪录片观赏、专家互动讲座、航天动手做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
讲解语言:中英文双语
参观日程:
本馆的日常开放时间为每周二-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如您选择了除讲解外的其他参观项目,请关注当日的时间表,以免错过您的活动项目。
联系方式:
预约电话:021-62932068 服务中心
咨询电话:021-62933397 社教宣传部
对应学段如下:
幼儿园阶段
建议参观人数:20-30人
简介:
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形式,帮助学龄前儿童认识和了解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故事和科学成就,培养他们对钱学森爷爷的敬仰和热爱。激发其好奇心,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打下航天知识基础。
参观活动菜单:
讲解
“听飞飞哥哥讲故事” (30分钟—45分钟,可沪语讲解)
扫描馆内二维码收听“钱馆好童声”语音讲解 (45分钟)
观影
《天地神州之天宫大讲堂》 (30分钟)
《天地神州之星际大归航》 (30分钟)
体验活动
现场作画“我的航天梦” (30分钟)
“航天动手做——自制小风车” (30分钟)
小学1—3年级
建议参观人数:35-45人
简介:
通过参观和观影,了解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历程、“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成长故事与杰出贡献,帮助1-3年级学生直观感受人民科学家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从小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配合“航天动手做”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参观活动菜单:
讲解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30分钟)
“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30分钟)
扫描二维码收听“钱馆好童声”语音讲解 (45分钟)
开展“夺宝奇兵”参观活动 (45分钟)
观影
《天地神州之天宫大讲堂》 (30分钟)
《天地神州之神箭冲天时》 (30分钟)
《天地神州之星际大归航》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初年•国内》 (30分钟)
体验活动
“航天动手做——降落伞” (30分钟)
“航天动手做——智力七巧板” (30分钟)
小学4—5年级
建议参观人数:35-45人
简介:
4-5年级学生在了解钱学森生平的基础上,在讲座、观影和动手做等活动中适当加入相关科普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知晓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参观活动菜单:
讲解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30分钟)
“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 (30分钟)
“钱学森的成长历程” (30分钟)
讲座
《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 (45分钟)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起步》 (45分钟)
观影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初年•国内》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留美》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归国》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导弹》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两弹一星”》 (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晚年》 (30分钟)
体验活动
“航天动手做——动力风车” (30分钟)
“航天动手做——立体五角星” (30分钟)
中学阶段
建议参观人数:40-50人
简介:
针对中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点,通过讲解参观、专题讲座、观影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深化对知识学习、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认识,感受伟人的伟大及成功的要诀,引发自己对于理想信念的思考。
参观活动菜单:
讲解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30分钟)
“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 (30分钟)
“人民科学家风范” (30分钟)
“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30分钟)
讲座
《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 (45分钟)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起步》 (45分钟)
《走近钱学森》 (45分钟)
观影
《龙舞九天》——中国航天载人航天工程20周年纪录片 (45分钟)
《天地神州》——天空一号/神州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全纪实 (45分钟)
《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45分钟)
如果您的团队还有其他参观需求,请提前与社教宣传部联系沟通:
021-62933397、62933398
展览简介:
20世纪80年代,当“新技术革命”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时,钱学森在众多论述中梳理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等概念,并着重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产业革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富有科学预见性地提出,在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之后,将迎来第六次产业革命。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包括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
在推进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建设中,钱学森对沙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曾预言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是从沙产业做起。可喜的是,近二十几年来,在我国广袤的荒漠戈壁上出现了许多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践行沙产业的成功案例,体现了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展览通过一系列历史照片、文献、钱学森手稿理清钱学森产业革命理论的发展脉络,告诉人们何为“沙产业”及发展沙产业事业的要义。此外,展览通过一系列图片、报道和实物的展示,向人们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晚年对祖国西部沙漠事业的关心;以及在他理论指导下,西部人民多年实践所获得的喜人成果。
展览旨在纪念30年前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向民众描绘中国航天之父的另一个侧面:一位晚年心系富民、志在强国的爱国科学家形象。同时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与沙产业事业,联系与号召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关注这项事业,将这件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基础工作做好、做实、做到底。
展览时间:2014.9~2015.1
展览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概况:展线长约250米,展柜10个,实物展品约40件
| ![]() |
![]() | ![]() |
![]() | ![]() |
![]() | ![]() |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钱学森图书馆。
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图书馆的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面向华山路的红色外墙上隐约看到钱老微笑的面庞,眼光向前,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显现的“两弹结合”导弹,体现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截至2022年底收藏各类藏品、参考品以及资料6.2万余件/套,其中已被鉴定为等级文物的有1.6万余件/套,主要有钱学森的文稿、笔记、书信、奖章、证书、藏书、剪报、照片以及生活日用品等。馆内设有多功能厅、专题展厅、学术交流厅等文化设施。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此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
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钱学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直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钱学森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作实效,反对各种形式主义。他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在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中,他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集体智慧;在关键时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钱学森一生清廉刚正,淡泊名利。他对以权谋私、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深恶痛绝。本次展览通过“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干实事,不说空话”、“我姓钱,但不爱钱”三个部分,引导观众领略钱学森“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采。
| ![]() |
![]() | ![]() |
这枚导弹是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赠予本馆的一枚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实体。它全长21.3米,重4.18吨,最大射程1500公里。1966年我国进行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使用的就是这款型号的导弹。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让全世界为之震动。然而,这一颗原子弹是被固定在铁架上引爆的,西方媒体用了一句“有弹没有枪”,来形容中国虽有原子弹、但打不出去的现实。应该怎么打破这个局面?最好的“枪”就是导弹。钱学森提出,以多次成功试发的中近程导弹为基础,研制运载核弹头的核导弹,这便是后来无人不知的“两弹结合”创举。核导弹不同一般,一旦出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钱学森率领五院,开始了对“东风二号”导弹的改良。大家兢兢业业,对每一个细节都小心翼翼。
钱学森繁忙地穿梭于北京和试验基地之间,监督改良后用于“两弹结合”的“东风二号甲”(代号“DF-2A”)导弹。这枚导弹全长21.3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500公里,可携带1枚1290公斤、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1966年10月26日,“DF-2A”与原子弹正式对接的时刻,聂荣臻和钱学森来到现场,亲自督阵。负责原子弹弹头和导弹弹体对接的,是一位名叫田现坤的年轻技师。弹头和弹体之间,也就一尺多宽的距离,侧着身子方才进得去。就在这点空隙里,田现坤必须凭着自己的技术和工具,像绣花一样,准确无误地完成上百个动作,把弹头和弹体对接起来。 已是初冬时节,戈壁滩上气温在零下十几度,时有大风吹过,刮得人睁不开眼,穿着皮衣皮裤的人尚且冻得直哆嗦。田现坤却脱去皮衣,只穿单衬衣,以便在狭小的空隙里作业。除了忍受刺骨的寒冷,他还得极度小心,不可有半点差池,以免产生静电。即便是一丁点儿的静电,都能引爆原子弹,让在场的每个人灰飞烟灭。大家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儿!田现坤也有点儿紧张,平时训练完成整个流程40分钟就够了,那一天,他花了整整两倍的时间。这80分钟里,聂荣臻和钱学森始终站在一旁,一步也没有离开。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那么大领导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大家憋足了劲儿,等待对接工作的完成。当田现坤终于完成所有的连接动作,从狭缝里退出来的时候,聂荣臻立即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经检测,弹头、弹体结合的各项参数确认合格,开始对导弹进行燃料加注。随后,绝大部分人撤离现场,留下来的,只有位于地下控制室的七名发射操作人员。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控制室设置在距离发射台仅有百米的地下空间。这样的距离,一旦现场发生爆炸,控制室里的人毫无逃生可能。七位勇士写下遗书,组成了控制室里的“敢死队”。他们心无旁骛,思想高度集中,紧盯红白两排指示灯,手摸、耳听、眼看自动控制系统,执行发射任务。10月27日上午9时,操作员佟连捷按下控制台主机按钮,在一阵轰鸣的巨响中,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缓缓升起,飞向蓝天。核导弹起飞后,控制室里安静极了,谁都不敢大声喘气。9分钟的预计飞行时间,显得那样地漫长。终于,罗布泊试验场传来报告:核导弹精确命中目标,顺利实现核爆炸!那一刻真高兴啊!地下控制室的七个人,无法自抑地淌下了泪水……
为了纪念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在我馆筹建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向馆方捐赠移交了一枚同类型号的“DF-2A”导弹,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型实物展品。2011年3月27日,在众人的瞩目下,部队官兵和建筑公司通力配合,将导弹顺利卸载,再从房顶吊入圆厅、完成安装,吊装全程共耗时45分钟。
1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入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三批现场教学点。
| 合作共建:馆际交流、业务合作、教育基地共建等。 联系方式:021—62932094 邮箱:chelan@sjtu.edu.cn 联系人:车老师 |
展览合作:合作举办展览,展览的引进与推出等。 联系方式:021—62932525 邮箱:youngmoon@sjtu.edu.cn 联系人:杨老师 | ![]() |
![]() | 场地服务:展览、活动、会务场地租借、借用。 联系方式:021—62934705 邮箱:wangzc1005@sjtu.edu.cn 联系人:王老师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说,上课、答疑确实是一个老师的份内之事,那么老师对学生“倾囊相助”、“资金支援”,又该说是什么呢?或许,那应该说是一种额外的师恩、份外的温暖吧。
这把计算尺,就记述了钱学森在课堂之外,对学生们细致入微、体贴入怀的这份关心和爱护。说起这把计算尺的来历,先要说说我们国家解放后发行的国债。计算尺和国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钱学森这里有过一个交集。为了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新中国于1954年到1958年间,每年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国家鼓励群众积极购买国债,钱学森也响应号召,将手头的两万元人民币用于购买国债。其中一万元,乃是1957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一等奖,即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最高自然科学奖时,所领到的奖金。到了1961年,这笔钱连本带息,总共成了11500元。钱学森取回本金和利息,并捐给中科大力学系,作为教学辅助经费使用。1961年9月,钱学森去力学系上课,中科大为他配备了收集和批改学生作业的两名助教,钱学森要求他们及时将作业里反映出的问题,反馈给自己。有一次,钱学森问两名助教,同学们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大概要多少时间?助教们一时愣住,都答不上来,让钱学森很不高兴,因为这说明他们对学生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彻底。助教速速跑去调查、统计,反馈上来的作业完成时间,钱学森觉得未免过长了。于是他让助教继续深入调查,问清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时间?调查的结果出来后,发现是班里2/3的同学家境贫寒,没有条件买计算尺,因此在许多计算步骤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钱学森坐不住了,没有像样的文具用品,还怎么好好学习?他让力学系从那笔教学辅助经费中取出一部分钱,给所有同学配齐计算尺。当时,计算尺是比较昂贵的文具用品。教务人员来到文具店中,挨个看一遍,挑了最便宜的一类买,但是数量不够让所有同学都领到计算尺。于是,班长黄吉虎和其它班干部都发扬风格,先让同学们领用,说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就是了。这件事情传到了钱学森耳朵里,他指示教务人员该花的钱不要省,即便是价格高一点,还是需要买齐数量,一定要保证力学系的每个同学都有一把计算尺。于是,教务人员又去买了一批质量好、但价格贵的计算尺。这次,班长黄吉虎也拿到了,而且是一把18元的“奢侈品”!在一个月平均工资几十元的年代,花18元买一个文具,对家境清贫的他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他拿着左看右看,爱不释手,生怕和别人的搞混了,所以特地在计算尺的金属架子上,仔细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使用起来也特别爱惜。黄吉虎后来成了中科大的教授,2008年中科大50周年校庆之际,黄教授向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捐赠了他珍藏多年的计算尺,表达他对恩师钱学森的感谢之情。
2011年钱学森图书馆建馆之时,这个“宝贝”随着征集工作的开展,又来到了上海。钱学森对学生们的爱惜之情,正如这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计算尺,将永远烙印在学生们的记忆里,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钱学森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在培育人才方面,他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师长。他所指点、提拔的青年科技人才,如今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在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展厅,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两位:一个是孙家栋。他1951年赴苏联学习飞机设计,七年后学成归国,被分配到钱学森领导的五院工作。钱学森赴苏联考察时,他担任俄语翻译,一身学识和才华让慧眼灼灼的钱学森很是欣赏。1967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聂荣臻让他推荐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设计师的人选。钱学森提了孙家栋的名字。那一年,孙家栋只有38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没有辜负钱学森的期望,一上任就挑选了18位业务骨干,审定总体方案,把研制工作扎实地开展起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腾。孙家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钱学森提携之情。对此,钱学森非常欣慰:“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的确敢干事,会干事。”此后,孙家栋又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担当近40颗卫星的总设计和总负责,担任绕月工程总设计师,出任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等,活跃在航天技术前沿领域。尽管一路成绩斐然,孙家栋却从未忘记,带领他走上航天道路、在他身后大力支持的恩师。2004年12月10日,钱学森93岁生日前一天,孙家栋带着礼物,敲开了钱学森家的大门。他没有送酒,也没有送花,而是送上了一个月球仪。他拿着月球仪,向钱学森汇报探月工程情况。钱学森非常高兴,和孙家栋合影留念,还让家人把月球仪摆到书柜里显眼的地方。
另一个是王永志。他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后赴苏联留学,归国后进入五院工作。1964年6月,王永志在参加中近程导弹第二次飞行试验时,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验前计算弹道,发现射程不够,大家都考虑多加推进剂,但储箱容积有限,装不下那么多。32岁的中尉王永志敢想敢说,提出了一个和专家意见截然相反的办法:泄出600公斤酒精,减轻导弹重量,从而增大射程。专家们觉得这个方案不靠谱,没有理睬他。王永志鼓起勇气,直接找到了副院长钱学森。钱学森边听边算,认为“有道理”,便对总设计师说:“这个年轻人的想法有科学根据,就按他的意见办!”最后,导弹连打三发,都进了目标区,验证了王永志的想法和钱学森的判断。钱学森对王永志的“逆向思维”予以充分肯定,赞许他思维大胆,“和别人不一样”。此后王永志屡有创新,也常常得到钱学森的鼎力支持。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上马,钱学森又推举王永志担当总设计师。王永志不辱使命,1999年11月他带领团队,把神舟一号飞船成功送入太空。此时正赶上钱学森88岁生日,王永志带着飞船模型和生日卡片,去看望恩师。钱学森对这个模型喜爱得不行,把它搁在书柜上,每天醒来总是看不够,说“这件礼物我最喜爱”。他并不在乎什么物质享受,但祖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他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钱学森在美国2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他主要从事应用力学的研究,贡献了“卡门-钱近似”公式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参与美国军方的多个火箭研制项目。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掀起反共狂热,钱学森被指控为共产党员,遭受了审讯、拘禁和迫害,连正常的学术研究也受到了影响。钱学森被迫“改行”,从事与航空航天没有直接关系的理论研究。他没有因为打击而消沉,反而以超人的毅力,再一次投入到科研和教学活动中去。钱学森的目光落在了更高更新的学术领域,其中一个便是开创“物理力学”(Physical Mechanics)。所谓“物理力学”,并不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概念,而是钱学森长期从事的应用力学的一个新分支。多年来,钱学森在进行火箭研究时体会到,必须研究和掌握在某些特殊的极端条件下,物质或材料的宏观特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例如,核动力火箭的喷管喉部,温度可能高达4000K(3726.85℃),这样的条件下,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究竟有何变化,很难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获得结果。钱学森想到了把描述物质微观性质的原子分子结构理论、描述物质微观行为的量子力学、沟通微观和宏观性质的统计力学联系起来,加上发展得较为完善的传统应用力学,他构筑了一门全新的科学,从物质的微观规律入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这便是“物理力学”理念的由来。
1953年,钱学森发表论文《物理力学——一个工程科学新领域》,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开拓了高温高压流体力学的新领域。之后,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了“物理力学”课程,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丰富、充实与深化其内容,形成了厚厚的一本《物理力学讲义》,第二展厅陈列的便是这份讲义的英文打印版。时至今日,这套讲义仍然是加州理工学院重要的参考资料。

钱学森回国后,大力倡导和推动物理力学的研究,把应用力学的最前沿内容带给了中国力学研究者和学生。1958年6月,他在一份手稿中写道:“物理力学是由于新技术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它自然是一门新学科,也其实是一个介乎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物理、化学之间的生长点。唯其是新,所以就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里这方面的工作者也不多,在我们国家里物理力学更是处在萌芽状态,需要大力支持才能得到迅速地发展,才能满足新技术的要求。”这份手稿如今也在第二展厅展出。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后,钱学森主持设立了物理力学专业,并亲自授课。1964年,他与59级物理力学专业毕业生合影留念。作为物理力学的开创人,钱学森对将要成为物理力学研究生力军的大学生寄予厚望,他曾饱含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我们只是物理力学的第零代,你们才是真正的第一代!”
1950年美国的麦卡锡主义浪潮,冲击了钱学森在火箭喷气推进等保密项目上的学术研究。为了转移美国特务们的注意力,争取早日归国,他“改行”研究起了其他理论。在被软禁的日子里,钱学森的学术研究并未停滞,反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其一是开创“物理力学”,其二便是提出“工程控制论”。控制论学说,原本是美国数学家维纳在1948年所写的学术著作中创立的。钱学森敏锐地觉察到了控制论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研制火箭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1953年,他开设了“工程控制学”课程,把力学、电磁学和信息科学等紧密结合起来,用于探讨在复杂工程中,如何实现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节。次年,《工程控制论》出版,这本书引发了世界科技界乃至哲学界的关注,被译为德、俄、捷克等多种文字,带动了一股“控制论热”。

美国的一位专栏作家评论道:“工程师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数学家擅长理论分析,不善于从一般到具体,去解决实际问题。钱学森集两个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两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轧出了工程控制论研究的新途径。” 钱学森回国后,在北京组织了“工程控制论”讲习班,在中国科学界传播这一理论。1957年1月24日,《工程控制论》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一等奖。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设立国家最高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颁奖。次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钱学森的获奖感言《激动地接受科学奖金》,钱学森在文中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感谢之情,“奖金归根结底是属于六亿人民的”。1958年,《工程控制论》中文版出版。随后的20多年中,随着我国导弹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工程控制论的研究一直方兴未艾。1980年,《工程控制论》修订版正式发行,新增五章内容,收录了大量新思路、新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为炳曾说:“《工程控制论》是自动控制领域中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工程控制论这门“研究信息和控制一般规律的新兴科学”,是工程控制理论的重要基石,也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尤其在《工程控制论》第18章,钱学森探讨了用不怎么可靠的元件,来组成高度可靠系统的理念。这远远超出了当时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进入了系统学的领域。因此,《工程控制论》被认为是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为钱学森晚年在系统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早年间,钱学森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从铁道机械工程开始,一步步走入了工程技术、技术科学的领域,创见性地开启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方面的研究道路。从1956年到1978年,钱学森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航天事业建设工作中去,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和广大科技人员一起,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和卫星。在一个个中国式奇迹诞生的同时,钱学森也达成了自己的第二次创造高峰。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年龄关系,钱学森逐步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他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此时的钱学森,比起早年间,涉猎学科更为广泛,学术思想更为活跃,创新意识更为强烈。他徜徉纵横于科学领域的各个板块上,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创造高峰。其中,钱学森尤其重视、尤其花费心血的领域是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他在美国开创“工程控制论”时,已经初步涉及到了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的相关探索。从中国航天事业第一线退休后,钱学森又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再次投入其中。1978年春天伊始,钱学森先后在北京、成都、昆明、长沙发表一系列学术讲演,推动了系统工程在中国各个行业的应用,他努力地将这一理念从航天推广到军事运筹、农业、林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领域。
1978年9月27日在上海《文汇报》上,他又和许国志、王寿云合作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这是中国第一篇全面阐述系统工程功能、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文章,被誉为系统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其中有一个叫马林纳的人。他兴趣广泛,热衷搞科学实验。1936年,马林纳发起成立了一个火箭研究小组,把钱学森也拉了进来,因为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上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这对于火箭研究是极为重要的。钱学森是个认真负责的人,一旦加入,就非常投入地搞起了火箭这门学问。他细心整理调研资料和演算材料,写了一百多页手稿,对燃烧室温度、喷嘴设计、推力计算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起初,火箭研究小组只是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小组,研制试验中频发事故,乃至发生意外爆炸,这让校方头痛不已,明令禁止他们在校内进行试验。被嘲笑为“自杀俱乐部”的小组成员们,只得将试验场所移到郊外的一片山谷中。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美国军方对火箭显示出巨大的兴趣。他们交给冯·卡门研究课题,希望他将空气动力学理论运用于军事中;同时也向火箭研究小组提供资金,使火箭小组最终变身为一家航空喷气公司,向军方出售火箭。1942年12月,在冯·卡门的力荐下,钱学森得到美国宪兵总司令部特批的一张安全许可证,获准参加美国军方和国防部的一切军事科技机密工作。他受聘成为军方喷气推进培训班的教员,讲授“应用数学”和“导弹概论”课程。原先“自杀俱乐部”所在的那片山谷,也摇身成为军方管理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简称“JPL”),钱学森担任了JPL喷气研究组组长。20世纪50年代末, JPL并入美国宇航局,专门负责深空探测器的研制与运行,成为世界顶尖的研究机构。
1944年,美国国防部成立科学咨询团,钱学森受邀加入。随即他以美军上校身份,跟随冯·卡门飞赴欧洲,考察德、英、法等国在航空和火箭领域的研究情况。他们最重要的考察任务,就是审讯为纳粹德国服务的火箭专家,协助美国获取一切与此有关的资料、仪器和先进技术。此次考察中,钱学森见到了冯·卡门的老师、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的普朗特,见到了德国的“火箭之王”冯·布劳恩,见到了德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赫尔曼,对德国的火箭技术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考察结束后,科学咨询团编写题为《迈向新高度》的报告,为美国战后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描绘了长远蓝图。报告目前解密的共有13卷,钱学森一个人就参与了其中5卷的撰写。1946年2月,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将军发函,对钱学森所写的研究报告、对他在火箭和喷气推进领域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钱学森以自己无可替代的学识,赢得了美国学术界和军方的一致肯定。
钱学森是个重科研、轻荣誉的人,他从来不追着奖项跑,但是实实在在做出了成绩,奖项却总是要冲着他来的。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不正常状态。同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远隔重洋的钱学森颁发“杰出校友奖”。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钱学森一向是母校引以为傲的科学大家。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宣传册上,钱学森有三张照片,而其他人只有一张,可见其重要地位。此外,古根海姆实验室所在的航空大楼里,陈列着一条航空系重大历史事件的轴线图,钱学森读博和毕业的时间点,都在图上有标注。加州理工学院早就想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奈何时局、政治上的诸多限制,所以迟迟未能颁发。等到中美正式建交的头一年,加州理工学院终于可以向钱学森递上这份早应属于他的荣誉。
但是母校在美国,而钱学森又是坚持“不能再去美国”原则的人,所以他没有前去领奖。2001年,钱学森的旧友、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弗兰克·E·马勃访华,他带来了“杰出校友奖”的证书和奖章,转交给钱学森。迟到了22年的“杰出校友奖”,如今来到了他的身边。90岁的钱学森接过马勃递来的奖章,轻轻地放在了自己床榻的小桌板上,两个都已满头白发的老校友相视而笑。
钱学森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所涉足的学科领域以及取得的学术成就,如繁星一般密布而璀璨,许多人都说他是个天才。但是凡人只相信成就和天才,却看不太到钱学森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那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博士毕业后,钱学森正式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解决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产生的壳体变形(力学上称为“屈曲”)问题,他把研究领域转向固体力学,和老师冯·卡门合作钻研薄壳理论。他和冯·卡门先一起探讨物理模型的框架,随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求解、分析计算和图表制作,通过反复推导和计算得出结果,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样的推广过程是很艰辛的,在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要到实验室观看屈曲实验,不断修正框架模型,甚至推倒重来,直至得到准确的结果。1941年,在撰写《柱壳轴压屈曲》一文时,钱学森五易其稿,演算了700多页手稿,而最终成文发表在美国《航空学学报》上的,只有薄薄10页。手稿中所有的计算数字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后8位,要知道在没有计算器的年代,通过拉计算尺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工作量是极其庞大的。当这篇论文终于定稿,钱学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在存放手稿的信封上,用红笔写下了大大的“Final”(定稿)。正打算把它放好,他突然又意识到,“Final”还有一个“完结”的意思在,可是对于科学真理的探求,又怎么会有完结呢?对于科学真理的探求应当是永无止境的。他取过信封,在“Final”后用黑笔写了一句“Nothing is final”(凡事皆无止境),还打了三个惊叹号。他借此告诫自己不要懈怠,要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
这恐怕是钱学森最有名的逸事佳话之一了,几乎所有的钱学森传记、故事都会提到。但是这个“凡事皆无止境”的原物只有一个,它被钱学森图书馆所收藏和展示,是一件真正的镇馆之宝。当看到这件实物,再想起这个故事,许多人都会产生一个感慨:天才,确实离不开那99%的努力。
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去钱学森家的时候,想象钱学森家里一定非常气派。然而,踏入钱学森在航天大院的居所,全然是一处非常平常、简单的民宅。地板走上去还摇摇晃晃、时不时吱吱地叫,灰白色的墙上,不少地方墙粉都脱落了。大家都没想到,科学大家钱学森的生活竟如此简朴。第三展厅中,有一处钱学森家客厅的场景复原,让观众可以对此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客厅中间的木制茶几,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为钱学森配发的,他从1960年一直使用至2003年,用了43年,边框已经斑驳了。客厅边上的5层书架,也是中科院1956年配发的,没有玻璃,只有横竖交错的木板。钱学森自己用铁丝穿了一块布帘,用来挡灰,这个盖着布帘的书架陪伴了他将近40年。客厅中间的这套组合沙发,是很不起眼的款式,粗大、笨重,更谈不上舒适感,如今估计都没有人用这样硬邦邦的沙发了。但是这套组合沙发的价值,不在它的款式,而在它的历史。在这套沙发上坐过的,有江泽民、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也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还有许多科学家和文艺家。
其中,“航天四老”大概是落座频率最高的人了。“航天四老”,是指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四个人,他们都是和钱学森并肩战斗、构筑起我国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元老人物。场景复原的侧面墙上,有他们与钱学森在客厅沙发上的合影。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撤离,使五院的导弹仿制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在每个星期天下午把这四位总设计师请到家里,在客厅沙发上讨论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先请每位老总充分发表意见。如果大家意见一致,那么就这么定了;如果意见不一致,事情又不急,下星期继续讨论;如果事情很急,钱学森就给出自己的判断,让大家据此执行。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他承担。这种做法十分有效,几位总设计师都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几十年后,大家对每周末在钱学森家客厅沙发上度过的这段时光仍十分怀念。钱学森也认为,在技术工作中,应当贯彻执行这样的民主集中制原则。1996年7月16日,他写信给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信中总结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最宝贵的一条经验——民主集中制。“我对我国航天事业已经发表过许多文字;现在回想起来,最重要的实在只一句话:我们航天事业的科技人员在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贯彻了民主集中制。”
不仅是“航天四老”,许多其他专家和学者都在这套沙发上,聆听过钱学森的话语,与钱学森进行过学术交流。他们高高兴兴而来,满载知识而归。这套沙发在钱家几十年,印证了中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钱学森无数个闪耀着智慧亮点的瞬间。
对于曾经给予了自己深刻影响的人,钱学森列过一张表,共计17个人,除了父母、国家领导人以外,都是教过自己的老师。其中,7位来自钱学森就读的中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即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附中”)。1923年至1929年,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就读,它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中学。学校名师荟萃,教学理念先进,有一套完善而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科制、学分制。校长林砺儒是知名的教育家,算起来还是钱均夫的学弟。他就任后,力主倡导“全人格教育”,反对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方法;他模仿欧美学制进行改革,推行“三三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同时,在学校实行文理分科,自编教材和课程标准。国文老师董鲁安思想进步,向往民主。他常常讨论时事,批评北洋军阀政府,憧憬革命事业。他的言行,使钱学森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关心,焕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几何老师傅种孙是著名数学家,数学功底扎实,古文造诣也颇深。他的名言是:“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是如此!”钱学森由此明白了,什么叫做科学的严谨。博物老师李士博,教学极富创造性,将矿物的十级硬度,变成了合辙押韵的口诀“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直至晚年,年逾古稀的钱学森还能背诵这则顺口溜。生物老师俞君适,常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生物标本,领着他们解剖青蛙、蚯蚓。化学老师王鹤清,课后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有兴趣做化学实验的人,随时随地可以去。这两位老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美术老师高希舜水平很高,后来成为国画大师。钱学森幼年时,曾拜高希舜为师,学过国画,他为钱学森开启了艺术之门。据说钱学森的水彩画画得很不错,水墨画也颇有功底,这应该归功于高希舜的栽培和指引。
北师大附中在校长林砺儒和这一批兼具丰富学识和新兴思想的教师们共同努力下,形成了极好的学风和校风。钱学森一直对母校念念不忘,1981年11月,他参加北师大附中80周年校庆大会时,深情地回忆说:“中学时代的老师,在知识、智力及能力方面,都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六年的师大附中学习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从“东方MIT”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在清华大学进修一年航空工业课程后,整理行装,正式踏上了西行求学的征程,他的目的地是“MIT”-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坐落在美国波士顿,与哈佛大学比邻而居,被誉为“世界理工大学之最”,它的自然及工程科学专业享有极高的声誉。当时,国立交通大学是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钱学森对这个美国名校早有耳闻。对擅长数学的钱学森来说,在这里学习,确有如鱼得水、得心应手的感觉。然而,在异国生活的孤独感,不时袭上他的心头。而最令钱学森不能忍受的,是美国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那份歧视。一次,美国同学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是个愚昧落后的国家,中国人抽鸦片、裹脚、不讲卫生,等等。钱学森拍案而起,非常生气地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确实比美国落后;但是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一比,看到学期末,谁的成绩好!”美国同学不吱声了。钱学森自此更加奋发努力,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课程,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证书。然而,钱学森虽然成绩优异,却无法进入飞机制造厂参加实习,因为美国厂方只准许美国学生入内。这和钱学森的导师王助在美国波音公司的遭遇如出一辙,身为波音公司的总设计师,王助却被禁止进入测试场地,他因此愤而辞职回国了。学森刚到美国一年,心中的救国宏愿、深造梦想,让他绝对不允许自己就这样放弃。钱学森决心再一次改变专业方向,从飞机机械工程转为航空理论,后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而这正是钱学森的专长。航空理论的研究权威冯·卡门,成为了钱学森心目中新导师的不二人选;他所执教的加州理工学院,也成为了钱学森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校。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地方,冯·卡门也是一位推崇创新精神的人,他不喜欢毫无创造性的解题方式,喜欢有开拓性思维、思想活跃的学生,鼓励学生们围绕学术问题,在讨论班上争论、甚至争吵。在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中,钱学森的思路一下子活跃起来,虽然他个性有些内向、平时不太多话,然而涉及到学术问题,钱学森总是敢想敢说。连和自己的导师冯·卡门在学术上有了分歧,钱学森也会直言不讳地当面质疑。
在冯·卡门的悉心指点下,1939年6月,钱学森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航空、数学博士学位,这张学位证书一直珍藏在他的身边,直至去世。
在第四展厅,还可以看到三台钱学森使用过的老相机,和几幅钱学森拍摄并冲洗的照片。钱学森喜欢摆弄照相机,在美国时,周末和朋友外出郊游,摄影工作都是他负责。秘书涂元季曾回忆,钱学森的摄影作品在美国获过奖,他只提交了一幅摄影作品,就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


钱学森的婚姻,是众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在这段佳话里,有着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两小无猜、琴瑟和谐、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白头到老等诸多经典情节。
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出身海宁望族,父亲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与钱均夫相交甚笃。蒋百里育有五女,人称“五朵金花”,而钱家唯有独子钱学森,因而钱均夫和夫人曾过继蒋家三女儿蒋英,为她起名“钱学英”。四岁的蒋英来到钱家时,钱学森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了,不太会和小妹妹玩,蒋英觉得闷,便闹着要回家。她回去后,二人各自上学、读书,这段青梅竹马的经历也就暂时告一段落。这一别就是十二年,直到24岁的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赴美公费留学生,前来向蒋百里告别,钱学森与蒋英才再次见面。16岁的蒋英已然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她为“干哥哥”钱学森弹了一首钢琴曲。再一别又是十二年,此间钱学森一直在美国研究航空理论,蒋英则去了欧洲,在国立柏林音乐大学学习声乐。二战爆发后,蒋英离开德国,前往瑞士,继续自己的学业。时间一直到了1947年,二战的硝烟渐渐散去,蒋英回到上海,举办自己的第一次独唱音乐会,地点就在钱学森以前读书时常去听音乐会的兰心大戏院。蒋英的歌声优美、音域宽广、技巧熟练,让音乐评论家俞便民赞不绝口,称赞她的演唱“无论在音域和音量上,都掌握得极为出色”。不久后,钱学森回国探亲,36岁的他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了,事业上意气风发;但还没有成家,感情上一片空白。这让父亲钱均夫很是着急,他迫切希望钱学森能在此次回国期间,解决终身大事。钱学森的好友、后任交通大学校长的范绪箕回忆说:“他父亲请蒋英给他介绍女朋友,蒋英就在上海请了一次客。后来我问他,怎么样啊?他说不行,好像没有看中这个女朋友,他说那个蒋英倒是很好,他倒看中这个主人了。”蒋英做东、给钱学森介绍女朋友的聚会,是二人久别多年的重逢。钱学森看见这位“干妹妹”,第一次有了心动的感觉。科学家的直觉,让他精准地“锁定”蒋英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半。钱学森很快便求婚了,他单刀直入地要蒋英“跟我去美国吧”,没几个回合,蒋英就“投降”了。24年前她离开了钱家,最后还是嫁了回来,钱学森遂戏称蒋英是自家的“童养媳”。1947年9月17日,两人在上海沙逊大厦(即和平饭店)举行婚礼,知名科学家和著名艺术家的结合,一时街知巷闻,传为美谈。当时二人的婚照,以及精美的手绘婚册,如今都可以在第四展厅中看到。
蒋英随钱学森来到美国,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钱学森给蒋英买了一架斯坦威大三角钢琴作为新婚礼物,新房里时常飘出优美的旋律。随后,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的接连降生,更为这个小家庭添上了幸福的色彩。1950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遭受迫害期间,除了不间断的科研工作,蒋英也是他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像所有坚强的中国女性一样,在艰难险恶面前,她更加强韧起来,揽下所有的家务,照顾幼小的孩子,与特务斗智斗勇。有时,她弹拨吉他,钱学森则吹起竹箫,悠扬的乐声抒发着二人心中积郁的情绪。回到祖国后,钱学森开始了新的征程,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航天事业、国防工业中。为了让他安心工作,蒋英从一个歌唱家转变为声乐教育家,调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以便照顾一家老小。钱学森奔波在祖国各地,蒋英则成了“大管家”,扶老携幼,料理家务。钱学森一次也没有对蒋英谈起过自己的工作,蒋英也从来不问,这么多年的患难与共,她最清楚,家人的理解、家庭的安宁就是对钱学森最大的支持。
走入第四展厅的尾部,观众都会被巨大的“书海”展项所震撼。共11排、7列的书柜,构成一面巨大的书墙,其中收纳了钱学森读过的四千多册书籍,而这仅仅是他一生所读书籍的1/7不到而已。
书籍陪伴着钱学森,走过了98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与书结伴、以书为友,铸就了钱学森学无止境的一生。而图书馆这个书籍的宝库,则是钱学森求学时“每天必去的地方”。还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钱学森就非常喜欢去学校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少古典小说,还有科技图书。钱学森偶然听见同学们谈论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的事情,便去图书馆里找寻一番,读了介绍相对论的小册子。虽然当时钱学森还不能完全读懂,这本小册子却激发出他对尖端科技的极大兴趣。进入交通大学后,钱学森每天都去校门右侧的“红楼”即校图书馆报到,一是读报,二是看书。交大图书馆建于1917年,当时的藏书量已达到7.5万册,期刊近千种,是全国科技类书刊的收藏重地。交大图书馆给了钱学森一个良好的阅览平台,据他自己回忆说,那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馆里,“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我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但是到图书馆借读的书绝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都读。当时虽没有完全读懂,但总算入了气动力学理论的门,这是我后来从事的一个主要专业”。老师金悫也说:“钱学森总是在图书馆里钻研、攻读,掌握了课堂上没讲过的知识,他深深懂得学海无涯,攫取知识务求渊博。”到了美国,钱学森主要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图书馆对他就更不可或缺了。他一有空就去期刊开放陈列架,翻看最新期刊,吸收新思想、新成果,促进自己的研究。
钱学森一生博览群书,参阅过书籍35000多册,期刊400多种,藏书40000多册。不少观众听到这一数字,纷纷表示感慨和敬佩,也有人产生了疑问:钱学森工作这么繁忙,如何能保证这么大的阅读量呢?这是因为钱学森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和积极有效的读书方法。受加州理工学院学风影响,钱学森素来不看电视,把时间都用在读书看报上,特别是每天晚饭后到12点,他必定去书房看书,新婚燕尔也好,受监视期间也好,这个习惯从未间断。钱学森的读书方法则是向老师冯·卡门学来的,一本书先看目录、序言,再看第一章、最后一章,这样就能基本了解整本书的概况,然后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认真细读。若是好书,就反复看;若觉得一般,翻一翻就可以了。加上钱学森头脑聪慧,善于总结,因此读书效率非常高。
读书对钱学森而言,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他会做大量夹批和眉批,注上自己的想法,这些薄薄的纸片和飞速写下的句子,记录了钱学森那一瞬间的思想闪光点。这其中有不少,日后形成了非常宏观、具体和系统的理论。数十年如一日,钱学森读书、学习、思考,他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儿子钱永刚也回忆道,“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了最后一天!”
上个世纪80年代,钱学森步入古稀之年,正式退居二线。他开始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展开频繁的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这个方法就是-写信!从退休到2000年11月,钱学森手写了大量的书信,总量达到六千余封,全部是自己亲笔,没有一封是秘书代笔。他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笔一划,工工整整,从不潦草。到了晚年,因右手颤抖,字迹也有些抖动。2000年11月后,因手颤得厉害,通信之事才改为钱学森口述、秘书代笔的方式。
2007年5月,《钱学森书信》(十卷本)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主要以影印方式,收录了钱学森1955年至 2000年间给一千多人写的3331封信。第四展厅“书海”展项的对面,最右侧自下而上第三排,便是这满满十卷本的《钱学森书信》。这十六开本的十卷本,总重量达到35公斤,很难相信,这居然只是钱学森全部书信的一部分而已。有人不禁要问,如何能收集到这么多的书信原稿呢?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有不小的功劳。他从1983年开始就任秘书之职,即把钱学森所有寄发、回复的信件,都进行复印留底,再把原件寄给收件人。几十年下来,一个大保险柜里塞满了钱学森的书信手稿。再经整理、筛选,最后成为了十卷本的正式出版物。钱学森的通信对象,并不限于国家高层领导和专家教授,还有中年科技人员、年轻学者、普通工人和农民。曾经有一个18岁的高中生,给钱学森写信,讲述自己对物理的一些观点,钱学森看完,觉得这个学生的想法有很有新意,也给他回了信。钱学森每天都会读信和回信,即便在节假日,甚至春节期间也不例外。1990年1月27日是大年初一,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和他探讨中国的教育问题。同一天,他还写信给国家农业部的李毓堂,和他交流农业、草原草产业等问题。这一封信,他足足写了5页纸,约1200字。
据统计,1984年到1999年的春节期间,钱学森共写了72封书信。爆竹声中一岁除,书信相伴年味浓,钱学森用独特的“写信”方式,欢度了这16个春节。他那种专注于学术、投身于科学的治学精神,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第四展厅中,从顶端到地面,这72封书信铺满了一面玻璃墙。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鲍世行曾表示,钱学森书信很有特点,几乎都跨学科,带有很强的学术性,每封都是手写。他感慨不已地说:“在电话已经普及,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耐得下心来,在桌旁提笔倾吐真情、交流信息?”在喧嚣尘世中,钱学森正是这样一位用自己的笔端、在书信中静静留下巨大精神财富的“大成智慧者”。请在第四展厅大玻璃墙外,欣赏钱学森写下的这一笔笔财富吧。
钱学森有一大爱好,便是剪报!这是他在美国求学时便已形成的习惯,但这个良好的习惯也曾给他带来过意想不到的麻烦。1945年到1950年间,钱学森广泛搜集了美国各大报纸关于新兴导弹、核武器发展的报道,数量达2000余篇。当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海关无理扣压了他的行李,里面包括了厚厚九大本分类主题剪报,美国联邦调查局从中发现了大量原子能方面的内容。钱学森是火箭专家,他为什么那么关注原子能的研究呢?他会不会是在从事“间谍”行为?美国联邦调查局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们更加细致地“研究”了钱学森的剪报,发现其中并无任何涉密内容,完全是公开信息,他们最初对钱学森从事“间谍”行为的怀疑,这才打消。钱学森对原子能的关注,完全来自一位高端科学家扩展视野、增长学识的需要,他要求自己在本职领域之外,对科学研究的其他前沿问题也加以掌握,以便更好地开展全方位、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而剪报正是他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武器”。然而,剪报对钱学森最终成功回国,同样也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1955年6月,钱学森在给陈叔通写求援信、请求中国政府帮助自己回国的时候,特地在信中附上了一份《纽约时报》的剪报,以证明美国政府扣留他的事实。这份剪报,连同求援信一起,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桌案上,让他了解到钱学森在美的艰难处境,这对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谈判,争取钱学森回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钱学森一生所保存的剪报,共629袋,24500多份,填满了他家的几大个书柜。剪报内容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按照不同的类别,装进标明主题的牛皮纸袋中,纸袋上写清编号,一个装满了就再装一个……在第四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谋略学”、“地理建设II”、“地理建设V”、“教育III”、“第六次产业革命IV”、“波匈风云(参考消息)”、“南海风云”等主题的牛皮纸袋。虽然钱学森有三位秘书,但这2万多份剪报,大部分都是他亲手制作的。每天,他依次必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八份报纸,看到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就工工整整剪下来,端端正正贴在白纸上,注明报刊名、年月日,以便日后引注之用。直到年逾九旬,钱学森仍然坚持亲手制作剪报。后来因体力减退,他只能请身边的服务员代劳。然而,服务员的“严谨”程度,显然达不到钱学森的水平,不是文章贴得歪了,就是日期、报刊名写得不完整,这让钱学森很不满意。此时,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毛遂自荐”,当起了父亲的“剪报勤务兵”。他做出的剪报,跟父亲一样规范,钱学森这才点头。
这2万多份剪报,建构起了钱学森自己的资料库和信息库,让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前沿,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同时,他也清晰地把握着科学发展的脉络,对以往资料的追溯和引用信手拈来。一次,秘书涂元季告诉钱学森,这一期《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介绍钱学森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马上接口说,不是一期,是连载了两期!而他亲笔编写《钱学森论文艺与文艺理论著述目录(1980年至1994年)》时,按发表时间顺序,开列了自己的21篇文章目录,其中篇名、报刊名、年月日等具体信息无一遗漏,可见平日整理之细致。
钱学森的剪报,折射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科学精神,成为他科学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剪报带给钱学森的知识、信息和快乐,各位观众有没有兴趣也尝试一下呢?请拿起剪刀,不妨就从现在开始,尝试一下剪报的乐趣吧!
![]() | ![]() |
步入晚年的钱学森,逐步退出一线工作,栖身于书斋中,远离尘嚣之事,默默钻研学问。然而,钱学森为科学进步、祖国强盛、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淡泊名利、一心问学的他,收获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
而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无疑是1991年10月,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这件事儿。这是建国以来,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次向一位科学家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称号。可以说,这是钱学森获得的所有奖项中,分量最重、等级最高的一个荣誉。在第三展厅尾部的玻璃柜中,可以看到这一荣誉称号的证书。在第四展厅尾部的视频“深切的关怀”和二层资料厅的视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中,则可以看到相关文献和授奖仪式的影像资料。
1991年10月16日,授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老一辈革命家聂荣臻、邓颖超等纷纷写来贺信。江泽民在致辞中说道:“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是当之无愧的。”“钱学森同志早年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拥有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他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建设,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了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完全可以说,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历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正确道路。”
在一片热烈而欢庆的掌声里,钱学森接过荣誉证书和鲜花,他的笑容依然淡定从容,他的表情仍然谦逊祥和。钱学森绕场一周,与列席者一一握手后,走到麦克风前,即席发表了讲话。他深情地感谢党和人民给予他如此崇高的荣誉,感谢曾在工作中给予自己信任、关怀和帮助的领导和全体同志。钱学森说:“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工作,是和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的智慧分不开的,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的一番话,发自肺腑,出于真心,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走出国门、求学海外的初衷,也始终牢记,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事业、成就和归宿都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钱学森在离开美国前对记者说的这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地逐渐显现在第四展厅尾部悬空的空白“信笺”上。钱学森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誓言。
钱学森图书馆《仰望星空》观影活动圆满结束
2012年3月10日,电影《仰望星空》观影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资料厅举行,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制作的钱学森大型传记电影《仰望星空》在此完美上演。观影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影,并通过精彩的影片令到场观众体验到了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壮丽一生与伟大魅力。
资料厅座无虚席
上午10点,预约观影的观众们陆续进入钱馆资料厅就座,整个资料厅座无虚席。在影片放映前,钱馆特意为观众安排了互动问答环节,并为正确作答的观众送上了限量版的精美礼品。
观众在互动提问环节踊跃参与
钱馆志愿者为观众送上精美礼品
整个观影过程中,影片内首次向公众披露的诸多珍贵的画面和细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钱学森严谨勤奋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以及如繁星闪耀的高尚情操,则令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深为感佩。在钱学森被美国当局扣押软禁时,在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踏上归国轮船时、在中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时,观众无不随着钱学森的人生际遇或唏嘘、或感怀、或欢欣鼓舞。观影活动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举办得非常好,给了他们一个难忘而充实的周末。一位青年观众如是说,通过这部影片看到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卓绝贡献,但他最后却谦逊的说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崇高情怀令人不禁为之深深感动、潸然泪下。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今后还将不定期举办类似的观影活动,以此丰富公众的文化生活。
我馆聘请涂元季将军、顾吉环大校为志愿讲解员
2012年3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学校正式聘请钱学森两任秘书涂元季将军与顾吉环大校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员。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陪同出席。
马德秀书记向涂元季将军颁发聘书
马德秀书记向顾吉环大校颁发聘书
据悉,钱馆今后将继续聘请相关名人名家担任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员,并邀请他们进馆,以其具有权威性与专业性的讲解,为观众带来最为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展体验。
2012年3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名人名家走进钱馆”系列活动首场在钱馆2楼资料厅举行。本次活动的主讲人,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以“钱学森与蒋英”为题,向现场观众作了精彩报告。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出席本次讲座并致开场词。

包括空军某部政治部官兵在内的百余位观众到场聆听讲座,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涂元季将军以钱老生前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为出发点,向在场观众讲述了钱学森与蒋英生活中相处的点点滴滴。蒋英教授为钱老“熨西装”的故事、“番茄炒蛋”的故事等,涂将军将这些钱老与蒋英教授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向观众们娓娓道来。随后,涂将军更向观众讲述了蒋英教授的高洁人品,她对声乐教育事业的全情投入以及她与钱老生活中的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整场讲座过程中,涂将军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让全场观众发出会心笑声。最后,涂将军总结道钱学森与蒋英的联姻,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世界留下了伉俪情深的传世佳话和无尽的动听回声。整场讲座在观众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将继续开展“名人名家走近钱馆”系列活动,邀请更多文化、科学名人走入钱馆开设讲座等相关活动,丰富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发扬和宣传钱学森精神。
2012年3月16日下午,国防工业出版社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赠书仪式。将由钱学森同志原秘书顾吉环、涂元季等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文集》、《钱学森书信补编》、《钱学森读报批注》、《嘉言懿行——钱学森言论选编》等系列丛书,赠送给钱学森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刑海鹰、副总编辑孙慧波,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涂元季、顾吉环,钱学森图书馆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综合事业部高延坤部长等参加了赠书仪式。
国防工业出版社和编者代表介绍了系列丛书出版过程和主要内容。据了解,其中的《钱学森文集》共6卷,以钱学森发表在《空军》杂志第24期上的《美国大飞机失事及美_=9B_建筑飞船的原因》开篇,去世后公开发表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终卷,时间跨度达72年。全书收录了钱学森的中文文章、报告、讲话、谈话、答记者问等各种形式的文稿377篇。《钱学森书信补编》,全部是原来出版的《钱学森书信》中未曾收录的,全套共5卷,收录钱学森1934年至2000年间书信1980封。《钱学森读报批注》从钱学森亲自剪贴收集的19000余份中文剪报中精选了有批注内容的193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钱学森读报、学习、思考的过程,以及他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嘉言懿行——钱学森言论选编》,以钱学森书信为基础,选用了一批珍贵语录,发人深省。
钱学森图书馆副总指挥张凯代表学校和钱馆,向编辑这套丛书的涂元季将军和顾吉环秘书,以及组织出版这套丛书的国防工业出版社表示了感谢。并表示将充分利用这些精神财富,在馆内组织专题学习,让钱馆的员工接受钱老精神的洗礼,还要通过我们的展览、讲座、讲解、展示给更多的参观者。
最后,他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和国防工业出版社围绕钱学森的精神与事迹,多方位合作,多出好的精神作品,更好地向社会宣传钱老。
中国商飞30余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观钱馆
2012年3月16日下午,来自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以及下属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和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所的70余名来宾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副校长吴旦和钱馆有关负责人参加了接待。
据带队的中国商飞总部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沈大立介绍,70余位来宾中,有30多位是中国商飞面向全世界招聘的“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其中一部分是来自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国的外籍专家。参观嘉宾在讲解员的讲解下,仔细参观了钱馆四个展厅。参观来宾对钱老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朴素平实的处世态度,特别是对钱老创建并发展的航天系统工程思想、重视抓预研、大力扶持年轻人才成长等思想颇为认同。很多外籍专家也对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以及为中国航天做出的卓越贡献印象深刻。近日在钱馆举行专题讲座的原钱学森同志的秘书涂元季将军作为志愿讲解员,亲自为参观嘉宾们讲解了钱老在中国航天初创时期的点滴故事,以及很多展品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引发了各位参观者的热烈回应。
参观结束后,中国商飞的领导和来宾都表示不虚此行,中国航天的发展壮大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这样的领军人物,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后,中国商飞公司将安排更多的员工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接受航天精神的洗礼和钱老精神的熏陶。最后,双方领导互相交换了纪念品。
钱学森图书馆日参观量破千,参观人数再创新高
2012年3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当日参观人数突破1000人次,日参观量再创新高。

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自去年12月11日正式建成免费开放,截止至今年3月27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3万余人次,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吸引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聆听大师故事、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大师情怀。


据悉,2012年钱学森图书馆将加大宣传力度与相关社教活动,吸引更多的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走进钱馆、走近钱学森,扩大钱馆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发挥钱馆的教育、科普及育人功能,并力求做到自身社会公益效应的最大化。

钱学森图书馆单日参观人数再创新高,公益效应凸显
2012年3月31日,钱学森图书馆当日入馆参观人数近3000人,日参观流量再创新高。
作为一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自去年12月11日正式建成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踊跃,社会影响逐步凸现。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吸引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聆听大师故事、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大师情怀。在沪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医院、科研院所也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前来参观。截止至今年3月31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35000余人次,仅3月份就接待15000人次,日均参观人数达600人,而前来参观的观众中,青少年观众占7成以上。钱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馆方推出了系列举措。通过专家馆内讲座、微博互动、主动邀请、联合举办现场活动等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如中国商飞集团公司,通过我们的宣传和联系,由总部专门组织所有在沪的海外人才、千人计划专家专程来馆,并在钱馆志愿讲解员、钱学森秘书涂元季将军的陪同讲解下全程参观了展览。其中很多来自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的外籍专家也表示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爱国事迹印象深刻。上海市教委还专门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认真组织师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通知》(沪教委德[2012]13号)文件,仅3月份,就有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交大附中、上外附中、大同中学、西南位育中学等近70余所大、中、小学组织大批师生来馆,他们不仅认真组织参观,而且参加馆内讲座、观影会等各种活动,并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主题研讨、影评征文、志愿服务和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参观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钱馆所在的上海交大则结合研究生毕业离校教育,安排所有毕业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此外,市教卫党校将钱馆列为必选的现场教学点,组织所有的培训班成员来馆参观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
随着钱馆社会影响的逐步扩大,以及春夏季参观高峰期的到来,为了提供给参观者更加舒适的观展环境,馆方多次召开运行工作专题会,细化大客流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力求保证参观秩序和安全。与此同时,钱馆近期将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力争做到提升内涵与延伸发展并举,参观质量与效果并举。并且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团体合作,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钱馆的教育、科普及育人功能,并努力做到社会公益效应的最大化。


4月7日下午,由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开幕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校党委常委李建强,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校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档案馆副馆长盛懿出席开幕式。


吴旦副校长在展览开幕式上讲话

副校长吴旦、校党委常委李建强、钱永刚教授为展览剪彩
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主持,副校长吴旦、校党委常委李建强、钱永刚教授为展览剪彩。吴旦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钱学森是交通大学1934届杰出校友,他的一生,最为深刻地诠释了“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之真谛,也最为出色地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之精髓,堪当中华儿女的卓越代表、全体交大人的优秀楷模。作为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将以钱学森精神为动力,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积极承担起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厚重社会责任。随后盛懿主任对展览内容进行了介绍。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共分求学交大、情系母校、良师益友、永恒敬仰四个部分,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文献实物展现钱学森学长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求学经历,他对老师、同窗的深情厚谊和对母校的感恩情怀,以及母校师生对他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其中很多实物和图片均属首次公开展出。
据悉,本次展览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6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展览从即日起对外开放,为期一个月时间。
2012年4月16日下午,马来西亚能源、绿色科技与水务部部长陈华贵一行20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部部长史贵全陪同参观。
在我馆的序厅,张凯副总指挥向陈华贵部长赠送了我馆的画册资料和礼物。双方均表示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陈部长一行仔细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几位领导在我国一系列导弹发射的照片前细细观看,并不时相互交流。他们指出中国国防建设从前一个时期以“忍耐”为主的简单维持型,逐步实现了由引进仿制型向自主创新型的历史性跨越,并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大幅跃升。
参观结束后,陈华贵部长和来宾都表示不虚此行,并指出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这样的领军人物,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


4月1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来自闵行区启音学校的两百多名聋哑学生来到钱馆,在手语老师和钱馆讲解员的共同陪同下参观了展览。

当孩子们走进展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使同学们目不暇接的看个不停,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流露出期待和向往。这些孩子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他们虽然不能说话,无法听到声音,但却通过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和手语老师的耐心翻译,了解了钱学森的壮丽一生与崇高品质。在参观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激动的表情,并对展馆内每一件珍贵展品都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有些孩子听不见,但在这一刻他们的内心是完整的。从孩子们喜悦的表情中我们知道,他们心里一定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人民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精神风范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用手语这样告诉钱馆的工作人员:“今天来到这里参观,让我感受到了钱爷爷的伟大,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我感到特别的高兴。”
4月19日上午,2010-2011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表彰暨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仪式并讲话。以钱学森图书馆为首的23家单位入选成为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代表钱馆出席本次仪式。

仪式由团市委书记潘敏主持,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仪式上宣读了《2010-2011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表彰决定》,并向24家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的代表颁发荣誉证书。随后,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个新增单位的代表接受了铜牌。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在仪式最后发表讲话,他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和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和生动教材,各教育基地要努力拓展教育功能,着力挖掘精神内涵,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更大作用。
5月3日下午,上海市科教党校常务副校长杨元华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陪同参观。
杨校长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观看了圆厅内的巨幕电影,并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参观结束后,杨校长等嘉宾表示对钱老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品质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钱馆的硬件配套、参观环境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

5月3日下午,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市档案局(馆)局(馆)长朱纪华带领市档案局党组学习中心组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兼档案馆馆长李建强,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解说带领下,朱局(馆)长一行先后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及馆内临展。参观过程中,市档案局领导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并不时在珍贵展品前驻足欣赏。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新颖别致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与壮丽一生的全方位展现,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后,朱局(馆)长等领导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尤其是钱老对待金钱、名誉和地位的淡泊之心表示了由衷的敬意,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各方面软、硬件建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5月5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专题讲座《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在馆内二楼资料厅。讲座由钱馆陈列布展部专职研究人员荣正通担任主讲,包括馆内游客、钱馆志愿者及高校学生在内的现场观众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围绕“党中央是在怎样的国内外背景下作出研制导弹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为什么钱学森主张重点研制导弹而非飞机?”、“为什么只有钱学森能担当起中国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等问题出发,辅以全面详实的史料数据,进一步阐述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与历史意义。为时一小时的讲座吸引了近百名观众听讲,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并在观众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5月15日下午,上海市教委德育处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市教委德育处领导一行先后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参观过程中,市教委德育处领导们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并不时在珍贵展品前驻足欣赏。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新颖别致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与壮丽一生的全方位展现,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后德育处领导表示钱学森图书馆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为上海大中小学生以及青年思政教师提供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
5月16日下午,上海市发改委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发改委领导一行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展厅内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别具一格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和壮丽人生的全方位展现,获得了在场领导的一致肯定与赞扬。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领导们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向讲解员询问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

发改委领导在参观后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发改委领导还表示要组织更多党员、干部到上海交大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亲身体验老一辈海归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奉献精神。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5.20全国助残日,引导社会公众了解钱学森图书馆、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地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引导全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努力、贡献力量,2012年5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特色主题活动,邀请民工子弟、障碍人士等特殊群体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社会公众感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关爱民工子弟 传承文化精髓
5月18日是第36届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将主题定为“处于变化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为了迎接这个特殊日子的来临,钱学森图书馆在当天举办了以“大手牵小手,畅游博物馆”为主题的志愿公益活动,将来自青浦区民主学校的农民工子弟学生请进博物馆内,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人生与崇高精神。

为了鼓励小朋友们学习钱学森爷爷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老师在欢迎仪式上亲自向民主学校学生代表赠送了纪念品并致辞。他寄语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活动深入了解钱学森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著贡献,和他严谨求实、追求创新的科学精神,深刻体会钱学森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和淡然率真的人生态度,并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成为开启同学们科学之路的起点。随后,民主学校学生代表在欢迎仪式上发言并向张凯老师与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老师献上了红领巾,他们表示“回到学校以后,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将来长大了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去建设祖国。”

活动现场,民主学校的50名农民工子弟学生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现场结对,并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陪伴下手牵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小朋友们和志愿者们一同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展厅。

随后,志愿者们和小朋友们在馆内共同绘制风筝,孩子们用五彩画笔在风筝上细细勾勒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并在钱馆广场前与志愿者们一同亲手放飞了承载着他们梦想的风筝。场馆内外处处充满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洋溢着一张张快乐的面容。

关注障碍人士 弘扬人文关怀
今年的5月20日恰逢我国第22个全国助残日,为响应今年全国助残日“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的主题,同时也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关爱残障人士,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钱学森图书馆在18日组织所在社区残障人士来到馆内参观展览,并为残障观众特别制作了无障碍电影专题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馆内定时播放。

在讲解员与馆方特别安排的手语翻译的引导下,这批特别的观众先后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四个展厅。据了解,由于身体原因,这些残障人士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类似的集体活动,更少有机会能够亲身来到文化场所参观游览。在参观过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难掩好奇、赞叹之情。馆藏丰富的文献、手稿、实物、书籍、图片,以及形式新颖、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媒体、艺术品创作、场景复原,令听障观众目不暇接;而视障观众则细心体味讲解员对钱学森一生科学成就、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的生动讲述,静静聆听每件展品背后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残疾朋友们不仅开拓了视野,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了钱学森这样一位贡献卓著、情操高尚的人民科学家,更体会到了博物馆所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

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类似民工子弟、残障人士这样的特殊群体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同时作为一座建在高校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文化教育与交流平台,是钱学森图书馆公益属性与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体现。此次钱学森图书馆能够为民工子弟与残障人士提供一个走进博物馆、了解钱学森感人事迹、感悟人民科学家崇高品质的机会,是钱学森图书馆的职责所系;更是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与传播机构的使命所在。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科学大师的杰出贡献、科学精神、传奇人生和高尚情怀,使钱学森精神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内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
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与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共建签约仪式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5.20“全国助残日”之际,为进一步加强双方交流与合作,扩大提升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效益,钱学森图书馆与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共建单位签约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徐汇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谢坚钢,徐汇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学良,徐家汇街道办事处主任顾锡培,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街道残联主席郭德喜,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道恒。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保卫处处长纪凯风,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徐汇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陶剑,地方合作办公室主任王伟明,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务部部长高延坤。

签约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致欢迎词。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与徐家汇街道办事处主任顾锡培在仪式上分别介绍了钱馆文化活动建设情况与徐家汇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情况,并就钱学森图书馆与徐家汇街道办事处结成共建单位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徐汇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谢坚钢在协议签署后发表讲话,希望今后钱学森图书馆能够与徐家汇街道的合作共建能够结出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徐汇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后,钱学森图书馆向与会的徐家汇社区代表赠送了精心制作的纪念品,本次签约仪式在徐家汇社区代表吴敏的配乐诗朗诵《心中的彩虹》以及徐汇社区文化名人黄永生的说唱表演《人》中圆满结束。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与徐家汇街道办事处签约共建后,将充分利用既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为徐家汇社区各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文化信息资源及场地服务,进一步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思想教育、科普教育与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徐家汇社区各类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2年5月24日,在沪参加全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修班的100余位学员来馆参观。
此次研修班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举办,学员为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党委宣传部分管部长及政研会负责人。

与会来宾在钱馆讲解员的讲解下,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大家对展览中表现的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表示要更好地结合各地宣传工作,做好钱学森同志爱国与科学精神的弘扬。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和市宣传党校的负责同志陪同参观,钱馆和社会教育部负责同志参与了接待。

2012年5月26日下午,参加上海市高级干部研修班的60多位局级和局级后备干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作为研修班的重要现场教学环节。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副校长吴旦参加了接待。
为了提高本次现场教学的教育效果,馆方特别邀请了我馆义务讲解员、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向学员们作了现场讲解。钱永刚在参观中,结合馆内展览中的珍贵展品向学员们讲述了其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学员们听后纷纷鼓掌,并不时发问,现场气氛热烈。根据参观后的现场反馈调查,绝大部分学员对此次参观和现场教育活动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
参观结束后,进修班在钱馆二楼资料厅举行了结业仪式,苏明书记代表学校,安泰经管学院周林院长代表进修班承办单位发表了讲话。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开展面向各级干部的现场教育活动,以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钱学森图书馆徽章展品捐赠仪式致辞
尊敬的吴校长
尊敬的钱永刚教授
尊敬的钱学森图书馆的领导和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们很荣幸来到享誉世界的名校上海交通大学,来到了集中体现钱老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钱学森图书馆,非常有意义。钱老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上海交大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缅怀钱老、近距离感受钱老爱国情怀的场所,在此,我谨代表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向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你们在展现伟人风采与成就、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和奉献精神方面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家拥有90多年悠久历史的企业,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一直承担着为国家生产法定货币的重要职责,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币公司以“为国造币”为崇高使命,凭借雄厚的钱币设计、工艺技术实力,努力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由上币公司设计制作的83版熊猫金币、88年双龙银币等获得世界最佳金银币奖,承制的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奖牌等都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可以说,上币公司的国家使命与弘扬中华钱币文化的经营理念和追求,与钱老爱国、创新和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十分契合。这次,有机会能为钱学森图书馆做一些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们感到十分的荣幸!这次的合作,也使我们上币公司员工再次感受到钱老的爱国与献身科学的精神,激励我们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投入到人民币的设计制作工作中去。
今天的仪式,翻开了钱学森图书馆与上币公司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我们期待在今后可以有更深层次、更多渠道上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传承钱老的科学精神,共同推进双方的精神文明建设。
谢谢大家。
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2012年5月30日上午,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在我校微纳米研究院领导的陪同下来馆参观。副校长吴旦和钱馆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接待。

丁衡高主任与钱学森长期共事,非常熟悉钱老在国防科技事业上的贡献。在参观时,他不时回忆起和钱学森同志交往的很多故事。参观结束后,丁衡高主任对展厅新颖的设计和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参观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时,丁主任特别指出,钱学森同志关于工程控制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大力宣传,让更多人了解。

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六·一儿童节特别活动
6月1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一批特别的小客人。25名来自长宁区虹桥机场小学、绿苑小学和淞虹路小学的小学生在今天走进钱馆,参加由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语委联合举办的六·一儿童节特别活动——“听飞飞哥哥讲故事”。

为使小朋友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钱学森爷爷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钱馆讲解员为小朋友们精心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究式现场教学”。钱学森爷爷一生阅读过多少书籍?我国第一颗导弹是在哪年发射的?钱学森爷爷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带着讲解员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小朋友们进入图书馆展厅,迈开自己探索的脚步,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参观过程中,孩子们总会在馆内不停发现新的“惊喜”——序厅中的如同蘑菇云般向天际升腾的红色造型艺术“升腾的智慧”、圆厅中央高高耸立的中近程导弹实体、滚动播放的巨幕影片、伴随钱学森爷爷40余载的公文包……参观结束后,讲解员还为小朋友们送上了精美徽章,为小朋友们的六一钱馆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有的小朋友在参观后说:“自从知道将要在儿童节这天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消息,我就天天盼望着来到这里。今天参观完之后,我更加觉得自己度过了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我以后也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长大了能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去建设祖国。”

据悉,这些小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三困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来到博物馆参观,更难得有机会进入博物馆零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孩子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与栋梁。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走进博物馆、了解钱学森感人事迹、感悟人民科学家崇高品质的机会,是钱学森图书馆的职责所系和使命所在。

作为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面向全社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物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以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众作为其受众群体。暑期将至,钱学森图书馆将结合青少年假期时间积极开展包括专题观影会、仲夏音乐会、“小小摄影家”比赛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近钱学森,感受大师精神风范,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作用。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和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2012年5月16日起至6月3日,“城市新印象(2007-2012)”大型主题展览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并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文明办、市网信办、市档案局、市文联、各区县委办,以及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网等46家单位联合举办,以“科学发展辉煌成就”为主题,通过公众的视角、语言、感受,深度回顾、生动反映2007—2012年期间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成就。
为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经过市委宣传部严格培训及层层选拔,我馆两名讲解员最终从来自上海百余家爱国主义基地的90余名讲解员中脱颖而出,被担任本次“城市新印象(2007-2012)”大型主题展览讲解工作。

本次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踊跃参观,并成为社会各界迎接党的十八大、回顾上海五年建设成就、凝聚未来发展共识的重要场所。为期19天的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超过33万,网上投票量更是超过了1245万张。开展期间,不管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炎炎,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是工作时间还是午饭时间,都阻挡不了观众的参观热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面对长时间、大客流的严峻考验,我馆讲解员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的讲解接待任务,其中贵宾讲解接待多达10余批,受到了观展领导及群众的高度赞扬与一致好评。参观者纷纷表示,展览用群众的视角、百姓的感觉、市民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上海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一次深入的形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6月26日下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组织国家民委培训班学员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培训班学员由国家民委人事司张湘冀司长带队参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参与接待。

在钱馆义务讲解员钱永刚教授及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并对钱学森卓越的科学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忠贞的爱国情怀以及高尚的人格品质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结束后,学员们都认为本次参观不虚此行,对钱学森同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

6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流体力学大师吴耀祖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陪同参观。

在钱永刚教授与讲解员的讲解下,吴耀祖院士仔细参观了各展厅的展览内容。尤其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对钱老壮丽人生成长道路的全方位展现,使吴耀祖院士深为感动。与钱老同为交通大学与加州理工学院校友的吴院士,在钱老当年就读交大期间的水力学试卷前久久驻足,并不时回忆起自己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的点滴。参观结束后吴院士表示,整个展馆对钱老科学成就、人生故事和崇高精神的全面展现,令人大开眼界,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了钱学森的非凡魅力。希望有更多人都能够来到这个展馆,多看一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学习他的宝贵品格与高尚精神。

吴耀祖院士简介: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流体力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耀祖教授从事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海洋与大气物理流体力学、生物物理流体力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流体力学及交叉学科的发展,从理论、数值模拟到实验研究都做了开创性的贡献。
6月27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签约仪式在交大出版社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张天蔚出席签约仪式。钱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交大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张凯副总指挥首先对交大出版社在钱馆筹建期间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并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以及钱馆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作。韩建民社长简单介绍了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的出版情况并表示,今后有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交大出版社将举全社之力,进一步做好钱学森系列图书的编纂、设计、出版、营销、宣传工作。张天蔚总编则就双方的合作基本框架做了简要阐述。
随后,张凯副总指挥、韩建民社长签署了钱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协议。

最后,出席签约仪式人员就今后的合作进行座谈。双方均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
6月29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巡视员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并就交大与市教委合作共建钱馆一事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进行会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等共同参会。
座谈会上,吴旦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钱馆运行情况及青少年主题社教活动开展情况,并感谢市教委一直以来对钱馆工作的大力支持。随后,吴校长与尹主任就钱馆今后青少年教育的工作重点展开专项讨论,双方就建立钱馆中学生讲解志愿服务队、青少年主题参观方案设计及钱馆青少年课外实践课程设计等细节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尹后庆主任表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馆开馆至今已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将成为钱馆下阶段工作的重要课题。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青少年走近钱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怀,真正做到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作用。
7月3日下午,上海市徐汇区人大常委会陈高宏主任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参与接待。
陈主任一行在讲解员带领下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并对展馆的陈展内容、陈展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们指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正是钱学森等一批老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参观结束后,陈主任详细询问了开馆以来的观众参观情况,同时提出希望钱馆能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莘莘学子来到钱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钱馆,接受钱老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的熏陶。

7月4日下午,中宣部宣教局企业处副调研员郑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参与接待。

宣教局领导一行在讲解员的解说带领下详细参观了馆内设置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随后吴旦副校长向郑副调研员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开放运行情况以及近期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的“夺宝奇兵”暑期特别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向宣教局领导一行赠送了钱学森图书馆纪念品

通过听取介绍和实地参观,宣教局领导一行对我馆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我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励志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效应。同时,宣教局领导指出,希望钱馆今后能够继续发挥好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使钱学森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发扬。
7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中小学生暑期特别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近百名来自上海市各个区县的中小学生在今天走进钱馆参观展览,成为了首批参与2012年钱学森图书馆暑期青少年科技人文之旅“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特别活动的小客人。
讲解员向孩子们发放“寻宝地图”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手持“寻宝地图”与志愿者合影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暑期时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精心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寻宝”之旅。“中学毕业后钱学森考入了交通大学的那个专业?”,“钱学森旅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获赠的公文包陪伴了他多少年?”,“钱学森是哪一年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带着“寻宝地图”上的问题,孩子们正式进入展厅,迈开了自己在钱学森图书馆探索的第一脚步。寻宝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地图上的问题,不断了解钱学森爷爷的一生——序厅中的如同蘑菇云般向天际升腾的红色造型艺术“升腾的智慧”由4015块钱爷爷的手稿组成、圆厅中央高高耸立的中近程导弹实体代表着钱爷爷为“两弹结合”所做的贡献、破旧的公文包伴随钱爷爷40余载……在“寻宝之旅”的终点站,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核对答案,并为心目中的钱学森图书馆镇馆之宝投上属于自己的一票。
同学们在展厅里仔细研究展品说明牌,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
来自高安路第一小学的汪辰煜在父亲的陪同下第一个完成了所有提问,抵达终点站获得了答题的奖励,成为了首位完成“寻宝之旅”的小朋友。来自上宝中学的王政,则是早就和同学计划好要在活动的第一天跑来参与的,为了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他在9点开馆前就早早等在了钱馆门外了。他在地图上的“寻宝微感悟”里写到:“这次寻宝让我知道钱爷爷的智慧来之不易,是靠他的勤奋、努力。我们国家能够取得这么好的发展,钱学森的贡献必不可少。”当天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来自上海的各个区县,有些由学校老师带队,有些则由父母陪同。学生家长们表示,这样的暑期活动让孩子们能够走进博物馆,主动接触和了解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感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是一堂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据悉,2012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一系列主题社教活动。“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暑期特别活动自7月1日至8月31日结束。此外,“走近钱学森”暑期免费观影会也将于7月上旬推出,届时钱学森图书馆将在馆内放映包括由陈坤主演的《钱学森》等在内的多部影片。
答题完成后,同学们在夺宝奇兵终点站领取纪念礼品
投票评选“我心中的镇馆之宝”
7月9号, 钱学森图书馆邀请口述历史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段炼老师,为“重走学森路——口述历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以及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口述历史与博物馆》的讲座。

“什么是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段炼老师首先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深入介绍了口述历史研究的类别和特点,逐一讲解了口述历史研究的具体操作办法,包括采访提纲如何准备、提问如何运用技巧、抄本如何整理等内容。此外,段炼老师还专门结合钱馆特点,详细阐述了口述历史研究在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征集、文物鉴定、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及研究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讲座结束后,参加暑期实践的众多大学生纷纷表示,段炼老师引经据典、形象生动的讲授,让他们对于什么是口述历史、怎样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等问题有了详细的了解。

据悉,本次《口述历史与博物馆》讲座是钱馆2012年暑期“重走学森路——口述历史”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首场培训。此外,钱馆还将组织学生参加进一步的专项培训,为不久后的实践任务提供坚实的理论保证。
7月1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第二次综合业务培训。本次培训邀请到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了关于人物纪念馆、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的讲座。馆领导张凯及各部部长出席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王锡荣馆长首先从“人物纪念馆”这一概念出发,阐述了人物纪念馆的定义、内涵及其基本构成要素,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人物纪念馆概况与发展案例。随后,王馆长向在场听众介绍了人物纪念馆的设立要求和基本条件,并从选址、规模、功能、风格等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物纪念馆的建设问题。此后,王馆长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实际问题,与在场工作人员就人物纪念馆的管理问题,尤其是纪念馆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宣教讲解、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工作展开了深入探讨。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王锡荣馆长将他多年来对人物纪念馆的相关工作经验与钱馆工作人员悉数分享。而王馆长关于人物纪念馆工作及其未来发展的独特视角也给全体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无尽的思考。讲座虽已近尾声,但在场工作人员仍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王馆长进行了充分交流。本次讲座不仅使全体工作人员对人物纪念馆、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也看到了王锡荣馆长对人物纪念馆、博物馆工作的独到思考与精妙见解。
7月18日下午,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受邀赴钱馆举行专题讲座,为全馆工作人员开展第三次综合业务培训。馆领导张凯、周平南及各部部长出席本次讲座。
此次,郭青生主任以“增强博物馆的活动意识与课题意识”为题,结合高校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的特点,为在场观众举行了一场关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工作的精彩讲座。讲座伊始,郭主任简述了专业(行业)博物馆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博物馆、包括行业博物馆和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时,其最大不足在于内容单一、观众量不足。随后,郭主任结合上海博物馆工作经验指出,博物馆要以其独有方式,使自身成为富有竞争力的休闲文化教育场所;要更加深刻地阐释文化、关注社会问题;在精神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增强经世致用性;并走向更高层次的开放。最后郭主任还为钱学森图书馆等提出了一系列吸引观众的建议,包括明确观众定位、举办特展、发行出版物等。

郭主任旁征博引、引用大量实例的精彩讲座引发了全场公众的共鸣。讲座结束后,钱馆工作人员仍向郭主任积极提问,双方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进行了充分交流。
供稿:茅艳雯
图片:徐菁
教育部、中组部领导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7月19日上午,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副司长王光彦、中组部组织二局副局长许鹏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民办高教党工委书记、市教委民办教育管理处处长杨月民,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教育部、中组部领导一行参观了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仔细观看了收藏于馆内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导弹概论》手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展品。参观结束后,教育部、中组部领导对钱馆的文物征集、陈展设计、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更广大的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钱学森、了解钱学森,进而学习他的崇高精神、科学态度与爱国情怀。
据悉,此次教育部、中组部领导一行赴上海参加19日举办的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并于会议间隙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与会的150名各省(区、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及各省(区、市)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同志代表共同参观了展览。
7月19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及各部部长出席本次会议。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主持会议。
会上,高延坤部长首先就钱馆2012年上半年对外运营开放工作进行总结。张凯副总指挥对钱馆开馆以来总体工作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对2012年下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周平南副总指挥就钱馆近期各项工作相关情况进行通报。

张凯副总指挥在工作总结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积极作用,社会影响逐步扩大;积极开拓社会资源,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积极搭建各类教育平台,加强基地建设;积极策划专题展览,积累相关经验;文物征集保管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奠定基础;运营保障工作日渐成熟,各项制度逐步完善;党建及精神文明工作卓有成效,团队凝聚力日益加强。作为一座开放仅半年多的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的总体工作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全馆员工的努力与奉献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钱馆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形成了朝气蓬勃、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

最后,张凯副总指挥同时在讲话中指出,在钱馆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的状态,要始终保持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要在改革发展中逐步明确目标和规划,要不断加强整体的专业化水平与职业素养。文博事业是文化的积淀与精华,在要今后明确定位、善于创新、不断改革、走出新路。

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当天,同时举行了“重走学森路”钱学森图书馆2012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仪式上,张凯、周平南副总指挥分别向本次参与活动的实践分队代表授旗,并寄语希望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子实地感受钱老当年带领国防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情境,感受国防科技战线的同志们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钱学森精神弘扬到更多地方去。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7月30日至31日,钱学森图书馆“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实践团及钱馆工作人员一行,远赴位于四川绵阳境内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暑期实践考察。
作为气动中心技术建设的奠基人,钱学森早在1964年初就根据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空气动力学事业发展的状况,建议成立全国的空气动力研究院,为其规划发展蓝图,并于1967年8月亲任气动研究院筹备组组长,此后始终对气动中心的建设发展予以关注。钱老一生为建设气动中心倾注了大量心血,并为中国空气动力事业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次“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实践,正是为了重访当年钱老倾注心血之处,实地认识与了解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之奋斗终生的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在实践考察中,钱馆人员一行受到了气动中心相关领导的热烈欢迎。在中心领导的安排下,实地参观了中心风洞群中包括立式风洞、低速风洞和跨声速风洞等在内的若干风洞。在专家认真细致的讲解下,对中国空气动力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丰硕成果有了直观而深入的了解。在翌日的双方座谈会上,钱馆方面首先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由来、发展历程及总体情况作了详细介绍。随后,钱馆一行人员与当年参与气动中心建设的老领导、老专家面对面,畅谈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发展历程。通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气动中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直至今日硕果累累,而中心今日的成就,是在钱老和郭永怀院士20世纪60年代所构想的蓝图指导下所取得的;同时更是与钱老早年对气动中心建设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分不开的。“他们是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位气动中心老领导在提及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对气动中心的深远影响时如是说。
本次远赴绵阳中国气动中心考察实践,是钱学森图书馆“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站。,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实践考察他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日益强大的空气动力学技术与航空航天科技技术,深刻感受了钱老当年规划中国空气动力事业发展的深谋远虑,更感受了战斗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第一线的同志们爱国爱岗、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一位团员在实践后表示:经过此行,自己更坚定了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钱老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的决心,并将在今后继续沿着钱老的足迹不断前进,把学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8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自开馆以来的第10万名观众——来自上海西南高级中学的刘旻同学。在钱馆特意举行的授证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向刘旻同学颁发了钱学森图书馆第10万名入场观众纪念证书,副总指挥张凯向刘旻同学赠送了精美纪念品——钱学森珍贵手迹仿真复制件等。
吴旦总指挥、张凯副总指挥与第10万名观众一家合影留念
刘旻同学在仪式上说:“我十分敬仰钱学森这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一直想来钱馆看一看,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这里,没想到自己能够成为第10万名幸运观众,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我希望我也能够加入钱馆的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讲解志愿者为大家服务。”与刘旻同学一同前来的父母刘先生、柏女士向钱馆方面表示感谢。母亲柏女士说,平时由于工作关系一直没有机会陪孩子到钱馆来参观,只是在网上浏览相关的新闻。今天来到钱馆亲临其境,感到钱馆“办得非常棒”,相信对每一个前来参观的孩子和家长都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第10万名观众签字留念
随后,刘旻同学作为第10万名幸运观众,按下开启按钮,为钱学森图书馆最新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两弹结合》首映揭幕。此后《钱学森与两弹结合》一片将正式在馆内定时播放。
第10万名观众为钱馆最新巨幕影片揭幕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2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是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开馆至今8个月时间,累计接待观众10万人次;在馆内举办专场报告、主题观影会、摄影比赛、知识问答等各类社教活动十余次,活动直接覆盖近6000人次。2012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推出特别活动——“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青少年科技人文之旅,以及“走近钱学森”暑期免费观影会等活动,活动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生的广泛欢迎并获得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效应。
据悉,今年9月中旬,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载人航天专题展览,并将邀请神九航天员赴馆内举办专题讲座。
——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始末
主讲嘉宾:
钱永刚,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长子
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
8月20日,在上海书展举行的“钱学森又来到我们身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始末”专题活动中,主办方邀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永刚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与主持人共同畅谈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历程。
在被问及钱学森图书馆的命名由来时,钱永刚表示:钱学森图书馆是我国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之所以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主要是借鉴了美国总统图书馆的做法。虽名为图书馆,但实则兼具有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的职能。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系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与奉献精神,根据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意愿,上海交通大学于2002年提出了在校园内筹建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指出,建设钱馆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党中央和政府将给予大力支持。从当时交大提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直至2011年12月11日正式建成开馆,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钱学森曾经工作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还是国内的各相关机构,都提供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被称作钱学森图书馆“1号志愿讲解员”的钱永刚说:“作为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全程参与者,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欣慰。”
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介绍说,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就十分注重通过展览形式的创新来表现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序厅,弃用了一般人物纪念馆放置人物雕像的形式,而采用由4000页钱学森手稿组成的红色造型艺术“升腾的智慧”来表现人物特点。馆内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则是当年钱学森主持“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时所使用的同型号导弹,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并专程送至上海。作为目前上海唯一一枚收藏于纪念馆中的导弹实体,它见证了钱老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同时也说明了各方面对钱馆建设的大力支持。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有钱学森文献、手稿和书籍80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目前共展出约15000余件展品,包括钱学森交通大学毕业证书、“两弹一星”勋章等在内的珍贵实物,均有展出。
开馆至今8个多月时间,钱学森图书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自去年12月1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钱馆累计接待观众数量已于8月12日突破10万人次,其中超过六成是青少年观众。有许多观众在参观后感触很深,纷纷留言,取得了较好的反响。除基础展览外,钱学森图书馆还定期推出各类专题展览及主题社教活动。2012年上半年钱馆推出“钱学森与上海交大”专题展览,下半年即将推出载人航天专题展览。2012年暑期钱馆针对青少年推出“夺宝奇兵”中小学生特别活动,广受欢迎,截止目前已有超过1万名学生参与本次活动。此外还有专题讲座、主题观影会、摄影比赛、微博互动等各类活动供观众参与。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将进一步梳理馆藏资料,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开展合作,将相关书籍出版成册,为社会各界奉献更多的钱学森图书。
钱学森图书馆开放运营信息:
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逢周一闭馆)
团队预约参观电话:021-62932068
交通信息: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钱学森图书馆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xslib
10月12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樊友山率集团下属上海各研究所领导及青年团干部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副校长张文军陪同参观,馆领导周平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了接待。

樊友山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看到钱老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及钱老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时,樊友山感触颇深,他表示作为中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在钱学森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优秀事迹与感人精神令人深深动容与敬佩。
在结束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参观后,樊友山对钱馆新颖别致的设计、感人至深的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应该让更多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来到钱馆,学习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更好地宣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科学品德和精神风范。
张杰校长代表学校向樊友山赠送了纪念品,并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宣传好,充分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此次赴钱馆参观的中电集团相关领导同志有:中国电科集团党组书记、副总经理,中国电科青联名誉主席樊友山;中国电科党群工作部主任、中国电科青联主席左雷;中国电科投资与资本运营部副主任、中国电科青联副主席葛红;中国电科团委书记、青联秘书长苏俊;中国电科21所所长施进浩;中国电科32所党委书记王文原;32所党办主任刘彦涛;21所团委书记王祎;23所团委书记王海玉;32所团委书记徐蓓巍;50所团委书记何静;51所团委书记蒋震华。
撰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0月27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少将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吴旦,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以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接待。

在半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杨利伟仔细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参观了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当参观至钱老“筹划载人航天事业起步”这一部分时,杨利伟饶有兴致地驻足观看馆藏实物、仔细阅读展览文字介绍,并不时与钱永刚教授亲切交流。在看到自己当年完成神五首飞任务后赴钱老家中看望钱老的照片时,杨利伟少将回忆起钱老当年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支持与关心和他对航天员们的鼓励与教诲,感慨万千。参观结束后,杨利伟少将欣然在留言簿上签名留言,并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离开钱馆时,杨利伟少将一行受到了同样前来参观展览的港台同胞的热烈欢迎。

据悉,杨利伟少将此次受邀专程赴钱馆出席“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开幕式,并为此次展览揭幕。本次载人航天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将持续2个月至12月26日。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人数日均突破1500人次
2012年10月27日,钱学森图书馆“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专题展览开幕,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少将出席展览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本次展览一经推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开展以来连续两日参观人数突破1500人次。观众徜徉在一件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档案和实物展品中,感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贡献。本次展览力图全景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倾注的满腔心血、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他们的崇高精神风采。

在展览现场,观众不仅能看到150余件珍贵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还可以近距离接触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曾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17天后顺利返回的苏绣钱学森肖像《思源•致远》、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模型、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模型等实物展品。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12月11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以来,观众参观踊跃,社会影响逐步凸现。截止至今年10月28日,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123,605人次。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吸引着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纷至沓来,聆听大师故事、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大师情怀。此外,馆方还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钱馆,包括举办专题展览、专家讲座、微博互动、主动邀请、联合举办现场活动等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今后,钱馆将继续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开展合作共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发挥钱馆的教育、科普及育人功能。

10月31日下午,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干部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有: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常务副校长杨元华、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副校长付玲琍、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教学处处长项建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办公室贾真、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教学处林宇宏、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教学处朱俊英。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戚建鸿、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出席此次仪式的还有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第19期中青班全体学员。
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助理陈亮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致欢迎辞。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副校长付玲琍在仪式上简要介绍了科教党校干部培训开展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审计处副处长章新作为学员代表发言。随后,杨元华与张凯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干部培训基地揭牌。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加了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第19期中青班现场培训。作为921工程主要研究单位之一,上海航天领衔研制的对接机构在天宫一号先后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表现完美。上海航天“921”团队 “十六年磨一剑“,成功突破了交会对接机构和低轨高压电源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大步前进。此次特邀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团为中青班学员作现场培训,正是为号召广大青年干部弘扬航天人的精神和作风、学习他们追求卓越、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和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
培训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及“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航程”主题展览。参观结束后,中青班学员纷纷表示,此次现场培训和实地参观,不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航天人志存高远、精益求精、坚忍不拔、为国争光的航天精神,更深入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获益良多、受益匪浅,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大力发扬爱国、求真、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和素养,增强工作能力,加快推进上海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图文供稿:社教宣传部
2012年11月1日下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周平南,钱馆全体工作人员、钱馆前期建设参与者与交大师生代表共同参与了接待。

下午4时许,身着军装的景海鹏、刘旺、刘洋缓步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受到了全体在场人员的热烈欢迎。随后,三位航天英雄进入展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仔细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前,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份手稿《导弹概论》前,在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看望钱老的照片前,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全景照前,三位航天员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并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感人事迹与崇高品格,无不让航天员们对他的卓越成就、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此时此刻,在钱学森图书馆内,中国新一代航天人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正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参观结束后,马德秀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向三位航天英雄赠送了纪念品:印有钱老手迹“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的肖像画及交通大学纪念品,三位航天员也向马德秀书记送上航天纪念品。随后,航天员们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并在陶泥板上按下了将永久留存钱学森图书馆的手印。

活动最后,航天员们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地下圆厅,兴致勃勃地与在场工作人员及师生代表亲切交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11月4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霖豪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参与了接待。
陈霖豪一行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仔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各个展厅。在第一展厅内,陈霖豪认真听取讲解员关于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奠基性、开创性贡献的介绍,并不时就相关陈展内容询问细节,详细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随后,陈霖豪参观了其余展厅,仔细观看了《工程控制论》1954年英文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生前使用了40余年的公文包、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求援信、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等珍贵展品,并对展厅设计、展品陈列的历史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观结束后,陈霖豪充分肯定了钱学森图书馆对钱学森壮丽人生、高尚情怀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并提出希望今后钱馆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把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宣传得更远、更广、更好。

11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教职工运动会在光明体育场隆重开幕。作为钱馆开馆后参与的首次校运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带领下,钱学森图书馆教职员工及物业工作人员共计20余人积极参加了本届运动会的入场式和广播操展示活动。

在钱馆日常对外开放的繁忙工作之余,在钱馆工会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钱馆员工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种种困难,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训练入场式方阵队形以及全新的第九套广播体操。开幕式当天,在入场式和广播操展示环节中,钱学森图书馆方阵以整齐规范的动作和高昂饱满的精神,充分展现了钱学森图书馆朝气蓬勃、勇于开拓、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并获得了校运动会入场式三等奖以及广播操展示鼓励奖的优良成绩。

此次参与校运动会,不仅使全馆员工达到了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更将使钱馆全体员工今后工作中以更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更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1月6日下午,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肖云一行30余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馆负责人张凯参与了接待。

吴旦校长向肖云书记赠送了纪念品,并对上飞公司来馆参观表示了热烈欢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上飞公司各位来宾仔细参观了各展厅的展览内容。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得到了给各位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来宾们一行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向讲解员咨询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上飞公司各位来宾都表示此次来钱馆参观收获良多,并对钱老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朴素平实的处世态度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据悉,中国商飞及其下属各单位已多次组织旗下员工赴钱馆参观,并将在今后继续安排员工参观钱馆,学习并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1月22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馆领导张凯主持会议并介绍了十八大会议的整体情况和党章修订情况,传达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主要内容,并就全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要求。全馆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会议。

张凯从“道路、理论、制度”、“2020年的目标”、文化强国战略、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民生问题等若干方面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重点解读。结合我馆实际,张凯认为,学习宣传落实十八大精神,要在全馆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十八大全面对接,为中国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并最终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

张凯强调,十八大报告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全馆人员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将学习十八大精神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同推动钱馆的各项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为世外中学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活动
11月23日,在钱学森图书馆内,正上演着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40余位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的八年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钱馆度过了充实而难忘的一天。一支由讲解员与专职研究人员组成的钱馆专业社教团队在这一天带领着世外中学的同学们,一同走近钱学森,聆听大师故事、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大师情怀。
同学们认真参观展览
同学们认真参观展览
当天清晨,同学们早早地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兴致盎然地参观了钱馆的四个展厅:在第一展厅“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同学们一边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丽历程和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中,同学们在以“金石为开”为设计理念的展厅内领略钱学森卓越的科学成就与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在第三展厅“人民科学家风范”中,同学们从一件件珍贵展品和历史资料上,感悟着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学品质和精神境界;在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中,同学们随着一幅幅钱老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探寻着钱老的成长历程与他的成才因素。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围着讲解员,全神贯注、仔细聆听,更在参观结束后的自由参观环节,向钱馆的专职研究老师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关于钱老的问题,而专职研究老师也用专业精准而又浅显生动的回答解决了同学们的种种问题与疑惑。

讲解员在展厅中为同学们做讲解

讲解员在展厅中为同学们做讲解

钱馆专职研究人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钱馆专职研究人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当天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专门为世外中学的同学们安排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场放映会,同学们认真观影并在电影结束后进行了热烈的小组讨论,梳理并交流了一整天参观钱馆的感悟与心得。随后,在钱馆B1学术交流厅,馆领导张凯为同学们举行了题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他的纪念馆”的讲座,详细地为同学们介绍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与突出贡献、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由来以及宣传、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精神的重大意义。讲座结束后,张凯还就同学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世外中学的胡老师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设计新颖、内容丰富,讲解员与专职研究人员的讲解与释疑深入浅出,让同学们在参观展馆的同时,深刻感受了一位人民科学的爱国情怀与崇高风范,更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谢钱学森图书馆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同学们观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

馆领导张凯为同学们作讲座

馆领导张凯为同学们作讲座
钱学森图书馆正加快脚步建设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馆始终着力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与科普工作,积极发挥教育基地育人功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普教育新路,未来钱馆将进一步开展与探索更多类似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与科普教育课程。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2月3日下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估组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期评估。钱学森图书馆领导张凯、各部正副部长及部长助理出席了评估会议。

馆领导张凯首先向评估小组总结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评估组专家在听取汇报、查看基地工作相关台账后,对我馆在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主题社教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予以了充分肯定。评估组专家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起点高、后劲足,能够精准把握自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定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主题社教活动,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希望钱馆今后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去”办展办活动,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

据悉,此次中期评估覆盖全市86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为包括我馆在内的今年新增的23家教育基地及纳入宣传展示、开放服务整改督查范围的相关教育基地。评估内容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展示、宣传教育、服务质量、队伍建设、管理规范、社会效果等内容,评选出10家优秀教育基地及20个特色宣教项目。此次评估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依据之一。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2月7日上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袁中伟,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俞翟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领导张凯、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参与接待。

在钱馆序厅前,馆领导张凯向袁中伟赠送了纪念品,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袁中伟一行仔细参观了钱馆四个展厅的基本陈展。来宾们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解,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爱国情怀,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印象深刻。

参观结束后,袁中伟一行对钱馆整体大气新颖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学森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全面展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图书馆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12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领导班子宣布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校党委组织部部长胡近主持大会并宣读学校任命决定。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钱永刚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郑成良为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同时撤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原指挥部人员职务自然免去。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副校长吴旦和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大会。

钱永刚、郑成良和张凯在学校宣布任命文件之后发言。钱永刚教授表示自钱学森图书馆酝酿之初,自己就作为钱学森家属代表亲历钱馆建设整个过程,历经建设、开馆、运行至今一周年,看到钱馆取得的种种成绩,深感自豪,同时更感到自己今后责任重大。今后将在学校领导和钱馆工作人员的支持下,进一步推动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地发展。郑成良教授表示,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中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钱馆开馆运行一年来,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自己能够来到钱馆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希望今后与钱馆各位同事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把钱馆办成无愧于中央、无愧于钱老的“三个中心”。张凯在发言中表示,自己今后将继续努力,开拓思路、稳抓实干,不辜负学校和同志们的信任,和钱馆全体员工一起在馆长与执行馆长的领导下,把钱馆的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副校长、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在会上讲话。吴旦副校长表示,钱馆自筹建、开馆、运行至今,在团队凝聚力、专业能力和办馆条件等各方面都有了令人欣喜的提升。感谢学校领导、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他任职期间对他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并表示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配合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最后,马德秀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她首先代表学校对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钱馆的如期建成开馆。自去年12月11日开馆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学校的领导下,钱馆全体员工以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开放运行的良好局面,在社会上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马德秀书记希望钱馆今后在教育部和学校的领导下,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进一步开拓思路、勤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二是做好钱学森生平事迹、科学精神和思想的研究工作;三是通过多种手段走出去,在国内外广泛开展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宣传;四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五是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建立持续发展能力。最后她衷心祝愿钱馆能够在新任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好的发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2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101周年诞辰,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一周年之日。为了深切缅怀钱学森的卓越功勋,传承与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的崇高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暨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研讨会”于当天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甘肃省原副省长刘恕,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刘程,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涂元季将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罗晓阳,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尼冰、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等有关单位领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郑成良,校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出版社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全国建有钱学森纪念设施的相关单位代表共4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缅怀钱学森的卓越功勋,共商“钱学森纪念地”建设。

当天清晨,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隆重举行了向钱学森铜像敬献花篮仪式,以此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深切缅怀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研讨会全体与会代表和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出席仪式。仪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研讨会于上午10点正式开幕,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郑成良主持。副校长吴旦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值此钱学森同志诞辰101周年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一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钱学森纪念机构相聚于钱馆,共商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和各方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合作共建和交流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把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研究好、宣传好,共同推动钱学森纪念研究宣传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力学所、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钱学森生前学习、工作、关心过的各个单位代表先后发言。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尼冰处长以及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分别在会上发表讲话。开幕式最后,郑成良宣读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纪念钱学森诞辰101周年暨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宣传工作研讨会的批示,批示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果,希望钱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总结开馆一年来的工作,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推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的研究宣传工作更上一个台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研讨会上,各与会代表紧密围绕学习、宣传、纪念钱学森事迹与精神这一主题,交流经验、商讨合作。钱老曾担任首任院长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罗晓阳副书记介绍了研究院在过去三年中多开展的一系列钱学森纪念活动以及青少年航天人才培养工作。钱老中学时期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梁原草副校长在会上介绍了附中钱学森纪念馆的建设情况。钱老生前给予关心和亲切指导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党委宣传部张重阳副部长以“打造‘两个载体’ 弘扬钱学森精神文化”为题,分享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通过大力打造物质载体与活动载体,建设钱学森精神学习教育平台,提升钱学森精神学习教育实效的经验。此外,钱老回国后担任过首个职务的中科院力学所,以及全国钱学森书籍出版基地的上海交大出版社也作了交流发言。
据悉,此次共有包括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力学所、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甘肃河西学院、保定军校纪念馆、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故居、浙江瑞安安阳实验中学、浙江省海宁市博物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鄂尔多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内蒙古自治区恩格贝沙漠科学馆等在内的全国近20家相关单位齐聚钱学森图书馆参与研讨。当天下午,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测量船模型仪式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隆重举行。
当天下午,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测量船模型仪式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隆重举行。总装政治部宣传部、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领导及钱学森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代表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据了解,此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向钱馆捐赠的测量船模型为按照1:100比例制作的“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模型。远望二号于1977年下水,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行速20节,自持力100天。先后27次圆满完成了亚洲一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烽火一号等卫星和神舟号试验飞船的重大海上测控任务。创下了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六个之最”和“四个首次”的纪录。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筹建,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钱老的指导与关怀,基地所属远洋测量船队先后圆满完成了火箭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工程等多项海上测控任务,形成了“奉献、拼搏、团结、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在钱学森诞辰101周年和钱馆开馆一周年之际,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向钱馆捐赠测量船模型,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更是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深切纪念与缅怀。
会议期间,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亲切会见了研讨会与会代表。马德秀代表学校对全体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崇高风范是钱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此次研讨会汇集全国各家建有钱学森纪念设施的相关单位,共同探讨对钱学森事迹精神的研究宣传工作,意义重大。她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探讨与交流,不断开拓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研究宣传工作新思路,在今后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纪念地的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为充分发挥区域内科普资源优势,增进科普教育基地间的相互交流,2012年徐汇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会议于12月18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徐汇区科委副主任、科协副主席叶惠良,徐汇区科协科普部部长王菂出席会议,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徐光启纪念馆两所新命名科普教育基地在内的徐汇区各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共同出席本次会议,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会议并做发言。

本次会议由科协副主席叶惠良主持。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作会议发言,向各与会代表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概况及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情况。随后,叶惠良副主席向钱学森图书馆及徐光启纪念馆与会代表颁发了“2012-2016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铜牌及荣誉证书。徐汇科协科普部部长王菂在会议上通报了2012年徐汇区科普工作总结和2013年区科普工作设想。各基地代表简要介绍了2012年工作情况及2013年工作计划。与会人员还就如何在今后徐汇区科普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后,各基地负责人、联络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自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以“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育优秀人才”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积极对接有关领导部门,将钱馆工作纳入科普教育主流;在人才、资金、场地等各方面保证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各类科普协会资源优势,共同举办各类活动;针对重点时间节点和阶段,策划推出相关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未来,钱馆将进一步努力拓展教育功能,着力挖掘知识内涵,为大力推动科普教育开展发挥更大作用。
图文供稿:茅艳雯
12月16日,“2012上海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在上海科技馆隆重开幕。此次联展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科技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盟承办。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校博物馆之一,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组织了部分重点展品,积极参与了此次联展。
根据联展日程安排,12月18、19日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题日”。12月1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博士在科技馆报告厅举行了题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风范”的专题讲座,为来自蓬莱二小的一年级学生们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爷爷的感人故事。史贵全博士在讲座中将钱学森少时追求科学、严谨求实的小故事以及他长大后为祖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向小朋友们逐一道来。过程中,史贵全博士不时通过提问方式与台下的小听众们亲切互动,小朋友们纷纷踊跃举手,现场气氛热烈。讲座最后,史贵全博士寄语小朋友们,希望他们能够像钱学森爷爷一样,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据悉,除在交大“主题日”举行专题讲座外,我馆还抽调了精英讲解员赴科技馆做现场讲解。联展将于2012年12月30日结束。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12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2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2012年度钱馆志愿者的总体工作情况,并对“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获得者进行表彰。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及嘉宾有:上海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许贝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谈毅、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校长董国莉、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团委书记章少哨、徐汇区街道社区学校侯凤宝;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共有近70名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由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助理陈亮主持。
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介绍钱馆建设历程并致辞
本次大会旨在回顾钱馆开馆首年志愿者工作历程,面向全馆志愿者各支团队交流经验、共谋发展。会上,张凯书记首先代表钱馆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与志愿者代表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历程并致欢迎辞。钱馆社教宣传部王喜芳部长在大会上对2012年度钱馆志愿者工作进行了总结。钱馆志愿者服务团队自成立起,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尽己所能、无私奉献,积极协助钱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2012年全年累计共有2093人次在馆内为观众提供服务。2012年,钱馆全年共接待观众参观27万人次,其中志愿者全年共为2万余名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为3万余名观众提供主题活动、名人讲座、航天观影会等活动的现场服务。目前,参与钱馆志愿者服务的各支志愿者团队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事迹学生宣讲团、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志愿者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分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志愿者团队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社区志愿者团队。
钱馆2012年志愿者工作总结
本次大会共评选出2012年度优秀组织奖5名、优秀个人奖23名。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来自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及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4名志愿者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发表讲话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获奖代表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奖代表
大会最后,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许贝宁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为志愿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活动平台,钱馆的每一个志愿者都肩负着传播钱学森精神的特殊使命。希望所有的志愿者在今后继续努力,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并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与钱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互动交流。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代表市文明办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向所有钱馆志愿者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钱馆一年以来的志愿者工作卓有成效、十分出色,希望今后钱馆能够继续创新志愿者服务基地工作、培育钱馆志愿者文化、打造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精神家园。今后市文明办和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将继续大力支持钱馆志愿者服务工作,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在今后为上海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创造更多经验和宝贵财富。
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许贝宁副主任发表讲话
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总结发言
会后,钱学森图书馆为志愿者们安排了互动环节与联欢晚宴,志愿者们表演了歌舞、戏曲及诗朗诵等文艺节目,充分展现了钱馆志愿者多才多艺的一面。
志愿者文艺表演
志愿者文艺表演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8日至11日间,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先后拜访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科协等相关部门及有关领导,受到上述单位部门领导的亲切接见。

钱永刚馆长一行于1月8日、9日及11日,先后拜访了上海市科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以及上海市教委等相关部门,并受到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科协副主席陆檩、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尼冰、市教委宣传处处长赵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周增为、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周烨等有关领导的热情会见。

在拜访中,钱永刚馆长一行分别向上述单位各有关领导汇报了钱馆开馆首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并向各相关部门对钱馆开馆首年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关心表示衷心感谢,并就钱馆未来进一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提请各有关部门继续予以大力支持。

各有关部门领导对钱馆开馆第一年以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各有关部门领导也向钱馆提供了一系列宝贵建议,并对钱馆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钱学森图书馆今后能够继续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与科普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高延坤
2013年1月17日,“2012年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总结研讨会”召开,我馆在会上荣获2012年上海市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优秀组织奖”。
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赵扬,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冯艾出席此次研讨会,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盟单位文明办主任和博物馆负责人约30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上总结2012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工作,探讨2013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盟的工作设想,并对2012年12月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上海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作认真总结。此次“2012年上海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共有全市12家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和11家校外教育示范性场所共同在上海科技馆联合出展,并配合讲座、演出、互动等多种形式,展览期间共接待社会观众50000多人次,很好地凸显了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主题,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馆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校博物馆之一,精心组织、积极参展,在此次研讨会上与其余11家高校博物馆共同获颁 “优秀组织奖”。
供稿:茅艳雯
3月8日下午,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彭立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并陪同参观。

在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彭立书记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关于钱老一生科学成就以及他的系统科学思想的解说,并不时驻足、仔细观看展览内容。进入第四展厅时,当彭书记看到有关钱老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的内容,深有感触。彭书记表示,钱老不仅追求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拥有广阔的知识面,一生参阅过三万多本书籍,令人无限钦佩、深受震撼。参观结束后,彭立书记对于钱馆独到的陈展设计、丰富的展览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表示:今后将组织集团旗下员工参观钱馆,学习发扬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3月8日下午,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初率宣传部学习考察组一行赴我馆参观考察。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尼冰等有关领导同志陪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并全程陪同参观。
据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湖南省拟对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进行改造建设,并组织湖南省委宣传部学习考察组赴上海学习考察。考察组一行首先进入钱馆序厅,在钱老铜铸雕像前庄严鞠躬。随后,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考察组先后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全部四个展厅。参观过程中,考察组还就纪念馆职能发挥、活动形式探索等方面与馆方领导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参观结束后,双方领导互赠了纪念品。考察组对我馆的陈展设计、展览内容以及社教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此次考察通过实地参观与现场交流收获良多,今后将把上海各馆的典型经验与成功做法带回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人物纪念馆的创新与发展。
此次湖南省委宣传部学习考察组成员有: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初、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巡视员田余粮、湖南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龚定名、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宣传处处长刘建国、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宣传处副处长谭意、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谭逻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研部部长刘伟、北京清尚公司副总经理周海成。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设计研讨会”媒体新闻通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宣传工作和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反映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增加人物纪念馆的文化品位、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创造导向正确、语境丰富、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的陈列展览,充分发挥人物纪念馆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3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了“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设计研讨会”,这也是国内首次就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内容设计举行专题研讨会。

人物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分支,占到中国博物馆总量的近1/6。人物纪念馆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纪念和展示,保存和传承公众记忆,维护和塑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名人效应的持续发挥。人物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是人物纪念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确保陈列形式设计、深化设计和工程施工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也是一项集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创意构思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探讨和研究人物纪念馆陈列内容设计的相关理论,有助于指导人物纪念馆的实际建设与策展工作,有利于促进人物纪念馆在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有益于博物馆学、纪念馆学的丰富与提升,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具有思想高度、知识内涵和审美情趣的文化产品。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主要包括人物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的总体策划,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定位、主题与体系及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的其他相关内容等。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单位涵盖了国内主要的人物纪念馆领导和相关研究专家,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广东中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重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黑龙江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江苏华罗庚纪念馆、湖北李四光纪念馆,以及上海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筹)、上海大学博物馆(筹)等共40余人,其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及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三家在2011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分列人物类纪念馆总分排名前三甲。教育部思政司王光彦副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彭常新,上海交大副校长吴旦,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航天实验室和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报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是的科学家纪念馆,自2011年兴建开馆以来,除了馆内基本陈列外,钱馆陆续推出了“钱学森与上海交大”、“中国载人航天20周年纪念展”等原创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已有28万多观众入馆参观。在不久前的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供稿:陈展部
摄影:徐 菁
2013年4月2日清明前夕,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隆重的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祭扫仪式。仪式由钱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主持。

在馆领导的带领下,钱馆全体工作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列队于馆内序厅的钱学森铜像前,向钱学森铜像敬献花篮,全体三鞠躬表示缅怀之情。馆领导张凯代表全体馆员为钱老花篮整理绶带。随后,全体人员依次随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钱老铜像,并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钱馆已进入了开放运营的第二个年头。一年多以来,钱馆积极拓展形式、整合资源,积极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充分发挥钱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近期,钱馆还将推出“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并同期启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钱馆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3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2013年科教频道清明节特别节目《清明·记忆》节目组专程赴钱学森图书馆清明节纪念活动现场进行直播连线拍摄与现场采访。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领馆内相关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并全力配合拍摄。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当天专程赴钱馆并向节目组记者介绍钱馆情况。



据悉大型直播节目《清明•记忆》时长250分钟,为2013年科教频道清明节特别节目。该节目旨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表达中华民族感恩祖先、缅怀先烈、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整台节目由“清明文化”、“信仰”、“奉献”、“传承”四个篇章组成,通过对李大钊、赵一曼、钱壮飞、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等先烈英雄事迹的回顾,以及对“最美夫妻”龚大锬夫妇、“最美民警”王江同志、无私捐献多个器官的“最美少年”何玥等人的无私义举的讲述,展现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懈追求的可歌可泣英雄壮举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节目中将邀请著名作家王树增、文化学者张颐武等作为嘉宾,对有关话题进行解读。
节目于4月4日中央电视台十套9:15——13:25直播,同时在直播过程中连线钱学森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纪念活动现场,以及海内外华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活动现场等。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学习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高校巡回展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在巡展首站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隆重开幕。
教育部思政司组织宣传处调研员荆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市教委秘书长王志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还有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赵扬,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本次巡展各承办高校的有关领导。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致欢迎辞。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介绍展览情况,随后与会领导向华师大师生代表赠送了书籍。教育部思政司组织宣传处调研员荆辉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本次巡回展让钱老的精神事迹走进了更多高校、走近更多师生,非常有意义。希望广大高校师生学好钱学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并能够以此为动力,志存高远、增长才干、锤炼意志、服务国家和人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钱学森是 “中国梦”的践行者。他一生的科学成就、杰出贡献和高尚风范,突出地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正是如今我们实现中国梦所必须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共展出了127件珍贵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设置了三处多媒体互动屏和电影放映区,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馆藏。并根据高校师生特点,特别增加了钱学森关于学术民主、大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展览内容。
此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政司、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共同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承办。展览将于2013年4月至10月在各高校巡回展出。
【备注】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展览信息:
展期:
2013年4月16日至10月31日
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展览具体详情请见钱学森图书馆官方网站“巡回展览”板块
钱学森图书馆开放信息:
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逢周一闭馆)
团队预约参观电话:021-62932068
交通信息: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钱学森图书馆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xslib
【展品简介】
水力学考试试卷(实物展出)

在这份水力学试卷上有6道题,钱学森全部答对,只是在最后一道题的运算中,漏写了“S”,得96分。体现了当时交通大学的教风、学风之严谨。
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实物展出)

1934年,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毕业,这是他的学士学位证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实物展出)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1956年2月,钱学森完成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生前所使用的公文包

钱学森旅美期间参加国际会议获赠的公文包,一直陪伴了他40余载。
2013年4月30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活动区,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正在进行。在钱学森图书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首场活动的现场,老师正手把手指导小朋友们,利用纸张、塑料袋等材料制作手工模型。不一会儿,创意返回舱、小小降落伞等新奇好玩的模型作品便在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下诞生。
“我们的公益课堂并不是给孩子们补课,而是希望他们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知识。”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道。

据悉,为激发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学习航天科技知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的高尚品格,钱学森图书馆于2013年春季面向小学1-5年级学生推出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
本次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自4月30日起至6月底的每周六、日上下午,对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感兴趣的小朋友们都可以通过提前预约报名的方式,到钱学森图书馆内参与活动。来自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专业老师,每周都会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开设不同主题的手工制作课程,让小朋友们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30日的第一堂课正值五一小长假的第二日,有不少来自周边社区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来到馆内参与活动。“我的孩子特别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这下周末能带孩子去活动的场所选择就更多了。”一位家长高兴地说。他表示,自己通过徐家汇学生社区指导站了解到钱学森图书馆将要举办公益课堂活动,感觉到这样的活动形式特别好,所以就第一时间预约报名,带着孩子过来参加活动。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通过开展主题观影、专题讲座、博物馆一课等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普教育。今后,钱学森图书馆还将进一步加强探索,努力为广大青少年观众打造爱国教育、励志教育与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了更好的纪念和缅怀钱学森同志夫人——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教授,让世人了解钱学森与蒋英夫妇数十载相濡以沫、与子偕老的感人事迹。历时一年的精心筹备,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在2013年5月18日第37届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正式开幕。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生前秘书、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李明,蒋英教授学生祝爱兰、傅海静及赵登营、李秀兰夫妇等出席开幕式。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还有中科院力学所、上海第三女子中学等有关单位领导。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本次展览选取蒋英教授为独特视角,通过回顾钱学森、蒋英夫妇相濡以沫的一生,让广大观众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蒋英老师的艺术成就与品德风范,以及她和钱老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展览也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家庭生活和艺术情趣,让观众得以认识一个更为鲜活的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介绍展览情况。蒋英教授学生代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傅海静教授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傅海静教授在致辞中深情回忆了恩师蒋英当年的知遇之恩,情到深处不禁哽咽。钱永刚馆长随后向中央音乐学院的祝爱兰教授、傅海静教授、赵登营教授颁发了捐赠纪念品,并向他们对钱学森图书馆文物征集和展览工作的慷慨捐赠和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傅海静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钱永刚馆长向中央音乐学院祝爱兰教授、傅海静教授、赵登营教授颁发捐赠纪念品
本次展览以蒋英教授为主线,通过展示蒋英教授的生平、成就和品德风范,以及她和钱学森相濡以沫的一生,让更多观众感受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之美,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蒋英教授。本次展览将展出200余件实物、照片和影视资料,其中多件展品属首次公开展出,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馆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包括蒋英与钱学森个人成长与家庭生活的珍贵照片、钱学森当年作为结婚纪念物赠与蒋英的斯坦威牌三角钢琴、钱学森与蒋英在美国生活期间使用过的乐器、父亲蒋方震写给蒋英的信件等珍贵实物。此外,展览中还展出有蒋英教授的教学手稿、发表的论文及编著的教材,以及她使用过的磁带、唱片和光盘。这些展品也是对蒋英教授音乐人生的记载和传达。整个展览将持续到今年10月18日结束。
上海交大学生为观展观众弹奏珍贵展品——斯坦威钢琴
据悉,为配合此次展览开幕,钱学森图书馆于18日当天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室内吹奏乐团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圆厅为观众联袂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现场音乐会。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斯坦威钢琴也在当天作为演奏乐器登场。此外,展览系列专题讲座也将在5月18日—10月18日展览期间陆续推出。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室内吹奏乐团
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
此外,展览开幕当日适逢第37届国际博物馆日,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博物馆藏品,领略夜间博物馆的魅力,钱学森图书馆打破惯例,专门将当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20:00,力求为观众打造一个别有风情的“博物馆之夜”。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5月21日上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推进会暨首批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出席仪式并讲话。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了本次仪式。

仪式由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主持。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在仪式上宣读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公约》。随后,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在内的首批20家教育基地在仪式上共同签订《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公约》。

为推动“请进来”、“走出去”和“线上线下”文化服务常态化,上海在国内率先启动“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根据《公约》规定,今后上海将以每个教育基地为中心,以“三公里”为半径,划定核心服务圈,把周边学校、社区、企事业、机关、部队、村镇及社会组织等固定为服务对象,每年输出专题展览、讲座宣讲、主题活动等文化服务不少于12次。
据悉,目前全市共有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6家,区县、系统级教育基地170余家。此次首批参与“服务三公里”的20家教育基地已在既有工作基础上完成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工作方案,“服务圈”将覆盖全市9个区县300余个单位。
图文供稿:茅艳雯
近日,正在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展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第四站即将圆满结束。自2013年4月16日开幕以来,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海学院等四所学校在内,共有在校师生84000余人次参观了本次高校巡展,反响热烈。
讲解员为观众现场讲解
2013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政司、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共同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办。
观展学生
观展教师
本次展览共展出包括钱学森本科毕业证书、所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馆藏在内的共127件实物、图片及文献展品,并在展览期间创新启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实现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实时互动。同时更配合展览主题在高校推出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仰望星空》、《钱学森》主题观影会等相关活动。展览受到巡展所在高校师生的踊跃参观与一致好评,更吸引了不少社会人士慕名进校参观。相关新闻被《解放日报》、《青年报》、《新闻晨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转载,深受媒体关注。
学生运用手机扫描、网上观展
据悉,展览第五站将于2013年6月1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展出,随后还将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等校陆续展出。
供稿:茅艳雯
图片: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6月28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活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隆重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正式开幕。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介绍了展览情况。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王光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6月末至9月间,展览还将在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呼和浩特等共6个城市巡回展出。本次展览是钱学森图书馆继2011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北京、沈阳、西安、广州四地巡展获得圆满成功后,精心筹备两年时间再次隆重推出的全国巡展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钱学森精神事迹的宣传与学习,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学习理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壮丽人生与科学成就,将通过此次巡展再一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他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也将再一次感动全体中国人。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更贯穿着钱学森对自己“科学报国梦”终其一生的不懈追寻。


勇于有梦——母校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同志在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时所立下的誓言。这句简单而有力的话语,成为了他一生爱国奉献的最大精神动力,更是他在中国艰难年代里为自己所定义并为之追寻一生的以科学报国的“中国梦”。
人们普遍认为,钱学森是“海归”学者,他的成就是来自于在美国的所学。在美国求学工作的经历当然是钱学森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但本次展出五篇学术论文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早在大学阶段,钱学森就已经为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科学报国”的坚定梦想。
1929年,在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感召下,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然而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日军凭借飞机数量和性能上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让钱学森深刻意识到“航空救国”的重要性,并从此踏上了航空航天之路。

在本次展览中所展出的五篇航空、火箭的论文复制件,是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发表的《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飞行的印刷所》、《最近飞机炮之发展》、《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火箭》。这些论文是钱学森探索航空航天科学的学步之作,是青年钱学森“科学报国”梦想种子的萌芽,更体现了他对现代科技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开拓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创新精神。
敢于追梦——志存高远胸怀祖国
1935年,钱学森怀着他“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深造。临行前,他向同学袒露心声:“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
为了追寻他的科学报国之梦,钱学森下定决心奋发学习,并用自己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期间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并逐渐成为世界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的学术权威。1949年,钱学森被任命为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他在美国的事业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在美国学术界享有盛誉,并享受着各种职务、头衔带来的优厚生活,但钱学森回国报效的意愿从未改变。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出,钱学森便立刻积极筹划回国,但却遭到了美国方面的无理阻挠,度过了长达5年的失去人身自由的日子。

1955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在展品中有这样一幅照片,那是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归国的旅程时,在甲板上留下的合影。在这位孤悬海外多年的游子脸上,洋溢着即将回到祖国怀抱的那种幸福温馨和胜利的微笑。
他只身赴美、志存高远,孜孜不倦地奋发学习,只是为了追寻自己科学报国的梦想;他功成名就、胸怀祖国,为了回国效力而不懈抗争,同样是为了实现自己科学报国的梦想。这是钱学森的奋斗,更是一个追梦人的执着。
勤于圆梦——殚精竭虑铸就伟业
1955年10月8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钱学森回到了祖国并被委以重任。钱学森知道,这正是他报效国家,实现一生梦想的大好时机。所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随后,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并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如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早已成为静静躺在展柜中的珍贵展品。然而,从这份手稿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却正如日中天。6月27日,神舟十号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跨越,开启了时代的又一个里程碑。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无私付出,今天的中国人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阔的星空。钱学森当年以科学报国的“中国梦”也得以在后来人的手中薪火相传。
大地丰碑——民族和时代精神的永续传承
作为学术泰斗和科学巨匠,钱学森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敬仰。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更对钱学森学长有着深切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应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强烈要求,交大提出了要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纪念馆的倡议。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并指出,建设钱馆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应由中宣部负责统筹。自2010年6月奠基以来,历时一年半的建设与布展,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同时也是建在高校的专业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建筑面积8188平米,布置陈列有3000平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馆前夕,胡锦涛同志专门对钱馆建成开馆做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希望充分发挥钱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李长春、刘延东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开馆仪式,参观了展览并讲话,明确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定位和重要作用,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交流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

开馆一年半时间以来,钱学森图书馆累计接待观众三十余万人次,其中约六成是青少年学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密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展示主题,充分挖掘和深化钱学森精神,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成为弘扬“中国梦”的精神源泉;成为面向青少年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鲜活课堂;成为向海内外观众宣传“中国梦”的生动案例;成为钱学森学术思想与事迹精神的研究交流平台。
宛若丰碑,钱学森图书馆在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巍然矗立,铭记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伟大的一生。宛若丰碑,钱学森的精神在这里永续传承,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激励着所有后人。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姚 倩
7月3日上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李俊峰教授,工程力学系庄茁教授等一行与学院“钱学森力学班”的近百名学生共同来到北京首都博物馆,参观正在那里展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在讲解志愿者的解说引导下,清华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分批进入展厅仔细观看展览。本次展览共展出400多份珍贵的文献史料,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展示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他的精神境界及其成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这些图片、实物、影像资料以及钱老感人的事迹无不让清华师生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还在展厅多媒体区认真观看了短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少同学表示,看完展览后感觉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作为钱学森力学班的学生,更有着在今后的学术和科研中践行钱老创新精神的使命。自己今后一定要刻苦努力,早日学有所成,建设国家,把祖国、人民的认可当作最高的荣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图文供稿:茅艳雯
7月6日下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林左鸣一行赴首都博物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在讲解志愿者的解说引导下,林左鸣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参观过程中,林左鸣不时在重要展品前驻足仔细观看。当看到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国防尖端武器的重视时,当看到钱老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泛涉猎的学术思想时,当看到钱老提出的军事系统工程和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呼吁时,林左鸣十分感慨。

参观结束后,林左鸣表示,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这样的领军人物,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而钱老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朴素平实的处世态度,则更加值得所有人敬佩与学习。

简介
林左鸣,1957年生,中国福建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图文供稿 茅艳雯
7月19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交流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朱健在会议上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学校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开展学习与教育活动。朱健在发言中结合实际,从国家社会层面、学校层面、钱馆层面及工作人员自身层面出发,深入剖析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内涵。他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于钱馆工作人员自身层面,就是要在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寻求个人利益的实现。

随后,朱健还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钱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对交大师生和青年校友的教育力度;二是要尽快建成钱学森研究中心,推动钱学森教育思想与事迹精神相关研究;三是要进一步发展和补充全馆工作队伍,共同为钱馆今后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张凯在会议上就钱馆建设历程、发展目标及2013年重点工作等作简要发言。钱馆各部门正、副部长及部长助理等参加了学习讨论。
会后,朱健和钱永刚一行还亲切看望和慰问了在高温天仍坚持在一线工作的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并为大家送上了慰问品。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3年7月26日下午,钱馆迎来“2013年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系列研修班”的全体学员。来自全球60所孔子学院的62位外方院长齐聚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在讲解志愿者的英语解说引导下,各位外方院长们仔细聆听着钱学森的人生故事,观看了陈列于馆内的珍贵展品。大家对展品背后的一桩桩生动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并不时向讲解员询问细节。

在展品《<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全体专家合影》前,有几位院长从照片中认出了许多熟知的科学家,在展品前驻足良久。其中一位院长告诉工作人员,就他所知,图中有些科学家的子女现已旅居海外。回国后他要告诉这些人,让他们回到中国来亲自看一看这张照片。

参观结束后,各位外方院长纷纷表示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要把钱学森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所有的孔子学院的学生们都来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据悉,此次“2013年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系列研修班”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共吸引了来自全球28 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孔子学院的62位外方院长参加。研修班从中外合作的角度出发,旨在为来自全球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供稿:陈 亮
茅艳雯
摄影:陈 亮
2013年7月26日,世界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当天上午,李昌钰博士携夫人一行专程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接待并向来宾赠送纪念礼物。

李昌钰一行进入展厅,在讲解员的解说带领下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全部内容。当看到已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年的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待遇及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并在其后的五十余载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时,李昌钰深受感动。他表示,钱学森的卓越成就、崇高品质与科学精神,可堪成为世人之楷模。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料和深厚的精神底蕴同样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李昌钰在留言簿写下“世界伟人,科学报国”,并表示希望广大的交大学子能够以钱学森为榜样,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简介
李昌钰,世界著名的刑事鉴识专家。出生于江苏如皋,台湾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博士,曾任美国康乃狄克州警政厅长。李昌钰博士现任美国康乃狄克州科学咨询中心的荣誉主任(Chief Emeritus for Scientific Services),纽海文大学法医学全职教授。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今年6月下旬至9月底,由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东方讲坛”办公室、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承办的上海市“中国梦”主题群众性基层宣讲活动在全市基层开展。市里遴选了一支由优秀群众宣讲员、专家学者、先进典型、高级政工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组成的上海市“中国梦”主题群性基层宣讲队伍。
8月15日,钱馆社教部讲解员许盈同志作为宣讲队伍成员,首次应邀为闵行区新虹街道社区居民作“中国梦”主题宣讲。在宣讲过程中,她结合视频资料为社区居民生动讲述钱老生平故事,宣传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宣讲结束后,现场的居民们对钱学森图书馆为大家送来一场如此精彩的“中国梦”宣讲表示了感谢。他们表示:本次的宣讲会从志存高远、奋发学习;矢志科学、胸怀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只作奉献、不求回报四个方面结合钱学森生平,看似在讲解钱学森的生平小故事,实则用大人物的爱国情怀在感染大家、激励大家。让大家对钱学森的生平和对祖国的伟大贡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图文供稿:许盈
相约成长路 点亮中国梦
——钱学森图书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联合推出2013年暑期夏令营活动
为丰富广大青少年的假期生活,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既充实又有意义的暑假,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于8月15、16日共同推出了“相约成长路 点亮中国梦”2013年暑期夏令营活动。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所有营员均来自上海兴家残疾人子女义务辅导学校,都是来自残疾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为了给这些特别的孩子们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主办方为孩子们精心规划了丰富而精彩的行程。为期两天的夏令营期间,孩子们先后走进了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他们带着好奇与探索,在钱学森图书馆内追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道路,学习“爱国、奉献、创新”的钱学森精神;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细心聆听讲解员诉说历史,走进那段峥嵘岁月,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16日下午的结营仪式上,“兴家”学校的孩子们带着着两日夏令营学习收获的感悟,为现场来宾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汇报演出。在舞台上同学们尽情的展现自我,用一首首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赢得了满堂喝彩。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个特殊的“第二课堂”,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开阔眼界,了解课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本次两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推出的夏令营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教育基地的公益职能,让那些需要特别关怀的孩子们能够有机会走进纪念馆、感受纪念馆;更让广大青少年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收获了感悟,树立远大理想,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助力添彩。

8月2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全馆大会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专题学习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会议并发言。钱馆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在会上以“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为题,为全体出席人员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讲座。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张现民部长从“钱学森为何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钱学森是如何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钱学森是怎样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等角度出发,讲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钱学森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理论联系事迹、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优秀事迹。


通过对钱老事迹的学习,使大家进一步深刻体会到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只有以钱学森这样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合格的答卷。
钱馆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加了专题学习。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荣获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第一名
日前,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2年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第一名。
钱学森图书馆整体建筑规划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教授挂帅。图书馆整体为方鼎式的赭红色建筑,庄严、厚重,仿佛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风蚀岩伴着沉闷的轰响四面裂开,一枚导弹即将升腾……

为应对周围环境,钱学森图书馆选择赭红色为外墙主调,延续交大百年徐汇校区的建筑历史文脉,由南至北依次设计成面向城市的入口广场、景观水面和绿化景观带,将参观入口提升为平台广场,既与喧闹的城市环境形成对比,又提升了建筑的标志性、纪念性特征。图书馆赭红色外墙上的钱学森头像浮雕,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东二甲”火箭,犹如他一直以来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注。设计人员放弃了艺术家惯用的具象设计,而采用先进技术,完全依靠砖面材料不同的纹理密度来表现,用“意象”方式切合纪念主题。
中国建筑设计奖是经国务院国评办核定,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建筑设计最高荣誉奖,2012年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共收到包括港澳地区在内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80家建筑设计研究单位报送的设计作品339项。评选工作于2013年5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评审工作遵照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经初评、讨论和复议,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钱学森图书馆等36个项目荣获首届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62个项目荣获银奖。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
共建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公共文化展示区
2013年9月4日,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扩大提升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效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共建签约仪式在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站内举行。双方在仪式上就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和上海地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签署共建协议。签约仪式由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区域副站长熊熊主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仪式上介绍共建情况。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蔡洪宇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仪式上签署共建协议。随后,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尼冰、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郑亚、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徐建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共同为地铁站宣传画揭幕。


为了更好地营造地铁公共文化,此次共建双方联手在上海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内推出了钱学森图书馆公共文化展示区。上海地铁一公司为此专门在站内选择了客流量最为集中的重点区域,由钱学森图书馆精选内容、设计打造了由“钱学森画廊”与“钱学森通道”两大部分组成的专题展示区。其中,“钱学森画廊”精选了反映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经典语句、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图片、钱老不同时期的经典照片等内容;“钱学森通道”则采用了与近日刚刚获得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第一名的钱学森图书馆相同的建筑外立面材料,共同打造一处主流文化的展示新平台。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也于当天在11号线交通大学站内面向社会公众推出流动展览,此后社会公众可直接通过布置于地铁站内的展板欣赏钱馆展览的精华内容。
据悉,除公共文化展示区硬件平台建设和特色展览外,今后共建双方还将在公益性文化活动、员工教育培训、基层党团支部活动、面向社会的科普教育、专题知识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地铁公共文化和“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浦东干部学院研讨班学员赴我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9月9日下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组织专家研讨班学员赴钱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在张凯书记及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专家班学员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并对馆内展览中所表现的钱学森的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参观结束后,不少学员表示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钱老作为技术主帅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仅用了七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到中程导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航天开创时期质的飞跃,实属不易,令人感佩。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陶 伟
9月10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2013高校巡展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图书馆拉开帷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吴松、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宣传部长张自慧主持仪式。
吴松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同志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楷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典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的思想和精神,对广大师生而言无异于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精神教育。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在讲话中介绍了钱学森一生的丰功伟绩。他说,到高校巡展是为了让师生近距离地了解丰富的史料和文献信息,体验“人民科学家”的卓然风采。同时,他欢迎广大师生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实地参观。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除了图片展板外,还有珍贵实物、文献资料,并设置多媒体互动屏和电影放映屏,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馆藏。并根据高校师生特点,展览特别增加了钱学森关于学术民主、大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内容。
此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展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文明办指导,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0所高校承办。
展览在应技大将持续至9月25日。
供稿:张文珺
摄影: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郭 娅
9月11日下午,为进一步切实推进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主题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领全体馆员赴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参观考察,瞻仰祭扫革命烈士墓。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馆长肖立强亲切接待了张凯书记一行,并在座谈会上介绍了龙华烈士陵园的发展历程。在龙华烈士陵园副馆长俞乐滨的陪同下,钱馆全体员工参观了龙华烈士陵园常设展览。通过展出的文物和照片,钱馆全员了解了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随后,钱馆员工一行还参观了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民政局指导,龙华烈士纪念馆主办的“著名英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故事展”。该展览紧扣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精选400余幅照片、60余条烈士格言、20余件烈士遗物及40段多媒体资料,展示1949年以前牺牲的60位英烈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故事,生动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印证了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和高度紧迫性。

通过参观学习,钱馆全体员工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在思想和行动中自觉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增强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着力解决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四风”问题,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钱学森图书馆的各项工作。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9月1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新学期大会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七督导组成员陈依娴出席本次大会并发表讲话。

张凯在动员会上传达了学校关于二级单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着重对本馆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案作了详细介绍。他指出,全馆要在学校“改进作风促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的总体要求下,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准确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特别是馆内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热心观众代表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并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机制,把学习实践活动落在实处。全馆上下要切实把改进作风与推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建设务实清廉、勇于开拓的干部队伍,博物馆专业化建设,员工发展与成长,国际交流等四个方面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陈依娴在动员会上介绍了学校关于开展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进展情况,并谈到了她对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本次学习活动的感受与希望。她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是建成未满两年的新单位,自身充满创新与发展的活力。希望钱馆能够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在过程中与督导组加强沟通与交流;做好馆方自选动作,充分发扬钱学森创新精神开展学习实践;完善长效机制,要将钱学森图书馆日常工作与学习实践相互结合,推动钱学森书馆群众路线的持续推进。
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出席了本次动员大会。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我馆荣获徐汇区“2011-2013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9月24日下午,2013年徐汇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推进会在徐汇区政府1号楼报告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在大会上荣获“徐汇区2011-2013年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密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展示主题,充分挖掘钱学森精神文化内涵,面向未成年人群体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钱学森图书馆根据青少年全面成长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分设“问题式导览”、“探究式现场教学”等多种参观讲解形式,以此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参观展览过程中的主动性与互动性。重点推出“听飞飞哥哥讲故事”特别活动、“夺宝奇兵”暑期特别活动、“钱馆一日”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课程等多种参观教学形式。2013年4月,钱馆面向小学1-5年级学生推出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每周为孩子们开设不同主题的手工模型制作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通过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让孩子们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活动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原定6月结束的动手做活动数次应学生和家长们的要求延期,举办至今。此外,钱馆还与周边中学开展合作,成立中学生讲解志愿者队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今后,钱馆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人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教育形式的创新,着力提升钱馆的育人功能和研究功能,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馆“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实践获评交大“十佳”
9月2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青春践行中国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十佳项目、优秀项目一等奖评审会在闵行校区逸夫楼210会议室举行。经评审,钱学森图书馆“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校级十佳项目奖。
评审会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办副主任彭大银,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谈毅,改革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黄海洋,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教务处副处长陈业新,校团委书记赵昕,校团委副书记朱建征、龚强担任评委。
今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启动“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年。2013年“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实践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2013年全国巡展为线索,以中国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北京首都博物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各巡展单位为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义务宣讲、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引导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号召广大学子积极学习在钱学森同志身上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姚 倩
2013年9月30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干部学习交流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中会议室召开。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 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成员谈毅、陈依娴出席会议。钱馆中层干部、全体党员及预备党员参加了学习交流会。

会议上,与会全体人员首先重点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观摩了相关新闻报道,并认真研读了我党历代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的经典文献和论述。随后钱馆各级领导干部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会。张凯在交流过程中表示,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一定要主动自觉,不能被动走形式。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谈毅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钱馆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至今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希望钱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推出理论成果,起到引领思想、弘扬精神的教育育人作用,真正做到“凝心聚力促发展”。陈依娴在讲话中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想和体会,她进一步指出,希望钱馆能够以此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理清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发现和总结的问题,透过表面问题现象,找出深层作风问题,并针对问题症结开展行之有效的改进,深入推进钱学森图书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陶 伟
2013年10月11日,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理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以及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兰州站在甘肃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蒂、甘肃省高校工委宣传部长李含荣、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贾建威、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张凯以及甘肃农业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师生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本次开幕仪式由马玉萍主持,张凯在开幕式上简要介绍了展览情况,随后与会嘉宾在仪式上向甘肃农大学生代表赠与书籍。最后,钱永刚在仪式上宣布本次展览正式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据悉,本次展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的第五站。本次巡回展览是以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为基础,精选了主要内容和代表性文物制作而成。展览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以及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共有内容展板193块,视频3部。展览旨在通过对钱学森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的全面展示,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而共同奋斗。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2013年10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赴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简称原子城纪念馆)参观考察。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马清芳等参与接待。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等陪同参观考察。


在原子城讲解员的带领下,钱馆人员一行参观了原子城纪念馆的“历史抉择”、“激情岁月”、“勇攀高峰”、“东方巨响”以及“共和国记忆”等五大展厅。通过仔细观看珍贵图片和文物、历史场景模拟、视频录像资料等了解了上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极不寻常时期的历史和“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并对原子城纪念馆的陈展设计、多媒体展示手段等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后,双方领导还进行了座谈交流。张凯书记向原子城纪念馆领导赠送了纪念书册,并向原子城纪念馆发出诚挚邀请,希望纪念馆领导能够择期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并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努力,进一步宣传和发扬中国“两弹一星”精神,让更多人感悟和学习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为了国家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光辉事迹与崇高精神

图文供稿:茅艳雯
2013年10月17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式聘请吴望文、俞乐滨两位文博界专家为我馆专家顾问委员会首批委员,对我馆工作进行指导。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钱馆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本次受聘仪式。


张凯首先在仪式上简要介绍了吴望文、俞乐滨两位专家的情况。随后,钱永刚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两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吴望文先生在受聘仪式上表示,能够作为顾问自始至终参与钱馆的建设,他深感荣幸。他指出,钱馆作为国内人物馆的后起之秀,自身拥有许多亮点,但也有尚待改进之处。希望今后能够在钱永刚馆长的指导下,与馆内各部门通力协作,扬长避短,把钱馆建设的更好。俞乐滨先生在仪式上向钱馆对其给予的充分信任表示了感谢,并提出了钱馆今后规划与发展的若干方向。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愿将自己在文博领域40余年的工作经验与心得奉献给钱馆,与钱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钱永刚在仪式最后向两位受聘专家表示祝贺和感谢。他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一个新馆,钱学森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希望今后能够与钱馆的各位顾问专家进一步开展合作,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1年11月1日上午,上海市警备区副政委李宇少将一行在徐汇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黄旭永,区人武部部长罗承农等人陪同下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对钱馆申报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顾问周平南等全程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李宇少将一行仔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在近一个小时的观展过程中,他认真观看了馆内每个展厅陈列的图片资料,仔细听取了讲解员和馆领导的讲解,并对钱馆名称、筹建过程、参观人数、开放情况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参观结束后,李宇少将表示,今天钱学森图书馆的参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馆的设计风格十分新颖,充满时代气息;其次是馆内珍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见证了钱学森的成长和科学思想,十分生动。再次,钱馆的内容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和青年人的教育十分重要,钱学森图书馆不愧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申请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方面,钱学森图书馆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参观过程中,双方领导还就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形式、方案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1月11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组织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观看专题教育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学习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钱馆全体馆员参加本次学习。
影片全景式地揭示了苏共执政70多年的成败得失,深刻剖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迅速垮台的历史教训。全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将当年复杂深邃的政治变革状况通过历史物证和亲历者回忆客观地予以还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深入分析苏共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原因,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使全体馆员充分了解到苏共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官僚腐化,蜕化变质,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影片也警醒每一位共产党员,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用实际行动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2月3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在总教练刘国梁、领队黄飚、女队教练孔令辉等人带领下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参观。
上午十时许,国家乒乓球队一行抵达钱学森图书馆。他们首先进入钱馆序厅,在钱老铜铸雕像前庄严鞠躬并敬献花篮。


随后,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国乒队全体详细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全部四个展厅。王皓、王励勤、马琳、张继科、陈玘、丁宁、刘诗雯等世界冠军纷纷在馆内的珍贵展品前驻足观看,聆听展品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并对钱老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朴素平实的处世态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张凯代表钱馆向国家乒乓球队送上了纪念品,并与嘉宾在钱馆圆厅合影留念。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全国巡展呼和浩特站巡展顺利开幕
2013年12月6日,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理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内蒙古博物院以及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呼和浩特站在内蒙古博物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
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夏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会长云秀梅,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李明上校,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委员、教育厅副厅长姚云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苏和,内蒙古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巡视员李树平,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郝诚之,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王果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良,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付宁,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侯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张凯等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侯俊主持,付宁致欢迎词,张凯简要介绍了展览情况,姚云峰在仪式上发表讲话。钱永刚在开幕式最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在仪式上向观众代表赠与书籍。开幕式结束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郭启俊专程赶赴内蒙古博物馆参观展览,同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钱永刚全程陪同参观,并为嘉宾做展览讲解。
姚云峰发表讲话
嘉宾向观众代表赠书
郭启俊参观展览
此次展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并将持续开放至12月26日。至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即将圆满落下帷幕。2013年6月2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首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随后,在6月至12月间在昆明(云南省博物馆)、成都(四川科技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江阴(中国卫星远洋测控中心)、兰州(甘肃省博物馆)、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院)等共7个城市巡回展出。6月28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同志,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科院孙家栋院士等赴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首展,并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为期半年的七地巡展前后共吸引了近85万社会各界及海内外观众前往参观,昆明、成都、武汉、兰州等地应当地民众要求均延期结束,展览广受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公益效应与社会影响。
12月8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携其夫吴征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并全程陪同。

杨澜一行进入展厅,详细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对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卓越的科学贡献留下了深刻印象。


供稿:茅艳雯
摄影:章飞飞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展现中共党员钱学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专题展览在2013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两周年之际正式开幕。
开幕式现场
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大校、李明上校、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施彤、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正平、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展览开幕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致欢迎辞,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在仪式上介绍展览情况。随后,馆长钱永刚宣布本次展览正式开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作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钱学森清廉刚正、淡泊名利,始终坚持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为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殚精竭虑。本次展览共分“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干实事,不说空话”、“我姓钱,但不爱钱”三个部分,通过图片、实物、场景复原及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钱学森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采。其中,展览所展出的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多件珍贵实物、钱学森家中餐厅的场景复原等展品均为首次向公众展出。
钱永刚接受媒体采访
展区一角
钱学森家餐厅场景复原
观众参观展览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2月1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区周边学校,共同举行“三公里文化服务圈”第一批馆校共建签约仪式。

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沈韬、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本次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徐汇区周边各校代表有:高安路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朱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蒋群、徐汇区汇师小学校长助理陈敏、南洋模范初级中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陈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李海伟、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厉笑影、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党委书记王悦成、上海市复旦中学校长周国正、上海市徐汇中学副校长姚虹、上海市零陵中学副校长林凤慧、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旅游专业部主任杨春红。


张凯在签约仪式上致欢迎词并介绍共建情况。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与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在仪式上发表讲话。随后,馆长钱永刚代表钱馆分别与各校代表就双方开展合作共建事宜签署协议。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同日开幕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专题展览。


此次,钱学森图书馆与周边大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全新阶段。今后,钱馆将联合各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广大青少年,采取中小学生开展仪式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多赢的局面,共同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搭建全方位教育的舞台。

为更好的推动“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在思想教育、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12月11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建签约仪式暨航天模型捐赠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一层航天模型展示区举行。
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大校、李明上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卫钧、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群工作部部长曹继玉、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陈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等。张凯在仪式上致欢迎辞,柯卫钧发表讲话。随后柯卫钧和钱永刚共同就双方开展共建合作签署协议。
签约仪式结束后,柯卫钧还代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一枚1:10的长征火箭模型。该模型为上海航天院下属的航天设备总厂专门为钱馆制作,以支持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捐赠仪式上,柯卫钧、朱健、顾吉环和钱永刚共同为火箭模型揭幕。随后,朱健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授予了捐赠荣誉证书。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双方将以共同开发、共享资源、共建文明为宗旨,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开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新格局。
12月17号,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冯晓一行8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冯晓一行依次参观了馆内基本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冯书记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关于钱老一生科学成就以及他的系统科学思想的解说,并不时驻足、仔细观看展览内容。当看到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在戈壁荒漠中艰苦奋斗,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时,来宾一行感慨万千,并对钱馆丰富的陈列内容,新颖的展览形式留下了深刻印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2月20日下午,陈云同志长女陈伟力在陈云纪念馆徐建平馆长的陪同下,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顾问、原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参与接待并陪同参观。

参观过程中,陈伟力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详细观看了四个展厅中的每一幅图片和文字资料。当看到钱老长期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更在晚年提出中国如何拔尖的科技领军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时,陈伟力感慨万千。在钱老及其夫人蒋英的结婚照片前,陈伟力为他们之间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真挚情感所动,驻足良久。

参观结束后,周平南代表钱馆向陈伟力赠送了纪念品。钱学森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朴素平实的处世态度,给各位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4年1月15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召开2013年现场教学工作推进会。会上,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内的18家单位入选成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三批现场教学点并获授铭牌。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巡视员、副局长时玉宝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副院长王金定、姜海山等出席会议。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代表钱馆出席。

自2012年6月起,钱学森图书馆便积极寻求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展开合作,研究开发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共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与现场教学点。2012年至2013年间,钱馆先后接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各类干部培训班14批次,共计为620余人提供干部教育课程培训。今后,钱馆也将始终秉承“开门办馆”的宗旨,积极对外拓展,着力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共享平台,创新与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元化发展新路。
供稿:茅艳雯
1月1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新任党委书记姜斯宪专程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陪同。


进入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姜斯宪在钱老铜像前敬献花篮,表达对钱学森学长的深切缅怀。在随后的参观中,姜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并不时在《导弹概论》手稿、交大成绩单、水力学试卷、归国船票等珍贵展品前驻足,向馆长钱永刚详细询问展品背后的细节故事。参观结束后,姜斯宪对钱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和陈展设计印象深刻,并表示,钱老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更是全体交大人都极为崇敬的杰出代表。钱学森图书馆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人感受到鼓舞与振奋。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全体人员能够在今后一如既往,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得更好。



随后,姜斯宪来到会议室,与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干部举行座谈。钱永刚、张凯在会上就钱馆建设历程和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听取汇报后,姜斯宪对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两年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在下阶段工作中,钱学森图书馆仍需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定要把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思想和当前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利用钱馆的丰富资源,开展对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在这里得到更为生动的体现,号召广大师生学习钱学森树立远大志向,严谨治学,全面发展,相信通过钱馆全体老师的努力,一定会对学校的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不断激励全馆教职工进取拼搏,争创新业绩,钱学森图书馆于1月16日举行一届二次教职工大会闭幕式暨2013年度表彰大会,对在2013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项目组”等2个项目组及馆内13名优秀个人予以表彰。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顾问周平南及全馆教职员工出席本次大会。会议由钱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主持。会上,与会领导分别向考核优秀个人及团队颁发获奖纪念品。




馆长钱永刚在大会最后讲话,希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希望全馆教职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榜样,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把钱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做出更大贡献。
2014年春节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自2月2日大年初三起面向公众正常开放,并全新推出“马年新春游钱馆”新春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手中拿着“马年新春游钱馆”活动手册,一些利用寒假休闲时间进馆参观的学生们在馆内一边认真地参观,一边完成手册中指定的任务。完成全部活动任务的游客则可以前往游客中心兑换精美礼品。活动首日,馆方特别为第一天进馆参与活动的公众准备了特殊礼物——钱学森图书馆开馆纪念首日封。


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平时学习任务重,现在能利用寒假来这样的文化场馆看看,感觉很有意思。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了解钱学森这位科学家,同时也能增长历史知识。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能通过探究式、互动式的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探索和学习的兴趣,用更为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大家认识钱老、了解钱老。

在本次“马年新春游钱馆”主题活动中,馆方基于馆内常设展览的相关资源,整合1930年至2002年钱学森在马年发生的小故事,形成“马年新春活动手册”。进入钱馆参观的公众可通过“活动手册”上的提示,在参观过程中完成活动任务,领取精美礼品。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参与活动的观众,能够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精彩人生与感人故事,感悟人民科学家科学森的崇高精神与高尚情怀。让广大公众在新春佳节之时,进入钱学森图书馆,感受一场人文情怀之旅。
据悉,“马年新春游钱馆”主题活动于2014年2月2日(大年初三)开始,至2月28日结束,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活动期间随时进馆参与活动。
2月21日下午,2014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表彰推进会在宋庆龄陵园纪念馆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燕爽、团市委副书记徐未晚、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以及全市1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74家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共同出席会议。
会议由曹荣瑞同志主持,徐未晚同志在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2012-2013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和精品宣教项目的决定》。随后,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内的全市24家先进单位,以及包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等在内的14个精品宣教项目在会上接受表彰并受颁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张凯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开馆仅2年的新馆,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以来,始终坚持以钱学森精神为核心,深入开展人物研究,力求将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与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坚持开门办馆的宗旨,通过打造品牌化项目,不断拓展教育服务覆盖面;主动迎接移动互联时代,创新传播手段,搭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新平台。目前钱馆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还有值得改进与完善之处。今后钱馆将继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提高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家纪念馆的独特作用和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燕爽同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在新的一年中,希望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项工作,通过主题展览和主题宣教活动,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水平;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社会教育手段和形式;同时拓展爱教基地的交流协助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供稿:茅艳雯
陈 亮
摄影:陈 亮
自1992年9月21日我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起,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从漫步太空到交会对接,20多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先后成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技术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为了让广大社会公众走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同见证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发展。3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展览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以神舟飞船返回舱、宇航员服装、航天食品等模型和实物展品为展览主线,反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周六当天,来自汇师小学的40余名小学生来到展览现场参与“走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公益课堂活动,在神十返回舱展品旁制作航天小模型。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利用废旧饮料瓶做出了“气火箭”和“水火箭”,并在制作完成后共同放飞“火箭”,放飞航天梦想。



为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钱馆,了解中国航天科技的伟大壮举,感受中国载人航天的独特魅力,钱学森图书馆专门围绕本次展览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展览期间,观众可在展览现场参与“拼筑我的航天梦”互动拼图墙、“书写航天梦,传递爱国心”合影留言板等活动,赢取纪念小礼品;而在每个周末,钱馆还将推出“走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题公益课堂及“走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专题讲座活动。此外,钱馆官方微信还将配合此次展览同期推出“航天词典”——载人航天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本次“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展览于3月15日至4月1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期间随时进馆参观。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暨“走入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研讨会召开
3月24日下午,徐汇区教育局与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组织开展的“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为样本 推进大中小德育体系衔接”现场教学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交大附小、汇师小学、世界外国语中学以及零陵中学四所学校的师生们共同汇聚在钱馆,开展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示范课。
交大附小二年级现场教授拓展课——《走近钱学森》
交大附小二年级学生拓展课《走进钱学森》将新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结合。在“科学博士”的指导下,孩子们利用平板电脑上的软件完成“火箭”组装,并在大屏幕上联网比拼,看哪一组的火箭飞得高。整堂课上,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赛得不亦乐乎。课程结束时,校歌响起,全体学生起身跟唱,场面激励人心。有的小朋友在课后告诉老师:“今天学了这堂课,我拼装的火箭成功升上了太空。今后我也想做一个航天员,飞上太空!”
汇师小学四年级学生拓展课《降落伞的秘密》,则在钱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拓展。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孩子们现场制作降落伞小模型,并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把降落伞的制作原理教授给学生。在钱馆第三展厅钱学森一家在归国轮船的合影前,世外中学一堂特别的语文课《立体的钱学森》正在上演,学生们席地而坐,听老师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学习钱学森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零陵中学则在钱馆第二展厅开设数学课《思维科学》,教导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拓宽思路、创新思维。
世界外国语中学在现场教授语文课——《立体的钱学森》
汇师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拓展课——《降落伞的秘密》
零陵中学在现场教授数学课——《思维科学》
现场教学结束后,参会的全体领导及教师召开了“走入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研讨会,共同商讨如何通过馆校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为价值导向,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整体规划的内涵要求背景下,以学生校本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突破口,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探索教育系统内外互通的德育课程运作模式。


会上,徐汇区教育局中教科科长沈红群介绍课题情况,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华进行课程点评。随后,展示课教师轮流发言,围绕课程设计和开发,进行了经验介绍和交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在会上发言,他表示各中小学在开发课程的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利用钱学森图书馆各种资源,同时深度挖掘、创新课程内容,这对青少年教育者、对博物馆社教工作者来说非常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希望各中小学校能够充分利用钱馆资源,开设相关课程,共同将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发挥大最大化。

最后,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指出,本次现场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来授课老师的用心、用情。在课堂环境的创新中体现出了四个结合,即真实的道德语言、真切的道德环境、真正的道德冲突、真情的道德体验的相结合,现场教学课的活动起到了令人信服的效果。提出这次活动虽然是一个课题的结题,但同时又是新的开始,希望各中小学校能够认识到各自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将青少年德育教育向前推进。
供稿:陈 亮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4月3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国际知名材料学者及科技教育家林垂宙教授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参与接待,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陪同参观。


参观过程中,林垂宙教授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馆内的全部四个展厅。史贵全部长向来宾介绍了计算尺、风洞模型、水力学试卷等珍贵展品背后的详细故事。在第三展厅表现钱学森与美国检察官在听证会上对话的多媒体视频前,林教授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并对钱老在对话中所展现出的睿智和勇敢表达了由衷的敬佩。最后林教授一行来到观众留言区,欣然提笔写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留言。

参观结束后,馆长钱永刚代表钱馆向林垂宙教授赠送了纪念品。林教授向钱馆长表达了感谢之情,并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再次来到钱馆,更细致地领略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道德风范。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选举产生新一届党总支委员
4月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本次大会总结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明确了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四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并选举产生了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新一届委员会。校党委副书记朱健、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顾锋、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钱馆全体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上午9时,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朱健在大会上致辞,对本次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他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自建成以来,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钱馆党总支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作用;钱馆的每位党员要认识自身的使命和价值。相信钱馆一定能够以此次党员大会的召开为契机,推动钱馆总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推动全体党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进促进钱馆事业的再发展、再突破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凯在大会上代表上一届党总支作了题为《深化钱馆内涵建设 广泛弘扬钱学森精神 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努力奋斗》的报告,对自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成立以来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充分的回顾,并对今后四年的工作任务作出了规划。报告指出,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号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聚焦精神宣传、专业能力和研究特色,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挖掘钱学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财富,全面提升宣传展示、学术研究和文化影响力,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随后,大会就本次工作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

下午13时,根据议程,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钱学森图书馆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办法》、党总支委员候选人名单、监计票人人名单。随后进行的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了张凯、魏红、高延坤、王喜芳、刘轶昆为新一届党总支委员。

顾锋在本次大会闭幕式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大会的胜利召开及新当选的党总支委员表示热烈祝贺。他同时提出,希望钱馆新一届党总支能够在今后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改进作风,加强基层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抓住机遇,砥砺奋进,共同开创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新局面。

最后,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下,钱学森图书馆第一次党员大会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圆满结束。
4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校党委书记姜斯宪、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等参加接待。
姜斯宪书记在钱学森图书馆贵宾室热情接待了董建华一行,双方就交大未来发展等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姜斯宪书记还代表学校向董建华赠送了纪念品。
随后,董建华一行在张凯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钱馆全部四个展厅。董建华仔细倾听张凯书记的讲解,并不时戴上眼镜,细心观看《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导弹概论》、钱老系统科学思想、交大毕业证书、钱老藏书等珍贵展品。参观间隙,董建华还与张凯书记就当时交通大学出色的教育水平、以及钱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等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参观的尾声,董建华在展示钱学森一生经历的黑白照片墙处驻足许久,对其一生为国为民所作的杰出贡献表示了由衷赞叹,同时也对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实物、新颖的陈展形式以及对钱学森精神的生动解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4月29日,广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覃伟年、副校长李创第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参与接待。

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覃伟年书记一行详细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覃书记认真听取了讲解员关于钱老一生科学成就以及他的系统科学思想的解说,并不时驻足、仔细观看展览内容。在看到钱老晚年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时,来宾们感触颇深。参观结束时,覃书记一行对钱馆丰富深刻的陈列内容,新颖别致的展览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张凯代表钱馆向来宾赠送了纪念品。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4年5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永远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开幕。


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此次展览以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通过文献、实物、图片等展览手段,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光辉业绩和他用终生实践所体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展览分为通过《不屈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六个部分,共展出三十余件珍贵文物及历史文献,包括1960年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时使用的铁路信号旗、钻井使用的牙轮钻头、196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组部关于王进喜同志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的批复及通知等珍贵展品。
本次“永远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于5月16日至6月1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期间随时进馆参观。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5月12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副主任陈禹应邀赴钱馆举行专题讲座,为全馆工作人员开展馆内业务培训。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出席。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校档案馆、李政道图书馆工作人员代表。


此次培训,陈禹副主任以“文物资源在展览、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为题,结合他在博物馆文物收藏保管领域的丰富工作经验,为在场的听众举行了一场关于博物馆文物资源征集、保管与利用的精彩讲座。讲座过程中,陈禹副主任从我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现状开始谈起,简要论述了文物资源在博物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博物馆的所有工作应以“藏品”为中心。随后,陈禹副主任结合国家博物馆工作经验,列举了诸多生动实例与在座听众分享了博物馆在开展文物征集、保管、利用过程中所需注意的要点。最后,陈禹副主任还结合钱馆的展馆定位与特色,为钱馆的文物征集与研究工作量身提出了近期、中期、长期目标。
陈禹副主任旁征博引、生动有趣的精彩讲座深深吸引了在座的全体听众。在提问交流环节,在场听众仍向陈禹副主任积极提问,双方就如何更好的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讲座最后,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陈禹副主任赠送了书籍。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
5月18日是第3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了让广大观众能够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期间拥有最佳的参观体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专门推出了一系列特别活动,让人们感受博物馆的别样之美。
5月17日至5月19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将延长开放时间至每天21点整,让观众在初夏的夜晚拥有夜游博物馆的奇妙感受。每天18点过后夜场入馆参观的观众,还将有机会获赠精美纪念品。
此次,钱学森图书馆还面向广大市民推出了免费露天电影放映活动。于5月17、18两天,每晚19点利用广场大屏幕为市民放映人物传记电影《钱学森》和大型人物纪录片《仰望星空》。据悉,此次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同样是馆方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的特别活动,旨在满足广大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组织优秀片源,不定期推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为广大观众呈现一道道博物馆“文化大餐”。


供稿:茅艳雯
5月22日下午,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兼科技委主任李安东上将,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院士等一行,在交大常务副校长林忠钦等人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了接待并陪同参观。

馆领导首先向李安东上将、王礼恒院士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概况和运行情况。随后,两位领导在馆领导的解说陪同下,仔细参观了馆内的基本展览。在看到第一展厅部分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第二展厅部分钱学森所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系统科学思想等内容时,领导们感慨不已,并对钱老卓越的科学贡献、深邃的学术思想和超前的战略眼光深表钦佩。

参观过程中,两位领导对于钱老所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一句印象深刻,并指出应该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奉献和创新精神,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了解、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最后,林忠钦校长分别向李安东上将及王礼恒院士赠送了纪念品。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9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第二次馆内业务培训,本次培训邀请到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钱汉东教授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题为“钱武肃王与吴越文化”的专题讲座。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工作人员出席。

钱镠,五代时被梁太祖朱温封为吴越国的国王,定都杭州。在动荡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及其子孙三代五王,创建吴越国并治国七十二年,人民休养生息,吴越也从此富甲天下。
根据历史研究,钱学森是吴越国武肃王钱鏐第三十三世孙。在讲座中,钱汉东教授首先谈及钱氏宗族当代人才辈出,活跃在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如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钱其琛等。随后,钱教授以吴越文化的地域特点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钱鏐的生平和他对吴越文化的推动。他指出,钱鏐是唐五代吴越文化的主要开拓者,为构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初步形成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作出了卓越贡献。钱氏一族子孙遵循祖训,“保境安民,发展农商”、“善事中国,纳土归宋”,受到后人赞颂,极大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钱汉东教授风趣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对于吴越文化发展生动详实的讲述,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讲座最后,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钱汉东教授表示了感谢,并指出对于钱氏一族及吴越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对钱学森成长道路的历史背景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也能够为钱学森研究开辟全新的研究视角。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1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关于2014年新增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通知指出,经专家评审推荐和市科委审核批准,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入选为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
自2011年12月11日免费对外开放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展示主题,以航空航天知识和钱学森科学事迹与精神为主线,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包括:启动钱学森事迹展览全国巡展和上海高校巡展,激发全社会科学兴趣,提高群众科学素养;紧扣时代主题,通过举办原创专题展览、科普讲座、搭建科普教育共建共享平台等多种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人物纪念馆在科普活动中的特殊作用;针对青少年特点,分层分年龄段开展教育,打造“夺宝奇兵——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科技人文之旅”、“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等科普特色品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先后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
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此次入选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科普条件,加大科普活动组织力度,不断探索人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着力提升钱馆的育人功能和研究功能,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茅艳雯
2014年6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由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与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读书——钱学森的图书情缘”专题展览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开幕。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时代的钱学森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书籍,为其日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旅居美国和回国后的科学生涯中,钱学森几十年如一日,一方面孜孜不倦地从人类的知识海洋中汲取新知;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著书立说,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不断增添新的宝藏。
本次展览是“文教结合 博图联姻”2014上海高校博物育人联盟系列主题展活动的首场活动,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的首次合作。通过图片、文献和实物等形式,集中呈现了钱学森一生勤学精进的治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围绕“图书”主题,从钱学森一生与书相伴的科学探索生涯,以及钱学森著书立说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两个角度,鲜明地昭示一代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和“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探索精神。
本次展览为期一周,将举办至6月20日结束。





2014年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黄庆桥博士受邀赴我馆,与全馆工作人员进行一场题为“关于科学人物研究的一点思考”的专题交流。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工作人员出席。

在交流中,黄庆桥博士从科学人物与时代的关系、科学人物研究的学术性、科学人物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人物研究的一般过程等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对科学人物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阐述了关于开展科学人物研究的概念及思路。他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对钱学森图书馆青年研究人员如何在工作中开展学术研究、在学术中实现自我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黄庆桥博士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讲座,使在场所有听众受益匪浅。

交流结束后,张书记指出,钱学森研究也要注重对钱学森所在时代背景的研究。我们要加强钱馆工作的专业化,尤其是青年人要利用工作中的碎片时间,研读工作内容,提升工作内涵。据悉,今后我馆还将继续结合2014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利用高校和行业内的学术资源,开展钱学森精神与思想、馆陈大纲内容、馆藏藏品故事、岗位专业技能标准、博物馆能力建设等各方面业务培训。
供稿:茅艳雯
刘轶昆
摄影:陈 亮
2014年6月24日,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海洋强国梦”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对外展出。


展览共分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海洋建设发展历程”、“建设海洋强国面临的机遇挑战”三个部分,展出了蛟龙号模型、海监50船模型、企鹅标本、东海油气及海监服等实物展品,配合图片、多媒体视频等展览手段,旨在抚今追昔,以史明鉴,展望未来,激励人们不断弘扬迎风博浪、勇于进取的海洋精神,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航海意识和海权意识,开发海洋、研究海洋、利用海洋,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共筑海洋强国梦。
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之一,馆藏有18.4米长的抹香鲸标本等珍稀标本3000余种、约4万余号。据悉,此次联合办展是两家博物馆的首次合作,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第一次联合高校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今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联合更多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推出系列展览,进一步扩大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本次展览将于6月24日至7月10日免费对公众展出,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期间随时进馆参观。




图文供稿:茅艳雯
随着暑期来临,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新一轮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的客流高峰。7月6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日参观接待量近3000人次,创了开馆以来的参观人数记录。一大早,来自苏州太仓城厢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就在馆门口排起了长龙,安静等待入馆参观。小朋友们利用假期时间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了解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与贡献,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自上海地区中小学6月28日放暑假以来,短短十天,钱学森图书馆已累计接待1.5万多名观众进馆参观,平均每天都有超过500名中小学生来到馆内参与暑期夏令营活动,其中不仅有大批本市中小学生自发前来,更有来自苏州、温州等周边省市的中小学组团参观。




钱馆也在暑期精心策划推出了面向青少年观众的各类主题活动,如“钱馆好童声”、“夺宝奇兵第三季”“航天动手做暑期特别版”等,除丰富的主题社教活动,更有轮番登场的暑期特别展览,为广大青少年打造一个缤纷多彩的暑假。
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7月1日至8月10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在官方微信平台启动了“钱馆好童声”少儿版语音导览系统讲解员招募活动,面向适龄少年儿童招募“小小讲解员”,选拔参与钱馆少儿版语音导览系统录制工作,为五湖四海的小伙伴们讲述钱爷爷的故事。
除在微信平台推出线上活动外,暑假期间进馆参观的青少年还可在服务中心领取“夺宝奇兵”导览地图,按照地图的指引,享受馆方专为中小学生量身提供的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定向参观体验。每逢周三,“观影总动员”科普观影会将为观众播放航天科技、两弹一星等方面的相关科普影片。每逢周末,“航天动手做”暑期公益课堂则邀请科艺中心的科技老师,在馆内开设科技创意制作及实验课程,“航天动手做暑期特别版”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热捧,从暑期开课至今,不仅场场爆满,并且7、8月份的课程基本全部预约满额,其中有不少“航天动手做”课程的忠实粉丝。



暑期特展轮番登场
暑假期间,钱馆还联合沪上高校博物馆重磅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专题特展。6月24日至7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推出了“海洋强国梦”专题特展。展览展出了蛟龙号模型、海监50船模型、企鹅标本等实物展品,配合图片、多媒体视频等展览手段,旨在抚今追昔,以史明鉴,展望未来,激励人们弘扬海洋精神,共筑海洋强国梦。
7月中旬至8月,钱馆还将与中国武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联合推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派)展”专题特展以及“岐黄博苑——中医药文化展”专题特展,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据悉,今年的暑期系列特展是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首次联合高校博物馆共同举办展览。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联合更多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推出系列展览,进一步扩大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7月15日,“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2014年中国武术博物馆传统武术拳种(派)图文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开幕。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拳种流派,蔚为壮观。所谓拳种,即指流传有序,内容系统,独具运动特点的武术拳术。拳种是武术文化的窗口,它体现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拳种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展的载体。早在2006年就有拳种和流派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展览以“武术拳种”为主要内容,共分为“‘内张外弛’——行云流水力蕴藏”和“‘外张內弛’——拳猛势烈力刚强”两个部分,共汇集了包括八卦掌、陈式太极拳、卢式心意拳、绵拳、莫家拳等在内的我国7个省市共19个传统武术代表拳种和流派,展出了太极剑、拳谱、鸡爪剑镰、武术著作等多种展品,结合文字图片、多媒体展示等手段,旨在展现中国武术拳种的多样性,体现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创造智慧,唤起社会大众对武术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武术博物馆始建于2005年,是全国首家以武术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有丰富的实物资料陈列,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武术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自2007年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5万余人次。
展览为期两周,至7月30日闭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推出“岐黄博苑——中医药文化展”
8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岐黄博苑——中医药文化展” 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开幕。为期三周的展览,将面向公众展出至8月31日闭幕。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辨证方法、显著的疗效闻名于世,成为全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本次展览将通过“岐黄源流”、“针灸推拿”、“养生康复”、“本草万象”“海医文化”五大主题的展示,引领观众走近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馆方还专门邀请专家在馆内举行题为“青少年的健康与营养”的专题讲座。在讲座活动的现场,来自中医药博物馆的专家正在为暑期生活中的青少年观众们和家长们细致讲解着营养与青少年健康的关系,以期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而健康的暑假。

本次展览是钱学森图书馆今夏以来,第三次与沪上高校博物馆联合对外推出专题展览。此前,钱馆与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合作推出的“海洋强国梦”专题展与传统武术拳种(派)展均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此次联合办展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中医药专业馆,收藏有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各类中医药文物15000多件,形象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主要史实和重大成就,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据悉,为更好的丰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暑期生活,钱学森图书馆在2014年暑期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力求为广大青少年打造一个缤纷多彩的暑假。除联合沪上高校博物馆重磅推出了系列专题特展外,钱馆也在暑期精心策划推出了面向青少年观众的各类主题活动,如“钱馆好童声”、“夺宝奇兵第三季”“航天动手做暑期特别版”等。这些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钱馆好童声”少儿版语音导览系统讲解员招募活动在微信平台推出至今,已收到了几百名小朋友的踊跃报名;“航天动手做暑期特别版”课程从暑期开课至今,不仅场场爆满,7、8月份的所有课程更是全部预约满额,其中有不少“航天动手做”课程的忠实粉丝。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陈 亮
2014年7月以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以青少年学生观众为主的暑期客流高峰。为了进一步保障好开放运行工作,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优质服务,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馆领导的精心部署下,齐心协力,坚守岗位,积极确保钱馆暑期开放运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8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贾金平在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的陪同下,亲切看望和慰问了暑假期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朱健、贾金平等一行先后深入钱馆3号门、服务中心、各个展厅等地,走访慰问了工作在第一线的物业工作人员,并向全体物业人员发放了慰问品。


随后,朱健副书记等一行来到钱馆文物库房,亲切看望了正在这里紧张工作的钱馆工作人员,并认真察看了库房现场的工作环境和正在进行的文物整理、录入和归档工作。在钱馆三楼办公区域,张凯向朱健副书记介绍了钱馆近期的工作情况。暑期开始以来,钱馆迎来参观大客流,自7月起已累计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除暑假期间正常对外开放外,钱馆还精心策划推出了“钱馆好童声”、“夺宝奇兵第三季”、“航天动手做暑期特别版”、周末露天电影放映等各类主题活动,受到观众的热捧。朱健对大家在暑假期间所取得的工作成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并给钱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亲手送上了防暑用品表达慰问,同时叮嘱大家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并要求各部门抓好暑期高温季节的防暑降温工作。


学校领导的亲切慰问极大的鼓舞了钱馆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更激励了全馆今后继续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后期开放运行及防台防汛等各项工作。
8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馆内业务培训,邀请上海鲁迅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邱作健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题为“博物馆、纪念馆的安全防范”的专题讲座。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工作人员出席。


在讲座中,邱作健围绕“安防技术发展状况在博物馆、纪念馆的应用”这一核心主题,阐述了安全技术防范概念、内容及发展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安防系统技术标准的国家及地方标准。随后,他还向在场听众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纪念馆安防系统的设计、组成及实施过程中所需注意的各项要点,并简述未来安防系统的发展趋势。讲座最后,邱作健还通过开封博物馆“9.18”大案、故宫6次失窃案等博物馆安防实例,再次向在场听众强调了博物馆、纪念馆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讲座尾声,在场工作人员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邱作健进行了充分交流。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而详实,使全体听众对博物馆、纪念馆的安全防范工作有了更为细致深入的了解,更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今后如何做好展馆安防工作的深刻思考。
2014年8月27日至9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2013级学生军训工作圆满落下帷幕。为使2013级学生在军训中实现个人蜕变,真正收获成长,上海交大2013级学生军训团实施“军政双训”:以军事训练为主体,通过科学施训保证训练质量、训练成效,注重加强作风养成、锤炼意志品质,让个性独特的95后学生全方位感受和熏陶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等军营文化;同时,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开启“微时代”的体验模式,真正让同学们乐于军训、享受军训,在无限创意中绽放别样精彩。
为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我馆社教宣传部讲解员郭娅同志参加了此次校内军训工作。作为军训团政工组担任会务组组长,郭娅同志在军训期间负责军训团所有大小会议的保障工作,并在中期报告会上担任作战指挥室讲解员,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军训工作的各项任务。
上海交大2013级学生军训政工组合照(前排左六为郭娅)
郭娅同志担任作战指挥室讲解员,为校领导讲解
二十天的军训工作也给郭娅同志深刻的体会和感触。在参训教师总结大会上郭娅同志说到:“在与军训团各位同事相处的整个军训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工作系统以及其他战线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更深刻感受到交大人零缺陷、零瑕疵、零遗憾的追求。”她表示,今后自己也将把此次军训团严肃认真、团结协作工作氛围带到岗位中,用饱满的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基层岗位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9月15日,第三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初赛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举行。经过长达10多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有25名讲解员进入决赛,我馆讲解员许盈、陈天行顺利入围。
本次大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由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和上海友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经过对86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00余家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0余名讲解员的初选,本次共有127名讲解员进入了15日的初赛。初赛以4分钟演讲或讲述为比赛形式,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各教育基地陈列展示内容和人物故事,讲述中华儿女的“追梦”故事,展现“追梦人”们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和追梦情怀。
此次我馆共推荐馆内3名讲解员积极参加比赛,并组织馆内精英力量对参赛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和赛前筹备。我馆参赛选手的优秀表现充分展现了展馆讲解员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大赛评委和与会同行的好评。
本次大赛决赛将于9月23日举行,让我们共同期待参赛选手在决赛中更加精彩的表现。



9月23日下午,第三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多功能厅举行。经过一个下午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一至三等奖及优秀奖等获奖名次。我馆讲解员许盈、陈天行凭借在决赛中的优秀表现,分别获得决赛二等奖及三等奖佳绩。
本次大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由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和上海友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大赛通过比赛、展示活动,展现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行的历程,挖掘上海作为“红色之源”的历史底蕴,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风采,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在本次讲解员大赛中,经过对86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00余家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00余名讲解员的初选,并且经过初赛127名选手的激烈竞争,我馆讲解员许盈、陈天行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在决赛演讲环节,两人分别以“来自中国的钱博士”和“钱学森与摄影”为题,深情讲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追梦”的故事,充分展现了钱学森在“追梦”路上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和追梦情怀。在才艺展示环节,一曲深情并茂的《茉莉花》和一首吉他弹唱《童年》则向在场评委展示了我馆讲解员的优秀风采。最终,我馆讲解员凭借自身精湛的业务素质、出色的才艺展示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在比赛中分别斩获二、三等奖。此外,由于对大赛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我馆也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表彰。




比赛过程中,我馆参赛讲解员的突出表现充分展现了展馆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大赛评委和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据悉,本次也是我馆自2011年底开馆以来首次选派讲解员参加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并取得出色成绩。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释,进一步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号召广大师生学习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上海高校巡回展开幕式于9月25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等出席了开幕式。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还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参与巡展的十所高校相关领导及师生代表。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萧思健主持。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介绍展览情况,随后与会领导向复旦大学学生代表赠送了与钱学森有关的书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共展出了100余件珍贵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等珍贵馆藏。并根据高校师生特点,特别增加了钱学森关于学术民主、大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展览内容。展览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钱学森同志光辉的一生,更着重突出了他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不仅贴近校园、贴近师生,更具象化的诠释了钱学森同志身上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据悉,此次“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年上海高校主题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10所高校承办。展览将于2014年9月起在各高校巡回展出。
2014年恰逢钱学森院士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位享誉海内外的人民科学家,学习和弘扬他的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历时一年多的精心筹备,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立三十周年”展览于2014年9月26日正式开幕。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甘肃省沙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委原副书记马西林,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基金会理事长、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中纪委驻交通运输部原纪检组长、内蒙古党委原副书记杨利民,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国际沙漠研究协会主席、甘肃省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第一会长王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想、尤其是沙产业理论的提出,显现出这位伟大科学家富于前瞻性、创新性的战略眼光。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在承载着钱老精神的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不仅是为了纪念30年前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所提出的、极富创建性的理论和战略构想,更是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与沙产业事业,联系与号召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将这件惠及当代、荫及子孙的基础工作做好、做实、做到底。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部长史贵全介绍展览情况。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漠科学馆馆长致辞。随后,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以及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分别在仪式上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书籍及沙漠水稻样品。开幕式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宣布展览正式开幕。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本次展览共分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沙产业——不毛之地的阳光农业”、“情系大漠——倾心关注支持沙产业”、“践行沙产业——荒漠变沃土,生机勃勃”、“走沙产业之路——历史的启示,现实的呼唤”五大部分,通过实物、图片、文献等多种方式讲述钱学森志在强国、心系富民,以战略科学家高瞻远瞩的睿智眼光,亲身倡导和践行沙产业理论,为改善我国西部人民生活环境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怀。此外,展览还将专门开辟互动知识区,内设科学小游戏、科普知识介绍等互动环节,以此吸引更多青少年参观展览、增长知识。




9月26日,为纪念钱学森院士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三十周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召开。

上午十时许,研讨会开幕式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甘肃省钱学森沙草产业基金会、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魏万进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中国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专程发来的贺信。任继周院士在贺信中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钱老在三十年前所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意义。当今中国草业的发展,无不说明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前瞻性与战略性。后来人在深切缅怀钱老的同时,也将遵循钱老的遗志,努力向第六次产业革命迈进!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毓堂在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甘肃省沙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委原副书记马西林,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基金会理事长、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中纪委驻交通运输部原纪检组长、内蒙古党委原副书记杨利民随后在开幕式上发言。


据悉,本次共有5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有关沙产业和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研讨会,共同回顾、探讨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展示钱学森沙产业理念提出30年以来各地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产业转型和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资政启智。

10月31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五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宣传学习钱老事迹和精神,钱学森图书馆专门组织馆内青年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学习钱学森精神,肩负责任与使命”的专题座谈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各部门青年工作人员等参加了本次座谈。

张凯书记首先对本次座谈会的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畅所欲言,结合自身工作感受对钱馆未来发展和规划提出看法和建议,以此表达对钱老的缅怀之情。会上,与会的青年教工踊跃发言,结合前期暑期赴北京的工作考察畅谈了各自的深刻体会,表达了自己在钱馆工作过程中的感受到的不足和困惑,并在座谈会的相互探讨中对钱学森图书馆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大家纷纷表示,身为馆内的年轻工作人员,更加感受到自己肩负着宣传和弘扬钱学森崇高精神、感人事迹和科学成就的重责大任,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锐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不断丰富学习、宣传钱老的事迹与精神,并以此作为对钱老最好的纪念。


据悉,在钱老逝世五周年前夕,钱老生前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也专门撰写《钱学森的遵纪守法品格》一文,回忆钱老在世时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的品格,深切缅怀这位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11月2日上午,中国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韧,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等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张凯书记首先向戚院士、张院士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历程和陈展特点。在进入展厅参观时,当戚院士看到钱老的导弹概论手稿、工程力学研究班自动化进修班学术名册等珍贵展品时,他回忆起自己曾在刚刚分配到五院工作时,聆听过钱老亲自讲授的导弹概论课程,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参观的过程中,戚院士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述了当年自
己在加入导弹、航天研制队伍的初期,曾得到过钱老的信任和关怀,令他至今心怀感激。参观结束后,戚发轫院士对钱学森图书馆对钱老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的全面展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今后钱馆能够继续宣传和弘扬钱老的光辉事迹和科学精神,让更多人了解、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

11月10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馆内业务培训。本次培训特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领袖人物研究”专题讲座。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石仲泉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就如何开展领袖人物研究进行了交流。石教授提出开展领袖人物研究要坚持“一纲四目”,一纲是指要在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原则,四目指的是在领袖人物研究过程中要抓住人物的特质特点;要注重对人物研究进行宏观、整体的把握;人物研究要关注细节描述,研究必须有血有肉,使人物形象丰满;要富于感染力,做到使人物研究画龙点睛等。为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石教授富有激情的语言,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对史料的精准把握,让大家深受教益。在交流互动环节,大家纷纷踊跃提问。石教授也就特定历史人物研究的可持续性、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等相关问题与大家作了交流和解答。

讲座结束,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石仲泉教授表示了感谢,他表示石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对于我馆开展钱学森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在学术研究尤其是人物研究中不仅要注意对宏观历史背景的把握,注重史料的详实性,更要注重对理论思维的训练,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钱学森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张凯书记代表馆方与石仲泉教授互赠书籍。讲座之余,石仲泉教授还专门参观了钱馆。

11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第45届运动会在闵行校区光明体育场隆重开幕。本届运动会首次采取师生同场合作竞技的方式,力求展示交大师生团结进取、创建一流的精神追求。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积极参加本届运动会,在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并获得佳绩。
钱学森图书馆入场式方阵
运动会开幕式中,钱学森图书馆取得了方阵巡游入场式三等奖、广播操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入场式上,钱学森图书馆方阵在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的带领下,手举东风二号导弹、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陪伴钱学森40年的公文包、次中音号、照相机等馆藏精品模型,以高昂饱满的精神和整齐响亮的口号,形象展示了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在广播操比赛中,钱学森图书馆代表队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示了赛前刻苦训练的成果,更充分展现钱学森图书馆勇于开拓、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
广播操比赛
广播操比赛
在积极参与集体项目的同时,钱馆员工也踊跃参加其他个人竞赛项目。由陈亮、顾颂新、吕成冬、翁圣宬、钟诸俍等五人组成的团队报名参与了校运会男子足球射门比赛项目。征集保管部周晓娟报名参与了女子跳远和女子800米跑比赛项目。在运动会中,我馆参赛员工团结合作、奋勇拼搏,充分发挥了自身竞技水平,也在比赛中收获了友谊和快乐。
男子足球射门
男子足球射门

女子跳远
为了备战本次运动会,钱馆工会在赛前积极组织员工踊跃报名、训练。参加广播操和方阵巡游项目的员工更是早在赛前一个月就开始利用空余时间刻苦练习。本次运动会不仅增强了全馆员工的凝聚力,也使全体员工感受到了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无限魅力,提高了大家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注重增强身体素质,以更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更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未来的工作,继续把研究、展示和宣传钱学森精神、交大文化作为自身动力,为钱馆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图书馆校运会团队合影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高延坤
邱文佳
为提高安防意识以及应急处置能力,钱学森图书馆于12月1日下午专门开展了一场安防演习活动。本次演习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担任总指挥,上海市文保分局闵行高校派出所、校保卫处以及明华物业公司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指导。钱馆全体教职工以及物业工作人员50余人参与了演习活动。
本次演习分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和消防应急演练两阶段进行。下午2:30首先举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假定情形为一名观众在通过安检时被发现包内有可疑液体,安检人员要求作进一步检查,对方不予配合,并欲强行进入馆内。工作人员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可疑人员进行了应急处置,并及时报警,等待警方作进一步处理。在随后举行的消防演习中,假定馆内2楼资料厅因电器故障起火,火势猛烈向周围蔓延,物业工作人员启动消防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灭火,并及时安排观众撤离。随着警铃响起,三楼办公区工作人员也通过消防通道紧急撤离、疏散。在广场上,全体人员还进行了灭火器使用演练。演习完毕,校保卫处工作人员专门就本次安防演习进行了点评。张凯书记就演习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演练活动组织严密,应急救援队伍反应迅速,救援装备齐全,达到了预期效果。他同时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安防意识,尤其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关口前移,积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钱学森图书馆推出12·5国际志愿者日特别活动
12月5日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了向更多社会公众展示志愿者风采,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12·5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推出了主题为“大手牵小手”的志愿者日特别活动。


5日下午,来自安顺路幼儿园的20名小朋友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们一起畅游博物馆。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爷爷的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钱馆的志愿者们专门带领着小朋友们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立三十周年”专题展览。此次展览介绍了钱学森晚年提出并倡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事业,在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描绘了中国航天之父的另一个侧面:一位晚年心系富民、志在强国的爱国科学家形象。


在志愿者们悉心的解说引导下,小朋友们仔细参观了沙产业展览,看到了沙产业给祖国的荒漠所带来的翻天覆地、令人震撼的变化。随后,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展览专门开辟的科学知识角,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沙产业知识问答、世界沙漠分布拼图等互动环节,玩的不亦乐乎。在“未来沙产业狂想曲”互动区,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用五彩蜡笔在画纸上涂抹出了想象中的未来沙漠场景。小朋友们的画作将被馆方悉数收藏,优秀作品还将在互动区现场和官方微信平台集中展示,成为本次展览的一部分。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争相和志愿者们合影留念。一张张照片留下的美好回忆,为孩子们的博物馆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都表示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参观和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有关沙漠和沙产业的科普知识,也让自己在陪伴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志愿服务的快乐,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今后也将继续推出更多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近钱学森,感受大师精神风范,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作用。
2014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开馆三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博物馆专业化水平,服务高校内涵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于当天在钱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中国博协常务理事、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等有关单位领导;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编审,《博物馆周刊》主编崔波,以及全国高校博物馆代表等共30余人出席本次研讨会。
上午九时半,研讨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钱馆副馆长张凯主持。钱永刚致开幕式欢迎词,他在致词中表示:近年来全国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建设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各地高校博物馆也在探索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诸多良好经验。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与各地高校博物馆同仁交流经验、共同学习,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共同为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再上新台阶添砖加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在发言中指出,经过三年内涵建设及数字化建设一系列评估工作,上海高校博物馆近年来的建设日趋规划、规范和系统。高校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在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构建和完善全方位校内外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示范和辐射意义。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为今后进一步建设好高校博物馆提供契机,并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研讨会上,各与会代表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与评估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教授以“大学博物馆三问”为题,探讨了大学博物馆的概念内涵、存在价值和需求导向。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陆建松教授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介绍了何为一个好的博物馆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会上分享了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实践与思考。其他与会代表也在会上就高校博物馆定位与发展思考、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等内容作了交流发言。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各位与会专家和代表重点就高校博物馆评估体系的建立展开了讨论,陆建松教授表示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只有首先明确评估的目标,才能通过评估引导博物馆向合理的发展目标前进。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晓涛表示应当进一步增加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在评估体系中的比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在发言中指出可持续性应当是高校博物馆在未来发展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据悉,本次共有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吉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在内的全国多家高校博物馆参加本次研讨会,共同探索未来高校博物馆发展之路。当天,与会代表还利用会议间隙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庆三周年纪念日之际,12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童声版微信语音导览系统启动仪式在钱馆序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原武警上海市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好童声评选委员会主席王为等出席仪式。
获奖小朋友在现场接受表彰
参与钱馆童声版语音导览词录制工作的20名小朋友们也悉数到场,接受由钱学森图书馆领导及指导老师为他们所颁发的奖状。随后,小朋友们还与爸爸妈妈们一起,成为了钱馆童声版微信语音导览系统的首批体验者。只需打开手机微信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便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在手机中娓娓讲述钱学森爷爷的故事,小朋友们的快乐溢于言表。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获一等奖的小朋友颁奖
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为获二等奖的小朋友颁奖
原武警上海市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好童声评选委员会主席王为老师为三等奖小朋友颁奖
此次童声版微信语音导览系统是钱学森图书馆在原有微信导览词的基础上,历时半年精心筹备所推出的全新语音导览词。与常规导览词相比,童声版导览词采用了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青少年难以理解的艰深术语,全部根据青少年的语言习惯改编而成,并配以图文并茂的微信幻灯片,旨在以此拉近大科学家钱学森与小朋友们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小伙伴走进钱馆、了解钱爷爷、感受钱爷爷的爱国事迹与科学精神。
钱永刚馆长为获奖小朋友签字留念
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现场体验微信语音导览
获奖小朋友在自己录制导览词的展品前留影
2014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在官方微信平台启动了“钱馆好童声”少儿版语音导览系统讲解员招募活动,面向适龄少年儿童招募选拔“小小讲解员”,参与童声版语音导览系统录制工作。活动自7月推出以来,共有400余名少儿递交了完整报名信息与录音资料,经专家层层选拔,共选出20名小朋友参与了本次导览词的录制工作。经过棚内录音与后期混音制作,目前的童声版语音导览系统共计54条音频素材,涵盖展馆外形、建设历程、重点展品等各方面内容。

作为经中央批准兴建的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一座建在高校的专业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展示主题,以其意义深远的内容和灵动鲜活的形式,展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不凡的一生,更传承了这位人民科学家崇高的精神。面对未来,钱馆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自身,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探索人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教育形式的创新,着力提升钱馆的育人功能和研究功能,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钱馆开展“第36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汇报会
2012年5月18日下午,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专题报告厅举行了“第36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汇报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尼冰处长、上海市档案局科技教育处孙兆伟处长、校图书馆党支部陈依娴书记,以及校财务处、精神文明办、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领导出席了会议。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各部部长及征集保管部、陈列布展部工作人员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征集保管部魏红部长主持。

馆领导张凯首先向各位嘉宾介绍了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的背景、建设进展和主要成果情况。随后,尼冰处长亲自启动了五分钟视频“建设中的钱学森数字图书馆”,视频重点展示了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的主要建设成果和四大建设亮点。

最后,孙兆伟处长就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建设情况发表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其建设成果,还专门谈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思路,对钱学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嘉宾们纷纷对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对建设好钱学森数字图书馆这一综合信息平台建立了良好的信心和指明了发展方向。
会后,嘉宾们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馆领导全程陪同。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简介: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是以钱学森图书馆为基础,与钱学森图书馆实体互为补充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以立足学校、面向全国、辐射世界为目标,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及数字图书馆功能为一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手段,科学地利用好钱学森丰富的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努力地将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以及他爱国、奉献、创新的精神宣传展示好。建设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可以有效地解决钱馆丰富馆藏与有限展示空间之间的矛盾,它既是宣传钱馆与学术交流共享的大平台,也是文博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建设自2010年4月开始酝酿,同年11月,《用户需求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11年6月,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进入招投标阶段,同年7月至今由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期间历经了需求方案专家评审、技术方案专家评审等阶段,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已初步形成了资源搜集、资源管理、资源展示、资源利用的四大平台、十二个应用系统和一个门户网站。建成后的钱学森数字图书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媒体展示平台,也是钱学森图书馆重要的宣传窗口和藏品现代化管理的工作平台。
6月13日下午,詹仁左先生书画作品《双清图》捐赠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上海交大总经济师、上海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刘牧群,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著名画家、上海交大教授詹仁左先生及其学生、青年画家王琦等出席捐赠仪式。
仪式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张凯副总指挥介绍了本次捐赠的背景。为纪念人民科学家、交大著名校友钱学森百年诞辰,著名画家詹仁左先生于2011年专门创作了水墨画作品《双清图》,意喻钱老卓越的科学素养以及对艺术的推崇与追求,充分表达了对钱老的崇高敬意。为祝贺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开馆,詹仁左先生在开馆之际将此画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张凯副总指挥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对詹仁左先生表达了感谢,并向詹仁左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钱永刚教授则向詹仁左先生致赠纪念品。之后,詹仁左先生、王琦先生还分别受聘为钱学森图书馆艺术顾问和艺术指导。

上海民进开明画院副院长刘牧群对詹仁左和王琦师生二人进行了介绍。詹仁左先生师从著名花鸟画家乔木先生,专攻花鸟画,其作品曾被克林顿、曼德拉、李光耀等政要及社会名流收藏。詹仁左先生同时还是上海交大教授及上海民进开明画院执行院长。王琦先生早年得到著名美籍水彩画大师程及先生指导,后拜詹仁左先生为师,寻求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融会贯通,作品曾在诸多媒体出版发表并在一系列中青年艺术家画展会上展出。王琦先生现为交大青年教师及上海民进开明画院副秘书长。

詹仁左先生表示,自己从小受钱老精神风范的影响,对钱老怀有崇敬之心,为钱老做一点事情是理所应当的,将来还将继续为建设钱馆和发扬钱老精神努力,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6月20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赴市教委,就我校与市教委合作共建钱学森图书馆与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进行了会谈。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胡宝国、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顔慧芬、教委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冯艾,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等一同参会。
吴旦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以来运行情况,重点介绍了钱馆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举措和实施效果,对市教委自钱馆筹建以来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钱馆自去年12月开放运行以来,已经接待了近8万名观众入馆参观,其中一半多是青少年观众。特别是市教委今年3月专门下发《关于认真组织师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通知》(沪教委德[2012]13号)文件,要求各区县教育局组织全市教师和学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来馆的青少年观众大幅增多,仅3月-6月,就有近80所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前来参观,效果明显
随后,吴校长与高德毅书记就钱馆今年暑期及建立今后的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进行了充分交流,希望市教委在宣传推广、课堂教学、基地建设、主题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高德毅书记表示,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个中央高度重视,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思想引领作用的人物纪念馆。市教委将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地处上海的地利优势,充分整合上海教育系统的已有资源,与交大共同研究场馆建设使用的长效机制,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一是要在教育系统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二是制定针对青年教师和大、中、小学生不同人群特点的工作方案,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鼓励将学习钱学森精神纳入中小学生的第一课堂。三是充分发挥钱馆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的作用,多种举措鼓励更多教育管理干部、各类教师走进钱馆,领略科学家的大师风范、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相信在双方的努力下,钱学森图书馆一定会为上海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7月6日下午,复旦大学文学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钱馆邀请的综合业务培训专家,他为在座工作人员及部分钱馆志愿者形象举行了一场关于现代博物馆经营理念与实务的生动讲座。馆领导张凯、周平南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陆教授在馆领导张凯陪同下,十分细致地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在随后的讲座中,结合参观钱馆的现场感受,他与钱馆工作人员一起探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他从现代博物馆功能学说与经营理念、如何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水平、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类型和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博物馆经营和教育开展的案例,提出了钱馆教育活动的理念和实施设想。他提出的“一体化、分众化、延伸化”教育活动实施理念,使在座听众深受启发。在提问与回答环节,他还就“博物馆编制设置与活动开展”、“观众调研及评估反馈”等与钱馆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

讲座结束后,引发了馆内人员的学习热情。钱馆工作人员一边思考一边交流,作为一个现代博物馆,作为一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提升钱馆的文化影响力,如何提高教育活动水平,使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有收获”。
据悉,本次讲座,是钱馆系列培训的第一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钱馆将充分利用暑期及闭馆时间,围绕员工专业素质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邀请国家级行业专家库多位权威学者专家,开展集中授课、课题研究、个人自学等形式多样的综合业务培训,内容涉及到博物馆经营、人物纪念馆发展趋势、工作人员职业操守和基本素质、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筹建过程等。通过系统培训,树立强烈的博物馆人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为钱馆的发展打下良好的队伍基础。
7月6日下午,吴旦副校长、校工会副主席吴刚一行在钱馆张凯副总指挥、周平南副总指挥的陪同下看望慰问了钱馆全体工作人员。

在钱馆三楼办公区域,张凯副总指挥向吴旦副校长及工会领导一行介绍了钱馆近期的工作情况。进入7月,钱馆参观观众迈过80000人次大关。暑假期间,钱馆照常对外开放运营,并将组织“夺宝奇兵”、“走进钱学森”观影会等一系列主题社教活动,希望籍此激发更多大中小学生走进钱馆,了解、感悟钱老,学习钱老精神。吴旦副校长对大家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和感谢,询问了大家有无困难,关照大家要注意休息,尤其是高温天气,要特别重视防暑降温工作。随后,吴旦副校长、吴刚副主席向大家了发放慰问品,表达了慰问。

随后,吴旦副校长、张凯副总指挥还先后深入钱馆广场、服务中心、三楼阅览区等地,走访慰问了工作在第一线的物业工作人员,并向全体物业人员发放了慰问品。


2012年7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钱馆负责人张凯带队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参观考察,商讨合作共建事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主任王石泉副教授、肖晋博士以及教学研究部陈浩参与接待。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陪同参观考察。

在浦干院工作人员带领下,钱馆人员一行参观了一系列展示项目。对于浦东干部学院的人员配置、教学内容、科研实力、重点实验室课程、特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对浦干院开展的情景模拟课程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结束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教学研究部教学实验与案例开发中心主任王石泉副教授接待了钱馆人员一行,双方就今后合作共建事宜进行座谈。首先,张凯副总指挥对钱馆概况及自身优势进行介绍,并进一步指出双方今后开展合作的可行性。王石泉副教授指出,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杰出的科学家。此次能够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共建干部培训教学点,不仅发挥了钱学森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同时满足了广大干部的培训需要,起到了很好的资源整合作用,是对一项对双方都有极大助益的创新举措。随后,双方就合作共建细节问题展开讨论,并就现场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交流。

最后,张凯副总指挥向浦东干部学院发出邀请,希望浦干院领导能够择期赴钱馆参观指导,并希望双方今后开展密切合作,将钱馆现场教学点办实、办好,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更好的干部。

9月10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新学期全体工作会议,传达学校全委会和下半年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下半年钱馆重点工作。会议由综合部部长高延坤主持,馆领导张凯、周平南出席会议,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首先通报了钱馆暑期运行情况及近期有关工作。钱馆暑期总体运行情况稳定,“夺宝奇兵”等社教活动赢得青少年观众的青睐,8月12日参观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面对“苏拉”、“达维”、等台风的先后到来,钱馆提前进行了周密部署和有效防范,最终安全度汛,保证了正常运行和开放安全。

随后,钱馆负责人张凯介绍了学校在2011协同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生工作、师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成绩,传达了学校下半年四个聚焦的工作重点以及迎接十八大的专项工作。他特别指出,马德秀书记和张杰校长在讲话中,分别肯定了钱馆开馆8个月以来的工作,认为钱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校领导明确要求要持续深入开展学习钱学森精神活动,特别是发挥钱馆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学校下半年工作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钱学森研究中心”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
他强调,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审视钱馆未来的工作,全馆同志要围绕提高办馆质量这个核心,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新馆效应消失后依然保持强劲的吸引力。为此,每个人都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更要激发出自己的 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以锐意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提早谋划工作思路。
对于下半年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他指出,要精心组织、办好市委宣传部主办,钱馆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发展研讨会”;要进一步完善“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定位、方向和合作机制,加强研究中心队伍建设;在开馆一周年之际牵头主办全国“钱学森纪念地”学术讨论会等纪念活动;策划系列社教参观、专题讲座和配合十八大宣传的主题活动等。
9月2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2011—2012年度物业工作大会,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以及钱馆物业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高延坤部长主持。

会上,明华物业钱馆管理处苏伟兴经理从安全保障、环境卫生、工程设备以及开放服务等四个方面对钱馆物业一年以来的工作做简要汇报,并表示:在下一阶段工作中,物业部门将继续依据馆方要求,做好各方面工作,尤其将紧扣钱馆运行实际,把工作落实到细处,不断提升钱馆物业管理服务水准,为钱馆创建一流博物馆提供一流物业服务。随后,大会对张蕾、陈大同、沈琼等八名年度优秀物业员工进行了表彰,馆领导张凯为优秀员工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

会后,张凯副总指挥专门为物业工作人员做了一场专题报告。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建设由来、建设历程、建成开馆等三个方面对钱馆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向与会物业工作人员说明了钱馆下半年的工作要点。最后,张凯副总指挥对钱馆物业工作人员一年来的辛苦付出表示了衷心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抓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更在服务钱馆的过程中进一步追求自身水平的提升。
图文供稿:综合事业部
10月1日至7日国庆长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正常开放,迎来了一波参观客流小高峰,七天时间有近3000名观众入馆参观,最多一天的入馆观众近600人。参观观众中绝大部分为散客,其中不少是来自外地的游客。
为了做好国庆期间的开放运行工作,为入馆观众提供更好地服务,馆方提前做了专题部署,除了保证人员值班和安全运营外,还特意为观众准备了钱学森电影专题放映活动,每天播放两场。除了馆内专业讲解员外,还安排了中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每天免费定点讲解5场。钱学森图书馆还开通了微博有奖问答活动。据现场抽样和观众留言看,绝大部分观众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展览给予很好的评价,特别是钱学森为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钱学森严谨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学无止境的学习态度和教育成长之路,给参观的游客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游客中不少是各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很多上海的同学来了不止一次,不少人都是利用这次假期专门带自己外地的同学再次来馆参观。
新闻媒体也十分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国庆期间推出的专题活动,10月1日的《新民晚报》就钱馆的国庆开放系列活动作了专题报道。《解放日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还专题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中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有关活动。
2012年10月15日,中国科协办公厅下发了“科协办发普字〔2012〕45号”文,《关于命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推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实施,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认定工作。通过各地申报,全国学会、省级科协和国家相关部门初评和推荐,中国科协评审、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决定命名中国古动物馆等397个单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期为2012-2016年。由上海科协推荐申报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名列其中,这是我馆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基地称号。
“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展览
图为观众参观载人航天展览合影留念
专题科普讲座
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精神,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先后制作了“两弹结合试验”专题影片,主办了载人航天20周年纪念专题展览,举行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以及上海航天局“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专题讲座,近期又举办了“青少年与航天员面对面”等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馆将以此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契机,不断完善科普条件,加大科普活动组织力度,全面提升钱学森图书馆的科普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航天员与学生面对面活动
上海航天局“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2年10月31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三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专门举行了祭奠仪式,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馆领导张凯、周平南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祭奠仪式。

清晨,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钱馆一楼大厅钱老铜像前整齐列队。祭奠仪式开始,大家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并集体向钱老铜像行三鞠躬礼。随后,在馆领导的带领下,全体人员依次随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钱老铜像,并敬献鲜花。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2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钱馆依托馆内外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并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初步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截至10月底,进馆参观人数近13万,尤其是近期举办的“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专题展对外开放,更是掀起了观众进馆参观的新高潮。
近期,围绕建馆一周年,钱馆还将组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学术研讨会、远望号模型捐赠仪式、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钱学森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全国钱学森纪念地研究与宣传工作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钱馆建设与发展,丰富学习、宣传钱老精神的形式与内容。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进一步宣传钱老业绩与精神,以此作为对钱老最好的纪念。
供稿:综合事业部
摄影:徐 菁
2012年11月12日,“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专题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此次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共同举办。
会议由上、下两个半场组成,上半场为开幕式。在开幕式上,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首先欢迎课题组的各位成员,并介绍了钱馆筹建工作以及开馆后的运行情况。“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副组长王春河介绍了课题起源、背景和意义等内容,以及《钱学森的航天岁月》、《钱学森的科技人生》、《钱学森的大师风范》等学术成果。随后,课题组副组长陈大亚向钱馆赠送了由所有成员签名的《钱学森的航天岁月》一书;钱馆负责人张凯代表钱馆同仁向课题组回赠纪念品。
研讨会现场
课题组副组长陈大亚向钱馆赠书
钱馆负责人向课题组回赠纪念品
在开幕式上,课题组成员孔祥言教授委托课题组将所写《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一书全部稿费三万五千余元捐给钱学森基金会。孔祥言教授是中科大博士生导师,曾在担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实习员以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师副主任期间,受到钱学森的教导和帮助;此次将稿费悉数捐给钱学森基金会,以示对老师的思念,同时希望深入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
会议下半场由两场学术报告以及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组成。首场报告由课题组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主讲,题为《钱学森在世界航天史上的地位》。刘登锐从钱学森在建立航天理论、参与火箭研制、规划航天蓝图等多维角度指出,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他一生为发展航天技术创造的业绩和做出的贡献,永远地载入世界航天史册。
刘登锐作题为《钱学森在世界航天史上的地位》的演讲
第二场报告由课题组组长、《中国航天报》报社原社长石磊主讲,题为《中国航天传奇》。石磊从中国的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五大传奇,回顾了新中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又从世界范围内对比各国现状,指出中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必要性,并展望了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和登月计划。
石磊作题为《中国航天传奇》的演讲
报告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双方就深入钱学森的研究、文物的征集、学术著作的出版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钱学森图书馆备忘录》。

通过此次专题研讨会,与会人员对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以及世界航天史上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明晰了今后研究“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方向。此外,11月11日,课题组成员抵达上海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的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课题组成员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方式和内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充分展示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丰富人生经历。

供稿:吕成冬
摄影:徐菁 陈亮

2013年1月10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民主生活会。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敏、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郑成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会议。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钱馆各部部长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出席了会议。
钱馆馆长钱永刚和钱馆执行馆长郑成良充分肯定了钱馆开馆一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对钱馆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丰富馆藏资源,持续推进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建设;同时全体员工要紧密团结、加强沟通,以进一步提高钱馆的整体凝聚力。
在会上,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首先感谢全体员工在征求民主意见过程中的支持与配合,并结合员工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张书记提出,今后将继续发扬钱馆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工作作风,在未来的工作中,注重员工发展,促进钱馆学术氛围的培养。
吴旦副校长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一年来在主题活动策划、主题展览、开门办馆、合作共建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吴旦副校长指出,希望钱馆接下来在钱学森研究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争取早日将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时覆盖我校在科技史、马克思主义研究、系统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钱馆的整体发展。
图文供稿:陈亮
2013年1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一届一次教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暨第一届全体工会会员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校工会主席贾金平、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郑成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了本次会议。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钱馆各部部长和钱馆全体工作人员。
大会听取了钱馆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所作的全馆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张书记在报告中首先从日常运行、媒体报告、主题活动、共建合作、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总结了钱馆2012年所做的各项工作;同时分析了当前博物馆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形式,提出了钱馆创建成为有特色的国内一流人物纪念馆的总体目标。会上,钱馆工会主席魏红还做了关于2012年钱馆工会活动的报告,总结了自钱馆工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


钱馆馆长钱永刚和执行馆长郑成良在听取报告后表示,过去的一年中,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在馆领导的带领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希望全馆工作人员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校工会主席贾金平代表校工会对钱馆此次民主管理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钱馆自开馆至今所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贾主席对钱馆领导给予学校工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充分肯定了钱馆全体对学校工作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最后贾主席对钱馆工会提出了新年工作目标,希望钱馆工会能够配合党政,加强民主管理,积极建设和谐钱馆。

副校长吴旦表示,此次大会的召开表明钱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自开馆一年以来,钱馆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希望在新的一年,钱馆全体人员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确保今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稳步实现钱馆的各项工作目标。
供稿:陈 亮
摄影:徐 菁
7月以来,上海天气持续高温,部分高温日气温峰值超过40℃。在这样的酷暑中,钱馆也迎来了暑期中小学生进馆参观热潮。如何保障好开放运行工作,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钱馆暑期工作重中之重。为此,馆领导积极贯彻学校安全生产要求,高度重视,精心部署,钱馆上下一心,狠抓落实,取得良好的效果。主管校领导、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同志也专程到钱馆调研工作,并亲切慰问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全体工作人员。


保障运行安全,设备安全运行是基础性工作。钱馆会同物业部门多次对全馆开展地毯式巡查,尤其是对空调、电梯、水泵、发动机、投影机等设备进行重点检查,排除隐患,并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运行组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组织工程人员专门制定了工作预案。为提高安全检查的针对性,运行组还专门邀请校保卫处来到钱馆对消防设备进行了系统检查,并针对钱馆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高温天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强降水天气的到来。对此,在馆领导的带领下,运行组未雨绸缪,关口前移,会同物业管理处早在6月份就做好了防汛防洪准备工作,并多次演练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强降水天气。
为吸引更多中小学生进馆参观,社教部在馆内专门组织了“夺宝奇兵”、“航天动手做”等主题教育活动,参观人数增加明显。针对小朋友活泼好动的特点,社教部在活动中安排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加强现场指导和秩序引导,从而提高了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安全指数。同时,针对大团队客流进馆须排队等候这一情况,运行组制定了专门方案,简化进馆程序,增加人力保障,做到高温天气下大团队客流“无等候进馆”。此外,馆内还专门准备了急救箱,提供用于治疗中暑的药品,供观众免费取用。
高温天气下的运行工作,既要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又要确保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根据这一要求,钱馆积极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是在室外及一线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求物业管理处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尽量避开高温下室外作业,关心好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并适时进行工作调整,做到“以人为本”。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科学合理的工作措施,钱馆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保证了暑期高温天气下的安全运行,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了有力保障。接下来的8月份,钱馆将继续以安全为首务,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高温天气下的运行工作以及接下来的防台防汛工作。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
根据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部署和钱馆党总支具体安排,钱馆于11月29日上午举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副书记朱健,校督导联络小组组长陈依娴及成员谈毅、张勇,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建设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周平南,党员干部高延坤、魏红、王喜芳以及全体党员等参加了本次会议,无党派代表史贵全老师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凯书记主持。张凯书记首先代表钱馆班子作对照检查。他汇报了钱馆班子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着重就“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他尤其指出,班子建设中,工作口号有时提得多,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影响力;馆领导与群众的交流沟通机制还不太顺畅,遇到困难和矛盾有时会绕着走,缺乏做工作的韧劲……针对这些问题,他总结了原因,并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整改提出了具体意见。钱永刚馆长特别引用钱老的话“志不高则智不强”,指出“四风”问题究其根源,是对钱学森思想的学习认识不足,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长远谋划还不够重视。周平南老师则认为,班子成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要敢担当。其他党员干部也分别就钱馆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群众联系机制等纷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上,班子成员之间还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逐个发言,每位班子成员发言后,其他班子成员分别对其提出意见和建议。会议中,既有对党风建设的自我剖析,又有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交流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也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学校督导组组长陈依娴在会上指出,通过本次会议以及前期钱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开展的工作,能够感受到钱馆领导班子紧密结合了班子建设和改革发展实际,紧扣“四风”问题,民主生活会的氛围好、质量高,达到了提高认识、增进团结、帮助同志、促进工作的目的。她希望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对这些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弥补工作中的不足。
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对钱馆民主生活会进行充分肯定。针对下一步的工作,他尤其指出:其一,在学习研究层面,要加强学习钱学森精神与科学思想,可以考虑每年召开1-2次钱馆发展咨询会,邀请各界专家尤其是对钱老有深厚感情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共同挖掘钱学森精神及科学思想这座富矿。每月或每季度定期举行内部交流会,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指导,边工作、边研究,随时掌握钱学森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其二,在团队建设方面,要注重与员工多沟通,工作交流不能代替谈心交流;班子成员尤其要关心年轻员工的成长,关注中层领导干部的“天花板”心态,解决好员工的“心情”与“事情”,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其三,在管理层面,要认真理顺管理层次与工作授权问题,建立畅通、快捷、高效的沟通汇报反馈机制,使得各部门与领导之间形成工作上的默契。他要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后续工作中,要注意抓好落实整改以及第一阶段的通报工作,做到坚持开门搞整改,形成听取意见、及时整改的长效机制。
最后,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代表领导班子成员表示,要严格按照朱健副书记和督导组要求,以民主生活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联系,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落到实处,促进我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供稿:钱馆党总支)
钱学森图书馆在京举行战略发展座谈会
2014年1月4日,钱馆在京举行战略发展座谈会。在京部分航天系统老专家、老领导,钱学森生前好友、总装钱学森办公室领导等20余人受邀参加了本次座谈会。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分别汇报了钱馆以及钱学森研究中心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就2014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各位专家、学者对钱馆的建设与发展纷纷提出建议。钱永刚馆长最后致谢,并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和布置。


张凯书记在汇报中指出,2013年是钱馆开放运行的第二年,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钱馆在观众接待人数、社会影响、全国巡展巡讲、文化服务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与肯定。2013年全年入馆参观人数21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先后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四川科技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六个省会城市的重点场馆以及沪上十余所高校巡展,共吸引社会各界观众约80万人次入场参观。先后推出了《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两场原创专题展。与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史密斯学会初步建立合作意向。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多项,全年科研合同经费76万元。组织开展“夺宝奇兵”、“公益课堂”、“钱学森讲坛”等系列社教活动,已经形成面向观众的社会教育品牌。不断拓展办馆资源,成为首批上海市委宣传部“三公里红色文化圈”工程建设单位,与上海地铁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徐汇区天平街道、东方绿舟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家单位实现合作共建。积极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群众查找问题,精心准备民主生活会,督促整改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使干部队伍和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群众看到了实效。谈及2014年的工作,张凯书记表示,钱馆将以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为目标,以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为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以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国际传播和有特色的学术研究,为充分发挥科学家纪念馆的独特作用和文化强国事业做出应有贡献。会上,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还重点就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基本定位、研究方向、阶段性成果以及下一步发展思考等进行了汇报。



听完汇报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对钱馆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于钱馆今后的发展,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钱馆要有忧患意识,要重视整体规划,尤其是要考虑到钱馆的长远发展,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时代要求。在学术研究方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内容上要有所侧重,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相关各部门的力量,善于挖掘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此外,还要有时间紧迫感,应该花大力气,尽快开展老专家们的抢救性征集工作,把藏品征集、整理工作做透做细。
最后,钱永刚馆长就各位专家、学者对钱馆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感谢。他还表示,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十分宝贵,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钱馆接下来会着重思考这些问题,并将在2014年的工作乃至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得到体现。
供稿:高延坤
郑成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开题
1月16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郑成良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开题论证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叶必丰教授主持。
出席论证会的专家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张光鉴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夏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何云峰教授、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浣尘教授、科技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盛懿研究员,并由张光鉴研究员担任专家组组长。
叶必丰教授首先代表学校以及文科管理部门对课题立项表示祝贺,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项目开题,学校将全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工作。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王蕴老师出席会议并致辞,祝贺钱馆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并表示将大力支持课题成果的宣传工作。

项目首席专家郑成良教授代表课题组,从课题申报立项、研究价值、研究对象及重点难点、预期成果、人员分工和时间节点等方面阐述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方案。结合前期整理与研究情况,郑成良教授特别指出,对钱学森手稿进行整理,不仅能丰富研究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的史料,而且能藉此深入挖掘钱学森思想的内涵,是整理与研究的统一、收藏与利用的统一、保管与开发的统一。随后,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张凯副教授、史贵全研究馆员、张现民副研究馆员、汪长明馆员分别向各位专家汇报了钱学森批注、文稿、书信、笔记的整理与研究的初步方案和路径。
在经过仔细评议和讨论之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在获得立项后根据钱学森手稿的四种主要形态(批注、文稿、书信、笔记)进行了系统地分工安排,各个子课题的整理与研究方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并且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因此,整个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同时,与会专家就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第一,要统筹好整理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前期以整理为主,后期要将整理与研究相结合,通过研究体现出整理的学术性;第二,就整理的目的而言,要从利用者的角度来看待,通过编辑索引、目录、导言等手段,从而便利研究者的使用。在会议过程中,与会专家还一致提出项目的延伸性问题,建议将该项目作为今后编辑“钱学森全集”的前奏,通过这一项目的实践,积累经验,甚至可以考虑建设“钱学森资料数据库”,为全国各地的研究者乃至海外学者提供利用、交流的平台。

专家讨论结束之后,郑成良教授代表课题组成员感谢与会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课题组将认真吸取专家的意见,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专家讨论会、课题组成员讨论会等形式,不断细化、深化各子课题的推进进程,做好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致力于将该项目打造成钱学森研究领域中的精品工程。
最后,钱永刚教授代表钱馆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并说,作为钱馆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一件非常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大事,不仅可以丰富钱学森的研究资料,同时也是一次系统研究钱学森思想的机会;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在今后三年的时间里,课题组所有成员经过齐心协力、协同合作之后,一定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结果。
供稿:吕成冬 尤 若
摄影:徐 菁
“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东方绿舟开幕
4月2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东方绿舟联合主办的“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东方绿舟嘹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东方绿舟副主任、上海市国防教育中心副主任吉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青浦教育局综教科科长金朝林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仪式。共同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还有近3000名即将进行国防教育培训的青浦区高一学生及教师代表。

张凯首先介绍了展览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而共同奋斗。
金朝林在开幕式上发言,他对学生们提出,希望通过此次在东方绿舟的国防教育培训,结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号召让广大学生在强健体魄,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意志的同时,更要注重磨练和提升自身的品格,成为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随后,与会领导向学生代表赠送了书籍。

2013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六地巡展,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上海市十所高校巡回展览,社会反响热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展示效果。为进一步在广大青少年当中扩大宣传钱学森的优秀事迹和精神,钱学森图书馆专门联合东方绿舟举办了本次“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共展出127件珍贵图片及文献资料。


图文供稿:陈 亮
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3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单位称号
近日,因在科普方面工作成绩突出,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3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单位称号。
作为经中央批准兴建的钱学森同志纪念馆,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放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展示主题,充分挖掘、深化钱学森精神,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3年度,钱馆各类展览、巡讲共吸引观众突破100万人次。其中馆内累计接待观众近22万余人次;以馆内基本陈列为蓝本举办全国巡展、上海市高校巡展及赴社区巡展等近二十余次,展期近200天,累计共有近80万观众观看了展览;免费进行科普讲解1200余场;举办各类宣教及科普活动约150场/次,直接服务观众达7万余人。
今后,钱馆将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人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着力提升钱馆的育人功能和研究功能,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陈 亮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大理州开幕
2014年4月24日,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理解,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由中共大理州委、州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理州委宣传部等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隆重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云南省副省长高峰,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大理州州委副书记李雄等主要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共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云南省教育厅、大理州委、州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大理州大、中、小学生代表。

开幕式由大理州人民政府州长何华主持,大理州州委副书记李雄致欢迎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讲话,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介绍展览情况。随后与会嘉宾在仪式上向大理州小学生代表赠与书籍。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精神永存”4个部分,共展出127件珍贵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与大理州在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正是双方在文化教育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之一。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号召大理州各界群众走近钱学森,感受钱老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钱永刚馆长赴云南洱源一中作专题讲座
2014年4月25日,时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展览之际,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为洱源一中的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走进历史,热爱科学》的专题讲座。洱源一中2000余名师生共同在讲座现场聆听和感受两弹元勋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钱永刚馆长围绕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自强的120年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航天科技取得的长足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重点讲述了钱学森一生的5次重大选择,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科学、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钱永刚馆长饱含深情的演讲,多次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反响强烈,掌声不断。
在互动环节中,有的学生问道“是什么精神和动力支撑着钱学森毅然决然的回国?”有的学生问道“钱学森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还有的学生问道“我们大多出身农村家庭,但心中也怀揣科学报国梦,我们应该如何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对于这些同学们真诚的提问,钱永刚馆长一一耐心细致的予以回答。他最后说道:“钱学森曾寄语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今天希望和洱源一中的师生共勉,相信同学们一定不辱使命,将担起改变地区面貌的重任!”
最后,钱永刚馆长为洱源一中的学生代表赠送了关于钱老的书籍和纪念品。
本次讲座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大理巡展的活动内容之一,同时钱学森图书馆也将展览内容带到了洱源一中的校园里。通过主题展览和讲座的形式,激发当地青少年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在求学的过程中树立为国奉献、努力拼搏的精神。
图文供稿:陈 亮
钱学森图书馆当选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2014年5月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大会在上海陈云纪念馆举行,来自全国的三十余家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首先通报了《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章程(讨论稿)》,并就新加入的理事单位和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单位名单进行了说明。随后,各新加入的理事单位分别作了介绍。与会专家还就《章程》、理事领导单位名单等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下成立名人故居委员会是顺应博物馆正规化建设的有力举措,今后必将推动300多家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的学术交流和影响力。
最后,与会代表对《章程》和理事会领导单位名单进行了表决。上海陈云纪念馆被选为第二届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韶山毛泽东同志家纪念馆、四川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等13家单位被选为副理事长单位,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被选为副理事长。这是钱学森图书馆自2013年正式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后,担任的首个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说明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业内同行的肯定。
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力争更多地参与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扩大影响,学习经验,交流情况,推进钱学森图书馆专业水平的提升。

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评审总结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5月28日,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2014-2016)项目评审总结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市教委科技处、财务处、市财政专项资金评审中心的有关领导,及文博界评审专家等出席,并对提交申报项目计划的13家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行评估情况,及内涵建设申报情况进行集中审核评议。
本次由市教委组织开展的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及内涵建设计划项目评审,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夯实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假设和发展的通知》有关精神,于今年开始实施的《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2014-2016三年计划》。三年计划的建设围绕陈列展览、教育实践基地、库房与藏品研究、期刊与著作出版、数字博物馆等五大领域,重在引导高校博物馆增强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和社会教育服务能力,通过“三年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上海高校博物馆。
5月26日至28日期间,市教委组织评审专家组对13家提交项目申报的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各内涵建设项目进行了现场评估打分。
在评审总结会上,评审专家首先对这三天的评估情况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其中上海的一些高校博物馆已经具备了专业博物馆的水平,并且利用“身居高校”的特点,在科学研究、科研反哺方面体现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有的专家提出,还有一些高校博物馆虽然拥有丰富和珍贵的馆藏,自身具有专业学科背景,但是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管理运行等方面与专业博物馆仍有明显差距,希望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能够抓住此次上海市教委推出的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的有利契机,尽快提高自身的整体实力,深化和扩展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随后,在座的各位专家对各高校博物馆所申报的内涵建设项目进行了集中评议。
项目终审会前,评审专家组还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开放运营、陈列展览、藏品管理、社教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钱馆申报的“科学之帜、华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美国巡回展览”项目进行了现场答辩和评估,专家对于钱馆工作的专业水平以及内涵建设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供稿:陈 亮
摄影:徐 菁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上将参观钱馆
6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上将在军科院军事历史与百科研究部部长曲爱国少将、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的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了接待并陪同参观。


朱健副书记对刘成军上将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并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情况以及观众参观接待情况向刘成军上将进行了介绍。随后,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刘成军上将参观了馆内的基本展览。参观过程中,他不时驻足停留,仔细观看展览内容,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在介绍到钱老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时,他表示,自己原来在空军部门工作,曾见证并参与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对很多细节很有感触,更觉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在参观过程中,刘成军上将和曲部长都回忆说,钱老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有很深的渊源,他曾就军事运筹学的筹建以及军事科学的学科建设提出过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还参加过军事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为军事科学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最后,刘成军上将和陪同人员合影留念,朱健副书记还代表钱馆向刘成军上将赠送了纪念品。

图文供稿:高延坤
钱馆在上海市爱教基地新媒体展示展评活动中斩获多项殊荣
7月10日,“中国梦·爱国情”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品宣教项目巡展演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东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团市委副书记杨元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顾问洪钮一等领导参加了当天的启动仪式,并为在2014年5月举行的“我爱国·我骄傲”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媒体展示展评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颁奖。
钱学森图书馆在此次展示展评活动中荣获“最赞教育基地”称号、钱馆策划的“‘航天词典’微信有奖问答”获得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媒体优秀项目、同时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荣获“新锐宣教人物”关荣称号。
随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宣布“中国梦·爱国情”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品宣教项目巡展演启动,并和在座的领导和嘉宾一同观看了将要参加巡演的节目。
据悉,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梦·爱国情”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品宣教项目巡展演活动均从全市86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出去”送服务的过程中,精选出的优秀项目。这些优秀项目将于7月至9月在全市各区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巡展、巡演。 其中就包括钱学森图书馆策划的“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展览将同其他优秀巡展演项目一道深入各社区、企业、学校。



图文供稿:陈 亮
2014年上海学校德育咨文课题《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题
7月17日,2014年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题报告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冯艾、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赵喆人、宋庆龄故居宣教部主任傅强组成专家组出席。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卫平,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等作为课题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谈毅主持。
开题会上,张凯首先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课题的主要内容 、课题进度安排、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等几部分向各位专家做了详细的汇报。汇报结束后,经过评议和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研究内容丰富、方法科学,同意课题开题。
随后,与会专家还就高校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曹荣瑞在讨论中指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课题研究要找好三个点,即“立足点”、“着力点”、“关注点”,对目前高校博物馆的现状首先要做好整体性的梳理工作,其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深入挖掘各高校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体现出高校博物馆的特色。赵喆人表示考虑到上海高校博物馆不同特点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要体现分类指导,同时作为高校博物馆要体现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反哺作用。傅强提出高校博物馆具有不同于一般公共博物馆的教学科研功能,因此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利用高校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冯艾则指出高校博物馆目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育人,因此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引导各高校博物馆能够参与到高校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其教学、育人的功能。
据悉,2014年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钱学森图书馆近期申请到的一项上海市重要课题。该课题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符合上海高校博物馆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支撑和评估机制,供相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高校博物馆的分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供稿:陈 亮
7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相约星空下”夏季露天电影展映活动正式启动。作为该系列活动第一场,当晚如期播放影片《高考1977》。为创造良好的观影环境,钱馆工作人员提前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对设备进行了调试,为观众准备了椅子,对广场作了简单的布置。晚6:50,电影预告片开始播放,周边居民纷纷赶来,有老人,有年轻情侣,还有带着小朋友的年轻父母……。不一会儿的工夫,广场就坐满了观众。晚7:00,《高考1977》正式播放。伴着夏夜的习习清风,观众逐渐进入观影状态,沉浸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
“相约星空下”夏季露天电影展映活动由钱馆与徐汇区文化局共同举办,计划从7月26日到8月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利用每周六晚上的时间,通过钱馆广场LED大屏幕免费播放露天电影。除了《高考1977》外,钱馆接下来还将陆续播放《非诚勿扰》、《饮食男女》、《离开雷锋的日子》、《我的兄弟姐妹》、《海洋天堂》等影片,在丰富周边社区居民暑期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钱馆作为文化场馆的社会影响力。



供稿:邱文佳/ 摄影:陶伟
学校领导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考察交流
2014年八一建军节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一行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考察,与中心领导就开展青年师生爱国主义教育、钱学森事迹展览、国防生教育培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看望慰问了分配到发射中心的部分交大国防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书记王兆宇、副书记刘清华等领导亲切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并出席了有关座谈会。来自钱学森图书馆、校学生处和团委、党委组织部、交大选培办和交大青年教师联谊会等部门的有关同志陪同考察。
8月1日下午,上海交大爱国主义教育交流座谈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会议室召开。发射中心副书记刘清华,以及试验技术部、干部处、宣传处、社会服务部等部门领导出席了交流座谈会。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首先从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历程、开放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钱馆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感谢酒泉发射中心长期以来对上海交通大学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学指委秘书长林立涛简要介绍了参观考察的感受,希望今后在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加强合作。发射中心试验技术部领导从基地科技干部培养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向与会的发射中心领导介绍了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朱健副书记提出,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以钱学森、庄逢甘、王希季等老一辈航天人为代表的国防科技人才,与生俱来就有为国防科技事业做贡献的优良传统,希望和发射中心从互建社会实践基地、送展送剧上门、干部培训及访学、输送优秀毕业生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引导学校广大师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射中心副书记刘华清对上海交大及钱学森图书馆一行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刘华清指出,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生培养,特别是国防生的培养中继续为基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同时希望双方在干部培训、学生实践、科研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8月2日上午,朱健副书记和上海交大参观访问团一行亲切看望慰问了上海交大部分毕业国防生代表,并召开座谈会。

会上,朱健副书记首先代表交大原党委书记马德秀、现任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向大家表示衷心的问候,并对大家做出的人生选择和在发射中心做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敬意。随后,他向各位国防生校友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朱健副书记指出,虽然是短短几天的参观考察,但考察团一行都深受感动。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发射中心全体人员为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辛勤付出与奉献令人钦佩,没有哪里比在这里更能够明白“国家”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他指出上海交大将继续为基地的人才培育、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希望交大的国防生们在投身到国家国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继续为国家和母校争光。
随后,各位毕业国防生代表向交大领导汇报了在基地工作的情况。他们纷纷表示,感谢交大的领导和老师的关心,看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非常感动,作为交大的毕业生,一定会在发射中心努力工作,继承交大国防生的优良传统,为校争光,争取早日成为航天事业的栋梁。
在发射中心参考交流期间,访问团还参观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场遗址、载人航天发射场、基地历史展览馆等,并瞻仰了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当大家看到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套套试验设备时;当了解到我国国防和航天科技所取得的各种骄人成绩时;当听到一个个航天人的感人事迹时,全体人员对发射中心工作人员长期扎根戈壁、战斗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第一线的这种甘于奉献、攻关克难、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由衷赞叹和感动,更坚定了用实际行动践行钱老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的决心,并将在今后继续沿着钱老的足迹不断前进,把钱学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图文供稿:陈 亮
百位将军、部长、名家书画作品亮相钱学森图书馆
9月7日上午,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华源传统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位将军、部长、名家庆祝第30个教师节、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开幕仪式。上海华源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姚龙兴,济南军区原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司令员王继英,新四军老战士、二十军原副政委闫成贵,海军办公厅原主任、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苏荣等老将军、老领导共同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出席本次仪式的还有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宣传处处长助理王力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办副主任王琳媛等。上海华源传统文化研究院代表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也共同见证了展览开幕。

展览开幕式由胡昊主持。张凯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预祝此次展览圆满成功并表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更亲自担任系主任一职,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全因其深感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此次画展正值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姚龙兴院长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他表示:此次书画展是上海华源传统文化研究院“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讲’、‘演’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书画展中有众多内容是关于对中国教育事业关心、对教师桃李满天下的赞颂和感恩。因此,此次画展意在通过徜徉书画艺术长廊,让广大社会公众在深思老一辈革命家的峥嵘岁月的同时,感受师恩、师德的力量,以此在广大社会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后与会领导及嘉宾向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赠送了书籍。展览开幕式在上海华源艺术团团长史燕谊、副团长姚春芳的美妙歌声中圆满结束。最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据悉,本次展览的入展作品有一百四十余幅,分为“颂师恩、明师职、崇师德”三个部分展出。众多老将军、老领导、老艺术家分别创作出了一幅幅大气、秀美的书画作品,共同参与了此次书画展览。展览将持续至9月14日。


“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上海高校巡回展同济大学站开幕
“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上海高校巡回展同济大学站今天下午开幕。本次展览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综合楼大厅,将持续到9月底,除观展外,参观者可关注钱馆官方微信参与互动活动。

此次“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上海高校巡回展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10所高校承办。展览将于2014年下半年在各高校巡回展出。

第一篇:
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学术研讨会综述
俞文君
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3周年纪念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放3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了“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学专家教授齐聚钱馆,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仓平分享了科技处在高校博物馆建设政策制定时的一系列思考。科技处从2013年开始介入高校博物馆建设,一直强调要从立场、目标、手段和绩效四个方面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中高校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许多瓶颈问题浮出水面,如缺乏实体机构、人员配备不完善、运行经费难以保障、在高校中地位尴尬等。基于调查结果,科技处启动2014-2016年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计划,通过以评促建,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体化建设水平、服务专业教育能力、加大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力度等。
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施彤谈到了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如何提升博物馆、包括高校博物馆整体建设水平。她强调,要深入推进文教结合项目,以学校教育为工作抓手,让各家博物馆形成菜单式的特色教育课程体系,并送到基层的学校。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荣瑞表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未来十年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携手文博系统、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是其中一个明确的构成项目,高校博物馆在其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辐射意义,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和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探索和培育学生社会实践极为关键。今后上海教育系统将拿出一定资金,投入高校博物馆建设等文教结合项目。
作为跨界高等教育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产物,高校博物馆如何定位,一直是业内专家和学者所关心的话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释,提出必须先理清三个问题——大学博物馆是什么,大学为什么要有博物馆,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是知识创造的园地,是大学追求实现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理性认知目标的标志,应坚持科学理性的底线,教育活动要以培育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和高素质公民以目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博物馆,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基本功能。同时它要服务于教育科研,与高校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进行结合,要传播和普及公共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在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社区里做好服务,这是高校博物馆的特殊功能。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馆长李宏以深化育人内涵、发挥育人功能为主题,探讨了育人这个关键词如何在高校博物馆筹建、运营中起到的引领性作用。李宏认为,必须整合资源、深入研究、拓宽渠道,做到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结合、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校园建设相协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唐斌博士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定位是成为社会知识建构的有效平台,给社会提供正面的文化精神和知识思想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提供文化能量。所谓有效平台,既包括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建立起重要的学术形象,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取得广泛影响力;也包括打造青年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教辅部门,为教学、教育、师生服务。
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晓涛回顾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阶段,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主体属性、藏品数量、展陈面积、开放程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高校博物馆存在体制与经营权、人才、专业能力等多种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应从为校内外教学科研服务和创办研究型大学两个特色出发,在坚持大学教育特色的同时,让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功能。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教授就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进行了解说。他认为许多高校博物馆虽然资源丰富、专业性强,但往往只关注学术和专业活动,缺乏互联网思维,运营观念陈旧僵化。高校博物馆需要注重与移动互联结合,使高校博物馆具备时代发展的烙印,发挥它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提升高校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传播影响。
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陈理娟博士从属性判定、开放瓶颈、战略决策三个角度,剖析了高校博物馆逐步面向社会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由于高校博物馆存在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典型的“俱乐部物品”,不存在必须对外开放的刚性约束。因此要加大其开放力度,就必须植入“准入机制”,化解高校博物馆排他性根源,逐步从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及展品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公共博物馆的制度对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背景、做法、指标项构成和制定、实施评估体系过程中所引发的思考。张凯谈到,与上海市教委科技处在合作该评估体系课题项目过程中,分析和借鉴了国家等级博物馆的评估体系,考虑到此次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和鼓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更好发展,在政策配套资金的支持下,补足自身建设中的各种不足,因此根据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简洁明确、突出重点的评估体系和指标项。这个评估体系注重高校博物馆的功能特色,重在建设而非分级,并为今后新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设立了基本门槛,也希望借此让学校了解和重视高校博物馆。张凯坦言,通过这个评估体系的搭建和落实,对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依托和服务大学,提高社会教育服务能力,让评估工作更加完善和专业,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希望能进一步做一些探索性工作。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提交的论文提出,上海是最先在高校内开展博物馆评估的地区,其眼光和勇气值得赞许。对高校博物馆进行评估,能起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宣的三个重要作用,从数量、质量上促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促使高校博物馆章程的出台,激励高校博物馆逐步改善自身的薄弱环节,并且借助媒体造势,让更多的人知晓高校博物馆,提高其社会辐射力。就高校博物馆评估的主体而言,可以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寻找高等教育研究所、博物馆学系、博物馆研究中心机构进行评估,同时设立评估工作专家库,进行审议、评阅、现场考核等。史吉祥还对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进行剖析,提出了可调整和增加的项目,并就其与公共博物馆评估机制进行比照。他认为,如果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推行评估,上海的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中国文物报》编辑部副主任崔波编审谈到,上海市教委的做法把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和引导性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走在了前列,有开拓性的作用。特别是在评估体系中,添加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不同于其他公共博物馆的内容,突出了高校博物馆的自身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就高校博物馆如何与公共博物馆评估做好对接进行阐述,高校博物馆在建设时要注意规范化和可持续性,只有健全的机构、科学的理念和延续性的运营,才能保证其生存发展。他提出,上海市教委的做法大大推进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希望能够上升到教育部的层面,以推动全国高校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
钱学森图书馆介绍
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是部属高校中唯一一家全国爱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三年来,入馆参观人数稳步增长、社会影响日渐增强、展览水平不断提升、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以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为核心,以专题展览、教育活动和馆内巡展为载体,较好地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三年来累积入馆参观近50万人次,国内巡展覆盖十余个省市的100多万观众,推出了“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读书——钱学森的图书情缘”等近十场原创专题展览,策划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夺宝奇兵——暑期青少年参观钱馆”等品牌活动。其中,钱馆与上海市科艺中心联合策划开展的“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已经持续2年,目前已经逐步成为钱馆品牌项目,预约情况火爆,不少参加活动的家庭多次来馆,截至2014年度,该项目已开发60余门特色课程,共开设128场周末课堂,并因此而成为“上海市民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此外,钱馆还和法国驻沪领事馆联合举办了“法国—科学的形象”系列纪录片展映活动,4场系列放映活动场场爆满。
二是以参与博物馆专业资质认证为抓手,不断提升文博场馆内涵与质量
开馆以来,经过积极申请和评估,钱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并加入了中国博协、国际博协等各类专业委员会和协会,还被选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2014年11月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家加入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委员会的场馆。馆内基本陈列荣获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十大精品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评估优秀。2012-2013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估优秀。
三是坚持开门办馆方针,不断拓展社会教育覆盖面
三年来,钱馆先后与上海地铁、东方绿舟、上海市党员服务中心、徐汇区等60余家单位合作,推出了地铁11号线文化示范区、党员教育系列活动、社区讲堂等,扩大钱馆的教育覆盖面。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课堂设计方面,钱馆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与徐汇区联合组织开展“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为样本,推进大中小德育体系衔接”现场教学活动,来自交大附小、汇师小学、世界外国语中学以及零陵中学四所学校的师生们共同汇聚在钱馆展厅,开展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示范课。
四是顺应时代潮流,打造新媒体宣教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钱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着力建设全方位展览、多角度展示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构建由网站、微信、微博、数字图书馆、手机APP等组成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展馆资讯以及活动。截至2014年11月底,钱馆微信累积访问量106.5万次,粉丝数达6300余人,推送图文总数213条,关键字回复总数10897条,接收消息总数10739条;微博被累积点击查看达160余万次,共发布有效资讯397余条,活跃粉丝近4000人。针对官方新媒体粉丝群体特点,钱馆在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过程中群体积极推送相关教育资讯及馆内青少年实践课程菜单,并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如“航天词典”、“钱馆好童声”等。“航天词典”通过互动答题方式,活动期间日均互动粉丝量高达50余条,持续互动粉丝人数达到200余人。“钱馆好童声”以招募遴选青少年讲解员录制展厅导览解说词为内容,活动一经推出,短短2个月时间共收到来自上海各区县400多人次报名。
五是科学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在学校支持下,钱馆成立了学校文科特色基地——钱学森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已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项,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00万元。先后在2013年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了“全国人物类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研讨会”,在2014年召开了“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等专业学术会议。
第三篇:
上海高校博物馆开展评估的探索
张 凯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夯实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决定实施《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2014-2016三年计划》,启动了首次面向上海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工作,评估分成了高校博物馆评估和建设项目评估两大部分。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市教委委托的“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的承担单位,全程参与了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过程。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背景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领域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关注如何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的效益。其次是2008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开始的公共博物馆评估的启示。评估工作既是主管部门的管理创新和探索,也对博物馆业务规范化和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高校博物馆自身发展也需要评估的推动。迄今为止,全国400多家高校博物馆中只有三家被评为等级博物馆。这既反映了高校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实际处境,也有博物馆评估中指标体系不切合高校博物馆实际情况的原因。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处在事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分类管理,推动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有序发展。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指标体系、程序与主要特点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引导各高校充分重视高校博物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高校博物馆作为 “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基本定位,改善上海高校博物馆基础条件,提高专业化建设管理运行水平;引导高校博物馆服务高校内涵建设,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展示和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引导高校博物馆切实履行公共文化设施职能,增强上海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成为上海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指标体系和等级
本次上海高校博物馆定级评估指标是在参考公共博物馆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做了筛选和精简,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4个考察点。其中基础条件和综合管理4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软硬件情况、管理能力及运行状况等方面的考察评估,包括场馆设施、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内容;学科服务与科学研究3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学术科研能力及对相关学科建设方面转化促进能力的考察评估,包括教学辅助、科研服务、学术活动、研究成果等;展览教育与社会服务30分,重在对高校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内容及形式、教育活动项目、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内容的考察评估。
评审专家对照《综合评估指标》,针对高校博物馆目前实际建设管理运行情况进行逐项打分,总分为100分。所有专家打分的加总平均分为该高校博物馆的得分,根据各馆得分高低确定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排名并定级。原则上,平均分在27-60之间的,为“达标博物馆”,平均分达到60以上的,为“特色博物馆”。建设周期完成后,对验收评估优秀的博物馆命名“示范博物馆”,并努力使若干高校示范博物馆跻身国内等级博物馆行列。
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本次评审由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处负责组织实施。评审分两组共聘请10位上海市范围内的公共博物馆、部属及市属高校、宣传教育系统等单位具有一定专业水平或高等教育科研管理经验的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每组专家组均包括3位公共博物馆专家和2位高教管理专家。评审专家需对全部参评高校博物馆进行评估定级(打分并排序)和内涵建设项目评审。
本次评审分为实地考核、负责人汇报、综合评议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程序为:
实地考核:专家组查看资料、参观场馆等,对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打分;负责人汇报: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全面汇报博物馆申报项目筹备情况;综合评议:专家组提问答辩、讨论评议。
在综合评议后,评审小组将汇总整理各位专家的评分表和排序结果,并将专家意见反馈至各高校博物馆。同时,评审小组将博物馆评估定级建议名单和内涵建设项目立项建议名单上报市教委,由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各方因素后最终确定。
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和建议,经市教委审核,最终同意13家高校博物馆成为达标博物馆,占全部申请评审博物馆的100%。而在内涵建设项目方面,共同意在12家高校博物馆立项支持25项建设项目,总经费986.5万元。
本次评估的特点
(1)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为中心,设置了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的九条达标项。为了进一步规范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本次评估指标制定过程中,参照国家关于民营博物馆创建标准和上海高校博物馆现状,注重博物馆基本职能的发挥,制定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新加盟场馆的标准,即今后新建设并申请加入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以及参与上海市有关高校博物馆建设项目申请所需具备的9项基本条件,在100分的分值中占27分。这些指标涉及场所、组织机构、馆长和队伍、藏品、经费、开放时间和参观人数、科研水平、展览和志愿者等博物馆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2)评估指标相对简洁,部分指标选取了平均值,突出了高校博物馆的特点。相对于公共博物馆评估中几百个考察点、满分1000分的庞大指标体系,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在保留了对博物馆基础功能衡量指标的同时,大大简化了工作量。同时,考虑到评估对象规模大小不等、水平参差不齐,为平等起见,部分数量指标设计了单位均值。如人均办馆经费,年开放时间和年均参观人数相对应,人均科研成果等。最后,本次评估指标体系中特别注重高校博物馆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支撑与贡献情况。在100分的总分中,衡量高校博物馆的教学科研服务与科学研究水平的分值占了30分,其中通识教育服务能力和专业教育服务能力分别占了8分和7分(这两项在公共博物馆中是没有考核的)。
(3)把评估和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申报结合起来。因为是首次评估,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评估还围绕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条件,提出了引导性的建设领域,涉及五大领域的建设任务共包括9类项目,主要包括:基本陈列改造、专题展览、通识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学和科研实践基地、库房建设与藏品管理、藏品研究、期刊与著作出版、数字博物馆等。原则上要求申报这些内涵建设项目的博物馆必须首先达到27分的达标分值,然后才可以申报建设项目和经费支持。从而使得单纯的经费项目申请和高校博物馆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的可持续性。
对2014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的思考
在这次上海高校评估中,我们提出了应该明确高校博物馆作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的基本定位。换句话说,高校博物馆首先应该成为博物馆,要按照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基本功能来审视自身。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高校博物馆才能承担起服务高校教学科研,进而服务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依托高校博物馆的评估和绩效评价,首先是对高校博物馆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对其发挥博物馆基本功能所必须的软硬件资源给予规范。其次,是希望通过持续性的评估引导,促使高校博物馆注重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和特色方向,减少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短期行为。再次,针对博物馆内涵建设的评估,可以逐步总结提炼高校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新一轮评估中给予指导。最后,通过逐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促使高校博物馆分类发展,形成特色。
国家文物局近年来结合博物馆评级也已经出台了比较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化指标体系。但高校博物馆因为管理体制问题,无法进入这一评估体系中,而且其中的有些指标也并不适合高校博物馆。因此,不少专家和学者都提出,要“探索对不同类型博物馆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办法,分步实施到位。”上海2014年的高校博物馆评估只是一种尝试,希望能为各地开展高校博物馆绩效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如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设立专门的高校博物馆发展与评估中心。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高校博物馆优秀评比,设立有关发展基金,鼓励优秀的高校博物馆对接国家等级博物馆评估。
附录1:《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评估指标(2014试行)》(简版)
附录2: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九条达标项
附录1:《上海高校博物馆综合评估指标(2014试行)》
(简版)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考察点 |
1.基础条件与综合管理 (40分) | 1.1 场馆设施(11分) |
|
1.2 管理体制(10分) |
| |
1.3 藏品管理(8分) |
| |
1.4 经费保障(5分) | 有固定的博物馆运行经费(指由学校及上级部门直接下拨,不含人员、水电物业等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 | |
1.5 公共服务(6分) |
| |
2.教学科研服务与科学研究 (30分) | 2.1 通识教育服务能力(8分) |
|
2.2 专业教育服务能力(7分) |
| |
2.3 科研能力(15分) |
| |
3.展览教育与社会服务 (30分) | 3.1 陈列展览(10分) |
|
3.2 博物馆讲解(10分) |
| |
3.3 教育基地和项目(10分) |
|
附录2:上海高校博物馆建设九条达标项
1. 具有固定的办馆场所,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米;并设置专用的展厅(室),面积不低于200平米,展厅适宜对公众开放。
2. 是独立运行的组织机构,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3. 具有符合条件的专(兼)职馆长,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与办馆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
4. 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构成展览体系的1000件(套)以上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
5. 有固定的博物馆运行经费(指由学校及上级部门直接下拨,不含人员、水电物业等的业务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
6. 博物馆每年向社会公众开放8个月以上,近三年年均参观人数1万人及以上。
7. 本馆人员近三年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教材等标志性成果。
8. 有一个主题鲜明,体现博物馆宗旨与定位,彰显特色的基本陈列。
9. 已建立讲解志愿者队伍,并有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学森
今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
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靠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靠。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50年前的10月里,科学家钱学森历经磨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归国50年里,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记者有幸先睹了今天下午在上海图书馆揭幕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图片展”,强烈感受到这位科学大师的朴素情怀和人格魅力。
在这次图片展中,许多内容反映了钱学森潜心科学、孜孜探索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人生轨迹,而有些首次展示的图片,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科学大师“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
奖金转赠委托书
1995年1月,钱学森荣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获得了100万元港币奖金。获奖后,钱学森委托秘书起草了转赠书,将所有奖金捐献给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用于沙产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原来,钱学森志在强国,心在富民,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沙、草产业理论。为促进沙、草产业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钱学森带头捐资,中国科协的有关学术团体设立了促进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早在1958年,时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的钱学森发现班上很多学生因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遂将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文版)所获的1000多元稿费捐出,资助贫困生购买学习用具。
旧皮包相随多年
钱学森埋头于事业,对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一只相随多年的旧皮包磨得发白,有好几处脱线了,他让人缝好后继续使用。
1960年,钱学森入住一套旧居,直至现在,沙发、床等家具一直没换。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所得到的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和繁荣的社会主义大厦。而他,仍住在40多年前的老房子里不断地学习,紧紧地跟上党的前进步伐,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常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
从不少图片中人们发现,回国后的几十年里,不论是工作,还是休闲,钱学森经常穿着蓝色卡其上装、军便裤。钱老艰苦朴素的品质从他的衣着也可见一斑。
处事“七不准则”
作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常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邀请,他很早自订了处事“七不准则”: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非专业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上任何名人录。他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颁奖仪式讲话中,他十分平静地说自己并不激动,“因为我这一辈子已经有了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我的导师冯·卡门对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第二次是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第三次是得知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以及钱学森作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有了这三次激动,我今天倒不怎么激动了。”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对“金钱、物质、荣誉”等人生观的诠释。
[新民晚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图片展先睹记
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马德秀
各位专家、同志们、同学们: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圆满成功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纪念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0年前,钱老历尽艰辛,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科研事业。他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组建航天科技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建立了我国航天事业,使中华民族一跃成为拥有火箭、卫星的航天大国。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又给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老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大师,也是一位具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科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达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高度统一;在思想意识方面达到了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高度统一;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达到了认识改造自然和深刻揭示社会的高度统一”。他是全体交大人的骄傲,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刚才,各位专家、同志们都讲了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教益和启示。从交大党委角度出发,我们纪念钱老归国50周年,着重是继承、发扬钱老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四种精神:
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钱老赤诚忠贞的爱国精神。钱老在交大求学期间,逐步形成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人生价值观,将炽热的爱国热情融入到学习中。他专业成绩出众,1934年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还遍阅图书馆内所藏机械、力学方面的书籍,并发表了两篇有关航空和火箭的论文。早年旅美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关心着祖国,时刻准备回国服务。他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1955年回国后,他以自己的具体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与忠诚,这就是钱老爱国主义情怀的突出写照。青年学子要以钱老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使命,以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作为人生价值目标,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时刻为服务祖国、奉献社会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要学习钱老鞠躬尽瘁、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老就积极参与制定新中国的第一个远大计划––“十二年科学规划”,并担任综合组组长。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以渊博学识和战略眼光,站在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钱老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总是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1964年,他主持制定“八年四弹规划”,1965年又主持制定了“三星规划”,明确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技术发展的方向,这些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航天大国的地位。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抓总的重任,还经常亲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竭尽心智,无私奉献。
晚年退居二线后,钱老仍心系祖国与人民,运用系统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经济、生态等领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宏观研究。特别是在90岁高龄的情况下,又提出了科学和政治结合的概念,再次提出了现代科学理论思想,这一理论不光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等,而是十一个大部门、三个层次的体系。钱老对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被誉为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钱老曾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在钱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理应承担更大的重任,扎实工作,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十一五规划建设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我们要学习钱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钱老在交大求学期间,就秉承着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受到师生称道。至今,校园里还盛传钱老当年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钱老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标准,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关键时刻深入第一线指导研制、试验工作,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钱老的求真精神和工作作风在航天界一直传为佳话,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至今许多老专家仍记忆犹新。
在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传统,以钱老的求真精神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倡导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钱老的求真精神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激情,发扬光大百年学府的优良学风。
第四、我们要学习钱老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钱老曾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早年在科研工作中,钱老就总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艰苦探索,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观点。成为著名科学家之后,他仍不断进取,参阅过35,000多册书籍,15,000多册期刊,亲自剪贴了近20,000份剪报,与他人通信多达10,000余封。晚年,钱老运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融会贯通,提出了综合集成法思想,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钱老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杰出成就是创新精神最好的实践。
钱老还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此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关键。今年7月29日,当家宝总理亲切看望他时,钱学长坦诚向总理建言,国家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的这番话给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也促使我们对现有教育与科研体制反思,探索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与科研体制。
钱老是我国现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具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交大培养的数以万计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他始终情系母校发展建设,2001年12月11日,在九十寿辰之际还寄语母校:“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一流大学”。这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信心。
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一五”建设的伟大蓝图中,交大全校师生一定将抓住历史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和发扬交大建校110年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请涂将军、永刚代交大师生向钱老问好,致以崇高的敬意并祝钱老健康长寿!
谢谢大家!
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2005年10月24日
尊敬的涂将军、朱部长、翁书记、邵书记,
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工程圆满成功之际,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科教党委、上海交大、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五十周年图片展”今天隆重开幕了。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参加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钱学森同志是上海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1929年,他怀着科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我校机械工程系。求学期间,他潜心攻研,遍览了校内关于航空理论和火箭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发表了两篇关于探讨火箭和飞艇发展前景的论文,以一流的学业和人品,赢得了师生的尊敬。钱老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大师,也是一位具有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科学家。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钱老在应用力学、空气动力学和航空工程、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就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为世瞩目。1955年,他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热爱,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并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科研事业,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老的成就和风范,是上海交大母校及全校师生的骄傲;他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成就与崇高品德是中华民族的高贵财富,更是交通大学巨大的无形资产。
钱老从交大开始科学研究的道路;学有所成后,他又给予了母校无私的回报。50年来,他不仅多次回母校参观,与师生座谈;还长期与学校有关领导和教师保持书信往来,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最近,中央决定把国家级的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上海交大,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根据中央精神,交大将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钱老文献实物最完全、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老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的展览。一副副珍贵的图片,将钱老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既是纪念50年来钱学森同志对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上海交大师生,乃至上海青少年展开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的一次极好机会。
在此,我衷心祝愿图片展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图片展在上图开幕

市民参观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图片展
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教党委、上海交大、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纪念“航天之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图片展,昨天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此次展览为期五天,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利用图片资料,集中展示钱学森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及勇于开拓、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属首次公开展出。图片展将在本市大中小学巡展。
另悉,中央批准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该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功能定位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摘自《解放日报》
经中央批准并将成为爱国主义示范基地
今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记者昨天获悉,中央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又讯 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教党委、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举办的纪念“航天之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图片展昨天在上海图书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为期五天,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集中展示了钱学森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及勇于开拓、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一些珍贵
文献资料属首次公开展出。据悉,图片展还将在本市大中小学巡展。
摘自《文汇报》
由市委宣传部、市科教党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纪念“航天之父”钱学森归国50周年图片展,昨天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帷幕,钱老的秘书涂元季将军和钱老之子钱永刚教授出席了开幕式。
据悉,为期5天的图片展在上图展出结束后,还将在本市大中小学巡展。
[新民晚报]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 图片展“周游”申城
2005年12月26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学术活动中心,钱学森归国50周年纪念会暨钱学森精神研究会成立仪式在一片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系列活动,既是为了纪念钱学森为祖国人民做出的贡献,也是为了鼓励交大学子向钱学森前辈学习、以他为榜样激励自己朝目标一步步的迈进。昨晚的纪念会也是对本次系列活动的一个总结。
到场的嘉宾有钱学森档案馆副主任姜玉平博士、校团委副书记王震老师等。会上,姜玉平博士为大家致辞,对钱学森精神研究会的成立表示了祝贺,并为大家讲述了钱学森生活中的一些故事。王震老师也在会上作了讲话,肯定了此次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系列活动的深刻含义与深远影响,对钱学森精神的学习不仅表达了交大人对钱老的敬重之情,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钱学森精神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姜玉平博士和王震老师还一同为钱学森精神研究会的成立揭牌。
晚会上,相声协会的相声《卧佛卦社》和玛纳卡剧社的话剧《钱学森》,也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晚会的结束标志着纪念钱学森归国50周年的系列活动暂告一个段落,但今后的工作却远没有结束,我们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研究钱学森的生平到研究他的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向我们最终目标––凝练出属于交大人的、具有交大人特色的精神面貌和独特风采不断迈进。
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长90寿辰的日子,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钱老渡过难忘的大学本科寒窗岁月的母校,近日来始终沉浸在庆祝钱老90寿辰的热烈气氛中。
为庆祝钱老90寿辰,上海交大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的 "庆祝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长90寿辰学术报告--《展望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专题系列"尤其引人注目,不仅有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教授,结合交大办学传统、育人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努力把上海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主题演讲,还有"两弹一星"功勋王希季院士、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怀国模中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总指挥龙乐豪研究员分别作的"展望21世纪航天科技发展趋势"、"展望21世纪国防科技发展的动态"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成就与展望"的专题学术报告,以及特邀跟随钱学森学长20多年的秘书涂元济教授所作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及人格魅力"的报告等。
上海交大从12月9日起还举办了从钱学森的精神品格看交大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发展战略咨询研讨会";组织交大学生学习钱学森崇尚科学、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高尚品格的征文、演讲、诗歌吟诵活动;举办"民族英雄、科界楷模--钱学森学长事迹展";举行"以科学精神点亮我们的理想与信念--第六届交大人节"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包括学生科技成果巡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师生文艺经典节目出校园、企业与校园的文化对话、社团文化巡礼、"京派与海派的文化之旅"大型研讨会、舰船知识竞赛和船模竞赛、汽车车型设计大赛以及科幻作品创作大赛、网络辩论赛等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100余项,历时将一个月。
12月11日是我校1934届校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老学长95周岁华诞。带着全校师生美好的祝愿,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老校长谢绳武、党委副书记潘敏等一行于12月9日专程赴京看望了钱学森学长,并衷心祝愿钱老健康长寿。


12月9日下午三时,当校领导一行走进钱老的房间时,钱学森学长早已端坐在床上,精神矍铄,笑容满面,一一和校领导握手致意。马德秀书记代表学校向钱老亲切问候,转达了全校师生对他老人家的想念与祝福。马书记说:“钱老,我们代表学校全体师生衷心祝您健康长寿,我们大家时刻铭记着您对国家、社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母校以您为豪。今年母校度过了110周年华诞,广大师生员工在您的思想与精神的感召下,正在努力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钱老听后连连表示感谢。随后,马书记,张校长,谢校长分别向钱老送上了母校祝贺其95岁华诞的礼物。分别是由我校海派文化研究所画家吴一平所画的国画《高山仰止》,象征钱老的科学思想和爱国精神与崇高风范如高山行云般为世人所敬仰;还有我校1947届校友陈以鸿学长撰并书写的一幅篆体对联“学术文章共屈指、森林树木悉罗胸”体现了钱老卓越的科学思想、学术贡献以及他时刻将对国家人民的热爱之情深藏于心的精神品格。当马书记等将画与字所表达的意思说给钱老听后,钱学长谦虚并微笑着连连说:“谢谢交大,不敢当,不敢当。”校领导同时还准备了一盆生机盎然,花蕾丰实饱满的绿茶花献给了钱老,这也体现了钱老清新,高洁,虚怀若谷的人格风范。
钱学森学长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在交大读书毕业后,得到了学费,然后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书,再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后来回国,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了大家给予的这么多荣誉……我在交大读书时,在校园里就有很多茶花……交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譬如说江泽民同志等,他经常来看我……”房间里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教授还端出一盒巧克力请交大客人分别品尝。大家同样也祝她老人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看望钱老结束后,校领导还与钱老家属等一起座谈,大家就学校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和举办一系列钱老95岁华诞活动,以及上海交大出版社等出版的一批钱老的手稿、著作和研究文集进行了交流。
钱学森学长是上海交大的骄傲与自豪,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这个时代宝贵的财富。衷心祝愿钱学森学长健康长寿。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首发式昨天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及上海系统工程学会发起举办的钱学森95华诞纪念活动昨天拉开帷幕,将举办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讨会、钱学森先进事迹图片展等一系列活动。
2006年12月09日 文汇报
“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开幕式暨钱学森系列学术著作首发式”于12月8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上海交大老校长谢绳武、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潘敏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出席了两个仪式的活动。



钱学森是上海交大的杰出校友,生于1911年12月11日。1934年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获得航空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并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诸多领域颇有建树,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为庆祝钱老95华诞,弘扬钱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思想,上海交大特举办了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科学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综合集成方法、产业革命新论、五观世界”等六大部分组成的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并组织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创建系统学》、《钱学森系统科学研究》、《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社会智能科学》、《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上海交大老校长谢绳武在仪式上讲了话。他指出,钱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德高望重的战略科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他的研究涉及广泛的领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独特贡献。钱老超前的战略思维与科技发展构想,已在我国重大科技工程开发和科技政策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央决定在上海交大建设钱学森图书馆,体现了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一贯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和宣传钱老的科学思想和科技创新精神,对于上海交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加速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学科设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永刚教授在会上代表钱学森本人向上海交大的有关部门赠送了钱学森亲笔签名的《水动力学讲义手稿》一书。与会的领导和嘉宾共同为文献图片展剪彩,并向上海图书馆、上海理工大学、南洋模范中学、徐汇区图书馆和上海交大有关部门代表赠送了钱学森系列学术著作。
出席此次两个仪式活动的还有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何友声院士、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沈为平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于景元研究员、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上校等。
2007上海书展于8月15日上午10点在上海世贸商城隆重开幕。继鲁迅展、巴金展之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风采展作为今年书展的主题展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
此次展览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内容分为“爱国典范、赤子情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潜心科学、孜孜探索”三个部分,依次介绍钱学森在国内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与成就,钱学森对待金钱、物质、地位和荣誉的态度,钱学森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与创新。展览利用现已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和实物,集中展示钱学森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以及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钱学森专门为本次书展题写了“读书”二字。展厅内定时循环播放专题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在钱学森的学术助手涂将军、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与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上海市副市长杨定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禺页等领导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风采展。涂元季将军应邀作了题为《钱学森书信与他的精神世界》的精彩报告,并且详细而风趣回答了读者的提问。
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将有利于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和精神风范。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两弹元勋”钱学森的主题展在上海书展上隆重推出,已经96岁高龄的钱老还特地为本届书展题写了“读书”二字。昨天,在书展现场,曾担任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先生,以自己与钱老相处多年的经历,给听众讲述“钱学森书信与他的精神世界”。
涂先生说,对于学术论文的联合署名问题,钱学森多次强调“科学论文署名应该是干实活的人”。他曾经在书信中给沈大德、吴廷嘉的论文提过修改意见,但不同意把自己列为作者。当得知最终的论文《用系统科学方法使历史科学定量化》还是把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时,他感慨道:在中国要想不按资论辈真难啊。
身为知名学者,但钱学森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1964年,新疆建设兵团农学院的一位年轻人郝天护,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新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的一个方程式推导有误。钱学森收到信后,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处,并推荐郝天护把文章发表在《力学学报》。郝天护先生如今是东华大学的一名教授,昨天也列席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结束后,每个与会者都得到了精美的标签,上面写着钱学森的箴言,如“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等。昨天的报告会也吸引了许多交大学生参加,他们表示,钱老的科研态度和人格风范是自己学习的楷模。
《新民晚报》 2007.8.16 A5

8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看望这位96岁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新华社资料图片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
“按中国传统,中午大家在家吃长寿面,身边的工作人员再给老人拜个寿,也算做寿了。”
今天,是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96岁生日。钱学森儿子钱永刚这样介绍:“老人家朴素惯了,因而96周岁生日就不安排任何庆贺活动了。老人目前在家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还在床上看点东西……”
钱老的学术助手涂元季教授对记者说:“钱老身体还好,只是今年伤风感冒过。要和他说些细微末节的事情,他可能记不得,但大事不糊涂。”因此,一听说昨天举办“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钱老特意嘱咐涂元季冒雪到会上转达谢意,同时也代表他表个态———“向我学习,我不敢当。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思想,而是一件关系国家长远的大事,所以我希望这个会能开好。”
其言铮铮,还是那位在美国人眼中“可抵3至5个师”的重要人物,还是那位在中国人眼中赤子情怀的人民科学家。
“您意如何”
“我从未想过,当时已经那么有名的钱老竟然亲笔给我回信,还满满当当写了三页纸。”
43年前,现为东华大学教授的郝天护只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学院的普通青年,而彼时钱学森已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初生牛犊。郝天护致信钱学森,指出“钱所长”新近发表论文中的一个方程式推导有误。未料,一个月后钱学森回信:“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也可见您是很能钻研的一位青年。科学文章中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所以我认为,您应该把您的意见写成一篇几百字的短文,投《力学学报》刊登,帮助大家。您认为怎样?”
如此坦荡,如此关爱。“他的炽热回信对我的一生起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使我在艰难条件下也坚韧地崇尚科学矢志不移。”今已白发苍苍的郝天护动情回忆。
而郝天护珍藏的这封信,只是钱老近半个世纪以来写给千余人和单位的数千封亲笔信中的一封。涂元季说,从这许多信中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钱学森”,感受到“一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难忘“这位如此温暖的师者”:1986年,还是“小八拉子”的她向有关部门提出发展生物芯片的建议,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苦恼之时正是钱学森来信鼓励。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铭记:1984年,当时还是《内蒙古日报》科学副刊编辑的他鼓起勇气给钱学森写了一封约稿信,半个月后即收到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担任内蒙古人才科学研究所长后,他将作品《实用人才学》寄给钱老,又收回信一封,不但坦诚指出人才能否合理流动,光靠经济体制改革不行,必须要有好机制,还在文末谦虚写道“您意如何”。
但同时,钱学森也写过“尖利”的信:“我对经济学只是个小学生,怎能滥竽充数,混迹于学术顾问委员会之中?学术是个严肃的问题,我决不应败坏学风呀!所以退回聘书,请谅!”这是他对一家出版社诚聘他为中国市场出版公司顾问的回信。生怕别人不按他的意见办,他还将聘书中“钱学森”三个字用红笔画了个大“×”。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严谨治学,虚怀若谷。在昨日研讨会上,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带的博士生、现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说:“在美国跟钱老学习时,他常常邀请我们去他家里一起讨论问题,学术交流很平等,实事求是。钱老从来不以培养了多少名研究生、得了多少奖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成就。”
因此,也才有了文章开头这位96岁老人的“不敢当”。
艺术的科学生
“钱老关于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思想,从他本人走过的道路来说,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从理工结合到文理相通,即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涂元季告诉记者,1991年钱老在写给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的信中,对一百多年来的理工科教育作了高度概括。
钱学森在信中这样写道:回顾一百多年来科技高等教育的历史,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了正式的工程师教育,即培养有科学基础的工程师,麻省理工学院是典型,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很成功;但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需要更高的基础科学知识,进行新技术开发的工程人员要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两个方面的能力,由此出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模式,重点是培养科学人才,现在已经在全世界推广;但是为了迎接21世纪中国建设的需要,有必要考虑在麻省理工学院时代和加州理工学院时代之后,再开创一个高等教育的新时代,那就是培养科学技术的帅才的时代,不但理工要结合,而且要理工文相结合。
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一点,在今年8月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也很有信心地强调:“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这一点,相较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开创共和国航天事业,是不为人熟知的,却是他个人成长足迹始终在印证的。钱老说:“我的父亲从小培养我多方面的能力,他让我学的是理科,但一到寒暑假,就送我去学文学、历史、绘画、音乐,培养我在艺术方面的能力。我认为,这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帮助我打开了科学创新的思路。昨天我还对涂秘书说,你不要老是宣传我的科学成就,我要是光懂点科学也做不成什么大成就。”
的确。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中时,他酷爱文艺,师从国画大师高希尧;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时,学过钢琴和管弦乐的他是管乐队的一员;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他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外,还提交了几张艺术摄影作品,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而他与中国声乐教育家蒋英的结合,更是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一位献身科学,一位从事艺术;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今年夏天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讲坛”上,从事新闻工作56年的报业前辈范敬宜说了一段他“一直牢记在心”的话:“记得1991年国家给钱学森授勋的时候,他讲了一番话,大意是:我今天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获得这样一点成绩,应该归功于我的夫人蒋英。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擅长花腔女高音。钱学森说,是她给了我诗情画意,使我懂得了人生,使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和死心眼。”
知道吗?今年,正是钱学森与爱妻在沪结婚60周年。
从上海“出发”
很明显,上海记忆,渗透于钱老的96年生活点滴。
生于上海,结婚于上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上海黄浦江码头赴美留学,“甚至他从事火箭等航天活动的起点也在上海。”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馆长姜玉平说。
姜玉平研究发现:钱学森的航空航天之路并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始于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而是“他在从交大毕业到出国留学这段时间内,就已发表了两篇关于航空、火箭的论文”。《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一文讨论了飞艇的改进途径与未来发展前景;《火箭》一文则介绍了火箭的原理、性能、用途与构造。“尤其是后者”,姜玉平说,“它所彰显出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开拓创新精神塑造了作者的学术风格,影响了他后来的科学道路。尽管钱学森当时看到的火箭还只是节日里燃放的焰火火箭,但他却看出这个事物的发展前景,说‘这个小玩意是征服空间、征服宇宙的开端’。”
其实,1929年以全校前三名的成绩考取交大时,钱学森专攻的是铁道机械。何以另起炉灶?姜玉平认为:“在交大求学的钱学森参加过爱国学生组织的游行运动,又在‘一二·八’事件中目睹日寇轰炸机给上海造成的惨重损失,认识到空中力量将是决定一国军事力量强弱的关键,于是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结合,利用富余时间研读航空科学。”
1934年,钱学森考取航空工程专业的庚款留美生。1935年8月赴美前夕,同学亲友留言相赠:“学森兄,祖国待君”;“森弟,他日学成归来,于祖国防空政策自必有伟大之贡献”;“将来学成归国后于吾国航空事业自必有所建设也”……
黄浦江码头,汽笛长鸣。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从衣袋掏出一张纸条,塞到儿子手里,说:“这是父亲送给你的礼物。”
打开纸条,上书:“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
———学者风范素养成。
钱学森的话
·爱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风骨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治学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至195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求学任教。1955年,在他的长期抗议和祖国外交斗争的巨大压力下,他冲破美国当局重重阻力回国,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解放日报》 2007.12.11 第5版
今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96岁华诞。钱学森不仅为共和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晚年还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并就相关问题多次建言。科技日报连续两天推出记者采写的文章《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重读钱学森(上篇)、科学与艺术是如何联姻的——重读钱学森(下篇)》,介绍钱学森求学、工作、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断和他所倡导的教育、科技创新理念,以飨读者。
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重读钱学森(上)
“您讲的话我都记住了。”
今年8月3日,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家里,温家宝总理握住钱老的手,深切地说。早在两年前,年迈卧床的钱学森在温总理看望他的时候,提出要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问题,培养途径是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
“我每到一个学校,都和老师、同学们讲,学校和科研院所都很重视这个观点,都朝这个方向努力……您这次讲得比上次又要深一些。我们要超过发达国家,就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只要坚持下去,一年看不出效果,几年后总会有效果。”临走前,温家宝话语坦率而坚定。
对于钱学森,人们熟知的多是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开创共和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感人经历和重大贡献,而钱老晚年特别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却鲜为人知。
重拾钱学森求学片断,人们不难发现,他的成长足迹恰好印证了他倡导的理念。这对我们的科技教育事业至今仍大有裨益……
“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1923年至1929年,是钱学森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校位于北京城的宣武区,南邻的陶然亭则是一片荒野,但这段求学经历却让他终身铭记一生受用。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人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六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
钱学森入中学时,校长是著名进步教育家林励儒(注:曾任新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当时,林砺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学校形成的考试风气与今天迥然不同:临考前从不紧张备考,绝不因明天要考试而加班加点背诵课本。“大家重在理解不在记忆。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
那是一段令钱学森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
对于这段启蒙教育,钱学森十分怀念: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用古汉语自编讲义,把道理讲得很透,常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这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矿物硬度有十度,为了加深记忆,博物老师教给学生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滑就是滑石,膏是石膏,方是方解石,莹是萤石,磷是磷石,刚是刚玉)。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当时,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只要跟实验室管理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进出自由。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并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学生饱览各种课外书籍。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到高中二年级就已开设第二外语,钱学森当时除学英语外,选修了德语,外语讲究情景教学,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
1991年钱学森在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颁奖大会上讲话时回忆说:“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在理科,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脑子一下开了窍转眼,时光已淌过七个春秋。
在这期间,钱学森顺利地完成了上海交大、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钱学森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的敏捷思维和智慧,顿时给冯·卡门以深刻的印象。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好点子)。有人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有没有创新,首先取决于你有没有goodidea。所以,钱学森后来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让人大开眼界。
钱学森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老师鼓励他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钱学森经常到物理系去听课,了解物理学的前沿,如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当时连原子弹都提到了;他还到生物系去听摩根讲遗传学;听化学系系主任L·鲍林(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讲结构化学,这些大师对航空系的学生去听课,毫不排斥,后来还成为好朋友。
学校给学者、教授,也给年轻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师生辩论,很平常。
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报告工作,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认为钱学森讲错了,拍桌子瞪眼,斥责他胡闹。钱学森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老师发脾气,就不吵了,等气消了再说,于是告别了。但这位科学家是崇尚真理的,把钱学森轰走后,想想自己不对,第二天跑到工作的房间,立正,还稍微带点鞠躬的样子,对钱学森说:“昨天下午,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
还有一次,钱学森参加学术讨论,讲完工作后,一个老头提了意见,钱学森一句话就顶回去了。老头坐下了。会后,导师对钱学森哈哈大笑:“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导师说,这是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又说,你那句话回答的好极了。
当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弥漫着创新的学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据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也许正是学校里这种创新气氛成就了他随后发明创造的伟大事业。
“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钱学森回到祖国后,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带领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现在钱学森虽年事已高,但仍密切关注着我国的科技事业。近年来,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此,他深刻反思现行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
一位华裔教授跟他谈到,在中国,父母总关注孩子“考得如何”,而在美国,父母却总是问,“你在班里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后者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注重智能培养。
这让他深感忧虑。在他的中学时代,大家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了,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放在今天,这绝对是条新闻。
在钱学森看来,中国的学校,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
钱学森读大学时,研究应用力学,也就是说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数学系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这些应用数学家。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各贴海报讲座,结果是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
“今天的大学,能做到这样吗?大家见面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怎样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年轻人与老师的观点不一样,就非常难办了,老师甚至不会让学生毕业。”
钱学森现已96岁高龄,他经常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科学与艺术是如何联姻的——重读钱学森(下)
钱学森,人们常常把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与他联系在一起。其实,对科学大师而言,常人看来与科学完全不搭界的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却是如影相随地常伴左右,成了他的终身爱好且有较高造诣,只不过鲜为人知而已。
科学和艺术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就了钱学森的事业、生活和人格……
酷爱文艺的理工生
钱学森对文艺的热爱得益于他从小受到的早期教育。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学教育学,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让他学理工科,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他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学森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对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有极大兴趣。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中时虽读理科,但也学习绘画,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舜。大学期间,他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管乐队,吹小号。
1930年暑假,钱学森在家养病时,到书店买了一本匈牙利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写艺术史的书,他不曾想对艺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他,对这一理论发生了莫大兴趣。接着他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学史,当然,也读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交大毕业前夕,他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音乐和音乐的内容》一文,讲的是如何欣赏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作品。
“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钱学森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和艺术家聊出搞火箭的想法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之外,还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参加这个协会,是他的同窗好友F·马林纳介绍的。马林纳除了研究航空和火箭,还是一个抽象派画家。钱学森给协会写了一篇讲艺术的论文,提交了几张艺术摄影作品就被吸收为会员。
在这个协会里既有西装革履的科学家,又有留着长发、不修边幅的艺术家。数十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钱学森感慨万千:“我们当时搞火箭时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谈时产生的。”
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也很鼓励他“不务正业”,听说他爱好绘画、音乐、摄影等,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协会吸收为会员,非常高兴,说这些才华很重要,在这方面钱学森比他强。
女高音的歌声让“火箭迷”豁然开朗然而,堪称科学和艺术完美联姻的则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
因为父辈为世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青梅竹马,都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1937年,蒋英考进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开始了在欧洲学习音乐的漫长旅程。而此时的钱学森,则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分别十年后,1947年,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也一直伴随他们回国。
每当蒋英忆及往事,仍回味无穷:“那个时候,我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音乐作品。因此,我们常常一起去听音乐,看美展。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也喜欢……”即使在美国整整5年的软禁生活里,钱学森吹竖笛,蒋英弹吉他,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遣孤独和烦闷。
回国后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要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把熟识的科技人员邀去欣赏。
一个献身科学,一个从事艺术,双方并没有因在各自不同领域而“隔江相望”,反而互相促进、共同启发,堪称天作之合。
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时,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老总是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
1991年10月16日,钱老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集大成得智慧
2005年建军节前夕,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并向他简单介绍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情况。
“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钱学森思维敏捷地说。
“好哇,我就是想听您的意见。”温总理亲切地说。
钱老接着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您讲的很重要。”温家宝频频点头,接过话茬,“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
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曾撰文介绍,钱老爱好广泛,平日常去参观书画展,对国画艺术有自己的见解。他还对书法、诗词、音乐认识颇深,除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外,也喜欢中国佛教仪式和宫廷礼仪等古典音乐,引用诗词更是信手拈来。
“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钱学森深有感触。
他举例说,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钟情哲学、艺术,每天拉小提琴,还弹得一手好钢琴;为原子弹氢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汪德熙也是一位钢琴家;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还写得一手好诗,竺可桢、苏步青、李四光、高士其、李政道等人都不仅有广博的科学知识,还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古今中外的大师级人物,概莫能外。
其实,近几十年来,钱老一直提倡“大成智慧学”的观念,即集大成,得智慧,他借鉴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性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事物的“质”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钱学森十分重视人们“性智”的培养。他曾支持在北京工学院建工业设计学院,创办《设计》杂志和创建工业设计协会,给杭州《艺术科技》编辑部写信,支持他们搞艺术科学和舞台美术等研究,还支持“红学”研究人员利用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研究《红楼梦》,这些都是科学与文艺结合的工作。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也就是说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激活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和严谨的科学实验验证,这就是科学家的逻辑思维了。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而终于逻辑思维。
他一再强调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因为创新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灵魂。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钱学森成功的事业和完美的婚姻,正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好佐证。
《科技日报》2007.12.10
2008年1月6日,在国际航天界颇负盛名的《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年度人物,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钱学森因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当选。
《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认为2007年世界航空航天领域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证明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太空第三强国。2007年1月11日,中国发射了一枚陆基弹道导弹,在距离地球表面865公里的太空,摧毁了老化退役的“风云一号丙”气象卫星。这次反卫星试验表明中国掌握了先进的探测、跟踪和轨道精确制导技术,打破了俄美两国的垄断。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一个向月球发射探测器的发展中国家,在遥感勘测、轨道跟踪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为所有这些成就奠定坚实基础的人正是现年97岁的钱学森。《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说:我们选择钱学森为2007年年度人物,并不是因为他直接参与指导了这些项目,而是因为他在中国航天科学与航天工业的创建中扮演了领袖角色。1956年当钱学森从一片空白开始打造中国的航天事业时,中国的科学家对火箭推进技术几乎一无所知。
《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援引张纯如1995年出版的钱学森传记《蚕丝》说:“正是他发起并监管了中国最早的一些导弹项目、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导弹跟踪和控制遥感器。”“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系统工程被改造为一门科学。他创建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可以加快不同级别专家之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混乱和官僚主义。”
在钱学森的领导下,中国迅速从仿制苏联的P-2型近程导弹,发展到有能力自行研制一系列不同射程和用途的导弹。1970年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源自“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源自“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他是我们的太空工业之父。如果没有他,很难想象我们的太空工业将处于何种水平。”
《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回顾了钱学森旅美期间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遗憾,它引用了当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的原话:“放钱学森回中国是美国曾做过的最愚蠢的事”。
钱学森从交大毕业后赴美留学,在二战期间为美国军方研制火箭和导弹,并且帮助创建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被公认为美国顶尖的火箭专家之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麦卡锡主义横行之际,钱学森被无端指控是共产党员并遭逮捕,在监狱里受到虐待后又被长期软禁,愈发坚定了他回国效力的决心。经过中美两国政府的艰苦谈判和钱学森的机智斗争,他终于在1955年10月8日回到了深爱的祖国。钱学森在国内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并最终成为了中国的航天之父。
[上海交大新闻网编者按] 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了我校1934届校友钱学森、1940届校友吴文俊,本网特转载中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消息,以飨读者。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钱学森家中,看望这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是胡锦涛同钱学森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吴文俊家中,看望这位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是胡锦涛同吴文俊亲切交谈。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jrzg/2008-01/19/content_862972.htm
又讯:
深情的关怀 倾心的交谈
——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
新华网北京1月19日电(记者孙承斌、李斌)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9日上午分别来到钱学森、吴文俊家中,亲切看望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著名科学家,代表党中央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福。
97岁高龄的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胡锦涛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钱学森家中。一进卧室,总书记就走到床前,俯下身子,握住钱学森的手说:“钱老,您好。春节就要到了,我今天特意来看看您,给您和全家拜个早年!”
“谢谢!”钱学森笑容满面地握着总书记的手说。
总书记给钱学森送上一只花篮。朵朵鲜花姹紫嫣红,满屋生意盎然。
胡锦涛坐在床边,同钱学森亲切交谈起来。
胡锦涛满怀深情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您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回国后,您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您仍然关心国家现代化建设,关注科技事业发展。钱老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只是碰到机会了。”钱学森谦虚地说。
交谈中,胡锦涛又对钱学森说:“您一直热心培养和提携年轻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带出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其中有的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才。”
钱学森再次露出谦逊的笑容。
在特制的活动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副眼镜、一份材料,尽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钱学森仍每天坚持看报、学习。
“钱老,您在科学生涯中建树很多,我学了以后深受教益。”胡锦涛谈起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就读过您的有关报告。您这个理论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很有创见。现在我们强调科学发展,就是注重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钱学森微笑着点点头。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曾倡议利用沙漠地带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沙产业,并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沙产业发展。
总书记告诉钱学森:“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听了总书记的话,钱学森十分高兴,接着说:“现在,我们国家变化很大,西藏也发展很快,青藏铁路都修起来了。”
“我们修建青藏铁路,突破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解决了在冻土层上铺设铁路的问题。青藏铁路通车后,运行效果很好。这条铁路为西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书记接过钱学森的话头。
“好极了!”钱学森高兴地说。谈起祖国的变化,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全部心血的老科学家,心情十分激动。
总书记对钱学森说:“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满怀信心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钱老,请您放心,您毕生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随后,胡锦涛又特意来到钱学森的书房。书柜里摆满古今中外各种图书,显示出书房主人博览群书的钻研精神。
去年5月,《钱学森书信》一书出版后,钱学森把这部书送给了总书记。这部书汇集了钱学森3000多封书信,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体现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
胡锦涛对钱学森家人说:“这部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比如科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发展科技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建设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等,都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现实意义。”
离开钱学森家时,胡锦涛叮嘱他的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精心照顾好钱老。
89岁的吴文俊是国内外知名数学家,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重要奖项。
胡锦涛来到中关村一个宁静的小区,走进吴文俊简朴的居室,向这位老科学家表示亲切的问候。
总书记同吴文俊一家人促膝而坐,深情交谈。他说:“长期以来,吴老站在数学科学的前沿,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就,特别是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
“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再好一些。”一头白发的吴文俊笑着对总书记说,“现在年轻一代都成长起来了,他们的底子比我们这一代更扎实,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胡锦涛点点头,赞赏地说:“年轻人才的迅速成长,也与您的提携、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您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值得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
随后,总书记与吴文俊围绕基础科学研究探讨了起来。
胡锦涛说:“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基础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发展的后劲。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应用研究,而且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吴文俊表示:“我非常赞同总书记的观点。我们之所以能在应用领域取得一些成功,关键是我们的数学研究有扎实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基础研究。”
总书记又说:“从党和政府来讲,第一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第二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第三要重视培养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第四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更多优秀成果。”总书记掰着手指,一连讲了4点意见。
吴文俊连声称好,高兴地说:“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对科技界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感谢党中央对科技界的重视和关心!”
交谈时,胡锦涛诚恳地对吴文俊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方面的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吴老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希望您为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我会尽我的努力。”吴文俊向总书记表示。他随即提出,建议中央进一步制定鼓励政策,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临行前,总书记走进了吴文俊的工作间。狭窄的房间里,放着一把旧藤椅、一张旧书桌、一台笔记本电脑,周围摆满了各种图书资料。
得知吴文俊多次将组织上安排的新房让给其他同志,总书记动情地说:“吴老就是在这样一个三尺斗室里,取得了这么多开创性成果,很不容易。这就是中国科学家的高风亮节!”
深情的关怀,倾心的交谈。总书记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真挚情意,使这个冬日的上午暖意融融……
陪同胡锦涛总书记看望的有: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等。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1/19/content_7452566.htm
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于1月19日分别来到钱学森、吴文俊家中,亲切看望两位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代表党中央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福。消息传到两位科学家的母校——上海交大,引起热烈反响。1月20日,交大举行“向钱学森吴文俊学长学习,立志投身科研报效祖国”学生座谈会。会上,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积极学习两位校友的宝贵精神,立志投身科研报效祖国。
钱学森是1934届机械系校友,空天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茂华同学说,“看了新闻后十分振奋,胡锦涛总书记看望钱学森、吴文俊两位科学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作为航天与航空专业博士生,积极投身科研,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做出贡献,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管理学院本科二年级陈宗宪同学说,“我们应该学习钱老的爱国情怀。钱老在美国的时候有着很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但他在建国之初,毅然决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精神。作为新时期的交大人,我们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吴文俊是1940届数学系校友,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李劲湘同学说,“吴文俊学长的居室十分简陋,实际上政府曾多次提出为其安排更好的居室,但吴老将组织上分配的新房让给其他同志。我认为吴老不仅仅在学术上贡献卓越,在精神品质上更是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
在观看了胡锦涛总书记看望钱学森、吴文俊的新闻后,交大的老师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
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陈泓老师说,“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老一辈科学家,反映了党中央重视历史、尊重传统、注重传承。在以钱学森、吴文俊为代表的一大批交大杰出校友身上,凝聚着交大人的精神和文化传统,这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近两年每逢新生入学,学校党委书记都会为他们上一堂校史课,让他们领悟作为交大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所应该肩负的责任。”
数学系系主任王维克说,“胡锦涛总书记看望交大的两位校友,体现了党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让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很受鼓舞。交大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一流的理科是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基础,数学系应该抢抓机遇,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
此外,在饮水思源BBS上,同学们贴出了相关新闻和两位科学家的资料,发帖表示对两位校友的赞赏和敬佩。一位网友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们是交大的骄傲!科学家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偶像,祝他们身体健康!”
2008年2月17日晚上8点,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我校校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选。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认为,选择钱学森是因为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和伟大风范。正如获奖词所说:“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以国为重,家为轻;实业为重,名利为轻。”
钱学森,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两院院士。1911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已经连续举办六年,过去六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
5月27-29日,主题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的探索”的香山科学会议第324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学科、跨领域的37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科学意义;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大成智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系统科学研究、思维科学研究和地理科学研究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就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理论建设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运行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我校史贵全研究员、姜玉平副研究员应邀与会。
在当前科学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客观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突破了现有的关于近代科技体系框架的论述。钱学森院士在东西方文化互补、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框架”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思想,不论是在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容,还是在方法论上都具有重要突破,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创新,引起我国和世界科学界的普遍关注,正在推动着科学方法论的重大变革。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突破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创建辨证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创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必将成为我国科技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建设问题。
据悉,近20多年来,钱学森院士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批新兴学科迅速地产生并发展起来,其中我国系统科学界、地理科学界、思维科学界、军事科学界和建筑科学界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围绕“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课题召开了多次香山科学会议,对推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会议无论是在认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重要意义,扬弃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创建二者辨证统一的系统论,推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总体理论框架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凝聚我国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热心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设的专家学者的智慧,进一步创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总体思路,变革科学研究与运行管理机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据了解,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科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支持和资助。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5日下午专程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97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转达胡锦涛总书记对钱学森的亲切问候。
[本网编者按]9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看望了我校1934届校友、97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本网转载新华网新闻稿,以飨读者。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5日下午专程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亲切看望97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转达胡锦涛总书记对钱学森的亲切问候。
解放军总医院干净整洁的病房里,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下午3时许,李长春走进病房,向钱老送上花篮,同他亲切握手,询问钱老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李长春说,今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就要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钱老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我今天来看望你,就是专程来向你表达崇高的敬意。
李长春说,钱老几十年来始终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我们现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钱老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中央高度重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要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收集、保存、展示钱老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钱老捐赠的大量珍贵资料,把钱老体现出的伟大爱国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和深邃的科学思想很好地传给后人,使之成为激励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
钱学森十分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对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深感欣慰,表示愿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尽力多做一些事情。
临别前,李长春祝愿钱老健康长寿、生活愉快,并嘱咐钱老身边的同志和医护人员要竭尽全力、无微不至地照顾好钱老。
来源:新华网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6/content_10116662.htm
相关资料: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热爱祖国,当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回国后,他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就要发射升空的时刻,李长春专程看望钱学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尊重和关怀。钱学森学长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骄傲与自豪,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和这个时代宝贵的财富。衷心祝愿钱学森学长健康长寿。(钱学森图书馆 杨亮)
■ “钱永健分享诺贝尔化学奖”追踪
本报讯 (记者 徐春柳)昨日,钱学森一家在得知钱永健获得诺奖之后,都浸在喜悦当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表示,他们家正在拟一份贺电发给钱永健。
“这是个大喜事,中国人都会很高兴。”钱老之子、钱永健的堂哥钱永刚教授昨日下午接到记者电话时,语气中透着喜悦。他表示,他们一家正打算给钱永健发贺电,目前还在拟电文。而如今正在家休养的父亲钱学森得知钱永健获奖的消息,也很是高兴。
据钱永刚介绍,钱学森与钱永健父亲钱学榘为堂兄弟,钱学森的父亲曾负担起钱学榘姐弟的学费,钱学榘与钱学森两人一起从上海交大毕业,并赴美国留学。钱学榘与钱学森虽说是堂兄弟,可关系不亚于亲兄弟,两人成绩优秀,而且都是搞航空研究的,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榘凭自己的努力,曾担任过美国波音公司的总工程师。
除了堂叔是著名的导弹专家钱学森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而钱家的子孙都是按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这八个字来排辈份的,钱永刚介绍,钱永健的子女,至今还都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命名。
(2008年10月10日《新京报》 点击查看电子版)
由凤凰卫视等10余家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年度盛事“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3月28日晚在北京举行。我校著名校友钱学森荣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
本年度,科学研究领域内的获奖者分别是200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华裔青年科学家潘忠礼和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团队;公共事务领域的获奖者是持续援助非洲45年、无偿救助2.6亿非洲人民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和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体育竞技领域的大奖则颁给创造了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的第29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文化艺术领域的获奖者是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华人女星杨紫琼、著名导演冯小刚和华裔服装设计师谭燕玉。每年颁授给青少年的希望之星大奖,今年由北川中学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及政治评论家金庸先生。
为纪念新中国60华诞,华人盛典本年度特别增设“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经过百名华语资深媒体人推选,这一特别荣誉被献给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由于钱老年事已高,他的夫人蒋英代替他领奖。当蒋英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执行长官、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手中接过奖杯时,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
点击查看香港凤凰卫视台视频
4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永刚做客第75期励志讲坛,在高田会堂带来了题为“吾父·吾师”的讲座,讲述交大校友、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钱永刚教授为钱学森的儿子。
钱永刚教授的风趣与率直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演讲结束时,他以“展百年名校风采,示世纪辉煌成因,探人才培养真谛,筑世界一流根基”为题词与交大学子共勉,并邀请同学们在钱老百岁诞辰时前往徐汇校区参观钱学森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吾父”
讲坛在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仪式的视频中开始,它让在座的同学们更进一步走近了与科学有关,与强国有关,与名利无关的钱学森老学长。面对学子们的积极提问,钱永刚教授热情应答,为大家勾勒出他眼中的父亲的形象。
钱永刚教授先为大家讲述了他名字的来历与寓意。承父姓,以家族字辈“继承家学,永守真规”中的“永”为姓名中第二字。那么,“刚”的含义呢?当时身在美国的钱学森看到美国政府阻挠中国学者回国,预见到自己今后的回国之路不会很顺利,遂以“刚”为儿子命名,意为男孩就要刚强,不畏困难与挫折。
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殷殷期盼深刻地影响着钱永刚。当一位同学问年轻人该怎样培养爱国热情时,钱教授以老交大“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事例向大家阐述了爱国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建议年轻人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以史明志,以史为鉴,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强盛到沦为东亚病夫而后又崛起的兴亡之理。钱永刚也对父亲那一辈的知识分子的强烈爱国热情致以敬意。
钱永刚教授介绍,近期颐之年的钱老保持着每天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始终关注着国计民生。
“吾师”
古语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亲也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以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钱学森又是怎样做好这位老师的呢?
钱永刚教授说,钱家的家庭教育秘诀就是“不教育”。“不教育”并不意味着真的不教育,只是钱老为国家和民族的科学事业过于忙碌,因而“身教”的机会大大多于“言传”,常常是在日常行为的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子女的教育。
钱永刚教授至今还感动于儿时钱学森对他们的“身教”,并讲述了一个炊事员的故事。有一次,家中的炊事员和钱永刚聊天,说到钱老在每次吃饭时都穿戴整齐,从不穿背心、拖鞋,并问他是否知道钱老这样做的含义。炊事员动情地说,这是“他看得起咱们”。当时还是孩童的钱永刚深受感动,同时也被父亲平等待人、不摆架子的谦和品格所感染。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方式如春雨润物无声,使钱家的孩子在父亲的行为举止中学到了比语言教育更多更为宝贵的东西。
2009年4月2日,《感动中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爱国业绩展暨“神舟七号”科普展》在海宁市博物馆隆重开展。这次展览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其中“爱国业绩展”分为“爱国典范、赤子情怀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潜心科学、孜孜探索”三个部分,利用大量珍贵图片资料,以70多块图版,并辅以钱学森的著作、书信和视频资料,集中展示了钱学森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勇于开拓、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他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海宁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开展以来,每天都有众多市民慕名前来参观,仅最初5天,参观人数就超过一万。海宁市、嘉兴市及浙江省的多家市、省级媒体对本次展览作了密集报道,在海宁市及周边地区引起强烈反响。
这次钱学森爱国业绩展得到了我校档案馆的全力支持。早在今年3月初馆领导在得知海宁市期望上海交大对这次展览予以协助的意愿后,就立即安排从事钱学森研究和展览设计的人员开始精心准备,不仅向这次展览的承办单位海宁市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电子图片和部分钱学森著作,还协助他们完成了展览主体部分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档案馆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应邀出席4月2日上午的开幕剪彩仪式并致贺辞;当天下午还在海宁广播电视台“海宁大讲坛”栏目做了以“科学与爱国”为主题的讲座。他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听众展现了钱学森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息奋斗的精神风采和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作出的重大贡献。海宁市文化系统的党员干部听取了讲座。他们认为,这个讲座不仅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辟了新的视角,获益匪浅。
5月18日下午,原航天科技集团老干部局陈大亚局长来到上海交大,向钱学森图书馆全体筹备人员和档案馆相关人员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陈局长此次上海之行是代表《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赴上海航天局调研。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担任中国航天技术领导工作近四分之一世纪里,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合管理体制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陈局长特别就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组织体系作了详细的阐述。
陈局长从宏观的国防军工企业讲起,对每一个单位的功能都作了介绍,并分析了固体导弹和液体导弹的区别,讲述了上海航天局的由来和发展,给全体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航天知识普及课。此外,他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备工作,指出了一些相关实物的征集渠道,为钱馆征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7月1日,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之际,原建设部副部长周干恃院士召集建筑界10余名院士座谈,对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方案深化设计献计献策。钱学森图书馆建筑设计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介绍了“钱馆”建筑设计思想及基本情况,与会院士从“钱馆”建筑的选址、定位、与校园周边建筑的关系、建筑的个性特征、环保节能材料应用、主通道与辅通道关系、实体导弹与主建筑的体量关系、地铁出口与“钱馆”建筑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第五会议室举行,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沈为平教授参加了会议。
[本网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上午冒着细雨,登门先后看望了60年来为我国科技、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何泽慧、钱学森、王大珩和胡亚美,向他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钱学森是我校1934届校友,今年已98岁高龄。下为本网节选中国政府网网新闻。

温家宝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98岁的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上午近11时许,温家宝来到钱学森家中。钱老坐在床上,微笑着打招呼。温总理趋步向前,走到床边紧紧握住钱学森的手:“钱老,我又来看您了。”
这是温家宝近年来第四次看望钱学森。对这位“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温家宝始终心存敬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温家宝经常和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一起研究工作,并多次书信往来。近年来,总理每次登门看望钱老,两人都亲切交谈。
床边,摆放着总理送的一盆盛开的蝴蝶兰。床上的移动木桌上,摆放着钱老的老花镜和一摞报纸。虽然年事已高,钱学森还坚持每天翻阅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看到您精神这么好,我很高兴。”温家宝坐在钱老的床边与他亲切聊了起来。“您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国防和科技事业。祖国和人民永远都会记住您的贡献。”
“按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教导,我做了一些事情。现在老了,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了……”钱学森谦虚地摇摇手。
因年事已高,钱学森说话有些不清楚,一直认真倾听钱老讲话的温总理连连表示自己“完全听懂了”,还不断将钱老的话向现场的人们复述。听着温总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钱学森高兴地笑了。
“希望您健康长寿。您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我要活到100岁。”钱学森微笑着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这几年,您特别关注教育。我每次来,您都提出要大力培养杰出人才。”“中国要大发展,就是要培养杰出人才。”钱学森的话让温家宝十分感动:“我经常将您的话讲给大家听。努力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钱学森在深情地回忆自己留学归国的经历后说:“在中国,比在国外更有发展和成就。”总理点头赞许地说:“您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钱学森忽然伸出右手大拇指说:“中国要走在世界前列。”温家宝接过话头:“我们要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时间过得很快。钱老兴致很高,总理说:“我来看您几次,您今天说得最多。您累了,我会再抽时间来看您。”
原文链接:http://news.sina.com.cn/c/p/2009-08-06/210718380241.shtml
9月13日下午,北京秋高气爽,阳光和煦。航天桥附近住宅小区红砖楼的一间普通住房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钱老,您好,我来看望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庆前夕,来到我国杰出科学家、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家中看望并致以节日问候。

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中为钱学森夫人蒋英)
坐在床上的钱老,精神很好,微笑着打招呼。刘延东来到钱老面前,将鲜艳的花篮献上,又握着钱老的手说道:“我想国庆前看望几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您。您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您表示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钱学森双手合十表示感谢。
“也是在54年前的国庆节,您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参与国家建设,并开创了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刘延东说。
“不敢当,不敢当。”98岁高龄的钱学森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干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
在钱学森床榻上架着一个小型的阅读桌,上面摆放着一副眼镜和一份今天的报纸。据工作人员介绍,他虽将近期颐之年,仍每天阅读《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坚持学习,关心时事。
“今天,我很高兴地告诉您,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去年我到国务院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现在,我们正在抓两件大事。一是实施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包括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新药创制等;二是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将对到2020年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中国现在上去了。”听到这里,钱学森频频点头。
“当年,国家发扬‘两弹一星’的举国体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现在我们在思考如何坚持、完善和创新这种举国体制,探索和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重大专项的体制机制,还请钱老多提建议。”
“我老了,退休了,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了。”
“我记得您跟温家宝总理多次谈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这也是此次教育规划纲要的一个亮点和重点。您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修养’,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们教育就是要培养文理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人们常把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与钱学森联系在一起。其实,钱学森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而他的夫人蒋英则是中国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被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夫妇俩一个献身科学,一个从事艺术,双方并没有因在各自不同领域而“隔江相望”,反而互相促进、共同启发,堪称天作之合。
刘延东握着坐在一旁的蒋英的手,祝她90岁生日快乐,并笑着对钱老说:“您和蒋大姐就是科技和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在场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我特别想听取您的意见,让科研出成果,教育出人才。”临别之际,刘延东真诚地祝愿钱老:“希望您保重身体,继续关心支持科教事业,祝您心情愉快,健康长寿。”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陪同看望慰问。(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2009年9月14日《科技日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交大学子追思前辈

交通大学的涵泽湖畔上漂着学生们寄托哀思的纸船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实习生周媛10月31日报道:今天上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逝世,享年98岁。下午,东方网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记者了解到,今晚交大在学森路上举行缅怀钱学森的哀思会,已有数千名学生赶来悼念。
东方网记者获悉,今天下午,交通大学的主页和BBS上已发布了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消息。学校党委决定今晚7点在学森路上举行哀思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截止到晚7点,交大BBS上缅怀钱学森先生的帖子已有数千篇。而目前,哀思会现场也已聚集了2000多位学生。
据了解,交通大学还决定将每年10月31日后的一周定为“钱学森精神学习纪念周”,主要是勉励交大学子学习钱学森的科学钻研精神和爱国情怀。此外东方网记者还了解到,今年,钱学森先生被交大评为“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09年10月31日东方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钱学森 资料图片
光明网北京10月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10-31光明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钱学森学长
––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率师生代表专程赴京送别钱学森学长(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2
理科班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图](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4
我校隆重召开缅怀钱学森学长座谈会[图](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24
纪念钱学森学长师生主题演讲会举行(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38
安泰学子组织多种活动缅怀钱学森学长(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0
国防生深切悼念追思钱学长[图] (2009-11-04)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97
交大学子追思学长学习钱学森精神[图]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66
四川校友会唁电悼念钱学森学长(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81
交大学子追思暨学习钱学森精神座谈会举行[图](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64
[言论]永远激励我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43
医学院学子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34
学森路上飘起黄丝带[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3
黄丝带挂满学森路[图] (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22
马书记张校长赴京吊唁钱学森学长(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1
学生怀念钱学森学长文章集萃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9
张杰校长:悼念钱学森学长(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5
交大有条学森路 (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16
中青班学员缅怀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1
烛光传真情,纸船寄哀思[图]––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7
我校各地校友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2
唁电: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1
我校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图]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9
马德秀书记致电问候钱学森学长家属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6
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5
传略与回忆
钱学森的科学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65
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纪事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4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8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90
钱学森情系上海交大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88
钱学森让辞交大校长始末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87
报道:
[上海教育]钱学森:一座精神的丰碑[图]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750
[人民网]纪念校友钱学森 上海交大出版社欲推“钱学”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8
[解放日报]上海交大筹建钱学森图书馆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7
[人民日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6
[人民日报]钱学森同志生平[图]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5
[光明日报]智慧的系统科学 独特的学术思想[图]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4
[中国教育报]国之勋 民之爱 天之子 学之魂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3
[科学时报]上海交大出版社将出版《钱学森文集》《钱学森画传》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5
[中国新闻网]钱老是科学家的楷模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1
[新民晚报]他能打破科研禁忌,开辟新天地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0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上海交大师生缅怀学长钱学森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66
[新华网]胡锦涛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钱学森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9
[上海科技报]缅怀先生 激励学子[图]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9
[上海电视台]航天人缅怀钱学森生前点滴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6
[新民晚报]件件实物再现“航天之父”的伟大[图]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1
[文汇报]再现钱学森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16
[人民日报]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14
[新华网]学森路上黄丝带––上海交大师生追思钱学森 (2009-11-04)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93
[科学时报]上海科教界深切缅怀钱学森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70
[光明日报]钱学森图书馆将矗立上海交大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63
[光明日报]钱学森情系交大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5
[法制晚报]母校校长致信本报寄哀思[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4
[新民晚报]从上海启程出国专程回上海结婚[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1
[新闻晚报]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学长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9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交大校长:他留给我们一张重若泰山的考卷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6
[人民日报]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1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4
[东方早报]《钱学森文集》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3
[新华网]缅怀钱学森––是学长、是恩师、是科学巨星[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2
[人民网]上海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1
[青年报]交大师生追忆钱学森学长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0
[新华网]科学双星陨落 攀登寄望后人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9
[解放日报]人生丰碑铭刻:爱国与忠诚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8
[文汇报]学长走好,您是我们的骄傲[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6
[中央电视台]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学长钱学森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5
[东方网]沪交大举行缅怀钱学森哀思会 数千学子前来悼念[图]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4
[新华网]书馆未成斯人已去 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钱学森学长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3
[新闻联播·视频]钱学森同志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8
[人民网]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怀念钱学森学长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6
[新华网]钱学森:我是被驱逐出境 今生绝不再去美国[图]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5
[人民网]上海交大举行追思会 追忆校友钱学森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4
[视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3
[光明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0
专题:
新华网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31/content_12365260.htm
人民网专题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5787/112492/
央视网专题http://news.cctv.com/special/qianxuesen/shouye/index.shtml
中华网专题http://news.china.com/qianxuesen/
人民网科技讯 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于今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记者从钱学森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网站上了解到,31日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代表学校,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学长的家属,对我们国家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失去一位杰出校友、广大师生失去一位敬仰的学长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并对钱学森学长的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31日下午,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会议室气氛十分凝重,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书记徐飞、党委常委李建强,召集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学指委、工会、校友会、基金会、校史办、钱学森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召开追思会,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大家在沉重的气氛中纷纷发言,回忆钱学长的生平和在交大求学的经历,缅怀敬爱的钱学森学长,并号召全校师生向钱学森学长学习。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上,广大师生自发掉念钱学森学长的文章已达数百篇。交大师生纷纷自发在网上撰文、留言,对钱学森学长表示崇敬和缅怀,表示要学习钱学森学长伟大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近年来,交大师生一直挂念着钱学森学长,不断弘扬他的事迹和精神。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森95周岁华诞前夕,新老校领导马德秀、张杰、谢绳武、潘敏等赴京看望了钱学长,为他送上美好生日祝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包括“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五册原著以及多册研究著作。学校举办“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档案馆推出了“弘扬钱学森精神风范,服务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特色项目,船建学院、机械动力学院等举办学习钱学森精神专题讲座,弘扬学习钱学森学长创造的精神财富。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9年10月31日人民网-科技频道。点击查看版本1/版本2)
人民网10月31日电 据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消息,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钱学森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钱老与母校的感情由来已久,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师生们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怀念这位敬爱的学长。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钱学森的光辉事迹和卓越人格风范在校园内外传唱,成为师生校友学习的楷模。
近年来,交大师生一直挂念着钱学森学长,不断弘扬他的事迹和精神。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森95周岁华诞前夕,新老校领导马德秀、张杰、谢绳武、潘敏等赴京看望了钱学长,为他送上美好生日祝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包括“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五册原著以及多册研究著作。学校举办“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档案馆推出了“弘扬钱学森精神风范,服务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特色项目,船建学院、机械动力学院等举办学习钱学森精神专题讲座,弘扬学习钱学森学长创造的精神财富。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钱学长去世的消息传开,我校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得知钱老去世,感到非常痛心。史老师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受到了钱老夫人的接待。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是,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史老师介绍,对于在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内心不希望建,但中央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作为一名党员表示服从。前不久,史贵全老师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史老师说,他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的曲折回国的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严辞地驳斥了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钱老的精神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的书在交大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们的光荣。《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韩建民社长说:“我们一定会把钱老的书做好,做成交大出版社的品牌,把钱老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非常让人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在导弹、空气动力领域成就斐然,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机械动力学院思政教师齐井刚说,钱老的的去世让人悲痛,不仅是学院的损失、学校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机械动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把弘扬钱老精神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让他的精神财富惠泽更多的学生。
“巨星陨落!”“哀悼学长!”“钱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截至下午三点,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贴文即近600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同学们纷纷表达对钱学长的崇敬和怀念。电院大三的巢睿琪同学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的学术科研、思想品质都让人敬服,作为一名交大校友,他出色地诠释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钱老是所有交大学子的好榜样。”(董少校)
又讯
10月31日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党委书记马德秀参加追思会。
(原责任编辑:孝金波)
(2009年10月31日人民网-社会频道。点击查看电子版)
点击收看:中央电视台视频

央视网消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今天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浙江杭州人。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 钱先生一路走好。
原文链接:http://news.cctv.com/china/20091031/101911.shtml

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登门看望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
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而且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去过那里。1979年,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称号;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在纽约给他授奖,他都没有去。钱学森对美国人民、美国科学家同行怀着十分友好的情感,他出于什么考虑此生此世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国土呢?1985年,一位美国朋友针对“钱学森访美”问题向我国国务院一位领导人说过:“在美国移民局的案件中,钱当初可能算是驱逐(deport)出境的,因此必须经由某种特赦的手续才能入境。这就必须要你和韩大使出面的地方。真的这样做又得向美国政府求情,或是无形中承认他们当初的措施是对的,这一点在钱的心里必不满意。”钱学森1985年3月9日给我国国务院一位领导同志的信对此作了十分坦白的回答:“我本人不宜去美国。……事实是我如现在去美国,将‘证实’了许多完全错误的东西,这不是我应该做的事。例如,我不是美国政府逼我回祖国的;早在1935年离开祖国以前,我就向上海交大同学、地下党员戴中孚同志保证学成回到祖国服务。我决定回国是我自己的事,从1949年就作了准备布置。……我认为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我不能沉默,历史不容歪曲。”钱学森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的品格,正是江泽民总书记称赞他所具有的“高度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钱学森一直坚持给来信求教的中、青年人用工整的字迹亲笔回信,也一直坚持用工整的亲笔信与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探讨问题与提炼思想,书信是钱学森宣传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以及汲取科学成果来不断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途径。钱学森在给何祚庥的一封信中说:“量子力学问题已经吵了50多年了,还没有解决,近来验证了贝尔(Bell)不等式,问题更严重了。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应该投入这一研究,并比较满意地解决它,也在此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在给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向苏步青先生请教数学思想的发展。他说这个问题称元数学(metamathematics),有三派:一派是B.罗素(Russell)的逻辑派,似只有逻辑家感兴趣;一派是L.E.J.布劳威尔(Brouwer)的直感派,要求直接正面的显示,也遇到困难;一派是D.希尔伯特(Hilbert)的悖论反证派,它曾风行一时,但自30年代出了K.哥德尔(Codel)的不完备定理,这派也垮了。他说,所以元数学的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我国数学界也没有人敢碰!我听了之后,心中感到非常开朗,这不是说元数学在等待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待着辩证唯物主义吗?”
从1986年1月7日开始,钱学森亲自领导了“系统学讨论班”的科学活动。参加讨论班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单位。钱学森在讨论班开始时向这群中青年科学工作者提出,要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把它作为建立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一切系统的一般理论––“系统学”––的构筑材料。他说:“我认为把运筹学、控制论和信息论同Von.贝塔朗菲(Bertalanffy)、I.普里戈金(Prigogine)、H.哈肯(Haken)、H.弗洛里希(Frohlich)、M.艾肯(Eigen)等人的工作融会贯通,加以整理,就可以写出《系统学》这本书。”讨论班强调学术民主,实事求是,错了就改,讨论中大家一律平等,这是冯·卡门所倡导的“学术民主”传统的发扬。钱学森亲自确定讨论选题,几乎参加了讨论班的每次活动,每次都作启发性或质疑性发言。直到今天,讨论班的活动经久不衰。这个讨论班已提炼了系统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提炼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锻炼了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个讨论班体现了钱学森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也体现了钱学森具体培养科学事业接班人的不倦精神。
在1980年3月15日召开的全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钱学森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的思想,并且提出“科学文学艺术”概念来丰富与发展科普事业的内涵。他说:“我们大家所习惯的世界只不过是许许多多世界中最普通的一个,科学技术人员心目中还有十几个二十几个世界可以描述,等待着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那些最富有表达能力的各种手法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这里的文学艺术中,含有的不是幻想,但象幻想;不是神奇,但很神奇;不是惊险故事,但很惊险。它将把我们引向远处,引向高处,引向深处,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有所发扬提高。”钱学森历来主张,一个有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应当把科普视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一个专业科技工作者如果不能够向非该专业的或不在行的人说清楚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他的学习和知识就是不完全的。一个专业科技工作者要会写学术论文,同时也应该会写科普文章,要把科学领域里的成就写得通俗易懂,人们爱看,才算够格。钱学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的忠实听众,是高级科普杂志美国《科学美国人》(Scientfic American)和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长期读者。他在一封书信中说:“在中国科普作家中我喜欢高士其同志的作品。在外国科学文学家中,我喜欢美国的Rachell.Carson,她有三本书:《Under The Sea-wind》,《The Sea Around Us》和《The Silent Spring》,后者有中译本,叫《寂静的春天》。她的作品是把科学与文学中的散文融合在一起。这些中外作品都可称科学文艺中的珍宝。当然,还有再高一级的东西,那就是在科普作品中用科学幻想预见若干年后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这就是奇珍异彩了。例如,E.薛定谔(Schrodinger)的《生命是什么?》,他预见了20年后的诺贝尔奖金项目遗传密码之所在。我向往的,是这类高级作品,它们代表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光辉前景。”
钱学森以十分积极的态度来促进科技界的新陈代谢。
1980年12月,他在刚满69岁时向原国防科委领导呈递的报告中说:“明年我将是70岁的人了,精力自然有限,而在导弹,卫星科学技术方面年富力强的科技干部大有人在,我理应让贤。所以我再次请求组织,让我明年退休。”在这个报告中,他十分严肃负责地向组织推荐了可以接替他工作的人选。不再担任技术领导职务后,一旦他在国防科技工作直至整个国家科技工作方面有所发现,他就积极地向领导机关乃至向国务院提出建议。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很多,例如再次提出关于建立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建议,以及关于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许多重要建议。
钱学森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就导弹航天技术方面来说,他早在1982年就说过:“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全国人民支持、千万人辛勤劳动和党、国家领导的结果,我个人不过适逢其会,做了一点点事;自己想来,也很内疚,因为做得太少了。”
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仪式上的讲话中说:“我这一辈子已经有了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激动的时刻是在1955年向冯·卡门告别的时刻,“手里拿着一本在美国刚刚出版的我写的《工程控制论》,还有一本我讲的物理力学的讲义,我把这两本东西送到冯·卡门老师手里,他翻了翻很有感慨地跟我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个时候他已经74岁了。我一听他这句话,激动极了,心想,我20年奋斗的目标,现在终于实现了,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激动。”“在建国10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这个时候,我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钱学森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我激动得睡不着觉。这是我第二次的心情激动。”“第三次的心情激动,就在今年。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共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看见这句话,我心里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他把科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了。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热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自私者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由于钱学森对科学事业的重大贡献,人民感谢他,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崇高荣誉。
(2009年10月31日新华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记者肖春飞) 31日,“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钱学森逝世的消息传来,上海交大师生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悼念这位敬爱的学长。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交大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得知钱老去世,感到非常痛心。史贵全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家里拜访。
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俭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是,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让我深受触动。”
据介绍,前不久,史贵全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记录了钱学森曲折的回国历程,显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
《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韩建民说:“我们一定会把钱老的书做好,做成交大出版社的品牌,把钱老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让人非常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在导弹、空气动力领域成就斐然,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上海交大机械动力学院教师齐井刚说,钱老的去世让人悲痛,不仅是学院的损失、学校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机械动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把弘扬钱老精神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让他的精神财富惠泽更多的学生。
(2009年10月31日新华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点击收看:新闻联播视频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0月31日播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10月31日上午,在得知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的消息后,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在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学长家属,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对钱学长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来馆参观调研,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
2月2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一行来馆参观,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接待。
3月3日,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讲解组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称号。
3月15日,“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该展览以神舟飞船返回舱、宇航员服装、航天食品等模型和实物展品为展览主线,反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4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3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单位”称号。
4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张凯、高延坤、魏红、王喜芳、刘轶昆等五位同志组成的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在新一届总支委员会上,经全体委员投票,选举张凯同志为总支委员会书记。
4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一行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钱学森图书馆热情接待了董建华一行。
5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当选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
5月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及夫人,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的陪同下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陪同参观。
5月16日,由钱学森图书馆与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联合主办的“永远的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开幕。
5月22日,原总装备部副部长兼科技委主任李安东上将,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礼恒院士等一行在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林忠钦等人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了接待并陪同参观。
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刘成军上将来馆参观,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了接待并陪同参观。
6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入选为上海市专题性科普场馆。
6月14日,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读书——钱学森的图书情缘”专题展览在上海图书馆目录大厅开幕。展览为期一周,通过图片、文献和实物等形式,围绕“图书”主题,从钱学森一生与书相伴的科学探索生涯,以及钱学森著书立说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两个角度,鲜明地昭示一代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和“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探索精神。
6月1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我馆张现民博士申报的《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获准立项(立项号:14BDJ0023)。该课题主要研究钱学森1950年回国受阻至1955年正式回国之间的历史。
7月20日,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曹继军、《光明讲坛》版主编刘茜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接待并陪同参观。
7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相约星空下”暑期露天电影展播活动启动,当晚播放影片《高考1977》。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每周六晚先后播放《非诚勿扰》、《饮食男女》、《离开雷锋的日子》、《我的兄弟姐妹》、《海洋天堂》等影片,以丰富市民生活。
8月1日,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及钱学森图书馆领导一行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考察,与中心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并看望慰问了工作在发射中心的部分交大国防生校友。
8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共建签约仪式在我馆会议室举行。
8月29日,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参观并做讲解。
9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启动“法国——科学的形象”系列纪录片展映活动。
9月16日,军事科学院罗援将军来馆参观,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晓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陪同。
9月23日,第三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多功能厅举行。我馆讲解员许盈、陈天行分别获得决赛二等奖及三等奖佳绩,钱学森图书馆荣获最佳组织奖。
9月25日,“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4上海高校巡回展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
9月26日,“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立三十周年”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同时,“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专程发来贺信,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原副省长、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甘肃省沙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委原副书记马西林,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内蒙古防沙治沙基金会理事长、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中纪委驻交通运输部原纪检组长、内蒙古党委原副书记杨利民到会并发言。
10月13日至22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一行四人赴德考察,先后拜访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德大使馆、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中国驻法兰克福领馆等机构,联系展品征集及合作办展事宜。
11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特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教授为全馆工作人员作“领袖人物研究”专题讲座。
11月11日,钱学森批注整理与研究学术咨询会在我馆B22会议室召开。会议邀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中央文献研究室、山东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等单位五名专家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负责人郑成良教授致欢迎词并介绍课题整体情况。
12月11日,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高校博物馆定位、发展与评估2014年学术研讨会”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教育及文博领域专家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在内的全国10多家高校博物馆代表共3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着重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发展与评估这一主题展开,共同探讨未来高校博物馆发展之路。
12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童声版微信语音导览系统启动仪式在我馆序厅举行,馆长钱永刚出席并为获奖者颁奖。
惊悉钱学森学长于10月31日上午去世,深感悲痛。作为交大优秀的毕业生之一的钱学森,一生勤奋钻研、努力拼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科研成果,大大增强了国防威力,使祖国名扬四海,地位日高。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他的去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令我们交大师生万分悲痛并怀念!多少年来他与母校交往结下的深情往事又一件一件地浮现在交大师生的眼前。
钱学森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钱学长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严格认真,成绩一贯优良(多次获奖学金)。有两件事长期在母校传为美谈:一次是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共6题,钱学长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他将第二处“Ns”简为N,老师未算错,钱老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赞他说:“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题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破竹。”因此,金老个人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四十多年,直到1979年秋,钱老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已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还有一件是钱老学长在做“热工”实验时,特别认真细致,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整个报告竞长达100多页,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完成的最佳的实验报告,广泛受到称赞并一直传为佳话。因此,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他是我最好的学生。钱老学长在1989年回忆到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也特别提到“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
钱老在校期间也很注意全面发展,除利用休学期间认真选读了许多史书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外,回校后还常与进步同学乔魁贤、许邦和、袁轶群和诸应璜等在一起活动传看进步书籍,使他的“人生观上升了”;他还在忙中偷闲参加了学生的铜管乐队和口琴队,成为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他还是1934届学生毕业纪念册编辑组美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不仅创作了许多插图还为该年级设计了级徽。毕业时又被选为中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仅优秀毕业生才能获此殊荣)。
毕业后他于1935年乘邮轮到了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大学分别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后又先后留在两校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近二十年,为美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当时年仅38岁的他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也被公认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和创始人。他在美国时已有很好的职业,很丰厚的报酬,但他的心是始终向着祖国的,虽然他的老师朋友都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回国的立场十分坚定的。正当他加紧回国准备之际,反动的“麦卡锡主义”却将魔爪指向钱老,无端指责钱老是“共产党员”、“非法入境”、“携带机密资料”等阻挠他回国,并实施监禁和监视长达五年之久,直到1955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由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才回到祖国。
钱老回到上海第一件事是看望年迈的父亲,第二件事就是回母校看望他的老师。1955年10月22日钱老兴致勃勃回到母校,由他一向敬重的陈石英教授(时任副校长)亲自接待并陪同参观,并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10月25日他又应邀再次回母校与学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钱老以亲身经历及回到祖国的感受,阐述了祖国科技发展有无限广阔的前途的观点,并对他近期正在从事的科研情况向教授们作了介绍(可以说这是钱老回到祖国后所作的第一个学术报告),自此以后钱老与母校的联系就连绵不绝了。
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举办力学培训班实际是一个导弹技术“扫盲班”,钱老亲自授课,母校就派了青年教师前往进修听课,回校后即筹建了火箭弹体、火箭发动机等专业与钱老推动的国防工业发展遥相呼应。
1979年11月钱老在美国的同学范绪箕教授就任上海交大校长后不久,钱老就欣然接受范校长邀请回母校访问,并在部分专业教师会上发表演讲,指出在科技工作中对外国学者的意见和理论要作具体分析,各国情况不一样,不能随便听信人家的话。同时强调高校要尽大力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有见解的人。同时指出在中国要搞自己的系统工程学,新的科学技术要有自己的主张。
1984年在上海交大成立校友总会时他又亲笔用传真发来祝贺,并在会上光荣当选为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1989年11月编印交大1934级毕业55周年纪念专辑时,钱老又写了“回顾与展望”一文详细的回顾了他在母校生活五年中的一些感受,称赞上海交大是“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并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文章中还与级友共勉“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还要尽力做出贡献。”
1992年秋他写信给母校生物技术研究所朱章玉教授称:知道他“创立的生物技术所的先进事迹,深受鼓舞,并表示衷心祝贺,希望他在下个世纪(指21世纪)把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像上海宝钢那样的大企业,生物技术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
1993年在级友筹办1934级毕业60周年纪念册时他又撰写了一篇“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章,重申了要把“生物技术办成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的观点,并强调指出“这里说的大系,除利用微生物进行化工生产专业外,还将有诸如植入人体的人造器官的设计创造专业,以培养出再造人体所需器件的设计人才。……再有一个专业是培养设计制造老年人所需的辅助机械设备……等的人才。”
1994年母校筹建校史博物馆时曾派人专程前往访问钱老,钱老通过秘书向母校去的工作人员很谦虚的说:“交大出的人才很多,我没有什么,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多宣传别人”,只送给母校两本书即《钱学森文集》。
1998年后与钱老有关的一些新著如《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又都交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以上椿椿件件的事,说明钱老情系母校之深,令人怀念。
近年中央决定筹建“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又同意将馆址建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
交大师生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钱老遗志,发扬他的优秀品德,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中央领导下,早日把上海交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不辜负钱老对母校一贯关心的深情。
1947年夏秋之际,声势浩大的交大爱国学生运动使学校陷入校长人选危机之中。5月中旬,交通大学近3000名学生,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停办航海、轮机两科,在中共交大总支领导下发起波澜壮阔的护校运动,自行开火车去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抗议,迫使政府当局基本同意了学生们的各项要求。下旬,交大学生又和全国学生一起投入到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中,成为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吴保丰校长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暗中予以一定支持,并用自己的汽车护送学运领袖安全离校。国民党政府当局对轰轰烈烈的交大学运大为恼火,蒋介石亲召吴保丰去南京,训斥其镇压不力,无能治校,责令立即辞去校长职务。
吴保丰被迫于7月离校后,交大校长一职几经反复,无人接任。开始,教育部有意让时任交通大学校友会理事长的茅以升继任校长,负责处理护校运动及五三○大逮捕后的善后事宜。茅以升没有同意。接着,交大校友会向教育部推荐蒋梦麟、凌鸿勋、茅以升三位校友,请就三人中选任一人为交大校长。不过,三人均予婉辞。教育部一时物色不到适合的继任人选,遂由教育部次长杭立武出面,成立“交大整理委员会”,于暑假期间暂时负责维持。
8月底开学在即,校长人选尚未确定,交大师生、校友会叠请教育部早日定夺。教育部遂决定聘请回国探亲的钱学森接任校长。据上海《申报》1947年8月28日“交大校长人选教部内定钱学森”载:
“【本报讯】据可靠方面消息:国立交通大学校长人选,教部内定交大校友钱学森继任。钱氏原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有年,新近由美返国,现留居北平,朱部长前在平时,曾请北大校长胡适出面商与钱氏。钱氏以校务责任甚重,尚在让辞中。”
又据天津《大公报》1947年8月31日“交通大学校长教部决定聘请钱学森继任”载:
“【本报南京30日发专电】据悉:教育部已决定聘钱学森出长交通大学。按钱氏为交大校友,留美工学博士,历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专任正教授,现任教北大,胡适校长曾聘其为该校工学院长;学识湛深,为国内外极负声誉之工程学家。此次朱部长家骅北行时,曾托人婉达聘请之意。闻钱学森氏尤在考虑让辞中。顷悉:朱部长于二十九又曾专电叶企孙教授,敦促钱氏接长交大。”
据上可知:一、教育部选定钱学森为交大校长,并极力促其就任。为此,朱家骅部长亲自电请钱学森出任校长,并专门委托北大校长胡适、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出面劝说。当时钱学森应叶企孙之邀正在北平讲学,并住在叶的家里。关于朱家骅致电钱学森之事,叶企孙1947年8月29日日记记道:“晚接骝先(按:即朱家骅)部长致钱学森电,请彼担任交大校长。”所载内容与《大公报》相吻合。二、赞誉钱学森的学识,称其“学识湛深,为国内外极负声誉之工程学家”。正是这一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即终身教授)行列。三、钱学森对于校长一职,以“责任甚重”,极力让辞。
“责任甚重”是谦辞,实际上,2个月的回国见闻使得钱学森逐渐感受到在国内混乱的局势下,教育和科技事业根本没有发展的条件,科技人员也没有用武之地。7月刚回国,他满怀热情地到浙大、交大、清华等校作学术演讲,宣传技术科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期以发展科技,富强祖国。然而,他看到的事实却是,国民党政府热衷内战,导致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民不聊生。他拜访接触了一些学者和留学归国人员,他们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无力从事专业研究的处境,使他深为忧虑,对留下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失去信心。所以,当叶企孙询问是否考虑出任交大校长的时候,他表示:“目前国内局势战乱不止,各级政府又腐败无能,在这种形势下,我不能回来为国民党装点门面。”叶企孙也表示理解,非但没有劝其接任,反倒过来催促其尽快返美。于是,钱学森婉拒出任交大校长的电请,于9月匆匆返回美国,等待再次回国的适当机会。
2009年10月31日,我校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之父、国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学长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母校师生无不感到无比痛惜、十分悲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代表学校,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学长的家属,对我们国家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失去一位杰出校友、广大师生失去一位敬仰的学长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并对钱学森学长的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31日下午,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会议室气氛十分凝重,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书记徐飞、党委常委李建强,召集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学指委、工会、校友会、基金会、校史办、钱学森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召开追思会,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大家在沉重的气氛中纷纷发言,回忆钱学长的生平和在交大求学的经历,缅怀敬爱的钱学森学长,并号召全校师生向钱学森学长学习。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校园网上,广大师生自发悼念钱学森学长的文章已达数百篇。交大师生纷纷自发在网上撰文、留言,对钱学森学长表示崇敬和缅怀,表示要学习钱学森学长伟大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10月31日上午8点06分,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钱学森因病在北京301医院去世,享年98岁。我校当天向钱老亲属发去唁电,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和校长张杰在第一时间致电钱老亲属表示哀悼与慰问。当天下午,马德秀书记还召集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举行了钱学森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晚上,马德秀书记、张文军副校长,党委常委李建强等一行连夜赶往北京,并于第二天清晨前往钱老家中吊唁。马德秀书记深情地说,钱学森学长是我们国家卓越的人民科学家,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钱学长的丰功伟绩、人格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母校师生永远怀念他。11月1日下午,张杰校长赶赴钱老家中吊唁,他代表全校师生及范绪箕老校长在灵堂敬献了花篮,表达了对钱老的深切缅怀。
11月4日下午,我校在徐汇校区浩然科技大厦会议室召开上海交通大学缅怀钱学森学长座谈会。会议由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主持。出席会议有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等和老领导、老同志、老教师代表,院士和专家代表,以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200余人。会上,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何友声,原校长范绪箕、谢绳武,副校长林忠钦,钱学长就读专业代表机动学院赵万生,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代表史贵全和学生代表吴喆莹等作了主题发言。与会师生代表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崇高品质,弘扬他的伟大精神,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11月6日上午,钱学森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率师生代表及在北京的校友100余人,一早即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等候送别钱学长。师生代表们拉着“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您”的横幅,北京校友们拉着“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送别钱学森学长,您一路走好”的横幅,排队缓缓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参加告别仪式。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和师生代表在哀乐声中缓步走到钱学长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他的遗体三鞠躬,绕场一圈后和家属握手表示慰问。校学生联合会主席吴喆莹代表母校学子将悼念文集《追思》和书法挽联集赠送给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
在得知钱老逝世的消息后,我校学生纷纷在网络上抒发哀悼与缅怀之情,截至当天下午三点,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贴文即近600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当天晚上,两千多名交大学子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他们进行了发言交流,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许愿船,表达了对钱学森学长的深切怀念。11月1日一早,我校闵行校区学森路的两旁便挂满了寄托追思的黄丝带和写有同学们怀念寄语的卡片。从全校各年级各学院汇聚来的同学们,用这种方式写下了对钱学长的缅怀之情。11月2日下午,各院系学子们还在我校闵行校区举行了“追思暨学习钱学森思想和精神”座谈会。



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老与母校的感情由来已久,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师生们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悼念这位敬爱的学长。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钱学森的光辉事迹和卓越人格风范在校园内外传唱,成为师生校友学习的楷模。
近年来,交大师生一直挂念着钱学森学长,不断弘扬他的事迹和精神。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森95周岁华诞前夕,新老校领导马德秀、张杰、谢绳武、潘敏等赴京看望了钱学长,为他送上美好生日祝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包括“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五册原著以及多册研究著作。学校举办“钱学森科学思想文献图片展”,档案馆推出了“弘扬钱学森精神风范,服务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特色项目,船建学院、机械动力学院等举办学习钱学森精神专题讲座,弘扬学习钱学森学长创造的精神财富。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钱学长去世的消息传开,我校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得知钱老去世,感到非常痛心。史老师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受到了钱老夫人的接待。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是,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史老师介绍,对于在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内心不希望建,但中央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作为一名党员表示服从。前不久,史贵全老师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史老师说,他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的曲折回国的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严辞地驳斥了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钱老的精神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的书在交大出版社出版,这是我们的光荣。《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韩建民社长说:“我们一定会把钱老的书做好,做成交大出版社的品牌,把钱老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非常让人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在导弹、空气动力领域成就斐然,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机械动力学院思政教师齐井刚说,钱老的的去世让人悲痛,不仅是学院的损失、学校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机械动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把弘扬钱老精神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让他的精神财富惠泽更多的学生。
“巨星陨落!”“哀悼学长!”“钱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截至下午三点,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贴文即近600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同学们纷纷表达对钱学长的崇敬和怀念。电院大三的巢睿琪同学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的学术科研、思想品质都让人敬服,作为一名交大校友,他出色地诠释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钱老是所有交大学子的好榜样。”
又讯
10月31日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党委书记马德秀参加追思会。
惊悉钱学森学长今天早上不幸辞世,我校第一时间向钱学长家属发去唁电并致以诚挚慰问,唁电全文如下:
蒋英同志及钱学长亲属:
惊悉我国科学泰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今日在北京辞世,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十分悲痛,特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慰问。
钱学长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风范是我们国家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长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届校友,是“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丰功伟绩、不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师生继往开来,勇攀高峰。
母校的师生永远怀念钱学森学长。
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钱学森(1911 - 2009),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名家治,后以号行)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第二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钱学森的外祖父欣赏钱均夫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在北京师大附中时,对钱学森影响最深的几位老师是:林砺儒、王鹤清、董鲁安(于力),以及几何老师傅种孙、生物老师俞谟(俞君适)、博物老师李士博和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是著名国画大师)。林砺儒是校长(当时称主任),他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王鹤清是化学老师,他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董鲁安是国文老师,在课堂上常常用较长的时间讨论时事,表示厌恶北洋军阀政府,憧憬国民革命军北上(后来他去了解放区)。他的教学使钱学森产生对旧社会腐败的深切不满和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无比关心。钱学森一次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A.爱因斯坦(Einstein),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钱学森当时对列宁这位大师还不甚了解。傅种孙那时已是师大数学讲师,在中学课堂上把道理讲得很透。钱学森后来认为,在初中三年级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1929年中学毕业后,钱学森为复兴祖国,决心学工科,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上海交大专重考试分数,学期终了平均分数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大家都为分数而奋斗。初入交大的钱学森,对这里求知空气不浓而不满,但也不甘落后,非考90分以上不可。在交大,钱学森非常感激两位倡导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
1930年暑假后期,钱学森得了伤寒病,在杭州家里卧病一月余,后因体弱休学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的社会主义。钱学森爱好美术,在书店买了一本讲艺术史的书,不曾想这本书是一位匈牙利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的论点写的。他从未想到对艺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所以对这一理论发生了莫大的兴趣。接着他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又看了一些西洋哲学史,也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读了这么多书,他感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有道理的,唯心主义等等没有道理;经济学也是马克思的有道理,而资产阶级经济学那一套理论,则不能自圆其说。休学期满回到学校,钱学森开始接触到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参加过多次小型讨论会,从那里他知道了红军和解放区的存在。小组的领导人乔魁贤,是当时交大数学系的学生,小组还有许邦和、袁轶群和褚应璜。后来乔魁贤被学校开除;钱学森和小组的联系也逐渐中断,仍埋头读书,每学期平均分数都超过90分,因而得到免交学费的奖励。在上海交大,好友有林津、熊大纪、郑世芬、罗沛霖、茅于恭等。假期在杭州,因与学音乐的表弟李元庆思想相投而常交往,从他那里略闻左翼文艺运动的情况。
在1934年暑假,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尚未派定工作,就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两位导师一是王助,一是王士倬。王助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他教导钱学森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王士倬是清华教授。依照清华关于留美学生的规定,钱学森在1934-1935年到杭州览桥飞机厂实习,又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最后到北京参观清华并拜访导师王士倬,也见到王士倬当时的助教张捷迁。钱学森这次来京,看到北京在没落,颇有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离国,同船的留美同学有徐芝纶、夏勤铎等。当时钱学森的心情是:中国混乱,豺狼当道,暂时到美国去学些技术,他日回来为国效劳。到了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成绩不但比美国学生好,而且比同班的其他外国人都好,这使他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因为学工程一定要到工厂去,而当时美国航空工厂不欢迎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于是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简称加州理工学院)的力学大师T.冯·卡门(vonKármán)教授。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开始了与冯·卡门教授先是师生后是亲密合作者的情谊。冯·卡门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看到的是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冯·卡门以深刻的印象。冯·卡门教授教给钱学森从工程实践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给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research conference)和一次学术研讨会(seminar),这些学术活动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认识了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F.J.马林纳(Malina),共同具有的火箭、音乐和政治兴趣,使两位青年结成良友。由马林纳介绍,钱学森参加了当时加州理工学院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也得识该小组的书记、化学物理助理研究员S.威因鲍姆(Weinbaum)。小组曾念过英国J.S.L.斯崔奇(Strachey)著的一本书,后来也学习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每星期例会常讨论时事,主题是反法西斯和人民阵线;小组还参加过美国共产党书记E.白劳德(Browder)的几次讲演会。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少小组成员加入了美国共产党,也有人参加了军事研究,这个小组就无形解散了。后来,马林纳在麦卡锡(JosephR.McCarthy)主义反动浪潮席卷美国的初期,辞去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职务,去巴黎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服务,并成为现代派画家,1981年11月9日在巴黎病逝。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工作是在1939年6月结束的,论文为《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取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后,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一直到1944年。在这一段时间内,先从事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1940年完成了研究课题,并撰写了论文在美航空学会年会上宣读,算是独立研究,出了师。此后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助手,帮助他指导研究生的论文。1940年,由于王助的推荐,钱学森成为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写了一篇题为《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的专论(刊登在该所报告第二号)。
1941年,从加拿大来了几位庚子赔款的留学生:郭永怀、林家翘、傅承义,1942年又来了钱伟长。钱学森和他们相处得比较密切,一般是一起吃晚饭,并常常讨论各种问题。钱伟长多才多艺,傅承义专攻地球物理。钱学森和郭永怀最相知(后来在1957年初,有关方面询问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工作最合适的人选时,钱学森毫不迟疑地推荐了郭永怀)。1943年秋冬,周培源也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做研究工作,找冯·卡门教授讨论湍流统计理论等。这一群中国同学,还有张捷迁、毕德显,星期天总到周培源老师家去玩,高谈国事,也替师母王蒂澂烹制午晚餐。
到1942年,钱学森的研究工作已有了成绩,并教了些学生;同时由于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暂时放松了对外国人的限制,故得以参加机密性工作。1939年前后,美国空军开始支持火箭研究。1942年,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与陆海空三军技术人员有了接触。后来美军从事火箭导弹的军官中,有不少是他当时的学生。1944年,美国陆军得知德国研制V-2火箭的情报,遂委托冯·卡门教授领导,马林纳为副,大力研究远程火箭。美军原始型的“下士”式导弹就是他们那时开始设计的。钱学森负责理论组,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了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
同时钱学森还当了航空喷气公司(Aerojet Company)的技术顾问,加州理工学院提升钱学森为讲师。冯·卡门对钱学森是很欣赏的,所以在1945年初他被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长的时候,提名钱学森为团员。这个团为美国空军提供了一个远景发展意见,钱学森从中学到从大处和远处设想科技发展问题的方法。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钱学森随科学咨询团去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的航空研究,特别是法西斯德国的火箭技术发展情况。这时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他为副教授。这一时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冯·卡门这样评价钱学森:“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心物理图象的非凡能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
1946年暑期,冯·卡门教授因与加州理工学院当局有分歧而辞职,作为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也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专教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行列。同年夏季,钱学森向麻省理工学院当局请假回国探亲,9月中和蒋英结婚。蒋英是蒋百里、蒋左梅夫妇的第三女,生于1920年9月,是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女高音声乐家。蒋百里是旧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左梅是日裔友人。
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归国。为此他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但直到1949年才得以实现。他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直到1949年秋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就任喷气推进技术教授职务时才辞去。
1949年5月20日,钱学森收到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员、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美中区负责人葛庭燧写来的信,同时转来1949年5月14日曹日昌教授(中共党员,当时在香港大学任教)写给钱学森的信,转达即将解放的祖国召唤他返国服务、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建设之切切深情。这时钱学森还看到周培源给林家翘的信,得知北京西郊解放时的良好情况。也见到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的罗沛霖(曾经以非党技术人员身份在延安工作过),他认为钱学森回国为解放了的祖国服务的时候到了。钱学森遂加紧了回祖国的准备,以便实现他多年的夙愿。但这时正值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全国掀起一股要雇员们效忠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进行审查或威胁性审查的事件。加州理工学院也被涉及,因威因鲍姆下狱,怀疑落到钱学森身上。
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非法入境。钱学森这时立即决定以探亲为名回国,准备一去不返。但当他一家将要出发的时候,钱学森被拘留起来,两星期后虽在几位美国同事好友的大力帮助下保释出来,但继续受到移民局根据麦卡锡法案进行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被滞留5年之久。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这封信的当天,就把它送到周恩来总理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但在乘坐美国邮船的归途中,他仍被当作犯人对待。
在1950年到1955年这一段争取回国的时间里,钱学森因受到特务监视,感到压力很大,除了教书和做研究工作以外,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参加得很少,但仍未放弃学术研究。钱学森这个时期的主要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在美国发表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及讲授力学工作介质物理性质的理论“物理力学”。当钱学森在回国前夕同蒋英带着幼儿钱永刚、幼女钱永真向他的老师告别时,冯·卡门充满感情地说:“你现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
就在美国政府迫害钱学森的5年中,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美国朋友安慰他,千方百计地给他解决困难,表示了真诚的友情,如W.R.西尔斯(Sears)教授、F.马布尔(Marble)教授、M.米尔斯(M出s)、登肯·兰尼(Duncan Ran-nie)等。
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钱学森一家1955年10月8日到达香港,同日过国境,回到了祖国。从香港上码头开始,通过与中国旅行社同志的接触,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进入国境,钱学森一家见到了科学院派来接他们的朱兆祥。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钱学森受到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接见并在广州参观。经过上海、杭州,最后到了北京。不久,领导上安排钱学森到东北去参观,看了农村和工厂,特别是飞机厂等,饱览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5日,力学所正式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所长,直至70年代后期。在钱学森倡议下,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在1957年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一致推举为第一任理事长,以后又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讲授星际航行概论和物理力学。
1956年春,钱学森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在会上发言。2月1日晚,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体委员,并特别安排钱学森同自己坐在一起,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它表明了钱学森从1955年10月8日回到祖国后,已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1959年经杜润生、杨刚毅介绍,钱学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被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一年6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主任委员。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1961年,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大会上,全体代表一致推举钱学森为首任理事长。
在40年代试验导弹的早期日子里,钱学森就意识到导弹日益增长着的重要性,需要一种他称之为喷气式武器部的新机构,用新的军事思想和方法专门进行研究。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为他实现这一预见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在哈尔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院长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赶回哈尔滨接见钱学森,他问钱学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大将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5年12月27日,万毅根据彭德怀元帅的指示,详细地听取了钱学森关于如何发展我国火箭导弹技术的意见。1956年2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作为一个刚刚回归祖国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怀着对新中国国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所称的航空航天技术)。《意见书》指出:“健全的航空工业,除了制造工厂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强大的为设计服务的研究及试验单位,应该有一个作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自然,这几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作全面规划及安排的工作。”《意见书》提出了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组织草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步骤,并且开列了一张可以调来做高级技术工作的21人名单,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胡海昌、庄逢甘、罗时钧、林同骥等。《意见书》立即引起中央的重视,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3月14日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由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1)设计机构;(2)科学机构;(3)生产机构。1956年4月13日,国务院成立了以聂荣臻元帅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当时对外不公开),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春,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制订新中国第一个远大的规划––《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由钱学森主持,在王弼、沈元、任新民等的合作下完成了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钱学森等在这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的说明书中指出:“喷气和火箭技术是现代国防事业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喷气式的飞机,一方面是导弹。没有这两种技术,就没有现代的航空,就没有现代的国防。建立了喷气和导弹的技术,民用航空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就不难解决”;“本任务的预期结果是建立并发展喷气和火箭技术,以便在12年内使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接近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解决本任务的途径:“必须尽先建立包括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综合性的导弹研究机构,并逐步建立飞机方面的各个研究机构”;解决本任务的大体进度:“1963-1967年,在本国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国防上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组织措施是:“在国防部的航空委员会下成立导弹研究院,该院自1956年起开始建设,1960年建成”。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元帅提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并且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立导弹管理局,钱学森任总工程师;建立导弹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很快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成立仪式。这一天也是对新中国156名大学毕业生进行导弹专业教育训练班的开课纪念日。钱学森主讲《导弹概论》。在1942年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技术训练班授课14年之后,钱学森为能在自己的国家培养我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感到无比激动。这批受训的大学生,后来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1957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1958年5月29日,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1960年11月5日,在聂荣臻元帅现场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正如聂荣臻元帅在庆祝宴会的祝酒词中所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也标志着《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规定的“1963-1967年在本国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国防上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这一任务的提前完成。第二天,即1966年10月28日,《纽约时报》用这样的文字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一位15年中在美国接受教育、培养、鼓励并成为科学名流的人,负责了这项试验,这是对冷战历史的嘲弄。1950-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拘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研究了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1961年6月,在钱学森、赵九章等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开始举办了持续12次的星际航行座谈会,钱学森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讲演。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组织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预先研究课题。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钱学森指出:“自从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及原第五研究院对这项新技术就有些考虑,但未作为研制任务。现在看来,人造卫星有以下几种已经明确的用途:测地卫星、通讯及广播卫星、预警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也得有所准备。现在我国弹道式导弹已有一定的基础,现有型号进一步发展,即能发射100公斤左右重量的仪器卫星。这些工作是复杂艰巨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的研究、研制工作,才能到时拿出东西。因此建议国家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列入国家任务,促进这项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聂荣臻元帅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1965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报告了邀请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及国家科委、国防工办专业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重量为100公斤左右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中央专门委员会于1965年5月4日、5日召开的第12次会议和8月9日、10日召开的第13次会议,原则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以及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钱学森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譬如,在1966年6月下旬,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为解决滑行段喷管控制问题而进行的滑行段晃动半实物仿真试验,出现了晃动幅值达几十米的异常现象。钱学森亲临现场,在讨论中认定:此现象在近于失重状态下产生,原晃动模型已不成立,此时流体已呈粉末状态,晃动力很小,不影响飞行。后来多次飞行试验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钱学森协助周恩来总理,为领导人造卫星研制计划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譬如,由于“文化大革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试车无法进行,1969年7月17日、18日、19日和25日,周恩来总理连续4次召开会议,解决二级和三级地面试车问题,委派钱学森协同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杨国宇全权处理有关试车事宜,从而得以在8月22日取得试车成功。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戚发韧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为173公斤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钱学森和发射基地的领导人及试验队的代表在现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钱学森、任新民等参加第一颗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了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是钱学森最崇敬的我国科技事业领导人。他说过:“按照我的体会,周总理、聂老总就是把他们过去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大规模作战的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
钱学森1965年2月15日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68年兼任中国空间研究院第一任院长,1970年6月12日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7月任高级顾问)。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79年,钱学森荣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TheDistinguished AlumniA Ward)。
1985年,钱学森因对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贡献,作为第一获奖人和屠守锷、姚桐斌、郝复俭,梁思礼、庄逢甘、李绪鄂等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6年4月1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六届四次全国委员会增选钱学森为副主席。两个月后,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86年6月27日一致选举钱学森为中国科协主席。
1989年6月29日,在美国纽约召开的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Rockwell,Jr.)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表彰他对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作出的重大开拓性贡献,称他“作为加州理工学院学生时,冯·卡门教授就因他在喷气推进和超声速飞机设计方面的才智而对他特别宠爱。在有关火箭设计的研究工作中,为发展喷气推进,他引入了钱学森公式。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先驱的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他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开创性的科学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以下将其主要贡献作一概述。
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几个领域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空气动力学方面在20年代末期,力学工作者对飞机机翼理论的阐明和对流体物体在表面产生的摩擦阻力的理解,导致了流线型单翼飞机的设计概念的形成,推动了当时航空技术的发展。到30年代中期,终于因全金属薄壳结构的出现而变成事实,完成了飞机设计中的一次革命。后来飞机的速度逐渐增加了,出现的问题是采用老式气动力设计的飞机飞到接近声速时产生冲击波,飞机的阻力很快加大。于是出现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即声速就是“声障”,是突不破的。3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的气动力学,或者叫可压缩流体力学,陆续产生了后掠翼概念、有效等截面概念、超临界翼概念,以及计算发动机功率要求的方法。这就为跨过声速的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了发展超声速航空器的方向。航空技术的这一进展,是通过整整一代理论科学家和实践工程师的思考和奋斗而取得的。钱学森对空气动力学的贡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比较突出的贡献有:
1.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这是由于空气受压缩,温度升高和边界层传热率增加的结果。钱学森和冯·卡门给出了发生这种逆变的马赫数计算公式。他们当时在考虑此问题时,还只有理论上的兴趣,后来证明,这显然是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垂直起飞火箭就与它有关。
2.在30年代末,这一研究有实际意义:当时试验飞机模型的风洞风速一般都不高,与声速比即马赫数不到0.2,不能测定飞机在高马赫数飞行时表面受到的压力,因此极需一个从低马赫数风洞实验结果修正到高马赫数的方法。计算压缩性影响的第一个近似理论,是由L.普朗特(Prandtl)和H.葛劳渥(Glauert)提出的,该理论基于扰动很小的假设,在亚声速情况能导出一种适用于估算压缩性影响的简单修正法,但不够完善。钱学森在1939年发表了关于可压缩流体二维亚声速流动的研究结果,冯·卡门在1941年发表了关于空气动力学中压缩效应的研究成果。他们对翼上的压缩作用,共同提出了一个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扰动很小这一假设,而是基于经过他们修正的流动方程的另一种线性化,使它能应用于高速流动,特别是应用于计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诸力。卡门-钱学森方法能给出某一速度范围内的满意结果。
3.钱学森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他们发现,对某一给定外形,在均匀的可压缩理想气体来流中,当来流马赫数达到一定值时,物体附近的最大流速达到局部声速,这时的来流马赫数即为下临界马赫数;当来流马赫数再高时,物体附近出现超声速流场,这时数学解仍然存在,但当来流马赫数再增加时,数学解突然不可能,即没有连续解,这就是上临界马赫数。所以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上临界马赫数,而不是以前大家所注意的下临界马赫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固体力学方面 早年薄壳结构理论有一个谜,如圆柱形薄壳受轴向负载时,其理论失稳值远大于实测数,差3至4倍。为解决这个问题,从1940年开始,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对飞机金属薄壳结构非线性屈曲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球壳的屈曲,结构的曲率对于屈曲特性的影响,受轴向压缩的柱面薄壳的屈曲,有侧向非线性支撑的柱子的屈曲,以及曲度对薄壳屈曲载荷的影响等。结果说明过去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大挠度非线性影响。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火箭研究,是马林纳、钱学森和其他热心于火箭的人于30年代后期开始的。实验装置起初安置在古根海姆大楼里,后来需要大一点、偏僻一点的地方,于是就移到帕萨迪纳北边的阿洛约·塞科,最后成为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在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的所有方面,冯·卡门都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从马林纳、钱学森规模不大的实验和计算开始,冯·卡门就深信火箭推进的重要性,为他们提供资金和场地,帮助他们把喷气助推起飞的概念推销给空军和海军。与其他早期火箭热心者脱离实际的工作〔如R.H.戈达德(Goddard)的工作〕不同,古根海姆实验室的这一工作对以后的火箭技术直接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这门技术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就是钱学森对喷气推进技术贡献的背景。
1936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工作。
1949年,钱学森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新设的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及“戈达德”教授,专授火箭技术及喷气推进技术课。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
返运输系统概念。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亲身经历了流体力学作为一门技术科学,怎样从空气动力工程师、水力工程师、气象工程师以及其他有关领域工程师的工程技术实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由于有了流体力学提供的理论与方法,上述领域的工程师们才能在他们日常的工程技术实践中分享流体力学研究成果。至少可以说,如果没有流体力学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那么对超声速流动的了解与利用肯定会大大延迟。站在这样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论高度,钱学森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实践进行全面观察时,具有比旁人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提炼出指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从而创建了作为一门技术科学
《工程控制论》,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1951年,钱学森研究了一种探空火箭的最优推进的设计,即求探空火箭的最优弹道问题,要求提出一条理想弹道,在相同的燃料消耗条件下,使火箭达到的高度最大。由于这种弹道很长,而弹体上控制系统的动作速度相对于这条最优弹道来说是足够大的,钱学森在考虑最优弹道的选择时,把弹体看成是其重心(质心)的运动,而略去刚体运动及弹上控制设备的运动规律,成功地实现了古典变分法对这类问题的应用。钱学森从这里提炼出一种普遍性的看法:针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控对象本身的特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规律全局情况,即可以不考虑受控对象的运动方程式的情况下,古典变分法给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理论与方法。
在1952年,钱学森研究过有时滞的线性系统的一个特例。这个特例就是利用反馈控制的方法使火箭发动机中的燃烧过程稳定。钱学森在“火箭喷管的传递函数”的研究工作中,为了使计算简单起见,假设了只使用一种液体燃料的情形。如果燃烧室中可能发生的振荡频率相当低,就可以把燃烧室内的压力看作是均匀的,而且钱学森作了第一次近似,把流过喷口的气流看作是似稳的,即在任何一段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内都可以看作是平稳的。钱学森引入了L.克洛科(Croc-co)的压力与时滞相关的概念,以及明确地引进离开均匀稳定状态的微小扰动概念,成功地建立了描述燃烧室压力变化规律的方程,并进而研究了时滞系统的运动规律。
弹道摄动理论在变系数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也是钱学森的早期研究成果。应用弹道摄动理论的本来目的,只是计算飞行器弹道相对于标准弹道的微小修正量(这种修正是由于飞行器的重量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大气状态的改变、风的扰动作用等因素引起的)。由于现代大型快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完全可以分别地直接计算每一条受扰的弹道,所以弹道摄动理论在弹道计算上的用处也就随之消失了。然而,变系数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却恰好可以应用弹道摄动理论。R.德瑞尼克(Drenik)在1951年研究过这种理论对远程火箭控制问题的应用。但是,钱学森在1952年发表的《长射程火箭飞行器的自动导航》研究结果,不仅比德瑞尼克的结果更完善,而且包含了自动导航的内容。
第一版《工程控制论》原是用英文写的,1954年由麦克劳·希尔(McGraw-H出)图书公司在美国出版。此后,俄文版于1956年,德文版于1957年,中文版于1958年相继出版。书中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理论的进展起了重要作用。原书中、英、德、俄等各种文版不断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工作者所引证和参考。到1982年,意大利数学家G.P.斯蔡格(Szego)在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分析中的量化新技术》一书中,还对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中建立的理论方法有很高的评价。宋健和其他几位中青年控制论理论科学家根据钱学森的委托而完成的《工程控制论》(修订版)于1980年出版。工程控制论从深度与广度上推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革命、核能技术革命、航天技术革命和光子技术革命的发展。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学科的带头人是芶清泉。1984年,钱学森向芶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系统工程
钱学森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了航天系统工程。
航天系统工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在40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通过研究火箭助推飞机起飞装置开始,逐步从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工程研究小组演化成为航天工程研究组织。钱学森运用并发展了他在喷气推进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从50年代后期中国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起,他就和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在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主任领导下,把当时苏联航空技术发展中的总体设计部和我国行政组织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今天称为航天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现在,中国的航天系统工程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它包括:
(1)由总体设计部对航天工程进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又称技术协调)。总体设计部由熟悉大系统各方面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在总设计师的领导下,根据任务的要求,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大系统指标论证、总体方案(包括技术途径、经济性和可行性)论证、流程设计和系统环境分析,选择总体参数和构形,以确定系统体系结构的组成、功能;从整个大系统的要求出发,提出各组成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将各组成系统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试验和系统使用方法的总体设计,提出各种试验和使用设施的技术要求,或对现有试验和使用设施提出采用或改造的建议。
(2)在整个航天系统工程过程中,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包括数字仿真和半实物仿真,以实现系统方案的整体优化、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协调一致。
(3)计划管理机关用管理信息系统对航天工程实行科学的计划管理。这种有电子计算机的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一高效的数据库,不断将各项工作的历史情况和最新进度显示出来,对经常变动的计划进展情况进行快速处理,使计划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整体计划的全面动态,发现薄弱环节,对拟采取的计划协调措施用网络模型和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预测措施的效果,为决策提供依据,选择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调度方案。航天工程系统的总体设计机构和计划管理机关,形成航天工程计划领导人的参谋机构的整体,前者是航天工程系统总体概念、总体方案、总体设计技术协调措施科学性的体现者;后者是航天工程系统计划协调措施中科学性和人、财、物调度权力的体现者。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1955年。这一年秋天,钱学森和许国志一同把运筹学的“种子”从它的发源地美国带回了祖国。1956年,钱学森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组,并把这个研究组作为他负责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组成部分。钱学森和许国志通过这个研究组开辟了运筹学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家,他在当时已预见到运筹学不单要研究现有武器装备的运用,而且更要研究未来武器装备的规划与运用。因此,他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研究机构––“作战研究处”,开辟了运筹学面向我国武器装备规划、论证的一个发展方向。这可以说是我国国防系统分析研究工作的起源。
从1978年春天开始,钱学森为促进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成都、昆明、长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讲演。这些讲演的主要见解,后来集中表达在1978年9月27日公开发表的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中。这篇论文对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科学活动在中国的繁荣,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1979年7月24日,钱学森应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领导同志学习会上向数千名听众发表了与王寿云、柴本良合写的题为《军事系统工程》的长篇讲演,把计算机作战模拟技术推荐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指出:“战术模拟技术,实质上提供了一个‘作战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利用模拟的作战环境,可以进行策略和计划的实验,可以检验策略和计划的缺陷,可以预测策略和计划的效果,可以评估武器系统的效能,可以启发新的作战思想。”“在模拟的可控制的作战条件下进行作战实验,能够对有关兵力与武器装备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获得数量上的深刻了解。作战实验,是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划时代的革新。”钱学森的这篇讲演,对国防系统分析在我国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9年10月,钱学森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北京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促成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及其所属专门从事国防系统分析研究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钱学森等著的《论系统工程》在1982年11月出版,增订版在1988年10月出版。
有了系统分析、系统工程、控制论、运筹学和作战模拟,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认识考虑,系统科学的概念就形成了。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钱学森对这一问题的兴趣起源于80年代初对军事对阵模拟的研究。1981年5月25日,他在与方福康的通信中说:“40年前,J.冯·诺伊曼(von Neu-mann)同O.莫根施特恩(Morgenstern)建立了博弈论,后来因为计算理论太繁,实际应用时,往往用Monte-Carlo数值法上电子计算机,求得结果。近来,在计算机下棋和简单的军事战斗集体(如排对排)的行动已经实现了。但如何把理论用于结构复杂、成员众多的对阵集团,问题太复杂,就连电子计算机也不行了。这是军事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微观经济过渡到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能不能把博弈论和系统学结合起来,以解决此难题?”从1981年夏天到1982年10月,在为指导王寿云编著《现代作战模拟》一书而进行的几次讨论中,钱学森从F.W.兰彻斯特(Lanchester)的工作提炼出半经验半理论的处理复杂对阵问题的方法论(见《现代作战模拟》第三章)。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钱学森赋予这一方法论更广泛的含义(参见《论系统工程》增订版说明):处理复杂行为系统的定量方法学,是科学理论、经验和专家判断力的结合。这种定量方法学,是半经验半理论的。提出经验性假设(猜想和判断),是建立复杂行为系统数学模型的出发点。这些经验性假设(猜想或判断)不能用严谨的科学方式证明,但需用经验性数据对其确实性进行检测。从经验性假设(猜想或判断)出发,通过定量方法途径获得的结论,仍然具有半经验、半理论的属性。当人们寻求用定量方法学处理复杂行为系统时,容易注重于数学模型的逻辑处理,而忽视数学模型微妙的经验含义或解释。要知道,这样的数学模型看来“理论性”很强,其实不免牵强附会,从而脱离真实。与其如此,反不如从建模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承认理论的不足,而求援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这样的系统建模方法是建模者判断力的增强与扩充,是很重要的。钱学森并没有把研究工作停止在这一水平上,他同于景元、戴汝为合作,深入到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参见《自然杂志》13卷1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目标还没有形成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论,没有从子系统相互作用出发,构筑出来的统计力学理论。那么有没有研究方法呢?有些人想得比较简单,硬要把处理简单系统或简单巨系统的方法用来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他们没有看到这些理论方法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生搬硬套,结果适得其反。例如,运筹学中的对策论,就其理论框架而言,是研究社会系统的很好工具,但对策论今天所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就,远不能处理社会系统的复杂问题,原因在于对策论中已把人的社会性、复杂性、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性过于简化了,以致于把复杂巨系统问题变成了简单巨系统或简单系统的问题了。同样,把系统动力学、自组织理论用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之中,之所以不能成功,其原因也在于此。系统动力学创始人J.福雷斯特(Forrester)就提出,对他的方法要慎重,要研究模型的可信度。钱学森在1989年指出,实践已经证明,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方法,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这个方法是在复杂巨系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和抽象出来的。除去复杂军事对阵系统外,各类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实践还包括:
(1)在社会系统中,由几百个或上千个变量所描述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技术对社会经济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2)在人体系统中,把生理学、心理学、西医学、传统医学以及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综合起来的研究。
(3)在地理系统中,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以及区域规划等综合探讨地理科学的工作。
在这些研究和应用中,通常是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力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判断或猜想);而这些经验性假设不能用严谨的科学方式加以证明,往往是定性的认识,但可用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几十、几百、上千个参数的模型对其确实性进行检测;而这些模型也必须建立在经验和对系统的实际理解上,经过定量计算,通过反复对比,最后形成结论;这样的结论就是我们在现阶段认识客观事物所能达到的最佳结论,是从定性上升到定量的认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就其实质而言,是将专家群体(包括各种有关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这个方法应用的成功,就在于发挥了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近几年,国外有人提出综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对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跨域分析综合,但还不成熟,方法也太简单。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却是真正的综合分析方法。钱学森在1992年进而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形式。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本质,并指导人们运用一种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解答。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钱学森把思维科学划分为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思维科学的技术科学及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研究人有意识的思维规律的学问,称为思维学。思维学又可细分为四个部分:
(1)抽象(逻辑)思维学,抽象思维是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脑工作的那部分思维。
(2)形象(直感)思维学,形象思维建立在经验或直感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人类根据经验或直感产生智能的行为,以及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这一过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3)灵感(顿悟)思维学,灵感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扩展,由直感的显意识扩展到灵感的潜意识。
(4)社会思维学,研究人作为一个集体的思维,以及如何利用人类过去积累的知识。思维活动,实际上具有集体性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不但靠实践,而且要利用过去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另外信息对认识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信息和信息过程的信息学,也是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在技术科学这一层次,包括结构语言学和数理语言学、模式识别、情报学和科学方法论等。科学技术工作决不能局限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即所谓的科学方法,而必须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思维科学中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属于工程技术层次,如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工程、密码技术、情报资料库技术、文字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其他。钱学森提出,认知心理学就是上升到精神(mentalics)也还是人体科学基础学科层次,属人体科学大部门,而思维学属思维科学大部门。研究意识,研究人的思维,一条路是研究脑,走脑科学的道路。这条路非常长,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另一条是走思维科学的道路,依靠思维科学内部的一些方法来研究。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70年代末,当人体特异功能是真是假,科学工作者及社会各阶层还众说纷纭的时候,钱学森支持一些热心的科学工作者,对捕捉到的现象进行科学的核实和实验,严谨地进行科学检验。在取得大量和可靠的科学实验数据资料之后,他认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远没有完成,人体可能存在着特殊的功能、潜力,尽管这些现象用现代科学知识还不能解释清楚,但必须进行科学研究。1980年,他提出人体科学的概念:人体科学的研究范围是研究人体的功能,如何保护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的功能,发挥人的潜力的科学。人体科学的基础科学,除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心理等基础科学外,还包括对祖国医学理论特别是对气功的科学研究;人体科学的技术科学包括:人-机工程和体育科学技术,如武术、杂技等;人体科学的应用技术科学,包括医学临床各科,如内、外科学,五官科学和职业病学等。人天观是人体科学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也对进一步发展人体科学起到指导作用,而人体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会更加充实和深化人天观,更加充实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
昨天,交大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之父、国家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钱学森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母校师生无不感到无比痛惜、十分悲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代表学校,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学长的家属,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并对钱学森学长的家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钱学森画传》近期面世
钱学长去世的消息传开,交大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得知钱老去世,感到非常痛心。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是,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史老师介绍,对于在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内心不希望建,但中央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作为一名党员表示服从。前不久,史贵全老师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史老师说:“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曲折回国的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钱老的精神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的书在交大出版社出版。《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
全球校友多种方式悼学长
10月31日,在得知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的消息后,上海交大各地校友纷纷致电学校校友会办公室,沉痛哀悼敬爱的钱学森学长,并希望通过学校向钱学长的家人转达交大校友最真挚的慰问。
“巨星陨落!”“哀悼学长!”“钱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帖文达到数千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同学们纷纷表达对钱学长的崇敬和怀念。电院大三的巢睿琪同学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的学术科研、思想品质都让人敬服,作为一名交大校友,他出色地诠释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钱老是所有交大学子的好榜样。”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钱学森的光辉事迹和卓越人格风范成为师生校友学习的楷模。
在悲痛之余校友们不忘深思:作为交大校友,应当如何诠释“交大人”的深刻内涵?大家都纷纷表示,要向钱学森学长学习,学习他胸怀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学习他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科研精神,继承学长的遗志,将交大人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谨记校训,为祖国的昌盛贡献“交大人”的力量!
交大北京、深圳、江西、四川等地的校友已同当地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取得联系,组织追悼活动。在荷兰以及日本留学的交大学子也通过网上校友群、校友论坛撰文、留言,表达了对钱学森学长的沉痛悼念。
(2009-11-01《东方早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校友,钱老与母校的感情由来已久,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师生们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悼念这位让人无比尊重敬仰的学长。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交大以钱学森为荣为傲,他的事迹在交大传为美谈鼓舞后辈,校园里有着一条以“学森”命名的马路,而到2012年秋天,钱学森图书馆也将打开魅力之门……
96分试卷成“交大一宝”
钱学森一生勤奋钻研,他于1929年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钱学长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严格认真,成绩一贯优良(多次获奖学金),有两件事更是长期在母校传为美谈。”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之一一道来。
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共有6题,钱学森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学森将第二处“Ns”简为“N”,老师未算他错,但他本人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
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称赞钱学森:“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竹破。”因此,金教授个人将这份难得的96分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四十多年,直到1980年春,钱老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已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
“从中,钱老面对学问、面对科学时精益求精、务实治学的学风一览无余,而这正是应该大力提倡和颂扬的。”陈华新说道。
100页,机械系学生最佳实验报告
还有一次钱学森在做热工实验时,由于他特别认真细致,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整个实验报告竟长达100多页,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完成的最佳实验报告,广泛受到称赞并一直传为佳话。因此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钱学森是我最好的学生”。钱老在1989年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也特别提到“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虽然这份实验报告实物已经找不到了,但这种治学作风,仍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陈华新说道。
书、馆未成斯人已去
钱学森图书馆有望2012年建成
本报讯记者刘昕璐在今年4月举行的交大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为此,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森95周岁华诞前夕,交大新老校领导马德秀、张杰、谢绳武、潘敏等还赴京看望了钱学森,为他送去美好的生日祝福。
九十多岁依然坚持读报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交大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按照计划,钱学森图书馆有望于2012年10月建成。由于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上海交大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2004年至2008年期间曾多次去钱学森家里拜访,钱老简朴的生活和依然读书看报的习惯,让他印象深刻。“钱老住的是北京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俭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
800页档案记录曲折归国路
史贵全说,前不久,他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这些档案记录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曲折的回国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他的污蔑,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和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
2010年春天出版。
师生追忆
“钱老去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非常让人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
“学森路”上悼学长
闻悉敬爱的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上海交大学子陷入深深的悲痛和哀伤之中。昨天晚上,2000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他们进行了发言交流,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纸船,依依不舍地送别钱学森学长。
晚上7时许,同学们来到学森路,在逸夫科技楼前举行集会。他们打出了“交大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和“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的横幅,手里捧着蜡烛,肃然站立。在主持人的提议下,全场默哀一分钟。
随后,他们依次把蜡烛放在地上,排出“学长走好”的字样,用点点烛光传递对钱学森学长的崇敬与思念之情。不少同学亲手折了纸船,立上蜡烛,放在学森路旁边的涵泽湖里。纸船在湖面上漂游,承载着交大学子的由衷祭奠。
“学长之风,山高水长,让我们沿着钱学森学长的足迹,传承学长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祝钱学长一路走好,也让我们一起把学森精神永远铭刻在心中!”追思会上,交大学子表示。
交大BBS:钱老好榜样
本报讯记者王佳敏刘昕璐“巨星陨落!”“哀悼学长!”“钱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昨天,钱学森逝世的消息在交大饮水思源BBS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截至昨晚九点,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帖文已有1300余篇,而“钱老去世”也成了当日BBS“十大话题”之首。
“前段时候我还看到媒体上有温总理去探望钱老的新闻,当时看到照片上的钱老还精神矍铄,所以现在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我真的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一位在论坛签名档上打上“钱老在心中”的交大大三学生小朱告诉记者,她和班里的同学都觉得非常难受,“钱老是我们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最好体现,是我们所有交大学子的榜样!”
钱学森书籍网上热卖
本报讯记者王佳敏《钱学森书信选》、《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昨天,随着钱老逝世的消息在网上传开,网友在发帖哀悼钱老之外,重读钱学森的作品也成为不少网友缅怀、悼念这位“航天之父”的方式。
“我今天一天,光《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这本书就卖出了9本!”淘宝网上一位书店店主马先生告诉记者,昨天下午开始陆陆续续有网友前来询问钱学森的书,“就说《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吧,我的库存其实只有5本,今天全部卖光了,另外4本我还要马上去补货!”
一位刚刚买了钱学森作品的网友yky521告诉记者,“网上能够搜索到的都是钱老的简历,而阅读他的文字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内心,这也是我向他致敬的方式。”
(2009-11-01《青年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内有条学森路,2007年命名 ,用以表彰校友钱学森的卓越贡献,激励学子 见贤思齐。
人民网上海频道10月31日电 (记者姜泓冰)今晚,上海交通大学两千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
今天上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逝世。到晚上7点,交通大学的BBS上,师生们自发缅怀钱学森先生的帖子已有数千篇。更多学生来到闵行校区学森路上,在逸夫科技楼前举行集会。他们打出了“交大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和“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的横幅,手里捧着蜡烛默哀一分钟之后,又依次把蜡烛放在地上,排出“学长走好”的字样,用点点烛光传递对钱学森学长的崇敬与思念之情。不少同学亲手折了纸船,立上蜡烛,许下心愿,放在学森路旁边的涵泽湖里。许愿船在湖面上漂游,承载着交大学子的由衷祭奠。
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的学森路命名于2007年,用以表彰钱学森学长的卓越贡献,激励学子见贤思齐,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交大学生依次把蜡烛排出“学长走好”的字样,传递对钱学森学长的崇敬之情。

交大学生们在湖里放流载着蜡烛的许愿船, 送别钱学森学长。

31日晚7时,上海交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森路上集会
(原责任编辑:崔东)
(2009年11月01日人民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日早上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钱学森母校上海交大师生追思学长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逝世,母校上海交大师生当晚自发举办追思会,追悼这位杰出校友。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前不久,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上海交大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老师说:“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显示了他的机敏和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
钱学森在交大读书期间,成绩一贯优良,一次在考“水力学”时,全卷6题,钱学森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学森第二处将“Ns”简为“N”,钱学森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给他96分。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赞他说:“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
“巨星陨落!”“哀悼学长!”截至今天下午3时,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帖文已近600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电院大三的巢睿琪同学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31日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记者 姜泓冰)
科学巨星 教育大家
众学生追忆恩师
钱学森当年在加州理工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哲敏31日中午得知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1954年8月,钱学森在送郑哲敏回国时,曾谈到大家回国后能做什么,郑哲敏至今记忆犹新:“钱老当时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后来想一想,他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思想来为国家搞火箭搞航天的。国家需要他来从事航天工作。他倾心尽力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
(2009年11月01日新华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1、工作时间
本馆志愿服务时间为上午9:00-11:30,下午1:00-4:00。如遇特殊情况,以本馆工作人员具体安排为准。
2、工作流程
| 8:50 | 抵达钱学森图书馆,集合签到,着志愿者工作服,佩戴证件; |
| 8:50-9:00 | 集中召开早会,布置当天任务。 |
| 9:00 | 前往工作岗位 |
| 9:00-16:00 | 志愿者服务(11:30-13:00为午休及就餐时间) |
| 16:00-16:10 | 集中召开晚会,反映当天问题,并做好工作记录 |
| 16:10 | 工作结束,交还志愿者工作服、证件,做好工作记录。 |
3、岗位安排
根据每个岗位的需要,每天安排4-7名志愿者,并根据当天具体工作情况,酌情增减志愿者服务人数。
(1)讲解岗:每天安排1-2名讲解志愿者
(2)场馆服务岗:每天安排2-3名志愿者
(3)档案整理类:每天安排1-2名志愿者
4、工作规范
(1)志愿者来馆服务须准时到岗,认真填写《志愿工作服务日志》。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岗,应及时通知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并进行人员调整;
(2)志愿者来馆服务须穿戴统一的志愿者服装及证件;
(3)热情为游客服务;主动、耐心解答游客问题;举止文明,不擅自离岗,不做与志愿工作无关的事情;
(4)对所有的进馆游客都应保持尊重、平等、热情的态度,都应避免与游客产生任何方面的冲突;
(5)在服务工作中,与馆内工作人员及其他志愿者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6)熟悉岗位职责,牢记服务流程及相关要求,爱护馆内设施及各种工作设备,合理操作及使用;
(7)服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排,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点击收看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

点击收看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昨在京逝世 点击收看
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了我校师生悼念钱学森学长追思会活动,四位师生受访。
点击查看视频链接
10月31日,惊悉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后,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一行连夜赶往北京,并于第二天一大早冒着京城的第一场大雪来到钱学长家中吊唁。他们在灵堂敬献了花篮,并在钱学长遗像前鞠躬致哀,表达了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对钱学长的深切哀悼,并看望了钱学长的夫人蒋英同志及其他亲属。


马德秀书记深情地说,钱学森学长是我们国家卓越的人民科学家,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钱学长的丰功伟绩、人格风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母校师生永远怀念他。
钱学长的夫人蒋英、儿子钱永刚以及钱学森秘书涂元季、顾吉环等对上海交通大学领导在第一时间来京吊唁表示感谢,并请马书记转达他们对全校师生的问候。
参加赴京吊唁活动的有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文军,党委常委李建强,校友会秘书长马磊,工会专职副主席、钱馆筹建办副主任倪浩等。
又讯:刚从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归来的张杰校长也于今日下午赶赴钱学长家中吊唁。他代表全校师生及范绪箕老校长在灵堂敬献了花篮,并向钱学长遗像鞠躬。张杰校长向钱学长家属表达了深切慰问。他说,钱学长走了,但是他的思想还在,他永远活在全体交大人的心中。祝钱学长一路走好!


悼钱学森学长
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并转钱学森学长家属及治丧委员会:
惊闻钱学森学长仙逝,巨星陨落,哀哉。然学长为之献身的祖国60年巨变、傲立世间,学长当了无遗憾而含笑西去。
学长于1935-1955年间旅美廿载,在美国最出成果的近10年和最痛苦被软禁的5年都是在位于洛杉矶的加州理工学院度过。鲜为人知的是,学长乃交通大学南加州校友会的创会会长。1943年中秋节,在南加州的全体交大校友——1934届的钱学森、熊大纪和1939届的胡声求三位学长在加州理工学院教职员活动中心聚齐,成立“南加州交通大学同学会”。会议纪录记载“全体会员同意选举钱学森为会长,胡声求为副会长兼财务,熊大纪为总干事兼文书”,三位学长签名后去中国城聚餐庆祝。后来麦卡锡主义反共巅峰时钱学长返国受阻,行李被查扣数月,这份会议记录落入FBI之手,影印件送交国会、国防部存档。
学长一生,力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到极致,是我们所有交大人学习的楷模。我每日上班,都会走一条以学长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恩师、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Von Karman 教授命名的大道。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母校也有一条“学森路”,可以让后人永远缅怀这位杰出校友、人民功勋。
我谨代表上海交大美洲基金会、交通大学南加州校友会和众多美洲校友,献上一份最真诚的哀思。美洲校友将以学长为榜样,永远铭记校训,尽我们所能,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愿学长安息!
上海交通大学美洲基金会 会长
交通大学南加州校友会 前任会
2009年10月31日
沁园春·悼钱学长
钱塘湍急,华夏悲鸣,痛失栋梁。忆当年壮志,匡扶社稷;赤子鸿心,远渡西洋。纬地经天,一星两弹,赫赫威名寰宇扬。西北望,谁忘食废寝,十载安邦?
九州万里长江,祈愿处,灯火辉映航。记思源湖畔,曾经笑语;从前教诲,语调激昂。母校情深,音容宛在,举校师生共慨慷。越明日,有莘莘学子,再创辉煌!
(人文学院 秦国庆)
家国情怀,赤子心胸
惊闻钱学森学长在京逝世,巨星陨落,令人扼腕。作为一个浙江人,作为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我对钱老有着一份特殊的尊敬和爱戴。
钱学长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惊世两弹,冲霄一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钱老身上最令我感怀的莫过于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钱老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在民族与历史的记载中,永远会有钱老爱国者的伟岸身影。那句“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将永载史册,感动万千后人!
还记得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对钱老的评语: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我曾读到一篇报道,是有关温家宝总理看望钱老时的一段趣闻。钱学森深情地回忆自己留学归国的经历后说:“在中国,比在国外更有发展和成就。”钱老的这句话掷地有声,是一位老人在历经了风雨沧桑后发自内心的声音。
我们的祖国仍为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这些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年轻人投身其中。1955年,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年代,在那个科研条件远远落后于外国的年代,钱老毅然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举家回国,毫无半点犹豫。
历经了60年的建设,中国今日已经换了新颜。200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日益强盛的风貌。钱老当日可以回国,我们又有何理由不为国家、为民族贡献我们的智慧,做出一份贡献?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理应认真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为祖国奉献的事业中去,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祖国会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正如著名音乐家阎肃老师对钱学森学长的评价: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作为一名交大学子,在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的同时,我们要做的更是学习钱学长的精神,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铭记于心,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家国情怀,投入到为祖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中去,把学长的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学院 周琳琰)
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
这一刻肃穆庄严、这一刻内心沉痛。今天是个令人伤怀的日子,我们亲爱的钱学森学长不幸与世长辞。交大学子在校学森路进行烛光悼念学长的活动,很多同学自发的来到这里,手捧着蜡烛,怀着一颗万分悲痛的心,深切的悼念我们的学长。蜡烛摆出了“学长,走好”四个大字,同学们围在字的周围,注视着、回忆着、哀悼着。
一种激动和感动的情绪在心里翻滚,学长的事迹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如果没有您,中国的航天事业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想想除了哀悼此刻不知还能做些什么,我想我们会继承您家国天下的情怀,继承您鞠躬尽瘁的精神,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您的精神将长久地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永远记住您那句感人的话语:“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杜琳)
[编者按]今天凌晨4点,刚刚从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归来的张杰校长接受了媒体专访,表达了对钱学森学长的深切缅怀。以下为访谈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是钱学森学长的母校,学校与钱老的家人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10月31日上午就得知了钱学长不幸逝世的消息。得知消息后,我校马德秀书记在第一时间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致电钱学长家人,对钱学长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钱学长的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钱学森学长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是几代交大人为之自豪和学习的榜样,钱学长的离去,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更是交通大学的巨大的损失,全体交大人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学长而感到无比痛惜。
10月31日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交大历史建筑“总办公厅”内举行了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
10月31日晚上,两千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交大校园的学森路上举行了追思会,之后他们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许愿船,依依不舍地送别钱学森学长。
10月31日当天,我校北京、深圳、江西、四川等地的校友纷纷组织追悼活动。在荷兰以及日本留学的交大学子也通过网上校友群、校友论坛撰文、留言,表达了对钱学长的沉痛悼念。
我也是在第一时间获知钱学长不幸逝世的消息的。得知消息后,我非常震惊和悲痛!我是于2006年11月26日就任交大校长的,在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长95岁生日的前夕,我作为交大的新校长与交大的其他领导一起,去北京看望了钱学长。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我从小就敬仰的这位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民族英雄,亲耳聆听钱学长谈起他在交大求学时的许多美好的记忆。那天钱学长非常兴奋,谈了很多很多。
钱学长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他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记忆。母校也为有钱学长这样的杰出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交大的校园里,至今还可以找到钱学长学习和生活过的教室和寝室,一草一木上都留有钱学长的足迹。钱学长在大学时就才华横溢、多才多艺,他是学校管弦乐团的一位重要团员,他的体育也很好。在交通大学的校史博物馆里,珍藏着钱学长在大学时的一张考试卷。当时钱学长出色地用英文完成了考试,在老师准备给他判满分时,他主动去找老师说,他在那个考卷上还有一个小错误:在公式推导时,漏写了一个下标,因此,他主动要求把他的成绩改为96分。钱学长这种精益求精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为了祖国、为了中华民族而奋斗终身。交大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弘扬的是感恩和责任的精神。作为一名交大的杰出校友,钱老是交大校训的最好的践行者,他是全体交大人的骄傲,他的思想也是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人才的培养,钱学长在交大学习时,交大的培养目标就以为国家、为民族造就“领袖人才”为己任,在交大113年的办学历程中,交大为祖国、为世界培养了江泽民学长、钱学森学长这样的领袖人才。钱学长一直非常关心母校的本科生教育。在钱学长的关心下,交大从2008年起,开始对本科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将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方式,改变为:“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理念,目的是全面培养新时代的面向各领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我们希望,在交大的四年能够成为每一位交大学子努力修身,知行合一,以天下为己任,而具齐家治国之才的四年。交大一定不辜负钱学长对母校的期望,一定会为祖国的未来造就更多像钱学长这样的人才。
现在已经是凌晨6时,回想钱学长一生的成就,回想钱学长对母校的巨大贡献和影响,我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钱学长走了,但是他的思想还在,他将永远活在全体交大人的心中!
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钱学长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严格认真,成绩一贯优良(多次获奖学金)。有两件事长期在母校传为美谈:一次是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6题,钱学长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老第二处将“Ns”简为“N”,老师未算错,钱老本人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赞他说:“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题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竹破。”因此,金老个人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四十多年,直到1980年春,钱老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已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
还有一件是钱老学长在做热工实验时,特别认真细致,不仅完整详尽,书写和作图都很清晰,整个报告竟长达100多页,老师给了他100分,成为机械系学生历史上完成的最佳的实验报告,广泛受到称赞并一直传为佳话。因此陈石英教授曾对人说钱学森是他最好的学生。钱老学长在1989年回忆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也特别提到:“专业基础课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
钱老在校期间也很注意全面发展,除利用休学期间认真选读了许多史书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外,回校后还常与进步同学在一起传看进步书籍,使他的“人生观上升了”。他还忙中偷闲参加了学生的铜管乐队和口琴队,成为乐队的主力圆号手。
毕业后他于1935年乘邮轮到了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大学分别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后又先后留校任教和从事科学研究近二十年,为美国科技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38岁时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也被公认为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和创始人。他当时在美国已有很好的职业,很丰厚的报酬,但他的心是始终向着祖国的。正当他在加紧回国准备之际,反动的“麦卡锡主义”却将魔爪指向他,无端指责他是“非法入境”、“携带机密资料”,阻挠他回国,并实施监禁和监视长达五年之久,直到1955年10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他才回到祖国。
钱老回到上海第一件事是看望年迈的父亲,第二件事就是回母校看望他的老师。1955年10月22日钱老兴致勃勃回到母校,由他一向敬重的陈石英教授(时任副校长)亲自接待并陪同参观。10月25日他又应邀再次回母校与学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举行了座谈会,会上钱老以亲身经历,阐述了祖国科技发展前途无限广阔的观点,并介绍了他近期正在从事的科研情况,自此以后钱老与母校的联系就连绵不绝了。
50年代后期钱老在北京举办力学研究班(实际是一个导弹技术“扫盲班”),母校就派了青年教师前往进修听课,回校后即筹建了火箭弹体、火箭发动机等专业,与钱老推动的国防工业发展遥相呼应。
1980年春,钱老在美国的同学范绪箕教授就任上海交大校长后不久,钱老就欣然接受范校长邀请回母校访问,并在部分专业教师会上发表演讲,鼓励年青的教师们在选定的目标上坚韧不拔地开拓前进。l984年,在上海交大成立校友总会时他又发来贺信,并当选为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名誉会长。
1989年11月编印交大1934级毕业55周年纪念专辑时,钱老写了“回顾与展望”一文,详细的回顾了他在母校生活五年中的感受,称赞上海交大是“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并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1992年秋,他写信给母校生物技术研究所朱章玉教授,对朱教授创立生物技术所表示衷心祝贺,希望他在下个世纪(指21世纪)把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像上海宝钢那样的大企业,生物技术也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
1993年在级友筹办1934级毕业60周年纪念册时,他又撰写了一篇“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章,重申了要把“生物技术办成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的观点,并强调指出“这里说的大系,除利用微生物进行化工生产专业外,还将有诸如植入人体的人造器官的设计创造专业,以培养出再造人体所需器件的设计人才……再有一个专业是培养设计制造老年人所需的辅助机械设备等的人才。”
1994年上海交大筹建校史博物馆时曾派人专程前往访问钱老,钱老谦虚地说:“交大出的人才很多,我没有什么,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送给母校两本书即《钱学森文集》。
1998年钱老的一本新著《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又交给母校的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系上海交大教授、档案馆原馆长)
(2009-11-01《光明日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交大学生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长
晚报讯 闻悉敬爱的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上海交大学子陷入深深的悲痛和哀伤之中。昨晚,两千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他们进行了发言交流,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许愿船,依依不舍地送别钱学森学长。
晚上七时许,同学们来到学森路,在逸夫科技楼前举行集会。他们打出了 “交大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和“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的横幅,手里捧着蜡烛,肃然站立。在主持人的提议下,全场默哀一分钟。随后他们依次把蜡烛放在地上,排出“学长走好”的字样,用点点烛光传递对钱学森学长的崇敬与思念之情。不少同学亲手折了纸船,立上蜡烛,许下心愿,放在学森路旁边的涵泽湖里。许愿船在湖面上漂游,承载着交大学子的由衷祭奠。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 “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
钱学长去世的消息传开,学校师生深感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说,得知钱老去世,感到非常痛心。史老师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受到了钱老夫人的接待。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 ”
“我们正在编辑 《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
(2009年11月1日《新闻晚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本报上海10月31日电(通讯员董少校记者曹继军)钱学森先生逝世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们陷入悲痛和追思之中。下午,上海交大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党委书记马德秀在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学长家属,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钱学长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了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钱学森的光辉事迹和卓越人格风范在校园内外传诵,成为师生校友学习的楷模。
近年来,交大师生一直挂念着钱学森学长,不断弘扬他的事迹和精神。2006年12月9日,在钱学森95华诞前夕,上海交通大学新老校领导赴京看望了钱学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编辑出版了一批钱学森研究著作,其中包括“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五册原著以及多册研究著作。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钱学长去世的消息传开,上海交大师生纷纷表示哀悼和怀念。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他说,钱老的精神让他佩服又感动:“钱老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但是,尽管他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史老师介绍,对于在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钱老内心不希望建,但中央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作为一名党员表示服从。前不久,史贵全老师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史老师说,他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这些档案留下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的曲折回国的历程。比如当时听证会的问答,钱学森义正严辞地驳斥了对他的污蔑,同时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韩建民说:“我们一定会把钱老的书做好,做成交大出版社的品牌,把钱老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钱老去世非常让人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在导弹、空气动力领域成就斐然,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机械动力学院思政教师齐井刚说,钱老的去世让人悲痛,不仅是学院的损失、学校的损失,也是中国的损失,机械动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把弘扬钱老精神纳入人才培养过程,让他的精神财富惠泽更多的学生。
“巨星陨落!”“哀悼学长!”“钱老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你的丰功伟绩。”截至下午三点,上海交大饮水思源BBS上的怀念帖文即近600篇,并成为十大话题之首。同学们纷纷表达对钱学长的崇敬和怀念。电院大三的巢睿琪同学说:“钱老去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的学术科研、思想品质都让人敬服,作为一名交大校友,他出色地诠释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钱老是所有交大学子的好榜样。”
(2009-11-01《光明日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沪上科技界、教育界人士、大学生们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友,钱老与母校的感情由来已久,他去世的消息传来,师生们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悼念这位让人无比尊重敬仰的学长。一直以来,交大以钱学森为荣为傲,他的事迹在交大传为美谈鼓舞后辈,校园里有着一条以“学森”命名的马路,而到2012年秋天,钱学森图书馆也将打开魅力之门……
钱学森一生勤奋钻研,他于1929年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一年级时因患伤寒病而休学一年,因此延至1934年毕业。
“钱学长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严格认真,成绩一贯优良(多次获奖学金),有两件事更是长期在母校传为美谈。”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办公室副主任、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
1933年1月考“水力学”时,全卷共有6题,钱学森全部做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在一处连续等式后,钱学森将第二处“Ns”简为“N”,老师未算他错,但他本人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
后来,任课的金悫教授谈起这件事时连声称赞钱学森:“他接受能力强,反应快……当时我出的题总有一两道难度大、费琢磨,由于他能举一反三,总是迎刃而解,势如竹破。”因此,金教授个人将这份难得的96分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40多年,直到1980年春,钱老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现在这份考卷已陈列在校史博物馆内,成为校史文物中难得的珍品。
“从中,钱老面对学问、面对科学时精益求精、务实治学的学风一览无余,而这正是应该大力提倡和颂扬的。”
华新说道。
钱学森图书馆有望于2012年10月建成。上海交大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曾多次去钱学森家里拜访,钱老简朴的生活和依然读书看报的习惯,让他印象深刻。史贵全说:“钱老住的是北京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他生活俭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他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非常让我受触动。”
史贵全说,前不久,他和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又一次为钱老的精神所震撼!这些档案记录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也记录了他曲折的回国历程。比如在听证会上,钱学森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他的诬蔑,显示了他的机敏和睿智,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史贵全说。
“我们正在编辑《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说,《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
“钱老去世的消息来得太突然,非常让人难过。当时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回国参加建设,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说。
10月31日晚,2000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他们进行了发言交流,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纸船,依依不舍地送别钱学森学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一直是钱学森所牵挂的。上海交大教授朱章玉记得,1992年秋,80多岁的钱老知道朱章玉创立生物技术所的事情后,给他写信表示祝贺,希望他“在21世纪把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像宝钢那样的大企业,生物技术也将成为上海交大的一个大专业系”。1993年,钱学森又撰写了一篇题为《母校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章,对母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充满了殷切期盼。
在沪参加院士圆桌会议的中科院院士,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专家钟万勰,当时就在刚成立的力学研究所当助理。他回忆说,钱学森经常会给年轻人出各种不同的难题,“机翼颤振问题你们去研究一下”、“用于水力发电的百万千瓦水轮机值得留意,其中的力学原理你们分析过吗”……
由于受美国工作方式的影响,钱学森对待科学问题习惯直来直去,说话十分干脆。然而就是这种“直”,令当时才20多岁的钟万勰对钱学森充满了敬意。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提出的这些问题背后是一个知识分子急于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科研条件有限。好在对于力学研究来说,主要依靠演算,基本上不需要昂贵的设施。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整个力学研究所都抱有一个信念,只要有志气肯吃苦,国外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一定也能解决。为了大规模培养人才,钱学森发起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并担任该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先后请来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为学生们上课。
“学长之风,山高水长,让我们沿着钱学森学长的足迹,传承学长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祝钱学长一路走好,也让我们一起把学森精神永远铭刻在心中!”追思会上,上海交大学子表示。
(2009-11-2《科学时报》第4版。点击查看电子版)
钱学森去世消息传来,上海交大的师生们陷入悲痛和感伤之中,深切悼念这位敬爱的学长。
10月31日晚上,2000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在闵行校区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他们进行了发言交流,用蜡烛排成“学长走好”字样,在湖里放走许愿船,依依不舍地送别钱学森学长。
钱学森于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09年4月举行(2009年11月2日《上海商报》。)
“学森精神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力量必将推动全体交大人奋勇拼搏,必将推动中国的科学事业迅猛发展!” 11月2日下午,上海交大学子追思暨学习钱学森思想和精神座谈会在闵行校区举行,缅怀钱学森学长,学习“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学森精神。
全体与会人员肃立默哀,悼念敬爱的钱学森学长。随后,党史校史研究室盛懿老师结合丰富的图片资料,讲述钱学森在交大的求学故事,介绍他的生平及科学成就。档案馆史贵全老师分析阐述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展现了他的科学人生风采。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了学习钱学森精神的热情和决心。
“学森精神是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让我们再叫一声钱学长,让学森精神在交大骨子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中永存!”会议凝炼了“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学森精神,号召同学们学习这种精神,不断发扬传承下去。
博士生王雨说:“钱学森学长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让我们永远铭记。”机械动力学院杨子琦同学说:“学森精神是一种召唤,更是一种呐喊。让我们行动起来,带着钱老的精神,阔步向前!”主持座谈会的吴喆莹同学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和缅怀学长,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学森精神。我们要把准时代的脉搏、找准自己的定位,心系祖国,服务人民,不辱使命。”
不少同学表示,召开座谈会不仅是对钱学森学长的祭奠与缅怀,也是对与会学子心灵的净化,“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学森精神永存!



新华网上海11月3日电 (记者潘旭、肖春飞)进入11月,上海气温骤降。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学森路上,黄丝带在风中飘扬,记载着这所大学对杰出校友钱学森的无尽哀思与由衷敬意。
2日,上海交大举办座谈会追思钱学森。学校师生共同回顾了钱学森在校求学时的点点滴滴及此后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座谈会上,钱学森1929年至1934年在校学习时的图片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入学照片、入学成绩表、考试成绩等珍贵史料,一一展示。这些发黄的照片与文字让后学看到了一个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年钱学森。
1929年9月,18岁的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二部(理工科)毕业后,决心学习工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此开始了他与交大一生的情缘。
在工程学院学习第一学期结束后,钱学森以学期成绩均分83.34分名列工程学院一年级甲班第一名。此后,钱学森因病休学,其间第一次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就读期间,钱学森4学年总平均分数达到89.10分,高居全学院第一名。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说,现在交大校史馆还珍藏着钱老当年的一份考卷,这是1933年钱学森参加的水力学考试,原来得了满分,但这个满分后来被划掉了,一个“96”补在了旁边。原来,钱学森后来发现,一个连等式运算的字母N下面,少写了一个下标“S”。就是这个下标,让钱学森觉得不安,他主动要求扣掉4分
“这样一个例子,到现在都在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学生!”马德秀感慨说。
(2009年11月03日新华网。点击查看电子版)
在听闻钱学森学长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医学院闵行校区的师生心情无比沉痛。11月2日中午,医学院闵行分团委在文选医学楼217会议室召开了以“深切缅怀钱学森先生”为主题的座谈会,团委书记李永久老师、团委学生会代表、学生代表等出席了本次座谈。首先,李永久老师简单介绍了钱学森学长辉煌的一生,让大家进一步了解
了这位交大1934届校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伟大科学家,大家被钱学森学长的事迹深深感动。随后,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学长去世的哀悼……
“最令我感动的是钱学森学长把自身利益与祖国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现在我们身边很多人,口口声声说着爱国,但他们却忽略了祖国的利益。他们的爱国只是空谈,而钱老却时时刻刻的想着祖国。”––学生会主席周希喆;
“我记得一个小故事,钱学森学长的实验报告每次都有100页之长,这个小故事就让我觉得钱学森学长其治学态度之严谨,求真务实。”––学生会副主席王颖;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学长不但是学术上的权威,他更拥有着让人崇敬的高尚人格,我们这些后辈应该向钱学森学长学习,在学术,人格两方面努力塑造自己。”––学生会副主席程琼;
“钱学森学长不但在航天技术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面对个人和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他毅然地选择了一切以国家,以人民为重,排除万难地回到祖国,如此可贵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此心系祖国的情怀是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好好学习和继承的。”––09级口腔医学专业缪喆;
“钱学森学长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他的钢铁意志和对名利的淡泊是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于心,并且付之于实践当中去的。”––09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李仕维。
讨论结束之后,在场的所有师生起立,为钱学森学长默哀1分钟,虽只有短短的1分钟,却是真切地表达了大家对钱学森学长的深切哀悼。
斯人已逝,但钱学森学长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会随之消散,他对科研治学的严谨,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将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进取!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涂元季 顾吉环 李明 整理)
2009年11月05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文链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320511.html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逝世的消息连日来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今天下午,上海航天局举行座谈会,缅怀这位航天科技事业的先行者和领路人。曾经与钱老共事过的院士、老专家、及中青年技术骨干们表示,要弘扬钱老的作风,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作贡献。上海交大师生今天也举行座谈会,缅怀钱老在校求学时的点点滴滴。会上还展示了钱学森1929至1934年间在校学习时的入学照片、入学成绩表等珍贵史料。
(2009年11月4日上海电视台播出)
本报讯 (记者陈熙涵)记者昨天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获悉,汇集了51篇重要文章和报道,真实再现钱学森真挚浓烈爱国情怀、务实创新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崇高品格和引领后学大师风范的文集《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正在赶印中,即将由该社于近期出版。
据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介绍,钱学森是上海交大1934届校友。作为钱老的母校,近几年来,上海交大收集了大量与钱老有关的文献资料,并陆续编辑出版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涂元季著)、《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钱学森研究》、《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等书。不久前,中央决定把国家级的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上海交大,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筹建钱学森图书馆的过程中,本着整理分类、挖掘内涵、陈列研究、多出成果的原则,汇集了50余篇有关钱老精神风采的经典文献和报道,编成《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一书。
该书所收文章的作者或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或为曾与钱老共事的科学家,或为受过钱老指导、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或为对钱老学问成就知之甚详的学术助手。他们记叙信实、描述精详、感情真挚、思想深刻。通读全书,钱老非凡的成就魅力和人格魅力跃然纸上。
(2009-11-05《文汇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今天下午,上海交大纪念钱学森学长师生主题演讲会在新图书馆C220举行。本次主题演讲会由校党委宣传部、学指委、图书馆和校团委共同主办,由校学联和学生邓研会承办,旨在表达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对钱学森学长的敬仰与怀念,激励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学森精神。
“学森精神是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演讲会上,学联副主席周卫星号召同学们学习和继承学森精神,把学森精神不断发扬传承下去。
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代表从自身出发,表达了对钱学森学长深深的悼念和追思,表达了学习钱学森精神的热情和决心。现场,同学们纷纷在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哀悼和敬仰。“钱江英杰负箧去/学子求知反哺情/昔年南洋求学路/森然迴首空挽步。”来自人文学院的张尔蒹同学用诗歌表达着自己深且的哀思,他说:“钱学森学长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我们要把它永远传承下去。”
演讲会的最后,全场同学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打出“学长走好”的手语。同学们以数百朵小白菊摆出心形图案,在横幅上写下自己的哀思,寄托着对学长的怀念和追思。
新华网快讯: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6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前往送别。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06/content_12397810.htm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会师生排队等候送别钱学森。中新网记者 金硕摄
11月6日早晨,一幅长达25米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您”的黑底白字横幅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拉开,使得现场氛围格外凝重。
今天上午,我国著名科学家、我校“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学森学长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率师生代表及自发赶来的校友100余人,一早即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等候送别钱学长。师生代表们拉着“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您”的横幅,北京校友们拉着“上海交通大学北京校友送别钱学森学长,您一路走好”的横幅,排队缓缓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参加告别仪式的还有党办、校办、校友会、校史办、科研院、工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学校驻京办和在京借调工作的同志。
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礼堂正中央悬挂着钱学长遗像,遗像上方是“沉痛悼念钱学森同志”黑底白字横幅,遗像的正下方摆着两个花圈,一个是儿女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爸爸,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另一个花圈是钱学长的孙辈们敬献的,上面写着“爷爷我们永远想念您”。钱学长遗体前方摆放的是妻子蒋英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学森安心走好”。钱学长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和师生代表在哀乐声中缓步走到钱学长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他的遗体三鞠躬,绕场一圈后和家属握手表示慰问。校学生联合会主席吴喆莹代表母校学子将悼念文集《追思》和学弟学妹们手写的书法挽联集赠送给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
钱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母校师生的心中。专程赴京参加告别仪式的教师代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杨建国老师说:钱学长人走了,但精神将永远鼓励着我们全体教师更积极努力地工作,把钱老所说的中国MIT——上海交大建设好!校学生联合会主席吴喆莹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近学长却已是学长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看着学长的遗容,仿佛听到了学长的谆谆教导,泪水止不住从脸庞滑落,心中的决心也油然坚定,将学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继承和发扬成为了我们坚如磐石的目标!
巨星落,国有殇。逝者已去,精神永存!钱学长此生属国,求仁得仁、夫复何求的精神和人格风范,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为人、为事、为业的典范。
钱学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1月6日新华社发布统稿,向全国报道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情况。稿件全文如下:
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的积极努力下,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建设钱学森图书馆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使图书馆早日建成。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崇高品格、杰出贡献和感人事迹,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学森图书馆将建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按照设计,馆内陈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系统科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第二部分反映钱学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第三部分探索钱学森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第四部分展示其学术思想。图书馆建成后,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成为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已经形成,近期将报有关部门。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征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现已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各种文献资料。
本报讯 (记者 徐敏)记者昨天获悉,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交大,拟定于2012年建成开馆,现已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展览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系统科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第二部分反映钱学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第三部分探索钱老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第四部分展示其学术思想。
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从2003年就开始征集,目前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文献,其中包括1.5万余册期刊、1.6万余册书籍、1万余封书信、560多篇论文或讲稿等。钱老生前已经把很多珍贵的资料捐给了母校。前不久,图书馆筹建人员赴美国征集有关文献和图片资料,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了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图书馆征集部负责人说:“这些档案反映了当年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比如当时听证会的英文辩词,都是钱学森据理力争、一心回国的力证。”
(2009-11-07《解放日报》05版。)

1956年2月,毛泽东同志和钱学森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于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宴会上交谈。

1989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和钱学森同志在国庆招待会上。

1996年12月11日,江泽民同志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学森同志家中看望。


1991年10月16日,80岁的钱学森同志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的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

刚回国时的钱学森同志。
(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 学森同志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3年9月,他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他抱着科学救国和振 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1934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考 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此前到杭州笕桥飞机场和南京、南昌飞机修理厂实习1年。1936年9月,他转 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 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同志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 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 究。他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他在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独立完成的《关于薄壳体稳 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他提出的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设想和科学预见,尤其是执笔撰写的有关美国战后飞机 和火箭、导弹发展展望的报告,奠定了他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的领先地位。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
钱学森同志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 学成报效祖国。1948年,他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 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1958年10月,钱学森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5年11月起,钱学森同志为 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深入东北地区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召集国内科研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座谈讨论,统一建所思想,明确建所方针,在不到3 个月的时间,领导组建了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同年2月,在周恩来总理鼓励和支持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国 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3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 要(1956—1967),钱学森同志担任综合组组长,主持起草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的报告书,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同时,钱学森同志参与筹备组建我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0月,钱学森同志任国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又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担负起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工 作的重任。研究院成立之初,在组建液体导弹研制队伍的同时,钱学森同志预见性地组织科技人员探索固体复合推进剂,为后来研制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地地战略 导弹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他还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
1957 年9月,钱学森同志作为科学技术顾问随聂荣臻同志赴前苏联访问,为中苏新技术协定的顺利签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访苏归来后,钱学森同志遵照党中央提 出的国防工业发展方针,突出抓了技术消化、科研协作和制度建设等工作,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勘察选址,负责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 计、协调及研究机构建立等工作。中苏关系破裂后,面对前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困难局面,他团结带领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依靠我国自身力量,实 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1960年2月,钱学森同志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同年11月,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 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1964年6月,钱学森同志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同志一起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 导弹飞行试验。
1965年1月,钱学森同志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主持 制定了《火箭技术八年(1965—1972)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岸舰导弹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卫星研制试 验等任务。1966年10月,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8年2月,钱学森同志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他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狠抓研究院机构 组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指导地面发射和跟踪测量系统建设。1970年4月,他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成为 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同年5月1日,钱学森同志与参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0年6月至1987年7月,钱学森同志先后担任国防科学技 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国防科学技术领导工作,参与组织实施我国导弹航天技术领域重大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并开始 从更高层次思考其他领域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超前的思想。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我国空间环境 探测数据,为我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1972年至1976年,在“四人帮”干扰破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钱学森同志参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 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提出了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组织启动了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指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进入改革 开放新时期,钱学森同志先后于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 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为实现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 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 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至1991年,钱学森同志先后担任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1991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其间,他积极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创、推动面向企业的“讲 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把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积极推动科技兴农 活动,倡导发展沙草产业,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倡议设立“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 年科技奖”),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主持成立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倡导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支持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视科协工作的理论研究,推动理 顺科协管理体制,加强科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发挥好科协组织横向联系广泛、组织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和普及推广、促进科技人 才的成长和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不辍耕耘,科学思想活跃,驰骋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哲学,并用以指导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诸如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开 创性贡献。
1986年至1998年,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 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其间曾负责全国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 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 产党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 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 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后获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著有《工程 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 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党中央、国 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1年,江泽民同志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 森同志学习”。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 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他始终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 方法论,指导科学和理论研究工作。他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 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钱 学森同志具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他对科学执着追求,青年时代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科学家,回国后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不懈奋斗。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从战略上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 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以渊博知识和超凡智慧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他十分重视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力倡导培养科技帅才和将才,较早提出了尽快提高我军指挥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建议。他 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钱 学森同志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他一生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他淡泊名利、无 私奉献,一心扑在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他坚持真理、科学求实,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务虚名、不尚空谈,学术作风民 主,善于团结同志,在我国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
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 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为中国科技事 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
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200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04 版。)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到钱学森家中看望。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的积极努力下,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
建设钱学森图书馆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使图书馆早日建成。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崇高品格、杰出贡献和感人事迹,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学森图书馆将建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按照设计,馆内陈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反映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以及对系统科学作出的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第二部分反映钱学森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第三部分探索钱学森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第四部分展示其学术思想。图书馆建成后,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成为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已经形成,近期将报有关部门。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征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现已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各种文献资料。
(200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06 版。)
[合集]交大师生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
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钱学森学长
––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率师生代表专程赴京送别钱学森学长(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2
[新华社·视频]追思学长钱学森(2009-11-09)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509
[交大师生缅怀钱学长]明灯指引,再续报国华丽篇章(2009-11-10)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542
[交大师生缅怀钱学长]钱学森学长的墓志铭(2009-11-10)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543
[诗歌]痛悼钱学森学长(2009-11-09)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93
理科班师生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图](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4
我校隆重召开缅怀钱学森学长座谈会[图](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24
纪念钱学森学长师生主题演讲会举行(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38
安泰学子组织多种活动缅怀钱学森学长(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0
国防生深切悼念追思钱学长[图] (2009-11-04)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97
交大学子追思学长学习钱学森精神[图]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66
四川校友会唁电悼念钱学森学长(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81
交大学子追思暨学习钱学森精神座谈会举行[图](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64
[言论]永远激励我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43
医学院学子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34
学森路上飘起黄丝带[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3
黄丝带挂满学森路[图] (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22
马书记张校长赴京吊唁钱学森学长(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1
学生怀念钱学森学长文章集萃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9
张杰校长:悼念钱学森学长(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5
交大有条学森路 (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16
中青班学员缅怀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1
烛光传真情,纸船寄哀思[图]––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7
我校各地校友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2
唁电: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1
我校举行追思会沉痛悼念钱学森学长[图]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9
马德秀书记致电问候钱学森学长家属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6
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钱学森学长 (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5
传略与回忆
钱学森的科学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365
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纪事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24
钱学森: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8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90
钱学森情系上海交大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88
钱学森让辞交大校长始末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287
[合集]媒体报道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报道:
[上海教育]钱学森:一座精神的丰碑[图]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750
[新华社·视频]追思学长钱学森(2009-11-09)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11/07/content_12405117.htm
[中国教育报]钱学森给教育留下了什么[图](2009-11-09)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11/07/content_20337.htm
[中国新闻网]上海交大学子怀念钱学森:一丛白菊遥寄追思(2009-11-09)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96
[中国新闻网]上海交大学子专程前来 送别老学长钱学森[图](2009-11-09)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98
[人民网]纪念校友钱学森 上海交大出版社欲推“钱学”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8
[解放日报]上海交大筹建钱学森图书馆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7
[人民日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6
[人民日报]钱学森同志生平[图]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5
[光明日报]智慧的系统科学 独特的学术思想[图]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4
[中国教育报]国之勋 民之爱 天之子 学之魂 (2009-11-07)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83
[科学时报]上海交大出版社将出版《钱学森文集》《钱学森画传》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5
[中国新闻网]钱老是科学家的楷模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1
[新民晚报]他能打破科研禁忌,开辟新天地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70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上海交大师生缅怀学长钱学森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66
[新华网]胡锦涛等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钱学森 (2009-11-06)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59
[上海科技报]缅怀先生 激励学子[图]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9
[上海电视台]航天人缅怀钱学森生前点滴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6
[新民晚报]件件实物再现“航天之父”的伟大[图]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41
[文汇报]再现钱学森科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16
[人民日报]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09-11-05)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414
[新华网]学森路上黄丝带——上海交大师生追思钱学森 (2009-11-04)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93
[科学时报]上海科教界深切缅怀钱学森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70
[光明日报]钱学森图书馆将矗立上海交大 (2009-11-03)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63
[光明日报]钱学森情系交大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5
[法制晚报]母校校长致信本报寄哀思[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4
[新民晚报]从上海启程出国专程回上海结婚[图]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41
[新闻晚报]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学长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9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交大校长:他留给我们一张重若泰山的考卷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6
[人民日报]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2009-11-02)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31
[央视朝闻天下·视频]钱学森主要科学成就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4
[东方早报]《钱学森文集》将于2010年春天出版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3
[新华网]缅怀钱学森——是学长、是恩师、是科学巨星[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2
[人民网]上海交大学子举行追思会送别钱学森[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1
[青年报]交大师生追忆钱学森学长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10
[新华网]科学双星陨落 攀登寄望后人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9
[解放日报]人生丰碑铭刻:爱国与忠诚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8
[文汇报]学长走好,您是我们的骄傲[图]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6
[中央电视台]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学长钱学森 (2009-11-0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5
[东方网]沪交大举行缅怀钱学森哀思会 数千学子前来悼念[图]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4
[新华网]书馆未成斯人已去 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悼念钱学森学长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net/shownews.php?id=23303
[新闻联播·视频]钱学森同志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8
[人民网]上海交大师生深切怀念钱学森学长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6
[新华网]钱学森:我是被驱逐出境 今生绝不再去美国[图]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5
[人民网]上海交大举行追思会 追忆校友钱学森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4
[视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93
[光明网]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2009-10-31)
http://www.sjtu.edu.cn/news/shownews.php?id=23280
专题:
新华网专题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10/31/content_12365260.htm
人民网专题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5787/112492/
央视网专题http://news.cctv.com/special/qianxuesen/shouye/index.shtml
中华网专题http://news.china.com/qianxuesen/
[本网编者按]连日来,上海交大师生们用不同方式追忆钱学森学长,表达对钱老的无尽哀思和由衷敬意。日前,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档案馆馆长陈华新等交大领导和师生,并制作成视频报道在新华网播出,本网特转载如下:
新华社XHTV上海专电:母校师生追忆杰出校友钱学森(同学云集在那个地方,而且学生手捧蜡烛,把蜡烛组成一个个字,“钱老走好”);科技报国,钱学森精神永驻后人心中(他的求学,这种严谨,这种刻苦,这种热爱科学,这种无私的奉献,这些精神一代一代在传承。)敬请关注《新华纵横》 –– 《追思学长钱学森》
【新华社记者】昨天,钱学森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社会各界群众前去祭奠。钱老走了,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哀思。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们用不同方式追忆钱老在这里渡过的时光。
80年前,一个18岁的青年以优异成绩走进了这个大门。他决心学习工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这个青年名叫钱学森。80年后,他又“回”到了母校。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有一条路名叫“学森路”,黄丝带在风中飘扬,记载着这所大学对钱学森的无尽哀思与由衷敬意。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当大家得知钱老去世之后,同学自发地在星期六,星期六的上午第一时间知道之后,星期六下午学生自发地就在我们这个,我们有一个钱学森路,同学云集在那个地方,而且学生手捧蜡烛,把蜡烛组成一个字,是“钱老走好”,组成这样的字,所以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对钱老这种热爱。
在这些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崇敬。一个98岁的老人,为何会让年轻的大学生们迸发如此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回到80年前。
这是钱学森的入学登记表,图中相片是1934年他学士毕业后补进去的。在工程学院学习第一学期结束后,钱学森以学期成绩均分83.34分名列工程学院一年级甲班第一名。此后,钱学森因病休学一年。就读期间,钱学森4学年总平均分89.10,高居全学院第一名。
然而,钱学森留给交大的记忆,不仅仅是他的优异成绩。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当时他有一份考卷到现在还在我们学校的校史馆展览着,当时水动力学的考试,是非常难的,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这份考卷是在N、S,就是一个下标在运算过程中一个下标,这个S丢掉了之后他主动找到老师,来说明这个S丢掉是不应该的,所以本来是应该满分,结果弄了个96分,这样一个小的例子呢,一直到现在都在激励和教育我们的学生。
这份简洁的横格试卷纸,珍藏在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馆中,至今仍可看出:试卷上原来的满分被划掉了,一个“96”补在了旁边。然而钱学森留给交大人的,何只是一张考卷?他留下了诚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在上海交大,我们看到了钱学森1929年至1934年在校学习时的图片资料,其中包括他的入学照片、入学成绩表、考试成绩等珍贵史料。这些发黄的照片与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年钱学森。
在钱学森逝世的当天晚上,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默默地来到档案馆,重温了钱老生前用过的一件件物品和他收集的简报及部分手稿。
上海交大档案馆馆长陈华新:此时此刻,我心情很悲痛,我今天晚上再次来到钱老的文献库房和实物库房,我在这儿我深深感到见物如见人,我深感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学校一个杰出校友。
上海交大现在还珍藏有钱学森就读期间撰写的论文,当时他已创作数篇关于航空方面的论文,他的志向也从设计火车头转向了发展航空事业。可以说,“航天之父”钱学森的航天之路是从交大开始的。
从上海交大毕业后,钱学森前往美国留学,并于1955年回国。他曾多次回到母校,与师生座谈,对母校充满了感情。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他在1955年回国以后,他连续3次到交大来,跟我们学校的老师,跟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座谈,一方面谈谈在国外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对交大的一些的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科学的方向(提出建议),在交谈中,我们交大是非常受益。
马德秀回忆说,钱学森提出来要把生命科技与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面向21世纪,实现中国生命科学的大发展。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所以在这样一个精神的指导之下,我们学校把生命学院,我们成立了生命学院,而且同时呢,我们把工科和理科和生命学科和医学学科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生命医学工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还是学科建设,钱学森都给上海交大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来指导我们办学的思路,指导我们学科的建设,指导我们人才的培养,所以特别是在航空航天这一块,就当今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成立了航空航天学院。所以这些都是钱老一系列的思想对交大的这种传承和我们自己的学习。
在上海交大,钱学森的精神也在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学子。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非常可贵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学校啊,是一代一代地在培养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所有的学生进到学校来之后他们都把钱老的精神,他的求学,这种严谨,这种刻苦,这种热爱科学,这种无私的奉献,这些精神一代一代在传承。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徐汇校区加紧筹备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大档案馆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史贵全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曾多次去钱学森学长家里拜访的史贯全,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钱老住的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地板看上去甚至有些残破。史贯全说,钱老生活简朴,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尽管已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依然坚持阅读报纸期刊,坚持学习。
上海交大档案馆史科研究室主任史贵全:觉得中国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失去了一个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逝世后的几天来,上海交大的师生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学长钱学森。在学校主页建立的网上追思堂,目前已有4000多位校友献花哀悼。此外,学校还将通过出版学生追思文集,举办演讲会、诗歌悼念会、话剧演出等活动来表达对钱学森的追思。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雨:其实钱老他一直都讲的一句话就是说,我的成就是国家的,我的成就是人民的,我的事业就在中国,包括还有一些就是比如说,他一直都觉得我为国家、人民做得太少,但是国家、人民给我很多,我觉得钱老的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激励和鼓励,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成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想钱老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相信钱老的这种奉献、爱国、求真、创新的精神将永存世间。
目前,上海交大出版社即将出版《钱学森画传》与《钱学森文集》。《钱学森画传》的作者,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与钱学森相识30多年。他说,这本画传全文40多万字,将收录200多张与钱老相关的照片,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钱老在上海交大就学时的珍贵照片。
著名传记作家叶永烈:所以艾青有一句诗说,为什么我的眼眶总是含着眼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看他,钱学森就是一个眼眶里充满泪水的一个人,为什么他对我们这个祖国、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新华社记者】正是心中这份对国家的大爱,钱学森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份对国家的大爱,钱学森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会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献身科学,报效国家。好的,感谢收看本期的《新华纵横》,再见!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11/07/content_12405117.htm
[中国教育报编者按]
10月31日,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平静辞世。在深秋的寒风中,世人用各种方式追思、缅怀这位无愧于大师称号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就读和执教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更是沉浸在哀悼和追怀的气氛中。
“小时候,他是故事书里的一个人物,我了解了他对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长大后,通过新闻报道,我看到了他的音容笑貌,知道他是个和蔼慈祥的老人;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里,我读到他的洋洋巨作,感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钱老是我最崇敬的人,是他让我在力学研究的道路上,有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钱学森以爱国、奉献、创新6字诠释了98岁的科学人生,而人们连绵不断的思念,正在将钱学森一生秉持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新的科学精神传播、延续。
是的,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父钱学森不仅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留下了无穷的精神遗产。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实践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独具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重温钱学森的学生时代、教学生涯,我们得以思考:钱学森给教育留下了什么?

1934年7月,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门。图为钱学森的毕业登记表。
中国科技大学·教学生涯
在中国科技大学58、59级学生的记忆里,钱学森上课只靠两根粉笔和四块黑板。口齿清楚、层次分明、板书漂亮,而且四块黑板、两根粉笔用完,下课铃即响。他上课总是先用几分钟讲讲大的科研背景,然后外衣一脱,旋即开讲,整整3个小时。
严肃、严格、严密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诠释了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的卓越品格。
“我把科学院的大炮给你们请来了!”
钱学森回国以后,所有的设想都是为了适应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培养人才方面。1958年中国科大创建过程中,学校应该设置哪些系和专业,开设哪些课程,甚至请谁来开课,都有他的意见和建议。他动员了几乎全力学所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这恐怕是我国力学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世。这些无不反映出钱学森的远见卓识。中国科大5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张瑜教授还清楚地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兴奋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给你们请来了!”大家谁都没有想到,竟然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讲授普通物理课,吴文俊先生讲授高等数学课,化学课是由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丽金博士讲授。到了大学二年级,著名科学家钱临照先生继续讲授普通物理课。大学三四年级时,钱学森先生又聘请了力学所的卞荫贵先生讲授流体力学,林同骥先生讲授高速空气动力学,郭永怀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当年的学生们提起这些大师级的任课老师,仍充满了自豪感。
中国科大成立后,郭沫若院长兼任校长,钱学森与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积极筹建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简称力学系),并确定该系设立高速空气动力学、高温固体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土及岩石力学4个专业。钱学森兼任力学系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为力学系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的整体建设贡献了力量。1963年,教育部要求学校调整系和专业,建议力学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改名为空气动力学专业,钱学森与郭永怀、吴仲华商议后认为空气动力学不足以反映中国科大的特点,要求保留原有名称,以利该专业的发展。1964年,学校专业调整,有人建议取消化学系的物理力学专业,钱学森知道后,专门给学校党委书记刘达写信,认为应该保留物理力学专业,保留专业教师队伍,将该专业从化学系调整到技术物理系更为合适。学校最后采纳了钱学森的意见,将物理力学专业调整到技术物理系,推动了学校技术物理系和物理力学专业的发展。
1959年4月,钱学森亲自为力学与力学工程系招生介绍撰写了《力学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一文。中国科大58级校友丁世有老师说,钱老同年5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一文,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科大学生将来要从事新科学、新技术研究,培养在未开辟的领域去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的人才,因此一定要把数、理、化和现代技术的基础打好。他特别强调理工结合,培养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958年6月至8月,钱学森还与郭永怀合作,领导了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该系设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专业、物理力学专业。系主任由郭永怀担任,但是一些重大事宜主要由钱学森和郭永怀共同决策。
把最现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尽管科研工作繁忙,但钱学森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抽出时间给中国科大学生讲课。据近代力学系(1961年5月,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改为近代力学系)58、59级留校的学生回忆,钱学森每次来学校,从不穿西装,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来校时戴草帽、穿短裤,短裤上常常打着补丁。钱学森要求近代力学系的老师讲课不要按照以前的课本教,要按力学发展的最新内容讲,把最现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1961年9月,钱学森给近代力学系58、59级的学生讲授《火箭技术导论》,许多北大、清华、北航等院校的老师以及力学所、自动化所、物理所、电子所的一批专业人员,都来聆听大师的教诲。400多人,把自动化所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的。钱学森每周上一次课,一次4个学时,他讲的课通俗易懂,对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讲述得十分清楚。他的板书非常规范,数学推导严谨,有时还事先准备图表,贴在墙上,以辅助教学。他尤其强调量级的估算和量纲、单位等,因为力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火箭的设计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有的学生做练习标错了小数点和单位,他都提出严肃的批评。中国科大59级校友张培强教授说,钱先生上课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语言精炼,概念清晰,逻辑性强,授课中的重点、难点讲得深入浅出,十分清楚。因为教室大,他还专门让秘书坐在最后一排,检查声音是否听得清,板书是否看得见。甚至课后的习题和测试题,都是钱老经过反复推敲而出的。
一次,在课堂上,一名学生提出课后有的习题一再改动,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希望辅导老师出题时不要改来改去。钱学森听了没有说话,想了一会儿说:“习题是我出的,不能怪辅导老师。一开始觉得题目各方面都没有问题,让同学们做了。后来又感到给的条件不太好,就改了。后来又在车上想这个题目,觉得有必要再完善一下,所以又改了。”“钱老那么忙,却反复思考一个习题怎么出得更好,考虑得这么细,真是令人感佩。”张培强说。
钱学森为人和蔼可亲,但对于治学非常严肃、严谨,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一次测试中,有个学生将第一宇宙速度7.8公里/秒写成7.8米/秒,钱先生很生气,十分严肃地说:“这个速度连自行车都比你快,这个问题我现在不提出来,以后就不光是流汗的问题,要流血啊,搞科学的要‘下笔千钧’!”说得同学们心里怦怦直跳,终生难忘。还有一次布置的课后作业很难,交完作业的第二周,钱老没有讲课,一堂课就讲了一些“细节”问题:小数点点错的问题,单位混用的问题,量级的估算和量纲问题等。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并逐一诠释。1963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大开始招收、指导研究生,他和年轻同志一起草拟了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和时间分配、必修课程、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科学报告及讨论、教学实习、生产劳动9个方面对物理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
北师大附中·中学时代
“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1923年至1929年,是钱学森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钱学森入中学时,校长是著名进步教育家林砺儒。当时,林砺儒着力进行学制改革,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在他的领导下,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成为得天独厚的一片沃圃佳苑。
那是一段令钱学森最难忘的青春岁月:每天中午吃了饭,大家在教室里讨论各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不怕考试,不死记书本,玩得也很痛快,天黑才回家。
对于这段启蒙教育,钱学森十分怀念。教几何的傅钟荪老师用古汉语自编讲义,把道理讲得很透,常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这使钱学森“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矿物硬度有十度,为了加深记忆,博物老师教给学生的“矿物硬度歌诀”,依序十种,合辙押韵,“滑、膏、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滑就是滑石,膏是石膏,方是方解石,莹是萤石,磷是磷石,刚是刚玉)。化学老师王鹤清启发了钱学森对科学的兴趣,当时,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只要跟实验室管理老师说一声,不受课程科目的限制,学生进出自由。教生物的于君实老师,常带领他们去野外采集标本,教他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并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非欧几里得几何、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工业化学以及中国的诗词、音乐、伦理学,学生饱览各种课外书籍。有些课程用英文授课,到高中二年级就已开设第二外语,钱学森当时除学英语外,选修了德语,外语讲究情景教学,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广,求知欲强,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师生关系密切,息息相通。
1991年钱学森在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颁奖大会上讲话时回忆说:“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在理科,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
在他的中学时代,大家不讲究背书,谁要背书谁就没出息了,谁要是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晚上啃书本,让同学知道了,肯定会笑话他。(据《科技日报》)
一生都在思考培养拔尖人才的问题
《火箭技术概论》这门课的一次开卷考试,让中科大58级校友黄吉虎老师终生难忘。题目只有两道,第二题非常特别:“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题目很明确,但同学们冥思苦想,抓耳挠腮,很难下笔。上午8点半开考,到中午仍没有一个人交卷。钱先生说,先吃饭吧,回来再考。饭后继续考,直到傍晚,大家只好交了卷。
这次考试钱先生很不满意,他认为同学们的数理基础还不够扎实,需要补课。由此,近代力学系58级学生晚毕业了半年时间,钱先生选用了冯·卡门和比奥(钱先生在美国上研究生时的导师和师弟)写的《工程中的数学方法》一书作为一门课程,另外是补高等数学。半年下来,光数学题就做了近3000个。虽然工作晚了半年,但为同学们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这使这届的许多同学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浅,成为同年龄科技工作者中的拔尖人才,不少人成为“两弹一星”的有功之臣。
1963年,钱学森为58、59级学生作“如何撰写毕业论文”的报告,指出做毕业论文是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所以一定要严谨。他还就学生毕业论文作了专门部署,并亲自听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国科大59级校友吴有生院士说,钱老关于毕业论文的报告,特别强调科学的态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甚至提出,画图也一定要严格按照机械制图的要求,要画得非常精细、认真。“我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是按照他的要求画的图,这种画图方法以后延续了一辈子。”吴院士说。
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又充满关爱之情。在科大讲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他就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11500元捐给系里,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学习用具。为此,1961年12月25日,中国科大党委专门给钱学森写了一封感谢信。
钱先生还十分关心学生的业余科技活动,亲自过问并指导力学系学生火箭研制小组的工作。张瑜说,当他知道我们取得了初步成绩,并了解了小火箭的设计、加工情况后,高兴极了,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
中国科大58级校友蔡有智老师回忆说,小火箭虽然飞上天了,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燃烧振荡问题没有解决好。钱先生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他还请来郭永怀先生和燃烧专家林鸿荪先生,与同学们座谈,讲解有关知识。他多次与火箭小组座谈,指导小火箭的研发工作,有时在简易房,有时在系办公室。钱先生还为小火箭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认为搞人工降雨和消除冰雹小火箭比较好。后来,研究小组在这个方面作出了成绩,引起了轰动,连中央气象台都来订制小火箭。
“除了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钱老还一直在实践他的教育思想,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培养科学大师和拔尖人才的问题,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张培强感慨地说。■本报记者俞路石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时代
师恩永志于心
■钱学森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二部(理工科)毕业后,于一九二九年夏考入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的。记得当录取名单在上海《申报》公布时,我在机械工程系的名次是第三。我于一九三四年毕业于机械工程铁道机械工程门。四年级大半年的专业设计课是在图板上画蒸汽机车。专业基础课中给我教育最深的是陈石英先生,他讲工程热力学严肃认真而又结合实际,对我们这些未来工程师是一堂深刻的课。我对陈先生是尊敬的,有幸于一九五五年十月归国后到母校参观,又是陈先生作为上海交大的领导接见了我。我一九八○年春在上海还去拜访了陈石英先生。还有许多老师如电机工程的钟兆琳先生对我的教育,我也是十分感谢的,师恩永志于心!只是毕业后未有机会再见到他们。
我在上海交大读了五年,因为在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的暑假快终了的时候我害了伤寒,康复时间长,只得休学一年。但休学一年对我也有好处,乘机看了些科学社会主义的书,对当时政府的所作所为知道了点底细,人生观上升了。于是再回到学校读二年级时,对每星期一上午的“纪念周”就想逃,不愿恭听黎照寰校长的讲话。正好这时同级的林津(也是北师大附中的)来动员加入学校的铜乐队,说在“纪念周”开始时乐队伴奏后就可以退席。我欣然从命,学吹中音喇叭。
一九三四年夏我报考清华公费留美,改行了,要学航空工程。录取后,在国内杭州笕桥及南昌的飞机工厂见习了几个月,算是入门。一九三五年秋就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这才发现,上海交大的课程安排全部是抄此校的,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是一样的。上海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
近来我们国内对教育事业议论颇为热烈,都说问题不少,大家有危机感。所以不能不令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三十四级校友毕业已五十五年了,中国的工科教育在这期间是不是退步了?这可是个重大的问题,是国家大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
其实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我们不进则退,三十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教育安排是本世纪初的模式,对培养一种成型的工程技术的工程师是有效的,但对迅速发展进步的工程技术,如航空工程就显得不适应。当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就带头改革,大大加重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分量,使学生毕业后能应付技术的新发展。这一措施和改革,到五十年代已是美国工科院校所普遍采用的了。这是工科教育在半个世纪中的大变革。
但我想今天已是二十世纪后期,我们正面临世纪之交,所以要考虑二十一世纪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科教育:保持五十年代的模式不行,保持八十年代的模式也不行。我想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电子计算机对工程技术工作的影响,今后对一个问题求解可以全部让电子计算机去干,不需要人去一点一点算。而直到今天,工科理科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是构筑在人自己去算这一要求上的。从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无不如此。将来全部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了,这套课就失去意义。所以理工科的数学课必须改革,数学课不是为了学生学会自己去求解,而是为了学生学会让电子计算机去求解,学会理解电子计算机给出的答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工科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
我们这些上海交通大学三十四级级友,一面对我们在三十年代受到的优良教育感到欣慰,另一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感到兴奋!我们还要尽力做出贡献!让我们共勉。
(摘编自钱学森1989年2月为纪念毕业55周年撰写的《回顾与展望》,标题为中国教育报编者所加)
中新社上海十一月六日电
作者 邹瑞玥
钱学森追悼会六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静谧如常,往来学生或信步徜徉,或行色匆匆,唯经过校园内的学森路前时,会不约而同地向路牌下摆放成心形的一丛白菊默默注目。

图为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学森路上,堆成心形的小白菊悼念钱学森。中新社发 邹瑞玥 摄
过路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告诉记者,学校今天没有特别组织追悼钱老的活动。不知哪位有心人在这儿摆放了心形的小白菊,默默诉说着交大学子的追忆与悼念。
“逝者已矣,来者犹可追。”这名学生说,钱老虽然走了,但他的风范将在交大学子中长远留存,作为交大学子,能在自己学习的领域做出成就奉献给祖国,就是对钱老最好的追思。
学森路的一侧,秋风中摇曳的白色千纸鹤与小卡片载满学生们的哀悼和敬仰。其中一名学生写道:“钱老学高为师,品高为范。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他都是我们的楷模。钱老,走好!”交大人文学院的张尔蒹用诗表达自己的哀思:“钱江英杰负箧去/学子求知反哺情/昔年南洋求学路/森然迴首空挽步。”
不远处的一条横幅上,也透露出交大学子对这位老学长的深切怀念。
在交大校园论坛“饮水思源”上,学生发帖组织起一个“网络追悼会”。帖子内有交大北京校友会师生排队等候送别钱学森的新闻图片,也有钱老从年轻时直至晚年的照片。短短十几分钟里就吸引了二百多条回复,不少学生感叹:“要像钱老这样过一辈子,才值!”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透露,《钱学森画传》和《钱学森文集》正在编辑中:“编纂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钱老的精神力量。他的去世让我感到悲痛和遗憾!”据悉,《钱学森画传》近期将面世,全书首次刊载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甚至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上中下三卷的《钱学森文集》也将于明年春天出版。他并透露,最完整、最系统收集钱学森文献实物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在筹建中,初步拟定于二0一二年在上海建成开馆。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9/11-06/1952026.shtml

2009年1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专程前来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并带来了该校学子自发编纂的《追思》文集和挽联集敬献钱老。当天,中国航天事业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为钱老送行。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tp/tp-shfq/news/2009/11-06/1952083.shtml
刘 洪
自听到“钱学长辞世”这一噩耗以来,虽然每个人的生活仍在正常地运转,然而很多人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十年前母亲去世时,总觉得少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很久很久。今天的感觉相似而又不完全一样:十年前觉得自己少了什么,现在却是觉得周围少了什么,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长大要做科学家”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梦想,那些梦想背后的支撑,正是如钱学森这般熟知的名字。钱学森学长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中最后的谢幕者。钱学森时代,科学家是国家的宠儿,科学家是国家强大理想的象征。成为科学家的人生目标是指引我们学习工作的最高追求。正因为这个,我现在矢志不渝地在高超空气动力学领域奋斗着。钱学森时代在钱学长谢幕的刹那已悄然离我们远去。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失落,也不知道这失落之情将持续多久?
在偶像逝去和偶像年代逝去之时,不舍之情无以排解。我思索着:“钱学长留下的什么是最珍贵的,钱学长的墓志铭会是什么?”于是,我开始比对记忆中的光辉墓志铭。
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撰写了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没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万物遂成光明。“
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墓志铭是他在16岁时就早早自撰好的,那是一首《我的墓志铭》的短诗:这儿安葬着普希金和他年轻的缪斯,还有爱情和懒惰,共同度过愉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好事,可就心情来说,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钱学森学长的老师冯·卡门教授在自传中写到:我看要是有人总结我的一生给我写墓志铭的话, 那么概括起来恐怕就是一句话: 他一生寻求简单的解答。我相信, 仁慈的上帝也会赞许这一评价的。
对比中,觉得这些方式的墓志铭都不合适于钱学长。值得商榷的是,可能后人已经用国家意志方式送给钱学森学长墓志铭:“与祖国共命运的人生轨迹,光耀祖国的天空”。(新华社为庆祝建国60周年拍摄的《感动中国人物志:钱学森》。)
我想,钱学森学长作为一名“人民科学家”,他伟大的一生留给人们太多的“爱国科学家”的印记,而其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整与浪漫的人生是否可以用1805年歌德为悼念席勒写的《席勒之钟的跋》为其墓志铭呢?“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广大人群。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数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联结。”
渐渐地,我明晰了我失落的原因:我们这个时代缺乏偶像,缺乏榜样,我希望留下其榜样的字句指引人生。那么,就用“奉献百年的科学偶像,科学创新时代的先驱”为其墓志铭,可否?
(作者系航空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所长、教授)
本报讯 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获悉,汇集了51篇重要文章和报道,真实再现钱学森真挚浓烈爱国情怀、务实创新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崇高品格和引领后学大师风范的文集《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正在赶印中,即将由该社于近期出版。
据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教授介绍,钱学森是上海交大1934届校友。作为钱老的母校,近几年来,上海交大收集了大量与钱老有关的文献资料,并陆续编辑出版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涂元季著)、《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钱学森研究》、《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等书。不久前,中央决定把国家级的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上海交大,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筹建图书馆的过程中,编成了《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一书。
(2009-11-16《科学时报》A2 国内。)
2014年2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我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接待并讲解,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钱学森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现民陪同。学校出版社社长韩建民陪同参观。
在随后的参观中,研究室领导认真听取了讲解,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在重要展品前驻足,并围绕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综合集成方法”以及钱学森科学精神与哲学思想等问题与我馆专家领导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参观结束后,研究室领导指出,钱老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成就,特别是晚年提出的很多学术思想,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深入挖掘钱老科学研究中深层次的科学思想方法及其内涵,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财富,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及其科学品质。
图文供稿:陈亮
3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4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在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418室隆重召开。上海市妇联副主席朱鸣、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党委副书记张安胜和来自全校各院系部处、直属单位和附属医院的各类妇女先进个人和集体代表、女教授、女医师和女大学生代表一起,共庆节日。出席大会的还有校工会主席贾金平和各单位主管妇女工作的领导、部门工会主席、女工委员、校妇委会和女工委委员。大会由校妇委会常务副主任万晓玲主持。我馆社教宣传部讲解组在大会上荣获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称号。我馆郭娅同志代表讲解组出席大会接受表彰。


姜斯宪书记在致辞中代表学校祝愿全校女同胞们节日快乐,衷心感谢交大全体女同胞为学校创发展作出的贡献,向获得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上海市五一巾帼奖标兵”和“比翼双飞模范佳侣”等各类先进称号的个人和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姜斯宪指出,在交大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半边天”的作用功不可没,在交大,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貌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女同胞们除了承担职业的压力,还要担当家庭的责任。我校一贯关心和支持妇女工作,坚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对于妇女的权益维护和妇女全面发展予以关心。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多措并举,结合女性特点,关爱女性身心发展;学校通过建设校院两级“妇女之家”,服务女性多元化需求;学校以服务事业发展为核心,着力构建和拓展妇女工作平台,创新活动载体,千方百计为女性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我校获得了首批“上海市妇女之家示范点”的称号。姜斯宪代表学校感谢上海市妇联及各级组织对我校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为女性的成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同时要求各单位继续关心和支持妇女工作,希望校妇委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发挥组织优势,提高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工作能力。姜斯宪殷切期望全校女同胞们,自强不息,克服困难,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强国之梦的历史责任,在教育、医疗改革中再立新功,更加积极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交大女性的身影。
张安胜宣读了表彰名单。2013年,交大的女性用自己的执着和坚韧、责任和奉献,创造了事业的佳绩,增进了家庭和谐美满,在上海市以及上海市教育系统获得了各级各类的奖励。上海市妇联副主席朱鸣代表上海市妇联致辞。她称赞了交大女性努力拼搏,为上海1100万女性树立的奉献事业、追逐梦想的良好典范,感谢交大女同胞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在建设美丽上海中的贡献;感谢交大党委和行政对妇女工作的一贯的支持,充分肯定了多年来交大妇女工作的实践、探索和成绩,特别是 在“妇女之家”创建中获得了全市高校仅有的2家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之一。她希望交大党委和行政继续贯彻落实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一如既往地关心女性的全面发展,支持妇女工作。希望交大妇委会继续学校以服务事业发展为核心,工作再上新台阶。朱鸣寄语交大女性,继续发扬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好上海女性“聪慧时尚、自信坚韧、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做智慧女性,创美好生活,建美丽上海!祝愿姐妹们工作快乐,事业精彩,生活幸福!
原标题:上海交大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4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21/209118.htm
2014年3月30日上午,由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主任、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泉水教授带队,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师生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陪同并客串讲解,为力学班的老师和同学们讲述钱老的生平事迹。

力学班师生一行分别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方面了解钱老的一生。在参观过程中,不时在重要展品前驻足观看,当了解到钱老回国的艰辛历程时;当听到钱老参与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与力学工程系时自掏腰包为同学购买计算尺的故事时;当看到钱老一生所看的读书摆成的书墙时,同学们纷纷感慨,钱老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科学领域的探究,在这个新的时代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

参观结束后,钱永刚馆长和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力学班师生一行观看了关于钱老的纪录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通过30分钟的影片,加深对这位中国科学巨擘的认识和了解。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对用“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命名的班级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切实的体会,表示一定要刻苦钻研,报效祖国。
清华学堂计划“钱学森力学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等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致力于营造一个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长期目标是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供稿:陈 亮
摄影:高延坤
2014年4月4日清明前夕,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隆重的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祭扫仪式,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以及全体教职医护人员和学生团体代表也专程送来花篮以表缅怀。
在馆领导的带领下,钱馆全体工作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列队于馆内序厅的钱学森铜像前,向钱学森铜像敬献花篮,全体三鞠躬表示缅怀之情。馆领导张凯代表全体馆员为钱老花篮整理绶带。随后,全体人员依次随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钱老铜像,寄托哀思。

自开馆以来,钱馆充分挖掘、深化钱学森精神,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钱馆正在举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和“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专题展览,并积极筹划在国内外的巡展等一系列活动。今后,钱馆全体将继续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人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教育形式的创新,着力提升钱馆的育人功能和研究功能,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梦的弘扬做出独特的贡献。

供稿:陶 伟
摄影:徐 菁
日前,钱学森图书馆“学森讲坛——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系列科普讲座圆满结束、落下帷幕。3月23日至4月6日讲座举办期间,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市宇航学会的资深航天专家应邀来馆,分别举行了题为《宇航员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中国的载人航天》、《解读“嫦娥三号”探月任务》科普讲座,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来展现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
首场讲座中,张祥根教授以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为主线,介绍了中国航天员所承担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的工作任务,讲述他们在空间站失重状态下的日常生活的故事,高度赞扬了中国航天员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第二场讲座中,查学雷研究员以中国载人航天的最新发展成就为主线,阐述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神舟飞船历次飞行试验,重点讲解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技术成就和重大意义,讲座还对中国未来的载人航天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第三场讲座中,赵金才教授以“嫦娥三号”探月为主线,通过我国首次开展无人软着陆月球探测巡视勘探,讲述探月工程三步走 “绕、落、回” 战略的二期工程目标“落”所肩负的任务,对将要进行的三大科学任务以及八大创新看点进行解读,重点讲解中国探月工程的技术成就和重大意义,以及展望了中国未来的探月发展路线。

讲座现场,都有许多前来听讲的家长和孩子们认真的做笔记,并不时和专家进行深入的互动,提出了一些航天方面的问题,专家耐心细致的进行了一一解答。专家还针对讲座内容对现场观众提出了诸如“神舟飞船的舱门是向外开还是向内开”、“将‘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的是我国哪个型号的火箭”等有趣的小问题,现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抢答积极热烈。讲座结束后,专家还将航天种子和载人航天工程的纪念章作为奖品赠与了现场观众。

据悉,此次科普讲座旨在围绕钱学森图书馆正在举办的“走近中国载人航天神器”主题展览,结合展览中的重要展品,以讲座形式为广大观众讲述和解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所取得的成就,带领参观者从不同维度领略我国载人航天的壮丽诗篇。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不断探索,继续为广大观众奉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图文供稿:陈 亮
2014年5月9日上午,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年会暨推进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处秘书长江卫平等领导以及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领导、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办副主任、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王琳媛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代表钱馆在会议上做了题为“明确博物馆属性,立足可持续发展,迎接高校博物馆发展新机遇”的主题发言。王琳媛主任围绕高校博物馆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要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找准定位和优势、注重学术积累”等方面开展工作,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未来工作向在座领导和代表进行了交流和展望。
会议最后,相关领导对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下一步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提出上海高校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人不知、人不来、人不再来”的状况,在开展新一轮的工作前,要认真思考高校博物馆应该怎么建,到底建什么等关键问题。在“博物馆专业特长、博物馆功能、博物馆运营”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进一步建设高校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博物馆育人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利用现代运营理念,做好高校博物馆的运营开放管理,使高校博物馆成为城市精神生活的阵地。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大会上提出,今天召开的会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上海高校博物馆总体数量不多,影响还不够深远,功能和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挖掘。今后高校博物馆要加强内涵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提高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教育的转化能力;要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深化高校博物馆与专业学科的结合,发挥特色优势;要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挖掘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能力,将文化育人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做到最大化。

会议结束后,相关领导及联盟成员代表参观了正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博苑撷英——2014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
由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与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博苑撷英——2014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展”于4月29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与上海图书馆以“文教结合,博图联姻”为主题的首次合作,向观众全方位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的概况、特色馆藏以及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所做出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加了此次联展活动,以“科学巨擘 航天强国”为主题,展出了钱学森大学毕业证书等实物展品,重点介绍了一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航天专家,生动呈现了钱学森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联展结束后,上海图书馆将陆续推出系列主题展,展览期间,还将推出“博苑讲堂”专题系列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届时将展出“读书——钱学森的图书情缘”主题展览,并邀请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做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主题讲座。通过讲述钱学森科学报国的感人故事,重现钱老志存高远、奋发学习,矢志科学、心怀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只做奉献,不求回报的科学报国梦。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工作,确保钱学森图书馆的场馆运营、讲解服务等工作顺利进行,提升钱学森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响应社会各界群众致力于参与公益事业、参与钱馆服务的愿望,钱学森图书馆于2014年6月15日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正式启动2014年度新志愿者岗前培训工作。
本次志愿者培训由钱馆负责讲解宣传、文物征集管理的专业老师结合开馆以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想,对志愿者服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讲授。内容主要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运行情况、讲解礼仪及讲解技巧、档案整理规范以及基础展陈内容四部分。
本次招募的志愿者来源于网站报名及现场报名两种渠道,共计200余名,经过筛选、培训、考核通过后,将于今年7月中旬正式上岗,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为钱馆的志愿者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图文供稿:陈 亮
章飞飞
2014年7月20日上午,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刘伟一行仔细聆听讲解、参观展览。他们在钱学森回国后规划我国导弹、火箭发展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前细细观看,并不时相互交流。他们指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正是钱学森等一批老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第二展厅内,刘总编在钱老的博士毕业论文前驻足良久。他表示钱学森早年在火箭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中,几乎全方位地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他的创新精神是当代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

参观结束后,刘伟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钱学森图书馆对于钱老壮丽一生的科学贡献、治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崇高风范的全方位展示,也给各位来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图文供稿:章飞飞
2014年7月下旬,正值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3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重走学森路——追寻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为主题,组织钱学森图书馆学生宣讲团优秀志愿者赴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甘肃省武威民勤治沙综合实验室、张掖河西学院的沙学业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地实地参观考察。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位于武威市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参观考察。试验站副站长纪永福亲自为团队介绍了民勤的地理情况以及治沙试验站的建设对于当地治沙防沙的意义。随后,由试验站的专家带领实践团队赴各个试验站点进行现场参观学习。

实践团队成员在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前合影
实践团队分别参观了荒漠草地国家生态站三号观测点、固沙试验场、民勤防沙治沙展览馆、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等地,看到了草方格沙障、粘土沙障、瓦砾沙障等各种防沙沙障,了解了试验站的治沙防沙成果。当天下午,实践团队又马不停蹄来到位于武威市郊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参观该研究所的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

专家在演示风洞工作原理及实验过程
通过一整天的参观考察,实践团成员深深的感受到,经历了一代代防风治沙英雄前赴后继的重塑之后,民勤在固沙防沙、封沙造林、生态沙产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民勤,没有想象中的黄沙漫天、大漠孤烟之景,反而是绿树成荫,葵花向阳,瓜甜果蜜,农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四处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全赖于防风固沙事业的坚守与成效。
7月25日,实践团队来到位于张掖市的河西学院,在学校专家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河西学院钱学森纪念馆、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与钱老沙产业有关的科研机构。

实践团队成员在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前合影
通过实地参观,实践团成员们欣喜的看到,这里的专家学者在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核心思想——“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沙产业的研究与应用,并且结出了累累硕果。
通过实践活动,团员们被一代代奋战在阻止荒漠化的一线研究人员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所触动;被一代代在戈壁沙滩精心钻研沙产业理论的科研工作者们的毅力所折服。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实地考察,让他们对钱学森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以及沙产业理论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更深深的感受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精神以及勇于探索新领域的勇气。作为国家的未来,不论今后任职于何种岗位,埋首于何种领域,都应踏实苦干,坚忍不拔,勇于担责,更应该学习、传承并发扬学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强盛而不懈奋斗。
20世纪80年代,当“新技术革命”问题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时,钱学森在许多论述中梳理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等概念,并着重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产业革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新的划分,并富有科学预见性地提出将迎来第六次产业革命。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包括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在推进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建设中,钱学森对沙产业的发展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曾预言迎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是从沙产业做起。可喜的是,近二十几年来,在我国广袤的荒漠戈壁上出现了许多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践行沙产业的成功案例,展示着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钱学森图书馆组织的“重走学森路——追寻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值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的重要时机。通过带领广大青年学子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钱老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在当地的实际运用情况,深刻感受钱老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现实生产力以及对于当今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进一步学习钱老身上体现的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于一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丰富精神能量,引导当代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科学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月27日下午,中国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部长张世平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参观并做了讲解。
张部长对我国国防科技发展以及钱老的军事科学思想十分熟悉,在参观过程中不时与馆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在看到钱老1996年手绘的一张“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图表时,他指出,钱老关于科学技术分成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的思想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在钱老的军事科学思想列表前,张部长向馆领导介绍了钱老关于军事运筹学的思想,并指出钱老的军事科学思想对军事科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军事科学院很多部门的设置,以及军事思想研究的领域都是按照钱老的设想成立和开展的。

在参观过程中,馆领导简要介绍了钱馆开馆以后的开放运行和观众参观情况。张部长对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许,并希望今后在钱学森军事科学思想研究方面加强合作。
9月26日,应邀参加“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的王兮之先生,向钱馆捐赠了一份珍贵的钱学森手稿原件。王兮之先生现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绿色时报》高级记者。


钱永刚馆长向王兮之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王兮之先生曾于2013年向钱馆捐赠过一份钱学森给他本人的书信原件,此次捐赠手稿系钱学森在1996年1月23日写给《森林与人类》杂志的意见。《森林与人类》创刊于1981年,曾于1996年向社会各界征询办刊意见。王兮之先生当时是主编,他说并没有想到85岁高龄的钱老会回复,这让他感到特别意外,也特别感动。王兮之先生说,钱老在意见中高屋建瓴,谈到了森林发展的问题,指出发展方向,写到:“我读《森林与人类》多年,在多方面受益良多。但也感到此刊在文化方面的文章很丰富,而相比较,森林产业方面的文章太少,很不平衡。所以我希望《森林与人类》要继续办好,增加森林产业方面的文章。”当时钱老指出应加大刊发产业方面的文章,我们才意识到,文化类文章和产业类文章不应偏废,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更有利于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从钱老对一个知名度并不高的刊物如此关心,使我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科学家才称得上是“人民科学家”。

王兮之先生回忆钱老对《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关心
王兮之先生在发言中还说,每次看到钱老的手稿,都会有睹物思人之情,尤其是钱老对《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关心和支持,使我们对办好杂志充满了信心;从这份意见书的内容可以看出,钱老对森林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关注的;在捐与不捐之间,我也有过思想斗争,但是想到第一次捐赠之后,钱馆给我做了一份复制件以作留念和研究,也让我做出再次捐出这份手稿的决定;我也相信这份手稿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保存与展示,也可以作为后人研究的资料,这是一件大好事。
供稿、摄影:吕成冬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国地区的首家会员单位。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成立于1946年,是服务于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和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唯一全球性机构,下设有117个国家委员会和31个专业委员会。
2014年3月,钱学森图书馆已通过审核入选国际博物馆协会正式会员。4月,钱馆进一步向国际博协申请加入其下设专业委员会——大学博物馆委员会(UMAC,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该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广全球大学博物馆在科研、高校、社区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大学博物馆在公众博物馆与高校领域间的有序运行。该委员会当前共有263个会员单位,分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是中国地区首家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会员单位。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的英文网站招标工作已基本结束,英文网站将于不久正式上线。钱馆也正在积极筹备赴美国和德国的展览,将钱老的科学精神和战略思想带向更广泛的国际化观众是钱馆未来工作的目标之一。
链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委员会官方网站
为了进一步满足场馆整体工作的需求,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钱馆第三期新志愿者岗前培训于11月16日下午举行。
此次培训由钱馆社教宣传部负责讲解宣传、活动策划的专业老师结合开馆以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志愿者服务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和讲授,内容主要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运行情况、讲解礼仪及讲解技巧、基础展陈内容以及现场示范讲解四个部分。
据悉,本次受训志愿者队伍主要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及部分社会志愿者组成,经过筛选后共计70余人。通过培训考核,本批次志愿者将于今年12月正式上岗,为钱馆开展志愿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场馆运营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
自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展示主题,充分挖掘、深化钱学森精神,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自开馆以来钱馆始终着力于志愿者团队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行。截至目前,钱馆志愿者队伍已达200人左右。同时,钱学森图书馆已于2014年9月申请加入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为钱馆志愿者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和更全面的服务保障。




供稿:章飞飞
摄影: 章飞飞
陈 亮

【关键词:放射性和原子核 】上海交大机械工程与动力学院核工程专业 2014级研究生徐辉分享:“观影后我们总结了两个关键词,放射性和原子核。在用中子撞击过原子核之后,它会分裂成两个小的原子核和一系列的中子。那一个中子放出了几个中子之后,它可以继续重复前面的这些过程,产生一个链式的反应。如果我们不加以控制的话就是变成了我们所谓的原子弹,它就会发生爆炸;但是如果我们加以控制的话,就是实现在我们工程上领域的应用就是我们的现在的核电站,来用于造福于我们人类,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绝的能源。”

【关键词:科研中的机遇】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 2014级本科生曾涛分享:“我们的关键词是机遇。居里夫人在她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选择放射性作为她的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她这个选择是比较明智的。就当时而言,她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放射性这个领域,发现这个现象背后有着巨大的潜力,甚至能够说是给物理学化学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所以当时贝克勒发现这个镭又有放射现象的时候,很多人当时应该都不是很在意。然而她能够很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并决定把它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一个题目,这就是抓住科研中的机遇。”

【关键词:女权 】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 2014级本科生 田海宇分享:“我们的关键词是女权。当时居里夫人在颁奖的时候,好像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瑞典王室担心她与郎之万的绯闻会影响瑞典王室的权威,所以打算让她推迟或者不希望她来到现场领奖。但她当时说了一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她说,请不要将我的私人生活与我的科研事业联系在一起。我作为女生,觉得居里夫人这样的杰出女性,为我们起了一个榜样作用。”

【关键词:科研与生存】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 2012级本科生 沈家齐分享:“我们的关键词是科研与生存。我们做科研,大部分人都是源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真的是一种抱着一种对梦想的一种追求去走的。我今年去夏威夷的时候,遇到一个导游。我问他在当地是干什么的,他说他是夏威夷大学数学物理系的物理教授。因为自己的研究入不敷出,所以选择一边去做兼职一边拿自己的钱补贴科研。做科研需要相信和坚持。”

2014年12月12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主题展暨抗战专题民间藏品展在市工人文化宫开展。此次展览的举办,旨在揭示侵华日军罪行,铭记14年抗战历程,缅怀死难同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展览共分为七七事变、南京沦陷、罪恶滔天、屠城冤魂、全民抗战、日本投降六个部分,通过百余幅照片和纪念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同时展出的还有来自市民收藏的近200份抗战主题藏品。
展览展期持续5天,期间共有1.5万人参观了展览,主办方希望通过主题展激励广大市民群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关心、关注、正视这段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陈天行参与了此次主题展的讲解工作,讲解接待多达二十余批,高质量地完成了接待任务,受到了参观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到凝聚人心和事业发展。12月25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支部大会,选举基层党支部委员。张珊珊、杨亮和徐娜当选为第一党支部支部委员,陈亮、茅艳雯和邱文佳当选为第二党支部支部委员。

2014年在党总支的酝酿和筹备下,结合钱馆特色和党员特点,建设了以运营平台为基础的第一党支部,由陈列展览部、征集保管部和研究中心党员组成,使博物馆管理更加规范,为评估发展做好支撑;以利用平台为基础的第二党支部,由综合部事业部和社教宣传部党员组成,使博物馆运营更具活力,为开放运行做好保障。两个基层支部的科学设置对激发基层党员活力,更好地助力钱馆事业发展十分关键。

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表示,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要加强新任支部书记相关培训工作,让支部书记尽快熟悉党建工作。同时,支部要结合高校博物馆特点和我馆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开展有特色的支部创建活动,把支部建设成为事业引领、心灵沟通、助力发展的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2015年钱馆还将聘请学校有较长党务工作经验,熟悉钱学森图书馆党建工作的老党员担任党建工作顾问。 (供稿:钱馆党总支)
18岁求学交大,80载母校情深,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心底的家国情怀,延续着与母校绵长的缘分。他走了,一颗巨星轰然陨落。从徐汇校区到闵行校区,从白天到夜晚,所有交大人心里都盘旋着同一个名字:钱学森。
“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永远怀念您!”11月6日,钱学森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交大师生代表拉开黑底白字的横幅,向敬爱的钱学森学长沉痛告别。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师生们在遗体前肃立默哀,三鞠躬致以深切的哀悼。他走了,身后留下一座精神的丰碑。千万交大师生校友想着他,念着他,锐意将把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上海交大新老校领导看望钱学森 摄影/武新民
巨星陨落,天地同悲
钱学森逝世的消息在上海交大校园传开,师生们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悼念活动。10月31日下午两点半,钱老去世几小时后,交大师生在徐汇校区举行追思会,缅怀钱学森学长,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和党办、校办、宣传部、学指委、工会、校友会、基金会、校史办、钱学森图书馆(筹)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钱学森的遗像挂在会议室前方,装饰简朴的会场里散发着浓重的思念之情。当天上午,马德秀书记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致电钱学森家属,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对钱老的去世表示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
“淡泊名利,谦谨治学,真正的科学大家。”“您的人格,您对学术的态度,您对国家的热爱,都是现代青年人学习的标杆。”“学长走好!”在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上,追思钱学森的贴文如潮水般涌现,学生们以此表达对老学长的不舍与怀念。很快,该话题贴文超过千篇,成为饮水思源BBS十大话题之首。
上海交大有条学森路。10月31日晚七时许,两千多名同学自发聚集到学森路上,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富含真情的追思会,缅怀钱学森学长的丰功伟绩和卓越品格。他们用蜡烛拼出“学长走好”字样,摇曳的烛光里闪动着无限的哀思,传递对钱老的崇敬之情。钱学森去世次日,学森路上飘起了黄丝带,有的同学还写了追思卡片挂在路边。“钱老,您走好,所有中国人将永远铭记您!” 朴素的语句里包含着真挚的追忆,还有继承钱老精神的坚强信念。
钱学森,一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他是备受国人爱戴的科学家,也是全体交大人引以为豪的集体记忆。一颗巨星陨落了,高天为之悲伤,大地为之痛惜。上海交大师生员工难舍这位杰出的校友。11月2日和4日,以缅怀钱学森为主旨的学生座谈会和师生座谈会分别召开,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继承学习钱学森留下的精神财富,把上海交通大学早日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饮水思源,情系母校
1929年7月,18岁的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决心学习工科,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考入上海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此后80年的人生历程中,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交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一之后,钱学森因患伤寒病在杭州家里卧病月余,后因体弱请假休学一年,1931年9月重新到校,就读机械工程学院二年级。求学期间,钱学森成绩优异。在交大成立37周年纪念典礼上,钱学森和另外8名同学因为总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品行端纯,受到了学校的嘉奖。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门,总平均分数89.10分,名列学院第一。

钱学森(前排左一)参加交大管乐团的合影
1934年下半年,钱学森考取清华留美官费生,次年8月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身在异乡,一种爱国荣校的情结在他的心里萦绕着。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应邀到母校发表演讲。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聘请钱学森接任交通大学校长,他以“责任甚重”婉拒。1955年,刚刚回国的钱学森两度回母校参观交流,讲述在美国的亲身经历及回到祖国的感受,阐述祖国科技发展有广阔前途的观点,并对他正在从事的科研情况向教授们作了介绍。
1984年,上海交大成立校友总会,钱学森发信表示祝贺,并光荣当选为交通大学校友总会第一届名誉会长。1989年11月,1934届学生举行毕业55周年纪念活动,钱学森撰写《回顾与展望》一文,详细回顾了他在母校生活五年的感受,称赞交大“把麻省理工学院搬到中国来了”,并说“上海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世界先进水平的”。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交大校园里掀起热爱科技、向钱学长学习的热潮,时任党委书记何友声为学生作“向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钱学森同志学习”报告会。
钱学森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思源爱校,一往情深,不时为母校带来指导和建言。1993年,他撰文指出“下个世纪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将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出现继当今的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即以生物生命技术为龙头的产业革命”,建议“母校要面向21世纪设置一套新时代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国家在下一世纪所需要技术人才”。钱学森谆谆叮嘱:“总之,母校要面向21世纪!”
学子的荣耀也是母校的荣耀。在2009年4月举行的建校113周年庆祝大会上,钱学森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他特地委派儿子钱永刚出席颁奖典礼,发表获奖感言,表达了感谢母校、祝福母校的心声。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钱学森的心依然和上海交大师生紧密相连。他光辉事迹和卓越人格风范在校园内外传唱,成为师生校友学习的楷模。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多次举办钱学森思想文献图片展、专题演讲、纪念座谈会、新书首发式等活动,发掘、弘扬钱学森的精神财富。如今,他走了,他的精神思想化作一座丰碑,为世人珍爱,成为不断促进交大师生前行的力量。
中央决定筹建“钱学森图书馆”,钱老生前同意将馆址设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拟定于2012年建成开馆,届时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成为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征集工作正抓紧进行,现已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
钱学森为人们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作为钱学森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不断推出相关图书,传播四方,惠泽后世。在钱老生前,交大社已出版了《工程控制论(新世纪版)》《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创建系统学(新世纪版)》《论信息空间的大成智慧––思维科学、文学艺术与信息网络的交融》《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物理力学讲义(新世纪版)》和《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等七部钱学森原著,以及王英著的《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涂元季编著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等总共十几本钱学森学术和研究著作。
不少交大新生和访客都愿意到徐汇校区的校史馆去,在那里会看到钱学森的一份试卷,会听到工作人员讲起一段佳话。1933年1月考水力学,全卷共6题,钱学森几乎全部答对,老师原拟给他100分;但因误将算式中的Ns简为N,钱学森主动要求扣分,老师最后就给他96分。如今,这份泛黄的试卷已成为校史文物中的珍品,叙说着当年钱学森的聪颖、谨严和谦虚。
钱学森留下的精神弥散在交大校园,弥散在每个人的心头。2005年10月24日,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5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提出,要努力学习钱老的四种精神,即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鞠躬尽瘁、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不断进取、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钱老去世后,师生深切缅怀他的崇高品格和不朽功勋,校党委再一次发出了学习“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的号召。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说,作为杰出校友,钱学森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的最好践行者,是全体交大人的骄傲,他的思想和精神是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学森精神是一种召唤,更是一种呐喊。让我们行动起来,带着钱老的精神,阔步向前!”一位机械动力学院学生的话,道出了全体交大人的心声。

(2009年11月15日第11B期《上海教育》杂志)
为缅怀杰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继《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11月底正式推出著名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撰著的《走近钱学森》(原名《钱学森画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12月5日下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走近钱学森》签售活动,叶永烈到场签名。闻讯赶来的读者在一楼东厅排起了长队,等待叶永烈的签名,场面热烈壮观。
为表达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情,圆满完成《走进钱学森》的创作任务,叶永烈走访了很多钱老生前的亲友和同事,特别是获得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大量珍贵的采访资料及图片,并将他们巧妙地融入本书。全书图文并茂,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包括钱学森在美国的自拍照。本书深层次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全书展现“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这样鲜明的主旋律哲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而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这次签售活动同时受到了在京媒体的关注与聚焦,有20余家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站以及其他媒体记者参加了《走近钱学森》签售活动。北京电视台、中国网、新浪网、高校教材网等都相继发布了新闻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辑张天蔚、《走近钱学森》责编刘佩英也参加了《走近钱学森》签售活动。
2009年10月31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不幸逝世;12月11日又是钱学森诞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继11月中旬《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出版之后,作为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11月底正式推出著名作家叶永烈著的《走近钱学森》(原名《钱学森画传》),以此缅怀与纪念杰出的科学大师钱学森。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共同于12月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走近钱学森》新书首发布曁钱学森图片展开幕式,作家叶永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知名人士出席。当日下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走近钱学森》签售活动,叶永烈到场签名。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在新书首发式上发表了讲话:“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感谢有关领导、专家、航天英雄们和媒体记者出席新书发布会。上海交大社早在若干年前,就在坚持出版钱老的系列作品,比如《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文库》、《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等,也出版了研究钱老思想的系列成果,如《智慧的钥匙》、《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等等。近年来,共出版了十几种钱老著作,成为钱学森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现在,我们正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出版钱老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文集——《钱学森文集》,就是这些学术论文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收集、翻译并在国内出版这批学术论文,对于研究钱学森学术思想、弘扬钱学森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走近钱学森》一书将钱老的传奇一生精彩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不仅仅是钱老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钱老离开我们一个月了,全国人民都在缅怀钱老,在这特殊时刻,我社在钱永刚先生和叶永烈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工作,为全国读者缅怀钱老、学习钱老精神奉献了一部优秀的读本,也更进一步奠定了我社作为钱学森著作出版基地的地位。对我们大学出版社来说,像江泽民、钱学森这样的学长,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我们要永远传承的精神财富。今天,在北京海淀实验中学举行我们的《走近钱学森》首发式,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看到这些孩子朝气蓬勃的身影,看到”钱学森班“闪亮的牌子,我们觉得十分欣慰,感到钱老的精神正在延续。今天我们奉献的《走近钱学森》一书,文笔非常优美动人,叙事非常跌宕起伏,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很适合青年朋友阅读并领会钱老的传奇人生,也希望我们媒体界的朋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宣传。”
在新书首发式上,该书作者、著名作家叶永烈引用诗人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告诉广大青少年朋友:钱学森不仅是一个大科学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我写这本书,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知道钱学森是怎样成长并成为大科学家的,让他们走进钱学森的精神世界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人亲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向钱学森班的同学送上书籍。

著名作家叶永烈(左二)夫妇、航天英雄杨利伟(右二)、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右一)和总编张天蔚
本次新书首发式,受到了在京媒体的关注与聚焦,有40余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网站以及其他媒体记者参加了《走近钱学森》新书首发布曁钱学森图片展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当天下午就作了报道,北京电视台、凤凰电视台、中国网、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高校教材网等都相继发布了新闻快讯。文汇报、北京晚报、中国网、新华网、当当网、腾讯网等媒体,在新书首发式前发布了相关《走近钱学森》的编辑出版信息。次日,北京青年报、科技日报、天津日报等各地媒体刊登了新书首发式新闻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走近钱学森》责编刘佩英也出席了新书首发式与图片展开幕式。
万千学子共同缅怀,学森精神永垂不朽。为纪念我校杰出校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98周年,深切缅怀钱学森学长的高尚品格与优秀事迹,原创校园话剧《传承》于12月10日晚在菁菁堂成功首演。著名校友、首位奥斯卡华人评委卢燕与数千名师生一同观看了演出。
“国为重,家为轻”
《传承》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对话语言、动人的情感旋律,从钱学森学长人生不同的时期撷取了一个个朴实而真挚的事例,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钱学森归国的那一幕,他强盛的勇气、坚定的决心,使所有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为之惊叹。

国务学院的小刘看了话剧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记者发现,有一名长得较为娇小的女生看得格外认真,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下写什么,仿佛若有所思的样子。在记者的询问下,得知这位女生来自机动学院,和钱学森当年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机械工程,更为巧合的是,她和钱老一样,也是浙江人。再看完话剧后,她在观众意见卡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毕业后,回到家乡,服务人民,服务国家。”
“爱国、求真、奉献、创新”
《传承》的首演激励着交大人学习学森精神,抒发报国之志。
在话剧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钱老爱国求真、奉献创新的“学森精神”。“96分的水力学试卷”,早已成为校园中的美谈。《传承》艺术指导、人文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汪雨申老师说,“创作《传承》的初衷是为了通过话剧这一艺术形式,缅怀一位伟人的逝去,让学森精神在亿万学子心中代代传承。爱国、求真、奉献、创新,钱老用一生的验证,铭刻下精神的传承。”
《传承》由党委宣传部、学指委、校团委联合推出,人文学院团委、学生会指导,阳光剧社倾情演出,所有演职人员均为上海交大学生。得知母校正在排演纪念钱学森诞辰98周年的话剧后,已经毕业多年的校友再次相聚校园,共同寻找钱学森的印迹,凝成了这出感人至深、引人深思校园话剧。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介绍,在杰出校友钱学森逝世后,为在全校师生中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学长“爱国、求真、奉献、创新”的精神,学生自发创作话剧《传承》,力求通过捕捉最真实、最动人的事例,表现蕴藏在钱学森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人格力量与精神魅力。
全剧的最后一幕是交大学子悼念钱学森的逝世。手捧蜡烛,寄托了交大师生对学长的追忆与缅怀;在蜡烛温暖又充满希望的光辉下,铭记“学森精神”,并传承、充实、发扬。
《传承》的成功首演,凝练了交大人心系祖国、求真务实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弘扬了交大人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精神品格,彰显了交大人纪念学长、传承精神的真挚情怀。钱学森留给母校的,不仅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体交大人需要去学习、去体会,去共同感受、共同升华的精神情怀!

(摄影:黎佳、陈嘉珉、陈静、陈依、汤瑾烨、赵冰清、郑凯伦、朱沁)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为缅怀钱学森,由上海交大阳光剧社原创的校园话剧《传承》日前在钱学森母校菁菁堂上演。该剧取材钱学森青年时代到中老年时期的四个故事片段,围绕着“爱国、求真、奉献、创新”这八个字的“学森精神”,再现了一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和创新,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忠诚。
(2009-12-15《青年报》。点击查看电子版)
央视网消息 (新闻20分):今年,我国科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两弹一星的卓越功臣钱学森病逝,今天感动中国候选人展播为您讲述这位中国航天科技重要开拓者的故事。

2009年11月6日,钱学森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从清晨5点多开始,陆续有上千名群众自发赶到这这里,为钱老送别。
是一张54年前从洛杉矶到香港的船票,持有者就是钱学森。当时,钱学森刚刚结束了美国联邦调查局长达五年的软禁,踏上回国的旅程。回到祖国这一年,他44岁。有一天,陈赓大将找到他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不久后,钱学森正式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规划与设想,这一天是1956年2月17日,距他回到祖国刚刚三个月。
这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这时候,他回国还不满一年。
钱学森迅速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 1960年11月5日,我国的“东风1号”导弹发射成功,这一年距钱学森回国仅有短短五年时间。
随着导弹发射和原子弹爆炸成功,钱学森提出了“两弹结合”的设想。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可以实战的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钱学森主持研制的。 1967年10月,卫星的运载火箭在进行地面仿真试验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强晃动,一筹莫展的专家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钱学森。
在晚年,钱老仍然全心关注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这是前不久出版的一部专著《创建系统学》,在书中,人们惊讶地发现,钱老的研究目标瞄准的竟是2049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
今晚我台新闻频道将在20:45分播出“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物——钱学森”。
(2009年12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20分播出。点击查看央视网链接)
11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就“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作出回应。
11月11日,安徽省高校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教育部部长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随后的10天里,这封信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社会各界对教育部的回应充满期待。
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围绕公开信作了“发言”。
续梅告诉记者,对这封引起全国反响的公开信,教育部“一直关注”。有关部门认真收集整理了媒体和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已上报包括袁贵仁部长在内的各位教育部领导。
续梅表示,教育部领导对公开信“很重视”。袁贵仁部长前一段就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个回应:“非常受教育,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续梅说,“我想其中也包括安徽11名教授的公开信。 ”
就记者提出的“袁部长对公开信有何具体回应”的问题,续梅透露,11月15日,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袁贵仁部长作了一个书面讲话,题目就是《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努力培养创新人才》,“特意”谈到创新人才问题,谈到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以及钱学森对创新人才的忧虑。续梅说,袁部长还谈到,“下一步我们会把创新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
关于“钱学森之问”,续梅称,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这么多年都没有破解,你想它的难度有多大?”但她表示,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办法来解决。
续梅说,11位教授直接给袁部长写信,还有从其它渠道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教育部都很注意、很重视。教育部会充分尊重大家的意见,认真研究,合理吸收。同时,她也坦承:“教育的问题是多少年来形成的,马上要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需要一步一步来。”
来源:新安晚报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10430576.html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孙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2005年起,病榻上的钱学森多次问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
今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
带着这份忧思,2009年10月的最后一天,98岁高龄的钱学森走了。两天来,顶风冒雪前来老人寓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凝视着钱老遗像,许多人思索着他的这句话。
忧思缘何而起,钱老有何建议?跟随钱老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年届七旬的涂元季先生,2日在此间接受了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的专访。
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
在钱学森这位科学巨擘眼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杰出人才”呢?
“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科技帅才”。”涂元季说,“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要在国内某一领域位居前沿,而且要在全球科技领域让人一提到就竖起大拇指;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涂元季回忆,2005年7月30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与他当时连续几年关注国家各种科技奖励获奖名单有关。”涂元季说,“他看到那些获奖项目涉及的专业很琐细,非常为之担忧。”
“他不止一次说过,当今的科学技术都不是小科学技术,不是爱迪生时代,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发明创造了。”涂元季说,“他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家、院士,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有大批的专家,更需要能统帅这些专家攻克重大难关,取得重大创新的帅才。”
“尽管他没说过,但我觉得他所说的杰出人才其实就是像他一样,能带领大家把导弹搞出来的人。”涂元季说。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什么样的成果称得上“重大创新”呢?
涂元季说:““两弹一星”之外,就要属“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了。钱老多次提到,这是他很欣赏的一个项目,“毕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
培养杰出人才卡在哪里?
我们国家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涂元季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涂元季说,“在钱老内心里面,他对苏联那一套不欣赏,他比较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涂元季说:“钱老从回国后,对这个问题就一直有看法,有意见,他认为学科分得这么细,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尽管囿于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他不能提出这些意见,但在工作中他还是尽其可能积极而巧妙地推动一些改革。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时,他作为倡导者之一,就是按照理工结合的模式设置专业与课程的。为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他曾经邀请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化学家蒋丽金为他执教的近代力学系的学生分别讲授物理和化学。”
涂元季给记者讲述了钱学森1958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的一个例子。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
“钱老反复强调,杰出人才的产生离不开宽松的学术氛围,办大学要有一种很宽松的学术氛围啊!”涂元季说,“钱老当初在加州理工学院时,学术氛围非常民主,他挑战过一些学术权威。他晚年多次说过,要敢于培养年轻人挑战权威才行啊,“学术权威把着位置,他往那儿一坐,旁边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这哪行啊。”
钱老的建议:理、工、文兼收并蓄
“钱老晚年认真思考过杰出人才培养的问题,他的观点也由理工结合发展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涂元季说,“他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他在谈到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面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在于大跨度地联想会突然给你一个启发,产生了灵感,你才有创新。灵感出来了以后,再按照科学的逻辑思维,去推导去计算,或者设计严密的实验去加以证实。所以科学家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科学领域的规律,很严密。但形象思维是创新的起点。”涂元季说。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方面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老“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他致谢时特别说起他的夫人对他的帮助,认为他的科学成就也要归功于夫人在音乐艺术方面给他的熏陶。”
“从事科学研究如果只会逻辑思维,容易犯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钱老反复告诫我们的。”涂元季说。
“理、工、文三者的兼收并蓄,这应该就是钱老心目中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吧。”涂元季说。
来源: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GB/10306743.html
1月20日上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直属基建处处长韩劲红在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和副校长吴旦的陪同下,就钱馆拆建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前往市委办公厅,向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周蔚中作了汇报与协商。
张泰青副司长首先表示了对上海市长期以来给予中央在沪高校大力支持的感谢。接着,他谈到,根据中宣部印发的钱馆筹建实施方案,钱馆动拆迁任务主要是落在上海市,因此希望市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协调落实,以便加快钱馆实施进程。
丁薛祥同志在会上表示,钱馆建在上海交大是对上海和交大的信任,市领导非常重视。前期动拆迁是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市里了解到交大在动拆迁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曾特地组织有关部门在去年11月份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决定由市发改委负责评估有关拆建费用,交大抓紧新建项目的准备,落实立项审批等工作。新的实验室改扩建十分重要,应尽快启动,这样才能让教授们安心于教学科研工作。最后,他表示,将尽快安排市发改委与上海交大沟通,努力解决拆建中的问题,并明确补偿费应含不可移动的设备费用。
马德秀书记在会上感谢教育部和上海市对我校办学的一贯支持,以及对钱馆建设工作高度重视。钱馆动拆迁涉及的六个项目,学校同意先集中力量建三个实验室,其余项目以后再考虑。根据中央和市委领导的指示,学校已对钱馆动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希望在补偿费用中能对所涉实验室中不可恢复使用的设备予以充分考虑。
2月8日和2月23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两次来我校指导、检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
2月8日,张泰青副司长来校向我校马德秀书记、吴旦副校长等传达了中央领导和教育部关于加快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进程,确保在钱老百年诞辰时建成开馆的指示精神,并同我校领导具体分析了加快推进钱馆建设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困难,仔细研究确定了今明两年钱馆筹建工作的时间节点,要求我校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建设好钱馆。教育部直属基建处处长韩劲红随同来校。
2月23日,张泰青副司长再次来到我校检查钱馆筹建工作进展情况。他在徐汇校区查看了钱馆建设地块和已征集到得钱学森文献实物库房,并参观了有关钱老的临时展览。之后,他认真听取了马德秀书记和吴旦副校长有关钱馆筹建工作情况的汇报,同我校领导进一步研究了加快钱馆建设进度的有关问题。
2009年10月31日是个令人悲痛难忘的日子,钱学森先生走了。次日凌晨,京城已是银装素裹,一路缓行至先生居所,在灵堂和先生告别,从此天上人间。
时仅隔二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发表了《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现将要点摘录于下。
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敢不敢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说过的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我今年90多岁了,想到了中国长远发展的东西,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先生对中国科教现状的忧虑和期盼你深有同感吗?这份沉默了4年的人间留言,充满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它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我们该怎么办?
马克思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公平、公正地回顾过去的60年,不要把极左思潮、十年文化专制主义和在这一历史时期广大优秀共产党员奋斗牺牲、建设新中国的贡献等同起来;不要把当今部分官员腐败和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僚体制与党中央领导的改革开放、励精图治等同起来;不要把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历史挫折和人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等同起来。在由美国发端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知识分子除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在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走钱学森毕生走过的强国之路外,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应该本着一个向前看的心态,共赴时艰,来迎接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光辉前景。
新中国建立六十年吾国科技政策的变迁
据于光远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披露:上世纪50年代,在全面向苏联学习时期,毛泽东不同意采取“院士治院、教授治校”这一通行世界的理念,决定仍用管理政府机关的方法来管理科学事业、管理大学。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外行领导内行为内行领导内行。然而,在大学仍执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仍用管理政府机关的方法来管理大学。
2002年后,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与科教兴国战略相关的管理科技事业的新方针。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说:“我是支持基础研究的,因为任何应用和开发都以基础研究为动力和源泉。”上述情况表明,党和国家领导已明确指出了科学研究的任务、目标、途径和方法。八年过去了,我们在科学工程的建树上成绩辉煌,但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依然乏善可陈。国人何时能得诺奖,更是无从谈起。多年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多在70岁以上,成果的获得多属昔日辉煌。中国本土果真没有杰出发明创造人才吗?我们的中青年科学家竟然没有一个能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吗?我们真的应该深思。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斯大林曾说:“政策决定了以后,干部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了以后技术才决定一切。”当今,我国学术腐败盛行,板子难道不该打在“干部决定一切”这个环节上吗?官员不问责,事业办砸了,换个岗位照样做官。尤其荒唐的是,不知哪位长官发明的,用发表文章的多少作为褒奖成果的依据,于是学者们把基础研究异化为写文章,官员们则说写文章就是基础研究。而那些真有创新思想、勇于质疑的投稿则被视为洪水猛兽,一律拒之门外。国家颁布的科技政策被“你好、我好”的“圈子内的潜规则”所扭曲。大量科研经费消弭于无形;作不出成果,有的所长先生还怪罪国家投入不够,这不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吗?
中国本土人才为何步履艰难
中国有没有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这难道还需要讨论吗?但是中国的创新人才总是“冒”不出来,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一流人才,钱学森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应是一个标高和榜样。上世纪30年代,钱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40年代李先生求学于西南联大。他们到了美国,分别得到了冯·卡门和费米的指点,处在一个能晓何为科学前沿、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氛围中。其实,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成者自成。教学相长,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自古都是如此。无疑,钱、李两位前辈的大师潜质是青年时代在中国形成的,而绝非在美国诞生。美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这一点应大昭天下。
1977年恢复高考后,陆续得到美国高校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在十年“文革”摧残之后仍然出类拔萃,得到世界公认,其中不少已成为美国科学家的后备梯队,能说中国本土培养不出世界一流人才吗?事实上不是培养不出,而是在中国本土这样一个官本位的人文环境里,学术资源被垄断,学术民主被压制,学术评价缺乏公正,人才大量流失,在这样一个人文环境中,杰出人才怎能“冒”出!
在中国科教界,至今仍活跃着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一批老科教工作者,他们当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大学生,为新中国服务已超过50年,立下了不世之功。尤其在清华、北大、中科院这一三角地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学者,什么是世界一流水平,早已耳熟能详。50年代毕业的这批老科教工作者从走出校门那天起,就勇敢自信地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困难,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比世界任何一个名校留学归国的同行差。他们得到的学术评价和待遇完全不同,但仍能无怨无悔地为国家效劳。他们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即使在国外也受到普遍尊敬,怎么能说中国本土培养不出人才呢!
我深信,不会有人认为这些年过七十、将近八十,办了退休手续、早已是三界之外的人还会自我作秀。之所以这么说,是希望这段历史不被遗忘,希望今后中央能更重视在本土生长的人才。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科技蓝天不是由本土科学家支撑起来的呢?儿不嫌母丑,难道普天之大,还有比母爱更伟大的情操吗?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在帕多瓦-威尼斯听了李政道的报告后说:“今后的物理学是华人的世界,因为中国人天生聪慧,文化传统非西方人能比。”1955年钱学森回国,临行前,钱学森带着家人和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来到冯·卡门家,向恩师道别。冯·卡门迅速翻开新书浏览了一下,即说:“钱,你现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我为你感到骄傲。”
我们应该坚信,一旦国家的科技政策回归理性,同时科学家的良心回归天职,中国将会出现更多的钱学森、李政道式的世界一流人才。国家要让科学家有梦想,有梦想才会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有献身精神。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不催不逼,反倒成果累累。没有十年磨一剑、无法心甘寂寞的人为什么要去从事“不下地狱,升不了天堂”的科学研究这项事业呢?没有足够的智慧和眼界识别千里马的人为什么要去做科教长官呢?此时此刻,禁不住要为那些勇于创新而屡遭拒绝的同仁喟然长叹:“东风恶,欢情薄,满怀愁绪,十年离索。”我劝有志于祖国强大的同仁们坚信,在《人民日报》刊登的《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那不是惊涛拍岸、阳光普照的光辉情景吗?
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先声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千里迁徙,在昆明办了一所享誉中外的西南联大。抗战前,中国的高等学府大多是西方大学在中国的翻版,因此,脱离社会、脱离民众是旧中国知识精英的普遍特征。
是什么样的社会原因使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成就为中华民族时代的脊梁骨呢?正如《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先生说的那样,“在国难当头之际,当时的知识精英就在这样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走进了社会底层,社会各阶层也借此认识了他们,原本泾渭分明的精英和平民两个阶层,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汇聚走到一起了”。看来,苦难与挫折是使民族清醒而奋起的一剂良药。国之不存,安有家乎。国家兴旺之际也必须有居安思危的全民教育。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国歌中的精神号角来唤醒人民。
同样的道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若不是参加了劳动锻炼和“四清”社教运动,进入社会最艰苦的底层,也不可能激发起他们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愿望,安心过着每月五六十元人民币的清贫生活。我们当今的知识精英年薪三四十万元还嫌不够,真有必要定期到艰苦的农村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是抗日烽火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西南联大的师生在上有日寇飞机轰炸的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教学,从事科研,全校一半学生都在校外勤工俭学,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磨炼了意志,又与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试问:70年来,究竟哪一代人感到更幸福呢?当然是他们,西南联大那一代知识分子!
这种与平民休戚与共的经历造就了历史上罕见的一代知识精英,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座座精神丰碑、一个个人格典范和一门门学科的基石。他们至今让我们景仰、敬佩、深思反省。和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美其名曰经济效益)的社会现实相比,真令人疾首痛心。再对比当今国家经费投入多多的重点高校,我们的校长先生真是应该深思和反省。
成就西南联大的还有另一个历史契机,国难当头之际,国民党政权在对校园意识形态的控制上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从而使西南联大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的风气,这又似乎是解放后新中国如何民主办学的一次预演!这也回答了如何在中国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问题。70年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能做到、做成的事,7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如此自谦、自卑!
如何办好大学
西南联大取得的辉煌在近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校不到1000人,创办七八年却培养出了118名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蜚声国际学术界的大家不乏其人。办学的硬件条件最差,培养人才的业绩却最好,世界上有哪一座名校能望其项背呢?好大学自有好大学的办学理念,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就是:给予学术研究充分自由,发扬学术民主,反对学术垄断,鼓励百家争鸣和尊重人格尊严。
办学不仅仅是授业,更为重要的是使学子能闻道于天下。西南联大的师生在抗日烽火中醒觉了民族意识,置身平民,面向社会。学生受教益,不仅仅是要学好数理化的工具理性,更要获得修身、齐家、治国、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性。张扬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的办学理念,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培养民族脊梁的摇篮。西南联大的办学模式,也应是中国培养杰出人才的办学模式。
几年前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遇到北大校长许智宏,他作为校长的苦恼,一是招聘不到大师级教授,二是留不住最优秀的学生。怎样把大学办成大师云集之处呢?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育行政要放权,没有当年蔡元培、梅贻琦自主办学,就没有今天的清华、北大,就没有陈独秀、梁漱溟、胡适、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严济慈等群贤毕至。所以,办好大学的第一要义是选一个好校长。校长负责也行,党委书记负责也行,总之要一长制。负全责,才可问全责,一个人挑水喝,两个人抬水喝,三个人就没水喝。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大学不是军营,绝不可用管理政府机关的办法管理大学。
大学生应该宽进严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发毕业证。此外,以下八条也是缔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1.是大师就必须讲基础课,必须坚持两个“第一”:教学第一,培养人才第一。是大师就必须带研究生,教会研究生作基础研究,而不是搞一些急功近利的赚钱的应用课题。
2.系主任由教授轮流担任,去掉系主任的权力形象。
3.大学生是否达标,全看是否具备自学能力。
4.硕士生是否达标,全看是否会作基础研究。
5.博士生是否达标,全看是否会自我选题。
6.要允许学生有条件地转系,可到其他系旁听,要允许当场向教授提问,教学互动。
7.要明确学知识为的是获得创新能力,全信书不如无书。有所继承,才能有所发展。
8.要允许质疑书本上的知识。要允许挑战权威。
中国缺少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管理队伍
熊庆来发现了华罗庚,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发现人才要有眼光。在中国能作基础研究的人才,断档已近50年之久。大学绝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大学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青年自学成才的基地。做研究生的基本任务,是要懂得什么是基础研究,怎样去做基础研究。自1957年到1976年这样一个斯文扫地的年代,以反对理论脱离实际为名、行取消基础研究之实,是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科技人才的根本原因。现在,中国的大学都在争办研究型大学,但缺乏这样一支关键的教师队伍——他们有能力培养出可以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因此,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只能徒有虚名。梅贻琦说:“大学,大师之谓也。”没有大师级的教授队伍,就没有一流大学,这个社会就出不了一流的科学家。给知识分子以充分的政治信任,士才能为知己者死。要恢复中华千年古国在育人、治学治国上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有这样的信念:现代化是用钱买不来的。没有道德层面上的高风亮节,就不可能有惊世骇俗的科技成果和出于污泥而不染的科学家。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谁会有闲心、有耐心、有决心去做什么基础研究?要改变办学方针,把培养一流人才和有创意头脑的能工巧匠作为首要目标,允许大家十年磨一剑。因此,办大学要养“士”,在大学里养一万名从事基础研究尤其是非共识研究的一流科学家,去培养具备基础研究能力的研究生。没有基础研究功力,研究生到了社会上也做不好应用开发。在美国大学里,不养士,美国就会迅速沦为三流国家。因此,怎样才能培养出一支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管理队伍,是当前最重要的建设目标。
在能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断档的今天,一个亡羊补牢的办法,就是让大学进入社会,到企业、到国防领域去寻找阻碍核心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课题,迅速改变中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现状,以及工艺攻关相脱节的局面。现在一个可怕的局面是,在大学和研究单位搞技术、搞工艺的教师不关心理论,搞理论的教师不关心技术和工艺,这是中国科技难以腾飞的又一原因,分工不等于分家,何况现代科技的特征是综合而不是分解。一项科学研究总得有人抓总。这是西方各大著名实验室第一把手大多数是理论家的原因所在。如果中国科学家的内心世界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又何苦花力气去探微究深呢?这也是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不足之处。“学而优则仕”的陋习不改,中国科学家将降格为现代化翰林院的大学士和御用文人。事实上,一个学有专攻的科学家,大多不可能同时具备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
中国科技上不去是因为钱少吗?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土生土长的、像华罗庚和袁隆平这样的大师级科学家如此之少?为什么学术不端之风屡禁不止?为什么把大学办成发财致富的产业?为什么把科学的神圣殿堂异化成承包商的自由市场?为什么现在国家科研投入已和日本、美国投入总量差不多,但还是听到钱少、钱少的呼叫?试问那些年收入近百万的留学归来的所长、校长先生:面对1个美国科学家的功效相当于5个中国科学家的功效的现实,你们不觉得回国从研当官,比在美国生活要轻松多了吗?
基础研究不是科学工程,它永远是理论先行的思维运动。找出利国利民的研究课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国家所需的深入了解,这是大要之道。奇怪的是,有人却提出做基础研究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的问题?口说要重视基础研究,却不把心思放在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正道上,而是把基础研究异化为向上伸手要钱。此时此刻,不知诸位有没有听到一个画外音:“拿钱这么容易,不拿白不拿,拿了还要拿,花光了用几篇文章就可以到财务处报销。”发钱的人和花钱的人都不须问责,请问浪费国家大量资产和贪污盗窃抢银行有什么区别?这场闹剧究竟什么时候才算了结?
期待海内外一切不甘现状的有志之士,从非共识研究走向新的共识,共同推出一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掌握发展尖端技术主动权”的,具有东方色彩文艺复兴的新时代。
来源:科学时报
原文链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1006862.html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3月2日上午,我校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指挥部宣布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主持,钱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党委副书记潘国礼及各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吴旦副校长宣布了校党委关于成立钱馆筹建工作指挥部的决定,并总体介绍了钱馆筹建工作的基本情况,部署了近期各项工作。他强调,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是“政治任务”,是“国家工程”,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他要求全校各个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特事特办、规范有序,集全校的力量和智慧,把钱学森图书馆按时保质建设好。
潘国礼副书记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他指出,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是学校今明两年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学校高度重视。能够亲自参加这项工程,对每一位同志都是锻炼,也会让我们倍感自豪。他希望大家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工作。
会上,基建处有关同志作了《钱学森图书馆项目基建情况汇报》,钱馆筹建工作有关同志作了《关于钱馆建设工程和进展情况及时间节点安排的情况汇报》和《关于钱老文献与实物征集与陈展工作情况汇报》。
钱学森图书馆建在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为了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由马德秀书记和张杰校长担任组长的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筹建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办公室、宣教培训部、工程建设部、征集保管部、陈列布展部、信息技术部等6个职能部门。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正按照计划有序加快进行。钱学森图书馆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交大徐汇校区,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 2011年末建成开馆。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记者昨天获悉,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于今年6月开工,明年末建成开馆。
钱学森图书馆建在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为了完成建设任务,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由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筹建工作指挥部。3月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指挥部宣布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交大徐汇校区,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2011年末建成开馆。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
新民晚报 2010.3.4
原文链接:http://xinmin.news365.com.cn/kjw/201003/t20100304_2638149.htm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留下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回应,全国共有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将试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据悉,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都已正式推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上海交大:培养扩展到中学
上海交大首批选择了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生物等几个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试点。除了首批理科班的学生以外,还将联合人才培养扩展到了中学。
据该校教务处处长江志斌教授介绍,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为这些学生精心设计了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都是由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来设计并且参与。比如数理班是把数学和物理合二为一,与普林斯顿大学合作。生命科学是与耶鲁大学合作,计算机专业目前则是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聘请了海外的教授来为学生授课。并且教学采取的是讨论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校还把人才培养阶段往中学前移,与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交大附中等学校合作培养这些基础学科人才。江志斌称,现在学生在中学时的学习包括大学的学习都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而实际上,知识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学生在接受灌输教育中,会失去创新能力和精神。而且传统的中学教学都是以高考为目的,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志趣何在,很难寄望于他们未来能够对科学研究有着投入执著的精神。学校希望通过与中学的合作,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而本科毕业后,这些进入实验计划的学生将被安排至国外著名高校深造。“希望在几十年后,这批人中会有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出现。”
复旦大学:打造宽松培养环境
复旦大学推出“望道计划”,首批进入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四门理科基础学科。
作为最先出台“望道计划”培养方案的院系,复旦物理学系已完成了首批学生选拔。据悉,目前物理系已经从全校09级各专业中选拔出18名同学,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幸运儿。根据培养方案,物理学系将借鉴西方教学模式,组织相关学科领域内的知名教授定期主持学习研讨班,引导这些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获益。“我们想通过研讨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和老师间的了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老师,或者说是未来的导师之间建立培养联系。”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陆昉教授表示。
除了名师的小班化辅导,学生们还将获得参与国际项目、推荐前往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本校直升等机会。
与许多高校集中式的精英化培养计划不同,复旦“望道计划”选择了类似“俱乐部”形式的宽松培养环境,并不会打乱全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只是多了一项精英集结的课外活动。这种动态化的管理可为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讨论性的学习提供更优良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研究热情,由内到外强化其研究能力。
文汇报 2010.4.13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jkw/201004/t20100413_2675184.htm
4月26日,国家发改委评审中心组织召开钱馆扩初评审会议。
会上,我校吴旦副校长汇报了项目前期工作情况,并陈述了钱馆规模与投资同可研报告批复发生偏差的原因,希望发改委能大力支持。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汇报了扩初设计及概算情况。教育部规划发展司副司长张泰青发表讲话,传达了国家领导对钱馆建设的指示精神,并强调了钱馆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会专家对扩初设计进行了充分讨论,主要意见是扩初方案与可研报告有较大差距,需要调整,控制造价。随后,学校和设计院做了及时说明与回复,并调整了概算投资。
此前,由上海市徐汇区规划局牵头,相关管理部门配合,举行了钱馆设计方案联合审批会。会议原则同意钱馆设计方案。3月31日正式下达了批复文件。4月14日,上海市建交委组织专家和各管理部门对钱馆扩初设计进行了预评审。会议原则同意钱馆的扩初设计。4月15日,吴旦副校长亲自带领钱馆筹建工程部、设计院、投资咨询公司等相关人员,赴京向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汇报了扩初设计情况,恳请上级部门抓紧评审,尽快批复。
五一前夕,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来到钱馆建设地块的空泡水筒实验楼拆迁工地现场,亲切慰问了在拆迁工作中辛勤工作的教职员工。马书记说,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是党和国家赋予交大的一项“政治任务”,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校对此十分重视,要集全校的力量和智慧,把钱学森图书馆按时保质建设好。空泡水筒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拆迁过程中以大局为重,不辞辛苦、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搬迁工作,值得表扬和学习。
根据钱馆建设需要,我校现有的空泡水筒实验楼、水下工程研究所以及车队、游泳池等建筑将要尽快拆除并择址重建。钱馆建设地块的拆迁工作是于4月初全面启动的。目前,游泳池、车队、动力科仓库及零星建筑搬迁完毕,空泡水筒实验楼也已提前完成了整体搬迁的任务。拆房单位正按计划进场开展拆除工程。针对拆建工作的实际困难,吴旦副校长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措施,并深入现场予以具体指导。资产处、设备处和船建学院等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动拆迁工作。
马德秀书记在视察中还现场办公,就拆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处理。



2010年4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总指挥吴旦等一行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事宜,专程访问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马德秀书记对总装备部在校部双方长期合作中,以及在钱馆建设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向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中将、政治部副主任贺天成少将等介绍了钱馆建设总体情况,吴旦副校长作具体汇报。
钱学森同志是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届学生,毕业后赴美学习。1955年10月回国投身祖国建设,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为展示钱学森同志的人生经历、辉煌成就、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中央决定在其母校交大建设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
黄作兴副政委表示,交大承担国家建设钱馆的重要任务,贯彻中央精神坚决、目标方向明确、设计理念正确、工程结构科学,总装备部将继续鼎力支持交大钱馆建设,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具体在史料搜集研究、文物征集保管、陈展大纲审定、重要场所考察等方面给予全力协助。
参加会见的还有钱馆建设副总指挥张凯及指挥部其他有关人员。
在京期间,吴旦副校长还分别拜访了教育部、中科院力学所、中国航天员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和有关领导。
按照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进度,上海交通大学钱馆建设指挥部决定进行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项目公开招标,并委托上海上咨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咨公司)于3月29日在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上发布了有关“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 项目招标公告。
5月7日上午9时,上咨公司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项目开标会议。该公司邀请了9位专家组成了评标委员会,并由天津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赵春贵担任评审委员会组长。评委会认真审阅了雅虹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和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三家投标单位投标文件,按照评标办法的规定,从技术方案、价格因素、服务能力和企业资信情况等方面,分别对各投标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比较,并听取了各投标单位的现场陈述。经评审,评标委员会一致同意推荐雅虹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为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项目的中标单位。
在积极进行钱馆建设地块动拆迁工作的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委托上海东方投资监理有限公司进行了钱馆建筑施工单位的公开招标。截止到5月13日上午,共有8家建筑工程公司参加投标。他们是: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5月17日上午,上海市招投标办公室组织召开了评标会。经有关专家评审,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为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施工的中标单位。
在上海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经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校于5月底圆满完成了钱馆选址地块原有建筑的动拆迁工作。据统计,动拆迁的总建筑面积为3826平方米,涉及的单位有水下工程实验室、空泡实验室、游泳池和车队等后勤用房等。
5月27日,受中央宣传部委托,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评审会,对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内容方案进行评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和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教授到会看望了与会专家和领导,并向出席会议的专家表示感谢。会议由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刘贵芹主持。
此次评审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汪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等九位专家出席,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也出席了会议。钱学森同志亲属钱永刚和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孙家栋院士发言

王永志院士发言
会议听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关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的总体汇报,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部副部长史贵全关于陈列内容方案起草工作的汇报。与会专家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方案依据新华社发表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以钱学森同志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线,以“爱国、创新、奉献”为主题词,设计思想正确合理;总体框架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主要观点和内容符合史实,方案涵盖了钱学森同志人生历程的主要事迹,反映了钱学森同志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深沉的爱国情怀。该方案是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不断征集、采访、整理和研究,不断吸收专家意见,仔细考证、反复修改、逐步完善的结果,是一个基本成熟的方案,与会专家还就方案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该馆预计将在2011年底投入使用。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决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介绍,钱学森图书馆2005年5月开始筹建。中宣部要求将该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钱老生前主要工作单位解放军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和钱学森家属的代表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将建成钱老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成为钱老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成为钱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人民网 2010.6.6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GB/138654/11795378.html
今天(6月6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激动地告诉本网记者:“今天我很高兴,经过多年的努力,钱学森图书馆终于要开始建设了。我也很期待,期待明年正式开馆!”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副政委鞠志鹏,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奠基仪式。参加奠基仪式的还有钱学森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代表、钱学森家属代表和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奠基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
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首先致辞。马德秀说,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马德秀说,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承担这一重要的国家任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定当悉心毕力,不负众望!”马德秀代表上海交大全体师生医护员工表示,将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高扬赤诚忠贞的爱国精神、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马德秀表示,作为中央交给学校的光荣任务,上海交大一定严格按照中央“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的要求和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据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融“三个中心”为一体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三个中心”,即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先后在奠基仪式上讲话。
在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和钱学森家属的代表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马德秀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仪式最后,韩正、黄作兴、鲁昕、殷一璀、杨振武、沈晓明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
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0.6.6
原文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web/Disp_15614.html
钱学森图书馆6日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奠基,预计在明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据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是纪念、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最好形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奠基仪式上讲话指出。他希望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建成为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建成为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新华网 2010.6.6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06/c_12187792.htm
钱学森图书馆今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奠基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奠基仪式。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通过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集中展示和宣传钱老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老逝世后,根据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上海交大积极推进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确保在明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新民晚报 2010.6.6
原文链接:http://sh.xinmin.cn/shizheng/2010/06/06/5117726.html
今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了奠基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奠基仪式。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优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钱学森同志文献实物的收藏保管中心、科学成就与爱国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科学思想与学术成果的研究交流中心。
新闻晚报 2010.6.6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a/1140318.htm
钱学森图书馆昨天在钱老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奠基,将建成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预计在2011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通过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集中展示和宣传钱老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东方早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www.news365.com.cn/wxpd/sh/shdh/201006/t20100607_2729465.htm
昨天,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进入新的重大阶段,计划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开馆。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副政委鞠志鹏,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奠基仪式。
钱学森图书馆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外形采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这座方形建筑下小上大、简洁有力,体现钱老奉献一生的戈壁滩上的风蚀岩意象,“方正平直之石”也寓意他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建筑以“裂开的石头”中迸发出“东风二号甲”导弹的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
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全校师生及医护员工表示,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学校一定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开馆。总装备部作为钱老生前的主要工作单位,将积极协助上海交大做好建设方案论证、文献文物搜集、史料考证研究等工作。
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及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等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与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
相关报道:大师身后 功成不居(刊第5版)
解放日报 2010.6.7 头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6/07/content_346424.htm
上海将建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
大师身后 功成不居
解放日报记者 徐瑞哲 梁建刚
一片掌声中,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庄严地将钱学森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时的中、英文毕业证书,“送还”交大;解放军总装备部,二炮部队也分别捐赠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实物。
一捧捧清土,洒在这片80多年前钱学森日日学习、漫步、奋斗的校园。
昨天,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培土奠基。未来建成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也是国家,对于钱学森这位“人民科学家”一份珍贵的永久性纪念。
大师身后,功成不居,且将我们对他的纪念,化作一缕书香。
【图书馆篇】
图书馆明年底开放
钱学森图书馆落址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这里也正是钱学森度过大学时代、走上留学之路的地方。未来建成的图书馆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将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
早在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就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位科学家尚在世之际,中央即决定建设以其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钱图’将确保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向社会开放。”马德秀说。
“石破天惊”
建筑整体是淡淡的土黄色,自下而上,逐渐地向外延伸,下小上大,却又坚固挺拔,犹如一块在西北边陲历经风雨的岩石。整栋建筑又从中“裂”为三部分,好像一整块岩石从中裂开一般,其中又有玻璃相连,仿佛这块“石头”早已饱经风霜,却坚毅始终。
“钱学森图书馆的设计,借鉴了戈壁中风蚀岩的样貌,而戈壁正是钱老奉献一生的地方。其建筑外形理念,简言之,可称为‘大地情怀、石破天惊’。”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宣教培训部部长倪浩告诉记者。
何谓“大地情怀、石破天惊”?“你看这图书馆的造型,方正的石头寓意着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石头又从中裂开,开口处届时将会矗立一枚由解放军第二炮兵捐赠的“东二甲”导弹,20多米高,直贯上下。‘裂开的石头’中迸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场景,正寓意着钱老‘两弹一星’这一‘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业。”倪浩介绍。
创新陈展
“5月27日,国家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召开评审会,专门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内容方案进行了评审,方案被认为已基本成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陈列布展部副部长史贵全介绍。
按照要求,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与一般以时间为序记录生平的方式不同,此次钱学森图书馆内的陈展大纲,采取了特别的叙述方式。”史贵全介绍,整个展览届时将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这是钱老一生最震撼人心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暂名为 “科学技术高地上的开拓者”,介绍钱老对诸多学科领域的指引与贡献;第三部分为“人民科学家的风范”,介绍钱老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第四部分是“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为何如此?“根本原因还在于钱老本人经历、学识的与众不同。他不仅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方面开创了全新研究领域,还广泛涉足自然、艺术、系统论、农业等多个领域。”史贵全说。“更需指出的是,这一创新方式的提出,起初就有钱老的学术助手与秘书涂元季将军、钱老长子钱永刚等众多与钱老关系最密切的众多学者、亲人的建议。”史贵全说,在刚刚结束的评审会上,又是钱老的学生与益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等9位专家,共同对大纲进行了精心修改和建议。“相信到时大家看到的,一定会是迄今为止有关钱学森最精准、最权威的解读。”史贵全说。
复原“地下指挥所”
“而今回顾钱老功勋,如果没有放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可能很难了解,无法感受其伟大之处。”史贵全说,“因此,还原一些特定的历史场景,是图书馆建设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设想中,就有这样一处特殊的“地下室”。它还原的,正是钱学森在酒泉进行“两弹结合”试验的地下指挥所。
“说是‘室’,其实是‘井’。”曾专程实地考察过的史贵全介绍,当时的指挥所就在一口井中,从井口向下五六米,再横向过一段地道才能到达。整个指挥所不过几个平方米,小得几乎难以转身,现在几乎很难想象当时成人是怎样进入的,而且指挥所只有通过一个小小的孔洞,用类似潜望镜观察,才能得知外界的情况。
但这处复原小室正是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肩负国家重担的工作间。他在进入地下室前,曾郑重写下遗书,因为一旦试验失败,这里可能不复存在;他在进入地下室前,专门佩上毛主席像章,因为胸前的像章与他的心脏贴得最近。
事实上,当年的条件就是这般简陋,彼时开始相关计划时,我国的工业甚至仅仅是刚学会制造汽车。在斗室中遥想当年钱学森一往无前、为国分忧的巨大魄力,谁不会为他那“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矮一节”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叹服?!
字如其人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家,钱老的字怎么样?到时,不妨到钱学森图书馆看看,相信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钱老所有的发言,从不让别人替写一个字,有次秘书想替他写一个提纲––但钱老说,你替我写,要我干吗?”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笑着介绍,上海交大自2003年就开始了相关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总计7.6万余件文献,包括钱老手稿1.5万余页,其中不乏珍贵孤本,堪称“宝藏”。
翻看这些珍贵的钱老手迹,不由令人赞叹:字不但个个工整清晰,力透纸背,且一行行皆排列得犹如画过线般整齐。而且,令人感慨的是,不少报告、讲稿、提纲,都是写在废纸背面,可见这位科学大家的简朴与节约。
此外,钱老还有剪报贴报的习惯。张现民介绍,钱老常常自己动手,将报上的有用信息剪贴,再分类装袋,每个袋子上还会标明类别。而今统计,这些资料多达629袋,许多剪报上,都有钱老自己的阅读心得。其严谨与好学,可见一斑。
“八年四弹”
此次奠基仪式上,总装备部有关领导向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赠送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国防文献––《地地导弹发展规划 (1965-1972)》。由于这份规划的特殊性,在钱学森图书馆公开展出的将只是它的首页。
1965年3月,钱学森等人参与制定了这份“八年四弹”规划。规划在8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这4个型号的地对地火箭,每个型号的射程比前一型号翻一番以上。
尽管因为各种原因,这份8年规划推迟了8年才得以实现––至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成功射入太平洋,最终实现了我国从中近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跨越。钱学森为路线图的每一步倾注心力,使这份规划成为了中国发展航天运载工具的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弹、箭、星”全通,鼎鼎大名的“东方红”卫星也离不开他的最初组织、一手领导。今后,“东方红”卫星备份星的铝合金仿真版将珍藏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它的内部还设有发音盒,同样可以奏响《东方红》乐曲。
【传承篇】
求解“钱学森之问”
在钱学森图书馆以南不过300米,就是上海交大的老图书馆,里面至今还收藏着钱学森那份当年主动要求扣分的著名试卷。
天地“交”,万物“通”。80多年后,新的“钱图”将在钱学森当年求学之所,与“老图”比邻而起,让这一股学脉“交通”。
然而,此时此地,人们常常会记起钱学森未尽的最大遗愿:“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钱学森母校的交大又是如何应答求解的?或许对于学校来说,这方是一种更好的铭记与纪念。
“我们正在深刻地反思。”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认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以前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以知识的完备性为标准,这种知识传授型的单一模式延续了四五十年。尽管课本越来越厚,但基本框架未变”……“解决问题能力固然重要,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的教育做得还不够。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已知的知识只是未知世界的沧海一粟,要大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
在深入教育反思同时,也伴着探索性质的教育改革。为了及早将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好苗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上海交大不惜花大力气深入教育链条的前端,从去年就开始探索与上海、江苏一些重点中学联合举办创新教育实验班,寻找一些成绩未必门门优异,却异想天开、喜欢动手动脑的学生。而交大教授则组成专家团,定期去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引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
目前,交大还为拔尖创新人才设立了一个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学生面对的是具有“豪华阵容”的导师队伍。学院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采用问题导向式的创新型学习、小班教学、研讨课程等创新教学方法,让他们及早参与科研计划和项目,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赴国外一流大学交换和参加科研。
“虽然眼下还不能做到所有进入交大的学生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培养,但随着致远学院教育经验的推广,随着交大老师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交大学生会受益。大学的本质就在于产生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张杰说。
解放日报 2010.6.7 第5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6/07/content_346537.htm
6月6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奠基仪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
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在致辞中介绍,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马德秀说,上海交大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承担这一重要的国家任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据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在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和钱学森家属的代表还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马德秀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科学时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032.shtm?id=233032
钱学森图书馆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奠基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奠基仪式。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通过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集中展示和宣传钱老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劳动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ld.eastday.com/l/20100607/u1a755820.html
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该馆预计将在2011年底投入使用。
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人民日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3/11796949.html
钱学森图书馆6日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奠基,预计在明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据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0.6.7
原文链接:http://it.sohu.com/20100607/n272613076.shtml
记者昨天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我国首个国家级科学家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已经在积极筹建中,有望于201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正式落成。
据悉,早在2002年,上海交大师生就提出想法——建立钱学森图书馆,让交大全体师生铭记钱学森学长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将“大师精神”融入交大校园文化脉络中。这一提议随即得到了国家的关注。目前,该项目由中宣部总负责,教育部组织实施,上海交大执行具体筹办事宜。
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从2003年就开始征集,目前总计征集到7.6万余件文献,上海交大日前对部分文献进行了预展。
前不久,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人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关于钱学森的800多页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反映了钱学森与美国当局抗争的详情。
另悉,钱学森图书馆将建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面向华山路的一侧,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米。两个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形成,并提交相关部门。
天天新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1110052A241/
昨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仪式,并在仪式最后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
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副政委鞠志鹏,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奠基仪式。参加奠基仪式的还有钱学森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代表、钱学森家属代表和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奠基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
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介绍,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大作为钱学森的母校,承担了这一重要的国家任务,学校将严格按照中央“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的要求和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据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在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和钱学森家属的代表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
文汇报 2010.6.7 头版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yw/201006/t20100607_2729153.htm
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昨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等出席奠基仪式。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央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据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新闻晨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0-06/07/content_346376.htm
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今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上海市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出席仪式。
鲁昕在讲话中指出,建设好钱学森团书馆是纪念、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最好形式,把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上海交通大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关心和信任。
据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现,以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该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中国教育报 2010.6.7
原文链接:http://news.jyb.cn/book/dssx/201006/t20100607_365607.html
昨天(6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奠基仪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等出席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上,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的代表和钱学森的长子钱学刚向上海交大捐赠了与钱学森相关的文献和实物。其中包括1963年钱学森草拟的一份有关中国导弹研发的意见,这份意见对中国中近程导弹向洲际导弹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钱学刚捐赠了钱学森毕业于交大时所获毕业证书的中英文原件。仪式最后,韩正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
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 2010.6.7
原文链接:http://news.cnr.cn/gnxw/201006/t20100607_506541867.html
6月6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副市长沈晓明,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刘建国,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副政委鞠志鹏,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洁,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方向明,钱学森图书馆设计师何镜堂,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志权等出席奠基仪式。参加奠基仪式的还有钱学森生前工作过的单位代表和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等,我校校领导马德秀、张杰、孙大麟、徐飞、林忠钦、张文军、吴旦、黄震、李建强,老领导范绪箕、王宗光、谢绳武、蒋秀明、陶爱珠、沈为平、范祖德、白同朔、叶敦平、毛杏云,中心组成员和师生代表等。奠基仪式由校长张杰主持。
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中央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大力宣传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致辞
校长张杰主持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首先致辞。马德秀说,2005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要求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充分反映钱老崇高精神和科学成就,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马德秀说,上海交大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承担这一重要的国家任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定当悉心毕力,不负众望!”马德秀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感谢中宣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指导,感谢总装备部、第二炮兵、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力学所、新华社、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大力支持。马德秀代表上海交大全体师生医护员工表示,将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高扬赤诚忠贞的爱国精神、忘我投入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锐意开拓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马德秀表示,作为中央交给学校的光荣任务,上海交大一定严格按照中央“保质量、保安全、保进度”的要求和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讲话
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在致辞中说,建设钱学森图书馆,既是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光辉人生的永久纪念,更是对亿万中华儿女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鼓励。它的建成,对于宣传钱老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热爱人民的博大胸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意义。黄作兴表示,总装备部作为钱老生前的主要工作单位,协助上海交大建好钱学森图书馆是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总装备部将主动加强与交大的沟通配合,积极做好参与方案论证、文献文物搜集、史料考证研究等工作,为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我国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做出积极贡献。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讲话
副市长沈晓明在仪式上讲话。他首先代表上海市政府向出席奠基仪式的各级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这一重大项目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沈晓明说,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全力支持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尽可能地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通过共同努力,已经妥善地解决了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在未来的一年半中,我们仍将不遗余力地做好配套工作,确保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建成并开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讲话
“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是纪念、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最好形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指出,把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上海交通大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关心和信任。鲁昕对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着眼于弘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钱学森图书馆建成为钱老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建成为钱老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建成为钱老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二是积极做好钱学森图书馆陈展工作,精心编写、设计陈展内容,运用多样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手段,实现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高度统一,先进思想性、严谨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钱老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三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抓紧推动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
据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钱学森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发言
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代表钱学森家属向关心和支持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钱永刚表示,将继续努力工作,为钱学森图书馆明年年底建成开馆做出贡献。



在仪式上,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和钱学森家属代表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马德秀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韩正、黄作兴、鲁昕、殷一璀、杨振武、沈晓明、马德秀、张杰、何镜堂、钱永刚、刘建国、鞠志鹏、袁洁、方向明、蒋志权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
钱学森图书馆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奠基。该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上海交大是钱学森的母校。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始建于1896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
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设计方案以代表方正平直的方形建筑体量,下小上大简洁有力的形象出现,是钱老在其中贡献一生的戈壁中风蚀岩意象的抽象表达。
光明日报 2010.6.8
原文链接:http://www.gmw.cn/content/2010-06/08/content_1145147.htm
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6月6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上海市市长韩正等出席奠基仪式。
在仪式上,来自钱老生前工作的主要单位––解放军总装备部、第二炮兵部队的代表,与钱学森的长子钱学刚,分别向上海交大捐赠了同钱学森有关的文献与实物。其中包括1963年钱学森草拟的一份有关中国导弹研发的意见,这份意见对中国中近程导弹向洲际导弹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钱学刚则捐赠出钱学森毕业于交大时获得的毕业证书中英文原件。
仪式最后,韩正等上海市领导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培土奠基。
据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负责人介绍,钱学森图书馆选址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该图书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图书馆预计在明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
中国新闻网 2010.6.7
原文链接:http://news.qq.com/a/20100607/000083.htm
6月11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对前一段钱馆筹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动员部署下一阶段的筹建工作。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等出席。会议由钱馆建设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华新主持。
会上,吴旦副校长首先回顾总结了今年以来指挥部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积极推进钱馆建设工作的情况。接着,他指出,奠基仪式举行后,意味着钱馆筹建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家要全身心地为下一阶段工作取得成果而作出努力。他说,自3月份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成立以来,作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组织,积极开展组织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团队精神,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筹建人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他还特别强调,尽管钱馆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有时需要特事特办,但全体人员必须始终坚持遵纪守法、自觉按章办事。同时要严格要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共同为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而不懈努力。
副总指挥张凯对下一阶段建设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他希望钱馆建设工作能“出成果、出人才、出精品”。副总指挥周平南也在会上讲话,对进一步完善指挥部内部组织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会上,指挥部宣培部部长倪浩、陈展部部长徐兵等结合有关工作分别发了言。
6月14日,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率钱馆陈列布展主创人员一行7人,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考察调研。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最早于1959年10月建成开放。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和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并于2007年10月建成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当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在井冈山博物馆筹建人员的陪同下,详细考察了该馆的建筑与陈展设计,对博物馆的陈展风格与多媒体展示技术应用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下午,考察团与肖邮华馆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座谈。座谈会上,我方就井冈山博物馆的总体建设情况、筹建过程与规模、陈展设计与施工过程及要点、管理运营模式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征询与请教。座谈会持续了近3个小时,大家学到了井冈山博物馆建设的许多宝贵经验,受益非浅。会后,肖邮华馆长向钱馆建设指挥部赠送了部分重要文献资料,吴旦总指挥代表学校向博物馆赠送了我校青年画家王琦的画作。
此次考察为钱馆下一阶段的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钱图建设指挥部还将再选取一两个国内有代表性的人物纪念馆进行重点考察,以期在借鉴同行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高水平、高质量的推进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自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举行以后,在上海市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基本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6月6日,我校同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钱学森图书馆基建总承包合同》。该合同明确,钱馆基建工程将在2011年6月底完成,并交付陈列布展。奠基典礼后,总包单位正式进驻现场,全面开展场地清障、地坪硬化、临时设施搭建、定位放线、试桩作业等一系列施工工作。
6月12日,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办公室召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推进会。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和上海市申通地铁公司、四建公司以及相关设计、监理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了钱馆施工阶段审批手续的责任单位及完成节点,并要求申通地铁公司以不影响钱馆的正常建设为前提,尽快协调地铁出口的用地问题。会后,各项审批工作有序开展,至6月底,基本完成审批、报监等手续。
6月13日,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科技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总包单位制定的钱馆及地铁出口工程基坑围护设计与施工方案进行了评审,并于6月30日正式批准了该设计方案。
6月24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制作完成的钱馆桩基施工图纸,正式通过上海建瓴审图公司的审查,并取得审图许可证。当天,指挥部工程部立即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进行了桩基施工图交底工作,并按原定计划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随着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的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深入体验生活,征集珍贵史料,汲取创作灵感,6月29日至7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率指挥部和有关设计单位人员一行,前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考察学习。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钱老曾在基地的规划和选址等方面倾注了很大心血,还多次亲赴基地解决技术难题、精心指导发射试验。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不仅带领老一代航天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而且将自己的智慧全部倾注于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
考察团全体成员先后参观了东方红卫星发射阵地、“两弹结合”发射阵地和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重温建国之初中国第一代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国家振兴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为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感人事迹和光辉历程。考察团还与基地领导进行了工作座谈,基地政委侯贺华少将代表基地领导对交大一行来中心考察学习表示热烈欢迎,基地副政委吴卫林、治部主任汤大明等出席座谈会。
7月1日,值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之际,考察团一行瞻仰位于20基地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聂荣臻元帅的和几百名烈士都长眠于此。吴旦副校长代表上海交大、代表考察团全体成员向长眠于此的烈士敬献花篮,以祭奠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智慧并付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参加这次考察学习活动的还有承担钱馆建筑设计单位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郭卫宏和承担钱馆陈列布展施工任务的雅虹公司主创设计师郝惊雷同志。

7月12日上午,教育部规划司韩劲红处长来我校检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基建处处长蒋宏、指挥部工程部部长李东云、副部长赵德刚和指挥部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等陪同检查并出席汇报会议。
韩劲红处长先后查看了钱馆建设施工现场和浩然高科大厦钱馆临时文物库房,听取了关于目前基建、征集和陈展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汇报,要求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钱馆各项筹建工作。同时,她要求学校进一步加强与总装、二炮和航天科技集团的沟通,以促进钱馆文献与实物的征集工作。
7月15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项目承包合同协议书》及该项目陈展设计合同签约仪式在我校闵行校区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和承包方——雅虹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万武出席了签约仪式。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布展工作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亮点。为保证陈列布展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艺术水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于今年5月份启动了“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项目”的国内外公开招标,多家国内一流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布展公司报名。招标方组织了以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博物馆赵春贵研究员为主任的评标委员会,综合考量各单位投标方案的设计理念、展览布局与展线、展示重点与亮点、工程报价等因素,经过认真评定与投票,最终选定雅虹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
签约仪式后,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和雅虹公司进行了座谈。总指挥吴旦副校长希望雅虹公司要高度重视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布展工作,选择最好的设计团队和项目经理,深入研究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大纲和陈展内容文本,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设计形式,确保陈列布展工作按时、高质量地完工。雅虹公司表示,公司领导层明确要求把此项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一定会选派精兵强将投入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布展工作。
雅虹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装饰甲级设计单位、壹级施工企业。具有大型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工程,室内外建筑装饰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主要代表工程有西柏坡纪念馆、山西博物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周恩来纪念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国庆60周年“复兴之路”大型展览等。该公司承担的西柏坡纪念馆改陈工程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工程分别在2005年和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选为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
为更好地推进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7月16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率指挥部全体人员,赴新近开馆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
中国航海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坐落在浦东临港新城,总建筑面积4.6万平米,展览面积2.1万平米,总投资近12亿元。该博物馆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和优良传统,构建国际航海交流平台,培养广大青少年对航海事业的热爱,营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氛围。在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引下,全体成员先后参观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和海事与海上安全馆三个主要展馆。参观过程中,吴旦总指挥提出,航海博物馆的陈展内容选择和优秀展馆设计、观众互动环节、公共休息区的设置等值得借鉴。随后,指挥部与航海博物馆相关人员进行了工作座谈。博物馆党委副书记丛建国代表博物馆对钱馆建设指挥部建设人员前来参观、交流表示热烈欢迎,陈列展示部、组织人事部、办公室等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吴旦总指挥就博物馆机构建制、项目经费分配、人员配备以及开馆准备等方面工作,与博物馆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结束时,吴旦总指挥向中国航海博物馆赠送了礼品。钱馆建设人员表示,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航海博物馆等先进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布展形式和现代的管理模式,确保钱学森图书馆高水平、高质量地建成开馆。

为了加快推进资料征集工作,更好地反映钱馆陈展的相关专题内容,钱馆建设指挥部于8月上旬先后组织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学习考察,得到了两个中心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
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学习考察中,吴旦副校长等钱馆筹建人员先后参观了该中心第一、第二和第四研究所,并在第四研究所同所领导与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就如何科学而真实地反映钱老对空气动力学事业的关心与贡献,以及如何增强钱馆该专题的科学性和互动性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形成了一些实质性的协作意向。
在中国卫星测控中心,钱馆筹建人员参观了该中心的展览馆和中心技术部的展览室,基地同志也重点介绍了钱老提出中国航天测控网概念的过程,并安排采访了当年与钱老接触过的中心老领导,还提供了钱老当年视察昆明站的照片等资料。
8月17日,上海航天博物馆筹备组顾问、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顾祥虞,筹备组副经理谢大庆等一行来到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访问交流,与钱馆建设人员就基建进展、文物征集、内容文本等工作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顾祥虞馆长首先介绍了上海航天博物馆筹建工作的基本情况。该馆地处上海市闵行区,建筑面积约3.2万平米,其中陈展面积大概1万平米。据介绍,该馆的陈展内容文本基本成熟,文物征集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在该馆的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专题中,有关钱学森同志的内容将做重点展示,希望得到钱馆建设指挥部的支持与帮助。
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代表指挥部对顾馆长一行前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钱馆目前基建、征集、陈展工作的情况。他表示,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航天系统的征集工作也是钱馆目前工作的重点,希望和航天博物馆一起努力协作,共同做好征集工作。
8月5日和8月17日,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办公室先后召开了两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推进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协调钱馆与地铁11号线建设的相关问题。会议要求有关各方面认真做好工程衔接工作,确保钱馆建设的顺利进行。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参加了两次会议。
由于地铁11号线车站建设方案的调整,对钱馆施工有较大影响。钱馆总承包单位于8月下旬调整了施工组织方案和工程进度计划,并在8月底开挖钱馆南区地下车库基坑,争取10月份完成车库结构施工。钱馆北区主楼部分基坑开挖时间将推迟至10月,12月完成地下结构,并通过改变建造工艺加快上部结构施工进度,争取按原计划在明年1月完成结构封顶。
8月30日,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率队向教育部规划司汇报钱学森图书馆近期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相关事宜作了专题汇报。
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听取了吴旦总指挥的汇报后提出,基建工作要抓住关键工程节点,确保进度。关于全国巡展方案他表示规划司将做好协调工作,事先听取有关协作单位意见并就工作方案报教育部领导审定。
在京期间,钱馆指挥部领导还分别向中宣部宣教局企业处和总装备部宣传部相关领导就“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方案做了工作汇报。
在上海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会同工程总承包单位积极推进钱馆基本建设工作。截至8月底,现场累计完成工程桩166根,围护桩、排桩围护钻孔灌注桩全部施工完毕,基坑加固桩完成80%,钱馆桩基工程基本完成,已经具备了基坑开挖条件。8月31日,徐汇区安质检站在钱馆建设现场召开第一次质量安全监督会议,对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程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会议认为,钱馆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措施基本满足要求,但文明施工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落实。
为推进钱馆工程基本建设,吴旦副校长于8月24日率队走访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就钱馆外墙设计方案和景观照明等问题同何镜堂院士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一些共识。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已于8月上旬完成钱馆全部施工图设计工作,并于8月31日通过施工图的审核。
7月至8月暑假期间,正值高温酷暑,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地机器轰鸣,指挥部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我校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与各部门负责人带领全体筹建人员一起放弃暑假休息,坚守工作岗位,并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协调钱馆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勉励大家各司其职、精心组织,确保建设进度。
工程建设多面协调
因地铁11号线出口建设方案修改,对钱馆施工有较大影响。8月上旬,上海市重大工程办公室两次召开推进会议,协调相关问题。指挥部工程部人员十分重视,积极会同工程总承包单位、地铁公司施工单位,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沟通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较好地协调了钱馆与地铁11号线建设的关系,促进了桩基工程的顺利完成。
截至8月底,现场累计完成工程桩166根,围护桩、排桩围护钻孔灌注桩全部施工完毕,基坑加固桩完成80%,钱馆桩基工程基本完成,已经具备了基坑开挖条件。8月31日,徐汇区安质检站在钱馆建设现场召开第一次质量安全监督会议,对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工程资料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会议认为,钱馆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措施基本满足要求。
征集陈展多方取经
暑假期间,钱馆陈展大纲初稿编写完毕后,钱馆建设指挥部又于7月下旬在北京精心组织陈展策划讨论会,认真听取了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涂元季将军、顾吉环秘书,以及钱学森家属钱永刚同志的建议,进一步完善陈展策划,力求做好大纲中重要内容的展示。
除了听取专家意见,8月上旬,钱馆建设指挥部还先后组织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不仅征集了一些照片与资料,还拓展了相关专题的陈展设计思路。8月下旬,吴旦副校长又率队走访了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就钱馆外墙设计方案和景观照明等问题同何镜堂院士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一些共识。随后,又前往深圳博物馆参观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大型展览,学习借鉴全国优秀大型人物展览的经验,为更好地完成“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活动的承办任务做好准备。
筹建人员多样培养
邀请人事处专家开展团队培训、新员工入职教育,邀请博物馆领域专家开展业务专题讲座、陈展方案研讨,召集人员与前来访问的上海航天博物馆筹备组交流体会,组织前往新近开馆的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调研学习等等。
这些都是钱馆建设指挥部在暑假期间,结合钱馆目前建设人员结构、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等,为筹建人员安排的“学习菜单”。这些培训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不仅增长了筹建人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也增进筹建人员的相互沟通和协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确保钱馆的工程进度、确保钱馆高质量、高标准建成,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中国纪念馆起源于什么?纪念馆的藏品收集有哪些途径?讲解应该向观众传递些什么?…”围绕着这些疑问,9月25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邀请文博领域资深专家俞乐滨,为全体钱馆筹建人员作专业技能系列培训的第一讲《中国纪念馆概述》。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出席培训。
培训开始前,副总指挥周平南代表钱馆建设指挥部,向俞乐滨老师对钱馆筹建工作的关心和指导表示感谢,并向全体筹建人员介绍了此次系列培训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俞乐滨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纪念馆的发展史略以及现代纪念馆的性质和功能定义,再根据征集保管部、陈列布展部和宣教培训部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特点,分别介绍了藏品收集、鉴定以及管理,陈列工作实施步骤、编写陈列亮点体系,讲解员的选拔、讲解传递信息等相关内容。最后,俞乐滨老师分析了人物纪念馆的发展趋势,以及科技类人物纪念馆良好的发展前景。他希望通过钱馆全体筹建人员的努力,将钱学森图书馆打造成新时代人物纪念馆中的精品。
俞乐滨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上海大学客座教授。曾参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众多文博单位的筹建策划,是文博领域资深专家顾问,现参加钱馆筹建工作。
两个半小时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启发与指导并重,气氛热烈,反响良好。培训结束后,钱馆筹建人员杨亮谈到,自己虽然06年开始就接触筹建工作,但对纪念馆的基本知识了解甚浅。通过本次培训,不仅梳理了人物纪念馆的整体架构设置,各自部门工作的要点和方法,同时深感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目标高远、任务重大。钱馆筹建人员纷纷表示,要努力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将自身工作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确保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贡献力量。
据悉,钱馆下一阶段筹建工作协调工作量大、专业水平要求高、工期也要求更加紧迫,钱馆建设指挥部精心策划了专业技能系列培训,内容涉及纪念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旨在提高全体筹建人员的业务知识与能力,更好地科学、创新、高效地开展筹建工作。


9月27日晚上,我校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主持了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会议对陈展设计的两个概念方案进行预审和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快钱馆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会上,领导小组副组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校长汇报了钱馆建设工作的近期进展情况:(1)在上海市重大办的协调下,基建顺利开工。地下工程部分受地铁建设影响估计进度延迟近一个月,经与总包单位协调,采取调整工艺等措施以确保按原计划进度于2011年1月完成建筑结构封顶,6月交付使用;(2)国家财政部下拨的钱馆非基建经费预计将于10月1日前后到校;(3)钱馆内部建设有序开展,前后已开展了三次钱馆全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拓展培训;(4)向二炮征集“东二甲”导弹(含弹头、发射台制作)工作进展顺利,已初步确定实施方案;(5)与总装备部就征集工作的沟通渠道已经确立,相关工作已经进入程序阶段;(6)陈列布展工作按总体计划到达关键节点。继今年5月27日在京专家评审会原则同意钱馆陈列内容方案之后,已制作及完善了陈展大纲(含展品目录),并交付钱馆陈展设计单位雅虹公司初步制作陈展概念设计方案。
雅虹公司将陈展设计两个概念方案进行了重点介绍。与会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此前,两个方案分别征询了总装钱办、钱老亲属、指挥部相关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意见。
9月9日,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办公室在市政府会议室召开会议,专题协调钱学森图书馆基建工程出土工作。会议明确,钱学森图书馆基建工作必须按照市领导的要求及时完成,请市区各相关单位继续支持。会议要求上海交大钱馆建设指挥部应继续加强现场协调,确保出土和深基坑开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工程建设单位也应合理组织,进一步做好现场管理和文明施工,尽量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根据此次会议精神,钱馆基建工作在完成桩基工程的基础上,目前已转入基础施工阶段,包括基坑土方开挖和基础底板施工等。9月29日,钱馆建设指挥部、监理公司和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进行了安全检查,大家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要求施工单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进行整改。九月底,华南理工大学建设设计院何镜堂院士来校进行了钱馆外墙立面石材的遴选,并初步确定了花岗岩的品种。
为加强筹建人员对人物纪念馆陈展设计的深入理解,10月20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邀请陈展设计领域资深专家吴望文老师,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为全体钱馆筹建人员作专业技能系列培训的第二讲——《当今世界陈展设计典型案例分析》。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出席培训。
在本次培训课上,吴望文老师围绕犹太人纪念馆、老布什图书馆、大阪历史博物馆等多个当今世界陈展设计经典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陈展设计中场景体验型、组合系统化、铺天盖地式等多种新颖创新的表现手法,让大家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讲解后,大家纷纷向吴望文老师取经,就内容研究和陈展设计的融合、参观线路的合理设计、疏密有致的科学配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吴望文老师还特别结合了钱学森图书馆目前的陈展设计方案,分享了借鉴体验型设计、突出主题符号、着重亮点组合等建议。
会后,钱馆筹建指挥部陈展部人员表示,吴望文老师这堂生动的经典案例分析课,教会了我们对于先进的理念要活学活用,力求从钱学森图书馆的特点出发,从钱老特有的人物气质出发,吃透主题、深化内容、创新设计。
党委书记 马德秀
2010年10月27日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老师们、同学们: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2009年10月31日,他以98岁高龄与世长辞,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巨星的陨落。今天,在钱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座谈会,不仅是追思缅怀钱学森学长,更重要的是继承弘扬钱学森精神,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学习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无论国家处于顺利时期,还是遭遇暂时的困难,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他曾说,他这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加入共产党和被中组部命名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就是其中的两次。
爱国是钱学森终身不渝的情怀,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参加过爱国学生组织的游行运动,树立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二八”事件中,他目睹日寇飞机轰炸给上海造成的惨重损失,意识到航空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地位,就利用业富余时间研读航空科学。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并通过刻苦努力成长为世界顶尖的应用力学、火箭技术专家。其间,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经过长达5年的奋斗,于1955年10月回到新生的共和国。他曾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与忠诚,是钱学森爱国主义情怀的突出写照。我们一定要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学习钱学森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回国之初,他就表示:“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此时的钱学森,已是功成名就的著名科学家,他的学术旨趣是从工程技术中提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理论研究上加以提升,属于理论前沿的范畴。但是,为了国家战略安全,他毅然舍弃自己专长的理论科学领域,投入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导弹、火箭与卫星等工程性项目的研发。几十年如一日,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安全,并从整体上大幅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1956年国家决定发展导弹事业后,在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下,钱学森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白手起家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创立了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广大航天技术人员用无尽的心血才智,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创造了人间奇迹。1964年,他主持制定“八年四弹规划”,1965年又主持制定了“三星规划”,并适时开展载人航天预研,明确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乃是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方向。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仅担负着抓总的重任,还经常亲临试验生产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和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钱学森一生成就显赫、功垂竹帛,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始终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党和人民。1991年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受奖仪式上,他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又曾说过,“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多么博大的胸襟,多么透彻的人生!,钱学森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服务祖国与人民的一生,他对国家与人民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钱学森学长勇于奉献、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依然值得大力倡扬。我们一定要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言行一致,埋头苦干,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学习钱学森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开拓精神
钱学森曾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开步,到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直到晚年的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火箭与航天领域是钱学森贡献最大、影响最久的领域。在大学求学期间,钱学森就对火箭发生了浓厚兴趣,写出了“火箭”一文,发表在当时的《浙江青年》杂志上。在加州理工做研究生时,他正式开始火箭研究,当时的科学界不少人认为火箭“不过是一种科学幻想而已”。钱学森大胆涉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947年2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做了名为“飞向太空”的演讲,提出了用一枚三级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的设想。1948年,他完成了题为《采用核能的火箭和其他热射流》的论文,前瞻性地提出将核能用作火箭动力的设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49年他又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的概念,成为后来美国航天飞机的创新来源。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这些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引导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钱学长还善于总结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由此提炼概括出技术科学思想与方法。他将技术科学思想方法推广到其他工程领域,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这两门新的技术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建立,属于开疆拓土性质的工作,充分体现出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创造性的高度与跨度。在主持中国航天技术研发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技术科学思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确立结合航天和国防建设需要开展科研的指导原则,突破了大量的关键技术,为许多重大航天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晚年,他仍“宝刀不老”,运用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出了综合集成法思想,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钱学森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杰出成就是创新精神最好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像钱学森学长学习,始终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树立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四、学习钱学森始终关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
钱学森一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我们要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当代世界科技竞争最激烈的是人才竞争。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素。”在长期的科技实践中,他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他非常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才的培养问题,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培养我国科技帅才和将才的建议。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用工整的字迹给来信求教的青年亲笔回信,与他们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帮助他们提炼思想,指明方向。现在许多在科研第一线作出成就的同志,都曾受益于他的教诲和培养。
晚年的钱学森,更加关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科技精英。凸显出这位人民科学家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他多次就人才培养问题向中央领导或有关部门建言献策。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钱学森坦诚向总理建言,国家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过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最终解决并回答钱学长提出的“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钱学森生前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2001年12月11日在九十寿辰之际寄语母校:“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一流大学”。正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将在2011年底建成开放,钱老精神将永驻交大校园!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十二五”建设的伟大蓝图中,交大全体师生一定要铭记钱学森学长的教诲和期待,抓住历史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110多年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校于10月27日上午,隆重举行纪念钱学森座谈会。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共同启动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www.qianxslib.stju.edu.cn)

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是筹建中的钱学森图书馆重要的宣传窗口。根据钱馆建设指挥部关于钱馆门户网站在钱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正式开通的要求,自今年4月起,钱馆信息技术部着手拟定《钱学森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建设方案》,在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和指挥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确定了钱馆门户网站一级类目及类目填充,并开展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从而保证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顺利开通。目前,门户网站设立的一级类目主要包括:建设概况、领导关怀、数字图书馆、学术园地、钱老与交大、征集与捐赠、馆务公开、联系我们、相关链接等。
随着钱馆门户网站的开通,学校内外师生与群众将可及时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筹建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加强钱馆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联系。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10月27日上午,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会上还举办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开通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上海市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在会上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徐飞,副校长陈刚、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等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徐飞主持。
钱学森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在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崇敬之情。马春雷指出,今天我们召开学习纪念钱老座谈会,首先要明白,钱老昭示给我们怎样的精神?我们一要学习钱老的爱国情怀,搞清楚前进方向问题;二要学习钱老的智慧人生,解决创新的问题。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思考,应该怎样纪念历史、纪念先人,怎样把钱老的精神学习好、继承好,怎样把钱老的精神和品质落实到我们实际工作当中。马春雷指出,要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把钱老的事迹宣传好,让每个人都可以从钱老身上汲取力量,使人生的脚步走得更坚实!

李宣海在讲话中说,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无愧于“人民科学家”的称号。在钱老逝世一周年的时候,在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学习纪念活动,深入开展新一轮学习宣传钱学森纪念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李宣海指出,要以钱学森精神为驱动,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钱学森精神为典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钱学森精神为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李宣海说,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要以钱老的创新精神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杰出的科学成就,还有他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我们今天召开座谈会,就是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马德秀表示,交大师生要牢记钱学长对母校的殷切寄语,抓住历史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110多年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母校肩负着率先回答学长之问的责任
“钱学森学长临终前关于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马德秀代表全体交大师生,表达了学习纪念钱老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决心和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钱老的母校,我们不仅会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而且会勇敢地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精神,从而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做出上海交通大学应有的贡献。”原校党委书记何友声、王宗光,原校长范绪箕、翁史烈,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师代表王浣尘、陈关龙,学生代表吴喆莹等也纷纷发言,缅怀钱老生平,畅谈学长无私的爱国情怀和非凡的人生智慧,表达用钱老精神激励自己前进的决心。

翁史烈在发言中说,“钱学森之问”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教育界甚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破解,我们用心思考、不断地求解,就是对钱老最好的纪念。陈国强在发言中说,医学院的事业除了培养人才外,应该做更多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事。医学探索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纪念钱老就应该发扬钱老无私忘我的精神,大力推动其它学科和医学的结合,以实际行动爱我们的人民、爱我们的祖国。学生代表吴喆莹以学习钱学森学长精神当好世博志愿者的实际行动,表示交大学子会发扬学长爱国奉献的精神,永远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纪念活动内容丰富
座谈会上,多项纪念活动同时举行。母校广大师生深切怀念这位伟大的校友,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新一轮学习宣传钱学森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启动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www.qianxslib.sjtu.edu.cn)。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2010年6月6日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目前,图书馆的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2011年12月11日,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将正式开馆。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作用。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并于10月25日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19:40在中央电视台十套并行播出。与此同时,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会上,《钱学森》一书的新书首发式隆重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刚介绍了新书《钱学森》,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原校长谢绳武向学生代表赠书。
参加座谈会和纪念活动的还有,市领导,学校老领导、老同志、老教师代表,院士和专家代表,各院(系)直属单位负责人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

今天,纪念学习钱学森座谈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

《钱学森》一书在座谈会上首发。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春雷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共同启动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本月3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今天,纪念学习钱学森座谈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各方共同缅怀这位杰出校友无私的爱国情怀和非凡的智慧人生。会上,《钱学森》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正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宣布将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开馆。
追忆:同学、学生讲述其人其事
“科学家做一方面的专家容易,但能够跨行做到多领域都精通的,实在为数不多。”说起同学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航空航天专家范绪箕显得有些激动。他说,钱学森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多方面的科学进步,除了爱科学的精神动力,还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在推动着他。范绪箕希望,今天的国人不仅要怀念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更要学习他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爱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曾是钱学森的学生。说起这位令人尊敬的师长,有两件事他至今念念不忘。他说,1957年钱学森在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曾发现了一位著名教授在某个非常复杂的公式推导中存在的不足,他不怕“得罪人”,极力主张当面相告。“钱老做学问是极其认真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客气。”
不但对学问,钱学森对自己也很较真。上世纪60年代初,他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星际航行》的论文,探讨未来人类在不同星球间航行的可能和时间等。但不久后,他又对自己的这篇论文进行批评:“我所说的不是不对,但它不是现在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的,科学家就应该为实践服务”。
求解:“钱学森之问”答案何在?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萦绕在教育界的一大课题。“钱学森之问”如何求解,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高校一定要克服学术浮躁;有人说,一定要提倡学生为科学献身;还有人说,不仅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还一定要树立中国的大学精神……今天的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指出,以上这些建议都很值得借鉴,但求解“钱学森之问”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们所寻找的也并非唯一解。
钱学森曾指出,大学一定要培养一批会动脑筋、敢于创新的人才,“不要只满足于知道别人说过的知识,创新不是考试,一定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营造崇尚科技、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或许是求解“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之一。
纪念:钱学森图书馆明年年底开馆
为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25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26日晚在中央电视台十套两个频道并行播出。今天,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在座谈会上首发。与此同时,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也在今天宣布开通。
上海交通大学还透露,正在筹建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已敲定开馆日期,明年12月11日,该馆将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qtmt/20101027/u1a817136.html
据《东方早报》报道,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昨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了。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2010年6月6日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
目前,图书馆的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2011年12月11日,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将正式开馆。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
原文链接:http://dfdaily.eastday.com/d/20101028/u1a817493.html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27日上午,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上还举办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开通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座谈会上,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原校党委书记何友声,原校长范绪箕、翁史烈,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学生代表等纷纷发言,缅怀和学习钱学森学长无私的爱国情怀和非凡的人生智慧。
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大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目前,图书馆的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与此同时,该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会上,校领导向学生代表赠书。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市领导,学校老领导,老教师代表,院士和专家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0_10/28/2924360_0.shtml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及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仪式同时举行。
钱老当年的同学、院士专家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及交大的领导们,以“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智慧人生”为主题,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大家也就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祖国需要的杰出人才畅谈了感想。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市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强调:要以钱老的创新精神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钱老的同学、航空航天专家、原上海交大校长范绪箕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不仅怀念他对我们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爱科学的精神。
解读钱学森和解答“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何友声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它让我们思考三大问题。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在哪里?第二,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三,高等学校的教师最高职责是什么?这一年中间,我看了几十篇有关这方面的探讨文章,大家都在探索,我看破解“钱学森之问”大有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说:“钱学森之问”的破解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教育界甚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认为我们用心思考,不断的求解,这恐怕是对钱老一个最好的纪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透露,正在医学院中倡议名教授担任班导师,而自己已经担任了一个班级的导师,这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具体举措。马德秀说:“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
光明日报 2010.10.28 04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0-10/28/nw.D110000gmrb_20101028_3-04.htm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上海交大昨天举行了学习纪念钱学森的座谈会,还举行《钱学森》一书首发式和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开通仪式。位于交大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建设中,预计将在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解放日报 2010.10.28 07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0/28/content_441200.htm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10月27日上午,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其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陈展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将于明年12月11日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在会上启动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钱学森》一书首发。为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10月25日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19:40起在中央电视台十套并行播出。
原文链接: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21ai453669.html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老师们、同学们: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2009年10月31日,他以98岁高龄与世长辞,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巨星的陨落。今天,在钱老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召开座谈会,不仅是追思缅怀钱学森学长,更重要的是继承弘扬钱学森精神,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学习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无论国家处于顺利时期,还是遭遇暂时的困难,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他曾说,他这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加入共产党和被中组部命名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就是其中的两次。
爱国是钱学森终身不渝的情怀,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参加过爱国学生组织的游行运动,树立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价值观。在“一·二八”事件中,他目睹日寇飞机轰炸给上海造成的惨重损失,意识到航空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地位,就利用业富余时间研读航空科学。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并通过刻苦努力成长为世界顶尖的应用力学、火箭技术专家。其间,他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经过长达5年的奋斗,于1955年10月回到新生的共和国。他曾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与忠诚,是钱学森爱国主义情怀的突出写照。我们一定要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二、学习钱学森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回国之初,他就表示:“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此时的钱学森,已是功成名就的著名科学家,他的学术旨趣是从工程技术中提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再从理论研究上加以提升,属于理论前沿的范畴。但是,为了国家战略安全,他毅然舍弃自己专长的理论科学领域,投入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导弹、火箭与卫星等工程性项目的研发。几十年如一日,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捍卫了国家民族的安全,并从整体上大幅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1956年国家决定发展导弹事业后,在周恩来、聂荣臻等领导下,钱学森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白手起家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创立了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广大航天技术人员用无尽的心血才智,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创造了人间奇迹。1964年,他主持制定“八年四弹规划”,1965年又主持制定了“三星规划”,并适时开展载人航天预研,明确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乃是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方向。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负责人,他不仅担负着抓总的重任,还经常亲临试验生产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和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钱学森一生成就显赫、功垂竹帛,但他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始终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党和人民。1991年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受奖仪式上,他说:“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又曾说过,“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多么博大的胸襟,多么透彻的人生!,钱学森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服务祖国与人民的一生,他对国家与人民科技事业的投入,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不愧为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钱学森学长勇于奉献、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依然值得大力倡扬。我们一定要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言行一致,埋头苦干,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学习钱学森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开拓精神
钱学森曾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开步,到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直到晚年的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火箭与航天领域是钱学森贡献最大、影响最久的领域。在大学求学期间,钱学森就对火箭发生了浓厚兴趣,写出了“火箭”一文,发表在当时的《浙江青年》杂志上。在加州理工做研究生时,他正式开始火箭研究,当时的科学界不少人认为火箭“不过是一种科学幻想而已”。钱学森大胆涉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947年2月,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做了名为“飞向太空”的演讲,提出了用一枚三级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的设想。1948年,他完成了题为《采用核能的火箭和其他热射流》的论文,前瞻性地提出将核能用作火箭动力的设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49年他又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的概念,成为后来美国航天飞机的创新来源。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这些原创性的学术思想引导了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钱学长还善于总结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由此提炼概括出技术科学思想与方法。他将技术科学思想方法推广到其他工程领域,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这两门新的技术科学。这两门学科的建立,属于开疆拓土性质的工作,充分体现出钱学森学术思想的创造性的高度与跨度。在主持中国航天技术研发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技术科学思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确立结合航天和国防建设需要开展科研的指导原则,突破了大量的关键技术,为许多重大航天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晚年,他仍“宝刀不老”,运用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出了综合集成法思想,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钱学森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杰出成就是创新精神最好的体现。我们一定要像钱学森学长学习,始终秉承科学的创新精神,树立敢为人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敢于突破,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四、学习钱学森始终关心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
钱学森一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我们要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当代世界科技竞争最激烈的是人才竞争。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因素。”在长期的科技实践中,他始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体现了一个大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襟。他非常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人才的培养问题,适时向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培养我国科技帅才和将才的建议。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用工整的字迹给来信求教的青年亲笔回信,与他们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帮助他们提炼思想,指明方向。现在许多在科研第一线作出成就的同志,都曾受益于他的教诲和培养。晚年的钱学森,更加关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为国家未来储备更多的科技精英。凸显出这位人民科学家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他多次就人才培养问题向中央领导或有关部门建言献策。2005年7月29日,温家宝总理看望他时,钱学森坦诚向总理建言,国家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过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最终解决并回答钱学长提出的“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钱学森生前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2001年12月11日在九十寿辰之际寄语母校:“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一流大学”。正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将在2011年底建成开放,钱老精神将永驻交大校园!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十二五”建设的伟大蓝图中,交大全体师生一定要铭记钱学森学长的教诲和期待,抓住历史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110多年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10/28/c_12710525.htm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会上还举办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开通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马春雷说,我们要学习钱老的爱国情怀,搞清楚前进方向问题,要学习钱老的智慧人生,解决不断创新的问题。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说,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学习纪念活动,广大师生怀念这位伟大的校友,并广泛深入地开展新一轮学习宣传钱学森纪念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钱学森之问”对大学和科研工作者都是一种警醒,更应该成为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力。
上海市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指出,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留下的不仅仅是杰出的科学成就,还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马德秀说,钱学森学长非常关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临终前关于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我国航空航天专家、钱学森同学范绪箕表示:钱学森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贡献和事迹鲜活地留在我们心中,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在这方面谋求发展,今天纪念他,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爱科学的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是钱学森的学生,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个小故事讲述了钱学森认真做学问、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精神。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表示:“钱学森之问”的破解需要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会议透露,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2010年6月6日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目前,图书馆的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将正式开馆。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
为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同名书《钱学森》由“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出版。
原文链接:http://www.sh.xinhuanet.com/2010-10/28/content_21248314.htm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今天上午,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其基建工程、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正在按节点推进。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陈展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将于明年12月11日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春雷在会上启动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钱学森》一书首发。为纪念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于10月25日22:30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10月26日19:40起在中央电视台十套并行播出。
新民晚报 2010.10.27
原文链接:http://xinmin.news365.com.cn/zh/201010/t20101027_2862679.htm
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昨天,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会上还举办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并宣布开通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建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钱学森曾经求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
新闻晨报 2010.10.18 A32版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0-10/28/content_441168.htm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及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仪式同时举行。
钱老当年的同学、院士专家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及交大的领导们,以“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智慧人生”为主题,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大家也就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祖国需要的杰出人才畅谈了感想。
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市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强调:要以钱老的创新精神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钱老的同学、航空航天专家、原上海交大校长范绪箕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不仅怀念他对我们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爱科学的精神。
解读钱学森和解答“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何友声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它让我们思考三大问题。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在哪里?第二,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三,高等学校的教师最高职责是什么?这一年中间,我看了几十篇有关这方面的探讨文章,大家都在探索,我看破解“钱学森之问”大有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说:“钱学森之问”的破解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教育界甚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认为我们用心思考,不断的求解,这恐怕是对钱老一个最好的纪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透露,正在医学院中倡议名教授担任班导师,而自己已经担任了一个班级的导师,这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具体举措。马德秀说:“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cnr.cn/allnews/201010/t20101028_507234731.html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及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仪式同时举行。
钱老当年的同学、院士专家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及交大的领导们,以“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智慧人生”为主题,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大家也就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祖国需要的杰出人才畅谈了感想。
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市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强调:要以钱老的创新精神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钱老的同学、航空航天专家、原上海交大校长范绪箕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不仅怀念他对我们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爱科学的精神。
解读钱学森和解答“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何友声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它让我们思考三大问题。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在哪里?第二,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三,高等学校的教师最高职责是什么?这一年中间,我看了几十篇有关这方面的探讨文章,大家都在探索,我看破解“钱学森之问”大有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说:“钱学森之问”的破解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教育界甚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认为我们用心思考,不断的求解,这恐怕是对钱老一个最好的纪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透露,正在医学院中倡议名教授担任班导师,而自己已经担任了一个班级的导师,这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具体举措。马德秀说:“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0-28/2617927.shtml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及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开通仪式同时举行。
钱老当年的同学、院士专家代表、中青年教师代表及交大的领导们,以“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智慧人生”为主题,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大家也就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培养祖国需要的杰出人才畅谈了感想。
钱学森坚定的理想信念、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市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强调:要以钱老的创新精神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以更多的高水平、创新性学术成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为世界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要学习继承钱学长精神风范,并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钱老的同学、航空航天专家、原上海交大校长范绪箕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不仅怀念他对我们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爱科学的精神。
解读钱学森和解答“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大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何友声说: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它让我们思考三大问题。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在哪里?第二,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第三,高等学校的教师最高职责是什么?这一年中间,我看了几十篇有关这方面的探讨文章,大家都在探索,我看破解“钱学森之问”大有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原校长翁史烈说:“钱学森之问”的破解需要我们教师、学生、教育界甚至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我认为我们用心思考,不断的求解,这恐怕是对钱老一个最好的纪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透露,正在医学院中倡议名教授担任班导师,而自己已经担任了一个班级的导师,这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具体举措。马德秀说:“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促使我们深刻反思现有的教育与科研体制,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交大负有重要的责任,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担当人类和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领袖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10-28/2617927.shtml
为了优化和完善钱学森图书馆陈展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方案,近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邀请上海市部分资深文博专家,以及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有关领导,于交大徐汇校区召开了钱馆陈列大纲讨论会。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主持。
与会专家包括市委宣传部贾毅民处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徐国梁处长、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研究员和上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此外,钱馆陈列设计总策划、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原副馆长俞乐滨,钱馆陈列设计艺术总监、陈展设计资深专家吴望文也出席了会议。

讨论会首先由张凯副总指挥做总体汇报,就钱馆陈展工作的整体情况和陈展内容研究做了介绍。随后,钱馆陈列布展部负责人和内容设计人员向会议报告了钱馆陈列大纲展品选取和编排的原则,各部分、各展项的主要内容以及他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
与会专家结合会前研读的陈列大纲文本及现场报告,做了相关点评和发言。他们认为现有大纲是钱馆工作人员在不断征集、梳理藏品,研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多次听取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和完善的成果,值得肯定。对钱馆前期内容研究和设计工作,特别是对陈列内容采用专题体而非编年体,与会专家也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专家们对陈列大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比如个别单元和展项需要根据逻辑顺序进行调整;大纲的说明词以及各级纲目的标题,在文字上应当作进一步的斟酌和推敲;既要把握好主题,囊括足够的信息,又要力求风格统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于陈列内容尤其是文献部分,建议补充背景介绍,进行展项组合,通过营造氛围来感染观众,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
10月27日,为纪念科学巨星、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 获得者钱学森学长逝世一周年,《缅怀钱老报国情,探寻学长航天路》图片展在徐汇校区拉开帷幕。

整个展览包括“缅怀纪念”、“发轫交大”、“探寻足迹”等三个篇章。第一部分主要展示钱学长逝世后,我校缅怀、送别钱学长的场景以及围绕弘扬他崇高的精神品质与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所开展的学习纪念活动。第二部分,通过发掘钱学长与交大的历史档案,展示大学时代刻苦求学的钱学森及他后来对母校的关心、支持和鼓励的史实。第三部分,通过我校校史档案人员追寻钱学长筚路蓝缕开创中国导弹、火箭等航天科技事业历史足迹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展示钱学长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拓荒精神以及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做出的奠基性贡献。
本次展览展出了100多件照片、历史文献与档案,其中许多珍贵档案系首次公开。如1935年7月交大机械工程学院胡端行院长给钱学森留美出具的保证书;1947年5月吴保丰校长邀请钱学森回母校讲学的电文;1947年8月14日钱学森就交大在美购置风洞事宜给曹鹤荪教授的信;1957年2月14日交大就钱学森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给钱学森的贺信;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呈送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等。此外,还有我校校史档案人员在钱学长家中以及钱学长当年亲手创建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珍贵镜头。
此次展览也是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党支部“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馆党员干部通过缅怀钱老报国情怀,探寻学长航天之路,来推进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促进我校校史、档案文博工作科学发展。为扩大展览影响,此次展览将搬上网络,举办网上展览,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辐射面与教育功能。
《缅怀钱老报国情,探寻学长航天路》展览作为全校学习钱学森精神活动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与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0月3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过去的一年里,“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昨天,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钱学森昔日的同学、学生及交大师生从钱老的一言一行上,求解“钱学森之问”。
学生眼里的钱学森:做学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交大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学习,钱学森曾是他的老师。他亲眼见证了钱老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钱学森对做学问极其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留情面。”何友声说。1957年钱学森在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时,一位留德归来著名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一个复杂课题的推导过程,钱老与学生边听边探讨,在现场讨论时,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这位教授的推导否决了。最后总结时,那位教授坦陈:“看来我们探究学问,没有那么仔细、没有那么认真。”
同学眼里的钱学森:跨学科探究各种未知领域
上海交大原校长、航空航天专家范绪箕教授,是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的同学,在他眼里,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一位科学家在一门学科上有突出贡献是很多的,但是在多学科有贡献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范绪箕说,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头一年,就跨行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在1936年的时候,火箭这个概念在航空领域里面还没有。”范绪箕说,这个实验小组是由三个研究生自发组成的,专搞火箭试验。对探究各种未知领域的兴趣,成为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钱学森之问”求解:光会死记硬背不是好学生
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说,高校办学一定要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培养有科技创新精神,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么多年,我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是人家说过的他说,没有说过的不敢说。”翁史烈说,钱学森讲过的一句话———没有创新,光会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对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很大的启发。
原文链接:http://xmwb.eastday.com/x/20101028/u1a817565.html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0月3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过去的一年里,“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昨天,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钱学森昔日的同学、学生及交大师生从钱老的一言一行上,求解“钱学森之问”。
学生眼里的钱学森 做学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交大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学习,钱学森曾是他的老师。他亲眼见证了钱老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钱学森对做学问极其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留情面。”何友声说。1957年钱学森在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时,一位留德归来著名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一个复杂课题的推导过程,钱老与学生边听边探讨,在现场讨论时,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这位教授的推导否决了。最后总结时,那位教授坦陈:“看来我们探究学问,没有那么仔细、没有那么认真。”
同学眼里的钱学森 跨学科探究各种未知领域
上海交大原校长、航空航天专家范绪箕教授,是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的同学,在他眼里,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一位科学家在一门学科上有突出贡献是很多的,但是在多学科有贡献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范绪箕说,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头一年,就跨行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在1936年的时候,火箭这个概念在航空领域里面还没有。”范绪箕说,这个实验小组是由三个研究生自发组成的,专搞火箭试验。对探究各种未知领域的兴趣,成为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钱学森之问”求解 光会死记硬背不是好学生
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说,高校办学一定要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培养有科技创新精神,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么多年,我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是人家说过的他说,没有说过的不敢说。”翁史烈说,钱学森讲过的一句话——没有创新,光会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对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很大的启发。
新民晚报 2010.10.28
原文链接:http://xmwb.news365.com.cn/kjw/201010/t20101028_2863791.htm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10月3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过去的一年里,“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昨天,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钱学森昔日的同学、学生及交大师生从钱老的一言一行上,求解“钱学森之问”。
学生眼里的钱学森
做学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交大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教授曾经在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学习,钱学森曾是他的老师。他亲眼见证了钱老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钱学森对做学问极其认真,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留情面。”何友声说。1957年钱学森在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时,一位留德归来著名教授在会上介绍了一个复杂课题的推导过程,钱老与学生边听边探讨,在现场讨论时,用一个简单的办法把这位教授的推导否决了。最后总结时,那位教授坦陈:“看来我们探究学问,没有那么仔细、没有那么认真。”
同学眼里的钱学森
跨学科探究各种未知领域
上海交大原校长、航空航天专家范绪箕教授,是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时的同学,在他眼里,钱学森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一位科学家在一门学科上有突出贡献是很多的,但是在多学科有贡献的人就不那么多了。”
范绪箕说,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头一年,就跨行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在1936年的时候,火箭这个概念在航空领域里面还没有。”范绪箕说,这个实验小组是由三个研究生自发组成的,专搞火箭试验。对探究各种未知领域的兴趣,成为他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
“钱学森之问”求解
光会死记硬背不是好学生
上海市教育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说,高校办学一定要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培养有科技创新精神,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么多年,我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大学。培养的学生都是人家说过的他说,没有说过的不敢说。”翁史烈说,钱学森讲过的一句话——没有创新,光会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对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很大的启发。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edu/2010/10-28/2619627.shtml
在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纪念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精神,缅怀学长遗志,响应上海交大学子的热切呼声,从今年起,上海交大将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并将赛事命名为“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钱学森说过:“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的设立,体现了上海交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出一批在科学道路上崭露头角的“小钱学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首届“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将以“追思先贤学术精神,共展交大科技蓝图”为主题,由上海交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担任组委会主任。竞赛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三个类别。
计划经过3至5年的时间,“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将从一项校内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打造成为C9高校联盟间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进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影响力,吸引世界一流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参赛。学校将为在赛事中涌现出来的科技新秀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档案,专门度身订制培养方案,提供学术资源,持续跟踪这些未来之星的成长与发展。
在得知“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的消息后,不少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准备在这项赛事中一试身手。曾率队夺得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冠军的交大学生郑曌说:“‘钱学森杯’的设立,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创新发明的机会,实现梦想的舞台。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校友,上海交大学子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去回答‘钱学森之问’。而当下,‘钱学森杯’无疑是实现理想最好的起点。”
原文:http://www.sh.xinhuanet.com/2010-10/30/content_21271192.htm
今天是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上海交大宣布启动“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并将每年举办。竞赛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3个类别。计划经过3到5年,使“钱学森杯”成为国内九大高校联盟学生科创品牌赛事,并吸引世界一流高校的学生参赛。
解放日报 2010.10.31
原文: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0/31/content_443113.htm
从今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将每年举办“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上海交大计划经过3—5年的时间,将“钱学森杯”从一项校内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打造成为C9高校联盟间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吸引世界一流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参赛。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将为在“钱学森杯”中涌现出来的科技新秀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档案,为其专门度身订制培养方案,提供学术资源,持续跟踪这些未来之星的成长与发展。在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纪念钱学森学长,学习钱学森精神,缅怀学长遗志,响应交大学子的热切呼声,从今年起,上海交大将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并将该赛事命名为“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以下简称“钱学森杯”)。
钱学森说过:“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钱学森杯”的设立,体现了上海交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钱学森杯”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出一批在科学道路上崭露头角的“小钱学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首届“钱学森杯”将以“追思先贤学术精神,共展交大科技蓝图”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担任组委会主任。竞赛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三个类别。
在得知“钱学森杯”已经启动的消息后,曾率队夺得第34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冠军的交大学生郑曌说:“‘钱学森杯’的设立,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创新发明的机会,实现梦想的舞台。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校友,交大学子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去回答‘钱学森之问’。而当下,‘钱学森杯’无疑是实现理想最好的起点。”
原文:http://www.shedunews.com/web/Disp_22630.html

在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举行了“钱学森科学与教育思想研讨座谈会”。钱老生前同事、朋友一起追思了他为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的辉煌业绩和感人事迹。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我们当前正面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更要进一步学习 继承 弘扬钱老这种前瞻和创新精神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上,师生代表纷纷发言,表达向钱老学习的决心。会上还举办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并开通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昨天,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它将致力于把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发扬光大。这一理论对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月2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邀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研究馆员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了专业技能系列培训第三讲——《人物类博物纪念馆展览的内容设计》。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各工作部部长及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王锡荣副馆长作为文博领域的资深专家,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兼任了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和上海大学教授等。


培训讲座开始前,王副馆长简要介绍了鲁迅纪念馆的概况,并表示作为人物类纪念馆,两馆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希望通过与钱馆筹建工作人员的交流,共同探讨研究人物类纪念馆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促进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取得更好效果。随后,王副馆长就博物馆的分类、陈列与展览的区别,人物陈展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人物陈展的内容体系设计等内容作了介绍。特别是针对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现状,就陈展设计程序、陈展大纲编写、陈展方案等作了重点介绍。讲座结束后,与会人员就钱馆陈展内容设计和陈展大纲编写等具体内容作了交流与提问,王副馆长都一一作了解答。大家表示,王锡荣副馆长的讲座对钱馆目前陈展内容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收获很大。
在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纪念钱学森学长,学习钱学森精神,从今年起,上海交大将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并将该赛事命名为“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
首届“钱学森杯”将以“追思先贤学术精神,共展交大科技蓝图”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担任组委会主任。竞赛包括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三个类别。“钱学森杯”的设立,体现了上海交大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学校在育人方面的创新实践。“钱学森杯”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科技能力和学术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出一批在科学道路上崭露头角的“小钱学森”,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据悉,经过3~5年的时间,“钱学森杯”将从一项校内科技创新作品竞赛打造成为C9高校联盟间的学生科技创新品牌赛事,并进而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影响力,吸引世界一流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参赛。学校将为在“钱学森杯”中涌现出来的科技新秀建立特殊人才培养档案,为其专门度身定制培养方案,提供学术资源,持续跟踪这些未来之星的成长与发展。
科学时报 2010.11.4 A3版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11/238164.html
11月9日上午,受学校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的委托,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在徐汇校区召开专题座谈会,向一直关心钱馆建设的学校老领导们汇报钱馆建设工作总体情况,并听取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从建筑设计、工程进展、资料征集、陈展概念设计,以及承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全国巡展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进展情况。吴旦总指挥表示,钱馆最终决定在交大建设凝聚了新老领导的共同努力,钱馆建设所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现在钱馆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更需要大家鼎力支持,为指挥部出谋划策,凝聚交大人共同的智慧。吴旦总指挥感谢老领导白忙中出席此次专题座谈会,希望老领导多提意见和建议。
原校党委书记何友声、王宗光,原校长翁史烈、谢绳武,原校党委副书记陶爱珠、原副校长范祖德、原校党委常委叶敦平等在听取了吴旦总指挥的情况介绍后纷纷发言。老领导们充分肯定指挥部在学校党委领导和支持下所取得的成绩,仔细询问了相关内容甚至细节问题,并就工程建设、参观线路、主体受众、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充分发表意见,并献计献策,座谈会气氛始终坦诚热烈。
老领导们表示,钱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相信指挥部的全体同志一定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吴旦总指挥最后表示,钱馆指挥部一定会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把大家的鼓励转变为工作动力,把大家的意见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以后还会不定期的向学校老领导汇报工作、征求意见。
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以及各工作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钱学森学长逝世已一周年,为了缅怀恩师,2010年11与11日,钱老的学生、长期合作者、控制界著名专家、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戴汝为院士来到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给全校师生做了题为“钱学森先生‘两弹一星’后对科学技术的伟大贡献”的报告。马德秀书记热情接待了戴院士。马书记说,戴院士的报告对上海交大意义重大,是多方面了解、研究钱学森学长非常珍贵和难得的资料。报告会由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学术带头人席裕庚教授主持。

戴汝为院士在报告中说,我们首先要学习钱老的为师之道、行为规范。钱老是知识面非常广泛、见解非常深入的科学家、音乐家、画家和思想家,不论是在求学、科研,还是做人方面,都应以钱老为榜样,学习他的为师之道、学习他的行为规范。美国曾邀请他回去,并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但钱老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项,我不稀罕那些外国头衔”。

戴院士说,除了力学,钱老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及人体力学方面都做出了不朽贡献。钱老虽然在1955年冲破美国方面的重重阻力,以力学家的身份回到中国,但他不止是个杰出的力学家,他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及人体力学方面都成绩卓著。他的《工程控制论》及《物理医学》被他的恩师、世界杰出力学家冯·卡门给予很高评价。冯·卡门称钱学森的水平超过了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成为钱老最骄傲的事情。对于钱老来说,知识和真理才是至宝,荣誉、地位、金钱都不值一提。
钱老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他最大的贡献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给出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把科学分成了十一个部门,每个部门又分出了三个层次,他对开放复杂系统的研究及其方法论,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找到了科学的现实可行的途径,实现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言。
最后,戴院士认为,钱老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想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钱老把高素质人才视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重视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他还提出了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来培养人才的思想。
曾经和钱学森先生一起做过研究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尹红风博士也参加了报告会。他从“钱学森之问”、钱老在思维和智能科学研究方面的开拓工作谈到钱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思想在当今智能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向交大师生展示了钱老对祖国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深切关心,以及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11月15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了专业技能系列培训第四讲,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二部主任朱珠研究馆员为全体人员做了博物馆藏品管理专题讲座。

朱珠主任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保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多次获评文化部系统优秀专家、先进工作者。

培训讲座中,朱主任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概况后,针对钱馆当前征集保管的工作要求,她突出讲解了藏品的征集规划、征集途径以及对现有藏品的登记、编目和建档等工作,同时还介绍了藏品保管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讲座结束后,钱馆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就钱馆征集规划的制定、人物博物馆文物征集方法、陈列布展时文物保管的要求等疑问与朱主任进行了沟通。下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朱主任还实地考察了钱馆建设指挥部临时保管库房,并针对库房管理现状,与征集保管部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各工作部部长及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为进一步推进钱学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11月18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邀请上海的档案、文博、图书管理和信息化专家,于交大徐汇校区召开了用户需求建设方案评审会。会议由钱馆建设指挥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陈华新主持。
与会专家有上海大学档案学教授张大伟、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缪其浩、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长陆柳莺和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中心教授董传良与黄宝青老师。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张凯副总指挥在会上向专家们介绍了钱馆筹建概况,就钱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系统考虑软硬件建设、注重用户体验及安全问题等提出了工作要求。钱馆信息技术部有关人员简要汇报了钱馆数字图书馆用户需求建设方案。陈华新秘书长就钱馆馆藏品特点、前期方案论证情况等做了补充。随后,专家们就此方案进行了提问,并提出了积极开发网络搜集归档系统、充分考虑信息录入成本、注意网络安全问题等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议,会议一致认为该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目标明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经费预算适当,同意尽快报指挥部决策实施。
12月8日上午,受教育部委托,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邀请我国文博系统陈展专家,在北京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概念设计方案讨论会。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处长韩劲红以及教育部思政司领导出席并致词。会上,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部副部长史贵全、陈展设计施工承包方雅虹公司主任设计师郝惊雷分别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总体进展情况、陈列大纲主要内容、陈展概念设计方案。随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李跃进主持下,与会专家对“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
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在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等的支持下,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和雅虹公司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并指出设计方案依托钱学森图书馆展陈内容,在总体设计风格和基调上满足了人物纪念馆的展示要求,注意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结合,较好体现了钱学森同志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互相交融的展览主线;设计方案依托钱学森同志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就与事迹,通过恰当的组合与陈展形式,达到了以“展览”引发“思考”的效果;设计方案中体现的陈展风格、选择的技术手段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展示理念,比较好地体现了钱学森图书馆的时代特性和定位;设计方案在展品处理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科学文献、手稿、实物的设计思路上有新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理念可取,设计方案基本成熟,并对方案改进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参加本次专家讨论会的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副处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刘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杰,天津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原主任赵春贵,中国地质博物馆展览艺术部主任陈开宇,首都博物馆顾问、中国博物馆协会多媒体委员会主任祝敬国,中国文物报博物馆版主编崔波,中华世纪坛艺术总监韩永等知名专家。此外,钱馆陈列设计总策划、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原副馆长俞乐滨,钱馆陈列设计艺术总监、陈展设计资深专家吴望文也出席了会议。
12月7日,以探寻“钱学森之问”为主题的第44次九三学社上海高校论坛在徐汇浩然大厦一楼报告厅召开。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黄鸣、程维明、周峰、敬忠良,上海交大九三学社社员杨槱院士和雷啸霖院士,校党委副书记孙大麟,市教卫党委统战处副处长钟诚,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的党委统战部部长、九三学社社员代表共8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探寻“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本次论坛采用圆桌会议的研讨形式,紧紧围绕着“钱学森之问”的主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样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关于创新、关于文化、关于科学与艺术、关于教与学、关于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等议题,充分发表意见,会议气氛十分活跃,引发了与会代表的阵阵共鸣。特别是93岁高龄的杨槱院士的书面发言、雷啸霖院士的肺腑之言,对于“钱学森之问”作了深切的思考,发表了令人深思的感想,表达了对教育改革的迫切心情。
孙大麟副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致欢迎词。他说,九三高校论坛举办以来,不仅成为上海高校九三成员相互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而且也对推进高校工作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次论坛在交大召开,意义深远,不仅仅因为钱学森是交大校友,更重要的是钱学森学长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之深远,我校领导班子也在思考如何和高校的同道们一起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信本次论坛会带来新的启发。
会上,市教卫党委统战处钟诚副处长做了讲话。最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程维明副主委进行了总结发言,他用了“四个引发”概括了本次论坛,即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引发与会代表的思考,能引发高校管理层的思考、能引发中央高层领导的思考,能引发全社会的思考。
在我国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99周年之际,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传出了北京海淀区实验中学“钱学森班”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歌声——《飞翔的路》。2010年12月10日,由上海交大出版社与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交流学会主办,北京航天空间文化有限公司、中共中央党校大有数字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钱学森》新书首发式在激昂的歌声中拉开了序幕。
首发现场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钱学森》一书的作者叶永烈,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总编辑张天蔚,本书责编刘佩英女士,“钱学森班”中学生代表,以及我国各大新闻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在会上发言
在首发式上,韩建民社长发表了讲话,简要介绍《钱学森》的出版情况,深入浅出阐述《钱学森》一书的意义。
首先,韩社长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光临《钱学森》新书首发式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一年前,上海交大出版社在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隆重举行了《走近钱学森》新书首发式,那时钱老逝世还不到一个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航天英雄杨利伟等来到新书发布会,对上海交大出版社《走近钱学森》出版表示了祝贺。在各位读者朋友的支持下,特别是在钱老精神魅力的感召下,《走近钱学森》获得了很大成功,短短一年之内重印了4次。最让人感动的是,一封封读者来信从祖国各地寄到了出版社。读者们在信中一方面表示对钱老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对上海交大出版社和叶永烈先生及时推出这么优秀的图书表示感谢。这使我们深为感动与鼓舞。
钱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因此,出版一本全面系统反映钱老丰富人生的权威图书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一直追求的目标。同时,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专家,他的写作就像是钱老的学术追求一样,永无止境。《走近钱学森》虽然是已有的钱老生平图书中资料最为翔实、记叙最为完整的一部优秀图书,但叶永烈先生仍然觉得还有太多的记忆没有纳入书中。在近一年时间里,叶永烈先生不辞辛苦,先后到北京、杭州等地,对钱老身边的工作人员、学生、同事进行了大量采访,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独家材料。现在,展现在各位眼前的就是这本更加厚重、更加栩栩如生的钱老传记作品。在这本书里,有钱老的第一任秘书、警卫秘书、司机和保健医生等与钱老密切接触人员的深情回忆,也有与钱老一起奋斗过的专家学者,如著名科技翻译家李佩等人的缜密讲述,还有他的学生、受过他影响的很多人的点滴往事。所有这些,在这本书里都得到精彩呈现。该书新增加的25万字,新补的一百来张图片,新采访的三十多人的回忆,钱老家属和各领域专家的认真审校,使这本书可以毫不谦虚地成为钱老生平图书中的最完整、最权威版本之一。
多年来,钱永刚先生和上海交大出版社一起策划选题、探讨内容,其高瞻远瞩的思谋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钱老的影子与风格。目前,作为钱学森优秀图书出版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按着 “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出版更多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图书,争取早日把上海交大出版社建成“文理兼备、市场融通、面向国际的一流学术大社”。
讲话最后,韩建民社长向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交流学会、北京航天空间文化有限公司、中央党校大有文化有限公司、军事博物馆等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使得本书首发式得以顺利进行。感谢媒体界朋友多年来对上海交大出版社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感谢叶永烈先生的辛勤工作和信任支持。上海交大出版社将一如既往做好钱老图书的出版工作,出版更多更好的钱学森图书。
作者叶永烈接受媒体采访
知名传记作家叶永烈先生向与会者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与轶事,介绍了撰写《钱学森》的三条“准则”:一是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叶永烈在写作本书时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二是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们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三是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即使是对于钱学森的种种争议,也尽量用中肯、如实的文字向读者说清楚、道明白内中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但不作“裁判”。
《钱学森》一书获得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的首肯。在首发式上,钱永刚发表了内心的感言,本书前后历经四年,克服了种种困难得以成功出版,为此他感到十分欣慰。钱永刚对这本传记饱含深情,称 “如同自己的孩子”。他引用了父亲常说的“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事情是最后的),对这本书同样如此。对于父亲这样一位大科学家,这几笔仅仅是最初的轮廓,他将会支持叶永烈在这一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让史实更详尽、内容更充实。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钱学森班”学生代表王宁发言,从中学生的视角仰望科学巨星,缅怀钱老。
首发式上,中国航天科学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李平中代表英雄航天员杨利伟接受了赠书,叶永烈、钱永刚和上海交大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向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钱学森班”、北京101中学“钱学森科学实验班”、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班”学生代表赠书。北京101中学校长郭涵向钱永刚颁发了顾问聘书。
会议最后,叶永烈回答了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记者的提问。在北京市101中学“钱学森科学实验班”同学的诗朗诵中,本次新书发布会落下了帷幕。
本次发布会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新华网)等30余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做了及时报道,央视新闻频道在当天下午5点50分报道了《钱学森》新书首发式的盛况,中国新闻社、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科技日报、解放日报等也在当日发布了首发式消息。
《钱学森》一书是在去年11月完成《走近钱学森》后,叶永烈听取了多方意见,专赴北京、杭州等地补充采访了钱老生前身边工作人员、同事、学生等30多人,获得了珍贵的独家资料,形成了65万字、包含照片300多幅,内容更加丰富、扎实、生动的新书《钱学森》。钱学森的一生,如同一部中国的“两弹一星”发展史。本书主要是写钱学森的生平,但是也记叙了以钱学森为主的“两弹一星”群体。作家叶永烈在着力刻画钱学森形象的同时,也旁及“两弹一星”的统帅聂荣臻元帅、恳请钱学森“出山”的陈赓大将、钱学森的挚友郭永怀、钱学森手下三员“大将”——任新民、孙家栋和王永志,此外,还注意勾画与钱学森人生道路有着密切关联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父亲钱均夫、导师冯·卡门、夫人蒋英、堂弟钱学榘、慧眼识英才的叶企孙、“红色科学家”罗沛霖、“三钱”的另一钱——钱伟长等,以及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钱学森好友弗兰克·E·马勃以及郭永怀夫人李佩的不同鲜明个性。这样的众星拱月式的表述方式,刻画了具有深邃思想的大师风范与科学楷模的光辉形象,也会有助于读者对于钱学森传奇人生的更深理解。
12月8日上午,受教育部委托,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邀请我国文博系统陈展专家,在北京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概念设计方案讨论会。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处长韩劲红以及教育部思政司领导出席并致词。会上,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部副部长史贵全,陈展设计施工承包方雅虹公司主任设计师郝惊雷分别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总体进展情况、陈列大纲主要内容、陈展概念设计方案。随后,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李跃进主持下,与会专家对“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在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和雅虹公司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并指出设计方案依托钱学森图书馆展陈内容,在总体设计风格和基调上满足了人物纪念馆的展示要求,注重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结合,较好的体现了钱学森同志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互相交融的展览主线;设计方案依托钱学森同志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就与事迹,通过恰当的组合与陈展形式,达到了以“展览”引发“思考”的效果;设计方案中体现的陈展风格、选择的技术手段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展示理念,比较好地体现了钱学森图书馆的时代特性和定位;设计方案在展品处理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科学文献、手稿、实物的设计思路上有新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理念可取,设计方案基本成熟,并对方案改进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

参加本次专家讨论会的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设计处副处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刘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杰,天津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原主任赵春贵,中国地质博物馆展览艺术部主任陈开宇,首都博物馆顾问、中国博物馆协会多媒体委员会主任祝敬国,中国文物报博物馆版主编崔波,中华世纪坛艺术总监韩永等知名专家。此外,钱馆陈列设计总策划、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原副馆长俞乐滨,钱馆陈列设计艺术总监、陈展设计资深专家吴望文也出席了会议。
2010年12月23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主持召开钱馆第四次领导小组会议,就近期钱馆建设的重大问题研究讨论并决策。张杰校长等领导小组成员出席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目前钱馆工程建设已经顺利完成基础及地下室的工程施工,将按计划在春节前进行结构封顶。在广泛征求、听取上级主管部门,文博设计专家、教师及学生代表意见基础上,形成陈展设计基本方案。目前正在进行小样排版,预计元旦前后完成初稿。
马德秀书记在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校长陪同下还视察了钱馆工地。在施工现场,马德秀书记向总包上海建工集团第四建筑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仔细询问了工程进展总体情况、外墙材料选择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马书记感谢工程建设人员在钱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保证安全及质量前提下抓工期,按预期圆满完成阶段性任务。马书记希望钱馆全体建设人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与科学的工作态度做好各项工作,按期、保质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0725.htm
为了感谢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建设人员2010年的辛勤工作,迎接新年的到来,钱馆建设指挥部于2010年12月29日下午在教师活动中心举行了迎新联欢会。钱馆总指挥吴旦副校长、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以及指挥部全体人员参加了联欢会。

总指挥吴旦副校长首先致新年贺词,他肯定了钱馆全体人员2010年的辛勤付出和工作成绩,并提出了2011的工作期望,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按时保质地完成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任务,期待2011年12月11日钱馆正式开馆共襄盛举。随后,建设指挥部各部门奉上了精心准备的节目,钱馆新进人员特意排练了歌曲串烧,用歌声为大家献上新年的祝福。钱馆2011迎新联欢会在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钱馆人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一定能够做好工作,在指挥部领导的带领下保证钱学森图书馆顺利开馆。
2012年4月7日(周六)14时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吴 旦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专题展览。我谨代表学校对光临本次展览的各位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交通大学34届校友,也是学校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值此上海交通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举办钱老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专题展览,意义尤为重大。从今天起,展览将正式向社会开放,让我们在这里,一起追寻钱老在母校留下的深深足迹,一同领略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博大情怀与卓越人生。
钱老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是钱老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他明确了报国之志,铸就了爱国之魂,奠定了严谨治学之基,钱老全面成才之道正是上海交通大学鲜明办学特色与钱老个人品质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他的一生,最为深刻地诠释了“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之真谛,也最为出色地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之精髓;他以崇高之品格、严谨之态度、创新之精神和高尚之情操,堪当中华儿女的卓越代表、全体交大人的优秀楷模。
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新阶段,钱学森精神和成长历程,对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更多了一份情怀与责任,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我们将以钱学森精神为动力,致力于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和国家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承也载着更多的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厚重社会责任。
钱老的生平,是一本生动而厚重的教科书,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我相信,本次展览定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广大参观者定能从本次展览中感受到钱老精神的强大动力,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为庆祝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6周年,由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史校史研究室联合主办的“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将于4月7日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以宝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实物展现钱学森学长在母校的求学经历,他对老师、同窗和母校的深情厚谊,以及母校师生对他的敬仰之情。其中很多实物和图片属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求学交大,展示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丰富多彩的学习与生活经历。第二部分——情系母校,钱学森离开交大后一直关心母校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一位杰出校友对母校的炽热情怀。第三部分——良师益友,钱学森是诸多交大同学、校友的良师益友,通过展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映射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科学远见、学术思想与创新精神。第四部分——永恒敬仰,主要展示全体交大人对钱学森学长的怀念和敬仰,对钱学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本次展览是对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延续和补充。展览免费向社会开放,观众可以在这里追寻钱学森在母校留下的深深足迹,领略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博大情怀与卓越人生。
展览时间:4月7日-5月8日(周一闭馆)9:00-17:00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B1层专题展厅
领票方式:到馆后领票,即可进入馆内参观
团队预约:62932068,将视情况安排免费讲解。
2012年4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116年校庆之际,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上海交通大学77、78级老校友一行X人,在毕业30周年之际回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陪同参观。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1934届杰出校友,他的名字在交大百年沧桑历史中如繁星般闪耀,每一位交大学子都以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校友为荣。老校友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展馆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讲解员对钱老在交通大学学习生活的讲解介绍,令老校友们感慨万千,忆起了往昔的青葱学生生活。在钱老交通大学的毕业证书、成绩大表以及水力学试卷等各个珍贵展品前,校友们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认真听取讲解之余更不时互相交流着自己当年在校内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参观结束后,老校友们对钱学森图书馆的热情接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们同时表示,在毕业离校30年之后回到母校,看到母校建起了这样一座别具一格的纪念馆,宣传与传承老学长钱学森的科学成就、爱国精神与崇高品质,让他们深感欣慰与自豪,同时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走进钱馆,感悟钱学长的事迹,传承钱学长的精神,使钱学森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5月28日下午,在钱馆二楼资料厅举行了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向钱馆捐赠徽章展品的仪式。参加捐赠仪式的有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健建、副书记田俊,上海申泉工贸总公司董事长唐杰及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主任杜侃,上海交大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学森长子、上海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等。
捐赠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主持,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明首先致辞感谢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对钱馆徽章展品征集工作的大力支持。随后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田俊代表捐赠方发言。他表示,钱老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奋斗,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钱学森图书馆集中体现了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缅怀钱老、近距离感受钱老爱国情怀的场所。此次有机会能为钱馆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是上币公司的荣幸;同时也期待今后双方能够有更深层次、更多渠道上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传承钱老的科学精神,共同推进双方的精神文明建设。
吴旦总指挥代表钱学森图书馆接受了捐赠,并向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颁发捐赠证书。

随后,钱永刚教授代表钱馆向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赠送纪念品。

最后周平南副总指挥发表讲话,她介绍了钱馆建设的相关情况以及开馆以来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反响,并向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对钱馆工作的支持和慷慨捐赠表达了由衷的谢意,期望今后双方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与共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共赢局面。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在钱永刚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简介: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原名为“上海造币厂”,始建于1920年,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国家流通硬币、金属纪念币;兼营金属纪念章、奖牌、工业金、工业银、铝材、机械设计制造等加工业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更是以其创新的设计、精湛的技艺、上乘的质量,完美体现了中华文化精深的内涵,为国家赢得了赞誉。
尊敬的张书记、田书记、唐董事长、钱永刚教授、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阳光明媚、生机勃勃,我们在绿草如茵的交大校园里,举行钱学森徽章展品捐赠仪式。在此,我谨代表上海交大及钱馆所有工作人员,对贵司慷慨捐赠钱学森徽章展品表示衷心感谢!
钱馆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中央、上海市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1年12月11日,钱馆建成开馆并正式对外开放。胡锦涛总书记对钱馆开馆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赞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丰功伟绩,同时要求钱馆充分发挥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下,钱馆工作人员热心工作、积极拼搏,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为建设内容、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建设目标,不断增加内涵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截止目前,钱馆已接待观众70960人,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充分发挥了钱馆在资政育人方面的作用。
贵司是一个拥有92年辉煌历史的现代化企业,不仅承担着设计国家硬币的任务,同时也涵盖纪念章、奖牌的设计、制作业务。此次,贵司为钱馆制作的5套徽章展品,是钱学森在国防、工程以及科学技术领域中所获得的崇高荣誉,是钱学森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的见证。不仅如此,钱学森还是一位修养深厚的艺术家,他对音乐、美术、文学都有极高的造诣,他与蒋英的婚姻更是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而贵司制作的这5套徽章展品,不仅展示了贵司一流的设计水平、精湛的制作工艺,也体现出贵司追求“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理念。
今后,贵司制作的5套徽章展品将在钱馆作永久展示,作为连接贵司与钱馆的纽带。在次,我也希望贵司与钱馆在开展相关合作、搭建合作平台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共赢局面。
最后,我衷心祝愿贵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壮大,走出一条“中国新特色、世界高水平”的道路。
谢谢大家!
本参观路线为普通(家庭)观众提供60分钟左右的馆内参观体验,侧重表现钱学森的五年辗转归国的曲折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需要详细展品信息的观众,请根据参观需要选择:(1)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租借导览设备;(2)利用手机微信扫描馆内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
备注:
没有观影需求的观众可选择简要参观钱馆全部4个展厅,时长60分钟左右。
中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观众可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领取“夺宝奇兵”地图,根据地图提示进行参观。
1.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
活动地点:2楼第3、4展厅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简介及路线:
(1)青年学子立志报国
(2)功成名就祖国在心
(3)冲破罗网终回故土
(4)观看视频短片:忠于中国人民
(5)外交部、国务院就钱学森回国致有关单位的信函
(6)外交部以钱均夫的名义发给钱学森的电报
(7)1955年9月钱学森离开美国时说过的话
其中(1)~(4)专题在第3展厅,(5)、(6)、(7)展品在第4展厅。
2.观摩专题影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活动地点:2楼资料厅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简介:参观后,通过影片全面了解钱学森的一生,体会钱学森5年归国路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本参观路线为普通及家庭观众提供90分钟左右的馆内参观体验,侧重展示钱学森一生的求学历程和家庭生活。
在参观过程中需要详细展品信息的观众,请根据参观需要选择:(1)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租借导览设备;(2)利用手机微信扫描馆内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
1.观摩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活动地点:1楼圆厅
活动时间:5分钟
活动简介:通过观摩一部5分钟的短片初步了解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参观DF-2A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
2.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常设展览
活动地点:1楼第2展厅,2楼第3、4展厅
活动时间:55分钟
活动简介及路线:
(1)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全人格陶冶
(3)求真务实之风的濡染
(4)创新精神和民主氛围的熏陶
(5)青年学子立志报国
(6)攻克空气动力学前沿难题
(7)参观钱老书房及客厅
(8)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9)文艺对科技思维的启迪
(10)与书结伴畅游学海
(11)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3.观摩专题影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活动地点:2楼资料厅
活动时间:30分钟
活动简介:参观后,通过影片全面了解钱学森的一生。
本参观路线为普通(家庭)观众提供150分钟左右的馆内参观体验,全面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杰出贡献、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
在参观过程中需要详细展品信息的观众,请根据参观需要选择:
(1)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租借导览设备;
(2)利用手机微信扫描馆内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
备注:
中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观众可至馆内1楼服务中心领取“夺宝奇兵”地图,根据地图提示进行参观。
您还可根据当天馆内情况参观临时展厅或提前报名专题讲座等其他活动。(详情请关注官方网站及微信活动公告)
1.观摩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活动地点:1楼圆厅
活动时间:5分钟
活动简介:通过观摩一部5分钟的短片初步了解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同时参观DF-2A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
2.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常设展览
活动地点:1楼、2楼、3楼
活动时间:85分钟
活动简介及路线:
(1)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2)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
(3)人民科学家风范
(4)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5)3楼观光回廊及阅览室
3.参加“航天动手做”亲子活动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楼资料厅
活动时间:60分钟(具体情况详见当月课表)
预约、咨询电话:62932068
1、优秀组织奖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事迹宣讲团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 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志愿者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分队 钱学森图书馆社区志愿者团队 | 饮水思源奖 青春洋溢奖 活力四射奖 老当益壮奖 热心公益奖 |
2、优秀个人奖
李焕鑫、黄煜乾、陈贺愈、彭文红、陈琳琳、徐心怡
吴雄浪,蔡斌,赖琦彘,徐秋怡,王君
毕仕旻、尤丹杰、蔡怡玮、丁彦君
李皖、孙文奎、黄鸿玉、沈敬言、刘道荣
周廉妹、袁丽娥、张家义
优秀个人:
李 皖 赵玉莲 陈小妹 姚兰萍 吴毓原 朱晓萍 张淑媛 郏祖培
阮玉英 夏庆同 罗 远 胡中仁 沈达樑 尤七娣 沈敏捷 卢伟鹏
王伊依 徐婧嫣 杨 林 林浣清 徐 瑛 唐妍彦 林福海 吴鑫峰
优秀组织者:
刘道荣 农龄翠 周跃鸣 周廉妹 袁丽娥 张娟 郑洁
优秀团队:
上海市老科协志愿者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分队
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
长期服务志愿者荣誉名单:
任红梅 黄月英 包瑞娟 包福金 姚兰萍 赵玉莲 陈国强
马向明 郏祖培 吴毓原 阮玉英 夏庆同 金慧娟 冷济兰
王 劼 徐 敏 黄鸿玉 沈敬言 张建清 李 敏 袁丽芳
陈一曙 李 皖 农龄翠 徐金尧 韩 梅 朱晓萍 张淑媛
陈小妹 陈贤岱 刘道荣 孙文奎 尤七娣 王 军 袁丽娥
沈达樑 周廉妹 钟良芳 张家义 罗远 杨毓莹 朱伟嘉 胡中仁
12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2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2012年度钱馆志愿者的总体工作情况,并对“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获得者进行表彰。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及嘉宾有:上海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周增为、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副主任许贝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谈毅、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校长董国莉、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团委书记章少哨、徐汇区街道社区学校侯凤宝;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共有近70名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由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助理陈亮主持。
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介绍钱馆建设历程并致辞
本次大会旨在回顾钱馆开馆首年志愿者工作历程,面向全馆志愿者各支团队交流经验、共谋发展。会上,张凯书记首先代表钱馆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与志愿者代表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历程并致欢迎辞。钱馆社教宣传部王喜芳部长在大会上对2012年度钱馆志愿者工作进行了总结。钱馆志愿者服务团队自成立起,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尽己所能、无私奉献,积极协助钱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2012年全年累计共有2093人次在馆内为观众提供服务。2012年,钱馆全年共接待观众参观27万人次,其中志愿者全年共为2万余名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为3万余名观众提供主题活动、名人讲座、航天观影会等活动的现场服务。目前,参与钱馆志愿者服务的各支志愿者团队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事迹学生宣讲团、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志愿者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分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志愿者团队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社区志愿者团队。
钱馆2012年志愿者工作总结
本次大会共评选出2012年度优秀组织奖5名、优秀个人奖23名。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来自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及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4名志愿者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龚强发表讲话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获奖代表
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度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奖代表
大会最后,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许贝宁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为志愿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活动平台,钱馆的每一个志愿者都肩负着传播钱学森精神的特殊使命。希望所有的志愿者在今后继续努力,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并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与钱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互动交流。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在大会总结发言中代表市文明办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向所有钱馆志愿者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钱馆一年以来的志愿者工作卓有成效、十分出色,希望今后钱馆能够继续创新志愿者服务基地工作、培育钱馆志愿者文化、打造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精神家园。今后市文明办和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将继续大力支持钱馆志愿者服务工作,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在今后为上海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创造更多经验和宝贵财富。
上海市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许贝宁副主任发表讲话
市文明办志愿者工作处处长闫加伟总结发言
会后,钱学森图书馆为志愿者们安排了互动环节与联欢晚宴,志愿者们表演了歌舞、戏曲及诗朗诵等文艺节目,充分展现了钱馆志愿者多才多艺的一面。
志愿者文艺表演
志愿者文艺表演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工作,确保钱学森图书馆的场馆运营、讲解服务等工作顺利进行,提升钱学森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同时为了能够进一步响应社会各界群众致力于参与公益事业、参与钱馆服务的愿望,钱学森图书馆于2014年6月15日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正式启动2014年度新志愿者岗前培训工作。
本次志愿者培训由钱馆负责讲解宣传、文物征集管理的专业老师结合开馆以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感想,对志愿者服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讲授。内容主要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运行情况、讲解礼仪及讲解技巧、档案整理规范以及基础展陈内容四部分。
本次招募的志愿者来源于网站报名及现场报名两种渠道,共计200余名,经过筛选、培训、考核通过后,将于今年7月中旬正式上岗,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为钱馆的志愿者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图文供稿:陈 亮
章飞飞
为了进一步满足场馆整体工作的需求,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钱馆第三期新志愿者岗前培训于11月16日下午举行。
此次培训由钱馆社教宣传部负责讲解宣传、活动策划的专业老师结合开馆以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志愿者服务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和讲授,内容主要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运行情况、讲解礼仪及讲解技巧、基础展陈内容以及现场示范讲解四个部分。
据悉,本次受训志愿者队伍主要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的在校学生及部分社会志愿者组成,经过筛选后共计70余人。通过培训考核,本批次志愿者将于今年12月正式上岗,为钱馆开展志愿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场馆运营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
自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展示主题,充分挖掘、深化钱学森精神,面向社会各界和海内外观众,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了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自开馆以来钱馆始终着力于志愿者团队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行。截至目前,钱馆志愿者队伍已达200人左右。同时,钱学森图书馆已于2014年9月申请加入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为钱馆志愿者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和更全面的服务保障。




供稿:章飞飞
摄影: 章飞飞
陈 亮
钱学森图书馆推出12·5国际志愿者日特别活动
12月5日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为了向更多社会公众展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风采,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12·5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推出了主题为“大手牵小手”的志愿者日特别活动。

5日下午3时,来自安顺路幼儿园的20余名小朋友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们一起畅游博物馆。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爷爷的科学成就和爱国精神,钱馆的志愿者们专门带领着小朋友们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介绍了正在展出的“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立三十周年”专题展览。此次展览介绍了钱学森晚年提出并倡导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事业,在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描绘了中国航天之父的另一个侧面:一位晚年心系富民、志在强国的爱国科学家形象。


在志愿者们悉心的解说引导下,小朋友们仔细参观了沙产业展览,看到了沙产业给祖国的荒漠所带来的翻天覆地、令人震撼的变化。随后,小朋友们又来到了展览专门开辟的科学知识角,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沙产业知识问答、世界沙漠分布拼图等互动环节,玩的不亦乐乎。在“未来沙产业狂想曲”互动区,孩子们和志愿者们一起用五彩蜡笔在画纸上涂抹出了想象中的未来沙漠,共同描绘出一幅幅未来中国沙产业的前景。其中一些优秀作品还将在互动区现场和官方微信平台集中展示,成为本次线上展览的一部分。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争相和志愿者们合影留念。一张张照片留下的美好回忆,为孩子们的博物馆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都表示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参观和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有关沙漠和沙产业的科普知识,也让自己在陪伴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帮助他人、志愿服务的快乐,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推出更多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近钱学森,感受大师精神风范,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作用。
2015年1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4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朱龙霞,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出席,共同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各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以及近百名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代表。
表彰大会现场
张凯致辞
大会总结回顾了2014年钱馆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对钱学森图书馆年度优秀志愿者、优秀组织者、以及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进行了表彰。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首先代表钱馆向长期以来积极参与钱馆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大志愿者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并对钱馆2014年度志愿者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目前,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交大附中、西南高级中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及其他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等团体开展合作,整合形成了近200人左右的高水平志愿者队伍。在过去的一年中,钱馆志愿者团队本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协助钱馆,在义务讲解、秩序维护、活动开展、观众留言整理、档案资料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年钱馆志愿者共为2万余名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整理观众留言6千余条;整理录音档案资料31万字。因为出色的志愿服务,钱馆多名优秀志愿者获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徐汇区文明旅游优秀志愿者”的荣誉称号。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组织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团体颁奖

志愿者代表发言
随后,大会公开表彰了志愿者优秀个人25人、优秀组织者6人,优秀团体2个,与会领导向获奖志愿者颁发证书。来自老科协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志愿者团队的2名志愿者代表在现场作交流发言。其中来自科协志愿者团队的张淑媛老师在交流发言中表示,自己作为老科技工作者,对于钱老的认识也仅限于过去两弹一星元勋的粗浅认识。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之后,对于钱老一生的杰出贡献、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担和使命,更为自己能够身为钱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与会领导为钱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
俞伟讲话
朱龙霞讲话
大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代表市文明办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向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为广大志愿者提供了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公益平台,随着今后钱馆正式挂牌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在今后为志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号召更多志愿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朱龙霞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她代表区文明办和区志愿者协会对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在过去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在徐汇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希望今后在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志愿者,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
在会后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志愿者们轮番上台,表演了歌舞、配乐诗朗诵、口琴独奏等多个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大会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诗朗诵《我们是光荣的志愿者》
歌曲演唱《一路向北》
诗朗诵《致橡树》
口琴独奏《我爱祖国的蓝天》、《在希望的田野上》

独唱《红灯记》

舞蹈《礼仪之邦》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贾庆林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智慧,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钱学森同志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1929年9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深入思 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1934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他满怀为中华民族争光争气的强烈责任,发愤学习,潜心钻研,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三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同志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其间,他高度关注航空和航天领域发展动向,努力探索技术最前沿的问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和突破。他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完成了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建立了“卡门—钱近似”公式,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他独立完成了《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他提出的火箭与航空领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超前设想和科学预见,尤其是执笔撰写的有关美国战后飞机和火箭、导弹发展展望的报告,奠定了他在力学和喷气推进领域的领先地位。他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拓展了科学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这些重大成就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同志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随时准备返回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1955年11月至1956年10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钱学森同志先后领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参与筹备组建了我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根据党中央的部署,他从长远和全局着眼思考谋划我国科技特别是国防尖端科技发展,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担任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工作综合组组长,并主持起草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的报告书,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6年10月,钱学森同志任国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又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担负起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工作的重任。
1957年9月,钱学森同志作为科学技术顾问随聂荣臻同志赴苏联访问,为中苏新技术协定的顺利签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访苏归来后,他遵照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突出抓了技术消化、科研协作和制度建设等工作,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勘察选址,负责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协调及研究机构建立等工作。1960年2月至1964年6月,他指导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协助聂荣臻同志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同张爱萍同志一起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
1965年1月,钱学森同志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主持制定了《火箭技术八年(1965—1972)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岸舰导弹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卫星研制试验等任务。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他协助聂荣臻同志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68年2月,钱学森同志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他努力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狠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等工作。1970年4月,他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70年6月开始,钱学森同志先后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国防科学技术领导工作,参与组织实施我国导弹航天技术领域重大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并开始从更高层次思考其他领域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超前的思想。1971年3月,他组织完成了“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我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我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1972年至1976年,在“四人帮”干扰破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钱学森同志参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提出了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组织启动了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指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钱学森同志先后于1980年5月至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实现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大国地位。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至1991年,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1991年5月担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他积极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更加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他开创和推动面向企业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促进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他积极推动科技兴农活动,倡导发展沙草产业,支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他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倡议设立“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倡导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在思维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十分重视科协工作的理论研究,推动理顺科协管理体制,加强科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科协独特优势,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和普及推广。1986年至1998年,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经常深入基层考察调研,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建言献策,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钱学森同志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二届、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57年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先后获1956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著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1989年6月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1年,江泽民同志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
同志们、朋友们!
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卓越功绩和杰出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心中;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纪念钱学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忠诚于党、报国爱民的坚定信念。钱学森同志一生历经人生道路的抉择和个人荣辱得失的考验,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着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在青少年时代,他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把个人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刻苦学习钻研并取得优异成绩。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他始终抱定学成必归的决心。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科学技术学到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新中国诞生后,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义无反顾返回祖国,即使身陷囹圄失去自由也不改志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因素的阻碍和干扰,他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倾注在挚爱的事业上。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就要牢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矢志不移地忠于党和人民,把个人志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在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壮丽征程中建功立业。
纪念钱学森同志,就要学习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钱学森同志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而真正的创新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学高峰。不论是在国内学习还是在国外求学,不论是从事技术领导工作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他总是以执着的追求和超凡的智慧进行潜心研究和创造。他善于超前思维、科学预见,一生致力于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他广泛学习多学科知识,科学思想活跃,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重大创造,还注重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研究工作,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他热心培养和提携后人,善于发现有造诣、有潜质的优秀人才,既积极推荐、委以重任,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就要始终站在时代进步的前列,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纪念钱学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德馨品高、行为世范的大家风范。钱学森同志不仅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远见卓识,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高山仰止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爱戴。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维护大局,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始终保持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从他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经常看到他率真的言辞,向中央提出的意见建议观点鲜明,对同志的批评帮助坦诚恳切,对自己的缺点不足不避讳,这种高贵品质令人景仰。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国家大局为重,从不计较功名利禄。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他常讲,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种高尚境界令人敬佩。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民主、团结同志,从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名望压人,对起草的每份文件报告反复推敲、对科研试验中的每个隐患从不放过、对他人请教的每个问题认真作答,甚至连一个错字都不放过,这种治学态度令人感叹。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就要努力增强修养、砥砺品格、提升境界,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纪念钱学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崇尚实干、勤于实践的工作作风。钱学森同志一生不务虚名,不尚空谈,既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各界公认的实干家。他既勇于在科学领域研究提出创新超前的思想和理论,又注重把研究成果付诸国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特别是把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运用于导弹航天领域,使我国国防尖端武器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既精于从宏观和战略上思考谋划我国国防科技长远发展,又善于完善制度、精心组织,把规划和项目落到实处。他倡导制定的型号研制程序八个阶段、建立型号总设计师系统与技术责任制、建立统一计划管理指挥系统等制度规定,成为组织实施重大科研试验必不可少的制胜法宝。他既注重组织领导重大任务、履行技术指导把关职责,又勤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为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选址,他多次深入戈壁荒漠、高原深山现场勘察;为组织首次“两弹结合”试验,他冒着大风和严寒坚守阵地,在核弹头吊装对接最危险的100多分钟里,一直站在导弹旁,给参试人员以极大信心和鼓励。我们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同志们、朋友们!
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钱学森同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盼,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和革命风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002版)
















































































空气动力学
1938年,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流动边界层研究,揭示了即使一个运动的热体与外界冷空气在某一飞行马赫数时有相当的温度差,对物体的冷却仍逆变为加热。
钱学森在1939年发表了关于可压缩流体二维亚声速流动的研究结果,冯·卡门在1941年发表了关于空气动力学中压缩效应的研究成果。他们对翼上的压缩作用,共同提出了一个更普遍一些的修正,不用扰动很小这一假设,而是基于经过他们修正的流动方程的另一种线性化,使它能应用于高速流动,特别是应用于计算作用在翼型上的诸力。卡门-钱学森方法能给出某一速度范围内的满意结果。
钱学森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固体力学
早年薄壳结构理论有一个谜,如圆柱形薄壳受轴向负载时,其理论失稳值远大于实测数,差3至4倍。为解决这个问题,从1940年开始,钱学森与冯·卡门合作,对飞机金属薄壳结构非线性屈曲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球壳的屈曲,结构的曲率对于屈曲特性的影响,受轴向压缩的柱面薄壳的屈曲,有侧向非线性支撑的柱子的屈曲,以及曲度对薄壳屈曲载荷的影响等。结果说明过去理论的缺点在于忽视了大挠度非线性影响。
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的火箭研究,是马林纳、钱学森和其他热心于火箭的人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的。1936年,钱学森参加马林纳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在冯·卡门指导下,与马林纳等一起研究火箭发动机的热力学问题、探空火箭问题和远程火箭问题等,并参与了美国早期用可储存液体推进剂的几种试验性火箭,如1945年“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后来的“下士”导弹研制工作。1949年,钱学森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新设的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及“戈达德”教授,专授火箭技术及喷气推进技术课。在1949年,钱学森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
工程控制论
20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的控制与制导工程技术实践进行全面观察时,具有比旁人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提炼出指导控制与制导系统设计的普遍性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从而创建了作为一门技术科学的《工程控制论》。第一版《工程控制论》原是用英文写的,1954年由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在美国出版。书中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一方面奠定了工程控制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理论的进展起了重要作用。工程控制论从深度与广度上推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革命、核能技术革命、航天技术革命和光子技术革命的发展。
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2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系统工程
钱学森运用并发展了他在喷气推进工作中获得的经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起,他就和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在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主任领导下,把当时苏联航空技术发展中的总体设计部和我国行政组织管理的实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今天称为航天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从1978年春天开始,钱学森为促进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成都、昆明、长沙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讲演。这些讲演的主要见解,后来集中表达在1978年9月27日公开发表的论文《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中。这篇论文对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科学活动在中国的繁荣,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钱学森等著的《论系统工程》在1982年11月出版,增订版在1988年10月出版。
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理清了当时系统科学领域术语、概念和学科划分混乱的局面,揭示这个新学科的有序结构,并围绕系统学的创建,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和重要概念。钱学森在1989年指出,实践已经证明,现在能用的、唯一能有效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的方法,就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这个方法是在复杂巨系统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就其实质而言,是将专家群体(包括各种有关专家)、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和人的经验知识结合起来。这个方法应用的成功,就在于发挥了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本质,并指导人们运用一种科学的途径去寻求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解答。
1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一届三次教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万晓玲、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顾问周平南、钱馆馆长助理兼陈展部部长史贵全及全馆教职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万晓玲代表校工会向此次教职工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钱馆自开馆以来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表示,教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是员工行使民主权利、凝聚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制度,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学校和单位各级党政领导下,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设和谐钱馆,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会上,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首先作2014年工作总结报告,从参观接待、展览合作、教育活动、内涵建设、国际交流、学术进展、文物征集、专业培训、党建工作等方面对钱学森图书馆2014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分析总结了当前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学校文化强校发展战略等背景下钱馆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以“规划发展年、精细管理年、改革创新年”为关键词的2015年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随后,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刘轶昆和工会主席魏红在会上分别做了钱学森图书馆年度财务报告及工会年度工作报告。
当天下午,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分组审议钱馆2014年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工会工作报告,讨论气氛热烈。员工们在审议时认为,钱馆工作报告既对全年工作进行了细致总结,又着眼于国家和学校发展的大趋势,对2015年的工作安排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任务,体现了钱馆上下注重内涵建设,勇于开拓创新的工作状态。在审议财务报告和工会报告时,员工们对两个报告表示赞同和肯定,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意见。


在随后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大会通报了钱馆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了三项报告。张凯书记通报了钱馆2016-2021年发展规划制定进展情况,并初步提出2021年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会上还统一表彰了钱馆2014年度各类优秀集体及个人。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2014年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已渐入佳境,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令人倍感自豪和欣慰。2015年是钱馆的内涵建设年,同时也是钱老归国60周年,面对新时期更高的发展要求,相信钱馆全体员工有能力在新的一年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稳步实现各项工作目标。至此,钱学森图书馆一届三次全体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圆满落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11日,来自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以及樱花园小学的500余名中小学生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
上午9时,前来观展的中小学生们早早就在钱馆正门集合,井然有序地分批次进入展厅参观展览。在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整个参观过程中,他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展厅内一份份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钱老一个个感人的事迹,给前来参观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铜铸的钱老雕像前,在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前,在归国轮船上钱老一家的照片前,在钱老书房的复原场景前,在钱老破旧的公文包前……都留下了同学们细细观看的身影。丰富的陈展内容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对钱老一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他对我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一位人民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精神风范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通过此次参观,两所学校的学生们对钱老的事迹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也更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像钱老一样“帅”的科学家,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2年2月5日11时4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2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建设人员举行追思会,深切缅怀蒋英教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以及全体建设人员参加追思会。

蒋英教授祖籍浙江海宁,生于1919年8月。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蒋英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她一生桃李满天下,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其中近一半都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很多学生都已经成长为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歌唱家。
追思会以1分钟的集体默哀开始,在追忆蒋英教授生平事迹后,大家纷纷深情回忆起蒋英教授生前的点滴。曾拜访过蒋英教授的史贵全老师和张现民老师表示,蒋英教授为钱老、为家庭默默无闻的奉献一生。她作为声乐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钱老的终身伴侣对钱老事业、生活上的无条件支持,为中国航天事业间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吴旦校长在会上表示,蒋英教授生前对钱馆建设给予了很大地关心和支持,始终对钱馆的建设予以积极鼓励与帮助。蒋英教授自身的才华横溢、她与钱老六十余年的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和她一生为国为家的无私奉献,无一不令人动容。因为身体原因,蒋英教授未能参加去年12月的开馆仪式。但她曾允诺:“来年的开春一定会来看一看”。如今,这个愿望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遗憾。
在追思会的尾声,副总指挥张凯老师总结道:蒋英教授为了钱老、为了家庭,甘愿割舍自己心爱的歌唱事业,她的无私奉献令人感佩。我们谨以此次简短的追思会表达对蒋英教授深切的怀念之情。但更重要的是,今后钱馆如何展示出钱老与蒋英的美满婚姻及其带给世人的启示,让更多人知道、认识和了解始终在钱老身后默默支持他的蒋英教授,这也将是钱馆对蒋英教授最好的怀念。
资料图片:钱学森夫妇合影
资料图片:蒋英教授73岁生日时,钱学森与蒋英在书房
资料图片:1987年,钱学森夫妇在西德黑山风景区留影
2月8日上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审组专家赴钱学森图书馆进行现场评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陪同接待。
评审组领导及专家认真听取了副总指挥张凯就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及开馆运营情况等各方面内容的专题汇报,并在馆内领导的陪同下,现场审查了馆内情况及讲解员讲解情况。随后评估组专家查看了有关钱馆建设运营工作的相关资料。评估组专家对我馆在建设筹备、建章立制、陈列布展、功能设施、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建议,希望钱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和完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馆际交流,资源优势互补;并在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最后代表钱馆全体工作人员衷心感谢评审组专家并表示:热烈欢迎评审组专家和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兄弟单位赴钱馆考察交流,钱馆一定会根据评审相关标准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得更好,并将在今后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单位的紧密联系与合作。
参与本次评审的评审组专家有: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上海市委宣传部王微、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副研究馆员贾雪虹、上海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宣传教育部主任何沫、上海市档案馆综合筹划科科长邬霜鹤、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孙旻、上海市公安博物馆联络部主任章璐。
2月9日下午,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玉祥率考试院有关领导和研究人员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刘院长一行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展厅内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别具一格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和壮丽人生的全方位展现,获得了各位领导的一致肯定与赞扬。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刘院长一行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向讲解员询问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参观结束后,各位领导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各方面建设水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月10日,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全体教师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下午二点四十分,一百二十余位老师冒雪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三批进入展厅进行参观。
全体教师依次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馆内所陈列的珍贵实物、历史图片和档案、钱老雕塑、导弹实体和巨幅油画及其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融合,无一不令前来参观的老师们印象深刻。丰富的陈展内容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使老师们深入了解了钱老一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对我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感受了钱老壮丽一生的科学贡献、治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崇高风范。
整个参观过程中,老师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由衷地赞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水平与建设水平,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经常带领自己的学生来到钱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走近钱馆,接受钱老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的熏陶。
为了加强社教部业务能力,提高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及我馆的陈展水平,增加与兄弟馆间的交流。社教部全体人员于二月六日赴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交流。
在金牌讲解员江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展厅内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多处场景复原等现代影音技术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全方位展现,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与赞扬。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大家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向讲解员询问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参观结束后,王部长还就讲解员业务问题及社教部运营模式与对方展开了交流,在听取鲁馆工作职能分配及安排后,我们深受启迪,并决定取长补短,完善我馆的社教工作。
在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鲁迅故居参观。故居负责人表示非常荣幸接待我们一行人,并对钱馆进行赞扬,期待带领他们的团队来钱馆学习参观交流。

2月22日上午,广州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领导们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展厅内主题鲜明的陈展内容、别具一格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和壮丽人生的全方位展现,获得了各位领导的一致肯定;讲解员精彩的讲解介绍,得到了各位领导的高度赞扬。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领导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领导们一行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向讲解员咨询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各位领导纷纷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目前各方面的建设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2月22日下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的140余名同学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
下午1时半,物理系的同学们早早就来到钱馆门口,等待进入展馆参观展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仔细参观了馆内的文献及实物。在《意见书》、计算尺、克利夫兰总统号的三等舱登船证明等展品前,同学们纷纷驻足、观看良久。尤其在第四展厅,当同学们一进入书海的位置时,便立刻被钱老一生参阅过的书籍数量和种类所震撼。展馆内丰富的陈展内容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使同学们深刻地了解了钱老一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对我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更为深入地感受了钱老壮丽一生的科学贡献、治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崇高风范。
感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看到钱老的事迹、感受着钱老的崇高情怀,特别是看到钱老生前的海量藏书,大家迫切感到自己应当向钱老学习,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日后能以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贡献。
2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校办领导一行进入展厅仔细聆听讲解并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展馆内丰富全面的陈展内容、独特新颖的陈展设计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系统展现,获得了观展领导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复原的钱学森书房实景前,在钱老多年穿着的蓝色卡其上装和军便裤前,在伴随钱老四十余载的公文包前,领导们不时驻足观看,并仔细询问。随后,校办领导一行还近距离观看了我馆的精品馆藏。
参观结束后,校办领导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尤其是钱老对待金钱、名誉和地位的淡泊之心表达了由衷的敬佩,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征集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外,校办领导还表示要组织我校的学生及即将出国的学生到上海交大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亲身体验老一辈海归科学家崇高的精神风范和奉献精神。


2月22日下午,上海市旅游局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陪同参观。
旅游局领导进入展馆,在讲解员的讲解带领下一次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馆内所陈列的珍贵实物、历史图片和档案、钱老雕塑、导弹实体和巨幅油画及其与多媒体技术的艺术融合,无一令前来参观的领导们为之赞叹。丰富的陈展内容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让领导们对钱老壮丽一生的科学贡献、治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崇高风范有了进一步全面深入的了解。
整个参观过程中,领导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由衷地赞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水平与建设水平,并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经常组织有关单位前来钱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钱馆,接受钱老爱国精神和崇高风范的熏陶。


2月2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老领导一行10人参观了坐落于我校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等陪同参观。
在专职讲解员的解说和引导下,老领导们依次进入序厅及各个展厅,仔细聆听讲解并观看文献实物。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几位老领导在风洞模型前仔细观看,并不时讨论钱老为我国空气动力学事业做出的贡献和目前风洞技术的发展情况。他们指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正是钱学森等一批老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观结束后,老领导们纷纷对钱学森图书馆从陈展设计、陈展内容、讲解介绍等各方面软、硬件建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表示:希望今后组织更多的青年学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在今后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
——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团支部”成立仪式
暨“致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
2012年是雷锋同志逝世五十周年的纪念日。作为志愿者的先驱,雷锋是我们几代中华儿女共同学习的楷模。他带给现代人太多的感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理念激励着华夏大地上每一个炎黄子孙。
3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团委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上海交大附中“钱学森团支部”成立仪式暨“致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由此拉开了交大附中“传承先辈精神,弘扬志愿奉献”系列活动的序幕。
为了鼓励广大团员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继承并发扬钱学森精神,积极地从建设自己所在的团支部开始实践,爱国爱党,严谨治学,创新卓越,交大附中党总支及团委特此设立了“钱学森团支部”。仪式上,斯灵同学代表“钱学森团支部”回顾了团支部活动情况并对未来作出规划。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老师和交大附中党总支书记杜淑贤老师共同为“钱学森团支部”授旗,张凯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他对钱学森精神的理解,并对新成立的“钱学森团支部”提出了建议和希望。“钱学森团支部”的同学们则以一首自创诗怀念和继承钱老精神,作为他们起航的标志。
随后,“致远”青志队队长杨瑞颀同学介绍了交大附中志愿活动历年来的开展情况,并向全上海的青年学子们发出了“思源致远,精诚服务”的倡议。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老师为“致远”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交大附中在仪式上签署了志愿服务协议书,此后“致远”青志队队员将作为全上海首批高中生讲解员赴钱学森图书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杜淑贤老师在最后鼓励青志队队员们学习钱学森精神和雷锋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希望“致远”青志队的同学们能在今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仪式结束后,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老的手稿、藏书和著作,读书时的成绩单和考卷,归国时的船票和陪伴钱老多年的公文包等一一呈现在大家的眼前,特别是三万多册的藏书让同学们震动不已。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博学多才、谦逊大气、满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忠贞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钱学森团支部”和“致远”青志队的每一个人,也更坚定了他们在今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传承先辈精神,弘扬志愿奉献,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
3月3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领导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副总指挥张凯、史博士等陪同参观。
在张凯老师的带领下,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们仔细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几位领导在重要展品前细细观看,并不时相互交流。几位领导对钱老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称赞不已,他们指出学生们的第一堂课就要在此展开。当今社会,培养科技人才要紧!在钱老归国前夕写给陈叔通的信件前,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们心情激动。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终于回到故土,真正为祖国做贡献了。
参观结束后,教育部社科司领导们纷纷对钱学森图书馆从陈展设计、陈展内容、讲解介绍等各方面软、硬件建设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12年2月24日下午,钱馆在展馆序厅举行仪式,聘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永刚为我馆义务讲解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代表学校向钱永刚教授颁发聘书。
在接过聘书正式成为我馆义务讲解员后,钱永刚教授立刻为现场观众进行了首场讲解。作为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熟知馆内众多展品背后的每一个动人故事;作为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的亲历者,钱永刚教授更是对图书馆从最初设计、紧张筹建到最终建成开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
在首场讲解过程中,钱教授以他的细致解说,带领观众在钱馆聆听科学巨擘的人生故事,品味民族脊梁的伟大魅力,共同感悟着这位人民科学家的高尚情怀。
2012年3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组集体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党委副书记唐国瑶、副院长章雄,以及中心组成员共40余人共同参观了钱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以及交大党办等相关同志陪同参观。
在专职讲解员的讲解带领下,医学院各位领导陆续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4个展厅。整个参观过程中,大家无不被钱学森同志为国家作出的杰出贡献,和日常工作、生活点滴中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所深深感动。参观结束后,医学院中心组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钱老身上那种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钱学森同志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传承和发扬。
3月9日,上海市新北郊中学的近30名班干部学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整个参观过程中,学生们不时在钱老铜像前,在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前,在归国轮船上钱老一家的照片前,在钱老书房的复原场景前驻足观看、细细品味。丰富的陈展内容和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对钱老一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他对我国导弹火箭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一位人民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精神风范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参观结束后,学生还在阅览厅翻阅了钱老生前所看过的书和国内外作家所写的关于钱老的书,并不时地询问讲解员有关问题。据悉,这些学生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钱学森对祖国的贡献及他的科学成就,他们在参观之前就已经查找了相关的信息资料。同学们对于钱学森为何在美国留学时选择航天专业,在求学生涯中印象最深刻的17位老师,在回国的途中的遭遇以及回国后对于祖国的贡献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而讲解员则向他们一一地细心解答了这些问题。
通过此次参观,学生们对钱老的事迹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也更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迎接即将来临的“十一”黄金周,为丰富广大公众假期参观游览的选择,钱学森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推出了“优秀纪录片展映周”、“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周”、微博有奖问答三大主题活动,吸引广大公众在假日期间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进博物馆感受一个与众不同、别有风味的十一“人文”黄金周。
“走近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优秀纪录片展映周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展需求,钱馆精心策划组织“走近钱学森”系列观影活动,定期在馆内放映多部中国航天事业专业纪录影片及钱学森专题人物传记影片。“走近钱学森”主题观影活动并分别于2012年7月及9月进行了两轮展映,获得广大观影观众的好评。
10月1日至7日,钱馆将再次启动“走近钱学森”第三轮主题观影活动——中国航天事业优秀纪录片展映周。届时,钱馆将精选前两轮活动中广受欢迎的热门影片进行展映,活动期间将在馆内每日放映两部影片,详情敬请关注钱馆官方网站。
“学生讲解员”——钱学森图书馆中学生志愿服务周
近期,钱馆与交大附中、上海西南高级中学等各中学开展共建合作,组织各校中学生来到钱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经过集中招募、严格培训及考核上岗,目前钱馆已形成了一支80人左右的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定期为馆内观众提供志愿服务
黄金周期间,钱馆将启动钱学森图书馆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周活动,届时一支中学生志愿者队伍将集中活跃在钱馆内开展志愿者活动。10月1日至7日,每天都将有中学生志愿者在馆内来前来参观的广大观众提供义务讲解、咨询引导等志愿服务工作。
#钱馆有奖答题#——十一黄金周微博有奖问答活动
黄金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博将配合推出#钱馆有奖答题#专题活动。届时钱馆官方微博将每日推出有奖问答环节,与广大网友进行线上互动,并为正确回答问题的网友准备精美礼品。详情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博。
据悉,今年7月至9月,钱馆结合中小学生暑期重点推出了“夺宝奇兵——探寻钱馆的镇馆之宝”中小学生特别活动。2个月的活动时间,共有超过1万名中小学生走进钱馆参加“寻宝”之旅,其中上海本市学生5000余人,分布在上海15个区县的244所学校内,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与社会的广泛好评。本次“十一”黄金周,钱馆将通过三大主题活动,继续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展需求,为社会公众的黄金周假期提供一个好去处。
备注:
国庆黄金周开放时间:10月1日至7日,每天开放。
团队预约参观电话:021-62932068
交通信息: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钱学森图书馆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xslib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的独生子。父亲钱家治,字均夫,后以字行。钱均夫曾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后到日本学习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钱学森的外祖父欣赏钱均夫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于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3岁时随父进京,先后就读于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附属中学校(今北京师大附中)。
钱学森在北京师大附中就读时,受到了林砺儒、王鹤清、董鲁安(于力)、傅种孙、俞谟(俞君适)、李士博、高希舜等良师的悉心栽培。校长林砺儒是知名的教育家,力主倡导“全人格教育”,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他和一批兼具丰富学识、新兴思想的教师们共同努力,使北京师大附中形成了极好的学风和校风。钱学森一直对母校念念不忘,1981年11月,他参加北京师大附中80周年校庆大会时,深情地回忆说:“中学时代的老师,在知识、智力及能力方面,都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对师大附中很有感情,六年的师大附中学习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1929年,钱学森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在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号召下,他决心学习工科,去报考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素有“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之称,是当时中国培养工程师的知名学府,校风纯正,闻名海内外。其前身为南洋公学,由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于1896年创办。建校伊始,学校便以“求实学,务实业”为宗旨,注重“科学与工程结合、基础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特色。始建于1913年的机械工程学院,则是国立交通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重点院系之一。钱学森以第三名的好成绩考入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北京师大附中出身的钱学森,理科功底非常扎实,国立交通大学一年级所学的课程,如微积分、代数等,他早已学过,因此大一时过得很是轻松。
1930年暑假后期,钱学森罹患伤寒病,回杭州家中卧病,后休学一年。在这一年中,他每日读书不辍,广泛涉猎,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学说。钱学森爱好美术,在书店买了一本艺术史书籍,而这本书是以唯物史观的论点写的。他从未想到对艺术也可以进行科学分析,对这一理论发生了莫大的兴趣。接着他又读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唯物论等书,看了西洋哲学史,也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遍览群书,钱学森开始感到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有道理,唯心主义则不能自圆其说。
和北京师大附中不同的是,国立交通大学很注重学生考试,试题难,评分严,平均成绩要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1933年6月,钱学森参加水力学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上一共6道题目,钱学森全部做对了,只是在最后一道题的运算步骤中,将“Ns”写成“N”,漏写了一个下标“s”,扣4分,最终得分为96分。虽一字之差,也不能轻易放过,国立交通大学学风之严谨可见一斑。钱学森一直非常感激国立交通大学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他们倡导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对自己影响深远。他曾说过:“我要感谢(国立交通大学)那时的老师们。他们教学严,要求高,使我确实学到了许多终生受用不浅的知识。”
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期间,因品学兼优,于1934年获得了斐陶斐学会荣誉会员证书。斐陶斐,是希腊字母“Phi、Tau、Phi”的音译,用以代表哲学(philosophia)、工学(techologia)及理学(physiologia)三种学术。斐陶斐学会由美籍专家埃尔斯(ProfessorEhlers)于1921年5月发起创立,是中国大学界最早的荣誉学会,其入选条件非常严格,各校每届毕业生中只有5%能入选荣誉会员。钱学森能够成为其中一员,足以证明其在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1934年6月,钱学森毕业在即。钱学森大三、大四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90分,以各学年总平均成绩89.10的高分毕业,在机械工程学院中位居榜首。时任国立交通大学校长的黎照寰,给钱学森签发奖状:“兹有机械工程学院四年级学生钱学森,于本学年内潜心研攻,学有专长,本校长深为嘉许,特给此状以示奖励”。
1934年夏,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先在清华大学进修一年航空工业课程,清华大学为他配了两位导师,一位是王助,一位是王士倬。王助是我国早年航空工程师,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代飞机,他教导钱学森重视工程技术实践和制造工艺问题。王士倬是清华教授,张捷迁是他当时的助教。钱学森又到杭州笕桥飞机厂实习,到南京、南昌空军飞机修理厂见习。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出发,正式踏上了求学海外的征程,他的目的地是“MIT”——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坐落在美国波士顿,与哈佛大学比邻而居,它的自然及工程科学专业享有极高的声誉。钱学森在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系学习时,发现课程设置和交大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一年后他获得了航空硕士学位。然而,在异国生活的孤独感,不时袭上他的心头。而最令钱学森不能忍受的,是美国人对中国、对中国人的那份歧视。因为学工程一定要到工厂去实践,而当时美国航空工厂不欢迎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
钱学森决心追随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1936年10月,冯·卡门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时,看到了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教授的所有提问,思维敏捷,富于智慧,给冯·卡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冯·卡门教授教导钱学森从工程实践中提取理论研究对象的原则,也教导他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冯·卡门每周主持一次研究讨论会和一次学术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给钱学森提供了锻炼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机会。
1939年6月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其中包括《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四篇论文。他取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后,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助理研究员,一直到1944年。他与导师共同完成的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使他在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他独立完成的《关于薄壳体稳定性的研究》,使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1940年,由于王助的推荐,钱学森成为成都航空研究所的通讯研究员,写了题为《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的专论,刊登在该所报告第二号。
1942年,由于美国战时军事科学研究的需要,放松了对外国人的限制,钱学森开始参加美国军方的机密性工作。美国军方委托加州理工学院举办喷气技术训练班,钱学森是教员之一,与陆海空三军技术人员有了接触,后来美军从事火箭导弹的军官中有不少是他当时的学生。1944年,美国陆军得知德国研制V-2火箭的情报,遂委托冯·卡门教授率领众人,大力研究远程火箭。美军原始型的“下士”式导弹就是他们那时开始设计的。钱学森负责理论组,他把林家翘、钱伟长也请来进行弹道分析、燃烧室热传导、燃烧理论研究等工作。同时,钱学森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讲师,并当了航空喷气公司的技术顾问。冯·卡门对钱学森很是欣赏,1945年初他被空军聘为科学咨询团团长的时候,提名钱学森为团员。这个团为美国空军提供了远景发展意见,钱学森在参加这个团的工作时学到从大处和远处设想科技发展问题的方法。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钱学森随空军科学咨询团去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的航空研究,特别是法西斯德国的火箭技术发展情况。这一时期,加州理工学院提升他为副教授,钱学森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的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冯·卡门这样评价钱学森:“他在许多数学问题上和我一起工作。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能成功地把它与准确洞察自然现象中心物理图象的非凡能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他帮我提炼了我自己的某些思想,使一些很艰深的命题变得豁然开朗。”
1946年暑期,冯·卡门教授因与加州理工学院当局有分歧而辞职,作为冯·卡门的学生,钱学森也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再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副教授,教导空气动力学专业的研究生。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行列。同年夏季,钱学森向麻省理工学院当局请假回国探亲,9月和蒋英结婚。蒋英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夫人蒋左梅的第三女,生于1919年10月,在维也纳和柏林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是一名女高音声乐家。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1948年祖国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学森开始准备归国。为此他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但直到1949年才得以实现。他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直到1949年秋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就任喷气推进技术教授职务时才辞去。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拘捕,遭受无理羁留长达5年之久。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寄给亲戚的家书中,夹带了给陈叔通先生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通先生收到这封信后,很快就把它送到了外交部和中央领导手里。1955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开始,王炳南大使按照周总理的授意,以钱学森这封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同意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的通知,说他可以回国。
在1950年到1955年这一段争取回国的时间里,钱学森因受到特务监视,压力很大,除了教书和做研究以外,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参加得很少,但他从未放弃学术研究。钱学森这个时期的主要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在美国发表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及开创力学工作介质物理性质的理论“物理力学”。当钱学森在回国前夕同蒋英带着幼儿钱永刚、幼女钱永真向老师告别时,冯·卡门充满感情地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钱学森后来回顾在美国的经历时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感到很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接到可以离境的通知后,钱学森立即去订船票。最早起航的是1955年9月17日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然而,售票处告诉他,头等舱、二等舱的船票都已卖完,只有三等舱了。钱学森归心似箭,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四张三等舱船票。钱学森一家1955年10月8日到达香港,同日过国境,回到了祖国。进入国境,钱学森一家见到了中国科学院派来接他们的朱兆祥,并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照。钱学森受到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接见并在广州参观,后经上海、杭州,最终抵达北京。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956年1月5日,力学所正式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所长,直至70年代后期。在钱学森倡议下,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在1957年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一致推举为第一任理事长,以后又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讲授星际航行概论和物理力学。
1957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金一等奖,并被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6月,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钱学森任主任委员。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1961年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大会上,全体代表一致推举钱学森为首任理事长。
在40年代于美国试验导弹的早期日子里,钱学森就意识到导弹与日俱增的重要性,而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为他实现这一预见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哈尔滨参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院长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赶回哈尔滨接见钱学森,他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大将说:“好!就要你这一句话。”这次谈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1956年2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作为一个刚刚回归祖国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怀着对新中国国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给国务院写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当时为保密起见,用“国防航空工业”这个词来代表火箭、导弹和后来所称的航空航天技术)。《意见书》立即引起中央的重视,周恩来总理在1956年3月14日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由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立:(1)设计机构;(2)科学机构;(3)生产机构。1956年4月13日,国务院成立了以聂荣臻元帅为主任的航空工业委员会(当时对外不公开),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
1956年春,钱学森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在会上发言。2月1日晚,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体委员,并特别安排钱学森同自己坐在一起,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它表明了钱学森从1955年10月8日回到祖国后,已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一项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事业。1959年经杜润生、杨刚毅介绍,钱学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6年春,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制订新中国第一个远大的规划——《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由钱学森主持,在王弼、沈元、任新民等的合作下完成了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元帅提出《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并且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立导弹管理局,钱学森任总工程师;建立导弹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很快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成立仪式。这一天也是对新中国156名大学毕业生进行导弹专业教育训练班的开课纪念日。钱学森主讲《导弹概论》。在1942年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技术训练班授课14年之后,钱学森为能在自己的国家培养我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感到无比激动。这批受训的大学生,后来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力量。1957年2月1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从此,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1957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任命钱学森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1958年5月29日,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1960年11月5日,在聂荣臻元帅现场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地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正如聂荣臻元帅在庆祝宴会的祝酒词中所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也标志着《1956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规定的“1963-1967年在本国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设计和制造国防上需要的、达到当时先进性能指标的导弹”这一任务的提前完成。对于何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钱学森说:“按照我的体会,周总理、聂老总就是把他们过去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大规模作战的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
早在1953年,钱学森就研究了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1961年6月,在钱学森、赵九章等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开始举办了持续12次的星际航行座谈会,钱学森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讲演。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组织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预先研究课题。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聂荣臻元帅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1965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报告了邀请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及国家科委、国防工办专业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重量为100公斤左右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中央专门委员会于1965年5月4日、5日召开的第12次会议和8月9日、10日召开的第13次会议,原则批准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以及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钱学森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李福泽、杨国宇、任新民、戚发韧等在酒泉卫星发射场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为173公斤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同年5月1日,钱学森与参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研制的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城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0年6月至1987年7月,钱学森先后担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国防科学技术领导工作,参与组织实施我国导弹航天技术领域重大型号研制和发射试验,并开始从更高层次思考其他领域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超前的思想。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我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我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1972年至1976年,在“四人帮”干扰破坏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提出了建立导弹航天测控网概念;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组织启动了远洋测量船基地建设工程;指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非正常状态。同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远隔重洋的钱学森颁发“杰出校友奖”,但钱学森没有前去领奖。直到2001年,钱学森的旧友、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弗兰克·E·马勃访华,他带来了“杰出校友奖”的证书和奖章,并转交给了钱学森。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在纽约给他授奖,他都没有去。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钱学森先后于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为实现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建立了卓越功勋。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林业乃至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敏锐把握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积极倡导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至1991年,钱学森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主席,1991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其间,他积极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开创、推动面向企业的“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把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积极推动科技兴农活动,倡导发展沙草产业,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帮助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倡议设立“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主持成立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倡导学科交叉融合,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支持编纂出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高度重视科协工作的理论研究,推动理顺科协管理体制,加强科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发挥好科协组织横向联系广泛、组织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和普及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不辍耕耘,科学思想活跃,驰骋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精力。他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以指导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诸如系统工程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研究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1986年至1998年,钱学森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其间曾负责全国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钱学森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一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也集中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品德”。 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是全国人民支持、千万人辛勤劳动和党、国家领导的结果,我个人不过适逢其会,做了一点点事;自己想来,也很内疚,因为做得太少了。”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钱学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曾经说过:“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正是他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钱学森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他为中国科技事业、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卓越功勋,他的非凡成就、高尚品格和科学精神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脑海里,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蒋英,1919年10月1日生于北京,浙江海宁人,钱学森夫人。
父亲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
母亲蒋左梅(1890~1978),日籍,原名佐藤屋登,毕业于东京产科学校。
1923年随全家迁往上海。1926~1934年在上海中西女塾(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学习。1935~1936年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一中学)学习。
1936年随其父赴欧洲考察,即留德学习音乐。1937年,先在德国柏林冯·斯东凡尔德学校学习;后于当年至1942年在德国柏林音乐大学主修声乐,师从声乐系系主任海尔曼·怀森堡。
1943~1944年,在瑞士路山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先师从匈牙利歌唱家依罗娜·杜丽戈,学习德国艺术歌曲和清唱剧;后师从慕尼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瓦格纳歌剧专家艾米·克鲁格,学习歌剧。毕业后任助教。
1947年回国。同年5月31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归国后首场个人演唱会,轰动上海音乐界;后又赴杭州演出,亦取得成功。
1947年9月17日,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举行婚礼,后随钱学森赴美国。
1955年10月,蒋英与钱学森及儿子钱永刚、女儿钱永真一起回国;
1956年2月至1959年8月,在北京中央实验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
1959年9月,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今声乐歌剧系)任教,直至1989年退休。其间曾于1978年任歌剧系副主任。为国家培养声乐和歌剧艺术人才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硕果累累。
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英精通英语、德语,并旁及法文、意大利文、俄文,擅长钢琴和古典吉他。她在欧洲学习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美声唱法,阅读了大量欧洲古典文学名著,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近现代歌剧作品亦有深刻的学术见解,被我国声乐界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
由于蒋英拥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欧洲文学功底、因材施教和富于哲理的辩证教学方法、再加上周密的教学计划,使她独树一帜培养出许多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享誉国内外的声乐人才,如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吴晓路、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等。
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期间,蒋英开设了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发展史”学术讲座;撰写了《欧洲声乐技术和它的发展》、《德国艺术歌曲》等学术论文;翻译了著名声乐家松德伯格的《歌唱音响学》等著作;编译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德沃夏克以及法国艺术歌曲等教材;选编和译配了三册《世界著名女高音咏叹调》等歌剧教材,为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9年7月9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及由蒋英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
2009年9月4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桃李满天下•音礼答恩师——蒋英教授九十寿辰学生音乐会”。
蒋英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12年2月5日,蒋英逝世,享年93岁。
思维科学
在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钱学森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钱学森把思维科学划分为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思维科学的技术科学及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研究人有意识的思维规律的学问,称为思维学。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与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认识论则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在同一层次,不是并列关系。因此,全部科学、理论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具备的高度概括性。同时,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要不断以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来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具概括性与开放性的观点,扩展与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使之更具有无限生命力。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如此理解,以及对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研究,钱学森自1978年以来,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逐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构想;他将整个体系从纵向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最下面的层次是现代科学技术十一大部门,其间通过十一架“桥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联在一起。从横向来看,这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理论、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等。其中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又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接地联系改造世界的原则,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目前看来只有一个基础理论层次)。与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相对应,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美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地理哲学、建筑哲学等。这十一架“桥梁”分别概括了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中带有普遍性、原则性、规律性的东西,即各门科学技术的哲学;因此,也可以把它们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基石。
在弘文学院习完日语之后,钱钧夫于1904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就读,主修历史、地理和教育学,于1908年春毕业,后在日本考察教育半年。辛亥革命前夕,钱钧夫、鲁迅、许寿裳等人陆续从日本回国。经许寿裳推荐,钱钧夫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史地科,担当主任教员,不久又兼任浙江高等法政学校心理、伦理教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诞生并建立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应当时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许寿裳赴南京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此时的钱钧夫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后于1913年重回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现杭州第四中学)。由于许寿裳的举荐,1914年初钱钧夫携全家前往北京,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视学,后历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1917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等科员(1928年)、浙江省教育厅督学(1929年)、浙江省教育厅秘书(1931年)。1934年,52岁的钱钧夫因病退休,后从杭州移居上海。
1956年,钱钧夫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69年去世。钱钧夫著有《逻辑学》、《地理通论》、《外国地志》、《西洋历史》、《名学》。
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熏陶的钱钧夫,对钱学森的培养自有一套成熟的想法和先进的理念。他没有选择私塾,而是让钱学森接受最好的近代教育,从蒙养院(相当于今天的幼儿园)到小学,在行之有序的学礼仪、识字、算加减、搭积木、练歌舞、做游戏中,钱学森得到了最优秀的启蒙教育。
钱钧夫对钱学森的管教可谓严格而得法,从小就培养钱学森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钱学森每天按时行事,出门衣着整洁,鞋帽衣袜、文具书本都放得井井有条。这对他后来在科学事业上形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少年时代的钱学森也会贪玩,但钱钧夫懂得借力使力,看钱学森喜欢什么,就让他去拜老师学什么,从游玩中得到知识,重在激发他的兴趣和培养综合素质。绘画、音乐、采矿……幼年时,钱学森学到了不少好东西。
钱钧夫兴趣广泛,这给了钱学森颇多影响,他在晚年回忆起父亲时这么描述:“我父亲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钱钧夫不仅为钱学森营造了一个相对宁静的家庭氛围,而且寓教于乐地启发他树立远大的抱负。钱学森后来不无深情地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1887~1935),大家闺秀,温良谦恭,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当丈夫忙于公职的时候,她以更多的时间教育幼小的钱学森。章兰娟颇有几分数学天赋,心算很快,在钱学森小时候,她常跟钱学森做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钱学森诗词书画的起步也源自他的母亲。
现在坐落于杭州的钱学森故居方谷园2号,原本是钱学森外祖父、外祖母的物业,后来作为章兰娟的陪嫁“带”到钱家。章家当时富甲一方,不光方谷园2号是章兰娟的嫁妆,钱学森父亲后来在上海愚园路1032弄111号、北京宣武门的住宅,也都是章家的产业。章兰娟的父亲章乐山曾经担任两广盐运使,后来回到杭州经商,经营丝业、酱园等业,钱财广进。章家有一子三女。长子章镜秋,长女章兰娟,章兰娟之下还有两个妹妹。
钱学森在回忆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淳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章兰娟因病逝世。
蒋百里(1882~1938),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宁人,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5年,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成绩第一名,后又赴德国见习一年。辛亥革命之后,30岁的蒋百里于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领少将衔。
当时,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官学校三足鼎立,是中国三所军官名校。蒋百里一心要将保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办成第一流的学校,无奈经费严重不足,一再向北洋当局申请均无着落。蒋百里向袁世凯辞职又不准,为人刚烈的他毅然于1913年6月18日清早,在全校两千多名师生面前拔枪自杀。全校师生大惊,紧急送医救治。袁世凯闻讯急请日本公使馆派出医官和护士长左藤屋子幸赶往保定诊治。万幸子弹没有伤及要害,蒋百里接受治疗后得以脱险。发现蒋百里枕头下有许多安眠药片之后,护士长左藤屋子幸力劝蒋百里不可轻生,百般劝慰。两人因此产生爱慕之情。
1914年蒋百里与左藤屋子幸小姐结婚,左藤屋子幸改名“蒋左梅”,两人育有五个女儿,三女儿蒋英后来成为了钱学森的夫人。
蒋百里先后担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吴佩孚部总参谋长。
蒋百里不仅是武将,而且颇具文采。1918年底至1919年,蒋百里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回国之后写出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并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下笔不能自休,经写了五万多字,太长,于是只好改作短序。后梁启超将那篇长序加以补充,写成《清代学术概论》,请蒋百里作序。这在当时传为一段文坛佳话。
1923年,蒋百里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
1935年,蒋百里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翌年奉蒋介石之命赴欧洲及美国考察。
1937年,蒋百里在庐山为国民党高级军官讲学,后将讲稿写成《国防论》出版,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该书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1938年8月,蒋百里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同年11月4日,病逝于广西宜山,终年56岁,国民党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上将。
钱永刚(1948~),钱学森之子,1948年10月13日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钱永刚于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技师,技术助理员。1982年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期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留学,于1988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自2004年起,钱永刚相继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当选为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顾问、高级顾问,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顾问、高级顾问,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
2012年,钱永刚被正式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永真(1950~),钱学森之女,1950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加州,1955年随父母回国,后从事医学工作。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崇高风范和辉煌业绩,最为出色地体现了我校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髓。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6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史校史研究室联合举办“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展览共分四个部分,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献资料展现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博大情怀与非凡人生。
第一部分——求学交大,展示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丰富多彩的学习与生活经历。
第二部分——情系母校。钱学森离开交大后一直关心母校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一位杰出校友对母校的炽热情怀。
第三部分——良师益友。钱学森是诸多交大同学、校友的良师益友,通过展示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映射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科学远见、学术思想与创新精神。
第四部分——永恒敬仰,展示全体交大人对钱学森学长的怀念和敬仰,对钱学森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展览于2012年4月8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开始展出。
| ![]() |
![]() | ![]() |
![]() | ![]() |
![]() | ![]() |
201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来,中国航天人先后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念。
本次展览将通过“曙光初现——中国载人航天的早期探索”、“扬帆起航——飞天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遨游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踏上飞天之路”三个部分,带领观众回眸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走过的辉煌征程,共同领略那一个个精彩的历史瞬间。
展览力图全景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历代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倾注的满腔心血、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他们的崇高精神风采。
展览于2012年10月27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开始展出。
![]() | ![]() |
![]() | ![]() |
![]() | ![]() |
![]() | ![]() |
![]() | ![]() |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他的夫人蒋英教授则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蒋英与钱学森,相濡以沫,携手并肩,共同演绎了一曲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本次展览旨在带领广大观众一起走进蒋英与钱学森共同的情感世界,追寻他们卓尔不群的辉煌人生。
展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驰骋乐坛,艺苑芬芳”,主要讲述蒋英教授的成长历程及其艺术生涯。蒋英教授身出名门,是我国近代军事理论家蒋方震的女儿,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就读名校,先后求学于上海中西女塾、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德国柏林音乐大学、瑞士路山音乐学院,踏进了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殿堂;她终成名师,回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声乐人才,桃李满天下,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德艺双馨,誉满歌坛。
第二部分:“琴瑟和鸣,比翼齐飞”。蒋英与钱学森,父辈是世交,他们从小青梅竹马,成就了一段旷世姻缘。旅美期间,在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日子里,他们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度过了一段备受煎熬的时光。正是蒋英的理解、支持和付出,使得钱学森心灵得到极大安慰,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蒋英与钱学森,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他们工作中互相支持、互相启迪,生活中同舟共济、相敬如宾,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的生命乐章。
展览于2013年5月18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开始展出,并先后在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出站走道(2013年9月)、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2015年1月至3月)展出。
| ![]() |
![]() | ![]() |
| ![]() |
| ![]() |
钱学森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时代的钱学森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书籍,为其日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旅居美国和回国后的科学生涯中,钱学森几十年如一日,一方面孜孜不倦地从人类的知识海洋中汲取新知;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著书立说,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不断增添新的宝藏。
展览分两部分。一、与书结伴,畅游学海。钱学森一生与书结伴,博览群书。在青少年时代,钱学森阅读兴趣广泛,图书馆几乎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钱学森广泛涉猎各类专业文献,严谨治学,勇于创新,成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到了晚年,他以书信为媒,与书报为伴,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保持着一位杰出科学家“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进取精神和宝贵品质。
二、著书立说,硕果累累。钱学森几十年如一日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潜心研究,不断创新,从工程、技术、科学到哲学的多个层次上,在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中,都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独恃贡献。他善于总结,勤于笔耕 ,堪称硕果累累,著作等身。
展览于2014年6月14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始展出。
| ![]() |
![]() | ![]() |
![]() | ![]() |
![]() | ![]() |
2013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政司、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十所高校共同承办,展期时间从2013年4月16日持续至11月5日。
本次展览分为“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展览根据高校师生特点,特别增加了钱学森关于学术民主、大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相关展览内容。共展出包括钱学森本科毕业证书、所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馆藏在内的共100余件实物、图片及文献展品,并在展览期间创新启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实现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实时互动。同时更配合展览主题在各高校推出上海航天“921”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仰望星空》、《钱学森》主题观影会等相关活动。据统计,共有在校师生近28万人次参观了本次高校巡回展,近3100名师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展览互动,25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1500余名师生参与了观影会。展览受到巡展所在高校师生的踊跃参观与一致好评,参观留言统计多达3500份。相关新闻被《解放日报》、《青年报》、《新闻晨报》、新华网及各高校新闻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转载,深受媒体关注。
| 东华 | |
| ![]() |
![]() | ![]() |
| 二军大 | |
| ![]() |
| 华师大 | |
| ![]() |
![]() | ![]() |
| 上大 | |
| ![]() |
![]() | ![]() |
| 上师大 | |
| ![]() |
| 上外 | |
| ![]() |
![]() | ![]() |
2014 年“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十所高校共同承办,展期从2014年9月25日持续至12月15日。
此次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共展出100余件珍贵实物、图片及文献资料,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等珍贵馆藏。展览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钱学森同志光辉的一生,更着重突出了他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展览不仅贴近校园、贴近师生,更具象化地诠释了钱学森身上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据统计,共有在校师生近20万人次参观了本次高校巡回展,5000余名师生参与了观影会和报告会,万余名师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展览互动。展览及相关活动受到巡展所在高校师生的踊跃参与和一致好评,参观留言多达4000余份。
| 财大 | |
| ![]() |
| 二工大 | |
| ![]() |
![]() | ![]() |
| 复旦大学 | |
| ![]() |
![]() | ![]() |
| 海洋大学 | |
| ![]() |
![]() | ![]() |
| 健桥 | |
| ![]() |
![]() | ![]() |
| 金融大学 | |
| ![]() |
![]() | ![]() |
| 同济大学 | |
| ![]() |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 100 周年
中央军委委员 总装备部部长 常万全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钱学森一生不仅取得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科学精神。钱学森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感受最深的是“爱国、创新、求实、包容、人本”五个方面。
一、创惊世伟业、建不朽功勋,一生奋斗为爱国
爱国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基石。正是矢志报国、振兴中华的博大情怀为钱学森投身事业、勇攀高峰提供了不竭动力,造就了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成就了科学大家的不朽功勋。
一是负笈海外,志在报国。钱学森出生在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目睹民族苦难,亲历风雨岁月,痛心黑暗时局,少年时就树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在赴美求学之前就下定了学成必归的决心。他在美20 年,从未买过一美元的养老保险,淡然拒持航空公司股票。他多次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当新中国成立喜讯传来,他欢欣鼓舞、无比振奋,立即抓紧做好一切回国准备。面对麦卡锡时代美国当局的政治迫害和封锁羁绊,他大义凛然、毫无畏惧,进行了长达5 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钱学森不为金钱名利所惑,不为威逼恐吓所屈,不为艰难险阻所移,这种赤诚报国之心坚不可摧、牢不可破,日月可鉴、感人至深。
二是献身国防,志在强国。钱学森归国之时,正是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强大的国防是毛主席、党中央提出的两件大事。钱学森深受党和国家信任,受命研究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科学设计了我国导弹航天科研生产的总体布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的艰难处境,他团结和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突破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我国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并强调:“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三是壮心不已,志在富国。钱学森始终关注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晚年辞去一线领导职务之后,他潜心研究、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深入探寻解决我国发展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方法途径,更加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他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呼吁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倡导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帮助农民科技致富。他系统研究城市学、建筑学、园林学等,倡导建设“山水城市”,为我国城市建设摸索了新的发展模式。他十分关注我国风能开发和利用事业,推动风力发电产业化,促进了我国新能源利用事业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与探索,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人民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了科技领域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高标准履行好职能使命,继续谱写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
二、立科技前沿、谋战略全局,敢为人先勇创新
创新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灵魂。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前沿把握未来趋势,始终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进行顶层谋划,始终站在人类知识探索的尖端领域创建深邃理论,在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实践中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
一是登高望远,敏锐把握新趋势。钱学森高度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向,总是能够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科学预判发展前景,深刻洞察趋势影响。上世纪40 年代,他就极富远见地提出用火箭助推飞机实现洲际飞行。50 年代,他就敏锐预见到喷气和导弹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60年代,他就提出未来战争必然会发展成为陆、海、空、天战。80 年代,他就预见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90 年代,他又提出了现代战争是“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的重要论断。他的一些观点曾被认为是科学幻想、遥不可及,但历史发展验证着他的远见卓识。他以非凡的眼光高瞻远瞩、洞察大势,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远谋划和超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胸怀全局,精心思谋新战略。钱学森视野广阔、思维超前,善于根据中央的部署要求,从长远和全局思谋我国科技特别是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他担任我国首个长远科学规划制定工作的综合组组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全面勾画国家科技蓝图、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做出重要贡献;他组织制定了地地导弹“八年四弹规划”、卫星发展“三部曲”、科研生产“三步棋”等发展路线图,科学引导我国导弹航天事业连上台阶;他积极参与规划我国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与布局,倡导筹建了中科院力学所、国防部五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科研机构和自动化学会、系统工程学会等学术组织。钱学森这些前瞻性、创造性、开拓性的谋划,展现出远大深邃的战略智慧,引领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一个时代的发展。
三是洞察规律,勇于创建新理论。钱学森科学思想活跃,理论思维精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等多个最前沿的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完成了多部科学巨著,特别是开创了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两门新兴学科,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他创见丰富,积极倡导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创新,主张从整体上研究解决系统性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组织管理问题,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研究发展与推广应用,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最重要的战斗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依靠科技创新抢占未来安全与发展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武器装备建设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
三、循科学规律、守人生根本,求真务实干事业
求实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本质。钱学森在科学探索中,始终以务实精神遵循客观规律,以严谨态度精益求精,将自己全部生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达到了无我的价值状态和本真的人生境界。
一是立足国情,突出特色。钱学森一贯坚持看事情、想问题、抓工作都要立足中国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特别是在发展战略和高技术规划方面,强调不能一味跟踪外国技术,而是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有所选择、突出重点,自力更生、务求突破。在国防尖端科技组织管理和工程实施方面,更是强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国一盘棋,举国大协作,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导弹航天发展路子。他模范实践“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带动形成了严、慎、细、实的过硬作风,成为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正是秉持立足国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钱学森的科学实践之路成就斐然、贡献卓著,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科技事业在遵循规律中稳步推进,在突出特色中不断跨越。
二是学用哲学,科学指导。钱学森始终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理论源泉。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理解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年迈卧床的钱老仍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党的十七大文件。他认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长远的指导作用。他还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了许多关于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建议。钱学森把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取得震惊世界的科学成就的同时,达到了超乎常人的人生境界。
三是事业至上,淡泊名利。钱学森把科学看得最重、把名利看得最轻,从不计较名利得失、惟一考虑国家事业。他一生有三个“不在意”:一是对“官”不在意,主动请辞多个领导职务。二是对“钱”不在意,把著作稿费和科研成果奖金,基本上都捐给国家或交了党费。三是对“名”不在意,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为人民服务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只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在地位待遇、荣誉声望上的淡定和低调,正是催生他在科学研究中不竭进取的精神动力。
淡泊才能明志,宁静才能致远。钱学森求真务实干事业的一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做人、做事、做学问树立了楷模。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求实精神,坚决抵制和克服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切实纯正学术风气、净化科研环境。
四、集众人之智、采百家之长,海纳百川善包容
包容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精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科学研究上,钱学森一贯鼓励百家争鸣,倡导兼收并蓄,善于广集群智,展现了一代科学巨擘的大胸襟、大格局、大智慧。
一是弘扬学术民主。钱学森坚决反对学术专权,热情鼓励后学挑战权威,积极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他倡议和指导的“物理力学讨论班”、“系统学讨论班”等学术研讨活动,以自由交流、大胆质疑、激烈争论而闻名,堪称学术民主的典范。在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上,他坚持发扬学术民主,注重集思广益,总是诚恳地说,提出的建议如果办成了,功劳是大家的;失败了,责任由我承担。钱学森积极倡导、模范践行学术民主,对我国国防科技战线形成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学术氛围,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致力融会贯通。钱学森勤于学习,精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他研究领域跨度很大,突破了学科专业的局限,驰骋在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其涉猎之广泛、知识之渊博、视野之开阔、思想之丰富,无不令人赞叹。为顺应现代科技各门类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趋势,钱学森力图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把古今中外人类的知识、思维、经验以及各种情报、资料、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以“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大成智慧”的思想,开辟了人类思维的新境界,留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思索。
三是始终虚怀若谷。钱学森胸襟广、度量大,能容人、容事、容歧见。他年轻时不迷信权威,敢于和导师争论;成名后不自居权威,坚持谁说的对就听谁的。有下属在他的经典名著《工程控制论》中,发现一个算法可以简化,他虚心听取,诚恳接受。有年轻人写信指出他论文中的错误,他闻过则喜,深表感谢。他一生硕果累累、誉满天下,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严谨谦虚,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把一切成就都归于党、归于集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网络交织的当今时代,保守封闭者,只能坐井观天、孤芳自赏;开放包容者,才能博采众长、成就大事。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的包容精神,以更高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开放的心态,批判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不竭智慧和无穷力量。
五、传毕生所学、育栋梁之才,科技事业人为本
人本是钱学森科学精神的特征。钱学森深知,没有大批优秀人才,就没有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认真贯彻中央决策指示,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责任,以先进的人才理念、前瞻的教育思想、无私的人梯精神,热心培养青年,大力提携后来,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倾心培养人才。他深刻洞察世界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变革趋势,紧紧着眼国家长远发展,提出一系列关于人才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他反对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应试教育,主张通过跨学科综合交叉教育,培养科技与哲学统一、工程与理论并重、文科与理科同修、科学与艺术融合、品德与智慧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他情系教育事业,关心高校发展,热心关注和指导了多所大学的建设。他格外关注军队人才建设,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呼吁培养大学生军官、硕士师长、博士军长。直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忧国忧才,苦苦思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大师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二是倾力打造帅才。科技帅才是国家科技人才方阵的领军人物,是科研战线的“指挥员”和“先锋官”。钱学森对这类特殊高端人才培养极其重视,多次强调要培养“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式的科技帅才。他慧眼识才,在一次导弹试验中发现了坚持独立思考、善于逆向思维的王永志。他大胆用才,推荐38 岁的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真心爱才,亲自为宋健指引研究方向,悉心传授经典著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名出类拔萃的科技领导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大批当年曾受过钱学森培养、扶植的年轻人,后来都成长为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在不同领域各展其才,各建奇功。
三是倾情科普教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国家科技进步,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钱学森不仅重视培养科技帅才,还致力于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他认为科学研究决不是个别“精英”的专属活动,经常会工工整整地亲笔给工人、农民、学生和普通科技人员回信,探讨学术问题,阐释困惑疑问。他非常重视和支持科普事业,多次为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做学术报告,在百忙之中还抽出时间编著科普书籍、撰写科普文章、指导科教影片拍摄。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人民给了我们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再把科学知识还给人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
成事在人,败事在人。人才是关系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资源。我们一定要大力学习弘扬钱学森人才为本的科学精神,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抓工作、搞建设、谋发展的基础工程和首要任务,更新人才理念,改进培养模式,完善制度机制,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生动局面。
大师远去、精神长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围绕主题主线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学习、传承、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解放军报》2011年12月10日第003 版)
中国科协主席 韩启德
钱学森同志于1986 年至1991 年期间担任中国科协主席,1991年5月起担任名誉主席,为科协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衷心爱戴。中国科协召开钱学森同志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和追思钱学森同志的丰功伟绩,总结和梳理他的科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于进一步调动激发广大科协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钱学森同志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给科协系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身体力行倡导学术民主,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交流的作用。钱学森同志认为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交流经验的重要载体,可以把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1977 年中国科协刚刚恢复工作,钱学森就强调学会在科技人员横向联系学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学术讨论总要搞个学术组织。一是成立研究所和在大学里设置专业,二是成立学术组织。我们要严肃认真地搞学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有江湖习气。搞学术,态度就是要认真、严肃。当然,认真并不等于不活泼。我们要诚恳地交流,有活泼的气氛,有话就说。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学术组织就可以搞好。”20 世纪80 年代,在他的倡导推动下,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钱学森同志始终坚持民主办会,践行学术民主的理念。1984年他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支持学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民主办会,保证科技工作者当家作主。这就是说,必须克服和防止政群不分、以政代群的现象,切实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增强学会的活力。”他多次讲过:“在新的科学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决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是积极推动树立“大科普观”,丰富发展了科普工作的文化内涵。钱学森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科普工作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他多次提出,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应该结合起来,使科普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的思想。温家宝总理2005 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同志再次提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他坚持“科普学”是“文化学”中的实用学科,支持并亲自参与科学普及的实践工作和理论探索。钱学森同志提出科普工作的三个层次,把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列入到科普工作的内容中。他敏锐地指出,科普对象应分成三类:一是为农村及小集镇的“大农业”和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大面积科普;二是为提高广大干部科学素质服务的科普;三是为科技专家们了解非本专业领域的新发展、为开阔思路服务的科普。这种划分,对现阶段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三是注重人才培养,竭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钱学森同志甘为人梯,竭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他几十年来坚持给来信求教的青年书写回信,帮助青年提炼思想、找准方向。他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才培养经验,设计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受教育者与年龄关系的新方案,探索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理论和新方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 年看望他时说:“您一直热心培养和提携年轻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带出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其中有的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才。”2009 年,在病榻上的钱学森还对温家宝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学森同志鼓励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推动建立国家创新人才奖励体系。1987 年9 月,中国科协三届六次常委会在审议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时,他说:“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家伙,已经不需要这类奖励了,真正需要鼓励的是青年人⋯⋯科协应该面向青年科技人员设立奖项,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这得到了朱光亚、王大珩等赞同,并改设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1994 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至今已评选了12 届,获奖者多已成长为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和科研骨干。
四是重视“专家群体”的整体优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钱学森同志强调集成专家群体的智慧,推动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他大力提倡用系统科学的观点考虑科协工作,力图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零金碎玉”打造成一个“纯金美玉”。他在1986 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上讲到:“我之所思,除了希望科技人员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之外,主要是一件事,即把系统工程的科学引进到政协工作中来,以便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的优势。”1989 年3 月17 日他在谈关于多学科、综合性学术交流和决策论证的重点课题问题时说:“决策咨询,一定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有定性、定量的分析。不那么搞,就很难说你的建议到底是怎么来的。”钱学森同志要求提炼决策咨询建议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他指出,作好决策咨询,一要选题准,必须围绕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确定,可以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科技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是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科技方面的问题;二要有时效性;三要利用好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他明确提出:“学术活动的成果,对科技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应有专门的反映。不是送一个大本子,而是要加工,把那些有分量的建议整理送中央,发挥助手的作用。”钱学森同志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前瞻性地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沙草产业。他认为,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他积极倡导建设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和草产业,为西部地区破解“三农”“三牧”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五是开创科协工作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体制机制。钱学森同志坚持中国科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要按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来办事。他认为,中国科协之所以是人民团体,首先是因为它是群众团体,但不是一般的群众团体,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它代表的是全体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中国科协的性质,增强责任感,使科协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能够更好地代表中国科技工作者,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社会协商对话,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利益。在他积极支持和推动下,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钱学森同志大胆构想建立“大科协、小机构、多中心”式中国特色的科协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曾描绘对中国科协的构想,一是“大科协”,包括理工农医等所有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应用;二是“小机构”,指机关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三是“多中心”,就是要多办一些服务性实体。大科协、小机构,办事就得靠实体,把日常工作交给实体去承办。钱学森同志还把“中国科协学”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他认为科协工作的理论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社会科学部门里的实用学科。他提出中国特色的科技群众团体理论,是中国科协史上的一大创举,大大提升了科协理论的研究水平。
我们在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的同时,更要把学习纪念的成果转化为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内生为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褒奖,努力争当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积极倡导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风气,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发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勇作科学精神的守望者,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力弘扬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永远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努力争当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的传承者、维护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同志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文为在韩启德2011年12月1日在中国科协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001 版)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年12月11日,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缅怀和回顾钱老对世界科学、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以及中国科学院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弘扬他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科学风范,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提携后辈的高尚品质,对于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钱老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在长达7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钱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杰出成就。在美国工作的20年,钱老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以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成就卓著,成为世界知名的应用力学家、喷气推进和火箭理论开创者之一,并创立了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1955年回国后的20多年,钱老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他以自己的超凡智慧,为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思想。1981年以后,钱老建立了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并开创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这一新的科学领域。晚年,他运用系统科学思想构建了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在很多学科和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创见。
钱老在力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钱老瞄准当时航空界面临的重大前沿难题,在空气动力学、固体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中,全方位地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实现高速飞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钱老是现代喷气推进和火箭理论开创者之一。上世纪30年代后期,钱老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是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创始人之一。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老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火箭旅客飞机概念、核火箭、行星际飞行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钱老倡导技术科学思想。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钱老指出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认为技术科学对发展高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工程技术、开辟新的技术科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普遍采用的“分析—实验—数值实验或分析”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钱老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见到了。
钱老开创了物理力学新学科。1953年,钱老发表题为《Physicalmechanics, a new field in engineering science》的论文,正式提出把物理力学作为工程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力学的一个分支,主张根据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属性。半个世纪以来,其核心思想和研究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材料科学和力学学科的世界潮流。
钱老开创了我国系统科学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钱老开创了工程控制论。归国后,在领导我国航天事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的系统工程理论,并推广到许多领域。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科学生涯。
钱老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在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奠基创业之初,就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描绘出其发展蓝图。他促成了国家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主持制定导弹和航天发展规划,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综合组组长,擘画新中国科技发展蓝图。钱老还是我国国防科技的主要领导者,在“两弹一星”的决策和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钱老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技术领导职务,开创了中国导弹事业,引领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自行研制之路。他呕心沥血成就两弹结合试验,确立了我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地位。谋划卫星发展“三部曲”,协调解决首颗卫星运载火箭问题。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保障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钱老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悉心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钱老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55年10月钱老回国,党中央在征求他的意见之后,安排他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钱老到院不久,周恩来总理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党中央提出“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战斗号召。钱老的归来适逢其时,正值我国科技事业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事业大发展的一个新开端。他被我院聘为力学研究所所长、特级研究员。1957年又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担任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常务委员。郭沫若、张劲夫等院领导还经常就全院发展的大计征询他的意见。从此,钱老对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对中国科学院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1956年初,钱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的制订。他以战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力主将自动化、半导体、无线电、计算技术和导弹(当时还叫“飞弹”)与火箭等列入全院重点发展的学科和项目。在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综合组组长后,他力排众议,将这些项目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的“四大紧急措施”(导弹和火箭与原子弹当时都被列为保密的“紧急措施”)。在中央的支持下,这四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筹建了相应的专门研究机构,为我国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大家都知道,钱老回国后就创建了力学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他以“技术科学”思想为办所方针,领导力学研究所以应用力学为主,立足国际力学研究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在领导力学研究所的实践中,他充分发挥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对力学学科的发展、为“两弹一星”的研制都作出了卓越贡献。钱老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后,安排力学研究所紧密配合国家发展航天科技的目标,对力学研究所的定位和分工都作了合理安排。1958年,他主持制订了中国科学院火箭探空计划。1961年,他亲自主持力学研究所和国防部五院协商确定了五项协作任务,为我国中远程导弹的研制起到了先导作用。1958年人造地球卫星项目(“581”项目)提出后,钱老是项目组的组长。1964年底,他积极支持卫星项目重新上马,上马后又担任了该项目的主要业务领导工作。1968年,他提出了卫星发展的“三部曲”,描绘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后来都一一实现了。
回国前夕,钱老完成了专著《工程控制论》。归国后,在领导我国航天事业的过程中,他进一步提出了系统工程理论。1956年,钱老在力学研究所筹建了运筹学研究室,1960年该室并入数学研究所。1962年,钱老提议在数学研究所成立一个研究室专门从事控制理论研究。1979年,在这两个研究室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所。次年,在钱老的倡议和关怀下,又成立了挂靠在系统科学研究所的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钱老的学术指导和他的前瞻性研究对系统科学研究所的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钱老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对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早在1956年,在他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办了工程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1958年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钱老是最早倡导者之一。他亲自创办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与化学物理系,并长期担任力学系主任。他本着“理工结合、加强基础”的思想,对系、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等,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还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本科生授课。他在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招收和指导过研究生。在他的指导和教育下,一批尖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满足了国家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钱老对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1957年担任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常务委员后,他全面思考三大学科的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发展计算数学、运筹学、稀土金属等新兴学科和领域。在“大跃进”之后的调整、整顿时期,他对中国科学院的体制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早在1963年,他就建议中国科学院设置规划局,从事政策调研、长远规划和联系学部等方面的工作。1984年至1992年,钱老担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五位执行主席之一,仍然一如既往地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
在我院的科学家当中,有许多人是钱老的学生、后辈和同事。长期以来,钱老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中有的人得到过钱老的指导,有的人得到过钱老的提携,有的人得到过钱老的帮助。在钱老的晚年,他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科学探索时,与全院更多的科学家建立了学术联系,他和很多人通信,留下了大量的信件,指导和鼓励他们探索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钱老的指导、鼓励和鞭策,是很多人科研生涯中最珍贵的经历。
钱老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但他的科学业绩和科学精神与我们同在。可以告慰钱老的是,他在中国科学院创建的研究机构和倡导建立的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仍在不断成长壮大;他严谨治学、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平易近人、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将长留在中国科学院人的心中。
三、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在钱老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钱老满怀报国热忱,用毕生的努力建设自己的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钱老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1948年,他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之中。离美之际,钱老对美国记者说:“我很高兴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我不打算再回美国,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自己钟爱的理论研究,根据国家的需要,承担起我国国防事业的科技领导工作,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思考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用他的一生实现报效祖国的诺言!钱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积极联系在一起,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钱老说过:“荣誉不应只属于我,一切成就应归于党,归于人民。我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话,铭记这种精神,作为鞭策鼓励我们前行的动力。
今天,中国科学院主办“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一是要缅怀钱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爱国情怀,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重托放在首位,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生价值实现融入服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科技进步之中,切实发扬中国科学院“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科技价值观,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
二是要学习钱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推进“创新2020”的实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要深入思考钱老深邃的科学思想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总揽全局,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勇于提出新的问题、开辟新的领域。坚持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着力营造出学术自由、百家争鸣、风清气正、开放和谐、诚信严谨的环境氛围。
四是要大力弘扬钱老提携后学,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全心全意培养、提携青年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为青年人才创造更好的舞台,加快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青年才俊走上关键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位来宾和朋友,让我们继承和发扬钱老高尚的精神和品格,乘着“创新2020”的东风,开拓创新,踏实工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的繁荣进步和国家的富裕强盛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本文原载于《科学时报》 (2011-12-07 A2版)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
这次座谈会,大家从不同角度追忆和重温了钱老的人生历程,深切缅怀了钱老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高度评价了他为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尤其是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和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高度颂扬了他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钱学森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地把个人学术研究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无愧为“人民科学家”的光荣称号。
他毕生探索、呕心沥血,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为战略科学家,他胸怀全局、深谋远虑,推动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世界级科学大师,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们树立了高尚的道德风范,堪称楷模。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他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和感召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他的思想光辉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座谈会发言摘登》,原载于《科学时报》 2011年11月28日 A3版,记者张巧玲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钱老是位著名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与领军人物。尽管他本人总是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功劳属于集体,但在国际学术界和中国人民的心中都确认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上世纪中叶前,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等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杰出成果,已使他蜚声世界。中国工程科技界都以有钱老这样的世界一流工程大师而十分自豪。
钱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9年8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钱老作为自然科学的“大家”,思想品德高尚,学识博大精深,思维智慧超群。他关注的已不限于工程技术的线性规律分析和自然科学的简单还原论逻辑,他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充满兴趣,并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早在上世纪30年代,钱老由化学家马林纳介绍,参加过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们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和讨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为此,在麦卡锡主义横行美国的50年代,他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无理拘押15天,遭受种种折磨,不但体重陡减30磅,随后还受到联邦调查局特务长达5年的日夜监视和跟踪。但是钱老以坚强的信念和非凡的才华,在人身自由受限制的情况下,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开创性地应用于火箭技术领域,解决了一批喷气技术中的问题,诸如:火箭的喷管传递函数、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以及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他敏锐地感觉到,不仅在火箭技术领域,而且在整个工程技术的范围内,都存在着被控制或被操纵的系统,因此很有必要用一种统观全局的方法,来充分了解和发挥控制技术的潜在力量,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有关问题。于是,1953年钱老首先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了“工程控制论”这门新课,并于1954年出版了英文本的《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Cybernet-ics)。该书的出版不仅奠定了工程控制论这门学科的基础,而且立即被世界科技界所关注,引起广泛的兴趣,很快被译成德、俄、中等多种文字。
上世纪70年代初,钱老调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担任副主任。他首先强调要抓总体,抓大总体,然后按系统分层次,把各个环节严密的组织起来。他大力倡导开展《运筹学》在国防工业管理中的应用,并具体指出下列四方面的应用内容:一是计划的平衡技术,包括投入产出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二是计划的协调技术,包括统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三是生产统计数据,包括统计工作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四是质量及可靠性控制技术。
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正是“四人帮”的空洞政治口号“满天飞”、骇人听闻的迫害知识分子的暴行肆虐神州大地的时候,钱老坚持抓国防科技工作并凛然提出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及先进的科学手段来进行管理。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可靠性技术,对当时绝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还十分陌生,他能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声音,真正体现了一位科技领军人物的睿智与远见卓识。
这时的钱老已不仅是工程大师了,他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方法与工具。他说,计划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计算,使用电子计算机,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这包括引用博弈论。在这个方法中,我们的对方是:自然条件的变化,技术上的未知因素,阶级敌人的可能干扰,我们自己可能犯的错误,这些都是随机性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机械唯物论者,“局面”(即博弈的矩阵)是可以因我们的主观努力,即巧妙安排而改变的。因此在我们国家里,这门学问还应该有更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即如何利用客观规律来改变“局面”,使之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有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他的科学思想更加活跃,驰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各个领域,同时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点上,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诸如: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钱老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的实践凝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还致力于将此概念与方法推广应用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并从社会形态和开发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即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分解为三个子系统,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意识系统。相应于这三种社会系统,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从时间的角度和改革开放25年的经验来看,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是社会系统工程的最好佐证。
钱老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他赋予这一方法论更广泛的含义:处理复杂行为系统的定量方法学,是半经验半理论的,提出经验性假设(猜想和判断),是建立复杂行为系统数学模型的出发点。他特别指出,当人们寻求用定量方法处理复杂行为系统时,容易注重数学模型的逻辑处理,这样的数学模型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其实不免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与其如此,倒不如从建模一开始就老老实实承认理论的不足,而求援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
这一个对复杂性系统建模的“点”“拨”,真是发人深省,对我来说更是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回想起我于1991年起主持上海市综合经济(计委、财政、物资、物价等)工作,上任后不久,就力图将过去的“行政长官意志”转变为科学管理,建立上海这个全国经济总量最大城市的“投入产出模型”、“物资供求与价格模型”以及“生产要素(资本、土地、人力等)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等。由于理工科的背景和对数学逻辑的“迷信”,过分追求数学模型的逻辑处理,而忽视了社会系统中的其他不稳定因素,虽然从解放以来的六个五年计划的实际数据整理中,得到一套数学模型,但相关性甚低(≤0.70),与经验性的“毛估估”(上海土话,意即粗略估计)差之不多。以后拜访了不少老的领导,了解了过去30年经济计划执行中出现过的非经济因素(如各次政治运动、主要行政领导的干预、以及意识形态波动等),加以综合判断,剔除某些项目及年、月后,模型的相关性就提升到0.9以上,即钱老所说“求援于经验判断,让定性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最后定量”就符合复杂系统的实际了。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市的人口预测、中小学生规模预测、外来劳动力需求总量预测等,大都采用了钱老所说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钱老并没有把对系统学的研究停止在这一水平上,他同于景元、戴汝为合作,深入到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并在1992年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的应用形式,即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他将这种综合集成工程提炼成大成智慧工程,进而上升到大成智慧学。
钱老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它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他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的整体构想;它将整个体系纵向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最下面的层次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十一大部门,其间通过十一架“桥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联在一起,这些“桥梁”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地理哲学等,因为这些“桥梁”分别概括了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中带有普遍性、原则性、规律性的东西,即各门科学技术的哲学。因此,也可以把它们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和基石。
在钱老关于哲学―系统学的论述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综合集成思维贯穿钱老科学研究的始终,就是把还原论思想和整体论思想结合起来的系统论思想。而把系统理论和系统技术应用到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这就是综合集成工程。其实质是把专家、数据和信息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人机、人网结合的系统,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人的思维、人的经验、知识智慧,并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辅佐下,使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它的发展和应用,必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持。
钱老是近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从一名坚定的爱国者逐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进而成为一名模范共产党员;从一位卓越的工程科学家、国防科技领军人物,成为我国系统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成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总之,他是一位人民的科学家,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9日)
——深切怀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
马兴瑞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功勋卓著、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人生追求的榜样,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大家风范,在中国航天人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一、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树立矢志报国的崇高信念
钱学森同志一生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钱学森同志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孜孜求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正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待遇,历经艰辛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钱老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句句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凭着这份信念,在新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极其薄弱,人才极度匮乏的年代里,钱老以科学独到的卓越智慧和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带领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破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实现了“两弹一星”伟大壮举,为航天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及自己的贡献,他却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55年来,在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感召和影响下,“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继承钱老的爱国精神,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倍加珍惜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将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给予的崇高荣誉化作前进动力;就要清醒认识航天科技工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找准我们与航天强国的差距,把握航天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把保质量、保成功、保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履行集团公司的政治责任、安全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兑现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就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志存高远,甘愿奉献,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共同筑就航天伟业,造福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
二、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钱学森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描绘了美好蓝图。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创新发展道路。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国家科技基础非常薄弱、研制条件十分简陋,又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封锁、苏联中止援助、撤走专家等困难,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攻坚克难。在钱老的带领下,老一辈航天人以惊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了一个个关键技术,以伟大的壮举相继实现了中近程地地导弹、“两弹结合”、人造卫星等多个划时代目标,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钱学森同志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一切献给祖国”的庄严诺言。
新时期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站在老一辈航天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光荣传统,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奋力开拓,通过创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就要发扬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居安思危,超越自我,把握市场脉搏,引领科技发展,提升竞争能力,推动集团公司科学发展;就要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卧薪尝胆,敢于超越,通过大力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真正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航天事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就要始终牢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立足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攻克和掌握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努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三、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
钱学森同志一生尊重规律,科学求实,是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系统管理科学的奠基人。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始终发挥系统工程在航天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钱老不仅强调技术创新,同样十分重视管理创新。钱老不仅是一位科学大家,还是当之无愧的管理大师。他立足国情,把工程控制论的方法运用到航天科研实践中,不仅推动我国航天科研管理步入正规化、科学化轨道,而且被整个国防科研系统沿用至今,已成为工程管理的典范。航天科技战线在钱老思想的指引下,对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从建立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两条指挥线,到全面实施矩阵管理、项目管理、“零缺陷”管理,形成了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使整体优化、系统协调、环境适应、创新发展、风险管理、优化保证等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新时期弘扬钱老的精神,就要牢固树立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运用好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多型号并行研制、高密度发射和飞行试验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系统工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总体的牵引拉动作用和专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化各系统间的协调配合,不断创新发展航天科研生产管理模式,从根本上破解制约航天科技发展的难题;就要立足基本国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始终用“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统一思想,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各方面各阶段建设,形成人力、财力、物力最佳组合,确保工程建设和重大试验顺利实施;就要创造性地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在工程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方法,统筹总体单位和分系统单位、当前和长远、继承和创新、质量和安全、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适应航天市场化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推动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
四、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钱学森同志一生甘当人梯,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积极倡导、推行选才育才的科学理念和机制,为培育航天精神、培育航天队伍付出了大量心血,建立了不朽功勋。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为航天事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钱老爱才、育才的意识和胸襟为人敬仰、令人钦佩。归国之初,他既当领导,又当老师,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筹建力学研究班,亲自写教材、上讲台、育新人。他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在实施我国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过程中,当时研制队伍中最年轻的王永志同志针对某技术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潜质引起了钱老关注,从此对他不断培养和鼓励,积极推荐他担任新型导弹的总设计师,王永志同志最后成长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在我国决定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推进卫星研制工作的关键时刻,钱老独具慧眼,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年仅38岁的孙家栋同志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正是钱老的大胆提携、委以重任,年轻人才得以迅速成长,孙家栋同志不仅担任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而且还主持了我国已发射的100多颗卫星中近40颗卫星的研制工作,至今仍坚守在型号研制第一线。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航天事业步入正轨后,为了让年轻一代尽快接班,他淡泊名利,甘居幕后,甘当人梯,举贤荐能,一大批年轻的航天专家走上前台,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两院院士30名,国家级专家100余名;300余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中,45岁以下的占3/5,一大批“70后”、“80后”科技人员崭露头角,成为科研一线的骨干力量。
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培育高素质科技人才,依靠伟大事业凝聚人才,依托实践平台锤炼人才,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大家和领军人物,确保我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发展;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瞄准“出成果、出人才”的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等机制,加强科技人才思想作风建设,努力造就坚实、充裕、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就要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加强航天文化建设,用航天精神激励航天科技工作者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创先争优,勇攀高峰,不断提升中国航天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仅将组织完成100多次宇航发射,发射100余颗星、船、器,实施一系列战略、战术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而且同时面临着加快战略转型,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挑战。在钱老诞辰百年之际,集团公司将实施以“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我们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广大航天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以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目标,加快实施战略转型,在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履行新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本文原载于2011年11月《求是》)
许达哲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 周年,也恰逢中国航天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钱学森同志百年诞辰。中国航天人对钱老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同龄人,我切身感受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崇高的科学精神。钱老以国为重的赤子情怀,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系统工程的科学理论,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在中国航天事业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以国为重的赤子情怀,是航天文化传承的灵魂所在。
钱老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毕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是包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航天文化精髓的体现。
在中国航天事业55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始终坚持弘扬航天文化,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把为国家铸造安全基石作为首要之责。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始终把“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作为企业使命,把“求实、创新、协同、奉献”作为企业精神,让每位员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发展航天的内生动力。当前,航天科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倡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研读《钱学森故事》,主要目的就是让员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从心底里真正理解航天文化活的灵魂,在行动上切实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我们的责任。
第二,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钱老始终坚持真理,坚持创新,尤其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去把握规律。他认为,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就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能够孜孜不倦地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从28 岁提出“卡门-钱近似”公式,到开创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不仅证明了钱学森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建树和地位,而且说明了在他身上闪耀的那种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他直接领导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研制,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与发射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行的发展规划,用他超凡的智慧和毕生奉献,推动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腾飞发展,使中华民族的脊梁更直、更硬,使中国的声音更响、更亮。
中国航天的创业历程,正是钱老等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辉写照。航天科工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继承钱老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填补了国内一个又一个武器装备发展的空白。在新中国成立60 周年阅兵式上,导弹方队大多数来自航天科工,集中展示了导弹武器最新研制成果,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为满足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航天科工正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聚集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打造防空技术、飞航技术、运载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增强航天科工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使创新成为航天科工巩固战略地位、提升科技水平、造就一流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系统工程的科学理论,是航天工程实践的宝贵经验。
钱老不仅是中国导弹工业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系统科学大师。他潜心研究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广泛应用于航天重大工程,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航天科技工作者对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中,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记得2007 年国庆前夕,我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不久,就去看望钱老,向他简要汇报了新型导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情况,他频频点头,开心地笑了,祝贺我们取得的优良成绩。当听到这些成绩都是源于创新驱动和系统工程理论运用的时候,他说,你们干得比我好!2009 年8 月,在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重组成立之际,98 岁的钱老又向我们发来贺信,表达对航天事业发展的美好祝愿,指出要取得更大的成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系统工程的理论发扬光大,并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路子,把它广泛应用到其他行业。这是钱老的期望,更是一种鞭策!为深入挖掘和拓展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的深刻内涵,航天科工专门成立了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强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和培训,着力培养满足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要求和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航天科工努力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军工行业发展规律和航天科工自身发展规律等“四大规律”,把握航天科工的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航天企业等“四大属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防务、大安全、大融合、大发展”和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人才成长安全”等一系列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发展理念,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积极谋划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安保科技系统开发、应急救援装备制造、金税金卡金盾工程应用、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航天科工又开始了“二次创业、跨越发展”的新征程,力争到2020 年成为军工实力雄厚、军民融合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第四,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航天人才成长的崇高楷模。
钱老一生率性本真,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不尚空谈,胸怀坦荡,甘为人梯,体现了航天开创者的大家风范。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带领下,中国航天人形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大力协同的工作氛围,有力促进了“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良好格局的形成。
我和钱老见面,切身感受到他想得最多的是让后来者能站在他的肩膀上,继续把航天事业做强、做大。在航天科工成立10 周年前夕,钱老专门向我发来贺信,向全体员工表达一位老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祝愿,体现了钱学森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当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钱学森是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我曾担任第九任院长。作为一位后来者,手握从钱老那一辈老航天人手中传过来的接力棒,深感使命更重,责任更大。
“科技强军、航天报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神圣使命,我认为也是钱学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光辉写照。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我们将始终传承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大力弘扬钱老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续写航天事业新的辉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原载于《中国航天报》2011年11月17日第002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志
我从1961年毕业回国后,就有幸在钱老领导和关心下工作。他的爱国情怀、科学态度、创新精神、诲人不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新的内在动力
永不满足
钱老说过:“人云亦云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创新。”钱老强调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他28岁就与导师建立了“卡门—钱近似公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后来又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他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理论思想,例如现代工程科学技术理念、系统工程管理理论、总体设计部思想等。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促使我国航天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像当年陈赓大将问中国能否造导弹时钱老所讲:“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创新的广阔舞台
国家之需
钱老热爱祖国,他于1935年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呆了20年,但“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当他于1955年10月返回祖国后,党中央、毛主席毅然决定实施的“两弹”工程为他的系统工程理论提供了实践的沃土,从而使他与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国家的需要使载人航天成为可能。载人航天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越性。1992年9月21日,我参加了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的汇报会,领导同志们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情景,直到现在仍然历历在目,不断鼓舞、鞭策我们拼搏奋进。
创新的重要方法
战略思维
钱老的战略思维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全局性特点。自1955年回国后,他先后领导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及各分院等科研机构,先后主持制订了“八年四弹”规划、战术武器规划以及我国人造卫星规划等并付诸实施,使中国航天把握住了战略机遇期。他颇有预见性地提出了中程导弹加一级构成中远程导弹,再加自旋稳定的固体火箭作第三级,构成运载火箭的主张。1970年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3个月后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号卫星便遨游太空了。他就是这样把发射导弹和发射卫星的规划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我国成为第四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创新的有力支撑
继承发展
钱老在工程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考察了系统思想所经历的从经验到哲学再到科学的历史发展,逐步明确地建立起了现代工程科学的理念。继承是创新的基石。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承袭“两弹一星”精神,奉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航天标准,坚持“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的系统工程管理办法,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其中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继承与创新得到了很好的兼顾。
值此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仅要铭记他的丰功伟绩,更要学习他的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继承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遗志,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抓住历史机遇,以创新为己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2日13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
1985年,我从航天部调入国防科工委,在原国防科工委领导的战略部署下,参与了钱老直接指导下的一系列工作,有幸聆听到钱老语重心长的教诲,感受到钱老科学严格的治学精神。
坚决贯彻“三严”作风
钱老自青年时起就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自聂荣臻元帅提出“三严”作风后,钱老更是严以律己、身体力行,成为“三严”作风的模范执行者和坚定贯彻者。
有一次,钱老让我写一篇关于计算机软件发展趋势的文章,我觉得这是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因此没用几天就写完了,并很有信心地交给了钱老。第二天刚上班,钱老手中拿着我的原稿,笑眯眯地对我说:“送您一首诗吧!‘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您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我红着脸说:“诗是袁枚写的,您的意思我也明白了,请把文稿退还给我吧。”钱老哈哈大笑起来,把文稿还我时,轻拍我的肩头说:“头未梳成不许看喔!”。
在钱老的多次启迪下,我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逐渐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发展的前景将会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钱老这才初步地表示满意,并说:“有点意思了,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吧!”
尊重权威,更坚持真理
钱老曾多次向我指出,研究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应认真学习维纳的理论以及他对系统科学发展的贡献。按照钱老的指示,我开始认真地阅读维纳的著作。
但当钱老发现我过于热衷维纳的“神经网络理论”并企图用它去解决一些现实的复杂系统问题时,就对我进行了及时的提醒和批评。1989年,我撰写了一篇题为《目标是研制极度并行的非程序化自适应信息处理系统——从神经网络计算机说起》的短文,呈钱老审阅。钱老对短文作了修改,把“从神经网络计算机说起”改为“从所谓的‘神经网络计算机’说起”,并且作了如下批示:“注意:人脑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今日而今后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并行,从低度并行到高度并行,再到极度并行,不是什么模拟神经网络”。
后来,钱老在给我的来信中指出:“希望您彻底消除对‘神经网络模拟机’的幻想,维纳等人都是机械唯物论者,所以脱离实际,最终也必然是唯心主义。您一定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者!”。
增强研究战略问题的使命感
1991年9月,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出版了一期专刊,封面上写着“未来将是在Cyberspace中工作、娱乐和成长”的警句。钱老敏感地意识到,这是美国准备拓展“信息”内涵的一个信号,要求我在一周内写出该专刊每篇论文的摘要和论文作者的背景,尤其应分析为何不用“Information space”而用“Cyberspace”的背景和原因,并对“Cyberspace”的中文译名提出建议。当时我国还没有因特网,外文资料和杂志也很有限,一周后我只是写完了某几篇论文的摘要。
直到1995年8月21日,美国的《时代周刊》出版了一期关于“Cyber War(Cyber战)”的专刊。钱老手握这期专刊,语重心长地对我作了如下批评:“你看,四年前的‘Cyberspace’,今天变成‘Cyber War’了。您对战略层面上的疏忽,影响了您在技术层面上的深入”。我解释了一句:“我缺乏军事知识。”钱老很严肃地说:“不、不,缺乏的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使命感。墨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您应该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使命感,增强责任心!”
钱老就是这样地教育、启发和锤炼我们。他严格要求而又耐心引导,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寄予厚望,并以自己的道德文章给我们树立榜样,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们。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2日13 版)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
面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面对一个伟人和他的一百年
该怎样歌赞,怎样怀念
我们也曾想过,用大海用蓝天
用奔腾的长江和黄河
用高耸的山峰飘荡的白云来形容
来赞美,但总觉得那样太空泛
倒不如一句朴素语言
更能表达真实情感
——老院长,我们怀念您!
2009年11月1日,首都北京,一场不期而至的漫天飞雪,为一位堪称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默默送行。时光荏苒,今天在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一院几代航天人抚今思昔,缅怀老院长,生发无限思念,倍感振奋鼓舞,激发巨大动力。
(一)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1957年,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同年11月,国防部五院成立两个分院,钱学森兼国防部五院一分院院长,负责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研制这就是一院的前身。作为一院首任院长,钱学森正式开始了新中国火箭、导弹技术领导人的长期经历,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
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我国物质技术基础非常薄弱,人才极度匮乏,现代科学技术远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火箭、导弹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只有少数几位留美、留苏的科学家做过一些研究工作。钱学森同志作为世界公认的火箭、导弹技术专家,担任了“两弹一星”工程中导弹、卫星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勇敢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责任。他带领初创时仅有175人的一院,攻破了数千个重大技术难关,参与组织指挥了诸多型号的导弹研制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仅用10多年时间,就使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具备的实力水平,铸就了中华民族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历史丰碑,为今天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同志不仅是科学巨擘,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系统科学大师。他把“系统工程”的思想运用到一院导弹研制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之中,创立了“两总系统”(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成为型号研制管理的典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总体设计”的理念,推动成立了具有宏观指导与系统控制管理职能的总体部门,这一理念延续至今,保证了重大项目研制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他倡导贯彻了“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质量观,坚决贯彻周恩来总理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科研试验原则,带动形成了“严、慎、细、实”的过硬作风,成为一院的优良传统。
钱学森同志身体力行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科学民主与学术民主,他始终强调在科研工作中要破除专制、发扬民主,鼓励独立思考、讲真话,“我并没有什么高招儿,我的办法就是搞真正的民主集中制。”在科研试验期间,无论多忙,每个星期天下午总要把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等几位总师请到一起,共同探讨在试验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善当伯乐,甘为人梯。一院创立之初,他既当院长,又当老师,他为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并亲自拟定学科教材,亲自授课辅导。
(三)
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火箭、导弹、力学、喷气推进,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八年四弹、长征火箭,钱学森给中国导弹、火箭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中国导弹之父”所开拓的事业今天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2010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15次,与美国并列位居世界第二,中国航天的发射技术已经接近航天强国水平,同年,一院历史性地完成了运载火箭百次发射。伴随着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将逐步形成,中国运载火箭事业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真正和美、俄并驾齐驱的时代。
钱学森同志出生在推翻帝制的年代,成长于山河破碎的岁月,在新中国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钱学森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与一院同在。伴随着对钱老精神的追寻,这位“导弹之父”所开创的事业仍在延续。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将今日之中国航天,放在五千年文明古国发展进步的大视野里,放在中华民族寻求复兴的大背景下,放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格局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身处的位置
航天事业未有穷期,长征火箭还在路上,航天强国正在崛起!
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013版)
马德秀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学习钱老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尤其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爱国是钱学森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心忧国难,心系民族,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大,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变中,钱学森意识到航空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就利用富余时间研读航空科学。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1955年,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他曾说,这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加入共产党和被中组部命名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就是其中的两次。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是钱学森精神的深沉内涵。他不仅以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回国之初,为了国家战略安全,他毅然舍弃自己专长的理论科学领域,投入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导弹、火箭与卫星等工程性项目的研发。他带领广大航天技术人员以超凡的毅力、卓绝的才智,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为了国防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让年轻一代尽早担当重任,钱学森甘居幕后。面对“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一级英雄模范”、“两弹一星功勋”等崇高殊荣,他再三表示,“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钱学森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埋头苦干、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求真是钱学森精神的本质特征。钱学森一生坚持真理、科学求实,不尚空谈、不务虚名,作风民主、服膺真谛,处处展现着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与周密。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画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在航天界传为佳话。他一再强调: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年龄长幼,不是判断学术是非和水平高低的标准。他还率先垂范,积极鼓励后学挑战权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术环境。毕生求真务实,成就了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也铸就了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在现实的各种挑战和诱惑面前,坚守真理、不为名利所动;不惧权威,永怀质疑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务实求是,永葆仁人智者的本色。
创新是钱学森精神的精髓。钱学森始终以一种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站在世界科技学术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时代高度和创新品质。钱学森强调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开步,到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直到晚年的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他曾坦诚向温家宝总理建言,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创新应对,死记硬背,既使你考试成绩很好这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为我们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全方位“由大变强”,创新是“由大变强”的根本驱动力。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创新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具有宽阔的战略视野和前瞻的战略思维,具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勇于超越的豪迈气度,不断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切实的贡献。
12月11日,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钱学森图书馆将在我校正式开馆运行。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和光大钱学森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钱老的至诚之愿和殷切期待!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9日 16 版)
a
上海交通大学前校长 范绪箕
[前言]钱学森同志是我所崇敬的学长和挚友,我们在学生时代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共同的在音乐和摄影艺术方面的爱好,这就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此文是献给我们在学习时代,以及于十六年后在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代之间的友谊,以为纪念。
钱学森同志是我尊敬的学长,他智慧超群、博学多才、严于律已、谦虚对人,他尊党爱国、毕生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是科技工作者心中的偶像,是我学习的楷模。
1936年,我和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相识。虽然我们是同一导师冯·卡门(T.von Karman)教授的研究生,但当时他已是博士生而我还是硕士生,我主攻结构力学,钱老则主攻空气动力学,所以在业务上是没有多少联系的。然而,由于我们住在一起,平时也生活在一起,加之业余爱好相投,这才使我们比较接近。
我的硕士生论文是关于光弹性的课题,需要学习拍照和洗印胶片的技术,而钱老的业余爱好之一恰好是摄影。当然,我的拍照只求清晰即可,不太讲究什么技巧,而钱老的摄影则在艺术和技术上都有追求,如在时间、距离、角度、取景等方面都有考究,在洗印技术方面也讲究软镜头、放大、拼接、合成等技巧,钱老对之无不钻研逐一掌握。他的一张博士服装照,就是他在参加毕业典礼回来后,自己布置背景拍摄出来的。
另外,我在原中俄合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读本科时,受当时当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养成了对西洋古典音乐的爱好,这也和钱老的另一个业余爱好不谋而合。当时在美国看电影之风极盛,有很多电影院,但钱老从不光顾,业余时间多是拍摄照片或听唱片,欣赏音乐。每当夏季好莱坞举行露天音乐会时,总有指挥大师率乐团前来演奏,虽路途较远,交通不便,他也是要去的。在冬季,学校附近每有室内音乐会,如有名家演奏,他也去欣赏。因此,摄影和欣赏音乐,就成为我们共同的业余消遣活动,它们伴随我们度过了4年的学习岁月。
钱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由于成绩优异,留校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助手,1938年,在他们以共同名义发表著名的论文《可压缩流体中的边界层》后,一举成名。此后不久,有一次钱老突然问我, “卡门给你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什么?”,这使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他原来的研究方向和结构力学是不相干的。经过解释,我才知道他已跨学科研究起薄壳的大挠度问题了,这是当时结构力学中最前沿的问题,此前尚无人问津呢。像他这样的跨学科研究,在当时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诸多精英中是绝无仅有的,显然,这是卡门教授识才善任、特意培养接班人之举,而非偶然的安排。另一次,在我们谈论纳粹德国已发展火箭武器时,钱老说,“戈达德(Goddard)这个人在亚里桑那州沙漠里建起了一个研究所,他闭门造车,这么多时间了,没有见有什么成果出来,没有文章发表,也不接受访问,真是个‘怪人’”,我这才知道他是在研究火箭问题了。由于他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宽广,深入到当时航空科学前沿的所有问题,并跨入了航天领域,无怪乎卡门后来感叹地对他说:“你已经超越了我!”,诚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后来他竟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以戈达德教授命名的讲座教授和喷气推进研究中心的奠基人。但他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发表了大量论文,既解决了“音障”问题,后又为克服“热障”问题开辟了道路。
钱老在学习期间沉默寡言,常常处在神情专注若有所思的状态,很少把时间花在与人闲谈上,即使是殷宏章、袁家骝、卢家锡等较亲密的同学,一般也不敢前来打扰。然而1948年他回国考察时,首次到我执教的浙江大学参观时,与竺可桢校长和一些教授交流时却很健谈,甚至他在莫干山旅游时还和当地村民聊天。此外,他于1955年回归祖国后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就在力学所召开成立大会的最后一天,恰逢星期六,且为阴天有雨,参会人员较少,有人在发言中对此表示遗憾,钱老立即侃侃而谈补充道:“现在我国百废待兴,大家都忙于建设,不久将来我国就会大变样,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我们力学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大意如此)。他的一席话立刻调动起大家参会的热情。这一切都使我对钱老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但能言善辩,且极富有感染力,他学习时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完全是为了专心致志地学习和研究,并非其秉性也。
钱老做事有极强的前瞻性和计划性,凡事都经过深思熟虑,先形成计划,而后执行,这一特点从他写的讲稿就可以看出。钱老的讲稿,篇篇文字工整,卷面干净,没有乱涂乱改的印迹,所绘图表也极为清晰细致,如同书本一般,这很难想象是他自己亲笔写的讲稿,如果不是事先将内容全部掌握下笔成章,则需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完成一篇这样漂亮的讲稿啊?更何况篇篇如此。钱老的这种周密的计划性和严谨的作风不但见诸于工作,也见诸于生活,比如他对待自己的婚礼也是如此。钱老对婚礼的安排也是事先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婚礼进行得井然有序,既庄严喜庆,又不落俗套,是我所参加过的最精美、最令人难忘的一次婚礼。事先钱老曾致函给我说,“你来上海参加我的婚礼,你只要稍作安排就不会耽误工作”。因为一切按计划、按时间进行,所以结果一如他所料。 “料事在先”人尽皆知,但钱老的“料”是超乎常人的,这是源于他的睿智天资,源于他的勤奋求学全身心专注的结果。“严于行”,也有古训,但是严格恪守是很不容易的,钱老做到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之所以在发展新型号航天器过程中一次成功率如此之高,也无非源盖于此吧。
令我最难忘的是我们在业务上的一次合作。1958年,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以任务带学科”的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我在原南京航空学院提出研制小型无人驾驶飞机的设想。当时南京航空学院正处于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变阶段,通过这项科研就可以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的水平,而且南航的专业骨干教师大都刚从海外的航空院校以及工厂学习或实习归来,正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这一倡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经上级领导单位同意后,我向原国防科委第五研究院钱老处请教。钱老说:“你来得正好! 我们正在研制一个型号需要一架靶机,你们的无人机计划可以结合我们的任务来搞”。从而开始了我们8年的合作研制工作。其间我曾多次赴京请教,并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建造了高低速风洞以及飞行模拟平台等大型科研设施,使南航发展成为国家的另一个无人机研制基地。同时也通过这一任务,建立起无线电遥控遥测、雷达、无线电导航和电子计算机等新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支援了航空航天工业的建设。
钱老博学多才,时刻关注众多学科的领域发展。文革后我调至上海交大工作,1983年,钱老应邀曾来上海交大参加了一次教师座谈会,他解答了许多教育和科研的相关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临行时,他走出办公厅,面对前方他母校的图书馆,留恋地注视了多时才悄然离去。1985年,我访问北美和有关学校,签订了一个培训计算机辅助生产专业学习班的合作计划,《光明日报》对该新兴专业作了简短报道,钱老见后立即给我来信询问究竟。另一次,上海交大朱章玉教授主持的生物技术研究所发表了《生态农业的曙光》一文,介绍交大在生物技术专业方面的发展,引起了钱老很大的兴趣,他看了文章后,来信要我介绍具体情况,并随后约见了朱章玉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因事赴京,曾往301总医院探望正在那里治疗的钱老,当时他身体并无大碍,谈风尚健。他谈及了人的思维发展和人工智能问题。90年代末,钱老身体已不如前,然而当我赴他住所探望时,还谈到了沙漠工程问题。当时他行动已不太方便,当我劝他多走走路,活动活动时,他含笑不语,看来是有些困难了。然而他还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着各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一心想为国家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寻找解决方法而努力。
2007年,我和钱老最后一次见面是在钱老寿辰后的一天。当时钱老已卧床多日,讲话有些吃力,但思维很清楚。当谈到他母校上海交大的新校园建设时,我问他对交大老校址是否还有印象,他若有所思,然后以手示意,图书馆就在校门入口的右方。想来他在那里曾经度过很多很多刻苦的学习时光,故而对那里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和久久的怀念。现在建设的“钱学森图书馆”就在他所熟悉的交大老图书馆的右前方,钱老有知,当感到欣慰。“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后,将使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有机会接触钱学森,了解他奋斗和光辉的一生,从中接受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激励后辈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的热情,为国家的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以及科学的进步,做出重大的贡献。
伟大的爱国主义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精神永驻,浩气长存。
(本文原载于《航天器工程》2011年05期)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朱毅麟
摘要:作者从初见钱学森的印象、在工程力学研究班学习、从事早期卫星准备工作、合作进行远程星际航行后续研究、航天名词规范及航天科普宣传等多方面,回忆了钱学森对自己的引导、指导和教导。
1初识大师风采
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
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理论力学。包括我在内,教研组里的年轻教师们都是学工科出身,渴望尽快提高自己的数学、力学水平,对我国力学界的两位大师钱学森和钱伟长常怀仰慕之情。我们也常到北大、清华听课,到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听学术报告。
1956年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几个同事来到力学研究所听傅承义教授做关于地震力学的学术报告。走进大楼一层的一间会议室,我们来得比较早,会议室里还没有人。我因为眼睛开始近视,就不谦虚地坐到了第二排靠中间的位置。后来进来了一位先生,坐在我的前面第一排。我顿时觉得面前一亮,他白皙的面庞,神采奕奕,头发一丝不乱,身穿蓝咔叽的中山装。衣服虽非新制,但笔挺干净。他端庄的仪表和优雅的风度,在那个年代很少见。讨论发言时,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晰,言简意赅,更使我产生敬佩之意。
在返回的路上,同事们告诉我,那就是我们心仪已久的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认为,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是连接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它不仅要有严谨的理论研究,更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指导工程实践。
1957年初,在他和钱伟长两位大师的倡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办起工程力学研究班,为祖国培养高水平的力学人才。两位先生分别担任工程力学研究班的正副主任,聘请了郭永怀、郑哲敏、杜庆华等著名力学家,担任授课教师。我有幸被学校推荐为力学班的学员。
在北京动物园旁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起初力学班借用植物所的房子上课)简陋的办公室里,有机会看到钱学森先生的身影。他在主持班务会议,讨论力学研究班的教学工作。
1958年下学期,钱学森先生亲自讲授水动力学。他的讲课概念清楚,论证严密,结合实际,语言生动,深得学员们的好评。可惜我那时已离开了力学班,失去了聆听先生讲课的机会。
一天,我在《力学学报》1957年第4期上看到钱先生写的《远程星际航行》的论文。这篇论文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常人难以企及的远见卓识和深厚的数学、力学功底。他在人类刚刚克服地球的部分引力,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之际,就想到了飞出太阳系,去访问距离我们几十万亿千米的半人马座α星、天狼星等恒星世界,并计算出所需的速度和飞行时间。当时我对星际航行并不感兴趣,也不甚了了,只是怀着一种对先生崇拜的心情买了一本,未曾想到这为后来的与先生合作之花埋下了种子。
2多次聆听教诲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列为当年第一项重点任务,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建3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其代号为1001,从中科院有关研究所抽调部分科技人员,从清华、哈工大等高校抽调一些师生,组成研究队伍,开始了我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发展工作。
1958年8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清华园内劳动,挖游泳池,突然,班党支部书记宋忠保跑来通知我去开一个重要会议,我们随即赶到力学所阶梯教室会场,方知是1001设计院的成立大会。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队伍中的一员。当时,我们对火箭和人造卫星都一无所知,完全从头学起。一天,我们正在学习、讨论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时,钱先生来了。他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远地点和近地点的高度相差较大(近地点高度为215km,远地点高度为947km),走的是一条椭圆轨道,那是因为运载火箭的控制精度不够高。我们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火箭一定要控制得很精、很准,保证卫星进入一条圆圆的轨道。我们听了非常惊讶,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在尖端的空间技术面前,我们是小学生,甚至是刚开始学步的幼儿园小朋友,在党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下才鼓起勇气,诚惶诚恐地从事火箭、卫星的研究,对要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发射人造卫星,信心很不足。钱先生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概和挑战权威、超越先进的志向,不仅使我们佩服之至,也增强了我们从事火箭、卫星研究的信心。
1963年初,上海机电设计院派出包括我在内的四人小组(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褚桂柏),到北京在钱先生的直接指导下,从事我国人造卫星发展的准备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搜集了大量空间技术资料,掌握了研制人造卫星设计的基本知识,编制了《1964-1973年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还遵先生之嘱,给中国科技大学学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在跟随先生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空间科学技术的专业知识,而且从先生的教诲中学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应持的精神和态度,其中先生有两段话,我始终铭记在心,身体力行,并广为传承。
一是:从事科学研究,不能只靠上班8小时,要舍得下苦功,否则难成大事。
二是:学习借鉴国外的文献资料,决不能人云亦云,一定要善于分析,独立思考。
这些朴实的话语,不正是我们航天人长期以来坚持和发扬的“航天精神”的核心——甘于奉献和勇于创新吗!
3合作课题研究
在向先生汇报《星际航行概论》最后一章“星际航行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的备课情况时,谈到了飞出太阳系向恒星航行的问题,因而提到了先生在1957年《力学学报》第4期上的论文。先生说,他在继续研究,问我有没有兴趣接着干。我当然求之不得。先生就把他已完成的手稿交给了我。手稿大约十几页,在32开的隐横格的白纸上,先生用钢笔将由密集的字母、符号和数字组成的繁复冗长的方程式及推导过程写得端端正正、清清楚楚。
程星际航行的后续研究。在我回上海后,多次向先生报告研究进展情况。他每次都很快回信。从与先生的通信中,我深切感受到他对这项学术研究所持的严肃、认真而又谨慎的态度。
为什么要持谨慎态度呢?20世纪60年代,型号研制是唯一的任务,根本没有类似现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计划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等前瞻性、探索性研究课题,“远程星际航行”研究纯属个人行为。因此,正确处理个人研究与本职工作及参加政治活动的关系十分重要。先生是很注意这一点的。1965年初,我告诉他,因参加“四清”,研究工作停了一段时间,先生回信说:“好在这件研究并不是什么急事,有空就抓一抓,没有空就放下。你能争取到搞四清,那是件大好事,一定能推动你的革命化,我很为你高兴!”
远程星际航行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当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尚未普及,我一度想少花力气,走点捷径,希望通过先生的关系,借助或委托七机部内外的计算机专业研究单位进行计算。但是先生回信说:“我看靠电子计算机不如靠自己,可以先人工干,自己动手。”在他的鼓励下,我用当时单位拥有的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电动计算器,花了数十小时,完成了大量计算,并手工绘制成曲线。
最使我受教育的,是他的“科学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是为了寻求宇宙航行实现的技术途径”的思想。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成果后,我撰写了题为《远程星际航行补篇》的论文,寄给他审阅。他回信说:“《远程星际航行补篇》及来信收读。您的多级火箭计算结果与预料的情况相符合,可见分析和计算是正确的。如果文章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比我以前文章更一般(不限w/c值)的公式和多级火箭的计算结果,即到可以把这篇稿子发表了;但是我想这样做实际意义不太大。我们应该考虑到: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对解决行星际间的航行已十分肯定,技术途径也十分清楚。问题是对太阳系以外的宇宙航行还没有个技术途径,今代科学工作者的任务是象(像)Циолковский那样,在技术实现宇宙航行之前,提出宇宙航行的技术途径。”
先生的这些话,对我们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唯论文论、论文买卖、论文的权力署名、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不良社会现象,具有现实的拨乱反正意义。
为了使研究深入,先生说:“我想现在已知的最高能燃料是氢、氘、氚的聚变,这样我们能够取得的w/c约为0.05,因此您如果能够(有)一个最后能达到V/c≈0.94,而w/c~0.05的多级火箭就更有意义。每级的υi如何取?我觉得预计到材料及工艺上的发展,υi~100(即70,100,150,200)应该是允许的。这样看看须要多少级,可能也不过是十级。如果是这样,那么宇宙航行就算有个实现的途径,今后工作就在于通过大量科学技术工作来实现它。”(信中所说的V 是火箭最终达到的速度;w/c是火箭发动机喷气速度w 与光速c之比;υi是第i级火箭的质量比,即火箭的初始质量与最终质量之比。)
先生在另一封信中指出:“我想我们也可以打破氘聚变的框框,看看氢聚变能做到些什么?……从现在已知的物理规律(包括高能物理)中找出路,我们最大理想喷气速度w 也达不到c 的15%,如果我们考虑到技术实现上的问题,恐怕w/c<10%。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宇宙航行必须以此为基础。”
我根据先生的意见,用w/c 分别等于0.01,0.02,0.03,…,0.09,0.1进行计算,并把结果绘制成曲线,寄给先生看了。先生说:“你的计算和分析结果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我还提出星际航行只考虑加速段所需的能量是不够的,还应考虑减速段的能量;如果是载人航行,还需考虑返回时加速和减速所需的能量,这样算来,需要4倍的能量,即4n。
先生回信中说:“你提出4n的问题是很对的。我看两个加速段是无法免去的,但是两个减速段能不能想想办法?飞船有接近光速的大能量,问题是如何把这个能量发散出去,从而减速。我想也许有两个方向可以考虑:
1.利用一个恒星的气球,把飞船引入它,冲入气层,就如卫星冲入地球的大气层那样,用阻力降速。自然恒星气层的温度非常高,有几千度,飞船的高速会造成千万度的附面层,必须用磁场来使气体
脱开飞船的表面,以免飞船烧毁。
2.一个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能不能产生一个电磁场,电磁场随飞船走,从而发射电磁波,散出能量?
有时间可以想想这些问题。”
后来,由于单位搬迁、“文化大革命”和下放劳动等种种原因,研究中断。先生逝世后,为了纪念先生,我把与先生合作的《远程星际航行补篇》发表在《航天器工程》2010年第1期上。我在“后记”中写道:“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用数值法求解复杂积分已变得容易,本文所做的通过一系列变量置换求分析解的方法的实用优点已不突出,但其理论分析及结果在今后至少50年内仍有指导意义。”2011年1月,美国《大众科学》网站上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进物理学家马克·米里斯的一项研究表明,恒星航行单程所需的能量就达到1018J,几乎接近全世界一年所消耗的全部能量,飞向半人马座α星的无人驾驶飞船大约200年后才能实现。由此可见,《远程星际航行补篇》一文具有指导意义的时间可能延长到200年。
4 规范航天名词
1972年11月,我从下放军垦劳动回来约半年后,就当时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和卫星型号研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本人的境遇,写了一封长信向先生诉说。同年12月28日,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约我谈话。谈话的内容主要是对我进行正面的帮助和教导,例如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等,并未涉及我信中的问题。谈话期间,刘西尧来电,秘书还让我回避了一下。最后先生提到,过去我们对力学作为一门技术科学,如何发挥它在指导工程技术,同时又促进基本理论研究的双重作用宣传不够。今天我们对空间技术的作用意义要多加宣传,不妨从空间技术有关的名词规范化做起。
遵照先生的引导,我开始着手空间技术名词规范化的宣传工作。
其实,钱学森先生很早就开始考虑为“星际航行”、“宇宙航行”、“空间飞行”等名词定一个统一的、简练的、准确的名词。他在为《航空知识》1964年1月号的题为《祝〈航空知识〉复刊》一文中就提到,大气层内的航行是“航空(气)”,而大气层外的航行是“航空间”。1967年9月11日,在911会议(“解放一号”返回式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的讲话中,他首先提出了“航天”一词,还引用了毛泽东主席“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先生,他对我在为会议所作的“解放一号”卫星研制计划报告中,借鉴导弹武器的研制程序,首次将卫星的研制阶段划分为模样、初样、试样和正样,表示赞许。)
后来,他还具体建议:把在大气层内的航行称为“航空”;把大气层外、太阳系内的航行称为“航天”;把飞出太阳系到恒星际无限宇宙空间的航行称为“航宇”,也就是他1957年论文中所说的“远程星际
航行”。
我在单位里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撰写了《“航天”是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名词》的文章,阐述使用“航天”作为统一名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上的好处,将文章寄给先生的同时,还分别寄给新华通讯社、中国航空学会、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宣传、出版单位,建议他们用“航天”代替“宇宙航行”、“星际航行”、“空间飞行”等术语。1976年1月,先生将我写的《关于使用“航天”名词》一文,推荐给了《航空知识》,“建议发表,以供宣传”。
在钱先生的首创、推动和有关单位、人士的宣传、配合、努力下,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航天”这个新名词终于被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所采纳。这是先生继将“受激辐射发射光放大”(laser)一词定名为“激光”之后,对我国科技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又一创造性贡献。此后,“航天”一词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例如:“航天器”代替了“空间飞行器”;“航天员”代替了“宇宙航行员”;“航天局”代替了“空间局”、“宇航局”等。
5 支持科普宣传
钱学森先生一贯重视科普,推进科普。他曾建议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时除撰写毕业论文外,还应撰写介绍自己专业的科普文章。
钱先生不仅要求年轻人撰写科普文章,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率先示范。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飞向月球的宇宙火箭,他马上就做了《宇宙火箭和星际飞行》的科普报告,详细讲述了宇宙火箭的功能、飞行、任务、太阳系内各行星概况及如何利用宇宙火箭到达各行星的知识。全文发表在1959年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
最著名的一篇科普报告是他与王寿云、许国志合写的、发表在1978年9月27日《文汇报》上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该文吹响了国人学习系统工程、应用系统工程的进军号,在我国系统工程的宣传、普及、推广和应用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今,系统工程已深入人心,无处不在,不论是社会、经济、文教、政治、军事等各行各业,凡处理复杂的、综合性的事物,无不应用或借鉴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该文在1981年荣获首届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我的科普创作活动也是与先生的引导和关心分不开的。1964年,当时中国航空学会约请先生为《航空知识》撰写介绍星际航行知识的文章。先生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四人小组,我们以“钱星五”的笔名,写了一组“漫话星际航行的近况与前景”三篇文章。此后,我爱上了业余航天科普写作,就主动给《航空知识》和其他报刊投稿,从此与科普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生对我的科普创作活动甚为关心。一次,我代表“实践2号”一箭三星研制团队向国防科工委领导汇报“实践2号卫星早期失效原因分析”。汇报会结束后,先生问我最近写了什么文章没有,我说:“写了《V-2的秘密》。”先生笑着说:“V-2有什么秘密!”言下之意是,V-2火箭的真相早已大白于天下,何必故弄玄虚。
1982年春,得悉先生在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表扬了我热心航天科普宣传的行为,我激动不已(因为过去曾因科普写作饱受批判与责难),就给先生写了一封长信,汇报这几年的科研工作与科普写作情况。3月25日,钱先生又接见我,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这次谈话气氛比较轻松。他指出我们要大力宣传航天技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多写点高级科普,对象是高层次的领导干部,以推动决策科学化。我留下两篇自鸣得意的“佳作”向他请教。第二天他就来信说:“拜读大作两篇后,感到《空间技术回人间》较好;而《宇航技术进入家庭》不但‘趣味’、‘生活’气息太重,也脱离中国实际,可能若干年后看了要脸红!可见就是一般科普文章,也是不容易写的呀。”
不久以后,他听说我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的北戴河座谈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就专门来信给予鼓励,信上说:“昨见科普创作所汤寿根同志,他说你对我国科普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并在不久前的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这不但使我非常高兴,而且产生对您这种严肃认真态度的敬意。祝您在新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
1983年5月9日,先生来信说:“近见Aeronantics & Astronautics刊物上有许多对航天在军事上的设想,加之美军空军还成立天战司令部,可能是未来战争发展的先声。我们也不应忽视,但是从‘官方’推动十分困难,所以我想请您考虑,可否写些高级科普文章,送诸如未来学的刊物上去发表?也是先从‘民间’搞起。”
1987年2月,我被国防科工委聘为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北京京西宾馆开完了国家863高技术各领域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后,钱先生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同志到专家下榻的房间看望我们。先生见到我时,又问起我的科普创作,我回答说,最近写得少了;先生说,还是要写,不要中断。在先生的鼓励下,鞭策下,我一直写到了21世纪。尽管高级科普写的不多,但是科普创作提高了我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全面综合的能力以及准确清晰的表达能力,为我近年来从事我国卫星和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不能不感谢先生对我的提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曾任先生的秘书、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秘书长的王寿云同志说,我能当上专家委员会委员,是先生推荐的结果。回想起来也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的7名委员绝大多数或身居较高职位(所长以上),或已有较高知名度,而我一介草民,若无伯乐推荐,焉能有机会驰骋在国家高层航天发展战略研究的舞台,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决策略尽自己绵薄之力。
回顾几十年间,我能不断得到天才的科技泰斗、恩师钱学森多方面的引导、指导和教导,真乃万分荣幸,千载难逢;令我百年不忘,一生受益!
(本文原载于《航天器工程》2011年04期)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张瑜
今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百年。钱学森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发起和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担任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原名力学和力学工程系)首任系主任。
作为科大近代力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我亲身体会到钱学森先生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独具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成绩卓著。比如,在钱学森先生主持工作的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文革”前入学的1958级至1965级这八届学生共1000人中,出现了7位两院院士,在他亲自授过课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即1958级和1959级共约500名毕业生中,出现了5位院士,形成了“百人一院士”。此外,在这1000名毕业生中还涌现了9位将军,形成了“千人九将军”。
“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钱学森先生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并不因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工作繁忙而放松对科大力学系的领导工作。开学之初,他为全系学生宣讲教学计划时,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指导方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教学内容做到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提出,对学生在业务方面的培养目标,应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或是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他不赞成在科大培养远离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专门的理论人才,也不赞成在科大培养缺乏科学探索精神与能力、只了解工程知识的单纯技术型人才。他认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要求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其次,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会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他曾形象地比喻,我们的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后劲。而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则突出了先进性与前瞻性,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紧密相连。
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钱学森先生聘请顶尖级的科学家为我们授课。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任课教师名单时,他那踌躇满志和兴奋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
我们谁都没有奢望过,竟然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课;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给我们讲授“高等数学”课;三、四年级时,流体力学专家卞荫贵先生为我们讲授“流体力学”。
听他的《星际航行概论》,是学习又是享受
在我进入大学四年级时,由钱学森先生亲自开设并讲授的一门新课“星际航行概论”开课了。
有不少人说,聆听钱学森先生讲课是一种幸福,我也有同感。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由于他在科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无可挑剔。无论从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到丰富的信息量,还是从逻辑的严谨,语言的简洁、准确和运用技巧,到工整、漂亮的板书与书法,均令人赞叹。应当说,钱学森先生的授课,优秀教育家与杰出科学家的风范并存,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听他的课是学习,又是享受。
这门课于1962年初结束。1963年我们听课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他赠送给我们的一本书,内容就是他授课的讲稿《星际航行概论》。
亲自指导研制小火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958年的秋冬,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主力的火箭研制小组。我们把长约1米、箭体直径约10厘米、以中碳钢为固体发动机壁面及超音速喷管材料,内装空军歼击机驾驶员座下紧急情况跳伞时用的火药——双基药(主要成分为硝化棉与硝化甘油)的铝制外壳小火箭,发射到约5000米的高度。
钱学森先生适时地参与并指导了火箭小组的工作。当他知道我们取得的初步成绩后,高兴极了。他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对于如何改进设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有的是口头说的,也有书面的。
钱学森先生与火箭小组座谈,指导小火箭的研发、研制工作有好多次。1960年,全国都在提倡“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有一次,全校科研工作报告会分组讨论时,有一位专家建议,为了降低成本,可以考虑将使用的超音速喷管由钢制改为水泥制或陶瓷制。钱学森先生对这个意见明确表示不赞成,他说:“该洋的地方还是要洋嘛!”他反对人云亦云,而是实事求是,以科学为依据。
小火箭的研制较为成熟后,不少同学出于热情,力主搞大火箭,作为第一步,先研制射程高度为75公里的高空探测火箭。钱学森先生及时、正确地引导了我们。他指出,搞大火箭要动用国家的力量。他建议我们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问题,并很具体地提出,我们可以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工控制天气研究室及中央气象局合作,以小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把降雨催化剂带到云中炸开散播,进行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用于消除冰雹,为农业生产和人工控制天气服务。
这种科研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作风的形成,对于科学研究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观念的树立,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均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钱学森先生始终是这项科研活动的坚定支持者和指导者。
学习、研究和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所热切关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开创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2月9日13 版)
蒋左梅(1890~1978),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将军的妻子,钱学森的岳母。原名左藤屋子幸,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日本护士助生专门学校,后在帝国大学产科学习过5年。
1913年,时任保定军校校长的蒋百里因向北洋政府陆军部索要军费未果,愤闷至极而举枪自杀。袁世凯闻讯急请日本公使馆派出医官和护士长左藤屋子幸赶往保定诊治。万幸子弹没有伤及要害,蒋百里接受治疗后得以脱险。之后,左藤屋子幸陪护蒋百里伤愈,并劝他不可轻生。百般劝慰,两人因此产生爱慕之情。
1914年蒋百里与左藤屋子幸结婚。蒋百里喜爱梅花,故为左藤屋子幸改名“蒋左梅”,后又在故乡浙江硖石购地数亩种梅200株,号曰“梅园”。
两人育有五个女儿,三女儿蒋英后来成为了钱学森的夫人。
1938年11月蒋百里病逝后,左梅夫人在中日两国之间做出抉择,她曾奔赴抗日前线,作为战地护士护理受伤的中国士兵。抗战胜利后,左梅夫人雇船将蒋百里的灵柩从广西运回杭州安葬,后来便一直住在北京女儿的家中,直至1978年去世,享年88岁。1984年,蒋英护送母亲的骨灰至杭州,将父母二人合葬于凤凰山下的南山墓园。
蒋华(1920~2010),蒋百里与蒋左梅的四女儿,蒋英的妹妹,早年侨居比利时,2006年回到北京定居,2010年去世。因冠夫姓,故名魏蒋华。1955年,钱学森为了躲避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便先将求援信寄给身居比利时的蒋华,经由她转寄回国内。
魏蒋华早年负笈比利时,后又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波士顿大学营养学硕士。在侨居比利时期间,她看到当时中国餐馆只是沿袭旧有的经营方式和菜肴品位,认为中国菜除了色香味俱全之外,还可以营养学为基础加以改进。于是她开设明园餐馆,以展示中国丰富的营养饮食文化。明园餐馆装修雅致,古香古色,轰动一时。
在经济实力雄厚之后,她不忘侨居海外的中国移民,出钱出力组织各层次的侨团;筹办布鲁塞尔中山学校,克服没有教师、教材、教室的困难,培养出大量有中文素养的华裔人才,在全世界创业、服务,维护华侨华人与华裔在侨居国的合法权益。
2002年3月12日,“比利时中华妇女联合会”在布鲁塞尔成立,作为旅居比利时的华侨华人妇女中杰出的代表,魏蒋华出任联合会名誉主席。
晚年,当海外“台独”分子嚣张之际,魏蒋华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在欧洲组织世界反“独”促统会,以80多岁高龄,奔波于世界各地,直接用英语、法语和地道的京腔京调演讲,进行宣传,反对“台湾独立”,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新贡献。
钱学榘(1914~1997),钱学森堂弟,钱永佑、钱永健的父亲,是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拥有许多航空技术专利,曾任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
钱学榘1914年出生于杭州。钱学榘的父亲叫钱泽夫(字家润),跟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字家治)是亲兄弟。后钱学榘家道中落,作为叔叔的钱均夫负担起了钱学榘的学费。
钱学榘在杭州安定学堂(杭州七中的前身)毕业后,于1931年8月先考取了浙江大学。那时正好交通大学招生在浙江大学之后,钱学榘又赶往上海报考,以总分第四名考取交通大学(钱学森当年是以总分第三名考取交通大学),与钱学森一样,都攻读机械专业。1935年7月,钱学榘以总平均分89.87的高分毕业,名列全校总均分第一名。
钱学榘毕业后于清华大学任助教。在钱均夫的激励下,钱学榘决心效法钱学森报考留美公费生,最终成功考取,并同样选择了航空专业。
钱学榘于1936年赴美,同钱学森一样选择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兄弟俩在同一所名校同一个系,传为美谈,钱均夫深为欣慰。钱学榘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美国从事航空研究,成为了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拥有许多航空技术专利,并一度担任美国波音公司高级工程顾问。
钱学榘在1939年曾经回国,时值抗战,他在贵州担任中国政府航空委员会所办飞机发动机厂“中国发动机厂”的总工程师。当时发动机厂隶属国民党军队编制,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其间长子钱永佑出生在贵州。然而生逢乱世,报国无门,造飞机的资金竟然被官员贪污。1945年,钱学榘心灰意冷地回到纽约。钱永佑也随父亲钱学榘和母亲李懿颖来到美国,后来成为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学系主任,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钱学榘的第二个儿子钱永乐在美国纽约出生;1952年,小儿子钱永健在美国纽约出生。
1949年,钱学森曾经劝说他回到中国,钱学榘顾虑到自己曾经国民党军队上校的身份,最终加入美国国籍。钱学森回国后,跟钱学榘也就很少联络。用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的话来说,“从此两人就天各一方,各为其主了”。
所幸在1979年,钱学榘携夫人李懿颖、长子钱永佑以及长媳回中国,祭拜父母。他们来到北京时,钱学森前往钱学榘下榻的华侨饭店看望钱学榘一家。多年未见,相见甚欢。
钱学榘的业余兴趣是画油画。他曾经画过一张他站在母亲身后的母子肖像巨幅油画,挂在客厅。在他晚年,画了许多油画,在美国举行油画展。每次展出的油画,都多达六七十幅。
钱学榘曾任全美交通大学联谊会会长。1997年,83岁的钱学榘罹患胰腺癌在美国加州病逝。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钱学榘三子,钱学森堂侄。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的利文斯顿长大。16岁时,中学时期的钱永健便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发表论文,获得了素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奖”(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第一名。20岁时,钱永健毕业于哈佛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和化学学士学位。之后他与兄长钱永佑分获美国难度最高的奖学金Marshall和Rhodes学者奖,赴英国分别进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深造。后来,钱永健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及化学与生物化学两系的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与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8年,钱永健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因发现和应用绿色荧光蛋白而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对此,钱学森非常高兴,并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钱永健现在还是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员。由于自己的父亲就因罹患癌症去世,他对于荧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经生物学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别的兴趣。
虽然钱永健在荧光蛋白的研究领域已有了革命性贡献,但他已计划把这类工作留给他的同事,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人体状况的研究方面,包括攻克癌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中风之类疾病。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刘延东代表中央讲话,明确指出要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2011年12月,教育部党组在学习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的会议上明确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研究中心以及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并纳入学校985工程三期文科特色基地建设。
钱学森研究中心是以钱学森同志命名的,以钱学森生平事迹、科学成就与精神,以及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等新中国杰出科学家为重点研究对象,面向全国开展合作研究的独立学术机构。目标是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一)钱学森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国防事业、科学技术诸多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几十年来,钱学森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科学态度,高尚道德情操。
(二)钱学森是一位创新的典范。创新是学术的生命,也是钱学森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青年时期,受“实业救国”思想影响选择铁道专业。“一二八事变”后,开始将学术兴趣转向航空知识并选修学校有关课程。随后,怀抱“航空救国”的夙愿,赴美攻读航空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及尔后在薄壳、激波、声障、热障等航空前沿问题做出杰出贡献,并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学科。回国后,在领导中国航天科技时,创造性的提出了行政、技术指挥两条线。晚年,将系统工程思想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性的理论。钱学森说过“人云亦云,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是创新。”
(三)钱学森是一尊思想的宝库。钱学森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学科、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思维科学等十一个大部类。钱学森利用系统工程思想,在很多学科领域提出了前瞻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很多思想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民众中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政治文明、沙草产业思想等。
(四)钱学森是一个时代缩影。钱学森诞生于民国前夕,逝世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利用知识报效中国、改变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正是当今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所以钱学森研究中心将把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丰富和充实我国当下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一)是团结海内外有关钱学森研究的开放性交流平台。从目前看,有关钱学森的研究十分活跃,不仅出版钱学森研究的很多出版物,还有很多学会、研究会纷纷成立,但是力量较为分散,不利于形成团队力量。
(二)是钱学森精神和思想研究的重镇。中心通过整合钱学森图书馆研究力量、钱学森生前同事、身边工作人员及本领域相关专家,面向全国,放眼长远,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智力互补,努力形成一支国内外钱学森精神与思想研究的权威研究团队。
(三)力争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库。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和动力,深刻挖掘钱学森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科学思想,以服务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如总体设计部思想、地理建设思想等。
(四)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重要阵地。中心研究人员主动对接国家“中国梦、科技梦”全国巡讲报告活动,努力将中心打造成引领文化潮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1、主要研究领域之一---钱学森生平事迹研究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从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就有人开始进行钱学森事迹的著述,尤其是钱学森在美国的经历。经过60多年的研究,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成果显著,取其代表性的有以下几大端。
A.传记类:涂元季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一部语言、材料使用非常谨慎的著作,其最大的优点是在于对钱学森的评价较为客观公允,因作者作为钱学森的学术秘书,对钱学森的认识比其他人有着天然的便利,对诸多问题的把握较为准确。此外,由奚启新所著的《钱学森传》作为第一部官方认可的钱学森传,可信度也是非常高的,相信在以后的钱学森研究中,其价值会逐渐凸显出来。
B.年谱类: 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申请并获得立项的国家社科项目《钱学森年谱》(项目批准号:10BDJ005),虽未正式作为研究成果公开出版,但在钱学森研究领域中,因其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材料,并且对大量史实做了甄别工作,使得《钱学森年谱》的价值凸显,相信在公开出版之后使得钱学森的生平研究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C.专题类:马德秀主编的《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依据上海交通大学馆藏档案资料,研究钱学森在交通大学的学习生活,分析钱学森是如何从火车专业走上航空专业的。魏宏森根据清华大学校史档案而写成的《钱学森与清华大学之情缘》,对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生的经过并在清华大学安排下进行的航空实习请况进行详实考证。《钱学森——在创建力学所的日子里》,反映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在创建力学所过程中的贡献。《钱学森与航天一院》,从纪实的角度描述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航天一院第一任院长,对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和引领一院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2)本研究中心优势
A.依托钱学森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中央领导同志就钱馆征集以及资料管理曾作出重要指示:应当尽快把钱学森同志的感人事迹和他留下的大量珍贵资料收集好、整理好、保存好、展示好。要更广泛地征集实物,整理积累好有关资料,采访与钱学森同志学习和工作过的科学家及其他人士,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做好资料准备。2006年6月30日,中央宣传部为了协助钱馆的征集特给国家27个部委下发了《关于协助征集复制有关钱学森文献、实物和音像资料的函》。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人员跟踪钱老工作与生活足迹,开展征集工作。走访了27个国家部委,赴18个省份,采访钱老同事及知名专家140余人,整理录音48万字,建立起可观的口述史料库。截至2011年底,共征集文献资料76300多件、实物500多件、图片1500多张、各类音视频光盘300多张。此外,赴美国征集到关于钱学森的档案文献资料1200份。上海交通大学目前所拥有的关于钱学森的档案文献资料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
B. 以《钱学森年谱》为抓手,打造一支钱学森生平事迹研究队伍。2010年,在钱学森逝世后,钱学森图书馆以《钱学森年谱》为题申报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获得批准立项。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以此为契机,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同时,通过广泛征集获得了大量的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大大充实了钱学森生平内容,丰富了钱学森瑰丽多彩和波澜壮阔的一生,形成了近百万字的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支善于征集整理、考证研究的队伍,完全能够承担钱学森生平事迹综合研究任务。
主要研究领域之二:钱学森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十几年来,关于钱学森的科学贡献与学术思想受到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有许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领域的成就和他在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过程中总结提炼的航天系统工程,以及他在晚年潜心研究的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老一辈学者在空气动力学、工程控制论和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涌现出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钱学森的科学贡献和学术思想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解读。然而,钱学森科学贡献与学术思想研究还有继续拓展、提高和不断推进、深化的空间。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多是回忆性和总结性的,其中不乏重复研究,缺少实证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缺乏从科学史和方法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和阐述。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钱学森的哪些科学贡献显著地超越了前人,哪些科学贡献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钱学森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钱学森学术思想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脉络,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光大钱学森的科学思想,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迪,等等。
2.本研究中心优势介绍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立钱学森研究基地,开展钱学森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研究,有以下优势:
第一,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大批珍贵的关于钱学森科学贡献和科学思想的历史资料,包括钱学森的论文手稿、探讨学术问题的书信、专著等,拥有得天独厚而又丰富充盈的文本资源。这些文献资源很多是尚未公开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推动原创性研究成果产出能够提供重要的资料供给,具有很大的学术开发与利用价值,弥足珍贵。
第二,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顶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拥有理工和管理类学科的传统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还分别在1999年和2008年成立了科学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和航空航天学院。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现拥有一批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空气动力学和科学史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其所涉学科是钱学森科学成就与学术思想涵盖的重要领域。雄厚的师资力量及丰富的本土资源是开展钱学森科学贡献和科学思想研究的有力保障。
第三,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上海交通大学一直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礼遇学者,重视学术,培养学人,醇化学风,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多学科人才结构匹配的钱学森研究智力方阵。有关研究人员已经发表了为数众多的高水平钱学森研究学术论文,出版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钱学森研究学术论著。
第四,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广大师生敬仰钱学森,追随钱学森,学习钱学森,研究钱学森,全校上下形成了一股“钱学森热”,并组建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等社团组织(2011年4月)及开设了“钱学森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9月),开展“钱学森研究”、探寻“钱学森模式”已然成为交大校园里的一种学术时尚。
主要研究领域之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杰出科学家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两弹一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它的成功使得中国不仅拥有导弹、原子弹等战略武器,随后又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各种战术导弹、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产生巨大贡献和历史影响。不仅如此,它的成功还使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大国地位,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有关“两弹一星”的研究起步于1999年国家对“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表彰,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当年参加此项工作的领导人写了大量回忆录,如《聂荣臻回忆录》、《秘密历程》、《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请历史记住他们》、《两弹一星》。但是这些回忆录主要集中在高层如何制定决策方面,对于此项工程中的具体技术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注意。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史料出版,如《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当代中国的核工业》、《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聂荣臻军事文选》等。学术界在回忆录和史料的出版过程中展开了相关研究,主要成就有:《中国原子弹的制造》、《中国大科学的运行机制:开放、认同与整合》、《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就及经验》等。
其次,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中国“两弹一星”所产生的重要历史作用关注较多,因为他们一直在解答“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如何使中国走上大国之路的。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主要有成就有:《中国原子弹的制造》、《比一千个太阳还亮——院子科学家的故事》、《JPL and the American space program:a history of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ry》、《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Rockets and Missiles :the life of a technology》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动因和过程都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保密和研究起步较晚等原因,这项研究工作的成果还没有达到令学术界满意的程度。而且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从“两弹一星”的历史中总结经验,从参与“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为正在进行的科学、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以起到智库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正是基于此,使得钱学森研究中心有信心在下列优势条件中能够集中精力开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杰出科学家研究,必将有较大的研究成果。
2.本研究中心优势介绍
(一)丰富的文献和口述资料。钱学森研究中心不仅收藏钱学森本人的系统资料,建立“钱学森历史档案数据库”,同时从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等20多家单位,征集和复制曾经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和相关档案,已经具备开展研究“两弹一星”的资料基础。同时,钱学森研究中心保存着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口述资料,如李佩(郭永怀夫人)、孙家栋、王永志、梁思礼、庄逢甘、黄纬禄、王希季等。
(二)具有一支较高水准的科研队伍。钱学森研究中心已经和国防科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建立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了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准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中即有长期从事国防军事历史研究的研究人员,也有当年从事“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同时还有一批有志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在科研结构上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有机科研体。
(三)已经启动若干课题的预研工作。钱学森研究中心已经启动三项旨在以“两弹一星”为中心的科研活动,先行开展了预言工作,分别为:第一,“两弹一星”决策实施过程与重大科学工程管理研究;第二,中国航天自主创新发展的路径、特点和规律;第三,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与科学家群体的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之四:钱学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体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国家、对事业、对科学、对时代深沉的公民情感,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广大科教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永远学习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深入揭示钱学森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有关钱学森精神的研究文章很多,林林总总,涉及钱学森的爱国、奉献、科学精神。林莉、何泽彬的《钱学森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文认为,钱学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特征,应将钱学森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马德秀在《以钱学森精神为典范 推进核心价值建设》一文中指出,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总体而言,以往研究以口号式、应景式文章居多,存在重宣传阐释、轻学术的偏向,缺少系统分析与学理归纳,缺乏有效的方法支撑与方法论指导,有现实指导价值和明确现实指向的文章并不多。
至于钱学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的理论关联,国内学者鲜有研究,而国外则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钱学森精神与“24字表述”进行比照,可以发现,“爱国、奉献(敬业)”是二者的交集部分,而“求真、创新”则内化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钱学森不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杰出代表和卓越典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典型现实参照。如何深入揭示钱学森精神的内涵,不断拓展钱学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空间,将之转化为全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共同价值取向,既是迫切的现实召唤,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本研究中心优势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钱学森生平事迹、精神风范与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有以下优势:
第一,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是钱学森研究中心赖以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资源依托。作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图书馆保存有大量关于钱学森的原始文献,如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过程中,采访了百余位与钱学森有直接接触的老领导、老专家、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等,积累了许多珍贵史料。
第二,钱学森研究中心在研究、编写陈列内容方案过程中对钱学森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范做了大量考证、梳理和阐释工作,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出版了一批相关论著,以期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习与教育相结合,研究与宣传相结合。目前,本中心学术储备丰富,梯队化、专业化、学术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第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与本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关联与学科交集,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搭建理论平台,提供学术支撑,助力中心建设。
第四,近年来,我们坚持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社会职能,服务于上海交通大学内涵建设,自觉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实质及其社会与时代价值作为研究课题,开展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
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
序号 | 姓 名 | 职称职务 | 研究方向 | 所在单位 |
| 1 | 钱永刚 | 高级工程师 |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研究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2 | 郑成良 | 教授 | 法学理论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3 | 史贵全 | 研究馆员 | 钱学森技术科学成就与思想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4 | 张 凯 | 副教授 | 钱学森精神风范研究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5 | 张现民 | 副研究馆员 | 钱学森生平事迹研究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6 | 魏 红 | 副研究员 | 钱学森生平事迹研究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7 | 汪长明 | 馆员 | 钱学森教育思想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8 | 荣正通 | 馆员 | 钱学森与系统科学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9 | 吕成冬 | 馆员 | 钱学森生平思想 |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来源 | 起止时间 |
| 1 | 《钱学森年谱》 | 郑成良 | 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2010.4—2013.4 |
| 2 | 《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 | 郑成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 | 2013.6—2016.7 |
| 3 | “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 | 张现民 | 国家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2014.6-2017.7 |
自2011年以来,钱学森研究中心先后主办(合办)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并应邀参加了多次交流活动,主要有以下:
(一)主办(合办)的学术会议
1、2012年11月,与“钱学森和中国航天”课题组主办“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学术研讨会”,重点就钱学森在中国乃至航天事业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2、2013年11月4日,在北京举行了“钱学森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和顾问聘任仪式”,聘请钱学森研究领域中的十位专家学者,探讨钱学森研究的方向;
3、2013年11月16日,与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上海市逻辑学会合作举办 “钱学森思维科学学术思想研讨会”,就钱学森对思维科学的研究、贡献进行了讨论;
4、2014年9月,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了“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创建3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钱学森在三十年前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进行回顾,并总结这一思想在全国各地的实践情况;
(二)应邀参加会议:
1、2012年11月,应邀参加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主持召开的“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研讨会”;
2、2013年7月,应邀参加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研讨会” ;
3、2013年8月,应邀参加内蒙古沙产业协会和通辽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与科尔沁绿色发展研讨会”。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钱学森图书馆给予多方支持,或无偿捐赠藏品,或提供帮助。为了表达对他们的诚挚谢意,谨将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藏品或提供帮助的单位、个人,按照名称首字母排序附下。
捐赠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国防工业出版社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提供帮助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新华通讯社 | 捐赠个人
何友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姜保年,姜长英之女 涂元季,钱学森学术助手,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 徐章英、顾力兵夫妇,原江西省思维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春鼎,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教授 闫永勤,鲁润宝夫人 赵英奇,著名书画家 张沁文,山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树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郑哲敏,中国科学院院士 |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一座纪念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以及展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国家级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位于其曾经求学的上海徐家汇交通大学,2011年12月11日正式建成开馆并对外开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专门为此作出重要批示,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专程来我校参加开馆仪式,刘延东同志代表中央在开馆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钱学森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向钱学森图书馆慷慨捐赠珍贵著作、书信、手稿、照片(或底片)等藏品。现在,其中不少藏品正在展厅中陈展,述说历史,启示未来。为了更好地传承钱学森同志的事迹,以及展示中国航天事业走过的辉煌历史进程,钱学森图书馆仍真切地希望社会各界的继续关心和支持,或捐赠藏品,或提供线索。现将公告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与钱学森相关的藏品,如著作、书信、手稿、照片(或底片)、珍贵文件,以及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等,同时钱学森图书馆也收藏以下几位著名人物的相关藏品,他们是:钱学森夫人、我国著名歌唱家蒋英教授;钱学森父亲、民国时期的著名教育家钱均夫(家治);钱学森岳父、民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方震)。
能够见证中国航天事业起步和发展的藏品,包括航天领域中的各类功勋奖章、证书、照片(或底片)、笔记、文献以及其他物品。
(二)征集方式
1、藏品捐赠。钱学森图书馆鼓励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同时,根据捐赠藏品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捐赠奖励。对于捐赠藏品,钱学森图书馆将适时展出并标明捐赠者。
2、提供复制。对于特别珍贵的藏品,保管者欲自己保存原件的,钱学森图书馆鼓励保管者提供原件,由钱学森图书馆委托具备文物复制资质的机构制作复制品用于展览,原件退还保管者本人。
3、代为保管。钱学森图书馆拥有完善的文物保管硬件设施和恒温恒湿系统,可以为保管者代为保管珍贵藏品,以便研究或用于展览,并签署代为保管协议书,所有权仍属于保管者,不发生转移。
(三)联系方式
张现民,021-62934763,13764074876
电子邮件:zjbgb@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日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图书馆由国家投资兴建,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这是国内又一座科学家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
这里收藏保存着6万2千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这是面向社会弘扬钱学森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文化育人平台。开馆至今,共累计接待观众近190万人次,推出各类原创展览近20个,全国巡回展览50余场,主题教育活动1000余场。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正以鲜活的形象逐步走近和感染着公众。钱学森图书馆将以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为发展战略,深化博物馆内涵建设,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流的文化育人基地。
欢迎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馆长


10月23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上海大学站,在校本部图书馆展厅开幕。
展览开幕式由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志宏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忻平致欢迎辞并宣布展览开幕,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向来宾介绍展览的概况,并向上大学生代表赠送了钱学森传记。上海大学图书馆直属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陆铭,副馆长刘华,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助理郭骥出席仪式。此外还有50余位上大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政司、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10所高校巡展。上海大学站是巡回展的最后一站,由上大党委宣传部、上大博物馆代表上海大学承办。
展览通过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还原了钱学森作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的光辉事迹,以及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战的往事和朴素节俭的生活,藉此激发上大学子以自己的才学共筑中国梦。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获颁2011-101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单位”、“文明班组”荣誉奖状。
201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单位”、“文明班组”、“文明班级”、“文明岗”、“文明创建特色项目”评选自2012年9月启动以来,各类奖项共计报名249项。2012年11月14日-2013年1月进行网络展示及评选;2013年5月3日-5月6日,文明委执委进行了网络投票;2013年5月7日上午,学校召开文明委执委会议,讨论并审议各类奖项评比情况; 2013年5月7日-13日,评审结果进行了网络公示。7月22日,评审结果公示:钱学森图书馆及钱馆社教讲解组分获2011-2012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单位”、“文明班组”荣誉称号。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将继续秉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精诚团结、奋发进取,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车 兰
5月19日,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赴龙美术馆(西岸馆)及浦江绿谷上海交通大学低碳农林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并结合近期工作开展业务学习活动。
上午,钱馆全体工作人员来到位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在美术馆专职导览员的解说引导下,钱馆人员先后参观了美术馆地下一层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及民国时期美术作品的常设展示空间,以及位于地上一、二层的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在参观过程中,美术馆外部建筑所营造的极具敏锐的当代性和创造性,以及内部展览所突显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博大精深,给全体人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下午,钱馆员工一行来到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浦江绿谷上海交通大学低碳农林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据悉,钱馆即将于下半年推出“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专题展览。此次馆方特邀上海交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林奎教授,在绿谷基地为全体员工作题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形态”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现代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以及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使员工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有了基本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策划、筹备展览。讲座结束后,全体人员还在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带领下,对基地园区的现代化智能温室、现代温室植物多层栽培等各种先进设施和种植技术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




供稿:茅艳雯
刘轶昆
摄影:徐 菁
12月14日下午,上海市宇航学会副秘书长赵金才教授应邀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题为“嫦娥落虹湾,玉兔促梦圆——解读“嫦娥三号”探月任务”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赵教授以“嫦娥三号” 探月为主线,用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通过我国首次开展无人软着陆月球探测巡视勘探,讲述探月工程三步走 “绕、落、回” 战略的二期工程目标“落”所肩负的任务,对将要进行的三大科学任务以及八大创新看点进行解读,重点讲解中国探月工程的技术成就和重大意义,讲座中赵教授还对中国未来的探月发展进行展望。

听众对于讲座内容很感兴趣,讲座结束后,还与讲座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赵金才教授任上海市宇航学会副秘书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先后担任航天发射场指挥、技术室主任、航天八○五所研发部主任、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的发射指挥和发展战略研究,先后39次参加重大型号任务的组织指挥;参与我国民用航天“十五”、“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指南的编写,组织多项航天预先研究和863重大专项课题论证。获国防科委级与全军级二、三等以下科技成果奖及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十余项;发表论文和文章70余篇,中国宇航出版社、上海科普出版社等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3部。
图文供稿:陈亮
2013年11月5日,钱馆邀请专家在北京举行藏品入藏标准和藏品定名工作讨论会。钱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张现民等参加会议。参加讨论会的专家分别为国家博物馆保管二部主任陈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库房主任程定飞、北京鲁迅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思源、上海龙华纪念馆原副馆长俞乐滨。以上来宾都是博物馆、纪念馆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在藏品管理方面具有几十年的工作积淀和理论知识。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由张凯书记主持,钱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介绍了钱馆藏品的基本情况,随后就钱馆在藏品入藏和定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会议讨论。
讨论中,各位专家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根据钱馆实际情况,在热烈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建言献策。陈禹指出入藏标准应遵循“收入宽,入藏窄”的原则,而藏品在定名时尽量简洁、准确,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信息。程定飞则强调,钱馆在制定藏品定名规则时,应遵循简洁、准确的原则,多余赘言不要在藏品名称中出现。刘思源从鲁迅博物馆的工作经验出发,建议从钱学森家中征集来的藏书应该全部入藏,并提议钱馆要加强家族性藏品的征集与研究工作。俞乐滨针对藏书入藏问题和藏品定名提出自己的看法。
陈禹在讨论会中发言
程定飞在讨论会中发言
刘思源在讨论会中发言
俞乐滨在讨论会中发言讨论会结束后,钱馆馆长钱永刚教授感谢各位专家来参加此次讨论会,以及各位专家在讨论过程中,对钱馆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此次专题讨论会开得务实、高效,对提高征集保管部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我馆的藏品管理水平,开阔工作视野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准备此次会议,在俞乐滨顾问的指导下,征集保管部对工作中的问题作了认真地思考、总结和梳理。各位专家在讨论会上,答疑解惑,并针对藏品管理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为钱馆藏品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此次讨论会得到了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的鼎力支持。
图文供稿:征集保管部
2013年10月21日,中国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80余名工作人员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基地工作人员一行进入展厅后,在讲解员的解说带领下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全部内容。当看到已在美国工作、生活了20年的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待遇及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返回祖国,并在其后的五十余载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时,他们深受感动。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料和深厚的精神底蕴同样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按照1:100比例制作的“远望二号”航天测量船模型前驻足良久。


参观结束后,来宾们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许 盈
摄影:徐 菁
10月18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2013高校巡展二军大站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大会堂开幕。第二军医大学校领导一行、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领导及二军大学生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本次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发展、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除了图片展板外,还有珍贵实物、文献资料,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珍贵馆藏。并根据军校的特点,展览特别增加了钱学森关于构建军事科学体系,推动军事科学理论运用于军事实践、军事科学成果向军队战斗力转化等相关内容。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老曾使用过的蒲扇等珍贵馆藏。

此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年上海高校巡回展由教育部思政司、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共同指导,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底。
供稿:陈天行
摄影:陈 亮
2013年10月14日,香港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发展联络处处长马磊、钱学森图书馆顾问周平南等参加了接待。

唐英年一行进入展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当看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返回祖国,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时,唐英年先生深受感动。

参观结束后,唐英年先生表示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文供稿:陈 亮
2013年5月6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组织了藏品拍摄项目第一阶段验收会。会议邀请了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委员会理事、上海博物馆摄影师孙建明,中国美院客座教授姚铿,上海鲁迅纪念馆摄影师茅才龙,上海交大摄影协会会长、媒体学院教师张帆等经验丰富的摄影专家与会。

征集保管部魏红部长首先介绍了此次藏品拍摄的背景、目的和要求,拍摄承担单位上海玉龙光碧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李雪峰总经理和摄影师从公司概况、人员配置、项目流程、安全措施和技术指标等几方面向专家做了汇报,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拍摄的部分藏品照片。随后,与会专家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与审议。大家对公司在藏品拍摄中的安全保密等管理措施充分肯定并对藏品拍摄的科学性、记录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平面文物的拍摄、拍摄用光与背景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会议最后,党总支书记张凯做了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各位业内专家对钱馆工作的大力支持,并指出,这次藏品拍摄工作是我馆藏品保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今后将继续总结经验、完善标准,使藏品拍摄工作更规范,从而为藏品的管理、利用打下坚实基础。他还表示希望在藏品拍摄方面能继续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4月1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主题组织生活优秀案例、党建研究成果总结表彰暨工作推进会在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418会议室举行。钱馆支部申报的“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圆满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获评校优秀主题组织生活案例。
据悉,此次会议共表彰了41个主题组织生活案例,分别获校最佳主题组织生活案例、优秀主题组织生活案例、特色主题组织生活案例。同时还表彰了40个党建课题。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潘国礼代表学校党委讲话指出,本年度主题组织生活主题鲜明突出,创新活动形式,贴近中心工作,收获了显著成效。校党委组织部部长胡近对2012年度主题组织生活及党建研究开展工作进行了总结。
2012年,钱馆支部围绕“敢创新、讲奉献,勇探索”这一主题开展组织生活,着力打造坚强的战斗堡垒,增强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钱馆项目”凝心聚力,保驾护航。钱馆组织安排党员同志和业务人员走访全国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近40余处,引导其主动思考一流人物纪念馆的评价指标,创新工作。因实行全年免费开放,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并没有减少,钱馆支部通过建立开放运行值班制度,安排每位同志熟悉运行流程,轮流到展区值班,保障了开放运行的平稳有序。钱馆支部还通过多线联络,广泛拓展资源,积极推动钱馆整体建设发展。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开展,为钱馆进一步有效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综合部)

4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浦东干部学院国家民委高级专家班的学员,在钱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并为学员做讲座。

在钱馆讲解员的讲解下,专家班的学员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大家对展览中表现的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
参观结束后,张凯书记特别为学员做了一场题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他的纪念馆”的讲座,为各位学员介绍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学员代表纷纷发言表示通过此次现场教学,大家对钱学森同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
2013年3月31日至4月8日,钱馆征集保管部一行赴钱学森家中征集钱学森及其夫人蒋英教授生前使用的物品,特别是众多蒋英教授的钢琴、唱片、胶片、磁带、音响设备、藏书及生活用品等,共计2000余件。
|
|
蒋英教授曾经使用过的教学工具—节拍器 | 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曾经吹过的乐器—箫 |
此次征集工作得到了钱学森家属的鼎力支持。这些物品真实反映了蒋英教授丰富多彩的音乐人生,对研究钱学森的家庭生活、在美期间的工作生活,以及钱学森关于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思想等都是十分珍贵的藏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对于进一步丰富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拓展本馆研究资源,提升本馆在文博界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钱永刚教授在打包现场指导工作
蒋英教授生前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被我国声乐界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1937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学习,二战爆发后转赴瑞士继续研究“和音学”,毕业于瑞士路山音乐学院。1947年回国后,曾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第一次个人演唱会,在国内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蒋英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期间,培养了众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享有世界声誉的声乐人才,如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吴晓路、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等。
2013年4月11日,在我校参加上海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的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陪同秦书记来馆的有团中央和上海团市委的有关领导。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参加了接待。

马德秀书记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和开馆后的运行情况,钱永刚馆长在序厅、导弹圆厅以及反映战略科学家成长之道的第四展厅等地进行了讲解,秦书记认真倾听钱馆长的讲解,并对钱学森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成长经历、在交大求学时的考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等内容方面与钱馆长进行了交流。在看到尾厅展示的钱学森1955年乘船回国前夕的一段话时,赞叹钱老的让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就是中国梦的最好注解。


参观结束后,秦书记表示钱学森图书馆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感谢交大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基地。
马德秀书记还代表学校向秦书记等赠送了纪念品。
摄影:徐菁
2013年4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浦东干部学院“城市驱动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的学员,在钱馆开展以“大师情怀——钱学森的科学之路”为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在钱馆讲解员的讲解下,研讨班的学员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大家对展览中表现的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钱永刚馆长为学员们做了现场讲解,结合馆内展览中的珍贵展品向学员们讲述了其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学员们听后纷纷鼓掌,并不时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参观结束后,张凯书记特别为学员做了一场题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他的纪念馆”的讲座,为各位学员介绍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钱学森的科学精神。特别是针对此次研讨班学员的特点,为各位学员介绍了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等科学思想。


在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学员代表纷纷发言表示通过此次现场教学,大家对钱学森同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
据悉,此次“城市驱动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的学员对象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业务相关司局、省区市有关部门和市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作为浦东干部学院的共建单位与干部培训基地,钱馆已多次为浦干院学员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图文供稿:陈亮
3月12日,由上海市文物局主办的“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结果揭晓,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是沪上各家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最高奖项,同时是为数不多的地方性陈列展览奖项,旨在推动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此次共有20家相关单位参加评选。3月5日,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专家评审会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召开,共有17家单位在会上参与展览项目答辩。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作为馆方代表在评审会上汇报了钱馆概况和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内容编排、设计思路、主要特点和展览影响等。
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外,上海博物馆等其他5家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同获精品奖。另有8家博物馆获优秀奖,3家博物馆获组织奖等。本次评审结果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公布。
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设计定位准确,主题鲜明;总体框架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陈列设计理念正确,表现手法新颖,注重表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设计风格纯净、高雅、简约、大气,富有现代感。开馆一年多来,受到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与喜爱,并多次获得国内文博领域知名专家的充分肯定。
2013年3月1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组织有关专家,召开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工程验收会。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杰,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倪兴祥,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贾毅民,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布展总策划、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原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俞乐滨等。出席验收会的学校和馆方领导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


会议首先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关于基本陈列内容方案编制情况的汇报,以及雅虹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关于基本陈列形式设计及施工制作情况的汇报。
与会专家在审阅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实地勘察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经过认真细致的评议和讨论,一致认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定位准确,主题鲜明; 陈列的总体框架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陈列设计理念正确,表现手法新颖,注重表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设计风格纯净、高雅、简约、大气,富有现代感。同时与会专家也就钱学森图书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为交大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了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他们的工作值得肯定。同时对钱馆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恒久的生命力。
供稿:俞文君
陈 亮
摄影:陶 伟
2013年3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纪念三八国际劳动节103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钱学森图书馆的社教宣传部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集体”殊荣。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是一支以女性为主体的年轻队伍,现有员工10人,其中女员工8人,女性比例达80%。开馆至今,社教部工作人员以真诚的工作态度、专业的讲解水平、敬业的奉献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讲解接待、社会教育、对外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和弘扬了“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钱学森精神,有效发挥了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育人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公益效应。在此过程中,社教部全体女性员工同心协力、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用优异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向社会展示着新时代女性的自尊、自强、自立和自信。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社教宣传部获得此项殊荣,不仅仅是对他们长年辛勤付出的回报和鼓励,更是对社教部和全馆工作的充分认可与肯定。相信她们的荣誉必将成为一个新的起点,社教宣传部和钱馆全体同仁将继续秉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精诚团结、奋发进取,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十二五”规划、为交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供稿:郭 娅
茅艳雯
2013年2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商讨合作共建事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蒋群、学校教学相关领导和教师参与接待。
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领导介绍了钱馆开展社会教育的相关情况,并提出希望在校本课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和交大附小的深入合作,更好地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详细介绍了合作共建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办法。
在听取馆校合作共建相关细节后,蒋群校长向钱学森图书馆表达了对双方今后在各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意愿。同时提出要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以科技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逐步走出一条体现交大附小特色的主题教育之路。随后,双方就合作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形成共识。
会谈结束后,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蒋群校长赠送了纪念品。
供稿:陈 亮
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科学化水平,2012年11月至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进行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期评估。在此次中期评估中,钱学森图书馆因为在原创展览、主题活动、新媒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突出工作,获得了评估小组的一致认可,被评为10家优秀教育基地之一。我馆开馆第一年便获此殊荣,说明了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及社会各界对于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馆一年来,我馆通过举办“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的壮丽航程”等主题展览,并围绕展览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来馆参观。同时我馆针对广大青少年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例如在国际博物馆日开展“大手牵小手 同游博物馆”活动;暑期推出了“夺宝奇兵——探寻钱馆镇馆之宝”中小学生科技人文之旅活动;针对大学生推出“重走学森路——口述历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馆还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积极开拓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新思路,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感受一座“永不闭馆”的科学家纪念馆。
2013年,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扩大影响,宣传钱老爱国、奉献、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供稿:陈亮
1月30日至31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先后拜访了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受到有关领导的热情会见。

在拜访中,钱永刚馆长一行分别向各部门领导汇报了钱馆的筹建过程和开馆至今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向各相关部门对钱馆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关心表示衷心感谢,并就钱馆2013年进一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提请各有关部门继续予以大力支持。

市文物局、市科委领导对钱馆开馆第一年以来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并表示今后将一如既往支持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各有关部门领导也向钱馆在主题活动策划、专题展览项目、专项科普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并对钱馆的可持续发展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首座建在高校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今后能够继续为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与科普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供稿:陈 亮
摄影:高延坤
陈 亮
2012年11月11日下午,上海航天局查学雷教授受邀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专题讲座,与馆内观众、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共同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常委、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宇航学会载人航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宇航学会高级会员,查学雷教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领域的总体和结构技术研究,负责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总体研制工作,并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和荣誉称号。

讲座中,查学雷教授以详实的资料、图片以及工作第一线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向在场听众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以世界人类开始探索太空的各种事件为切入点,引入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包括发展我国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发交会对接技术等内容。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查学雷教授娓娓道来,通过一幅幅照片的展示,一段段文献视频的重现,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让听众深刻领会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之不易。讲座结束后,查教授与现场观众通过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据悉,本次讲座是钱学森图书馆载人航天展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今后钱馆将继续围绕载人航天主题,邀请更多有关专家到馆举办讲座。
图文供稿:陈亮
2012年6月7日上午9:00,钱馆人员应约来到北京大学朗润园黄楠森教授家中,对其进行了口述访谈。访谈时,黄楠森教授向钱馆捐赠了钱老与他探讨哲学问题的书信原件,希望由钱馆永久保存。

黄楠森教授向钱馆人员讲述他与钱老之间的学术交往

黄楠森教授捐赠的钱学森书信原件
黄楠森教授,1942年入读西南联大物理系,翌年转到哲学系,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随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2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且长期担任中国马哲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黄楠森教授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工作,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晚年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同时致力于人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
黄楠森教授虽已92岁高龄,但仍每日课读资料、研究学术。在访谈中,黄楠森教授讲述了他与钱老共同探讨、研究哲学问题的经历;并且指出钱老的成就不仅局限于科技领域,在哲学领域也有很高造诣。他呼吁青年学者对钱老的现代科学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钱老的大成智慧学。
2012年6月13日上午,钱馆征集保管部邀请上海档案馆、上海鲁迅纪念馆、校审计处等单位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召开库房智能密集架验收会议。
钱馆建设指挥部张凯副总指挥参加了会议,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钱馆在密集架建设过程中实地调研、需求设计、公开招标的基本情况,同时也感谢与会专家长期以来对钱馆库房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支持、帮助。
中标单位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史济国总经理介绍了公司在这个项目中的大力投入,包括硬件配备和软件需求。随后,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安排技术人员,在库房对智能密集架进行了各项常态和非常态功能演示。
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史济国总经理向专家介绍密集架基本情况
演示过程中,与会专家仔细查看,根据招投标、验收等文件,并对比现场演示效果,认为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认真履行合同,密集架设备配备完备,硬件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软件功能满足用户需求。
与会专家仔细核对招投标、验收文件
最后,与会专家还进一步提出了验收意见。宁波邦达实业有限公司表示会按照专家提出的建议做好后续工作,提升智能密集架的各项功能。
(征集保管部)
6月24日上午,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同志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永刚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龚学平一行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聘为我馆的义务讲解员钱永刚教授还亲自为龚学平讲解介绍。整个参观过程中,龚学平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询问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各位领导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龚学平同志在圆厅内为我馆题词留言,并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6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钱学森图书馆党支部获得学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自2010年成立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党支部根据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职能,以人为本”,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为重点,以联系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钱学森图书馆按期优质建成开馆和开放运营提供了有力保证。
本次荣获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继钱馆获得学校“校长奖”之后的又一殊荣,是对钱馆既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钱馆今后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的激励和鞭策。为此,钱馆党支部将以胡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一如既往发挥好思想阵地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扬钱学森精神,不断巩固创先争优成果,在上级各部门和校党委的领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钱馆文化,塑造钱馆形象,打造钱馆品牌,向党和人民,向全社会不断递交合格完美答卷;为将上海交大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的文化育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2年7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同志,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钱馆负责人张凯同志的带领下,包括“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在内的钱馆一行人员前往江阴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进行暑期实践考察。江阴基地相关负责领导接待了钱馆人员一行。
在双方座谈会上,吴旦副校长具体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几年来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情况,并诚挚邀请江阴基地领导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随后张凯同志就钱学森图书馆总体情况、建设历程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江阴基地的有关领导则向钱馆方面介绍了远洋测量船基地的发展历程。
随后,钱学森图书馆一行人员参观了基地的展示馆和远望测量船。在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展厅内,全体人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成就展,了解了基地30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和远望人的感人事迹。展示馆陈列了各种图片和实物,处处可见钱老当年对基地建设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在“远望2号“和“远望5号”测量船上,钱馆一行人员分别参观了展览室、驾驶室、会议室以及各种设备。当参观人员看到我国远洋测量技术所取得的各种骄人成绩时,深深的体会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的强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为远望人淡泊名利、牺牲奉献、攻关克难、锐意进取的精神而由衷赞叹。
此次赴江阴远洋测量船基地考察,是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的“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此次江阴之行结束时,实践团队团员们纷纷表示看到中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的发展深受震撼,同时也为钱老当年的高瞻远瞩所折服,今后也必将继续沿着钱老走过的足迹继续前进,深入了解钱老故事、切身感悟钱老精神、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钱老精神,把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学森精神传播出去。

图文供稿:陈 亮
9月20日上午,钱学森生前工作人员一行4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征集部副部长张现民等陪同参观。
参观过程中,各位嘉宾细心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观看文献实物,并在钱老书房和客厅的复原场景前细细观看,不时相互交流。参观结束后几位嘉宾指出,馆内的几处复原场景高度逼真,不禁使他们想起了曾经在钱老身旁照顾钱老生活起居的点点滴滴。馆内所陈列的陪伴钱老40余载的公文包,更引起了各位嘉宾对钱老高尚情操和高洁品格的万千感慨和无限追思。他们纷纷感慨在钱老身边工作的时光,让他们从钱老身上学到了许多受益终身的道理。
参观结束后,各位嘉宾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随后,各位嘉宾与社教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详细描述了钱老当年工作、生活的细节,为钱馆工作人员答疑解惑,以帮助钱馆进一步完善相关展品资料、开展钱学森精神事迹宣传等各项工作。
供稿:陈天行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2年10月16日,上海市老干部局组织杨浦区四平街道第一离休支部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座谈。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运营部部长高延坤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老干部局领导及离休干部一行进入展厅仔细参观了全部展览内容。整个参观过程中,老干部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并询问展品细节及其背后的故事。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参观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和老干部局一行人员进行了座谈。
首先上海市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处长范传伟、杨浦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卜健首先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安排接待表示感谢,并且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浦区四平街道第一离休支部的支部书记黄伟代表离休老干部发言。他认为这次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受益匪浅,对钱学森为做出的重大贡献,对钱学森的为人品格印象深刻,表示很受教育。

图文供稿:陈亮
2012年10月18日,铜陵市副市长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学森图书馆负责人张凯,运营部部长高延坤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铜陵市领导一行仔细观看了收藏于馆内的各种珍贵展品,不是驻足观看,细细回味。大家对钱馆的文物征集、陈展设计、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计划组织铜陵市的相关部门、教育机构以及更广大的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钱学森、了解钱学森,进而学习他的崇高精神、科学态度与爱国情怀。
2012年11月25日下午,上海航天局张祥根教授受邀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题为“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专题讲座,向馆内观众以及工作人员讲述了钱学森回国为新中国火箭导弹技术领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
张祥根教授为观众讲述“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张祥根教授是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科普专家。曾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研究室主任、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曾参与研制“长空一号”试验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及“创新一号”微小卫星等工作,两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研制情况,荣获航天部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

讲座过程中,张教授数次起立为观众动情讲述钱学森崇高的人格品质和中国航天的巨大成就

讲座中,张教授以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几大方面,为在座的观众讲述了钱学森回到祖国的艰难历程,以及回国后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张祥根教授通过一幅幅照片的展示,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声情并茂的叙述,让听众深刻领会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初创到腾飞再到现在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讲座过程当中,场内时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气氛十分热烈。
图文供稿:陈亮
12月23日下午,上海航天局张祥根教授再次受邀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题为“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路”的专题讲座,向馆内观众介绍了我国航天员的选拔、训练、飞天的过程。

张祥根教授是上海市宇航学会资深科普专家。曾任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研究室主任、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先后参与研制“长空一号”试验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及“创新一号”微小卫星等,并两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研制情况,荣获航天部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此次是张教授第二次受邀来我馆开展讲座。

讲座中,张祥根教授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以中国航天员日常开展科研训练及在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为主线,介绍了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过程,重点讲解航天员在科研训练中心的训练、工作、生活的片段,描述了三位航天员在今年六月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任务中承担的研究与试验工作,高度赞扬了中国航天员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图文供稿:陈亮
“‘天神’之吻一瞬间,地面试验十余年”专题讲座在我馆举行
2012年12月9日下午,上海航天局陈萌教授受邀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题为“‘天神’之吻一瞬间,地面试验十余年”的专题讲座,以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为主线,向馆内观众介绍了对接机构的研究情况,回顾了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完美对接的精彩瞬间,讲述了上海航天人在研究和试验中的感人故事。

陈萌教授一直在航天科研一线工作,曾担任空间对接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空间站机械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现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核心攀登工程”空间机械臂技术负责人、上海市空间飞行器机构重点实验室副组长。

讲座中,陈教授以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逼真的模拟视频,从何为交会对接、为何要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交会对接研究的难点、我国对接机构研制历程等方面,为在座的观众讲述了我国航天人在研制对接结构的过程中的各种感人事迹,展现了我国新一代航天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崇高精神,让现场听众深刻感受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到现在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最后,陈教授和观众一起展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光明远景,让在场观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自豪。
图文供稿:陈亮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记者吴晶晶)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贾庆林强调,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贾庆林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钱学森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他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智慧。他的卓越功绩和杰出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心中;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我们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报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德馨品高、行为世范的大家风范,学习他崇尚实干、勤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贾庆林指出,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钱学森同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盼,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大力弘扬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和革命风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同志有:王刚、李源潮、郭伯雄、韩启德、万钢和宋健、钱正英,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希,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先后发言。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钱学森同志亲属、生前友好等参加座谈会。
(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001版)
本报讯(特约记者左秋红荣元昭郭兆炜温泉通讯员张美书仝先刚夏春晖 光华)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0 周年纪念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院以多种形式深切缅怀和纪念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元勋、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一院举行以第三次技术创新大会、纪念钱学森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为代表的系列活动,深切缅怀和追思这位科学巨匠的卓越成就,细细梳理老院长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激励全院干部员工秉承钱老遗志,以钱学森“爱国、科学、创新、奉献”的精神光芒为指引,开创一院新的辉煌。各基层单位也分别通过举办钱学森生平事迹展、观看电影《钱学森》等形式,回顾钱老的丰功伟绩,员工们纷纷表示深受鼓舞和激励,立志要在钱老宝贵精神的指引下,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为航天事业发展奋力拼搏。
四院有关领导撰写专题纪念文章,回顾了在钱老的指导下,四院建院近50 年来航天固体技术和四院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引起了全院干部职工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将在钱老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顽强拼搏,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贡献。在四院青年创业论坛上,青年职工聆听了院老专家讲述钱学森的故事,以及钱学森对航天固体事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坚定了奉献航天的信心和决心,表示要继承钱老遗志,将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深邃的科学思想,高尚的人格品德发扬光大,努力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前进贡献力量。
钱学森是五院首任院长,五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纪念钱老征文活动,征集到196 篇各类纪念文章,并将其中的优秀篇章集结成册,出版了《学习钱学森精神建功立业航天》一书。12 月9日,该院以“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智慧人生”为主题举行座谈会,组织全院青年代表共同学习钱老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思想,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在岗位工作中为空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该院党委向全院广大干部职工发出动员令,号召全员以钱老的精神指导人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牢记肩负的使命,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拓展知识领域,严谨对待岗位工作,以实际行动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成功报国告慰首任老院长。
六院早在今年年初,就把纪念钱学森诞辰100 周年、学习钱学森精神作为该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该院结合今年以来面临的高密度发射、高强度工作和高密集交付为代表的“三高”挑战,把学习“爱国奉献、严谨务实、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钱学森精神,贯穿到形势任务教育、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作风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在陕京沪一院三地先后开展了学习钱学森岗位争先锋巡回报告、《钱学森故事》主题读书征文比赛、质量小故事征集和形势任务教育创新大赛活动。该院101 所借电影《钱学森》在老试车台取景拍摄这一契机,开展了 “请老航天讲钱学森故事,让年轻人学钱学森精神”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七院开展观影读书、学习座谈、征文演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组织观看了《中国导弹之父》、《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记述钱老一生光辉业绩的视频资料;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学习钱老的感人事迹和可贵精神,并组织了多层面的座谈和讨论。该院干部职工把学习、纪念钱老的活动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圆满完成全年各项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深入学习钱老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将钱老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掀起了大干四季度,誓夺全年任务圆满收官的热潮。
八院以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纪念碑落成暨中国航天精神教育基地挂牌仪式为契机缅怀钱老。12 月11 日,仪式在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誓节镇603试验站隆重举行。八院对603 试验站进行了功能改造,将原火箭试验站扩建改造为大型航天产品试验场,面向国内多个行业的科研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和试验任务。同时,八院充分挖掘603 试验站的航天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航天精神,该教育基地也被上海市经信委列为工业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和企业文化教育基地。
九院在航天光华公司研发中心党支部开展了以“追随钱老足迹,发扬创新精神”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分为报告、讨论两个部分。报告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国现代导弹武器的发展与钱老求学道路相结合,让大家感受到了科学家成长的艰辛。随后的讨论主要围绕钱老的创新精神,结合在研发项目工作上的创新各抒己见,同时也表达了对于钱老的敬仰和缅怀之情。通过“追随钱老足迹,发扬创新精神”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大家对于这位科学巨匠的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对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创新精神更加具体和明晰。
十一院举行座谈会,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科学家的丰功伟绩,表示将继续把钱老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发扬光大。座谈会上,曾在工作中有幸亲自接触过钱老的一些老专家回忆起听钱老讲课、参加钱老主持的一些会议以及和钱老一起讨论问题时的一些场景,对钱老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入现场、深入实践的工作作风深表景仰和钦佩。座谈会上,许多“80 后”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也纷纷表示,从身边老一代科研工作人员身上能够切身感受到航天人的优良光荣传统,这些传统是和钱老身上热爱祖国、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情怀一脉相承的宝贵财富。
(本文原载于《中国航天报》2011年12月14日第002 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4月19日,纪念钱学森诞辰100 周年座谈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座谈缅怀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在追寻钱老光辉人生足迹的同时,畅谈继承钱老崇高精神,推动企业的科学发展。中组部干部五局高选民局长、石军副局长、刘成旭副巡视员,国资委党建局刘汉滨局长、宣传局毛一翔副局长,钱学森院士生前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少将,“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以及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13 家中央企业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总经理、芮晓武副总经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保华院长、李开民书记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组部干部五局高选民局长对中央企业学习、传承钱学森精神,推进企业科学发展作了部署,要求结合学习钱学森精神,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推进中央企业科学快速发展。国资委党建局刘汉滨局长结合学习体会,针对中央企业当前的工作实际,就继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提出了工作要求,指出要继续深入学习钱老爱国、报国的精神,切实推动企业自身建设发展。
涂元季少将、孙家栋院士,以及来自中央企业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追忆和重温了钱老的人生历程、爱国情怀、卓越贡献和大家风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马兴瑞总经理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许达哲总经理, 与代表们分享了学习钱学森精神的体会和心得,并从发展航天事业的实践出发, 畅谈如何以弘扬钱学森精神为契机,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建设等重大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刻苦攻关、无私奉献,推动中央企业涌现和培养出更多的科技英才,推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
(本文原载于《航天器工程》 2011年03期)
本报北京12 月1 日电(记者 刘莉)2011 年12 月11 日是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中国科协在京举行纪念大会,缅怀和追思钱学森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大会并讲话。
钱学森1986 年—1991 年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 年—1996 年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为中国科协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今天纪念大会的主题为:“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是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首倡者与新兴学科的奠基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者,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身体力行倡导学术民主,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交流的作用;积极推动树立“大科普观”,丰富发展了科普工作的文化内涵;注重人才培养,竭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重视“专家群体”的整体优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创科协工作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体制机制,给科协系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深切缅怀钱学森的同时,韩启德要求把学习纪念的成果转化为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内生为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努力争当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勇做科学精神的守望者,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力弘扬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努力争当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的传承者、维护者。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12月2日第1版)
中国科协
8月22日~8月24日,中国力学大会2011 暨钱学森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近2400 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括30 多位两院院士和20 余名大学校长出席此次大会。此次大会是中国力学界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 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
中国力学大会2011 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力学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力学学会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 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邀请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
大会开幕式于8 月22 日上午在哈尔滨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致开幕词,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致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钱学森之子、中国人民总装备部钱永刚,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后致辞。
本次大会为期3 天,共收录论文2256 篇。大会设立1 个主会场、17 个分会场、60 个专题研讨会。主会场安排邀请报告9 篇,分别在8 月22 日上午和23 日上午进行。来自国内和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低维纳米结构、软活性材料、岩石力学、生物力学、复合材料、湍流、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大会邀请报告。特别地,大会还邀请郑哲敏先生回顾了钱老关于工程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以及钱老关于应用力学的精辟见解。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鸿儒院士、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哈弗大学锁志刚教授、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包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夏克青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分别作题为《工程科学与应用力学》、《发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有关几个问题的探究》、《低维纳米结构的模拟与实验研究》、Soft Active Materials :When Mechanics MeetsChemistry、《孔隙岩体分形重构与能量灾变分析》、Cell and Molecular Biomechanics: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超常环境下复合材料的服役行为》、《湍流热对流研究进展》、《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若干新进展》等大会特邀报告。
17 个分会场的学术交流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爆炸力学、实验力学、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电子电磁器件、环境力学、流变学、力学教育等多个传统力学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介绍了各自学科近期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
60 个专题研讨会聚焦近年来力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与会专家、学者在有机高分子材料、微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仿生、界面力学、软物质力学、神经动力学等。同时,经典学科依然焕发旺盛生命力,如非线性力学、物理力学、断裂疲劳、水动力学等领域进行交流探讨。
大会分别颁发了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第十二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以及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和团体赛等奖项。
中国力学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发起并主办,隔年举办一次,从2005 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力学交流平台,是力学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前沿的窗口,面向重大需求的桥梁,联系地方经济的纽带,展示青年风采的舞台”。
(本文原载于《科技传播》 2011年19期)
(记者李大庆)12月6日,中科院在京举行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这位“人民科学家”对中国科技事业及中科院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宣读了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题为《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的书面讲话。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主持纪念大会。
白春礼指出,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长达7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回国后的20多年里,钱学森开创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并创建了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
白春礼特别提到了钱学森对中科院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被中科院聘为力学研究所所长、特级研究员;1957年又被增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郭沫若、张劲夫等中科院领导经常就全院发展大计征询他的意见。钱学森也是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亲自创办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与化学物理系,并长期担任力学系主任。钱学森对中科院的发展,对中科院在我国科技事业中发挥“火车头”的带动作用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纪念大会上,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佩、两院院士郑哲敏、力学所所长樊菁、中科大教授潘建伟、钱学森亲属钱永刚等分别发言。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 2011年12月7日 01版)
本报北京11月24日讯(记者张巧玲)中国工程院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徐匡迪,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干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宋健回顾了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空间科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钱老敢于创新、敢于开拓事业的这种勇气和能力,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贡献永载史册。”
在回答钱学森关于“为什么中国人缺乏领军性的科学家”的疑问时,宋健说:“答案就是没有"淮海战役",有大"战役"才有领军的"统帅",要敢于干科学大工程,在大的科学工程取得胜利的时候,领军人物必然会出现。”
谈到钱学森的创新思想时,宋健指出,科学没有终点,社会没有终态,真理永无止境,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突破就要走自己的路。
徐匡迪主要回顾了钱学森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的不懈探索:“钱学森的科学思想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各个领域,他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点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徐匡迪认为,钱学森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他从一名坚定的爱国者,逐步成为共产党员、国防科技的领军人物,成为系统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王永志等也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钱学森为我国工程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周济表示,此次座谈会旨在共同缅怀钱学森光辉灿烂的伟大人生,回顾他为我国工程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座谈会对弘扬钱老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励现代科技工作者为民族精神作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学森同志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其学术魅力、人格魅力将影响和感召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周济说。
(本文原载于《科学时报》 2011年11月25日 A1版)
本报北京12 月5 日讯(记者杨晨光)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100 周年诞辰,教育部今天在北京召开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教育系统要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广泛深入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系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学习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贵仁强调,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形成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操。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学生真正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袁贵仁强调,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形成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认真研究、总结和运用钱学森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站在世界学术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大家和领军人物。
袁贵仁要求,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要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着力形成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良好学风。要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开放合作的学术研究机制、民主平等的学术讨论机制、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要加快建立全覆盖的高校学风建设监管体系,努力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
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刘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舒红兵、北京航空大学仪器光电学院教授房建成、北京大学法学院2008 级本科生马克、教育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吕玉刚交流了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体会和思考。教育部党组有关同志、司局负责同志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本文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6日第001版)
刘蔚如
12月10日,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清华大学举行“学习钱学森精神,争做创新型人才”纪念座谈会,缅怀和追思这位杰出的清华校友。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航天航空学院院长王永志院士等出席会议。
胡和平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钱学森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生前的诸多感人故事,特别是他与清华大学的深厚情缘。从钱学森考取清华公费留美生到他在清华的经历,从他争取回国的曲折过程到他在清华创办工程力学研究班,透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胡和平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对于钱学森伟大一生的感悟和体会。
胡和平指出,全校师生要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深入开展向钱学森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诲人不倦的育人风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王永志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是一位功勋卓著的人民科学家。我们不仅要铭记他的丰功伟绩,更要学习他的可贵精神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
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黄克智院士、过增元院士,常务副院长梁新刚教授,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人文学院教授、《钱学森与清华之情缘》主编魏宏森等分别发言,回忆钱学森的感人故事,阐释自己对于钱学森深刻思想和伟大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表达敬仰与怀念之情。
在纪念会议上,3名航天航空学院钱学森力学班学生分别发言,缅怀钱学森学长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展示班级的建设情况和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纷纷表达了要学习钱学森学长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的科学精神,争做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2009年秋,经钱学森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正式开班,成为我校学习贯彻钱学森教育思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举措。钱学森力学班至今已招收3届共90名学生。
力9班是首届钱学森力学班。2009年11月钱老逝世后,力9班的全体同学曾前往钱老家中吊唁,并送上亲笔书写的悼念文集。力9班团支书张博戎在发言中动情地说:“钱学森先生在他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用思想与智慧为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力9班的同学们要像钱学森先生那样,把国家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牢记心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让青春在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的岗位上焕发出最绚丽的光彩。”
刚入学3个多月的力1班同学们是清华新百年迎来的第一批钱学森力学班学生。力1班学生代表钟麟彧表示:“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我们都会继承和发扬钱老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拼搏创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校师生代表以及清华大学与空军联合培养的首届飞行学员班的学生100多人参加纪念座谈会。
(本文原载于清华大学新闻网)
张文清
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 12月4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召开的“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光明日报》副总编方正辉、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钱学森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中国系统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研究所研究员于景元,钱学森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党委副书记徐飞、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钱学森同志的家属代表、同事代表,钱学森精神研究学者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者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
“钱学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钱学森同志以其杰出的科学贡献和崇高的爱国情操拨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弦。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使钱学森同志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爱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映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马德秀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老学长。钱学森的一生,追求真理,笃学不倦,开拓进取,矢志不移,为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钱老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德秀特别强调,钱学森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尤其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以钱学森图书馆的开馆为动力,努力学习和光大钱学森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钱老的至诚之愿和殷切期待!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指出,钱学森作为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她结合当前的工作提出,要深入领会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宣传弘扬上海倡导的四大价值取向,凝练达成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要以钱学森精神为指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前的冲刺准备工作,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万无一失。焦扬说,当前,上海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尤为需要文化建设的提振、支撑和引领。我们要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高度,深入领会钱学森精神的内在真谛,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敢担负起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使命,切实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方正辉强调,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典范,他光辉灿烂的人生,超凡脱俗的人民魅力是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钱学森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核心精神,映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也闪耀着大学精神的光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大学精神的基石。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讲话中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和上海市教委热烈祝贺《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的首发。高德毅强调钱老不仅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勉励我们不断去学习、追求和创新,不断去为我们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以钱老为镜,必将引导我们青年学子向钱老学习,成为中国新的建设者。一批年轻一代的学子将会循着钱老的创新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共同缅怀钱学森生平事迹,畅谈钱学森无私的爱国情怀、非凡的科学成就和人生智慧,强调钱学森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崇高精神为所有人留下一份感动,永远值得学习和铭记。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亲历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座谈会上强调:钱学森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上海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底蕴有机地结合,一定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钱学森同志的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在发言中生动回顾了曾经与钱学森共同工作的点点滴滴,回顾了各级领导人共同的感受“钱学森事迹令人感动”,强调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才华,他的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中国系统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研究所研究员于景元回首与钱学森在工作中接触留下的难忘印象,感慨钱学森一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不僵化、不停滞,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是有“高度、深度、广度”的“三维科学家”。
钱学森同志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在发言中深情回顾了钱学森作为力学班班主任时的教学和研究,强调钱老“德居首位的品德、逆境中奋斗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让自己终身受益,表示“能做钱学森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的学生,是我们难得的幸运”。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文献研究专家史贵全在发言提到,钱学森赤诚之心的爱国主义情怀,严谨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培育和塑造大学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科学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精神过程当中,深入学习弘扬钱学森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教育的地位、对科学技术创新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青年学生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刘科曾在钱学森北京展览中担任志愿者,他代表青年学子表达了对钱学森学长的敬仰,表示将以钱学森为榜样,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热爱社会奉献国家,为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做出青年人的贡献。
“一定要把钱学森精神宣传好”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再过几天,也就是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举世瞩目的钱学森图书馆即将开馆。钱学森图书馆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在发言中,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立项、策划、设计到落成的过程,强调中央决定把钱学森图书馆建在当年他曾经求学的母校,是对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度信任与亲切关怀。而努力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对交大而言不仅仅是完成一项中央交予的任务,更是母校师生对钱学森学长最深切、最真挚的缅怀,凝聚了交大人对钱学长的深切铭记,寄托了交大人对钱学森学长的无限感怀,也承载了交大人对钱学森学长的精神传承。吴旦还表示,他和所有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者们一样,在钱馆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对于钱老的事迹与精神有了深刻学习和体会,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对钱老的爱戴深深地感染着、鞭策着,他表示将抓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最终冲刺阶段,进一步完善钱馆各项建设工作,保证按时顺利成功开馆,并将钱馆建设好、宣传好、使用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上,被誉为“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新书《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并举行了隆重的新书首发仪式。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随后在发言中介绍了该书出版情况,韩建民说,钱学森学长是全体中国人的自豪,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骄傲,近年来上海交大已经出版了一系列的钱学森系列著作,钱学森的大批重要的文物资料将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聚和研究,希望能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张杰在总结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学习弘扬钱学森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大学作为社会道德和思想的制高点,其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作为钱学森学长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化作前进动力,牢记钱学森学长的教诲和期待,宣传好钱学森精神,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领袖人才,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纪梦然 王月霞 杨丹
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学长100周年诞辰,这一天也是西安交大法定的纪念日——“钱学森日”。为深入学习领会钱学森学长的高尚品德、卓越风范和深邃思想,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学长丰富的精神遗产,12月7日上午10时,西安交大隆重举行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出席纪念大会的嘉宾有: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迈曾,钱学森之子、西安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张长保,陕西省教工委宣教处处长许文学等。西安交大全体党政领导、老领导、院士和师生代表500余人参加大会,共同追思和缅怀这位最受崇敬的西安交大校友。
纪念大会由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主持。郑南宁校长动情谈到,钱学森学长是交通大学历史上最杰出的校友之一,一直以来与西安交大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他十分关心祖国高等教育发展,支持交通大学西迁。他一生心系母校,1959年专程到西安参观母校。2001年12月11日他为西安交大题词:“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纪念这样一位伟人,就是要让他的精神和思想永存。西安交大一直在思考如何践行钱学森学长的教育思想,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理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由此成立了全国首个以钱学森教育思想为办学指导的实验班——钱学森实验班。钱学森学长是最受崇敬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全校师生员工的光辉榜样,适逢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西安交大全体师生员工广泛开展学习纪念钱学森学长的系列活动,表达对钱学森学长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迈曾在讲话中对钱学森的丰功伟绩和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西安交大隆重举行纪念活动、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科学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以“爱国、创新、求真、奉献”为内涵的钱学森精神需要全省高校师生认真学习,不断传承与发扬。希望全省教育战线和科技战线的师生与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与崇高思想,一要学习钱学森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二要学习钱学森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三要学习钱学森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四要学习钱学森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同时希望西安交大进一步深入研究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新方法,为服务、促进陕西地方经济建设,为推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之子、西安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在致辞中对西安交大师生隆重举行系列纪念活动、深入学习和缅怀父亲钱学森表示感动和感谢。他谈到,今年全国许多地方和单位举办了一系列钱学森百年诞辰学习纪念活动。在北京博物馆举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见到一些老同志含着热泪在留言本上留言;在有的纪念大会上,发言人数度哽咽。这些细节都让他深深感受到社会各界对父亲钱学森、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爱戴和缅怀。“一个人对养育他的国家和人民的爱有多深,国家和人民对他的爱就有多深!”全场师生对钱永刚教授的致辞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汪应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机械学院陈雪峰教授,2007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曲翀分别发言。
汪应洛院士谈到,钱学森是杰出的人民科学家,也是我国系统工程卓越的奠基人、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不仅在我国国防建设中树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在构建和开拓系统工程,并结合国情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从一个热爱祖国的科学家成长为一个放眼世界的思想家,经历了漫长的求索过程,钱老从国家全局和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致力于研究更好的管理国家的方法。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将指引我们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陈雪峰教授在发言中以“奉献”和“创新”回答钱老之问,谈及了自己对钱学森思想的感悟以及在教学科研中的感受。
作为首届钱班毕业生,曲翀代表钱学森班的同学们向学校、钱永刚教授、老师们深深鞠躬表达谢意,并汇报了自己的感悟。在钱班的学习,使他们深深得益于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理念的践行。“当我们以‘钱学森’的名义集合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徽下,就注定担当起将钱老精神薪火相传的使命。而今斯人已去,山高水长,我们终将试着接过这一棒,学为天下,立命苍生。值此钱老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沿着钱学森学长走过的道路,奋勇前行!”
最后,校党委书记王建华作题为“坚定不移走钱学森道路,奋力实现西安交大宏伟目标”的报告。王书记指出,学校隆重纪念钱学森学长100周年诞辰,缅怀光辉业绩,重温精神风范,以进一步获取永无穷尽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力量,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坚定不移地走钱学森道路,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在钱学森科学思想和大成智慧学指引下,按照钱学森学长生前的嘱托,进一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步伐,奋力实现学校十二五和中长期宏伟目标,为建设科教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定不移地走钱学森道路,像钱学森学长那样,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远大理想,矢志创新,锐意进取,克难攻坚,勇攀高峰,就一定能够实现学校宏伟的奋斗目标,践行钱学森学长所殷切期盼的“在二十一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本文原载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吴长锋)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12月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多名师生来到西校区钱学森塑像前,用鲜花表达对大师的缅怀和敬仰。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不仅参与了该校办学方针确定、院系专业设置等,还从1958年建校起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长达20年,并亲自编写教材、为学生讲课、指导实践、修改论文,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不仅要缅怀钱学森的卓越功勋,更要继承和发扬钱老伟大的爱国精神,弘扬他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中科大党委书记许武表示,钱学森精神已经在科大校园扎根,相信这种“爱国奉献、献身科学”的精神会在一代代科大人身上传承下去。钱学森1959级学生、中科大工程学院教授吴峰表示,钱学森曾说过“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要牢记这句话。
中科大今年开展了贯穿全年的“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从4月8日起,该校启动了钱学森科学和教育创新思想论坛,先后邀请郑哲敏院士、童秉纲院士等10位著名专家学者,为青年学生作系列专题报告,系统阐述钱学森的工程科学思想、系统科学思想、教育思想和实践等。
记者还从正在进行的“钱学森与中国科大特展”上了解到,钱学森在中科大任职、任教期间指导过的近代力学系青年教师中,有3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他亲自授课的58至60级近代力学系毕业生中,产生了7名两院院士、8名科技将军和350多名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中科大还制作了“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专题网站;由钱学森当年的助手、中科大教授孔祥言撰写的《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一书也即将出版。
(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2011年12月15日)
钱永佑(Richard W Tsien,1945~),钱学榘长子,钱学森堂侄,1945年3月3日,生于贵州大定(即今大方县),幼时随父母移民美国。
1965年,钱永佑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学位;1966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他获得罗德(Rhodes)学者奖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求学。1966年至1969年,钱永佑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70年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1970年,钱永佑为牛津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维尔初级研究员(Weir Junior Research Fellow);1969年至1970年,钱永佑任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讲师。
1970年,钱永佑学成回到美国,1970至1974年间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974年至1979年,钱永佑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副教授,并于1979年升任正教授。
1988年,钱永佑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创立了斯坦福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理学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94年,同时一直兼任乔治·D·史密斯(George D. Smith)讲座教授;1991年至2001年间,任美国国立西尔维奥·康特-精神卫生中心(Silvio Conte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神经科学研究主任;2000年至2011年,任斯坦福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1987年至1988年,钱永佑担任普通生理学会(Society of General Physiologists)主席。钱永佑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神经生物学分会的主席。1994年,钱永佑被选为美国医学学院(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Medicine)院士。199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第21届院士。199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国际生物物理学会(Biophysical Society)会章委员(Charter)。
钱永佑现为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他对细胞钙离子通道颇有研究,在细胞信号转导领域也很有建树。钱永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神经细胞突触末端的长期可塑性。
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分支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宣传推广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推动人物类纪念馆的事业发展,达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为展现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形象,突出文化特色,现面向全国征集LOGO设计方案。
一、作品要求
1、体现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特色,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图案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寓意深刻,易识易记;
2、应用性强,可在各种场合、标牌和载体上使用;
3、作品不得对他人注册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及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其他文体构成侵犯;
4、作品以电子稿件形式提交,文件为JPG或TIF格式,分辨率在300dpi以上。
二、版权说明
1、方案一经采用,其所有权、修改权和使用权均归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所有,设计者不得再在其他地方使用。
2、参评作品的标志图案和相关内容不得对其它注册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及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其它内容构成侵权。
3、作者请自留底稿,作品不予退还。
三、征集方式
1、所有参选作品均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递交。请将所设计的LOGO以JPG或TIF格式以邮件附件方式发送至mrgjzwh@163.com,邮件标题请注明“名故委LOGO标志征集”。
2、请在电子邮件正文中注明您的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及作品的构思说明。
3、在评出最终获选作品后,作者应根据征稿方要求完成最终设计和制作。
4、截止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
四、奖项设置
LOGO标识的评选设置入围奖5名,奖金1000元;其中录用奖1名,奖金3000元。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晶晶
电话:021-59257123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
2015年4月23
根据2015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劳动节假日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清明节:4月4日至5日正常开放,4月6日(周一)闭馆;
劳动节:5月1日至5月3日正常开放。
以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Admission and Opening Time
For the 2015 Qingming\ Labor Day Festival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open during the Tomb-Sweeping Festival (Qingming, April 4th-5th) except April 6th and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Labor Day, May 1-3).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展览主题:“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展”
举办机构:
主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
承办: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
展览时间:2015年4月8日至5月20日
2011年正值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为大力宣传钱学森同志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2011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钱学森同志百年诞辰前夕分别于北京、沈阳、西安、广州四城市举行。
本次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总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本次事迹展览于北京举行首展,其后在沈阳、西安、广州等钱学森同志工作生活过的城市举行巡展。
展览期间,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等十余位中央领导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中央领导指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期一个半月的四地巡展前后共吸引了近30万名观众前往参观,广受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公益效应与社会影响。
| 北京 | |
![]() | ![]() |
![]() | ![]() |
![]() | ![]() |
![]() | |
| 沈阳 | |
| ![]() |
![]() | ![]() |
![]() | ![]() |
在2011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获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同指导,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赴昆明、成都、武汉、江阴、兰州、呼和浩特等十余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
本次展览以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为基础,精选了主要内容和代表性文物制作而成。共有内容展板193块,视频3部,钱学森的文献、手稿等展品十余件。希望通过展览能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和他为实现科学报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巡展活动前后共吸引了百余万社会各界及海内外观众前往参观,多地展览应当地民众要求均延期结束,展览及相关活动受到巡展所在高校师生的踊跃参与和一致好评。
| 2013全国巡展·北京站开幕式 | |
![]() | ![]() |
![]() | ![]() |
![]() | ![]() |
| 2013全国巡展·昆明站开幕式 | |
| ![]() |
| 2013全国巡展·成都站开幕式 | |
| ![]() |
| 2013全国巡展·江阴基地行 | |
| ![]() |
| 2013全国巡展·武汉站开幕式 | |
| ![]() |
| 2013全国巡展·兰州站开幕式 | |
| ![]() |
| 2013全国巡展·呼和浩特站开幕式 | |
| ![]() |
在2011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获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共同指导,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赴昆明、成武汉、江阴、兰州、呼和浩特等十余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
本次展览以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为基础,精选了主要内容和代表性文物制作而成。共有内容展板193块,视频3部,钱学森的文献、手稿等展品十余件。希望通过展览能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和他为实现科学报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一生。
巡展活动前后共吸引了百余万社会各界及海内外观众前往参观,多地展览应当地民众要求均延期结束,展览及相关活动受到巡展所在高校师生的踊跃参与和一致好评。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大理州开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编者按]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大学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大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上海交大而言,人才强校主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其中,优秀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也日益凸显。在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之际,新闻网特推出“党员风采”专栏,展示活跃和奉献在学校事业各条战线上的优秀党员事迹、风范及其积极影响。
十年前,他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带领征集团队初步实现了“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中心”的建设目标,为钱馆如期开馆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后,他又承担起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牵头组织和独立主持了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致力于将中心建设成为钱学森研究的重要基地和交流平台。他就是钱学森图书馆优秀共产党员张现民,从钱馆筹建的铺路石到钱学森研究的耕耘者,十年如一日,十年磨一剑,敢为人先、勇挑重担。

在艰辛中推进征集,在收获中体验快乐
作为我国第一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从筹建之初就面临着藏品征集的重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征集线索的获得,征集方案的形成。作为征集工作的负责人,张现民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在十年时间的文献研究和线索收集中,张现民对每一个线索都全力以赴寻找蛛丝马迹,不放过任何可能找到钱学森资料的机会。有一次,他在得知山西省农村发展中心张沁文与钱老有书信来往之后,主动联系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政协等单位,却均被告知没有此单位。但他没有放弃,几番辗转,通过农业局这条线索,了解到这个单位早在80年代末撤销了。经过联系,他终于找到了已经退休回到上海奉贤老家的张沁文。后来,张现民多次上门拜访并最后获得张沁文捐赠的钱学森书信原件30余封。
而有些时候,虽然征集人员已经查明钱老的文献、资料等在何处,但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多次沟通、反复。这时候就更加考验征集人员的韧性和工作责任心。由于钱老生前单位的保密性质,很多资料的征集难度相当大。有一次,为了征集钱老在某单位作报告的录像资料,经过前期多次沟通,对方终于答应可以帮助复制。但当张现民等征集人员不远千里前去办理复制手续的时候,对方工作人员却因为各种原因,一推再推,让征集人员进退维谷,遭受着体力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后来经过反复交涉,特别是向对方说明钱馆的重要意义,以及这批资料对研究和宣传钱老学术思想的重要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对方后来不仅同意复制,而且还将原始母带无偿捐赠给钱馆。这批声像资料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每分钟3000元计算,大约需要460万元,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资金。
2011年7、8月间,钱学森家属向钱馆捐赠了大批珍贵藏品,其中包括近万册钱学森的藏书。在接到征集任务之后,张现民立即带领征集团队赴北京开展征集工作。其中,仅藏书就有240箱。打包、封箱、编号,搬运上车,张现民等忙得汗流浃背。
如今,钱学森图书馆保管着7万余份文献,650件实物,1500多张图片,中央要求的“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中心”的目标初步完成。但在张现民看来,这次任务的完成并不是终点,他又重新起航,承担起建设钱学森研究中心的重担。
在胜利后重新起航,在坚守中推动研究
在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仪式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提出钱馆的建设目标是“三个中心”,即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开馆之日,前两个中心已基本完成,但研究中心的建设还没有头绪。此时的张现民主动承担、迅速地投入到了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建设中。
学术研究工作和藏品征集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坚守,要求更高,挑战更大。张现民一直相信“板凳要坐十年冷”这样一句座右铭,把时间都投入到钱学森研究这一新的征程中。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他时常是下班后简单在食堂吃个饭,就一头钻到图书馆梳理文献。每逢周末,送完孩子上补习班之后,他便赶到学校工程馆自修室学习。他住在闵行校区,但他时常是单位里来得最早的。
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已经融入了他的情感深处,成了他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寻知觅趣,宁静致远,是他淡泊心境的真实样态。“任何事情,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句话虽朴实,却真实。而钱学森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也给了他在学术道路上一往无前、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
读书艰苦,苦中有乐;读书有味,苦辣酸甜。他在书海里收获了知识的沉淀、阅历的丰富和素养的提高。近几年,他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协助馆领导、牵头组织和独立主持了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钱学森年谱》、《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钱学森回国档案整理与研究(1950—1955)》。其中,他牵头组织的《钱学森年谱》已结项,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他还先后在《高教探索》、《科学管理研究》、《学术论坛》、《历史教学问题》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身为钱学森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现民深知任重道远。他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在立足于个人更高追求的同时,他提出不仅要将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成为钱学森研究的重地,还要将其建设成为团结海内外学者的交流平台。现在,他正在为这样一个目标,甘当一位科研领域的耕耘者,默默前行。
这就是张现民同志的真实写照,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十年来的所思、所为和所求,真真切切地展示出钱馆人的风格、钱馆人的精神。
[作者]: 汪长明 吕成冬 车兰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1006/449191.htm
2015年1月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那个年代的武汉——晚清民国老明信片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开幕。


1869年,明信片在奥地利诞生。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明信片已风靡全球,并进入中国。1872年,汉口英国领事馆在馆内设立汉口英领事邮政代办所,后改为正式邮局,为汉口首家客邮。在汉各国商民均利用该邮局递寄发往中国各通商口岸和欧美各国的邮件。一些在武汉工作、居住、旅游的外国人则拍摄了一些武汉城市风光的照片,记录下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并精选了最具武汉特色、最佳视觉效果的摄影作品印制在明信片上。这些明信片不仅向远方的亲友传递了问候,还向大洋彼岸展示了一座东方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风东渐后嬗变的轨迹。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湖北省、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的专题博物馆。本次明信片展精选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的明信片珍藏,也受益于收藏爱好者提供的倾数年之功收集、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300余张泛黄的明信片,拼接出旧时武汉的绝代风华,引领观众能穿越历史,知往鉴今,更直观地了解老武汉的风土人情,带领观众回望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展览期间,观众还可在展览现场免费领取明信片,加盖展览纪念邮戳,领略武汉城市变迁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展期两个月,至3月23日闭幕。


摄影:徐 菁
1月21日,钱学森图书馆在京举行2016—2021年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在京部分航天系统老专家、老领导,钱学森研究领域学者,总装钱学森办公室领导等受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向与会专家汇报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以及2016—2021年发展规划制定情况。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对钱馆的建设与发展纷纷提出建议。

张凯书记首先从参观接待、展览活动、学术研究、文物保护、专业资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几个方面重点汇报了过去一年的工作。他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员工辛勤付出的结果,更离不开各级领导、各位专家顾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针对明年的工作安排,张凯书记表示,2015年是规划制定年、精细管理年、改革创新年,钱馆将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机遇,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学校综合改革思路,以钱馆发展规划制定和对标等级博物馆评估为核心,通过员工分类发展,凝聚全馆智慧,精心筹划好重要节点工作,全面推进钱馆内涵建设和专业化建设。
张凯书记还重点就钱馆2016—2021年发展规划制定情况向与会人员做了汇报。他对钱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发展情况,对钱馆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针对未来五至六年的发展规划,他着重就钱馆使命与愿景、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希望以2021年开馆十周年启动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抓手,坚持差异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以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着眼于中外杰出科学家群体,弘扬科学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纪念馆。
听完汇报,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纷纷对钱馆所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对钱馆发展规划的制定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专家认为规划是对未来五到六年发展思路的梳理,因此要有前瞻性,要对行业、科技、社会未来发展形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善于抓住机遇,在具体措施上有所响应。有专家认为创新是钱老科学精神的灵魂,作为博物馆,也应该要有创新的意识,尤其是在陈展形式等方面,在未来发展中,要充分考虑高科技手段的利用。还有专家表示,对钱老学术思想的展示、宣传还不够,应该在规划中予以强化,尤其要注重站在人类和文化的高度进行阐释。此外,大家还针对钱馆定位、藏品的发掘与利用、学术对展览的支撑作用等提出诸多建议。

钱永刚馆长对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能应邀参会致以谢意,他表示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十分宝贵,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钱馆接下来会着重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予以考虑。他还表示,钱馆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关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
供稿:高延坤
2015年1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4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朱龙霞,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出席,共同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各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以及近百名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代表。

表彰大会现场

张凯致辞
大会总结回顾了2014年钱馆志愿者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对钱学森图书馆年度优秀志愿者、优秀组织者、以及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进行了表彰。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首先代表钱馆向长期以来积极参与钱馆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大志愿者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并对钱馆2014年度志愿者各项工作进行了总结。目前,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交大附中、西南高级中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及其他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等团体开展合作,整合形成了近200人左右的高水平志愿者队伍。在过去的一年中,钱馆志愿者团队本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协助钱馆,在义务讲解、秩序维护、活动开展、观众留言整理、档案资料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年钱馆志愿者共为2万余名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整理观众留言6千余条;整理录音档案资料31万字。因为出色的志愿服务,钱馆多名优秀志愿者获得了“2014年度上海市徐汇区文明旅游优秀志愿者”的荣誉称号。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组织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优秀志愿者团体颁奖

志愿者代表发言
随后,大会公开表彰了志愿者优秀个人25人、优秀组织者6人,优秀团体2个,与会领导向获奖志愿者颁发证书。来自老科协志愿者团队和社会志愿者团队的2名志愿者代表在现场作交流发言。其中来自科协志愿者团队的张淑媛老师在交流发言中表示,自己作为老科技工作者,对于钱老的认识也仅限于过去两弹一星元勋的粗浅认识。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之后,对于钱老一生的杰出贡献、崇高精神和感人情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为观众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担和使命,更为自己能够身为钱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与会领导为钱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

俞伟讲话

朱龙霞讲话
大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上海市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处副处长俞伟代表市文明办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向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为广大志愿者提供了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公益平台,随着今后钱馆正式挂牌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在今后为志愿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号召更多志愿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朱龙霞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她代表区文明办和区志愿者协会对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在过去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在徐汇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希望今后在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志愿者,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
在会后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志愿者们轮番上台,表演了歌舞、配乐诗朗诵、口琴独奏等多个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多才多艺的另一面,大会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诗朗诵《我们是光荣的志愿者》

歌曲演唱《一路向北》

诗朗诵《致橡树》

口琴独奏《我爱祖国的蓝天》、《在希望的田野上》

独唱《红灯记》

舞蹈《礼仪之邦》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了2014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及党委组织部孙增强同志出席会议,钱馆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会议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主持。

会上,张凯书记介绍了民主生活会前期准备情况。他表示,按照学校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相关安排,结合钱馆2016-2021年发展规划制定工作,钱馆班子成员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谈心交流,并召开了四次群众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通过电子邮件和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征集群众意见,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中层领导之间,以及与分管领导都通过不同方式进了交流谈心活动。在对照检查中,张凯书记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下一步整改提出了方向和措施。随后,在张凯书记的带领下,班子成员先后开展了对照检查,结合八项规定要求以及“四风”问题等,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结合对照检查以及平时的工作,大家纷纷发言,相互之间开展批评,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无论是对班子还是对个人,有缺点谈缺点,有意见讲意见,大家坦诚相待、气氛和谐。

朱健书记对钱馆民主生活会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钱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准备很充分,保证了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对照检查材料写的也很深入,问题找得比较准。会议气氛很好,大家坦诚相待、开诚布公、直言不讳,促进了班子团结和谐。就下一阶段如何落实任务,他指出,钱馆要主动对接学校要求以及来馆参观的观众期待,对这些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进行聚焦,先行整改;对馆内教职工,要更全面地关注各个群体的价值追求、工作需求和个人诉求,努力增强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朱健书记还指出,钱馆同志们要珍惜事业舞台,工作上应勤奋投入,要加强钱老思想和精神的学习研究,具备更高的视野,善于谋划和思考,促进班子团结和各项事业进步发展,从而更积极主动服务于学校综合改革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供稿:高延坤
摄影:陈 亮
2月21日正月初三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代表馆方,慰问了春节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当天是钱馆农历羊年的首个开馆日,张凯书记带队巡视了馆内各个展厅,然后分别来到观众出口、员工通道、物业员工休息室、工程部水泵房等处,检查了春节期间的运行工作,看望了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和新春祝福,并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成绩。

开馆三年来,钱馆每年春节期间坚持对外开放,为春节期间的市民休闲、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根据馆方安排,2015年春节自正月初三开馆运营。因此,一部分工作人员牺牲休息时间,坚守工作岗位,为钱学森图书馆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保障。
供稿:综合部
3月13日上午,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筹建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王进展一行到我馆参观。馆长助理史贵全、综合部部长高延坤等参与接待。

高延坤部长向王进展主任一行介绍了钱馆筹建情况以及钱馆外型特点。接下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筹建办公室一行依次参观了四个展厅。参观中,王进展主任询问了展品征集、钱老研究以及钱馆组织架构、运行管理情况,史贵全馆长助理一一进行了介绍。馆方还向王主任一行赠送了书籍和资料。王进展主任对钱馆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他还表示,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是一项尚处于筹建阶段的工程,地点在北京,建成后将主要致力于科学家资料、信息的整理、收藏和传播。他对钱馆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筹建中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并希望双方今后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思想的传播。

供稿:高延坤
摄影:徐 菁
3月15日晚,“老师,我想你——怀念蒋英老师”祝爱兰师生音乐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上演。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祝爱兰女士与七位得意门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外籍专家韦福根教授的钢琴伴奏下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周平南出席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的主题是怀念蒋英老师。蒋英女士是中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同时她也是“中国航天之父”、交大校友钱学森的夫人。此次音乐会的演出地点正是曾经上演过话剧《钱学森》的菁菁堂,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妙的契机。蒋英女士以全面的艺术修养、高深的艺术造诣、辛勤的教学耕耘培养出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音乐殿堂的声乐人才,其中就包括了本次音乐会的发起人——祝爱兰女士。
歌声悠远 情谊绵长

音乐会以耳熟能详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开场,旋律舒缓,乐声悠扬,轻柔的歌声将人们的思绪带向远方。第二首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由祝爱兰独唱,歌词来源于一首抒情诗歌。祝爱兰用柔美的歌声为听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在开满鲜花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年轻的学生歌唱家们带来的曲目也令人回味无穷。祝爱兰的学生们各有所长,包括女中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各具特色。音乐会的曲目风格多样,涵盖古今中外。由学生李捷自弹自唱的一曲《我爱你,中国》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深情的演唱让人感受到女性的刚毅与坚强;而别赋创意的《猫之二重唱Duetto buffo di duo Gatti》则是另一派欢乐活泼:演唱者孙爽和李欣蔚将猫的叫声以歌声的形式展现出来,模仿得惟妙惟肖。演唱者们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以及极富表现力的神态逗得场下观众笑开颜。

整场音乐会在祝爱兰和全体同学共同演唱的《老师,我想念你》中进入尾声,正如歌词所写的那样,“春天的花开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恩泽如绵绵细雨滋润我心底/夏天的蝉叫了/老师我想你/你的教诲似凉爽的风轻拂我耳际/我想你/你是我最美好的记忆”。真挚感人的歌词辅以曼妙悦耳的歌声,温暖人心。
师恩难忘 薪火相传
音乐会谢幕后,祝爱兰接受了记者采访。面容酷肖蒋英老师、业界素有“小蒋英”之称的祝爱兰亦如蒋英老师那样温柔亲切、爽朗大方。正像她的学生们所说,“和祝老师交流没有隔阂,非常轻松”。
回忆起与蒋英老师的故事,祝爱兰说到:“我刚满17岁的时候就到北京,师从蒋英老师学习音乐。我那时候还是个小孩,有时候会不懂事,顶撞老师,但是蒋英老师包容了我,把我当作她自己的女儿来看待”,“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切,包括我之后出国留学,学习音乐,都是蒋英老师给我的。我非常感激她”。
为了这次演出,祝爱兰和她的学生们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排练,而且在曲目的挑选和安排中也独具匠心。“第一首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好像让我回到了我17岁刚入学的那一天。之后紧接的一首《乘着歌声的翅膀》,寓意着蒋英老师带着我展开艺术的翅膀。”整个音乐会仿佛在诉说着她们师生间的点滴真情,打动人心。
在一首首动听的曲目中,不仅满怀着对蒋英老师的感恩与怀念,更流露着师生三代对音乐,乃至于品格的传承。不在台上的时候,祝爱兰一直在舞台旁专注地观察着学生们的演出——这专注的面容仿佛与数十年前蒋英老师殷殷期盼的面容重叠——师恩难忘,薪火相传。这一晚,祝爱兰和她的学生们在给交大学子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诠释了“饮水思源”的真谛。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3/520170.htm
3月21日晚,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Thomas F. Rosenbaum)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随行的还有加州理工学院副校长布莱恩·李(Brian K. Lee)、物理系教授叶乃裳博士(Nai-chang Yeh)等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张凯陪同接待。


在工作人员的解说陪同下,罗森鲍姆教授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各个展厅。参观过程中,来访嘉宾一行不时被陈列于馆内的珍贵历史照片和展品文物所吸引。在交大和加州理工学院时期的工作生活照、钱老与蒋英的结婚照、“钱学森涉足的主要学科领域及其时序”表、钱学森书房复原场景等展品展项前,嘉宾们纷纷驻足观看,并向工作人员询问其背后的详细故事。在展览的尾声,当罗森鲍姆教授看到钱老1955年离美时所说要让自己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时,深表赞同,并表示这句话正是对钱学森一生为中国人民所做贡献的最好总结。



为迎接钱老母校校长一行的来访,馆方专门集中展示了钱学森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证书、钱学森获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的证书及奖章、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50周年纪念证书、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期间的英文剪报等珍贵馆藏,引得来宾们发出阵阵赞叹之声。在参观过程中,罗森鲍姆教授不仅对钱学森图书馆新颖的陈展形式赞赏有加,更对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陈展内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参观结束后,罗森鲍姆教授来到观众留言区,提笔写下了“一位伟人和他非凡的纪念馆”的留言。罗森鲍姆教授表示,能够在此次到访中国之际有机会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他感到非常高兴。他说,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培养出的杰出科学家,他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创新的精神和赤诚的情怀,为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都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作为钱学森母校的校长,他为加州理工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校友而感到无比自豪。
最后,馆长钱永刚代表钱馆向罗森鲍姆教授一行赠送了钱学森博士毕业证书复制件及钱学森文集英文版等纪念品。在得知钱学森图书馆将于今年下半年赴美国举办巡展的消息时,罗森鲍姆教授向馆方表示诚挚的欢迎,并欣然受邀出席届时的展览活动。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3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馆内业务培训,来自征集保管部的两位研究人员吕成冬、徐娜为全体人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藏品解析讲座。党总支书记张凯、各部门负责人及馆内工作人员出席讲座。

在讲座中,吕成冬首先为大家详细解析了馆内藏品——国画《西湖一角》。这幅珍贵藏品是钱学森晚年时期十分喜爱,并悬挂在其卧室中的唯一一副书画作品。在解析过程中,研究人员以国画的创作者为出发点,与大家分享了对这件藏品的详细考证细节,并在对《西湖一角》中的文字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从画中所寄托的浓厚思乡情感重点分析了钱学森晚年为何会对这幅国画特别重视。


徐娜在随后就钱学森与蒋英1947年结婚时的鸾书——鸳鸯谱进行重点解析。鸾书,即旧时男女定亲的婚帖。研究人员从鸾书的演变开始讲起,阐述了钱学森与蒋英之间的缘起与结合,考证了鸾书主书、配图的作者及其与钱、蒋两家的渊源。随后,还向大家细致描述了钱学森与蒋英的西式婚礼细节等。


讲座结束后,在场工作人员还就讲座中的若干考证细节开展了沟通和讨论。本次讲座使大家对博物馆藏品内容的挖掘与考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如何通过藏品研究更为立体和鲜活地展示钱学森一生非凡经历这一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3月25日,以“爱科学秀科普,今天我讲解”为口号的第二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动漫博物馆举行。来自78家科普基地的188位科普讲解员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一至三等奖及优秀奖等获奖名次。我馆讲解员陈天行在比赛中获得三等奖佳绩。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承办。大赛由初选、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组成。参赛选手通过自主命题讲解、综合知识题应答、随机命题讲解等方面的角逐,决出了大赛各奖项获胜者。我馆讲解员陈天行凭借在决赛中的出色表现,荣获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并被授予“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据悉,上海市已经建成各类科普教育基地300多家,这些科普阵地正在成为上海市民探索科技奥秘,走近科学的好去处。科普讲解员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张“名片”,是科普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纽带。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4月3日清明前夕,钱学森图书馆在序厅钱学森铜像前举行祭扫仪式,祭奠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祭扫仪式。
仪式活动中,全馆工作人员列队于钱老铜像前,向铜像敬献花篮。张凯代表全体馆员为钱老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铜像三鞠躬表示缅怀之情。随后,在场所有人依次随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钱老铜像寄托哀思。


开馆三年多以来,钱馆充分挖掘深化钱学森精神,全馆员工以提升场馆社会影响力和博物馆内涵建设为中心,在进馆参观、巡回展览、社会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2015年恰逢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钱馆还将适时推出原创展览、海外巡展、主题座谈会、新媒体线上互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5年4月3日,在上海市台办和学校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来沪访问的台湾花莲县县长傅崐萁一行来馆参观,馆领导张凯接待了台湾来宾并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来宾们依次参观了钱馆序厅、导弹圆厅和四个专题展厅,观看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巨幕影片。在参观过程中,来宾们对钱老卓越的学术贡献,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赞叹不已。来宾们还就钱老的系统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导弹航天事业的关心、钱老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等感兴趣的问题与馆领导进行了交流,馆领导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资料做了认真解答。参观结束时,傅崐萁先生表示,钱学森让他印象深刻,这个人物不简单,做了很大的贡献。馆领导还向来宾们赠送了有关画册和书籍。
当日下午,在学校校友总会领导的陪同下,台湾联华电子原总经理宣明智率领的新竹交通大学校友访问团一行也来到馆内参观,馆领导向来宾们赠送了画册和有关书籍。
2015年4月8日,“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联合主办,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承办。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刁福久、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馆长助理兼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等领导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主持。



刁福久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聂帅和钱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战斗在国防科技战线,为国家强大和民族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聂帅生平事迹展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出有着非凡的意义。聂帅和钱老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奉献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宣传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张凯发言指出,钱老曾列出对自己影响深远的17位老师,聂荣臻元帅就在其中。希望此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以聂荣臻、钱学森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战线领导人与科学家们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铸就“两弹一星”工程辉煌成就的动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并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仪式最后,双方互赠了纪念出版物。


聂荣臻元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国家、军队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本次展览共选用200余张历史照片讲述聂帅一生事迹,从立志报国、开国元勋、科技主帅、新的长征四个部分详实地展现了聂帅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和高尚风范。
展览重点突出了两大部分:一是抗日战争时期,聂帅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三千将士孤悬敌后,模范践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领导建立民主政权,壮大抗日武装,发展经济文化,在血与火的抗战烽烟中创建模范抗日根据地;二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聂帅领导科技工作,关心爱护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组织全国大协作,攻坚克难,铸就“两弹一星”辉煌。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并聆听了精彩的聂荣臻元帅精神报告会。作为此次展览的配套活动,该报告会还将在高校和社区推出系列巡讲活动。
本次展览将于4月8日至5月20日向公众免费展出。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4月8日至9日,为深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和民族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和高尚风范,由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承办的聂荣臻元帅精神报告会巡讲活动圆满结束。
据悉,此次报告会与日前开幕的“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展”共同组成了聂荣臻元帅精神巡展巡讲活动。报告会巡讲期间,重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刁福久与讲解员们组成宣讲团先后进高校、进社区,在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举行了专场报告会。

钱学森图书馆专场报告会现场

交大专场报告会现场

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专场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选取聂帅光辉一生的重要内容,采取演讲、讲述、演唱、朗诵等方式呈现,通过“少年立志图报国”、“将军与孤女”等四部分报告,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聂荣臻元帅传奇的一生,将聂荣臻元帅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祖国繁荣富强奉献不止、青春不息的伟大精神尽情彰显。宣讲团成员精彩的演讲,每每让现场听众深受感动,掌声不断,为观众奉献了一堂感人至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课。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刘尔卓
陈 亮
4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程静一行来我馆参观座谈,交流大学博物馆建设和管理情况。
钱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等热情接待,并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运行的相关情况。双方就大学博物馆的建设目标、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交流和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筹建办来访人员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所建在高校的人物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馆后运行良好,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有包括古钱币博物馆、生物博物馆等在内的文博资源,学校也在积极考虑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这些资源的优化整合、分类发展,从而形成文化育人的集聚效应,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和社会。
供稿:综合部
2015年4月20日下午,2015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举行。

会议表彰了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先进单位和特色项目。随后,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上海公安博物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等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钱学森图书馆在会上荣获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先进单位称号。

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参加了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对2015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做了部署。他指出,希望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以“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为抓手,深入挖掘资源,继续扩大和提升基地辐射面和影响力;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中国梦”的主题,充分发挥各爱教基地的作用;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迈上新台阶。



4月20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共同主办的2015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首演仪式在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作为本次汇演活动的首演剧目,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精彩上演。

陕西省委副书记胡和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卫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校长郑晓静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陕西省、西安市相关部门、兄弟高校负责同志等出席启动仪式并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800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

陈治亚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对汇演活动首场演出在该校举行表示欢迎。陈治亚说,此次活动来到西安、走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陆续带来27场视听盛宴和精神文化大餐,让大家倍感荣幸和期待。钱学森等大师们把追求真理和实现人生价值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的感人事迹,必将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致辞。王春法介绍,中国科协在2012年初发动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高校学生剧团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为主题的舞台剧,通过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大力宣传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塑造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展示共和国脊梁的光辉业绩、崇高形象。在2013年和2014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这些以展现科学大师精彩人生为主题的话剧、歌剧和音乐剧在北京和武汉精彩上演,掀起一场红色旋风,收获了学生和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介绍了话剧《钱学森》的创作情况。上海交大原创话剧《钱学森》生动演绎了钱老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传奇人生。话剧选取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同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通过演绎钱老的人生经历,鲜活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的光辉历史,为共和国通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校和钱老有着不解之缘:2014年10月8日,在钱老回国59周年之际,由钱老的长子钱永刚揭牌,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致力于本硕博贯通,培养空间信息科学和航天技术的拔尖人才。朱健表示,希望话剧《钱学森》的演出能为四月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奉献一场文化盛宴。

启动仪式上,郑晓静和朱健代表双方高校互换纪念标识。
随后,大家一起欣赏了原创话剧《钱学森》。全剧由“序幕”、“国难当头”、“毕业歌”、“冯·卡门家的圣诞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难忘那一夜”、“尾声”七部分组成。结尾以“毕业歌”呼应,五场主戏都能给观众带来激情和感动,带领观众走近钱老的传奇人生,近距离感悟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



经过演出人员的共同努力,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引起热烈反响。“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钱学森的真挚的爱国情怀和与夫人真挚的爱情。让我深刻认识到 一个科学家必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个人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树立理想现在开始为之努力 为祖国之繁荣昌盛奋发读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于涛表示。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周梦月说:“原本在我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观看完这部话剧后,我看到的却是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淡然,无私,坦荡。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奉献’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此次在西安2015年“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参与剧目共9个,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话剧《钱学森》、中国地质大学话剧《大地之光》(李四光)、厦门大学话剧《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清华大学话剧《马兰花开》(邓稼先)、中国科技大学音乐剧《爱在天际》(郭永怀)、浙江大学话剧《求是魂》(竺可桢)、北京交通大学话剧《茅以升》、北京大学歌剧《王选之歌》(王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音乐剧《罗阳》。他们将在两周的时间内为古城西安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奉献27场高水平演出,话剧《钱学森》将于4月20日、21日、22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演出3场,分别面向该校师生、中学生和社会公众。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561447.htm
受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偏重逻辑思维训练,而对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培养也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创新性方面有所不足。
“诸位都是研究生,攻读的专业不尽相同,但我猜你们一定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将来走向社会后,如何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以上这番话,是4月15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北京工商大学为该校研究生作主题报告时的开场白。在这次演讲中,钱永刚以自己父亲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向在座的学子们阐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人士”。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于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现状,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搞科研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如今在高校中的学生们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钱永刚:有人曾经调侃过我的父亲钱学森,说他人生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回国。因为在国外,他可以不关注东西方的政治,专心做学问。那样的话,他的学术成绩会更大。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钱学森不选择回国,他的人生成就还会这样大吗?
在我看来,有大作为、成大器者应了解国家和社会的脉搏是什么,进而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祖国的命运相结合。共和国的科学元勋们做的都是祖国需要的学问,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获得祖国的认可。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搞科研可以不问政治,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现在不少研究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政治缺乏关注,不注意把握祖国和社会的需求,更谈不上按这种需求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这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中国科学报》:在您的学术生涯中,您的父亲给您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钱永刚:不可否认,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因素有很多都是相通的。在我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必须喜欢读书、愿意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即使再聪明也难以把握住机会,更遑论成功。
我的父亲曾给予了我很多很基础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我培养成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直到现在,虽然我已经年过六旬,但依然保留着上大学时所有的教科书。尽管我也知道我可能不再读它们了,但只要条件允许,我绝对不会丢弃它们。我觉得如今的每个学生将来都是共和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不好读书,其学术生涯注定不会长久。
我们的人才培养“不均衡”
《中国科学报》:在高等教育领域,“钱学森之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您是如何看待的?
钱永刚:有人曾问过我:“你的父亲取得了如此高的学术成就。作为个人,他还有没有一些遗憾的事情呢?”对此,我的回答是:“有。”我的父亲看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此他感到很欣慰。但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他却并不是很满意。可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培养出能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科学家,这是他的遗憾之处。
钱学森一直认为,人的成功是后天受教育的成功,与先天因素关系并不是很大。而中国的教育之所以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创新人才,就和我们的教育还不够现代化有关。在他看来,一个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两个方面都受到全面严格的培养和熏陶。这两个方面就是逻辑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
然而遗憾的是,受现行的教育制度影响,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偏重逻辑思维训练,而对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培养也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创新性方面有所不足。
《中国科学报》:在这方面,您能举一个例子吗?
钱永刚:比如说,语文课本身是一个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形象思维训练的课程,语文教学的触角也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目前的语文课相对偏重于识记,已经几乎没有了相应的思维训练。这就生生将一门课程的本质内容给破坏了。
我们应注重培养公民素质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钱学森之问”是否适合高等教育的所有领域呢?
钱永刚:应该说,教育是需要分领域的,有些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是一种技艺的培训;而钱学森关注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那就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教育永远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继承,另一个是创新。后者虽然占少数,但却是更高层次的教育。
在这方面,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成熟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比如,美国培养精英人才的顶尖高校其实并不多,但他们的治校方式和育人理念,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再比如,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十位的顶尖高校几乎全部都是私立高校。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普遍性教育规律,值得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认真思考。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我们的教育应该作出怎样的调整?
钱永刚: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素质的合格公民。这是国民教育的内容。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国民教育是否成功,就是看我们培养出的受教育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公民素质。而是否喜欢读书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我的母亲生前曾到一名教授购置的新房做客。回来后,母亲说她在那套房中感觉不舒服。原来,这位教授偌大的房间里竟然没有书架。当一名教授都不喜欢读书的时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出了偏差。
要知道,在学术领域,能够取得成功的永远都是少数,但如果将视角放大到一个民族,如果只有少数受教育者喜欢读书的话,这个民族的教育至少是不成熟的,这也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成熟度,这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4.23 第7版 视角
4月24日上午,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局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罗雄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接待。


张凯书记首先向罗雄馆长介绍了钱馆的建设概况和运行情况。随后,罗馆长一行在馆领导的解说陪同下,仔细参观了馆内的基本展览。罗馆长对于钱馆别致的陈展思路和设计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钱老卓越的科学贡献、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深表钦佩。特别是展厅中展出的部分与刘少奇同志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引发了来宾的高度关注。在参观交流中,罗馆长表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同属人物纪念馆,又都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在展览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人物纪念馆陈设展览水平,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成为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资源宝库。
参观结束后,双方互相赠送了纪念品。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4月23—25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博物馆英文讲解人员(含外事人员)培训班”在京举行,我馆工作人员邱文佳参加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班30余名学员来自全国20多家博物馆。为提高学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及外事服务水平,搭建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方法的平台,培训班不仅设置了英语能力提升课、“如何呈现完美的讲解服务”、“讲故事的艺术”等教学课程,同时也安排了“听你讲故事”等实践操作环节。培训班全部课程由加拿大科技博物馆Claude Faubert先生和Line Pivin女士担任授课教师。作为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培训项目协调人和资深培训师,两位专家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学员也因此受益匪浅。在授课中,专家们尤其强调观众优质体验的重要性,着重在如何提升观众体验上为学员提供经验、技巧和知识等方面的交流与分享。他们还积极倡导通过团队系统而长期的培训,促进讲解团队业务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实现博物馆最终目的。
图文供稿:综合部
2015年4月12日至4月21日,我馆陈展部张珊珊老师参加了国际博协培训中心2015年春季培训班。这是培训中心自2013年7月1日成立以来,举办的第四期培训班。本期培训班以“博物馆展览”为主题展开,邀请了来自中国、加拿大、法国和南非的9位专家,课程专业水准高、互动性强且富有启发性。
此次培训班共有32名学员,其中16名来自国内各博物馆,16名来自国际上各博物馆。国内的16名学员是从数十名报名者中遴选出来的,需符合国际博协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从业经验、管理能力、学术背景和英文水平等方面,并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各种类型博物馆学员的均衡分布。
此次培训班的课程是在前三期培训班的基础上,予以了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紧凑,增加了许多互动环节,使得培训效果更加突出。课程分为专家讲授、案例分析、博物馆考察及调研、藏品阅读、分组讨论、案例实践等。课程中首次采用专家授课与学员专题汇报相结合的形式,即专家与学员交叉上台演讲。这样每个学员的汇报成为专家大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更加充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的纪念和了解这段历史,2015年4月29日,我馆第一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同志前往复旦大学博物馆,参观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高校智库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及复旦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珍贵文物展”。

展览中展出了包括与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有关的各种珍贵文物原件近200件,其中不乏毛泽东、蒋介石、罗斯福等国内外重要历史人物的珍贵手迹和实物,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展出。支部党员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仔细观看展出的珍贵文物。

通过参观展览,支部党员集体重温了那段历史,深刻了解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岁月,更加懂得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和祖国强大的重要性,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 日期 | 时间 | 内容 | 地点 |
5月16日 (周六) | 9:00-11:00 | 2015年徐汇区科技活动周开幕式 | 钱馆序厅 |
| 10:00-11:00 | “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 | 钱馆一楼 | |
| 9:30-19:30 | 球幕电影播放: 《星际探索: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地球空间》 | 钱馆广场 | |
| 14:00-15:00 | “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 | 钱馆一楼 | |
5月17日 (周日) | 10:00-11:30 | 1、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仪式 2、钱学森图书馆新版网站上线仪式 3、钱学森图书馆宣传片首发仪式 | 钱馆B13会议室 |
| 19:00-20:30 | 法国科学电影展播:《人体行星》 | 钱馆广场 | |
| 19:00-20:30 | 法国科学电影展播:《深处,深海的联合》 | 钱馆广场 | |
5月16日-5月18日期间,钱馆每天开放时间为9:00—21:00(20:00后停止入馆) 咨询电话:62932068 | |||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节假日安排通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期间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1月1日至1月3日正常开放;
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2014年12月29日
亲爱的各位游客:
“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三十周年”展览已于2014年9月26日正式开幕啦。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加形象的理解展览的相关内容,钱学森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了主题知识角和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深入浅出的展示内容,向大家诉说“关于沙产业那些不得不说的知识”。
相关活动如下:
1、知识角——“关于沙产业那些不得不说的知识”
项目一 沙漠冷知识王
活动简介:通过知识角的答题环节,参与者可换取印有“猜谜专家”、“古诗大师”、“拼图高手”称号的粘纸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25日(闭馆期间除外)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层临展厅对面
项目二 儿童画——“未来沙产业狂想曲”
活动简介:在知识角现场自行创作蜡笔画、水彩画,每周评选优秀作品,并将在知识角中展出,同时在官方微博、微信集中展示。
参与方式:由青少年自行完成与未来沙漠相关的图画,并在画作背后注明作者姓名、年龄、微信账号,交于现场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并同时通过微信上传一段语音简介。语音要求60秒以内,口齿清晰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25日(闭馆期间除外)
每天13:30-16:00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层临展厅对面
2、微信小游戏——产业革命版2048
活动简介:通过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关键字游戏,熟悉了解钱学森的产业革命内容。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25日
参与方式:关注钱馆微信,回复关键字“产业革命”,点击自动回复链接参与游戏。请将游戏结果的截图发送至官方微信,本周步数最少者获胜,同步数情况下,最早将截图发给官方微信的为获奖者。每周一下午5:00官方微信会公布本周获奖者名单。
3、微信问答——展览知多少之“沙产业词典”
活动简介:根据展览内容,每周会在钱馆官方微信上发布与沙产业内容相关的问题,公众可通过互动问答参与活动,回答正确者将有机会获得钱馆赠送的精美小礼品。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14日-12月24日 (每周一期)
提问时间:每周二10点
公布时间:每周三下午17点在钱馆官方微信公布图文答案和获奖者名单
特别说明:围绕展览,钱馆还会陆续策划推出诸如主题讲座、动手制作等更多更好玩的主题活动,我们将通过官方主页、微信、微博适时推送,敬请垂注哦!
场馆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预约、咨询电话:62932068
官方主页: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xslib
官方微信:qianxs_1211
钱学森图书馆
2014年10月11日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节假日安排通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国庆节假期期间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10月1日至10月7日正常开放;
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2014年9月30日
从事科学事业的男女科学家有哪些?科学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值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联合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科学技术处与法国科学影视协会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电影和纪录片,带您探索鲜为人知的科学和科学家的世界。
2014年9月至12月,钱馆将在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为市民免费放映法国科技电影。此次活动所选电影皆为法国巴黎科学节Festival Pariscience获奖或提名影片,在国内难得一见。有兴趣的观众,请提前拨打预约热线021-62932068,抢占名额。
本周影片《巴斯德》(导演:Alain Brunard)
放映时间:2014年9月6日(周六)15:00
放映地点:钱馆二楼放映厅
影片简介:巴斯德是狂犬病疫苗的发明者……但是他是如何实现的呢?为何他在孩子身上进行第一个试验?日复一日,他注射的是什么?
这个史无前例的人类试验在关键的几周内进行,通过和巴斯德的密切接触,我们发现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个铁汉柔情的男人,被怀疑而不堪重负,一个革命家,努力使反对者接纳在当时看来难以置信的发明。而事实是巴斯德的发现打开了现代医学之路。
通过科学家和一个小男孩的相遇,影片讲述了科学研究的希望和痛苦,从第一批活微生物到巴斯德灭菌法 ,从无菌到传染机制,直到发明首个疫苗。孩子能继续活下去吗?巴斯德是否能开办研究所,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诗歌、悬念和情感的方式在影片中采用:在虚拟的微生物迷人影像世界中,它们犹如一连串致命的无形杀手,也正因为我们看不见所以更可怕……

为丰富广大青年学生与周边市民的暑期生活,徐汇区文化局与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在近期推出“相约星空下”夏季露天电影展映活动,期望能在欢声笑语中为大家带来仲夏夜的些许清凉。
放映时间:周六晚上19:00
放映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放映日期 | 影片名称 |
7月26日 | 《高考1977》 |
8月2日 | 《非诚勿扰》 |
8月9日 | 《饮食男女》 |
8月16日 | 《离开雷锋的日子》 |
8月23日 | 《我的兄弟姐妹》 |
8月30日 | 《海洋天堂》 |
为了更好地宣传钱学森图书馆,在国际化视野下广泛地传播钱学森精神,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更为有利的网上信息与知识服务,提升钱学森图书馆整体的网络运行形象,拟定近期对钱学森图书馆中文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同时,着手英文门户网站及手机版网站的建设工作。在此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述标的提交密封投标。
一、项目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新版)项目
二、项目完成时间:2014年11月30日前
三、对投标人的资格要求(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1 、投标人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注册资金在人民币100万或以上。
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提供银行资信证明文件和近期财务报表表明财务状况及运转状况。
3 、内资企业应具有国家或所在省市“软件企业认定证书”、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证书等相关资质证书。外资企业宜提供类似的证明。
4、具有大型博物馆网站及信息系统建设开发项目的经验,具备中英文门户网站、手机版网站(含数据库开发、虚拟展示技术等)类似项目成功项目实施案例。
5、拥有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系统集成相关技术人员10名以上,具有独立完成此项目的开发实施能力。
6 、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上海市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及技术服务人员。
四、招标文件的发售。
领取时间:2014年07月04日至2014年07月11日上午9:30-11:00时,下午13:30-16:30(北京时间)(领取前先电话联系)
领取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 孙 逊
联系电话:021-62933396
五、招标文件售价:每套人民币100元,售后不退。
六、报名截止时间:2014年07月11日16:00止(北京时间)
七、投标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3室
八、开标时间:2014年07月30日9:00止(北京时间)
根据2014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劳动节和端午节假日运行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清明节:4月5日至7日(周一)正常开放;
劳动节:5月1日至5月3日正常开放;
端午节:5月31日至6月2日(周一)正常开放。
以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2014年4月4日
5月9日,由钱学森图书馆、美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协会主办,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上海交大校友产业投资俱乐部共同协办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改善”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在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人员在钱馆序厅钱老铜像前隆重举行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第二次跨系共同祭奠钱学森学长仪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在祭奠仪式上代表馆方致辞。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朱荣辉教授、交大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汪雨申老师作为仪式主祭致辞。随后,参与祭奠仪式的交大校友在主持人引导下向钱老铜像行鞠躬礼、表达哀思。最后,电院教师代表还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了由电院83级校友、广东书法家张若强先生的书法作品。祭奠仪式结束后,研讨会议程正式开始。



随着国家“水十条”的出台,我国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新型城镇化、海绵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等都对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严峻的水国债,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总结国内外城市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显得尤为重要。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就这些前沿课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共同寻找城市治水的新思路。
据悉,这次研讨会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美国著名水资源公司Tetra Tech 首席科学家邹锐博士,上海水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总工徐贵泉博士,美国Tetra Tech 公司的资深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张国顺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85级校友、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孙永健博士等国内外知名专家。


供稿:茅艳雯
摄影:刘尔卓

人民网上海5月11日电 5月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美国思源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协会主办、上海水资源保护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产业投资俱乐部协办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改善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最近几十年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长三角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国外有关媒体认为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世界级的超级城市群。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任务也越来越重。上海交大在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本校环境学院的水资源专家教授、上海水务规划设计院与美国水资源治理工程公司的科技人员,针对长三角城市特别是上海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改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水环境专家们首先解读了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精神与政策,分析了民间资本进入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的可行性与有益性,阐释了建设现代化海绵城市的理念与路径,分析了先进国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上的成功案例,还针对上海城市水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并对于如何应用国外水资源治理的先进经验等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有所创新,对于高校的学术研究、政府部门的决策以及商界投资行为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在此次研讨会之余,与会交大校友举行了第二次自发公祭钱老的活动,并自发成立了以传承交大文化为主旨的交大联谊微信群。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015/0511/c176737-24816178.html
2015年5月7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广西博物馆协会协办的“博物馆学术影响力定量评价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博物馆行业和广西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参加,我馆陈列展览部汪长明老师参加本次会议。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中国文物报总编、《中国博物馆》杂志执行副主编曹兵武,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副社长肖宏,广西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广西博物馆馆长吴伟峰出席会议。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顾航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博物馆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建设进行交流研讨。安来顺副理事长作了关于博物馆行业组织在推动博物馆学科建设方面作用的主题报告,对于进一步厘清社团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博物馆行业组织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报告着重强调,在我国博物馆是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防止数量增长“虚胖”,避免内涵发展“短板”,有必要加强博物馆学科建设;为此,中国博物馆协会将2015年定位为学术建设年,旨在通过跨界合作、合纵连横,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中国知网作为中国博协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将充分发挥其海量学术资源优势和科学化、标准化学术评价体系,对博物馆学术成果产出及其社会效应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助力中国博物馆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

曹兵武副主编在“博物馆学术与博物馆学”专题发言中,从博物馆学的学科内涵与制度框架、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以文化学和信息学为核心的博物馆学建构等不同角度详细阐释了博物馆学科建设的内容。陈浩副理事长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词,并对博物馆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大会主持人、浙江省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平从宏观上对首届全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透露,该项活动今后将实现常态化,每三年举办一次。肖宏副社长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文博领域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探索”的交流发言中提出,应对传统学术评价方式进行重大变革,建立“定性中的定量分析”与“定量中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技术评价体系,引起与会代表的热情关注和强烈反响。同方知网周麟女士所作的“不一样的CNKI 助力科研之旅”项目应用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知网的服务功能及使用技巧,给与会者带来了体验式的感受。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典型案例展示部分,吴伟峰理事长作了“广西博物馆特色研究平台的构建”经验交流讲话,就广西博物馆如何运用中国知网丰富的数字化学术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展示与交流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促进博物馆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思路。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集体考察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族民居博物园等单位。
5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特邀来自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图书馆及档案信息系统管理项目总监王敬献(Ching-hsien Wang)女士、美国艺术档案馆(Archives of American Art)数字化运营主任Karen Berch Weiss女士访问我馆,并在我馆B13学术交流厅举办“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藏品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学术交流会”。交流会上,有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含李政道图书馆)等10多家兄弟单位及有关博物馆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共计50余人参会。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长魏红主持。

上午,王敬献女士作了主题为“史密森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与工具”的专题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史密森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的现状,数字资产管理和内容管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处理一体化以及档案描述与上网查询等。其中,重点介绍了史密森在线检索平台(Collection Search Center)中“一体化检索”的实现方式,以及面向公众的“在线转录中心”(Transcription Center),并对抄写转录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演示。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们或就报告中提及的内容或结合自己在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会场气氛热烈,其中的主要问题聚焦以下:关于史密森在线检索平台“一体化检索”的技术实现及合作模式、藏品编目手段及元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方式等。


下午,Karen Berch Weiss女士作了主题为“从采集到联机访问---美国艺术档案馆藏品数字化管理(From Acquisition to Online Access: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Digitization at the Archives of American Art)”的专题报告,主要从工作实践的层面介绍了美国艺术档案馆在藏品编目管理(Collection Catalog)、数字化采集(Digitization)等方面的特色,重点阐述了该馆在藏品编目方式、藏品内部管理系统应用以及数字化采集的手段与流程等。与会人员与Karen Berch Weiss女士就“藏品群”概念的界定、藏品群的分级管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三馆资源整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会议结束时,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作了会议总结,他首先向王敬献女士和Karen Berch Weiss女士所作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也希望利用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机会继续推进我馆的藏品管理信息化工作,并期待今后有更多机会开展中美博物馆同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交流合作。
史密森尼博物馆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联合体,以其卓越的专业素养和研究实力为业界所称道,在美国乃至世界博物馆界具有显著地位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供稿:孙逊
摄影:陈亮、徐菁、陈霄
为迎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5月16日至18日三天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活动。17日当天,钱馆举行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上线仪式暨公益宣传片首发仪式。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仪式上介绍网站建设情况并宣布网站上线。
作为上海市教委项目“数字图书馆网上虚拟展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自2014年9月完成招标后,历时8个月时间正式建成发布上线。新版网站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人物纪念馆、博物馆门户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借鉴了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等人物纪念馆网站的建设特色。与钱馆旧版网站相比,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采用了当前流行的横版设计,从结构和内容上以突出“钱学森”人物特性为重点,专门新辟了“钱学森”这一级类目,主要包括“钱学森生平”、“蒋英生平”、“钱学森主要成就与代表性著作”、“钱学森家人”等,立体而全面地展示了钱学森的人生故事、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让公众能够足不出户领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



在当天同时首发的,还有历时两年筹备制作的钱学森图书馆公益宣传片。此次钱馆宣传片选用“榜样成就梦想的力量”为核心主题,以对航天充满好奇和梦想的孩子为主角,通过精练优美的镜头语言,描绘孩子们以钱老为榜样,在探索奇妙航天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榜样的力量,感悟钱学森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据悉,5月16日至18日博物馆日活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不仅将连续三天延长开放时间至每天21点整,每晚为观众放映专题影片,还将结合今年博物馆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的主题推出环保主题专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5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B13学术交流厅举行。两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八〇一所设计和研制的空间发动机在当天正式落户钱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八〇一所党委书记朱智春、党委副书记丁国忠、党工处处长徐繁荣、发动机研究室主任刘昌国,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馆长助理史贵全、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共同出席本次仪式。张凯书记和丁国忠副书记分别在仪式上致辞。随后,朱智春书记和钱永刚馆长共同为两台空间发动机揭幕。


落户钱馆的这两台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此次八〇一所的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不仅是为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两大工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因为钱老当年曾倾心关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提出“到月亮上”去的设想,1960年代又向中央建议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在钱馆落户,不仅反映了钱学森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实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八〇一所成立于1965年1月15日,以为各类航天器提供中小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和空间动力系统为核心任务,历经五十载拼搏演绎,一代代航天人秉持着航天报国之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从神舟飞船无人交会对接到载人交会对接等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5月16日上午,以“万众创新、科技惠民”为主题的2015年徐汇区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暨2015年徐汇区中小学生科技节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本次活动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徐汇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蔡永莲,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徐汇区副区长王宏舟,上海市教委卫艺体科处处长丁力,上海市科协科普处,徐汇区科委、徐汇区科协,徐汇区教育局等市、区领导,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以及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徐汇区科学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及各街道、中小学及社区等多家单位团体的嘉宾与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和徐汇区副区长王宏舟在开幕仪式上致辞。吴旦表示,此次徐汇区科技活动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不仅能够发挥科技周宣传科学知识、推动大众创新的社会效应,更充分彰显了钱学森“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在开幕式上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了石墨烯3D打印模型。

随后,开幕式上举行了上海众创空间联盟成员授牌仪式和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与创新基地”揭牌仪式。此次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科协酝酿成立的“钱学森科学与创新教育基地”,将以国际水准的科技创新体验馆为平台,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主旨,将学生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创新大赛、全民创新体验、国际创新科技交流、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内容整合在同一载体下,让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动手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改变,积极践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一美好愿景。


开幕式最后,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蔡永莲致辞并宣布2015年徐汇区科技节、2015年徐汇区中小学生科技节开幕。

据悉,本次徐汇区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共有来自徐汇区中小学及社区等单位和团体在钱学森图书馆各个场地开展了50余个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展示。科学探究教育实验、科技活动嘉年华、球幕电影体验、徐汇学子“明日科学家”全国科创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创一等奖作品、“科学宝贝”科探舞台剧展演、航空科探公开课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让大家在科探互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奇妙与乐趣。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将落户钱学森图书馆。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讯 为“嫦娥”“北斗”“神舟”等航天器提供动力的空间发动机究竟长什么样?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正式落户钱学森图书馆,同时,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正式上线。
两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神秘物件,在钱学森图书馆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看上去貌不惊人,却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
这两台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此次八〇一所的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不仅是为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两大工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因为钱老当年曾倾心关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提出“到月亮上”去的设想,1960年代又向中央建议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在钱馆落户,反映了钱学森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实现。
作为上海市教委“数字图书馆网上虚拟展示群”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自2014年9月完成招标后,历时8个月时间正式建成发布上线。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之际,其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全新上线。作为上海市教委项目“数字图书馆网上虚拟展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网站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人物纪念馆、博物馆门户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借鉴了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等人物纪念馆网站的建设特色。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5/18/content_254864.htm?div=-1
编者按: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今天落户钱学森图书馆。落户钱馆的这两台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两台空间发动机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5-05-17/0016769582.shtml
科学网5月17日上海讯(记者黄辛)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5月16日至18日三天,推出了包括新版网站上线、宣传片首发、展品落户仪式、电影放映、专场动手做公益课堂等在内的一系列专题活动。
今天,钱学森图书馆在馆内举行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上线仪式,此次网站上线也是钱馆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重点活动之一。同时举行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宣传片首发仪式、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仪式。
作为上海市教委项目“数字图书馆网上虚拟展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学森图书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自2014年9月完成招标后,历时8个月时间正式建成发布上线。新版网站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人物纪念馆、博物馆门户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借鉴了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等人物纪念馆网站的建设特色。与钱馆旧版网站相比,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采用了当前流行的横版设计,从结构和内容上以突出“钱学森”人物特性为重点,立体而全面展示了钱学森的人生故事、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让公众能够足不出户领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
同日首发的,还有历时两年筹备制作的钱学森图书馆公益宣传片。此次钱馆宣传片选用“榜样成就梦想的力量”为核心主题,以对航天充满好奇和梦想的孩子为主角,通过精练优美的镜头语言,描绘孩子们以钱老为榜样,在探索奇妙航天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榜样的力量,感悟钱学森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17日钱学森图书馆还迎来了重量级展品——两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八〇一所设计和研制的空间发动机在当天正式落户钱馆。在落户仪式上,八〇一所党委书记朱智春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共同为两台空间发动机揭幕。
落户钱馆的这两台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两台空间发动机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此次八〇一所的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不仅是为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两大工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因为钱老当年曾倾心关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提出“到月亮上”去的设想,1960年代又向中央建议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在钱馆落户,不仅反映了钱学森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实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据悉,5月16日至18日博物馆日活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不仅将连续三天延长开放时间至每天21点整,每晚为观众放映专题影片,还将结合今年博物馆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的主题推出环保主题专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9016.shtm?id=319016
5月17日,为迎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5月16日至18日三天,推出了包括新版网站上线、宣传片首发、展品落户仪式、电影放映、专场动手做公益课堂等在内的一系列专题活动。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正式在钱学森图书馆落户,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同日正式上线。
在上午的展品落户仪式上,两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八〇一所设计和研制的空间发动机正式亮相,八〇一所党委书记朱智春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共同为两台空间发动机揭幕。
图说: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落户钱馆
图说: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左)和八〇一所党委书记朱智春共同为发动机揭幕
据介绍,落户钱馆的这两台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两台空间发动机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见证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在钱馆落户,不仅反映了钱学森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实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图说:互赠礼物
此外,历时8个月建成的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的正式上线,也是此次钱馆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重点活动之一。据介绍,新版网站在广泛调研国内外著名人物纪念馆、博物馆门户网站的基础上,重点借鉴了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等人物纪念馆网站的建设特色。与钱馆旧版网站相比,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采用了当前流行的横版设计,从结构和内容上以突出"钱学森"人物特性为重点,立体而全面展示了钱学森的人生故事、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让公众能够足不出户领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怀。
同日首发的,还有历时两年筹备制作的钱学森图书馆公益宣传片。
图说:负责人介绍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新功能
据悉,在5月16日至18日博物馆日活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不仅将连续三天延长开放时间至每天21点整,每晚为观众放映专题影片,还将结合今年博物馆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的主题推出环保主题专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旨在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原文链接:http://hi.online.sh.cn/content/2015-05/17/content_7397169.htm

两台分别曾用于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将向公众开放。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再添重量级展品。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在钱学森图书馆落户。
据介绍,此次落户钱馆的分别是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其中,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为飞船提供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此次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的空间发动机在钱馆落户,不仅意味着钱学森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实现,同时也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创新精神。
昨天,钱学森图书馆还举行了新版数字化博物馆网站上线仪式。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5/18/content_9.htm
今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两件重量级展品——为“嫦娥”“北斗”“神舟”等航天器提供动力的空间发动机。

小小的头部、大大的身体,灰灰的皮肤带着蓝紫色的纹路,两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神秘物件,今早在钱学森图书馆吸引了众人好奇的目光。其实,这是“钱馆”迎来的两件“重量级”展品——为“嫦娥”“北斗”“神舟”等航天器提供动力的空间发动机。
这一大一小两个刚刚加入“钱馆”的重量级新伙伴,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承载着中国航天人的飞天梦想。这两种型号的发动机是分别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发动机。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已经完成42颗卫星的变轨飞行任务。2500牛双元发动机则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十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两台发动机的顶部都有2个空气阀门,接着是小巧的头部,然后是相对较大的身部。头部虽小,却是核心部件所在。发动机点火时温度很高,头部构件内部的液汽温度甚至可达3000℃的高温,对部件材料是一个考验,这时需要将温度快速冷却,这个小小的过程就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汗水和智慧。
“像这台490牛发动机就完全具备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八〇一所发动机研究室主任刘昌国说。不同任务的航天器需要不同的动力要求,别看490牛发动机“个子小”,这一型号的发动机经常需要“单独作战”,独自上天,因此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相当高的要求。其实,490牛发动机是一位“元老”,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空间发动机,主要为卫星变轨提供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款发动机已经在无数颗卫星上成功应用,被誉为“金牌发动机”。
早在1958年钱学森就提出“到月亮上去”的设想,一代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创新得以实现航天梦。天上几分钟,地上无数耕耘。为了保障航天任务圆满完成,需要进行缜密的地上试验。其实,这两件发动机身上淡淡的蓝紫色火焰纹就见证着它们在地面试验中付出的努力。正是它们一次次的调试,才让更多发动机“兄弟”为中国的飞天梦成功护航。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5/17/content_4_1.htm
《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讲座公告

1955年10月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辗转回归祖国的怀抱,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特别推出了“钱学森在1955”系列专题讲座。
第一讲《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将于5月22日鸣锣开讲,本次讲座将由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主讲,欢迎大家预约听讲。
讲座时间:5月22日(周五)下午2点
讲座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楼 放映厅
咨询预约:021-62932068
钱学森图书馆
2015年5月20日
2015年适逢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启动年,钱学森图书馆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制定本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将2021年建馆10周年作为确定规划和目标的重要节点。为进一步听取博物馆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5月22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在馆内举行了2016-2021年发展规划专家研讨会。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科委相关领导,上海各博物馆、纪念馆馆领导及相关文博界资深专家等受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馆长助理史贵全出席会议,列席会议的还有钱馆各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研讨会由张凯主持。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和专家有: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兼宣传处长曹荣瑞、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正处级调研员杨平、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复旦大学文博系系主任陆建松、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钱学森图书馆顾问俞乐滨。
钱永刚馆长首先在研讨会上致辞,向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指出在社会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在开馆三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使钱馆的工作在未来更上一个台阶,在建馆十周年之际把钱馆进一步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人物纪念馆,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不吝赐教,对钱馆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随后,张凯书记向各位专家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2016-2021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情况和主要内容,包括钱馆的基本情况、目标定位、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钱馆的使命和愿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举措。

在听取完汇报后,与会领导、专家纷纷对钱馆开馆三年多来取得的成绩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时也从当前博物馆、纪念馆、科技类场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科学家精神事迹的传播特点与国际交流趋势、中小型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道路等角度对钱馆发展规划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曹荣瑞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要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在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可与教育“十三五”规划、2015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等适当结合,使教育回归育人本原,注重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等。杨平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对于钱学森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有着全面的展示,但在藏品展出的新颖性和互动性方面还有待提升,此外在人员培养和教育活动的分众策划方面也可作进一步的细致规划。有的专家认为钱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已处于领先位置,今后应从传播角度考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有的专家指出当前博物馆、纪念馆包括科技类场馆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是综合实力平衡,因此钱馆要在藏品厚度、研究能力、国际交流、人员架构等方面进一步拓宽思维、细化战略。还有专家表示钱馆可依托高校优势,考虑加强文博类学科建设或引进博士后站。此外,大家还针对钱馆藏品内涵挖掘与展示、学术研究提升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钱永刚馆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衷心感谢各位领导、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钱馆会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制定中认真考虑。他同时重申,钱馆有信心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向各位领导专家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钱馆未来的发展。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徐 菁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自今年5月起对外推出“钱学森在一九五五”系列专题讲座。5月22日,系列讲座的首讲在钱馆2楼资料厅举行。本次首讲的主讲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为题,为现场听众讲述了钱学森长达五年的辗转归国历程。来自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100余名学生和一部分社会观众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钱永刚馆长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钱学森1950年至1955年期间在美国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和他为归国所做出的不懈努。当钱馆长讲到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走过香港与深圳之间的罗湖口岸,真正踏上了祖国土地的那一刻,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身为钱学森之子,钱馆长以事件亲历者的视角,带领观众展现了钱学森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拳拳赤子之心。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在场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向钱馆长提问,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据悉,作为今年纪念钱老归国60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钱学森在一九五五”系列专题讲座还将邀请馆内外专家,面向社会公众推出包括“钱学森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麦卡锡主义与钱学森回国”、“中美日内瓦会谈与钱学森回国”等一系列专题讲座。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5月28日,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受邀赴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专题培训,为馆内工作人员重点解读了今年3月20日起实行的《博物馆条例》。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和全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共同出席的还有学校档案馆书记徐兵、副馆长丁东锋及李政道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等。

在培训中,施处长从博物馆的定义和基本属性、博物馆的设立、强化博物馆管理、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针对《博物馆条例》的各项条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阐释,并与大家分享了市文物局现阶段关于学习贯彻《博物馆条例》的工作设想,包括为非国有博物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等。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现场的工作人员围绕《博物馆条例》实施后的具体执行、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推行等细节问题与施处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培训结束后,张凯书记代表钱馆向施彤处长表示了感谢,并指出施处长本次对于《博物馆条例》的专业解读不仅内容丰富详实,更使我馆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制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1日下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杨明伟研究员应邀来馆,为全体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钱学森晚年关心的重大问题”的讲座。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馆长助理史贵全出席讲座。

杨主任重点阐述了钱老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研究、产业革命和农业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与文明、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他指出,作为海内外知名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老晚年所思考的重大问题与陈云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表明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眼光敏锐、思维深邃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钱老晚年在继续关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中,作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重要思考,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战略家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感。

在讲座中,杨主任谈起自己对于钱老的敬佩之情,感慨万千。他提及多年前在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的撰稿采访过程中,自己曾与钱老有过一面之缘,但当年钱老对他鼓励的话语仍言犹在耳,成为他不断在学术研究道路上求索的动力之源。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现场工作人员还就相关问题与杨主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张凯书记对杨主任此次来馆举行讲座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杨主任今后能够在领袖人物研究方面给予钱馆更多的指导,帮助钱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钱学森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4日上午,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以及市政府副秘书长金兴明、市财政局副局长金为民等一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委书记姜斯宪陪同参观,校党办主任赵文华、财务处处长王光艳、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以及出版社、媒设学院等单位相关领导等参与了接待。

张凯书记先是向屠光绍副市长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及开放运行情况。随后,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屠光绍副市长一行依次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全部四个展厅。在参观过程中,在看到钱老在交大求学期间的成绩表等珍贵展品时,屠光绍副市长对于当时交通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当看到钱学森对中国航天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视、一生涉及的多个学科领域和离美归国的辗转历程等内容时,屠光绍副市长更不时与姜斯宪书记等进行交流、询问细节。他表示,正因为有了钱学森这样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参观结束,屠光绍副市长表示,希望能够积极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作用,让更多人领略钱学森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学术思想和崇高精神。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向钱馆捐赠了珍贵藏品“1953年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奖杯复制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张杰校长颁发捐赠证书。

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向张杰校长颁发捐赠证书
“彭德雷航天著述奖”(Pendray Aerospace Literature Award)成立于1951年,以美国火箭学会创始人、该学会主席乔治·爱德华·彭德雷(1901—1987)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那些在航天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重大贡献且著述丰硕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次仅表彰一名科学家,并颁发至今。
1936年,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从事航天科研工作,至1953年时已发表《可压缩流边界层》《高速气流突变之测定》《稀薄气体中平面声波的传播》《火箭和喷气推进的研究》《原子能》《关于风洞收缩锥的设计》《远程火箭飞行器的自动导航》、《从卫星轨道上起飞》等五十余篇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论文。这些著述奠定了钱学森成为国际航天科研领域知名科学家的地位,并在1953年荣获“彭德雷航天著述奖”。钱学森因故未能接受该奖项,于是一直由加州理工学院为其妥善保管至今。

1953年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奖杯
2015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校长马斯·罗森鲍姆受邀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时,特地制作了一份同比例复制品赠送给张杰院士,并在底座上写有:“2005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将这份钱学森获得的奖杯复制品作为礼物,由校长马斯·罗森鲍姆赠送给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祝愿中美两国在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继续共同合作”。
张杰校长一直关心和支持钱馆事业的发展,将这份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礼物捐赠给钱馆,使钱馆又多了一件反映、展示钱学森航天科研贡献的珍贵藏品。
撰稿:吕成冬
摄影:徐 菁
6月11日下午,一场趣味盎然的“创新”对话正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进行——上海天文台原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女士与一百多名小学生,以最自然和直接的对话交流方式,共同点燃了一次科学、趣味、充满创意的头脑风暴。



在全国金话筒主持人海波、秦畅的主持下,来自徐汇区漕开发实验小学、康宁科技小学、上师大一附小、世界外国语小学、樱花园小学和汇师小学的120名小学生,带着对世界和宇宙的科学探索,向叶叔华院士发起了一次次求知若渴的提问——为什么星球都是圆的?人在宇宙中脸会变圆么?有外星人么?月亮上跑步能减肥么?星星真的会眨眼睛么?人类是怎么算出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的?学好数学就能当天文学家么?孩子们童言无忌、充满好奇的提问,不断引发现场阵阵欢笑。


这是一场不经任何“预演”的对话,一场“完全现场”的创新对话,只为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充分展现。这里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老师,也没有为了考试而必须学习的知识,一切都从每个孩子们的本源出发,以科学话题为导向,开启一次智慧的碰撞。在对话过程中,叶叔华院士认真聆听着每一个孩子的提问,并悉心作答。叶叔华院士告诉孩子们,目前中国正致力于参与SKA——平方公里射电阵(Square Kilometre Array)的建设。它是一个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比目前任何既有天文设备都要先进和精确,用于解答包括行星如何形成,引力波如何拉伸宇宙的结构以及首批形成的星系如何演化等一系列科学疑问。这一项目预计于2024年前后完工,并在2030年底真正投入使用。她非常希望今天前来提问的小朋友们能够在将来成为这个计划的参与者,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中国的天文学事业添砖加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为使公众了解科普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让教育在科创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本次《海上畅谈》——“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活动由SMG东方广播中心、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海上畅谈》工作室、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科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徐汇区人才办、钱学森科学与创新教育基地共同协办。活动邀请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钱学森图书馆与孩子们面对面对话。11日的首场活动由叶叔华院士担任嘉宾,随后的两场对话活动也将在6月举行,分别邀请“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钱旭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担任嘉宾。
据悉,首季三场《海上畅谈》——“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节目将择日在上海新闻广播FM93.4(每晚八点)以及东广新闻台FM90.9(每天12点)播出。
供稿:茅艳雯
摄影:钟诸俍

昨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小学生对话”院士活动,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何雯亚
“月球上能不能减肥?”“文艺明星冠名小行星,您怎么看?”……昨日下午,一场创意对话在钱学森图书馆上演。100余名小学生直接提问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孩子们脑洞大开的问题,连院士也有些招架不住。据悉,这是徐汇区“小学生对话院士”的首场活动,6月16日、28日担任对话嘉宾的分别是钱旭红院士和杨雄里院士。
据悉,昨日参加“对话”的有来自徐汇区“金牌”小学的学生,也有来自外来务工子女就读较多学校的学生。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50612/u1a8751648.html
解放日报讯(记者 张骏)
星星为什么会闪?精准的世界时是怎么算出来的?我将来想当科学家,现在应该做什么……昨天,“海上畅谈——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的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启动,首场邀请了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史上第一位女天文台长叶叔华与孩子们对话。现场100多名小学生童言无忌,“脑洞大开”的想法令院士有些招架不住。
“叶奶奶,人在月球上能减肥吗?”一个小胖墩的提问引来一阵笑声。不少小朋友有备而来,连连发问,大有“问倒”院士之势。“我们能移民火星,在那里永久生活吗?”“叶奶奶,是不是真的有平行宇宙,此时在另一个宇宙也有一个我?”叶叔华笑着说,这个真答不上来,“我们现在对自己的宇宙都还没搞清楚,很多未知的事情要等你们长大去探索。”
“叶奶奶,您是天文学家,有一颗小行星以您的名字命名,但也有以文体明星名字命名的,如周杰伦星,您对此怎么看?”叶叔华想了想说,小行星发现者给小行星命名,可以用自己名字,也可以用别人名字,甚至是城市的名字。她寄语小朋友,靠自己才学将来命名小行星。
据悉,接下来两场对话,将邀请“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部咨询委员钱旭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副主编、脑科学家杨雄里。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6/12/content_103474.htm
原标题:叶奶奶,月球上减肥是不是更容易?——小学生“怪问题”差点问倒88岁天文院士
青年报讯
“火星上有人吗?”“有没有平行宇宙?网上说有26维空间,这是怎样的?”“宇宙是否真的存在于一个巨大的虫洞之中,您对此怎么看?”……昨天,由徐汇区宣传部等主办的“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首场活动举行。著名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与百余名小学生一起探索世界和宇宙。学生们的问题充满创意,甚至问倒了这位88岁的老院士。
没有会议室,没有报告厅。昨天,百余名孩子席地坐在瑜伽垫上,与叶叔华院士头脑风暴。“叶奶奶,月球上减肥是不是更容易?”一位小胖墩对身材问题非常感兴趣。但叶奶奶的回答令他失望。“月球上减肥要比地球上累得多,要花好几倍的功力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样的一问一答把坐在地上的孩子们笑翻了。
接下来几个同学的提问更是“非主流”,“叶奶奶,你小时候最差的一门课是什么?”“当然是体育,因为我体育不及格。”之后,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关于巨蟹座主星的“高深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高手纷纷涌现。“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量出来的?”“宇宙大爆炸对人类的生存有影响吗?”“从黑洞出去,能从白洞出来吗?”“是什么力量使月球远离地球?”“太阳没了,地球怎么办?在我们之外有更多的宇宙吗?”……学生们童言无忌所碰撞出来的奇妙创意,不断引发现场阵阵笑声。有些问题更是问倒了见多识广的叶院士。
据徐汇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场不经任何“预演”的对话,一场“完全现场”的创新对话,只为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充分展现。这里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老师,也没有为了考试而必须学习的知识,一切都从每个孩子们的本源出发,以科学话题为导向,任何可能从他们脑海中迸发出的问题,都成为了现场的提问。这也是徐汇区落实弘扬科创文化、创新思维从娃娃抓起的重要举措。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6/12/content_258933.htm?div=-1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6月11日下午,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规划局、上海市房地局、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数字采集成果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数字采集成果展”,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为第18届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专门制作的,以展示众多利用当代先进技术,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测量的过程与成果。

展览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主持。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Bertocci教授在开幕式上向协力促成此次展览举办的各家单位表示感谢,他指出中意两国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此次展览不仅旨在将意大利关于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丰富经验分享给中国同行,也意在让人们认识和了解数字化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成果。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副总领事Stefano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意两国在各领域都有着密切交流,今天展览的展出更体现了两国高等学府之间的良好合作交流。希望今后还能够不断看到两国高等学府开展更为深入和长远的合作。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表示此次展览的展出适逢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契合了遗产日“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作为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希望此次展览能够让广大公众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外展览合作交流,也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展览将以图片、测绘数据、虚拟模型、视频及设计图纸等方式,展出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景观调查与设计联合实验室及建筑系的LRA测绘实验室,近20年来系统地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大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建筑与考古遗产地所建立的数字档案,包括意大利、俄罗斯、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美国、古巴、巴西等多地的世界文化遗产。
据悉,为此次在中国的展出,展览还特别增补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测量成果。这些成果均为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近年来所致力的工作项目,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世界范围内建筑遗产数字档案的建立情况。
本次展览将于期间展出,展出时间为6月11日至6月22日。展览期间,参观者不仅可以从展览中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还能了解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遗产数据采集技术。

供稿:茅艳雯
摄影:钟诸俍
根据2015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6月20日至22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五日
Admissionand Opening Time
For the 2015 Duanwu Festival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op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Duanwu, June 20-22). The Museum opens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6月16日,《海上畅谈》——“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第二场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继首场与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对话之后,第二位在生物化学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钱旭红,再次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开启了与小学生们的奇妙对话!

太阳的味道就是烤螨虫的味道吗?《哈利·波特》中的隐形斗篷能成真吗?煮过的龙虾为什么会变红?小说书里的后悔药和长生不老药有可能存在吗?植物会不会说话?来自徐汇区光启小学、虹桥路小学、汇师小学、交大附小和逸夫小学的百余名小学生面对大院士钱伯伯毫不怯场,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活动中,钱旭红院士始终耐心聆听着每一个小朋友的问题并认真作答,更和在场的小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童年时调皮捣蛋的种种趣事,引发现场的孩子们的欢笑和共鸣。有小朋友提问钱伯伯,曾经有过多少失败的研究?钱伯伯表示,自己失败的研究占据了所有研究的95%,甚至有许多研究是失败了很多次才获得成功。但挫折并不可怕,相反是一种很好的人生体验。
整场对话过程中,小朋友们童言无忌的问题和钱伯伯睿智渊博的回答,所碰撞出来的奇妙创意,不断引发现场阵阵笑声。每当钱伯伯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有小朋友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活动最后,钱伯伯还特意寄语小朋友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并不意味着失败,不要因为一次挫折就放弃下一次的尝试。因为没有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据悉,“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对话活动由SMG东方广播中心、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海上畅谈》工作室、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科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徐汇区人才办、钱学森科学与创新教育基地共同协办。系列活动共分三场,最后一场将邀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担当对话嘉宾。本场活动同样将择日在上海新闻广播FM93.4(每晚八点)以及东广新闻台FM90.9(每天12点)播出。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6月19日,湖北省黄冈市市长陈安丽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陈安丽一行依次参观了钱馆序厅、导弹圆厅和四个专题展厅。在参观过程中,来宾们认真倾听讲解员讲解,并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对他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爱国情怀,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赞叹不已。参观结束后,来宾们对钱馆新颖的展览设计,以及对钱学森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
6月20日下午,“钱学森在一九五五”系列专题讲座第二讲在钱馆B层学术交流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工真教授开讲。


李工真教授以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闻名学界。他以“世界科技文化中心的洲际大转移”为题,为现场的西南高级中学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观众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讲座中,李教授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从纳粹德国的“文化清洗运动”、流亡美国的欧洲知识难民潮、欧洲知识难民对美国科学文化的重大贡献、新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确立与“科学国际化”的胜利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生动阐释了战后美国世界科技文化中心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引发了观众对于纳粹德国文化专制政策的深刻反思。
开讲过程中,李教授言语犀利深刻,幽默风趣,不时引发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讲座结束的现场互动气氛热烈,观众纷纷向李教授提出问题,例如“法律在德国纳粹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西方科学文化相结合”等,李教授一一作了解答,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2015年纪念钱老归国60周年的主要活动之一,“钱学森在一九五五”系列专题讲座还将继续邀请馆内外专家,面向社会公众推出包括“钱学森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麦卡锡主义与钱学森回国”等一系列专题讲座。敬请社会各界人士垂注!
图文供稿:陈亮
6月18日,我馆与航天档案馆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航天档案馆会议室举行。我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首先代表钱学森图书馆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档案馆对钱馆筹建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了深入研究和展示钱学森的丰功伟绩,弘扬和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希望和航天档案馆在学术研究、社会教育、资料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随后,张凯书记介绍了钱馆今明两年关于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和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拟进行的有关活动。航天档案馆馆长庞海涛发表了讲话,他代表航天档案馆对与钱学森图书馆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表示欢迎,同时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航天档案馆钱学森纪念室的建设工作中能给予支持和协助。


最后,张凯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庞海涛代表航天档案馆在合作备忘录上签字。双方单位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当天的签约活动。
航天档案馆成立于1965年,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准的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档案馆既是国家军工专业档案馆,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档案馆,承担着保管军工专业档案的职能和任务,履行对集团公司总部、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各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和档案的收集、保管、提供利用的双重职能。航天档案馆围绕为航天事业提供档案服务的宗旨,开展了为航天工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档案收集和保管工作、档案编研工作、声像摄制和档案信息化等业务活动。
201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回顾钱学森对新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将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拟于2015年10月中旬在沪举办“纪念钱学森回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首届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
论文选题范围:钱学森回国历程研究、钱学森回国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钱学森科学报国研究、钱学森精神的当代价值、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钱学森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钱学森与中国组织管理技术现代化等。
征文说明:
1、紧扣主题,观点鲜明,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2、内容充分,见解独到,以前未曾公开发表;
3、注释采用页下脚注,参考文献采用文末尾注;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相关规定。论文不规范者不予参评。
4、在尊重历史史实,符合历史逻辑基础上,本征文欢迎口述及回忆文章。
5、文章篇幅控制在12000字以内。
6、本次会议采取以文赴会方式,文章经专家评选确定后,将发入选参会通知(每篇文章限一名作者参加)。
7、征文截止日期为2015年9月25日。
论文电子版请发至:qxsresearchcenter@sjtu.edu.cn,并注明“征文”字样。
联系人:张现民 021—62934763 汪长明 021—62933680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二〇一五年五月

沙龙:藏品中的人和事——钱学森收藏的一幅画
主讲人:吕成东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馆员
时间:7 月11日 14:00-15: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 层 B22 会议室
简介:
《西湖一角》这幅画作是钱学森晚年时期十分喜爱,并悬挂在其卧室中的唯一一幅书画作品,在钱学森被羁留美国期间,这幅作品也一直常伴左右。对于这幅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浓厚思乡之情,主讲人将从以国画的创作者为出发点,与大家分享了对这件藏品的详细考证细节,并在对《西湖一角》中的文字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为大家展示钱学森这名爱国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沙龙:鸳鸯谱启半世缘——钱学森与蒋英的鸾书考证
主讲人:徐娜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馆员
时间:8 月8日 14:00-15: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 层 B22 会议室
简介:
钱学森与蒋英的故事在两位老人双双离世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对于他们的60 多年的婚姻,共同走过了人生的低谷与高潮,相濡以沫一辈子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主讲人将从他们的鸾书说起,阐述了钱学森与蒋英之间的缘起与结合,考证了鸾书主书、配图的作者及其与钱、蒋两家的渊源。之后还将从蒋英的角度出发,为大家讲述钱学森的五年回国之路。
沙龙:钱学森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
主讲人: 欧七斤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 副研究员
时间:8 月29日 14:00-15: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 层 专题报告厅
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汇校区是钱学森大学时代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在这里钱学森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主讲人将从钱学森在交大时的故事入手,为我们分享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
观影会:电影《忘了我是谁》
放映时间:7 月18日 15:00-16:00
放映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 楼放映厅
片长:150’
简介:
故事发生在1951 年,我们的主人公彼得·艾普顿是一位好莱坞的青年剧作家。当时,好莱坞正处于“麦卡锡事件”的笼罩之下,反美活动委员会(HUAC)对带有左翼观点的电影人士进行严格的调查,并将这些人列入所谓的黑名单。彼得因为大学时的一件无心之举被打入了黑名单,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女友。
观影会:纪录片 《克利夫兰总统号》
放映时间:7 月25日 15:00-16:00
放映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 楼放映厅
片长:40’
简介:
一艘叫“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轮船,它在20 世纪中叶航行在中美两国之间,当年的一批批学子,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郭永怀、王希季……他们的选择改变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观影会:话剧《钱学森》
放映时间:7 月31日 14:00-16:00
放映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 楼放映厅
片长:119’
简介:
该话剧选取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冲破美国联邦政府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将东风二号甲载核导弹成功发射等历史事件为主线,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穿插全剧,通过演绎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鲜活地展现了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观影会:音乐剧《爱在天际》
放映时间:8 月7日 14:00-16:30
放映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 楼放映厅
片长:135’
简介:
该剧讲述了科学大师郭永怀先生的感人事迹,剧情以郭永怀回国、育人、研制两弹一星、牺牲、神舟发射的故事为主线,把他对祖国、对党的深厚感情紧紧地与繁荣祖国的科技事业联系在一起,展现出郭永怀在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剧中还以郭永怀和夫人李佩及女儿芹芹的亲情为切入点,将科学家们对国家、民族、事业、亲人的情感作了相当细腻的描写,深情地阐述了科学家的大爱精神。
观影会:纪录片《钱学森 • 归国》
放映时间:8 月22日 15:00-16:00
放映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 楼放映厅
片长:45’
简介:
纪录片《钱学森》是一次与主人公未曾谋面的纪录,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众多的人物采访、丰富的实拍镜头、纪实的手段、朴实的语言叙述钱学森先生非凡的人生经历,力图形象地展现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贡献、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展现出百姓眼中钱学森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学家形象。
活动:“夺宝奇兵第四季——重返1955 年”青少年暑期社会人文之旅
活动时间:2015年7月1日-8月31日
简介:
该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分为小学与中学版两个版本,选取符合各学龄理解能力的展品,以时间为线索,学生们可通过参与自主答题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相关问题,了解20 世纪50 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历程。
活动:“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暑期课程
活动时间:2015年7月1日-8月31日
简介:
面向广大青少年,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在馆内开设与手工制作、物理知识、化学常识等相关内容的科技创意动手课程,参与者可根据当月课程表选择课程报名参加。
7月课表:

以上活动,预约咨询:021-62932068
活动: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
活动时间:2015年6月上旬-7月中旬
简介:
面向全市初中、高中、大学在校生,通过博雅网在线报名,设置海选、半决赛、决赛等环节,评选优秀学生讲解员。活动期间,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博物馆讲解水平,拓展青少年学生对于博物馆理念的理解,使青少年更好体会博物馆教育内涵。
活动咨询:021-62934705 刘老师
活动:暑期小馆员培训班——徐汇区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
活动时间:2015年7月下旬-8月上旬
简介:
面向徐汇区内小学三年级- 初中二年级学生,对小馆员组织进行图书馆、博物馆基础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培训,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热爱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利用好图书馆和博物馆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活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活动时间:2015年7月1日-8月31日
简介: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首批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面向上海市内高中在校生群体,通过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主题课题研究等活动方式,为高中生群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打造能够与校内主题教育相适应,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交流、研究探索能力的综合性实践基地。
官方主页: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xslib
官方微信:qianxs_1211
注:本馆活动均为公益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钱学森图书馆
2015年6月29日
6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应邀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为全体馆员举行了题为“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的专题讲座。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讲座。

郑奕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重视博物馆教育活动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理应以观众的实地参观为界,将其划分为观众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三阶段活动相互关联,逐次推进,甚至可循环往复,同属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大系统。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理应一体化地规划和实施,这样才能力求博物馆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随后,郑奕老师通过回忆在美国访学的经历,与在座的听众分享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博物馆群优化家庭游的三阶段建议,包括博物馆在观众参观前、中、后各阶段所提供的展览导引、游戏参与、文化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延伸教育活动。郑奕老师指出,博物馆的价值不仅在于馆藏的丰富和珍贵程度,还在于其鼓励公众参与和学习所取得的教育效果。
讲座结束后,郑奕老师还与现场听众就博物馆教育相关问题开展了互动交流。郑奕老师细节丰富、翔实生动的讲座,使在座听众对于美国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与实施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开拓了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展的思路。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和践行钱学森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于7月1日当天开展了主题为“传承,从我做起”的党员组织生活。
上午9时许,钱学森图书馆全体馆员在馆内举行简单庄重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及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仪式。仪式由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主持。在庄严的党旗前,由张凯领誓,全体党员举起右拳,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誓词重温活动让每一位党员再次感受了革命事业的来之不易,也重新体会了入党时的激动与庄严,激发了学习先烈,为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誓词重温活动后,全体党员共同出席了“三严三实”与钱学森精神学习座谈会。座谈会上,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老师首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分析和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详细描绘了钱学森1955年归国前后的曲折历程,帮助在座全体党员更加切身地感受到钱老当年归国的艰难辗转与来之不易。张凯在座谈会上指出,今年恰逢钱老归国60周年纪念,在建党94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切身体会到钱老在回国后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心路历程,更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钱老精神的重要责任。


随后,张凯在会上向在座人员传达了学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和部署,对“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丰富内涵、任务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张凯指出,“三严三实” 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不仅面向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更是对全党所有同志提出的要求。钱馆每名党员要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践行“三严三实”。

当天下午,全体党员还前往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参观学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一家大型国有军工企业,主要承担多种型号的运载火箭的总装研制生产任务。在总厂工作人员的带领解说下,全体人员参观了运载火箭总装中心车间,了解了各种火箭的性能和特点。当了解到一批批航天人为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尽职尽力的感人事迹时,大家深受感染,对新时期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传承,从我做起。此次钱馆专题组织生活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回顾钱老事迹精神,并深入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探访学习,引导党员以及全体员工从我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积极传承、践行钱老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为建设一流场馆,为弘扬、宣传好钱老事迹与精神而努力奋斗。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陈 亮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7月1日上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4周年之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生平业绩回顾展”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钱王祠开幕。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来到钱王祠观展。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书记、主任刘颖,杭州市上城区区委书记缪承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等出席开幕式并观展。

龚正在参观展览过程中,一边聆听钱永刚的讲解,一边仔细观看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参观结束后,龚正说,钱老是民族的骄傲,也是杭州的骄傲。他的高尚道德情操,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次展览,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事迹,更深刻地感受到他身上体现的爱国、忠诚、创新、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年是钱学森归国60周年。为了纪念钱学森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宣传、弘扬他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钱学森图书馆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钱镠研究会、杭州市上城区钱学森故居联手推出本次展览。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4部分,共展出关于钱学森的各类图片500多幅,实物展品20余件。展览从7月1日开始,10月中旬结束,为期近4个月。
7月3日,钱学森图书馆“2015博物馆探索营”举行了开营仪式。校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奕、钱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以及本次探索营相关指导教师、参加探索营的港台学生等共同参加了开营仪式。
张凯在开营仪式上致欢迎辞。他向各位营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在博物馆探索营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认识和了解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同时也通过当代年轻人的视角,为钱学森事迹精神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提出更好的建议。张凯书记还对学校港澳台办对本次活动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感谢。

随后,各位同学进行了自我介绍。参加本次活动的8名同学,分别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和恒生管理学院。同学们对参加本次活动充满了期待,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内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朋友。
探索营指导教师代表、钱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发言表示,希望此次探索营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亲身感受和体验博物馆魅力的活动平台。作为指导老师,她十分愿意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姚奕老师最后代表学校对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对钱馆在此次活动筹备中的精心策划和用心组织表示感谢,他希望参加探索营的各位同学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样难得的机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仪式最后,钱永刚馆长代表馆方向各位营员赠送了纪念品。

据悉,“博物馆探索营”是钱馆专为港澳台学生来馆开展博物馆学习、体验、探究活动而度身定制的一项暑期项目,计划每年举行一期。接下来,在为期1个多月的时间里,同学们将在带教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参加博物馆专业知识培训,参与到藏品研究、展览策划、运行管理、外事接待、观众调查等多个岗位实习,深入上海、北京两地博物馆以及敦煌莫高窟,调查内地博物馆建设发展状况,并通过分析、研究,形成《内地博物馆建设发展现状》及《沪港两地博物馆比较研究》等课题报告。同时,藉此活动,让同学们有更好的机会,学习、认知中国历史,体悟、感受内地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7月4日至5日,“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初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大赛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
本次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大约3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7月4、5日两天分别举行了初中、高中及大学组的赛前集中培训和初赛选拔。此次赛前培训特别邀请了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傅强分别为参赛学生举行了题为“怎样利用博物馆”、“志愿者与博物馆”的专题讲座。在初赛选拔环节,参与初赛的学生以“我最喜爱的博物馆”为题,结合自己曾经在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介绍各自心目中最喜爱的博物馆,意在考察选手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解说能力。



此次初赛评审团由来自钱学森图书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宋庆龄陵园、宋庆龄故居、陈云纪念馆和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的资深专业讲解员组成。初赛评分采用百分制,其中语言仪态及模拟讲解各占五十分。评审团从表达能力、仪表仪态、讲解内容和提问环节等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现场评分,最终110名学生脱颖而出,参与接下来的复赛及决赛选拔。



初赛结束后,本次大赛将为入选学生精心安排专业导师团队,并开展包括拓展培训、现场观摩、专题讲座、博物馆实践探究活动等方面的深度培训内容。据悉,复赛及决赛将于7月中下旬举行,届时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还将被推荐到各个文博场馆作为志愿者,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7月7日,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社区巡讲活动正式启动。钱馆社教部讲解员许盈在当天走进徐家汇街道,以“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为主题,为街道社区的居民及青少年学生举行了本次巡讲活动的首讲。
在宣讲过程中,讲解员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从“志存高远 矢志科学”、“滞留异乡 胸怀祖国”、“奠基航天 创建伟业”、“大师风范 深切缅怀”等几个方面,为现场听众生动讲述了钱老的生平故事,宣传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讲解员还不时与观众互动,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据悉,本次社区巡讲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与徐家汇街道合作举办。自2015年7月开始,钱馆专业讲解员将深入徐家汇街道各社区,分别从钱学森事迹精神、钱学森归国历程以及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的贡献等几大主题,为社区周边的青少年及居民开展系列专题巡讲活动。


图文供稿:陈 亮
7月13日,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开幕。

上海市教委秘书长兼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从春,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以及入选大赛复赛阶段的111名全体参赛学生出席仪式。
张凯在仪式上致欢迎词。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始终重视青少年课外教育工作,为青少年课外活动、教育和实践搭建平台,服务于青少年成长成才。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钱馆将尽力提供合理的赛程安排和良好的参赛条件,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比赛积极参与博物馆志愿讲解,深刻领会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之内涵。

来自上海市吴淞中学的曾怡铭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示,通过此次比赛活动自己不仅能够获得博物馆知识与讲解技巧,提升表达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志愿活动学会了无私与互助的志愿者精神。

大赛特邀评委、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傅强在仪式上发言指出,博物馆志愿者不仅是博物馆的受众,更是博物馆工作的参与者,希望所有的同学们都能够通过此次比赛有所收获,并真正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随后,出席仪式的嘉宾向学员代表赠送了钱学森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及学习用品套装。

王从春在开幕式最后向入围复赛的全体学生表示祝贺,他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次大赛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拥有一个充实丰富的暑假生活,并祝愿此次大赛能够像世博会“小白菜”引发上海志愿者服务热一样,掀起一轮文博领域的志愿服务热潮。

据悉,本次“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旨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用好博物馆。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面向全市招募了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比赛活动,并已经完成了前期报名以及初期培训、选拔等工作,最终111名学生脱颖而出、入围复赛。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交大附中、华师大二附中、莘庄中学等56所学校。
在复赛及决赛阶段,入选学生将接受由文博专家讲授的如何利用好博物馆、志愿者与博物馆、博物馆与美学、讲解技巧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参与到优秀讲解观摩、博物馆探究、素质拓展训练、博物馆公益宣传、讲解实训及辅导等实践活动,并最终将以讲解比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培训的成果。届时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还将被推荐到各个文博场馆作为志愿者,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5年7月8日,在沪举行南京军区征兵工作会议的五省一市军地代表一行一百余人,在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兰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王治平、总参动员部征集动员局局长张玉堂等领导的带领下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校武装部以及钱馆有关领导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讲解和馆领导的解说中,一行人员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全面了解了钱老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在第二展厅“钱老一生涉足的学科领域及时序表”前,南京军区的领导们驻足良久,被钱老研究领域之广泛所震撼。在第三展厅中展现钱老淡泊名利的“七不原则”文字前,一行人员纷纷驻足拍照、交流。

参观结束后,兰政副参谋长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的参观令他印象深刻。钱老为国家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特别是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对当代军人和部队领导者都极具教育意义。希望钱馆能更好地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让更多人学习钱老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供稿:陈 亮
摄影:徐 菁
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欢笑的脸庞。7月16日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面向全市广泛招募了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活动,并于7月初集中举行了赛前培训和初赛选拔,共有111名学生入围复赛阶段。大赛随后于7月13日正式开幕,15日举行复赛。最终近50名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决赛的选拔。
作为本次大赛的活动环节之一,16日的“快闪”秀活动于当天下午一点半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了启动仪式,近50名学员集结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用一次整齐简洁的“快闪”动作,开启了此次“快闪”秀活动。随后,全员乘坐地铁出发,以10号线、8号线和2号线地铁沿线的博物馆为目的地,分人文、科技和艺术三条路线,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各大文博场馆前上演“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并完成向路人宣传博物馆、博物馆小调查等小任务,寻找上海青少年地铁游博物馆的最佳出行体验,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的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据悉,本次大赛期间,主办方为参赛学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充实的活动日程,包括接受由文博专家讲授的如何利用好博物馆、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与美学、讲解技巧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参与到讲解观摩、博物馆探究、素质拓展训练、博物馆公益宣传、讲解实训等实践活动,并最终以讲解比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培训的成果。大赛将于7月20日当天举行决赛,届时各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将被推荐到市内各文博场馆,以志愿者身份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张文珺、车兰、邱文佳等

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欢笑的脸庞。7月16日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面向全市广泛招募了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活动,并于7月初集中举行了赛前培训和初赛选拔,共有111名学生入围复赛阶段。大赛随后于7月13日正式开幕,15日举行复赛。最终近50名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决赛的选拔。
作为本次大赛的活动环节之一,16日的“快闪”秀活动于当天下午一点半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了启动仪式,近50名学员集结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用一次整齐简洁的“快闪”动作,开启了此次“快闪”秀活动。随后,全员乘坐地铁出发,以10号线、8号线和2号线地铁沿线的博物馆为目的地,分人文、科技和艺术三条路线,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各大文博场馆前上演“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并完成向路人宣传博物馆、博物馆小调查等小任务,寻找上海青少年地铁游博物馆的最佳出行体验,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的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据悉,本次大赛期间,主办方为参赛学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充实的活动日程,包括接受由文博专家讲授的如何利用好博物馆、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与美学、讲解技巧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参与到讲解观摩、博物馆探究、素质拓展训练、博物馆公益宣传、讲解实训等实践活动,并最终以讲解比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培训的成果。大赛将于7月20日当天举行决赛,届时各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将被推荐到市内各文博场馆,以志愿者身份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原文链接:http://sh.qq.com/a/20150716/040716.htm

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

文博志愿者们在中共一大会址前上演“快闪”秀

文博志愿者们在电影博物馆前上演“快闪”秀

文博志愿者们在邮政博物馆前上演“快闪”秀
东方网记者徐程7月16日报道: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欢笑的脸庞。今天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面向全市广泛招募了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活动,并于7月初集中举行了赛前培训和初赛选拔,共有111名学生入围复赛阶段。大赛于7月13日正式开幕,15日举行复赛。最终近50名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决赛的选拔。
作为本次大赛的活动环节之一,“快闪”秀活动今天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了启动仪式,近50名学员用一次整齐简洁的“快闪”动作,开启了此次“快闪”秀活动。随后,全员乘坐地铁出发,以10号线、8号线和2号线地铁沿线的博物馆为目的地,分人文、科技和艺术三条路线,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各大文博场馆前上演“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并向路人宣传博物馆、博物馆小调查等,寻找上海青少年地铁游博物馆的最佳出行体验,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的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据悉,大赛期间,主办方为参赛学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充实的活动日程,包括接受由文博专家讲授的如何利用好博物馆、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与美学、讲解技巧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参与到讲解观摩、博物馆探究、素质拓展训练、博物馆公益宣传、讲解实训等实践活动,并最终以讲解比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培训的成果。大赛将于7月20日举行决赛,届时各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将被推荐到市内各文博场馆,以志愿者身份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50716/u1ai8798430.html

【新民网讯】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欢笑的脸庞。今天(16日)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了解到,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
据介绍,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欣 萧君玮)
原文链接:http://shanghai.xinmin.cn/xmwx/2015/07/16/28148849.html
上海热线7月17讯,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和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欢笑的脸庞。昨天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原来,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弘扬志愿者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大赛前期通过易班网、博雅网等媒体平台报名,面向全市广泛招募了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活动,并于7月初集中举行了赛前培训和初赛选拔,共有111名学生入围复赛阶段。大赛随后于7月13日正式开幕,15日举行复赛。最终近50名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决赛的选拔。
作为本次大赛的活动环节之一,16日的"快闪"秀活动于当天下午一点半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了启动仪式,近50名学员集结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用一次整齐简洁的"快闪"动作,开启了此次"快闪"秀活动。


图说:青少年文博志愿者在交大钱学森博物馆前上演的“快闪”秀
随后,全员乘坐地铁出发,以10号线、8号线和2号线地铁沿线的博物馆为目的地,分人文、科技和艺术三条路线,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各大文博场馆前上演"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并完成向路人宣传博物馆、博物馆小调查等小任务,寻找上海青少年地铁游博物馆的最佳出行体验,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的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图说: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从钱学森图书馆出发开始活动任务
据悉,本次大赛期间,主办方为参赛学员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充实的活动日程,包括接受由文博专家讲授的如何利用好博物馆、博物馆志愿者、博物馆与美学、讲解技巧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参与到讲解观摩、博物馆探究、素质拓展训练、博物馆公益宣传、讲解实训等实践活动,并最终以讲解比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培训的成果。大赛将于7月20日当天举行决赛,届时各组别将分别决出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优秀选手将被推荐到市内各文博场馆,以志愿者身份为公众进馆参观提供讲解服务。





原文链接:http://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5-07/17/content_7475388.htm
解放日报讯(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郑子愚)昨天下午,上海交大华山路老校门外,45名入围“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决赛的学员,玩起“快闪秀”。他们以人文、科技和艺术3个主题兵分三路,探寻10家文博场馆的“地铁游”路径。第一小组从钱学森图书馆出发,通过轨交1号线换乘8号线,体验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的艺术线。其他两个小组也从同一地点出发,经由2号线的科技线,串起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和上海科技馆; 而沿着10号线的人文线,一路途经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和邮政博物馆。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7/17/content_113715.htm

青少年志愿者博物馆前上演“快闪”秀(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讯 昨天下午,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上海各大博物馆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是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
作为本次大赛的活动环节之一,16日的“快闪”秀活动于当天下午一点半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举行了启动仪式,近50名学员集结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前,用一次整齐简洁的“快闪”动作,开启了此次“快闪”秀活动。随后,全员乘坐地铁出发,以10号线、8号线和2号线地铁沿线的博物馆为目的地,分人文、科技和艺术三条路线,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各大文博场馆前上演“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并完成向路人宣传博物馆、博物馆小调查等小任务,寻找上海青少年地铁游博物馆的最佳出行体验,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的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和艺术之美,同时也向公众展示了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美好形象。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7/17/content_262794.htm?div=-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藏品无酸包装盒采购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国内外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招标公告起始日
1、招标公告起始日:2015年7月17日。
2、招标公告结束日:2015年7月24日。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藏品无酸包装盒。
2、项目内容:藏品无酸包装盒的设计、制作、运输及售后服务等。
3、计划工期:100天。
4、项目验收:分批制作、分批验收。
三、投标单位的资格要求
本次招标要求投标单位具备以下条件,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三年内无诉讼不良记录;
2、投标单位应提供本项目拟投入的主要负责人名单并承诺保持骨干力量到位和相对稳定;
3、本项目不接受联合投标,不得转包;
4、具有较强的本地化服务能力,非本地投标单位应能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响应。
四、资金来源
财政资金。
五、招标文件的发布
1、发布时间:招标公告结束日当天(上午9:30-11:30,下午13:30-16:00),投标报名单位按上述“投标单位的资格要求”,前来领取招标文件,过时不候。
2、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308室
六、开标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5年7月30日9:20截止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303室
七、联系方式
招标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详细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徐娜
联系电话:021-62932163
7月10日至12日,经过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的前期精心筹划和安排,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带队前往北京钱学森家中,接受钱永刚教授捐赠的一批珍贵藏品。这批藏品是钱永刚教授在整理祖父钱均夫和父亲钱学森的遗物中,发现的具有重要历史、研究和文物价值的藏品,共计60余件(套)。

钱永刚教授讲解藏品背后的故事
在正式移交、接受这批藏品前,钱永刚教授讲解了藏品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1912年钱学森一周岁时由父亲抱在怀中的照片,是钱均夫在杭州老家遭受日本空军轰炸后在废墟中找到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反映钱学森在美国期间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极其珍贵的藏品,包括中华民国护照、银行存折、永久居留证、信件、考察德国的原版照片等等。例如,1955年9月16日钱学森前往银行取出最后一笔存款仅为1007.64美元,而他在1947年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后的年薪达到9000美元;追其原因,是因为他每个月都会按时向父亲钱均夫寄去生活费,剩余的用于自己的家庭开支外,大部分的工资都用于购买订阅学术著作和期刊。

钱学森的中华民国护照

钱学森在美国的银行存折
不仅如此,在这批珍贵的藏品中还有钱学森回国后亲自做的剪报、与国家领导人的通信、领取的工资单,以及使用的生活日用品等等。而藏品作为人物纪念馆中的核心要素,是研究和展览的基础。在钱学森回国六十周年之际,钱永刚教授慷慨捐赠这批珍贵藏品,不仅丰富了钱馆等级藏品的数量,也提升了钱馆的内涵和质量。这些珍贵藏品必定会在陈展和研究中发挥其文物价值、学术价值。
供稿:吕成冬、孙逊
摄影:徐娜
7月20日上午九时,“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举行。当天,45名参赛学生在决赛中用生动的演讲、出众的才艺,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盛宴。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等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本次大赛参赛组别分为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历经一个多月的报名招募,二十余天的深度培训和比赛选拔,从初赛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5名同学,在决赛中参与各个组别的最终角逐。
为了在决赛中展现出最美好的风采,所有参赛同学都卯足了劲头,为决赛的主题演讲和才艺表演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中国西瓜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参赛选手们以“我最喜爱的博物馆”为题,用青春灵动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目中最喜爱的博物馆,引领现场观众的思绪遨游于世界和中国各大博物馆之间。同学们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讲述,让现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在才艺展示环节,同学们更是各显身手,古筝、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弹奏层出不穷,劲歌热舞、电影配音和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还有身着汉服、腰佩宝剑的同学上台慷慨高吟《满江红》,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上午和下午的激烈角逐,大赛各组别最终分别决出了一、二、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蒋萍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出席颁奖礼。本次决赛特邀专家评委: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正处级调研员杨平、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节目主持人海波,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贾雪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国家职业资格展览讲解员等级考评组组长何沫,上海鲁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吴美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傅强及全体参赛学生、志愿者和大赛工作人员等共同出席了当天的决赛及颁奖礼。
颁奖典礼上,评委代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国家职业资格展览讲解员等级考评组组长何沫老师就决赛情况进行总结。她向所有认真备赛的同学们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与祝贺,并希望今后同学们都能够作为志愿者,活跃在各大博物馆中,成为文博场馆内一道独特又靓丽的风景线。

随后,与会嘉宾分别为各组别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杯。





参赛学生程思婧在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表示,通过本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比赛,自己不仅收获了不同以往的假期活动体验,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名合格文博志愿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仪式最后,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秘书长邹竑发表讲话。她首先向所有参赛学生表示祝贺,因为通过此次比赛他们都已变得更自信、更和谐、更包容、更正能量、更有担当。在短短的二十几天时间中,同学们通过本次比赛走出了学校的教室,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文化与教育结合的形式,收获了不一样的实践和体验。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够继续坚持这样自我探索的学习经历,并最终在担当文博志愿者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使博物馆成为上海文化的名片。

据悉,本次大赛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之美、文化内涵之美与综合素养之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以本次大赛作为起点,用自己所学的技能去服务社会,服务文博场馆,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践行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最美精神。

获奖名单:
初中组
一等奖:李佳怡、张立辰
二等奖:程思婧、陆嘉雯、陆程、朱一宫、史浩洋
三等奖:汪玉婕、朱金阳、陈沈宇、徐爱淋、王惠慧、李楚月、王之超、敬朵朵、孙牵夕、郑子星、马睿彤
高中组
一等奖:曾怡铭、王菲、李雅诗
二等奖:肖昌雅、钱诗佳、刘大壮、王卓君、蒋鑫怡、王可欣、李天一
三等奖:欧阳雨祁、朱玉铃、张紫云、张君成、肖嘉颖、钱涛、顾丽琼、李奇、汤张栋、许超、胡轶飞、梁玉燕、周悦、徐如晶、程逸风
大学组
二等奖:顾韵
三等奖:李平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7月20日上午九时,“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举行。当天,45名参赛学生在决赛中用生动的演讲、出众的才艺,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盛宴。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等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本次大赛参赛组别分为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历经一个多月的报名招募,二十余天的深度培训和比赛选拔,从初赛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5名同学,在决赛中参与各个组别的最终角逐。
为了在决赛中展现出最美好的风采,所有参赛同学都卯足了劲头,为决赛的主题演讲和才艺表演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中国西瓜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参赛选手们以“我最喜爱的博物馆”为题,用青春灵动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目中最喜爱的博物馆,引领现场观众的思绪遨游于世界和中国各大博物馆之间。同学们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讲述,让现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在才艺展示环节,同学们更是各显身手,古筝、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弹奏层出不穷,劲歌热舞、电影配音和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还有身着汉服、腰佩宝剑的同学上台慷慨高吟《满江红》,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上午和下午的激烈角逐,大赛各组别最终分别决出了一、二、三等奖。


原文链接:http://sh.qq.com/a/20150720/043263.htm
央广网上海7月20日消息(记者吴善阳)“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决赛今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45名参赛学生用生动的演讲、出众的才艺,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盛宴。
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中国西瓜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参赛选手们以“我最喜爱的博物馆”为题,用青春灵动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目中最喜爱的博物馆,引领现场观众的思绪遨游于世界和中国各大博物馆之间。同学们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讲述,让现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在才艺展示环节,同学们更是各显身手,古筝、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弹奏层出不穷,劲歌热舞、电影配音和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还有身着汉服、腰佩宝剑的同学上台慷慨高吟《满江红》,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文链接: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50720/t20150720_519261914.shtml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5-07-21/0016964670.shtml
整齐的动作,响亮的口号,一张张青春的笑脸。近日,一群身着统一文化衫的青少年志愿者出现在中共一大会址、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门前,上演了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快闪”秀,引得众多路人纷纷驻足观看。这些充满活力的青少年志愿者,来自“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的决赛入围学员,他们希望通过“快闪”秀,展示文博志愿者风采,向公众宣传和推广上海文博场馆之美。
大赛由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市文物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400余名大中学生参与,111名学生入围复赛阶段,最终近50名学生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参与决赛的选拔。
记者 易蓉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7/22/content_38_2.htm
7月25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携手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交二代”畅游钱学森图书馆专属亲子活动举行。校友们纷纷带着孩子们前来报到,畅游钱学森图书馆、做航空模型、欣赏科普电影。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展示珍贵的照片、历史档案和亲笔书信等方式,讲述了钱学长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并启发孩子们去探索钱老成为科学巨匠的原因。这次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了解了我们伟大的校友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并领略了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同时,图书馆还通过展示高长20多米的导弹实体以及还原钱学森的书房等方式更加立体地再现了钱学森的一生。



在整个活动中,最受小朋友欢迎的当属亲子公益课“航天动手做”环节。首先,老师利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向孩子们讲述了他们即将动手制作的小火箭是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进行的,随后,老师手把手带领孩子通过纸张、塑料袋、铅笔等最为简单的材料,制作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火箭。在共同发射自己小火箭的那一刹那,孩子们的笑脸融化了在场的每一位家长和工作人员的心田。

最后,家长和孩子们一同观看了电影纪录片《克利夫兰》,影片展现了钱学森不平凡的一生。他志在强国、心系人民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高尚人格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活动后,校友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因为它不仅仅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在寓教于乐中启迪了思维,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专注态度,更加珍贵的是,这次活动,是属于校友们和孩子共同的交大回忆。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3/675945.htm
核心提示: 7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受邀到中国航空报社做了题为《走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讲座,讲述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中国航空报讯:7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受邀到中国航空报社做了题为《走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讲座,讲述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钱学森一生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奉献出毕生的智慧和心血。钱永刚介绍了钱学森科学报国人生中的三大创造高峰。第一阶段是钱学森赴美求学的青年时代,在这二十年中,钱学森作为技术科学的先驱,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及火箭与导弹研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二阶段是奉献航天的二十七年。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开创中国航天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中国航天跨越式的发展,还提出了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技术。第三阶段是钱学森的金色晚年,他涉足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他的两个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就诞生在这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钱学森整个科学报国人生的华彩乐章,展示了钱学森在助力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科技报国的同时,更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其他科学领域皆有建树,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知识结构的深度与广度和谦虚谨慎的态度,充分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中国航空报社社长肖治垣鼓励报社全体职工要向钱学森学习严谨和负责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在平凡的岗位自强不息,作出优秀的成绩。此外,中国航空报社创办《科技前沿》专刊和杂志,正是为了充分协同科技与文化的力量,通过对航空高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助力中国航空产业的蓬勃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cannews.com.cn/2015/0727/129916.shtml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场所建设,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普及发展,日前,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向社会公布了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名单。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入选本批次80个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据悉,此次命名的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主要包括纪念馆、军史馆、烈士陵园、革命和历史遗址以及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陈列馆、博物馆、科技馆、军事训练基地等场所。我馆与上海警备区军史馆作为上海市入选的两家单位名列其中。
自2011年12月11日免费对外开放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紧紧围绕着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展示主题,以钱学森献身我国国防航空事业的卓越成就、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为主线,面向社会公众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此次入选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育活动组织力度,不断探索物纪念馆运营开放和国防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充分发挥自身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等方面的重要阵地作用。
公告链接:国防部网站《第三批80个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公布》
8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开幕。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吕晓慧,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徐汇区文化局、总装钱学森办公室、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钱镠研究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钱学森图书馆等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回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在此时推出专题展览为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献礼,不仅是为回顾那场史无前例、带给人类深重灾难的世界性战争,以及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更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特的中国科学家形象,和他为战争胜利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不为人知的杰出成就与贡献。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恰逢钱学森赴美留学和学术研究的关键时期。他始终关注着战争的进展与祖国的命运,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本次展览的举办,一方面是展示钱学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为人知的科学贡献;另一方面,也是向世人昭示,和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人民有能力、有信心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一起,维护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韩建民社长致辞。与会领导向观众代表赠送了纪念书籍。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最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展览立足“科学”与“和平”两条主线,分为“民族危难,励志科学报国”、“秉守正义,捍卫人类和平”、“反哺故园,谱写科学新篇”三大部分,重点展示了战争时期钱学森在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技术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及其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等各类展品210余件。其中十多件为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文物原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点展品包括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首次对外公开的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二战结束前钱学森随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原件、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等。整个展览将持续展出至今年12月28日。



开幕式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钱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迈向新高度》发布会。二战中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时,钱学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对德国航空和火箭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美国战略空军长远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的撰写。据悉,本次出版的英文版《迈向新高度》系统梳理了原报告中由钱学森撰写的七个部分,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在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体现了钱学森敏锐的思维能力、高超的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学术创造力,更彰显了钱学森在推动工程控制论、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发展上所起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8月24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共建合作签约仪式在钱馆会议室举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卓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以及双方代表出席了本次共建签约仪式。
张凯书记首先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以及合作共建的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卓军也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合作双方代表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根据共建协议,钱学森图书馆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办展、社教、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同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落实本次共建,双方还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联络人,具体负责共建活动的开展、推进。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讲话指出,杭州是钱老的故乡,本次共建不仅是对钱学森精神的弘扬,更是对钱老故乡的文化回馈,希望双方今后能够在展览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强共建,将钱馆展览引入杭州钱王祠,将钱氏家族文化引入钱馆馆藏展览,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新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 许婧)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24日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开幕,210件照片、文献、实物等各类展品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回国60周年。
主办方推出该展览不仅是为回顾那场史无前例、带给人类深重灾难的世界性战争,以及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更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特的中国科学家形象,和他为战争胜利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作出的不为人知的杰出成就与贡献。
展览立足“科学”与“和平”两条主线,分为“民族危难,励志科学报国”、“秉守正义,捍卫人类和平”、“反哺故园,谱写科学新篇”三大部分,重点展示了战争时期钱学森在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技术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及其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展品种有十多件为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文物原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点展品包括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首次对外公开的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二战结束前钱学森随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原件、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等。
整个展览将持续展出至今年12月28日。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了其出版的《迈向新高度》一书。二战中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时,钱学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对德国航空和火箭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美国战略空军长远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的撰写。
据悉,本次出版的英文版《迈向新高度》系统梳理了原报告中由钱学森撰写的七个部分,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在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体现了钱学森敏锐的思维能力、高超的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学术创造力,更彰显了钱学森在推动工程控制论、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发展上所起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8-24/7486154.shtml
上海热线8月24日讯,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回国60周年。今天,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科学先锋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在沪正式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今年12月28日。

图说:钱永刚馆长宣布专题展览正式开幕

图说:钱永刚馆长及嘉宾观展
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等各类展品210余件。其中十多件为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文物原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点展品包括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首次对外公开的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二战结束前钱学森随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原件、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等。


图说: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文献)
本次展览立足"科学"与"和平"两条主线,分为"民族危难,励志科学报国"、"秉守正义,捍卫人类和平"、"反哺故园,谱写科学新篇"三大部分,重点展示了战争时期钱学森在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技术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及其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

图说: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
此外,在活动当天与展览开幕式一同举行的观众见面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了其出版的《迈向新高度》一书。二战中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时,钱学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对德国航空和火箭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美国战略空军长远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的撰写。
本次出版的英文版《迈向新高度》系统梳理了原报告中由钱学森撰写的七个部分,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在气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体现了钱学森敏锐的思维能力、高超的科研能力以及旺盛的学术创造力,更彰显了钱学森在推动工程控制论、空气动力学、物理力学等学科发展上所起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迈向新高度》
原文链接:http://joy.online.sh.cn/joys/gb/content/2015-08/24/content_7520376.htm
青年报讯 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首次对外公开的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旅美期间使用过的打字机……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科学先锋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昨天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通过照片、文献、实物等210余件珍贵展品讲述钱学森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故事。整个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28日。
赴美护照承载“航空救国”远大理想
早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5年,钱学森便立定航空救国远大理想,赴美深造,决意为民族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处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心系万里故园,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类正义的坚定捍卫,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心血,在技术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为现代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同盟国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胜日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起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危急关头。当时正在交通大学求学的钱学森,目睹着被日军轰炸机肆虐侵袭而满目疮痍的上海,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及航空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心中立定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此后,他不仅在校选修“航空工程”等航空方面的课程,决意为民族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1935年8月,钱学森怀揣护照,怀着“航空救国”远大理想,从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美国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深造。
用科学研究向世界展示科学捍卫和平的正义力量
二战前后,身处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类正义的坚定捍卫,解决了空气压缩效应、热障、薄壳失稳等当时航空界面临的技术难题,为高速空气动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日后回到祖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此次展出了载有钱学森关于薄壳失稳研究论文的杂志(书刊原件)及存放该文手稿的实物信封。
据介绍,战争爆发前夕,钱学森加入了被称为“自杀俱乐部”的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参与美国军方资助的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助推起飞研究计划。战争期间,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展更成为美国火箭导弹技术的重要研发中心,为喷气推进技术发展和太平洋战争格局演变贡献了力量。
二战后期,钱学森参与了多个美国军方保密研究项目,并亲自编写教材,为美国政府选派至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学硕士学位的空、海两军军官讲授课程,为培养美军战时第一批火箭和喷气推进领域军事技术干部,提高盟军军事指挥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战争结束前夕,由于为美国航空及火箭研制作出过重大贡献,钱学森经由冯·卡门推荐加入了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1945年4月底,钱学森以美军上校身份,身着美军制服,随冯·卡门率领的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赴欧洲考察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在航空和火箭领域的研究情况,参与审问德国火箭专家,并撰写了多份关于德国火箭与喷气技术方面的报告,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身份,向世界展示了科学捍卫和平的正义力量。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8/25/content_266396.htm?div=-1

二战结束前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照片原件,右四为钱学森)

解放日报 解放网讯(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郑子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60周年——那么,钱老的专业实力与世界大战有何关联?24日,“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讲述了他旅美期间用尖端科研工作推动战争走向胜利的故事,这些史料在以往展览中很少呈现。
据介绍,战争爆发前夕,赴美留学的钱学森加入了被称为“自杀俱乐部”的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参与美方资助的火箭助推起飞研究计划。战时,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重要研发中心。钱学森还一度深入洛杉矶地区的航空企业,发现并解决了飞机设计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应用力学问题。这些飞机制造公司在二战期间研制的先进战机,为盟军赢得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战欧洲战事行将结束时,其导师冯·卡门教授带领美国军方代表团对德国航空和火箭发展状况进行考察,钱学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此后,他参与了美国战略空军长远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的撰写,英语版《迈向新高度》一书当天一同发布,系统梳理了原报告中由钱学森撰写的7个部分,展现了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钱学森还由政府选派,为攻读航空学硕士学位的海空两军军官讲授课程。这些军官是美军战时火箭和喷气推进领域首批军事技术干部。
由于钱学森卓有成效的工作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尤其是美、中等主要同盟国取得太平洋战争胜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946年2月13日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专门致信钱学森,表彰其在火箭和喷气推进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而无价”的贡献。此次展品就包括这份嘉奖令。
在照片、文献、实物等210余件各类展品中,有十多件是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文物原件,包括他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及火箭方面论文、二战结束前随美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原件、旅美期间使用过的打字机等。
其中,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是首度对外公开,签发日期为1935年7月15日。翻开护照,左页粘有钱学森照片、手书的身份信息和当时天津市公安部门印戳,右页则是中华民国外交部签发证明。当年,他手持这本护照开始了长达20年的旅美生活,临行前告诉朋友:“现在中国时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
展览将持续至今年12月28日。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kejiao/bwyc/201508/t20150824_1773963.html
本项目于2015年8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3会议室开标,经评标委员会评审,并报招标人确定中标人,现公示如下:
一、中标基本情况
招标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招标人联系电话:021-62933680
招标人联系地址:上海华山路1800号
项目名称:“科学之帜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美国巡回展览往返运输与布展、撤展
中标人名称:上海智龙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中标金额:¥ 199,989.35
二、评标基本情况
评标委员会按招标文件要求,从技术方案、价格因素、服务能力、企业资信情况等方面,对有关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比较。经评审,评标委员会一致同意推荐上海智龙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为钱学森图书馆“科学之帜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美国巡回展往返运输与布展、撤展项目的中标单位。
投标报价:¥ 199,989.35
工期:2015年9月6日~2015年11月底
项目负责人:王正
三、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
王晓东(上海鲁迅纪念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
戚建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
刘轶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
四、公示时间
2015年8月26~2015年9月2日
如对中标结果有异议,请于本公示公告期内以书面形式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提出质疑(联系电话021-62933680),公示期满如无质疑,不再另行公告中标结果。

一张早已泛黄的护照,却记载着一位伟人的历史。昨日,“科学先锋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专题展览在沪开幕,钱老当年的赴美留学护照首次对外公开。
据悉,展览主要以“科学”与“和平”为线索,一共分为三大部分,重点展示了战争时期钱学森在航空工程、喷气推进技术等技术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和其对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等各类展品210余件。
展览中,一张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尤为引人注目。1930年初,日本军国主义先后发起“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正在交通大学读书的钱学森,痛感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及航空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决意赴美留学,为民族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从护照来看,是1935年7月15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发给其的护照,编号为232359。当年8月,钱学森便从上海黄浦江码头出发,登上美国杰克逊总统号邮轮,赴美深造。 除此之外,几件比较重要的展品还包括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二战结束前钱学森随美国国防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原件以及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
据了解,这份嘉奖令也是弥足珍贵。正是由于钱学森在二战期间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推动作用,1946年2月13日,当时的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专门致信他,表彰其在火箭和喷气推进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而无价”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50825/n47721/n47724/u1ai245225.html
由辛亥革命博物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那个年代的武汉——晚清民国老明信片展”,精选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的明信片珍藏,也受益于收藏爱好者提供的倾数年之功收集、研究的珍贵资料。通过数十张泛黄的明信片,拼接出大武汉的绝代风华,使观众能穿越历史,知往鉴今,更直观地了解老武汉的风土人情,带领观众在回望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时,同时感受到时代变迁赋予她的独特魅力。
1872年,汉口英国领事馆在馆内(今汉口天津路2号)设立汉口英领事邮政代办所,后改为正式邮局,为汉口首家客邮。在汉各国商民均利用该邮局递寄发往中国各通商口岸和欧美各国的邮件。一些在武汉工作、居住、旅游的外国人则拍摄了一些武汉城市风光的照片,记录下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并精选了最具武汉特色、最佳视觉效果的摄影作品印制在明信片上。这些明信片不仅向远方的亲友传递了问候,还向大洋彼岸展示了一座东方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风东渐后嬗变的轨迹。
展览展期:2015年1月23日--3月23日
展览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聂荣臻元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国家、军队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本次展览共选用200余张历史照片讲述聂帅一生事迹,从立志报国、开国元勋、科技主帅、新的长征四个部分详实地展现了聂帅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和高尚风范。
展览重点突出两大部分:一是抗日战争时期,聂帅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三千将士孤悬敌后,模范践行党的爱国统一战线,领导建立民主政权,壮大抗日武装,发展经济文化,在血与火的抗战烽烟中创建模范抗日根据地;二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聂帅领导科技工作,关心爱护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组织全国大协作,攻坚克难,铸就“两弹一星”辉煌。
主办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
承办单位: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5年4月8日至5月20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本次展览主要展示众多利用当代先进技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测量的过程与成果。参观者可以从中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了解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遗产数据采集技术。
展览以图片、测绘数据、虚拟模型、视频及设计图纸等方式展出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实验室系统的应用目前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大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建筑与考古遗产地所建立的数字档案。展览所呈现的总结性文件是基于他们在欧洲、亚洲和美洲所实施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帮助他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国际文化合作经验,这些合作来自各个方面,包括与政府部门、主要的文化机构、大学以及政府的遗产保护机构。这些科学结论的得出归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景观调查与设计联合实验室及建筑系的LRA测绘实验室近20年所积累的经验,尤其是对那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定的世界遗产的调查和研究,使得他们能够综合应用测绘领域内最先进的技术去为这些建筑与考古遗产建立数字档案。
展览展期:2015年6月11日至6月21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暑期学术沙龙系列专题讲座圆满落下帷幕。2015年7、8两月期间,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和钱学森图书馆的专职研究人员在馆内分别举行了题为“藏品中的人和事——钱学森收藏的一幅画”、“鸳鸯谱启半世缘——钱学森与蒋英的鸾书考证”、“钱学森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专题讲座,通过对钱馆珍贵藏品和青年钱老求学故事的深入挖掘,展现了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赤子情怀和传奇人生。
在7月11日举行的首场学术沙龙中, 钱馆专职研究人员吕成冬为听众详细解读了馆内藏品——国画《西湖一角》。这幅珍贵藏品是钱学森晚年时期十分喜爱,并悬挂在其卧室中的唯一一副书画作品。在解析过程中,主讲人以国画的创作者为出发点,与大家分享了对这件藏品的详细考证细节,并在对《西湖一角》中的文字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解读的过程中,从画中所寄托的浓厚思乡情感重点分析和展示了钱学森这名爱国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第二场活动于8月8日举行,钱馆专职研究人员徐娜以钱学森与蒋英1947年结婚时的鸾书——鸳鸯谱为切入点,阐述了钱学森与蒋英60多年美满婚姻的缘起与结合,考证了鸾书主书、配图的作者及其与钱、蒋两家的渊源。更从蒋英的角度出发,为听众讲述了钱学森的五年漫漫回国之路。

8月29日最后一场沙龙活动特邀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室欧七斤副研究员,为大家讲述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汇校区是钱学森大学时代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在这里钱学森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主讲人从钱学森在交大时的故事入手,与在场听众分享了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

据悉,为满足广大观众参观需求,钱学森图书馆于2015年7至9月间推出本次暑期学术活动沙龙,旨在结合馆藏文物与史料,以沙龙讲座形式为广大公众对钱学森的人生故事与崇高情怀进行深入解读。钱学森图书馆在今年下半年还将以钱老回国60周年的重要契机,推出更多精彩讲座。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节假日安排通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现将本馆胜利日、中秋节及国庆节期间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胜利日:9月3日至9月5日正常开放;
中秋节:9月26日至9月27日正常开放;
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7日正常开放;
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2015年8月31日
日前,由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第二十届徐汇小馆员培训班圆满结束。8月29日上午,本次培训班在徐汇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表彰总结会,表彰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优秀小馆员。

本期培训班面向全市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招募了50余名小馆员,并于2015年暑假期间开展活动,旨在通过相关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热爱图书馆和博物馆,学会利用好图书馆和博物馆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7月27日,陈列展览部俞文君老师为小馆员举行了题为“博物馆是什么”的专题讲座,向小馆员们介绍了博物馆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怎样在博物馆内学习知识以及如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等问题。


8月3日,征集保管部周晓娟老师通过科普讲座与模拟考古挖掘的方式,给小馆员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考古科普课,带领他们走近考古的世界。

8月17日最后一次培训课,钱馆为小馆员们安排了行程丰富的博物馆一日夏令营,上午的“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和下午的科普电影《宇宙的尽头》,让小馆员们在博物馆内度过了愉快充实的一天。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培训增进了自己对博物馆的兴趣和了解,今后有时间一定要去更多博物馆参观,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据悉,此次是我馆与徐汇区图书馆首次联合举办小馆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对学员进行图书馆及博物馆基础知识和基本管理技能培训。今后,钱馆也将不断探索,继续为广大观众奉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9月9日,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同行的还有贵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聂雪松,贵阳市委副秘书长朱震,贵阳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朱国娟等。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参观。
陈刚一行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仔细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珍贵展品,并对钱馆的文物征集、陈展设计、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参观结束后,来宾们对于钱老卓越的科学贡献、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深表钦佩,并表示钱老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精神值得为更多人学习和弘扬。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面向广大高中生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与素质,“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于9月14日下午在巡展首站——上海市位育中学拉开序幕。
上海教育系统网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力力、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地方合作办主任陶剑等出席了巡展开幕式,共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等相关部门领导、部分巡展承办高中领导以及位育中学师生代表等。
开幕式由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副书记王圣春主持。位育中学校长刘晓舟致欢迎词。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巡回展情况。随后,与会领导及嘉宾为学生代表赠送了书籍。上海教育系统网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力力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2015年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60年前,钱学森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希望此次高中巡展能够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勤奋学习、树立科学报国,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
仪式最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宣布展览开幕。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是钱学森图书馆在2013、2014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的基础上,经过半年调整和充实,再次推出的“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旨在让更多高中学校师生能够近距离地了解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本次展览的结构以编年体为主,以专题体为辅,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等珍贵实物。更特别增加了钱学森与学术民主、学生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论述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据悉,此次“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上海市位育中学、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上海市奉贤中学、上海市崇明中学、上海市扬子中学等8所示范性高中共同承办。展览将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各高中巡回展出。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8PW`F2HEN0T1H]~9_8ODU7W.jp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DIR_UPLOAD/BaiDuEditor/upload/20150915/14422836913984.jpg)
上海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时玉)高中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校园里观摩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事迹啦!记者在9月14日启动的“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上了解到,本次展览旨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培育当代高中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与素质,将陆续在上海市位育中学、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上海市奉贤中学、上海市崇明中学、上海市扬子中学举行,并持续至今年12月。
“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毅然决然地回来为祖国做贡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位育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小陈说,自己初中时也参观过钱学森图书馆,这次展览开到了校园中,更是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高二(6)班的学生小王也呼吁同学们:“虽然高中的学习生活很紧张,但我们不妨停下脚步,徜徉在这样的校园展览中,体会大师精神,学习人民科学家身上的刻苦钻研、创新求实的精神。”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钱学森图书馆在2013、2014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回展的基础上,经过半年调整和充实,再次推出的“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旨在让更多高中学校师生能够近距离地了解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
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本次展览的结构以编年体为主,以专题体为辅,精选了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等珍贵实物。更特别增加了钱学森与学术民主、学生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论述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据介绍,此次“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回展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上海市位育中学、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上海市奉贤中学、上海市崇明中学、上海市扬子中学等8所示范性高中共同承办。展览将于2015年9月至12月在各高中巡回展出。
上海教育系统网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力力表示,2015年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60年前,钱学森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希望此次高中巡展能够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勤奋学习、树立科学报国,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
据悉,上海教育系统网络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力力、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地方合作办主任陶剑等出席了巡展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副书记王圣春主持。位育中学校长刘晓舟致欢迎词。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巡回展情况。随后,与会领导及嘉宾为学生代表赠送了书籍。仪式最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宣布展览开幕。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原文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zonghe/2015/09/14/1923546.html
陕西传媒网讯(记者 马磊)9月12日,西安高新教育20年创新发展论坛在高新一中国际部举行。20年来,高新教育已成为西安、陕西乃至全国的一个重要品牌,该论坛的举办对“高新教育”总结经验、创新发展、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嘉宾为钱学森纪念群雕《期待》揭幕,西安市委宣传部为高新第一中学钱学森生平业绩展览馆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钱学森实验班授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科学与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张文台上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糜振玉中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陶西平,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上海交大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秘书长俞源少将,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天民少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希文,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键,市政府副市长方光华,市原副市长杨广信、黄省身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美中合作发展委员会执行主席李建生,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斯莫林等国际教育专家参加论坛。
赵红专在大会上致辞表示,20年来,“高新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仅教育规模不断壮大,教育质量更是有口皆碑。目前,“高新教育”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程覆盖,公办、民办两翼齐飞,国内、国际教育并存发展的教育格局。以高新一中、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高新一小、高新一幼等为代表的“高新教育”品牌,不仅成为展现高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成为全市、全省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市、全省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标杆和榜样。未来,高新区将一如既往的支持高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高新区内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布局,努力为更多孩子实现在高新区上学、为更多家长实现在高新区安家乐业创造良好条件。
据悉,此次论坛将持续两日,以 “青年人如何成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框架与钱学森精神的传承”等为主题展开讨论,共商教育发展大计。
原文链接:http://www.sxdaily.com.cn/n/2015/0912/c46-5738249.html
新民晚报讯 (记者 陆梓华)为向广大高中生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与素质,“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5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展昨日在位育中学拉开序幕。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展板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等四个部分,引领中学生走进科学家精神世界,并特别突出钱学森与学术民主、学生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论述等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此外,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等珍贵实物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展览还将在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奉贤中学、崇明中学、扬子中学等学校举办。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5-09/15/content_11_3.htm
9月18日,中华航天博物馆馆长陈青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接待。
张凯书记首先向陈青馆长一行介绍了钱馆的建设运营概况。在随后的参观过程中,陈馆长就展馆的陈展理念和设计思路与张凯书记进行了充分交流。陈馆长表示,钱老卓越的科学贡献、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崇高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钱老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学习与弘扬。希望今后双方也能够在展览方面寻求合作,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9月18日下午,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之林,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等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王之林一行仔细参观了各展厅的展览内容。展厅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得到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参观过程中,来宾们一行不时驻足于展品前细细观看,详细聆听讲解员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参观结束后,来宾一行感叹于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在戈壁荒漠中艰苦奋斗,为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并对钱馆丰富的陈列内容,新颖的展览形式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悉,近期中航工业商发还将分批次组织公司旗下员工赴钱馆参观学习,接受航天精神的洗礼,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商发”)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旗下直属子公司之一,是我国大型客机发动机项目的总承制单位,主要从事民用发动机总体设计、系统集成、总装和试验、适航取证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业务。中航工业商发以构建我国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和服务的网络体系为主线,以“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并举”为手段,培育和发展公司的核心能力,整合国内外研发与制造资源,建立资源集成网络,打造强劲“中国心”,驱动中国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实现国家意志,助推中国,助推世界。
Wang Chengwei,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n 1985, my work changed from Chinese Ministry of Aviation to the Ministry of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nd worked directly with Mr. Qian. I was so fortunate to receive his guidance and feel his rigorous research attitude.
Resolutel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igorousness" working style
Mr. Qian had been very strict with himself since he was young. After Marshal Nie Rongzhen proposed the "three rigorousness" working style, Mr. Qian showed his full support and implemented it in person. He became a role model.
Once, Mr. Qian asked me to write an essay ab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uter software. As computer software was a field that I was familiar with, I finished it in only a couple of days and submitted it to Mr. Qian with complete confidence.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working day, Mr. Qian came to me with my essay and said to me with a smile, "Let me show you a poem." The poem said that it's not easy to write about what you think into a poem; you need to revise a thousand times before you're satisfied with it. Writing a poem is like a lady who does her hair, she won't let anybody see her before she's happy with her hair. He asked me, "Do you know the poet?"
I blushed and said, "I know it's written by the poet Yuan Mei and I completely get your point. Please return my essay." Mr. Qian laughed and tapped on my shoulder, "Don't show it to me before you're happy with it."
Inspired by Mr. Qian, I deliberated on the essay repeatedly and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the perspective of computer software will be part of human culture. Mr. Qian was finally satisfied with my essay and said: "It looks good now. Enhance your understanding from daily practice."
Respect truth more than authority
Mr. Qian had said to me many times that if I study systematic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 should study Norbert Wiener's theory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science. Following his advice, I started to read Wiener's book carefully.
When Mr. Qian discovered that I was too self-absorbed in "Wiener's neural network theory" and tried to solve some complicated system problems with this theory, he reminded and criticized me in time. In 1989, I wrote a short essay called "Our Purpose is to Develop an Extremely Parallel Non-programmed Self-adapted Information Disposal System- Starting from Neural Network Computer” and gave it to Mr. Qian for review. Mr. Qian did some revisions on the essay and changed the subtitle "starting from neural network computer" to "starting from the so-called neural network computer". In his comments, he said, "Note: human brain is an open and complicated giant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advance together from low level to high level and finally reach extreme parallel rather than simulated neural network."
Then Mr. Qian pointed out in his letter, "I hope you could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illusion about neural network simulated computer. Wiener and his fellows are mechanics materialist so they are far from reality and will definitely turn to idealism. You definitely need to be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Focus more on research about strategic problems
In September 1991, Scientific American magazine published a feature and on the cover; it read "The future is about working, recreating and growing in Cyberspace." As sensitive as Mr. Qian was, he realized that it was a signal that America was preparing to broaden the meaning of "information". He asked me to write an essay of the abstract and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 of each article in the featured magazine. I was asked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 why the magazine didn't use the word "information space" but "cyberspace". He also gave me some advice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cyberspace". There was no Internet in China at that time and only very limited foreign documents and magazines were available. After one week, I had only finished the abstracts of only a few articles.
On August 21,1995,Times published a feature story about Cyber War. Holding the magazine, Mr. Qian approached me, "Look, the cyberspace four years ago has turned into a cyber war today. Your negligence in strategic thinking has affected you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echnology." I tried to explain that it was due to my lacking of military knowledge. Mr. Qian said seriously, "No, it's actually a matter of sense of mission. Mozi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er) stated that if you don't have strong will, you can't be wise. You should always keep a high standard for yourself and enhance your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is how Mr. Qian educated and inspired me. He was strict but patient, always extending hope for the growth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e was my idol and his every act has influenced me in a profound way.
(Published in Guangming Daily, P13, December 12, 2011)
9月2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辅导讲座在B22会议室举行,上海市委党校党建教学部学科带头人杨俊教授应邀为钱馆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作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主持。

在讲座中,杨俊教授以“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题,通过典型案例和典型现象分析,全面解读了“严于律己”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现实要求,详细分析了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尊规矩、学规矩、守规矩、用规矩等四方面细致阐述了党员如何践行严以律己要求。杨俊教授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紧扣当前形势,主题鲜明,语言生动,深入浅出,内涵丰富。

张凯书记在讲座最后对杨俊教授来馆举行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杨俊教授的讲座结合案例、条例清晰,使钱馆全体党员对于如何严守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钱馆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讲座内容:麦卡锡主义与钱学森回国
讲座时间:2015年9 月26日 14:00-15:30
讲座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层B13会议室
讲座专家:杜严勇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讲座简介: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 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大批在美国的科技工作者都受到了波及,钱学森也是其中之一。杜严勇教授将从时代背景出发,从多个角度为我们阐述麦卡锡主义对于钱学森的影响,结合当时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历史真相。
钱学森图书馆
2015年9月
[30-minute]
1.Watching screen film “Qian Xuesen and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Location: round hall on the 1st floor
Duration: 5 minutes
Introduction: watching a 5-minute short video to understand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Meanwhile visiting the DF-2A improved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2.Visiting the exhibition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Location: Exhibition Hall 1 on the 1st floor
Duration: 20 minutes
Introduction and visiting routes:
Starting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Cultivating youngsters
Drawing up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Experiencing low-speed wind tunnel test section
Location: Exhibition Hall 1 on the 1st floor
Duration: 5 minutes
Introduction: watching the simulation blowing test of J-10 fighter aircraft in low-speed wind tunnel, and watching videos in wind tunnel to understand basic wind tunnel theories and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s to the aerodynamic industry of China.
[60-minute]
1.Visiting the Exhibition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Location: Exhibition Hall 3 and 4 on the 2nd floor
Duration: 30 minutes
Introduction and visiting routes:
Determining to serve the country in his early years
Engraving motherland in heart
Overcoming obstacles and returning to China
Watching a short video: be loyal to the Chinese people
Correspondence from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Qian Xuesen’s return.
Telegram from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o Qian Xuesen in the name of Qian’s father
Qian Xuesen’s remarks when leaving the US in September, 1955
Note: (1)~(4) will be in Exhibition Hall 3, and (5)~(7) will be in Exhibition Hall 4.
2.Watching a feature film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Location: Audio Hall on the 2nd floor
Duration: 30 minutes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Qian Xuesen’s whole life and experiencing his five-year’s struggle to return to China.
[Notes]
Audiences who prefer a visit without the film can tour around all four exhibition halls in 60 minutes.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 have a copy of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handout to have a thematic visit accordingly.
[90-minute]
1.Watching screen film “Qian Xuesen and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Location: round hall on the first floor
Duration: 5 minutes
Introduction: watching a 5-minute short video to understand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Meanwhile visiting the DF-2A improved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2. Visiting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Location: Exhibition Hall 2 on the 1st floor, Exhibition Hall 3 and 4 on the 2nd floor
Duration: 55 minutes
Introduction and visiting routes:
Good family education
Whole-person education
pragmatic attitude
Innovative spirit and academic democracy
Determination to serve the country
Cutting-edge research on aerodynamics
Qian Xuesen’s study and living room
A scientist’s love for art
Artistic light on scientific mind
Wall of books
Lifelong learning
3.Watching a feature film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Location: audio hall on the 2nd floor
Duration: 30 minutes (Monday-Friday)
Introduction: watching t
[150-minute]
1. Watching huge screen film“Qian Xuesen and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Location: round hall on the 1st floor
Duration: 5 minutes
Introduction: watching a 5-minute short video to understand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in the meantime, having a view of the DF-2A improved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2.Visiting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 Qian Xuesen Library
Location: , 1st 2nd and 3rd floor
Duration: 85 minutes
Introduction and visiting routes: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 in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The road to success as a strategic scientist
Sightseeing corridor and reading room on the 3rd floor
3.Participating in parent-child activity of“DIY workshop”
Location: audio hall on the 2nd flo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Duration: 60 minutes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relevant websites)
For reservation and inquiries: 62932068
[Notes]
Above are schedules for families. Other tourists could make a reservation for the film “Qian Xuesen” (90 minutes) or documentary “Looking at the stars” (90 minutes) + 60-minute visit.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ould have a copy of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handout and have a thematic visit accordingly.
According to on-site situations, audiences could visit permanent exhibition halls after visiting common exhibitions or apply in advance for special lectures or other activities.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official website and Wechat)
Zhu Yilin, Academician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
Abstract: The author recalled how Qian Xuesen guided and tutored him to study in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research class, and to get engaged in the early-stage satellite development, joint research of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regulation of aerospace terminology and aerospace knowledge promotion.
First impression
It was 66 years ago when I first learned about Qian Xuesen as a teenager. I was in a junior middle school in Nanjing. One day, I read a piece of news in Central Dai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at said Chinese scientist Qian Xuesen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V-2 missile. I have remembered his name ever since then.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I taught Theoretical Mechanics at Beijing Iron and Steel Engineering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The young teachers including me in the research team all majored in engineering and we were eager to enhance our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level. We all looked forward to studying with Qian Xuesen and Qian Weichang, two masters in mechanics in China. We always attended lectures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as well as academic reports in the mechan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n a sunny afternoon in 1956, I went to attend an academic report about earthquake mechanics made by Prof. Fu Chengyi at the mechanics research institute with some of my colleagues. We arrived early and there was no one in the meeting room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building. I took a seat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row because of my near-sightedness. Then, a man came in and sat in the first row right in front of me. He had a pale lively face and his hair was done neatly. Although the blue Zhongshan uniform was not new, it looked straight and clean. It was rare to see such a man with this neat look and elegant style at that time. He spoke standard mandarin in a clear utterance when he made a speech. I was so impressed by his brief but meaningful speech; that gentleman earned my respect right there. On our way back, my colleague told me that he was Mr. Qian Xuesen, who I had been admiring for so long.
Mr. Qian believed that mechanics is a technological science, as well as a bridge that linked basic science with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It required rigor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s well to guide the practice.
In early 1957,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and Qian Weichang, an engineering mechanics research class was co-establis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to train high-end talents in mechanics. The two masters were appointed Director and Deputy Director, respectively of the Mechanics Research Class. Well-known mechanics scientists including Guo Yonghuai, Zheng Zhemin and Du Qinghua were hired as teachers. I was fortunate to be recommended by my university to study in the class.
In a shabby office of the Plan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side Beijing Zoo (We borrowed the rooms of the plantation institute as classrooms),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Mr. Qian Xuesen. He was hosting a class meeting, discussing the teaching of the mechanics research class.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1958, Mr.Qian Xuesen taught hydrodynamics in person. Students had very high opinions of his class for his clear concept, rigorous argumentation, relevance to practice and vivid language. Unfortunately, I already completed my study in the mechanics class, and never had the chance to attend his class.
One day, I read an essay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by Mr. Qian on the 4th issue of Mechanics Journal in 1957. The essay showed the extraordinary foresight of Mr. Qian as well as his solid knowledge in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When human beings had been successful in overcoming part of the gravity and launched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to an orbit around the earth, Mr. Qian was already thinking about flying out of the solar system to visit the Centaurus α star and Sirius that were thousands of billions of kilometers away and already began to calculate the speed and flight time. I was neither interested nor ignorant of anything about astronavigation at that time but I still bought a copy of the journal out of my respect for Mr. Qian. Unexpectedly,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my cooperation with Mr. Qian.
Instructions
In 1958, the man-made satellite proje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listed as the No.1 key mission. A working team led by Qian Xuesen was established to coordinate three design institutes to work for the project. No.1 Design Institut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general design of the manmade satellite and carrier rocket, coded as No.1001. Some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from the relevant institut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universities like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re assigned to the project to establish a research team.
One afternoon in August of 1958, I was digging a swimming pool on Tsinghua campus. Song Zhongbao, the party branch secretary of our class ran to me and told me to attend an important meeting. We didn't know it was the establishment meeting of the 1001 design institute until we rushed to the lecture theatre of the mechanics institute. From there, I became a member of of the aerospace technology team of China. At that time, we knew nothing about rockets and manmade rockets and had to learn all from the beginning. One day, when we were discussing the orbit of manmade satellite, Mr. Qian came and said, "For the orbit of Russia's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the altitude difference between apogee and perigee was huge (apogee altitude 215km, perigee altitude 947km) and the satellite moved in an ellipse orbit because the control precision of the launcher was not high enough. So the control of the launcher that carries our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must be precise and accurate to make sure it moves in a circular orbit." We were very surprised by his words because we were only beginners in aerospace science and only had the gut to start the research of rockets and satellite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all of "eliminating superstition and liberating minds". We were not confident enough to launch the satellite at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owever, Mr. Qian had always looked ahead and challenged authority. That was why I respected him so much. Meanwhile,I became more confident about my research.
In early 1963, a group of four (Kong Xiangyan, Zhu Yilin, Li Yili and Chu Guibo) was sent to Beijing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Electromechanical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made satellite project direct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r. Qian. For more than one year, we collected a wealth of technological materials about aerospace science and mastere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anmade satellite design. We compiled 1963-1964 China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Draft). As requested by Mr. Qian, we started an astronavigation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Working with Mr. Qian,I learned a lot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out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pirit and attitude as a scientist.I always remember two things that Mr. Qian said.
First, 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eight hours at work. One should work hard; otherwise, he cannot succeed.Second, learning from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from overseas doesn't mean to repeat what they say without thinking. One should learn to analyze and think independently.
Although his remarks sounded simple, it could be summarized as willing to devote and daring to innovate and it is the core spirit of what aerospace scientists have been adhering to.
Collaborative research
When I reported the class materials of the last chapter in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stronavigation in Introduction of Astronavigation to Mr. Qian, we talked about flying out of the solar system to the stars. We mentioned his essay on the 4th issue Mechanics Journal in 1957. He said that he was continuing his research and asked me if I was interested in collaborating with him. Of course, I wouldn't say no. He handed me his manuscript that he already finished. In his manuscript, Mr. Qian wrote many complicated equations and deduction process composed of letters, symbols and numbers but everything was written in a neat and clear way.
I transcribed everything in the manuscript overnight and gave it back to Mr. Qian. Th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Mr. Qian, I started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on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for over a year. After going back to Shanghai, I reported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to Mr. Qian from time to time. He replied very quickly and from his letters, I could feel his earnest and rigorous research attitude.
Why do we need to have the rigorous attitude? In the 1960s, rocket model development was the only mission and the nation tackled no other research topics like what we have now i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High-tech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am or National Major Technological Special Projects today.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research was actually a personal behavior. Therefore, it was important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balance of personal research, official work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Mr. Qi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In the beginning of 1965,I told him that the research was suspended for some time because of the ‘four elimination’ political campaign. He replied "Fortunately, the research is not of urgent practical use. You can work on it when you have time and put it down for a while when you're busy."
The research on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needed many calculations. As the computers had not prevailed yet, I planned to ask for help from the computer research institute or entrust them to do the calculating. However, in his letter back he said, "I'd rather believe yourself than computers. You can do it manually first." With his encouragement, I used the electric calculator, the most advanced tool in my institute at that time and spent tens of hours to complete all the calculations and drew the curve graph by hand.
What inspired me most was his idea on research purpose: "The purpo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to publish essays but to seek for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s to accomplish astronavigation". Once I wrote an essay "A Supplementary Essay for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and sent it to Mr. Qian for review. He responded: "I've received and read your essay. Your calculation result of multi-level rocket complies with the estimation so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should be correct. However, if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is to propose an equation (not limited to w/c value) and a multi-level rocket calculation that are more common than that in my previous essays, it won't be meaningful even if it can be published. We need to know tha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urely able to realize the interstellar navigation at present and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 was clear too. The problem is that we still need to find out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 for astronavigation beyond the solar system. Currently, the mission of the scientists is to propose that technological method for astronavigation before it comes true, like Циолковский.
Since an ill trend was prevailing in China at that time, in which scholars only put stress on publishing essays, Mr. Qian's words were significant in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Mr. Qian said, "What we already know is that the fuel with the highest energy is the fusion of hydrogen, deuterium and tritium so we can get w/c of about 0.05. So if you can get v/c≈0.94, the w/c~0.05 multi-level rocket is more meaningful. How to get υi of every level? From the estimation of previous literature, υi~100 (70,100,150,200)should be allowed. So we need no more than ten levels. If so, there is a way to realize astronavigation. Our work i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how to realize it." (In the letter, V is the ultimate speed of the rocket; w/c is the rate of jet velocity of the rocket engine w and light speed c; υiis the quality rate of i-level rocket, which is the rate of preliminary quality and the ultimate quality of the rocket.)
In another letter, Mr. Qian pointed out: "I think we can break up the frame of deuterium fusion and see what hydrogen fusion can do. Finding solutions from the current physical theories (including high-energy physics), the maximum ideal jet velocity cannot reach 15% of c. If we consider the real technological problems, I'm afraid w/c<10%. So the astronavigation that we talk about today must be based on that.
Following his advice, I did the calculation in conditions that w/c was 0.01,0.02,0.03,…,0.09,0.1, respectively and draw a curve graph about the results. I mailed it to Mr. Qian and he wrote back and said, "Your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are correct and meaningful."
I also pointed out that it was not enough to only consider the energy needed in the speed-up stage in astronavigation but also the braking stage. If it was a manned navigation, we should also take the energy needed in both speed-up and braking stages in return into consideration. So, we needed four times of the energy, which was 4n.
He wrote back and said, "The 4n problem that you proposed was correct. I also agree that the two speed-up stages cannot be deducted but can you do something with the two braking stages? The spaceship has a giant energy that is close to light speed. The problem is how to emit the energy in order to brake. I think there are two directions that you can consider:
Make use of a star balloon to usher the spaceship into it through the air layer, just like when satellite breaks through the air layer of the earth, it slows down because of the resistanc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natural star's air layer is as high as several thousand Celsius degrees. As the spaceship moves in high spee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air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can reach 10 million Celsius degrees. So we must make use of the magnetic field to drive the air away from the spaceship surface to prevent the spaceship from burning.
Can a moving object that has a speed close to light speed generate a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round the spaceship so it can send out electromagnetic wave and emit energy? Please think of these problems when you have time.
After that, the research was suspended due to institute relocation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Mr. Qian passed away, I published "A Supplementary Essay to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that I co-authored with Mr. Qian on the first issue of Spacecraft Engineering in 2010. In the final words, I wrote,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olving complex integral with numerical method has become much easier.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via variable replacement in this essay is not the best practical method any more.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result is still significant in guidance for the next 50 years." In January of 2011, 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website Public Science, Mark Millis, a propulsion physicist in America from NASA published a study, which showed that the energy needed for a one-way flight to a star was 1018J, close to the energy consumed by the whole world in a year. It will take about 200 years before an unmanned spaceship can make a voyage to centaurus α star. Therefor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Supplementary Essay to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will last to 200 years later.
Regulating aerospace terminology
In November of 1972, about half year after I came back from manual labor in a military farmland, I wrote a letter to Mr. Qian to tell him about the problems of the 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atellite mode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y personal situation. On December 28 of the same year, Mr. Qian, who wa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Committee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had a talk with me. In our meeting, he gave me some positive help and guidance but didn't mention anything regarding my letter, for example, he asked me to study Marxism and Leninism. Liu Xiyao called during our meeting and his secretary asked me to leave for a while. At last, Mr Qian said that in the past, we considered mechanics as a technological discipline. However, we hadn't done enough job to make it play duo parts in gui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oretical study. Today, we should promot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space technology more; so why not start from regulating relevant terminologies?
To follow what he said, I got down to the promotion of space technological terminology regulation. Actually, Mr. Qian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a consistent, simple and accurate name for "astronavigation", "space navigation" and "space flight". In an article named "Congratulations to the Revival of Aviation Knowledge"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 issue of Aviation Knowledge in 1964, he said the navigation inside the atmosphere is navigation; outside the atmosphere, it should be space navigation. On September 11 of 1967, in Meeting Room 911 (plan discussion meeting of Liberation No.1 returnable satellite), Mr. Qian proposed the word "hang tian" (aerospace) for the first time. He also cited a verse of Mao Zedong "The planet rotates in the universe. We humans on the planet look up to the sky, we can see a thousand milk ways." (I met with Mr. Qian on the meeting. He complimented me for dividing the satellite development stages into shaping, first sample, pilot sample and official samp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lanning report of Liberation No.1 Satellite development.)
Then he suggested naming the navigation inside the atmosphere "hang kong (aviation)"; between the outer atmosphere and the solar system, it is called "hang tian (aerospace)" and the navigation out of the solar system to the infinite space is called "hang yu (astronavigation)", which is the "long-distance astronavigation" that he mentioned in his essay in 1957.
In my work unit, experts were organized to discuss the terminologies and they co-authored an essay "Hang Tian, a Terminology that Is Scientific, National and Popular", in which the authors explained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and real advantages of unifying terminologies. The essay was mailed to Mr. Qian as well as to Xinhua News Agency, China Society of Aviation,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Science Press as well as other presses to suggest them replace space navigation, interstellar navigation and space flight with "Hang Tian". In January 1976, Mr. Qian recommended my article "About the Use of Term Hang Tian to Aerospace Magazines" for publication to promote standardized terminology.
Initiated by Mr. Qian, on May 4 of 1982, the 26th session of the 5th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ecided to rename No.7 Mechanic Industrial Ministry to Ministry of Aerospace Industry. The word "hang tian (aerospace)" was finally adopted by the highest legisl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country. This was another creative contribution in regulation scientific terminology promoted by Qian Xuesen after he defined "laser". Since then, the word "hang tian (aerospace)" was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Support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Mr. Qian Xuesen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He used to suggest college students and master degree students wri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s about their majors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 essays.
Not only did Mr. Qian ask young scientists to write articles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he also did it in person as a role model. On January 2 of 1959,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the first space rocket to the moon in the world. He immediately wrote a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report "Space Rocket and Interstellar Flight", in which he explained the function, flight, mission of the space rocket, introduced all th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how to reach the planets on space rockets. The report was published on People's Daily on January 10, 1959.
An article "Technique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co-authored by Qian Xuesen, Wang Shouyun and Xu Guozhi was published on Wenhui Newspaper on September 27, 1978. The article was a milestone for the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 China. Now,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has been used in practically every field.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used to solve all kinds of complicated and comprehensive matters. It also won the first prize of the first New March Outstanding Work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1981.
I began to write articles abou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ainly because of Mr. Qian. In 1964, the then China Society of Aerospace invited Mr. Qian to write an article introducing astronavigation for Aerospace Knowledge. Mr. Qian assigned the task to us, a group of four. We wrote three articles about curr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astronavigation in the name of "Qian Xingwu". Since then, I fell in love with wri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s about aerospace and my articles have since then appeared quite often in Aerospace Knowledge and other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Mr.Qian cared a lot abou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ce, I reported to the leaders from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bout the preliminary failure analysis of Practice No.2 Satellite on behalf of the development team of Practice No. 2. After the report, Mr. Qian asked me if I wrote any articles 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cently. I said, "I wrote Secret of V-2." He smiled and said, "What's the secret about V-2?" What he meant was that the facts about V-2 rocket were already known to the public. Why should I bother to make it so mysterious?
In the spring of 1982, knowing that Mr. Qian praised me for my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aerospac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n an internal work meeting, I felt very excited (I was once criticized and ill-treated because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s). I wrote a long letter to Mr. Qian regarding m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riting in the recent years. On March 25, Mr. Qian and I had a long yet soothing talk. He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popularizing aerospace technology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He asked me to write more about advanced articles that tailored to high-rank officials in order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 sent him two articles that I liked the most and asked for his advice. On the second day, he wrote back and said, "I've read both articles. I like "Space Technology Back to the World" better. The other one "Astronautic Technology into Families" emphasized too much on fun and life, and diverged from the reality in China.In fact, an ordinar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 is not easy to write.
Soon, knowing that I did a self-criticism on a seminar organized by Chines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riters Association in Bei Dai He, he wrote me a letter to encourage me. "I met with Tang Shougen fro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stitute and he said that you ha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did a self-criticism in a meeting not long ago. I'm so happy for you and respect your rigorousness. I wish you new achievements on the new path!"
On May 9 of 1983, Mr. Qian wrote me a letter: "I found on the magazine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that there are some assumption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on military. In addition, the Air Force of United States recently established an air battle command office and it may be a signa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ars. However,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the high rank leaders to realize the trend. So could you consider writing some advanced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s and publishing them on magazines like Futurology? It can be of good benefits."
In February of 1987, I was hired as a member of the aerospace experts committee of State 863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by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fter the founding meeting of the 863, expert committees of all professions at Jing Xi Hotel in Beijing, Mr. Qian, along with other leaders from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came to our room to see us. Mr. Qian asked me again about my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riting, I said that I wrote fewer than before. He asked me to continue. With his encouragement, I have kept writing until the 21st century. Although I didn't write much on comprehensiv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rticle, the writing has enhanced my ability in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in-depth analysis & clear and accurate expression. It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my research in the satellite and aero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
Last but not least, I'm very grateful for Mr. Qian's support and help. In one event, Wang Shouyun, who was once the secretary of Mr. Qian and the Vic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t that time, told me that Mr. Qian had recommended me to be the member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Of course, he did. Most of the seven members were in high rank (above institute director) or of high reputation and I was the only one who was nobody. Without his recommendation, how could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my part in the senior aero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make my part to the manned aero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Looking back to the decades, I was so fortunate to be guided, tutored and helped by Mr. Qian Xuesen. His guidance has benefited all my life and I will remember him forever.
(Published on the 4th issue of Spacecraft Engineering in 2011)
Zhang Yu, graduate of the first class in Modern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is year marks Mr. Qian Xuesen's 100th birthday. Qian Xuesen is a world famous scientist and the founder of the aerospace industry of China. He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He was the first Department Dean of Modern Mechanics Department (previously known as Mechanics and Mechanic Engineering) of USTC.
As one of the graduates of the first class of Modern Mechanics Department, I deeply felt that Prof. Qian was not only an extraordinary scientist but also an educator with unique strategic mind and excellen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y.
He put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s into talent development and the result was dramatic. For example, among the 1000 students that were enrolled in the Modern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USTC, which was led by Qian Xuesen, from 1958 to 1965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even were academician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mong the 500 graduates of the year 1958 and 1959 that Qian tutored in person, five were academicians. On average, 1 in 100 was an academician. In addition, there were nine Generals out of the 1000 graduates.
"I brought the canons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you."
Mr. Qia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alent development. He never neglected the leading job in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USTC apart from the mission of state aerospace project and other busy schedu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he explained his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plan. I was impressed most by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First, education should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said, "Our goal i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become research engineers, who ar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ists with the capability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r scientists who know som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e didn't agree to develop theoretical talents who had nothing to do wit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practice or technological talents who only knew engineering knowledge but lacked the spirit and capability for scientific exploration in USTC. In his opini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especially cutting-edge scientific technology, requir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effective course arrangement could help students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n his opini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related to the overlapping and merging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 his word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hould be like a pyramid so that the after-effect could be strong. The elementa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highlighted the advancement and foresight as the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lay a good foundation, Mr. Qian Xuesen hired the best scientists to give lectures. I still remember now that when he announced the faculty list at the department meeting, he said excitedly, "I brought you the canons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you!"
None of us could imagine Yan Jici, the famous physicist taught us General Physics, mathematician Wu Wenjun taught us Advanced Mathematics. In junior and senior years, Bian Yingui, experts in hydromechanics came to teach Hydromechanics.
In my senior year, Mr. Qian opened a new class Introduction of Astronavigation and taught by himself. Taking his course was a kind of study as well as an enjoyment.
Many people had said that attending Mr. Qian's class was a happy thing and I couldn't agree more.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it was not because of his critical attitude in science but because of his impeccable lectures. Everything in his class, the contents, rich information, rigorous logic, simple and precise language, teaching skills as well as tidy and neat blackboard writing, was amazing. We should say that Mr. Qian showed his personality and style as an excellent educator and scientist in his classes.The course was completed at the beginning of 1962. In 1963, every student in his lecture received a book from Mr. Qian and the book was his lecture notes for Introduction of Astronavigation.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1958, a rocket development team was established in the university with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members. We developed a small rocket with an aluminum shell that was about 1m long with a diameter of about 10cm. Medium carbon steel was used as the solid engine wall and supersonic nozzle material. Double-base propellant (nitro cotton and nitro glycerin as the main ingredients), which was used for fighter plane pilot to parachute in emergencies, was loaded in the rocket. We launched the rocket to an altitude of about 5000m.
Mr. Qian participated in our rocket team and gave us some guidance in time. Being told of our preliminary result, he joked, "You're on the right track. You can make a good fortune out of science." In terms of how to make improvements, he proposed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both oral and written.
Mr. Qian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ocket team and guided the rocke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r many times. In 1960, "using localized methods and combining local and western methods" was advocated nationwide. On a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report meeting, an expert suggested to use cement or porcelain to make supersonic nozzle in order to reduce cost. Mr. Qian didn't agree with the suggestion and said, "When it's necessary to use the western method, we should stick to it." He objected repeating what others say without thinking but respected facts and science.
As the small rocket became well developed, many students wanted to develop big rockets. For the first step, they planned to develop high-altitude rocket with a firing range of 75km. Mr. Qian gave us timely and correct guidance. He pointed out that developing a big rocket needed the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e suggested that we be pragmatic and consider how to apply our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mplishment in civil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be more specific, he suggested that we work with the Weather Control Office of Geophysics Depart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s well as Centr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China. The small rocket could be used as a carrier in artificial rainfall and rain enhancement by taking the rainfall catalyst to the cloud, or could be used in hail elimination for agriculture and weather control.
This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developing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establishing an academic sty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of apply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ivil economic construction. Mr. Qian has been always a solid supporter and guide for this scientific activity.
By studying, research and promoting Mr. Qian Xuesen's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not only can our education theory be enriched but also is significant to develop innov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make a brighter future.
(Published in People's Daily, P13 on December 9, 2011)
Fan Xuji, the 37th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face] Mr. Qian Xuesen is a predecessor and a good friend of mine. In our school years, we had common goals and interests in music and photography; we were really intimate. This article is to commemorate our school years as well as our friendship after 16 years since his return to China.
Mr. Qian Xuesen is a predecessor of mine that I respected very much. Smart and learned, he was strict with himself and humble to others. He loved his motherland very much and devoted his life to serving the people. He's my idol as a scientist and a role model I should learn from.
In 1936, I got to know Qian Xuesen when we were both studying at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US. Although we had the same mentor, Prof. T. von Karman, he was studying for PhD, while I was studying for Master Degree. I was majoring i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he was majoring in aerodynamics, so we were not very much related in our studies. However, we were still close because we lived together and had common interests.
As my Master's thesis was about photoelasticity, I needed to study photography and film developing. One of Qian's hobbies happened to be photography. Of course, I only asked for a clear photo without any specific techniques. However, Qian was a perfectionist in both art and technique. For example, he took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ime, distance, angle and view finding into consideration. In film developing, he had mastered many skills such as soft lens, zoom in, split joining and synthesizing. He had a photo of himself in a Doctoral gown. It was taken by himself after he had come back from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against a background also set up by himself.
Moreover, when I was in college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established by China and Russia, I developed a hobby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due to the local social environment. Qian also had the same hobby. When we were in America, it was popular to go to cinemas and there were many cinemas in town. However, Qian never went for a film but for photography and concerts. There were some outdoor concerts in Hollywood in summer time and many master conductors came to perform on the concerts with their symphony orchestras. Although the concert venue was far away from where we lived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as inconvenient, Qian always went to the concerts in whatever means. In winter, when there were famous musicians coming to perform in chamber concert, he would also go to enjoy. So, photography and music became our shared hobbies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time.
After receiving his PhD, he was hired by T. von. Karman as an assistant. In 1938, they co-authored an essay named The Boundary Layer of Compressible Fluid, and became famous since then. Later, Qian asked me, "What topic did Karman give you for your dissertation?" I was confused at first because his research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tructural mechanics. After his explanation, I knew that he started to study the large deflection in the thin shell, which was interdisciplinary. It was the most cutting-edge field at that time and no one had done any research on it. He was the first one in the aero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conduct suc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t didn't happen out of coincidence but due to Prof. von Karman's recognition of talents and intention to develop a successor. The other time when we talked about the rocket weapons that Nazi Germany was developing, he said, "Goddard built a research house in the desert in Arizona and did the research behind the shut door. But we haven't seen him build anything or publish any articles or being interviewed. He's such a weirdo!" I realized that he was studying rockets. The range of his knowledge had been widening to all cutting-edge sectors in aviation science and finally reached aerospace. Even von Karman sighed that his student already excelled him and he said, "You're better than me now!" Unexpectedly, he became a lecturer of an institute named after Goddard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the founder of the Jet Propulsion Research Center. However, he didn't shut himself in the lab but published many papers and solved the problem of sound barrier, paving the way for solving heat barrier problems.
Qian was quiet in the university because he always concentrated in thinking and spent very little time chatting. Even his close friends like Yin Hongzhang, Yuan Jialiu and Lu Jiaxi, dared not interrupt him. However, when 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48 and came to visit Zhejiang University where I taught, I found him very talkative with president Zhu Kezhen and other professors. He even talked to local villagers when he travelled to Mogan Mountain. He came back to China in 1955 to work in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t rained on the last day of the establishment meeting of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so fewer people came to the meeting. Someone felt sorry about it but Qian added, "Now our country is in urgent need of regeneration and everyone is busy in the construction. Soon our country will have a brand new look and it was very exciting. We mechanics expert should play our part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general meaning). His words greatly aroused people's passion and I ha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him. He is actually an eloquent person and his words can be inspiring. It's not his personality to be quiet and not willing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He just needs to concentrate on his study and research.
Qian has a strong sense of forward looking and planning. For every decision, he must have been deliberating for sure and then came up with a plan for execution later. I can see that from his lecture notes, which are tidy and neat. Even the charts and graphics are clear and specific, just like in a textbook. It's hard to imagine that he wrote the notes himself. He must have mastered everything in the content and then wrote in a smooth manner. Otherwise, it's hard to imagine how long it should take to complete such a wonderful lecture. Moreover, every piece of his lecture was written in this way. Qian's careful planning and rigorous working style was not only shown at work but also in his life, for example, his wedding. He planned his wedding in a very considerate way and the wedding conformed to no conventional pattern but still festive. It wa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wedding I ever attended. He wrote to me a letter before the wedding and said, "As long as you make a good arrangement before you come to Shanghai for my wedding, it won't affect your work.” Everything went on as planned and in time, just as he planned. Everyone knows it's important to make plans in advance, but his plans were always extraordinary because of his wisdom, diligence and concentration. Being strict with one's own behavior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in China but it's difficult to keep it. However, Qian did it. It is also why the aerospace industry of China can be so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new spacecraft.
The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was an academic cooperation with Qian. In 1958, 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 proposed a motto of "enhanc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y completing missions". As a response to the motto, I proposed a scheme to develop a small, unmanned plane at the form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t that time, the university wa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college to university and the success in the project c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level. As the majority 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y had just came back from study or work in overseas aerospace universities and factories and felt lack of opportunity to use their knowledge, the proposal soon received supports from teachers. After getting the approval from my superior office, I asked for advice from Qian who worked in the former No.5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Qian said, "Lucky you're here. We're developing a model and need a drone aircraft. Your unmanned plane projec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our project." After then, we started an eight-year cooperative research. During our cooperation, I went to Beijing to ask him for advice for many times. With his support and help, we were able to build some large facilitie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such as high and low speed wind tunnel and simulated flight platform. Our university became another base to develop unmanned planes. Via this mission, we also established some new majors such as wireless electric control remote telemetering, radar, radio navigation and computer, which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and aerospace industry.
Mr. Qian had an extensive range of knowledge and always follow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was transferr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1983, Mr. Qian was invi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for a teachers' seminar, in which he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related to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 was very helpful for us. Before he left, he went out of the office building and stood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of his alma mater for a long time. In 1985, I paid a visit to some universit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signed a cooperation program for computer aided production workshop. Guangming Daily had a brief report on the new major. Seeing the report, Mr. Qian wrote me a letter immediately to ask how it was going on. The other time,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ed by Prof. Zhu Zhangyu published an article called The Daw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ich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Mr. Qian was very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and asked me for more details. Then he had a meeting with Prof. Zhu Zhangyu. In early 1990s, I went to Beijing for a business trip and visited Mr. Qian who was hospitalized in 301 General Hospital. He didn't have any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and was still talkative. He mentioned human'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artificiality. In late 1990s, his health was even worse. When I went to visit him, we still talked about desert engineering. I suggested that he take a walk as often as possible and he only smiled. I could see that it was already difficult for him to walk but he was still concerned about the big news in the coun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China. He was still trying to find solutions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country.
The last time I saw Qian was the day after his birthday in 2007. Qian had been confined to bed for many days. Though he had difficulty speaking, his mind remained clear. I mention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ampu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ian's alma mater and asked if he still remembered the old campus. He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showed me with his hand gesture that the library was on the right of the campus entrance. I'm sure he spent a lot of time in the library because he remembered it so clearly and still missed it.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under construction now is located immediately to the right front of the old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f Qian knew about it, he would be happy. After the opening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people, especially teenagers will have opportunities to know about Qian Xuesen as well as his glorious life, together with his hard work. The patriotic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in the library can encourage the youths to keep innovating in their study and work, making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people's happiness and welfare as well as scientific progress.
People's great scientist Qian Xuesen will be immortal!
(Published in Spaceflight Engineering, 05 issue of 2011)
Li Hong, Dean of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CALT)
Liang Xiaohong,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 of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CALT)
How to eulogize and remember a great man
Who is so significant for a nation and an era
On his 100th anniversary?
We thought about comparing him to the ocean, the sky,
The furious Yangtze River and Huanghe River,
The floating clouds over the top of mountains.
However, all of them seemed blank.
Why don’t we use the simplest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rue emotion?
Dear Dean, We miss you!
An unexpected big snowfall struck Beijing On November 1, 2009. We said goodbye to a great scientist Qian Xuesen that da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10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 we, several generations of aerospace specialists in No.1 Institute, gathered to commemorate and pay tribute to Mr. Qian, our late dean. Our memory of him has encouraged us to move on and make more accomplishments.
Mr. Qian dedicated his life to the infinite outer space. The "Two-bombs, one-satellite" project (an atomic bomb, a hydrogen bomb and an artificial satellite) has made him a pride of China. His ambition in aerospace science never faded till the end of his life.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he remained peaceful in mind.
In 1957, Premier Zhou Enlai signed a Decree of the State Council, appointing Qian Xuesen Dean of No.5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of China.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the No.5 Research Institute was divided into two sub-institutes and Qian Xuesen was the dean of the No.1 sub-institute at the same time,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missile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ile bodies and engines. It was the origin of No.1 Institute. As the first dean of No.1 Institute, Qian Xuesen officially started the long-term career as a leader of China’s rocket and missile technology and ignited the flame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s we all know, China lacked both talens and resources then. Since modern technology in China was far behind than tha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rockets and missiles were still new to China at that time. Only a few scientists who had studied in the US and Russia had done some research in that field. As an expert in rocket and missile technology, Qian Xuesen was appointed as the responsible technological person in missile and satellite engineering in China's rocket project. Leading 175 people in the No.1 Institute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establishment, Qian Xuesen solved thousands of technological problems. Furthermore, he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types of missiles and accomplished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that surprised the world. In just over ten years,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n our national defense had accomp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breakthroughs and reached a high level that only a few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reached. He built a milestone for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 in the history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In Qian Xuesen’s heart, the country always weighed more than his own family; science more than fame. It took him five years to finally return to China and ten years to complete the rocket project. He initiated the aerospace industry of China. As a pioneer, he swept all the difficulties aside and paved the way for the successors with his wisdom. He is a role model for the intellectuals of China as well as a treasure of knowledge and a flag of science."
Qian Xuesen was not only a scientist but also a master of systems science. Applying the theory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the missile team of No.1 Institute, Qian Xuesen established a "two generals" system (general model instructor and general designer), which became a role model of model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he proposed a concept of "general design" and promoted to establish a general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macro guidance and system control management and the concept has been applied till now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efficient and smooth operation of major projects. In terms of quality control, he said, “all the failures should be found out and eliminated on the ground”. Following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inciple of being serious, careful, thoughtful, stable, reliable and safe proposed by Premier Zhou Enlai, he established a working style as "being rigorous, deliberate, detail-oriented and practical" and it has been a good virtue of No.1 Institute.
Another important ideology that Qian Xuesen actively promoted is scientific democracy and academic democracy. He always emphasized that dictatorship should be abolish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e should implement democracy and encourag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telling the truth. "I don’t have any superior methods but implementing real democratic centralism." During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he always called on general engineers including Ren Xinmin, Tu Shou'e, Huang Weilu and Liang Shoupan together every Sunday afternoon to discuss major technological problems. He encouraged everyone to talk as much as they wanted and to make use of the team's wisdom and strength to solve the problems. He was glad to find real talents and to provide growth opportunities to the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No.1 Institute, he was the dean and teacher who taught missile theory to new college graduates. He compiled his own textbook and tutored in person.
Going back to China regardless of various difficulties, Qian Xuesen showed rigidity as a Chinese scientist. Developing rockets, missiles, mechanics and jet propulsion, he showed the tenacity as a scientist in research. He successfully launched four atomic bombs and a Changzheng serial rocket within eight years,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China’s missile and rocket industry. The two industries founded by the "father of missile in China" have been advancing in powerful momentum.
In 2010, the Changzheng carrier rocket had been launched 15 times, parallel with the US as second in the world. The aerospace launching technology had almost reached the leading level in the world. In the same year, No.1 Institute accomplished the 100th carrier rocket launch, creating a historical record. With the first launch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arrier rocket, a model spectrum of a new generation of carrier rocket will come into being. The carrier rocket industry of China will enter a new era to be parallel with USA and Russia.
Qian Xuesen was born when the imperial system was subverted and he grew up in a time of turmoil. He finally accomplished his ambition in new China. He mad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s to human advancement in aerospace science with conscientiousness and deligence .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true to himself, he has a real personality of a scientist.
Although Qian Xuesen has left us, hi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spirit have been with No.1 Institute. Inhering the spirit of Mr. Qian, the father of missile, the career founded by him has been sustained. If we put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of today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5000-year development of a civilized country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seeking for renaissance, and in the grand layout of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e can see our position in a clearer way.
Aerospace industry development never has an end. The Changzheng rocket is still on its way and a strong country in aerospace is rising.
Long live Mr. Qian Xuesen!
(Published in Page 013 of People's Daily on December 9, 2011)
Qian Xuesen was a prominent scientist and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noble deeds and lofty character is a precious spiritual legacy to our natio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funded by the state, was completed and opened at Xuhui Campu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December 11, 2011, the 100th birth anniversary of Qian.
This is yet another memorial to a great scientist in China and is also designated as a national and Shanghai municipal base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base.
The museum houses a collection of nearly 70,000 pieces of artifacts of Qian Xuesen, including precious documents, manuscripts, photographs and realia, as well as an exhibition gallery of more than 3,000 square meters on the theme of "People’s scientist Qian Xuesen".
Here is an open platform for cultural education to advocate the spirit of Qian Xuesen and to promote patriotism and scientific spirit. Since its opening, our museum has received a cumulative total of over 600,000 visitors, hosted more than 10 original exhibitions, staged nearly 40 nationwide touring exhibitions, and held more than 300 educational activities.
Qia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nd noble character, impressed the public through his vividly visualized imag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uphold Qian’s patriotism and scientific spirit, highlight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urther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our museum, and creatively promo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o as to create a first-class center in cultural education.
Welcome to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ecember 11 was the 90th birthday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Qian Xuese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 whicn Qian Xuesen spent his undergraduate years, has been immersed in the warm atmosphere of celebrating his 90th birthda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ganiz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Qian Xuesen’s 90th birthday, among which the academic report for his birthday Outlook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21st Century series was quite outstanding. Professor Xie Shengwu,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livered the keynote speech “Learn Qian Xuesen’s Spirit and Strive to Buil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to a World Class University” which combined the trad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Besides, academician Wang Xiji,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lieutenant general Ren Huaiguo, former vice director of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nd Researcher Long Lehao, General Director of Chinese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also delivered speeches “Outlooks on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ends in the 21st Century”, “Outlook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Defense-rel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Achievements and Outlooks of China’s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The university also invited Professor Tu Yuanji, who used to be Qian Xuesen’s secretary for over 20 years, to give a report titled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Qian Xues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Personality Charm”.
Since December 9,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lso held the activ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objectiv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 Xuesen’s spiri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sulting Seminar”; organized students to learn Qian Xuesen’s spirit of loving science, ser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through various activities; held “Hero of the Nation and Model of Scientific Field---Exhibition of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held cultural activities “scientific spirit enlightens our ideal and belief---the sixth humanity festival”, including the tour show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refined arts in university, teacher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outside university, dialogue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ampus cultures, association culture activities, “Beijing culture and Shanghai culture” seminar, vessel knowledge contest and ship model contest, automotive type design contest, fictional works contest, network debate competi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 activities will last one month.
Ma Dexiu, Zhang Jie and Xie Shengwu visited Qian Xuesen and congratulated his 95th birthday.
December 11 was the 95th birthday of our 1934 session alumnus Qian Xuesen---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With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st wishes,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the university, Zhang Ji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Xie Shengwu, former President, and Pan Min,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went to Beijing on December 9 to visit Qian Xuesen and wished him a healthy and long life.


A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9, when the school leaders came into his room, Qian Xuesen was sitting on his bed, in good health and with a smiling face, he shaked hands with the school leaders. Ma Dexiu sent warm regards to Qian Xuesen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and conveye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lessing for him. Ma Dexiu said: “Mr. Qian, on behalf of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our university, we wish you a healthy and long life. We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r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and we are so proud of you. This year marks the 110th birthday of our university. Stimulated by your thoughts and spirit,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striving to buil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to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Hearing this, Qian Xuesen was very thankful. Then, Ma Dexiu, Zhang Jie and Xie Shengwu gave him the university’s gifts for his 95th birthday, which were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f Wu Yiping, painter of Shanghai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indicating that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patriotism will be as respectful as mountains and clouds; a seal character couplet “both academy and articles are excellent, both forests and trees are in his heart” wrote by a 1947 session alumnus named Chen Yihong, indicating his excellent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loving people all the times. When Ma Dexiu told him the implication of the painting and the calligraphy, Qian Xuesen said humbly with a smile: “many thanks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m flattered”. They also gave him a potted green camellia with flower buds, indicating Qian Xuesen’s noble and modest character.
Qian Xuesen said affectionately: “after graduating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 received scholarship and went to study in MIT an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fter which I came back and was awarded so many honors...When I was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here were a lot of camellia...Our university fostered many excellenttalents, such as Jiang Zemin, who often comes to see me...”. The whole room was filled by laughter. Professor Jiang Ying, Qian Xuesen’s wife, also took out a box of chocolate to entertain the guests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ho also wished her good health and all the best.
After the visit, the school leaders also held a discussion with Qian Xuesen’s family members, discussing about raising money to set up Qian Xuesen Library, organizing activities for his 95th birthday, publishing his manuscripts, works and research collections.
Qian Xuesen was not only what make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eels proud, but also a valuable treasure of our country, nation and even our times. May Qian Xuesen enjoy a healthy and long life.
Jan 6, 2008, the famous magazine 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selected “Man of 2007”. Qian Xuese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us, was elected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viation undertaking.
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believ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2007 was that China proved itself as the third aerospace power in the world. On January 11, 2007, China launched a land-based ballistic missile, destroying the retired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FY-1-III”in the aerospace 865km from earth surface. This anti-satellite test showed that China had grasped advanced detecting, tracking and precise orbit guidance technologies, breaking the monopoly of Russia and US. On October 24, lunar exploration satellite “Chang’e-1”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dicating that China had become the first developing country which could launch detector to the moon an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elemetry, orbit tracing and control, etc.
Qian Xuesen, currently at the age of 97,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bove achievements. 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said: the reason why we chose Qian Xuesen as “Man of 2007” was not that he participated and guided the programs directly, but was that h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Chinese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When Qian Xuesen started to establish China’s aviation industry from nothing in 1956, the Chinese scientists knew nothing about rocket propulsion technology.
Quoted from Qian Xuesen’s biography Silk published by Zhang Chunru in 1995, 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said: “It was Qian Xuesen who initiated and supervised the earliest missile programs in China and the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missile tracker and control remote sensor in China.”“With his help, systems engineering became a science. He created a full set of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uld accelerate communications among expert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minimize confusion and bureaucracy.”
Under Qian Xuesen’s guidance, China quickly developed from imitating the P-2 sort-range missile of the Soviet Union to independently developing missiles with different ranges and applications. The launch vehicle “Long March-1” which sent the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of China “Dong Fang Hong-1” into the aerospace in 1970 originated from the long-and-medium-range missile “Dong Fang Hong-4”, while the launch vehicle “Long March-3-I” which launched “Chang’e-1”satellite originated from intercontinental missile “Dongfeng-5”.
Luan Enjie, General Director of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said: “he is the father of aerospace industry.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at our aerospace industry would be like without him.”
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 reviewed Qian Xuesen’s experience in the US, indicating deep regrets. It quoted deputy director of US Navy Department Gimbel’s words: “it was the most stupid thing that US ever did to let Qian Xuesen go back to China”.
Qian Xuesen went to the US for further study after finishing his undergraduate study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e worked for US milit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rocket and missile, and helped set up the Jet Propulsion Lab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which he wa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op rocket experts in the US. At the beginning of 1950s when McCarthyism prevailed, Qian Xuesen was accused to be a communist and was arrested. Arrested and abused in US prison, he set up his mind to come back to China and serve his motherland. After difficult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US, he finally came back to China on Oct 8, 1955. He was regarded as a hero in China and became the father of Chinese aviation.
[News Network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Editor’s note] Jan 19, President Hu Jintao visited Qian Xuesen, 1934 session alumna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Wu Wenjum, 1940 session alumna. We have reprin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web portal to satisfy readers’ needs.

Photo by Lan Hongguang, Journalist of the Xinhua News Agency
On Jan 19,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of CPC, President of PRC an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came to Qian Xuesen’s home to visit this world famous scientist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China’s aviation undertaking. The photo shows Hu Jintao having a cordial talk with Qian Xuesen.
97-year-old Qian Xuesen is a world famous scientist as well as the founder of the aerospace industry of China. As an excellent model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Qian Xuesen was honored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edal” and the title of “National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Scientist”.
Hu Jintao came to Qian Xuesen’s home i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Entering the bedroom, he came to the bed and held Qian Xuesen’s hands, saying: “Mr. Qian, nice to meet you. The Spring Festival is just around corner, so I come here to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a happy new year!”
“Thank you!” said Qian Xuesen with smile on his face and the General Secretary’s hands in his hands.
Hu Jintao gave Qian Xuesen a flower basket with beautiful and vigorous colorful flowers.
Sitting on the bedside, Hu Jintao had a warm discussion with Qian Xuesen.
Hu Jintao said affectionately: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you broke through various barriers with your patriotism and came back to China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as the technology leader of rocket, missile and aerospace plans, you have sacrificed a lot to tackle key problems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After retired, you still cared abou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you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defense of China”.
“I just got the chance.” Qian Xuesen said humbly.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Hu Jintao also said to Qian Xuesen: “you’ve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fostering and supporting young people, using your profound knowledge and noble character to foster many excellent scientists, some of which have become leaders of ou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dertakings.”
Once again, Qian Xuesen smiled humbly.
There was a pair of glasses and some materials on the customized mobile working platform. Although getting on in years and difficult to move, Qian Xuesen kept reading newspaper and learning everyday.
“Mr. Qian, you have made so many achievements in science, which benefited me a lot.” When mentioning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Hu Jintao said: “I read about your relevant report when I studied in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in 1980s. Your theory indicated when dealing with complicated questions, we must focus on the whole and take all el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is a good idea. We now focus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hich is exactly the same point: making overall plans and taking al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ocusing on all-r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ian Xuesen nodded with a smile.
In 1980s, Qian Xuesen propo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of desert areas to develop sand industry. At that time, he donated all his bonu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industry.
The General Secretary told Qian Xuesen: “not long ago, I went to Erdos in Inner Mongolia to make a survey. I found that the sand industry there was in good condition. Sand plant processing has become an industry, the ecosystem was recovering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also been improved. Mr. Qian, your expectation is turning into reality.”
Hear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s words, Qian Xuesen was quite happy and said: “China is changing rapidly now, so does Tibet.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has already been built.”
“We have overcome a lot of technological difficulties to build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especial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railway on on tundra. The railway runs well after opening to traffic. It has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 the General Secretary took on the dialogue.
“Terrific!” Qian Xuesen said happily. When mentioning changes happened in China, the old scientist who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was quite excited.
The General Secretary told Qian Xuesen: “current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e Party and all people are striving to win the battl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full confidence. Please be assured that your lifelong pursuit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revitalizing the nation, enhanc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will be realized.”
Later, Hu Jintao came to Qian Xuesen’s study. There were various books in his bookcase, demonstrating the owner’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spirit.
In last May, after the book Qian Xuesen’s Letters was published, Qian Xuesen gave the book to the General Secretary as a gift. Over 3000 letters are collected in this book, all of which are filled with his patriotism. This book perfectly indicates his rigorous scientific spirit and contains his academic thinking, leav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a deep impression.
Hu Jintao said to Qian Xuesen’s family: “there are so many penetrating insights in this book, for example scientific research must be guid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ust focus on self-dependence, nation-building must improve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etc. All of these are full of strategic insights as well 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en leaving, Hu Jintao told Qian Xuesen’s family and relevant staff to take good care of him.
People accompanied with Hu Jintao included: Lu Yongxiang, Vice Chairman of NPC Standing Committee and Presid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 Zhili, State Councilor; Chang Wanquan, member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Director of the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etc.
At 8 PM Feb 17, 2008, the “Man of 2007---Touching the Heart of China” evaluation was launched on CCTV, and our alumnus---famous scientist Qian Xuesen won the honor.
The jury believed that Qian Xuesen was elected because of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his great demeanor. As the award indicated: “Qian Xuesen is the founder of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He always regards the country as more important than his home and the industry more important than his fame and wealth.”
As a world famous scientist as well as an excellent model for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Qian Xuesen has won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edal” and the honor of “National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Scientist”. With his family origin in Hangzhou, Qian Xuesen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11 and graduated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34. From 1935 to 1939, he studied in MIT in the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and obtained Master Degree. Later, he continued his study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aviation and mathematics from 1936 to 1939 where he received his PhD.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in 1955, he had been working as technical leader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ocket, missile and satellite,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our missile and aerospace industry. Besides, he also made a lot of creative researches and contribution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sciences, science of thinking and human body, Marxist philosophy, etc.
The program “Touching the Heart of China” has been held for six consecutive years on CCTV, during which the program has selected over 60 “Men of the Year”.
News flash, Xinhua News Agency: Qian Xuesen’s farewell ceremony was held on the morning of Nov 6 in Babaoshan Revolutionary Cemetery. Hu Jintao, Jiang Zemin, Wu Bangguo, Wen Jiabao, Jia Qinglin, Li Changchun, Xi Jinping, Li Keqiang, He Guoqiang went to bid farewell.
On Oct 31, Qian Xuesen, Fath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famous alumnu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assed away in Beijing at the age of 98.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as a deep love for Qian Xuesen. Hearing about the news,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immersed in sadness and sorrow, in deep mourning for their respectable alumnus.
Qian Xuesen, who studied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1929 to 1934, had a deep love for his university. On the 113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held in April, 2009, Qian Xuesen was awarded the“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Outstanding Alumnus”. He asked his son Qian Yonggang to attend the awarding ceremony and deliver the testimonials, expressing his love and gratitude to his university. Qian Xuesen’s glorious deeds and his excellent demeanor have been widely spread within and outside campus, and he was a model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ave been worrying about Qian Xuesen and kept promoting his deeds and spirit. On Dec 9, 2006, right before Qian Xuesen’s 95th birthday, current and former school leaders including Ma Dexiu, Zhang Jie, Xie Shengwu and Pan Min went to Beijing to visit Qian Xuesen and sent their best wishes to hi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 a series of Qian Xuesen’s works, including five originals of his “Qian Xuesen’s Thoughts of System Science” and many other research works. The university held the “Literature and Photo Exhibition of Qian Xuesen’s Thoughts”; the archives put forward the program of “promoting Qian Xuesen’s spiritual demeanor and ser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he ship construction college, mechanical power college and other colleges also held special lectures to learn Qian Xuesen’s spirit as well as the spiritual wealth he created. Currently, Qian Xuesen Library is under intense preparation and construction. When completed, it will become a demonstration base for national patriotism education.
Hearing about the news that Qian Xuesen has passed away,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our university were immersed in sorrow and expressed their deep condolence for him. Shi Guiquan, Director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research office of the archive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aid that he was very sad when hearing the news of Qian Xuesen’s passing away. Professor Shi participated in the prepa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went to his home for several times where he received Mrs. Qian’s warm reception. He said that he was touched by Qian’s spirit and admired him: “Mr. Qian lived in an old house built in the 1950s and 1960s which seemed a little bit shabby. He lived a simple life and did not require much for material life. However, although in his 90s, he still kept reading magazines and learning, which touched me a lot.”According to Professor Shi, Qian Xuesen did not want to build Qian Xuesen Library. But as long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de the decision, he would follow it. Not long ago, Shi Guiquan and other staff found over 800 pages files about Qian Xuesen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US. Shi Guiquan said that he was shocked by Qian Xuesen’s spirit again: “these documents kept a record of how Qian Xuesen struggled with US authority to come back to China. For example, on the hearing, Qian Xuesen seriously refuted US’s slander for him, demonstrating his wisdom and agility as well as the patriotism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Shi Guiquan said that people will remember Qian Xuesen’s spirit forever.
“We are editing Qian Xuesen’s Photo Biography and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which make us feel his spiritual strength clearly. His death made us sad and grieved!”Han Jianmin,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said: “it is our honor to publish Qian Xuesen’s books. Qian Xuesen’s Photo Biography will be published soon, while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which have three volumes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Spring of 2010.” Han Jianmin also said: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make Qian Xuesen’s books better and make them into an outstanding brand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thus to carry forward his spirit.”
Professor Huang Zhen, Director of th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aid: “the news came suddenly, making people feel sad. Qian Xuesen refused high salary provided by US and came back to China where h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issile and aerodynamics. He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His spirit is worth learning.”Qi Jingga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er of the Aerodynamics College said: “Qian Xuesen’s death made people sad. It is the loss of the college, the university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Aerodynamics College will continue to include promoting Qian Xuesen’s spirit into our education process to make students benefit more from his spirit.”
“Shining Star Fallen!”, “In Memory of Our Alumnus!”, “Farewell to Mr. Qian, We’ll Always Remember Your Great Achievements.” By 3 PM, there were nearly 600 posts on the university’s BBS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 has become the main topic. Students expressed their admiration and yearning for their predecessor. Junior student Chao Ruiqi said: “I can not believe it and I do not want to believe it! Both his academic research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are so respectable. As a stu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e gave full play to our school motto ‘never forget about the source, love the country and do credit to the university’. Qian Xuesen was the model of all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dded news
In the afternoon of Oct 31,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eld a memorial ceremony in Xuhui campus to mourn for Qian Xuesen.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the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memorial ceremony.
In the morning of June 6, the foundation stone laying ceremony of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held ceremoniously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hui Campus, indicat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has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
Han Zheng, Depu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Huang Zuoxing, Deputy Political Commissar of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Lu Xin,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Yin Yicui, Depu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Yang Zhenwu, Member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hen Xiaoming, Vice Mayor, Liu Jianguo, Deputy Director of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Ju Zhipeng, Deputy Political Commissar of the Equipment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 Yuan Jie, Vice General Manager of CASA, Fang Xiangming, Vice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CASIC, He Jingtang, designe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Jiang Zhiquan, CPC Party Secretary and President of Shanghai Construction Group, and others attended the laying ceremony. Representatives of Qian Xuesen’s former employers and his relatives also attended the ceremony, including Ma Dexiu, Zhang Jie, Sun Dalin, Xu Fei, Lin Zhongqin, Zhang Wenjun, Wu Dan, Huang Zhen, Li Jianqiang, Fan Xuqi, Wang Zongguang, Xie Shengwu, Jiang Xiuming, Tao Aizhu, Shen Weiping, Fan Zude, Bai Tongshuo, Ye Dunping, Mao Xingyun, members of the central team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lay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President Zhang Jie.
Qian Xuesen was a glorious model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 world famous outstanding scientist and the founder of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He made a lot of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undertakings of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which has also won him a lot of praises. In 1991, he was awarded the honor of “National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Scientist”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build a Qian Xuesen Library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hui Campus to promote his inspiring deed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and noble spirit. Thi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national spirit and times spirit,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atmosphere featured by respecting labor work, knowledge, talents an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staff from the construction command office of Qian Xuesen Library, the library, with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7960m2, will be located 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hui Campus built in 1896. The outside design philosophy is “love for the earth and world-shaking breaking of stone”. On one hand, the “square stone” stands for Qian Xuesen’s patriotism for his motherl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missile breaking out of the stone represents the great undertaking of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The designing plan is featured by simple but powerful square buildings which are abstract expressions of the story that he has spent his whole life in Gobi desert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It is estimated that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opened in December next year at his centennial birthday.
Qian Yonggang delivered the speech on behalf of Qian Xuesen’s family.
Qian Xuesen’s eldest son Qian Yonggang expressed sincere thanks to those who care about Qian Xuesen and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on behalf of all his family members. Qian Yonggang said that he would continue to work har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ning of Qian Xuesen Library.
On the ceremony, the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 and Qian Xuesen’s family donated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related to Qian Xuesen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a Dexiu received the donations and award donation certificates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Han Zheng, Huang Zuoxing, Lu Xin, Yin Yicui, Yang Zhenwu, Shen Xiaoming, Ma Dexiu, Zhang Jie, He Jingtang, Qian Yonggang, Liu Jianguo, Ju Zhipeng, Yuan Jie, Fang Xiangming, Jiang Zhiquan and others earthed up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Qian Xuesen Library.
During the 24th China University Press Ordering Meeting held in Ningb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held a grand launching ceremony for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1938~1956 overseas literature)(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s) in the morning of Nov 18, 2011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Wu Shulin, Vice President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Xu Weifan, Vice Director of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Dai Shiqiang, one of the translators of this book as well as lifetime professo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launching ceremony.

The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Han Jianmin,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Chief editor Zhang Tianwei ma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diting work of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Wu Shulin, Vice President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and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unveil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Wu Shulin delivered a speech on the ceremony. He said that it was his honor to attend the unveiling ceremony of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and he was very happy to see that after four years of hard work,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could publish this academic masterpiece. On behalf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he would like to express his sincere thanks to all those who have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book, including Qian Xuesen’s family members, friends, students and staff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Wu Shulin spoke highly of the achievements th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and other Presses have made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to publish Qian Xuesen’s achievements and affirmed the value of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hoping that the publishing department could carry out good promotion and distribution, thus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book.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said affectionately that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was like his child, because he also spent a lot of efforts to publish the book. In 2007, Qian Yonggang had made the plan with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to publish the collection at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It was so exciting that after four years of hard work, this book finally came out and met the readers. He hoped that in the future, he could continue to work together with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o publish more of Qian Xuesen’s works.
Xu Weifan, Vice Director of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id on the unveiling ceremony that it was of significant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importance to publish the collection at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Qian Xuesen’s works and academic thinking are great treasure that we should further explore. Reading this collection can not only benefit us in professional fields, but also in writing academic paper. His great spirit could lead us to better inherit his academic and spiritual treasure. Under the blundering academic atmosphere, it worths praising th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could spend so much time and energy to publish the book. All university presses in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We hope th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could publish more classic cultural works in the future.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is one of the 400 excellent publishing programs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ublished by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in 2011 as well as a program supported by national publishing fund. This collection includes 51 of Qian Xuesen’s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his study and work in the US (1938-1956), including his most famous work The Two-Dimensional Subsonic Flow of Compressible Fluid in which he first proposed and demonstrated the “Kármán-Qian Approximation” formula at the age of 38. The collection also includes 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o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 and Reaction Propulsion, which has become a model of academic papers for its rigorous reasoning and adept use of numbers. Some of the papers included in the collection were written during the period when aerospace industry was experiencing speed increase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 was growing out of nothing. At that time, Qian Xuesen solved a lot of key problems, including aerodynamics, shell stability, rocket trajectory, engine analysis, etc. Since 1946, Qian Xuesen published several groundbreaking papers at strategic level, including jet propulsion,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physical mechanics, engineering science, etc., indicating that the 20th century was a great time to turn the basic rules of natural science into scientific theories which could solve complicated engineering problems. This would help people realize their aerospace dream and come into a new age of informatization.
In recent year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has devoted itself to arranging, researching and publishing Qian Xuesen’s books, trying to build itself into a publishing base of Qian Xuesen’s books. Many famous books has been published, such as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Physical Mechanics Handouts, Approaching Qian Xuesen, etc. A lot of Qian Xuesen’s objects and materials will be exhibited in Qian Xuesen Library which is located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s ready to publish more excellent books for readers. Han Jianmin said on the launching ceremony that they will buil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into a publishing base of Qian Xuesen’s books and other academic books.
Just before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Core Value and University Spirit---Seminar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was jointly held by Guangming Daily,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n December 4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Jiao Yang, Vice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Fang Zhenghui,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Guangming Daily and Gao Deyi,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and Vice Director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attended the seminar and delivered speeches. The seminar was presided by Zhang Jie,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Tu Yuanji, Qian Xuesen’s assistant and researcher of the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of PLA, Yu Jingyuan,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China Systems Society and researcher of CASC 710 Research Institution, He Yousheng, Qian Xuesen’s student, former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u Ming,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 Fei,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u Dan,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Li Jianqiang,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representatives of Qian Xuesen’s family, colleagues, scholars who study Qian Xuesen’s spirit, construction staff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ttended the seminar.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Qian Xuesen” exhibition was opened on November 3 in the National Museum. Liu Yunshan,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Secretaria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Liu Yandong,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or,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unveiled the exhibition. Yuan Guiren,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troduced the exhibition.
The exhibition consisted of four parts: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 "Demeanor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and "The Road to a Successful Strategic Scientist", and exhibited over 400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ll photos and objects on the exhibition demonstrated state leaders’ care about Qian Xuesen. The exhibition also reviewed the extraordinary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rocket, missile and aerospace industry of China,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hat Qian Xuesen had made to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xhibition was jointly held by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PLA,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of PLA and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e undertaken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ver 1000 representatives participated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including staff from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fields.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Qian Xuesen" exhibition will last until November 19, after which tour exhibitions will be held in Shenyang, Guangzhou, Xi’an and other places.
Groups which have made reservation in advance can enjoy the priority to enter exhibition halls through group passage after arrival. Please read the Notice carefully to understand the library regulations before paying visit.
All Visiting group should consist of more than 20 participants and make reservation at least 3 days in advance.
Juvenile group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dult guardiansfor the visit.
Contacts:
Reservation number (For reservation): 021-62932068 Service Center
Consulting number (For enquiries): 021-62933397 So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troduction:
Groups can visit different them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ll-time or voluntary commentators. We provide various services, including explanation of exhibitions, special documentary showing, interactive lectures, scenario recovery experience?, etc.For different themes, each commentator can provide service to 25 - 30 people each time.
Group size limitation Limitation of Group Siz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visits, pleased make sure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more than 60 people in each visiting group.
For group with more than 60 people:
commentator will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and the Library in the lobby;
Please also Specify the number of commentators needed when making reservation. Library staff will make a call to you to discuss the visits in details.
Visiting schedule:
Daily opening hours: Tuesday-Sunday 9:00-17:00No entry is allowed after 16:30.
If you have chosen visiting program other than exhibition explanation,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library schedule of that day to avoid any time clash.
Options:
Exhibition Explanation 30’---60’
film showing session Qian Xuesen 90’
film showing session Looking at the Stars 100’
film showing session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35’
Scene experience: Qian Xuesen’s study and living room 30’
Scene experience: the most dangerous moment 30’
If your group have any other requir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So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advance:
021-62933397、62933398
Groups which have made reservation reservation in advance can enjoy the priority to enter exhibition halls through group passage after arrival. Please read the Notice carefully to understand the the library regulations before paying visit.
All Visiting group should be divided in terms of classes and make reservation at least 3 days in advance.
Groups can visit different them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refer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ll-time or voluntary commentators. We provide various services, including exhibition explanation for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documentary showing, interactivelectures, aerospace DIY workshop, etc.
Language: Chinese and English
Visiting schedule:
Daily opening hours: Tuesday-Sunday 9:00-17:00.No entry is allowed after 16:30.
If you have chosen visiting program other than exhibition explantation,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library schedule of that day to avoid any time clash.
Contacts:
Reservation number(For reservation): 021-62932068 Service Center
Consulting number(For enquiries): 021-62933397 So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For each Learning stages:
Kindergarten: 20-30 visitors per group (recommended).
Introduction:help preschool children to learn about Qian Xuesen’s life story and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science field through vivid and interesting explanation, so as to foster their admiration and love for Qian Xuesen, arouse their curiosity as well as their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erospace knowledge.
Activities:
Explanation of “Listen to the story told by Feifei”30’-45’(Shanghai dialect available)
Scan QR code to listen to the audio explanation of “Voice of Children”45’
Watch the film A Lecture about the Heaven 30’
Watch the film Aerospace Homing 30’
Experience activity: on-site painting “My Aerospace Dream” 30’
Experience activity: Aerspace DIY workshop:small windmill” 30’
Primary school:
Grade 1-3: 35-45 visitors per group (recommended).
Introduction: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the life story an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of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wo-bombs,One-satellite”, Qian Xuesen through visits and films. This can help them to experience the patriotism and ambition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so as to foster their patriotism. With the “Aerospace DIY workshop” their ability in making handicraft and their interest in science can be enhanced.
Activities:
Explanation “Qian Xuesen and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30’;
Explanation “The Growth of Qian Xuesan” 30’;
Scan QR code to listen to audio explanation of“Voice of Child” 45’;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visits 45’;
Watch the film A Lecture about the Heaven 30’;
Watch the film When the Rocket was Launched 30’;
Watch the film Aerospace Homing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Young Qian Xuesen-in China 30’;
Experience activity “Aerospace DIY workshop---Parachute” 30’;
Experience activity “Aerospace DIY workshp---Smart Tangram” 30’;
Grade 4-5:35-45 visitors per group (recommended).
Introduction: based on Grade 4-5 students’ knowledge on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relevant scientific knowledge will be added to lectures, films and Aerospace DIY workshops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bout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understand the rigorous attitude and exploring spirit that required in scientific work. This can Foster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of “pursuing the truth and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and arouse their love for Qian Xuesen as well as their exploring spirit for science.
Activities:
Explanation of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30’;
Explanation of “Pione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30’;
Explanation of “Qian Xuesen’s Growth” 30’;
Lectureof “Qian Xuesen’s Dream of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30’;
Lecture of“Qian Xuesen and the Start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45’;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Young Qian Xuesen-in China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Years in the US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Way Back to China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Qian Xuesen and the Missile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30’;
Watch the biographical documentary of CCTV-6 Qian Xuesen in his Later Years 30’;
Experience activity “Aerospace DIY workshop---Power Windmill” 30’;
Experience activity “Aerospace DIY workshop---Three-dimensional Star” 30’;
Secondaryschool students: 40-50 visitors per group (recommended);
Introduction:
Taki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into consideration,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learning, ideal and value through visits, special lectures, film watch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Let them know the greatness of great men and key elements for success, thus to inspire them to think about their ambition.
Activities:
Explanation of“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30’;
Explanation of“Pione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ntiers” 30’;
Explanation of“Demeanor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30’;
Explanation of“How to Be a Successful Strategic Scientist”30’;
Lecture of“Qian Xuesen’s Dream of Serving the Country with Science” 30’;
Lecture of“Qian Xuesen and the Start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45’;
Watch the film “Dragon Dancing in the Sky”---Documentary for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flight project 45’;
Watch the film “Great China”---Documentary of Sky I/ Shenzhou X manned manned flight 45’;
Watch the film “Boom in the East”---Documentary of th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of China 45’;
If your have any other requir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So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advance:
021-62933397、62933398
DIY Workshop
As one of our flagship activities, "DIY Workshop" has invited experts to provide hands-on guidenc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t weekends. Course arrangement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will be announced monthly. According to the timetable, participants can select courses, make reservations and attend courses free of charge. This activity is availabl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first-yea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orienteering aims at providing a diverse, vivid and interesting experience. The museum has customized two versions of handouts for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pectively, with a map included. The route hints at basic exhibits and precious exhibits for special exhibition. It also provides several bonus-earning questions to be solved by the participants during their visits. This activity is accessible to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contact the service center in our museum.
Museum Exploration Program (MEP)
MEP is a museum summer program tailored to Hong Kong-based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five-week residential program consists of three week's internship in museums in Shanghai, one-week outing to historical towns and cities around China, a few museum studies lectures in the between, and a final student-led exhibition in preparation throughout the program. The University’s Office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ffair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ogram funding, student selection and logistics; public museums in Shanghai provide proper internship positions and supervisor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delivers the program in details and sees to the communication with all stakeholders, making sure that students are intellectually motivated, receiving top-quality support and maximizing their achievement. The program has been run three years consecutively from 2015 to 2017.
Qian Xuesen is a prominent scientist and renowned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He fully embodies noble patriotism,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virtuous characters and is acclaimed the People’s Scientist. Qian’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deeds and noble characters are China’s spiritual treasur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his creative, dedicated and patriotic spiri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buil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located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Xuhui Campus), was completed and open to the public on December 11, 2011-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Qian’s birth. The Library building looks simple and solemn, with an appearance like the eroded rock in Gobi Desert. The reddish facade facing Huashan Road conceals Mr. Qian’s smiling face with the eyes seemingly staring right into the glass wall at the missile, an architectural expression of "embracing the earth,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 Occupying a total land area of 9,300 square meters, with a total floor space of 8,188 square meters, this museum has one underground floor and three above the ground, containing an exhibition area of about 3,000 square meters. In this museum, there are four permanent exhibitions: The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s in Fronti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s Scientist, and the Success of the Strategic Scientist. This museum houses more than 76,000 copies of Qian’s documents, manuscripts and books, more than 1,500 precious pictures, and over 700 pieces of objects. The museum comprises of a reference room, special exhibition gallery, lecture halls and other cultural venue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s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base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management center for Qian’s collec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Qian’s academic thinking, and the promotion center of Qian’s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spirit, so as to effectively serve its function of providing public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national and scientific spirit.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officially opened on December 11, 2011. Hu Jintao, the then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made significant instruction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Li Changchun,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ttended the occasion. Liu Yandong delivered a speech on behalf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dicat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Qian Xuesen Library into a collection center for Qian Xuesen’s documentations and realia of different stages; promotion center of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spirit; and research center of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ideas and theories. On the conference held in December, 2011 about learning central leaders’ instructions, the Party Group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pecified its support f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o set up a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and to apply for being a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2,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ecided to set up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as part of the liberal art 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s phase-three 985 project.
Named after Qian Xuesen, the research cent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spirit, and other outstanding Chinese scientists contributing to China's “two-bombs, one satellite” project. As an independent academic institution,it conducts cooperative researches with organiz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iming at becoming a key research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one) Qian Xuesen represents a spiritual monu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Qian Xuesen broke through various obstacles to come back to China where he devoted himself into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many fields, such as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 several decades, Qian Xuesen had always bonded his fate to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well exemplified the lofty patriotism, rigorou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as an intellectual.
(two) Qian Xuesen is a model of innovation. Innovation is the life of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Qian Xuesen’s progress. Influenced by the idea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ngaging in industry”, Qian Xuesen chose the the study of railway as his major in his youth. After “the incident of January 28”,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aerospace knowledge and studied relevant curriculum. Later, with the ambi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aerospace industry”, he went to the US to pursue master degree and Ph. D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during and after which 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olving frontier aerospace problems in shell, shock wave, sonic barrier, thermal barrier, etc., and has put forwar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physical mechanics and other subjects.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he creat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eparating administration from technology when he worked as the lea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In his later years, he implemented the idea of system engineering into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proposing groundbreaking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cognizing and improving the nature. Qian Xuesen said: “following what others said is not true scientific spiri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rue scientific spirit lies in innovation”.
(three) Qian Xuesen is a treasury of thoughts. Qian Xuesen’s thoughts a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overing 11 major subjects including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geography, architecture, philosophy, etc. Making full use of the system science, Qian Xuesen has proposed many forward-looking viewpoints with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various scientific areas. Many of his thoughts, for example, 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on sand and grass industry, have enormously influenced the public as well as the country.
(four) Qian Xuesen is an epitome of an age. Bor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an China and died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Qian Xuesen was an exemplar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who studied and worked hard to serve and develop the country with his knowledge, thu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trajectory of Qian's whole life best illustrates the Chinese Dream of our time. Therefore, focusing on the scientists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wo-bombs, one-satellite” project,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aims at enriching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one) The Center is a platform for openly academic exchange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Qian Xuesen related researches. So far, researches about Qian Xuesen are quite active, resulting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academies and research societies. However, it is not easy for scattered forces to form team power.
(two) The Center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demonstrating Qian Xuesen’s spirit and thought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search forces of Qian Xuesen Library, Qian Xuesen’s colleagues, working staff and experts working in the same field, the Center will make the best use of its advantages and its collaborative abilityto form an authoritative research team in the study of Qian Xuesen’s spirit and thoughts.
(three) The Center will strive to become a decision-making think tank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Motivated by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 Center will explore Qian Xuesen’s innovative, forward-looking and guiding thoughts, such as department of overall planning, geographic construction, thus to serve curren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four) The Center is an important fortress to propag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searchers of the Center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nationwide touring report to build the Center into an important fortress leading cultural tide and propag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Major research area 1: research on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Major research area 2: research on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thoughts
Major research area 3: research on outstanding scientists contributing to the “two-bombs, one-satellite” project
1. Full-time staff
No. | Name | Professional title | Research area | Organization |
| 1 | Qian Yonggang | Senior engineer | Research on Qian Xuesen’s thoughts of system science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2 | Zheng Chengliang | Professor | Legal theory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3 | Shi Guiquan | Research fellow | Qian Xuesen’s technical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thought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4 | Zhang Kai | Associate professor | Qian Xuesen’s spiritual demeanor research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5 | Zhang Xianmin |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research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6 | Wei Hong |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research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7 | Wang Changming | Librarian | Qian Xuesen’s educational thought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8 | Rong Zhengtong | Librarian | Qian Xuesen and system science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 9 | Lv Chengdong | Librarian | Qian Xuesen’s thoughts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
2. Consultants and part-time researchers
No. | Organization | Name | Professional title | Research area |
| 1 | China Society of Territorial Economists | Liu Shu | Researcher | Sand and grass industry and Qian Xuesen’s theory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
| 2 | China Society of Territorial Economists | Tian Yuzhao | Researcher | Sand and grass industry and Qian Xuesen’s theory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
| 3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General Armaments Department | Tu Yuanji | Researcher |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academic ideas |
| 4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General Armaments Department | Gu Jihuan | Senior Colonel |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academic ideas |
| 5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General Armaments Department | Li Ming | Senior Colonel |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academic ideas |
| 6 |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Yu Jingyuan | Researcher | Qian Xuesen’s thoughts of system science |
| 7 | Peking University | Ma Ainai | Professor | Qian Xuesen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
| 8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i Dehua | Professor | Qian Xuesen’s thoughts of system science |
| 9 |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ang Chunhe | Researcher |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academic ideas |
| 10 |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hen Zhongqing | Researcher |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and academic ideas |
No. | Project name | Person in charge | Source | Duration |
1 | Qian Xuesen Chronicle | Zheng Chengliang |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subject | 2010.4-2013.4 |
| 2 | Qian Xuesen’s Manuscript and Researches(1955—2009) | Zheng Chengliang |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key planning subject | 2013.6-2016.7 |
| 3 |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Qian Xuesen’s File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1950-1955) | Zhang Xianmin | N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subject | 2014.6-2017.7 |
Since 2011,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has organized (or co-organized) a series of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attended many exchange activities, including:
(one) Organized (or co-organized) academic conferences
In November, 2012, the Center organized the “Qian Xuesen and Chinese Aerospace Academic Seminar” with “Qian Xuesen and Chinese Aerospace” research group to discuss Qian Xuesen’s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and even world aerospace industry;
On Nov 4, 2013, the Center organized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Development Seminar and Consultant Appointment Ceremony” in Beijing, employing ten experts in Qian Xuesen research field to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On Nov 16, 2013, the Center organized “Qian Xuesen’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Seminar” with Shanghai Academy of Thinking Sciences,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Logic to discuss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 to thinking sciences;
In September, 2014,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Society of Territorial Economists, Inner Mongolia Association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iculture and Gansu Association of Deserticulture and Praticultur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hosted the “Academic Seminar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Qian Xuesen’s Theory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viewing the theory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30 years ago, and summar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heory all around China.
(two) Attended conferences:
In November, 2012, the Center attended “Qian Xuesen’s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ory Seminar” presented by Liu Shu, former vice chairman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uly, 2013, the Center attended “Qian Xuesen’s Idea of Social Engineering Seminar” co-held by Beijing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August, 2013, the Center attended “Qian Xuesen’s Sand and Grass Theory and Khorchin’s Green Development Seminar” co-held by Inner Mongolia Association of Deserticultureand Tongliao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missile showed in below picture is an improved physical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which was donated by 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of the PLA. This missile is 21.3m in length, weighs 4.18 tons, with max firing range up to 1500km. In 1966, our country launched experiments over “nuclear missiles carrying atomic warheads”, and the missile model that underwent testing is the same as this exhibit.
Untold Story I: Emergence of Dongfeng Ballistic Missil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mainly depended upo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At that period, China exchanged through foreign trade at equal values for “156 types” of Soviet industrial project assistance, with building nuclear bombs and missile factories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ies included.
Chinese missile production started from imitating Soviet missiles. At the end of 1957, Soviet provided China with two P-1 missile models, and in June, 1958, the first batch of drawings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of P-2 missiles was transferred.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ormed the Fift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fense Ministry (hereinafter called “the Fifth Institute”) , translated and copied those documents and made preparation for imitating the “1059”model missile.
“1059” was named for paying homage to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f October 1, 1959. Under the lead of Qian Xuese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gained a thorough grasp of design theories, overcame technical obstacles and managed to advance imitations of Soviet missiles.
While the whole Fifth Institute was quietly getting immersed in hard work,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hip suddenly cooled down and the “honeymoon period” of the two nations came to end. In June, 1956, the Soviets began to tear up the “Sino-Soviet New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Agreement”, and withdrew all the Soviet experts in the next year and abolished all the joint projects.
Although that following serious and tough situation fell upon the shoulders of Qian Xuesen, his confidence, self-improvement and self-esteem once again showed their power. During several round-table meetings, Qian Xuesen called upon all the personnel in the Fifth Institute with great passion not to give up or hold back, and to carry on the imitation of missiles. Qian stated, “All of us in the Fifth Institute would certainly get straight and upright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fact that Soviet experts were withdrawn. We are able to build our own missile mission with our best efforts, and the Soviets cannot overwhelm us!”
“We shall continue our work day and night; we shall burn the candles at both ends!”
“We will certainly catch up with progress!”
Just like that, inspired by Qian Xuesen’s passion and inspiration, all comrade fellows bent their efforts towards only one direction, held their breath and swore to launch the “1059”missile to the sky.
In September, final assemble of the first “1059”ground-to-ground missile was completed.
On October 23, “1059”, the missile travelled in a special train from Beijing to the launch site of Jiuquan, Gansu Province.
On November 3, the “1059”missile was erected in the Gobi desert, towering to the skies.
In November, the temperature at the launch site lowered to -20℃, with cold seeping into everyone’s bon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safety, the technicians took off their fur caps and cotton-stuffed clothes and performed debugging in a platform higher than 10m against the piercing wind. At the same time, Qian Xuesen assumed personal command on the site along the way, and did not get away until the debugging was finished.
On November 5, it was a good sunny day. The “1059” missile up-straight in the launch cradle overlooked the vast Gobi desert and looked up to the clear and blue sky. Its tall and straight body was soaked with all the comrades’ hard work and sweat and embodied Qian’s painstaking care and efforts for five years.
At 9:00 am, under the command of chief officer, “1059”missile rose to sky, and hit the target exactly within the proposed impact area at the distance of 554km from the launch site after flying for 7 minutes and 37 seconds.
The command centre was transported with joy, and all the attendees could not help but hug each other and celebrate the successful launch.
On the celebration party of the same night, Marshal Nie Rongzhen held his wine glass high and said with great excitement: “today, the first missile produced completely by our country flied to sky from the land under our feet,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our military equipment. From now on, we have a missile of our own!”
This “missile of our own”- “1059”was named for “Dongfeng 1”, DF-1 for short. From then on, Qian Xuesen led the Fifth Institute to succeed in improving and designing the “Dongfeng 2 and Dongfeng 3” missiles by ourselves and Dongfeng missile family were expanded and gradually grew up to be the champion weapons of our national defense mission. “Dongfeng 31-A model” nuclear missile attending our 60th anniversary military parade of the New China on the 2009 National Day was the strong new member of the Dongfeng missile family.
Untold Story II: Moments of Ultimate Glory Co-existing with Ultimate Danger
On October 16, 1964, the first atomic bomb exploded in China and the rising mushroom cloud astonished the world.
However, this atomic bomb was detonated by fixing it upon an iron cradle in advance, which caused western media to state it was “only a bomb without a gun” to satirize China, fac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although atomic bomb had been produced, it still could not be discharged.
How to change that situation?
Undoubtedly, missile is the best “gun”. Qian Xuesen proposed to develop nuclear missiles carrying nuclear warheads on the basis of successful test launches of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s, and that is the well-known pioneering work of “combination of missile and atomic bomb” at the present time.
Nuclear missil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ypical ones. A subtle mistake could incur irreparable losses. Qian Xuesen led the Fifth Institute to make improvements for the “Dongfeng 2”missile. All the comrades worked hard and took every detail quite seriously and carefully.
Qian Xuesen was busy in shuttling between Beijing and the experiment base, monitored the “Dongfeng 2A” (code name of DF-2A) missile improved for getting applied in “nuclear missile carried with nuclear warhead” test. DF-2A is an improved missile, stretches 21.3m, with 1.65m of bomb diameter and 29.8 ton launch weight. This missile adopted first-class liquid fuel rocket engine with firing range up to 1500km, and could carry a 1290kg nuclear warhead, whose explosive capacity equals that of 20 thousand ton TNT explosives.
On October 26, 1966, Marhshal Nie Rongzhen and Qian Xuesen came to the site to personally monitor the docking process of the “DF-2A”missile body and atomic warhead.
On the site, a young technician named Tian Xiankun took charge of that docking task. Given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warhead and missile body was just longer than one foot, only by moving their bodies sideways could they go there. However, despite the narrow space, Tian Xiankun finished more than a hundred movements with perfect accuracy through his highly skilled technologies and tools, and succeeded in docking warheads and missile bodies just like doing embroidery on cloth.
It was early winter at that time, with temperature being more than 10 degrees below zero in the Gobi desert. Sometimes, strong wind blew over,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open their eyes, and people even dressed with both fur coats and fur pants could not defend against the coldness, shivering with cold. In spite of the tough and cold weather conditions, in order to move and operate within that narrow space, Tian Xiankun had no choice but to pull off his fur clothes with only a shirt left on his body.
When his body was enveloped with piercing coldness, he still had to be extremely careful and operated without any subtle mistake, so as not to generate static electricity, because the latter can detonate atomic bomb in whatever quantity, turning all the people and materials on the site into ashes. Therefore, everyone present on the site held their breath and put their hearts in their throats.
Tian Xiankun got a little nervous as well. As usual, it may take 40 minutes or so to complete the whole docking process, but on that day, it took him two times as long as usual to finish docking.
During that special 80 minutes, Marshal Nie Rongzhen and Qian Xuesen always stood aside to stare at the docki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without one step away. The two leaders showed great firmness and determination and extremely encouraged other workers to perform their own functions with no fear and worry! Each person got filled with energy to patiently wait the docking came to end.
Finally, Tian Xiankun completed all the docking steps. When he retreated from that narrow space, Marshal Nie Rongzhen immediately approached him and tightly held his hands.
Fuel was gradually added into the missile after inspecting, checking and verifying all the parameters about the docking of warhead and missile body.
Later on,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were evacuated from the launch site, and only seven launch operators of the underground control room remained there to hold their own positions.
Given the limited technical conditions at that time, an underground control room was set up near the site, just at a distance of 100 meters, which indicated the fact that anyone in control room would have no possibility of life, and would die if something had exploded on the ground.
Those seven heroes formed a team of “forlorn hope” after writing their posthumous papers. They concentrated attention to closely watch the red indicator light row and the white row without distractions, managed the auto control system with hands moving, ears listening and eyes observing and performed the launch task.
On October 27, 9:00 am, Tong Lianjie, one of the seven operators pressed the button of the principal machine of the control platform, and China’s first nuclear missile slowly rose and flew to the sky with a roaring boom.
However, the control room fell into quiet after the missile taking off, and no one could dare take a heavy breath. In their eyes, the nine minutes of estimated flight time seemed endless.
At last, Lop Nur testing ground delivered a report,stating: the nuclear missile hit the target exactly and the nuclear explosion smoothly took place!
That moment was so valuable and delightful! The seven operators in the underground control room could not help but shed tears of joy…
To celebrate that great and historic moment, and learning we were prepared to build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of the PLA donated to our library a missile with the same model as the “DF-2A”nuclear missile , and allowed us to use it as a large-scale physical subject exhibit in the Library. On March 27, 2011, under witness of the public, military officers and soldiers together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managed to unload the missile and then hoisted it to move from roof to rotunda, which took 45 minutes to complete the whole lift and set-up process.
The most glorious and most dangerous moments condensed into extraordinary, historic, and frozen time, which silently says, the peaceful time and life today we have derive from the endless efforts of Qian Xuesen and others in very tough environment.
Qian Xuesen was the winner of the first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lumni" hosted b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is life and achievements fully demonstrate the core of the university's motto: When you drink water, never shall you forget its source; love your motherland and bring honour to your Alma Mater.
To celebrate the upcoming 116th annivers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Communist Party & University History Study Office co-hosted the exhibition of "Think Source and Spread Far-reaching Results, Love Motherland and Honour Alma Mater-Qian Xuesen and His Bond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exhibition has four parts, clearly demonstrating his lofty demeanour and extraordinary life of this People’s scientist through valuable historical pictures and detailed literatures.
Part I-Study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This part shows Qian Xuesen's rich and colourful campus life.
Part II- Emotional Attachments to Alma Mater. After his graduation from Jiao 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still paid continuous an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Jiao Tong University, which reflects the sincere love of an excellent alumnus for his alma mater.
Part III-A Scholarly Mentor and Beneficial Friend. Qian Xuesen has been a scholarly mentor and beneficial friend of many schoolmates and alumni, and the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them indicates Qian Xuesen’s love for his homeland, scientific foresight, academic thoughts and innovative spirit.
Part IV-Permanent Respect and Admiration. This part focuses on showing the commemoration and admiration for Qian Xuesen that all the people of Jiao Tong University hold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pagation of “Qian Xuesen Spirit”.
This exhibition opened at the Special Exhibition Hall of Qian Xuesen Library on April 8, 2012.
![]() | ![]() |
![]() | ![]() |
![]() | ![]() |
![]() | ![]() |
The Chinese Manned Spaceflight Project welcomed its 20th anniversary in 2012. During these twenty years, China Aerospace stuff has made one breakthrough after another in terms of key technology, such as manned earth orbital transportation, extra-vehicular activity, and rendezvous and docking missions, promoting Chinese space technology into the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level. Th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Chinese space mission consolidated the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cohesiveness of all the Chinese people and endowed them with absolute determination and a strong belief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exhibition shall use three parts listed below to lead visitors to look back to the glorious journey that the Chinese manned spacecraft engineering industry have passed through, and jointly appreciate various wonderful moments created by our great space pioneers . These three parts are “First Light of Morning - Early Discovery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Set Sail - From Dream of Flying in Spac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ravel in Space - Chinese Manned Spaceflight Project Setting Foot on the Path of Space Flight”.
This exhibition strives to display the full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al journey of the Chinese manned spaceflight project, with a view to fully revealing the wholehearted enthusiasm,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lofty spiritual demeanour of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space workers with Qian Xuesen as their representatives have possessed and made.
This exhibition opened at the Special Subject Exhibition Hall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on October 27, 2012.
![]() | ![]() |
![]() | ![]() |
![]() | ![]() |
![]() | ![]() |
![]() | ![]() |
Qian Xuesen is an internationally known scientist and great pioneer of China’s space mission, while his wife, Prof. Jiang Ying, is an outstanding music educator. They helped each other and joined in hands in face of humble situations, and together composed a heavenly song of art and science. This exhibition aims to lead visitors to have an inside look at this couple’s mutual emotional world and to trace their distinguished and brilliant lives.
This exhibition falls into two parts. Part one, named “Race in Music World, Be Known in Art and Literary Circles”, introduces Pro. Jiang Ying’s growth and artistic career. Jiang Ying comes from an honourable family, is the daughter of Jiang Fangzhe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military theorists in modern China, and received a good family education since childhood. She studied in the famous McTyeire’s School for Girls, Shanghai Municipal Committee High School for Girls, Berlin University of Music, Musikhochschule Luzern of Switzerland, and finally stepped into the hall of European classic art songs and became well known. After her return to China, she started to teach in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worked hard and exerted her utmost efforts to bring up a great number of talents in vocalitywith international fame all over the world. She is not only a teacher, but also a sincere friend of her students, famous in the music world for her excellent performance and morality.
Part two, named the “Felicity of Husband and Wife to Walk through Life Journey”, tells us the love story and happy marriage of Jiang Ying and Qian Xuesen. Due to family friendship of their father generation, Jiang Ying and Qian Xuesen knew each other well since their childhood and finally got married. During their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uple helped each other and passed through official persecution from the US government. It was the understanding, support and effort of Jiang Ying that gave Qian Xuesen great consolation and enable him put his heart and soul to work. This couple led a happy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and they helped each other in work and gave respect and care to each other in daily life, together writing their own harmonious symphony of life.
The exhibition was displayed in the special exhibition hall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on May 18, 2013. Besides, it was displayed successively in the outbound aisle of Jiao Tong University station of NO.11 metro (September, 2013), and 1911 Revolution Museum in Wuhan (from January to March, 2015).
![]() | ![]() |
![]() | ![]() |
![]() | ![]() |
![]() | ![]() |
Qian Xuesen’s whole life is tightly bound to books. As a juvenile, Qian Xuesen has already showed strong curiosity in knowledge, and has read many books about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which set a sound foundation for his future way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mmits. During his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sedulously learned new knowledge for decades, wrote books, and proposed theories through creative, arduous practices as well, with new treasures added to profound human wisdom.
This exhibition fall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itled “Establish Companionship with Books to Freely Travel in a Sea of Books”. In his youth, Qian Xuesen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reading books, and library was a place “where he would go everyday”.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and work in America, Qian Xuesen read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literatur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his future pioneer role in the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le in his later years, Qian Xuesen took books, letters and newspaper as loyal companions, stepped into a path of lifetime discovery with no end, and held an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valuable personality of “live and learn to make endless progress” through his whole life.
Part two focuses on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writing books and establishing theories. Qian Xuesen consistently kept abreast of the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cades, put his whole heart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d at last made many ground-breaking unique contributions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nd philosophy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ector study. Qian Xuesen had been good at summarizing, diligent in writing, and made innumerable great achievements with many works to his credit.
On June 14, 2014, this exhibition was displayed in the Shanghai Library.
![]() | ![]() |
![]() | ![]() |
![]() | ![]() |
![]() | ![]() |
In 1980s,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uccessfully drew much atten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field. During that period, Qian Xuesen structured the concepts over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 among various theories, innovatively divide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development phases among the whole human history, and pointed out in a scientific and looking-forward viewpoint that, once the fif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occurred du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sixth wave of revolution should follow. In addition, he predicted that, the core concept supporting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uld be creating knowledge-intensive big agriculture, including agriculture, forestry, grass, ocean and sand sectors.
During the knowledge-intensive big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Qian Xuesen gav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and sector. He once predicted that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uld start with sand sector. Encouragingly,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many success stories over practicing technology roadmap of “use more daylight and less water with newer technology and higher efficiency” over the vast Gobi desert of our country,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perceptivenes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Qian’s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ory.
This exhibition use a series of old photos, literature and his personal scripts to give a clear pi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Qian Xuesen’s Sixth Industry Revolution Theory, and tell people the concept of “sand sector” and the main purpose to develop this sector. In addition, a series of pictures, reports and physical objects would be used to reveal an old man’s attention upon our western desert in his later years, and the satisfactory results that people in the western China have made with many years’ practice under his theoretical guidance.
One purpose of this exhibition is to commemorate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ory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30 years ago and further show the public another aspect of Father of China’s Space Program: image of a patriotic scientist in his later years with care about the people and aim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 At the same time, spreading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sand sector development among the public is another purpose of this exhibition, so as to motivate and call for more like-minded people to get involved in this career and undertake the essential work in a practical and complete way, which shall benefit the curr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Exhibition date: September, 2014 - January, 2015.
Exhibition Location: Qian Xuesen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General Information: the exhibition stretches 250m or so, with 10 showcases and almost 40 physical exhibits.
![]() | ![]() |
![]() | ![]() |
![]() | ![]() |
![]() | ![]() |
Resource Sharing and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interlibrary loans, operational collabor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 sharing.
Exhibition: Collaborative exhibitions, exhibitions from and in other museums.
Venue services: rental and use of exhibition space, event or conference venue.
Contact us:
E-mail: qiuwenjia@sjtu.edu.cn
Tel: +86 21 62934705
![]() | ![]() | ![]() |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s open from 9:00 a.m.-5:00 p.m. Tuesday to Sunday. Last entry is at 16:30. Opening hours on public holidays and other special occasions will be announced beforehand in the website.
You can contact us:
qxslibrary@sjtu.edu.cn
1800 Huashan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9月22日上午,著名军事学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先生的史料捐赠仪式和《蒋百里全集》大陆版的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将蒋百里先生最有代表性的军事著作《国防论》手稿赠予浙大。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摄影 卢绍庆)
“A teacher is a person who could propagate ancient doctrines, impart knowledge and solve questions”. If we say that, delivering lectures, and answer questions is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a teacher, what would it means if a teacher tends to “empty his purse to help”, and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Perhaps, that conduct is additional care and love that a teacher shows to the students.
The slide rule in the above picture symbolizes Qian Xuesen’s considerate care and love for his students.
Before introducing this slide rule, we would talk about the national bonds that New China once issued. It appears that, there is no relation at all between the slide rule and national bonds, but the two things come to meet due to Qian Xuesen’s efforts.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ublic, New China annually issued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bonds” from 1954 to 1958.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d the public to buy national bonds, and Qian Xuesen also responded actively through buying national bonds with twenty thousand yuan. Half of that twenty thousand yuan was bonus of the first prize of 1956 Science Award he had won for his work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in 1957. The Science Award was conferr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it is the first highest natural science award that China has ever issued.
That ten thousand yuan increased to 11500 yuan in 1961, which included its principal of ten thousand and relevant interest rate. Qian Xuesen withdrew that sum of money and donated it to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o act as supporting teaching expenditure.
In September, 1961, Qian Xuesen began to give lessons for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and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llocated him two assistants. Qian Xuesen required his assistants to give him a timely report over the questions of students’ assignments.
One day, Qian Xuesen asked his two assistants how much time the students needed to finish their assignments. The latter stumbled over his question, which displeased Qian Xuesen for their reaction indicated that they did not fully know students’ situations.
The assistants immediately carried out survey and collected students’ answers about the time they needed to finish assignments. When seeing the survey results, Qian Xuesen thought it took a much longer time than expected, and asked them to do further research and work out why it would take so much time to finish assignm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wo thirds of the students were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and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slide rules. Many calculating procedures were done manually, taking up much time.
Qian Xuesen got upset after knowing the true reason, thinking that, what if students studied with proper stationary? Therefore, he asked the mechanics department to use part of his donation to buy enough slide rules for all the students.
At that time, a slide rule’s price was higher than other stationary. An administration staff came to a shop and selected a kind of slide rule with the lowest price. However, the number of the slide rules he bought still couldn’t guarantee every student would have one slide rule.
Given that situation, class monitor Huang Jihu and other class leaders decided to let other classmates use the existing slide rules first, and they would work out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slide rules running short.
When hearing about the whole process, Qian Xuesen asked the administration staff not to save money on indispensible aspects; even if the price was high, enough slide rules should be prepared to guarantee every student in the mechanic department could own one.
Therefore, the administration staff went to a stationary shop and bought back some slide rules with higher price and better quality.
And class monitor Huang Jihu also received his own slide rule, a “luxurious one” worth 18 yuan! In the days when the monthly salary at average was just dozens of yuan, spending 18 yuan buying a slide rule was unimaginable for his poor family condition. Huang Jihu liked it so much that he couldn’t bear to put it down, inscribed his name on the metal frame of his slide rule so as to avoid mixing it with other classmates’ slide rules, and took good care of it during his use.
Years later, Huang Jihu became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in2008,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he donated that slide rule that he had treasured for many years to Qian Yonggang, son of his teacher Qian Xuesen, to express his great gratitude for his teacher’s love and care. In 2011, in order to actively react to the collection work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this “treasure” came to Shanghai.
Qian’s love and care for his students, just like this slide rule preserved in so good a condition, shall be remembered forever by students and the people.
Qian Xuesen was not only a talented scientist, but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ultivating talent, and was an excellent teacher with many students scattere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young scientific workers who once received his warm i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at that time all have become very famous. We can learn of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hem in the NO.1 Exhibition Hall:
One is Sun Jiadong. In 1951, Sun Jiadong flew to the Soviet Union for airplane design study.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with seven years’ study, Sun Jiadong was assigned to work in the Fifth Institute. When Qian Xuesen travelled to the Soviet Union for investigation, Sun Jiadong acted as Qian’s Russian interpreter, and hi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brilliant talent was highly appreciated by the quick-sighted Qian Xuesen.
In 1967, Qian Xuesen was ordered to set up the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and Marshal Nie Rongzhen asked him to recommend a candidate for chief designer of China’s first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Sun Jiadong was recommended.
At that time, Sun Jiadong was just 38 years old, young and vigorous. Sun Jiadong did not let Qian Xuesen down. Once he took on the position, he selected 18 core members, determined the final overall plan, and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task in a solid way.
On April 24, 1970, China’s first man-made satellite was launched into sky, making the whole country filled with joy.
Sun Jiadong paid back Qian Xuesen’s recommendation with his actual achievements. Qian Xuesen was glad to see that and said, “It was correct to recommend Sun Jiadong to assume that role. He is brave and capable enough to do important tasks.”
Later on, Sun Jiadong made more achievements: acting as the chief designer and chief leader of almost 40 satellites and chief designer of th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and the 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project, alway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efront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lthough he produced significant results along the way, Sun Jiadong never forgot his teacher who guided him into the path of aerospace and provide him with strong support. On December 10, 2004, the day before Qian Xuesen’s 93rd birthday, Sun Jiadong brought a special gift and paid Qian Xuesen a visit:
The gift he gave Qian Xuesen was neither wine nor flowers, but a selenographic globe. At the same time, he reported the process of lunar exploration to Qian Xuesen with the help of that globe.
Qian Xuesen was very glad to see this gift, took a photo with Sun Jiadong to celebrate their gathering, and asked his family member to place the selenographic globe in a conspicuous position on his bookshelf.
The other is Wang Yongzhi. In 1952, he was admitted into the aviation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later flew to the Soviet Union for further study. He was assigned to work in the Fifth Institute after his return. In June, 1964, what Wang Yongzhi showed during the second flight test of a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impressed Qian Xuesen a lot.
When calculating the ballistic trajectory prior to testing, on-site workers discovered that the firing range was too short. Although the majority considered adding more propellant, the capacity of its storage tank was not large enough to contain more. Wang Yongzhi, a 32-year-old lieutenant, daring to think and express his idea, proposed a method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experts: discharge 600kg of ethyl alcohol to reduce the total weight of the missile and increase its firing range correspondingly.
The experts thought his method to be invalid and ignored him. However, Wang Yongzhi was not downhearted, but wound up his courage to meet Qian Xuesen, vice director of the Fifth Institute. While listening to his proposal, Qian Xuesen made relevant calculations, thought it “make sense”, and said to the chief designer, “This young man’s idea was based on science, and now try again according to his instructions!”
At last, successive three firings of the missile all fell within the target area, confirming Wang Yongzhi’ s idea and Qian Xuesen’s judgement.
Qian Xuesen showed full affirmation toward his “reverse thinking” and praised him of his bold thought,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s”. Since then, Wang Yongzhi made more innovations and often received solid support from Qian Xuesen. In 1992, when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project was to start, Qian Xuesen recommended Wang Yongzhi once again to assume chief design of that project.
Wang Yongzhi succeeded in carrying out the important assignment. In November 1999, Wang Yongzhi led the whole team to send the Shenzhou 1 spacecraft into outer space. Because Qian Xuesen’s 88th birthday was to come at that period, Wang Yongzhi brought the spacecraft model and birthday card to visit his teacher.
Qian Xuesen liked that spacecraft model so much that he placed it on his bookshelf so as to see it when he woke up in the morning. At the same time, he said, “this is my favourite gift”. As we all know, Qian Xuesen had not cared about material comfort or wealth, and what pleased him most was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aerospace undertaking and its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successors.
During his 20 years’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 Qian Xuesen spent most of his time studying the applied mechanics, made many famous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Kármán- Tsien formula, and participated in many projects in the missile development of the US military.
In summer, 1950, the Korean War broke out, stirring up a strong wave of anti-communist f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Qian Xuesen was accused of being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forced to undergo inquest, detention and persecution, and even his daily academic study was affected as well.
Qian Xuesen had no choice but to change his “profession”, diverted to take on some theoretical study that had no direct relevance with the aerospace and spaceflight field.
Those things did not beat him down. Instead, he put his whole heart and energy into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Qian Xuesen placed his focus upon the higher and newer academic sectors, with opening up “Physical Mechanics” as one of his new achievements. The so-called physical mechanics does not refer to the classic mechanics concept in physics, but means a new branch of the applied mechanics that Qian Xuesen had studied for a long time.
Over years’ commitment to developing rockets, Qian Xuesen came to realize the fact that we must study and master how the macroscopic property of material or substance would change under some special and extreme conditions. For example, the nozzle throat temperature of a nuclear-powered rocket might rise up to 4000 K(3726.85℃), which would make it difficult for us to obtain the result through direct measurements as to the issue that how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y of substance would change under the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
Qian Xuesen worked out a method to connect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ogether: the atomic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theory for describing the microscopic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 quantum mechanics for describing microscopic behaviours of substances and the statistical mechanics linking up the microscopic and the macroscopic properties. Next, he incorporated the relatively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al applied mechanics on that basis and opened up a completely new discipline, determining the macro-mechanic properties of a substance in terms of its microscopic regularity.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Mechanics”.
In 1953, Qian Xuesen published the papers titled “Physical Mechanics-a New Field in Engineering Science”, officially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Mechanics” , and opened up a new field for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liquid mechanics.
Later on, Qian Xuesen set up the “Physical Mechanics” course in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epened its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finally forming a bulky book named “Lecture Notes of Physical Mechanics”. You can see its English edition in the No.2 Exhibition Hall. To this day, the lecture notes are still an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in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vigorously promoted and advanced the study of Physical Mechanics, imparting the cutting-edge knowledge of applied mechanics to Chinese mechanics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s. In June of 1958, he stated in one of his manuscripts, “Physical Mechanics was brought up with a view to meeting the new technological needs, it was certainly a new discipline, but it was also a growing point between solid mechanics, liquid mechanics and physics and chemistry. Because it is a new thing, there are just a few relevant workers even in foreign countries with the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discipline is still in the bud in our nation, and its rapid growth necessitates strong and solid support,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technologies.” At the present time, these manuscripts are on display in the No.2 Exhibition Hall.
After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58, Qian Xuesen set up the “Physical Mechanics” major and delivered lessons in person.
In 1964, to celebrate the meaningful occasion, Qian Xuesen took a photo with the graduates in physical mechanics major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in 1959. As the founder of the Physical Mechanics, Qian Xuesen laid high expectations over the students who would become the vital force in physical mechanics study, and addressed to them with deep emotions, “we are the zero generation of the physical mechanics, and you are the true first generation!”
McCarthyism fever preva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0, affecting Qian Xuesen’ s academic research over rocket jet propulsion and other confidential projects. In order to divert the attention of American spies, and return to China as soon as possible, Qian Xuesen changed his “Profession” to study other theories.
During the days of his detention, Qian Xuesen did not stop academic study, but instead made two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ne is opening up “Physical Mechanics” and the other is proposing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American mathematician Norbert Wiener brought up cybernetics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academic works in 1948. Qian Xuesen subtly sensed its importance, connected it with his own experience in rocket development, and mad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for that theory.
In 1953, Qian Xuesen set up the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course, knitting mechanics, electromagnetism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losely together, and applied them to exploring how to realize autom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n the complex engineering field.
In the next year, the book of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was published, drew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rcles and eve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was translated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German, Russian and Czech, triggering a wave of “cybernetics fever”.
An American columnist once commented, “engineers care about practice and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mathematicians are good at theoretical analysis rather than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specific. While Qian Xuesen owns these two advantages, he is highly skilled at placing two wheels on one chariot, opening up a new path for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study.”
Untold Story: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organized an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tutorial class to publicize this theory in Chinese scientific circles. On January 24, 1957, his work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won the first prize of the 1956 Annual Science Award issu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New China had set up the highest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 which was presented by Guo Moruo,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ext day, Qian Xuesen’s acceptance speech titled “Accept the Science Bonus with great excitement” was published in the People’s Daily Report. He stated he had much gratitude for our nation and people, and emphasised that, “ultimately, the bonus belongs to the 600 million people”.
In 1958, the Chinese edition of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was published. In the following 20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issile technology, modern cybernetics theory, the research over the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has been making progress.
In 1980, the revised edition of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was published, including five new chapters with various new thoughts and new theories. Gao Weibing, auto-control theorist,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nce state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is a book with the highest citation rate in the field of auto-control science.”
The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is an “emerging science studying the general law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form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the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theory, and also provides clear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he 18th chapter of this book, Qian Xuesen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how to shape a highly reliable system with relatively unreliable elements.
This action has gone far beyond the study object of the auto-control theory at that time, and entered the scope of systematics. Therefore,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irst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science, which also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Qian Xuesen to make huge success in his later years.
In his early days, Qian Xuesen placed more attention over the study of natural science, starting from railwa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dually entering field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science step by step, and at last innovatively opening up a path for studying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and physical mechanics.
From 1956 to 1978, Qian Xuesen put his heart and soul into the construction work of Chinese aerospace undertaking. He worked together with all the scientific workers to develop and produce missiles and satellites of our own under extremely tough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one miracle after another coming up in China, Qian Xuesen also welcomed his personal second innovation summit.
In the 1980s, due to his old age, Qian Xuesen gradually retreated from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front 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t more energy into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ared with his early work, Qian Xuesen dipped into a vast range of disciplines, with much more active academic thoughts and a stronger sense of innovation. He travelled across all aspects of the scientific field, embracing his third innovation summit.
Besides, what Qian Xuesen valued particularly and made special efforts for was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science. When establishing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had had a preliminary knowledge of relevant explorations over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science. After his retirement from the front line of Chinese aerospace undertakings, Qian Xuesen spent most of his energy on the two fields once again.
In the early spring of 1978, Qian Xuesen delivered a series of academic speeches in Beijing, Chengdu, Kunming, and Changsha, advancing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to all the fields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he made much effort to extend that theory from aerospace to military applicatio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the whole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On September 27, 1978, Qian Xuesen, together with Xu Guozhi and Wang Shouyun, published an academic article named “The Technologie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Systems Engineering” in the Shanghai Wen Hui Newspaper, which was the first article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s,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milesto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Story:
For a while, the word “system” became very famous and popular among the public,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became two words many people and media often mentioned. Researchers showed high interest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y colleges, scientific institutes and large enterprises invited Qian Xuesen to deliver reports or speeches.
In 1979,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Modern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Teaching Research Forum of the Army Commanding Institutes, Qian Xuesen gave a lecture about “Military Systems Engineering” on the Leaders Learning Conference of the PLA Headquarters on July 24.
Qian Xuesen spoke frankly with assurance on the report conference, “in fact, tactics simul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military operation experiment’.”
“In this experiment room, we can use the simulated operational environments to perform tests on military strategies and plans, check their defects, and predict their effects, and even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weapons systems to inspire innovative operational thoughts.”
“Doing operation experiments under the simulated controllable operational condition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roops and uses of weap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quantity. Operation experiments are the epoch-making reform of milit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This forward-looking speech profoundly enlightened several thousand audience members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Qian Xuesen’ s thoughts over the military systems engineering were widely accepted by the Chinese military circle, and greatly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analysis.
In November, 1982, the book “Discuss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was published, consisting of thirteen papers by Qian Xuesen, six papers by Qian Xuesen co-writing with other fellows, and one paper by operational research experts Xu Guozhi and Gu Jifa, forming a set of overall comprehension and profound insight over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science.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ese aerospace, Qian Xuesen incorporated the oper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s analysis, and system study and effect analysis into the scop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brought up the precise definition of the 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engineering is a kind of technology about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belongs to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level in the system science architecture.”
Under his support, the domestic system engineering research gradually spread, and Qian Xusen did not stop his steps, but instead walked toward the next summit of systems science.
During his study for the doctorate degree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an Xuesen made friends with many like-minded fellows, and Frank Malina was one of his friends. That fellow had wide-ranging hobbies, and showed great enthusiasm over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 1936, Malina organized a rocket research group and invited Qian Xuesen to join in, for his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bout aerodynamics wa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 rocket research.
Qian Xuesen was serious, responsible, and had been deeply dedicated to the rocket science since his involvement. He carefully sorted research materials and calculation data, provid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manuscripts, gave detailed analysis over combustor temperatures, nozzle designs and thrust calculations.
In the beginning, the rocket research group was just an interest group voluntarily organized by students. As many accidents and even accidental explosions occurred in the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leaders of the University thought it troublesome and banned their experiments within campus. The group members, nicknamed the “Suicide Squad”, had no choice but to transfer their experiment site to a valley at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However, the arrival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nged everything, causing the US military to show great interest in the rockets. They assigned research subjects to Von Kármán, expected him to apply the aerodynamics theory to the military, and allocated a big sum of funding for the rocket research group, turning the group into an aviation jet company to sell rockets to the military.
In December, 1942, under the active recommendation of Von Kármán, Qian Xuesen received a special safety certificate approved by the US Military Police, and was allowed to participate in all the military science tasks of high confidentiality assigned by the US military and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He was employed to work as a teacher of the jet propulsion training class, and gave lessons for two cours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An Introduction to Missiles”.
In addition, the valley where the “Suicide Squad” was located became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in shor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US military. Qian Xuesen was the leader of the JPL research group. In the late 1950s, JPL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gency (NASA), took charge of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of deep space probes, and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leading institute.
In 1944, the US Ministry of Defense set up a scientific consultative team and invited Qian Xuesen to join in. Soon after, as a colonel of the US military, he followed Von Kármán to fly to Europe and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Germany, Britain and France in the aerospace and rocket fields. Of course, the first priority of their European investigation was to interrogate the rocket experts who provided services for Nazi Germany, and assist the US in obtaining all the relevant materials, instrumen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During their investigation tour, Qian Xuesen was lucky to meet Ludwig Prandtl, teacher of Von Kármán an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mechanics, Von Braun, “King of Rockets” of Germany, and the famous German aerodynamics expert Herman, who showed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rocket technology.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tour, the Scientific Consultative Team compiled a report titled “Towards New Horizons”, which worked out the long-term roadma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aerospace technology in the post-war period. There were 13 volumes of the report decrypted, and Qian Xuesen participated in compiling five of them.
In February of 1946, General Arnold, Commander of the US Army Aviation Branch, issued a letter to highly praise Qian Xuesen for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rockets and jet propulsion field. Qian Xuesen received affirmation from US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military by virtue of his irreplaceable knowledge.
Qian Xuesen cared little about his reputation and focu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He never ran after awards, but his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ttracted prizes toward him.
On January 1, 1979, Sino-US ambassadorial level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formally established, ending the abnormal status for 30 years. In the same year,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reinafter “Caltech”) conferred Qian Xuesen the“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who lived in China at that time.
As a graduate and teacher of Caltech, Qian Xuesen is a great scientist that the school has been proud of. From the brochure of the jet propulsion center of Caltech, we can see that, three photos of Qian Xuesen were adopted, while there is only one photo appearing in the brochure for other scientists. Therefore, it obviously confirms how important Qian Xuesen i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timeline on display in the aviation building where the Guggenheim lab is located, which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historic events of Caltech. In this timeline, you would find the enrolment time for doctoral degree study and the graduation time of Qian Xuesen.
Although hoping to grant Qian Xuesen a “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a long time ago, the Caltech did not realize its hope due to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US. Therefore, in the first year that Sino-US offici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Caltech finally handed this honour to Qian Xuesen, who should have received it earlier.
However, Qian Xuesen once stated, “I will not visit America once more”, and he adhered to his statement firmly and refused to accept the award in the US. In 2001, Frank·E·Marble, an old friend of Qian Xuesen and professor of Caltech, paid a visit to China and brought him the certificate and medal of the “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The “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 returned to his hands after 22 years’ separation, and Qian Xuesen was 90 years old already. After taking the medal and gently putting it on a small table of his bed, the two white-headed old men looked at each other and smiled.
In January 1989, the 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Exchange Conference wrote a letter to Han Shu,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S, saying in the letter, “Famous Chinese scientist Qian Xuesen won 1989 Rockwell Technology Award of Excellence, his name was added to ‘Who’s Who in the World Clas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elds’, and he was also granted ‘Honorary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of which are to commend Qian Xuesen for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rocket-powered missile technology, space technology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Although the “Rockwell Award” seems strange to most Chinese people, it presents the highest honour that scientists could achiev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ward was set up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82, named after its first winner Willard Rockwell.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as founded in 1976 as a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 is dedicated to exchange activities among technical research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s and industrial circles, and takes charge of organizing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Exchange Conference.
As requi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inners of the “Rockwell Award” must be selected from scientists of high reput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 and there cannot be more than three winners each time. Besides Qian Xuesen, winners of this award also included Edward Teller, physicist & American “Father of the Hydrogen Bomb”, and Robert Klapiesch, senior consultant of the European Nuclear Research Council and French physicist.
Up to 1989, there had been 16 world class scientists winning “Rockwell Award”, with Qian Xuesen as the only Chinese scientist.
After winning that award, the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nd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ted to co-hold a splendid party for Qian Xuesen, but was politely refused. Therefore, the celebration party became a forum, for they wished Qian Xuesen would talk about his feelings over winning that award.
Qian Xuesen said in the forum, “As to the prize I won today, it is said that I am the first Chinese person to receive it. In my opinion, the “Chinese person” should include thousands of fellows who once made contributions to it.”
Qian Xuesen is a great scientist, and the scientific fields he had been engaged in and his achievements are scattered like an array of stars. He is often regarded as a talent, but the public only believes in achievements and genius, but fail to observe his endless, unsurpassable efforts.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s doctorate degree, Qian Xuesen became one of researchers of Caltech.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ell distortion (called “buckling” in terms of mechanics) caused by the high-speed flying of aircrafts, Qian Xuesen began to study solid mechanics, and dug into shell theory with his teacher Von Kármán.
They discus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physical model together, set up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solved equations, analysed calculation data and prepared diagrams. They worked out results through repeated derivations and calculating, and verified them by virtue of experiments. It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 and the whole derivation process was very arduous, because they had to observe the buckling experiment in the lab for each critical procedure, constantly modified the frame model, even making a completely new start, and could not stop until they obtained precise results.
In 1941, when writing the paper “Cylindrical Shell Axial Buckling”, Qian Xuesen revised it five times and used more than 700 pages of manuscripts to make calculations. The final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the US Aeronautics Journal with only 10 pages. The calculated data were precise to eight digits after the decimal point. You know, in the days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calculator, reaching such precision necessitated an extremely huge workload.
Qian Xuesen sighed with relief to see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papers determined. He wrote a big word “Final” on the surface of the envelope that contained the manuscripts. While he was to put it away, Qian Xuesen suddenly came to realize, “Final” also referred to “end”. However, there was no end to the exploration of science and truth. The road to explore science and truth was endless.
Therefore, he took the envelope, added two words after the word “Final” and formed a sentence “Nothing is final” with additional three exclamation marks. He wanted to remind himself to not be sluggish,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and striv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story might be the most famous anecdote of Qian Xuesen, because almost all the biographies and stories about Qian Xuesen mention it. However, there is just one original copy of “Nothing is final”, which is collected by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to display,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easure of the library. When seeing this envelope and thinking of its background story, a feeling would come to the mind of many visitors: genius truly cannot be without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When the staff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to pay visit to the house of Qian Xuesen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thought his home must be very splendid in style. However, when entering his apartment located in the aviation compound, they found all the houses were very common and simple. The wooden floor would shake and squeak if people walked on it, and the walls had become grey, with some parts peeling.
What surprised the staff is the simple life that the great scientist had been living.
The recovered scene of the living room in his home is on display in the No.3 exhibition hall, providing visitors a more clear and intuitive picture of his daily life.
The wooden tea table in the middle of the living room was allocated to him by the Fifth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This wooden tea table had accompanied him from 1960 to 2003; its rims had been distressed. There is a five-storey bookshelf standing in the edge of the living room, which was alloca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n 1956. This bookshelf was made of crisscrossed planks without glass, so Qian Xuesen used a piece of iron wire to hang a piece of cloth as bookshelf curtain to prevent dust. This bookshelf covered with a curtain had accompanied him for almost 40 years.
This set of combination sofas arranged around the tea table is very common in style, bulky, heavy and not to mention comfortable. It is supposed that few people would use stiff sofas like this nowadays. However, the value of this set of combination sofas lies in its history rather than its style. Many state leaders including former president Jiang Zemin, and former premier Wen Jiabao, as well as member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many scientists and artists once sat on this set of combination sofas.
And the “four grand old men in aerospace” might be the persons who frequented Qian Xuesen most and the seated themselves on the sofas most often. The “four grand old men in aerospace” refers to Ren Xinmin, Tu Shoue, Huang Weilu and Liang Shounie, they were the founding members who worked together with Qian Xuesen to construct Chinese missiles, rockets,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 The restored scene of one side of the wall is on display, and we can see their photo with Qian Xuesen seated in the sofa.
In 1960,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worsened, with all Soviet experts withdrawn, which imposed huge trouble upon the missile simulation task of the Fifth Institute. Under the situation, Qian Xuesen invited the four chief designers to his house and together discussed critical technical issues in the living room sofa.
Adhering to democratic centralism, Qian Xuesen always let the four chief designers express their opinions. If they agreed with each other, then the issue was settled; if they disagre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issue was not pressing, they would continue to discuss it next week; if the issue was very urgent, Qian Xuesen would present his decision and assign it for the four chief designers to implement. When the issue was completed successfully, the whole team obtained the credit; if it failed, he would assume responsibility.
This method was very effective, for those chief designers could speak their hearts freely. Decades of years later, they still missed those days when they sat on the sofa and talked with each other on the weekends.
Qian Xuesen thought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centralism should also be followed in technical work. On July 16, 1996, Qian Xuesen wrote a letter to Liu Jiyuan, General Manager of the China Aerospace Corporation, and he summarized the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rospace undertaking-namely, democratic centralism.
“I have published many articles about Chinese aerospace undertaking; when thinking of the past, what I think most important can be boiled down to one sentence: the scientific workers of the aerospace field carried out the democratic centralism under the lead of Premier Zhou and Marshal Nie Rongzhen.”
Besides the “grand four old men in aerospace” regularly visiting Qian Xuesen’ s home,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once seated themselves in this set of sofas, listened to Qian Xuesen’ s words, and exchanged their academic thoughts with each other. They came here with heartfelt delight, and left with fully loaded knowledge. This set of combination sofas was used for dozens of years, witnessed the start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missiles, rockets and aerospace undertakings, as well as numerous moments filled with the wisdom and wit of Qian Xuesen.
Qian Xuesen once made a list for those who imposed deep impacts on him. There were 17 persons in his list, only containing his teachers besides his parents and state leaders. In addition, among those teachers, seven persons were from his second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now become “The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HSABNU”)
From 1923 to 1929, Qian Xuesen attended classes at HSABNU, one of the top-ranked high schools at that time. That school attracted many well-known teachers, adopted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and set up a set of well-established, advanced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s, using a discipline-oriented system and credit system to foster students.
The schoolmaster Lin Liru was a very famous educationist, and also the younger schoolmate of Qian Junfu, father of Qian Xuesen. After assuming his post as schoolmaster, Lin Liru strongly advocated the philosophy of “holistic personality education”, against the cramming method of learning by rote; he imitated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he western world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in his days, and carried out the “two three-year systems”, namely three years of middle school time, and three years of high school time; at the same time, he started dividing the disciplines into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and self-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His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 Dong Luan had progressive ideas, and yearned for democracy. He often talked about the current events, criticized the Northern Warlords, and looked forward to revolutionary cause. His deeds and ideas influenced Qian Xuesen a lot, making him show strong patriotism and care about the public very much.
His geometry teacher Fu Zhongsun was a well-known mathematician, had a solid foundation both in math and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His well-known saying is that, “formula, axiom, definition and theorem were all derived from science and logic, which works in/outside the class, in China, and all over the world. Even on Mars, the principle also applies!” Qian Xuesen understood through his words what the preciseness of science means.
His natural science teacher Li Shibo adopted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urned the ten grades of hardness of minerals into a rhyming pithy formula “smooth, creamy, square, lustrous, phosphor, long, quartz, topaz, hard, diamond”, catchy and easy to memorize. Besides, Qian Xuesen was still able to recite the formula in his later years.
His biology teacher Yu Junshi often led students to gather biological samples in the outdoors, and instructed them to dissect frogs and earthworms. His chemistry teacher Wang Heqing opened labs to students after class, for thos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chemical experiments could stay in the labs whenever they wanted. The two teachers made great efforts in developing students’ operational ability, and enlightened their love for nature and their interest in the sciences.
His art teacher Gao Xishun was highly skilled and became a master of Chinese painting. In his childhood, Qian Xuesen once took Gao Xishun as his teacher to study Chinese painting, who opened the door of art for Qian Xuesen. It was said that Qian Xuesen was also good at watercolour and ink painting, which also resulted from the careful fostering and instruction of Gao Xishun.
Under the lead of schoolmaster Lin Liru and those excellent teachers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and progressive thoughts, there was a very good style of learning and school spirit in HSABNU. Qian Xuesen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his alma mater even after graduation. In November, 1981, he attended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HSABNU and recalled with deep emotion, “My high school teacher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me in knowledge,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I am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HSABNU, my six years’ study in this school gave me a good educa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y whole life, my knowledge and my view of life.”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six years in my lifetime.”
After his graduation from the “Oriental MI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was ad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obtained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the US under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After one year’s study of aviation industry courses, Qian Xuesen packed his luggage to begin his overseas study at “MIT”, the world-famou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MIT was located in Boston, right next to Harvard University, was honoured as the “top of the global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its 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majors are of high prestige. At that time, th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by referring to the model of MIT, and Qian Xuesen had known this earlier. Due to his excellence in mathematics, Qian Xuesen studied in MIT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
Undoubtedly,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due to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often came to his mind. However, what tortured Qian Xuesen most was the prejudice that the locals showed to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One day, in front of Qian Xuesen, his American classmates sneered at China, said China was ignorant and backward, and people smoke opium, bound their feet, and paid no attention to hygiene in China. Qian Xuesen pounded the table and stood up to refute them with much anger, “as a country, China really falls behind America; but as an individual, do you dare to make a comparison with my grades at the end of this semester!”
His American classmates became dumb on the spot. Qian Xuesen studied harder than ever before, finished all the courses designated for the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in one year and obtained the master degree diploma from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wever, although he obtained excellent academic results, Qian Xuesen was still unable to start his practical course in the aircraft factory, for the local factories only accepted American students. That situation was exactly the same as the experience his mentor Wang Zhu underwent in the Boeing Company. At that time, Wang Zhu, acting as chief designer of the company, was prohibited to enter the test site, which irritated and caused him to resign and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had been in the United States just for one year, and he held a strong desire to save China and receive further study, all of which caused him to withstand pressure and not to give up without self-control. Therefore, Qian Xuesen decided to change his major, diverting from aircraf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o the aircraft theory that necessitated solid foundations in math. Fortunately, math was his advantage.
Von Kármán was the authority of aircraft theory research, and became the best new mentor that Qian Xuesen wished to have; at the same time, the school where Von Kármán was working at that time also became the university where Qian Xuesen wanted to study for his doctoral degree.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esides, Von Kármán also advocate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He disliked problem solving styles without originality, preferred students with creative and active thoughts, and often encouraged students to discuss academic issues, or even argue against each other in his classes.
Under the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Qian Xuesen began to think actively. Although he was introvert and did not talk too much sometimes, he would dare enough to speak out his own thoughts when it came to the point of academic issues. Even if he had different ideas from his teacher Von Kármán on some issues, Qian Xuesen would directly bring up his doubts on the spot.
Under the careful instruction of Von Kármán, Qian Xuesen obtained his doctorate degree of aviation and math from Caltech in June, 1939. Qian Xuesen always treasured that certificate until his death.
In the NO.4 Exhibition Hall, we can see three old cameras that QianXuesen had used, and a few photos he took and developed. Qian Xuesen likedcameras. During his sta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took photos for his friendsin case of outing activities. Tu Yuanji, secretary of Qian Xuesen, recalled,the photography works of Qian Xuesen once won a prize in the US, and he became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 and Science by submitting only onephoto he took.
Relevant Story:
Qian Xuesen once wrote a book named, “Art of the Science andScience of the Art”. In the book, he stressed that scientists should have someartistic culture and that science and art should supplement each other toinnovate in a comprehensive way.
Qian Xuesen said, “The cultivation of art not only deepens myunderstanding of the poetic illusion and life philosophy in the artistic works,but also enriches me with the long-span, macroscopic image thinking. I thinkthese things are beneficial to inspiring a person’s scientific innovation.”
Relevant Story:
The marriage of Qian Xuesen and Jiang Ying is a sweet story the public often talk about. In addition, many classic plots, such as the intimacy of childhood, marital harmony, sharing wealth and woe, mutual help and relief in time of poverty as well as growing old together appear in their love story.
Jiang Ying, wife of Qian Xuesen, was born into a distinguished family and her father, Jiang Baili, was a famous military theorist in modern China who established a close and deep friendship with Qian Junfu. Jiang Baili had five daughters who were regarded as the “Five Golden Flowers” of Jiang Baili. Meanwhile Qian Xuesen was the only child of the Qians and the couple adopted Jiang Ying, third daughter of the Jiangs, and changed her name to “Qian Xue Ying”.
The Qians adopted Jiang Ying at the age of four, but Qian Xuesen was a teen. When they lived together, Qian Xuesen did not get along well with his little sister and Jiang Ying felt bored and wanted to return to her home. After she went back home, the two children went to school and received further studies separately.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 in childhood also came to end.
The separation lasted 12 years. At the age of 24, Qian Xuesen was ad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would study in the US under the 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He paid a visit to Jiang Baili to say goodbye and he met Jiang Ying once again. By that time, Jiang Ying was 16 and had become a young lady in a big, noble family. She played a piece of piano music for Qian Xuesen, her nominal elder brother when the Qians adopted her.
Another twelve years’ separation was coming. During that period, Qian Xuesen was in America for aviation theory study, while Jiang Ying went to Europe and studied vocal music in the Hochschule fuer Musik "HannsEisler" in Berli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broke out, Jiang Ying left for Switzerland to continue her studies.
In 1947, as the smoke of Second World War gradually cleared. Jiang Ying came back to Shanghai and held her first solo concert in the Lycenm Theatre where Qian Xuesen often listened to concerts in his university days. Her beautiful voice, wide register and skilled singing method were highly appreciated by music critic Yu Bianmin, who praised Jiang Ying’s singing, say it was “was extremely controlled and excellent in both the register and volume”.
Soon after, Qian Xuesen returned to China to visit his family. In the same year, Qian Xuesen turned 36 years old and became the youngest full professo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an Xuesen had a successful career, but was single. This made his father worried and he want him to get married during his holiday.
Fan Xuji, who was a good friend of Qian Xuesen and later elected as president of Jiao Tong University recalled, “His father asked Jiang Ying to introduce a girlfriend to Qian Xuesen. Jiang Ying organized a dinner for him. Later, I asked him, ‘how about the lady Jiang Ying introduced to you?’ Qian Xuesen stated that he and the lady did not match, but praised Jiang Ying for her proper conduct as hostess and took a fancy to her.”
As a hostess, Jiang Ying invited Qian Xuesen to attend her party and introduced a lady to him. That party was their first meeting after twenty years’ separation. Upon seeing his “nominal sister”, Qian Xuesen was taken. The intuition of a scientist directed him to precisely “lock” Jiang Ying as his lifetime partner.
Qian Xuesen proposed to Jiang Ying very soon, and directly asked her to “go to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e”. Jiang Ying was “defeated” by his strong affections and love. She had left the home of Qian Xuesen 24 years before, but married him in the end. From then on, Qian Xuesen jokingly called Jiang Ying the “child bride” of his home.
On September 17, 1947, they held a wedding ceremony in Shanghai Sassoon House (today Peace Hotel).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 famous scientist and a prominent artist was well publicized, passing from mouth to mouth with approbation. Their wedding photo and beautiful marriage brochure are on display in No.4 Exhibition Hall.
Jiang Ying went to the US together with Qian Xuesen, and fully supported her husband’s scientific research. Qian Xuesen bought her a Steinway Grand piano as the marriage gift. Beautiful melodies often floated from their home to the streets. Soon afterwards, their son, Qian Yonggang, and daughter Qian Yongzhen successively were born, bringing more joy and happiness to their family.
During Qian’s persecution in the US from 1950 to 1955, Jiang Ying became the second spiritual pillar of Qian Xuesen besides his continuous scientific research. Like all strong-minded Chinese women, Jiang Ying became more resilient in the face of danger and risk. She did all the housework, took care of their young children and fought against US spies with wits and courage. Sometimes, she played guitar. Qian Xuesen catered to her and played bamboo flute, letting off their depressed feelings buried in the heart with melodious sound.
After their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started on his new journey and devoted himself fully to constructing Chinese aerospace undertakings and national defense causes. In order to make him focus on work, Jiang Ying became a teacher of vocal music and gave up her singing career. Jiang Ying was transferred to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to take care of the whole family.
Because Qian Xuesen often rushed about here and there, Jiang Ying became a “major domo”, took care of the old and their children and did housework. Qian Xuesen said nothing to Jiang Ying about his work and Jiang Ying would not ask him. After sharing weal and woe together for so many years, Jiang Ying clearly understood that understanding from family members and peaceful family life were the biggest supports for Qian Xuesen.
At the end of NO.4 Exhibition Hall, visitors would be surprised by the huge “book sea” in front of them. This huge book wall consists of 11 rows 7 bookshelves, shows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books of Qian Xuesen, which is just one seventh of his all books.
Books accompanied Qian Xuesen for most of his life. He made friends with books and indicated his life philosophy “live and learn”. This book treasury in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is a place where he would “go every day” in his school days.
When study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with Beijing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ked to go to the small library in the school, because there were many classic novel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books there. One day, Qian Xuesen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Einstein, creator of relativity theory, from his classmates and decided to find some books and read a brochure introducing relativity theory. Although he was unable to fully understand all the contents, the brochure inspired his great interest in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entering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would go to the “red building”, the name of the library in the right side of the university door, every day. He stayed in the library to read newspapers and books. The library was established in 1917, contained 75 thousand books and almost one thousand magazines at the time. It was an important library for nation-wid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books and magazines.
The library of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rovided Qian Xuesen a good platform to read books. As he recalled later, he often spent most of his time in the library. He said, “I read books of any subject, and especially liked the books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 chose the railwa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 but the books I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were not limited to my major. I also read books about airship, airplane and aviation theories. Although I did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m, I did learn some essentials about aerodynamics theory, 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jors I worked on afterwards.”
His teacher Jin Que also said, “Qian Xuesen always stayed in the library to dig into and work hard at more subjects, mastering a lot of knowledge that teachers did not cover in class. He knew that there was no end for learning, and worked hard to explore more knowledge.”
After arriving in the US, Qian Xuesen was mainly engag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library became more indispensible for him. He would go to the open display stand of magazines once he was available, look over the latest magazines, and absorb new thoughts and fruits to advance his own research.
Qian Xuesen read widely in his entire life, including more than 35000 books, 400 or more magazines and he collected more than 40000 books. Many visitors showed their respect for Qian Xuesen upon hearing that fact, while some raised doubts. They said, “Given that Qian Xuesen was so busy in his work, how did he spare enough time to read so many books?”
He benefited from his persistent reading habits and positive methods. Influenced by the study atmosphere at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an Xuesen did not like watching TV, and spent time in reading books and magazines. Especially from after finishing dinner to midnight every day, he would stay in his study room and read books. This reading habit lasted through his life and it was not interrupted by his newly married period or detention days.
His method of reading books was influenced by his teacher Von Kármán. When you take a book, read the table of contents and preface. Next, read the first and last chapters. This helps reader to know about the book’s outline and to judge whether it is worthy of reading. If it is a good one, repeat reading it; if you think it very common, just browse it. Besides being quite smart and good at summarizing, Qian Xuesen was highly efficient at reading books.
For Qian Xuesen, reading is an active process of thinking. He would make many comments and notes to express his personal opinions. The thin scraps of paper inserted between pages and the sentences he wrote hurriedly represent his fleeting inspirations, some of which formed macroscopic, specific or systemic theories.
Qian Xuesen read books, studied and thought about new ideas for years on end. He said, “I have always been learning new knowledge, for stopping learning means falling behind the steps of times.” His son Qian Yonggang recalled, “My father continued to study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onstantly absorbed nutrition from knowledge. He read books till the day he died!”
In the 1980s, Qian Xuesen reached seventy and officially retired from the front line. From then on, he began to use his unique way to carry out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spiritual exchanges with work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is unique way was writing letter!
From his retirement to November 2000, Qian Xuesen wrote more than 6000 letters. They were all his personal efforts, and none of them came from his secretary’s hands. His handwriting was vigorous and forcible, with each stroke neat and orderly. In his later years, his hands began to shake and his handwriting was slanting to some degree. From November 2000 on, due to his hands shaking heavily, the secretary of Qian Xuesen began to listen to his dictation and then write letters on his behalf.
In May 2007, the “Letters of Qian Xuesen” (ten volumes) were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This book was compiled mainly through photocopying. It collects 3331 letters that Qian Xuesen sent fo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persons from 1955 to 2000. On the opposite of the “book sea” display section, ten volumes of “Letters of Qian Xuesen” are put in the third row from bottom to top in the far right.
Ten volumes in sextodecimo totally weigh 35 kg.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believe it is just a portion of the letters of Qian Xuesen. One cannot refrain from asking, “How does one collect the original manuscripts of so many letters?”
Tu Yuanji, secretary of Qian Xuese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is book. Starting from when he assumed the position as secretary of Qian Xuesen in 1983, he copied all the letters that Qian Xuesen was to send or reply to, reserved the copies well, and then sent the original letters to the recipients. Dozens of years later, a big safe box was filled with the letter manuscripts of Qian Xuesen. The ten volumes were published after his careful arrangement and sorting.
The recipients of Qian Xuesen’ letters were not limited to state leaders at the time. They also included middle-ag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young scholars, common workers and peasants. Once, an 18-year-old high school student wrote a letter to Qian Xuesen, telling him his personal ideas about physics. After reading the letter, Qian Xuesen thought the student’s ideas were very creative, and replied him promptly.
Qian Xuesen would read letters and reply every day. There was no exception for holidays, even 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 For example, January 27 of 1990 was quietly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year and Qian Xuesen still spared time to write a letter to Li Tieying, former director of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discussed the educational issues of China. On the same day, he also wrote a letter to Li Yutang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discussed agriculture and the grass industry of the prairie with him. The letter consisted of five full pages with 1200 words or so.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Qian Xuesen wrote 72 letters in total from 1984 to the spring festival of 1999. One year ended in the noises of firecrackers, and the festival atmosphere thickened with the companionship of letters. Qian Xuesen celebrated 16 spring festivals though this unique way-“writing letters”. His focus on academics and dedication to science had achieved a kind of selflessness. These 72 letters cover a whole piece of glass wall from ground to roof of No.4 Exhibition Hall.
Bao Shihang, leading expert of China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 stated that Qian’s letters had their own features, almost covered all the disciplines, and were professional academics, all in handwriting form. He sighed with emotions and said, “With the telephone being popular and computer having entered thousands of households nowadays, how many people would have the patience to write a letter to express their true feelings and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In the noisy, earthly world, Qian Xuesen was a man of “metasynthetic wisdom” who used a pen to quietly leave us a huge sum of spiritual wealth in his letters. Please go to the outside of glass wall in the No.4 Exhibition Hall and enjoy so much wealth that Qian Xuesen has left.
Qian Xuesen had a good hobby-clipping newspaper! This is a habit that he had developed when studying in the US. However, this good habit also brought him an unexpected trouble.
From 1945 to 1950, Qian Xuesen widely collected reports about emerging missile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from all the important newspapers of the US, which amounted up to 2000 or more. When Qian Xuesen was ready to return to China, US customs withheld his luggage, which contained nine bulky newspaper clippings with different categories included, from which the FBI discovered many reports related to atomic energy.
Qian Xuesen was a rocket expert, so why did h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atomic energy? Was he undertaking “spying” activities? The US FBI raised such questions upon seeing his newspaper clippings. Therefore, they carefully “studied” those clippings, but only to find there was no confidential content. All his newspaper clippings were revealed information, and they stopped suspecting Qian Xuesen of doing “spying” work.
His attention to atomic energy was just to widen his insight and store more knowledge. As a scientist, he wanted to do well in his professional sector, and know more about other innovative situ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so that he could perform comprehensive and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Clipping newspapers was just a kind of “weapon” to help him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advance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newspaper clipping also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driving Qian Xuesen to return to China successfully. In June 1955, Qian Xuesen wrote a letter to Chen Shutong to ask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o help him come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 He also attached a piece of a newspaper clipping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to demonstrate the fact of his detention by the US government.
This clipping and his letter seeking help were handed over to Premier Zhou, making the latter understand his actual situation in America. This played a great role in holding a Sino-US governmental talks and striving to materialize his return to China.
Qian Xuesen reserved more than 24500 newspaper clippings in his whole life, which filled 629 bags and filled several bookshelves in his home. The newspaper clippings cover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re stored in brown paper bags according to category. All the bags were marked with clear topic and numbered. If one were full, another bag would be used…
In the No.4 Exhibition Hall, we can see some brown paper bags marked with “Strategy”, “Geography constructing II”, “Geography constructing V”, “Education III”,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V”, “Situations of Poland and Hungary (reference news)” and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lthough Qian Xuesen was allocated with three secretaries, those more than twenty thousand newspaper clippings were all made with his own hands. Each day, he would take turns to read the following eight copies of newspapers: “People’s Daily Paper”, “Economic Daily News”, “Guangming Dai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Liberation Army Daily”, “Beijing Daily”, “Reference News”,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When finding articles of high value, Qian Xuesen would carefully cut them out to paste on the blank paper, and neatly mark their sources, date so as to make it convenient to cite them in the future.
Qian Xuesen continued to clip newspaper with his own hands in his nineties. Later, he was too old to do it and turned to his attendant for help. However, the degree of “being rigorous” in his attendant fell behind that of Qian Xuesen by a far way. Sometimes, the position of articles in blank papers was tilted or there would be something missing in their dates or sources, which displeased Qian Xuesen.
Therefore, his son, professor Qian Yonggang “volunteered his services”, and assumed the task of “orderly to clip newspaper” for his father. When he did well as required, Qian Xuesen began to feel satisfied.
Those twenty thousand pieces of newspaper clippings constituted his personal data bank and information bank, helped him stay ahead of the forefro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for years on end, and kept him highly sensitiv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clearly mastered the directions of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was able to freely trace and cite previous materials.
One day, his secretary Xu Yuanji said that there was an article in that edition of “Reference News” to introduce his alma mater,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wever, Qian Xuesen added immediately that the article continued in two editions, not just that edition!
When he began to compile the “Catalogue of Qian Xuesen’s Writings about Literature, Art and Their Theories (from 1980 to 1994)” in his own hands, he listed a catalogue for 21 articles in a sequence of publication time, and marked all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such as article title, magazine name, date, which shows his carefulness in daily gathering.
The newspaper clippings of Qian Xuesen reflect his rigorous scholarship and persistent scientific spirit, which were important parts of his scientific life. The clippings impart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happiness to Qian Xuesen. Why don’t all of you visitors have a try? Please pick up a pair of scissors, start now and have a try at enjoying clipping newspapers!
![]() | ![]() |
Qian Xuesen gradually retired from the forefront position when he was very old, began to spend most of time in study room, and explored new knowledge quietly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However, he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scientific progress, China’s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of the public, which caused him to receive many prizes and honours after his retirement from the front line in spite of him not seeking for fame and wealth, yearning for knowledge wholeheartedly.
Undoubtedly, the most famous prizes that he received were “National Outstanding Contributing Scientist” and Medal of First-Class Hero and Model” in October, 1991.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had conferred the highest state-level title for a scientist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We can say thi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highest among the prizes that Qian Xuesen received.
We can see the certificate of that honorary title in the glass showcase at the end of No.3 Exhibition Hall. We can watch the videos “Deep Affection”, and “Qian Xuesen –People’s Scientist” separately at the end part of No.4 Exhibition Hall, and within the document room on the second floor, and learn about som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prize-awarding ceremony.
On October 16, 1991, the prize-awarding ceremony was hel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Jiang Zeming, former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rmer Chairman of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and Yang Shangkun, former state president, and other state and Party leaders attended the ceremony. Nie Rongzhen, Deng Yingchao and other revolutionaries of the old generation delivered their letters of congratulation.
Jiang Zeming made a speech called, “Qian Xuesen merits the honorary title of ‘National Outstanding Contributing Scientist’.”
“Qian Xuesen was an internationally known scholar when he studied and worked in the US in his early days; he lived a good life and had a well-paying job. However, soon after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he firmly returned to China for nation-wide construction despite waves of barriers. He showed lofty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is yearning and love toward the emerging socialist caus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Qian Xuesen was the model representative of patriotic highbrows in our country and his experience indicated the correct way of modern Chinese highbrows to make progress.”
Qian Xuesen received the honorary certificate and a bunch of fresh flowers among warm and joyful applauses. He still smiled in a relaxed way and showed modest and kind expression. Qian Xuesen went around the stadium and shook hands with all the attendants. When all that was done, he went to the microphone and made an extemporaneous speech.
He expressed his thanks for the lofty title that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awarded him, for the leaders and all the workers who trusted him, cared about him and supported him.
Qian Xuesen stated, “What I have do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use of New China could not have come into play without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wisdom of all my fellows. What I have done is just a drop in the bucket.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People and our nation are great in fact.”
His speech was sincere and came from the depth of his heart, fully reflecting the broad mind of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Qian Xuesen never forgot his original intention to study abroad and always remembered that, as a Chinese, his career, achievements and destination of life were all in China.
“I tried my bit to construct our country with all Chinese people and to make my compatriots live a dignified and happy life.”
Those words that Qian Xuesen said to reporters before leaving America gradually appear one by one in the blank “letter paper” hanging in the end of NO.4 Exhibition Hall. Qian Xuesen verified his oath with his lifetime conduct.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established and opened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n December 11. Hu Jintao,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President of China an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gave important instruc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ning of Qian Xuesen Library.
Li Changchun,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came to Shanghai to atte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unveiled the Qian Xuesen Statue. After the opening ceremony, he visited the exhibition in the library which consisted of four parts: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 "Demeanor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and "The Road to a Successful Strategic Scientist", all of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Qian Xuesen’s life of struggle and dedication. In front of precious literature, objects and photos, Li Changchun often stopped and listened to explanation carefully.
Liu Yandong,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or,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delivered a speech.
Yu Zhengsheng,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Secret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Yuan Guiren,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ang Hongyao, Political Commissar of the General Armament Department of PLA, Yin Yicui, Depu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delivered speeches on the opening ceremony.
Xinhua Daily Telegraph, Dec 12, 2011, front page.
In the morning of Apr 16, London local time, the launching ceremony of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1938~1956)(International Version) was held in the activity center of London Book Fair. Liu Binjie,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and Chi Yongshuo,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 and President of Elsevier Publishing Group, attended the ceremony and delivered speeches. The launch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Fang Shizhong, Director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on the ceremony on behalf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1938~1956) was jointly publish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and Elsevier Publishing Group. This activity has been listed as one of the key activities of China---”focus of market”---in London Book Fair.

Liu Binjie, President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spoke highly of this publishing activity. He said that Qian Xuesen was not only a world famous outstanding scientist and the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pioneer of world aerospace industry.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International Version) has collected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his study and work in the US, and made a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arrangement for his major scientific findings and thoughts formed in that period. Publishing the book wa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Qian Xuesen’s ideological inheritance,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not only to China but also to the whole world. It was also the latest achievement that China had made in publishing its books around the world.
Ma Dexiu mentioned that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Qian Xuesen devoted himself to mak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ndertakings and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s the university where he spent his undergraduate year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as very proud of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Papers in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 which were full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represented the gre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Qian Xuesen, and have l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several scientific fields. The publication of an English version was not only a great event of the publishing circle, but also a great event of the academic and the educational circle. We hoped that we could help foreign readers learn more about Chinese scientists’ thoughts and ideas, and hav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difficult course of China.
The story between Qian Xuesen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as not only a touching one, but also a significant spiritual treasure of the university. On Dec 11, 2011,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established and opened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 memory of Qian Xuesen’s centennial birthday. It will become a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of Qian Xuesen’s literature and objects, a research center of his academic thinking and a promotion center of hi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noble spirit. Ma Dexiu stressed tha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ould inherit Qian Xuesen’s patriotism and scientific spirit, thus to make necessary contribution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human civilization.
Chi Yongshuo,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 and President of Elsevier Publishing Group, said that as the largest scientific publication group, Elsevier has a good tradition which was that it only published works of the most famous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He said that Qian Xuesen was a famous aerospace scientist and Elsevier could enlarge his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world through publishing the international version of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Therefore, this publication was very important.
Han Jianmin,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read Tan Qingming’s (research from the mechanic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ents about the book, and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is book and Qian Xuesen’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1938-1956 collected 51 of Qian Xuesen’s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his stay and work in the US, covering aerodynamics, shell stability, rocket trajectory and engine analysis, jet propulsion,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physical mechanics and other fields. It solved many key problems in aerospace field,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aerospace industry.
Participants of this activity also included: Tao Ye, Vice Chairman of Chinese Publishers Association, Zhang Fuhai,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Wang Shijun,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Susanna Borrowdale, General Manager of the Scientific Book Department of Elsevier Publishing Group, Cel Gerald,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Sales, Ben Danny, Director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 Jonathan Simpson, Li Meiyi, Director of Asia Pacific Area, Zhang Yuguo, President of China Business, Ying Zhongfeng, General Manager of Greater China Area, Zhang Weimin,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a Lei,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Alumni Association of the university, Zhang Tianwei, Editor-in-Chief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etc.
In the evening of Sept 19,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 original drama Qian Xuesen was presented in the Jingjing Hall in Minxing campus. It was a large historical drama creat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o learn and inherit Qian Xuesen spirit. It was also one of the selected programs in the “Promotion of Great Scientists in Famous Universities” initiat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an Xuesen’s son Qian Yonggang, Wang Chunfa, secretariat and member of the Party Group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 Ming,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 Fei,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the university, and other leaders, guest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watched the dram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lso sent congratulatory message.

Qian Xuesen was an original drama creat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experience of Qian Xuesen who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and a 1934 session alumnu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owing and telling the story about Qian Xuesen’s patriotism and life experience. Taking Qiang Xuesen’s life and major events in the missile and aerospace industry of new China as the principal line, the drama also told love stories between Qian Xuesen and his wife Jiang Ying.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tage and screen as well as solemnity and humor has vividly demonstrated Qian Xuesen’s patriotism,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spirit of dedi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the precious spirit of integrating science with art.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on a lot of applause. When the 2-hours performance was finished, the production team came out to answer the curtain call. All audiences stood up and gave them lasting applause.
On Oct 15,2012, the General Office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sued “[2012]No.45 ”document---About the Naming of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indicating tha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National Scheme of Scientific Literacy (2006-2010-2020) and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 (2008-2010-2015),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an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work,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conducted the identification work of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base in 2012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s of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Trial).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procedures, such as declaration conducted by local departments, preliminary 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 made by national societies, provinc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ssociations and relevant national departments, and evaluation and publication conduct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ded to designate 397 institutions including Pal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as National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Bases for demonstration from 2012 to 2016.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Library recommended by Shangha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among the list.It was the second base that Qian Xuesen Library had been named after the national patriotism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base.

"Realize our Aerospace Dream---the Splendid Course of the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of China" Exhibition

Audiences werevisiting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exhibition and taking photo.

Special lectur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ince opened, Qian Xuesen Library has implemented the instructions made by Hu Jintao on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mad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e of its important tasks. The library has made the special film of "Experiment on Two Bombs", organized the special exhibition in memory of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undertaking, held special lectures such as "Qian Xuesen and Chinese Aerospace" and the advanced deeds report meeting of Shanghai Space Agency "921 team", and organized a serie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Face to Face with Astronaut", all of which have gained a lot of praises.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improve conditions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organize more activities, thus to enhance its ability to provid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s,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scientific literacy.

Astronaut face to face with students

Advanced Deeds Report Meeting of Shanghai Space Agency "921 team"
In the afternoon of Nov 1, Shenzhou IX Astronauts Jing Haipeng, Liu Wang and Liu Yang came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Xuhui Campus and visited Qian Xuesen Library. They were warmly welcom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y. Ma Dexiu,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t with them and Vice President Wu Dan accompanied them to visit the library. People in charge of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ll staff of the library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lso accompanied them to visit the librar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armly welcomed Jing Haipeng, Liu Wang and Liu Yang for visiting Qian Xuesen Library. Volunteers of the library, 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 and students from the Environment College came to the library early to see the astronauts. When arriving at the library, the astronauts were received by warm applause. They gave a salute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shook hands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first row. Later, accompanied by Wu Dan and others and with the guidance of commentator, the three astronauts visited the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exhibition. They visited the library carefully and raised questions every now and then. Wu Dan and the commentator answered their questions. The huge sculpture composed of 4015 pages of manuscript---Ascending Wisdom, Qian Xuesen’s statue with deep eyes, "Treasure of the Library" modified mid-and-short-range missile, foundation work of Chinese aerospace technology---manuscript of Introduction to Missile written by Qian Xuesen after he came back to China, photo of Yang Liwei, the first astronaut in China, visiting Qian Xuesen, photo of Chinese Astronauts Training Center, Qian Xuesen’s simple home and articles of daily use and newspaper cutting and books have left a deep impression in the three astronauts and arouse their respect for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ouching deeds, noble character and patriotism.







After the visit, Jing Haipeng, Liu Wang and Liu Yang came to the B1 floor of the library to meet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 Dexiu gave gifts to the three astronauts on behalf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 portrait of Qian Xuesen with his writing "To New Generation of Aerospace Men" and a commemorative bronze plat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he three astronauts all took picture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gave their presents to the library---Chinese manned space autograph book Embracing Shenzhou. Later, they signed on the first-day cover of Shenzhou IX. The students also asked the astronauts to sign for them. At last, witnessed by Ma Dexiu, they also left their hand prints on the clay plate.
In order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spirit of national publicity and cultural relics working conferences, fully reflect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hibition designing for human memorial at new time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tast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memorial, create exhibition with correct guidance, rich context, outstanding theme and clear poi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memorial’s important functions in promo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life, the exhibition designing seminar for human memorial was held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on Mar 28, 2013. This was the first special seminar in China for the exhibition design of human memorial.


Human memorial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museum in China, accounting for nearly 1/6 of Chinese museums. By exhibiting outstanding characters, human memorial keeps and passes down public memories, maintains and builds socialist core value, and promotes celebrity charm. The exhibition design of human memori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mong all works and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 of form design, profound design and smooth operation. It is also a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integrates academic research, knowledge spreading and innovative conception. The discussion about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exhibition design of human memorial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of human memorial, to help human memorial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information spread and social education, and to the enrichment of museum science and memorial science, thus to provide cultural products with more profound thoughts, knowledge content and aesthetic sentiment. This seminar mainly included the following topics: basic exhibition of human memor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the overall plan of human memorial exhibition, positioning, theme and system of human memorial exhibition and other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basic exhibition of human memorial.
More than 40 leaders and relevant research experts from the following organizations attended the seminar: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Military Museu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 Guangdong Zhongshan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Memorial, Hu’nan Liu Shaoqi Memorial, Tianjin Zhou Enlai and Deng Yingchao Memorial, Chongqing Nie Rongzhen Exhibition Hall, Heilongjiang Wang Jinxi Memorial, Jiangsu Hua Luogeng Memorial, Hubei Li Siguang Memorial, Shanghai Qingpu Revolutionary Historic Memorial (Chenyun’s Former Residence), Shanghai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Memorial, Shanghai Song Qingling Memorial, Shanghai Lu Xun Memori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Li Zhengdao Library (under preparation) and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under preparation), among which Sun Yat-sen’s Former Residence Memorial, Shanghai Lu Xun Memorial and Hu’nan Liu Shaoqi Memorial were the top-three human memorial in the 2011 first-class national museum assessment. Wang Guangya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ng Changxin, President of China Cultural Relics News, Wu Dan, Vice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Yonggang, Qian Xuesen’s son and Chief Libraria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Executive Chief Librarian Zheng Chengliang and officials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ttended the seminar. During the seminar, the participants also visited Qian Xuesen Library, Shanghai Space Laboratory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xing Campus.



This seminar was jointly hosted by China Cultural Relics News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11, apart from the basic exhibitions, the library also organized original exhibitions, such as "Qian Xuesen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Manned Space Undertaking", which have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s and praises from the public. Up to now, over 280,000 audiences have visited the library and the exhibi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2012 Excellent Shanghai Museum Exhibitions, the basic exhibition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in Qian Xuesen Library won the prize of "2012 Excellent Shanghai Museum Exhibitio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2013 university tour exhibition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was carried out on Apr 16, 2013 in the library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Minxing Campus.


Jin Hui, research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Yanshuang, Vice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Director of the Civilization Office, Wang Zhiwei, Secretary General of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Tong Shijun, CPC Party Secretary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 Dan, Vice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Qian Yonggang, Qian Xuesen’s son and Chief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cut the ribbon. Participants of this opening ceremony also included: Zhao Yang,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Commission, Zhang Kai,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and Associate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officials from other organizing universities.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Ren Youqun,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and Vice Presid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ong Shijun delivered a welcoming speech. Qian Yonggang introduced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library. Leaders participating the ceremony gave books to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gifts.

After the opening ceremony, all participants visited this exhibition which consisted of four sections: "all-round development, way to success", "scientific giant, founding fath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patriotism and noble demeanor" and "long-lasting spirit". There were 127 objects, pictures and materials, three multimedia interactive screen and film zones in the exhibition. The exhibition also presented Qian Xuesen’s graduation certificate, "Two Bombs and One Satellite Medal" and other precious holdings. Besides,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 were also materials about academic democracy,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cultivation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etc.
The 2013 university tour exhibition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was jointly instruct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ssion, Shanghai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Commission and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Associ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Association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co-organized by 10 universities including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Do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d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The exhibition will be staged among universities from April to October, 2013.
According to Chinanews.com, Beijing, June 28 (Ma Haiyan), the “Qian Xuesen---Scientist of the People” 2013 exhibition host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with the i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unveiled its curtain today in Beijing Capital Museum.
Consisted of four sections including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Demeanor of the Scientist of the People” and “The Road to a Successful Strategic Scientist”, the exhibition exhibits over 400 precious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review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ocket, missile and aerospace industry, and demonstrated Qian Xuesen’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visitors were quite interested in the five papers about aerospace and rocket published by Qian Xuesen during his years studying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hich are Accidents of Big US Spaceships and the Reason Why US Built Spaceship, The Printing Office of Aviation, Recent Development of Flight, Comparison of Steamship and Aircraf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eamship, Rocket. All these papers were written in the years when he just started his exploration in aerospace science. The papers have also demonstrated his acute insigh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is courage to explore new fields.
A famous photo attracted a lot of people to come to take pictures. The photo was taken on Sept 17, 1955 when Qian Xuesen and his family was on the deck of the ship “President Cleveland” to come back to China. In the photo, Qian Xuesen, who had been staying in foreign country for several years, smiled happily.
On Feb 17, 1956, Qian Xuesen submitted the founding work of Chinese missile industry---Proposal to Build Defense-Related Aerospace Industry in China to the State Council, putting forward the idea of developing aerospace technology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roviding an important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cket and missile technology. Currently, this proposal has become a precious exhibit in the showcase, and the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 which started from this manuscrip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Wu Dan,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aid that a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Qian Xuesen had won the respect of people from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e also said that Qian Xuesen's patriotism,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the time spirit with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the core worth learning.
From June to September, the tour exhibi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in Kunming, Chengdu, Wuhan, Lanzhou, Hohhot and other cities.
On the afternoon of Jan.16, the opening discussion meeting of the key project of 2013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Sorting and Researches of Qian Xuesen’s Manuscript (1955-2009) was held in B22 Conference Room of Qian Xuesen Library. Professor Zheng Chengliang, Executive Libraria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was the chief expert of the meeting. Zhang Guangjian, Researcher of Sh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as the leader of the expert team which included: Professor Xia Jun,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Professor He Yunfeng, Directo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enior Colonel Gu Jihuan, Qian Xuesen’s former secretary, Wang Huanchen, Professor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ta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Professor Jiang Xiaoyuan,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Histor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Sheng Yi,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arty History and University History Research. The meeting was presided by Professor Ye Bifeng, Director of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Ye Bifeng expressed congratula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ject on behalf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the Culture and Scienc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He also expressed sincere thanks to the experts for coming. He said that the university will spend no effort to support this project. Wang Yun from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Office of Shanghai attended the meeting and delivered a speech, congratulat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e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and indicating that they would fully support the promotion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behalf of the research group, Zheng Chengliang explained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project in terms of project decla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research value, research subject and key points, expected result, division of labor and time nodes. Taking previous sorting and researches into consideration, Zheng Chengliang pointed out that sorting Qian Xuesen’s manuscript could not only enrich th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Qian Xuesen’s life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but also deeply explore the essence of his ideas. He said that the project was an integration of sorting and researching, collecting and using as well as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Zhang Kai, Shi Guiquan, Zhang Xianmin and Wang Changming,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sub-projects, reported the preliminary plan and approaches for the sorting and research of Qian Xuesen’s comments, manuscripts, correspondence and notes.
After assessment and discussion, the experts agree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made sufficient prepar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ject, the group divided works according to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Qian Xuesen’s manuscripts (comments, manuscripts, correspondence and notes); the sorting and research plan of sub-projects had clear goals and ideas; the research was equipped with rich contents,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a research team with reasonable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plan was considered to be feasible and could be put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In the meantime, the experts also provided suggestions about the possible problems which might occur during implementation: we should make good plan for sorting and researching, focusing on sorting in earlier stage an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orting and researching in later stage, and highlighting the academic nature of sorting through researching; as for the purpose of sorting, we should use index, contents, introduction and other approaches to facilitate researchers for using the materials. The experts also mentioned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project, suggesting that we should use the project as a prelude of editing Qian Xuesen Collection in the future,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 through this project. He suggested that we could even consider to build a "Qian Xuesen Material Database", thus to provide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On behalf of members of the research group, Zheng Chengliang expressed thanks to the experts for their precious suggestions and said that the research group would take the suggestions seriously and keep refining and deepening the progress of sub-projects through experts seminar, group member seminar, etc., thus to conduct good implementation and make the project into a competitive one within the Qian Xuesen research area.
At last, on behalf of Qian Xuesen Library, Qian Yonggang expressed sincere thanks to experts for their instruction. He said that this was the second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that the library had obtained. It was a meaningful event which could not only enrich Qian Xuesen’s research materials, but also become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Qian Xuesen’s thoughts systematically; although there would be various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member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ill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deliver excellent results.
May 18, 2014 marks the 38th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with the theme "Museum Collections Set up a Bridge of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udiences with the best visiting experi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organize a series of activities to allow people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museum.
From May 17 to 19,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be open until 21 o’clock, enabling audiences to visit the museum at summer nights. There will be beautiful souvenirs for audiences who come to the library after 18 o’clock.

At this time,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also provide free outdoor movies for citizens. At 19pm on May 17 and 18, the big screen on the square will display the biography movie Looking at the Stars and the documentary Qian Xuesen. It is said that the outdoor movie is also a special event organized by the library on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aiming at satisfying the entertainment needs of citizens.
From now on, Qian Xuesen Library will continue to collect excellent movies and organize free movie activities to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museum "cultural feasts".
The year 2014 marked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theory about the 6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world famous scientist and promote his profound scientific think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organized the exhibition "Turning Desert into Fertile Soil---in Memory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Theory about the 6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held on Sept 26, 2014.

People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included: Liu Shu, Chairman of China Territory Economics Society Sand Industry Committee, former Vice Governor of Gansu Province and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 Xilin, Honorary Dean of Gansu Sand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former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Gansu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Xia Ri,Honorary President of Inner Mongolia Sand Industry and Grass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President of Inner Mongolia Sand Control Foundation, Yang Limin, Honorary President of Inner Mongolia Sand Industry and Grass Industry Association, former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Team Leader of The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former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Inner Mongolia Party Committee, Wang Tao, De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 Zhou Branch,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Desert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President of Gansu Qian Xuesen Sand Industry Foundation, Guo Xinli,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Zhu Jian, Deputy CPC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Yonggang, Chief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etc. The ope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Zhang Kai, Secretary of Party General Branch and Associate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Zhu Jian delivered the welcoming speech on the ceremony. He said that Qian Xuesen’s theory about the 6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theory about sand industry, has fully demonstrated his forward-looking and innovative insight. The exhibition was held in Qian Xuesen Library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where he spent his undergraduate years. This was not only to commemorate the constructive theory and strategic concept proposed by Qian Xuesen 30 years ago, but also to mak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Qian Xuesen’s theory about the 6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sand industry, and to call upon more people to do this basic work. Shi Guiquan, Director of the Exhibition Department of Qian Xuesen Library, made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 the exhibition. The Director of Erdos Engebei Desert Science Museum delivered a speech. Later, China Territory Economics Society Sand Industry Committee, Gansu Sand and Grass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Inner Mongolia Sand Industry and Grass Industry Association gave books and desert rice sample to Qian Xuesen Library as gifts. At the end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Guo Xinli declared the official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fter the opening ceremony, all participants visited the exhibition.



This exhibition included five sections: "The 6th Industrial Revolution---Create Large-scale Knowledge-intensive Agriculture", "Sand Industry---Sunshine Agriculture in Desert", "Love the Desert---Support Sand Industry", "Take Practice in Sand Industry---Turning Desert into Fertile Soil" and "Develop Sand Industry---the Enlightenment of History and the Call of Reality". Objects, pictures, literature and other approaches were introduced to demonstrate Qian Xuesen’s determin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serving the people and to show the fact that he used the forward-looking insights of a strategic scientist to practice his sand industry theory, thu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in western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were also interactive areas in the exhibition, in which there were science game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which could attract more young people and help them learn more knowledge.
Dec 11, 2014 marked the 3rd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Library.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university museums, serve university internal construc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Qian Xuesen Library hosted the "2014 Seminar of the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in the lecture hall. More than 30 leaders and experts attended the seminar, including Cao Rongrui,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of Shanghai Edu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arty Committee, Shi Tong, Director of the Museum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Shanghai Cultural Relics Bureau, Cang Ping, Deputy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Professor Song Xiangguang, Standing Director of China Museum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University Museum Commission of China Museum Association and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Cui Bo, Associate Editor of China Cultural Relics News and Chief Editor of Museum Weekly, Qian Yonggang, Chief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other leaders and experts from major university museums of China.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eminar was presided by Zhang Kai,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and Associate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Qian Yonggang said in his opening speech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around the country had experienced a new upsurg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had also obtained a lot of experience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He hoped that he c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experiences with colleagues from other university museum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hus to create new understanding and make contribution to our university museum undertaking.
Cang Ping said that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versity museums’ func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usted Qian Xuesen Library to set up the 2014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System of Shanghai, hoping to further encourage university museums to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and expand their influence while serving th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work of universities. Since it was the first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work around the country, Cang Ping hoped that the participating experts could provide more precious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Shi Tong provided several instructional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general thinking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of Shanghai’s museums and the role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 service.
Cao Rongrui delivered a speech at the end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He said that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plan, Shanghai was push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 One of the main focuses was to build and improve the all-round education community in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University museums could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is work. He hoped that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could initiate the "Three-Year Plan for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Shanghai" and relevant assessment work, thus to accelerate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Shanghai and enhance quality.
With the topic of "Three Questions for University Museums", Song Xiangguang, Associate Librarian of Peking University Sackler Archaeology and Arts Museum, discussed about the conceptual meaning, existence value and demand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Lu Jiansong, Director of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Fudan University used vivid examples to introduced what made a good museum; Zhang Kai,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and Associate Libraria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shared practices and thoughts obtained in 2014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of Shanghai. Other participants also exchanged opinions concerning various topics, including the positioning,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demonst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etc.
In the free speech section, participating experts and representatives discusse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system. Shi Jixiang, Deputy Director of Jilin University Museum and Director of Archaeology and Arts Museum, believ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system proposed by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was a ground-breaking idea around the country which could play an instructio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index and content still needed to be further detail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Lu Jiansong said that only by defining the assessment goal can we lead a reasonable development for museums. Song Xiangguang said that the university museum assessment system could play a guiding rol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what museums should do and how to do. This was the active side of this question.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o conduct mor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assessment index. Li Xiaotao, Deputy Director of Sichuan University Museum said that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we should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n the assessment system. Liu Weiguo, Deputy Director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thnology Museum, pointed out that sustainability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must consider for futur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ves of many university museums attended this seminar, discussing and exploring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The participating universities included: Fudan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lin University,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rthwest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 Northwest University, etc. During the seminar, participants also visited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the newly-built China Accounting Museum i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In the evening of Mar 21, Thomas F. Rosenbaum, President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e to visit Qian Xuesen Library with his colleagues including Brian K. Lee, Vice President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Nai-chang Yeh, Professor of the Physics Department, etc. Chief Librarian Qian Yonggang and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Zhang Kai warmly received them.


With the guidance of staff, Rosenbaum and his colleagues visited every exhibition hall in Qian Xuesen Library. During the visit, the guests were attracted by the precious pictures and objects exhibited in the library. They all stopped to look at Qian Xuesen’s pictures took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marriage photo of Qian Xuesen and Jiangying, the time table of "Qian Xuesen’s Major Working Fields" and the recovered scene of his study, and they also asked about the stories behind the objects. At the end of their visit, Rosenbaum agreed with the words that Qian Xuesen said when he left the US in 1955 "I come back to China to make people live a better life". Rosenbaum said that this was the best conclusion of Qian Xuesen’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people.



In order to welcome guests from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library exhibited Qian Xuesen’s doctorate graduation certificate, his Outstanding Alumni Certificate and Medal obtained in 1979, the certificate for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graduation, his English newspaper cuttings made during his years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other precious collections. The guests were quite amazed about these. During the visit, Professor Rosenbaum not only praised the new form of exhibition, but also had a deep impression of the rich content of the exhibition.


After the visit, Professor Rosenbaum came to the audience message area and wrote "A Great Scientist and his Great Memorial". He said that he was very happy to visit Qian Xuesen Library 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 He also said that a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jointly cultivated b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used his wisdom, innovation and patriotism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US. As the President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was very proud that the university could have such an excellent alumni.

At last, on behalf of the library, Qian Yonggang gave Collected Works of Dr. H.S. Tsien (English Version) and the copy of Qian Xuesen’s doctorate graduation certificate to the guests as gifts. Professor Rosenbaum expressed his sincere welcome for the US tour exhibition which would be hel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year. He said that he would like to visit the exhibition at that time.
Qian Xuesen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He spent two decades studying and 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in applied mechanics,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jet propulsion, aerospa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and other field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 Qian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 and was highly acclaimed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in different area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in founding and developing China’s space programs. He is an icon in the Chines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among the Chinese scholars.
60 is a special number to Chinese as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dicates that 60 years marks a cycle of life. Therefore, upo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homecoming in 2015,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specifically planned the exhib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very first time the exhibition took to the global stage. The exhibition intends to portray the life and legacy of Dr. Qian, to convey his enthusiasm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o illustrate a few defining moments of his legendary life.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numerous archives, documents and images of the scientist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areer. The special tribute includes his important awards and nominations: “State Scientist of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wo-bomb-one-satellite” medal (which honors 23 scientists for China’s first home-made nuclear bomb, ballistic missile and artificial satellite), Rockwell Jr. Medal, and “Distinguished Alumni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dal.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from 2nd to 9th October to Caltech and JPL community.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opening hours are 11:00-20:00 October 3rd-4th; 17:00-20:00 5th-9th.
This exhibition also fall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11th Grand Alumni Reunion & the 8th Alumni Business Leader Summit of Chiao Tung University, for which QLM will be holding a special mini-exhibit for alumni in the Los Angeles Hilton Hotel on 3rd and 4th October.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open duringthe Mid-Autumn Festival (September 26th-27th) and the NationalHoliday (October 1st-7th). The Museum opens from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美国洛杉矶时间2015年10月2日下午5时,由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幕式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隆重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及夫人卡瑟琳﹒法伯尔,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主席大卫﹒李及夫人艾伦﹒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马开桂,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及先生沈德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指导的博士生代表罗伯特﹒麦格博林及夫人玛格丽特﹒麦格博林,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各分会的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的交大校友们一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主持。首先由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提到,2015年3月份到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时能有幸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对其收藏和展览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钱老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共同校友,同时也是能够把两个国家和两所名校紧密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他非常高兴地看到钱老及其展览能够“回家”,重新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其意义是非凡的。

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致欢迎辞
随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和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并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向为本次展览提供大力支持的加州理工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介绍展览的相关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致辞并向加州理工学院赠送了钱老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物理力学讲义》的复制件。姜斯宪书记在致辞中提出,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来到美国求学,并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多年,对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新氛围印象深刻。并在回国后鼓励中国学生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他既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希望未来上海交大能够与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开展更多学术和文化交流。并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向加州理工学院赠送了《物理力学讲义》复制件
随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为此次展览开幕剪彩。
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
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马开桂,钱学森之女钱永真为展览剪彩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2015年正值钱学森院士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了“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在钱学森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加州理工学院展出,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将展览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图表以及实物等多种形式,向海外公众展示钱学森从青年学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历程,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让广大的海外学子、华人华侨、国际友人清晰地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报国梦,进一步增强海外留学生群体及海外侨胞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指导的博士生代表罗伯特﹒麦格博林及夫人玛格丽特﹒麦格博林参观展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姜斯宪与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的交大校友们亲切交谈
本次展览分为“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四大部分,同时,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专门精选珍贵藏品展出,包括:钱学森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证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奖章等。本次展览展期为10月3日至10月9日,其中10月3日和4日的11:00至20:00,以及10月5日至9日的17:00至20:00为校外观众开放参观时间,展览将对一般社会公众开放。

据悉,此次展览举行之际也正值第11届交通大学校友联谊大会暨第八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的召开,钱学森图书馆还于10月3日和4日两天在洛杉矶希尔顿大酒店为校友会举行专场展览。

姜斯宪(左)向加州理工学院校长赠送钱学森英文著作《工程控制论》。廖政军摄
人民网洛杉矶10月2日电 (记者廖政军)为纪念中国杰出的“两弹一星”院士钱学森归国60周年,首次“科学之帜、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2日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拉开帷幕,为期一周。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罗森鲍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张凯、钱学森之女钱永真以及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相关人员共30余人一同出席了开幕仪式。
罗森鲍姆在致辞中用“欢迎回家”表达举办钱学森事迹展的意义所在,他认为,这是一次展示钱老与他曾经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加州理工学院之间“不解之缘”的好机会,也是进一步增进双方校际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契机。他对本报记者说,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国学生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深造,他们也为学校科研工作带来了智慧与创新。他相信,科学属于全人类,无论地域和国籍,科学家们都应为了人类共同的福祉而奋斗,像先辈们一样。
姜斯宪也向展览成功开幕表示祝贺。他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79年前,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不久的钱学森赴美留学,并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两所知名学校学习和工作多年,特别是对后者,钱老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当他在1955年回到中国后,他始终鼓励中国的大学向加州理工学院等美国高等学府学习创新精神。
从美国东部马里兰州赶来出席当天活动的钱永真对本报记者说,她的父亲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实践着科学报国梦,而举办这样的一次展览,既能够向海外公众展示钱老由青年学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也能让广大的海外学子、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真切地了解他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众多嘉宾出席活动,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前排右一)。廖政军摄
本次展览是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展览分为“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四大部分,同时精选了包括钱学森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及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奖章等珍贵展品展出。

93岁的罗伯特是钱学森当年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他在仔细看展。廖政军摄
据悉,此次展览也正值第11届交通大学校友联谊大会暨第八届交通大学全球校友商界领袖峰会在洛杉矶举行,因而钱学森图书馆还将于10月3日和4日在洛杉矶希尔顿大酒店为校友会举办专场展览。
原文链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03/c1002-27660900.html

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罗森鲍姆(右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左一)出席开幕式。
中新网 图
新华社洛杉矶10月2日消息,自1955年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返回中国后,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再未回到美国。钱学森归国60年后的今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首次展出他的相关影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学森终于又回到了这里,”该校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当地时间10月2日在“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幕式上说。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展览分为“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四大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图表以及实物等多种形式,向海外公众展示钱学森从青年学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历程,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1949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专门精选珍贵藏品展出,包括钱学森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证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奖章等。
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当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展览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我们得以回顾历史,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年轻人,特别是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
罗森鲍姆说,钱教授在美国和中国的贡献表明,通过科学的语言可以让整个人类受益,而非某一个国家。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年赴美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和教授,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1643

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罗森鲍姆(右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中),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左一)以及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相关人员出席开幕式。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图为钱学森女儿钱永真在她六岁时与父母、哥哥的留影前驻足。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当地时间10月2日下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揭幕。2015年正值钱学森院士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了“科学之帜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在钱学森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加州理工学院展出,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将展览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51003/44780290_0.shtml

Photo taken on Oct. 2, 2015 show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LOS ANGELES, Oct. 3 (Xinhua) --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on Friday.
Qian, who died in 2009 at the age of 98, was born in China and has studied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Calt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Qian's returning to his homeland from the U.S. in 1955, the exhibition titled "Qian Xuesen: a man of science and an inspiration to scholars," features numerous archives, documents and images of the scientist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areer.
"It is rare that one individual that can make such great achievements in two countries in one's life time," Dr. Thomas F. Rosenbaum, president of Caltech, one of the sponsors, said when opening the exhibition.
"If you look at Professor Qian, at what he used to do both in the U.S. and in China, (you) reflect the way that language of science can improve the future for humanity, not a particular country," he said.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Qian spent two decades studying and 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in applied mechanics,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and many other fields.
Qian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rocket research group in Caltech, not only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but also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f alli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The influence of Qian Xuesen was profound, who led the formation of JPL, and of course China's space program and missile program depended crucially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ame man," Rosenbaum said.
Qian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s missile and aviation programs after he returned to his motherland in 1955.
"60 years ago, Qian Xuesen and his family left Caltech to China. Six decades represent a cycle of life in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Zhang Kai, vic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 organizer of the exhibition. "Therefore we are really thrilled that this year in 2015, we can take his exhibit to the institute where he felt deeply attached to."
The exhibition intends to portray Qian's life and legacy, convey his enthusiasm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llustrate a few defining moments of his legendary life, the organizer said.
Qian Yongzhen, Qian Xuesen's daughter told Xinhua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exhibition is to "inspire the young generation."
"Science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t is a special way to connect," Rosenbaum told Xinhua. "I am very excit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it connects."

Ninety-three-year-old Robert Meghreblian, a student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visits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on Oct. 2, 2015.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Qian Yongzhen, daughter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visits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on Oct. 2, 2015.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Links: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3/c_134681947.htm

前来参观“钱学森事迹展”的民众(美国《侨报》/聂达 摄)

前来参观“钱学森事迹展”的民众(美国《侨报》/聂达 摄)
原标题:美加州办“钱学森事迹展”纪念离美归国60周年
中国侨网10月7日电 据美国《侨报》消息,在钱学森先生离美归国60周年之际,交通大学校友联谊会主办的“钱学森事迹展”于帕沙迪纳(Pasadena)市的加州理工大学隆重展开。此前,钱学森女儿钱永真特从马里兰州赶来参加开幕式,本次在美的展出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目光。
来自加州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宇宙实验研究中心(Graduate Aerospace laboratorian Caltech, GACCIT)的管理人员纳尔逊(Dimity Nelson)表示,本次展品中关于钱学森的个人事迹资料以及实物收藏均由加州理工大学提供,交通大学校友联谊会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负责材料整理以及活动策划等工作。她还表示:“他们(交大校友会)做了很棒的工作,我们学校有很多中国学生,钱学森先生在中国科学界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本次展出将会一直对公共开放至本周五。从上周六开始至今,展会已经迎来了400多名观展的游客,有些是来自加州理工大学的学生,有些则是附近的居民。”
加州理工大学航空宇宙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格里(Marcello Gori)表示:“在此之前,我仅仅知道钱学森先生在航空科学领域的作为,但对于这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并没有太多了解,也是通过今天这个展会,我才知道,钱学森先生有着这么丰富的离乡求学的经历,能看到这些内容我觉得非常兴奋!”
华裔美国人鲁姆(Lum)表示:“我是第三代中国移民,母亲是10多岁的时候从广东来到美国,虽然我已经不会讲中文了,但是对有关中国的事情还是会多一些兴趣,我在帕沙迪纳周报上看到这个展览的消息,虽然在航空物理专业上我只是一个门外汉,但对他(钱学森)的生平事迹还是非常好奇的。”
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如今中国的导弹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突飞猛进,而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钱学森的对中国导弹事业的奉献,他提出了发展运载火箭和导弹的最初方案。他还亲自参与了DF5的设计工作,但是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奠定了中国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学科基础,培养了第一批专业人才,并且带领一批没有见过导弹的人设计和制造了导弹。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当踏上祖国领土之时,钱学森对接待他的同志们说出了这样一句感慨万分的话。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交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检查了他的所有机密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原文链接:http://news.qq.com/a/20151008/046320.htm?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钱学森当年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现年93岁的罗伯特·梅格莱布里安(右)在观看展览。记者 廖政军摄
人民日报洛杉矶10月3日电 (记者廖政军)为纪念中国杰出的“两弹一星”院士钱学森归国60周年,为期一周的“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2日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拉开帷幕。
自1955年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返回中国后,钱学森再未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在致辞中用“欢迎回家”表达举办钱学森事迹展的意义所在。他认为,这是一次展示钱老与他曾经学习和工作多年的加州理工学院之间“不解之缘”的好机会,也是进一步增进美中校际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契机。
当天活动上,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对本报记者说,举办这样一次展览,既能够向海外公众展示钱老由青年学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人生历程,也能让广大的海外学子、华侨华人及国际友人真切地了解他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激励年轻人,特别是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展览分为“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四大部分,也展出了包括钱学森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及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奖章等珍贵展品。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10/04/nw.D110000renmrb_20151004_3-03.htm
新华网洛杉矶10月2日电(记者郭爽 薛颖)自1955年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返回中国后,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再未回到美国。钱学森归国60年后的今天,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首次展出他的相关影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钱学森终于又回到了这里,”该校校长托马斯·罗森鲍姆2日在“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幕式上说。
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交大美洲校友总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展览分为“成才之道”、“科学报国”、“培育英才”、“风范永存”四大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照片、文献、图表以及实物等多种形式,向海外公众展示钱学森从青年学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历程,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专门精选珍贵藏品展出,包括钱学森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证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奖章等。
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当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展览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我们得以回顾历史,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年轻人,特别是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能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
罗森鲍姆说,钱教授在美国和中国的贡献表明,通过科学的语言可以让整个人类受益,而非某一个国家。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1934年毕业于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次年赴美留学,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和教授,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03/c_1116736654.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Photo taken on Oct. 2, 2015 shows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LOS ANGELES, Oct. 3 (Xinhua) --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on Friday.
Qian, who died in 2009 at the age of 98, was born in China and has studied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Calt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Qian's returning to his homeland from the U.S. in 1955, the exhibition titled "Qian Xuesen: a man of science and an inspiration to scholars," features numerous archives, documents and images of the scientist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career.
"It is rare that one individual that can make such great achievements in two countries in one's life time," Dr. Thomas F. Rosenbaum, president of Caltech, one of the sponsors, said when opening the exhibition.
"If you look at Professor Qian, at what he used to do both in the U.S. and in China, (you) reflect the way that language of science can improve the future for humanity, not a particular country," he said.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Qian spent two decades studying and wor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in applied mechanics,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and many other fields.
Qian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rocket research group in Caltech, not only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 but also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f alli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ti-fascist war.
"The influence of Qian Xuesen was profound, who led the formation of JPL, and of course China's space program and missile program depended crucially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ame man," Rosenbaum said.
Qian played a key role in China's missile and aviation programs after he returned to his motherland in 1955.
"60 years ago, Qian Xuesen and his family left Caltech to China. Six decades represent a cycle of life in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 Zhang Kai, vic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 organizer of the exhibition. "Therefore we are really thrilled that this year in 2015, we can take his exhibit to the institute where he felt deeply attached to."
The exhibition intends to portray Qian's life and legacy, convey his enthusiasm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llustrate a few defining moments of his legendary life, the organizer said.
Qian Yongzhen, Qian Xuesen's daughter told Xinhua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of the exhibition is to "inspire the young generation."
"Science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t is a special way to connect," Rosenbaum told Xinhua. "I am very excited about the possibility it connects."

Ninety-three-year-old Robert Meghreblian, a student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visits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on Oct. 2, 2015.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Qian Yongzhen, daughter of China's late space scientist Qian Xuesen, visits an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i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in Los Angeles, the United States, on Oct. 2, 2015.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is considered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was staged in Caltech on Friday. (Xinhua/Yang Lei)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5-10/03/c_134681947.htm
你知道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发展历史么?你知道我国进行过多少次无人飞船试验么? 你知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么?这个周末来钱学森图书馆听钱老弟子李颐黎教授讲述神舟号载人飞船的发展史吧!
时间:2015年10月17日9:30-10:3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B13学术交流厅
主讲人简介:
李颐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探空火箭气动力和轨道设计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钱学森指导下进修星际航行技术,后从事运载火箭、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设计与研究工作四十余载,并主持过神舟飞船交会对接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设计,历任研究室副主任,首任神舟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兼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神舟号飞船主任设计师顾问,神舟七号飞船专家组成员。曾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2004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出版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载人航天器技术》、《巡天神舟——揭秘载人航天器》、《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与多用途飞船概念研究文集(1986年至1991年)》等著作,2015年出版《航天器返回与进入的轨道设计》专著。
预约电话:021-62932068
主讲人:荣正通(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
时间:10 月17 日 14:00-15: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 B22会议室
简介:
中美日内瓦会谈是钱学森回国之事的转机,在这次会谈前发生的关于求援信的故事也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主讲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将从中美日内瓦会谈的缘起、中美日内瓦会谈的意义、艾森豪威尔最终同意放钱学森离境、钱学森的求援信与中美大使级会谈等方面为我们讲述发生在中美日内瓦会谈上的故事以及它与钱学森回国之间的渊源。
预约电话:021-62932068
光明日报上海10月15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10月1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翁史烈,光明日报社编委张碧涌,钱学森的长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分别作了发言。《钱学森年谱》当日在会上首发。
60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离开美国时,钱学森曾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效力的典范,钱学森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怀揣满腔热忱毅然回国,以一生的奋斗,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智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
《钱学森年谱》记述了钱学森从1911年出生到2009年逝世,其间98年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是国内第一部以档案为基础完成的钱学森生平年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钱学森年谱》主编张现民介绍,年谱的编写历十年之功,发掘、收集、整理、考证和研究了大量资料,包括已经公开出版的钱学森各类文集、书信集等;分散在数十家国内外档案馆中的档案文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收藏的大量尚未公开发表的钱学森书信、手稿以及声像资料等,如实反映了钱学森曲折感人、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翁史烈在发言中说,钱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一直激励我们为国家、为人民更好地服务,交大人为有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张碧涌说,钱学森是一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史册上的人,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表明,只有胸怀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更好地实现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
钱永刚回忆了60年前父亲带着一家人回国时的片段,琐碎的生活细节,折射出钱学森的精神和追求。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说,钱学森的一生是一部爱国、爱党、爱社会的生动教材,今天我们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就是为了在青年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坚持勇攀高峰的锐气。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王宗光、马德秀,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航天部副部长孙家栋,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王国平,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夏日,钱学森的同事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了座谈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主持会议。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10/16/nw.D110000gmrb_20151016_6-09.htm?div=-1

图为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鸳鸯谱(类似结婚证明)。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青年报讯 为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昨天公开了部分最新征集到的珍贵藏品原件,回顾钱学森的那段留美岁月。麻省理工学院通知钱学森增加年薪的信件、钱学森的银行存折、美国永久居留证等均属首次公开。
在钱学森98年的人生中,1955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满怀爱国之情的顶尖学者历经五年抗争,终于辗转归来,踏上祖国的土地。这一年,胸怀报国之志的爱国科学家一肩挑起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这一年,心怀强国之梦的科学巨擘开始了为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后半生。
此次展品中有一份麻省理工学院通知钱学森增加年薪的信件。1947年3月,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时年36岁。1948年8月24日,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致函通知钱学森,从1948年7月起,年薪增加到9000美元。
通过钱学森的银行存折可以看到,钱学森每月都会将工资中的一部分,按时寄给在上海的父亲钱均夫作为生活费。此外,他也经常购买鱼肝油、西洋参等营养品寄给父亲。另一部分工资则作为自己家庭的生活开销以及用于购买图书、期刊和资料等。因此,钱学森在美国并没有留下多少存款。1955年9月16日钱学森离开美国的前一天,到银行取出的存款仅为1007.64美元。
钱学森的美国永久居留证此次亦是首度公开。1947年4月21日,钱学森就获得了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颁发的永久居留证,编号为4656868。
一份钱学森的中华民国护照也予以展出。1935年7月,钱学森前往北平、天津办理出国手续。在北平期间,钱学森到宣武门内的大陆照相馆拍免冠证件照,除办理出国护照之外,剩余的证件照由钱学森自己保管着。7月15日,天津市公安局为钱学森出国留学签发护照,护照编号为第1008号。钱学森的护照一直使用到1955年回国前,记载了他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出入境记录,弥足珍贵。
钱学森赴美留学赠言册也很有看头。1935年7月,钱学森在北京、天津办理出国手续,随后又回到上海准备出国事宜,整装待发。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期间,钱学森与同学、亲友道别时,他们纷纷在赠言册上寄语。那些饱含深情的赠言流露出同学、亲友对钱学森的殷切期望,钱学森也将这个赠言册视为精神寄托和奋斗目标,一直妥善保管。
此外,钱学森和蒋英结婚的鸳鸯谱、钱学森与蒋英以及女儿的照片一组、钱学森留美期间制作的英文剪报等一一得到展出。据了解,钱学森从大学时代起,就特别爱好摄影。留美期间,钱学森也经常为同学拍照,偶尔也会自拍。
[相关新闻]
60年后思想遗产深刻影响中国
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昨天举行。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事业,他始终把个人的事业选择与国家强盛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防科研事业中。
1987年钱学森在访问英国时,曾这样向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解释自己选择归国的原因:“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国,道理其实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永不放弃。”
60年前,正是胸中那满腔的民族复兴理想和赤诚爱国情怀,给予了钱学森无穷的动力,让他回到祖国,并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60年后的今天,这种精神也依然激励和鼓舞着后来人,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进。昨天,各界专家们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研讨会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研究感悟,畅谈钱学森同志归国后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青年报实习生 冯燕楠 记者 刘昕璐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10/16/content_271301.htm?div=-1
中新社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 许婧)为纪念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归国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5日首次公开了部分最新征集到的珍贵藏品原件,回顾钱学森的留美岁月。
钱学森从大学时代起,就特别爱好摄影。留美期间,钱学森也经常为同学拍照,偶尔也会自拍。据钱学森好友范绪箕回忆:“在加州理工学院读书期间,我们一起去公园时他帮我们拍照,回来在房子里自己冲洗照片。”婚后,钱学森就成为家庭摄影师,经常抓拍家庭生活、旅行中点滴,捕捉生活中的乐趣,为生活增添色彩。此次展出的一组钱学森与蒋英以及女儿照片便颇具生活情趣。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展出的一张钱学森存折。1947年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年薪为9000美元。除了家庭日常开销,他每月都要给父亲寄钱、买营养品,直到1955年9月16日钱学森离开美国的前一天,这张存折上的存款仅为1007.64美元。
此外,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表彰钱学森的信件,麻省理工学院通知钱学森增加年薪的信件、钱学森赴美留学赠言册、钱学森的美国永久居留证,钱学森留美期间制作的英文剪报,1955年9月7日陈叔通告知钱学森可以回国的电报以及钱学森和夫人蒋英结婚的鸳鸯谱等,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学术研讨会同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等单位代表汇聚一堂,纪念和回顾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表示,举办纪念钱学森系列活动,是希望钱学森精神能更好地激励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学习和传承他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大家风范。
参加纪念活动的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则希望中国广大高层次人才和海归人才能够以钱学森为榜样,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10-15/7571962.shtml
上海热线10月15日消息,为纪念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了主题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纪念和回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传承与弘扬他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为使最珍贵的记忆长留,此次钱学森图书馆还公开了部分最新征集到的珍贵藏品原件,回顾钱学森的那段留美岁月,讲述他归国前在美国学习、科研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走进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
国立清华大学二十三年度录取留美公费生专修各学门指导员一览

钱学森考取留美公费生后,根据清华大学安排,先后在杭州、南昌、南京以及上海等地进行专业实习。清华大学为他安排了四位实习指导教师:王士倬(国立清华大学)、钱莘觉(南昌航空委员会)、王守競(南昌航空委员会)、王助(杭州飞机制造厂)。钱学森后来回忆:"1934年夏我报考清华公费留美,改行了,要学航空工程。录取后,在国内杭州笕桥及南昌的飞机工厂见习了几个月,算是入门。"
王士倬(1905-1991),无锡人。1928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在该校学习工程管理。回国后,任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教授,1934年至1935年在北京和南昌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两座航空风洞,后任航空委员会军政厅编译处副处长、贵州大定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厂长、民国政府航空工业局副局长等。
钱莘觉(1901-1988),又名钱昌祚,江苏常熟人。1917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后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由清华学校选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就读,1922年转入航空工程系,1924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清华大学任教。此后先后担任中央航空学校教育长、校长、航空委员会技术厅副厅长、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厂长等。
王守競(1904-1984),江苏苏州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赴美留学,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威斯康星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29年秋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33年投身于国防事业,主持光学工业。1949年赴美常居,在美国国防部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林肯实验室工作。
王助(1893-1965),字禹朋,河北南宫人。1909年毕业于烟台海军水师学校,后考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旋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15年毕业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并于翌年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17年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年底回国先后担任海军部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副处长、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中国航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公司监理、成都航空研究所副所长等。
钱学森的中华民国护照

1935年7月,钱学森前往北平、天津办理出国手续。在北平期间,钱学森到宣武门内的大陆照相馆拍免冠证件照,除办理出国护照之外,剩余的证件照由钱学森自己保管着。7月15日,天津市公安局为钱学森出国留学签发护照,护照编号为第1008号。钱学森的护照一直使用到1955年回国前,记载了他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出入境记录,弥足珍贵。
原文链接:http://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5-10/15/content_7584131.htm
人民网上海10月15日电 (记者姜泓冰)60年前,他突破重重阻碍回国,担负起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永不放弃”——关于回国原因,他曾这样解释。
正值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陈克宏、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等及钱学森同事、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
60年前赤子归来,催发火箭导弹卫星的迅速“上天”
1955年10月,已经是加州理工学院戈达德讲席教授和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的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回国。从此,他把个人的事业选择与国家强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魄力担负起中国导弹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建立了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并逐步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航天大国。
1955年11月,钱学森在归国后的第二个月就着手筹建中科院力学所,并开始培养科技人才。1956 年2月,他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发展我国火箭、导弹、卫星科技。为1956—1967 年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担任综合总体组长,主持起草国家长期科技发展报告。1956年10月组建我国导弹、火箭、卫星研究院。他亲自编写教材,从培养青年学生做起。短短三年,我国第一枚火箭升空。1964年6月,地地导弹成功试验。1965年1月,他主持制定《火箭技术八年(1965—1972)发展规划》。1966年10月,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68年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天。1971年后,应用、气象、通信和定点卫星接连飞天。20世纪80年代洲际导弹、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返回式卫星相继成功,使中国在这方面很快赶上美苏先进科技国家。钱学森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无可估量的卓越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荣誉。
1987年钱学森在访问英国时,曾这样向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解释自己选择归国的原因:“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回国,道理其实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了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永不放弃。” 60年前离开美国时,他曾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郑重许下的承诺,也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座谈会上,有学者称钱学森为“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效力的突出典范”。建国之初,正是在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海外留学人员先后回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
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在讲话中说,希望钱老的感人事迹和光辉成就能够感召中国广大的高层次人才和海归人才,以他为榜样,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坚持勇攀高峰的锐气,努力创造出一流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钱学森的思想遗产:从系统工程到沙草理论
15日下午,来自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等单位的与会嘉宾共四十余人参加“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研讨会,从另一些角度,介绍了钱学森归国后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他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创建系统科学,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晚年更在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术领域不懈探索耕耘,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引入西方管理科学方法的先行者,钱学森创建了我国早期管理科学研究机构。1954 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美国出版,第一次提出在工程设计和实验中能够直接应用的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回国后,从探索并建立了组织管理现代大规模科学试验的航天系统工程开始,经过长期实践和酝酿,他把系统工程与运筹学、控制论与管理科学等统一起来,成为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
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沙草产业说”,也对我国的西部开发产生了影响。变沙为宝,变害为利,变失为得的思想及实践行动,使西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态得以恢复。有学者说,2008年,仅内蒙古的沙产业、草产业总产值就高达3000 亿元人民币。甘肃、宁夏以钱老沙产业、草产业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2010年5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2010年绿色经济报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015/1015/c134768-26803624.html

外交部借钱学森父亲钱钧夫名义给他发出的电报
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郑子愚
“回到上海吃的第一顿早饭是 ‘四大金刚’中的豆浆、油条。”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当年只有7岁,妹妹钱永真仅5岁,他回忆说,“我和妹妹吃牛奶长大,都有点吃不惯,但记得父母的脸上则洋溢着笑容。”昨天,学界人士在沪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携儿女于1955年10月12日,排除阻挠,远渡重洋,从广州乘坐火车回到上海。
当天,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公开钱老家人捐赠的馆藏实物,其中有钱学森归国过程中收到的两份祖国电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知他增加年薪的信件,以及他的美国永久居留证等。
记者见到,两封电报纸张微微泛黄,全英文,还原了跨洋归途之艰辛。1955年9月7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给钱学森发去电报,通知他可以随时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并希望告知回国时间。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介绍,陈叔通之所以给钱学森发电报,希望可以掌握他回国的详细信息,以便我国政府做好迎接计划。
这些历史展品提示,当时钱学森已获得由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颁发的永久居留证,他的年薪达9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2150元,而中国同期人均年收入约为150元。
另一封电报约A5纸张大小,钱学森在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时收到,发报人是钱学森之父钱钧夫,时间为1955年9月21日。电报告诉钱学森,一路小心保重,沿途切勿登岸,政府将派人在边境车站接站。回国后,钱学森问父亲,却得知父亲并未发过电报。原来,这封电报是外交部以钱钧夫名义发出,此举是为保护钱学森回国,以免美国方面施加压力,给他带去麻烦。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0/16/content_139062.htm
【领导致辞】
【嘉宾发言】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刘 恕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王国平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夏 日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永刚
【母校师生】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王宗光 上海交通大学院党委书记 马德秀
“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为纪念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10月15日,“爱国情 报国志 强国梦——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

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夏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等嘉宾专程前来出席座谈会并发言,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陈克宏、光明日报社编委张碧涌等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老领导翁史烈院士、何友声院士、王宗光教授、马德秀教授,以及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等参加会议,我国航空航天系统的老领导、老专家,钱学森家乡和身边工作人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共计一百多人参加座谈会。大家共同回顾钱学森60年前毅然归国的满腔热忱和爱国情怀,弘扬学习他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所做的杰出贡献。


张杰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钱学森60年前的回国选择,早在他于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就埋下了萌芽。1932年发生在上海的“一·二八” 事件,让钱学森深感对日作战中航空的重要,也促使钱学森选学了多门交大开设的航空课程,赴美留学期间还将专业研究方向由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张杰指出,通过回顾、纪念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回国历程和卓越贡献,能更好地激励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局意识,把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学习钱学森先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更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视人民奖赏为最高荣誉的大家风范。张杰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近120年的办学历史,培养出了一大批像钱学森这样、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海外留学人员,也始终向世界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母校建校120周年之际,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学科研人员不断加入到上海交通大学的队伍中,希望他们能像钱学森一样,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共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贡献。

张碧涌代表光明日报社致辞。他强调,钱老是一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史册上的人,光明日报社长期以来高度关注钱学森事迹和精神的宣传、弘扬,也一直坚持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核心位置开展新闻宣传和理论宣传,激发强大的正能量。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和举措,将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已经成为上海培育和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阵地。希望光明日报与上海交大共同举行的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活动,能继续发挥生动的课堂作用,以钱学森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大家。

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表示,没有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就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现在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钱学森是思想的先驱、科技的泰斗、育人的导师、做人的楷模;他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思想家,是教育家,是战略家,他许多的战略思考是跨时代、跨领域的。他指出,钱学森以祖国为重、以家庭为轻;以科学为重,名利为轻;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钱学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永远怀念,发扬光大。

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表示,今天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加座谈会。钱学森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兴趣和研究涉猎非常广泛,这些奠定了他在许多重要领域上研究和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一生,对党和国家怀有赤子之心,把对党的真切感情融入自己的事业,把个人志向融入祖国的伟大事业,我们应该把钱老的神圣品格牢记心中。钱老的一生也是敢为人先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年轻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更多到钱学森图书馆学习和参观,接受教育和洗礼,把中国的科技和国防推到新的更高水平。

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院士介绍了几十年来,在钱老的关怀、领导、教育培养下,航天事业人才队伍的成长。他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大家,中国发展到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的地位,这样一批队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钱老在制定规划、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非常好的一套办法,非常深刻的一套培养人才队伍的机制。我们今天回忆钱老当年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对我们今后的航天事业队伍建设和各项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用专门题写的“驭苍穹,察往来,集大成,推潮澜”书法作品表达了对钱老的敬意。他回顾了在长沙创建国防科技大学时期,作为国防科委分管领导的钱学森把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模式应用到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为国防科技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表示,我们要学习、实践并且要发展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思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力,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科学家,他始终思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早在1982年元月,在中国科协《未来与发展》杂志推出的时候,钱学森就提出“要科学预见未来”,强调每一个关心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就预见性地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等概念,并预言到建国100周年时将更明显地看到这一革命带来的变化。现在,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沙草产业发展实践正在逐步证明钱学森先生思想的深邃与价值。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发言中指出,钱老是中国城市学的倡导者和先行者。1985年钱老在《城市规划》上发表了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提出了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城市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设想。通过钱老的倡导,城市学已经引起了全国城市管理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竭尽全力继承和发扬钱老的城市学思想,最终造福于未来10亿生活在中国的城市人。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夏日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精神,我想钱学森精神就是中国精神。钱学森有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克服重重阻力最终回到祖国。归国后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不遗余力地创立学说,研制“两弹一星”,为中国强盛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强盛也为保卫世界和平打下了基础,奠定了力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正能量。钱学森精神就是中国精神,需要我们学习、研究、继承,用以丰富我们的思想、进而建设我们的国家。

翁史烈院士生动讲述了钱学森回国的故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国,码头上挤满了记者,钱学森对他们说,我不打算再回来,我没有理由再回来,我准备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以便使他们能够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每个交大人都应为这样非常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骄傲。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一直在鼓励我们为国家、为人民更好地服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孜孜不倦地研究怎么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会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一直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何友声院士深情地回忆了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办力学研究班和自动化进修班,用集体培养的办法,加快培养研究人员的速度。钱学森和郭永怀等科学家亲自授课,编写教材。作为当年力学班的学员,何友声强调钱老倡导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当时国内开先河的,自己就是最早的受惠者。他对钱老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方面的巨大贡献表示了由衷敬仰之情。

王宗光教授表示,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受到历代交大人的敬佩与敬仰。自己曾无数次走近钱学森,无数次阅读钱学森的人生,也有无数次的感动。钱学森的人生是交大学子的骄傲和学习榜样。钱学森的人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教育宝典,怎么做人、育人、求知都可以从中寻求解答。钱学森是交大百年一遇的杰出校友的典范,交大代代后人必定会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马德秀教授深情回顾了中央对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图书馆的感人历程,强调纪念钱老归国60周年,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深入挖掘钱老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对我们国家发展的价值。马德秀强调,钱学森精神的基石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钱学森精神的精髓是创新。当今时代的最强音也是创新,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我们今天学习钱学森思想和精神,要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并贯彻到我们在不同领域的工作实践中。
作为钱老的母校,上海交大的师生一直对钱老充满敬意,交大航空航天学院青年教师马威、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班长石凯也代表交大师生作精彩发言,表示将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永远铭记钱学森精神、努力成为钱老那样的人。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深情回忆了60年前与父亲一起回国的难忘经历,回顾了回国初期一家人艰苦但快乐的生活。钱永刚表示,父亲把智慧、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国家也给了父亲崇高的荣誉,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举全校之力,建成了座落在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弘扬钱学森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市教卫党委陈克宏书记和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张文斌在最后做总结讲话。陈克宏在讲话中指出,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学习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钱学森同志常说,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就是在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孜孜不倦地攀登科学新高峰。我们要以钱学森精神勉励后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和造就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发展,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中取得新成绩。

张文斌在讲话中表示,我们在钱学森先生归国60周年之际召开座谈会,回顾钱学森先生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对于新形势下大学的发展、对于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钱学森一生的辉煌成就是一部爱国、爱党、爱社会、爱人民的生动教材,他的价值追求、科学态度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我们要肩负好培养人才的使命、肩负好科学研究的使命、肩负好服务社会的使命、肩负好传承文化的使命,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纪念钱老归国6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总装钱学森办公室等单位很早就启动了有关纪念书籍的编写工作,在中央文献出版社、上海交大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年谱》、《钱学森在中央党校的报告》《科学道德—钱学森的言与行》等书籍业已出版,并在会上举行了赠书仪式。
当天下午,在钱学森图书馆还举行了“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
2015年10月17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华建敏副委员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点参观了第二展厅和第四展厅的重要展品展项,并且不时驻足,详细观看。特别是在 “钱学森到中共中央党校作讲座”的照片前,华建敏副委员长回忆了其在中央党校现场聆听钱老讲座的场景,并认为钱老的很多思想值得深入挖掘。
行至观众留言区,华建敏副委员长欣然为钱馆留言,馆长钱永刚代表钱馆赠送了纪念品。参观结束后,华委员长向钱馆长表达了感谢之情,并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够再到钱馆参观,更细致地领略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精神风范。

10月15日下午,时值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之际,“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钱学森研究专家、学者四十余人汇聚一堂,参加本次研讨会,共同纪念钱学森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深入研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纪念和回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和传承他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会上致辞。他表示,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此时新审视钱学森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和学术思想,更体会到钱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有待后人不断挖掘、继承和弘扬。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或与钱老有着工作中的交集;或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或为钱老的生前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研讨会上,他们分别就钱学森归国历史考据、钱学森学术思想与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在谈及钱学森对当代中国科技所做贡献方面,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景元在研讨会上深刻阐述了钱学森的信息革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凯飞从钱学森建立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创建系统科学,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化学,倡导政治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钱学森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副主任田裕钊在会上分享了在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指导下我国西北地区沙产业的发展情况。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员李颐黎以探空火箭工程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为例阐述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工程和开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重庆钢铁公司党校原校长兼总支书记王传凡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创造性的提出“世界社会形态”的科学“社会历史观”,是当今现实世界的基本模型,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新发展。

《黄河志》总编室原主任编辑张汝翼介绍了钱老晚年对黄河、长江与国家水利事业的关心。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陈展部部长史贵全在会上介绍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六十周年,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程宏从内在动力及外部动因两方面详述了钱学森回国与1950年代留美归国大潮的历史背景。

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通过对近期中美解密档案全新材料和线索的梳理研究,进一步详细考证了钱学森1950-1955年回国的全过程。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耀河从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对光明与进步的追求、学所有成的自信、“麦卡锡”反共逆流的迫害、祖国和亲人的召唤等五个因素阐释了钱学森选择回归新中国的必然性。

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原馆长陈良深情回忆了自己曾在钱学森指导下工作三十年的点滴回忆。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研讨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已故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曾形容钱老“从本质上讲是一位思想家”。钱学森一生为国家、民族所奉献的宝贵精神食粮和思想财富,还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希望今后各界的专家能够加强研究和交流,进一步发扬和光大钱老的学术思想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钱学森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今后将在“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主题下,按照不同专题举行学术年会,旨在打造一个汇聚各领域从事钱学森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交流的学术平台,共同构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钱学森学术研究重镇。
供稿:茅艳雯
摄影:李国兴
吕成冬
徐 菁
On October 15th, Shanghai Jiao TongUniversity (SJTU) held a grand meeting to mark the 60 years’anniversary of Dr. Qian Xuesen’s return to his homeland. The meeting was a joint event by Shanghai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Guangming Daily and was organiz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The invited speakers shared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ith Dr. Qian from their respective perspectives. As the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Dr.Qian was intricat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s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since his return to China. President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Mr. Lin Zuoming and the precedent Vice Minister of Department of Astronautics Industry Mr. Sun Jiadong both shared their story of how Dr.Qian led the nation’s air and space programs and how they have benefited directly from his wisdom and charisma.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s. Liu Shu and the former Vice President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Mr. Xia Ri both talked about Dr. Qian’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in making the best use of desert and sand industry and in “foreseeing the future with truescience” for the 21 century. Another subject Dr. Qian tackled in his lateryears was the study of cities. Dr. Qian initiated urbanology or urban studiesin the 1980s, the former party official of H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Mr. Wang Guoping therefore reported in the conference the progress China’s urbanstudies has evolve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lumni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event attracted a list of SJTU’s precedent presidents and University Council chairpersons present that day. The old generation leaders fondly recalled the experience of how Qian Xuesen strived toreturn to the country in the 1950s and how they correlated Dr. Qian’s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their work and commitment in governing the university.The incumbent SJTU President Zhang Jie expressed in his remarks that Dr. Qian’slegacy should have their modern echoes,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time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e remarked that for the 120 yearsof university history, SJTU has always been open-minded on one hand to traintop-notch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outlook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nthe other hand to welcome and support talents with oversees backgrounds to SJTU to conduct teaching and research.
Mr. Qian Yonggang, son of the late Dr. QianXuesen, as well as the director of QLM, shared in the end memorable stories ofthe family’s first few days when they returned to China. The personal perspective reinforced Dr. Qian’s life and legacy as a true scientist with stro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life wisdom.
2015年9月22日,为期二周的以“全面生动地展示钱学森光辉一生,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崇高品质,树立高中生科技报国崇高理想”为宗旨的“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图书馆巡回展进驻奉贤中学博学楼中央大厅。25日,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专门前往该校,为学生现场讲解并互动。
此次专题巡展,围绕钱学森生平事迹、爱国精神、科学精神,重在钱老与中国航天、人生选择、五年归国路和成才之路展开,旨在贴近学校、贴近师生。




原文链接:http://www.fxzx.fx.edu.sh.cn/articleContent.aspx?id=731&tId=3
9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七宝中学国团体育馆开设了“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生平事迹图片展,让七宝中学师生有机会在校门口一睹大师风采。
“洋园虽好,非久留之地。”从小,我们大家就对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充满敬仰之情;却很少有人能有机会真正地走进这位大师的内心,去细致地研究大师的一生。似乎钱老在七中的“人气”特别旺,午餐过后,国团体育馆早已是人头攒动。这次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图文并茂、详尽地展出了钱学森的生平,其中还不乏一些弥足珍贵的书稿和勋章供同学们驻足围观。
这次展览除了展出一些钱学森所获得的荣誉之外,更是着力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民族脊梁,把钱老的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于一些“学究”式的科学家,钱学森与七宝中学“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颇有渊源——无论是在国立交通大学求学,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学,钱学森都积极投身于各项活动中去,从管弦乐队,到各式各样的社团几乎都有钱学森的身影;此外,钱老还积极地投身于各色学术研讨会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次参观,让七宝中学师生对钱老这位中国最负盛名的科学家的“学术至上和报效祖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为清楚地意识到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原文链接:http://www.qbhs.icampus.cn/cms/data/html/doc/2015-10/12/35044/index.html
10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图片巡回展在崇明中学开展。

10月25日,《上海航天报》原总编游本凤,为崇明中学高一学生举行了“嫦娥奔月送玉兔”的专题讲座。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引发同学们强烈好奇,现场互动热烈。

原文链接:http://www.cmzx.sh.cn/chongzhongkuaixun/2015/1029/3269.html
10月28日下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在四川江津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开幕。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辛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万金容,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相关领导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张凯在仪式上致辞表示,聂荣臻同志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正是在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从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开始,肩负起我国导弹、火箭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重任。钱学森晚年曾亲笔写下一份名单,列出17位对他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其中就有聂帅。聂帅和钱老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此次展览就是希望能够号召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聂荣臻、钱学森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始终把做好钱学森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作为重要宗旨之一,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推出了钱学森事迹展览,覆盖观众百余万人。本次展览的举办适逢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更具有其重要意义。展览精选了钱学森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和成就,共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
据悉,本次巡展是两馆第二次合作办展。今年4月,由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主办的“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展”巡回展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并深入周边社区及交大国防生班举行聂帅精神事迹报告会,受到了上海市民和交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活动时间:11月4日(周三) 13:00—17:00
活动主题: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校园日(Barcelona Catalonia Campus Day)
活动项目:
项目一:纪录片全球首映:«桃花源»(Film World Premier: The peach blossom garden)
时间:2015年11月4日 13:00--14:30
地点:上海市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简介:这部令人难以置信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古老的中国传说,有一个渔民偶然间经过一个桃花源,在这里人们生活一片祥和,与世隔绝。当渔民想回到这个人间天堂的时候,它却无处可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找它,包括古怪的商人钱安华,他沉迷于这个传说,建造了自己的独特的人间天堂,并称之为“桃花源”。
项目二:“跨文化叠人塔”(CROSS-CULTURAL HUMAN TOWERS)
时间:2015年11月4日 15:00 --16:00
地点:上海市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简介:维拉弗兰卡人塔队,加泰罗尼亚最优秀的“叠人塔”队伍之一,和中国杭州人塔队,世界上成绩最好的国际叠人塔队伍,将会携手并肩地为当地观众带来跨国同心合作的震惊和壮观。
项目三:加泰罗尼亚伦巴音乐工作坊
时间:2015年11月4日 16:00--17:00
地点:上海市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简介:感受源自弗拉门戈伦巴的混合之音和古巴摇滚乐,拉马拉加乐团将为上海的观众们提供一场音乐吉他研讨会,借此向观众们分享这些韵律的本质它融入到加泰罗尼亚人生活方式中的文化。带来你的吉他一起学弹加泰罗尼亚伦巴吧!
注:此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10月31日上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副馆长Roger D. Launius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副馆长张凯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带领下,Roger D. Launius详细观看了四个展厅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因为其曾经在NASA工作,同时长期从事美国航天史的研究,因此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和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的贡献非常感兴趣,在重要的展品展项前不时驻足观看。

随后,一行人员来到库房,阅看了有关钱学森在美期间从事航天科学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并就纸质文献的文物保护等与现场人员进行了交流。

参观结束后,张凯副馆长同来访人员进行了亲切交流,并表示希望在双方可以在华人科学家于美国航天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课题、科普展览、博物馆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Roger D. Launius表示,今天来到钱学森图书馆非常高兴,展览内容令他印象深刻。钱学森早期为美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回到中国后又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科学思想和成就,值得全世界人民去了解和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非常高兴可以同钱学森图书馆在航天科学人物研究、临时展览交流、科普互动展品展项开发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座落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于1976年7月开馆,是史密森学会创建的众多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是世界上航空和航天科学技术方面收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涉及的领域包括航空学、宇宙航行学、地球和行星以及航空史等,同时也是研究航空航天,以及行星科学和地球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历史和科学的研究中心。馆内收藏着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代表尖端技术的飞机、宇航器、火箭、导弹、各种航空发动机、推进器,如莱特兄弟的飞机、阿波罗11号返回舱等,旨在启发和教育公众缅怀人类飞行史上的卓越功绩。
On October 31st,Dr. Roger Launius, Associate Director of Collections and Curatorial Affairs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in Washington, D.C. paid a visit to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n the morning. The invitation was a courtesy of Dr. Alexander C.T. Geppert of New York University Shanghai& Center for 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Studies.
Dr. Roger Launius had worked for NASA for over a decade before serving in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d has been an absolute expert in the research of US aerospace history. His familiarity and interest in Dr. Qian’s experience in both US and China are shared and expanded during the visit.

Dr. Launius and Dr.Geppert also stopped by QLM’s storeroom to review a few of valuable archives about Dr. Qian’s stay in the US. Both sides exchanged the information on paper documents preservation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Jet Propulsion Center.

Dr. Launius agreed that Dr. Qian serves the bridge between US and China to cultivate the air and space industry in both countries. His story and experiences should be known in a worldwide context. It’s excitedly anticipated that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an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kick off collaborations in research, travelling exhibitions and museum interactive programs soon.

Link: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Space Museum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同志1955年回国后,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晚年的他思考更多的是攸关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指导。10月15日下午,时值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首届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钱学森研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纪念和回顾钱学森对中国国防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景元深刻阐述了钱学森的信息革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凯飞从钱学森建立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创建系统科学,提出现代科学新体系、思维科学、文化学,倡导政治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钱学森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副主任田裕钊在会上分享了在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指导下我国西北地区沙产业的发展情况。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员李颐黎以“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为例阐述了钱学森在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历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通过对近期中美解密档案全新材料和线索的梳理研究,详细考证了钱学森1950-1955年归国的全历程。重庆钢铁公司党校原校长兼总支书记王传凡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创造性地提出“世界社会形态”的科学社会历史观,是当今现实世界的基本模型,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新发展。《黄河志》总编室原主任编辑张汝翼介绍了钱老晚年对黄河、长江与国家水利事业的关心。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陈展部部长史贵全在会上介绍了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程宏详述了钱学森回国与1950年代留美学生归国大潮的历史背景。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耀河从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对光明与进步的追求、学所有成的自信、“麦卡锡”反共逆流的迫害、祖国和亲人的召唤等五方面阐释了钱学森选择回归新中国的必然性。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原馆长陈良深情回忆了自己曾在钱学森指导下工作三十年的珍贵记忆。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钱学森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永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当重新审视钱学森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和学术思想,更体会到这是一座知识的灯塔、科学的宝库、精神的富矿,有待人们不断发掘、继承和弘扬。
钱学森的信息革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于景元
著名系统科学家、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
钱老从系统科学角度提出,任一社会或国家是个开放的特殊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一方面是对社会实际的科学概括;另一方面也为应用系统科学思想、理论、方法和系统工程技术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研究方法。
钱老将社会形态和社会系统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研究社会和国家的组织管理问题。钱老提出:“从宏观角度看,这样复杂的社会系统,其形态,即社会形态最基本的侧面有三个,这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三个侧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有机整体,形成了社会系统结构。从社会发展和进步来看,社会形态三个侧面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而飞跃性变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系统的状态突变和新功能的涌现,它的动力学机制是什么?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是产业革命,那么产业革命又是怎样引起的?钱老指出,技术革命引起产业革命,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但改造客观世界又必须先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就是科学革命。钱老进一步指出: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在今天,科学革命在先,然后导致技术革命,最后出现产业革命。
关于技术革命,钱老指出,18世纪末由于蒸汽机的出现而引起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出现了大工业生产。19世纪初,由于电力技术革命又引发了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即第四次产业革命,生产不再以一个工厂为单位,而是出现了跨行业的垄断公司。
当前这次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又引发了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发展,导致了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第五次产业革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革命。
标志和划分人类社会生产时代特征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资料属性。劳动资料不仅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而且还有信息属性。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了劳动资料信息属性的发展,生产工具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方向过渡,使生产沿着充分发挥劳动资料信息属性的方向发展。劳动资料信息属性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现代社会生产已由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在工业革命中,由于蒸汽机的出现,开创了人·机结合的物质生产体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现在的信息革命,由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用,使劳动资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又开创了新一代人·机结合的劳动体系,标志着现代社会经济已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和知识经济转变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如果前历次技术革命都是发生在物质和能量领域的话,那么信息革命则发生在信息领域。信息革命的影响,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比历次技术革命更加广泛和深刻。在信息革命中,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工作、学习、研究、教育、消费和娱乐方式,这又开创了人·机结合的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所加工的劳动对象是信息和知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又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精神财富,两种生产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信息革命变革了人类社会,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既涉及到技术层面,也涉及到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如果把信息网络和社会系统三种社会形态结合起来,就会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步伐。
其一,信息网络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建设相结合,必将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加速向信息和知识经济方向发展。如果说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的话,信息、知识经济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大幅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集约化程度,加速了物质文明建设;其二,信息网络和政治的社会形态建设相结合,必将大大推动政体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其三,信息网络和意识的社会形态建设相结合,必将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和艺术发展,从而加速精神文明建设;其四,信息网络和地理建设(包括生态建设)相结合,建立地理信息网络体系,加速地理建设信息化,必将促进社会系统和地理系统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
这四大领域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领域。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它既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层次,又涉及到上层建筑层次,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项技术革命能像信息革命一样,对社会及其环境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这场信息革命出现的新事物。目前国内正在提倡和发展的“互联网+”,就是信息革命中出现的一种发展形式,其实质就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新社会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如“工业4.0”就是“互联网+制造业”,其实也就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新型社会中的制造业;还有“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农业”等等。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流通和共享,那么物联网则把实体世界联系起来了,使地球真正成为“地球村”。
信息革命已经到来,方兴未艾,并且仍在继续发展,这同时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正如钱老生前所指出的,我们应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研究和制定我国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加速我国迈向人·机结合、人·网结合新型社会的进程。
钱学森回国历程再认识———基于中美解密档案的考证与研究
张现民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
惨遭怀疑 身陷囹圄
早在1944年底,美国就以国家安全和钱学森从事国家机密研究为由对他进行过调查。尽管钱学森为美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二战后对他的怀疑和调查始终没有停止,并带有明显的怀疑成分和对抗色彩。1947年,美国很多国家机构特别是中央情报局,通过不同渠道对钱学森进行调查。1949年希斯间谍案发生后,美国对钱学森的调查变得更为频繁。
尽管多数调查结果都对钱学森给予充分肯定,但其中一份档案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强烈警觉。档案显示钱学森是美国的共产党党员,并经常使用约翰·德克尔这个名字参加加州理工学院122共产主义小组的会议。他们还发现,被捕的加州理工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和钱学森的关系非常密切。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红色恐惧时代,美国社会对亲共产主义分子抱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他们最终认定钱学森就是共产党党员。
1950年5月18日,三军人事会议召开,就钱学森的事件进行具体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允许钱学森参与国家机密研究对美国的核心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决定吊销其从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基于这一重要决定,三军于6月6日正式签署吊销钱学森从事机密研究许可证的文件。
6月6日,司法部人员专门到加州理工学院造访钱学森,这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6月16日,钱学森收到了由加州理工学院校方送来的吊销许可证。当天他就拜访了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弗雷德·林德瓦尔博士,表明了离开的意向。但第二天就有告密者说钱学森想回国,司法部人员马上打电话询问真相。钱学森表示自己只是想向林德瓦尔提出辞职,因为这是当时留给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当被问及倘若辞职请求被批准后打算干什么,钱学森回答:“如果辞职申请得到批准,我打算返回中国。”
有了回国打算之后,钱学森开始进行各种准备。7月24日,钱学森打电话给托运公司,并于25日与托运公司经理商定在8月3日、4日完成托运,后因故推迟。8月18日公司完成对钱学森家中行李的托运后,于19日前往钱学森办公室打包。但打包人员发现行李文件中出现了内部文件的字样,引起警觉并报告给了打包公司总经理。总经理查看后,立即致电海关。海关随后要求托运公司停止打包钱学森的行李。
钱学森的听证申诉经商定于8月23日在华盛顿举行。8月21日钱学森飞往华盛顿,于第二天上午拜访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表达了回国的意愿。23日钱学森又会见了金贝尔。就在钱学森离开之后,金贝尔致电司法部,示意绝不能让钱学森离开。23日晚,钱学森在洛杉矶国际机场被滞留,司法检察人员向钱学森出示命令要求他不得离美。这时钱学森一家不得不继续留在美国。
9月6日,那位曾在洛杉矶机场宣布禁止钱学森离境的检察官再次叩开了钱学森的家,要求他发表自己与共产党相关任何组织并无关系的声明。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向钱学森出示了逮捕令,并声称他曾经是“一个以武力和暴力推翻美国政府为目标的组织成员”。遭到逮捕之后,钱学森先是被扣留在美国司法部驻洛杉矶的某处,后又被迁至特米诺岛。
被判驱逐 获得假释
钱学森遭逮捕后,蒋英立即通知了加州理工学院,校方开始设法营救,包括聘请律师、派人探访等,院长杜布里奇还通过自己的关系和军方进行交涉,并与钱学森导师冯·卡门取得联系。杜布里奇首先联系金贝尔,希望他来洛杉矶处理此事。金贝尔得到信息后,从华盛顿飞往洛杉矶,首先同杜布里奇等人见面,随后在他们的安排下同钱学森的辩护律师会面。9月16日,杜布里奇、林德瓦尔,还有钱学森的律师到监狱面见钱学森。钱学森当时发表了暂时不离开美国的声明,加州理工学院校方凭借这封声明信与军方进行交涉要求释放钱学森。9月18日杜布里奇致信金贝尔,肯定钱学森并非共产党员,并表示已经取得钱学森保证不回国的声明。在收到杜布里奇的信后,金贝尔跟美国华盛顿司法部副部长福特联系,福特转而与洛杉矶的检察长多林联系,同意释放钱学森。
释放钱学森所需的1.5万美元保证金,其来源是钱学森一名学生的未婚妻。其人名叫米勒斯,家境较为富裕。但米勒斯在捐款时有一个条件,即不能公开她的身份。因为她担心公开身份后,会对其未婚夫造成不好的影响。保释金委托加州理工学院林德瓦尔协办,并未由现金支付,而是购买了美国的债券。债券面值1.5万,实际买入价15251.43美元,其差价由林德瓦尔垫付。
等待时机 解除禁令
在释放之后,根据正规程序,钱学森的案件召开了四次听证会:分别为1950年11月15、16日,1951年2月15、16日,4月11日和4月16日。4月26日,美国司法部根据前期听证会的情况,特别是利用了听证会上不利于钱学森的言词,作出了驱逐出境的决定。但次年2月8日,美国司法部做出裁决:对钱学森采取驱逐出境但暂缓执行的决定。2月26日钱学森提出上诉,11月26日上诉被驳回。上诉被驳回之后,其结论仍然是等待驱逐出境。其后又改为假释,要求钱学森每月到移民局报到,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在被滞留期间,钱学森在艰难处境下完成了《物理力学讲义》和《工程控制论》两部著作书稿的撰写工作。《工程控制论》1954年出版以后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美国有位编辑想把钱学森列入《美国科学人》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但钱学森说:“虽然我对美国很多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如果把科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我很难有同感。把我确定为美国科学家团体中的一员也让我感到非常耻辱。因为我并不是美国科学家,我是中国科学家。”
身处异域 回归故土
对钱学森回国的传统认识,一般认为是中方以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求援信为依据,在1955年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上与美方交涉后,迫使美方同意钱学森离美的,但这与史实并不相符。中美解密档案共同表明:钱学森的求援信是在8月8日中美大使级会谈第四次会谈上被提及的。但早在8月3日美国国防部的备忘录中就记载着国防部同意释放钱学森。美国国防部认为经过五年的滞留,钱学森所掌握的尖端知识已经被超越。8月4日,钱学森被正式释放。
钱学森一家回国以后,于10月28日抵达北京并入住北京饭店,翌日就去了天安门广场。11月1日,郭沫若代表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饭店7楼宴请钱学森,11月4日,陈毅代表国务院会见了钱学森。此时的钱学森正式投入了社会主义的怀抱,开始了新的征程。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钱学森的调查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终结,1956年美方仍在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这是美方想为释放钱学森所引起的美国部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来开脱罪责,因为钱学森的离去引起了美国部分人士对政府的抨击。他们都知道钱学森的离去将是美国的极大损失,而社会主义中国却得到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箭专家之一”。
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陈良
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原馆长
随着1956年中央决定启动导弹研制和1958年卫星研制的启动,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和前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后,钱学森开始对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制定全面的长期规划:一是壮大国防部五院科技队伍,提高水平,为研制运载火箭和导弹逐步建立配套机构;二是先行一步,依靠中科院力学所和科学院其他研究机构对未来中长期可能遇到的难题进行攻关探索;三是将导弹和卫星研制中需要的各种高、精、尖材料的制造分别落实到各工业部门生产。具体包括:
1.由中科院力学所组建的“第一设计院”搬迁到上海后及时调整方向,改为研制探空火箭,并取得重要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支航天科技骨干力量,后来该设计院成建制移交给了航天工业部门。
2.中科院力学所怀柔基地的工作转向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探索研究,为航天工业部研制型号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打下基础,这是钱学森为我国发送航天飞行器到地球同步轨道和飞向外星所布下的一颗特别重要的“冷棋”。钱学森特别重视这个项目,亲自指导怀柔基地的年轻科技人员攻克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难题。通过几年努力,1964年12月,在怀柔试验基地用液态氢和液氧为推进剂进行了我国首次地面试验获得成功,并完成了15吨推力、100吨推力发动机的总体方案论证。所做成果移交给航天工业部后经若干年研制,在1984年首次用在长征3号运载火箭上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送上同步轨道。
3.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的探索研究。火箭发动机的高能固体推进剂是发展我国导弹一项极端重要的科研任务。我国第一代战略导弹都使用液体燃料,而在今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中看到的各类型导弹都为固体推进剂,并可机动发射。这正是因为早在几十年前钱学森就组织中科院几个研究所的科学家带领团队从实验室小配方开始探索研究,在若干种方案中筛选出来并逐步扩大试验规模,最终成功运用于今天的战略导弹上。如今大型固体火箭研制基地一大批专家就是从科学院作为科技骨干调进航天工业部门的。
4.及早进行飞船研究与宇航员的培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人要飞上太空还是一个梦想,周总理曾发话,20世纪我们不上月球。但钱学森还是建议飞船的研究和航天员培训应早做筹划。在他的推动下,1968年就从中国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研究院抽调部分骨干成立专门研究所开始研究探索。如今中国已把航天员送上太空,航天员训练已成常态化。若没有当时的起步,中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才能把飞船研制成功,甚至可能无法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5.当好航空、航天科技的先行官。上世纪中期,我国已经有了中程导弹,“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但作为空气动力学权威的钱学森很清楚,我国在航空、航天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根本解决问题尽快追赶,必须在若干基础科学领域下大功夫,最重要的就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必须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科技界把空气动力学研究形象化地称为“先行官”。
1967年,钱学森感到时机已经成熟,根据聂老总指示,与郭永怀商议后提出建立空气动力研究院的基本思想及总体蓝图。他们提出了“把全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形成拳头,合理配套,避免重复,在三线建设基地,更好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建议得到高层的支持,不久就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筹备组组长,郭永怀为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
钱、郭两位认为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要用三种手段互相配合,一是地面实验,包括各种类型风洞和其他地面试验设备;二是理论计算,后来称为计算空气动力学;三是模型飞行实验。按照钱学森的思路,要设计一种新的飞行器,首先利用理论计算方法和已有数据提出初步气动力外形方案,第二步再制作模型在各种地面设备中进行大量试验后对外形设计进行修改,如此反复多次,最后进行模型飞行试验,即用退役导弹发射带有各类传感器的飞行器模型发射到大气空间,用遥测、光测等手段获取飞行数据,这样经过处理所得到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数据就更接近实际飞行器的性能。
按照钱、郭规划的蓝图,在三线集中建设一系列地面设备,从低速风洞、高速风洞到超高速风洞和其他特种地面试验设备,而且全部自力更生自己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建立一个飞行力学研究所,并组建一支计算空气动力学研究队伍。计划启动后,在三线建设中克服各种困难,地面试验设备建设逐步推进。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飞行力学研究所的筹备长期没有启动,而计算空气动力学队伍后来总算是建立起来。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科学界的楷模。六十年前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科学事业,在发展我国战略导弹、航天科技、应用力学、系统科学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今天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对祖国无限热爱、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的科学思想!
钱学森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工程
李颐黎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国家尖端技术工程。钱学森为这一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指导设计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大干一个月,火箭选方案。1965年7月《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的建议》提出了对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展意见。9月中旬,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布置七机部八院负责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的论证工作,并向计划于10月20日召开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及工作安排会议提出报告。10月14日,八院召开方案讨论会,最终选择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方案。这一方案得到了钱学森副部长等部领导的支持。
会议“马拉松”,星箭地协同。1965年10月至11月,国防科委委托中科院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和工作安排会议。会议长达42天,戏称“马拉松会议”。会议讨论认为八院提出的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可行的,同意第一颗人造卫星在我国酒泉发射场发射。这次会议是参加会议的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地面测控各方面一次大的方案论证和技术协调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研制。
滑行段姿控,研制获成功。1966年3月24日,八院召开的方案论证会决定,为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安全可靠地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在自由滑行段必须具有姿态控制。3月31日八院领导在向钱学森、刘秉彦副部长汇报方案论证会的论证结果时,二位副部长同意滑行段要有姿态控制,并同意对末级火箭的技术要求。在钱学森指导下,着重研究了二级发动机剩余推进剂在滑行段失重状态下的晃动对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1969年初,系统实物仿真试验和综合试验相继完成,进入正样阶段。
受命危难时,全箭试车成。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研制工作时而被迫中断。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长征一号与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试验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具体指导、协调和解决研制生产和试验中的问题。他为此召见有关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并委派钱学森、任新民全权处理有关试车事宜;接着又在1969年5月连续做有关人员的工作,使全箭试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终于在5月19日、6月4日分别完成了一、二级的全箭试车。组织队伍、指导设计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196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保证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承担了该院的组建工作,并向聂荣臻副总理推荐孙家栋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为了尽快启动卫星总体工作,孙家栋最后选定戚发轫等18人并最终得到聂荣臻副总理的批准。这批同志和从中科院及八院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同志团结在一起,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做了许多重大的改进。1968年2月,钱学森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他努力排除干扰,狠抓研究院机构组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卫星研制质量,指导地面发射和跟踪测量系统建设。
钱学森十分关心如何保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后人们能够“听得到”卫星的声音。为此,他多次找相关同志研究和计算,确保从东方红卫星上发射的信号和《东方红》乐曲经过地面台站接收再广播出去,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用收音机听到。
“看得见”不太好办,因为当时设计的第一颗卫星直径只有1米,地面上无法用肉眼看到。1968年初,八院承担了研制卫星观测体的任务。经设计人员研究确定,卫星观测体安装在末级火箭上。在此过程中,由于末级火箭具有一定的旋转角速度,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球皮涨满成直径为4米的球台体,地面上的人在黎明或黄昏时就可用肉眼看到卫星观测体。
对地面系统的要求是:对运载火箭和卫星要“抓得住,跟得上”。根据轨道倾角的设计要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入轨点在湖南南部到广西北部一带。由于对入轨后的第二圈的观测也很重要,所以在我国西部地区设立了观测站,在长春、胶东等地也设立了观测站,并在西安建立了测控中心。1969年底地面跟踪测量站的联调基本完成。整个地面跟踪测量系统在西安测控中心的指挥下进行了跟踪国外卫星的模拟演练,基本满足了要求。
1970年1月30日,作为卫星运载火箭的长征一号火箭试飞取得成功。1970年3月21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完成总装。4月1日,两个东方红一号卫星(其中一个备用)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由火车专列运抵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20时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进入发射前的“1小时准备”。21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起飞,约10分钟后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
4月25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钱学森的关心和指导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工程圆满实现了“上得去,转起来,抓得住,跟得上,听得到,看得见”的总要求,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可以独立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也添上了那颗宝贵的“星”。
10月28日、29日,利用到重庆江津参加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开幕式的机会,钱永刚馆长、张凯书记一行先后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并就博物馆建设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钱学森图书馆顾问、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综合部、陈展部、社教部相关人员也随同交流。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管理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及其所属革命遗址群,在保护红岩革命历史文化遗址,研究发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弘扬红岩精神,传播革命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享有盛誉。钱永刚馆长一行在管理中心石强桢副主任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等革命遗址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红岩魂广场、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场馆。在随后的交流会上,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就红岩联线建设与发展概况,以及景区管理、教育活动开展、文化事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双方还达成了基本意向,将由钱学森图书馆与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合作,在红岩革命纪念馆举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展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坐落于重庆市中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该馆在博物馆专业化建设、专题展览、国际合作、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钱永刚馆长一行在该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重庆:城市之路”、“远古巴渝”等展览。随后,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黄小戎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与钱馆长一行进行了热情的交流,并重点就专业人员培养、学术研究、等级博物馆建设与申报等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
11月4日,“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文化周”校园日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活动主办方加泰罗尼亚中国学院与校园日活动承办方钱学森图书馆共同携手,在当天为广大公众带来了纪录片首映、“叠人塔”表演和伦巴音乐工作坊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校园日活动首先由讲述杭州桃花庄人塔队故事的纪录片《桃花源》拉开序幕。

纪录片放映现场

纪录片放映现场
随后,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地区最优秀的“叠人塔”队伍之一的维拉弗兰卡人塔队的200多名成员,与世界上成绩最好的国际“叠人塔”队伍——中国杭州桃花庄人塔队的近100名队员携手并肩、同心协作,共同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震撼人心、壮观绝伦的跨国“叠人塔”表演秀。在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展品——DF-2A导弹旁,身着绿衣的维拉弗兰卡人塔队和身着红衣的桃花庄人塔队合作的“高塔”越叠越高,仿佛要与矗立在一侧的导弹一争高下,赢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叠人塔”队员在穿戴缠腰布

“叠人塔”队员在穿戴缠腰布

“叠人塔”队员在穿戴缠腰布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在DF-2A导弹旁叠起人塔

“人塔”表演秀伴奏乐队
“人塔”表演秀伴奏乐队
“叠人塔”是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区最具传统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起源于18世纪末。其后逐渐在加泰罗尼亚其它地区流行,从而广泛影响西班牙其他地区。“叠人塔”多见于当地庆典,由身着白裤、黑布缠腰的“塔人”一层层以叠罗汉的方式搭成高“塔”,人塔一般在7层左右,最高可达到9层。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叠人塔”活动始终秉承着“力量、沉着、勇敢、理智”的座右铭,通常由家中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合作互助,体现家庭团结的美好力量。

在钱馆广场叠起人塔
在钱馆广场叠起人塔
在最后举行的伦巴音乐工作坊中,来自加泰罗尼亚的拉马拉加乐团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氛围轻松热烈的小型吉他音乐会。音乐会上,乐团的7名成员倾情演绎了源自弗拉门戈伦巴的混合之音和古巴摇滚乐,借此向观众们分享这些韵律的本质,帮助观众感受和了解加泰罗尼亚人生活方式中的文化。
拉马拉加乐团音乐演奏
拉马拉加乐团音乐演奏
除当天的校园日活动外,整个“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文化周”在11月1日至7日期间安排了包括艺术展、音乐会、工作坊在内的三十多场活动在上海举行。加泰罗尼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艺术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胡安·米罗和安东尼·高迪——将是文化周的亮点,观众可以通过作品真迹和3D影像近距离感受三位大师的风采。加泰罗尼亚中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正式认可的非营利组织,旨在传播和推广加泰罗尼亚文化和传统。
人塔队员留影
人塔队员留影

人塔队员留影
享誉海内外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他身为知名音乐家的夫人蒋英教授,堪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自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通过举办主题讲座、音乐会等活动向广大社会公众宣传科学与艺术结合之美。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不断探索、加强合作,继续推出更多优秀活动,为广大公众奉献一道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

摄影:徐 菁
11月9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三严三实”专题学习会,钱馆中心组成员以及党员骨干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人员观看了上海市纪律委员会、市监察局制作的反贪腐警示纪录片。之后,张凯书记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学习内容,张凯书记传达了近期全校干部大会精神,并特别强调,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按照“三重一大”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觉悟上尤其要深刻理解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三严三实”的本真内涵,切实增强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钱馆建设发展凝聚正能量。会上,张凯书记还就分类发展改革、2016年工作重点等内容作了布置,并要求中心组成员以及党支部通过开展组织生活以及专题活动,多多听取、征求普通党员以及群众意见,为政策制定和工作开展提供信息和依据。


供稿:车兰
2月1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看望钱学森夫人蒋英女士。
2月8日,上海市长韩正召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专题会议。
3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3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吴旦副校长率队拜访第二炮兵装备部。
3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成立。
4月26日,国家发改委评审中心组织召开钱馆扩初评审会议,钱学森图书馆扩初设计通过预评审并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5月7日, 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招标结束,河北雅虹展览文化公司中标。
5月27日,钱学森图书馆陈展内容评审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思政司领导和孙家栋、王永志等专家学者,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等参加。
6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在上海交大隆重举行,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上海市市长韩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参加。
6月29日-7月1日,吴旦副校长率团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考察学习。
8月17日,上海航天博物馆筹备组来校访问交流。
10月27日,为纪念钱学森学长逝世一周年,由上海交大档案馆(党史校史研究室)与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缅怀钱老报国情,探寻学长航天路》图片展,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拉开帷幕。
10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学习纪念钱学森座谈会。会上还举行了《钱学森》一书首发仪式,开通了钱学森图书馆门户网站。
11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邀请上海相关档案、文博、图书管理和信息化专家,召开用户需求建设方案评审会。数字钱学森图书馆用户需求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12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概念设计方案专家讨论会在京举行。
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
1月13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等看望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女士。
1月20日,中宣部批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展方案。
1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基建工程顺利结构封顶。
3月27日,大型展品东二甲导弹落户钱学森图书馆。
3月30日,“上海市建筑工程结构创优”工作专家评审组对钱馆建设项目结构完成与质量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评审,钱学森图书馆工程通过优质结构评审。
4月7日,“走近钱学森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新图书馆开幕。
5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
5月31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组织赴中国航海博物馆学习调研。
6月25、27日,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先后来校检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
7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物业管理项目招标结果揭晓:上海明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钱学森图书馆物业管理项目的中标单位。
8月2日,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赴京考察钱学森雕塑创作工作。
8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到钱老生前居住的寓所组织开展钱学森藏书征集工作。
8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赴大庆王进喜纪念馆考察学习。
8月11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赴京祝贺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生日。
9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进入开馆倒计时100天。钱馆建设指挥部举行全体会议,号召大家进一步行动起来,全力冲刺,加快做好各项开馆前筹备工作,以确保钱学森图书馆按时优质建成开馆。
10月10日,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市委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来校考察了解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
10月19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中宣部宣教局联合在北京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全国巡展工作协调会。
10月24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同志带队,来自市委宣传部、市重大项目建设办、市建交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电力公司、徐汇区建交委和申通地铁公司等单位的有关领导来校察看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并现场协调有关事宜。
10月26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谢焕忠司长、直属处韩劲红处长等来校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分别会见了谢焕忠司长一行。
11月3日,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协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
11月14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在京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参观展览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刚、李源潮、张德江、何勇、陈至立、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李金华、万钢、陈宗兴,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廖锡龙、许其亮等。
11月16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沈阳巡展开幕。辽宁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同志家属钱永刚等出席开幕式。
11月16日,上海市市长韩正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情况。
11月18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北京接见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一行,并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题词和《音乐•艺术•人生》一书。
1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和在校的领导小组成员详细了解开馆前的各项筹备工作。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潘国礼、副校长郑成良、党委常委李建强等出席。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等陪同视察。
11月2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开展。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王光彦,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钱学森之女钱永真,解放军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大校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11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上海市领导现场检查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布展、钱学森雕塑以及开馆筹备各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中宣部宣教局局长荆惠民,教育部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扬和钱学森长子钱永刚等出席了现场检查会。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等陪同检查。
11月29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广州巡展开幕。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了展览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阎静萍主持开幕式。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司长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钱学森家属钱永刚等出席开幕式。
12月11日,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等出席开幕式,李长春同志为钱学森塑像揭幕,刘延东同志发表讲话。开幕式结束,出席领导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
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集体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也开展了专题学习活动。
12月13日,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原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张瑞三位老领导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2月13日,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部部长张柏林等一行12人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2月30日,原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李胜利一行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潘国礼陪同参观。
1月20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一行,在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2月5日,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夫人蒋英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
2 月14日,来自复旦、同济、上海大学等高校的老领导30余人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等参加了接待。
3月10日,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制作的钱学森大型传记电影《仰望星空》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资料厅举行馆内首播仪式。
3月15日,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接见了参加“名人名家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专家讲座的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教授和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大校,并向他们颁发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员证书。
3月16日,国防工业出版社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赠书仪式,将《钱学森文集》、《钱学森书信补编》、《钱学森读报批注》、《嘉言懿行——钱学森言论选编》等系列丛书,赠送给钱学森图书馆和交大图书馆。
3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名人名家走进钱学森图书馆”系列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资料厅举行,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教授为观众作“钱学森与蒋英”专题讲座。
4月7日,由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思源致远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开幕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展览从4月7日至5月8日,为期一个月。
4月8日,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16周年大会上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获得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4月9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年继业,副馆长钱建国一行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交流工作。
4月13日,陈云纪念馆徐建平馆长等一行7人到访钱学森图书馆交流工作。
4月16日,马来西亚能源、绿色科技与水务部部长陈华贵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4月19日,2010-2011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表彰暨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入选成为第五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21日,陈云同志女儿陈伟华女士在上海陈云纪念馆马继奋副馆长陪同下来馆参观。
4月27日,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来馆参观。
5月7日,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沈荣骏中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5月10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并与上海交大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5月18日、20日,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5.20全国助残日”,钱学森图书馆邀请部分民工子弟、残障人士等走进博物馆参观。
5月28日,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徽章展品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资料厅举行。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健建,上海交大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等领导出席捐赠仪式。
5月30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暨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钱学森图书馆代表在会上做了《积极打造育人平台,发挥育人功能》的交流发言。
5月30日,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6月6、7日,钱学森图书馆征集部人员在北京对钱学森生前同事马作新、学界好友黄楠森以及钱学森第一任秘书张可文进行了口述访谈。
6月13日,詹仁左教授书画作品《双清图》捐赠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6月23日,原上海市副市长钱学忠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原上海市人大主任龚学平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6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1946届校友吴耀祖院士一行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
6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临时党支部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7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2012年暑期青少年科技人文之旅“夺宝奇兵——探寻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特别活动正式启动。
7月19日,中组部二局副局长许鹏,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副司长王光彦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7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及“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一行赴江阴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开展实践考察活动。
8月5日,钱学森图书馆“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实践团及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行,远赴位于四川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暑期实践考察。
8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自开馆以来的第10万名观众。
8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带队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商讨合作共建事宜。
8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事司司长孙霖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9月6日,由中组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二期低碳能源领导者专题研究班”20余名学员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9月12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10月12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樊友山率集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0月23日,来校参加上海交大对口支援宁夏大学第十三次联席会议的宁夏大学党委书记齐岳一行来馆参观。
10月27日,“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开幕,展期至12月26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少将出席开幕式并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0月31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党校干部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10月31日,美国史密森博物馆项目总监、图书馆及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专家王敬献应邀在馆举行了“史密森博物馆”专题讲座。
11月1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1月3日,中国科协副主席赵沁平同志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1月6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肖云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2月9日,钱学森图书馆领导班子成立宣布大会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胡近主持大会并宣读学校任命决定。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钱永刚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郑成良为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同时撤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原指挥部人员职务自然免去。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副校长吴旦出席大会。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大会。
12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薛亮一行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
12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受上海市档案学会邀请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作“走进钱学森一一我的父亲钱学森和中国航天”专题讲座。
12月16日,“2012上海教育系统博物馆联展”在上海科技馆隆重开幕,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组织部分重点展品参与此次联展,联展于2012年12月30日结束。
12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2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对“优秀组织奖”和“优秀个人奖”获得者进行表彰。
2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期评估十佳优秀单位”称号。
3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3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荣获“2012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3月28日,中国文物报和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人物纪念馆基本陈列内容设计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教育部思政司王光彦副司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彭常新,上海交大副校长吴旦,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郑成良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3月31日-4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一行赴北京钱学森家中征集钱老及其夫人蒋英教授生前所使用的物品,包括钢琴、唱片、胶片、磁带、音响设备、藏书及生活用品等,共计2000余件。
4月11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参加了接待。
4月16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开幕。教育部思政司组织宣传处调研员荆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燕爽,市教委秘书长王志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剪彩。
4月30日,钱学森图书馆举办“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首场活动。
5月7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东华大学站)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幕。
5月15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上海外国语大学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大厅开幕。
5月18日,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在临展厅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蒋英教授学生祝爱兰、傅海静及赵登营等出席开幕式。展览至10月18日结束。
5月21日,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推进会暨首批教育基地签约仪式举行,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本次仪式。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在内的首批20家教育基地在仪式上共同签订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公约》。
5月29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东海学院站)在东海学院开幕。
6月19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上海师范大学站)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幕。
6月28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活动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德全、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总装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李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介绍了展览情况。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王光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7月3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昆明站)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云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陶晴出席开幕式。
7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林左鸣一行赴首都博物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7月12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成都站)在四川科技馆开展。四川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凯,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四川科技馆馆长牟文虎,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开幕式。
7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荣获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
7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天平社区(街道)举行共建签约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天平社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庆洲、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馆顾问周平南老师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7月20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在江阴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开幕。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司令员费加兵致欢迎词,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相关情况,馆长钱永刚向基地官兵代表赠送书籍并宣布展览开幕。
7月22日,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1-2012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单位”,社教宣传部讲解组荣获201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文明班组”称号。
7月23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武汉站)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湖北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杜海鹰,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等单位领导,以及钱馆馆长钱永刚出席展览开幕式。展览至9月5日结束。
7月26日,世界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来馆参观。
7曰26日,参加“2013年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系列研修班”的全球60所孔子学院的62位外方院长来馆参观。
8月23-25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和通辽市人民政府联合在通辽市奈曼旗召开了“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与科尔沁绿色发展研讨会”。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应邀参加会议。
8月22、27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应邀在中国科协推出的“弘扬科学道德 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全国巡回报告会北京、杭州报告会上作“钱学森献身中国航天事业的科学报国精神”专题报告。
9月4日,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共建签约仪式在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举行。双方在仪式上就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和上海地铁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签署共建协议。
9月10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高校巡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站)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奉贤校区图书馆开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吴松、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仪式。
9月24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应邀在上海图书馆为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做了一场题为《走进钱学森》的专题报告会。
10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以及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兰州站)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甘肃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蒂、甘肃省高校工委宣传部长李含荣、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贾建威、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仪式。
10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赴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简称原子城纪念馆)参观考察。
10月14日,香港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一行来馆参观。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发展联络处处长马磊、钱学森图书馆顾问周平南等参加了接待。
10月18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高校巡展(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站)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大会堂开幕。
10月23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上海高校巡回展最后一站在上海大学开幕。
11月4日,钱学森图书馆在北京举行钱学森研究中心发展研讨会暨钱学森研究中心顾问聘任仪式。
11月5日,钱学森图书馆邀请专家在北京举行藏品入藏标准和藏品定名工作讨论会。国家博物馆保管二部主任陈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库房主任程定飞、北京鲁迅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刘思源、上海龙华纪念馆原副馆长俞乐滨等专家参加研讨会。
12月3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在总教练刘国梁、领队黄飚、女队教练孔令辉等人带领下来馆参观。参观结束后,馆领导张凯等与嘉宾王皓、王励勤、马琳、张继科、陈玘、丁宁、刘诗雯等世界冠军在钱馆圆厅合影留念。
12月6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2013全国巡展最后一站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馆开幕。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郭启俊,内蒙古政协原副主席、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夏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原副主任、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会长云秀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顾吉环大校、李明上校,内蒙古博物院等领导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钱馆总支书记张凯简要介绍了展览情况,钱永刚馆长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12月8日,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等一行来馆参观展览。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专题展览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施彤,上海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正平,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出席展览开幕式。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建签约仪式暨航天模型捐赠仪式。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柯卫钧、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结束后,柯卫钧还代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一枚1:10的长征火箭模型。
2013年12月13至21日,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带队,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以及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钱学森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现民等一行4人赴美国考察。在美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麻省理工大学古根海姆实验室、肯尼迪图书馆、史密森尼博物馆及所属东方艺术档案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档案馆冯.卡门陈列室,并与史密森尼博物馆文献档案技术支持总监王敬献、南加州上海交大校友会会长周平等进行交流,探讨合作办展事宜。
12月17日,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冯晓一行来馆参观。
12月20日,陈云同志长女陈伟力在陈云纪念馆徐建平馆长的陪同下,来馆参观展览。
12月29日,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局长钱奇、我国著名建筑师邢同和教授一行来馆参观。
11月1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共有来自全国23个省份,98家高校博物馆、档案馆、研究所180余位代表参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主题发言。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向光,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韩国军及专委会各副主任委员出席研讨会开幕式。龙家有在讲话中指出,相较其他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具有研究、教育、人才等先天优势。在未来如何克服地位不显、设施不足、社会公众教育力度不够等困难,发挥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大众开展终身教育的重要作用,是高校博物馆当前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校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文化教育、社会服务、藏品陈列以及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等。在研讨会上,宋向光教授从发展现状、制定背景、立法原则、突出亮点等角度重点解读了《博物馆条例》。我馆张凯书记以“当前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为题,从博物馆日益重视开放和教育、博物馆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运营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化和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总结了当前高校博物馆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自身实践,提出了主动探索高校博物馆评估机制,主动参与学校中心工作,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等若干应对之策。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孙晓生在会上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教育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教授分享了湖北省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工作纪实。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南昌大学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等单位的与会代表分别就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文物收藏与保护等主题上台作交流发言。
研讨会期间,大会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 进行常委会及主任委员改选,并选举产生第六届新任常委。钱学森图书馆在会议上正式入选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大会公布了高校博物馆专委会第六届新任常委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第五届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宋向光教授代表第五届常委作工作总结报告。专委会新任主任委员、北大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教授代表新一任常委致闭幕词,他指出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高校博物馆在未来都能够依托大学学术优势,抓住高校学生群体,突出特色,稳步发展,立足高校,服务社会。

供稿:茅艳雯
11月10日上午,钱学森与鲁润宝学术交往书信原件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出席捐赠仪式的有鲁润宝亲属代表鲁东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技术顾问张祥根,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馆长助理、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捐赠仪式由魏红主持。在捐赠仪式上,鲁东宇捐赠了十封钱学森写给鲁润宝的书信原件,以及其它珍贵资料。张凯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鲁东宇先生向钱馆捐赠书信原件
张凯书记向鲁东宇先生办法捐赠证书
鲁润宝出生于1940年,辽宁省辽中县人,中共党员。1965年从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物理研究工作。他在科研生涯中勤奋自勉,勇于创新,先后发表七十多篇论文,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的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光明日报》《科学中国人》《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报道。2008年11月15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享年68岁。2010年,家人将其科研成果整理成《鲁润宝文集》,由辽海出版社出版。
鲁润宝从1990年开始对“冷聚变”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于1994年提出“电子—离子束缚态及其引发和过程”(又称“束缚态模型”)。这个模型的提出引起钱学森关注,因此与鲁润宝建立书信往来。其间,钱学森先后给鲁润宝写过十封书信,对其给予鼓励和建议;同时,鲁润宝先后给钱学森写过二十四封书信,或汇报研究成果,或交流研究心得。晚年钱学森按照主题分类的629袋剪报资料中,与鲁润宝讨论“冷聚变”问题的就有四袋,可见钱学森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
2008年鲁润宝去世之后,遗孀闫永勤女士在整理遗物时发现这十封书信。2012年底,闫女士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技术顾问张祥根老师与钱馆取得联系,并于2013年1月将《鲁润宝文集》赠送给钱馆。随后,钱馆征集保管部魏红和吕成冬两次前往北京看望闫女士,从中了解到钱学森与鲁润宝交往前后的情况,并表达了征集愿望。2015年9月,闫女士与子女协商后与我们取得联系,表达捐赠书信的意愿。
鲁东宇先生在捐赠仪式上表示,此次捐赠是受母亲委托,希望钱老书信“回归”钱馆,因为这些书信见证了钱学森对鲁润宝研究“冷聚变”的支持和关心,希望这些书信可以为后人研究此问题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随后,鲁东宇回忆了父亲与钱老的交往,尤其是父亲每次收到钱老来信给予鼓励和肯定时,都会反复仔细阅读,而对于钱老提出的建议也都会仔细琢磨。最后,鲁东宇表示,钱老的书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尤其是钱老工整的字体反映出钱老这一辈老科学家对待科研的严谨和认真,捐赠给钱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文物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在捐赠仪式上,张凯书记首先向鲁东宇介绍了钱馆的筹建历程,并向其母亲闫女士的无偿捐赠表示诚挚谢意。通过此次捐赠,不仅可以丰富钱馆的馆藏,了解钱老与鲁润宝之间的学术交往,更可以向社会展示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之间,如何共同探讨科学未知领域的精神和态度,钱馆有义务和责任向后人传承这些精神。
鲁东宇和张凯分别代表家属和钱馆签署捐赠协议书
在捐赠仪式上,鲁东宇和张凯分别代表家属、钱馆签署《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接受捐赠协议书》。捐赠仪式结束后,鲁东宇还在张凯书记的陪同下,参观了钱馆展厅和库房,并在库房中看到父亲当年写给钱学森的书信原件。鲁东宇说,看到这些书信就想到当年父亲给钱老写信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供稿:吕成冬
摄影:徐 菁
相关专题:2015年10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为纪念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11月19日,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分别讲话。航天工业部原副部长孙家栋院士,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代表、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分别发言。大会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王维平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参加会议。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航天系统的老领导、老专家、钱学森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共一百余人出席了纪念大会。
高永中同志回顾了钱学森留学美国期间的主要成就和科学贡献,以及他1955年回国的艰辛历程。他高度评价了钱学森同志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他指出,晚年的钱学森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战略性的学术思想,如系统工程、总体设计部、综合集成方法等,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指出,钱学森始终把爱国爱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的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怀念和发扬光大。人民不会忘记钱学森、历史不会忘记钱学森。
雷凡培表示,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和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新时期的航天人在老一辈科学家奠定的工作基础上,又实现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新的发展成就。在中国航天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一名航天工作者,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远见卓识和卓越贡献。中国航天人要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的航天道路,进一步开拓钱学森同志提倡的系统工程思想,进一步发扬钱学森同志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孙学玉表示,60年前钱学森同志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在党和国家的充分信任与支持下,勇敢担负起中国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重任,为中国的导弹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效力的典范,钱学森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怀揣满腔热忱毅然回国,以一生的奋斗,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智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遗产。在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精神,大力加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为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孙家栋院士介绍了钱学森在中国航天创建时期的主要贡献,回顾了几十年来,在钱老的关怀、领导和教育培养下,自己和一大批航天人才队伍的成长历程。他指出,钱学森提出的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敢于担责的博大胸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也对中国特色航天事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海青教授表示,对于每一位海外留学人员,钱老的事迹和精神都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也是鼓舞大家奋发图强、回到国内用所学所能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归国留学人员和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他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循钱老的精神和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钱永刚以“父亲牵着我的手”为主题,深情回顾了60年前一家人随父亲回国后的一个个小故事,从另一个侧面带领大家走进钱学森,了解这位人民科学家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他表示,父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以及为国家做出的非凡成就都成为自己最为宝贵的回忆和人生财富。


父亲牵着我的手
钱永刚
今年是我父亲带我们一家归国60周年,回顾6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1955年9月17日。父亲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和妈妈、妹妹一起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我那时才7岁,还不可能理解“回国”的意义。只知道父亲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父亲带我去的地方一定很好、很美。
我们在船上的舱室是三等舱,很小。送别的人送的花篮在舱室里都摆不下,只好摆到船舱的过道上。可是没有多久,父亲就牵着我的手,走进了一间很大、很漂亮的头等舱。那时,我以为是父亲买了头等舱的票。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轮船公司禀承当局的意愿,以“头等舱的票已经售完”为由,想阻止父亲回国。但父亲在困难和障碍面前,从来不会回头,他毅然决然地带着我们踏上万里归途。还是同船一位有侠义之心的美国女权运动领袖,得知我们全家挤在一间狭小的三等舱中,出面和船长交涉。她愤然说,“你们就让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住在三等舱吗?”我们这才住进了头等舱。
邮轮经停菲律宾的马尼拉时,我看到有侨胞特意到码头上来看望父亲,可我不知道他们都谈了些什么。2005年,父亲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是一位名叫“林孙美玉”的老侨胞。她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回忆了那次在马尼拉和父亲的谈话。林孙美玉在信中说:“您给我上了美妙的一课!听了您的话,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这样谦逊、这样理解人的话语,在当今物质世界里真是再也难以听到。”
回到祖国后,我们一家来到了北京。不久就落户到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宿舍,我们住在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好的房子里,有卫生间和厨房。可是做饭既不是用煤气,也不是用电炉,而是烧煤球,但父亲和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记得回国之初,吃早饭时,桌上摆着冒着热气的牛奶,大人叫我们喝,我们不敢,因为在美国喝的牛奶是凉的,不加热的,桌上的牛奶在我眼中不是“真”牛奶。我跟妹妹交流着,被懂英文的朱兆祥叔叔听到,讲给大人们听,引起一阵大笑。
刚从美国归来的我,基本上只会讲英语,和同学老师交流很困难,更不要说听课,学习了,因而很需要父亲领着我走过这段艰难之路。可这时的父亲却非常忙,他正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筹建四处奔波。在他领导下,力学所很快就成立了,时间之快超出很多人的预料。他还参加了《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他给科学家们讲授电子计算机、讲授受控热核反应,这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了解。
父亲的工作这样繁重、忙碌,自然也就无力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是说,从那时起,父亲的大手很少再牵着我的小手,漫步人生路,但他却用另一只无形的手,继续引领着我,以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成才。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眼界非常宽、看得非常远的人。他曾经多次提出,科技创新人才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二是形象思维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要靠后天的培养、训练,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父亲上中学时,我爷爷让他学理科,但在寒暑假让他学画画、学乐器演奏、学书法、学摄影。因此,父亲青少年时期在形象思维方面所受到的培养、训练,大大多于其他人。当父亲把自己的这段家教的故事告诉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时,卡门教授赞叹地说:“你的爸爸真了不起!”
除了形象思维,当然还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而能让这两种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的,是书。读书是我们家的“家风”,我从这个家庭里受到的最大影响是对书的热爱。父亲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他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早在高中,他就读了介绍相对论的书;在大学时,他读过俄国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父亲和母亲很重视培养我的读书爱好。回国的时候,尽管行李很多,父母还是给我和妹妹带了不少精美的图书,尤其是科普读物。在父亲的影响下,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我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现在只要有我喜欢的书,不管有用没用,都找来读,毫无功利目的。这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1982年,父亲退出了第一线,他年纪大了,他的腰有些弯了,手也不那么有力了,而我的手也不再是被父亲牵着的小手了。“大手牵小手”,已经成了遥远而甜蜜的回忆了。但是我很快就感到父亲仍然在“牵”着我前行,不是用他的手,而是用他的行为,他那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父亲不但“退而不休”,而且他科学家富于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更加炽烈,他关注的范围更宽了,涉足的程度也更深了。他不仅涉猎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现代农业,而且有研究、有心得、有创见。
随着时间的流淌,研制导弹、火箭、卫星的父亲也不可避免地年迈了,甚至不得不卧床了。尤其是他的听力衰减得非常厉害。以前,他是个“铁杆广播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一早一晚的“科学知识”和“新闻联播”,是他必须要听的节目。为此,我们家吃饭的时间都要为广播节目让路。直到电视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许多家庭已经没有了收音机时,父亲仍然在收听广播。据说,喜欢听广播,不爱看电视的人,大都是形象思维能力特强的人。可是到了晚年,他已经听不了广播了,无奈地对我说:“咱们支个电视吧。”于是,我在他的房间里支起了一个电视。他问:“多少钱?”我没有告诉他,只说:“算我孝敬您的。”
他晚年虽然卧床了,但他的头脑不仅没有“卧床”,而且更加关注那些影响国家前途的大事,尤其是中国的教育。他多次和我谈到这个话题。他认为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完全形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机制。他说:“讲科技创新首先要进行形象思维,要善于联想,提出假设后再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加以证明。要是连‘假设’都没有,何来‘证明’?现在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初衷很好,但太功利:学弹琴、学舞蹈,学画画都是为了升学时加分。我们那时候哪有级啊?我父亲要我学画画,学到哪儿算哪儿。”
2009年10月31日,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再也不会牵着我的手走人生之路,再也不会用语言给我讲述人生的哲理。但我总感觉到,他过去是一棵大树、一座高山,现在又如一颗恒星,有一种永存的、无形的“引力场”。这就是他的学识、他的风范、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我会继续在他的“引力场”中前行。
我敬佩父亲,因为父亲像一棵大树,我是大树上的小鸟,有繁茂的枝叶遮挡,不必担心风雪骄阳;父亲又像一座高山,我是高山上的小草,有了高山的滋养,才能茁壮地成长。
今年是我父亲带我们一家归国60周年,现在我也已经退休了。我也要像父亲那样“退而不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11月18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学校党委的安排,钱馆教工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全体党员举行了“三严三实”以及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组织生活会。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和馆内副处以上党员干部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与支部党员座谈交流。会议由教工第一支部书记张珊珊和第二支部书记陈亮分别主持。

第一支部书记张珊珊首先传达了近期中央和学校下发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随后带领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对《分则》中的一些条例进行了重点解读和深入分析。与会党员围绕“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主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畅谈自己的学习感悟。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决贯彻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坚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开拓创新,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业务水平。

在第二支部的学习会上,大家围绕“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的各位党员紧密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谈认识、谈体会、谈感受,认真进行了深刻剖析。大家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中央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更要时刻注重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树立良好作风,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党总支书记张凯分别参加了两个支部的专题学习活动,并做了发言。他结合近期持续深入开展的“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新要求,对全体与会党员干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虚实结合,要懂得在工作中把握“实”与“虚”,注重在做实事之余通过务虚的方式总结核心问题,对工作进行充分思考和规划,做到勤于思考、认真梳理、善于总结;二是要加强业务方面和党内规章制度条例的学习与交流,做到二者兼顾,不可偏废;三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加强党性修养,做到党性坚强、勤政务实、业务精通,进一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承担起一名党员干部应负的政治责任。
11月17日,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带队,党总支及部分工作人员赴陈云纪念馆、松江区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
上午,钱馆人员来到位于上海青浦区的陈云纪念馆。陈云纪念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马继奋接待了钱馆一行。在考察学习过程中,钱馆人员重点参观了陈云纪念馆改陈后的“陈云生平业绩展”和新建文物馆。
在专职讲解员的引导下,一行人员参观了“陈云生平业绩展”的全部四个展厅,回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由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光辉历程。全新改陈的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变迁为时代背景,突出展现了陈云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反映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从中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随后,钱馆人员参观了新近开放的文物馆。该馆以“永远的风采——陈云文物展”为主题,复原了陈云同志在中南海的会客室、书房、卧室,精选了陈云同志生前所使用的部分生活用品,分为“清廉自律”、“情真意切”、“广学善思”、“情趣高雅”等四个部分,共展出700余件文物。最后,钱馆人员还实地参观了陈云同志故居。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无不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范所感动,尤其是陈云同志身上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严于律己、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克已奉公,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大家对钱馆工作开展,尤其是对即将启动的局部基本陈列改建工作有了启发和新的认识。
当天下午,钱馆人员一行还前往松江区博物馆、钟书阁书店等文化场馆进行了实地参观。
原标题: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教育家范绪箕逝世[图]》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范绪箕先生,于2015年11月21日6时4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钱学森、范绪箕的导师冯·卡门教授
范绪箕,1914年生,1935年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当年冬,范绪箕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适逢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到该校任教,并已从德国迁美定居。经过面试,范绪箕有幸成为冯·卡门迁美后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半年后,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也来到加州理工,在冯·卡门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于是,二人同在冯·卡门指导下学习,一个读硕士,一个读博士。
那时,美国人对中国人多有歧视,好一点的房子都不租给中国学生,于是范绪箕就自己租了一套独幢房子。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后,也搬来同住,开始了他们随后四年的学习生活。
范绪箕根据冯·卡门教授的安排,进行光弹性力学课题的研究,需要拍照片和洗印胶片,这正好是钱学森的业余爱好之一。范绪箕回忆说:“钱学森爱好摄影艺术和洗印技术,我们在家里置备了全套洗印和放大设备,时常在空暇时布景拍照并自己洗印,我做他的助手。假期和同学一起去美国国家公园游览时,他会拍许多风景照。有的底片洗出不满意时,他会把另一张底片的一部分拼印上去,得出一张完美的风景照片。”
钱学森的另外一大爱好是音乐欣赏。他从国内带来三张唱片,一张是贝多芬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一张是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另一张是里姆斯基·哈萨可夫的《谢赫拉查德交响组曲》。范绪箕也是音乐爱好者,他买了全套贝多芬的交响曲唱片,共同欣赏。当时,美国看电影之风盛行,范绪箕空闲时经常与其他同学去看电影,而钱学森则从来不参加。只有当夏季好莱坞举行露天音乐会由大师级指挥演奏时,他才会参加。
1940年,范绪箕回到上海,受钱学森之托看望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先生。此后,范绪箕前往内地辗转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抗战期间交通不便,信息不通。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范绪箕随浙江大学回迁到杭州,才与钱均夫先生恢复了联系。钱均夫先生多次向他表示对钱学森孤身在外的关切。1947年夏,钱学森回国省亲,范绪箕受钱均夫之命来上海龙华机场迎接。几天后,钱学森来杭州探亲,顺便来到浙大。这时,他已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刚刚应加州理工学院邀请,准备回校任教。即将赴任之时,钱学森参观了浙大刚建立的航空实验室,对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创业给予很大的鼓励。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接见了钱学森,并请他对学校的学术发展提供意见,事后还要范绪箕陪他游览莫干山风景区。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范绪箕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钱学森,他不再是一个沉默寡言、独自埋头苦学的莘莘学子,而已转变为一个知人善言的科学家了。
钱学森在1947年夏的短暂回国之际,正巧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先生的女儿蒋英也从德国留学归来,她是一位学习声乐的歌唱家。钱学森小时候在家曾与她相识,那时当然还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次在上海见面后一见钟情,可谓天赐良缘。虽然二人有共同的音乐爱好和共同语言促成好合,但有此巧合的机会,恐不无钱均夫先生精心安排之功。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立即着手准备回国,但由于他掌握着许多美国军事科研的重要信息,使回国之路变得格外艰难。经过我国政府的外交斗争和钱学森的不懈努力,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范绪箕说,美国当局同意放他归国后,钱学森立即动身。他是大义凛然回国的,什么资料都不带,凭他个人的才智来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

范绪箕校长(1980—1984年在任)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去世后,11月4日范绪箕在学校举办的追思会上回顾起钱学森生前的故事。他与钱学森师出同门,又曾多年相处,忆及钱学森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感叹不已:“钱学森是一个顶级的科学家。他突破了科研禁区,开辟了空气动力学的新天地。三四十年代航空界人才辈出,但没有一个人能超越钱学森。”他对钱学森突破的空气动力学两个禁区的成就赞不绝口,一个是气体的可压缩性对飞行器飞行的影响——“音障”,另一个是飞行速度提高到超音速时气动加热的影响——“热障”。钱学森以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著名的“卡门 - 钱公式”,就是钱学森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提出来的,一直被人们所称赞。范绪箕还对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不久,就加入一个自发搞火箭研究的组织——“自杀俱乐部”的探索热情表示赞赏。在追思会上,范绪箕还拿出当年的珍贵照片让大家传看。照片在大家手中传来递去,加深了师生们对钱学森学长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2009年11月4日,范绪箕在钱学森学长追思会上讲话
2010年10月27日,在上海交大举办的钱学森逝世一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范绪箕回忆说:“一个科学家在一门学科上做出突出贡献是很多的,但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人就不多了。譬如,近代以来的世界航空界,大家公认德国的普朗特教授是第一代宗师,因为他在空气动力学领域提出了附面层理论,这个理论使他成名了。第二代宗师,人们推崇冯·卡门,因为他不仅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而且在固体力学领域也提出了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帮助航空界解决了许多难题。第三代宗师,就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人们称他是冯·卡门的继承人。1949年冯·卡门退休的时候,加州理工特意把钱学森从麻省理工请回来,并设立了一个喷气推进中心,让他做主任。钱学森没有辜负冯·卡门的期望,不但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超出了应用力学的范围,在物理力学、工程控制论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2004年1月8日,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看望范绪箕老校长
回国后,钱学森积极倡导和开创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他在组织建立中国航天科研体系过程中,自己还领导过一个小组进行系统工程研究。是什么原因支持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呢?范绪箕说:“主要是因为他热爱科学、热爱我们的国家。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在这方面谋求突破。他把爱国精神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了,所以他取得了那么伟大的成就。今天我们纪念他,不仅是怀念他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国家、爱科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为祖国各项事业做出贡献。”
(节选自:《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月19日下午,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范锐平一行到访上海交通大学并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锋等陪同参观。
范锐平一行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先后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常设展览的全部四个展厅,全面了解了钱老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来宾们无不感叹于钱老60年前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共同参观展览的还有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唐利民,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朱世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刘国强,投资促进局局长、党组书记兼省重大办主任刘中伯,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刘东,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党组书记何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彭琳等来自四川省及地方各级政府领导一行。
讲座:《德国的二战记忆》
时间:11月27日 上午9: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3 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简介:
德国被视作最负责任的二战战败国。其道歉与忏悔立场,成为二战正向记忆的代表。然而,事实上,这种记忆既非一蹴而成,也非经久不变,更没有完全反映德国社会的多样性。从1945年至今,德国的二战记忆确实经历了从受害者意识向加害者意识的转型,并由此提高了奥斯维辛的符号意义。但这种政治优先的记忆策略,仍然引发了国内外的各种争议,甚至上升为一种“历史之战”。进一步而言,德国二战记忆中的欧洲特性,使之对其他受害国家的境遇漠不关心。
主讲人简介:
孟钟捷,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历史学系副系主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历史教育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晨光学者(2007)、曙光学者(2014)。曾多次在德国、法国访学。
主要著作有:《德国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发生史研究》(2008)、《寻找黄金分割点:联邦德国的社会伙伴关系研究》(2010)、《德国简史》(2012)、《地图上的德国史》(2014,第一);主要译作有:《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2007)、《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2012)、《非自由主义的失败:论德国的政治文化》(2015)等。


11月21日上午,钱学森与徐章英、顾力兵学术交往书信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出席捐赠仪式的有徐章英、顾力兵夫妇,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部长助理吕成冬。在捐赠仪式上,徐章英和顾力兵伉俪向我馆捐赠了珍藏二十多年的钱学森书信,共计九封,其中五封为书信原件。张凯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徐章英和顾力兵向钱馆捐赠书信
在捐赠仪式上,徐章英和顾力兵介绍,他们从1980年代初受到钱学森工程控制论思想的启发,开始将“控制—反馈”模式运用于智力问题的研究,并且于1983年首次在国内提出“智力工程”概念;随后,他们通过书信形式告诉钱学森提出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并得到钱学森复信认同;在十多年时间里,钱学森先后给写过九封书信,鼓励他们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同时也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可以用于研究的资料。
徐章英和顾力兵提出“智力工程”概念之后,在学术界引起关注,钱学森也多次向他人推荐“智力工程”的概念。1986年3月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徐章英夫妇在国内首次提出智力工程概念”,《中国科技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章杂志均作过专访或报导。1991年,“智力工程”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徐章英和顾力兵先后著有《论智力工程》《智力工程概念》等学术专著,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邀请讲学。

张凯书记仔细阅读书信
在捐赠仪式上,张凯书记仔细阅读了这九封书信,对他们的慷慨捐赠表示诚挚谢意,感谢他们对钱馆征集工作的大力支持;随后,张凯书记介绍了钱馆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即将进行的展厅改陈中,拟在第二展厅吸收和增加思维科学内容的相关情况。捐赠仪式结束时,双方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接受捐赠协议书》。
徐章英,女,1936年出生,上海人,研究员;顾力兵,男,1934年出生,浙江人,高级工程师。1958年,徐章英和顾力兵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一起到江西参加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徐章英先后在南昌一中、南昌市教研室、南昌师范等单位从事教学工作,于1984年调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任理论室主任,曾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思维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等;顾力兵先后在江西农学院、南昌师范学院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2年受邀参加在南斯拉夫召开的“第六届电阻抗国际会议”,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文供稿:吕成冬
视频链接: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专题片
![PJE%S5T6E}]}X_9QYJ2`3WQ.jp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upload/4831448425612.jpg)
![3)70@K[SN9S3J(YP[K}Y]NM.jp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upload/36981448425612.jpg)
![_]NO4E@Y$U1IP7[8TFTCK~P.jp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upload/62281448425612.jpg)
11月27日上午,学术讲座《德国的二战记忆》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开讲,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

一直以来,德国被视作最负责任的二战战败国,其道歉与忏悔立场,成为二战正向记忆的代表。然而事实上,这种记忆既非一蹴而成,也非经久不变,更没有完全反映德国社会的多样性。从1945年至今,德国的二战记忆确实经历了从受害者意识向加害者意识的转型,并由此提高了奥斯维辛的符号意义,但这种政治优先的记忆策略,仍然引发了国内外的各种争议,甚至上升为一种“历史之战”。进一步而言,德国二战记忆中的欧洲特性,使之对其他受害国家的境遇漠不关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二战记忆的局限性使得之前对其的正面评价变得值得商榷。

孟教授从公众记忆的社会属性切入,点出德国二战记忆对理解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试着通过“从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认知转变”、“作为符号的‘奥斯维辛’”、“二战记忆的政治功效”、“作为记忆传承的二战教育”以及“现代及未来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新挑战”这五个层面,层层推进,还原对德国二战记忆多角度的客观评价,在去魅的同时,更强调了二战记忆的研究价值以及其存在的现实政治意义与社会文化影响。
讲座过程中,孟教授图文并茂,讲述生动,并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元素对德国二战记忆进行解读。讲座结束后,听众就“日本对二战的反思与德国之比较”、“人物纪念及符号的运用”、“二战前后德国科学家身份认同”等问题与孟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The13th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Academic Conference was held onNovember 11th in Guangzhou. The Conference was organized by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sponsored by University Museum Committee of Chinese Museum Association (UMC-CMA). Over 180 attendees from 23 provinces\ 98 university museums participated in the conference.QLM vice director Mr. Zhang Kai made a keynote speech in the conference.

Themed on “university museum for sustainable society”, the conference explored university museum’s development, cultural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collection and exhibition, as well a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or Song Xiang-guang, director of UMC-CMA interpreted the newly-published Museum Rules in perspectives of current conditions, background & principles, together with focus & features.QLM vice director Zhang Kai gave the keynote speech “University Museum: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to elaborate on various concepts in museum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operation; non-profitability and marketing strategy;smart museum and digital operation. The speech also drew QLM’s own experiencesand called on university museums to take active part in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and to confront the challenges with strategic thinking and long-term planning.
Shared in the conference are also discussions about university museums’common challeng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University museums are generally believed relatively “unnoticed” in the context of a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how to advocate for more funding and support and to best facilitate public lifelong learning is a common issue in the future. Participants also tackled on topics of museum digitalization,collection and conservation.
During the sessions,the conference also held a UMC-CMA standing committee meeting, in which the committee director and members were re-elected. QLM was officially accepted as a member of UMC-CMA. UMC-CMA newly-elected director, Professor Hang Kan, also directorof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delivered the closing remarks and advocated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need to make the best of academic influence and university culture and to benefit the pubic and society.

11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钱学森的航天岁月》主创团队受邀赴钱学森图书馆访问交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全程陪同接待。
自2015年2月11日起,由名家录制的百集配乐纪实文学节目《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录中国》栏目中每天夜间播出,由天波艺术指导、方明和雅坤播音、牟云背景演播、李野墨主讲,为听众讲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的航天岁月》由石磊、王春河、张宏显、陈中青等撰写,是一部融航天知识的领引、历史真实的再现、新闻热点的报道于一体的纪实文学,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为纪念钱学森百岁诞辰,追忆其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门成立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历时三年,广集整理有关史料,采访百余人,摘录百余万字,最终完成了这部史诗般的纪实文学作品。
在节目创作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全力组织最强的录制团队,从精心策划到节目案头再到演员选择,从录音形式到配乐风格再到制作合成,历时120天,力图用声音艺术将永远的钱学森呈现给全国听众。
《钱学森的航天岁月》节目在中央电台热播后,钱学森图书馆也在官方微信平台同步进行节目推送,受到了听众的一致欢迎和良好反响。
此次来访钱馆的主创团队成员有:著名播音艺术家、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播音方明及其夫人杨玲,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主任编辑、《钱学森的航天岁月》节目指导叶咏梅,著名演播艺术家、《钱学森的航天岁月》主讲人李野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术制作中心主任编辑、《钱学森的航天岁月》编辑额尔德尼其木格,“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联系人陈大亚。
当天,主创团队一行抵达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并观看了反映钱学森百年人生经历的大型人物传记电影《仰望星空》。来宾们无不被钱学森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及其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随后,主创团队一行与钱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代表进行了深入座谈和交流。


方明老师在座谈中表示,此次通过钱馆展览的参观和影片的观摩,不仅更全面地了解了钱学森为国鞠躬尽瘁的一生,更看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在钱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具体科学实践中,中华民族一步一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祖国的强大,离不开以钱老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们。他们终其一生,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国家的建设事业。钱老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是中国圆梦的基础。作为媒体人,更感受到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那就是要尽己所能在播音工作中落实钱老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认真宣传钱老的精神和成就。把钱学森精神传承和传播下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递正能量。
节目指导叶咏梅老师表示,主创团队在开展《钱学森的航天岁月》的创作过程中,深入了解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杰出贡献和感人故事。此次来到钱馆,更为全方面的认识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光辉人生、卓越贡献和家国情怀,深受触动。今后自己也将与节目其余主创共同为传承钱老精神、传播经典文化贡献力量。
节目编辑额尔德尼其木格老师指出,播音工作者的宗旨就是要不断为广大听众制作出具有价值的优秀作品。《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就是这样值得传承的佳作。自己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中国》栏目的编辑,今后也将继续发掘优秀节目,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钱学森。
节目主讲人李野墨老师在发言交流中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凯代表钱馆向《钱学森的航天岁月》节目主创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通过此次中央电台《钱学森的航天岁月》节目的策划、推出与热播,深刻感受到广播作为传播渠道的重要价值。随着钱馆今后藏品研究、人物研究的不断开展,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
随后,主创团队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了节目签名CD和珍贵节目素材。来宾们还欣然为钱馆留言纪念。



最后,方明老师还现场为大家表演了朗诵《有一个字,与生俱来,排山倒海》,方老师精湛的技巧、充沛的情感和一气呵成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阵阵掌声。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郭 娅
12月1日,我馆邀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社教部主任傅强为馆内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从教育理念到项目评价——国际化视野下的纪念类博物馆教育工作”讲座。他从“博物馆教育的现状”、“博物馆教育的诸问题”、“国际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理念”以及“国际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评价机制”几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近期的研究与思考。
傅强主任指出,教育作为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基本职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博物馆理论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博物馆不能以文物的所有者自居,而应当成为文物的监护者和管理者。对观众的忽视、对教育职能的误解和博物馆各部门间的壁垒都将严重影响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在国际化视野下,未来博物馆势必更加重视观众的需求,更加重视设计开发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并寻求与学校教育更好地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应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思路来开展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努力寻找博物馆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公众提供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最后,傅强主任还以美国史密森学院等国外博物馆为例,阐述了总体评价、基于教育项目、基于教育对象等三层次的博物馆教育评价形式。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傅强主任以详实充分的理论内容,结合宋故居纪念馆的工作实际,与在场听众探讨了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国内纪念类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启示。结束后,大家还分别就如何提升博物馆教育活动内涵、加强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和博物馆国际化发展等问题与傅强主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拍摄时间:2015年7月
制作团队:策划:高延坤、刘轶昆 拍摄、剪辑:上海交通大学 碗底的镜
视频简介:
2015年暑期在上海市文物局、上海市校外联办公室指导下,钱学森图书馆承办了“博物馆少年说”上海市博物馆学生讲解员训练营活动。本次活动选拨1500名上海市青少年进行博物馆讲解员培训,并招募200名左右志愿者提供全程活动的志愿服务。我们通过镜头全程记录了丰富多彩的授课及活动,并跟踪采访了一些参赛学生讲解员。我们看到,青少年通过此次活动更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并通过自身的切身体验,感受中国文化,读懂中国历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拍摄时间:2012.1-2012.6
制作团队:上视纪实频道团队
视频简介:
该片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由来及设计理念,并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四个展厅的基本内容及陈展特色。
拍摄时间:2013.11-2015.7
制作团队:盛博联商务策划(北京)有限公司
视频简介:
该片选用“榜样成就梦想的力量”为核心主题,以对航天充满好奇和梦想的孩子为主角,通过精练优美的镜头语言,描绘孩子们以钱老为榜样,在探索奇妙航天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梦想的画面。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榜样的力量,感悟钱学森探索的科学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一部历经十余年磨砺而成的力作《钱学森年谱》,在钱学森归国六十周年之际,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年谱由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郑成良教授总策划、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主编,全书近百万字,分上下册。年谱以详实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对钱学森九十八年的辉煌人生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记述,并将其科学成就、学术思想、精神风范和生活兴趣融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立体且饱满的钱学森形象。

为进一步推动和拓展钱学森的研究,更好地发挥钱学森思想资政启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12月8日由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钱学森年谱》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以及钱学森研究专家五十余人。座谈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

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

郑成良在座谈会上发言
座谈会上,郑成良教授代表编撰团队,回顾了年谱资料搜集整理、申请国家社科项目,以及结项并获得国家哲社办优秀结项成果后,再次整理、考证与研究的艰辛历程,可谓“十年磨一剑”。郑成良教授还指出,年谱的出版也得益于钱学森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同事和全国数百位专家的支持,以及中央文献出版社领导的重视;今天举办座谈会也是以此为契机,以此为平台,继续深入钱学森的研究,不断激活钱学森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提供智力支持。

朱佳木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应邀参加座谈会并发言。首先,他指出钱学森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我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同时他创立的系统工程理论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是一位在新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是国史研究的对象;其次,钱学森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是一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钱学森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知识分子的楷模,在当今社会理想缺失、拜金主义流行、浮躁情绪弥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情况下,钱学森事迹和精神显得尤其珍贵,特别值得大力宣传,认真学习。最后,他还指出,从《钱学森年谱》的编辑说明中了解到,这部年谱的编写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年谱编撰者的态度是严肃的,功夫是到家的。

杨茂荣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杨茂荣,介绍了年谱的出版过程。他说,接到年谱的出版任务后,出版社社长刘敏同志非常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并指派业务骨干张文和同志承担任责任编辑,他带领几位编辑同志本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从内容审核校对,到封面设计、纸张选择,再到印刷工艺等等,亲力亲为,付出大量心血;在编辑过程中,年谱主编、参编人员与出版社编辑相互配合,及时沟通,并对清样稿进行多次校对;正是由于他们辛勤的工作,使年谱顺利出版。他还指出,中央文献出版社是出版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文献、专题著作、生平思想研究成果的中央级出版社,其中年谱又是品牌项目,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我们也一致认为,年谱不仅反映谱主生平思想,同时也反映党和国家的历史以及重大事件,《钱学森年谱》也是如此,它既反映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同时也反映出新中国科研、国防和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

刘世军在座谈会上发言
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刘世军代表上海市社联参加座谈会,并发言指出《钱学森年谱》的出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随后他强调说,通过阅读年谱可以从中找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尤其是钱学森冲破阻碍回到新中国的实际行动,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他还指出,在《钱学森年谱》中可以找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年谱真实地记载了钱学森如何成长为杰出人才的轨迹。最后,他还强调钱学森的贡献不应当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从年谱可知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做出重要的贡献,应当有重要的地位。

钱汉东在座谈会上发言
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钱汉东指出,钱学森回国后对我们民族、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共和国建立了一个安全的蓝天;研究钱学森的成果已经很多,但毫无疑问,《钱学森年谱》是学习和研究钱学森最完整、最有体系的一本书,是值得收藏的;年谱的出版也为弘扬和继承钱学森精神,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此外,钱汉东还提出钱学森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科学家与钱氏家族的文化、血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钱文忠在座谈会上发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座谈会上引用丘吉尔名言高度赞扬了钱学森:“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人,要为这么大的贡献,而缅怀和感谢这么少的人。”随后,钱文忠教授指出,这本年谱是一本特别了不起的传记,它即是钱学森研究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平台。他建议在这本年谱的基础上进行删减,选择最重要的条目编成《钱学森年谱简编》,以适用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因为现在很多年轻学生对钱学森还是非常敬仰的,也非常希望了解钱学森的一生;通过阅读《钱学森年谱》,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给自己人生找到一个理想和支撑。

李庆刚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央党校李庆刚教授指出,《钱学森年谱》是“深化钱学森研究的基础性力作”,并从四个方面谈了阅读年谱后的感想。第一,年谱是一项创新性和基础性工作,首先是大量占用材料,而且钱老涉及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因此编写者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消化,提炼主题;第二,年谱采取中国传统研究人物的叙述方式编写,客观公正,没有附加主观褒贬,因此年谱具有他资料性、学术性和传记性相统一的特点;第三,年谱可读性比较强,对他的家世、行迹、交游、见解、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可以看出谱主如何在滚滚时代洪流中与时俱进,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第四,拓展了对钱学森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位科技救国的实践者,而且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受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遇。

孔诤在座谈会上发言
国防科技大学孔诤教授指出,年谱以大量文献档案资料为依据,融资料性、学术性、思想性、传记于一体,内容丰富详实、全面系统,反映了钱学森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在发言中,孔教授还提供了年谱中未收入的,钱学森与国防科大直接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史实。

夏军在座谈会上发言
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夏军教授在发言中,谈了阅读年谱后的几点感受。第一,从整体上反映了钱学森的几个重要人生阶段,也反映出钱学森一生丰富的经历和学识;第二,为我们怎样认识钱学森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并且认为钱学森是当代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身的大科学战略家,他的思想广泛涉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军事学、文学艺术等等。最后还指出,可以在这本年谱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编出诸如《钱学森科学思想概论》等专题成果。

刘登锐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航天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指出,这本十年磨一剑的《钱学森年谱》对宣传钱老在航天事业和其他科技领域中的伟大成绩和杰出贡献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比较真实、比较全面、比较准确地记录了钱学森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钱老爱国的赤子情怀。此外,他也对年谱中存在的一些欠妥之处进行了指正。

毛杏云在座谈会上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在座谈会上发言指出,看了年谱后感觉非常亲切,并且回顾了上海交大在宣传和研究钱学森方面的所做的工作。她还从党史教育的角度说,《钱学森年谱》出版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本非常好的党史教科书。

田鹏颖在座谈会上讲话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家;随后,他就钱学森提出的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的思想作了重点介绍;最后,他还就如何进一步研究钱学森的社会科学思想提出了五点建议。

刘为民在座谈会上发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刘为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年谱》是钱学森研究领域中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随后他指出年谱所具有的“导航作用”,为今后发展“钱学”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同时还提出可否在今后的年谱修订中增加人名索引目录,并且对年谱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最后,他希望钱学森研究中心今后可以发展成为国内首席“钱学森研究”交流平台,经常开展学术活动,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钱永刚在座谈会上发言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在座谈会结束之前,作了总结发言。首先,钱永刚馆长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参加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这套年谱也是许许多多热心人支持、帮助和理解的成果;随后,他指出这套上下册的《钱学森年谱》仍是钱学森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但也是来之不易,参与者花费了将近十余年时间,能够在这个时候看到年谱的出版,他也要向他们表示感谢;最后,钱永刚馆长强调《钱学森年谱》的出版不是句号,只是钱学森研究中的一个逗号,我们还有许多领域需要去研究。
供稿:吕成冬
摄影:陈 亮
茅艳雯
解放日报讯(记者 徐瑞哲)你知道吗?激光、制导、航天飞机这些来源于英语的高科技名词,都是钱学森当年率先翻译定名的。在钱学森归国60年、也是钱老生日之际,历经十年编纂、近百万字的《钱学森年谱》上、下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钱学森图书馆昨天透露,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年谱以详实档《钱学森年谱》总策划、上海交大原副校长郑成良介绍,在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因病逝世时,曾形成了十余万字的《钱学森年谱(初稿)》。之后得到包括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秘书涂元季将军等在内的全国数百位专家支持,花了近3年时间对原稿进行了十几次大修改。此外,基于钱学森晚年亲手整理的629袋资料,包括上万份文稿、笔记、批注和会议表,并结合钱学森留下的1万余封书信,年谱展示了他鲜为人知、与众不同的晚年生活。
这部人物生平纪年著作的档案资料保存分散,涉及单位众多,征集难度较大。依托从美国国家档案馆、加州理工学院档案馆和麻省理工学院档案馆征集到的档案,年谱还原了钱学森20年旅美岁月。同时,根据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航天档案馆、总装备部档案馆、海军档案馆、科学院档案馆征集到的档案,以及从航天系统各个院所征集到的大事记等内部资料,并参考《钱学森的航天岁月》《钱学森与航天一院》权威著作,比较系统地反映了钱学森回国后如何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创中国航天事业。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09/content_155233.htm
12月15日,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及夫人苏锦玲女士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校长办公室有关人员陪同。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张五常教授重点参观了馆内第二至第四展厅。在看到钱老建立系统科学相关展品、钱老本科毕业证书、钱老的水力学试卷等珍贵展品时,张教授不时止步认真观看,并对交通大学教风学风之严谨给予了很高评价。当看到钱老所获得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时,张教授表示钱老一生对国家、对民族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已不是一张薄薄的证书所能代表,再多的荣誉都无法与他的伟大贡献相匹配。没有钱学森的归来,中国就没有今天。
随后,张五常教授一行来到钱馆库房,参观了保存在库房中的珍贵实物和文献资料,并就钱学森在美期间的工作与生活细节等问题与现场人员进行了交流。
参观结束后,张教授欣然提笔写下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留言。他表示,尽管钱老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科学思想和崇高精神是可以永存的,希望今后有更多人都能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来缅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科学家,传承他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张五常教授是享誉国际的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张教授生于香港,留学美国,后返回香港任教。受著名经济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濡目染,张五常教授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其用中文所写的《卖橘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革命》等著作,影响极为广泛。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陈 亮
12月26日,海军钱学森船入列命名受旗仪式在南海某军港码头隆重举行,同时正值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成立十一周年。鲜艳的八一军旗,首次在这批新舰船上升起,标志着该批舰船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张凯等受邀参加了入列仪式。

在入列命名受旗仪式上,钱永刚馆长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向钱学森船正式入列人民海军战斗序列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他还表示,钱学森船正式入列,表明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将在海军战斗力的提升中发挥更大作用,以现代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新一代综合调查测量船,则进一步体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海军广大指战员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相信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报国精神将在海军广大指战员中进一步发扬。仪式结束后,钱永刚馆长一行还参观了钱学森船,并向钱学森船官兵赠送了钱学森相关书籍、资料。
据悉,钱学森远海测量船由我国自主自行研究设计生产,主要执行海洋测量,岛礁测量,海洋气象观测和布放水文气象浮标等任务,新型舰船的入列标志着该支队海上综合支援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根据2016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16年1月1日至3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ew Yearholiday (January 1-3).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大学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拓展中外高校博物馆交流,兹定于2016年1月1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办“高校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人员名额有限,烦请有意向参会的同行于1月8日中午12:00前发送信息“姓名、职务、电话、所在馆全称”至联系人邮箱,参会名额先到先得。本次论坛不提供住宿安排,仅提供会议当日午餐。会议全程配有同声传译。
联系人:邱文佳
联系电话:021-62932094
电子邮件:qiuwenjia@sjtu.edu.cn
附件:1. 学术论坛安排
2. 主要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6年1月5日
附件1:
“高校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主题学术论坛安排
时间:2016年1月13日(周三)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B13会议室
开幕式:上午9:00
1、介绍来宾;
2、领导致辞。
论坛一:上午9:40
1、 主旨报告一
主要内容:上海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报告人: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代表
2、 主旨报告二
主要内容:西方大学博物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几个重要维度:管理模式、筹资方式、公共关系建设、服务理念。
报告人:Hugues Dreyssé教授
论坛二:下午1:30
1、 邀请报告一
主要内容:大学博物馆与公共文化的对接。从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国际通行模式、艺术授权规划建议,台北故宫文化产品开发案例等方面阐述。
报告人:郭羿承博士
2、 邀请报告二
主要内容:大学博物馆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从如何实现藏品征集、教育项目、教学科研结合等方面实现与校内的内部对接。
报告人:Andrew Simpson博士
3、 现场交流
附件2:
主要专家介绍
Hugues Dreyssé教授
现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自2010年以来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一职。Hugues Dreyssé教授还是斯特拉斯堡大学Jardin des Sciences主任,该机构是集科学活动、文物藏品与社会宣传为一体的大学博物馆。
Andrew Simpson博士
现为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教职,自2009年以来担任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一职,长期从事高校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工作。自1984年至今,Andrew Simpson博士先后担任过昆士兰大学地质博物馆策展人、麦考瑞大学博物馆学中心主任等,主持和发表过近百篇有关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项目和论文。
郭羿承 博士
现为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北京大学环境艺术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美学博士,长期从事文化产业艺术授权研究与实践。他是全球第一个东方文化艺术授权品牌artkey创始人,也是国内首支艺术授权基金发起人,兼任文化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基地研究员,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常务理事。著有《美力财富》等专著。
2016年1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副书记朱健、监察处副处长周鹏、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以及班子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凯主持。

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钱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主题,钱馆在前期分别召开了由党员骨干以及各部门员工参加的三场专题座谈会。党总支负责人与班子成员分别进行了一对一的专题交流和谈心,并与部分基层员工进行了谈心,听取大家对领导班子和钱馆工作的意见建议,主动查找自身和工作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馆内也设立了群众意见箱,发布了征求意见的电子邮件,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在充分听取员工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党总支又在2016年1月4日举行专题会议,认真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和审议下一步整改措施。与此同时,钱馆班子成员根据谈心交流和群众意见听取情况,分别认真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分管校领导也认真审议了钱馆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对照检查材料。
会上,张凯书记代表班子成员进行了对照检查。他主要结合钱馆中长期发展规划、人员分类发展改革等内容,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用权律己、干事创业等方面,深入对照检查,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针对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举措,张凯书记表示:一是要充分认识中央从严治党的新要求,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三严三实”精神作为指导班子建设和钱馆工作的总要求;二是以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为抓手,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勇于改革创新,凝心聚力抓好一流人物纪念馆建设,用改革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三是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钱馆的事业发展与员工个人成长有机结合起来。
随后,张凯、高延坤、魏红、王喜芳等班子成员分别开展了个人对照检查。进行自我批评时,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展开,既分析原因,又提出改进的方向。开展互相批评时,以帮助进步,促进发展为目的,坦诚相见,直言不讳,求真务实。

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对钱馆民主生活会进行了肯定。他表示,钱馆领导班子是一支配备合理、执行力强的队伍。钱馆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交大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本次民主生活会会前准备充分,班子之间自我剖析深入、生动,会议组织高效,批评坦诚、开门见山,有交流交心,也有共识共鸣,是一次成功的、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就整改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朱健副书记提出了希望和具体要求。一是科学谋划事业,加强班子建设。要进一步自我加压,明晰历史使命,争取更大的作为,用事业的快速发展来凝聚人。要分类指导,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要善于沟通,深入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工作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培养职业素养,加强党性锤炼,要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要敢于担当,为班子担当、为同事分忧,不能好人主义;要讲究领导艺术,多用表扬和鼓励,少用批评,同时注意自我调适。
最后,张凯书记表示,通过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大家收获很大,更加明确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钱馆班子将严格按照朱书记要求,认真梳理群众意见征求反馈表,相对应提出整改措施表,有序推进钱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的落实。同时继续与全馆员工进行深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群众对于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改革步伐和进度,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
1月12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Hugues·Dreyssé教授,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研究员Andrew·Simpson博士一行访问交大。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会见了来宾。


朱健代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及学校欢迎Dreyssé教授及Simpson博士一行到访,并简要介绍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情况。他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体制革新,中国高校开始日益重视精神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国内若干知名高校为代表,当前全中国高等院校正在掀起新一轮的高校博物馆建设高潮.交大也正在积极筹建文博大楼,以期营造交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李政道图书馆的建成开放,一方面旨在激励校内师生,对于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满足了社会公众教育的诉求。朱健指出,希望能够以此次嘉宾来访为契机,促成ICOM-UMAC和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未来的交流与合作。联盟全体高校博物馆成员也十分期待能够加入ICOM-UMAC,进一步聚焦合作、深化友谊。

Hugues·Dreyssé向校方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表示作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自己非常关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很高兴此次能够到访交大。此次来访欣闻交大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纪念日,诚挚预祝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系列校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届时有机会能够再次来到交大参观建成后的文博大楼。



会见后,朱健等代表学校向来宾赠送了纪念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参加会见。当天,来宾一行还共同参观了李政道图书馆等。
1月13日,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高校博物馆:精英性与公共性”主题学术论坛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市教育系统网管中心副主任王力力出席论坛开幕式,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江卫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Hugues·Dreyssé教授,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荣誉研究员Andrew·Simpson博士,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环境艺术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郭羿承博士受邀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分别就高校博物馆育人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大学博物馆与公众和大学的关系等议题开展探讨。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来自国内外的50余位高校博物馆领域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江卫平教授代表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表示,高校博物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之间寻求平衡,是今后高校博物馆提升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随后的主题发言中,江教授向与会听众介绍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概况,并详述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活动设计与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与建议。江教授表示,希望通过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平台,促进各个高校加大对博物馆的投入,提升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让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更多人走进高校博物馆。

Dreyssé教授以欧洲大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现状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西方高校博物馆建设理念、管理模式、公众开放的发展历程。Dreyssé教授指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至今,高校办学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公众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虽然存在经费预算不足、缺乏合作伙伴和藏品管理分散等问题,但同时也具有更少的官僚主义、高校科研力量雄厚、运营自由度更高等先天优势。作为身处高校的公益文化机构,高校博物馆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地位,立足高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使命,志在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成为高校与社会的纽带,并最终通过自身努力促进大学发展。

Simpson博士以高校博物馆与高校间的关系为视角,与在场听众分享了大学博物馆的目标、价值、受众及其组织网络。Simpson博士通过理论结合实例的形式总结了高校博物馆的四种管理模式,Simpson博士在发言中表示,高校本身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机构,高校博物馆作为其中的独特的分支机构,其运营环境是相对复杂的,不仅从内部受制于高校相关政策;更在外部受到政府立法、博物馆专业标准和学校教育大纲的制约。高校博物馆不仅要成为大学科研、教学和社区参与的重要资源宝库,更应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大学相结合,进一步面向社会成为高校品牌的塑造者。随着高校博物馆的不断发展与日益专业化,高校博物馆更需要积极作为,让包括学校管理层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广大群体了解到高校博物馆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此外,两位外国专家还向与会听众介绍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和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等机构,并诚挚欢迎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加入,共同致力于推动全世界高校博物馆间的合作交流与共赢发展。

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环境艺术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郭羿承博士以文化产业艺术授权研究与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包括大学博物馆在内的博物馆与公共文化的对接,生动阐述了从博物馆衍生品开发的国际通行模式、艺术授权规划建议及台北故宫文化产品开发案例等。



最后,参与论坛的听众分别就高校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唤起公众关注,高校博物馆如何在大学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以及博物馆文化授权的具体实践等问题与主题发言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
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文博专业领域研究学者,来自华师大博物馆、复旦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国内外高校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回国60周年。举办本次展览旨在为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献礼。
展览立足“科学”与“和平”两条主线,分为“民族危难,励志科学报国”、“秉守正义,捍卫人类和平”、“反哺故园,谱写科学新篇”三大部分,主要展示钱学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独特的中国科学家形象,以及他为这场战争的胜利和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事业作出的杰出科学成就和贡献。
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等各类展品210余件。其中十多件为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文物原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点展品包括钱学森在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首次对外公开的钱学森赴美留学护照、二战结束前钱学森随美国国防部陆军航空兵科学咨询团赴欧洲考察的照片、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致钱学森的嘉奖令、钱学森旅美期间制作的关于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剪报、钱学森获得的“彭德利航空航天著述奖”奖杯等。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5年8月24日至12月28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1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志愿者表彰及上海市高中巡展总结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科技大厦102会议室隆重举行。大会总结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志愿者工作情况以及2015年“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展活动,并对年度优秀志愿者及巡展征文获奖同学等进行了表彰。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周敏、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王力力、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徐汇区文明办副主任宋燕、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道恒、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方曦、校档案馆副馆长丁东锋、李政道图书馆副馆长郭晶、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长曹永玓,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钱馆各部门负责人等。
位育中学、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奉贤中学、崇明中学、扬子中学等8所参与2015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展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代表,以及西南位育中学、西南高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工商信息管理学校、老科协志愿者团队以及社会志愿者团队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在大会上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钱馆向一直以来指导和支持钱馆各项工作的上海市及徐汇区各有关部门领导,积极参与钱馆志愿工作的志愿者们和配合举办高中巡展的学校师生们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指出,2015年是钱老归国60周年,在这一年中钱学森图书馆取得了包括首次推出海外巡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初次走进上海高中等在内的多项成果。钱馆的志愿者也在各个志愿岗位上有了较以往更活跃的表现。展望新的一年,2016年是中国航天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钱老诞辰105周年。在新的一年中,钱馆也将通过一系列纪念展示活动更好地通过藏品、展览和活动与社会各界分享和弘扬钱老的事迹与精神。
随后,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介绍了2015年高中巡展及志愿者工作情况。2015年“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先后走进上海市8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通过展览、观影、讲座、征文等主题活动,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一生,共有约15000余名高中师生参观了展览,五千余名师生参加了观影和讲座,收到征文近百篇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社会反响良好。
在志愿者管理工作方面,顺利完成了志愿者队伍的新老交替,增设了志愿服务岗位,完善了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2015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总数达到236人,钱馆志愿者团队本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年上岗服务达到2287人次,总服务时长达13557小时。钱馆优秀志愿者罗远在今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钱馆志愿服务队也同时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称号。
来自七宝中学的胡静怡同学和钱馆优秀志愿者代表宣国江分别在会上发表感言。胡静怡同学表示钱老的事迹和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每一位观展的师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宣国江表示,他为身为钱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在宣传钱老精神、服务参观者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同时更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担和使命。
随后,与会领导为2015年上海高中巡展征文活动的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并为2015年度钱学森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团体、组织者及优秀个人颁奖并赠送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徽章。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团体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组织者颁奖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最后总结讲话中指出,2015年是钱馆“上天入地”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钱馆展览不仅漂洋过海赴美展出,更深入基层、走进高中,让更多学生感受钱老的精神与情怀。钱馆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钱馆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和认真工作,同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志愿者能够与钱馆共同努力,在钱老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航天60周年之际,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
在会后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钱馆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轮番上台,表演了民族歌舞、配乐诗朗诵、京剧、情景剧、爵士舞等多个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精神风貌,大会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茅艳雯
沈淼华
1月2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归途——春运十年”新春摄影特展在钱馆序厅正式开幕。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开幕式。来自上海四建公司、交大徐汇校区及钱馆物业的在沪务工人员代表及全体工作人员等共同出席。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中国春运是“如史诗一般的人口迁徙”。从1980年的过亿人次到2010年的20多亿人次,巨大的人流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涌动。中国的民众以巨大的坚韧和忍耐,在出门谋生和回家过年之间奔波。“春运”二字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引领着人们踏着疲惫而欢快的步伐通往团圆和喜庆。
作为公众文化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秉持着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教育使命,于2016年新春特别引进“归途——春运十年摄影展”,希望通过此次图片展览再现国人尤其是外出务工者返乡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历程。展览摄影作品由羊城晚报记者、著名纪实摄影师邓勃历时十年所创作。他以专业的摄影技巧,悲悯的人文情怀,连续十年挤进春运条件最艰苦的车厢,将镜头对准返乡民工,用相机聚焦其中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人口问题、地区差异问题,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社会见证。
钱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在开幕式上介绍展览背景及内容。来自安徽芜湖的钱馆物业工作人员张刘启作为务工人员代表发言。他表示,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过年总是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和美食,看到此次展览的照片更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尽管为了钱馆的正常运行和开放,他今年春节不能回家,但身处钱馆和谐快乐的大集体,自己并不感到孤单。他会坚守在钱馆的工作岗位上,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随后,与会领导向在沪务工人员代表赠送了慰问品。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自1980年起,春运就被赋予了更为浓烈的色彩,千百万人的归乡之路成为了中国专属的社会现象。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的种种情感、愿望和信仰。春节对于科学家钱学森而言也是特别的,那就是可以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充电学习,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就展出了钱老自1984年到1999年的16个春节里写下的70余封书信,真切地反映了一位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独特的过节方式。最后他预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此外,钱馆还配合此次展览在序厅设置了互动区域,集中展示了钱学森与家人合影的温馨照片,以及参加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观众在互动区的中国地图上标注出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祝福和愿望,即可领取一份纪念小礼品。
本次展览自即日起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对外展出,至2月29日闭幕。



摄影:陈 亮
徐 菁
1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一届四次教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张杰、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全体教职员工出席了本次会议。


张杰在致辞中代表校工会向此次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对钱学森图书馆及钱馆工会自开馆以来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向全体与会人员简要通报了校工会2015年各项工作,并希望钱馆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再接再厉、发挥优势,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张凯首先在大会上作钱馆2015年工作报告,从发展规划制定、开放运行接待、年度主题活动、文博能力提升、社会教育活动、国际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成果、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总结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工作,并结合当前钱馆发展前景的形势分析,总结了钱馆在人才发展、研究支撑、制度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钱学森图书馆未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
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刘轶昆和工会主席魏红在会上分别做了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财务报告、2016年度预算报告及工会年度工作报告。

随后,钱馆全体教职员工分组审议了钱馆2015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工会工作报告。全体人员在审议时认为,钱馆本年度工作报告不仅对全年工作进行了细致总结,同时也高瞻远瞩,对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并对工作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凸显高校博物馆育人作用、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关注员工学术成长等意见和建议。


在大会闭幕式上,大会通报了全体教职工对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并经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全部三项报告。张凯就年度工作报告等审核情况予以了回应。大会还统一表彰了钱馆2015年度各类优秀集体及个人。

钱永刚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指出,2015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工作进一步取得不凡成绩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钱馆不仅将展览推出至海外展出,更出版了历时十年打磨的《钱学森年谱》,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其他各项工作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钱老诞辰105周年,希望钱馆全体员工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新的一年中共同努力、携手奋进,进一步推进钱馆的各项工作。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根据2016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开放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春节假期开放运行安排公告如下:
2月7日(腊月廿九)至2月9日(正月初二)闭馆三天,2月10日(初三)至2月13日(初六)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2016猴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公众推出了包括微电影展映会、春节跨年摄影展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为广大观众献上一个“文化”新年。
“行进上海·精彩故事”获奖微电影——猴年新春独播展映
2月10日大年初三起至2月23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将每天下午三点至四点在馆内放映“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诚邀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走进钱馆共同观赏在本次大赛中获奖的36部优秀微电影作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度过一个文化韵味的新春佳节。
本次“行进上海·精彩故事”获奖作品新春展映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获奖作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动人故事和美好情感。
活动期间,凡进馆观影的观众都有机会抽奖获得《中国梦 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集锦以及“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市民微电影节书签等精美礼物。


部分获奖作品海报



“归途——春运十年”新春摄影特展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春运”二字承载着中国人满满的乡愁,引领着他们踏着疲惫而欢快的步伐通往团圆和喜庆。
2016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特别引进由羊城晚报记者、著名纪实摄影师邓勃历时十年所创作的春运主题摄影作品,策划推出“归途——春运十年”新春摄影特展,于1月27日至2月29日期间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展览作品将镜头对准返乡民工,再现了国人尤其是外出务工者返乡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历程。为配合展览,钱馆还在本馆序厅特设了互动区域,集中展示了钱学森与家人合影的温馨照片,以及参加195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视频。观众在互动区的中国地图上标注出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祝福和愿望,即可领取一份纪念小礼品。



此外,2016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结合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以及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等纪念主题,推出包括原创主题展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敬请广大市民关注。
“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获奖作品
猴年新春独播展映会
活动时间:2月10日-2月23日 每天15:00-16:00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F放映厅
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承办单位: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活动简介:
“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大赛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动人故事和美好情感。钱学森图书馆邀请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走进钱馆共同观赏在本次大赛中获奖的36部优秀微电影作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春节期间,“行进上海·精彩故事” 独播展映会现场还将举行新春抽奖活动,凡前来观影的观众都有机会获得钱馆送出的新春礼物。
排片表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2月5日报道:东方网记者今天从钱学森图书馆获悉,2016猴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将面向公众推出微电影展映会、春节跨年摄影展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为广大观众献上一个“文化”新年。
其中,2月10日大年初三起至2月23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将每天下午三点至四点在馆内放映“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邀请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进馆共同观赏在本次大赛中获奖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36部优秀微电影作品。现场抽奖活动中有《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集锦以及“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市民微电影节书签等精美礼物。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特别引进由羊城晚报记者、著名纪实摄影师邓勃历时十年所创作的春运主题摄影作品,策划推出“归途——春运十年”新春摄影特展,于1月27日至2月29日期间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开放。展览作品将镜头对准返乡民工,再现了国人尤其是外出务工者返乡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历程。
据了解,2016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结合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以及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等纪念主题,推出包括原创主题展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60205/u1ai9211673.html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6-02-06/0017367678.shtml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青年报讯2016猴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公众推出了包括微电影展映会、春节跨年摄影展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为广大观众献上一个“文化”新年。
2月10日大年初三起至23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将于每天下午3点至4点在馆内放映“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诚邀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走进钱馆共同观赏在本次大赛中获奖的36部优秀微电影作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度过一个文化韵味的新春佳节。
本次“行进上海·精彩故事”获奖作品新春展映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单位主办,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获奖作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动人故事和美好情感。活动期间,凡进馆观影的观众都有机会抽奖获得《中国梦 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优秀作品集锦以及“行进上海·精彩故事”市民微电影节书签等精美礼物。
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春运”两字则承载着中国人满满的乡愁,引领着他们踏着疲惫而欢快的步伐通往团圆和喜庆。2016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特别引进由羊城晚报记者、著名纪实摄影师邓勃历时十年所创作的春运主题摄影作品,策划推出“归途——春运十年”新春摄影特展,即日起至2月29日期间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展览作品将镜头对准返乡民工,再现了国人尤其是外出务工者返乡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历程。据介绍,观众在互动区的中国地图上标注出自己的家乡所在地,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祝福和愿望,即可领取一份纪念小礼品。
此外,2016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结合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以及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等纪念主题,推出包括原创主题展览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原文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6-02/09/content_282838.htm?div=-1
3月3日上午,《源头·活水》上海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书画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校庆办、校友总会、校党委宣传部、校文明办、上海交大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上海交大思源实业有限公司文创事业部等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出席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邀请了多位热爱书画艺术、并有一定成就的交大退休教授、毕业多年的交大老校友以及与交大有深厚渊源的知名人士,畅谈交大历史,缅怀交大先贤,交大精神,提炼交大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以交大奠基人盛宣怀和唐文治等先贤导师语录和交大校史为主要内容,以交大一百二十年来丰富文化底蕴为特色,以继承及传播交大追求卓越精神为主题的一系列书画作品,以此传承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交大文化,弘扬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精神。
展览将在钱馆B1层专题展厅对外展出,至3月13日闭幕。

3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6年度重点工作汇报会。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以及钱馆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上,张凯书记首先简要回顾了钱馆2015年各项工作进展,包括聚焦钱学森事迹和精神的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各项文博专业能力提升与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指出了钱馆当前各项工作的问题与不足。随后,他提出了钱学森图书馆以2016-2021年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地为主线,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为总目标,抓好员工分类发展和一流博物馆基础工作,积极适应博物馆创新发展趋势,主动参与交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调整节奏、注重内涵、强调规范和质量,关注员工职业成长,推出有影响力的重要节点活动,为钱馆中长期发展“起好步、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的2016年工作思路,并根据工作思路梳理了发展规划落地、员工分类发展、各项重大周年纪念活动、宣传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基层党建等各项工作重点。随后,钱馆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工作重点向朱书记进行了简要介绍。
朱健书记对钱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钱馆自开馆以来运转有序,各项工作一直以来赢得了广泛好评。就下阶段工作重点,他指出,钱馆要主动对接学校要求,特别是要做好120周年校庆的氛围营造和校友接待工作。随后他还对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并希望今后钱馆能够继续保持当前的工作势头,在校内外宣传和弘扬好钱学森事迹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挥好交大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名片作用。
摄影:陈亮
3月9日上午,钱馆党总支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所作的重要批示,集中学习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钱馆党总支委员以及教工支部书记参加了学习会。

总支书记张凯同志首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结合党建工作,向大家介绍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时代背景以及重要意义。他还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内容。张凯同志强调,《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提到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问题要摆到桌面上、“互通情报”、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等工作方法对于我们开展党建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各位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领会《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要求,将其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不断改进作风,为钱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会上还就各支部进一步组织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以及学校党委十届三次全会报告等工作进行了布置。
为贯彻落实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关重点工作,3月11日下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5楼报告厅,2016年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暨“三公里文化服务圈”集体签约仪式隆重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首先播放了《红色地标•精神不朽——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专题片。接着,大会对先进单位和精品宣教项目进行了表彰,并举行了第六批33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体签约仪式。其中,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4—2015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称号。

之后,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嘉定区委宣传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张闻天故居纪念馆作了交流发言。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以“研究引领 着眼国际——讲好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重点分享了钱馆如何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提升人物传播的可信度与感染力,以及如何做好顶层规划和优势分析,积极探索当代中国科学家的国际传播等两方面内容。
最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做了重要讲话,对教育基地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被授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度先进集体”,成为上海市徐汇区4家获得年度先进集体单位之一。
此次评选活动是经2015年12月7日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各区小组长会议及12月14日秘书长工作会议讨论,并报2016年2月4日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八次理事大会审议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在评选中脱颖而出,与全市其余66家单位共同被授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2015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坚持积极创新与探索科普教育基地多元化发展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展览、科普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其中,以馆内基本陈列为基础推出全国巡展、上海市高校巡展等共13余场次,累计共近30万观众观看了展览;举办主题宣讲、党员干部培训、主题社教活动等各类宣教活动等400余场(次),直接服务社会各界观众近3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钱馆的科普教育功能。
3月19日上午,在120周年校庆倒计时20天之际,上海交大第46届校运会在闵行校区光明体育场开幕。本届校运会以“我爱你交大,I❤SJTU”为主题,历时两天,包括航模表演、特色巡游、开幕式和团体操表演、教职工广播操比赛、群众性体育项目、田径系列比赛以及美食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在运动会开幕式的巡游入场式和广播操展示环节中,钱学森图书馆方阵手举气球、横幅,以整齐规范的动作和高昂饱满的精神,更有小小航天员现场助阵,充分展示了全馆朝气蓬勃、勇于开拓、团结奋进、力争创新的精神风貌,取得了方阵巡游入场式二等奖、广播操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摄影:徐菁
3月21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省部级干部深化改革开发专题研讨班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与接待。

在钱馆讲解员的讲解下,研讨班学员认真参观了馆内展览,并对馆内展览中所表现的钱学森的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结束参观后,张凯书记在钱馆学术交流厅为研讨班举行专题讲座,为全体学员介绍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钱学森的科学精神。

现场教学活动结束后,学员们都表示这次到钱馆不虚此行,对于钱学森同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充分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崇高精神。

摄影:徐菁

思源致远,天地交通;百廿交大,世纪荣光。
1896年,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办学理念,倾其心力创办南洋公学,开启了上海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宏伟篇章。1929年秋,一个名叫钱学森的青年人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这里迈出了他一生科学报国的第一步。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布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一肩挑起了开创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责大任,以他的远见卓识和超凡智慧,带领中国航天人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
从1896年建校至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始终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更作为我国航空工程教育的先驱,为国家培养了以钱学森、庄逢甘、徐昌裕、顾诵芬等为代表的中国历代航空航天事业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才。他们以及后来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的指引和影响下,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
2016年,交通大学喜逢百廿校庆;中国航天欢庆六十华诞。值此佳年,钱学森图书馆将于3月31日推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并于校庆期间推出校庆主题导览服务、校庆纪念版门票、“航天动手做”校友亲子专场等一系列活动,与交大校友同庆盛事、共襄盛举。
期待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光临!
主要活动安排如下:

详情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后续活动公告及官方微信。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根据2016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劳动节假日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清明节:4月2日至4月4日正常开放;
劳动节:4月30日至5月2日正常开放;
以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will stay open during the Tomb-Sweeping Festival (Qingming, April 2th-4th) and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Labor Day, April 30th- May 2).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entry at 16:30.
钱学森图书馆迎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公告之二
120年栉风沐雨、弦歌不辍;苍桑沥洗,春华秋实。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航空工程教育的先驱,不仅为航空航天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才,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一代代自强不息的交大人胸怀航空航天报国之志,风雨兼程、开拓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壮丽华章。


值此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和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系统全面地反映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学科的艰难初创、风雨兼程、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突出展现历代交大空天人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以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风采。
校庆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在馆内推出“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专题导览,通过展厅内一件件珍贵展品背后的生动故事,为观众呈现钱学森与交通大学的一世情缘。
欢迎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届时来馆参观!
具体安排如下:
1. “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
时间:3月31日—6月30日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
2. “钱学森与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专题导览
时间:4月8日—4月30日,每日定点讲解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序厅
3. 沙龙 “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 ”
时间:4月9日 下午2点
地点:B22
主讲人:马威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讲师
简介:
回顾交大人逐梦苍穹、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近十年来,交大人为了应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市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航空航天主战场,而进行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并展望交大人在将来的航空航天事业中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详情敬请咨询馆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日
3月29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和12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徐庆华巨幅狂草现场创作暨捐赠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门前广场举行。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迟志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戴小京,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等专程到校。校长张杰,校党委副书记朱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民进开明画院院长、上海交大教授詹仁左,钱学森图书馆书记张凯,档案馆书记徐兵,钱学森图书馆综合部部长高延坤,校庆办常务副主任王琳媛等出席活动。活动由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常河山主持。数百名校友、师生和书法爱好者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张杰代表学校对到场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张杰表示,将书法表演作为交大120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书法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审美意趣,他鼓励今天的人们传承和发扬书法文化。张杰高度赞扬了以徐庆华为代表的交大教师们为我校人才培养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强调,大学之伟大在于延承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新世纪以来,交通大学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发展,成立了媒体与设计学院等一批人文社科学院,建院十多年以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创造了骄人业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李本乾致辞并表示,科学与艺术是上海交大发展的双翼,交大人不仅探求科学真理,同时追求艺术的致高境界。他指出,在交大历史上,老校长唐文治将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在当代,艺术教育已然成为交通大学的学科基础。学校通识教育改革,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奖的设立,各类蓬勃发展的艺术活动等无不印证了我校艺术教育的辉煌发展,他表示本次活动亦是我校高水平艺术创作的最好展示。
迟志刚代表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对即将到来的交大百廿校庆致以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了徐庆华在当代中国书法篆刻领域取得的造诣。他评价道,徐庆华是上海中青年一代书法篆刻家的领军人物,其书法五体皆备,尤以雄浑激荡、开合有度的草书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面貌。此外,迟志刚指出徐庆华还是一位热心公益、敢于担当的艺术家,其组织策划的“海派书法晋京展”等一系列书法展览为推动上海的书法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庆华发言并表达了对交通大学,到场嘉宾和活动筹备组的衷心感谢。他表示,自己喜欢草书,尤其钟爱表现力丰富的狂草,并将努力在这一艺术领域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徐庆华深情回忆了自己在交大110周年校庆时举办书法展助力校庆,时隔10年再次创作,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书法表演为所有人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现场观众的掌声鼓励下,徐庆华完成了面积为120平方米的巨幅狂草手书作品。本幅作品以交大为题,献礼交通大学120周岁华诞,展现了交大人的激情和梦想,亦弘扬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交大精神。
随后,徐庆华书法作品捐赠仪式举行。徐庆华将本幅狂草作品现场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作品将珍藏在新落成的校史档案文博楼内。朱健为徐庆华颁发捐赠证书,现场来宾合影留念。
徐庆华,1963年生于上海,师从韩天衡及浙美诸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获中国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作品曾随“神州七号”遨游太空后在全国各地巡展。曾多次获得全国书法篆刻大赛最高奖、一等奖或金奖。草书作品曾参加1994年现代书法探索展、2007年“海派书法晋京展”、2011年海派书法百年百家作品展等一批重要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949245.htm
2016年,为献礼交通大学百廿校庆,庆祝中国航天创建六十周年,钱学森图书馆“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3月31日正式开幕。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吴瑞虎、市委宣传部正处级调研员孙显良,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原秘书李明,交通大学航空系第一代教师代表、中国航空史研究专家姜长英教授长女姜保年等校外来宾,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冒巍巍、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程骄杰、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党总支书记徐兵等校内来宾,航空航天学院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作为策展团队代表首先介绍了展览情况。本次展览是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航空航天学院、校友总会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由钱学森图书馆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精心筹备策划推出的。展览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展现形式,全面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艰难初创、风雨兼程、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并通过翔实的史料描绘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交通大学杰出英才群像,其中不乏杰出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代表性人物,重点展示了他们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以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风采。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姜长英与钱学森往来书信捐赠仪式。已故的姜长英教授是中国航空史学科的创立者和航空史研究的奠基人,于19世纪30年代在交通大学任教。在捐赠仪式上,其长女姜保年女士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1983年4月至6月间钱学森写给姜长英的三封书信原件。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校档案馆馆长盛懿向姜保年赠送了由档案馆珍藏的1936年姜长英交大应聘书及其简历的复制件。


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胡淼淼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与会领导向空天学院学生代表赠送了纪念书籍,勉励交大航天学子向老一辈杰出英才学习,热爱祖国、锐意创新,取得更大的好成绩。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宣布展览正式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回顾建校至今120年的办校历史,交通大学作为我国工科教育的先驱与翘楚,不仅为航空学科的创建、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 中国最早的航空工程系、中国第一部航空史著作《中国航空史》、新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负责人、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总负责人,中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的总指挥;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者;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这些“第一”都与交通大学息息相关。

本次展览共展出图片256幅,文物、实物等60余组。其中1947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交大的回信原件,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门的黄志千烈士的毕业成绩单以及中校军衔肩章,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徐昌裕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四局)副局长任命书、工作证件和校徽,姜长英教授的教学讲义和书稿,范绪箕校长的论文手稿,王希季、陈敬熊两位院士专程为此次展览书写的题词等珍贵展品,均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展览自即日起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免费对公众展出,展期至6月30日。

摄影:徐菁
3月31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向钱学森铜像敬献花篮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参加了仪式。

清晨,钱馆全体工作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列队于钱学森铜像前。仪式开始,工作人员缓步前移,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随后,钱永刚馆长、张凯书记、顾吉环老师上前整理花篮绶带。全体人员向钱老铜像三鞠躬,之后依次围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铜像、敬献白菊,以寄托敬仰和怀念之情。



2016年是敬爱的钱老逝世七周年,也是钱老诞辰105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将一如既往,不断努力,推出更多优秀展览,举办各类教育活动,积极学习、宣传、弘扬钱学森之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摄影:徐菁

“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现场 本网记者 李玉/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2016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标志的辉煌成就。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以期通过航天日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创新与探索的社会风气,激发广大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和求知。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于3月31日起面向公众推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向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礼。
“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拟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以及多媒体等翔实丰富的史料和展现形式,全面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的艰难初创、风雨兼程、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和丰硕成果,重点展示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为代表的杰出英才,展现他们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以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风采。
据介绍,1896年,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办学理念,倾其心力创办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开启了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宏伟篇章。20世纪30年代初,侵华战争爆发初期,交通大学积极响应“航空救国”的号召,开设“航空工程”课程并于1935年在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我国首个航空门(系),肩负起发展航空科技和培养航空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上海沦陷后,航空门教学被迫中断。1942年,交通大学在重庆设立分校,重新设立航空工程系,扩大师资,不断添置设备、扩充规模和改进课程,逐渐发展壮大,使得交通大学成为当时国内航空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交大航空系先后被调整到南京、西安,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后,学校分别于2002年复建航空航天系,2005年成立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2008年成立航空航天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空天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空天科技人才,正在迅速崛起为国内一支重要的航空航天科研力量。
此次展览首次对外展出的展品有1947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交大的回信原件。此外,还有曾任航空部副部长的交大首届航空门毕业生徐昌裕的珍贵资料: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徐昌裕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四局)副局长任命书等。我国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门的黄志千烈士的毕业成绩单以及中校军衔肩章等珍贵文物。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dfwh_1654/201603/t20160331_2947277.shtml
上海热线讯,中国最早的航空工程系、中国第一部航空史著作《中国航空史》、新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负责人、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总负责人,中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的总指挥;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者;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创始人……今天(3月31)起,在钱学森图书馆全新展出的“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让世人重新了解了原本不为人所熟知的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第一”。

图说:展览现场

图说:展览现场
据了解,本次特展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拟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以及多媒体等翔实丰富的史料和展现形式,全面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的艰难初创、风雨兼程、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并重点展示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为代表的杰出英才,展现他们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以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风采。
展览首次对外展出的了1947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交大的回信原件。此外还有曾任航空部副部长的交大首届航空门毕业生徐昌裕的珍贵资料: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徐昌裕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四局)副局长任命书等。我国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门的黄志千烈士的毕业成绩单以及中校军衔肩章等珍贵文物。

图说: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交大的回信原件

图说:钱学森出国留学期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
2016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标志的辉煌成就。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今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而此次面向公众推出"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也是特别向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礼。


原文链接:http://hot.online.sh.cn/content/2016-03/31/content_7787699.htm
中国最早的航空工程系、中国第一部航空史著作《中国航空史》、新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中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的总指挥;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技术负责人……这些“第一”都与交通大学息息相关。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3月31日起,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将展“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让公众重新了解了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第一”。

展览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1930年交大首开航空课程
据澎湃新闻了解,1930年代初侵华战争爆发初期,交通大学积极响应“航空救国”的号召,开设“航空工程”课程并于1935年在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中国首个航空门(系)。
上海沦陷后,航空门教学被迫中断。1942年交通大学在重庆设立分校,重设航空工程系,扩大师资,不断添置设备、扩充规模和改进课程,使得交大成为当时国内航空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学校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时,交大航空系先后被调整到南京、西安,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1996年上海交大百年校庆后,学校分别于2002年复建航空航天系,2005年成立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2008年成立航空航天学院。
钱学森就采购风洞给交大回信原件展出

信件原件。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本次“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拟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全面反映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的发展历程。
本次展览首次对外展出了1947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交大的回信原件。
此外还有曾任航空部副部长的交大首届航空门毕业生徐昌裕的珍贵资料,包括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徐昌裕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四局)副局长任命书;中国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门的黄志千烈士的毕业成绩单以及中校军衔肩章等珍贵文物。
此次特展为献礼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联合举办。
原文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0757
扬子晚报网3月30日讯 (记者 罗晓娜 文/摄)大学报名填写志愿是学子们曾经或已经经历的事情,许多理想与憧憬都填写其中,薄薄一张纸分量不轻。你看过民国时期学子们考大学填写的报名单吗?肯定没见过。扬子晚报网记者也是3月30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特展中第一次见到!

很多少年都有航空梦,看来从那个时代就是这样。中国最早的航空工程系、中国第一部航空史著作《中国航空史》、新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负责人、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的总负责人、中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的总指挥;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者……这些“第一”都与上海交大息息相关。3月30日扬子晚报网记者在钱学森图书馆看到全新展出的“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很多珍贵史料是首次公开展出。

在各种与航天有关的珍贵史料中,记者意外看到民国时期年轻学子报考交大航空专业的报名单。清晰认真的笔迹、青春面庞的照片,好像那个壮志少年就在眼前。一瞬间有种穿越的感觉。(编辑:乔金玲)
原文链接:http://www.yangtse.com/jiaoyu/2016-03-30/836310.html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于11月28日上午11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巡展将到12月7日结束。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次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协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开幕式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介绍了展览情况。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光彦,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钱学森同志的女儿钱永真等领导和嘉宾与西安各界群众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原文链接:http://www.shaanxi.gov.cn/0/1/9/39/112008.htm
1月4日至6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副校长吴旦等专程拜会并宴请在京院士及著名校友四十余人。校领导还分别赴医院和家中看望了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教授、王希季院士、徐光宪院士和吴文俊院士,向他们致以来自母校师生的新年祝福和美好祝愿。
1月4日至6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副校长吴旦等专程拜会并宴请在京院士及著名校友四十余人。校领导还分别赴医院和家中看望了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教授、王希季院士、徐光宪院士和吴文俊院士,向他们致以来自母校师生的新年祝福和美好祝愿。

马德秀书记与蒋英教授、钱永刚教授交谈
1月4日,马德秀书记、吴旦副校长看望了正在医院疗养的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教授。见到马德秀书记的到来,蒋英教授笑容满面、神采奕奕。马德秀教授亲切握住蒋英教授的手,向她致以来自母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崇高敬意和亲切问候。马德秀书记详细介绍了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后母校师生及海内外广大校友的热烈反响。屹立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全体交大人缅怀钱老崇高精神的重要场所,掀起了学习钱学森学长爱党爱国、严谨求实、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神的又一次高潮。蒋英教授及钱永刚教授对母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成立过程中的工作表示了由衷的赞扬和深深感谢。蒋英教授欣然接受马德秀书记的邀请,希望在适当时间,到校亲自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马德秀书记一行看望王希季学长(中)
当日,马德秀书记一行还前往办公室看望了上海交大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希季学长。马德秀书记盛赞已届耄耋之年的王学长,依然心系祖国空间技术事业,每天坚持上班,科研成果频出,王老对祖国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对母校的牵挂,正是交大人追求卓越精神的体现。王希季院士深情回忆起在钱学森学长领导下,投身祖国运载火箭研发事业的难忘经历,勉励在校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1月6日,张杰校长分别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上海交大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和徐光宪院士家拜访。

张杰校长与吴文俊学长交谈
张杰校长向吴文俊学长汇报了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引进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和重大进展,并特别介绍了母校招才引智,注重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的一系列举措。吴文俊学长向远在上海的母校师生致以真挚问候,对母校优秀的教学质量及日新月异的变化赞赏不已。他深情回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期,母校的资助和悉心培养,使家境贫寒的他得以圆满完成学业,成才立业。他殷切希望在校的莘莘学子,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早日成长为祖国栋梁之才。

徐光宪学长向张杰校长介绍在母校交通大学的学习经历
在徐光宪院士家中,徐学长如数家珍地将珍藏多年的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工整细致的笔记、亲手打印制作的本科毕业论文、四年总成绩第一的成绩单等展示给张杰校长。他对做毕业设计时老师的指导、图书馆借阅出的论文资料至今记忆犹新,毕业论文94分的最高分为他难忘的大学岁月画上了满意的句号。这些珍贵的资料他细心保存,并放置在客厅的书柜中经常翻看。徐学长关心地询问现在学生的课时有多少,毕业设计如何进行,张杰校长与徐学长就人才培养等话题做了深入交谈。
校发展联络处处长马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陪同校领导看望了部分校友。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是隶属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事业单位,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现因发展需要,面向校内公开招聘若干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按上海交通大学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岗位职责与应聘条件如下:
岗位一:综合事业部副部长 1人
岗位职责:
1、协助负责钱馆组织人事管理工作;
2、负责钱馆综合性文稿的草拟,参与综合性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
3、负责钱馆档案、信息等相关工作;
4、协助部长联络协调对上、对外的相关接待等工作;
5、负责日常开馆运行工作,并参与指导、督察物业公司的管理工作;
6、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基本条件:
1、硕士研究生(含)以上学位;教师应聘者需具有相应的行政工作经历,行政管理人员需在副科岗位工作二年以上;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任职条件可适当放宽 ;
2、中共党员,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工作原则性,有良好的大局观和服务意识、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较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博物馆或纪念馆开放管理运行经验者优先。
岗位二:社会教育部副部长 1人
岗位职责:
1、负责专题活动策划、团体观众市场拓展等;
2、负责志愿者管理及钱馆共建单位对口管理;
3、负责日常新闻宣传和文化产品开发;
4、协助管理钱馆讲解接待工作和重要来宾接待工作;
5、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基本条件:
1、硕士研究生(含)以上学位;教师应聘者需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行政工作经历,行政管理人员需在副科岗位工作二年以上;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任职条件可适当放宽 ;
2、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工作原则性,有良好的大局观和服务意识、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较好的综合协调与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文化产品开发和市场运行经验者优先。
岗位三:陈列展览部副部长 1人
岗位职责:
1、负责钱馆基本陈列形式和艺术设计的深化与完善;
2、负责相关临时展览和专题展览的形式设计工作;
3、根据钱馆陈列内容调整,落实陈列形式设计和施工组织;
4、协助馆内其他部门负责相关设计及制作工作;
5、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基本条件:
1、硕士研究生(含)以上学位或副高(含)以上职称;教师应聘者需具有相应专业背景,行政管理人员需在副科岗位工作二年以上;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特别优秀者,任职条件可适当放宽 ;
2、熟悉博物馆陈或纪念馆列形式设计,具有独立完成陈展艺术设计和组织施工能力;
3、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陈列艺术设计、纪念馆陈展施工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岗位四:征集保管部副部长 1人
1、主要负责征集任务的落实和推进工作;
2、负责本馆档案利用的接待工作。
3、协助制定钱馆征集预案和接受捐赠条例,组织本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对展品进行定级。
4、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博物馆评级标准,协助做好馆藏品的登记和规范化建设,开展馆内藏品的编目、总账及文物修复等工作。
5、负责本馆资料室的书籍登记和利用工作;
6、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任职基本条件:
1、硕士研究生(含)以上学位;教师应聘者需具有相应专业背景,行政管理人员需在副科岗位工作二年以上;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特别优秀者,任职条件可适当放宽 ;
2、中共党员,熟悉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展品征集、藏品定级与保护等专业工作;
3、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保密意识;具备较好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注:以上岗位均要求能适应钱馆工作时间(寒暑假正常上班,国定假日和双休日实行轮班)
应聘者请于2011年1月26日前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应聘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联系人:周平南老师;联系电话:021-62932148;
联系地址: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307室;
E-mail:qxslibrary@sjtu.edu.cn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2012年1月9日
钱学森图书馆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纪念馆,建在交大徐汇校区内,设有四个专题展厅和资料放映厅及小型阅览室,馆内展示了钱学森生前大量的手 稿、实物,以及导弹、卫星、风洞等模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本馆实行全年免费开放(逢周一闭馆),每天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下午4点。为了更 好地服务广大观众,现就2012年春节期间的开馆时间通告如下:
春节放假期间,除夕至初四(即1月22日—26日)我馆闭馆,27日起正常开馆。
参观可于开放日在我馆华山路门口换领免费参观券,或提前通过电话(021-62932068,开放日9:00-16:00)进行预约。
欢迎各位观众合理安排时间,前来参观。
钱学森图书馆
2012年1月18日
1月20日上午,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同志,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一行,在我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校领导向陈希书记一行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概况和外形特点。各位领导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馆内基本展览。在看到钱学森同志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钱学森同志提出的解决复杂巨系统应该使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时,陈希同志指出,钱学森这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战略科学家是我们国家十分宝贵的财富。在看到钱学森同志提出要加快军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时,陈希同志指出,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在看到钱学森在留美预备期间,由清华大学指派专门导师指导他到各地飞机厂实习,以及钱学森在交通大学四年级时由学校组织到国内各地现场实习时,他特别提出,高等学校要舍得投入,把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环节抓起来。
参观结束后,陈希同志以及清华大学的领导都认为通过这次参观,对钱学森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很受教育,上海交大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陈希同志特别提出,中国科协今后要把海外归来的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到上海交大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亲身体验老一辈海归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奉献精神。
2012年2月5日11时4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因病医治无效于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蒋英,浙江海宁人,生于1919年8月。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蒋英长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她一生桃李满天下,一对一地亲手培养了26个学生,其中近一半都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很多学生都已经成长为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歌唱家。
钱学森生前曾多次谈到蒋英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1999年7月,钱学森在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教学研讨会的书面发言中提到:“蒋英和我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工作: 蒋英在声乐表演及教学领域耕耘, 而我则在火箭卫星的研制方面工作——她在艺术,我在科技。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 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 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 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钱学森图书馆陈展内容中也包含了钱学森和蒋英六十余年来相濡以沫、相伴一生的相关内容,蒋英不但是钱学森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
在筹建钱学森图书馆的过程中,蒋英女士多次接受钱馆同志的访问,并亲切会见参加筹建的同志们,给予鼓励和支持。还和家属一起将钱老生前大量珍贵的文献、实物无偿捐赠给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前后一个多月来,已有数万观众参观了展览和钱馆。从观众的留言和反馈中,深切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钱老的热爱与怀念,其中无不包含着对蒋英女士的敬意与感谢。
钱学森学长在世时,学校领导曾多次前往看望钱学森学长和蒋英女士。2009年钱学森学长逝世后,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多次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医护工作者前往家中和医院看望过蒋英女士,并致以诚挚慰问。获悉蒋英女士去世的消息后,学校第一时间发去唁电,并组织了相关的追思活动。

资料图片 2011年8月,蒋英92岁生日,马德秀专程赴京看望

资料图片 2006年12月,钱学森95岁生日,马德秀、张杰、谢绳武、潘敏等专程看望
相关报道:
[新华网]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人员和上海交大师生悼念钱学森夫人蒋英
[解放日报] 科学与音乐美丽二重唱——记钱学森蒋英相濡以沫的一生
[中央电视台] 音乐人生: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专访
2月8日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原党委书记王宗光等一行怀着十分悲痛和崇敬的心情,前往已故杰出校友钱学森学长在北京的寓所,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吊唁刚刚辞世的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并看望了钱学森夫妇子女钱永刚和钱永真,一同前往的还有发展联络处处长、校友会总干事马磊。蒋英教授家中熟悉的环境和摆设依旧,而故人已去,令人唏嘘不已。钱永刚说,根据蒋英教授生前一贯低调处世、精勤治学、潜心艺术的做人做事原则,决定其后事一切从简,在家不设灵堂,不举行追悼会,于2月10日上午在解放军总医院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马德秀代表学校向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她表示,获悉蒋英教授去世消息后,学校立即在第一时间组织钱学森图书馆和相关部门安排有关吊唁工作。马德秀说,钱学森学长和蒋英教授,同风雨、共患难,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六十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堪为世人楷模。蒋英教授德艺双馨,不但自己在音乐领域以杰出造诣享誉于世,而且潜心治学,培养出许多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享誉国内外的声乐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蒋英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钱老,不但支持他从事科学研究,而且以满腔的爱国之心,与钱老同甘共苦践行报国之志,她的品行,她的名利观、价值观同样值得后人学习。钱学森图书馆于去年年底落成开馆,了却了老人一桩心事,虽她本人未能亲临甚为遗憾,但学校一定会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钱馆,广泛宣传钱老和蒋英教授的事迹,以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一代代的青年人。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钱馆的支持,加大对钱学森思想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真正使钱馆成为宣传阵地、教育阵地和研究阵地。张杰表示,钱老的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学校将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力度,告慰钱老夫妇的在天之灵。
2月10日,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钱馆建设副总指挥张凯以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将赴京参加蒋英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蒋英教授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蒋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5日11时40分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蒋英教授1920年8月11日生于北京,浙江海宁人氏,号群士。共有姊妹五人,蒋英排行第三。其父蒋百里先生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北伐时曾和唐生智、张发奎等反蒋,失败后被蒋介石关押南京两年;抗日战争初期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直至1938年从汉口撤退于广西途中病逝。其母蒋左梅(日籍)毕业于东京产科学校。
蒋英四岁时全家迁往上海。1926年至1934年在上海中西女学附小、附中学习。1935~1936年在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学习。1936年随其父赴欧洲考察,即留德学习音乐。1937年先在德国柏林闻名于世管教严格的冯·斯东凡尔德(von Stumpfeld)学校学习。后于当年至1942年在德国柏林音乐大学主修声乐,与姚锦新同学,师从声乐系系主任海尔曼·怀森堡(Hermann Weissenborn)。1941~1943年因患肺病中断学习,在德国和瑞士疗养。1943~1944年在瑞士路山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先师从匈牙利歌唱家依罗娜·杜丽戈(Ilona Durigo),学习德国艺术歌曲和清唱剧,后师从慕尼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瓦格纳歌剧专家艾米·克鲁格(Emmy Krueger),学习歌剧。毕业后任助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亚通航后即返国。
蒋英经数十日海上飘泊,于1946年12月抵达上海。不久,她即在兰心大剧院(由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主办)举行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轰动上海音乐界。后又赴杭州演出,亦取得成功。她分头接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戴粹伦校长和南京国立音乐院院长吴伯超的邀请,热忱欢迎蒋英到校任声乐教授。此时正值之前即已认识的钱学森先生从美国回来探亲,俩人相约结婚。结婚前,钱学森对蒋英说:“我是同情共产党的。” 想起国民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置国难当头于不顾,在欧洲过着奢侈生活的情景,蒋英当即就回答他说:“哪怕你要到新疆去找共产党,我亦跟你去!” 1947年9月与钱学森在上海结婚,后随钱学森赴美国。1949年全国解放后,蒋英与钱学森抱着为祖国服务的拳拳爱国之心准备返国,但遭到美国当局的百般阻挠,受尽了各种各样的折磨,被美国软禁5年之久,终于在1955年9月离开美国,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在她当年11月12日填写的《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蒋英感慨地写道:“我回国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人民的相貌都改变了。从前从来没有看见有这么健康与快乐的人。现在这个人民有这样伟大的领袖,我们的将来是光明灿烂的。”翌年2月至1959年她在北京中央实验歌剧院任独唱演员兼声乐教员。其间,曾于1956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独唱音乐会,并做了《关于西欧声乐发展史》的报告。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她虔诚地拜老艺人为师,学唱京韵大鼓、单弦、京剧、昆曲,使蒋英从欧洲室内乐的金字塔走向了另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她随歌剧院到阳泉为煤矿工人演唱,上街头,下坑道,或去火车站欢迎志愿军归国等,很快就成为一个深受大众欢迎的人民艺术家。1959年9月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直至1989年退休。其间曾于1978年任歌剧系副主任,为培养国家声乐和歌剧艺术人才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硕果累累。198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英教授精通英语、德语,并旁及法文、意大利文、俄文,擅长钢琴和古典吉他。她在欧洲学习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美声唱法,阅读了大量欧洲古典文学名著,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德奥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清唱剧、受难曲等室内乐作品,同时对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近现代歌剧作品亦有深刻的学术见解,被我国声乐界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正由于她拥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欧洲文学功底、因材施教和富于哲理的辩证教学方法、再加上周密的教学计划,使她独树一帜地培养出许多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享誉国内外的声乐人才,如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等。同时,蒋英教授以她高深的学术造诣,在学院开设了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欧洲古典艺术歌曲发展史”学术讲座;撰写了《欧洲声乐技术和它的发展》、《德国艺术歌曲》等学术论文;翻译了著名声乐家松德伯格(C.Sundberg)的《歌唱音响学》等著作;编译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德沃夏克以及法国艺术歌曲等教材;选编和译配了三册《世界著名女高音咏叹调》等歌剧教材。为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蒋英教授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蒋英教授德艺双馨,她与钱学森先生60余年相濡以沫,携手共同投入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即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建设上创造了奇迹,树立了典范。他们的赤子之心,可歌可泣,堪为世人之楷模。
蒋英教授的不幸逝世,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界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同时,蒋英教授的爱国情怀和对音乐教育建设事业的突出成就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艺术财富。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ad/rdzt/2011ndsd/
《仰望星空》是一部中国人民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表达无上敬意的传记电影。
钱学森于2009年以98岁高龄辞世。他一生以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惊人科学成就服务于他的祖国。他一生又以酷爱音乐和艺术并以他与我国著名女高音音乐家蒋英的完美爱情所获得的无比幸福而成为科学界的佳话。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百年诞辰纪念日。以著名纪录片人陈真为总导演的摄制组特地制作了大型人物传记电影《仰望星空》,来纪念这位伟大卓越的爱国科学家光辉灿烂的一生。
影片的片名“仰望星空”实际取意于钱学森发表于1935年7月《浙江青年》上的一篇名为《火箭》的文章。1935年,23岁的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了四年铁路机车制造后考上“庚子赔款”第二期留学生赴美留学,主修航空学。正是在这期间,钱学森在《火箭》一文中写道:“你在一个如此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决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这是一个24岁的中国青年发出的何等坚定而决绝的太空征服宣言!如果说70多年前一个年轻的中国学子在“仰望星空”时,发出了这样气壮山河的豪迈誓言的话。那么,不久以后,他就以惊人的科学成就,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如今,他更是通过自己在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方面的成就对祖国繁荣和富强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成为一颗闪耀在天际的巨星,吸引人们永远地“仰望星空”,永远向他致敬!
《仰望星空》通过大量的史料、生动的影像与语言细节以及充满思辨和情感的解说,向观众还原了一位天才的爱国科学家的成长历程。26岁时,钱学森就因与其导师冯-卡门教授共同创立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而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和美国知名学府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钱学森就想回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不料立刻遭到美国政府的阻挠。美国军方负责航空与导弹研发项目的高级将领金贝尔甚至说“钱学森一个人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愿把他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1955年,在经历了5年的软禁与监视之后,通过钱学森的个人智慧与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从此开始了他更加辉煌和值得自豪的以科学服务于伟大祖国的光辉之旅。由此,钱学森成为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1992年授予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与蒋英的传奇而美满的爱情也是片中的华彩段落之一。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为留日同学。蒋百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出色的军事理论家,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两家为通家之好。钱学森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想继续深造主攻航空专业时,曾受到父亲阻挠。是关心中国空军建设的蒋百里说服他父亲同意了他的继续深造愿望,可以说蒋百里是帮助钱学森这颗巨星升空的“助燃剂”和“助推器”。蒋英3岁时被过继给钱家做女儿。钱学森长蒋英8岁。那时钱学森已表现出对科学的痴迷。蒋英并不喜欢这个大哥哥,因为这个大哥哥总是痴迷于鼓捣自己的玩意儿,不大陪她玩。所以她没多久就回到蒋家去了。她唯一印象深的是钱学森为她折的纸飞机平贴工整,总是飞得很远。等她再见到钱学森时,已是20多年以后的1947年,钱学森应国民政府之邀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目睹国内内战硝烟弥漫,政局腐败,钱学森拒绝了任命。此时钱学森的父亲请28岁的干女儿蒋英出来为36岁的钱学森张罗婚事,介绍对象。没想到钱学森一眼没瞧蒋英为他安排在左右两侧的两位美丽的贵族小姐,而独属意于蒋英。在接下来交通大学为钱学森举办的一次学术演讲会上,钱学森发现蒋英也在听众中。“也就是在这时,平时在感情方面稍显木讷的钱学森做出惊人举动。演讲一结束,钱学森提出单独送蒋英回家。”正是这次有趣的“约会”,两人续上了青梅竹马的缘分,缔结了一辈子的姻缘。此后,他们之间的爱情,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完美的神话。对他们,却是真实的存在。用蒋英的话说,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回到祖国以后,他们总是聚少离多。但是他们的爱情是甜蜜的,生活是幸福的。
《仰望星空》是一部生动感人促人深思的有思想有故事的优秀人物传记电影。(路海波)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china/gnxw/201112/t20111212_468864.html
12月27日上午,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参加交流会的近60位全国高校研工部部长、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秘书长朱健、副秘书长王震等陪同参观。
展厅内,王司长一行仔细听取了讲解员的介绍,观看文献实物、视频,并对钱老“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的高尚品德和学术风范致以深深的敬意。

11月25日下午,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书记和在校的领导小组成员来到钱学森图书馆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开馆前的各项筹备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潘国礼、副校长郑成良、党委常委李建强等出席,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等陪同视察。
马德秀一行检查了钱馆周边环境和馆内布展情况,并认真询问了讲解准备、工程验收、设备使用、试运行管理等工作,随后召集指挥部、施工方主要负责人,研究讨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布置开馆前的重点工作。
会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对指挥部和施工方前期的施工布展工作和积极筹备表示肯定,并分别就安全保障、陈列布展、导览宣传、节点任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要求。马德秀书记指出,开馆在即,全体建设人员一定要责任到心、任务到人,守土有责、分工明确,同时也要通过全面的试运行查找问题。马德秀书记要求,在开馆前的关键时间节点上,一定要统筹协调好有关工作,为顺利开馆提供保障。
2011年12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召开专家评审会,对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一期)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行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观看了关键技术的演示,经讨论认为该方案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围绕一期建设目标,对系统建设的技术架构、设计方案等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结构完整、合理,系统性强;该方案拟采用的3D虚拟现实、动态展示、通用格式浏览等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先进性、适用性。同意通过评审。
与会专家建议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根据会上专家意见,结合项目建设要求,在动态展示与资源整合联动等方面体现技术特色,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10308.htm
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在参观展览和接见上海交大师生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在上海交通大学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师生们通过收看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报道,组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纪念钱学森校园原创话剧演出,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钱学森事迹,传承钱学森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
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集体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等校领导和部分院系、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传达了批示和讲话精神。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并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认为,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作为钱学森同志的母校,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交大是学校的光荣和使命,全校上下要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传承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表示,全校教师医护员工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积极组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要更好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学习钱学森精神的重要依托。
学校发布了《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开展钱学森精神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和医护人员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和钱馆建设为契机,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传承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各院系和直属单位把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认真学习钱学森精神,使之内化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钱学森为榜样和楷模,锐意拼搏、务实创新、奋发有为、无私奉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12月11日晚,交大学生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原创音乐话剧《传承》隆重上演。话剧由交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再现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饱满地塑造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表达了80后、90后大学生们对钱学森精神的解读和领悟。钱学森图书馆开馆首日,150名交大学子加入首批参观者的行列,钱学长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同学们深受感染。
交大电信学院研究生巢睿祺说:“作为交大学子,作为学生党员,我们要以学长为榜样,学习钱老敢为人先、勇攀学术高峰的创新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牢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校训,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在学习中纷纷表示:钱学森对国家、对世界的贡献,以及他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情操和境界,都是广大青年学子和教师的楷模。自己一定会牢记钱老“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品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实际行动传承钱学森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10216.htm
12月13日下午,原航天工业部部长刘纪原、原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原第二炮兵部队副司令张瑞三位航天老领导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航天局副局长孟光一行8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刘部长等仔细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几位领导在重要展品前细细观看,并不时相互交流。他们指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正是钱学森等一批老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第三展厅内,刘部长在钱老过去写给他本人的一封信件前驻足良久。在纪念航天发展40年历程的日子里,钱老特地致信刘部长,强调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发扬民主集中制原则。看到当年的信件,回忆起钱老生前的两三事,刘部长感慨万千。参观结束后,三位领导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当晚,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部部长张柏林等一行12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等陪同参观。

张部长等领导同志进入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在复原的钱学森书房实景前,在钱老多年穿着的蓝色卡其上装和军便裤前,在伴随钱老四十余载的公文包前,张部长不时驻足观看,并仔细询问。参观结束后,张部长等领导对钱老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尤其是钱老对待金钱、名誉和地位的淡泊之心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各方面建设水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2月11日晚,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原创音乐话剧《传承》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菁菁堂隆重上演。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翁铁慧、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高德毅、上海市教卫党委秘书长谢一龙,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党委副书记徐飞、副校长黄震和全校师生代表共同观看演出。

青年钱学森(左二)

中年钱学森与夫人蒋英

老年钱学森

《传承》由四幕组成,以学生阳光参加话剧《钱学森》的演出过程为主线,分别选取“钱学森请老师修改水力学试卷分数”、“钱学森一家辗转回国”、“钱老与夫人蒋英的感情”及“钱老回忆人生三件最高兴的事”四个故事,从多方面再现了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饱满地塑造了钱学森的人物形象。为了将现实的校园生活与50年代的社会背景结合,编剧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在青春与历史的碰撞中,观众们看到了80后、90后们对钱学森精神的解读和领悟。话剧伊始,映入观众眼帘的是生气勃勃的校园生活场景,阳光自信满满地应试“钱学森”一角却受到冷遇,不服气的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邂逅科学狂人,在他发明的头盔帮助下,阳光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交大校园,钱学森学长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令阳光很受感动,面对日寇的侵略,钱学森毅然选择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航空技术以振兴中华,钱学森的真情流露给了阳光表演灵感,帮助他顺利通过面试,获得出演主角的机会。之后,回到现实的阳光又面临着信仰、出国、感情的种种困惑和彷徨,再次穿越历史的他看到了钱学森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看到了他排除万难、一心回国的爱国热忱,看到了他与夫人蒋英的恩爱和他们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浪漫……在钱学长的教诲下,阳光和他的同学对爱国主义有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创作歌曲《中华魂》,唱出了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也使剧情达到了高潮。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旋律下,话剧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话剧中,阳光与钱老一段段跨越历史的对话发人深思,而演员们精彩的歌舞表演也为话剧增添了亮点。
话剧《传承》由交大阳光剧社出品,经交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而成,从剧本撰写到后期制作共历时一个多月。演员来自本科、研究生各年级同学,不少已经毕业的校友们也重回母校,为表演的成功倾情奉献。《传承》前身则源于09年钱学森逝世时阳光剧社的原创作品,而今同学们重新改编、精心演绎,以此作为纪念钱学森学长百年诞辰的礼物,同时启迪观众铭记和传承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交大学子以《传承》两字来命名这部剧,表达了交大学生对于钱学森学长的敬仰之情,更表达了万千学子传承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的共同心声,青年学子将以实践行动告慰钱老的至诚之愿和殷切期待!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948.htm
在上海交通大学115年历史的徐汇校区东北角,一座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从远处眺望,建筑简洁方正的外形就像戈壁滩上的风蚀岩般苍劲而厚重;从高处俯瞰,“方正的风蚀岩”中有乾坤,蕴涵着“石破天惊”的造型;从正面端详,赭红色外墙上一个微笑的头像若隐若现,熟悉的面容亲切自然——这就是刚刚落成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

李长春为钱学森塑像揭幕
经过一年半施工,2011年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万众瞩目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馆。

李长春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览
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米,建筑面积8188平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本次展出展品近15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献350件,照片200张,实物100余件,剪报近1万份(近300个主题),钱学森生前藏书4000余册,多媒体展示近30处,大型场景画1处,场景复原2处。其中100余件文献和实物为首次公开。
从一份手稿起步的航天伟业
火红的手稿,如同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从观众眼前一直升腾到空中,仿佛燃烧的火炬,点亮整个苍穹——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大厅,一个极具象征性和震撼性的现代雕塑立刻冲入视野,瞬间点燃观众激情:衬着白色墙壁上的手稿背景和钱学森的亲笔签名,4015页“模拟手稿”从9.8米高处直达眼前,以红色、放射、裂变、升腾的状态组成“升腾的智慧”大型雕塑,用艺术的形式、以抽象的语言,对钱学森精神进行了一次抽象概括:红色象征着爱国的赤子情怀,放射、裂变传达着无穷的智慧,数量之多象征着巨大的贡献,寓意着钱学森以红色的爱国情怀和超凡的智慧人生,为祖国航天事业点亮灯塔照亮前方。
在钱学森图书馆8万余件的文献资料中,手稿居多。“手稿”应该是钱学森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它是智慧的缩影,是勤奋的硕果,是汗水的结晶。4015页手稿,代表钱学森从1955年回国到1966年“两弹”成功结合的4015天,9.8米的高度,代表钱学森98岁的壮丽人生。
用“手稿”作为开篇,并且用“手稿”作为线索贯穿全馆、伏线全馆,是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个开创之举和特色之处。漫步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展区,从进门伊始,到最后一件展品,“手稿”一直以各种形式、方式穿插其中,成为钱学森图书馆展览的一条主线。
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区,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报告的手稿,静静地陈列在人们眼前,回顾着那难忘的历史: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回到祖国不到半年,就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笔作了批示。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在钱学森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之后的同年8月,中央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钱学森为委员。随即,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如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已经成为玻璃橱窗里泛黄的手稿,然而从这份手稿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却正如日中天。从“两弹一星”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如今已经实现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实现了嫦娥工程探月,开启了萤火一号的火星探测……站在钱学森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肩膀上,中国人得以仰望头顶那片更加辽阔的星空。
一枚导弹讲述的“和平”
钱学森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看到这幅照片,钱学森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原子弹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钱学森看来,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和平是弥足珍贵的,和平之花在中国的盛开尤为不易,在钱学森图书馆中,这个“和平之花”的故事由一枚导弹来主讲。它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捐赠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弹体,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走过令人震撼的序厅手稿雕塑,走过铸铜的钱学森塑像,就来到了安放导弹的中厅。从地下一层直指蓝天,钱馆“石破天惊”的造型和寓意,就由这枚导弹直抵苍穹的设置来体现。这枚我国60年代自主设计研制的改进型中近程弹道导弹,全长约21米,重量近4.2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1500公里。这枚导弹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件珍贵展品,浓缩了钱老以及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凝结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更是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
面对这个神秘而威严的庞然大物,人们在惊讶、震撼的同时,不仅要问,这个型号的庞然大物是如何研制出来的?是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研制出来的?在中国导弹发展史上处于何地位?有何威力?对中国航天科技及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又有何贡献呢?在导弹实体背后的环形幕墙上,现代化的投影手段为我们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举世震惊。1965年5月14日,我国飞机空投的原子弹在500米高度爆炸,表明新中国不仅拥有了原子弹,且可以将其投入实战了。然而,由于新中国当时拥有的轰炸机的性能还很落后,任何一种歼击机都可轻易进行拦截,我们被嘲笑为“有弹无枪”。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的亲自领导下,以钱学森为首的新中国科技工作者暗下决心:“用导弹把原子弹打出去,用行动来回答舆论的挑战!自力更生,自行研制弹道导弹”。随后几年,各方面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经过极为严格的程序,成为改进型中近程导弹的研发人员……历经千难万苦后,导弹终于研发成功。1964年6月29日,钱学森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钱学森顶着烈日查看测试现场,听取各单元测试的汇报,现场协调和处置各种技术问题,果断采用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导弹发射成功。在发射现场,张爱萍激动得禁不住和钱学森热情握手和拥抱,并高呼“科学万岁”、“科学家万岁”的口号。导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从仿制进入到了独立研制的新阶段。1966年10月27日清晨,“两弹结合”发射试验测试操作进行得十分顺利,聂荣臻元帅向周总理报告:准备完毕,请求发射。片刻,喇叭中传出周总理坚定沉着的声音:“现委托聂荣臻同志全权指挥发射。”瞬间,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甘肃酒泉腾空而起,精确命中800公里以外新疆罗布泊的目标……阵地指挥部喇叭里传出落区情况报告,以及闷雷般轰隆隆的核爆炸声,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导弹核试验获得巨大成功!新中国结束了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历史!消息传出,震惊全球!而钱学森的名字也深深地写进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岁月。
这枚如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导弹,就是那段历史、那个时代最忠实的见证!
顺着环形坡道徐徐下行,就可以来到导弹实体近旁,这里用巨型壁画模拟了当初导弹发射的现场:风尘滚滚、飞沙走石、车轮飞驰、一片忙碌,恶劣的环境、寒冷的气候、巨大的危险、紧张的氛围……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了45年前那历史性的瞬间,顿觉今天的和平生活和煦阳光如此弥足珍贵,对钱学森等前辈的敬仰之情仰之弥高。
“我当然忠于中国人民”
这是一份令人难忘的审讯记录:
美国检察官讯问钱学森:“你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
钱学森回答:“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所以,我忠于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政府,也就敌视对中国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检察官又问:“你现在要求回中国大陆,那么你会用你的知识去帮助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吗?”
钱学森答:“知识是我个人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谁就给谁。”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即使限制自由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也不能改变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决心。钱学森回国的故事早已为大家熟知了,但其中依然有不为人详知的细节……
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美国从事火箭和航空研究的钱学森就在积极准备回国,他们预订了1950年8月28日回国的机票。但美国移民局突然拘留了钱学森。洛杉矶海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草图,笔记和照片,全部都是技术情报,暗示钱学森准备偷运机密回国。其实,这是美国当局的一个阴谋。钱学森是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作为美国火箭研究的先驱之一,钱学森大脑里装着太多重要的技术信息,他想离开,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甚至放言:“决不能放走钱学森!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党和政府、祖国和人民一直关心着钱学森。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中国政府一直与美国有关方面协调,可是美国代表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依据为理由,一点不松口。周恩来总理等为此非常着急。这个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署名就是“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钱学森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表达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的迫切心情。这封信是已被软禁了5年的钱学森摆脱特务监视,在寄给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在谈判中揭穿了美方的谎言。在事实面前美国政府哑口无言。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终于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一声清脆的汽笛声,唤醒了人们注意。广阔的海洋上,一缕阳光穿透密布的阴云,克利夫兰总统号从远处驶来,掀起朵朵浪花,象征了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险阻,踏浪归来,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从辗转踏上归国旅途那刻起,钱学森的命运就和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了,他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立于伟大时代的潮头,开始书写人生最辉煌的篇章。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展史也同时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钱学森图书馆还原了钱学森回国的历程:从与检察官的对话到写给祖国的求援信,再到克利夫兰总统号的合影,在香港过境时的船票……让观众再一次感受钱学森归来引起的震撼,体会把个人命运和祖国、民族、人民结合起来的感动!
“一切成就归于党”
回国不久,钱学森就提出了入党申请,四年后的1959年,钱学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由一位爱国的科学家成长为坚定信仰、一生忠实追随党的马列主义战士。多年以后,钱学森在一次发言中表示:自己一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许可以回国了。我拿着一本我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他翻了翻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我钱学森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我激动极了。第二次是建国10周年时,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心情激动,是王任重同志说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解放5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钱学森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无数荣誉,但却始终十分谦逊,常常这样说。
钱学森把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在“两弹一星”之后,钱学森又担任了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国防科学技术领导工作,从更高层次思考其他领域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想,为中国科学技术攀登一座座高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他巨大成就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至简至朴的平凡生活和至高至纯的精神境界。
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大量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回国后的几十年里,无论工作或是休闲,钱学森通常都是穿着一身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衣和军便裤,一只从美国带回来的公文包钱学森用了近40年,包两侧已经磨损,还有缝补过的痕迹;钱学森图书馆还原了钱老的书房和客厅。书房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靠墙摆放着插满书籍和资料的书架,除了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空间已经所剩无几。客厅摆放着朴素的沙发和茶几,钱学森从美国带回来的音箱用了几十年已经褪了颜色……钱老的家人说,在真实的生活中,钱家的客厅就是这个样子,不过20来平方米,一架钢琴占去四分之一的面积,地板还是旧的,有些地方已经磨掉黄漆露出白色的木茬。
1962年,钱学森收到了《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两本书的稿费,有数千元。在当时非常困难的生活条件下,这是一笔“巨款”。钱学森却用它交了党费。1978年,钱学森的已故父亲补发了3000多元工资,钱学森作为唯一的儿子有资格继承这笔遗产,他却坚辞不受,一定要还给组织或者交为党费。
1989年6月,钱学森荣膺国际理工界的最高荣誉——“小罗克韦尔奖章”,并同时获得“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作为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理应好好庆贺一番,但钱学森不同意举行大规模的祝贺仪式。在8月3日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祝贺钱学森获奖的小型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强调获得此项奖励的16个人中我是惟一的中国人,要强调有一个我们‘中国的人’,我不过是个代表。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党和老一辈革命家正确领导的决策的结果,是广大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大力协同的结果。这番讲话随即被整理成一篇题为《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的文章,刊发于1989年8月的《人民日报》等报纸上。“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钱学森的话语是那么朴实,一如其为人。
钱学森图书馆珍藏了大量的钱老亲笔书信,在“人民科学家的风范”展区我们可以看到,晚年钱学森不断在推辞各种荣誉:
1980年7月31日,钱学森致信国防科委,请辞中央委员,同时认为自己已经年届7旬了,应该退休,让贤于年轻人;
1984年,钱学森致信科协,请辞科协委员的荣誉;
1984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强调自己“不写序、前言,不题词”,“不题写书名”、“不写传记”的态度;
1989年,钱学森在书信中,提到自己不当顾问的想法;
1988年至1992年,钱学森两次致信中科院,请辞学部委员;
钱学森一直反对自己被称为“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在1992年10月19日的一封信中, 他这样写道:“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得出来”,坚决反对把功劳放在自己头上……
1956年3月2日,钱学森接受《中国新闻》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桂生高岭,云露方得衔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淤其叶。这番话,也许可以很好地诠释钱学森从不居高自傲、始终谦逊待人的人民科学家风范吧。
穿越时空的希翼
与朴素到寒酸的房间形成鲜明对比,与朴素到极致的生活用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钱学森数量巨大、铺天盖地的书籍和资料。
在“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区,所有参观者都会被直达天花板的无数材料感到震撼:在馆藏的手稿文献中,有629袋、24500多份钱学森自己做的剪报,很多是首次与外界见面。这些剪报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都整整齐齐地粘贴在A4纸上,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堪比百科全书。
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钱学森便已经养成看报、剪报的习惯。1950年下旬,美国海关无理扣押了钱学森的八大箱准备托运回国的行李,发现其中有九大本按照不同主题分类的剪报,其中有大量关于原子弹方面的详尽剪报,这些英文剪报甚至成为美国当局诬告钱学森的所谓证据,殊不知,这不过是钱学森工作的习惯而已。
回国后,钱学森依然坚持看报剪报的习惯。钱学森每天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看书读报,随后便依次剪贴,按照不同的内容装进一个个牛皮纸袋,袋上写明剪报的主题……如今,这629袋珍贵的剪报,都保存在钱学森图书馆里,很多简报上还有钱学森的批注,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直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钱学森当年的一本《工作手册》中可以看到,钱老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对具体问题过问得也很详细,包括在发射第一课人造卫星时,还缺多少螺钉、螺帽都有统计。在学术风气日益浮躁的当下,钱学森的剪报仿佛在无声地作证:科学是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的,容不得一丝一毫轻慢。即便是“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成就,也是从一个一个元件、部件做起的,从解决一个一个原材料和工艺加工问题抓起的。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一支穿越时空的笔临空挥毫,在大家同样熟悉的红格稿纸上、用同样熟悉的笔迹,书写钱学森的深情寄语。手稿纸伴随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也伴随着观众参观了整个展览。这页稿纸上的内容最终将化作时代精神,指引着今天的人们。一份感动长存于心,一股激情激荡于心,一种敬仰萦绕于心,一种精神振奋于心。这,也许就是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意义吧。
大地上的丰碑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作为人生泰斗、作为科学巨匠,钱学森赢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敬仰,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大师生更多一份情怀,也更多一份责任。
2002年11月,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中央领导对这一倡议高度重视,给予了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中央认为,钱学森同志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几十年来,钱学森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尽快把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及早准备,精心策划,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激励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
随后,在中宣部的主持下,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和上海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次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协调研究,并于2005年5月18日由中宣部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上海交通大学对建设钱学森图书馆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担任组长的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校长吴旦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综合办公室、宣教培训部、工程建设部、征集保管部、陈列布展部、信息技术部等6个职能部门,紧锣密鼓地加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钱老的家人,钱老曾经工作过的各个单位都捐赠了大量宝贵收藏,并对建设好钱学森图书馆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大家深知,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是“政治任务”,是“国家工程”,一定要把钱学森图书馆按时保质建设好。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克服多方面困难,保证了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于2010年6月6日隆重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教育部、总装备部等部委分管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市中心所有基建项目全部停工为世博让路,只有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程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继续进行。在钱学森图书馆外场市政环境整治、市政管线搬迁、绿化布置、工程验收等方面,上海市有关部门、徐汇区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0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来到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视察工作,观看了陈展效果,听取了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视察了建设工地。
2011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市长韩正等陪同下,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希望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宣传好,使钱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011年11月3日,刘云山和刘延东同志出席了在京举行的、以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为基础精简而成“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北京首展开幕式。该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等六部委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2011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钱学森图书馆经过立项、设计、施工,如今已矗立在钱学森青年时代求学过的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管理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成为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宛若丰碑,钱学森图书馆在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巍然矗立,铭记着一位人民科学家伟大的一生。宛若丰碑,钱学森的精神永存,激励着交大师生,激励着所有后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中贡献突出、功勋卓著。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李长春同志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在接见上海交大师生时,李长春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上海交大师生教育的第一课堂,激励全校师生以钱学森为榜样和楷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追求社会公益效益最大化;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并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认为,钱学森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作为钱学森同志的母校,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交大是学校的光荣和使命,全校上下要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传承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马德秀书记代表学校党委,要求全校教师医护员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积极组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要求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学习钱学森精神的重要依托。
12月12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在总办公厅举行全体会议,集中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的重要批示和李长春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副校长、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传达批示和讲话精神,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以及全体建设人员参加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中贡献突出、功勋卓著。他强调,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李长春同志在开馆仪式后发表重要讲话,他在对钱学森图书馆各方面建设水平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要成为交大广大师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作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全校师生以钱学森为榜样和楷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在全国青少年教育中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吴旦总指挥代表学校领导向指挥部全体人员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央领导对于钱学森图书馆从内容到形式、从软件到硬件各方面所给予的高度评价,是对全体建设人员多年来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中央领导在肯定钱馆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对钱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圆满开馆后,钱学森图书馆还任重道远。他鼓励大家,要继续秉承着建设钱学森图书馆的饱满热情,在今后把钱学森图书馆管理好、使用好、服务好、发挥好它的作用,使钱学森图书馆成为学习钱学森精神的重要依托,使钱学森爱国、创新、求真与奉献精神得到广泛发扬与传承。
【新闻网编者按】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目前已完成筹建。一批珍贵的文献和实物也将首次公开亮相。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它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外观宛如四块风化的岩石,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那段在戈壁大漠中的奋斗岁月。在馆内中央位置,一枚留有岁月印记的导弹刺破苍穹,这是钱学森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种弹道导弹东二甲,目前仅有两枚珍贵实物。整个建筑设计取“石破天惊”的寓意,象征着“两弹一勋”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在图书馆里,收藏着4000多册钱学森捐赠的图书,都是他本人读过的。而且钱老对书十分爱护,即使是几十年前的书保存得也非常好。不但有专业书籍,还涉及文学、艺术、医学、建筑、历史等各个领域。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既能看到钱老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的深度,又能看到他的广度。所有的学科领域他几乎都涉猎过。另外钱老这个人看书非常认真,也非常勤奋,不停地学习,这是他的一个常态的东西。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些书的展览,让观众能够知道,一个科学家他是怎么成长的。不是靠天才,是靠勤奋。
与藏书一起展出的,还有350多份书信、手稿等珍贵文献,以及100多件实物。钱学森最爱穿的蓝色中山装、多次缝补的扇子、大学时的高分考卷、戴了大半辈子的国产手表,还有这些从美国归来时的船票,一点一滴记录着这位科学家的丰富人生和爱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它应该成为国内外钱学森的文献和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同时,它也是一个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
据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的整理布展工作已经完成,将于12月11号钱学森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向社会开放。
走近钱学森图书馆,在一件件珍贵藏品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细节,展示了人民科学家的品格、情怀。
这个泛黄的信封上,有一个醒目的英文单词“final”,而旁边又有一个意义相反的句子“nothing is final”。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老当年在美国的时候,有一篇研究论文的前后演算,用了大概800多页的稿纸,做完以后他就装到这个信封里面,同时就在信封上面写了final(完结)这个英文单词,意味着这篇文章结束了。但是钱老马上就想到,科学是无止境的,学无止境。所以他马上又在旁边写了nothing is final(凡事皆无止境)。
在钱学森图书馆里,收藏着整整629袋剪报,也是学无止境的真实写照。剪报是钱学森在美国做研究时就养成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每份剪报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处和日期,分别放在不同的档案袋里。有的剪报上还写了批注,以便以后查阅参考。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张现民:剪报的跨越年份应该是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二十多年。629袋,19000多份剪报。这些剪报都是钱老,自己用剪刀剪下来之后自己粘贴的。好多人都是通过秘书做的,但是钱老不是的。所以这些品质就反映出钱老做事非常严谨、细致的作风。同时,钱老也是比较直率的一个人。例如,这篇文章没什么意义,他就直接直率地在上面写批注:毫无意义。
既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又有严谨求实的坦荡胸怀。在藏品中,有这样一封信,上面写道:我很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科学文章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后来的工作者误用不正确的东西而耽误事。这是当时已声明卓著的钱学森写给新疆农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的回信。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在这里我们还有一封信和一篇论文。这是60年代钱老发表一篇文章以后,新疆农学院有个青年教师就给钱老写了一封信,提出这篇文章中间有两个错误。钱老看了以后,就给这位青年教师回了一封信说:“您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确实把计算的边界条件,有静止和静止的边界条件搞错了。讲得很对。当然另外一个问题,是你的理解有错误。”
面对年轻人的直率纠正,虽然不是全部正确,但钱学森也愉快接受了。而且主动提议帮助他公开发表。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建议说:“您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非常之好,希望您写一个几百字的文章,发表到力学杂志上。”这本力学杂志,是钱老自己担任主编的杂志。他说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正因为有我们这样一位长辈,这样一位学术权威,他并不在乎个人的面子,而是更看重学术的严肃性,那我们这个科学界,才会走上一个正常发展的道路。
《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钱学森图书馆即将开馆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868.htm
【新闻编者按】上海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明天将正式开馆。今天,曾经搭载“神八”遨游太空,绣有钱老肖像的苏绣作品以及“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模型收入馆中,成为重要的展品。
苏绣《思源·致远》以钱老八十年代一张照片为蓝本,由著名苏绣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女士,历时十个月,精心绣制。这件绣品曾搭上“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16天,见证了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将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重要藏品。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向上海交大捐赠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1模型,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另一珍贵藏品。

《东方卫视·东方新闻》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再获两件珍品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882.htm

[导读]2011年12月11日是交通大学校友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钱学森学长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之际,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和追思这位科学大师的卓越成就,细细梳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以他的精神光芒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上海交大新闻网将校园内外近期主要报道汇总,以飨读者。
【报道精选】
[新闻联播·视频]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2011-12-11
[新华网]李长春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参观展览[图] 2011-12-11 16:09
[新华网]大师精神永励后人 2011-12-11 11:21
[光明日报]学习钱学森精神 弘扬核心价值和大学精神 2011-12-09 09:48
[解放军报·头版]共和国军人钱学森 2011-12-11 08:37
【报道汇总】
上海交大首发
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大召开[图] 2011-12-05 08:48
俞正声书记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开馆筹备工作[图] 2011-12-04 18:51
[学者笔谈]何友声:钱学森风范[图] 2011-12-08 08:48
机动学子以“火箭放飞”仪式纪念钱学森学长百年诞辰[图] 2011-12-11 14:58
电院开展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团改金”系列活动[图] 2011-12-09 15:45
图书馆举办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主题书展 2011-12-09 11:36
上海交大学生开展钱学森精神宣传日活动 2011-12-08 11:21
校外媒体报道
视频
[新闻联播·视频]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2011-12-11
[中央电视台·视频]钱学森图书馆即将开馆 2011-12-10 15:08
[上海电视台·视频]再获两件珍品 钱学森图书馆明日开馆 2011-12-11 00:27
[东方卫视·视频]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再获两件珍品 2011-12-10 23:49
图文
[新华网]李长春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参观展览[图] 2011-12-11 16:09
[中国新闻网]青年画家作巨幅肖像纪念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 2011-12-11 16:28
[新闻晚报]钱学森图书馆获赠两大展品 2011-12-11 16:06
[新民晚报]钱学森图书馆添两件新藏品[图] 2011-12-11 15:57
[解放日报]让读者走近科学大师钱学森 2011-12-11 11:49
[青年报]钱学森图书馆又有2件最新展品“安家” 2011-12-11 10:33
[科技日报]钱学森图书馆获赠钱学森苏绣肖像 2011-12-11 08:53
[解放军报·头版]共和国军人钱学森 2011-12-11 08:37
[文汇报]钱学森图书馆新增2件展品 2011-12-11 08:18
[上海教育新闻网]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在即 获赠苏绣、“东方红一号”模型 2011-12-10 23:31
[劳动报]中国馆设计师规划钱学森图书馆 2011-12-10 22:48
[中新社]随“神八”归来的钱学森苏绣像入藏钱学森图书馆 2011-12-10 21:05
[新华网]大师精神永励后人——写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图] 2011-12-10 20:59
[新民网·独家报道]钱学森图书馆明开馆 获赠苏绣钱学森像[图] 2011-12-10 17:31
[光明日报]学习钱学森精神 弘扬核心价值和大学精神 2011-12-09 09:48
[中新社]通讯:钱学森图书馆每件展品有故事 2011-12-09 11:02
[新闻晚报]三个细节再现“钱学森精神”[图] 2011-12-05 19:28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920.htm
新华社上海12月11日电(记者厉正宏、吴晶)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中贡献突出、功勋卓著。他强调,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馆仪式并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览。这是李长春参观钱学森事迹展览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亲切见面交谈。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程到上海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为钱学森塑像揭幕。开馆仪式结束后,李长春参观了馆内的钱学森事迹展览。这个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同志奋斗、奉献的一生。在一件件珍贵文献、实物和图片前,李长春不时驻足仔细观看,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李长春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要进一步做好有关钱学森文献、实物和资料的征集工作,把钱学森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搜集好、整理好、展示好,突出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意义,使这个图书馆成为宣传钱学森同志科学成就、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成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在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勇攀高峰,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刘延东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思想深刻,为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设和用好钱学森图书馆等教育基地,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王洪尧、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仪式上先后发言。
来源:新华社
原文: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 胡锦涛作指示 李长春出席
2011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新闻联播》: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程到上海出席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并为钱学森塑像揭幕。开馆仪式结束后,李长春参观了馆内的钱学森事迹展览。这个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同志奋斗、奉献的一生。在一件件珍贵文献、实物和图片前,李长春不时驻足仔细观看,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
李长春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要进一步做好有关钱学森文献、实物和资料的征集工作,把钱学森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搜集好、整理好、展示好,突出思想内涵,增强教育意义,使这个图书馆成为宣传钱学森同志科学成就、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重要平台,成为青年教师和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在全社会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成为展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勇攀高峰,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刘延东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思想深刻,为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设和用好钱学森图书馆等教育基地,不断发扬光大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和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开馆仪式。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938.htm
2011年12月11日,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新闻联播》:

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建设中贡献突出、功勋卓著。他强调,建立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926.htm
[导读]12月5日,由光明日报社、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大举行,钱学森的家属、同事、相关研究专家、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者及上海交大师生代表百余人与会。本版今日摘登座谈会发言,深切缅怀这位“人民科学家”,并通过挖掘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认识大学精神在构筑文化育人新格局、服务文化强国大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以钱学森精神为典范 推进核心价值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马德秀
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学习钱老的精神品质,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尤其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爱国是钱学森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心忧国难,心系民族,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大,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变中,钱学森意识到航空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就利用富余时间研读航空科学。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飞机设计专业留学生,抱着“航空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1955年,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历尽艰辛回到祖国。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他曾说,这辈子有过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加入共产党和被中组部命名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就是其中的两次。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追求,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奉献精神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品质风范,是钱学森精神的深沉内涵。他不仅以自己严谨的科学精神为人类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更以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高尚品质。回国之初,为了国家战略安全,他毅然舍弃自己专长的理论科学领域,投入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导弹、火箭与卫星等工程性项目的研发。他带领广大航天技术人员以超凡的毅力、卓绝的才智,在短短几十年内使我国成为屈指可数的拥有弹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前列。为了国防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让年轻一代尽早担当重任,钱学森甘居幕后。面对“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一级英雄模范”、“两弹一星功勋”等崇高殊荣,他再三表示,“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弘扬钱学森无私奉献、谦虚谨慎的高贵品质,埋头苦干、勇挑重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求真是钱学森精神的本质特征。钱学森一生坚持真理、科学求实,不尚空谈、不务虚名,作风民主、服膺真谛,处处展现着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严谨与周密。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画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在航天界传为佳话。他一再强调: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年龄长幼,不是判断学术是非和水平高低的标准。他还率先垂范,积极鼓励后学挑战权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学术环境。毕生求真务实,成就了钱学森显赫的科学功绩,也铸就了钱学森感动众生的人格魅力。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在现实的各种挑战和诱惑面前,坚守真理、不为名利所动;不惧权威,永怀质疑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一丝不苟,严谨求真,务实求是,永葆仁人智者的本色。
创新是钱学森精神的精髓。钱学森始终以一种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站在世界科技学术前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谋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时代高度和创新品质。钱学森强调的创新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前沿问题,不断探索求新。从早年的机械工程、航空工程开步,到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再到航天工程,直到晚年的系统科学,他一生涉足数十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堪称生命不息、创新不止。他曾坦诚向温家宝总理建言,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没有创新应对,死记硬背,既使你考试成绩很好这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为我们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全方位“由大变强”,创新是“由大变强”的根本驱动力。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创新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具有宽阔的战略视野和前瞻的战略思维,具有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勇于超越的豪迈气度,不断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切实的贡献。
12月11日,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钱学森图书馆将在我校正式开馆运行。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和光大钱学森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钱老的至诚之愿和殷切期待!
为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方正辉
钱学森同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留给中华儿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钱老的求学经历,他是在交大精神的感召下,走上了从事航空航天研究之路。而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映射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闪耀着大学精神的光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和国内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大学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激活广大师生文化创造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丰富大学文化的过程,通过不断总结和凝炼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学术浮躁,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学术共同体”,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我们要进一步共同挖掘和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作用,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和最强音,积极培育科学创新精神,培育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精神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和先进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大学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切实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传播方式,以钱学森精神为典范,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继承弘扬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发扬钱学森精神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焦 扬
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仅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灵魂。学习、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对深入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上海的城市精神,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也必将为上海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社会,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灵魂。钱学森精神是一种高尚品德,是一种历史责任,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认同,更是一种文化升华。上海要实现转型驱动、创新发展,尤其需要文化建设的提升、支撑和引领。我们要以钱学森精神为关照,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敢担负起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使命,切实推进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经济的崛起,更是精神的升华。钱学森同志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探索的一生,创造的一生。钱学森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快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钱学森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宝贵资源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国家和民族无比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在钱学森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召开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座谈会,把老学长身上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上海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定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钱学森是我们中国人民心中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具有高尚爱国精神的科学家。钱学森精神集中体现在炽热的爱国热情上,体现在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上,是留给我们、留给年轻学者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是可敬、可爱、伟大的长者,他是一面镜子,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成为中国事业的新的建设者。青年一代必将循着钱老的精神不断创新前进,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
钱学森学术助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涂元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作为知识分子,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全部的才华,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航天事业。钱学森精神感动人心、打动人心。即将于12月11日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是对钱老百年诞辰的永久纪念。感谢上海交大这么多年来为了弘扬钱老的科学精神付出的艰辛劳动。
中国系统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710研究所研究员于景元:钱老既有研究理论学科的深度,也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如果说把深度、广度、高度看成三维度的话,钱学森是一个三维科学家。钱老说,“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钱老的一生也是为之奋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钱老是一个科学大师、科学泰斗,他是一位人民科学家。
交大原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钱老的精神中德居首位,上世纪50年代回国后,他多次拒绝单位给他改善居住条件,还把国家给予的很多奖金捐给沙产业。他所考虑的一切,首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他一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把全部智慧奉献给了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在困境逆境当中奋斗,严于律己,追求真理,追求完美。
交大副校长吴旦:1989年钱学森获得理工界最高荣誉“小罗克韦尔奖”,钱学森说:“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个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有人写信祝贺,钱学森回信说:“最有权威的不是一个什么美国的评审委员会,而是中国人民。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些点滴细节,诠释着他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
交大钱学森文献研究专家史贵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钱学长为新中国科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人民科学家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卓越代表。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严谨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生动诠释,同时也是培育和塑造大学精神的宝贵资源。
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刘科:钱老的一生是奉献国家的一生,是关爱晚辈、关心人才的一生。钱老的精神永存,将激励一代代的青年学子为科学创新不断努力。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要深刻学习、领悟、传承钱老精神,为成长成才积蓄营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790.htm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吴晶晶)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贾庆林强调,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贾庆林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钱学森的生平业绩和卓越贡献。他说,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智慧。他的卓越功绩和杰出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心中;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我们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报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德馨品高、行为世范的大家风范,学习他崇尚实干、勤于实践的工作作风。
贾庆林指出,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重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钱学森同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盼,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要大力弘扬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思想和革命风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同志有:王刚、李源潮、郭伯雄、韩启德、万钢和宋健、钱正英,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希,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先后发言。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钱学森同志亲属、生前好友等参加座谈会。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2/08/c_111228639.htm

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内陈列的钱学森发表的学术论文(12月8日摄)。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对外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陈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馆藏文献、资料、实物等共计84000余件,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外观(1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原文链接:http://www.gov.cn/jrzg/2011-12/08/content_2015117.htm

邹瑞玥 摄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记者 邹瑞玥)位于上海交通的大学徐汇校区内的钱学森图书馆,本月11日下午起将正式对公众开放。钱馆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刘轶昆8日透露,该馆将免费对公众开放,散客观众每天可在现场排队领取门票,每天入场人数限制在2000人内,团体游客则需要提前预约。
从远处眺望钱学森图书馆,建筑简洁方正的外形就像戈壁滩上的风蚀岩,从正面看,红色外墙上钱学森的头像若隐若现。据悉,图书馆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献资料84500余件,钱学森展览也展出了15000余件的各种的文件资料,其中100多件文件和实物为首次公开。
刘轶昆介绍,钱学森图书馆正常开放时间为每天9:00至16:00,逢周一闭馆。考虑到观众需求,本月12日(周一)也将对外开放。团体参观者需拨打021-62932068进行预约。据了解,除预约团体,图书馆不提供停车位,参观者可通过公共交通前往。进馆需配合安检,禁止吸烟或携带饮料食品,建议最好不要带包入场。另外,该图书馆整点提供讲解服务。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12-08/3517905.shtml
东方网记者乔礼、刘轶琳12月8日报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有一座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现代建筑。从远处眺望,建筑简洁方正的外形就像戈壁滩上的风蚀岩般苍劲而厚重,从正面端详,赭红色外墙上一个微笑的头像若隐若现,熟悉的面容亲切自然……这里就是钱学森图书馆。经过一年半施工,图书馆将于本月11日正式开馆。
东方网记者今天提前探访了钱学森图书馆。一进入展馆大门,一个极具象征性和震撼性的现代主义雕塑——“升腾的智慧”冲入视野,瞬间点燃观众的参观情绪。按比例放大的钱学森铜质雕像与不计其数的手稿相呼应,仿佛老人正以矍铄的目光回望着自己智慧的伟大人生。东方网记者看到,展厅通体采用白色,结合明亮的漫射光设计,给人高洁、明快的现代感,这大大的区别于以往国内纪念馆展厅暗环境的处理模式。而空间化、序列化的大幅照片处理,也区别于传统纪念馆被动罗列图片和一味复原场景的老式格调。可以说,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展馆内的图片、展柜、文字展示为观众呈现出更多不同的视觉冲击。
据展馆设计方介绍,整个钱学森图书馆将钱老的手稿、书信打造成为馆藏的最大特点。因为手稿是智慧和思维最直接的物质表达。当观众经历序厅的震撼之后,可以看到雕像身后是钱学森一生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贡献——两弹结合的实物展示,硕大的导弹实物与圆形空间一同作为雕像的背景,使宏大的空间背景与人物的伟大匹配在一起。序厅——雕像——圆厅三点一线的考虑,使三者之间形成即独立又连贯的空间关系。宏大的气场使展览的主题印象在观众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在展馆的第四展厅,则展示了钱学森从幼年的成长到晚年铸就学术高峰的人生过程。可以看到展示区域分为上下两个空间部分,上面是一幅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生长卷,是一首生命之歌,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记忆和缅怀。长卷里汇聚着钱学森从幼年到晚年不断前进成长的点点滴滴。下面展墙展柜展示具体内容。“虚”与“实”相结合引领观众在记忆与现实平行推进的空间中参观展览,参观展览就像一次漫游钱学森的人生轨迹,领略大师的成才之道。
这里为参观者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穿过智慧之门后又仿佛来到一个浩如烟海的书籍、书信、论文、手稿的区域。徜徉在无穷无尽的书海可以体会到钱学森那广阔无垠的智慧世界,相信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后将让众人感悟到无止境的学习之路。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qtmt/20111208/u1a944632.html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乔礼12月8日报道:抬头可见,钱学森的手稿一片片悬在头顶,回眸望去,钱学森的雕像仿佛还在诉说……
这里是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这里是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这里是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筹划到建成的心路历程,东方网记者寻着钱老的足迹,追忆这位伟人一生的辉煌功绩。
为特殊校友建图书馆
钱学森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华民族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科学家”称号,是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科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同时,钱学森还是上海交通大学1934届的毕业生,他一直情系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母校师生也为有钱学森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根据交大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强烈要求,2002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
经过多方努力,钱学森图书馆奠基仪式于2010年6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大地情怀、石破天惊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吴旦介绍说,钱学森图书馆的建筑方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后确定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方案。建筑外形简洁、庄重,远看恰似戈壁滩中的风蚀岩。
东方网记者在面向华山路的钱学森图书馆红色外墙上隐约看到钱老微笑的面庞,眼光向前,似乎正凝视着玻璃幕墙中显现的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的导弹。整体建筑写意地体现了钱老一生不断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人生历程,也抽象寓意了“两弹一星”之历史事件的发生犹如“石破天惊”。
据东方网记者了解,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内容以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线,以“爱国、创新、奉献”为主题词,涵盖钱学森人生历程的主要事迹,反映钱学森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深沉的爱国情怀。陈列内容按专题体编排,设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4个部分。
2011年4月,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运至钱学森图书馆,已安装到位,成为镇馆之宝。钱学森家属将钱老生前近二万余册藏书、大量珍贵的证书、奖章和手稿等无偿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捐赠了一个东方红卫星1:1模型、并协助制作了东风系列导弹模型。解放军总装备部大力协助,在馆内复原了低速风洞模型。
在钱学森图书馆里,东方网记者看到了钱学森的雕塑像。像中的钱老神态坚毅而又安详,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身后是他当年主持“两弹结合”试验所用的中近程导弹,眼前是他一辈子最钟爱的科学研究的手稿。整个雕塑仿佛在诉说,钱老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新的发展,期待着我们国家涌现一批又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刘轶琳 乔礼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qtmt/20111208/u1a944575.html
钱学森图书馆迎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公告之三
在这春意盎然、草木葱茏的四月,值此交大百廿校庆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将于4月8日校庆当天起,面向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发放校庆纪念版门票,与您共同见证和庆祝交大建校120周年的欢欣时刻。
此次校庆纪念版门票是钱学森图书馆继2011年12月11日推出开馆纪念版门票以来,再次推出的第二版主题纪念门票。纪念票面融合校庆主题与钱馆概念,届时钱馆还将提供校庆纪念盖章服务,独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每张门票均印有专属编号,参观者还有机会凭票领取纪念礼品。


欢迎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来馆领取!
门票领取及盖章服务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4月8-10日,每天9:00-16: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序厅(详询馆内工作人员及志愿者)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日
钱学森图书馆迎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公告之四
百廿校庆,万众祈盼。上海交通大学即将迎来汇聚所有交大人光荣与梦想的120周年校庆盛典。值此佳节时刻,钱学森图书馆经精心筹备,在4月8日至10日期间为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安排了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欢迎广大校友在校庆日期间来馆参与,同庆盛事!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四月六日
3月31日下午,《钱学森研究》辑刊编辑部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编委会会议。编委会全体成员及特邀编辑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钱学森研究》常务副主编张现民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研究》编委会主任钱永刚讲话
会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宣读了《钱学森研究》编委会人员名单;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研究》编委会主任钱永刚为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钱学森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汪长明代表编辑部向各位委员汇报了刊物的编办情况。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宣读《钱学森研究》编委会人员名单

钱永刚主任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马建光颁发编委聘书

钱永刚主任向校档案馆馆长盛懿颁发编委聘书

钱永刚主任向校文科处副处长朱军文颁发编委聘书
各位委员在讲话中对《钱学森研究》第一辑的内容及办刊质量给予高度肯定。与会者一致认为,钱学森是一位在新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不仅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航天领域,而且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城市学等领域也有着重要贡献和独到见解。大家指出,对钱学森的研究不只要把他看作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而要结合钱学森的学术成就与成长的时代,从立体的角度把他深刻的思想内涵、超前的创新思维、为国分忧的爱国情怀,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等进行深入研究,使钱学森的学术思想更加丰满充实,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与会者还对如何进一步办好《钱学森研究》辑刊出谋划策,建言献计,希望在开局良好的基础上,注重办刊质量,扩充稿源渠道;还可进一步加强对馆藏历史档案的发掘,借助网络媒体的作用,扩大刊物影响,为把这本杂志办成国内外钱学森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刊物而努力。
会议还通过了《〈钱学森研究〉编辑委员会章程》。
供稿 游本凤
摄影 徐 菁
4月5日,中国科协下发通知,公布201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考核结果。钱学森图书馆在此次考核中获评 “201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
本次评审考核经基地申报、推荐单位初评、中国科协组织专家评审,中国科协从推荐单位推荐参加科普信息化工作考核的209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评出105个科普信息化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科普信息化优秀基地。
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提升科普服务能力,针对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开展有新意、有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动钱馆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全面创新升级,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做出更大贡献。
通知原文:《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公布201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考核结果的通知》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当风度潇洒的钱先生走进教室时,我们无不以崇敬的眼光注视他。
他常对学生说:“我们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不断做新的研究,做最难的课题,就是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
钱老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德居首位;二是在困境或逆境中奋斗;三是严于律己,追求真理,追求完美。
希望以后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专门研究钱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因为钱老的理论值得我们许多代的人去研究、去发展、去推广。

钱学森和力学研究班的故事
“当风度潇洒的钱先生走进教室时,我们无不以崇敬的眼光注视他。”——钱学森1955年回国时,正值盛年,清秀的脸上呈现出学者超然物外的不凡气度,而他的辉煌成就和传奇般的经历,早在学生们入学前就如雷贯耳。回忆1957-1958年间我们在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读书生活,钱学森教育我们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我所在的力学研究班,是钱学森回国第二年向国家提议开设的。当时中国工业、农业、航海、军事等领域的力学人才奇缺,如果零星地培养,很难适应国家建设的大量需要。在钱学森、钱伟长等专家的操办下,由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教育部出资的力学研究班于1957年2月正式开班。经各大学、研究所推荐的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青年教师、研究人员120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清华大学,成为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这个班可不简单:班主任是时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副班主任是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班委则由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及清华几位教授担任。力学班教师多由刚回国的力学专家担任,讲授的课程都是当时国际力学界最前沿的内容。这批重点培养的学员后来均成为各领域的栋梁之材。
首届力学班没有教材,刚从海外归来的教师们都凭自己的讲义讲课。钱学森也是如此,他为学生上“水动力学”课,不仅讲航船,还把空化、泥沙、水波、高速流体都包括在里面。钱先生当年讲课的笔记虽已是53年前的记录,但到现在还颇有指导意义。至于钱先生的讲课艺术,那是特别好。他可以把高深的理论讲得简洁浅显,听他讲课真是一种享受!
钱学森不仅教学生理论知识,还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他教导学生:“搞科研就要搞最尖端、最难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位勇于开拓的科学家;他在交通大学学的是机械,到美国又先后学习和研究航空、力学、火箭、控制,后来发现物体在极端环境中的特异性能需要研究,又转向物理力学,回国后又搞系统控制。他说:“什么最难,我就一定要去突破它。”
开拓不是盲干,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钱学森对学生说,要进入这个领域,就要把这个领域已有的东西全部搞清楚。他在世界力学权威、“高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手下做研究时,就把航空领域的主要论文都读了一遍。他说:“你没把别人做了什么搞清楚,怎么做得出自己的东西来呢?”他教导学生要有团队精神,并回忆自己做学生时,同学间常常相互讨论,为一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了美国学界的权威。他说:“这种氛围最易激发人的思维,相互促进。”
当时,我担任力学班党总支书记,因此,也经常参加由教师组成的班委会开会,逢年过节还代表班级到老师家慰问,因此聆听先生的教诲较多。有一次在钱学森简朴的家里,我问他在美国20多年,已有很高地位了,为什么还要回国。钱学森说:“我早就想回来了。我要为自己的祖国服务。”他的爱国思想早在少年时期就已形成。读中学时,有一次他听到窗外有抵制日货的游行,马上就冲出去参加。他常对学生说:“我们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不断做新的研究,做最难的课题,就是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还有一次,力学班同学问钱学森,为什么他回国一两年没发表什么文章,他能不能在学术上带点头。钱学森说:“我不这样认为。我回来开了许多班,如果你们都能做研究,那么一百多人做的肯定比我一个人做的多,贡献也大得多。”学生们无不感动。的确,钱学森回国后的几年里,不仅开办力学班,还开办了火箭导论班、物理力学班、工程控制论班,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及经济、科技、教育界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同时,还为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单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那几年,他已把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于国家利益。
钱学森知识面非常广,与学生聊天时,园林、绘画、音乐无所不通。他的夫人蒋英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钱学森告诉学生:“我在音乐方面完全可以与我夫人探讨交流,帮她出出主意。”能做钱学森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的学生,是我们难得的幸运,受益匪浅。
德居首位
在纪念钱老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回想,钱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德居首位。他始终胸怀一个信念,就是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最困难,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外国人在那里冲锋陷阵,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在那个领域冲锋陷阵。大家都知道,当年跟法西斯德国战争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飞机的速度。那个时候飞机速度很低,因此要取得真正的胜利,飞机要往高速发展,从低速到亚音速,到高亚音速,到跨音速,再到超音速,而这些方面正是钱老在那个年代始终站在这些领域的最前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深深地记得,50年代他回国的时候,当时他住在科学院的科学家宿舍里,我曾经到他家里去看过。最近我看到在网上展览了他的书房,一看还是老样子,我才知道他多次拒绝了给他改善居住条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他的一个决定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他把前些年,国家给予的最高奖的很多奖金都捐给了沙产业。他认识到我国广大西部和西北地区被风沙所覆盖,因此他认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不是五年、十年,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就要征服沙漠。所以他愿意把自己的奖金贡献给沙产业,而且他为沙产业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沙产业在不断的发展。通过这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钱老所考虑的一切,首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困境或逆境中奋斗
钱老的故事和事迹还留给我的重要启示是:在困境或者是逆境当中的奋斗。有人曾经说钱老的一生机遇很好。我们不否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确实钱老有过很好的机遇。上世纪50年代,他回国之后有了更好的机遇。机遇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应想到的是,钱老也遭遇过非常大的逆境和困境,即在1950-1955年。但是就是在这样的逆境、困境的情况下,钱老在这一段时间做了什么呢?我们现在知道,在那一段时间,他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这两个学科,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还收集了大量的火箭技术和水动力学方面的材料。我曾经问过钱老,在那样的情况下,你怎么能收集和了解到那么多的火箭技术方面的进展?他笑笑对我说,在美国他有很多朋友和学生,他们有困难有问题的时候,总会向他请教。在过去很多年,他帮助过很多人,包括中国留学生,如果这些人有什么困难找到他,他都会帮着出主意,解决问题。因此,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问题,包括火箭技术方面的,仍都会找他求教,无法把他封锁。钱老还收集了很多水动力学方面的的材料。原来我们以为他会给我们讲空气动力学方面的课程,后来他给我们讲的课程却是水动力学。为什么他收集这方面的材料,是因为水动力学是发展海军和发展海洋事业的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实际上,钱老在那个时候就很有打算回国以后,能够发展水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能够为发展我们国家的海军和海洋事业尽一份力。
严于律己,追求真理,追求完美
钱老还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严于律己,追求真理,追求完美。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我简单地举两个小例子。钱老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他曾经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星际航行》,主要内容是怎么样从地球经过若干光年,可以把一个飞行器送到另外一个星球?这个路径应该怎么走?后来,他对自己这篇论文做了自我批评。他自我批评说,在我们国家,在当时的情况下,更需要发展工程技术,特别是要发展如何把我们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来不断增强我们的国力。钱老说,他写的这篇文章脱离了这样的宗旨,所以很抱歉。不仅如此,钱老还跟他周围同志说,以后像这一类文章应该少刊登,应该刊登我们国家最需要的东西。
在我们同学中,还有当年在力学所工作的,很多人都会感觉看到钱老有些害怕,因为他在学术和技术讨论中是不太留情面的,甚至有可能会使人感觉到下不了台。我记得1957年2月,全国第一届的力学大会,当时有一位很著名的教授,他是德国回来的,曾参加过德国的导弹研究工作,很有名,也很有水平。他在会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性较强的文章。文章阐述的是水下如果说有一股水流上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水面波。在报告中,这位教授写了满黑板的公式,而且还跟大家讲了当时研究的过程。这位教授提到,他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包括推导和计算,花了很大的功夫,汗流浃背地辛苦了整整一个夏天。那一次讨论会上,我很有幸坐在钱老和他的学生潘良儒教授不远处,看到他们两个一边听一边议论,还拿出纸来用笔在上面勾画。这位教授报告结束之后,他们两位向这位教授提问说:“你的文章很好,结果也不错,但是你是不是走了弯路。”这位教授感觉到很奇怪地问:“我怎么会走弯路呢?”当时,他们就辩论起来。后来钱老让潘教授上去演算一遍。结果确实用另外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很快推导出来。后来钱老也发表了看法,认为实际上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把结果证明出来,应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这位教授信服了。这个学术报告大会之后,这位教授感慨地说:“这一次我到北京来参加这个大会,感觉到收益很大,过去我们讨论、争论风气太少了。这次我确实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要经常向大家来讨教。”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钱老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希望以后钱学森图书馆能成为专门研究钱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因为钱老的理论值得我们许多代人去研究、去发展、去推广。
学者小传
何友声,1986年至199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书记,1995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流体力学知名学者、高速水动力学研究先驱。1931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1952年9月上海同济大学造船系毕业,1957年至1958年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学员兼辅导教师。历任大连工学院助教、上海交大造船系助教、讲师、工程力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1989年至2003年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2001年获教育部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被遴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船舶原理、高速水动力学、飞行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是水翼及其兴波的水动力设计的奠基人;70年代他率先倡导研究螺旋桨激振力,及时追逐了国际潮流,使我国设计的船舶减振性能一跃足与国外媲美。他在空泡流、空泡脉动特性、物体出入水过程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航道建设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的研究基地,积极推动为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多年来,在国内外一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由于他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曾先后10余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705.htm
【新闻网编者按】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100周年诞辰,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系统学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教育系统要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广泛深入学习宣传钱学森同志先进事迹,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663.htm
12月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副市长沈晓明等领导视察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布展、钱学森雕塑以及开馆筹备的各项工作。钱学森长子钱永刚,钱学森学术助手涂元季,钱学森秘书顾吉环,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校党委常委李建强等陪同视察。


俞正声书记视察了钱馆建筑工程及周边环境、开馆仪式筹备和馆内陈列展览布展情况,仔细听取讲解、观看展品。俞正声表示深受感动,展馆的设计布展非常有感染力。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展馆的建设和资料文物的收集工作成果显著。俞正声要求,学校要再接再厉做好开馆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使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后发挥广泛的教育作用,让钱学森同志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传承和发扬。

市委、市政府领导对钱馆建设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落户交大,是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涵养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弘扬上海的城市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马德秀书记表示学校一定会全力以赴,进一步完善钱馆布展细节,确保顺利开馆。让钱学森图书馆成为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好地向公众宣传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544.htm
本报讯 (记者李雪林)在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光明日报、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的“核心价值与大学精神——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昨天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他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其“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昨天的座谈会上,钱学森同志的家属代表、同事代表,钱学森研究专家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者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深情回忆钱老爱国、科学的一生。大家表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学习钱学森赤诚忠贞、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淡泊名利、胸怀宽广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之中。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焦扬、《光明日报》副总编方正辉、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高德毅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主持。会上,还举行了《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新书首发仪式。
记者获悉,作为弘扬钱学森精神重要载体的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程,在中宣部、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等中央部委的关心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承建。该馆将于12月11日落成开馆,是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文汇报》 2011.12.5 头版
来源: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座谈会在母校上海交大举行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560.htm
马德秀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人民科学家。1929年,钱学森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于1934年毕业,这几年是其人生中一段极为重要的经历。求学时期的钱学森,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航空航天之路;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奠定科学研究之基;在学识素养上科艺并举,终成全面发展之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道路和精神风范,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启示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
在交通大学读书期间,钱学森就非常关心社会,主动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读书合作社等中共外围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开始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步,觉悟不断提高。他认识到,只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最有道理的。此后,他始终不渝坚持以辩证唯物论指导科学研究。他曾讲过:“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奠定一个人的精神底色,直接影响到青年知识分子一生走什么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新兴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西方思潮交汇激荡,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多元等问题,时刻考验着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青年钱学森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始终如一地坚守之,才能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胸怀祖国与人民,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青年时代的钱学森就心忧国难,心系民族,树立了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终身的人生志向。他很早就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强大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民族才能复兴,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钱学森选择了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专业,准备日后实践“交通救国”的抱负。一·二八事件中,目睹上海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后的惨状,钱学森强烈地意识到飞机与制空权在现代国防中的重要意义。面对时之需、国之患,他主动将国家需要和个人志向结合,决定改行攻读航空工程,这种为祖国强盛而奋斗的强烈信念,成为钱学森终身不渝的志向。
正是因为有大批像钱学森这样的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前赴后继献身国家发展,近代中国才实现了民族解放,走上了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路。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更多青年知识分子胸怀远大理想,将国家的需要化为个人前进的动力,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三、努力掌握真才实学,始终保持探求真知的渴望和热情
钱学森在求学期间,就秉承交通大学要求严、重实践 课程的14人之首。在赴美留学之前,他就已在航空科学上颇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过6篇关于航空、火箭的文章。1934年7月,钱学森以机械工程系第一名的成绩高分毕业,为此,黎照寰校长给他颁发奖状,表彰他“潜心研攻,学有专长”。
青年钱学森以饱满的求知热情,将人生的兴趣融化在科学探索和创造之中,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学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戒除浮躁、刻苦钻研,不断认识和掌握科学真理,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
四、坚持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艺术是钱学森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兴趣广泛,注重科学、艺术与人文的结合。
钱学森年轻时就“迷”上了音乐,并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他特别喜欢贝多芬的乐曲,学过钢琴和管弦乐;加入学校铜管乐队,成为铜管乐队出色的成员;广泛涉猎音乐理论书籍,发表过专门讨论音乐的文章。他对于画画和摄影也有浓厚的兴趣,并担任1934级级刊委员会美术部干事。1991年10月16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中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两者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青年知识分子应努力做到文理兼通、专博相济、量性双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科学中“最厚最硬的地方”,做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文汇报》 2011.12.5 思想人文版
来源: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572.htm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即将正式开馆,钱馆建设工作已经进入最后攻坚和冲刺阶段,指挥部全体人员正竭尽全力、拼搏奋斗在建设工作的第一线上。指挥部领导特别组织了筹建人员及家属试运展专场,感谢大家辛勤的工作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并借此机会鼓舞动员全体筹建人员,将开馆前一周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保障钱馆开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月3日下午4时,60余名筹建人员及家属来到场馆外。上海交大副校长、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亲自为大家介绍了钱馆馆名石和钱馆建筑由来。进到馆内,钱馆专职讲解员继续为大家进行全程讲解。家属同志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对钱馆的建设工作有了更直观了解,对钱老的事迹和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钱馆的建筑朴实而大气,陈展内容丰富,讲解员亲切耐心,场馆管理规范科学。相信一定能为参观的观众还原一个真实而又贴近生活的人民科学家形象,给青少年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的楷模。
参观活动结束后,指挥部为建设人员及家属安排了慰问和动员聚餐。席间,总装备部钱学森同志原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也发表了慰问讲话。他说,中央、地方各级领导来视察过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情况,都十分赞赏,十分感谢大家的努力工作和辛勤付出,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钱馆使用好、宣传好。

许多建设人员在活动结束后还要回到岗位上继续加班加点,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齐心协力将开馆的准备工作做好,确保开馆工作的顺利进行,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2月3日上午,总装备部钱学森同志原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大校前往钱学森图书馆现场检查钱馆的各项工作。上海交大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等陪同检查。

涂元季检查了钱馆建筑工程、馆内基本陈列展览布展以及讲解员的讲解情况,并实地检查参观路线、认真聆听讲解、仔细查看展品布置。他参观后表示,目前馆内的基本陈展已形成特色,已具备震撼人心的效果。他还亲自带领讲解员熟悉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分析梳理陈展的讲解逻辑,指出讲解的重点和亮点。
为进一步学习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并在后期更好地开展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服务工作,2011年12月3日,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上海交通大学50余名钱馆志愿者积极参加了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的试运营志愿者专场参观活动。

尽管天气严寒,寒风瑟瑟,但却掩盖不了志愿者们火一般的热情。正如钱馆火红的外表一般,让严冬显现出一股暖意。下午1时,全体志愿者在钱馆正门集合,分为三个批次有序地进入钱学森图书馆开始参观。作为母校的学弟、学妹,所有志愿者都对钱学森学长充满感情。早在馆外,志愿者们就开始热烈讨论馆内的情景。在钱馆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依次参观了全部四个展厅。整个参观过程中,他们认真观看展览,仔细听取专职讲解员的讲解,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做着笔记。在中国早期代表性中近程地地导弹前,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份手稿《导弹概论》前,在归国轮船上钱学森一家四口的照片前,在泛黄的钱学森上海交大学习时的水力学考卷前,在模拟复原的钱学森生前书房前,在钱学森破旧的公文包前……志愿者们仔细观看着每一件珍贵的展品。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无不让志愿者们深深感怀于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参观结束后,志愿者们向专职讲解员踊跃表达了自己的参观感想与建议,并热切地询问讲解的方法和要点。
通过此次志愿者参观专场活动,交大钱馆志愿者们对钱学森的精神品质、爱国情怀、治学态度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会不断学习,加深对钱学森精神和事迹的了解,提高自己的讲解技能,在开馆后的志愿讲解服务中更好地传达、传递与传承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与精神品质。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在即,目前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现场服务人员正积极学习演练岗位要求和工作规范。11月30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邀请博物馆领域专家俞乐滨,为钱馆筹建人员及物业管理人员作开馆前运行管理培训。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出席,指挥部相关人员及物业管理处各部门参加。
俞乐滨曾任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曾参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众多筹建策划,场馆运行管理经验十分丰富。

俞乐滨老师介绍了龙华烈士纪念馆保洁、安保、消防、服务与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强调运行工作人员须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热情服务观众。一个半小时的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案例再现,咨询与探讨相结合,效果显著。
据悉,钱馆建设指挥部为保障开馆后的正常运行,专门组建了运行管理组,通过在组织内部建立全系统、全覆盖的运行体系,统筹协调贯彻落实场馆运行管理工作。从馆领导到各部门,再到物业管理处等服务供方,层层落实。通过定岗定人的轮班形式,保证运行管理职责24小时不间断。同时,通过运行管理报表、运行管理例会等管理制度,将各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概况、运行数据、重大事项按固定格式、流程、时限进行记录、汇总、流转、申报,以便对存在安全隐患、应急事项进行及时处理,以高效管理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广州巡展11月29日上午在广东科学中心隆重开幕。这是该事迹展览继北京、沈阳和西安之后的城市巡展开幕。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广东省副省长宋海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了展览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阎静萍主持开幕式。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司长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钱学森家属钱永刚,以及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广州各界群众代表500多人参加开幕式。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11月3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首展,并分别在广州、西安、沈阳等地巡展。广州巡展活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军区、省科协、广东科学中心协办。整个巡展将持续到12月18日。
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宣培部部长倪浩、陈展部部长徐兵等随同林忠钦常务副校长赴广州参加了巡展开幕式。钱馆宣培部讲解员章飞飞为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了巡展的首场讲解。
11月28日下午,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上海市领导现场检查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布展、钱学森雕塑以及开馆筹备的各项工作。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中宣部宣教局局长荆惠民,教育部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扬,解放军总装备部宣传部研究员、《钱学森传》作者奚启新,《中国军工报》总编苏扩善,总装备部保密办参谋孙克宗,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育部思政司有关同志等出席了现场检查会。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校党委常委李建强等陪同检查。




与会领导检查了钱馆建筑工程及周边环境、开馆仪式筹备和馆内基本陈列展览布展情况,并实地检查参观路线、认真聆听讲解、仔细查看展品布置。他们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自去年6月奠基以来,在中央各部委、总装备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建设,无论是建筑设计和施工、陈列布展、文物征集,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达到了按时开馆的要求。与会领导对钱馆建设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最后,马德秀书记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现场检查以及对工作的肯定表示感谢。她表示一定要认真梳理问题,抓紧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最终冲刺阶段,进一步完善钱馆各项建设工作,保证按时顺利成功开馆,并将钱馆建设好、宣传好、使用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389.htm
11月28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该事迹展览继北京、沈阳之后的城市巡展开幕。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王光彦,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钱学森同志的女儿钱永真,解放军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大校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介绍展览情况,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郝利生主持开幕式。西安各界群众代表1000多人参加开幕式。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力宣传钱学森同志的感人事迹、杰出贡献和崇高品质,培养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雄心壮志,经中央领导批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联合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协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西安巡展将于11月28日—12月7日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东展厅举行。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宣培部部长倪浩等随同苏明常务副书记赴西安参加了巡展开幕式。钱馆宣培部讲解员李红侠为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了巡展的首场讲解。
11月18日上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北京接见了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一行,并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题词和《音乐-艺术-人生》一书。

马德秀向李岚清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筹建的基本情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巡展情况,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的开馆事宜。李岚清充分肯定上海交通大学为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李岚清说,在他担任副总理期间,多次代表中央前去看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钱学森所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观点非常赞同,对钱学森主张艺术和音乐给人以智慧和灵感的认识有深刻共鸣,并在自己的100多场演讲中,叮嘱青年学子们要以钱学森为榜样,立志报国,奉献人民。2009年11月6日,在得知钱学森图书馆开始建设后,李岚清专门为筹建中的钱学森图书馆题词:“钱学森同志不但是人们敬爱的人民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等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他也是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倡导者和典范。我在给当代大学生做讲座时,每次都要作为楷模提到钱先生,要求青年学子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大胆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做贡献。”马德秀代表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接受了题词和赠书。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016.htm
2011年11月18日上午,在宁波举行的第24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期间,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隆重举行了《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中、英文版)首发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本书中文版译者之一、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等出席了首发式。

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主持。总编辑张天蔚介绍《钱学森文集》的出版编辑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钱学森文集》揭幕。
邬书林副署长在首发式上发表讲话。他说,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钱学森文集》的首发式,也很高兴地看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经过四年的努力,把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奉献给读者。他代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钱老的家人、朋友、学生,和出版社所有为此辛劳工作的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他高度评价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全国其他出版社近两年来在整理出版钱学森思想成果方面取得的成绩,肯定了《钱学森文集》的学术出版价值,并希望出版发行部门做好文集的宣传与发行工作,使这部著作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会上深情地说,《钱学森文集》就像他自己的孩子,因为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他自己也倾注了很多心血.。2007年,钱永刚就和上海交大出版社策划在钱老百岁诞辰之际出版本文集。经过四年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在此刻呈现在读者面前,心情十分激动。他期待今后能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更多钱学森的著作。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在首发式上谈到,在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文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钱老的著作和学术思想是巨大的宝库,值得我们大力挖掘。研读本文集,除了能在专业方面得到启发和收获,还能在学术论文的规范撰写,特别是在精神上得到感召,能更好地继承钱学森的学术与精神财富。在当今全社会略显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下,上海交大出版社能够不计辛劳,沉心静气,数年磨一剑,这种精神值得敬佩,也值得全国大学出版界的同行学习,也期待上海交大社奉献更多的文化精品。
《钱学森文集》是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11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400种精品项目之一,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文集编录了科学大师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1938~1956)公开发表的论文,共51篇。其中包括钱学森的成名之作《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声速流动》,在这篇论文里,当年年仅28岁的钱学森首次提出、论证了后来被广为人知的“卡门-钱近似”公式。文集中还包括了钱老的博士论文《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以及反作用力推进》,推理严谨、数字运用娴熟,堪称学术论文的典范。书中部分论文写作的年代正值航空从低速走向高速和航天技术从无到有的阶段,钱学森解决了其中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空气动力学、壳体稳定性、火箭弹道和发动机分析等。1946年开始,钱学森以战略高度发表了不少开创性的论文,包括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工程科学等,深刻反映出20世纪正是将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转化为可解决复杂条件下工程问题的科学理论的伟大时代,从而使人类实现航空航天梦,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
近几年,上海交大社致力于整理、研究、出版交大杰出校友钱学森的系列图书,致力于打造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出版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走近钱学森》等一批重要著作。钱学森纪念图书馆落户在上海交通大学,大批钱学森重要文物、资料将在这里集中展示。以此为契机,上海交大社蓄势待发,将筹划更多精品力作奉献给读者。韩建民社长在首发式上再次表示,要把上海交大社办成钱学森图书出版基地和专业学术图书出版基地。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034.htm
新华网沈阳11月16日电(记者姜敏)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沈阳巡展,16日上午在辽宁美术馆开幕。
初冬的沈阳,天气有些寒冷,上午9时刚过,辽宁美术馆门前就聚集了许多等待参观的人。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在读研究生王中原说,钱学森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我们要学习钱老不畏艰难、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已于11月3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根据安排,展览在沈阳、广州、西安等地进行巡展。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辽宁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协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此次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部分。在参观者中,既有一身戎装的军官,又有举着手机拍照的学生,更有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和普通市民,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感受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
市民赵伟新说:“真是了不起,钱学森是深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科技工作者杨洪尤其对钱学森同志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十分钦佩:“感受大师的一生,就要学习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这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上午10时开展不到半个小时,已有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大学生、驻沈官兵、市民等参展,展览在沈阳引起强烈反响。据悉,沈阳巡展共展出10天,至25日结束。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16/c_111172431.htm
为了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沈阳巡展于11月16日上午在辽宁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该事迹展览继11月3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首展开幕后的首个城市巡展开幕。辽宁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钱学森同志家属钱永刚等出席开幕式。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张福昌介绍了展览情况,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玉珠主持开幕式。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共展出1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及千余幅图片。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图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意教育的生动教材。这次巡展在沈阳的举行,必将进一步激励辽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奋工作,攻坚克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而不懈奋斗。

沈阳巡展是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学主办,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军区政治部、省科协、省文联和沈阳市委宣传部协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辽宁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以及驻沈官兵、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代表5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我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指挥部宣培部部长倪浩等随同吴旦副校长赴沈阳参加了巡展开幕式。钱馆宣培部讲解员陈天行为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进行了首场巡展的讲解。
11月16日下午,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来到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视察图书馆外围环境整治、建筑验收和陈列布展工程进展情况。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洪浩,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周波,市建交委主任黄融,徐汇区区长过剑飞,上海建工集团、申通地铁集团、有关施工单位负责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等陪同视察。


韩正一行考察了钱馆周边环境和馆内布展情况,听取了有关部门关于绿化方案调整、人行通道及地铁施工场地整治、幕墙标识效果等的汇报和学校关于陈列布展进展情况和设计效果的汇报。
韩正指出,钱学森图书馆是中央批准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地,也是上海重要的文化设施,钱馆建在上海,是上海的光荣,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骄傲。韩正要求,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尽快落实任务和时间节点,保证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开馆。
马德秀代表学校对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委办局表示衷心感谢。马德秀表示,在上海市的领导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大一定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保证钱学森图书馆顺利开馆。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9001.htm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4日分别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讲解员介绍。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份手稿《导弹概论》前,在钱学森一家四口在归国轮船上的照片前,在泛黄了的钱学森上海交大学习时的水力学考卷前,在钱学森归国多年后返校和北师大附中老师的合影前,在模拟复原的钱学森生前书房前,在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合并后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任命书前……中央领导同志不时驻足,详细询问。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无不让中央领导同志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着力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宣传钱学森这样的先进典型,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工作、攻坚克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此次展览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
参观展览的领导同志还有:王刚、李源潮、张德江、徐才厚、郭伯雄、何勇、陈至立、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李金华、万钢、陈宗兴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廖锡龙、许其亮等。
原文链接: 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8880.htm

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新华社记者刘建生 摄

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顾瑞珍、刘奕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4日分别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此次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
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走进展厅,仔细观看展览,认真听取讲解员介绍。在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份手稿《导弹概论》前,在钱学森一家四口在归国轮船上的照片前,在泛黄了的钱学森上海交大学习时的水力学考卷前,在钱学森归国多年后返校和北师大附中老师的合影前,在模拟复原的钱学森生前书房前,在国务院任命钱学森为合并后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任命书前……中央领导同志不时驻足,详细询问。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无不让中央领导同志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道德和爱国情怀表示深深的敬意。
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着力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宣传钱学森这样的先进典型,将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工作、攻坚克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观展览的领导同志还有:王刚、李源潮、张德江、徐才厚、郭伯雄、何勇、陈至立、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李金华、万钢、陈宗兴以及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廖锡龙、许其亮等。
这次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原文链接: http://www.gov.cn/ldhd/2011-11/15/content_1993007.htm
2011年11月10日上午,我校著名校友王希季、屠善澄院士赴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在专职讲解员与学生志愿者的陪同下,两位院士详细参观了本次展览的全部内容。本次展览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以及对钱老科学成就与辉煌人生的全方位展现,获得了两位院士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其中,尤以展厅内所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给两位院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王希季院士表示:此次展出的很多照片、文件与历史档案,当年就连他们也从未亲眼见到过。看到关于钱学森主持“两弹结合”试验的展示,两位院士感叹道:没有两弹一星工程、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和平建设。钱老作为技术主帅,带领一大批科学家和航天人,开创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看到展厅内一件件展现钱老人生轨迹的珍贵资料与图片令两位院士感慨万千。曾在钱老领导下长期从事我国空间技术领域研究工作的王希季院士动情地说道:“他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理论家……我们尊他为师长、导师。我们尊敬他,他是我们的领导,师长辈,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观展过程中,两位院士还不时与身边的学生志愿者亲切交流。在参观的尾声,两位院士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在留言簿上留言。王院士含着热泪郑重写下“向导师、领导、榜样钱学森先生致敬”。在场的老师、学生与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并为当年那些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的科学家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折服。
简介: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曾负责成功研制中国15种实用探空火箭。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决定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广泛深入开展有关学习宣传活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将于11月3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10月31日,教育部邀请展览各主办单位代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场审查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布展情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科技部党组成员王志学、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局副局长张晓辉、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姜静波、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教育部规划司、思政司领导,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同志秘书顾吉环等出席。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等陪同,各单位领导就展览内容、陈展设计、讲解接待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

作为展览的承办方,马德秀书记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参加审查的各单位领导表示感谢。吴旦副校长详细介绍了展览前期筹备工作情况和现场审查流程。上海交通大学在紧张筹建“钱学森图书馆”的同时,由钱馆建设指挥部抽调力量参与展览策划、陈展内容及设计、制作等工作,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多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北京首展的布展任务。同时,学校还选拔培训了百余名交大学生担任本次展览的志愿讲解员。

在审查后,与会领导纷纷表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按照专题式编排,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个方面,用大量翔实的图片和文献描绘出一位大师的成长路径和卓越成就,这一展览策划思路新颖独特,能够较好展现展览主题,对广大干部群众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对展览前期筹备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若干改进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首展将于11月3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之后将赴沈阳、广州、西安等城市巡展,到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馆前落下帷幕。
【新闻网编者按】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3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展览情况,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主持开幕式。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展览由教育部、科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总装备部等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方面内容,用大量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代大师的成长轨迹和卓越成就,其中钱学森起草的机密手稿《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等展品都是首次亮相。
视频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8422.htm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11月3日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为展览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展览情况,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申维辰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吴昌德,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黄作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周涛,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贺天成,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总指挥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师生、校友代表和1000多名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开幕式。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此次事迹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部分,共展出400多件珍贵的文献史料。通过一幅幅令人动容的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生动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钱学森同志的亲切关怀,系统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张照片:新生活开始的标志
众多图片展品中,钱学森一家四口在轮船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儒雅微笑的钱学森,幸福浅笑的夫人蒋英,两个孩子带着点羞怯的笑容依偎在他们身边——那是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归国的旅程。这是一张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它标志着此前和此后的钱学森迥然不同的生活和道路:从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的回国之旅开始,钱学森掀开了生活崭新的一页,用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自己的一生打上了人民科学家的底色。
照片上,钱学森与夫人神采奕奕,充满了回归的喜悦。殊不知此前的5年,钱学森为了回归祖国在异国他乡国身陷囹圄。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在美国从事火箭和航空研究的钱学森就在积极准备回国。1950年8月29日,他们一家已经好了回国的船票。但8月30日人们突然得知,钱学森已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美国洛杉矶海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他们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全部都是技术情报,暗示钱学森是一名间谍,正准备偷运机密回国,于是把他关在了联邦调查局的监狱里。
其实,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个阴谋。钱学森是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作为美国火箭研究的先驱之一,钱学森大脑里装着太多重要的技术信息,他想离开,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甚至放言:“决不能放走钱学森!因为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威逼利诱没有挡住钱学森回国的步伐。5年之后,1955年10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了。在回国的轮船上,钱学森一家留下了这张幸福的照片,流露出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幸福笑容。
钱学森36岁就已经在美国成为终身教授,生活优渥舒适,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后来回忆说:父亲在美国多年,没有买过一分钱的保险和股票,很多美国朋友都对此不理解。父亲说:“其实没什么奇怪的,我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一份报告:新事业的起步和奠基
展览的文献资料中,一份当时带密级的手稿分外引人注目,因为手稿是《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还因为日期是1956年3月,彼时钱学森回国不过半年。这是钱学森回国后起草的第一份文件,对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发展提出了极为详细的规划方案。报告上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批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就是从这份报告起步的。
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日子;这一天也恰好是钱学森回到祖国整整一周年。
1958年5月,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1960年11月,在聂荣臻元帅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1964年6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钱学森负责卫星的大总体工作,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人们说:这是一颗政治卫星……
如今中国的天宫一号已经载人飞进太空、嫦娥一号也瞄准了月球的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航空大国——但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前辈们从零开始的努力——钱学森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史册上。
五篇论文:在母校打下的基础
人们普遍认为,钱学森是“ 海归”学者,他的成就来自于在美国的所学。美国所学当然是钱学森人生中的重要篇章,但展览上的五篇论文和一份试卷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钱学森在大学阶段已经为未来发展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览中展出的五篇航空、火箭的论文复制件,是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发表的,它们的题目分别是《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飞行的印刷所》、《最近飞机炮之发展》、《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火箭》。
在《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一文中,钱学森通过引用当时科技文献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计算,指出当时飞机设计中的瓶颈问题。在《火箭》一文中,钱学森首次提出了三级火箭、火箭飞机的设想,对火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准确预测。他指出,“现在是天空的时代”,“(火箭)是征服空间,征服宇宙的开端”,极具科学性和前瞻性。这些论文是钱学森探索航空航天科学的学步之作,体现了他对现代科技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开拓未知领域的勇气与创新精神。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论文均发表于钱学森求学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本科时代。
钱学森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时,原本的志向是学习机械工程。他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为中国未来铁路建设勾画的宏伟蓝图而报考交大,决心像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那样,投身祖国的铁路建设。钱学森在交大成绩优异,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获得免交学费的奖励。然而,正当他在上海交大勤奋学习时,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飞机、大炮疯狂侵略中国的东北,1932年就在钱学森身边发生了“一二八”战争。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以弱势的空军力量,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斗,使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寇,只有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只有铁路也不够,还要有敢于抗争的国民政府和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特别专注于阅读航空工程的书籍,他的志向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发展航空事业。
可以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国家需要与交通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促发了钱学森学术兴趣的转移;交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钱学森奠定了从事航空航天研究的基础。两者结合,最终促成了青年钱学森踏上了航空航天之路。
说起钱学森在上海交大的学习,一张考卷不容忽视,试卷原件已经存放在即将开展的钱学森图书馆里,此次展览展出的是复制品:卷面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分数清晰可见,96。这份试卷的主人,正是1929至1934年在上海交大读书的钱学森。
钱学森聪明勤奋,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1933年1月,在一次水力学的考试中,全卷6题,钱学森都答对了,但一处连续等式后将“Ns”简写为“N”,老师最后就给了他96分。任课的金悫教授将这份难得的考卷珍藏起来,一放就是将近50年,直到1980年春,钱学森回母校看望老师,金悫教授才将此考卷取出赠送给学校。这份考卷己成为钱学森文物中的一件珍品,而钱学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学风,也被口口相传成为美谈。
一座图书馆: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丰碑
在钱学森的曾经求学过上海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一座现代建筑在古色古香的校园里分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钱学森图书馆。钱馆建筑外形采用了“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概念,一方面,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老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另一方面,以“裂开的石头”之中迸发出东二甲导弹的建筑空间场景,寓意钱老“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此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世纪展览的资料,均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收藏。
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是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科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他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治学态度、成才学习战略、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准则,以及个性品质等等,是内容丰富的思想库,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5年5月18日,经中央批准,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立钱学森图书馆。随后,由中宣部、教育部牵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总装备部、科技部、第二炮兵、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力学所、新华社、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等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6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在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该馆就将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外钱学森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成为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钱学森生前就已经把很多珍贵的资料捐给了母校的钱学森图书馆。筹建过程中,家属又将钱老生前很多珍贵的实物和个人物品无偿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直关心着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工作,他说:“钱学森不仅仅是我的父亲,他还属于中国、属于民族。我们有责任把他的精神保留好、继承好、发扬好。”
钱学森图书馆宛如一座丰碑,记录着钱学森光辉人生,凝聚着钱学森的精神瑰宝,传递着一个国家的自强不息,激励着一个民族去奋发有为。钱学森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传奇,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伟人犹如灯塔,光辉永耀后人。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8425.htm
2011年10月26日下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谢焕忠司长、直属处韩劲红处长、工作人员张礼财来校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分别会见了谢焕忠司长一行。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接待。
在吴旦副校长的陪同下,谢焕忠司长来到钱馆建设现场进行了考察。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钱馆工程部负责人介绍了基础建设进展情况。目前,钱馆建筑主体的土建基本完工,正在开展外场施工和周边环境整治。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内,谢焕忠司长听取了陈列布展施工的汇报,目前陈列布展已经完成隐蔽工程,正在进行展板文字制作和基础装修的收尾。随后,谢焕忠司长一行就导弹实体的保护、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等提出了要求,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要抓紧施工时间,确保钱学森图书馆按期建成开馆。

作为教育部的牵头单位,规划司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立项审批、扩初审查、资金拨付、巡展协调等工作重点环节上都给予钱学森图书馆大力支持。吴旦副校长代表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对教育部规划司长期以来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学校和钱馆指挥部一定再接再厉,按时保质完成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项目。
2011年10月24日下午,按照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发改委派专员于10月10日下午来校调研钱学森图书馆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同志带队,来自市委宣传部、市重大办、市建交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电力公司、徐汇区建交委、申通地铁公司等单位的有关领导来校察看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并现场协调有关事宜。

校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以及钱馆建设指挥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建筑施工、陈展施工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接待。宗明副部长一行在吴旦总指挥等人的陪同下,首先到钱馆建设现场查看了展厅布局、公共空间装修、广场施工及周边环境,并详细询问了基建和陈列布展施工的总体进度、存在的主要困难等,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的整体建设进展情况。在听完情况介绍后,宗明副部长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中央批准的国家级纪念馆,同样被列入上海市“十一五”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今后也将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纪念设施,上海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随后,她就若干需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场请有关部门提出工作方案和时间节点,逐一落实。

马德秀书记代表学校向上海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交大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中央交给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是对交大的高度信任,也是上海市的宝贵财富。在整个筹建过程中,学校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的诸多困难,在国家各部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工作接近完成,正在进入最后的攻坚和冲刺阶段。学校和钱馆建设指挥部一定会进一步抓好施工进度和质量,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任务。
2011年10月24日下午,按照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发改委派专员于10月10日下午来校调研钱学森图书馆进展情况的基础上,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同志带队,来自市委宣传部、市重大办、市建交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电力公司、徐汇区建交委、申通地铁公司等单位的有关领导来校察看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并现场协调有关事宜。
http://202.120.63.172:88/images/stories/20111024-1.jpg
校党委书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以及钱馆建设指挥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建筑施工、陈展施工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接待。宗明副部长一行在吴旦总指挥等人的陪同下,首先到钱馆建设现场查看了展厅布局、公共空间装修、广场施工及周边环境,并详细询问了基建和陈列布展施工的总体进度、存在的主要困难等,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的整体建设进展情况。在听完情况介绍后,宗明副部长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中央批准的国家级纪念馆,同样被列入上海市“十一五”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今后也将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纪念设施,上海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随后,她就若干需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场请有关部门提出工作方案和时间节点,逐一落实。
http://202.120.63.172:88/images/stories/20111024-2.jpg
马德秀书记代表学校向上海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交大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中央交给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是对交大的高度信任,也是上海市的宝贵财富。在整个筹建过程中,学校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的诸多困难,在国家各部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建工作接近完成,正在进入最后的攻坚和冲刺阶段。学校和钱馆建设指挥部一定会进一步抓好施工进度和质量,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任务。
2011年10月24日上午,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听取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工作汇报。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向常委会作了汇报,就当前主要工作进展、开馆筹备工作、“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筹建经费等情况作了介绍。
为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决定举行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其中,由教育部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的有两项重要工作:一是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二是2011年11月初至12月11日前,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首展在北京,随后赴沈阳、西安和广州巡展。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入最后冲刺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陈列布展工程全面铺开,开馆前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启动。由中宣部、教育部、总装备部等六家部委主办、上海交大承办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北京首展初步定于11月3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并就若干需要决策讨论的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钱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马德秀书记和张杰校长明确要求,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目前钱馆建设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要抓紧时间节点和施工质量与安全。钱学森图书馆的开馆活动,涉及面广、需要协调解决的事情多,学校有关部门要尽早介入,由钱馆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确保2011年12月11日顺利开馆。
2011年10月19日下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和中宣部宣教局联合在京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全国巡展工作协调会。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决定在2011年12月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纪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的宣传活动。中宣部宣教局于2010年5月31日下发文件,要求于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前夕(2011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首展,之后赴沈阳、西安、广州三个城市巡展。本次展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科协主办,上海交大具体承办。
教育部思政司杨振斌司长、教育部规划司刘昌亚副巡视员、中宣部宣教局企业处常戍处长、事迹展览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北京、沈阳、西安、广州四地的宣传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思政司王光彦副司长主持了会议。
事迹展览的承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向与会人员汇报了事迹展览的整体筹备情况,并就北京首展和各地巡展的制作要求、讲解接待,以及需各地协调配合的事宜作了介绍。随后,四地巡展城市的部门负责人发言,大家都表示非常欢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到各地巡展,各城市一定认真做好接展和展览运营管理工作。总装备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各主办单位的负责人就进一步做好事迹展览提出了要求。中宣部宣教局常戍处长要求各地高度重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选择具有一定影响的展览场所,统筹协调好有关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确保事迹展览按时开展。
最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讲话。他指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和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主要事迹和大家风范都是值得广泛深入学习和宣传的。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就是为了进一步在全国掀起学习和宣传钱学森精神的高潮。前期,承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展览内容已经中宣部审定,展览设计方案也已基本完成。希望四个巡展城市高度重视这次展览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尽快组成接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确定展览地点和工作时间进度,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做好这次事迹展览工作。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10月10日下午,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市委宣传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门来校了解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以及有关部门同志陪同下,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市委宣传部同志考察了钱馆建设现场,并听取了总体进展情况汇报。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10月初,建筑主体的土建基本完工,正在开展外场施工。陈列布展施工已经完成隐蔽工程,正在进行展板文字确认和前期制作准备。来校考察工作的两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表示,作为上海市的重大建设项目,市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进展,希望交大继续努力,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确保按期竣工开馆。
2011年9月29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信息技术部邀请上海地区的文博、档案及图书界信息化建设专家,对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一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了论证。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安荣、钱馆信息技术部及征集保管部等有关人员出席了论证会。


论证会上,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并观看了原型系统的演示。经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 、该软件需求规格书对系统建设的平台、业务、功能、性能等需求,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结构合理,内容翔实,格式规范,对钱数图的建设目标进行了全面覆盖,体现了系统分析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先进性。
2 、项目组建立了与钱数图一期建设相配套的元数据管理规范,对子系统的各个功能点描述清晰,支持多语种著录,体现了标准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的特点。
3 、钱数图的应用系统和各个子系统业务流程、信息流程设计精细,符合用户的业务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 、文档结构完整、规范,符合评审要求。
经论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一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符合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对系统开发有指导性,可以作为系统开发的依据,同意通过评审。建议项目组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优化《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2011年9月28日下午,纪念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暨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系列培训的首场活动在机动学院高田会堂举行。作为钱学森学长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以“谈钱学森的科学与人生”为题,向在场师生作了精彩报告,并与钱馆百余名志愿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校党委常委、党办主任李建强、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等出席了报告交流会。

涂元季将军以“对待金钱、荣誉、地位,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为出发点,讲述了钱学森的爱国、奉献、创新的科学人生。钱老“不爱钱,爱捐钱”、“处处从国家大局利益考虑,低调处事”、“不愿意当官”,涂将军作为在钱老身边工作26年之久的秘书兼学术助手,他将钱老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向同学们还原展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具有魅力的钱学森,加深了同学们对钱老科学人生的熟悉和了解,深化了对钱学森精神、人格的认识和感悟。涂将军诙谐生动、真挚动情的讲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报告全程掌声阵阵。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志愿者们纷纷踊跃举手提问,涂元季将军也欣然就“钱学森之问的由来”,“钱老高寿的秘诀”等问题作了详尽回答。交流会最后,涂将军勉励大家要学习钱老的爱国情怀、钻研精神和高尚情操,国家级的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长12月11日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就要正式开馆了,开馆以后志愿者将在钱馆的运营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钱馆的志愿者不仅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参观者的一张重要的名片,体现交大对钱学森学长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钱学森精神的传承,同时通过志愿者的言行将使钱学森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整场交流会在掌声中落下帷幕,现场众多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十分有幸聆听涂将军的现场讲述,了解到了许多过去无从获知的钱老事迹,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钱老是践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楷模。钱老的精神会感染和激励交大人勇担责任、奋发图强,同时更将激励志愿者们积极投入到钱馆的志愿服务中去。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开放性场馆,消防和保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钱馆工作人员加强消防意识、树立保密意识,了解火灾疏散及相关保密法规,9月21日,钱馆指挥部分别组织了开馆前的场馆消防和保密工作培训。
上午,指挥部邀请上海消防指挥部培训室娄老师进行场馆消防培训。娄老师用数据、案例、图片和视频生动地讲解了预防火灾的重要性、遇到火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火灾逃生技巧以及相关消防器具的使用方法,并结合钱馆建筑特点和工作方式,重点介绍了人群紧急疏散、场馆火灾预防。
下午,指挥部经校保密办,组织前往上海展览馆参观国家保密局主办的《全国窃密、泄密案例警示》展览。展览通过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各类窃密、泄密的严重后果和法律责任。
通过培训,钱馆筹建人员更加明确了两项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关乎钱馆正常开馆运行,也涉及个人利益安危,是不容忽视的职责所在。指挥部将在开馆前实行消防及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场馆消防管理制度,完善场馆保密各项措施,以保障钱馆安全、顺利的开馆运行。据悉,在正式开馆前,指挥部还将组织场馆消防演习和定期检查等工作。
2011年9月14日下午,教育部规划司直属处韩劲红处长一行来校检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情况,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教授等指挥部相关人员参加了接待。
吴旦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进展总体情况。通过今年暑期紧锣密鼓的建设工作,截至8月底已经大体完成了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工程,目前正准备开展外场施工工程,预计10月初完成。同时也将启动基建竣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陈展施工也在积极推进中,预计11月中旬完成基本展览布展工程,并进入内部试展和设备调试、艺术品安装等工作。全国巡展和相关开馆仪式活动也在逐步推进。

随后,韩劲红处长一行在吴旦副校长的陪同下到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施工现场,实地察看了图书馆广场,外墙效果,第一和第二展厅等的施工情况。她要求上海交大在最后阶段进一步抓好建筑施工和陈展工程质量,确保按期开馆。
9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进入开馆倒计时100天。钱馆建设指挥部举行全体会议,号召并动员大家进一步行动起来,全力冲刺,加快做好各项开馆前筹备工作,以确保钱学森图书馆最优质地建成开馆。副校长、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出席了会议。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各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自关心与指导钱馆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海市市长韩正等各级领导都先后来到钱馆视察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按照规划紧锣密鼓的推进之中,其中基建、征集工作已接近尾声,陈展施工、讲解培训、物业管理、数字图书馆等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全国巡展、开馆仪式及开馆前各项筹备工作也已着手准备。
会上,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充分肯定了指挥部全体筹建人员的工作成果。他表示,从倒计时600天到现在,指挥部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逐步清晰、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工作成果渐渐显现。这些都汇集了钱馆全体筹建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今年暑假期间全体同志照常工作,先后完成了钱老14000多册的藏书资料的征集和录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是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他指出倒计时的100天我们面临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头绪多等诸多考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学校九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聚焦质量,确保各项工作好上加好、精益求精,各部门人员要协同作战,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补位。
会上,各部门负责人、参建人员纷纷表示要以一流的组织工作、服务水平、精神风貌,做实、做细、做好开馆前各项工作,团结协作,齐心协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交给我们的重任,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厚望,奋战100天,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宣传好,使钱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对中国及世界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1991年,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是我国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科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一直情系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母校师生也为有钱老这样杰出的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与奉献精神,根据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意愿,我校提出在校园内建设一座钱学森图书馆的倡议,中央领导对这一倡议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5年5月18日,中宣部正式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钱学森图书馆(筹)的各项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筹)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用地面积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2010年6月6日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奠基仪式。2011年12月,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将正式开馆。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集中展示钱学森一生光辉成就的人物纪念馆。同时,要力争建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成为有一定规模、水准和较大影响的纪念设施,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作用。
现于开馆倒计时100天之际,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钱学森图书馆标志(logo)设计方案,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
一、征集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标志(logo)设计方案
二、征集时间
2011年9月2日起至9月25日截止(以参选稿件送达时间、信封邮戳、电子邮件发出日期为准)
三、设计要求
1. 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简洁、美观、大方,易于识别,便于记忆、传播,并与建筑外形及人物纪念馆的特质相呼应。
2.来稿请附创意说明,详述构思及象征意义,文字说明要清晰。
3.应征者必须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符合商标注册及所有权转让的有关规定,并确保任何第三人不会因知识产权等权利向征集人主张权利。
4.稿件以AI、PSD、 CDR等格式电子文件方式提交,图片分辨率应在300dpi以上,要求高清晰,易分辨。尺寸为A4纸大小(国际标准纸张210mm×297mm)。
5.稿件可以个人名义或团体名义提交,设计者须注明个人或团体资料(包括参与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所需注明的其他事项。
四、评选办法
我单位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应征作品进行评审,以确定中奖作品。
设计作品设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一名,奖金5000元;三等奖一名,奖金3000元。
以上奖励以作品为单位授予,奖金由相关创作者自行分配。所有奖金均为税前金额,由获奖者本人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交纳税金,征集人代扣代缴。
五、应征办法
应征者可以电子邮件、挂号邮寄或当面交付的方式参与。具体联系方式如下:
电子邮箱: qxslib_xjb@126.com
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总办公厅102室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邮编:200030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62932176
六、特别声明
1. 所有应征作品无论采用与否概不退还,请投稿者自留底稿,我单位有权对作品进行修改。
2. 本次征集到的所有参选作品,其所有权、著作权均归我单位所有。
3. 投稿单位或个人须附寄作品著作权转让承诺函。
4. 我单位对本次征集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2011年9月1日
2011年8月11日恰逢交大杰出校友钱学森的夫人蒋英教授92岁生日,校党委书记马德秀专程赴京看望了蒋英教授。


在钱学森儿子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涂元季、顾吉环秘书的陪同下,马德秀书记亲切看望了蒋英教授,并送上了生日贺卡和花篮。马德秀首先代表学校全体师生祝贺蒋英教授生日快乐,并向她简要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进展情况,同时对家属在建馆过程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马德秀说,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为今年中央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重要活动之一,一直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专程来校视察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教育部等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钱馆建设指挥部正在按照时间节点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今年12月11日钱老百年诞辰之际开馆。随后,马德秀还仔细询问了蒋英教授的身体情况,嘱咐她养好身体,并再次邀请她届时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蒋英教授表示一定会按照医生的要求养好身体,在钱老诞辰百年之际和家人到学校参加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仪式。随后,大家还分享了蒋英教授的生日蛋糕,并和她合影留念。
陪同马德秀书记看望的还有学校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和北京校友会的有关人员。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6317.htm
为进一步学习国内优秀人物纪念馆陈列布展和开放运营的先进经验,2011年8月10日,由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带队,钱馆陈列工程总策划俞乐滨及钱馆指挥部宣教培训部、陈展部和学校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专程赴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交流。


在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讲解员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首先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并就展线排版原则、场景复原、多媒体制作、参观路线、艺术品制作等进行了实地交流。参观结束后,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馆长张志,副馆长崔湛谌、孙志刚,以及铁人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考察团一行进行了座谈。张凯副总指挥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概况,并就这次考察和交流目的进行了介绍。随后双方就陈列布展施工组织、多媒体软件制作、观众参观接待、讲解员培训、日常运行管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这次参观和交流,钱馆指挥部切身感受到了国内一流人物纪念馆的陈列布展和运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场景复原、文物组合展现人物精神、讲解接待和大流量观众组织等方面,收获颇多。
http://202.120.63.172:88/images/stories/%20207.jpg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十大陈列精品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2011年8月2日上午,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等一行,赴京考察钱学森雕塑创作,并慰问正在钱老家中进行藏书整理的钱馆建设指挥部人员。
吴旦副校长一行首先来到中央美院张得蒂教授的工作室,与钱老长子钱永刚教授,总装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以及钱馆陈展工程总策划俞乐滨等一起,再次审查了钱学森雕塑的泥稿小样。根据初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后,此次泥稿小样较之前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面部轮廓特征以及表情更加符合人物气质。吴旦总指挥等进一步就雕塑创作和工作进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随后,吴旦总指挥一行来到钱老生前居住的寓所,与钱永刚教授就钱馆征集工作进行交谈,实地查看了此次钱老藏书整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流程及工作进展,并亲切慰问了正在进行藏书整理的钱馆建设指挥部人员。

钱学森一生藏书丰富,除了大量中文书刊,还有相当数量的英文、俄文、德文书籍;其内容则涵盖了物理力学、数学、航空、农业、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和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这些藏书既体现了钱老在学术上涉猎之广泛,也很好地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勾画出了发展脉络。
在钱馆建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经过前期周密计划,钱馆征集部、陈展部、宣教部以及综合办的工作人员,按照有序编号、合理装箱的原则,对这些藏书进行了细致的登记和整理,打包装箱,并将由专门安排的物流公司运抵上海。
吴旦总指挥嘱咐钱馆指挥部的同志们,此次钱老藏书的整理工作,不仅是征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钱馆筹建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大家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水准来完成此次任务。他还叮嘱大家要注意身体,并祝大家在京工作顺利。参与此次征集工作任务的年轻同志们表示,一定如期、顺利地完成任务。
为了学习各地优秀博物馆的运营经验和理念,将钱学森图书馆建成优质的纪念馆,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率征集部、办公室和信技部相关建设人员赴湖南、广东,对两省的五个国家一级博物馆进行实践考察学习。
7月25日至26日,指挥部建设人员前往韶山、花明楼,分别考察了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和刘少奇故居纪念馆。两个伟人故居纪念馆的陈展内容丰富,运行管理有序,教育服务也别出心裁。在湖南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严谨的管理、生动的讲解,更是让大家收获颇丰。建设人员还与馆方详细了解了开放式管理服务、讲解员志愿者机制、临时展览策划等工作经验。

7月27日至28日,指挥部建设人员来到广州,在广东省博物馆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进行实地学习。广东省博物馆外观设计现代时尚、内部空间宽敞明亮,陈展设计精美多样,物业管理也细致入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建在原址之上,古朴淡雅,而馆内的多媒体动画视频、观众互动设施设计合理,有趣生动,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通过对国家一级优秀博物馆的参观考察学习,指挥部相关建设人员对人物纪念馆的陈展内容和陈展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博物馆开馆运营、管理服务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将为筹备钱馆开馆及运营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指挥部征集部负责人张现民率征集部人员,还完成了两地的相关征集拜访任务以及档案查找工作。副总指挥周平南率办公室人员,就“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广州巡展与相关馆方进行了沟通交流。
2011年7月22日上午,钱老家属代表钱永刚、总装备部钱学森办公室秘书顾吉环,教育部规划司、思政司有关领导,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钱馆陈展工程总策划俞乐滨等在京审查了钱学森雕塑的泥稿小样。

承担钱学森雕塑的中央美院张得蒂教授首先介绍了雕塑的创作思路,并就人物特点表现、雕塑外形、雕塑后背处理、雕塑基座设计等进行了解读。与会人员仔细审查了雕塑家创作的雕塑泥稿小样,并就钱学森雕塑的人物年龄、细节刻画、整体气质等进行了讨论。钱永刚和顾吉环秘书认为雕塑形态符合最初的设计理念,基本反映了钱老的人物特点,对眼睛的刻画比较传神。他们建议雕塑人物的年龄选点可以再老一些,脸部轮廓要更圆润一些,形态不宜太拘谨。吴旦总指挥和总策划俞乐滨分别对雕塑中人物气质的把握、脸部细节的刻画、雕塑后背处理等提出了修改意见。

最后,吴旦总指挥要求雕塑家认真听取与会人员的意见,对其中共性的问题要引起重视,进一步修改完善雕塑小样,争取8月初完成修改稿提交指挥部审核。
4月16日上午,校党委书记姜斯宪专程来馆参观“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校庆专题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党办副主任姜文宁陪同参观。

参观伊始,馆领导向姜斯宪书记简要介绍了本次校庆展览的筹备情况、主要内容。随后,姜斯宪书记认真地观看了展览,并仔细听取了馆领导的介绍。当看到交大早在1935年就正式创建航空工程系时,他特别问到当时中央大学航空系的情况,馆领导介绍说中央大学航空专业课程开设比交大早一年,但正式设立航空工程系交大是国内最早的。在钱学森1947年给交大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的亲笔回信展柜前,姜书记认真听取介绍,并不时询问当时的一些细节。在交大航空航天人才展示墙前,姜书记认真辨认,并询问了杨嘉墀等有关校友的情况。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馆领导向姜书记介绍了交大从2002年复建航空工程系,直到2008年建成航空航天学院的有关情况。姜书记认真听取,并询问了航空航天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国际合作情况,还在学院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建设版面前驻足观看。当看到著名校友王希季院士、陈敬熊等为交大120周年校庆和本次展览的题词后,姜书记特别嘱咐要给档案馆复制一份留档。在展览的结束部分,馆领导向姜书记汇报了本次展览的校内外协作单位,以及尾声部分展示的航空航天校友留言墙。

姜书记对钱馆围绕校庆推出这样的专题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钱馆以后多利用专题展览的形式,宣传好钱学森精神和学校发展成就。
“上世纪80年代,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回国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创建起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用他的人生实现了父亲的一个心愿:科技报国。
记者今天采访了钱学森图书馆史贵全教授,他曾在2006年拜访过梁思礼,听他讲述人生。上世纪80年代,梁思礼的工资只有留美同学的百分之一,但他不后悔当年回国。“梁先生与梁启超的其他子女一样,都有强烈的报国意愿,这是梁启超家风的影响。”史贵全感慨地说。
梁思礼(左)接受钱学森图书馆专家采访。 史贵全供图
家风影响,梁家出了三位院士
1924年8月,51岁的梁启超老年添子,第九个孩子梁思礼诞生了。梁启超十分疼爱他,给他取了小名“老白鼻”(英文baby的谐音)。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石磊介绍,在梁启超写给亲友的信中,有多处写到“老白鼻”:“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机会。”“他非常听话,又非常聪明,还取笑保姆把唐诗‘乡音无改鬓毛衰’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一面说一面抱着小猫摔下地。”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1月梁启超逝世,那时小思礼才4岁。梁启超一生没什么积蓄,去世后梁家经济很快紧张起来。梁思礼的母亲王桂荃不得不将家里的旧楼卖了,后来又将新楼出租。史贵全告诉记者:“梁思礼小时候和几个哥哥姐姐住在一起,受他们影响很大。可以说,梁启超通过他培养的子女,把思想传递给了幼子。”
梁启超著有《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激励了众多国人。爱国,报国,为建设“少年中国”孜孜矻矻,是他倡导的精神。在其教育和影响下,梁家出了三位院士: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是航天专家。
虽然是国学大师,但梁启超很重视西方科技,热衷科学思想启蒙。史贵全觉得,很可能是受此影响,梁思礼在天津读完高中后,前往美国攻读电机工程专业,后又学习自动控制专业。他是梁启超子女中唯一一名理工科领域的大家,可谓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科技报国,感到无比自豪光荣
1949年9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梁思礼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开始了回国航程。与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等科学家一样,他也从美利坚回到新中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祖国建设。
多年以后,一头华发的梁思礼在演讲中讲述了一件事,震撼了青年学子的心灵:他在美国留学时有一个中国好友,毕业后留在美国,后来成为波音宇航公司首席科学家。他搞的是美国洲际导弹,梁思礼搞的是中国洲际导弹。“上世纪80年代,他的年薪是30万美元,我的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他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回国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住在很普通的单元房子里。有人问我对此有何想法,我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我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白手起家,创建起中国航天事业,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航天可靠性工程,让弹箭成功发射
史贵全介绍,梁思礼回国后,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成为钱学森手下的得力干将。控制系统决定了导弹发射后的轨迹:能打多远?能否精确打中目标?1962年,我国试射中近程导弹失败,梁思礼带领团队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航天可靠性工程”思想:“质量和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不是统计出来的;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试验出来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带队研制出合格的控制系统。1964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两年后,成功发射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实现了“两弹结合”。此后,他又投身洲际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为我国1980年成功发射首枚洲际导弹做出了贡献。
梁思礼还参与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该型号火箭首飞因一根导线断开坠毁后,他领导实施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和可靠性保证措施,大幅提高了发射可靠性。1975年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连续将2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送上太空,发射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那年也是梁思礼回到祖国的第50个年头。他受邀登上观礼台,见证一枚枚导弹军车在广场上驶过,心中感慨万千。梁启超一生为振兴中华著书立说,若泉下有知,看到“老白鼻”为中华崛起立下功勋,会是何等的欣慰与骄傲!
原文链接: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14419
2016年正值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今年4月24日将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并以 “航天梦,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开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传和科普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合作,围绕航天日主题,举办“钱学森图书馆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旨在激发全市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
活动一、“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2日(周五)9:00-11: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
活动二、“我的航天梦”青少年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展演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4日(周日)10:00-14:0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广场
简介:光明小学、上虹中学、申莘小学、闵行第三中学、七宝第二中学、同济大学实验学校等来自上海航天特色学校的师生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上演示各自独具特色的航天科技作品。观众可以在各所学校的摊位前进行互动了解,同时,在中心展台精心准备了内容生动、有趣的科普节目。


活动三、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 本周课程:拼装仿真飞机、电动滑翔机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3、24日
上午10:30-11:30 下午1:30-2: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 2楼资料厅
简介: “拼装仿真飞机”课程将指导学生通过图纸拼装仿真飞机,并学习空气动力学的相关原理。“电动滑翔机”课程则将教导学生通过利用电机,螺旋桨,机架,轮子等材料制作一架电动滑翔飞机,就能真实再现滑翔机的飞行。

活动四、百廿交大校庆纪念版门票发放
活动时间:2016年4月23、24日 9:30-16:3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 1楼服务台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母校,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我们将继续向广大市民发放校庆纪念版门票。每人限领一张。

钱学森图书馆
2016年4月21日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于4月22日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佳、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施金苗、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座谈会。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系列卫星总设计师陈占胜,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言,上海交大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分别作主题发言。座谈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主持。

朱健在座谈会上致辞。他表示,今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同时也是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作为交大的优秀学长,钱学森不仅是交大的光荣,更是祖国航天事业的骄傲。在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本次座谈会,回首中国航天创建至今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意义十分重大。今后交大将继续以“钱学森之问”为激励,树人育才,为中国航天事业乃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出更多国家需要的“第一等人才”,以报效祖国。

马佳在致辞中指出,4月24日中国人民即将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自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在钱老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先后创造了航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更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创造了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今后上海航天人也将进一步弘扬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再创辉煌!

随后,与会的各位嘉宾共同观看了反映上海航天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无私奉献精神的专题片《寻根六〇三》。该片通过寻访当年十余名探空火箭研制专家,详实记录和回顾了五十多年前,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带领下,从上海老港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到建设安徽广德603试验站的历史过程。

陈占胜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钱学森回国并担任我国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是我国人才工作、航天队伍建设的经典案例;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大力倡导人才队伍建设并一直身体力行;人才是中国航天最宝贵的资源,重视人才工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上海航天乃至中国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成功的根本所在。

孔祥言以钱学森学生的身份,深情回忆中国航天初创阶段前十年,恩师钱学森在培养航天人才、指导力学教育科研发展、组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并全面指导1001设计院、指导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工作,以及指导空间技术进修班等方面立下的丰功伟绩。

张现民对中国航天初创时期亟待解决的人才短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在发言中指出,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是钱学森回国后作为技术领导人创建中国航天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是中央统筹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广大科技工作者通力协作多方合力支撑的结果。钱学森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功不可没。这段历史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在今天乃至未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老领导、老专家在座谈会上共聚一堂,共同回顾中国航天创建的辉煌成就,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中国航天奇迹,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孙家栋致信祝贺 专家回顾中国航天发展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圆满成功。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专程为座谈会的举办致信祝贺。他在贺信中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值此“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通过座谈会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学习和弘扬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祝愿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预祝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
从1956年到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整整六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一切都与老一辈航天人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我们不能忘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以他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的无比忠诚,以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
钱学森提出探空火箭研制先行 上海航天从这里起步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上海航天老专家们,有的曾接受过钱老的指导,有的曾向钱老汇报过工作,有的曾聆听过钱老的谆谆教诲。回忆起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和对上海航天发展的悉心关怀,专家们感慨万千。
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我国探空火箭的研制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小型火箭研制、发射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探空火箭的成功研制,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的那天起,就被党中央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的重任,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并高屋建瓴地绘制了一幅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蓝图。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老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设计院迁沪后的前三年中,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以考察有关设计院的工作。
解决发射场问题是探空火箭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探空火箭产品研制成功后,上海机电设计院最终选定南汇县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海边作为发射场。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1960年3月,为了发射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探空火箭,安徽广德地区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坳成为了设计院新的发射场,代号603。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载有白鼠的生物火箭T-7A(S1)在603发射场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设计的第一个密封生物舱及其回收技术的可靠性,为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积累了经验。期间,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并于1960年12月亲临603发射场观看和指导发射。

1960年4月钱学森(左)在上海南汇探空火箭基地发动机实验现场

1963年12月22日在安徽广德发射的第一枚T-7A气象探空火箭试验点火升空
正是由于钱学森对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济环境的正确估计,并结合对内外因素和形势的科学判断,与其他领导同志力主纠偏,使得中科院党组适时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务实方针。通过对探空火箭的全过程参与,锻炼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为之打下的坚实基础。
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并最终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的重要航天产业基地。
传承与弘扬 永远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
在中国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他们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永远的钱学森精神和“两弹一星”等航天精神。“中国航天日”在今年的设立,正是为了号召全民族发扬老一辈中国航天人艰苦创业、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传承他们的优秀品德和严慎细实作风。像钱老及千千万万老一辈航天人那样,热爱祖国,忠诚事业,敢于超越,为国争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始终以传承与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两弹一星”等航天精神为使命,努力打造国内外研究、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中心,立足于航天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社会的创新精神,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除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专题座谈会外,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我的航天梦”上海青少年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全市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以路演和摊位展示相结合,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航天科技作品集中展示和互动展演。同期在馆内免费展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细致描绘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交通大学杰出英才群像。
供稿:茅艳雯
游本凤
汪长明
摄影:徐 菁
中青在线上海4月2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王烨捷)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 “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以表纪念。
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老领导、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回顾中国航天创建的辉煌成就,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中国航天奇迹。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专程为座谈会的举办致信。他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值此“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通过座谈会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学习和弘扬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上海航天老专家们,有的曾接受过钱老的指导,有的曾向钱老汇报过工作,有的曾聆听过钱老的谆谆教诲。回忆起钱老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和对上海航天发展的悉心关怀,专家们感慨万千。
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我国探空火箭的研制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小型火箭研制、发射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探空火箭的成功研制,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的那天起,就被党中央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的重任,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并高屋建瓴地绘制了一幅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蓝图。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老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设计院迁沪后的前三年中,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以考察有关设计院的工作。
据悉,除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专题座谈会外,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我的航天梦”上海青少年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展示活动,邀请全市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以路演和摊位展示相结合,面向广大社会公众进行航天科技作品集中展示和互动展演。同期在馆内免费展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细致描绘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交通大学杰出英才群像。
原文链接: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6-04/22/content_12458609.htm
本报讯(记者姜澎)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是在上海南汇老港发射成功的。这是由钱学森当年领衔中国航天事业时的部署,也影响了上海航天航空事业在此后几十年间的发展。上海航天也正是由探空火箭起步。在昨天的座谈会上,参加过当年发射的老专家们回忆起了当年的情况。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起就被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头号重点任务。钱老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同年11月,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设计院迁沪后的前三年中,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以考察有关设计院的工作。在探空火箭产品研制成功后,上海机电设计院最终选定南汇县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海边作为发射场。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
通过对探空火箭的全过程参与,锻炼出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打下的基础。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4/23/content_411625.html
4月24日,钱学森图书馆原本空旷宽敞的广场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种植植物展示、大型水火箭特色模型、模拟火星地面、四轴稳定飞机飞行展示、气火箭制作……一项项引人入胜的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在广场展示台上轮番上演,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探究竟。



正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火热上演的,是由来自上海市各所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联合带来的航天特色作品展演活动。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迎来了首个“中国航天日”。为了迎接这一全中国人民的航天节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指导下,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科学创新教育研发中心共同主办了本次“我的航天梦”上海市青少年航天特色作品展示展演活动。




在当天的展演活动上,来自光明小学、上虹中学、申莘小学、同济大学实验学校、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和七宝第二中学的同学们轮番上台,上演一幕幕航天科普特色秀,在钱馆特意搭建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航天梦想。



“一定量的气体的体积变小压力就会变大,气火箭就是利用这种压力飞上天的。”在活动当天的展示摊位上,同学们正在向好奇围观的人们认真介绍自己的气火箭和水火箭制作项目。“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像钱学森那样伟大的科学家,造出真正的火箭和飞船,帮助祖国征服宇宙、征服太空。”一位同学这样说道。




这并不是钱学森图书馆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创实践的优秀平台,钱学森图书馆经常面向青少年推出“航天动手做”、科普观影会、科普沙龙等许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并联系周边学校共同开展青少年科普创新实践活动。

于此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二楼,每周末固定开设的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今天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是电动滑翔机,教小朋友们利用电机,螺旋桨,机架,轮子等材料制作一架电动滑翔飞机,就能真实再现滑翔机的飞行。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迫不及待地摆弄着手中的材料,想要自己动手来制作。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已开展三年有余,每周课程几乎场场爆满,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小粉丝。

当天来参与课程的赵悠游小朋友,就是钱馆“航天动手做”的常客。家长们表示,非常高兴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提供这样一个活动的平台,不仅让父母和孩子有了周末的好去处,更能够通过这样的动手课程,从小培养孩子们动手探索的习惯和科学创新的意识。
首个“中国航天日”的到来,掀起了全民尤其是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学习航天精神,激发探索创新热情的热潮。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推出系列活动,展示航天成就、传播航天知识、普及航天历程,宣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为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促进青少年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航天探索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激发青少年对中国航天的崇敬与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在24日的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用展览和座谈会的方式回顾了我国航天事业过去60年的发展,同时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22日,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老领导、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共同回顾中国航天创建的辉煌成就。
60年前的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创建。
50年前的1966年,罗布泊上空腾起巨型蘑菇云,中国导弹与核弹“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跃居核导弹大国。
46年前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圆满成功。
至今,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永刚:60年以来,中国航天大家知道,始终处在一个比较保密的、公众不为所知的,几代航天人默默无闻,铸就了我们今天航天的成绩,这种局面是当时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我们今天社会的生活里已经离不开航天事业所打造的环境。
为纪念60年来取得的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中国航天奇迹,并在全社会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航天精神”。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钱永刚:我觉得航天日的设立有这层意思,而且也昭示我们的年轻人为中国航天做贡献。
新华社记者潘旭上海报道。
原文链接:http://news.cncnews.cn/2016-04-24/124406703.html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在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今(22日)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老领导、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回顾中国航天创建的辉煌成就,缅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在艰苦条件下创造的中国航天奇迹,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专程为座谈会的举办致信。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6-04-22/0017482819.shtml

1960年4月,钱学森(左)在上海南汇探空火箭基地发动机实验现场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4月24日报道:今天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值此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日前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回忆并展望上海航天的过去与未来。
“白手起家”的航天大国
60年前,1956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创建。50年前,1966年10月27日,罗布泊上空腾起巨型蘑菇云,中国导弹与核弹“两弹结合”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此跃居核导弹大国。46年前,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圆满成功。
为纪念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自创建之日起,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共同回顾中国航天事业从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如今成为世界公认的航天大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从1956年到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整整六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一切都与老一辈航天人在各种艰苦条件下为中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
在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当年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专程为座谈会的举办而写来的贺信中,他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
钱学森和上海航天
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我国探空火箭的研制从1958年开始起步,在小型火箭研制、发射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正是由于探空火箭的成功研制,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做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军人,钱学森从归国的那天起,就被党中央委以研制发展导弹火箭的重任,受命开创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中国航天事业,并高屋建瓴地绘制了一幅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发展蓝图。
据了解,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中国当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钱老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的战略部署,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同年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设计院迁沪后的前三年中,钱学森每年都要到上海两三次,以考察有关设计院的工作。
首枚探空火箭在南汇发射成功
解决发射场问题是探空火箭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探空火箭产品研制成功后,上海机电设计院最终选定南汇县老港镇东南两公里的海边作为发射场。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1960年3月,为了发射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探空火箭,安徽广德地区一个十分偏僻的山坳成为了设计院新的发射场,代号603。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载有白鼠的生物火箭T-7A(S1)在603发射场成功发射,验证了我国设计的第一个密封生物舱及其回收技术的可靠性,为生命保障系统的研制积累了经验。期间,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并于1960年12月亲临603发射场观看和指导发射。
正是由于钱学森对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经济环境的正确估计,并结合对内外因素和形势的科学判断,与其他领导同志力主纠偏,使得中科院党组适时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务实方针。通过对探空火箭的全过程参与,锻炼了一支早期的航天工程研制队伍,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技术骨干。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为之打下的坚实基础。
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并最终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的重要航天产业基地。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60424/u1ai9319457.html
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黄辛)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4月22日在上海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为了迎接首届“中国航天日”,同时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
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在贺信中表示,1956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创建。从此,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里程碑式的辉煌成就。
曾担任过“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的孙家栋在贺信中表示,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钱老带领中国航天人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等航天工作的历程,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自己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同志们。”
钱学森曾提出探空火箭研制先行的想法,而上海航天正是从这里起步。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号重点任务,并由钱学森任组长。面对当时各种困境,钱学森提出由探空火箭研制起步的方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摸索出实践经验后再向大型运载火箭进军,最终把卫星送上天。
同年11月,承担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经过该院选址在南汇老港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
探空火箭研制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后期重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工程经验,也为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乃至载人航天工程作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上海 青少年展示自制航模
本报上海4月24日讯(记者黄辛)今天,在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原本空旷宽敞的广场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上海市各所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通过作品展演活动,展示着自己的航天梦想。
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种植植物展示、大型水火箭特色模型、模拟火星地面、四轴稳定飞机飞行展示、气火箭制作……一项项引人入胜的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在广场展示台上轮番上演,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探究竟。
“一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压力就会变大,气火箭就是利用这种压力飞上天的。”在展示摊位上,光明小学的同学向好奇的围观者认真介绍着自己的气火箭制作项目。“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像钱学森那样伟大的科学家,造出真正的火箭和飞船,帮助祖国征服宇宙、征服太空。”一位同学说。
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二楼,每周末固定开设的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中国科学报》 (2016-04-25 第4版 综合)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5343

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植物展示、模拟火星地面、四轴稳定飞机飞行展示、气火箭制作……今天是首个“中国航天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广场上热闹非凡。来自上海市各所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带来了航天特色作品展演。
图为同济大学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上演航天科普秀
本报记者 孙中钦 王蔚 摄影报道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6-04/24/content_1_3.htm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航天科普进校园,是点燃孩子航天梦的第一步。在上海有好几所以航天科普为特色的学校。孩子们在学到航天知识的同时,也小试身手,展示自己航天梦想。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6-04-25/0017485796.shtml
4月21日下午,孔祥言教授稿费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出席捐赠仪式的有孔祥言、李元林教授夫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在捐赠仪式上,孔祥言教授向我馆捐赠了著作《钱学森的科技人生》全部稿费30415元;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钱永刚馆长向孔祥言教授颁发捐赠证书
孔祥言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指导下开展力学和空间技术研究,并于1963年任钱学森作为全国星际航行委员会主任的技术秘书。2011年,孔祥言教授在参加“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期间,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和历史当事人的身份完成著作《钱学森的科技人生》,记述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尤其是钱学森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在捐赠仪式上,孔祥言教授表示,将这些微不足道的稿费捐赠钱馆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钱老的尊敬和怀念;孔祥言教授还以古根海姆基金会支持钱学森研究空气动力学为例,说明捐赠对于新兴学科研究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捐赠行为能促进钱学森的研究。

孔祥言教授发言
在捐赠仪式上,张凯书记致欢迎辞并向孔祥言、李元林教授夫妇介绍钱馆的建设情况,钱永刚馆长对孔祥言教授的慷慨捐赠表示衷心地感谢。此外,孔祥言教授还向钱馆捐赠了三件珍贵藏品:(一)签名本《钱学森的科技人生》;(二)1957年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影像资料;(三)1963年版《星际航行概论》(书中有谢础和孔祥言两位教授拟出第二版时的修订手迹)。

孔祥言、李元林教授夫妇与钱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孔祥言,男,1932年生,合肥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63~1964年在钱学森老师指导下进修空间技术,其后任上海机电设计院及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卫星总体设计室(第一)副主任,中国科大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有《气体动力学》、《高等渗流力学》、《钱学森的科技人生》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列入(钱伟长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个人被合肥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人员”称号、中国科学院授予“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供稿:吕成冬
摄影:徐 菁

原文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index.html
本报4月24日综合消息(记者 张晨 董少校 宗河)今天是首个“中国航天日”,连日来,各地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举办多种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报国之志,传承航天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贡献力量。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个飞船运行到多个目标交会对接,从地月转移到绕月探测……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今天向中小学师生开放。前来参观的师生或拿出笔和纸记录,或争相拍照留念。
“航天的高度,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高度。”朝阳外国语小学北苑分校校长张春荣说,“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不断飞向新高度的奥妙,那就是创新。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航天员在太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成为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怎样的训练?”……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内,学生们带着好奇,将这些问题抛给了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
曾经随神舟九号飞船和队友景海鹏、刘洋一起进入太空,并且顺利完成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手控对接任务的刘旺,走进校园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
“航天技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它需要很多成熟的实用技术来支撑。同时航天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实用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也是我们国家大力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原因。”在交流中,刘旺鼓励学生们学好各项文化知识。刘旺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离开了地球看地球,让他真切感受到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美好。他希望学生们在平时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好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
几十分钟一晃而过,学生们收获满满。初二学生申舒仪说,与刘旺的交流让她了解到很多太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在课堂上的所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种植植物展示、模拟火星地面、气火箭制作……一项项引人入胜的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和项目,引起学生观众的浓厚兴趣。4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我的航天梦”青少年航天特色作品展演活动,迎接首个“中国航天日”。
此次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科学创新教育研发中心共同主办,6所中小学轮番展演,并设置固定摊位,向青少年和观众展示航空航天事业的魅力。
“一定量的气体的体积变小,压力就会变大,气火箭就是利用这种压力飞上天的。”在展示摊位上,上海光明小学学生正在向好奇围观的人们认真介绍自己的气火箭制作项目。小小航天员说:“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像钱学森那样伟大的科学家,造出真正的火箭和飞船,帮助祖国征服宇宙、征服太空。”
4月24日,西北工业大学卫星地面测控站落成仪式在西安举行。该测控站是一个开放性的微小卫星测控系统,可以满足UHF/VHF和S波段卫星测控需求,同时兼具光学测控能力。该测控站与荷兰、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地面卫星测控站实现了联网,在微小卫星任务期间,可以通过不同地区分布的测控站对微小卫星状态进行监控,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西北工业大学卫星地面测控站是欧盟“QB50”项目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及全球三个任务控制中心之一。“QB50”项目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学生参与完成,将于今年内同时发射50颗微小卫星,组网对目前人类尚未深入涉足的低热层(90到300公里)进行研究,此外还将开展立方星编队飞行、太阳帆推进、太空垃圾清除、航天器再入返回等多项创新型研究。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04/25/content_454467.htm?div=-1

上虹中学展台前,摆放着一枚枚由同学们自己亲手制作的气火箭模型

黄浦区光明小学的站台上则摆放着等比例缩放的长征系列火箭的模型

同济大学实验学校则带来了中国首个宇宙空间站航天器交会对接的“天宫”系列太空实验室的模型

七宝第二中学的同学们在现场为围观的人们介绍自己的特色水火箭制作项目
东方网记者徐程4月24日报道:今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原本空旷宽敞的广场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吸管火箭打靶竞赛、太空种植植物展示、大型水火箭特色模型、模拟火星地面、四轴稳定飞行器飞行展示、气火箭制作······一项项引人入胜的航天特色科技作品在广场展示台上轮番上演,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一探究竟。
正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火热上演的,是由来自上海市各所航天特色学校的优秀青少年科创团队联合带来的航天特色作品展演活动。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迎来了首个"中国航天日。为了迎接这一全中国人民的航天节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指导下,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科学创新教育研发中心共同主办了本次“我的航天梦”上海市青少年航天特色作品展示展演活动。
展演活动现场,来自光明小学、上虹中学、申莘小学、同济大学实验学校、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和七宝第二中学的同学们轮番上台,上演一幕幕航天科普特色秀,在钱馆特意搭建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航天梦想。
“一定量的气体的体积变小压力就会变大,气火箭就是利用这种压力飞上天的。”在活动当天的展示摊位上,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向好奇围观的人们认真介绍自己的气火箭制作项目。。“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成为像钱学森那样伟大的科学家,造出真正的火箭和飞船,帮助祖国征服宇宙、征服太空。”一位同学这样说道。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向记者介绍,这并不是钱学森图书馆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创实践的优秀平台,钱学森图书馆经常面向青少年推出“航天动手做”、科普观影会、科普沙龙等许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并联系周边学校共同开展青少年科普创新实践活动。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60424/u1ai9319415.html
4月27日下午,首届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教育基金”颁奖仪式在闵行校区新体育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荣获“唐立新优秀学者奖”。
张现民老师长期从事钱学森生平及思想研究,先后主持或牵头组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钱学森年谱》、《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等多项课题。尤其是由其牵头组织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钱学森年谱》更是获得众多好评。业内专家认为,《钱学森年谱》非常有意义,以详实的档案资料为基础,对钱学森九十八年的辉煌人生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地记述,并将其科学成就、学术思想、精神风范和生活兴趣融于一体,呈现出一个立体且饱满的钱学森形象。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由新尚集团创始人、现任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先生于2015年设立,其资助范围涵盖科学研究、海外交流、创新创业等12个类别,是学校目前设奖面最广泛的奖学金之一。本次优秀学者奖全校只有10名,其中文科仅有两名。


上海交通大学喜迎120周年校庆期间,4月8日上午,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同志,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上海交大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同志的陪同下,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学校关工委副主任蒋秀明,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陪同参观。


李卫红主任在馆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并到B层专题展厅观看了钱学森图书馆为本次校庆特别推出的“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专题展览。在参观过程中,李卫红主任高度赞赏钱学森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对钱学森同志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艺术修养,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发展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希望今后要充分发挥老院士的传帮带作用,让年轻学者和广大学生学习、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先进事迹。
5月3日,市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市社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孙甘霖,市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袁建国,秘书长丁振文,办公室主任吴光荣,非公企业党建处处长胡永明,副处长施耀庭等领导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陪同接待。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社工委领导一行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全部四个展厅,仔细听取馆领导对各项珍贵实物展品的详细介绍。来宾们对于钱老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深感敬佩与触动,并对钱馆在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事迹方面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结束参观后,社工委领导一行亲切看望了钱馆前期借调参与社工委“风好正是扬帆时——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展览”筹备及运行工作的陈天行、李红侠、章飞飞三位讲解员,并向钱馆领导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该展览于3月18日至4月15日在上海图书馆成功举办,市委副书记应勇,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泽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等市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展览充分宣传和展示了上海“两新”组织发展和“两新”党建工作成果,共迎接参展人员2万余人次,接待团队近200个,得到了各方好评。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目前进展顺利。为理顺开馆前相关准备工作的思路,7月19日上午和7月21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率办公室、宣培部相关项目负责人员和建设人员,分别前往上海博物馆和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考察学习。
7月19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行10人,来到上海博物馆考察学习。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首先对钱馆建设指挥部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钱馆副总指挥周平南代表指挥部感谢上博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她介绍了钱馆现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情况。李副馆长随后针对钱馆现阶段面临的开馆工作、组织架构建设、部门职责的界定以及与学校的协调管理工作等,给出了一些良好的建议,并着重指出博物馆社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高效性。随后,上博社教部、物业部、保安部等部门负责人分别与指挥部相关项目负责人交流了工作。社教部负责人还赠送了上博馆内宣传资料以及临展小册,以便参考。

7月21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行8人,来到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考察学习。陈云馆马书记继奋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在实园接待了指挥部人员。马书记首先介绍了陈云馆的总体概况,并着重交流了国内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他指出,“征集保管、社教宣传、人物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三个功能,既要“走出去”,即除了固定展,还要把展览通过多种渠道打开辐射面和影响面;也要“请进来”,即将相关的人物和研究学者请到馆内开展研讨。随后,陈云纪念馆办公室、宣教部和物业部的部门负责人分别与指挥部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了具体的筹建和运行经验和做法。

通过对上海市相关优秀博物馆、纪念馆的参观和考察学习,指挥部综合办及宣教部相关建设人员对各自的工作岗位内容和要求有了更清晰的界定和更深刻的认识,将更好地为筹备钱馆开馆及运营工作提供保障。
7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行9人,前往位于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考察学习。
2004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和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首次采用“编年体夹专题”的陈展体例,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基本陈展框架分为五大部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走向全国胜利》。
考察当日,指挥部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序参观了博物馆的各个展厅,着重考察了博物馆的陈展设计及讲解接待,对博物馆的新颖的陈展设计、丰富的陈展内容、炫目的多媒体技术以及专业的讲解接待印象深刻。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博物馆讲解员不时与钱馆讲解员交流有关讲解接待的经验体会,为钱馆今后讲解接待工作的展开、讲解员业务水平的提升等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结束参观后,指挥部一行均表示从此次考察学习中学到了诸多值得借鉴之处,获益匪浅。

随后,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行前往位于茨坪北岩峰井冈山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园、纪念碑五大部分。在导游的带领下,指挥部人员登上门庭内顺山势建造的两组台阶,依次参观了陈列有138块精湛书法碑刻的“井冈山碑林”;由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亲笔为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并体现其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的雕塑园;以及镌刻有毛泽东所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题词,为缅怀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而设的纪念堂。在整个参观过程中,钱馆指挥部工作人员认真聆听讲解,深切缅怀那些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有感于当年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驱为革命奋勇献身的牺牲精神,钱馆一行表示要学习井冈山精神,在今后钱馆的建设工作中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以人为本,尽最大的努力将钱馆建成建好。
7月12日,钱馆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行9人前往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考察学习。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安徽省第二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全面体现徽州文化主题的博物馆。指挥部一行着重就陈等进行了考察学习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徽州人与徽州文化》,分为:走进徽州、天下徽商、礼仪徽州、徽州建筑、徽州艺术、徽州科技六个部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指挥部一行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并与讲解员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徽馆多元的展览形式,丰富的展览内容,热情专业的讲解接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徽馆的讲解员还与钱馆的讲解员交流了讲解及接待的心得体会。钱馆一行表示此行收获很大,对于熟悉讲解接待流程、收集整理展品信息、提升讲解业务能力等均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11年7月7日,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工程艺术总监吴望文一行专程赴京就钱馆艺术品、多媒体创作等与有关艺术家和制作单位进行了深入沟通。
7月7日上午,指挥部首先和艺术家进行了沟通。钱馆陈列布展部副部长史贵全结合前期发给各位艺术家的创作素材,系统介绍了有关艺术品的创作思路和表达主题,并就一些细节进行了提醒。吴望文艺术总监就艺术品创作总体氛围、与展厅版面的协调、创作时间和检查节点等提出了要求。随后,承担钱馆艺术品创作的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骆根兴、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美术师张庆涛,国防大学创作室李明峰上校等人分别谈了创作思路和构图设想。他们表示,非常荣幸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的艺术品创作。在前期钱馆提供的创作素材基础上,已经基本了解了艺术品的创作背景和人物特点,经过今天的深入沟通与交流,更加清楚了有关细节和创作主旨。最后,张凯副总指挥表示,指挥部经过广泛筛选并听取了国内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慎重选择了各位画家。各位都有很好的艺术声誉,也都对创作的素材有着深厚的艺术实践积累,有些画家还与钱学森本人亲自接触过。希望艺术家们在保证时间进度的前提下,精心创作,提高钱学森图书馆的艺术品位。
7月7日下午,指挥部专程赴多媒体创作承担单位---水晶石公司进行沟通和对接。陈列布展部部长徐兵、副部长史贵全和艺术总监吴望文、高级设计主管戚建鸿重点介绍了中央园厅的多媒体创作思路和设计思想。水晶石的导演组和项目经理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多媒体制作展示效果和技术方案。张凯副总指挥提出,在多媒体制作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人物纪念馆的主体,把展示技术和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让观众在观赏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体验到视觉的震撼。指挥部要求结合钱馆提出的多媒体制作要求,尽快完成制作脚本和展示技术方案。
另据了解,由中央美院张得蒂教授创作的钱学森雕塑正在按照时间节点推进,预计7月底完成雕塑泥稿的第一稿。
作为钱馆志愿者暑期实训的最后一天,7月6日,志愿者赴杭州开展了实地考察活动。清晨时分,志愿者便驱车赶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湿地博物馆新颖、丰富、多元化的展览形式,生动、新奇、有趣的展品,都给志愿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一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细致讲解,整个参观过程非常精彩有趣。

志愿者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展品

新颖丰富的展品令志愿者们流连忘返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位于杭州市区的钱学森故居进行参观学习,这里展出了很多珍贵的藏品,让大家对钱学森学长的生平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在钱老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志愿者们久久驻足,有志愿者同学表示:身处钱老的故居之中,感觉到自己离钱老更近了。钱老故居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更让志愿者们受益匪
故居讲解员给志愿者们进行讲
讲解员专业的讲解使志愿者们印象深刻
实训的最后一站,志愿者们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在博物馆讲解员生动详细的讲解下,志愿者们沉浸在古代陶器与书画的海洋中,对博物馆展览的讲解形式有了更加直观、清晰和深切的感受,在结束了两个展厅的参观后,志愿者们都意犹未尽。

志愿者在聆听博物馆讲解员对展品的详细讲解
在参观完浙江省博物馆之后,志愿者们愉快而收获颇丰的三天实训旅程至此落下帷幕。此次实训让原本并不熟悉的志愿者们很快成为了朋友,凝结成一个紧密的富有凝聚力的团队;同时也让志愿者对纪念馆的展览、讲解形式有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训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在此次实训中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今后,钱馆也将举办更多的相关培训活动,以期使志愿者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所学习与成长,为将来开馆后的讲解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准备。
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志愿者暑期实训第二日,志愿者在上海市内开展了实地考察活动。7月5日一早,志愿者们首先抵达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不仅参观和了解了各个历史时期在上海生活、斗争、献身的200余位英烈的英勇事迹;同时更观察和学习了作为一名讲解员在进行讲解时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讲解技巧,对于纪念馆讲解工作有了直观的认识。

讲解员为志愿者解说烈士事迹
结束了上午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参观行程后,下午志愿者一行来到了位于交大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工地参观过程中,建设人员为志愿者讲解了钱馆目前的整体建设情况,并带领志愿者参观了工地现场、大型实物展品以及初具雏形的展厅。
志愿者们带上安全帽准备进入工地现场
钱馆志愿者暑期实训第二日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我们共产党人——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展览。本次展览分“追求真理、坚持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五个部分。在展览现场,来自上海市各个纪念馆、博物馆的优秀讲解员,为志愿者们进行了细致而详尽的讲解,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在上海这块热土上为党的创立、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与此同时,也对大型主题展览的一般形式与讲解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现场讲解员专业的讲解技巧与动情的讲解方式也给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志愿者合照

7月4日,筹备多日的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志愿者暑期实训正式拉开了帷幕。本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共有40余名钱馆讲解志愿者参加,围绕体验式培训、纪念馆和博物馆实地考察两部分展开,旨在让即将上岗的志愿者们更多的了解纪念馆、博物馆的运营和展馆导览讲解工作。
培训首日的团队体验式培训于早晨9点在逸夫楼208教室进行,以此进一步提升志愿者团队意识与凝聚力。活动伊始,40多位志愿者被分为三组,每组队员选出了自己的队长、确定了队名、队旗和口号,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一场精彩纷呈的培训就此拉开序幕。

志愿者展示队名、队旗与口号

志愿者在互动中彼此熟悉
在分组产生了三支团队之后,志愿者们又分别开展了“盲人摆绳”、“姓名接龙”等培训项目。为期一天的团队体验式培训不仅使原本陌生的志愿者们快速地熟悉起来,同时也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沟通、合作以及团队的重要.
在团队中学会表达、学会赞扬

培训当天处处可见志愿者们由衷的欢笑

“盲人摆绳”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在培训活动的尾声,志愿者们还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简介,详细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的具体建设现况,对钱馆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培训活动结束之际,看着由当天活动照片剪辑而成的视频,志愿者们深有感触。同学们纷纷表示:第一天的团队培训不仅使志愿者迅速地建立了团队、培养了团队意识,同时也能够更好促进后续培训的展开。至此,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志愿者暑期实训活动的首日培训圆满结束。
2011年7月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带领征集保管部、陈展部部分人员一行五人先后到上海市档案馆及其共建单位——上海市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考察文献的仿真复制工作。
钱馆工作人员首先参观了上海档案馆的文献档案仿真复制车间,仔细询问了有关仿真复制所需要的设备和工作流程,特别是复制纸张的选择和后期处理过程等,并现场查看了已经仿真复制的档案和文件。大家一致认为良好的设备、成熟的仿真制作技术,再加上仿真复制前的精细准备工作,特别是纸张的选择,这些因素共同打造了该馆仿真复制件的精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接着,钱馆一行在上海档案馆档案保护技术部主任张建明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海档案馆共建单位——上海市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进行了参观调研。作为目前上海规模较大的专业文物修复单位,该系承担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档案馆的文物修复、仿制等工作,并聘请了以上单位的退休专家成立工作室进行指导。
最后,钱馆一行跟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的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张凯代表钱馆一行首先向张建明主任及工会学院表示感谢,对该校的技术实力表示满意。同时指出了双方合作的注意事项,尤其是要注意档案的安全及内容的保密、合作流程的规范合法等。钱馆指挥部将报请有关领导批准后,选择部分重要文献请上海档案馆制作,再选择部分文献交给工会学院制作。工会学院领导表示,非常荣幸和幸运能够在钱馆建设中尽一份力,学院会在各方面全力配合钱馆的文献仿真复制工作。
6月25日下午,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来校检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部部长徐兵等陪同检查并出席汇报会议,总指挥吴旦副校长会后与王光彦副司长进行了工作交流。
王光彦副司长首先查看了钱馆建设施工现场,随后听取了副总指挥张凯关于目前基建、征集、陈展等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汇报。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整体部署,我校还将积极配合组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筹备工作。王光彦副司长表示,钱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上海交大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钱馆各项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成果显著,对此予以肯定。并且,他表示,思政司一直高度关注并积极协调,以保证钱馆开馆筹备工作和巡展工作顺利进行,并期望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出更大的教育辐射作用。
6月27日下午,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张泰青来我校检查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我校副校长、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等陪同检查并出席汇报会议。
张泰青副司长先查看了钱馆建设施工现场,后听取了吴旦总指挥关于目前基建、陈展、开馆筹备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汇报。他要求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钱馆各项筹建工作。同时,他要求学校积极协助做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各项筹备工作。
为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后的运营工作顺利进行,响应全校师生参与钱馆建设运营的愿望,5月中旬,钱馆建设指挥部联合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共同启动了钱馆首批志愿者招募。
钱馆建成开馆后,志愿者将主要承担馆内基础展览日常讲解、团队参观接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讲解,以及提供导览、秩序维护、老弱病及障碍人士助理等志愿服务工作。经过为期三周的校内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共有334人通过网络报名、院系推荐等方式参与招募选拔,经过6月1日、6月8日两轮面试选拔,最终遴选出钱学森图书馆首批讲解志愿者95名,场馆志愿者183名。现将名单公示如下。
首批志愿者队伍组建完成后,志愿者培训工作即将正式启动。在此基础上,将成立由志愿者队伍为主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事迹宣讲团。请各位同学留意培训通知及相关信息。
为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后的运营工作顺利进行,响应全校师生参与钱馆建设运营的愿望,5月中旬,钱馆建设指挥部联合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共同启动了钱馆首批志愿者招募。广大同学通过志愿者招募宣传,不仅了解了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明确了钱馆志愿者的岗位设置及主要职责,更进一步增强了对钱老的崇敬之情和参与钱馆建设的热情。经过为期三周的校内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共有334人通过网络报名、院系推荐等方式参与招募选拔,并最终遴选出钱学森图书馆首批讲解志愿者95名,场馆志愿者183名。
钱馆建成开馆后,志愿者将主要承担馆内基础展览日常讲解、团队参观接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讲解,以及提供导览、秩序维护、老弱病及障碍人士助理等志愿服务工作。在完成志愿者队伍组建后,志愿者培训工作也将正式启动,并将在此基础上,成立由志愿者队伍为主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事迹宣讲团,进一步整合资源,依托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并开展钱老事迹巡讲、公益讲座、学术沙龙等社会教育活动,以提升钱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
6月3日下午14时,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一期)评标会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二楼大会议室举行,由上海信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总招标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束辉主持。校财务处长宓兰子、审计处汪涛及监察处黄志新、魏洁出席评标会;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出席会议并致辞,秘书长陈华新、征集保管部负责人张现民、技术顾问董传良及技术部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经评标专家组封闭评标后,最终确定了推荐方案。校监察处两名监察员对整个评标会进行了全程监察,过程规范。中标单位信息即将在网上发布。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一期)简介: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旨在建成立足学校、服务上海、面向全国、辐射世界、中英文并举和全天候、不闭馆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实现科学地管理钱学森文献实物,建成宣传钱馆与学术交流共享的大平台。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路:本着长线安排、骨干先行;加强学习、科学把握;调查研究、开拓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旨在创新、重在特色,确保钱学森数字图书馆健康可持续发展。
钱学森数字图书馆(一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英文信息资源管理、编研陈展发布及信息利用服务三大模块,其中各模块具体包括若干个子系统。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力争建设成为钱学森同志史料文献的收集保管中心。为此,钱学森图书馆的征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近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特别邀请捐赠代表李德华教授来校考察并颁发捐赠证书。
李德华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多年致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在思维科学和军事科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现在他还是全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组长。在其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生涯中,钱老多次接见或利用书信同他进行学术交流和往来。他亲切地称钱老为他的良师益友,从钱老那里获得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热情鼓励。其父亲李国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同钱老也有很深的交往。鉴于这种特殊的情结,2010年10月,李教授慷慨解囊,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钱老写给他的两封亲笔书信以及自己的著作《军事战略综合集成研讨厅总体设计》捐赠给正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现在,这些书信和著作都纳入到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布展中,成为重要展品之一。为了答谢李教授对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支持和协助,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代表指挥部向他颁发了捐赠证书。
李德华教授此次来沪,还将就钱学森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的多媒体展示方案进行论证,以更好表现钱学森晚年的科学思想精髓。

2010年7月,钱馆全体建设人员曾在副校长、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带领下,集体参观考察了刚刚开馆运行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获颇丰。相隔近1年时间,为进一步推进钱馆建设及准备开馆后的运营工作,学习中国航海博物馆在办公管理、物业管理及讲解员培训等专项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5月31日下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率综合办公室、宣培部相关项目负责人员和建设人员带着工作的疑问,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进行对口专题调研学习。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安呈瑶,党政办公室、财务部、社教部、物业部、开发运营部、保安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对口座谈和答疑。
安书记首先对钱馆建设指挥部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着重就博物馆综合管理和开馆前重点事项进行了总体上的介绍。他还介绍了物业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日常运行等工作情况的经验教训。随后,钱馆建设指挥部与航海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对口座谈,探讨了如物业招标、安全保卫、财务预决算、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正常运转后各项规章守则的准备、志愿者及讲解员的特色定位等工作的具体做法。专题调研学习持续了三个小时,航海馆各部门负责人耐心、详尽地解答了我部人员提出的问题。航海馆社教部优秀讲解员还带领我部讲解员参观了航海馆,演示了现场讲解技能,使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学习课。


中国航海博物馆在筹建及运行工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及反思,对钱馆建设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此次专题调研,综合办、宣教部等相关建设人员拓展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对各自专项建设工作内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在回程的车上,大家纷纷表示应更有全局观念,为更好开展下一阶段建设,为按时开馆、正常运营,把本岗工作认真严格地做细,做好每个环节工作,“不让导弹带着疑点上天。”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关于钱学森同志雕塑创作的有关要求,加快钱学森雕塑创作进程,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总指挥张凯、陈展工程总策划俞乐滨,以及钱学森家属代表钱永刚一行,于2011年5月20日上午专程赴京郊雕塑家张得蒂教授工作室,共同研讨钱学森雕塑创作的有关事项。
吴旦总指挥首先传达了中央领导前不久视察钱学森图书馆时关于钱学森雕塑创作的要求,希望雕塑家在创作时不但要追求形似更要达到神似,在创作过程中要多听家属、生前亲密同事和战友的意见,充分表现钱学森同志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和具有鲜明爱国主义精神的战略科学家的光辉形象。钱永刚同志补充了有关钱学森雕塑的思考,以及对钱学森人物特性的把握原则。随后,吴旦总指挥一行在雕塑家张得蒂教授的陪同下,现场视察了雕塑创作工作室,并就今后泥稿放大、铸铜材质和程序、现场灯光配备、人物形态、雕塑揭幕仪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最后,吴旦总指挥要求雕塑家尽快制订工作时间节点,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雕塑创作任务。
5月20日上午,“继承与发扬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钱学森《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研读”系列交流活动的第一讲在船建木兰大楼A206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何友声院士以“钱学森在近代力学方面的开拓性贡献”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船建学院流体力学及相关学科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会,钱馆建设指挥部史贵全老师等也应邀参加。
1958年,钱学森学长在清华大学为第一届力学研究班学员讲授了《水动力学》课程,其备课笔记在近年以《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的形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交流会伊始,何院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1958年钱老等创办清华力学研究班的背景情况;随后,何院士概述了哥廷根学派的重要理念和上世纪中叶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发展状况,并系统地阐述了钱老在上临界马赫数的确定、Karman-Tsien(K-T)公式、高超音速相似率、热障、薄柱壳在轴向荷载下的屈曲理论等近代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对钱老杰出科学成就进行介绍与阐述之余,何友声院士还回忆了曾与钱老一起工作、学习的往事。何院士勉励大家学习钱老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严谨和科学的治学态度,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处事哲学,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品格和大师风范。
据悉,为纪念钱学森学长诞辰100周年,船建学院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本次“钱学森《水动力学讲义手稿》研读”学习交流活动,活动将持续1个半月,并于每周五上午定期举行。活动中,流体力学学科的有关教授将重温《水动力学讲义手稿》,就空化、水波、河流动力学、自由表面、泥沙等主题介绍钱老当年的讲义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交流研读心得。
为进一步宣传筹建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并深入开展钱馆志愿者招募工作,5月19日,钱馆宣教培训部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在交大闵行校区东区大转盘处开展了“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招募”宣传活动。据悉,本轮招募的首批志愿者将在接受统一培训后,将于今年12月开始,于建成的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

工作人员布置摊位
本次招募宣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情况展示、钱学森学长生平介绍以及招募传单的分发宣传。此外,本次活动还特地将钱学森图书馆的3名专职讲解员请到现场,为同学们讲解介绍相关信息。

宣传活动现场
中午11点40分下课后,前来宣传现场的同学渐渐增多,他们纷纷前来咨询有关志愿者的信息,预先准备的1000份招募传单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就已发完。在讲解员的细致而专业的介绍下,对钱学森的生平事件做出正确的排序的同学还可以当场获得一枚精心制作的徽章,活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整个活动过程中,工作人员们顶着烈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前来咨询的同学一一作出耐心解答。现场的各种宣传项目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筹建中的钱学森图书馆的了解,也进一步鼓舞了同学们报名志愿者的热情。许多同学纷纷表示,想要报名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名志愿者,为钱馆的顺利运营作出自己的努力。
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面试将于5月下旬全面展开,有意报名成为志愿者的同学可登陆vol.sjtu.edu.cn查看详情。

分发传单。
工作人员合影
为纪念我校著名校友钱学森学长(1911-2009),弘扬钱学长的爱国、创新与奉献精神,在我校的积极倡议及中央高度重视与支持下,位于我校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于2011年12月11日即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努力建设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
为进一步顺利开展建成开馆后的运营工作,钱学森图书馆现面向全校学生招募讲解志愿者和场馆志愿者。具体招募岗位和招募条件如下:
招募岗位:
1. 讲解志愿者:基础展览日常讲解;重要团队参观接待;参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讲解接待等。
2. 场馆志愿者:提供各种导览服务、秩序维护、老弱病及障碍人士助理服务等。
招募要求:
1.交大在读本科、硕、博研究生,男女不限。
2.五官端正、形象气质较佳;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演讲方面有特长者尤佳。
3.欢迎所有热心志愿服务,具备奉献精神与高度责任感的同学踊跃报名。
招募截止日期:2011年5月30日
志愿服务时间:2011年11-12月
志愿服务场所: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报名方式:
1. 请登录交大校青志总队网站vol.sjtu.edu.cn注册报名。
2. 下载并填写《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申请表》,面试当天交予面试官。
3. 面试时间与地点届时另行通知。
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2011年5月13日
5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上海交大视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志刚,国研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江小涓等随行视察。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全程陪同视察。刘延东一行到徐汇校区视察了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校党委书记马德秀、有关校领导等也陪同视察。
“要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宣传好”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正按照规划紧锣密鼓地建设。在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地,刘延东详细地听取了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关于钱馆基本建设、陈展方案等情况的工作汇报,听取了讲解员们的讲解和展示。

刘延东听取钱馆基本建设、陈展方案等工作汇报


刘延东在翻阅钱学森的成绩单和手稿
在尚未完工的中厅,一枚“顶天立地”的导弹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中近程地地导弹,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件珍贵展品,中近程地地导弹浓缩了钱老以及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是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带给人们震撼和鼓舞。在展台边,钱学森在交大的成绩单和部分手稿引起了刘延东的注意。她轻轻地一页页翻阅钱学森的成绩单,仔细端详一篇篇手稿上的字迹,认真地听讲解员介绍情况,还不时关切地提出问题。
随后,刘延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说,钱学森是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科学家的楷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特别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建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是上海的光荣,也是交大的光荣,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在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宣传好,使钱老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能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刘延东强调,目前我们国家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也是钱老的心愿。上海交大作为钱老的母校,有很好的条件,希望上海交大能够早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马德秀代表学校,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钱馆建设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表示一定要全力以赴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保证钱馆按照预定计划准时开馆,使钱馆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创新人才的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视察结束后,刘延东与在场师生和钱馆建设者们亲切合影
摘自: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3798.htm
在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之际,5月4日下午,上海交大医学院团委组织青年骨干教师一行19人,参观了正在举办中的“走近钱学森暨建设中的钱学森图书馆”展览。
医学院青年教师一行首先观看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记录片,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展览。他们认真听取讲解,并在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和照片前驻足评论。他们不仅了解了钱老为国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并为钱老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大师风范所感动。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钱学森为榜样,学习钱学森精神,为将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观结束之际,得知钱学森图书馆将于钱老诞辰百年之际正式开馆,他们预祝筹建工作顺利进行,并表示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前来参观。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教育部负责,上海交通大学承建的钱学森图书馆项目正在按进度推进中。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拟组织创作一尊钱学森同志雕塑安放在钱学森图书馆适当位置,供人们瞻仰和缅怀,并在图书馆2011年12月11日开馆时举行雕像揭幕仪式。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批准,并和钱学森同志亲属代表钱永刚教授商议后,委托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张得蒂教授作为该雕塑的创作者。
4月29日,受钱馆建设指挥部邀请,张得蒂教授在钱馆建设工地现场察看了雕塑地点、位置、形状,并和钱馆指挥部及陈展设计公司等就雕塑材质、底座设计、现场照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教授亲切会见了张得蒂教授一行,并在现场一起察看了雕塑效果。吴校长指出,钱学森雕塑是中央交给交大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把它作为与开馆同等重要的工程,希望雕塑创作者要认真研究钱老的丰功伟绩,仔细分析建筑设计空间,找准人物特点,在保证施工工期的同时,力争做出精品。张得蒂教授表示,能为钱学森图书馆创作钱老的雕塑十分荣幸,一定会竭尽全力,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任务。
在校期间,张得蒂教授还观看了馆藏的钱学森照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并和有关研究人员就钱老的人生经历、人物特点和主要贡献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4月28日,钱馆序厅、圆厅陈展设计方案专家论证咨询会在徐汇校区总办公厅大会议室举行。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首先陪同与会专家查看了钱馆施工现场,并介绍了钱馆的建筑概况。出席会议的专家有钱馆陈展设计总策划俞乐滨、钱馆陈展设计艺术总监吴望文、上海博物馆总设计师李蓉蓉、原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陈展宣传处处长杨俶、上海市委宣传部处长贾毅民以及上海奥特盛照明有限公司、原科影厂广涌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青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德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宇田索城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等。
上午,会议首先就圆厅设计当中的多媒体方案进行了讨论。陈展部副部长史贵全介绍了投影内容所涉及的重要历史场景故事。北京水晶石公司针对圆厅投影,汇报了关于影片制作、投射方式、升降设备、音响设备等方面的设想。之后,与会专家们针对圆厅投影的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下午,与会专家重点就钱馆序厅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陈展设计施工承包方雅虹公司的总设计师郝惊雷介绍了序厅的几个主要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每个方案的设计理念。与会专家们对序厅方案“升腾的智慧”给予了较多的认可,并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为序厅设计方案的最终完善提供了重要借鉴。
通过此次讨论会,钱馆建设指挥部进一步明确了陈展设计方案的改进方向,为如期顺利完成钱馆陈展工作确立了信心。


2011年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学生理论社团)在闵行校区逸夫科技楼正式揭牌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特别助理曹胜利教授、我校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出席成立仪式,并为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揭牌,部分学生会员及相关教师参加了成立仪式。会议由学指委秘书长朱健主持。

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是部分对钱学森教育思想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发起设立的,旨在持续跟踪研究“钱学森之问”,积极参与国内有关“钱学森之问”的论坛和研讨会,汇聚和积淀国内专家学者研究“钱学森之问”的学术成果,深入交大密西根学院等办学特区开展调研。在理论研究和一线调研基础上,为回答“钱学森之问”和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思考和建议。
成立仪式上,会员代表向曹胜利教授和徐飞教授颁发了顾问聘书。曹教授指出,从钱学森身上反映出,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人民之才。曹教授谈到,社会比较了解钱学森对“两弹一星”的卓越贡献,对他在哲学科学和教育上的最新探索不甚了解。事实上“钱学森之问”内涵十分丰富,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以及部分文集的字里行间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曹教授希望,钱会首先是一个学习的组织,自觉地学习钱学森有关教育的思路、立场和观点,挖掘好钱学森教育思想这个宝库。

徐飞教授强调,面对“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母校的学子最有责任和义务来探索回答这个问题。徐飞教授要求会员们在学习中要做深入阅读,并且寄语会员们把加入这个特殊的学生理论社团,作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努力做出让大家感受到份量的研究成果。
“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指导教师于4月初就成立大学生理论社团“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以及社团定位等事宜,专程拜访了钱学森学长的长子钱永刚先生,钱永刚老师对“钱会”的定位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五点希望和建议。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3254.htm
4月15日,钱馆指挥部组织赴宁波考察学习,并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精神”的党组织扩大活动。副总指挥张凯、周平南,艺术总监吴望文,各工作部部长及筹建人员,雅虹公司设计师等共30余人参加了活动。


在四明山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默哀,并以三鞠躬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前行的全体同志还认真仔细地观看了纪念馆展览,生动再现地反映了从大革命到新中国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浙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感人史实和抗战重大历史事件。大家对先烈们英勇献身的精神无比崇敬和敬仰,对今天祖国繁荣昌盛的来之不易有了新的感悟。大家纷纷表示在建党九十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要以“创先争优•三大引领行动”活动为契机,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前紧张有序的各项工作,发扬革命精神,调动革命热情,高质、高效地建设一流精品馆。晚上,在四明山脚下,党员同志和参加活动的同志一起高唱红歌,为下阶段的建设工作加油鼓劲。

在此次活动中,指挥部还特别安排了参观宁波博物馆、四明山烈士纪念馆等业务学习环节,分别就城市综合博物馆的陈展特色、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内容设计、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的讲解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和交流,使钱馆建设人员在基建、展品征集、陈展设计、多媒体技术、讲解和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扩展及提升。
响应机关党委开展“管理创新引领行动”主题活动的号召,钱馆党组织按工作计划,近期还精心设计了“发扬钱学森精神,科学做好本职事”的主题组织生活,安排党员同志和业务人员多方取经交流,立足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引导其主动思考一流人物纪念馆的评价指标与创新工作。同时,要求党员同志们在本职岗位上以身作则、刻苦钻研业务,带动身边同志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提高、边改进”,真正践行钱学森同志“把一切事故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疑点上天”的精神,为12月11日按时开馆优质运行全力以赴。
2011年4月13日,上海交大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专程到国家博物馆考察“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场地情况。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藏品保管一部部长朱珠、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负责人接待了吴校长一行。
吴校长在朱珠主任的陪同下,察看了中央大厅、贵宾接待室、拟举办展览的展厅等,并就展览开幕式、贵宾接待规范和安保要求、展览工作人员安排、陈展设计工作进场施工资格等向国家博物馆有关人员进行了了解。在听取了有关情况介绍后,吴旦副校长要求指挥部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特别是要和国家博物馆深入沟通,做好各种预案,确保北京首展顺利举行。国家博物馆表示会在展览工作服务、陈展设计辅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随后,吴旦副校长还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展览。

3月2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大型展品东二甲导弹交接仪式在徐汇校区顺利举行。仪式后,承接吊装的工作人员按照工作预案,精心准备,细心操作,在众人瞩目下,部队官兵和建筑公司通力配合,东二甲导弹进行吊装,并顺利安放于在建的钱学森图书馆。

听闻东二甲导弹顺利卸载,并成功吊装的消息,临近中午,校党委书记马德秀赶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并慰问了参与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
马书记首先来到东二甲导弹的吊装安放现场,认真听取了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校长的介绍,了解了东二甲卸载、运输、吊装的全过程。得知东二甲卸载、运输过程中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东二甲交接仪式与吊装过程衔接紧密,安放过程精准高效,马书记特别指出要感谢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闵行、徐汇两区政府,公安交管部门以及上海建工集团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这正说明了,钱馆的建设不仅仅是交大的任务,更承载着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和辛勤付出。

随后,马书记亲切看望慰问了二炮部队官兵,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指示工作人员做好部队官兵的饮食起居保障工作。马书记还走访了上海建工集团的建设者们,对建筑工程稳步推进给予了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文明施工,保证质量,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最后,在听取了钱馆的文物征集保管、陈展设计制作、讲解员及志愿者招募等工作进展之后,马书记提出了工作要求,并鼓励全体钱馆建设指挥部人员,她说到:钱馆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步进展,背后都凝结了大家的努力和付出,但我们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来自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在关注着、支持着这项工作。通过今天的活动,相信大家将更加鼓足干劲,不负众望,要将所有人的期待和关心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为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光荣的任务而不懈努力。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摄影:武新民
3月27日上午7:30,钱学森图书馆大型展品东二甲导弹交接仪式在徐汇校区举行。副校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出席仪式并讲话,校党委常委李建强向部队赠送了捐赠证书副本及礼物。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学生代表以及部队官兵等参加了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主持。

交接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装备部向钱学森图书馆移交了东二甲导弹弹体,部队代表指出,这枚东二甲导弹弹体于上世纪制造,凝结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更是国防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时至今日赠送移交给钱学森图书馆,相信这枚东二甲导弹一定会在百年交大的积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后,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与部队领导一起为“东二甲导弹弹体”揭幕。

吴旦副校长讲话指出,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并且是国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二甲导弹弹体”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件珍贵展品,浓缩了钱老以及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鼓舞,使人们拥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吴旦表示,我们将全力以赴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钱馆在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发挥作用,为钱学森图书馆的正式开馆打好基础。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
摄影:武新民
根据中宣部有关文件精神,由教育部牵头,中宣部、科技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参加,由中国科协、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具体承办,将于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前夕(2011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首展,之后赴部分城市巡展。
为考察北京首展场地,3月25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一行,就“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北京首展的陈展场地及筹备工作赴国家博物馆实地考察。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藏品保管二部主任朱珠参加了接待。陈馆长介绍了国家博物馆开馆后的专题展览布展情况,朱主任陪同指挥部一行实地察看了有关展厅。双方就展览时间、地点、运行方式,开幕式地点和方式等进行了讨论。陈馆长欢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选择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的举办。指挥部还参观了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
陪同考察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总策划俞乐滨、陈列布展部部长徐兵、宣教培训部副部长王喜芳。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晓祺、张利文 时间:2011-03-21 10:17:08

《钱学森》定装照
中国军网3月21日电 张晓祺、张利文摄影报道:反映钱学森同志辉煌人生的大型传记电影《钱学森》,今天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新闻发布会上,演员陈坤、张雨绮等主创人员首次集体亮相。
据介绍,陈坤和张雨绮分别饰演钱学森与蒋英。影片将以艺术的手法讲述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再现他和夫人蒋英青梅竹马、相爱终生的动人爱情经历。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毕生以中华崛起、民族振兴为己任,把个人志向融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之中,孜孜以求,殚精竭虑,为我国科学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总装备部政治部贺副主任对记者说:“钱学森同志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崇高风范令人敬仰。拍摄这部传记电影,既是我们对钱老的缅怀和纪念,也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对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宣部、总装备部、广电总局等单位有关部门领导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出席开机仪式并致辞,深情追忆钱学森的光辉人生,热情讴歌这位科学巨擘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真切表达全社会对人民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该影片由总装备部和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拍摄,是一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的献礼影片。

电影《钱学森》开机仪式海报

主创人员集体亮相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出席开机仪式并致辞

《钱学森》定装照

《钱学森》定装照

《钱学森》定装照

陈坤和张雨绮在开机仪式上亮相
原文链接:http://news.mod.gov.cn/forces/2011-03/21/content_4232990.htm
3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陈展序厅、圆厅、互动展厅、公共服务区等设计方案讨论会在闵行校区行政楼A307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校内青年学者、专家共同讨论,为陈展设计方案的深化完善出谋划策。媒体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顾振宇、设计系赵明老师,人文学院副教授董煜宇应邀参加了讨论会,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主持会议。
负责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的上海雅虹设计公司设计师郝惊雷首先介绍了序厅的最新设计方案,详细解读了方案的设计理念、设计重点、施工选材等内容;随后对圆厅、互动展厅、视听区、公共服务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说明。
与会的青年学者、专家就序厅等重点部分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设计系主任顾振宇研究员指出,序厅最新的方案相比之前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整个展览的“序曲”,其设计理念和创意是可取的,而且作为一个设计感较强的展示装置,其视觉效果和精神内涵传达基本做到了“形神兼具”。同时,这样的设计方案对序厅的施工工艺水平、材料选择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施工单位对此加以重视,进一步深化设计,同时考虑施工工艺重点难点,以及建成后的维护。设计系赵明老师提出,要结合对钱馆参观人群的需求分析,充分考虑视听区、互动区以及公共服务区的细节设计,人性化设计。例如展柜、座椅等采取圆角设计,注重色彩的选择搭配,适当增加多媒体设备以提升空间利用率等。人文学院副教授董煜宇老师也指出,形式设计实际上是为陈展所要传达出的内容服务的,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以人为本,特别是钱馆作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需要接待大量的青少年观众,因此设计理念要更加具有亲和力、互动区及相关设施要考虑舒适度、安全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设计的极简主义固然可取,但仍要兼顾后续使用及维护的需要。
吴旦总指挥最后表示,钱馆的建设是国家交给交大的一项光荣的任务,钱馆的设计方案凝聚了交大、雅虹公司以及众多文博专家的共同努力,钱馆建设所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大家鼎力支持,为指挥部出谋划策,凝聚交大人共同的智慧。与会的青年学者、专家都多次参加陈展大纲及设计方案讨论会,吴旦总指挥感谢他们白忙中出席此次讨论会,希望他们多提意见和建议。
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凯、陈展部部长徐兵、综合办公室主任陶剑等出席并参与了讨论。
2011年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冲刺年和攻坚年。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周,2月22日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就召开了全体筹建人员参加的工作推进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聚焦重点,为12月11日正式开馆运行全力以赴。

会议首先就上半年钱馆建设重点工作进行了研讨和部署,就陈展方案、陈展施工进度、“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基建工程以及专业人员招聘、综合事务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安排,以上半年校庆为契机,结合钱馆文物及展品征集情况,就“东二甲”导弹捐赠仪式等专项工作做出部署。
会上,副校长、指挥部总指挥吴旦传达了中共上海交大委员会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这次会议很好地总结了学校“十一五”取得辉煌成绩,也认真分析了当前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提出了2011年的重点工作。其中特别提到,要完成中央交给的政治任务,确保钱学森图书馆按期开馆。随后,吴旦总指挥结合钱馆建设工作,提出了在接下来292天的建设过程中,要分工不分家,齐心合力,确保在12月11日钱馆开馆之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吴旦总指挥还强调,钱馆的全体人员在共同完成好组织目标的前提下,思考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
随后,张凯副总指挥也对钱馆2011年工作做了两点补充。一是在钱馆开馆的冲刺年,工作千头万绪,时间要求紧,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把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人,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二是要立足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主动思考一流人物纪念馆的评价指标,力争开馆运行后的一流水平。周平南副总指挥在发言中,代表指挥部感谢大家2010年的辛勤工作。鉴于钱馆建设在学校“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她鼓励大家要携手共进,圆满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的这项光荣任务,为学校争光。
2月11日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程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天。当天上午,钱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吴旦副校长专程赶往工地,与驻守工地的总包上海建工集团第四建筑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一起对工程进行了检查。检查过程中,吴旦总指挥要求项目部合理安排,积极协调,有效推进,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吴旦总指挥与项目部驻地的现场职工亲切握手,表示新年慰问。他实地查看了工程交通疏导、管线改迁、安全生产等情况,并与建筑方交流了外墙保温等下一步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钱馆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他感谢工程建设人员的辛勤劳动,希望在保证安全及质量前提下,充分发挥好团队力量,科学组织施工,按预期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校基建处处长蒋宏、指挥部工程部部长李东云等陪同检查。
1月27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副校长吴旦,副总指挥张凯带领钱馆陈展部、工程部、宣教部的同志,赴京向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总装备部等相关部门汇报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送去新春祝福。
吴旦副校长一行首先来到中科院,向中科院的相关部门领导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背景、工程建设、陈展设计方案等进展情况,并就陈列展示设计方案向中科院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交流中,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中科大党委书记许武、中科院力学所党委书记乔均录、院士局局长周德进、中科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研究生院副院长苗建明等分别发言表示,钱学森同志归国后长期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同时他也是提出创建中科大的倡议人之一,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当时新中国教育体系还未完备的情况下,他培养、提携了一大批科学领军人才。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表示,建设钱学森图书馆是一项国家工程,中科院将从资料文物收集、文献事迹整理等方面全力支持。

随后,吴旦副校长一行与中国科协的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了交流。钱学森同志曾任第三届中国科协主席,并且长期关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布局和科普工作,关心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的罗部长对钱馆陈展设计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举办“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一事与吴旦副校长交换了意见,她表示,中国科协作为此次事迹巡展的执行方之一,一定全力配合,利用优势资源办好展览。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建成之后,中国科协也将于上海交大继续深入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方式,继续弘扬钱老“爱国、创新、奉献”的崇高品质。

目前,钱馆建设指挥部已经向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总装备部等征询陈展设计方案修改意见,并陆续收到了意见反馈。预计春节后钱馆陈展设计方案将正式报送中央领导审定。
经过建设者连续200天的艰苦奋战,总建筑面积7960平方米的钱学森图书馆基建工程,已于2011年1月26日顺利结构封顶。这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工程建设已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并开始转入内外装饰和水电安装阶段。
钱学森图书馆基建工程是去年7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的。在这6个多月来的时间里,工程建设始终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上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2010年12月30日曾亲临工程建设现场视察,对钱馆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教育部规划发展司张泰青副司长、上海市建交委黄融主任和市重大工程建设办主任徐荣华等领导也多次到工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帮助协调和解决了不少工程建设上的问题与困难。我校钱馆建设指挥部同总承包建设单位上海市第四建设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密切合作,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攻克了种种难关,终于使工程建设不断优质、高效、有序地推进,如期实现了基建工程在今年春节前结构封顶的目标。

1月13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老领导、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看望了在京的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女士,并献上新年祝福。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春节前结构封顶”,马德秀书记等人来到钱学森学长家中,亲切看望了钱学森学长夫人蒋英女士,并把这一好消息带给她。吴旦副校长介绍了钱馆建设总体进展情况。蒋英女士听后,连声称赞“好!好!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马德秀书记说,钱学森学长是人民科学家,他的精神一直在感召和鼓舞着全体交大人奋发向前。马德秀表示,上海交大有信心、有决心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钱馆的历史重任,确保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2011年12月11日正式开放。马德秀书记还与蒋英女士相约于今年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之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12月3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的陪同下,来到上海交大徐汇校区视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在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李建强等的陪同下,俞正声观看了陈展效果,听取了我校关于建设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实地视察了建设工地。


在老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俞正声与在场的钱馆工作人员等亲切握手,连声向大家表示问候。随后,他观看了陈展效果,听取了我校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情况的工作汇报。吴旦代表学校,从图书馆建设概况、展品征集情况、陈展大纲的编写、有关事宜四个方面,对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了汇报。中央决定把钱学森图书馆建在钱老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后,学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马德秀、校长张杰为组长的钱馆建设领导小组,副校长吴旦担任建设总指挥,从各个学院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建设指挥队伍。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6月举行了工程奠基典礼,目前已顺利完成基础及地下室的工程施工,按计划将在春节前结构封顶,俞正声听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工程进展很快”。
建成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成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目前,展品征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指挥部工作人员跟踪钱老工作与生活足迹开展征集工作,访问了27个国家部委,包括总装备部、二炮、航天等系统,遍访全国18个省份,远赴美国,采访钱老同事及知名专家140余人,整理录音48万字,已经征集文献资料76300多件、实物500多件、图片1500多张、各类音视频光盘300多张,其中许多展品十分珍贵。俞正声书记就相关细节进行了详细了解,并提出了“有的要快办”“有的要特办”的要求。


随后,俞正声、丁薛祥在马德秀、吴旦、李建强等陪同下,冒着寒风来到建筑工地一线,实地视察工程建设情况。今天正值上海大风降温,空旷的工地上风似乎更大些。俞正声在现场听取了总包上海建工集团第四建筑有限公司工程负责人关于工程进展、施工总体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察看了工地周边环境,并与施工建设人员们亲切握手,向大家表示慰问。
马德秀代表学校,对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俞正声书记不辞辛苦亲临工地视察表示感谢,并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有信心、有决心保质保量、按期顺利完成建设好钱馆的历史重任,确保钱学森图书馆按照中央要求按时开馆。
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筹办的钱学森图书馆,坐落于我校徐汇校区东北角,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馆建设工作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建设工程得到了中央各部委、总装备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重大办多次召开推进会协调相关工作。目前,钱馆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将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2011年12月11日正式开放。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news/content/100763.htm
On January 26, 2015, Qian Xuesen Library& Museum (QLM) held its conclusive conference for 2015 volunteering workand touring exhibitions in Shanghai high schools. The meeting also selected yearly outstanding volunteers and the awardees of 2015 Qian Xuesen Writing Competition.
QLM vice director Zhang Kai made the welcome remarks at the conference. He expressed the sincere thanks to the related organizations, QLM volunteers, and those high schools that have organized the touring exhibitions. He noted that 2015 i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turn of Dr. Qia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is special occasion, QLM has brought his story to both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local high schools. It’s a blessing to see so many volunteers being source of energy for all 2015’s big event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new year, 2016 is the 60thanniversary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s,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also the 105th anniversary of Dr.Qian’s birth. Therefore, in the coming 2016, QLM will have more activities and exhibitions to promote Dr. Qian’s influence and legacy.
Ms. Wang Xifang, head of Depart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elaborated on 2015 touring exhibitions and volunteering work.In 2015, QLM brought our original exhibition to Shanghai’s 8 high schools,together with film projections, lectures, and writing competitions to illustrate a full picture of Dr. Qian. Over 15000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come to the exhibitions, and over 5000 have attended either film salons or lectures. Over 100 excellent articles from the writing competitions have been selected to compile into a series of work. In terms of volunteer management, QLM has successfully set up the volunte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also improve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total number of volunteers has amounted to 236 and the overall volunteering hours have reached 13557 hours.QLM volunteer Luo Yuan was awarded “Shanghai Outstanding Volunteer” and QLM volunteer team also won the “Shanghai Outstanding Volunteer Service Team”title.
QLM director Mr. Qian Yonggang concluded that 2015 is a remarkable year as QLM not only brought the exhibi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reached Shanghai local schoo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QLM cannot make all this happen without volunteers’ time and dedication. It’s a shared effort to join all possible hands to pass on Dr. Qian’s story and legacy.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a new specialexhibition: Way Back Home: A Decade of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was held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will last tillFebruary 29th.
Reunion,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SpringFestival, is a shared wish for all Chinese people. China’s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is as epic as a human migration can be. From 1980 to 2010, the flowing population rose from one hundred million to two billion. This huge crowd surged over the vast 9.6 million square meters of land. The moving Chinese rushed between working in the cities and going home for the holiday with unbelievable patience and tenacity. “Spring festival” carries full of nostalgia, leading people to reunionand celebration, with tired but cheerful paces.
As a public venue, Qian Xuesen Library& Museum always keeps to its humane care and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introduces the special photographic exhibition: Way Back Home: A Decade of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which intends to recapture the moments and emotionof their journey. Mr. Deng Bo, the famous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has spent the last decade focusing his lens on migrant workers’ journey and recording their unique stories. These photographs have become valu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witnesses to not only transportation issues, but also population issue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between urbanand rural area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director Mr.Qian Yongang made a speech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He noted that since 1980,the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has become a unique social phenomenon. Spring Festival has always been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occasion for Chinese and it carries all the emotional aspiration and attachment about reunion. For QianXuesen,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lso a special period of time, for he could use the holiday to learn about new things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exhibits over 70 letters written in 16 spring festivals from 1984 to 1999, which reflects a unique festive way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

On March 3rd, Initiate and Inheri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20th Anniversa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Exhibition opening ceremony kicked off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is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JTU 120th Anniversary Office, SJTU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JTU Siyuan Industrial Company,Cultural & Creative Division.
This exhibition invite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lovers, some SJTU retired professors, SJTU alumni and other interested enthusiasts. The participants talked about the memory of sages, its refined culture and glorious history. The paintings mainly illustrate the rich culture and pioneering spirit.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lasts from March 3rdto March 13th.

On March 29th, SJTU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and SJTU 120th Anniversary Office hosted the “SJTU1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Xu Qinghua Huge Cursive-style Writing and Donation Ceremony”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quare. Hundreds of SJTU alumni, students and calligraphy enthusiasts attended the event.
On behalf of the university, SJTU President Professor Zhang Jie extended a warm welcome to the guests. Professor Zhang said Chinese calligraphy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aesthetics;this activity is a tribut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eritage.Professor Zhang Jie highly praised the contributions SJTU faculty, representedby Xu Qinghua, have made in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He stressed that great universities inherit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SJTU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past decade. These Schools brought good social reputations for SJTU.
SJTU dean of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aid that science and art are two wings of SJTU’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SJTU, the former President Tang Wenzhi regarded art education as a key area of well-rounded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history, art education has become abasic discipline for all students. Reform of SJTU’s general education, and all kinds of other thriving artistic activities are all proof of SJTU’s arteducation.
Xu Qinghua expressed his thanks to all guests and staff who have contributed to make the event successful. He is a huge fan of cursive writing, especially the rich and expressive cursive; and strives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in this field of art. Meanwhile, Xu Qinghua fondly recalled his calligraphy exhibition ten years ago during SJTU’s 110thanniversary. He hoped this year’s event would leave good memories for all.
Xu Qinghua, born in 1963 in Shanghai, was trained in Zhejiang and received his Ph.D. in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Arts. He is now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a and Design of SJTU, a member of Chinese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and Vice-President of Shanghai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He won several national calligraphy contests highest awards. His cursive works have also participated in quite many calligraphy exhibitions around the country.

2016 marks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and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s. To align with the special occasion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presents its newspecial exhibition: Aim High, Dream High:Graduate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Air & Space Programs this March. The exhibition wi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from March 31st toJune 30th, 2016.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the exhibition curator Dr. Zhang Shanshan introduces how the exhibition was carefully planned for nearly one year. It’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with SJTU Archives,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nd SJTU Alumni Association Office. Mainly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exhibition tries to reflect SJTU’s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arly start-up, trials and hardship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photographs, documents, and other multimedia forms.The detailed historical materials dep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portrait a group of SJTU talents in China’s air and spaceprograms. These figures are highlighted by their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pursuit of truth and ideals.
Recalling the 120 years, SJTU as China’s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ntier, has not only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discipline, but also has cultivateda large number of lead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space industry, fondly known as “cradle of talents for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SJTU has so many“firsts” that relate to aviation industry: China’s first School of Aviation Engineering, China’s first book about aviation history,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aircraft designers, head of China’s first missile research department, chief architect of China’s first recoverable satellite, deputy chief designer of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solid strategic missile submarine, founder of China’s titanium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viation industry.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altogether 256 pictures, more than 60 groups of artefacts and objects. Among them, some of the items are on display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ply letter of Dr. Qian Xuesen in 1947 to his alma mater SJTU regarding the purchase of wind tunnel in School of Aviation; SJTU’s former president Dr. Fan Xuji’s research manuscript;congratulation remarks of two academicians-Mr. Wang Xiji and Mr. Chen Jingxiong specifically for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钱馆开放时间为9:00—21:00(20:30后停止入馆)
咨询电话:021-62932068

火星,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也是除金星外,最靠近地球的行星。1969年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以来,火星成为了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多年来,人类一直都在筹备登陆火星的旅程。

2015年底,被称为“可能是目前最全的火星生存指南”的电影《火星救援》正式上映,影片中的那些飞船、火星车、生活舱看上去那么真实。

2016年4月,中国官方公布火星探测任务正式立项,中国奔赴火星的旅程即将启航!

适逢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将联手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献上一场关于人类与火星的对话盛宴,以《火星救援》为切入点,从科幻与真实、梦想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带来天文学家与航天专家间的思想碰撞。
活动详情:
1. 放映会:《火星救援》
时间:5月18日 18:15——21:0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 2F 观影厅
人数:100人
报名方式:无需报名
2. 对话沙龙: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
时间:5月21日 14:00-16:00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 B层B13报告厅
人数:70人
报名方式: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准确填写报名信息,经钱馆微信后台审核显示通过即代表报名成功。

注: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嘉宾:

邵正义
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曾先后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和美国麻萨诸塞大学开展合作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星系的形态、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及“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
演讲:人类对无尽宇宙的探索

神秘嘉宾
中国火星探测工程专家,参与萤火计划。
演讲:中国的深空探测计划
关于火星、《火星救援》,无论你有什么任何问题,关于电影里的《火星救援》或者是现实中的火星探测都可以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后台提出,即日起至5月20日钱馆官方微信将向广大粉丝征集问题,并从中挑选2条最特别的问题,在现场向专家发问。
钱学森图书馆
2016年5月16日
5月13日,我馆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庄瑜博士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融入科学教学的博物馆教育”的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讲座。

博物馆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上世纪以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重视博物馆教育的国家早已将博物馆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无间,也推动着博物馆教育前进。2015年,国家文物局与教育部一同颁布《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博物馆资源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使用,并重视结合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
庄瑜博士在讲座中指出,当前中国馆校合作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课程与教育资源无法有机结合,馆校合作仍处于自上而下模式,缺乏第三方专业支持等问题。随后,庄博士简要梳理了国内外博物馆与中小学馆校合作的几类模式,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与博物馆教育互动融合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整场讲座中,庄博士的博学、热情、幽默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既开拓了钱馆面向中小学开展博物馆教育的事业,也为今后馆方通过馆校合作联合开发博物馆课程项目带来了信心和思路。
庄瑜博士,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近年来重点关注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博物馆教育,在全市十多个中小学开展研究。2015年,指导学生团队将初中11个学科中能与上海100多家博物馆资源相对接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设计馆校合作的课程内容,并将于今年出版《校园里的缪斯乐园——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博物馆教育案例集》,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中国造、能爬坡、会越野、可实现大范围拍摄和长距离导航……5月21日,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惊艳亮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也是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自1969年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以来,火星成为了人类的下一个目标。4月22日,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火星探测任务,并将于2020年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在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火星计划的全面上线,再次掀起了一股全民航天热潮。中国“火星车”在此时造访钱学森图书馆,也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机会。
此次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展出至6月7日,为期约两周时间。火星车展出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配合推出包括“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上海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沙龙活动、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

今年同时也是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纪念,为进一步激发全市公众探索创新热情,唱响“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钱学森图书馆在今年陆续推出了包括“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我的航天梦”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示活动、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进馆展出等在内的系列纪念活动。下半年,钱馆还将推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等,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两弹一星”等航天精神,凝聚实现“航天梦、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5月21日火星车亮相当天,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举办了“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上海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沙龙活动。
本次沙龙以前期热映电影《火星救援》为切入点,邀请上海天文台资深研究员邵正义、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陆希在沙龙现场共同探讨电影背后的科学原理,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关于人类与火星的科普盛宴,带来天文学家与航天专家不同领域间的思想碰撞。


在沙龙活动上,邵正义与观众分享了人类对宇宙不懈探索的漫长历程。陆希则向现场观众介绍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未来发展规划。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热情踊跃,向两位嘉宾就电影本身和中国火星探测计划提出了诸如“火星上的水去哪了”,“以现在的航天科技从地球到火星的航程需要多长时间”,“未来我们能去火星居住吗”,“中国火星车未来什么时候能登陆火星”,“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载人火星计划”等问题。嘉宾深入浅出的回答,让现场成为了一场中国深空探测发展的大讨论。可容纳近百名观众的沙龙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2016年5月26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邀请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家珉教授,为两馆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一场主题为“‘两学一做’的学习与思考”专题讲座。会议由档案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徐兵主持。

李家珉教授从“两学一做”的背景、内涵、要求、目的、效果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解析。报告理论联系实际,紧扣当前形势,条理清晰,内涵丰富。
徐兵书记在讲座最后对李家珉教授的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李家珉教授的讲座结合实际,主题鲜明,语言生动,深入浅出,使钱馆和档案馆的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如何进行“两学一做”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深入推进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是我国“两弹结合”试验50周年。二机部(现并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和七机部(现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分别是我国核武器和战略导弹主要研制单位。为全面了解二机部和七机部在“两弹结合”试验期间的组织协调工作,5月11日,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一行,利用赴深圳参加第五届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科技成果交流、合作与推广现场观摩研讨会之机,专程拜访在此休养的原二机部部长刘杰。拜访期间,刘杰部长高度评价钱学森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欣然题词“两弹功勋、民族楷模”,并于近日将书法作品赠与我馆。日前,该题词已顺利入藏。

(张现民副主任与刘杰部长交谈)

(刘杰题词)
刘杰部长现年102岁,是我国核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60年至1967年任二机部部长、党组书记。其在主持二机部工作期间,为我国原子弹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5周年华诞,5月27日,第四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隆重举行,经过决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一至三等奖等获奖名次。我馆讲解员王菲凭借在比赛中的良好表现,获得大赛优秀奖表彰。


本次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旅游局副局长、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程梅红,团市委副书记丁波,出席决赛。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赛融合“在场”“在线”两个平台,通过讲解员场上讲述、技能展示,网上进行内容推介、网络展评等,“场上”“网上”互动联动,在选拔优秀人才的同时广泛传播上海红色之源光荣历史。
本届大赛参赛对象覆盖258个市、区两级教育基地500多名讲解员。通过逐级选拔,共有109人参加了于5月11日举行的初赛,25名选手脱颖而出亮相决赛。决赛选手们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爱国故事、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呈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
![L@6F25)@V08(WTQ3_D]SHD9.jp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upload/5181464589091.jpg)


此次大赛是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核心价值观的成果检阅和讲解员队伍的风采展示。依托大赛平台努力培育一支能善于讲事实、讲故事、讲道理、讲特点、讲启示,体现语言美、形象美、举止美、心灵美的“五讲四美”的讲解员队伍,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服务功能,把城市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好、发扬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浸入市民心中,转化成为推动上海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

早报记者 吴洁瑾
能爬坡、会越野、可实现大范围拍摄和长距离导航……近日,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惊艳亮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逗留”至6月7日,为期约两周时间。
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也是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自1969年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以来,火星成为了人类的下一个目标。4月22日,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火星探测任务,并将于2020年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在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火星计划的全面上线,再次掀起了一股全民航天热潮。中国“火星车”在此时造访钱学森图书馆,也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机会。
此次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展出至6月7日,为期约两周时间。火星车展出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配合推出包括“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上海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沙龙活动、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
原文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05/24/content_1031513.htm

5月21日,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亮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该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展出至6月7日。展出期间,该图书馆还将推出包括“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上海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沙龙,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 本报记者黄辛摄影报道
《中国科学报》 (2016-05-24 第1版 要闻)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46820

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
能爬坡、会越野、可实现大范围拍摄和长距离导航……近日,由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牵头研制的中国火星车原理样机惊艳亮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澎湃新闻获悉,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逗留”至6月7日,为期约两周时间。
火星是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也是除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自1969年阿波罗载人登月成功以来,火星成为了人类的下一个目标。4月22日,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将全面启动火星探测任务,并将于2020年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在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火星计划的全面上线,再次掀起了一股全民航天热潮。中国“火星车”在此时造访钱学森图书馆,也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机会。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火星车原理样机是在“玉兔号”月球车相关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火星表面环境、火星车总体构型以及火星车移动系统构型等前期预研工作研制出的中国第二代“火星车”,拥有5大特点:1,可折叠展开,折叠展开比小于0.6;2,轮腿式构型,车轮转动和轮系整体摆动相结合的移动方式,具备较高的越障能力和沉陷脱困能力;3,可重复收展太阳翼,展开后有效面积大于3平方米,可在火星远低于地球的光照环境下为火星车提供充足的能源;4,桅杆展开后高度可达3米以上,携带高清照相机,可实现大范围拍摄和长距离导航;5,能爬25°坡、越过300mm障碍,可在40°坡上保持静止。
此次火星车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展出至6月7日,为期约两周时间。火星车展出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配合推出包括“人类离登陆火星还有多远?”上海科技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沙龙活动、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示等主题活动。
原文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73341_1
6月3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央企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专题研讨班(第2期)全体学员赴钱学森图书馆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在讲解员的讲解引导下,研讨班全体学员依次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的全部四个展厅,在钱老一生所涉足的广阔学术领域、钱老美国留学期间的博士论文、钱老交通大学成绩大表等展品前细致观看,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钱学森一生三次激动时刻等感人故事,并不时相互交流感受,为钱老对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深感赞叹。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在学术报告厅为研讨班全体学员举行了题为“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的专题讲座,讲座首先回顾了钱学森的入党历程,并从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角度对钱学森进行了解读,指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决服从国家需要的大局意识、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淡泊名利的权力地位观、全身心投入党的伟大事业的爱国热情、健康的生活情趣等,都是每一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

据悉,包括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在内的中管金融企业和中管企业相关负责同志22人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班现场教学。
根据2016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6月9日至1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六月六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op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Duanwu, June 9-11). The Museum opens from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6月14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两学一做”教育专题学习会。钱馆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为全体参会人员举行了题为“优秀共产党人的典范——钱学森”的专题报告。报告完整回顾了钱学森的入党历程,以钱学森同志的事迹为切入点,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进行了细致解读。

张凯书记提出,作为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帅才,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知识分子;同时他也是一名党员,担任过不同岗位的领导职务。在他身上所体现的一位知识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永不过时。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国家需要为先的大局意识、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对生活情趣的注重等,堪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
随后,张凯书记带领全体参会人员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党员义务、党的纪律等内容。他指出党员要成为钱馆发展的骨干和核心,希望钱馆的每一个党员通过此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明确党员身份,牢记党员责任,结合本职工作争做合格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钱馆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因组织重要活动,本馆于2016年6月19日(周日)闭馆一天。
特此公告,敬请谅解。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六日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be closed on June 19th this Sunday for special event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at may incur and hope you enjoy a wonderful weekend.
6月1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全国政协“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专题调研组赴钱学森图书馆调研参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张玉台、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等一同参观。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陪同。


调研团一行详细参观了钱馆的全部四个展厅。特别是看到钱老十分重视文化艺术,并将文艺活动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位置时,给调研团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也对钱老不题词、不写序的“七不”处事原则,和钱老面对物质、地位和荣誉的淡然之心深感敬佩。


在参观过程中,馆领导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钱馆开馆以来的开放运行和接待情况。卢副主席对于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特别是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6月16日,钱馆邀请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展示教育处副处长宋娴为全馆人员举行题为“当代科技博物馆的展示理念与展示手段”的专题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讲座。共同出席讲座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徐兵及校档案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等兄弟单位的工作人员。

在讲座中,宋娴副主任首先从以人为本、国际视野、地域特色、多元化与时代性等角度,阐述了当代科技博物馆的展示理念,指出当代科技博物馆不仅要辐射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凸显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还要反映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更要注重创新临展的选题和形态,以此推动博物馆革新。随后,她结合工作实际,与在座听众分享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理念与思路。宋娴副主任在讲座最后强调,当代科技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要注意把握好形式与内容、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突破而忽略展示内容。

在互动提问环节,大家还分别就自然博物馆与科技馆的定位、当前科技博物馆的馆校合作现状等问题与宋娴副主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6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赵洋博士受邀来馆,为全馆人员举行专题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出席讲座。

在讲座中,赵洋博士以“钱学森博士的黑科技”为题,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了钱学森这位做“神盾局”局长都绰绰有余的战略科学家:出身高贵、人脉强大、眼光超前、科技值爆表……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引人入胜,赵洋博士深入显出、妙趣横生、角度新颖的解析,使观众得以一窥这位科学界大师与国防科技工程的传奇往事,获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

赵洋,中国科学技术馆副研究员,科技史博士(航天史方向),科普作家。主要从事航天史、科技展览设计研究,科学传播研究和科普场馆设计等工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天文》杂志联合创始人,最新作品为“太空X科幻”未来学读物《太空将来时》(刘慈欣作序)。
6月17日上午,“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专题展厅开展。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吴绍阶、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肖明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副部长戚建鸿,以及红岩联线管理中心职工代表、红岩志愿者、钱馆陈展部工作人员等共计200余人共同参加了开展仪式。

开展仪式由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产业发展处处长肖明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副部长戚建鸿在开展仪式上介绍了展览情况。展览通过照片、文献、图表、文摘等展品及多种表现形式,引导观众了解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科学精神教育。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吴绍阶在致辞中指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充分发挥红岩基地的社会宣教功能,红岩联线专门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引进了《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希望通过引进该展览,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淡泊名利的崇高风范,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而共同奋斗,最大程度地发挥展览的宣传教育作用。


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始终把弘扬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品德风范和科学精神作为重要宗旨,先后在全国十余个省市推出了钱学森事迹展览,覆盖观众百余万人。今年恰逢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以及中国航天事业成立60周年,更具有其重要意义。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是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等九个革命纪念馆的总称,该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以及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达540万人次。此次巡展是两馆首次合作办展,展期将从6月17日起一直持续到9月底。今年9月,钱馆还将引进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岩风范 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欢迎广大观众届时参观。

供稿:杨亮
图片提供:冯科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人民网重庆6月18日电(刘祎)17日,“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
本次展览共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通过照片、文献、图表、文摘等展品,引导观众了解钱学森的非凡历程、科学贡献、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希望通过该展览,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最大程度地发挥展览的宣传教育作用。
据了解,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充分发挥红岩基地的社会宣教功能,红岩联线专门从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引进了《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并从17日起免费对外开放,一直持续到9月份。
原文链接:http://cq.people.com.cn/GB/365426/news/2016618/2016618121147795651.htm

“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开幕仪式
“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
6月17日“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吴绍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副部长戚建鸿、红岩联线管理中心部分职工、红岩志愿者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结构以编年体为主,以专题体为辅,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为系统地反映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并通过照片、文献、图表、文摘等展品,引导观众了解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科学精神教育。
原文链接:http://www.hongyan.info/gb/News/news_detail.asp?id=16771




中红网重庆2016年6月17日电(舒成梅)6月17日“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开展。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吴绍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副部长戚建鸿、红岩联线管理中心部分职工、红岩志愿者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展仪式。
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结构以编年体为主,以专题体为辅,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为系统地反映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并通过照片、文献、图表、文摘等展品,引导观众了解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科学精神教育。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希望通过引进该展览,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航天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以祖国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崇尚学术民主、追求科学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与风范,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而共同奋斗,最大程度地发挥展览的宣传教育作用。
据悉,“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巡回展将在重庆展出3个月,市民可前往红岩革命纪念馆四楼展厅免费参观。
原文链接: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1661715384939GKJBBB0E1DJA59E0DC.html
6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详细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有关领导一同视察。

刘云山来到上海交大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观看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的成长历程、一生所涉猎的广泛学科领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刘云山观摩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十四期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的现场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结合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学术之路,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学员代表船建学院王鸿东、材料学院刘琳、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孙丹阳、机动学院马遵龙分享了各自的学习感受。刘云山听了大家的汇报非常高兴,表示给热爱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交大学子“点赞”。刘云山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认识所有事物的一把钥匙,90后的年轻人喜欢并学习马克思主义令人欣慰。
在馆内上海交通大学主题出版物展台前,刘云山听取了《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的海内外发行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12卷200余册的编纂进程介绍,对我校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上海交大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中国部分》编撰者之一、东京审判中国检察官向哲浚之子向隆万教授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钱学森图书馆三楼,刘云山同志和来自基层的部分教工党支部书记、学生代表就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互动交流。环境学院孔海南教授表示,团队把党支部建在洱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十多年致力于“水专项洱海治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船建学院肖龙飞说,海洋石油981平台团队党支部攻坚克难贯彻国家海洋战略,为“981”深水钻井平台保驾护航;凯原法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15名教师13名是海归,支部书记崔香梅表示,海外留学十年回到国内,最深的感触是来自组织的关怀,当了支部书记要继续传递这份关爱,让海归老师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党支部书记王韬表示,急诊室党员们发扬“生命有痛,有你真好”的“急诊精神”,体现党员医务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作为和担当。学生代表陆小凡、薛佳玥、刘慧敏、魏桢琦分别从大学生易班建设、全球华语短诗大赛、学生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实践与经验。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介绍了上海交大党建工作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学校高度重视党组织建设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院系层面强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强调“制度化建设”,每周召开党务专题会、每月召开支部书记例会、每季度召开书记院长季度座谈会,强化党的领导,部署和落实重要工作;强调教学、科研、管理的“三大引领”;强调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并对相关专题深入研究和探索。
刘云山发表讲话,认为上海交通大学党的建设工作抓得很扎实。刘云山指出,高校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他对上海交大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强调一定要把互联网载体、平台和阵地紧紧地抓在手上。刘云山对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做法表示肯定,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辅导员,提倡名师、院士、教授都要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最后,刘云山就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要求。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他殷切寄语,希望上海交大在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的建设中都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离开钱学森图书馆时,刘云山还关切地询问了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毕业远航教育的2016届毕业国防生们的毕业去向和体会。当得知同学们即将奔赴新疆马兰、海南文昌等祖国各地基层部队时,刘云山亲切勉励大家毕业之后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不要忘记曾是交大的学子、曾是一名国防生;谆谆告诫大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最后,刘云山一行还乘车参观了徐汇校园,听取了党委书记姜斯宪对学校历史、发展情况和校园建设的介绍。


刘云山一行视察了老图书馆、百年校庆纪念碑、体育馆、总办公厅、凯原法学楼、体育场、文治堂、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执信西斋、包兆龙图书馆、新上院、中院等,他肯定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对上海交大用校史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表示赞赏。



徐汇校区是交通大学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高校中在原址上历史最长的校区,拥有14座省级历史保护建筑,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和刚刚建成的新建筑物交相辉映,传承并弘扬着百廿交大的精神文脉。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1049994.htm
为传播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促进馆校合作、共谋发展,增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6月21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包括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海博物馆、程及美术馆等相关单位),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校党委副书记朱健与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代表双方共同签署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进主持。


朱健回顾了百廿交大的文博发展历程,并对上海科技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交通大学和上海科技馆应抓住这个契机,发挥各自优势,让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双方构筑起更大的传播平台,让优秀文化和科普智慧在普通民众中闪耀光芒。
王小明对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给予上海科技馆在科技文献、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媒体产业等领域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随着公众需求的不断提升,科普工作正逐步走向专业化、精品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海科技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与日俱增。此次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将建立全面优势,为科技馆在科普场馆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各个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科普事业作为创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发展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据悉,双方将在信息共享、馆际合作、资源共建、科普传播、社教宣传、人员交流、志愿服务等方面探索长期合作的模式,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寻求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点,最终使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受益,共同开拓科普育人新篇章。
上海科技馆,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李政道图书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程及美术馆、宣传部、地方合作办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后,朱健、陈进与王小明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庆期间落成的图书馆“思源阁”,并就近期合作事项进一步磋商。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1050361.htm
6月23日下午,《天穹之梦——中国航空史研究奠基人姜长英教授》新书首发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出席本次新书首发式的有:《天穹之梦》作者、姜长英教授长女姜保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主任、《天穹之梦》责任编辑朱慧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徐兵,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昆鹏,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漆姚敏,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钱毓华。出席仪式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及校档案馆等各部门的工作人员。


朱慧君女士在仪式上介绍《天穹之梦》一书出版情况。姜保年女士详细介绍了该书的成书经过和写作历程。随后,姜保年向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校档案馆、航空航天学院、党史校史研究室及校友总会代表赠与了书籍。张凯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姜保年女士赠送了交通大学校庆120周年纪念册。


姜长英教授1904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我国航空教育家,中国航空史专家,中国航空史学科的创立者和航空史研究的奠基人,于19世纪30年代任教于交通大学。1949年写出了《中国航空史料》初稿,1959年写了《中国古代航空史话》,1965年又写成了《中国近代航空史稿》。1987年6月,姜长英教授著作《中国航空史》正式出版,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就的航空史,也是当时唯一的一部最为全面、最为完整、最为翔实的中国航空史。

前排右二为姜长英教授

姜保年女士在仪式上表示,《天穹之梦》描绘了姜长英教授研究中华古人的飞天梦和实践,近代国人和航空救国梦,更代表了他和亿万中国人的航空航天强国梦。希望此书能够通过介绍一位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宣传正能量,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中国梦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并参观了“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6年6月24号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四期志愿者培训活动在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与钱馆资深志愿者共同为新进志愿者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培训课程,包括钱馆简介、示范讲解、讲解内容培训、讲解礼仪培训以及志愿者心得交流等内容。


当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陈亮为志愿者们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整体情况,并详细解释了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的不同岗位及相应职责,让志愿者们能够进一步了解钱馆志愿者的相关情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钱馆展厅内,聆听了专职讲解员精彩的示范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在展厅内遇到了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钱馆长向志愿者们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与志愿者们亲切合影。



下午,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为志愿者举行了讲解内容及讲解礼仪培训。在讲解内容培训课上,培训老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为志愿者理清讲解思路,构建讲解内容框架。并列举了一系列场馆讲解时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中肯实用的解决办法。在讲解礼仪培训课上,培训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志愿者们介绍了礼仪的概念、核心及意义,并通过现场示范和互动演练为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礼仪课。


在最后的新老志愿者深度交流环节,来自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的老队长刘道荣老师向新成员们细心介绍了钱馆志愿者服务队的规章制度。作为最早加入钱馆团队的志愿者,她是目前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更令人感动的是最后前来分享志愿服务心得的优秀志愿者张淑媛老师,在意外骨折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坐着轮椅如约出席本次培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诠释了她对志愿者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


培训结束后,新进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系统的培训,让自己对钱馆志愿服务的岗位和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充分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内容,在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贡献。
本轮培训共计有52名志愿者参与,今后他们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
摄影:徐菁
6月2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16博物馆探索营”举行开营仪式。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格根其日、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傅强、上海电影博物馆运营管理部现场管理主管王宇萌、钱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社教宣传部副部长陈亮等领导以及相关带教老师和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共同参加了开营仪式。


张凯书记在开营仪式上致欢迎辞。他首先向各位营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作为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第三期博物馆探索营,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两家兄弟单位共同参与,与往期活动相比活动内容更为充实丰富。希望参加此次探索营活动的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更多的香港同胞介绍和宣传钱学森的事迹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随后,各馆的负责人及带教老师简单介绍了各自场馆的相关情况及岗位要求。来自香港大学、恒生管理学院以及岭南大学的8位同学进行了自我介绍。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更多地了解内地文化,学习博物馆知识,同时也对本次活动充满期待。仪式最后,钱永刚馆长代表馆方向各位营员赠送了纪念品。


“博物馆探索营”是钱馆专为港澳台学生来馆开展博物馆学习、体验、探究活动而度身定制的一项暑期项目。此次“2016博物馆探索营”将于2016年6月23日至7月28日开展,为期共约5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及上海电影博物馆为合作单位。香港高校学生将进入以上三馆进行岗位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还会参观上海、西安、南京等地特色博物馆,并拜访文化学者及业内专家,感受当前的文博建设情况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魅力。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纪念建党95周年,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由航空航天学院与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于7月1日在钱馆序厅举行。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程骄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凯,航空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系党支部、中航工业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办学硕士班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支部共计40余位党员参加活动,仪式由飞行器设计系党支部书记陈方主持。

活动开始前,来自飞行器设计系党支部和中航工业集团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办学硕士班的党员首先参观了钱馆的基本陈列和120周年校庆专题展览《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随后,在空天院党委书记程骄杰的带领下,全体党员佩戴党徽,面对鲜红的党旗,庄重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凯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年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和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引领下,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钱学森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特别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等堪称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今天我们在钱老铜像前重温入党誓词,就是希望大家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和钱学森精神,时刻牢记自己入党时的庄严承诺,时刻牢记党的目标和宗旨,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本色,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永远跟党走。

钱馆教工第一支部与空天院飞行器设计系支部自2015年签署共建协议以来,在“立足本职、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共建原则下,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特别是在张凯和程骄杰两位书记的共同组织推动下,成功举办了交大120周年校庆展览《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并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双方领导期望今后继续通过支部间的交流合作,发挥航空航天学院的科研实力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打造理论扎实、作风优良、求真务实、活动丰富的优秀共建党支部。

供稿:杨 亮
摄影:徐 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5周年华诞,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党95周年暨党建工作座谈会于6月27日在闵行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在会上讲话,党委常委、校长张杰主持会议,党委常委郭新立、林忠钦、吴旦、朱健、梅宏、胡近、顾锋,十届党委委员、各院系、直属单位书记、机关部处负责人、受表彰的“两优一先”个人及党组织负责人代表、民主党派和师生代表参加座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参加大会。


本次大会对近年来全校范围内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包括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杜世昌同志等236位优秀共产党员、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港航联合党支部等7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医学院吴晓萍同志等71位优秀党务工作者。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在大会上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钱馆党总支立足一流人物纪念馆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根据博物馆发展需要,将党建工作与钱馆业务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学习会、参观交流等活动,加强党性教育与业务学习;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契机,引导全体馆员将个人成长与钱馆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作用,不断激励年轻人,增强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士气,以党建促发展,有效激发了组织活力。钱馆连续三年获得学校年度考核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学校“文明单位”称号,连续四年获得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评优秀。在“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正努力向一流人物纪念馆的目标奋力前行。
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戚建鸿同志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戚建鸿同志从事展览策划、设计工作几十年,不为金钱所惑,不计个人利益得失,默默无闻、脚踏实地。他潜心研究展览视觉传达的艺术规律与实践,成绩斐然,为上海交通大学展览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他指导把关的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和多项临展,特色鲜明、艺术性强、工艺精湛、社会反响好,体现了他高超的业务水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几十年来他以旺盛的精力和踏实务实的专业精神,始终活跃在上海交通大学展览设计领域,为交大的文化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热量。
此外,大会还下发了《关于下达2016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党建研究理想课题的通知》,确定了2016年度校级党建研究重点及一般立项课题。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申报课题《钱学森图书馆在加强党性教育、深化党员作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获批立项。
随着中小学暑期的来临,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以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主的暑期参观潮。自2016年7月起,平均每天有1500名左右观众进馆参观,其中大多数是来馆参与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青少年学生以及来馆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党团组织。





针对暑期参观团队较多的情况,钱学森图书馆前期进行了精心准备与预案制定,确保做好暑期大客流的参观接待工作。于此同时,来自交大附中、复旦中学、市三女中、西南位育中学、西南高级中学、徐汇中学等几所学校的300余名学生也将陆续在暑假期间上岗,以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在馆内开展高中生社会实践。相较去年,钱学森图书馆针对高中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细化,设置了展厅讲解、秩序维护、资料整理、观众调查、微课题研究等诸多岗位,确保学生来馆后能够进行深入的志愿服务。


同时,钱学森图书馆也将在暑期继续推出“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邀请科艺中心的科技老师,在馆内开设科技创意制作及实验课程。暑假期间,进馆参观的青少年还可在服务中心领取“夺宝奇兵”导览地图,按照地图的指引,享受馆方专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定向参观体验。

7月9日,钱学森图书馆为“星际兵团”粉丝团举行了2016年暑期特别活动,共有22对家庭近50人报名参与了此次活动。
当天上午,粉丝团一行来到了位于全国美丽水乡张马村的泖塔农情园。小朋友们与家长们一起共同体验种植红薯的乐趣,用老虎灶生火自制美味菜饭,采摘西瓜、火龙果、樱桃番茄等当季蔬菜,更与奶牛、小马、山羊这些农场动物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下午,粉丝团又来到了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的陈云纪念馆参观展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体验民俗文化。

在陈云铜像前合影留念后,小朋友们在专职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陈云生平业绩展,了解了陈云爷爷伟大光辉的一生。他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的贡献,但却将功劳都归功于党和人民。参观结束后,粉丝团一行还聆听了陈云纪念馆专为此次活动准备的《陈云与学习》微党课,讲解员老师用成语小故事和陈云爷爷刻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为小朋友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党课结束后,小朋友们跟随着陈云纪念馆的老师一起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无限魅力,并一起学唱了一曲《茉莉花》。随后,还一起动手编织了青浦特产茭白叶手工艺品。



此次丰富的活动安排让小朋友和家长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有的家长和孩子们是第一次参与钱馆的粉丝团活动,他们表示没有想到参加“星际兵团”粉丝团还可以享受如此精彩丰富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各种知识,提高动手的能力。他们十分期待能够继续参与钱馆粉丝团的其他活动。
“星际兵团”粉丝团是钱学森图书馆专为积极参与钱学森图书馆“航天动手做”课堂的青少年粉丝设立的活动团队。通过招募成为“星际兵团”成员的小小粉丝不仅能够优先获知和预约馆内日常活动,更有机会享受粉丝团专属的特别活动。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开展“星际兵团”粉丝团的招募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粉丝送上更多福利。
7月11日,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乘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尔愉受邀来馆,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专题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出席讲座。

在讲座中,吴尔愉以“做更好的自己”为题,从“学会微笑,让自己更快乐”、“关注细节,让自己更完美”、“善于总结,让自己有所积累”、“换位思考,让自己善解人意”等十个方面对自己的工作点滴进行了总结,和在场听众分享了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进一步交流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坚持信念并使之转化为行动。吴尔愉女士情感真挚、内容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吴尔愉,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乘务长,中共党员,曾获得“1997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自1995年9月正式上机以后,收到旅客表扬信几千余封,曾10多次被评为"最受旅客欢迎的乘务员".吴尔愉热爱本职,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她把客舱当作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岗位和阵地,在服务中奉献一片爱心,从一名普通纺织女工成为深受旅客欢迎的一颗耀眼的服务明星。
摄影:徐 菁
7月8日,钱学森图书馆领导任职宣布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顾锋主持会议并宣读学校任命决定。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盛懿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任命张凯为校档案馆馆长、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出席会议并发言,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张凯和盛懿在学校任命决定宣读后发言。张凯首先对学校一直以来对钱馆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今后与盛懿书记共同带领钱馆全体,进一步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盛懿发言表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在研究、展览、宣教和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和良好的成效。自己到了钱馆更高的平台和舞台,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她将一如既往,与钱永刚馆长、张凯馆长一起,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把钱馆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人物纪念馆。
校党委副书记朱健在会上发言。他指出,此次钱馆领导的任命决定,是学校基于交大文博事业长远、统筹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希望今后两位同志能够充分发挥所长,在推进钱馆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发挥好钱馆作为交大对外窗口和上海文化名片的作用。同时也期待钱馆的各项工作能够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在最后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对钱学森图书馆前期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仅是交大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基地,自2011年建成开放起,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其中,凝聚着钱馆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此次学校的任命决定,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交大文博事业的长远发展。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同志今后能够在新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继续努力,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内涵,为交大文化引领战略贡献更多力量,为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陈 亮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曾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崇高荣誉,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他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今年恰逢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为了纪念和歌颂钱学森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颂扬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拟联合举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以歌颂钱学森为主题的诗词征集活动,希望广大诗词爱好者踊跃赐稿。届时我们将聘请有关专家和著名诗人对应征作品进行评选,对获奖者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我们还将选择部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应征注意事项:
一、所有应征稿件须为诗词类作品,数量不限。
二、征集时间:自即日起至2016年8月31日。
三、投稿方式:邮寄纸质稿件或发送电子稿件(选一)
(1)邮寄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汪长明收(邮编:200030;联系电话:021—62933831)
(2)电子邮箱:qxsresearchcenter@sjtu.edu.cn
四、作者务请留下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2016年7月10日
7月9日上午,由郑成良教授担任总负责人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结项专家咨询会暨钱学森科学思想研讨会,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召开。参加会议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杨明伟、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以及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中央国家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领导与专家。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平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承办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专家咨询会议,这也是全院员工学习钱学森科学思想的难得机会。他在致辞中回顾了钱学森生前对该院前身航天710所的关心,同时指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全体员工正以钱学森科学思想为指导,努力完成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和实现军民融合战略三大任务。
《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总负责人郑成良教授代表课题组,首先介绍了2003年至2013年间钱学森图书馆开展钱学森档案文献资料征集的经过,尤其是钱学森家属捐赠的629袋剪报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随后就课题申请立项经过、中期验收情况、最终成果形式等进行了汇报;最后重点阐述了通过对钱学森手稿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可以管窥钱学森思想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即博大精深、现实情怀和前瞻思维,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社会价值所在。

课题总负责人郑成良教授汇报
随后,《钱学森批注整理与研究》负责人张凯、《钱学森文稿整理与研究》负责人史贵全、《钱学森未刊书信整理与研究》负责人张现民、《钱学森笔记整理与研究》负责人汪长明,分别就各子课题的实施情况作了汇报,包括手稿整理进度、内容注释、人名索引与关键词索引编制、课题编排形式等。
与会专家听完汇报后一致认为,课题组收集的钱学森手稿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容翔实;同时,课题整理与研究对象均为钱学森手稿原件,是一批既十分珍贵、又真实可信的文献资料;批注、文稿、书信和笔记四个子课题的设立,既各成一家,又合为一体;各子课题都对重要人物、事件和专业名词进行注释,并制定人名索引和关键词索引,一方面遵守并做到了学术规范,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便于读者利用。经过集中评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已经完成预定目标,课题成果达到了结项标准,同意向上级部门申请结项。

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成果:《批注》五卷、《文稿》一卷、《未刊书信》一卷、《笔记》一卷、《研究文集》一卷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首先回忆起曾在中央党校听钱学森讲座,以及与钱学森书信交往的经历。随后,他指出,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他提出的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最后,他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制定《钱学森全集》的编撰与出版工作,凝聚并整合多方面力量,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将钱学森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发言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指出,该课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阅读钱学森手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钱学森的思想;同时,她以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笔记为例指出,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对于当前中国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她建议将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进行对接,更好地发挥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作用。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发言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杨明伟指出,该课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程,毫无疑问将推动钱学森研究不断发展;通过研读这个课题的成果,可以认识到钱学森不是一位普通的科学家,而是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同时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人民科学家,因为钱学森一直关注国家长远发展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一直关注中国道路这一宏大的理论问题。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杨明伟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指出,该课题收入的资料都是钱学森手迹原件,来源准确可靠,编辑合理规范,工作认真细致,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钱学森是一位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思想家,他晚年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考虑将其提炼并吸收到当代中国研究所正在编写的《中华思想通史》丛书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发言
此外,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大校、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王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钱学敏、中央党校教授刘毅强等,在会上畅所欲言,并就钱学森资料收集与整理、生平思想研究、学术平台建设等,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钱学森晚年提出的诸多思想,其价值和贡献不亚于他早年从事的“两弹一星”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和充分的揭示;钱学森图书馆可以在该课题的基础上,依据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推进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研究,使之不断走向深入,迈向新的高度。
最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对各位专家参加会议表示感谢,并期望大家继续支持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此次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发言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庞元正、原国家计委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田裕钊、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老干部局局长陈大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710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于景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孚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钱学森原秘书李明,以及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十余人。会后,各位领导和专家合影留念。

与会领导和专家合影
供稿:吕成冬
摄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嘉宾和各国师生代表共同点亮“智慧之树”。摄影:李立基

参赛代表展示作品。 摄影:李立基
人民网上海7月17日电 (记者姜泓冰)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简称"青博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于7月17日下午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开幕,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欢聚一堂,生动诠释大会主题:科技·创新·梦想。
"明日科技之星"大聚会
7月17日下午,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举行了开幕式及各国各地区参赛队的欢迎仪式,来自中国、美国、德国、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国和韩国等国家的100多名师生参加此次活动。
开幕式现场用精彩的多媒体视频形式向大家回顾了过去五届"青博会"的精彩瞬间,播放了各国及地区代表队的介绍视频,展示出了每位队员年轻向上的笑脸和研发科技作品的生动画面,在这些画面的映衬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们纷纷挥舞着代表本国及地区的旗帜走上象征"明日科技之星"的红地毯。上海市教委王平副主任、市科委干频副主任和各国师生代表共同为智慧之树浇灌下希望,伴随着绿色光芒的闪耀,代表梦想力与创造力的智慧之树被点亮,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正式启动。
本届大会有位特殊嘉宾,他是来自瑞典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斯坦芬.思梵森。作为2008(第二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作品获奖者,他设计的Design Chair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到自订的材料,都展示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设计感。斯坦芬.思梵森说"青博会"让他从一个内向、不爱和人打交道,对未来没有信心的男孩,到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因为在"青博会"上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并且自己的作品和才华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他焕然一新,毕业后成立了公司,继续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希望能分享自己的经历,给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青少年一些激励。
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创办于2005年,以科技为纽带增进了世界各地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被誉为一场属于全世界中学生的"科技盛宴"。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之所以能在这欢聚正是因为他们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历经十余年打造,"青博会"已然是展示上海科技教育成果的窗口与品牌,并且将继续激励青少年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创意改变生活。
中外青少年科技作品大比拼
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共分为六大版块:开幕式、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暨发布秀、科技创新教育论坛、文化体验活动、闭幕式暨颁奖、城市游览,在四天时间里,展示全球科技创新时代,青少年用科技创新梦想的项目成果和科 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首次"牵手"明日科技之星。
7月18日,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上,将有50个科技作品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展示,涉及能源、健康、智能科技、文化艺术、环保、生物、互联网、化学等多个领域。
近几年,环境保护、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在青少年的科技项目里也有所体现。来自中国香港的林健豪、李文杰带来了"厨热储能"项目,把煮食过程中流失的热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于化学电池内;印度泰戈尔国际学校的"pH5.6项目--物联网水收集系统",希望能帮助节约水资源,让用户能够轻松、便捷地实现巧妙利用水资源;新加坡立化中学的"餐盘自动化处理",要解决食堂剩饭剩菜和餐盘问题,他们的作品是基于力矩原则来设计的,目的是以机械化的方式清理餐盘里的剩饭剩菜,然后自动下降到支撑这些餐盘的容器的位置,而且它的运转并不依赖于电力。有趣的是,蟑螂也将出现在本届活动现场,美国培德中学的"高中生物课堂的蟑螂生态研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自主研究",把蟑螂带进了课堂,通过提取DNA,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放大基因,对基因进行排序和分析,目的是研究在不同地点发现的蟑螂之间的关系。
在化学领域,泰国玛希顿科学纪念学校的"通过含有Cu2+的壳聚糖膜来检测挥发性胺类",致力于突破当前胺类的检测方法,胺类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常见于自然界,尤其是生物体中,目前,用于检测挥发性胺类的方法是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但是这些方法受到某些因素(例如特定检测技巧和成本)的影响,其使用具有局限性;瑞典的三位高中11年级的学生,致力于与重金属分析化学的"Norrviken重金属含量的分析",建立了三种便利的线性方程组,用于借助手持计算器Casio fx GC20来计算水样中的金属离子浓度。
智能机器人项目也成为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的热点之一,韩国代表团带来的"以脑电波控制的机器人汽车系统"项目,旨在开发对于残障人士具有潜在积极意义的一种技术,开发了在人类脑电波和无需用人手操作的其他多种感应器的控制下运作自如的远程控制机器人汽车系统;中国澳门代表队带来的"爬楼梯运货机器人",能自勤上下楼梯搬运货物,是有三种不同操控模式(自动控制、无线遥控及有线控制)的小型爬楼梯运货设备,适合多种场合使用;上海中学王镇霆带来的"基于头戴式陀螺仪控制的智能机械手",要给机械手戴上"智慧的眼睛",让重度残障的人们重生一只智能的"手",使他们能独立、自由地操控日常生活中诸如按电梯、开锁进出家门等琐事,让生活变得简单与美好。
而新加坡带来的"阴阳壶"项目,则把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用Autodesk Inventor 3D CAD软件来完成3D模型的设计。德国的"通过频率分析和神经网络的运用,进行实时的音乐分析和照明控制"项目,将展示数学上的傅立叶变换和经过培训的神经网络被用于实时的音乐分析。
研讨科技创新教育,体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7月19日,在科技创新教育论坛上,来自美国、德国、印度、韩国、中国等国家的老师围绕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展开交流。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技教育,德国的Michael Pohlig认为生动的知识是激发灵感的、持久的科技教育的关键所在,他将分享来自德国杜尔梅尔斯海姆市Wilhelm Hausenstein Gymnasium小学采用的一些方法,其中包括"任务驱动型教育"、"翻转课堂项目"、促进思考的实验室工作、项目工作和卡尔斯鲁厄物理课(KPK);而新加坡的科学课程框架则强调了需要在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新加坡立化中学的科学课强调协作学习、批判性思维和科学传播。
为了让国外小朋友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上海中学,主办方还将特别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活动中将安排剪纸、九连环、折扇绘画、福字书写等中华传统游戏,还特别准备了"沪上花开"等了解上海本地文化的环节,主要围绕学说上海话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游戏,也穿插上海历史老建筑介绍,听老房子讲故事。同时,还有手工串珠、魔方、卡牌类的手工和桌面游戏。
原标题: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开幕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16/0717/c134768-28680769.html
7月17日至19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简称“青博会”)暨“明日科技之星”邀请赛在钱学森图书馆内举行。

7月18日,馆内举行了青博会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发布秀及开放展示活动。活动现场共有50个科技作品进行了互动展示,涉及能源、健康、智能科技、文化艺术、环保、生物、互联网、化学等诸多领域。


当天,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展示现场,仔细观看学生作品展示,听取学生讲解,并与参展的学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

7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校工会贾金平主席、陆莲芳老师等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代表学校慰问了暑期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钱馆工作人员。

贾主席一行来到钱馆办公区,为钱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亲手送上了防暑用品。贾主席表示,钱馆在暑假期间正常对外开放,不仅服务了交大师生,更服务了社会大众,他谨代表校工会向钱馆所有工作人员致以慰问和敬意,也希望大家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


校工会领导的亲切慰问极大地鼓舞了钱馆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更激励了全馆今后继续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暑期开放运行等各项工作。
7月中旬以来,上海天气持续高温,个别高温日气温峰值达40℃。酷暑之中,钱馆也迎来了暑期大客流参观热潮,截至7月27日当月进馆人数已突破3万人。为了进一步保障好开放运行工作,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优质服务,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馆领导的精心部署下,齐心协力,坚守岗位,积极确保钱馆暑期开放运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7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代表馆方,慰问了暑假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上的工作人员。



钱永刚馆长带队巡视了馆内各个展厅,然后分别来到观众出口、员工通道、服务中心等处,检查了暑假期间的运行工作,亲切看望了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了防暑慰问品,同时要求各部门抓好暑期高温季节的防暑降温工作,保障钱馆对外开放、有序运行。
摄影:徐 菁
7月27日,钱学森图书馆“2016博物馆探索营”结营仪式在钱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曹伟、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傅强、上海电影博物馆运营管理部现场管理主管王宇萌以及相关带教老师和来自香港的大学生共同参加了结营仪式。仪式由钱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高延坤主持。

在结营仪式上,项目负责人邱文佳总结了探索营为期5周的整体活动情况,并向参与探索营活动的全体带教老师和学生们表示感谢。随后,与会全体人员共同观看了博物馆探索营专题短片。作为此次“2016博物馆探索营”的主要成果之一,由探索营全体营员共同合作推出的“说吃旧吃-香港怀旧小吃”专题展览也在当天举行了开幕仪式。策展学生介绍了展览构想及内容,本次展览选取并介绍了部分香港代表性怀旧小吃,并以此折射香港美食文化。

随后,共同参与此次博物馆探索营活动的师生代表们分别发表了活动感言。宋故居纪念馆傅强老师指出同学们通过此次探索营活动,作为服务者、体验者和探索者深入博物馆内部,不仅了解了博物馆,更运用己长为博物馆做出了贡献。电影博物馆王宇萌老师向同学们在博物馆内的辛勤服务表示了感谢。钱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老师对同学们在探索营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执行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曹伟老师向此次探索营的成功结营表示祝贺,并指出今后国际交流处也将继续支持举办此类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回港后向身边的同学多多宣传,为两地文化交流添砖加瓦。张凯馆长在最后讲话指出,相信通过此次探索营活动在各个场馆的参观、实习和服务,同学们都收获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更通过合作策划一个小型展览,充分激发了自身潜能,深入认识了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所蕴含的深邃文化价值。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博物馆探索营,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博物馆人的文化传承使命,深入挖掘和发扬香港文化宝藏,同时也为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贡献力量。钱永刚馆长在最后给每位营员送上了珍贵的纪念礼品,并与全体学员合影留言。




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陈列于钱馆3楼的“说吃旧吃-香港怀旧小吃”专题展览。



摄影:徐 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为了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市“两学一做”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钱馆围绕“两学一做”的核心主题,自即日起面向广大党员团队推出专题参观、仪式教育、讲座观影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学习菜单服务,深化开展党性教育,号召他们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引导广大党员真正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共产党员。
一、参与方式
预约咨询电话:021-62932068
团队人数限制:80人以下
二、活动菜单(以下菜单可由预约团队自由组合)
1. 仪式教育:入党仪式/重温入党誓词
活动介绍:通过仪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接受党性洗礼,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激发全体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或钱老铜像前
活动时间:15分钟
2. 专题参观
活动介绍:重点围绕钱学森的精神境界和党性修养,通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范,以及他勇于担当、锐意创新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党员以钱学森的言行事迹为精神标杆,爱党爱国、履职奉献、锐意进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展厅
活动时间:1小时左右
3. 专题影片观摩
活动介绍:通过相关影片的观摩,了解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发展的艰辛历程,感悟和学习钱学森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活动地点:2楼资料厅
活动时间:1—2小时
观影列表:
《仰望星空》(97分钟)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35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初年•国内》(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留美》(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归国》(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导弹》(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两弹一星”》(30分钟)
中央电视台六集传记电视纪录片《钱学森之晚年》(30分钟)
4. 专题讲座
活动介绍:邀请相关专家,深入细致地解读优秀共产党员钱学森的精神境界和党性修养,给党员干部上一堂生动的党课。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
活动时间:1小时
注:该项内容需提前一周预约,讲座主题和专家由钱学森图书馆方面确定。
5. 读几句“钱言懿行”
活动介绍:结合“两学一做”主题精神,整理钱学森相关经典语录,制作成阅读卡片,通过“读钱言,知钱行”,将参观学习效果进一步内化于心。
注:为每一位来馆参观的党员干部及入党积极分子发一份学习卡片。
6. 参观学习感言
活动介绍:参观团队在馆内参观结束后,可在留言卡片上留下自己的参观感言。钱馆官方微信会定期推送优秀留言。
活动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内、钱馆官方微信
活动时间:10分钟
7. 逛老校园,走学森路——老校区里寻钱老足迹,忆钱老往事
活动介绍:参观展览后,在讲解员(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校园,参观钱老当年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的景点,拍照留影,并可参观校史展示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
活动地点:交大徐汇校区(老图书馆、工程馆、执信西斋等)
活动所需时间:30分钟
钱学森图书馆
2016年7月
2016年7月起,为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市“两学一做”红色基地的教育作用,钱馆面向广大党员团队推出了专题参观、仪式教育、讲座观影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学习菜单服务。7月28日,徐汇区党员组织生活开放点联络员60余人来到钱馆序厅,共同参与“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出席教育活动并致辞。他向此次前来参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的联络员表示了欢迎,并指出作为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位知识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是永不过时的。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国家需要为先的大局意识、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等,堪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此次钱馆经精心筹备,以钱学森同志为典型,以“做合格党员”为核心,推出了“两学一做”主题学习菜单和“两学一做”学习手册,也欢迎各位联络员今后组织徐汇各片区党组织来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随后,在张凯馆长的带领下,全体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仪式。“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庄严肃穆的誓词重温,使每一位党员同志再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参观完钱学森图书馆全部展厅后,全体联络员在钱馆二楼资料厅集体观看了央视纪录片《钱学森之归国》。


随后,全体联络员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了座谈,徐汇区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彭燕就徐汇区党建促进会的近期工作向在座的联络员进行了通报,并和大家针对本次教育活动参与体验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在座联络员也针对此次钱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活动形式、内容以及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7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五城纪策展团队承办,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协办的展览“五城纪”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该展览由青年策展人邬钧宜和建筑师王卓尔联手策划,这也是两位交大学子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献礼。

展览现场 摄影:大麦

展览现场 摄影:大麦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致开幕词。他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五城纪”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顺利开幕,面向公众展出。无论是此次展览的展品、学术支撑,还是其引发的争鸣讨论和宣传策划,对于钱馆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而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建筑相关的展览,也是对钱老建筑科学和山水城市学术思想最好的阐述与回应。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开幕式上致辞 摄影:大麦
作为“五城纪”协办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的代表,集团总裁邱磊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五城纪”展览是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有趣尝试,也扩大了公众对城市的认识。在如今这个人人皆媒介的时代,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很高兴能够与“五城纪”策展团队合作,传播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展览现场 摄影:大麦
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和冯路,也莅临现场与大家见面,详述他们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意、理念和经验。建筑师、媒体人、建筑系学生,三方对“城市”的多元解读,也为大众提供体验城市、观察城市和想象城市的新视角。

从左至右分别为:冯路、王卓尔(策展人)、张佳晶、邬钧宜(策展人) 摄影:大麦
“五城纪”由25个圆形喷金模型和一个城市集锦短片组成,演绎了一场关于城市的游戏。25个模型在全黑空间中漂浮,呈现出五种截然不同的虚拟城市图景。其中,每个城市又被拆分成包括地形、设施、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在内的五个形态要素。而这些城市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态。

嘉宾参观展览 摄影:大麦
“五城纪”策展人、青年建筑师王卓尔说:“如果想了解一个社会,最为直观的方法是观察其城市形态。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城市各部分相互配合,紧紧有条。一个以人为先,健康的社会,城市面积不定,但植被普遍都不会少。凡以资本为先的城市,则高楼林立。脱离社会单独谈城市本身意义不大,城市设计更多是规则制定,而制定规则的终究是人。”

“五城纪”策展人、青年建筑师王卓尔 摄影:大麦
对于这25个模型的设计初衷,王卓尔表示,这来源于她和团队对城市规划的反思和对理想城市建筑和建设的探索。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这种急速前进难免让城市规划较为短视和无序。作为建筑师,在面临趋近饱和的特大型、碎片化的城市时,如何理清思路并建立宏观视野是最为关键的。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和团队抛开一切,将城市简化为五种要素,让年轻建筑师们从零开始,如同古人一般,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自己的理想城市。”

展厅现场-古代城邦 摄影:大麦
除模型展品外,展览还配有一个城市集锦短片,该片从30多部电影和多个游戏中挑选出城市场景并将其有机组合,以探讨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间的关联。“五城纪”策展人、媒体人邬钧宜认为,电影和游戏不只是对真实空间的重现,也创造出一个虚拟空间,影片中的城市镜头让观者成为了城市的“审视者”和“游荡者”。

“五城纪”策展人、媒体人邬钧宜 摄影:大麦
“电影和城市是一种虚拟对真实的复制和转化。如今的消费社会制造出大量的拟像,且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空间,电影、游戏中的城市形象,正不断影响着我们。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电影中的虚拟城市,和现实中的城市将融为一体。”
邬钧宜指出,城市归根到底是一个生活的容器,在城市设计中更要关注到生活的点滴细微,从人本出发。

展厅现场-网格城市 摄影:大麦
两位策展人表示,“五城纪”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来说,都有现实意义。“模型部分能帮助建筑师脱开现实规则制度,摆脱基地的限制,重新思考下什么是城市,其本质是什么。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展览本身的结果以及视频中虚拟的城市让大家看到城市多样性,拓展思路和视野,建立对城市的基本认知。”

展厅现场-灾后城市模型 摄影:大麦
此外,在展览期间,五城纪策展团队还将在每周末举办工作坊,如邀请“七月合作社”主理人、“80后”青年才俊康恒,与大家探讨城市与园林的演变;张凌霄、周隽罡、李驰、王克明、王嘉毅等建筑界专业人士,讲述自己的“城市记忆”;特邀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媒体人金秋野,带领大家“跟着电影看城市”;同时,策展方亦联合上海摩艺画廊的荷兰艺术家Wessel Huisman,为大家分享他画笔下的空间艺术。

展厅全景 摄影:大麦

策展人向开幕式嘉宾介绍展品 摄影:大麦
供稿:五城纪策展团队
上海热线讯,今天(7月30日),由青年策展人邬钧宜和建筑师王卓尔联手策划的展览"五城纪"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幕。该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五城纪策展团队承办。据悉,这也是两位交大学子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献礼。
记者在现场看到,"五城纪"由25个圆形喷金模型和一个城市集锦短片组成,演绎了一场关于城市的游戏。25个模型在全黑空间中漂浮,呈现出五种截然不同的虚拟城市图景。其中,每个城市又被拆分成包括地形、设施、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在内的五个形态要素,而这些城市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态。

图说:展厅现场

图说:展厅现场-古代城邦
"五城纪"策展人、青年建筑师王卓尔说:"如果想了解一个社会,最为直观的方法是观察其城市形态。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城市各部分相互配合,井井有条。一个以人为先,健康的社会,城市面积不定,但植被普遍都不会少。凡以资本为先的城市,则高楼林立。脱离社会单独谈城市本身意义不大,城市设计更多是规则制定,而制定规则的终究是人。"
对于这25个模型的设计初衷,王卓尔表示,这来源于她和团队对城市规划的反思和对理想城市建筑和建设的探索。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这种急速前进难免让城市规划较为短视和无序。作为建筑师,在面临趋近饱和的特大型、碎片化的城市时,如何理清思路并建立宏观视野是最为关键的。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和团队抛开一切,将城市简化为五种要素,让年轻建筑师们从零开始,如同古人一般,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自己的理想城市。"

图说:模型和视频
而除模型展品外,展览还配有一个城市集锦短片,该片从30多部电影和多个游戏中挑选出城市场景并将其有机组合,以探讨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间的关联。"五城纪"策展人、媒体人邬钧宜认为,电影和游戏不只是对真实空间的重现,也创造出一个虚拟空间,影片中的城市镜头让观者成为了城市的"审视者"和"游荡者"。
"电影和城市是一种虚拟对真实的复制和转化。如今的消费社会制造出大量的拟像,且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空间,电影、游戏中的城市形象,正不断影响着我们。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电影中的虚拟城市,和现实中的城市将融为一体。"
邬钧宜指出,城市归根到底是一个生活的容器,在城市设计中更要关注到生活的点滴细微,从人本出发。
两位策展人均表示,"五城纪"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来说,都有现实意义。"模型部分能帮助建筑师脱开现实规则制度,摆脱基地的限制,重新思考下什么是城市,其本质是什么。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展览本身的结果以及视频中虚拟的城市让大家看到城市多样性,拓展思路和视野,建立对城市的基本认知。"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致介绍,无论是此次展览的展品、学术支撑,还是其引发的争鸣讨论和宣传策划,对于钱馆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建筑相关的展览,也是对钱老建筑科学和山水城市学术思想最好的阐述与回应。

图说:两位策展人(女)与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右二)和冯路(左一)互动
同时,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和冯路,也莅临现,详述他们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意、理念和经验。建筑师、媒体人、建筑系学生,三方对"城市"的多元解读,也为大众提供体验城市、观察城市和想象城市的新视角。
据悉,在展览期间,五城纪策展团队还将在每周末举办工作坊,如邀请"七月合作社"主理人、"80后"青年才俊康恒,与大家探讨城市与园林的演变;张凌霄、周隽罡、李驰、王克明、王嘉毅等建筑界专业人士,讲述自己的"城市记忆";特邀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媒体人金秋野,带领大家"跟着电影看城市";同时,策展方亦联合上海摩艺画廊的荷兰艺术家Wessel Huisman,为大家分享他画笔下的空间艺术。

展览信息:
展览日期:2016年7月30日- 8月25日(周一闭馆)
展览时间:9:00 - 17:00
展览城市:上海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B1空间)
主 办:钱学森图书馆
承 办:五城纪策展团队
协 办: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
策 展 人:邬钧宜 王卓尔

图说:展厅现场-矿业城市模型

图说:展厅现场-自然聚落

图说:展厅现场-古代城邦

图说:展厅现场-网格城市

图说:展厅现场-灾后城市模型
原文链接:http://joy.online.sh.cn/joys/gb/content/2016-07/30/content_7964049.htm?plg_nld=1

“五城纪”展览现场
7月30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五城纪策展团队承办,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协办的展览“五城纪”在上海钱学森图书馆开幕。展览由媒体人、青年策展人邬钧宜和建筑师王卓尔联手策划,展示关于5个虚拟城市的25个喷金模型。

两位策展人与对谈嘉宾——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冯路

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总裁邱磊
据介绍,展览“五城纪”的起点,始于建筑师王卓尔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的一个关于城市基础元素的课程。她将构建城市基本面貌的因素分为地形、设施、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五大方面,学生按照上述分类,对应组建5个组别,针对想象中的五个城市(如矿业城市、网格城市、城邦城市等)“击鼓传花”式地实现作品。以“矿业城市”为例,“地形组”的学生构建矿坑地形后,“设施”、“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先后在其基础上叠加各自的创意,最终完成模型。本次展览策展人邬钧宜评价上述课程是“一场关于城市的游戏”。


本次展出25件模型是上述课程初步的设计成果,它们被放置在漆黑的空间,像是散落在银河中的25颗星球。策展人王卓尔基于身为建筑师的“美感的想象”,打造了这种特殊的布局方式。她说:“这些城市都是假想的,他们没有现实的城市可以完全加以投射,因此我希望有个空间能让观众安静下来,所有目光聚焦在作品上。”

模型 椴木喷金 60cmx60cm

模型 椴木喷金 60cmx60cm

模型 椴木喷金 60cmx60cm
除25件模型外,展览呈现相关影像,策展人邬钧宜告诉雅昌艺术网,镜头中的城市百态主要选自30多部电影和多个游戏。邬钧宜告诉雅昌艺术网,影片涵盖“现实中的城市”和“科幻片中的城市”。她说:“科幻片中的城市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呈现美好图景,二是真实城市被摧毁,不得不去太空构架新城。我希望在影片中用一种反差,激起人们对城市的关注,让秀山丽水融入城市空间里,这也是举办展览的原因。”

模型(局部) 椴木喷金 60cmx60cm

模型(局部) 椴木喷金 60cmx60cm
展览现场,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和冯路分享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意、理念和经验。另外,在展览期间,五城纪策展团队还将在每周末举办工作坊,如邀请“七月合作社”主理人、“80后”青年才俊康恒,与大家探讨城市与园林的演变;张凌霄、周隽罡、李驰、王克明、王嘉毅等建筑界专业人士,讲述自己的“城市记忆”;特邀媒体人、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金秋野,带领大家“跟着电影看城市”;同时,策展方亦联合上海摩艺画廊的荷兰艺术家Wessel Huisman,为大家分享他画笔下的空间艺术。
据悉,展览持续至8月25日。
原文链接:http://huadong.artron.net/20160730/n854338.html
上海2016年8月1日电 /美通社/ -- 7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五城纪策展团队承办,深圳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协办的展览“五城纪”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该展览由青年策展人邬钧宜和建筑师王卓尔联手策划,这也是两位交大学子首次以展览的形式,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成120周年献礼。

“五城纪”展场现场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致开幕词。他表示,在一开始就非常看好“五城纪”及其策展团队,因此携钱学森图书馆以主办方的身份积极投入其中。无论是“五城纪”的展品、展览的学术支撑还是其引发的争鸣讨论和宣传策划,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建筑相关展览,也是对钱老学术思想最好的延续和回应。
作为“五城纪”协办单位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的代表,集团总裁邱磊先生在开幕式上表示,“五城纪”展览是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有趣尝试,也扩大了公众对城市的认识。在如今这个人人皆媒介的时代,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很高兴能够与“五城纪”策展团队合作,传播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策展人邬钧宜(右一)、王卓尔(左二)与沪上著名建筑师张佳晶(右二)、冯路(左一)在开幕式上对谈
沪上知名建筑师张佳晶和冯路,也莅临现场与大家见面,详述他们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创意、理念和经验。建筑师、媒体人、建筑系学生,三方对“城市”的多元解读,也为大众提供体验城市、观察城市和想象城市的新视角。
“五城纪”由25个圆形喷金模型和一个城市集锦短片组成,演绎了一场关于城市的游戏。25个模型在全黑空间中漂浮,呈现出五种截然不同的虚拟城市图景。其中,每个城市又被拆分成包括地形、设施、景观、建筑及公共空间在内的五个形态要素。而这些城市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态。
“五城纪”展品之一《自然聚落》(模型 椴木喷金 60cmx60cm)
“五城纪”策展人、青年建筑师王卓尔说:“如果想了解一个社会,最为直观的方法是观察其城市形态。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城市各部分相互配合,仅仅有条。一个以人为先,健康的社会,城市面积不定,但植被普遍都不会少。凡以资本为先的城市,则高楼林立。脱离社会单独谈城市本身意义不大,城市设计更多是规则制定,而制定规则的终究是人。”
对于这25个模型的设计初衷,王卓尔表示,这来源于她和团队对城市规划的反思和对理想城市建筑和建设的探索。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这种急速前进难免让城市规划较为短视和无序。作为建筑师,在面临趋近饱和的特大型、碎片化的城市时,如何理清思路并建立宏观视野是最为关键的。在这次创作过程中,我和团队抛开一切,将城市简化为五种要素,让年轻建筑师们从零开始,如同古人一般,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自己的理想城市。”
除模型展品外,展览还配有一个城市集锦短片,该片从30多部电影和多个游戏中挑选出城市场景并将其有机组合,以探讨现实城市和虚拟城市间的关联。“五城纪”策展人、媒体人邬钧宜认为,电影和游戏不只是对真实空间的重现,也创造出一个虚拟空间,影片中的城市镜头让观者成为了城市的“审视者”和“游荡者”。
“电影和城市是一种虚拟对真实的复制和转化。如今的消费社会制造出大量的拟像,且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空间,电影、游戏中的城市形象,正不断影响着我们。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电影中的虚拟城市,和现实中的城市将融为一体。”
邬钧宜指出,城市归根到底是一个生活的容器,在城市设计中更要关注到生活的点滴细微,从人本出发。
两位策展人表示,“五城纪”对于建筑设计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来说,都有现实意义。“模型部分能帮助建筑师脱开现实规则制度,摆脱基地的限制,重新思考下什么是城市,其本质是什么。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展览本身的结果以及视频中虚拟的城市让大家看到城市多样性,拓展思路和视野,建立对城市的基本认知。”
此外,在展览期间,五城纪策展团队还将在每周末举办工作坊,如邀请“七月合作社”主理人、“80后”青年才俊康恒,与大家探讨城市与园林的演变;张凌霄、周隽罡、李驰、王克明、王嘉毅等建筑界专业人士,讲述自己的“城市记忆”;特邀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媒体人金秋野,带领大家“跟着电影看城市”;同时,策展方亦联合上海摩艺画廊的荷兰艺术家Wessel Huisman,为大家分享他画笔下的空间艺术。
策展人介绍
邬钧宜,媒体人,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从上海交通大学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电视台工作。如今为艺术人文频道《今晚》艺术访谈系列导演、记者;“JL元巽艺术记录”、“亲艺记KISART”创始人,专注媒体和艺术的跨界,及将艺术推向大众。
王卓尔,〇筑设计创始人,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导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荷兰贝尔拉格学院攻读城市设计及研究。曾在荷兰事务所Powerhouse Company及VMX工作,任建筑师及外方代表,主管中国市场项目设计及运营。
展会相关信息
展览日期:2016年7月30日- 8月25日(周一闭馆)
展览时间:9:00 - 17:00 (16:30前进场)
策展人导览日:8月6日 13:00-17:00
展览城市:上海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专题展厅(华山路1800号)
主 办:钱学森图书馆
承 办:五城纪策展团队
协 办: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集团
策展人:邬钧宜 王卓尔
摄 影:大麦
原文链接:http://www.prnasia.com/story/155295-1.shtml
梦随东方红,心随太阳升。“日出东方--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览”,目前正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出。展览将展出至8月22日结束。

作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95年来,上海人民始终牢记着这份特殊的光荣和责任。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用同样的忠诚和激情为上海这座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城市谱写了一首首时代乐章。
本次展览分《火种孕育的城市》、《开天辟地的伟业》、《筚路蓝缕的探索》、《浴火重生的奋进》、《奋楫者先的开拓》5个板块,用一张张照片展示了我党光辉历程的一个个经典瞬间、抒发着一章章宏伟的史诗;展览中点亮的一个个闪光的红色遗址,都是一座座巍然丰碑,讲述着一个个雄壮的故事。

本次展览由上海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自结束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展出以来,已经在地铁人民广场站、上海城市规划馆等陆续展出,之后各区县也将组织巡展,持续唱响上海的“红色旋律”。
2016年暑期,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小馆员培训班于近日开班授课。
8月2日下午,小馆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始了在钱馆的第一堂培训课。钱馆社教宣传部的张老师为全体小馆员作了题为“如何参观一个博物馆”的精彩讲座,重点介绍了如何从儿童视角了解一个博物馆的简单流程。讲座中所提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少儿网站上的儿童版参观地图,精美的手工童画线路设计吸引了小馆员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孩子们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参观地图,一起了解、发现、探究属于博物馆的特别魅力。


8月9日下午,征集保管部的吕老师和张老师共同为小馆员们带来了一堂博物馆馆员体验课。作为专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博物馆中工作是什么样的感受?博物馆的业务部门都是做什么的?博物馆馆员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带着这些问题,小馆员们仔细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着用小小馆员的专业眼光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全部展厅。培训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培训增进了自己对博物馆的兴趣和了解,今后有时间一定要去更多博物馆参观,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自2015年暑假开始,徐汇区图书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提供馆外活动的新平台,为徐汇区图书馆的小馆员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希望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对各种博物馆产生新的认识,得到新的收获。
9月1日上午,“红岩风范 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副主任钟冰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肖明伟、科长冯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统区重庆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国统区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培育了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
时至今日,在全社会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当下,回顾与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红岩精神,对于当今人们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和意义。红岩精神涵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表征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镜鉴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追求。她有着永不过时的强大生命力,也必将鼓舞感召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

展览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张珊珊主持。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副主任钟冰冰在开展仪式上介绍展览情况。本次展览分为《忠诚·担当》、《富强·民主》、《遵规·守纪》、《孝悌·仁爱》、《诚信·友善》、《勤俭·奉献》六个单元,旨在通过对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为今天人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坐标,引导人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利益取舍。让红岩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铸魂工程中更加发扬光大,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致辞中指出,“红岩”的名字是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江姐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紧紧相连的。周恩来同志不仅是钱学森十分敬重的一位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更是与“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有着高度契合之处。正是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岗位上拼搏奋斗的共产党员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为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肖明伟、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代表双方互赠了书籍。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仪式最后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此次展览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与钱学森图书馆两馆继今年6月“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开展后的交换展览。作为一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将继续引进更多优秀展览,为上海交大的师生和广大市民奉献更多值得纪念的精神食粮。展览为期一月,将展出至10月7日闭幕。


摄影:陈 亮
钟诸俍
上海热线讯,今天上午(9月1日),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红岩风范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展厅开幕。
展览分《忠诚·担当》、《富强·民主》、《遵规·守纪》、《孝悌·仁爱》、《诚信·友善》、《勤俭·奉献》六个单元,旨在通过对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为今天人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坐标,引导人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利益取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国统区重庆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国统区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培育了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
时至今日,在全社会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当下,回顾与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红岩精神,对于当今人们依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和意义。红岩精神涵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表征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镜鉴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追求。她有着永不过时的强大生命力,也必将鼓舞感召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
据悉,此次展览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与钱学森图书馆两馆继今年6月“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开展后的交换展览。展览为期一月,将展出至10月7日闭幕。

原文链接:http://hot.online.sh.cn/content/2016-09/01/content_8010643.htm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最前者)出席开幕式并仔细观看了所有展品
“钱学森生前极少接受媒体专访,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1997年86岁的他破例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而且一谈就是1个多小时,足见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厚感情。”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今天告诉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

主办方代表与观众共同在开幕式上观展
1日,“红岩风范 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在钱馆开幕。作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指挥中心,今年红岩村当选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它的名字正是与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江姐等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紧紧相连的。而事实上,“红岩”与钱学森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也不无关系。

“红岩风范,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一角。“忠诚·担当”是展览六个单元中的首个
从江头到江尾,此前钱学森图书馆的“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回展在重庆红岩开展了“交换展览”,此次正是“红岩展”对上海的回访。张凯介绍说,周恩来同志是钱学森十分敬重的一位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从钱学森艰难回国、投身祖国航天事业,到其生活与成长,周恩来等都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与“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的精神高度契合。

“红岩风范,千秋楷模——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一角。根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组雕塑拍摄制作的大型展板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协议,以“租借方案”和自费留学方式,派遣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专业骨干去美国留学或实习。南方局决定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各种关系,通过不同渠道,安排一批有专长的党员通过官方考试或自费赴美留学,并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广交朋友,为抗战胜利后回国参加建设做好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主要在美留学或工作、造诣很深的高科技人员相继回国,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听到讲解员介绍党员们在重庆狱中经历的动人处,观众们如临其境,若有所思
在展览中,一系列图片和档案资料援引了周恩来与科学工作者在红岩的谈话。其中,周总理与留美医学家计苏华这样说:“中国需要科学家,新中国更需要科学家,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新中国总要到来。”他说,“现在是举步维艰,到那时就大有用武之地。党不仅需要政治家,也需要自己的科学家、专家,而且从现在起就需要注意培养。”
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在红岩革命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都称同志,没有职务头衔之称。曾任南方局青委委员的荣高棠回忆,“那时,上下级之间非常随和,连部长我们也不叫某部长,而是叫某同志。对别的负责同志也不叫官名,如董老(董必武)就称他董老,邓颖超同志因为恩来同志叫她小超,我们都跟着称她小超同志。”
此次展览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分为《忠诚·担当》、《富强·民主》、《遵规·守纪》、《孝悌·仁爱》、《诚信·友善》、《勤俭·奉献》6个单元,展览为期一月,展出至10月7日闭幕。作为一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今年起将继续引进更多优秀展览。
9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合作共建签约暨“凝聚力工程故事展”开幕仪式在钱馆2楼多功能厅举行。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馆长朱苏灵、社教部部长赵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陈展部副部长张珊珊等出席本次仪式。仪式由钱馆社教部副部长陈亮主持。


盛懿书记在仪式上致辞。她指出,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集中体现了上海基层党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生动实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加强基层党建的历史,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基地,更是上海基层党建的优秀展示窗口。两馆都是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相信通过此次合作共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为两馆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两家博物馆工作的联动发展。

朱苏灵馆长介绍了展馆情况以及本次“凝聚力工程故事展”展览情况。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党员干部群众了解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所做出的大量工作,也希望两馆在今后能够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更好地促进两馆的建设。


随后,盛懿、朱苏灵代表两馆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互赠书籍。根据共建协议,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将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合作理念,在理论研讨、主题教育、队伍培养、网络宣传、陈列展览、信息交流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凝聚力工程故事展”。

摄影:徐 菁
9月14日,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学森堂侄钱永健院士科学成就研讨会暨追思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本次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百岁奥秘健康科学研究院协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健堂兄钱永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钱锋教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钱汉东教授,百岁奥秘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百岁奥秘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振华博士,上海钱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钱武东,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钱关祥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白玉兰”奖荣誉获得者金刚博士,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长钱跃竑教授,临安市政协副主席、临安钱镠研究会副会长张亚联等在内的近30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和钱氏宗亲共同出席,回顾和缅怀钱永健为人类科学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学习他不断探索创新、造福民众的精神。

会议由钱旭红院士主持。会议开始,全体参会嘉宾肃立向钱永健院士致哀。钱永刚教授在会上宣读了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专程发来的唁电。唁电指出,钱永健教授作为诺贝尔奖得主对生物化学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不幸离世,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风范和业绩将永存人间。

钱永刚教授表示,虽然他与钱永健并未谋面,但很早就从母亲口中对钱永健家良好的家教有所耳闻。钱永健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之时,父亲钱学森闻讯非常高兴,说钱家人获诺贝尔奖了,这是荣耀之事,专门让自己给这位堂弟发电祝贺。今天钱氏宗亲汇聚一堂,共同追思钱永健和他的科学成就,也是为铭记他的成就缘于他拥有这样出色的一个家庭。

随后,全体嘉宾在钱永刚教授的带领下共同诵读了《钱氏家训》。钱振华博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介绍了各位参会嘉宾。

金刚博士回顾了钱永健教授在GFP绿色荧光蛋白和检测钙离子浓度的染色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命科学的伟大贡献,回忆了自己曾与钱永健教授的几次见面交流及合作研究,并对钱永健教授睿智谦逊、平易近人的优秀品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钱旭红院士将钱永健教授在钙离子浓度染料分子、绿色荧光蛋白以及荧光手术染料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他生前所取得的三大贡献。他指出,钱永健的科学成就,正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讣告上写道的那样“照亮了科学”,他的不断探索进取精神,永远是科学界的榜样。

钱锋院士在发言中强调,钱永健院士的去世是全球科学界和华人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卓越的科学成就、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永远值得所有人向他学习。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将永驻人间。今天我们在此缅怀钱永健院士,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风范和科学精神,用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去书写科学界更美好的明天。

钱振华博士在会上宣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全美华人执业医生协会主席钱湘教授的书面发言。钱湘教授在发言中深情缅怀了钱永健教授生前的音容笑貌和他平易谦和的处世态度,并指出钱永健对人类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将永驻史册,自己身为钱氏一族的后辈将永远记得他,并将以他的成就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

张亚联代表临安市在会上发言,她指出,钱永健院士是钱武肃王34世孙,是吴越钱氏的后裔。作为他的家乡和吴越钱氏祖地,临安也同样为这样一位杰出华裔科学家的离世而深感痛心。2004年,钱永健曾特意陪同母亲及夫人到祖国各地游览,祭拜杭州西湖钱王祠。他本拟于明年清明节先祖钱镠封为吴越王1110周年之际,来临安认祖归宗,现在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吴越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钱王文化正是临安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未来,除了钱氏后人之外,有更多人能够关注钱王文化,让吴越文化弘扬传承,发扬光大。
随后,其他与会嘉宾分别在会上发言,追忆和缅怀钱永健教授的卓越成就与高尚品格。

钱汉东教授在会议最后发言。他表示,钱永健教授去世之时,他的师友、拥有六顶院士桂冠的伟大科学家钱煦先生,第一时间给自己发来信函告知:“汉东先生:非常伤感告知钱永健在8月24日不幸因脑中风逝世,享年64岁。永健天资卓越超群,构思深远创新,科研全心投入,成就举世敬钦。为我钱氏之荣。可惜天不假年,与世长逝。”对于钱永健教授的去世,他倍感痛心,并由此策划了此次追思会,希望能够借此表达钱氏宗族对于钱永健离世的痛惜与哀思。未来钱家人也将筹备通过出版文集或选集的方式更好地纪念这位科学英才,不仅为钱家后人树立学习的榜样,也意在把钱氏一族的优秀传统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教育和启迪世人。

共同出席会议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施永德、华东师范大学钱旻教授、同济大学科研处主任张军、上海社科院人事处处长钱运春、长征医院骨科副院长钱齐荣、上海健康医学院副院长钱芝网、交大出版社钱方针博士、复旦大学药学院钱忠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钱源伟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钱虹教授、上海钱镠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俭俭、复旦大学钱世政教授、临安市政协秘书长赵文忠、临安钱镠研究会副秘书长陶福贤、临安钱氏联谊会会长钱富赢、临安钱氏联谊会秘书长钱万华、临安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程瑞云等。
钱永健,祖籍杭州,为钱武肃王34世孙,1952年生于纽约。8月24日,钱永健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出门之后倒在道上。发现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钱永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教授。他的溘然而逝,在世界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供稿:茅艳雯
钱运春
摄影:徐 菁
On April 24th,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gathered on the square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ctivities related to aerospace including shooting contest of straw rockets; display of growing plants in space; models of massive water rockets; simulation of Mars’s earthand demonstration of 4-axis flying plane attracted the pedestrians and wowed the audience.


The display and performance were brought by teenage innovation teams from space-featured schools in Shanghai. On April 24th,China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o have its first “Space Day”. To mark its first-ever space da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ogether with Shanghai Society of Astronautics and Shanghai Scientific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 held“My Space Dream: Teenage Space Works Pres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oming of the first “Space Day” arouses a trend of all people, especially of teenagers to learn aerospace spirit and to evoke enthusiasm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also carry forward QianXuesen’s legacy and encourage teenagers to advocate science and to explore nature and space.
On May 13th, QLM invited Dr. Zhang Yu, Deputy Dean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to have a lecture entitled “Museum Education Embedded in Science Teach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s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s since last century. Countries such as USA, Germany,Japan and Canada, that focus on museum education have long brought it into state educatio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schools also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museums. In 2015, State Bureau of Cultural Relics and Bureau of Education co-issued Guiding Opinions on Reinforc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Museum’s Role for Teenager Education,which further confirmed the utiliza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in national andlocal courses and was an indicator of the closer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eum and subject education.
Dr. Zhuang pointed out that Chinese museums and schools still confront problems at the moment: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school course and museum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top tobottom” mode of their cooperation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support from the third party. After that, Dr. Zhuang briefly summarized several mode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museums and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shared her research resul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Aboutthe lecturer: Dr. Zhuang Yu, lecturer,Deputy Dean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she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museum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and has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in more than10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5, she led a group of her students to summarize 11 subjects corresponding to over 100 museums in Shanghai and laterdesigned course contents accordingly. This research will be published in her coming book Muse Land in Campus: Casesof Museum Education Embedded in Primary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Made in China, capable of climbing, crossing country, taking pictures in a wide rage and navigating in a long distance, China’s Mars Rover Proto type, devised by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erospace System, appeared at SJTU QLM on May 21st.


Mars is the fourth planet away from the Sun and is the nearest planet to Earth except Venus. Since 1969 when Apollo Manned Landing Program succeeded, Mars has become human’s next objective. On April 22nd,the head of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Xu Dazhe announced in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first “Space Day of China” that our country will fully start the mission of Mars exploration and will launch Mars mission probe set for detecting and inspecting Mars land in 2020. To coincide with the 60thanniversary of China’s air and space industry ,the news of China’s Mars Exploration brought a trend of universal pursuit of space exploration in the nation. The visit of the Mars Rover to QLM also provided a chance for the public to have a closer look at China’s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The Mars Rover will be exhibited in QLM until June 7th,for about two weeks. In the meantime, QLM will hol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cluding Science Salon “How far is human away from Mars?” and Teenager Science Creation Exhibition in Shanghai Week of Science and on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This year is also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Aerospace and the 105th birthday of Qian Xuesen, the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 QLM held a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o mark the year , including the forum “Qian Xuesen and Shanghai Aerospace”, “My Aerospace Dream” Youth Science Creation Exhibition, and the displayof China’s Mars Rover prototype.

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分支机构,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文物局,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专委会的主要业务是加强与国内外文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承办来华和出国文物展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活动,编印出版文物交流方面的学术论著,举办各种展览与展示等。
2016年9月15日,专委会在成都召开年会,年会的主题为“展览交流与展览策划的创新与实践”。会议审议通过了12家新申请入会单位的申请。钱学森图书馆于2015年提出申请后,今年得以正式入会。加入专委会后,馆方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博物馆之间的业务沟通,增进展览交流,提升办展水平。
清华新闻网9月22日电(记者 李婧)9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本科荣誉学位新闻发布会暨首届学生开班仪式在蒙民伟科技大楼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荣誉学位试点单位——钱学森力学班顾问委员会前任主席黄克智院士、现任主席姚期智院士,顾问钱永刚教授和首席教授郑泉水等出席。

杨斌讲话。记者 苑洁 摄
杨斌首先向探索设计本科荣誉学位方案的老师和勇于挑战自我的学生表示感谢。他说,学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以激发学术志趣,树立学术信心。本科荣誉学位是推动本科课程走向更精深、更扎实和更融通的教学改革探索,鼓励对科研、学术有更强驱动力的同学提高学习挑战度。通过项目设计,使学生更大限度运用学校的各类学术资源,打下良好基础,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或创新项目。设立本科荣誉学位,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挑战极限、挑战自我,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根本性提升,从而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郑泉水介绍荣誉学位情况。记者 苑洁 摄
郑泉水介绍了荣誉学位项目的整体情况。他说,项目以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为目标,提供开放式的创新教育平台,通过荣誉课程、研究实践、精深学习、朋辈学习等途径,实现因材施教、精深学习、研究实践、情商提升。希望首批同学成为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做到极致、坚持一辈子的卓越者。

姚期智院士发言。记者 苑洁 摄
姚期智院士充分肯定了荣誉学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人文情怀和情商提升、配合学生发展速度进行教学革新、重视交叉学科基础学习等理念与措施,并表示非常高兴能为平台建设贡献力量。黄克智院士对荣誉学位培养在力学试点寄予厚望,希望这一构思和理想助力清华的发展腾飞。钱永刚教授表示,荣誉学位的设立为清华的开学季注入新的色彩,今年正值中国航天60周年,希望同学们梦想成真。

新生代表杨帆发言。记者 苑洁 摄
2015级的胡佳音同学分享了在钱学森班成长的历程,欢迎学弟学妹们加入充满活力与挑战的“钱班”大家庭,在荣誉学位平台上提升自我、成就梦想。荣誉学位首届学生代表杨帆在发言中讲述了选择钱学森力学班的心路历程,希望对力学的热爱能为中国创造添砖加瓦。
出席活动的还有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郑力,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刘彬,相关院系老师、学堂计划相关班级项目主任、钱学森力学班全体师生,及钱学森力学班创新挑战基金捐赠方代表、清华附中和人大附中教师代表。新闻发布会及开班仪式分别由宣传部部长张佐、钱学森力学班项目主任何枫主持。
清华大学本科荣誉学位制度是为培养本科生的学术志趣而设计的培养项目,也是给予本科学生的最高学术认可,旨在为进一步积极探索优秀学生的多样化成长路径,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开始试行新增设的本科荣誉学位制度。

开班仪式现场。记者苑洁 摄
首批进入试点的钱学森力学班及机械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和土水学院部分本科生,在修完富有挑战性的18门宽领域课程、并完成“高年级学生研究员计划”相关环节后,就能获得充分认可其学术志趣及追求的本科荣誉学位。钱学森力学班隶属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于工科基础教育,在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培养方面有多年的探索积累。清华大学荣誉学位项目以钱学森力学班为试点,并面向机械学院、航院、土水学院等相关院系的学生,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创新教育模式,助力学生成长为相关工程领域的优秀学术人才。未来,本科生荣誉学位也将在试点院系的基础上逐渐在全校积极推行。
编辑:悸寔 华山

9月25日下午,钱学森之女钱永真、罗沛霖之子罗晋来馆参观,钱馆执行馆长张凯、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综合事业部副部长沈美凤陪同。

钱永真(右一)、罗晋(左一)、张凯在钱老雕塑前留影
罗沛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学家。他于1931年考入交大,两人因对音乐的热爱而交往甚密。1934年钱学森从交大毕业后赴美留学,而罗沛霖1935年从交大毕业后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9月,罗沛霖前往美国留学时,钱学森建议他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6月,罗沛霖仅用了23个月就完成了博士课程和论文,并提前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于当年9月回国,加州理工学院于1952 年授予他电工、物理和数学专业的特别荣誉衔(magna cum laude)哲学博士学位。钱学森则历经磨难和曲折,于1955年才回到新中国。归国后的两人尽管在不同行业,但一直保持着联系。
参观期间,钱永真和罗晋不断回忆起父辈们的往事,尤其是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在参观钱馆临时展览“红岩风范千秋楷模”时,罗晋指着重庆南方局联系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和“青年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刘少文的照片说:“就是刘少文派罗沛霖赴美留学的,并给了他一笔留学经费”。
参观结束后,双方又做了深入交流。张凯馆长还向罗晋赠送了馆藏的罗沛霖藏品复制件,向钱永真汇报了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的安排。钱永真向钱馆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钱馆近年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最后,馆领导希望今后在藏品故事挖掘和资料征集方面继续得到家属的支持与帮助。
因工作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详情请见链接:
http://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a39fd8071e2d4b33ad5ba4f6dcd07e37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根据2016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国庆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10月1日至7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五周年,经研究决定,本馆将于2016年10月15日至12月5日进行基本陈列局部改造,补充、完善和充实一批新征集的展品和展览内容。为保证本次基本陈列局部改造工程安全、顺利进行,现就施工期间相关事项做如下安排:
1、改造期间本馆暂停对外开放,也不安排、接受观众进馆参观;
2、 改造期间本馆专题展览及会议场地暂停向社会开放;
3、 改造期间馆内一切社会教育活动暂停举行;
4、2016年12月6日(含)起恢复对外开放,并接受参观预约。
闭馆改造期间,如有工作需要可联系本馆综合事业部,联系人王老师:021-62934705,wangzc1005@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 (October 1-7).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2016年10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带队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商讨深入合作的相关事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宗文波、党群工作部部长李东宁等参与接待。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陈列展览部、社教宣传部相关领导及同事陪同。

盛懿书记首先代表钱馆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介绍了钱馆近期的工作情况,并提出年底策划推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展览及相关教育活动,希望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实物展品资料征集、专家科普讲座、教育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开展相关合作。
宗文波书记指出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新一代的航天人有义务和责任参与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钱老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希望和钱馆在不断的合作中,逐步深入,扩大合作领域,更好地将航天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最后,宗文波书记代表研究院向钱馆赠送了长征六号火箭模型。
10月17日,原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李洪峰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等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李洪峰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来宾一行感叹于钱老60年前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对钱学森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赞赏。

摄影:徐 菁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an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cluding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sung Dao LEE Libra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C.Y. Tung Maritime Museum, Cheng Ji Gallery and other related agencies) held a ceremony to sign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integrated culture and technology. Zhu Jian,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School Party, and Wang Xiaoming, Director of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jointly signed the cooperation agreement on behalf of both parties and the signing ceremony was presided by Chen Jin, Director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ibrary.
Zhu Jian reviewed the museology development of the 120-year-old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spoke highl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in science promotion for the public.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should grasp the opportunity and display respective advantages to build a bigger platform of spreading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spirit,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brilliance of excellent culture and science among the public.
Wang Xiaoming expressed his appreciation to the vigorous support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o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in professional skills inclu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industry. With the increasing public demand,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pecialized. Shanghai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is confront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and challeng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 agreement signed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will be established to inject new vitality to various aspect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useum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t’s reported that both parties will explore the mode of long-term cooperation in information exchange, library cooperation, personnel exchange and voluntary service, integrate both institutions’ resources, seek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bring ultimate benefits to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10月21日,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战略与国际事务总监Helen Jones 等一行来访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带领下,Helen Jones等来宾仔细观看了钱馆的全部四个展厅,并进入钱馆库房参观了保存在库房中的珍贵实物和文献资料。

参观结束后,盛懿书记及相关部门人员同来访嘉宾一行进行了亲切座谈。Helen Jones 在座谈过程中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近距离欣赏到如此令人赏心悦目的展馆和色调设计,尤以序厅和第二展厅的设计最为符合广大成年观众的审美观。并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展览能够从科学家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讲述科学故事、传播科学精神这一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赏。Helen Jones 指出,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引导人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全方面发展。这是当今科技类博物馆在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钱学森图书馆关于科学家钱学森的展览恰恰极好地传达了这一观点。希望双方今后能够在临时展览、科普互动展品开发等相关领域寻求合作与交流。



英国科学博物馆建于1857年,位于伦敦南肯辛顿区,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其中展出面积为3万平方米。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博物馆,是英国国立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一部分。
近日,在深圳市举行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与的上海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在会上被评为“2016年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TA25{0%G%]BB)VG7855RH2A.png](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UEeditor/php/upload/97371477558958.png)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是上海市教委为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依托宣传、文广、科委等部门,以及高校和区县等社会优质公共教育和文化资源,为市民创设的体验式、互动式自主学习的新平台。该项目创建于2013年6月,目前已经建成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创意手工、智慧生活、海派文化、服饰文化、陶艺创作共8大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这是上海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着眼于市民的终身学习和城市发展,构建开放型的终身学习资源体系,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一大创新举措,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性突破。

三年多来,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已经呈现出资源集聚和优势释放的亮点。8大体验基地已下设体验站点104个、终身学习体验项目297项、组织专题体验活动1825次、参与体验的市民累计达425万人次。
作为上海市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成员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2014年正式成为“智慧生活体验点”。钱馆的品牌教育项目“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以航天科技制作为主要内容,以周末亲子课堂为主要形式,联合上海市科艺中心组织全市优秀科技教师队伍近60人,开发100余门特色课程,至今开设周末课堂600余场,吸引了上海市及周边众多家庭参与活动,直接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2万余人次。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将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更多特色活动。


10月27日,近20位中小学教师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为他们度身打造的《高校博物馆的学科教育功能》专题讲座。一项全新的博物馆课程计划正在钱学森图书馆酝酿发酵、稳步开展。参与这项计划的,不仅有钱学森图书馆的专职馆员,更有来自上海市若干中小学的精英教师群体。他们正在筹划的这项博物馆课程计划,与过去学校在博物馆开展的素拓课程截然不同,该项目旨在将钱学森图书馆展厅资源与中小学学科教育知识点结合起来,为钱学森图书馆开发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馆校结合课程。
2016年暑期,经过长达数月时间的精心调研,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市周边各中小学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课题申报指南》,旨在围绕学校教育主课堂与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间的横向贯通,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及馆藏资源,紧密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材知识点,开发基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博物馆课程。
目前,钱馆方面已招募了来自全市近十所中小学的十余位一线教学教师,通过培训讲座、课程设计工作坊、实地探访交流等活动环节,为钱学森图书馆量身打造一批不同学段和科目的博物馆课程。

10月20日,钱学森图书馆资深钱学森研究专家史贵全教授为老师们举行《一位战略科学家和他的纪念馆》专题讲座。

10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为参与项目的中小学老师等举行《高校博物馆的学科教育功能》专题讲座。

10月27日,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为参与项目的中小学老师等举行《高校博物馆的学科教育功能》专题讲座。
经过前期调研、课题发布、评审立项等阶段,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目前已全面启动,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老师们开设了两轮针对性培训讲座。后续老师们还将通过课程设计工作坊、案例分享、实地探访交流等活动环节,进一步打磨自己的博物馆课程设计。
首批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课程预计将于2016年底新鲜出炉,这将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探索博物馆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间互动融合馆校合作模式所踏出的第一步。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致力于博物馆与学校课堂的全面融合,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的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10月2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博士退休欢送仪式在B22会议室举行。钱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全体馆员出席了欢送仪式。
在欢送仪式上,史贵全博士向学校和馆领导多年来对自己的信任和关心、向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还表示,自2002年至今,十几年来自己见证了钱馆从筹建、开馆到发展建设的一点一滴,看到了包括陈展部在内的全体钱馆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磨砺在学术水平、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诸多提升,衷心希望未来钱馆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张凯馆长对史贵全博士为钱馆所做的贡献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诚挚的感谢,并希望史贵全博士在享受退休生活之余,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关注钱馆的发展,以另外的方式参与到钱馆的工作中来。钱永刚馆长代表全馆向史贵全博士送上了纪念贺卡和鲜花。钱馆长在最后的讲话中对史博士十几年来为钱馆付出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也希望史博士能够在未来继续为钱馆的发展建言献策。他还表示,退休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是全新的开始,祝福史贵全博士今后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史贵全博士2002年6月进入我校档案馆工作,任档案史料研究室主任并负责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2003年起参与到钱馆的筹建工作,组织、参与钱学森生平事迹考证以及钱学森研究,曾牵头采访了原航天部部长刘纪原,著名航天科学家孙家栋、王永志等专家学者100余人。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基本陈列方案的编制、实施工作,参与组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全国巡展,组织策划“思源致远 爱国荣校——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 ”、“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等专题展览近20个,在上海、北京、浙江、内蒙古等地的大、中学校及地方电视台举办多场学术讲座,为钱馆的创建、发展以及钱学森思想、事迹研究、传播等做出了很大贡献。
摄影:徐 菁
The program
It’s the second time that QLM hosts the Museum Exploration Program (MEP). The Program is a joint effort by QLM and SJTU’s HK, Macau and Taiwan Affairs Office. This year we also invited Shanghai Film Museum and Soong Ching Ling Memorial Residence in Shanghai as partner institutions to co-host 8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universities. The one-month program features working in the three museums, museum visiting in Xi’an and Nanjing and exhibition workshop.

The exhibition
As one of the highlights for the program, the students need to work out a small exhibition by themselves under QLM’s supervision. This year, the 8 students paid special tributes to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Hong Kong Street Food (Traditional & Classic). This small exhibition not only allows them to work as a team, to brainstorm, to learn through practice, and to explore their own culture, but also brings their 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to the mainland, achieving a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museum and its divers visitors.

10月19日至24日,钱馆执行馆长张凯一行应邀赴俄罗斯,就输出和引进相关专题展览以及钱学森档案资料征集工作,与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等单位进行座谈。
10月20日,张凯一行前往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与该馆馆长以及陈展和研究部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会上,张凯介绍了钱馆的基本情况并说明2017年拟在该馆举办钱学森专题展览的想法和基本方案;俄罗斯航天博物馆馆长对钱馆此行和举办钱学森专题展览,表示热烈欢迎。双方协商,钱馆明年9月借用该馆临时展厅推出钱学森专题展览,向俄罗斯介绍钱学森以及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同时,钱馆提出将俄罗斯航天展览引进中国,使更多中国人了解俄罗斯航天的发展历程。

张凯向俄罗斯航天博物馆馆长赠送礼品

俄罗斯航天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航天展品
俄罗斯航天博物馆是俄罗斯的国家级博物馆,创办于1981年4月10日,为纪念前苏联伟大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20周年而建;2009年4月11日,经改建后再次对外开放。该馆收藏各类航天展品近两万余件,包括第一颗人造卫星、首次太空行走、探月行动、国际空间站等相关珍贵实物展品,以及反映俄罗斯航天发展历程的珍贵手稿、文献资料、实验数据等。
10月21日,张凯一行前往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并受到档案馆馆长的接见,随后举行座谈会。座谈会上,张凯介绍了1956年钱学森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讲学和1957年访问苏联的史实,希望俄罗斯档案馆协助查找相关档案资料;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馆长和馆长秘书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的历史发展情况并介绍,馆藏中有部分关于钱学森到苏联访问讲学的档案资料,但仍需到所属各研究所档案馆作系统查找,以了解全部档案资料。双方经协商达成意向:由钱馆委托俄罗斯档案馆对其馆藏和所属各研究所档案馆进行系统查找,并就今后在两国航天科学方面的档案利用、研究和展览进行合作,推动两国航天科学发展历程的共同研究。

与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馆长、馆长秘书等举行座谈会
出访期间,张凯一行还带队前往谢尔盖·科罗廖夫故居参观考察。谢尔盖·科罗廖夫被称为“俄罗斯航天之父”,在俄罗斯航天发展历史上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参观中,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故居以及相关展品背后的故事。

谢尔盖·科罗廖夫故居工作人员介绍故居情况和展品故事
结束莫斯科行程之后,张凯一行又前往圣彼得堡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进行陈展形式和展览场地考察,为钱馆前往圣彼得堡进行专题展览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此次出访得到了中俄友好协会和俄中友好协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鼎力支持和热情联系。
供稿:吕成冬
摄影:戚建鸿
On July 30, the “5 Cities” exhibition, sponsor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undertaken by the 5 Cities Planning Team, and co-organized by the Urbanspace Planning &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Shenzhen), was unveiled i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exhibition was jointly planned by the young curator Wu Junyi and architect Wang Zhuoer. It’s the first time for both alumna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o honor their alma mater on its 120th anniversary by means of an exhibition.

Zhang Kai, Executiv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delivered an inaugural address. This exhibition is a fresh try in various ways: exhibition collaboration, academic support and exhibit promotion. The exhibition themed in architecture coincides with Qian Xuesen’s academic thinking about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scenic cities.
“5 Cities” consisted of 25 round metal spraying models and 1 short video, which presented a game about cities. 25 models were floating in the all-black space, showing five distinct visual city prospects. Every city was divided into five form elements including terrain, facilit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 reflecting diversified social status.
Wang Zhuoer,the curator and young architect, said, “Observing the urban morphology is the most direct way to understand a society. In areas of deep industrialization, every part of the city is closely and orderly connected. A healthy society which puts inhabitants the first has constrained urban areas, but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s generally unlimited. However, more commercialized cities would be full of high-rise buildings. It’s meaningless to talk about cities with no regard of a society. City design mostly depends on rulemaking, while rulemaking comes from people.”
“Chinese cit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over the past decades, but the rapid advancement has caused short-sighted and disordered urban planning. As an architect, how to clarify our thinking and build a macro perspective becomes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when we are confronted with super-huge and fragmented cities. When we created the exhibition, my team simplified the cities into only five elements . Starting from scratch, young architects built their own ideal cities on the empty ground like our ancestors.”
In addition to model exhibits, a short video was also presented in the exhibition. The vide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cities and visual cities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city scenes from over 30 films and games. Wu Junyi, the other curator, insisted that films and games not only reappeared in real space, but also created a visual space. City shots in films turned viewers into urban “surveyors” and “stragglers”.
The curators expressed that “5 Cities” was of real significanc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ers and common audiences. “Models can partly help architects get rid of real rules and systems, break away from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rethink the essence of cities. For non-professionals, exhibition and virtual cities in the video presented diversified cities, expanded visions, and established basic awareness of cities.”
城市定向是定向越野运动的一种,集体育运动与休闲旅游为一体,参加者需要灵活运用城市地图和任务指令,在最短时间内以指定行进方式到访预定点标位置,并完成相应点标活动任务的一种综合型的体育运动。
2016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这一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开馆五周年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纪念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趣定向共同举行“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
钱学森,这位祖籍杭州、半辈子都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民科学家,却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1911年他出生在上海,1929年他在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求学并开启了自己的航空航天之路,1947年他回国在上海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结婚,上世纪60年代他又选择上海作为中国探空火箭研制的前沿阵地……上海成为钱学森98年人生中的一个特殊坐标。“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上海城市定向赛将指引你重回那些钱学森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寻找那些钱学森留下的踪迹。
〖比赛地点〗:上海城区
〖比赛时间〗:2016年12月3日 周六12:30-16:30
〖比赛项目与分组〗:城市定向赛,设1条比赛线路队,参赛队伍由赛事组随机编排出发时间。
〖比赛规模〗:参赛队员共150人,3人一队,50支参赛队伍
〖报名条件〗:1、年龄8至50周岁,身体健康的运动爱好者,报名时间截止11月28日(额满即止)16周岁以下青少年参赛,需由两名成年人陪同组队。
2、报名时,参赛队伍全体队员须阅读并承诺遵守参赛须知,按要求完整填写报名表,保证登记内容属实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3、报名费用:免费(送保险费、比赛T恤、背包、饮用水、五周年纪念徽章等)
〖报名方式〗:咨询电话:021-62933398 联系人:张小姐
微信报名: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信(微信号:qianxs_1211),点击“资讯”下“定向赛”栏目在线报名。

〖比赛安排〗:

〖录取名次和奖励办法〗:
以赛事组委会所设定的线路,依照各参赛队伍的有效比赛成绩,录取前8名,颁发奖品(一、二、三名四件套+长征运载火箭模型,五、六、七、八馆模型+长征运载火箭模型)及证书,完赛队伍即可电子完赛证书。

馆模型
四件套
〖比赛规则 〗:
1、本次比赛采用计时赛制,比赛计时采用趣定向APP系统,要求队长的手机版本在IOS7.0或Android4.3以上,需提前下载安装好趣定向APP。
2、本次比赛每队3名成员;参赛队伍按规定顺序出发:每间隔1分钟出发1只队伍。
3、所有参赛队在约定时间内,依照APP中所看到的任务书,依次穿越比赛线路穿越活动指定的城市点标,并完成相关任务,以用时少、任务完成好者为胜。
4、每支参赛队需指定一名队长,对本参赛队活动中全面事务负责。同一参赛队伍需3人集体到达每个点标后,队长上前用手机靠近移动点标获取本站任务并组队完成,裁判确认后在点标卡打卡通关,途中不得更换队员。
5、参赛队需在12:30前到达定向赛起点,由队长接受检录,依次按指令出发,并在关门时间16:15前到达终点。
6、参赛队伍在活动中依照各线路规定的出行方式来进行比赛,凡使用超出比赛规定出行方式,比赛成绩均无效。
7、参赛人员自行解决在本次活动中交通及其他相关费用。
8、所有参赛队员在活动中必须统一在前胸全程佩戴号码布。
9、在比赛过程中,因参赛队伍在坐标点拥堵造成等待,请选手给予理解和配合并耐心等待。
10、参赛队伍须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及比赛规则,如有违反,取消比赛成绩。
〖比赛纪律〗:
1、所有参赛队员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友谊第一”的运动精神。
2、所有参赛队员严禁在比赛过程中故意跟随其它队伍,或是损藏比赛器材。
3、若发现有身体不适的参赛队员,要及时帮助联系并给予救助。
4、所有参赛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比赛并及时求助。
5、参赛队员若中间弃赛,请返回到最近点标处进行退赛登记。
6、参赛团体比赛中途不得更换队员,不得搭乘比赛规则外的任何其它交通工具,如有违反,取消该队成绩。
〖条件和申诉〗:
1、各参赛队伍,在报名前须阅读并签署《参赛须知》,比赛过程中全体队员严格遵守参赛须知及比赛规则。
2、若参赛队伍对比赛成绩存有异议,须由参赛队长在赛事结束后30分钟内递交书面申诉书至赛事组委会。
城市定向赛
参赛须知
1、参赛选手须自愿参加本次活动。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无患有包括但不限于心脏病、高血压、哮喘、精神病等任何不适宜参与本赛事疾病的身体健康人员。若参赛人员隐瞒疾病或病史,强行参赛,后果自负。
2、参赛人员在比赛过程中听从赛事组织方统一指挥,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在赛事组织方规定的时间、地点集结,注意交通安全,量力而行,不得擅自离队,否则自负其责。
3、参赛人员在比赛过程中须做到文明参与,自觉维护现场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不得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不得违法或者有背于社会公德,并在赛事过程中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使赛事顺利进行。
4、参赛人员保证在整个赛事过程中不随地抛洒、丢弃垃圾,所有垃圾都要打包带走。爱护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不随意采摘、破坏植物、不任意践踏、破坏植被。
5、参赛人员须自觉遵守所到坐标点的公共秩序及相关规定,不应对所经之处的公共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6、参赛人员应自行携带赛事所需物品及装备,并自行妥善保管。
7、赛事组织方为参赛人员统一购买相应的意外伤害保险。对于赛事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由参赛人员向保险机构理赔,赛事组织方无需对参赛人员因其故意或过错行为所遭致的伤害承担责任。
8、参赛人员须保证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是真实、准确的,并愿意承担提供信息错误所带来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9、赛事组织方有权根据天气、人员情况对赛事作出适当调整。
10、参赛人员须在阅读并承诺遵守本《须知》后报名参赛。
11月9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举行全体党员大会暨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大家就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会议由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盛懿书记首先带领全体党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简称《条例》)的说明,并分别就《准则》和《条例》进行了学习、解读。

盛懿书记传达认为,《准则》和《条例》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经验新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盛懿书记指出,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为党员以及各级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体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准则》基本精神,认真落实《条例》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带头模范,严格遵守党章党规,切实遵循《准则》《条例》,自觉主动接受监督、规范用权,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健全发展的党内政治生态。最后,盛懿书记还特别提出,近期要将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党组织生活重点来抓,要将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同基层党组织建设、钱馆当前各项工作开展以及未来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会上,还传达了学校近期召开的传达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会议精神,并就近期党建工作和组织生活进行了布置。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聚焦“馆校”融合课程系列报道之一
本网讯(通讯员 茅艳雯)10月27日,近20位中小学教师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为他们度身打造的《高校博物馆的学科教育功能》专题讲座。记者了解到,一项全新的博物馆课程计划近期正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酝酿发酵、稳步开展。据悉,首批针对中小学馆校结合课程预计将于2016年底出炉。
据了解,与过去学校在博物馆开展的素拓课程截然不同,该项目旨在将钱学森图书馆展厅资源与中小学学科教育知识点结合起来,为钱学森图书馆开发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馆校结合课程。参与这项计划的,不仅有钱学森图书馆的专职馆员,来自上海市中小学的精英教师群体也积极投身其中。
经过长达数月时间的精心调研,钱学森图书馆于2016年暑期面向全市周边各中小学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课题申报指南》,旨在围绕学校教育主课堂与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间的横向贯通,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及馆藏资源,紧密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材知识点,开发基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博物馆课程。
目前,钱馆方面已招募了来自全市近十所中小学的十余位一线教学教师,通过培训讲座、课程设计工作坊、实地探访交流等活动环节,为钱学森图书馆量身打造一批不同学段和科目的博物馆课程。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目前已全面启动,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老师们开设了两轮针对性培训讲座。后续老师们还将通过课程设计工作坊、案例分享、实地探访交流等活动环节,进一步打磨自己的博物馆课程设计。
据工作人员介绍,将于2016年底新鲜出炉的首批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课程将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探索博物馆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间互动融合馆校合作模式所踏出的第一步。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致力于博物馆与学校课堂的全面融合,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的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原文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10/30/2069213.html
11月1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湖南岳阳召开,来自专委会40余家名人故居纪念馆的领导、专家近百人参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教授出席此次会议。

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徐建平作专委会2016年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设想的报告。随后,对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5-2016年度优秀通讯员进行了表彰,我馆邱文佳老师获“优秀通讯员”殊荣。
会议邀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郑奕博士首先作题为《纪念类博物馆展教结合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的主旨报告。各馆专家围绕“名人故居的保护与人文资源的利用和发展”的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会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并参观了会议承办单位湖南任弼时纪念馆。
11月12日,“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建设项目”教师工作坊在钱馆B22会议室举行。作为钱馆博物馆课程项目的参与者,近十位中小学教师利用周末时间齐聚钱馆,共同探讨如何结合钱馆的展陈资源设计开发一堂真正的“馆校结合”课程。


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主持。庄博士首先与老师们分享了融入学科教学的博物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逻辑和注意事项。随后,来自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王蕊老师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杨青老师分享了优秀博物馆课程案例——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物理课《光学作用》和东方乐器博物馆音乐课《悠扬的乐声》。

在接下来的课程设计交流环节,参与此次博物馆课程项目的老师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课程设计思路。来自市三女中的秦岭老师分享了新媒体视野下的钱学森图书馆。来自上外附中的马玮老师介绍了利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资源讲授“勾股定理拓展——三角形形状及计算尺使用”课程内容的构想。来自交大附小的潘捷、詹俊杰、侯玉丽和胡家乐老师分别介绍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美术课《钱学森图书馆礼品设计》、信息课《利用场馆资源学习幻灯片制作》、自然课《探索宇宙》等三门学科的课程设计思路。来自徐汇中学的史莉莉老师分享了音乐课《走进电声乐器》的课题思路。杨青老师则分享了一节音乐课《奏响“红旗颂”的钱学森》。其后,与会的老师们就这些课程的设计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交流。

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始终秉持开门办馆的宗旨,和广大中小学开展广泛的合作,一直致力于博物馆课程的建设。此次的教师工作坊,也是钱馆开展博物馆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样一次面对面课程设计构想交流和现场教学经验分享开放互动形式,在相关领域专家的引领下共同研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参与此次工作坊的老师们不仅对于如何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的场馆资源上好一堂博物馆课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更对各自的博物馆课程设计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考。在未来数月,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组织老师们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最终作为钱学森图书馆首批博物馆课程推出面世。

On September 14, the Scientific Achievement Seminar and Memorial for Academician Roger Tsien, a Chinese American Scientist, Nobel Prize Laureate and Qian Xuesen’s nephew was held i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meeting was hosted by academician Qian Xuhong. In the beginning, all the participating guests stood silently to express their condolences to Roger Tsien. Professor Qian Yonggang read the mourning message by the China Aerospace Academy of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mourning message mentioned that Professor Roger Tsien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progress of bioscience as a Nobel Prize winner, and devoted his lifetime efforts to human scientific undertakings. His death is a great loss in the science field and his demeanor and achievement will last forever.
Professor Qian Yonggang expressed that though he didn’t meet Roger Tsien before, he heard from his mother about Roger Tsien’s sound family education . When Roger Tsien won the 2008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Qian Yonggang’s father Qian Xuesen was very excited and particularly asked him to send a congratulation message to his younger cousin as it was their honor for the Qian family. Today, Qian descendants and relatives gather here to jointly recall Roger Tsien and hi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remember that his achievement arises from his outstanding family.
Dr. Jin Gang reviewed Dr. Roger Tsien’s brilliant research in the staining technique of 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d detecting calcium ion concentration, and hi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human life sciences. He recalled his several face-to-fac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ve research with Professor Roger Tsien, and highly praised his modest and approachable characters.
Academician Qian Xuhong summarized Professor Roger Tsien’s research results in calcium ion concentration dye molecule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and florescence operation dye as Roger’s three major contributions in his lifetime. He stated that Roger Tsien’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resembled wh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 described him “Lightening Science”. His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in science would be the example in the scientific field.
Roger Tsien (ancestry Hangzhou), 34th generation of Qian Liu, was born in New York in 1952. On August 24, Roger Tsien fell down while riding outside. When he was discovered, his heart had stopped beating. Roger Tsien was an academician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Medicin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and professor of the Medical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is sudden death caused a great shake in the world’s scientific field.

Ms. Helen Jones, head of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of London Science Museum Group, visited QLM on October 21st .After the visit, Ms. Jones had a lively conversation with QLM deputy director Ms. Sheng Yi. Both parties exchanged their museum’s vision and practice.
London Science Museum Group is an alliance of four different museum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mong which Science Museum in London is the flagship; the other three are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National Railway Museum and National Media Museum. The four museums are governed in one group and share resources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 new notion Helen mentioned in the meeting is SMG’s most recent guiding principle of learning strategy: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capital”.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from Pierre Bourdieu’s well-established concept of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nd was further progressed from arts into science sector. SMG is including the concept into all museum practice with the big ambition to increase science literacy and capital in society.
Ms. Jones also introduced SMG’s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and how they developed through the years their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and other collaborations. London Science Museum intends to build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ce museums in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s right on the way. The most recent blockbuster exhibition “Cosmonauts: The Birth of Space Age” has aroused quite a sensation in London and marks a grand gesture of Science Museum’s ambition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London Science Museum is planning an exhibition on China’s science, it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lthough it’s still on very primitive stage, it will consider including the story of Qian Xuesen and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the contents.
2016年,交通大学喜逢百廿校庆;中国航天欢庆六十华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共同推出了“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以此向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礼。
回顾建校至今120年的办校历史,交通大学作为我国工科教育的先驱与翘楚,不仅为航空学科的创建、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他们和千百万航空航天人一起,创造了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
本次展览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通过照片、文献、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展现形式,全面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科艰难初创、风雨兼程、勇攀高峰的发展历程,并通过翔实的史料描绘了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交通大学杰出英才群像,其中不乏杰出教育家、“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代表性人物,重点展示了他们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以及百折不饶、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精神风采。
本次展览共展出图片256幅,文物、实物模型等60余组。其中,交通大学航空门第一代教授、中国航空史研究专家姜长英的教学讲义和手稿;曾任航空部副部长的交大首届航空门毕业生徐昌裕的工作证件和任命书;我国飞机自行设计工作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交通大学航空门毕业生黄志千烈士的毕业成绩单和中校军衔肩章;1947年时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钱学森就母校航空系采购风洞设备给系主任曹鹤荪的回信原件;歼7之父屠基达和歼8之父顾诵芬院士投考交大的报名单;范绪箕老校长的博士论文手稿;长征三号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捐赠的长征三号火箭模型;以及交通大学1950年代教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和交通大学1950届电信研究所毕业生陈敬熊两位95岁高龄的院士专程为此次展览书写的题词等珍贵展品,均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主办单位:钱学森图书馆 档案馆 航空航天学院 校友会
展览展期:2016年3月31日至6月30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11月19日,钱学森图书馆建筑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教授一行来访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陪同参观。


即便是在馆内施工改造的情况下,何镜堂院士依然饶有兴趣,他缓步走入这座由自己亲自挂帅设计的赭红色建筑,细致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何镜堂先生高度赞赏钱学森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回忆起当年自己带领团队深化设计的经过,正是在钱老精神的感召下,经过不断深化、再创造,最终推翻原有方案,确立以“大地情怀、石破天惊”的设计理念,成就现在钱馆方正平直、简洁有力的建筑格局——庄严、厚重,仿佛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风蚀岩伴着沉闷的轰响四面裂开,一枚导弹即将升腾……


参观结束后,何镜堂院士欣然接受了馆方工作人员的采访。提起钱馆的建筑设计,何院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侃侃而谈。何院士表示,采用“大地情怀、石破天惊”作为建筑主题,一是为表现钱老在归国后毅然投身戈壁滩为国效力的艰苦环境;二是为重现两弹结合试验在罗布泊成功爆炸的震撼一幕;三是为反映钱老奋斗一生铸就“两弹一星”辉煌事业的石破天惊。

在钱馆图书馆建筑外立面,有一处点睛一笔——那就是外墙上隐约浮现而出的钱老头像。这正是何院士设计团队的一项创新之举。原来,不同于以往由雕塑家设计浮雕肖像的做法,钱老的脸庞是建筑师团队运用独具特色的外墙纹理,采用像素化的成像手法和高科技人造石外墙挂板,通过不同的肌理排布对光线产生不同折射效果来实现的。通过建筑语言来完成雕塑,不仅让钱老的肖像和建筑融为了一体,更让科学家的精神和建筑融为了一体。而在钱老头像样板的制作过程中,何院士更是坚持1:1等比例制作样板,并冒着酷暑登上20多米高的吊车检视15米见方的样板以确保制作效果。“这不仅是匠人精神的体现,更是因为我们团队成员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深受钱老精神的感染。”何院士这样说道。

在得知钱馆即将迎来建馆5周年和钱老诞辰105周年之时,何院士为钱馆未来的发展留下寄语,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成为学习、继承并弘扬钱老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怀的高地,要为像钱老这样真正一生为科学事业服务,为振兴中华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科学家树碑立传。何院士还表示,钱老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发扬,钱老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QLM delegation was invited to open up dialogues to Russian Space Museum and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chives from October 19th to 24th. QLM executive director Zhang Kai led the delegation and explored possible collaborations.
As a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Space Museum was founded on April 10th, 1981 to commemorate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Yuri Gagarin entering the outer space. After renovation, the museum was re-opened to the public on April 11th 2009. The museum’s collection features nearly 20,000 real objects related to Russia’s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human being’s first spacewalk, lunar explo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here are also manuscripts, archives and experiment data which recorded Russia’s air and space developmen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Russia Space Museum agreed to exchange exhibitions in 2017.
Zhang Kai introduced that Qian Xuesen had paid visits to the Soviet Union in 1956 and 1957 respectivel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chives director agreed that archives about Qian Xuesen’s visits are in their collection but may be dispersed in differ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y will help collect all archives related to the two visits and will have deep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s with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n the coming future.
QLM delegation also visited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Sergei Korolev, known as the “father of Russian space”.
11月30日下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培训中心(党校)副主任王建成一行,来钱学森研究中心考察并商谈合作事宜。
座谈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首先对钱学森研究中心的机构建制、研究成果、长远规划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与到访客人就两家单位今后在人才培养、干部教育、合作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盛懿书记希望两家单位在研究方向、合作领域、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预研和探索,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共同推进钱学森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随后,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现民就本中心历年来的研究成果、学术出版、建设方向及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况进行了通报。《钱学森研究》副主编汪长明还就全国钱学森研究基地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

座谈会上,王建成副主任指出,航天科工培训中心作为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智库型研究机构,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对接国家战略性科研任务的机遇与挑战,希望能与在全国钱学森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钱学森研究中心开展合作,联手整合并搭建全国钱学森研究一体化平台,发钱学森研究之先声。

座谈会结束时,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研究中心,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培训中心原副主任、党校原副校长刘建华赠送了本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钱学森年谱》出版成果并合影留念。
供稿:汪长明
12月3日,“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广场举行。江苏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缪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副馆长袁继军、上海市登山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徐超等出席比赛开幕式。

参赛选手合影

比赛开幕式
2016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迎来建馆5周年纪念日。为了庆祝这个特别的纪念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主办,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趣定向体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正式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建馆五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张凯致欢迎词
张凯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他表示,在钱老诞辰105周年和钱馆建馆5周年纪念的特殊时刻举办本次比赛,就是希望各位参赛者们通过探寻钱老足迹,重回钱学森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更深刻地了解钱学森这个人物和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巨大成就。

选手代表发言
来自参赛队伍“无敌虹小胖”团队的葛盛宇小朋友作为选手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说,非常开心能够以参加定向赛活动的方式庆祝钱学森图书馆的五岁生日。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忠实小粉丝,自己每周都踊跃报名、积极参加钱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活动。从只会剪纸到会看图纸,会搭模型,会拧螺丝、会连电路,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参加钱馆的课程变得越来越强。“希望我们能够了解更多钱老的故事,学习他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能够成为每位小朋友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

徐超作为比赛总裁判长宣读比赛规则

缪武宣布比赛正式开始并鸣枪开赛
初冬时节的上海,天气已经微寒,但这丝毫没有阻挡来自本市各区近两百位选手的参赛热情。他们之中,不仅有来自钱老母校交通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也有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铁杆粉丝团,更有社会各界钱老的崇拜者们。随着发令枪声响起,选手们身着统一的比赛服装,从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出发,通过手机APP的任务指引,或跑或走、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穿梭于上海闹市区的大街小巷,探寻钱老足迹,感受钱学森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投身于一场充满趣味与文化浸润的别样行程。

选手在裁判指引下开始起点计时
钱学森,这位祖籍杭州、半辈子都工作生活在北京的人民科学家,一生却与上海有着不解的缘分:1911年他出生在上海……1929年他在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求学并开启了自己的航空航天之路……1947年他回国在上海与蒋百里之女蒋英结婚……上世纪60年代,他又选择上海作为中国探空火箭研制的前沿阵地……上海成为了钱学森98年人生中的一个特殊坐标。
钱学森旧居、市三女中、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兰心大剧院、和平饭店、十六铺码头、……本次比赛所选取的点标将指引参赛者重回那些钱学森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寻找当年钱学森所留下的踪迹。由三名选手组成一支定向队伍,将在队长的带领下,结合钱学森与这些地点的历史渊源事故,完成妙趣横生的规定任务,才能打卡通关、完成比赛。

选手们乘坐地铁前往目的地

选手们乘坐地铁前往目的地
在比赛的各个点标,选手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各有特色。位于愚园路的钱学森旧居是钱学森母亲章兰娟娘家的房产。1929年,18岁的钱学森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时,曾住在这里复习备考。钱学森在交大的学习期间,一放假就会来这里改善伙食,并与家人相处。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后,父亲钱均夫在这里长居二十年之久。1955年钱学森一家历经千难万阻终于从美国回到中国,祖孙三代终于在这里得以团聚。要想通关前往下一点标,选手们必须要正确认出旧居对联中的书法字。

志愿者为选手作比赛指引

裁判在点标地点为选手布置任务

选手在比赛点标钱学森旧居内寻找任务内容
和平饭店是远东最富盛名的传奇酒店,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就是在此举办婚礼,从青梅竹马走向白头终身……经典美食、奢华风尚、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几十载的浪漫婚典历史续写着这座饭店作为上海滩社交中心的威望与传奇。来到这里的选手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钱学森夫妇的结婚照才能够打卡通过。
再比如,在蒋英母校市三女中,选手们要完成钱学森大学时代吹奏乐器的拼图;在承载着钱学森与蒋英音乐记忆的兰心大剧院,选手们要完成趣味肺活量小游戏;在钱学森大学时代的学生宿舍执信西斋,选手们要运用摩斯电码翻译出钱学森当年的宿舍号……在比赛的同时,选手们也对钱学森与上海的深厚渊源有了直观而深入的了解。

选手在比赛点标钱学森旧居内寻找任务内容

选手抵达比赛点标交大老图书馆
下午四点半,比赛颁奖仪式在钱馆广场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徐汇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周晨蔚,钱馆执行馆长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出席并为比赛前十名抵达的队伍颁奖。



颁奖嘉宾及获奖选手合影
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塑性三剑客”团队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塑性研究院的同学们。他们表示,通过参加本次比赛大家不仅追溯了钱学长的伟人足迹,在路途中感悟钱学森精神,更是通过半天的比赛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可谓收获满满。

冠军队伍“塑性三剑客”等团队合影
据悉,本次“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是钱学森图书馆建馆5周年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首场。为纪念日到来而闭馆改陈两月之久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于近日重新向公众开放,并举行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全新的面貌传承和弘扬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学术思想。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也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12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在钱馆开幕,以此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华崇志、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原秘书李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参加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的各位校内外来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作为中国航天骨干单位之一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人员交流、科研攻关、钱馆建设等多个方面紧密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次展览是双方合作共建的又一成果,既展示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的深厚渊源以及上海航天的发展历程和光辉业绩,又反映出钱学森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是对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又一次传播和弘扬。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华崇志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多次到上海指导探空火箭的研制、发射任务。他的崇高精神一直激励着上海航天人去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使上海航天从原先的单一承担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重要航天产业的基地。本次“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展览,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传承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为主题,集思广益、系统策划、广泛征集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文物和展品。这次展览必将使参观者切身实地地感受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创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代表策展团队介绍了本次展览情况。本次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分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创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上海航天”三大部分,既介绍了上海航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又追溯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的不解之缘。前两部分侧重于回顾上海航天的创建和发展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和帮助。第三部分侧重于从“弹、箭、星、船、器”五个方面介绍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宣布展览正式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展览自即日起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免费对公众展出,展期至明年4月24日。



摄影:徐 菁
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馆5周年。12月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钱馆会议室隆重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师大附中、西安高新一中等全国20余家“钱学森班”所在学校代表、教育专家、钱学森思想研究学者等近60人汇聚一堂,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展示全国各地“钱学森班”的办班成效,为全国“钱学森班”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共同探讨“钱学森班”与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发展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指出,钱老一生始终重视教育,在其晚年也特别关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更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如何从体制、机制和理念上不断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是全社会长期关心的共同话题,也是教育界一直寻求解决的问题。在钱老诞辰105周年之际召集全国“钱学森班”所在的大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参与本次研讨会,正是对钱老思想最好的纪念和传承。希望各校能够通过本次研讨会所搭建的平台展示办学成效,总结办班经验,共同探讨“钱学森班”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出谋划策,取得更大的进步。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副主任杨森作为“钱学森班”办学单位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他强调,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实现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自2007年开办“钱学森实验班”以来,西安交通大学秉承钱学森教育思想中“量智与性智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结合”的思想精髓,面向各类优秀大学生实施荣誉教育,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宽厚,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俱佳的拔尖创新人才。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大家充分讨论,互相学习,集思广益,为我国高端领军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更为我们国家未来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发言指出,至今为止全国已经有22所学校设立有“钱学森班”。如果说设立“钱学森班”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一种机制上的创新,召开首次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则是一种平台上的创新。希望全国的钱学森班能够借此机会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在今后共同推动“钱学森班”的良性健康发展。

在主题发言环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朱克勤教授以“系统科学与创新人才培养”为题,介绍了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结合钱学森系统科学理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他指出,教育是由小学、中学、大学有机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有其组织结构和自组织结构。创新人才培养就是其中的自组织结构。只有不断优化、提高系统效率,才能做好系统科学人才的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党委副书记顾希垚从“钱学森班”创建背景、钱班学生培养发展以及首届钱班毕业去向等方面介绍了交大“钱学森班”的办学情况。他指出,交大的“钱学森班”在不断积累、探索和优化,希望今后在钱永刚教授及兄弟院校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与全国的“钱学森班”共同进步,交大也将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钱老教育思想与理念,始终不懈地探寻和求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介绍了该校“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的开班情况,并从培养理念与思路、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与效果等角度分享钱班办学经验。

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王淑芳以“迈向基础教育的新高度”为题,从办学思路、育人目标、课程体系等角度介绍了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当天下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原党委书记王宗银在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与会各家大中小学分别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从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第一个成立“钱学森沙产业班”开始。15年来,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先后成立22家“钱学森班”,以钱老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学校以开放式理念开办“钱学森班”,提倡让学生做自己真正热爱、梦想做的事,提倡通过研究去学习;有的学校通过“钱学森班”实行小班教学,精心培育,多元发展,开设选修课程,注重探究能力提升,突出人格教育,发展创新思维;有的学校紧紧围绕钱学森教育思想,在校园内建造融宣传、美化、装饰于一体的开放式钱学森展览馆,营造浸入式教育环境,同时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教育探索实践,如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举办科技创新活动,设立“钱学森”奖项等,针对资优生的特殊教育,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等等。这些学校结合大中小学不同的阶段,都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探索。各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践行了钱学森精神和教育理念,成为了深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力尝试,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学校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本次研讨会是国内“钱学森班”首次齐聚,共同探讨“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和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传承践行。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尝试,在“钱学森班”探索的道路上,既要强调因地制宜,独辟蹊径,也要注重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在未来,全体“钱学森班”所在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实现“钱学森班”的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始终致力于宣传和弘扬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展览、主题教育活动,培养社会公众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年均举办各类专题展览10余场,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推出各类社会教育及学术活动年均近400场,年均接待入馆观众16余万人次。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高度重视发挥自身青少年校外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分层分年龄段引导方式、与学校教学相衔接的博物馆课程建设、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等,吸引青少年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让青少年主动走进场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钱学森精神思想的熏陶教育。期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为全国“钱学森班”所在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馆校结合,充分挥发“钱学森班”学校教育和钱馆校外教育的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更大进步。
摄影:徐 菁
红岩风范千秋楷模
——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重庆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国统区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培育了以“爱国、团结、奋斗、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她涵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表征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镜鉴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追求。
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展览分为《忠诚·担当》、《富强·民主》、《遵规·守纪》、《孝悌·仁爱》、《诚信·友善》、《勤俭·奉献》六个单元,旨在通过对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为今天人们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参照坐标,引导人们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利益取舍。让红岩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铸魂工程中更加发扬光大,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主办单位: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5年9月1日至10月7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上海热线讯,昨天(12月3日),"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开赛。虽然初冬时节的上海,天气已经微寒,但却丝毫没有阻挡来自本市各区近两百位选手的参赛热情。他们之中,不仅有来自钱老母校交通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也有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铁杆粉丝团,更有社会各界钱老的崇拜者们。
下午1时,随着发令枪声响起,这些选手身着统一的比赛服装,从钱学森图书馆广场出发,通过手机APP的任务指引,或跑或走、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穿梭于上海闹市区的大街小巷,探寻钱老足迹,感受钱学森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投身于一场充满趣味与文化浸润的别样行程。

图:“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开跑,第一组家庭到达钱学森旧居

图:家庭成员研究接下来的路程规划

图:家庭成员研究接下来的路程规划
钱学森旧居、市三女中、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兰心大剧院、和平饭店、十六铺码头……本次比赛所选取的点标将指引参赛者重回那些钱学森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寻找当年钱学森所留下的踪迹。由三名选手组成一支定向队伍,将在队长的带领下,结合钱学森与这些地点的历史渊源事故,完成妙趣横生的规定任务,才能打卡通关、完成比赛。
在比赛的各个点标,选手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也各有特色。其中位于愚园路的钱学森旧居是钱学森母亲章兰娟娘家的房产。1929年,18岁的钱学森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时,曾住在这里复习备考。钱学森在交大的学习期间,一放假就会来这里改善伙食,并与家人相处。钱学森赴美留学之后,父亲钱均夫在这里长居二十年之久。1955年钱学森一家历经千难万阻终于从美国回到中国,祖孙三代终于在这里得以团聚。要想通关前往下一点标,选手们必须要认出旧居中的对联是哪些字并正确念出。

图:参赛者到达钱学森旧居并拍照留念

图:参赛者纷纷抵达钱学森旧居
2016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本次“钱学森与上海•城市寻踪”2016城市定向赛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建馆5周年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首场。据悉,为纪念日到来而闭馆改陈两月之久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于近日重新向公众开放,并举行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等一系列纪念活动,以全新的面貌传承和弘扬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学术思想。

图:市民参观钱学森旧居
原文链接:http://hot.online.sh.cn/content/2016-12/04/content_8160371.htm
大洋网讯 “除了专业书籍之外,我爸还会看一些其它种类的书,《雷锋的故事》就被他一直收藏着”,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之际,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教授今天在钱学森图书馆接受记者采访,畅谈大科学家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平凡一面。
“这里的图书我们总共捐献了7000册,也仅占父亲全部藏书的1/7”,钱永刚说,虽然父亲的主要工作领域是理工科,但对于文学和艺术也很有造诣。“就像这本《雷锋的故事》,父亲说是将它作为行为科学来研读的,从中研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典型人物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你看这个皮箱,是我外祖父蒋百里先生在海外留学时用的,后来我妈在和我爸一起去美国求学时也带上了,一个皮箱,两次漂洋过海,见证了那个时期两代中国人的赤子情怀”,钱永刚凝视着展厅中的一个黑色皮箱,“上面还有我妈妈蒋英的英文名缩写呢”。
钱学森(1911-2009),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年轻时已经任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到中国。同行对钱学森最中肯的评价,“因为钱老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父亲很早就抱定主意要回国。他的堂兄钱学渠当时和他一同在美国求学工作,父亲决定回国后也曾劝说堂兄一起回来,但因为种种原因被婉拒。父亲因为这个事情很生气,一直到1975年中美建交后堂兄带着家人回国探望,父亲依然不肯原谅”,钱永刚笑着说,父亲钱学森是个很有原则的人,“最后是母亲从中协调,父亲才勉强同意去堂兄下榻的饭店,我记得还是在前门那儿聚了一聚,但还是不让他们来家里”。
据了解,钱学渠是参与了美国阿波罗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其子钱永健还在200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广报记者 贺涵甫
原文链接:http://news.dayoo.com/china/201612/09/139997_50569794.htm
我国计划明年发射“太空巴士”——“远征三号”,可在轨飞行48小时,主发动机具有20次以上的重复启动能力,具备一次性10颗卫星发射能力。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旧旅行箱,而是3位名人跨越三大洲的旅行箱。8日,它在“更新重启”后的钱学森图书馆与世人见面。原来,该旅行箱为1936年蒋百里携蒋英赴欧洲考察时所用,其后一直由蒋英使用;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结婚后,带着这个箱子赴美旅居;1955年,钱学森夫妇经过5年抗争,终于得以辗转归国,又携带此箱登上了归国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临行时钱学森说:“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钱学森回国时所携带的旅行箱。
今年不仅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经过两个月的闭馆整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今起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展示了承载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等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开馆5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年均接待入馆观众16余万人次,目前馆藏钱学森近62000件(套)珍贵实物、文献、手稿和照片。
与私人珍藏相比,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以及用于神舟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展品,则是科技味十足。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用、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它已顺利完成了11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

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
与此同时,钱馆还对部分展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天上之所以有一颗“钱学森星”,正是因为钱老是空天领域的世界级明星科学家。此次新增展品中,就有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馆方介绍,“彭德雷航天著述奖”成立于1951年,以美国火箭学会创始人、该学会主席乔治·爱德华·彭德雷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那些在航天科学研究领域中贡献重大且著述丰硕的科学家。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次仅表彰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53年荣获“彭德雷航天著述奖”,但因故未能领奖,由加州理工学院为其保管至今。2015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校长马斯·罗森鲍姆将一份同比例复制品赠送给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同年张杰院士又将这份礼物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
与全新钱馆一起面向公众推出的,还有历时一年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这场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重点回顾了上海航天的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了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新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相关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以及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将一并展出至明年4月24日。
其中,“风暴一号”发动机之前一直安装在位于浙江湖州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上,航天八院为此次展览特意拆卸下来运至钱馆。此外,我国计划明年发射的“太空巴士”——“远征三号”刚在今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荣获创新金奖,其可在轨飞行48小时,主发动机具有20次以上的重复启动能力,具备一次性10颗卫星发射能力,实现不同轨道的多星快速部署和相同轨道的多星组网部署,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级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
原文链接:http://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8719


图说:钱学森图书馆展出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孙中钦 摄
【新民晚报·新民网】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纪念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0月15日起闭馆进行基本陈列局部改造。经过两个月的整修,钱学森图书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记者今日在馆内见到,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用于嫦娥探月和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及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亮相。
除新展出的珍贵馆藏外,钱学森图书馆还对部分展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将原本的展览尾厅重新改造设计为天穹形式,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
今年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钱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主办“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展览将持续至明年4月。
钱馆珍藏6万2千件(套)珍贵实物、文献、手稿和照片。开馆五年来,累计举办各类展览50余场,各类社会教育及学术活动年均举办近400场,年均接待入馆观众16余万人次,见证公众对航天科技日益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原文链接:http://shanghai.xinmin.cn/xmsz/2016/12/08/30667264.html
中新社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许婧)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8日宣布,经过两个月闭馆整修,钱馆已重新对外开放,不仅新增珍贵藏品,还举办全新特展,更好讲述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
钱馆于10月15日起闭馆进行了基本陈列局部改造,并在馆内补充展示了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钱学森1953年所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以及钱馆于2015年征集的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
站在钱学森回国时所携带的旅行箱前,钱学森之子、钱馆馆长钱永刚介绍说,该旅行箱为1936年蒋百里携蒋英赴欧洲考察时所用,其后一直由蒋英使用。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结婚后,带着这个箱子随钱学森赴美旅居。1955年,钱学森夫妇经过五年抗争,终于得以辗转归国,又携带此箱登上了归国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
此外,钱馆还对部分展厅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原本的展览尾厅重新改造设计为天穹形式,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
与全新面貌的钱馆一起面向公众推出的,还有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
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重点回顾了上海航天的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并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了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
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展览将展出至明年4月。(完)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12-08/8087796.shtml
央广网上海12月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经过为期两个月的闭馆整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本周以全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与此同时,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将从明天(9日)起面向公众推出。
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纪念日,该图书馆于10月15日起闭馆进行基本陈列局部改造。统计显示,钱学森图书馆馆藏的珍贵实物、文献、手稿和照片共计近6万2千件(套),该馆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在5年中累计举办各类展览50余场,年均举办各类社会教育及学术活动近400场,年均接待入馆观众超过16万人次。
此次钱学森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馆内另补充展示了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其中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钱学森1953年所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等展品,此外钱馆于2015年征集的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双元发动机等在基本陈列改陈后会一并展出。
2016年不仅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将持续至明年4月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将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
原文链接:http://news.cnr.cn/native/city/20161208/t20161208_523312729.shtml

经过两个月闭馆整修,钱学森图书馆昨天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一批新增珍贵藏品亮相。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钱学森图书馆于10月15日起闭馆,进行了基本陈列局部改造,并在馆内补充展示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钱学森1953年所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钱馆于2015年征集的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
钱馆还将原本的展览尾厅重新改造为天穹形式,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此次面向公众推出的,还有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 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重点回顾上海航天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并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展览将展出至明年4月。
原文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ldb/node41/node2151/20161209/n57843/n57854/u1ai308444.html

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纪念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0月15日起闭馆进行基本陈列局部改造。经过近两个月的整修,钱学森图书馆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
图:现场展出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
记者 叶辰亮摄影报道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12/09/content_497143.html
记者 徐瑞哲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旧旅行箱,而是3位名人跨越三大洲的旅行箱。昨天,它在“更新重启”后的钱学森图书馆与世人见面。这个旅行箱是1936年蒋百里携蒋英赴欧洲考察时所用,其后一直由蒋英使用;1947年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结婚后,带着这个箱子赴美旅居;1955年,钱学森夫妇经过5年抗争,辗转归国,又携此箱登上归国邮轮。
今年不仅是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上海航天创建55周年。经过两个月的闭馆整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即日起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展示了承载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等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
与私人珍藏相比,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以及用于神舟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展品,则是科技味十足。490牛发动机属于高性能轨控发动机,为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提供空间动力。2500牛双元发动机是国内目前推力最大的星用、船用空间液体火箭发动机,是神舟飞船的轨控发动机,提供飞船变轨机动、返回制动和逃逸救生的动力。至今,它已顺利完成了11次神舟载人飞船的飞行任务。
与此同时,钱学森图书馆还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此次新增展品中,就有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馆方介绍,“彭德雷航天著述奖”成立于1951年,以美国火箭学会创始人、该学会主席乔治·爱德华·彭德雷的名字命名。这一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次仅表彰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53年荣获“彭德雷航天著述奖”,但因故未能领奖,由加州理工学院为其保管至今。2015年3月,加州理工学院校长马斯·罗森鲍姆将一份同比例复制品赠送给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同年张杰院士又将这份礼物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
与全新的钱学森图书馆一起推出的,还有历时一年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这场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展览,重点回顾了上海航天的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了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新成就,展出将持续至明年4月24日。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12/09/content_233118.htm
上海热线讯,记者获悉,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周年纪念日,经过两个月的闭馆整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已于日前以崭新面貌重新对外开放,并在馆内补充展示了一批全新征集的珍贵藏品,包括承载着钱蒋两家家族记忆的旅行箱、钱学森1953年所获得的"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复制件、以及钱馆于2015年征集的用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工程的490牛发动机和用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的2500牛空间发动机等一系列展品。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还对部分展厅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原本的展览尾厅重新改造设计为天穹形式,增设"宇宙星空中的钱学森星"主题装置艺术等。
同时与全新面貌的钱馆一起面向公众推出的,还有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重点回顾了上海航天的创建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对上海航天的关心、指导与帮助,并从"弹、箭、星、船、器"五大方面介绍了上海航天在21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展览共展出照片、文献、实物、视频等各类展品130余件,其中包括"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展览将展出至明年4月。

图:专家介绍展品之“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

图:"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开展首日现场

图: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图:“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前,市民观展

图: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特展"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据了解,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已走过五年历程。时至今日,钱学森图书馆已累计举办各类展览50余场,年均举办专题展览10余场,各类社会教育及学术活动年均举办近400场,年均接待入馆观众16余万人次,馆藏钱学森近6万2千件(套)珍贵实物、文献、手稿和照片。5年来,钱馆和公众共同继承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也见证了公众对航天科技日益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五载岁月,弹指一挥间,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为目标,讲好中国当代科学家的故事,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展览一角

图:部分展品展示

图:部分珍贵展品展示

图:部分珍贵展品展示
原文链接:http://joy.online.sh.cn/content/2016-12/08/content_8170111.htm

2005年,钱学森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它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都是对中国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关怀。
这一问,在全国教育界振聋发聩,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思考。
众所周知,教育一直是钱学森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领域。可喜的是,从2005年至今,国内不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界人士为回应“钱学森之问”,在各自的教育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今年,适逢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乘此东风,全国二十余所院校汇集上海,参与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就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展开研讨。
全国多所学校积极探索回应钱学森之问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说,“钱老这一生,一直认为教育很重要,他曾讲过影响他人生发展的17位有影响力的老师。钱老晚年也特别关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如何从体制、机制和理念上不断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这是我们全社会长期关心的共同话题,也是我们教育界一直在寻求解决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指出,2005年5月,北京海淀实验中学第一个挂牌成立“钱学森班”,标志着基础教育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至今已有11年。
说起“钱学森班”在国内的先后成立,钱永刚很是感慨,“一个月前,浙江省天台中学在校庆之际,正式挂牌成立‘钱学森班’。当天台中学校长高高举起‘钱学森班’的匾牌时,体育馆内2600多名学生齐声呐喊,令我深受感动。”至此,全国已经有22所大中小学各级教育机构,创立了以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创新实验班。
吴旦说,这些“钱学森班”都秉持着开放的理念,让学生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参与其中的学生、教师都应该以两个驱动为起点,一个叫好奇心驱动,是指单纯的喜欢,还有一个是使命感驱动。”他指出,现在各个创新学校,还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利用周边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不拘一格降人才各校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实验田”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朱克勤介绍了清华大学利用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探索。作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六个创新实验班之一,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成立于2009年,每年面向全国招收30人。每逢新生入学季,“钱学森力学班”就开始选拔“好苗子”。朱克勤介绍,通常各地“状元”、省高考前十名、全国各类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都被列入选拔对象。
学生考入“钱班”后,前5个学期学习基础知识,后3个学期以研究为主导进行专业教育。“钱班”学生由全校8个工科院系联合培养,采取动态流动机制,不定期进行考核。“在这里,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空间”,朱克勤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自由探索空间,学校设立了荣誉学委,精心选择了18门核心课程进行传授,更采取“因材施教”政策,设立课程免修制度。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成为全国首批17所高校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后,便开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成立。

上海交大机动学院党委副书记顾希垚介绍说,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钱学森班”也有扎实的基础。一方面,机动学院工程学科和动力能源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属于全国领军地位,具备培养工科人才的专业基础;此外,学生来源也都在各省高考前十名之内,具有良好的学生基础。2013年首届“钱学森班”学生平均分达到87.8分,这是迄今为止机动学院历史最好成绩。
顾希垚介绍说,交大“钱学森班”采取研究金字塔式的培养方式,学生在广泛的基础知识基础上,还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探究,并参与项目竞赛。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导师采取双选制度。随着进程推进,学生如果改变了兴趣方向,可适当提出更换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班”学生上课采用项目式管理模式,学生除了参加考试,还要参加课程设计。“课堂上是互动、研讨式的教学,结合过程化的管理,不再是一考定终身。”顾希垚说。
眼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对接两个专业,一个是机械工程、一个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在学校支持下,数学、现代物理、线性代数等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教学,都由全校最好的教学名师担纲。从青年海归、长江学者,到中科院院士、学校副校长,在交大“钱学森班”的讲台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副主任杨森介绍说,该校自2007年开始创办“钱学森班”。西安交大秉承钱学森教育思想中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相结合的思想观,破格选拔、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注重创新,培养和造就了基础知识宽厚、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质俱佳的拔尖创新人才。
不仅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者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迈出探索步伐。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者们也积极探索回应“钱学森之问”。正如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王淑芳所说,“给培养拔尖人才打基础,怎么样为高等院校输送更加优秀的学生,这是我们的任务和担当。”2012年,西安高新一中高中创办实验班,2014年正式挂牌更名为“钱学森实验班”。
王淑芳介绍说,高新一中“钱学森班”创新性地采取“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一体”就是以高中课程为主体,为高、精、尖人才夯实基础。“两翼”,一是开设国际课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二是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她举例说,高新一中会把学生教育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国门,拥有全球化视野。在高新一中,每个年级每周都有一节英语口语和听力课程,提升学生英语能力。“要知道,陕西省高考已经取消了听力考试,许多老师一开始不解,为什么在高考不考的情况下还设置口语课。”王淑芳说,这就是坚持以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为前提,通过听力课程把世界发展的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们。
传承钱老精神实验班人才培养更重综合素质
在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明确的是对于科学的热忱和对于学问的追求。朱克勤说,这里的教师在讲课时,也不时地会将钱老的精神贯穿其中。例如讲到力学知识时,会从历史的角度讲讲力学学科是如何在牛顿时代诞生的。所谓“温故而知新”,只有知道了过去的历史,才能了解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随着“钱班”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探索,朱克勤愈发感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小学、中学、大学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不能各自闭门造车。清华大学目前已与人大附中、上海中学等10所全国重点高中达成默契,探索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辟除了高考之外的渠道,不完全考虑学习成绩,为具有科学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舞台。”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钱老诞辰之日,全班同学都要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再次学习钱老精神。
平日的校园生活里,上海交大“钱学森班”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之外,同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班同学身体力行加入到学生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中。另外,班级里具备文体特长的同学,也一直活跃在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各类舞台上。“钱班不仅仅是为读书,也是为全人格的培养。”顾希垚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2014年正式挂牌成立。除了在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人才创新模式,该校的“钱学森实验班”特别强调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等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介绍说,“钱学森班”采取与航天研究所联合培养方式,设立航天专家面对面系列讲座和相关课程。当面对航天工程师时,他们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的引领激励作用十分明显。“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课内外活动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艺术素养。”李小平说。
“小荷已露尖尖角”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初显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第一届本科生已经毕业,目前全部在国内外一流高校攻读博士。虽然尚未走出校园,但他们在科技上的潜力已不容小觑。这一届学生在参与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时,与几万名优秀大学生同台竞技。全国有36人获得一等奖,清华“钱学森力学班”包揽其中8个席位。
朱克勤很骄傲地介绍说,“钱班”学生们通过科研创新项目制造出的卫星模拟悬浮平台,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加拿大约克大学甚至跑到中国来跟他们订货,学生们则将得到的收入捐赠给了母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首届毕业学生全部被保送到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李小平教授说,许多学生的学术论文都被国际会议收录,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积淀。一名“钱学森班”大一学生在中俄小卫星大赛上获得二等奖,李小平介绍说,“这是一个全英文的国际比赛,不少航天院所的博士生都参与其中。我们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仍然能自信地与他们同台竞技并获得成绩,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肯定。”
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王淑芳非常感慨———自从学校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看得到的成果有很多。近年来,该校高考成绩不断提升。2016年高考中,陕西省全省理科文科前十名中,高新一中包揽了其中8个名额。全校有70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68名同学考入了世界排名前百的国外名校深造。
11月30日,西安高新一中郑方一同学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中获得总冠军。因为经常参与社会实践,高中生们关注到了身边的生活。2016年两会期间,西安高新一中6名高中生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采访当地妇产科医生后,撰写了《关于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的提案》。
杨森说,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短短7年来培养毕业的大部分学生,目前都还在世界一流高校中继续深造。但他坚信,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的深造,再过十年、二十年,一定能培育出更多出类拔萃的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校外教育平台升入“2.0版”
虽然“年轻”,但钱学森图书馆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也做了不少努力。截至2016年11月底,钱馆年平均进馆人数达16.5万人次,累计为进馆观众提供免费讲解7000余场,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1500余场次。
自2011年开馆以来,钱馆始终致力于宣传和弘扬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展览、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培养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让人们深入理解科学和科学家对于社会的价值。先后推出了“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科学先锋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等原创专题展览。
5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围绕各类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不少活动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例如,针对小学生等低龄儿童推出“夺宝奇兵”自助导览活动、组建“星际兵团”家庭粉丝团、开展“钱馆好童声———童声版讲解词”招募活动等。品牌活动“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已经持续举办3年,开设课程134项、连续举办500余场,约有万余儿童亲身参与,已成为全市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的样板;针对中学生,开展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大赛、策划“钱学森在1955”———阅读、讲座、观影、微课题系列活动,使他们在交互活动中自主深化对知识学习、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认识;针对大学生,将中国远洋航天测量船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通过组织新生入学及毕业生远航教育、志愿服务等,引导他们坚定知识报国的理想信念。
特别是2016年暑期,经过长达数月时间的精心调研,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市周边各中小学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课题申报指南》,旨在围绕学校教育主课堂与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间的横向贯通,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及馆藏资源,紧密结合,开发基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博物馆课程。
其实,开发课堂外的课程和活动,对于钱馆而言并不陌生。自2014年起,徐汇区教育局与钱馆联合组织开展了“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为样本,推进大中小德育体系衔接”课题研究,通过馆校合作推进学校学科建设,联手交大附小、汇师小学、世界外国语中学、零陵中学等校的教师设计研发了近10门与学校教育紧密贴合的博物馆课程,获得了良好成效。基于此,2016年“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应运而生,重点结合本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材知识点,打造带有钱学森图书馆深刻烙印的特色博物馆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说,目前,钱馆还与上海科学创新教育研发中心合作,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一层规划建设青少年创新实践基地,在未来开发更多的课程内容,举办各类科普、科学、科创、科研活动。双方共同携手,打造钱馆校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2.0版本。
【全国“钱学森班”名单】
1.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
2.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
3.西安交通大学“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
4.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创新拓展班”
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
6.甘肃农业大学“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
7.河西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班”
8.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实验班”
9.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班”
10.北京一零一中学“钱学森理科实验班”
11.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12.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钱学森班”
13.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班”
14.河北唐山一中“钱学森班”
15.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钱学森实验班”
16.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钱学森实验班”
17.重庆市第一中学“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实践班”
18.浙江省开化中学“钱学森班”
19.浙江省天台中学“钱学森班”
20.西安高新一小“钱学森实验班”
21.杭州市时代小学“钱学森班”
22.南京市三牌楼小学“钱学森班”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12/13/content_503485.html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12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同志为钱学森图书馆、校出版社、校档案馆全体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上专题党课。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出版社党委书记蒋尧鹏,社长郑益慧,档案馆直属党支部书记徐兵等参加学习。学习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主持。


朱健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党性修养”为题,以“两学一做”和“学深学透重要讲话精神”两大话题为切入点,强调学习党章是一个动态、历史、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要避免以新闻报道和报告学习会来替代学习,要结合实际、掌握方法论、知行合一。他还从“2+2+2”六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六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随后,朱健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时空观”“关于《准则》和《条例》”“加强党性修养,做合格党员”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六中全会精神。他从当前国家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等视角切入,详细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背景和重要内涵。他介绍了《准则》和《条例》的起草过程和框架内容,并认为《准则》和《条例》凸显了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原则,对我们具有方法论的启迪。他从人性、职业素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性四个层面分析了党员修养的内涵,并强调要坚定政治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要品格高尚、清正廉洁;要知行合一,做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
最后,朱健对在场全体党员提出希望,期望大家坚定“四个意识”,把维护核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加强党性修养上下功夫,表里如一、知行合一,成为师生公认和敬重的共产党员。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16年12月31日至2017年1月2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ew Year holiday (December 31-January 2).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Time: January 27th-February 29th 2016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Reunion,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shared wish for all Chinese people. China’s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is as epic as a human migration can be. From 1980 to 2010, the flowing population rose from one hundred million to two billion. This huge crowd surged over the vast 9.6 million square meters of land. The moving Chinese rushed between working in the cities and going home for the holiday with unbelievable patience and tenacity. “Spring festival” carries full of nostalgia, leading people to reunion and celebration, with tired but cheerful paces.
As a public venu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lways keeps to its humane care and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introduces the special photographic exhibition: Way Back Home: A Decade of Spring Festival Transport, which intends to recapture the moments and emotion of their journey. Mr. Deng Bo, the famous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has spent the last decade focusing his lens on migrant workers’ journey and recording their unique stories. These photographs have become valu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witnesses to not only transportation issues, but also population issue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ime: March 31st-June 30th 2016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2016 marks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and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s. To align with the special occasion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presents its new special exhibition: Aim High, Dream High:Graduate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Air & Space Programs this March.
The exhibition was carefully planned for nearly one year. It’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with SJTU Archives,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nd SJTU Alumni Association Office. Mainly in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exhibition tries to reflect SJTU’s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arly start-up, trials and hardship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photographs, documents, and other multimedia forms. The detailed historical materials depi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portrait a group of SJTU talents in China’s air and space programs. These figures are highlighted by their innovation and dedication, pursuit of truth and ideals.
Recalling the 120 years, SJTU as China’s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ntier, has not only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for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discipline, but also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lead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space industry, fondly known as “cradle of talents for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SJTU has so many “firsts” that relate to aviation industry: China’s first School of Aviation Engineering, China’s first book about aviation history,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aircraft designers, head of China’s first missile research department, chief architect of China’s first recoverable satellite, deputy chief designer of China’s first generation of solid strategic missile submarine, founder of China’s titanium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aviation industry.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altogether 256 pictures, more than 60 groups of artefacts and objects. Among them, some of the items are on display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ply letter of Dr. Qian Xuesen in 1947 to his alma mater SJTU regarding the purchase of wind tunnel in School of Aviation; SJTU’s former president Dr. Fan Xuji’s research manuscript; congratulation remarks of two academicians-Mr. Wang Xiji and Mr. Chen Jingxiong specifically for this special exhibition.
Time: July 30th -August 25th 2016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On July 30, the “5 Cities” exhibition, sponsor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undertaken by the 5 Cities Planning Team, and co-organized by the Urbanspace Planning &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Shenzhen), was unveiled i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exhibition was jointly planned by the young curator Wu Junyi and architect Wang Zhuo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both alumna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o honor their alma mater on its 120th anniversary by means of an exhibition.
“5 Cities” consisted of 25 round metal spraying models and 1 short video, which presented a game about cities. 25 models were floating in the all-black space, showing five distinct visual city prospects. Every city was divided into five form elements including terrain, facilit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space, reflecting diversified social status.
In addition to model exhibits, a short video was also presented in the exhibition. The video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cities and visual cities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city scenes from over 30 films and games. Wu Junyi, the other curator, insisted that films and games not only reappeared in real space, but also created a visual space. City shots in films turned viewers into urban “surveyors” and “stragglers”.
The curators expressed that “5 Cities” was of real significanc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ers and common audiences. “Models can partly help architects get rid of real rules and systems, break away from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rethink the essence of cities. For non-professionals, exhibition and virtual cities in the video presented diversified cities, expanded visions, and established basic awareness of cities.”
Time: December 8th 2016-April 24th 2017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2016 marks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s, as well as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Shanghai aerospace. To commemorate the special year,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joins together with Shanghai Academy of Spaceflight Technology (SAST) in a special exhibition: Qian Xuesen and Shanghai Aerospace. The exhibition is also a tribute to Dr. Qian for his 105th birthday.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Academy of Spaceflight Technology.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SAST in terms of the five categories: missiles, rockets, satellites, spaceflights and spacecrafts, the exhibition also extends the visions to the future prospects. SAST brings the engine of “Fengbao-I”carrier rocket, “Fengyun-IV”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model, and the “Changzheng-VI”carrier rocket model and its truck model for the exhibition.
12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约和揭牌仪式暨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百老百将迎春敬老座谈会在钱馆隆重举行。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团长戚泉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


在签约仪式上,张凯和戚泉木代表双方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今后,双方将联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文明共建、相互促进”原则,使德育资源优化组合,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教育面,深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使青少年德育教育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大合作力度,保证德育教育长效机制,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和革命传统,为党旗添彩。签约结束后,龚心瀚、张凯代表共建双方揭牌。朱健、龚心瀚在仪式上作祝贺发言。





讲师团100多名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科学家、老教育家和老艺术家出席大会。中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北海舰队原司令员王继英和中将、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打下五架美国飞机的战斗英雄韩德彩,以及全国劳模杨富珍、杨怀远、马人俊等老将军老劳模分别在仪式上作发言。
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是由600多位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干部、老专家、老教育工作者、老艺术家组成的以青少年德育为主的社会公益团体。建团的十六年来,已为360多万青少年作了5000多场德育讲座、德育展览、德育演出,7次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次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
供稿:陈 文
摄影:徐 菁
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鄂尔多斯市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博物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在钱馆会议室举行。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宇华,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苏雅拉,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文体局局长、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博物馆)馆长王强等,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等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盛懿主持。
张凯馆长在仪式上介绍双方合作共建背景。他表示,希望今后未来双方能够充分利用合作机会,围绕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沙产业理念方面的重要贡献开展更多研究、宣传和展示工作。赵宇华在会上宣读了聘用钱永刚馆长为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高级顾问的决定并向钱馆长颁发聘书。

随后,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互赠纪念品。根据共建协议,两馆将本着结对共建、相互交流、深化合作的原则,在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展览交流、学习培训、课题申报、基地建设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赵宇华主任在仪式上致辞。他指出,希望未来通过双方的深入合作和共同努力,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为展示钱老伟大思想、功绩和在第六次产业革命、沙产业理念方面重要贡献的平台,进一步挖掘、发挥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博物馆)在荒漠化治理研究、沙产业研究与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

钱永刚馆长在仪式最后讲话。他向远道而来的恩格贝客人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非常高兴看到恩格贝示范区在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理论指导下,在各级政府、老一辈领导和国内外友人的关怀和重视下,20多年来在沙漠治理和土地开发方面所取得的各项丰硕成果。希望通过此次共建合作,双方一起为建设恩格贝做努力,不断深入践行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摄影:徐 菁
1月11日上午10:00,樊东伟先生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樊东伟先生早年经商,2008年以后专门从事民间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开办“开卷书屋”对外提供利用,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委员、《藏书报》通讯员。
据樊先生介绍,2015年他偶然间收得一批6000余封陈梦熊信札,涉及几百位名人大家和知名学者;其中,就有一封1989年9月14日钱学森写给陈梦熊的书信原件。陈梦熊生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鲁迅研究专家。从信的内容可知,陈梦熊因研究鲁迅而搜集鲁迅留日同学钱均夫(钱学森父亲)的材料,因此致信钱学森询问关于钱均夫资料事宜,钱学森收到信函后便复函陈梦熊。

樊先生向钱馆长捐赠书信

钱馆长向樊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樊先生的这次收藏,轰动一时。钱馆工作人员得知后便与樊先生取得联系,提出征集钱学森书信原件的意向;樊先生慷慨允诺,并认为将钱学森书信捐赠钱馆可谓“物归原主”,能够发挥更大的文物和史料价值。钱永刚馆长代表我馆接受捐赠,并对樊东伟先生的慷慨捐赠表示诚挚的感谢;随后,由钱永刚馆长颁发捐赠证书。捐赠仪式上,樊先生还透露在其收藏的民国杂志《红玫瑰》上,发现有钱学森母亲章氏家族成员的摄影作品,是研究钱学森及其家族的珍贵史料。
供稿:吕成冬
摄影:徐 娜
“我始终相信,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诗篇,既不在游吟诗人激扬吟唱中,也不在剧作家或小说家奇幻的故事里,人类的奇迹是由科学书写的。科学的故事,较之于文学上的故事,更加壮观离奇,令人魂牵梦引。”这是一段来自纪录片《中国天文》里的解说。从这段解说词中,大家不难想象,这部纪录片要讲述的一个个令人魂牵梦引的天文故事。它饶有趣味地介绍了中国天文历史,解释了一些复杂的天文现象。
2017年1月15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ArtScience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天文》纪录片分享会,并邀请到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出品人之一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的Richard de Grijs研究员和导演Rene Seegers)来到现场,和现场100多位观众共同赏析纪录佳片,并讲述了纪录片中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Richard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做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和过程,“我特别想知道更多科学背后的科学家故事,比如他们的奋斗、胜利和梦想。从2011年开始想拍这部片子并开始申请到如今拍摄成片,已经近六年了。2013年,我们拿到了中国国家科学基金的经费。中国发展得太快,2011年预备与我们合作拍摄纪录片的公司已经不在了。一次偶然的巧合,让我遇见了Rene,并得知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演,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合作。我对我们的合作非常满意。”

Richard de Grijs
Rene表示,“在得到Richard的邀请之后,我很愿意参与。我小时候看过卡尔萨根的天文纪录片,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机会来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将会使我再次能了解天文的新进展,还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天文。”

Rene Seegers
简短的介绍之后,观众们欣赏了50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天文》。引人入胜的情节,绚丽的画面,让不少观众在观影看表示“过瘾”。也有一些小朋友表示,有的地方内容有点深奥,没看懂,但让他们对天文更加好奇。
纪录片《中国天文》深入挖掘了中国天文的发展历史,讲述了中国在天体物理和天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并梳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影片没有采用基于常规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的方式,而是以专题方式来展示 “科学背后的人”,选择了若干个与中国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为观众进行了剖析与诠释,将对中国天文的探索聚焦于背后的人文历史。同时影片走访了中国偏远地区的天文台,见证了位于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最后建设阶段,最终在对中国探月计划的介绍中告一段落。

将分享会带到高潮的是精彩的问答环节。观众们提出了类似“宇宙中最大的黑洞有多大”“黑洞会不会把我们吸进去”、“该纪录片如何拍摄”“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将来会不会拍摄更多的专题性纪录片”等问题,两位嘉宾一一进行解答,也鼓励现场的小朋友,“还有很多问题等着你们来解答”。


本次活动为钱学森图书馆“学·问沙龙”2017年的第一期活动,感兴趣的观众可持续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网站与微信、微博,获得未来活动的一手资讯。
1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在钱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以及钱馆全体教职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执行馆长在大会上做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工作报告,从开放运行、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物征集、国际交流和钱学森研究等方面回顾了钱馆2016全年的工作业绩,并结合钱馆建馆5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提出了2017年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的发展总目标,以内涵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工作主线,围绕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宣传、推广,以高水平展览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引领,增强学术研究、文物资源、开放运行的合力,高度重视资源拓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的总体工作思路。随后,盛懿书记在会上宣读钱馆获奖决定,集体表彰钱馆2016年度各类优秀集体及个人。今年大会特别设立“馆长荣誉奖”,以此表彰2016年度各项工作业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钱永刚馆长在最后作总结讲话。他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五年以来,在全馆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希望钱馆全体同仁能够继续扬长补短、携手奋进,在新的一年里把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做得更好。
摄影:徐 菁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春节假期期间运行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2017年1月27日至1月29日闭馆三天,1月30日-2月2日正常开放(即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闭馆,正月初三至初七对外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一月十六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except January 27-29.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1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5周年暨2016年度志愿者总结表彰会在钱馆多功能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各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以及百余名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大会总结和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年以来的志愿者工作情况。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11年6月,于2014年9月加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之一,并于次年入选首批上海市普通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服务队成立5年以来,一路涌现了大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在钱馆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践行志愿品格,传播志愿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信赖与嘉奖,同时也收获了自我价值的成长。截止2016年底,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人数为224人,2016全年总服务次数2688人次,总服务时长21504小时。整理钱馆视频资料40000余字,钱学森书信手记扫描7453页,整理歌颂钱学森诗歌作品13427字等。

会上公开表彰了志愿者优秀个人43名、优秀组织者10名,优秀团体5个,并向获奖志愿者颁发证书。此外,大会还特别为服务5年期满的6位资深志愿者举行退队仪式并颁发了纪念证书。
在随后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钱馆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轮番上台,表演了配乐诗朗诵、独唱、小品、舞蹈等多个文艺节目,现场气氛和谐融洽,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精神风貌,大会至此圆满落幕。

配乐诗朗诵

小品

独唱

合唱

舞蹈
1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一行,前往北京胡孚琛研究员家中,为其举行钱学森书信捐赠仪式。
胡孚琛,1945年生,河北吴桥人,中共党员。196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82年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道教、道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著有或主编《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中华道教大辞典》等学术专著,在道教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学术声誉。
在捐赠仪式上,胡孚琛研究员回忆了自1980年代初期与钱学森建立学术通信并长达二十余年交往的过程,尤其是钱学森对其进行道教与道家文化研究给与的关心和帮助。在捐赠仪式上,胡孚琛研究员将其保留的44封钱学森书信原件捐赠我馆,以支持钱馆文物征集工作,并为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盛懿书记向胡孚琛研究员颁发捐赠证书
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对胡孚琛研究员的慷慨之举表示诚挚感谢;随后,由盛懿书记颁发捐赠证书,并赠送《钱学森研究》辑刊。捐赠仪式结束前,由钱馆征集保管部工作人员办理捐赠书信的入馆凭证,并与胡孚琛研究员签署捐赠协议书。
图文供稿:吕成冬
3月7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温跃军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原党委书记迟耀君,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淑芬等一同参观。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政府参事韩慰军,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束毅东,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等陪同。

温跃军一行详细参观了钱馆的全部四个展厅。特别是看到钱老的书房复原场景,对钱老一生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的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对钱老面对物质、地位和荣誉的淡然之心深感敬佩。

参观过程中,馆领导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钱馆的开放运行情况。温跃军副秘书长对于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摄影:徐 菁
2017年3月3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二届一次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张杰、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杰副主席代表校工会向此次教职工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本届钱馆工会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向全体人员简要通报了校工会2016年各项工作,并希望钱馆的各项工作在未来能够踏上新台阶,全馆上下一心,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发挥更大作用。

张凯馆长首先在大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度工作报告,从展览、教育、研究、文物等几大方面对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结合钱馆在发展定位、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2017年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

随后,盛懿书记向全体与会人员传达了近期中央及学校有关会议精神。她首先介绍了姜斯宪书记和林忠钦校长在全校干部大会上所作学校工作报告以及新学年各项工作部署情况,并号召全馆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她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窗口和育人平台之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充分做好钱学森事迹精神的宣传、研究和展示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钱馆文化育人工作全过程。立德树人谋发展,扎根中国创一流,为早日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沈美凤和工会主席魏红在会上分别做了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度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

钱馆全体教职员工分组审议了钱馆2016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工会工作报告。全体人员在审议时认为,几项工作报告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数据详实,不仅很好地总结了2016年度的各项工作成绩,也对钱馆未来做出了更明确的发展规划,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同时全体人员也从长远发展角度,对各项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随后,大会通报了钱馆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了三项报告。此外,会上还投票选举产生了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委员。至此,钱学森图书馆二届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暨工会会员大会圆满结束。
摄影:钟诸俍
近日,由教育部主办、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承办的全国高校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推荐结果正式公布。今年活动主题为“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上海交大申报的《“四度”弘扬钱学森精神,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五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靓丽名片》项目获评“特色展示项目”。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交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延伸人物研究深度、拓展开门办馆广度、定准精度以及点燃创新传播热度的“四度”多维立体打造,先后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获得了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靓丽名片。
近年来,上海交大始终在传统文化育人方面不断摸索总结,2014年《引领诗歌新风礼敬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以“全球华语短诗大赛”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2015年《书香溢四方,经典正流传——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人文经典书香生态系统》等先后获得教育部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树立了具有鲜明交大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学校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培育更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
据悉,本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于2016年5月启动。活动共收到全国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属以及地方高校共计174个项目,经过自主申报、专家推荐以及公示后最终得出示范项目和特色展示项目共计40个。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1319363.htm
有意者请按照如下链接信息进行线上应聘:
3月11日上午,“学·问”沙龙第三期在钱学森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内举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以“中国载人航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题,为现场观众讲述中国载人航天的前世今生,沙龙现场座无虚席。

庞之浩研究员从曙光号计划的上马下马说起,详细阐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从“921工程”中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到神舟飞船的技术状态与特点,再到即将发射的我国天舟号货运飞船任务以及未来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详实的数据与幽默的举例使现场观众对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了进一步了解。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开展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会实现伟大的飞跃。随着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实施,我国将为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的高潮出现在互动交流环节,我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哪些人才,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登陆火星的航天员,航天员在太空中是如何逃生的,未来我们国家登陆月球和登陆火星有何计划……针对这些问题,主讲人都一一做出了详尽的解释,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是钱学森图书馆“学·问”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对话科学家、科研人员,获取科技知识的公共科普服务平台。

图文供稿:张文珺
3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17年志愿者招新面试。本次志愿者招新面向社会公众,通过现场报名和网络报名等方式进行招募。经筛选,共有63名报名者获得面试资格。在这些面试者中,年龄最长者65岁,最年轻者24岁,有来自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师生、校友,有外企职员,有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还有来自航天一线的工作人员。


许多报名者表示,自己之所以想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名志愿者,不仅是源自对钱老精神事迹的认可,也源自对钱馆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有许多人在过去的5年多时间里,曾多次来钱学森图书馆,或参观展览,或参加教育活动。他们在接受钱馆服务的同时,被那些身边的钱馆志愿者激发出了一起投身钱馆志愿团队为公众服务的激情。


本次志愿者招募面试的考官由钱馆各志愿者支队的队长和组长担任,从仪容仪表、精神面貌、服务意愿、表达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对报名者进行面试。面试结果将于一周以后,以电话、短信通知的形式告知。此后,钱馆还将安排新招志愿者接受统一培训,经考核通过后正式上岗服务。
供稿:章飞飞
张文珺
2017年3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首期志愿者培训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本次培训为期一天,由钱馆社教部工作人员与资深志愿者共同组织,针对钱馆现有志愿者团队安排了包括志愿者工作实务培训、纪录片观摩、专家讲座等内容的培训课程。

随着钱馆志愿者团队的日益壮大,志愿者工作岗位和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当天上午,钱馆社教部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简要梳理了目前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工作岗位、轮岗安排与服务要求,并重申了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原则。

随后,志愿者们共同观看了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再度重温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在国家危困之际,历经多重磨难心志不改,辗转回归祖国的感人故事。

当天下午,《上海航天报》原总编、上海交大钱学森研究中心专家游本凤老师为志愿者举行了题为“中国航天辉煌无比”的专题讲座。主讲人带领志愿者再次重温了钱学森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杰出贡献,深入简出地介绍了中国火箭、导弹、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并展望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未来远景。讲座史料翔实、语言风趣,讲座现场气氛热烈。
培训结束后,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系统培训,让自己对钱馆志愿服务的岗位和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有的志愿者说,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以此不忘初心,站好钱馆的每一班岗,树立钱馆优秀志愿者形象,给参观者带来愉悦和感动,把航天人的精神和钱学森精神发扬光大!
今后钱馆将继续为钱馆志愿者团队和新进志愿者组织更多培训活动,为钱馆志愿者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提供更广阔的工作平台和更全面的服务保障。
摄影:徐 菁
3月2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薛惠锋院长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嘉宾们仔细听取了钱馆长对各项珍贵实物展品的详细介绍,无不为钱老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博大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所震撼与触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在原航天707所、710所等单位基础上成立,并于2016年4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源地,十二院将肩负起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实现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三大重任。薛院长一行表示,今后航天十二院也将继续秉承钱老系统科学思想,充分发挥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优势,着力打造“钱学森智库”,着力做好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着力提升决策支撑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摄影:徐 菁
有意者请按照如下链接信息进行线上应聘:
3月24日,欧盟60周年纪念会议暨“一个日益统一的欧洲”巡回展览开幕式在钱学森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举行。

“欧盟已经60岁了,但她仍显得如此年轻。”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罗马条约》(1957-2017)签署60周年纪念日活动开幕式上如是说。“如今,欧盟正在经历一个困难阶段,但是,正如意大利共和国总统马塔雷拉阁下来沪访问时所说,欧盟在历史上经历过重重磨难,但每次总能走出危机,并且变得愈发强大。我坚信,这次依然如此。”
此次纪念活动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和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其他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驻沪总领事馆共同组织,各国总领事悉数到场,齐聚上海交通大学。由佛罗伦萨欧盟大学研究院带来的“一个日益统一的欧洲”巡回展览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该展览旨在向观众呈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展览将从3月28日至4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向公众开放。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教授代开乐先生说道:“此次上海站活动是在意大利和欧洲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之一,明天3月25日将在罗马举行欧盟罗马峰会,届时欧洲各国领导人和欧盟机构领导人将齐聚罗马。在中国的纪念活动由北京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先生以及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史伟先生号召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致辞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先生致辞

德国驻沪总领事罗腾先生致辞
上海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教授、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先生、德国驻沪总领事罗腾先生致辞开幕。黄震教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在致辞中提到,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不断加深着与欧洲各高校的合作与共建,并与多所著名欧洲高校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之后的圆桌会议由代开乐律师主持,比利时驻沪总领事兰波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张俊华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文苑主任高大伟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伊万教授纷纷发言,就《罗马条约》留给今日欧洲的遗产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未来走向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摄影:王志成
钟诸俍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17年4月2日至4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四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open during the Tomb-SweepingFestival (Qingming, April 2nd -4th). The Museum opens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3月26日下午,“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食物” 、“减少食物浪费”中国青少年环保创意赛暨挑战赛(上海赛区)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食物”主题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来自联合国环境署的蒋南青博士、鄢文静女士、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秘书长刘燕丽女士、绿色光年环保服务中心理事长倪欢女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本次研讨会,与现场青少年观众一起探讨“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食物”这一主题,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激发他们更多环保创意。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始终眷恋着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创建走向辉煌的西部沙漠戈壁。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情系大漠、胸怀百姓,提出要用新的思维来对待沙漠,用新的理念去治理、利用沙漠,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最终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

联合国环境署的蒋南青博士以“全球环境展望及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为题,从联合国环境署的使命、我们的地球: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挑战、中国的能源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为现场观众普及了目前中国的环境现状以及联合国环境署对相关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具体实施方法。

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秘书长刘燕丽女士则详细介绍了“中国青少年环境论坛”这一青少年环境教育项目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着重介绍了2017年论坛的相关赛事、课程以及实践活动。

之后,联合国环境署的鄢文静女士以“青年改变地球”为题,呼吁青少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一些改变,从而改变地球的未来。

来自绿色光年的倪欢女士则对本次青少年环保创意赛和挑战赛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食物” 、“减少食物浪费”进行了具体的解析,使青少年对于当前食物浪费的全球状况、中国食物浪费的情况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之后的提问环节,现场的小观众提出了诸如为什么签署了环境公约后环境依然在日益恶化、沙漠里有哪些物种、沙漠还会成为绿洲草原么、如何才能减少校园食物浪费等各类关于环境的问题,四位主讲人都耐心地一一作答,在回答问题的同时鼓励青少年将自己的疑问进一步研究形成课题。
本次研讨会还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与绿色光年一同策划的“重走学森路”暑期夏令营项目,该项目将于4月下旬正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与绿色光年的官方微信平台正式发布报名公告。
“可持续发展与我们的食物” 、“减少食物浪费”中国青少年环保创意赛暨挑战赛(上海赛区)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创意作品和课题方案。所有参赛作品将经过专家团队的筛选和评审,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评选出优秀选手和作品,并在2017年全国主论坛上进行展示和最终评选。活动获奖者将获得由联合国环境署和欧盟Refresh项目所颁发的奖品、证书等奖励,部分优秀获奖者作品还将被邀请到联合国环境署总部举办的世界青少年环保交流活动中进行展示。
供稿:张文珺
摄影:王志成
3月28日,海南省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鲍克明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鲍克明仔细聆听讲解,在重要展品前细细观看。作为航天老领导,鲍克明现在参观中深情回忆起在航天工作的岁月,并指出正是钱学森等一批老航天人的无私奉献,才能成就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第一展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自己与钱老集体合影留念的照片前,鲍克明驻足良久。回忆起在钱老身边共事的经历,他感慨万千。参观结束后,鲍克明一行对钱学森图书馆主题鲜明的陈展设计、全面详实的陈展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摄影:徐 菁


















































































优秀志愿者团队:
上海市老科协志愿者总队钱学森图书馆分队
钱学森图书馆社会志愿者分队
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健康医学院(徐汇校区)
上海健康医学院(浦东校区)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上海市工商信息学校
优秀志愿者组织者:
刘道荣、农翠龄、傅向东、何雅敏、陈鸾青、王红妹、王莹、李皖、王劼、任红梅、郏祖培、 周廉妹、周跃鸣、袁丽娥、孙荣、杨林、张云云 、余琦纬、张娟、田甜、徐秋怡、蒙祖锰、胡铭源
优秀志愿者:
陈国强、赵玉莲、包瑞娟、潘玲玲、秦祥年、吴毓原、邢中菁、曹静芬、阮玉英、夏庆同、金慧娟、林秋生、黄鸿玉、张建清、李 敏、袁丽芳、任佩华、黄月英、韩 梅、朱晓萍、张淑媛、陈小妹、陈贤岱、范沁瑜、沈达樑、张益民、刘忠、尤七娣、邢桂兰、罗远、陈文普、时晨、陈育君、宣国江、胡中仁、杨毓莹、顾哲瑜、吴嘉菁、蔡芷欣、施艳、卞文冉、朱美霞、谭越、龚婷、韦文倩、褚舟、韩奕、吕清宇、周鼎、任新水、顾韵、郭敏敏、杨波、卢上官、朱子薇、吴慧霞、邵朱琳、龙佳宏、郭楚云、李亚娉、卢天予、任怡秋、龚雨沁、林丹彦、孙悦、王通、魏乐、马丹妮、赵圣洁、雍琛琛、陈嘉懿、马强、俞祎舟、邹家璐、高源、薛容、方楚怡、马心怡、陆奕萌
































































































































7月20日上午九时,“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上海市博物馆大中学生讲解员大赛”决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举行。当天,45名参赛学生在决赛中用生动的演讲、出众的才艺,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盛宴。




本次大赛由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物局等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本次大赛参赛组别分为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历经一个多月的报名招募,二十余天的深度培训和比赛选拔,从初赛4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45名同学,在决赛中参与各个组别的最终角逐。
为了在决赛中展现出最美好的风采,所有参赛同学都卯足了劲头,为决赛的主题演讲和才艺表演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钱学森图书馆……还有中国西瓜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菲格拉斯达利博物馆,参赛选手们以“我最喜爱的博物馆”为题,用青春灵动的语言描绘着自己心目中最喜爱的博物馆,引领现场观众的思绪遨游于世界和中国各大博物馆之间。同学们娓娓道来、妙趣横生的讲述,让现场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与掌声。在才艺展示环节,同学们更是各显身手,古筝、二胡、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弹奏层出不穷,劲歌热舞、电影配音和配乐诗朗诵精彩纷呈,还有身着汉服、腰佩宝剑的同学上台慷慨高吟《满江红》,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过上午和下午的激烈角逐,大赛各组别最终分别决出了一、二、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调研员孙显良、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蒋萍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等领导出席颁奖礼。本次决赛特邀专家评委: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正处级调研员杨平、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节目主持人海波,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贾雪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国家职业资格展览讲解员等级考评组组长何沫,上海鲁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吴美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傅强及全体参赛学生、志愿者和大赛工作人员等共同出席了当天的决赛及颁奖礼。
颁奖典礼上,评委代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国家职业资格展览讲解员等级考评组组长何沫老师就决赛情况进行总结。她向所有认真备赛的同学们表达了由衷的钦佩与祝贺,并希望今后同学们都能够作为志愿者,活跃在各大博物馆中,成为文博场馆内一道独特又靓丽的风景线。

随后,与会嘉宾分别为各组别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杯。





参赛学生程思婧在仪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表示,通过本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比赛,自己不仅收获了不同以往的假期活动体验,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名合格文博志愿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仪式最后,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秘书长邹竑发表讲话。她首先向所有参赛学生表示祝贺,因为通过此次比赛他们都已变得更自信、更和谐、更包容、更正能量、更有担当。在短短的二十几天时间中,同学们通过本次比赛走出了学校的教室,走进了社会的大课堂,从课堂向课外延伸,通过文化与教育结合的形式,收获了不一样的实践和体验。她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够继续坚持这样自我探索的学习经历,并最终在担当文博志愿者的过程中,尽自己的努力使博物馆成为上海文化的名片。

据悉,本次大赛旨在通过比赛挖掘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骨干讲解员志愿者,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最美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志愿精神之美、文化内涵之美与综合素养之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以本次大赛作为起点,用自己所学的技能去服务社会,服务文博场馆,号召更多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践行青少年文博志愿者的最美精神。

获奖名单:
初中组
一等奖:李佳怡、张立辰
二等奖:程思婧、陆嘉雯、陆程、朱一宫、史浩洋
三等奖:汪玉婕、朱金阳、陈沈宇、徐爱淋、王惠慧、李楚月、王之超、敬朵朵、孙牵夕、郑子星、马睿彤
高中组
一等奖:曾怡铭、王菲、李雅诗
二等奖:肖昌雅、钱诗佳、刘大壮、王卓君、蒋鑫怡、王可欣、李天一
三等奖:欧阳雨祁、朱玉铃、张紫云、张君成、肖嘉颖、钱涛、顾丽琼、李奇、汤张栋、许超、胡轶飞、梁玉燕、周悦、徐如晶、程逸风
大学组
二等奖:顾韵
三等奖:李平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志愿者表彰及上海市高中巡展总结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科技大厦102会议室隆重举行。大会总结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志愿者工作情况以及2015年“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展活动,并对年度优秀志愿者及巡展征文获奖同学等进行了表彰。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周敏、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处长助理王力力、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徐汇区文明办副主任宋燕、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刘道恒、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方曦、校档案馆副馆长丁东锋、李政道图书馆副馆长郭晶、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长曹永玓,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凯及钱馆各部门负责人等。
位育中学、控江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七宝中学、闵行中学、奉贤中学、崇明中学、扬子中学等8所参与2015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展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代表,以及西南位育中学、西南高级中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工商信息管理学校、老科协志愿者团队以及社会志愿者团队的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凯在大会上致欢迎词。他首先代表钱馆向一直以来指导和支持钱馆各项工作的上海市及徐汇区各有关部门领导,积极参与钱馆志愿工作的志愿者们和配合举办高中巡展的学校师生们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指出,2015年是钱老归国60周年,在这一年中钱学森图书馆取得了包括首次推出海外巡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初次走进上海高中等在内的多项成果。钱馆的志愿者也在各个志愿岗位上有了较以往更活跃的表现。展望新的一年,2016年是中国航天6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钱老诞辰105周年。在新的一年中,钱馆也将通过一系列纪念展示活动更好地通过藏品、展览和活动与社会各界分享和弘扬钱老的事迹与精神。
随后,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王喜芳介绍了2015年高中巡展及志愿者工作情况。2015年“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先后走进上海市8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通过展览、观影、讲座、征文等主题活动,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一生,共有约15000余名高中师生参观了展览,五千余名师生参加了观影和讲座,收到征文近百篇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社会反响良好。
在志愿者管理工作方面,顺利完成了志愿者队伍的新老交替,增设了志愿服务岗位,完善了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2015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总数达到236人,钱馆志愿者团队本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全年上岗服务达到2287人次,总服务时长达13557小时。钱馆优秀志愿者罗远在今年荣获“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称号,钱馆志愿服务队也同时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称号。
来自七宝中学的胡静怡同学和钱馆优秀志愿者代表宣国江分别在会上发表感言。胡静怡同学表示钱老的事迹和精神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每一位观展的师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宣国江表示,他为身为钱馆志愿者团队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在宣传钱老精神、服务参观者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同时更感受到身上肩负着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担和使命。
随后,与会领导为2015年上海高中巡展征文活动的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并为2015年度钱学森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团体、组织者及优秀个人颁奖并赠送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徽章。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高中巡展优秀征文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团体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个人颁奖

与会领导为年度优秀志愿者组织者颁奖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最后总结讲话中指出,2015年是钱馆“上天入地”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钱馆展览不仅漂洋过海赴美展出,更深入基层、走进高中,让更多学生感受钱老的精神与情怀。钱馆所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钱馆志愿者的热情服务和认真工作,同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志愿者能够与钱馆共同努力,在钱老诞辰105周年和中国航天60周年之际,把钱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社会公众。
在会后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钱馆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轮番上台,表演了民族歌舞、配乐诗朗诵、京剧、情景剧、爵士舞等多个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的精神风貌,大会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茅艳雯
沈淼华
2016年6月24号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四期志愿者培训活动在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与钱馆资深志愿者共同为新进志愿者组织了为期一天的培训课程,包括钱馆简介、示范讲解、讲解内容培训、讲解礼仪培训以及志愿者心得交流等内容。


当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陈亮为志愿者们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整体情况,并详细解释了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的不同岗位及相应职责,让志愿者们能够进一步了解钱馆志愿者的相关情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岗位。

随后,志愿者们来到钱馆展厅内,聆听了专职讲解员精彩的示范讲解。在学习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在展厅内遇到了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钱馆长向志愿者们热心公益的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与志愿者们亲切合影。



下午,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为志愿者举行了讲解内容及讲解礼仪培训。在讲解内容培训课上,培训老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为志愿者理清讲解思路,构建讲解内容框架。并列举了一系列场馆讲解时有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给出了中肯实用的解决办法。在讲解礼仪培训课上,培训老师深入浅出地为志愿者们介绍了礼仪的概念、核心及意义,并通过现场示范和互动演练为志愿者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礼仪课。


在最后的新老志愿者深度交流环节,来自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的老队长刘道荣老师向新成员们细心介绍了钱馆志愿者服务队的规章制度。作为最早加入钱馆团队的志愿者,她是目前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更令人感动的是最后前来分享志愿服务心得的优秀志愿者张淑媛老师,在意外骨折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坐着轮椅如约出席本次培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家诠释了她对志愿者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


培训结束后,新进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系统的培训,让自己对钱馆志愿服务的岗位和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充分运用今天所学到的内容,在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贡献。
本轮培训共计有52名志愿者参与,今后他们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
摄影:徐菁
3月31日清明前夕,在敬爱的钱老逝世八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馆内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在馆领导的带领下,钱馆全体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列队于钱学森铜像前。在仪式上,工作人员庄严肃穆、缓步向前,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随后,张凯馆长、盛懿书记代表全体馆员为钱老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铜像三鞠躬,并依次围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铜像,敬献白菊,寄托哀思。


在开馆的第六年里,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的发展总目标,以内涵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工作主线,围绕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宣传、推广,以高水平展览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引领,增强学术研究、文物资源、开放运行的合力,高度重视资源拓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摄影:徐 菁
4月1日,由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自然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故事”上海市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决赛在自然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上海市各类博物馆的近30位讲解员,分别作为专业组、志愿者组和学生组参赛。我馆志愿者代表张淑媛老师在本次决赛中取得三等奖佳绩。

此次比赛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实施《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讲解人员的整体水平,促进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2017“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推介活动”的通知要求》,由上海市文物局主办,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承办的“中国故事——上海市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自3月下旬正式拉开比赛的帷幕。
比赛按照专业组、志愿者组和学生组三种类别分别报名。共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通过初赛最终决出23名选手参加决赛(专业组13名,志愿者组5名,学生组5名)、决赛评选出4名参赛选手(专业组2名,志愿者组1名、学生组1名)入围全国比赛。

在比赛中,张淑媛老师以“最危险与最辉煌的时刻”为题,为现场的评委与观众生动讲述了两弹结合试验过程中、发生在航天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经过激烈角逐,张淑媛老师以其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感人至深的真挚情感获得志愿者组三等奖。此前,张淑媛老师在3月26日举行的初赛中,以志愿者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挺进决赛,充分展现了钱馆志愿者的风采与魅力。
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成立5年以来,一路涌现了大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在钱馆义务讲解、秩序维护、活动开展、档案整理等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践行志愿品格,传播志愿精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也将继续秉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共同承担起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使命。
摄影:许 盈
2017年4月10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班。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co,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前主席Hugues Dreyssé,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Andrew Simpson,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沈丽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顾攸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班仪式。

Marta C. Lourenco博士首先代表UMAC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她在致辞中分享了大学博物馆专业培训的重要性以及UMAC未来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希望能为更多中国的大学博物馆提供向全球发声的机会。

培训班负责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向现场的嘉宾与学员介绍了本次培训的基本情况及安排,本次培训班为期一周,由Marta C. Lourenco博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将分享、交流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


随后,Marta C. Lourenco主席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分别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钱学森图书馆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今后将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

胡昊教授在仪式最后讲话,他首先代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向本次培训班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并指出与UMAC合作推出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班,在国内高校博物馆界尚属首次,是一次有益尝试。希望以此次培训班为契机,今后高校博物馆以及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与UMAC能在相互间合作交流上取得更多成果。

此次,共有来自全国19所高校博物馆的23名学员汇聚钱学森图书馆。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内,大学与大学博物馆的依存关系、大学博物馆的三大使命、大学博物馆基于实物的研究、大学博物馆藏品的调查和公共利用、大学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大学博物馆的评估等课程将通过小班化、专业化、实践性的培训模式,结合专家授课交流、实地探访体验、小组自由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学员在博物馆的理念与技能上有所收获,进而实践于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摄影:徐 菁
4月13日下午,上海高校博物馆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建设与发展专家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13所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及代表济济一堂,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博士以及本期国际培训班导师Hugues Dreyssé教授、Andrew Simpson博士共话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本次座谈会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沈丽丹主持。会上,Marta C. Lourenço博士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的基本情况,并对其现有的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进行了详细解读。她呼吁更多的中国高校博物馆积极加入UMAC,使UMAC能成为中国高校博物馆向世界发声的平台。
随后,为帮助Lourenço博士一行初步了解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与会各高校博物馆代表依次在会上介绍了各自博物馆的情况,并就当前高校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开展了充分交流。对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如何在大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如何在世界舞台发声、国外的高校博物馆是如何获得大学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如何加入UMAC等问题,Lourenço博士等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

Lourenço博士在发言中指出,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在学校为人类未来不断探索前进的同时,博物馆为大学保存下过去的记忆与历史,从而成为联结高校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成为社会公众了解高校发展历史的窗口。在协助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帮助高校完成服务社会的第三大使命。


谈及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发展困境,Simpson博士表示,资源的匮乏并不是中国大学博物馆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高校博物馆所共同面临的困境。他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能够加入UMAC大家庭,与全世界的高校博物馆及其专业人士共同携手寻求解决之道。Dreyssé教授指出,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建设高校博物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和持之以恒。
面对中国高校博物馆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Lourenço博士表示UMAC非常乐意为中国高校博物馆提供展示与交流平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博物馆加入后,UMAC将为成员提供越来越多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表彰积极开展创新性项目的高校博物馆,并为成员提供充分的学术及科研支持。

在交流的最后阶段,Lourenço博士也向所有在座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有如此多的高校热衷于建立自己的高校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教授受全体高校博物馆代表的委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培养而言,除了科学知识的获取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灵魂的塑造。高校博物馆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高校这一文化使命的实际需求。中国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在校园中得到那些优秀博物馆的文化滋养,使他们成长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流。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复旦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刘朝晖、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刘绍学、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副馆长丁东锋、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副馆长郭晶、上海理工大学印刷博物馆馆长滕莉、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王伟江、上海海事大学校史馆办公室主任谭微,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博物馆的代表。
4月14日下午,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结业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20所高校博物馆的23名学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并顺利毕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健,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co博士,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前主席Hugues Dreyssé博士,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Andrew Simpson博士,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嘉宾出席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沈丽丹主持。
仪式上,与会嘉宾与全体学员共同观看了本次培训班专题回顾视频。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内,学员们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专家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小班化、专业化、实践性的培训模式,结合专家授课交流、实地探访体验、小组自由研讨的授课形式,共同分享与交流了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教学效果显著。
在学员代表发言环节,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赵轲说,参与本次培训班的过程,就是自己对高校博物馆认识越来越深入的过程。培训班让自己变得更专业,同时也更意识到在高校博物馆工作中不断学习、研究与思考的重要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孙逊表示,此次培训不仅为学员们带来了很多有关大学博物馆的前沿知识,营造了积极的学习讨论氛围,更重要的是让所有学员都深刻意识到了大学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责任所在,对大学博物馆真正地有了一次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Marta C. Lourenco博士、朱健副书记、张凯馆长共同为全体合格学员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随后,Hugues Dreyssé和胡昊分别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互赠纪念品。

Marta C. Lourenco博士在仪式上致辞。她首先向举办本次培训班的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参与本次培训班的全体教师、工作人员和学员表示了最衷心的感谢。她指出,伟大的大学应该拥有伟大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保存着人类创新、发展和进步的物证,记录和见证了人类通过高校科研对于自然、宇宙和自我的不断探索。当前全球的高校博物馆都在通过面向校内的教学科研和面向校外的社会文化参与来对自己的高校做出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高校博物馆面临着夹缝中生存的身份问题,既隶属于高校,又孤立于高校其他部门、学院和研究所。因此,建立全球高校博物馆网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培训班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建立起了这样的网络,为高校博物馆专业人士提供交流分享经验、强化使命认识的平台。
在本次仪式上,还举行了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UMACicom的上线仪式。今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将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权威信息,架起中国高校博物馆与世界高校博物馆文化互动的桥梁,助力推动全球高校博物馆发展。

朱健副书记在仪式最后讲话。他指出,本次培训班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更在于搭建桥梁和纽带,加强与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和藏品委员会的合作。本次培训班国际国内专家联袂授课的师资阵容,课上课下紧密结合的培训形式,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的培训内容,博物馆与团体机构多方联动的组织形式,都促进本次培训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成果,打造了培训班的良好品牌口碑。本次培训班虽已落幕,但它将成为学员和老师之间友谊的起点,成为大家所在高校博物馆与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相互协调发展的起点,更将成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全方位合作的起点。

本次培训班是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首次与我国高校以及博物馆机构合作推出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今后,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和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以积极行动推动大学博物馆的发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方子娴
2017年4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造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陪同参观。

上午10时许,景海鹏、陈冬缓步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仔细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第一展厅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看望钱老的照片前,在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全景照前,两位航天员仔细聆听了钱老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故事。

上世纪6、7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度搁浅的情况下,但在钱学森的建议和坚持下成立的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今中国航天员中心)却一直保留至今。上世纪90年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起步,神五、神六相继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大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发射成功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老。
尽管今天钱老已离开了我们,但此时此刻,中国新一代航天人就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内和以钱老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更传承着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参观结束后,两位航天员仔细参观了馆方专门集中展示的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人民日报》号外、曾搭载神舟八号上天的钱学森肖像苏绣《思源·致远》、1947年4月21日钱学森获得的美国永久居留证、钱学森中华民国护照、1946年2月13日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致钱学森的信以及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前的亲友赠言册等珍贵馆藏。随后,两位航天员欣然提笔,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张凯馆长代表钱馆向两位航天英雄赠送了纪念品——印有钱老手迹“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的相片。

在即将离开钱学森图书馆之时,两位航天员还与交大的国防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寄语他们要向钱老学习,为祖国航天事业不懈奋斗,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劳动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29日至5月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April 29-May 1).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自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起,大学博物馆就成为大学组织之一部分,为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大学博物馆在依托母体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其身份上的依附性、功能上的封闭性等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困境在我国高校博物馆中尤其突出。 2017年4月10日-14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在培训班举办期间,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国立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副馆长Marta C. Lourenco博士欣然接受了组织者的专题访谈,分享了自己对于高校博物馆的责任和价值的看法。

在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内,由Marta C. Lourenco博士所领衔的专家团队,带领来自全国20所高校博物馆的23名学员通过小班化、专业化、实践性的培训模式,结合授课交流、实地探访、小组研讨的授课形式,共同分享与交流了高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内容包括大学与大学博物馆的依存关系、大学博物馆的三大使命、大学博物馆基于实物的研究、大学博物馆藏品的调查和公共利用、大学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大学博物馆的评估等。

Marta C. Lourenco博士
高校博物馆的责任所在
在当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世界的大学都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各种大学排名和指标也开始层出不穷,譬如学生规模、科研产出等等。然而在许多国家,高校博物馆及其藏品并没有被纳入这些复杂指标之中。尽管身处象牙塔,但高校博物馆却从未成为高校的核心业务部分,这使得高校博物馆非常容易孤立于学校的其他部门、学院和研究所。Lourenco博士说,这不仅仅是中国高校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全球高校博物馆所共同面临的挑战。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人们都说,伟大的大学应当拥有伟大的博物馆。在现今社会,高等院校毫无疑问是人类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而在大学不断向前探索人类创新发展和进步的同时,高校博物馆则保存着人类对于自然、宇宙和自我的不断求索的物证。正因如此,高校博物馆及其专业人员更应到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着的责任:不仅仅是要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也不仅仅是要走出象牙塔去服务更多的社会公众,更重要的是高校博物馆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高校保存下这些物品,让它们成为人类不断探索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见证。
高校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不仅了解博物馆学,同时也了解高校的各个院系。他们可以深入学校的各个院系,以博物馆专业人士的眼光梳理高校所拥有的藏品资源,并将分散在高校各处的藏品纳入博物馆的藏品网络中。博物馆不能只搜罗高校中的藏品,并把它们简单地陈列在一处,这必将导致藏品丧失其原本的教学和科研功能。“现在的一个趋势是就地保护(in situ)原则,也就是将藏品置于它原有的环境之中,譬如医学系用到的解剖标本,如果我们把它留在原地,它仍然会被学生在课上频繁地使用到,一旦它被移走,那么学生就不再能接触到它了。我们希望藏品能够切实地被用于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Lourenco博士这解释道。
高校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在访谈中,Lourenco博士运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她所认为的高校博物馆的价值所在。“过去的六十年科学技术发展得如此之快。在过去,显微镜就只是显微镜,它还拥有显微镜的外形。现在的电子显微镜则更像是一个连接着电脑的黑色盒子。只有那些拥有工程学、物理学等学科背景的学生还能够给你讲讲它的功能和原理……而通过过去的显微镜藏品,人们才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过去的显微镜是利用光学原理制成的。”

耶鲁大学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
现代人类的生活中充斥着数字化的事物。高校博物馆乃至博物馆的价值正在于重新把人们和自然及物质世界联系起来。网络和数字化在扩展人们认知的同时,也无形中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物质世界的联系。而博物馆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它们重新联系在一起,因为博物馆保存着物质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要素。“这种联系不仅仅是联系过去的历史,而是要让孩子们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就拿显微镜来说,通过认识过去的显微镜,才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现在显微镜的功能和原理。”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博物馆的价值并不体现在它收藏了多少大学所获得的荣誉。“一所大学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不仅仅只有荣耀,它们是由大学每天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的日常工作组成的。”Lourenco博士强调,“那些荣誉通常会得到很好的保存。高校博物馆所要关注的是那些荣耀之外的平凡之人、平凡之事。”
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
在谈及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时,Lourenco博士表示,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反思,大学为什么要建立博物馆?她说,欧洲大学博物馆的藏品通常是大学在长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保存、积累下来的物品,因此这个问题通常不会出现在欧洲大学博物馆身上。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高校博物馆,甚至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博物馆。她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大学日益重视自身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使命的表现——高校希望通过建设博物馆来提升其社会地位,凸显出他们除教学、科研外还对社会做出了其他贡献,以此树立其社会和文化形象。

密西根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
当大学在考虑自己要建设什么样的博物馆时,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博物馆的受众群体,通过观众研究掌握博物馆未来的参观者的特征。其次,是要确定博物馆的藏品类型。Lourenco博士以美国州立大学博物馆为例,美国拥有52个州,每个州都设有一所州立大学。这些州立大学,尤其是美国中部各州,都建立在博物馆相对较少的城镇中。于是这些大学就建立了博物馆,特别是艺术类博物馆,以此填补当地博物馆的空白,为当地居民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如果一所大学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博物馆,那么学校的决策者应当结合当地的博物馆统计研究,寻找当地博物馆或藏品类型的缺口和空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最后,在确定藏品类型后,高校博物馆还应当建立起自己的藏品制度。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够建立起自己合理的藏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陈展和教育活动。
高校博物馆国际大家庭呼吁更多中国成员的加入
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niversity Museum and Collections, UMAC)成立于2001年,旨在帮助和保护散落在世界各个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及标本园中的多种藏品。高校博物馆及其藏品不仅是所在国家,更是整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高校博物馆的全球化交流平台,UMAC希望帮助世界各地的高校博物馆共同分享经验、应对挑战;促进和提升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标准,使高校博物馆的工作更为高效和专业;并以此帮助大学博物馆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让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高校博物馆更多地为公众所知晓。为此,UMAC还专门建立了全球大学博物馆与藏品数据库(the Worldwide Database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全球的高校博物馆都可以通过免费上传博物馆藏品资料来加入数据库,供全世界科研人员和公众搜索查阅。

目前,UMAC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成员,其中不仅有博物馆机构会员,也有来自世界高校博物馆的个人会员。但遗憾的是,UMAC所拥有的中国高校博物馆会员却屈指可数。身为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co博士呼吁更多中国成员的积极加入。“UMAC将随时为中国高校博物馆效劳,我们非常愿意成为中国高校博物馆向世界发声的平台。”为进一步架起中国高校博物馆与世界高校博物馆文化互动的桥梁,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UMACicom也于4月14日正式上线运营。
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成员加入后,UMAC将定期举办年会促进各成员间的交流,为成员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表彰积极开展创新项目的高校博物馆,并为成员提供充分的学术及科研支持。本次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就是UMAC与中国高校博物馆机构联合推出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的首次尝试。在未来,UMAC还将与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继续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用积极行动为推动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官网:http://umac.icom.museum/index
全球大学博物馆与藏品数据库网址:http://university-museums-and-collections.net
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原文链接:http://www.hongbowang.net/news/yj/2017-04-20/6786.html
4月23日,为迎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主办的“欧阳自远院士对话青少年:下一站,月球!”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与一百多名小学生面对面,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述了中国的探月梦。

脑洞大开!小学生对话大院士
“如果地球没有月球了,会怎么样?” “可爱的玉兔号月球车还能回来吗?” “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太阳呢?” “外星人会把月球当做侵略地球的中转站吗?” “怎样用最少的燃料飞到月球?” “我们探索月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面对大科学家欧阳爷爷,小朋友们可丝毫没有怯场。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爱菊小学、汇师小学、上海求知小学等全市多所小学的110名小学生,带着对月球和宇宙的探索求知,向欧阳院士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创意和奇思妙想的问题。孩子们好奇满满、童言无忌的提问,让现场不断发出阵阵欢笑。

活动中,欧阳爷爷始终耐心聆听着每一个小朋友的问题并认真作答,更和在场的小朋友们分享了关于月球的种种趣事,引发现场的阵阵欢笑和共鸣。
月球车空降钱馆!听欧阳爷爷畅谈探月梦
当天,还有一位神秘嘉宾和欧阳院士一同出现在了活动现场——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月球车模型。坐在珍贵的月球车身旁,聆听着欧阳爷爷对于中国探月故事的讲述,小朋友们的思绪仿佛跟随着嫦娥号卫星一同飞往了不再遥远的月球。


全世界各民族创造出了多少个月亮神?我们从古至今看到的都是月亮的一半?月球的表面积和内部结构是什么?月球是怎么形成的?欧阳院士从人类的月亮情结、地球上各民族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开始讲起,一步步揭开了月球自古以来的神秘面纱。欧阳爷爷又结合亲身经历,从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讲到中国的探月工程,介绍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嫦娥三号”的使命和成就,阐述了“嫦娥工程”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的意义所在。

“探月既是人类的进步,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体现。”欧阳爷爷告诉小朋友们。中国应该飞得更远,也有能力飞得更远,祖国腾飞的希望永远都在下一代身上。他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将来也投身祖国科技事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青少年科创集市,创意展演好戏连台
在内场对话活动火热进行的同时,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广场上,一场充满创意的科创集市——“下一站,月球!”青少年科创作品集市也正精彩上演。火箭发射场、太阳能月球车、遥控四轴空模等等新颖好玩的青少年科创作品展示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本次科创集市由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上海市宇航学会共同协办。来自上海航天特色学校的科技创新作品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科创社团的“钱学森杯”科创竞赛科技成果在集市上轮番上演,科技感爆棚。

今年是上海市宇航学会成立30周年,多年来宇航学会始终致力于上海市青少年的航天科普培养。本次科创集市上,在宇航学会的指导下,光明小学、申莘小学、七宝第二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在集市上带来了自制手工火箭模型、3D打印火箭、未来月球基地模型等科技展示作品。其中来自颛桥中学的火星机器人成为了当天集市上最引人瞩目的展示作品之一。

而来自上海交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的“直升机便携式海上捞救机器人”、“基于视觉信号分解与融合的单屏多通道技术”等科创成果的轮番亮相,更点燃了集市展演现场。
航天创造美好生活。随着第二个“中国航天日”的到来,掀起了全民尤其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培植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的新一轮热潮。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一如既往推出更多活动,展示航天成就、传播航天知识、普及航天历程,宣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为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为开创更灿烂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 学生自制的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的月球探测车

■ 学生们制作的探月航天模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易蓉)“如果地球没有月球了,会怎么样?” “可爱的玉兔号月球车还能回来吗?”“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太阳呢?”……昨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主办的“欧阳自远院士对话青少年:下一站,月球!”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面对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爱菊小学、汇师小学、上海求知小学等全市多所小学的110名小学生,向欧阳院士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创意和奇思妙想的问题。
当天,还有一位神秘嘉宾和欧阳院士一同出现在了活动现场——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月球车模型。坐在珍贵的月球车身旁,聆听着欧阳爷爷对于中国探月故事的讲述。同时,来自上海航天特色学校的科技创新作品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科创社团的“钱学森杯”科创竞赛科技成果在科创集市上轮番上演(见上图),科技感爆棚。
又讯 (记者 裘颖琼)今天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4月22日至24日,举办了26场航天“开放日”活动,不仅让7所学校近2000名中小学生参观了上海航天展示馆和运载火箭总装厂房,与导弹、火箭、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大国重器亲密接触,还现场解答了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4/24/content_2_3.htm

小学生们席地而坐,听得津津有味。

欧阳自远院士对话青少年。(均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记者 沈湫莎
昨天,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等主办的“欧阳自远院士对话青少年:下一站,月球!”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精神矍铄、滔滔不绝,100多名小学生席地而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中国探月梦,勾起了多少听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82岁的老院士讲了2个小时,仍然意犹未尽。
把“广寒宫”印上“月球地图”
当人们抬头仰望星空时,就会看到月球上有一块形似兔子的黑影,因此有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广寒宫,这个每个中国人都知晓的名字,如今真的成了月球上公认的地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确认通过,将“嫦娥三号”探测器落在月亮上后,“玉兔”月球车又出去跑了一圈的那块地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如果今后有月球地图的话,人们真的可以在上面找到广寒宫了。”欧阳自远说。
事实上,取一个好名字不仅能唤起民族认同感,而且也会被国际同行认可。当日本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听闻中国探月计划取名“嫦娥工程”时,无不羡慕地说:“这个名字真好,一听就是中国的,还和月球有关。”
到神秘的月球背面去看看
欧阳自远透露,今年年底,根据探月工程部署,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将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这些举动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航天技术积累,为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做技术储备。
月球背面是个神秘的领域,传说与外星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在登月计划方面领先的美国,至今也未能去月球背面看看。这个任务将交由“嫦娥四号”来完成。据欧阳自远透露,2018年前后,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软着陆,并开展原位和巡视探测,以及地月L2点(拉格朗日2号点)中继通信。
中国探月承担大国责任
月球是整个人类的财富,在探月计划中,中国一直不忘自己的大国责任。在“嫦娥一号”第一次探月时,中国就把探测月球上氦-3资源列为重点工作,因为这关系着整个人类未来的能源储备。最终,“嫦娥一号”探明得知,月球上大约蕴藏着120万吨氦-3资源,能为全人类提供能源1万年。欧阳自远说:“现在,全世界都知道这个消息了。”
眼下,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月球,人类第二次探月高潮已然来临。欧阳自远说:“航天技术孕育着科学新突破,这件事除了自己咬牙干,没人能帮你。”同时他也直言,中国的航天技术目前所能达到的探索空间,只是刚刚离开地球母亲的“摇篮”而已,想到更远的地方探索星辰大海,必须寄希望于下一代。
原文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4/24/content_547445.html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向100多名小学生讲述中国的探月梦。
■记者 徐瑞哲
“嫦娥五号已经获批今年先发,嫦娥四号计划明年发。”年过八旬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每每讲到“嫦娥”,总是远远不止让小朋友惊喜。他昨天在沪透露,今年“嫦五”任务成功,将至少实现5个“首次”。今天是“中国航天日”,伴随着月球车等比例模型和走进校园的朗读亭,欧阳自远院士应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之邀,在“下一站,月球!”主题活动中对话青少年,讲述了中国探月梦,还有火星梦。
无人探月“绕落回”最后一步
按照中国无人探月“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实现了“绕月”,嫦娥三号实现了“落月”。欧阳自远告诉记者,其中“嫦一”以受控撞月的方式完成额外任务,“粉身碎骨,报效祖国”;“嫦二”作为一号星的备份星,在绕月制作全月地图之后又远飞深空,目前成为绕飞太阳的一颗人造卫星;“嫦三”是最近一轮各国发射的10多个月球探测器中最先落月的,但很遗憾,它的月球车“玉兔号”在月面自行百余米之后失效,“永远留在了那里”。
作为“嫦娥探月”大工程的最后也是最关键一步,嫦娥五号将在年内发射。按计划,它将搭载探月三期工程的新运载火箭,也就是起飞重量超过860吨的长征五号升空。欧阳自远透露,嫦娥五号主要将实现从月球取样返回地球的工程目标,其中包括多个首次实现。比如,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嫦五”的着陆器采样,采取联合方式、运用复合功能,如深孔钻取和铲挖等;又如,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从地外天体返回,首次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也就是说,“嫦五”采样之后并非自己直奔地球,而是采用“神舟”“天宫”“天舟”这样的交会对接形式,在月球轨道上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让一个“快递小哥”把来自月球的样品捎回它的“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嫦五”的返回任务中,“太空快递”将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地球大气层。而月壤中蕴藏的氦-3,有望解决地球能源危机。经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球氦-3储量达120多万吨。欧阳自远估算,通过参与可控核聚变发电,全中国只需8吨氦-3,全世界只需100吨氦-3,就可满足人们一整年的能源需求。
“嫦娥”也为火星着陆做准备
至于明年,嫦娥四号将在嫦娥五号之后发射升空,计划在月球的背面进行软着陆探测,“这不仅是从地球上永远看不到的月球一面,更是之前人类探测器从未涉足的区域”。“嫦四”将由着陆器、月球车、轨道器构成;同时,由于月球背面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因此我国将在地月方位的远端再部署中继卫星,使这个“中继通信站”可以同时连通地球和月球。
在嫦五、嫦四之后,我国在基本完成不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后,将择机实施载人登月探测以及建设月球基地。“绕落回”的圆满实现可推进我国科技重大跨越,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我国探月工程体系,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奠定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按“嫦娥模式”的深空探测,少不了火星探测,而且相对探月来说,更为“一步到位”。据透露,计划2020年执行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由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探测器升空; 探测器在“器箭分离”之后,经过约7个月巡航飞行,再被火星捕获;环绕器环绕火星飞行后与着陆器分离,进入任务使命轨道,开展对火星全球环绕探测;着陆器则进入火星大气,在火星表面着陆;随后,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火星探测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机会,中途还要花8个月左右,所以我们会选择2020年发射,2021年着陆。”欧阳自远踌躇满志,并激励着大小听众。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7-04/24/content_23584.htm
4月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处长杨颉受邀为钱学森图书馆、校档案馆举行题为“走向双一流——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与改革”的校情专题报告讲座。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档案馆馆长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领导共同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杨颉处长援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上海交通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国家发展的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学校的当前任务是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率先进入世界前列。随后,他从党的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地方合作、校园文化等7个方面系统回顾了学校2016年的各项发展成绩,并通过当前形势背景、相关政策文件解读未来学校改革的新阶段和新空间,提出了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三项对策及若干建议。

杨颉处长的讲座见解独到,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增进了两馆人员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一步认识,帮助大家找到了自己在学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准确位置,十分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本次讲座也是钱馆着眼于更好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由总支组织的一次学习理论,了解校情的有益尝试;是钱馆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在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也将继续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为实现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杨颉,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处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上海教育评估院上海市高校重点建设学科跟踪评价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大学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评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教育科学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重大专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等20余项。
摄影:徐 菁
2017年4月23日,在我国第二个航天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雄安新区筹备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航天十二院与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六期钱学森论坛“钱学森智库助推雄安发展”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刘顺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吴燕生等领导、20余位院士、以及来自党、政、军、企等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1000余人出席大会。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战略部署,运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理论和研究成果,汇聚国内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对雄安新区发展建设共讨共商,为实现雄安新区的健康、绿色、快速发展出谋划策。4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部署。雄安新区将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中国航天如何为雄安新区的发展发挥关键性作用,又如何有效衔接雄安新区和中国航天的发展,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谈到,此次论坛是凝聚中国智慧、助推雄安发展的盛会,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更加磅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伟力。雄安规划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中国航天正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指示,始终把军民融合抓在手上,“钱学森智库”长期以来打造的系统工程方法为核心的智库基础设施,一定能够为雄安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衷心希望论坛发挥“集众思以建真言、聚众智以谋良策”的作用,通过“钱学森论坛”这个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地域的平台,为谋划航天强国建设和雄安千年大计建功立业。

河北省副省长王晓东在讲话中指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又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钱学森智库作为支撑航天、服务国家的高端智库,素以“智库的智库”享誉中外。这次论坛以“钱学森智库助推雄安发展”为主题,必将为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作为钱学森智库的重要载体和交流平台,“钱学森论坛”自创办以来,在推动跨军民、跨地域、跨学科的思想集成、提供高质量的决策支持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即将迎来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和中国航天十二院组建成立一周年之际,各位领导和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商雄安新区在更高起点上创新发展这一重要议题,必将会对雄安新区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

薛惠锋院长表示,十二院将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要求,把支持雄安建设作为最首要的政治任务、最核心的使命责任、最重大的发展机遇、最强劲的转型动力。十二院将竭尽全力,推动自身的技术资源、智力资源和雄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当好航天企业服务雄安建设的“排头兵”和“马前卒”。

郭京朝书记表示,十二院现在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传承、完善钱老的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在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快谋划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的同时,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实现技术、产品和能力的深度融合,推进国家社会建设大发展。






会上,李德仁院士就超大城市发展问题、沈绪榜院士就系统工程与雄安规划问题、俞梦孙院士就人民健康系统工程问题、王金南院长就打造绿色发展雄安新区问题、姜春良少将就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问题、张文台上将就雄安引智问题进行了阐述,与会院士、将军围绕运用系统工程思想为雄安新区建设做顶层设计、深度谋划,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论坛还首次发布了中央专项“口述钱学森工程”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国魂——助中国傲立世界的钱学森》。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于青为该书首发致辞。


该书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选题备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国魂》一书系统梳理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及其系统科学思想发展轨迹。他献身国防,运用一整套系统科学方法,让曾经缺钙的民族挺起了脊梁,让中国人在太空标注了属于自己的新高度;他致力用系统工程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为人民幸福倾注心血。中国正是有了像以钱学森这样为代表的,把个人志向和民族振兴紧密相连,执着科学真理追求的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们,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的民族脊梁,凝聚了国家之魂。
《科学》杂志出版人Bill Moran发来贺信

论坛召开前夕,美国《科学》及《科学》刊系出版人比尔•莫润(Bill MORAN)在给十二院发来的贺信中说:“生于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被视为中国系统工程之父。贵机构继续传播他的系统工程学说,令我钦佩而高兴。您们的研讨会和学派一直致力于研究钱在系统工程和其他许多领域著作这一巨大遗产,增进了我们对复杂系统及其运作、管理方式的理解。祝贺钱学森对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不断造福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

十二院与央视国际频道共同拍摄的《国家记忆》——“东方红一号”将在4月24-25日播出,该片的片花在论坛上首次亮相。论坛现场还陈列展出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象征着其代表的航天高技术和航天精神将为雄安发展保驾护航。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IrgJ7P7nZFvoSCkznlenJw
2017年4月24日至25日,钱学森研究中心一行前往位于乐山师范学院的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进行考察交流。出访人员包括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等。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杜学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廖久明、副主任何刚热情接待了钱学森研究中心一行。
杜学元副校长对钱学森研究中心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规格高、实力强,希望双方能加强交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好地促进乐山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廖久明主任介绍了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机构建制、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学术交流合作等基本情况。何刚副主任介绍了《郭沫若学刊》的办刊历史、稿源组织、刊物特色等。

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大校向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杜学元赠书
考察期间,盛懿书记就钱学森研究中心的中长期规划,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在宣传展示、研究交流、咨询决策、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介绍。顾吉环大校回顾了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介绍了对《钱学森书信》《钱学森文集》《钱学森读报批注》的整理和出版情况以及近期的研究成果。顾吉环大校指出,钱学森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理应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大计发挥决策参考的智库作用。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向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杜学元赠书
此次考察交流既有利于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也为双方下一步探讨如何具体开展学术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与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人员合影
供稿:钱学森研究中心
优秀组织者:
李婉、农翠龄、赵玉莲、郏祖培、王劼、袁丽娥、周廉妹、傅向东、赵晓蕾、张娟、王莹、
优秀志愿者:
刘道荣、夏庆同、沈丽芳、潘玲玲、秦祥年、邢中菁、黄鸿玉、包瑞娟、阮玉英、陈国强、曹静芬、林娟、朱晓萍、金慧娟、任佩华、韩梅、(李敏)。陈育君、宣国江、邢桂兰、尤七娣、沈达梁、胡中仁、李迪。周思怡、曾歆月、郁舒清、金玮琳、何琪芸、杨柳。刘璐 、方嘉妮、 任新水、 周丽霞 、范靖宇。李倩 、 张晓梦 、李浩田 、 吕晨婷、 孟祥瑞。张学鹏、余程龙、施沁怡、王丹青、谭云。 马逸云 、娄亦文、 黄煜、 杨悦之、 韦楚凡。丁宁、李家臻、朱泳宸、郑逸枫、邱宇昀、邱宇竑。陈品安。
优秀志愿者团队:
上海市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钱学森图书馆分队
钱学森图书馆社会志愿者分队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民办西南高级中学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迎接“4.24”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学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格,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简称航天八院)于近期联合开展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集中参观学习暨“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

2017年3月1日至4月24日期间,航天八院组织下属20余家单位先后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作为上海市首批“两学一做”红色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积极配合此次八院教育活动,为其量身定制了包括重温入党誓词、专题导览、影片观摩、在线知识问答等环节在内的学习活动菜单。至4月底活动结束时,航天八院共计组织全院党员和积极分子163批次,近5200人进馆参与专题教育活动,教育效果显著。

自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双方在专题展览、主题活动、藏品征集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自2016年以来,钱学森图书馆与航天八院连续两年联合举办“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广受公众好评。此次“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也是双方在合作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全新举措。

自2016年5月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两学一做”红色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筹备,围绕“两学一做”核心主题,以钱学森同志为典型,推出了“两学一做”主题学习菜单和“两学一做”学习手册。学习菜单结合专题参观、仪式教育、讲座观影等多种形式,面向广大党员深化开展党性教育。学习手册精选钱学森优秀党员故事及名言佳句设计成册,全部用于周边学校、社区的党团组织生活及“两学一做”专题活动,并已全面覆盖徐汇区各党员开放点。自2016年7月起活动菜单推出至今,已接待多批团队入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充分发挥“两学一做”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号召广大党员以钱学森的言行事迹为精神标杆,爱党爱国、履职奉献、锐意进取,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同时,钱馆也将继续与航天八院探索全领域深入合作,共同致力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创造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供稿:茅艳雯
2017年5月9日,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中国、阿拉伯和非洲青年杰出建筑师联合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临展厅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结合模型、照片、图片墙和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展出了法国AS建筑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意在探讨日趋艰难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建筑师们将如何应对、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展览还以生动的展板案例形式,展出了来自中国、非洲和阿拉伯地区27位新锐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师曾分别在2010年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2012年阿拉伯新锐建筑竞赛和2014年非洲青年建筑师竞赛中获奖。展览重点关注新锐设计师们在获奖后的专业动态,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对展览主题的经验与想法。



“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展览曾于2016年第15届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在威尼斯CA’ASI 艺术展览馆展出,并广受业界好评。此次展览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的建筑主题展览,也是文化之春活动在推动中法建筑文化交流方面的全新举措。
展览开幕当天,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专员费保罗(Paul Frèches)、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法国AS建筑工作室总裁勒内-亨利·阿诺(René-Henri Arnaud)、法国AS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罗多·蒂斯纳多(Rodo Tisnado)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费保罗在致辞中向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开幕表示祝贺,同时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本次展览能够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组成部分向公众展示来自法国的建筑艺术。

张凯指出,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对于建筑科学也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思索。晚年的钱学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城市理论,提出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有机结合的“山水城市”。本次展览所探讨的话题,诸如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筑如何应对日趋艰难的生存环境、如何提升与改善人居生活质量,都与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作为一个与建筑相关的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展出,正是对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最好的阐释与回应。

勒内-亨利·阿诺随后介绍了法国AS建筑工作室发展历程及其办展宗旨,他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让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艺术、了解建筑,并持续关注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

展览开幕的同时,主办方还举行了“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小型圆桌会议。在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之下,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范文兵,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张宝贵,泥巴设计创始人、岱山东沙老建筑修复达人武军等业内专家与勒内-亨利 ·阿诺、罗多 ·蒂斯纳多共同分享了关于促进建筑文化传承的经验和看法,如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老旧建筑的修复与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更新,青年建筑人才的培养等。通过两国嘉宾的经验分享,通过双方的思想碰撞共同促进中法建筑文化的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畅想中法建筑领域的未来发展。


本次展览将于5月10日至6月24日期间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主办方还将在6月17日(周六)举行由马丁·罗班主持的主题论坛及法国AS建筑工作室最新中英双语专著发布会,让更多的群众通过观看展览、听讲座和阅读等多元的方式接触到专业思想碰撞的成果。
摄影:徐 菁
2017年5月1日至7日期间,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馆长维塔利·尤里耶维奇·阿菲阿尼及中俄友好协会李多力等一行受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邀请来沪,赴钱学森图书馆、校档案馆等进行访问交流。


5月3日,阿菲阿尼馆长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详细观看了全部四个展厅的常设展览。随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在钱馆会议室接待阿菲阿尼馆长一行,双方就合作举办科学家展览及征集钱学森1956、1957年访问苏联档案资料等事宜举行了座谈交流。
2016年10月,张凯馆长一行赴俄罗斯开展展览合作和档案征集工作期间,专程拜访并委托俄罗斯科学院查找钱学森1956年和1957年访问苏联的档案资料。为此,科学院档案馆先后翻阅了馆内7000多页档案,并从中找到16件共37页钱学森档案文献,为钱学森1956年访问苏联之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史料。

在座谈中,双方就相关档案资料的具体征集、使用等事宜进行了具体洽谈并达成协议。阿菲阿尼馆长还向钱馆发出盛情邀请,在充分利用双方馆藏珍贵史料的基础上,面向俄罗斯科学院系统、高等学府等机构推出钱学森专题展览,把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与成就推广到俄罗斯,让广大的俄罗斯民众了解中国“科罗廖夫”——钱学森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座谈结束后,双方互赠了纪念品。在访问期间,阿菲阿尼馆长一行还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并与校档案馆副馆长丁东峰、袁继军等就档案管理工作举行了座谈交流。

摄影:许 盈
上海热线讯,为推动中法建筑文化交流,今天(9日),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中国、阿拉伯和非洲青年杰出建筑师联合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临展正式厅开幕,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6月24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展览结合模型、照片、图片墙和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展出了法国AS建筑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意在探讨日趋艰难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建筑师们将如何应对、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展览还以生动的展板案例形式,展出了来自中国、非洲和阿拉伯地区27位新锐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师曾分别在2010年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2012年阿拉伯新锐建筑竞赛和2014年非洲青年建筑师竞赛中获奖。展览重点关注新锐设计师们在获奖后的专业动态,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对展览主题的经验与想法。

图: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图:现场建筑模型展示

图:图片墙展示
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为人们所熟知,但其实他对于建筑科学的关注和思索也从未停止过。记者了解到,钱学森对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晚年的钱老更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城市理论,提出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有机结合的"山水城市"。而本次展览所探讨的话题,诸如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筑如何应对日趋艰难的生存环境、如何提升与改善人居生活质量,也与钱老山水城市理论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

图:开展首日,法国AS建筑工作室相关负责人在现场

图:开展首日,外国友人观展

图:开展首日,上海市民观展

图:开展首日,市民观展

图:现场部分建筑模型展示

图:现场部分建筑模型展示

图:现场部分建筑模型展示
原文链接:http://m.online.sh.cn/joy/content/2017-05/09/content_8428175.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小型圆桌会议
央广网上海5月9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唐奇云)“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中国、阿拉伯和非洲青年杰出建筑师联合展今天(9日)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幕,并将于明天(10日)起至6月24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次展览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的建筑主题展览,也将致力于推动中法建筑文化交流。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通过模型、照片、图片墙和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展出的一系列作品,意在探讨日趋艰难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建筑师们将如何应对、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展览曾于2016年第15届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在威尼斯CA’ASI 艺术展览馆展出,并广受业界好评。

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同时,展览还以生动的展板案例形式,展出了来自中国、非洲和阿拉伯地区27位新锐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师曾分别在2010年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2012年阿拉伯新锐建筑竞赛和2014年非洲青年建筑师竞赛中获奖,展览重点关注新锐设计师们在获奖后的专业动态,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提供了展示平台,与观众分享他们对展览主题的经验与想法。
展览开幕当天,还同期举行了“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小型圆桌会议,在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框架之下,中外业内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关于促进建筑(文化)传承的经验和看法,通过思想碰撞促进中法建筑文化的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并且共同畅想中国和法国建筑领域的未来发展以及合作。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范文兵首先指出了中法建筑师身处不同的社会语境,针对其“作为建筑师,希望‘建筑’可以得到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巨大推动力,还是与所有利益相关部门慢慢协商”一问,法国AS建筑工作室创始合伙人罗多·蒂斯纳多坦言:“在中国搞建筑要比法国容易得多,在我看来中国可以称为‘建筑的自由国度’,设计、许可、施工等各方面都很快,相比之下,法国会面对许多与建筑本身无关的问题。”

央广网记者唐奇云 摄
此外,泥巴设计创始人、岱山东沙老建筑修复达人武军针对“文化保护”这一高频热词,在表示认可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我们开始关注老房子的修缮,就好像是一夜之间开始流行的‘怀旧’和‘情怀’,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跟风的成分。其实在不少老房子修缮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反而让它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痕迹,这是我想呼吁的。”
谈及此次展览的展出地点,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表示,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对于建筑科学也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思索。其对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晚年的钱学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城市理论,提出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有机结合的“山水城市”。“此次展览探讨的话题,诸如建筑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筑如何应对日趋艰难的生存环境、如何提升与改善人居生活质量,都与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张凯说道。
原文链接: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70509/t20170509_523746807.shtml
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董军社书记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设展览。在参观过程中,张馆长向嘉宾们详细介绍了馆内各项珍贵实物展品。嘉宾们无不为钱老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博大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所折服。参观结束时,董军社书记一行对钱馆丰富深刻的陈列内容,新颖别致的展览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摄影:徐 菁
5月9日下午,原航天科技集团老干部局局长、“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联系人陈大亚先生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物仪式在钱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陈大亚先生以及中国航天系统老领导、老专家等30余人出席了本次捐赠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捐赠仪式上,陈大亚先生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物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藏书票等珍贵物品。陈大亚先生在向馆方捐赠时介绍,该系列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藏书票共计100枚,曾于2012年6月搭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此次他向钱馆捐赠的这枚藏书票编号为98号,正象征着钱学森98年的辉煌人生。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其颁发了捐赠证书。

作为航天系统老领导,陈大亚先生自筹建之初就对钱馆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并在钱馆建设运营、钱学森研究开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议,给予了很多帮助。仪式上,张凯馆长代表钱馆向陈大亚先生颁发了钱馆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聘书,并希望今后他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钱学森图书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仪式结束前,与会的航天系统老同志还兴之所至、即兴挥毫,现场创作了书法作品2幅并赠与钱学森图书馆。


当天,与会嘉宾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代表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上,陈大亚、刘新洪、周箴等一批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投身航天系统的老领导、老专家共同回忆了钱学森同志在国防科技大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关心学校建设,鼓励和鞭策学校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往事。他们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钱学森同志的精神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今后钱馆能够再接再厉,继续传承和弘扬钱学森同志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和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
供稿:张文珺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5月28日至30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五月五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Duanwu, May 28-30).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23 participants from 20 university museums across China gathered in Shanghai from April 10 to 14 for a training week. University Museum Training Week Shanghai i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co-organized by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UMAC) of ICOM,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Education Alliance (NUMEA) of China an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is a long-term collaboration between UMAC and QLM.
This year’s training program is themed as “university museum and university: to understand and to reconstruct”. The topics covered in this year includ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museums, reading objects, collection significance assessment and university museum construction & management. The five-day session featured a group of lecturer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to bridge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special meeting was also arranged between UMAC and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Alliance. University museum directors and staff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met UMAC president Marta C. Lourenco at QLM to have a deep exchange of museum working conditions, staff make-up, featured collections and exhibitions. Marta introduced UMAC and invited more Chinese university museums to present themselves in their new database system. Representative from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Alliance agreed that it was a shared mission to have more China’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seen and heard in the global stage.
This year’s training program is a starting point of more collaborations between QLM and UMAC in the coming futur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essential for museum staff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and China is no exception to contribute its own share.

Led by the director Afiani Vitalii, a small delegation from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chives visited QLM from May 1 to 5. The visit is a follow-up exchange after QLM’s delegation visited Russia last year. Both sides had agreed to promote mutual collaboration in terms of archive collection and possible exhibition exchang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chives have located 16 documents, altogether 37 pages of archives related to Dr. Qian Xuesen’s visit to Russia respectively in 1956 and 1957. These are invaluable resources for QLM’s researchers. Director Afiani Vitalii also invited QLM to have a touring exhibition in Russia’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tell the story and legacy of Dr. Qian, China’s Sergey Korolyov.
It’s expected that QLM will have an exhibition about Dr. Qian Xuesen this coming August in Russia.

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225名二年级学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隆重而神圣的“升腾领巾梦想 浸润红色之光”少先队入队仪式暨“走进交大”主题探究活动。


学生们摘下绿领巾,把它珍藏起来。双手接过辅导员老师授予的红领巾,大声说出了心里话:“红领巾啊红领巾,我们多么热爱您。红领巾啊中国梦,争做通雅好少年!”戴上鲜艳的红领巾,队员们笑靥如花。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郭娅老师在仪式上寄语全体少先队员,希望他们能够珍惜爱护红领巾,在队组织中不断努力成长,用自己的行动为胸前的领巾增添光彩。

新队员代表随后立誓:积极发挥小主人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争做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少先队员。在队旗的照耀下,全体新队员庄严宣誓: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随后,交大实小二年级新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一起回顾和感受钱学森爷爷的光辉人生。钱爷爷不仅是“中国导弹之父”,还是爱国志士的楷模,是科学大家的典范,更是交小人学习的榜样!队员们必将砥砺前行,向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钱爷爷致敬!
图文供稿:交大实小
China has established April 23rd as its national Space Day since 2016. To celebrate the second Space Da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Shanghai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presented an intriguing dialogue between over a hundre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hair scientist of China’s lunar probe project Ouyang Zhiyuan.
Students asked interestin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will happen to Earth if without moon? How is that the moon is revolving around the earth instead of the sun? Will aliens occupy the moon as the transfer station if they want to invade Earth? What’s our ultimate goal of exploring the moon?
Professor Ouyang started his sharing with beautiful moon tales and myths, human being’s fantasy and obsession of moon exploration to the scientific facts and projects we have discovered and undertaken. From the USA’s Project Apollo to China’s lunar probe project, Professor Ouyang disentangled the mystery of moon exploration, particularly with his own working and research experiences. “To explore the moon is not only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it’s also about a natio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为了让广大观众能够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拥有最佳的参观体验,同时也为呼应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博物馆日当天延长开放时间,并精心推出了“夜游交大 让那些百廿老建筑活起来”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引领观众在尽享夜游博物馆奇妙感受的同时,共同去聆听交大百廿建筑静静诉说的历史故事。


活动当晚,报名参与活动的二十余组亲子家庭在钱馆序厅早早集结,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漫步校园,开启了一次夜游的奇妙体验和人文行走。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中国惟一一所、建于19世纪、横跨三个世纪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学校园。在校园内,老图书馆、新中院、新上院、执信西斋、工程馆等一批建成于20世纪初期的老建筑们曾先后留下过钱学森、李叔同、邹韬奋、黄炎培、吴文俊、张光斗等大师们生活和学习的足迹。时至今日,它们也依然在为交大师生们兢兢业业地服务着。


手拿电筒、聆听着耳机中工作人员对于每一幢历史建筑的细致介绍,大人和孩子们仿佛跨越了时光的长河,回眸了这些老建筑最初的模样,感悟着交通大学和历代交大人的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在这个别样的夜晚,老建筑成为了最佳的讲述人,为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讲述着这所大学不为人知的悠悠历史。
作为建在高校的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此次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尝试组织观众夜游交大校园活动。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尝试更多样的活动形式,定期推出更多公益活动,为广大社会公众打造博物馆“文化盛宴”。
摄影:徐 菁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s hosting a mini-exhibition “An Increasingly Unified Europe” by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Florence. The exhibition, to showcase the process of a unifying Europe, is one of a series of events to commemorate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ies of Rome in 1957.
Mr. Vincenzo De Luca, Consul General of Italian Consulate General in Shanghai, stated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exhibition: “the European Union is 60 years old, and yet, she is still so young. EU is having a difficult time today, but EU has experienced numerous hardships in history, but always out of crisis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powerful. Then I’m convinced that this is still the case.”
In the seminar after the opening ceremon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Vice President Professor Huang Zhen stressed that SJTU has deepened the cooperation with many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has established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a few of them.
The exhibition will be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m from March 28 to April 20.


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老师应邀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专题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出席讲座。

张现民老师以“从扶持到反目”为题,从苏联对我国国防科技求援的回应、我国同苏联就国防科技开展谈判、苏联对我国国防科技援助的实施、苏联对华援助出现变化及最后终止等几方面着手,为现场听众全面解析了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对中国国防尖端事业的援助过程。

他在讲座最后指出,苏联的援助为我国国防新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以后独立自主研制提供了条件。而苏联突然终止协定和援助也从反面激发了我国独立研制尖端武器的斗志,使我国国防新技术走上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道路。张老师的讲座史料丰富、解析透彻,使全场听者获益匪浅。
摄影:徐菁
The theme chosen for 2017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s “Museums and contested histories: Saying the unspeakable in museums”. To celebrate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extended the visiting hours to 21:00 on May 18th and organized a night event to tell the stories of old buildings in SJTU.
The Xuhui Campus of SJTU is the only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 that has endured three centuries yet is still in use. The old library, Zhixinxizhai dormitory, Engineering Hall are a few among those buildings that were buil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have witnessed the life and learning time of notable masters in China’s history: Qian Xuesen, Li Shutong, Zou Taofen, Huang Yanpei, Wu Wenjun, Zhang Guangdou and others. These buildings are still serving SJTU faculty and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organized in the night to explore the stories behind these buildings. Children held the torch and listened to the story of these historical buildings as if there were traveling back and relive the old times.


5月25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朗诵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森颂》出版发布、诗词征集颁奖暨朗诵会”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学森颂》诗词集正式出版发行。

《学森颂》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历时八年精心编撰而成,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全书共收录关于钱学森的各类诗词400余首(阙)。该诗词集也是国内首部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歌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文学作品集,开创了除传统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传记著作等之外纪念、宣传和研究钱学森的新形式。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上海市朗诵协会会长陆澄,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佩英,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及各方受邀嘉宾共50余人出席本次发布会。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学森颂》主编张凯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诗词集的整体编撰情况,并向此次对诗词集出版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各界友人和广大作者及有关单位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指出,此次《学森颂》诗词体裁多样、体量丰富,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作者群体在职业、年龄、地域等方面分布跨度大,这也充分体现出钱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与声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佩英介绍了《学森颂》的出版情况。她表示,钱老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他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作为交大出版社,更有责任通过出版与发行让更多的人了解钱老的一生及其卓越贡献。

随后与会嘉宾向有关单位代表赠与了《学森颂》新书。会上还为2016年钱学森主题诗词征集活动一、二、三等奖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状。



诗词征集一等奖获得者翁钦润在随后代表获奖人员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自中学时代起,钱学森先生就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今天中国拥有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中国崛起成为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稳步前进,这一切都离不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个时代的丰碑,他必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学森颂》诗词征集评审专家、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在发言中细致回忆了诗词征集的全部过程,并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在诗词评选中的点滴感受。
上海市朗诵协会会长陆澄表示,钱老一生的卓越贡献、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词。在当下诵读正热之时,朗诵协会借着《学森颂》出版发行之际举行钱学森诗词朗诵会,正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声音传播至高无上的科学精神,传播钱老的高洁品格与赤诚情怀,人民对于钱老的赞颂永不止息。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最后在会上总结发言。他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起一路走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陆续推出了钱学森研究、生平年谱、学术期刊等各类书籍成果。此次《学森颂》的出版发行,是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在宣传钱学森生平事迹、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方面所取得的又一项全新阶段性成果。他向所有关心钱馆发展的社会同仁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希望未来大家能够继续关心、帮助和鞭策钱学森图书馆不断前进。
历时八年,多方搜集终成《学森颂》

钱学森同志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宝贵的科学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为共和国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更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赞誉和歌颂。
《学森颂》的面世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多年来对于钱学森诗歌的持续关注。早在十多年前,《学森颂》编者在整理馆藏档案文献时就发现,很多钱学森生前好友、学术同仁、亲朋戚友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送给钱学森的生日贺卡、新年卡片、书信和赠书时,多写有歌颂性诗词、楹联等内容,以表达和寄托对钱老的感谢、赞颂、祝福与敬仰。这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诗词和楹联作品,也赋予了钱学森研究中心出版这本诗词集的最初启悟
八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和钱学森图书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书籍杂志和各种媒体网络中仔细搜寻、潜心发掘,共搜集到社会各界人士历年来创作的歌颂钱学森诗词近千首。2016年6月,研究中心更举办了以歌颂钱学森为主题的诗词征集活动,并得到了全国各地及海外诗词爱好者的热烈响应。活动共征集到全国各类体裁诗词作品100多首。
在历经了多方搜集和精心整理后,体裁多样、体量丰富、内容厚重、格调高雅、真切感人的《学森颂》横空出世。这些诗词记录了钱学森的丰功伟绩、丹心忠魂和家国情怀,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诗词集,进一步了解一代科学巨擘的崇高形象。
名家朗诵,唱响人民心中的赞歌
在《学森颂》诗词集中,诗词的作者既有高级别的领导人,也有成绩卓著的科学家;既有与钱老同甘共苦的老航天人,也有与钱老朝夕相处的科技工作者;既有社会名流、文坛作家,也有默默无闻的民间草根、普通网友。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国度作者的诗词,无不折射出各行各业人们对于钱学森发自肺腑的赞誉、颂扬、爱戴和敬仰。每一位作者都将他们心中对于钱老的悼念、景仰和颂扬之情化作笔端的诗词,毫无保留地歌颂这位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学家,读来不由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呼应。在这本诗集里,从这些诗词中,人们不难发现,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中国科学殿堂里经久不息的最强音符,成为引领和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化身。
活动当天,由上海市朗诵协会承办的“时代放歌——钱学森诗词朗诵会”也同期举行。上海著名演员、上世纪70年代末大热电影《保密局的枪声》主演陈少泽,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全国广播“金话筒”奖和“十佳节目主持人”获得者、上海市朗诵协会会长陆澄,著名配音演员、译制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狄菲菲等沪上名家领衔献艺,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和高超的演艺,激情澎湃地朗诵了《学森颂》中的优秀诗词,唱响了一曲人民心中的赞歌,深深打动了全场与会者。




摄影:徐 菁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节目导视】
可教研,可科普,可文艺,高校博物馆多项兼容。(同期:始终想打造一个科普优质平台,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扩视野,共分享,求进步,象牙塔开拓新型育人路。(同期:我们帮助全世界的大学分享经验,分享藏品,分享它们为社区做的事,为大学做的事,在一个大的网络中分享。)
敬请关注本期节目——《象牙塔里的文化宝库》。
【节目简介】
大学校园因为学术气息浓郁和理想之花怒放而被称作“象牙塔”,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这天,我们请您走进有“象牙塔里的象牙”之称的高校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曾经“身处深闺人未识”,但随着各大高校加大宣传,社会各界转变意识,近年来高校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敞开大门,辐射社会。
记者:万后德 余国庆 潘旭 汪奇文
编辑:崔月平 王超
刚刚过去的博物馆日,给市民奉上了一顿文化大餐。今年的博物馆日活动中,不仅有各种免费、半价,更吸引人的是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各有特色的针对不同群体的专门活动,打出了"零门槛""零时差"的口号。那么,这些博物馆,真的能做到"零门槛""零时差"吗?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上海电影博物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对着镜头欢快地挥手,却没发出任何声响。这是一群聋哑人,这次由街道组织的参观,有一名懂一点手语的志愿者当翻译,把讲解员的话传递给他们。虽然一些电影上的专业词汇他还有些"手"不达意,但大家仍旧兴致勃勃。
在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庐山恋》的服装展示前,好几位参观者驻足良久,兴奋地用手语交流。聋哑人中有一些文化程度较低,不能完全看懂展品介绍,一个手语翻译也照顾不了这么多人,看得懂的人忙着解释给看不懂的同伴听。

大家都觉得,博物馆如果能多配备些手语翻译志愿者,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真的"零门槛"。
博物馆日的夜场活动也很精彩,钱学森图书馆特别举办的“夜游交大”活动,就迎来了60多位参观者。

打着手电、戴着耳机,孩子们边逛边听,老图书馆、以前的南洋公学中院、执信西斋等古老建筑的建筑特点、前世今生。夜色中,更是别有乐趣。

为了方便白天忙碌的家长,钱学森图书馆特地做了这个夜游策划,没想到微信报名踊跃,原计划20个家庭,最后不得不放开到25个,博物馆与公众"零时差"的活动大受欢迎。
上海自然博物馆则打破以往的"亲子风",度身定制了一场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的博物馆奇妙夜。戴上面具和头饰在草坪上来一场假面舞会,在非洲馆置身部落学习击鼓,也可以安安静静做一个昆虫标本带回家留作纪念,馆方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年轻上班族们的"口味"。
博物馆界有句名言: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2015年,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实施,"教育"两字被提到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各个博物馆也正在不断摸索加强。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介绍, 馆方曾做过两期院士和小学生的对话,效果非常好,今后会继续做一个系列。
博物馆能对学校、社区发挥多少教育服务功能,是否能实现对各种人群"零门槛""零时差",已成为衡量博物馆水平的硬指标,上海已成立的博物馆教育联盟,也将多挖掘各博物馆的教育潜力。
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告诉看看新闻Knews,每家博物馆跟学校、社区都有一些联系,大馆可能联系得更多一些,中小型馆渠道更小一些,成立联盟以后渠道的资源共享特别重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滢 应冠文 章海燕 编辑:超慧)
原文链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17-05-20/0037998229.shtml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的《学森颂》今天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发布。该诗词集共收录关于钱学森的各类诗词451首(阕),是国内首部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歌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文学作品集,开创了除传统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传记著作等之外纪念、宣传和研究钱学森的新形式。这些诗词记录了钱学森的丹心忠魂和家国情怀,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诗词集,进一步了解一代科学巨擘的人生轨迹。
记者 易蓉 孙中钦
摄影报道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5/26/content_7_3.htm
晚年时,钱老还能将云南大观楼的长联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上、下联均近百字。

“他用绚丽多彩的人生,和对祖国母亲的忠心赤胆,在茫茫太空,谱写了一部,如此惊天动地的诗篇。”5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热闹非凡,在朗诵艺术家雄浑饱满的朗诵声里,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结成册的《学森颂》诗词集正式出版发行。《学森颂》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历时八年编撰而成,共收录关于钱学森的各类诗词451首(阙),是国内首部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歌颂科学家钱学森的文学作品集。
历时八年终成《学森颂》

《学森颂》收录歌颂钱学森的诗词作品451首。
钱学森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等美誉。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为祖国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在整理馆藏档案文献时发现,很多钱学森生前好友、学术同仁、亲朋好友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送给钱学森的生日贺卡、新年卡片、书信和赠书时,有很多诗词、楹联等内容,表达和寄托了对钱老的感谢、赞颂、祝福与敬仰。”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学森颂》主编张凯说。
这些情真意切的诗词作品,赋予了钱学森研究中心出版这本诗集的最初启悟。张凯介绍,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以来,工作人员耗费了八年多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书籍杂志以及互联网中潜心发掘、搜集了近千首有关钱学森的诗词。2016年8月,钱学森诞辰105周年之际,研究中心开展以钱学森为主题的诗词征集活动,征集到各类体裁诗词作品100余首。最终,《学森颂》一书收录了370余位作者的451首作品。
从钱学森回国伊始,直至其诞辰105周年,诗词时间跨度长达60余年。诗集收录的最早一首作品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于1956年所作《赠钱学森》一诗。“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1994年9月12日,钱学森还将诗的内容抄送堂妹钱学敏,并说这首诗“说的是1956年12月科学规划的事,我很怀念那个年代。”
《学森颂》的作者群体十分庞大。如《贺钱学森》作者黎照寰,为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时期的校长;《祝贺钱学森学长荣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作者戴中溶、王启熙等,则是他的1934级级友。而《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作者莫其孝,年逾八十,是湖南省桃江县石牛江镇上七里村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诗词征集一等奖作品《水调歌头·纪念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由白领翁钦润所作。首发式上,他说,自己患有视弱,无法追随钱老的脚步报考航空航天专业,是挥之不去的遗憾,“我希望能以诗词的形式追忆、缅怀钱老,学习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钱老以读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新书首发现场,朗诵艺术家登台朗诵诗词作品。
据了解,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学森颂》新书首发现场,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专程来沪,他说,《学森颂》诗词集面世,是为了让读者更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弘扬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十几年前,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永刚说,“社会对钱学森的认识在逐渐变化,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在钱永刚的印象里,钱学森虽然不作诗,但很喜欢诗。他的藏书中,有不少唐诗、宋词以及文人的诗词评述作品。晚年时,钱老还能将云南大观楼的长联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上、下联均近百字。别人写给钱老的对联、书信,只要写得有意境,他都一一保留了下来。
不过,钱学森对诗词的喜好,有个很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钱学森思考问题,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培养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同时注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但现在的教育,往往重逻辑、轻形象。”钱永刚说,“在他看来,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很好途径。所以他喜欢诗词、音乐、艺术,都从这个‘功利性’的目的出发。”
钱永刚介绍,未来还将出版一系列有关钱学森的书籍。既包含钱学森学术思想的介绍,也包含他的生平年谱、归国历程考察等内容。
题图: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说,钱老认为诗词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图片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4288

图片说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正在介绍《学森颂》。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5月25日报道:今天,由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朗诵协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森颂》出版发布、诗词征集颁奖暨朗诵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活动中,《学森颂》诗词集宣布正式出版发行。
《学森颂》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历时八年精心编撰而成,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共收录关于钱学森的各类诗词451首(阙),其中包括古体诗323首,古体词76阙,新体诗52首。
据了解,《学森颂》的面世源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多年来对于钱学森诗歌的持续关注。早在十多年前,《学森颂》编者在整理馆藏档案文献时就发现,很多钱学森生前好友、学术同仁、亲朋戚友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送给钱学森的生日贺卡、新年卡片、书信和赠书时,多写有歌颂性诗词、楹联等内容,以表达和寄托对钱老的感谢、赞颂、祝福与敬仰。这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诗词和楹联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学森颂》诗词集也是国内首部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歌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文学作品集,开创了除传统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传记著作等之外纪念、宣传和研究钱学森的新形式。
原文链接:http://sh.eastday.com/m/20170525/u1ai10605636.html
6月5日,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谢憬老师应邀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了题为“信息安全与信息智能化”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谢憬老师首先结合馆内工作实际,从2016年全球信息安全威胁概述出发,为大家分析了博物馆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病毒、木马、数据损坏等信息安全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案和注意要点。随后,他结合AlphaGo、物联网、VR/AR/MR等当前信息智能化热点,分析了博物馆未来在物品管理、安防管理、自助导览以及互动展示等方面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博物馆信息智能化目前存在底气不足、定位不清的问题。最后,谢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学校丰富的信息资源资源及其使用方法。讲座结束后,大家还就钱馆未来在藏品、安防、互动展示方面信息智能化的具体实施以及智慧钱馆的打造等问题与谢老师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

摄影:徐 菁
6月6日上午,由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在位于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博物馆开展。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盛懿,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当地省、市电子协会代表等出席开展仪式并参观事迹展。开展仪式由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敏主持。



申小蓉代表学校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当地省、市电子学会等单位各位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她说,临时展览是一座博物馆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电子科技博物馆的首次临时展览,能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举办“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这样的高水平展览,也标志着电子科技博物馆成功打开了馆际合作的发展之路,是电子科技博物馆发展历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希望两所学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合作,也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和电子科技博物馆在建设一流博物馆的进程中加强交流,共同为社会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表示,自2013年6月起,钱学森事迹展先后在北京、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呼和浩特、西藏、重庆等地及上海各高校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巡回展出。希望通过今天的展览,让电子科技大学的广大师生了解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和科学精神教育。
本次展览的结构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体为辅,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为系统地反映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展览共展出130余件珍贵图片、文献资料以及钱学森的交大本科毕业证书、水力学试卷、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小罗克韦尔奖章”等8件馆藏实物。全方位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杰出的科学贡献、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在展厅里,钱永刚对着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生动讲解父亲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和对人类的科学贡献,为大家勾勒出更加平凡、真实的钱学森形象。钱永刚对这里的每一件宝贝都如数家珍,展览也再次把他拉回到了他和父亲相处的记忆里,钱永刚说,父亲生前留给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淡泊名利,多为祖国做贡献,他也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在校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在长知识的同时,也要长理想,长志气,长历史的担当。参观结束后,他引用父亲的话“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勉励我校师生。
此次展览的不少展品都是从钱学森生前就读过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里运过来的,十分珍贵。很多前来参观的电子科大师生对于一件藏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张当年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的一张纯英文作答试卷,钱学森考了96分,被扣掉的4分是因为一个英文字母的角标没有加上去,正因为这一次考试,钱学森对自己的要求异常的严格,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细节二字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这也最终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不少老师和学生在参观完展览后纷纷表示深受感触。此次钱学森事迹展,让大家对钱学森的崇高人格、孜孜追求的科学创新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航空航天学院学生陈博文说:“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人生志向上立志报国,踏上航空航天之路;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奠定科学研究之基;在学识素养上科艺并举,终成全面发展之才的成长道路和精神风范,对我们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英才实验班大一学生唐宏欣说,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钱学森的事迹,“以前只知道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之父,但是今天看展览的时候看到钱先生还写过音乐论文,这完全刷新了我对他的印象。”
据了解,这次展览从6月6日开始持续到7月6日,在电子科技博物馆二楼临展大厅举行。
中国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在线、四川新闻网、成都电视台、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天府早报等十余家来校采访报道了本次展览。
电子科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博物馆,自2016年9月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两万五千余人次,收藏的6000多件藏品见证了电子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历程。
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周一闭馆。可通过电话进行参观预约,预约电话:028—61831009。
图文供稿:电子科技大学
声音是最真实的历史档案,是研究历史文化最真实可靠的资料,比起文字资料,声音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唱片作为一门听觉艺术,有着独特的感染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精华,为发展民族艺术和丰富民族文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自20世纪初唱片传入中国,100多年来经历无数的战乱和历史的动荡保留下来的唱片文物,不仅记载着艺术的变迁,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弥足珍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

2017年6月10日,正逢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知音雅汇——宋庆龄、周小燕、蒋英珍藏唱片展暨唱片文化与上海系列讲坛”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武康路393号)隆重举行。宋庆龄是备受尊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周小燕和蒋英则是闻名遐迩的声乐名家、名师。这三位伟大的女性在各自的领域都为国家、社会、民众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深受人们的敬仰与爱戴。饱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她们各自有着对艺术的品味、鉴赏与典藏。此次展览集中展出宋庆龄、周小燕、蒋英收藏的珍贵唱片,并配以相关历史照片,反映了女性视角下的唱片发展,这也是光启博物馆联盟成立后推出的第二个合作项目。开幕式由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欧晓川主持。

展览开幕式上,徐汇区副区长陈石燕首先代表徐汇区人民政府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她指出,本次唱片展以博物展览知古鉴今,以文化讲坛研学修史,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以发展文化事业为引领,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光启博物馆联盟搭建起政府与博物馆、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肩负起保护历史遗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的有力举措。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在发言中表示,周小燕教授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骄傲。本次展览以三位伟大女性的唱片收藏为展品,讲述了三位与唱片之间的不解之缘。在此次唱片展基础上,未来上海音乐学院也将始终坚持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更多的音乐历史文化遗产。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长金晓春在致辞中表示,宋庆龄先生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殚精竭虑的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本次展览展出的宋庆龄先生收藏唱片,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欣赏视角去了解宋庆龄先生的伟大一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钱馆能够参与举办本次展览。本次展览共展出了30余张贯穿蒋英教授一生历程的珍贵照片和8张她生前所收藏的唱片。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更多地开展整理研究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的音乐人生。

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为“知音雅汇——宋庆龄、周小燕、蒋英珍藏唱片展”揭幕。
在随后举行的“唱片文化与上海”系列讲坛上,专家、学者就中国唱片业的历史发展及其深远影响,进行了专题交流发言,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葛涛的《“百代”回响:徐汇与近代中国唱片业的因缘——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为中心》,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乃荣的《从老唱片看老上海沪剧的繁荣》,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的《中国唱片业——上海应该留住的城市记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的《民国年间上海戏曲唱片的保护、采录与整理——以中唱上海分公司为例》,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韩斌的《艺声唱片——中国唱片工业中的一段奇缘》、唱片收藏研究者冯玗的《知音雅汇 观展漫忆》、邬光业的《唱片收藏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共同探讨老唱片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传承和发扬老唱片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者按:2016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市周边各中小学首次推出了《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招募十余名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旨在围绕学校教育主课堂与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间的横向贯通,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及馆藏资源,紧密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材知识点,开发基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博物馆课程。2017年1月,基于该计划的首堂“博物馆礼品设计美术课”在钱学森图书馆授课,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30位小朋友们在潘捷老师的带领下,在博物馆里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
火箭、导弹、卫星和归国轮船……各种关于钱学森图书馆的元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融入了创意设计之中……你能想到这些琳琅满目,又与钱馆主题紧密结合的博物馆礼品设计,都出自一群三年级的小设计师之手吗?1月17日,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火热开讲。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30位小朋友们在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博物馆里上课啦!



要在博物馆里上一堂美术课,还要在课上为博物馆设计文创礼品,其中的功夫可不简单。潘老师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在学校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钱学森爷爷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情况。小朋友们还提前一天组团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在讲解员姐姐的带领下,参观了钱馆的展厅,了解钱爷爷为祖国所做的伟大贡献和他励志的成长故事。

这是一节以“礼品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美术课。小朋友们摇身变为小小设计师,来为钱学森图书馆设计创意纪念品。要给博物馆设计纪念品,就要了解博物馆会有哪些种类纪念产品。让我们来看一看!

在老师和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小朋友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纪念品必须要兼具实用性、装饰性、美观性和创意性的特点。
随后,就是小设计师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纸艺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创意冰箱贴、钥匙圈、立体小模型还有纸质马克杯。泥塑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彩泥U盘和笔套。绘画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主题青花瓷盘、杯垫和明信片。



课程最后,小设计师们还要当一回评审,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钱学森图书馆创意纪念品。

一堂博物馆里的美术课到这里就圆满结束啦!时间好短,意犹未尽。感谢交大附小的小设计师们和潘老师给钱馆留下了这么精彩的创意设计作品,每一样都这么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除美术课外,钱馆首批博物馆课程还涵盖语文、数学、音乐、自然、信息科技等学科。这些课程,也将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探索博物馆非正规教育与学校正规教育间互动融合馆校合作模式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致力于博物馆与学校课堂馆校合作模式的探索。馆校结合博物馆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
附:
“馆校结合”课程的尝试——博物馆,美术教育的第二课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潘捷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宣布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并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从此以后,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走进了这个重要的场所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获得了各种体验。博物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重要课堂,而不只是在春、秋游时走马观花的活动。
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校园内坐落着一座漂亮的新建筑“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1月一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在我的带领下走出了校园,走进了钱学森图书馆。我们先进行了参观活动,了解博物馆的功能、来历,直观了解场馆中的图案元素,然后我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礼品设计》为主题的美术教学展示课。把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美术课搬到了博物馆。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介绍钱学森爷爷和钱学森图书馆的情况。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同学们先参观了礼品部了解博物馆有哪些种类纪念产品,再欣赏中外各类礼品图片和实物,了解礼品和博物馆的关系。知道伴手礼的概念,掌握了博物馆的纪念品必须要兼具实用性、装饰性、美观性和创意性的特点。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小朋友们摇身变为小小设计师,开始大显身手。小朋友的想象力无穷,脑洞大开,火箭、导弹、飞机、卫星和归国轮船……各种关于钱学森图书馆的元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被融入了创意设计之中。纸艺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创意冰箱贴、钥匙圈、立体小模型还有纸质马克杯。泥塑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彩泥U盘、电筒和笔套。绘画组的小设计师们为钱馆设计了主题青花瓷盘、杯垫和明信片。这些琳琅满目,又与钱学森图书馆主题紧密结合的博物馆礼品设计,全部都出自一群三年级的小设计师之手,她们为钱学森图书馆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的文创礼品。课程最后,小设计师们还要当一回评审,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钱学森图书馆创意纪念品。将近1个小时时间,小朋友都觉得时间好短,意犹未尽。一堂博物馆里的美术课就圆满结束啦!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5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素拓课程研究。 2016年钱学森图书馆首批推出“馆校”全面融合课程,进一步探索博物馆的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旨在围绕学校教育主课堂与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间的横向贯通,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及馆藏资源,紧密结合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学科教材知识点,开发基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博物馆课程。钱学森图书馆于2016年暑期面向全市周边各中小学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大中小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课题申报》。我拿到通知后亲自去图书馆探访了解,拟定课题,尝试课题的申报。结果《礼品设计》课题被选中,我有幸加入了这个团队,和来自全市近十所中小学的十余位一线教师,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为我们度身打造的《高校博物馆的学科教育功能》专题讲座。博物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为我们老师开设了两轮针对性培训讲座。
我们还利用周末时间齐聚钱馆,开展“博物馆课程建设项目”教师工作坊的活动。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庄瑜博士主持,庄博士和我们老师们分享了融入学科教学的博物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逻辑和注意事项。我们针对各自的课程设计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交流。通过课程设计工作坊、案例分享、交流等活动环节,共同探讨如何结合钱馆的展陈资源设计开发一堂真正的“馆校结合”课程,进一步打磨自己的博物馆课程设计。通过这样一次面对面课程设计构想交流和现场教学经验分享开放互动形式,在专家的引领下共同研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参与此次工作坊,我们不仅对如何充分运用钱学森图书馆的场馆资源上好一堂博物馆课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精准的把握,更对各自的博物馆课程设计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考。
在国外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遇到老师带着小朋友在场馆就地而坐,开展各类与博物馆相关的互动活动。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心想啥时候我们学生也有这样好的机会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去上课。但机会真正来到面前的时候,我又犯难了,要在博物馆里上好一堂美术设计课,要三年级小学生在课上为博物馆设计文创礼品,难度还是挺大的,无论对我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课前,我寻找了大量的国内外礼品资料,充分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点出发,易于学生操作的知识范围。最终我找到切入点,从现有教材出发,我罗列了一年级到三年级所有学过的美术知识点,比如:一年级《飞向月球》、二年级《我的直升飞机》对应“冰箱贴、钥匙圈”设计。二年级《器皿上的花边》,对应 “青花瓷盘”设计。《画邮票》,对应“明信片”设计。《杯子的新衣服》对应“马克杯”设计。三年级《叠罗汉》,对应“立体模型”设计。《五彩的底色》对应“杯垫”设计。再比如每个学期都有泥工练习,对应“笔套、U盘、电筒”设计等等。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创意构思不断涌现,设计思路一下子打开。设计的品种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丰富。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三年级组开展了《礼品设计》的课程。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礼品设计活动,孩子们学以致用,利用不同材料稍加装饰改变就能变成新的创意作品。我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能,学生有了新的学习体验,积极性高涨,对礼品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创作设计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创意礼品。最终我带领了30位同学和整个年级同学们的优秀设计作品一起来到博物馆做展示活动。30位同学们还提前一天组团来到了钱学森图书馆,在讲解员姐姐的带领下,参观了钱馆的展厅,了解钱爷爷为祖国所做的伟大贡献和他励志的成长故事。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以及钱图的工作人员的支持配合协助下,我顺利的开展了这次展示活动。
同学们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互相取长补短,提升了文化内涵,懂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会更加主动积极关注生活中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知道了美术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进行,提升自己价值。学生体验到礼品设计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学习探索了解,同学们清楚的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在开发艺术衍生品方面已相当成熟,相比之下,中国博物馆各类文创产品还处在发展中,需要提升,需要更多元化开发。只有学好美术知识,长大后才能做出一份贡献,让文化真正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通过这次博物馆与学校课堂馆校合作的课程活动,我也体会深刻,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将继续围绕本校育人目标,从“思源致远”文化内涵入手,以“智慧课堂”为方向,注重美术学习基础素养,规范美术课程教学,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未来,我也将继续努力致力于馆校结合博物馆教育的模式探索,我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日前,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2所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一架歼6型号退役战斗机,并在802所某分部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捐赠仪式。802所党委书记吴青、党委副书记曾瑛、上海航天局原副总经济师戚南强,钱馆执行馆长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党总支书记程骄杰等出席,并一同为捐赠仪式揭幕。


在捐赠仪式开始前,802所领导简要介绍了该型飞机的来龙去脉,希望飞机捐赠后能为交大的人才培养和科普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捐赠仪式上,双方来宾共同为捐赠飞机揭幕,张凯馆长还向吴青书记颁发了捐赠证书。在随后的交流中,钱馆领导代表受赠方,对上海航天和802所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简要介绍了该飞机到校后的展示方案。程骄杰书记也表达了对802所的感激之情,希望这次捐赠的飞机为学校航空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普及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供稿:游本凤
6月15日,正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慈善法学习与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研讨班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副主席俞晓松等一行来馆参观。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嘉宾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设展览。在钱老家中书房、客厅的复原场景前,在听到钱老几十年如一日住在航天大院条件朴素的小房子时,嘉宾们无不为钱老面对物质待遇的淡然之心和高尚风范所折服,为他对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所震撼和触动,并对钱馆的陈列内容和展览形式留下了深刻印象。

共同参观的嘉宾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阚珂,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副主席胡存智,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伟林以及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相关领导等。
摄影:徐 菁
2017年5月5日,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了首飞任务。在此筑梦蓝天、举国欢腾之际,6月12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钱馆全体党员及部分群众一行二十六人,前往地处浦东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参观商飞总装制造中心,一睹国产大飞机C919的风采,在“七一”来临前夕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来到商飞公司,大家首先参观了商飞“一个总部、六大中心”的整体布局沙盘,并听取了工作人员对中国商飞整体布局的细致讲解,了解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公司”)成立于2008年,总部设在上海,是我国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中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设计研发中心承担了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飞机的工程设计任务和技术抓总责任。
在总装制造车间内,大家在悬挂有五星红旗和“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醒目标语下,在自主研制并成功首飞的C919大型客机前,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对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支线飞机的研发历程、设计理念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实地了解了“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科技中国梦。

随后大家在放映厅观看了201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商飞和C919首飞成功的影像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的讲话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飞机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飞机制造业走过了一段艰难、坎坷、曲折的历程,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参观和观影结束后,大家来到会议室听取了上飞公司党委工作部(企业文化部)副部长周志诚的党建工作介绍。周副部长以“铸大国重器、育大国工匠、树大国名片”为题,以“党建助推型号研制”为切入点,介绍了上飞公司党建工作的理念思路以及治厂先治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一线工作法,开展党员闪光行动、发挥支部灯塔效应,厚植道德土壤、培育“大国工匠”,开展群策群力工作,讲好“大飞机”故事、传播“大飞机”精神等方面的党建特色做法和工作成效。双方分别就未来的党建工作、展览合作、讲座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最后,盛懿书记代表钱馆向上飞公司的热情接待表达了由衷的谢意。她提到,今天在上飞公司的参观学习,无疑是给钱馆全体人员上的一堂最为生动的党课。大家通过参观,深刻了解了C919研制过程的艰难和曲折,感受了大国重器给国人带来的震撼、激动和自豪,体会了中国商飞“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坚守精神,更学习了党的组织如何在单位工作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通过今天的学习,钱馆全体不仅增进了对我国发展大飞机事业的了解,增强了对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信心,更深感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未来钱馆全体也将上下一心,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于探索、执着创新、志存高远、发奋图强,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而不懈奋斗。

摄影:商飞公司
6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五期新进志愿者培训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本次培训课程为期一天,由钱馆社教宣传部工作人员与资深志愿者共同组织策划,为新进志愿者提供了包括馆情及规程介绍、藏品安全知识、现场示范讲解、讲解学习课程、服务讲解礼仪以及志愿者经验交流等充实丰富的培训内容。


当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助理郭娅向志愿者们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并对钱馆志愿者工作的概况及岗位职责进行了梳理说明。钱馆社教部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老师向各位志愿者说明了钱馆志愿者各项服务规章制度。

为帮助钱馆新志愿者能尽快掌握钱老相关事迹精神,更好地胜任钱馆志愿者岗位和工作,本次培训还专门设置了志愿者讲解学习课程分享环节,由资深志愿者代表李皖老师为新进志愿者介绍了钱馆志愿者学习小组的自学计划和后续安排。

下午,来自钱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助理吕成冬老师向各位志愿者介绍了钱馆馆藏情况以及文物安全相关知识。社教宣传部资深讲解员许盈老师为志愿者举行了志愿服务及讲解礼仪培训。随后,志愿者们来到钱馆展厅内,聆听了专职讲解员精彩的示范讲解。


本期培训共计有19名新进志愿者参与,他们都是在今年3月的志愿者招新面试中,从两百多位报名者中优中选优、脱颖而出的社会热心人士。今后他们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开展包括基础讲解、档案整理、导览咨询以及秩序维护等在内的志愿服务工作。


摄影:徐 菁
6月20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王昊青副教授受邀来馆举行题为“从城市文化规划视角看博物馆价值体系建构”的讲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王教授以“博物馆未来在国家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是什么?”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出了“文化规划”这一概念。“文化规划”从欧洲萌发,美国缘起,并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拉丁美洲、亚太地区等地逐步发展壮大。她从“文化规划”的促进发展、解决问题两大视角,国家规划、地区策略两个层面,现代文创、历史文脉两层路径,新型经济、新兴人群的两大结果以及传统理解、现代理解两种内涵等各个角度深度剖析了这一概念,更用详实的案例说明了“文化规划”对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

随后,王教授从博物馆怎样改变个人、博物馆怎样改变社区或社群、博物馆怎样改变社会、博物馆怎样改变环境这四大问题入手,与现场观众共同探讨了博物馆价值体系的构建及其日趋提升的社会影响力,并分享了她所认为的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见解独到,引发了在场听者的积极思考。在问题交流环节,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博物馆社会开放、高校博物馆未来发展以及城市文化设计中如何解决自发性文化输出与城市规划文化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
供稿:张文珺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2017年6月22日,为了纪念建党96周年,激励上海女教师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充分展示教苑巾帼心向党的亮丽风采,由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女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工会女教职工委员会主办的“党的光辉照我心——上海女教师综艺展演”活动在杨浦区少年宫梦想剧场圆满举行。上海市教育系统妇工委相关领导、上海交大工会副主席万晓玲等出席观看。来自上海市教卫机关、各区教育工会、各高校等共计54家单位的文艺精英汇聚一堂,表演了歌舞、器乐、戏剧、朗诵、瑜伽、太极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钱学森图书馆许盈和档案馆张君仪两位老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表演了配乐诗朗诵《箭击长空》并获得最佳表演奖。她们在音画中致敬著名校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钱老一幕幕感人至深、激昂振奋的故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取得的一个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激励广大女教师以钱老为榜样,永远跟党走,巾帼建新功!

本次展演活动得到了校工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演出前夕,校妇委会常务副主任、校工会副主席万晓玲,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校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副主任顾江与钱馆工会主席魏红共同对节目进行审核点评与专业指导,她们对台词编排、手势动作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改进建议。从日常排练、集中彩排直到上场前夕,许盈与张君仪刻苦排练、毫不懈怠,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天道酬勤,她们在舞台上端庄大气、一气呵成的表演终于完美收官,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领导的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个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节目。

展演结束后,万晓玲主任亲切慰问了演出人员,并对钱馆工会及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和默契配合表示衷心感谢。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工会 杨亮
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促进沪港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地学生之间沟通与了解,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于6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开营仪式。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等多所香港高校的8名学生受邀来沪,参与精心安排、量身定制的博物馆体验探究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雪以及来自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刘海粟美术馆等伙伴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全体营员共同出席了开营仪式。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盛懿书记首先在仪式上致欢迎辞。她向各位营员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前来参与此次探索营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说,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化精粹的最佳场所。希望通过本次探索营,能够让大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上海历史和交大历史;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探索营之后,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多向港澳的博物馆业内人士宣传和推广上海交通大学和钱学森图书馆。
在交流介绍环节,同学们依次分享了自己对于此次“博物馆探索营”活动的期许。来自香港大学的梁芷柔同学表示自己在大学里的专业方向是元宋建筑研究,因此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内地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此次来到“博物馆探索营”,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在博物馆的浸润式体验,更深刻地感受博物馆文化和中华文化。来自香港大学文学院的宋博文同学表示,自己在课业之余也担任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志愿者,他发现香港和上海的很多历史建筑都有着微妙的相似性,因此希望通过此次探索营的博物馆实践,自己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收获。来自恒生管理学院的周嘉洛同学则希望在上海这座城市寻找到那些香港电影人梁朝伟、王家卫电影里的上海故事。
随后,盛懿书记和姚雪副主任分别代表主办方向同学们赠送了纪念品。各馆的负责人及带教老师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各自场馆的相关情况及岗位要求。

姚雪副主任最后代表学校对各位营员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她表示,同学们是出于心中对文化艺术的向往来到了此次探索营,寻求香港与内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希望大家能够在那么多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投入此次探索营的各项行程,体会中华悠久历史的深刻底蕴和文化内涵,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合作举办的暑假小学期教育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自2014年启动以来,每年都会为香港学生度身定制一系列的博物馆深度学习、体验、探究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四期。今年的“博物馆探索营”自6月23日开营至7月27日结营,为期一个月时间。探索营期间,参与活动的香港学生将分散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沪上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在指导老师带教下深度参与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制作、导览讲解与问询、观众现场服务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的实践,从中了解博物馆基本知识,体验博物馆运行机制,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活力。此外,学生们还将前往太原、大同等城市参访当地博物馆及遗址,并在前期体验、学习、参观的基础上共同策划、组织、制作小型主题展览,并作为活动项目成果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以此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摄影:徐 菁

图为开营仪式现场。
中新网上海6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为进一步促进沪港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地学生之间沟通与了解,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23日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开营仪式。
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大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等多所香港高校的8名学生受邀来沪,参与精心安排、量身定制的博物馆体验探究活动。
本次“博物馆探索营”为期一个月时间。期间,参营的香港学生将分散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沪上各大博物馆、纪念图为开营仪式现场。
中新网上海6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为进一步促进沪港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地学生之间沟通与了解,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23日在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开营仪式。
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大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等多所香港高校的8名学生受邀来沪,参与精心安排、量身定制的博物馆体验探究活动。
本次“博物馆探索营”为期一个月时间。期间,参营的香港学生将分散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沪上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在场馆带教老师指导下,深度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制作、导览讲解与问询、观众现场服务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从中了解博物馆基本知识,体验博物馆运行机制,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活力。
此外,学生们还将前往上海、大同、太原等城市参访当地博物馆及遗址,如上海自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祠、大同博物馆、云冈石窟、佛光寺等文博及古迹场馆。从参观者的角度看博物馆及古迹场所运营,体验城市文化氛围,探讨城市文化过去和未来。
在前期体验、学习、参观的基础上,学生还将组成团队,策划、组织、制作小型主题展览,并将作为活动项目成果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以此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2014年,上海交大“博物馆探索营”项目正式启动。探索营每年暑假举办一期,至今已是第四期,前后共有30余名香港地区学生参与到此项目中。2015年度,探索营学生深入上海、北京两地博物馆以及敦煌莫高窟,深度调查内地博物馆建设发展状况。2016年度,探索营学生在前往各大博物馆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策划推出了“说吃旧吃——香港怀旧小吃”专题展览。展览以小见大,折射香港美食文化,于当年暑期在钱学森图书馆惊艳亮相、受到好评。
未来,上海交大港澳台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精诚合作,努力打造上海交大“博物馆探索营”暑期教育品牌项目平台,探索上海与港澳台地区各高校间教育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据悉,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还将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回忆”展,讲述中国民族唱片工业发展历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完)
原文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cn/gatq/2017-06-26/25139.shtml
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促进沪港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地学生之间沟通与了解,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于6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开营仪式。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等多所香港高校的8名学生受邀来沪,参与精心安排、量身定制的博物馆体验探究活动。

博物馆探索引领,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本次“博物馆探索营”自6月23日开营至7月27日结营,为期一个月时间。探索营期间,参营的香港学生将分散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沪上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在场馆带教老师指导下,深度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制作、导览讲解与问询、观众现场服务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从中了解博物馆基本知识,体验博物馆运行机制,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活力。
此外,学生们还将前往上海、大同、太原等城市参访当地博物馆及遗址,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山西博物院、晋祠、大同博物馆、云冈石窟、佛光寺等文博及古迹场馆。从参观者的角度看博物馆及古迹场所运营,体验城市文化氛围,探讨城市文化过去和未来。在前期体验、学习、参观的基础上,学生还将组成团队,策划、组织、制作小型主题展览,并将作为活动项目成果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以此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四年间经验积淀,打造沪港高校交流品牌
2014年,为了让香港地区年轻人有更好的机会深入学习和认知中华历史,体悟和感受内地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项目正式启动。探索营每年暑假举办一期,至今已是第四期,前后共有30余名香港地区学生参与到此项目中。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合作举办的暑假小学期教育项目,每年的探索营都会为香港学生度身定制一系列的博物馆深度学习、体验、探究活动。2015年度,探索营学生深入上海、北京两地博物馆以及敦煌莫高窟,深度调查内地博物馆建设发展状况。2016年度,探索营学生在前往各大博物馆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合作策划推出了“说吃旧吃——香港怀旧小吃”专题展览。展览以小见大,折射香港美食文化,于当年暑期在钱学森图书馆惊艳亮相、受到好评。
正如2016年“博物馆探索营”学生在结营报告中所说,博物馆不断强调人与物的关系,而自己在参与博物馆探索营时更留意到人与博物馆的关系,这使他们开始了解博物馆及其展品对文化、对民族、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学会珍重之。
博物馆是城市最好的文化载体。“博物馆探索营”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更多的香港学生来到内地,深刻领悟博物馆人的文化传承使命,更期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项目,让香港的年轻人在了解内地文化、学习文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以自己的创新眼光挖掘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所蕴含的深邃文化价值,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面向更多的香港同胞介绍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两地文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互动交流添砖加瓦。
未来,交大港澳台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精诚合作,努力打造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暑期教育品牌项目平台,探索上海与港澳台地区各高校间教育交流的更多可能性。
据悉,为迎接香港回归2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多项活动纪念这一历史时刻。除“博物馆探索营”外,钱馆还将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回忆”展,讲述中国民族唱片工业发展历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原文链接:http://sh.qq.com/a/20170623/037247.htm

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开营仪式 本网记者 李玉/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李玉)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促进沪港两地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加深两地学生之间沟通与了解,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博物馆探索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开营仪式。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恒生管理学院等多所香港高校的学生参与博物馆体验探究活动。
本次“博物馆探索营”为期一个月,自6月23日开营至7月27日结营。期间,参营的香港学生将分散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等沪上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在场馆带教老师指导下,深度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制作、导览讲解与问询、观众现场服务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从中了解博物馆基本知识,体验博物馆运行机制,感受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的建设及其发展活力。
此外,学生们还将前往上海、大同、太原等城市参访当地博物馆及遗址,如上海自然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山西博物院、晋祠、大同博物馆、云冈石窟、佛光寺等文博及古迹场馆。从参观者的角度看博物馆及古迹场所运营,体验城市文化氛围,探讨城市文化过去和未来。在前期体验、学习、参观的基础上,学生还将组成团队,策划、组织、制作小型主题展览,并将作为活动项目成果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以此推动两地青年文化交流。
据介绍,2014年,为了让香港地区年轻人有更好的机会深入学习和认知中华历史,体悟和感受内地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项目正式启动。探索营每年暑假举办一期,至今已是第四期,前后共有30余名香港地区学生参与到此项目中。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合作举办的暑假小学期教育项目,每年的探索营都会为香港学生度身定制一系列的博物馆深度学习、体验、探究活动。
博物馆是城市最好的文化载体,“博物馆探索营”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更多的香港学生来到内地,深刻领悟博物馆人的文化传承使命,更期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项目,让香港的年轻人在了解内地文化、学习文博知识的基础上,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面向更多的香港同胞介绍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两地文博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互动交流添砖加瓦。2016年“博物馆探索营”学生在结营报告中说,博物馆不断强调人与物的关系,而自己在参与博物馆探索营时更留意到人与博物馆的关系,这使他们开始了解博物馆及其展品对文化、对民族、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学会珍重之。
据悉,为迎接香港回归2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多项活动纪念这一历史时刻。除“博物馆探索营”外,钱学森图书馆还将与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回忆”展,讲述中国民族唱片工业发展历程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原文链接:http://orig.cssn.cn/gd/gd_rwhd/gd_dfwh_1654/201706/t20170624_3558995.shtml
6月27日,恰逢“七·一”党的生日前夕,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回顾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激发全体党员敢想、敢闯、敢干的巨大热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党总支联合开展党建活动。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陈琪、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以及双方单位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双方单位党员共同观看了真实传媒为迎接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而倾力制作的四集纪录片《为了人民的福祉》第三集《城区新貌》。这部大型纪录片重点展现了上海这五年的新成就,补短板、促民生,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新路子,真正为这座城市的人民带来福祉。《城区新貌》讲述了2015年上海开启全市范围的“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本市五违问题突出地块基本得到解决”的总体目标。在这场“拆违战役”中,从政府,到各级管理部门,再到普通群众,都被发动起来,共同参与到这座城市的治理之中。一个个昔日的“五违”集中地,正在逐渐找回它的洁净与美丽。
观影结束后,真实传媒编导章莹与在场所有人分享了《城区新貌》从策划选题、取景拍摄到后期剪辑的拍摄心得。大家表示,通过真实传媒的镜头,观看着影片中旧貌换新颜的上海,大家直观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在光鲜背后的巨大努力,回想上海游客如织、繁花似锦的景象,对于纪录片主题“为了人民的福祉”更加有了深刻的感触。

陈琪书记在活动上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传媒机构,真实传媒深切感受到肩负着面向社会公众宣传以钱老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的重责大任。希望未来能够以此为契机,与钱学森图书馆不断深入合作,双方能够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在党建工作方面互相学习、取经,共同学习和发扬钱老精神。

盛懿书记发言表示,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充分利用合作机会,定期合作开展党建活动,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更希望未来随着工作的开展,双方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宣传资源和平台,合作开发相关影视节目和宣传视频,面向社会进一步开展钱学森事迹精神的宣传与弘扬。

当天活动还举行了真实传媒党总支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共建签约仪式,陈琪书记、盛懿书记代表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互赠纪念品。作为文化机构,双方今后将按照“立足本职、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共建原则,通过宣传讲座、主题展览、参观体验、视频拍摄、人员培训、资源共享等形式开展共建活动,以此探索电视媒体与文博场馆建设的新经验,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国航天精神、交大精神与钱学森精神,共同致力于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共享平台。
随后,双方还就今后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讨论交流,并在人员培训学习、影视资源共享、合作宣传拍摄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仪式结束后,真实传媒全体党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摄影:徐 菁
6月29日下午,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7年主任会议在呼和浩特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陈云纪念馆主办,乌兰夫纪念馆承办。会议通报了专委会本年度主要工作及三年工作规划,商讨了2017年年会方案,增补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审议通过了新入会成员名单,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副主任委员单位、副秘书长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等出席会议。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作为副主任委员单位代表出席会议。
名故委主任委员、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徐建平主持会议。

乌兰夫纪念馆馆长云玉美致欢迎词。名故委秘书长、陈云纪念馆副馆长方芳汇报名故委员2017年度主要工作以及今后三年的工作规划,主要工作包括:参加第八届中国博博会及第25届国际博协大会,并计划通过专题联展、专项培训、出版画册等方式促进各成员单位的联动合作,为全国名人馆的工作开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朱德故居管理局张灵芝副局长汇报专委会2017年年会方案,本届年会将于2017年11月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召开,会议将以馆长主旨报告的形式进行,围绕“名人思想的当代价值”开展学术研讨。
会议增补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审议了新申请加入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的单位,根据《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章程》规定,经与会人员审议及表决,共有9家展馆及企业正式加入了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分别为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武汉革命博物馆、蔡和森纪念馆、林枫故居、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陈列馆、黄炎培故居、上海宽创国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华艺博展装饰有限公司,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增至52家。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发言
会前,与会代表们在乌兰夫纪念馆馆长云玉美、副馆长张怀恩的陪同下,一起参观了乌兰夫纪念馆。

6月30日,时值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公共图书馆共同协办的“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拉开帷幕。

上海市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香港特别行政区驻沪办主任邓仲敏、副主任钱志培,上海市徐汇区宣传部副部长金建红,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音像出版管理处处长戴怡,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李盛旺处长等领导出席活动开幕式。共同出席本次开幕式的还有:中国唱片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房成义,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利民、党委书记夏长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等嘉宾。

本次活动以“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记忆”展为核心内容,辅以3场主题讲座及2场音乐实践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活动将以艺声唱片特具历史时代感的故事为蓝本,以中国唱片多年来开展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之累累硕果为积淀,以香港中央图书馆丰厚的艺声唱片馆藏以及多年来中央图书馆对香港城市音乐文化的不懈发掘与耕耘成果为基础,为参观者揭开一段自1956年开始,香港与内地之间因唱片而结下的鲜为人知的文化因缘。

中国唱片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房成义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中国唱片作为与新中国文艺事业共同成长起来的品牌,保存有大量1949年以前的珍贵文献资料。本次活动选取“艺声唱片”这一中国唱片当时在香港的副牌为主题,正是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为公众展开一段特殊年代内地香港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带来一段可堪共鸣、值得回味的音乐记忆,让更多人走近并了解唱片艺术。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表示,非常高兴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参与此次“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的举办。作为一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一贯关注对音乐、唱片等文化艺术主题的表达,这并非偶然,而是缘于钱老及其夫人蒋英老师对于音乐的共同热爱与收藏。唱片作为乐曲艺术的载体,其背后蕴藏诸多历史文化内涵。正如此次展出的艺声唱片,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群的的审美志趣和文化交流脉络,希望观众都能够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走近这段有趣的唱片故事,找寻与回味我们与香港同胞共有的一份独特音乐记忆。

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致活动开幕词。他提到,艺声唱片对于香港前代社会的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唱片工业、电影工业以至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正面且深远的影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中国二十周年之际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艺声缘”展览的举办有着特别的意义。他非常高兴地看到香港与上海在此次联合展览中再次携手,将各自的历史文献与唱片藏品集中起来,重塑六十年来两地各自存在又若即若离的一段因缘,并为沪港两地的唱片工业历史做了不少补白。

随后,与会嘉宾共同上台启动了活动开幕装置。至此,“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暨“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记忆”展正式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艺声缘”展览。本次展览重点围绕“艺声初啼”、“凤城古音”、“岭南乡情”、“丝竹弄弦”、“文武昆乱”、“银幕放歌”、“东西交融”、“情满湘江”等几大主题展开,以唱片为切入点,解读了“艺声唱片”对于香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的所有文献档案均为首度公开。

“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上海站活动将于6月30日至8月20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随后还将巡回至北京、厦门、香港等地展出。上海站活动期间,在钱学森图书馆内还将为广大观众奉上包括3场主题讲座以及2次音乐实践活动在内的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为配合8月举行的主题讲座“蒋英与中国声乐学派:从“土洋之争”到民族唱法”,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罕见展出馆藏珍品——钱学森夫人、我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教授生前所收藏的唱片10套,让更多人了解这位为中国科学事业、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的艺术人生。
摄影:徐 菁

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昨天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该活动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公共图书馆共同策划举办,通过展览和讲座的方式,揭开了一段自1956年开始,香港与内地之间,因唱片结下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因缘,展览中所有文献档案均为首度公开。
缘 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唱片出口销售业务活动蓬勃发展,海外各界人士都急迫地需要了解新中国音乐、戏曲、曲艺新老作品的近况,尤其是在华侨聚集的港澳地区、东南亚等地,海外侨胞思乡之情浓郁。但建国后红色中国的出版物在很多国家的海关被拦截,为了让中国唱片的音乐产品抵达未与共和国建交的地区,1956年中侨委在香港发起成立了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唱片为基础,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遂造就了“艺声唱片”的品牌。
此次展览,首次公开了一封标注“绝密”的文件(见图),文件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要求中国唱片厂协助中侨委做复制唱片的工作。作为 “艺声唱片”最早的准生证之一,这份绝密函清楚地说明了拟成立新公司的目的,是要“弥补中国唱片不能输入的某些空白地区”,以“满足海外侨胞文艺生活上的要求……使侨胞都能听到祖国的声音”以发挥“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缘 来
香港的音乐爱好者相当困惑:同样的中国民乐为什么有中唱上海版和艺声版?而中唱也接到大量举报称,目前香港出现了一家叫艺声的盗版商。他们无法回应这种举报,因为当时只有少量关键人物知道此中秘密。京剧、民乐、滑稽戏、黄梅戏……特殊年代通过这样的秘密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展出的“1955年11月4日第一批要求复制唱片目录”可以看出,在节目选题上,中国唱片当时充分考虑到在港及海外华侨对祖国深刻的情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福建地方戏曲,包括梨园戏、蒲剧和闽剧。广东地方戏曲则排在第二位,全部为粤剧。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就已相当频繁与密切了。内地的艺术团体纷纷访问香港,进行交流演出。香港对文化兼容并包的姿态,使其对祖国各地的戏曲、曲艺、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都有一批热切的听众。而“艺声”也开始尝试出版一批与港人熟悉的潮粤节目风格迥异的唱片,将丰富多彩的内地音乐文化输入香港,受到港人喜爱,反响热烈。1963年4月,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知名京剧演员皆来港,在港居住60天,演出49场,观众近9万人。张君秋先生带去了《玉堂春》,引起轰动。
展 览
此次展览围绕“艺声初啼”“凤城古音”“岭南乡情”“丝竹弄弦”“文武昆乱”“银幕放歌”“东西交融”“情满香江”等几大主题展开,以唱片为切入点,解读“艺声唱片”对于香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并为观众集中呈现了多组“中国唱片”与“艺声唱片”的对比。展览用唱片封套的差异直观呈现这段特殊而有趣的历史,借多媒体音频试听设备,感受当时这些唱片的声音原貌,并展陈一批首次亮相的与艺声相关的珍贵历史文件,如信函、协议、订单、唱片目录、节目单、报摘等,为观众带来那个年代生机勃勃的城市音乐生活。此次上海站的活动从6月30日至8月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主题活动之一,该活动还将陆续在北京、厦门、香港多地举行。 记者 孙佳音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lab/html/2017-07/01/content_8_4.htm

1955年11月,华侨事务委员会(简称“中侨委”)拟成立“艺林公司”面向海外销售中国唱片,这封标注“绝密”的文件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要求中国唱片厂协助中侨委做复制唱片的工作。作为 “艺声唱片”最早的准生证之一,这份文件在“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记忆”展首次公开。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的展览,是“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一部分,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公共图书馆共同策划,通过展览和讲座的方式,揭开一段自1956年开始,香港与内地之间因唱片结下的鲜为人知的文化因缘,展览中所有文献档案均为首度公开。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唱片出口销售业务活动蓬勃发展,海外各界人士都急迫地需要了解新中国音乐、戏曲、曲艺新老作品。1956年,中侨委在香港发起成立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社出版的唱片为基础,打造“艺声唱片”品牌。展览从一张1955年标注为“绝密”的文件开始,揭开这段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值得回味的记忆。绝密函清楚地说明了拟成立新公司的目的,是要“弥补中国唱片不能输入的某些空白地区”,以“满足海外侨胞文艺生活上的要求”“使侨胞都能听到祖国的声音”以发挥“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早于1952年,中国已开始有录音制品进出口贸易。早期,“中国唱片”由中国杂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出口香港,华润公司在港总代理,友声行在港总经销中国唱片。自1956年,艺声唱片公司在香港成立后,中国的出口唱片有了“中国唱片”和“艺声唱片”两个牌号,相辅相成,互为补足。
中国杂品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向中国唱片厂提议“在可能范围内灌制一批方言歌曲唱片,初步希望以广东之潮州、海南、广州客家、福建之厦门等地方言为主”。1955年艺声唱片首批要求复制的节目清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福建地方戏曲,包括梨园戏、蒲剧和闽剧。广东地方戏曲则排在第二位,全部为粤剧。

中国唱片厂在1956年至1957年间,曾多次派工作组前往福建、广东多地录制潮粤节目,包括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等。本次展览中也公开了一部分相关的历史文档,如1956年9月28日福建省侨委《关于接待录音工程师马玮等三位同志事》,1956年11月1日中侨委《关于中国唱片厂赴粤灌制唱片节目问题》文件提到中国唱片厂在完成福州、厦门两地录音后,即将转赴广东录制粤剧、潮剧等节目,希望广东省侨委与当地文化部协助。
1958年至1963年期间,中国唱片社录制了大量潮州音乐,“艺声唱片”共有《潮州音乐》9辑,录音均来自中国唱片社。除此以外,艺声唱片出版的潮剧《辞郎洲》,广东音乐合集《雨打芭蕉》、《花间蝶》,粤剧《搜书院》等,均来自中国唱片的录音。潮剧、广东丝竹音乐以及粤剧大戏等在香港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老少皆宜,粉丝众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活动就已相当频繁与密切了。内地的艺术团体纷纷访问香港,进行交流演出。香港对文化兼容并包的姿态,使其对祖国各地的戏曲、曲艺、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都有一批热切的听众。而“艺声”也开始尝试出版一批与港人熟悉的潮粤节目风格迥异的唱片,将丰富多彩的内地文化输入香港,受到港人喜爱,反响热烈。
京剧作为国剧在香港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内地京昆大师曾多次访港演出,屡屡掀起热潮。1963年4月,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等知名京剧演员皆来港,在港居住60天,演出49场,观众近9万人。张君秋带去了《玉堂春》,引起轰动。

1960年7月开始,“中国唱片”在港经销商友声行连同中孚行及粤华栈,一连三晚在位于中环的中华总商会礼堂联合举办“中国唱片欣赏会”,内容丰富颇具吸引力,观众反响热烈。于是,为扩大欣赏会的影响力,友声行又与香港兰香阁餐厅合作,每逢周五晚上固定举行唱片音乐欣赏茶座,开启了以“中国唱片”为品牌的“兰香阁·中国唱片之夜”欣赏会系列。
有趣的是,友声行在推出“兰香阁音乐欣赏会”的时期,“艺声唱片公司”在港成立还不久,而“艺声唱片”大多是基于“中国唱片”的节目内容翻制而成。“兰香阁·中国唱片之夜”的成功,同时也帮助了“艺声唱片”在香港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
而对于当时正处在经济恢复初期的香港来说,中国唱片品牌音乐欣赏会系列的成功极大启蒙与推动了内地文化在香港普通民众中的普及、教育与传播。

“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以艺声唱片特具历史时代感的故事为蓝本,以中国唱片多年来开展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硕果为积淀,以香港中央图书馆丰厚的艺声唱片馆藏为基础,为参观者展开一段特殊年代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还向钱学森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活动赠送了主题出版物《明天更辉煌——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音乐特辑》。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8112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原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2MDc0NzU3Ng==.html
7月4日,正值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度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开班之际,为帮助新进教师进一步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深刻学习“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价值理念,传承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全体新进教职员工在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的组织下,来到位于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校史博物馆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参观学习。


当天下午,全体新进教职工首先来到法学院大会议室,共同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校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张凯馆长以“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以钱学森的辗转归国为引,详细讲述了交通大学杰出校友、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归国后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用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全场听众生动还原了一位功勋卓著、严谨求实、淡泊名利、鞠躬尽瘁的人民科学家。


随后,全体新进教职工先后前往钱学森图书馆、校史博物馆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实地参观。通过讲座和参观,新进教职工无不为钱老赤子忠心的爱国情怀、高风亮节的道德情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所感动。大家纷纷表示,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自己今后在交大的工作中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充分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的崇高精神。
校史博物馆陈列有交大自建校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通过参观,全体新进教职工深入了解了学校百廿年来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历程,更了解了学校跨越三个世纪辉煌历史中所涌现出的大批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等杰出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对学校的认同感。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及航海贸易物品,帮助新进教职工了解了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舟船及航运历史以及“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的董浩云先生的传奇一生。
作为学校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通过赴钱学森图书馆、校史博物馆和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等交大校内文博场馆的参观学习,不但增进了新进教职工作为交大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激励他们把个人的志向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坚守理想、教书育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摄影:徐 菁
2017年美国大学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 of Academic Museums and Galleries)年会于6月22日-25日在俄勒冈大学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博物馆的重要性:当今的大学博物馆”(Why Museums Matter: The Teaching Museum Today)。今年的年会也是美国大学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单独于美国博物馆协会年会外,举办协会自己的年会,受到美国大学博物馆界的广泛欢迎,注册参会者多达274人。


此次会议共有7个分会场,设有32场主题汇报,涉及话题广泛、内容丰富。中美两国高校博物馆虽然在个体场馆存在诸多差异,但在许多问题上共性较强。与中国高校博物馆类似,美国高校博物馆也主要有两大类型构成:有悠久的收藏历史、丰富的藏品类型、广泛的师生参与的“教学型”高校博物馆;也有新近成立、面向社会开放程度较高的“偏公共性”或“跨公共性”高校博物馆。这两类大学博物馆分别有各自的发展长处与短板,会议中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馆馆员邱文佳在会上做了”From Reaching Out to Reaching Within-A Case Study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从面向公众到面向校园: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的口头报告,向美国同行介绍了我馆概况、藏品、面向社会的公共项目和面向学校的“校园项目”等。此外,还重点参与了“博物馆定级”“高校博物馆及其大学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博物馆工作”“学生主导的展览”等几场讨论,从馆校关系、专业化发展和师生深度使用藏品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中美高校博物馆实际工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直以来钱馆都坚持走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开馆五年来我馆的国际化工作深入推进,覆盖全馆多个部门。在合作办展方面,积极探索与国际机构合作,引进和输出展览同时进行:我馆于2015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洛杉矶地区举办“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展览;今年5月与法国AS建筑工作室合作举办“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展览;今年8月将赴俄罗斯举办“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览。在与行业协会合作方面,我馆已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签订2016-2019合作备忘录,确定的主要合作项目“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也于今年4月顺利开班。在公共活动方面,与更多的国际文化及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如2014-2016年与法国驻沪领事馆合作举办“法国科技电影放映”;今年与欧盟各国驻沪相关机构召开欧盟60周年纪念会议,并举办了“一个日益统一的欧洲”小型展览等。未来钱馆也会探索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在更广泛的层面与更多的博物馆及国际组织进行专业化合作。
引言
1956年在香港成立的品牌“艺声唱片”实为“中国唱片”副牌,其中发行出版的大部分曲目都是从“中国唱片”直接翻制,并由中国唱片厂制造。“艺声唱片”出口后,对于香港的音乐文化、唱片工业的发展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郑学仁博士基于历史资料,选择以香港早期武侠电影的配乐为切入点,讲述“艺声唱片”及伴随而来的“艺声现象”对于香港早期的电影工业的有趣影响。
正文
一、关于香港早期粤语武侠电影
香港早期的电影发展可按出现的时间概括地分为下图中的这些类型,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电影在不同的历史片段里陆续出现。“艺声唱片”艺声音乐对于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武侠打斗片有最明显的影响。

香港电影研究的权威余慕云先生在《粤语武侠片的初步研究》(1981)中提出,香港粤语武侠片分为成长期(1938年-1948年)、兴起(1949年-1959年)、兴盛(1960年-1969年)、衰退期(1970年之后)。在粤语武侠片的兴盛期间共拍摄了327部电影,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另外三个时期的总和。在1938至1970年间,香港的粤语武侠片总量达到514部,占了整体香港粤语片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从研究电影配乐的角度出发,粤语武侠片的兴盛期还可以分为前期后期。前期是1960年-1965年,后期(新派武侠电影时期)是1966-1969年。前期就是以艺声配乐为主的传统时期。而后期的新派武侠电影则有着不同的配乐风格,而这个时期的粤语武侠电影配乐与同期兴起的邵氏武侠电影也互为影响,这可以另一个课题作详细研究,。

二、为什么不是“中唱现象”,而是“艺声现象”?
1956年“艺声唱片”成立之后,在香港就有“中国唱片”与“艺声唱片” 2个唱片品牌。(更多关于“艺声唱片”的相关故事,欢迎通过展览“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记忆”了解。)

50年代初期“中国唱片”已经出口到香港,但是当时受某些社会原因的影响“中国唱片”在香港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太理想。“艺声唱片”公司成立的时期,恰逢国家推出了“双百方针”。这是一个鼓励文艺创作的方针,在文艺创作上,“百花齐放”就是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百家争鸣”就是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这样的时机,使“艺声唱片”似乎获得了一个时空的便利。

三、关于“艺声现象”
“艺声现象”是指在一个特定空间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Art form)的“偶遇”,有机合成一种代表该时代的新艺术品种的一种现象。在“艺声现象”中,就是由中国大陆的民乐和香港的粤语武侠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偶遇”产生其意义: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一种艺术形式的内容;而是诱发出一种新的艺术认知概念,合成了种新的音乐品种。
1、经典武侠音乐片头曲欣赏
2、电影配乐理论
在电影中的声音有三种基本元素,分别是对白、音效、音乐,他们在电影中有各自的作用。而电影音乐中可以分为既存音乐与原创音乐。其中既存音乐是指已经存在的音乐,例如一些古典音乐,原创音乐是指作曲家为了电影中的某些场景和剧情全新创作的一些音乐。电影配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填补电影画面声音部分的空白、强化电影剧情、人与物的特性和表达导演的思想与电影的深层意义。对此能够衍生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诸如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的关联性?他们其实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所谓经典,很多时就是指当你听到这个的电影配乐就能立刻浮现出电影的画面,或者是看到这个画面就能联想到这个音乐。这就是电影画面与音乐的有机组合。
3、电影画面与配乐间的关系
回到刚才欣赏的三段片头音乐,他们其实都来自当时已存的音乐,由“艺声唱片”或者“中国唱片”发布。



这些配乐和电影到底有多少关联?从上面三个例子看来似乎音乐内容与电影本身没有太多关联性。当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是音乐丰富了电影画面、情节?还是电影画面会限制了音乐的想象空间?当电影播放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去想象配乐想表达的内容?很少。这就是当时香港武侠电影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除了片头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电影场景的配乐。
4、经典武侠片场景配乐欣赏

武打场面的配乐:将某段音乐的片段反复剪辑在一起 (点击聆听音频)

《白骨阴阳剑》配乐是《东海渔歌》中第三乐章,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遇到了风浪,与之搏斗的场景。

舞剧《小刀会》里的音乐被香港武侠电影大量使用。1965《圣剑风云》中武林大会的场景里就用了《小刀会序曲》。1965年《荒江三女侠》里练剑的场景里用了《弓舞》。




5、“艺声现象”的特色、成因及意义
将兴盛时期的前期进行细分,可以将1960-1961年、1962-1963年、1964-1965年分为萌芽期,稳定期、成熟期。萌芽期的时候,也是艺声唱片开始出版发行最初的几年,当时的武侠电影配乐仍属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完全确定罐头音乐的配乐模式,同时还受到传统粤乐的影响。稳定期则是配乐的模式逐渐确定,各种场景应配合的音乐也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成熟期的时候其实也是艺声现象最为成熟的时期,“武侠中乐”的概念开始建立。

“艺声现象”的特色
根据一些早期负责为香港武侠电影配乐的相关人士所说,发现当时在选择配乐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单凭感觉。通过听不同的音乐配合画面,找出最合适的配乐。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由于当时香港的经济刚刚起飞,一年大约要拍摄60多部的武侠电影,没有钱和时间去为武侠电影积累资源素材,或者聘请专人配乐,所以就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罐头音乐。“艺声唱片”的音乐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十分实用。关于电影的配乐与画面配合的情况,大多见仁见智,而且时常会遇到配乐与画面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艺声现象”是一种的常见现象,但并不唯一。香港学者余少华教授用“张冠李戴”来形容这种配乐现象,音乐创作的原意与电影内容无关,但在影片场景中却能满足了观众对于电影配乐的心理需求。这种现象带来一种传播学中所谓的模式化、定型的效果(Stereotype Effect),用电影画面重新来定义了音乐的内容,使听到一些音乐的时候被勾起的画面不是音乐的本意而是电影的画面。
“艺声现象”的成因
首先离不开“多、快、好、省”四个字,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供应多。当时国内的音乐创作环境好,有好的工艺、新的乐种,而且大多基调雄壮、多歌颂性的,对于电影而言适用性强。
2、需求多。在兴盛期香港电影产量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香港本地以外,在东南亚地区对粤语电影的整体出口需求量高。
3、国内录音乐团的演奏质素高。当时的香港音乐教育、音乐演奏、音乐文化还没有成熟,还无法制作出这些高质量的吹打乐。
4、经济实惠。当时还没有太强的版权概念,因此相对花费更大的原创音乐,武侠电影更倾向选择一些已有的产品,可以大量节省成本及人力。
5、兰香阁系列“中国唱片之夜”。在1960年-1961年,“中国唱片”在港经销商友声行与香港兰香阁餐厅合作,每逢周五晚上固定举行唱片音乐欣赏茶座,开启了以“中国唱片”为品牌的“兰香阁·中国唱片之夜”欣赏会系列。这为“中国唱片”打入香港市场进行了非常正面的宣传。有趣的是,友声行在推出“兰香阁音乐欣赏会”的时期,“艺声唱片公司”在港成立还不久,而“艺声唱片”大多是基于“中国唱片”的节目内容翻制而成。“兰香阁·中国唱片之夜”的成功,同时也帮助了“艺声唱片”在香港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曾经有香港音乐的前辈表示,他们年青的时候,就只认识“艺声唱片”而不认识“中国唱片”。
“艺声现象”的意义
最大的意义就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乐种——武侠中乐。除了某一些电影中的小插曲外,其实并没有什么音乐是专门为当时的武侠片创作的,但因为香港武侠电影的配乐使某些音乐与武侠电影被联系在了一起。下图是后期,香港的一些唱片公司将原来一些武侠片中的音乐放在一张专辑中出版,里面的音乐其实都是“艺声唱片”和“中国唱片”早期的一些作品。

四、研究小结
对于“艺声现象”在研究方面方面主要存在这些的困难:原始文献资料有很多缺失、口述历史陆续遭遇老专家的离世、音乐片段太多而很多都已经无法辨认出来,但“一代有一代之音乐”,“艺声现象”代表着一个特定时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代表着那个时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7月5日下午,王锡荣教授钱馆顾问聘任仪式在我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钱馆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等出席了本次受聘仪式。

魏红部长首先在仪式上致欢迎词,并介绍了王锡荣教授的情况。王锡荣教授系原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近现代文物鉴定专家。著有《鲁迅学发微》、《鲁迅画传》、《鲁迅生平疑案》、《周作人生平疑案》、《画者鲁迅》、《藏家鲁迅》等。在受聘成为钱学森图书馆专家顾问后,王锡荣教授将为钱馆未来文物征集、藏品鉴定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专家指导。

钱永刚馆长代表馆方向王锡荣教授颁发了聘书。他在随后的讲话中向王锡荣教授的此次受聘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表示,自钱馆筹建以来,王锡荣教授就对钱馆的各项工作尤其是陈展设计上给予了诸多帮助和指导。此次聘任后,希望王教授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协助钱馆在各方面建设得更好。
王锡荣教授在受聘仪式上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受聘成为钱馆顾问。作为一座建馆六年的新馆,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在藏品、展览、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今后自己也将力所能及得帮助钱馆,把自己多年在文博领域的工作经验和新的奉献给钱馆,与钱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

摄影:徐 菁
7月5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全馆大会在钱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以及钱馆全体教职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执行馆长在大会上总结了钱学森图书馆2017上半年工作并布置下半年主要工作。他从运营参观人数显著增长,国际交流和场馆影响力有质的提升,展览、教育、运营和志愿者工作专业性提升,文物征集、研究和宣传工作亮点不断,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明显等几方面回顾了钱馆2017上半年的工作业绩。他同时也表示,在当前所取得业绩的同时,钱馆也依然面临着保持员工创新动力、提升原创展览吸引力和社会教育活动质量等诸多挑战和机遇。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以文博专业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员工分类发展;深入整合研究、藏品、展览、教育活动,发挥合力;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资源,保障未来事业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对外服务平台和机制,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合格党员专题讨论。会上还就暑期开放运行、大客流接待、轮休安排等各项工作进行了通报。

随后,盛懿书记在大会上传达了中央第十四巡视组对学校专项巡视情况的反馈以及学校相关整改工作情况,并传达了姜斯宪书记在学校党委关于中央巡视整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的具体要求。她表示,今后钱馆党总支也将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加强落实各项整改措施,为钱馆进一步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组织支持。最后,盛懿书记还介绍了学校第二季度关于文化建设、师资激励、员工福利、“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等方面的新举措。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向一直以来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勉励每一位员工再接再厉、携手共进,在展览、社教和文物征集各个工作领域积极奋进,努力适应当前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工作新模式,在接下里的时间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把钱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做出更大贡献。
摄影:徐 菁
2017年7月7日,正值“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掀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序曲,同时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纪念日当天,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钱馆党员及部分员工集体赴杭州钱学森故居参观学习,并组织参观了正在钱王祠展出的“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主题展览。

位于杭州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是一间普通的三进民居,钱学森在此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并在大学时期因伤寒在此养病一年。二战期间,钱学森虽身处大洋彼岸,但始终心系万里故园,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捍卫正义的坚定信念,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心血,在技术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为现代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走进钱老曾生活过的地方,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大家不仅加深了对钱学森与杭州深厚渊源的了解,更再一次感受到了钱老赤诚忠贞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

当天,钱馆一行还前往杭州钱王祠,参观“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主题展览。本次展览由我馆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是“和平卫士”展继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在我馆展出后,首次作为输出展览在外展出,同时也是双方自2015年8月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后进一步资源共享、加强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参观展览之余,钱馆一行参观了钱王祠的基本陈列,对吴越钱氏家族一代钱王、千古家训、书香绵延、人才辈出的发展历史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和了解。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大家不仅重温了钱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时期的杰出贡献,更回眸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后也将牢记历史教训、谨记抗战精神,以钱老为榜样,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一贯重视抓好党员学习教育工作,一直以来以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学习活动,先后组织全馆党员赴北京钱学森故居、南汇老港发射基地旧址、陈云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先生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同时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周年,2017年7月7日,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林文物局、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管理处承办的“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主题展览在杭州钱王祠正式开幕。


八十年前的1937年7月7日晚,驻华日军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掀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序曲,同时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钱学森先生是五代吴越国钱武肃王钱鏐的第33代孙,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早在抗战爆发前的1935年,钱学森便立定航空救国远大理想,赴美深造,决意为民族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钱学森身处大洋彼岸,心系万里故园,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捍卫正义的坚定信念,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心血,在技术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为现代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为战时与中国结成盟国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次展览为期三个月,共展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钱学森先生的手稿、书信、文献、证书等实物展品20组30余件以及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从细微平凡之处揭示这位伟人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向世人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在百年追梦人生中为祖国之崛起、民族之复兴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供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湖滨管理处
为纪念建党96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于“七·一”期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7月14日,钱馆党总支组织馆内党员及部分员工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美台政党轮替后的两岸关系与变局”专题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荣誉顾问仇长根教授主讲。

在讲座中,仇长根教授以“两岸关系与变局”为题,以美国政党轮替与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为背景,从美对台政策基本判断、民进党两岸政策定位、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与挑战、中央方略及因应策略等四大方面,深入浅出地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变化和发展趋势。仇长根教授指出,台湾不论哪个党执政,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和方略总体没有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有反复,乃至危机,需审慎因应。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体听众进一步客观认识了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对当前台海形势、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有了更好的了解,提供了全新视野,无不受益匪浅。

2017年7月11日下午,“大成智慧学前教育实践探索”研究团队来到钱学森研究中心考察交流。财政部党校原校长袁东瑞和研究团队负责人宋茂蕾带队。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接待了研究团队一行。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和钱学森研究人员吕成冬、汪长明、荣正通、尤若陪同。
盛懿书记首先向来宾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钱学森研究中心功能定位、研究方向以及在会议组织、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袁东瑞随即代表研究团队高度赞扬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希望今后钱学森研究中心继续给予指导和帮助。宋茂蕾接着介绍了她在学前教育中运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实践探索情况,希望今后双方在课题研究方面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随后,与会人员就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最后,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研究中心向宋茂蕾赠送了《钱学森年谱》和《学森颂》。

供稿:研究中心
7月以来天气持续高温,上海连续发布多个“高温橙色预警”,钱学森图书馆也在酷暑之中迎来了以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暑期大客流参观高峰。截至7月18日,当月进馆人数已近2.2万人次,7月8日单日游客人数达到当年峰值2331人次,年度累积进馆人数超12万人次。
7月1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等代表馆方,慰问了暑假高温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物业工作人员。


张凯馆长等分别来到物业工程部、办公室、员工通道、服务中心等处,仔细检查了暑假期间的运行工作,亲切看望了各个岗位上的物业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了防暑慰问品,叮嘱大家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并要求各部门抓好暑期高温季节的防暑降温工作。


暑期以来,为在高温期间向进馆观众提供优质服务,钱馆物业全体工作人员在馆方的部署安排下,齐心协力、坚守岗位,在设备维保、大客流应对、高温防暑、防汛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面对持续高温引发的设施设备频繁故障,组织力量定期检查,及时协调维保公司进行设备维修。在客流高峰时段专门增设岗位疏散引导,有力保障了观众的参观安全,完成各项会务活动及接待任务。此外,随着汛期临近,物业积极落实进水口疏通清理、防台防汛物资准备、应急预案制定和汛期值班制度等相关措施,从各方面确保了馆内运行开放工作的有序进行。

供稿:陈 燕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物 业
7月21日,在经历连续多个高温日后,上海发布今夏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气温超40摄氏度。高温酷暑之下,钱学森图书馆内暑期参观客流高峰不断。为全力保障钱馆暑期开放运行,为观众高温期间进馆参观提供优质服务,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馆领导的精心部署下坚守一线,积极确保钱馆暑期开放运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近,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等校领导在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的陪同下,走访看望了暑假高温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钱馆工作人员。

胡近副书记等一行来到钱馆三楼办公区域,亲切慰问了钱馆全体员工。馆领导向胡近副书记介绍了钱馆近期的工作。自进入7月以来,钱馆累计进馆观众已突破2.5万人次。在确保运行开放的基础上,钱馆还精心策划推出了“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航天动手做”周末课堂、“夺宝奇兵”、“博物馆探索营”、暑期高中生社会实践等分众化主题教育活动。胡近副书记对钱馆暑期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感谢,同时叮嘱大家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防暑降温。随后,校领导、馆领导一行走访了文物库房和各个岗位上的一线工作人员,看望了正在那里工作的员工,并为他们送上了防暑用品表达慰问。

学校领导的亲切慰问让钱馆员工切身感受到学校各级组织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钱馆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激励全馆上下在接下来的8月暑假开放期间,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开放运行等各项工作。
摄影:徐 菁
7月24、25日,按照学校及钱馆党总支统一安排部署,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分别召开换届选举党员大会,总结回顾了支部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选举产生了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第二届委员会。
在支部党员大会上,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与会同志分别在大会上认真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张珊珊、郭娅同志代表上一届支部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表决同意了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委员选举办法(草案)。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学校有关规定,经过钱馆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全体与会党员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张珊珊、杨亮、徐娜3名同志当选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茅艳雯、邱文佳、沈美凤3名同志当选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分别出席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党员大会。他对两个支部党员大会的胜利召开及新任支部委员的当选表示祝贺,并表示希望两个支部都能在前期扎实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结合高校博物馆特点和我馆中心工作,把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动力,努力抓好党建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支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供稿:杨亮、茅艳雯
摄影:徐娜、邱文佳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2017“博物馆探索营”结营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曹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上海电影博物馆运营管理部主任助理邓耀乾、龙美术馆前台及导引主管何晓、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费佳等带教老师以及参与“探索营”的香港大学生共同参加了结营仪式。

在结营仪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2017“博物馆探索营”回顾短片。随后探索营的师生代表们先后发表了活动感言。同学们都表示,此次通过在博物馆专业岗位的深度体验,收获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合作策划举办小型展览,充分激发了自身潜能,也对将来的职业规划和学术道路的选择有所助益,可谓收获满满。
上海电影博物馆邓耀乾老师对同学们在博物馆实践期间的辛勤服务表示了感谢。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费佳老师为同学们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高效执行力点赞。钱学森图书馆陆敏洁老师表示,探索营不止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更是师生互相学习的过程,非常高兴看到大家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曹伟老师向探索营的成功结营表示祝贺。他希望大家在回港后能够号召更多香港同学前来参与“博物馆探索营”这样的文化交流项目,同时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探索营活动在未来更好地开展。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在最后总结发言,他表示“博物馆探索营”至今已举办至第四年,他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此次探索营在各个场馆的参观、实习和服务,大家不仅收获了关于博物馆的专业知识,更了解了祖国内地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现状,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探索营5周的珍贵记忆,更深刻地领悟博物馆人的文化传承使命,为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最后,与会老师们向探索营学生颁发了结营证书并合影留念。

作为2017“博物馆探索营”的汇报作业,由探索营全体学生共同合作推出的“光影江湖——我们心中的香港武打电影”专题展览也在当天举行了开幕仪式。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陈列于钱馆序厅的“光影江湖”专题展。
摄影:徐 菁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刘晓晶、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珊珊及双方单位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畅谈了参观感想,认为对钱学森精神的学习,不进体现在科学上的勇攀高峰,更体现在爱国敬业、无私奉献上,是对开展“两学一做”活动最好的启示。
张珊珊书记发言表示,希望双方未来能充分利用合作机会,资源共享,定期开展党建合作活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核学科发展和核科学科普等方面,举行展览、讲座等活动,面向社会进一步进行推广宣传,利用核学院的研究优势,共同开展对钱学森学术思想特别是关于核动力方面学术思想的研究。
刘晓晶书记在活动上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和交流座谈。上海交大自1958年建立核学科以来,一直致力于专业的发展,核学院成立以来,更是有了长足进展。钱学森图书馆宣传的以钱老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和核学院密不可分的。希望今后以此为契机,与钱学森图书馆不断展开合作,双方利用各自的科研、展示优势、携手共进,在党建工作方面互相学习促进。双方可以组织系列的参观座谈活动,实地了解核学科发展现状。

最后,双方举行了支部共建签约仪式。双方今后按照“立足本职、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共建原则,通过主题展览、科普讲座、学术沙龙、参观体验、资源共享等形式展开共建活动,进一步宣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交大精神与钱学森精神,共同致力于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共享平台。
2017年暑期,为了给参加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的“星际兵团”铁杆粉丝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平台,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馆于7月29日举行了“星际兵团”粉丝团2017年暑期特别活动。
当天上午,“星际兵团”的小伙伴们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统一集结,开始了一天的“太空探索”之旅。在闭馆改陈后重新开放的儿童博物馆,同学们观看了球幕电影《太空中的绿洲》。在儿博吴馆长的亲自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内全新的展览,学习了关于太空的一些基础知识,还在随后的馆长Free Talk环节与吴馆长进行了面对面畅谈。


当天下午,同学们又来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812所。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中专门负责卫星产品总装、试验的责任单位,同时也是卫星研发的最主要收口单位。在这里,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卫星总装车间,风云1号、2号、3号和4号气象卫星,了解到它们对于天气预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接着,同学们还参观了振动实验室和热力实验室。

离开812所,同学们又前往更为神秘的149厂。149厂是由爱国人士胡厥文于1921年创立的新民机器厂,是一家以军为本、寓军于民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八院唯一一家总装企业,主要承担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战术武器三大系列,30多个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创下了大型运载火箭“首发成功,发发成功”的辉煌业绩,参与研制生产的神舟飞船取得了连续七次的成功发射和回收。同学们参观了长征四号乙、长征二丁和长征六号火箭的总装车间,亲眼目睹由我国航天人自行制造的真正的火箭,大家都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丰富的活动安排让小朋友和家长们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一天,更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科学探索活动的志趣,受到了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的好评。“星际兵团”粉丝团是钱学森图书馆专为积极参与钱学森图书馆“航天动手做”课堂的青少年粉丝设立的活动团队。“星际兵团”成员的小粉丝们不仅能够优先获知和预约馆内日常活动,更有机会享受粉丝团专属的特别活动。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开展“星际兵团”粉丝团的招募和活动,为广大青少年送上更多福利。
8月16日,上海影城可容纳千名观众的东方巨幕厅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电影党课——在由陈坤、张雨绮领衔主演的电影《钱学森》放映前,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以“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为题,为全场的一千余名党员讲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为国为民的人生故事。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配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股份联和电影院线承办的“2017我的电影党课—国产优秀影片展映”主题品牌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深受欢迎。此次《钱学森》电影党课为第九场电影党课示范课,通过“现场授课+电影观摩”的新颖形式,为来自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科学院、上海银监局的党员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党课。


钱永刚馆长以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重大选择为脉络,讲述了钱学森在青年求学、赴美深造、涉险归国、建功立业等各个人生阶段中,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钱永刚馆长指出,钱学森始终关心的是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的是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的是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正是胸怀祖国的强盛、民族复兴的理想,给予他无穷的动力,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当我们真正读懂钱学森的人生价值观之时,也便认清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找到了成就人生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讲课之后,全场千名党员共同观摩了影片《钱学森》。影片由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电视艺术中心于2012年3月2日发行,讲述了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待遇,克服了重重险阻,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精彩的讲课和影片,赢得了现场全体党员的如雷掌声。有的党员感慨地说道:观看《钱学森》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个在外的国人,在国家遇到困难、遇到阻挠时,毅然坚持回国,报效国家,即使受到重重困阻,他也要回国。他的信仰是即使是种苹果也要回到祖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当他看着升空的导弹,回想起和他的老师的谈话,说:“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我是震撼的。影片也许是一个很短暂的故事,但深深触动了我,时代在前行,我们也要紧跟党的思想,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要种下自己的“苹果树”。
摄影:徐 菁
8月16日下午,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一行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郭义强局长一行详细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设展览。在参观过程中,钱馆长向郭局长一行详细介绍了水力学试卷等馆藏背后的历史故事。嘉宾们无不为钱老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博大的学术思想以及他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所折服。尤其是在钱老不题词、不写序的“七不”处事原则前,嘉宾们对钱老面对物质、地位和荣誉的淡然之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摄影:徐 菁
招聘岗位:讲解员
招募人数:2人
职位性质:全职(非在编)
职位描述:
1、参观引导:配合部门工作人员协助引导参观者、帮助残障人士、发放宣传品、回答参观者各类咨询问题;
2、导览讲解:为观众提供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
3、活动配合:协助组织开展本馆举办的各类讲座和青少年教育活动;
4、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要求:
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2、性格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对能力强;
3、普通话标准;
4、亲和力强,有服务意识;
*薪酬待遇
一经录用,将提供同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及良好的培训机会
*工作时间
一周5天
*应聘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于2017年9月10日前,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至:qianxslib@163.com,并以“应聘讲解员-姓名”命名,请随简历附上一张近期生活照。
*咨询电话
021-62933398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莫斯科时间2017年8月25日下午3时,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俄罗斯国际环保TREVELER基金会承办的“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在俄罗斯科学会堂举行开幕式。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先生,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秘书长胡春梅女士,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女士,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女士,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副主席库利科娃女士,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皮沃瓦尔·叶菲姆·约瑟福维奇先生,俄罗斯航天员、苏联时期英雄阿尔齐巴尔斯基·阿纳托利·帕夫洛维奇先生,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馆长维塔利·尤里耶维奇·阿菲阿尼先生,等嘉宾,以及来自中、俄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图为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俄罗斯国家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皮沃瓦尔·叶菲姆·约瑟福维奇先生致辞。

图为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秘书长胡春梅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俄罗斯航天员、苏联时期英雄阿尔齐巴尔斯基·阿纳托利·帕夫洛维奇先生致辞。

图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剪彩。从右至左分别是:苏方遒先生、阿尔齐巴尔斯基·阿纳托利·帕夫洛维奇先生、钱永真女士和胡春梅女士。
首次在俄办展 讲述中国“科罗廖夫”闪光人生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早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参与组织和领导中国首批运载火箭、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赞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又被称为中国的“科罗廖夫”。
本次“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精心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详实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用简练的语言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图为俄罗斯媒体正在对此次展览进行报道宣传。
珍贵档案呈现 见证中俄源远流长友好历史
今年是钱学森归国访苏61周年,也是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本次展览首次展出30余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由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所珍藏的档案资料,详实地记录了钱学森1956年访问苏联之行,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俄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历史。
作为中俄友谊的特殊使者,钱学森对促进两国间航天科技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派出近3万名专家参与中国国防、科学、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应邀访问苏联,参观苏联科学院等机构,并与苏联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探讨,为中苏技术协定的顺利签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如此,他对当时苏联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持续关注和高度评价,如他于1958年至1962年期间,先后在《友好报》、《真理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就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发表多篇评论、科普文章,并多次为中苏友协、中科院、中科大等机构做相关学术报告,为推动两国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60年后的今天,在俄罗斯举办“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览,既是回溯历史、缅怀钱老,也是积极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号召,促进中俄两国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具体形式。

图为1957年9月,钱学森(右一)等随聂荣臻赴苏联谈判引进导弹问题。

图为由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保存,详细记录钱学森1956年访问苏联之行的档案资料。
据悉,此次展览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继2015年“科学之帜 学人典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美国巡展后,再次走出国门办展,也是钱学森生平事迹在俄罗斯的首次展出,展期两周。本次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中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单位续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也已与俄方达成初步协议,计划于2018年将“俄罗斯航天之父——科罗廖夫”专题展引进中国,以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文字:茅艳雯
图片:戚建鸿
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 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8/27/c_1121550881.htm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8/28/nw.D110000renmrb_20170828_8-03.htm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原文链接: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7-08/28/content_368404.htm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记者 廖冰清)
原文链接:http://www.scio.gov.cn/zhzc/35353/35354/Document/1561948/1561948.htm
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 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www.cankaoxiaoxi.com/world/20170828/2225089.shtml
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 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sj/20170827/u7ai7044743.html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 (记者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163.com/17/0828/04/CSTBSG4G00018AOP.html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70828/51778304_0.shtml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wenhua.youth.cn/xwjj/xw/201708/t20170828_10599437.htm
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 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7-08/11183766.html
新华社莫斯科8月27日电(记者 廖冰清)“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日前在俄罗斯科学会堂开幕。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享誉国际的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成果和生平事迹,增进俄罗斯民众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两国民间科学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间友谊。
本次展览由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机构承办,为期两周。在俄罗斯科学会堂的展览结束后,还将前往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以及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下属各个分会等地续展。
专题展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历史资料,通过“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奠基航天伟业”、“中俄友好的使者”三个部分,反映了钱学森传奇人生中的众多闪光点,展示了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以及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包括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在内的10余名中俄方嘉宾,以及来自两国50余家航天、科学、教育、文化机构的代表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本次展览。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盛懿在开幕式上说,展览旨在回顾历史,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国科学文化交流。中俄同为世界航天大国,拥有共同的航天梦。她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钱学森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两国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苏方遒表示,钱学森曾两次出访苏联,为推动当时中苏两国的航天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对前沿科学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将激励中国青年一代顽强拼搏,为中国航天事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也一定能携手在航天领域创造新的辉煌。
俄罗斯人文大学校长、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比沃瓦尔说,本次展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几十年来,中俄在科学教育等领域积极合作,航天也是重要合作领域,是双边关系进一步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8-27/doc-ifykiqfe2029491.shtml
9月6日上午,全军后勤信息中心专业技术少将宾晓华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宾晓华少将等一行详细参观了馆内的基本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晚年所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摄影:徐 菁
2017年暑假期间,上海度过了累计35个高温日的酷热假期。酷暑之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参观客流高峰,更在7月8日达到年度最高单日进馆人数2331人次。据统计,自7月暑假开始至今,钱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6.2万人次入馆参观,其中四成以上为青少年学生,全年累计进馆人数突破16万人次。


为应对暑期客流高峰和高负荷运行所带来的挑战,给假期进馆的观众提供优质的参观体验,钱馆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钱馆暑期大客流的各项运行保障和参观接待工作。
在运行保障方面,钱馆在应急检修、消防设备、大客流应对、防汛防台、高温防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面对持续高温引发的设施设备频繁故障,组织力量加强检查,确保问题发生后快速处理;对馆内防火灭火设备开展全面排查和维修,切实做好防火工作;在客流高峰时段专门增设岗位疏散引导,保障观众参观安全;积极落实管道疏通、防汛物资和汛期值班制度等相关防汛工作;高温期间馆领导专程慰问一线运行员工,激励大家在客流高峰时期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防暑,以此保障钱馆暑期各项运行开放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教育活动方面,钱馆在做好暑期日常参观讲解接待的基础上,精心策划推出了面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分众化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题展览。面向小学学段的“航天动手做”暑期课堂和“夺宝奇兵”定向导览、面向中学学段的“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特别活动、面向高中学段的暑期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大学生的2017“博物馆探索营”,以及面向全年龄观众的“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展”和“光影江湖——我们心中的香港武打电影专题展览”。琳琅满目的活动为假期来馆的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打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夏天。






面对高温“烤”验和暑期高峰,钱馆通过各项运行保障举措和主题教育活动,为来馆观众提供了安全、舒适、好玩的假期参观体验,圆满完成了暑期客流参观高峰任务。9月,钱馆即将进入新生入学参观季,全馆上下也将再接再厉、毫不松懈,继续做好接下来的各项对外开放运行工作,为广大观众送上更为丰富的博物馆“文化大餐”。
供稿:陈 燕
茅艳雯
9月8日上午,正在上海参加浦干院四川省高层次专家国情省情培训班的四川省委组织部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彭影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参与接待。

在讲解员的解说带领下,彭影副主任等一行细致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并对展览所表现的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精神印象深刻。参观结束后,嘉宾们都表示这次到钱馆不虚此行,对于钱学森同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在今后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以自身行动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

摄影:徐 菁
QLM’s first exhibition in Russia, which is entitled “Qian Xuesen: Father of China’s Air & Space Programs” was unveiled in Russian Science Hall on August 25. Telling the story of Dr. Qian’s life and legacy, the exhibition was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A total of a hundred photos and documents were on display. The exhibition showcased not only Qian’s legendary life of a strategic scientist, but also his contributions for the Sino-Russ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hange. Ms. SHENG Yi, QLM’s vice director remarked on the opening ceremony that the exhibition was also responding to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with a focus on culture and science exchange. China and Russia share a dream of space exploration. The exhibition provides a channel for Russians to learn about China’s story of space exploration and the related scientists.
Representatives from over 50 culture and science organizations from both countries attended the exhibition opening on August 25. Charge d'Affaires of Chinese embassy in Russia Mr. SU Fangqiu added that Dr. Qian had visited the Soviet Union twice and made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cience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legacies represented by Dr. Qian’s generation, 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 cutting-edge science and tenacious efforts for China’s air and space industry are expected to encourage China’s younger generation. Within the joint efforts of both sides,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ertainly be able to create new glories in the aerospace industry.
The exhibition was made possible by China-Russian Friendship Association.


近日,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副研究馆员撰写的论文《钱学森回国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被《新华文摘》2017年16期全文转载(原文发表于《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并作为封面文章重点推介。这是作者多年来潜心从事钱学森研究取得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也是钱学森研究中心学术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
《钱学森回国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一文是作者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的阶段性成果。长期以来,关于钱学森回国问题,坊间广泛流传、学术界普遍认可一种错误观点,即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美日内瓦大使级会谈中,中方代表利用钱学森的求援信与美方代表交涉,最终要回了钱学森。作者在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尤其是近年来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档案基础上,以档言史,以史著文,对此提出质疑。该文从“日内瓦谈判的艰难历程”“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亲自过问”“共识中的错觉”三个方面,详细考察钱学森回国的诸多关键历史细节。作者发现,中方以钱学森求援信与美方进行交涉的具体时间是1955年8月8日的中美第四次大使级会谈,而美国司法部签署正式同意钱学森回国通知的时间是当年8月4日。由此可见,美国政府作出释放钱学森回国决定的时间早于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方代表利用钱学森书信交涉的时间。这一重要学术发现纠正了社会上关于钱学森回国有悖历史之真的问题。
作者以宏大历史叙事的研究方法,将钱学森回国问题置于国际交往的大历史事件与大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文章指出,钱学森回国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极力争取留美学生回国的一个典型案例,只有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放在五十年代中美侨民谈判的历史坐标中审视,才能看清钱学森回国的历史脉络,从而才能就钱学森回国这一共和国历史以及中共党史的重要事件得出比较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新华文摘》是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社会科学研究综合性文摘类期刊,以其思想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享誉海内外,是我国权威性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杂志,堪称解读中国思想理论前沿、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小百科全书”。
据悉,“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已于2017年结题,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为“优秀”。作为该项目全面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羁绊与回归——钱学森回国历程研究》将于近期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供稿:钱学森研究中心
9月15日上午,临沂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明福带领的临沂大学大成智慧教育研究团队一行五人,到钱学森研究中心考察交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接待了王明福一行。

盛懿书记首先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来宾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基本情况,并就临沂大学与钱学森研究中心开展学术交流尤其是共同开展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盛懿书记指出,钱学森学术思想是一座取之不尽、受益无穷的智慧宝库,值得全社会不断挖掘和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张现民副主任就钱学森研究中心的职能定位、研究方向、前期成果和发展规划等进行了说明。
王明福副书记介绍了临沂大学以“沂蒙精神”为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育人实践,以及运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开展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尝试,希望与钱学森研究中心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实现“沂蒙精神”与“钱学森精神”的对接与融合,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和学术思想在位于革命老区、具有红色基因的沂蒙大学落地生根。
座谈期间,与会人员结合自身研究感悟和工作心得,就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和钱学森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研究中心向王明福副书记赠送了本中心编辑出版的著作《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和诗集《学森颂》;王明福副书记代表临沂大学向盛懿书记赠送了临沂大学文化精品典藏宣传片,并欢迎钱学森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适当时候回访临沂大学。
供稿:钱学森研究中心
9月14日,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联合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共同开展了联组专题学习暨共建签约活动。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书记吴国瑛、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以及双方支部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首先举行了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共建签约仪式。盛懿书记与吴国瑛书记分别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互赠书籍。根据共建协议,未来双方将整合资源、相互促进、务求实效为原则,创新共建机制,丰富党建内涵,通过开展共建活动,在科普教育、展陈设计、培训交流、公益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进一步促进科普资源的传播和有效利用。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老师在与在场全体党员分享了中心各项研究成果及研究心得,双方共同开展了联组学习暨主题党日读书活动。通过联组学习,全体与会党员进一步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政方略,同时也更体悟了钱老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
最后,为了促进同行单位交流、加强支部共建,双方业务部门分别就各自工作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研究设计院和科学传播中心等部门在会上介绍了部门特点和主要工作,双方充分交流了场馆在展示、教育、收藏、传播等各个方面的经验。钱馆与科技馆同属文博场馆,业务工作上的交集与共通性也激发了全场党员探讨与学习的热情,在科学传播方法、临展合作开发机制、藏品征集方式、场馆资源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使双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活动结束后,双方党员在钱学森像前合影留念。双方均表示,希望在此次支部共建的新起点上,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切实共建共进,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馆际交流与合作。

摄影:徐 菁
孙乐琦
9月18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宗建副教授应邀来馆,为钱学森图书馆和校档案馆党员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学习”专题讲座。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档案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以及钱馆、校档案馆全体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一个小时的精彩讲座中,李宗建首先从政治动员、思想宣示、鼓劲加油三方面简要概括了“7·26”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并重点围绕如何系统把握“7·26”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砥砺奋进的五年来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战略部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认识。他总结提出,要通过领会“7·26”重要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自觉来切实贯彻“7·26”重要讲话基本精神,并号召在场全体党员继续在学习中加强对“7·26”重要讲话的深刻理解和领悟,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深刻洞悉了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按照学校党委要求,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在暑假期间对“7·26”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自学。开学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又组织党员集体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后钱馆党总支还将继续举行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永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敢于担当,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9月1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学习讲解小组成果展示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

为了帮助钱馆志愿者更好地熟悉馆藏展品,充分提升志愿者讲解基本技能,钱馆于2017年5月组织馆内志愿者团队成立学习讲解小组,定期组织志愿者在馆内举行学习讨论会。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内,学习讲解小组前后共组织了10次学习讨论活动,参与志愿者近300人次。通过阅读、讨论、熟悉展板展品、讲解实练等形式,志愿者们充分了解了展品相关的基本史料,进一步熟练了各展厅的基本讲解内容。

讲解学习小组前期学习讨论活动

讲解学习小组前期学习讨论活动
9月18日下午1时,学习讲解小组成果展示会在钱馆B13会议室正式举行,共有34名志愿者出席会议。在展示环节,志愿者们围绕钱学森事迹及展厅内容,各自进行5-8分钟的讲解案例展示。志愿者们的讲解声情并茂、准备充分,更挖掘出了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内容涉及到“两弹结合”“民主学术风”“钱氏家风”等等。会上志愿者们还分享了四个多月来的学习笔记,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此次的学习课程及成果展示活动,进一步鼓励了馆内志愿者大胆迈出了参与钱馆讲解服务的第一步,志愿者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仅加深了对钱老事迹精神的了解,更使钱馆讲解志愿者队伍得到了提高与充实。

志愿者学习笔记展示
供稿:章飞飞
摄影:徐 菁
2017年9月20日上午,国家民委副主任石玉钢率领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一行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参观。国家民委办公厅副巡视员杨永发、国家民委经济司副司长卢文祥、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杜宇平等一同到访。校党委副书记顾锋代表学校热情接待了参观团一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随同重点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顾锋代表学校对来访的全国各行各业少数民族同胞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向来宾们介绍了交大的悠久办学历史及发展现状。他提到,参观团所到的交大徐汇校区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保存最早的校园之一,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120余年来,交大怀着救国、兴国、强国之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今日已成长为名扬海内外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交大的发展历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具有特殊的意义。上海交大也始终坚持做好少数民族工作,积极为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创设条件,营造师生互助、共学、共事、共进、共乐的和谐校园文化。结合序厅陈展,顾锋也提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设于交大校园的意义,钱学森学长是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交大精神的丰碑,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财富。


来访团参观了徐汇校园,饶有兴致地听交大少数民族学生代表介绍徐汇校区“老房子”的故事和学校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经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大家细细观阅了钱老的珍贵文献、手稿、照片、视频和相关实物,纷纷表示,走近钱老,获益良多。参观后,很多代表在参观记录本上认真写下了长篇感言。


校党委统战部、钱学森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一同参与接待。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由国家民委组织发起,已成为少数民族了解国情社情,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重要形式。此次来访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于9月17日在上海组团,是一支由近年来受到省部级表彰的模范个人中的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群众组成的代表团。交大也是他们此次发团后选择参观的首个高校。
原标题: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团到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参观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03/1525468.htm
9月23日,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7年“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我的航天计划”暨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专题活动在嘉定区苏民学校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受邀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钱馆不仅将介绍“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主题展板和视频送到了苏民学校,同时还带去了当天活动全场唯一一件实物展品——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实体。此外,钱馆还从品牌教育项目——“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的系列课程中精选了“拉线飞机”、“弹射火箭”、“小小降落伞”、“飞筒”四个特色活动项目,更邀请了四位专业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在展示制作过程、讲述科学原理的同时,帮助现场的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共同体验了动手制作带来的乐趣。


出席此次活动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等专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展台前观看了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实体,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专家、原《上海航天报》主编游本凤从专业角度对该型号发动机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倪闽景等对发动机实体的展出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对钱学森图书馆对此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由市教委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建设,钱学森图书馆为基地首批体验点之一。此次钱馆积极参与活动,既是旨在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让市民在互动式、体验式的终身学习中找到乐趣,同时也是将本馆的科普教育资源送入学校和社区的全新尝试。未来钱馆将继续探索以“展品+展览+互动项目”的模式,主动将精品教育资源送入更多学校、社区,以此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和终身学习兴趣。
摄影:鲍秉誉
许 盈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holidays (October 1-8).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根据2017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国庆节、中秋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10月1日至8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为进一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双方工作联动发展,10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陈云纪念馆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签约仪式在陈云纪念馆翠园会议室举行。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与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陈麟辉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

出席本次签约仪式的有: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综合事业部副部长陈燕;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陈麟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馆长王震凤,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周伟锋,对外联络部主任潘伟玲,以及陈云纪念馆各部门代表。仪式由陈云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副主任丛雪娇主持。

陈麟辉在签约仪式上致辞。他首先对钱学森表示了崇高的敬意。他说,陈云是共和国的伟人,钱学森是共和国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图书馆和陈云纪念馆也都是中国博协名人故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两馆有许多相通之处,长期来两馆在诸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希望今后通过合作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双方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钱永刚在仪式致辞中回忆起曾在12年前来到陈云纪念馆参观学习的情景。他说,改陈后的陈云纪念馆比12年前的陈展更加丰富,成为上海五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名副其实。特别是参观了陈云文物馆后感触很深,这里的展示与保管功能给了钱学森图书馆很大的启发,增添了搞好钱学森文物展示的信心。他希望通过共建这种形式,能够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过贡献的伟人业绩更清晰地展示在后人面前。


随后,双方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并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揭牌。根据共建协议,两馆将本着“互联、互补、互动”的原则,在理论研讨、宣传教育、队伍培养、陈列展览、藏品征集等诸多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当天,钱永刚馆长一行还在陈云纪念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馆长王震凤和讲解员的引导下仔细参观了陈云生平业绩展、陈云文物展、陈云故居和留下了陈云足迹的下塘街。


摄影:徐 菁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隆重开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组织全体党员,在钱馆B13会议室集中收看了本次大会开幕会的现场直播。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领导出席并观看直播。


3个多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全体与会党员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做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听取报告过程中,每每有精彩之处,会场不时有掌声响起,大家无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深感自豪,会场气氛热烈。

大会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深刻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面向未来提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大家倍感振奋,深受激励,表示将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努力践行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做出更多更大的成绩。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也将通过各类主题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
摄影:徐 菁
10月23日下午,钱学森研究中心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当代价值”开题会。该课题前不久成功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所确定的“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研究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朱敏彦、陈云纪念馆馆长兼党委书记陈麟辉、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原执行院长车宏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谈毅、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兼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开题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朱军文主持。


吴旦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会议,并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对该课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以便进一步丰富内容、完善内涵、提升质量,将该课题打造成精品工程和品牌工程,使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发扬光大。他认为,钱学森的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航天的成功实践已成为典范,开展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尤其在十九大召开后的新时期,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将在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上升为指导性系统理论。

课题组负责人盛懿向与会者介绍了课题情况。她指出,该课题的申报是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为落实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宗旨和目标而进行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本着坚持“聚焦方向,汇聚人才,打造高地,服务社会”的原则,课题组成员将在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集聚和吸收众多专家的智慧,挖掘和提炼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加强钱学森研究中心学术基地建设的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资政启民的作用。会上,承担课题分工的有关人员分别就各自研究的内容、框架和设想进行了汇报。

与会领导和专家在发言中一致肯定该课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车宏安认为,钱学森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其系统工程思想值得深入研究,这一思想的重要价值也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得到凸显。朱敏彦认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丰富馆藏为该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对此给予高度期待。陈麟辉指出,研究中心的同志为该课题做了大量而艰辛的前期工作,并对该课题取得比较大的进展表示祝贺。他希望进一步拓展该课题,从个案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并与党中央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度结合。朱启贵建议,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吃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实质,突出课题中的“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吴建南代表文科处希望对课题进行进一步梳理,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发掘钱馆特色资源,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谈毅在发言中说,要结合2018年、2019年两个节点时间,加强对课题的有关宣传。李振全指出,钱老的系统工程思想不仅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将他的系统工程思想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希望与钱学森研究中心加强合作。
最后,盛懿代表课题组表示,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课题的优化和完善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努力工作,不负众望,用圆满完成课题的良好业绩来纪念钱老,回报社会,为交大文科智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钱学森研究中心
摄影:徐 菁
汪长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功能,规范钱学森图书馆的管理,更好地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风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等,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SJTU),简称钱学森图书馆(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第三条 钱学森图书馆的法定地址为:中国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1800 Huashan Road,Shanghai,PRC),邮政编码200030。
第四条 钱学森图书馆是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属国有科学家纪念馆,是为教育和研究的目的,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钱学森相关的文物和藏品,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
第五条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功能定位是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和精神风范的宣传展示中心及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交流中心。
第六条 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使命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教师、科技人员和学生,传播和展示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宣传、弘扬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与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条 钱学森图书馆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藏品管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等。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钱学森图书馆的上级主管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领导成员由上级主管单位考核任命。
第九条 钱学森图书馆法定代表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第十条 钱学森图书馆下设综合事业部、陈列展览部、征集保管部、社教宣传部等4个部门。
第十一条 钱学森图书馆日常工作由馆长办公会决定,本馆制定有《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馆长办公会议根据图书馆宗旨,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并监督经费使用。
第三章 藏品管理
第十二条 钱学森图书馆征集、收藏和保管钱学森相关实物、文献、书刊、照片和视频、音频等,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藏品分为一、二、三级,一级藏品受到重点保管。
第十三条 钱学森图书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日常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鉴定确切、账目清楚、编目详细、查用方便、保管妥当。
第十四条 征集藏品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办理入藏手续,逐件填写入藏凭证或清单,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考证和鉴定,确定真伪、年代,决定是否入藏,并做好定名、分类和定级工作。凡符合入藏标准的藏品,连同有关原始资料一并入藏。各类入藏凭证或清单每年装订成册,集中妥善保存。
第十五条 藏品库房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紫外线)、防震、防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内及其附近常年保持整洁,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和其他有害于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烟火。
第十六条 馆内需提用藏品时,须填写提用凭证,经主管馆领导、保管部门负责人、提用部门负责人批准,办理出库手续,用毕及时归库,并按原凭证进行核对,办理归库手续。藏品在陈列展览时,须以确保安全为第一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发现文物藏品损毁、丢失,须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详情可参照《钱学森图书馆参展藏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本馆展厅内具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各类损害的展出设施,严密保护所展藏品的安全。
第十八条 处置文物藏品时,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处置非文物藏品时,报相关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藏品处置后,不符合本馆登记条件的,由相关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注销登记。
第四章 陈列展览
第十九条 钱学森图书馆积极举办、参与和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的各类陈列展览,包括常设展览、专题展览、引进展览、巡回展览、联合展览等。
第二十条 钱学森图书馆各类陈列展览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陈列展览的主题应积极向上,内容健康丰富,有利于引导公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第二十一条 钱学森图书馆各类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应与本馆性质和使命相吻合,突出本馆人物特性、藏品特色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文化含量。
第二十二条 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合理运用现代陈展理念,展陈材料、工艺、技术和表现手法多样,切合陈展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 社会开放
第二十三条 钱学森图书馆常年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5:30,并通过官方网站对各类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进行公告,凡有变更服务项目和开放时间的情形,应提前7个工作日予以公告。遇特殊纪念日、活动日,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开放时间。
第二十四条 钱学森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服务,包括免费陈列讲解和公共讲座、参观手册和活动简介、官方中英文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和移动终端服务等,利用电影、电视、音像制品、出版物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传播藏品知识、陈列展览及研究成果。
第二十五条 积极建设通识教育实践基地、专业教学基地和各类科普基地等,依托本馆馆藏、陈列展览,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和高校师生,开设教育类核心课程、讨论课、第二课堂活动,开办以博物馆藏品及研究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库、多媒体实验室等,开展形式多样、富于乐趣的社会教育活动,形成教育项目品牌化、系列化、菜单化,发挥好高校博物馆在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学术研究
第二十六条 钱学森图书馆以馆藏藏品和资料为基础,开展与钱学森有关的一系列专业学科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提高各类业务活动的学术含量,培养和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在确保藏品安全的前提下,本馆可为馆外人员研究本馆藏品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十七条 钱学森图书馆成立学术委员会,支持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工作,整合馆藏资源和专业研究力量,编辑发行钱学森研究期刊、撰写并出版相关学术著作,申请和完成有关国家课题,全力促进钱学森研究的广泛深入发展,并为本馆陈列展览、运行开放、宣传教育等提供学术依据和理论支撑,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第二十八条 钱学森图书馆编辑发行博物馆研究相关期刊,撰写并出版相关学术著作,结合日常运营和馆里工作,推动博物馆研究发展。
第七章 章程修改程序
第二十九条 本章程经钱学森图书馆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并经上海交通大学批准。
第三十条 钱学森图书馆根据需要可以修改章程,修改章程必须经过教职工大会同意并报上海交通大学批准后生效。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钱学森图书馆。
一、宗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是本馆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博物馆之友”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强本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本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宣教工作;同时为热爱博物馆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资料和交流平台,推动“博物馆之友”会员个人及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二、入会条件
凡热心博物馆事业,支持、帮助博物馆发展并有博物馆志愿服务经历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申请,经本馆审核通过后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在本馆服务三年以上的志愿者优先。
三、会员权利
1、就本馆的各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2、受邀作为公众代表,参与本馆的展览、社教活动的策划;
3、优先获取本馆最新展览资讯及活动预告;
4、优先参加本馆举办的公众讲座及各类文化活动;
5、优先参加本馆举办的各类教育活动;
6、购买本馆出版的书籍及销售的文创产品可享受会员优惠(八折)。
四、会员义务
1、自觉遵守本馆的相关规章制度;
2、积极参加本馆组织的“博物馆之友”相关活动;
3、对本馆展览、社教等工作提供反馈意见或建议;
4、对本馆的陈列展览以及各类活动进行宣传。
五、会员管理
1、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向每位“博物馆之友”发放会员证,会员证不可为营利使用,一经发现即取消其会员资格并收回会员证,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会员资格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满需提出申请,经本馆审核通过后可继续享有会员资格。
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拥有对本馆“博物馆之友”的最终解释权。
钱学森图书馆2015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您好,非常感谢您配合参与钱学森图书馆观众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了解您的参观体验以及您对我馆的需求和期待,以期在未来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承诺提供所有的数据不会用作商业用途,也会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您可点击下方附件下载并打印问卷,填写完毕后凭此问卷可至钱学森图书馆一楼服务中心领取纪念品一份,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10月27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钱馆全体党员出席本次大会,大会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主持。

应邀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黄伟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谈毅等校内兄弟单位代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赵海燕、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委员孙乐琦等校外合作共建单位党组织代表。

上午9时,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钱永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在党总支带领下,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展览、宣传和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希望通过今天的大会,钱馆新任党总支班子能够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学校各职能部门支持下,初心不变、团结奋进,为把钱馆早日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而不懈奋斗,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震代表校党委组织部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他充分肯定了钱学森图书馆过去数年在研究、宣传、实践钱学森事迹精神方面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并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基层党建、干部教育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文化窗口。希望未来新一届的党总支委员能够带领钱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强政治建设,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有新的作为;加强思想建设,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新的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方面有新的作为。

汪后继代表校内兄弟单位党组织发言

张凯主持大会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代表钱馆第一届党总支向全体党员作了题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努力把钱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三年以来钱馆在规划发展、队伍建设、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和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藏品管理、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提升展览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四大未来工作思路。报告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志存高远,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努力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
大会开幕前还举行了党员大会预备会议。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通报了换届选举大会筹备情况,经举手表决,会议通过了《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党员大会议程》。


随后,与会全体党员分为两组,就本次大会工作报告和《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党员都对两份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同。大家认为,盛懿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内容充实、高屋建瓴、方向明确、鼓舞人心,充分凝聚了全馆上下的共同智慧,充分反映了全馆上下的共同意愿,充分鼓舞了全馆上下的士气信心,为今后钱馆的各项工作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

当天下午,根据议程,大会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党员大会选举办法》以及党总支委员候选人名单和监票人名单。随后,经过充分酝酿、差额选举投票,沈美凤、高延坤、高磊、盛懿、魏红(以姓氏笔画排序)5人当选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新一届委员会委员。随后,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党总支工作报告的决议。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在本次大会闭幕式上致辞。他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对大会的胜利召开及新当选的党总支委员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钱馆党总支换届选举大会在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之际召开,对过去几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就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规划,选举产生新一届党总支班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开馆六年以来,在党总支班子的领导下,钱学森图书馆在宣传、弘扬钱学森事迹和精神,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同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新一届党总支带领下,按照学校党委部署,紧密结合十九大精神学习,认真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为钱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二是要加强研究,不断提升办馆水平,牢记“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目标定位,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三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钱老宝贵精神财富,要积极对接学校中心工作,找准结合点,为学校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圆满闭幕。大会闭幕后,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盛懿当选为书记,高延坤当选为副书记。

摄影:徐 菁
10月27日下午,应邀做客上海交大“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的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王旭东一行详细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参观过程中,王旭东仔细听取了张馆长对馆内各项珍贵展品的详细介绍,对钱老深邃的学术思想、崇高的爱国情怀、博大的学术思想和他为国家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结束后,王旭东表示钱老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突出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学习与弘扬,希望未来钱馆能够面向更多党员领导干部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

王旭东, 男,生于1967年。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博士,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此次王旭东应邀作为主讲人出席上海交大“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与广大公众分享了人类共同的敦煌,以及一代代“敦煌人”的守望故事,广受欢迎。
摄影:徐 菁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十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人文学院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基地承办的主题展览“从东北到华北:一个中国军人的历史抉择”上海巡展于10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幕。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等领导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展览以共和国开国上将、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投身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光辉历程为主线,通过图像、档案等珍稀文献和日记、勋章等珍贵实物,向广大观众生动再现了吕正操从东北军爱国军官到共产党抗日将领的成长过程。

潘敏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姜斯宪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主要包括三大主题内容,分别展示了吕正操的早年成长经历、领导东北军部队改编为共产党抗日武装的过程,及其在华北御侮抗战中的突出功绩,从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战是何等艰苦卓绝,又是如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个展览对于已经远离那段硝烟战火、国家民族危在旦夕的现代人来说,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一个年轻人在北京首展留言中表示,这个展览是对“当代年轻人最直观的教育”,还有人写到“他们是中国梦的启发者”。

据悉,吕正操将军的女儿吕彤邻,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也是上海市社会科学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她秉承“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主题,建立“敌后根据地史料数据库”,开展中共抗战史的研究。因此,“从东北到华北:一个中国军人的历史抉择”上海巡展在上海、在上海交通大学,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库房中,恰巧珍藏有一份钱学森生前收集的剪报文章——《吕正操与张学良》,这也说明了当年钱学森对吕正操将军的关注。

此次展览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展期将持续到11月10日。

摄影:徐 菁
2017年10月31日,在钱老逝世8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组织馆内志愿者赴杭州钱学森故居等地学习参观,以此追忆钱老、缅怀先辈。
杭州钱学森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方谷园2号。根据杭州市房管局的档案记载,在解放前,这座房子的产权就归钱学森名下。钱学森在20世纪60年代写信给杭州市政府,要求将他的私有房产即“方谷园2号“无偿捐献给杭州市政府。但杭州市政府从未收过钱学森的房产,因此“方谷园2号”至今仍是钱学森的私有房产,市房管局仅作代管房处理。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祖籍杭州。三岁时跟随父母迁往北京,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因身染伤寒在杭州静养一年。虽然钱学森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是他心系故乡,经常与家乡人民书信往来。他不仅是中国功勋卓著的航天之父,也是情系乡梓的“杭州之子“。
随后志愿者们还来到钱王祠参观,对吴越钱氏家族一代钱王、千古家训、书香绵延、人才辈出的发展历史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和了解。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志愿者们追寻钱老的成长足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缅怀钱老,同时也将所见所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做好志愿者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章飞飞
摄影:陈 颉
肖昌雅
11月3日,钱学森图书馆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在钱馆303会议室召开。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钱馆党政班子成员、党总支委员和党支部书记等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盛懿主持。

在学习会上,盛懿书记首先介绍了党的十九大概况和学校“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会议内容。随后,盛懿书记结合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所做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为大家详细领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各项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等新概念,并重点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内容进行了集中学习。

盛懿表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分重要的一次大会。作为建在高校的文博单位,钱学森图书馆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落实到钱馆具体工作中去。
随后,与会全体党员同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进行了学习交流,大家畅所欲言、讨论气氛热烈。张凯馆长在交流中表示,十九大报告内容全面、路线清晰、直抵人心,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听后令人倍感自豪,深感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更加触手可及;未来钱馆的各项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在研究、展览、宣教等方面,逐步梳理、展示钱学森创新思想内容,使钱馆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今后,钱馆党总支还将继续举行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持续推动开放运行、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教育宣传、文物征集等各项工作快速有序、和谐高效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早日实现十九大确立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摄影:徐 菁
11月6日下午,为进一步提高员工安防意识,钱学森图书馆邀请上海博物馆保卫处副主任王丁扣为全馆工作人员举行了博物馆、纪念馆安防消防工作专题讲座。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物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出席。


在讲座中,王丁扣首先从文物的不可再生特性、文博场馆的地位和影响、文博场馆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等方面入手,重申了当前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随后,他从领导高度重视、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加强技防手段、人防与技防有机结合等几方面,详细阐述了怎样做好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安全工作。随后,王丁扣还结合吉林博物馆火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火灾、英国国家摩托车博物馆失火等博物馆消防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博物馆、纪念馆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初期火灾处置、灭火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消防常识,全面介绍了博物馆日常开放运行中应注意的消防安全细节。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充实,不仅使全体工作人员对博物馆、纪念馆的安防消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消防意识。
摄影:徐 菁
11月7日上午,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专程来馆参观《从东北到华北:一个中国军人的历史抉择》摄影文献展。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人文学院历史系吕彤邻教授等陪同参观。

参观伊始,馆领导和吕教授向林忠钦校长简要介绍了本次展览的前期筹备情况和主要内容。随后,林忠钦校长认真观看展览,并仔细听取了吕彤邻教授对展览的讲解介绍。在看到展览展出的图像、档案等珍稀文献和日记、勋章等珍贵实物时,林校长认真听取介绍,并不时询问当时的一些细节。看到吕正操将军领导东北军部队改编为共产党抗日武装的过程时,林校长表示这次展览对于当年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爱国主义洗礼。希望钱馆能够吸引更多在校师生前来观看展览,了解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战是何等艰苦卓绝,又是如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参观结束后,林校长对钱馆与人文学院联合本次专题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钱馆今后能够更多利用这样的形式,深入挖掘学校人文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一步充分发挥好交大“文化名片”作用。
摄影:徐 菁
11月8日,在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不忘初心,重走‘一大’路”主题党日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带领钱馆党总支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活动。本次活动以“四个一”为核心主题,包括聆听一节党课、重温一次党史、举行一次宣誓、瞻仰一次红船等内容,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重温光荣历史,感悟“红船精神”。


当天上午,钱馆党总支一行抵达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聆听中共嘉兴市委党校教务处处长林晨所作题为“弘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主题党课。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第一次公开阐述“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林晨处长从“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出发,围绕嘉兴与党的诞生地、红船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理想信念是红船精神的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等几大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林晨处长的讲课内容详实、新颖生动,让全体聆听党课的党员同志对“红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

下午,党总支一行前往参观记载着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船精神”的南湖革命纪念馆。走进庄严、大气的展览馆,仔细观看着展板上描绘着党90多年战斗历程的生动历史画卷,重温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史和他们为取得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进行的建设奋斗史,同志们不禁心潮澎湃,更坚定了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的信心。

参观结束后,同志们在纪念馆宣誓墙前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在盛懿书记的带领下,大家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主题党日行程的尾声,钱馆党总支一行来到位于南湖中心的湖心岛,瞻仰红船。站在红船之前,大家更直观感受到了“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的历史重任,心灵得到了更深刻的洗礼和升华。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近期开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嘉兴南湖之行,使全体党员接受了一次极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全体也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把“红船精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钱馆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摄影:钟诸俍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UMTWS)
ABOUT THE PROGRAM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LM-SJTU), in partnership with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UMAC-ICOM) runs an annu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University Museum Training Week-Shanghai, an initiative that is tailored to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beyond.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a’s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Education Alliance (NUMEA), the program was first held in April 2017, bringing together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23 participants from different university museums all across China, to explore the most dynamic and pivo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university museum and its parent institution.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program will mostly tackle with problems and issues in the settings of China. UMTWS was created in response to a strong emergence of new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The trend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the urgency of preserv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d advocating university values, as well as the nation’s strategy of promo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ultivating global talents who are also aware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ies. UMTWS addresses the need to develop a cadre of university museum builders and professionals who are capable of confidently and skilfully creating and managing university museums.
UMTWS is supportive and developmental, but creates a space that is provocative and challenging - it intentionally disrupts how participants think, working on conceptual, organiza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 levels. The program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break old habits, create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behaving, to develop skills suited to their own situations.
UMTWS 2017
Program (Click here)
Video (Click here)



UMTWS 2018
Soon to come!
To discuss further the program please contact the program coordinator, Wenjia Qiu, qiuwenjia@sjtu.edu.cn.
11月11日,第十四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京开幕。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等先后致辞。随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了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结合全国高校博物馆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研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高校博物馆需要将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作为发展定位。面向新时代的要求,要更加注重高校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如筹建流程、藏品体系、可持续发展资源和政策的整体规划等。

在会议期间召开的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会上,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被增选为常委单位。
Dr. Xudong Wang, director of 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visit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October 27. Dr. Wang is the current party secretary and director of 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part-time professor of Lanzhou University and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e was invited as a keynote speaker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TANG] Lecture Series of World Heritage and Museums Directors” to share Dunhuang’s story and legacy to citizens in Shanghai. The lecture was the third of its series, following lecturers from The Palace Museum and the British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signed a collaborative memorandum on October 27. As the only university campus in China that has sustained three centuries, Xuhui campus of SJTU is a huge “museum” per se. Dunhuang is the most notable town in the route of “Silk Road”, which links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has developed into a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with a certain scale and influ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Dunhuang has been well preserved and inherited, however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unhuang needs more support from other museums,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universities lik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t’s expected that the collaboration will mostly focus on the resources exchange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ime: June 30th- August 20th 2017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This exhibition will unveil a special history of music albums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a research project “Protecting Chinese Old Records”. The collections are mainly from 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 with a focus on the Library’s research on Hong Kong’s music culture and landscape since 1956.
Music albums have had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Hong Kong’s music culture, music education, music industry, film industry and other fiel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exhibition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this year mark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s handover to China. Hong Kong and Shanghai are joining hands again in this exhibition to bring together their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lbums collections to reshape the two cities’ separate yet bond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past 60 years.
As a memorial museum of a scientist, it is no coincidence th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with the expressions of themes of culture and arts. Dr. Qian and his wife Ms. Jiang Ying shared strong enthusiasm for music. The couple also had a fair collection of albums and records of both western classics and Chinese melodies. As a message carrier of music, albums and records contain man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s exhibited at this exhibition, the collections reflect the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at era. This one-month exhibition will help visitors find and reclaim a unique music memory.
Time: November 01-10, 2017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This exhibition takes the story line of general Lv Zhengcao from a former gener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leading the nation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llections cover general Lv’s personal archives and documents, displaying his early life experiences, how he fought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to Japan in the north China. Visitors remarked the exhibition “the most intuitive education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bout China’s dream” .
Lv Tong, daughter of general Lv Zhengcao,i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e also leads research project on World Anti-Fascist War in the University.
展览《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曾于2016年第15届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在威尼斯CA’ASI 艺术展览馆展出,意在探讨日趋艰难的人类生存环境下,建筑师们将如何应对、提升和改善生活质量。受邀参展的二十七位新锐建筑师来自中国、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分别是2010年中国新锐建筑创作竞赛、2012年阿拉伯新锐建筑竞赛和2014年非洲青年建筑师竞赛的获奖建筑师。此次展览为他们的设计作品提供展示机会,与观众分享他们对展览主题的经验与想法;同时展览也关注他们在2010、2012和2014年之后的工作动态。法国AS建筑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也参与到展览中,在同语境下呈现一家法国当代建筑设计工作室对种种困难及挑战的应对。
威尼斯的展览完美落幕之后,《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在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之际来到中国上海,在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共同主办下,于2017年5月9日至6月24日期间在钱学森图书馆B1专题展厅呈现给中国观众。
展览主体为图片资料,辅以十余件建筑模型;展厅中央设置了多媒体放映区,可供观众自由落座观赏;展厅中还放置了大量可供观众自由取阅的图文资料,包含AS事务所主办的若干建筑设计奖项获奖作品集、“中法文化之春”推广画册等。
法国AS建筑工作室进驻中国已有十余年,将其通过不断创作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现状相结合,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生态城市规划提出新颖并切实的解决方案。工作室还长期致力于为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年龄阶层的的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此次展览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中法建筑文化交流契机。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馆已有六年,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场所之一,继承钱学森对建筑领域的关注,此次与法国AS建筑工作室一道组织 《建筑——跨越时空的使命》展览,也呼应了近年来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生态城市规划等议题。
展览开幕当天下午,AS工作室合伙人、法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官员、中国青年建筑师代表、交大建筑系青年教师代表一同参与、主持了学术对话沙龙,让更多群众以观看展览、参与论坛的多元方式接触专业思想碰撞迸发出的火花。
参展单位:
法国AS建筑工作室(巴黎、上海、北京、威尼斯)
以及
董功,直向建筑, 中国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国
HHDFUN: 王振飞、王鹿鸣、李宏宇,中国
阮昊,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 中国
孟建民建筑研究所,中国
王耀华,基础研究所,中国
Oualalou + Choi, 摩洛哥
Chamss Oulkadi, 摩洛哥
Atelier Aziz Alqatami, 科威特
Basmaji and Bielinska Architects, 黎巴嫩
Meriam Ghandi, 摩洛哥
Paul Kaloustian Architect, 黎巴嫩
Saad el Kabbaj、 Driss Kettani、
Mohamed Amine Siana, 摩洛哥
Yamina Esma Tebib, 阿尔及利亚
Architects of Justice, 南非
Urko Sanchez Architects, 肯尼亚
Andre Christensen & Mieke Droomer, 南非
Matthew Beatty & Saskia Vermeiren, 南非
Tsai Design Studio, 南非
Waxwell Mutanda, 津巴布韦
Hamdi Zekeria & Amen Tadesse, 埃塞俄比亚
Dean Macgregor, 南非
Boubacar Seck、 Cherif Diattara、
Mbaye Sène, 赛内加尔
Kobina Banning associate AIA &
Ernest Banning FGIA, 加纳
Atelier Masōmī & United4design, 尼日尔
Atelier KOE, 赛内加尔
Matthew James Wilson & Marc Puig, 津巴布韦
主办单位:法国AS建筑工作室 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7年5月9日至6月24日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专题展厅
2017年6月10日,正逢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知音雅汇——宋庆龄、周小燕、蒋英珍藏唱片展暨唱片文化与上海系列讲坛”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武康路393号)隆重举行。宋庆龄是备受尊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周小燕和蒋英则是闻名遐迩的声乐名家、名师。这三位伟大的女性在各自的领域都为国家、社会、民众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深受人们的敬仰与爱戴。饱受中西方文化熏陶的她们各自有着对艺术的品味、鉴赏与典藏。此次展览集中展出宋庆龄、周小燕、蒋英收藏的珍贵唱片,并配以相关历史照片,反映了女性视角下的唱片发展,这也是光启博物馆联盟成立后推出的第二个合作项目。
蒋英是我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方震之女,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夫人。早年曾赴欧洲学习古典艺术歌曲、清唱剧和歌剧。1947年与钱学森结婚。1955年,与钱学森及子女回国,并自1959年起一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被誉为我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为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此次展览中有关蒋英的展览内容以“师者典范”为主题,展示了蒋英的生平经历、34张贯穿蒋英一生历程的珍贵照片和8套她生前所收藏的唱片,通过展览,回顾蒋英赤诚与奉献的音乐人生,让观众了解她与钱学森以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相伴诠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及她以半百人生为国家培养声乐和歌剧艺术人才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从而展现这位经历人生波折,而又以博大胸襟甘愿奉献、笃志力行的师者典范。
主办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7年6月10日至6月19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武康路393号)
2017年6月30日,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艺声缘:上海-香港双城唱片记忆”展。此次展览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以及展示“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成果,由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公共图书馆共同策划举办的“艺声缘·中国唱片艺术主题活动”全国巡回展的上海站,也是第一站。该主题活动通过展览和讲座的方式,讲述一段始于1956年的香港与内地间的唱片交流的历史因缘,展览中所有文献档案均为首度公开。
展览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艺声缘”、“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及“留声起源”。其中“艺声缘”为展览的主体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民族唱片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新中国刚成立初期,社会经济渐趋稳定,唱片工业及出口销售亦开始蓬勃发展。为使港、澳、东南亚各地华侨及外国听众更多了解新中国的音乐曲艺作品,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艺声唱片公司”,以中国唱片厂出版的唱片为基础,重新锻造一个品牌向海外市场销售唱片,从而推动和影响了香港本土的音乐艺术发展,也成为香港声音回忆中一段重要的集体记忆。该部分展览内容包括“华表擎天”、“飞天敦煌”、“艺声初啼”、“凤城古音”、“岭南乡情”、“丝竹弄弦”、“文武昆乱”、“新曲弄声”、“银幕放歌”、“东西交融”、“情满香江”等主题,以唱片为切入点,用唱片封套的差异直观呈现“中国唱片”与“艺声唱片”的有趣对比;通过多媒体音频试听设备,让观众感受当时这些唱片的声音原貌;还展出一批首次亮相的与艺声唱片公司相关的珍贵历史文件,如信函、协议、订单、唱片目录、节目单、报摘等,从而解读“艺声唱片”对于香港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
“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海报回顾展则集中展示了一批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的整理成果,包括《海上声影·黄自与早期中国唱片工业》、《鸣奏和乐百家音·黄贻钧先生百年诞辰》、《梅兰芳与穿越80年的老唱片》、《歌声中的抗战往事》《听戏之经典 扬国之瑰宝》等,其相关展品和出版物也借此展再露芳容。
“留声起源”是上海站的特别展览部分,为纪念爱迪生发明留声技术140周年,该展区从“蜡筒留声机时代”开始为观众简要梳理各个时期人类录音技术的发展历史,其中首次公开展出的20世纪初法国百代公司出品的蜡筒留声机、平面式留声机等,都是已有百年历史的珍贵实物展品。
主办单位: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香港公共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7年6月30日至8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11月22日晚,“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音频党课第十三讲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讲。本期主讲人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袁峰教授。他以《新定位:发展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为题,为现场观众和广播听众解读十九大精神。

袁峰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钱学森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也曾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探索研究政治文明建设,与本期主题党课的内容不谋而合。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音频党课是民主与科学的又一次会合。

“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音频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党建服务中心、人民网上海频道、SMG东方广播中心以及阿基米德FM联合推出,每晚20:00至21:15在上海新闻广播《海上畅谈》节目和阿基米德FM《学习同心圆》社区同步直播。

供稿:张文珺
2017年11月22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际,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会、档案馆工会联合举办的“喜庆十九大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永远跟党走”健步走活动正式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当天中午,全体人员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馆名石前集合,举行了简短的启动仪式。随后,大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前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瞻仰学习,重温党的光荣历史,铭记艰苦奋斗历程。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诞生地。在这里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第一部党章等,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全体人员在这里仔细参观展览,聆听讲解员的解说,回顾了建党历史和上海的光荣革命传统。


参观结束后,全体人员又来到徐汇滨江。深秋的滨江大道空气清新、幽静怡人,别具一番景色。大家健步如飞,奋力前行,三五结伴,共赏美景,感到既放松了忙碌的身心,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工会也将按照学校工会的部署,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号召广大教职员工以昂扬的精神、满腔的热情、强健的体魄去工作和生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摄影:钟诸俍
2017年11月28日上午10时许,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自开馆以来的第100万名参观者。

今年22岁的王力为是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的博一新生。得知钱学森图书馆今天将推出全新的“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他特意和同学约好一起到位于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在钱馆特别举行的庆祝仪式上,亲手接过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颁发的纪念证书和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赠与的钱馆模型,王力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我觉得非常非常荣幸!”王力为说,这已经是他第八次到钱学森图书馆来参观了,“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学校就组织我们到钱馆参观,后来我考入‘钱学森班’,对这里就更多了一份亲切感。钱馆每次推出的新展览,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过来看看”。

庆祝仪式结束后,王力为同学受邀参加了“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开幕式,并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2011年12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始终秉承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宗旨,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了解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文化窗口。近年来,年均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巡展10余场,年均举办各类教育与学术活动近400场。观众参观量持续提升,并于开馆第六年之际突破100万人次。
不忘初心,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全方位加强内涵建设,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为目标,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良好形象,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摄影:徐 菁
今年是风云气象卫星正式命名四十周年,为了反映中国航天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的历程,宣传和弘扬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的事迹精神,11月28日,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推出的“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春明,中国工程院院士、风云一号A/B/C/D星总设计师、风云三号卫星工程副总师、A星总设计师孟执中以及部分共建单位代表等出席本次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

张春明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在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工程研制启动四十周年之际面向公众推出,不仅是为纪念风云系列卫星工程走过的光辉历程,更是为了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发扬一代代风云卫星人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旦在致辞中预祝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并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四十载壮丽发展历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自2013年签约共建以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始终与钱学森图书馆在专题展览、合作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宣传钱老事迹与精神,面向社会开展文化传播和科学普及做出了贡献。此次风云卫星展同样凝聚了双方的共同智慧和心血,不仅是对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一次传播和弘扬,也是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即将到来的106周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介绍展览情况。本次“叱咤风云”展览通过150余幅图片、近40件实物展品与珍贵历史文献,生动讲述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立项起步、艰辛研制,到成功投放使用、最终形成风云卫星家族,并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进程。其中诸如风云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及其他珍贵载荷、用作微信启动界面的风四卫星云图原图,以及有关卫星研制过程的诸多历史文献、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均属于首次展出。


孟执中与钱永刚代表双方单位交换纪念品。钱永刚宣布本次展览正式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合影留念并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自即日起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将展出至2018年2月28日。
摄影:徐 菁

“东方欲晓——党章的诞生和发展”多媒体在线党课,是在上海高校的首场展示,接下来将在全市各高校中逐渐铺开。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的影印文件,既有中文文件,也有俄文文件……



11月28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不仅迎来了开馆6年来的第100万名参观者,也迎来了“红色足迹”党章历程展。这是上海市教卫党委、解放日报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主办的“明灯讲堂”思政专题讲坛,在开讲期间同时举办的特展。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式写入党章,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之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的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担当,2017最新版党章也成为“红色足迹”党章历程展的压轴重头戏。
百年如初心,砥砺创青春。95年前,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后完成——从此,这个年轻的政党,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行为规范。近百年的风云激荡,党章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战斗与成长。


展览现场,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百年交大的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二大纪念馆优秀讲解员带领下,在一块块浓缩党章发展历史的展板前,驻足凝望;在一幅幅展现党旗百年飘扬的影像前,激情满怀。

开幕式上,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党委书记盛懿表示,在钱学森图书馆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思政主题的“明灯讲堂”暨“红色足迹”展览,通过学党章、践党章、悟党章,结合学习钱学森立志报国、矢志强国的献身精神,对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现场展览同时,由二大会址纪念馆精心策划和制作的“东方欲晓——党章的诞生和发展”多媒体在线党课,也在遍布交大校园的电子屏等终端上同时开通。二大会址纪念馆负责人尤玮介绍,这是他们适应新形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新探索,“今天是在上海高校的首场展示,接下来会在全市各高校中逐渐铺开”。

当天活动,也是“学党章 读党报 走进新时代”系列活动之一,解放日报社和上海教育新闻中心代表还向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大学生代表赠送了刊载有新修订党章的珍藏版报纸和一批科技创新图书。

原文链接: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2409
11月28日下午2:00,杨永青女士捐赠仪式在我馆B22会议室举行。杨永青女士捐赠的是她担任新疆自治区党组副书记期间,钱学森和张震寰写给她的书信原件,以及其它珍贵文献资料。在捐赠仪式上,杨永青女士介绍了她与钱学森、张震寰的交往过程,并表示将书信原件捐赠钱馆可以充分发挥研究、展览和教育功能。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随后,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和杨永青女士共同签署捐赠协议书。捐赠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魏红主持。

钱永刚馆长向杨永青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1964年杨永青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前往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1965年7月5日,他和上海知青代表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接见。1981年调到自治区科协工作,后担任科协党组副书记;期间,她在全区大力推广各族青少年科技普及教育,提高边疆人才素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有关部门支持,在自治区、新疆兵团先后建立起向各族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的工作网络和阵地,使爱科学之风在广大各族青少年之中得到发扬。1996年4在前往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检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途中,遭遇车祸重伤退居二线。

捐赠仪式结束后合影留念
捐赠仪式结束后,杨永青女士还参观了钱馆库房。
图文供稿:吕成冬
为进一步健全展馆在运行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消防安全防护应急能力,增强员工安全防范意识,钱学森图书馆于11月27日上午举行以“守住安全底线,共筑平安校园”为主题火灾事故现场应急演练。本次演习邀请校保卫处派专人赴现场进行指导,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及物业管理处员工近40人参与了此次演习活动。


馆方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在演练前分别召集物业及馆内工作人员开展演习方案培训与动员。

上午10时,演练活动正式开始。根据演习预案,模拟三楼阅览区发生火灾,监控室得到报警信号后,立即报告物业保安主管,保安主管立即到现场确认现场发生火灾,并将该情况上报物业经理。物业经理在向综合部汇报情况后,立即宣布启动火灾应急预案。这时播放消防广播和警铃,物业各部门按照应急预案成立疏散引导小组,保安部负责外围警戒和秩序维护,各门岗禁止游客入馆参观。服务部负责指引三楼办公区域老师和各楼层游客从远离火灾地点的消防通道逃生至外广场,并专人协助孕妇从消防通道安全撤离至外广场,疏散完毕后物业人员进行清场,复查是否有滞留人员,最后确认人员全部撤离,演习顺利完成。

演习结束后,全体人员还在校保卫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灭火器使用演练,确保全员熟练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通过此次应急演练,馆内员工和物业方进一步加强了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提高了消防意识,各部门明确了突发情况下的职能分工及协调配合工作,掌握了初期火灾扑救的常识,为未来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事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摄影:徐 菁
在全国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为进一步挖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上海交通大学拟于2017年12月7日在钱学森图书馆B13学术报告厅举办“钱学森科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讨会,并以此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6周年。会议将邀请多年来一直关心或从事钱学森研究、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声誉的领导、专家,就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中对国家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特此公告。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承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会议时间:
2017年12月7日9:00—18:00
会议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3学术报告厅
2017年12月4日,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会、档案馆工会联合举办的“喜庆十九大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永远跟党走”经典诵读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工会主席魏红,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档案馆副馆长袁继军、丁东峰,党史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欧七斤,档案馆工会主席姜玉平等领导出席诵读会。活动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工演讲朗诵协会会长凌德祥,原武警文工团团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为,上海交通大学统战部部长助理、宣传部综合办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陈丽璘三位专家担任现场评委。




活动开场前,盛懿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们歌颂伟大的党,讴歌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广大教职员工发自内心的真诚、真挚和质朴的情感。希望工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引导和鼓励广大教职员工通过朗诵艺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诵读会上,40余名教工陆续登场,他们带着真挚的情感,怀着对先辈的崇敬,诵读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著名词作家闫肃的《感动中国钱学森》、著名诗人王迩宾的《倒计时》等经典作品,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随后,国防大学法学院王为教授对大家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提高朗诵水平进行了悉心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工演讲朗诵协会会长凌德祥教授为大家作朗诵示范,即兴朗诵了毛泽东主席的经典词作《沁园春•雪》,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活动最后,与会嘉宾共同为获奖者颁奖。



此次钱馆工会和档案馆工会联合举办红色经典诵读会,旨在通过诵读党的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名篇名段等形式,激励教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诵读活动不仅得到了两馆教职工的积极响应,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提高了大家的朗诵水平,同时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经典著作内化人心的不朽力量。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工会也将继续按照学校工会的部署,举办更多形式丰富、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号召广大教职员工以昂扬的精神、满腔的热情、健康的心态投入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工会 杨亮
摄影: 徐 菁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12月5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应邀为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海外教育学院全体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上专题党课。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刘牧群、理事长严良瑜、党总支部书记姚弈等参加学习。党课由盛懿主持。


吴旦副校长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为题,为全体党员详细导读了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对报告的十三部分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解读。他用“新时代、新矛盾、新方略、新阶段、新体系、新部署”来概括报告的逻辑体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

随后,吴旦副校长从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关于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体会。他指出:第一,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塑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面貌;第二,无论从过程、内容、水准、民心、世界角度来看,当前的新时代要求我们立足新方位,思考新问题;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行动纲领层面的基本方略;第四,从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与党和人民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五个维度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和意义;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理论成果,我们都要以此来统一思想和行动。

吴旦副校长进一步从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使命出发,分析了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现状,明确了我校“双一流”总体建设思路。他同时指出,作为学校的文博场馆和继续教育机构,希望钱馆、档案馆和海外教育学院都能够通过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持续深入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责大任,主动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等教育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之中,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党课结束后,与会全体党员还就各自的学习体会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大家纷纷表示,吴旦副校长的党课既生动又深刻,听后倍感激动和振奋。未来全体党员也将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课内容,结合各自中心工作和自身岗位,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摄影:徐 菁
12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承办的“钱学森科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学术报告厅举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李天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来自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多家单位代表及专家学者共5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2017年12月11日,适逢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6周年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馆6周年纪念,在全国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之际,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挖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次研讨会集中邀请了多年来始终关心和从事钱学森研究、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声誉的领导、专家,就钱学森科学思想体系中对国家发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科院院士、原航天工业部副部长,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专程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致信祝贺。他在贺信中表示,钱学森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科学泰斗。他不仅带领航天人缔造了中国航天伟业,更通过对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队伍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钱老的科学思想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前全社会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的时代热潮下,把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指向性的学术研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开创新的时代。钱学森科学思想是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同志人生智慧的高度凝结和结晶,是他留给后人、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财富。钱学森的系统工程理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总体设计部思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是他对攸关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乃至人类前途命运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长期深邃思考的科学总结,经受了从航天领域到社会各领域、从技术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多重实践和反复检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芒。将钱学森科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对接,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尝试,必将助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推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钱学森科学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精神在很多方面高度契合。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此时梳理和分析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而且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在社会宣传、陈列展览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已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钱学森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先后成功申报了三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交大文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与钱学森研究中心能够一如既往,加强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内涵建设,为学校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作出贡献。

李天春在发言中表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到产业革命的远景勾画,钱学森为祖国强大、世界和平、人类文明进步立下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迈向了新时代,同时又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1周年与钱老诞辰106周年,不仅是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期望通过传承弘扬钱老的思想与精神,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刘则渊教授,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德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钱学森研究中心主任盛懿等十位专家分别在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党校原校长王传凡在交流中认为:钱学森同志紧跟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对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观点和理念,学习运用钱老开创的这些全新理念,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更深层次地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自钱学森故乡的学者、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主任江山舞教授认为:系统性地学好用好钱学森城市学思想,包括钱老关于建设山水城市体系的观点,结合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更有利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随后,各与会代表分别就钱学森科学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主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研讨会当天,上海交通大学还面向全国发布了“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研究”2017年度专项课题。该系列研究课题为期两年,旨在深入研究钱学森的生平与思想,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先导价值和现实指导价值的科学预见与政策建议,既是上海交通大学加强学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重要举措。

作为中央宣传部牵头建设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为钱学森各个时期文献实物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科学成就、治学精神、高尚品德、传奇人生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及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研究交流中心,钱学森图书馆始终承担着宣传和弘扬钱学森光辉事迹、崇高精神和科学思想的重大社会责任。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研究中心也将继续通过开展学术研讨、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专业学术活动,努力打造成为团结海内外有关钱学森研究的开放性交流平台、钱学森精神和思想研究的重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并力争成为党和国家决策的思想库。
摄影:徐 菁
12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杨立峰、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及双方党支部委员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仪式上,双方党支部书记分别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双方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互赠纪念品。根据共建协议,未来双方将本着“立足本职、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共建原则,利用各自资源合作开展宣传讲座、主题展览、参观体验、资源共享等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实践探索,以此探索一线航天科研机构与文博场馆共建的新经验,传承、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随后,双方成员共同参与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主讲的“学·问沙龙”主题讲座: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并合影留念。

当天,双方成员还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并就今后的共建活动形式进行了探讨。
摄影:邱文佳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纪念场所在教育引导统一战线成员方面的独特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2月15日,上海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基地命名与授牌会在市委统战部举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严军出席本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市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作为首批六家基地单位出席并获授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出席会议并做交流发言。

自2016年12月与上海市同舟服务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共接待民主党派团体、少数民族团体、港澳台同胞、党外知识分子、留学生、留学归国人士等统战对象近万人,先后与上海民革、九三学社、上海民建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免费提供预约讲解、参观导览、专题讲座和场地服务,并与交大统战部合作,积极为交大海外同学会、欧美同学会提供各类参观服务,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统战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上海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基地是依托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建立的统战阵地,是经常性开展多种类、多形式的统战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作为首批基地单位,钱馆今后将着力通过开发一套课程、讲好两个故事、服务三类人群等三方面,充分挖掘钱馆资源,进一步做好、做实统战教育培训工作,与各基地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打造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基地的优秀平台。
同样的一块铁,可以锯融消损,也可以百炼成钢;同样的一支队伍,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成就大业。为进一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2017年12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户外拓展训练。此次活动主要锻炼员工的坚强意志,增强员工团队凝聚力和整体向心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员工找到集体归属感,加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


本次拓展培训首先通过一系列欢快的热身活动,营造团队氛围,建立相互信任。随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全体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在“呼吸的力量”、“急速60秒”等活动项目上进行了比拼。“呼吸的力量”让参与人员强烈意识到,团队成功是个人成功的基础;个人成功必须建立在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共同支持的基础之上;“急速60秒”则集激情与速度于一体,锻炼了全体人员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


通过此次拓展培训,大家都感受到了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同事们在实践锻炼中学习,在体验学习中改变,受益匪浅,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更深刻感受到“责任、协作、自信”的精髓,以及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为继续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文供稿:郭 娅
2017年12月10日上午,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现身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以《中国气象卫星及应用》为题,和现场150多名观众分享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重大技术突破以及为国家安全、国民经济服务的方方面面。


董瑶海总师从风云卫星的创新核心技术、我国气象卫星的完备体系、风云各型号卫星的具体业务应用与服务以及中国气象卫星的贡献与影响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风云卫星上搭载的各类重要仪器以及他们各自的功能范围。比如风云四号上搭载的大气垂直探测仪可以在2个小时内获取全圆盘范围内1600个光谱通道的大气干涉图,还能像CT切片一样,把地表到20公里高度范围内的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切层,获得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精细数据。

讲座现场惊喜不断,董瑶海总师还邀请我国红外与遥感技术的领路人、我国气象卫星最早的倡导者及实践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定波先生以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多位参与风云四号卫星专项技术攻关的一线科研人员与观众在现场见面,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风云人的风采。

互动问答环节,观众们提出了类似“马航MH370搜救中是否动用到我国的遥感卫星变轨监测”、“卫星变轨是否会对卫星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风云三号比风云一号先进在哪些方面”等问题,董瑶海总师都一一进行解答,并鼓励现场的小朋友未来也能参与到中国的航天事业。

本次活动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配合正在展出的“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专题展览,进一步丰富了公众了解我国气象卫星发展与应用的途径。
更多配套科普教育活动将在2018年1至2月间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供稿:张文珺
摄影:徐 菁
1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开展12月份主题党日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带领钱馆全体党员及工作人员赴上海科技馆参观展览,并与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开展支部共建交流座谈。本次共建交流也是今年9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签约共建后首次开展的馆际交流活动。

当天下午,钱馆人员一行来到上海科技馆,首先参观了正在这里展出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复原展。该展览以洞穴传奇的历史为主线,通过5组真实大小的复制洞壁、4个栩栩如生的克罗马农人雕像、17段生动有趣的影像,引领观众与2万年前的洞穴古人面对面。在策展人的解说引导下,大家不仅欣赏到了人类最早的艺术壮举,更了解了科学家、史前人类学家和艺术家研究、保护并复制这些珍贵壁画的全过程,通过展览所呈现的不朽史前艺术,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克罗马农人的真实生活。

随后,钱馆党总支与上海科技馆第四党支部在科技馆第二会议室举行了交流座谈。在交流活动中,双方分别交流和分享了场馆在更新改造、运行开放、藏品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并在结合中心业务工作加强党建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双方同属文博场馆,业务工作上的交集进一步激发了在场党员共同探讨与学习的热情。双方党员都表示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未来双方也将继续在支部共建基础上,持续密切联系、深入加强合作。

当天上午,钱馆人员还前往上海博物馆参观了“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在展览主办方山西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副主任张磊的解说陪同下,大家详细参观了本次展览全部内容,深入了解了北朝与宋金元这两个时期山西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轨迹,并为当时各民族文化的汇聚交融和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所深深震撼。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大家不仅通过参观学习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精髓,更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党员意识,更真切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所取得的各项辉煌成就,增强了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让全体党员都在活动中深受教育和鼓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钟诸俍
12月26日,2016-2017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评审展示会在上海广播大厦全媒体演播厅举行。经过层层选拔,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基地成功入选,荣获“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称号。


两年一度评选的上海市杰出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奖项是上海市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此次全市共有20家单位通过前期评选进入终审展示环节,参与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的最后角逐。

来自东方广播中心动感101的电台主持人小短作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基地的特邀演讲人,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角度,为来自全市各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等60位现场评委生动讲述了钱学森图书馆三位志愿者的奉献故事和钱馆志愿者团队的优秀事迹。最终,钱馆志愿者团队以优秀的工作成绩、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出色的成果展示,折服全场评委,成功入选全市10家“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11年6月,于2014年9月加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之一。服务队成立6年以来,一路涌现了大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志愿者。他们始终活跃在台前幕后,积极参与到钱馆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之中,在奉献中践行志愿品格,在服务中传播志愿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信赖与嘉奖,同时也收获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截止2017年底,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共有志愿者236人,2016-2017年间总服务次数达6182人次,总服务时长49460小时。志愿者罗远被评为2014-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志愿者周跃鸣、陈文普、张淑媛被评为2015-2016年度徐汇区优秀志愿者。志愿者张淑媛荣获2017年中国故事——上海市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志愿者组三等奖和最具网络人气奖。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也将继续秉承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和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拉近普通人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距离,为钱学森事迹精神在全社会的宣传和弘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顺利完成2017级交大新生参观工作。2017年9月至12月期间,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的2017级本科及硕、博士新生,先后以班级为单位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接受“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新生励志教育。

钱学森是交大的杰出校友,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是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感染着每一名交大学子,参观钱馆、学习钱学森精神,是每一名交大人的必修一课。为此,自2013年起,学校每年组织本科及硕、博士入学新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引导新生在参观学习中了解钱学森生平,践行钱学森精神,树立远大理想,服务奉献祖国。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年度新生参观接待任务,钱学森图书馆举全馆之力,精心安排、量身定制新生参观活动方案,通过讲解参观、主题观影等环节,引导新生在参观中有所收获,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添彩。
9月至12月间,钱学森图书馆共完成学校33个院系2017级新生参观近1万人次,新生团队讲解近200批次。各院系新生参观后反响热烈,共计收到参观心得体会1000余篇,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ew Year holiday (December 30-January 1).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12月26日,山西博物院文创中心副主任张磊受邀来馆,为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举行博物馆文创专题讲座。讲座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在讲座中,张磊副主任以“山西博物院文创工作探索”为题,与全场听众分享了山西博物院在文创工作升级转型过程中的调研成果与经验总结。她结合前期赴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东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台湾新北市莺歌陶瓷博物馆等知名场馆的考察体验,从核心理念、机制设置、人员分工、开发模式等方面总结梳理了各大博物馆的文创工作方法。她在讲座中表示,如何运用藏品,最大化地发挥其文化价值,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随后,张磊副主任还结合山西博物院文创工作的下一步工作思考,与大家分享了山西博物院未来以绘本为核心的大文创周边开发核心理念。
张磊副主任的讲座案例详实、内容丰富,听后令人受益匪浅。在互动提问环节,大家还分别就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的具体开发环节等问题与张磊副主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根据2018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1月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继2017年举办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后,拟于2018年继续举办第二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主题
大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
Goals and Prioritization: Starting and Sustaining a University Museum
二、主办单位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NEAUCM)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QLM-SJTU)
三、培训安排
1、本次培训班时间安排为2018年4月11日至20日,除博物馆探访等活动项目外,所有培训课程统一安排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进行。
2、本次培训班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及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专家现场授课,培训形式包括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会等(详见附件一《2018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课程安排》)。
3、本次培训班以“大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为主题,内容包括战略规划、可持续建设、场馆运营、藏品制度、展览及教育项目等内容,力求兼顾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
4、本次培训班不收取培训费,往返交通费、在沪住宿费由学员所在单位自行解决,主办单位不推荐住宿场地,培训期间其他费用由主办方承担。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一月八日
日前,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下发《2015-2016上海交通大学 “文明单位”、“文明班组”获奖名单》公示,钱学森图书馆荣获“文明单位”称号,钱馆综合部运行管理组荣获“文明班组”称号。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以宣传、弘扬钱学森事迹精神为己任,坚持“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办馆水平,主动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努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至2016年底,两年间累计进馆参观35万余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曾庆红、董建华等先后来馆视察参观,在学术研究、专题展览、教育活动、文物征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钱馆连续三年获得学校年度考核优秀,连续两次获得学校“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评优秀,“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荣获“2016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通过五年来的建设发展,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交大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钱馆综合事业部下属运行管理组,现有工作人员6人,是馆内集物业管理、VIP接待、大团队参观、活动会务、设备运维、信息化工程及安全防范等为一体的职能部门。两年来,运行管理组以真诚的工作态度、专业的技术水平、敬业的奉献精神,高质量完成场馆各项日常运行工作。通过内引外联,统筹资源,做好博物馆的协调中心;关口前移,提升硬件,做好博物馆的维保平台;健全制度,优化服务,做好博物馆的运行中枢,用自己的付出支撑起一个备受社会美誉称赞的钱学森图书馆。

在学校稳步迈向“双一流”的进程中,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将继续秉承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精诚团结、奋发进取,进一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1月,虽然正值寒冬季节,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却迎来了学习党员典范、感悟学森精神的党员教育活动热潮。近日,中共闵行区机关管理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等多家单位的党员干部先后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党的十九大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缅怀先辈,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钱学森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位知识分子和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是永不过时的。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国家需要为先的大局意识、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等,堪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


今年初,为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钱学森图书馆经数月精心筹备,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核心主题,以优秀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为学习典型,重点推出了钱学森图书馆十九大主题参观学习项目。该学习项目结合重温誓词、主题参观、电影党课等多种形式,面向广大党员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引领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强化使命担当。

项目活动菜单包括重温入党誓词、参观钱馆展厅、学习专题展板、主题电影党课、留下学习感言等活动内容。党员团队可按需选择活动内容,来馆参加由钱馆量身提供的专题教育活动。自活动推出至今,已接待多批团队入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收效良好。

自2016年5月入选上海市第一批“两学一做”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立足钱馆特色,弘扬典范精神,先后推出了“两学一做”主题学习菜单、“两学一做”学习手册、十九大主题参观学习项目,着力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号召广大党员以钱学森的言行事迹为精神标杆,爱党爱国、不忘初心、履职奉献、锐意进取,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共产党员。未来,钱馆也将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员干部教育新举措,进一步夯实党员教育平台,面向校内外和全社会各类党员团体传播和弘扬钱学森事迹和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17日上午,按照校党委关于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了2017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出席会议,保卫处综合办主任朱冠群作为学校委派代表参加了会议,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盛懿书记主持。

盛懿书记首先就民主生活会的准备情况进行了介绍。按照校党委部署,钱学森图书馆围绕“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这一主题,前期开展了大量准备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组织了专题学习研讨,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开通专门意见箱等形式,了解、征询教职员工对班子的意见和建议,班子成员之间也先后谈心谈话,及时交流思想,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之上,撰写形成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也各自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
接下来,党总支书记盛懿代表班子做对照检查,她着重围绕人员发展、制度建设、团队建设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开展了自我批评。针对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举措,盛懿书记表示,在钱学森图书馆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的进程中,领导班子要有危机感,积极探索争取学校支持,融入学校中心工作的长效机制;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与制度供给;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治理能力;同时要对钱馆员工发展进行更加长远的思考与谋划等。随后,班子成员依次进行了个人对照检查,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向。在相互批评的过程中,班子成员也结合未来发展指出问题和建议,大家直言不讳、坦诚相待、气氛和谐。
吴旦副校长对钱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给予了肯定。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前期准备充分,问题剖析深入,会风求真务实,是一次具有较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他还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向上、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在高校博物馆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对于未来的努力方向,吴旦副校长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希望:一是要时刻居安思危,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充分发挥文博场馆的文化建设功能,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二是要不断加强创新,在新时代下与时俱进,在展览、研究、活动等方面推陈出新,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注重班子建设,在领导班子配齐配全配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希望钱馆全体同志们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团结协作、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在文化建设、立德树人等方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志愿者总结表彰大会在钱馆多功能厅举行。本次大会总结回顾了钱馆2017年度志愿者工作情况,并对年度优秀志愿者等进行了表彰。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活动协调部副部长朱静、静安区党建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郑洁、上海市健康医学院志愿者理事会理事长傅向东、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张娟、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上海市老科协志愿者总队负责人陈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领导以及来自钱馆各志愿者服务队的80余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本次大会。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大会上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钱馆向志愿者们一年以来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表示此次大会在新春来临之际举行,不仅是与全体志愿者们分享一年以来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更是为了展望未来, 憧憬新的一年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在会上介绍2017年志愿者工作情况。自成立起,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协助钱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截止目前,钱馆志愿者服务队共有志愿者240人,由钱学森图书馆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市民志愿者服务队、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服务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等多支分队组成,并已形成志愿者自主管理、自主培训、考核上岗的长效管理机制。2017全年总服务次数达2888人次,总服务时长23104小时。整理钱馆视频资料40000余字,钱学森书信手迹扫描7453页,整理歌颂钱学森诗歌作品13427字等。2017年选送志愿者张淑媛参加“2017年中国故事——上海市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并获奖,选送志愿者李扬齐参加上海市科普讲解员大赛并成功晋级复赛。因为出色的志愿服务工作,钱馆于2017年12月荣获“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称号。


本次大会公开表彰了志愿者优秀个人51名、优秀组织者14名,优秀志愿者团体4个,并由与会领导向获奖志愿者颁发证书。同时,大会还特别为服务5年期满退队的资深志愿者举行退队仪式并颁发纪念证书。



在最后的新志愿者上岗仪式上,退队的老志愿者亲自为新进志愿者戴上了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徽章,象征着钱馆志愿者的精神在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中的传承与发扬。


大会结束后的的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钱馆的志愿者们轮番上台,表演了配乐诗朗诵、小提琴独奏、合唱等多个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钱馆志愿者多才多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现场气氛和谐融洽,大会至此圆满落幕。


摄影:徐 菁
1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届二次教职工大会、工会会员大会暨年度表彰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罗莹、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全体教职员工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工作报告,他从对外运行开放、文博能力建设、学术研究交流、原创专题展览、社会教育活动、国际交流合作以及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对钱馆2017年度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并结合当前高校博物馆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了2018年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
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沈美凤和工会主席魏红分别在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财务报告和2017年度工会工作报告。

罗莹副主席代表校工会向此次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并对钱馆工会本年度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果给予肯定。她在讲话中向全体员工简要通报了校工会2018年各项工作,并希望钱馆工会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在钱馆党总支领导下,全馆上下一心,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随后,钱馆全体教职员工分组审议了钱馆2017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工会工作报告。全体人员在审议时认为,三份报告内容详实、数据清晰,不仅对全年工作进行了细致总结,而且目标明晰、求真务实地对下阶段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划和布置。同时全体员工也从长远发展角度,在员工专业发展、对外业务交流、融入学校工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在大会闭幕式上,大会通报了全体教职工对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并经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全部三项报告。张凯馆长、盛懿书记分别就年度工作报告等审核情况予以回应。

盛懿书记在会上宣读了钱馆2017年度考核结果的决定,大会还统一表彰了荣获2017年度馆长荣誉奖的集体和个人。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表示2017年钱学森图书馆在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精神得到了不断的发扬和传承,社会影响日益提升,这正是钱学森图书馆、相关单位和全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希望钱馆全体员工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不忘初心,再次出发,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做好钱馆各项工作,用优异的工作成果迎接即将到来的2019年钱老逝世10周年和蒋英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以及2021年建党100周年和钱老诞辰110周年纪念。

当天上午,钱永刚馆长、张凯馆长、盛懿书记还代表馆方慰问了严寒期间坚守在钱馆一线岗位的物业工作人员,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品和新春祝福。


摄影:徐菁
近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上海气温降至冰点并迎来多年未遇的大到暴雪。在严寒时节里,为全力保障钱馆寒假开放运行,为社会公众严寒期间进馆参观提供优质服务,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在馆领导的精心部署下坚守一线,积极确保钱馆寒假开放运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月29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近,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副主席张杰等领导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的陪同下,走访看望了严寒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钱馆工作人员。

在钱馆三楼办公区域,胡近副书记等一行亲切慰问了钱馆全体工作人员,馆领导向胡近副书记介绍了钱馆近期的工作。2018年春节来临之际,在确保运行开放的基础上,钱馆还将精心策划推出包括馆长大拜年、新春讲解、主题观影等在内的“瑞狗迎春”春节特别活动,为春节期间来馆的观众带来特别的参观体验。
胡近副书记对钱馆寒假期间的各项工作给予肯定,他说,交大正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应该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钱馆的基础很好,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很多,希望未来钱馆上下继续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再接再厉、砥砺前行。随后,校领导、馆领导看望各个岗位上的一线工作人员,并为他们送上了防寒用品表达慰问。


学校领导的亲切慰问让钱馆员工切身感受到学校各级组织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钱馆上下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激励全馆工作人员在接下来的寒假开放期间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开放运行等各项工作。
根据2018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春节假期期间运行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2018年2月15日至2月17日闭馆三天,2月18日-2月21日正常开放(即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闭馆,正月初三至初七对外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二月一日


2月18日上午9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戊戌年的首批观众。有6点就从启程出发的一家三口,有学习工程力学、研究原子能的73岁老人,也有从西安远道而来的钱学森校友兼粉丝......2018年春节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自2月18日大年初三起面向公众正常开放,并全新推出“瑞狗迎春”新春特别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从执行馆长张凯手中接过钱馆文创大礼包的小王同学正是今天首位走进钱学森图书馆的观众。他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不到8点就已经率先赶到了钱学森图书馆门前,一边看书一边等待9点的到来。小王同学不是第一次来钱馆参观,作为钱学森粉丝的他对于钱老的成就与事迹都非常熟悉。当他得知今年开馆首日的活动后,立刻就和父母预留了年初三的时间,希望能与钱学森图书馆的执行馆长来一次亲密接触。


除了文创大礼包外,馆方还为前十位进馆的观众都准备了特殊礼物——由钱永刚馆长签名的钱学森图书馆纪念贺卡。


之后,张凯执行馆长还以自身参与钱馆整个筹建工作的经历为观众分享了在钱学森藏品征集、研究过程中的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新春佳节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钱学森。

在本次“瑞狗迎春”新春特别活动中,馆方推出了“讲解二选一”、“电影二选一”、“留言N选一”等项目,进一步丰富公众假期生活、增进公众对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了解,让广大公众在新春佳节之时,进入钱学森图书馆,感受一场人文情怀之旅。

即日起至3月2日元宵节,钱学森图书馆“瑞狗迎春”新春特别活动持续进行中,感兴趣的观众可在活动期间随时进馆参与活动。
2月28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度“管理服务奖”颁奖大会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召开。全体校领导、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教学和科研骨干代表、机关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基层党支部书记、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参加本次会议。大会公开表彰了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度管理服务奖获奖教职医务员工,姜斯宪、林忠钦为获奖人员颁奖。我馆戚建鸿老师、魏红老师因多年来在管理服务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分别获得首届“管理服务奖”二等奖及提名奖荣誉。

戚建鸿老师现任钱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他从教32年,主要在我校从事艺术以及展览设计工作。曾主持、参与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校史博物馆、赵朱木兰陈列馆、数字校史博物馆、李政道图书馆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等场馆艺术设计。钱馆建成开放后,先后主持设计“钱学森的道德风范”、“逐梦苍穹——交大走出来的航天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等20余场专题展,参与组织赴北京、成都、武汉等7个城市的钱学森主题巡展,以及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俄罗斯科学会堂举办的钱学森专题展,牵头完成钱馆基本陈列改造等重点工程。该同志为钱馆的建设发展乃至交大文博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魏红老师现任钱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同时兼任工会主席。近年来,她紧紧围绕藏品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开展工作,在高校博物馆系统积极探索藏品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建立起“文献—实物—声像”和“总账—分账”双轨管理体系,在此基础还建立了“征集—鉴定—入藏—查询—利用”的藏品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她在担任工会主席期间,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将钱馆营造出“钱馆人就是家人”的氛围;不仅如此,她还利用钱馆公共空间和优势资源为全校教职员工子女搭建科普教育平台,帮助更多的教职工子女从中受益。


“管理服务奖”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的校级最高荣誉,评选对象为工作在行政管理和支撑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医务员工,重点表彰在学校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朱惠红等10名同志、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余征跃等26名同志、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薛慧等42名同志、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彭涛等89名同志分别获上海交大“管理服务奖”一、二、三等奖及提名奖。
3月5日,一个多云的周一,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一周之中惯例的闭馆日,但钱馆的志愿者们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今天,他们身着钱馆志愿者制服的绿色身影,出现在了钱学森图书馆、交大徐汇校区老图书馆、交大闵行校区学森路、钱学森旧居、市三女中以及和平饭店……这些曾留下钱学森足迹和刻有钱学森印记的地方。

2018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5周年纪念日,为了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推动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发展,凝聚志愿者力量,展示志愿者风采,钱馆志愿者服务队在今天举行了“遇见钱学森”学雷锋主题活动,志愿者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钱学森和钱学森图书馆。

在这次的主题活动中,志愿者们不再是简单地发放宣传资料,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提问、互动的形式,让更多市民了解钱学森和他的精神。
在活动过程中,任何有意愿参与活动的市民都可以选择“遇见”或“挑战”环节,完成对应任务。
“遇见”环节需要写下一句想对钱学森说的话,或者提出一个关于钱学森的问题,完成任一内容的市民,即可获赠钱学森图书馆宣传册及文创产品一份。

“挑战”环节则需要连续答对三个关于钱学森的问题,获赠钱馆导览手册一本。

短短一下午的时间,志愿者们活跃在本次活动的各个分站点,用自己热情、友好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个路过的行人。从好奇驻足,到主动上前,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志愿者的热情鼓励下,参与到了本次活动之中。
有人提笔写下了对钱老发自肺腑的感谢之情。


有人作为后辈为钱学长点赞。


有人通过答题的方式更了解了这位为中国导弹航天科技事业做出卓越的人民科学家。




虽然今天的活动只有短短一个下午,但钱馆志愿者们献身公益、无私付出的精神确是永不止息的。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感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雷锋,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钱学森,不仅是人民科学家,更是一种榜样。在3月5日学习雷锋同志的日子里,志愿者们不仅用自己的志愿行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纪念雷锋同志,践行志愿精神,更把钱学森同志的事迹与精神面向全社会发扬光大。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培育具有钱馆特色的志愿文化,引领新时期志愿服务风尚,以钱学森事迹精神为核心,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摄影:徐 菁
3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全馆大会在钱馆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以及钱馆全体教职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盛懿书记在大会上通报传达了学校校党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以及2018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的重要近期学校重大会议的各项精神。她表示,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年。作为学校文博机构,今后钱学森图书馆上下也将继续贯彻学校要求,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内涵建设,抓住关键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齐心协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贡献。

张凯执行馆长在大会上布置了2018年主要工作。他从参观数量提升、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提升展览质量、落实教育项目、开展藏品和学术研究、拓展国际交流覆盖面、钱学森逝世10周年(2019年)和钱学森诞辰110周年(2021年)纪念活动策划、加强党建引领以及积极拓展资源等几方面对2018年度钱馆各项工作进行了布置。他表示,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文化育人的新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对标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抓好管理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做好人才队伍新一轮职业培训与发展的规划落实,不断提升文博专业能力和钱学森核心价值传播能力,积极推动钱馆国际交流水平和全国影响力的提升。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勉励钱馆全体员工,在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指引下再接再厉、携手共进,切实做好2018年各项重要工作,为2019年钱学森逝世10周年、蒋英诞辰100周年纪念和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打好坚实基础。
会上还就钱学森图书馆近期各项重要工作进行了通报。
摄影:徐 菁
2016年,是钱馆建成开放的第五年,也是落实《钱学森图书馆2016-2021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全馆上下齐心协力,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的发展目标,完成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提升改造,推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校庆专题展览,策划开展了纪念中国航天6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了全国20余家大中小学参加的“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与国际博协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进馆参观人数再创新高,截止10月闭馆改造前已接近17万人次。张现民获得学校首届唐立新优秀学者奖,戚建鸿获得学校优秀党员称号,高延坤获得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郭娅获得学校“2016年优质服务”,《钱学森年谱》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钱馆党总支获得学校先进党组织称号。钱馆第三次获得学校年度考核优秀、“精神文明单位”称号,并入选上海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红色基地,荣获“2015年度全国科普优秀信息化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度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一、围绕重要节点和学校中心工作发挥作用,主动服务大局。
为配合做好我校120周年校庆工作,钱馆于校庆前推出“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专题展览,并与交大思源实业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源头•活水”校庆书画展,配合媒体与设计学院举行徐庆华校庆巨幅狂草现场创作暨捐赠仪式。在校庆期间,发放校庆纪念版门票,举办校庆主题造型表演、“航天动手做”校友亲子专场、校庆版讲解导览等,营造校庆氛围,积极做好校友返校接待工作。2016年是钱老诞辰10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成立60周年。我馆与上海航天研究院合作举行纪念首个“中国航天日”暨“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座谈会,推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策划了钱学森主题大型音舞诗画剧等活动;举办由23家大中小学参加的全国“钱学森班”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钱永刚馆长、张凯执行馆长还先后应邀到井冈山干部学院、清华大学、航天基地文昌等地做“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主题报告会。
二、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完成,实现钱学森主题展览更新升级。
为迎接钱学森诞辰105周年和开馆5周年,进一步完善参观环境,优化陈展内容,改进陈展形式,在多次专题会议研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勘察现场、系统地挖掘和梳理藏品的基础上,钱馆于10月15日至12月5日期间闭馆,对基本陈展局部展区进行了改造。包括在尾厅增加了“钱学森语录”、生平大事年表、代表性图片、“钱学森星”等内容;在第二展厅补充了彭德雷航天著述奖、多份钱老手稿等新内容和实物展品,调整了各单元顺序,拆除了原展面,重新布展,理顺展线。此外,对其他展区也进行了局部调整,增加展出两个轨控发动机以及钱老回国时用过的旅行箱等实物展品。整个改造面积近1000平方米,占全部展区面积近30%,大大提升了展览的可看性和完整性,实现了钱学森主题展览更新升级。
三、对外开放运行平稳有序,进馆参观人次再创新高。
在基本陈展基础之上,馆内还先后举办“归途——春运十年”、五城纪、红岩主题展等系列展览,丰富的展览,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吸引大批观众进馆参观,截止10月15日闭馆改造前进馆参观人次达16.5万,接近2015年全年参观人次17万,与去年同比增长23%。接待浦干院、解放军927部队、中国商飞、浙江平湖中学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753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以及国际博协、伦敦科学博物馆等海外来宾先后到馆参观。钱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其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凸显。
四、精心组织各类社教活动,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承接上海市教委主办的2016(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欢聚钱馆,展示科技作品,交流创新思维,共话未来科技发展。与徐汇区联合举办全国科普日徐汇区主会场活动,观众在钱馆现场就能体验到前沿科技产品,让科技走进寻常百姓。结合钱馆的展览内容与藏品,与华师大、市三女中、汇师小学、交大附小等学校合作推进“大中小学博物馆课程开发计划”。持续开展航天动手做、学森讲坛、夺宝奇兵、城市定向赛等品牌社会教育活动。全年250余名志愿者在馆内参与公益服务,与交大附中、南阳模范中学、上海市四中等多所学校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近200场次,相关报道近190篇,多项活动登上《中国科学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头版,微信公众号访问量274万次,微博平台点击查看达90余万次。
五、加大藏品征集力度,馆藏资源取得明显突破。
2016年共征集物品117件/套,其中实物类15件,文献类71份,照片类31张。在实物征集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接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捐赠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减速伞组件和主伞组件,第八研究院802所捐赠的两件导弹天线罩,征集到钱学森在美国期间被移民局扣押的行李包两件、钱学森使用的放大镜等珍贵藏品,增加了实物类馆藏数量,为基本陈列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展品。完成二批次藏品的鉴定工作,共鉴定90件(套),入藏藏品包括钱学森幼年、童年,在美国国防部工作期间的珍贵照片等。制定了《钱馆藏品整理与出版工作方案(2016-2021)》《关于开展藏品研究申报的工作方案》,修订了《钱馆藏品内部控制规范——操作手册》《钱馆业务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藏品管理制度。
六、《钱学森研究》编辑出版,一系列研究课题稳步推进。
《钱学森研究》)(半年刊)编辑出版,并被收录到中国知网数据库,扩大了钱学森研究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于2016年10月提交有关部门审查。该课题成果于7月在北京召开的课题结项专家咨询会上受到肯定和高度认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钱学森回国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55)》成果也已于7月提交有关部门审查。张凯执行馆长负责的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高校博物馆功能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提交结题,张现民获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唐立新优秀学者奖,《钱学森年谱》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七、打开与国际博协合作大门,对外交流由点及面。
首开我国高校博物馆界之先河,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建立官方关系。1月份邀请该委员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副校长Hugues•Dreyssé教授,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Andrew•Simpson博士到访我馆,并为沪上高校博物馆同行作两场主题报告会,介绍欧美大学博物馆建设经验。双方还就未来在钱馆建立国际博协大学专委会中国代表处、合作开展大学博物馆专业培训、译介国外优秀博物馆著作等达成意向。10月份我馆组队先后参访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俄罗斯航天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故居等场馆,就合作办展以及钱学森档案资料征集工作进行交流,并初定2017年9月在俄罗斯联合推出钱学森专题展览。此外,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战略与国际事务总监Helen Jones一行慕名来馆,宾我双方建立联系,并形成合作意愿。
八、着力构建运营支撑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互动体验为核心的科普基地进入前期设计和报批阶段,该基地由上海市有关部门投资,位于钱馆下沉式广场,是集Fablab、青少年科学探索空间、科普比赛基地等为主要功能的青少年创新实践平台,将成为钱馆新的展示窗口。此外,完成对钱馆资料厅的改造,使其成为具备临展功能和演讲、会议、活动功能的多功能厅,为观众进馆参观、参与、体验提供更加专业的设施。为提升安全管理条件,增强技防能力,正式启动安防改造二期工程,并已完成改造方案制定以及专家论证程序。针对维保五年到期的实际情况,先后与多家服务商进行联系、谈判,基本建立起包括空调、电梯、暖通、恒温恒湿、给排水、智能化、通讯、消防、高位保洁等服务范围在内的全方位维保体系,为钱馆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九、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计划,文博队伍建设效果显现。
加强班子配备,完成中层干部调整,向学校输送3名干部,引入两名专业骨干,新进2名员工,先后选送8人次参加学校第13期中青班、第6期机关干部培训班、基层党务人员培训班以及博物馆藏品管理培训班、国际博协培训中心2016年春季培训班、第七期博物馆新入职员工培训班、2016文博法律人员培训班等培训、学习。针对全体馆员,着力薄弱环节,先后邀请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华师大教育专家到馆开展主题讲座,努力提升社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学校人事改革方案,启动人员分类发展改革,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和制度体系。经过近五年的持续推进,已经形成了具备一定水准、层次合理、后劲十足的交大文博方阵,基本能够满足业务需要,并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团队氛围风清气正。
结合“两学一做”、“三会一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党费补缴等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先后组织“优秀共产党人的典范——钱学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学习传达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尔愉与党员谈党性与个人修养等学习报告会,以及赴中共四大纪念馆、文昌火箭发射基地等实地交流、学习活动。在廉政以及作风建设方面,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严格落实财务以及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班子成员及骨干不定期开展座谈会、交流会,就展览选题、服务管理、人员分类改革及专业化发展等征求意见和建议,作为开展工作、推进综合改革的参考和依据。此外,还依托工会,建设“教工小家”,开展文体比赛、插花培训、健康咨询、育儿讲座等10余次群众性活动,组织寒暑假慰问,开展帮困活动,全馆人员连续几年捐款,专项资助云南一名贫困女生,由中学一直资助到大学。通过制度建设,骨干作用凸显以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全馆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2015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目标,进一步开拓创新、深化内涵建设并取得诸多突破的一年。2015年底前已基本完成钱馆“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全年入馆参观人数超过17万人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社会教育效果显著,在各类工作评估和新闻报道中成绩良好;联合《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了“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纪念座谈会”;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地推出钱学森事迹展览;与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学会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钱学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钱学森年谱》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积极参与中国博协各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和培训,进一步增强文博专业能力和影响力;围绕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强教工支部建设,注重党员发展质量,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2015年钱馆先后入选第三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优秀传统文化校外实践基地和上海市普通高中社会实践基地,获得第三届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全国科技周暨上海科技节先进集体、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讲解员陈天行被授予“上海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志愿者罗远获得2015年“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一是经过全馆上下一年多的调研、讨论与审议,《钱学森图书馆2016年-2021年中长期发展规划》基本完成。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钱馆的使命和发展愿景,即“通过收藏、研究和展示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的事迹、思想与精神,培养社会大众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让人们深入理解科学和科学家对于社会的价值”。规划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物纪念馆”的总体发展目标,并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成为国内外研究、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中心;成为社会教育效果显著、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成为具有一流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校博物馆;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育人平台和文化品牌。
二是全年入馆参观人数超过17万人次,保持了开馆以来连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和重要来宾近百人次,包括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建敏、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等领导,以及台湾花莲县县长、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加州理工学院校长等贵宾。学校2015级新生参观钱馆达8100人次,涵盖全校所有院系。全年免费讲解共950场,接待了来自国内多个省市和浦东干部学院的各类干部培训班,来自中国商飞、中航商发、复旦大学等上海市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来自北京十二中学、江苏南菁中学等全国各地的参观团队共692批。
三是围绕钱学森归国60周年,精心策划系列纪念活动,亮点频出。10月2日至9日,钱馆与交通大学美洲校友总会和加州理工学院联合主办,共同推出钱学森事迹展览美国巡展(洛杉矶全球交大校友峰会站、加州理工学院站)。学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加州理工学院校长和该院董事会主席等贵宾一百余人参加了展览的开幕式,新华社、中新社和当地华人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展览也得到了参会的全球交大校友、在美华人华侨和加州理工学院师生的欢迎与好评。10月15日,钱馆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在上海举办了“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纪念座谈会”,总后勤部原政委、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等嘉宾,教育部思政司、上海市教卫党委领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和学校老领导、师生代表等近百人参加座谈会,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转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11月19日,由钱馆参与筹备的“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等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各界来宾、学校分管领导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四是文博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在展览数量与水平、文物征集与入藏量、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全年推出各类展览近20场,其中包括原创展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1场,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数字采集成果展”、“聂荣臻元帅生平事迹展”等专题展览3场,到武汉、重庆、杭州、西安、西藏等地举办钱学森事迹展览5场,参观人群20多万人。向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提供展品,与其合作举办了“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在上海推出了钱学森事迹展览赴位育中学等8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巡展,接待师生参观3万多人次。全年征集了包括钱永刚捐赠的钱学森民国时期护照等珍贵藏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捐赠的“中国载人航天和嫦娥探月工程空间发动机”、张杰校长捐赠的“1953年钱学森获得的彭德雷航空航天著述奖”奖杯复制品、何友声院士捐赠的1956年版“冯·卡门文集”等各类文物230件(套),全年经评定入藏文物653件(套 )。2015年推出了全新的钱馆中英文主页,手机版主页也全新上线。钱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全年共发布信息811篇,现有粉丝11500余人,累计阅读量超过436万次。
五是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精彩纷呈,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得到有力提升。钱馆先后承办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战经典故事汇”展评展演、“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大赛”,“上海-巴塞罗那友好城市十周年---西班牙文化节”、徐汇区“小学生对话中国院士”、2015年徐汇区科技节开幕式等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和大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项目“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已进入第三年,全年推出课程67项,组织开展164次,约有5000余中小学生亲身参与,已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钱馆全年举办274场教育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7.2万余人。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解放日报和上海电视台等中央及上海各类媒体对钱馆动态报道近300次,钱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不断增强。
六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实质性突破。与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学会的信息技术部合作交流取得积极进展。2015年上半年双方在钱馆联合举办了“博物馆藏品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学术交流会”,来自国内各博物馆的同行50余人与会。下半年钱馆访美时,双方又一致同意在专题学术研讨、数据库建设、人员进修培训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2015年10月钱馆接待了来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隶属史密森学会)副馆长,双方商谈了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领域,并达成明确合作意向。此外,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交流合作进展顺利,该委员会主席拟于2016年初访问钱馆。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和中苏友协建立了联系,就中俄航天博物馆展览合作、钱学森两次访俄资料征集工作达成初步共识。
七是钱学森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内外钱学森研究中心的作用正在凸显。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获得优秀的基础上,历经多年编辑的《钱学森年谱》10月正式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成为钱学森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2015年钱学森图书馆和中国航天档案馆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钱馆还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了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主持的“口述钱学森”工程。10月钱馆牵头主办了首届“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科技”学术研讨会,《钱学森研究》学术期刊改版工作已基本完成组稿工作,预计明年第一季度正式推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进展顺利,并通过了中期检查。
八是注重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增强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完善人才梯队。为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培养,2015年钱馆选送研究中心负责人参加了学校中青班学习,选派社教部部长助理参加校机关青干班学习。此外,2015年近20名员工参加各类文博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占到全馆员工的一半。其中由国际博协和故宫学院主办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培训班(全英文)”,我馆是连续第三次有员工被选拔入学,这在全国博物馆界也是非常少见的。11月,我馆在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委员会上作了主题交流发言,介绍经验与做法,得到与会高校博物馆同行的好评。
九是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为钱馆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党支部设置,配强支部书记。新设立了两个教工支部,将业务和组织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两名副部长选配为支部书记。调整后的教工支部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承担了有关党建课题,新发展了一名教工党员,发挥了较好作用。其次,党总支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主线,结合市委党校教授来馆解读、观看廉政教育影片、到陈云纪念馆实地学习等方式,分三次开展了专题学习和研讨,并针对办公用房、外出考察与来访接待等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与整改,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打造钱馆文化展示区,在贵宾通道和办公区分别设立了中央领导参观钱馆及钱馆筹建历程图片墙,展示了钱馆风貌,也增强了员工自豪感。
十是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参观接待环境。结合运行管理,钱馆先后制定《大客流应对机制》、《物业工作考核机制》等多项制度规章,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以规范促进专业化,通过专业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新增物品寄存柜,完善网上参观预约系统,常年为观众免费提供自助饮水、开放式阅览室、母婴室、轮椅、雨伞、应急药箱、导览手册等服务。利用广场大型LED屏幕,及时发布本馆运行开放以及各类展览、活动信息,供观众知晓;与徐家汇源4A景区合作,在钱馆广场配备了自行车租借服务设施;新增WIFI导览、二维码识别等,为观众进馆参观提供免费讲解和指引服务。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参观接待环境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6年是上海交大建校12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和钱学森诞辰105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将围绕建设一流人物纪念馆和交大文化交流窗口的目标,推出《交大走出去的航空航天人》--校庆专题展览,以及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同时,钱馆也将继续围绕博物馆内涵建设和交大文化建设,积极开拓创新,开展好博物馆教育、展览设计、数字博物馆、文物征集、钱学森研究和中外博物馆交流等工作。按照学校综合改革总体要求,2016年钱馆也将加快员工分类发展改革和文博设计等紧缺人才培养,为未来的一流人物纪念馆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月15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李朝军副教授应邀来馆,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档案馆党员作题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任务”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档案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以及钱馆、档案馆全体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李朝军副教授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和任务,新时代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讲到,十八大以来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仍需清醒认识新时代党的建设依然面临艰巨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信仰感召力、理论说服力、思想穿透力、政治凝聚力、社会动员力,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基本遵循的主要内容和依据。整场讲座旁征博引、事例鲜活、数据详实,深入解读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新时代内涵。

本次讲座是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之一。今后钱馆党总支还将继续举行一系列专题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永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摄影:徐 菁
3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Jaunt中国推出的“「窗」越书海——VR影像科普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面向公众展出。展览前几日迎来了首波上百人的周末客流,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和亲子家庭。


本次展览共展出包括华语短片《窗》在内的五部VR短片。此次是影片《窗》继去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后首次在国内官方落地展映,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尝试推出沉浸式互动体验展览。


策展方Jaunt中国为钱学森图书馆占地200多平米的展区配备了6台VR设备,包括《窗》、《生命的奇迹》、《自由落体》、《原子》、《展望》在内的所有展映影片均免费向观众开放。

作为此次影像科普展的首展地点,钱学森图书馆现代和传统兼容并蓄的特色为展览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展出环境,富有未来感的多功能展厅,通过虚拟现实内容载体,为观众提供全新的科普教育媒介。

VR影片《窗》是一部关于孩子内心深处的作品,带有一点神秘和浪漫,巨大的在宇宙遨游的鲸鱼,头顶巨大的石块,千书之墙的图书馆,这些元素本身也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暗示,每个孩子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该片曾入围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官方竞赛单元,并获得第二届中国VR新影像奖最佳叙事语言电影奖。
对于此次首映活动,《窗》的作者邵晴表示:“我很高兴可以在这样一个场合让更多的小朋友看到《窗》这部VR影片,VR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小朋友体会VR,感受新技术和好故事。”

作为全国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先进科技与科学知识的公共科普服务平台。未来钱馆也将继续开拓和汇集更多优质科普展教资源,为公众奉献更多更好的科学与科普教育产品。
本次展览为期一个月,展出至4月中旬。由于展览设备数量有限,需有序排队体验,高峰时期需预约时间排期。
3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在钱馆303会议室举行。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和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支部书记茅艳雯主持。

会上,茅艳雯首先代表党支部班子联系思想工作查摆问题,指出当前党支部工作还存在政治功能不够突出、“四个意识”需要进一步牢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党支部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影响了支部整体组织力的有效发挥。
随后,茅艳雯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指出自己自身的政治学习系统性不够强、对党支部各项工作的思考还不够深入等缺点。支部各位党员轮流发言、开诚布公,就过去一年来在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等各方面的表现,展开了深入诚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填写了党支部班子和民主评议党员测评表。
会议最后,高延坤总结发言,对党支部的工作和与会党员提出期望。高延坤首先肯定了党支部过去一年的工作,他表示第二党支部是一只年轻有活力的队伍,希望支委班子总结经验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外拓展与内部联系,进一步规划支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教育管理作用,打通跨部门合作通道,进一步以党建工作促进钱馆中心工作。
摄影:邱文佳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5日至7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2018年3月22日,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在303会议室召开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民主评议党员会议。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总支委员魏红和教工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支部组织委员杨亮主持。

会上,受支部班子委托,杨亮首先代表支部班子对2017年度支部工作做了总结:过去的一年,支部在钱馆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全体党员,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两学一做”活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藏品征集保管工作稳步推进,陈列展览精品迭出,学术研究佳作不断,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工作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三会一课”制度仍有不够规范的地方,党员出勤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党建工作的方法和思路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拓宽;三是理论学习的深度仍有待加强。

随后,支部各位党员进行轮流发言,结合自身工作,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向。大家还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并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
最后,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作总结发言。她对第一支部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并希望支委班子总结经验和不足,以支部为平台和纽带,促进部门间的合作,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钱学森图书馆发展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供稿:教工第一党支部
2018年3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校友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邀请起草“外太空法”的冯国栋律师,在钱馆b13报告厅举办了题为《论中国商业航天的法律体系构建》的专题讲座。参加活动的有航天领域的从业者和爱好者,有年过七旬的北航学长,也有稚气未脱的年轻航二代,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讲师积极展开交流,提问者还获赠一本由谢红军校友赞助的《老子会意》精品国学书籍,物质精神均是收获满满。

讲座安排在极富航天文化内涵的钱学森图书馆内进行,图书馆内展出了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生前科研、生活的大量史料,极富参观价值。下午2点,活动准时开始,北航上海校友会副会长谢红军主持了本次活动,他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商业航天的逐渐兴起,以及法律在国家各项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将话筒交给冯国栋律师。冯律师首先表示他是北航家属,很高兴和众多北航校友一起交流,随后开始了他的精彩讲座。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商业航天的发展、美国商业航天的立法借鉴、中国商业航天立法的顶层架构、中国商业航天需匹配的民商法律制度。

在第一部分,冯律师首先指出商业航天是相对于政府航天而提,是不依靠政府财政资金、资金来源市场化的航天行为,遵循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一些国企为谋求商业利益而开展的航天活动同样属于商业航天。以当年航海业作为对比,可以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航海,而哥伦布属于商业航海。航天产业在开创期需要政府战略牵引,但商业航天更具有性价比,更容易拉动国民经济。航天产业在过去的50年里迅猛增长,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商业航天必然是一片新的蓝海,需要有远见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律师等一起努力去发展。
在第二部分,冯律师介绍了美国为促进其商业航天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文,美国通过《商业航天发射法》、《商业航天法》等法律强化对本土航天企业的扶持,限制外国航天企业的进入。这为中国的商业航天立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即商业航天的法律应该是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为目标,而不是以管制为主。
在第三部分,冯律师对中国商业航天立法的顶层设计出发点进行了解释,表示应该在国家立法层面除了明确基本的航天组织管理体制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对商业航天地培育和扶持,发展这部法律“产业促进法”的作用,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法治引领。
在第四部分,冯律师介绍了几种中国商业航天需要匹配的几种典型民商法律制度,如物权登记制度等等,用于为商业航天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讲座之后,在场的观众就自己关注的问题与冯律师进行了交流,包括商业航天立法的时间节点、航天法律事务的人才培养、spaceX对中国商业航天的影响、立法对商业航天形成的制约等问题,冯律师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工作组为提问的校友赠送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由冯律师著的《老子会意》书籍。随后,北航上海校友会陶冲会长代表校友会向冯律师交换了礼品,部分留下的校友一起合影留念。

图文供稿:北航上海校友会

3月27日,为真正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懂、弄通、悟透,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切实提升党支部一级的队伍战斗力、群众凝聚力和发展推动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与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第十八研究室党支部、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同开展了联组专题学习暨共建签约活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第十八研究室党支部书记高洋、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支委沈小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及三方支部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首先举行了三方党支部共建签约仪式,三方党支部代表分别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未来三方将按照“立足本职、发挥特色、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共建原则,围绕“航天情怀、科技创新、军民融合、钱学森精神”等主题,通过宣传讲座、主题展览、参观体验、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共建活动,以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国航天精神与钱学森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与航天科普工作。

随后,出席活动的全体党员共同聆听了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的专题讲座,讲座以“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为题,完整回顾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入党历程,并以他的事迹为切入点,对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进行了细致解读。作为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钱学森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永不过时,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
共建活动前,共建支部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举行了党员誓词重温仪式。


摄影:徐 菁
3月31日上午,”IP连接美好生活” 文博大师对话文创新锐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教授、著名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知名设计师策展人何根祥、微信公众号“胡茬叔叔的小板报”创作人杜可、交大16届校友众上集团孙雨潼、Glamazon公司创意总监朱允充等嘉宾进行了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文创学院副院长姜进章教授等出席了活动。阅文集团、南丰集团、景鹄文化等社会各界产业代表近70人参与了本次沙龙。

沙龙活动现场合影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首先进行欢迎致辞,感谢周功鑫教授抱着浓厚兴趣亲自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表示相信科学艺术的融合会带来更多意外之喜,期望大家更多关注科学家、科学家的精神和他们的纪念馆。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进行欢迎致辞
文创学院副院长姜进章教授以主题演讲开启了本场沙龙。他指出,博物馆对于世人具有两个维度的意义,亦即“木榫意义”:1. 艺术的审美价值 2. 衍生产品的美育价值 3. 历史的文化价值; “根源意义”:让人知道过去和了解先辈如何创造未来,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大家探索未知和想象不到的文创星河。

文创学院副院长姜进章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接着,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教授娓娓道来,与在座听众分享了她从事文博、教育事业四十余年来的有趣故事和宝贵经验,并详细阐述了个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以及她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任期间的一些成功创新管理举措推行的初衷,包括如何促进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到文创事业的建设中等。周教授认为,加强组织机构内“设计师、营销人员、财务人员、高级经理人”这四类人员对于文化的深刻认知将有助于增进他们的共同语汇和相互理解,切实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经营效果。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周功鑫教授进行主题分享
曾打造轰动两岸的多媒体展览《富春山居图》的著名新媒体艺术设计师林俊廷则从剖析代表作和新近作品入手,通过精彩片花,为在场的听众们生动解读了从被委任项目、获取灵感、酝酿创作到呈现效果过程中的匠人才思与心路历程。

著名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进行主题分享
紧接着,知名微信公众号“胡茬叔叔的小板报”创作人杜可、Glamazon公司创意总监朱允充也分别结合各自的丰富创作经历和案例作了精彩有趣的主题分享,譬如文创衍生产品的价值在于让“所有的消费转换为情感投入”等。

“胡茬叔叔的小板报”创作人杜可进行主题分享

Glamazon公司创意总监朱允充进行主题分享
随后,知名设计师策展人何根祥老师,以嘉宾主持身份引领了文博大师与文创新锐们之间的精彩探讨。在圆桌对话中,周教授再次强调了她离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后继续“将传统文化知识用恰当载体让年轻人轻松习得”的使命感,并介绍了《图说中华文化故事》系列书籍的诞生故事。交大16届校友代表、众上集团董事孙雨潼则重点分享了关于文创IP运营管理的心得体会。

顺序从左至右。何根祥、杜可、周功鑫、林俊廷、朱允充、孙雨潼进行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中,杜可发言
在最后的Q&A环节中,针对文创学院学生王宁所提出的“台湾地区如何实践文创产品开发的版权保护”一问,周教授枚举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文创营销办公室对市场进行“图像授权和双品牌授权”的具体案例进行解答。整场沙龙在持续的热烈探讨中圆满结束。

文创学院学生王宁提问

文创学院学生黄奕宁代表主办方向周功鑫教授献花
图文供稿:文创学院
4月4日清明节前夕,钱学森图书馆在序厅钱学森铜像前举行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原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原钱馆馆长助理兼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博士以及钱馆全体员工共同参加。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高延坤主持。

清晨,钱馆全体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列队于钱学森铜像前,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随后,张凯馆长、盛懿书记代表全体馆员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铜像三鞠躬,并依次围钱老铜像绕行一周,敬献白菊,瞻仰铜像,寄托哀思。


近年来,在钱学森图书馆、相关单位和全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精神得到了不断的发扬和传承,社会影响日益提升。2018年,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的发展总目标,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做好各项工作,用优异的工作成果迎接即将到来的2019年钱老逝世10周年和蒋英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以及2021年建党100周年和钱老诞辰110周年纪念。

当天,钱馆还专门设立了领花处,方便入馆观众向钱老敬献鲜花、缅怀追思。


摄影:徐 菁
4月3日,浙江省首个中学钱学森纪念设施——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在崇文馆2号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应邀出席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全国航天科普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田如森;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开化县委书记项瑞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玲娟;开化县政府副县长齐正兰;开化中学校长余岳峰。来自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国杰研究院航空航天咨询部、中国航天十二院钱学森智库、临安吴越钱王文化促进会、杭州钱镠研究会、杭州市时代小学、上海科学创新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上海交大钱馆的专家、领导,以及开化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开化中学高一“钱学森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了开馆仪式。

钱永刚馆长在开馆仪式上致辞,表示:“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的建成凝聚着开化县人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中国航天十二院等社会各界的力量。他将和各界人士一起为开化中学‘钱学森班’和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继续做出贡献,努力将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开化全衢州最有声望的精神文明宣传基地。” 开化县领导和开化中学校长也表示一定会好好利用“钱学森纪念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让“钱学森故事”深入民心,让“钱学森精神”开枝散叶。

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设在开化中学崇文馆三楼,占地面积800多平米。展馆由 “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学无止境铸就学术高峰”“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和“崇高风范铸就不朽丰碑”五个部分组成。分别通过照片、文献、实物、图表、文摘等多种形式的展品,引导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全方位了解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这一非凡历程,用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伟大精神照亮广大学子的前进方向,让莘莘学子都能走近钱学森,领略钱老绽放出的科技和思想的光芒,从而达到“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目的,成为一处极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永刚馆长和项瑞良书记共同为开化中学“钱学森纪念馆”揭牌。随后,在首任馆长徐芝女和五位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钱馆长一行参观展纪念馆,给予了充分肯定。参观结束后,钱馆长还对学生的讲解进行了点评,提出改进方案,并与开化中学师生亲切合影留念。


UMTWS 2018
General introduction
The university museum landscape is going through considerable changes worldwide. New university museums are being created and old ones are being restructured and reorganized. Many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looking at museums, collections and heritage as important tools to implement their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strategy, as well as meaningful windows between academia and society. For the University Museum Training Week Shanghai 2018(UMTWS 2018), UMAC-ICOM and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QLM-SJTU) have prepared a broad program that goes deep into what it means to be a university museum toda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ase-studies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field visits, debates and a contemporary bibliography. Thanks to the sponsorship by China’s NEAUCM and SEAUCM, this training program intend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in strategic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What role can collections,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play?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 for the museum,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unity?
Goals and Prioritiz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in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ill be conducted as a planning workshop where each participant will have developed a draft of a master plan for their own university museum at the end of the session. All participants are asked to bring copies of any existing documents (mission state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master plan, collection policy) in English and in language of origin.
Faculty:
Andrew Simpson (UMAC, Australia)
Barbara Rothermel (UMAC, USA)
David Ellis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Hugues Dreyssé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France)
Kai Z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Kate Arnold-Forster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
Yong Duan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UMTWS 2018
Program (Click here)
To discuss further the program please contact the program coordinator, Wenjia Qiu, qiuwenjia@sjtu.edu.cn.
根据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劳动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29日至5月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一日
博物馆与大学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创建于1683年的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当前,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无不将博物馆作为大学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在对外开放、专题展览、公共宣传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随之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既有个性化的问题,例如同为大学博物馆,但是不同的博物馆在资源投入、发展水平、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差距甚远,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也有共性的问题,例如,大学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定位自身,与社会场馆相比,大学博物馆如何平衡“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多数大学博物馆仍面临人员资金不足、开放时间有限、社会服务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依靠大学自身,还是依托社会力量,或是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和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4月11日,时值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之际,一场关于“走向卓越的大学博物馆”的专家对话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安来顺,上海大学副校长、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委员会理事Andrew Simpson,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馆长、英国雷丁大学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中心主任Kate Arnold-Forster,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6位专家受邀作为对话嘉宾,就“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博物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大学博物馆如何满足公众需求,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协作,如何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未来的大学博物馆藏品利用、展览服务和公共教育的更多可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畅谈身处新时代中的大学博物馆应当如何走向卓越,发挥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为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本次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项目负责人,张凯主持了本次对话。通过“大学博物馆应当如何定义自己?”“大学博物馆如何与公众有更多互通的可能?”“面对当前公众对博物馆的日益欣赏、走近博物馆文化的大环境下,大学博物馆应当做些什么以迎接这些变化?”等核心问题,引发了在座嘉宾的深入对话和讨论。
安来顺引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他眼中大学博物馆与大学间的关系——“一个没有博物馆的大学,就像一个贫血的人。”安来顺表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大学,至少都拥有一座博物馆。中国目前应当有300多座大学博物馆,对比中国大学的数量,可能只有10%的大学有博物馆。因此中国的大学博物馆还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

段勇表示,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几十年以后,包括博物馆事业在内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学博物馆从中的获益并不那么明显。这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从我国大学博物馆的质量和社会影响来看更是如此。大学博物馆不仅要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另一方面还需要尽量发挥社会职能。而这对于大学博物馆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大学博物馆都在努力地适应这种要求,或改进自己的处境,这些过程中仍面临着种种考验。

Andrew Simpson在讨论中指出,大学博物馆正是大学的孩子,它的功能也与大学的功能息息相关,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当代来说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大学来说,不仅仅是要宣传它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的成就,更要讲述大学本身的故事。这是大学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看到了大学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其中原因最重要的可能是大学意识到了大学博物馆的价值,所以它们也与公众不断地接触。我认为大学博物馆不仅仅是人们可以来参观的地方,同时可以给人们提供教育的平台。”Kate Arnold-Forster在分享英国大学博物馆发展历程时谈到:“我们希望博物馆不是为了夸耀、也不仅是展示藏品,而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大学。”

“其实大学博物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跟一般博物馆的区别可能会越来越小。”陈曾路则从外部视角解析了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现阶段普通民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正呈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素养,或者是视野变化得却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快,这中间会产生一些时间差。如何弥补这个时差对于所有博物馆的未来而言都将是极大的挑战。”
摄影:徐 菁
王捷超
4月11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班。

出席本次开班仪式的嘉宾有: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安来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上海大学副校长、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副主席Barbara Rothermel,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委员会理事Andrew Simpson,英国雷丁大学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中心主任Kate Arnold-Forster,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办副主任沈丽丹,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等。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专程通过视频,为本次培训班的举办发来祝贺。她表示,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博物馆。中国的大学正在世界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同样面临着日益突出的挑战,期望此次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能够成为大学博物馆专业人士重要的分享和交流平台,更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学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Barbara Rothermel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她表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的大学博物馆都在追求更卓越的发展,而这就需要大学博物馆在战略规划、藏品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促进交流,这正是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宗旨所在,同时也是举办本次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初衷。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项目能够越办越好,预祝本次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张凯作为本次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项目负责人介绍培训班情况。2017年4月,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作为面向国内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的首次培训班得以顺利举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2018年第二届培训班期间,多名来自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及国内知名大学的博物馆专家将为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6所国内大学的博物馆从业人员集中授课,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

Andrew Simpson作为授课专家代表在仪式上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能够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见证高校博物馆培训班项目的筹备和举办。今年的国际培训班较去年,在师资规模、学员数量、课程内容和培训周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期望在接下来的培训过程中,能够与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各位同仁们有更多深入的交流。

学员代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馆副馆长倪婉在发言中表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国大学博物馆事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次培训班的主题是大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课程设计涵盖了博物馆建设的方方面面。真诚期待能够通过本次培训班与各个大学博物馆的学院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共同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在仪式上讲话。他指出,培育大学文化,坚持精神引领,是上海交通大学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与办学传统,近年来,交大的文博场馆在立德树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经成为学校亮丽的文化名片,助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向前迈进。今天在钱馆举办的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既是大学博物馆同仁交流学习、团结互助的平台,同时也是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合作共进的成果,预祝本次国际博物馆高校培训班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安来顺在最后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大学博物馆在整个博物馆历史进程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以及在大学承担社会使命中扮演着积极角色。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博物馆在理念、政策、战略以及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等方面都面临着变化与挑战,并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社会角色带来深刻变革。而通过开展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这样的专业交流和终身学习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适应博物馆变革发展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博物馆人在未来全面支撑起大学博物馆的专业发展。

本次培训班为期十天,以“大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Goals and Prioritiz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in University Museums)”为主题,通过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等多种形式,兼顾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力求使学员进一步清晰理解大学博物馆与大学的关系与大学博物馆的筹建、藏品、展览、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和姿态,用实际行动推动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开班仪式结束后,安来顺、段勇、Andrew Simpson、Kate Arnold-Forster、陈曾路、张凯六位与会嘉宾还应邀开展了一场关于“走向卓越的大学博物馆”的专家对话,就“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博物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大学博物馆如何满足公众需求,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协作,如何成为国际交流的平台,未来的大学博物馆藏品利用、展览服务和公共教育的更多可能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畅谈身处新时代中的大学博物馆应当如何走向卓越,发挥好“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为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摄影:徐 菁
王捷超
摘要:博物馆是一门专业。它不是简单的遗产收藏机构,不是纯粹的科研机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公众文化机构。当今时代的博物馆,正在众多领域经历变革,诸如收藏管理和政策、财政资源、与公众和社区关系等等。这些对内对外关系的调整,需要的不仅是往往滞后于实践的法律法规,更需要作为共有价值观、精神自律工具的职业道德准则。

讲座现场 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主席:专业化的博物馆及其职业道德准则
4月11日-20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博士主席,受邀于钱学森图书馆,为广大师生进行了一场以博物馆专业化及职业道德准则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上海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现场师生还通过互动提问与安博士来顺主席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沟通和交流。
讲座中,安来顺主席从一个深远的视角,深度剖析了博物馆专业化的四个重要议题,即博物馆作为一门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博物馆职业道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特征,以及国际博协职业道德标准:作为博物馆机构和从业者的最低标准四大方面,以期探索今天博物馆发展中的共有价值观及职业道德准则。

讲座现场
一、博物馆作为一门专业
安主席首先回顾讲述了博物馆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他指出,博物馆专业化的进程大概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在博物馆成为一门专业之前,它是作为其他机构的辅用或者其他机构的一部分来建设的。就像今天的大学博物馆,其本身就是大学研究所的一部分,这个阶段的博物馆并不是具有自身专业特性的机构,是作为科研机构的一种辅用而存在的。
到了在大约19世纪70年代、80年代,博物馆逐渐意识到应该自己应当成为具有更强社会功能的机构,而原有的博物馆学科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诉求像其他的机构一样,具有社会公共的功能。博物馆此时开始在当探索一条新路,同时满足其并行的两大功能,一个是内部的、封闭的功能,即研究、收藏、保存,一个是向社会开放的功能。这个时间经历大概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博物馆在不断反思,最后博物馆和社会达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就是博物馆是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的机构,而不仅仅是属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学术界。博物馆开始考虑向社会开放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学术机构的辅用。
二、职业道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目前业界所普遍引用的博物馆定义,是由今天ICOM国际博协(ICOM)做出的: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这个定义形成于是1974年形成的,虽然后来历经多次七次修改。,但是不管怎么定义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把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它的根本宗旨这一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到80年代以后,博物馆无论理念还是实践都进入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博物馆对“人”的更多关注。实现了从以物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移。博物馆力图扮演“桥梁”的角色,这个阶段的博物馆实际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是遗产和人之间的桥梁,是过去和今天的桥梁。进入21世纪以来而今天,博物馆的作用变得又更加多元、更加复合。安来顺主席将其概括为四个功能:首先,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记忆库”。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文化、健康文化、审美文化都需要载体,而在所有的载体当中,最直接的载体就是博物馆;其次,博物馆是成为多元多样文化的“粘合剂”。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城市化……这些全球性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形态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亟待文化之间的沟通。社会上的有很多机构应该做这个事情,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博物馆还是成为文化创新的“助推器”,成为国家和民族良心的代表者。他还专门安主席提到上午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展览的感受体验,“我们的博物馆实际上是在通过这样的收藏和展示展览、收藏,构建成一个新的知识,而这些新的知识再引发观众的思考,助推新的创造我们的思考,成为文化创新的“助推器”;最后,安来顺和大家重温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深圳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贺信中的论断,博物馆以其独特的立场,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心。该论断将今天博物馆的社会角色聚焦于安来顺主席在这一部分总结道:“今天的博物馆有四个关键词:记录、保存、见证、参与”。

安来顺主席现场分享
三、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特征
这里,安来顺主席首先解读提出了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即博物馆职业道德对公众利益所承担的义务,不仅包括博物馆对保持博物馆良好运行的承诺,而且包括对公众利益的认同,以及以公共利益为基础所养成的行为,并最终逐渐演化成公众对博物馆的高度信任。他进一步提到,安主席认为职业道德是用来指导博物馆及其从业者的价值观念的,是对博物馆“可做、不可做”、“该做、不该做”的自制规律,是建立在共认价值观基础上,博物馆及其从业者所做的自由和自觉的选择,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工具。当然,博物馆职业道德既不与生俱来,也不会一蹴而就的,而是博物馆职业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回应社会期待、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调整和修正,所以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关博物馆职业道德最早准则出现在1972年,而今天有关博物馆职业道德发展的取向,正在从内向性/封闭性的博物馆内部主体关系和博物馆活动的关注,到外向性/开放性社会责任的关注。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博物馆目前有关职业道德的修改多都与博物馆的外部关系管理,与开放的博物馆社会责任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关于那么,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准则在我们博物馆的运行当中的有哪些作用呢?安来顺提示了主席在此指出了三个考察角度:大作用,其一是如何,它可以约定博物馆在各个方面的独特立场,以及如何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其二是,如何弥补博物馆相关法律工具的滞后性;三是。其三,如何帮助博物馆在“利益博弈”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他与大家分享了来自国内外不同博物馆的案例,讲讨论引向具体操作层面安主席此处还例举国际上荷兰皇家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及台中科学博物馆的例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和大家分享了有关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经验。

现场认真听分享的学员
四、国际博协职业道德标准:作为博物馆机构和从业者的最低标准
最后,安来顺比较主席深入地解读讲述了国际博协有关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内容规定,并为此特意带来了国际博协有关职业道德准则文本的手册,供大家参考阅读。
ICOM职业道德准则自1986年以来先后经过四次修改,能够比较好地反应了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先后有150多个国家,近37000个博物馆机构和从业者普遍尊重和遵守该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这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博物馆的“软法”,为此这些国家不专门设立法律。同时该职业道德准则与我国《博物馆条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安老师以就此剖析了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的八条基本原则为切入点。即第一条:保护、解释和推广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第二条:为了社会及其发展的目的,承担起托管保护收藏品的责任。第三条:掌握用于生成和扩展知识的原始证据。第四:提供欣赏、理解和推广遗产的机会。第五: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其他的公共机构和其他公共利益提供服务。第六:以藏品来源的社区以及所在服务的社区有密切的协作。以及第七条:必须合法运营和第八必须专业化运营。随后,他结合具体案例,与大家讨论了博物馆关于藏品、关于公众、关于诠释展示、关于国际国内法律以及从业者个人行为的职业道德标准问题。其中一些日常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并指出一系列容易被忽略的职业道德准则问题,现场引发了热烈讨论。
讲座现场
同时,安主席深入讲解了有关博物馆藏品的行为准则。他指出:在征集政策方面,博物馆必须要有自己的征集政策。如果博物馆没有自己的征集政策,这个博物馆可能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这个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征集政策;在有效权利、出处和考证方面,安主席提醒广大博物馆在文物获得的过程当中,必须确保拥有有效权利拥有它,并要及时的、多方面的考察该藏品的有效权利;第三点是出处和考证,安主席强调所有征集来的东西以及进入到博物馆的东西,必须有严格的出处和考证。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受保护的生物和动植物的标本,尤其是活体的收藏。对于不具备收藏条件的博物馆,一定要慎重选择是否收藏活体。安主席对于这些藏品的行为准则一一进行详细的解释,并就其内容及注意事项做以重点说明,现场收获颇丰。
最后,安主席就藏品注销的注意事项进行重点说明。安主席指出注销或者退藏博物馆藏品,是一个非常慎重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博物馆对要注销的藏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做全面的评估;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注销的藏品是否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公众形象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博物馆人要认真考虑的。
整场讲座持续近3个小时。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安老师主席也就学员在博物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供切实的建议建议,讲座至此取得良好效果圆满结束。
供稿:程思茜
摄影:徐 菁
王捷超
4月20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落下帷幕。结业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出席闭幕仪式的嘉宾有: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副主席Barbara Rothermel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前副校长Hugues Dreyss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理事 Andrew Simpson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博物馆与文化中心主任 David Ellis、上海市教委宣传处项目主管郁晓昕等。

随后,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结业仪式正式开始。闭幕式首先播放了大赛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本次培训班制作的专题视频。14分钟的视频完整回顾了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为期十天的充实日程。培训班期间,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5所国内大学的28名博物馆从业人员,通过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等多种形式,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结合大学博物馆的筹建、藏品、展览、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等关键问题,共同分享和交流了大学博物馆建设与运营这一命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接着,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LOGO被正式揭晓。logo以“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的英文首字母“UMTWS”为基础设计元素,蓝色的主色调体现UMAC的全球发展战略和大学博物馆应该具有的世界性。logo设计寓意视野开阔、不断进取、不断发展,重点突出了UMTWS是大学博物馆分享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黄依婷作为学员代表在仪式上发言。她表示,本次培训班课程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令人欣赏,不仅包括高层次的运营策略、使命愿景;也包括运行、藏品、教育、财务等实际执行层面的内容,并通过具体案例与理论探索的相互配合,加强了培训课程的深度。授课专家的分享不仅具有实用性,更针对大学博物馆的独特性,令人获益良多。

其后,Barbara Rothermel博士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在仪式上发言,她激励在座的学员们作为中国大学博物馆的未来,积极活跃于UMAC的各种活动与交流中,并期待与大家在不久后再次见面。

随后,Barbara Rothermel博士、Hugues Dreyssé教授、张凯馆长共同向合格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仪式上,郁晓昕女士向培训项目创始人Hugues Dreyssé教授赠送纪念品,以此感谢他为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创建与推进所作出的贡献。2016年,时任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的Hugues Dreyssé教授首次受邀来到交大,与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及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深入交流及互动,并由此开启了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发展历程。

张凯馆长在仪式最后讲话。他首先向全体师生、工作人员和媒体在培训班期间的全情投入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在讲话中指出,高校博物馆培训班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大学博物馆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于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展望2019年的培训,希望有更多大学博物馆能够通过这个项目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以全新的视角和姿态,用行动推动大学博物馆的发展。
至此,为期十天的2018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圆满结束。作为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我国高校以及博物馆机构合作推出的唯一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未来各方也将继续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摄影:徐菁
4月19日,郑州高新区群贤毕至,高朋满座,第十五期钱学森论坛在这里成功举办。十余位院士将军及来自党、政、军、企代表近千人,共话"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助力中原更加出彩"。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还专程到郑州四中,为我省首个"钱学森班"揭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郑州举办此次论坛,就是为了帮助河南、帮助郑州吸引人才,同时还将在郑州建钱学森中小学,提升郑州的教育水平,为郑州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院士、少将助力郑州"智慧"建设
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即将来临之际,同时为纪念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7周年,4月19日上午8时30分,第十五期钱学森论坛在郑州高新区拉开帷幕。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薛惠锋院长,首先以《做新时代智慧社会的领航者》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随后,中国工程院邬江兴院士、王家耀院士、郑建华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网络研究所所长、少将苏金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姜春良等专家,也就如何把郑州建设成智慧城市、智慧中心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在此次论坛上,邬江兴院士提出,要把智慧家庭2.0示范工程建在郑州高新区,这也是世界首个示范区,建成后将会在世界引起轰动。该项目于今年年底开始启动,明年年初开建设,预计3年内可以建成。建成后,将会让高新区的每个居民感受到智慧家庭带来的贴心服务。
据了解,"钱学森论坛"是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为打造钱学森思想智库而设立的高端论坛,致力于推动机器体系、知识体系、信息体系、专家体系、模型体系及决策支持体系的有机融合,正逐步成为战略思想的源泉、科学理论的前沿、技术革新的先导、产业变革的引擎、科学管理的智库、市场创新的航向、商业模式重构的策源地,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承办。

为期半天的会期里,多位将军与地方政府、有关企业集贤汇智,围绕"智慧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智慧产业与智慧社会良性互动关系、智慧社会的总体设计、军民融合如何支持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通过主题报告交流、企业展示、项目路演等方式,进一步集聚智慧产业高端资源,理清智慧社会建设思路和举措,对助力郑州国家自创区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助力中原更加出彩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表示,此次大会的举办,必将对郑州高新区对接和集聚智慧产业高端科创资源,进一步理清智慧产业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提升郑州高新区乃至全市全省在智慧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郑州高新区国家自创区建设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建校开班,为郑州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上午10时30分,应邀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国航天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告诉记者,钱学森论坛之前已经举办了十四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次在郑州举办第十五期论坛,首先是为了传承钱学森战略科学家思维,集贤汇智,探索智慧社会建设如何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军民协同推进中国特色智慧社会建设提供行动路线和有力支撑。同时,也是想把前十四期举办论坛所产生的好的影响、好的效果带到郑州,为郑州的建设发展做点贡献。
"十九大后,各地对人才的吸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们这次把论坛开在郑州,就是想为郑州的人才聚集造舆论,帮助郑州打造成为吸引各方人才的地方。以前我来过郑州,但此次来郑州感觉又有新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当然离不开人才,所以我们想为郑州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做点事。"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钱永刚教授对郑州近几年的巨大发展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提到在郑州开办钱学森中学、小学和钱学森班的事,钱永刚教授笑着说:"这些事情目前正在讨论当中,不过开办‘钱学森班’的事,我们已经促成,今天下午就要在郑州四中举办揭牌仪式。为了扩大这次揭牌仪式的影响力,我们要让这个‘钱学森班’搭此次论坛的车,把参加论坛的院士、将军都请到四中去,让他们一起四中给河南省第一个‘钱学森班’揭牌,一起去鼓舞、激励四中的同学,在引领‘钱学森班’的建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钱永刚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让河南的教育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下一步他们会在郑州开办钱学森小学和中学,以此帮助郑州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钱教授认为,有了高质量的中小学校,同样可以为郑州吸引高端人才。
我省首个"钱学森班"落户郑州四中
4月19日下午2点半,第三个"中国航天日"暨郑州四中"钱学森实验班"揭牌仪式在郑州四中举行,这也是河南首个钱学森班。
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揭牌仪式现场,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宣读了郑州四中"钱学森实验班"、安放钱学森肖像批复件。他希望郑州四中以成立"钱学森班"为契机,努力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德,大力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按照钱老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杰出拔尖人才培养之路,为推进中学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鼓励学生们要继续发扬钱学森精神,学习钱学森智慧,勇于探索真理,早日成材,报效祖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奔月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教授、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东共同为郑州四中"钱学森实验班"揭牌。郑州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刘鹏利向钱永刚教授颁发《郑州四中钱学森实验班名誉班主任》聘书。
孙家栋院士对郑州四中进行提出殷切期望。他希望郑州四中以成立"钱学森班"为契机,努力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德,大力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努力探索杰出拔尖人才培养之路,为推进中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郑州市人民政府刘东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郑州四中"钱学森实验班"的设立是郑州教育的大事,将为郑州教育的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郑州乃至全省最靓丽的教育名片。希望郑州四中以"钱学森班"开办为契机,加快推进郑州教育发展,把"钱学森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钱学森班预计今秋开始招生选拔笔试+面试
据了解,2005年,全国首个"钱学森班"在北京的海淀实验中学成立。之后,全国其他著名中学之后也陆续成立了"钱学森班"。除了众多的名牌中学开设"钱学森班",顶尖大学同样设有"钱学森班"。其他省份成立的中小学"钱学森班",招生模式各不相同。有的从小学开始招生,有的是中学六年一贯制,甚至有的可以突破中学六年的时长限制。郑州四中"钱学森班"是河南省首个"钱学森班",招生规模为一个班50人,预计2018年秋季开始招生。
具体来说,2018年秋季,从高一新入学的学生中选拔分流,首届招收一个班50人。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以后每届招收2个班。
哪些学生可以进"钱学森班"?据了解,进入钱学森班的学生要有志于航空航天事业,较强的奋斗精神和远大理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硬的心理素质;中招成绩不低于学校当年录取分数线;理科学科突出,通过数学、物理能力独立测试;具备体育艺术至少一项特长。具体选拔采取"笔试+面试"形式进行,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基础知识,突出数理考查,面试主要考查心理素质、创新精神、操作能力、团队意识、文学艺术修养等。
据悉,为学习弘扬钱学森先生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2010年起,郑州四中将其作为学校育德核心,在校园内敬立了钱学森雕像,建立了钱学森化广场,开发了钱学森精神校本课程,每学期开展讲钱学森故事、钱学森精神征文、钱学森精神演讲等教育活动,成立了"航天科普实验室"、"电学与信控智能实验室",在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弘扬钱学森精神氛围。
设立钱学森实验班后,学校将实行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师制",除了为学生指定学业导师外,并聘请航天部、北大、清华、北航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和院士团队指导学校的创新教育。同时,学校将通过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转变,学生接触国家最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开阔视野,学习钱老精神,培育爱国情怀,丰富学生成长内涵和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让钱学森精神激励学子们向善向上。
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上海新华置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上海新华置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梁晓雯、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江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及三方支部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仪式。

在仪式上,三方党支部书记分别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未来三方将围绕“爱国情怀、文化育人、钱学森精神”等主题,通过志愿服务、宣传讲座、主题展览、参观体验等形式开展共建活动,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实践,进一步宣传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摄影:徐 菁
为进一步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和创新党建联建工作,实现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以10号线为纽带串起沿线共建单位,建立“红色力量”党建联盟,共同推进公共文化公益服务。4月23日下午,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10号线运维管理部党总支、韬奋纪念馆党支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宋庆龄陵园管理处党支部、孙中山故居党支部、申通咨询公司第五党支部等六家党组织齐聚10号线新天地站绿色阅读角。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代表钱馆出席活动,共同签订党建联盟协议,并为升级版绿色阅读角剪彩。




“绿色乐读,乐享生活”,2016年4月22日由韬奋纪念馆与10号线运维管理部携手,共同打造10号线新天地站绿色阅读角。阅读角设立初衷是希望匆匆往来的乘客能放慢脚步,在喧闹和快节奏中享受片刻的“慢生活”。两年来阅读角定期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至今已累计上架新书数百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乘客在书架前短暂停留,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一次内心的升华。


2018年4月23日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新天地站绿色阅读角经过全面打造升级重新面向公众。剪彩仪式后,现场举行了旧书换新书的活动,活动受到大家一致追捧,不到30分钟,现场五十余本新书被全部换走。


升级版的绿色阅读角增加了宣传板,附有“新书推介”和“留言板”的功能,提高了阅读的互动性;阅读区增设了4张1米高的阅读桌,提高了阅读的舒适性,扩大了阅读的空间,上架新书数量较之前提高了2倍。今后阅读角将每个月进行一次图书更新,定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捐书以及旧书换新书活动,并逐步推广共享阅览室、移动书屋等。


正如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新天地站绿色阅读角为每位爱好阅读、期待阅读的乘客守候。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ExvEzM_x21OdDGPPWz5pQ
2018年4月22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三个“中国航天日”,由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模型特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正式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王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总体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陆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空间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室主任马继楠等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张凯馆长主持。

王真副书记在开幕式上介绍我国火星探测器研制情况。她指出,火星是天文界公认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太阳系天体,是人类开辟第二家园的首选,一直都是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1月正式立项,并正在紧张推进之中,它将使我国的空间探测完成从月球到火星的跨越,被喻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四个里程碑。此次探测器模型的展出,也是号召大家通过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之中,让大家一起去探索浩瀚宇宙,让人类的世界变得更加广大和美好。

盛懿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她表示探测宇宙,开发空间,造福人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作为未来的航天强国,通过嫦娥探月工程已进入深空领域,而探测火星将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新亮点,必将极大地提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此次火星探测器落户钱馆,不仅是航天八院与钱馆的另一次深度合作,也是双方通过科普展览共同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伟大精神和中国航天精神的有益尝试。

随后,钱永刚馆长和与会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揭幕。


据悉,本次展出的火星全球遥感与着陆巡视探测器1:3模型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火星探测器,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综合遥感和着陆巡视两项任务目标,完成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环火飞行、火星大气进入及软着陆、表面巡视等过程,实现火星全球遥感和区域巡视探测。探测器将突破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制动捕获、着陆制导控制等火星环绕和进入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发展。
4月22日火星探测器模型亮相当天,钱学森图书馆还联合上海新闻广播在B13报告厅为现场100多名航天爱好者献上了一场以“与航天人畅谈未来火星探测”为题的火星探测科普分享会。活动由东广新闻台《极客秀》、上海新闻广播《科学魔方》主持人旭岽主持。



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详细回顾了人类探索火星的历程、世界各国已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以及探测器着陆火星的五大难点。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深空探测与空间科学总体室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陆希通过回答为什么开展深空探测、为什么选择火星、为什么中国现在出发等问题,尝试解答公众对于火星探测的主要疑问。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空间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室主任马继楠则从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站月球说起,结合本次展出的火星探测器模型对我国的火星探测任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向现场的青少年观众发出号召,邀请他们参与到未来中国的深空探测。

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发问,从太空飞行器有多少个零件,到现在我国是否有核动力飞船,再到人类是否应该主动去寻找外星人,关于深空探测的问题层出不穷,三位嘉宾都一一给出了各自的观点,激发了现场的讨论热潮。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积极为我国深空探测的重磅任务——火星探测进行全民科普,推出更多活动,展示中国航天成就、传播航天知识、普及航天历程,宣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为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为开创更灿烂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2018年4月24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庆祝第三届“中国航天日”暨《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一书首发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李选清少将、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裁李慧、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毛小曼、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昆鹏等出席并发表讲话。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谈毅主持。

本书作者、《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李选清少将,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来深入航天第一线采访到的感人航天故事和历时三年写作过程中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满怀豪情地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
实际采访,权威真实
作为中国航天发展的见证者和航天宣传的策划者、参与者,李选清将军连续策划组织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的宣传报道,组织策划、采访报道的的“英雄航天员”杨利伟等航天员英雄群体感动了亿万中国人,采写的《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等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解放军新闻奖,李选清被誉为四十年来距离中国航天发展最近的人。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柳刚,是《解放军报》社军事工作宣传部副主任,大校军衔,先后采访报道神舟七号至今历次载人航天发射和嫦娥探月任务,采访报道航母辽宁舰、空军试飞员群体等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其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解放军新闻奖等。两位作者联袂创作,历时三年的时间,创作了这部中国航天四十年发展的皇皇巨著。
本书的写作从东方红卫星到载人航天,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问天,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新一代的航天员,作者用自己的亲见亲闻、翔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采访素材描绘了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的“问天之路”。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一代代的中国航天人的英雄气概,植入到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讴歌了中国航天人发奋拼搏的献身精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现场图片,首次公开
书中的几百张图片,由原总装备部宣传部主任记者秦宪安大校提供的。秦宪安参与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嫦娥探月工程及导弹、卫星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的拍摄。书中很多照片是首次公开,特别是杨利伟与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在地面的生活图片、训练图片,以及航天英雄携手飞天的实景抓帧版,充分展现了英雄的中国航天人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发扬我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出色地完成飞天光荣任务凯旋的动人场景和中国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变成现实的壮丽图景。

航天传记,民族相册
本书语言优雅且饱含激情,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再现航天人物、展现中国航天发展的真情实景,是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第一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权威传记、中国航天英雄的群英谱。本书既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也是辉煌灿烂的国家记忆,更是骄傲自豪的民族相册和亮丽的中国名片。书中对于孕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入航天精神的航天人进行了饱蘸深情的描述,培育出来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正是有了中国航天人的奉献牺牲,才有了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维护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前进和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航天的“问天之路”,彰显了我国的空天实力,书写了世界航天史上不朽的传奇。


在本次首发仪式上,与会领导与作者李选清分别向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图书馆和青年学生代表等赠书。
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委书记盛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佩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李广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勤等。另外,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师生、社科理论界、新闻出版界、图书馆、图书渠道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代表,以及国内知名媒体等。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主题党日活动
4月25日下午,为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工作部署,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主题党日活动。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受邀为钱馆全体党员阐述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在活动中,钱永刚馆长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两大时间阶段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具体实践。他谈到,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至50年代,即理工结合教育的技术科学教育模式。在此阶段中,钱学森根据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需要,认为大学应当培养技术科学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后,他以技术科学教育模式创办了该校的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取得了显著的教育实践成果。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至2015年的6万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涌现了6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第二阶段在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即通才教育的大成智慧教育模式。钱学森从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出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文化艺术修养和科学技术知识,既有“性智”又有“量智”的新型人才。其核心就是对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打破各学科界限,集理、工、文、艺于一身,贯通古今,实现思维大跨越,进而获得“智慧”。

钱永刚馆长指出,“钱学森之问”至今已近十三年时间,我们不断在探索“钱学森之问”的答案。以“钱学森班”办学为例,多年来,全国20余所大中小学先后挂牌设立“钱学森班”,正是旨在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钱永刚馆长对钱学森教育思想深入浅出的解读,引发了全场党员的热烈讨论和思考。大家纷纷就“钱学森班”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制度保障、钱学森教育思想对当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学在交大”各项工作的启示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会前,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传达了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部署大会会议精神,介绍了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工作部署情况。她表示,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学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面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作为设立在学校的钱学森图书馆,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使命。希望通过对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专题学习,引发全馆上下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进而凝聚智慧、群策群力,为当今交大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启示。

日前,校党委书记姜斯宪还亲切会见了钱永刚馆长。他指出,钱馆自开馆以来,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交大面向全社会的一张“文化名片”。他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钱馆工作,同时也希望钱馆今后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强研究,持续推动各项工作踏上新台阶,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精神传播等方面发挥新的作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独特贡献。
摄影:邱文佳
4月2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一行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学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陪同参观。

共同参观的嘉宾还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徐青森、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处长武世兴、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教育部思政司党建统战处处长蒋宏潮、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副处长杨劲松等。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林蕙青一行详细参观了钱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林蕙青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解说,并在第四展厅钱老晚年重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展板处久久驻足、逐字细看。她表示,作为中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在钱学森身上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优秀事迹与感人精神令人深深动容与敬佩。要着力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作用,宣传和弘扬好钱学森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进一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参观结束后,林蕙青一行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总办公厅出席了“卓越拔尖人才培养工作调研座谈会”。
摄影:徐 菁
当科学与艺术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2018年4月27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展览精选了一批大师巨作和科艺大奖赛精品,旨在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推广科艺相通理念。

开幕式当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校图书馆馆长陈进受邀出席了此次活动。活动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中,复旦万科中学师生也参加了此次开幕式及报告,该校与新闻晨报合作开设小记者班,这也是双方合作后的第一次实践活动。

首先,顾锋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和李政道图书馆有诸多共通之处,此次展览将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里程碑,为师生以及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流的文化育人基地。

随后,张凯馆长、陈进馆长指出,所谓美,更多的是来自心灵之美,这次展览向大家讲述了科学与艺术相通相融,美美与共的故事。钱学森图书馆和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大的两个校区隔空对话,使得科学与艺术琴瑟和鸣,共振出美丽和谐的乐章。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现场观众体验了艺术与科学相互交融的美丽世界。循着“科艺相通”的理念,本次展览共展出56件科艺精品,包括李政道先生与几位艺术大师合作创作的科艺典范之作,如《晓阳辐射新学光》、《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无尽无极》等。本次展览还精选了2014-2017年历届科艺作品大奖赛与展览会的优秀作品。这些科艺作品,将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和展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为观者献上一场科艺交融的视觉盛宴!

最后,为了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传递科艺双馨的情怀,引领参观者进入更深的探索领域,开幕式后,校图书馆馆长陈进,以“心通天宇——物理大师的艺术情怀”为题,带来一场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的演讲。陈进馆长从“格物致理”、“厚泽润物”、“科艺相通”三个角度,讲述李政道先生的事迹与伟大成就,宣传与弘扬李先生的科学精神、赤子情怀和科艺情怀,以此激励大家追求科学真理,感受艺术熏陶。

讲座吸引了众多听众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讲座主题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对于初中生听众而言,更是影响深远,引起了他们对科艺融合的思考,愿追循前辈之步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讲座尾声,陈进馆长与大家热烈互动,复旦万科中学的小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陈进馆长就科艺相通、中学生的自身成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奥秘和奥秘间隐有通途。此次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钱学森图书馆站是巡展中的重要一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人物馆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将进一步推动两馆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集合上海交通大学的文博力量,打造交大重要精神高地。
本次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为期34天,将持续到5月30日,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临展厅观展。
图文供稿:李政道图书馆
钱学森同志是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中央决定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在本校徐汇校区建成开馆。自开馆以来,本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累计接待观众110余万人次。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为纪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声望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7周年,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添砖加瓦,钱学森图书馆决定举办《翰墨高风——书画家笔下的钱学森》(暂定名)主题展览及相关文化活动,现面向社会开展钱学森书画作品创作征集与评选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用书画表现钱学森,用艺术讴歌新时代”为主题,以《学森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诗词集收录诗词为参照,通过艺术再造的形式,刻画和表现钱学森的光辉足迹、丰功伟绩、崇高精神。在此基础上,举办本次书画征集评选活动优秀作品主题展览,并对部分作品结集出版,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具体内容
(一)书画征集
本次展览面向全国进行书画作品公开征集活动,既体现作者的广泛性、又注重作品的艺术性。
创作形式为书法、绘画,其中绘画画种限国画和油画。为便于展示,建议作品尺幅为15平尺(纵向,约长180cm、宽90cm),数量不限。
征集时间自2018年5月1日至2018年8月30日。
(二)作品评选
征集活动结束,主办方拟邀请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领导、专家,组成书画评选小组,对应征作品按书法组、国画组和油画组进行评选。
实行比例奖项制,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总比例不高于20%。
(三)主题展览
对全部获奖作品以专题展览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展览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国防教育基金会合作主办,由钱学森图书馆陈展设计人员进行策划并实施。主办方届时邀请入展作品作者参加开幕式及颁奖、媒体采访与宣传等相关活动。
为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首展拟于12月上旬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随后移至钱学森图书馆展出。今后并视情在全国进行巡展。
(四)结集出版
展览结束后,对入展作品结集出版,并择机举办《翰墨高风——书画家笔下的钱学森》出版发布会。
三、创作要求
作品格调高雅、内容健康,融艺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于一体,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正能量。
书法作品以《学森颂》收录诗词为书写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绘画作品以《学森颂》收录诗词和《钱学森》(人民出版社,2012年)画册收录钱学森照片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建议采用“绘画+书法”形式,图文相映、书画齐辉,体现视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作者如有创作需求,可先期预约前来钱学森图书馆采风。本馆亦可提供电子版《学森颂》诗词和钱学森照片,供创作参考。
请艺术家届时随作品提供个人简历一份及代表性报道若干篇,便于推介。
四、作品归属
本次征集活动所有获奖作品,以及虽未获奖但作者投稿前未提出返还要求的作品,原则上视为作者同意赠与钱学森图书馆,所有权及使用权归本馆(著作权属作者),由本馆永久收藏。本馆承诺不对作品进行转让或做任何商业性利用。钱学森图书馆与作者签署捐赠协议,同时出具捐赠证书。
请作者投稿时注明作品归属意向。对未获奖项等次的应征作品,在作者提出原件返还要求前提下,主办方负责以邮寄方式退回;如未提出,视为作者同意赠与钱学森图书馆。
五、联系方式
请作者按以下地址将作品寄至比赛组委会: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汪长明收(邮编:200030)
咨询电话:021-62933831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8年4月28日
4月26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第五次会员大会在江南大学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省教育工委副书记徐子敏,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朱拓,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顾锋,以及部分高校领导,“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单位代表,联盟会员单位宣传部、博物馆代表,全国高校宣传部长培训班全体学员出席交流会。会议由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作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获奖单位代表出席本次大会并在会上发言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工作经验。


徐子敏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高校博物馆不仅积淀了每一所大学的深厚文化,同时也是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深入挖掘大学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本次研讨交流,各兄弟院校带来了很多博物馆育人方面的心得和经验,江苏高校也将抓住机会,博采众长,与兄弟院校一起推动构建高校博物馆育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朱拓在致辞中表示,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文化重要载体的高校博物馆也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责。朱拓分享了江南大学文化育人方面的经验及举措,他表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深入挖掘高校博物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重要职能,而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江南大学也一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统发展的主线,整合校内外文化资源,服务大学生思想文化艺术需求,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6年、2017年,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分别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传承发展·自信担当”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第三届、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各地各高校围绕主题,突出地域、学校、专业特色,打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价值导向的品牌活动。王光彦宣读两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获奖项目名单,领导嘉宾为获奖高校颁奖。上海交大入选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高校。




在主题交流环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江南大学、上海交大作为示范项目获奖单位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川,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松全,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倪松涛,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张凯分别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打造航天文化育人体系·引领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打造大学特色博物馆群·多维实践文化育人功能”、“学术引领、鼓励创新,切实提高博物馆育人专业能力”为主题,同与会嘉宾分享了本单位文博育人方面的经验和探索。

姜斯宪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承担的根本职责,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围绕高校博物馆育人如何立足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姜斯宪同大家交流了三点体会:一是思想引领是高校博物馆育人的灵魂和主线。作为思想高地、文化高地,高校博物馆应充分发挥以史育人的功能;同时,高校博物馆涉及学科多、涵盖领域广,应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二是专业化提升是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关键之举。高校博物馆一方面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化的队伍建设。三是开放共享是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不变追求。联盟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合作,并完善共享机制、扩大服务范围。

李春林在讲话中介绍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情况。“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下,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共同开展的一项文化建设活动,活动从不同角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在高校中培育了一大批效果好、影响大的优秀成果。李春林对历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光明日报》近年来开设相关专栏、积极报道各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相关举措。他表示,《光明日报》社将继续联合各高校扎实做好该项活动,为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刘大为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和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取得的积极成效。他强调,要聚焦灵魂和主线,举旗定向、入脑入心、加强研究宣传阐释,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工作始终;要聚焦使命和担当,党建工作抓质量攻坚、思政工作抓一体化育人攻坚、意识形态抓机制攻坚,把写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奋进之笔”作为主攻方向;要聚焦传承和创新,筑牢根基、用活载体、践行使命,把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要聚焦本领和责任,突出能力导向、主动担当履责、配齐配强队伍,把建好坚强队伍作为根本保障。
高校博物馆承载着各高校的历史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地域特色,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探索高校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涵及功能,拓展其文化育人路径,不仅是高校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诉求,也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4月26日下午举行了“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沙龙,主题沙龙由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胡昊主持。

顾锋宣读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新会员名单。4月25日晚,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举行了2018年联盟会长、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提名审议副会长、副秘书长增补名单,通过了中国政法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6所高校入会申请,并讨论了《2018-2019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工作计划(草案)》。截至4月25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已扩展至112家。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艺术馆馆长蔡劲松,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武汉大学万林艺术馆副馆长倪婉,上海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王丽丽做客主题沙龙活动,围绕高校博物馆的定位、目前高校博物馆的建设重点、文博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主题分享,针对高校文博工作探索实践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与在座各高校博物馆工作者进行互动交流。
主题沙龙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实地参观了江南大学文化展馆群,感受江南大学文博育人的浓厚氛围;领导嘉宾还共同参观了两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成果展示。上海交大党政办、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jdyw/20180428/72827.html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4月20日,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中传来铮铮誓言,来自中共青浦区委党校的40余名党员干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在庄严的党旗前重温誓词,缅怀先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2018年1月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十九大主题参观学习项目以来,钱馆迎来了持续不断的党员主题参观学习热潮。来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千人计划”专家班、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大连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中科院上海分院分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辖各企事业单位、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徐汇交警支队、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诺德安达双语学校等单位的党员干部先后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通过重温誓词、主题参观、电影党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性教育,引领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强化使命担当。

2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中科院上海分院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了解了钱学森同志为国奉献的光辉人生,更被钱老赤子忠心的爱国情怀、高风亮节的道德情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所触动。大家纷纷表示,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今后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充分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的崇高精神。

4月,大连市人民政府一行60余位嘉宾来到钱馆,先后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常设展览的全部四个展厅,并听取专题讲座《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了解这位人民科学家、科技帅才身上所体现出的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
截止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已接待各级党组织、社会各界党员团体60余批,举行重温誓词仪式50余场,开展主题观影20余场、主题党课10余场,共计约3000位党员先后来到钱馆接受党性教育。
摄影:徐 菁
2018年5月2日-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队,由钱学森图书馆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小组赴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当地纪念馆结合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开展的纪念活动和各项相关工作。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孙晓燕、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陈明、周恩来故居管理处主任庞廷亚等接待了钱学森图书馆调研小组一行,并与调研小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调研、现场观摩、座谈交流,调研小组重点了解了周恩来纪念馆《人民总理周恩来》基本陈列改陈、周恩来故居《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伉俪情深——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图片精选展》基本陈列布展、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组织开展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等相关工作,并与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就合作举办“周恩来、聂荣臻、钱学森与两弹一星”三馆联合展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调研小组经过此次实地调研、考察和交流活动,既开阔了眼界,也启发了对自身工作的思考。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开展的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既有庄重的纪念仪式,也有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既注重提升纪念馆的陈列展示效果和周边整体环境,也兼顾不同层面的需求,开展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等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将纪念氛围的营造与当地的建设发展相结合,将纪念活动的开展与时代精神的宣扬相结合,在宣传方面主动实施全媒体宣传战略等,都为钱馆2019年钱老逝世10周年以及2021年钱老诞辰11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升钱学森图书馆在社会上的辐射力和知名度,5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昂立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与上海昂立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爱臣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主持。

出席本次仪式的嘉宾还有:昂立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志宇、昂立教育集团商学院副院长薛青、昂立教育集团商学院院长助理田海宇、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综合部负责人陈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副部长张文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等。

盛懿书记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办馆发展历程,并表示希望钱学森图书馆与昂立教育集团能够抓住战略合作契机,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教育平台,进一步扩大钱学森精神在全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广泛影响力,提升钱学森图书馆在全社会的品牌号召力。

王爱臣书记在仪式上介绍了昂立教育集团的使命愿景和发展规划。他指出,随着当前社会公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昂立教育集团也迎来创新转型新阶段。当前,昂立教育重点关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聚焦K12领域,致力于成为青少年教育成长专家。此次与钱学森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全面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党建培训等各个方面注入新的活力。

随后,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围绕合作事宜进行交流。根据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建立“紧密联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在场馆参观、项目合作、课程客座、现场教学、合作保障、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最终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公众受益。

最后,张文珺副部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昂立钱学森志愿者服务队授旗。

仪式结束后,王爱臣书记一行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摄影:徐 菁
肖昌雅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精神,推动落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支部建在实验室”实践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丰富广大党员的学习教育载体,5月9日下午,中科院沪区党委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设立上海分院系统首个党支部组织生活开放点,并召开“支部建在实验室”主题活动现场推进会。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副书记、沪区党委副书记田申荣,市科技党委组织干部处副处长郭迪平、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以及中科院上海分院沪区各研究院所党办主任、党支部书记代表等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顾锋在活动上致欢迎辞。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与中科院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等方面逐步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构建了长效合作机制。此次活动正是交大与中科院上海分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合作开展党员教育,共同提升党建工作的全新尝试。希望上海分院的科研工作者,不仅通过在钱馆的参观学习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精神,更能够充分利用这一公共教育平台,开设科普讲堂、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讲好当代中国科学家自己的故事。

郭迪平表示,此次活动主题鲜明、特色鲜明、创新鲜明,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更彰显出科技党建的亮点特色,希望未来能够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组织生活开放点的优质载体功能,总结推广优秀经验,进一步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打造科技系统党建品牌新高度。

田申荣指出,这次组织生活开放点的设立,对进一步推动落实支部建在实验室“理想信念更坚定”等4个目标,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平台和途径。希望分院系统各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运用好这一平台,组织好、学习好身边的先进典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团结凝聚广大党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早日实现“四个率先”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随后,顾锋和田申荣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支部组织生活开放点揭牌。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在仪式上介绍了组织生活开放点预约使用规则及服务内容。

最后,张凯为全体与会人员作了“从钱学森看战略科学家的价值”的专题报告,详细讲述了中科院力学所首任所长、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归国后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用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全场听众生动还原了一位功勋卓著、严谨求实、淡泊名利、鞠躬尽瘁的人民科学家。
作为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沪区党委推动“支部建在实验室”,积极探索党的阵地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不忘科技报国为民初心、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主题教育的首个开放点,钱学森图书馆今后将成为中科院上海分院各基层党组织学习交流、科学传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平台。
供稿:中科院上海分院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5月18日运行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5月18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21:00,当日开放时间为 9:00—21:00,20: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一日
5月13日上午,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调研座谈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带领调研组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校党委副书记顾锋,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共同参观。

参观过程中,徐光春一行详细参观了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设展览,了解对钱老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看到展厅展示钱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工作的相关内容时,徐光春指出,当前党的十九大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如何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做好,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出杰出的优秀人才,钱老正是最好的例子,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和弘扬。

摄影:武新民
2018年5月18日是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对上海高校博物馆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高校博物馆,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新闻广播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连·接——上海新闻广播“我在博物馆讲故事”节目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盛大举行。


名嘴代言 无线电波传达博物馆故事
阿彦、何远、何卿、路平、海波……在活动现场,这些听众耳熟能详的著名播音主持人悉数登场,接过了由上海各大高校博物馆馆长颁发的证书,成为了这些博物馆专属的“001号志愿者讲解员”。



本次活动共邀请来自上海新闻广播、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广播、上海交通广播、动感101、经典947等频道的19位主持人,分别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旗下的19家高校博物馆代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用自己的声音向社会公众宣传和讲述深藏在高校博物馆内的精彩故事。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副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在仪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高校博物馆是连接大学知识传承与文化传承的桥梁,也是连接社会公众与大学校园的纽带。值此全球同庆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希望本次活动能够在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更多连接,将高校博物馆的宝贵资源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公众。

高校博物馆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表示,相信此次通过与上海新闻广播的合作,不仅能够让广播电台成为记录、传播高校博物馆珍贵文化资源的载体,更加能够激励上海的高校博物馆继续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公众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上海电视台主持人何卿作为志愿者讲解员发言。她表示,成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高校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今后将充分宣传好、利用好上海高校优秀的文博资源,让更多公众了解背后的文化渊源,从而吸引他们走进高校博物馆,发现更多精彩。

上海新闻广播副总监袁林辉最后发言指出,高校博物馆不仅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展品,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也非常值得挖掘。正是这些深达人心的故事促使上海新闻广播与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深度合作,发挥广播特长,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挖掘出这些藏在学府中的优秀文化,激发更多公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在仪式上,袁林辉,胡昊共同宣布“我在博物馆讲故事”节目正式启动。节目开播后,将连续播出由“001号志愿者讲解员”为各自高校博物馆倾情录制的博物馆藏品故事。该节目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与上海新闻广播联合推出,是高校博物馆尝试与广播媒体互动连接、跨界合作的全新文化服务产品,旨在深入挖掘高校博物馆最有价值的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用最动听的声音进行讲述,用最好的媒体资源进行传播,旨在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


当天的活动还同步上线了“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AR导览平台”,该平台利用最新的AR动画交互技术为联盟内各高校博物馆开发手机AR导览系统,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演绎展品故事,结合数字博物馆建设,打造永不闭馆的“线上高校博物馆”。

仪式上,袁林辉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还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新闻广播《科学魔方》活动实践基地”揭牌。
好戏连台 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日活动精彩不断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当前,随着全球联络网变得日渐复杂、多元与融合,博物馆也开始融入了超级互联的潮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这一活动主题为契机,推出了一系列“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18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结合全新上线的AR导览系统重磅推出“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之重返1966”AR游戏首次体验专场,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公众和博物馆间架起互动连接的桥梁。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蒋英——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专题展览在轨道交通10号线交通大学站内同日开幕。展览为期一月,将通过生平介绍、照片及唱片(复制件),重点回顾钱学森夫人、我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蒋英教授充满爱与奉献的音乐人生。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联合上海电影博物馆、《科学画报》、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等单位推出多场专题讲座和科学沙龙。广大公众可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信了解活动详情。
摄影:徐菁

5月8日,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与会代表齐聚航天科技大厦,共学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共商联盟定位宗旨、共谋联盟发展大计,共同见证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成立。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原国资委监事会刘顺达主席,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长期与钱老共同工作的于景元教授,以及来自十二院、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船重工714所、中航工业301所、中国化工集团信息中心等中央企业的代表,和来自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共30余人。薛惠锋院长主持大会并致辞。

薛惠锋院长表示,钱学森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建立国家总体设计部的设想,为当今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前谋划和储备了理论方法与实践指南。如今,系统工程思想得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在全面深化改革、军民融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会议上提到系统工程,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此可见,系统工程已经深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方方面面。薛院长指出,钱老所言的实现总体部思想的“21世纪的某个时期”正在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解决“钱学森之憾”、推进总体部思想落地的最佳时期。

会上,钱永刚主任委员宣读了“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的钱学森冠名权使用授权批复。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成立倡议书》。


会上,刘顺达主席获聘为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天十二院顾问,钱永刚主任委员、于景元教授和薛惠锋院长分别向刘顺达主席颁发了聘书。

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研究实体和运用实体。联盟力求完成钱老心愿,解决“钱学森之憾”,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初心和使命,积极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院长联盟的宗旨即是,运用钱学森智慧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形成以数字治理驾驶舱为代表的钱学森系统科学的解决方案。“院长联盟”按照“看齐做实,压实责任,信息主导,抓实考核”的要求,主要围绕两方面的任务需求开展联盟工作,一是推动企业治理、国家治理由任务能力型向体系效能型转变;二是响应国家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快速反应的数字治理驾驶舱。

会议讨论期间,刘顺达主席对联盟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并对到场的各位代表表示感谢,希望与所有联盟单位一道,携手并肩、奋力前行,推动新时代的系统工程迈向新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社会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与会代表纷纷发言,表示一致拥护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的成立,并对联盟成立表示热烈祝贺,钱永刚主任委员和于景元教授分别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特别是钱老晚年提出的国家总体设计部的思想进行了简要论述,寄望联盟将钱老系统科学思想发扬光大。
据悉,钱学森系统工程院长联盟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研究实体和运用实体。联盟力求完成钱老心愿,解决“钱学森之憾”,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初心和使命,积极拥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cquk9rgpP16zOO5zoFz3w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钱学森战略科学家思维,强化军民融合意识,促进军民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5月18日,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全国理事会、军民融合包装发展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钱学森论坛深度会议聚焦强军富国研讨会暨2018(第五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航天航空、高校、企业的多位院士、专家共同聚焦“强军富国”深度研讨。

出席本次会议的重要嘉宾有原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王礼恒院士,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系统总体研究所尹浩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军事科学院姜春良少将,空军原装备部部长张治平少将,原海军航空兵部队政委胡宗祥少将,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以及来自全国党政军企的各界嘉宾有1000余人。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薛惠锋院长作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挑战与对策》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国继毛泽东时代的站起来、邓小平时代的富起来之后,到习近平新时代实现“强起来”的第三次飞跃,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军民融合,在战略上,需要围绕融合之轴,把握平衡点;战役上,围绕融合之困的“窄化、异化、泛化、物化、空化”等问题,要着力打通关节点;战术上,汇聚融合之力,占领制高点!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践行着“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抓总单位”的光荣使命,瞄准突破技术转移的“战术关口”,以“需求牵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 跟随、民众受益”为思路,通过建平台,一揽子发布;连企业、一站式对接;转技术、一条链转化的三步走路线,由浅入深推动转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王礼恒院士,作了《建设航天强国及军民融合总体设想》的报告。王礼恒指出,航天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大国战略博弈和利益争夺的战略高地。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过空间技术快速发展,跨界融合服务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空间经济将成新兴经济业态。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中国工程院于2016年7月开展了《建设航天强国战略深化研究》,瞄准世界航天前沿,研判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航天现状,结合国情,确定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和路径,从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层面勾画出到2020年、2030年、2045年的发展路线图。力争在2045年全面建成航天强国,成为世界航天主要科学中心、创新中心和产业中心;全面提升进出空间、和平利用空间、保障空间安全的能力,空间技术有重大原始创新与跨越;空间应用产业化发展,形成空间经济新业态;空间科学有重大发现;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形成先进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处于世界航天的前列,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世界航天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王礼恒建议,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航天管理体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统筹推进长周期项目,做好全国全军的示范作用,并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

空军原装备科研部部长张治平少将,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发展强军富国之路》为主题,为大家阐述解答军队系统如何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开展强军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教授,以《超声电机的发展及在智能装备上的应用》为主题,为大家阐述我国发展超声电机技术研究与应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军民两用装备上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上午的钱学森论坛深度会议之后,下午同步开启“2018(第五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进大会”的各项活动。“推进大会”已连续举办4届,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实效突出的军民两用技术及创新项目合作交流盛会,已实现了30 余家企业签约,100 余家单位通过大会实现了有效合作,达到了以交流促合作的良好效果。大会以“深度融合下军民两用技术应用的新动能新机遇”为主题,以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通过主题报告、对接洽谈、专题活动、展示/路演、征文等形式,交流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的新思维、新动向和新经验,开展项目应用和产业化落地发展的深度洽谈与合作。数百家企业、800余个军民两用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团队,以及来自投资机构、军民口的技术专家和投融资专家,共襄此次盛会。同时,大会征集军民两用技术创新类项目,展开与国防需求的应用对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2grGEpukTynjm1nGC3HtQ
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格外忙碌热闹。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恰逢2018年上海科技节(5月19日—26日),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参与到这两项盛事之中。


5月18日,由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新闻广播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连·接——上海新闻广播“我在博物馆讲故事”节目启动仪式暨“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AR导览平台”发布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活动邀请来自上海新闻广播、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广播、上海交通广播、动感101、经典947等频道的19位主持人,分别为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旗下的19家高校博物馆代言,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用自己的声音向社会公众宣传和讲述深藏在高校博物馆内的精彩故事。


同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配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蒋英——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专题展览在轨道交通10号线上海交通大学站开幕。本次展览由“名将之女走上音乐之路”、“学成归来结缘‘航天之父’”、“执教半生堪为师者典范”三组内容组成,通过生平介绍、照片及唱片(复制件),回顾并致敬了我国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方震之女、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充满爱与奉献的音乐人生。


18日晚间的博物馆之夜,钱学森图书馆结合全新上线的AR导览系统重磅推出“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之重返1966”AR游戏首次体验专场,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公众和博物馆间架起互动连接的桥梁。在游戏中,时空特警钱飞将通过穿越时空的信息向观众寻求帮助,参与游戏的观众将返回1966年寻找那个企图破坏学院任务、改变历史进程的外星特工!


5月19日下午,上海科技节正式开幕,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科学画报》在主会场上海科技馆推出“科学之夜奇幻科学家秀——星际旅行离我们还有多远”专题科普演讲。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资深策展人翁圣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星际旅行需要做的准备以及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等问题,吸引了现场百余位观众驻足聆听。


当天同一时间,为响应上海科技节“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活动,由上海电影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行的“A Successful Failure——看懂《阿波罗13号》里的航天细节”科普电影分享会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上海航天第808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资深航天情报研究者王燕老师带领全场听众共同探索了阿波罗13号登月计划的真实情景,重温了那段最辉煌的历史,感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最惊心动魄的伟大工程,并解析了这场最成功的失败背后的故事。


5月21日晚,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海洋大学深渊中心、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新闻广播联合主办推出了“科学家派对:探秘深海科学”科普讲座。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崔维成、万米载人深渊器“彩虹鱼”号机械系统主任设计师罗瑞龙、彩虹鱼集团公司副总裁,深渊极客海洋探索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周昭英、上海交通大学船海系副系主任、海洋工程科普基地负责人王磊等国内深海领域学术大咖亲临钱学森图书馆,与观众分享探秘深海中的奇闻异事。



在即将到来的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推出包括“重走学森路”主题研学夏令营、“大师之路”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钱学森图书馆系列课程、“进馆有益”微课题研究、“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徐汇小馆员”培训班等在内的青少年暑期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详情敬请关注钱馆官方微信推送。
日前,国家教育部命名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其中。此次,上海地区共有三家单位入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位列第一。
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面向中小学青少年群体,以钱学森的“科技报国梦”和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创建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以营造“崇尚科学、爱国创新”的氛围为教育目标,积极探索馆校结合教育新模式,系统设计、整合馆校教育资源,建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和体验性学习,真正做到智育与德育的有效贯通,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求知实践的有效教育平台,积累了丰富的博物馆教育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为首批研学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以向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和体验性学习为目标,结合场馆自身特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推出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研学旅行参观学习方案》。《方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结合本馆资源,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不再拘泥于全程参观+讲解的固有模式,而是将参观、讲解、观影、讲座、讨论、留言、仪式等多种教育形式灵活组合,根据学校、学生的需求,形成不同类型的参观路线,为来到本馆开展研学旅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与本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开发不同教育主题和教育目标的研学课程,让钱馆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闹钟响了。你看了一眼时间。早上6点半。
这时候你还没起床,但你的生活已经受到了至少6个数学方程式的影响。如果没有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方程式,就不可能设计出你闹钟里储存时间的内存芯片。闹钟的时间是由无线电信号设定的,而如果没有詹姆斯·麦克斯韦的4个电子方程式,我们永远都不会想到发明无线电信号。而信号本身的传播则遵循人们所知的波动方程……
这段话来自Ian Stewart发表2012年2月13日《新科学家》上的《Seven Equations That Rule Your World》。5月26日的“星际航行学院公开课之手绘相对论”活动中,一群12-16岁的初中生们在物理学教授、博物馆策展人、艺术导师在联手合作下,走进钱学森图书馆B层主题展厅中正在展出的“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走近物理学家眼中的科学世界,第一次意识到物理对日常生活的重大影响,体会物理世界里的艺术之美。


“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展出了李政道先生的与国内顶尖艺术大师联袂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及李政道科艺大奖赛历年的获奖作品。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陈展主管刘音老师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创之一,他为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详细分析了每件作品中所表达的物理主题,还将大师之作背后的创作背景与过程都一一描述。雕塑《上帝是个左撇子》的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两牛抵角相峙,在静态中蕴含巨大能量。玻璃雕塑《意象——同步辐射》表现速度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互相作用,产生同步辐射

之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海光从一个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以《相对论的意义》为题,带同学们回顾了物理学的特点与相对论的发展历程,又结合日常生活介绍了相对论的实际应用。通过徐教授的介绍,同学们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到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密切关系,物理与天文之间的协同前进。


徐教授为青少年推荐的拓展阅读
通过刘音老师与徐海光教授的分享,同学们在活动最后的手绘创作环节显得得心应手,令指导老师芒果老师意想不到的作品创意层出不穷。



钱学森图书馆“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自2017年9月首次对外招募学员以来,已经累计举行多场公开课活动,结合馆内基本陈展与专题展览,通过博物馆物理课、数学课、科学课等形式,将初中阶段青少年的一些理科知识点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为青少年提供初步接触航天科学理论的机会。本期活动结合“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将科学之美通过不同诠释者角度的展示,激发青少年探索物理世界热情。

“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将于5月30日闭幕。
供稿:张文珺
摄影:陈 颉
2018年5月16日下午,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副教授马思甜博士(Dr. Janet Marstine)应邀来馆讲座,讲座主题为中国博物馆社会包容性的伦理性探讨:跨文化的视角(The ethics of social inclusion in Chinese museums: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在讲座中,马思甜教授主要分享了社会包容如何成为伦理问题的概念、社会包容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方式、中国的博物馆实践社会包容性的发展现状及未来面临的问题等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包容,为何是一个伦理问题?
博物馆从政策和实践层面为更多样化的参观者提供服务是社会包容的一种概念性总结。多样化的参观者涵盖年龄、性别、收入、健康、种族、宗教、地域等多个角度通常被边缘化的人群。博物馆的社会包容不仅体现在多样化人群的参观数量上,更多的是参观者的深入参与和互动;博物馆的活动要输出正面的社会价值,也应尊重博物馆和当地社区实际情况,寻求多元化的探索。博物馆的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固定的用语,其内涵和外延也相对比较稳定,但在中国的语境下,social inclusion可能有很多种符合中国博物馆国情的表述,比如开放运营、机会均等、多元化、服务、参观准入等等。
二、社会包容的重要性,认识文化权利
“文化权利”(cultural rights)在博物馆中的体现不仅仅是观众“消费文化”,而是让更广泛的观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和场馆中去,目的是使其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同时帮助塑造博物馆本身。大部分公众对于文化权利知之甚少,更没有实际的能力去倡导这个理念。因此,博物馆就更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晓文化权利的概念,并尽可能去实践。
三、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方式
现阶段,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方式有三种:被动的参与“公众可及”、主动式的参与以及变革性的共同制作(transformative co-production)。被动式、公众可及式的参与包含免费开放、通用化设计、定点讲解、多语言标识系统、面向特定群体的参观时间、为目标观众提供与其相关的文化服务和阐释技能等。被动式参与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在于这种方式是一种带有“福利”模式的参与方式,博物馆主要在承担“讲述”的角色,带有权威性和补偿性,对自己的定位也是教育者。观众几乎没有选择权,博物馆的“工具性”特点更为突出。
博物馆主动式参与则是博物馆提供以观众为核心的参观内容,观众有自由选择权能够建构属于他们自身的意义,使用多感官的因素在时间积累中慢慢形成关系网。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观众能相互之间形成互动,并把这种互动从博物馆延伸至社区。但主动式参与也存在伦理性问题,其中值得思考的是主动性参与是否能完全实现对话式交流?权威性模式是否能完全消除?主动性参与是否能真正涉及到深度参与而不是简单的寓教于乐(edutainment)?如果参观过程观众完全按照自身需求,完全没有涉及到博物馆本身想传达的讯息或理念,这样的模式是否也是值得鼓励的?

马思甜博士用伦敦孤儿博物馆(Foundling Museum)的案例解释了变革性共同制作的含义。该博物馆邀请参观者在休闲区的餐厅墙壁上一起写出孤儿或收养儿童成长起来的名人,让这一类隐藏的集体以公开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孤儿长大以后也可以进入该博物馆教育部门工作,并与现代艺术家合作进行展览策划,促进其他收养家庭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联系。这样变革性共同制作也存在一些伦理性问题:比如博物馆是否承担了国家或者福利机构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期待的互惠互利是否真的能实现?如何评估合作策展的风险?策展人应当尊重其他合作策展的人员,但博物馆工作人员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可能与社会群体使用的语言相差甚远,在此产生的分歧、引发的权力不对等、对展览质量的保证和评估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中国的博物馆实践社会包容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博物馆语境下的社会包容还没有一个定论的说法。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有一些非常好的发展方向,比如2017年3月全国人大颁布新的法律要向公众全面开放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各类文化机构,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中展教结合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等。与此同时,中国的博物馆在此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对于边缘人群的标签化认知,已有大批量参观者的实际参观压力,以及国内公众普遍更能接受授课式的教育方式等。
供稿:邱文佳
摄影:肖昌雅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全院教职员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近百名将校军官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陪同参观。

5月16日及5月23日,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肖冬松、学院副院长苏群星前后带领该院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共计一百人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听取讲座、参观展览。

来馆之后,来访将校军官们首先听取了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的精彩授课《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全面了解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国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钱学森的科学精神。。授课结束后,大家认真参观了图书馆,被钱老爱国、创新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学院训练管理系协理员路江山说:“过去提到钱学森,只知道他是‘两弹一星’元老,没想到他在系统科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也有深入研究,构建了开放的现代科学体系,使得科学和技术日益一体比,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第一展厅,官兵们看到毛主席给学院前身总高级步兵学校的训词,纷纷驻足仰视。参观过程中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不仅呈现了钱老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展示了他对中国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创新的忧思。大家纷纷表示,军队院校作为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更应该紧跟时代推进创新,不断拓宽战略视野。

文字来源:中国陆军
摄 影:徐 菁
5月31日,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走入上海交通大学,在菁菁堂为到场观众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航天员群体“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先进事迹。航天员大队航天员、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洋,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邓清明,航天员大队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倪宁等四位同志参加宣讲。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出席了报告会。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梦想而美丽。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分享了自己充满挑战但更充满激情的“逐梦之旅”,她从小便有“让浩瀚的太空能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的梦想,但成为一名合格航天员的道路上却是一场炼狱般的脱胎换骨,航天员光环的背后更多的是奉献和牺牲,但“宁可亏欠小家决不愧对国家”是所有航天员无怨无悔的选择。她表示,新一辈航天人将紧紧拥抱这个美好的新时代,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书写青春华章的坚定信心。

追梦没有休止符,奋进永远在路上。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他分享了自己20年来3次入选备份乘组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的经历,尤其是50岁时克服种种困难备战神十一任务,但又一次止步于发射塔前的复杂心情。但他更表达了要将千千万万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可贵精神作为为祖国出征的不竭动力,初心不改、矢志不移的拼搏奋进在飞天路上,时刻准备接受挑选、为国出征的坚定决心。

奉献无价、大爱无声。航天员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分享了作为航天员家属“追梦途中的执着相随、飞天路上的心魂相伴”的心路历程,她与爱人一样盼望早日飞天,而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却又充满了高兴和担忧,在任务的5天里,家里的电视总是24小时开着,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神舟”有关的消息,半夜突然醒来,也要看一看有没有最新的动态。她更表达了愿为他们默默守望、与他们终身相伴、心永远与他们一起飞的坚定信念。

千秋伟业彪炳史册,伟大精神生生不息。作为军事记者倪宁结合他多年采访报道航天员群体的经历,分享了航天英雄们一生飞天逐梦铸就忠诚、一腔报国热血书写担当、一颗无悔初心彰显本色的感人事迹,并号召大家向航天英雄学习,做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和搏击者,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将交大校友钱学森手迹“热烈祝贺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向新一代航天人致敬!”纪念版赠送给报告团作为礼物。

来自上海航天局、闵行区街道同创共建联盟单位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以及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代表等现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结束后,刘洋、邓清明、聂捷琳、倪宁等报告团成员前往位于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陪同。当看到中国航天技术的奠基之作、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份手稿《导弹概论》、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看望钱老的照片、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全景照等珍贵展品,航天员们难掩激动感慨之情,并表示正因为有了像钱老这样有理想、有信念、有远见的中国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才铸就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如今的辉煌成就。最后,两位航天员在留言簿上郑重签名,以表达对钱老的崇高敬意。


2018年6月1日,在第69届“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度过一个欢乐有趣的“六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多方联合推出多场活动,共同为孩子们庆祝节日。
零距离“触摸”——人工智能嘉年华
5月26日,2018年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人工智能嘉年华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启动。孩子们不但可以现场操纵机器人比赛竞技,还能动手搭建机器人,零距离“触摸”人工智能,体验科技魅力。

本次嘉年华包括竞技类、体验类、展示类3大板块的活动。来自上海市徐汇区的近百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超级抢运赛”、“足球德比战”、“绝地枪王”、“越野挑战赛”、“越野障碍赛”等竞技类比赛。
在人工智能启蒙科技课上,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陈子涵第一次接触了这类课程。小朋友说,人工智能太厉害了,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不但可以自动分拣小球,踢足球也很在行,还能聊天、讲笑话。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除了搭建机器人、编写程序,希望今后还可以创造出更智慧的人工智能。

科技小课堂——科普集市乐趣多
6月1日当天,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集市活动昨天起在徐家汇商圈的六百广场举行。由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等主办的徐汇科普集市正式拉开帷幕。活动为期3天,以创新科技产品互动体验、科普小剧院、科普小课堂等趣味形式,为广大市民送上了一场科技创新的科普秀。

科普集市是上海市提升科普教育体验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贯穿全年,也是本年度上海科技节的重要组成。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也积极参与到此次科普集市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工作人员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航天飞行器,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开展一堂生动的手工课,让小朋友制作返回舱、降落伞,制作完成后自己亲手释放,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


大师面对面——老少结对游钱馆
6月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教育关工委、教育基金会共同推出的“携手看上海,与大师面对面”2018年老少结对六一特别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来自徐汇区各校的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和结对学生共50余人来到钱学森图书馆,首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了解了钱学森爷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一生,更感动于钱爷爷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钱馆二楼多功能厅,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向同学们赠送图书,并寄语同学们向钱老学习,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努力成才、报效祖国。


航天谱新篇——寓教于乐动手做
5月31日—6月2日,“童心话中华 筑梦新时代”2018年杨浦区少年宫庆“六一”主题活动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结合民族文化传承、国防教育拓展、科技创新实践和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大发展等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快乐游玩的同时,树立爱国情感、提升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

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以“航天谱新篇”为主题,为广大少年儿童带去了“航天动手做”特别专场,组织青少年开展创意科技手工制作,并与父母合作,制作弹射火箭、弹射飞碟、拉线飞机等小小航天科技作品,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在这四十年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孩子们的自我成长与未来发展播种下科学的理想。

在即将到来的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重走学森路”主题研学夏令营、“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大师之路”主题研学实践、星际航行学院公开课系列之“穿越星际”暑期电影课堂、“进馆有益”微课题研究、“徐汇小馆员”培训班等一系列活动,为广大青少年送上精彩有趣的文化大餐。
2019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0周年,声乐教育家蒋英诞辰100周年,届时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大型音乐·诗剧——《仰望星空》。
就在今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将正式启动“钱馆好童声”第二季!
这一次,
最终入选的20位小朋友,
不仅将成为钱学森图书馆首批“星空少年讲解团”成员,
还有机会入选大型音乐·诗剧《仰望星空》小演员,
与专业演员一起登台亮相,
在2019年演绎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的人生华彩篇章。
招募对象
8-12岁,乐于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阳光儿童
参与方式
1、海选阶段(即日起-2018年6月22日)
下载填写报名表(见附件),附上一段3分钟以内的视频(格式限定MP4)发送至指定邮箱3514489399@qq.com;
视频内容以展示小朋友的歌唱、舞蹈、朗诵等才艺展示为主;
专家根据视频进行初评,选出50位小朋友进入决赛阶段。
2、决赛阶段(时间及赛程另行通知)
集中进行舞台才艺展示;专业评委根据现场表现予以评分,决出名次。
3、后续活动
“钱馆好童声”第二季获奖者将组成“星空少年讲解团”,经过馆方的专业培训后,不定期在钱学森图书馆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入选《仰望星空》的小演员将接受专业培训指导,2019年正式参演。
6月7日下午,海协会会长张志军,国台办综合局局长马国樑、副局长丁艳灵,上海市台办主任李文辉等到上海交大调研,并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等地。校党政办主任王伟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陪同。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张志军会长一行依次参观了钱馆序厅、导弹圆厅和四个专题展厅。在参观过程中,馆领导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资料向张志军会长一行介绍了钱老卓越的学术贡献,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双方还就钱老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钱老的系统科学思想、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导弹航天事业的关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摄影:徐 菁
6月1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带领钱馆全体党员及部分馆员一行二十余人,前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重温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建筑原为上海跑马总会大楼,历经跑马厅、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美术馆,留存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记忆。展厅面积9800平方米,基本陈列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由《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两部分组成的基本陈列,全面梳理了上海从远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上海城市发展各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进入历史博物馆,各位党员同志一边聆听讲解员的解说介绍,一边认真参观着馆内一件件精美珍贵的历史展品,汇丰银行大楼门前的铜狮、物华号百子大礼轿、振远将军铜炮……大家感叹于上海历史发展演变的壮阔历程,更深刻感悟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作为党的诞生地,我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上海。在上海革命历史展厅部分,从党的诞生到抗战期间,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一幕幕重现在眼前,不仅让大家重温了党的光辉历史,倍感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通过这次参观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摄影:戚建鸿
为进一步推进2018年度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工作,6月21日上午,2018年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5楼报告厅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等领导出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参加会议。

大会对2017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公开表彰了2016-2017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优秀项目和先进工作者。我馆在此次表彰中荣获“先进单位”称号,我馆“‘重走学森路’夏令营项目”荣获“优秀项目”称号,社教部茅艳雯同志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以宣传钱学森精神与事迹为核心,以各类学术成果和馆藏文物资源为依托,以专题展览、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多元的传播模式为手段,以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为立足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2016-2017两年间,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教育效果不断提升,受众人数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



此次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同时荣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三项荣誉。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全方位加强内涵建设,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为目标,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良好形象,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6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博物馆探索营”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雪以及来自刘海粟美术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等伙伴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全体营员共同出席了开营仪式。仪式由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车兰主持。

此次探索营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共有来自香港大学、岭南大学的6名学生受邀来沪,参与量身定制的一系列博物馆深度学习、体验、探究活动。

盛懿书记首先在仪式上致欢迎辞。她向前来参与此次探索营活动的全体营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表示,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来到交通大学,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希望通过此次探索营,大家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和认知中华历史,增进彼此的了解;能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更多的香港同胞宣传和推广交大精神、钱学森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交流介绍环节,营员们依次分享了参加本次“博物馆探索营”活动的初心和期望。大家纷纷表示,自己是出于对博物馆行业的兴趣和热忱选择参加此次探索营,希望能够通过实践体验切身感受博物馆的各项工作,真正有所收获。
随后,各家博物馆的指导老师也向营员们简单介绍了各自场馆的相关情况及岗位要求。

姚雪副主任最后代表学校对各位营员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对钱馆在历年探索营活动筹备中的精心策划和用心组织表示感谢。她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今年探索营的活动安排与同学们的个人兴趣有着高度的契合度,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样难得的机会,体悟和感受内地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自2014年启动以来,每年都会为香港学生度身定制一系列的博物馆深度学习和体验探究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五期。2018年“博物馆探索营”定于2018年6月21日至7月20日开展,为期共约4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刘海粟美术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为合作单位。探索营期间,香港学生将进入以上五家博物馆,在指导老师带教下深度参与博物馆藏品保管与研究、展览策划与组织、场馆开放运行、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并前往北京、洛阳、郑州等地参访当地博物馆及遗址,体验城市文化氛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魅力。
摄影:徐 菁
优秀组织者:
李婉、农翠龄、赵玉莲、王劼、邢中菁、罗远、周跃鸣、叶红、梁韵 、赵晓蕾、傅向东、张娟、彭晨曦
优秀志愿者:
刘道荣、沈莉芳、姚兰萍、李奕、秦祥年、陈国强、金慧娟、夏庆同、曹静芬、林秋生、冷济兰、李敏、阮玉英、黄月英、吴碧湖、徐敏、傅晓红、把宏珍、周国钦、黄鸿玉、李皖、张淑媛、范沁瑜、韩梅、朱晓萍、熊佩华、邢桂兰、陈文普、胡中仁 、赵艳、李迪、舒有余、沈达樑、袁丽娥、尤七娣、阮月琴、蔡虹根、郁舒清、徐婧雯、彭凯静、朱雨晨、李文慧、李媛、计乾昊、陆靳羽、范懿敏、沈韫菁、陆彦琳、吴小琰、王嘉浩
优秀志愿者团队:
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志愿者服务队钱学森图书馆分队
钱学森图书馆市民志愿者分队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民办西南高级中学
随着暑期临近,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观众能够享受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暑假期间精心策划推出多种主题、不同形式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为青少年诚心烹制精彩有趣的文化大餐。欢乐假期,缤纷活动,总有一款适合你!
“星际航行”篇
1、星际航行学院公开课系列——“穿越星际”暑期电影课堂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穿越星际”之旅!这将是一系列的公开课,连续六周,我们将通过六部精心挑选的太空主题科幻电影,为你揭示人类进行太空探索和星际航行的历程。星际航行学院的专业导师团队都将从星际航行的专业视角为你解读电影中所涉及星际航行原理和知识,还将结合影片为你讲述世界各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学有所感的学员还可以将你的感想投稿给钱学森图书馆微信,说不定大作就会登上钱馆的微信推文哦~
时 间:7月7日-8月11日 每周六 13:30-16:00
地 点:钱学森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电影博物馆(详见微信课表)
参与方式:官方微信+博雅网
2、“学·问”沙龙之“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从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开始,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徽标,换上了镶嵌着金色航天徽标的航天队服,也在同时肩负起了更重要的使命。他们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航天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他们经历了怎么样的考验?哪些技能是一名航天员必备的?快来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为你讲述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
时 间:7月22日 周日 10:00-11:30
地 点:钱学森图书馆B13学术报告厅
参与方式:官方微信
3、“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

“航天动手做”——亲子公益课堂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合作推出,以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亲子家庭为主要受众,参与者在专业科技制作老师的指导下,亲子合作完成创意科技手工制作,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收获乐趣,学习知识,感受科学魅力。
时 间:7月1日-8月31日,每周日,10:30-11:30 13:30-14:30
地 点:钱学森图书馆2楼多功能厅
参与方式:官方微信
“大师之路”篇
4、“大师之路”主题研学手册

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编制以“大师之路”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手册,向中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学家路线”及“历史学家路线”定向参观导览,导览线路中包含珍贵展品提示及参观指引,参与者从展览内容中寻找答案,并在活动手册上直接填写作答。参观结束后,全部答对即可获得精美纪念品。
时 间: 7月1日-8月31日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地 点:钱学森图书馆展厅
参与方式:现场领取活动手册
5、2018“重走学森路”西北环保夏令营

为倡导环境保护,培养青少年科技环保意识,同时作为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宣传两弹一星的元勋科学家们爱国奉献的精神,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探索实践钱学森晚年提出的“沙产业”理论,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绿色光年共同举办“重走学森路”西北科技环保研学营。去西北地区看一看那里的人们是如何长期与风沙、荒漠抗争的,去东风基地走一走钱学森曾经工作的地方,感受他为何为西北地区人民生存生活思考形成了“沙产业理论”,去恩格贝生态区学一学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是如何被践行的。
时 间: 7月9日-7月20日
6、年度专家讲解计划——主题讲解“看展览,学英语”、“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

2018年,钱学森图书馆重磅推出“专家讲解计划”,由馆内不同部门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带领观众领略钱学森的精神与风采。听策展人讲展览背后的故事,听征集保管部聊聊那些库房里的宝贝,听外事专员讲讲那些歪果仁与钱学森图书馆的故事……2018暑期,钱馆的专家们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时 间:7月-8月,每月一场
参与方式:详见微信公告
“进馆有益”篇
7、徐汇小馆员培训班

图书馆与博物馆都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现在的小朋友真的会利用身边的公共设施吗?他们了解自己身边可利用的公共资源吗?想来图书馆与博物馆学习当一名小馆员吗?快来参加这个培训班,学习正确使用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从小激发青少年的公民意识。
时 间:7月10日-8月21日,每周二,13:30-15:00
8、“进馆有益”中学生优秀微课题论文征集活动
“进馆有益”中学生优秀微课题论文征集活动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系会议办公室指导,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主办。活动旨在邀请高中生走进博物馆,将博物馆资源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家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
时 间: 6月中旬——12月底,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参与方式:详见博雅网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8年6月28日
2018年6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第六期志愿者培训暨讲解志愿者颁证仪式在钱馆B13学术报告厅举行,培训时间为期一天,共41名新进志愿者参与了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主要针对2018年新加入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们,与往期不同的是此批志愿者在参加培训前基本都已通过钱学森图书馆专业考核组的讲解考核,对钱馆及钱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课程安排上也更为深入和专业。
培训中,来自钱馆社教宣传部、征集保管部的老师们分别为志愿者们进行了馆情介绍、展陈逻辑培训、志愿者服务及讲解礼仪、如何讲好藏品故事以及志愿者规章制度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作馆情介绍

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作展陈逻辑培训

社教宣传部讲解员许盈作志愿者服务及讲解礼仪

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吕成冬讲授如何讲好藏品故事

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介绍志愿者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
培训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专业考核组的考核老师们为通过考核上岗的讲解志愿者们授予了荣誉证书及徽章。




新志愿者们也已快速融入钱馆志愿者的大团队之中,从7月1日起将承担起钱馆参观讲解及暑期大客流的接待工作。

供稿:章飞飞
摄影:徐 菁
6月21日-24日,2018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UMAC-ICOM)与美国大学博物馆与美术馆协会(Association of Academic Museums and Galleries, AAMG)联合年会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召开。今年年会的主题是Audacious Idea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as Change-Agents for a Better World(大胆的想法:大学博物馆和藏品推动社会进步),共有来自23个国家近400人注册参加了此次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外事秘书邱文佳参加了此次会议。在大会上,她以“大学博物馆促进校内国际文化交流”(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University Museums Facilitating Cultural Partnerships)为主题,以钱馆面向香港高校的“博物馆探索营项目”为例,同与会专家交流探讨了大学博物馆成为促进高校某些国际化交流项目核心的可能性。

会议期间,邱文佳还与UMAC 理事会成员深入讨论钱学森图书馆和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合作项目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UMTWS,在2017和2018两期合作的基础上对2019年项目规划做了初步沟通。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博士将于9月来访上海,并就双方的进一步合作进行交流。

据悉,国际博物馆协会2019年会将于明年9月在日本京都召开,届时UMAC-2019年会也将在京都举行。UMAC-2019年会筹备委员会主席:京都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资料馆馆长、京都地区大学博物馆协会副会长南博史(Hiroshi Minami)教授和国际基督教大学汤浅八郎纪念馆馆长代理、UMAC理事会成员福野明子(Akiko Fukuno)应我馆邀请,拟于今年9月赴我馆访问交流。
相关链接:
UMAC-AAMG 2018年联合年会:https://www.aamg-us.org/wp/2018-annual-conference/
2018博物馆探索营: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news/news03_details.php?articleid=2197
UMTWS: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edu/edu06.php
图文供稿:邱文佳
7月3日,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树立“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价值理念,传承“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全体新进教职工150余人在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的组织下,集体赴钱学森图书馆等地参观学习。

前往参观之前,全体新进教职工首先在法学院会议室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傅强老师以“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以钱学森辗转归国的艰难历程为引,为大家讲述了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用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为全场听众还原了一位功勋卓著、淡泊名利、严谨求实、一生无私的人民科学家。

随后,全体新进教职工先后前往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实地参观。参观过程中,大家细细观阅了钱老的珍贵文献、手稿、照片、视频和相关实物,认真聆听讲解员对钱老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无不为钱老的爱国情怀、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和科学精神所深深感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和参观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大家更进一步走近了钱老,了解了交大,获益良多。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传承和弘扬钱老的精神。


当天,全体新进教职工还前往参观了校史博物馆,了解和学习了交大历史。
作为学校2018年度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的环节之一,通过赴钱学森图书馆、校史博物馆等交大校内文博场馆的参观学习,不但增进了新进教职工作为交大人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激励他们把个人的志向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坚守理想、教书育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摄影:徐 菁
陆敏洁
2018年7月11日,为纪念交通大学1935届电机工程学院著名校友罗沛霖院士诞辰105周年,同时庆祝中国第一个电气工程学科——交通大学电机工程设立110周年,“行有则 知无涯——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生平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罗沛霖院士之子、前沿科技顾问国际公司经理罗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文化体育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庞成奎,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主任冒巍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莫光成,上海交通大学文明办副主任沈丽丹等领导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部长张珊珊主持。

张凯在开幕式上介绍本次展览情况。罗沛霖是著名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被誉为新中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他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长达70多年的友谊传为佳话。2017年10月,讲述罗沛霖院士引进、建设并参与设计了我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718厂)历程的“创业家精神之路 ——纪念国营第718厂落成暨开工六十周年”展览在北京798艺术工厂开幕并取得巨大反响后,钱学森图书馆与展览主创人员和罗沛霖家属等达成了合作办展的意向。经过各方的长期筹备和精心打磨,本次展览得以顺利开幕,并通过珍贵的展品使这段历史得以延续留存,让更多的人亲眼见证罗沛霖院士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罗晋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他首先向所有关注和支持此次展览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本次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罗沛霖院士的生平贡献,更在于纪念他平生所代表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精英群体。本次展览通过大量实物展品,展示了罗沛霖院士事业生活的每一个人生时段,更希望能对观众的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随后,庞成奎先生代表北京体联度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曾为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使用的通用牌手摇计算机一部。

罗晋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1947年交通大学为罗沛霖出具的成绩单、1947年交通大学为罗沛霖赴加州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出具的推荐信两份珍贵原件。


张安胜代表学校向两位捐赠者赠送了罗沛霖赠钱学森《七律·飞天》珍贵手稿复制件等纪念物。

钱永刚在开幕式最后宣布展览开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为辅;共展出图片28张,文献73份,实物71件,包括罗沛霖院士的手迹、文献、实物、照片等。展览通过详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逼真的场景复原,生动展示了以罗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交大人志存高远、科学报国、无私奉献、百折不挠、锐意创新的崇高精神。

展览将于7月11日至10月12日在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向公众免费展出。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摘要:钱学森曾对友人说:“罗沛霖的才学并非不如我,他只是不屑于得高分而已。”两位年近百岁的老科学家,一位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一位是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他们的友情却因音乐而起,渊源颇深。

你可知道,钱学森大学就读期间,参加了校铜管乐队,演奏的正是次中音号。今天(11日),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的“行有则 知无涯——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生平展”上,上海交通大学向罗沛霖之子罗晋赠送一款次中音号模型,用以纪念两位百岁科学巨匠的世纪之谊。这次特展展出了罗沛霖院士70余件手迹、文献、实物、照片等,让公众亲眼见证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缘起音乐,“科二代”续写父辈缘
罗沛霖热爱西洋古典音乐,并曾在拍卖行购买旧唱片欣赏。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发现,展台上有一部罗沛霖在留美期间亲手制作的留声机,三速,自动落片,造型古典,做工精致,足以看出他制作的用心。
据策展方介绍,1931年,17岁的罗沛霖考取了国立交通大学,在这里,他通过同乡郑世芬结识了比自己高一级的好友钱学森。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对课外书籍的广泛涉猎和对音乐的共同爱好使他们结下深厚友谊。当时,钱学森参加了交大的铜管乐队,而罗沛霖则借来乐队的长笛学习吹奏,两人还共享唱片欣赏。
新中国成立那年,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到加州理工学院就职,而罗沛霖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几乎每个周末,罗沛霖都在钱家度过。每周,他们还会买票去欣赏洛杉矶的室内音乐。
1950年,钱学森与罗沛霖都开始计划回国的航程,罗沛霖与另外44名留学生一起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到祖国。钱学森却被美国政府羁留,一别就是5年。
钱学森曾对罗沛霖说:“中国的政治问题不经过革命是不能解决的,光靠读书救不了国。”罗沛霖曾坦言,正是钱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作为杰出的电子学家和电子工程专家,回国后的罗沛霖几十年间在电子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不停奔波,对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意思的是,作为“科二代”,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与罗沛霖之子罗晋延续了上一代的友谊,也是多年“如水之交”,二人是加州理工的同窗,都有着难忘的加州理工求学经历。

他设计并组建的718变身798
此次展览展出了许多罗沛霖为718厂进口的第一批电子设备,718厂是我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由罗沛霖负责引进、建设与设计。这些陈列在展台上的设备,包含瑞典厂家生产的手摇计算机,形似打字机,墨绿色的外壳,有着“MADE BY SWEDEN”字样,是当时流行的以手摇作为动力的计算装置;也有苏联制造的电子测量仪,以及上世纪50至60年代使用的工具显微镜。

“718联合厂”的落成离不开罗沛霖的呕心沥血。他是718联合厂建设期的总工程师,亲手设计并领导组建了这个国家重点项目——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展出历史资料显示,经过6年努力,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于1957年正式投入生产,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堪称新中国电子元件的发源地和奠基石。而如今,老厂区所在地已成为闻名遐迩的798艺术区,厂区内著名的包豪斯建筑也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建筑遗产。
经过从1957年至今长达60年的蜕变升华,罗沛霖一手打造的国营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演化为北京文化新地标,受到国内外关注。

“坏”学生22个月获得博士学位
记者在现场还见到了1947年交通大学出具的罗沛霖成绩单、推荐信和加州理工的毕业证书。他35岁被加州理工录取,凭借十年专业实践经验,数篇国际化的中国电机科技论文,除母语外的两门语言,以及本院钱学森教授的推荐,直接攻读博士。他的全英文博士论文以及笔记也在展品之中,虽然纸张已经古旧,但先生的字迹依然十分清晰,笔记本也十分整洁,清楚地记录下他的思考轨迹。

罗沛霖很聪明,考进交大的物理成绩是100分,但他总自称是一个“坏”学生,不循规蹈矩,听课心不在焉,不作笔记,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电讯书刊钻研,考试也只是应付而已,所以成绩总是平平。他常常去图书馆将感兴趣的领域内几乎所有图书都借来啃读,而课程的考试也能拿到满分,但对于不感兴趣领域的课程成绩便会差得异乎寻常。钱学森曾对友人郑世芬说:“罗沛霖的才学并非不如我,他只是不屑于得高分而已。”
然而,他们二人都志存高远,怀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曾经罗沛霖被诊断为“肺结核”已占了50%的肺脏面积。但他不想为此耽误时间,写信给暑期在杭州的钱学森说:“肺病是要死的,在有限的人生中只有多学多做……”
而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期间,他的主课是电工,副课选取了物理和数学,有相当的难度。在短短22个月里,罗沛霖越过了硕士学位,直接获得了带特别荣誉衔的博士学位。回国后,罗沛霖指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研制工作,因而被誉为新中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和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96101
7月1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全馆大会在B22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钱馆全体教职工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总结了钱学森图书馆2018上半年工作并布置下半年主要工作。他从入馆参观人数、文物征集定级工作、学术研究工作、展览及教育工作、全方位社会交流、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全面回顾了钱馆2018年上半年工作成绩。他表示,当前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团队建设,对宣传重点、社会热点的及时关注与快速反应,研究、文物、观众反馈、展览制作的综合效应等问题,钱馆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和机遇。张凯馆长还就俄罗斯专题展览、钱学森诞辰106周年纪念活动、2019年和2021年重要诞辰日纪念活动启动等下半年各项重要工作进行了布置。

随后,盛懿书记在大会上传达了学校近期重要会议精神,并通报了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调整后的校党政领导工作分工安排。

魏红副书记在会上就本年度暑期轮流、教职工疗休养及教职工产假等各项规定进行通报。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首先向全体辛勤付出的钱馆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并勉励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再接再厉、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迎接即将到来的2019年和2021年重要诞辰日,把钱馆建设得越来越好。
会议结束后,馆领导还前往慰问了暑假高温期间坚守在一线岗位的物业工作人员。


馆领导分别来到物业工程部、办公室、员工通道、服务中心等处,亲切看望了各个岗位上的物业工作人员,为他们送去了防暑慰问品,并叮嘱大家要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并要求各部门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


摄影:徐 菁
7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举行“共产党员钱学森”专题学习讨论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钱馆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珊珊主持。

本次学习讨论会以“共产党员钱学森”为主题,钱馆陈列展览部陆敏洁老师结合正在筹备的“共产党员钱学森”展览文本,与全体党员共同分享和解读了钱学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事迹、精神与贡献,深入学习了钱老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宗旨意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严以律己的处事原则,以及他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鼓励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以国家需要为先的大局意识。

在随后的学习讨论环节,全体与会党员各自结合学习内容和展览工作实际进行了学习交流,讨论气氛热烈。魏红副书记表示,此次专题学习讨论不仅让全体党员再次深入学习了钱老身为优秀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风范,更通过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紧密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本次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盛懿书记最后总结指出,作为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帅才,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和信念,堪称每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典范。钱馆全体党员不仅要深入学习钱老身上的特殊品质,更要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永远跟党走,在今后的各项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钱学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图文供稿:茅艳雯
7月17日,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党支部在303会议室举办了“钱学森教育思想”的主题研讨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第一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珊珊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背景。在学校提出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背景下,结合馆藏的文献与实物,展开关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展览筹备活动。因此,通过支部活动的形式,邀请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吕成冬介绍馆藏中与该主题有关的藏品。

随后,吕成冬介绍了选取的馆藏相关图片、实物、文献资料等。如钱学森的中学几何作业本、钱学森在美国的珍贵照片、1947年回国时在交通大学做讲座的照片和报道以及钱学森做的教育主题的剪报等珍贵藏品。其中不乏首次发现的史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展览价值。

接着,支部党员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大家都认为,支部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非常好。钱学森的教育思想内涵值得深入研究,馆藏藏品需要进一步挖掘,待时机成熟推出一个精品展。
最后,盛懿书记做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全校围绕当前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最新要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在全面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开展的一次重大活动。钱学森科学思想与教育思想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钱学森图书馆全体要在深入研究和挖掘藏品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钱学森教育思想,在联动推动我馆业务工作的同时,为当前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图文供稿:教工第一党支部
7月20日,钱学森图书馆“2018博物馆探索营”结营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雪、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以及来自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土山湾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等合作单位的指导老师代表与“2018博物馆探索营”的营员共同参加了结营仪式。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邱文佳主持。

在结营仪式上,与会嘉宾共同观看了“2018博物馆探索营”的回顾短片。随后探索营的六位香港学生各自分享了自己的实习经历和博物馆实地考察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通过在博物馆专业岗位的深度体验以及前往北京、洛阳、郑州等地的实地考察,使他们对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学术研究选择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可谓收获满满。


在交流环节,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张俐老师、土山湾博物馆刘盈老师、钱学森图书馆张文珺老师等各家场馆带教老师分别对同学们在本次博物馆探索营实践期间所表现出的专注度和专业性表示了充分肯定。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雪老师首先向探索营的成功结营表示祝贺,随后她向营员们表达美好祝愿,相信这段丰富的探索营经历将会对营员们的未来生活带来影响,最后她感谢各场馆对于项目的全力支持以及各位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最后总结发言。她表示,相信通过此次探索营活动在各个场馆的参观、实习和服务,同学们都收获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希望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博物馆行业的内在意义。博物馆探索营举办至今,见证着内地与香港的学术文化交流,希望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能成为两地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最后,与会嘉宾为“2018博物馆探索营”的营员颁发研习证明并合影留念。
供稿:李 悦
摄影:徐 菁
7月24日,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周锋、九三学社江苏省专职副主委叶勇、九三学社浙江省专职副主委叶烈窑、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专职副主委张平、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詹咏等领导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陪同。


在馆领导的陪同下,来宾一行依次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全部展厅,仔细聆听讲解员对钱老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的详细解说。参观过程中,来宾一行还就钱老所提出的“钱学森之问”、钱老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思想等问题与馆领导进行了充分交流。

摄影:徐 菁
7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梁齐、副处长林晓棠等一行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展调研工作。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校档案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钱馆、档案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共同参加了调研座谈会。


会议开始,盛懿书记首先对校人事处领导关心文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来基层调研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人事工作基本情况和重点关注的问题。

张凯馆长向校人事处一直以来对钱馆、档案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希望能够通过调研座谈,让钱馆、档案馆在学校分类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定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在座谈交流环节,我馆及档案馆与会人员分别就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职称认定、专业发展等学校人事工作有关政策与人事处领导进行了深入交流。


梁齐处长、林晓棠副处长在交流过程中耐心聆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并对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分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梁齐处长指出,未来学校也将进一步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人才政策,让学校档案文博人才队伍紧跟学校发展步伐,同时也在分类发展中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通过交流,大家加深了对学校人事政策的理解,并更加明确了下一步有关人事工作的方向,为钱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摄影:徐 菁
7月31日,上海艳阳高照,最高气温高达35度。姜斯宪、张安胜及学校党政办、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在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盛懿的陪同下,来到钱学森图书馆慰问冒着高温坚守在岗位上的全体工作人员。

在钱馆三楼办公区域,姜斯宪书记一行亲切慰问了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关切地询问大家工作和生活情况,感谢大家冒着高温酷暑坚守岗位,为在校师生带来优质服务,强调学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岗位上职工们的辛苦工作,并关切地叮嘱大家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保重身体,注意防暑降温。馆领导则向姜斯宪书记汇报了钱馆近期的工作。2018年暑期,在确保运行开放的基础上,钱馆的参观人数再创新高,仅7月就迎来了超过4万人次的参观。

姜斯宪书记对钱馆暑假期间的各项工作给予肯定,希望未来钱馆上下继续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再接再厉、砥砺前行。随后,姜斯宪书记等看望各个岗位上的一线工作人员,并为他们送上了防暑降温用品表达慰问。

8月3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领导班子及各部门负责人在303会议室召开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专题学习讨论会。
会上,执行馆长张凯首先带领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全文。通知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张馆长指出,钱馆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结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积极、深入开展钱学森爱国奋斗精神和先进事迹的宣传。
与会人员分别从钱学森事迹展览策划、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钱学森口述历史整理、组建钱学森事迹宣讲报告团、编撰钱学森精神读本以及音乐诗剧艺术创新宣传方式等角度探讨交流,结合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2021年重要工作计划,初步形成了《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最后,盛懿书记指出,为了更好的落实《通知》的工作要求,钱学森图书馆应当尽快调整参观接待方案,在应对暑期大客流的基础上,重点做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主题教育和宣传工作,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8月21日,市文广影视局、市文物局召开全市文物工作座谈会,总结去年全市文物工作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出席本次会议。会上,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系列主题课程荣获2015-2017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项目奖”。
“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专题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以上海航天史为主线,通过“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创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上海航天”三大部分,结合“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主发动机实物、最新研制的远征三号多星发射上面级模型、风云四号气象卫星1:3等比例模型、举世瞩目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等多件重量级珍贵展品,记述上海航天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追溯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的不解之缘。


在上海市文物局举办的“2015-2017 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推介展示活动”中,钱学森图书馆“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系列主题课程在上海127家博物馆推荐的数十种教育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项目奖”。“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系列主题课程以钱学森著作《星际航行概论》为切入点,课程内容包括“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入学考试”、“星际航行学员”系列现场课&系列公开课、“走近钱学森”系列学校课程、“航天动手做”系列实践课程、“重走学森路”系列研学夏令营等,在深度融合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文物资源、馆内课程、学校课堂、动手体验、实地研学等多种教育形式,引导青少年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为目标,通过展览、社教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良好形象,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文化上海

This summer’s Museum Exploration Program (MEP) is its fifth session starting from 2014. MEP is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design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Office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ffair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This five-week residency program is tailored to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have strong enthusiasm for museum sector 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calibre students will be exposed to various types of museums and historical sites in Shanghai and across mainland China.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xhibition curator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tudents will also curate, design, produce and display an exhibition of their own in the end of the program.
Six students are enrolled in this year’s program. They are from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Lingnan University, with majors mostly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history. This year’s four-week program comprises of three-week internship in museums across Shanghai and one-week outing to museums and historical sites in Beijing and Henan Province.
Five residency museums host the six students for their internship, with positions ranging from collection digitalization to audience engagement, covering almost all aspects of a museum’s daily work. The five host museums and internship positions are:
Museum educator planner,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Museum educator, Liu Haisu Art Museum
Museum interpreter, T’ou-Se-We Museum
Collec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Museum of Arts and Crafts
Audience engagement, Shanghai Film Museum
This year’s exploration of museums and historical sites are focused on the two capital cities in China’s history: Luoyang and Beijing. Located in Henan Province, Luoyang used to be the capital city of 13 dynasties while Beijing was the capital cit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modern China. The two highlights of Beijing’s university museums are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Art Museum, with the former as the academic backbone of China’s archaeological history and the latter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emerging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Visiting museums and historical sites in both cities is an intimate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to enter into the dialogue with the past. Observing the real objects and breathing the local air provides a further, physical connection to the histor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elcomes the second lecture themed on museum ethics this year.
Dr. Janet Marstine from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of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delivered a seminar for QLM staff with a focus on a cross-cultural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between US, UK and China’s museum practi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nclusion.
What is social inclusion? Why is this an ethical issue in the museum context?
Social inclusion is a developing notion even in the western world. It encompasses specific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at diversify museum visitors in terms of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Not only about visitor number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age, gender, income, race and ethnicity, religion or disability, social inclusion in the museum context also concerns depth and quality of engagement. Th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expectation is to deliver positive social outcomes, but the solutions are definitely context dependent, 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in both social groups and museums. Compared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concept, social inclusion in China can be interpreted into various terms, for instances, access, service, diversification, o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Why is social inclusion important? Recognizing cultural rights.
Cultural rights is not simply about the right to consume culture but a more active set of rights of divers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ulture towards both self-actualiz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museum themselves. The reality is that most people have little knowledge of their cultural rights,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l capacity to advocate for them. But museums have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o engage with public in ways that empower them to assert and to make use of cultural rights.
Approaches of increasing social inclusion in museums
Passive approach or accessible approach is generally embedded in the following museum practices: free entry, universal design, signage and audio in multiple languages, designated days for specific groups, and providing culture of interest to “targeted” groups. Ethical issues may arise from passive approach are that visitors have no voice and it’s a deficit or welfare model essentially.
Active approach or participatory approach is created in more visitor-centred engagements. Visitors construct their own meaning and have free choice in learning through multi-sensory elements and dialogues in the museums. The relation can even extends beyond walls of museums into communities. While we are confident that active approach takes a progressive standpoint, ethical issues are still there to explore. We may decide whether museum as a platform more about deeper engagement or just edutainment, more about dialogues or in fact the hierarchy is still maintained.
Transformative approach emphasizes on co-production of museum curatorship and activities between museum staff and the public, thus creating a sense of care and belonging.

2018年9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的开学典礼,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等嘉宾受邀出席,并为全国第4个、上海基础教育中首个以“钱学森”命名的学院(学校)——华师大二附中“钱学森学院”揭牌。仪式由华东师大二附中党委书记袁军主持。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李志聪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他表示,值此华东师大二附中创办60周年之际,“钱学森学院”的揭牌成立正是希望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引领,努力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二附中“为国育才”和“为国成才”的传统不断得到传承,让“爱国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代表、2018年INTER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学科最佳奖获得者樊悦阳在开学典礼上发言表示,钱老深重的家国情怀、杰出的科学成就是我们青年一代永远学习和追随的典范。青年学生一定会像钱老那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全部青春和热血。

钱永刚馆长在仪式上宣读“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批文。随后,华东师大戴立益副校长与钱永刚馆长共同为华东师大二附中“钱学森学院”揭牌。

戴立益校长向钱永刚馆长颁发了华东师大二附中“钱学森学院”名誉院长证书。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长征医院骨科主任钱齐荣教授,二军大肿瘤生物治疗诊治中心主任钱其军教授,上海机器人学会理事长、上海大学钱晋武教授等钱氏家族代表共同出席本次典礼,受聘为“钱学森学院”首批兼职导师并向学校赠送《钱氏家训》。

仪式上,华东师大二附中党委副书记张华瑞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分别代表“钱学森学院”和钱学森图书馆签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永刚馆长在仪式上发言并对“钱学森学院”寄予殷切希望,希望“钱学森学院”能够培养出长大能像钱学森那样的科技创新人才,也相信学校一定能够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神,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心系祖国、科技报国的优秀学子。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在典礼最后讲话。他首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二附中“钱学森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教育家。他所提倡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他所提出的“钱学森之问”更是中国教育事业无法回避的命题。希望二附中全体师生能够以“钱学森学院”的成立为契机,共同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领军人才,也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经验。
素质教育创新 以“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引领卓越教育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思想深邃的战略科学家,也是一位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教育思想家。晚年,钱学森曾多次谈及中学教育,他指出“科技帅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学抓起,学校应在为学生打下扎实学科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多年来,他一直在用心思考中国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为此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全民教育”、“全人教育”为核心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直以“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校训,以培养树立远大理想、清晰自我、主动发展、勇担社会责任的“追梦者”为使命。建校60年来,学校一直走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试点的前列,同时也积极反思当前时期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为此,学校与钱永刚教授多次就“钱学森教育思想”如何更好地体现在新时代学校育人实践之中进行深入探讨,此次“钱学森学院”的揭牌就是双方共同探索破解“钱学森之问”这一时代难题的创新举措。
“钱学森学院”原为卓越学院,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融合理科实验班、人文创新班、科技创新实验班等办学经验后于2013年推出的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的重大改革举措。更名后的“钱学森学院”将是用钱老“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引领二附中“卓越教育”特色发展在实践中融合的一次大胆创新,是学校持续深化“卓越教育”的重要改革步骤。“钱学森学院”将集中优势资源,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开学第一课 让“爱国 奉献 求真 创新”精神代代相传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与组织和领导中国首批运载火箭、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一部爱国、爱党、爱社会的生动教材。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让“爱国 奉献 求真 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代代相传,揭幕仪式后,钱永刚教授为全体师生上了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钱永刚教授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给全体同学生动讲述了钱老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报告激起了二附中师生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钱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科学精神,领悟老一辈航天人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继承钱老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努力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二附中“为国育才”和“为国成才”的传统不断得到传承,让“爱国 奉献 求真 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代代相传。
延展阅读:
什么是“钱学森班”?
“钱学森班”是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命名的创新教育平台,主要是弘扬钱学森精神,提升学生科技、人文等各方面素养,培养后备科技人才。
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之问,全国各地的知名高校、中小学设立“钱学森班”,就是对解答这个问题进行尝试和探索。 目前,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钱学森学院”在内,“钱学森班”已经设立了32个。
2005年,全国首个“钱学森班”在北京的海淀实验中学成立。之后,全国其他知名中学也陆续成立了“钱学森班”。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也同样设有“钱学森班”。
摄影:张颖博

On September 3, 2018, at the Museum and Exhibition Complex of 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 (MAI) was held the solemn o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to exhibition "Qian Xuesen - the founder of Chinese astronautics". It was organized by 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 in cooperation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The aim of the exhibition is not only to acquaint visitors with the amazing life of Qian Xuesen, but also to popularize the world astronautics among students of MAI and other specialize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Chinese cultural cooperation.
The exhibition was opened by Rector of MAI Mikhail Pogosyan and the president of SJTU Zhongqin Lin. Special guest of the ceremony was Chinese Ambassador to Russia Li Hui. After solemn cutting of the ribbon Chinese delegation was led through the exhibition and presented memorable gifts.
“It is very pleasant that an exhibition devoted to the founder of Chinese aerospace and the graduate of th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pened at MAI, one of the leading aerospace universities. I note that Qian Xuesen was in the USSR twice, respectively in 1956 and 1957, and highly appreciated the achievements of Soviet aeronautics. After his return to China, he launched a larg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work, creating a huge reser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rection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fter half a century we are in Moscow, at MAI, an exhibition, dedicated to his memory. I think, that it is very symbolic. Moreover, last year MAI an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tarted a joint program to train the engineering elite in the sphere of aerospace technologies for the economies of two countries. Thi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aerospac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mutual partnership. I hope that the inter-university cooperation between MAI and SJTU will be crowned with numerous achievements”, said Li Hui, Chinese Ambassador to Russia, in his opening speech.
Qian Xuesen (1911 - 2009), Chinese scientist and founder of China’s aerospace programs. He is highly honored in China and often compared with Sergey Korolev, spacecraft designer who sent the first man to space. After completing his studies at SJTU, Qian Xuesen studied and work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China, he was able to return to his homeland and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ocketry and astronautics. Qian Xuesen was a special ambassador of friend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The exhibition tells about the life path of the “father of Chinese astronautics” and is thematical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Great Man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Founding of Astronautics is a Great Deed", "The Envoy of Friend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For u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aerospace area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tech industry. Opening the exhibi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academic year is very symbolic, because it can be a good example for young people of joint achievement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cosmonautics. It is important not only to give knowledge, but also to bring up a joint culture of cooperation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said Rector of MAI in his opening speech.
The exhibition will be working on weekdays from September 4 to October 31 2018.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registration, please see the MAI website https://mai.ru/press/events/detail.php?ID=95746&lang=ru
(News edited from MAI)
莫斯科时间2018年9月3日下午1时,由上海交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博物馆承办的“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在莫斯科航空学院开幕。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院长米哈伊尔·波戈相(Mikhail Pogosyan)、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博物馆馆长阿纳托利·日丹诺夫(Anatoliy Zhdanov)等嘉宾,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等机构的代表们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在致辞时表示,作为中国工科教育的先驱与翘楚,交通大学为国家空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钱学森是交大的杰出校友,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卓越功勋,更为促进中俄间科技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希望本次展览所展现的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对科学前沿的不懈追求和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能够激励中俄青年一代以成为行业未来的引领者和国家栋梁为目标,砥砺前行、茁壮成长,携手为中俄两国航空航天事业谱写新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首先代表展览主办方介绍展览背景。此次展览精心选取了百余件照片、文献、图表等详实历史资料,共分为三个部分:“东西方文化铸就科学巨擘”再现钱学森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非凡历程;“奠基航天伟业”展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中俄友好的使者”介绍钱学森为促进中俄之间科技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发言指出,中俄两国友好历史源远流长。此次中俄两校联合主办的展览,不仅是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最好纪念,更是中俄两国在教育界开展科技、文化领域合作的优秀范式。希望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俄罗斯民众了解这位在中俄两国航天与科技交往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进一步推动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两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院长米哈伊尔·波戈相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宇宙航空和航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和俄罗斯高度重视航空和航天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开展密切合作。此次展览的开幕也再次强调了在这一领域的互利合作的重要性。钱学森是中国的宇宙航空探索发展的关键人物,俄罗斯人民欣赏中国在宇宙航天方面的成就,所以对我们来说能够举办钱学森展览是一种荣幸。本次展会使更多的俄罗斯人熟悉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巨大成就。我希望这个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深化莫航和上海交大之间的合作,希望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合作结出丰硕成果,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技术进步和文化交流。

在开幕式上,林忠钦还代表学校向莫斯科航空学院赠送了“钱学森交通大学毕业证书”和“钱学森《祝贺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一周年》手稿”两件珍贵文物的复制件。

据悉,本次展览曾于去年在俄罗斯科学会堂首次展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年,在中俄深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莫斯科航空学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在两校合作办学的契机之下,本次展览得以再度在莫斯科展出。

本次展览旨在让更多中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以及中俄两国科学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更好地推动两校合作,促进中俄两国科学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系列活动的首场,此后,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包括展览、报告会、座谈会、出版物、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广大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摄影:翁圣宬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日报网:“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在俄罗斯揭幕
中国新闻网:“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在俄罗斯揭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李辉大使出席“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览开幕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李辉大使出席“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览开幕式
8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推出的升级版“学·问沙龙”成功开讲。至此,钱学森图书馆暑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圆满完成。
2018年暑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等主要受众群,通过星际航行、大师之路、进馆有益三大主题,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以互动体验、研学实践为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为期2个月的暑假中,钱馆的暑期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共吸引约3100余人次青少年参与其中,成为了青少年观众快乐成长的第二课堂。
“星际航行”引领科学探知
从7月7日至8月11日的每周六,钱学森图书馆推出的“穿越星际”暑期电影课堂为身处假期的同学们先后带来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太空救援》、《阿波罗13号》、《火星救援与2001太空漫游》六部精彩的科幻电影。为此,馆方专门邀请来自上海天文馆、上海天文台、上海航天第808研究所等机构的资深专家组成星际航行学院的导师团队,在每场活动前为同学们进行观影前导赏。在为暑期生活增添趣味的同时,还让大家学习到了不少关于太空的科学知识。在8月11日举行的结业仪式上,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同学们还获得了珍贵的结业证书和星际航行学院徽章。



8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推出升级版“学·问沙龙”第一期科学家说。活动邀请到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吕德胜,为我们解读实现冷原子钟在轨稳定运行背后的故事。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陈金凤老师和马小舒老师则为同学们带来了化学知识讲解和三个有趣的化学小实验,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



同时,钱馆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也在暑期继续推出。每周末,孩子们可以在专业科技制作老师的指导下,亲子合作完成平衡鸟、跑步机器人、磁悬浮陀螺等新奇有趣的创意科技手工制作,在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科技小知识,收获乐趣,感受科学魅力。


“大师之路”追寻先辈足迹
作为全国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编制了以“大师之路”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手册,在暑假期间为进馆参观的同学们提供与众不同的互动式、沉浸式学习体验。研学活动手册中包含科学家、历史学家两条研学路线,通过导览路线中的珍贵展品提示和参观指引,引导学生在场馆中沿着路线一一解答手册上的难题。8月18日,钱馆特别举办暑期研学专场邀请赛,让同学们在馆内追寻先辈足迹,寻访大师之路。



7月9日-7月20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绿色光年共同推出“重走学森路”西北科技环保夏令营,带领青少年前往西北地区,探访东风基地,去实地了解西北的人们与风沙、荒漠的长期抗争,感悟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宝贵精神。在提升青少年科技环保意识的同时,更让他们切身感悟了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们爱国奉献的精神。



此外,钱馆还在暑假期间重磅推出“专家讲解计划”,由馆内不同部门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带领观众领略钱学森的精神与风采。8月31日,钱学森图书馆外事秘书、国际博物馆培训项目主管邱文佳老师以“看展览、学英语”为题,为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带来了一场别出心裁的双语观展体验。


“进馆有益”开启探究学习
7月10日-8月21日,由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小馆员培训班在馆内举行。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50名学生汇聚在钱馆,跟随着老师学习当一名真正的小馆员,通过学会利用身边的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培养社交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上海市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钱馆积极承办“进馆有益”中学生优秀微课题论文征集活动。邀请高中生走进博物馆,将博物馆资源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专家和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
除了面向孩子的主题活动之外,8月18日,钱馆还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为家长们精心打造了公益沙龙“家长学校”,从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博物馆、家长如何做好参观前的工作、如何设计适合孩子的博物馆学习、博物馆亲子活动中的关键点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与家长探讨如何进行博物馆亲子教育,将博物馆知识与学校知识相连,与生活相融。



此外,为积极响应团市委、市教委等部门举办的爱心暑托班活动,钱馆充分运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于暑假期间组织宣讲小分队赴青浦夏阳街道、盈浦街道、香花桥街道、金泽镇街道、帕缇欧香社区学校等六地开展爱心暑托班宣讲。宣讲活动包括观影、宣讲、动手做3大板块,前后共计举办17场次,覆盖小学生近1000人次,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办班点的一致好评。




The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Museums and Galleries (AAMG)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Committee (ICOM) for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UMAC) is holding a joint annual conference this year June 21-24 at University of Miami, US. About 400 participants from some 23 countries registered the conference.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joint conference is “Audacious idea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as change-agents for a better world”. The program addresses how museum constituents are adopting new roles and adapting old ones, welcoming new constituencies while keeping current visitors, and enhancing our value as critical part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while promoting a more just, peaceful and healthy world.
QLM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ordinator Ms. Wenjia Qiu introduced the ways in which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museums can ser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her 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University Museums Facilitating Cultural Partnerships”. She also discussed a further collaboration with UMAC board members between QLM and UMAC. Apa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UMAC and QLM are also working on a joint project for international personnel exchange for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in Shanghai.
For more conferenc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ere https://www.aamg-us.org/wp/annual-conferences/past-conferences/

Vice 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Vice President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Chinese Museum Association, Prof. An Laishun delivered a lecture at QLM for Shanghai museum professionals on April 10th about the significant issue of museum ethics.
Recall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useums i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useums evolved from an auxiliary institution to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and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y should take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service of public interests. Therefore, a new path has emerged that combines two functions both internal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nd research, and external opening doors to the public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It took 40 or 50 years for both the museum sector and the public sphere to reconcile and finally agree to the consensus that museums should not confined to a certain discipline or academic research, but are public institutions that should take account of the social needs.
The definition of museums the sector generally take are from ICOM: “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Although this definition survives seven modifications after it was initiated in 1974,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 museum to serve the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has remained unchanged whatsoever.
Museums have undergone a transition of focusing on objects to recogn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a human being. The role museums are playing in the society is a bridge connecting objects and human beings, as well as history and reality. After entering the 21 century, museums are more diverse and with more vitality, in which four functions are eminent: memory storage of indigenou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cohesion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propellant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he epitome of a nation’s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e cornerstone of ICOM is the 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 It sets minimum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performance for museums and their staff. A museum’s moral code entails its recogni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nd the commitment to dedicated daily operation, thus cultivating a trust for the public to museums. Museum ethics is an everlasting issue that constrains both museum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concepts and choices in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will evolve with the dialogue and adaptation with the society.
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 incorporate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Museum preserve, interpret and promote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umanity.
Museums that maintain collections hold them in trust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Museums hold primary evidence for establishing and furthering knowledge.
Museum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appreciati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s hold resources tha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other public services and benefits.
Museums work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ommunities from which their collections originate as well as those they serve.
Museums operate in a legal manner.
Museums operate in a professional manner.

The flagship program that kicked off this year’s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is the panel discussion debating ways and methods of university museums striving towards excellence. Five panelists from different museums and the moderator Zhang Kai, executive director of QLM, formed a heated discussion.
How should university museums define themselves? What kind of channels and possibilities university museums can explore to interact more with the public? In face of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museum resources from the public, how university museums should prepare themselves? These questions are at the core of addressing how university museums should do to best serve the public,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engage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ICOM vice president Prof. An Laishun said “a university without a museum is like a person with anemia”.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t least one museum, which is an alarming contrast with China’s university museum number. China has an estimated 300 university museums, which means only ten percent of all universities in the nation own a museum. In this sense,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Vice presid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board member of Chinese Museum Association, Dr. Duan Yong observed that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on one hand, are at the golden age, especially after decades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eums are also absorbing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But even with the big rosy social backdrop, university museums are not benefiting much compared with public museums. This discrepancy of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manifest not merely on museum numbers, but also on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social impact they can bring. Focusing on teaching & research and serving the faculty & students are at the core of a university museum’s function, it’s also crucial for university museums to adapt to the public needs and addressing the balance between serving the university and serving the public.
UMAC board member Andrew Simpson suggested that one possibility for university museums is to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university per se. University museums are like the children of a university, their functions therefore, are interlocke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Kate Arnold-Forster, director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as well as Museum of English Rural Life at University of Reading, shared UK university museum development and stressed that on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robust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can be that universities started to realize and recognize the value of university museums. That will catalyze university museums to becom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e hope university museums are not about bragging or only about showcasing collections; instead, we want the public to know about our university better through university museums.”
Chen Zenglu, head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seum provided his observ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ublic museum.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university museum and a public museum, as he said, will minimize gradually with the growing expertise and accessibility of university museums. “We see an explosive need by the public of museum services and resourc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fore it’s museums that should adapt to the social change with an open vision and growing expertise. That’s a challenge shared by both public museums and university museums.”

The worldwide community of museums celebrates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on and around 18 May. The objective of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s to raise awareness of the fact that, “Museum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 enrichment of cul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mong peoples.” The theme chosen for 2018 is "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Shanghai Science Festival, launched in 1991, is the first in China and the second in the world of its kind to be sponsored by the government. It is held in the third week in May every year with the main venue located at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When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falls on the Shanghai Science Festival (May 19-26), QLM hosts a succession of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both festivals.
Exhibition: “Jiang Ying- Authority of European Classic Art in China”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Shanghai Metro jointly hosted the exhibition “Jiang Ying- Authority of European Classic Art in China” at Jiao Tong University Station. As wife of Qian Xuesen, Jiang Ying seems always to be shadowed by her husband and be the one “in the back of” a hero. As a matter of fact, her family, her life experiences, and her passion for career is a story worth telling. This exhibition traces back her life in parts of her music pursuit, her marriage of arts and science, and her family, especially her father, a high official of military theorist of China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Gallery tour: AR guide, back to 1966
On May 18th, QLM had a special visit for children with the program “Interplanetary Navigation: Back to 1966”. With the newly-launched AR guide system, visitors will travel back to 1966 and help a policeman to find out an alien agent who had intended to sabotage the interplanetary navigation academy and change the history.
Public program: Shanghai Radio: Telling a Story in a Museum
“Telling a story in a museum” is a radio program organized by Shanghai Educational Alliance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Museums (SEUACM) and Shanghai News Radio. 19 radio hosts are invited to be the spokesperson of 19 university museums under SEUACM. They will explore the backstage incidents and tell the stories of university museums, through their radio programs and other different public activities.

“THE alarm rings. You glance at the clock. The time is 6.30 am. You haven’t even got out of bed, and already at least six mathematical equations have influenced your life. The memory chip that stores the time in your clock couldn’t have been devised without a key equa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 Its time was set by a radio signal that we would never have dreamed of inventing were it not for James Clerk Maxwell’s four eq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sm. And the signal itself travels according to what is known as the wave equation.”
This quotation is from “Seven Equations that rule your world” by Ian Stewart on New Scientist. QLM drew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article and infused into the new education program which is also part of the “Interplanetary Navigation” public lectures: to draw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is program is tailored to junior high students who are enthusiastic about physics and science. Museum curators, physics professors and art specialists are integrated at QLM to best demonstrate the beauty of physics.
This program is also echoing QLM’s latest temporary exhibition:“Connecting Arts & Science-Artworks of T.D.Lee Arts & Science Foundation”. The exhibition will be closed by May 30th.
第25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于2019年9月1日至7日在日本京都举行,届时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年会也将同期召开。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高校博物馆的专业发展,拓展中外高校博物馆行业交流,兹定于2018年9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办“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交互连接、全球视野”主题会议。本次会议将探讨大学博物馆如何从全球化的角度建设自身并联系世界,同时邀请日本的大学博物馆同仁介绍日本尤其是京都市大学博物馆协会概况,并推介将于2019年9月在京都召开的第25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
烦请有意向参会的同行于9月17日(周一)中午12:00前发送信息“姓名、职务、电话、所在馆全称”至联系人邮箱,参会名额先到先得。会议语言为英语。
联系人:邱文佳
联系电话:021-62932063
电子邮件:qiuwenjia@sjtu.edu.cn
附件:1. 会议安排
2. 专家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8年9月10日
附件1:
“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交互连接、全球视野”主题会议
会议安排
时间:2018年9月25日(周二)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B22会议室
14:00-14:10 欢迎与介绍
张凯,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上海交通大学
14:10-14:50 《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交互连接、全球视野》
Marta C. Lourenço 国立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副馆长,里斯本大学
15:00-16:00 日本的大学博物馆与藏品
《日本的大学博物馆与藏品概述》
Akiko Fukuno 汤浅八郎纪念馆执行馆长,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
《京都市大学博物馆协会:搭建高校博物馆与藏品的桥梁》
Hiroshi Minami 国际文化资料馆馆长,京都外国语大学
16:00-16:30 休息
16:30-17:00 第25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2019年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年会介绍
Akiko Fukuno, Hiroshi Minami
17:00-17:30 现场交流
附件2:
专家介绍
Marta C. Lourenço 教授
现为里斯本大学国立自然历史与科学博物馆副馆长、全职研究员,自2016年以来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一职。Marta C. Lourenço教授在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获得博物馆学和科技史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为欧洲大学馆藏的独特性及其现代意义。Lourenço博士也是葡萄牙战略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项目“葡萄牙科学藏品研究基础设施”课题主要负责人,曾被授予巴西重要人物奖(2014)和根特大学乔治·萨顿奖(2015)。
Hiroshi Minami (南博史) 教授
现为京都市大学博物馆协会(University Museums Association of Kyoto)副主席、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2019年年会联合主席、京都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资料馆馆长。南博史教授曾在日本古物学协会工作近十年,后又在京都博物馆工作22年,历任京都博物馆策展部副主任、策展部主任、教育传播及交流部主任等职务。
Akiko Fukuno (福野明子)女士
现为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汤浅八郎(Hachiro Yuasa)纪念馆执行馆长,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日本工艺美术和19世纪晚期浮世绘。福野明子女士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2019年年会联合主席,也是三鹰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董事会成员、三鹰市运动与文化基金会董事会成员。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s delighted to present a joint meeting with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of ICOM this September to disuss how university museums in East Asia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and integrated.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please email to Ms. Wenjia Qiu qiuwenjia@sjtu.edu.cn to book your seat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Asia
Pre-presentation of UMAC 2019, Kyoto, Japan
25 September 2018
Qian-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4.00 Welcome
Kai Zhang,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4.10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Being Global and Staying Connected
Marta C. Lourenço, President of UMAC-ICOM, University of Lisbon
15.00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Japan
General Overview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Japan
Akiko Fukuno, UMAC-ICOM Board Member, Co-Chair of UMAC 2019,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Tokyo
UMAK: The Network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Kyoto
Hiroshi Minami, Co-Chair of UMAC 2019, Kyot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16.15 Break
16.30 Presentation of ICOM 2019 and UMAC 2019, Kyoto
Akiko Fukuno and Hiroshi Minami, Chairs of UMAC 2019
9月10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主题展览在位于地铁徐家汇站的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正式向公众开放参观。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和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推出,是继2013年9月地铁10号线推出钱学森图书馆公共文化展示区、2018年5月联合举行“蒋英——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地铁10号线交通大学站专题展之后,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地铁开展的又一次公共文化公益活动。


本次展览分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功成名就 祖国在心”、“冲破罗网 终回故土”、“科学与艺术的天籁之音”、“钱学森图书馆”六个板块,通过70余张珍贵图片、20余组文献实物和视频,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成长、成才的成功之道,以及他对上海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所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地铁展览将展出至11月26日,向往来的路人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科学风范与爱国事迹、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发展的不解之缘以及上海航天60年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供稿:张文珺
摄影:张文珺
戚建鸿
一组矿泉水瓶诠释运载火箭与神舟飞船的基本结构,“三高”总结航天事业特点,四个关键字揭秘执行任务航天员的选拔要求......2018年9月8日上午,一场以“中国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为题的公共讲座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从航天知识、中国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生活及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为现场100多名观众介绍了我国航天的发展史及未来空间站的远景规划。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飞天梦一直是中国长久的夙愿,也是所有载人航天工作者前行的动力。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三大挑战,尽管我国起步较晚,但一直在这一领域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中国载人航天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中国的载人航天工作者平均比美国航天人年轻十岁,比俄罗斯年轻二十岁。他们无畏高风险,牢牢树立了进度服从质量的观念,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扎实前行。

中国航天员选拔遵循“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八字原则。所有航天员都要经过档案选拔、初选、复选等多项严格选拔,入选的航天员还需要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失重体验训练、寒区生存训练等各项模拟训练。
对于观众特别想了解的执行任务航天员的选拔问题,申行运用“坚定的理想、过硬的技术、强健的体能、良好的心理”来概括。曾经有大学生向航天员聂海胜询问如何才能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聂海胜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来回应。每一位航天员为了达到上天的要求,都少不了艰苦学习,努力奋斗。极寒之地、蔚蓝海洋、戈壁沙漠、原始森林都留下了航天员们艰苦训练的身影,正是这些学习与训练,保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任务执行的零事故。

为期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申行运老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牢牢抓住了现场每一位观众的注意力。航空与航天的区别、航天员的手提小空调、航天事业的衍生品尿不湿......这些有趣的航天知识使航天走近了公众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到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作为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份精彩航天科普大餐。更多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在9月间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供稿:张文珺
Time: May 10-June 24, 2017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Architecture-Studio & young awarded Chinese, Arab and African architects co-present the exhibition “Mission Trans-Missions” in this summer. The exhibition combines a series of works by Architecture-Studio (AS) in forms of models, photographs, picture walls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o explore how architects respond to and improve living qualities in a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surviving environment. The exhibition also presents the design works of 27 new architects from China, African and Arab regions with vivid displaying panel cases. These designers have won the 2010 China Promising Architecture Contest, the 2012 Arab Promising Architecture Contest and the 2014 African Young Architects Competition.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these design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fter winning the award,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ir works and shares their experiences and ideas with the public.
It’s no coincidence for QLM to hold an exhibition about architecture and city landscape. Zhang Kai, executiv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pointed out that in his later years, Dr. Qian developed and enriche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city” which combines urban dwelling and natural landscape. The topics discussed in this exhibition, such as the inheritance of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re of the same essence of Dr. Qian’s theory of landscape city.
IN THE PICTURES: VR IMAGES
Time: March 17-Mid April, 2018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This VR exhibition is co-organized by QLM and Jaunt China. It includes five VR short video clips including the Chinese film “Window”. This is also the first time “Window” is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n China after it was screened in Venic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last year. The other five films are: “Miracles of Life”, “Freefall”, “Atoms”, and “Prospects”, with six VR equipment on site. “IN THE PICTURES” is also QLM’s first time to hold an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hibition.
Time: July 11-October 12, 2018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2018 marks the 105th anniversary of Dr. Luo Peilin,founder of new China’s electronic industry. Dr. Luo is member of both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 was in charge of introducing, building and designing China’s first major plan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production. As pioneer of new China’s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r. Luo drafted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根据2018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国庆节、中秋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9月22日至24日正常开放,9月29日闭馆维修, 9月30日至10月7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九日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大型音乐诗剧《仰望星空》音乐创作
招 标 文 件
编号:招(服)[2018][C]031号
招标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零一捌年玖月
招 标 公 告
根据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拟邀请业内知名创作团队以钱学森同志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德为主题,创作音乐诗剧《仰望星空》,通过音乐、诗歌、舞美等艺术形式展现钱学森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和彪炳史册的功勋,对钱学森的爱国奋斗精神进行艺术呈现。推出的大型音乐剧《仰望星空》【项目编号:】组织公开招标(采购计划编号:),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名称:大型音乐诗剧《仰望星空》音乐创作
二、项目编号:招(服)[2018][C]031号
三、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2019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0周年,声乐教育家蒋英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大型音乐诗剧《仰望星空》。该剧是以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为原型的重大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剧目,通过音乐诗剧形式的表达,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动人故事。力图既体现弘扬钱学森精神,培育爱国情操,又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该项目作为重大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剧目,对剧本内容与艺术呈现标准的要求都很高,本项目中标单位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该剧本的音乐创作工作。
四、项目预算金额(人民币):29.5万元。
五、投标人资格要求:
1、具有本项目采购的独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2、投标人应具有较强的舞台剧音乐创作能力,并担任过舞台剧的音乐创作(剧目需参加过省级以上文化部门组织的展演);投标人参加过全国以及省市的音乐创作比赛并荣获二等奖以上奖项。(提供剧目节目单、证书复印件)
3、由于音乐诗剧《仰望星空》涉及大量军事活动和场景,投标人应具有军事题材的音乐创作能力和作品。
4、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提供书面承诺原件)
5、法人证明书(或法人授权委托书);法人(或被授权人)的二代身份证;(提供原件)
6、供应商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与项目相关资格证明文件。
本项目采购实行资格后审,上述资料谈判供应商在递交谈判响应文件的同时,应逐项对照上述资格审查要求提交相应的原件供评委进行资格后审(同时提供原件清单二份)。谈判委员会在进行资格后审时,应以供应商提交的相应原件进行核查,如发现未按要求提交相关原件、提供的证照不在有效期内或存在弄虚作假情形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或响应文件正本中的相关资质复印件未加盖公章的。其响应文件作废标处理。
六、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18年9月23日14时00分止,将投标文件密封提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逾期送达的将予以拒收。
七、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18年9月23日14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投标人可以由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出席开标会议(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委托代理人出席应携带单位授权委托书原件)。
八、联系事项:
采购单位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 郭娅
联系电话:13636306736
传真:021-62933398
9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汇报社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钱学森《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发表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的1978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年份。在这一年,中国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召开科学大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迎来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和科学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用他在“两弹一星”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了系统工程的构想。系统工程不仅是“两弹一星”的成功典范,对国家战略、国防工程和经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亲自撰写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在《文汇报》上发表。这篇重要文章被认为既开创了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成为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基础;也吹响了系统工程从航天领域走向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的号角,决定了系统工程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著名系统工程研究专家汪应洛专程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致信祝贺。他在贺信中表示,1978年钱学森在文汇报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至此架起了科学和哲学的通道,也标志着钱学森同志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卓尔不凡的深远影响。系统工程思想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有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相结合,才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最高概括的整体学术思想与方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40年来系统工程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应用发展,成为解决复杂性问题重要方法论依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把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发扬光大,进一步服务社会部门,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间,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精神,更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文汇报社副总编辑王勇在发言中表示, 1978年9月27日文汇报刊登钱老和许国志、王寿云撰写《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文章不仅仅对系统工程发展和系统科学建立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诸方面都产生及其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这样一个巨大而复杂系统更加需要我们学习掌握运用钱老倡导的系统工程,系统科学思想。理性应对各种挑战,妥善化解各种风险,做新时代奋斗者,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开幕式上,钱学森图书馆领导向来宾赠送了钱学森关于《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发表始末的珍贵手稿复制件。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她指出,四十年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非凡的学术智慧和科学远见,开创了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经过四十年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系统工程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了同频共振、同生共荣,不仅显示了强大的理论生命力,更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时代条件下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对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和特质的钱学森精神的一次“集中学习”,也是对作为一位战略思想家的钱学森的一次“集体研讨”。希望能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具有思想张力、弘扬时代精神、对接国家需要的源头活水。
与会者在研讨交流中谈到,钱学森不仅是“两弹一星”杰出贡献者,更是大家公认的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堪称当代战略思想家。钱老从系统思想到系统实践的整个创新过程,在工程、技术、科学直至哲学的不同层次上,都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这些成就和贡献有着非比寻常的科学和实践价值,并对当今科研工作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许多与会专家深有体会地说,今天重读钱老的这篇系统工程“重磅经典要文”,深感其意义重大。在我国,系统工程这四个字已经深入人心。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刻理解钱学森系统工程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要对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使系统工程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结合,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出席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原院长沙基昌,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原院长谭跃进,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原理事长顾基发,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草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毓堂,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李明,青海省海西州政协副主席张纪元,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夏军等校外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等,共同出席仪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党总支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调研员高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等。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发文始末
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生产组织管理经验。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各行各业得到大力宣传和积极推广。与此同时,以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为代表的系统工程中国学派不断发展壮大。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的春天”到来后,钱学森、张钟俊、关肇直、许国志、刘豹、汪应洛等老一辈科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开始积极宣传和推广系统工程思想。大会胜利闭幕后,钱学森在许国志的启发下,对系统工程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学科性质和归属、指导理论、应用前提、社会意义、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思想。
9月27日,钱学森和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发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这篇文章虽聚焦于科研系统工程和工程系统工程,但毫无疑问地吹响了向全国各行各业推广系统工程的号角,并成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形成的标志。此后,钱学森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工程思想,并积极推动各种系统工程的建立及其应用。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四十年来,我国的国家实力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系统工程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早已深入人心,在治国理政中日益得到自觉应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习近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要从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高度,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解决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复杂性、整体性的社会问题。
如今,经过四十年的推广、应用和发展,“系统工程”已经从概念走向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航天型号研制部门走向国家决策机构、从工程技术型号设计走向国家管理顶层设计,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深入人心,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广为人知的“高频词汇”之一。钱老所创建的系统工程思想已经衍生出众多分支学科,如航天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法治系统工程等。
正如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710研究所科技委主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于景元在研讨会书面文章中指出,系统科学不仅是一门21世纪的科学,同时也将在21世纪引起一场组织管理革命,这场组织管理革命对现代化社会和国家管理的推动作用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其意义和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大力弘扬钱老一贯倡导的系统工程思想,不仅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
供稿:茅艳雯
游本凤
摄影:徐 菁
9月25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交互连接、全球视野”主题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200会议室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近50位大学博物馆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2019年9月1日至7日,第25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在日本京都召开,届时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niversity Museum and Collections, UMAC)年会也将于同期举行。在此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特别邀请UMAC主席Marta C. Lourenço,UMAC理事会成员、UMAC2019年年会联合主席、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汤浅八郎纪念馆执行馆长Akiko Fukono及京都市大学博物馆协会副主席、UMAC2019年年会联合主席、京都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资料馆馆长Hiroshi Minami出席会议,围绕“大学博物馆与藏品:交互连接、全球视野”这一主题,和与会人员共同分享国外大学博物馆的相关案例与有效做法。

Marta C. Lourenço教授从世界大学博物馆发展历史及背景切入,简要梳理了大学博物馆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了现代大学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应对的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但却未受到公众和博物馆界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公众普遍习惯用看其他公共博物馆的视角来评判大学博物馆;但事实上,了解大学博物馆和藏品的前提是要更好地了解大学。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大学的性质、传统和习惯做法,就无法深刻理解大学博物馆和藏品的庞杂、混乱、及专业水准低下等诸多问题。二是大学博物馆在大学和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还未能得到清晰的梳理。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对策。一是相对短期、可操作性强的,可以把大学博物馆的藏品归并到更大型、国家级博物馆中,使资源得到更合理配置。二是形成更长期、持续性的发展战略、开展扎实的情况摸底和学术研究、理清大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Akiko Fukono馆长用数据从日本博物馆发展背景、日本大学博物馆发展概况和日本大学博物馆合作三个方面梳理了日本大学博物馆的历史发展情况。日本在德川时代闭关锁国长达200多年,于1854年被迫打开国门。1868年德川统治崩溃,新政权建立;为面对西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追溯日本的发展历史,自1872年创建首个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1877年创建首个大学博物馆(东京大学小石川植物园)、进入1960至197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博物馆建设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至2011年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和市镇重建使得博物馆新建数量减少,日本博物馆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西方化”。
日本现共有782所大学,超过25%的大学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日本第一批大学博物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国立大学,为供内部使用及“陈列”而建立。1996年日本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大学博物馆》的报告,对日本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报告发布至今已有22年,日本大学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即越来越注重“合作”,因此日本有一系列有关大学博物馆的协会:日本大学博物馆委员会,日本大学博物馆研究课程委员会,日本学院和大学档案馆协会,关西大学博物馆协会等。

Hiroshi Minami教授则从相对微观层面介绍了京都市大学博物馆协会(University Museum Association of Kyoto, UMAK)的构成和运作情况。京都一直以来被称为“大学城市”,京都市总人口中大学生占10%;京都地区共约有40所大学,其中一半有大学博物馆。UMAK于2011年受到文化事务部门的资助,主要参与两个项目:利用文化遗产促进当地旅游业、振新社区建设;振新京都地区大学博物馆建设。为此,自2014年以来,UMAK联合京都外国语大学、西南学院、京都教育大学、九州大学、京都精华大学、九州产业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等高校的博物馆推出了巡展“大学博物馆里的珍宝:京都地区大学博物馆藏品展”。巡展以多种合作方式,不仅进入高校展览,还进入其他社会机构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UMAK的活动不仅给日本其他地区的大学博物馆协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同时还频频受到社会关注,不时被社会旅游、文化杂志等刊物报道。协会在不断协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藏品,同时也意识到从联合策展的角度共同开发和深度认识藏品的重要性,激发藏品的活力。在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博物馆工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大学博物馆培养面向未来、善于合作的世界型策展人。

会议期间,Marta C. Lourenço教授还代表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分别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上海大学博物馆签署了关于大学博物馆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期刊中文翻译的合作协议。
供稿:邱文佳
9月26日,我馆邀请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教授为我馆相关人员进行藏品管理课程培训,前来参加培训的还有校档案馆、校史党史办公室等工作人员。课程以藏品管理为主线,既涉及到流程性管理,还涉及到在藏品管理过程中需注意的伦理、法律及藏品政策等内容性梳理。


博物馆从业人员需对以下三个概念有明确的认知:藏品、文化遗产、博物馆。对“藏品”的理解要基于三个要素:选择性、信息性和组织性,因此博物馆在制定藏品政策的时候对于藏品征集要有相对明确的界定和范围。在很多场合我们会使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但不能过度使用。文化遗产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类,要代表某一类群体的集体记忆和集体价值,并且值得向后代永久传递。也正因为如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藏品没有任何的控制、拥有权,文化遗产属于子孙后代,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只是暂时的保管者。明确了这一点,博物馆从业人员才能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概念,才能基于这一基础以更专业、更符合职业伦理的精神参与工作。对于“博物馆”的认知,主要集中在理解博物馆的三个功能:保存、研究、传播,这就要求博物馆管理者和从业者妥善处理好研究和利用的关系、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藏品管理流程涵盖入藏前、入藏、编目入账、出借使用、甚至出售、交换及“解决”藏品(有严格的限制)这一系列过程。入藏前主要考虑涉及物品的法律问题(比如来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博物馆的藏品政策、是否牵涉工作伦理问题等,入藏及随后的使用过程中则要严格区分三个编号之间的关系:入藏号、总登记号、藏品出现在展览中的图录号。

据悉,钱馆未来将依托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和其他的项目合作方,邀请更多的国内外业内专家学者为馆内人员做内部培训,提升我馆员工的专业水平。
供稿:邱文佳
2018年9月20日上午,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授牌仪式在翰文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授牌经“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授权,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十二院)同意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正式授牌,授牌仪式上,宿城一中校长张涛从钱永刚教授手中接过“钱学森培菁班”铜牌,“钱学森培菁班”正式落户宿城一中。钱学森长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航天十二院党群工作部主管杨景博士、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教授、副市长马杰、市教体局局长朱守坤及“钱学森培菁班”师生等400多人出席授牌仪式。仪式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盛长春主持。

宿城一中校长张涛代表学校致辞,他说,首先要感谢钱永刚教授和“钱学森姓名冠名和肖像使用管理委员会”对我校的信任和厚爱,感谢航天十二院同意给我校“钱学森培菁班”授牌,感谢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在我们申报钱学森班的过程中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在原来“培菁班”的基础上举办“钱学森培菁班”,意在用钱学森对杰出人才的期待激励学生,以大成智慧为引领,弘扬钱学森科学报国、爱国奉献精神,让学生们努力成长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杰出人才。“钱学森培菁班”落户我校,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全校师生,特别是“钱学森培菁班”的同学们,要以钱学森为楷模,以大成智慧为引领,弘扬钱学森科学报国、爱国奉献精神,努力实践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今后成长为杰出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开设航天科技、艺术欣赏、实验探究、综合活动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双师制”加“双长制”的管理模式,即“班主任+导师”和“家长+学长”,以此整合更多优质资源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加强与国内其他“钱学森班”的联系,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培养创新型、学术型、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航天十二院党群工作部主管杨景博士代表航天十二院宣读授牌决定。


航天十二院院长薛惠锋通过视频表达对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成功申办的祝贺,他强调,在此谨代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对于本次授牌仪式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强国之本兴邦大计,所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国家强盛国泰民安的时代一定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今天,宿城第一中学“钱学森培菁班”授牌仪式顺利举行,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通往人才强国的现实路径,让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心,运用钱学森的智慧和精神迎接大师级人才辈出的时代,通往人才强国的光辉彼岸,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

钱永刚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是全国第34个获得授牌的学校。宿城一中作为百年老校,通过设立“钱学森培菁班”为第二个百年汲取新的动力,“钱学森培菁班”将运用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怀,培养对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钱学森培菁班”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把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使得同学们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整体建设得到跃升。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对“钱学森培菁班”落户宿城一中表示祝贺。他说,作为宿城一中校友,一直以来非常关注家乡和母校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在钱学森精神鼓舞下健康成长,发扬钱学森爱国精神,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宿州市副市长马杰在讲话中首先向钱永刚教授一行表示热烈欢迎。马杰指出,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宿城一中“钱学森培菁班”成功申办,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精神,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引领教育发展。


仪式最后,宿城一中师生、校友表演了诗歌朗诵《在太空,你谱写着惊天动地的诗篇》、女声二重唱《火箭军之歌》等节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e5xJ-44DedEG7s4UtgviA
9月2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召开第三次党总支(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校近期各项重要会议精神。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会议,钱馆党总支委员以及教工党支部书记参加会议。

全国教育大会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李克强在会上讲话。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魏红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要求大家充分认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召开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宣讲会学习体会,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
会上还通报了学校近期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并对近期配合学校巡察组进驻巡察工作和2018年下半年党总支学习教育活动计划进行了布置。
为展示中国航天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传承老一代科学家崇尚民主、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由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于2018年10月1日至11月20日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



展览名称: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1日至11月20日
展览地点:泉州海交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四楼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艰苦的环境并没能阻挡科研的热情

公文包,一用就是40年
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擘、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以及“高山仰止、精神永存”四个部分,主要展示钱学森的成长历程、科学成就和精神风范。

配合该展览,主办单位还计划于展览期间(11月7日上午9:30,伊斯兰文化陈列馆4楼)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办相关讲座,邀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高级工程师钱永刚出席讲座,并作交流。

原文链接:http://m.qzwb.com/gb/content/2018-09/29/content_5877731.htm?from=singlemessage
相关链接:
2、“民族脊梁学界楷模——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相关活动介绍
金秋十月,清爽宜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也迎来了游客参观热潮。七天小长假期间,共有近万名观众入馆参观,大部分以散客为主,其中更不乏来自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
为了让进馆参观的游客畅享国庆缤纷假期,馆方专门提前部署,推出了包括主题观影会、专家讲解、动手做课堂等在内的多场主题教育活动,以多样化、分层次的活动形式,让广大游客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充实有益的黄金周。
“国之脊梁”——钱学森与他的战友们系列纪录片赏析活动。10月1日至3日,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三天在馆内举行专场播映会,展映《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国家记忆——两弹一星元勋》等专题系列纪录片。通过精彩的纪录片引领观众们重拾“国家记忆”,追寻历史真相,重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元勋们爱国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许多观众在观影后深受触动,纷纷留言,表达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祝福。


专家导览讲解:钱学森的民国护照。10月6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老师为国庆进馆的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以“钱学森的民国护照”为核心内容的专家讲解。曾任钱馆征集保管部部长的魏老师从其资深藏品专家的角度,用一张小小的护照串联起了钱学森在美20年学习和工作的成就,为现场观众解读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国庆特别版。国庆小长假的周六,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绿色光年推出了“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国庆特别版——“神奇清洁能源”环保课程。来自交大的博士生作为现场导师,带领小朋友们走近清洁能源,思考如何使用清洁能源保卫地球,配合动手制作体验,反响良好。


“星空少年讲解团”特别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是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首次推出针对青少年的讲解培训,重点侧重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训练。报名参与讲解团的青少年在未来通过考核后,将正式成为钱馆的志愿讲解员,此外还将参与剧目演出、语音导览录制等相关活动。至此,钱馆已建立包括“星际兵团”、“星际航行学员”、“星空少年讲解团”的“三星”粉丝团,并已初步形成针对不同年龄段,囊括科普教育、爱国教育、艺术教育的社教活动体系。


“很高兴遇见——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特别活动。国庆期间,钱馆配合正在地铁一号线徐家汇站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展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地铁专题展,推出了“很高兴遇见——钱学森与上海航天”特别活动。活动期间,身着绿色马甲的钱馆志愿者在地铁站周围向往来的路人发送特别的礼物——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纪念明信片,邀请路人写下观展留言,并在活动结束后向他们寄出这份来自上海徐汇的祝福。


钱学森回国63周年主题限量明信片。今年国庆适逢钱学森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归国63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钱学森图书馆再次加印明信片,并制作纪念印章,于国庆期间面向馆内观众限量发放。
除了以上国庆特别活动外,假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专门推出了多场定时讲解,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参观留言簿上,观众们纷纷留下了自己的感想。正如一位观众留言所说,通过讲解员介绍钱学森的事迹,很受感动,又观看了电影,以钱老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为中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中国两弹结合的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中国人民的楷模,中国人民的战士,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人民将永远铭刻心中!

UMAC奖创建于2016年,每年都由外部评审委员会评定,用于表彰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卓越精神、最具创新力的大学博物馆和藏品。
2019年 UMAC奖申报通知
UMAC奖必须由两个UMAC成员(个人或团体会员)同时提名。提名者可以申报本馆项目。请填写提名表格,并于2018年12月31日下午5点(伦敦时间)前发送表格至:
UMAC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Ing-Marie Munktell
ing-marie.munktell@uadm.uu.se
UMAC奖评选规则
1、资格
1.1所有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均可申报UMAC奖。
1.2申报的项目可以是博物馆和藏品的理论与实践中任一领域,包括展览、教育、藏品保护、教学、研究、管理和商业模式、设计和建筑、伦理、对大学和公众的服务、战略规划和博物馆学等。
1.3只能提名近3年的项目或计划。
2、提名
2.1申报项目必须由两个UMAC会员(个人或机构)提名,会员资格须由UMAC秘书处核实。提名必须使用UMAC网站提供的表格。
2.2 UMAC成员可以提名自己,即他们可以提名自己大学博物馆或藏品的项目。
2.3 UMAC董事会成员和UMAC奖评审委员会成员在任职期间不得提交提名。
2.4若申请项目当年未获颁该奖项,只要符合申报资格,次年仍可重新申报。
3、标准
提名项目必须体现:(1)创新性;(2)杰出性;(3)其他大学博物馆及馆藏不论地区、规模或位置,均可学习此类项目的可借鉴性;(4)对所在大学、社区或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4、评审
4.1由UMAC奖评审委员会提议的一个特设小组进行评审。
4.2评审小组由UMAC董事会的2名成员、ICOM(非UMAC)的2名成员和高等教育界的1名成员组成。评审委员会主席以无表决权的方式主持会议。
4.3评审小组的成员构成每年在UMAC网站上公布。
4.4如有疑问或需要,评审委员会可要求提供相关提名项目的其他资料。
4.5评审小组如认为提名项目不符合UMAC奖的评审标准,则保留不授予该奖项的权利。
4.6评审小组的决定为最终决定,在讨论或通信中不作任何解释。
5、结果
5.1评审结果将于每年初春公布。
5.2 UMAC奖将在每年年会召开期间颁发。
5.3 UMAC奖有证书和奖金两部分(每年公布)。
5.4 UMAC将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媒体渠道宣传获奖者。
10月1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浦东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浦东张闻天故居承办。钱馆作为名故委常务委员单位参加了预备会议,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受邀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做主旨发言《人物纪念馆国际交流的探索与实践——以钱学森图书馆为例》。

会议围绕“新时代我国名人故居类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八位来自全国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及相关行业的领导、专家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随后,参会人员进行了分组讨论。

魏红副书记的主旨报告围绕当代中国科学家故事和科学精神弘扬的主旋律,介绍钱学森图书馆以国际展览合作为突破,通过专业合作(加入国际化组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设计国际教育项目等方式打好国际合作基础,以馆内培训等方式把国际化资源引入本馆专业化建设中。国际交流的意义正在逐渐显现:不仅扩大了上海交通大学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国际影响;从国际视角解读钱学森和中国航天,丰富了对人物的认知;搭建起业界新的发展平台;更提升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发员工热情。同时,在场馆实践中也看到,我们还要面临人物解读中迎接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思考如何寻找更合适的资源,搭建合作平台;真正加强与国外人物纪念馆的研究交流;更要以更深入的国际化交流提升场馆与人员的专业素质。

供稿:邱文佳
The 25th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will be in Kyoto, Japan from September 1 to 7 next year. UMAC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will also hold its 2019 annual meeting in Kyoto. To encourage more Asian participation for next year’s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especially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 and all across Asia-Pacific region, UMAC is joining hands with QLM again to kick off a pre-presentation of UMAC 2019 on September 25th at Xuhui campu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UMAC President Marta C. Lourenço, UMAC 2019 co-directors Akiko Fukuno and Hiroshi Minami were invited to present in the meeting. They also expressed concerns with the huge loss of Brazil’s national museum, and the shared mission to care and promote university museums’ development all round the globe. Around 50 participants from university museums all across China attended the meeting. The meeting was funded by Shanghai Educational Alliance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Museums (SEAUCM).
Marta C. Lourenço explained briefly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facing university museums, collections and heritage, and then addressed the question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her presentation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Being Global and Staying Connected”. UMAC board member Akiko Fukuno traced back the history of Japan’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how it was interrelated with Japan’s museum industry and social-economic conditions. Vice-president of UMAK (University Museums Association of Kyoto) Hiroshi Minami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ies of UMAK in his presentation.
UMAC also signed two significant agreements with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and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lease find more about 2019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http://icom-kyoto-2019.org/
2018年10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问”沙龙第十一期活动火热开讲。“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兼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环境生物学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所所长刘红教授受邀来馆,以“太空生存”为题,带领全场观众漫游太空,揭秘人类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奥秘,讲述深空探测领域最前沿的太空探测生命保障理论。

刘红教授的讲座由两张照片开始,一张照片是美丽的星空,星汉灿烂、浩渺无垠;另一张则是月球土壤实景图,宁静沉寂、空无一物。刘红教授告诉大家,真实的太空并不如我们仰望星空所见的那样美好,而是充斥着宇宙射线,拥有极端高低温的真空环境,人类根本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要达成这样的梦想,如何使人类能够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刘红教授和大家共同分享了在太空中保证生存的各项保障条件。首先是包括空气压力、温度、湿度、辐射防护和污染气体净化等在内的环境条件保障;其次是空气、食物、水以及废物处理等物质条件保障;最后是人类长期出去太空密闭隔离环境中的生理心理调控。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能够在太空中长期生存的基本条件,而能够满足人在太空中生存所需物质的系统,就是我们所称的生命保障系统。

生命保障系统可分为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和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又可分为物理化学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携带式生命保障系统主要通过携带的方式满足人生存所必需的氧气、水和食物,这种方式具有限制性,只适用于短期的空间活动,不能满足长期载人航天任务的需求。物理化学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适合于中期载人航天器和近地轨道空间站的生命支持系统,主要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再生处理,满足人对氧气和水等无机物质的需求,并将产生的废气、排泄物等废物进行回收利用。目前人类开展太空活动所采用的生命保障方式多为这两种。
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 BLSS)是基于生态系统原理,将生物技术与工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所构建的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从而为人类提供类似地球生态环境的生命保障,适合于人类长时间远距离空间飞行和地外星球探测任务。

由刘红教授领衔研究的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正是这样一个能与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在“月宫一号”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动物(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植物不仅能够给宇航员提供食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获得纯净的饮用水。植物中人不吃的部分,比如作物的秸秆、蔬菜的根和老叶败叶,可以被用来饲养动物,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更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最后,剩下的植物不可食部分,人的排泄废物,厨余生活垃圾,被送进微生物降解环节,微生物可以分解被固定的碳,变成二氧化碳进入到空气中重新被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从尿液中回收水和氮素以及经过生物净化后的卫生废水,用于灌溉培养植物。植物吸收了这些废物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又可以不断生长出新的食物。这样,就形成了“月宫一号”里物质的闭合循环。

刘红教授在讲座中介绍,2014年5月“月宫一号”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高闭合度集成实验,密闭实验持续了105天。2018年5月15日上午9时许,在志愿者们经历了370天的“月宫”生活后,“月宫一号”又圆满完成了世界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模拟实验“月宫365”实验。目前,“月宫一号”已经成功实现系统闭合度98%,100%的氧气和水再生以及83%的食物再生,为未来的星球基地探索活动人员的健康保障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刘红教授的讲座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引得全场观众目不转睛、座无虚席、掌声连连。在互动问答环节,在场听讲的小朋友们踊跃提出了诸如“月宫一号里的植物是如何进行授粉的?”、“为什么要选黄粉虫来吃?”、“在太空里腐坏的东西也可以再生利用吗?”“在太空中出生长大的人会变得很奇怪吗?”等问题,刘红教授都一一进行解答,并鼓励现场的小朋友好好学习,未来也能够参加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摄影:卢晏羚
10月18日,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带领钱馆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党员及部分馆员,赴上海展览中心参观“勇立潮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开展10月份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展览以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时间线为轴,分为序篇、负重前行谋突破、实现跨越当“龙头”、阔步迈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共五大篇章,采用大量生动案例和市民摄影作品,结合多种新媒体、多媒体手段,集中展示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跟随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大家仔细观看着描绘上海今昔发展的照片及实物展品。一组组对比数据、一段段历史视频、一幅幅发展规划图,让大家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上海自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不平凡历程。第一家股票公司、桑塔纳汽车、公用电话亭、老式公房“平改坡”、徐家汇今昔对比等过去的生活场景,勾起了大家感同身受的回忆,同时也更加为自己能够作为一分子参与到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而感到无比骄傲。


四十年壮阔奋斗,四十年辉煌成就。通过此次参观,大家更进一步了解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激励自己在未来新的时期肩负起属于自己的使命。勇立潮头、不懈奋斗!

摄影:戚建鸿
为了以更饱满的热情与更扎实的作风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校工会的资助下,人力资源处与钱学森图书馆工会于10月20日联合主办以“践行新思想,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长兴岛健步走活动,两个单位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全程4公里健步走活动。

初秋的长兴岛郊野公园,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大家甩开臂膀,迈开脚步,结伴而行,一边欣赏长兴岛的自然人文景色,一边畅谈工作生活,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人力资源处处长梁齐表示,人力资源处(教工部)与钱学森图书馆之间一直存在天然且紧密的联系,钱学森同志是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建在交大是国家对交大的极大肯定,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两个单位的联动学习,组织人力资源处(教工部)全体同志系统地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人力资源处(教工部)也会尽全力支持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
钱学森图书馆书记盛懿表示,人力资源处(教工部)是学校的重要行政部门,钱学森图书馆职工通过人力资源处(教工部)介绍学校的队伍建设情况,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人事人才工作;钱学森图书馆是精神文化部门,是交大的一块文化瑰宝、文化名片,有无尽的宝藏等待挖掘,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钱学森图书馆均可以对大家产生诸多启迪,期待人力资源处(教工部)前来参观学习。
此次“践行新思想,奋进新时代”健步走活动丰富了人力资源处(教工部)与钱学森图书馆职工的文化生活,展示了两个部门职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增进了友谊,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纽带,激发广大职工养成爱运动、爱健康、爱生活的良好习惯,一同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7JHioyzCvO0Ng_UaMUvIw
10月20、21日,由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浦东跨文化素养培育——“博物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教师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作为2018年《浦东跨文化素养培育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的主要内容,此次《“博物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共吸引来自龚路中心小学、第二中心小学、明珠森兰小学、金桥中心小学、陆行中学北校、新云台中学、上南中学北校、临港实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南校、浦东中学等十所学校的近30名一线学科教师参与其中。

本次教师工作坊为参与项目的老师们提供了为期两天的充实课程。2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副教授为大家重点分享了《博物馆+学科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转变以及现代博物馆教育发展历程,并结合2007年-2017年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概括了全球博物馆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她指出,博物馆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上世纪以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无间,也推动着博物馆教育前进。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与中小学馆校合作主要可分为博物馆主导模式、大学主导模式、中学主导模式、国家课程导向模式以及第三中介者模式。最后,庄瑜副教授还通过具体的博物馆案例,与老师们分享了华师大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在馆校合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20日下午,工作坊的主题内容为《博物馆+学科课程的案例分享》。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马玮、来自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王蕊、来自上海控江中学的英语教师朱清月以及来自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师韩蓓璟分别受邀为项目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展学科教学的经验。

2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毛毅静副教授为老师们举行了以《世界美术馆的馆校合作课程研究》为题的内容分享。她首先从有关博物馆学研究、有关艺术博物馆定义、艺术博物馆教育功能等概念的阐述引入,对艺术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展开述评。随后,她从教育部门设置、博物馆行政、教育设置、资源与经费等方面介绍了世界艺术博物馆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并通过若干实例向大家介绍了当前世界艺术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模式。
2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则以钱学森图书馆的具体教育实践为例,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这一主题。他从博物馆中的教育与教育资源、钱学森图书馆教育活动实例以及博物馆教育与馆校合作的更多可能三大方面,分享了博物馆视角下的馆校结合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傅强老师指出,教育是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基本职能。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博物馆教育不仅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探讨博物馆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探讨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当前的博物馆教育仍然面临着对观众的忽视、对教育职能的误解和博物馆各部门间的壁垒等诸多问题。随后,傅强老师和大家分享了钱学森图书馆“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重走学森路”夏令营等教育项目在馆校结合开展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他在分享中表示,未来随着学校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博物馆教育与馆校合作之间将拥有更多可能。

为期两天、兼具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让老师们收获满满。工作坊结束后,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两天的课程,聆听专家分享的宝贵经验,获益良多,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将馆校结合课程付诸实践。
据悉,除安排教师工作坊进行集中培训外,未来《“博物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还将安排集中交流环节,赴博物馆参观并与博物馆文教人员开展工作坊,并于2018-2019学年第一、第二学期在各项目学校开展具体课程实施。
2018年10月20日下午,由上海市文联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翁山诗书画院、上海思无崖文化承办的《此中有道——刘国玉焦墨山水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

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尼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荣瑞,安徽省黄山军分区司令员徐晓明,上海市政协书画家副院长、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评论家张培基,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原书记、副主任孙庆祥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顾锋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刘国玉先生是交大海派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曾为交大光彪楼题写楼名,是名副其实的“交大人”。此次画展的举办,不仅为上海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观摩、欣赏、学习的平台,也是促进沪粤两地书画艺术交流交融的契机。

上海市政协书画家常务副院长张培基在开幕式上致辞

刘国玉先生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画作《云壑》
此次作品展共展出诗书画家刘国玉先生的焦墨山水精品30幅,记录他在焦墨这条艺术“蜀道”上砥砺前行三十年留下的艰辛脚印,诠释他以笔墨载道的精神境界。作品展现场宾客如云,高古静穆、沉雄浑厚、元气淋漓、空渺清脱的作品为参观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充满了岭南山水的别样色彩感与韵律感。参观者在方寸浓淡之间,感受来自焦墨的笔情墨韵。

刘国玉先生现为翁山诗书画院院长、韶关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大海派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南大学客座教授。他以集诗文书画于一身兼中国焦墨山水一峰之秀称誉岭南画坛,以传统国学精神为立画之本,画风沉雄磅礴,尺幅之间俱蕴意趣。持老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为艺术哲学观,视孔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从文游艺之本,久处山乡,安贫乐道,“身无长物,只有一支画笔,满目青山”是属于他的。选择人皆视为“蜀道”之焦墨山水为艺术课题,艰难行进数十度春秋,独持己见,一意孤行,与势利纷华娱乐享受无缘,“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焦墨或可称之为枯笔、渴笔、渴墨。焦墨画是纯用浓墨而不借助于水的渗化作用的一种画法,用墨色和线条的变化,以握笔的速度、快慢、轻重、强弱,充分宣泄情感。对技术、技巧要求极高,相比大红大绿的作品,更讲究内在的文化底蕴。刘国玉先生多年来隐逸翁山、潜心修炼,将传统水墨语汇与现代构成理念相融,成功地将中“焦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目。
在刘国玉先生看来,“焦墨画是继承中国画笔墨传统中最精纯、最朴素而又能演绎笔墨无穷性的新课题。它体现的是普世经典‘黑白永不过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理念,是对中国画挑战性的继承与弘扬”,所以他上下求索,历经百折也不回头。
刘国玉先生的焦墨山水画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又大胆创新凸显出其个人独特的艺术格调,写意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一片纯黑的墨色里,以别样的视角与笔法淋漓酣畅地表达着他的焦墨世界。他笔下的山水笔墨,来自于他曾经苦劳在其中、挣扎在其中、也成长在其中的粤北丹霞山脉的大山大岭和真山真水。山水既是他的粉本,也是他的襟胸。张仃先生观其画作后题辞“气象浑穆,魄力雄强”;廖冰兄先生为其题辞“笔酣墨饱颂山魂”;著名中国文化学者、文化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苏炜先生以“煮过的灵魂和煎过的河山”为题,发表长篇评论盛赞其艺术成就和人生境界。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这个地域的艺术个性。刘国玉先生生在岭南,长在岭南,岭南的亚热带景观滋润着他,也感染着他,他数年来潜心研究如何以焦墨、黑墨,以干笔、枯笔来表现岭南山水的“润”,如何演绎岭南山水的别样色彩感与韵律感。同时他自费在山区建了一座翁山诗书画院,吸引了一批诗书画的爱好者前来观摩交流学习,给翁源乃至整个粤北山区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也为山区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他能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修正中国文化,尽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更加光明。

人物简介
刘国玉,广东翁源人,名璧,号翁山山民、彭城移民等,斋号井观居,坐井观天之谓。现为翁山诗书画院院长,韶关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大海派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刘国玉诗书画集》、《焦墨风骨——刘国玉艺术人生》、《井观居诗稿》、《煮过的灵魂和煎过的河山》、《山居观道——刘国玉焦墨山水作品选》、《山居观道——刘国玉焦墨山水作品展文献集》《刘国玉焦墨山水画作品选》等。
图文供稿:思无崖文化
根据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公众休息日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11月3日至4日正常开放,11月5日闭馆,11月6日-1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相关新闻链接】
北京卫视新闻: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揭幕
科技日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揭幕
科普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揭幕
文汇教育:这位“两弹一星”功勋说,我活着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满意才是对我的最高赞赏。今天他的史料在北京开始巡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开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2018年11月9日,在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内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承办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北京中国科技馆正式揭幕。本次展览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壮丽人生。

展览开幕式于上午十时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糜振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刘恕,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贺美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等出席展览开幕式。共同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难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正耀,以及来自军委科技委、军科院、航天、绵阳气动中心、内蒙、山西、青海等地相关单位、学校师生代表共计两百余人。开幕式由殷皓主持。

薛惠锋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作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这一中国科学家最高荣誉迄今为止的唯一获得者,钱学森不愧为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钱学森永世长存的功勋、杰出高超的才能、博大深邃的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坦荡宽广的胸怀,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此次展览,能够让科技大师的精神代代延续,让思想巨擘的薪火永世相传。

陈刚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作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具体落实措施,本次展览以生动真实的史料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光辉事迹,旨在弘扬他们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以此进一步激发、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

开幕式上,张安胜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中国科技馆赠送了珍贵藏品——钱学森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仿真复制件。

韩启德在开幕式最后宣布展览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嘉宾观展

嘉宾观展
本次展览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继“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2011年全国四地巡展及2013年全国七地巡展获得圆满成功后,精心筹备多时再度推出的全国巡展活动。展览围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爱国奋斗、开拓创新精神,以编年体为主、专题为辅,通过“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胸怀大局、不懈探索”“民族脊梁、科界楷模”四大板块,通过80余件珍贵实物展品、230余幅图片,结合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重点展现了钱学森同志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求真之道、创新之举。
展览将于11月9日至12月23日期间在中国科技馆向公众展出,随后将赴内蒙古举行巡回展览。


爱国奋斗之典范 建功立业之标杆
钱学森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广大知识分子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典型象征。他以爱国为信仰,以奋斗为实践,对党高度忠诚,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身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更激励了无数中国人。
1935年,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并长期从事航空和火箭技术研究,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世界著名的火箭与导弹专家,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和荣誉。


1949年5月,钱学森收到了一封来自万里以外的信件,邀请他回到中国,领导航空工业的建设。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全世界时,钱学森迫切希望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但却遭到美国司法部移民局的百般阻挠。

1955年10月,他终于冲破阻力回到了祖国。此时的中国国力薄弱、百废待兴,作为技术主帅,钱学森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带领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仅用八年时间,先后完成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实现了我国航天开创时期一个质的飞跃。在中央的领导下,钱学森引领中国航天人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70年4月,由钱学森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在钱学森的建议下,我国在1992年选择了发展神舟飞船的载人航天之路。随着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大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发射成功后,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都会去看望钱学森。尽管此时的钱学森已远离公众的视线,但大家依然把我国航天的最新成就与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晚年的钱学森更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在诸多学科领域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影响深远。

作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国人,也凝聚成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8年8月11日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报道以“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为题播出了钱学森同志的典范事迹,再一次掀起了学习钱学森爱国奋斗精神的热潮。“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的举办,正是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最好实践和生动阐释。
大批珍贵实物首次赴京展出 还原钱学森爱国奋斗人生历程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大部分实物展品均为首次在北京公开展出,特别是钱老所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证书、钱学森留美护照等。这些珍贵实物,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一生,展现了钱学森同志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一生,更展现了钱学森同志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的一生。
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人生的重大抉择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但他却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人民”。他曾由衷地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在中学毕业报考大学时,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受到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实业救国”理念的影响,他立志学习铁道工程,为中国造铁路、振兴国家。192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在本次展览开幕式上,展览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向中国科技馆捐赠了钱学森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复制件,正是他心怀“交通振国”之志,在交大学习铁道专业这段人生经历的历史见证。

正当钱学森憧憬成为詹天佑式的工程师之时,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飞机的肆虐,使钱学森深感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他要改学航空工程。为此在校期间他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还发表了《美国大飞船失事及美国建筑飞船的原因》《航空用蒸汽发动机》《最近飞机炮之发展》等多篇相关论文。1934年7月,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考取庚款留学公费生。1935年8月,他赴美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深造,展厅中的钱学森留美护照真实记录了这一段留美岁月。


在美国学习航空工程的过程中,钱学森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大多依靠经验,少有理论指导。他由此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转向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向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提出申请,并师从世界空气动力学泰斗冯·卡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航空理论。在冯·卡门的指导下,年仅27岁的钱学森提出了“卡门—钱近似”公式,解决了当时航空界的一大难题,很快成为当时世界航空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此后的十五年间,钱学森先后加入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参与撰写美国战后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迈向新高度》,担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开创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取得了卓越成就。钱学森曾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展厅中《工程控制论》1954年英文版见证了钱学森的第三次人生选择。

1955年,钱学森辗转回到祖国。就在此时,国家做出了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战略决策。国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为了加紧建设导弹研制等科技人才队伍,钱学森先后主持举办多个培训班、进修班,并亲自为培训班撰写教材《导弹概论》,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之作。1966年10月,我国首次“两弹结合”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弹(导弹)、箭(火箭)、星(人造地球卫星)、船(飞船)、器(深空探测器)全面发展。钱学森出色完成国家赋予他的任务。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等23位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钱学森第四次选择使他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也铸就了这位“两弹一星”元勋。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辞去了国防科研一线的领导职务,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胸怀大局、不懈探索,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在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进行了不懈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的钱学森已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此次展出的《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报刊原文等以及钱学森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笔记,都见证了他晚年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


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国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创新的一生。他信仰坚定,对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1991年,他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获奖感言中,他说自己一生仅有三次激动,其中两次皆因“党员”身份;他严谨求实,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永无止境;他淡泊名利,主动辞去院长职务,改任技术副职;他节俭朴素,简朴的蓝色卡其上装和军便裤,一穿便是几十年,破旧的蒲扇补了又补。他无愧于“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后人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深远影响。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同志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8年11月13日,由全国钱学森班工作联盟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杭州市时代小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杭州隆重开幕。本届论坛邀请国内各地在开展“钱学森班”工作中颇有经验的相关专家,以“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为主题。

论坛开幕式于上午九时在杭州新侨饭店举行。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中国航天员大队原大队长申行运,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马里松,上城区区委书记陈瑾,上城区人大主任袁建祥,上城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范卫东,上城区政协副主席陈少华,上城区区委办主任周朝星,杭州高级中学校长蔡小雄,上城区小营街道书记惠海涛,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等出席本届论坛开幕式。
参加本届论坛的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师大附属中学、北京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桥分校等39所学校的代表110人。

本次大会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中国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申行运来做大会报告。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回顾了自2005年第一个“钱学森班”建立至今,目前全国已有36所学校设有“钱学森班”的蓬勃而稳健的发展过程。在论坛上,他读了钱学森先生生前写给一位高中生的信,并转述了钱老对创新人才的殷切希望和悉心培养。他希望本届在钱学森的故乡举办的论坛,能继两年前的上海之聚后,进一步探讨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路子、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建言献策、分享各学校在“钱学森班”建设中的体会、经验。

杭州市时代小学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小学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了钱永刚教授的亲切指导,近年来,借助创办钱学森班的契机,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积分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开展“学森课程”,读学森故事,访学森故居,开展学森研学旅行,办学卓有成效。从钱学森班,到钱学森校,不断强化钱学森在新时期的教育意义。
本次论坛设两个分论坛,专家们围绕着“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这一主题,分别从对钱学森“大成智慧”教学思想的剖析与实践、钱学森班(院校)办学模式的分析和历程回顾、全人格引领培育创新人才的经验分享等维度进行了深度交流。论坛中的每一场精彩报告都闪耀着钱学森先生爱国奉献、奋斗不息的人格魅力,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都折射出一个严谨务实的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与会人员在交流中借鉴,在融合中创新,共同传承钱学森精神,共同回应钱学森之问。
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专题理论学习讲座,邀请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潘英丽教授作题为“国际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专题报告。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凯原法学院和档案馆党员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潘英丽教授从贸易战的缘起和升级、外部环境变化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贸易争端的趋势性影响与市场化改革三个主要方面,清晰阐述了在国际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战略调整。她从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和趋势性影响的分析入手,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传统动能的衰减与新旧动能切换的产业发展问题,并对消费结构未来变化及其产业发展方向做出了独立的判断与精准的分析。潘教授认为,贸易争端将导致基于关税影响的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中国未来能否继续成为赢家取决于市场化改革进程。政府在职能转换的过程中要从主导经济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同时加快国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制度与商业模式创新和非贸易产业的发展。

两个小时的讲座内容充实、视角独到、观点新颖。通过潘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不仅进一步正确认识了中美贸易战和国际金融形势,更学习了从宏观层面把握经济发展脉搏,坚定了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坚定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更加坚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信心与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进博会上指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通过此次讲座,大家也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摄影:徐 菁

The new travelling exhibition "Qian Xuesen's Life Story" unveils on November 9 in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his month. It features over 80 objects from QLM collection and many are the first time exhibited in Beijing.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till December 23 in Beijing and will travel to Inner Mongolia afterwards.
Qian Xuesen is not only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 but also a symbol of backbone for his dedication and sacrifice to the motherland. Dr. Qian has a firm ideal and conviction and always regards loving the motherland and the people as the highest realm of life. He consciously associates personal ambitions with the nation’s rejuvenation. Being open-minded and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fortune, Qian Xuesen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and is known as the “people’s scientist”.
A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at home and abroad, Qian Xuesen made many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science such as aerodynamics and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As soon as the new China was founded, Qian Xuesen resolutely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 and bravely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reating China’s air and space industry,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national 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is later years, Qian Xuesen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in a few scientific fields, which guides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11月20日,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四师分会共同策划的《歌颂改革开放,追忆淮海战役画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临展厅开幕。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颜宁、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三师分会会长朱在望、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四师分会会长罗承廉、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韩德彩中将、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有关单位领导和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开幕式上,四师分会会员黄嘉明教授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了国画《文工歌舞壮军旅》。

这次展出的书画作品,充分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生动体现了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 ;再现了当年人民军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描绘了战争年代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

本次展览为期六天,将展出至11月25日。


图文来源于网络

11月20日上午,“民族脊梁 学界楷模”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开幕式在城关校区积石堂举行,兰州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国生、党委副书记郭琦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一行出席开幕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宣传部部长安俊堂主持。
郭琦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钱永刚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她说,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我国广大知识分子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献身国家、致力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广大师生要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十九大精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发扬钱学森同志的浓厚家国情怀、崇高革命风范和科学献身精神,将参观人民科学家事迹展览的思想收获转化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壮志豪情和实际行动,自觉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融入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潮之中,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为努力书写好“双一流”建设奋进之笔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钱永刚介绍了钱学森事迹展览情况。他说,钱学森图书馆自钱学森诞辰一百周年建成以来,在全国各地几十所学校举办展览,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学好本领,报效国家。
学生代表李梦倩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兰大学子,我们要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品格精神风范为激励,始终铭记“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坚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以个人青春梦激扬中国梦。

随后,吴国生与钱永刚代表双方单位互赠纪念品。

开幕仪式结束后,在场嘉宾与师生代表们一同参观了钱学森事迹展。
人事处副处长陈雁茹参观展览后表示,展览内容短小精悍,让我们领略到钱学森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钱老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界泰斗,而且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师长。钱老经过不懈努力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舍身忘我,什么叫大公无私,这种精神和品格正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学习的榜样。
物理学院2017级王彦玲参观完展览后说,钱老这样的民族脊梁,为了党和国家、为了人民付出了一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科研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前行,我们要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志存高远,成才有道;科学巨擎,航天元勋;赤子情怀,大师风范;高山仰止,精神永存等四个部分,展示钱学森醉心科学事业,报效祖国的精神,展期15天。
原文链接:http://news.lzu.edu.cn/c/201811/52778.html

11月20日上午,兰州大学在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国情时政大讲堂”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报告会,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的科技报国圆梦历程”为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郭琦主持。
钱永刚教授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历程。他说,自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建馆以来,图书馆收藏保存着钱学森近8万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四个展厅、共3000平米。现已接待观众100余万人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随后钱永刚以钱学森教授人生的五次选择为线索向兰大师生介绍了钱老的科技报国之路。报考大学时,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学习铁道工程,为祖国建铁路;在抗日烽火中他报考了航空工程专业,胸怀“航空报国”理想赴美深造;因为感到航空工程的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很少有理论指导,他又改学航空理论,做出人生的第三次选择;由于国家的需要,他又从学术理论转向大型工程科研建设;晚年的他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谈到钱老何以取得如此辉煌之成就时,钱永刚表示,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艺术信仰开拓创新思维,学无止境铸就学术巨头,祖国信任搭建创作平台,独创见解破解世界诸迷,这六点成就钱老一生。他说,钱学森始终关心的是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的是科学的真理,始终现身的是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我们学习英雄虽然不能复制和成就一个新的英雄,但至少让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庸俗,避免沉溺于物欲而失去方向感,这就是学习钱学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郭琦表示,广大青年学生要循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足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谆谆教诲,坚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不断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不忘回归初心,奋发努力学习,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勇于担当时代大任,主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在逸夫科技馆贵宾厅会见了钱永刚一行。

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图书馆负责人,第二期骨干教师师德师风培训班学员,学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原文链接:http://news.lzu.edu.cn/c/201811/52779.html
原标题:全国留学人员代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

为进一步培养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和继承爱国主义精神,11月22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的第十期全国归国留学人员代表人士高级研修班带领全体学员共同走进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参观学习。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里收藏保存着钱学森近8万件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全面展示着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留学人员们认真观看了图书馆里的四个展厅,详细了解了这位人民科学家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一生,学习了钱学森同志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一生,更看到了钱学森同志作为早期留学人员为了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的一生。


随后,留学人员们来到演播厅,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傅强老师带来的《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专题讲座,再一次让留学人员们了解到钱学森同志的艰难回国历程、以及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宝贵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精神风范、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授课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被老一辈留学人员的爱国、创新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今后要切实将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报国实践的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PYx2hlCvVjOQn9bEJG-Og
11月23日下午,中科院沪区党委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主题活动推进会暨钱学森精神专题学习会。上海分院分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沪区党委副书记田申荣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研究院所近年来新引进的海外归国科研骨干以及两委委员联系的非党科研骨干等近60人参加学习会。
会议前,与会人员参观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展,系统了解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突出贡献、重要思想及创新理念。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以“为民族复兴选道路”为题,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一生为国为民的人生故事。
他以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重大选择为脉络,讲述了钱学森在青年求学、赴美深造、涉险归国、建功立业等各个人生阶段中,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钱永刚馆长指出,钱学森始终关心的是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的是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的是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正是胸怀祖国的强盛、民族复兴的理想,给予他无穷的动力,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当我们真正读懂钱学森的人生价值观之时,也便认清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找到了成就人生的途径,这就是我们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报告结束后,与会青年科技工作者与钱永刚教授就青年科研人员成长、钱学森的子女教育理念及如何克服科研工作中的困难问题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田申荣在讲话中指出,上海分院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体会、感悟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为民的高尚品格,传承、发扬钱学森科技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希望通过本次学习会,把钱学森精神带到科研工作中、带给身边人,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分院系统内深入开展好“讲爱国奉献、当时代先锋”主题活动。
本次学习会是中科院沪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组部、中宣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及院党组的相关要求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不忘科技报国为民初心,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为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习会现场

参观钱学森生平事迹展
原文链接:http://www.cst.sh.cn/gzdt2016/201811/t20181127_5193550.html
11月17日(周六),在绿色光年的策划下,钱学森图书馆“星际兵团”粉丝团的家长和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天的苏州低碳参观学习。参观单位包括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早晨七点,粉丝团的家长们基本都到了。早上的天气很冷,有一位热心的家长还给每位老师都买来了热乎乎的咖啡,让老师们心里都感觉暖暖的。

在前往苏州的大巴车上,盟盟让每一位小朋友都起一个自己的自然名,当然都是植物+动物啦~小朋友们边吃早饭,边认真地想自己的自然名。

第一站: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八点四十,我们来到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这是苏州唯一一所中科院直属的科研单位。专职做科普科教的薛进老师担任此次讲解员。

小朋友们在薛老师的带领下,好奇地抚摸展厅中的纳米材料,认真地听老师介绍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的多种多样的研究方向。

在参观完展厅之后,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上午9:40,薛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纳米讲座。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nano的来源,这个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希腊语,是“侏儒小人”的意思。
后来老师又引导同学们思考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为什么蝴蝶可以变色,“纳米小医生”如何进入病人身体治病,壁虎为什么可以倒挂金钟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问题都与纳米结构息息相关。同时,老师呼吁小朋友们要有“大惊小怪”的习惯,让问题多在自己脑子里转一转!

讲座最后,老师向大家演示了纳米材料红领巾,水滴可以在红领巾上跑来跑去,却又不被红领巾吸收。小朋友们都看呆了!

第二站:外包学院无人机体验之旅
上午11点,我们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开启了无人机体验之旅。每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拼装好了一架自己的无人机,并且在操场上顺利操控了无人机。操场上风特别地大,但是依然抵挡不住小朋友们的激情!

拼装和试飞无人机需要极大的耐心,每个小朋友都毫不马虎,认真地呵护着手中的四旋翼无人机。

中午,小伙伴来到了外包学院的食堂,开启了美美的一餐~

第三站: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所
吃过饭后,小朋友们又满血复活啦!下一站是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所,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郑博士带着小朋友们进行参观。展厅里有不少上市的语音识别产品,包括准儿翻译机,小艾同学等等,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地尝试这些高科技产品。


接下来,郑博士还带着小朋友们进入了内部工作区域:录音棚。这里是从事语音识别工作的科研人员进行数据采集的地方,没有任何白噪声。小语种还有方言的语音采集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啦~
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录入自己声音的机会,在面对麦克风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出了博闻强识的一面。或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或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小朋友们真是能文能理啊!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我们的倪欢老师。倪欢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了超导磁悬浮的原理,介绍了应用该原理的Hoverboard滑板,并且引导小朋友们亲自操纵经液氮处理得到的超导体。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现场,小朋友们把在圆盘上飞速旋转的超导体比作互相追逐的赛车,现场十分“精彩刺激”!


最后,倪欢老师为本次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回答问题最多的小朋友赠送了精心准备的大礼——无人机模型,希望小朋友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深入思考,多探究生活的本质!


最后,晚上六点,大家都平安抵达了钱学森图书馆。真是元气满满的一天呀!各位小朋友都展示出了自己超凡学识的一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bpFvBe7ckVv7zN06C4uOQ
11月24日上午,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嘉年华活动在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广场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联合主办,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宝山区少科站、杨浦区少科站、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共同承办,现场还迎来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办公室张贵和、周哲贤两位领导的亲临指导。


本次嘉年华活动主旨是体验智能科技,优化日常生活方式,方便上海非中心城区的市民,帮助广大市民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活动内容有造纸印刷、太阳能猫杯灯制作、机器人亲子体验、解密3D打印、古风木香手作香囊、PC风扇制作亲子体验、红外线报警系统装置等15个体验项目。活动形式以大手牵小手、亲子类参与模式为主的、体验式学习活动。

嘉年华活动吸引了周边社区的居民和小朋友,从幼儿园小朋友到白发苍苍的大爷大妈,人人兴致高昂地穿梭在一个又一个体验点,或穿针引线制作古风木香手作香囊,或大手牵着小手种植着多肉植物,抑或在体验者机器人智能化的高科技产品……。足足三个小时的体验活动,每个体验点几乎都倾囊而出,在市民们意犹未尽的体验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工作人员边整理着空了的工具箱,边不断地回答着市民的“下周还有么?”“何时还会有这样的活动”等等。

作为承办单位之一,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参与举办此次嘉年华活动,在活动现场特备展出珍贵馆藏——神舟飞船降落伞。这款约24平方米的降落伞是神舟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时所使用的减速伞,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508所捐赠,引得在场市民们不断驻足拍照。此外,钱学森图书馆还为嘉年华带去了航天动手做现场版之“神奇的无线传电”“太阳能家具”,为金山市民们打造了一场“智慧让生活更美好”的科技嘉年华狂欢盛宴。

原文链接:http://xinwen.newsjs.net/news/show-61860.html
2018年11月26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协办,以“管理与创新、文化与传承”为主题的第十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中医学院召开。来自全国96所高校相关领域162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云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领导、中国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杭侃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王翠岗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词。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还进行了主题为“传承 发展 交流 共享——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博物馆”的论坛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以《钱学森图书馆国际化工作探索》为题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的国际化工作,特别是和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联合举办的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有关情况,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兴趣。
在会议期间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高等学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单位,张凯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二级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目前有会员近200家。致力于增强公众对高校博物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公众利用高校博物馆学术遗产资源,加强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水平,提升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高校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11月30日,应邀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的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陪同参观。

在馆领导陪同下,龚良一行详细参观了钱馆全部四个展厅。在参观过程中,龚良详细听取了馆领导对于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生平事迹的详细介绍,对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指出钱老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和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学习与弘扬。

龚良,1962年4月生,江苏太仓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博专业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此次龚良应邀作为主讲人出席上海交大“堂[TANG]·世界博物馆馆长文博讲堂”,带来题为《做一座超级链接的博物院——关于理念和实践》的主题演讲,与大家分享了南京博物院在新时代下追求多样性发展,打造“博物馆+”模式的努力与实践。
摄影:徐 菁
Dr. Martin Collins, curator from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NASM), gave a talk on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s: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in Transition" to QLM staff on December 4.
Dr. Martin Collins is curator of the civilian applications satellites collection at NASM. His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are post-World War II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role in the world. His recent research and curatorial practice focus on globalization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ow that concept is incorporated in his exhibition.
NASM is beginning a complete renovation which entails a re-do of all their exhibits in the museum. This comes naturally as a result of building deterioration, but the context of this transition includes not only the re-consideration of what “national” means to a museum but also the chang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museum in relation with diverse groups of publics. The recent museum studies literature and visitor study research also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for the overall renovation. Research comes to findings that museum visitor experience nowadays extends from physical visits to an “ephemeral, constructed relationship” that visitors correlate with museums in any attempted behaviour they desire. This change of visitor-ship requires the museum team to reach out to their audiences in alternative and innovative ways.
Key elements and challenges that NASM curatorial teams face when they consider to re-do all the exhibits are:
1. How to balance the museum’s expertise & research oriented staff with a more general public’s visit interests?
2. In what ways do they tell the facts and stories of contemporary aviation and space technologies which is a critically global initiative, but with materials and objects created and produced mai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3. To what extent does NASM adapt to the change of visitor-ship , especially in terms of younger generations and their views of space science based on fictional TV and movies?
2018年11月30日,钱学森图书馆组织馆内志愿者团队前往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国家文化历史名城——南通,赴南通博物苑、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单位学习参观。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此次钱馆志愿者们有幸参观并了解了其中的两个“第一”,南通博物苑&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在志愿者招募、培训、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南通博物苑的资深志愿者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和张骞别业。并与南通博物苑志愿者负责人姚瑶就志愿者培训、招募、管理及社教活动开展等各方面事宜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收获颇丰。


随后志愿者们又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参观,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们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图案雕刻。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志愿者们不仅开拓了眼界,更为难得的是能够与同行单位的志愿者们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收获满满,同时对我馆志愿者事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文供稿:钱馆志愿者服务队
12月4日下午,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航空航天博物馆(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NASM)策展人Martin Collins博士受邀来馆讲座,并与馆内人员就博物馆展览改陈、博物馆观众研究、国家博物馆展示国家记忆、藏品收藏政策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次讲座为本年度最后一场内部国际讲座,主题为“史密森尼航空航天博物馆的整体改陈:重新思考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Museums and Their Publics: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in Transition),讲座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主持。

Martin Collins博士是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航空航天博物馆策展人,负责民用卫星藏品(天气、遥感、通信卫星及其相关技术)及其展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战后科技史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和西方太空探索文化史。Martin Collins最近负责的一个展览项目名为One World Connected,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航天技术的意义。

NASM因建筑老化而开始全馆大修,建筑和空间的改造也导致藏品的全数搬离、馆内展厅的全部改陈。但在实施改陈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不仅是该馆作为一座国家馆的重新定位,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如何看待自己及其与公共的关系。观众研究和博物馆学研究都表明如今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已不是简单的物理参观本身,更多的是观众与博物馆建立一种短暂的、独特的参观“关系”,社交媒体和网络传媒也在帮助塑造这样的“关系”。
观众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参观体验本身,还体现在观众年龄、社区多样化等,这些都要求博物馆主动出击,照顾到各个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其他相关的挑战还有:
1.如何平衡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于展览内容“专业性”的要求和普通公众对于内容“趣味性”的要求?包括文字和其他视觉呈现的平衡。
2.现当代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全球参与的过程,虽然NASM越来越强调在展览中体现“全球性”,但如何征集有全球代表性的藏品、如何从以美国为主的藏品内容中讲出国际故事是一个难题。
3.影视和科幻作品描绘的虚构科学知识会对实际、真实的宇航知识带来很大的误解。博物馆需要在内容真实性和形象丰富性中做一些平衡。
供稿:邱文佳
摄影:徐 菁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教育新闻网:少儿版《仰望星空》钱馆首演 “迷弟”演绎钱学森故事
上观新闻:“东风二号”导弹旁,小演员们排了一出纪念钱学森的情景剧
新民APP:“迷弟迷妹”还原钱学森故事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首演
12月10日晚,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7周年纪念日前夕,一出以儿童视角演绎的,反映钱学森科学报国历程的少年版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内首演。该剧讲述了钱学森少年时代在北师大附中勤奋学习打下成才基础,一路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并于1955年克服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归故土,为“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感人故事。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作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7周年暨钱学森图书馆建馆7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该剧由全少儿阵容出演,结合朗诵、演唱等多重形式,撷取了童年的纸飞机、师大附中求学、五年辗转归国路等钱学森人生道路的重要片段,重点演绎了钱学森在中学时期的不倦求学生涯,从学无止境、善于思考、开阔眼界、创新思维等视角揭示了他一生的求学之路和成才之道。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迷弟”“迷妹”齐上阵 儿童视角演绎钱老故事
参与此次情景剧演出的三十多名小演员,全部都来自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的首批成员。该团队成立于2018年暑期,是钱学森图书馆首次面向社会组织建立的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团队。虽然这些小演员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6岁,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成为了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深粉丝。

童年的纸飞机

童年的纸飞机
自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以来,他们见证了钱馆的点滴变化,而钱馆推出的各类教育活动也一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从聚焦航天科普、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星际兵团粉丝团”,到开发馆校结合课程、培育科学精神的“星际航行学员团”,再到如今注重青少年语言表达、兼顾逻辑和形象思维训练的“星空少年讲解团”。他们参与和体验了钱馆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不仅收获了知识和趣味,更拥有了成长道路中最好的榜样——钱学森。

童年的纸飞机

童年的纸飞机
来自新北郊中学六年级的葛盛宇小朋友堪称钱学森的资深“迷弟”——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他几乎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推出的所有教育项目。说起钱馆的各类活动,他如数家珍:“‘航天动手做’的各类科技小制作,‘星际航行学院公开课’的航天科技主题讲座,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让我对太空不再陌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成为‘星空少年讲解团’的成员参与这次情景剧的演出,更让我成为了一名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钱学森爷爷。我知道天上有一颗‘钱学森星’,我愿意做空中的一颗小星星,永远追随着这颗最闪亮的中国星。”

资深“迷弟”葛盛宇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实景演绎 打造博物馆浸入式文化新体验
不同于一般的情景剧演绎,此次《仰望星空》少年版重点突出了“实景演绎”的特点。博物馆不再是博物馆人讲述和传播的主场,而是被“颠覆”和“翻转”打造成为一座专属于孩子们的舞台,由他们来演绎自己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让他们把自己在钱馆的所学、所知、所感传递更多的人。

导弹实体旁的实景演绎

导弹实体旁的实景演绎
此次演出的舞台设置于钱学森图书馆的中央圆厅,充分利用博物馆自身的空间和实物、场景,在演绎之外,辅以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钱学森原音的呈现,营造出极具现场感的浸入式体验。钱学森图书馆的重量级展品——高21.3米、重4.18吨的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实体不仅是舞台的背景,更化身为这场实景演绎中最为亮眼的“道具”。

认真的小观众
当小演员们的声音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回荡,展厅中那些见证历史的文物仿佛也被再一次激活,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演员与观众在这里共鸣,博物馆不再只是冰冷的展柜和故纸堆,而成为了更有温度、更能激发情感、营造独特体验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大型音乐诗剧试水之作 开启逝世十周年纪念序幕
即将到来的2019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0周年和声乐教育家蒋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包括大型原创音乐诗剧《仰望星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全国巡展、“共产党员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展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纪念活动。

师大附中求学路

《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
其中,大型原创音乐诗剧《仰望星空》是以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为原型的重大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剧目,由我国著名编剧张吉义历时一年潜心创作而成。该剧运用音乐诗剧的表现形式,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主题内核,以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以他和夫人蒋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佳话为辅线,展现了中国科学巨擘、“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传奇一生。

此次在钱学森图书馆上演的《仰望星空》少年版正是以青少年为受众群体,在《仰望星空》原稿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衍生剧目。在原有剧本片段基础上,《仰望星空》少年版将钱学森在中学期间所受的教育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演绎,不仅是在回顾一位科学大师的成才之路,向家长和孩子们传播引领大师成才之路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相关新闻链接】
新民网:书画展高风 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在上图举行
上海教育新闻网:70余件名家墨宝献礼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
文汇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艺术盛宴中,这些展览呈现了不一样的人文力量
周到上海:“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了 免费开放
上海日报:Exhibition kicked off to honor Qian Xuesen
12月13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7周年,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在上海图书馆一楼第一展厅举行开幕式。


此次书画展共展出来自社会各界人士创作的歌颂钱学森主题书画作品七十余件,旨在“用书画表现钱学森,用艺术讴歌新时代”,通过艺术再造的形式,诗词与书画相益彰,文学与艺术共辉映,刻画和呈现钱学森同志的光辉足迹、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夏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特别代表可延涛,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翟万益,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顾吉环,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李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何毅,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志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安徽省文联原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季宇,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汉东以及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全国各地书画家代表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表示,书以言志,画以咏情。本次书画展于钱学森107周年诞辰之际开幕,正是借助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书画艺术作品,歌颂一代伟人钱学森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崇高的精神风范,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丹心忠魂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周志高代表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向展览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提到,钱老认为创新是科学和艺术共同的灵魂。本次展览通过书法和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和纪念钱老,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对宣传钱老崇高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探索。

夏日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很高的素养。他一贯提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认为有利于开拓创新思维。本次书画展的举办,就是对钱老科学艺术观的最好体现,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进而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

与会领导向书画家代表颁发收藏证书

钱永刚向翟万益赠送《学森颂》

钱学森图书馆向上海图书馆赠送《钱学森书信》和《钱学森文集》

开幕式最后,钱永刚宣布展览开幕。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本次展览。
社会各界共同缅怀伟人高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钱学森不仅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更是一位具有崇高科学品质、炽热艺术情怀和深厚文化修养的科学家。他毕生追求科学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并始终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无论从他的个人经历还是学术思想而言,钱学森都堪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

“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的举行,不仅旨在歌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崇高的精神风范,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丹心忠魂的家国情怀,以及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基本方略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践行钱学森科学艺术观的具体实践。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自2018年5月起面向社会征集钱学森主题书画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翟万益,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志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言恭达等国家和省级书协领导的创作赐稿,更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湖南省科协主席、原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校长何继善,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汉东、中国台湾著名爱国书法家陈志声和其他众多社会知名人士的得力佳作。9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古典文学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还欣然为本次展览挥毫写下“科学楷模”题词。
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弘扬钱学森精神
2018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7周年,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建馆7周年纪念。作为经中央批准兴建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建馆七年来,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通过挖掘各类学术研究成果和馆藏文物资源,以专题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等多元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和弘扬钱学森事迹与精神。

此次 “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展”正是钱学森图书馆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7周年暨建馆7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除本次展览外,重点展现钱学森同志爱国奋斗精神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于11月9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正式揭幕。以儿童视角全新演绎、反映钱学森科学报国历程的少年版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于12月10日晚在钱学森图书馆内成功首演。

即将到来的2019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10周年和声乐教育家蒋英诞辰100周年纪念之年。钱学森图书馆将举办《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出版座谈会,还将推出大型原创音乐诗剧《仰望星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全国巡展、“共产党员钱学森”上海高校巡展等在内的一系列主题纪念活动,以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摄影:徐 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y9XRyfSYLMMoMCEV_4V2Q

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8年11月22至25日,淮南二中2021届钱学森班学生在校党委副书记平萍,教务副主任樊涛,级部主任顾飞的带领下,赴上海开展了为期四天的研学旅行活动,让钱学森班的学生们有机会一睹百年交大的名校风采。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交通大学创造了我国科学研究发展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东方MIT”、“中国工程师的摇篮”。从蔡元培到钱学森,再到江泽民主席,每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在向世人证明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与辉煌。122年间的沧桑与风雨,渗透进这座古老校园的一砖一瓦,同学们徜徉其中,除了惊艳于交大雄厚的底蕴,深厚的学养,更被校园中浓浓的书卷气息吸引,潜意识中对高等学府的渴望,似乎在一秒钟内被点燃激发!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刚踏进图书馆大门,“升腾的智慧”映入眼帘,钱老手稿被印在厚重的红砖上,由穹顶悬挂而下,层层叠叠,工整又带着参差不齐的美感。手稿凝结了钱老从1955年归国到“两弹结合”首次成功十一年间智慧的结晶。
钱学森图书馆是国内首家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

现馆藏文献、资料、手稿、照片和实物等共计8.4万余件,全面展现了钱老对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为我国航天事业和自动化控制所做的杰出贡献与卓越成就。
参观同学紧跟着平萍书记,认真聆听钱老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一生,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理想的一生,他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的一生。


游本凤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的航天小故事,同学们更是听得如痴如醉。“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说的是钱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说的是钱老不忘初心的坚守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随后,同学们来到二楼多功能放映厅,观看电影记录片《仰望星空》,再一次深入了解钱老的艰难回国历程、以及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宝贵的科学品质、崇高的精神风范、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高人一筹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创造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参观图书馆后,同学们沿着徐汇校区的红墙,来到了校史馆。这座典型的欧式建筑,已历经近代中国百年历史的洗礼,愈加彰显交大的灵韵。进入大门,江泽民主席的亲笔题词一览无余。攀扶着楼梯层层向上,上海交通大学122年的光辉历程徐徐展开在同学们眼前。讲解员从南洋公学到实业救国,从屡废屡兴到科学巅峰,如数家珍般地向每一位同学传递着学无止境的科学真理。


最后,同学们漫步徐汇校区校园,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不仅感受着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交大的历史文化,更深刻体悟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本次参观,让“思源致远”四个字真正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在未来鞭策着同学们不懈拼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研学旅行对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经过钱学森精神的洗礼,每一位学子对钱老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热忱肃然起敬。在强烈的精神感染下,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钱老执着于探索发现的科学热情,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的爱国激情,要树立高远的目标,胸怀中国、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去创新,坚定将来报效社会和国家的决心,成长为服务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型栋梁之才。

研学结束,师生们还有幸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长子钱永刚教授合影留念。
原文链接:http://www.bj12hs.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7&id=5013&h=wap
11月16日,北京十二中第八届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42位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从北京出发前往上海,进行为期2天的“钱学森精神”研究性学习活动。
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11月17日,同学们来到了位于上海市的钱学森图书馆,并跟随解说员进行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天花板垂下的巨大红色椎体,那是由钱学森先生的手稿组成的“升腾的智慧”,从这些整齐的字迹当中,仿佛能看到钱学森先生毕生的心血与付出。同学们还在参观中看到了书架上钱学森先生的藏书,其数量之多,涉猎之广,令人震撼不已。

在报告会上,同学们选取不同角度,从钱学森先生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汇报,如“钱学森先生的中学时光”“钱先生回国之路”“钱学森的家庭教育”…同学们的精彩汇报得到了在场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参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
11月18日,同学们来到了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同学们有幸进入到运十飞机内部进行参观。随后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公司的车间,从中学习到了公司的概况和我国的航空发展进程。


参观上海科技馆
18日下午,同学们来到了上海科技馆,并分小组进行活动。同学们在各个不同的展区中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通过观看小剧场演出认识到了相对论的概念、通过互动游戏,认识到了科里奥利力加速度,令人受益匪浅。

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感悟到了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为配合学校重大活动安排,12月22日临时闭馆一天,为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00后”大学生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是什么样子的?是40年前一张大大的喜报、一张小小的证书、一本珍贵的集邮册、一本泛黄的旧书,以及经历过改革开放的那一代人和它们之间的故事。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和闵行校区新图书馆举办“从生活点滴中感悟时代进步:新时代大学生看改革开放40周年”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展览。展览展出了上海交大20多个班级、2000余名“00后”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时间,或者是通过电话、微信、微博、视频等方式访谈身边亲人的感悟,同时还展出了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部分老物件,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眼中的家乡、家庭、亲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让“近距离”思政课真正上到了每个学生的心坎里。

“近距离”的思政课吸引2000余名“00后”
思政课怎样才能“由远及近”,真正上到每位年轻学子的心坎里?前不久,上海交大2000余名“00后”大学生就上了这样一节“入脑入心”的思政课。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给同学们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后作业:让每位同学利用节假日回家探亲的时间,或者是通过电话、微信、微博、视频等方式访谈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或通过对比家里的老房子和新房子、老物件和新物件,来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自己的家乡、家庭和亲人身上发生的深刻变化。
作业布置完的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修老师们收到了同学们发来的几千份作业,除了书面感悟和照片、视频以外,有的同学干脆把家里的老物件也带了过来。有同学在作业里感慨到,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40年,没想到自己的生活和改革开放的联系还是这么地紧密。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00后’正式跨入大学的第一年。2000年当他们呱呱坠地时,改革开放进行了20余年;2018年当他们朝气蓬勃、雄姿英发地跨入大学校园时,改革开放又进行了将近20年。新时代承前启后,新时代也继往开来,未来的20年,这些大学生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索华教授表示,这次展览展出的正是那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后作业,希望能通过互动体验的形式,拉近改革开放与新时代大学生们的距离,让同学们“感同又能身受”,并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翻看40年“家史”,从生活点滴感悟时代进步
在此次“00后”同学们的作业展览里,有童年的回忆、有亲情的温馨、有家乡的味道、有岁月的痕迹,还有在每个小家庭背后彰显出来的国家进步……
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杨弘博从家里带来了一张40年前的喜报。“我姥爷年轻时是一名航医,在兰州军区奉献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一次演习中,一架刚降落的战机机舱温度过高,开始冒出黑烟。姥爷立刻觉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飞奔过去,拉出飞行员,赶紧架着他脱离了危险区域。随后发生了爆炸,灼热的碎片在姥爷脸上留下了一枚英勇的‘徽章’。姥爷也因为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了那位飞行员受到了表彰。提起这件事,他说:当时哪想的这么多,救人要紧。我是2000年出生的大学生,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能够成为像姥爷那样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我生活的十几年里,我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不断进步。我姥爷的身体也十分健康,生活越来越幸福。”

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本科生曹鸿说:“我的家乡坐落在皖南丘陵之间,被青山绿水环绕。家中的老屋是典型的白墙黑瓦的徽州建筑,承重柱与主梁来自附近山中的整棵杉树,砖瓦来自山下小溪中的粘土和石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村子主要依靠在山下的田里种植水稻、蔬菜,在山坡的梯田上种植绿茶来维持生计。改革开放之后,柏油路通到了村口,极大地便利了村民的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村中建起一座茶叶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茶叶可以统购统销。从此村民不必再将茶叶通过崎岖的山路运至县城售卖了。我的家乡在抗战年间还是八路军根据地之一,在这里兵民互助,八路军战士帮村民挖鱼塘,村民则帮助八路军照顾伤员,并用鱼塘中的鲜鱼熬汤给战士们提供营养。现在村中养殖的冷水鱼享誉全国,还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红色旅游业也蒸蒸日上,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八路军们的贡献,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助力和发力。我可爱的家乡——梓溪。”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刘清扬从家里带来一张证书。“我姥爷是一位抗美援越战争的老兵,这张证书是他当兵时获得的。姥爷的职务是雷达兵,负责扫描敌机,为炮手提供信息,他对自己的往事相当自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的作战条件比现代要艰苦的多,那时的防空炮兵部队所用的武器装备多为苏俄进口,我国无法自主生产炮管所需要的特殊钢材,国外又对我国限制出口,只能受制于人;姥爷对我国现在的军事科技水平相当自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军工业发展迅速,高精尖武器研究取得巨大成果,曾为士兵的他,其喜悦和欣慰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姥爷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他一直跟我说要感谢国家、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我家的老物件是集邮册。我的家中放着七、八本集邮册,那是妈妈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收藏成果,也是我们家珍藏了多年的宝贝。闲来无事,妈妈就喜欢搬出她的集邮册,打开一边欣赏,一边给我讲关于邮票的故事。”上海交大化学专业本科生刘浩然说,邮册里有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的邮票。邮面上有一枚硕大的国徽,国徽下是工农商学兵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画面,象征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的决心和力量。另外还有建国三十周年、三十五周年的纪念邮票,及中共十二大、十六大纪念邮票等等。这些邮票真实地再现了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直到改革开放,加深了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除了纪念邮票,邮册中还有很多特种邮票。像宫灯票展示了历代宫灯的精美华丽;戏剧票展示了著名剧目的古风神韵;徐悲鸿的马票让我有幸一睹名家手笔,十二生肖票让我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明……小小邮票,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本本邮册,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历史和这个普通家庭背后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上海交大电院IEEE试点班薛文懿写道:“国庆节放假回家,我找到了许多本书页泛黄的旧书,这些书大部分是我爸爸的珍藏。在爸爸年轻时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质不那么富裕,他要用积攒好久的零花钱才能去书摊买上一本心心念念已久的小说。他告诉我,这些书籍给了他思想上的滋养,让他的生活、工作和见识都丰富了起来。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于是我决定向爸爸学习,将书籍视为人生路途中最宝贵的财富,孜孜不倦地读书,在思想上获得进步。现在我上了大学,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还是很愿意重新去翻阅这些泛黄的并且我已经读过的书页,尽管时代在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从过去的生活中获得感悟,不是忆苦思甜,而是勿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体多维”的交融式教学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上海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岩教授表示,大学生参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活动,是一场对中国伟大变革的体验式活动,是一次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秉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0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受益者,也是社会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体验者。对他们来说,参与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活动,在对祖国巨大变革的直观感受中推进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施索华教授介绍说。
长期以来,上海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通过“一体多维”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建设,将思政课教学升级为思政课“育人”。坚持把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寻找学生个人思想精神成长需要与社会历史需要之间的契合点、共振点,通过时空交融式的教学设计,触发学生的感触,让思想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田和生活,使他们对“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通过体验产生体悟式的思想建构,使他们形成了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自觉。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181228/93747.html
根据2019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18年12月29日至2019年1月1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清 摄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邱丽芳)60年前,额济纳人民“三移旗府”,为部队让出了6万多平方公里世代居住、丰美肥沃的草场。
60年来,这片草场数次震撼国人,震惊世界。
从“红旗”飞扬到“霹雳”啸天,从“长空”振翅到“威龙”翱翔,一枚枚神箭刺破苍穹,一架架战鹰亮剑天际,一发发导弹绝地惊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起飞。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等航天发射任务“发发成功、次次圆满”……
“航天情,中国梦”在这片神奇辽阔的土地上变成现实。
在空军试验训练基地和东风航天城组建60年之际,以“守望相助、责任担当、军民携手、共创伟业”为主题的“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28日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受邀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清 摄
在展区“家国情怀篇章”,有一幅闫五福看望额济纳搬迁牧民的照片。闫五福时任东风基地保卫部部长,现在已年过百岁。老人现在已经双目失明,但他回忆起当时搬迁的往事时仍然非常动情,“当时,额旗的居民居住得很分散,又很少接受政治教育,可他们为了国防建设,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国家需要付出⼀切,值得吗?”这可能是每个搬迁牧⺠被问得最多的问题。2010年7月3日,部分亲历搬迁的牧⺠重回故地,参观了东风航天城、烈士陵园,展览馆等。照片里,牧民们向烈士陵园敬献哈达和鲜花,很多老人热泪盈眶。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清 摄
展览旨在共同回忆部队与内蒙古各族人民一起走过的风雨征程,共同感怀千年胡杨见证下的鱼水深情。
本次展览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空军试验训练基地和东风航天城协办,将持续至2019年1月8日。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清 摄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李清 摄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邱丽芳 摄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邱丽芳 摄

12月28日上午,“胡杨魂、航天情、中国梦——内蒙古人民助力中国航天60周年图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图为展览现场。新华网 邱丽芳 摄
2018年9月,钱学森图书馆全面启动2018级交大新生参观工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等各院系的2018级本科及硕、博士新生,先后以班级为单位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接受“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新生励志教育。9月至12月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共接待交大新生参观团队130余批,共7000余人次。


钱学森是交大杰出校友,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是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感染每一名交大学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是每一名交大人的必修一课。开馆六年多以来,钱馆已累计接待交大学子已超过五万人,开展针对本校师生的专题讲解千余场,举办各类主题讲座上百场。


为了进一步服务好学校新生来馆参观,钱馆结合新形势下学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推出了“钱馆一课”主题参观教育活动,开发配套学习资料“爱国 奋斗 求真 创新——钱学森精神学习手册”,通过观前、参观、观后三大阶段的教学设计,结合观影观剧、深度参观、名师讲座、推荐阅读、互动感言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为交大新生提供更具感召力、更为精准化的参观服务,打造思政教育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钱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为机动学院2018级新生举行专题讲座
各院系新生参观后反响热烈,纷纷留言写下自己的深刻感悟。有同学在留言中写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以钱老为榜样。奋斗在前,不图享乐,以积极奋发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学习、创新成长,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教育引导广大交大学子努力做爱国奋斗精神的传承者、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开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选修课、设立“一流学科大讲坛”、创作“仰望星空”音乐诗剧、联合学校相关学院探索开展现场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等,更好地服务好学校中心工作,推动交大学子牢固树立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这么多高校上演突如其来的同一幕,惊艳了我的祖国!
文汇教育微信公众号:我和我的祖国!上海交大师生创意快闪,演绎爱国赞歌
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青春快闪!看上海交大、哈工程学子如何歌唱祖国 | 我和我的祖国②
上海教育微信公众号:超好听! 央视首发! 2018岁末,上海交大师生用快闪表白祖国,歌声一起点燃全场!
12月30日,一场交大师生共同演绎的快闪秀在央视新闻频道首播。(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12月31日,快闪秀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自建设开馆以来第三度荣登《新闻联播》。(点击下图观看视频)
熟悉的场景、亲切的面容,钱学森图书馆里上演2018年的收官之作。

63年前,钱学森不辞险阻,回到祖国,为国家事业鞠躬尽瘁;

63年后,新一代交大人齐聚钱学森图书馆,用快闪的方式,献上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续写交大人不朽的爱国情怀!
这一天,交大人点赞转发,比心母校、祝福祖国。














这一天,无数人转发分享,和交大人一起唱响对祖国的赞歌!





一份感动长存于心,一股激情激荡于心,一种敬仰萦绕于心,一种精神振奋于心。钱学森图书馆宛如大地上的丰碑,激励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比心祖国,祝福祖国未来更加繁荣富强!
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完美收官!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wtMEZPkEyvYELcTU2gvPg
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支持下,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已于2017、2018连续两年联合举办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适应多层次学员需求,培训班将细分为“综合”和“专题”两类课程,课程类型每年轮换。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将采用“综合”课程,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主题
变革中的大学博物馆:新形象·新受众·新方法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A Roadmap to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Museums Today
二、主办单位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NEAUCM)
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SEAUCM)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QLM-SJTU)
三、培训安排
1、本次培训班时间安排为2019年4月23日至27日,除开班仪式、博物馆探访等活动外,所有培训课程统一安排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进行。
2、本次培训班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及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专家现场授课,培训形式包括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会等(详见附件一《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课程安排》)。
3、本次培训班以“变革中的大学博物馆:新形象·新受众·新方法”为主题,内容包括管理规划、藏品管理与保护、教学科研、公共传播等内容。
4、本次培训班不收取培训费,往返交通费、在沪住宿费由学员所在单位自行解决,主办单位不推荐住宿场地。
四、报名条件
1、高校博物馆(含港澳台地区)从业人员、研究人员;
2、具有一年以上高校博物馆工作或管理经验;
3、具备较为熟练的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
4、原则上每所大学限报1人;
本次培训班计划招收30人,将按照上述要求从报名人员中择优录取。
五、报名方式
有意报名者请填写《2019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报名表》(详见附件二,须同时填写及提交中英文版),并准备一份个人中英文简历于2019年2月27日前发送至邮箱qlmtraining@163.com。培训班将于2019年3月15日前发放录取通知以及培训具体要求。
联系人:陆老师 qlmtraining@163.com ;021-62932525
附件一:《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课程安排》
附件二:《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报名表》
(点击下方按钮下载附件)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一日
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届三次教职工、工会会员暨表彰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戴宝印、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及全体馆员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度工作报告。在上级部门和学校的关心支持下,在钱馆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钱馆实现了全年入馆参观人数显著增长,收藏鉴定工作跃上新台阶、展览社教活动精彩纷呈、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学术研究日趋活跃,在国内外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显著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和任务,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人物纪念馆的长远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结合明年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2019年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并就学校“双一流”博物馆专项以及交大博物馆筹建情况向大会进行通报。
钱馆综合事业部副部长沈美凤和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分别在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度财务报告和2018年度工会工作报告。

戴宝印副主席代表校工会向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钱学森图书馆及钱馆工会本年度所取得的各项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在讲话中向全体人员通报了校工会年度各项工作,并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学校和单位各级党政领导下,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和谐钱馆,在新的时代上下一心,积极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随后,全体教职工经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全部三项报告。魏红书记在最后宣读了大会决议,未来钱馆全体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定位,为把钱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而努力奋斗。
大会最后还举行了2018年度“馆长荣誉奖”表彰大会。盛懿书记在会上宣读了“馆长奖”获奖名单。他们分别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展览团队、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团队、沈美凤老师、汪长明老师、徐娜老师和徐菁老师。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对全体馆员一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大家一直以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继续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结合2019年蒋英同志诞辰100周年以及钱老逝世10周年等重要节点,共同努力、携手奋进,继续把钱馆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做深。

摄影:徐 菁
钟诸俍
1月15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永远跟党走”党团干部培训班学员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钱馆执行馆长张凯为培训班学员进行开场讲解,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为学员作专题讲座。在现场教学环节中,通过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字、一段段视频,聆听一个个动人的细节与故事,培训班学员了解到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知识分子的鲜活形象,深深地被钱老的家国情怀所打动。



作为一个科学大家,钱老的爱国情怀深入他的骨髓当中,从青年时期立志报国,毅然转投航空航天专业;留美期间经历种种苦难,冲破重重障碍归国,一心只是为了给新中国带来最新的科学技术;回国头20余年,放下自己的科研事业,只为新中国培养科研人才;功成名就后依然致力于社会发展研究,为中国未来出谋划策。这一切,都源于钱老那颗赤子之心,那份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南科大校团委副书记刘萍表示,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后深深地被“人民”二字感动,不单是因为整个展览的题目被命名为“人民的科学家钱学森”,更多的是在走心的策展中不断的被钱老的家国情怀,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感动,他用自己的津贴为同学们买教具,他不断的提醒自己的秘书一定要为自己报税,他的书房不到十平米,他在布置简陋的房子里住到去世,他家的厨房甚至连瓷砖都没有贴,但是他看过超过几米高的几万本书籍,留下了600多本有精细批注的剪报…他几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他最珍视的称呼就是“同志”,他用“七不”严格要求自己,他说:“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我一生的工作表示满意,那才是最高的奖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物质极为发达的特区深圳,作为一名有17年党龄的老党员更不能淡忘我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结合本职工作就是在共青团工作和学生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只有人民常在心中,才能不愧于“中国共产党”这个称谓!



南科大致诚书院辅导员甘立海说,看着曾经研制的导弹威猛地伫立在场馆内,颇具冲击力,而这威猛身姿的背后是无数像钱老一样的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的伟大担当。起初钱老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破败凋敝,不被外界看好的国内,家国情怀感人肺腑,触动人心。此刻,国家步入新时代,但仍旧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南科大的一名服务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学校建设发展。让更多的从南科大这所国际化学校中出国留学,也让更多出国深造学有所成的学子,回国建设国家,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
此外,为了丰富南科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南科大校团委已与我馆达成初步意向,通过青马班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义务讲解活动,借助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钱老生平,传承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用浸润式的教育将党团工作向学生群体中推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pSeqsOYebxBlke2URiXcA
2019年1月19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度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在钱馆b13b报告厅顺利举行。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老科协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志愿者负责人张娟、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综合部副部长沈美凤等领导与80多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此次会议。


会议开始前,老科协志愿者分队的队员们演唱了一首由志愿者黄耀聆自己作词编曲的歌曲《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使与会志愿者深受感动,纷纷跟唱表达对钱学森的敬仰和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喜爱之情。

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首先介绍2018年度钱馆的志愿者工作情况,新入队志愿者65人,因年龄等问题退队31人。2018年志愿者服务总数达8000人次,服务时长33174小时。志愿服务内容包括整理钱馆视频资料10000余字,抄写钱馆档案账册1600余页,暑期大客流讲解服务13000人次,临时展览服务近10余场展览等。

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介绍了志愿者讲解队工作情况
在2018年的志愿者服务中涌现出一批服务意识佳、广受好评的优秀志愿者。为此,会议上钱馆对62名优秀个人、11名优秀组织者以及4个优秀团队予以表彰。



在志愿者团队中有一批自2012年就加入钱馆志愿者服务的“资深”志愿者,2019年他们由于年龄等原因即将退出钱馆志愿者队伍。为了感谢他们长久以来为钱馆作出的无私奉献,在本次会议上特举行志愿者退队仪式,由钱永刚馆长为他们颁发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纪念证书。

秉承着志愿服务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新志愿者们从老志愿者们的手上接过了一枚枚光荣的志愿者服务徽章,象征着钱馆志愿者精神在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中传承与发扬。

最后,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向志愿者表达了感谢之情,他表示钱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感谢志愿者们为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宣传钱学森图书馆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钱馆长还与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心得,并提前向全体志愿者送上了新春的祝福。

在之后的才艺展示环节,志愿者们表演了饶舌歌曲《made in China》、舞蹈《心中的罗加》、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沪剧清唱《红灯记》和配乐诗朗诵《此生惟愿长报国》等节目,充分展现了钱馆志愿者的风采。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11年6月,于2014年9月加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为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之一。2018年钱馆注册志愿者人数264人,由老科协志愿者服务队、市民志愿者服务队、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服务队、上海市西南高级中学等分队组成。曾获得“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称号。
图文供稿:钱馆志愿者总队
2月7日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己亥年第一个开馆日,上午8时许,第一批热心观众已在钱馆门口排起了队伍,他们之中,有改签火车票专等开馆日的石家庄母女,有连续第二年成为开馆日前十名幸运观众的忠实粉丝,有带着一家老小来听馆长讲解的航天系统老专家,还有海外归来重回母校的交大校友……


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提升参观体验,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钱馆在新春期间推出了“馆长大拜年”、“新春讲解”、“新春观影”、“研学邀请赛”等一系列活动。开馆日当天,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为首批观众们送去新春祝福,张凯执行馆长带来首场新春讲解,让观众们在博物馆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节日氛围。



在第一个开馆日里,钱馆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观众,原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一行专程来到钱馆参观。在钱永刚馆长、张凯执行馆长的陪同下,李源潮同志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展厅,他对钱馆的基本陈列给予高度评价,指出:系统科学和思维科学是钱学森晚年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重要性不亚于“两弹一星”,在宣传好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情怀的同时,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和传播功能,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伟大贡献。




此次新春系列活动也正式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度各项活动的序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钱学森逝世10周年、蒋英诞辰10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一系列重量级的展览和宣教活动,进一步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1月23日,校领导姜斯宪、张安胜来到徐汇校区,走访钱学森图书馆,看望学校寒假期间坚守岗位的部分教职员工,对大家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和慰问,并致以新春的问候。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5日至7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三月八日
【相关新闻链接】
文化艺术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举办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
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建大草堂校区开展

近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艺术与科学的天籁之音——蒋英与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建大草堂校区中国音乐史博物馆展出。
本展览分“驰骋乐坛、艺苑芬芳”和“琴瑟和鸣、比翼齐飞”两部分,主要展示蒋英教授的精彩人生、卓越贡献和师者风范以及她与钱学森共同的情感世界。第一部分由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投身音乐、誉满歌坛,薪火相传、桃李满园,德艺双馨、师者风范四个板块组成;第二部分则以青梅竹马、终成眷属,相濡以沫、同舟共济,科艺交融、共写春秋,永恒怀念、雅音长留等内容构成。

展览通过一帧帧照片、一件件实物,不仅谱写出蒋英与钱学森琴瑟和鸣、科艺相融的天籁之音;更展现出他们的家国情怀、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办该展览,将以蒋英与钱学森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先进事迹予以回顾、宣传,以便师生、公众从榜样身上汲取不懈奋斗的力量,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伟业之中。让我们“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共同开创“建功立业新时代”。
配合展览还将举办《钱学森》电影放映周、《钱学森与蒋英》座谈会等活动。据悉,该展览自2019年3月6日开展直至4月30日结束。

【相关链接】
澎湃新闻: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创造性从何而来,为什么他与众不同
201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携手中信出版社、网易新闻|讲讲、不知道研究所联合推出“致敬经典科学家,与伟大的思想同行”主题活动,邀请到国内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在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江晓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栏目主讲人袁岚峰三位“科学大咖”,联袂解读不为人知的爱因斯坦。



方在庆老师长期从事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文化研究,曾主持翻译过《爱因斯坦全集》第九卷和第十三卷,此次他以“创造性从何而来,为什么他与众不同”为题,为在场的观众解读了爱因斯坦一些甚少为大众所知的面向。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源于以下几个重要原因:一是他不光站在巨人的肩上,也站在侏儒的身上,他不仅向最伟大的人学习,也同时向很多在我们看来很平常、很一般的人请教。第二,科普著作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三,是他非常注重非理性的因素,他认为真正的科学贡献不是靠积累、归纳得出来的,而是一种跳跃式的。第四,爱因斯坦生活在一个被技术包围的环境中,在他小时候以及在大学受到的教育当中,技术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五,爱因斯坦不是孤军作战,在他周围还有很多人和他一起为了广义相对论而奋斗。最后,爱因斯坦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有他的喜怒哀乐,他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德国南部的人都比较风趣、幽默,这一点在爱因斯坦身上有明显的体现。

江晓原则在演讲中探讨了作为“民科”的爱因斯坦,指出:爱因斯坦当年就是一个超级“民科”——只是由于他在1905年是如此成功,以至于没有任何人将他视为“民科”,他反而成为主流科学的神话和科学共同体一致膜拜的教主。“爱因斯坦奇迹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启发——事实上,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发现,都是在不用国家一分钱的状况下完成的,“爱因斯坦奇迹年”完全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产物,而不是计划经济或“计划学术”的产物。

作为2018年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袁岚峰为现场观众们科普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关知识,并指出:如果说狭义相对论的问题还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如果没有爱因斯坦,这个理论也已经呼之欲出了,那么广义相对论就几乎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在思考,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可能我们直到现在都没有掌握广义相对论。人类历史上如此依赖于创始人一个人的理论,简直是绝无仅有。在提出广义相对论之后,尤其是在爱丁顿的日食实验初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全世界的超级名人,这对科学传播有着巨大的好处,使得科学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宗教,这是作为科学传播者的爱因斯坦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此次活动除了在现场参与的140余名观众,钱学森图书馆还首次尝试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实时参与在线观看的观众总计超过18万人。此外,此次活动的现场视频经过整理后还将在国内知名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平台《科技袁人》栏目推出,预计活动总受众人数将超过30万。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积极与各类媒体平台合作,推出更多的活动直播和网络视频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学思想与文化。
摄影:徐 菁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国家法定假日和校庆期间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4月上旬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1日闭馆检修。
4月2日-10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三日
4月3日下午,上海市科委巡视员季晓烨、上海市科委科普处处长胡睦、科普处副处长钟倩、徐汇区科协副主席杨蓉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

季晓烨一行仔细参观了钱馆的各个展厅,观看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短片,听取了讲解员的介绍,并就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科普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参观中,季晓烨一行对展览中所呈现的钱老科学报国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科学态度赞叹不已,对钱馆的基本陈列给予高度评价。

结束调研前,季晓烨指出:科普工作不仅仅只是科学普及,科学精神的传播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钱学森图书馆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希望未来能够在科学精神的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摄影:徐 菁
4月4日,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敬爱的钱老离开我们十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特别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原副校长范祖德、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钱馆原馆长助理兼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以及钱馆全体工作人员和物业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仪式。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清晨,全体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肃立于钱馆序厅钱学森铜像前,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顾锋、范祖德、张凯、周平南、史贵全代表全体人员上前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钱老铜像深深三鞠躬,并依次围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铜像,敬献白菊,寄托哀思。


钱馆讲解员郭娅、许盈、章飞飞、王菲、肖昌雅在仪式上深情朗诵《您或许不认识我们——悼念钱老》:“您或许不认识我们,但我们难舍您的离去,雪花飘舞,素裹大地,那是上天对巨星陨落的惋惜。敬爱的钱老,请您放慢脚步,请您回头看看,看看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或许就是对您最大的慰藉。”饱含真情的字句传达着钱馆人对钱老最真挚深切的缅怀,更传达着对钱学森精神最坚定不移的传承。

2019年是钱老逝世十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全体也将上下一心,继续秉承钱老精神,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推出包括“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影片、《春之永恒》专场音乐会“仰望星空——科学朗诵会”、“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之旅、“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影片展映”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此继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贡献。
摄影:徐 菁
4月4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123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海上非遗——交大人视野下的上海民间文化”摄影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原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忻雅华,上海交通大学总经济师、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刘牧群,原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院长王其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展览策展人,摄影主创人员及非遗传承人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旨在传播非遗传统文化,凸显非遗保护价值,鼓励更多人关注上海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展品内容共涉及上海市十六个非遗项目,由海外教育学院摄影俱乐部的十三位校友(苏光禧、何晓平、黄夏、陈鸣忠、孙治未、胡仲梁、汤惠宗、郭甫强、王宣言、金大建、胡家龙、蔡建军、黄莺)历时四年多创作完成。

张凯在致辞中对钱学森先生的生平及钱学森图书馆的历史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艺术与科学紧密关联,作为科学巨擘的钱学森先生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关联性。他认为,本次摄影展的举办也将会对国家非遗文化传播及保护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牧群对海外教育学院校友在非遗项目拍摄中的付出给予肯定,并与到场嘉宾分享了学院将艺术、人文课程融入商学教育的高端非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和成功实践。他强调,海外教育学院将会在学校的指导下,和校友、社会等多方资源的支持下,积极贡献交大智慧,构建海外模式,创办国内领先兼具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非学历教育品牌。

忻雅华对摄影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交大人非遗项目摄影的自觉行动给予赞扬。她指出,本次非遗摄影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反映了交大校友的社会担当;二是推动了上海非遗文化保护,真正完成了由政府主导向全民自觉行动的转变。

顾锋指出,在学校123周年华诞到来之际举办此次摄影展意义非凡。他对海外教育学院热心校友的非遗项目摄影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这场非遗主题的文化盛宴不仅是海派文化的一组时代画像,更展现出交大人不一样的风采。他希望,通过更多交大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非遗之花惊艳全球、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同期,“海上非遗分享会——上海民间文化掇拾”沙龙活动也顺利举行。




展览策展人:郭金荣、王南溟
指导单位: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精神文明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展出地点 | 钱学森图书馆B1专题展厅(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展览时间 | 2019年4月2日~5月18日
【相关新闻链接】
新民晚报:在导弹旁唱响爱国情 123位交大学子高歌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
“同学们,同学们!振兴中华,振兴中华。宏图在胸,重任在肩。”
4月7日,激昂奋进的歌声回荡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这座人民科学家的纪念馆中,一场名为《春之永恒》的专场音乐会成功举办。123位上海交大的青年学子为观众们带来《我和我的祖国》、《上海交通大学校歌》、《江南月亮》、《春之永恒》等一首首经典歌曲的现场演绎,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庆祝上海交通大学123周年校庆,同时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
在这些学生中,有很多人们熟悉的面孔,3个月前,就是这支由上海交大青年学子组成的合唱团在钱学森图书馆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短片的拍摄,2019年元旦,这支短片不仅先后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联播》,更是在短时间内刷爆网络,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此次快闪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再次回归钱学森图书馆,并不是简单“重演”3个月前的快闪,这一次,总高23.9米的钱学森图书馆环形地下圆厅化作歌声飞扬的舞台,在钱馆“镇馆之宝”——东风二号甲型导弹实体旁,他们带来的是一场专业水准级的音乐会。


一百二十三年来,上海交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30万各行业优秀人才,“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变的信念。作为一座坐落于高校中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面向公众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一直试图成为连接起大学校园与社会公众的纽带。这一场博物馆中的音乐会不仅通过震撼心灵的歌声展示了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文化传承,也给现场观众们带来了一次别样的博物馆体验。一位观众表示:“今天我是偶然路过这里,进来参观,没想到正好赶上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很感动,也很激动,从他们的歌声里,我感到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传承!”

在钱学森图书馆以歌声飞扬的方式庆祝上海交通大学123周年校庆有着特殊的意义,钱学森生前始终高度重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他认为科技工作者需要有文艺素养,文学艺术家也要懂得科学知识。在交大读书期间,钱学森先后加入了军乐队、口琴会、雅歌社、管弦乐队四个社团,是唯一一位同时加入四个社团的学生,足见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痴迷。在校期间,钱学森还经常去上海兰心大戏院,接受高雅音乐的艺术熏陶,并用获得的奖学金购买唱片,在宿舍与同好、室友等一起欣赏,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晚年钱学森指出:“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创新是很重要的。”

在交通大学期间,钱学森是学校管弦乐队成员(前排左一为钱学森)。
为迎接新中国70周年华诞,2019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串起一整年的各项活动,除了元旦期间已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影片和此次《春之永恒》专场音乐会,后续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仰望星空——科学朗诵会”、“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之旅、“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影片展映”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2019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山东荣成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同志诞辰110周年。4月3日至4日,郭永怀同志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荣成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学术研究部、陈列展览部、征集保管部等相关人员,应邀前往荣成市参加纪念活动。
4月3日下午,盛懿书记一行参观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解过程中,回顾了郭永怀短暂却伟大的一生。一件件文物背后,是郭永怀无私奉献精神和以身许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大家还向郭永怀雕像进行了献花活动,以表示深深的怀念之情。

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4月4日上午,作为系列活动内容之一,郭永怀事迹纪念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友好合作馆共建仪式,由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黄凯南和钱学森图书馆盛懿书记共同揭牌。在揭牌仪式上,由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钱学森留美期间为郭永怀一家拍摄的全家福复制件。钱学森图书馆与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同为科学家纪念馆,双方表示将在共同研究、宣传和展示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精神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黄凯南副书记和盛懿书记为友好合作馆揭牌
在随后举行的“永远的怀念——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盛懿书记发言指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同志是我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给中华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郭永怀与钱学森有着近30年的深交,彼此视为挚友和战友;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涌现出的杰出科学家和时代楷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盛懿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言
在交流发言环节,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做了《钱学森与郭永怀的伯牙子期之交》报告。报告利用大量原始档案文献,解读了钱学森与郭永怀从留美相识相知到回国共创力学发展事业的交往过程,以及钱学森在郭永怀逝世后的无尽怀念。
此次纪念活动由中共荣成市委和荣成市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山东省、荣成市以及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等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近200名领导、专家和学者参加座谈会。
图文供稿:吕成冬
4月9日上午9时,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钱学森实验班”授牌仪式在东校区报告厅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中央军委科技委钱学森办公室主任、解放军大校顾吉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内务室主任于建伟,《今日中国》杂志社社长贾春明,原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曾任空军政治部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解放军报理论宣传部副主任、解放军大校李卫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新闻界的嘉宾莅临本次活动。同时,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中华,开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娄和彦等领导及首届“钱学森实验班”的学生和家长出席授牌仪式。授牌仪式由开封高中党委书记耿振勇主持。


仪式开始,开封高中校长顾伯宇代表全校师生对参加本次活动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开设“钱学森实验班”对开封高中师生意义非凡。开封高中一直秉承“为社会整体进步育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百余年来不忘教育初心,陆续培养8万余名支持祖国发展的莘莘学子,“钱学森实验班”的开设,为百年名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市基础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接着,钱永刚宣读了关于开封高中“钱学森实验班”申请的批复后,钱教授将“钱学森实验班”牌匾郑重地交到顾伯宇的手中,并对开封高中提出殷切希望。他衷心希望开封高中“钱学森实验班”可以践行钱老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为国家强盛、民族兴旺贡献力量。


随后,开封高中2111班陈思同学代表全体开高学子作了以“钱学森精神助力开高学子梦想”为主题的发言。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开高人“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的力量和胆魄。她表示,成长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更要发扬前辈的崇高精神,用不懈的奋斗为自己圆梦,为学校增辉,为中国助力。
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中华在讲话中强调,“钱学森实验班”走进千年古都开封,扎根百年名校开封高中,这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继承和发扬崇高精神品质的具体行动。更是加快推进开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开封市委市政府将以此为动力,紧紧围绕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加快推进开封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钱学森实验班打造成具有创新性、特色性、人文性、先进性的典型班级和创新教育平台。郑中华还对开高学子提出殷切期望,希望今天的仪式可以在开高学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爱国奉献的种子、播下钱学森精神的种子,在这片光辉的土地上结出硕果。


最后,在节目主持人袁泉老师的主持下,开封高中师生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毛启明、刘涵冰带来诗朗诵《伟大的征程》,我校教师马珂带来独唱《美丽中国》,15届校友赵道通带来诗朗诵《钱学森回国》,我校学生合唱《飞翔的路》。一篇诗歌、一首歌曲、一个致敬、一种力量,向钱学森先生致敬。向祖国致敬。
授牌仪式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原文链接:http://www.kaigao.com/newscenter/Article/20194/ArticleContent_2050.html
4月12日至14日一场由上海科技节组委会指导,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徐汇区斜土路街道主办的科普集市在绿地缤纷城拉开帷幕,为市民带来一场贴近生活、富有知识、动手又动脑的科技互动体验。众所周知,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自2018年5月起,已成功举办5场,将科技运用在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同时,让市民贴近生活,手脑并用,感受科技的魅力。

科普集市是上海市提升科普教育体验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现场的科技产品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小课堂等不同形式呈现给公众,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与体验,不仅寓教于乐,为市民的亲子互动与科普教育提供了好去处,也为科技类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一个成果展示渠道和科普平台。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也积极参与到此次科普集市活动之中,接下来让我们来回顾下本次活动的一些精彩瞬间!

本次活动中,钱学森图书馆将馆内特色品牌“航天动手做”周末公益课堂的“拉线飞机”带到了活动现场,指导学生利用卡纸等环保材料,制作一架可以控制飞行区域的带有螺旋桨的纸飞机,在制作和试飞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空气阻力和平衡的科普小常识。


为了感谢在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单位、机构与企业,本次科普集市启动仪式现场专门设置了颁奖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获颁活动最具人气奖。

此次科普集市,运用不同科技产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将活动精彩呈现,一方面,为市民亲子互动和科普教育提供好去处;另一方面,也为科技类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展科技成果展示的好平台。
短短3天的活动虽已结束,但在科学普及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止前行。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推出更多创意科普手工活动,详情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供稿:王 菲
肖昌雅
4月13日下午,“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上海中学生“进馆有益”优秀微论文征集活动表彰大会在上海市南洋中学成功召开。上海市文明办未成年人协调处处长蔡伟民、上海市科委副处长钟倩、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海伟、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党总支书记邵清、上海市南洋中学副校长李瑾等领导及300多位获奖学生和他们的指导老师,17位优秀指导老师,46家荣获优秀组织奖的单位负责人都出席了大会。


大会由邵清副会长主持。邹竑秘书长代表活动领导小组讲话,她肯定了五年来,“进馆有益”活动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并正在成为上海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品牌。协会秘书长何康代表活动的组织者汇报了10个月中的主要工作,并对所有支持、参与活动的场馆、学校和学生表示感谢。
蔡伟民处长宣读了表彰决定。与会领导和嘉宾对获奖学生、优秀指导老师颁发了奖状,对优秀组织奖单位颁发了奖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荣获2018年上海中学生“进馆有益”微课题论文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章飞飞在次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老师”。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进一步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上海市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与功能,为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做出贡献。

供稿:章飞飞
4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小客人——来自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的六名随班就读学生,在钱馆志愿讲解员、老师和家长的共同陪同下,在馆内开展了“爱心关爱 红色探访”主题参观活动。

随班就读是指让部分肢体障碍、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与普通儿童共同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的是要让这些特殊儿童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让他们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尽管在认知方面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障碍,但在志愿讲解员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还是被展厅中一件件珍贵的展品所深深吸引,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流露出期待和向往。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钱学森爷爷的壮丽一生与崇高品质,志愿讲解员一遍遍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虽然不善表达,但从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喜悦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心中也一定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人民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崇高的精神风范和赤诚的爱国情怀。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又来到了活动室,和志愿者一起学习制作飞筒,并组织比赛放飞,在动手制作中收获简单的快乐、锻炼动手的能力。随后大家还一同观看了《人民科学家》纪实片,更深刻地了解钱学森爷爷的生平事迹。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面向全社会各群体弘扬和践行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未来钱馆也将继续坚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力求为他们提供舒适、公平、无障碍的红色文化体验,为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和工会联合开展2019年度4月主题党日暨工会活动,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钱馆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带领全体馆员赴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辰山植物园等处实地参观、交流学习。

当天上午,钱馆一行前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先后在总装总测厂房、力学试验间、真空热试验间实地参观了卫星装配测试、振动台、模拟运载发射振动试验、热真空罐,模拟太空真空、热环境等试验装置,进一步了解了上海航天人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尽职尽力的感人事迹,并对新时期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随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各党支部共同开展联组学习。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曹建光、五室支部书记杨立峰、十八室主任兼支部副书记董房、十三室主任兼支部副书记翟载腾等共同出席。在联组学习中,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为题,与在场全体党员分享了1950年至1955年之间钱学森艰难回国的全部过程,还原了钱学森归国全貌,让大家更进一步深刻感悟了钱学森不顾美国方面的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怀抱,为自己的祖国贡献毕生智慧与心血的精神。

上午行程结束后,钱馆全体又于当天下午前往位于松江的上海辰山植物园实地参观。在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的植物园内,大家把春日美景尽收眼底,更激发了全体党员、职工的爱党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暨工会活动,大家深深感受到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关怀,感受到近年来上海航天的巨大变化,更坚定了大家今后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为配合学校重大活动安排,4月23日上午临时闭馆,下午13:30-17:00正常开放,16:30停止入馆,为给您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六日
4月12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第七期志愿者招募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行。

二十多位通过网络信息筛选获得面试资格的申请者,在钱馆志愿者总队的有序安排下进行现场面试。

本次申请者年龄集中在20到40岁之间,有来自机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也有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与青年创业者。面试环节中,每一位申请者都认真阐述了自己报名参加钱馆志愿者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对于钱学森与钱学森图书馆的认识。评审小组经过讨论最终公布了新入选的志愿者名单。
4月13日上午,刚通过面试的志愿者们开始了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第一次志愿者培训。老志愿者们为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做了示范讲解,并对讲解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难处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新一批入选的志愿者还需经过多次的馆内培训,考核通过才可正式上岗为钱学森图书馆的观众服务。
培训感想:
来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数十次,每次都被钱老的事迹所感动,被钱老的智慧所启迪,被钱老的精神所震撼!无论是学术造诣、还是爱国情怀、还有丰功伟绩,都是常人无法超越,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愿为传播钱老的事迹和精神作出点滴贡献!
—— 许俊峰
我报名的初衷是敬仰钱老高尚的品格和家国情怀,希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传播钱老的精神,将钱老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钱馆的三位老师和蔼可亲,热情专业,通过三位老师对于钱馆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也对以后的志愿工作充满期待!
—— 冀胜哲
我报名参加钱图志愿者有两个原因,首先,上大学以来,钱学森学长的个人魅力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希望可以通过志愿讲解对他的思想和情操有更深的体会,并鞭策自己向他学习。另外,我希望可以跟上女朋友热爱公益的脚步,同她一起为钱馆服务。
—— 田凯
供稿:钱馆志愿服务总队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网教育频道:第四个航天日来临!这些高校花样掀起“航天热”
2019年4月21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四个“中国航天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空间科学技术与商业航天”专题讲座在钱馆序厅开讲。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教授从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商业航天的崛起、中国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发展现状、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以及微纳卫星实例等六个方面为现场观众带来空间科学技术与未来航天发展的主题报告。

吴树范教授首先介绍了空间科学的目的与范畴、空间技术的挑战与应用,他表示空间科学是一门旨在寻找地球与太阳系如何演变,揭示宇宙规律,寻找人类的启源并预测归宿的学问。空间科学领域包括天文学、空间物理、深空探测等。
关于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与特点,他认为一是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二是微纳卫星风起云涌,三是商业航天的崛起。根据SpaceWroks 2018年2月发布的统计,在三大卫星用户中,政府、军方和商业,最大的已经是商业用户,占一半以上而未来五年发射的卫星中商业用户将占70%以上,佐证了全球商业航天正在快速崛起。关于应用领域,SpaceWroks预测,未来五年发射的微纳卫星中,50%是做遥感的,约22%是做通讯和信息采集的的。

关于应对策略,吴树范教授认为空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每个方向都应有不同的部门或机构来做。空间科学方向投资巨大,难有商业回报,自然应该由政府部门为主来做;微纳卫星技术与应用则应是工业界和企业的业务范畴;商业航天方向应该是给企业和商业运营机构带来很多商机。基于此,他提出了五点思考:第一、我们要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实现了很多卫星技术的突破,特别是近20多年来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以及探月工程和卫星应用等多方面做出的骄人成绩。但是美国40年前所做的深空探测任务,即旅行者一号飞船,历经36年航行,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些技术仍然领先于我们,所以我们在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等某些高精尖技术领域跟其他航天强国和大国相比有着较大距离,需要奋起直追,实现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第二、我们国家需要瞄准高精尖的空间技术,大力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深空探测,开展国际合作,共同为人类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第三,我们要热情拥抱微纳卫星技术的发展潮流,这是当前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进步。第四、我们要注重商用/廉价微纳卫星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投入,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切实融入各行各业乃至人民生活的日常运作,大力推动微纳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推广,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五、我们国家需要大力推动和发展商业航天,配合国家“一代一路”和“军民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抓住并迅速融入当前这场起步不久的世界商业航天浪潮,使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尽快置身国际前沿,借此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吴树范教授在讲座的最后还以TW-1立方星试验任务为例,解读了立方星的极地观测与数据采集、编队绕飞任务、空间Ad hoc自适应组网、船舶飞机监察等功能以及相关的系统载荷配置,使现场观众进一步了解立方星的应用。

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一直积极为“中国航天日”策划组织各类科普教育活动。2019年,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推出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星际迷航》增刊,为青少年航天科普添砖加瓦。未来,钱馆将组织更多航天科普活动,展示中国航天成就、传播航天知识、普及航天历程,宣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航天人为开创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为开创更灿烂辉煌的中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供稿:张文珺
摄影:徐 菁
【相关新闻链接】
文汇网:不该只是学校藏品的“储物间”,“叫好不叫座”的高校博物馆何去何从?
扬子晚报: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新闻网: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 专家畅谈变革中的大学博物馆
4月23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班。
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UMTWS)是目前一个为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定期、持续培训的项目,迄今已为60余名境内外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培训。2019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首次面向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招生,正在成为中国大学博物馆专业化发展与国际化交流的专业平台。在第三期的培训班中,多名来自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的博物馆专家将为包括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等25所国内外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集中授课,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首先向出席本次开班仪式的领导嘉宾表达感谢,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博物馆事业发展,20年来,先后建成校史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目前,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文博大楼正在建设之中,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也正在筹建。交大各文博场馆依托藏品与研究,通过展览与教育,在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助推一流大学建设向前迈进。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开展合作共同举办高校博物馆培训班三年来,培训班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员范围不断拓展,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业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博物馆同仁交流学习、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平台。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在致辞中表示,自从高校博物馆培训班项目开展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中国会员数量增加了700%。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今年甚至也参与到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定义的辩论中。博物馆总是在不断变化中,大学博物馆需要了解大学自身发展需求与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适合大学博物馆发展的路线图,坚持反思、坚持让大学博物馆的声音被大学及大学以外的地区听到, 为目前高等教育部门发生的变化做出积极贡献。因为这些变化同时也代表新的机遇,使大学博物馆能够在大学与社会中扮演更多、更新的与文化相关的角色。

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是第二次出席高校博物馆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他表示这是中国大学博物馆与ICOM的又一重要合作。大学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国家大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承担重要社会教育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深厚学术素养和文化积淀的优势,成为学校集科研、育人于一体的重要平台,成为全社会科学精神、文化共享、审美风尚的重要养成所,也成为其所在或所服务社区公众的文化空间。在大学博物馆的专业化发展中,博物馆专业组织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博物馆学研究、建立行业标准、开展专业能力建设、拓展馆际合作交流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国际委员会与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日益加强,已经成为ICOM国际专门委员会与一个国家的博物馆界富有成效合作的典范。

本次培训班的授课专家之一欧洲大学遗产协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园”副馆长Sébastien Soubiran代表专家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能够作为授课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本次高校博物馆培训班的博物馆专业培训项目。期望在接下来的培训过程中,能够与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各位同仁们有更多深入的交流。
学员代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表示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文化工作也日益重视,作为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场所的大学博物馆的从业者,我们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专业学习也十分必要。


随后,Marta C. Lourenço主席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分别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签署了新一轮合作意向书,双方今后将在学术研究、业务培训、人员交流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入合作。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培训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从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高校博物馆已经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随着科教兴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高校博物馆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博物馆建设、管理与运营状况方面,与时代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新时代的高校博物馆应在进一步明确定位、完善功能、创新体制,推动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批知识渊博品质优秀、道德高尚、甘于奉献、具有宽阔事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博物馆人才队伍。本次培训班的授课专家来自国内博物馆领域,课程设计全面且具有国际视野,希望各位学员能够全心投入未来的学习,共同为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共促发展。
出席开班仪式的嘉宾还有: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委员会理事Andrew Simpson,美国大学博物馆与美术馆协会荣誉主席、俄勒冈大学Jordan Schnitzer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Jill Hartz,欧洲大学遗产协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园”副馆长Sébastien Soubiran,世茂集团文化公司总裁李仲谋,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等,开班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
开幕式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还亲切接见了开幕式嘉宾一行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本次培训班为期5天,以“大学内外:理解大学博物馆发展路线图(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A Roadmap to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Museums Today)”为主题,将通过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等多种形式,兼顾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力求对大学博物馆中藏品保护、研究与教学、观众、工作伦理和综合管理等最重要的支柱性工作提供全面而集中的介绍,使学员进一步清晰理解大学博物馆与大学的关系以及大学博物馆管理与战略发展、藏品管理与保存、教学与科研、传播与交流等关键问题。
供稿:张文珺
摄影:徐 菁
4月中旬,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带队钱馆中心组成员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员等,先后赴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图书馆开展主题为“对接‘双一流’,服务中心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的联组学习和调研活动,探讨如何加强交流,实现校内支撑单位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助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4月12日,钱馆一行赴分析测试中心,开展联组学习及参观调研活动。分析测试中心党总支书记彭大银,主任张兆国,副书记张玉平等参与接待。学习座谈前,钱馆一行实地参观了电镜中心、表面化学分析实验室、核磁中心、热分析实验室等区域,详细了解了测试中心仪器配备及运行情况、测试服务范围及对象、人员发展情况。


在联组学习中,钱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为题,围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一主题,详实细致地介绍了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国建功立业的五年归国历程。随后,分析测试中心彭大银书记从历史沿革、历年投入、主要设备、人员现状等方面介绍和总结了分析测试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4月17日,钱馆人员一行赴校图书馆,聆听学习图书馆陈进馆长为钱馆调研人员所做《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之关键》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陈进馆长着重介绍了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先进方法和经验:一是包括领军型、专家级、特色专业、技能型和辅助类五个类型的“金字塔形”队伍结构;二是提供完善的培训机制;三是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后,双方还就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支撑、建设优秀馆员队伍的有效保障等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

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此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工作,其一是为针对进一步紧密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与兄弟单位开展深入研讨和交流;其二是为增进钱馆与校内兄弟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就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这一议题向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其三是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办展、专题党课、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案,积极探索与兄弟单位开展业务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的机制。今后,钱学森图书馆还将继续与校内更多院系单位、行业内更多兄弟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活动,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对接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好地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陆续建成开馆,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攀升,为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学习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博物馆热”的到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走入这座知识与文化的殿堂,总数已超过300家的高校博物馆也更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然而,当人们对高校博物馆有着越来越高的心理期待,基础条件不足、管理方式陈旧、专业能力薄弱、运营经费短缺、长效机制欠缺……这些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高校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高校博物馆急需自我变革,不仅要更好地处理场馆与社会、场馆与受众、场馆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利用全新的方法和途径,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受众走进博物馆,在互动交融中,激发高校博物馆自身的蜕变与创新,从而塑造高校博物馆的崭新形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4月23日,在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开班当天,一场关于“变革中的大学博物馆:新形象·新受众·新方法”的专题论坛同时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及藏品委员会理事、原澳大利亚博物馆协会专业发展委员会首任主席Andrew Simpson,美国大学博物馆与美术馆协会荣誉主席、俄勒冈大学Jordan Schnitzer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Jill Hartz,欧洲大学遗产协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园”副馆长Sébastien Soubiran,世茂集团文化公司总裁、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等嘉宾共同就“大学博物馆的变革与转型”、“大学博物馆的贡献与价值”、“如何提升大学博物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畅谈大学博物馆应如何应对时代变革与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在馆内馆外、校内校外更好地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为大学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对于大学博物馆过去与未来曾经遇到过的变革与挑战,安来顺先生表示过去二十年大学博物馆的变革发生在大学内部以及大学以外的地方。在大学内部,大学博物馆来越多地得到来自决策层、领导层的认可。在大学外部,大学博物馆变得越来越开放,走向社会、社区,与大学之外的各类社会机构、公共博物馆共同合作,形成有关艺术、科技、文化、历史的合作项目。这些变化使大学博物馆与公共博物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逐渐成为整个博物馆体系中相互融合的组成部分。

Jill Hartz女士表示,美国博物馆已经有了巨大的变革。过去美国的博物馆总是以展品为本,现在更多是以人为本,服务观众与社会。大学博物馆一直在坚持支持大学的教学,但是支持的过程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大学博物馆的教学支持核心在于更好地服务观众与社会,用一些跨专业的合作在整个校园范围内为大家服务。基于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诠释与师生共同开展研究,帮助学生了解藏品被保留下来的原因,以此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Andrew Simpson先生表示,澳大利亚大学博物馆的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过去没有太多的社会教育的职责,但是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中国由政府推动的情况相反,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功能转变是由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去说服政府完成的。二是现在澳大利亚的大学博物馆希望工作人员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并为这些选择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三是大学博物馆越来越致力于发展跨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诠释与展示。大学博物馆不再只是讲某个学科的知识,而是阐述博物馆的故事。

关于大学博物馆的优势与特点,李仲谋先生从展览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大学博物馆的规模与公共博物馆不同,以中小型博物馆居多,拥有专业性强的优势,同时大学博物馆拥有良好的科研力量与教育力量。在这一人才优势与依托教育的背景下,大学博物馆都更能够紧跟社会与未来的趋势,发展一些好的理念,尝试更多更好地展示方式,然后将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公共博物馆。

郑奕女士从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出发,她认为大学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博物馆功能中天然占据了两项,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天然优势,和大学充分联动,强化博物馆的研究和教育功能。同时,她还支持大学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新举措、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之地”。她列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案例说明,大学博物馆在突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寻求外部基金支持,寻求藏家支持又不受制于藏家等方面都有值得了解的经验与尝试。这些体制机制都值得公共博物馆参考学习。

Sebastien Soubiran先生提到了博物馆的责任,他认为博物馆与大学都是引领未来的,作为大学博物馆应该要去分享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未来。大学承担着产生知识、影响社区的责任,大学博物馆应该要向社会开放,确保社区、社会的观众可以了解我们,了解我们传达的理念、知识。同时也从观众、社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需求,形成一种双向学习的关系。这个角色对于博物馆所处的大学、社会整体、其他公共博物馆都很重要。大学博物馆可以说是第三空间,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但是又不像学术知识那么严肃的场所。大学博物馆的任务就是建立对话的可能性,认可那些不那么学术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阐述给更多人。

主持人Marta C.Lourenço女士最后总结表示,大学是各种资源的聚集之地,大学博物馆应该能够被放在大学的最核心位置,并且与大学里其他的研究机构、院系相互平衡,在整个时代变革中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4月24日,钱学森与周嘉槐学术通信原件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参加捐赠仪式的有周嘉槐教授长女周音女士、次女周树女士,以及孙辈和重孙辈家属。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陈列展览部部长张珊珊和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出席捐赠仪式。会议由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吕成冬主持。
周嘉槐教授由于年事已高、不便远行,授权长女周音和次女周树,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24封钱学森书信原件。在捐赠仪式上,周音女士和周树女士介绍了父亲的求学和学术经历,以及父亲与钱学森建立学术通信的前后过程。她们表示,这些书信捐赠钱馆是最好的归宿,能够发挥研究、展览和教育等社会价值,展示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治学、淡薄名利和平等交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周嘉槐教授长女周音女士和次女周树女士
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周嘉槐教授和家属表示诚挚谢意。盛懿书记表示:将借此捐赠之机系统整理、研究钱学森和周嘉槐之间的交往过程,并通过展览和教育形式展示这些书信的文物价值;此次捐赠不仅丰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馆藏,而且能够通过了解钱学森与周嘉槐的学术交往全过程,展现出老一辈科学家们为祖国科学事业建功立业的学术情怀。随后,由盛懿书记颁发捐赠证书,并同周音女士、周树女士共同签署捐赠协议书。

盛懿书记颁发捐赠证书
周嘉槐教授生于1927年,安徽芜湖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中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195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曾任职于皖南血吸虫病防治所、华东农林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单位。1955年10月13日,钱学森归国访问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时,曾与在该所工作的周嘉槐有“一面之缘”。
1964年周嘉槐执教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长期致力于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1982年倡议并论证建立“应用植物生理学”分支新学科的可行性,且获得学术界认可。周嘉槐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103篇,并培养硕士、博士五十余名。他的研究成果“棉花蕾铃脱落生理研究”还获得中国科学院一等奖,曾担任《植物生理学通讯》《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编委,还曾担任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他的学术经历和科研成果入选美国传记协会编写的《国际杰出人物名录》,此外还先后当选芜湖市第八、九届人大代表。
1990年代周嘉槐与钱学森建立学术通信,并保持十余年往来,通信内容主要围绕第六次产业革命、植物生理学、农业以及农产业等主题。当时,钱学森正在思考和研究第六次产业革命问题,在与周嘉槐通信过程中交换观点和切磋学问,因而留下24封珍贵的学术通信。

周嘉槐教授女儿、孙辈及重孙辈齐聚钱馆参加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结束后,周音女士、周树女士以及家属们还参观了钱馆展厅和藏品库房。
供稿:李梦涵、吕成冬
拍摄:徐菁
根据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劳动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5月1日至5月4日放假期间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4月27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落下帷幕。结业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出席闭幕仪式的嘉宾有: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理事AndrewSimpson、欧洲大学遗产协会主席、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园”副馆长Sébastien Soubiran、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闭幕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

闭幕式首先播放了本次培训班的花絮视频。8分钟的视频完整回顾了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为期五天的充实课程安排。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等25所国内外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通过知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参观和总结分享等多种形式,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经验,结合大学博物馆的运行管理、藏品保存、教学科研与传播交流等关键问题,共同分享和交流了大学博物馆发展路线这一命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的潘力馆长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潘馆长用感恩、感动、感谢六个字来总结本次培训班的感受,他表示经过5天的学习与研讨,学员们不仅了解到大学博物馆的使命愿景、战略定位,更明确未来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的DNA,大学博物馆应当更好地承担起为大学代言的使命,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Andrew Simpson先生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在仪式上发言,他表示自己很幸运能够参与到培训班的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也了解和学习到中国大学博物馆的实践与经验。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分享知识与经验,通过沟通交流使所有大学博物馆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培训班正是一次有效的教育实践,希望未来能够进行更多的合作探索。

随后,AndrewSimpson先生、Sébastien Soubiran先生、张凯馆长共同向顺利完成全部课程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张凯馆长在仪式最后讲话。他首先向全体师生、工作人员和媒体在培训班期间的全情投入表示由衷的感谢。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大学博物馆未来将迎来其黄金时期,无论是校史、综合、艺术、科技等不同类型的场馆,随着大学对其投入的增加,大学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能够参与大学博物馆的工作,使大学博物馆不仅有建筑空间与藏品陈列,还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使大学博物馆为大学做出更多的贡献。

至此,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圆满结束。作为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我国高校以及博物馆机构合作推出的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未来各方也将继续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供稿:张文珺
摄影:王捷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切切期盼,在广大青年中间引发强烈反响,激发起奋进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先后迎来多批青年学子来馆,开展包括开展包括主题参观、专题观影、专家讲座等在内的主题探访活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凯原法学院、医学院,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复旦附中、交大二附中、国和中学等大中学校的20余批次共计2200名青年学子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同志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质,以钱老为榜样,树立忠诚于党、报国爱民的坚定信念,锻炼崇尚实干、勤于实践的过硬本领,培养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青年节前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还在钱学森图书馆为交大学子上了一堂特别的现场思政课。在钱学森铜像前,他深情地向同学们讲述着钱学森学长一生中的五次重大选择,每次选择都体现了他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观。他告诉同学们,在钱学长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交大人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实现之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寄语交大的青年学子,要心怀天下、坚定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传承五四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努力学习,锻炼本领,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准备,成为祖国强盛的追梦者和民族复兴的圆梦人。

5月1日,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力学班”师生一行来馆参观学习,并聆听了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老师以《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为题,与同学们分享了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辗转回国建功立业的五年归国历程。同学们纷纷表示经过学习,对于用“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命名的班级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未来所要承担的时代责任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努力做爱国奋斗精神的传承者、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推动广大青年学子树立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5月5日上午,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徐汇区科委、科协,徐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徐家汇街道办事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协办,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承办的2019年徐汇区“文明之智-科普宣传在行动暨垃圾分类主题智能体验嘉年华”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科技,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主题。

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区科委党委书记、科委主任、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缨等出席活动,徐汇区相关委办局、各街镇和区域内科普教育基地的代表,以及居委、居民代表等参与活动。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就要开始实施,作为面向公众、宣传科普的重要阵地,科普教育基地更应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自觉践行绿色承诺。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植物园、上海无线电博物馆的三位科普教育基地代表作垃圾分类工作承诺。承诺掷地有声,行动更要立竿见影!除了现场承诺的3家基地代表,徐汇区域内的各个科普教育基地也都纷纷响应。

▲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殷海生馆长作为基地代表分享有关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

▲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虞勇斌、徐家汇街道人武部部长刘道恒一起启动“垃圾去哪儿了”科普学习参观活动,全年将组织16场“文明伴我行,垃圾分类我先行”科普游学行动,引导市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科学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为了用好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更好地向公众传播垃圾分类理念,徐汇区组建一支科普教育基地垃圾分类宣传员队伍。

▲区科委党委书记、科委主任、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勇、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缨向科普教育基地工作者代表授予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员证书。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海英对“垃圾分类新时尚”知识竞答获奖选手代表进行颁奖。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携手机器人“小智”一起启动“垃圾分类主题智能体验嘉年华”。

在智能体验中学会垃圾分类

场外,一场垃圾分类主题智能体验嘉年华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为参与者带来一场游园会,通过智能服务机器人提供引导和宣讲,引入智能机器人互动问答、智能作品互动体验、趣味游戏编程等多种形式的互动项目,让市民们在玩中学。






徐汇区科协负责人表示,这套花费两个多月时间研发出来的垃圾分类主题智能互动游戏,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垃圾从生产到处理的全过程,形象生动,尤其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接下来,互动游戏还将走进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及各街镇“邻里汇”,让更多市民在欢乐参与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V1ur1EuL41SuYWjE1b0cg
5月11日上午,“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海派之源—风貌区团建联盟”成立仪式暨行走中的团课”在徐家汇街道、天平街道、湖南街道举行,并赴钱学森图书馆等场馆开展活动。活动集升旗仪式、发布仪式、团课培训、场景体验、线上学习、线下互动于一身,吸引了徐家汇街道、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徐房集团及共建单位等近百名选手踊跃参与。

上午9点,活动开幕式在上海影视博物馆广场举行,团市委基层工作部部长任浡、徐汇团区委副书记胡涛、徐家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鑫、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琼、湖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颖、徐房集团党委副书记石磊出席开幕式,并由徐汇团区委副书记胡涛为开幕式致辞。随后,领导们共同启动“海派之源—风貌区团建联盟”成立。


“海派之源—风貌区团建联盟”以传承百年“五四”精神,引领青年建功新时代为宗旨,由徐家汇街道团工委、天平街道团工委、湖南街道团工委以及徐房(集团)有限公司团委联手打造,在党建引领下,依托丰富的区域单位团建资源有事,旨在打破团建地域和行业界限,搭建共建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联通、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阵地联用和组织联建,提升区域化团建实效、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

开幕仪式后,“行走中的团课”正式开始。本场活动采用“互联网团建”创新概念,选手们全程使用手机在线获取行走路线和点位任务,到访上海影视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聂耳音乐广场、夏衍旧居、草婴书房、武康大楼、徐家汇公园七个点位,通过角色扮演、线上答题和线下探索的方式完成任务,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团队性和竞技性的充分融合。






整个活动,选手们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汲取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的基因、坚定向党的信念。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据悉“海派之源—风貌区团建联盟”成立后,将以项目化的形式,打造国旗下的团课、行走中的团课、文化中的团课、科学中的团课以及思享中的团课五大平台,涉及徐家汇海派之源4A景区、天平湖南历史风貌保护区等26个区域联盟单位的红色基地和历史文化场馆。
行走中的团课:主要囊括了散落于老洋房中的革命名人故居如宋庆龄纪念馆、百代唱片公司、张乐平故居等。
科学中的团课:以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观象台旧址(气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等一系列科研院所、科技场馆为代表,给予年轻人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思享中的团课:以上影博物馆、尚街LOFT、梧桐SPACE等时尚地标为代表的青年中心为重点,从而勾勒出一条融历史、教育、文化、传承、发展为一体的青年实践团课路线,为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仪式教育、寻访实践、文艺演出、科学普及、交友联谊等方面的活动和服务,提升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aJYFT6WDb7JDg5nFqoKgQ
5月16日,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必彧一行二人前来钱学森图书馆访问交流。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等参与接待。
座谈交流中,盛懿书记首先向来宾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情况、钱学森研究中心近年来在钱学森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本中心发展规划,希望钱学森研究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今后在开展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推动钱学森研究成果更好服务社会方面取得满意的合作成果。张现民部长就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现状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说明,并建议以钱学森哲学思想为两家单位合作研究的突破口。
周必彧院长介绍了浙江工业大学文科事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文科院系应用钱学森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塑造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责任担当的栋梁之材的基本经验。

盛懿书记(右二)与周必彧院长(左二)一行合影
双方一致认为,钱学森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晚年以科学思想家的远见和担当,致力于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思考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集理论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思想和观点,如系统工程思想、总体设计部思想、大成智慧工程、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加强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思想营养和理论支撑。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面收藏钱学森文献实物的管理中心和深入研究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交流中心,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双方同意,以合作研究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本馆资源优势、拓展研究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双方还就今后以钱学森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合作共建达成共识。
5月18日是每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为契合这一主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特别推出了包括音乐独奏会、原创情景剧、夜游校园、主题研学等活动在内的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在博物馆日期间走进钱馆的广大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少儿情景剧、校园夜游这些形式各异的文化艺术活动,,在5月18日当天同时汇聚于钱学森图书馆内。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立足自身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力求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互联互通、包容互鉴。
大师独奏 致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5月1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特邀我国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育熙在馆内举行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用音乐的表现形式为馆内观众献上一份独特的精神文化厚礼。演奏会上,刘教授为现场听众献上了《良宵》、《怀念祖国》、《爱的问候》、《辛德勒名单》等多首知名音乐作品,并特别演奏了他自己主创的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选段,他以饱满的热情、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刻地打动了全场听众,音乐会现场沉浸在由刘教授所带来的美轮美奂的艺术氛围之中。

刘育熙教授出身“刘氏三杰”艺术之家(伯父刘半农、刘天华,父亲刘北茂),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小提琴家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他的小提琴在世界诸多国家奏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杰出使者;从教近 60 年,他的众多弟子活跃在国内及欧美主流乐坛,获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等多奖项。教学之余,他始终致力于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探索和高雅艺术的普及,在国内及港台地区举行独奏会五百余场,受到万千知音的欢迎。

此次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是钱学森夫人、音乐教育家蒋英女士生前所使用的斯坦威三角钢琴的亮相。这架制作于1926-1927年,已拥有90余年历史的钢琴,将作为本次音乐会会的伴奏钢琴,由青年钢琴家王墨卿在现场奏响。1947年,钱学森在美国购买下这架钢琴并把它送给蒋英作为新婚礼物,它既是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见证,也是二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象征。当年,蒋英女士就是用此钢琴教授学生,培养了祝爱兰、傅海静、姜咏、赵登营、吴晓路、张汝钧等国内外知名音乐人才。
仰望星空 少年粉丝演绎榜样故事

博物馆日当晚,一出以儿童视角演绎、反映钱学森科学报国历程的少年版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也在钱学森图书馆内上演。来自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的三十多名小小志愿讲解员,在位于钱馆重量级展品——高21.3米、重4.18吨的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实体旁的实景舞台上,倾情演绎他们心中的榜样——钱学森爷爷的成长故事。小演员们的声音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回荡,辅以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钱学森原音的呈现,为现场观众营造出极具现场感的浸入式文化体验。

此次是《仰望星空》继2018年底首演后,再度在钱馆上演。该剧讲述了钱学森少年时代在北师大附中勤奋学习打下成才基础,一路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并于1955年克服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归故土,为“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感人故事。

夜游交大 聆听百年校园文化历程
为了让广大公众能够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拥有最佳的文化参观体验,钱学森图书馆专门于博物馆日当天延长开放至晚上九时,并精心推出了“夜游交大”国际博物馆日特别活动,让观众在尽享音乐和视觉文化盛宴的同时,感受交大百廿校园的文化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中国惟一一所、建于19世纪、横跨三个世纪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学校园。在校园内,老图书馆、新中院、新上院、执信西斋、工程馆等一批建成于20世纪初期的老建筑们曾先后留下过钱学森、李叔同、邹韬奋、黄炎培等大师生活和学习的足迹。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也依然在为交大师生们兢兢业业地服务着。在工作人员的解说引领下,观众们通过这样一场独特的“人文行走”,徜徉在交大校园的夜色之中,感悟着交通大学和历代交大人的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
主题研学 打造青少年人文科技探索之旅
除了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为公众输送文化给养,钱学森图书馆还为走进场馆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全新打造了主题研学之旅,通过经过精心设计,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3大阶段、7大类、21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在场馆内的活动提升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5月16、17日,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中学合作开展了一场以“朴棫研学”为主题的社会考察活动,共计350余位初一学生来到钱馆,通过一整天的主题参观和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和科学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围绕自身职能和角色,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结合2019年钱老逝世十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主题,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推出包括专场音乐会、科学朗诵会、主题研学活动以及专题影片展映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根据2019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6月7日至9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五日
5月19日,由科学画报编辑部和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聊聊黑洞那些事儿”科普讲座成功举办。这是2019年上海科技节的活动之一。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科学爱好者参加,现场火爆,气氛热烈。


今年4月,人类第一次捕获到M87黑洞的照片,真正“看见”了黑洞。这一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持续发酵的热点话题。为了让公众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项前沿科学成果,科学画报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此次科普讲座,并邀请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路如森研究员带来权威、独到的精彩解读,跟观众一起“聊聊黑洞那些事儿”。


路如森研究员的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射电天体物理,近8年来,他一直深度参与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并为捕获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做出贡献。作为亲自参与此次黑洞观测研究的科学家,路老师的讲座有趣又有料,内容详实又新鲜。他把诸如黑洞是什么、观测黑洞要用到什么方法、什么样的望远镜才能看到黑洞等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在互动提问环节中,现场观众抓住这次与当事科学家面对面的宝贵机会,纷纷抛出自己的问题,路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一一做出了专业解答。而对于科学上尚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路老师在给出了思考思路的同时,也不忘鼓励现场的小朋友积极探索,将来投身到研究宇宙的事业当中。


活动结束后,现场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zU0rOmWJsbe2-pFD7toNg
5月23日,钱学森原秘书吴中秋捐赠钱学森手稿仪式在我馆举行。参加捐赠仪式的有吴中秋先生,及夫人鲍惠娟女士。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及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吕成冬出席会议。会议由魏红副书记主持。
捐赠仪式上,汪长明首先讲述了他与吴中秋先生联络的经过。2017年底他看到《黄山日报》上刊载的吴中秋文章《从罗布泊核基地走到钱学森身边》一文后,迅速联系编辑,几经辗转,终于与作者吴中秋先生本人取得联系。吴先生提出自己收藏有一批有关当年在钱老身边工作时积累的珍贵资料,并主动表达了捐赠愿望。汪长明指出,本批捐赠品十分珍贵,对探明钱学森活动和经历的细节,研究钱学森生平及学术思想发展历程都非常重要。
随后张现民发言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钱学森研究中心的打造,聚焦钱学森生平与学术思想的研究,除开展钱学森通史研究外还开展专题研究;此次吴中秋先生的捐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借此可以系统地收集和整理“钱学森与他的秘书们”专题资料,并开展考证研究。

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吴中秋先生捐赠

钱永刚馆长向吴中秋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吴中秋先生表示,自己担任钱学森秘书两年左右,时间不长,但耳濡目染,非常敬佩钱老人品和学术态度,也为曾在钱学森身边工作感到自豪,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此次将工作期间积累的珍贵钱学森手稿资料和照片资料捐赠钱学森图书馆,是最好的归属;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做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

吴中秋夫妇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合影
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表示:这些珍贵文献和照片资料的捐赠丰富了钱学森图书馆的馆藏,反映了一位大科学家和思想家在日常工作中的伟大人格魅力,钱馆将在今后的展览、研究和教育中充分挖掘这些资料的价值。随后,由吴中秋先生和盛懿书记共同签署捐赠协议书。
钱永刚馆长向吴中秋先生的慷慨捐赠表示诚挚谢意,并颁发捐赠证书。随后,钱永刚馆长向吴中秋夫妇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的历程。捐赠仪式结束后,吴中秋夫妇与钱永刚馆长、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撰稿:李梦涵
摄影:徐 菁
5月25日下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四号探测器副总师、研究员吴学英作客钱学森图书馆“学·问”沙龙,以“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嫦娥四号任务”为题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为100多位观众做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这是2019年上海科技节的活动之一,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科学爱好者参加,现场火爆,气氛热烈。

去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26天后,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四号的成功降落为我们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极大推进月球探索的步伐。

吴学英博士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从地形地貌、“潮汐锁定”等月球常识说起,接着又介绍了人类月球探测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最后深度解读了我国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的探月之路。


吴学英表示,回顾整个人类的探月历程,从1958年8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到嫦娥四号,全球共有107次探测任务,其中完全成功的只有53次,也就50%的成功率。中国起步虽晚,但5次探月任务却实现了五战五捷100%的成功率。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在此之前以“基地”命名的只有阿波罗11号着陆点被命名为“静海基地”。嫦娥四号取得月球地形命名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讲座结束后,吴学英老师还为现场积极回答问题的小观众赠送了嫦娥四号探测器飞行任务的纪念封。观众纷纷表示,吴老师的讲座使他们对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难度与科学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充分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孩子来参加讲座的家长表示感谢吴老师耐心解答了小观众的各类科学问题,相信一颗颗航天的种子已经在这些航天小粉丝心中发芽。

5月22日,钱学森图书馆申报的2017年度上海市“三大系列”社科规划项目“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课题总结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董事长谈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钱学森研究专家孙东川,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课题负责人盛懿,课题组全体成员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等出席。此前,该项目已顺利通过上海市哲社办结项鉴定,并获“良好”等次。

顾锋首先致辞,他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出席课题总结会议,并对课题的圆满结项表示祝贺。他希望与会者利用课题总结会之机,对课题成果提出积极建议,帮助更好地完善课题内容和结构。他说,钱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力宣传钱学森对“两弹一星”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钱馆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钱学森研究中心的同志通过深入挖掘丰厚的馆藏资源,并进行认真深入研究,在钱学森生平事迹和科学思想领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课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五位一体”战略等现实问题,更凸显了课题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盛懿代表课题组在汇报发言中,就课题缘起、课题内容、研究过程、课题成果和课题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她认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中国学派的理论气质。它与西方系统工程学派相比,中国系统工程学派更注重总体设计、强化内部协调、根植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等特征。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理论研究方面,课题组已经梳理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应用研究方面,课题组认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对国家“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都具有顶层理论指导意义。
钱永刚馆长认为,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是他在长期总结航天科研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钱学森对中国科学理论界的重要建树之一。我们一定要准确领会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内涵和实质,使得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更加丰富和完美,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位领导和专家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可资借鉴的社会价值。专家们还对进一步完善课题、提升课题立意积极建言献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唱响时代华章”。5月29日下午,由校工会、党委宣传部主办,教工演讲朗诵协会承办的第四届教职工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雅诵交大”诵读大赛决赛在闵行校区李政道图书馆举行。上海广播电视台译制部主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杨明,校工会主席于朝阳,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洪梅,党委宣传部网宣办主任陈丽璘、校工会副主席罗莹、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顾江、党委宣传部文明办负责人汪佳莹,教工演讲朗诵协会会长凌德祥、副会长刘音、秘书长田琳等出席比赛。杨明、洪梅、陈丽璘、罗莹、顾江、丁晓萍、汪佳莹、刘音等同时担任评委。160余名教职工在活动现场通过16首诗歌朗诵,用最深情的声音,憧憬新生活、讴歌新时代,抒发家国情怀,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活动开始前,凌德祥首先致辞。他对学校各机关部处、各院系党政领导对比赛的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协会自2016年重建以来的发展状况。
经过对参与初赛的20组节目的选拔,最终来自各职能部处、院系、直属单位等16个部门院系的参赛作品脱颖而出,晋级决赛。各机关部处、各院系等部门的党政领导、骨干教师等均带头参赛,参赛教职工们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参赛作品,参赛作品中不乏诸多优秀的教职工原创诗文,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高亢。


在本次比赛中,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及傅强、郭娅、车兰、杨亮、许盈、钟诸俍共8位老师组成钱学森图书馆代表队,以一首饱含深情的《追忆钱学森》在现场1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一等奖。



活动结束后,杨明对参赛节目进行点评。他指出,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70周年华诞之际,交大教职工以一台饱满深情的朗诵盛宴献礼祖国,情感真切,令人振奋。他从朗诵作品的表现形式、连贯性、节奏感、情感等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

于朝阳在总结中首先感谢学校各机关部处、各院系对比赛的支持。他提到,比赛不是目的,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教工篮协、乒协等体育类协会日前均聘请了专业教练提升教职工的运动技能,希望演讲朗诵协会亦能聘请专业老师为喜爱朗诵的广大教职工们加以专业的指导。他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学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教工文体协会要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文化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FLbh5ApLl3YRBxWVaCwJA
5月29日,江西省九江市政协副主席、共青城市市委书记王丰鹏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副调研员高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钱学森图书馆陈列部部长张珊珊等陪同。


王丰鹏一行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仔细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珍贵展品,全面了解了钱老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在馆领导的陪同下详细了解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历程、运行开放和陈展设计等各方面工作。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王丰鹏感慨于钱老科学成就之卓越、科学思想之精深、涉猎领域之广泛,并对于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深表钦佩。

共同参观展览的还有:共青城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赣江新区共青组团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专职主任曾宝柱,共青城市委办公室主任陈雷,共青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查小兰,中国航天科技协会副秘书长李平中,南昌理工学院钱学森学院副院长郭鹏飞,钱学森联盟办公室杨宝林等。
参观结束后,双方还就进一步面向全社会弘扬和传承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等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摄影:钟诸俍
2019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为了进一步提升“交小苗”的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积极响应校工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主题系列活动的号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分析测试中心联合举办了“我们是小小科学家”主题活动。

小朋友们首先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跟随着讲解员阿姨,听她讲述着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一边是交大的老学长,一边是充满朝气的“交小苗”,他们在照片与影像中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正是有了像钱爷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创新与奉献,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新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以钱爷爷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将来报效祖国。
随后,在爸爸妈妈和志愿者阿姨的陪同下,小朋友们来到二楼手工教室参与“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学习制作拉线纸飞机。科技辅导老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带有螺旋桨拉线纸飞机的原理,并现场演示了如何飞行,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特别希望能有自己的纸飞机。老师不仅满足了大家的愿望,还亲自教大家动手做呢!卡纸、小螺旋桨、胶水,棉线……不一会儿,小朋友们就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成功地做好了一架又一架的小飞机。


从小爱科学,长大攀高峰。小朋友们用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搭建起大大的希望。他们旋转着自己的小身体,看着飞起来的纸飞机,跳着鼓着掌,脸上都乐开了花,眼睛里散发出了美丽的星芒,心底里科学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爸爸妈妈们在分析测试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最后,祝我们的“交小苗”们,节日快乐,茁壮成长!
6月4日,上海市财政专项资金评审中心处长吴志傲,副处长浦炜、夏均,副调研员贾春香、管文元等一行35人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陪同。


在参观过程中,财评中心领导一行详细参观了钱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展览的全部四个展厅。吴志傲处长等详细听取了吴旦副主任对于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历程、文物征集、运行开放等内容的介绍,并对展厅中陈列的大量珍贵展品留下了深刻印象。


摄影:徐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升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廊桥申遗氛围。6月4日,“廊桥申遗 全民参与”2019年闽浙木拱廊桥全国高校巡回展交大站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层专题展厅揭幕。



分布在闽浙地区泰顺、庆元、景宁、寿宁、政和、周宁、屏南七县的廊桥,以其工艺独特、造型优美而闻名天下。这些廊桥大多造于明清时期,至今还在使用。国家先后发布了三批共51座廊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丽古朴的廊桥和这一区域的古民居、古道、独特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开幕仪式于上午10时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刘杰,福建省寿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传洪,国防大学武警政治学院第十三中队政委薛学平,浙江省泰顺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全勉等领导以及闽浙两省寿宁县、周宁县、政和县、屏南县、泰顺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张凯在仪式上致辞。他首先向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非常荣幸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成为此次廊桥申遗展览的承办单位,为闽浙地区劳动人民的独特文化瑰宝提供展示和宣传的平台,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特色文化遗产和国遗项目表演走进钱馆,让钱馆为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贡献力量。

吴传洪在讲话中向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和钱学森图书馆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闽浙木拱廊桥是闽浙地区先民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灿烂地域文化,这些廊桥不但构造精美,工艺精湛,而且经久耐用,风景独特,是闽浙边山区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希望本次展览的举办能够将廊桥独特、鲜活、极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高校师生,促进廊桥文化在校园的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闽浙木拱廊桥联合申遗工作,助力闽浙木拱廊桥早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仪式上,浙江省泰顺县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寿宁县人民政府分别向钱馆捐赠了泰顺廊桥“溪东桥”模型和寿宁廊桥“鸾峰桥”模型。

最后,与会嘉宾还共同欣赏了国遗项目泰顺提线木偶戏和寿宁北路戏表演。


据悉,本次展览是继6月3日开幕的复旦大学站巡展后的第二站展览,展期6月4日-6月8日。展览当天,主办方还配合展览推出了《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主题报告》、《廊桥历史人文地理主题报告》两场专题报告。

摄影:徐菁
6月6日,海南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陈超一行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沈丽丹等陪同。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陈超一行参观了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并重点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厅部分,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印象深刻。

摄影:徐 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写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宝山区少年宫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区少年儿童,组织开展“童心畅想 喜迎华诞”为主题的“六一”欢乐周活动,让少年儿童度过了一个欢乐、有趣、精彩、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5月31日至6月1日,来自杨行中心校、高境科创实验小学的350名队员,160对亲子家庭兴高采烈来到宝山区少年宫参加了欢庆“六一”嘉年华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我是航天工程师”为主题,为宝山区少年儿童带去了“航天动手做”特别专场,组织青少年开展创意科技手工制作,并与父母合作,制作火箭、拉线飞机、磁悬浮陀螺等小小航天科技作品,让孩子们了解祖国在这四十多年中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孩子们的自我成长与未来发展播种下科学的理想。


活动现场,这些“未来的梦想家”们在体验结束后谈到未来职业梦想时说到:“我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长大了做一名科学家,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我今天制作了一枚大火箭,我希望有一天,能像杨利伟那样,坐着火箭去遨游太空”…一个个美好的心愿的孩子的心中升腾,祝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图文供稿:许 盈
6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姚雪及来自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等伙伴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全体营员共同出席了开营仪式。

此次,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香港地区高校的10名学生受邀来沪,通过此次探索营深度参与一系列博物馆实践学习、体验、探究活动。
仪式开始前,全体与会人员起立并奏唱国歌。随后,营员们依次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并分享了自己参与本次探索营的初衷和期许。大家都表示,自己是出于对博物馆行业的浓厚兴趣,选择参与此次探索营,也希望能够通过为期一月的探索营真正有所收获。
随后,与会各家博物馆指导老师分别向营员们介绍了各自博物馆的实践岗位需求。

姚雪副主任代表学校向全体营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表示,从营员们的介绍中能够感受到大家对于此次活动的期待,期望同学们能够如愿通过此次活动有所收获。同时,她也向一直以来对于探索营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的钱学森图书馆和各家伙伴单位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他们为香港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机会。

盛懿书记在讲话中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朝气蓬勃的香港同学们前来参加博物馆探索营。探索营活动是一个重在学习、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此次探索营项目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博物馆行业发展的了解,更期待此次行程丰富的探索营项目能够为大家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迹。

“博物馆探索营”是上海交通大学专为香港学生度身定制一系列的博物馆深度学习和体验探究活动,迄今为止已举办至第六期。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于6月11日至7月11日期间开展,为期四周。探索营期间,香港学生将进入上海地区七家博物馆及文化机构,在专人指导下深度参与博物馆藏品保管与研究、展览策划与组织、场馆开放运行、社会教育等相关岗位实践工作,并前往成都参访当地博物馆,体验城市文化氛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摄影:徐 菁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上海解放70年来的巨大成果,感受上海在七十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6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执行馆长张凯带领全馆党员、群众前往上海展览中心,参观“城市荣光——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主题展览,开展6月份主题党日活动。

本次主题展围绕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以时间线为轴,分为“解放大上海”“建设新上海”“敢为天下先”“逐梦新时代”四个部分,以党中央对上海的关怀指导和发展定位为主线,以城市发展建设成就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展示重点,集中呈现上海解放70年来的光辉历程。

在参观过程中,展览所展出的一幅幅珍贵历史图片,使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同仁深切感受到上海解放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70周年的漫长历史画卷,处处闪耀着这座红色城市的荣光。重温历史,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铭记老一辈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用自己的奋斗为上海这座城市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摄影:钟诸俍
6月18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牵头承办的“设计+未来”2019上海高校学生设计作品联展活动在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顺利启动。

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相关负责同志,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文,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斌荣,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红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以及各参展学院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参与此次活动。开幕式由设计学院党委书记方曦主持。

盛懿在致辞中指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学术科研上勇攀高峰的同时,十分注重科艺并举,坚持科学与艺术人文相结合。本次联展选择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是科技为设计服务、设计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尝试,能够深刻体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统一。
设计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武超介绍了本次联展的基本情况。联展于3月21日正式立项,历经近三个月的筹备,于6月12-14日在交大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预展,吸引九家学院的近200件作品参展。6月18日-29日,遴选其中优秀作品近40件在钱学森图书馆陈展。本次活动汇聚沪上知名设计类、艺术类院校,旨在展示高校青年人才的创新思维和设计实践,面向社会公众传递美育情怀,传播艺术价值,启迪设计思维。

李斌荣代表兄弟高校致辞。他指出,在创意设计产业巨变、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时代,沪上设计类学院一同承担着深化创意设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通过参与此次联展,希望激励广大学子肩负面向未来的时代责任、以可持续设计为己任,融未来于设计、融设计于生活。

郁晓昕、盛懿为“上海高校学生设计作品展示基地”揭牌,钱学森图书馆将在日后为沪上知名设计类、艺术类学院的优秀学生设计作品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展示平台。
胡昊充分肯定本次联展在推动各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青年学子交流互动、相互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能够进一步实践“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理念。通过本次联展,希望启迪更多优秀学子的设计思维,激发创新活力,既聚焦实际需求,创作出更多具有丰富实践内涵和应用前景的设计作品,更注重传承中华优秀美学基因,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本次联展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宣传处和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六所高校九家设计类学院共同参与。联展以“设计+未来”为主题,旨在凸显“面向未来的设计”、“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等理念,力求搭建高校青年学子间交流沟通、切磋展示的平台。



本次联展作品近四十件,涵盖建筑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美术艺术等多个体裁,展览时间为6月18日至6月29日。无论是人因工学技术的实践应用,还是基于美好生活的创意产品;无论是助力智慧城市的建筑方案,还是聚焦美丽乡村建设的园林设计;无论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还是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语言,都充分展现了学生良好的创意思维、创新精神、人文情怀和和扎实的设计实践能力,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学生对于设计+未来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活动是沪上知名设计类、艺术类院校近年来首次联合举行的主题展览,是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交流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积极贡献来自高校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供稿:设计学院
摄影:徐 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暑期中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理想信念,立志从小听党话、跟党走,过一个“安全、健康、快乐、有益”的暑期,6月18日下午,2019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会议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市教委分管领导闵辉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大会由市文明办副主任蔡伟民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出席本次大会并在会上发言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经验。

▲2019 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会议现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此,上海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抓住暑期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以“祖国发展我成长 缤纷暑期展风采”为工作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领航,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重要契机,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吸引力强的公益性、普惠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实践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感受劳动和健康锻炼的快乐,激发当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在交流发言环节,徐汇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海英、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共青团闵行区委员会书记徐豪、崇明区陈家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红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分别以“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整合资源,为未成年人精心打造暑期励志寻访之旅”、“祖国发展我成长,筑梦云间乐缤纷”、“阳光快乐暑假,绿色相伴成长”、“活化场馆资源,打造研学亮点,助力素质提升”为主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本单位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经验。
作为经中央批准建设的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校外教育工作,努力构建馆、校、家合力育人共同体,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优质教育平台,不断将馆内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各类活动项目,先后推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夺宝奇兵”探秘活动、“学•问沙龙”系列讲座以及“星空少年讲解团”、“星际兵团粉丝团”、“星际航行学院”等一系列特色教育项目,得到各方好评。



在发言中,傅强部长从基于社会考察设计参观路线、基于探究学习设计场馆课程、基于职业体验设计教育活动等三方面出发,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暑期未成年人工作。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重走学森路”环保主题夏令营、星空小年讲解员、徐汇小馆员培训班、“进馆有益”微课题、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等多种活动,让更多未成年人走进场馆,通过深入学习、实践探究,产生体会与思考,体味创意、创新、创造所带来的愉悦与收获。



会上还发放了《2019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活动汇编》《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版图》《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家庭护照》《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活动手册》和《学校少年宫活动菜单》等一系列暑期活动材料,作为送给全市未成年人的“暑期礼物”。目前全市共有216家市级学校少年宫提供了835个暑期活动项目,19所中职校精心设计了102个职业体验活动,市区校外联成员单位及校外活动场所提供了786个暑期活动项目。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本市各街镇和社区实践指导站也开发了737个活动项目。全市各单位精心设计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活动内容,真正实现了让广大未成年人走出家门就能互动交流,愉悦体验。

▲赠送暑期文化产品
连续六年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小学生“爱心暑托班”近年来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据了解,今年的爱心暑托班呈现出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进一步提升办班规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及进一步加强网络互动的四大特点。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的爱心暑托班增加了市体育局、市绿化市容局、市总工会等三家单位为主办单位,主办单位数量也从最初的6家增至11家。办班数量也较去年增加10%,开办556个办班点。今年还将市级统一配送课程整合为德、智、体、美、劳五大类别,其中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将继续采购社会组织课程,体育类课程由市体育局统一配送。此外,所有报名学生需通过“青春上海”公众微信号,下载填写爱心暑托班信息采集表后,方可报名预约。

▲市教委分管领导闵辉讲话。
市教委分管领导闵辉在讲话中强调,今年的暑期工作要以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坚持育人导向,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要注重暑期工作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与提升文化自信相结合,与弘扬劳动精神相结合。同时,以增强暑期活动吸引力和实效性为要求,坚持效果导向,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的暑期实践活动阵地。要在发挥好校外各级各类活动场所的功能上下功夫,在做好暑期各类活动项目时间的均衡分配上下功夫,在整合好暑期各方育人力量上下功夫。以确保未成年人安全健康为重要前提,坚持问题导向,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通力合作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加大力度做好暑期活动的宣传引导。最后,以落实中考改革各项工作为重要背景,坚持目标导向,扎实做好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的各类准备工作。
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市校外联成员单位,中福会少年宫、市科协、各区文明办、教育局、团委、妇联、假期办等相关单位,市级社区实践指导站和部分校外活动场馆,各中职校等共近500人参加了会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C5hFYu4ApumhABgMKYrXQ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钱学森同志逝世十周年。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早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和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在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钱学森晚年致力于研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思想和观点。为深入研究钱学森的生平与思想,形成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政策建议,从而为提高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理论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之际面向校内外启动“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研究”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研究指南及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服务。
二、选题方向
《专项课题》分导向型课题和自选型课题两种。导向型课题根据钱学森研究发展需要而设定,为重点课题。自选型课题由申请人根据本人研究兴趣与专长(须与钱学森生平和思想相关)提出,为一般课题。
导向型课题选题方向:
(一)作为一位战略思想家的钱学森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战略思想家。在旅美期间,他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成为技术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1955年回国后,钱学森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研工作,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钱学森的许多思想如系统工程思想、综合集成思想、总体设计部思想等已在国民经济、军队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选题旨在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形成轨迹,分析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深度和高度,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作为一位战略思想家的钱学森。
(二)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中国当时组织管理水平比较低的状况,钱学森对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从1978年起,他在短短几年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讲演,积极宣传和推广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从此在中国获得大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是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于当前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本选题旨在研究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并研究当前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中运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可行性,例如:“一带一路”倡议、超大城市治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以便充分发挥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申报条件
1. 申请人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所属单位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
2. 申请人须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该课题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其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责任并承诺信用保证。
3. 每位申请人限申报一项课题。
四、研究期限及成果形式
1. 研究期限根据需要而定,重点课题原则上为2年,一般课题原则上为1年。
2. 最终成果应为专著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五、课题资助金额与结题条件
(一)重点课题
1. 资助金额:专著或系列论文30000—50000元,实际资助金额视课题申报评审结果而定。
2. 系列论文结题条件(符合条件之一即可结题,下同)
(1)CSSCI来源期刊3篇
(2)CSSCI来源期刊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篇
(3)CSSCI来源期刊1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篇
(二)一般课题
1. 资助金额:系列论文4000—10000元,实际资助金额视课题申报评审结果而定。
2. 系列论文结题条件
(1)CSSCI来源期刊1篇
(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篇
注: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择优在《钱学森研究》发表,结题时《钱学森研究》视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六、项目管理
1. 课题负责人应根据结题的时间要求,及时将结题报告连同最终成果提交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结题报告连同最终成果一经提交,其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相关著作权即转让给钱学森研究中心,钱学森研究中心享有合理利用的权利。
2. 课题形成的直接或间接研究成果,包括利用本课题资源所产生的后续研究成果,均需标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课题资助”字样。
3. 立项后的课题经费管理采取据实报销形式,并按照钱学森研究中心相关规定执行。课题中标后可以报销50%的经费,剩余经费等结题后报销。
4. 课题组在立项后,如违反立项通知中的要求事项,应承担相应责任;课题组若因不当行为而损害相关权利人的利益,违反学术道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须承担相应责任。
七、申报办法与规则
1. 申请人须提交《申请书》一式五份,文本要求使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2. 《申请书》由申请者及成员共同签名,统一报送。
3. 材料报送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5室(邮编:200030)
4. 电子版申请书发送至ztrong@sjtu.edu.cn
5. 申报截止日期:2019年7月30日
6. 为严格评审纪律,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在评审会召开之前,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即取消申报资格。
7. 联系人:荣老师 (电话:021-62933831)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19年5月30日
附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研究”2019年度专项课题申请书(点击下方按钮下载)
2019年7月1日下午,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等陪同。

在参观过程中,田学军副部长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表现出浓厚兴趣,随着姜斯宪书记和讲解员的介绍,田学军副部长不时点头,既感慨于钱学森的大师智慧,也对钱馆的陈列内容和形式表示肯定。

在“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艺术修养开拓创新思维”、“人才强国”等展板前,田学军副部长认真驻足观看,不时与姜斯宪书记交流感想,尤其是对钱学森关于“文艺对科技思维启迪”的阐述,他非常认同,特意拍照留存。


尽管田学军副部长一行此次到馆参观属突发接待任务,又恰逢周一闭馆日,但钱学森图书馆接待团队迅速反应,高效高质完成了接待任务,得到了姜斯宪书记的赞扬。
摄影:徐 菁
7月1日,市级机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示范活动暨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开展。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书记诸葛宇杰出席。



本次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共展出了260余件珍贵档案,生动反映了我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光辉历程。除了主题展览的开幕,组织生活基地发布仪式也在今天上午举行。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结合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实践和基层党组织实际需求,发布首批30家组织生活基地名单,为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打造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其他29家单位共同入选首批组织生活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分别受聘为上海市市级机关组织生活基地特色党课授课专家。



作为首批市市级机关组织生活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整合本馆资源、创新组织活动、强化教育实效为抓手,面向广大市市级机关党员群体打造了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党课,通过入党宣誓、主题参观、影片观摩、专题讲座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环节,引导党员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努力以直抵人心的教育形式,提升组织生活质量,推动市级机关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相关新闻链接】
徐汇教育:【2019No.960】他们的课堂“不一样”!学得有意义,行得有见地!
第一教育:即兴演讲、设计纸飞机……这样的场馆研学请给我来一打!
上观新闻:这所初中为何今年取消春秋游?研学之旅沿着钱学森足迹学数学
周到上海:这群中学生在交大来了一次“少年奇幻之旅”!这样的综评研学请给我来一打!
东方网:[徐汇]中国中学:主题研究 实践探索 发掘兴趣 培养能力-中国中学开展"朴棫研学"之上海交大及钱学森图书馆研学活动
2019年6月26日,一场主题为“家园情怀承红色基因,融合探究助力素质培养”的朴棫研学成果展示活动在中国中学高中部大礼堂举行。中国中学“朴棫研学”活动结束后的一个月,经过中国中学初中德育处的精心筹划和筹备,今天正式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研学的成果汇报和展示。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陆军、康健街道副主任鲍玲莉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莅临现场,五百余名师生与部分家长代表现场观摩展示活动。


师生们在两名学生主持人的带领下,通过三大板块回顾了研学历程。首先,来自中预(3)班的全体同学用改编版的《生僻字》唱出了“朴棫研学”的由来,从《诗经》和校史中化用的“朴棫”二字寓做人和为学当朴素扎实。


第二板块集中展示了“历史人文”和“数理科学”2方面7大类21项的小任务和小挑战中出色的团队成果——魏彦羽老师指导的长征主题爱国小故事演讲;赵轶群老师指导的现场中英双语演绎的电影《钱学森》片段;李园凤老师指导的《关于钱学森在航天事业“Nothing is final”的精神启示之探究》的小课题展示。


第三个板块中中国中学初中德育处陈菊平老师和她的研学开发团队交流分享了他们作为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种子基地”校的普通教师,在中考改革背景下的转型与思考。展示会上还表彰了研学中优秀的小队,并为他们和给予本次研学大力支持的家长代表颁奖。



最后,徐汇教育局副局长陆军给予本次研学展示以高度的评价。他肯定了中国中学作为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种子基地”校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探索和示范作用,也希望学校在教育改革之路上不懈探索,取得更多的成绩。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中学此次携手共同开展“朴棫研学”主题活动的契机,源于2019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的《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办法》明确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突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况,包括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科学实验和探究性学习等,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举措,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使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用记录、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相关文件,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其中“社会考察”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地等资源单位进行考察、调查、探究和研学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的兴趣,了解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文件还明确指出,每个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有1次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学习的经历,这就意味着,未来将有近40万初中生走入本市百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场馆来说,迎接这40万以社会考察为目的的初中生,将面临两大挑战:进得去、学得好。
所谓“进得去”,指的是接待容量的问题,不同于高中阶段学生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初中生社会实践大多会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也就意味着将出现大批量学生集中时段入馆的情况,对大多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说,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疏导人流,提升场馆接待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谓“学得好”,指的是社会考察学习效果的问题,多年来,学生大批量集体参观场馆的一大痛点就是参观前毫无准备,参观时走马观花,参观后一无所获,但是对场馆来说,又确有其难处,当大批学生来到馆内,有限的接待力量已是应接不暇,哪还有精力考虑提升参观效果?
要让走入场馆的40万初中生真正通过社会考察有所收获,对上述两个问题就不得不进行认真思考、探索解决之道,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积极联合中国中学开展了有益的尝试——
化整为零,让有限的场馆空间接纳更多学生
2019年5月,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中学馆校合作、共同开展的 “朴棫研学”主题社会考察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内正式举行,共计350余位初一学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通过一整天的主题参观和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思想和科学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为了解决学生数量过多,影响参观效果的问题,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中学教师团队从三个月前就启动了此次活动的策划,经过反复沟通认真筹划,最终确定了“化整为零”的参观方案,即将到馆参观的所有学生分成6—7人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完成特定的参观路线和一系列参观探究学习任务,通过提前进行周密的规划设计,所有小组在场馆中的活动在时间上并行不悖,但在空间上相互交错,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调度与利用,从而避免了参观时一股脑、一窝蜂、一团乱麻的局面。



另一方面,为减轻场馆内的接待压力,馆校双方还将参观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扩展,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将场馆所在地,同时也是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作为学生参观考察的一部分,以“钱学森的大学时光”为主线,引导学习小组分别参观校史馆、工程馆和执信西斋,重温钱学森当年在交大校园内泡图书馆、上课、做实验、吹奏次中音号的大学时光,加深对“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这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和合理的路线设计,适当拓展参观学习的资源,从而让原本有限的场馆空间接纳更多学生,这是此次“朴棫研学”社会考察活动给本市所有场馆的一个启示。
任务导向,在社会考察中提升综合素质
解决了“进得去”的问题,还要破解如何“学得好”的难题。
初中生来到场馆开展社会考察和探究学习,不应该是走马观花,而是一种带着任务的学习,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设计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于这样的理念以及《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目标,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育专员与中国中学的教师团队一道,将馆内原有的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进行了拆解与重新组合,将开展探究学习的教育目标融入参观学习的各个阶段,通过一系列有明确指向性的探究任务串起整个社会考察的过程,从而设计开发出一整套包括3大阶段、7大类、21种学习任务的社会考察课程:

这些学习任务形式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例如场馆探究任务之一“微演讲”就是一场有趣的“穿越之旅”,学生们将穿越回到1966年10月两弹结合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圆厅的巨幅场景画“最危险的时刻”前,他们将化身指挥官,面对欢呼雀跃的官兵,现场发表三分钟的即席演讲。这样的任务考验的不仅是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们是否通过参观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懂得了两弹一星事业伟大意义的一次检验。

再比如拓展任务“空气动力学:纸飞机”以互动为特色,重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参观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钱学森科学之路的起点是1939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翼型的设计,这种空气动力学的天赋其实在钱学森小时候折纸飞机时就已初露端倪。而拓展任务的设计——折一架可以自动返航的纸飞机既让学生们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尝试以亲身实践的方式学习全新的知识,也让他们对钱馆展示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设计每个小组的小队队旗和队徽、根据剧本亲身演绎电影《钱学森》中的经典剧情、现场翻译钱学森发给祖国的电报、统计钱学森大学期间的各科成绩、写下一张寄往1955年的明信片、用数学公式计算钱学森图书馆的标志性造型“升腾的智慧”共使用了多少份钱学森手稿……这些任务让社会考察的过程在充满“意外”和“惊喜”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更佳的学习效果。



家、社、校互通互联,构建协同育人链
此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尝试学校、场馆和家庭协同育人,三方共同组织开展社会考察活动:学校负责组织学生,教师负责开发课程并现场指导,场馆提供教育资源和参观指引,家长提供支持并协助落实。早在活动策划阶段,三方已就此次活动的目标达成了共识,明确了分工合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学校与场馆之间密切配合,尝试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将博物馆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各类资源都转化成与综合素质提升目标高度匹配的课程,从而创新了校内外合作育人模式,也让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初衷落到了实处。

家、社、校三方的协同育人在此次活动的人员配置上也有所反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有的学生体验那些充满创意的学习任务其实并非易事,事实上,为了确保这一次社会考察活动的效果,除了带领参观的讲解员以外,在每一个任务点位都安排了两位学校老师提供指导,还有多位家长和志愿者提供协助,总计共有8位教育专员、35位教师、15位家长和10位志愿者参与其中。正是社会考察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相应的支撑和保障,才确保了学生得以体验挑战性和获得感。

一位家长在活动结束后由衷发出感慨:“我曾经带孩子来过钱学森图书馆,那次感觉是面对一座知识宝藏却不得其门而入。这一次的活动校方和馆方都花了大力气,有参观、有体验、有互动、有成果,让孩子收获满满,我觉得这才是打开博物馆的正确方式!”

对钱学森图书馆来说,此次活动的开展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探索和积累。从现在开始,针对初中生的各位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都将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活动的记录和参与者反馈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委已明确,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由学校通过电子平台统一记录,但是对场馆来说,对每一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活动时间、活动项目、成果评价等进行记录,不断收集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反馈,不仅有助于对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将为下一步的提升和改进提供助益。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希望结合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把场馆收集的相关信息与学校的写实记录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印证,真正让初中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效果看得见、摸得着。
Time: June 18-June 29, 2019
Place: Temporary Exhibition Hall
This joint exhibition features students design works from School of Desig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 School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in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Donghua University, and others. This exhibition aims to highlight the concept of “design for the future” and “design for a better life” and strive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exchanges between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Nearly 40 design works are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 They cover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genres,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duct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fine arts. Some choose to use visual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garden design; others combine artistic language into smart city design works.
7月2日下午,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工作例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夏瑛、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办公室负责人张贵和以及各市级体验基地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例会。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包括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文化艺术、海派文化、智慧生活、陶艺创作、服饰文化和创意手工八大系列,下设体验站点104个,共有终身学习体验项目258项,通过建构“一地多点”、组团共建、强强联动、特色定位的基地运作模式,年均组织专题体验活动1508次。

例会上,钱学森图书馆以“传播科学精神 点亮智慧生活”为题介绍了近年来本馆体验式课程建设实践。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突出“科学报国”、“中国航天”两大科普教育主题,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以“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为目标的科普教育活动,构建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受众的体验式课程体系,得到各方好评。
分享结束后,各体验基地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最后,夏瑛副处长就2019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相关工作做出部署,希望各体验基地继续以内涵发展为主线,推进体验基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服务发展。

March 14 falls on the 140th anniversary of the great scientist Einstein’s birth.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ogether with CITIC Publishing House and NetEase News, invited Dr. Fang Zaiqing, Professor Jiang Xiaoyuan and Mr. Yuan Lan, to explore the “unknown” Einstein.
Dr. Fang Zaiqing is the researcher of the Institute of Natural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Einstein and Germany for a long time. He has presided over the translation of two volumes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Einstein. He presented Einstein that is rarely known to the public.
Dr. Jiang Xiaoyuan is the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History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Dr. Jiang’s speech focuses on the “unorthodox” side of Einstein. He pointed that Einstein was an unorthodox scientist: just because he became so well known that no one would take him as an unorthodox scientist; rather, he became the master of the mainstream science and the “god’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Einstein’s Year of Miracles” has provided us with profound lessons that there are many great discover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with no support from national government at all. “Einstein’s Year of Miracles” is a pure product of academic freedom.
Mr. Yuan Lan,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Hefei Microscale Materi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an active science communicator, introduced the concepts of general relativity and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UMTWS 2019
General Introduction
UMTWS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results from a partnership created in 2017 between ICOM-UMAC and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LM-SJTU) in China. UMTWS courses aim at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from China and Asia. The courses happen every year in April and last typically one week.
UMTWS alternates between BASIC and ADVANCED courses. UMTWS-Basic courses offer broad transversal training in university museum functions while UMTWS-Advanced courses aim at focusing on a particular museum function, discipline or theme of interest. Training methods are always diverse, encompas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ase-studies, lectures, roundtables and workshops. Lecturers come from China and abroad.
In 2019, UMTWS will offer a basic course, covering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museums: Preservation, Research and Teaching,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ment.
Faculty
Andrew Simpson,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Jill Hartz, University of Oregon, USA
Marta C. Lourenço, University of Lisbon, Portugal
Sébastien Soubiran,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France
Xiangguang So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Zhongmou Li, Shimao Group, China
UMTWS 2019 program (click here)
To discuss further the program please contact the program coordinator, Wenjia Qiu, qiuwenjia@sjtu.edu.cn.
7月11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侨办主任许又声一行莅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

在校领导陪同下,许又声先后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全部展厅,在详细听取了校领导对钱馆建设情况的介绍以及讲解员对展览内容的解说后,许又声对钱馆的陈列形式及其近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共同参观展览的还有:中央统战部九局副局长张建民,中央统战部九局副巡视员田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市侨办主任王珏,市委统战部侨务综合处处长徐焕之、市委统战部侨务综合处副处长栾旭琛等。
摄影:张文珺
为进一步帮助新进教职工了解交大、融入交大,促进优秀青年教职工快速成长,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度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开班仪式于7月9日上午在闵行校区举行。7月10日,2019年度新进教职工270余人集体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在实地参观过程中,全体新进教职工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详细了解了交大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并细致观看了钱老生前的珍贵文献、手稿、照片、视频和相关实物,深入了解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价值理念和“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

随后,全体新进教职工一行前往安泰管理学院会议室,听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傅强老师以“杰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以钱学森辗转归国的艰难历程为切入点,运用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为全场听众还原了钱学森这位功勋卓著、淡泊名利、严谨求实、一生无私的人民科学家。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实地参观和精彩讲座,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了钱学森学长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自己今后在工作中也将以钱老为榜样和楷模,学习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奉献、创新的崇高精神,做一名坚守理想、教书育人、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的交大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摄影:肖昌雅
【相关新闻链接】
光明日报:《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文汇报:60多年前,钱学森归国经历的盲点、误解终被披露,上海交大钱学森研究中心出版《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
新民晚报:弘扬钱学森精神《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召开
科学网:一部填补钱学森回国历程研究空白的权威性力作——《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举行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举行
7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研究馆员、钱学森研究专家张现民所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本次座谈会邀请到包括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党组成员程洪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5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忆钱学森回国事宜,座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羁绊与归来》是研究和反映钱学森1950年至1955年回国这段曲折历程的权威力作。该书的出版有利于澄清钱学森当年回国过程中的许多盲点、误传甚至被误解的地方。作者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进行反复考证,以大量充分而有说服力的史料,还原了这一段史学上有一定争议的历史事实。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作者张现民
众所周知,1950年至1955年在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钱学森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历尽艰难险阻回国,为祖国航天事业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钱学森归国历时五年,其间经历的种种磨难及受到的屈辱令他刻骨铭心。美国人为什么阻止钱学森回国?他的行李是如何被查扣的?钱学森为何沦为“阶下囚”?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一封信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辗转到中央领导手中的?我国政府又是怎样为钱学森等留学人员的返回祖国做出最大努力的?美国政府最后为何决定释放钱学森?上述历史细节由于年代久远,见证者和知情人多已不在人世,再加上历史档案的封闭性,因而鲜为人知。而《羁绊与归来》一书恰恰将这段隐没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发掘出来,并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告诉人们当时的真相,消除了民间的一些误传或不实,同时弥补了研究钱学森这段人生历史上的许多空白。

钱学森的回国历程艰难曲折,可以说是一部鲜活而真实的爱国主义大片。《羁绊与归来》分“‘惧红’时代的来临”、“钱学森惨遭怀疑”、“灾难落在了钱学森头上”、“特米诺岛上的‘阶下囚’”、“无休止的调查”、“软禁与等待:带着心灵创伤泛舟科学苦海”、“钱学森回国与20世纪50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正式回国前的准备”、“从洛杉矶到北京的归国航程”及“新中国党和政府的积极救援”八个部分,讲述了钱学森回国受阻、身心倍受折磨、最后历尽艰辛顺利回国的故事。

1950年到1955年间,钱学森因提出回国而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并导致了长达五年的被捕并遭拘押,以及被限制行动自由,移民归化局还多次举行所谓的听证会,对钱学森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而就在这五年中,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特别是国防科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外交和国际环境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僵局。而那时,我国的科研人员连真正的火箭、导弹都没见过,遑论搞国防军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的归国无疑像“久旱逢甘霖”,对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许多老一辈航天人都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导弹、火箭和卫星研制进程至少将推迟二十年。可以说,没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学生的回国,满怀激情地投身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建设,中国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和战略影响力,并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比美国更需要我”,这是钱学森当年回国时的肺腑之言。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甘愿遭受迫害,归国意志坚定不移。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营救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而铸就了他“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惊天伟业和辉煌人生。

而在钱学森回国事迹的感召下,一大批有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海外留学人员也纷纷选择了回国的道路,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智慧和才华。如 1956 年回国的吴锡九,在其著作《回归》中说:“我们在1956 年追随着钱学森归国。钱学森的回归行动对我们不仅具有爱国激励作用,而且又多了一层兄长式的表率作用。”
回国后的钱学森更是肩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嘱托,毅然担当起发展国防军工事业的重任,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中,很快便撰写完成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这一纲领性文件。在他的率领下,一批老航天人通过顽强奋斗,仅用五年时间就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东风1059地地导弹。而在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更是一个了不起的重磅杀手锏武器,有力地粉碎了西方世界的核讹诈,让他们真正感到中国的不可小觑。而第二天《纽约时报》刊文说:“这是冷战历史的一个讽刺,一个由美国培养、教育、鼓励、尊重、支付酬金和信任了 15 年的人,回国后帮助中国共产党用导弹把一颗原子弹送上了天空。”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在南太平洋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其后的《洛杉矶时报》以《美国培养的火箭专家》为题,再一次聚焦钱学森。

著者张现民作为钱学森研究专家,为了写好这本书,从2009年就开始做有心人,搜集大量这方面的资料。在各方面收集国内外档案文献及口述访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考证与研究,勾画出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2014 年 6月,该课题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准立项。随后,经过六年多的资料搜集梳理、研究写作,终于完成初稿。接着他又对书稿进行了近一年的修改和打磨,矢志用真实、准确、生动、鲜明的笔触记录历史,锤炼一部全面反映钱学森回国历程的精品。《羁绊与归来》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强烈的画面感,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扣人心弦的身临其境,是一部难得的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和可读性的著作。可以说,该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羁绊与归来》出版发行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界内许多同仁以及媒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最近,该书被《光明日报》列入“五月光明书榜”。
7月8日至14日,2019年“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经过7天不间断的培训,通过14节课程、36个学时的实训、2次考核,在12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40位讲解团成员完成了从钱学森图书馆的小粉丝到小小讲解员的蜕变。


“星空少年讲解团”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小粉丝组成。他们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讲解员,能够充满自信地站在展厅中为游客们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是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课程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依托,分为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讲解实践三个部分,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讲解实操训练,在增长知识、增加见识的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公共讲演的技巧,从而帮助青少年培养理解能力、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应变能力。




2018年,首期“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汇报演出——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少年版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中新、新民、上观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2019年元旦,“星空少年讲解团”参与的“我爱我的祖国”快闪活动更是登上了新闻联播,引起广泛关注。

2019年暑期,为丰富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钱学森图书馆推出 “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专场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展示和志愿服务的平台。经过七天的辛勤付出,讲解团成员们从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从容不迫,从最开始时的战战兢兢到能够充满自信地在展厅中为观众们讲述自己心中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他们的成长与收获不仅让家长们感到欣喜,也让每一位导师为之动容。


在结业仪式上,导师们亲手为每一位学员佩戴上“星空少年讲解团”徽章,孩子们齐声以一句“老师辛苦了”向导师们致敬。家长们纷纷在沟通群中表示:虽然在钱馆的培训只有短短七天,但将成为家长和孩子们一生美好的记忆。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会表达和合作的方法,体会突破自我服务他人的成功,更深入了解了钱老为国奋斗的一生和高洁无我的品格。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与付出,期待星空少年的下一次出发!
仪式最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代表全体导师致辞,在回顾了此次培训班全程之后,他与学员们分享了“星空少年讲解团”活动的初衷。钱老曾多次指出,教育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样重要。我们的孩子既要在学校学习成体系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像学生时代的钱学森一样,学习音乐绘画、广泛阅读、探索实践、开阔眼界。星空少年讲解团正是希望通过在博物馆中的讲解体验,在锻炼胆量、提升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时,培育逻辑思维——理解讲解内容,锻炼形象思维——懂得如何让观众与自己一起感同身受。


今年十•一国庆期间,结合庆祝建国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我和我的祖国”星空少年讲解团专场讲解,届时,这一批少年讲解员将再次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为观众们带来精彩讲解。
7月15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朱维群莅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陪同。

在校领导陪同下,朱维群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内容并观看了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他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高度肯定,不时拿出手机拍下钱学森的经典语录和珍贵展品。

在听取校领导对钱馆建设情况以及近年来各项工作开展的汇报之后,朱维群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此次参观很有收获,钱学森图书馆虽然只陈列展示着钱学森这一位科学家,却是广大科学家群体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临行前,朱维群追忆起自己在学生时代聆听钱学森讲座的经历,他回忆说:钱老是一位大科学家,但特别平易近人,非常愿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他的音容笑貌自己至今仍记忆犹新。
摄影:张文珺
7月12日,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探索营”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港澳台办公室事务主管曹伟及来自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等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全体营员共同参加了结营仪式。



结营仪式上,营员们与大家分享了题为“现代博物馆的学习模式是否应由被动加入主动模式”的结业汇报,从展览策划、教学活动策划、虚拟科技、讲解服务等角度,结合探索营期间在博物馆实习和参访的实际经历开展了学术性的探讨,并对本次探索营的学习与收获进行了总结。



在校港澳台办的支持下,“博物馆探索营”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年,成为钱学森图书馆面对香港高校学生的品牌项目。2019年博物馆探索营招收了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恒生大学共九位学生。虽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年级,但都出于对博物馆、城市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兴趣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并度过了难忘的四周。

2019博物馆探索营于6月11日至7月12日在上海、成都两地举行,其中三周时间用于上海地区博物馆实习、一周时间用于成都地区博物馆及遗址探访。今年实习博物馆有: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明道文化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各博物馆提供的实习岗位涵盖博物馆工作的各个不同部门,有直接与观众接触的电影互动设备指导员;有筹备暑期志愿者及夏令营活动的教育工作者;有科普无线电知识的活动设计者;也有参与近代史研究、参与展览文本写作的研究者等等。成都地区博物馆参访则主要聚焦于该地区古代文明及大学博物馆两条脉络,从古今纵向对比及其与上海、香港地区博物馆的横向对比为主轴看城市发展变迁及博物馆在此的作用。成都地区参访的博物馆有:三星堆博物馆、金沙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华西医学院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博物馆。

供稿:邱文佳
摄影:徐 菁
Museum Exploration Program (MEP) i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s brand project tailored to students from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This year’s MEP takes place in Shanghai and Chengdu, with three-week internship in six museums or related organizations in Shanghai and one-week museum-visiting in Chengdu.

Internship positions are co-decided by museums and students. They cover almost all aspects of a museum’s daily operation, from docent to exhibition planner. The six organizations that offer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are: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iu Haisu Art Museum, Shanghai Mingdao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Film Museum, Shanghai Museum of Arts and Crafts, and Shanghai Radio Museum.
Museums MEP explores in Chengdu are mainly in two categories: university museums and public museums about Chengdu’s city history. Students concludes this year’s MEP by a group report “Learning Mode of a Modern Museum Should Incorporate both Active and Passive Methods”.
7月18日下午,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以下简称“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处长和支部书记等赴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参观研讨。

▲观看钱学森图书馆“镇馆之宝”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实体
在钱学森图书馆,两委班子成员等认真参观了馆内基本陈列内容,并观看了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感悟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创新之思、求真之道。

▲听讲解员介绍钱学森同志为中国航天事业规划的蓝图
在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之作的“《导弹概论》讲义”“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期间的任课表”“钱学森为学生购置的计算尺”“钱学森手绘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图”等珍贵文物前,市教卫工作党委一行驻足仔细观看,既被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和无私无我的高尚情操所深深感染,也感慨于这位大科学家对教育工作的热忱与投入。

▲观看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的任课表

▲观看钱学森同志所作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结束参观后,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同志主持召开集体研讨会。她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道路、揭示了本质规律、给出了要求方法,教育战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扎实推进“六个下功夫”,坚持为党育人的初心、为国育才的立场,引导师生践行教育报国、科技强国的理念,努力造就钱学森式的拔尖创新人才 。

在学习交流环节,陆靖、李昕、蒋红、毛丽娟、李永智、倪闽景、轩福贞、平辉、李蔚、杨伟人等两委领导同志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围绕“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如何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难题”“如何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如何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等主题展开研讨。


▲集体研讨会现场照片
摄影:徐 菁
转自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m6e-FCPRBcQwQqnoNiyZQ
7月18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中组部、中宣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精神,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会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和保卫处发挥优势、强强联合、携手共进,共同举办了“钱馆好声音——传扬钱老精神,讲好交大故事”讲解展示活动。

当天下午4时,讲解展示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正式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魏红,保卫处工会主席朱冠群,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和保卫处教工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魏红主席在活动开始前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情况。“传扬钱老精神,讲好交大故事”活动自今年4月份启动筹备,历经邀请全国十佳讲解员来馆讲座培训、组织员工赴中共一大会址开展现场教学等前期阶段,到今天讲解展示活动的举行,其中凝聚了钱馆和保卫处全体教工的力量和智慧。她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专家讲解环节,钱馆馆长助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选取钱学森1950-1955年间冲破美国重重羁绊、辗转归国的片段,结合近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专家讲解的形式为大家还原了本来的历史真相。


随后,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资深讲解员许盈分别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为大家进行了金牌讲解示范。



在员工讲解展示环节,陈展部钟诸俍老师、翁圣宬老师、陆敏洁老师以圆厅为背景,把大家带入了“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峥嵘岁月;征集保管部徐娜老师充分发挥藏品研究的优势,讲述了钱老的极简生活。展示环节最后,曾荣获“雅诵交大”诵读大赛一等奖的诗朗诵《追忆钱学森》节目,也在钱馆尾厅再次被吟诵。魏红、傅强、郭娅、许盈、车兰、钟诸俍6位老师,用声情并茂、包含深情的朗诵表演,再一次表达和抒发了钱馆人对于钱老的无限追思和怀念。



盛懿书记在活动最后总结讲话。她表示,在本次活动中,大家不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钱馆展厅讲解工作的不易,更通过结合各自部门业务特长的现场讲解,增进了部门间的了解。通过讲述钱学森故事,不仅提高了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中体味和学习钱学森深邃的科学思想、严谨的治学方法、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举办更多这样的活动,激励大家在各自岗位上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讲解好钱老故事、宣传好钱老精神。
摄影:徐 菁
自2019年6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先后迎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航天科工集团、国土督察上海局、中国商飞试飞中心、中科院卫星创新院、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光机所、中科院细胞所等六十余家单位来馆开展学习教育,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专题讲解、主题讲座、主题观影、重温誓词等教育服务超过百场。




同时,钱学森图书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要求,相继推出“钱学森精神学习手册”、“弘扬科学家精神 重温钱学森故事”系列微信推送、“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党课、“人民科学家”电影党课等一系列配套教育活动,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助力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从奠基中国航天到创立系统科学,从“树立人民观念”到以“七不”自律,他的人生经历正是“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最佳诠释。习近平同志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用钱学森的初心之语:“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重温初心之旅、感悟大师之路,钱学森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范是当下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一课。
7月27日下午,星际航行学院2019公开课“看见‘黑洞’”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左文文副研究员从为什么想了解黑洞、什么是黑洞、黑洞照片是如何拍摄和“冲洗“等方面,为现场60多位各个年龄层的科学爱好者带来关于首张黑洞照片的背后故事。

左文文博士表示,科学家们一直寻找的“黑洞模特”不只有M87,还有距离地球最近的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此外,幸好有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将地球上各地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虚拟望远镜”(其口径大小取决于两个相距最远的望远镜的距离),人类首张黑洞照片才得以拍成。

在讲座的最后,左文文博士还准备了8道与讲座内容相关的问题,获得了现场小观众的积极参与。
钱学森图书馆“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自2017年推出以来,通过举行现场教学、公开课、拓展课程等活动,收获了一大批的热爱科学的星际航行学员粉丝。未来,“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将结合科学热点,组织更多启发青少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服务社会。
图文供稿:张文珺

7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届四次教职工大会暨全体会员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及全体馆员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做2019上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上半年度,在学校和上级部门指导下,钱馆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党总支引领核心作用,收藏鉴定工作持续推进、展览社教活动精彩纷呈、国际合作跃上新台阶,学术研究得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入馆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目标和任务,也为下半年全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结合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和下半年重要工作节点,提出了下半年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

盛懿书记在会上通报了钱馆巡察整改工作和制度建设情况。针对2018年度学校巡察组反馈的各项问题和不足,钱馆党总支坚持以巡促改,以改促进原则,对巡察整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保逐项落实,进一步强化党总支引领核心作用,加强钱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馆内消防安防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随后,盛懿书记通报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关于外出学习的管理规定》等制度,并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职人员福利费管理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服和工作牌管理办法》做介绍,供大会审议。

钱馆全体馆员对相关文件进行了分组审议和讨论,并全体举手表决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职人员福利费管理办法》。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总结发言。他对全体馆员上半年的辛勤工作和付出表示感谢,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在接下来的半年中共同努力,用更出色的工作业绩迎接即将到来的蒋英同志诞辰100周年以及钱老逝世10周年重要纪念日。
摄影:钟诸俍
2019年7月30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馆内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专访,与央视著名记者董倩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向她讲述了关于父亲钱学森的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与回忆。

《面对面》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长篇人物专访节目,每周日晚21:30在新闻频道播出。节目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进入《面对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也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也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节目以“为变幻中国制作一份打开的人物志”为主旨,是一档有着广泛观众基础与影响力的电视节目。

此次《面对面》节目高度重视对钱永刚馆长的专访,此前多次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踩点、筹划。在访谈中,董倩精心准备了多个关于钱学森生平思想、科研工作的疑问,钱永刚馆长从容应答、娓娓道来,讲到感人之处,让这位央视名记者都为之动容。
访谈中,钱永刚馆长强调,父亲那辈人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不会向晚辈吹嘘自己经历过的惊心动魄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辉事迹。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无论做过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得到过多少奖项和勋章,都已经过去了,不必多言。谈到“钱学森之问”,他告诉董倩,其实钱学森自己的成才经历,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考与借鉴。在钱学森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全面均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要并重。今天,在钱永刚馆长的推动下,“钱学森班”在国内几十所大中小学的先后成立,也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访恰逢钱学森图书馆暑期接待高峰,为了不影响游客正常参观,经过与节目组商议,节目录制特意安排在了闭馆之后进行。夜幕之下,在记录钱学森科学成就的展厅中,钱永刚馆长与央视记者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成为这个夏日钱学森图书馆一道独特的景观。
8月1日,海军研究院海军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朱韬、书记李云刚,以及原91224部队所长吴睿锋、副所长潘若恩等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陪同接待。


跟随着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来宾一行观看了序厅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并细致参观了钱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内容,全面了解了钱老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特别是看到第二展厅钱老在系统科学领域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来宾深有感触,不时驻足、交流。


参观结束后,来宾们纷纷感慨于钱老科学成就之卓越、科学思想之精深、涉猎领域之广泛,并对于钱老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深表钦佩。
摄影:徐 菁
2019年暑期过半,伴着酷暑,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暑期研学实践的高峰,7月1日至31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入馆游客总数达59394人次,其中来馆开展研学的学生团队超过70%,总计超过4万人次。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高度重视研学工作,每年都会结合场馆资源与社会热点推出各类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其中每年更新一版的主题研学手册更成为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研学品牌项目,继2017年暑期推出《星际航行学员》研学手册、2018年推出《通向大师之路》研学手册之后,2019年,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再次推出全新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研学手册,通过十二个瞬间、十二张照片、十二段语录真实还原钱学森立志留学、艰难归国、科学报国的历程,以探究学习的方式重温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赤诚爱国心。配套研学手册,钱学森图书馆还制作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纪念扇,在炎炎夏日为学子们送去阵阵清凉。

钱学森图书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吸引了内蒙古通辽一中、苏州方洲小学、江苏镇江中学、湖南永新县第一中学、交大附中、乍浦小学、长桥小学、华东模范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田林四小、竹园小学、上海小学、绥阳中学、莘松中学、世外中学、浦明师范附小、新北郊中学、泗泾第二小学、建襄小学、文绮中学等学校以及东方绿舟研学营地、上海市德育中心、普陀区关工委、昂立教育等机构组织的近300批研学团队前来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近期,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研学实践活动菜单(2019版)》,面向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类研学教育机构系统介绍本馆策划推出的主题参观、主题观影、主题讲座、主题研学手册、“航天动手做”系列课程、“走近钱学森”系列研学任务、“荣誉小馆员”职业体验、“微课题”探究学习、拓展参观等九大类研学活动以及“走近钱学森”、“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星际航行学院”“爱上博物馆”等五条主题研学路线。
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目标,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精品研学课程和品牌教育活动,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走入场馆,开展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助力实践育人。
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UMTWS)
项目介绍
正如美国博物馆协会《关于大学及学院博物馆的公告》所宣称:“与我们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一起,这些学术博物馆通过教学和科研促进学习。它们是我国历史、文化和知识的保管人,是学术经验的要素,属于整个教育事业”,自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起,大学博物馆就成为大学组织之一部分,为大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大学博物馆在依托母体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其身份上的依附性、功能上的封闭性等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困境在我国高校博物馆中尤其突出。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达成合作意向,每年举办针对高校博物馆从业人员和研究者的专业培训项目。第一期培训项目以“大学与大学博物馆:认知与重构”为主题,已于2017年4月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0个高校博物馆共23位学员参加了培训,深入探讨及分析大学与大学博物馆的依存关系、大学博物馆的三大使命、管理模式及评估等话题。
该培训项目主要基于中国国情,着眼于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和生态,但同时也面向全球高校博物馆研究及从业人员,试图用多样性、全球化的经验解决高校博物馆的共性问题。虽然我们尽力提供一个内容逐步深入、氛围融洽温馨的培训体验,但同时,项目更期待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思辨性的空间,重塑学员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理解。学员们能打破旧有的思维习惯、创造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适应其实际工作需求所需要的能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塑造出一批有自信、懂专业的高校博物馆创建者和实践者。
UMTWS 2017
项目手册
项目视频

UMTWS 2018
即将进行
要了解更多项目信息,请联系钱学森图书馆邱老师 qiuwenjia@sjtu.edu.cn.
受今年9号台风“利奇马”影响,结合防汛抗台工作需要,现将本馆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8月10日全天闭馆,8月11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八月九日
原文链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19-08/10/content_40401.htm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11年12月—2009年10月)

钱学森抵达北京时与前来迎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握手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张现民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钱学森旅美期间制作的9大本剪报
【读书者说】
2019年初,张现民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以下简称《羁绊与归来》)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严谨详实,填补了全面反映钱学森回国历程的空白。我拜读之后,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回想钱学森1955年10月经过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以后,只是于1956年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简述《我在美国的遭遇》,此后50多年间,钱学森很少提及1950-1955年间艰难回国的那段历史。一方面,钱学森不愿回首那段黑暗的岁月,另一方面在当时档案还没有彻底解密情况下,钱学森对美方对其采取包括驱逐在内的各种行动背后的考量以及协调过程也不得而知,就如《羁绊与归来》导论所说:“钱学森是被行动的对象,也就是美国政府采取决策后对其采取控制或者驱逐的命令,但对美国政府决策的过程以及部门之间又是怎样沟通和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钱学森也不得而知”。
钱学森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的事业在中国”,所以他回到祖国后不久,很快投入到新中国导弹、火箭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中。到1982年,钱学森退出国防一线,他除继续关心着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和发展的事业以外,还把更多精力放在高科技的研究与创新,军队现代化,以及祖国发展建设等战略思考之中,很少去纠结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往。
70年来,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记述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和遭遇的小册子、文章等。但是,由于钱学森在美国的很多档案资料一直保密,所以,难免有些是人云亦云,一鳞半爪,不很准确,甚至有误。
幸好,正当作者张现民和他的团队承担起研究“钱学森”的任务时,美国档案馆有关钱学森50年前的档案资料解密了,可以查阅了。张现民历经5-7年的时间,风雨兼程,费尽心力,先后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总统图书馆、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两千多页,经多方对比考证和系统研究整理,从而发现不少新的信息,也纠正了众多错误的流传与认识,比较真实、详尽地反映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历程,更加彰显出钱学森的科学天才、崇高品德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1.美国非常器重的科学天才
当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完全懂得现代战争也是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竞争的一场格斗。钱老晚年曾对我说:“二战爆发后不久,罗斯福总统特别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多次把科学家们找来共同讨论在美国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当时就找到了冯·卡门等科学家,他们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就做出要尽快搞火箭、搞原子弹这个英明的决定。因为一般的火炮打原子弹,打不远,不行。有了火箭发射,你想打到哪儿,哪儿就完了,毁灭性的。”
罗斯福总统特别关注发展科学技术,重视冯·卡门等科学家的作用,不仅使美国逐渐走向民富国强之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且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给钱学森向科学进军拓宽了道路、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那时,留学美国的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大师,已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在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科技、火箭、导弹等研究与实验方面成就卓著,享誉世界。《羁绊与归来》揭示了钱学森“自1942年12月就获得了在美国从事军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
1945年4月底,钱学森作为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成员,飞往欧洲,到德国等地探索最新军事机密。回到美国后,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完成了远景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该报告共13卷,其中钱学森参与了第3,4,6,7,8卷和技术情报附录部分的撰写。
钱学森的这些成就,有力地促使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得以顺利地飞快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后来,钱学森在决定离开美国时的《严正声明》中也如实地说:“无论是战时还是以后,我对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做了很大贡献。”《羁绊与归来》展示了1945年底和1946年初,美军陆军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诺德将军和陆军兵工署署长坎贝尔分别签署的嘉奖令,称赞钱学森对美国航空所作的贡献。
2.麦卡锡主义的疑云笼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钱学森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开始选拔聘请科研人员和招收学员,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美国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羁绊与归来》说:“杜鲁门总统签署的9835号行政命令,打响了在全国范围内对雇员开展忠诚调查的发令枪。”
于是,他们很快发现钱学森推荐的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俄裔科学家维因鲍姆,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是帕萨迪纳党小组的核心人物,他与钱学森关系密切。由此,麦卡锡主义乌云笼罩在钱学森的头上,认为钱学森也是这个小组的一名美国共产党员,一名不忠于美国的间谍。
根据这一判断,《羁绊与归来》查到:“1950年5月18日美国陆海空三军人事安全会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钱学森的问题,最后于6月6日,三军正式签署了禁止钱学森接触涉密研究通知,并吊销他的涉密研究许可证。”
其实,钱学森在还没有正式接到通知之前,就已感到美国政局的黑暗,“怀疑的魔掌正在伸向我”,因之,已辞去了海军军械实验室顾问的职务,并准备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职务……
6月16日,美方吊销钱学森涉密研究许可证的通知,正式送到校方,钱学森签收后,感到既然“最初受欢迎的地位不复存在,一股疑云笼罩在头上”,所以立即向加州理工学院领导交上辞呈,决心随即返回祖国。
临行前,8月22日上午,钱学森离开洛杉矶前往华盛顿,去拜别他的老朋友海军部副部长金波尔,诉说他因被怀疑是共产党员,已被吊销从事军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无法在学院里做许多想做的事情,加之父亲有病,所以,即将回国了。
金波尔曾是美国喷气推进工程公司的总经理,钱学森曾是这个公司的科学技术顾问,所以金波尔完全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更了解钱学森在美国军事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羁绊与归来》说,“金波尔最为担心的是钱学森回到共产党控制下的中国,为美国的敌对政权服务……”最惧怕钱学森为中国研制高精尖技术武器,甚至向美国的敌对势力——苏联,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此,金波尔对钱学森说:“你不能离开美国,你太有价值了。”
就在钱学森刚刚离开金波尔的办公室后,这位海军副部长立即抓起电话,向美国司法部通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钱学森离开美国!”就这样,钱学森1950年8月的回国计划,被美国司法部的一纸命令给扼杀了。
3.羁绊重重大义凛然
感谢《羁绊与归来》作者对钱学森五年艰苦回国路,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翻译与披露。许多事实初次面世,寓意深远,特别令人震撼。略举一二:
1.美国司法部门举行“听证会”
美国司法部举行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四次“听证会”。每次“听证会”不仅成了钱学森有理有据的“申辩会”,也成为对美国政府有力回击的“批判会”!
《羁绊与归来》作者查阅并翻译了“听证会”的原始记录,多达282页。现择选其中部分精彩对话,简述如下:
当凶狠刁钻的检察官古尔丘审问钱学森时,钱学森义正词严无所畏惧对答如下:
古问:“你不准备去中国台湾吗?”
钱答:“我没有计划。”
古问:“那你忠于谁?”
钱答:“我忠于中国人民!”
古问:“中国人民指的谁?”
钱答:“是四亿五千万人!”
…… ……
古问:“你想怎么处理你随身带走的那些资料——有关航空和喷气推进的资料?”
钱答:“那是我知识的一部分,是属于我的。”
古问:“你想怎么处理它?”
钱答:“那就保留在我的大脑里。”
古问:“你会让它对中国有用吗?社会主义中国?”
钱答:“这是我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任何人,就像把我的能力卖给任何人一样。”
…… ……
古问:“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是美国的永久居民吗?”
钱答:“是的。”
古问:“假如美国和社会主义中国之间发生冲突,你会为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作战吗?”
这个问题很刁钻,钱学森沉思了片刻,机智地回答说:“我已经讲过,我忠于中国人民,如果美国和社会主义中国发生战争,如果战争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我想这很有可能——那么我将会站在美国方面作战,这是没问题的。”
古问:“你想要先作出决定,决定究竟这战争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吗?”
钱答:“是的,我要作出这样的决定。”
古问:“你不准许美国政府替你决定这个问题吗?”
钱答:“不,当然不。”
…… ……
钱学森面对世界上头号强国的霸权和枉法毫不畏惧。四次“听证会”对钱学森的审问,常常使得检察官处于被钱学森审问的尴尬局面。就连钱学森的辩护律师库柏和狡诈阴险的审判官古尔丘,都不得不承认钱学森的头脑特别聪明,他们说:“比我们这些笨脑袋,聪明得多。”
至于钱学森是否是共产党员,他们觉得是是非非仍难以确定。最终,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还是选用了听证会中不利于钱学森的言辞对钱学森作出“驱逐出境”的决定,但同时附加一个条件,驱逐决定需等待进一步的指令。
2.艾森豪威尔的误判“送回”了钱学森
目前,关于钱学森回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方代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利用钱学森于1955年6月15日写给陈叔通的那封求援信,与美方代表交涉,最后要回了钱学森。这不仅在坊间是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学术界也是这样的声音。但《羁绊与归来》作者利用丰厚的档案资料,通过扎实的论证,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认识。
《羁绊与归来》作者认为,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前夕,美方为了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特别是想利用这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机会,努力赎回那些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俘获的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国务卿等出面,多次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误判,最终将钱学森送回来了,他认为:“(经过五年的滞留),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现在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价值了”,他们还认为:“现在看来,他那个时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并且这些信息在苏联阵营看来也可能成为基本常识。”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终达成了同意钱学森回国的原则意见。
《羁绊与归来》作者还认为,8月份的大使级会谈只是提供了释放钱学森的机会。正当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防部部长助理威廉·W·戈德尔于8月3日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份备忘录,确认以前就这个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合适时候可以作出释放钱学森的决定。翌日,美国移民归化局洛杉矶分局局长签署了同意钱学森归国的正式通知。
钱学森立即不带一张纸、一片云,只带着自己幸福的全家和心爱的吉他,踏上克里富兰总统号轮船,冲破重重巨浪返回祖国。
4.这是另一种生死存亡的斗争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信息革命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时,钱学森就敏锐地觉察到:“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凝结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它将会引起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如今,3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重温一下钱学森对高科技发展的那些英明预言吧:
1.“它将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科学技术前列的国家,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争夺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将出现新的重大突破。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物品种,新的物质合成,新的信息、能源、交通结构以及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新的认识,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将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新的变革。”
2.“它将是同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科学技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并且将对传统产业带来重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大大增加了。商品构成中包括的技术因素,技术发明中包括的科学因素,也大为密集了。”
3.“它将是全球性相互依存的科学技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是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许多重大项目的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加上技术的发展日益多元化,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用独自的力量来解决竞争和发展中的所有技术问题。一些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具有全球性质。因而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科技体系的思想已经过时。科学技术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将日益深化。世界将生活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争夺的环境中。”
4.“它将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准,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上。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教育文化医疗共享,以及消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对社会和心理的危害上。人们将会努力使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得到平行发展。”
5.“它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哲学相统一的科学技术。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将在一定意义上转化为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和科学决策的竞争。谁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占优势,谁就占领了战略的制高点,就会赢得竞争的胜利。”
“人们期望21世纪成为和平和发展的世纪。这种前景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的。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竞争决不会停止,它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上,这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死存亡的斗争。”
(作者:钱学敏,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bL5T4_YXWXdTBgREbhkWg

1938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应用力学研究。
2019年初,张现民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以下简称《羁绊与归来》)一书正式出版,该书严谨详实,填补了全面反映钱学森回国历程的空白。我拜读之后,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张现民 著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9年1月 定价:48.00元
回想钱学森1955年10月经过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以后,只是于1956年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简述《我在美国的遭遇》,此后50多年间,钱学森很少提及1950—1955年间艰难回国的那段历史。
一方面,钱学森不愿回首那段黑暗的岁月,另一方面在当时档案还没有彻底解密情况下,钱学森对美方对其采取包括驱逐在内的各种行动背后的考量以及协调过程也不得而知,就如《羁绊与归来》导论所说:“钱学森是被行动的对象,也就是美国政府采取决策后对其采取控制或者驱逐的命令,但对美国政府决策的过程以及部门之间又是怎样沟通和协调,这在某种程度上钱学森也不得而知”。
钱学森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的事业在中国”,所以他回到祖国后不久,很快投入到新中国导弹、火箭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中。
到1982年,钱学森退出国防一线,他除继续关心着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和发展的事业以外,还把更多精力放在高科技的研究与创新,军队现代化,以及祖国发展建设等战略思考之中,很少去纠结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往。
70年来,国内外虽然已有一些记述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和遭遇的小册子、文章等。但是,由于钱学森在美国的很多档案资料一直保密,所以,难免有些是人云亦云,一鳞半爪,不很准确,甚至有误。
幸好,正当作者张现民和他的团队承担起研究“钱学森”的任务时,美国档案馆有关钱学森50年前的档案资料解密了,可以查阅了。
张现民历经5—7年的时间,风雨兼程,费尽心力,先后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总统图书馆、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档案馆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等处,查阅档案两千多页,经多方对比考证和系统研究整理,从而发现不少新的信息,也纠正了众多错误的流传与认识,比较真实、详尽地反映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历程,更加彰显出钱学森的科学天才、崇高品德和炽烈的爱国情怀。

1934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启程乘坐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离国赴美。
「 壹 」
美国非常器重的科学天才
当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完全懂得现代战争,也是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竞争的一场格斗。
钱老晚年曾对我说:
“二战爆发后不久,罗斯福总统特别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多次把科学家们找来共同讨论在美国如何发展科学技术的问题,当时就找到了冯·卡门等科学家,他们讨论来,讨论去,结果就做出要尽快搞火箭、搞原子弹这个英明的决定。因为一般的火炮打原子弹,打不远,不行。有了火箭发射,你想打到哪儿,哪儿就完了,毁灭性的。”
罗斯福总统特别关注发展科学技术,重视冯·卡门等科学家的作用,不仅使美国逐渐走向民富国强之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而且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给钱学森向科学进军拓宽了道路、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那时,留学美国的钱学森跟随冯·卡门大师,已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在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科技、火箭、导弹等研究与实验方面成就卓著,享誉世界。《羁绊与归来》揭示了钱学森“自1942年12月就获得了在美国从事军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

钱学森(上图右四)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德国进行考察。
1945年4月底,钱学森作为美国航空顾问委员会成员,飞往欧洲,到德国等地探索最新军事机密。回到美国后,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完成了远景规划报告《迈向新高度》,该报告共13卷,其中钱学森参与了第3,4,6,7,8卷和技术情报附录部分的撰写。
钱学森的这些成就,有力地促使美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得以顺利地飞快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
后来,钱学森在决定离开美国时的《严正声明》中也如实地说:“无论是战时还是以后,我对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做了很大贡献。”《羁绊与归来》展示了1945年底和1946年初,美军陆军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诺德将军和陆军兵工署署长坎贝尔分别签署的嘉奖令,称赞钱学森对美国航空所作的贡献。

194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时留影。
「 贰 」
麦卡锡主义的疑云笼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钱学森在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开始选拔聘请科研人员和招收学员,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美国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羁绊与归来》说:“杜鲁门总统签署的9835号行政命令,打响了在全国范围内对雇员开展忠诚调查的发令枪。”
于是,他们很快发现钱学森推荐的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俄裔科学家维因鲍姆,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是帕萨迪纳党小组的核心人物,他与钱学森关系密切。由此,麦卡锡主义乌云笼罩在钱学森的头上,认为钱学森也是这个小组的一名美国共产党员,一名不忠于美国的间谍。

钱学森在美国与同事合影
根据这一判断,《羁绊与归来》查到:“1950年5月18日美国陆海空三军人事安全会议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钱学森的问题,最后于6月6日,三军正式签署了禁止钱学森接触涉密研究通知,并吊销他的涉密研究许可证。”
其实,钱学森在还没有正式接到通知之前,就已感到美国政局的黑暗,“怀疑的魔掌正在伸向我”,因之,已辞去了海军军械实验室顾问的职务,并准备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职务……
6月16日,美方吊销钱学森涉密研究许可证的通知,正式送到校方,钱学森签收后,感到既然“最初受欢迎的地位不复存在,一股疑云笼罩在头上”,所以立即向加州理工学院领导交上辞呈,决心随即返回祖国。
临行前,8月22日上午,钱学森离开洛杉矶前往华盛顿,去拜别他的老朋友海军部副部长金波尔,诉说他因被怀疑是共产党员,已被吊销从事军事机密研究的许可证,无法在学院里做许多想做的事情,加之父亲有病,所以,即将回国了。
金波尔曾是美国喷气推进工程公司的总经理,钱学森曾是这个公司的科学技术顾问,所以金波尔完全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更了解钱学森在美国军事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钱学森在美期间制作的九大本剪报
《羁绊与归来》说,“金波尔最为担心的是钱学森回到共产党控制下的中国,为美国的敌对政权服务……”最惧怕钱学森为中国研制高精尖技术武器,甚至向美国的敌对势力——苏联,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此,金波尔对钱学森说:“你不能离开美国,你太有价值了。”
就在钱学森刚刚离开金波尔的办公室后,这位海军副部长立即抓起电话,向美国司法部通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钱学森离开美国!”就这样,钱学森1950年8月的回国计划,被美国司法部的一纸命令给扼杀了。

三代航天传奇人物在一起,左起: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 叁 」
羁绊重重 大义凛然
感谢《羁绊与归来》作者对钱学森五年艰苦回国路,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翻译与披露。许多事实初次面世,寓意深远,特别令人震撼。略举一二:
1.美国司法部门举行“听证会”
美国司法部举行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四次“听证会”。每次“听证会”不仅成了钱学森有理有据的“申辩会”,也成为对美国政府有力回击的“批判会”!
《羁绊与归来》作者查阅并翻译了“听证会”的原始记录,多达282页。现择选其中部分精彩对话,简述如下:
当凶狠刁钻的检察官古尔丘审问钱学森时,钱学森义正词严无所畏惧对答如下:
古问:“你不准备去中国台湾吗?”
钱答:“我没有计划。”
古问:“那你忠于谁?”
钱答:“我忠于中国人民!”
古问:“中国人民指的谁?”
钱答:“是四亿五千万人!”
……
古问:“你想怎么处理你随身带走的那些资料——有关航空和喷气推进的资料?”
钱答:“那是我知识的一部分,是属于我的。”
古问:“你想怎么处理它?”
钱答:“那就保留在我的大脑里。”
古问:“你会让它对中国有用吗?社会主义中国?”
钱答:“这是我的财产。我有权决定给任何人,就像把我的能力卖给任何人一样。”
……
古问:“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是美国的永久居民吗?”
钱答:“是的。”
古问:“假如美国和社会主义中国之间发生冲突,你会为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作战吗?”
这个问题很刁钻,钱学森沉思了片刻,机智地回答说:“我已经讲过,我忠于中国人民,如果美国和社会主义中国发生战争,如果战争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我想这很有可能——那么我将会站在美国方面作战,这是没问题的。”
古问:“你想要先作出决定,决定究竟这战争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吗?”
钱答:“是的,我要作出这样的决定。”
古问:“你不准许美国政府替你决定这个问题吗?”
钱答:“不,当然不。”
……
钱学森面对世界上头号强国的霸权和枉法毫不畏惧。四次“听证会”对钱学森的审问,常常使得检察官处于被钱学森审问的尴尬局面。就连钱学森的辩护律师库柏和狡诈阴险的审判官古尔丘,都不得不承认钱学森的头脑特别聪明,他们说:“比我们这些笨脑袋,聪明得多。”
至于钱学森是否是共产党员,他们觉得是是非非仍难以确定。最终,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还是选用了听证会中不利于钱学森的言辞对钱学森作出“驱逐出境”的决定,但同时附加一个条件,驱逐决定需等待进一步的指令。

图为1950年11月,钱学森在美国移民局的听证会上。就在钱学森积极筹划回国的时候,厄运不期而至。钱学森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局指控为美国共产党员,继而受到种种不公待遇,受到长达五年的监禁。
2.艾森豪威尔的误判“送回”了钱学森
目前,关于钱学森回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方代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利用钱学森于1955年6月15日写给陈叔通的那封求援信,与美方代表交涉,最后要回了钱学森。这不仅在坊间是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学术界也是这样的声音。但《羁绊与归来》作者利用丰厚的档案资料,通过扎实的论证,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认识。
《羁绊与归来》作者认为,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前夕,美方为了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特别是想利用这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机会,努力赎回那些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俘获的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国务卿等出面,多次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误判,最终将钱学森送回来了,他认为:“(经过五年的滞留),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现在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价值了”,他们还认为:“现在看来,他那个时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并且这些信息在苏联阵营看来也可能成为基本常识。”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终达成了同意钱学森回国的原则意见。

钱学森抵达北京时,与前来迎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握手。
《羁绊与归来》作者还认为,8月份的大使级会谈只是提供了释放钱学森的机会。正当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防部部长助理威廉·W·戈德尔于8月3日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份备忘录,确认以前就这个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合适时候可以作出释放钱学森的决定。翌日,美国移民归化局洛杉矶分局局长签署了同意钱学森归国的正式通知。
钱学森立即不带一张纸、一片云,只带着自己幸福的全家和心爱的吉他,踏上克里富兰总统号轮船,冲破重重巨浪返回祖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 这是在船上的合影。

钱学森从美国归国在上海与家人的合影。钱学森(右三)与其父钱均夫(右二)。
「 肆 」
这是另一种生死存亡的斗争
20世纪80年代初,正当信息革命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时,钱学森就敏锐地觉察到: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凝结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它将会引起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如今,30多年过去了,让我们重温一下钱学森对高科技发展的那些英明预言吧:

1955年,钱学森辗转回到祖国,国家的需要使得他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这是钱学森撰写的《导弹概论》手稿,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之作。
1.“它将是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科学技术前列的国家,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于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争夺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将出现新的重大突破。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物品种,新的物质合成,新的信息、能源、交通结构以及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新的认识,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将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新的变革。”

1959年4月19日,空军地空导弹兵二营在西北某地首次进行了实弹射击,取得圆满成功,许光达、张爱萍、钱学森等领导同志亲临现场并与官兵们合影留念。
2.“它将是同经济发展高度结合的科学技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并且将对传统产业带来重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大大增加了。商品构成中包括的技术因素,技术发明中包括的科学因素,也大为密集了。”

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把国防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它将是全球性相互依存的科学技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是在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许多重大项目的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加上技术的发展日益多元化,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用独自的力量来解决竞争和发展中的所有技术问题。一些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具有全球性质。因而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科技体系的思想已经过时。科学技术的国际分工和合作将日益深化。世界将生活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争夺的环境中。”

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船员。
4.“它将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协调发展的科学技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准,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环境、教育、文化的协调发展上。人们将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教育文化医疗共享,以及消除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对社会和心理的危害上。人们将会努力使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得到平行发展。”
5.“它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哲学相统一的科学技术。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将在一定意义上转化为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和科学决策的竞争。谁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占优势,谁就占领了战略的制高点,就会赢得竞争的胜利。”
“人们期望21世纪成为和平和发展的世纪。这种前景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的。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竞争决不会停止,它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上,这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死存亡的斗争。”

钱学森晚年所列的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17位长者名单。
(本文作者钱学敏,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8月10日09版“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
图片来源:选自《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和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9年8月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南疆军区政治工作部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承办,上海市各区教育局、新疆喀什地区教育局、南疆军区喀什军分区协办,钱学森图书馆提供场地支持的第七届青少年国防教育训练营“走近边防线”活动出征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隆重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会长孙进少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国防教育处处长刘杰峰上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副处长赵靖茹、上海市国防教育协会秘书长程彪、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英、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付炳建、上海市国防教育中心主任吉峰以及来自上海各区的40名优秀学生代表、营员家长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青少年国防教育训练营“走近边防线”活动旨在紧贴时代要求,着眼上海特色,针对广大青少年的特点,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新思路、新形势、新内容,不断丰富青少年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开展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进一步厚植青少年国防观念和爱国、爱军情怀。


出征仪式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向训练营授营旗并发表讲话,他表示: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此次出征仪式有着特殊的意义,钱学森就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科学家。他放弃在美国无比优越的条件,历经磨难回归祖国,之后长年奋战在戈壁荒漠,致力于中国的导弹研制与航天事业,无怨无悔,他献身国防、献身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向他学习。


此次“走近边防线”活动以“我爱祖国的边疆”为主题,40名上海学生将与新疆喀什地区的40名学生一起走入南疆军区军史馆、进藏先遣连以及海拔3500米的布伦口边防连、海拔4730米的红其拉甫边防连。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学生们将住在部队,吃在部队,真正体验部队生活,真切体会到极端恶劣天气下边防子弟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而让关心国防、建设国防的种子深植于学生们的心田。

8月15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开幕仪式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仓前大楼举行。

本次展览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展览以钱学森生平大事年表为主线,分别以“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胸怀大局 不懈探索”、“民族脊梁、科界楷模”四大板块对钱学森生平事迹做了系统展示,并展播“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视频。
钱学森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更是民族脊梁们肩负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象征。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他曾经满怀深情地讲过的一段话:“我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满意的话,那就是最高的奖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技、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真正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回顾钱学森同志的卓越成就和壮丽一生,始终践行着“初心壮志、科技救国”,为我们广大党员同志树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每位共产党员和中华儿女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孙璐,杭州城研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江山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省交通干部学校、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杭州钱镠研究会以及杭州市科协、杭州西站枢纽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党员代表,杭州城研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开幕仪式并组织现场参观。

杭州城研中心此次主办“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不仅为杭城再添一处红色教育基地,而且也丰富了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展览时间:2019年8月15日——10月15日
展览地点: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大楼
地址导航: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师大仓前校区内(地铁5号线“杭师大仓前站”可直达)
文| 涂元季 钱永刚 李明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国际上发动朝鲜战争,在国内则掀起了一场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迫害美国进步人士,也迫害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其中最著名的是钱学森,这就是美国轰动一时的“钱学森事件”。
今天,美国又挥舞贸易大棒,对中国发动一场极限施压的贸易战,而在美国国内则随意迫害访美中国学者、华人科学家和留学生。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看看美国政府是如何用极限施压手段迫害钱学森的,而钱学森又是怎样不屈地抗争,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

1945年4月,钱学森(右四)以美军上校身份,随冯·卡门率领的美国 国防部科学咨询团一行36人飞赴战火纷飞的纳粹
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钱学森被允许参加美国国防研究,且在航空工程和喷气技术,也就是火箭导弹这些最前沿领域成就卓著,曾多次受到美国国防部嘉奖,美陆军航空兵司令、五星上将阿诺德将军,称钱学森在美国火箭和喷气推进领域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到1950年,随着麦卡锡主义横行,钱学森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审查对象,他的保密许可证被吊销。钱学森意识到形势严峻,立即向加州理工学院提出辞职,准备回国。
对于钱学森这样涉密的著名科学家,美国当局是绝不会放他回新中国的。于是各种“罪名”接踵而至,一会儿说他“非法入境”,违反了移民法;一会儿又说他是“美国共产党员”、“中共间谍”,有颠覆美国政府的企图。移民局要驱逐他出境;国防部又反对他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美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甚至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许他回到共产党中国,他太有价值了,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抵得上3至5个海军陆战师的力量。”于是,钱学森遭到监禁、审讯、软禁、监视等等迫害与折磨。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坚定回到祖国的决心和意志。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就在志愿军赴朝不到一个月,即同年11月15日,美司法部移民局以听证会的名义开始审讯钱学森。

美军签发给钱学森的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成员身份证及出入证明
第一次听证会在洛杉矶移民局103号房间召开,听证官(即法官)、审讯官(即检察官)、书记员、钱学森的律师、新闻记者和旁听者等出席。
需要说明的是,法官罗伊·沃德尔(Roy Waddel)极不公正,对律师的抗议一概驳回;检察官艾伯特·德尔·古尔丘(Albert Del Guercio)是个反共老手,极其凶狠刁钻。钱学森的律师G.B.库柏(Grant B.Cooper)倒是尽职尽责的。
审讯开始,检察官古尔丘要求钱学森站起来宣誓,保证在审讯中给出的证言是真实的。接着按法律规定的程序,询问了例行问题之后,古尔丘的目光瞬时变得咄咄逼人,他突然问钱学森:“你不准备去国民党统治的台湾吗?”
钱学森:“我没有计划。”
古尔丘:“那你忠于谁?”
钱学森:“我忠于中国人民。”
古尔丘:“中国人民指的谁?”
钱学森:“四亿五千万中国人。”
古尔丘:“你觉得你是否忠于中国的国民党政府?”
钱学森:“如果他们执政,如果他们为中国人民做好事,我就忠于他们。”
古尔丘:“他们是这样吗?”
钱学森:“他们之前没有做好事。”
古尔丘:“好,那我问你,现在的共产党政府是不是在为中国人民做好事?”
钱学森:“我不知道。”
古尔丘:“你不知道还要去那里?”
钱学森:“如果去到那里,我会发现的。”
古尔丘:“你想怎么处理打算带走的那些资料——有关航空和喷气推进的资料?”
钱学森: “那是我知识的一部分,是属于我的。”
古尔丘:“你想怎么处理它?”
钱学森:“那就保留在我的大脑里。”
古尔丘:“你会让它对中国有用吗,共产党中国?”
钱学森:“这是我的个人财产。我有权决定想给谁就给谁。”
古尔丘:“但是你没有想过要去国民党政府的台湾吗?”
钱学森:“因为我回中国是为了和我的父亲团聚,他碰巧不在台湾。”

为美国国防部科学咨询团成员的钱学森身着美军制服赴纳粹德国考察。图为科学咨询团部分成员在纳粹德国考察期间合影(右二为钱学森)
古尔丘觉得上述审讯并未压制住钱学森,于是他抛出一个更为刁钻的问题:“假如美国和红色中国之间发生冲突,你会为美国对红色中国作战吗?”
钱学森的辩护律师库柏反对这样的质问。法官驳回库柏的意见。于是钱学森答道:“我不能答复这个问题,因为指控者所描述的局势并未发生。”
古尔丘:“这样的局势未发生是什么意思?”
钱学森:“就是说,美国现在没有向中国宣战。”
古尔丘:“你是否不想在此刻表示,一旦爆发战争,你究竟是否为美国向红色中国作战?”
钱学森:“我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库柏又站起来表示抗议,但古尔丘说,他愿意给钱学森时间考虑,无论多长都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
库柏抗议道:“你不能让别人在五分钟之内决定态度。如果你让他对这个问题多加思索,要给他时间,我们不可能在这里等六个月。”
古尔丘辩解道:“我愿意在这里等六个月。”

1950年8月,美国海关和美国联邦调查局查扣了钱学森八大箱托运的行李。美国联邦调查局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研究”
库柏问钱学森是否可以在15分钟内决定态度。钱学森认为可以,于是库柏让他去思考这个问题。刚过五分钟,古尔丘就不耐烦了,他出尔反尔,刚说可以等六个月,现在连五分钟都嫌长,他怒气冲冲地对钱学森说:“你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根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这让钱学森非常气愤,他硬生生地说:“我现在就能回答你的问题,答复如下:我已经讲过,我忠于中国人民,如果美国和中国发生战争,如果那场战争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我将会站在美国方面作战,这是没有问题的。”
古尔丘:“你想要先作出决定,究竟那场战争是否有利于中国人民吗?”
钱学森:“是的,我要作出这样的决定。”
古尔丘:“你不准许美国政府替你做决定吗?”
钱学森:“不,当然不!这是我个人的权利。”
古尔丘见此招不行又变个花招,狡猾地将问题转到朝鲜战争上,质问钱学森是否愿意在战场上为美国而战。
古尔丘:“你是否知道有些美国士兵在朝鲜战死了?”
钱学森:“我当然知道。”
古尔丘:“你愿意去为美国而战吗?”
库柏反对这样的质问,但又被驳回。
古尔丘:“你的回答?”

1950年11月,钱学森在美国洛杉矶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听证会”上。左起依次为辩护律师古柏 (Copper)、钱学森
钱学森:“事实上,当我答复你不断问我愿不愿意为美国拿起武器作战时,我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笼统作答的话,我的答复是‘是’。至于说到某一具体战争,我要详细考虑各个方面,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利益。”
古尔丘再施一计说:“让我问你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将你在美国所获知识用在美国?”
钱学森:“我早已用在美国了。”
古尔丘:“你可否将你在航空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知识用在美国对抗红色中国?”
钱学森:“这个问题的答案同你问我是否可以拿起武器反对中国的答案相同。”
中午12时法官宣布休庭。
第一次庭审让我们看到,尽管检察官极其刁钻又诡计多端,设置陷阱,引诱钱学森在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和国民党统治的台湾之间选边站。但他这时已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特别是他的老友罗沛霖从延安辗转去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给钱学森讲了许多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使他深信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钱学森巧妙地用“忠于中国人民”避开了陷阱。可检察官古尔丘决不是个好对付的家伙,他又用更为棘手的问题,逼迫钱学森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问他是否愿意为美国去和中国作战。对于这个成败攸关的问题,钱学森深知,他的回答稍有不慎,“中共间谍”的罪名就被坐实了,他有可能永远回不到祖国了,所以他需要时间思考。可狡诈的古尔丘咄咄逼人地说:“你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根本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被激怒的钱学森在经过短暂考虑后做了前述巧妙的回答。面对这样一个极限施压问题,对于孤身一人,身处异国他乡,白色恐怖下的钱学森来说,压力之大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而钱学森却面不改色,敏捷而又机智地把检察官顶了回去。他违心地说“会站在美国方面作战”,但又说先决条件是“如果那场战争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他必须坚守的底线。这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智慧呀!就连不可一世的古尔丘后来都说:“钱学森极其聪明,他的智慧远远超过我们。”

从1950年到1951年,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浴血奋战,捷报频传。就在这个时期,钱学森在美国受到四次审讯,这四次审讯,对钱学森个人来说,就是四次战斗,他要打败那个代表美国政府的古尔丘。
后三次听证会主要是针对钱学森是否加入美国共产党,请一些证人出庭作证,钱学森作答辩等。但那些证人的证词多半都是一些不确定性的语言和事实,往往被钱学森反问得张口结舌,语无伦次。当然,检察官古尔丘一如既往设置陷阱,引诱钱学森。例如他问:你是否订阅了《人民世界日报》?答:是的,有一段时间我订阅了该报。问:你知不知道《人民世界日报》是美共官方报纸?答:我以前不知道。问:为什么订《人民世界日报》?答:因为它同情中国抗日战争,我对东方新闻感兴趣。问:你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答:《资本论》这本书很有名,在我众多熟人的书架上都有这本书,读《资本论》并不意味着什么不寻常的事情。
古尔丘看从钱学森口中实在套不出他想要的任何东西,就把话题一转说:“我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你被驱逐出境,能否具体说明你想去哪个国家?”答:“我想回去看望我的父亲。”问:“你能否说明是哪个国家?”答:“他现在在上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你称它什么国家?”古尔丘摊开双手,耸耸肩,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我的提问结束了”。据古尔丘后来说,审讯钱学森是他一生遇到的最大挑战,他绝没有想到一个文弱的黄种人,竟然这么难对付。
整个审讯,钱学森一人面对的是强大的美国政府,但他不畏极限施压,回答问题理直气壮,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可是毫不讲理的美国政府仍然判定钱学森有罪。1951年4月26日,美司法部移民局作出判决,说钱学森“曾经是美国共产党员,予以驱逐出境,同时因掌握美国机密信息,推迟执行,不许出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从此,钱学森开始了被监视、监听和跟踪的生活,常常受到各种无缘无故的干扰,且每月必须按时到移民局报到。但是,钱学森并没有就此消沉,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于是很快将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不带机密性的理论工作,即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并做出开创性贡献。
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1955年9月,在中国政府的营救下,历经5年艰苦奋争的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祖国。
钱学森回国以后,在我国航天事业,乃至整个科学技术事业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党和国家为表彰他的功绩,于1991年他80岁生日前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赞誉他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终于实现了把他在美国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初心。

1955年8月4日,美国移民归化局通知钱学森可以离开美国的信件
中美建交后,曾有许多美国学术组织邀请钱学森重访美国,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斯访华,在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会谈时,谈到钱学森问题。基沃斯说,他来访前,查阅过有关“钱学森事件”的档案。他现在认为,美国政府加害钱学森是没有道理的,钱教授当年对美国国防科学做出那么大贡献,美国政府是欠他的债的,为了做出弥补,可以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勋章”。这在美国是最高荣誉,一般由总统在白宫亲自颁发。如果钱先生不愿访美,可以由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华授予他勋章,这是美国高官第一次在钱学森问题上认错。钱老获知后表示,这是美国人耍滑头,我们中国人有国家的尊严,如果美方不公开向我赔礼道歉,今生今世绝不踏上美国国土。我也不希罕什么美国勋章,如果我死后,中国人民说我为国家为人民办了点事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老已于2009年10月离开了我们。距离钱老逝世还不到10年,美国政府又故伎重演,肆意挥舞贸易大棒,与中国打贸易战。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美国当局污蔑访美中国学者和留学生是间谍,为中国政府收集情报,已有不少华人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受到迫害。这与当年中美在朝鲜打仗,而美国国内大肆迫害中国科学家和留学生的情形是何等相似啊!
当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决不会像美国当局宣称的那样:“贸易战好,很容易打赢。”因为公平和正义不在美方而在中方,我们对此坚信不移。
习近平主席说:“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正是这个核心和纽带把近70年前的“钱学森事件”又带回到今天,使它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过时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涂元季,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高级工程师,文职一级,技术二级。从1983年至2009年,担任钱学森同志的秘书和学术助手。
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
李明,中央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副师职干事, 从2001年至2009年,任钱学森同志秘书。从钱老逝世至今,继续从事有关钱老工作。
(本文的主要资料依据:1、李明翻译的美国司法部移民局洛杉矶分局关于“钱学森事件”听证会记录档案;2、张现民著《羁绊与归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3、1985年6月30日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斯在北京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会谈纪要。)
原文链接:http://www.chnzxw.net/news/guonei/2019-08-16/469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8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星际兵团”的铁粉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期特别活动。“星际兵团”粉丝团是钱学森图书馆专为积极参与钱学森图书馆“航天动手做”课堂的青少年粉丝组建的活动团队。此次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得了上海汽车博物馆、彩虹鱼——深渊极客科普研学基地的大力支持。
当天上午,25名“星际兵团”的小粉丝们在钱学森图书馆广场统一集结,开始了一天的“探索”之旅。在上海汽车博物馆,同学们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汽车历史馆、珍藏馆、探索馆中展出的近百辆经典古董车,了解到了汽车百年发展的历史瞬间。


参观结束后,小粉丝们来到汽车小工坊,在“卡卡”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一系列亲子互动课程:好玩的游戏、好听的故事、有趣的DIY……从感性引导到理性探究,再到悟性启迪,“卡卡”带着粉丝们一起探究汽车的奥秘,启发每个孩子主动去发现、去认识、去融入,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下午,小粉丝们来到位于浦东临港新区的彩虹鱼——深渊极客科普研学基地,开启了一次“深海探索”。基地老师从海洋的广度和深度给小粉丝们介绍了海洋环境;从时间轴和人物关系两个维度介绍了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史以及深潜英雄们有趣的探索深海经历。当老师介绍到由原交大崔维成教授研发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的时候,小伙伴们激动得为这位“深潜英雄”鼓掌称赞!
深海探险简史了解后,小伙伴们分组进行了“机械臂”的操作实验,机械臂是载人深潜器的重要装置,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小伙伴们理解了机械臂的运动轨迹与原理,懂得了电动、液压与传动的基本原理。

丰富而有趣的活动安排让小粉丝和家长们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一天,更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科学探索活动的志趣,受到了参与活动家长们的好评。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开展“星际兵团”粉丝团的招募和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升级活动内容,为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广大青少年送上更多福利。
【相关新闻链接】
东方网:“人·科学·未来” 第一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高峰论坛顺利举办
8月25日,由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的“人·科学·未来”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钟义信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现代化的高度,论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系,重点只有依靠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通过《聚焦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和大家分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际,作了题为《为每一个学生奠基科学素养:上海科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的报告,强调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从“钱学森之问”出发,提出要破解“钱学森之问”,需要从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需要教育内部不断深化改革,也需要全社会更多关注科技创新教育、支持科技创新教育。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汪婧分享了“未来科学城”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的基本情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实体场馆+资源服务”的创新机制与模式案例。

在当天的论坛上,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未来科学城”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签署《关于共建课外校外科技教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课外校外科技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培养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专业资源建设和服务品质建设。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也与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


签约期间,陈云之女陈伟华也与现场的校长、老师们分享了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生平的宣传、普及、弘扬所做的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此次与合作承担起为广大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责任。



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八年来,立足高校、联合科研机构为公众科学教育搭建平台,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融合钱学森科学教育理念与科学精神的特色科普教育项目。先后打造了“学•问沙龙”、“航天动手做”、“星际航行学院”、“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重走学森路科技环保夏令营”等品牌活动项目,举办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叱诧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窗」越书海——VR影像科普展”、“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模型特展”、“科艺相通——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作品展、“行有则 知无涯——新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罗沛霖院士生平展”等科普展览,现已成为在上海具有广泛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8月13日至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首届“专项计划生筑力学习先修营”,助400多名新生提前融入大学生活,实现教育增值。
上海交通大学“专项计划生筑力学习先修营”是为学校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思源计划等各项计划录取的本科新生定制的“助力工程”,其秉承“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取“构筑基础,力学笃行”之意,基于学生特点提前介入,以期使学生能夯基补短,增强自信,明确未来目标;激发学生奋发学习、追求卓越;激励引导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学习素养和社会情怀的全面养成。据悉,本次参加“筑力营”的 427名新生按专业共分为 9个临时行政班,每天将进行6节第一课堂的学习和 2节自主学习,第一课堂课程设置有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也有阅读与写作、编程基础和实践课程;同时,学生在晚间和周末还有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其内容涵盖了理想信念教育、青春励志教育、入校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提升、校园活动体验等。“筑力营”每个班级配备正副班主任和学生助管全程参与指导。
专项计划生筑力学习先修营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扶贫先扶智的具体体现。这批学生成长成才后回归家乡,可极大促进当地发展。在学校层面上,这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学校因材施教的实施体现,也是学校进一步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

8月30日,“筑力营”全体学子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通过讲解员的介绍,他们系统了解了钱学森学长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筑力营”学子在参观后纷纷表示:“我会向钱学长好好学习,奉献祖国”“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投入自己的努力”“未来中国,有我们”。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出台
文汇网:一图读懂!《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出台,初中生要完成这四类社会实践活动,9月1日开始实施
近日,上海市教委、市文明办、团市委出台《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办法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上海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配套上海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之一。
《实施办法》明确,初中学生社会实践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社会考察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历史类纪念地,大型公共设施、重大工程基地,国防、科技、农业基地,自然保护区等资源单位进行考察、调查、探究和研学实践等。公益劳动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及校园周边社区的公益劳动,主要包括校园内公共设施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文明风尚、为孤残老幼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职业体验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到职业院校等场所参观、学习、体验等。安全实训是指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及实训体验,安排学生在学校开展火灾、地震、校车等突发事件逃生演练,组织学生在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区域公共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市级公共安全教育场馆等地进行安全实训。其中,《实施办法》强调,每个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有1次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学习和3个公益劳动岗位的经历。
社会场馆是学生进行考察学习、志愿服务与职业体验的重要场所。《实施办法》出台后,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是否足够,社会场馆能否容纳足够多的学生前来,成为家长与学生们关心的问题。8月28日新政出台当天,钱学森图书馆作为社会场馆代表出席市教委媒体座谈会,向全市各大媒体介绍了本馆积极应对初中生社会实践,基于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活动开发与项目设计的工作经验。
自今年4月上海市教委推出《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钱学森图书馆就主动出击、积极应对,针对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对原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梳理,立足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三类实践活动,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育活动升级与重新开发设计。
基于社会考察的相关要求,钱学森图书馆设计推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系列参观路线,分别以爱国之旅、奉献之旅、求真之旅、创新之旅来命名,对应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风范。这四条参观路线在时间上并行不悖,空间上相互交错,既明确了特定的参观主题,聚焦于理解和学习钱学森某一方面的精神特质,同时也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调度与利用,大大增加了场馆单位时间内的接待容量。

基于探究学习的相关要求,钱学森图书馆设计开发了“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将本馆原有的教育活动进行重新组合,同时将探究学习的教育目标进行拆解,将这些目标融入参观学习的各个阶段,让每一个探究任务的指向性更强,整个课程设计共包括3大阶段、7大类、21种学习任务,旨在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实现初中学生深入探究、主动学习、能力提升等各类教育目标。

基于职业体验的相关要求,钱学森图书馆设计推出了“钱学森图书馆荣誉馆员养成计划”,将视野放在整个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基于场馆分工和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5类体验岗位,每一类岗位都设定了专门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教育目标,旨在通过职业体验丰富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在不同岗位体验过程中了解共通的方法与过程,产生体会与思考,体味创意、创新、创造所带来的愉悦与收获。



钱学森图书馆针对初中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各项工作得到市教委的高度认可,被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市推介,也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新民、文汇、新闻晨报、上海教育等各大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对钱学森图书馆的此项工作进行了专访。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更加重视实践育人、整合资源育人、创新载体育人,家社校协同育人。不断积累经验,主动收集师生参与活动的反馈信息,继续探索综合素质评价与博物馆教育的契合点,突破固化思维,创新教育手段,真正让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助力立德树人。
8月3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主办、上海新闻广播科学家族工作室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小荧星小记者团支持的“2019网络安全小主播”选拔活动于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

2019“网络安全小主播”选拔活动以“培养中国互联网未来健康力量”为主题,依托上海市网络安全宣传周,面向全市范围内招募,选拔网络安全小主播,参与广播电台网络安全宣传节目及活动,用公益传播培养网络安全的新未来,为金秋9月举行的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助力,为上海网络安全意识传播带来“青春”底色。
60余位来自全市各区的7-15岁的中小学生参加了此次海选面试,来自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新闻广播、小荧星小记者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4位专家组成了评委团。每位小选手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朗诵稿件、网络安全问题测试四个环节展现自身的特长和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评委团根据小选手的表现客观评分并确定晋级名单。


通过此次选拔,最终共有20位小朋友入围“网络安全小主播”。他们将参加由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上海新闻广播科学家族工作室组织的集训,并得到上海广播电台知名主持人的培训指导,优秀学员还将获得“网络安全小主播”荣誉证书。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发布:近140万上海中小学生今天开学,开学第一课很“燃”!
文汇APP:听奥运冠军讲述爱国故事、学生上演原创爱国话剧……全市140万中小学生迎来开学第一课
9月2日,本市近140万中小学生开学啦!在这一天,沪上中小学校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重要契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开学第一课”,激发广大未成年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以阳光昂扬的良好风貌和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迎接开学,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天上午,近500名来自上师大学区的学生齐聚中国中学,共同围绕这个问题,迎来2019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教育系统“开学第一课”。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区教育局调研员于东航等一行和师生们同上这一课。
活动由徐汇区宣传部(文明办)、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团区委共同主办,徐汇区上师大学区承办。这是今年徐汇区教育系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英雄”系列活动的第四场。


课上,奥运射击冠军陶璐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暑期红色寻访活动的学生代表范盈波、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军人代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礼茂等,分别以“为有牺牲多壮志”“苟利国家生死以”“甘为神州守太平”“新时代如何爱国”等五个不同的宣讲议题,以自身的亲历或情感,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不同岗位上的爱国故事。沿着新中国的历史轨迹,与同学们分享为新中国浴血牺牲、建国初期艰苦创业、世界赛场夺冠升旗、海军海外编队护航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真实故事。通过生动的“教育课”,教育孩子们从我做起,崇敬英雄、守护国旗、热爱祖国。



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自己生长在伟大祖国的怀抱,在五星红旗的陪伴下健康、快乐成长,是最幸福的新一代青少年,要从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百老讲师团、与会领导和老师向现场的学生代表赠送《国旗法》。

9月6日上午,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丁树哲、图书馆馆长祖晓静来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双方就未来合作研究事宜作了坦诚交流。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张凯主持接待会议,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及学术研究部、征集保管部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会议上,丁树哲校长首先说明了来访目的并简要介绍上海纽约大学的基本情况。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2年,是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市及浦东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未来,学校希望能利用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并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张凯馆长对丁树哲校长的来访表达了热烈欢迎。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秉承着开放平等的学术心态,愿与社会各界钱学森研究者共同发展、进步。钱学森图书馆每年发布专项研究课题,双方将来或可以此为契机,更加全面广泛深入地推进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合作领域。

张现民表示,对于钱学森研究来说,出现能够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切入探索的研究者是好现象,可以拓展钱学森研究的领域,丰富钱学森研究的内涵。
会议结束后,张凯馆长向丁校长一行赠送书籍以作留念。
撰稿:李梦涵
摄影:荣正通
根据2019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中秋节、国庆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中秋节9月13日至15日正常开放。9月30日(周一)闭馆维修,国庆节10月1至7日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九月十日

航天智慧教育大讲堂暨 2019 年钱学森班开学第一课举行 李晨曦/图

航天智慧教育大讲堂暨 2019 年钱学森班开学第一课举行 李晨曦/图
9月9日下午,豪情冲天的宣誓声激荡在福州三中体育馆上空。当天,青春放飞航天梦·榕荫齐抒爱国情——航天智慧教育大讲堂暨 2019 年钱学森班开学第一课在这里举行。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雷锋》杂志总编陶克少将,福建省原省委常委、省军区原司令员熊安东,市教育局调研员黄林等出席,福州三中钱学森班及高一全体师生,福州八中、福州二中部分学生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活动由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主办,福州三中承办。其中,既有语重心长的专家寄语,火花四射的分会场互动,也有满载而归的航天研学活动回顾,还有青春激扬的歌舞表演和铿锵有力的诗朗诵,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将活动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钱永刚教授为三中无人机社、八中航天社授旗 李晨曦/图
专家寄语

薛惠锋院长线上发来寄语 李晨曦/图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线上发来寄语,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钱永刚教授 李晨曦/图
钱永刚教授:
懂得感恩。同学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不凡贡献的先辈们。
自主探究。同学们在努力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陶克少将 李晨曦/图
陶克少将:
近日,一部神话题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了很高的票房。但是真正的神话是钱学森等科学家创造的奇迹。1955年,钱学森教授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回到祖国怀抱,开启了“两弹一星”的事业,使“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起,使中国屹立世界强国之列。希望同学继承钱学森意志、弘扬钱学森精神,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好人,做好事,为祖国的强大做大事。
福州三中校长陈炜表示,此次活动是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青少年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以此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深入探索“钱学森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教育交流通道,促进学校教育体制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航天研学
活动现场播放福州八中暑期航天研学活动。今年暑假期间,福州八中、福州二中分别开展航天主题研学之旅。同学们深入航天腹地,接触核心设施,和航天科技工作者深入交流,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爱国报国热情。
高中生涯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人生理想信念的关键阶段。学习并不仅仅在课堂之上,也在生活之中。读万卷书,还应行万里路。参加航天研学主题活动之后,同学们深受启发教育,收获颇丰。

邹海昇分享研学体验 李晨曦/图
活动现场,福州八中学生邹海昇在分享航天研学活动体验时满怀豪情地说:“我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现场播放了全国钱学森学校(班)、全国雷锋学校风采展示视频,福州三中、浙江天台中学钱学森班、闽江学院附属中学少年雷锋班和福州金港湾学校等四所学校开展了热烈的线上交流互动。

9月9日,由中国航天十二院和连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年全国钱学森学校(班、院)、雷锋学校开学第一课”、“连江县浦口中心小学钱学森揭牌仪式”以及“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2019年开学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等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主课堂设在连江县浦口中心小学和福州第三中学,全国钱学森学校(班、院)、雷锋学校通过“航天·云课堂”平台异地上课。

活动以“为了祖国的强大时刻准备着”为主题,旨在响应习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寄托,把“开学第一课”与传承大成智慧教育、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投身新时代,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唱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

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致辞。

中共连江县委书记周应忠发表致辞。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十二院院长薛惠锋在题为《为祖国的强大时刻准备着》的专题授课中指出,开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解决的战略问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作为中华民族创新人才之典范,是思想先驱、科技泰斗、育人导师、做人楷模。钱学森学校(班、院)应该坚持成立的初心和未来教育业态发展的宗旨,通过“孕育伊始、学制缩短、脑机结合”等三个方面,探索培养钱学森这样动手能力强、思维无极限、奉献勇担当的“新时代综合集大成创新人才”,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雷锋》杂志社总编辑陶克将军讲授了题为《永恒的雷锋》的专题报告,以真实的史料和人物事迹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还原雷锋形象,阐释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


全国几十所钱学森学校(班、院)、雷锋学校数千名师生通过“航天·云课堂”平台,观看授课并交流互动。

活动中还进行了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2019年开学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

薛惠锋院长为陶克将军颁发十二院研究生实践导师聘书。



周应忠书记为薛惠锋院长、钱永刚主任委员、陶克将军颁发了连江县荣誉市民证书。

当天下午,十二院还在福州三中举办了航天智慧教育大讲堂暨 2019 年钱学森班开学第一课活动。薛惠锋院长通过视频连线发来寄语,祝福同学们学业有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钱学森学校(班、院)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中“量智与性智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相结合”的思想精髓,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宽厚、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俱佳的拔尖创新人才。
活动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人民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报、福建东南卫视、海峡教育报以及福州、连江等当地各级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多角度报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Lc_vnCbqWFqaNrws_v_3Q
9月1日至9月7日,国际博协第二十五届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大会共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近130个国家的4000余名博物馆专家和管理者。大会期间,30个国际委员会、多个区域联盟及工作组围绕大会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进行了多角度、多学科的研讨,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本次大会共设有博物馆博览会与论坛、法定会议、开闭幕式、主旨演讲、全体会议、委员会会议、研讨会、工作坊、工作网络和社交项目等多个环节,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专业与从业人员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据悉,近300位来自中国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本次大会,他们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学者们进行内容广泛的专业学术交流,并在国际博协各国际委员会和专业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
作为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以下简称“UMAC”)的机构会员,钱学森图书馆派员全程出席本次大会,并重点参与UMAC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议程。

9月3日下午,第19届UMAC年会在京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现场,ICOM副主席安来顺先生与UMAC主席Marta C. Lourenço女士共同宣布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博物馆凭借“Mind the Gut (2017-2018)”项目获得2019年度UMAC大奖。
UMAC年会还选举产生了新一任的UMAC理事会成员,钱学森图书馆外事秘书邱文佳当选理事会成员兼秘书。
9月4日下午,邱文佳以“上海双一流大学博物馆与藏品:独特的模型和共享问题”(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Distinctive models and shared concerns)为主题,分享了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上海四所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共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钱学森图书馆赴京都参会小组的成员来自馆内陈展、教育、开放运营等多个部门,除参与UMAC各项议程外,小组成员还积极参与博物馆安全委员会(ICMS)、博物馆专业培训委员会(ICTOP)等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主题研讨和导师工作坊等活动,了解各专业范围内的博物馆热点议题,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同仁积极对话。


供稿:张文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Scvzr4lLV7A-Q7Br73AxQ
作者:李梦涵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他生平事迹之中,最广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就是克服重重阻力,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回归祖国的故事。纵观钱学森的一生,这段历史不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和伟大里程碑,开辟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可谓这位科学家生涯篇章里最为浓墨重彩、遒劲有力的一笔。
关于钱学森回国相关历史的研究现状,目前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段经历是钱学森研究中备受瞩目的焦点,是研究者和大众都普遍感兴趣的中心话题。关于钱学森回国事件,自其回国之日起,美国《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我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都有连篇累牍的相关报道,涉及钱学森私人行李被扣、身陷囹圄、遭到驱逐等各个环节。这在当时的社会激起了热烈讨论,直到今日坊间依然津津乐道,谈兴甚浓,同时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二,对于钱学森回国经历,缺乏专门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钱学森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各类专著成果纷纷涌现,但唯独在最重要的归国经历方面,尚且没有专门性的著作。在已经面世的其他学术文章和专著中,也多为一笔带过,缺乏对这段历史的详细、完整、成体系的论述。
正因如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张现民博士的《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于今年年初应时面世,实际代表着钱学森研究领域一次精彩的自我突破。这本书一方面以充实的内容,娓娓道来的笔调,充分满足了大众对于这段历史的真相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填补了钱学森研究的空白,犹如拼上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使得钱学森研究作为一个整体,完善度和系统性大大提升。同时,书中大力弘扬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诠释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负笈游学中国梦,科学报国赤子情”的炽热情怀,对于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号召海外留学生归国,都有正面积极作用。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张现民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48.00元
本书主要讲述了在1950-1955年间,钱学森归国相关一连串事件的背景,起因,完整经过以及结尾和影响。
订正若干史实
在资料采集方面,本书的资料是多机构、多形态、大体量的广泛搜罗的成果。
作者所采用的核心档案资料源自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组织过的两次资料征集,目的地包括美国加州理工档案馆、麻省理工学院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太平洋分馆等地,资料多达1500余页。另外,还有钱学森好友马勃收集并托人送回国内的资料。作者还请托美国朋友,查阅到艾森豪威尔图书馆、美国最高法院的珍贵档案以及加州理工学院馆藏与钱学森回国当事人的访谈记录。作者本人还亲赴香港与国内多个档案馆查阅复制相关资料,还先后前往北京、杭州等地采访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与钱学森同船归国人员以及钱学森的学生郑哲敏、好友李佩等获得的第一手口述资料等等。这些资料形态不一,既有官方的档案、记录,也有个人的自述和口述,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版块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本书庞大而完整、细节翔实的资料体系。

钱学森
在资料的筛选和利用上,作者始终秉持着严肃的学术态度,用不同方法反复比对、验证资料的准确性,力求做到对历史的真实还原与重现,使得本书的叙述可信度极高。
作者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资料互证方法。一是口述资料与纸质档案资料的印证。例如关于1950年钱学森遭遇牢狱之灾时的保释金金额,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的口述与资料记载发生了抵牾。后经作者查阅多份英文原始材料证实,当时缴纳的保释金金额确凿无误为1.5万美元,口述人的记忆存在偏差。是以书中采用了更为准确的档案资料所载数字,没有采用蒋英先生口述数字。又例如1950年钱学森打算回国时邮寄行李的收件人到底是谁,这是一直以来前人研究未曾涉及的问题。现在作者利用香港《大公报》通过邮寄地址反查到,此人姓黄,又通过搜索得到拥有同样地址的另一黄姓人士“黄美娴”。其后辗转通过相关人士联系到黄美娴女士,从她口中证实收件人名叫黄立富,是她弟弟。黄立富也正是蒋英教授姐姐蒋雍的丈夫。线索追踪到此,真相已然浮现,钱学森的行李收件人与他的关系也水落石出。这正是档案材料与口述相结合,最终追寻到真相的范例。类似这种口述与文献印证的例子,本书写作过程中比比皆是。盖因口述材料囿于口述者个人记忆力的局限性,再加上漫长时光的磨蚀,往往难免错讹,因此需要档案资料的对比与校正,提高其可信度。然而同时,口述资料又可以丰满、补完文献档案中所缺失的细节,同时某些关键信息可能只有相关人员的口中才能探知。因此,只有二者相互对照、参见,才能去芜存菁,追本溯源,最大限度还原真相。
二是多国的不同语种资料的互相印证。例如钱学森回国与20世纪50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作者即以中国外交部档案和美方档案两相印证,最终勾勒出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完整面貌。
三是不同时间的资料前后印证。例如1995年克利夫兰总统号归国人员发表的《向祖国致敬》声明,被广泛采用的《神州学人》刊载版其实并非首发,而是转载。这个版本姓名排序与原版有所差异,本书经过比对之后采用较早刊登的《大公报》版本,更有说服力。
提出一些新观点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钱学森回国这一事件放入当时的国际背景中去,先阐述背景,后引出事件,方法规范,缜密科学。同时,本书还谈及这一事件对钱学森一生的影响,显示了作者并非孤立、片面地对待这一事件,而是将它放在人物史的纵轴与世界背景的横轴上进行精准定位,这种方式拓宽了本书的深度和广度。

整体风格方面,本书具有简练而厚重,准确而平易的特征。书稿虽只有三百余页,但其背后的海量资料与资料之间校对工作极其艰苦繁杂,唯有苦心治学、一丝不苟深入钻研,才能在大量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将碎片式的证据一一拼合,得出全貌。因此,书虽不厚,但其背后的用心和功夫不可不谓之深厚。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练,准确易懂,如朴实无铅华的白描,与其“以事说史”的目的恰相吻合。在专业研究者眼中,本书有着翔实系统的史料价值,在留学生、知识分子、青年等非专业群体眼中,本书便于理解,易于读懂、读通,有着积极的引导、教育价值。
本书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思想。
首先,本书不仅还原了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而且就一些具体细节进行了纠偏和校正。限于篇幅,不一一例证,仅举一例做出说明。目前,关于钱学森回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方代表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利用钱学森于1955年6月15日写给陈叔通的那封求援信,与美方代表交涉,最后要回了钱学森。这不仅在坊间是这样的认识,而且在学术界也是这样的声音。但作者利用丰厚的档案资料,通过扎实的论证,颠覆了这一传统的认识。

钱学森在美国时收到的禁止他从事机密研究的通知
作者认为,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前夕,美方为了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特别是想利用这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的机会,努力赎回那些在朝鲜战争期间被俘获的军事人员。美国总统、国务卿等出面,多次同有关部门沟通协商。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误判,最终使钱学森回国。艾森豪威尔认为:“(经过五年的滞留),他们所掌握的信息现在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有价值了”,他们还认为:“现在看来,他那个时候掌握的涉密信息可能被最新研究所超越,并且这些信息在苏联阵营看来也可能成为基本常识。”因此,在1955年6月中旬,美方最终达成了同意钱学森回国的原则意见。
作者还认为,8月份的大使级会谈只是提供了释放钱学森的机会。正当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防部部长助理威廉·W·戈德尔(William W. Godel)于8月3日给美国国务院写了一份备忘录。备忘录指出:“确认国务卿、副国务卿、国防部副部长、参谋长联席会主席和古德温帕斯特就这个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到1955年6月11日达到了白热化。国防部撤回了反对意见,如果钱学森要求出境签证,同意释放他。我们理解,美国国务院正在和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政治谈判,在合适时候可以作出释放的决定。”文件还说:“这个事情早已告诉艾森豪威尔总统,并且他已同意释放他们。”文件同时抄送司法部。所以,8月4日,美国移民归化局洛杉矶分局局长艾伯特·德尔·古尔丘签署了同意钱学森归国的正式通知。
本书不仅如上所述,在史料上具有纠正错讹、还原事实的作用,同时还对一些历史概念和词汇的界定提出新的创见。一是“惧红时代”与“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是指盛行于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的一种思潮,它的开始以参议员麦卡锡于1950年2月9日发表的演讲为标志,是以名为“麦卡锡主义”。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社会对共产党,对红色思潮畏惧的开始。1945年初,美国战略情报办公室特工在美亚英文杂志办公室发现了数百份标有“机密”印戳的政府文件。随即联邦调查局秘密接手,发现一批“同谋者”。本案成为战后美国笼罩“共谍”疑云的前奏。1947年杜鲁门总统签署行政令,在联邦政府行政机构发起“忠诚——安全计划”,标志着对红色政权的恐惧现象进入一个小高潮。
是以作者提出,“惧红”现象早于麦卡锡主义开始的时间,它是对这个现象本质的描述,代表了更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和民众被对红色政权的恐慌情绪所支配的情况。用指代范围更广、更形象的“惧红时代”代替“麦卡锡主义”来描述当时美国社会的这类现象,也许更加准确、合理。
二是“忠诚调查”。关于忠诚调查,史学界有一个基本观点:美国的忠诚调查开始于杜鲁门时期。从学理意义分析,如果作为一种运动或者至少是一种大规模的行动,忠诚调查始于杜鲁门时代没有什么异议,甚至可以将其锁定在杜鲁门发布的9835号决议上。针对这样一种观点,作者提出,这可以看作是“忠诚调查”的狭义概念。但如果从广义概念看,“忠诚调查”是美国政府对居住在美国本土的本国公民以及外国侨民对美国忠诚情况所开展的调查,是美国有关部门颁发证件或者审核有关人员从事某一活动所履行的手续,因而成为美国维护其安全利益的重要举措,其起始时间可能要向前扩展多年。事实上,包括冯·卡门在内的许多外籍科学家都接受过“忠诚调查”,其范围和时间均比现在一般认知的要大。
作者作为历史学专业研究者,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秉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还原事实,还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上述的一些内容,或者对事件顺序和起因结果的原有认知的颠覆,或者对历史概念的定义廓清,均有充分的证据支撑,是“用事实说话”的严肃的历史研究精神的充分体现。
总而言之,本书作者在多机构、多形态的海量资料的支撑下,以在海量细致的基础工作前提下,以严谨、严肃、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筛选、梳理和比对,还原钱学森归国事件全貌,再将其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向读者呈现出来。人物研究往往会陷入拔高主人公、演绎主人公故事的泥淖,然而本书作者审慎地避免了空泛的抬高与议论,叙述以资料档案为依据,以还原历史场景为目的,呈现出钱学森经历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笔者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钱学森回国历史研究的空白,完善了钱学森研究的系统性,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是对史学界某些现有看法的有力挑战,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2019年9月17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俞伟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与校外教育处处长荣雷、市教委德育处调研员江伟鸣、市校外联秘书长邹竑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调研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陪同接待。

俞伟跃副司长首先通过实地参观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张凯馆长全面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筹建、开馆到运营8年来的基本情况。俞伟跃副司长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他表示,钱学森一生的成就与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他在中学时代就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勤于钻研,科学与艺术并重,他本人的经历就是钱学森留给后人的成功教育范例。

随后,邹竑秘书长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以及在上海校外教育场馆中所发挥的示范作用,钱学森图书馆社教人员展示了近年来开发的教材、课件、手册等教育产品及配套文创。俞伟跃副司长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馆方的努力,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上海交通大学、市教委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上海市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

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致力于校外教育工作,努力构建馆、校、家合力育人共同体,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优质教育平台,不断将馆内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各类活动项目,先后推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夺宝奇兵”探秘活动、“学•问沙龙”系列讲座以及“星空少年讲解团”、“星际兵团粉丝团”、“星际航行学院”等一系列特色教育项目,得到各方好评。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为目标,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和品牌教育活动,让更多青少年通过走入场馆,开展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助力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摄影:徐 菁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 is 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museums and museum professionals which is committed to the research, conservation, continu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society of the world’s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nt and futur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COM is the only global organization in the museum field represented in over 141 countries, with 119 national committees and 30 international committees. Every three years, ICOM gathers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 around a theme of crucial interest to facilitate cultural exchang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o inspire local actions in order to allow museums to continue their public service mission to the society in its General Conference. In parallel, an International Museum Fair, where suppliers and museums showcase their latest projects and products, takes place in the whole week. The ICOM’s 25th General Conference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Kyoto, Japan, from 1 to 7 September, 2019.
The theme of the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2019 is 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What singles out this year’s general conference in ICOM’s history is that we have come to a time with so many societal turbulence and political dissimilarities that a new definition of museum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shared but also the profoundly dissimilar conditions,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museums in diverse and rapidly changing societies. Since ICOM’s creation in 1946, the ICOM definition played a central role for museums and museum professional and became a refer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2016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in Milan, a new Standing Committee has been appointed to study 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Committee on Museum Definition,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 (MDPP, 2017-2019) explores the shared but also the profoundly dissimilar conditions,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museums in diverse and rapidly changing societies. Combining broad dialogue across the membership with dedicated expert fora, the committee is addressing the ambiguous and often contradictory trends in society, and the subsequent new conditions, oblig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for museums. A vote for a new definition of museums was expected to happen in the Kyoto conference. However, After a profound and healthy debate among ICOM members, the Extraordinary General Assembly has decided to postpone the vote on the new museum definition. The decision gathered 70,41% votes in favour. This means that the discussion continues, and MDPP will continue its work by interacting with all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mmittees, to talk abou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these new ideas as they will probably appear in the new definition that will be and amendment of the proposed on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became the first institutional member in mainland China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UMAC), an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of ICOM in 2014. Since the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has signed a series of collaboration initiatives with UMAC. One flagship program of the cooperation is the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UMTWS)”, which has taken place in Shanghai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has attracted university museums researcher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Japan.
Ms. Wenjia Qiu,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coordina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as elected as the secretary in the UMAC 2019-2022 Board in UMAC 19th Annual Conference September 3rd. She presented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Distinctive Models and Shared Concerns in one of UMAC's conference sessions.
9月17日,由我馆吕成冬同志撰写的《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以下简称《他日归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之女钱永真、女婿沈德奋,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李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刘恕,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原副主任祁德树,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吴宝安,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吴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事部副部长王建成,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委员、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勇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韩建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汤弘亮,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副书记魏红等70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应邀参加会议。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用自己的知识为民族复兴奋斗终身,钱学森是海归科学家群体中的典范。《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以大历史观视角和微观史学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史料,选取钱学森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早年求知岁月作为叙述对象,勾勒他如何顺应时代、不负韶华,展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自信,树立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科学报国的人生信仰。同时以体察入微的人文关怀,从日常生活视角还原钱学森真实可感和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图书收录了126份珍贵照片和档案图片,其中60份为首次对外公布。本书是一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对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中国梦的建设伟业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在新书发布会上,朱勇良、邬书林、刘恕、郝振省等领导学者,对《他日归来》的出版表示祝贺,同时从专业角度高度评价本书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盛懿在发布会上指出,本书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又一项重要学术成果,是吕成冬老师依托丰富文献史料,并以客观理性学术态度,对钱学森求知生涯作出的详细梳理和叙述,这是对钱学森生平研究的丰富和发展;随后,她还重点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围绕“一基地、三中心”的定位,以学术立馆为初心使命,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的历程、举措和成果。作者吕成冬在发言中,重点介绍了他如何运用“故事线”方法进行写作的心得体会。

新书发布会结束后,由盛懿书记主持召开“纪念钱学森归国64周年座谈会”。于景元、金富军、李伟格、韩建民、吴明华等专家学者,以及钱永刚、钱永真、顾吉环等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他日归来》的感想和解读。尤其是钱永刚馆长指出,《他日归来》突破传统的“就事论事”叙述方式,立足于钱氏家族文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等宏观视角,同时又用讲故事的方法写出了钱学森的成长过程,回答了“钱学森之问”。在座谈会上,各位专家、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钱学森思想和精神研究的当代价值。

本次座谈会由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承办。
图文供稿:李梦涵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9月20日上午,由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举办的钱学森事迹图片展开幕。
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毕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党委学生工作部、林学院负责人和钱学森沙产业班全体师生参加了活动。

毕阳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是我国广大知识分子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献身国家、致力科学事业的杰出代表,广大师生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发扬钱学森同志的浓厚家国情怀、崇高革命风范和科学献身精神,将参观展览的思想收获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实际行动,自觉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融入到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潮之中。
魏红指出,甘肃农业大学与钱学森渊源深厚,1984年钱学森创新性地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甘肃农大成为钱学森沙产业思想的实践者之一,并于2001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钱学森沙产业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今天在甘肃农大举办钱学森展览具有特殊意义。她希望通过展览,能让广大师生深刻学习钱学森一生始终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随后,林学院教师代表种培芳教授、钱学森沙产业班学生陈转香,作了发言。
在讲解员王菲老师的精彩讲述中,师生们从钱老“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胸怀大局、不懈探索”和“民族脊梁、科界楷模”等四个方面,详细了解了钱学森一生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品质风范,以及对科学、对生活、对人民和国家的高尚追求。

通过此次活动,广大师生学习了钱老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求真之道、创新之举,同时也鼓舞了广大师生在新时代继续传承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学习和工作中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新闻链接】
新民晚报:【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百余实践团走进各行各业感受责任与担当 上海交大推出“沉浸式”行业教育
青年报:把新生带到行业一线上思政课 上海交大沉浸式思政课引领学生逐梦报国
人民日报:上海交大扎实推进行业教育,交大学子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
中新网:上海交大扎实推进行业教育 年轻学子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
腾讯新闻:上海交大扎实推进行业教育,交大学子用奋斗的青春告白祖国
原标题:从实践出发!150名交大新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热线9月22日消息,上海交通大学于日前持续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社会实践主题宣讲活动,为了从实践的角度激发学生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今天,航空航天学院"航天报国"实践团组织150名2019级新生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把这堂"行业教育"思政课带出教室,旨在让新生们在沉浸式的教育中了解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钱老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的卓著贡献,学习钱学森精神,明确使命担当。



航空航天学院博士一年级同学黄冀鸿表示,跟随"航天报国"实践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见证北斗导航卫星带着撼动大地的巨响腾空而起,那一刻,同学们都热血沸腾,也感受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更感受到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流淌在中国航天人的血液之中。
"在实践途中,听了一路钱老的故事,倍感自豪,再回到交大校园时,更觉有义务和责任,把这样一种精神和情怀传递给学弟学妹们!所以我们实践团一起策划了这次以"逐梦蓝天"为主题的微思政课,第一站便是钱学森图书馆。"黄冀鸿说。
航空航天学院一年级本科生蔡仕伯表示,作为一名新空天人,近距离地聆听学长们的思政课,让他备受鼓舞,深深体会到了航天人的赤诚情怀,"我们生在最好的时代,正经历着伟大的社会变革,见证着中国重新走向世界之巅,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使命,空天报国,重任在肩!"
航空航天学院一年级本科生何乐表示,怀着儿时的航天梦,自己坚定地选择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他的智慧与爱国情怀一直深深打动着我,而西昌实践团学长学姐们的分享,更让我坚定志向,发奋图强,立志在未来把所学所知融入空天事业,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微薄力量!"何乐说。




原文链接:https://m.online.sh.cn/edu/content/2019-09/22/content_9395565.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QLM’s new publication: "Qian Xuesen’s Return to China: 1950-1955" came out recently. The monograph by Dr. Zhang Xianmin, is a result of 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Fund Project. The book intends to clarify many of the blind spots, misinformation and even misunderstandings of Qian Xuesen's return to China. Based on textual research, the author tried to restore a historical fact that was controversial in history, with sufficient and persuas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1950 to 1955 was a major turning point in Qian Xuesen's life. The hardships and humiliation he experienced during the five years were explicit in many circumstances. But why did the USA detain him for such a long time? How was his baggage checked? Why did Qian Xuesen become a "prisoner"? How did Qian Xuesen’s letter to Chen Shutong go to the hands of the highest leaders of the new China? Why did the US government finally decide to release Qian Xuesen? This book, therefore, intends to uncover the hidden history, and to rectify any misinformation, hearsay or guesswork in the public.
The author, Dr. Zhang Xianmin, is the director of the Qian Xuesen Research Center at QLM.

Each year since 1977, ICOM has organised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MD), which represents a unique mo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 This year’s IMD celebrates 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at connect future and tradition.
QLM celebrates IMD this year with a focus on enhancing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y’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happiness. Violin solo concerts, kids’ sitcoms, and campus night tours bring together members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2019 also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re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a cultural hub not only for the community, but also for the country, QLM will launch a series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med on “me and my homeland” to discuss how a country is reflected in a museum and how a museum can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being of a country.

University museums undertake a classic duty as a lab of innovation and demonstr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QLM's recent exhibition works exactly as a "work station" for students of design and arts disciplines to showcase their ideas of future.
This joint exhibition features students design works from School of Design i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 School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in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Donghua University, and others. This exhibition aims to highlight the concept of “design for the future” and “design for a better life” and strive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exchanges between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Nearly 40 design works are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 They cover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genres, from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duct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fine arts. Some choose to use visual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garden design; others combine artistic language into smart city design works.
9月26日上午,正在上海交通大学调研座谈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60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调研团一行来访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展览。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陪同接待。


调研团一行在团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生带领下,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参观了馆内“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常设展览。在参观过程中,馆领导向调研团各位嘉宾详细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运营情况,以及钱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在近年开展的各项工作探索及所取得的成果。调研团嘉宾仔细参观了各个展厅,对钱馆的陈列内容和形式表示肯定,同时更赞叹钱老高尚的爱国情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远的战略目光。调研团中一位副校长更表示,钱学森图书馆立足自身定位,依托高校资源,充分发挥了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作用,为全国所有的高校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共同参观钱馆的还有: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石光明、牡丹江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朱晓冬,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铜华,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郑高键,北部湾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锦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书明等。

摄影:徐 菁
9月26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主办的“拾英--蒋英百年诞辰纪念展”正式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蒋英之子钱永刚、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蒋英之女钱永真、沈德奋夫妇、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秘书长、原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毛杏云、蒋英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蒋英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特聘外籍教授祝爱兰、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大成、《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汉东、原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杭州钱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钱锦根、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长徐永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李广良、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宋时娟、音像资料馆编研部主任汪珉等6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了在钱馆序厅举行的开幕式,纪念蒋英教授百年诞辰,追忆她作为一位热爱生活、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的多彩人生,回顾她作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为新中国声乐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全新展览 精彩片段讲述蒋英传奇音乐人生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教授表示,蒋英教授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她为培养国家声乐和歌剧艺术人才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为我国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与钱学森先生相濡以沫,在艺术与科学的不同岗位上奉献各自的卓越才智,他们的赤子之心,可歌可泣,为世人树立典范。蒋英教授始终以“善歌者使人记其声,善教者使人记其志”自勉,她的爱国情怀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与艺术财富,她博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质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人格、修养的完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表示,作为国内唯一一座国家级的钱学森纪念馆,钱馆在家属的大力支持下,收藏了不少关于蒋英老师的珍贵藏品。通过整理和研究蒋英老师大量生活见证物和历史文献,钱馆推出本次蒋英百年诞辰纪念展览,展览取“拾取蒋英人生片段”之意,将她的音乐收藏、工作手迹、人生志趣和精神内涵展示给观众,为大家讲述一位独立自信、热爱生活的现代女性,属于她的中国故事;希望人们能够认识、走近这位在伟大科学家身旁、在风光舞台背后,为中国科学事业、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的音乐人生;感知她所经历的艺术体验、情感共鸣、生命历练与精神风范。

蒋英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宣布展览开幕,并与现场嘉宾一起在讲解员的陪同下参观展览。

本次展览将叙事视角聚焦于蒋英,以多幕剧的形式展开,撷取“唱响沪上”、“音乐情缘”、“旅欧”、“姻缘佳话”、“英才卓越”、“雅音长留”与“蒋英生平”等7个蒋英人生中精彩而又灿烂的片段,讲述她的成长经历、情感故事、事业才华以及信仰风度。展览展出文献及实物展品近60组110余件、图片200余张,其中大量展品均为钱学森图书馆全新征集、首度曝光。这批展品有助于观众多维度地走近蒋英教授的多彩人生,了解她钱学森夫人之外、愈加鲜活的现代女性形象。


新书发布 珍贵照片反映蒋英“真”“善”“美”崇高风范
《拾英——蒋英先生影记》的首发仪式也在开幕式现场同时举行。该影集以蒋英先生人生历程为主线,分为“出生成长”、“欧洲求学”、“音乐事业”、“家庭生活”四个篇章,精心挑选编辑了200余幅她人生中重要时刻的照片,其中首次曝光了大量蒋英旅欧以及钱学森蒋英夫妇在美国时期的珍贵照片。



蒋英教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赵登营表示,蒋英教授始终坚持艺术的目标是向观众传递“真”、表达“善”、展示“美”,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灵魂也应该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这是蒋英声乐观的核心,是她音乐人生中一以贯之的品质。作为一名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对学生视如己出、关怀备至。作为“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教授拥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欧洲文学功底。但她从不以大师自居,总是以开放的心态了解、学习世界上声乐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她的谆谆教诲始终在鞭策自己,她的治学精神一直在激励自己在声乐教学与演唱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敢懈怠。

缅怀恩师 学生登台深情唱响艺术经典
系列纪念活动中的另一场重头戏“纪念蒋英教授诞辰100周年音乐会”也于同日晚上19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老领导马德秀教授、王宗光教授、谢绳武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蒋英之子钱永刚、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蒋英之女钱永真、沈德奋夫妇等嘉宾与1000多位音乐爱好者共同欣赏了这场艺术的盛宴。

音乐会由蒋英教授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赵登营策划组织,精心选取了14首最具代表性的舒伯特艺术歌曲,采用清唱伴奏的形式再度演绎。




上世纪60年代,为了祖国声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蒋英服从组织安排进入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任教。在她的培养下,如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声乐人才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如今,赵登营教授传承蒋英教授的教学理念,由他的学生所演唱的艺术歌曲在文治堂回荡,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摄影:徐菁 Seven
当“致敬”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程开甲、于敏、郭永怀、钱骥、朱光亚……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他们就是那些为伟大祖国献身、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终生的已故建设者们。他们的家人高举照片荣誉牌,在礼宾车上驶过天安门广场。


钱学森也是其中之一。“致敬”方阵3号车,与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罗荣垣、徐向前元帅在一起,与郭永怀、钱骥等科学家在一起。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高举着属于父亲的荣誉牌,让钱学森在国庆阅兵现场目睹了祖国如今强大的国防实力,目睹这些保卫祖国国土安全的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两弹一星”元勋的亲属合影。郭永怀的侄孙郭涛(右)、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钱骥之子钱振宇(左)

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使命必达的精确打击尖刀

东风-26核常兼备导弹方队:核常兼备的新型战略利器

巨浪-2导弹方队:我国最新型潜射战略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东风-41核导弹方队: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

64年前,钱学森为实现“让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伟大理想返回祖国。钱学森投身我国的国防航天事业,创建我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航天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航天力量、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组织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 “两弹结合”试验……

64年后,祖国向时代英雄和时代先锋致敬!

感谢“致敬”方阵,让这些早已逝去的英雄在70周年国庆这个特殊的日子与国之利器“相遇”!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钱学森图书馆班子成员也于9月29日进行第三次主题教育研讨。为进一步深入主题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钱馆党总支于当天下午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及部分群众参观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忆古思今。上海交通大学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第五组副组长张伟老师也随队指导活动。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执行馆长张凯带领钱馆全体人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同参观了龙华烈士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基本陈列主要展现诸多革命史料文献,再现烈士们忠贞不屈的精神面貌,尤其是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展陈部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英烈们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故事。

参观结束后,龙华烈士纪念馆红色讲师杨茜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名为“龙之华、初之心”的微党课。讲座以“忠诚、奋斗、牺牲”为主线串联起三名龙华烈士的英雄故事,正是他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党课结束后钱馆班子成员在龙华烈士陵园进行第三次主题教育研讨,本次研讨主题为党的“宗旨、性质”。盛懿书记表示,如何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博物馆是我们的宗旨和目标。办好钱学森图书馆、为社会奉献精神食粮就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学习钱老精神,研究钱老思想,为更好向社会弘扬钱老的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理应做出更大的贡献。张凯馆长谈到:牺牲在龙华的共产党员们,年龄大小不一,党内地位不一,但他们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一生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当前继承好革命先烈的遗志,首要的就是要淬炼自己坚强的党性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钱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使命,创新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和任务做出钱馆人的贡献。魏红副书记表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过。结合本职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围绕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调动员工积极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高磊副调研员谈到: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突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秉持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海交通大学主题教育巡回指导组第五组副组长张伟老师对钱馆班子本次主题研讨进行总结发言:每个时代的共产党人都有自己时代的光荣使命和宗旨。当前,我们正奋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面临新的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同样需要我们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担当,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供稿:邱文佳
摄影:钟诸俍 车兰
今年的国庆假期,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节点。为了使进馆观众畅享国庆缤纷假期,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星空少年讲解团”国庆专场讲解、“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寄往1955年的明信片”、策展人讲解、“航天动手做”课堂等多场主题教育活动,以多样化、分层次的活动形式,让广大游客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充实有益的假期,共同庆祝祖国的七十华诞。
“星空少年讲解团”国庆专场讲解
10月1日至10月7日,40位“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小讲解员们被分为8组,为超过5000余人次的进馆观众讲述钱学森的事迹。读初二的任宇航听完后不禁感叹:“小朋友的讲解一气呵成,让我对钱学森的故事更感兴趣了。”小讲解员们原定每天进行两场讲解,但上岗首日即遇观众的“热情围攻”,当天的讲解场次增加为五场,满足了更多观众的需求。

这群“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孩子都是钱学森的“小粉丝”,他们在暑假进行了一周的培训,国庆假期正式“上岗”。“星空少年讲解团”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品牌教育项目,荣获“2019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
《我和我的祖国》研学手册是钱馆2019年推出的全新研学项目,通过十二个瞬间、十二张照片、十二段语录真实还原钱学森立志留学、艰难归国、科学报国的历程,以探究学习的方式重温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赤诚爱国心。在国庆期间结伴而来的青少年,通过完成《我和我的祖国》研学手册,学习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事迹,致敬共和国英雄。

“寄往1955年的明信片”
国庆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邀请观众通过一张穿越时空的明信片对话1955年的钱学森。活动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中有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有上海交通大学2019级新生,还有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在明信片上留下对钱学森的致敬之词。

“航天动手做”课堂
10月5日和6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举行“航天动手做”国庆专场活动。在科技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制作“蝙蝠扑翼机”和“翻板”了解制作纸飞机的技巧,走近中国传统的智力游戏。

策展人讲解
10月7日下午,“拾英——蒋英百年诞辰纪念展”的“策展人导览”在钱馆地下专题展厅举行。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钱馆陈展部的翁圣宬老师为30多位观众讲述了蒋英教授作为声乐教育家,作为女高音歌唱家,作为钱学森夫人的多彩人生。

9月27日下午,苏州大学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信仰公开课”示范课、“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钱学森事迹报告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以“打造国之重器,铸造科技丰碑”为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该校高层次人才代表、各学院(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40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路建美主持。

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钱学森先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从第一代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的研制发射,到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到第一艘载人飞船“曙光号”的设计,都能看到钱学森先生作为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身影。钱永刚在报告中讲述了钱学森在留学归国后,为国家选拔各类科技人才、建立航天管理体系等事迹,展示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奉献精神。他从“弹”: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开启导弹研制之路;“箭”:知微见著、高屋建瓴,奠定火箭发展基石;“星”: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卫星发射一锤定音;“船”:见知事度时、举要驭繁,飞船方案力挽狂澜;管理:上下求索、驰而不息,铸系统工程“撒手锏”五个篇章,向在座的苏大师生全面生动地讲述了钱学森先生打造国之重器、铸造科技丰碑的故事,向在座师生还原了钱学森在助力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科技报国重大建树的故事,展示了这位伟大科学家在治学过程中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谦虚谨慎的态度,充分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报告会后,钱永刚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在谈及年轻人如何规划选择人生道路时,钱永刚教授说,年轻人总憧憬让自己的人生出彩,在人生道路选择中,应该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摆正心中的名利位置,希望年轻人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报国精神,服务地方发展,为国家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针对“钱学森之问”对当今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话题,钱永刚教授说,很多人不知道钱学森其实还烧得一手好菜,当年在国外,大家都争着吃他做的菜。钱学森认为,人的创造性、创新性主要靠形象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全面均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要并重。除了能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学生们同样需要有能力鉴别什么是好书、好诗、好声音。关于家庭教育,钱永刚教授说,自己的父母教育子女很少用说,却总是用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他举例说,为了保障钱学森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组织曾安排工作人员如炊事员照顾其生活。炊事员告诉钱永刚,他父母每次吃饭穿得都很整齐,这是对我的尊重。从父母这样的小事上,钱永刚学会了尊重他人,这在他以后的工作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路建美在总结讲话中号召全校师生秉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风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立足本职岗位,不负时代重托,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最后,钱永刚欣然接受了苏州大学“信仰公开课”特聘导师的聘请,路建美为他颁发了聘书。
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师闫思齐表示,听了钱学森先生的事迹报告后深受感动:“在人力、物力、经费紧缺的情况下,钱学森先生还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让人钦佩。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一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科研与教学工作,建功立业新时代。”
原文链接:http://www.suda.edu.cn/suda_news/sdyw/201909/5af28832-4183-438c-89df-4c113e01a984.html
An exhibition at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commemorates Qian’s wife Jiang Ying, an outstanding soprano and teacher,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her birth.

The exhibition, which will run till the end of October, tells Jiang’s story with more than 110 exhibits and over 200 photos. Apart from her fame as Qian Xuesen’s wife, Jiang was born and raised in a family of scholars. Her father Jiang Baili is a famous military theorist and educator in the modern China.
At the end of 1935, she went to Europe as her father was to visit Europe and America as a senior consulta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military commission. She took singing lessons from famous German singer Herman Weissenborn between 1937 and 1942. During World War II, she moved to Switzerland in 1943 and became a student of Hungarian singer Ilona Durigo, learning German art songs and oratorio. In 1944, she began to learn opera from German operatic soprano Emmy Krüger. Sh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46 and shot to fame with concerts in Shanghai and Hangzhou. She married Qian in 1947 and moved to America soon after. The couple returned to China in 1955 where Jiang began a career at the Central Experimental Opera House and later taught at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Among the exhibits is a piano bought for Jiang by Qian as a wedding gift and shipped back to China when they returned.
Jiang was regarded as an authority in vocal music in China and many of her students have become famous singers. Fluent in English, German, French, Italian and Russian, she translated many songs by famous composers, including Schubert, Schumann and Brahms, and was known for her research into musical theory.
The exhibition opening was followed by a commemorative concert by faculty and students from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Zhao Dengying, student of Jiang Ying, organized this concert.

为响应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要求,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党支部于10月10日下午在303会议室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副书记魏红出席会议。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作为退休党员受邀参加。会议由第一党支部书记张珊珊主持。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分为两个议题。首先,各位党员同志纷纷结合国庆大阅兵谈了自己的感受。支部党员认为,通过观看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共产党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回想70年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和不易,因此,更应该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成果。中国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通过辛勤劳动、拼搏奉献换来的。
作为钱馆一员,在阅兵仪式上看到钱永刚馆长作为钱学森的后人出现在“致敬”方阵中感到鼓舞和振奋。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典范。作为钱馆党员,更应该学习钱老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等的科学家精神,并成为钱学森精神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做好展览和研究,讲好钱学森故事。
进入第二个议题,全体党员同志对照党章,认真查找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党员同志认为要加强自身学习,多读原文、原著,重温党史、国史,并结合自己的岗位学以致用。党员同志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会上,周平南老师深情回忆起钱馆建设历程。她勉励钱馆年轻党员,应该不忘钱馆建馆初心,不忘国家赋予钱馆的使命,收集、整理和研究好钱学森资料,成为宣传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前沿阵地。
最后,党总支盛书记做总结发言。她提出,我们应感恩生活在伟大的时代。回想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我们党面对困难和挑战,总是能力挽狂澜。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得来的。钱老永远是我们的榜样。身为钱馆一员,我们应该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钱老的崇高精神。身为党员,更应该终身学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即使主题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我们的学习也不能停,要保持常学常新。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党支部
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于10月11日上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支部学习活动。支部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会议。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作为退休党员受邀参加。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列席会议。

本次主题教育的第一项议题为党章学习。所有党员共同阅读《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对党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基本要求等做全局性的梳理和学习。党员同志纷纷表示,以这样严谨、严肃的形式集体阅读党章具有别样意义,能在与其他党员的交流中加深对党章的理解。
随后,各位党员对照党章查找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党员纷纷表示要认真研读党章、党史原著,并结合本职工作,将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维护党的工作、宣传党的思想。同时,作为钱馆一员,加强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做好科普和文化创新工作。
本次主题教育的第二项议题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同志们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和自身工作谈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党员同志表示,观看国庆阅兵对我党、我国在过去七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充满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宣传好钱老的事迹和爱国思想,党员同志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全馆工作。
最后周平南老师深情回忆钱馆在筹建时期的艰难历程。她指出,钱馆的建馆初心即宣传钱老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报国精神,新一代的钱馆人应不忘来时路,不忘国家赋予钱馆的使命。
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还在会上介绍了钱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体安排。
图文: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
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了一场集体观影活动,观看了建国七十周年献礼影片《中国机长》。

该影片改编自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真实经历。影片中,机长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临危不惧,凭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化险为夷,与全体机组人员一起配合无间,拯救了飞机上所有人的生命。
通过观影,全体党员感受到“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的深刻含义,增强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领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习总书记在接见四川航空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强调,“要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将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岗位上。” 作为钱馆党员,应该将英雄精神化为工作动力,各司其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校工会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和保卫处工会联合主办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的“传扬钱老精神,讲好钱馆故事”思想引领主题活动。此次主题活动的系列活动——《绘声如画》专题讲座于2019年9月19日上午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行。讲座特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表演系副教授王苏主讲,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主持。
讲座中,王苏老师围绕“如何用语言与声音进行绘画”的主题,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朗诵的基本要素,包括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还具体分析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情绪,如重音可通过轻声、快速、颤抖等来表达,轻快喜悦宜用上行语势,厚重冷静多用平行语势,沮丧悲哀可尝试下行语势等。通过阅读文字的内容,在心中勾画出语言描绘的场景,在远近、里外、大小切换之间,用声音将文字进行立体化呈现就有可能达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效果。
王苏老师还以《下雪了》、《可爱的中国》等作品为范例,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悉心指导与示范诵读。大家跟随老师一同诵读、倾听、感悟,仿佛感悟到了诵读“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现场气氛积极热烈。
最后,魏红副书记对王苏老师来馆举行讲座表示感谢。她指出,王苏老师的讲座,不仅是一节生动的朗诵指导课,而且是一场语言艺术的高超展示。她带领我们用声音去品味人生百态,用语言去描绘多彩的生活,还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积淀,引领我们去感受用声音描绘出的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受益匪浅。

王苏 简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工会常务副主席、表演系副教授。
10月15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科学家主题剧目2019草原行暨“最美科技工作者”北疆宣讲活动在内蒙古乌兰恰特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和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大校出席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后,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由钱学森图书馆策划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

之后,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们一同观看了话剧《钱学森》。该剧是上海交通大学根据1934届校友钱学森的传奇经历创作的原创剧目。该剧以钱学森赴美留学、毅然回国、回国投身国防事业等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求真之情、奉献之情、创新之情,向我们诠释了我国优秀科学家把对国家、对党的深厚情感与繁荣发展中国科技事业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怀。





话剧《钱学森》剧照
10月16日下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内蒙古大学为内蒙古科协领导、内蒙古大学的广大师生作《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报告会。讲座中,钱永刚用严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让在座师生重温了钱学森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国防科技前沿探索的赤子之情,舍小家为国家的拳拳爱国之心。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中国科协发起的一项主题宣传活动。2012年启动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以王选、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大师为原型,创作编排了25部科学家主题的舞台剧,先后演出近350场,现场观演人数近50万人。
此次活动是“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科学家主题剧目第二次走进内蒙古。活动期间,将围绕弘扬钱学森精神,组织开展主题展览、话剧演出、报告会和研讨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文字:钱学森图书馆
图片:内蒙古日报、钱学森图书馆
抓住新生教育灌浆期的关键时刻,树立科研报国的远大志向, 9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邓子新教授在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为2019级全体新生带来第一堂思政课。

邓子新以个人成长学习为例,从“逆境、执着、激情、人文”四个角度分享了青年人应当如何度过人生宝贵的四年。“人家都说我是院士,但我一直记得我是农民的儿子”,不忘初心,邓院长从湖北房县走出,在资源极度贫瘠的条件下仍然坚持阅读写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自己108篇稿件的积累终获发表的故事鼓励同学们要重视日常生活的积累以及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道理。在国内知识分子踊跃出国的浪潮中,邓院长毅然选择了回到人才急需的祖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民族、国家、科学的宏伟事业中,他寄语新生要在大学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最后,邓院长向全体新生提出三点希望:修身养性,志存高远;求学治学,严于律己;豁达乐观,健康向上,希望同学们在逆境中积极乐观面对,自立自强,把各种压力转变成动力,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永远保持激情,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推动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实现个人对国家的贡献。

通过“院长第一课”,同学们明确了责任和使命,对如何过好大学四年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希望同学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健康中国,做科研的追梦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子通
摄影:谷姣、徐昭勇
10月20日下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主办、上海领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祝福中国 声声不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鲁迅作品诵读”活动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树人堂报告厅举行。130余名师生、家长到场观摩。

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的4位同学代表受邀,在活动现场生动演绎了鲁迅散文诗剧《过客》。

本次诵读活动由三个篇章组成,著名语言文字专家、朗诵艺术家过传忠,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著名朗诵艺术家刘安古和优秀诵读学生等深情演绎了《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夫子》等16篇鲁迅经典诗文篇目、回忆鲁迅先生篇文和爱国主义教育题材诗歌。



“星空少年讲解团”作为钱馆着力打造的教育活动,将不断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更多可能,以更多元化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成长。
图片:上海鲁迅纪念馆
10月21日,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中国银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支行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中行徐汇支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方宏向,中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陈凯,中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支行副行长杨丹琰,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及两个支部的党员同志们共同出席了本次仪式。

在仪式上,双方党支部负责人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未来双方将落实党中央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加强双方党组织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党建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

签约仪式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作 《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讲座。

随后部分党员参观了中国银行行史陈列馆。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 教工第二党支部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十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学术研讨会、主题座谈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回顾钱学森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重温他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进一步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学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
专家学者齐聚钱馆,共议“钱学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月2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钱学森与当代中国”第二届论坛暨“钱学森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他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当前,我们学习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像钱学森那样,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坚定信念,许党报国。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现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聚焦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培养更多走在世界前列的高素质人才。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是向历史致敬,也是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是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1949年到1957年,共有2500余名海外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立起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现代科研体系和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钱学森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次研讨会将一个科学家的名字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这是对钱学森贡献的肯定,也是历史给予他的定位。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章百家表示,钱学森既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处于领军地位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也是一位极具特殊性的中共党史人物。现在正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加强对钱学森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科学家这一群体的研究,同时还需加强对科学家、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宣传。这对于鼓励青年学子励志,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敏表示,钱学森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伟大思想家、理论家。钱老的科学思想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强的战略预见性和现实指导性。在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势下,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及其当代价值,并用钱学森这些思想和体系来研究、解决所碰到的各种问题,显得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原总装备部第21基地政治委员王建俊、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曹力奋、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领导嘉宾60余人,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深挖钱学森精神内核,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则渊、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孙东川、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胡士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周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杨杏芳、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隋映辉、奇安信科技集团安全顾问郑新华和浙江工业大学社科部原主任、人文学院原院长徐德明等与会专家分别以《弘扬钱学森精神》《钱学森:中国科学学第一人》《科学巨人钱学森与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是如何炼成的》《系统工程思维与商用飞机研制》《关于钱学森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钱学森与学科交叉的系统创新》《1956年钱学森首次访苏——吴鸿庆教授访谈录》《“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与大学三种“智慧型”人才的培养》《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发展历程》《钱学森学派原创性范畴研究》等为题做主旨报告与交流发言,围绕“钱学森与中国国防科技事业”“钱学森与改革开放”“钱学森学术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方面,就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及其学术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行研讨。

刘吉院长做主旨发言

顾吉环大校以《弘扬钱学森精神》为题做主旨报告

钱永刚馆长为研讨会做总结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纪念钱学森逝世十周年之际,共同缅怀钱学森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为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长远发展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充分挖掘钱学森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思想,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思想营养。

作为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的主要纪念活动,本次研讨会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钱学森研究专家六十余人,通过跨学科领域的学术探讨,深入挖掘钱学森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内核,为落实中央《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以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提供更多理论基础与支持。
摄影:徐菁
10月25日下午,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和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开展的“弘扬钱学森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胡士强、副书记张昆鹏、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领导与航空航天学院50多位教工与学生党员出席本次主题教育活动。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表示,上海交通大学自1935年开设航空门之后,培养出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航空航天专业人才。2008年,学校成立航空航天学院。作为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的新生力量,学院参与各类航空航天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坚持走精英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路径,影响力不断提升。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表示,自筹建时期开始,钱馆与航空航天学院密切合作,在共同弘扬钱学森思想的旗帜下,双方开展了支部共建、现场教学、联合申请科普课题、参与航空航天及系统工程课题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看到交大空天事业后继有人,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与慰藉。

航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胡士强表示,此次活动的举行既是表达对钱学森学长的追思缅怀之情,也是通过学习钱学森精神激励鼓舞交大空天在学习、教学、科研中不畏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取得新成就。航空航天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培养造就国家民族所需要的杰出拔尖人才,努力实现钱老殷切期盼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远景。

在双方代表向钱学森铜像献花后,全体党员在胡士强书记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钱永刚馆长以《打造国之重器,铸造科技丰碑》为题,向现场观众介绍了钱学森和第一代航天人,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创建中国航天的事迹。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深情展现了钱学森有担当、重科学、勤奋斗、敢创新的风采。

报告之后,航空航天学院的师生纷纷表达了对钱老等空天事业前辈的缅怀之情,感受其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事业中展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信控系教师陆蓓表示,在美国任教时,与交大同行的交流让她深切感受到国家对航空工业人才的渴望,最终决心与家人归国,来到母校上海交大工作。追随钱学森走过的道路,陆蓓改进教学方法、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研究,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飞设系教师徐辉表示,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让旅居海外多年的自己选择归国。作为一线教师,要忠诚担当,淡泊明志,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大自豪感,面向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副院长、飞设系支部书记陈方表示,飞设系支部始终以钱学森精神塑造支部精神品格,做钱学森精神的传承人,在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中主动作为,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研一学生胡淳凯表示,追寻年幼时的梦想,高考时毫不犹豫选报飞行器设计专业,并在空天院继续深造,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不断鼓舞着自己在科研道路上前行,更加坚定空天报国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所高校内的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坚持服务高校育人的实际需求,以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以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为发展战略,为高校师生提供沉浸式思政教育的最佳场所,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流的文化育人基地。

根据2019年上海第二届进博会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进博会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11月4日(周一)常规闭馆维修,其余时间正常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四日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2019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except November 4 (Monday).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 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10月26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嘉年华活动在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办公室、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智慧生活体验基地联合主办,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杨浦区少科站、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共同承办。

钱学森图书馆为本次嘉年华带来神舟飞船降落伞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三级发动机这两件重量级实物藏品,引得现场参与活动的居民与小朋友纷纷留影纪念。钱馆品牌活动“航天动手做”中最受欢迎的三门课程“拉线飞机”“吹气小火箭”和“超导磁悬浮”也被老师带到现场,参与课程的小朋友们通过理论学习、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


本次活动旨是帮助市民全面了解什么是智能家居,如何实现以家庭住宅为平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感器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云端技术等手段,将家中的各种设备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到一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的首批体验点之一,自2017年来连续3年参加嘉年华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让市民在互动式、体验式的终身学习中找到乐趣。未来钱馆将继续探索以“展品+展览+互动项目”的模式,主动将精品教育资源送入更多学校、社区,以此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和终身学习兴趣。
10月31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十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受邀赴郑州四中,为该校“钱学森班”及七年级、高一年级全体师生讲述钱学森的成长成才之路。

讲座以建国七十周年国庆阅兵典礼上的东风导弹为引,回顾了钱学森逝世十年间,国人对他的纪念以及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随后,从家庭教育、中学时期、大学时期、留美时期、回国效力、晚年成就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这位人民科学家、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钱学森的成长始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钱均夫从小就培养钱学森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激发兴趣、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中学时期接受的教育对钱学森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他曾列举过对自己影响巨大的17个人,其中7位是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老师。大学时,钱学森就读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后来,目睹当时国家的屈辱,他改学航空工程,并赴美留学。留美期间,他转向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因为他认为“一名技术科学家对于祖国的帮助远大于一名工程师”。他成为当时航空理论研究最高学府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的弟子,并很快成为航空理论方面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虽然在美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效力。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回国以后,钱学森服从国家需要,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投身“两弹一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晚年,钱学森回归学术研究,涉猎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钱学森一生取得了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他曾说:“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心怀祖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钱学森的成就和贡献最终获得了民族、社会、国家的认可的重要原因。

此次讲座取得良好反响,钱学森爱国奋斗的一生深深鼓舞着在场师生。“披荆斩棘求真理,科学报国献忠诚”,钱学森离开我们已是十年,但钱学森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孜孜不倦、放眼世界、心怀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10月26日下午,2019年“重走学森路”分享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行,数十位参加过历届“重走学森路”的学员及家长汇聚一堂,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感悟。

第二届“重走学森路”的学员许芸菲分享了她赴纽约参加的联合国青年气候峰会的感受。她深切感受到,在不久的将来,年轻人即将成为气候行动主心骨,而推动这一行动的,也许就是长大后的你或者我。

第三届的营员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成长很多,目标更加明确,这与在营期间受到英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能力。

在第三届营员的分享中,有人怀念在营期间的点点滴滴,感动于英雄使命;有人回忆一路上参访过的地点和最让人震撼的航天城;还有人由西北行感慨道塑料已经侵入到沙漠甚至南北极,还因此联想到垃圾分类……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也出席本次分享会,并在同学与家长们的分享后做总结发言。他表示,孩子们在参营期间的体会印证了一句俗语,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只是一个短短的暑假,人生还很漫长,希望同学们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可以多获得一些收获和提高,让人生更加精彩。


10月是收获的季节,第三届“重走学森路”学员的文章被《中华环境》杂志收录发表,在钱学森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们重走学森路、重温钱老做过的工作,一起缅怀他筚路蓝缕的奋斗史。

为配合馆内重大活动举行,11月16日上午临时闭馆,13:30-17:00恢复正常开放(16:30停止入馆)。
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七日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temporarily be closed on the morning of November 16 for hosted events. The Museum will open in the afternoon from 13:3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incur.
2019年11月7日下午,钱永刚馆长赴杭州建兰中学,作为建兰大讲堂的特邀嘉宾,为建兰学生作“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的精彩演讲。

什么是青春理想?什么叫爱国奋斗?灵魂谱写的芳华如何绚美?信仰铸就的丰碑又是怎样的高大?
通过钱学森伟大人生中的十段小故事,钱永刚馆长为全体七年级学生讲述历史长河中不平凡人物的点滴小事。

“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短短一句话的背后是钱学森为学做人的实事求是,由此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榜样。“你们谁敢和我比”,钱学森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发奋读书,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这可不行,得给他们补补基础课”,钱学森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而他的课堂也是详略得当,引人入胜。钱老笑谈“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捐献稿费,治理沙漠,大公无私,推己及人。当导弹事业遇挫,钱学森主动承担责任,为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立马表态:“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
遇到有才学的年轻人,钱老善于培养和重用,对老一辈巧妙地提出善意批评“请你给他改一下”。遭遇莫须有的罪名和美国最高荣誉奖的颁发,钱老积极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道:“何须你特赦!”在科学研究上,钱老始终坚信“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始终怀揣一心为民的伟大初心,竭尽为人,无私奉献。面对社会对他的大力宣传,钱老懂得跳出荣誉和掌声包围的世界,辩证审视自我,强调“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钱老不图名利、不恋权位、不开先例,在“不”字之中见境界、有作为、现大气。钱学森践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他带领七年级全体同学朗读钱学森的誓言:“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正是钱学森精神的珍贵内核,而这种精神将作为建兰中学办学要旨,浸润到正在建设的“钱学森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理念。

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女士为钱永刚先生颁发“名师大讲堂”特约讲师聘书,来自706班的吴纤尘也代表同学们为敬爱的钱先生送上了鲜花。

演讲结束后,钱永刚先生为建兰中学师生题词: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录钱学森寄语,与建兰中学师生共勉!

学生感言
本次的主题是“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钱馆长向我们述说了10个关于钱学森先生的故事,我们在惊讶与敬佩钱老先生好学、爱国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还需努力向老先生学习。
——701 曾诗芸
下午精彩的讲座让我们明白了一代伟人钱学森更为生活化的一面。他的好学求真,他的严谨治学,他的无畏求索……都让我敬佩。一代伟人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他的成就,更体现在他对生活、对学习、对国家的态度。国家栽培我们,我们更要懂得报效祖国。
—— 702 孙钰
钱学森先生是最谦虚的,他的全身心都向着中国的人才培养;他是最有尊严的,不贪图也不好金钱。他是最伟大的,是“中国导弹之父”,是发射在空中的爆炸的蘑菇云;他是最平凡的,他把自己缩小几千,几万倍,把自己放在一颗被红光照耀的尘土里,与几千万颗尘土拼凑出中国向世界的宣言。
———703 林语昙
他,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的笔误,把100分改为96分;他,在外国人面前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中国人狠狠地争了一口气;他,育人有方,为国家教育呕心沥血;他,视金钱如粪土,将自己大部分积蓄都捐献给学校;他,勇于担当,成为所有科研人员的领军人物;他,坚决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钱学森,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科学领军者,他引领着新中国,走进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
——704 张轩闻
钱学森先生在美军层层阻挡下,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几经波折回到中国。同学们都被他的故事所震撼,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祖国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出一分力!
——705 郭嘉宝
钱学森对待事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为他以后的事业成功做了铺垫。他对中国的付出对人民的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706 梁爽
我从没想过钱永刚老师能与我们这样面对面,令我不能平静。借此机会,我们更了解钱学森爷爷,贴近了一颗滚烫的爱国心!
——707 祝逸楠
钱学森老先生敢与美国同学比成绩的事,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正如那首诗所说:勒石燕然,却刻不完您的功绩……
——708 胡谷宸
钱学森严谨的治学精神、大师风范,是我们立志做人的榜样。他淡泊名利,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让我感受到了一代伟人的高尚品质,值得后人铭记。
——709蔡欢成
今天的演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这一课,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还有“你们谁敢和我比”这一课,我被钱学森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怀所深深地震撼。
——710 吴明哲
从钱永刚教授的讲座里,我们了解到了钱学森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如今,祖国的未来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我们要学习钱学森的学习态度与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711戚郅媛
钱学森拥有“仁”的观念,推己及人,竭尽为人而诚信。不仅负责任、诚信,对自我也严格要求,还平易近人,具有极强的民族与自我尊严。
——712雷欣宇
钱学森先生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毅然返回落后的祖国参加建设。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带领科研人员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713 沈宇轩
来源: 杭州市建兰中学
13日上午,我市举办高层次人才“爱国·奋斗·奉献”精神专题报告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受邀作专题报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封春晴主持报告会并讲话,全市近300名高层次人才聆听报告。

报告会上,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用质朴的语言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满怀深情地讲述了钱学森同志一生志在救国、兴国、报国、强国、富国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他对祖国、人民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部分与会代表还与钱永刚教授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活跃。

封春晴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政治自觉,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来,让爱国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全市广大知识分子要响应时代召唤、树牢使命意识,争当爱国奋斗的践行者、开拓者,为南通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锋充分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引领、支持创新创业,聚力营造爱国奋斗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专心创业、放心创富,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强大动力。

当天,与会人员还集中观看了“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的专题片。
来源:南通发布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科院建院70周年,在朱能鸿院士八十华诞的喜庆时刻,11月9日,朱能鸿院士学术思想研讨暨光学天文技术前沿进展学术报告会在钱学森图书馆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市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崔向群、丁奎岭、景益鹏,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惠兴,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傅国庆,徐汇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吕晓慧,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协、徐汇区科协、松江区科协、上海院士中心等上级单位领导,兄弟院所、高校、合作单位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相关用户代表,与朱院士共事过的同事、朋友和上海天文台的领导班子成员与职工学生代表1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畅谈朱能鸿院士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立德树人、治学为国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会议由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主持。

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代表全台职工、学生向朱能鸿院士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介绍了朱能鸿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号召大家进一步弘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和敢于敢当的精神,自觉担负起“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战略使命,积极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分别宣读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与上海市科委发来的贺信。同时,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新疆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南京天光所、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云南大学西南天文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天仪公司等单位也发来贺信,共祝朱能鸿院士生命之水长流、学术之树常青。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徐汇区科协主席丁奎岭在致辞中指出,朱能鸿院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探索精神、甘于奉献的人生情怀是我们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他期待将继续深化上海交大与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天文台事业更上一层楼。

吕晓慧在致辞中感谢朱能鸿院士对徐汇科技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并指出朱能鸿院士秉承精益求精和挑战自我的精神,在学术上一直紧跟国际前沿,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天文技术事业的发展,也为徐汇区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能鸿院士同事代表、学生代表、院属兄弟单位代表进行发言,他们纷纷表示朱能鸿院士是科学界的楷模,他有着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有着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有着爱国奉献、造福人民的家国情怀,有着严于律己、修身立德的高贵品质,他把全部心血献给了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叶叔华回顾了与朱能鸿院士共事的经历,分享了当时研制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艰苦奋斗、勤勉务实做科研的点滴故事,祝愿朱能鸿院士健康长寿,继续为光学天文技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面对大家的祝词,朱能鸿院士在会上发表了感言。他对来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在有生之年希望继续为国家做贡献,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在场观众听到朱院士励志的讲话后深受鼓舞。

会议邀请了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作了题为《“中囯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LOT)及其特色”》的主旨报告。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饶长辉,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南京天光所所长朱永田,长春人卫站站长助理李振伟,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刘忠,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副所长王建立,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葛健,上海天文台唐正宏、郝蕾、陈欣扬分别作报告交流。

能者有大爱,鸿鹄志高远。本次会议同时作为上海天文台各党支部开展“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和科技人员,深入学习领会老一辈科学家坚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的报国初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起科技强国的使命,继续在新时代征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http://www.shao.ac.cn/xwzx/ttxw/201911/t20191118_543787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值此消防宣传月之际,钱学森图书馆于11月18日举行消防安全与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本次演练邀请到校医院院长刘金生、校保卫处杨永宁、丁佳熊、张御辞老师作为演练指导嘉宾,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物业人员、志愿者代表、校微型消防站等共70余人参加。
本次综合演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集体学习、疏散演练、初起火灾灭火演练以及应急救援培训。活动由高磊主持,高磊首先介绍此次演练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并带领全体人员观看了消防安全警示片和教育片。


随后,全体人员进行火灾现场的安全疏散演练。警报声中,参练人员听从现场指挥,用打湿的毛巾捂住口鼻低身前进,经逃生通道迅速撤离模拟火灾现场,到达钱学森图书馆外广场,整个疏散演练过程组织高效行动有序。校保卫处张御辞老师在外广场为大家现场示范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全体人员操作灭火器进行喷射灭火演练。


校医院刘金生院长亲自讲解并示范AED除颤仪和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并现场指导实践。全体参练人员在保卫处和校医院的专业指导下反复实践,大家热情高涨,通过具体实践对综合性安全防范和救援技巧有更深切的直观感受。

副书记魏红在总结中表示,此次综合性演练增强了教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紧急救助能力,提升了应急处置和协调作战的实战水平,希望将安防消防、紧急救护等内容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使我馆的运营管理更上一层楼。
钱学森图书馆为加强落实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一贯地坚持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与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及演练。通过模拟演练,全面提升教职工防范、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作者:王昕
摄影:陈燕
11月20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就《钱学森图书馆员工考核管理办法》进行审议表决。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由工会主席魏红主持。

首先,魏红主席介绍了会议议程及《钱学森图书馆员工考核管理办法》的基本情况。考核办法是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背景下通过多场群众座谈会、广泛听取全馆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11月19日办法文件已提前通过微信发送至各位老师处,在会前收集的相关意见加以吸收,最终形成目前的考核办法。

接着,由钱馆组织、人事干事车兰老师对考核办法进行逐条解读,其中关于考核领导工作小组的产生、工作机制、具体的考核要求与考核的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让教职工对考核管理办法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随后,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分别对考核办法的内容作补充说明。张凯馆长介绍了考核办法出台的背景原因,针对过往考核评议过程中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馆领导层面经过充分调研,拟定了新的考核管理办法提交全馆审议。

盛懿书记表示,这次考核办法主要对目的、程序和结果三方面进行了优化,使考核的评价更为合理,尤其是优秀员工候选人从部门内部产生和考核工作小组成员涵盖面更广这两项改革,充分体现了考核评议过程中的民主管理。

最后,会议进入《钱学森图书馆员工考核管理办法》的审议表决环节。本次会议实到27人,超过钱馆全体教职工人数三分之二,符合程序。在场所有教职工均表示无异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正式通过了本考核办法。


Professor Zuoyue Wang from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as invited to report his latest research on Qian Xues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history on September 27.
His talk mainly focused on Qian Xuesen’s life and intricate relations with the US, how he returned to China and how he, together with his generation of scientists,trained in the US, helped shape the scientific landscape of the two nations.
Zuoyue Wang is a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 specializing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in modern US, China, and transnational contexts. Born in China and originally trained in physics,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UC Santa Barbara and published In Sputnik’s Shadow: 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 Chinese translation by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n 2011). Professor Wang was elected a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in the section o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Novermber 2019.

X-SPHERE is China’s first weekly English TV program hosted, interviewed, and produced all by teenagers. The latest session broadcast the interview by the young host Taicheng Li with Yonggang Qian,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Director Qian shared the story of Qian Xuesen as a father and welcomed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to visit and to enjoy themselves in QLM.
Program link: https://v.qq.com/x/page/s30264zercn.html
1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学党员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吴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以及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30余位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盛懿书记首先致欢迎辞,她表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的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正式成为上海科技大学党员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这不仅是深入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举措,也钱馆与上科大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合作开展党员教育,共同提升党建工作的新尝试。
吴强书记代表上海科技大学致辞,他指出:在全市的数百家教育基地中,选择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的党员教育基地有着特殊的意义,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风范对广大知识分子群体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上海科技大学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群体,应该以钱学森为榜样,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
为了后续更好地开展党员教育和思政理论课程,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向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代表们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推出的“钱学森精神学习手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党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电影党课等一系列配套教育活动。随后,盛懿书记和吴强书记共同为基地揭牌,盛懿书记还向上海科技大学的党支部代表赠送了最新出版的教育读物《钱学森精神读本》。

最后,全体与会人员跟随讲解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参观结束后,党员同志们纷纷表示:重温初心之旅、感悟大师之路,钱学森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范是当下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一课。

文字:傅强
摄影:傅强、肖昌雅、许盈
11月21日,为进一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联合工会组织全体党员及部分群众赴黄炎培故居、张闻天故居参观学习,共同缅怀爱国先驱、重温中共党史、感悟革命精神。

黄炎培故居(内史第)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炎培为交大校友,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张闻天故居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故居后,全体人员还参观了张闻天生平陈列馆。陈列分十个部分,全面反映了张闻天同志追寻救国救民真理和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贡献的光辉一生。

参观两所故居让钱馆同志进一步了解黄炎培和张闻天两位先辈的人生轨迹,并重温党的发展史,深入了解上海地区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故事。老一辈的先进事迹勉励我们要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办好钱馆、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供稿:邱文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上海教育大会部署要求和上海教育现代化2020目标任务,由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政法学院教育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2019上海市校外教育发展论坛”于11月26日上午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

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上海政法大学警务学院常务副院长蔡一军、奉贤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英、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以及上海有关中小学校校长、博物馆纪念馆同仁、校外教育专家近5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此次论坛围绕“开放协同、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旨在共同探讨上海校外教育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化建设、“校内外合力育人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及制度保障等议题,论坛由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致欢迎辞,她表示:近年来,在市教委、校外联以及各位同仁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钱馆持续致力于校外教育工作,努力构建馆、校、家合力育人共同体,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优质教育平台,不断将馆内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各类活动项目,先后推出“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星际航行学院”研学课程等一系列校外教育品牌项目,为本市的校外教育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期待此次论坛结出丰硕的成果,共同推动校外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上海政法学院教育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做了题为《上海市校外教育地方性立法的思考与探索》的主旨报告,他从“立法适用与规范范围”、“实施主体”、“校外教育场所具备基本条件”、“校外教育场所分类管理”、“校外教育公共场所建设和管理”、“社会场所开发开放”、“校外教育场所的属性变更规范”、“校内外教育的衔接”、“校外教育工作者”、“财政和经费保障”十方面将校外教育立法推进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奉贤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英以《激活基层、一体推进、探索“校外教育”育人新机制》为题,从“以转型发展激活校外教育动能”、“以创新实践厚实校外教育内涵”、“以评价导向提升校外教育品质”三大方面展开并提出自己对校外教育工作的反思和建议。

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以《关于校外教育机制建设的思考》为题发言,指出优秀校外教育资源建设的努力方向应当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的明确主题和内容,在教育的形式上,与学校的课堂教育错位,更加注重培育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并能深入参与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曹杨二中副校长易建平以《贯通校内校外教育 共促育人方式变革》为题,指出: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以及卫生教育,校外教育机构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中心,开设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以《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校外教育的激励和保障研究有关思考》为题,指出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影响力要更优于文博部门,因此在统筹社会力量推进校外教育的工作中,教育部门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以《将博物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亟需制度推动》为题,指出为将博物馆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要提升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以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确博物馆教育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上海滴水湖商业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寒、HSE生命健康教育科普馆负责人蔡东升也分别以《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校外教育的激励和保障研究》、《探索文教旅融合新路 助力临港区域研学实践》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在自由发言阶段,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童科与龙华烈士纪念馆薛峰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处长结合上海“三全育人”试点区建设要求,向大家阐释了上海校外教育当前所处的方位,就加快推进校外教育,特别是着眼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红色基因、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发挥校内外育人合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基层一体化推进“校外教育”机制建设、文教旅融合助力研学实践、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等话题交流思想、贡献智慧、精彩建言,提出了“新时代校外教育发展与治理”、“校外教育的规范与法治化”命题,倡导全社会协同培养人才、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为探索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发展好校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本市校外教育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摄影:徐 菁
2019年12月4日下午,中央第三指导组组长诸葛彩华一行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大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仰颐、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陪同接待。

诸葛彩华一行仔细参观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顾锋副书记全面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筹建、开馆到运营8年来的基本情况,盛懿书记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要求推出的“钱学森精神学习手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党课、“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电影党课等一系列配套教育活动。

诸葛彩华一行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尤其对“钱学森致力航天人才培养”以及“晚年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等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她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钱学森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两弹一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也是交大学子永远的榜样。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是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钱学森的精神和事迹激励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许党报国。
12月2日,钱馆邀请校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文科建设处项目中心主任何屹峰两位老师作“文科课题申报与政策解读”报告。报告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主持。

何屹峰主任从项目概述、申报撰写、常见问题和政策解读等四个方面详述了我校可申请文科研究项目的情况。结合钱馆近年来申请并获得项目类别及钱馆自身研究方向和学科优势,何主任主要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年度及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等四类可供钱馆老师关注并申报的文科课题,并结合申报书撰写提供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应重点关注选题和研究内容、提高申报成功率。
我校文科建设处定期发布文科领域国家及上海市相关课题申报通知,同时学校也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配套培育激励办法》,鼓励校内老师积极申报文科课题。
供稿:邱文佳
A decade has slipped away since the father of China’s air and space industry- Qian Xuesen leaves u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unveils a new exhibition on December 10, 2019 to commemorate his life and legacy. The exhibition “To Choose: The Aspiration and Belief of Qian Xuesen” will last around five months till April 26th, 2020.
This exhibition aspir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how Qian Xuesen reconciles the two identities: ‘a scientist’ and ‘a communist’ throughout his life. The curator explores the question from Qian Xuesen’s four life periods: teenager years, two deca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55-1982, and late years, to vividly show his life choices and personal growth. The four parts are no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exhibition extends the message from the gallery to a wider audience by a more diverse expression through education program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reative engagement.

12月10日上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开幕式暨《钱学森精神读本》新书首发式在钱馆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顾吉环,陈云纪念馆馆长吴瑞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主任、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锋,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蒋艳,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宋时娟,徐家汇街道分管文化领导武装部部长刘道恒,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袁继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宗德宝,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陈方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5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开幕式活动,通过回顾钱学森在四段重要人生历程中的认识、选择与成长,引领公众走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深入了解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开幕式上,胡昊部长表示,钱学森在交大时期奠定了自己的爱国主义底色和科技报国初心。在他一生中最为珍视的就是自己党员的身份,此次展览的策划,通过对于钱学森一生历程的回顾,特别是他在人生重大节点做出的选择,让观众了解到钱学森一生践行科技报国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这既是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背景下提交的一份答卷,更是对全校师生,特别是全体党员最好的鼓励和最生动的教育。

张凯执行馆长向现场领导嘉宾介绍展览筹备情况。他表示,本次展览历经两年筹备,结合近年钱学森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深挖内容的基础上,以“人的成长”为视角,“人生选择”为线索,追寻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何以形成、实践与实现,不仅向社会公众弘扬家国情怀、奉献担当、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也探索崇高的品质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与表现,使观众对钱学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随后,王有生先生和退伍军人张利平分别向钱馆捐赠“1991年7月钱学森致王有生的明信片”(建党八十周年)和“钱学森肖像十字绣”。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为他们颁发捐赠证书。

接着,钱永刚馆长宣布展览开幕,并在讲解员的陪同下与现场嘉宾一起参观展览。

全新展览 四段人生图景追寻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分为“报国初心”“成就与困境中的家国牵系”“归国筑梦”“两个身份·一个信仰”四个部分,选取钱学森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航天岁月以及金色晚年这四段人生图景中钱学森的认识、选择、成长,通过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展教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现钱学森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求,回答 “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如何实现统一。



展览还首次展出了包括钱学森缴纳党费的记录凭证、钱学森曾经使用过的书柜、钱学森晚年手写日程安排表、顾吉环关于缺报纸一事给钱学森的便笺、钱学森曾用的铅笔与削铅笔刀以及钱学森晚年制作的剪报等一批与钱学森晚年生活相关的珍贵展品,丰富观众对于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的理解。此外,展览也在陈列语言、公众参与、宣传教育、文创衍生品设计上,立足内容、紧扣主题,探索更丰富多元的表达。

钱学森1996年缴纳党费的一组记录凭证。

顾吉环关于缺报纸一事给钱学森的便笺。

由钱学森原秘书吴中秋捐赠的钱学森手写日程安排表,记录了钱学森晚年学术研讨交流的行程安排。
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专题展厅展出,展览时间为2019年12月10日-2020年4月26日。
新书发布 《钱学森精神读本》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钱学森精神读本》首发仪式也在开幕式现场举行。钱学森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顾吉环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宗德宝为新书首发仪式揭幕,并向现场的师生代表赠书。

为贯彻落实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迅速组织研究团队编著《钱学森精神读本》,并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学森精神读本》从“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六个角度,提炼出钱学森精神的主要内涵,并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图文并茂、叙中有议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崇高的精神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08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开馆8周年的日子,钱学森图书馆还策划组织“不忘初心再出发 牢记使命谱新篇”钱学森图书馆发展恳谈会、“榜样力量成就梦想”馆庆8周年等主题活动,在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崇高精神品质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好纪念馆、博物馆的资源与平台,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的光辉业绩、崇高精神和学术思想。
摄影:徐菁
12月10日,中国科协副主席郑晓静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廖世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的陪同下专程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考察。

郑晓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和中科院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遴选委员会委员(工程学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英语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她长期从事弹性力学、电磁材料结构力学和风沙环境力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在盛懿书记的陪同下,郑晓静副主席仔细参观了钱馆的各个展厅,盛懿书记向她介绍: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钱馆随即组织力量策划举办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展览以“人的成长”为视角,以“人生选择”为线索,追寻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何以形成、实践与实现,不仅向社会公众弘扬家国情怀、奉献担当、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也探索崇高的品质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与表现,让观众对钱学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郑晓静副主席表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是最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钱学森的精神品质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最佳诠释。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做了大量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肯定。未来,中科协将与钱学森图书馆一道,用好钱馆的资源,讲好人民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2月11日,郑晓静副主席将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大师讲坛第146期,带来“关于应用力学研究”报告。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12月7日,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初心为爱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上海公益新媒体中心共同承办的“行知上海·礼赞中国”——首届上海市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风采展示活动在上海公益新媒体中心举行。
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13个区的168个团体及个人的积极报名及踊跃参与,经过评选,共有10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以及33名中学生志愿者进入了最终的评审。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各项展示与评选,拍摄了专题短片《走近钱学森图书馆》参加“上海百万学生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项目评选,志愿工作负责人章飞飞代表钱馆参加“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风采展示,新北郊初级中学“飞翔小队”代表钱馆志愿者参加“我的志愿服务故事”风采展示。


2016年上海市推出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不少于60学时。此项工作实施三年来,本市高中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对自己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思考、活动有创意、研究有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和优秀学生志愿者。在第34个国际志愿者日尾声之际,对上海市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工作进行了集中展示。活动旨在将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志愿服务优秀典型选出来、树起来、推出去,展现上海市中学生志愿服务的风采,同时也为学生及社会实践基地提供了交流、分享、沟通的平台。
自《实施意见》颁布后,市校外联办广泛发动全市各场馆、基地通力合作,积极推动高中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工作,使得高中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持续增多,增强了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聚集了更多社会资源。一方面,努力推动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完善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积极为高中生开展服务提供岗位,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搭建更多平台。
作为首批市级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自2016年该项工作开展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利用场馆资源,积极开发服务岗位,持续规范工作流程,不断提升实践效果。4年来,共接待来自47所学校的2336名高中生,服务总人次达13875人次,总计完成82293个学时的志愿服务。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传播“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的同时,也让所有到馆服务的高中生通过亲身参与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体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收获成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过激烈的角逐,钱学森图书馆在此次活动中分别荣获“上海百万学生巡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项目特等奖、“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风采展示一等奖、“我的志愿服务故事”风采展示二等奖。



下一步钱馆将进一步合理设置高中生志愿者岗位及管理办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学生志愿者们在钱馆开展志愿服务、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提供更为广阔的工作平台和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今后钱馆也将继续与更多的学校开展深入合作,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共赢的形势,助力立德树人,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增强精神力量。
供稿:傅 强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他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两弹一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

12月10日上午,一场深度讨论“对话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顾吉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庆桥和全国航天科普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田如森等五位专家学者围绕“钱学森的人生选择如何成就了钱学森”“什么是钱学森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学习钱学森”等三个方面开展对话交流。

黄庆桥副研究员围绕“钱学森与两弹一星”这一主题,表示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工程中承担了国家科学顾问、战略科学家、组织科学家和技术负责人等四重身份,为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布局、组织规划、技术攻关做出了卓越贡献。

田如森教授指出,钱学森一直倡导航天科普,不仅倡导普及航天知识,还要普及创新思维。正是钱老的航天科普理念使我们航天事业的现在有大批的年轻人走上了第一线,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顾吉环大校围绕 “作为共产党员的钱学森”这一主题,对“钱学森精神”予以总结,他表示钱老用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

忻平会长提出“研究和诠释钱学森的新视角” ,他认为可以从留学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角度以及钱学森晚年的学术思想研究等三个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与解读,从新时代、大思考、长时段、多维度来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得出更多的感悟。

钱永刚馆长以小故事的形式,生动展现了钱学森精神的内涵,做一流学问,做优秀共产党员。他的引领、示范、影响,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战士到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能从钱学森身上汲取营养,影响了几代人的选择与追求。
五位嘉宾透过各自的专业视角,分享钱学森的事迹与观点,共同探讨“钱学森精神”深刻内涵,联手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新故事、新观点、新思想相交融的专题讨论。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深度挖掘“钱学森精神”内涵,学习钱学森“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尝试。
摄影:徐 菁
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8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八周年馆庆之际,钱馆联合上海闵行区民办振兴小学举办了一场以“榜样力量成就梦想”为主题的研学教育活动。

作为首批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以“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成才之路”为主题,开发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多样化的研学课程,两年来接待各类研学团队近20万人次,在教育部组织的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研学基地年度考评中获评优秀,得到7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经费支持,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俞伟跃专程赴钱馆考察相关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让钱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学生,体现场馆公益性、践行教育公平,钱馆主动邀约上海闵行区民办振兴小学的40名随迁子女在馆庆之际走入场馆,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专业的研学课程,既是以馆校合作的形式更好地发挥钱馆作为教育基地的作用,同时也意在帮助随迁子女更好地融入上海城市文化,共享博物馆教育资源。
上午9点半,为期一天的主题研学拉开了序幕,40位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钱学森铜像集体行队礼,献上鲜花表达敬意。在主题参观环节,同学们跟随着讲解员在每个展厅认真听讲,记下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了解了钱学森一生的贡献,也感受到这位人民科学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在科学探究实践课上,通过亲自动手折叠纸飞机、进行飞行比赛,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了小小纸飞机背后所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也懂得了观察-思考-实践的科学方法。
在校园参观环节,孩子们跟着讲解员漫步在百年交大校园,以“钱学森的大学时光”为主线,通过参观校史馆、工程馆、执信西斋一栋栋历史建筑,重温钱学森当年在交大校园内泡图书馆、上课、做实验、吹奏次中音号的大学时光,同学们对“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考入交大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向往。

在主题讲座环节,讲解员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钱学森的成长道路,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理工科“学霸”成长为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麻省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又如何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的高度,成就“两弹一星”的惊天伟业,奠基中国航天事业。这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让同学们对钱学森的“学霸生涯”有了更多的了解,讲座最后的发问:“如果你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大师,你觉得自己要怎么做?”更引起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

在分享环节,振兴小学的沈丙满老师代表学校发言,在他看来,通过此次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但了解到更多航天科技的知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更从钱学森爷爷身上学到了勤奋努力的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最后,钱学森图书馆的老师们和志愿者一起为参加此次研学的全体同学颁发研学证书和汇集了钱馆多种文创的“学习大礼包”。一整天的参观学习、研学实践让同学们收获颇丰,榜样的力量更激发起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这将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涯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榜样力量成就梦想,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研学形式、完善活动流程、开发多元课程、助力立德树人,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12月9日上午,“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谱新篇”钱学森图书馆发展恳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沈为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等20余位曾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工作的老领导和参与者出席本次活动。恳谈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首先,张凯执行馆长代表钱馆做工作汇报,对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八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他从参观接待、学术研究、藏品和展览、国际化、党建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全面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他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按照中央建成“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总体要求,在上级领导、家属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学校党政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钱学森事迹、精神和学术思想,注重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秉持开门办馆的发展理念,抓住高校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的内涵建设不放松,在观众接待、展览、研究、藏品、教育、宣传、运营、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逐步形成了扎实的业务能力,基本建成了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交流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为把钱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他总结了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以来的四点工作体会,首先就是要立足交大,着眼全国,牢记建馆初心与使命,提高政治站位。其次是要聚焦内涵,对标专业,扎实提高博物馆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第三是要坚持开门办馆,面向国际,提升办馆活力和影响力。最后是要做到干部带头,以人为本,培育钱馆文化和凝聚力、战斗力。关于钱馆未来的发展,他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审视了钱馆的使命和担当,提出要抓好“物”这一核心基础,牢记建馆使命,以更专业的态度和素质提升博物馆核心能力,既满足新时代人们对钱学森和博物馆的期待与需求,又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自信的担当面向世界。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对钱馆8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建议钱馆未来在建馆模式、建馆理念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一方面要将钱学森精神与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紧密联系,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经典形象走进大中小学教材课本。另一方面,要开拓视野,充分利用徐汇校园丰富的建筑资源,以钱学森图书馆为核心,将整个校园打造成为以科学家培养和人才成长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其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表示,未来钱馆还应加强对于钱学森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和钱学森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并以此来指导、分析、解决现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同时,在宣传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中,还应对钱学森精神进行提炼、总结,并翻译成英文向外输出到全世界范围,使钱学森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对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表示,钱馆这些年的成果可以用“新、深、活、广、溢”这五个字来概括,真正做到了钱学森思想的研究中心和钱学森思想的宣传中心。同时,她还提出要进一步讲好钱学森故事、将研究成果在展览中进行展示、不断深化开展钱学森战略研究,提升博物馆育人效果。

中央军委科技委大校、钱学森原秘书顾吉环从收藏保管、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钱馆从收藏保管角度提升科技含量、从宣传展示方面要组成宣讲团辐射全国、从研究角度要“小核心大外围”,团结所有钱学森研究的团队。
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沈为平教授表示,钱馆不仅是一个交大的钱馆,更是全国的钱馆,要主动承担起更多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的功能,引进更多高级别、高水准的学术会议和科学沙龙,使钱馆成为上海最高层次、最具品位的学术交流与科学普及中心。

其他与会的嘉宾也纷纷为钱学森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颇具操作性的建议与意见。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十分感谢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为钱馆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未来的钱馆会将这些建议化为行动,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建设发展好钱馆。
出席本次恳谈会的领导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总经济师、财务计划处原副处长宓兰子,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兵、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书记王喜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东云、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宣培部部长倪浩、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原部长史贵全、副部长戚建鸿以及上海航天报原总编游本凤等。

摄影:徐 菁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家,有人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近日,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来到上海图书馆,讲述褪去伟人光环后,作为一名普通学生、普通教师的钱学森是什么样子,透过这些故事,也能看到”钱学森是如何做人的“,钱氏家风家训对后人有何影响。
“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百年庆典,档案馆第一次向公众展出一份珍贵的档案,引起参观者的好奇。这是一份被任课老师保存了46年的试卷,从外表看这份发黄的试卷似乎很普遍,只是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的一份水力学试卷。

钱永刚讲述道,1929年我的父亲以入学考试第3名的成绩从北师大附中考入交通大学,成绩优异,门门都能拿到90分以上。“有一次《分析化学》要考试,课本不足40页,是全英文的,于是我的父亲就把课本从头到尾背了下来,连课本注释都背下来了。那次考试同班同学都抱怨老师怎么把没教过的知识也当考题,当我父亲却拿了高分,因为那些做不出来的试题都来自课本注释,从此大家对我父亲认真学习的态度都佩服不已。”
钱学森在学习上对自己要求极严,书写要工整,中英文要秀丽端庄,连等号都要写得像直尺画得一样,各科老师都非常欣赏,说批改钱学森的试卷是一种享受。

也许正是老师的这种欣赏,偶尔会疏漏钱学森的笔误。“在一次水力学考试后,任课老师金教授把试卷发下来讲评,第一名钱学森,满分。金教授为了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两道难题,这次我父亲不仅做出来了,而且还都做对了,金教授从讲台拿起第一份考卷笑咪咪递给我父亲,同学们都热烈鼓掌。”钱永刚说,但我父亲却满腹狐疑,因为考完试他发现自己一处笔误,在运算步骤上因为一时疏忽,将一串公式中的“Ns”写成了“N”,这个笔误会被扣掉4分,而现在教授却宣布自己是满分,难道是自己记错了。我父亲拿到试卷找到那道题,没错,那个清楚的笔误被教授疏漏。于是他举手道:“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当时全场哗然,教授亦愕然。
之后,钱学森把试卷放到讲台上指出的笔误,金教授把试卷改出了96分后宣布,尽管钱学森同学被扣掉4分,但他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我心目中确是满分。这份试卷被金教授珍藏下来,之后捐给了母校,从此100分被改成96分的试卷被陈列在学校档案馆,成为一代又一代学生学习的榜样。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辛回到祖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职务。钱学森很清楚,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巩固国防: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因此他很乐意亲自在讲台上当老师。1956年初,力学所没有自己的房子,钱学森转借化学所的房子,办起了工程控制论讲习班,传授最新的科学知识。

“起初学员们有点担心,生怕我父亲用英语讲课自己听不懂,因为工程控制论我父亲在美国是用英语讲的,当时他在美国生活了20年,回国的时候40多岁,能在回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用汉语把如此深奥的工程理论课讲清楚吗?”钱永刚提出了当代大家的质疑,谁知我父亲在讲堂上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完全是自己充当翻译,没有夹杂一句英语,令所有人非常吃惊。
原来为了讲好课,钱学森在语言上花了很大功夫,曾多次向别人请教英语单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比如“randam”,他问了好多人,综合比较不同的意见,最后才确定用“随机”这个汉词。更厉害的是,钱学森讲课从不带书,就拿两张纸和一支粉笔,板书写得非常清秀、规范,讲课详略得当,引入入胜。这个讲习班为我国培养大批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人才,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研制和发展立了汗马功劳。
此外,我父亲经常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钱永刚的记忆中,父亲一直说自己生活可以了,更愿意把钱捐出去帮助更困难的人。

钱学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享受特级研究员待遇,每月工资350元,后来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增加补贴10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高薪”了。“1962年中央号召干部减薪,当时我父亲的日常工作已转到了航天方面,但他工资关系还在科学院力学所,他无意中听说科学院减薪的情况,便主动给力学所写信要求给自己减薪,从每月450元减至331.5元。”钱永刚表示,从那以后,我父亲的工资标准直到改革开放都没有变过。
凡是钱学森与他人合写的文章,他总是把自己的稿费让给合作者。他常对合作者说,我的工资比你高,你留着补贴家用吧。在1990年前,钱学森和他人合作著书7部,他把自己应的稿费14238元全部让给了合作者。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追求梦想的改革开放之初,钱学森又做了一件了不起了事,他一次捐款上百万元。1995年,他获得首届“何梁何利优秀奖”,奖金100万港币,这笔巨款支票汇到后,他看都没看到写了委托书,把钱转交给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管委会,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父亲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钱永刚演讲最后表示,“钱学森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所以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很难用一句话说完的。”
来源:东方网 熊芳雨 http://sh.eastday.com/m/20191209/u1ai20211943.html
12月19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师生赴钱学森图书馆,以特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为例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策展人陆敏洁的导览与分享,复旦文博系师生详细了解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的展览内容、设计形式以及筹备过程。

之后,在复旦文博系副教授周婧景的主持下,同学们与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部长张珊珊、策展人陆敏洁以及社教部部长傅强围绕展览线索、展览主题、策展与实施过程、教育活动与观众等方面进行交流与讨论。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诸如“为何用‘人生选择’串联整个展览”“如何平衡展览信息量与观众接收度的关系”“如何在说明文字中避免对人物的‘神化’”“如何避免名人展的同质化”“如何设定目标受众”等问题,钱馆工作人员一一给出解答。

同学们表示“展览内容大量引用钱老自己的文章以及他身边人的回忆和评价,较好地体现了客观性”“展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帮助观众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初创与‘两弹一星’工程的不易”。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自12月10日开展以来,收获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好评。展览生动再现钱学森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求,回答“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如何实现统一。作为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的重点展览之一,本次展览力求在教育、教学、服务等功能方面寻求突破,除了为文博专业学生提供现场教学服务外,未来还将推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公众的文化需求。
摄影:张珊珊
12月18日下午,党委宣传部、钱学森图书馆以“初心·奋斗”为主题,在徐汇校区举行联组学习,一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党支部书记胡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洱海守护者、环境学院教授孔海南,党委宣传部党支部全体党员、钱学森图书馆第一党支部党员参加主题党日活动。

主题党日活动分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聆听“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首场事迹报告会。第二部分是参观“选择——钱学森的初心和信仰”主题展览,并现场聆听孔海南教授讲述洱海科研初心。


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班组长王曙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孔海南、中国女子游泳队运动员陆滢、同济大学教授贾广社分别围绕自身的丰富阅历和家国情怀,为党员们上了一堂鲜活的“思政大课”。


报告会结束后,党员们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专题展厅,继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胡昊、盛懿、孔海南与党员们一起参观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展览通过回顾钱学森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航天岁月以及金色晚年这四段人生图景所呈现的人生定位、价值追求和爱国之心,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展览,孔海南教授与党员们分享了他的科研的初心和感悟。他讲述了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是如何保持初心,作出选择,最终在科研道路上闯出一片天地。他鼓励党员们越是在困境中,越要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方能一辈子“无怨无悔”。

胡昊主持主题党日活动并讲话。胡昊指出,两个部分的活动,一个是新时代爱国奋斗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一个是“选择”钱学森学长的初心和信仰展览,主题鲜明,相得益彰。无论在什么时代,爱国奋斗是永恒的主题,希望党员同志能从中汲取奋斗源泉,建功立业新时代。听了孔海南教授的感悟,胡昊深受感动,他希望大家学习孔海南教授“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初心和选择,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业。

盛懿在讲话中表示,从钱学森学长和孔海南教授身上可以感受到,优秀的共产党员应具备在困境时刻可以作出正确选择的崇高精神特质。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多向前辈和榜样看齐,为学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王冰煜
根据2020年国定假日放假安排,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20年1月1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New Year holiday (January 1, 2020).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12月29日上午,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万立骏,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部长赵红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王珏,市侨联副主席徐大振,副主席兼秘书长陶勇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统战部部长张卫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接待。

万立骏主席一行仔细参观了解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在参观过程中,顾锋副书记全面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筹建、开馆到运营8年来的基本情况,当得知钱学森图书馆如今每年接待观众三十余万人,其中不乏大量华人华侨满怀敬仰之情走进这里,万立骏主席不时点头表示认可。盛懿书记还与万立骏主席一起回顾了钱学森在中科大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亲历亲为培养人才,“百人一院士、千人九将军”,引领了一代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

参观结束后,万立骏主席表示: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数十年呕心沥血、攻坚克难,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爱国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人,是中国人民的榜样,也是全球华侨华人的榜样。

万立骏主席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摄影:陈燕
1月2日下午,美国科科伦艺术和设计学院学术事务助理院长、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系教师Kym S. Rice,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一行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交流,陈展部部长张珊珊等陪同接待。

Kym一行重点参观了我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特别展览,由外事秘书邱文佳、展览策划人陆敏洁作导览。参观过程中,策展人不仅详细介绍了展览内容,还就策展的理念、工作过程及陈展形式与馆内外同行进行探讨。

Kym老师与周婧景副教授都赞赏了展览的选题立意和丰富深刻的故事内涵、展品选取与形式设计创意,以及拓展性资料的提供,同时也给出了中肯意见,指出展览是以实物为主的视觉传播系统,展览中的文字信息量较大,对观众和展览本身也是一种挑战。
张珊珊部长就此曾表示,用“选择”为线索讲述钱学森一生成长故事是一个全新的展示视角,可以让公众走近更具体真实的钱学森,而这需要一个庞大的叙事体系和足够的内容体量来支撑。受限于较小的馆内临展空间,信息量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如果有更大空间条件,相信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选择”展览将持续向公众开放至2020年4月26日。
2020年1月8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魏峻教授受邀来馆,以“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为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讲座。讲座由钱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张珊珊主持。

魏峻教授围绕“丝绸之路”展开,分“陆路海路”“通海夷道”“海国通达”“东西汇流”四个部分,详细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船舶发展、航路变迁、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繁荣历史画卷等,通过实物证据与文献史料这“二重证据”帮助观众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和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现场观众纷纷表示魏教授的讲座内容详实、例证丰富,是一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历史爱好者的饕餮盛宴。

讲座后,魏峻教授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的陪同下参观了正在B层专题展厅展出的“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
摄影:钟诸俍
2019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逝世10周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之际,从钱学森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中,我们可以重温他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炽热情怀。他的使命担当及其身上体现的党性光芒,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现实镜鉴。
心怀科学报国梦,决心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钱学森堪称信念坚定、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的典范。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他通过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及其开展的进步活动,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洗礼,引发了自身对中国革命前途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935年,钱学森怀着“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正是因为有这种坚定的爱国情怀、家国梦想作支撑,钱学森硕士毕业后即深感“一名技术科学家对于祖国的帮助远大于一名工程师”,针对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的现实需要,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
当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即先后辞去各种重要职务,毅然决定回国服务。在回国受阻期间,钱学森这位在万里之外的海外赤子,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美国反动势力,不仅没有屈服,而且表现出一位中国科学家在美国国家力量打压面前毫不畏惧、有理有节的大气魄、大智慧,充分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慨和义无反顾的赤子豪情。
1959年11月12日,钱学森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党员代表着自己真正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钱学森将一生深深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之中。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创中国航天伟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更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在“两弹一星”工程研制过程中,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卓越智慧和远见卓识,带领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攻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航天事业;他从战略高度思考、谋划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富于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有重大价值的建议,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航天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铸就了伟大的航天精神。钱学森认为,导弹航天是一项成千上万人的事业,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集体的努力是谁也干不成的。他自己只是恰逢其时,回到祖国,做了他该做的工作。1989年,他在致聂荣臻元帅的信中,对“两弹一星”成功经验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了科学总结。
开创中国航天事业,钱学森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承担着独特的时代角色。他既是规划者,又是实施者;既是事业上的领导,又是技术上的导师。他一方面开创了中国航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他系统工程思想形成和发展,为构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良方
进入晚年,钱学森从国防科研战线技术领导人岗位上退居二线,但他退而不休、老而弥坚,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关乎国家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试图找到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为国家和人民继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钱学森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运用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高屋建瓴,构建了从基础学科、技术科学到工程技术三个层次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最高位置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他在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层次的研究中,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并将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总体框架之中。
1979年,钱学森发表《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一文。该文是钱学森将系统工程从工程系统工程上升为社会系统工程、从工程管理上升为国家管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指向,为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思想助力,与党中央治国理政强调系统思维、统筹规划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度契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钱学森自改革开放伊始即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思考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尤其在晚年,他在理论层面对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他提出,要研究和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讲究决策的科学化、强调社会主义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战略问题等前瞻性观点,直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总开关”。我们每一位党员都应自觉学习、宣传和弘扬钱学森作为一名党员的崇高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用榜样的力量自我感召,建功立业新时代。高等教育应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努力培养一代代钱学森式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奋斗。
(作者:姜斯宪,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文章链接:https://gmrb.cloud.gmw.cn/gmrb/html/2020-01/09/content_50118.htm
2020年1月12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度志愿者总结表彰会在钱馆B13报告厅顺利召开。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老科协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志愿者负责人张娟、上海健康医学院傅向东、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领导嘉宾与87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此次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首先介绍2019年度志愿者工作情况:2019年度钱馆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98人,其中新招志愿者101人,因年龄、身体等原因退队志愿者16人;全年总服务次数8400人次,总服务时长34833小时,其中包括节日配套及社教活动27场次、辅助开展航天动手做160场、临展15余场等。

开馆至今,钱馆志愿者一直活跃在馆内的各个角落,从讲解、咨询、服务、行政、教育、辅助、管理、摄影、翻译、排班再到活动策划与组织,志愿者们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完善志愿者管理机制,精致准确分配调度志愿者力量,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委员会在本次会议上正式揭牌成立,旨在为志愿者提供更好的平台施展其才华。

盛懿书记(右一)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委员会揭牌

钱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左一)宣读志愿者管理委员会章程并为首届管委会成员成员颁发聘书
在2019年的志愿服务中涌现出一批服务意识佳、广受好评的优秀志愿者团体与个人。本次会议对56名优秀个人、14名优秀组织者以及6个优秀团队予以表彰,并颁发了钱馆首个年度志愿之星奖。

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张娟(左六)为优秀志愿者代表颁奖

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右一)为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颁奖
上海健康医学院傅向东(右一)为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者颁奖

盛懿书记为2019年度志愿之星奖梁韵颁奖

志愿者代表王依琳老师发言
2019是钱馆志愿者队伍新老交替的一年,一批平均服务时长超过471个小时的老志愿者由于年龄、身体、工作等原因退队,钱馆为他们举行退队仪式颁发荣誉纪念证书,并邀请退队的老志愿者为新志愿者佩戴钱馆志愿服务徽章,寓意薪火相传,希望新志愿者为钱馆注入新的力量。


最后,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所有志愿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并为大家提前送上庚子年的新春祝福。

大会之后,志愿者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展现钱馆志愿者的风采。





摄影:钱馆志愿者团队
1月1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总结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巡回组副组长张伟、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全体馆员出席了本次大会。

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全面回顾钱馆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个环节开展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在理论学习、责任意识、服务学校、对外宣传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与收获。未来,钱馆党总支将带领全体党员坚持理论学习抓好学习教育,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抓好整改落实,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党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把主题教育工作做实做深。
通过本次主题教育,钱学森图书馆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理论学习深度不断加深、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努力成为学校的思政课堂、科普讲堂、学术殿堂和文化礼堂。

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巡回组副组长张伟对钱馆党总支主题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肯定和认可。他指出,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人民科学家,也是交大的杰出校友。钱馆人要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科学品质与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相结合,立足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做好钱学森思想的研究与弘扬。他希望钱馆未来能继续秉承建馆的初心和使命,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搭建起研究宣传教育的新平台,提高文博业务能力,将钱馆的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摄影:徐 菁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届六次教职工全体会员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戴宝印、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及全体馆员出席了本次大会。

校工会副主席戴宝印首先代表校工会向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对钱学森图书馆及钱馆工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各项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对钱馆获得学校模范工会小家表示祝贺,也非常感谢钱馆为附属学校、附属医院的融合工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他向全体人员通报校工会2019年度在基础教育等方面开展的有关重点工作,并希望在新的一年中钱学森图书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和谐钱馆,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会议听取了张凯执行馆长做的年度工作汇报。2019年,钱学森图书馆围绕“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国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等新要求,聚焦钱学森事迹、精神和学术思想,立足交大、面向全国,以专题展览、教育活动、学术研究、媒体传播等手段,为学校立德树人、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做出了独特贡献,在全社会较好地宣传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和交大形象,充分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同时,他结合2019年高校博物馆热点事件与学校未来文博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钱馆2020年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任务。

随后,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作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度财务报告,详细介绍2019年预算与历年预算差异以及2019年钱馆预算执行情况。

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做2019年度工会工作报告,回顾2019年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制度建设的成果以及工会经费使用情况。

与会人员在分组讨论中对以上报告和提交会议讨论的《钱学森图书馆服装管理办法》(审议稿)进行了认真讨论,随后,全体员工经举手表决,审议和通过了以上三项报告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服装管理办法》(审议稿)。
大会还举行了2019年度“馆长荣誉奖”表彰大会。盛懿书记在会上宣读了“馆长奖”获奖名单。他们分别是:学术研究部、征集保管部两个集体奖,以及陆敏洁、章飞飞、王志成、顾颂新、杨亮等五位个人奖励。

最后由钱永刚馆长做总结发言。他对钱馆一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大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同时,他寄语全体馆员,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继续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为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共同努力、携手奋进,将钱馆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做深。

当天下午,钱永刚馆长、盛懿书记、魏红副书记还代表馆方慰问了严寒期间坚守在钱馆一线岗位的物业工作人员,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品和新春祝福。

摄影:徐 菁
2020年1月14日下午,钱馆工会在钱馆二楼多功能厅举办了精彩纷呈的“迎新春联欢活动”。钱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等领导,全体馆员、部分员工家属以及退休和返聘老师等近40人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

活动开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新春致辞。他对全体馆员一年来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肯定,并对大家一直以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大家在2020年继续团结努力、携手奋进、再创佳绩,并衷心祝福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春快乐!
联欢会上,多才多艺的员工和家属们纷纷登台献艺,好听的合唱、动感的击剑展示、精彩的朗诵、紧张有趣的游戏……活动现场充满了浓浓的年味,笑声不停、掌声不断,给大家留下了“鼠”不清的精彩回忆。
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不仅让全体馆员身心得到了放松,增进了大家的沟通交流,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提升了全体馆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2020年,钱馆工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校工会和党总支的领导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激励全馆员工发扬主人翁精神,立足岗位,服务大局,奋发有为,为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而努力奋斗!
供稿:杨 亮
摄影:邱文佳
根据国定假日放假安排,结合参观需求与场馆运行的实际情况,本馆春节假期期间开放安排如下:
2020年1月24日至1月26日闭馆三天,1月27日-1月31日正常开放(即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闭馆,正月初三至初七对外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一月十八日
To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be closed on January 24-26. The Museu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January 27-31). The Museum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春节开馆与活动公告》,现将春节期间馆内最新开闭馆时间公布如下:
1、原定于2020年1月24日至1月26日闭馆,现将闭馆日期延迟到1月30日,在此期间原有新春活动安排一并取消。
2、2020年1月31日起正常开放。每日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如届时上级部门有新的通知和要求,我馆将及时发布通告。
对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三日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stay closed from Jan 24 to Jan 30; all activities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will be cancelled.We will be back to normal daily operation from Jan 31, 2020. The Museum opens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Please keep informed of any more updates about the opening time. We feel 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incur.
尊敬的各位观众: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学校统一部署,钱学森图书馆将延长闭馆时间(原定1月31日开放服务),具体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因暂停开放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一月二十八日
2020年2月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班子成员在303会议室集体参加了学校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专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后,钱学森图书馆随即召开专题会议,班子成员总结了前一段时间防控疫情的措施,研究了钱馆目前面对的工作局面,并结合学校会议精神,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形成了共识。

自1月下旬起,按照学校有关工作要求,钱馆通过发布公告、微信群和个别通知等方式,已经就本馆临时闭馆、人员管理、防疫物资采购等进行了部署。1月27日向学校疫情防控办上报了《2020年寒假赴湖北(武汉)教职工统计表》。1月30日起每日9:00前向学校疫情防控办上报《教职工疫情情况汇总表》。1月31日上午和2月2日上午,馆领导和运营部两次现场检查了物业在闭馆期间的消毒、保洁、人员进出体温检测等工作落实情况。
针对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学校专题会议的要求,钱馆将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统筹全馆疫情防控工作;由总支书记牵头做到守土有责,做好本单位职工疫情防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由执行馆长牵头加强物资储备和流程规范,做好闭馆期间的场所管理和开馆工作准备;同时多种形式开展工作,保证业务工作不停步,做好有关工作衔接;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带头确保疫情防控大局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徐汇校区调研,参观了徐汇校区校史博物馆和坐落在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考察了校园内的历史建筑群,并听取了学校校友工作情况汇报。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及学校党政办、档案馆、钱学森图书馆、校友会、保卫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
上海交通大学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祖国栋梁之才和科技界精英,钱学森校友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在钱学森图书馆,杨振斌书记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和《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专题展。

杨振斌书记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曾负责分管钱馆筹建有关工作,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布展、全国巡展、开馆等工作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并出席了2011年12月11日的开馆仪式。此次实地看到钱馆的陈展内容,他倍感亲切。参观过程中,张凯执行馆长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活动筹备等方面的工作以及近期在积极应对疫情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是钱学森图书馆为纪念钱学森入党60周年而打造的年度特展,入选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展览生动地展现了钱学森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求,揭示了“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如何实现统一。参观过程中,策展人详细介绍了策展思路,展览的亮点和创新点,杨振斌书记对于钱学森早年对共产党的认识、接触和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展览通过详实的史料追寻钱学森科技报国初心的来源和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临行前,杨振斌书记与钱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他对钱馆的各项工作表示肯定,希望抓住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的重要时间节点,早做准备,更好发挥钱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钱馆全体员工深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将再接再厉,砥砺奋进,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内涵,讲好钱学森故事,发挥好文博场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激励广大师生学习钱学森精神、树立雄心壮志、建功立业新时代。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Mr. Yang Zhenbin, the newly-appointed Chairperson of University Council visite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March 24th. It was a highlight of his visit to the entire Xuhui campus.
It was definitely not his first visit to QLM. In fact, when Mr. Yang worked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years ago, he was involved in supervising the creation of the museum and had attended the museum’s grand opening ceremony in Shanghai. This “natural bond” strengthens this time when he closely explores the QLM’s permanent exhibitions and one temporary exhibition themed on the choices and identities of Dr. Qian being a party member and a scientist.
Zhang Kai,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ntroduces how the museum evolves in the past year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enhancement, research on Dr. Qian’s life and legacy, as well as the forthcoming measures in containing the coronavirus.

The Chairperson also visited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 and other historical sites in Xuhui campus. A selected series of buildings in Xuhui campus was listed last year as the nation’s most preserved historical sites. Therefore, the Xuhui campus is fondly referred as a mobile museum.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敬爱的钱老离开我们十一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特别举行清明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

由于仍处在疫情期间,为减少人员聚集,钱学森图书馆特邀馆内部分工作人员及物业代表共同参加本次仪式,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上午9时许,仪式正式开始,全体人员统一身着深色服装,肃立于钱馆序厅钱学森铜像前,向钱老铜像敬献花篮。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代表全体人员上前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钱老铜像深深三鞠躬,并依次围钱老铜像绕行一周,瞻仰铜像,敬献白菊,寄托哀思。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面对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钱学森图书馆全馆上下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使命担当,把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同时,学术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贡献。
供稿:傅强
摄影:徐菁
为庆祝第5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飞天50周年,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筹划,4月22日,一场“云上沙龙”在钱学森图书馆圆厅举行。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学家族工作室承办的《星期广播科学汇•科技与人文对话:东方红50载与中国航天梦》节目在钱学森图书馆完成录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庆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总设计师陈筠力、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奇松分别从科技史、航天技术、政治学角度,深度解读“东方红一号”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卫星发展现状以及中国航天强国梦等话题,畅谈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以及未来趋势。
“科技与人文对话”是上海市社联自2014年以来创建的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话平台,组织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上海城市发展、科技发展前沿等话题,展开跨界对话,旨在增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沟通,促进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良性互动。此次活动选择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既是缘于钱学森与“东方红一号”的不解之缘,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拓展传播渠道、打造科学与人文对话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节目录制开始前,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专程赴钱馆调研,对钱馆前期的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表示:希望未来用好钱馆这个平台,开展更多更有意义的社科普及活动。

摄影:徐菁 傅强
4月以来,钱学森图书馆闭馆不停工,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努力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疫情期间,博物馆的各类在线展示教育活动逆势而起,成为业内和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面对新形势,钱学森图书馆及时调整工作内容,精心谋划,启动钱学森图书馆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
“仰望星空 放飞梦想”航天强国科普教育系列课程是上海市2018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指南正式立项项目,经过1年多的前期准备和筹划,该课程于2020年正式启动录制。该课程由钱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共同开发,主要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主体内容包括《人类的飞行历程》、《飞机时代,起飞!》、《为加速飞行做好准备》、《风洞》等六节课程,课程制作完成后,将通过国内主流网络平台、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行线上推广,打造具有钱馆特色和专业水准的航空航天科普项目。

《馆长说》研学实践主题项目是市教委、校外联推出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献礼系列视频项目,旨在通过权威解读、深度挖掘本市各大知名场馆的历史人文、价值内涵和展馆特色。2020年4月,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启动了《馆长说|大国重器的背后镌刻着一个响亮的名字——钱学森》视频的拍摄,视频以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的视角,全面介绍了钱馆的基本陈列、钱学森回国的历程以及钱学森晚年在科学理论方面的诸多成就。该视频剪辑完成后,将作为线上教育资源在本市各大主流媒体平台正式发布。

此外,钱馆继续加紧将主题讲座、专题党课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线上教育资源。2月以来,由馆领导牵头,全员参与、共同打造的“走近钱学森”系列微课程已完成《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导读》、《钱学森图书馆筹建中的那些故事》、《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等课程的录制。该系列课程内容包括钱学森生平活动、学术思想、历史事件、科学成就以及藏品故事、展品解读、馆建历程等,突出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未来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永不落幕的线上课堂。

在建设网络课程体系的同时,疫情期间钱学森图书馆保持线上服务不间断,借助zoom、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开展社教活动,截至4月底,已先后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哲学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提供多场线上课程、导览与讲座,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摄影:徐菁
在新冠疫情肆虐,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抗击之际,为弘扬传播正能量,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抗疫防控工作,校工会、妇委会开展了以“和衷共济克时艰,薪火传承育家风”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征集活动。

钱馆陈展部职工吴海东以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为题材,通过电脑手绘的方式创作了一幅名为《武汉加油》的漫画宣传画类别作品。该作品借鉴影片播放的方式,绘画部分集中于画面中间,将武汉高铁站远离的乘客和奔赴支援的医护人员形成前、后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在这场病毒席卷全国之际,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武汉,他们无愧为最美逆行者的寓意。
经过综合评比,此件作品在此次征集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将作为参展作品参加此后将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和衷共济克时艰,薪火传承育家风”主题展览。
供稿:陈展部
自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快速蔓延。三月以来,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然而世界其他地区却不断遭受疫情的严峻挑战。
三月下旬,钱馆从Marta Lourenço教授了解到,其所在的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缺少大量抗疫、防疫物资。Marta Lourenço教授是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MUHNAC)馆长,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主席。UMAC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专门针对大学博物馆及藏品保护、研究和宣传推广的机构,一直以来也是钱馆重要的合作伙伴,曾于2017-2019连续三年共同举办过“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未来也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同研究并推动交大文博事业的发展。事实上,里斯本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也是葡萄牙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大学所属的医院也是该地区最有实力的医院,里斯本最危重的病例都被送往该医院救治,大学体育馆也被临时用作方舱医院。
了解到该情况后,钱馆迅速行动,希望能为合作伙伴尽一份力、捐赠一定数量的防疫物资。得知我们的捐赠信息后,里斯本大学校长António Serra亲自给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发来感谢信,称赞钱馆帮助里斯本大学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精神。

按照对方防疫需求,钱馆共采购了2500个医用外科口罩、200个医用全护护目镜、500只医用无菌防护手套和若干医用一次性隔离衣。


为加强医疗物资出口质量监管,中国海关总署出台政策,自4月10日起对医用口罩等医疗物资实施出口商品检验。对此,钱馆积极联系葡萄牙驻华大使馆,共同协调,最终该批物资于四月底顺利运送至里斯本大学。
疫情期间,作为大学博物馆,在积极开放线上展览、录制教育课程、深入藏品研究外,钱馆也积极履行大学博物馆的“第三使命”, 为学校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积极思考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如何更好地与社会公众连接、如何打造更“宜人”的教育场所。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
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基本稳定,全国及本市文博单位正在逐步有序恢复开放。钱学森图书馆为迎接恢复开放,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确保安全有序地对外开放。
规范预案先行定,科学防控有保障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实际,运营合作部制订了《钱学森图书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规范》、《钱学森图书馆防控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和《钱学森图书馆环境消毒工作方案》等工作规范方案及预案,组织员工参加防疫防控培训,并进行多次培训和演练,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正确应对。

工作规范、应急预案

消毒培训证书
常态工作不松懈,人工智能来助力
运营部联合物业成立防疫消毒工作小组,购置充足的防疫物资和等设备,每日对全馆进行全面彻底消杀,全力保障场馆内部环境安全。


钱学森图书馆还引入智能技术助力防疫防控工作。测温机器人精准测量,节省排队等候时间,消毒机器人开展环境消毒作业时,既能自动行走主动避障,又节约人力突显消毒成效。

实名预约保分流,入馆参观请安心
钱学森图书馆采取网上实名预约的方式实现观众总量控制和分时分流。同时,安排智能语音讲解、数字导览等方式,避免人员瞬间聚集。
观众需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预约参观。入馆前,观众经过随申码绿码审验、红外体温筛查、预约码核销等步骤后入馆参观。

入馆导览

测温、预约码核销、安检
模拟演练不可缺,突发事件巧应对
为了全面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运营部联合物业多次进行了恢复开放的演练。演练从入馆路线、参观过程、离馆路线以及突发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全力保障恢复开放的有序和安全。
全体钱馆人员做足了充分的组织与准备工作,静待恢复开放后第一批观众的到来。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运营合作部
尊敬的观众:
经研究决定,钱学森图书馆自5月12日(周二)起恢复开放,并实行网络实名制预约限流参观,具体办法公告如下:
1. 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仅开放华山路正门,校园内通道继续关闭。
2. 预约入馆。请登录“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票务预约”完成实名参观预约,并取得预约码。预约码当日当时段有效,过期作废。预约成功后,请凭预约码检票安检合格后入馆参观。观众因故未能按时入馆参观,应于参观日前一日22:00前在系统内申请退票,逾期无法退票,系统将自动默认该账号违约1次。
3. 未提前预约的观众,在当日当时段尚有余票时,可以现场预约。
4. 日接待量限额500人次,瞬时接待量不超过50人。达到日接待量上限时,将临时闭馆;达瞬时接待量上限时,将适当限流。
5. 观众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检测,如有体温偏高(≥37.3℃)或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谢绝入馆参观。
6. 观众出示本人“随申码”(绿码)、预约码及个人身份有效证件,方可入馆。来自重点国家或地区的观众,应主动申报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儿童入馆需由现场监护人出示亲属随申码并填写健康信息承诺书。
7. 观众排队、参观应保持1.5米以上间距。参观时须全程佩戴口罩。
8. 疫情防控期间,暂停人工和团队讲解服务,暂停举办社会教育、学术讲座等人员聚集的公共活动;暂停寄存服务及语音讲解设备租用。
9. 如有关于疫情防控的问题,请拨打徐汇区疾控中心咨询电话:021- 64370969。如有关于参观的问题,请拨打021-62932068。
我们将全力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切实保障观众的健康和安全,也希望观众积极主动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文明观展!
特此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0年5月11日
The new coronavirus hit China in the early 2020. Ever since then, the pandemic has continued to infect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most draconian efforts to completely contain the virus, China is now slowly getting back to normal life. But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re still suffering.
In late March,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learned from Professor Marta Lourenço that her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Lisbon in Portugal, were in urgent demand of medical resources. Professor Marta Lourenço is th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of Lisbon, and also the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Museum and Collections (UMAC) of ICOM. UMAC is the world’s largest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and preservation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UMAC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ner of QLM and has collaborated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University Museum Training Week Shanghai, a training program for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beyond. The University of Lisbon’s university hospital is central to the virus in Portugal; the worst cases were being directed to them. The university sports stadium was retrofitted to host patients; and there was an incredible need of medical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protection equipmen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cted instantly and decided to donate protection equi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requests and medical standards. When professor António Serra, 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Lisbon, learned of our donation, sent his warm regards to QLM’s executive president, Kai Zhang, for his support and generosity in help with fighting COVID-19. The Embassy of Portugal in Beijing assisted in the delivery of the donation from China to Portugal.
Online learning gets its mom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lthough QLM is still closed to the public,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at QLM are pulling efforts to integrate e-learning resources and stay connected with audiences.
Courses as a result of a partnership with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re targeted at children and teenage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a govern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n” in Shanghai.

In many respects, the arts and historical elements of QLM rhyme with Shanghai’s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A course narrated by QLM’s executive director, takes a special angle at QLM’s permanent exhibits, the life and legacy of Qian Xuesen, and Dr Qian’s research interests in his later years.

In the meantime, QLM is accelerating to transform its research results and past education activities to online resources. The pandemic has forced digital learning going mainstream in a hurry and that’s going to retrofit current museum practices, models and process, a lot.
5月1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全馆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钱馆全体馆员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张凯执行馆长首先在大会上回顾和总结了寒假及开学来钱馆防控疫情的各项措施以及疫情期间钱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情况。随后,他从年度重点工作、制度规范建设、宣教活动、征集保管、学术研究、展览工作、运行和信息化建设以及综合工作和宣传等几方面对钱馆2020年度各项工作进行了布置。最后,他向全体与会馆员总结了钱馆“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来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钱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主要发展战略与举措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资源支撑。他表示,未来钱馆要坚持发展愿景不动摇,突出“一个基地、三个中心”的发展特色,成为上海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和科技创新类标志性场馆,并力争在“十四五”末晋升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盛懿书记在大会上通报传达了学校春夏学期干部会议,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文科建设工作例会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等各项重要会议的会议精神。她表示,作为学校文博机构,钱学森图书馆要继续认真贯彻学校要求,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夯实基层党建和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开展研究,做大平台,抓住关键时期的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推动钱馆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做贡献。
最后,大会还就钱馆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进行了通报,并宣读了征集保管部长吕成冬任命通知。
摄影:徐 菁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满足观众参观需求,钱学森图书馆5月18日(周一)继续开放,当日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钱学森图书馆将实行预约参观,请观众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五月十四日
【相关新闻链接】
科学网:上海交大系博物馆与你相约“线上”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举行
上海法治报:感受多元与包容的大学博物馆 交大系博物馆与市民相约“线上”
青春上海News:交大系博物馆昨相约“线上”,部分馆藏珍品首次亮相
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国际博物馆日 再看疫情下博物馆的“危中寻机”
5月17日上午,“学在交大 | 我们一起来看馆”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园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新闻广播联合主办,在话匣子、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一直播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超过20万人次的观众跟随科学家族主播的脚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感受大学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

三馆首次“云”集 讲述交大系博物馆精彩故事
本次直播是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三馆首次在直播平台合体亮相。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研究馆员、副主任欧七斤,董浩云航运博物馆执行馆长刘岸冰等资深专家和馆长现身直播平台,为观众解读三座交大系博物馆基本陈展的亮点与特色,讲述博物馆筹建运行中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并回答了网友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两弹结合”试验同型号的东风二号甲型导弹、交通大学的出生证明、90年前的老交大校庆纪录片、沙船模型等交大系博物馆镇馆之宝和馆藏珍品的集中亮相,使观众在直播间大饱眼福,体会“学在交大”的人文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从未公开展出的藏品“麻省理工通知钱学森增加工资的信”“钱均夫的账本”也首次走出钱馆珍品库房,在直播间与观众相见,使观众了解到更生活化的钱学森。本次活动还邀请了积极参加预热互动的网友小荆同学,跟随主播与专家一起漫步交大徐汇校园,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直播平台上的网友纷纷留言:“交大青年学子看到了杰出校友钱学森学长传奇的一生,感受到了老一辈伟大科学家……”“真正的大家就是那种默默无闻做贡献的,向钱老致敬!”“来年灿烂六月时,携手同行交大中。”
百年交大校园 蕴藏各具特色大学博物馆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园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变革。自1996年交大校史博物馆正式开馆以来,交大徐汇校园内逐步形成了能够展示大学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博物馆群落,成为提升大学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徐汇校园内的博物馆各具特色,充分反映大学博物馆的多元与包容:校史博物馆融爱国主义教育与校情、校史教育于一体,是国内高校中成立最早的校史博物馆之一。董浩云航运博物馆由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创办,致力于讲述航运历史、传播航运文化与传承董浩云精神。钱学森图书馆是经中央批准兴建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是一座建在高校内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面向社会弘扬钱学森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文化育人平台。
新馆即将落成 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群落
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筹备多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建成开馆。未来,上海交通大学将形成由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共同组成的交大博物馆群落,涵盖人文、历史、科技、艺术等不同博物馆类型,依托藏品与研究,通过展览与教育,在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助推一流大学建设向前迈进,成为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大楼概念图
据悉,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开放,通过实名预约参观的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更多观众的参观需求。未来,交大系博物馆还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科普课程和展览展示等更多的线上服务内容,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交大博物馆群落。
摄影:徐菁

490N高性能轨控发动机钱学森图书馆供图
在整体探月工程中,它就像一位舞姿轻盈、尽职尽责的守护者,让中国人的奔月征程变得更加灵动,让航天器回家的路线更加精准。月底,实践二十号卫星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备受关注的“胖五”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实施发射任务,为其提供空间动力保障的正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设计和研制的490N发动机。作为不轻易显露真容的卫星发动机,想要亲眼目睹其风采的机会有限。幸运的是,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第一展厅中就展出了一台490N发动机。
这款“金牌发动机”填补了我国空间轨控发动机领域的空白,在我国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卫星、探测一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等任务中大显身手,协助40多颗卫星完成了变轨飞行,保持着100%的飞行成功率。
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在航天器奔月、绕月、返回时,490N发动机为航天器的轨道调整提供精准的控制力。以往我国卫星返回,包括载人飞船都是在第一宇宙速度下进行的。而2014年嫦娥五号在再入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试验器从38万千米远方而来,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次进入大气层,如果试验器速度、轨道高度有所偏离,将直接导致试验器与地球擦肩而过,使试验任务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而正是有了490N发动机的准确和精确的变轨,使试验器非常乖巧地沿着既定的飞行轨迹,穿越浩渺太空,跨越大气层的封锁,安全返回地球。
这一次,490N发动机又将助力实践二十号卫星任务,为我国下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与发展作出贡献。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原文链接:https://paper.xinmin.cn/html/xmwb/2019-12-23/7/53104.html

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今天迎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上海航天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通过云展览、云课堂、云论坛等形式庆祝这个有特殊意义的航天日。
自1961年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建立以来,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弹箭星船器全面开花,编织出“五"彩斑斓的航天梦,成为我国建设航天强国中重要的“上海力量”。上海航天以H5为载体开展线上展厅,展现上海航天人追逐航天梦想的过程与团队风采。在结尾处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展览的互动性。
上海航天官微发布上海航天埃依斯太空课堂,并推送“东方红一号”航天日专题科普课程,讲述中国航天发展历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后续,上海航天也将为中小学开发一系列以航天器、航天事、航天人的科普课程,覆盖幼、小、初、高四个阶段学生,让他们充分参与到航天科学与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中。
航天日前后,上海航天联合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推出“星期广播科学会之科技与人文对话”,特邀八院陈筠力总设计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黄庆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奇松等三位嘉宾为观众进行科普讲座,并开展对话交流,为公众提供了解“东方红一号”等航天历史与最新航天技术的平台,增进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沟通。
航天日前期,上海航天以云授课为形式,在上海中小学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向社会传播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今天起,上海航天微信公众号通过视频及图文形式集中展示航天科普教育成果。
原文链接:http://newsxmwb.xinmin.cn/chengsh/2020/04/24/31715372.html

图说:上海文旅场馆陆续恢复开放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玉红)今天,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等文旅场馆恢复开放,同步推出多个免费展览。
位于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的钱学森图书馆是国内一座科学家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这里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今天起,“见证现实——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摄影展”上海站巡展在位于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的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免费展出。展览分为“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建设”两个大板块。“老工业基地”摄影作品记录了这些老工业基地的今昔变化,使观众能在岁月变迁留下的影像中,去触碰深埋于历史记忆里的真实。
“共振——第七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正在位于虹口区多伦路27号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特邀徐可、施瀚涛、陈晓阳三位评委,从全国各地800多位艺术家的投稿作品中,遴选出19位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装置、绘画、雕塑作品入围本次展览。展览借用“共振”这一物理学概念,表述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振动”源,这些“振动源”引发着各种各样的振动关系,并以艺术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呈现在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当中。
防疫进入常态化,上海各文旅场馆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需要市民和游客提前上网预约,入馆时出示参观预约码、本人实时健康绿码、接受体温测量,参观过程中皆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为了加强馆内各公共区域清洁消毒工作,喜玛拉雅美术馆入口处与洗手间将配备消毒液以及消费洗手液,暂不提供人工导览讲解等服务。
另悉,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479号上海中心大厦37层的上海观复博物馆,将于5月18日恢复开放。上海观复博物馆设置有四个固定的展厅,分别为:东西馆、造像馆、瓷器馆和金器馆,此外还有一个临时展厅。在整层的37楼,中国元素在时空之间巧妙呈现。从博物馆进门处的青花瓷水磨石地面、运用金刚喷砂打造的千文生僻字文化墙、世界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半亩园,将金丝楠木古式亭台、明清武康岩地砖、千年紫藤及高山杜鹃展现于半亩园,是古典江南园林的再现。在移步游赏的过程,仔细观察,还可见到走廊墙面嵌有中国传统老工艺作坊的展示。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沪游码预约。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726106.html

日前,徐汇区发布了《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将用好辖区内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徐汇区AI党群服务站、徐汇滨江规划展示馆等展现当代城区发展面貌的重要载体,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增强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能力,为推动上海发展实现逆势飞扬贡献徐汇力量。
徐汇区是上海市委所在地,辖区内既有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等重要红色资源,也有徐光启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等历史学习基地,还有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气象博物馆、徐汇区档案馆、“徐汇记忆”展馆、衡复风貌展示馆、土山湾博物馆等展现不同领域历史文化脉络的教育基地,以及徐汇滨江规划展示馆、“今日漕河泾”展厅等展现当代城区发展特色的展示基地。上述丰富的资源载体将是徐汇区广大干部党员学好历史的生动教材。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徐汇区将发挥区域化党建平台作用,继续做大、做强、做细“徐汇初心党课联盟”,系统梳理和汇编徐汇区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尤其将与龙华烈士陵园进一步展开合作,充分发挥其红色教育优势,形成系列学习品牌,使场馆丰富的红色资源生动转化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元素。徐汇还将整合全区现有20个组织生活现场开放点,通过“徐汇·党员大课堂”等区域化党建教育平台,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持续保障。
借助辖区内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徐汇区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创设并拓展网上课堂、微信课堂、直播课堂、VR课堂,以平台的覆盖面和知名度打造“研习汇”开放式组织生活和“书记沙龙”等创新学习教育品牌。同时,徐汇区将通过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党史”专栏、上海学习平台“党史国史”专题、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红色人物在上海的故事”“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等优秀网络课件资源,以及举办知识竞赛、图文展览、诗词朗诵等多种形式活动,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依托“徐汇记忆”展厅,开展以“徐汇红色故事概览”为主题的导览,用红色档案讲好、讲活“四史”故事。

巴金故居
党群服务站点是徐汇重要的学习载体。“四史”学习教育中,徐汇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各街镇社区党校将发挥好主阵地作用,将“四史”作为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点)发挥好“家门口”学习阵地作用,利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和现场教学点,以及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徐汇区AI党群服务站等站点优势,发挥好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资源作用。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徐汇区四套班子领导将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对全区306个居民区和各领域基层组织进行全覆盖指导,防止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情况,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全区干部党员在“四史”学习过程中,积极对标“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强化“四大功能”、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持续打响“四大品牌”、着力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等目标蓝图,不断奋力取得新突破、书写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46997

钱学森(摄于1991年)新华社发

钱学森(摄于1956年)新华社 发
钱学森是一位科学界的巨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灿烂的科学人生和感人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上海图书馆家风家训系列讲座中,为我们讲述了钱学森的故事。
讲述 钱永刚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今天,我想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7个故事,让大家了解钱学森是怎么当学生、怎么当老师,又是怎么当领导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钱学森是怎么做人的。希望从不同的侧面来向大家展示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人生。
1“老师,我不是满分”
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百年庆典,档案馆第一次向公众展出了一份珍贵的档案,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好奇和惊叹。这份被任课老师保存了46年的试卷,是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的水力学试卷。虽然纸张泛黄,但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堪比印刷。
那得从钱学森1929年跨入交通大学校门说起。钱学森以入学考试第三名的成绩从北师大附中考入交通大学。在高中,钱学森接受的是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育,从不在临考时加班突击,所以平时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而交通大学对考试要求很严格,每门课要考90分以上才算优秀。
一开始,钱学森还像中学时一样对分数并不在意,成绩平平。但是,交通大学有不少来自北师大附中和江苏扬州中学的学生,自发形成了竞争之势,钱学森为给北师大附中争光,全力以赴对待学习,结果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对自己要求极严,每次考试总是书写工整、干净漂亮,连等号都像用直尺画的一样,各科老师都非常欣赏他,说批改钱学森的试卷简直是一种享受。
1933年6月24日,一次水力学考试后,任课老师金悫教授把试卷发下来讲评,第一名又是钱学森,而且得的是满分。金教授从讲台上拿起第一份考卷笑眯眯地递给钱学森,周围的同学很是羡慕。而钱学森却满腹狐疑,因为考完试后他就发现自己有一处笔误,将一串公式中的“Ns”写成了“N”。他拿到试卷一看,果然那道题错了,于是他举手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钱学森指出了自己的笔误,金教授于是把试卷改成了96分,但立刻宣布:尽管钱学森同学被扣掉4分,但他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我的心目中就是满分。全班同学都为钱学森热烈鼓掌。
这份试卷被金悫教授珍藏起来。1979年底,卧病在床的金教授从校报上看到钱学森来上海交大参观考察的报道后,将这份珍藏了46年的试卷捐给了母校。
2 “你们谁敢和我比”
1935年,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他在学习上游刃有余,但他最不能容忍的是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有一次,他和两个同学去影院看电影,发现身边的美国人把服务员招呼过去耳语了几句,然后那位服务员来对钱学森说:先生,对不起,你们可以换到另一个座位上去吗?原来,他身边的那个美国白人不愿意和他们坐在一起。钱学森非常气愤,愤然离开了电影院。从此,钱学森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发愤读书,决心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在麻省理工学院,曾经有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的面耻笑中国男人抽鸦片、女人裹小脚、不讲卫生、愚昧无知,钱学森听了很生气,立即向这位美国同学发出挑战。他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谁的成绩好。
期末考试时,有位教授出了一些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做不出来。他们很气愤,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学生,于是聚集起来去找教授评理。谁知当他们来到教授办公室的门前时,发现门上贴着一张试卷,卷面上的字迹整洁工整,每道题都完成得准确无误,没有任何涂改的痕迹,在试卷右上角,老师写了一个大大的“A”,后面还跟着“+”。这是谁的卷子?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钱学森的,没想到这位平时不声不响的中国学生竟然有这么大的能耐。从此,同学们都对钱学森刮目相看。
3 “得给学生们补补基础课”
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职务。钱学森很清楚,无论是发展科技还是巩固国防,关键在于人才,他始终把人才培养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钱学森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和理论研究的工作,他回国后很乐意亲自站上讲台当老师。1956年初,力学所没有房子,钱学森就借化学所的房子,办起了工程控制论讲习班,传授最新的科学知识。钱学森的讲习班每周一次课,听课的除了力学所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员外,还有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年轻教师,每次来听课的有200多人。
起初学员们有点担心,生怕钱学森用英语讲课听不懂。因为大家知道,钱学森在美国生活了20年,一直用英语讲授工程控制论课程。他能在回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用汉语把如此深奥的工程理论课讲清楚吗?没想到,钱学森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完全是自己充当翻译,没有夹杂一句英语,令大家非常吃惊。原来,为了讲好课,他花了很大工夫,多次向别人请教英语单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比如“randam”一词,他综合比较了许多人的意见,最后才确定翻译成“随机”。
更神奇的是,钱学森讲课从不带书,就拿两张纸和一支粉笔,板书写得非常清秀、规范,讲课详略得当、提纲挈领、引人入胜。这个讲习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人才,日后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导弹研制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在钱学森的倡议下,国务院决定在清华大学成立工程力学和自动化两个研究班。钱学森亲自在工程力学研究班讲授“水动力学”。从1958年底到1959年初这段时间里,钱学森每周讲一次课。在当时人才奇缺的国情下,他打破了一个老师带一个研究生的传统做法,用集体培养的办法,较快地培养出了一批研究生。
光办研究班,钱学森还是感到“不过瘾”。1958年2月,一些科学家共同倡议创办一所新型大学,重点培养国家急需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钱学森也是积极的倡导者之一。1958年6月2日,这所大学被批准成立,校名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1958年建校伊始到1970年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搬迁至安徽合肥,其间12年,钱学森一直兼任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后改为近代力学系)主任。
钱学森对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对数学。他说过,力学家的看家本事就是会算。有一次,他问工科毕业的辅导老师:在大学期间做过多少道数学题?得到的答案是300多道。钱学森又问力学系副主任:学生一般要做多少道数学题?回答是340多道。钱学森说:这可不行,中国科技大学应该比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更高的要求,得给学生们补补基础课。最后,学校决定58级学生晚半年毕业。钱学森选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一书开了一门课程,半年下来,光数学题就做了3000多道。学生们普遍反映,虽然晚毕业半年,但打好了基础,终身受益。
4“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钱学森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享受特级研究员待遇,每月工资为350元。后来他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增加补贴100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高薪了。
1962年,中央号召干部减薪。当时钱学森的日常工作已转到了航天领域,但他的工资关系还在中科院力学所。有一次他无意中听说减薪的事,便主动给力学所党总支书记写信要求给自己减薪,从每月450元减至331.5元。从那以后,钱学森的工资标准直到改革开放时都没有变过。
在工资收入之外,钱学森还有一些稿费收入。用稿费改善一下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但钱学森总是说:我的生活已经可以了,还有许多人更困难、更需要帮助,所以每当有了稿费或者其他收入,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捐出去。
1957年初,钱学森所著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1万元。当时他响应政府号召,用此款买了国家公债,公债到期,连本带息总共1.15万元。1961年12月,钱学森把这笔钱捐献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作为改善教学设备之用。
凡是与他人合写的文章,钱学森总是把自己的稿费让给合作者。他常对合作者说:我工资比你高,你留着补贴家用吧。在1990年前,钱学森和他人合作著书7部,他把自己应得的稿费14238元全部让给了合作者。
在“万元户”仍是绝大多数人梦想的改革开放之初,钱学森还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次捐款上百万元。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首届“何梁何利优秀奖”,奖金100万港元。这笔巨款支票汇到后,他看都没看就写了委托书,授权秘书把钱转交给促进沙漠产业发展基金管委会,支援我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5 “责任在我,不在你们”
当面对失败,科研人员顶着很大的压力时,钱学森非但不会批评他们,还主动把责任承担起来,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把精力放在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上。
1962年,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升空后不久便解体坠毁,坠落在离发射塔仅600米远的地方,将戈壁滩炸出了一个大坑。导弹总设计师林爽围着这个直径30米的坑直转圈,流着眼泪说:“这个坑是我的,我准备埋在这里。”钱学森完全理解科研人员的沉重心情,他看到负责总体设计的科研人员灰溜溜的,没有批评他们,而是主动给他们减压。钱学森说:如果说考虑不周的话,首先是我考虑不周,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怎样改进结构和实验方法,其他的事不要去想。
钱学森的一席话卸下了大家的心理包袱,工作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快,失败的原因找到了,主要是发动机、控制系统出了问题。通过这次教训,钱学森提出要把故障消灭在地面,这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
6 “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
钱学森一生对荣誉看得很淡,一心只想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一点事。当荣誉来临时,他的态度十分冷静和谦虚。
1991年,钱学森80岁。这一年,他担任主席的中国科协也进行了换届,从此,钱学森退出了所有一线科技工作。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贡献,中央酝酿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整个筹备过程并没有告诉钱学森,因为知道他会坚决反对。当一切准备就绪,10月10日这一天,有关领导才把决定告诉了钱学森。既然中央已经决定了,钱学森只好表示服从。
颁奖仪式举行后的一天,钱学森指着宣传他的报纸对秘书说:“这件事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这件事难道就没有不同意见吗?”秘书如实告诉他,确实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呢?钱学森立即说:“很多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贡献,不要因为宣传钱学森过了头,伤了别人的感情,影响到了别人的积极性。所以,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到此为止吧。请你马上给那些报纸和电视台打电话,叫他们从明天开始,把宣传我的稿子统统撤下来,不要再宣传。”
7 “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
钱学森晚年坚持“七不”,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一位中央领导曾经感慨,一个人要做到这几点真是不太容易!其实,钱学森一生坚持的原则,远不止这七个“不”。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但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导弹研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主动提出辞职。3年后,国务院又任命钱学森为该研究院副院长,从此钱学森只任副职,专注于研究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1986年,钱学森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那还是在方毅、杨尚昆、邓颖超等人出面做工作的情况下才勉强干了一届。正如钱学森自己所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对于自己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说:“称我为‘导弹之父’是不科学的,因为导弹卫星工作是大科学,是千百万人大力协同才搞出来的,光科技负责人就有好几百,哪有什么‘之父’。”钱学森对自己所完成的工作的态度是“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我个人只是恰逢其时做了自己应做的工作”。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10月,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出任该所首任所长。不久后,他就全面投入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研制的工作。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2009年10月31日,这位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科学巨擘走完人生历程,溘然长逝。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2-28/getArticle.htm?id=288716
5月20日,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按照学校及钱馆党总支统一安排部署,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分别召开换届选举党员大会,总结回顾了本届支委任期内的各项工作,选举产生了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新一届委员会。
在支部党员大会上,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分别在大会上认真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张珊珊同志、茅艳雯同志代表上一届支部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第二党支部委员选举办法。

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大会现场

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大会现场
随后,经过钱馆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全体与会党员无记名投票和差额选举,汪长明、吕成冬、徐娜3名同志当选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茅艳雯、张文珺、王昕3名同志当选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新一届支部委员会委员。

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大会现场

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大会现场
会后,两支部新一届支委分别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选举汪长明、茅艳雯同志为第一、第二支部书记。吕成冬同志担任第一支部组织委员,徐娜同志担任第一支部宣传委员;王昕同志担任第二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张文珺同志担任第二支部宣传委员。
换届选举后,两支部分别向钱馆党总支书面报告了选举结果。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对两个支部党员大会的胜利召开及新任支部委员的当选表示祝贺。她们向上一届支委会各位同志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希望新一届支委在今后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支部组织优势,结合钱馆中心工作,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支部党建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蒸蒸日上、更上层楼。
钱学森图书馆2017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18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19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当下全市上下正有序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为进一步讲好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思想根基、增强前进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于近日推出“四史”教育定制版学习菜单,为“四史”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一、“四史”教育主题参观
基本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翻开新中国史上的重要篇章,读懂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逆境中的发展,重温“两弹一星”伟大成就,了解作为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真知灼见。

特展“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解读“党员钱学森”的心路历程,在从四段人生图景中追寻钱学森在不同时期的认识、选择、成长,还原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一生所追求的初心与信仰。

二、“以人见史”系列讲座

三、“历史影像”主题观影
《钱学森》——用艺术结合史实的手法,讲述了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展现了钱老传奇的一生。

《仰望星空》——以钱学森经历的百年中国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坎坷的经历、纯净的心灵、独特的个性、卓越的科学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以纪录片手法全景式还原了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

四、“历史细节”专家导览

五、“读史明志”推荐书目
《钱学森精神读本》——从“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六个角度,提炼出钱学森精神的主要内涵——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集智攻关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的教育担当,并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图文并茂、叙中有议的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呈现一代科学巨擘钱学森崇高的精神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该书利用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力图全面准确地叙述钱学森从1950年回国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国的艰难历程。展现了钱学森克服阻碍、不畏艰难归国的历史过程,体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了解、研究钱学森及其回国的历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本书运用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史料,选取钱学森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早年求知岁月作为叙述对象,展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自信,树立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科学报国的人生信仰。同时以体察入微的人文关怀,从日常生活视角还原钱学森真实可感和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

《走近钱学森》——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一生。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它充满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预约方式:
预约电话:021-62933397 021-62933398
邮箱地址:qxslibrary@sjtu.edu.cn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5月26日,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钱学森图书馆运营合作部部长陈燕等陪同接待。

参观期间,张现民部长就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本馆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讲解和深入解读。范伟民社长对钱学森的科学成就、精神风范和学术思想深表钦佩,同时从视觉美学专业视角对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的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钱学森图书馆在陈列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做到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参观结束后,范伟民一行与馆方接待人员一起,就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提质升级、文创产品开发、专业技术共享与业务合作等进行了座谈和探讨。
图文供稿:学术研究部
5月22日,“双一流”文博能力提升专项中期检查推进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会议由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各子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
张凯馆长首先介绍学校“双一流”项目总体进展和现阶段文博能力提升专项的进展情况,并指出第一期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专项设备,下一期项目要结合各单位“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考虑文博能力内涵建设的内容。

随后,沈美凤老师介绍“双一流”文博能力提升专项经费使用情况,主要介绍现阶段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前注意事项及经费过程管理等事项。
各子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来自李政道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和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共八位老师逐一介绍各自项目的进展,着重介绍了运行进展情况、经费列支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同时各位老师也谈到项目进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疫情影响等。
在交流发言阶段,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提醒各项目负责人要重视学校文博建设发展的机遇,按时结项的同时也要确保项目质量。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丹丹表示,各项目建设要注重质量,多与校外的专业博物馆做横向比较;经费使用要与项目内容匹配,行政支出的项目和本专项内容需区分;一期项目重在基础,做好基础工作有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

最后,张凯馆长做下一阶段工作部署。首先,要做好持续论证。对于接近收尾的项目要提炼“文博能力提升”的亮点,同时结合各单位“十四五”规划梳理二期思路,考虑持续建设。对于其他项目要做好立项,尤其是文博楼的项目,功能和面积相对清晰的工程需抓紧开始专家论证和招标工作,同时做好经费管理。其次,要做好验收工作。现场改造类的项目验收将分期分批进行,在双一流办公室正式验收之前要准备预验收。最后,要做好项目匹配。要平衡好“双一流”项目经费申报和其他渠道经费支持。
图文供稿: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位于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简称:钱馆)总是会在周末迎来人流高峰。来访的客人当中,除了前来参观馆藏展品的,还有参加科普活动的。
作为国内第一家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同时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座隐身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尝试用“触动式”的科普教育方式,为科学教育探索新的方向。
科普场馆主打文科研学任务
去年暑假,交大附小四年级的徐子杰有一多半时间是在钱学森图书馆度过的,开朗大方的他报名“星空少年讲解团”的海选并成功入选,成了钱馆里的明星讲解员。
虽然之前曾多次来过钱馆参观,但是当以讲解员的身份深入参与其中,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经过自己的转述讲给其他人听的时候,徐子杰才开始真正地接近钱学森。

徐子杰反复走遍钱馆的每一个角落,熟记每一段讲解
和徐子杰一样,四年级的刘子淇也是钱馆的“常客”,早在一年级升二年级的暑假,她就幸运地参加了钱馆组织的“重走学森路”活动,成为迄今为止年纪最小的队员。
12天的行程从兰州到酒泉再到内蒙古恩格贝沙漠。乘坐在绿皮火车上,孩子们向来自天南海北的乘客调研对绿皮火车的记忆;在钱学森讲沙产业的恩格贝沙漠徒步,每个孩子只能带一杯水,而几公里之外是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强烈的对比催促思考: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如何生存?

刘子淇和队友穿越恩格贝沙漠
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收藏保存着6万1千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近十年来,在对外展览的同时,钱馆也承担起科普教育的功能,偏重于航空航天领域,网罗到杨利伟、欧阳自远、叶叔华等一批专家资源,主要活动包括“航天动手做”系列课程、“走进钱学森”系列研学任务、“微课题”探究学习等。
不过,琳琅满目的科普活动中,一多半却是和社科历史有关的研学任务,“星空少年讲解团”和“重走学森路”就是其中的品牌。
“请为钱学森准备一份3分钟的辩护词,向法官论证为什么说钱学森有权利回到自己的祖国?”
“仔细研究钱学森的成绩表,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大学四年中钱学森成绩最好的四门课和得分最低的三门课。”
“把钱学森从美国写给祖国的求援信,用英文电报的方式表达出原意,不能超过100个单词。”
“1955年钱学森一家登上回归祖国的邮轮克利夫兰总统号,如今已经是新中国成立70年了,如果可以寄出一张穿越时光的明信片,你会写下怎样的文字呢?”
“运用馆藏资源,选择以下课题,撰写3000字左右的‘微课题’研究报告:
——从孟晚舟被禁锢看钱学森当年回国历程
——钱学森之问对我们的启示
……”
研学活动菜单上,一道道自主探究的题目,为科普教育添加了浓浓的人情味。

每天下午5点晚饭后到凌晨12点,是钱学森固定的读书时间,书架上是他生前读过的书

镇馆之宝:钱学森岳父蒋百里赠与的行李箱,当年跟随钱学森夫妇从美国辗转回到祖国

镇馆之宝:2500N发动机
idea在这里触发
如果你只知道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那么请一定到钱学森图书馆去转一转,在那里,你会对钱学森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除了科学,钱学森在哲学、思想史、管理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建树。
从早年开始,他对音乐、美术、诗歌、摄影等都有兴趣,是交通大学1934届学生毕业纪念册编辑组美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与身为女高音歌唱家的夫人蒋英琴瑟和鸣。
到了晚年,他集毕生科学研究的经验得失,从研究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运用实践论、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解决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探索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现实、有效的方法。
“作为科学家纪念馆,我们在科普教育上的特色是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故事融合在一起,从科学方法上引导孩子。”
来自钱馆社教部的张文珺表示,正如钱学森的人生足迹那样,钱馆设计提供的研学活动,不是单向地输出硬核知识,而是把文学、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与展示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与学校课堂互补的实践体验任务。
“面对海量的学习资源,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是被‘触动’的力量,所以我们从讲好科学家故事入手,不生硬不遥远,比如寻找钱学森成绩表上最好和最差的几门课程的研学任务,让学生觉得科学家的求学路其实离自己的生活很近,会从心底里产生想靠近大科学家和他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愿望。”

1955年钱学森一家四口历尽艰辛的回国路
最早捕捉到徐子杰身上被“触动”痕迹的是妈妈李毅。她回忆,有一次和孩子讨论一个问题后,自己半开玩笑地表示确实算错了愿意道歉,没想到孩子一脸严肃,马上联系到钱馆第四展厅中的一幅油画——《虚怀若谷》,描绘的是一次关于学术问题的争论后,冯·卡门教授向学生钱学森认错的场景。
“妈妈,冯·卡门教授也是这样实事求是,民主谦逊地对待科学和学生的!”听到孩子的反馈,妈妈觉得很感动,因为展品的内涵已经无声地浸润到孩子的心灵,为他知识的积累、人生观的联结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样的融会贯通比任何师长的说教都更加有力。

位于钱馆第四展厅的油画《虚怀若谷》
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刘子淇和小伙伴经过庄严的升旗仪式,进入航天员出征的始发地,亲眼看到我国第一代卫星发射塔架,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拥有辉煌成就的首代发射塔架如今已是锈迹斑斑,和另一边现役的最新一代发射塔架相比,显得面目“简陋”。同样简陋的,还有不远处供科研技术人员居住的一排土房子,当年,钱学森就曾在这里居住。
此情此景,刘子淇被深深地震撼了。
“重走学森路”归来,刘子淇的语文老师注意到了学生的变化,为她点赞:你读的书没有其他人精,但是你经历得多,作文耳目一新有新意,我喜欢看!


刘子淇和队友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而在刘子淇的妈妈刘静看来,女儿得到的触动不仅发生在情感上,钱馆的经历还打开了孩子的思维,触发idea的不断涌现。
疫情到来之前,几乎每个周末,刘子淇都会出现在钱馆“航天动手做”课程的现场,一双巧手之下,相继诞生出返回舱、气压火箭、拉线飞机等创意科技手工制作。
高大上的航空航天理论经过拆分简化,降维成小朋友也可以理解的基本原理,又经过亲自动手操作,转化为直观可见的实物。
比如,给刘子淇留下深刻印象的气压火箭,利用的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基本原理,只要40分钟就能够制作完成,而且真的可以上天!


“航天动手做”课程为刘子淇打开新世界
实操性的锻炼机会让刘子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斯文的小姑娘,已经囊获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等各大赛事的奖项。就在去年,她带着原创发明的“便携式智能洗发机”参加“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获得上海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提名奖。
“钱馆提供的科普活动难度不大,不是像外面的培训机构那样和课题紧密关联,而是发散性的,让孩子有足够多时间,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刘静告诉小编,“便携式智能洗发机”的创意灵感,实际上来源于钱馆老师带领大家做连通器时候讲的一句话:科学也要学会反向思维,孩子由此得到启发,游泳时候带泳帽是为了不让外面的水打湿头发,那么反过来,是不是可以把水藏在帽子里不让它流出来呢?于是便有了自动洗头神器——“便携式智能洗发机”的发明。
独辟蹊径的非正式教育
张文珺介绍,开馆至今,像刘子淇、徐子杰那样,有一批家长和学生已经成为钱馆的固定粉丝,多次参加活动。
在刘静的眼里,最初让女儿来钱馆,只是因为想把孩子从教室里解放出来,而不是困在一个强加给她的圈子里。
实际上,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打卡,参加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非正式教育。
“和学校里完整严谨的课程体系及课标考试相比,校外场馆提供的非正式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并且在专业方向上,提供自主学习和专家指导的机会,可以比学校教育走得更深,因而更有利于触动孩子的兴趣点。”
张文珺说,在发达国家,非正式教育起步早,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比如美国,各种大小场馆、国家实验室、研究所、非营利组织等机构大多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负责非正式教育的专业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独特资源,组织科学家、艺术家等专业人士与教育者一起,为儿童和青少年开发基于兴趣和好奇心的课程与活动。
相比之下,国内的非正式教育虽然在这几年发展迅速,但是和国外依旧存在差距,尤其是不少机构采取“拿来主义”,比如直接购买乐高、3M等大型企业研发的工程和技术类课程的版权,虽然顶着诸如STEM教育等高大上的名目,但是内容上千篇一律,原创性不够,也没有针对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改良。
这样的现状正是钱馆试图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改变的。据了解,目前钱馆已经和全市20多所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希望通过讲好本土科学家的故事,探索独辟蹊径的非正式教育之路。


2017年“中国航天日”,邀请欧阳自远院士到钱馆和青少年对话
家长首先要充当助燃剂
带着孩子来钱馆参观的,一般都会在第四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前驻足良久,里面详细记录了钱学森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他的母亲章兰娟擅长数学,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超强,父亲曾经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幼年的钱学森(左二)和父母及家人
“从钱学森的身上可以看到‘触动’的力量,他在日后的兴趣广泛和忧国忧民,最早来源于父母的影响。”
多场活动组织下来,张文珺有了和家长打交道的机会,她也因此提醒家长,要点燃孩子对科学的热情,激发“后浪们”好奇、钻研和开拓的精神,除了学校和场馆的努力,父母首先要充当助燃剂,对科学技术感兴趣。
“在钱馆里很明显的对比是,有的家长让孩子跟着讲解员,自己坐在旁边刷手机,还有的家长提前做好功课,准备好问题,带着孩子到博物馆里面找答案,哪一类孩子更容易被触动?”
在张文珺看来,一瞬间的触动实际上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也是钱馆开展科普教育的思路,看上去绕了远路,实际上却是抄了近道。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OqwFVZc8Es_HWVm03Nrjw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5月18日运行开放安排公告如下:
5月18日开放时间延长至晚21:00,当日开放时间为 9:00—21:00,20:30停止入馆。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一日
经过专家匿名通讯评审和钱学森图书馆学术委员会现场审定,并报钱学森图书馆党政联席会议通过,现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生平与思想研究”2019年度专项课题立项名单公布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0年5月28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学习教育的有关要求,5月27号下午,市侨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聆听了市委党校赵刚印教授带来的《见证初心,创造奇迹:新中国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专题报告。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市政府侨办主任王珏,市侨联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陶勇参加学习活动。上海交大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统战部副部长张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全程陪同参观。





通过参观和学习,机关干部被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冲破藩篱投身报国的爱国之志所打动,被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热情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所折服,被他呕心沥血投身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发和为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功勋所震撼。

赵刚印教授在讲座中,向大家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以及所展示出来的革命初心和使命担当。


王珏在专题报告学习后讲话。她指出市侨联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四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积极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有效开展,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各党支部要共同学,各部门要协同配合学,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好发扬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全力做好新时代的侨联工作,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市侨联举行“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暨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指示,于6月4日举行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首次学术沙龙——“四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特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庆桥副教授围绕“科技成就中国”为主题进行授课。讲座深入剖析新中国重要伟大科技成就及其根本成因,对于提高深入学习“四史”重要性的认识,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讲座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全馆二十余名骨干馆员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黄庆桥首先从历史的视野,全面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重大科技成就。通过具体的案例特别是“两弹一星”和“中国高铁”,生动反映7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历史意义。着重指出在面对中国科技的成就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我们要理解中国科技真实的崛起过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开展纵向思考,要知道中国科技“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黄老师还展望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走向和前景。他表示无论何时中国人都需要善于学习,国家越处在困难时期,越应该敞开胸怀学习先进,加大加快自主创新力度,稳步提高关键科学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

互动过程中,黄老师分别就学术成长、师资建设等话题与大家展开交流。黄老师还寄语钱馆的年轻骨干结合“四史”学习,通过历史经验、历史知识、历史教训加强理论学习,坚守初心,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钱学森图书馆高度重视馆员专业学术能力培养,极有针对性的结合“四史”学习教育举行了2020年首次活动。此次讲座不仅是一次“四史”学习教育的启动和全面动员,同时更启发钱馆馆员深入思考通过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传播好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和钱学森精神。今后,学术沙龙还将继续在内容和方式上不断优化创新,更好地助力年轻馆员练就专业学术基本功,同步提高业务工作能力,进而为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工作全面进步和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王昕
摄影:车兰
5月29日,为深入贯彻上海市委常委会学习“四史”的号召,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飞行器设计系党支部与中国商飞科技部党支部联合开展了“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B13厅举行,邀请了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忻平教授,做关于“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的专题报告。

学院党委书记胡士强、副院长肖刚、副院长兼飞设系党支部书记陈方,以及飞设系教工党员出席活动。中国商飞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飞机运行安全总师金宜斌、制造总师姜丽萍、科技发展处处长曾欣云、技术基础处处长宋文通、科研项目处处长吴姗姗,以及科技部党支部党员。活动由陈方主持,胡士强和姜丽萍代表双方单位互致欢迎辞。

忻平教授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当下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必要性。他强调,学习“四史”是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党历史上处理问题的智慧与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和能力,化解国际国内复杂局面的迫切需要。忻平教授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多角度讲述了我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他引用翔实的史料,生动介绍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具有的丰富红色资源和独特历史地位,对党的诞生历史做了全面深刻的阐释与解读。讲座最后,忻平教授同参会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学院与中国商飞科技部围绕党建及科研工作开展了全面的经验交流。肖刚介绍了航空航天学院长期服务于国家重大任务的典型工作,表示将继续促进双方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民机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飞设系系主任王福新教授回顾了飞设系与中国商飞的合作,介绍了飞行器设计系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近些年许多优秀青年教师的加入,使得飞设系充满活力。
金宜斌总工程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发展大型客机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商飞的重要战略合作高校,希望能继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加快推进交大大飞机先进技术研究院,助推国家航空强国建设。


会议最后,胡士强、陈方分别代表学院和飞设系支部与商飞领导交换礼物。

学习讨论结束之后,与会同志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党员们对钱学森同志的爱国情怀、科学态度、战略眼光和培养理念有了深入了解,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懈探索、努力奉献的革命精神。
本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了各位党员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民机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工作,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aero.sjtu.edu.cn/Data/View/3793
5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支部完成了新一届支委的换届选举,并在新一届支委的带领下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本届支委以“政治导向、基层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导向”为指引,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党建与业务结合”、“品牌与标准塑造”、“守成与创新兼顾”的支部建设理念,遵照“学习-研究-实践”的认知规律,将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示范性支部建设为目标,不断在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增强支部理论学习的政治性、业务交流的经常性、工作推进的有效性、形式载体的创新性,进一步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参观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学‘四史’,忆‘初心’”,第二个环节为“观‘展览’,悟‘初心’”。
理论学习环节,周鹏同志传达了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教卫党委《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然后导读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篇(1921年7月-1923年6月),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建党纪念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四个方面做了领读分享,这也是组织部党支部党史导读系列的第一讲。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实践参观环节,参观钱学森图书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特别展览。展览以“人生选择”为线索,从钱学森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航天岁月以及金色晚年四段人生图景中追寻钱老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人生认识、选择、成长,从中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形成、实践与实现的脉络。通过讲解员的生动介绍和图片文字音频资料的详实展示,支部党员对钱学森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求,对 “共产党员”和“科学家”双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如何实现统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引导支部党员同志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

参观结束后,支部党员纷纷表示深受教育。钱学长一生怀着科技报国的理想,为了祖国的强大,在数次面临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口,都能始终如一坚守初心,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他的一生, 是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写照。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党员,既要立志高远,接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未竟事业,也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时刻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贡献。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今年组织部党支部将按照“四有一提升”目标要求,围绕“引领助力基层党建质量巩固提升”的工作主线,先行先试,不断探索支部活动形式,持续推进支部活动品牌建设,不断开拓支部建设的新路径,进一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zhxw/20200606/125477.html
6月11日上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在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姜斯宪、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盛懿的陪同下专程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考察。

徐匡迪院士是冶金领域著名的科学家,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被英国皇家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国工程院和俄罗斯工程科学院等多国工程院选为外籍院士。在担任上海市领导、中国工程院院长期间,徐匡迪院士与钱学森有多次接触,时常到家中探望。在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徐匡迪院士专门撰文《一位人民的科学家》表达缅怀之情。
在参观过程中,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不时勾起徐匡迪院士的回忆。在参观钱学森雕像时,听到讲解员介绍雕塑家用心刻画钱学森的眼神,徐匡迪院士点头表示认同,他说,当年自己拜访钱学森时,钱老听力已然下降,但对话时,目光清澈、炯炯有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展板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等科学家们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徐匡迪院士驻足良久,他说,“两弹一星”成就展现了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同样不可欠缺,现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还有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更需要我们有这种精神。


在第一展厅,看到钱学森赠给中科大学生的计算尺,勾起了徐匡迪院士的回忆,他说,当年他去科研基地,看到数百位科学家就是用这样的计算尺来计算数据,条件无比艰苦,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凭着一股干劲,完成了无比复杂的计算任务。
在钱学森系统科学和综合集成方法的展板前,徐匡迪院士指出,综合集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复杂行为系统时一套有效的方法,钱学森的思想是极为超前的,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达到很高的境界,他是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


在人民科学家风范展厅,徐匡迪院士回忆起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钱学森是众人心目中院长的不二人选,但是钱学森非常谦虚,坚决请辞院长,甚至不愿意担任工程院院士,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钱学森的高风亮节令徐匡迪院士至今难忘。
在第四展厅,看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展板,徐匡迪院士十分感慨,他说蒋家与钱家都是杭州的大家族,两人的结合堪称珠联璧合,当年在钱学森家中,自己曾听过蒋英讲述两人艰难回国的历程,可谓惊心动魄,从中也可见出这一代归国学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基本陈列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部分馆藏精品文物向徐匡迪院士进行展示和介绍。看到这些见证着钱学森人生历程的珍贵文物,徐匡迪院士十分激动,他说,钱老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坚定的爱国者,更是模范共产党员,他无愧为人民科学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上海交通大学建设钱学森图书馆,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工作,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弘扬钱学森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作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6月10日,《学习时报》“科技前沿”版发表钱学森图书馆盛懿、汪长明的《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时代价值》一文。这是继《钱学森的治学之道》《发挥科技名人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两篇文章之后,该报第三次发表本馆研究人员撰写的理论文章。

作者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启迪”“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探索”“完善科学决策机制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揭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文章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时代维度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进行考察,并提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理论精髓可以归纳为:顶层设计、科学管理、自主创新、全国协作、综合集成。
《学习时报》系中共中央党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理论党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是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该报深切关注当代社会大变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
原文链接:http://paper.cntheory.com/html/2020-06/10/nw.D110000xxsb_20200610_1-A6.htm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目前上海全市上下正有序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了“四史”教育定制版学习菜单,为“四史”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钱学森图书馆是2011年12月建成开放的,馆藏钱学森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一生爱国爱党,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所以充分发掘和梳理钱学森的文献资料,其实也就是一场生动的“四史”学习教育。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这份“四史”教育定制版学习菜单,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名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的特别展览。展览以“人生选择”为线索,从钱学森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航天岁月以及金色晚年四段人生图景中追寻钱老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人生认识、选择、成长,从中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形成、实践与实现的脉络。

这个特别展览汇集了钱学森对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家人生价值的思考。展览中有一封1983年钱学森给科研人员马华孝的信,上面写着“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科技人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是公道的!千古功过,自有评说。所以请您放开胸襟罢!”而1991年在给另一位科研者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您对我受奖祝贺,我心领了。其实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要看我今后还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干点什么。”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人民服务,这也是钱学森作为科技战线的优秀共产党员的一种价值取向。
“读史明志”推荐书目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这份“四史”教育定制版学习菜单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被推荐的图书多与钱学森的人生选择有关。《钱学森精神读本》——从“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六个角度,提炼出钱学森精神的主要内涵——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集智攻关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的教育担当。《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利用档案及相关文献资料,力图全面准确地叙述钱学森从1950年回国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国的艰难历程。展现了钱学森克服阻碍、不畏艰难归国的历史过程,体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运用大量原始档案文献史料,选取钱学森1911年出生至1955年归国的早年求知岁月作为叙述对象,展示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自信,树立远赴海外求学只为“他日归来”科学报国的人生信仰。《走近钱学森》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一生。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
此外,钱学森图书馆的这份菜单还包括“以人见史”系列讲座,通过“共产党员钱学森”“钱学森的归国之路”“钱学森与中国航空”等五个主题分别开展讲座,通过钱学森的人生之路,看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历史影像”主题观影则主要播放电影《钱学森》、纪录电影《仰望星空》和纪录片《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历史细节”专家导览分为钱学森图书馆藏品赏析、细读“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等五个主题展开专家导览。
钱学森图书馆所在的徐汇区拥有大量红色资源。日前,徐汇区发布了《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四史”教育学习中,充分用好辖区内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巴金故居等重要红色资源,用好徐光启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等历史学习基地,用好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气象博物馆、徐汇区档案馆、“徐汇记忆”展馆、衡复风貌展示馆、土山湾博物馆等展现不同领域历史文化脉络的教育基地,用好徐汇滨江规划展示馆、“今日漕河泾”展厅等展现当代城区发展特色的展示基地。为广大干部党员学好“四史”提供生动教材。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0/06/11/15918460681132137470.html
原标题:市妇儿工委办公室支部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四史”学习教育中作用,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充分激发党支部的工作活力,使“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6月2日下午,市妇儿工委办公室支部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障”为主题,赴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市妇联主席徐枫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了活动。
钱学森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20世纪50年代,他毅然放弃在美国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渥的物质生活,突破各种障碍和阻力,回到生活和科研条件无法相比的祖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支部五名同志怀着对钱老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倒金字塔型的“模拟手稿”大型置景,大家被深深地震撼了,4015页从9.8米高处直达眼前,红色、放射、裂变、升腾,“模拟手稿”以艺术的形式、抽象的语言,对钱学森精神作了抽象的诠释。我们先后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个展馆,四个展馆分别再现了钱学森参与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全过程、在科学技术上的伟大开拓、心系祖国和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成长和学习经历。一件件展品,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生活的朴实、严谨的学风、坚强的毅力、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参观结束后,支部同志结合观感和正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交流了体会。大家对钱学森高尚的品格情操表示赞赏,更对他几十年来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对共产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表示敬佩。大家表示要学习钱学森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正是有着像钱老这样一批爱国的科学家,才使得中国拥有了强大的航天事业。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了,中国之强大可以抵御更大的风险。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次“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深悟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好的状态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shjgdj.gov.cn/web/node212/node213/node365/u1ai49378.html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一行20余人前往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以主题为“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障”的主题党日活动。
同学们集体参观了馆内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通过游览同学们仿佛翻开了新中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了解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逆境中的发展,重温了“两弹一星”伟大成就,并对作为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真知灼见有了一番认识。
在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党员政治生活馆共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影片生动展现了钱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高度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积极联系在一起的爱国情怀;还原了一位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坚持真理、严谨求实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
所有党员们结合当天的学习参观心得体会,开展了深入交流与讨论。我们都应该以钱老为榜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科研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使党员同学们对钱老传奇的一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深深为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感动。同学们一致表示:今后大家都会在各自的科研岗位尽职尽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进取,开拓创新,要为国家、为世界的科学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原文链接:http://www.cas.cn/djcx/wm/202006/t20200605_4749061.shtml
尊敬的观众:
为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加的参观需要,在贯彻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确保参观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我馆将于2020年6月13日(周六)起恢复团队有序预约、参观。
具体办法如下:
一、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除法定节假日外)。
二、预约方式
普通团体请提前3-14个工作日预约,每日接待量限额500人次(含散客),每批团队人数不超过50人。具体步骤:
1、PC端登录预约系统(http://ticketqxslib.sjtu.edu.cn/#/team),选择参观日期和入馆时段,首次预约需先提交团体资料后,注册团体账号。
2、填写团体基本信息,上传团体成员名单。
3、确认团体信息。
4、提交预约订单,收到系统审核通过邮件后,视为预约成功。
5、参观当日,团体成员凭预约时填写的证件在入馆时段内到馆参观。
“四史”学习教育团队请提前一周(周一-周五9:00-17:00)致电021-62933397,电话沟通确认四史教育内容后,再通过团队预约通道,完成在线团队预约。每批团队人数限11-50人。
三、入馆方式
参观当日团队每位成员都须携带订单内填写的证件,并出示随申码。所有观众须接受体温检测,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请务必按预约时段到馆参观,如错过预约时段将谢绝入馆。未履行预约手续的谢绝入馆。
四、参观秩序
入馆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安全距离。
特此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0年6月12日
为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发青年骨干的爱国热忱和科学精神,2020年6月16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药物所党委书记田申荣带队,组织药物所近30名青年骨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四史”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中,讲解员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 以及“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钱老勇攀科学高峰、无私奉献的辉煌一生。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学员们做了“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的特邀报告,着重讲述了父亲一生中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通过主题报告,学员们对钱老一生爱国、创新、奉献的崇高科学精神有了进一步了解,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梦想与决心。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田申荣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互赠纪念品
这一批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药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他们大多与钱学森一样,有着一段从海外留学到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经历,对钱学森的科研之路和成才之路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主旨报告之后,钱永刚馆长就“钱学森的人生选择”“钱学森的科学成就”“钱学森与创新人才培养”等话题与科研人员们展开对话,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

钱永刚馆长与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来源:上海药物所
图片:徐菁 上海药物所
【相关新闻链接】
青春上海News:钱学森图书馆首创“互动式”导览,让“四史”故事走入白领人群
东方网:“互动式”导览打通“次元壁” 年轻白领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学“四史”
社会科学报:钱学森图书馆“互动式”导览让“四史”故事走入白领人群
如何给白领群体讲好“四史”故事?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打破“次元壁”,让“四史”学习融入都市白领的文化休闲体验?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一场全新的探索与尝试。


“钱学森来到美国之后,就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期间清华、北大、交大都先后向钱学森发出回国任教的邀请,但钱学森都拒绝了。根据我们刚刚参观的内容,你们认为钱学森拒绝的原因是什么?现在,小组抢答开始!”
6月19日晚上,钱学森图书馆灯火通明、热闹非凡,一场特殊的导览活动正在展厅中火热进行。主讲人是一位年轻的85后策展人,而对象是周边徐家汇商圈的年轻白领。这一场名为“选择”的主题导览打破了传统的讲述模式,以充满趣味的方式把形式单一的讲解变为一场同龄人之间的对话。



导览活动开始,20位观展者被分为两个小组,在一个半小时的参观过程中,他们一边跟随着策展人小陆老师,细细品读展览中呈现出的钱学森人生中的关键抉择,走入这位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一边穿插完成一系列分组对抗、趣味答题和挑战任务,最后两组观众还分别赢取了精美的展览配套文创。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展教团队对此次导览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与策划,他们并不是在传统的导览中生硬地植入游戏互动环节,而是针对白领人群的特点,将展览中的核心要素以及“四史”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提炼,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了转化,通过参与式、互动式的体验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认知,从而实现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价值认同效果的最大化。
“从来没有想到,一次参观学习的过程会如此好玩,策展老师的讲述很亲切也很亲民,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对历史产生思考。”一位参与者这样说。



自六月初钱学森图书馆正式推出“四史”学习菜单,启动“四史”教育以来,已迎来来自社会各界的学习团队近百批上千人次。为了更好地服务“四史”学习团队,钱学森图书馆不断升级服务内容,通过参观讲解、专题讲座、主题观影、专家导览、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制化的“四史”学习服务,已先后推出针对党员团队的“共产党员钱学森”专题党课、针对科研人员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参观、针对学生团队的“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专题讲座以及针对普通观众的“钱学森的归国之路”直播网课,受到了参与者的广泛好评,“四史”教育的预约热线一度被“打爆”。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学习团队上专题党课

此次针对白领群体推出的互动式导览是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定制化“四史”学习教育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进一步细分受众、精准发力、持续创新,以多元化的服务提供更多维度的“四史”教育资源,让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与报国故事更加深入人心,让源于历史的记忆与认知化为对前行道路的自信与力量。
摄影:徐 菁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6月25日至27日正常开放,其中25日和27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26日开放时间为9:00—21:00,20: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参观时请观众保持安全距离。详细内容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中相关信息。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To better fulfil our mission to serve the public, QLM will stay all op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Duanwu, June 25-27), with the following opening hours:
June 25,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June 26, opens from 9:00-21: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20:30
June 27, opens from 9:00-17:00 with the last entry at 16:30
Considering the COVID situation, the museum can only be visited by appointment. For details, please refer to QLM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Thank you.
各位同仁:
鉴于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现状,考虑到教师、学员的人身安全和办班效果,经主办单位讨论决定,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推迟到2021年举办,具体时间安排将另行通知,敬请关注。
感谢各位学员、老师和同仁对培训班的悉心关注和热情参与,我们将用更细致的工作回报教师和学员,期待国内外的大学博物馆同仁于明年再聚上海。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0年6月23日
一、活动简介
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把夜空中那几颗不安分的星称为“漫游者”,地球先民向着夜空中最亮的它们朝圣,仿佛只有这来自地平线外的召唤才是唯一的永恒,而追寻它们的脚步,自古就是最浪漫的航程,而现代人类赋予它的名称,便是载人航天或者星际航行。
在航天发展早期,人类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有着诸多美好的憧憬与幻想,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衍生为诸多文化元素,出现在文学、电影、艺术当中。其中一部分构想在之后的科技发展中成为了现实,也有许多至今仍然是空中楼阁式的美好愿景。钱学森作为较早接触并投身火箭与航天科研的科学家,当时便对载人航天这一领域投入了极大关注,这从他早年的研究手稿及旅美期间的大量剪报便可一窥端倪。
发挥你的想象,围绕人类航天发展历程、科幻文学艺术作品,勾勒出你心目中未来人类探索太空、伴游星河的壮丽图景。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承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上海市宇航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三、投稿须知
1、征集范围
凡认同本次大展的主题和宗旨,具有绘画创作能力的国内外6至12岁儿童均可报名参加,不限民族、性别。
2、作品要求:
运用美术创作艺术形式,发挥你的想象,围绕人类航天发展历程、科幻文学艺术作品,勾勒出你心目中未来人类探索太空、伴游星河的壮丽图景。
3、作品规格
美术作品最大边长不超过2000px。
四、时间安排
1、投稿要求:初评以作品照片电子邮箱投递的方式,待接到复评通知之后,由作者本人或其监护人将作品原件在复评时间内寄送至主办单位指定的地址,不需要装裱。
2、初评邮箱投递时间:2020年7月1日——2020年9月1日。
3、邮箱投递要求:请于2020年9月1日前将作品照片(1-3张,应按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规格、材料格式命名,例如:米隆《掷铁饼者》高3800px、青铜.JPG)+个人照片+个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正背面或户口本等)扫描件发送至641394616@qq.com邮箱,照片分辨率不小于300dpi。
4、邮箱主题内容填写:首届“想象与现实”少儿航天美术作品征集大赛+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尺寸(高×宽cm)+联系电话+联系地址。
5、作品初评时间:2020年9月(入选名单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公布)
6、复评:2020年9月待接到入选通知后,由作者或其监护人将作品原件在复评时间内寄送至主办单位指定的地址。作品背面左上角请以首届“想象与现实”少儿航天美术作品征集大赛+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尺寸(高×宽cm)+联系电话+联系地址标记。作品复评收退件及奖品、证书、奖杯、画册发放快递、物流费用由作者或其监护人支付,复评收件地点另行通知,原作寄送须妥善包装并上保险,通过正规物流或快递公司邮寄,邮寄过程如出现损坏由作者或其监护人与邮寄公司协商,请妥善邮寄。
五、奖项设置
初评入选作品80件,复评获奖作品
一等奖:2名,奖品、证书、奖杯、画册;
二等奖:6名,奖品、证书、奖杯、画册;
三等奖:10名,奖品、证书、奖杯、画册;
优秀奖:20名,证书、画册;
入选奖:42名,证书、画册。
一、二、三等奖原作将由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不再另行支付收藏费用,部分获奖作品将有机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其后的展览中展示,主办方将邀请部分作者参加颁奖典礼,参加颁奖典礼产生的差旅、食宿等费用及行程安全由作者监护人承担。
六、投稿须知
凡投稿者均同意本方案
1、出版:
大展画册:所有入选及获奖作品均编入此次活动画册。
2、创作要求:
参展作品要求必须是原创作品,作者拥有作品全部的知识产权,创作理念创新、独特。
3、所有参赛作品须确保不会侵犯任何知识产权。如发现参赛作品非原创,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赛及获奖资格。如有违反版权条例,参赛者或其监护人须承担法律责任。
4、主办机构保留使用参赛作品的权利。
5、主办机构保留解释及修订比赛规则的权利,并对评选比赛结果拥有最终决定权。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吴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3680
伴随着党员四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七一前夕,中国中学初中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了一次特殊意义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这也是一次跨学科研学活动的前期考察与初步探究。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的姚黎红书记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一同参加了今天的学习活动。

求真研学拓领域
中国中学自去年开展钱学森图书馆的研学活动后,就将钱图的研学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纳入了整体课程建设。
今年结合党员“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初中党支部的全体党员们和部分初中教师再次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了一次跨学科探究与深度学习。


开拓学区党组织建设
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与党员们共同重温钱老无私和光荣的一生。她说道,基层学校党组织能充分挖掘区域内的红色教育资源,开拓学区紧密型党组织建设的空间,实地探究研学课程素材,让党员、教师更好地汲取信仰之力、党性之力、发展之力,这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希望各党组织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整合区域、区属红色资源,促进“四史”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研发更优质的研学课程,引导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努力探索党建与研学课题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学区党建内涵,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学区单位同参与
上师大学区各中小学党组织书记、中国中学初中党支部全体党员赴钱学森图书馆,踊跃参与活动。
当天的活动,不仅让全体党员再次强烈的感受到钱老的学识渊博和对国家的热爱,更是通过钱老的历史,看到了新中国的发展史和成长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今天新时期的党员只有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才能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牢记初心,为建设富强、美丽的国家砥砺前行!


四史学习明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馆员张现民做《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基于中、美解密档案的考证与研究》主题报告。张现民教授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记录,以实事求是的角度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为党员教师们详解了钱学森在那段蹉跎岁月中的艰难归国之路。从钱老被重重监视与调查,处境水深火热,到回国行李被扣押,钱老被关押进监狱,再到听证会上,钱老面对古尔丘的步步逼问,无论何时都不在祖国的问题上让步,钱学森高尚的品格、敏捷的思维和赤忱的爱国之情令人肃然起敬。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DdP47BWNs3xf-uRogt42Q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加速,起飞啦!——钱学森图书馆航空动手做科普教育盒子》(暂名)编辑出版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预算价:19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之规定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必须是地市级以上出版社或文化图文公司。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0年7月1日 至2020年7月7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0年7月13日上午9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0年7月13日上午9时2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投标人可派授权代表出席开标会议。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1)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2)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0年7月10日上午9时整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21-62933397
发布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index.php
近日,在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颁奖活动现场,“海上文创”发起了“文化赋能新零售”签约仪式。未来,“海上文创”将联合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旗下饿了么、口碑平台开启深度合作。

据悉,“海上文创”是具有上海特征的市级文创品牌,全面整合了符合上海城市定位、价值内涵的本土IP资源,而“海上文创”实体店则集文创产品展示、零售交易、版权洽谈于一身,有效提升了上海文创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正日益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能载体和上海城市形象的闪亮名片。在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中,依托“海上文创”与沪上知名红色文化场馆的IP授权合作,参赛作品获得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云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等红色文化场馆标志性元素的完整授权,为作品后续的生产、销售奠定了基础。

此次合作,“海上文创”作为文化文博IP交易服务平台,将把上海独有的IP资源与优质的品牌资源进行跨界合作对接。签约仪式现场,“海上文创”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上海电影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的代表共同启动了文化赋能新零售项目。

据了解,上海电影博物馆是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馆内呈现了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生动演绎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核心,收藏保存着6万1千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未来,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旗下饿了么、口碑平台将利用阿里生态优势,将IP元素与消费产品结合,联动本地生活商户进行独家发布;跨界合作的文创新品,在饿了么下单,快至1小时,蓝骑士就会将这份“精神食粮”送到家;上海电影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则将成为首批沪上文化文博单位开启IP授权合作。

“上海文化文博单位积极通过‘海上文创’与饿了么、口碑这样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合作,让上海文化融入广大公众的日常生活,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城市文化新体验,对城市文化的传播传承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海上文创项目负责人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A71-7yq67RSMjfAcK4LdA
【相关新闻链接】
上观新闻:复旦有“星火”,交大有“星空”,在钱学长战略导弹下,少年们也能讲“四史”
第一教育: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星空少年讲解团“四史”专场 | “四史”学习教育
中国青年报:上海小学生“星空少年讲解团”到钱学森图书馆讲“四史”
上观新闻:讲“四史”过暑假,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来了一群小学生讲解员
7月8日,刚刚经历了一个特殊学期的5位小学生来到钱学森图书馆正式“上岗”,他们将化身“四史”讲解员,为前来开展“四史”学习的团队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讲解。


组建于2018年“星空少年讲解团”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小粉丝组成。他们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讲解员,为游客们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两年来,除了在每个节假日为游客带来精彩的讲解,40位星空少年还先后参与了央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秀、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首演、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解等活动,2019年12月20日,他们的声音入选“时代之声”,随着资源一号04A人造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被送入太空。


两年的历练,让这一批星空少年收获了成长,对历史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如今,面对观众,他们早已不复当初的羞涩,展厅中、导弹旁、文物前,星空少年们带着从容、满怀自信,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钱学森的人生历程、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为观众们再现了一段共和国航天事业初创的峥嵘岁月。


对于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四史”学习的团队来说,聆听由这批少年带来的讲解,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学习体验,对“四史”也有了更多感悟。“本来对孩子们的讲解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是现在听下来,心中却有一种情绪在涌动。我想我们学历史,不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切切实实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得到了延续和传承。这也让我对祖国的未来更有信心了!”来自上海中学高三党支部的刘老师听完他们的讲解后表示。


一场讲解结束后,来自上海新长宁集团的党员们既满怀感慨又对这些星空少年们充满好奇,面对他们的提问,讲解团成员杨旸的回答从容不迫:“疫情期间我在家读完了一整本《钱学森传》,所以我现在讲解更有自信了。我想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知道钱学森爷爷,知道伟大的人做出了伟大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结合“四史”学习教育,钱学森图书馆已将每个周三设为星空少年讲解团“四史”专场讲解日,预计整个暑期将为近千名游客带来超过40场专场讲解。未来还将持续推出实景话剧、“四史”微课、定制导览等系列活动,更好地通过场馆资源服务“四史”教育,助力打牢思想根基、增强前行力量。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自6月以来,按照业务划分,分别于6月10日、6月19日、7月8日召开“十四五”规划分部门研讨会。研讨会分别就社教与展览、藏品与研究、综合管理与场馆运营这三大类工作展开讨论,各部门部长和副部长参加会议,钱馆执行馆长张凯全程参与各分部门研讨会。
张凯馆长分别传达学校制定“十四五”规划的相关精神,就交大“文化引领”战略的“品味提升、价值驱动”理念引出钱馆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鼓励各个业务部门集思广益,就“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
各部门总结“十三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短板,并分别就展览主题聚焦、社教活动全媒体平台、钱学森研究智库化转型、藏品征集范围和库房增容、智慧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等主题展开讨论,凝聚共识。
张凯馆长在听取各部门意见后表示,各部门首先要做好“十三五”工作总结,凝练发展趋势、突出数据支撑。同时,要以钱馆开馆十周年和学校“文化引领”战略为契机,强化目标意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他强调,各分类业务已相对比较成熟,“十四五”规划则要打通馆内业务渠道、提升场馆整体效能,同时注重场馆品牌建设、全方位筹措和汇聚发展资源,保证钱馆未来高质量发展。
供稿:综合部
7月9日上午,市政协民宗委分党组书记,市政协常委、民宗委主任闵卫星一行赴我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考察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统战部副部长张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等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解说带领下,闵卫星主任一行详细参观了馆内常设展览。在参观第二展厅“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时,盛懿书记向闵主任一行介绍了钱学森一生所涉足的科学领域,使参观领导一行深感震撼。闵主任表示,钱学森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其他诸多科学领域成果颇丰,尤其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研究已达到很高的境界。

行至尾厅,当看到钱学森在离美时曾说的那句“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们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闵卫星主任感慨万千,并指出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钱学森这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希望钱学森图书馆继续做好钱学森事迹精神的研究和宣传,面向全社会各界人士弘扬爱国、创新、奉献的钱学森精神。

共同参观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民宗委常务副主任张喆人,市政协民宗委分党组成员、民宗委常务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蔡永莲,市政协民宗委分党组成员、民宗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田新民,市政协民宗委分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任徐梅等。
供稿:肖昌雅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7月3日,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仰颐,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钱馆全体党员出席本次大会。



上午9时30分,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幕。本次大会由张凯主持。

盛懿代表钱馆上一届党总支向全体党员作题为《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努力开创新时期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对钱馆过去三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报告指出,过去三年以来,钱馆上下团结奋进、争先创优、戮力创新,坚持正确办馆方向,党建引领全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正确发展定位,专业化发展提升钱馆整体水平,在规划发展、队伍建设、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钱馆人经过多年积累和辛勤付出所形成的独特职业品格:抢抓机遇、引领潮流的前瞻思维,登高望远、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协同意识,刻苦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报告同时深刻分析了钱馆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了未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优势,不断推进国际一流人物纪念馆建设;以等级博物馆建设为动力,聚焦内涵建设,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组织优势,以党建工作凝心聚力,促进钱馆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和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学术型建馆方向,努力开创新时期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事业新局面。
钱馆党总支委员、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在随后作《关于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三年来钱馆党费使用均符合中组部相关规定,党费收支经与上级党组织核对,票据相符,账款相等。

张安胜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为钱馆过去三年来在学术研究、社教宣传、原创展览、藏品管理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感到骄傲和欣慰。他指出,当前学校正在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了“人才强校、交叉创新、开放融合、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并首次将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学校的文化名片和育人平台,希望钱馆在即将选出的新一届党总支带领下,服务学校,助力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智慧博物馆,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风范内涵,深入研究钱学森思想,使钱学森精神在学校和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全体党员分为两组,就本次大会工作报告和党费使用情况报告进行了讨论。与会全体同志都对两份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同。大家认为,盛懿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脉络清晰、内容详实,系统回顾了过去三年钱馆所取得的各项工作成绩,精准凝练了钱馆人独特的精神品格,深刻分析了未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今后钱馆的各项工作树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大家也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展陈及教育活动环境改善、学术立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天下午,根据议程,大会采取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党员大会选举办法》以及党总支委员候选人名单和监票人名单。随后,经过充分酝酿、差额选举投票,汪长明、张珊珊、茅艳雯、盛懿、魏红(以姓氏笔画排序)5人当选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新一届委员会委员。

在大会闭幕式上,全体党员经举手表决,一致通过了钱馆党总支工作报告及钱馆党总支党费收缴使用情况报告。

大会播放了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北京录制的讲话视频。他在讲话中指出,三年来我馆全体同志在党总支的带领下取得了党建、学术研究、文物收藏保管、展览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长足进步,钱馆行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他向大家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表示诚挚感谢。今后三年,钱馆将迎来建党100周年、钱老诞辰110周年、建校125周年、开馆10周年以及等级博物馆评估等重要契机,希望钱馆全体同仁在新一届党总支带领下坚定信念、勇担重任、携手共进,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圆满闭幕。大会闭幕后,新一届党总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盛懿当选为书记,魏红当选为副书记,相关选举结果已报上级党组织批复。

摄影:徐 菁
7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医学院党务第三支部开展联组学习。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医学院组织部部长孟煜,医学院党校副校长、党务第三支部书记叶福林,医学院组织部副部长朱孟琴,钱馆副处级干部高磊,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及两支部全体党员共同参加集体学习。

在集体学习中,盛懿以《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为题,分享了钱学森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严谨教风学风、钱学森始于交通大学的航空航天之路、钱学森的大学校园生活以及毕业后钱学森依然情系母校关注学校发展的小故事,鲜活再现了一位满怀科学报国之志的人民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

叶福林介绍了医学院党务第三支部近期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他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疫情大背景之下,重温《共产党宣言》进一步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同志也曾多次讲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了解钱学森的事迹后,发现钱老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科学报国之志。

孟煜在联组学习讨论中表示,通过钱学森的教育经历和成长之道,深感如今的大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亦可从过去的办学中找到可借鉴之处,老交大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优秀教育传统对于现在的学生培养意义重大,对于未来的教育工作也有启发。
朱孟琴表示,习近平同志在回信中对青年人提出殷切期望,鼓励青年人讲好理想信念故事。钱学森图书馆所开展的“星空少年讲解团”正是对习近平同志期望的积极回应,让青少年在展示中讲述四史故事,为国家强盛复兴培养更多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小小接班人。
茅艳雯首先介绍了钱馆第二支部党员的基本情况,并分享了钱馆目前开展四史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纪念馆,钱馆党员同志坚持通过服务“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团队提高自身学习,以钱学森为榜样,点亮理想信念的精神火把,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的最终理想与目标。
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王昕回顾了在工作过程中接待多位老领导老专家来馆参观的经历,并深感他们对于钱老的深厚感情,更了解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群体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100年前,陈望道同志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无数有志之士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投身到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中。现在重温《共产党宣言》、进行“四史”教育,将鼓励更多当代青年投身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

最后,双方围绕如何更好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给复旦大学师生党员的回信精神、科技发展对中国的巨大影响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经过本次联组学习,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和医学院党务第三支部对彼此的工作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双方表示,今后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更好服务学校立德树人需求,为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携手前行。
供稿:张文珺
【相关新闻链接】
7月19日,对于郑州四中实验学校的全体师生来说,是值得永远记忆的一天。
上午9时30分,随着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专员鲁鸣,郑州市惠济区教育局局长刘博,郑州四中校长闫培新等领导,依次步入郑州四中实验学校一楼会议室的大门,这所美丽的校园,顿时显得更加厚重起来。

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六名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为钱永刚教授和鲁鸣专员佩戴了红领巾。一个标准的队礼后,少先队员们又给两位爷爷送上了鲜花。这时,现场全体师生响起热烈的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领导。
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校长张京涛首先对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今天是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历史上重要的一天,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能在百忙之中莅临郑州四中实验学校,让全体师生备受鼓舞,无比激动。
钱学森先生,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中国人民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所有中国人敬仰。他不仅是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今天,钱永刚教授能来到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是对郑州四中实验学校全体师生的鞭策和鼓励。
在介绍学校的历史时他说,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是惠济区重点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寄宿学校,隶属于郑州四中教育集团。学校秉承“为了每位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与郑州四中建立发展共同体,通过教育理念共享、教师交流互培、校本教研共联、教学活动共进四种形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在郑州四中和惠济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目前已步入正轨,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与日俱增。


惠济区教育局局长刘博为钱永刚教授颁发“钱学森少年先锋大队”名誉大队辅导员聘书,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专员鲁鸣颁发顾问聘书。据了解,郑州四中实验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河南首家在学校里成立“钱学森少年先锋大队”的学校。
钱永刚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钱教授对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提出殷切期望。“学校要通过老师的行为向社会表明,学校的受教育者从小要树立为国奉献的精神,与时代同步,我们要培养‘聪明’的学生。”
他认为,每个学生的禀赋不同,所谓的聪明,也就是有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老师只需要教方法,我们要培养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学生学完以后,对这些知识能够有一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以后,别的你不教,学生也知道该怎么做。”钱永刚教授的讲解赢得了阵阵掌声。

仪式结束,张京涛校长陪同钱永刚教授一行参观校园,钱永刚教授对学校航天报国园的设计思路提出指导性意见,刘博局长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给予了肯定。
“今天对于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张京涛校长说,今天,钱永刚教授能来到学校,是对学校的认可,也是对学校的鼓励。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是一所高起点的学校,学校会坚持弘扬钱学森精神,钱学森精神也必将鼓舞着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办老百姓喜欢的名校,向着“美好教育”不断前行。

2020年7月19日下午,由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党委刘志伟书记带队,大妇科第三党支部与行政第三党支部组成的联合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34人,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了主题为“钱图研学拓领域,四史学习明责任”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首先向全体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介绍钱学森生平事迹以及钱馆近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情况。
刘志伟书记提出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发展史、实践史。党员同志需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融会贯通学习党的“四史”,努力做“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表率,坚守初心使命,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学习中奋发前行!
在刘志伟书记的带领下,30余名党员同志在党旗前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每一位党员都经历了一场信仰洗礼。

之后,在策展人陆敏洁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同志共同参观了“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陆敏洁老师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的认识与选择,通过具体事例充分展示钱学森的价值追求,重现共产党员钱学森的鲜活形象。
最后,全体党员共同观摩纪录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并展开学习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科学态度、战略眼光和培养理念有了深入了解,深深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懈探索、努力奉献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次专题“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支部党员重温了初心之旅,感悟了大师之路,也进一步理解了习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图片:吴海东
7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主办的“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和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课程思政教育专家顾海良、程恩富、逄锦聚、刘西拉、骆郁廷、陈锡喜、陈大文等,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多个省市高校的专家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讨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政理论课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思政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除“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教育之外,“科学家精神”教育应当成为同样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顾锋代表学校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和来宾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在特殊时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次高端论坛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思政理论课是关键课程,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这次论坛的主题体现了这两点。高校大学生需要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家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学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求相对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相对接,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要求相对接。上海交通大学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科学家精神教育深度契合,希望在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科学家精神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推进思政课内涵建设形成特色和亮色,思政课师资研修基地建设能够对思教师素养提升发挥支柱作用。

杨长亮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系统介绍了近几年上海市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一系列进展和未来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示充分肯定和支持。希望能够将科学家精神教育与思政教育改革和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有机融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副院长陈鹏教授介绍了学校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情况。陈鹏教授指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头号推动力。新时代思政教育需要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战斗力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是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人文艺术规律学科。马克思主义核心战斗力的本质是对规律的深刻揭示,在先进价值观指引下正确地运用规律,使思想理论和现实良性互动,使思想理论进步和改变现实协同共进。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的建立,靠的是对矛盾问题的发现力、解释力和解决力。我们需要以科学家精神教育为抓手推进思政教育,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创造性、卓越性彰显出来,探索创造性和卓越型的思政教育。

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是钱学森先生的母校,上海交大科学家精神教育的经验是可贵的,值得推广,这和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立德树人对高校来说是根本任务、中心环节和立校之本。对科学家精神的提炼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资源。科学家精神教育除了强调求真、求善、求美之外,还要注意求实、求新。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科学性和人民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指出,在思政教育中贯彻科学家的六大精神十分必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应当结合四大文化来源进行深入研究,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异同点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要注意钱学森晚年的一系列科学思考。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两类科学家相互关注是更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关注马克思主义才能形成战略性和高层次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有一批战略科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应当成为战略性的社会科学家。科学家精神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公,只唯劳(劳动人民)。还要建立新时代彰显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形成承载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多视角地推进科学家精神研究。

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逄锦聚教授认为把学习钱学森等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弘扬科学精神与加强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很有意义。如何把科学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学界还讨论研究得不够,本次论坛主题是一个创新。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科学精神内化到科学家身上就表现为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精神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议在教材建设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将科学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是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刘西拉教授表示,教师是神圣的,讲台是神圣的。老师最大的喜悦是培养出一批为国家和民族强盛奉献终生的学生。专业教师的职责和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是一致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的一代,是关系我国前途的大事也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只是思政课老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学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让学生在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教育不是克隆,要通过实践和摸索、潜心积累逐渐形成各家独特的风格。教学改革的关键第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第二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能力建设上来。

上海教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包括社会科学家在内的科学共同体的人格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科学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探索精神,以问题导向为基础的批判精神,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思维精神,以继承人类文明为基础的创新精神,以人民立场为基础的合作精神和奋斗精神。课程思政传播科学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科学基础。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骆郁廷教授认为会议主题非常好,研讨会开得非常及时。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提高站位,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各种挑战,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突出重点、不断注重创新。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从理论和实践之间“远”与“近”的辩证关系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治学态度。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分享了他对科学家精神的重点史料和具体融入四门思政理论课的思考;教育部高校思政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大文指出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有合理分工,注意大、中、小思政教育中的纵向衔接,避免重复性,在横向布局中注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的配合。上海交通大学马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王岩认为作为科学家精神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铸就了人类社会的繁荣辉煌。把“知识”和“科学”侵润在社会良知和精神的崇高之中,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


与会专家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系统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在宣传、研究钱学森精神方面多年的成果。
在下午的专家主题发言阶段,北京大学马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从思政教育中科学性和政治性关系的处理角度,谈了怎样让思政课更具有科学性。清华大学马院副院长朱安东在发言中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遵循青年成长的规律和思政教育的规律,直面问题把科学家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南京大学马院副院长陈建认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不是额外增加的任务,而是思政教育本身应具有的内涵。弘扬和贯彻科学家精神应采取多种形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院院长赵义良教授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经验;华东理工大学马院院长杜仕菊教授强调科学家精神应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在教育中要使案例、实践、专业课程等环节共同发挥作用。上海海洋大学马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从钱学森之问谈起,提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正确把握内涵,积极提升学生价值认同,让学生自觉养成科学思维并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上海海事大学马院院长董金明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学理性不足是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注意“外在”和“内在”结合两个方面。复旦大学马院院长助理张奇峰指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明确目标和内容,注意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和科学主义的联系和区别。上海建桥学院马院院长宋艳华指出科学家精神教育要注意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突出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院副院长茌良计分享了对高职高专类高校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特点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梁教授强调要注意对科学家精神范畴的准确把握,围绕家国关系的大局来开展相关教育。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马院特聘教授安维复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上海交通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将思政教育和大学精神相结合,初步奠定了将思政教育和科学家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相关系列课程框架和体现不同侧重的现场教学点。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能够开拓思政理论课教师眼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使命责任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本次论坛的主题科学家精神教育与当下中国改革创新的重点、焦点、难点紧密结合。科学家精神不是从事特定职业的群体所具有的素质,而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在全社会弘扬的一种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具有内在契合性。高校大学生需要科学家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家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科学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素质,才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需要相对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相对接,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相对接。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00721/128359.html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指示及有关文件精神,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7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本馆全体员工赴上海解放纪念馆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观交流。上海解放纪念馆和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均为上海市委宣传部认定的本市首批15家 “四史”学习教育推荐场馆。本次参观交流既是本馆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开展的一次集体活动,也是钱馆新一届党总支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主题党日活动。


在上海解放纪念馆,全体党员和员工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重温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上海战役局部战场(宝山战区)的壮烈情景,以及解放上海这段血火交融的战史和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的伟大征程,从历史回放中一起追寻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基因。据介绍,宝山是上海解放的主战场,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宝山守卫战为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抗战的专题纪念馆。其基本陈列“血沃淞沪”由“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日军在上海的暴行”“正义的声援”“历史的审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七个部分组成,生动诠释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的时代主题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参观期间,大家对本馆“馆园合一、文绿结合、史艺并举”的建馆模式印象深刻。
最后,淞沪抗战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徐伶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分别向对方赠送本馆陈列图册和相关书籍。
通过本次参观,全体党员和员工接受了一次“四史”学习教育党性淬炼和精神洗礼,并深切感受到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并内化为自身境界提升和职业自觉的重要性。
图文供稿:汪长明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传递希望。2014年,为积极响应校工会面向云南省洱源县贫困学生“‘一帮一’帮扶接力”的号召,钱学森图书馆全体教工连续三年筹集捐款经费4400元/年,对口帮扶资助了一位洱源一中的高二学生李灿娟。时隔六年,李灿娟同学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并且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近日,钱馆特别邀请她从洱源来到钱馆学习参观。钱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为她赠送了《钱学森精神读本》等书籍,并亲切勉励灿娟同学继续努力、奋斗自强,将来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感谢信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李灿娟,来自云南大理。
6年前,有幸得到钱馆的帮助,能让我安心的完成学业,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对上海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大城市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当我得知自己研究生上岸后立即向钱馆老师们报喜,后收到了钱馆的邀请。当时我真的非常的高兴,也非常激动。经过几天的准备,我终于来到了这里,心心念念的上海。这里有纵横交错的地铁,川流不息的人群,各式各样的建筑,和充满学识、爱心的老师们。
一个人的成长受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见过的人的影响,这一路的所见所闻以及和各位老师交谈的内容,也必将成为我这一生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提升和充实自我。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也会像各位老师一样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最后,由衷地感谢钱馆各位老师,感谢您们的帮助和照顾,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李灿娟
2020.7.23
图文供稿:杨 亮
钱学森图书馆馆刊创刊号(2018上半年刊)发布,阅读刊物请下载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馆刊(2018下半年刊)发布,阅读刊物请下载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馆刊(2019上半年刊)发布,阅读刊物请下载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馆刊(2019下半年刊)发布,阅读刊物请下载附件。

7月2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全馆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钱馆全体馆员共同参加了本次大会。

张凯馆长首先总结了钱馆2020年上半年工作。面对疫情挑战,钱馆做好充分准备,于5月12日重新开馆。截至6月底共接待参观观众5252人次,接待运营逐步恢复正常。针对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利用本馆教育资源,开发线上课程资源,积极转型线上教育和宣传。结合航天日和博物馆日联合上海广播电台等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宣传直播,受众超过20万人次。市教委的“走进钱学森”和校外联“馆长说”项目等都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上半年馆内首创“四史”学习菜单、策划推出“四史”教育系列活动,并经学习强国平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社会科学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迎来全市学习热潮。我馆自主策划原创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和信仰》获得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同时启动国家等级博物馆评级申报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双一流”文博能力提升专项和藏品与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已基本完成军委课题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同时完成《钱学森研究》第六、七期编辑出版。张馆长还向全馆人员介绍了学校档案文博“十四五”规划思路及后续重点工作。

盛懿书记在大会上宣读《中共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关于同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选举结果的批复》:同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党员大会选举结果。由汪长明、茅艳雯、张珊珊、盛懿、魏红五名同志组成新一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委员会。同意第一次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结果,盛懿同志任书记、魏红同志任副书记。
会上,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老师传达学校放假通知及钱馆员工轮休安排,并提醒全体馆员在暑期轮休期间注意国内疫情动态,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最后,魏红副书记通报了近期工会工作情况。
供稿:邱文佳
摄影:徐 菁
8月5日上午,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会长姚家群、上海市德育研究协会秘书长何康、南洋中学德育处主任胡敏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就“进馆有益”上海中学生优秀微论文征集活动的开展进行调研。

钱学森图书馆项目负责人向邹竑秘书长一行介绍了本馆“进馆有益”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实践与探究项目”牵头场馆、“弘扬与传承项目”专题场馆,钱馆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自7月份活动启动以来,先后主动与徐教院附中、交大附中等多所学校开展深度合作,以馆校合作的方式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根据疫情形势,钱馆主动改变活动组织方式,在确保学生们“进馆”开展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组织开展了多场线上培训、线上课堂、线上答辩、线上辅导,在选题、调研、申报、论文写作等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指导。此外,钱馆还策划推出了《钱学森图书馆“微课题”论文撰写指南》(2020版),为活动参与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得到相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邹竑秘书长一行对钱馆在“进馆有益”活动中的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钱馆不仅在活动组织、场馆服务、论文指导等方面卓有成效,同时将此项活动的开展与馆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结合起来,发挥了示范性、引领性的作用,是校外教育工作优秀场馆的典范。
最后,邹竑秘书长一行向钱学森图书馆授予2019年度“进馆有益”上海中学生优秀微论文征集活动优秀组织奖。

2020年7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四史”学习教育联组学习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生物医药处处长曹宏明,战略规划处处长孙中峰,生物医药处副处长董潋滟,战略规划处副处长毛朝梁,市科学学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党总支副书记、副所长张聪慧,副所长于新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以及市科委生物医药处、战略规划处、市科学学所有关人员和钱馆党总支委员、教工支部委员、钱学森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共同参加了联组学习和共建签约仪式。活动由盛懿主持。


盛懿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历程、钱馆党总支的基本情况以及钱馆关于钱学森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她表示钱馆自开馆以来始终围绕“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发展定位开展工作,并在研究、馆藏、展览、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共同聚焦钱学森科学思想、“两弹一星”精神、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新时代科学学学科发展等议题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探索长期合作机制。

石谦介绍了市科学学所的情况及其科学学研究情况。石谦在发言中指出,钱老于1977年最先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科学”这门学问,是中国科学学的第一人。钱学森图书馆是钱老文献实物的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的研究中心以及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科学学所的每一位同仁都应当来到这里,传承钱老的学术思想,汲取钱老的精神力量,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

顾锋代表学校向市科委和市科学所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指出,今天两家单位结对共建并开展联组学习,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希望大家通过此次活动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并通过结对共建使双方今后的工作有所推动。


盛懿与石谦代表双方签署结对共建协议并互赠研究成果。未来双方将围绕党建活动组织、理论学习交流以及学术研究合作等方面开展一系列交流合作。

朱启高在共建仪式最后讲话。他指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杰出贡献奠定了如今的太平盛世。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有“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这样的问题亟待我们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解答。他希望双方党总支能够以今天的结对共建为契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共谋发展,共同致力于科学学发展,共同研究好科学家精神,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张凯在发言中对市科委和市科学学所领导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围绕钱学森生平事迹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未来在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方面,非常期待能够引入更多高端智库的研究力量来开展合作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更多杰出科学家全体的成长路径和精神品质,以期能够反馈到未来国家的人才培养之中,也希望市科学学所能够给予钱馆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在随后的联组学习环节中,双方党员先后就钱学森战略思想、科学学发展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等议题开展了气氛热烈的交流座谈。座谈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还精心挑选了部分关于钱老与科学学的馆藏精品文物向与会来宾进行展示和介绍。

共建仪式前,市科委和市科学学所来宾一行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在当前全国掀起 “四史”学习教育热潮之际,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结对共建是双方加强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良好实践探索。未来双方将扎实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落实到位,以期在未来取得丰硕成果。

摄影:徐 菁
肖昌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读懂钱学森”线上实景课堂(暂名)课程开发制作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读懂钱学森”线上实景课堂8讲,每讲时长30分钟左右,拍摄实景包括上海、杭州、北京等地,要求视频课程内容严谨、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符合学生群体的接受特点,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可看性。
3、预算价:19.5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必须是地市级以上文化传媒公司。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0年8月10日至2020年8月17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0年8月20日上午9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0年8月25日上午9时15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开标,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0年8月20日上午9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21-62933397
发布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index.php
8月16日,由中共上海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主办,上海新闻广播科学家族工作室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小荧星小记者团支持的“2020网络安全小主播”选拔活动于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


此次“网络安全小主播”选拔活动以“培养中国互联网未来健康力量”为主题,面向全市范围内招募,选拔网络安全小主播,参与广播电台网络安全宣传节目及活动,用公益传播培养网络安全的新未来,为金秋9月举行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助力,为上海网络安全意识传播带来“青春”底色。


在为期一天的海选中,由上海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处处长王静、上海市松江区网信办主任陈新华、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伟、上海交通大学网宣办负责人曹杰以及知名主持人晓闻、子凌等12位专家组成的评委团队对来自全市各区的100余位中小学生进行了面试,每位小选手通过自我介绍、才艺展示、朗诵稿件、网络安全问题测试四个环节展现自身的特长和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评委团根据小选手的表现客观评分并确定晋级名单。


通过此次选拔,最终共有20位小朋友入围“网络安全小主播”。他们将参加由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上海新闻广播科学家族工作室组织的集训,并得到上海广播电台知名主持人的培训指导,优秀学员还将获得“网络安全小主播”荣誉证书。


海选结束后,王静处长、陈新华主任一行满怀崇敬之情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他们对钱学森图书馆历年来对此项活动给予的高度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未来继续以钱学森图书馆为平台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更好发挥钱馆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服务功能。


摄影:徐 菁
2020年8月19日,徐汇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第四期培训班开班仪式暨第三期培训班结业仪式在上海市南洋中学顺利举行。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校长刘琪,团市委副书记戴冰,团市委学校工作部副部长钱悦扬,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杨震青,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兰,上海市南洋中学党委书记王圣春,团区委副书记、党组书记陆璟琨,团区委副书记黄文彬,上海市南洋中学党委副书记郑蓉,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龙华烈士纪念馆社会教育部主任丛雪娇,邹容纪念馆馆长林琳出席活动。活动由团区委副书记阮译萱主持。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第三期优秀学员和第四期学员代表在现场参加仪式,其他学员在线同步收看转播。


团区委副书记、党组书记陆璟琨介绍了第四期培训班的教学安排。团市委学校工作部副部长钱悦扬为学员代表赠送了四史学习书籍,张馨娴同学作为学员代表上台发言。
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仪式上,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校长刘琪为钱学森图书馆、龙华烈士纪念馆、邹容纪念馆等首批徐汇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实践基地授牌,实践基地的设立将让学员们拥有更广阔的实践研学平台。

随后,团市委副书记戴冰向学员们寄语,希望学员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人生追求,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找到人生坐标,也希望徐汇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能发挥徐汇优势,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向深入,形成徐汇特色。

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立足场馆资源,致力立德树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主题思政课程、特色研学项目和实践活动品牌。以成为首批徐汇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实践基地为契机,钱馆将继续加强思政课程和实践活动体系建设,不断探索文博育人新途径,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_bVzYSnbzP-eYM7JX9Waw
2020年是中国的航天大年。5月,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着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成功发射。6月23日,北斗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从海南文昌基地发射升空。

8月15日-17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嘉定区妇联、钱学森图书馆联合推出“航天小达人线上课程”《人类的飞行历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

“航天小达人线上课程”《人类的飞行历程》分为“从梦想到升空”“飞机时代来临!起飞”“飞得更高!更快!更远!”“从亚声速到超声速飞行”“飞行发展的好帮手——风洞”“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等六讲内容,以世界航空航天史为课程主轴,融合航空航天相关科学知识、历史人物、重大航空航天事件等内容,通过动手实验、创意小制作等互动形式,增强课程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点燃孩子们的航空航天强国梦想。


本次课程通过在线平台直播,累积播放量超过7万人次,受到了青少年与家长的好评。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普教育基地为目标,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探索品牌科普教育活动的打造与开发,同时借力网络平台加强线上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让更多青少年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走近航空航天科学,助力科技后备人才培养。
供稿:张文珺
8月25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科技节组委会办公室、上海科技会展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第七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蕰川路智慧湾科创园如期举行。
通过层层选拔,36位来自上海各科普基地的选手同台竞技,一展风采。我馆青年讲解员肖昌雅以“了不起的‘钱学森弹道’”为题,获得大赛优秀奖。

本次决赛分为自主命题讲解、随机命题讲解、评委提问三个决赛环节,不仅考验选手的舞台经验与表现力,同时还对选手的科学素养和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日常工作的积累以及前期的积极备赛,首次参赛的肖昌雅在决赛舞台上表现良好,获得了现场评委与观众的认可。

作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在积极开发品牌教育项目,组织策划各类科普活动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科普教育人才的培养。本次比赛是对钱馆科普人才培养计划成效的一次有益评价,未来钱馆将在课程与活动实践中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科普教育人才队伍。
供稿:张文珺
8月2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与2020年新任辅导员一同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深入‘四史’学习,坚定初心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昌利作为支部一员,与大家一起参加了活动。

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钱学森图书馆是为纪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优秀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而建造的。钱学森同志充分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国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将建设成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以充分发挥其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进一步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作用。



党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厅
这次参观活动是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四史”学习教育计划的内容之一。党员同志们满怀崇敬之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展厅,深切领略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历程和杰出贡献。接着,我们重点参观了以“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为主题的特展,全面学习了钱学森同志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工业、技术都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才能够成功研发出“两弹一星”。最后,党员同志们一起倾听了《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讲座,并就本次参观学习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党员们倾听《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讲座
在参观结束后,党员代表王琪表示,钱学森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把个人志向和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钱学森同志所遵奉的“两个身份,一个信仰”,对我们高校党员教师非常有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革命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高等教育的科学方法,才不至于迷失道路,才能真正对学生、对祖国作出有益的贡献。
新进辅导员代表侯嫣茹表示,这次参观对我的震撼非常大。一进馆感受到是作为研发“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时代伟人钱学森,但在看到的钱学森成长故事之后感受到,他还是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上都高风亮节的钱学森。尤其是,钱学森图书馆通过钱学森在背景复杂的留学期间所做的7次选择的过程描述,贯通其共产主义初心和使命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事迹,呈现了一个鲜活丰满、立体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直指人心,胜过教科书式的说教。这种呈现形式对我们辅导员以后做党员入党教育和价值引领很有借鉴作用。
通过参观学习,党员们被钱学森同志的事迹深深触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的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立足本职工作,深人“四史”学习,坚定初心使命,立志为学生、为国家勇做贡献。
暑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四史”学习教育不停步,两个多月时间共迎来“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团队210批次,提供讲解及讲座服务共241场次。教育部教师司副司长黄伟、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二级调研员王为衡、中国出版协会常务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国、中国出版协会出版委常务副主任吴宝安、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毛小曼等领导先后带队来到馆内参加活动。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提升活动质量,以多元化的服务提供更多维度的“四史”学习教育资源,让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与报国故事更加入脑入心,助力牢固思想根基、增强前行力量。
8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重量级藏品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亮相位于上海中心B2层艺术长廊,与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的手电筒、全球第一块大田种植的首个商业化转基因抗虫玉米种子一起成为了2020年上海科技节的“科学之夜”活动“一馆一品”版块的特色科普展品。

2020年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钱馆通过精彩纷呈的航空航天动手课程、科学家展览、重量级科普展品,助力2020年上海科技节线下活动,响应市民对科技与科普的需求,为线上线下超过7.4万余人次市民与观众服务。
人类如何实现加速飞行?运载火箭与导弹有什么区别?人造卫星有哪些本领?孩子们的这些疑问在2020年上海科技节钱馆主题活动中一一得到解答!
从8月15日起,钱馆就通过在线平台推出推出“航天小达人线上课程”《人类的飞行历程》,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课程累积播放量超过7万人次,受到了青少年与家长的好评。8月22日、23日线下浓缩版课程在馆内举行,通过趣味性、互动性的小实验,提高青少年的航空航天素养。

“火箭与卫星那些事儿”活动,钱馆邀请星天地创客空间的专业老师,连续5天结合近期的航天热点新闻讲述火箭的结构及其各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四大发射场、火箭的发射原理、卫星的定义以及卫星内部复杂的结构等火箭与卫星的科学小知识,普及中国航天的发展历史,成为了小小航天迷们的饕餮盛宴。




上海科技节期间,“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迎来超过3500人次的团队与散客参观,了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史,走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也逐步成为了上海市民在科技节期间重要活动之一。
关注市民需求,打造以人为本的航天航空科学教育活动一直是钱馆努力发展的方向,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推出更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的活动惠及于民,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2020年暑假,来自中国中学初中部的40位不同学科的老师组成了一支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团队,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开启了钱馆研学2.0版的构想与课程设计。团队教师在研学活动课程化、校园活动主题化、展示与评价的多元化方面进行着思考与探索。

线上培训
这个暑假,来自初中的这支跨学科团队围绕钱学森这一主题人物、依托钱学森图书馆这一资源,一共进行了4次线上的培训,召开了多次课程推进会。初中的五位分管行政也深入到五个项目组团队中,和老师们一同讨论、一同思考、共同展开头脑风暴。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团队的老师们以UBD为主导理念,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进行跨学课课程融合设计初尝试。课程的五大单元板块中涵盖了语文、数学、生物、物理、化学、体育、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学科。

课程设计成果
经过了跨学科团队一个多月的并肩努力,形成了五大板块的课程框架,五大类的课程终期汇报项目、前期通识性课程、后期项目化学习的导学案、学生任务单、课程资源等课程设计成果。





来自跨学科团队教师的收获与感悟
跨学科初体验
跨学科课程设计初体验使我们不仅从宏观角度整体了解了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与意义,也从实践操作层面体验了UBD大单元设计和5E教学法。特别是在以小组为单位逐步设计“钱学森图书馆”单元任务,全组成员通力协作、各学科彼此相互渗透,我们这些不同学科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充分体验到了跨学科课程的意义恐怕就是莫过于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跨学科第一小组赵轶群
转型、历练与成长
从一开始的迷惘、手足无措到现在呈现出来的种种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任务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想法、思路的借鉴、融合与碰撞,也许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学转型之路上的成长吧。彼此搀扶着前行,相信每位成员心中对应对新中考改革有了更多的底气与信心。
——跨学科第二小组 顾馨樱
项目化学习设计及评价点燃专业热情
专家培训培训团队的线下的理论讲解、案例报告、线上的点对点指导、汇报等多重活动,不仅点燃了组内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热情,而且最终呈现的教学设计也能激发学生的不断的求索和追问。其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教学设计的评价环节,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不可走过场,一定要使评价结果信息真正成为改进学习和教学的有效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做到不畏惧变化和未知,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
——跨学科第三小组 黄梦娜
开拓性的探索
本次的跨学科案例的学习对我而言可谓是一次开拓性的探索。通过本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并非参与并设计了一门跨学科课程,而是使我萌发了一种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的意识。因为我们的生活并非单一学科的构成,而是所有学科知识体系林林总总的融合,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去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就能更顺畅地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与实际建立联系,从生活出发,又回归生活,这也是如今教学所应体现的重要作用。
——跨学科第四小组 陈旭峰
团队合作、共同成长
言传身教、头脑风暴,互相协作,我们逐步完成和打磨了一项较完备的学科融合课程,探索中我们体悟了UBD框架教学设计的新思路,我们也定会将其渗透入并优化我们的平日教学。
——跨学科第五小组 徐俊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ARKRl5Vyc5q0oI85apUGA
2017年,钱学森图书馆将按照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的发展总目标,以内涵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为工作主线,围绕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宣传、推广,以高水平展览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引领,增强学术研究、文物资源、开放运行的合力,高度重视资源拓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作用,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进一步提升钱学森研究、宣传在全国的影响力
策划、举办好12月11月钱学森诞辰日前后的“全国钱学森研究机构联盟成立暨钱学森思想研讨会”;推出一批钱学森研究、宣传著作;组织好新一轮钱学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申报;年内完成钱学森诗舞音话剧的首演。
二、积极拓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合作
办好4月上旬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钱学森图书馆三方联合举办的“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
三、积极推动钱学森事迹展览走出国门
落实好9月拟在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举办的钱学森事迹展览。
四、抓好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场馆的展览、教育、宣传和服务能力
策划好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做好下半年以钱学森导师、波音公司首任总工程师王助为主题的原创展览,探索观众教育活动月度主题,尝试新的跨界展览活动,开发好微信后端资源平台,推进FabLab实验室的落地。尝试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定级评估。
五、提升规范管理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根据全馆中心任务和可支配资源,集中优势资源用于核心业务和长远发展需求,合理匹配现有的人、财、物资源。进一步加强工作预算和财务监控体系建设,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总量控制、调整结构、注重分类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按照学校“十三五”人才队伍编制规划,进一步做好各部门岗位编制细化和岗位职责落地。结合学校总体分类发展要求,注重在职员工培养,设立一批专业骨干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配合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提高奖惩罚劣的用人导向。
七、党建与精神文明
做好钱馆新一届党总支换届和党员大会筹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党政联席会等决策程序和三公经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好工会、支部和青年教师联谊会等作用,提高全馆凝聚力。
八、年度重点工作
(1)4月中旬,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联合举办“首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
(2)9月中旬,由中俄友协和俄中友协指导,在莫斯科的俄罗斯航天博物馆举行“钱学森事迹专题展览”;
(3)12月11月钱学森诞辰日,举行“全国钱学森研究机构联盟成立暨钱学森思想研讨会”。
(4)筹备好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大会,选举新一届党总支
2018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的一年,钱学森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文化育人的新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对标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抓好管理制度的完善,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做好人才队伍新一轮职业培训与发展的规划落实,不断提升文博专业能力和钱学森核心价值传播能力,积极推动钱馆国际交流水平和全国影响力的提升。
一、在保持参观数量稳中有升的同时,提升整体参观质量
2018年观众入馆参观数量比2017年适度增加,力争达到25万人次左右(馆外巡展参观人数力争达到5万人次左右)。进一步完善软硬件环境,改善高峰期观众参观体验,增加淡季参观人数,加强讲解接待和现场教学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增加领导专家型讲解场次。
二、对标国家等级博物馆建设,打好文博专业基础
完成国家二级博物馆的申报工作,拾遗补阙,根据专业博物馆评估定级和运营评估条件,不断完善本馆各领域专业能力和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凝练人物纪念馆和高校博物馆的特色,力争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三、拓展合作空间,立足全国,进一步提升藏品研究、教育、展览、学术研究影响力
结合第三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诞辰107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纪念节点,策划推出“罗沛霖---中国电子工业奠基人”等系列专题展览,启动系列图书的编写工作,进一步提升社会教育活动的全国社会影响力。以学术交流为抓手,立足钱学森学术思想,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心全国影响力。
四、深入推进国际交流,提升影响力和覆盖面
抓好国际化品牌项目,办好第二届国际博协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积极开展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步加大人员国际交流和培训力度。
五、启动钱学森逝世10周年(2019年)和钱学森诞辰110周年(2021年)有关纪念活动的策划与准备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完善决策管理制度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以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完善决策程序,提升决策质量。做好党员评议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七、深入推进新一轮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工作
结合岗位特点和分类发展原则,积极推进文博系列职称改革;进一步开展人才队伍培训与干部队伍建设。
八、积极拓展各类发展资源,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对接校外各政府部门,提前规划,争取各类项目资源支持。积极对接学校财务、人事、资产、科研、文科处和校内各院系,争取各类资源投入。完成消防和安防工程改造,进一步完善文创等软硬环境。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开馆第八年,我们将围绕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人物纪念馆的发展目标,围绕“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主题,在专题展览、藏品研究与征集、音诗舞剧、图书出版、社教活动、学术会议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进一步对标国家等级博物馆,夯实专业基础。以新一轮国际合作和培训为契机,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重点工作
1.纪念钱学森诞辰108周年暨《仰望星空》大型音乐剧首演
今年是建国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系列活动。拟于2019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8周年前夕,联合国内知名导演、编剧和作曲,以及有关专业团队创作排演,并在北京举行《仰望星空》大型音乐剧的首演。
2. 举办第三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博协培训班
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支持下,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第三届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将于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培训将面向全国高校博物馆(含港澳台地区)从业和研究人员招生,计划招收30人。培训班的主题为“变革中的大学博物馆:新形象•新受众•新方法”。会议将邀请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美国大学博物馆与美术馆协会荣誉主席、欧洲大学遗产协会主席、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国际博协副主席兼中国博协秘书长、北京大学文物与考古系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开班仪式并授课。
3.“双一流”文博专项全面推进
服务设施改造,文创商店的场地,展览基本设施。
二、其他日常工作和专项工作
1.《羁绊与回归—钱学森归国纪实》及《蒋英画册》等图书出版
2019年上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羁绊与回归—钱学森归国纪实》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拟结合“我和我的祖国”主题,举行座谈会等。2019年8月是蒋英诞辰100周年,拟根据馆藏文物和钱永刚捐赠品,出版《蒋英画传》,9月初至11月底,举办纪念蒋英诞辰一百周年展览。
2. 对标等级博物馆,继续夯实文博专业基础(文物征集、学术研究、展览、社教)
继续推进书信征集和《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口述工程采集》工作;按计划完成2019年藏品整理、藏品鉴定工作以及钱馆的档案归档工作。完成 “钱学森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课题。
举办“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对中国航天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推广”课题总结会(5月)、“钱学森与当代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0月)。出版《钱学森研究》(第六辑、第七辑)、《钱学森精神读本》《翰墨高风——纪念钱学森诞辰107周年书画作品集》(暂定名)《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等;开展中央军委科技委项目《钱学森知识库建设》(一期)项目的子项目研究——钱学森知识体系研究与知识图谱构建。
全年计划推出“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包括元旦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快闪影片;校庆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交大学生合唱团专场演出;中国航天日推出“筑梦苍穹——钱学森图书馆馆藏航天实物特展”(暂定名);上海科技节推出“仰望星空——科学朗诵会”(暂定名);暑期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研学之旅;十一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主题影片展映”;十一月针对新生参观推出“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参观暨演讲比赛(联合校团委、校史馆)。同时,继续面向全社会推出专家讲解、学•问沙龙,并配合馆内活动和展览推出配套宣传和社教活动。
3.《共产党员钱学森》专题展览
2019年是钱学森入党60周年,拟结合“我和我的祖国”主题,于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3月,推出《共产党员钱学森》展览。计划将原创展览输出至如甘肃农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杭州城市研究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等。
4. 安防和消防改造
5. 基本陈列改陈启动
2019年5月至7月,进行临展厅改造工程。
6. 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
(1)双一流文博专项子项目立项推进与实施:互动机器人及智能化机器人管理平台系统、数字多媒体素材库(钱学森知识资源中心一期即智慧化图片库系统)、双一流内控管理系统;(2)钱馆专用OA一期立项推进。
三、党建和长远布局
1.领导班子建设
2.党建和巡视整改
3.组织架构和干部队伍
4.职称改革和人才队伍
5.财务开源节流:文创产品开发,展览和藏品服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条“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及《上海交通大学章程(试行)》第十一条“学术委员会是本校学术事务的决策机构”等国家法律及学校规定为依据,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钱学森图书馆学术委员会是学术评议、咨询、协调组织,是钱学森图书馆学术上的最高权威机构。其宗旨是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平、扩大钱学森图书馆国内外学术影响。
第二章 职责
第三条 根据《高教法》精神,赋予馆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
1、讨论或审议钱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2、讨论或审议钱馆年度展览规划、文物征集计划、科学研究计划等专业重点工作;
3、审定学术评价标准,审查学术道德,评审学术成果;
4、推荐或评审学术奖励的人选;
5、讨论并审定档案文博人员职称评聘和年度工作业绩;
6、审议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7、评审重大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和验收工作;
8、指导钱馆文博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馆学术委员会由馆内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选拔产生,钱馆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自然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般由馆长或正高级职称者担任,副主任2名,可由党政负责人或其他高级职称者担任。必要时学术委员会可设顾问职务。委员由各部门推荐,钱馆馆务会议研究确定,由馆长聘任。
第五条 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每年召开2-3次全体委员会议。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决定相关事宜。学术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委员主持,或由主任委员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会议应有记录。
第四章 工作程序
第六条 馆学术委员会开会时,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参加。委员因故不能出席的,须向主任委员请假。
第七条 馆学术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相关议案一般采用口头表决,重要议案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具体表决方式根据我校有关教学和科研管理规定执行或由主持人确定。需要表决的事项,同意票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二分之一方为通过。对于会议内容要进行详细、真实的记录。
第八条 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会议评议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学术民主、客观公正、尊重科学的原则,不得循私舞弊。
第九条 馆学术委员会实行回避制度,在讨论参会者本人或涉及本人有关事项时必须主动回避。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当遵守保密纪律。
第十条 馆学术委员会应将审议、评定、咨询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向馆党总支或馆长报告。凡属于学术评定方面的工作,馆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即为钱馆的最后决定;凡属于审议方面的工作,馆学术委员会应予以审议,有关部门应认真听取审议意见,在做出决定前,应向馆学术委员会通报;凡属于咨询方面的工作,有关方面应尽可能听取馆学术委员会的建议。
第十一条 馆学术委员会会议审查议定的重要议案,须报馆党总支审议批准后方可公布实施。
第十二条 馆学术委员会的会议记录由委员会的秘书负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章程自钱馆馆务会议通过之日起实行。
请直接下载附件pdf文件。
机构设置:
领导简介:
钱永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研制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高级工程师。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当选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被聘为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名誉院长、“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安市人民政府创新教育顾问。

李芳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特色资源元数据设计与应用》等专业著作10部,曾获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
电子邮箱:lifang@sjtu.edu.cn

张勇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教育行政法,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和高等教育学会等多个项目,曾获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电子邮箱:zhangy@sjtu.edu.cn

吕成冬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钱学森思想、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等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
电子邮箱:lvchengdong@sjtu.edu.cn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公示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如下:
1、免费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各类临时展览均实行免费参观。
2、免费讲解:本馆免费提供预约讲解及定时讲解服务,同时提供语音导览器免费租借服务。
3、免费服务:寄存处提供小件物品免费寄存服务,服务台免费提供轮椅、童车及拐杖等特殊设备服务。
4、免费咨询:本馆免费提供钱学森相关信息资料的咨询服务,免费提供钱学森相关文物文献档案资料的代为保管、鉴定及咨询服务。
5、免费活动:本馆不定期举办公益性讲座、导览、课程、观影等博物馆教育活动,详情可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信。
咨询电话:62933398
投诉电话:62932094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0年7月
为更好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宣传展示、社会教育的功能,确保对本馆展览、展品诠释的真实准确性,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参观环境,保障广大观众的相关权益,特制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规范展厅讲解管理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规范展厅讲解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钱学森图书馆对馆内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安排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为公众提供免费预约讲解及定时讲解服务(具体时间参见每日讲解公告),同时提供无偿语音导览服务。任何单位、机构或个人未经馆方培训考核,不得在展馆内实施讲解。
第二条 为确保钱学森图书馆讲解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单位、机构或个人须申请参加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培训班(培训班参见相关招聘计划),经培训、考核后获得讲解资质。
第三条 获得资质后,有关单位、机构和个人确因工作所需在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公益讲解活动的,在钱学森图书馆官网下载并填写《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公益讲解申请表》(见附件一),申请人单位证明(见附件二)、申请人身份证(电子版),提前15个工作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本馆审核(邮箱地址:qianxslib@163.com),审核通过后,钱学森图书馆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人;审核未通过的,不再另行通知。
第四条 申请人应按照钱学森图书馆预约参观的相关要求入馆。
第五条 审核通过的讲解活动,申请人须于当日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服务台领取《临时讲解证》。讲解期间,须将讲解证件悬挂在胸前显著位置。讲解结束后,应及时归还讲解证并取回有效身份证件。
第六条 参观团队每批人数不得超过50人,所有讲解活动均严禁收费、使用扩音设备。禁止攀爬和触摸展品,勿在馆内追逐、嘻闹。未经许可,不可摄像或自带媒体拍摄宣传。
第七条 讲解者必须服从本馆有关规定和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凡未经许可在钱学森图书馆组织讲解活动或经批准的讲解活动不听从馆内工作人员管理的,本馆有权终止其讲解并劝其离场。
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九条 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附件:
附件1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公益讲解申请表》
附件2 单位证明函
9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在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带领下,前往上海展览中心参观 “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

本次展览共分为九个部分,通过约700幅照片,200多组实物,分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力以赴 科学防治”、“逆行而上 驰援武汉”等9个部分,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向大家展示了上海人民在党中央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壮美画卷,进一步彰显了上海众志成城、携手前行的磅礴力量。

在本次抗疫主题展活动中,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章飞飞老师积极响应市委宣传部号召,借调成为此次主题展的驻展讲解员,用声情并茂的讲解为前来观展的观众们讲述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2020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此次疫情的亲历者,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感慨万千。看到展览中所展示的那些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抗疫英雄,大家表示深深的尊敬,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奉献,祖国才能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同时及时复苏社会经济。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向这些英雄们学习,勇于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的新常态下,进一步凝练抗疫精神、凝聚人心,为上海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摄影:王 昕
在第3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教师节表彰暨秋季学期干部大会,隆重颁发校级最高荣誉教书育人奖、科研成果奖和管理服务奖,并部署秋季学期重点工作。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全体馆员在钱馆2楼多功能厅集体收看了大会现场直播。

馆员们通过直播认真聆听了林忠钦校长题为《勇担使命谋发展 携手共进创一流》的秋季学期工作报告以及杨振斌书记的总结讲话,并观看了学校2020年教书育人奖、2020年科研成果奖、2019年管理服务奖的颁奖表彰。
当看到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化学化工学院大学化学教学团队、媒体与传播学院全英文教学团队和杨建民、郭卫忠、孔海南、古宏晨、崔勇、郑杭、王先林、胡伟国8位教师分别获得教书育人奖集体和个人一等奖。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谭家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获科研成果特等奖,过敏意团队、贾金峰团队、樊春海团队、师咏勇团队、陈代杰团队、范先群团队、张陈平团队、方秉华团队获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邢连清、李锦红、周全、陈丽璘、陈悦、范悦敏、王罡、冯蕾、潘建光、冯希平获管理服务奖一等奖时,大家真心为这些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钦佩。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沃土。作为肩负学校文化育人重要使命的高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将继续肩负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初心使命,牢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成为学校的思政课堂、科普讲堂、学术殿堂和文化礼堂,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摄影:徐 菁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取七位科学家对“十四五”时期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加快科研创新、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关键问题、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讲话。近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就此组织开展了学习总书记讲话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9月17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学习全体党员大会。会上,全体党员结合《讲话》内容谈体会、结合工作实践谈感想、结合基层党建提建议,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更好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缔造的以“两弹一星”精神为重要支撑的科学家精神,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科研体制改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愿景、新思路、新作为。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契机和动力,从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干事创业、成事立业的精神力量,不断加强自我激励与自我历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彩人生;要立足讲好钱学森故事,学习好、研究好、展示好、宣传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优秀品质、创新精神、高尚情操和卓越贡献;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育宝藏,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挖掘钱学森精神的内涵,拓展钱学森作为爱国知识分子光辉典范的价值维度,加强钱学森图书馆传播力、服务力、教育力建设,为上海交通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钱馆应有的贡献。

盛懿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能力尤其是以基础研究为源泉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是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钱学森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典范,并在晚年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关切的“钱学森之问”;作为钱学森纪念地,我们应不断加强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研究,持续推进展览、宣传、研究等各项工作提质升级,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及弘扬主流价值观不断发出“钱馆声音”。盛懿书记认为,本次理论学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讲求实效、不尚空谈,大家的发言既注意“低头拉车”,又不忘“抬头看路”,很好地发挥了钱馆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此前, 9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组织本支部全体党员,前往上海展览中心参观“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感人事迹、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政治自觉与人民情怀。
9月1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秋季学期全馆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钱馆全体馆员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

盛懿书记首先传达了学校教师节表彰暨秋季学期干部大会会议精神。林忠钦校长以《勇担使命谋发展 携手共进创一流》为主题作秋季学期工作报告,交大人众志成城,全力抗击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林校长对下半年12项重点任务和6项重点专项工作、178条年度目标任务,对三项全局性任务、五方面重点突破任务的推进作出部署。随后,盛懿书记从基本情况、代表产生办法、候选人产生办法、工作日程安排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并通报了钱馆筹备工作开展的情况。
张凯执行馆长总结了暑假以来,等级博物馆申请、“双一流”项目推进、防汛防台、军委科技委课题、专业技术职务职级和职员职级申报等工作开展情况。随后,他从形势分析、年度重点工作、秋季学期主要工作等方面对钱馆2020下半年各项工作进行了布置。最后,他着重介绍了钱馆“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纪念活动,并对有关专项工作和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分工和要求。
秋季学期,我们将迎来新生参观季、建国71周年、钱老回国65周年、学校党代会、钱学森诞辰等诸多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工作。馆领导鼓励全馆员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要求下,继续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9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一行来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等陪同参观。

吴尚之会长一行跟随讲解员的解说详细参观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参观期间,张现民主任就展览内容以及《钱学森研究》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向吴尚之会长一行进行了详细介绍。

吴尚之会长对钱老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深感钦佩,尤其是对钱老一生与书结伴,博览群书这一点印象深刻。当听到钱老收藏有约15000余册中外期刊、几十年来每天必看八报六刊时,吴会长对钱老活到老、学到老的优秀品质赞叹不已,并对陈列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设计等给予了充分肯定。

摄影:徐 菁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中秋节国庆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10月1日至8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参观时请观众保持安全距离。详细内容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中相关信息。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五日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教育:李克强总理考察上海的最后一站,走进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9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龚正陪同下在上海考察。
在上海交通大学,李克强走进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他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观看学校科研成果展示,与院士、教授们就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障碍深入交流。他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加强制度创新,解决科技人员反映的“破而不立”、“政策空窗期”等问题,把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更好激发出来,加快有创新力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勉励大学生们传承创新精神,将来用自己的创造贡献国家和社会。








李克强充分肯定上海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拓创新,继续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肖捷、何立峰陪同考察。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00923/131291.html
9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赴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造科技丰碑”为题举行主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由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许建明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原上海航天报总编辑游本凤以及100余名党组织书记、团组织书记、党团员代表共同出席。

钱永刚馆长从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开始谈起,从“弹”: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开辟导弹研制之路;“箭”:知微见著、高屋建瓴,奠定火箭发展基石;“星”:敢于冒险、勇于担当,卫星发射一锤定音;“船”:知事度时、举要驭繁,飞船方案力挽狂澜;管理:上下求索、驰而不息,铸系统工程“撒手锏”五个篇章,全面生动地讲述了钱学森打造国之重器、铸造科技丰碑的故事,阐述了我国研发导弹的背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如何在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情况下开启我国航天科学研究之路;详细介绍了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缺人、缺钱、又缺技术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打造了一批批国之重器,使我国航天大幅度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走出了我国航天的发展之路,增强了国防科技实力。

钱学森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近、历久弥新,在时代大潮中奏响强音、引领前行。把钱学森的精神融入血液,铸就信仰的基石、振奋前进的力量,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共和国,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许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说,钱永刚先生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给我们大家讲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钱学森先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从导弹到火箭,从卫星到飞船,从系统工程到社会科学,都能看到钱学森先生作为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身影。
通过聆听钱永刚馆长的报告,现场观众都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生动的学“四史”、中国航天史学习活动,将会努力学习钱学森精神,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做一个有担当、勤奋斗、敢创新的时代新人,勇担使命,砥砺奋进,为圆满完成公司全年科研任务,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报告会后,钱永刚馆长一行还参观了企业展示厅、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厂房,听取企业基本概况以及科研任务等情况的详细介绍,对公司在航天强国建设中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的赞赏。
来源: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网:上海交大线下抗疫展举行 首次集中展示战疫故事及科研战疫成果
新华网:上海交大举办抗疫主题展 为学生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解放日报:到这里看成长史和“功勋章”两大特展将在全市8所高校进行巡展,持续至11月
上观新闻:巡回特展见证上海成长史:不仅新冠,还能发现当年怎么抗击非典和甲肝……
中国新闻网:上海交大举办展览集中展示师生科研战疫成果和抗疫故事
上海教育新闻网:急速检测卡、机器人“小白”……上海交大用这样一场展览讲述“交大人”的战役故事
2020年9月28日,“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暨迎接建党10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上海交通大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启动。本次系列活动的首场展览“同心抗疫,教卫行动——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和“四史”学习教育特展《99个瞬间——新上海成长史》也于同日正式开展。此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解放日报社承办,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协办。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代表承办高校致辞,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江鸿波介绍展览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代表援鄂一线医护员工发言,解放日报社摄影记者董天晔代表一线记者发言,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和各承展高校领导共同为主题活动揭幕。启动仪式由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李昕主持。援鄂一线医护员工代表、上海大中小学师生代表等近100人到场参加并观展。







上海交通大学在此次展览中,围绕“战疫同心”这一主题首次公开亮相机器人等多件实物,首次集中展示交大人的战疫故事,展览通过实物与图片结合、数据与故事结合、展览与讲解结合、音视频多媒体融合等方式,生动诠释了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医护员工逆行一线、同心抗疫的家国情怀和爱岗敬业、精细管理的务实作风。
急速检测卡和机器人“小白”首次在展览上公开亮相,展示交大人科研战疫成果

针对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人与人之间的气溶胶传播途径感染的诊断需求,崔大祥教授联合国家纳米工程中心及有关优势单位,自主开发出抗击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纳米金或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新型冠病毒(COVID-19)急速检测卡,把检测时间缩短到5-10分钟。急速检测卡操作方法简捷易行,只需采指尖血滴入试剂盒,即可随时随地完成检测任务;检测后,只需5至10分钟即可获得新冠病毒的感染结果。检测卡不仅可以满足医院临床上的需要,也是在疫情发生的特殊时期,对企业复工、学校复课、公共活动等较大规模人群进行鉴别的首选自行检测方法。此次展出为该检测卡首次在展览上面向社会公开亮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吴韬团队经过多年摸索自主研制开发的AirFace人工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小白”,包含机器视觉、基于激光的空间位置信息等前沿技术,是一款集人脸识别、自然语音交互、远程协作等功能的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白”身高1.45到1.6米,可以以每秒0.3到0.6米的速度,能够在预定时间跟着医生和护士查房,自动避障,与人互动,而后自行“走”回充电桩补充能量,不仅获得过国家专利,还连续受邀参加两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公开亮相的“小白”将再现工作模式,带领观众一起走进高科技战疫。
首次集中展示抗疫故事,诠释交大人担当精神




战疫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广大师生医护员工在一线战疫、科技战疫、志愿服务、文化战疫等多个方面作出了种种贡献,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此次展览首次将具有代表性的小故事进行集中展示,如《“+1”小朋友,我们大家的宝宝》、《最特别的救“心”战队》、《花甲之年,身先士卒》、《老将再出征》等,通过精简的文字和感人的图片,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医护员工们舍小家为大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行走的思政课”实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此次展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思政元素、专业元素和服务元素高度融合,通过课程化、体系化、全员化充分彰显“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实实在在地活起来,也更实起来。一张张图片、一件件视频、一则则故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的内容呈现其中,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此外,此次展览将邀请学生讲解员做志愿讲解,并作为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更完善的教学配套机制。
据悉,此次展览将在钱学森图书馆持续展出约一个月,之后还将在全市不同片区的8所高校进行巡展,持续至10月底。此次展览将面向全体公众开放,按照大中小学一体化原则,将邀请大中小学生前来担任讲解员,通过讲解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后期,上海交通大学还将举办更多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展览,带领师生更进一步学习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00929/131685.html
9月29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0年中层干部培训班(首期)开班仪式。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旨在提升本馆中层干部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开班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开班仪式上,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对全体学员做了动员讲话。盛懿书记指出,开办中层干部培训班是钱学森图书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层干部培训以党性锤炼、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着力点,既是开办本期培训班的初衷和要求,也是全体学员的目标和任务。她希望全体学员珍惜本次培训机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向高处看齐,从难处入手,往实处发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在培训期间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要坚定政治站位、增强党性修养、筑牢思想根基、注重能力提升,做到信仰与力量统一、思想与行动并重;要自觉按时参加培训活动,不走过场、讲求实效,以本次培训活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就本期培训班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要求和组织管理等作了说明。

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代表全体学员做了发言。她表态指出,参加培训期间,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倍加珍惜培训机会;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确保培训有所收获;严守纪律、自我约束,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参加首期培训班的学员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各部部长、副部长,钱学森图书馆各支部书记。
仪式结束,随后举行本期培训班首场培训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原副书记胡近教授受邀为全体学员作了《高校干部的领导力提升——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报告。报告聚焦领导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干部领导力的基本思路、增强职业团队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等内容。全体学员一致认为,报告深入浅出,既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自身视野拓展、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启示。


供稿:汪长明
摄影:吴海东
10月11日上午,“中国航天64周年”特别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中国宇航出版社原副社长石磊老师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刘强博士联手带来精彩纷呈的航天科普讲座《神奇的载人航天》和《太空探索》,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航天爱好者近90人现场参加。

石磊老师以《神奇的载人航天》为题,介绍了载人航天、逃逸塔技术与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等内容,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航天的距离。石老师不仅积极与观众互动,邀请现场的小朋友上台模拟航天员的训练方式,还特地带来了航天逃逸塔最外层的防高温材料,通过现场实验使观众了解这块材料的抗高温性,也帮助大家进一步体会到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发展。

之后,刘强博士带来了《太空探索》,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与现状说起,将深奥的天文学知识转化成大家触手可及的常识,从人类首次登月到哈勃望远镜,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船,由远及近,从古而今,进一步激发出观众们对宇宙、对太空的好奇和探索意识。

最后,刘强博士和石磊老师鼓励现场的小朋友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未来成长为中国年轻一代的航天人,参与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发展。

活动现场,不少家长与同学都在积极笔记,踊跃回答问题,他们纷纷表示石老师与刘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精彩有趣,不仅能够了解到科学故事和航天知识,更是激发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本次活动是疫情影响下,钱学森图书馆品牌项目“星际航行学院”2020年的首次线下活动,未来项目将结合科学热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直播、互动网课等策划组织更多启发青少年创新思维、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
供稿:张文珺
10月15日,中央文明办秘书局事业处处长侯化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一级巡视员俞亚东、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宣教处干部姚崇一行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三位领导参观了馆内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钱学森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深感钦佩。当天恰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医学院、材料学院、空天学院新生在馆内开展“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教育活动,领导们通过观摩参与、实地了解上海交通大学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政工作情况。

侯化生处长表示,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象征。上海交通大学的广大师生要学习钱学森精神与事迹,充分挖掘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学习实践中筑立报国之志,树立远大理想,服务奉献祖国。


2020年,钱学森图书馆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新对策,推出的全新实景思政课“青春告白祖国”新生主题活动,聚焦钱学森的科学报国之路,突出故事性、知识性、互动性,通过“序厅合影留念”“观看巨幕影片”“聆听深度讲解”“交流心得体会”“留下告白感言”“社交平台分享”六个分层递进的环节,结合影视教育、场景学习、深度参观、名师讲座、延展阅读、互动感言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为交大学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观服务,开展更符合时代性的思政教育。
摄影:徐 菁
10月16日下午,上海市委第二巡视组、中央巡视督导指导组成员一行20余人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支部党日“四史”教育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接待。
巡视组一行认真参观了各个展厅,尤其对“钱学森致力航天人才培养”以及“晚年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等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奠基人和技术领导人钱学森毕生追逐科学报国梦想,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尤其是“两弹一星”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堪称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群体中以身报国的典型代表。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为成员进行一堂以《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形成和发展》为题的微党课。盛懿书记讲述了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到逐步成熟的历史,解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工程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介绍了钱学森晚年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学术思考,启发大家对如何推进我国当前带有全局性、复杂性、整体性的改革开放进行更科学的探索。

党课结束后,上海市委第二巡视组组长王永伟表示56年前的今天,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日子,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老的科学精神非常有意义。他指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如今的太平盛世。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传承钱老的学术思想,汲取钱老的精神力量,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强国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

供稿:许 盈
因馆内改造工程需要,钱学森图书馆自2020年10月26日起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即日起至11月15日,本馆B1层临展区继续开放,仅接受团队预约参观“碧海丝路 泉州史迹”展。预约请提前致电:张老师,021-62933680
对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五日
Due to the internal renovatio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temporarily be closed from October 26 until further notice.
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themed on Quanzhou cultural relics is still open for group visit till November 15. To make a reservation, please call 021-62933680.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incur.
【相关新闻链接】
第一教育:钱学森图书馆上线音频故事,“声”入人心揭秘钱学森成长与归国历程
周到上海:还原钱学森艰难回国的人生历程 《羁绊与归来》音频作品上綫
东方教育时报:65年前钱学森辗转归来为国效力,65年后钱馆用声音盛宴致敬人民科学家
社会科学报: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电台打造音频作品致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回国65周年,10月22日上午10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纪念钱学森回国65周年暨祝贺长篇连播《羁绊与归来》成功上线”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钱馆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情景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也在当天宣布全面启动制作,以一场声音的盛宴致敬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赵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深主持人崔海涛、上海新闻广播电台副总监袁林辉、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宗光、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谢绳武、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李厚锐、上海交通大学原校史办主任陈泓、陈云纪念馆陈列编研部主任房中、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朱晓丽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等嘉宾共同出席活动。本次活动由张凯馆长主持。


赵薇主任首先介绍《羁绊与归来》音频节目创作及播出情况。她表示,《羁绊与归来》一书讲述了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历程,也让人们看到了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崇高的品质和他对祖国的挚爱深情。通过与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在原作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把这一优秀作品搬上广播,使其更为丰富、立体,更具可听性,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钱学森回国65周年的最好纪念。

钱永刚馆长在活动中深情回忆了父亲钱学森与广播的不解情缘。从回国的第一天起,钱学森就与我们国家的广播结缘长达54年。直到生命结束的前几天,他依然坚持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关心国内外时事。从钱学森的广播情缘中,能够看到一位科学家这种勤奋不止、探索不止的科学品质和他始终心系国家发展的深厚情怀。他衷心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感染和影响更多年青一代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像老一辈一样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随后,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赠送了纪念品——印有钱老关于央广节目语录的照片。

袁林辉总监介绍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仰望星空的少年》广播剧的创作情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自2018年起与钱学森图书馆就开展了各类合作。此次《仰望星空的少年》情景广播剧作为双方合作活动的升级版,希望能够通过小主播们对广播剧的演绎,让当代的00后甚至10后能够更加生动深刻地了解钱老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和世界科技事业的伟大贡献,从而激发当代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来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资深主持人崔海涛和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主播团的张锦儿同学共同合作表演了诗朗诵《太阳丛林——献给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用最美的声音礼赞这位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了卓著功勋的人民科学家。

《羁绊与归来》一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研究馆员还通过一堂微党课,和与会来宾共同分享了钱学森回国的丰富历史细节,还原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的历史真相。


最后,来宾代表共同上台在大屏幕上为本次活动按下启动手印,宣布长篇联播《羁绊与归来》正式成功上线。

65年前赤子归心 开创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辗转归来、为国效力的故事,在人们口中早已耳熟能详:回国后,钱学森参与了“十二年规划”的撰写,并主持完成了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洲际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协助聂荣臻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著名火箭专家梁思礼曾说:“如果没有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中国导弹的研制进程不可能这么快。”
然而,从1950年起争取回国,到1955年终于成行,钱学森回国之路历尽了艰难险阻:因决心回国被美国政府软禁的5年时间里,钱学森每个月必须到移民局去登记,在行动方面也受到多方面限制——不时需要到移民官面前接受身份检查、在必要时有可能要接受医疗与心理检查、在美国司法部总检察长认为合适时如实提供国籍、境况和社会活动信息等等……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将会持续多久。
1955年6月,钱学森辗转致信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在信中告知“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请求祖国就回国之事给予帮助。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美方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回国。
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我们毕竟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建设性的接触,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件事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一年后的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起步。在他的率领下,老一辈航天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卫星,成功实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终其一生,钱学森始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祖国强大和国防安全,为了民族自尊和人民幸福,他甘愿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奉献给他所热爱和钟情的祖国。
正如他所言:“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的铮铮誓言,是老一代科学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比热爱。
65年后“声”入人心 以声音描绘钱学森成长与归国历程
众所周知,65年前由于美国政府的极力阻饶,导致钱学森的回国历程艰难曲折。而时代的局限、年代的久远和地域的隔阂,以及有关资料的涉密,使钱学森回国受阻的真正内幕鲜为人知,很多第一手档案资料难以获取。
长篇纪实文学连播《羁绊与归来》节目脱胎自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张现民研究馆员所著《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一书,该书以尊重历史的严肃态度及大量充分而有说服力的史料,还原了钱学森艰难回国的人生历程,深入挖掘这段隐没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再现那段极其重要而又谜团重重的往事,被业界誉为研究和反映钱学森当年艰难曲折回国历程的权威性力作,曾被《解放日报》全文连载并获评作家文摘杂志社“2019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长篇连播《羁绊与归来》节目此前已于9月29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之声《作家文库》栏目播出,并于10月22日当天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APP正式上线。
情景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由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科学家族工作室联合制作推出,讲述了钱学森少年时代在北师大附小、北师大附中、交通大学勤奋学习打下成才基础,一路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并于1955年克服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归故土,为“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感人故事。
该节目将面向全市8-15岁青少年进行前期海选和层层选拔,共将招募30名热爱航天、憧憬星空的优秀少年组成星空少年主播团,接受来自上海新闻广播专业主持人和钱学森图书馆金牌讲解员的专业培训与指导,并走进录音棚参与情景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的录制工作。目前节目已完成第一轮选拔工作,相关制作工作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展,并将于今年12月11日钱老诞辰109周年之际在上海新闻广播首播。
系列活动陆续推出 迎接2021年重要纪念
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秉承钱老精神,陆续推出包括“两弹一星科学家”主题展览、“两弹一星”主题学术研讨会、仰望星空主题音乐剧、《馆藏精品》《钱学森图书馆十周年大事记》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此继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贡献。
2020年10月22日下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信息科技处处长张毅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专项视察与调研,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张凯首先就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的运营建设情况与成果进行总体介绍。随后,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务部谢憬就本单位所承担的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和旅游研究项目信息化发展专项课题《基于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作项目建设方案汇报。

汇报后,张毅处长就其中部分技术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交流。张毅处长指出,文旅产业与新兴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充分利用此次国家文旅部文旅信息化专项立项建设的机会,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兴信息技术学科与专业上的优势,将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引入到文旅应用市场中;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特点,探索出一条满足新时代文旅行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建设道路。张凯表示,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以来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在“双一流”建设中设立了专门针对校园文博能力提升的专项;此次钱学森图书馆拟借助国家文旅部文旅信息化专项立项资助的契机,进一步增强智慧博物馆领域建设与实践,未来还将积极拓展项目成果在市内外文旅行业的应用。同时张凯还对市文旅局信息科技处对钱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

座谈会前,张毅处长在张凯及其他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展厅。

参加此次调研座谈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务部部长沈美凤、社会教育部副部长张文珺,以及项目合作单位有关领导和技术骨干。
10月25日,以“奋进新时代 筑梦新发展”为主题的第19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开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为2020年新增“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授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与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浦东开发陈列馆、国歌展示馆等场馆代表共同登台接受“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铭牌。

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未来将更加积极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社科资源向公众传播、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展示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为进一步提升钱学森图书馆中层干部素质,拓展职业视野,提升业务能力,为本馆长远发展积蓄动力,10月27—30日,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本馆2020年中层干部培训班全体学员,先后赴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等单位,围绕展览教育、文物征集、学术研究、文创开发、智慧博物馆建设、等级博物馆评估等内容开展实地调研与现场交流活动。
28日,调研组一行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先后参观了本馆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陆皓东纪念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逸仙图书馆等展示单元,深入学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近年来的展教活动经验与智慧博物馆数据库建设情况。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长黄健敏、副馆长张咏梅等参加接待。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张凯执行馆长、盛懿书记分别就钱学森图书馆功能定位、基本建设情况、学术研究等进行了介绍;黄健敏馆长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学术管理体制、资源保障体系、科研激励机制及两馆展览与学术合作等方面经验做了全面介绍,与钱馆调研组一行进行了交流探讨。双方认为,两馆作为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人物纪念馆,在今后的馆际合作中可以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更好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发展。



29日上午,钱馆一行赴广东省博物馆,先后参观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基本陈列)和“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文化展”(主题展览),并与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及本馆教育推广部、陈列展览部、安保部、网络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人员,就策展人制度实施、展教合作、志愿者与实习生招募、文创产品开发、智慧博物馆建设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和深入交流。陈邵峰副馆长重点介绍了广东省博物馆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博物馆文创设计、IP授权、产品开发管理政策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当天下午,钱馆一行前往中山大学,先后参观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中山大学校史陈列馆、陈寅恪故居。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副馆长龙莉、副馆长熊寰、副馆长劳楚华详细介绍了中山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历程与进展、展陈设计思路与服务本科生教学的理念,以及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调研交流为钱馆中层干部提供了同行对接、专业对话的交流机会。大家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在学习借鉴兄弟场馆有益建设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为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做出应有贡献。
此外,作为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一部分,本次调研进一步夯实了“四史”学习教育成效。
供稿:张文珺
为了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下,不断深化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扩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特色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创新开展市民终身学习体验活动,进一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深度呈现后疫情阶段,市民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与更新,催生体验基地发展新动能。11月07日下午,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在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以“共享乐学•无界体验——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2020年嘉年华分会场活动。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智慧生活体验基地、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创意手工体验基地主办。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承办方积极参与活动。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突破现场体验、实地观摩的形式;我馆紧扣“传承与创新”主题,积极筹划线上直播课程——《喷气发动机与古代走马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体验形式和内容跨界融合的无界体验。

图为肖昌雅老师线上直播课现场

图为王菲老师线下指导课现场
未来线上体验将成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的常态化选项,线上体验将提供无限可能,真正做到“共享乐学 无界体验”,为市民提供更及时、更广泛、更新颖、更有趣的体验信息和学习内容,形成两翼齐飞的全新格局。

碧海丝路 泉州史迹
在人类古代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存在着一个海上航运和贸易线路体系,它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7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完成了他的世纪之旅,通道的西端是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威尼斯,东端的刺桐城就是今日中国的泉州。

古泉州系列遗产是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系列遗产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体现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际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主办单位: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20年10月15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览地址: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F展厅
10月19日,为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上海农商银行嘉定支行第二党支部举行共建签约仪式。农商银行嘉定支行第二党支部书记徐秀、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及双方党员共同出席了本次仪式。

签约仪式前,共建支部部分党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钱馆的各个展厅,通过展览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深入了解了这位以“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人民科学家的一生。
签约仪式上,双方代表在共建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未来双方将落实党中央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要求,加强双方党组织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具有特色的党建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

纵观钱学森同志的一生,令人钦佩的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让党员们深受感触,同时表示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会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牢记我行的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
摄影:张文珺
2020年11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团队赴陈云纪念馆参观学习。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为实行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陈云纪念馆的精心安排下,志愿者们先后参观了陈云生平业绩展、陈云文物展和陈云故居。


陈云纪念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同为国家级人物纪念馆,并且曾一同被评选为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服务基地,在志愿者团队的招募、管理及活动组织方面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各有特色。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委员会成员还与陈云纪念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分享志愿者工作开展经验、借鉴经验、相互学习。
图文供稿:章飞飞
1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中层干部培训班结业仪式在30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本次培训班全体学员共同出席了仪式。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盛懿书记在结业仪式上回顾了本次培训班开展情况。在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周期内,来自钱馆各业务部门的中层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通过专家讲座、交流研讨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结合能力提升、视野拓展、党性锤炼等关键内容,围绕理论水平提高、政治素质提升、业务能力加强等教学目标开展了共同学习和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盛懿书记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全体学员更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立足钱馆的发展目标,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在学员交流环节,培训班全体学员分别就参与本次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交流与分享。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听取授课辅导和调研交流,提升了自身理论素养、拓宽了思维视野、掌握了具体方法,获益良多,收获满满!
培训班专题讲座《高校干部的领导力提升》
培训班专题讲座《青年干部成长与管理能力提升 》

培训班专题讲座《牢记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培训班赴广东中山等地开展博物馆实地调研

张凯馆长在最后总结发言。他表示,此次培训班课程设置精准、调研行程充实,通过大家的交流发言可以看到大家对此次的培训有思考、有总结、有提炼,教学效果明显。当前文博行业已然呈现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之势,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承担起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未来钱馆还将继续开展干部培训工作,期待大家都能够在培训中有所成长,并将培训收获带入今后的工作之中,迎接即将到来2021年钱老诞辰110周年、建党100周年和开馆10周年重要纪念。
结业仪式最后,馆领导向全体培训班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摄影:吴海东
【相关新闻链接】
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第三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我市开幕
郑州教育新闻网:第三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落幕,与会者用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
猛犸新闻:这场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大咖云集 聚焦人才培养
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践行大成智慧教育理念,贯彻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11月26日,由全国钱学森班工作联盟(筹)、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开幕式在郑州四中隆重举行。

“第三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开幕式现场 李子瑶 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副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探月工程常务副总指挥胡世祥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长罗格,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原副主任马望兴少将,中国航天十二院院长、国际宇航院院士薛惠锋等多位院士、将军、航天员和专家为本次论坛做多场主旨报告。

“第三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开幕式现场 徐菁 摄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霍金花在致辞中讲到,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原地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河南的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霍金花致辞 李子瑶 摄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晓红致欢迎辞。她表示,2018年郑州四中开办河南省首家“钱学森实验班”以来,坚持致力于培育综合成绩突出、专博相济、体艺协调,堪当国家及民族复兴重任的基础性拔尖创新人才。家长和社会反响很好,区域效果凸显。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晓红致欢迎辞 李子瑶 摄
现场,钱永刚教授宣读了成立郑州四中实验学校“钱学森少年先锋大队”冠名申请的批复件,并为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授牌。
钱永刚希望此次论坛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建言献策、分享各学校在“钱学森班”建设中的体会、经验。

钱永刚教授宣读成立郑州四中实验学校“钱学森少年先锋大队”冠名申请的批复件 徐菁 摄

钱永刚教授为郑州四中实验学校授牌 徐菁 摄
郑州四中钱学森班顾问鲁鸣专员宣读了共和国功勋、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对第三届钱学森班论坛的贺信。贺信中写到:希望全国以钱学森命名的班(院、校)以参与此次论坛为契机,践行钱学森教育思想,努力培养肩负民族振兴使命、心系美好未来的优秀学子,将“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传递给每一位优秀学子,感召学子做时代的爱国者和奋斗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专员鲁鸣宣读孙家栋院士贺信 李子瑶 摄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此次会议主办方之一,结合论坛议程开展了多项配套教育活动。钱永刚馆长先后以《讲钱学森故事 明人生方向》《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教育思想浅述》为题,分别为郑州四中的师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钱学森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做专场报告。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团队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郑州四中的师生送去了主题诗朗诵《太阳丛林——献给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现场思政课《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和航天科普课程《人类飞行历程——从梦想到升空》,受到校方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受众总人数超过53万人次。

讲座《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教育思想浅述》徐菁 摄

《太阳丛林--献给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诗朗诵 徐菁 摄

《人类飞行历程——从梦想到升空》科普课程 徐菁 摄

此次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钱学森班”还以“探索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题进行了工作交流,介绍了“钱学森班”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及致远荣誉计划,探索“强基础、深专业、重实践”的本硕博贯通创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数理及专业基础宽厚、理工及人文交叉融合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终身求知精神的创新型学术领军人才。
本次论坛举办时间为11月26日至27日,按照高校、高中、中小学三个层次进行分论坛。2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围绕“五育并举 立德树人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主题进行深度广泛交流。
2020年12月2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承办,辽宁省博物馆协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座谈会在辽宁沈阳召开。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出席会议并讲话,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行政部门,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部分历届获推介项目单位负责人100余人参加会议。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此次活动重点推介项目单位参加会议,并获颁荣誉证书。


会上,关强副局长指出,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媒介,大批社会认可度高、品牌影响力强的精品展览,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博物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更好阐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2020年8月,我馆于2019年12月11日推出的特别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共20个)。此外,今年5月,展览还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

展览受发展心理学启发,从个体与国家、时代关系中,以“人生选择”为视角探索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展览主题意在连接观众、引发共鸣,并启发观众对展览中所蕴藏的“初心”“爱国主义”“个人发展与家国时代”“科学与政治”等深层次议题的思考。展览累积接待观众4.7万人次,为社会各界观众提供专题导览近200场,并针对校园内外、青少年与成年观众、党员群体、文博专业师生同行等各类“博物馆用户”,推出个性化导览、讲座、分享会、观影等多样化教育项目,活跃于线上线下的多个平台。展览已于2020年9月13日撤展,展览内容的后续宣传交流与各种形式的延伸、利用仍在持续推进。
会议当天,与会人员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就进一步完善策展机制、提高陈列展览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等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并参加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开幕活动。
图文供稿:陆敏洁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在线公布纪念钱学森诞辰109周年暨钱馆开馆9周年的系列纪念活动。尽管受馆内改造工程影响,场馆暂时无法对外开放接待观众,但精彩缤纷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依然通过网络与电波拉近了观众与钱学森的距离。
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空中开播
12月11日晚,由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情景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正式开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综合管理部副主任袁林辉、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和广播剧小演员、来自江苏路第五小学的姜智潆共同作客《十万个为什么》直播间分享钱学森与广播间的不解之缘、广播剧制作的幕后故事以及参与制作的感受。

《仰望星空的少年》由33位层层选拔出的小学生主播倾情演绎,从少年的视角剖析“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广播剧由《飞得最远的纸飞机》《科学与艺术》《96分的考卷和100分的实验报告》《一封求助信》《难道中国人就矮一截?》等5个小故事组成,目前已在阿基米德《十万个为什么》栏目社区上线,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前往收听,并点赞自己最喜爱的故事!

少儿剧《追梦的你》小演员招募海选
继2018年情景剧《仰望星空》之后,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全新少儿剧《追梦的你》开始招募小演员!据悉,《追梦的你》将通过歌、舞、表演、戏剧形式,运用少儿剧的艺术表现手段,集中展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历程,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艺术再现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

即日起,少儿剧《追梦的你》面向社会招募7至16岁青少年,演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时期的少年钱学森学习与生活。现场面试及公益课培训、考核将在明年1、2月间举行。

感兴趣的观众可在线填写报名表,录制5分钟以内“自我介绍+展示(舞蹈、声乐、表演,三选一)MP4格式视频”,以“姓名+年龄+电话”为邮件主题,发送至qianxslib@163.com,参与活动报名。
报名链接:https://www.wenjuan.com/s/nayQZ3k/
《走近钱学森》在线课程上线
12月15日,由钱学森图书馆工作团队精心打造的全新类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在钱馆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课程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与多位资深讲解员共同演绎,通过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在线短视频微课程,详细解读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将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藏品整理和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融为一体,第一期上线26讲内容,每讲包括2到5个知识点的提炼,还有启发观众思考的“课后问题”以及拓展学习推荐,开启钱馆全新云上学习体验。

2020年,钱学森图书馆面对新形势,不仅积极将各类主题讲座、专题党课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线上教育资源,同时打造主题教育、科学普及、艺术美育等不同系列网络课程体系,初步完成钱学森图书馆永不落幕的线上课堂平台建设。2021年,钱馆将结合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与建党百年的契机,紧扣“厚植爱国主义、铸就精神之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自身定位、挖掘精神内涵、创新教育载体,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供稿:张文珺
12月9日下午,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回首光辉校史,传承交大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在徐汇校园内共同体验了《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钱馆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党员同志共同参加活动。


《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由学校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创作,用身临其境的声效和音乐设计,结合现场实景表演,从南洋公学界碑、石磙,到老图书馆,中院,工程馆,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再到百年校庆里程碑,生动再现了历史的印记,串联交大历史、人物、建筑、风物,以小见大地展现交大的建校历史、艰苦卓越的办学历程和不变的红色初心。




在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全体党员同志庄严肃穆,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以史霄雯、穆汉祥烈士为代表的一代交大学子甘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共同追忆他们的光辉事迹和非凡人生,传承英烈精神。


通过这一堂“行走的党课”,全体党员在别出心裁的校史探秘之旅中再一次重温了交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从中获得力量与鼓舞,更激励着全体党员同志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传承交大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始终牢记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校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据悉,钱学森图书馆也作为主要参与方之一支持了此次《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校史情景剧的创作,为校史剧提供了相关素材,后续的完整版校史情景剧中将加入“追忆钱学森”和“重回两弹结合”现场两大实景,预计将于钱学森图书馆整修完成后正式推出。
摄影:徐菁
为学习“两弹一星”研究机构和纪念设施的建设运营经验,探索开展合作共建的途径,12月7—10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带领本馆学术研究、征集保管、陈列展览、社教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理事谢东强陪同下,赴“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挂靠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单位考察交流,还深入到多处“两弹一星”遗址实地考察。
8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来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考察交流,受到青海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王青娟,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牟昱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副院长李姝睿,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兆宁等的热烈欢迎。


座谈会上,双方首先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经验,然后就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对未来开展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钱学森图书馆和“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在学术研究、社教宣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可以开展合作研究、交换临时展览。钱学森图书馆建议双方牵头组建“两弹一星”研究联盟,得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的积极回应。钱学森图书馆向“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赠送了《钱学森精神读本》《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等本馆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

当天下午,考察团一行参观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含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重点考察了陈展和社教形式。据悉,该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藏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教育和传承藏文化的综合型、全面型、开放型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9日,考察团一行来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考察交流,受到张海旺院长的热情接待。座谈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基本情况和资源优势,探讨了相关合作事宜,并达成广泛共识。双方一致认为,钱学森图书馆与“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都在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两弹一星”历史的研究上各有侧重、各有积累,双方有许多的互补性,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将在专题展览、课程开发、师资交流、干部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最后,钱学森图书馆向“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赠送了本馆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供研发课程之用。

当天,考察团一行还先后参观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地下指挥中心、起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上星站遗址等“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珍贵丰富的实物展品和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声情并茂的讲解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对核武器研制基地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有了直观的感受,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次考察交流为钱馆了解国内同行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交流收获很大,在学习借鉴兄弟场馆建设运营经验的基础上,今后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为钱学森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实施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规划做出应有贡献。
供稿:荣正通
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的公告。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馆)被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博物馆定级评估受国家文物局指导,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是我国博物馆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质量认定,每三年举行一次。此次博物馆评估主要从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博物馆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尤其“鼓励不同资源属性、不同举办者性质的博物馆平等参与评估,让更多真正优秀的博物馆快速脱颖而出,激发出更大发展动力和潜力。”
根据国家文物局修订下发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评分细则计分表》等文件,钱馆专门成立以馆领导为组长的评估工作小组,聚焦三年来评估要求变化和馆内业务发展组织评估材料。经过材料申报、书面审查、数据对比和综合评定,最终被核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1年12月11日,在党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央批准,钱馆建成开馆。开馆以来,钱馆按照中央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事迹与精神传播中心、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交流中心的总体要求,逐步成为全国宣传、展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主阵地。先后获得近10项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出版各类著作10余本。藏品经鉴定为三级以上文物的超过1万件(套)。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业务资质。

开馆以来,钱馆贯彻国家文博事业发展和上海交大文化发展战略,对标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博物馆目标,为社会打造精品展览、教育宣传和科普活动。同时立足高校,面向师生,夯实研究基础、搭建育人平台、锤炼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开馆以来,钱馆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提升,目前累计已接待170多万人次参观,其中有近200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1万多名社会各界领导和知名人士。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钱馆先后荣获国家、上海市等各级奖励和荣誉称号30多次。2020年,钱馆的原创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20个重点主题展览推介名录,成为上海唯一入选项目。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2021年是钱馆开馆十周年。获得这一国家级的殊荣,是对钱馆建馆以来工作的最好总结,也是对钱馆办馆能力和专业发展的综合肯定。


钱馆将以国家二级博物馆为新起点,以更专业的能力和更饱满的热情迎接开馆十周年的到来!
供稿:邱文佳
2019年12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推出特别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受发展心理学的启发,从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中,以“人生选择”为视角探索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
展览以四个人生阶段划分为“报国初心”“成就与困境下的家国牵系”“归国筑梦”“两个身份·一个信仰”四部分,捕捉人物在特定背景下自我的点滴认识、选择、成长,关注人物各个时期的价值追求和自我评价,讲述“标签”背后的心路历程,使人们对钱学森的认识有机会从以往宏观的总结评价层面回归到具体的人的成长层面,并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初心”“爱国主义”“人生选择”“个人发展与家国时代的关系”“科学与政治”等问题的思考。
展览累计开放时间5.5个月,展出历史图片160余幅,各类展品121件(组),其中馆藏原件40件。展览共接待观众约4.7万人次。
展览荣获了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并成为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中20个重点推介项目之一。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展览展期: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9月13日(其间受疫情影响,于2020年1月24日至5月11日闭展。)
展览地点:钱学森图书馆B1临展厅
Chinese Museums Association released the newly accredited museums on December 21s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as accredited as the second-tier museum.
The Accreditation, guided by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nd administered by Chinese Museum Association, is China’s only official museum accreditation program nationwide, of the highest standard and credibility. The Accreditation runs every three year. It evaluates a museum’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governance & infrastructure, collection management & research, and exhibition & societal service. This year, the Accreditation especially encourages museums with different governance body and funding sources to apply. Successfully accredited museums a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iers,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Tier 1 is the top group.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as first open to the public on December11, 2011. Next year, we will celebrate its first ten-year anniversary. The successful accreditation comes both as a compliment to our past work and expectation to the future.
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9年,2020年12月13日钱学森知识体系建设及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知识体系建设项目组主要成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研究所科技委原主任于景元、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和李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陈大亚、《今日中国》杂志社专题部主任黄远军等。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馆长助理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运营合作部王昕赴京参会。
本次研讨会分为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钱学森知识体系建设项目进展报告及成果展示。盛懿在致辞中强调钱学森知识体系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不断扩大钱学森科学思想和精神的传播,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加强学术研究立馆的总体思路,推出更多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接着分别是袁有雄研究员汇报《钱学森知识体系研究》总体进展,郑新华高级工程师汇报钱学森知识体系基础研究工作情况,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作《钱学森数字化工程及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研究》的报告。
会议第二部分是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专题研讨,首先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思路及主要内容。

张凯简要回顾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及开馆以来的基本运行与发展概况。接着,张凯汇报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思路,分析了发展现状,提出了从建设国际国内知名一流人物纪念馆的建设定位角度出发的钱馆中长期发展目标及相应指标。张凯认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将着重从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及其科学学术思想入手,开展各个方面工作。将启动新一轮文物征集及文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好相关口述历史采访及研究成果出版工作,持续深入研究并挖掘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研究。
“十四五”期间,将全面提升钱馆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试点策展人制度,融入包括情景式、沉浸式等多元的讲解形式,加强宣讲团队队伍建设做强品牌,提升社会教育效果。全面推进线上转型发展,满足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观众需求。同时,提升疫情常态化下的智慧化博物馆软硬件建设水平。
在陈列展览方面,以纪念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工作为核心,将启动基本陈列改陈工作,并全面升级常设展厅。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学家会客厅和文博休闲空间,结合航天、创新等主题,策划各类科学家主题沙龙,结合地下空间改造和文创商店的建设为观众提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随后,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对钱馆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均表示认同。于景元、杨明伟、顾吉环、陈大亚等专家纷纷建言献策。大家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全国的力量不断加强钱学森研究,深挖钱老思想并扩大对钱老精神、品德的传播与弘扬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大家纷纷提议在2021年这个重要时刻加强研究钱老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钱老思考的众多问题与我们国家当下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研究钱学森思想与研究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是密切结合。此外,各位专家还对钱学森图书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党史教育、文物收藏保管、精品文物实物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诸多真知灼见。




最后,钱永刚馆长发表总结讲话。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即将迎来开馆十周年,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提升是值得思考的一个命题。他建议加深加强对钱学森思想特别是晚年思想的研究,继续对钱学森教育人才培养开展深入研究,围绕“钱学森之问”探讨钱学森晚年相关学术研究思想。同时,他本人和钱馆也将不遗余力地继续为传播弘扬钱学森精神不断奋斗。
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将档案文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学校专项规划,并由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牵头制定,体现了学校对档案文博事业的高度重视。此次专家咨询会不仅为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完善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也为今后上海交大博物馆整体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文供稿:王 昕

【相关新闻链接】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我和我的学校”网络微视频接力唱响“追梦2035”
央视频:上海交大发布《心之所向》,讲述“我和我的学校”担当奋进故事!
教育部新闻办:我们和未来有约!清华、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师生接力讲述追梦之旅 | 我和我的学校·追梦2035①
中国教育发布:我和我的学校 | 上海交大开年主题大片《心之所向》发布!
颂歌献给党,礼赞新时代。2021岁末年初,上海交大发布开年主题大片《心之所向》。交大人在实验室、在操作台、在诊室里,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延续着钱学森、黄旭华、王振义等大师前辈的足迹,共同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都是追梦人》,讲述“我和我的学校”成长故事。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参与了此次学校宣传片视频制作,进一步展示了钱老精神对当代交大人的激励。
1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聚焦交大,听青年人唱响强国音,接续砥砺追梦之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央视频等全媒体平台广泛关注报道,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继2019年1月“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秀荣登《新闻联播》后,参与的学校相关新闻再度登陆《新闻联播》。

仰望星空,从毫厘跬步到万里苍穹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钱学森,是交大1934届机械工程系校友、“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秉持“初心为国、科学报国”的使命,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为人民安稳生活奋斗。艰难归国路,满腔赤子情,他的爱国豪情与科学精神随导弹与火箭搏击长空,也如灯塔之光照进交大人心田。

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许左,是原创话剧《钱学森》中钱学森的扮演者。通过话剧的学习、理解、排演,他走近钱老的人生故事、了解他的心境,每一次的演绎都让他受到震撼与感动。“每次来到钱学森图书馆,都是一次学习,每次讲述钱老事迹,都是一次成长。舞台仿佛穿越了时空,我们寻着科学家的光,照亮前行的奋斗路。”许左说道。

交大航空航天学院2012届硕士校友孔博,怀揣星空之梦,扎根基层一线,钱学森学长的故事始终带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与学术上的鼓舞。担任中国商飞项目中心高级工程师的他,完成上百次试验机试飞任务,多次参与飞机研制与设计工作,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先进个人称号。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他近乎倔强的严谨态度为项目安全叠加了一层保险,他说:“哪怕一丝一毫的误差,对我来说也不可饶恕。交大人要勇于承担责任,把个人梦想融入到航空强国的使命中去。”因为他明白,万里苍穹的梦想旅程,都是从毫厘跬步开始。当国产大飞机翱翔冲天,试飞成功,一切付出都值得。

扎根山河,十载光阴终酿一池纯净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是交大1949届造船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默默守护的精神力量,为深海中的伟大事业护航,也为艰苦奋斗的交大人点亮温暖之光。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查丽娜,是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与治理团队的一员。每天的课程、采样、实验、研究,看似做着重复而微小的工作,但她相信,脚踏实地、不畏孤独,才是走向梦想的必经道路。查丽娜谈到,“通过直播,本科时观看了交大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当看到九十多岁的黄旭华学长毅然推开椅子,决心站立演讲的时候,我深深地被触动了。老一辈科学家的这份情怀,鼓舞着我们脚踏实地,探索高峰。”

上海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带领着洱海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团队,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守得洱海水清山净月明,谱出一段交大版“老人与海”的动人故事。“我们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使洱海水质由浊变清,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是很值得。”从最初的杂草丛生、条件艰苦,到后来治理成效显著、研究团队建立、研究成果推广,坚守一线的孔教授鬓发渐白,但脚步依然苍劲,他说:“虽然我今年已经71岁了,但我会一直干下去,我的学生也会一直干下去。”山清水秀,并非一朝成就,代代相传,才守得山河明净。

守护生命,平凡身影担起希望之重
“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王振义,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通过数年研究探索,改写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成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从医近八十载、96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周查房问诊,他的仁爱之心给无数病人送去生的希望,也为交大人照亮理想的方向。

上海交大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生杨润,也在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科实习。在重症监护室里,他见过了许多病痛与生死,更明白自己肩头的责任。杨润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病人把他们的生命交到你手上,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这也是我们每个交大医务人员的责任。”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更多人感叹医护人员的平凡故事与伟大精神。他们个个都有名字,他们又都没有名字,艰苦卓绝的战疫身后,只留下穿着宽大防护服的模糊背影。疫情平稳,山河无恙,他们欣慰地微笑,继续投身日常的医护工作。他们知道,平凡中的坚守,才换来平静的生活,守护生命,是他们所选择的责任。

微电影由上海交通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统筹摄制。“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扎根山河、守护生命……交大人在祖国各行各业追逐着远大的梦想、追寻着榜样的星光。只有心怀梦想,才能勇敢前行,这是一种坚持,更是一种传承。建党100周年、展望2035……踏上新征程,担当新使命,交大人也将勇担青年责任、传承前辈精神、追寻不悔誓言,用传承与坚守,铸就新的辉煌。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10105/139501.html

2021年1月9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度志愿者总结表彰会议在上海西华酒店五楼报告厅顺利召开。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综合服务部副部长王丽雅、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曹富茗、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徐蓓蓓、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张娟、上海健康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工作首席顾问傅向东、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等嘉宾与93位志愿者代表共同出席此次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介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情况:钱学森图书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服务日期为2月4日至4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共有18名志愿者报名参加,服务详细区域在上海普陀区的长寿路街道、长征街道;徐汇区的田林街道、 虹梅街道;长宁区的新华路街道 ;闵行区的古美街道;嘉定区的真新街道;静安区的共和新路街道;杨浦区的五角场街道;松江区的九里亭街道;黄浦区的老西门街道以及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闸口。服务的总天数达到了162天次,服务时间长达907小时。

志愿者代表梁韵分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志愿服务体会。


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综合服务部副部长王丽雅、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徐蓓蓓、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曹富茗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介绍2020年度志愿者服务情况:2020年度钱馆注册志愿者人数为195人,其中新招志愿者39人,其中退队及学生换新人数52人。全年总服务次数6200人次,总服务时长12160小时,其中与配合完成节日配套及社教活动143场次。
本次会议对26名优秀个人、3名优秀组织者以及2个优秀团队予以表彰,并颁发了2020年度钱馆志愿之星奖。

上海市老科协科普委主任、志愿者总队长娄志刚为为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颁奖。

上海健康医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工作首席顾问傅向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颁奖。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为志愿者王月珍颁发2020年度志愿之星奖。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老师为2020年退队的4位志愿者代表颁发荣誉纪念证书。他们的平均服务时长为757小时,平均服务年限为7年。

四位资深志愿者为新入队的志愿者佩戴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徽章。

最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介绍了钱馆2020年工作主要情况并向所有志愿者表示感谢。
会议之后,志愿者们给大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其中有许多的原创节目:宣讲《走近钱学森》、诗朗诵《钱老和我们在一起》等。
图文供稿:章飞飞
1月14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举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学习会,会议由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钱馆全体党员参加会议。

盛懿从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背景,党委、纪委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和报告相关内容等方面传达了会议精神,重点阐述了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主要的经验和体会,即:必须坚持举旗定向,践行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必须坚持党政同心,营造清正和谐的干事氛围;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永葆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发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凝聚永续发展的最大合力。随后,她还就党代会报告中有关文化引领战略和学校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作了详细解读。她指出,过去五年来,钱馆始终坚持正确的办馆方向,扎实有效推进藏品开发、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各项工作,紧扣立德树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提升文博专业水准,积极开创全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她强调,面对未来发展即将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钱馆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持久地学习党代会精神,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钱馆建设发展的全新动力,不忘初心、继往开来,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与会全体党员纷纷表示,会后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去,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和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的重要事件节点,通过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专题展览、出版系列图书、推出大型音乐剧《钱学森》以及主题征文、朗诵大赛等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110周年华诞,同时也将向关心支持钱馆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交上一份建馆十年的满意答卷。
摄影:车兰
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拟邀请业内优秀团队以少年钱学森学无止境、善于思考、开阔眼界、创新思维等视角培训、排练小演员。推出的少儿剧《追梦的你》培训、排练服务项目组织公开招标,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名称:少儿剧《追梦的你》培训、排练
二、项目编号:招(服)[2021][C]007
三、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2021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活动,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少儿剧《追梦的你》。该剧将以歌、舞、表演、戏剧形式集中展示,运用少儿剧再现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将舞蹈、咅乐、歌曲、戏剧的综合方式进行呈现,力求达到再现历史,大气辉宏的画面效果,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用科学精神引领时代风尚;以钱学森这样的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作为人生榜样,传承优秀品质,传递精神力量!该项目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剧目,对艺术呈现标准的要求很高,本项目中标单位须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剧本需求完成该剧的培训、排练。
四、项目预算金额(人民币):29.8万元。
五、投标人资格要求:
1、具有本项目采购的独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或自然人的身份证明。
2、投标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应具有艺术培训项目和培训资质。
3、投标人应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有2位及以上教师参加或担任过儿童舞台剧的编创以及培训工作(剧目需参加过省级以上文化部门组织的展演);投标人参加过全国以及省市的比赛并荣获二等奖以上奖项。(提供剧目节目单、证书复印件)
4、由于少儿剧《追梦的你》从青少年视觉出发,以音乐、朗诵、舞蹈等多种手法诠释了支撑钱学森少年求学之路,要求投标人应具有多方面的教学、编创能力。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提供书面承诺原件)
6、法人证明书(或法人授权委托书);法人(或被授权人)的二代身份证;(提供原件)
7、供应商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与项目相关资格证明文件。
本项目采购实行资格后审,上述资料谈判供应商在递交谈判响应文件的同时,应逐项对照上述资格审查要求提交相应的原件供评委进行资格后审(同时提供原件清单二份)。谈判委员会在进行资格后审时,应以供应商提交的相应原件进行核查,如发现未按要求提交相关原件、提供的证照不在有效期内或存在弄虚作假情形的,其资格审查不合格或响应文件正本中的相关资质复印件未加盖公章的。其响应文件作废标处理。
六、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1年1月20日17时00分止,将投标文件密封提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逾期送达的将予以拒收。
七、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1月21日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投标人可以由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出席开标会议(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委托代理人出席应携带单位授权委托书原件)。
八、联系事项:
采购单位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 郭娅
联系电话:13636306736
传真:021-62933398
1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二届七次教职工大会暨全体会员大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全体馆员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盛懿书记主持。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作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报告总结回顾了钱馆2020年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藏品征集、社会教育、开放运行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绩。随后,他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工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上海交大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等,分析了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钱馆中长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十四五”发展具体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最后,部署了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作2020年度财务报告,全面介绍了钱馆全年预算及收支情况。
魏红主席作2020年度工会工作报告,介绍了工会在购买防疫用品,申请困难补贴,购买保险,建设教工小家和妇女小家,组织交大和附属医院子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并向大家通报了工会经费的使用情况。


随后,钱馆全体教职工对三份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和讨论,大家在审议时认为,钱馆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今年的工作成绩,更提出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明确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目标明晰、务实求真。财务报告和工会报告内容详实、数据清晰。同时大家也针对学术研究拓展、藏品信息化建设、策展人制度实施、人员分类发展改革落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会议闭幕式上,大会通报了全体教职工对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馆领导对民主座谈会上各位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进行了初步反馈,并经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了全部三项报告。

最后,盛懿书记转达了因疫情不能来沪参加会议的钱永刚馆长的问候。他对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在2020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予以充分肯定。2021年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与建党100周年重要纪念,他希望全馆上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做好钱馆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时期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事业新局面。
本次大会还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2020年度馆长奖表彰仪式。会议至此圆满落幕。
供稿:车 兰
摄影:吴海东
2021年1月21日,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总结会在上海开放大学顺利召开。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宏,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调研员夏瑛,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彭海虹,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党支部书记顾晓波,上海教育评估协会终身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叶申江等出席此次会议。
与会领导向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线上特色体验活动、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线上品牌体验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云端嘉年华活动优质服务奖、优秀组织奖、特别组织奖的体验基地和站点颁发了奖牌和荣誉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站点在2020年度喜获三个奖项:“航天小达人线上课程——《人类的飞行历程》”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线上品牌体验项目。
“传承与创新——喷气式发动机的起源”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线上特色活动荣誉称号。

肖昌雅老师荣获2020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云端嘉年华活动“最佳活动创意奖”。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将重点推进线上体验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积极培育线上体验学习品牌,提升线上体验项目品质,为市民提供更及时、更广泛、更新颖、更有趣的航天科普体验信息和学习内容,形成线上线下两翼齐飞全新格局。
供稿:许 盈
2021年春节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在闭馆修缮的同时,策划推出主题视频短片、线上课程、直播网课等一系列线上活动,累计播放量突破160万,形成网络传播热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月4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区委统战部推出原创主题视频短片“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短片邀请B站人气主播王骁出镜,以漫游交大校园的形式,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全面回顾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期间从青葱少年走向航天报国之路的历史足迹。短片题材新颖、内涵丰富,深度契合B站受众追星、热血、趣味的同人视角视频风格和传播特点,视频上线24小时内播放量已近百万,入选B站当日热门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也在第一时间推送,总播放量超过150万,实现了钱馆2021年度网络宣传开门红。



从2020年末开始,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正式推出“走近钱学森”系列网络课程。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走近钱学森”系列网络课程注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以3-5分钟的短视频为主要形式,以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讲述方式详细解读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各方好评,入选校外联2021年寒假推荐体验项目,上海教育官方微博进行了推送,航天十二院等微信平台先后进行了转载,课程推出两个月来,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02506次,收到观众互动答题171条,实现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的互联互动,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作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献礼少儿剧《追梦的你》预热,2021年寒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了少儿剧小演员的线上选拔、面试和培训,经过专业评审,32位小朋友成功入选。1月26日至2月5日,钱馆邀请到小荧星艺术团的罗玉婷老师对小演员们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语言表演培训,此次培训采用网络直播课程的形式,通过语音、发声和表达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小演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后续的排演打下了基础,此次课程也是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系列艺术教育活动的全新尝试。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建馆10周年,钱馆将策划推出专题展览、主题征文、音乐剧、科学之夜、研学课程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形式,在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徐汇》报道 2020年,中国航天开启了“超级模式”。

FAST、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天问一号、
北斗三号、嫦娥五号......
如今我们能有这样的成绩,和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居功至伟。
1929年,钱学森以入学考试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就和交通大学联系在了一起,这座百年老校也留下了一代“学神”从青葱少年走向航天报国之路的足迹。
下面一起去上海交通大学
探寻钱学森的科学之路吧!
老图书馆(现校史馆)

维多利亚建筑风格,面积2600余平方米,可容纳藏书10万余册,是钱学森上学时每天必去的地方。
工程馆

钱学森是在这栋楼学习的第一批学子。在这里他留下过1份100多页的热工实验报告,是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史上的最佳实验报告。

水力学试卷
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第二年爆发了“一·二八”事变,怀着这份屈辱,钱学森决定走上航空救国的道路。
执信西斋

原名西新宿舍,为了纪念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朱执信先生,将其定名为执信西斋。
这个宿舍楼在当时非常领先,152间寝室,每间3人,有直拨电话、冷热水、西式马桶等当时的顶尖设备。因此,“一·二八”事变期间,在民革创始人宋庆龄和何香凝的筹划下,交大把这里改为伤兵医院,救助伤员。

钱学森一生热爱音乐。他在执信西斋住了两年,经常在室内和过道练习乐器。

后来他和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结婚,一生琴瑟和谐,钱学森一直强调,科学艺术不分家,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离不开科学。

1934年,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他考取了赴美留学名额,师从航空学领域学术明星冯·卡门,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但钱学森却从没有想留在美国一辈子。1949年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回国效力。但当时美国政府因为担心先进军事技术流入新中国,千方百计阻挠他们。从1950年入狱、获释、被监视、再到软禁,钱学森在美国足足耗了五年之久。

然而面对美国司法部“你忠于谁”的发问,钱学森毫不犹豫回答自己忠诚于中国人民。
195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钱学森夫妇给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写信求援。几经周转,陈叔通终于把信呈送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几经斡旋,1955年底,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陈赓大将问他:“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干脆地答道:“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1960年,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
交大钱学森图书馆


► 4015 页“钱学森手稿”组合而成的倒三角装置艺术,如同一朵蓬勃的蘑菇云在空中升腾,寓意钱学森从1955 年10月回国到1966年10月主持“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所历经的4015个日日夜夜。上下延续9.8米的高度,象征钱学森98年的壮丽人生。
2011年12月11日,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万众瞩目的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馆,虽名为“图书馆”,其实是一座国家级的科学家纪念馆,收藏了钱学森文献、手稿和书籍76000余份,珍贵图片1500余张,实物700余件,全面展现了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
钱学森的一生是中国爱国仁人志士奋发图强的历史,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作为留学归国人士的杰出代表,他用一生践行了“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坚定誓言!他科学报国的事迹鼓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士。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1978年至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超656万人,其中约86%毕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以钱学森为榜样,勉励留学人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
这里的故事,
曾经真实地发生,
它们或生动有趣、或回味深远、或引人深思,
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QW8_x_ZSHyyd80QW54TMA
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21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暨“管理服务奖”表彰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带领钱馆全体人员在B22会议室全程观看了视频会议。

大会隆重颁发“管理服务奖”,表彰在学校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医务员工以优良的管理服务工作支撑学校建设和发展。校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林忠钦为获奖老师颁奖。钱学森图书馆张现民老师荣获“管理服务奖”三等奖,上台接受颁奖。

林忠钦校长以《乘势而上勇开新局 接续奋斗再攀高峰》为题,作学校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三步走”发展简要回顾、当前形势与战略分析和本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三个部分。2021年,根据全年工作安排:要加强对“十四五”各项事业的全局谋划与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运用学科评估工作成果推进“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创新型”大学转型发展。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变成现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在总结讲话中对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医务员工及离退休教职员工表示感谢。他指出,要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精心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相关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做好迎接中央巡视准备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彰显交大担当。
盛懿书记表示,林校长的工作报告和杨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钱馆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在新学期全馆上下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林校长和杨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钱馆未来改革发展的源源动力,凝心聚力,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砥砺拼搏,贡献力量。
供稿:车 兰
摄影:徐 菁
梅秋武
2021年2月26日上午9:00,由上海市宇航学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1年‘飞北’绘画评比活动暨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选拔赛”上海地区预选赛,在钱学森图书馆B层圆厅完成作品评选。

出席本次评审会的专家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兼学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发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张珊珊部长、吴海东老师,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葛介康老师、赵嵘老师,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部贾德立部长,上海市宇航学会科普主管刘霄。

本次作品征集,共收到300余幅上海地区的青少年绘画作品,评审专家按照不同年龄的三个组别,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将优选出的作品向全国赛进行投稿,在全国赛夺得特等奖的作品还可赴瑞士洛桑参加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

图文供稿:陈展部
3月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春夏学期全馆大会在钱馆B22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及全体馆员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由魏红副书记主持。

张凯馆长首先传达了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的相关精神,他向大家介绍了林忠钦校长主题报告《乘势而上勇开新局,接续奋斗再攀高峰》的主要内容和杨振斌书记会上讲话的主要精神,回顾了学校“三步走”奋斗历程,对当前形势与战略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和钱馆未来发展方向,对钱馆2021年度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通报和布置。

2021年度,全馆将围绕着7月建党百年及12月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以百年党史和钱学森精神宣传为主题,通过举办相关纪念仪式及座谈会、启动基本陈列改陈、新增文物收藏及展厅设备升级、创排相关剧目等系列重要活动,大力推动全国钱学森精神研究和宣传工作。会上,张凯馆长还对有关专项工作作出了具体分工和任务要求。

盛懿书记在随后介绍了钱馆2021年度党建工作重点思路。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钱馆党总支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科学家精神研究与宣传,以建党百年和钱学森精神宣传为主线,扎实开展好钱馆理论学习工作,推动主题学习、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等党建各项工作。
大会最后,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和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还分别就本年度工会工作及近期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相关通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建馆10周年,钱馆全体将以学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紧扣“厚植爱国主义、铸就精神之基”主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足自身定位、挖掘精神内涵、创新教育载体,共同努力,紧密合作,继续发挥钱馆的优势,打造一流的育人文化基地,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为学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添砖加瓦。
供稿:张馨方
摄影:徐 菁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大小中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本市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范例,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馆校合作机制,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建馆1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开展“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
一、征集要求
1、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钱学森图书馆展教资源,研究开发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启蒙等各类课程,既包括衔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地理、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课程,也包括各类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2、课程教案设计体现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钱学森图书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展教资源,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跨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混合式教育。
3、课程对应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教案一般按1到2课时设计,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和课程总结等内容(可参考本通知附件),要求能够体现课堂/现场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一般不少于1500字。
二、提交方式
请于2021年8月31日前将课程教案以Word形式邮件发送至钱学森图书馆邮箱:gk_qxstsg@163.com ,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三、稿件使用及奖励
钱学森图书馆将组织专家对课程教案进行评审,遴选出50个优秀教案进行奖励并公开出版《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后续还将联合有关部门甄选“十佳优秀课程设计”进行深化扶持和开发,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市级馆校合作优秀案例。
四、联系方式
为满足开发课程编写教案的需求,钱学森图书馆现已在官网提供相关资源下载:www.qianxslib.sjtu.edu.cn/edu/edu02.php?type=005004005,教育工作者也可直接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钱学森图书馆将在展厅参观、素材收集、资料获取等方面提供便利。
联系人:茅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3397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2021年2月
附件: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样例(点击下方按钮)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科学报国理想的践行者。他始终关心民族的振兴,始终追求科学的真理,始终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钱学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的价值追求为青少年树立了典范与榜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也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为进一步在大中小学生群体中宣传与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鼓励广大青少年开展“复兴之路”“强国之梦”“爱国之情”研学实践,树立远大志向、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主题征文活动。

一、活动主题
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为主题,学习钱学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通过参加征文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从爱国科学家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将红色基因融入精神血脉,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勇担时代赋予青少年的伟大使命。
二、主办单位
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钱学森班(院、校)工作委员会【筹】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三、参与对象
面向全国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分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组别。
四、参赛要求
征文作品要求切合题意、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用词准确、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
每名(组)参赛者提交1篇征文作品,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已公开发表或在省级及以上获奖的作品不再申报。
作品篇幅小学组500字左右,初、高中组800字左右,大学组1500字左右。
作品须是学生原创,一经发现抄袭、剽窃,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并视情况通报参赛者所在学校。
五、投稿方式
请于2021年8月31日前将作品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大赛评委小组邮箱:gk_qxstsg@163.com
联系人:张老师、郭老师 021-62933398
六、活动安排
作品征集(即日起至2021年8月31日)
作品评审(2021年9月中旬)。按组别分别评选出特等奖、一、二、三等奖若干,并根据组织、指导参赛投稿作品的情况评出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
颁奖仪式(12月上旬)。结合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届时将邀请获奖作者、优秀指导老师、学校代表等参加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的纪念活动。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大学生在线:党史故事百校讲述⑧ |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主题MV《那个少年钱学森》重磅发布!
新华网:党史故事百校讲述 | 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 钱学森的故事
上海教育:#党史故事百校讲述#【听@上海交通大学 讲述两弹元勋钱学森的故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风华,青春正茂
人才辈出,与国同行
传承红色基因,讲述党史故事
百校行动,掷地有声
党史故事交大讲述
主题MV《那个少年钱学森》重磅发布
(点击下方图片观看视频)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他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效国之行、强国之情
融入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伟大事业之中
将自己的科学报国梦融入中国梦之中
向祖国和人民递交了
一份爱国科学家的时代答卷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就是交大校友钱学森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以党史故事为重点
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
通过主题MV《那个少年钱学森》
讲述交大学长钱学森的故事

对话少年钱学森,故事讲述人——
许左
话剧《钱学森》 钱学森扮演者
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01
“我是交大学子”

“一个青年人,学习总有个目的,我是交大的学生……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钱学森学长晚年回忆大学时光写下这样一段话。
1929年9月,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在这里,四年的求学时光为钱学森学长的成才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试卷清洁完整、演算一气呵成,6道考题答得全部正确,只是漏写了一个下标“s”,这张几近完美的试卷最终得到了96分。
钱学森学长后来回忆说:“我要感谢那时的老师们。他们教学严,要求高,使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不浅的知识。”


在交大学习期间,钱学森第一次接触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从此树立一生的志向,走上航空救国之路。
02
“我要回到祖国”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钱学森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并长期从事航空和火箭技术研究,很快成为当时世界航空理论方面的顶尖科学家。
1955年10月,他终于冲破阻力回到了祖国。此时的中国国力薄弱、百废待兴,作为技术主帅,钱学森勇敢承担起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带领科技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仅用八年时间,先后完成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的研制,实现了我国航天开创时期一个质的飞跃。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中央的领导下,钱学森引领中国航天人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03
“饮水思源的传承”

许多年后,一座以“钱学森”命名的图书馆在母校建成。无数交大学子在这里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家国情怀。


回望钱学森光辉的一生,有太多的功勋值得铭记,当年的青葱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党的科技功臣,不变的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初心。钱老的理想信念,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高尚的人格品质将与我们长存,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精神丰碑。


交大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
不忘初心来时路,砥砺前行谱新篇
我们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
@西南交通大学
请接力传承
讲述党史故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r4nyOxt5-mXITB-7jJ9xA
尊敬的观众: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3月17日(周三)起恢复开放,具体办法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二、 预约方式:
1. 个人参观。
请登录“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服务”-“票务预约”完成实名参观预约,并取得预约码。预约码当日当时段有效,过期作废。预约成功后,请凭预约码验票安检合格后入馆参观。
2. 团队参观。
请提前3-14个工作日预约,每批团队人数不超过50人。使用电脑登录预约系统(http://ticketqxslib.sjtu.edu.cn/#/team),选择参观日期和入馆时段(首次预约需注册团队账号),按系统提示提交所需信息。团队收到审核通过邮件后,视为预约成功。
三、参观秩序:
1. 观众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检测,如有体温偏高(≥37.3℃)或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谢绝入馆参观。
2. 观众出示本人“随申码”(绿码)、行程码(绿码)、凭预约码或有效个人身份证件,方可入馆。来自中高风险区的观众,应主动申报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老年人或儿童入馆需出示亲属随申码或填写健康信息承诺书。
3. 观众排队、参观应保持1.5米以上间距。参观时须全程佩戴口罩。
特此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1年3月11日
3.5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委员会成员及部分志愿者赴上海钱学森故旧居参观学习。钱学森旧居坐落在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111号,曾是钱学森1947年回国和1955年归国后与父亲团聚的地方。


钱学森曾说他一生有“三次激动”,其中的一次激动便是看到《史来贺传》中作者把他的名字和雷锋与焦裕禄的名字写在一起,他感到很激动,他觉得自己是优秀劳动人民中的一份子,觉得十分光荣。钱学森一生激动的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什么。在“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钱馆志愿者们有幸聆听了旧居志愿者林老师的讲解,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了钱学森事迹展览和愚园路这条历史文化街里走出的爱国商人和革命家们的故事。



守望相助,合作发展。在参观后,钱馆志愿者管理会成员与江苏路街道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商讨后续合作事宜,钱学森图书馆与钱学森旧居都是钱学森事迹、精神的宣传展示平台,在交流座谈会上双方初步拟定后续合作事宜,钱馆志愿者团队有幸借此机会进一步充实旧居志愿者队伍,搭建新的服务平台,以“学雷锋纪念日”为起点,借此机会更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学雷锋精神。


图文供稿:钱馆志愿者管理委员会
为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并组建“两弹一星”纪念地联盟,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及钱学森诞辰110周年,2021年3月10日至12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及本馆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部门人员,赴安庆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邓稼先故居和安庆市博物馆考察交流。
3月10日下午,考察团一行来到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考察,受到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许进涛副局长、独秀园管理处(负责管理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和陈独秀墓)田地山主任及何翔副主任的热情接待。通过参观陈独秀生平陈列,考察团一行对陈独秀的生平和历史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后,考察团一行瞻仰了陈独秀墓。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和钱学森图书馆同为红色旅游景点,双方就开展相关合作初步达成共识。

3月11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在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许进涛副局长、安庆市宜秀区文化和旅游局鲁岚副局长、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方林乡长(负责管理邓稼先故居)陪同下,参观邓稼先故居(铁砚山房)。邓稼先故居展出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包括邓稼先的手稿和生活用品。邓稼先堂侄邓老先生生动的讲解使考察团一行感同身受。

参观完后,考察团一行与许进涛副局长、鲁岚副局长、方林乡长等进行座谈,重点讨论了组建“两弹一星”纪念地联盟的相关事宜,并就组织架构、陈列展览、“两弹一星”研究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交流。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邓稼先故居赠送了钱学森研究著作及我馆编写的馆刊和次中音号模型。


3月11日下午,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安庆市博物馆。该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安徽省目前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0034平方米,展陈面积11680平方米,新馆于2020年9月28日正式开馆。该馆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新颖的展示手段给考察团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次考察交流为钱馆了解国内同行从事中共党史人物和“两弹一星”研究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考察交流收获很大,对于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组建“两弹一星”纪念地联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文供稿:荣正通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3月16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百年百书阅读行”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领导嘉宾及上海各大、中、小学师生60余人出席活动。


启动仪式上,市教委副主任贾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劳晓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等领导按下电钮,共同启动“百年百书阅读行”主题活动。国家一级演员丁建华、陈少泽现场朗诵《为伟大的党放声歌唱》,带领全场师生共同回望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风雨兼程、沧桑巨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向广大青少年读者推荐了《钱学森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生查琼芳分享了《查医生援鄂日记》创作过程中的感人点滴,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书记方有林推荐了由交大人文学院教授刘统的新作《火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介绍了反映“左联”历史的纪实文学《白纸红字》,同济大学青年教师李睿讲述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心得体会。大、中、小学生代表向全市青少年发出“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的倡议,与会领导向学生代表赠送了红色经典书目。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商学院师生代表共同朗诵的《共产党宣言》经典片段中庄严结束。

国家一级演员丁建华、陈少泽现场朗诵《为伟大的党放声歌唱》

盛懿书记向广大青少年读者推荐《钱学森传》
“读红色经典,做信仰传人——百年百书阅读行”主题活动是上海市教育系统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有关重要论述,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从红色经典书籍中汲取知识、充盈智慧、砥砺行动。活动目前已正式启动,面向全市广大师生征集一批能够体现阅读兴趣、阅读感悟和心得分享的视频、音频、文字、书法作品,优秀作品将通过相关媒体平台展播推广。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注重挖掘学校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将交大人血脉中蕴含的红色传统有机融入“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引领广大师生赓续红色基因,塑造精神品格。学校设计“星火燎原之路”红色参观路线,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推出由学校师生排演的校史主题沉浸式体验剧和原创校史舞台剧,生动再现学校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底色。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共建立德树人创新平台,成立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传播有机结合,弘扬英烈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依托光荣的红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持续举办阅读演讲大赛、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国学大讲堂、读书分享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扶持校园人文书店建设,构建立体阅读推广项目,营造浓厚校园书香氛围。同时开展校区联动,组织师生志愿者进社区、中小学开展导读活动,育人效果辐射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有力践行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原文链接:https://news.sjtu.edu.cn/jdyw/20210317/143439.html
3月17日,经过为期半年闭馆整修,钱学森图书馆恢复开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开馆前夕,钱学森图书馆以“讲党史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推出一系列活动,融通线上线下、联动馆内馆外,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建党百年。
“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第一季圆满收官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划拍摄制作,2020年12月—2021年3月,钱学森图书馆在官微平台正式推出“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课程汇聚了馆内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六位曾在各类讲解比赛斩获多个奖项的青年讲解员倾情讲述,第一季25讲课程的累计播放量达到27217次,观众参与互动答题、测验超过345人次。上海教育、航天十二院等媒体平台先后进行了转载,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活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展示形式、优化内容供给的有益尝试。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将启动“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第二季的拍摄制作,同时还将围绕党史教育主题,推出更具深度的“读懂钱学森”实景课堂,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策划推出《那个少年钱学森》党史故事
根据教育部思政司统一部署,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参与“网上重走长征路”百所高校接力讲述活动,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那个少年钱学森》视频短片。


短片通过回溯钱学森的大学生涯,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探寻这位党的科技功臣的初心之路。短片从一位交大年轻学子的视角切入,通过他与老学长钱学森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交通大学读书时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树立航空救国的志向,接触党的外围组织,从此立下一生的志向。旨在通过这一段钱学森的党史故事给予当代青年学子启迪、振奋和前行的力量。



短片一经推出就得到各方高度评价,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央视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媒体平台先后进行了转载,累计播放量超过50万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启动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社教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也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为进一步在大中小学生群体中宣传与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鼓励广大青少年开展“复兴之路”“强国之梦”“爱国之情”研学实践,树立远大志向、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馆校合作机制,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中国航天第十二研究院钱学森班(院、校)工作委员会、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启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全国钱学森班(院、校)主题征文活动和“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两项活动将持续一整年,预计将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百余所学校的数千名师生。


此外,为献礼建党百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庆祝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十年,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推出《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等一系列读本和教育出版物。
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钱学森图书馆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形式的创新实践,拓展面向大中小各学段开展思政教育的全新载体,努力讲好爱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钱学森图书馆教育系列”丛书(暂名)编辑出版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教育系列”丛书由《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钱学森班”征文集》《钱馆长讲故事》3本书目组成,其中:
《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印数1000册,规格为小16开,四色;
《“钱学森班”征文集》印数1000册,规格为小16开,单色;
《钱馆长讲故事》印数3000册,规格为小16开,四色。
3、预算价:40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必须是地市级以上文化传媒公司。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1年3月30日至2021年4月6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1年4月9日上午10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4月13日上午9时3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1年4月9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茅老师 电话:021-62933397
发布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index.php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4月3日至5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参观时请观众保持安全距离。详细内容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中相关信息。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一年三月十八日
2021年3月30日,钱学森思想研究与成果传播合作共建研讨会在我馆举行。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锐,朝华出版社副总编董昊佳等一行来我馆商讨合作共建事宜。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馆长助理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等参加会议。会议由魏红副书记主持。




合作双方就“钱学森资料陈列室”“钱学森知识体系建设工程”“钱学森学术成果外译”等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并达成初步合作的意向。双方都表示,2021年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希望通过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推动钱学森资料共享、学术研究、成果外译以及科学精神传播等各项工作的发展,进而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讲好钱学森故事、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激励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奋力拼搏。
合作共建研讨会开始前,李明、陈锐等人一行在盛懿书记陪同下,参观了我馆的基本陈列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和专题展览“遥望比邻”,并给予高度评价。
撰稿:仰 望
摄影:徐 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为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推出党史教育定制学习菜单。
一、“学史明理”主题参观
1、参观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翻开新中国史上的重要篇章,读懂新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逆境中的发展,重温“两弹一星”伟大成就,走近党员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了解作为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真知灼见。
注:钱学森图书馆专门成立“党员讲党史”志愿服务队,由资深志愿者为来访团队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中的党史故事。
2、参观特展“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
展览通过大量史料集中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果断发展中国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事业的光辉历史,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在研制“两弹一星”事业中,为实现“中华腾飞世界”的梦想所作出的卓越历史贡献和高尚精神品格。
注:特展将于2021年6月开展
二、“学史增信”主题观影
《钱学森》——用艺术结合史实的手法,讲述了钱学森青年赴美、励志求学、涉险回国、建功立业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展现了钱老传奇的一生。
《仰望星空》——以钱学森经历的百年中国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坎坷的经历、纯净的心灵、独特的个性、卓越的科学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国家记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以纪录片手法全景式还原了钱学森带领航天科技工作者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和研制“两弹一星”工程等重大历史事件。
三、“学史崇德”主题讲座

四、“学史力行”主题交流
1、结合参观学习内容,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进行座谈交流。
2、在党史教育留言册中留下参观感言、学习感悟。
3、参与党史知识问答,领取《钱学森精神读本》《钱学森的回国历程》《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待出版)等学习读物。
五、预约方式
1、预约电话:
普通团队参观021-62932068
党史教育学习021-62933397 021-62933398
2、团队预约网址(电脑端登陆):
http://ticketqxslib.sjtu.edu.cn/#/team/order
3、个人预约:

关注公众号-服务-个人预约
4、开馆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4月1日下午,孙惠民先生捐赠仪式在我馆举行。参加捐赠仪式的有孙惠民先生、叶仁和先生、王桂环女士。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陈列展览部部长张珊珊,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等人参加捐赠仪式。

孙惠民先生介绍纪念封相关情况
孙惠民先生捐赠的珍贵文物是中国首枚T—7M探空火箭发射35周年纪念封和中国首枚T—7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封,其中第二枚纪念封上有T—7探空火箭总工程师王希季院士的亲笔签名。在捐赠仪式上,孙惠民先生作为T—7M和T—7探空火箭研制的亲历者、参与者,详细介绍了两枚火箭从研制到发射的过程,以及研制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盛懿书记代表钱馆接受捐赠,并向孙惠民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在捐赠仪式上,盛书记表示我馆非常重视文物捐赠工作,这些珍贵文物的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同时也将会在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考证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够展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科技事业而献身的奋斗历程,从而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传播好中国科学家精神。
捐赠仪式结束后,孙惠民先生一行还参观了我馆基本陈列展览。
撰稿:仰 望
摄影:吴海东
4月2日清明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祭扫仪式,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原钱馆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周平南、钱馆原馆长助理兼陈列展览部部长史贵全以及钱馆全体馆员、志愿者代表、物业工作人员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本次祭扫仪式。仪式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上午九时,全体人员着深色服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钱学森铜像前凭吊钱老,怀着对钱老的无限追忆,为钱老敬献花篮。张凯、盛懿、周平南、史贵全上前为花篮整理绶带。随后,全体人员向钱老铜像鞠躬致敬,并依次上前敬献百合并绕铜像一周,瞻仰铜像,缅怀钱老。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馆建成10周年之际,在这一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钱馆全体成员缅怀钱老,寄托哀思,并将以对钱老的无限景仰和追思为动力,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服务学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钱老诞辰110周年和建馆10周年的重要纪念时刻。
供稿:张馨方
摄影:吴海东
2021年3月31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首先带领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是贯穿2021年全年的首要重要政治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扎扎实实、高质高效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魏红副书记与全体党员分享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党史学习教育的六项重点内容以及对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出的四项工作要求等,并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随后,第一、第二党支部分别在钱馆B22、303会议室开展了2020年度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会议。支部书记汪长明、茅艳雯分别在会上作工作述职,并对近期党员民主评议、谈心谈话阶段对党支部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具体整改举措。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中,全体同志们对照合格党员标准、入党誓词和身边先进典型,结合工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最后,两支部分别开展了党员民主评测,支部党员根据党组织活动表现和日常工作表现对每位党员进行评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优秀党员。
供稿:张馨方
茅艳雯
摄影:车 兰
章飞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钱学森同志110周岁诞辰。为庆祝党的生日,弘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品质,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杭州市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在临安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向人民科学家致敬!
本次展览于4月1日下午两点正式开幕。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区政协副主席裘小民,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钱铮,区政协原副主席张亚联以及区政协办公室、区政协文史委、区文旅局以及各地钱氏后裔代表、博物馆所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200余人出席开幕式活动。

开幕式现场

钱永刚馆长宣布展览开幕

杭州市临安区政协副主席裘小民女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展览开幕式由区文旅局副局长黄灵华主持

开幕式上博物馆馆长鲍伟华介绍展览策展情况
开幕式后,领导嘉宾在讲解员带领下共同参观展览。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受发展心理学启发,从个体与国家、时代关系中,以“人生选择”为视角探索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展览主题意在连接观众、引发共鸣,并启发观众对展览中所蕴藏的“初心”“爱国主义”“个人发展与家国时代”“科学与政治”等深层次议题的思考。展览自2019年12月11日推出,累积接待观众4.7万人次,为社会各界观众提供专题导览近200场,并针对校园内外、青少年与成年观众、党员群体、文博专业师生同行等各类“博物馆用户”,推出个性化导览、讲座、分享会、观影等多样化教育项目,活跃于线上线下的多个平台。2020年8月,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



展览现场组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P7Olbuf-r_ltadoRlW9qg
副标题:《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

“你们为什么来参加这场活动?”14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新书首发分享会现场,主持人秦畅抛出了这个问题。
“来学习知识。”一位在走道上席地而坐的读者抢答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付出。”“来致谢的!感谢老一辈科学家为国防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此起彼伏的应答声中,后排冒出一个声音:“想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还没解决?”
听到这个回答,台上嘉宾——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点了点头。他身后的屏幕,写着这场活动的主题“新时代下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钱永刚说,相比流传很广的那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更准确的表达是,“为什么国内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有独特创新的杰出人才?”
创新人才一直是钱学森关注的重点。上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写信给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特别提出:“能否加入要培养并选拔能领导科技攻坚的科技帅才这个意思?帅才的确是我们的急需。”什么是“科技帅才”?“科技帅才”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钱学森曾总结:“科技帅才不但要是一方面的专家,而且要能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并且能够联系到经济、政治和社会来考虑问题。”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在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里,读者可以读到更多钱学森关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保证。不要忘记:在田赛场上是快者夺标;打仗,是强者取胜;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靠教育达标。”“学校,是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才的宝库。”“现在的教育限制太死,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人才问题很重要。现在搞科技的无非是三代人,一是像我们这样的老一级的,再有很重要的是三四十岁的人,还有正在学习的二十岁左右的。我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一代比我们强。”

钱学森与青少年亲切交流
“关于钱学森的作品很多,如何寻找新的角度?”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介绍,《钱学森说》是一本语录体的著作,从“回归祖国”“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认识”“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论”“学术民主和集体思维的创造力”“中国的长远发展战略”“教育和人才培养”“知识分子的出路及其‘最高奖赏’‘最高光荣’”这10个角度,选编了钱学森的相关谈话、语录,并辅以导读,希望给予今天的读者更多启发。“钱学森的天才和他的学问成就或许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他的学习方法、爱国情怀、对祖国的报效之情,是我们能够学习的。”

钱学森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给学生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问题。
“很多人问过我,心目中的父亲是怎么样的?”钱永刚说,在他心目中,钱学森既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又是非常合格的父亲,“说不合格,是他给我的教诲太少了,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管过我。尤其是上中学时,我的物理学得不好。别人说,你的爸爸可是大科学家。我有时会想跟父亲说,如果您老人家向我多播撒一点爱心,或许现在的我会更有出息一点。另一方面,父亲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成大器、有作为、给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舍。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连导弹、火箭长什么样都没见过,我父亲舍弃了对子女的教育,把全部精力投入这份事业,只有舍,才能保证得。”
钱学森说过,“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在《钱学森说》的最后一页,编选者选择了这样一句话——“我常说:作为一个中国的科技人员,党和人民肯定他的辛勤劳动,就是最高的光荣。”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358624.htm?t=1618399526601
4月15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一行就中小学研学基地相关工作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调研。

教育部规划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一行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的陪同下对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张智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展示手段和丰富的研学教育资源给予高度评价。

随后,张智副处长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傅强、东方绿舟党总支书记杨昕、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郑瑾先后对“十三五”期间本单位研学实践开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海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湖滨就本市研学实践教育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

张智副处长对以钱学森图书馆为代表的各家研学实践基地在课程开发、活动组织、资源提供等各方面开展的工作给予肯定,认为上海研学相关工作的开展体现出规范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此次调研将为教育主管部门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来馆开展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182064人次,坚持每年开发推出新版《研学手册》,先后推出《人类的飞行历程》科普课程、《通向大师之路》研学课程、《走近钱学森》线上课程等各类课程十余门四十余讲,组织开展“星空少年讲解团”“星际航行学院”“学在交大”等系列研学活动七百余场,已成为本市研学实践基地中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性的场馆。
摄影:徐 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4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启动暨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上海交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文出席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仪式并参加首场报告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会议。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仪式上,顾锋副书记向全体受聘人员颁发聘书,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成立钱学森精神宣讲团 弘扬人民科学家党性光辉
以“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崇高品质的集中写照,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钱学森精神不仅是支撑钱学森一生取得非凡业绩、铸就伟大成就的强大人格力量,是他以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为无上光荣的思想之基,更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他把群众的口碑当作自己无上的光荣。”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由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馆长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钱馆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宣讲团旨在深入挖掘钱学森身上折射的党性光辉和精神特质,从不同维度展现钱学森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楷模、战略科学家、共产党员的典范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全面宣传、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德,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应有力量、作出应有贡献。

当天与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同时成立的,还有钱学森图书馆“党员讲党史”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是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义工”,是奋战在钱学森图书馆宣讲战线上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为体现钱馆志愿服务水平,更好展示钱馆志愿者风采,此前,钱馆从一百余位本馆志愿者中通过遴选推荐,形成了一支由20名党员组成的党史志愿讲解队伍。未来,他们将为来馆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党史讲解服务,成为活跃在展厅里的一支志愿宣讲团。
成立仪式上,钱永刚馆长向全体队员颁发了徽章,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党史学习教育定制菜单正式发布 持续创新探索学习教育新形式
2020年,钱学森图书馆充分挖掘本馆学习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精心组织、策划推出“四史”学习教育定制活动菜单,成为全市首个推出菜单式“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场馆,引发社会各类“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团队参观热潮,累计受众达1.2万余人次。




此次,为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图书馆再次推出党史学习教育定制活动菜单。
该菜单由“学史明理”主题参观、“学史增信”主题观影、“学史崇德”主题讲座与“学史力行”主题交流四部分组成。其中,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将担纲“学史崇德”主题讲座,从不同视角出发,为来馆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观众讲述作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楷模、共产党员典范的钱学森身上的感人故事和党性光辉。
首场宣讲报告会举行 钱学森之子深情回忆父亲的晚年生活
仪式最后,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为包括上海交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员骨干、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和志愿者代表在内的90余名现场观众作了宣讲团首场主题报告《钱学森的晚年生活》。

在讲座中,钱永刚馆长详细回顾了父亲钱学森晚年的学术探索。钱学森“此生惟愿长报国”,不仅在耄耋之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还在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融思想性、战略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他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为系统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创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现形式,给出了人们认识和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和有效途径;他潜心研究系统工程理论,并把该理论从工程系统工程进一步发展成社会系统工程,使之成为社会各领域为取得长期和整体最佳效益而采用的科学方法;他的现代医学“四分法”论、建筑的微观与宏观“二分法”论,等等,被领域专家视为“真经”,并发出“如拨云见日”的感慨……如今,其中很多已被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检验,成为对钱学森最好的告慰。
“父亲的思考并不局限在航天领域,他的许多战略思考是跨时代跨领域的。”“2015年,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大会明确指出,钱学森同志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对二十五年前的这个跨越,党和国家予以认可和肯定。”在钱永刚看来,父亲钱学森退休前体现的是一位大科学家的风采,而他晚年的诸多学术思考及理论造诣,更展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一面。只有走进“晚年钱学森”,走进钱学森晚年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们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客观认识钱学森。
供稿:茅艳雯
汪长明
摄影:徐 菁
【编者按】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迎来125周年校庆,新建成的校史博物馆展品——钱学森试卷再度成为焦点。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1933年6月,课程为水力学(Hydraulics),考卷不仅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而且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
目前,钱学森试卷已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引发全网转载热议。


【相关新闻链接】
共青团中央:钱学森做的试卷你见过吗?100年前学霸的笔记,工整得像打印的
人民日报:钱学森做的试卷你见过吗?60多年前学霸的笔记,工整得像打印的
青春上海News:青年时评|从钱学森被扣4分的试卷里,我们读出了什么?
教育部新闻办:穿越时光,看看4位院士读书时的试卷和笔记长啥样
【相关新闻链接】
上观新闻:烧伤撞伤都不怕!中国航天日围观上过天的火箭发动机喷管,还有天问一号大模型
青春上海News:炫酷!钱学森图书馆开出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
劳动观察:12小时玩遍“星际航行科学节”,航天迷们在钱学森图书馆直呼“太幸福了”!
东方教育时报:世界航天日,带你亲身领略星际迷航!“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光明日报: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为青少年播下航天梦的种子
上海热线:VR看火箭发射,帐篷里看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星际航行科学节”
东方网:近距离感受星辰大海!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
文汇报:在钱学森图书馆玩12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航天迷们直呼“过瘾”
上海教育新闻网:第六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
中新网:播撒航天梦想种子 钱学森图书馆举办 “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
观察者网: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 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 迎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
六位专家作客星际航行讲坛多维度畅谈星际航行的未来发展、百余本太空绘本亮相帐篷书房带孩子们畅游宇宙、十部航天主题VR近距离感受星辰大海、两场主题展览在航天实践与太空幻想中碰撞出思维火花……4月24日,为了迎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新闻广播主办,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家族、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承办,徐汇区图书馆、徐汇科协、上海市宇航学会、观察者网、观传媒特别支持的“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三十余场活动遍布场馆各个角落,吸引线上线下超过20000人次观众共同参与,领略星际航行的魅力。
科技大咖云集 畅谈星际航行未来发展
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就从未停止,星际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中国即将登陆火星之际,载人航天探索又已经发展到了哪一步?4月24日晚,本次科学节的重点活动“科学对话:星际航行的未来发展”在钱学森图书馆B层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德良,中国航天科普大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教授周炳红,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常委、研究员赵金才分别从60年代钱学森提出的星际航行设想、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现状、新型航天运输飞行器以及我国载人航天前景发展等角度,对话主持人旭岽畅谈星际航行的未来发展。

除了这场重量级的科学对话之外,当天还有五场精彩的演讲面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讲述了星际探索与航天知识。

孙正凡博士带来《太空狗麦克斯的宇宙探索》读书分享会,讲述罗威纳犬麦克斯如何从一条普通的地球狗成为众人皆知的航天英雄的故事,并分享了自己在翻译绘本的幕后故事以及自己的亲子科普阅读经验。

“遥望比邻”策展人翁圣宬从钱学森《星际航行概论》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策展历程与展览中不可错过的特别展品。

上海交通大学的李东瀛教授来自北斗导航重点实验室,他由浅入深,通过三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全场观众分享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超声速空天飞行技术得到发展,人们在向“一小时内到达全球”目标进军。张德良教授通过大量图片、视频和研究事例,介绍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基本概念、技术难点、我国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

2021年1月,中国载人航天总师周建平公开表示,我国预计在2022年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赵金才教授在“中国载人飞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座中分享了“天宫”空间站的组成、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对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科普活动聚齐 12小时玩遍“星际航行科学节”
在钱学森图书馆玩12个小时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本次科学节一共设置了多个主题活动区域:在星空VR体验区,观众可以佩戴VR眼镜观看火箭发射、登陆月球、飞越太阳系;在航天实物展中,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鹊桥中级卫星、卫星太空巴士等航天器模型,亲手操作互动火箭发射场与智能太空种植箱;在帐篷书房,百余本航天科普书籍,让观众实践亲子科普阅读的乐趣;在科学集市,7个不同主题的科学小制作锻炼小观众的动手能力,感受科学制作的快乐;在星际航行讲坛,太空知识问答寻找现场的“太空问不倒”高分答主;在星际公开课区域,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公开课,让粉丝了解钱学森的航空航天之路,掌握更多航空航天科学知识。

星空VR体验

航天实物展
科学集市

星际公开课
在帐篷书房里,来自闵行的一家三口坐在帐篷一起津津有味地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太空狗麦克斯去月球》,书里模拟了真实的太空探险,让读者在幻想旅行中获取天文宇宙知识。在科普集市里,养乐多火箭、创意飞行器、航天小卫星受到了小朋友们的热烈追捧。来自交大附小的秦子腾小朋友是个小小航天迷,他参与了当天几乎所有的活动,获得了钱学森图书馆全新推出的盲袋与10周年纪念徽章,也离他的航天员梦想更近了一步。



星际航行科学节 缘起1961年的《火箭技术概论》
1961年秋,钱学森为中国科技大学58-59级学生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我国近代力学教育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课程讲义最终以《星际航行概论》之名正式出版,成为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星际航行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运载火箭的设计及制造过程、运载火箭及星际飞船的飞行轨道、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设计过程、星际航行中的通讯问题及防辐射问题、解决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设计原理、星际飞船的设计问题,以及星际航行的前景展望等。

2017年,钱学森图书馆全面启动“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系列主题课程,以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科学成就、科学精神为内核,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和未来为主体内容,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培育为教育目标,以钱学森图书馆馆藏“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相关藏品为基础,充分利用并深度融合场馆资源、社会资源、学校资源而推出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系列课程。4年来,先后推出“星际航行公开课”“星空少年讲解员”“仰望星空广播剧”“穿越星际电影课堂”等一系列优质课程和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和媒体关注。

星际航行公开课

星空少年讲解员

仰望星空广播剧

穿越星际电影课堂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在相关课程基础上策划推出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以“星际航天”为主题搭建起全新形式的科普教育平台,引入多家合作单位,汇聚航天教育资源,在中国航天日共同开展公众航天科普活动,即拉近了社会公众与航天距离,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航天梦想的种子,也是以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纪念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中国航天科普第一人的钱学森110周年华诞。
供稿:张文珺
摄影:徐 菁
4月24日,恰逢中国航天日,也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自动化与航空航天在钱学森图书馆揭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席裕庚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工程师学院中方院长李少远教授,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关新平教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自动化系主任杨博,电院自动化系党总支书记李柠,中国自动化学会代表唐竹青、陶则宇,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揭幕仪式。仪式由杨博主持。

张凯致辞
张凯代表科普基地单位致欢迎词,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相关情况。

关新平致辞
关新平代表科普基地承担单位致辞,介绍了电院的整体情况。关新平表示,在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指导下,在钱学森图书馆和电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有信心建设好、宣传好“自动化与航空航天”这一科普教育基地。

全体嘉宾揭幕
全体嘉宾上台,共同为科普教育基地揭牌。

院士寄语
管晓宏表示钱学长是两个交大的共同校友,“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科普基地的工作将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自豪感。

李少远致答词
李少远致答词并介绍了科普基地近期活动安排。他表示,基地将以老一代自动化事业的开拓者事迹、新一代自动化人丰富的创新成果为宣传内容,普及自动化学科的科学知识,弘扬自动化学科的科学精神。
原文链接:http://www.seiee.sjtu.edu.cn/seiee/info/32550.htm
【相关新闻链接】
中新网:上海统一战线“浦江同舟”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暨“寻足迹 品文化”现场体验线路启动

4月27日,上海统一战线“浦江同舟”志愿服务总队成立暨“寻足迹·品文化”现场体验线路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市志愿者协会会长潘敏向上海统一战线“浦江同舟”志愿服务总队授旗,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房剑森接旗。

会上,志愿者代表、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倡议全市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契机,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学习宣传好统战法规和政策,讲好统战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志愿服务和统战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活动中,“寻足迹·品文化”现场体验线路正式启动。潘敏,房剑森,市社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毛大立向市工商联、浦东新区、徐汇区、黄浦区颁发线路证书。徐汇区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姜勇,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市工商联副主席施登定,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陆琦,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交通大学统战部和钱学森图书馆相关负责同志为“浦江同舟”志愿服务总队的志愿者代表赠送《条例》和“寻足迹·品文化”线路地图单页。市委统战部提供的2000册《条例》单行本也将在活动后,由志愿者投送到各基层单位的统战宣传阵地,推动学习宣传贯彻《条例》走深走实。


会后,近50位“浦江同舟”志愿者代表还参加了“寻足迹·品文化”徐汇部分线路现场体验,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了现场教学和经验分享。

市委统战部牵头成立的“浦江同舟”志愿者服务总队,旨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优势,统筹全市统一战线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激励引导全市统战成员积极参与理论宣讲、社会治理、助学帮困、公益慈善等志愿服务活动,彰显新时代统一战线法宝作用。近期将以党史学习教育、《条例》宣讲、第二届上海青年创新创业50人论坛、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等为主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习近平主席曾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以钱学森为榜样,勉励留学人员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钱学森图书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上海首批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基地,更已成为面向全体统战人士的钱学森精神和事迹宣传展示中心,他的科学报国事迹鼓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和留学人士凝心聚力,共谱爱国新篇章。
摄影:徐 菁
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和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支持下,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三届。2020年起,为优化课程设计、适应学员多元化需求,培训班对原有课程进行升级,在原有基础上推出“综合”和“专题”两类全新课程。
2021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将首次采用“专题”课程,聚焦新冠疫情如何影响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及未来趋势。本次培训时间为5月14日-18日,将全程线上举行。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主题
疫情前后:高校博物馆的应对之道
(Before and after COVID: How University Museums Respond and Adapt)
新冠疫情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大学博物馆,无论是运营方式还是场馆实践都在努力寻找全新模式应对这一挑战。数字化服务和在线参与似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热点”和替代方案。面对大学博物馆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及学术群体,大学博物馆该如何应对并适应外部变化,如何增强团结协作和集体韧性。
本次培训班旨在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开放的分享平台,交流大学博物馆如何在疫情下开展工作,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并引发对大学博物馆独特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二、主办单位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三、培训安排
1、本次培训班时间安排为2021年5月14日至18日,除开班仪式外,其他培训课程均在线上ZOOM平台举行。开班仪式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2、培训期间每天培训时间为2小时左右,为考虑国际授课老师所在地区与国内的时差,每天的培训时间不完全固定。
3、本次培训将对完成所有培训课时及考核要求的学员颁发培训证书。
四、报名条件
1、高校博物馆从业及研究人员;
2、 博物馆中层及以上或具有三年(含)以上博物馆工作或研究经验的人员;
3、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部分培训课程配有同传);
4、原则上每所大学或机构只招收1人;
5、原则上2018、2019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学员不再录取。
本次培训班计划招收30人,将按照上述要求从报名人员中择优录取,最终录取名单由培训班主办单位确认产生。
五、报名方式
有意报名者请扫描二维码填写报名表,于2021年5月6日前填写并提交。培训班将于2021年5月11日前通过邮件发放录取通知以及培训具体要求。

联系人:茅老师 qlmtraining@163.com;021-62933397
附件:《2021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课程安排》(点击页面底部图标下载附件)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
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相关新闻链接】
五四青年节前夕,上海交通大学“逐梦航天”社会实践团奔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见证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的成功发射。来自航空航天学院、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力学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近40名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行业体验“学党史,强信念”。这场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的开展,也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青春心向党,逐梦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式启动。
4月29日上午11时30分,伴随着令人振奋的倒计时“五、四、三、二、一、点火!”远处一颗明亮的“火球”从发射塔升起,基地内翘首以待的人群顿时爆发出欢呼和掌声。随着高度不断升高,推进器愈发强烈的轰鸣声从远方传来,震颤人心。“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也代表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将为航天员提供长期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在轨驻留、载人和货运飞船对接停靠,预计到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将建造完毕,我国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独立空间站的国家。
来自航空航天学院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党员籍元说:“经历这次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党史学习不只是书本上的历史事件,更要学习党带领我们奋斗拼搏的一次次生动实践,对我们航天学子而言,就是要学习我们的航天历程、航天精神。今天有机会在现场见证中国空间站的成功发射,我真切地感受到,空天报国的火炬正交到我们青年一代的手中。在党史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理想锻造了坚定,坚定铸就了胆识,胆识成就了党的伟业”,而这样的伟业需要我们不负先辈期望,接续书写。”
4月21日,实践团在出发前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聆听钱学森研究中心张现民老师带来的党史学习报告《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同学们围绕“载人航天对全人类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空间站建设历程和现状”“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展”“航天强国的时代意义与价值选择”四个主题做预研分享,为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做好充分准备。


实践团师生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张现民老师为实践团作党史学习报告《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实践团学生分组做预研报告分享
用好航天精神铸魂育人,一直以来都是交大的优良传统。“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此次“逐梦航天”行业实践正是学校用好“大思政课”育人的生动体现。用好党的历史这个最生动的教科书,与现实结合起来讲好“大思政课”,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据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书记钱文韬老师介绍,在喜迎建党百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青春心向党,逐梦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拟组织800余支实践队伍,11000余名师生分赴全国各地,将思政必修课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融合、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导青年学生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传承革命薪火、投身复兴伟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协同做好实践育人课程思政。在交大,社会实践是一门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分基础类课程、讲座类课程、劳动类课程和社会实践四部分实施。2021年《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课程于4月19日起开始授课,由学指委秘书长侯士兵老师领衔,处班子成员和院系党委副书记、机关院系思政教师代表组成授课团队,分45个教学班,为3581位学生讲授实践概述与选题、策划与实施、方法与总结,结合时代主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践选题,不断增强理论课程有效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育,加强劳动技能训练,五育并举,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集结金牌讲座,邀请校内外各相关领域资深的专家和老师开设报告会,引导同学们多维度立体认知新时代的变化,感知新时代青年的“新”使命。

校学指委秘书长侯士兵教授为同学们开课


青年思政教师为同学们授课


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五育并举”实践育人
围绕迎接建党百年华诞,五湖四海开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今年,上海交通大学将继续打造“大实践”育人格局,以党建为核心,以就业为牵引,加强统筹,设计“党建专项实践”“就业引导实习实践”“行业教育社会实践”“通识实践”四个板块,引导学生围绕“喜迎建党百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十四五开局谋新篇”“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讲好抗击疫情中国故事”等主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多次参与实践,充分结合所学与专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拓展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亲身参与国家重大战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交大学子向山向海,躬身实践:到老区、到故里、到撬动青年情感脉搏的地方,学党史、悟思想,汲取智慧和力量;到乡村振兴一线,到科技工作一线,奉献服务,砥砺成长。五湖四海开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努力引导交大青年,把小我融入时代,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zhxw/20210504/147791.html
2021年4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机关党务管理支部联组学习暨结对共建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仁济医院党办主任、机关党务管理党支部书记沈璐,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以及双方党支部委员和支部党员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活动开始前,双方支部书记首先简要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随后,双方支部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并互赠纪念品。未来双方将充分运用各自资源优势,进一步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交大精神与抗疫精神、仁术济世精神,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围绕“航空航天、科技创新、钱学森精神、医学人文”等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

签约仪式后,双方支部党员共同听取了2020年仁济医院援鄂医疗队员、“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叶佳琪同志关于援鄂抗疫经历的讲座分享。大家认真倾听叶佳琪同志讲述武汉抗疫一线的亲身经历,以及包括仁济医院在内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守望相助、冲锋在前的感人故事,让在场所有党员再一次感受到疫情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

魏红副书记在活动最后讲话。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以此次支部共建为契机,聚焦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探索长期合作机制,共同为提升学校、医院教学科研质量、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影响力作出贡献。

共建活动前,共建支部一行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摄影:徐 菁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5周年,为进一步了解学校百余年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在校史中感悟学校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重温历代交大师生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命运共呼吸的峥嵘岁月,2021年4月29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全体党员依次进入展厅进行参观。全新的校史博物馆以“校史纵览”“今日校情”“群英毕集”“交大精神”为主题,通过丰富的馆藏以及影音资料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交大建校以来的历史变迁、交大人的学术研究及爱国精神。近460件(套)珍贵档案、文物和文献,1200余张照片,20余段影音资料,无一不叙述着上海交大百廿余载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也诠释着大学肩负国家民族命运,为国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历程。在参观过程中,大家沿着不同的主题线索,更进一步了解到学校的历史沿革,并深深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为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回顾学校125年办学历程,既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寻求教育兴国之路的生动历史纪录,更让大家在校史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在党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建党百年之际参观校史博物馆,不仅给同志们上了一堂融会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的生动党课,也全面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的序幕。通过此次参观,大家对于交大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更感受到身为交大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交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文化育人平台,钱馆全体同仁也将铭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用自己所能为学校的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工作增光添彩。
当天,全体党员同志还共同参观了“翰墨绘诗词 丹青承意韵——戴敦邦图释宋代诗词展”“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以及程及美术馆。
供稿:张馨方
茅艳雯
【相关新闻链接】
界面新闻:2021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线上开班,首次推出专题式课程
5月14日下午,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21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班。


本届培训班聚焦“疫情”专题,共有11个国家的18位专家学者,与来自国内13个省市的26位高校博物馆相关从业人员将参与其中,以线上模式开展教育培训与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如何在疫情下开展工作,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并引发对大学博物馆独特价值的进一步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首先向出席本次开班仪式的嘉宾表达感谢。他表示,自2017年起,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延期举办外,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至今已顺利举办三届。学员们不仅在其中就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藏品管理研究与实践、大学与博物馆的关系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专业培训,同时也让更多的海外人士通过培训班了解了中国的高校博物馆群体。作为博物馆应对疫情的改革之举,2021年的第四期培训将全部以线上方式举行,同样得到了来自学员们的热烈反馈,其中不仅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博物馆的相关从业人员,也不乏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公共博物馆的业界同仁。他期待本次线上培训能够吸引更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培训师资和专家学者,能够引发学员们的思考,对提升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水平有所助益。

远在葡萄牙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UMAC)主席Marta C. Lourenço专程为本次培训班录制了开班致辞视频。她在视频中指出,一直以来,UMAC始终致力于提升中国大学博物馆在国际社会上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国际博协和 UMAC 体系中的显示度和话语权。作为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抓手,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项目不仅符合UMAC专注高校博物馆人员专业培训的全球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通过该项目,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高校博物馆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2018年学员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胡盈老师作为往届学员代表在仪式上发言。她感谢培训班为高校博物馆这一“小众”群体建立了一个“大家庭”,更高兴看到疫情之后,全球的高校博物馆同仁能够再度重聚,共同学习提升,汇聚力量让社会重建生活的信心、文化的信念和文明的信仰。

新学员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吴海东老师在发言中向提供本次学习机会的主办方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并表示自己一定会珍惜此次培训机会。和其他学员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争取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协副理事长安来顺已是连续第三次出席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他在开班仪式上致辞并为全体培训班学员作《后疫情时代博物馆的思考》专题讲座。他指出,作为中国大学博物馆与ICOM的一项重要合作,2021年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在新冠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全球背景下得以举行,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期待未来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中国大学博物馆能够继续精诚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携手探索高校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021年培训班学员代表合影
本次培训班为期5天,以“疫情前后:高校博物馆的应对之道(Before and after COVID: How University Museums Respond and Adapt)”为主题,将全程线上举行,通过知识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总结分享等形式,深入分析后疫情时代中大学博物馆生存环境的深刻变化,融通中外大学博物馆面对疫情考验之下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共同探讨大学博物馆应对疫情及其他挑战的创新之处。


"圆桌会议:大学博物馆新项目"线上会议截图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
【相关新闻链接】
周到上海:再现钱学森立志献身航天事业的人生,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今首演
阿基米德:钱学森图书馆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
上观新闻:原创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
光明日报:钱学森图书馆化身剧场,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
上海教育新闻网: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
东方网:大小“钱学森”隔空对话 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
学习强国:【文艺汇】原创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
腾讯新闻:钱学森图书馆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
上观新闻:“双星”虽陨落,星火燎神州!这对莫逆之交,这些无双国士,沪上再续“前缘”
“少年强则中国强,江山社稷我承当。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中国来日长。”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历时一年策划推出的原创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在夜幕下的展厅中迎来了首场试演。

作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暨钱学森图书馆建馆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追梦少年•钱学森》跨界融合歌曲、舞蹈、表演、戏剧等多种现代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再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从立志科学报国到献身航天事业的波澜壮阔的人生,揭示了钱学森一生成就背后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人格力量。

此次上演的剧目打破了舞台剧固化的演出方式和观演模式,大胆采用了时下最热门的沉浸式戏剧演出模式。钱学森图书馆的三层展厅整体化作演艺空间,在1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观众随着演员们的表演在钱学森图书馆中漫步,升腾的智慧艺术装置、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钱学森一家归国的游轮、钱学森寓所的复原场景……这些经典的展品、展项都成为了剧中的场景,让观众们随着演员的表演被带入一个个情境,演员和观众都深深浸入其中,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再现和心灵对话。

少年粉丝团倾情参演 大小“钱学森”隔空对话
此次音乐诗剧由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学生演员共同倾情出演。32位“星空少年”前期通过线上选拔、面试和培训,最终入选了演出名单。他们将演出钱学森少年时代的故事,演绎钱学森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追梦历程,更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话剧《钱学森》的演员们同框,在钱学森图书馆内演绎一大一小两位“钱学森”的隔空对话。


“星空少年讲解团”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小粉丝组成。他们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讲解员,能够充满自信地站在展厅中为游客们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不仅如此,近年来,他们还深度参与了钱学森图书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仰望星空》情景剧演出、《少年钱学森的故事》广播剧录制等多项特色活动。

此次参与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是“星空少年”们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从展厅讲解到客串演员,从排演情景剧到出演音乐诗剧,在“星空少年讲解团”和钱学森图书馆共同成长的几年时间里,孩子们每年都出色完成了全新的任务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对钱学森爷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钱学森的精神也有更深的体悟。如今,“星空少年讲解团”已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探索博物馆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育品牌。
名家阵容精心创作 打磨有钱馆特色博物馆实景音乐剧
虽然是一批非专业的小演员出演,但此次《追梦少年•钱学森》的创作团队阵容可谓强大:编剧张吉义为原武警总部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其作品曾经三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导演张晶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编剧、导演,从事儿童戏剧事业近20年。作曲王为是原武警北京市第二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曾创作多个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追梦少年•钱学森》历经一年创作、几易其稿,“星空少年”们也是牺牲了无数个周末和假期,经过数月辛勤排演才最终得以呈现。此次5•18国际博物馆日在钱学森图书馆进行的首场演出既是此前成果的汇报展示,同时也是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的一次试炼。演出当晚的观众是钱学森图书馆向全社会征募的40位剧目体验官,他们将为此次演出打分并提出建议,在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后,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对剧目进行打磨升级,使之成为有钱馆特色的博物馆沉浸式实景音乐剧。在今年12月钱老诞辰110周年纪念之际,剧场版《追梦少年•钱学森》还将登陆大舞台,正式开启“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剧场公演。

今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又将启动新一届“星空少年讲解团”的招募和培训工作,新一届团员们将拿起接力棒,开启全新的“星空少年讲党史”系列活动,为广大观众带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场场精彩的讲解,用少年的热情和热爱赓续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摄影:徐 菁
5月13日下午,“永远跟党走”第三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海地区选拔赛决赛在世博会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市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1位讲解员,结合所在场馆特色和五大讲解主题,动情地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故事。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王菲、志愿者叶红分别在专业组及志愿者组代表钱馆参赛并双双获评本次大赛“优秀讲解员”。

本次大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办,“红途”平台、文汇报融媒体视频聚合部、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上海市公益广告协调中心)承办,将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优秀讲解员队伍,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本次大赛初赛于2020年12月上旬举办。由全市各区、委办宣传部门及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选拔推荐,共91名优秀讲解员、志愿者参赛。初赛采用选手提交短视频方式进行,经专家网络评审,共评选出入围选手30人。2021年1月,结合第三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海地区选拔赛,举办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讲解员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形式针对性开展培训。
经初赛专家评审和专题培训复核筛选,最终确定21人参加决赛,分3组按抽签顺序进行比赛,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人,志愿讲解员7人。

决赛场上,21位讲解员按抽签顺序,依次进行了1分钟VCR展示和6分钟现场演讲。讲解内容从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全面小康、抗疫精神、时代先锋5个主题中抽取。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唐展翅现场主持。
百年荣光,续梦起航,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的诞生地”的故事。选手们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向观众们娓娓道来,生动展现了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队伍的家国情怀、职业形象和精神风貌。这些或耳熟能详、或不为人知的动人事迹在讲解员们的深情讲述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声声入耳,字字入心。

钱学森图书馆青年讲解员王菲在比赛中以《火神战瘟神》为题,通过火神山建设者的事迹,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用“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在短短十天内建成方舱医院的动人故事。

钱馆资深讲解员叶红则通过自己2020年投身社区一线抗疫志愿服务工作的亲身经历,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去年一位普通市民的疫情生活写照。她有感而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身为一名抗疫志愿者与所有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

本次大赛评委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市委党史研究室等主办单位业务处室负责人,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播音指导方舟等专家组成。
经过激烈角逐,钱学森图书馆的两位选手以其真挚的感情和出色的表现,双双入选大赛“优秀讲解员”名单。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肩负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未来钱馆也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述红色故事、传递钱学森精神,更好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播服务功能,把城市的光荣革命传统继承好、发扬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浸入公众心中,为建设开放现代时尚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由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21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于当天正式落下帷幕,培训班结业仪式暨学员线上交流会在ZOOM平台上顺利举行,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Marta C. Lourenço、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出席。

来自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唐诗吟老师和来自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刘安璐老师在结业式上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此次培训班的学习感受。唐诗吟老师在分享中详细回复了五天培训课程的精彩内容,并感谢主办方为全球高校博物馆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凝聚在一起,共同去面对、讨论和解决高校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刘安璐老师同样向培训班的主办方及所有授课教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表示通过五天的学习与研讨,学员们不仅了解到了疫情前后全球大学博物馆的应对之道,更引发了大家对于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博物馆如何作为大学的“会客厅”和“打卡地”,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和文化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思考。
Marta C. Lourenço主席代表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在仪式上发言,她表示过去的一年对于人们是异常艰难的,尽管如此许多大学博物馆仍然在尽可能地适应疫情影响下的全新环境。她向此次培训班的全体工作人员、授课讲师以及学员表示感谢,正是由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使此次培训班得以成功举办。在短短五天时间内,大家讨论了疫情前后大学博物馆的新项目、博物馆数字化、教育、观众参与以及馆藏,共同探讨了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及高等教育变革等问题,并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教学效果。
张凯馆长在仪式最后讲话。他首先向Marta主席对培训班的全力支持,全体国内外授课讲师以及学员们积极的线上参与表示衷心感谢。他在讲话中指出,基于本次培训班的主题,大家梳理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些课题将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大学博物馆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此次合作以及线上交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同仁加入进来,彼此了解、增进交流。
随后,与会全体培训班学员进行了在线交流,分别介绍各自所在的大学博物馆情况并开展了业务交流。

至此,2021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圆满结束。作为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与我国高校以及博物馆机构合作推出的大学博物馆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未来各方也将继续在学术研讨、展览交流、业务培训等领域开展更多深入合作。
【相关新闻链接】
文汇报: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已超过1600家!在博物馆中深读历史、精读历史,更好滋养青年一代的心灵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周到上海: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历经70年发展,见证历史、记录时代
东方网:人物类博物馆走过70年走向新未来 从记录时代到资政育人
新民晚报:见证历史记录时代 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举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和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发扬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促进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的继承、发展和创新,5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物类博物馆70年”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近40位来自全国各大知名人物类博物馆的馆长及相关研究专家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分别担任研讨会报告环节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向远道而来的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人物类博物馆突出表现了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繁盛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自由的壮阔历史,是文化强国建设和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历来重视人物类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和程及美术馆各放异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期待此次研讨会都成果能够进一步发扬人物类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促进人物类博物馆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代表上海市博物馆协会,向来自各地的博物馆管理者、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在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成为主要议题,作为中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类博物馆同样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新时代孕育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人物类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值得每一个博物馆人思考。放眼全国人物类博物馆,其中不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馆,其硬件建设、管理经验和展陈手段等非常值得上海同行学习和借鉴。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成为全国人物类博物馆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人物类博物馆在服务社会大众、传播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做出新发展、新贡献。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在开幕式最后致辞。他指出,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阶段。近年来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事业发展蒸蒸日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相信这次研讨会将成为一个新起点,激励全国人物类博物馆进一步贯彻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人物类博物馆在新时代的作用,担负起缅怀先贤业绩、宣传伟人精神、宏扬中华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

研讨会开幕式由张凯馆长主持
出席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吴瑞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施彤,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阳国利,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山东荣成博物馆馆长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政道图书馆执行馆长李新碗,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以及朱德故居管理局、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王阳明故居、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大学钱伟长纪念馆等全国近 20 家人物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相关领导和嘉宾。
人物类博物馆70年:见证历史、记录时代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功勋卓著、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他们谱写了气壮山河、永载史册的历史篇章,成为一段段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堪称时代楷模。人物类博物馆作为先进人物的纪念地,发挥着见证历史、记录时代、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使命。在此意义上,一部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的建设史,既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一百多年发展历程的缩影,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成为党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安来顺主席作《当博物馆以“纪念”的名义——兼及法国雨果故居传播设计分析》主题报告

阳国利书记作《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用和举措》主题报告

盛懿书记主持研讨会报告环节
1951年在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的艰难条件下,上海鲁迅纪念馆在党的领导支持下得以建成开放,拉开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建设发展的序幕。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一大批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得以建立和发展:其中包括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陈云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等领袖人物类博物馆;赵一曼纪念馆、“常州三杰”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英烈人物类博物馆;以及杜甫草堂博物馆、王阳明故居、冰心文学馆等文学人物类博物馆……2011年12月11日,经中央批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正式建成开放,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历经70年发展,人物类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类型的博物馆,在继承、研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
70年开启新思考: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上海交通大学领导、上海市文物局领导、上海市博物馆协会领导莅临本次研讨会并致辞,他们指出:新时代赋予人物类博物馆从业人员新的担当与使命。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值得每一个博物馆人思考。而作为中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类博物馆在继承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国民爱国热情过程中,应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吴瑞虎书记作《新时代人物类博物馆的使命和担当——以陈云纪念馆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主题报告
郑亚馆长作《不忘初心——从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看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要义》主题报告
乐融副馆长主持研讨会报告环节
本次会议共收到会议论文20多篇,参会的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云纪念馆、朱德故居管理局、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故居)、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等人物类博物馆囊括了革命、文学、教育、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各馆从本馆实际出发,就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发展回顾、中国人物类博物馆个性特征、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前景、中国人物类博物馆文化自信的实现、中国人物类博物馆在疫情中的拓展等会议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其中,有对新时代人物类博物馆使命与担当的思考,有对人物类博物馆发展要义的探索,有对人物类博物馆人物征集工作的思索,更有对人物类博物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所能发挥作用的探讨。

钱永刚馆长作交流发言
通过交流,与会的馆长、专家们都认为:在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大决策之时,充分发挥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更加迫切,也将成为新时代人物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重要使命。

摄影:吴昆澧
The fourth edition of UMTWS (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 took place from May 14 to May 18 this year. UMTWS results from a partnership created in 2017 between ICOM-UMAC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and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LM-SJTU). The training courses aim at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nd Asia. Dozens of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researcher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past editions and the themes have covered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of museum contemporary theory, practice and ethics.

UMTWS 2021 offered online courses this year. The general theme of this year’s program was “BEFORE AND AFTER COVID: HOW UNIVERISTY MUSEUMS RESPOND AND ADAPT”. UMTWS 2021 aims to open a platform for all participants to join and share how you have endured the pandemic and what has prepared you for the new normal. With different voices and inputs, UMTWS 2021 enables participants to consider what Covid-19 means for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what have been achieved and what the next steps should be. The topics covered the new emerging museumsand projects, multiplicities of access for the public, digital inclusion/exclusion through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shaping university museums and with a particular session about how university museums behaved in the national museum accreditation last year.

Thanks to the accessi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online mode, UMTWS 2021 can invite lectur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hare and compare. 18 speakers from 11 countries joined the 5-day program. It’s also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UMTWS had a speaker from a university museum in Africa. 26 participants from 13 provinces in China took the online courses.
UMAC president Marta Lourenço, stated the UMTW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MAC for at least two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anywhere in the world, highly trained university museum professionals are a top priority for UMAC. Better trained staff means better museums, better exhibitions, better collections, more diverse audiences, better universities and of course a better world. The second reason is to increase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of Chinese university museums. China has innovative university museums in the arts,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UMAC is committed to bringing Chinese university museums increasingl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phere, particularly among the ICOM and UMAC communities.

Kai Zhang,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QLM, remarked in the opening that the training was postponed one year because of the pandemic. This fourth edition of online courses is also a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COVID-19. The online approach still well-received by participants and speakers is also manifest of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university museum sector in the pandemic.

An Laishun, the vice president of ICOM, took part in the opening session and delivered a brief speech about museums in general after COVID-19.

因徐汇区科技节活动需要,5月25日-26日钱学森图书馆将调整开闭馆时间,具体开放时间安排如下:
5月25日 开放时间为17:00-21:00
5月26日 开放时间为09:00-21:00(20:30停止入馆)
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2021年5月25日
钱学森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将个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强国之情融入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伟大事业之中,将自己的科学报国梦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中,是近现代中国百年难遇的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是中国科学史和教育史的集体荣耀。为深入学习和感悟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升财务管理和财务服务能力,5月14日下午,财务处与钱伟长图书馆两个支部联组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第一站 钱学森图书馆序厅
象征钱学森98年的壮丽人生,寓意钱老主持两弹成功结合的4015个日日夜夜,9.8米高、4015页“钱学森手稿”组合而成的倒三角艺术装置形成的“升腾的智慧”序厅,党员们久久伫立,为之震撼。

第二站 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
仿佛一直在思考我国航天事业新发展的钱学森塑像,神态坚毅安详,目光深邃,注视着远方,引发观众诸多思考。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播放着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一头扎在了航天科学的研究中,带领航天科学家大胆创新与严谨求实并行,终于在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飞行试验成功,同志们被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作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深深震撼。

第三站 钱学森图书馆正厅
图书馆正厅的“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通过大量文献实物、图片资料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同志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钱学森带领下,广大航天科技人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铸就了伟大的航天精神,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成功的基石。五次人生的选择,他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诠释了一位爱国科学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境界。他勇于探索,开创和发展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思维科学等诸多新兴学科,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在展览即将结束之际,一支穿越时空的笔临空挥毫,抒发了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大家都深深感受到了钱学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第四站 交流座谈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热情接待了上海大学财务处支部书记、处长褚贵忠,上海大学图博档党委书记、钱伟长图书馆支部书记王远弟一行,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现民以及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陪同接待,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双方有着共同的愿景、有着共同对钱学森、钱伟长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敬仰,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合作,并向钱学森图书馆赠送了《百年上大》、《永远的校长——钱伟长1983-2010画传》。


第五站 《钱学森的艰难归国路》专题党课
钱学森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现民追寻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引领大家探寻“钱学森”之问的背后真谛。从与检察官的对话到写给祖国的求援信,再到克利夫兰总统号的合影,在香港过境时的船票,全体党员再一次感受钱学森归来引起的震撼,体会到把个人命运和祖国、民族、人民结合起来的感动。

此次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组织生活,深深感动着全体党员,有同志谈到:从钱学森的非凡历程、卓越成就和崇高风范中看到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价值追求,下决心将人生志向“绑定”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所学投入报效祖国的时代洪流。也有同志感悟到:钱学森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无数次的请辞信,不谋权位,对“官”不在意;不图功名,对“名”不在意;不求富贵,对“钱”不在意,诠释着钱老坚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崇高的大师风范。
王远弟在参观后表示,钱学森以渊博学识和师表情怀,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导弹航天和力学专业人才,包括孙家栋、王永志在内一大批堪当重任的科技领军人才,中国航天事业由此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支年轻化、梯队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钱老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饱含着深挚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对于国家科教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指导我们有效工作和学习。
褚贵忠表示,在新时代,高校财务人员要珍视和学习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学史崇德,努力为群众办实事。首先要学习钱学森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在工作中落实落细,切实解决报销难问题;其次要学习钱学森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紧跟高校财务发展的前沿,不断实践与探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好财务管理保障;还有是要学习钱学森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努力为二级院系自主当家理财做好服务工作;另外还要学习钱学森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助力上海大学成为与城市相匹配、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郭永怀生平事迹展”设计/制作/施工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设计公司前来投标。(具体要求见页面下方附件)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将引进“郭永怀生平事迹展”,需要投标公司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展览的设计。展览暂定2021年7月15日在钱学森图书馆临展厅开展,2021年7月15号在序厅举办开幕式,展期暂定3个月。
3、预算价:15万元。
二、截止时间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截止时间:2021年6月16日下午17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三、开标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6月17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开标,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2、标书答疑:2021年6月3日上午9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四、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吴老师 电话:021-62933680
2021年5月26日至29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应邀带领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的三位成员——张现民、傅强、荣正通赴临沂考察山东钱王祠、宣讲钱学森精神,受到临沂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临沂第一中学、山东钱镠文化研究会、山东卫康生物集团等单位和组织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宣教效果,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这也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以来首次赴外省市开展宣讲活动。
5月27日上午,钱永刚馆长带队赴山东钱王祠考察交流,并参观了华夏家风家训展览馆。山东钱镠文化研究会会长钱振行、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顾问钱镇国、杭州钱镠研究会秘书长钱刚、安徽钱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钱善政、山东新光事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重和、山东卫康生物集团董事长王宗继等陪同。在随后的座谈中,钱永刚馆长肯定了山东钱王祠的建设成果,建议增加现代元素和科学元素。钱馆长还向山东钱王祠赠送了《钱学森精神读本》。

5月27日下午,临沂国家高新区举办干部大讲堂暨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专题报告会。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副县级干部,四级调研员,镇街党政正职,区直部门副职级以上干部,市属分局主要负责人,区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共二百多人参加报告会。
钱永刚馆长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围绕钱学森五次重大人生选择,介绍了钱学森为民族振兴和国家昌盛而求学、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以及奋力铸就国之重器的光辉历程。报告充分展示了钱学森矢志不渝、终其一生的报国初心和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傅强以《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题,全面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高贵品质。

听完报告后,会场内响起热烈持续的掌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钱永刚馆长的报告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这次专题报告,对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核心内涵的钱学森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当天下午,钱永刚馆长还和临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世良,临沂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崔荣军,山东卫康生物集团董事长王宗继,山东卫康生物集团、临沂一中西校区(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有关领导座谈在临沂高新区建设“钱学森班”和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钱学森事迹展览馆)的相关问题。钱馆长深入分析了全国基础教育现状,深刻阐述了设立“钱学森班”的意义。他指出,要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服务人民的人才,培养的学生“既要爱国,又有能力”。他为临沂高新区建设“钱学森班”、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钱学森事迹展览馆)指明方向,提出临沂一中西校区(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要立足于“钱学森之问”,探索答案并付诸行动,践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以形象思维训练为突破口,办出自身特色的“钱学森班”;要加快推进“钱学森班”建设进度,通过设立“钱学森班”、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钱学森事迹展览馆),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德,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5月28日上午,临沂一中在北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钱学森精神宣讲报告会。临沂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广江,临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世良,山东卫康生物集团、高新区党工委、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高新区高级中学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李世良校长代表学校聘任钱永刚馆长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发展高级顾问,并为钱馆长颁发聘书。

随后,钱永刚馆长为学生代表签名赠送《钱学森精神读本》和中国邮政太空邮局特制纪念封。签名赠书完毕后,钱馆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开展“钱学森班”的情况及建设“钱学森班”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培养爱祖国、爱科学的高尚品德,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精神。
最后由傅强和荣正通分别为同学们作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之路》和《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的报告。
5月28日下午,高新区教育系统在山东卫康集团孔子学堂举办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专题报告会。全区各中小学校长、部分师生代表共一千多人聆听了本次报告会。

钱永刚馆长以《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为题,围绕钱学森“如何当学生”“如何当老师”“如何当领导”,讲述了“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等十个钱学森科技报国圆梦历程的故事,为同学们展现了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张现民以《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为题,详细讲述了1950年至1955年五年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忍辱负重、不畏艰难回到祖国的历程。

钱永刚馆长与学生交流问答环节让报告会走向高潮。来自临沂高新区高级中学、圣陶中学、二十八中、二十九中、三十中等学校的学生争相提问,钱馆长都给予认真而坦诚的回答。现场热烈的掌声和学生兴奋的目光都流露出对钱老的敬重和仰慕。报告会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供稿:学术研究部
5月22日-28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1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科学之夜、航天动手做、遥望比邻展等精彩科普展教活动轮番上演,超过2500组亲子家庭参与现场活动,在线直播课程更是吸引10万+观众,开启线上线下航天追星之旅。
“百年征程 创新驱动 光启未来”2021年徐汇科技节正式启动
5月25日,以“百年征程 创新驱动 光启未来”为主题的2021年徐汇科技节在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 ,上海市科委二级巡视员过浩敏,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兴华,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伟,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成钢,徐汇区政协副主席周秀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恰逢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大力弘扬科学家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钱学森图书馆的原创科普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带观众穿越回百年,感叹少年钱学森胸怀坦荡的爱国精神与科学报国精神。
钱馆“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孩子们通过在线“云祝福”的方式,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两位院士表达自己的梦想和志向。

启动仪式上,徐汇区首届“汇健康”科普大赛正式启动。大赛集聚徐汇区内生命健康产业、科研教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健康科普的良好氛围,开辟健康科普工作的新阵地、新平台。

上海钟表文化科普馆、徐汇区民防教育培训基地、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科普基地、东方乐器博物馆、健康科学传播中心等五家单位成为2021年徐汇区科普基地,为社区居民学习科普、参与科普提供便利条件。

近年来,徐汇区在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深度布局,产业生态圈生机勃勃。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东总部总经理张立军以及星环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煜华作为科技工作者代表,分别就数字化转型和科技系统劳模工匠精神等方面内容工作分享,让公众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科学之夜” 航天追星启发青少年科创思维
5月25日、26日,钱学森图书馆“科学之夜”专场活动同步开启。作为上海科技节人气最高的品牌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的“科学之夜”专场活动,结合2021年中国航天大年,火星车“祝融”号、嫦娥六号、空间站、重型运载火箭等热词备受关注之际,让孩子们在讲解员陪伴下,深度打卡钱学森图书馆,通过“两弹一星”科学导师课堂、“星际”训练营、“恒星”小舞台、VR探“星”之旅、“星空”讲解员带你逛、遥望比邻特展等特色内容,在科学导师的讲述下,领略到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从小激发爱国精神和科技报国精神,对航天、天文等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在“科学之夜”活动现场,戴上轻便的VR眼镜,观众仿佛穿梭在宇宙中,随着镜头的推移,视野掠过熟悉的地球、月球,浩瀚银河在眼前徐徐展开,观众尽可自由翱翔于太空。
在“恒星”小舞台,《安防小实验》《小猎犬号奇遇记》《识别毒蘑菇,远离真菇毒》《抑菌洗手液本领大》《智慧之光》《神奇的化学世界》《基因探秘之旅》等多场演出通过科普情景剧传播科学知识。

在“两弹一星”导师课堂,科学导师们带你走进中国航天简史,了解《星际穿越》中的科学,探秘航天员的“无缝天衣”,学习如何给天上的卫星做“体检”。

在“星际训练营”,风云气象卫星、3d打印航天书签、DIY火箭发射塔、航天服里的秘密,在游戏与动手中玩转科学知识。


在科学之夜直播间,“遥望比邻”策展人带观众领略太空科学与太空艺术之美,了解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钱学森——对科学前沿感知超群、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情怀、来自Caltech的典型科学GEEK;藏品研究人员晒出钱学森大学作业本,为观众解读了钱学森读博时期用数学方法解决空气动力学计算问题的超能力从何而来。
供稿:张文珺
6月3日上午,国家档案局原局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杨冬权莅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

参观开始前,张凯执行馆长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筹建情况和开馆十年来的主要工作,钱永刚馆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杨冬权局长赠送了《钱学森精神读本》《钱学森说——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白》等出版物。
步入展厅,杨冬权局长对“升腾的智慧”展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钱永刚馆长介绍了该展项的灵感来源和设计理念,杨冬权局长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用钱学森的手稿作为图书馆的标志性展项,这是活化利用档案资源的一大创举,值得借鉴、推广。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杨冬权局长参观了馆内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钱学森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深感钦佩。在看到第三展厅中展出的钱学森归国时的行李牌、克利夫兰总统号升舱证明等文物资料时,杨冬权局长非常感慨,他说,钱学森一家当年细心留下的这些物件成为今天珍贵的档案资料,这值得今天的每一位档案工作者深思。

参观结束后,杨冬权局长与钱永刚馆长、张凯执行馆长、盛懿书记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杨冬权局长指出,钱学森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更多、更好地展示钱学森晚年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知灼见。
摄影:肖 雅
6月2日下午,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星辰大海”主题阅读文化节展演暨世外教育大阅读研修中心成立仪式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举行。由钱学森图书馆首创的聚合式学习体验空间——“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在此次活动中正式亮相世外浦江校园。

“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包括“专题展览”“主题阅读”“交互学习”“公益展示”四大功能模块。“专题展览”模块展出了《钱学森的人生选择》图文展板,该展板以钱永刚馆长的《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一文为基础,以钱学森生平为线索,重点展示了钱学森人生中的五次重要选择,讲述了钱学森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人生价值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践行了科学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成就了人生的华彩乐章。


“主题阅读”模块汇集了钱学森著作、文集、传记、画册以及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出版的《钱学森的回国历程》《钱学森的求知岁月》《钱学森精神读本》等一系列广受好评的读物。与一般图书馆不同的是,“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将主题阅读与专题展览有机结合,陈列的书籍既自成体系,又紧密贴合展览内容,成为专题展览的拓展和补充,从而实现沉浸式的深度学习体验。
“交互学习”模块在展览展示和书籍陈列之外嵌入了可拓展的智能学习终端,包括电子出版物、线上展览、视频课程、互动问答等内容,未来还可实时更新,以电子展板的形式在第一时间引入钱学森图书馆的各类展览,从而让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教育资源持续不断的输出到校园,惠及更多学生。

“公益展示”模块打造全新类型的宣传展示阵地,主题阅读空间强调多功能、多形态、多场景,空间的实体展板、功能书架、电子屏幕均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调整,未来可结合党史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和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进行更新迭代,从而成为校园“常看常新”的公益宣传展示空间。

作为世外教育集团“星辰大海”主题阅读文化节的重点项目,浦江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蒋如林、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傅强部长共同为“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揭幕。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专门从北京发来寄语:“‘愿将此身许家国 志存兴邦忘功名’是钱学森人生的写照,也是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的主旨,在浦江世外设立这样一个特别的空间,就是希望钱学森的人生选择能给同学们以启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既要有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更要树立报效祖国人民的志向。”
当天,钱学森图书馆原创特展《遥望比邻》校园巡展也在世外浦江“梦享博物馆”展厅正式揭幕,该展览从科幻文学、电影和当代艺术中抽离出若干与载人航天相关的元素,联系钱学森旅美期间的科学剪报、手稿,以《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为线索,结合人类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回归历史,遥望人类征服星海、移民太空的壮丽远景。

“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在世外浦江校园启用,是钱学森图书馆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精神,建立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的全新尝试。
以“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为媒介,钱学森图书馆将与世外浦江校方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通过培训“小小讲解员”、设立阅读空间“荣誉馆长”、开展“微课题”探究式学习、举办读书会、分享会、微讲座等配套活动,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活化资源利用,提升学习效果。

未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将把“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送入更多中小学,重点辐射农村、郊区、随迁子女学校,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能享有优质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端午节放假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6月12日至14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参观时请观众保持安全距离。详细内容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中相关信息。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一年六月七日
6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凯原法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和交大出版社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史学习教育联组学习会。校党委书记杨振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党员代表参加学习。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学习。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交大出版社党委书记钱天东先后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精神,并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本单位工作实际情况作专题发言。
蒋红珍、刘帮成、李芳、钱永刚、周鹏、胡加祥、孔祥俊、张现民等与会同志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结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题,围绕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如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进行了交流。
杨振斌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学习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觉悟、有担当、有情怀、有境界的创新人才,为推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在联组学习前,与会同志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护照、手稿等钱馆珍贵馆藏文物。

摄影:武新民
徐 菁
4月13日下午,市委党校处级干部一行专程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聆听了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带来的《钱学森的艰难归国之路》微党课。


通过参观和学习,来宾们被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冲破藩篱投身报国的爱国之志所打动,被他孜孜不倦的求学热情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所折服,被他呕心沥血投身新中国“两弹一星”研发和为航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功勋所震撼。

参观结束后,张现民部长又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记录,以实事求是的角度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为来宾们详解了钱学森在那段蹉跎岁月中的艰难归国之路。从钱老被重重监视与调查,处境水深火热,到回国行李被扣押,钱老被关押进监狱,再到听证会上,钱老面对古尔丘的步步逼问,无论何时都不在祖国的问题上让步,钱学森高尚的品格、敏捷的思维和赤忱的爱国之情令人肃然起敬。

供稿:王菲
2021年5月28日下午,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砥砺奋进动力,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赴上海公安博物馆和世博会博物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上海公安博物馆以警察历史、警察文化为主题,通过11个分馆丰富的藏品记录了1854年上海建立警察机制以来的历史沿革。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钱馆全体党员重点参观了序馆、公安史馆、英雄烈士馆、交通管理馆等展馆,每一个分馆都围绕各自主题通过实物、照片等多种珍贵藏品展示公安文化。通过参观,大家回溯了上海建立警察机构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瞻仰了自1949 年5月以来本市62名公安英烈的英勇事迹和珍贵遗物,充分感受到了公安英烈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世博会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全面展现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同时介绍了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情况,并为与世博会相关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全体党员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参观了世博会博物馆的8个常展厅,8个展厅以多种展示形式,将世博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串联在一起,引发大家对科技发展、城市变迁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不仅在公安博物馆详细了解上海几代公安干警在打击刑事犯罪、保障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充分感受到上海公安秉持人民公安为人民的理念;更通过在世博会博物馆的参观学习,了解人类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感受了工业技术的广泛使用和飞速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纷纷表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优秀作风和高尚品质,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想上有提升、工作上有担当,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为学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添砖加瓦,为推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张馨方
茅艳雯
摄影:吴海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北师大附中建校120周年之际,6月9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钱学森班”的80位学子满怀崇敬之心情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访学习。

经过前期沟通、策划,钱学森图书馆为同学们安排丰富而充实的学习内容。在抵达钱馆后,社教部部长傅强代表钱学森图书馆欢迎同学的到来,并向同学介绍了参访学习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随后,傅强以《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为题做专题讲座。讲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向同学们讲述了“学霸”钱学森、“火箭天才”钱学森、“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大师”钱学森的故事,还原了钱学森立志留学、艰难归国、科学报国的历程,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赤诚爱国之心。

讲座中,主讲人与钱学森的“学弟”“学妹”同学们进行轻松融洽的互动,工作人员还向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们赠送了精美的文创纪念品。

讲座最后,主讲人总结钱学森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他鼓励同学们以钱学森为榜样,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中国梦中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认真观看了专题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通过鲜活的影像资料走近这位率真、谦和、淡泊名利却浑身散发着人格魅力的“人民科学家”,感受他崇高的大师风范、超凡的人格魅力。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此次参访钱学森图书馆之前,“钱学森班”的学子们就已集体写下了《致钱学森的一封信》,在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的见证下,学生代表向着钱学森的照片深情朗读了这封信跨越时空的书信。茅艳雯对同学们在信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精神传承表示鼓励,并代表馆方向来访师生赠送了由钱永刚馆长主编的《钱学森精神读本》。

最后,在两位讲解员的带领下,80位北师大附中学子满怀着敬意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往事、一项项成就……无不激励着这些钱学森母校的后辈们。尤其是在钱学森的手稿前,同学们驻足观看,热烈讨论,久久不舍离开。


参访结束之际,同学们纷纷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参观感悟。“何以为我?何以为学?何以为国?我们将循着钱老的足迹探索,在钱学森精神中寻找每一位附中人乃至每一位青年都孜孜以求的答案。”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短短半天的参观学习,让同学们对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更加深了同学们对钱学森的敬仰之情。钱学森的精神如灯塔般照亮了青年学子们前行的道路,一颗科学报国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的心中种下。

摄影:肖 雅
【相关新闻链接】
杭州网:钱学森的“入党申请书”、“两弹一星”奖章……来这个展览一饱眼福
杭州新闻60分:从求援信到入党申请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展在杭开幕
2021年6月17日上午,为了庆祝建党百年、献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承办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展览在钱王祠正式开幕。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缪承潮,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书记、主任翁文杰,杭州市社科联副主席孙璐,临安区政协副主席裘小民、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大成等领导嘉宾、市民游客共计100余人参加本次开幕式。

开幕式上,翁文杰书记首先代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致欢迎辞。
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介绍了展览的主要内容。
缪承潮副市长在最后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既能让观展民众领略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更能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从而汇聚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奋斗新时代的精神伟力。


随后,钱永刚馆长向钱王祠赠送了书籍——《钱学森说》和《钱学森画传》,西湖水域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徐哲军向钱永刚先生赠送了《钱氏家训》竹简工艺品。

9时21分,在5、4、3、2、1的倒计时中,缪承潮副市长、钱永刚馆长、翁文杰书记等6位领导嘉宾共同为本次展览按下启动键,“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主题展览正式开启!


开幕式结束后,缪承潮副市长一行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讲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薄弱、百废待兴的情况下,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中国航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的卓越功勋。展览分为“不忘初心 立志报国”“筑梦航天 奠基伟业”“高瞻远瞩 规划蓝图”“呕心沥血 铸就辉煌”“引领后学 精心育人”“科学管理 建立体系”等六个部分,并展出了钱学森的水力学试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入党申请书等珍贵手稿、文献和实物共计22组35件。展览展期四个月,至10月17日结束。


与此同时,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在此举国同庆之际,谨以本次展览,以史育人,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向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和所有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中国航天人致敬!
供稿:钱馆陈展部杨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前夕,由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世纪沧桑·初心如磐”的上海老教授书画及摄影作品展6月16日上午在钱学森图书馆临展厅隆重开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书画、摄影作品177件,主题突出,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各具特色,且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绝大多数作者都是非艺术专业类的老教授,他们拿起画笔和相机,以自己的心灵感悟,让红色历史"说话",让精彩瞬间"亮相",让典型人物"登场",深情讴歌我们党百年艰苦奋斗、百年光辉灿烂、百年豪情飞扬、百年中流砥柱的光荣岁月,充分展现了老教授们多才多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市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王生洪及来自各高校的老教授代表近80人左右出席开幕式。

市老教授协会会长马德秀、市教卫党委老干部处处长金勤明分别致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宣布作品展开幕。开幕式由市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汤传明主持。





开幕式后,与会的领导、来宾与老教授们一同饶有兴趣地参观展览欣赏书画及摄影作品。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xaWuOifT6Z-CWVAYWLw_iw
为展示上海高校的网络育人成果,推动师生积极创作优质网络文化作品献礼建党百年,让青年学生将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6月18日上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网信办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承办,易班网协办,联合申通地铁和地铁10号线沿线13家红色场馆,共同打造的“网络青春力量 献礼百年华诞”大学生“红色寻访专列”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该活动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庆祝建党百年百项重点活动之一,也是上海市“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仪式上,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杨伟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申通集团党委副书记葛世平共同宣布“红色寻访专列”正式启动。

启动仪式后,嘉宾们在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的带领下,作为红色专列的首批乘客,乘地铁赴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实地体验由这辆红色专列串起的红色寻访之旅。


出席本次仪式的嘉宾还有: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东恺,市委网信办网研中心副主任陈阳,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委副书记汤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静安文物史料馆馆长朱润,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长 邵莉,宋庆龄陵园许士芳处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丽,韬奋纪念馆副馆长王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副研究馆员顾黎琼,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部长丁晓,复旦大学(陈望道纪念馆)代表,档案馆副馆长周律,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顾旭峰,申通集团党建工作部副部长尹炜,申通集团运营一公司党委副书记常青等。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主持。
红色寻访之旅:沉浸、开放、行走的“思政大课”
地铁10号线沿线红色资源丰富,宋庆龄陵园、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巴金故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韬奋纪念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二九”学生运动纪念园等13个红色场馆,分布在不同站点1—2公里的范围。

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或团体活动的形式乘坐10号线列车寻访这些红色场馆,在红色专列上以及各红色场馆设置打卡点,扫码通过知识问答即可收集到该场馆纪念图片完成打卡,完成所有打卡活动可获得纪念证书及地铁纪念票。
本次主题献礼活动,以地铁10号线为重要载体,以沿线红色场馆为特别支撑,以情景体验和社会实践为课堂,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联动,将宝贵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将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并联”起来,打造沉浸式、开放的、行走的“思政大课”,最大限度地汇聚育人资源,引导和激发青年学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理想信念,从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成长力量,青春向党,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
青春网络展播:大学生作品登上红色专列
以建党百年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上海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用短视频、摄影作品、原创歌曲、动漫等9类网络作品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其中精选出来的30幅作品,在地铁10 号线红色专列上展出。
大学生们可以在红色专列上扫码,随时进入易班网开设的活动主页观看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浏览红色场馆展品和内容。也可以到沿线的红色场馆,实地参访打卡,将视频、图文上传发布,以网络巡礼方式,展现爱党爱国之情。

此外,红色专列上的拉环,正面精选13个场馆的照片,附有场馆简要介绍。背面为各具特色的学习题目,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去场馆扫码打卡的必答题目,另一方面这些题目也可以供乘地铁的市民观看学习,二维码扫码即可浏览各场馆内详细的展品材料、宣传视频、党史教育视频等。
参与活动的青年大学生们表示,新时代的青年人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网络平台,更能把自己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与实践用网络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传播网络正能量。青年人更应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永远跟党走。
心灵献礼之旅:心有所信,方能致远
参与打卡的高校学生将围绕寻宝之旅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红色景点,或一件珍贵藏品、一个感人故事,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悟,在“乘坐红色专列 寻访党史故事”主题活动征集页面提交“红色专列”活动主题征文作品。由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颁发荣誉证书、地铁纪念票和活动礼品。
活动还邀请红色场馆馆长、金牌讲解员、党校老师、专家学者、青年学子等走进一座座充满故事的红色场馆,讲述不能忘怀的红色历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设计相关知识点,配套相应的知识问答题目,在打卡活动中观看并在专题展示页面和易班优课平台同步宣传展示。

为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还发行了三张地铁纪念票,共1000套。票面风格定位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三张不同风格票面为像素卡、动漫卡、水墨卡。票面核心主旨是凸显通过网络让党史学习教育“潮”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摄影:徐 菁
历经一年的广泛征集和严格评审,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6月8日,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颁奖活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数字化红色创意作品——“走近钱学森”云课堂从近4000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赛67件获奖优秀作品之一。


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庆祝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十年的诚意之作,“走近钱学森”云课堂于2020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9周年之际正式推出。云课堂汇聚了钱馆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亲自审定课程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多位资深学者共同编撰课程脚本,六位曾在各类讲解比赛斩获多个奖项的青年讲解员员倾情讲述,具有丰富视频拍摄和数字化课程制作经验的专业团队精心制作。

“走近钱学森”云课堂注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以3-5分钟的短视频为主要形式,以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讲述方式详细解读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作为钱馆推出的创新型、专业化、全平台博物馆线上教育课程,课程将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内容、藏品整理和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融为一体,与基本导览相比,“走近钱学森”系列课程形式更加直观、内容更有深度、主题更为明晰。每一节课程都包括2到5个知识点的提炼、启发观众思考的“课后问题”以及拓展学习内容的推荐,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高校博物文化育人思政课程建设、“科学家精神”研究与传播体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走近钱学森”云课堂为基础,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形式的创新实践,开发更多利用博物馆资源面向大中小各学段开展思政教育的全新载体,讲好爱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了让青少年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事迹与故事,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为鲜明特征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1"贵州行活动于6月18日至22日在贵阳、平塘、罗甸、龙里等地举行。

6月19日,党史教育·时代丰碑·大师风范——钱学森、邓稼先科学家精神宣讲报告会在贵州科技馆举行。

上午,钱永刚教授以“讲故事、悟人生”的方式,用十个生动的小故事,从出国求学到立志报国,讲述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舍身忘我的报国之志和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在互动交流环节,钱永刚教授鼓励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学生梳理努力向学、立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下午,许进教授在报告中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讲述了邓稼先以学报国、以身许国的人生选择。在他的带领下,科技工作者成功设计原子弹和氢弹,使我国的国防武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6月21日,在平塘县民族中学大讲堂内,钱永刚教授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在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课上,钱永刚教授用“你们谁敢和我比”“何须你特赦”“活着就是为人民服务”等鲜活的十个故事,带现场师生跨越时间长河,重温钱学森先生海外求学为国争光,艰辛回国刻苦研究,最终献身我国国防事业建立卓越功勋的人生历程。

听完钱永刚教授的讲座,平塘民族中学副校长刘兴海表示“今天十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勤奋爱学,什么叫爱国,什么叫无私奉献,明白了什么叫做人生的价值,这体现了钱学森先生崇高的精神和伟大品格。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做好每一件事,也激励着我们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日报
A new exhibition “Qian Xuesen and China’sAerospace Industry” kicked off in Hangzhou on June 17th. The exhibition opening ceremony echoed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Shenzhou 12” manned spaceship on the same day. 2021 also marks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and the centennial anniversary of the creation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leading party of the country. QianYonggang,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in Hangzhou.

The exhibition follows the storyline of Qian Xuesen, 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meticulously organizing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to establish the industry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New China. Qian Xuesen’s hydraulic test papers and other precious documents and objects, altogether 35 pieces, were exhibited.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for four months and is planned to close in October.

【相关新闻链接】
昨天上午,文建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在文建中学四楼阅览室举行。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汤韬、钱学森图书馆副书记魏红、文建中学校长黄振懿、上海交大工训中心副主任吴俊琦等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与会嘉宾共同观看文建中学科创中心特色建设视频,并现场观看文建学子本学期无人机群控编程拓展课的精彩汇报表演。
黄振懿校长首先简要介绍学校历年发展情况及空天报国特色体系搭建等情况。文建中学1948年建校,2002年被命名为“浦东新区历史名校”,2012年被命名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7年启动特色发展,提出创建“以航空航天为核心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办学目标,不断完善特色体系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搭建起一个优质的科技教育平台。
魏红副书记从钱馆开馆10年来馆校合作项目的发展历程与实例出发,介绍钱馆的基本情况。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馆基于钱学森的生平活动、学术思想、科学成就、崇高精神和相关的文物、文献资源,精心设计开发了的一系列教育项目和馆校合作课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汤韬副处长代表浦东教育局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给与文建中学航空特色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并预祝文建中学“空天报国” 特色航空体系的建设在钱学森图书馆及上海交大的支持下顺利开展。
最后,黄振懿校长与魏红副书记分别代表文建中学与钱学森图书馆签订共建合作协议。魏红副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文建中学捐赠钱学森相关书籍,进一步丰富文建中学图书阅览室的藏书量以及图书类别,让学生可以在学校阅读到更多的航空航天书籍,更系统地了解掌握当前我国在航天航空事业方面所做的工作。

未来,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提升能力、服务学生”的原则,在学生活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深入探索高中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共同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构建协同育人的馆校合作机制。
A special reading space was created in Puj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roup. The aggreg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space includes four functional modules: Special Exhibition, Themed Read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Flexible Display.

The Special Exhibition module displayed the story of Qian Xuesen’s life choices. The five important choices described how Qian Xuesen combined his personal growth with the future of his motherland, and how his life value was embedded in the destiny of the nation. The reading module brings together Qian Xuesen’s books, biographies, albums and a series of publications from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books are the extended learning material and supplement of the special exhibition. The Interactive Learning Module features a collection of online publications and interactive contents. Together with the Flexible Display, these two modules can be updated any time in the future, so that mor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Qian XuesenLibrary & Museum can be continuously exported to the campus, reaching a wide range of student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plans to send the special reading space to mo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outreach package in the future. We will focus more on rural, suburban, and migrant children’s schools, allowing more students to enjoy museum educational resources.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5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6月26日,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举办“赤子忠心、国家脊梁”—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钱学森项目授牌,钱学森铜像落成,钱学森精神主题报告会,纪念钱学森诞辰文艺汇演。

活动中,张平福校长致欢迎辞,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中国航天人杨利伟对科中纪念活动表示欣慰并提出希望,勉励科中传承钱老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科中聘任钱学森同志办公室秘书顾吉环、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平中、原北京海淀实验中学校长王庚民、全国中小学钱学森班工作联盟顾问胡晓蓉为科中首席科技顾问。顾吉环为科中“钱学森班”授旗,钱学森铜像随后揭幕。活动中,电子科技大学校领导,顾吉环,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也发表了主题讲话。科中学子献上了颂扬钱学森同志科学和担当精神的合唱《飞翔的梦》和诗朗诵《国家脊梁》。

顾吉环为科中师生带来“传承钱老精神,勇担强国使命”主题讲座。弘扬钱学森精神,奏响新时代强音。通过讲座,感受钱学森同志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汲取信仰力量,赓续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科中还举办了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暨纪念钱学森诞辰的文艺汇演,由科中教师送上朗诵《致敬英雄 学习党史 服务奉献》,科中张云副书记带来科中学生的原创歌曲《下一站起点》,西藏中学带来民族舞蹈《格桑梅朵》,科中学生演唱的民族歌曲《国家》以及情景剧《你们我们》,科中教师胡艳丽老师演唱《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庄重、别致、感染力和震撼力强,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钱学森项目授牌、钱学森铜像落成以及相关纪念活动,是科中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崇高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结合科中科创特色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一直以来,科中传承科创和担当精神,充分整合高校、企业、社区、家庭等家校社资源,走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逐渐形成了科中品牌,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一校三区),办学品质逐年提升,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科中引入钱学森项目,进一步完善CZD育人导航系统,深入打造科技创新特色,五育并举地培养时代新人。
活动还邀请了钱学森联盟、成都市教育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电子科技大学等相关领导,华为、英特尔、京东方等企业高管,友好学校校长出席。
注:
钱学森精神内涵: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广大科教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永远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链接】
话匣子:“星空少年讲党史”,最稚嫩的声音讲述最动人的红色故事 丨 百年大党正青春
文汇报:最稚嫩的声音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演讲展示活动在钱馆举行
澎湃新闻·浦江头条:“太外公太外婆亲历渡江战役”,上海百名中小学生讲百年党史
青春上海News:“星空少年”开讲党史!用最童真的声音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学习强国:【青春向党】“星空少年”们为党的百年华诞送上最真挚祝福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红色历史、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1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由“红途”平台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演讲展示暨红途•星空少年讲解团选拔活动当天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活动当天,共有一百名来自本市各中小学的少年,在钱学森图书馆内讲述党史故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理想信念,从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成长力量,用最童真的声音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百名少年讲党史 童心向党庆百年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百年壮阔征程中,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其中开展了薪火相传的实践探索,走出了接续奋进的正确道路,书写了无愧时代的历史答卷。
从“真理的味道有点甜”到“一生之中的三次激动”,到“半条被子”的温暖到“半截皮带”的力量;从陈云打了32个补丁的棉背心,到陪伴钱学森40余载、满是破洞的公文包;从两弹元勋的往事,到改革先锋的故事……在活动现场,一百名小小少年轮番上场,以“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百年党史壮阔征程中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孩子们用心学党史、用心讲党史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献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来自上海市民办童园实验小学的孙语杨小朋友上台表演了诗朗诵《七律•长征》,她说:“这首诗让我领略到党领导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她也希望通过参与此次活动,通过聆听同龄人讲述的红色故事,学习更多的党史知识。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陈彦宇同学则是钱学森的小粉丝,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跟着父母到钱馆参观。他说,钱学森爷爷既会造导弹和火箭,又会吹小号画画,是他的偶像。这次来参加星空少年讲解团活动就是想了解更多钱爷爷的故事,成为像钱学森爷爷一样厉害的科学家。

据悉,在此次演讲展示结束后,主办方将从百名少年中遴选一批表现优秀的同学,组建“红途•星空少年讲解团”,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中的一员。
小粉丝变身讲解员 “星空少年”的成长路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自2017年启动,旨在打造一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孩子们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讲解员。
从2018年开始,星空少年们除了在每个节假日为游客带来精彩的讲解,他们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全新的挑战。

2018年底,首期“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汇报演出——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少年版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2019年元旦,“星空少年讲解团”参与的“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活动登上新闻联播;国庆期间,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星空少年主题讲解”,引起广泛关注;12月,讲解团的音频入选“时代之声”,随着资源一号04A人造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送入太空。


2020年,全新的“星空少年讲四史”活动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同年12月,情景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正式播出,星空少年们声音通过广播传递到千家万户。

2021年5月,由“星空少年”们主演的原创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在钱学森图书馆内举行首场试演,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7月起,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推出为期8天的“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专场活动。所有参与培训并顺利结业的学员将正式成为“星空少年讲解团”成员,未来,他们将和钱学森图书馆一起不断提升各项能力,持续挑战自我,体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小少年vs大舞台 “星空少年”走红途
不久之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正式上线。平台上线后,这一汇聚了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质活动资源的“一站式”平台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建党百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将与“红途”平台全面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将“星空少年讲解团”升级为“红途•星空少年讲解团”,以此次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活动为起点,为全市青少年提供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和志愿服务的平台。
“红途•星空少年讲解团”组建后,将充分利用“红途”平台开展“看红馆•学党史•走红途”系列寻访活动,“星空少年”们将自此走出钱学森图书馆,沿着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之路,深入到各个红色文化场馆和社区,开展一系列实地探访和学习活动。
以“红途”为平台,钱学森图书馆还将探索构建红色场馆联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活动联动机制,为“星空少年”们提供更大的舞台,持续把“星空少年讲党史”活动带到更多红色场馆,用最稚嫩的声音讲述最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声”入人心。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此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述标的提交密封投标。
一、 项目名称:钱学森图书馆办公区门禁系统
二、 项目编号:钱采(运)[2021]011号
三、 简要内容:

四、 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五、 招标文件的领取
邀标文件领取地址:携带公司资质文件到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6室。
六、投标截止时间: 2021年7月9日17:00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6室
七、开标时间:2021年7月12日10:00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3室
八、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4705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此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就下述标的提交密封投标。
一、 项目名称:钱学森图书馆多媒体发布系统
二、 项目编号:钱采(运)[2021]010号
三、 简要内容:

四、 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3个工作日
五、 招标文件的领取
邀标文件领取地址:携带公司资质文件到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6室
六、投标截止时间: 2021年7月9日17:00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6室
七、开标时间:2021年7月12日10:00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303室
八、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4705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上海交大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座谈会
6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座谈会在闵行校区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汪长明老师提交的论文《中国航天系统协同机制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获一等奖。

座谈会上,汪长明做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三个维度》交流发言。他指出,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形势下,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做到舆论引导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处理好弘扬与传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个案研究与谱系研究相结合,处理好科学家精神特质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做到科研激励与人文激励相结合,处理好学术关怀与政治关怀的关系,使科学家精神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标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

汪长明在发言中还指出,钱学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钱学森的纪念地,研究、宣传和弘扬包括钱学森精神在内的科学家精神,既是一种职责使命,也是一份学术担当。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以科学家精神视角下的钱学森精神、党史视角下的钱学森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科学家精神为研究方向,旨在深入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社会职能,为更好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文化育人阵地贡献我们应有力量。
据悉,自2020年7月启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活动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各单位积极动员、师生广泛参与,共征集到论文118篇。经多轮匿名评审,最终产生一等奖6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4篇,编入《上海交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理论征文集》。

此前,《中国航天系统协同机制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一文已入选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论文集,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唯一入选论文。该论文集《历史征程与民族复兴》于2021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据编者介绍,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办公室共收到论文422篇,经组织专家评审,44篇论文入选。7月5日,汪长明作为理论征文活动入选论文作者,受邀参加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全员在馆内集体收看了大会实况直播,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副书记魏红以及全体党员群众参加集体观看。

上午8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随着振奋人心的百响礼炮和铿锵有力的百步正步……大家满怀激动与喜悦之情,与大会现场同频共振,齐声高唱国歌,见证大会开幕,聆听重要讲话。
“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作出庄严宣告后,大家不由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自豪,由衷升腾起对党的真挚感情,现场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

大会结束后,与会全员深受鼓舞、群情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此次学习感悟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起点充分发挥钱馆人抢抓机遇、引领潮流的前瞻思维,登高望远、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协同意识,刻苦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为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七一当天,由“红途”平台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演讲展示暨红途•星空少年讲解团选拔活动也在当天举办,一百名来自本市各中小学的少年,在钱学森图书馆内讲述党史故事,从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理想信念,从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成长力量,用最童真的声音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摄影:徐 菁
一、活动简介
从远古飞天神话到现代载人航天,人类向往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时至今日,仍有许多美术工作者基于太空摄影或个人想象,描绘着他们心中的宇宙图景。
钱学森晚年也在关注航天与美术的结合。1994年2月18日,钱学森致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刘恕,希望能将科技美术家林连增的信及画作发表在《中国科协报》上。同年7月14日,钱学森致信朱光亚,附呈画家林连增的信及画作,并期望可以请航天专家与林连增对话,以促进航天美术。在这些信件中我们看到了钱老对于航天美术的殷切希望。
少年的你,是否也对宇宙怀抱憧憬?是否也乐意尝试航天美术?请发挥想象,围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着陆、未来太空站等主题,用画笔勾勒出你心中太空的模样。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承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上海市宇航学会
支持单位: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三、投稿须知
1、征集范围
凡认同本次大展的主题和宗旨,具有绘画创作能力的国内外6至18岁少儿均可报名参加,不限民族、性别。
2、作品主题:
(1)、载人航天
(2)、月球探测
(3)、火星着陆
(4)、未来太空站
3、创作要求: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由参赛者独立完成,表现手法、绘画技法不限,电脑绘画作品除外。
四、时间安排
1、投稿要求:
请将作品照片和信息表发送到641394616@qq.com邮箱,邮箱标题为“第二届比赛+姓名+作品名称”。信息表格见附件1。
2、初评邮箱投递时间:
2021年7月8日——2021年9月8日。
3、作品初评时间:2021年9月(入选名单将在钱学森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公布)
4、复评:2021年9月待接到入选通知后,由作者或其监护人将装裱好的作品原件,在复评时间内寄送至主办单位指定的地址,作品照片背面贴上报名信息表。复评收件地点另行通知,原作寄送须妥善包装并上保险,通过正规物流或快递公司邮寄,邮寄过程如出现损坏由作者或其监护人与邮寄公司协商,请妥善邮寄。
5、作品展览时间:2021年11月(待定)
五、奖项设置
初评入选作品120件,复评获奖作品
一等奖:3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30名、入选奖:63名。
一、二、三等奖将有机会选送参加“2022年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选拔赛”全国评比。
原作将由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不再另行支付收藏费用。
六、评选办法
作品将按6-12岁,13-15岁,16-18岁三个组进行评选,(每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0名、入选奖21名)。
七、投稿须知
凡投稿者均同意本方案
1、创作要求:
参展作品要求必须是原创作品,作者拥有作品全部的知识产权,创作理念创新、独特。
2、所有参赛作品须确保不会侵犯任何知识产权。如发现参赛作品非原创,主办单位有权取消其参赛及获奖资格。如有违反版权条例,参赛者或其监护人须承担法律责任。
3、主办机构保留使用参赛作品的权利。
4、主办机构保留解释及修订比赛规则的权利,并对评选比赛结果拥有最终决定权。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3680
2021年6月30日,钱学森图书馆第八期志愿者培训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68名新老志愿者参与其中。本次培训课程为期一天,课程内容涵盖钱馆概况、展线逻辑及内容培训、志愿者讲解礼仪、志愿者规章制度、常见问题应对以及示范讲解。







培训感想
通过几位老师的介绍,了解了钱馆从筹备、设计、建设到运营各个阶段背后的很多感人故事,一方面深受感动,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以后讲解内容的拓展;还了解到了许多钱馆做过的及准备做的形式丰富的活动,深感钱馆在引导观众尤其是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今后也要积极参与进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今天也学习到了钱馆在礼仪和志愿者管理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作为一个志愿者新人感受到了钱馆的专业以及对志愿者团队的重视;最后的全程示范讲解太赞了,老师的礼仪、眼神、微笑、手势、走位、内容等各方面无不体现出非常高的专业性,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提升空间非常巨大,我一定努力提高水平,争取有一天也能达到老师的标准。
最后,我非常荣幸能成为钱馆的讲解员,成为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的团队中的一员,能有机会将这样一位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的科学家介绍给观众们,我感到非常的光荣和自豪,我非常珍惜和重视这次机会,借用一句讲解词,希望能“做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奉献到老”!
——刘韬
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培训,了解了钱馆从筹备、立项建设到建成开馆展出的一些故事;知道了钱馆在航天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国家领导对钱馆的重视;了解了钱馆作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的作用;展望了钱馆未来的发展。越发觉得,自己作为这样一个场馆志愿者的重要意义。
老师们还提纲挈领的介绍了展厅内的逻辑,给我们梳理了讲解时的主要脉络,让我们对讲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王菲老师现场规范、清晰、亲切的讲解示范,更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好的讲解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之,这一天收获很多,我一定会加倍努力,早日通过讲解员考核,尽早为钱馆志愿者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江梅
幸运今天能在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仰望钱老,将钱老精神代代相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时百年,祖国沧桑巨变,如钱老所愿,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挺起胸膛站在国际舞台,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教育兴国、科技兴国、实业兴国,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国泰民安!
——谌仪
从高中开始就喜欢钱学森了,上个月看到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招聘,马上就去报名参加了。18页的讲解稿令人望而却步,但在梁老师,叶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如愿的加入到了志愿者的团队,今天参加了钱馆的志愿培训,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明白了钱馆不仅仅是介绍钱学森事迹的纪念馆,更是用实际行动实践钱学森理念的育人堂,通过小学生和专家对话,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对科技和航天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们了解我国航天的最新成就。钱老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文艺对科学思维具有启示和开拓作用,于是钱馆又变成了歌剧厅、音乐厅和演讲台等,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为了践行家国情怀,钱馆开办了“重走学生路”研学夏令营,从上海坐绿皮火车到达兰州、酒泉和恩格贝等地,让学生们切实的感受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先一辈的科学家们,如何排除万难进行冻土研究、卫星发射以及荒漠化治理等工作,学习他们奉献担当、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通过聆听这一系列活动,我深刻的体会了钱老作为人民科学家的崇高品质。另外,在今天的培训会上,我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他们活跃在各个纪念馆的身影,深深感染着我。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钱学森图书馆,我没有白来!
——张雨濛
今天非常有收获,大概下面几点:一,对钱学森前辈的生平和事迹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讲解无疑是丰厚的储备。二,对钱学森图书馆有更多了解,包括他的创立来源,宣传架构,活动内容,目的和任务,无疑对我们以后工作意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三,实地的讲解观摩,让我们对空洞的讲解词有了跟实体的对照,更能理解讲解词的内容,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讲解的范本。四,工作纪律和礼仪,这是上岗前必须了解和遵守的。五,虽然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过现场培训让我们所有的志愿者,老师有机会彼此认识,彼此交流,这也是现场讲解员讲解与语音解说的不同,它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
——张熹
今天志愿者培训课程精彩、内容丰富、契合志愿者工作实际,受益匪浅。
老师对钱馆建设过程、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对展陈的逻辑进行解析,让我对钱学森图书馆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讲解词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钱学森辉煌一生更为敬佩。老师还就讲解礼仪进行了讲解,这对我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启发,我要对照老师所说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用规范的礼仪,有亲和力的表达把钱学森爱国、奉献、智慧的人生故事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感谢馆方精心安排的这场培训,也让我感受到钱馆志愿者大家庭的温暖和满满正能量,能成为钱馆志愿服务团队中的一员很荣幸,希望在志愿者岗位上与同仁们一起为弘扬钱学森伟大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珏
未来,参与培训的志愿者将在通过讲解考核后陆续走上钱馆志愿讲解岗位,为更多来钱馆参观的观众提供服务。
一、陈列展览部展览设计岗
招聘人数:1 名
招聘条件:
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1、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2、熟练操作及运用Adobe(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Indesign等)、3DMAX、Autocad、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设计功底扎实,熟悉各类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参与过相关陈展类项目的优先;
4、具备良好的施工现场监督协调能力;
5、了解博物馆工作规律和陈列展览工作的基本规范。
岗位职责:
1、技术资料及设计依据的收集、整理;
2、在部门主管指导下,制定展览设计方案;
3、把控现场施工质量及进度;
4、布展实施,把握效果;
5、各类设计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6、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待遇:
劳务聘用;按学校相关规定
应聘链接:
https://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be71b447dddb424fbde24a9202eabd5a
二、社教宣传部教育专员岗
招聘人数:1 名
招聘条件:
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1、45周岁以下;
2、熟悉教育学规律,专业不限,有学校教师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3、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岗位职责:
1、推进馆校合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学校和学生需求,建立常态化利用本馆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的工作机制;
2、负责本馆博物馆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推动本馆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
3、开展博物馆教育研究;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待遇:
劳务聘用;按学校相关规定
应聘链接:
https://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e2d2550e22f149c0a52165fa32be0c56
报名时间、方式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7月23日。
2.报名方式:应聘采用招聘系统网上报名方式,各位应聘者可直接登录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join.sjtu.edu.cn)进行应聘(需先注册账号并完善个人信息)。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上海市民文化节聚焦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于3月28日正式开启了“永远跟党走”——上海市民红色故事演讲大赛,邀请广大市民朋友一起来讲述红色故事,抒发爱党之情,昂扬奋斗之志。我馆讲解员王菲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优秀“红色故事传讲人”(爱教基地组)称号。

大赛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分为“社区市民组”和“爱教基地组”两个组别。参赛者紧紧围绕“永远跟党走”的主题,用真挚的情感、各具特色的演讲方式及自然流畅的语言,通过一段段“声”入人心的演讲,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讲述共产党人的故事,致敬党的正确领导。


王菲,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级讲解员、钱学森精神宣讲员、博物馆教育专员、科普研学导师。2017年至今,担任上海市委党校、浦东干部学院钱学森图书馆教学点专职讲解员;先后在北京、兰州等地举行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巡讲中担任专家讲解。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科普教育课程策划、设计与实践,拥有丰富博物馆教学服务经验。

自参与讲解工作以来,她始终秉持讲好钱老故事、宣传学森精神的初心,在工作中因人施讲、热情细致、孜孜不倦,面向社会公众宣讲钱学森的科学成就、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队2700批次,覆盖观众近30万人次。2021年荣获上海市博物馆讲解大赛三等奖;2021荣获“永远跟党走”第三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海选拔赛决赛优秀讲解员;

在讲解员工作之外,王菲还大量参与了馆内“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星际航行学院系列馆校结合课程、钱馆主题研学课程等博物馆教育和科普研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工作。她用心提供优质讲解,尽心开展教育活动,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
上海
是一座光荣之城
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如今这些红色文化资源
已经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吸引着市民游客前去打卡
打卡线路该怎么走?
如何快速完成预约?
又能够通过哪些渠道了解
它们的看点与亮点呢?
这些问题一定困扰着想去打卡的网友
今天小坊就给大家推荐一款“打卡神器”——“随申办”
咦~“随申办”不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嘛
怎么会成为“打卡神器”呢?
原来它加入了一个“宝藏”功能——“红途”平台
最近,“随申办”携手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用“两张网”的力量更好帮助市民沉浸式体验上海的红色文化与历史传统。
这个“宝藏”功能好用吗?
跟着我们的坊记
通过“随申办”上的“红途”平台
解锁新体验
一起去打开城市的红色记忆
在钱学森图书馆
坊记通过"随申办"首页的"红途"模块上
进行了场馆预约


入馆时亮出"随申码"
绿码、预约码"二码合一"
快速入馆

对于在"随申办"里面"红途"上面预约
就能通过"两码合一"的方式扫码进馆
游客表示非常方便
图书馆方面也表示
希望通过"随申码"
和"场馆预约码"的结合
让观众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场馆
目前本市共有"浦东展览馆""钱学森图书馆""淞沪抗战纪念馆"等5家场馆可通过"一网通办"线上预约"。线上预约成功后,游客只要出示"随申码"便可入馆。不久后,这一便捷功能也会陆续在全市147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推广。

除了场馆预约
"红途"平台还有更多沉浸式打卡体验
"城市阅读"

"红途"中的"城市阅读"板块提供了现成的寻访路线,只要键入关键词,定位自己所在的方位,便可自动推荐已经设计好的主题路线。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部长傅强:“城市阅读这个板块提供了100余条红色文化的寻访线路,通过这些红色文化的寻访线路,观众可以一个个去打卡,到每一站,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点位,完成打卡之后,最后还可以形成一个专属的学习报告。”
坊记选择的"钱学森的上海印记"线路共计有4站,线路以钱老为线索串联起上海的革命传统与航天成就,每一站都匹配有打卡地的介绍及前往路线。

从"钱学森图书馆"出发,步行5分钟后,坊记便来到了寻访线路的另一个打卡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曾在这所学府求学。

边走边看边打卡
那个风起云涌的红色年代仿佛重回眼前
在交通大学前拍一张照
记录下寻访足迹
再按下红色的"打卡"键
半天的主题寻访线路也让坊记受益匪浅

更多内容阅读原文:http://mp.weixin.qq.com/s/BR9JwSZAwb7IL2GdZ6xcHA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网:为游客讲解钱学森爷爷的故事 “星空少年”讲解员很有专业范
7月4日至11日,2021年“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在先后东方绿舟、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经过为期8天不间断的培训,通过16学时的理论课程、36学时的场馆实训和1次成果展示,在11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40位讲解团成员顺利完成了从一枚钱学森图书馆的小粉丝到一名钱馆小小讲解员的华丽蜕变。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已成功举办至第三期,旨在打造一支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每年暑期,孩子们都能够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星空少年”,以小小志愿讲解员的身份在展厅中为入馆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从2018年开始,“星空少年”们除了在每个节假日为游客带来精彩的专场讲解外,他们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全新的挑战:从2018年主演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少年版,到2019年参演“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活动登上新闻联播,从2020年引发社会关注的“星空少年讲四史”活动,到2021年主演原创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广受好评……逐年的历练,不仅让这些“星空少年”们收获了成长,也让“星空少年讲解团”成为了钱学森图书馆传承钱老爱国与科学精神、践行钱老大成智慧教育理念,跨界融合教育资源打造的品牌教育项目。


2021年的培训班课程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依托,分为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讲解实践三个部分,引入中福会儿童艺术团等专家资源,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讲解实操训练,在增长知识、增加见识的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公共讲演的技巧,从而帮助青少年培养理解能力、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应变能力。


此外,今年的培训班课程还特别将开营仪式和先导课程搬到了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并安排了两天的实训活动,希望孩子们通过实训能够懂礼仪、守纪律、拔军姿、重团结。


在7月11日的成果展示和考核环节,经过8天的充实培训的孩子们依次来到展厅之中,为观众们讲述自己心中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从最初的局促不安到从容不迫,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自信大方,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不仅让家长们感到欣喜,也让每一位导师为之动容。


在培训班结营仪式上,带教导师们亲手为每一位学员颁发了培训班结业证书,孩子们纷纷向导师们表示感谢。学员张楠翕的爸爸张呈辉作为家长代表在结营仪式上发言,他表示作为家长,非常欣喜地发现通过这八天的培训,孩子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里他们收获了知识技能,收获了友谊,更重要的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同时他也表示回家后将继续督促孩子继续刻苦训练,肩负起星空少年讲解员的使命和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钱学森爷爷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精神,传播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爱国主义情怀,做一名有为的新时代少年。






家长们也纷纷在沟通群中表示:短短八天的钱馆培训,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短暂而充实的训练营,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表达和合作的方法,体会了突破自我服务他人的成功,更在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为国争光、为国添彩的红色誓言。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与付出,更期待“星空少年”们在钱馆的下一次相约!


仪式最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副部长郭娅代表全体导师致辞,在回顾了此次培训班全程之后,她与学员们分享了“星空少年讲解团”活动的初衷。钱老曾多次指出,教育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样重要。我们的孩子既要在学校学习成体系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像学生时代的钱学森一样,学习音乐绘画、广泛阅读、探索实践、开阔眼界。“星空少年讲解团”正是希望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明确的教育目标和高质量的教学过程,通过孩子们在博物馆中的讲解体验,让他们在锻炼胆量、提升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时,培育逻辑思维——理解讲解内容,锻炼形象思维——懂得如何让观众与自己一起感同身受。


此次培训班的顺利结营,也标志着“星空少年”们征程的开始。暑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将推出星空少年讲解团党史学习教育专场讲解。届时,这一批少年讲解员将再次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为观众们带来精彩讲解。
7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王育松,徐汇工行党委委员、副行长任群,徐家汇支行行长朱玮峰,徐汇工行办公室主任汪雯杰,徐汇工行机构部经理助理陈思渝,徐汇工行机构部客户经理范晓璟,徐家汇支行客户经理陈文俐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交流,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财务计划处副处长费伟等陪同参观接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王育松一行仔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展品前,王育松仔细观看,不时与讲解员交流,他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内容高度肯定,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深感敬佩,表示钱学森科学报国的精神永远我们值得学习、传承。

参观结束后,王育松一行与张凯馆长、盛懿书记及钱学森图书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
张凯馆长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十年来的主要工作,重点介绍了今年钱学森图书馆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计划开展的各项活动内容。

王育松简要介绍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建馆历程以及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主动对标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履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 积极发挥金融服务作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双方表示,以此次参访为契机,以“金融+文化”切入点,未来双方将探索建立长效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资源互助、互补、互享,在博物馆运营、展览交流、党建活动、文化服务、社会教育等方面广泛开展深入合作。
7月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合作开展的“馆校合作,共促成长——2021博物馆教育教师工作坊”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此次教师工作坊共吸引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青浦区协和双语学校、青浦区世界外国语学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金山区博物馆、杨浦区少年宫等学校、场馆的近70名一线学科教师和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副教授主持。



本次教师工作坊为期半天,并为参与的老师们提供了充实的课程内容。项目老师们首先在专业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详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展内容和钱老的爱国、科学精神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在结束参观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则以钱学森图书馆的具体实践为例,和与会老师们分享了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他首先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以及钱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大致开展情况。随后,他从基于本馆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基于探究学习设计场馆任务、基于职业体验设计教育活动三个方面对钱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与大家分享了钱学森图书馆研学手册、“星际航行学员养成计划”、“重走学森路”夏令营等教育项目在馆校结合开展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尝试与探索。最后,他向各位老师介绍了钱馆正在进行的“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并诚挚邀请老师们积极参与学科教育与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探索博物馆教育与馆校合作之间的更多可能。


随后,来自中远实验学校的科学教师窦颖、来自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的物理教师王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一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马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师杨青分别受邀为项目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利用钱学森图书馆教育资源开展学科教学的经验。


本次工作坊的课程内容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让老师们感到收获满满。工作坊结束后,许多老师们都留在会场开展交流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并期待尝试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将馆校结合课程付诸实践。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着力加强面向大小中一体化的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本市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范例,探索构建协同育人的馆校合作机制,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市级馆校合作优秀案例。


摄影:吴昆澧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the World Political Parties Summit was held in Beijing on July 6 via videolink. Over 500 leader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from more than 160 countries and over 10,000 representatives of political parties attended the summit, which is themed on "For the People's Wellbe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Sheng Yi, vic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as invited to attend the online summit in Shanghai.

Xi Jinping,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Chinese President, attended the summit in Beijing and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As an important multilateral diplomatic event hel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CPC, the summit allowed the CPC and political parti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trengthen exchange of experience in state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jointly cope with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enhance the vision and capacity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走近钱学森》系列线上课程成功入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线学习平台课程。

作为献礼建党百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庆祝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十年的诚意之作,“走近钱学森”系列线上课程第一季于2020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9周年之际正式推出。该课程以3-5分钟的短视频为主要形式,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亲自审定课程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多位资深学者共同编撰课程脚本,六位曾在各类讲解比赛斩获多个奖项的青年讲解员员倾情讲述,并由具备丰富视频拍摄和数字化课程制作经验的专业团队精心制作。
第一季25讲课程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累计播放量突破5万次。上海教育、航天十二院等媒体平台先后进行了转载,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活教育资源、丰富实践载体、创新展示形式、优化内容供给的有益尝试,并于2021年6月获评“红色力量,城市荣光” 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优秀数字创意产品。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致力于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高校博物文化育人思政课程建设、“科学家精神”研究与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形式的创新实践,开发更多利用博物馆资源面向大中小各学段开展思政教育的全新载体,讲好爱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线学习平台:《走近钱学森》系列线上课程
7月19日,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二届“两弹一星”精神高层论坛在西宁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代表参会。
“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青海师范大学行政办公楼首先举行。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作研究院工作情况汇报,主要汇报了工作成绩和未来工作思路。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理事会理事、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增补。
本届高层论坛聚焦“两弹一星”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钱学森图书馆馆长、“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名誉院长钱永刚、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馆长李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等8位知名专家围绕弘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加强“两弹一星”精神资源挖掘、整合与运用,发挥“两弹一星”精神整体效应、突出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作大会主旨报告,总结宝贵经验,提出真知灼见。

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自觉做“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的研究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发掘“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师生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当天,还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与研究院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两家单位将在“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方面开启新的篇章。
座谈交流中,钱永刚馆长对研究院的工作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对陈列展览质量表示赞许,感谢青海师大在策展布展过程中的全力付出,并憧憬未来不断努力不断挖掘史料扩充“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资源。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认为“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令人印象深刻,本次高层论坛成效显著,希望在“十四五”建设期间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深入宣传研究、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作出新贡献。

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最后总结,相信在学习党史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院与钱学森图书馆将共同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科学家精神,传播红色基因,不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共同融入到伟大工程中,产生更大更有影响力的成果。

2019年,“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成立,主要由青海师范大学承担“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工作。研究院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研究、思政教育、文化宣传和人才培养机构,在阐释“两弹一星”精神实质和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两弹一星”历史遗存与文化基因,大力宣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撰稿:王 昕
摄影:黄 晶
王 昕
【相关新闻链接】
文汇:他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也是钱学森挚友,郭永怀生前珍贵资料首次公开展出
周到:“郭永怀生平事迹展”珍贵资料首次公开展出,细数“两弹元勋”深厚革命友谊
东方网:走近钱学森与郭永怀 “两弹元勋”友谊深厚,被誉为科学界伯牙子期
上观新闻:“两弹元勋”在沪“同处一室”再续27年情缘:坠机十秒短暂,钱郭知音永恒
中国新闻网:郭永怀生前珍贵资料首次公开展出 展现“两弹元勋”科学报国一生
新民晚报:聊宇宙速度 算能量效率 去钱学森图书馆看“两弹元勋”的“学霸式”友谊
上海教育新闻网:郭永怀生平事迹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珍贵资料展现“两弹元勋”深厚友谊
钱学森与郭永怀,一位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一位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都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之间有着30年的相交相知,两人不仅系出同门、志同道合,更同样一生秉持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以身许国的无悔初心,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功勋卓越 以身许国:纪念郭永怀同志爱国奉献的一生
郭永怀,我国著名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方面研制中均做出重要贡献,且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7月22日,由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科学报国、永远怀念—郭永怀生平事迹展”正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科院力学所党群处处长武佳丽,荣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志刚,荣成博物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盛宏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格,上海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怀学生戴世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等5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了在钱馆序厅举行的开幕式,纪念郭永怀同志爱国奉献的一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赠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小罗克韦尔”奖章复制件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赠送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钱学森手稿的复制件(写有 nothing is final的信封)

本次展览分为“荣成之子 潜心求学”“扬名海外 毅然归国”“两弹一星 功勋卓越”“家国情怀 大师风范”“以身许国 壮烈牺牲”“怀瑾佩玉 爱在天际”“科学报国 至诚之交”七大板块,共展出了146幅照片,文献实物17组件、多媒体视频3组,全方位展现了郭永怀同志科学报国的一生。他无私奉献、勤奋终身、实事求是、质朴正直、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品质受人尊敬,而他用血肉之躯保护机密文件,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亦感人至深。


珍贵资料首次公开展出:细数“两弹元勋”之间的深厚革命友谊
钱学森与郭永怀近30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当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钱学森曾在回忆好友的文章中写道,郭永怀是他最为相知的挚友……平日里,他们相互切磋学问;苦恼时,彼此倾吐真情;紧要关头,全力推荐放手相托。他们不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而且始终秉持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出的郭永怀生平事迹展,还特别增加了“科学报国至诚之交”这一板块,重点展示了钱学森、郭永怀二人之间深厚、真挚的友情故事,其中钱学森收集的有关郭永怀的剪报资料等钱学森图书馆藏珍贵原件均系首次公开展出。


据悉,“科学报国、永远怀念——郭永怀生平事迹展”将面向公众开放至2021年11月15日,感兴趣的观众可前往钱学森图书馆B层临展厅参观!
供稿:杨 亮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日报:一书一展同日亮相,见证钱学森、郭永怀科学报国精神与“伯牙子期之交”
腾讯网:《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出版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话匣子:《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出版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
2021年7月22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切实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英模人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科技创新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激发奋斗力量,强化责任担当,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出版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原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建俊,钱学森生前秘书,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顾吉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荣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志刚,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新碗,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共同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顾吉环、王建俊、钱永刚、陈超共同为新书揭幕

相关单位接受赠书
《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一书共收录钱学森研究文章22篇,分“志在报国”“奠基航天”“思想光芒”“时代楷模”“‘我的父亲’”五大部分。全书收录内容多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理论深度的论文,涵盖钱学森成长历程、开创中国航天伟业、作为战略科学家的思想与特质,以及他作为人民科学家的崇高风范等。本书既具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具可读性和实用性。全书通过深入挖掘钱学森身上折射的党性光辉和精神特质,可堪称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学术献礼。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座谈会是上海交通大学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的一项实际举措,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这些年学术立馆,注重挖掘科学家精神财富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人民科学家我校杰出的校友钱学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钱老从事的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毕生视之为己任,体现了一位科技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更无愧于党的科技功臣的光荣称号。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关文件重要精神,继续弘扬钱学森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秉持立德树人、以史育人、资政育人的价值理念,为民族、国家、党培养更多的“钱学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在介绍该书出版情况时表示,我们学习、传播和弘扬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精神财富外化形成我们的行动力量。也正是因为如此,交大出版社积极发挥出版优势,自2000年初就把发展钱学森系列图书作为重要的图书板块,先后出版了钱学森学术经典著作、钱学森研究、钱学森人文著作等图书,包括今天首发的《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已经出版的《钱学森精神读本》《钱学森画传》和即将出版的《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钱学森的选择》等。相信通过图书的系列出版和广泛传播,能助力社会涌现更多的“钱学森”式的科研工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发言介绍图书编纂情况。2020年,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学校关于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统一部署要求,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利用本馆独特的红色资源,系统规划了“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此基础上,钱学森图书馆将本馆围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的学术报告、展览讲解、专家约稿汇集成册,正是旨在对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发展成就,对科学家群体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多做出的历史贡献,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伟大精神风范和学术品格进行系统梳理、弘扬和传承。随着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逐步深入,在此时研究和学习钱学森精神将具有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品格及其伟大思想的最佳读本。

钱学森生前秘书,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顾吉环在座谈会上发言回忆钱老。他首先对座谈会的顺利召开以及《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一书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以钱老为代表的科学家的爱国经历和科学成就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风雨同舟,无私奉献,勇挑重担,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我们追忆他们的历史足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总装备部某基地政委王建俊在发言中回忆了当年在事业中学习钱老的精神、思想的经历,并表示中国航天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钱老当年的精神、理论和思想,尤其是他的系统工程思想是分不开的。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在发言中表示,钱学森是中国科学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由钱老所提出的科学学的思想,对中国科学家产生的影响可谓无比巨大。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年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在当下研究钱老的系统工程思想,尤其是他对科学技术工程的整体性、结构性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方法,对我们当今的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指出,《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是一本用钱学森崇高的风范和高尚品格来诠释什么叫伟大的建党精神,怎么样来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最好的教科书。五个大部分,22篇文章,很多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很多生动的细节,在我们眼前展现了鲜活的共产党员钱学森。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伟力表示,《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深入挖掘和研究钱学森作为科学家的精神特质,突出了钱老作为战略科学家的思想、实践以及贡献,把对钱学森的研究和“四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钱学森图书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责任感。今天我们要培养的科学家,应当是像钱老一样兼具社会责任、爱国情怀与高尚人格的科学家,希望未来马院能够有更多机会与钱馆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把科学家精神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委会主任张天蔚在座谈中指出,《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充分展示了钱老光辉的一生,用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对我们走进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深刻理解科学家的精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徐德明在发言中表示,钱学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技界的脊梁,他本人的哲学思想更是一座富矿,值得我们组织力量去开发、去研究、去弘扬、去传承。
李佩先生生前秘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格在座谈会上深情回忆了郭永怀、李佩夫妇与钱学森的学术情缘,并表示,钱学森、郭永怀、李佩都是党的科技功臣,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值得向世界弘扬。让世界倾听中国科学家的声音,是我们现时代展现中国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分享了开展党史人物研究的若干思考,并表示未来将踏踏实实开展钱学森研究,将钱学森功绩、风范、思想挖掘好、学习好、传承好,将钱学森故事和精神可信、可传、可颂。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在座谈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参加座谈会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80万人,并在学术研究、文物征集、展览社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非常高兴看到《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一书今天得以出版发行,更高兴看到除了钱馆之外,全社会已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研究钱学森思想、宣传钱学森精神、践行钱学森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航天成立65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钱学森图书馆也即将迎来建馆十周年纪念,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一流的育人文化基地,引导广大群众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为钱学森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和弘扬添砖加瓦。

受台风影响,为保障观众安全,钱学森图书馆将于2021年7月24日(周六)、25日(周日)两天闭馆。
原定航天动手做活动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电话通知。
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暑期已至,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快乐又安全的暑假,成为了众多家长的难题。如今,各类夏令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成为了孩子们暑期的“必修课”。
7月22、23日,“星空少年讲党史——上海市学生暑期职业体验夏令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该夏令营是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指导下,由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共同为7-14岁青少年学生定制推出的免费博物馆讲解员职业体验项目。

小小博物馆讲解员的一天:在独特的职业体验中畅想未来
本次夏令营活动前期采用线上报名形式,面向全市青少年招募到40名营员参与其中。营员们将通过在钱学森图书馆内的实地体验,感受身为博物馆讲解员的一天。在一天的职业体验时间中,营员们将集中学习职业简介、讲解技巧、讲解基本功训练、讲解实操及讲解展示5门课程,通过3个学时的理论课程、2个学时的场馆实训和1次成果展示,完成从一枚钱学森图书馆小粉丝到一名钱学森图书馆小小志愿讲解员的华丽蜕变。
本次活动主题为“星空少年讲党史”,以钱学森图书馆品牌教育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的相关课程内容为基础,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讲解实操训练,在增长知识、增加见识的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公共讲演的技巧,从而帮助青少年培养理解能力、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应变能力。



此外,本次职业体验夏令营还重点体现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要素,在完成职业体验的同时,同学们还需要填写“职业体验记录”,完整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体验收获和思考感悟,这份记录一方面是对参与活动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场馆作为第三方进行的社会实践认证,可以作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综合评价的参考和重要依据。

星空少年讲党史:做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已成功举办至第三期,旨在打造一支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每年暑期,孩子们都能够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星空少年”,以小小志愿讲解员的身份在展厅中为入馆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并深度参与到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与“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不同的是,此次“星空少年讲党史”职业体验夏令营将更加聚焦职业教育的时代性、职业性和应用性,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意识,同时还渗透了劳动教育的理念。将原本8天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力求在一整天时间的职业体验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的职业感知、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夏令营活动还结合建党百年主题,在体验过程中注入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导师们在辅导小小讲解员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钱学森身上所折射的党性光辉和精神特质,阐述了钱学森在百年党史尤其是在党的科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让同学们在学习和讲述钱学森科学报国的人生历程的同时,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教育目标,成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暑期生活来钱馆:多款活动打造缤纷假期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多元学习体验。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结合中学生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评价,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实践教育活动,包括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针对初中生群体的“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星际航行学院”系列馆校结合课程以及针对小学生群体的“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等等。

2021年暑期,恰逢建党100周年的重大节点,为了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进馆畅享缤纷暑假,钱学森图书馆在“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进馆有益”中学生微课题、“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科学家之路与历史学家之路”主题研学等原有活动基础上,全新推出了“荣誉小馆员”新版养成计划以及“重回1955”主题研学活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主题征文等主题活动,以多样化、分层次的活动形式,让广大青少年在博物馆里度过一个充实有益的假期,共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是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指导下,针对初中生设计开发的特色博物馆职业体验项目。该项目将视野放在整个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基于场馆分工和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5类体验岗位,每一类岗位都设定了专门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教育目标,旨在通过博物馆岗位体验增强学生对博物馆功能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在不同岗位体验过程中了解职业间共通的方法与过程,体会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性与团队合作重要性,感受创意、创新、创造所带来的愉悦与收获。



“重回1955”主题研学活动则是钱学森图书馆经过近一年的策划,在2021年暑期正式重磅推出的剧本式研学体验活动,活动打破了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固有模式,以“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为线索,聚焦钱学森的漫漫归国路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为帮助钱学森归国各方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通过大量原始档案、历史文献、音视频资料以及充满历史感和年代感的道具,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帮助体验者“重回历史现场”,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探究中梳理出线索,在阅读和翻译中进入历史情境,在探究和思考中形成世界视野,在分析和决策中完成营救钱学森回国的“终极方案”。“重回1955”研学体验活动的推出也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针对不同学段的研学活动体系初步构建完成,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充分挖掘钱学森图书馆展教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涵盖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启蒙等各类课程资源的多元化、综合性、创新型研学体验项目库。

为有力推进钱学森精神研究与宣传,更好贯彻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关文件精神,7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邀请钱学森生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顾吉环大校,为本馆全体员工做《金色晚年的钱学森》主题报告。这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自今年4月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三场宣讲活动,也是给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的一次生动党课。
顾吉环大校以他在钱学森身边的工作经历和切身感受,从“永不停步的钱学森”“严于律己的钱学森”“坚守平凡的钱学森”“人民心中的钱学森”四个维度,详细回顾了他亲眼所见、亲自所历、亲力所为、亲身所感发生在晚年钱学森身上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不搞特权”的党性意识、“非本职工作不去外地出差”的工作原则、“从来不在外面吃饭”的时间意识等等。

讲座采用生活叙事与现身说法的形式,以他作为秘书走近钱学森的日常生活、走进钱学森的精神世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导听众于钱学森生活的平凡中,窥其人格如金之不凡;于钱学森坚定的原则中,察其精神如炬之高尚。顾吉环大校认为,深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精神境界、极简的生活方式、执著的学术追求,是钱学森人格魅力的集中概括,由此成就了钱学森的金色晚年,并铸就了他科学人生中的第三座创造高峰。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据悉,本馆今后将面向全国,陆续开展钱学森精神宣讲活动,努力将本馆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钱学森精神宣讲阵地。

报告会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讲座开始之际,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向顾吉环大校颁发了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聘书。
7月21日,来自建襄小学的胡妙骐、施蔼轩、黄熙潼、王越尔、周彦来、许欣、伍欣玥、詹晓麟8位同学组成阳光先锋小队,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了一场特别的职业体验:8位同学化身小小策展人、小小研究员、小小设计师和小小讲解员,通过分工协作,集体完成了一个钱学森主题微展览的策划、制作和讲解,在这个暑期收获了一次特别的博物馆体验。



“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是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文件指导下,针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设计开发的特色博物馆职业体验项目。该项目将视野放在整个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基于场馆分工和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5类体验岗位,每一类岗位都设定了专门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教育目标,旨在通过博物馆岗位体验增强学生对博物馆功能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在不同岗位体验过程中了解职业间共通的方法与过程,体会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性与团队合作重要性,感受创意、创新、创造所带来的愉悦与收获。



“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每场活动由项目介绍、走近人物、团队分工、模拟策展、公共活动、内部竞选等六个部分组成。项目介绍由项目指导老师为学生介绍当天活动流程、不同岗位的职责以及项目任务与目标;走近人物由馆内专业讲解员带领学员参观基本陈展,介绍人物精神与事迹,启发之后的策展环节;团队分工由指导老师根据现场人数安排分组,各小组学员自由选择小小保管员、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设计师、小小讲解员等体验岗位;模拟策展由学员根据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策划完成一个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富有设计感的微展览;公共活动由学员面向现场观众介绍微展览内容与展品故事,并收集观众反馈;内部竞选由学员和指导老师共同票选当日表现最佳的学员,获得“荣誉小馆长”称号。

“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一经推出就受到各方好评,在2019年获评“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徐汇区多所中小学先后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现场体验。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活动暂停,但钱学森图书馆以此为契机结合之前的体验反馈再次对活动进行优化升级,并于2021年暑期再次启动该活动。


新版的“荣誉小馆员养成计划”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职业体验中充分融合人文、历史、科技、艺术等知识点,通过相对完整的策展体验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语言表达、艺术设计、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与素养。同时,借助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四史”教育资源,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走近历史人物、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责任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建襄小学阳光先锋小队的同学们通过此次体验活动收获满满,胡妙骐在活动中表现优异,被选为当天的“荣誉小馆长”,在欣喜之余,她说:“这次活动让我理解了团队合作的意义,也让我明白博物馆的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他独特的价值。”带队家长也表示:“这场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多个体验岗位,既让他们了解了博物馆不同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也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兴趣爱好有了全新的认识,希望以后还能继续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媒体报道链接】
东方网:“实践汇”第五期开讲 让文明实践项目成为软实力的硬核彰显
劳动观察:志愿服务鲜活案例诠释城区精神品格,徐汇区“实践汇课堂”聚焦软实力
话匣子:“最美的实践 展开鲜活的亮色” ,“实践汇”第5期课堂生动开讲
新民晚报:“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 让文明实践项目成为软实力的硬核彰显
中国新闻网:徐汇“实践汇”第5期 让文明实践项目成为软实力的硬核彰显
7月29日,徐汇区“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第5期课堂,在文化厚重的汇展示厅生动开讲。这一特别的课堂由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区地区办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共同举办。

本期课堂从“设计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入手,聚焦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通过“龙传人”志愿服务队、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星空少年讲解团、徐汇区第一张劳模志愿服务清单——田林街道劳模志愿服务清单、西岸美术馆“最美艺术大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自带“精神流量”的鲜活案例,探讨如何以品牌项目汇聚力量、凝聚群众,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社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的生活就在身边。
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就是星空少年讲解团的星辰大海。这支志愿讲解团组建于2018年,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小粉丝组成,是钱学森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教育品牌项目。少年们通过讲解指导、实训考核,最终成为穿梭于馆内讲解的小小讲解员。在文明实践的浸润下,鲜活的少年既是锻铸软实力的生力军,也是软实力的大彰显。
他们从微观视角出发,用另一种方式打开导弹之父的故事,再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从立志科学报国到献身航天事业的波澜壮阔的人生。正如星空少年在原创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中所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江山社稷我承当”,他们也在用坚定的声音宣告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钱学森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星空少年讲解团”代表带来音乐诗剧表演
在“实践汇”课堂微论坛环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人员汇聚一堂,围绕议题展开讨论、分享和总结,通过解剖案例、抓取创新突破点等,直面文明实践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探讨如何培育打造群众需要、社会欢迎、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微论坛(论坛嘉宾从左二往右依次为: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社教部主任丛雪娇、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主任傅强、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宝宝阿姨”蔡莉萌、田林街道副主任刘时一、西岸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副主管吴睿明)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唐有财,围绕设计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作了主旨发言。他表示,城区软实力,是城区散发出的一种集体气质、一种精神面貌,它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在文明实践项目设计中,要以聚民心、践初心、暖人心、强信心来彰显最“硬核”的城区精神品格。一要突出吸引力,从引领、服务视角出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对品质生活和价值实现的需要。二要突出亲和力,充分回应人的体验、尊重人的创造、彰显人的价值,打造可感、可知、可及的项目。三要突出感染力,激发人心共情共鸣,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让徐汇时时有感动、处处有温情、人人有归属。

课堂尾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海英,区地区办主任傅晓,共同为分享者颁发纪念证书,感谢每一位分享者的倾情参与。

▲与会嘉宾为分享者颁发证书
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
据悉,徐汇区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注重思想“引”、服务“实”、价值“融”、资源“汇”,积极发挥文明实践组织动员、宣传教育群众的优势,依托“实践汇——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通过专家与群众互动,理论与实践共融,把汇聚到的各方经验、智慧,融入到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全面提升文明实践的实效性、精准度和体验感,推动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双向融合、双向赋能,助力徐汇建设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区。

“实践汇”第一季重点聚焦提升群众参与度、助推社会治理、强化理论宣传、建设志愿服务队伍、设计文明实践项目、有效整合资源等6大议题,通过总结徐汇文明实践和社会治理的25个特色案例,汇聚新理论、新实践、新思考、新方案,进一步探索文明实践的“落地机制”,助推基层创新工作方法、提升人员实操能力,增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综合效能,培育一批文明实践的积极行动者,让文明实践在徐汇活起来、亮起来、实起来。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dORoVKyyr1TAxZvPZ83Ayw
7月27日至8月1日,2021年“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交大教职工子女专场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并顺利结营。在为期6天的不间断培训中,通过10节课程和2天实训,30名“交小苗”顺利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了钱学森图书馆小小志愿讲解员。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培训班”已成功举办至第三期,旨在打造一支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每年暑期,孩子们都能够通过报名参与讲解训练班,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经过面试选拔、专业培训、讲解实操、成果展示等环节,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星空少年”,以小小志愿讲解员的身份在展厅中为入馆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并深度参与到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主题教育活动之中。


2021年暑期,为了让交大教职工更好地投身学校“双一流”建设,让“交二代”“交三代”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钱学森图书馆特别推出2021“星空少年讲解团”交大教职工子女专场,让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讲解实操训练,在增长知识、增加见识的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逐步提升口语表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公共讲演的技巧,从而帮助青少年培养理解能力、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应变能力。


通过六天的辛勤付出,“交小苗”们从最开始的紧张无措、战战兢兢,到结业考核时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地在展厅中为观众们讲述自己心中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他们的成长与收获不仅让家长们感到欣喜,也让每一位导师为之动容。


钱老曾多次指出,教育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样重要。我们的孩子既要在学校学习成体系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像学生时代的钱学森一样,学习音乐绘画、广泛阅读、探索实践、开阔眼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多元学习体验,未来钱馆也将继续推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博物馆实践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走近历史人物、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责任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From July 27th to August 1st, a training course for children took place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6-day training was intended for 30 kids of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aff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useum’s exhibition, the story and legacy of Qian Xuesen. After the training, they were expected to be the ‘youth docents’ of the museum.
It’s the third time Qian Xuesen Library& Museum has organized such event. As one of the flagship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training aims to deepen the participant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useum. It also aspires to help children learn the skills of public speaking and the overal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9月7日下午,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市科委科普处处长钟倩、副处长汪炜、一级调研员强维馨、市科委政体处副处长朱振生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

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的陪同下,陆敏副主任一行仔细参观了钱馆的各个展厅,观看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短片,听取了讲解员的介绍,并就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科普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参观中,陆敏副主任对展览中所呈现的钱学森科学报国的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钱老的科学成就和科学态度赞叹不已,对钱馆的基本陈列给予高度评价。

张凯馆长结合展陈向来宾们介绍,开馆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开发出“航天动手做”“星际航行学院”等一系列品牌活动。近两年,在疫情之下,钱馆依然不断提升科普工作水准和影响力,举办或承办了“星际航行科学节”“徐汇科技节启动仪式”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结束调研前,陆敏副主任指出:科普工作不仅仅只是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的传播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钱学森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希望未来钱馆能够继续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普教育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摄影:徐 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飞云之上——第二届少儿航天美术作品展览”设计/制作/施工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设计公司前来投标。(具体要求见页面下方附件)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在前期作品征集基础上,举办“飞云之上——第二届少儿航天美术作品展览”,需要投标公司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展览的设计。展览暂定10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圆厅开展,展期暂定1个月。
3、预算价:15万元。
二、截止时间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截止时间:2021年9月16日17: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三、开标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9月17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会议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开标,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2、标书答疑:2021年9月13日上午9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四、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吴老师 电话:021-62933680
五、展出位置及平面图
展出位置如下列图片所示




教育该是什么样的?“双减”之下,汇讲坛昨天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育见未来”主题演讲论坛,共同探讨教育的未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金琪、徐汇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继威、知名主持人阎华向在场的小朋友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个个成长故事。

图说: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下同)
院士的名字
褚君浩透露,他的微信名叫小草,为什么叫小草?因为小草很顽强,总是在汲取外界的养料。褚君浩说:“现在要培养小朋友的潜能,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是要有健康的心灵,健康的体魄,而且要有小草那样的精神,善于汲取外界的养料,不断提高的自己。”
1962年,褚君浩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那时候叫上海师范学院。他的姐姐在北京念书,哥哥在南京念书,妈妈让他留在上海,他就填了三个大学,如果用听音乐会来打个比喻,“相当于我考复旦大学坐在第一排看交响乐,华东师范大学坐在中间看交响乐,上海师范大学最后一排看交响乐,但是都是看交响乐,只要努力,同样可以把交响乐欣赏得很好,所以大学里学得很好。”
褚君浩在大学的宣传部写过一篇文章叫《勤奋+智慧等于力量》,署名叫坦牛。人家他问什么叫坦牛,褚君浩说平坦的大道上像牛一样勤奋工作,心里面想的是爱因斯坦、牛顿。喜欢物理的他一心想做科学家,最终如愿以偿。

图说:活动现场
校长的秘籍
金琪谈到,如今西南位育中学学生当中多了很多西位二代,学生的父母在西位上学,他们也在那上学。很多家长把大宝送进西位,现在又多了很多西位二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长、学生选择这里?金琪说,这其中有西位的密码,很多校友都会说,西南位育中学的位育两个字是他们终身受用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教给他们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过去西位有些同学会攀比自己支付宝里的余额,老师了解情况后,就带着同学们去操场,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老师又带着同学们去了学校最高的屋顶花园,从五楼看操场,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想到,由于视角的不同,视野的不同,格局的不同,所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方法慢慢引导大家,作为一个学生,可以思考小我,但是更要放大自己的格局,要看到大我。
在西位,每位高三毕业生都会把自己在学校7年独特的经历标注在校友墙上。其中一个校友非常夺人眼球,这个学生在7年时间里,乘坐过上海和杭州每一条地铁线路,考察了15个省市自治区地铁的每个站点。双减,减什么,作为学校,怎么样以此为契机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个的确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也对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说:活动现场
冠军的老茧
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是体育的主要功能。昨天是跳水冠军陈芋汐16岁的生日,在今年东京奥运会比赛当中有一个小的细节,陈芋汐拿到双人比赛冠军的颁奖仪式上,她把手里的鲜花放到地上,然后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感动了很多人。
徐汇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继威从陈芋汐小时候就看着她一路走来,她说,现在人们看到的是成功的陈芋汐,但是她的背后有很多困难、很多挫折在里面。她从小手上就长了厚厚的老茧,磨掉一层又一层,鲜血流个不停,但一批批孩子都熬下来了。
陈芋汐所在的光启小学是跳水冠军的摇篮,校长曹庆明走进体操房,看到小朋友手上的老茧,还在全校升旗仪式上做了一个“茧”的主题活动,这是非常好的德育。很多体育明星都走进过徐汇的中小学,比如郎平2017年走进毅夫小学,中国奥运第一人许海峰走进徐汇中学南校和高一小学南校,贝克汉姆来到过徐汇中学……王继威说道:“我想用黄炎培先生的一句话,表述一下我们对体育在五育并举当中的作用的认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图说:活动现场
老师的名片
1990年,阎华进入南洋模范中学读书,初一时她收到一张课表,每个礼拜有一门美育课。美育是什么?她问了很多人,大家都不知道美育课是什么概念。等到上课了,教室里走进一位知性美丽的老师,她就是阎华的美育老师王圣民。王老师说,美育不考试不测验上课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看着老师的眼睛,注意她的每个表情。她让大家记笔记的时候,同学们再记。但是有一个要求,上美育课要带上一本非常好看的笔记本。阎华回忆:“这个是我最早对美育的认知,我要带一本好看的笔记本。”
很多人问美育课到底教什么,其实美育课是没有教学大纲,当时完全是在王圣民引导下,一步步走进美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诗歌、戏剧、摄影、建筑、电影、文学,王圣民用自己的认知把美育分成这十个部分,每次跟大家讲一些有关美育的内容,这就是阎华初中上过的美育课。
长期的美育教学中,王圣民在自己名片上写了一句话:一个人的漂亮是天生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百种方法使自己变得美好,美育便是为你提供这一百种方法。阎华说:“王老师她本身就是一个美育的化身,她让我不惧怕风雨,不害怕老去。(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原文链接:http://wap.xinmin.cn/content/32025572.html
2021年9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联合党支部、上海市阳光中心党支部开展联组学习暨座谈交流活动。

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联合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董磊,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赵赏,上海市阳光星辰少年司法社会服务中心总干事吴智惠,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总干事张曼曼,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服务处处长陶慕蔡,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陆旭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钱馆党总支委员张珊珊、汪长明、茅艳雯及第一、第二党支部支委共同参加活动。

在活动开始前,市服保办联合党支部、市阳光中心党支部一行首先在专业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详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展内容和钱老的爱国、奉献、创新的一生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三方联组学习暨座谈交流活动在钱馆会议室举行。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历程、党建工作情况及各项业务开展情况。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坚持每年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发研学手册,、推出各类科普研学课程,累计组织开展“星空少年讲解团”“星际航行学院”“学在交大”等系列研学活动近千场,已成为本市研学实践基地中具有示范性和标杆性的场馆。

市服保办副主任、联合党支部副书记董磊介绍了市服保办的整体工作情况。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是统筹主管全市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犯罪和帮扶救助等工作的职能部门,多年来在上海的青少年服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市阳光中心党支部书记赵赏介绍了市阳光中心作为团直属社会服务机构在服务本市青少年方面的整体情况。

随后,市服保办、市阳光中心与钱馆党总支就未来可能开展的共建合作方向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三方均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在未来共同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探索共建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上海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摄影:徐 菁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内蒙古讯(记者弓志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更好践行和发展钱学森沙产业理论,9月12日,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今日中国》杂志社、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政协内蒙古原副主席、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顾问夏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协会会长潘秀峰,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暨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王果香、秘书长韩富海,著名自由撰稿人霍秀华,钱学森沙产业实践带头人、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纪念活动结束后,钱永刚与夏日等一行在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的陪同下,再次前往风水梁调研指导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实践成果。

钱永刚、夏日等先后到风水梁园区观景台、东达林沙沙柳刨花板厂、鲜食玉米加工厂、民富鹅业、沙缘蛋鸡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参观调研。赵永亮向客人们详细介绍了东达集团与风水梁园区的产业链构建、科技种养殖,以及各项富民产业的投资规模、整体规划、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等情况以及践行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最新成果。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钱学森钱老就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是现代人类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强调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其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其内核,该理论在认识人类与沙漠的关系,防沙与治沙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高度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推动第六次产业革命、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达蒙古王集团是最早实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并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企业,集团以“沙产业不以绿色划句号”为指导思想,先后在库布其沙漠边缘、沿黄八大孔兑以及风水梁种植沙柳30万亩,辐射带动种植几百万亩;投资4亿多元建设了沙柳刨花板项目,完善了沙产业链条,为12万农牧民持久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总投入60亿元,配套建成30多个富民项目,打造出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带领百姓走出一条 “三治、三生、六增”的脱贫致富之路,将昔日的风干圪梁变成今日的风水梁,将死亡之海变成了生态绿洲,让漫漫黄沙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钱永刚教授与夏日主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多年来始终持续关注着东达集团的沙产业实践,曾数次组织专家、学者来到风水梁考察调研,一路见证了企业践行钱学森沙产业取得的成绩。
钱永刚表示,他每次来访都有不同的感受,赵永亮董事长眼光长执着坚韧的精神和意志,东达人为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大爱情怀值得尊敬。企业勇于探索和实践,将种养殖与沙产业完美结合,将风水梁成功打造为一座富民安居与投资创业的热土,让众多贫困百姓迈上了小康路,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创建和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独特发展模式,取得成绩可观可感可喜,真正掌握了沙产业理论的精髓,做到了精准扶贫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民营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原文链接:http://www.ctnhk.com/index.php?c=content&a=show&id=77963
9月12日,“启航新征程 逐梦恩格贝——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暨恩格贝沙漠科学馆开馆十周年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举行,共有来自国家部委、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它省市自治区、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和媒体界的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本次会议由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今日中国杂志社主办,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刘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司司长孙国吉、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杜汇良、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主任杨志忠等同志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图为刘恕进行主旨演讲
刘恕回顾了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大农业)”的背景和对这一理论的完整阐述。钱永刚、顾吉环等曾经在钱学森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和亲属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与会同志了解了钱学森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情、对科学真理的一丝不苟以及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胸襟。

图为钱永刚进行主旨演讲
孙国吉、杜汇良、王涛、杨志忠等围绕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我国防沙治沙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和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打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高地等主题作了发言。

图为会议现场
据悉,恩格贝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北距黄河仅 5 公里,总面积 200平方公里。过去恩格贝曾长期受沙漠化、洪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困扰,直接危及黄河和周边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安全。40 多年来,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关怀、关注和指导下,在一代代恩格贝人和国内外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地不懈努力下,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历史传奇。目前,恩格贝植被覆盖率已达 78%,森林覆盖率达到 41%,成为了我国沙漠生态治理的典范,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提供了中国经验。
此外,会议同时举办了“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漠科普专业委员会”筹备会、“新征程推动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及沙漠科学馆高质量发展”和“新征程践行与传承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探索与实践”分论坛。
原文链接:http://wap.peopleapp.com/article/6306516/6199464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中秋假期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中秋节9月19日至21日、国庆节10月1日至7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所有观众入馆须配合接受体温检测、出示预约信息、携身份证原件完成校验并安检后,方可入馆。排队及参观时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详细内容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On September 12, a symposium to commemorate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birthday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Engebei Desert Science Museum took place in Engebei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More than 200 people from the national ministries, the Autonomous Region and other provinces, industry associations, universities &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the media participated.
Liu Shu reviewed the background of Qian Xuesen’s ‘Theory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knowledge-intensive, technology-intensive agriculture)’, which was initiated in 1980s. QianYonggang, director of QLM, shared his understanding of Qian Xuesen’s perception of 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gebei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Kubuqi Desert, only 5 kilometers to the Yellow River. Engebei had been plagued by desertification, floods, and serious soil erosionfor a long time, which directly endangered the production and safety of theYellow River and the surrounding farmers and herdsme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sts such as Qian Xuesen, and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Engebei people, a legend of ‘desert into oasis’ has been created. At present, the vegetation and forest coverage rate have reached 78% and 41% respectively. It has become a model of desert ecological management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and has provided such experi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9月18日下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杜瑛、上海市电化教育馆数据部主任徐和祥等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就上海市初中生社会实践工作等内容开展调研。

陆璟副院长一行首先详细参观了钱馆各展厅,观摩了“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短片,认真听取了讲解员的解说,并就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参观中,陆璟副院长对展览中所呈现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成才之道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钱老一贯注重科技人才培养赞叹不已,并对钱馆的基本陈列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调研座谈中,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结合钱馆近年来工作向来宾介绍了钱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开馆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发出“星际航行学院”“航天动手做”以及钱学森图书馆主题研学手册等一系列品牌教育活动。近两年,在疫情之下,钱馆依然不断探索提升教育活动质量和影响力,推出“走近钱学森”“馆长说”等系列线上课程,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陆璟副院长一行对钱馆在上海市初中生社会实践工作等内容中的各项工作进展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钱馆不仅在活动组织、场馆服务、馆校合作等方面卓有成效,同时更注重打造馆、校、家联合育人共同体,发挥了示范性、引领性的作用。希望未来钱馆能够继续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摄影:徐 菁
9月22日,以“学习钱学森精神、筑科学报国之梦”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工程力学系首期强基聚力讲坛在木兰楼200号开讲,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受邀为本次讲坛作“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专题报告。船建学院党委书记周薇,党委副书记王喜芳、宋续明,副院长兼工程力学系主任王本龙,以及学院师生党员等12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周薇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她对钱永刚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1958年,在钱学森学长的亲自指导下,何友声先生从清华力学研究班学成回到交大,组织筹建了工程力学系,拉开了交大工程力学发展的序幕。工程力学系的创立与发展既是以钱学森、何友声为代表的一大批交大人“爱国奋斗”精神的体现,也见证着船建学院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的不变初心。周薇表示,钱学森先生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学长,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引发学院师生对于科技报国、爱国奉献的思考,以杰出科学家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人生的每一次选择,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

讲座中,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先生一生中的5次重大选择为主线,介绍了钱学森先生留学美国、奉献航天、金色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科技报国的华彩乐章,回顾了钱学森先生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钱学森先生以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推动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在晚年时期,钱学森在多个学术领域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钱永刚表示,正是“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艰难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的坚定信念,以及“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的人生愿望,给予钱学森无穷的动力,使得他能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使他能够成功圆了自己的科技报国梦想。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钱永刚先生耐心地进行了解答。副院长王本龙向钱永刚教授赠送学院纪念品。

听完报告,现场师生深有感触,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核心是科技竞争,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学习和发扬钱学森先生的精神,努力进取,爱国奋斗,做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学问,将青春与梦想,融入祖国的建设之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征程蓬勃开启之年。在这一年走进上海交大自动化系的 “百年新生”,他们应该秉承怎样的信念书写心中理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主力军,他们又该如何用行动践行自动化“红E精神”?
9月22日下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电院自动化系研究生一年级的新生们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聆听了席裕庚教授关于传承自动化系“红E精神”的宣讲,解答心中疑惑,坚实心中理想。宣讲会由自动化系副主任周越老师主持。

从上海交大走出的中国自动化奠基人钱学森、杨嘉墀、张钟俊等老一辈科学家说起,席裕庚教授向在场的新生们着重讲述了张钟俊先生报效祖国,投身国家科技进步建设的伟大事迹。通过席裕庚教授的生动讲述,张钟俊先生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为自动化事业贡献一生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新生。讲述百年来交大自动化系与国家发展同行的光荣传统,描绘新征程上交大自动化系的新方位、新目标,席裕庚教授鼓励“强国一代”们要心驻“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的自动化系“红E精神”,胸怀家国、砥砺奋进,成长为堪当复兴大任、扛起强国之责的国之栋梁。

席裕庚教授告诉大家:张钟俊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把工业大系统和微型电脑即“一大一微”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自动化系把 “一大一微”赋予新的内涵——“大以致远,微以致精”,这正是张钟俊等老一辈科学家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写照,是交大自动化系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懈追求。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的自动化系“红E精神”引领下,自动化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追求一流,为国奋斗,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和民族奉献青春和力量的巨大精神力量。

回望过去,驻足当下。席裕庚教授鼓励新一级的自动化系研究生应该向自动化系卓越的前辈同学学习和努力。从疫情期间,奋战在新冠病毒检测一线的军中女博士迟象阳,到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总调度戴堃……无数新时代的自动化人秉承“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的自动化系“红E精神”,力求科研报国、追求卓越的接续传承。闻令而动、全力以赴,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会通过在自动化系的学习和历练,交出无愧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合格答卷,也得以让新时代的自动化系“红E精神”大放异彩。
本次活动在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是自动化与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的系列活动之一。讲座结束后,席裕庚教授还和同学们一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因为喜欢,愿意倾注。因为信念,愿迎万难。”这是一代代自动化人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时,最好的写照。新生们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诚挚的注目回应着席裕庚教授的讲述,也用自己最深的情感回应着自动化系传承的心中信念——“红E精神”,践行“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的志向和担当。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自动化人”是我们共同的身份,也是我们共同的担当。坚定心中所信,传承“红E精神”,积极投身火热实践才是我们这一代自动化人应担之责。
回顾历史,从钱学森、杨嘉墀、张钟俊等老一辈科学家,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届交大自动化人,以致远的理想,做着致精的奉献,一代又一代,焕发着绚丽的光彩。如今这份自动化人的“红E精神”,传承到了2021级同学们这一代。在社会主义新征程建设中,我们要继续发扬“大以致远,微以致精”的精神,追求卓越,砥砺前行,为把交大自动化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原文链接:http://automation.sjtu.edu.cn/show/1200
2021年9月2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莅临闵行三中实地考察并给全校师生带来一场《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的精彩报告。


在空天翱翔馆,钱永刚馆长详细听取了学生讲解并给予了亲切指导。


在苏烨青少年科学院,钱永刚馆长逐一走进卫星测控、机器人创客、濒危植物保护、遥控飞行、无人机、飞行模拟驾驶和航空航天STEAM教室、并与正在上课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来到会议室,钱永刚馆长听取了王全忠校长关于闵行三中航空航天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定位、实施路径和学生发展以及“理工实验班”的人员组成、发展愿景、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情况介绍。对王全忠校长提出的期待加入“钱学森班”行列,与授权命名的大中小学校一起,传承弘扬 “钱学森精神”,接续培养“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诉求,给予了积极回应。

在学校小剧场,钱永刚馆长为全校师生做了《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的精彩报告。

钱永刚馆长选择了“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你们谁敢和我比”“这可不成,得给他们补补基础课”“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请你给他改一下”“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何须你特赦”“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不’字之中见境界”十个故事,深情讲述了钱老如何做学生、当“老师”,如何搞科研、做学问,如何看待名和利。钱老的百年人生丰碑铭刻着爱国与忠诚。在钱老心中始终是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无不彰显着他对祖国的爱与奉献。钱老的事迹深深感动和震撼了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的每一位师生。不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讲座结束后,钱永刚馆长与学生亲切互动,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现场给学生签名。


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继承钱老的创新遗产,实现他的创新遗愿。以钱老为榜样,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立志“航空报国”,发奋为“航天强国”早日成才。


9月2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全体馆员共同出席本次大会。


全馆大会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张凯馆长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上一学期学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传达了学校干部大会的相关精神。他在讲话中介绍未来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学校文博事业的新要求,对暑期以来钱馆成功举办 2021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新书出版座谈会、“育见未来”主题论坛等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并对秋季学期钱馆各项重点及专项工作进行了布置。
盛懿书记在大会上通报了中央巡视组对学校的巡视反馈情况。她表示,钱馆也将积极配合落实学校工作指示,以坚决的态度、扎实的作为、严格的要求、有力的举措抓好整改落实各项相关工作。
魏红副书记就近期补充医疗保险、工会建设方面进行了说明。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众多特殊意义的年份中,希望钱馆全体同仁上下一心,拿出干劲、闯劲和认真劲,以饱满的情绪、高效的工作完成接下来的各项年度重要工作,助力学校和钱馆“十四五”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谱写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供稿:张馨方
茅艳雯
摄影:徐 菁
9月23日,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党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及首场报告会在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盛懿、副书记魏红以及全体党员共同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培训班以“赓续革命精神血脉,讲好‘两弹一星’故事”为主题,旨在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航天发展史,讲好“两弹一星”故事,以及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以创新思维不断丰富科学家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涵,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盛懿书记在开班仪式上介绍了本次培训班的培训日程安排。她表示,举办本次党员培训班是钱学森图书馆根据党史学习教育要求,结合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和自身特点推出的重要举措;也是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练好基本功,面向公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和传承好科学家精神的实际需要。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培训班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性修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钱学森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成为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党员,为构建钱学森图书馆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
随后,钱永刚馆长、盛懿书记分别向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代表赠送学习资料。

钱永刚馆长在开班仪式最后作动员讲话。他在讲话中与全体学员们分享了共产党员钱学森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次党员培训班,带着问题意识开展学习,以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钱学森为榜样和标杆,进一步提升自身认识、提高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班仪式结束后,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应邀为全体学员举行了本次党员培训班的首场报告会。忻平教授以“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之源、力量之源”为题,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作出的关于伟大建党精神重要论断作为引入,详细叙述了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并对新时代下如何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详细阐述。全体学员一致认为,本次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全体学员学习领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提纲挈领的解析和指导,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供稿:茅艳雯
张馨方
摄影:徐 菁
博物馆是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拟于2021 年10 月至12月举办博物馆实践与文化探索营,招募在沪高校学习的港澳学生参加博物馆体验和探究活动。本项目以体验、感悟博物馆以及内地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参与到博物馆藏品保管与研究、展览策划与组织、社教活动实施与宣传、场馆运行开放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体验博物馆运行机制、感受内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活力,从而提高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悟和认同。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 招募对象
本次活动面向在沪高校学习的港澳学生报名。要求参与同学对博物馆、历史文化或展览策划有一定的兴趣,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招募学生仅限于港澳地区生源。
二、 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以博物馆实习、文博场馆参观、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具体有以下三部分:
1. 博物馆实习: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参与到展览策划、场馆开放、社教活动等相关岗位进行实践,了解博物馆基本情况、体验博物馆运行方式。实习博物馆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等。每周实习至少三天(考虑博物馆开放情况,含周末),具体实习时间可与场馆自行商量。
2. 文博场馆参观:由主办方组织参观上海、北京两地的文博场馆和文化遗址,如上海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
3. 课题研究:在项目初期发布集体课题,在实践、参观、体验的基础上,由本次参加活动的所有学生组成团队、开展研究,在项目结束时集体汇报。
三、 活动安排(拟)

四、 费用说明
活动期间到北京、上海等地文博机构参观活动的费用均由项目承担。实习期间上海市内交通、餐费等个人消费由学生自己承担。
五、 报名方式
请填写报名表(点击下方按钮下载附件),并于2021年10月18日前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qiuwenjia@sjtu.edu.cn。
报名表和邮件标题为“探索营+姓名+学校院系”。主办方将通过邮件通知后续事项。
联系人:邱老师 021-62932094
六、 实习博物馆及岗位简介

(本通知解释权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1年9月30日
一、拓展学习课程
1、“航天动手做”系列课程
“航天动手做”系列课程由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打造,学生在专业科技制作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返回舱、气压火箭、拉线飞机等创意科技手工制作,在学习航空、航天、物理、化学、电力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强化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2、“航天小达人”系列课程
“航天小达人”系列课程由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联合打造,课程以世界航空航天史为课程主轴,融合航空航天相关科学知识、历史人物、重大航空航天事件等内容,通过动手实验、创意小制作等互动形式,增强课程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点燃孩子们的航空航天强国梦想。

二、兴趣培养课程
1、“星空少年讲解团”系列课程
“星空少年讲解团”系列课程是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教育品牌活动,课程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依托,分为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及讲解实践三个部分,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博物馆讲解实操训练,在增长知识、增加见识的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博物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口语表达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会公共讲演的技巧,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星空少年”,以小小志愿讲解员的身份为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2、“荣誉小馆员”系列课程
“荣誉小馆员”系列课程是钱学森图书馆针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设计开发的特色博物馆职业体验项目。该项目基于场馆分工和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多种体验岗位,每一类岗位都设定了专门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教育目标,旨在通过博物馆岗位体验增强学生对博物馆功能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在不同岗位体验过程中了解职业间共通的方法与过程,体会博物馆工作的专业性与团队合作重要性,感受创意、创新、创造所带来的愉悦与收获。

三、场馆研学资源
钱学森图书馆将每周五下午作为专门为学校团队提供课后服务的时段,为学校团队提供定制参观、专题讲座、主题观影、研学实践、课题探究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可根据需求预约体验钱学森图书馆各项教育活动。为确保参观学习效果,建议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场馆研学,同时配备相应的师资,与场馆教育专员共同协作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1、主题参观资源

2、专题讲座资源

3、主题观影资源

4、研学实践资源

四、线上学习资源
钱学森图书馆适应各方需求,推出了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包括《走近钱学森》线上课程、《馆长说》系列短视频、数字全景线上展馆等,钱学森图书馆官方网站还提供研学手册、展览图录、导览手册、馆校合作课件等资源的下载,学校既可利用各类线上资源开展学习,也可将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场馆研学进行灵活组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博物馆学习体验。
| 线上资源 | 资源简介 | 网址 |
| 《走近钱学森》线上课程 | “走近钱学森”系列网络课程注重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以3-5分钟的短视频为主要形式,以充满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的讲述方式详细解读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和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 点击跳转 |
| “航天小达人”系列课程 | 课程分为“从梦想到升空”“飞机时代来临!起飞”“飞得更高!更快!更远!”“从亚声速到超声速飞行”“飞行发展的好帮手——风洞”“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等六讲内容,以世界航空航天史为课程主轴,融合航空航天相关科学知识、历史人物、重大航空航天事件等内容,通过动手实验、创意小制作等互动形式,增强课程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点燃孩子们的航空航天强国梦想。 | 点击跳转 |
| 广播剧《钱学森的航天岁月》 | 这是一部融航天知识的领引、历史真实的再现、新闻热点的报道于一体的百集广播配乐纪实文学,《钱学森的航天岁月》以广播剧的形式追忆钱学森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 点击跳转 |
| 《馆长说》系列短视频 | 《馆长说》系列以短视频形式制作,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讲述展馆重要藏品的幕后故事。 | 点击跳转 |
| 数字全景线上展馆 | 以线上虚拟漫游的方式,全景展示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各展厅的展陈内容。 | 点击跳转 |
| 钱学森图书馆官方网站教育资源 | 提供研学手册、展览图录、导览手册、馆校合作课件等资源的下载,方便学校教师了解和利用钱学森图书馆各类教育资源。 | 点击跳转 |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
2021年秋季开学之际,正值“双减”政策实施两月之时,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精心打磨宣讲课程,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中国中学等校提供课后服务。
9月18日、24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一带一路”研学系列活动在学校报告厅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老师与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分别以“钱学森的读书情缘”“钱学森的科学报国之路”为题,为四百多名预初年级的新生讲述钱学森的故事。

9月18日,吕成冬老师以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为导引,围绕钱学森的读书经历,从六个方面——夯实基础、书读百遍、学术对话、科艺结合、外语能力、找到方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钱学森的读书方法。认真工整的笔记、海量的阅读、笔耕不辍、兴趣广泛等,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法第二位,根本的认识是第一位的。”这成为了预初学子们在研学路上难以忘怀的第一课。


9月24日,傅强老师用严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从一个重要战略抉择、一支科技专家队伍、一颗赤诚爱国之心等切入,讲述了钱学森先生整个科技报国人生的华彩乐章,展示了钱学森先生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傅老师报告中钱学森“顶尖学霸”、“技术天才”、“战略科学家”等形象特色,深深吸引了学子们的注意,甚至有的学生还在笔记本上画出的“钱学森弹道”完美曲线。


报告正值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载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凯旋,这让学子们更加深刻地感悟着钱学森义无反顾以毕生精力推动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的科技之力。
9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老师在中国中学初中本部为五百名初中学生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民族复兴选人生的感人故事。张文珺老师以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重大选择为脉络,讲述了钱学森在青年求学、赴美深造、涉险归国、建功立业等各个人生阶段中,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精彩的讲课让同学们深有感触。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学习和发扬钱老的精神,努力进取,爱国奋斗,做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学问,努力在未来把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融入祖国的建设之中,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围绕钱学森精神,为更多中小学校提供学习资源,不断激发学子们的探究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知行并进,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详情请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课后服务菜单
9月26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石谦研究员应邀来钱学森图书馆,为本馆全体党员做《上海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题讲座。讲座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作为其中的关键变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讲座中,石谦所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论述,从“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变局之中的关键变量”“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展”“科创中心发展几点思考”“科创中心的十四五规划”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建设进展、存在问题、发展规划,以及上海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及其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功能与前景。

本次讲座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届党员培训班专家讲座系列第二讲。培训班面向本馆全体党员,以提高站位、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本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成绩突出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为构建钱学森图书馆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有力组织保障。
钱学森是我国科学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科学学学科的主要创建者,被誉为“中国科学学第一人”。1977年4月23—24日,钱学森在中共中央党校所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报告中提出:“怎么搞好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管理,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正像其他系统工程一样,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要靠一个理论科学。这个理论科学……就是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这个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和它的规律性。这就是我们说的‘科学学’”。为此,钱学森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科学”即科学学这门学问。
据悉,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是我国最早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本所作为科学研究类社会公益事业机构,以服务创新决策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聚焦科技创新战略、公共政策和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致力于打造专业化、平台型、有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供稿:汪长明
缅怀不朽功勋,学习爱国情怀,弘扬钱学森精神。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5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在10月8日钱学森回国66周年的日子里,卫康生物集团举办钱学森图书馆临沂分馆教育研学基地授牌暨钱学森铜像落成仪式。

本次活动包含钱学森图书馆临沂分馆教育研学基地启动仪式、钱学森铜像落成仪式,钱学森精神主题报告会及纪念钱学森诞辰诗歌朗诵四大板块。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央军委科技综合局、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中国航天钱学森决策与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平中,原北部战区总医院外科主任张学习,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原校长王庚民,《今日中国》杂志社副社长贾春明,全国中小学钱学森班工作联盟顾问胡晓蓉,《今日中国》杂志社专题部主任黄远军,新加坡万和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穆立国,中学生杂志社主任单荣秀,全国中小学钱学森班工作联盟办公室曹佩,临沂大学校长张书圣,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高希龙、院长李雪梅、副院长时鹏飞,临沂市科协副主席杨倩,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刘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崔荣军,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副主任朱立龙,临沂一中校长李世良、西校区执行校长周国红、西校区党支部书记王海滨,卫康生物集团董事长王宗继、常务副总裁刘中伟、党委书记王玉平及新闻媒体、临沂一中师生代表、卫康员工参加了活动。
铜像揭幕:铸就信仰 振奋力量
钱学森被誉为“人民科学家”,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钱永刚教授、张书圣校长、李世良校长、顾吉环大校、刘佗副书记、崔荣军副书记、李平中秘书长、贾春明社长、王庚民校长、杨倩副主席、王宗继董事长共同为钱学森铜像揭幕。

钱永刚教授在讲话中,讲述了钱学森艰难的回国历程和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并勉励卫康人传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钱学森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担当的品格,为人民健康、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钱学森铜像的落成是一种榜样、一种精神、一种动力,它不仅成为卫康内涵深邃的风景,还是传承航天文化的瑰宝,弘扬家国情怀的精神旗帜,更是激励广大员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航标灯塔。
临沂分馆:馆企携手 共筑未来
钱学森一生赤诚爱国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全部心血和智慧,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王宗继董事长在欢迎词中表示,卫康将继承和弘扬“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钱学森精神,并运用钱学森人体工程学理论智慧,攀登人体科学的珠穆朗玛峰,打造惠及亿万乡村居民的“赤心健康工程”,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助力,将钱老的人体生命科学理论发扬光大。

李世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定将继承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用钱老的精神激励着孩子们的成长,把青年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刘佗副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临沂分馆教育研学基地的成立,为高新区搭建起了产学研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平台,而卫康作为中国甲壳素产业和糖生物产业的领军企业,两者强强联合,以馆企合作的方式,必定会催生出强大的科研势力,研发出更多更好的健康产品。

钱永刚教授从教育、哲学与艺术三个方面诠释了钱学森取得至高成就的缘由,并希望卫康能传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将爱国之心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中,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科技创新型的大健康企业。

▲钱永刚教授为教育研学基地授旗

▲钱学森图书馆临沂分馆教育研学基地启动仪式

卫康聘任钱永刚教授、顾吉环大校、贾春明社长、李平中秘书长、胡晓蓉顾问等为卫康首席科技顾问,并为他们颁发聘书。

▲钱永刚教授、顾吉环大校为教育研学基地等单位赠书
报告会:感人至深 催人奋进

顾吉环大校为参会人员带来了《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的主题讲座。顾吉环大校分别从“钱学森的勤奋”“钱学森的严谨”“钱学森的诚信”“钱学森的创新”“钱学森的担当”五个板块,展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有担当、重科学、勤奋斗、敢创新的风采。顾吉环的报告会精彩纷呈、感人至深,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诗歌朗诵:大气磅礴 铿锵雄壮


临沂电视台秦继鹏、张海燕、王燕、郭宁倾情助阵,恢弘敬献颂扬钱学森科学和担当精神的大型诗朗诵《国家脊梁》《读中国》等节目,诗歌朗诵庄重大气、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强,现场掌声不断。
弘扬钱学森精神,奏响新时代强音
通过钱学森图书馆临沂分馆教育研学基地落户卫康生物集团系列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钱学森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未来我们定将汲取信仰力量,赓续精神血脉,砥砺奋进、勇毅躬行,为健康中国贡献新时代的卫康力量。


钱学森精神内涵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以“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为标志的钱学森精神,是钱学森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广大科教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永远学习并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链接】
话匣子:青春告白祖国 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新生国庆期间开展红色主题参观
青年报:回味“初心”篆刻展、品读钱学森学长的故事……红色成为沪上高校新生假日生活的底色
新民晚报:参观跨越三世纪的校园 访钱学森图书馆 上海交大新生以这场人文行走告白祖国
新华网报道 10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近300名2021级新生前往徐汇校区开展“青春告白祖国”新生主题参观。

上海交大近300名2021级新生开展“青春告白祖国”主题参观。新华网 发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新生走进钱学森图书馆,重温这位学长的重要时刻。钱学森图书馆一共分为四个场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

上海交大2021级新生正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新华网 发
通过讲解,新生们了解了钱学森青年时期刻苦努力的求学故事,以及他义无反顾从美国奔赴回国的勇敢,他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开辟国家自行研制导弹之路的艰辛。

2021级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新华网 发
在钱学森图书馆参观结束后,新生们深受感触,不少同学从包里拿出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在钱学森图书馆现场将入党申请书递交给了自己的思政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新一代交大青年一心向党的信念和决心。

在史霄雯烈士、穆汉祥烈士墓前默哀。新华网 发
走出钱学森图书馆,同学们在思政教师的带领下参观徐汇校区。在老校门和老图书馆门口,同学们追忆交大的创立初心;在民主堡垒的众多纪念碑前,同学们探寻交大人的红色记忆;在交大的早期建筑群前,同学们感受交大百年的发展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组织2021级新生参观徐汇校区,新生们进一步了解了交大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激发他们知史爱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本次活动还引导新生牢记钱学森精神和交大办学传承,在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交大品格,树立远大理想,引领科技前沿,服务奉献祖国。
原文链接:http://sh.news.cn/2021-10/03/c_1310224573.htm
2021年10月12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赴中国科学院大学,做客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科普系列讲座(明德讲堂),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为国科大学子做《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专题报告。
报告由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主持。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董军社出席报告并致辞。

报告现场
董军社在致辞中讲到:今天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和宣传钱学森,不仅仅因为钱学森是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还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就是爱国的同义语。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爱国奉献的精神,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启迪与思考。2015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呼吁我们坚守时代的责任,不断学习科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董军社希望同学们积极学习钱学森身上炽热的爱国热情与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勤学苦练,自强自立,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董军社致辞

孙小淳主持报告
在正式报告前,董军社代表学校为钱永刚颁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顾问聘书,并恳请钱永刚积极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

董军社代表学校为钱永刚颁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顾问聘书
钱永刚首先对国科大的邀请表示感谢。他表示,这里曾是他父亲创建的新中国第一个火箭试验基地,新中国航天事业从这里起步,这里是“两弹一星”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讲《钱学森故事,明人生方向》有着特殊含义。
随后,钱永刚以钱学森与“九”的缘分开始了本场报告。“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你们谁敢跟我比?”、“这可不成,得给他们补补基础课”、“责任在我,不在你们,你们只管大胆地研究”、“请你给他改一下”、“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何须你特赦”、“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我看现在应该画句号了”、“‘不’字之中见境界”。
钱永刚用十段生动的故事向同学们介绍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不仅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业绩,还以其爱国情怀、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些用灵魂谱写的芳华,用信仰铸就的丰碑为同学们展现了什么是青春理想,什么是爱国奋斗。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在座师生重温了钱学森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国防科技前沿探索的赤子之情。钱学森人生的华彩乐章以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在娓娓动人的故事中一点点倾泻而出。
在提问环节,从科研问题到生活问题,同学们竞相提问。钱永刚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就“钱学森对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互动,鼓励同学们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品格,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钱永刚希望国科大学子不负韶华,知行并进,科技报国,以酬时代。

同学们踊跃提问
报告结束,看到同学们依然热情不减,钱永刚主动与现场同学合影留念。

钱永刚与国科大学子合照留念
October 1st is the birthda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at day, nearly 300 freshme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visite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and the Xuhui campus to celebrate China’s national holiday.
QLM helped the students relive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and consider how to combine their life pursuits with the country’s long-term development & prosperity.
The freshmen also toured the Xuehui campus, which is the only campus in China that lasts over 100 years. The visits are expected to help the newcomers of SJTU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university’s history & culture, distinguished alumni, and legacy. It’s, in a certain way, the first ‘class’of their university life.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用活红色革命资源,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红色资源建设的凝聚力,10月14日,长三角地区红色资源共享共建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此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共同主办,新华网进行媒体支持,并实时同步直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方国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副馆长周峥,龙华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朱晓丽,新华网长三角中心执行主任彭亚平,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茹洋,南京音像出版社总编辑、总经理陈南柯,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英烈研究院院长向媛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宣传策划处处长张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丹丹,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凯原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养波,国家二级导演、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亚光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厚锐主持。

王伟明在致辞中表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进一步发挥交大优势,做好红色资源的研究、阐释、宣传工作,打造增强青年学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自信心、自豪感的“大课堂”,培养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红色“后浪”。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平台和契机,进一步强化交大与红色资源代表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联手搭建赓续红色血脉、传播红色历史的“大平台”,共同为红色资源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更广泛的传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活动上,上海交通大学联合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发起“长三角地区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倡议,何建明、方国中、胡昊、张凯、周峥、朱晓丽共同登台启动倡议发布仪式。倡议呼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血脉生生不息;悟好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护好红色文物,让“中国红”熠熠生辉;建好红色基地,让革命薪火赓续传承。倡议表示,希望各单位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加强长三角地区的联动,让红色文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师”,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室”,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为加强资源整合、协同发展,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红色资源挖掘合作共建签约仪式,方国中与胡昊登台签约。签约仪式上,双方表示,将秉承精诚合作、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共享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建资源,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广大青年人文素养、精神品格的塑造和涵养作用,实现以合作共建深化创新、以党建创新推动发展的愿景与目标。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打造一大批师生喜闻乐见的红色融媒体产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活动上,交大党史故事系列融媒体产品《寻路》正式首发,再现交大第一位党员烈士侯绍裘先辈的动人事迹。彭亚平、彭大银、张丹丹、盛懿,张亚光登台共同推杆启动发布仪式。《寻路》同步在新华社平台发布。

何建明对新书《雨花台》进行了介绍和发布。《雨花台》贯穿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重现雨花英烈的革命历史,是全国首部展现雨花英烈精神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

何建明、方国中、茹洋为交大赠书,张丹丹、张养波、周寅睿登台接受赠阅。

随后,全体与会人员参观《雨花英烈》绘本原画专题展览。

何建明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雨花台》创作的背景与初心,同时简要概述了书中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迹。他表示,希望各单位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不断凝聚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主题交流环节,嘉宾及师生代表分别作交流发言,就如何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芒,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进行了深入探讨。
各单位一致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精神内涵,深刻感悟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创新学习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同时,将联合打造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2021年10月16日上午,为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庆祝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开馆5周年、献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联合主办的《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在荣成博物馆正式开幕。郭永怀的学生、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戴世强,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荣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洪霞,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得志,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旭,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斌,中国核工业科技馆馆长彭立新,郭永怀亲属等嘉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

活动仪式上,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与郭永怀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选择》展览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提供了重要平台。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并与郭永怀馆李波馆长互赠展品。


荣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得志宣布展览开幕。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和观众在讲解员章飞飞的带领下参观了本次展览。

钱学森图书馆和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于2019年结为友好合作馆,2年多来互相交流合作,硕果累累。今年7月22日,《科学报国 永远怀念——郭永怀生平事迹展》在钱馆开幕。此次在荣成举办《选择》展览,可以说是对两位科学家深厚友情的最好纪念。《选择》展览曾经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2020年度上海市唯一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该展览从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中,以“人生选择”为视角展现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共展出照片160余幅,以及钱学森给郭永怀的书信、钱学森收藏的党章等珍贵手稿、实物共计20余件(组)。展览展期3个月,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结束。





此外,为配合展览宣传,第26期“永怀讲堂”还在开展前一天下午举办了《志存高远 科学报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励志奋斗故事》讲座,荣成市蜊江中学500多位师生聆听了报告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殊荣,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这些跨越时空的“巧合”,其实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排除万难、接续奋斗的成果。在此举国同庆之际,谨以本次展览向所有砥砺奋进、无私奉献的中国航天人致敬!

供稿:陈展部 杨亮
2021年10月16日,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论坛在四川绵阳“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召开。来自中央、省、市有关单位部门、科研院所、干部学院、高校等56个单位的200余名领导、专家及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等一行六人受邀出席论坛。

论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对践行科学家精神,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助力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爱国奉献、自立自强、刚毅坚卓、求真务实的伟大精神。中新社原副社长、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发言指出,科学家精神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在会上追忆了年轻时在莫斯科留学期间的一件小事,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原子弹爆炸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多大的影响,对海外学子有怎样的精神触动。澎湃烈士孙女、彭士禄院士女儿彭洁通过梳理、讲述家族史,阐释了祖辈、父辈为求国家民族前途发展,不避个人祸福生死的精神,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张凯馆长作为特邀嘉宾在专家发言议程中作了报告。张凯馆长的发言以“学术引领 打造科学家纪念馆品牌”为主题,介绍了我馆成立以来的办馆规模、研究成果、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情况等。分享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定位、馆主的人物特点。张凯馆长提出,学术引领,就是以学术和藏品研究为抓手,提升科学家事迹与精神传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钱学森图书馆将致力于学术引领,成果转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打造科学家纪念馆的知名品牌。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第二届科学家精神论坛优秀论文”颁奖环节。钱学森图书馆汪长明老师的文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三个维度》被专家领导一致评选为“优秀论文”,汪长明老师作为论文获奖的代表参加了颁奖仪式。

翌日,张凯馆长等与会代表参观了绵阳梓潼“两弹城”旧址、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等,并向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两弹元勋”邓稼先雕像敬献鲜花。
撰稿:李月白
摄影:汪长明等
2021年10月18日至21日,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党员培训班部分学员在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下,前往湖南长沙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专题调研与学习交流。
10月19、20日,全体党员先后瞻仰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及纪念馆和刘少奇同志故居及纪念馆,认真观看展览并听取介绍。党员们在现场完成了一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集体学习,既接受革命教育又接受精神洗礼,同时感悟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不断砥砺自我的奋进之志、激发奋斗力量。党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牢记初心使命,补足精神之钙,奋发有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参观后,党员们分别与两座纪念馆同仁围绕新时代人物纪念馆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展览策划与教育宣传等方面进行了互动交流。


10月20日,全体党员前往国防科技大学分别参观了校史馆常设展和图书馆专题展。通过参观,党员们了解了国防科技大学从哈军工一路走来的铁血峥嵘岁月,回顾了那些留在岁月里的声音、那些奋斗的身影,那些先辈们爱党、爱国、爱军,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内涵,重点重温钱老对国防科技大学的办学思想以及建校发展所作出的卓越功勋。在座谈环节中,大家聚焦钱老与国防科大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两家单位在未来进一步合作的具体方向。



此行,党员们还分别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和长沙市博物馆,重点调研考察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湖南省博物馆在社教宣传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案例与经验,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经营模式。
供稿:王 昕
为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10月12日至13日,由钱永刚馆长带队,我馆部分党员、业务骨干以及新入职员工赴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钱学森故居等地开展系列缅怀钱学森活动。本次活动也是我馆党员培训班调研学习活动之一。
10月12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一行16人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学习。该馆是在中国科学院原怀柔火箭实验基地旧址建造。之后,考察团到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遗址参观爆炸平台等遗址,在这里大家深切感受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爆炸实验的艰苦、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遗址
12日下午,考察团前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参观,首先瞻仰了钱学森和郭永怀的雕像。钱学森的雕像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他精神抖擞,目光坚定有力。郭永怀、李佩二人骨灰合葬于郭永怀雕像下,不禁感慨郭永怀为我国力学、原子能、导弹航天等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钱学森图书馆瞻仰钱学森雕像
走进中科院力学研究所305室,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着书架、办公桌椅、两张单人沙发。这就是钱学森的办公室了,古朴而简单。紧邻的304室,是郭永怀副所长的办公室。办公室陈列布置相似,只是多了老式的打字机、陈旧的公文包。当大家看到陈列柜里被火焰熏黑的郭永怀牺牲时佩戴的眼镜片,听到讲解员讲诉郭永怀1968年遭遇空难的情景,全场一片肃静,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钱学森办公室
13日上午,考察团前往钱学森故居参观。走近这位伟大科学家居住和生活过49年的地方,考察团敬献鲜花,深切缅怀钱学森。钱永刚馆长为我们深情讲述了“神仙会”的客厅、简朴一隅的书房、具备厚朴情怀的卧室,以及“枣树有情”的故事。尤其为大家展示了钱老生前做的剪报,大家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严谨和坚持的工作作风深深触动。

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钱学森故居
钱永刚馆长讲解钱老生前做的剪报
此次系列缅怀活动让大家对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科学家精神,学习他们崇高的风范与品德,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事业的发展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力争在未来工作中贡献力量。
供稿:李 艳
202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11月1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召开全馆大会,为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做全馆动员。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及全体馆员共同出席本次大会。大会由钱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张凯馆长首先通报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他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主体活动以“传承爱国创新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预计于12月5日至10日间择机举行。届时将推出专题展览,出版《文物有话说——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同时举办纪念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各部门应明确分工、通力合作,保质保量完成既定工作。

盛懿书记作动员讲话。她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可喜的成绩,站在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全馆同志要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争取将钱老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办得隆重、圆满、成功。盛懿书记还强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馆也推出了首届党员培训班。党员同志要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业务水平,为纪念活动的最后冲刺做出积极努力、打赢胜仗。

钱永刚馆长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在这样有意义的时间节点,钱馆更要做出成绩、做出表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两弹一星”和科学家精神系列重要讲话,钱馆要以纪念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扩大钱学森先进事迹与崇高精神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
会上,魏红副书记还就近期工会工作进行简短说明。
供稿:邱文佳
摄影:徐 菁
2021 marks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birth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QLM director, executive director, vice director and all staff, attended a conference to prepare for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next month.
QLM will organize a series of activities to commemorate the special occasion. A new exhibition featuring 110 items of QLM’s collection will be unveiled in December. A new catalogue of QLM’s collection and other publications will be released as well. It’s learned that a special conference or a commemorative talk is also in the pipeline.
With the pandemic, it’s not confirmed the scale of the commemorative conference or whether it will be conducted online. QLM makes two plans to make sure the commemoration will be successfully held.

“悦享学习新体验 赋能城市软实力”——2021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年华开幕式于11月6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本届嘉年华活动为期20天,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旨在进一步彰显体验学习风采,助推城市文化建设,为市民呈现一场集实践、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终身学习盛宴。
今年的嘉年华活动由10大市级基地80余个站点共同打造,汇聚多层次、多样式的体验式学习活动200余项。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站点参加了此次活动,将我馆品牌项目“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特色课程“超导磁悬浮”“虎贲坦克”送到了开幕式活动现场,引来到场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关注体验。在钱学森图书馆“超导磁悬浮”课程展示台前,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亲自观摩体验并仔细聆听讲师的介绍,对该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给予高度评价。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体验超导磁悬浮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开展“航天动手做”公益课程体验,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打造了全新的视频课“人气体验VLOG—风洞”,该课程也在此次开幕式现场正式亮相。

此次活动中还命名了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官”,对一批在服务市民学习、推广体验项目、传播终身学习理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基地教师予以表彰。我馆讲解员肖昌雅等9位基地教师荣获首批“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官””荣誉称号,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彭海虹代表市教委颁发了荣誉证书。

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官授证仪式
图文供稿:社教部
11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应邀为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做学校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专题讲座。讲座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讲座中,胡昊部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以“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题,全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丰硕成果,阐述了学校未来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的建设目标、发展战略及相应举措。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文明校园创建打造思政育人大熔炉、以文化传播引领校园博文通达、以文博育人彰显传统文化之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学校也将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建设理念,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办学使命,践行文化育人,构筑思想引领高地,把学校建设成为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勤勉的学术殿堂;展现高等教育风范、深厚校史底蕴、原创艺术品牌的文化高地;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和谐共进、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胡昊部长在讲座最后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以来,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一直以来的深度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已成为学校亮丽的“文化名片”和文博育人的重要载体。在钱馆即将迎来建馆十周年之际,他鼓励钱馆全体同仁在学校及校领导的带领下,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文博育人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文化引领作用。
本次讲座是钱学森图书馆首届党员培训班专家讲座系列第四讲。培训班面向本馆全体党员,以提高站位、视野拓展和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本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努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成绩突出的高素质党员队伍,为构建钱学森图书馆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有力组织保障。
供稿:茅艳雯
张馨方
摄影:吴海东
【相关新闻链接】
央视网:既文艺浪漫又文化自信!30年前,钱学森把VR翻译成“灵境”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李依环、孙竞)近日,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30年前曾为“虚拟现实技术”取名一事引发网友热议,被网友评价为“来自科学家的浪漫”。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老师告诉人民网记者,“灵境”是钱学森对英文“ Virtual Reality” 的翻译(现在普遍翻译为“虚拟现实技术”),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功底。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开始了解到“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立刻想到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层面上,并给其取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






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原文链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26/c1006-32293038.html
12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专题学习。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及钱馆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本次学习由盛懿主持。

盛懿在会上介绍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会议概况,并带领中心组全体成员共同学习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文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大关头召开的一次会议,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全会通过的《决议》集中展现了党的百年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重点突出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必将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通过专题学习,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继续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使钱学森精神在学校和全社会范围内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摄影:车 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党员之家”制作/施工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设计公司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根据学校开展示范性党员活动室(党员之家)建设的通知,钱学森图书馆计划在原303会议室内、外区域设计党员之家,设计文件已完成。需要制作公司落地完成。
3、预算价:10万元。
二、截止时间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截止时间:2021年12月10日下午17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三、标书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介绍;2、预算报价清单;3、完成时间或进度表等。
四、开标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12月13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开标,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2、标书答疑:2021年12月9日上午9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或招标采购代理机构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五、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吴老师 电话:021-6293368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又见钱学森——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专题展”开幕式、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新书首发式以及文物捐赠仪式等多个活动,隆重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12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李景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田延辉等应邀出席会议。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王宗光、马德秀,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仰颐,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以及学校师生代表等近80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张安胜主持。
翁铁慧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同志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诚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以钱学森同志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崇高精神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要以钱学森同志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光辉事迹为典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大先生;要以钱学森同志勇攀高峰,拼搏实干的创新精神为榜样,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等教育的力量。她希望,上海交通大学等广大高校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发挥示范带领作用,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钱老的精神为标杆,主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需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前沿,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杨振斌在致辞中表示,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今天我们学习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家国情怀;就是要为实现中国科技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就是要为中国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奋力谱写时代华章,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钱学森”,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更大贡献。

钱永刚对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弘扬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己任,面向全社会宣传钱学森事迹、精神及其科学思想,在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于2020年12月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站在十周年新起点,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一流的育人文化基地,以早日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奋斗目标,为钱学森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和弘扬添砖加瓦。

潘敏在讲话中表示,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紧扣“厚植爱国主义、铸就精神之基”,致力于宣传和弘扬钱学森光辉事迹,成为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上海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引领作用。未来,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奋力创造上海新时代发展新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毛丽娟表示,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校外教育工作,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优质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标杆;深入挖掘场馆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场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教育新思路,充分发挥了红色资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希望钱学森图书馆继续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社会大课堂建设,用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鲜活教材,推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作工作汇报。他简要介绍开馆十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并表示要牢记国家建馆使命,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打造国内外研究、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中心,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一流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校博物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育人平台和文化品牌,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对钱学森等科学家群体的研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与会嘉宾和师生代表纷纷表示,要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同日,“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在钱学森图书馆临展厅正式开幕,通过110件展项向世人再述人民科学家、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展览通过110件展项的全新编排,讲述了人民科学家、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光辉的一生。其中多件展品均为首次和观众见面,如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时期的数学作业、钱学森滞留美国期间在家中使用的食谱、钱学森1955年归国时随身携带的行李箱等。



为献礼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开馆、迎来第100万名观众以及2020年12月21日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等开馆十年大事的相关展品及图片,向公众呈上了一份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以来的工作“答卷”。

林忠钦在展览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唯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既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阵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名片,更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窗口,开馆十年来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新时期牢记建馆使命,发挥自身优势,注重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人才是关键,藏品是基础,学术是支撑,服务是目的”的办馆思路,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不竭动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杨振斌、林忠钦、王宗光、马德秀、潘敏、李景升、陆敏、张晓琪、钱永刚共同为“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揭幕并参观展览。

7日当天,作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著名书法家段明亮、钱学森家属藏品捐赠仪式以及《文物有话说》等新书首发式也在钱学森图书馆同步举行。

捐赠仪式上,段明亮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其创作的书法作品近百幅。

钱永刚代表钱学森家属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包括钱学森1955年回国时所使用的行李箱、由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等11位老领导共同祝愿,并委托著名书法家钱汉东创作的书法卷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在内的200余件藏品。

此外,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图书之《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文物有话说》《科学之帜钱学森》《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三本新书也在当天举行首发仪式,顾锋、王伟明共同为新书揭幕。

12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办,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协办的“大师阶梯——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馆藏图书展”在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一楼展区开展。

图书馆甄选馆藏图书110种,取“大师阶梯”为名举办图书展,以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展览之名取“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意,亦是希望通过展览使受众能够感悟大师精神,获取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传承与发扬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与深厚爱国情怀。

本次展览共分“孜孜求学路”“学成谱新曲”“书香颂学森”三个篇章。“孜孜求学路”是书展的开篇,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钱学森求学及归国初期曾经阅读过的图书报刊。从学习航空机械工程到研究火箭、导弹、物理力学、系统工程,再到研究沙草产业、城市学、建筑科学,钱学森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大量开拓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与他永不停息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展览中既有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在他的文集中特别提到的钱学森经常阅读的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也有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学习《热力工程》等课程的教材。除了科学著作,钱学森自青年时代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极大兴趣,展览中也展出了他在求学时自学的普列汉诺夫所著《艺术论》等书籍。钱学森既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回国初期就阅读了《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红旗》(《求是》杂志的前身)等刊物。此次展览中也特别展出了《红旗》杂志的1958年的创刊号,以及钱学森在1959年第2期《红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宇宙火箭》。

第二部分“学成谱新曲”展示了钱学森本人撰写的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英文首版《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 Cybernetic)也在此次展览中首次展出。该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McGraw-Hill)于1954年出版。钱学森在写作《工程控制论》时曾引用的《Introduction to non-linear mechanics: topological methods, analytical methods, non-linear resonance, relaxation oscillations》一书也进行了展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由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交通大学教授顾毓琇先生捐赠给图书馆。书本扉页上有顾毓琇先生藏书票以及本书作者Nicolai Minorsky给顾毓琇先生的信函。《工程控制论》影响深远,是钱学森的学术巅峰之作。此次展览中还同时展出了该书的二个德文版及数个中文版本。本次书展也展出了钱学森的回国早期撰写的一系列代表性专著,包括《气体动力学诸方程》《星际航行概论》等。这些著作与《工程控制论》一起共同诠释了科学巨擘的学术风采。

在展出的钱学森著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钱学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他全部身心投入在科学研究上的忘我精神。《嘉言懿行》一书编选了钱学森“处事”“立身”“治学”“育人”四个维度的真知灼见,特别是在“立身”篇中记载了他多次退掉学术工作之外的一切事务。《钱学森书信》中收录了1984年钱学森致信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的信。在信中他决然辞任五所交大校友总会名誉会长,他提到:“几年来我为了能集中有限精力搞点学术工作,努力辞去社会活动性的职务,而且非我本职工作,决不离开岗位到外地”,由此可见钱学森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伟大品格。

展览的第三部分“书香颂学森”交织展现了以研究、传播钱学森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以钱学森为主题的文学著作。《毛泽东年谱》《邓小平年谱》中多次提及钱学森向国家领导人汇报科技领域工作,国家领导人就核武器、农业、地质等多个领域科学问题与钱学森进行的交谈,体现了国家对钱学森多领域科学成就的关注,展露了钱学森科技报国的赤子之情。钱学森不但在科学上成就非凡、功勋卓著,在艺术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认为科学家需要懂一些具体的艺术,艺术家也要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他的艺术修养体现在文学、音乐、建筑、园林、书画等多方面。在这些领域,他不仅有个人实践,更有独到的见解,乃至理论建构。本部分展出的《钱学森论山水城市》《钱学森论建筑科学》《钱学森画传》等多维度勾勒出一位科艺双馨工作者的形象。展品《钱学森精神读本》从“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六个方面阐释了钱学森的贡献。其中,“爱国”篇更是钱学森的爱国名句集锦。赴美前,他说“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被拘禁审讯时,他说“我忠于中国人民”;归国献身国防事业时,他说“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在国内领取“小罗克韦尔奖”奖章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奖章时,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开展当天,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张凯来到书展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新碗、党委书记姚奕等接待了钱永刚一行,并一同参观了书展。

钱永刚在《艺术论》《红旗》《工程控制论》等展品前驻足观看,并向现场人员讲述了许多展品背后的故事,对展览提出了重要建议与期望。参观后,他还欣然应邀在其主编的《钱学森精神读本》一书上题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发表重要讲话,认为他们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钱学森无疑是交通大学最耀眼的科学家名片,是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的标杆和榜样。图书馆以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为契机,以特有的馆藏图书为主线,举办“大师阶梯——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馆藏图书展”,以展育人,以文化人,旨在引导年轻学子从书展中赓续科学家精神血脉,厚植爱国爱校情怀,树立宏愿,传承使命,为民族之复兴,社会之进步,人类之文明而努力奋斗!
2021年12月1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专题纪念仪式,共同寄托对钱老的无尽思念和无限缅怀之情。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以及钱馆全体馆员、志愿者代表、物业工作人员代表等出席了本次仪式。仪式由魏红副书记主持。

上午九时,全体人员身着深色服装,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来到序厅钱学森铜像前,向钱老敬献花篮。盛懿书记上前为花篮整理缎带。

随后,全体人员依次上前发言,并将自己写给钱老的寄语贴在背景板上。一张张心型便笺,写满了钱馆人对钱老的思念与缅怀,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展望。
“这盛世,如您所愿!”
“故人化星,精神永存。”
“国之楷模、功垂千秋”
“钱学森,心怀国之大者,成就不世之功。”
“钱老,向您学习!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宣传继承您的精神,奉献绵薄之力!”
“待到山花烂漫时,您在丛中笑。”
“钱老,我们永远怀念您!”

盛懿书记在仪式最后作总结讲话。她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于钱老百年诞辰之际开馆,钱馆全体同仁自那时起就因钱老而凝聚在一起,共同奋斗走过了十年的岁月。十年来,钱馆人以弘扬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为使命,秉持开门办馆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内涵建设,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藏品管理、教育宣传、运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值此之际、展望未来,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继续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精神,共同为钱学森事迹与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服务学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携手踏入钱学森图书馆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奋力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摄影:徐 菁
在博物馆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世界,而青少年教育正是博物馆的重要发力点。
为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本市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范例,自2021年4月起,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公开征集充分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展教资源的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启蒙等各类馆校结合课程教案。一年来,共收到全国范围内投稿教案百余份,内容覆盖大、中、小各学段及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美术、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等多个学科,并最终遴选出正式入选教案30份。
“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最终入选名单如下:
“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入选名单

【相关新闻链接】
202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在诞辰日前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412位同学来到钱学森图书馆,用一场特别的研学活动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致敬。


412位同学,12位老师,9个班级,8位讲解员,6位志愿者,4位专家,3场讲座,1本研学手册,这一组数字记录了这一场研学的特点:学生人数众多,场馆主动投入,研学内容丰富。数字的背后,是4易其稿、精确到分钟的研学方案,交大二附中的仲丽娟老师说:“这一次钱学森图书馆的研学过程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没想到这么多的学生在一个体量并不算大的场馆进行3个小时的研学,能够保持全程井然有序,而且在每个展厅都有十分用心的互动学习任务设计,学生们的收获超乎想象。”


这样一场研学活动的策划其实是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就已启动,然而在“双减”之后,这样的活动无疑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启示,代表着博物馆对“周五下午去哪儿”的一次探索式回答。

对学校来说,组织学生到场馆利用半天时间集中开展研学活动无疑是最具操作性的方案,但是对场馆来说,大客流带来的接待压力,大批量团队集中参观学习效果无法保证,这样问题始终不容回避,“供需矛盾”始终存在。


钱学森图书馆和交大二附中探索的解决方案是馆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是将场馆研学深度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将场馆研学作为整个学期课程方案中的一环,当学生们来到场馆时并非对场馆一无所知,他们完成研学任务走出场馆时,也不是此次学习任务的终点。


在交大二附中的六年级综合实践课表上,从9月18日到10月22日,共安排了五场关于钱学森的专题讲座,多位专家从不同视角介绍了钱学森以及他所身处的时代。此后,通过拓展阅读、搜索资料、观看影片等一系列自主学习,在来到钱学森图书馆之前,钱学森的形象已在同学们的心中被逐渐勾勒清晰。


“我们的研学活动更强调实践性,不再仅仅是讲解员讲,学生被动地听和看,而是强调在场馆这个场景中印证课堂所学到的东西,尝试把自己已经了解的东西和场馆的展品、陈列、景观联系起来,再通过完成一系列研学任务,边学边思考边解决问题,从而强化他们对课堂所学的认知,加深对博物馆展陈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教育效果。”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副部长张文珺表示。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东风二号甲导弹”前,同学们的表现让带队老师和讲解员都感到惊艳,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以“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为主题三分钟即兴演讲。


六年级三班的李泽珂同学在整个研学过程中一言不发,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个环节,他第一个走上讲台,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许多年后,人们会记得我们,记得这一刻。我们的后辈会因为我们今天的牺牲和付出,过上安稳的生活,到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已不在这个世上,但是,我们仍会觉得,我们做得一切都值得!”

就在不远处,钱学森的铜像目光深邃,嘴角微扬。也许,这群孩子的话语,就是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对他最好的纪念。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之际,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 主题征文活动公布最终获奖名单。
截止到2021年8月31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 主题征文活动累积收到征文作品2272篇,覆盖全国不同地区的大中小学校67所。为保证评奖的严密性、公正性,阅卷工作分初评和终评环节。每份赛卷均由三位以上评委盲评打分,经过评委会,最终评选出了特等奖10名和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0名以及入围奖若干,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组产生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2名,入围奖38名。




初中组产生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2名,入围奖38名。




高中组产生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2名,入围奖38名。




大学组产生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入围奖6名。

为进一步宣传与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鼓励广大青少年开展“复兴之路”“强国之梦”“爱国之情”研学实践,钱学森图书馆将获奖征文汇编成册,计划于2022年第一季度出版发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主题征文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DF-2A两弹结合发射场景AR体验”服务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公司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根据钱馆展厅中的DF-2A导弹本体、导弹底座、参考圆厅壁画《最危险的时刻》,利用AR技术,开发微信小程序,情景再现DF-2A两弹结合试验时的发射场景。
3、预算价:28万元。
二、截止时间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截止时间:2021年12月23日16:00。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前台,高老师
三、开标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1年12月31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会议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开标,投标人应在2021年12月30日下午16时00分前将相关书面材料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前台,高老师收。
2、标书答疑:2021年12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地址同投标地址)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四、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高老师 电话:021-62932063
【领导致辞】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一展“又见”钱学森 110件展项回顾人民科学家辉煌人生
澎湃新闻:专访|钱永刚 这是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
东方财经·浦东频道: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一批珍贵物品首次展出
三沙卫视:上海丨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一批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珍贵馆藏首次展出
文汇报:钱学森的数学作业、工资条、送给太太的新婚礼物……110件展品今在钱学森图书馆首展
上观新闻:110件诞辰纪念展项中,竟有钱学森蒋英共用的3部英文食谱?看似甜蜜却艰难
周到上海: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110件展项回顾人民科学家辉煌人生
新民晚报: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交大举行系列活动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一批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珍贵馆藏首次展出
第一教育:钱学森的大学作业、留学携带的行李箱、归国后的工资条……110个展项亮相钱学森图书馆
东方网:钱学森的数学作业、工资条长啥样?纪念钱学森110周年诞辰,多件珍贵藏品首次公开亮相
劳动观察:工资条、入党申请书、生活用品……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110件图片与实物展出
上海电台: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系列活动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开馆10周年
上海教育新闻网: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110件珍贵馆藏在钱学森图书馆首展
澎湃新闻:在这场展览上,一张1996年的工资条揭示了钱学森的军龄
青年报:还记得“钱学森30年前给VR取名‘灵境’”的热搜吗?快来这里看实物信件!
今日中国:“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开幕式暨《文物有话说》等新书首发式在上海举行
周到上海:他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听听,110个钱学森的生平故事,看看,110件珍贵展品再现其传奇一生
党史镜报: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 马克思主义何以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文汇教育:今天是这位人民科学家诞辰110周年,他曾让中国人挺直腰杆子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讲好钱学森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项目作为文教结合提升专项行动典型案例,成功入选“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发布《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品牌特色更为鲜明,品牌内涵更为丰富,品牌示范效应进一步凸显,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为总结近年来“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方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与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牵头组织开展“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选编活动。
“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选编活动面向社会各行业广泛开展,以“品牌导向正确”“品牌机制创新”“品牌内涵丰富”“品牌特色鲜明”“品牌影响深远”为评选标准。

钱学森图书馆文化品牌项目“讲好钱学森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从“活化资源利用,生动传播爱国主义”“挖掘精神内涵,大力弘扬钱学森精神”“创新教育载体,打造文化育人综合体”三个角度全面总结了开馆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如何不断创新宣传展示手段,通过讲好钱学森的故事生动传播科学家精神,形成了以“爱国情怀 科学精神”为特色的文化品牌。

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常委副主席,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陕西省政府原参事蒋惠莉对钱学森图书馆的文化品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亮点在于:“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生动讲述钱学森故事,赞颂人民科学家精神,为鼓舞广大青年及社会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发挥了积极作用。”“生动有效地传播爱国主义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政课学习提供了典型经验,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选编活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与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广泛邀请国内权威文化学者、政府官员、行业从业代表、媒体代表和社会代表共同组成选编工作专家委员会开展评选,是深化“上海文化”品牌宣传,扩大“上海文化”品牌社会知晓度和市民认同感,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元旦假期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2022年1月1-3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疫情防控期间,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所有观众入馆须出示健康码、行程码,请配合体温检测出示预约信息完成校验并安检后,方可入馆。排队及参观时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详细内容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
钱学森图书馆
2021年12月21日

12月17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李政道研究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由钱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为全体人员上专题党课。

在李政道研究所党员活动中心,盛懿书记以“从‘两弹一星’精神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题为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讲党课。她带领大家回顾了“两弹一星”事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为这一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卓越贡献,并结合“两弹一星”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及其提出时外部环境、内部实力、制度优势等因素指出,“两弹一星”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她寄语全体党员,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等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科学管理,秉承创新思维,以钱学森崇高精神为核心,认真研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钱馆人的独特贡献。

张凯馆长以“努力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奋斗者”为题,与全体党员分享了关于党员干部培养的学习体会。他以陈延年、罗荣桓、黄克功事件、焦裕禄、钱学森等历史上党员干部的故事为例,并结合毛泽东同志、习近平同志关于党员干部培养的重要论述指出,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要善于谋划、要敢于担当、要清正廉洁。他表示,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之际,钱馆全体党员要牢记国家建馆使命,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早日把钱馆建设成为国内外研究、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具有一流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校博物馆和学校重要育人平台和文化品牌。
活动当天,全体党员还集体参观了最新建成启用的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并听取了李政道研究所直属党支部书记赵昕关于李所建设背景、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所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指挥部原总指挥吴旦与大家亲切交流,并回顾了钱馆十年前筹建初期的曲折历程。他勉励大家要不忘建设初心,继续发扬开馆时钱馆人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好、使用好、宣传好,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参观学习使人受益匪浅,今后也将始终坚持守初心、担使命,学习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摄影:徐 菁
Museum Exploration Program (MEP) has developed into a flagship program of student exchange and culture immersion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since 2015. Early this year, MEP has been listed and sponsored by China’s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s one of the key exchange projects between Mainland and HK & Macau. Altogether 30 projects were selected nationwide.

Initiating in 2015, MEP was designed to attract studen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u universities to conduct internships at various museums in Shanghai. Students start the program with a collective research project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QLM researchers and they normally spend four or five weeks’ summer time in Shanghai. Along with the internship and research, MEP also arranges tours to museums and archaeology sites neighboring Shanghai. The series of activities allow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China’s arts and history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reative way.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the‘field’ internship and visits, therefore can grasp an authentic taste of China’s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museum functions. It has thus taken place continuously for six years and attracted over 60 students to join.

Considering the COVID, MEP this year changes its mode and focus to recruit full-time students from Shanghai universities, with Hong Kong or Macau background or as hometown. This can sustain the program by serving more students while aligning with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measures. Hong Kong and Macau students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d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take part in this year’s program. They take internships in QLM, Shanghai Film Museum,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Museum, Shanghai Radio Museum, and Shanghai Children’s Museum. Internships are coordinated to combin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museums’ daily work.

As a university museum, QLM has the unique potential to connect ‘students’ and ‘museums’, thus creating innovat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MEP is one of the projects that QLM designs to transfer enormous museums expertise and resources to novel and original learning experience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2022年新年伊始,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度“博物馆之友”座谈会在B13会议室举办,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社教部部长傅强、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及11位“博物馆之友”代表出席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组织成立于2017年3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博物馆从业者、航天爱好者、科技工作者、钱学森研究专家学者,也有普通的热心观众和资深志愿者。四年多来,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在增强本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本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宣教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成立后,努力搭建起钱学森图书馆与社会公众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先后举办多场座谈会、咨询会,组织开展各类考察调研活动,“博物馆之友”们结合自身的工作和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为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宝贵建议。

在此次座谈会上,“博物馆之友”代表们积极发言,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叶红是钱学森图书馆资深志愿者,2021年她刚刚代表钱学森图书馆荣获上海市“优秀讲解员”称号,她表示:身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我们不仅是钱馆最忠实的“粉丝”,更作为接待者、引导者与讲述者,成为了连接博物馆与普通馆的“桥梁”。在钱学森图书馆的每一次上岗、每一次讲解,都深刻体会到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渗透到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自己将继续不忘初心,用真情讲解服务社会,让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在社会上发扬光大!
梁韵退休前是上海协和双语尚音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今被誉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讲解队中的金牌讲解员,她表示在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过程,自我也得到了提高、完善和发展,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身为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自己倍感光荣,未来也会和大家一起把钱学森的故事讲好、把钱老的精神弘扬传承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熊佩华表示作为志愿者在钱馆服务已有五年时间,并在钱馆的服务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素质,受益匪浅。自己也要学习和践行钱老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的精神,做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老人。
王劼在座谈会上畅谈了在钱馆担任志愿者十年来的体会。从刚来时的对钱老不甚了解,到后来在不断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一次次加深对钱老的认识,产生敬仰之心。对自己而言,认真对待每一次上岗,做好馆内志愿服务的每一件平凡小事,就是对志愿者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对钱学森精神身体力行的传承与弘扬。

座谈会最后,盛懿书记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与会的“博物馆之友”们表示感谢。她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关心支持,更离不开“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如今,从日常接待到展览讲解,从社教活动到藏品整理,从场馆服务到各类比赛,钱学森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都能看到大家的身影,“博物馆之友”们是钱馆大家庭的一份子,更是钱学森图书馆继续前行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22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队成立十周年,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成立五周年,我们将策划举办庆祝活动,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对热心奉献的志愿者们给予表彰。希望下一个十年,钱学森图书馆与“博物馆之友”们继续携手共进,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一起守护好这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努力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收藏展示的中心地、学术研究的新高地。
【相关新闻链接】
上观新闻:从“校舍”走向“馆舍”,徐汇滨江学区“博物馆朋友圈”扩容加强馆校合力育人
第一教育: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徐汇滨江学区“博物馆朋友圈”2.0来了!
上海教育新闻网:徐汇滨江学区“博物馆朋友圈”升级 馆校合作共筑合力育人新机制
文明徐汇:从“校舍”走向“馆舍”,徐汇滨江学区“博物馆朋友圈”扩容加强馆校合力育人
2022年1月14日下午,一场以“馆校融合 协同育人”为主题的馆校合作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四十余位来自徐汇滨江学区的教师与本市各大人物类纪念场馆的代表们集聚一堂,共同就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展开主题研讨。在馆校双方不同视角的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一种全新形式的馆校合作路线图正徐徐展开——

滨江学区联动,共建合力育人新机制
由上海市南洋中学领衔,龙漕中学、龙华中学、龙苑中学等11所成员学校组成的徐汇滨江学区,近年来着力推进学区内各中小学党建与教书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以盘活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为目标,以馆校合作课程开发为抓手,携手共建合力育人新机制。
2020年10月21日,徐汇滨江学区各学段老师相约在龙华烈士陵园,正式启动了徐汇滨江学区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合作课程开发项目。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要求,滨江学区小、初、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先后来到龙华烈士陵园开设专题课程,献礼百年风华,形成了16节课32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些在馆校合作中运用红色资源的鲜活案例最终结集出版为《馆校融合 知行并进——徐汇滨江学区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合作课程开发案例》。案例集将学科内容与场馆资源有机融合,注重课程的分段设计和内容的螺旋式上升,研究开发历史类、思政类、美术类、语文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场馆学习的效果,为同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滨江学区与龙陵合作课程开发的圆满成功,被视为“馆校融合、知行并进”1.0版本的圆满完成。2022年,滨江学区进一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联动民族精神教育联盟,与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洋中学博物馆同时启动2.0版本的课程开发,涉及物理、数学、生物、道法、语文、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的20余位老师。
从1.0到2.0,不断拓展的是滨江学区的“博物馆朋友圈”,不断提升的是馆校合作课程的育人效果,而真正获益的,是从“校舍”走向“馆舍”的学子们。
组建场馆联盟,共筑校外教育新平台
2016年起,在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毛泽东旧居、上海蔡元培故居、巴金故居等20家人物类场馆共同组建了民族精神教育联盟,旨在搭建多元开放、互动协作、活泼创新、自主参与的馆校合作平台,加强联盟场馆资源建设和教育专员的培养,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场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6年来,联盟围绕校外教育资源供给和育人能力提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编制“校外教育资源图谱”,首次基于学校和学科的视角对联盟场馆的展陈、藏品、活动等各类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解读;组织校外教育专题培训,提升博物馆教育专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拍摄制作“馆长说”系列线上课程,邀请联盟场馆馆长、资深教育专员面向社会公众介绍本馆的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专题论坛,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就校外教育工作开展专题研讨;策划研学活动,整合联盟场馆资源开发精品研学路线……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民族精神教育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响应,共同探索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加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精心设计推出系列教育活动,共筑起校外教育新平台。
推进会上,民族精神教育联盟牵头单位钱学森图书馆以自身为例,从“基于学科视角利用场馆资源”“基于特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基于探究学习设计场馆任务”“基于职业体验设计教育活动”四个角度介绍了这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近年来如何在馆校合作领域重点发力,不断将馆内优质资源转化为各类教育活动,以全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努力构建起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馆、校、家合力育人共同体。
学区+联盟,打造馆校合作新模式
此次推进会上,徐汇滨江学区+民族精神教育联盟馆校合作课程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未来,滨江学区的多所学校将与民族精神教育联盟的场馆交叉结对,建立起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场馆与学校、场馆教育专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双师课堂、共同开发馆校合作课程和教育活动项目等方式,不断提升场馆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着力拓展校外教育场馆育人方式和途径,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

上海市南洋中学两类课程教研组长李云是此次馆校合作项目的发起者之一,也是后续课程开发的负责人,他表示:此前滨江学区与龙陵合作的课程开发,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2.0版本馆校合作课程开发明确了继续提升的方向,如馆校合作课程的持续性问题、普惠性问题、有效性问题,都将是此次课程开发重点解决的问题。馆校合作双方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丰富、生动、直观的“博物馆殿堂”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资源。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郑奕教授对此次馆校之间的“强强联手”馆校寄予厚望,她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之间的有机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此次徐汇区试行以联盟+学区的方式推动馆校合作课程开发,就是将博物馆资源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秘书长邹竑指出,2021年,上海市教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上海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发挥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全面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破解制约校外教育发展的瓶颈短板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尤其强调坚持开放协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各学段衔接、家校社联动、校内外协作。此次项目启动就是响应《意见》和“双减”政策的一次机制创新,以校外教育场馆联盟为基础联动相关学区,以联盟+学区的形式推进馆校合作共建,有利于推动学校和社会场馆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工作机制,将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促进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贯通,课堂教学与场馆体验有效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外教育生态。
试行“研学开放日”,提供课后服务新范例
近日,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的学生研学活动也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中同步开展。为更好服务学校师生,钱学森图书馆将每周五下午设为“研学开放日”,专门面向中小学校开放场馆预约通道,并提供“一馆一策”定制内容的课后服务。在场馆的精心组织下,来自复旦初中6个班级的300余位同学分别由6位教育专员带领,分6条参观路线,在馆内各个展厅体验深度讲解、专家讲座、主题观影并完成一系列互动研学任务,不仅整场研学井然有序,也大大提升了参观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为同类型场馆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了全新范例。



摄影:徐 菁
1月17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2022年第一次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首先汇报了学校开展校院两级应急专班工作培训的内容,围绕“少发生、早发现、快处理、减影响”这四个方面的举措进行重点解读。盛懿书记传达了学校对寒假前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介绍了上海市目前相关管控手势、疫情最新动态和上级相关要求。张凯馆长指出,要落实好学校提出的疫情工作三个“一”要求,即一套人员台账及其管理办法、一个工作专班(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和一个常态防控与预案机制。
根据学校及上级疫情工作要求,钱馆形成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专班,并进行具体人员分工、形成工作预案。专班人员由班子成员、综合部、运营部、社教部、研究部等相关人员组成。专班要针对馆内在职人员、物业人员、入馆参观人员进行分类台账梳理,并配齐相关防疫物资。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钱馆作为面向公众的文博场馆,始终坚持在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基础之上做好开馆服务。此次专题会议围绕寒假前后的馆内疫情防控工作,以院校两级应急处理工作模式为主要抓手,立足提前部署、做好应对。
供稿:综合部
1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三届一次教职工大会暨全体会员大会,完成钱馆工会委员会换届选举,并举行2021年度馆长奖颁奖仪式。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全体馆员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盛懿书记主持。


张凯馆长在大会上作2011-202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报告以“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为题,总结回顾了钱馆自2011年建成开馆至2021年十年间,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藏品征集、社会教育、开放运行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成绩。张凯馆长在报告中指出,开馆十年以来,钱馆牢记“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建馆使命,已基本建成钱学森事迹精神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学术研究的新高地和收藏展示的中心地。随后,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分析了新时代对钱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牢记国家建馆使命,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及主要工作思路和举措,并部署了2022年工作要点。

综合事业部部长沈美凤作2021年度财务报告,全面介绍了钱馆全年预算及收支情况。

党总支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魏红作2017-2021年度工会总结报告及财务工作报告。她从弘扬钱学森精神,推进主题思想引领;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参政水平;建设和谐家园,积蓄干事动能;服务 “立德树人”,培育“交小苗”;加强自身建设,用好活动经费等几方面总结了第二届工会五年来的工作成绩,并对大家五年来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


钱馆全体教职工对三份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和讨论,大家在审议时认为,钱馆十年工作报告不仅全面回顾了开馆十年以来的工作成绩,更提出了未来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继往开来、振奋人心。年度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内容详实、数据清晰。同时大家也针对明确发展定位、制定工作规划、资源平台搭建、钱学森品牌的打造与重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随后,大会通报了全体教职工对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的审议及反馈情况,馆领导对各位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和意见进行了初步反馈,并经全体教职工举手表决通过了全部三项报告。
本次大会上还投票选举产生了钱学森图书馆第三届工会委员会委员:王昕、李艳、郭娅、魏红(按姓氏笔画排序),魏红当选为新一届工会主席。


大会最后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度馆长奖颁奖仪式,学术研究部、运营合作部获得集体奖,5位同志获得个人奖励。张凯馆长在仪式上转达了因疫情不能参加会议的钱永刚馆长的问候。他向获奖的全体老师表示祝贺,并表示大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的一年中,努力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希望大家在即将到来的虎年中,再展雄风、虎虎生威,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作出更大的成绩!
本次大会至此圆满落幕。
供稿:茅艳雯
摄影:徐 菁
1月19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在钱馆举行。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党支部书记贾清、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以及双方党支部的党员代表共同参加。仪式由茅艳雯主持。


在共建会上,双方支部书记首先简要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贾清在讲话中介绍了天文展教党支部的概况及天文馆开馆以来的展教运行服务工作,他表示,通过共建,双方能够充分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以发扬科学家精神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和科普实践探索,促进人才培养,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共享平台。

盛懿表示,今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十一周年,双方党支部的结对共建恰逢其时,今后要加强合作交流,将钱馆科学家精神和上海天文馆天文航天科普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提升科普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及社会影响力作出贡献。

随后,双方党支部书记分别代表各自党支部,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双方以“爱国奉献、科学创新”为主旨,在展馆运行、教育活动实施和研发以及线上科普信息化推广等方面达成初步的共建意向。

签约仪式结束后,双方支部党员共同听取了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题为《开创天文学新时代的韦布望远镜》的科普讲座。施韡部长用深入浅出、诙谐风趣的科学语言,与大家分享了世人期待已久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继任者——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建造历程,并对其原理和构成进行了专业的科普解析,让在场所有党员再一次感受到人类对科学无尽的探索精神。
共建活动前,共建支部一行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摄影:徐 菁
王 昕
张文珺
1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等领导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的陪同下,走访慰问了春节前夕坚守在一线岗位的钱馆工作人员。

林校长等一行在馆领导陪同下,重点视察了钱馆疫情防控工作,亲切看望了钱馆一线在岗工作人员,对大家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和慰问,并致以新春的问候。馆领导向林校长汇报了钱馆教工之家建设情况以及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多项荣誉。

林校长对钱馆寒假期间的各项工作予以肯定,并勉励全体钱馆人在新时期牢记建馆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一级博物馆建设,再接再厉,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校领导的亲切慰问让全馆上下切身感受到学校各级组织的关心,极大地鼓舞了钱馆全体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激励大家在接下来的寒假开放期间毫不松懈、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寒假期间疫情防控、开放运行等各项工作。
摄影:梅秋武、武新民等
On January 17,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held its first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eting of 2022. SHEN Meifeng,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Operation and Organization, first reported the University’s two-level emergency guidelines,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less occurrence, early detection, quick treatment, and reduced impact”.
Vice director SHENG Yi, conveyed the University’s deploymen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fore and during the winter vacation. She also introduced Shanghai’s latest development and city-level’s quarantine guidelines. Executive director ZHANG Kai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by the University. A special working group is also organized in the meeting.
2022年2月3日大年初三,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虎年新春的首个开馆日,也迎来了新年里的第一批游客。

2月3日清晨,游客们已在钱学森图书馆门口排起队伍,他们当中,有第三次来馆参观的钱馆忠实“粉丝”,也有留沪过年专程来馆致敬心中偶像的“打工人”,还有带着孩子前来体验“新春讲解”活动的交大校友。


令他们感到意外的是,9点开馆后,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们向前十组进馆的游客送出了一份特别的惊喜——虎年新春大礼包,其中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在开馆十周年之际推出的系列出版物和文创产品。
随后,在资深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虎年新春的第一批游客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动情地讲述仿佛将他们带回了历史现场,从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起步到新一代航天人飞天梦圆,从心系祖国冲破藩篱的归国之路到一代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无论是第一次参观的“萌新”还是已多次重温的“忠粉”,游客们无不为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深深震撼,被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对钱学森的科学精神深深钦佩。


来自兰州大学的于子敖同学激动地说:“来到这里,不仅是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更通过志愿者的讲解感到自己置身伟大时代,见证伟大复兴,肩负伟大使命。”听完讲解后,他来到前台,现场报名加入了钱学森志愿服务队,他说:“我希望把钱学森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我的感悟分享给更多同龄人。”


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钱学森图书馆根据防疫需要减少了新春活动场次,只保留了“开馆有礼”和“新春讲解”这两项延续多年的品牌项目。与此同时,为满足受众需求,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策划推出“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线上挑战赛,进一步丰富线上教育资源,截至目前,已发布系列推文18篇,推送钱学森故事72个,预计寒假期间累积阅读量将超过10000人次。

供稿:傅 强
摄影:章飞飞
许 盈
On February 3, 2022, the third day of Chinese Lunar Year,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elcomed its first group of visitors in the Year of Tiger. Among them, there were loyal ‘fans’ of QLM who came to visit for the third time, ordinary citizens who came to pay tribute to their idol when staying in Shanghai for the Lunar New Year, and also the alumni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ho brought their children to experience QLM’s holiday activities. They were surprised to receive QLM’s New Year package: a series of publications and creative products produced on the occasion of QLM’s tenth anniversar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safety hazards caused by the gathering of people, QLM has reduced the New Year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But the offline visits can be balanced by our online offering: a Wechat account of “Stories by QLM Director”. 72 stories have been released and it’s expected that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readings during the winter vacation will exceed 10,000.
近日,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科协办发普字〔2021〕26号)要求,经评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800家单位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指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安全、自然资源、旅游等领域机构兴办,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科普和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主要分为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教育科研与重大工程类科普教育基地、“三农”类科普教育基地、企业类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类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其他类科普教育基地六大类。
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由中国科协办公厅组织开展,从申报基地基本条件、设施条件、科普服务及人员等四个方面综合评估各申请单位的科普工作能力及绩效。根据中国科协下发的《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与认定管理办法》,钱馆聚焦2018至2020年科普工作积极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经教育部推荐,通过初评终评、公示和命名等程序,最终入选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
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始终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重要工作之一。2012年,钱学森图书馆由上海科协推荐入选“2012-2016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后又先后获得“2013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单位”“201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信息化工作优秀基地”等荣誉。以入选全国科普基地为契机,钱学森图书馆不断完善场馆科普软硬件条件,加大科普活动组织力度,全面提升钱学森图书馆的科普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








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和本馆丰富的馆藏文献实物资源,面向社会公众策划推出“航天动手做”系列体验活动、“学问沙龙”系列科普讲座、“星际航行科学节”主题嘉年华、“走近钱学森”系列线上课程、“星际航行学院”系列博物馆课程等品牌教育活动,原创“圆梦九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壮丽航程”“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三十周年”“科学先锋 和平卫士——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钱学森”“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遥望比邻”等科普展览20余个,编辑出版《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文物有话说》《科学之帜钱学森》等十余本科普读物,初步构建起具有本馆特色科学普及和传播体系,科普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已建设成为以钱学森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的普及为核心,以航空航天、应用力学和系统科学领域为重点,以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为特色的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和科普教育基地。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发自身资源,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开展科普教育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供稿:张文珺
2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社)所长张阳升,中组部组织一局三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姜一峰,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李微,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贾超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仰颐,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盛懿等陪同。

步入展厅,张阳升所长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陈展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仔细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等各展厅,不时与陪同领导就钱学森的哲学思想、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藏资源等问题进行交流。

当听到讲解员介绍,钱学森图书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开展党员干部培训的现场教学基地,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时,张阳升所长表示赞许。他说,2021年9月,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主席以钱学森为例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列展示内容既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诠释,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什么样的科学家才是国家需要的战略科学家。

参观结束后,盛懿书记简要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来的主要工作,并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张阳升所长一行赠送了《钱学森精神读本》《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等研究成果。
供稿:傅 强
摄影:徐 菁
2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2022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回顾2021年秋季学期工作,部署2022年春夏学期工作任务,颁发管理服务奖和佳和优秀教学奖。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和荣获管理服务奖的沈美凤老师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主会场参会,党总支副书记魏红及钱馆全体人员在B13会议室全程观看了视频会议。

大会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表彰仪式,表彰2021年学校管理服务奖和首届佳和优秀教学奖获奖教师。大会展示了获奖人员的先进事迹。杨振斌、林忠钦为获奖代表颁奖。钱学森图书馆沈美凤老师荣获“管理服务奖”三等奖,上台接受颁奖。

林忠钦以《锚定目标奋力前进 攻坚克难勇创一流》为主题作学校工作报告,回顾2021年秋季学期工作,提出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考,对2022年春夏学期工作作出部署。
杨振斌在总结讲话中,向管理服务奖和佳和优秀教学奖获奖老师表示热烈祝贺,对成明和校友尊师重教、饮水思源的情怀表示高度赞赏,对学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工作提出要求。
校领导在报告和讲话中都提到了如何培养像钱学森一样优秀的科学家和大学文化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将根据学校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宣传钱学森精神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奋发努力!
供稿:车 兰
2月16日,《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丛书编委会向中国航天基金会赠送了首批图书。丛书主编钱永刚、编著顾吉环、国防工业出版社原总编邢海鹰、责任编辑季萌,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秘书长王程、副秘书长袁茂富出席赠书仪式。

钱永刚首先介绍了《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书籍的编写历程与内容架构。该图书着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共分三册,分别是《大科学家钱学森》《你好钱学森-成长启示》《你好钱学森-嘉言利行》,全面解读了钱学森的传奇一生,成才之路和伟大精神。钱永刚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把科学家精神的种子、科学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和音,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书籍能在中国航天基金会的航天文化宣传、航天精神传承、乡村振兴,特别是“钱学森书屋”等公益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右:钱学森之子、《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主编钱永刚,左: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
吴志坚理事长表示,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开创者,为中国航天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国航天基金会开展的一些公益活动,之所以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是因为这些活动都冠以“钱学森”这个响亮的名字,比如“钱学森书屋”等,特别是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最高成就奖”和“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已成为航天领域及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科技奖项,颁奖仪式成为中国航天日活动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这套图书介绍了钱老的丰功伟绩和伟大精神,为我们弘扬航天精神、宣传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一定要用好。中国航天基金会一定要在学习和实践钱老精神中,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宣传和弘扬钱学森精神。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hbHiAOmDnQ1FRHJxth1eFQ
2月23日,“重回1955”历史情景体验课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开展。这是2022年度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课程进校园”的首次实践,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精神的有力行动。社教部教育专员任佳怡组织授课,该校七(1)班全体学生参与上课,世外浦江副校长孙颂欢、副校长胡凤莲、教导处主任马雪姣及各学科老师听课。

伴随着一份被打开的“绝密档案”,学生们化身特别行动小组成员,穿越回1955年,为营救钱学森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授课老师借助史料将时间拉回到1955年,带领学生重新体验了冷战背景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抗美援朝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钱学森归国时的曲折经历和心路历程,在完成营救钱学森回国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沉浸体验和能力提升。
本课程以广受好评沉浸式剧本研学活动“重返1955”为基础,从“馆舍”来到“校舍”,钱学森图书馆课程研发小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使之更符合课堂教学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由授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史料提取、英文翻译、新闻及书信阅读分析,实现360度跨学科融合,同时注重体验、鼓励创新,在完成“营救钱学森博士回国”任务的过程中全面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其爱国情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世外浦江的老师们听课后纷纷表示:课程使学生丰富了知识,深化了体验,他们爱听乐学,受到很大的触动,精彩的授课使老师们也学到了很多,期待接下来与钱学森图书馆的长期合作。
为进一步服务“双减”,助力立德树人,钱学森图书馆将在《2021版课后服务菜单》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磨进校课程,丰富教育资源,提升育人效果,继续将本馆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的成功实践,为构建兼具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馆校合作育人共同体加倍努力。
供稿:任佳怡
傅 强
摄影:徐 菁
招聘链接:https://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263c797c20974843b5851b12ee8d4190
招聘岗位:陈列展览部展览设计岗
招聘人数:1 名
聘用方式:劳动聘用
招聘条件: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熟练操作及运用Adobe(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Indesign等)、3DMAX、Autocad、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设计功底扎实,熟悉各类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参与过相关陈展类项目的优先;
具备良好的施工现场监督协调能力;
了解博物馆工作规律和陈列展览工作的基本规范。
岗位职责:
技术资料及设计依据的收集、整理;
在部门主管指导下,制定展览设计方案;
把控现场施工质量及进度;
布展实施,把握效果;
各类设计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待遇:按学校规定。
联系方式:
联系人:车老师
TEL:62932094; E-mail:qxslibrary@sjt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
2月25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春夏学期全馆大会在B13会议室举行。钱馆全体馆员出席会议,会议由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魏红主持 。

执行馆长张凯就本年度钱馆重点工作做了部署,他首先总结回顾了寒假前后的主要工作,并结合学校重要会议精神,国家等级博物馆评估和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排行分析,以及利用文博场馆开展中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从完成基本陈列改造、一级博物馆申报准备、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建设、主题社教活动开展和党建工作等五个方面介绍了钱馆的年度重点工作。
魏红通报了第三届工会委员的分工、员工补充体检项目和近期工会活动。
党总支书记盛懿首先通报了钱馆征集保管部和运营合作部副部长的任命通知。随后在总结讲话中,她指出:钱馆未来的工作要立足交大,牢记国家建馆使命,集全馆之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也是钱馆新十年的起步,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与钱馆同成长、同进步。最后,盛懿书记强调了学校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要求。综合部负责人就疫情防范工作的细节和落实做了补充说明。
供稿:车 兰
2月26日,由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红途”平台共同打造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正式开讲,首讲由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带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主题报告。

2021年,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由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等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2022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联合“红途”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正式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计划每月推出一讲,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钱学森的光辉事迹、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从不同维度展现作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楷模、共产党员典范的钱学森,助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钱学森的求知岁月》报告通过讲述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账本、钱学森护照中的“特别许可证”、钱学森留美时期的存折以及钱学森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的形成过程等多个“小故事”,介绍了钱学森在他的求知岁月里取得的具体科技成就,以及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主讲人在讲述过程中还从树立人生目标、创造人生价值和获得人生智慧等维度,展示了钱学森如何从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科学报国信念并终其一生付诸实践,从而将个人融入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


在讲座互动环节,主讲人不仅耐心解答了观众们的热情提问,还向观众们赠送了入选2019年中宣部“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的优质读物《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直到活动结束现场依然气氛热烈,观众们意犹未尽,更对后续的系列报告充满期待。
下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不仅将在钱学森图书馆馆内继续开展,还将通过“红途”平台联动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系列报告送到市民家门口,覆盖更多人群,打通钱学森图书馆优质“四史”教育资源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供稿:傅 强
近日,2021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和精品云展结果正式出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专题展《遥望比邻——Dreams to Reality》获陈列展览精品推介。
2022年1月,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指导下,上海市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工作,共收到来自23家文博单位申报的28个线下实体展览。

在春节前举办的“2021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评审会”暨全市博物馆展览交流会上,各文博单位通过现场介绍、宣传短片等形式,对展览特点、亮点进行深度剖析解读。会议全程通过上博协公众号平台进行全程直播,在线累计总观看人数52万余次,为广大文博同行和公众提供了一次回顾优秀展览案例,互相交流学习,宣传推广的机会。最后,经专家组评议,本届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和精品云展结果正式出炉。与钱馆共同入围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基本陈列《积厚流光》。

策展人在评审会现场
《遥望比邻》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2020年12月31日推出的专题展览。不同于钱馆过往推出的科普展与人物展,策展团队这次试图从科幻文学、电影和当代艺术中抽离出若干与航天相关的元素,联系钱学森的科学简报、手稿,以《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为线索,从中找出能与之相对应的科学阐释,结合人类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回归历史,遥望人类征服星海的壮丽远景。它更像一个融合了航天史、科普和艺术元素的,带有一点沉浸式体验的跨界展览,也是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人物纪念馆,在展览叙事多元道路上的一次崭新尝试。




展览实景



部分展品
期间尽管经历了疫情与闭馆的影响,但作为钱学森图书馆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与2021上海科技节、徐汇科技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展览依然通过现场活动和线上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收获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展览还通过进社区、学校的方式,更深更远地传递着钱学森精神与科学精神。

线上直播

公共讲座

浦江世外展览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围绕着共和国科技发展史、爱国科学家群体、高校教育发展史以及钱学森学术思想与精神品格等主题,以展览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传递科学精神,科普大众。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第六次获此殊荣。
本次获奖名单
特别推介: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光辉永存——陈云生平业绩展》——陈云纪念馆
精品推介:
《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上海大学博物馆
《遥望比邻——Dreams to Reality》——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
《积厚流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基本陈列》——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国旗教育展》——中共四大纪念馆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上海博物馆
《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纪航海文物特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上海科技馆
《连接人与宇宙》——上海天文馆基本陈列》——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初心之地 美好生活——庆祝建党100周年文物史料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出境展)——上海博物馆
《浮世万象——百幅浮世绘艺术珍品展》(入境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精品云展:
《红色记忆•蓝色航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远海运集团
《携手——中国资本市场扶贫成果展》——中国证券博物馆
《青春之歌唱响百年——庆祝建党百年渔阳里百物精品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旧址纪念馆
《赶上春——江南文化数字专题》——上海博物馆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供稿:翁圣宬

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立下赫赫功绩。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2011年,在钱学森百年诞辰之际,钱学森图书馆在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成立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钱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不仅是钱学森图书馆的建馆使命,也是每一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从钱学森文献实物的收藏保管到学术思想的研究交流,从钱学森生平事迹的宣传展示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弘扬,图书馆从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挖掘丰富、鲜活、感人的育人故事,将其转化为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育人素材,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开展育人实践,从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育人答卷。
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堂
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们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钱学森,《我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2020年6月,上海药物所青年骨干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
2002年,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提出建设钱学森校友纪念设施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部门及钱学森家属的赞同。2004年,经中央研究,决定建设一座钱学森同志的纪念设施并取名钱学森图书馆。2005年5月18日,中宣部正式下达了《筹建钱学森图书馆工作方案》,建馆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自筹建起,钱学森图书馆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一座展示个人成就的纪念设施,而是要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正式开馆,并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建设者们的共同心愿,也就此成为这座科学家纪念馆的重要标签。
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累计接待各界观众190余万人,从青少年学生到退休工人,从领导来宾到广大市民,他们在这里走近钱学森的科学人生,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家国情怀,接受心灵洗礼,重温“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报国之路,感受“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之情,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志。
用高水平的陈展内容让每一位到馆观众被深深触动和感染,这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者们的初衷,而要践行立德树人的建馆使命,这座年轻的博物馆要做的还有很多。
从开馆之日起,上海交通大学就要求所有新生都要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十年中,这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不断升级:从一个小时的参观,到一整天的“青春告白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再到延续到整个学期的“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大思政课,对交大学子来说,钱学森不只是一位让人仰视的学长,更是树立远大理想、引领科技前沿、服务奉献祖国的人生榜样。
如今,上海交通大学不仅有“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班”“钱学森路”,更有一大批继承钱学森学长科学报国精神,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单位、基层单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国家重要行业和区域的优秀毕业生。近年来,交大毕业生赴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就业率更是逐年上升,无论身处何方,他们的身上始终牢牢印刻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传承。
服务本校师生只是第一步,发挥好育人功能,钱学森图书馆还要从“馆舍天地”迈向“大千世界”。
2011年,钱学森图书馆启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全国巡展,3年间,巡展在北京、沈阳、西安、广州、昆明、成都、武汉、兰州、呼和浩特等地举办,受众逾百万人次。
2013年,钱学森图书馆启动校园巡展,8年来,展览走入四十余所大中小学校,同时配套开展报告会、观影会、阅读会等活动百余场,受众六十余万人次。
2015年到2018年,钱学森事迹展览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也向世界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今天,钱学森图书馆不只以十年磨一剑的基本陈列、丰富的巡展资源拓展了辐射面和影响力,也让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更加立体、丰满、真实地呈现。
激发创新的科普讲堂
科普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大事,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头等大事。
——钱学森,1984年8月3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开办35周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青少年学生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参加研学活动。
钱学森不仅在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方面有诸多开拓创新,也高度关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钱学森看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普及不仅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更是提高人民群众认识客观世界水平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2年,钱学森图书馆再次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是继国家二级博物馆之后,钱学森图书馆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作为国内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整合各方资源,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传扬科学精神,始终是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大亮点。
2012年12月,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到访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小学生们展开了一场航天主题的对话,此次活动正式拉开了钱学森图书馆十年航天科普活动的序幕。
同年,“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启动,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40余位科技老师为青少年们带来“喷气火箭”“创意返回舱”“火星营救”等近百门体验课程,迄今已惠及近万个亲子家庭,在一批又一批孩子心中种下航天的种子。
2017年,“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全面升级为“星际航行学院”系列课程,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打造成型:“航天动手做”品牌课程延续开展,侧重实践操作,强调“做中学”;“手绘相对论”公开课侧重理论学习,定位为知识普及;“火星任务”系列公开课侧重开阔眼界,启发学生思考环境变迁、星际移民等“人类大问题”;“穿越星际”暑期电影课堂侧重兴趣激发,激励学生从科幻走向现实;“重走学森路”实践课程则侧重感官体验和实地探究,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入发射场,带着思考走回课堂。
2021年,钱学森图书馆航天科普活动形式再次突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航天机构、宇航学会共同推出首届“星际航行科学节”,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汇聚一堂:佩戴VR眼镜观看火箭发射、体验登陆月球;近距离观察天问一号模型和火箭发动机实体;亲手操作互动火箭发射场与智能太空种植箱;在科学集市挑战科学实验、验证航天器原理;在“星际航行大讲坛”对话六位不同领域的航天大咖……钱学森弟子、中科院力学所张德良研究员感叹:钱学森图书馆已然成为中国航天成就的纪念地、航天教育资源的汇聚地、航天科普活动的创新地。
如今,钱学森图书馆已初步构建起具有本馆特色的科学普及和传播体系,正在建设成为以钱学森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成就的普及为核心,以航空航天、应用力学和系统科学领域为重点,以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为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科艺融通的艺术殿堂
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话剧《钱学森》
钱学森始终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这是关系综合国力竞争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墙记录下了钱学森给出的答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正是秉持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科艺融通成为钱学森图书馆教育活动的另一大亮点。
2012年9月,由导演钱正执导的上海交通大学原创话剧《钱学森》首演成功。翌年,该剧作为中国科协“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批剧目进京举办专场演出,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委领导及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等1800余人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此后十年间,话剧《钱学森》赴全国多地巡演,引起热烈反响,被誉为“流动的钱学森图书馆”,斩获中国校园戏剧节大奖。
这部话剧的成功给了钱学森图书馆极大的启发,也促使这座博物馆更加主动地引入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开展更多以科艺相融为特色的教育活动。
2017年5月,“时代放歌——钱学森诗词朗诵会”成功举办,多位来自上海市朗诵协会的沪上名家轮番献艺。同年,钱学森图书馆推出融合美育与德育的特色教育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迄今已培养4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完成讲解千余场,排演少儿情景剧三部。
2018年12月,“翰墨高风”书画展开幕,七十余件精品书画作品刻画钱学森的丰功伟绩,诗词与书画相得益彰,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
2019年元旦,交大师生与热心观众齐聚钱学森图书馆,用一场青春洋溢的快闪演绎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登上《新闻联播》,全网点击量达千万次。4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专场音乐会上演,123位青年学子为观众们带来《春之永恒》等经典歌曲,献礼祖国70华诞。5月,著名小提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育熙举办“向人民科学家致敬”小提琴独奏音乐会,为观众们献上一份精神文化厚礼。同年,“纪念蒋英教授100周年诞辰音乐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12位师生精彩演绎14首经典艺术歌曲,带来一场高规格的艺术盛宴。
2021年5月,钱学森图书馆第三部原创儿童剧《追梦少年·钱学森》首演,以一场沉浸式的音乐诗剧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再现和心灵对话。
对钱学森图书馆来说,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既是面向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这座科学家纪念馆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
钱学森图书馆期待着,若干年后,这些被艺术和科学浇灌的心灵会在不经意间激发出创新创造的火花,更期待着,从他们当中走出新一代的大师和大家,甚至像钱学森这样的战略科学家。
十年树木,十年亦可立馆,十年,钱学森图书馆的育人成果已然初显。
十年前,那些在毕业前夕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在留言本上写下“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学子们,今天已是科研前线、国防战线上用奋斗建功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以主题研学、深度讲解、名师讲座、沉浸体验、互动研讨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上好“大思政课”,用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一批批青年学子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为“复兴路上、奋斗在我”的实际行动。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让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这里开花结果,让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让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传承弘扬!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2-03/10/nw.D110000gmrb_20220310_1-08.htm
各位观众:
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钱学森图书馆自3月9日起临时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请及时关注我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2年3月9日
Recently, the results of the “Shanghai’s Most Promoted Exhibition in 2021” were released. QLM’s original exhibition “Dreams to Reality” was awarded the laureate. The award, nicknamed as “Shanghai’s Top Ten”, is one of the most professional and high-level awards in Shanghai’s museum sector, featuring the best exhibitions annually in the city.

In January this year, Shanghai Museums Association organized the evalu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ltogether 28 offline exhibitions from 23 museums applied and competed in the awar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istory Museum’s permanent exhibition was also among the “Top Ten”.

Dreams to Reality unveiled at QLM in December 2020. Different from past exhibitions featuring Qian Xuesen at QLM, the curatorial team of Dreams to Reality draws elements of spaceflight from science fictions, movies and contemporary art, and connects with Qian’s manuscripts and publications, to project mankind’s journey of exploring outerspace. It intends to be a cross-disciplinary exhibition that integrates elements of aerospace history, popular science & art,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The exhibition is also a new attempt to explore diverse exhibition narratives in a memorial museum.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学校统一部署,钱学森图书馆自3月9日起全面实施闭馆、暂停开放运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整合防控力量、密织防控网络的同时,钱馆同仁也始终心系身处封闭管理之中的全校师生,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同心抗疫、共克时艰!
严格管控 并肩抗疫
3月,来势汹汹的疫情迫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按下暂停键。钱学森图书馆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3月9日起暂停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同时,钱馆疫情防控专班小组迅速启动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并落实部署各项工作,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对馆内所有相关人员的个人情况进行排摸,并每日向学校及时上报相关信息。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第一时间靠前指挥,现场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保障钱馆的基本运转。


3月9日清晨,钱馆物业管理处胡光华等骨干逆行入馆,保障钱馆基本运行。钱馆物业克服了因疫情管控带来的人员紧缺的困难,党员牵头,骨干担任主力,迅速响应成立现场值守专班小组,分别从安全保卫、设备设施和环境保洁等方面开展值守工作。
安全保卫是重中之重,钱馆物业同志严格24小时的值守监控,保障馆藏文献文物资产的同时,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全方位巡查,重点查找并补强薄弱环节,与保卫处联合值守钱馆同徐汇校区内的主要通道。3月13日起,徐汇校区进入全面封闭管理期。现场值守专班根据学校精神建立每日工作日志台账,完善信息,加强馆内人员和物资储备的信息统计。
尽管此次疫情猝不及防,但钱学森图书馆在两年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时刻保持警惕,完善应急预案,充足物资储备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应急措施,在学校疫情防控统一指挥下从容应战、并肩抗疫。
团结一心 共克时艰
3月18日,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凝心聚力,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钱学森图书馆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召开线上全馆大会。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以及全体馆员共同参加。

张凯在会议中介绍了自3月9日起,交大校园进入闭环管理,根据国家和本市疫情防控要求开展相关人员和环境筛查的基本情况。认真落实相应防控措施。他介绍,当前学校抗疫工作依然面临任务重、压力大的多重困难,但广大在校师生、志愿者、医护人员同心战疫,共克时艰,校园闭馆管理总体平稳有序、向好发展。
盛懿通报了钱馆自3月9日闭馆以来各项防控措施开展情况、全体馆员居家情况以及学校近期的各项措施。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她希望全体馆员特别是党员同志坚决带头落实各项防疫要求,严格执行所在社区各项管控措施,在积极配合学校、所在社区做好疫情防控和个人健康管理的前提下,立足自身岗位,主动积极作为,在学校有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服务抗疫大局。
会上,大家还分别就3月9日居家办公以来的个人健康管理及所在社区防疫管控工作等内容开展了线上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在学校闭环管理的特殊时期,更感受到身为交大人的一份责任,大家将和全体在校师生团结一心、勇敢前行,随时准备加入学校抗疫最前线,为学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全部力量。
爱心捐赠 助力战“疫”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3月9日开始,上海交大开始闭环管理,开展了相关人员和环境的筛查。连日来,学校疫情防控的动态也牵动着全体钱馆同仁的心,尽管身处校外、各自封控在家,但大家始终与学校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广大党员带头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为学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闵行校区疫情发生后,钱馆第二支部谢憬老师一直与身处于抗疫一线的校内同事们沟通联系,了解到相当部分逆行回校的教职员工,都以办公室、实验室、工作间等区域作为休息住宿场所,其在日常生活尤其是洗浴条件上遭遇了极大的困扰。就此情况,3月15日,谢憬老师紧急在各大供应商平台上搜索、联系货源和供货商,个人出资购买80套宿舍简易电动淋浴器(俗称“热带雨林”或“洗澡神器”),并在疫情防控政策极为严格、绝大多数快递公司已经暂停外省市向上海的货运服务的情况下,只花半天时间,于3月16日中午神速将这批“洗澡神器”送达闵行校区,同时委托环境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学校主要机关、部分院系和直属单位内急需的老师手中,解决了这批身处抗疫最前线交大教职员工的燃眉之急。


此外,谢憬老师还积极组织相关校友,向电院捐赠40套同款“热带雨林”设备供院内教职员工使用。
何不藏英待时发,自有阳春三月天!当前学校疫情管控还处于关键阶段,容不得丝毫松懈。钱馆全体同仁也将以最负责、最严谨的态度,立足自身、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助力学校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疫情散去,与大家重聚在钱学森图书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等中心点火升空,叩开了中国人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开启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回首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钱学森、龙乐豪、王希季、陈敬熊等交大人的名字与之紧紧相连,钱学森图书馆在2022年的“中国航天日”前后,通过新浪微博、腾讯会议等平台举行在线直播、讲座,与近50万观众共同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上海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云端庆祝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4月24日19时,由CGTN记者团主办的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集合追星人”,邀请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与多位航天大V、航天记者在直播间连麦,共同畅谈中国航天发展史、2022年6次发射看点以及中国航天的未来发展与国际合作。张凯馆长在连线中回顾了钱学森在60多年前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规划以及他的科技报国理想,引发现场连麦嘉宾共同的航天回忆。在谈及中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时,张凯馆长有感于航天大V所做的航天科普工作不断拉近公众与航天距离,重点讲述了钱学森以身作则参与航天科普,并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公众科普事业的原因及意义。本次活动历时2个小时,有超过49.1万人次观看。
“集合追星人”直播画面
与“集合追星人”同时间直播的另一场活动“‘新阅读,向未来’世界读书日‘云端’夜读荟|抗疫专题”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本次活动为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新阅读,向未来——读红色经典 做信仰传人”(第二季)系列活动之一。4月24日20时,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作客直播间,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领读新书《钱学森画传》。收看直播的青少年纷纷表示,“钱学森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的战略家,正是在他的科学指引和合理布局下,我国航天事业稳扎稳打,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钱老的爱国情怀,宏大志向和伟大成就深深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相信,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小学生观看“‘新阅读,向未来’世界读书日‘云端’夜读荟|抗疫专题”
4月25日下午,结合中国航天日和科学家精神教育,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千人骨干学员做科学家精神报告,反响良好。报告讲述了钱学森作为“科技主帅”,从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战略抉择,到擘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战略布局,再到建立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体制,始终发挥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学员表示,要把钱学森精神落实到科研工作中,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战略科学家钱学森》腾讯会议画面
尽管今年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无法与观众线下相约,但后续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相关活动已在积极筹备中,期待2022年重新开馆后为观众带来更多关于中国航天今日发展的故事与知识。
供稿:张文珺
2022年4月29日,钱学森图书馆在线上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党外人士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主持。

盛懿在会议上带领大家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她表示,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更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围绕钱老关于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学术思考开展深入研究,总结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执行馆长张凯在发言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道路,也成为高校文博人未来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总书记在讲话中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一以贯之地秉持“大思政课”理念,充分挖掘本馆教育资源,打造具有钱馆特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程品牌;充分发挥建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作用,开展交大红色资源连接中小学思政课堂的有益探索;继续发挥钱学森思想学术研究新高地作用,号召更多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围绕钱老学术思想开展深入研究,为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提供新的着力点。
党总支副书记魏红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因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他希望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当前形势下,科学家纪念馆也要紧跟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做好学术研究,发挥好博物馆第二课堂重要作用,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这也激励我们在今后进一步继续深入挖掘钱老学术思想宝库,做好学术资源平台建设与内容激活,讲好钱学森故事,讲好共产党人担当作为的故事,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中心组成员高磊在会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内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中国的一流大学要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我们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接班人。
陈列展览部部长张珊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前夕前往人大考察,意义重大。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我们也应当立足钱馆自身,在各项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扬钱老科学思想和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把钱学森的感人事迹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育人素材,挖掘馆藏资源,用好钱馆平台,讲好思政故事,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形式创新等方面发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钱馆智慧,讲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汪长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结合近年来总书记考察各高校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对我们高校博物馆工作者也有极其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办好大学博物馆,守护好党的重要阵地,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助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身为一名高校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要做好钱学森事迹的宣传者、传播者,更要以身作则,做钱学森精神的践行者,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绵薄之力。
China Daily and its Study China platform (studychina.chinaservicesinfo.com) are holding a storytelling contes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study or used to study in China are welcome to share their campus life.
WORKS IN THREE CATEGORIES
i. Articles
ii. Photos
iii. Videos
Languages in either English or Chinese are preferred.
PRIZES
We offer prizes worth up to 10,000 yuan (approximately $1,563). Winners will be awarded certificates and prizes by the organizers. Some of the best works get a chance to be featured on China Daily app (with 36 million users) and studychina.chinaservicesinfo.com.
WHEN TO SUBMIT
Opens on April 11, 2022-Submission deadline: May 31, 2022
HOW TO PARTICIPATE
Articles and photos
Article: 300 - 1,000 English or Chinese words
Photo: 10 photos maximum, 5MB for each; each with a caption up to 200 English words; format in JPG or PNG.
Videos
Format: MP4 or MOV
Size: 1GB maximum, up to 4 minutes.
Caption: 200-500 English words to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SUBMIT HERE
You can submit your works by:
1. China Daily app: download the China Daily app in the App Store, search for and find "My Campus Story" on the app’s homepage, and then click to submit your work.
2. logging on to the website:
https://studychina.chinaservicesinfo.com/mycampusstorysubmit/
航空科普新书发布、馆校合作赋能文博育人,系列线上活动释放博物馆力量
【相关新闻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读新书、云看展……今天,和交大一起唤醒沉睡的TA们!
文汇报:“加速,起飞了!”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为青少年打造可移动的“航空实验室”
人民日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打造线上航空动手“实验室”
上观新闻:国际博物馆日“加速,起飞了”,“钱学森”在线教你放飞,送来移动“实验室”
新华网:《加速,起飞了》新书发布 打造可移动的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中国新闻网:释放博物馆力量 钱学森图书馆打造线上航空动手“实验室”
上海教育新闻网:“加速,起飞了”!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图书馆打造线上航空动手“实验室”
看看新闻网:视频|钱学森图书馆打造可移动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新民晚报:《加速,起飞了》,这本钱学森图书馆出版的新书打造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周到上海:钱学森图书馆打造线上航空动手“实验室”,《加速,起飞了》新书正式发布
人民网:“加速,起飞了”!钱学森图书馆打造线上航空动手“实验室”
央广网:国际博物馆日|《加速,起飞了》新书发布 打造可移动的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光明日报:“加速,起飞了”!钱学森图书馆新书发布,打造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今日(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线上举行《加速,起飞了》新书发布,打造可移动的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开辟多维教育空间,“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也正式公布了最终入选名单,多学科、各学段馆校合作教案赋能文博育人;“对话研究者”线上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同步举行,释放博物馆力量,为社会公众提供线上文化服务。
《加速,起飞了》新书发布,打造可移动的青少年“航空动手实验室”
5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青少年航空科普新作《加速,起飞了》正式在线上发布。


钱学森
这本书以钱学森的学习经历及他在航空领域的重要成就为线索,从古老的探索、飞机的诞生、冒险与战争、动力的进步以及飞行的未来五个方面,带领读者了解航空工业发展的历程。钱学森与航空事业的缘分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正在交大就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的钱学森目睹战场上飞机对战局的巨大影响,毅然转变志向,选择学习航空工业,立下航空救国的伟大理想。随后他赴美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回国发展民族航空事业的决心。20年后,钱学森成长为空气动力学专家、火箭专家,更历经艰险回国效力,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面向7-14岁青少年,以“航空动手实验室”为场景,通过“实验室课程中心”“实验室探索中心”“实验室任务中心”三大板块,全书包含150余个航空知识点,设计了多个探索任务和实验任务,并匹配以数字化资源、动手做材料,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可移动的航空动手实验室”。

在“实验室课程中心”,孩子们可以尽情阅读世界航空史的故事,探知航空器的前世、今生和未来,感受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人类对于飞行梦想的不懈追求;“实验室探索中心”模拟真实情境,为孩子们设计了结合核心素养发展和五育融合的开放式探索任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室任务中心”则通过五部实验视频、五套实验材料,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搭建模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滑翔机、电容飞机等航空器模型并完成实验,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创造力、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精神。
以风洞试验为例,孩子们可以在“实验室课程中心”阅读了解风洞的历史、作用和基本原理,然后在“实验室任务中心”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实验教学视频,利用动手做材料,搭建一个能够模拟气流的小型简易风洞,并将不同翼型的小飞机放入风洞中进行测试,通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等方法得出试验结果,探索飞机飞行的奥秘。


开辟多维教育空间,多学科、各学段馆校合作教案赋能文博育人
博物馆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世界,而青少年教育正是博物馆的重要发力点。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历时一年的“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征集活动也正式公布了最终入选名单。
为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本市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范例,自2021年4月起,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公开征集充分结合钱学森图书馆展教资源的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启蒙等各类馆校结合课程教案。一年来,共收到全国范围内投稿教案百余份,内容覆盖大、中、小各学段及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美术、音乐、综合活动实践课等多个学科,并最终遴选出正式入选教案30份。据悉,入选教案后续将汇编成册,并于年内公开出版《开辟多维教育空间——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
该书与《加速,起飞了》同属于“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书系”。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多年来始终坚持在馆校合作领域重点发力,不断将馆内优质资源转化为各类教育活动,以全新的博物馆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努力构建起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馆、校、家合力育人共同体。
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书系封面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具体成果展示,“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书系”包括已出版发行的《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加速,起飞了》以及年内即将出版的《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选择人生——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主题征文集》等系列图书。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通过整合馆内教育资源,将家国情怀与德育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有机结合,将文学、 历史、科学、创造等内容与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合,从人文精神、科普教育、课程实践等多个角度探索教育新路径,以“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书系”为载体,用博物馆的力量滋养青少年的成长、赋能青少年教育。
线上分享:数字化平台助力博物馆文化服务“不打烊”
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与广大观众线下相约,但钱学森图书馆坚持通过网上直播、活动回顾、学术分享等多种线上活动形式,为疫情中的广大观众提供“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文化服务。

4月24日,CGTN记者团主办中国航天日特别活动“集合追星人”,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受邀与多位航天大V、航天记者在直播间连麦。

4月25日,结合中国航天日和科学家精神教育,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千人骨干学员做科学家精神报告。
4月初,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同心抗疫,艺起前行”线上云活动菜单,通过“艺起前行”“星际航行公开课”“弘扬科学家精神”三大系列,带领观众重温过去在钱学森图书馆内举办的各场精彩活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后,钱学森图书馆通过新浪微博、腾讯会议等平台举行多场在线直播、讲座、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与近50万观众共同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中国航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上海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云端庆祝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5月9日至5月17日,钱学森图书馆在官方微信平台每日推出“对话研究者”线上分享会,邀请9位钱学森图书馆研究学者向公众介绍最新钱学森研究成果和心得。在2022年这个特殊的国际博物馆日,虽在疫情之下无法相见,但人们依然可以跟随钱学森的步伐,从他的故事里汲取仰望星空的精神力量。
作者:茅艳雯 崔然 江倩倩
To celebrate this year’s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launched a series of online sessions “Dialogue with Researchers” on WeChat. Nine QLM researchers were invited to introduce the latest research to the public. Although still in lockdown, QLM still aims to provide learning and research resources through online platforms to wider audiences.
We expect to welcome visitors in the museum soon!

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协会同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在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现场发布我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140家单位经过推荐、评审与公示等程序成功入选。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具备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
2011年12月开馆以来,钱馆牢记“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建馆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挖掘馆内丰富的宣传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策划组织丰富多彩多彩的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和科学家精神。
在展览展示方面,钱馆围绕钱学森科学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策划推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钱学森与上海航天”“叱咤风云——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四十载的壮丽征程”“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遥望比邻”等原创展览十余场,面向全国各地输出主题巡展近百场,受众逾两百万人次。2015年到2018年,钱学森事迹展览走出国门,走向海外,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也向世界彰显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主题教育方面,围绕钱学森科学报国精神的传承,已有五十余个“钱学森班”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大中小学命名;钱馆立足上海中小学校学科教育,开放场馆各类教育资源,以馆校合作的形式开发科学家精神主题教育课程,覆盖学生近十万人次;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核心,钱馆组织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观影、场馆研学等各类教育活动四千三百余场,面向不同层次观众提供分众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惠及六十余万人。


在学术研究方面,钱馆聚焦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群体,系统征集、妥善保存相关资料,加大研究力度,发布系列课题,陆续出版《钱学森精神读本》《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等一批内容厚重、影响广泛的学术成果。同时,钱馆极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针对党员干部群体开发课程十余门,并组建“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远赴山东、内蒙等地开讲,将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辐射至全国各地。


在现场教学方面,钱馆结合党史学习和“四史”教育,围绕“爱国 奋斗 求真 创新”的钱学森精神开发形成系列现场教学课程,面向上海乃至全国党员干部、青年师生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观前、参观、观后三大阶段的教学设计,已经形成“钱馆一课”“青春告白祖国”等品牌课程,开展现场教学六百余场,吸引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以及各级党组织三千余批次约十一万名党员到馆体验。

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开馆之日起,上海交通大学就要求所有新生都要走入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十年中,“开学第一课”从一个小时的参观不断升级,最终形成延续到整个学期的“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大思政课。如今,上海交通大学有一大批继承钱学森学长科学报国精神,积极投身国防科技单位、基层单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国家重要行业和区域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身上始终牢牢印刻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传承。

据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命名有效期限为5年,到期后需重新申报,经认定后可被继续命名。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杭州钱学森故居、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单位也同期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未来,钱馆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办馆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努力将钱馆打造成为钱学森崇高精神宣传教育主阵地、钱学森文献收藏展示中心地、钱学森思想学术研究新高地,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不竭动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张文珺
一谈起钱学森,侯广峰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侯广峰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已在该校工作多年,是学校钱学森精神传承示范基地的负责人,也是“学风传承行动”的参与者。
“钱老是上海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对我们来说,他不仅是‘两弹一星’元勋、一位值得敬重的科学家,也是我们的学长、一个让我们看得见脚步的人。”侯广峰举例说,2011年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时,经中央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建成了以钱学森命名的国家级纪念馆、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里收藏了大量与钱学森相关的文献、照片、手稿、实物等,布设了大约3000平方米的展出场地,对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
“2011年开馆的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研究钱学森思想和精神的重地,成为学风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高地。上海交通大学‘学风传承行动’的一个特色,就是打造了钱学森精神这张‘金名片’。”侯广峰说。
↓扫二维码,观看上海交通大学作品《传承钱学森精神,探求钱学森之问》

演者观者皆受教
10年前,原创话剧《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首演,同年即获得中国戏剧奖子奖——校园戏剧奖。话剧全剧由“序幕”“国难当头”“毕业歌”“冯·卡门家的圣诞夜”“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难忘的一夜”“尾声”等7部分组成。剧情表现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毅然归国、回国投身国防事业等重要历史事件。《钱学森》也是国内校园“大师剧”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这部剧首演是在2012年,但是它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影响力可没有停留在2012年,这是一部‘常演常新’的话剧。”侯广峰解释说,学生剧团和专业剧组不同,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演职人员毕业,人员更迭不断发生,剧务工作届届相承。除了前台的演员,参与话剧的还有后台的灯光、舞美、服道化工作者等。《钱学森》走过10年,也由此影响了10余届学生。侯广峰用一句话总结这种模式,叫做“演者观者皆受教”。
把钱学森“请进”融媒体
“除了展览、话剧这些比较传统的学风建设形式,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因此在融媒体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围绕钱老的成长经历、学习目标、责任担当、精神追求以及教育思想等,制作了大批相关音视频作品,力求打造一个立体传播体系。在制作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风启学林网站上,有多个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视频作品,例如《传承钱学森精神,探求钱学森之问》《坚守初心,航空救国》,以及《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侯广峰介绍说,为了拉近作品和青年学生的距离,视频内容突出了少年钱学森的形象,并且表现了两代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之间的“代际对话”。侯广峰认为,这种形式可以赢得学生对钱学森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认同。
“除了视频,我们还有音频节目。”侯广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钱学森图书馆教育团队在馆藏文献资料基础上撰写文案,音频由讲解员诵读,专业团队录音制作。
学风建设见人、见物、见精神
“我们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学风建设和钱学森精神研究、传承与宣传的骨干队伍。我们把科学家精神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是在‘三位一体’的实践当中完成的。”侯广峰解读说,所谓“三位一体”指的是见人、见物、见精神,分别代表挖掘典型案例、开发宣教课程、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视频作品《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当中,在话剧中扮演钱学森的学生、话剧团团长许左结合视频和口述史讲述了钱学森的学习目标、责任担当和精神追求,为钱学森精神做了阐释。上海交通大学有关部门把钱学森精神相关音视频作品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播送,从受众学生当中寻找学风传承行动的参与者。侯广峰表示,有很多学生受钱学森精神影响与感召,自愿申请加入钱学森精神学生宣讲团,为弘扬钱学森精神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来源: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孙明源)
2022年6月8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五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名单。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等54家单位经各地推荐、研究并最终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校史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作为经教育部推荐的3家单位名列其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在推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积极作用,自2018年起,中国关工委决定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批教育效果明显、社会影响较大的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自2011年12月11日开馆以来,经过十年建设,钱馆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纪念馆,先后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及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是钱学森文献实物的收藏保管中心、学术思想的研究交流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钱馆的建设和展示,得到各级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关工委、市关工委领导多次亲临现场参观指导。2016年4月,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同志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指导,对钱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钱馆坚持服务青少年,高度重视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工作。在校内外各级关工委的支持下,充分挖掘本馆丰富的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围绕“新中国与两弹一星”“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党的科技功臣”等主题,推出“仰望星空”情景剧、“星空少年”讲解团、“重走学森路”夏令营、“星际航行学院”研学课程等系列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及家长和学校的欢迎,连续多年获评市级优秀青少年活动项目。


钱馆坚持面向基层,联动校内外各级关工委及相关学校,以馆校合作的形式,开发党史、国史主题教育课程,以主题研学、深度讲解、名师讲座、沉浸体验等多样化教育形式,上好“大思政课”,依托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传承红色基因,先后推出“四史”专题课程、党史学习教育定制菜单,组建“钱学森精神老同志宣讲团”,组织开展校内“五进”(进课程、进党建、进培训、进讲座、进研学)和社会“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四千三百场,惠及六十余万青少年。


钱馆坚持弘扬“五老”精神,积极与校内外“五老”宣讲团联动,先后邀请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航天功勋孙家栋、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等近百位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老红军和关工委老同志举办两百余场报告会、分享会,辐射二十余万青少年;邀请学校老领导、航天领域老专家、钱学森生前友好等“五老”担任特聘顾问,多年来不断为钱馆的建设和发展献言献策;搭建“五老”服务平台,联合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单位先后举办“歌颂改革开放,追忆淮海战役画展”“百位将军、部长、名家书画展”等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展览,面向青少年,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钱馆坚持公益性原则,基地场馆、各项活动均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为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钱馆在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创建“钱学森班”五十余个,策划原创展览十余个,面向全国各地输出主题巡展近百场,受众逾两百万人次。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钱馆已成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党史国史宣传展示和现场教学基地。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秉持“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办馆发展理念,努力将钱馆打造成为青少年党史国史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和活教材,充分运用自身教育资源,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党史国史体验学习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利用基地开展党史国史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不竭动力,努力开创钱学森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新局面。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2022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不仅为中国早期载人航天的发展、工程论证以及正式立项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非常关心培养新一代载人航天领军人才以及经常关注航天员训练和培养等。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致敬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特面向全社会开展“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以“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主题,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二)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历程
(三)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创建以及早期发展历史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口述文章
二、征文要求
(一)文章应主题鲜明,史实准确。要求符合科学研究规范和文章撰写规范。要求未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报告过或公开刊物发表过,严禁抄袭。
(二)文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报送,文章内容须全文报送,原则上不超过8000字,可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不超过500字,关键词(3-5个)。同时,投稿作者在文章中需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或学历)、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三)投稿文章报送和评审均采用无纸化方式,文章投稿以电子版(邮件标题为:“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征文-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发送至邮箱liyan2017@sjtu.edu.cn。统一采用WORD文档格式投稿。
三、征文评选
(一)征文截止后,主办方将对投稿文章进行专家评审。
(二)入选文章作者将受邀参加研讨会(两位及两位以上作者仅邀请第一作者),研讨会时间另行通知。
(三)入选文章将编印《“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文集》,并择时公开出版。文集只对文章字体、字号和版式编辑,不对文字内容编辑。请勿涉及保密内容和政治敏感性话题,作者文责自负,请自留底稿。
四、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22年8月31日,以邮箱收到文章投稿时间为准。凡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文章概不受理。
五、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艳
联系电话:021-62933831
邮 箱:liyan2017@sjtu.edu.cn
附件:文章格式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2年6月27日
附件:
文章格式要求
一、文章题目:黑体,三号加粗,段后间距1行。
二、作者姓名:楷体,四号,段后间距1行。
三、摘要、关键词:楷体,五号,单倍行间距。
四、正文:一到四级标题分别用一、(一)、1、(1)排序,中文字体为宋体,五号;英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五号。标题居左,首行缩进两字符,字符间距为1.15倍。
五、注释:采用脚注格式,宋体,小五,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六、文章末尾附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或学历)、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为学习宣传贯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于7月至9月在全市举办。

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精神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市文旅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民防办、市海防办、团市委、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市少工委联合举办,通过“光荣之城、红色文物、党史故事、英模人物、发展成就、国防教育”六大主题,生动展示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人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全市各街镇、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形成“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生动局面。
大赛由“专业组、校园组、社区组”三大分赛区,及国防教育知识大赛、精品展演五项活动组成。其中,校园组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易班博雅网共同承办,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特别支持。活动面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大中小幼教师群体,从报名者中遴选命名首批上海市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组大赛围绕“光荣之城”“红色文物”“党史故事”“英模人物”“发展成就”“国防安全”“抗疫有我”七大红色主题,有意报名参赛的学生和教师可通过登录“易班博雅网”活动专题页面(www.21boya.cn)或直接登录报名网页(http://h5.shcjz.cn/story/)进行报名,分别通过上传红色故事讲解短视频和红色主题微课创作等活动参与初选。大赛分为初评、培训、终评和展演多个阶段,最终将在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教师组五大组别中,遴选出首批200名上海市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五大组别均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20名),优秀参赛作品还将在“学习强国”“随申办”及“红途”小程序中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更多活动,广大市民可进入“红途”微信小程序“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栏目,或者登录上海社会宣传网(http://www.shshxc.cn)“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栏目,进行赛事报名。(点击下方按钮可下载活动PDF版通知)
近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第八届“进馆有益”微课题研究论文征文活动圆满落下帷幕。该项目由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主办。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我馆社教部傅强老师、章飞飞老师分别作为场馆导师,指导的《长宁路江苏路路口交通信号灯最优时长的探究》一文获得活动一等奖;《“希望人民满意”——论党员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走近钱学森,看其科学精神、学其家国情怀》等4篇微论文获得活动二等奖;《红色为底 创新为魂——上海红色场馆文创产品现状调研及建议》《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与治理——基于初中生及家长的抽样调查与分析》《广富林的秘密》等7篇论文获得活动三等奖;以我馆为主题的《是名校铸就了钱学森吗?——钱学森的成才之路与当代启示》获得活动三等奖;此外,钱学森图书馆还获得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上海市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加强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以主题研学、深度讲解、名师讲座、沉浸体验、互动研讨等多样化教育形式,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断深入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为进一步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做出贡献。
Recently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gether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other relevant national departments released China’s first list of National Scientis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total of 140 institutions were successfully selected, including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The institutions in the list are places that best showcase and advocate scientists and teams who have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opening of the museum in December2011, QLM has focused on its mission to promote Qian Xuesen’s spirit and legacy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We have planned numerous original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the wider public. As a university museum, we also conducted many research projects and training program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faculty.
2022年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明确了文物博物馆工作使命与宗旨,对文物博物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7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在线上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钱学森图书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主持。
张凯首先带领大家集体学习了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他指出,此次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文博工作者的亲切关怀。钱学森图书馆在筹建阶段的2011年,曾在刚刚落成试运行的国家博物馆举行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展览,由此拉开了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的序幕。当年的那次专题展览,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的新定位,也是中国科学家精神在国家博物馆新馆的首次亮相。未来,钱馆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国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新定位,积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增加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担当起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时代重任。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立意高远、催人奋进,钱馆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新要求上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把钱馆建设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党总支副书记魏红表示,此次回信体现了总书记对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钱馆应顺势而为,切实提升博物馆管理、文物鉴定、文物修复、文物展览等各项工作水准,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表示,总书记的回信为钱馆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钱馆要坚持学术引领,深化学术研究,加强内涵建设,尤其要加强文物藏品研究阐释,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教育资源,着力把钱馆建设成为更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纪念馆。
中心组成员高磊表示,从总书记的回信中,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的殷切期望,身为钱馆人,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代表着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宝贵财富,为文博事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综合部部长沈美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新时代博物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方向,下一阶段钱馆要以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工作重点,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激发提升发展活力,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陈列展览部部长张珊珊表示,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嘱托,面对新时代、新未来,钱馆人应聚焦新目标、新任务,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深化专业研究,创新展示传播,以奋斗成果谱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历史篇章。
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表示,学习总书记的回信,深感作为一名钱馆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对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的系列指示、重要讲话,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中建功立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线上科普展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线上科普展设计制作
3、预算价:25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2年7月20日至2022年7月26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2年8月1日16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2年8月2日上午10时15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2年7月29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21-62933398 13701987540
发布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index.php
On July 8, 2022,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replied a letter to senior expert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on its 110th anniversary. In the letter, President Xi clarifies the missions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President Xi’s reply letter, QLM’s Theoretical Learning Group held an online meeting on July14th. It was chaired by Zhang Kai, executive director of QLM.
Zhang Kai pointed out that this letter fully refle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and relics institutions. Looking back at 2011, when QLM was still in the preparation and yet open to the public, a special exhibition “People’s Scientist Qian Xuesen” used to be shown at the new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hich was also on the trial stage. That special exhibition reflected the new mission and 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and it was also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a scientist exhibition in the new National Museum. QLM should learn thoroughly the spirit of this reply letter and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igh-quality exhibitions and programs in the future. As a museum, QLM will better play a role in social education with objects and history.
今年7月,“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社会召集红色文化传播者。距离大赛启动已过去半月时间,连日来社会各界踊跃报名参赛。其中,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分赛区已吸引近千名全市青少年报名参与。

目前这些报名参赛的“故事大王们”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分别来自大、中、小各个学段,有的是烈士后代,有的是退伍大学生士兵,有的是“资深”博物馆讲解志愿者,更不乏热心公益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纷纷开始为本次大赛做准备,将在2022年这个特别的炎夏用自己的深情讲述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推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汇聚力量。
张亦翔:传承红色文化是我的使命
来自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的张亦翔在看到大赛通知的第一刻,就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报名。“看到大赛通知中的‘红色基因’四个字让我有点激动,我就觉得我应该去试试,因为我的身上流淌的是烈士的血液。”

张亦翔是抗日革命先驱顾振烈士的曾外孙,从小父母和家人就把曾外祖父的事迹讲给他听。顾振烈士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跌宕起伏、丰富精彩。他希望能够通过参加此次红色故事大赛,在故事里寄托全家人对曾外祖父的怀念,让更多人了解顾振烈士的故事,把革命先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倪澳玥: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上海市澧溪中学的初二学生倪澳玥从小热爱朗诵、主持和讲故事,同时她也喜欢阅读各类红色文化经典。当她看到参加红色故事大赛,能够有机会成为志愿者、为他人讲述红色故事后,更坚定了参加比赛的想法,希望能为红色经典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此次参加大赛所讲述的故事,倪澳玥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她要讲述的故事为《丰碑》,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伟大的红军长征过程中。“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冰冻死,化为一座晶莹的丰碑。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倪澳玥表示,她希望通过这次大赛进一步锻炼自己,更希望能有机会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为更多人讲述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这些饱含风霜的事例、文物介绍给大家,使红色文化永流传,
张译文:做新时代的青春好少年
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张译文来自上海市育民中学初二年级,她喜欢绘画、唱歌、朗诵、戏曲、写作、摄影等,更热心公益活动,多次参加雏鹰敬老为老志愿服务活动,曾荣获浦东新区“新时代好少年”志愿奉献好少年称号。张译文觉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学好学校各个学科,更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少年。

此次报名参加红色故事大赛,她表示重在参与,更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大赛展现出新时代少年的青春风采,挥洒青春、不负韶华。“我会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努力做好自己参与的每一件事,这样一定能够锻炼自己、成长自己。”
张锦儿:感受榜样力量
张锦儿是南洋模范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今年16岁的她已经有了8年的博物馆讲解志愿者服务经历。从小喜爱朗诵的她,从小学开始就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的“童声”讲解员,更凭借优秀的嗓音条件和出色的朗诵技巧,多次参与钱学森图书馆原创少儿情景剧《仰望星空》、主持纪念钱学森归国65周年仪式等大型活动的演出。

“在讲述钱学森爷爷故事的过程中,我被钱学森爷爷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报国志向深深打动。我也会以钱爷爷为榜样,立志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张锦儿表示,此次红色故事大赛她也将继续为大家讲述钱学森的感人故事,和大家一起跟随伟人脚步,感受榜样力量。
张则:讲述红色故事,不忘初心使命
张则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的硕士在读研究生,也是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的一名学生讲解志愿者。当看到此次红色故事大赛特设校园组,搭建了一个大中小师生共述上海红色历史的优秀平台,他在第一时间就提交了报名信息。

谈及报名参赛的初衷,他表示:“在上海,既有党的一大二大四大的召开,也有无数记忆是在校园中产生并发扬壮大。晋元中学的得名、复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交大徐汇校区的杨大雄烈士墓等等,无不诉说着那段往事,他们值得被拂去历史的尘埃,被讲述、被传承。” 此次参加比赛,他选择讲述交大英烈史霄雯在校期间使用的手推式油印机的背后故事。“讲述红色故事、不忘初心使命,不仅仅是在比赛中,更是在日常、在当下、在未来。”
周宇康:传递国防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周宇康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士兵,曾于2019-2021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空军。他选择参加此次红色故事大赛,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国防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军营是一个红色的熔炼,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更应让更多的人通过鲜活的红色故事,了解那段用血与火镕铸的历史,重温那段历史记忆和光荣岁月,传承红色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周宇康表示,自己所服役的部队,就驻守于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自己想讲述的,是这支戍卫上海空天安宁的防空劲旅辉煌战史和传奇的过往。让大家了解到上海城市岁月静好的背后,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直面危险,负重前行。今年是共青团成立的一百周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用红色故事提供着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砥砺使命担当,用丰硕成果喜迎二十大!
大赛报名火热进行中 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期待你的加入
目前,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分赛区报名仍在继续,为响应全市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群体的踊跃热情,大赛报名截止将延期至7月31日。
有意报名参赛的学生和教师可通过登录“易班博雅网”活动专题页面(www.21boya.cn)或直接登录报名网页(http://h5.shcjz.cn/story/)进行报名,分别通过上传红色故事讲解短视频和红色主题微课创作等活动参与初选。大赛分为初评、培训、终评和展演多个阶段,最终将在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教师组五大组别中,遴选出首批上海市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五大组别均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优秀奖20名),优秀参赛作品还将在“学习强国”“随申办”及“红途”小程序中进行集中宣传展示。
期待您的参与!
8月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与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支部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在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线上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支部全体党员以及其他共建支部党员代表共同参加。

今年7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向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支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机关党务管理党支部、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五室党支部三家共建支部发出倡议,共同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联组联学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线上讲座、联组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重温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感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为本次联组联学主题党日的首场活动,此次线上主题党日由上海天文馆展教中心周茹芸老师为全体党员作“活跃的太阳——太阳的周期性活动简述”主题讲座。她以太阳的结构为引入,从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CME、太阳活动对人类影响等方面,向大家了介绍了天文馆关于太阳周期性活动的最新科普成果与研究进展。在随后的提问交流环节,大家还就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感兴趣的话题开展了讨论。
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学习到了人类对太阳探索的最新成果,更深刻感受到了天文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严谨治学、锐意探索、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深受触动、受益匪浅。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还将继续邀请其他共建支部,共同开展联组学习、联动交流、联合研讨、资源共享、增进交流,以扎实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学习宣传贯彻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暨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自7月启动报名至今,吸引了全市大中小学众多学生和教师的踊跃参与,期间更响应广大参赛报名者需求,将原定报名截止日延期至7月31日。

最终,本届赛事共吸引全市范围内近4000名选手的报名参与,其中:小学组共有来自上海市实验小学、汇师小学、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七宝实验小学等670所学校的学生参与;初中组有来自正大中学、延安初级中学、进才实验中学、金苹果学校等375所学校的学生参与;高中组有来自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等97所学校的学生参与;大学组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38所高校的学生参与;此外还有来自全市各大中小学的教师338人报名参与教师组比赛。
8月1日至8月8日,大赛组委会严格遵循大赛管理规定和评审要求,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赛事原则,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教师各个组别中,分别邀请来自市教委、市党史研究室、市校外联、市委宣传部、艺术文化单位、文博场馆的6位专家组成初赛评审组,通过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整体形象、仪表仪态等多个维度,对初赛报名作品进行了专业、细致、严格的评审。


经评定,共有500名选手从初赛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其中各组别排名前40名的选手,还将在后续的决赛中继续角逐大赛一二三等奖。
下一步,大赛组委会将于8月12、15日两天通过“红途直播间”举行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专题培训,邀请来自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等单位的专家,从党史研究、红色文化、展览讲解等方面进行培训,具体培训通知将于即日起陆续发送给各入围选手。大赛决赛拟于8月20日前后举行。

本次赛事是“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的分项赛事之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易班博雅网共同承办,并得到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的特别支持。赛事面向全市学生和教师群体,力求通过遴选首批上海市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的方式,形成“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生动局面。
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百强名单
查阅详细名单请点击:http://mp.weixin.qq.com/s/Gpctr9svQCt1dSNcACw_0Q




以上入围同学请关注手机电话,会有工作人员联系后续培训事宜!
教师组入围名单将稍后公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等文件精神,大力弘扬建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暨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自7月上旬开启报名通道以来,吸引了全市广大学生和教师们的积极报名和参与,在校园内形成了一股“红色新热潮”。
“红色姐妹花”齐上阵
本届赛事共吸引到全市范围内近4000名选手的报名参与,其中包括1589位小学生、1041位初中学生、271位高中学生和161位大学学生,另外还有来自各个学校的338名教师,覆盖全市各个区、县的670所小学、375所初中、97所高中和38所大学。
据组委会介绍,经过初赛评审组专业、细致、严格的评审,共有500名选手从初赛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其中各组别排名前40名的选手,还将在后续的决赛中继续角逐大赛一二三等奖。据了解,在这些报名参赛的“故事大王们”中不乏烈士后代、“资深”博物馆讲解志愿者、退伍大学生士兵等新时代好少年,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不同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推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汇聚力量。

姐妹参与线上培训
在小学组晋级决赛的40名选手中,有一对“红色姐妹花”引起了评审们的注意,她们分别是来自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五年级生李陈静雨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小学的二年级生李陈静依。
据了解,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姐姐李陈静雨在小学二年级时就成为了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小红花”讲解员,并且作为“小红花”代表参加了中共四大纪念馆的开馆仪式、虹口区建党百年大思政课、“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烈士特展”开幕式等演出,曾荣获上海市学生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活动演讲专场一等奖。为了参加此次比赛,李陈静雨特意携父母前往中共四大纪念馆进行拍摄录制,现场讲述了《中共四大——力量之源》的红色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述,让身边更多的伙伴们了解红色故事,并且一同参与进来。”
在姐姐的带动下,耳濡目染的妹妹李陈静依也加入到了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的行列之中。作为上海少年儿童“红色声浪”小小故事员中的一份子,她在初赛阶段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红船故事》,“平时我自己很喜欢看红色故事和红色电影,也热衷于分享给其他的同学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和姐姐一样优秀的讲解员。”
决赛将于8月19日拉开帷幕
根据组委会的安排,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暨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决赛将于8月19日,以线上方式举行。在此期间,大赛组委会于8月12、15日两天通过“红途直播间”举行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专题培训,邀请来自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等单位的专家,从党史研究、红色文化、展览讲解等方面进行培训。

高中组评审 主持人晨光
作为高中组的评审之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晨光则从专业角度给予了自己的建议,“我认为各位参赛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作为高中生而言,他们的平日里的课业负担或许会比较重一些,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还是略有欠缺,还没有达到让人完全满意的程度。我认为借助这次比赛,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大家意识到自身在表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完善,包括在学校层面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去提高。”谏言之余,晨光也肯定了办赛意义,“在校园里推广红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在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同时,他们需要意识到当下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前人的牺牲换来的,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我想通过这个赛事,让他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是一个对其个人,对整个学生群体,对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本次赛事是“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的分项赛事之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易班博雅网共同承办,并得到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的特别支持。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红色故事大赛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现定于2022年8月25日至2022年8月31日,对“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暨首届上海市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展评活动”获奖名单进行网上公示。
如您对本公示持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提出书面意见,并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核实与联系。
联系人:傅强;联系地址:华山路905弄12号红途平台办公室;邮编:200030;电话:40099889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近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教育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联合设立的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此次公布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由教育部分别会同有关部门以现有基地(场馆)为基础分专题设立。其中,会同科技部联合设立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生态环境部联合设立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设立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设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会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设立党史新中国史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自开馆以来,钱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充分挖掘利用本馆丰富的宣传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将钱馆打造成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科学家精神思政教育阵地。
在宣传展示方面,钱馆从钱学森爱党报国的人生历程中挖掘丰富、鲜活和感人的育人故事,不断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育人素材,先后策划举办“我和我的祖国”音乐快闪秀、“学在交大•我们一起来看馆”网络直播、“仰望星空”原创情景剧、“重走学森路”主题研学、“向人民科学家致敬”专场音乐会等活动,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讲好“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自觉传承弘扬党的精神谱系,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转化为“复兴路上、奋斗在我”的实际行动。


在学术研究方面,钱馆系统征集、妥善保存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相关资料,加大研究力度,发布系列课题,深入挖掘馆藏资源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陆续出版《钱学森精神读本》《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等一批内容厚重、影响广泛的学术成果。同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组建“钱学森精神宣讲团”,面向青年师生大力宣传和弘扬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在现场教学方面,钱馆结合党史学习和“四史”教育,围绕“爱国 奋斗 求真 创新”的钱学森精神开发形成系列现场教学课程,面向上海乃至全国高校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观前、参观、观后三大阶段的教学设计,结合观影观剧、深度参观、名师讲座、推荐阅读、互动感言等多样化教育形式,已经形成“钱馆一课”“青春告白祖国”等品牌思政课程,得到教育部、中央文明办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未来,钱馆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办馆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努力将钱馆打造成为钱学森崇高精神宣传教育主阵地、钱学森文献收藏展示中心地、钱学森思想学术研究新高地,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不竭动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8月28日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联合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五室党支部,在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第二场“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线上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全体馆员以及各共建支部党员代表共同参加。
今年7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向上海科技馆天文展教支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机关党务管理党支部、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五室党支部三家共建支部发出倡议,共同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喜迎党的二十大”联组联学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线上讲座、联组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重温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感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为本次联组联学主题党日的第二场活动,此次线上主题党日邀请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五室党支部书记杨立峰,为全体党员作“国外天基探测系统介绍”主题科普讲座。在讲座中,杨书记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天基观测系统的概念及其原理,并从观测系统的作用、观测信息类型及其未来发展与运用等方面,与大家了分享了全球天基探测系统发展的总体进展与最新成果。
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大家不仅通过与共建支部联学联建、共建共享的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掌握了最新航天知识、改进了学习教育方式,更提升了党建工作活力,获益良多。
下一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也将继续邀请其他共建支部,共同开展联组学习、联合研讨、资源共享、增进交流,以扎实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告别盛夏,九月如期而至。9月1日,上海约165万名中小学生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共同开启新学年的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也积极参与开讲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上海市南洋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为两校师生讲述红色故事,分享榜样精神,在校园里吹响青春的号角,让同学们以崭新、饱满的青春力量,迎接新学期新开始。

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2022年开学典礼上,世外浦江的同学们首先表演了和钱馆合作编排的红色主题舞台剧——《仰望星空》少年版,生动演绎了少年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的校园生活和他漫漫五年归国之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波折。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受邀,在云端为世外浦江学子讲授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天才并非天生》,为同学们讲述他眼中那个坚定信念、淡泊名利、立志报国、投身科学的父亲形象。钱馆长希望通过云端讲座将钱老的这种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传承给学生,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不断创新,成长为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芬雅学子,新时代的红色追梦人!

随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在开学典礼上为世外浦江学子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科普展的介绍,他鼓励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去实现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国梦,做一个勇敢、积极的“追梦人”,继续向星辰大海出发,并邀请大家参与首批航天员见习生的探索之旅!

在本次开学典礼上,还举行了绘本《飞得最远的纸飞机》创作分享环节。该绘本是世外浦江语文教师与家长合作,为低年级的孩子们改编的一本关于钱学森故事的特色绘本,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绘本,了解钱学森故事,感悟榜样力量。
同天,在上海市南洋中学开学典礼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任佳怡老师受邀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最危险的时刻》,激励引领南洋学子从红色精神血脉中汲取力量,树立报国初心。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面对西方媒体“有弹无枪”的嘲讽,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领导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改良“东风二号”导弹。1966年10月27日,在危险的“两弹”对接现场,他坚守阵地,最终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仅花2年就成功完成了核导弹试验。“作为一名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兑现了自己对祖国的承诺,竭尽全力,与中国人民一起建设国家,让自己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他亲手打造的大国利剑,忠实守护这片故土家园。”任佳怡说。
日前,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今年年初,钱学森图书馆与徐汇滨江学区联动合作,进一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启动2.0版本的课程开发。让学生从“校舍”走向“馆舍”,让丰富、生动、直观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资源。
Farewell to hot summer, September arrives as always. On September 1st, about 1.65 mill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in Shanghai returned to classrooms after a long time due to thelockdown and started their first day of the new school year. QLM actively delivered “first lesson” for Puj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nd Shanghai Nanyang Middle School, telling storie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Qian Xuesen to share a scientist’s life journey of dreams. It’s also a fresh practice to bring museum education resources to middle school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Pujia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2022 academic year, students performed a theatre play “Looking upinto the Starry Sky”, which was co-choreographed by the school and QLM. The play outlined Qian Xuesen’s middle school life and his experience on his way back to China from US during McCarthyism in the 1950s. Professor Qian Yonggang, son of Qian Xuesen and director of QLM, was also invited online to give a mini-talk "Genius Is Not Born" for Pujiang students to recount the image of a father who served the country and devoted himself to science.

On the same day, QLM educator Ms. Ren Jiayi, was also invited to tell the story "The Most Dangerous Moment" to Shanghai Nanya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iddle schools have very encouraging feedbacks about this cooperation with QLM and it’s hoped that more practices and channels will be tried in the future to "bring museum to schools".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022年8月19-20日,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决赛举行。经过层层选拔的全市大中小学参赛选手齐聚决赛舞台,通过“光荣之城、红色文物、党史故事、英模人物、发展成就、国防教育”六大主题,生动宣讲在“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下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大赛自7月份启动以来,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红色文化传播热潮,共吸引到近4000名选手的报名参与,其中包括1589位小学生、1041位初中学生、271位高中学生和161位大学学生,另外还有来自各个学校的338名教师,覆盖全市各个区、县的670所小学、375所初中、97所高中和38所大学。8月19、20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组决赛分别在线上举行,每个组别各有40名选手经过层层角逐、脱颖而出,在决赛中展开激烈比拼。
从左权将军到李白烈士,从抗日英雄赵一曼到革命烈士邱少云,从中共一大会址到《新青年》编辑部……在决赛线上直播现场,轮番登场的选手们或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或委婉细腻、满含深情,把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之中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深深地印刻进观众脑海、烙印在观众心中,用他们的青春之声唤起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心。”来自浦东新区万科实验小学的沈唐宁在决赛中,以落落大方、自信从容的姿态讲述了抗日游击麻雀战的故事。她说,通过此次红色故事大赛的选拔和培训,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红色文化知识,更明白了想要做好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段红色记忆的传承人。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身边的伙伴听到红色故事,感受我们党的百年风华,更多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党、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就读于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山霁月曾入选全国百名音乐党史志愿讲解员,她在决赛中给大家带来了国歌的故事。从《义勇军进行曲》在战火纷飞中诞生,到首次唱响,直至传唱全国,最后成为正式国歌的这一历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红色历史,更期待在未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红色的种子在青春的校园里努力成长,长成大树!

来自嘉定区嘉二实验学校的李梓墨相信,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他以“行走南翔古镇、感受红色力量”为主题,为大家讲述了南翔镇古猗园内补阙亭的由来、重温了“微音社”的革命事迹,介绍了嘉定第一位共产党员陈君起的光辉事迹。虽然这些都已成为历史,但通过他绘声绘色、情感充沛地讲述,人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令人奋进的红色力量。

在本次决赛中,有一位选手创新运用了说唱音乐的形式来传讲红色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他就是来自大同初级中学的侯添乐。爱好说唱音乐的他曾参与创作和演唱了《黄浦红色印迹》、《星火初燃》等多首红色主题的说唱歌曲,长期坚持参加各级各类公益演出,还获评上海市百优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在本次决赛中,他自创一首红色说唱歌曲《上海红色印迹》,把上海红色故事的精华浓缩在歌曲里。他说:“只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都拥有正确的责任担当和价值引领,无论何种音乐表现形式都能够成为传递正能量、讲好红色故事的独特力量。”
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的叶嘉木家住四川北路附近,在不远处东宝兴路上的一处石库门建筑中,曾经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曾担任中共四大纪念馆志愿讲解员的他,在决赛中为大家讲述了中共四大“顶天立地,力量之源”的党史故事。他说:“参加本次比赛,不仅对自己是一种挑战,更成为了我深入了解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契机。”他希望未来自己能够参与到更多红色场馆的讲解工作,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带动身边更多同学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和宣讲员。

无独有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的王晨睿也是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志愿者。在决赛中,她以冯铿烈士的一件绒线背心为主题,大家讲述了一个爱与牺牲的故事。她在演讲中满含深情地说“这件弹痕累累的背心,见证了烈士们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更体现了平凡之中的伟大。”
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的大二学生茹菲娜•艾尔肯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原型李白烈士的故事。她说,如果可以,她也想给李白烈士发去一封电报——这盛世,如您所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名学习编导专业的学生,她希望在未来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所学,通过影像的语言来记录和传讲、传播红色文化,努力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李菁芮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也是该校中国武术博物馆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讲解员。在参加本次红色故事大赛的过程中,她不仅收获了红色知识,更收获了一份特殊的友谊。在备赛素材收集过程中,她有幸采访到了一位曾两次走上战场的老兵,79岁的爷爷亲口向她讲述了抗战经历。爷爷铿锵的步伐,坚定的声音,不仅让她了解了历史,更让她感受到了身为共产党员的那份坚定信仰。

来自上海市敬业中学,正位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援滇支教的陆俊杰老师,在调研当地学情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左联会址纪念馆的场馆资源,围绕“面对价值冲突如何选择”进行了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课例设计。首先,陆老师通过讲述云南左联青年作家张天虚“一支钢笔的故事”,引起云南学子共鸣,拉近沪滇两地的时空距离;之后又以问题链互动形式,让学生与左联五烈士进行一次“青春”对话,深刻感悟当时左联五烈士所面临的价值两难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最终选择英勇赴义根本性原因,共同探究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标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吴蓉瑾校长也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红色故事大赛。身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吴校长曾经成立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服务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坚持16年,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史,在学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吴校长的激励下,卢湾一中心小学共有9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最终7位教师入选大赛教师组前100名。吴校长表示,思政教育应坚持“润物细无声”,由学校的特色社团的培养,以人人都是红色小讲解员来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获得成效,而老师们也同样在担任学生红色导师的过程中受到红色文化浸润、提升自我修养。
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感人肺腑,一首又一首英雄赞歌催人奋进。决赛选手们用满含深情的讲述,带领大家回顾了建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深深打动了比赛现场的所有人,让大家接受了一次巨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
本次大赛决赛除红色故事宣讲环节外,小学、初中组以及高中、大学组还分别增设了红色知识挑战环节与红色场馆即兴讲解环节。经过各组别的激烈角逐,最终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组分别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及优秀奖若干,同时还评选出了大赛优秀组织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
本次赛事是“新征程•新奇迹——2022年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的分项赛事之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易班博雅网共同承办,并得到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的特别支持。
下一步,主办方还将在“学习强国”“随申办”及“红途”小程序集中宣传展示优秀参赛作品,并依托“红途”平台,利用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打造“红途•大思政”系列课程,进一步拓展红色故事大赛的影响力,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让红色文化广泛传播,让红色基因赓续传承。
获奖人员证书将在9月寄出!
9月8日上午,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校园日”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市教育系统网研中心主任彭东恺,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处副处长王静出席活动。全市大中小学获奖师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本次校园日活动以“网络青春力量”为主题,是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活动采用线下活动+易班网专题直播的形式开展。活动现场设置了“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果、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漫画大赛优秀作品以及校园网络安全知识等内容。该展览同步在易班网设置线上展厅,可扫描海报二维码观展。

活动播放了“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为青春保驾护航”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专题回顾视频,展现了2016年起,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在上海市委网信办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活动,每年持续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常态化、多维度、品牌化的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历程。

活动现场举行了2022年度优秀网络安全小主播表彰仪式,以及2022年度大学生网络安全宣传大使受聘仪式。据了解,网络安全小主播评选活动目前已举办4届,脱颖而出的中小学生们能够参加网络安全小主播“夏令营”活动以及上海新闻广播节目网络安全广播剧的录制。大学生网络安全宣传大使更是在做好校内网络安全宣传的同时参与网络安全进中小学、进社区等宣讲及社会实践,使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校园和社会对接,持续推动网络安全宣传工作的深入和实效。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王婧语小朋友和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孙海洋代表小主播和宣传大使们现场发起了安全上网、文明用网的倡议,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为首届上海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漫画大赛获奖作品进行云颁奖,举办了2021年上海市高校网络文化节颁奖典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0所高校获上海市高校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奖。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市教委联合黄浦区共同策划的《万万想不到》青少年网络安全系列情景微剧第二季“校园谜案”,讲述隐藏在在大学生身边的网络安全陷阱,全集将在易班网、阿基米德、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同步上线。

本次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举办,也别有一重含义。作为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很早就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预见到了网络安全问题。在1995年8月15日致于景元的信中,他写道:我现在只想到一点,即在建立我国信息系统网络时,一定要对坏人、不法分子有防范,决不能没有对付他们的措施。我想在过去通信保密用的密码学将会是重要的,要能保证安全并抓住坏人。2001年9月21日,钱学森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到网络安全问题:“因特网的发展,在带来了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信息安全、信息堵塞等等……在这方面,系统科学将大有作为。” 作为钱学森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也积极参与网络安全教育,已连续三年承办、协办上海市“网络安全小主播”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青少年也是主力军。通过连续7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校园日及网络安全进校园系列活动,上海市教育系统始终注重以“数字时代的方式”深入师生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拓展构建了常态化、多层面、立体式的青少年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新模式,为青少年安全、健康用网保驾护航。
【相关新闻链接】
人民日报: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科普展
上观新闻: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日与钱学森归国日,他为中国规划150吨级空间站
新民晚报: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 看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科普展
澎湃新闻:“921”“507”是什么代号?来上海这个载人航天展求解
第一教育: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
光明日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载人航天30周年科普展
央广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科普展
学习强国:国防部五院成立日与钱学森归国日,他为中国规划150吨级空间站
东方教育时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
东方网: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 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上线
话匣子: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67周年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
劳动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
青春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大展
周到上海: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线上展,进入微信小程序就能参与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9年,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2003年,中国人第一次飞出地球;

2008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16年,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33天;

2021年,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自己国家的空间站;

2022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生活长达半年。

从1992年到2022年,几代中国航天人在探索浩渺宇宙的道路上接续奋斗、攻坚克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继突破和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成功将14名、23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
回望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为中国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工程论证、人才培养都做出开创性的贡献,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顺利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庆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三十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历时半年策划的“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微信小程序在2022年9月21日正式上线!

成为一名见习航天员 去赢取太空达人徽章
跟着展览,可以去了解507、714、863、921这些神秘代号与钱学森的关系,还可以分板块掌握火箭发射、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空间站以及返回舱等不同系统的任务目标。


展览中还留有两个互动惊喜!
太空艺术作品展示:星空浩瀚,探索不止!我们在线征集青少年太空艺术作品,并会择优在展览空间站板块中展出!入选作品还有机会获得钱馆青少年教育系列读本。具体要求详见展览!

太空达人徽章:完成展览所有板块的参观与互动后,系统将自动根据参观完整度授予太空达人徽章,分享观后感言与徽章到朋友圈,并截图上传到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后台,有机会获得钱馆最新文创与科普书籍,获奖名单会在每月月末公布。

本次展览展出时间为2022年9月21日-2022年12月31日。

识别小程序码线上观展
9月23日,一堂别开生面的培训课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西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课堂上开讲。不同于以往的授课方式,在这一次的课堂上,授课讲师成为了受访者,学员从聆听者变为了访问人。而整场访谈式教学所围绕的核心人物,正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钱学森。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在疫情之后的首度开讲,本次访谈式教学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领衔,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社教宣传部部部长傅强共同出席,以“钱学森精神与中国梦”为题,通过讲述、对话、互动、观看视频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钱学森图书馆自2014年起入选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多年来与浦干院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开发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共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本次全新尝试的访谈式教学课程中,四位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共产党员钱学森、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钱学森与两弹一星以及晚年钱学森的故事,以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深入探讨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吕成冬部长以“钱学森的入党‘前传’”为题,与学员们分享了钱学森在中学时代思想启蒙、大学时代理论阅读以及留美之际打下思维基础的各个阶段中,所经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以及他最终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伟大力量的心路历程。
张现民部长撷取1950年至1955年期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辗转回国的五年艰难归国历程,佐以详尽的档案考证和丰富的历史细节,深入挖掘了这段隐没了六十多年的历史,为学员们再现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这一极其重要而又谜团重重的历史真相。

傅强部长以七个“一”为关键词,为学员们讲述了钱学森与“两弹一星”的故事。他从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一份规划蓝图、一个专门机构、一支科技专家队伍、一支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一位科技主帅七个方面,深入浅出地描绘了钱老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所做出的的杰出贡献。
最后,张凯馆长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社会主义建设”为题,为学员们介绍了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及其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至去世前,钱老从一线领导退下来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心,在建立系统科学体系和创建系统学、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理论,其学术思想之活跃、涉猎学科之广泛、原创性支强,在学术界是十分罕见的。钱老不仅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科学思想,更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党性原则极强。他的光辉事迹,就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发奋工作、攻坚克难,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访谈对话环节,学员们还就如何理解钱学森精神、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可以从钱老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品质等问题与授课嘉宾开展了深入对话和交流。此次钱馆与浦干院首次尝试联合开展访谈式教学,双方在前期不断调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逐步确立了框架设计,力求实现访谈讲述与党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于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由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馆长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钱馆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自成立以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先后推出多场专题讲座、专场报告会,并结合线下讲座、线上视频课程等多种教育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钱学森的光辉事迹、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从不同维度展现作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楷模、共产党员典范的钱学森,助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后续,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也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用活馆内资源,讲好钱学森故事这一生动教材,上好钱学森精神“大思政课”,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茅艳雯
摄影:许 盈
人民网上海9月28日电 (记者王文娟)“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2022年是钱学森诞辰111周年。日前,“党史百年:馆长学者三人谈”系列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部部长张现民博士、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航天技术专家康志宇博士和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蔡爱平,围绕“重读钱学森”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访谈式教学。

从“漫漫回国路”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张现民介绍,钱学森在美国的二十年是他一生中重要阶段,也可看作是钱学森第一个辉煌岁月。1936年,钱学森利用一年的时间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到美国西海岸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开始航空理论研究。二战后,钱学森接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于1949年7月份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可以说,钱学森在1949年、1950年时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
1949年10月6日,钱学森夫妇和十几名中国留美学生共度中秋佳节,心中无限思念故乡。不久前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一心想回去建设祖国。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此时的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热潮,他们深知钱学森的重要性,他们绝不会让他回去参与中国导弹建设。
张现民讲到动情处,不禁站起来走近学员。他指出,钱学森回国应放在五十年代中美侨民回国谈判的背景下思考。历经艰难,钱学森一家直到1955年9月17日才踏上回国征程。然而,在监视、再监禁、反复谈判期间钱学森没有消沉,开辟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1954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出版。
漫漫回国路惊心动魄,是钱学森人生的重大转折,对中国航天事业,翻开了新篇章。
“有什么不能?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一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随着讲述的进行,一段钱学森带着浓浓乡音的生前访谈回响在活动现场。在钱学森的带领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鼓舞了一代代航天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不断攀登。
重读钱学森,弘扬老一代航天人精神风范
活动现场,康志宇是新中国第四代航天人中的一员,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表达了钱学森对自己人生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钱老作为第一代航天人,他的精神始终是标杆是方向,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后人,值得航天人铭记和珍藏。”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钱学森起草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份详细的书面规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任务:“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探索道路可谓充满荆棘。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地地弹道导弹DF-2号试验成功,航天运载工具取得重要突破,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最近20年里,中国航天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2000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载人航天完成两步战略目标,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提到航天人为祖国航天事业的付出和奉献,康志宇说:“感恩时代给予的舞台和机会,还有钱学森等老一代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滋养。我们航天人为国争光、甘于奉献、实事求是的品质始终没有变,我也会沿着钱老等老一代航天人所开创的道路,不懈向前。”

“重读钱学森的访谈中看到了老一代航天人精神风范。”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梅丽红表示,去年9月份,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予以发布。我们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分别有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鲜明时代特点。
现场,第130期领导干部进修班和第62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互动气氛活跃,这场访谈让学员走近民族脊梁钱学森、更加敬仰钱学森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
原文链接:http://sh.people.com.cn/n2/2022/0928/c134768-40143277.html
9月2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全体人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魏红主持。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在讲话中回顾了学校上学期的重点工作,并结合学校近期重要会议以及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精神传达,要求全馆人员严格按照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毫不松懈抓好并落实,为后续开馆运行做好全面保障。
随后,他对钱馆暑期及开学初开展的各项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钱学森精神讲解团”首度在浦东干部学院开讲、隆重推出“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线上科普展、并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陈列展览改建的工作进度、馆内防疫工作开展等。最后,他对钱馆下半年的重点及专项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了引领钱馆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

综合部部长沈美凤在会上传达了上海交通大学疫情防控领导工作小组对学校校园管理转入常态化运行的管理要求,并重点就国庆长假期间疫情防范工作的各项细节和落实作补充说明。
供稿:综合部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9月27日在北京展览馆盛大开幕。作为地方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展区也同期亮相,展区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好党中央交付的重大战略任务,坚定走好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等沪上知名场馆均在此次展览中亮相。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钱学森图书馆还选派了骨干力量,积极参与此次上海展区筹展、展览讲解等相关工作。
钱馆社教部部长傅强从3月起加入策展团队,积极参与展览策划、资料收集、大纲撰稿、讲解词撰写、媒体宣发等各项工作,尤其在疫情期间克服困难,按照时间节点先后提交7稿总计近5万字的大纲脚本,确保上海展区展示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内涵饱满,得到市委宣传部高度肯定。

傅强老师表示,在参与展览策划的过程中,由衷感到我们正身处伟大时代,亲历伟大变革,见证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主题成就展时的讲话,更让人深感振奋,上一个十年,我们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下一个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社教部讲解员王菲从上海众多金牌讲解员中脱颖而出,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入选上海派驻北京的4位讲解员之一。虽然此前已有多次重大接待的经验,面向全国观众讲述党的诞生地——上海的发展成就,王菲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她表示,自己一定会用好手中的话筒,认真完成好每一场讲解,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发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响亮声音!
In September 1992,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he manned space program and designed the"three-step" strategy of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In 1999, the first unmanned test spaceship, Shenzhou I,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round trip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n 2008, China’s astronauts stepped out of the spaceship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6, China’s astronauts stayed in space for 33 days;
In 2021, China’s astronauts will enter the space station of their own count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22, China’s astronauts live in space for half a year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1992 to 2022, generations of Chinese astronauts continued on the path of exploring the vast universe.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has succeeded multiple of breakthroughs, mastered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manned space flight,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pace science experiments and technology tests, and successfully sent 23 astronauts into space.
Looking back 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ned space flight, Qian Xuesen, founder of China's space industry, has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anned space flight with regard to pilot research,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for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the manned space flight projects in the 1990s.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xhibition "China's 30th Anniversary of Manned Space Flight" planned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on September 21, 2022.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till December 31.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志愿者代表等在钱馆B13会议室分会场观看。学校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仰颐等校领导,学校老干部处、人事处有关领导,以及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原校长谢绳武等离退休老领导共三十余人也一同在分会场观看。


在大会开幕式进行过程中,全体党员们精神抖擞、激情满怀,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发言。大家对报告中总结的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感光荣与自豪,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开幕直播结束后,大家随即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立足本职工作,以更加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奋进姿态投身各项工作任务。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做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令人振奋,倍感自豪。面向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充分反映了党在指导思想和理论上的成熟与自信。报告还指出,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研究、宣传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成长成才规律,为培育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做出独特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提到,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在中国航天和科学家精神方面的研究与史料优势,为建设航天强国和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多科普素材,做好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钱学森崇高精神宣传教育的主阵地、钱学森文献收藏展示的中心地以及钱学森思想学术研究的新高地,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也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干事创业的担当和一往无前的干劲,立足岗位做贡献;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讲好钱学森故事,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弘扬钱学森精神,加强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力量。
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汪长明表示,身为一名党员,深深为党领导下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无比振奋,为党之伟大、国之强大而无比自豪,为成为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一分子而无比荣幸。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一次盛会。我个人认为,这次盛会既是继往与继承,传承历史使命;也是开来与开创,续写时代华章。正是守正创新、自我革命的精神品质,正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炼成钢、苦难辉煌,党的事业才得以薪火相传,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阔步向前、无法阻挡的历史进程。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正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人生出彩的难得机会和宝贵际遇。作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纪念地一员,自己也愿在未来工作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工作、勇毅前行,自觉将个人职业追求融入钱学森图书馆各项事业发展之中,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尤其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总结让我感同身受,就在不久前,我有幸参与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海展区的策展工作,在征集一件件展品,甄选一幅幅照片,梳理一项项成就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被震撼,正如总书记所说:“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对我来说,此次参与策展的过程就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让我由衷感到自己正身处伟大时代,亲历伟大变革,见证伟大复兴。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让我深深感到自己所从事的文博宣教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一环,我将牢记嘱托、踔厉奋进,不断将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更好地发挥场馆的育人功能,用博物馆上好大思政课,唱响爱国主义最强音,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钱学森图书馆学生志愿者代表、现就读于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姜智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承担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先后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正因为他们的付出让我们能够真正挺直了脊梁,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作为钱学森图书馆的小志愿者,我们要继承钱爷爷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建设更美好的中国而奋斗!
研学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激发学生兴趣、挖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教育形式。自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整合各类资源,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推出一批精品研学课程和品牌教育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2022年,延宕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挡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的脚步。为此,钱学森图书馆积极把场馆研学活动由线下转至线上,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会议、直播平台、线上展览等形式,在近期为本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了“云端研学”系列活动,在当前反复的疫情背景之下,让同学们即便身在课堂之内,也如置身场馆之中,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的互动融合,完成一次钱学森图书馆“云端”研学之旅。
9月27日,“铸就探究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2022学年中国中学钱学森主题跨学科限定拓展课启动仪式在中国中学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傅强老师通过直播连线形式出席启动仪式,带领同学们云游钱学森图书馆,领略钱老光荣而又坎坷的一生。



自2019年起,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中学全面启动馆校合作,共同开展“朴棫研学”主题教育活动。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育专员与中国中学的教师团队共同合作,将馆内原有的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进行拆解融合,将开展探究学习的教育目标融入参观学习的各个阶段,设计开发出一整套包括3大阶段、7大类、21种学习任务的主题社会考察课程,并在具体研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2022学年,钱馆与中国中学老师们持续深入合作,在2019年“朴棫研学”基础上经过不断迭代更新,精心设计开发了围绕钱学森主题的5大类课程。在新学期,同学们也将在老师们的引领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形式,开启钱学森主题限定拓展课程的学习之旅。

9月30日,一堂别开生面的博物馆主题拓展课程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的课堂上进行。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的教育专员肖昌雅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为田林三中七年级选修“航空趣探秘”主题课程的同学们作了一场有关钱学森图书馆的深度主题导览。在这场“云端”导览中,肖老师不仅为同学们逐一讲解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展的亮点与特色,讲述钱老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更通过现场的实时交流互动,回答了同学们在课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自2021年起,钱学森图书馆就与田林三中“博物致知”博物馆特色课程建立深度合作,每年设立特定主题的博物馆探究性综合实践课程,以选修课和项目化学习形式面向七年级学生开设。今年已是连续第二年开展。第一学期课程以“航空趣探秘:人类的飞行历程”为主题,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跟随钱学森的脚步,了解人类飞行梦想的起源,梳理航空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航空史里程碑事件和重要的科学人物,掌握简单的航空原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为田林三中师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线上讲座和线上导览服务。学生在教室内就可观看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直播导览,实现“云”游博物馆。
10月15日、16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两位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带来两场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此次线上讲座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首次在线上开讲,同时也是第21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推荐活动之一。

10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以“钱学森回国前后的经济收入之考察”为题,运用存折、账簿、工资单、税单以及稿费单等档案史料,为观众介绍了钱学森的日常生活开支情况,分享了他对钱学森留美之际与回国之后经济收入的考察,并从“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中,通过对钱学森的经济状况的分析,帮助观众从另一个侧面深入理解钱学森精神之形成。

10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策展人陆敏洁在线上讲座中引领观众“从人生选择中探索钱学森的成长故事”。她从发展心理学观点出发,以“人生选择”为线索,从钱学森自少年到晚年的四段人生图景中捕捉他在各个成长时期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追求,从中探索钱学森一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科学家”和“共产党员”这两重身份的理解与构建历程。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丰富本馆线上研学实践教育资源,钱馆历时半年策划推出的互动线上展“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次线上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量创新,展览将观众设定为“见习航天员”,鼓励观众们自主体验、交互观展,通过大量视频、动画、图片及多种互动方式了解火箭发射、神舟飞船、交会对接、空间站及返回舱的相关知识并完成挑战任务,在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载壮丽征程的同时,达成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教育目的。在线上展展出期间,钱馆还将与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开展合作,推出线上研学体验活动,不断提升展览的传播和教育效果。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面向全市中小学校,以团体预约、馆校合作等方式继续提供线上主题研学教育活动资源,以“云端研学”形式进一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把“馆舍”内丰富、生动、直观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校舍”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堂资源。钱馆也将积极把“云端研学”作为疫情背景下开展线上课后服务的有益尝试,提升学生在校和居家学习、生活的品质,助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发挥云端力量,把校内小课堂转化为更为广阔的育人大课堂。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
钱学森图书馆将于11月1日(周二)起恢复开放,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二、预约和参观方式
1. 本馆实行全员线上实名、分时段预约参观制,现场核验身份。请您合理规划行程,提前1-7日通过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红途”平台进行线上预约。每日总接待观众量不超过400人,瞬时高峰不超过100人。
2. 个人预约:登录“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服务”-“票务预约”完成实名参观预约,并取得预约码。预约码当日当时段有效,过期作废。预约成功后,请凭预约码验票安检合格后入馆参观。
团队预约:请提前3-14个工作日预约,每批团队人数不超过50人。使用电脑登录预约系统(http://ticketqxslib.sjtu.edu.cn/#/team),选择参观日期和入馆时段(首次预约需注册团队账号),按系统提示提交所需信息。团队收到审核通过邮件后,视为预约成功。
3. 开馆期间每日10:00、14:00各提供一场定时讲解,每场不超过30人。
* 暂停举办线下社会教育、讲座等人员聚集的公共活动。
三、入馆要求
1. 刷“场所码”进行核验,“随申码”为绿色、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24小时内核酸采样证明无法入场)并且体温正常的观众,可凭预约码入馆参观。如有体温异常(≥37.3℃)或红黄码等异常现象的观众,一律谢绝入馆。
2. 外省市来沪观众需按照市防控办有关要求完成“三天三检”,且24小时内必须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3. 参观期间全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间距,做好个人防护,文明参观。
为保障广大观众健康安全,请您与我们一起,自觉遵守疫情防控各项规定,听从工作人员的引导,文明观展,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咨询:021- 62932068。更多详情请在预约时,查看预约须知。

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红途微信小程序
特此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2年10月31日
自今年3月9日起全面暂停开放运行以来,阔别近八个月时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于11月1日起全面恢复对外开放。
上午9时,钱学森图书馆准时开门迎客,在场馆入口处,工作人员按照本市相关部门疫情防控要求,对来馆观众做到“应扫尽扫、逢扫必验,不漏一人”,严格执行体温测量,核验行程卡、健康码、场所码、预约码以及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后,放行入馆。

为做好开放运行工作,钱学森图书馆在开馆前持续完善疫情防控管理体系,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与应急预案。提前完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落实常态化场馆预防性消杀工作。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的全员安全教育专题培训,进行应急处置演练。严格日常疫情防控措施和一线员工健康监测与管理,加强日常清洁消毒。加强观众入馆引导与参观管理,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对馆内所有设备设施进行检修与调试工作,并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工作,为恢复开放运行、迎接观众入馆参观做足准备,确保开馆后防疫、参观两不误。


开馆当天,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专程赴现场,为首位入馆观众送上了纪念礼物。

随后,在钱馆序厅还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首批“博物馆之友”颁证仪式,钱永刚馆长在仪式上为钱馆首批20位“博物馆之友”颁发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的设立旨在增强本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吸引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本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宣教工作;同时为热爱博物馆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信息、资料和交流平台。凡热心博物馆事业,支持、帮助博物馆发展并有博物馆志愿服务经历的社会各界人士均可申请,经馆方审核后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之友”。

本次首批20位“博物馆之友”多为在钱馆服务多年的资深志愿者或志愿者队伍骨干,多年来在各自岗位上为钱馆做出了巨大贡献。钱永刚馆长代表钱馆向“博物馆之友”们多年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诚挚感谢,并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继续发光发热,为钱馆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做出更大贡献。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实行全员线上实名、分时段预约参观制,线下社会教育、讲座等人员聚集的公共活动仍然暂停举办。钱学森图书馆也将通过线上展览、在线讲座、云端导览、线上主题研学等多种活动形式,为广大观众提供“不打烊”的线上博物馆教育活动。


同时,钱学森图书馆也面向不同年龄受众,以团体预约、馆校合作等方式推出了多款博物馆教育的“外送套餐”,如面向青少年群体的“加速,起飞了”系列科普课程、“重回1955”历史情景体验课;面向党员群体推出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系列报告会等,主动上门,把馆内丰富、生动的博物馆教育资源,送到大众身边。

更多课程详情,敬请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更好地发挥基地的作用,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使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钱学森图书馆在多年来探索思政实践教学基础上,依托场馆资源、课程资源、师资资源、藏品资源,打造全国首个以“博物馆+大思政课”为主题的综合性思政教学体验空间——“学森•思政讲堂”。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学森•思政讲堂”教学体验空间
3、预算价:26万元。
采购需求:充分体现“四室一库”五大功能要求。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的违法记录。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2年11月11日至2022年11月17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2年11月24日16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2年11月25日上午09时3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2年11月22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郭老师 电话:021-62933398 13636306736
发布网址:https://www.qianxslib.sjtu.edu.cn/news/news02_details.php?articleid=28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中厅巨幕系统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圆厅巨幕显示与控制设备维保项目
3、预算价:19.8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2年_11_月_11日至2022年_11_月_14_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号门
四、投标与开标安排
投标人应于2022年11月17日16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号门(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2022年11月18日开标评标。
五、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2年11月15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六、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 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62934705
详情请点击:https://pboffice.sjtu.edu.cn/provider/#/publish/20LAHUTTQRE4YJOV


11月13日,2022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让世界充满AI”——第二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总决赛暨颁奖会上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建荣、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副秘书长裘正义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院士风采馆等15家新入选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授牌。执行馆长张凯出席活动并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登台接受“2022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铭牌。

钱学森始终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用20年时间在研究现代思维科学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成智慧学”思想。2011年至今,钱学森图书馆秉持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形成大量科艺融通的品牌教育项目,还进行了将科学家纪念馆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路径探索,服务超过180万人次观众,其中青少年观众比例超过35%。

开馆11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坚持为青少年群体策划组织了很多科学普及教育活动,邀请叶叔华、欧阳自远、钱旭红、董瑶海、刘红等大牌科学家、一线科研人员走进钱馆对话青少年,展示航天成就、传播科学知识。为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启发青少年创新思维,钱学森图书馆十年间陆续形成“航天动手做”“学·问沙龙”“星际航行学院”等品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结合时事科技热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联动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青少年科普需求。

入选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后,钱学森图书馆将围绕科技创新,聚焦青少年学习规律创新教育载体;围绕立德树人,打造身边科学家精神“思政大课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平台,将优质科创要素转化为教育资源。
2022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2022-2025)名单

供稿:张文珺
【相关新闻链接】
文汇报:70年前钱学森在美5次听证会档案首公开!全记录中译本在沪出版
澎湃新闻:“我忠于中国人民”,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在上海书展首发
人民日报:“我忠于中国人民”,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中译本首次出版
上观新闻:“我忠于中国人民”,钱学森在美五次听证会全记录中译本首次出版
2022年11月21日下午,《“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新书首发式在上海书展隆重举行。这部厚重的学术力作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馆员张现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华栋主持新书首发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首先代表学校致辞,对《“我忠于中国人民”》一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对进一步传播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出殷切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李芳接着介绍了该书出版的来龙去脉及其社会价值。


随后,胡昊常委、上海市委党委研究室科研处处长年士萍、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撰委员会秘书长毛杏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钱天东、李芳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浦东干部学院代表肖晋、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代表钱运春、上海图书馆代表任国祥、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代表钱俭俭、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代表何静、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代表毛杰伟赠书。

新书作者张现民与解放日报《读书周刊》主编顾学文在新书首发式现场进行了30分钟的对谈。在知性与理性的碰撞中,顾学文代表广大读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张现民一一作答,并补充介绍了钱学森在美听证会背后的故事。

在新书首发式的最后环节,作者张现民在现场为观众签名售书,排队等候签名的观众络绎不绝。

供稿:荣正通
2022年11月19日-20日,上海交通大学第49届运动会圆满举行。在运动会上,钱学森图书馆的教职工积极参与赛事项目,充分享受运动乐趣,展示钱馆新风采!
在开幕式上,砥砺前行、屡创佳绩!钱学森图书馆的方阵队伍昂首挺胸,洋溢着自信的微笑,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地通过主席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特色鲜明的标语展现出钱馆在克服疫情对文博场馆运营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后,焕发出崭新的面貌!钱馆在“党史”学习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拓创新取得了突出成就。

11月空气微凉,但心似骄阳万丈光!钱馆教职工积极参加了广播操、千人健步走等活动,活力飞扬、激情焕发,夺得团体广播操二等奖,彰显了钱馆人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风貌。



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备战本次运动会,在得知运动会举办的第一时间内,选派了教职工组成广播操比赛队伍。赛前邀请了技术指导进行细致的动作分解训练,大家认真打磨动作,力求做到标准。大家一遍遍地练习运动员入场方阵,在过程中,点燃了大家的运动热情,提升了团队凝聚力。

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汗水中奋力拼搏。大家纷纷表示在体育运动中锤炼了意志,增强了体质,享受了乐趣,把在运动中激发出来的热情和活力,转化为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为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戮力同心,不断开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新局面,为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供稿:李 艳
The awarding ceremony of the 2022 Shanghai Scien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 for Teenagers was held on November 13th. A total of 15 institutions, including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ere selected. Executive director Zhang Kai attended the event and accepted the nameplate on behalf of QLM.
Dr. Qian Xuesen had always cared about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QLM has initiated a series of brand projects that integrate arts and science education to serve that purpose. Among the 1.8 million visitors into QLM, more than 35% are teenagers.

QLM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 a social classroom for teenagers with collections and resources within QLM. Th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Base will also be a platform to transform high-quality scientific strengths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young generations.
11月24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本馆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联组学习活动。活动主题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党委书记董玉山,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党总支书记盛懿,分别带领两家单位中心组全体同志,就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弘扬科学家精神实践探索等,进行了集中学习和深入交流。

主题发言环节,邢云文领学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他认为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领悟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一是要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成就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二是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具有很深的哲学意涵,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质,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三是深入学习并切实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特征。在深入解读了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基础上,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破除了西方国家对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迷思,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张凯馆长在主题发言中,着重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等进行了交流。他指出,首先,我们要努力建设好“一个基地、三个中心”这个“立馆之基”。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更好宣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更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发展机遇。我们要以建好“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建设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不断提升本馆作为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保管中心、钱学森事迹与精神传播中心、钱学森学术思想研究交流中心在本系统本领域乃至全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丰富厚重的馆藏资源这份“家底家业”。在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持续做好钱学森生平研究基础上,实现科学家纪念馆社会教育方式方法创新。通过展览主题凝练、社教课程开发、组建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等,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好实现馆藏资源内涵揭示、价值开发与社会化利用。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金字招牌”的功能定位和职能优势,不断拓展自身在文博系统和教育界的多向度品牌影响力,更好服务于新时期文化强国建设。
最后,我们要深入研究好钱学森学术思想这座“精神宝库”。钱学森既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在晚年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构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他提出的系统科学思想、社会形态理论、总体设计部思想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深入研究钱学森学术思想,不断夯实钱学森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我们深感使命所在、责无旁贷。我们将以“小中心、大外围”为钱学森研究中心建设基本理念,将其打造成凝聚全国钱学森研究力量、开展钱学森学术思想交流、构建钱学森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坚实平台。

盛懿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钱学森图书馆职能上的话语交汇和工作上的最大交集。两家单位有着开展科学家精神研究的良好合作基础和资源共享优势,希望今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开展深入合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彼此赋能、相互借力,共同做好校园文化育人“1+1>2”这篇大文章。

董玉山书记提出,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集中学习二十大精神的联组会,也是一次两家单位推进交流合作的研讨会。希望会后将今天的合作意向落实落地,尽早制定合作方案、完善合作细则,以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的工作业绩,不断提升两家单位助力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品质和立德育人工作实效。
主题发言后,全体参会同志进行了交流发言。
本次联组学习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联合牵头,盛懿书记主持会议。

会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心组一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
供稿:汪长明
11月28日下午,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正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内上演。不同于以往音乐演出的固定观演模式,本次音乐党课的观众将跟随着音乐与讲解,行走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的各个角落,沉浸式地体验一场浸润心灵的精神洗礼。

首试“沉浸式”音乐党课 探索“大思政课”创新形式
作为钱学森图书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活动,这场以“音乐映初心”为主题的音乐党课,首次尝试将馆内的主题参观与音乐欣赏深度融合,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参观体验。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自今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创新形式上好“大思政课”的全新探索。


整场音乐党课被分为“序章”“第一章:两弹一星历史伟业”“第二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第三章:科学技术前沿开拓者”“第四章:人民科学家风范”“第五章: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共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观众跟随着主讲人的步伐,穿梭于钱学森图书馆的四大专题展厅。《茉莉花》《我的祖国叫中国》《东方红》《走向复兴》《红旗颂》《我的中国心》……漫步在展厅之中,聆听着钱学森图书馆主讲人口中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配合着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现场演奏的一首首动人乐曲,观众们在视觉和听觉全方位的“沉浸式”课堂里身临其境,仿佛被带领着重温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祖国之崛起、民族之复兴而不懈追求的百年追梦人生。
以乐为媒 两岸青年共叙爱国赤子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在此次首场音乐党课的首批体验者和演奏者中,还有多位在沪台青和台属的积极参与。每一章节的现场奏乐,都由不同的两位沪台青年音乐家共同完成。两岸青年以音乐为媒进行融合交流,共同感受故事中的追梦赤子心和旋律中的浓浓爱国情。
活动最后,两岸青年还开展了音乐文化交流赏析环节。《瑶族舞曲》《望春风》《在希望的田野上》《外婆的澎湖湾》《在灿烂的阳光下》……共同演绎这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让两岸青年之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
本次活动由上海中山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民革徐汇区委会、民革交大委员会、民革闵行区委会以及民革上音支部承办,钱学森图书馆协办,活动旨在加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积极探索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新渠道,鼓励他们发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为两地青年文化交流创造更大平台。
据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后续还将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精心筹备推出包括“接力精神火炬 奋进时代征程 建设科技强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宣讲、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剧本杀“归乡1955”等在内的系列活动,进一步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激荡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归乡1955”剧本体验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招标
2、采购内容:
“归乡1955”剧本体验项目内容形式设计制作
3、预算价:16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2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7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2年12月7日16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2年12月8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2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2年12月6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21-62933398 13701987540
发布网址:http://www.qianxslib.sjtu.edu.cn/index.php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在1955年艰难归国、报效国家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他在登上归国邮轮前留下的那一句铮铮誓言,不仅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初心与使命,更是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感召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勇担重任、砥砺前行。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红途平台、埃依斯航天科技共同策划推出原创实景沉浸式剧本体验活动《归乡1955》,利用馆藏珍贵文物和史料,让参与者化身“情报特派员”,穿越时空回到1955年,亲历钱学森为归国而不懈抗争的五年坎坷历程,在身临其境中深刻体悟钱学森的深厚爱国情怀,点燃爱国报国火种,激励广大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科学家精神,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沉浸式体验|《归乡1955》与钱老同行
一本护照,赴美留学,一朝动念,暗流涌动。
“家书求援”,诉尽衷肠,辗转漂泊。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
二十载归乡,恍如隔世。
一腔热血,向着新中国的故土!


《归乡1955》根据钱学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参与者零距离感受钱老在美二十载的坎坷经历,摆脱传统说教形式,结合趣味游戏环节,让大家以情报特派员身份“亲历历史”,回到那个充满勇气和梦想的年代,看钱学森如何怀揣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从中汲取爱国主义精神力量。


伴随着一份份被打开的“秘密剧本”,参与者们将化身为拥有不同代号的情报特派员——“灯火”“汗青”“浩气”“长安”“南风”……人们将以剧中人的角色重回那段艰难的岁月,切身体会到钱学森选择归国效力的决心与毅然,和他为归国抗争五年间的苦楚与辛酸,更深刻地感受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

真实的力量|让馆藏文物“讲故事”
在剧本体验活动过程中,参与者除了能够通过丰满生动的剧情,了解钱学森1955年归国前后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艺术相关知识以外,还可以跟随剧情的推移,近距离接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文物和历史文献的仿真复制件。


钱学森的护照、博士论文和学术论文手稿,钱学森的全家福和结婚照,钱学森曾使用过的相机和口琴,美国移民归化局听证会驳回钱学森上诉的文件……这些原本陈列于钱学森图书馆展柜内“只可远观”的珍贵藏品,在此次推出的剧本体验活动中变得“触手可及”,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和研究,用这些历史文物串联起钱学森辗转五年归国的艰辛历程,体悟它们身上所承载的非凡历史意义。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负责人傅强介绍,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11周年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自今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出了包括主题参观、主题观影、主题讲座、主题研学课程在内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菜单,更在馆内积极探索开展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主题“沉浸式”音乐党课等创新教育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上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让广大青年人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引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据悉,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自即日起正式推出,广大观众可通过电话预约体验。


奠基于南洋公学的上海交通大学,在126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一大批杰出英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并正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砥砺奋进。作为杰出交大人的代表,江泽民和钱学森两位学长享有崇高声誉。钱学森毕业于1934年,江泽民毕业于1947年,因而钱学森是江泽民的学长。他们早年并无直接交往,但同样源自交大的工程教育、学术训练和艺术熏陶,为两位后来的交往奠定了基础。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中,就收藏着见证两位交大人近20年交往的珍贵文物。从文物看,两人交往主要聚焦于学术层面探讨和交流,如系统工程思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用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解决西部建设、稀土工业的利用开发等,由此体现出交大人的内生禀赋即终生学习实践观。
共情于系统工程思想及其应用的学术探讨

1989年8月7日钱学森向江泽民赠书《论系统工程》
钱学森回忆说:“我在同江总书记的接触中感到,他科学技术基础好,又兴趣广泛,爱学习,我们每次见面,总少不了讨论科学技术问题。”有据可查,江泽民与钱学森的交往次数有10次之多,其中还包括一次电话联系。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在1989年,并在系统工程思想的认识上产生共情。
1989年6月29日,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和国际理工研究所授予钱学森“小罗克韦尔奖”“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及“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同年8月7日,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钱学森。接见之际,钱学森将新著《论系统工程》赠送江泽民以作留念;而事实上江泽民对系统工程理论极有兴趣,因而就指出钱学森开创的系统工程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以使人在处理工作、思考问题时更加周密,更加完整”。
源于此次赠书,江泽民与钱学森建立起直接的学术交流。例如,1991年3月8日,钱学森向包括江泽民在内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时,主要阐述的内容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看待系统工程的社会运用,即以“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为方法论的总体设计部思想。再如,1993年5月20日,钱学森参加江泽民主持召开的听取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会议时,发言提出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提出系统内部应当分为四个层次即“总体方针、长远考虑、几年内的任务、日常调整纠偏”;江泽民听后指出:“‘两弹一星’事业,技术密集,系统复杂,综合性强,广泛运用了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矩阵式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协调、高效的组织指挥和调度系统,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发展尖端科技的路子。”
即在某种意义上,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领域也可以应用系统工程思想。事实上,就在1993年3月7日江泽民发表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的讲话,其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过相当时期的努力”。由此可见,两位交大人对系统工程及其应用方面有着共同的学术理念。
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提倡

钱学森制作并收集的剪报《在江总书记的过问下 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建立新馆》
两位杰出校友在交通大学接受的都是典型工程教育,但他们又都在交大求学之际夯实了理论基础,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准确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不仅如此,他们还都在交大求学之际建立起深厚的人文艺术修养,特别是两人对于音乐、艺术等都有着无比热爱之情。由此出发,两位交大人在学术交往中就如何看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辩证关系方面有着共同观念。
江泽民曾提出反映其社会科学思想的重要论断,即“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注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注意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在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等。与此同时,钱学森同样高度重视社会科学的价值与作用,并且预言称“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哲学相统一的科学技术”。

钱学森制作并收集的剪报《春天的希望:江泽民总书记与政协文艺界委员座谈会》
不言而喻,社会科学在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事实上,江泽民与钱学森提出的社会科学观点还潜藏着重要的哲学意蕴,即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观。而在实践领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整体观,又深刻地反映在将其两者经过综合后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
用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解决西部建设问题

2000年3月8日钱学森致信江泽民谈论西部建设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和实践课题,并特别指出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钱学森因早年研制导弹时常前往我国西北出差,由此亲身体会到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但同时又从学术层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钱学森在1984年发表学术论文《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详细阐明了运用系统工程发展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思想。由此,钱学森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并对其在推动和发展西部经济中的意义作出系统论述。根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钱学森提出西部的优势产业有沙产业和草产业,应以建设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和草产业为抓手,进而使西部的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2000年3月8日钱学森致信江泽民说:“历史上两次西部大建设,投入资金、人力可观,结果是少数工业项目上去了,广大农村和广大人民仍然贫穷落后,原因是农业基础经济未上去。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我提出的林产业、沙产业和草产业,强调要把现代科学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实际上已和工业及经贸、服务等结合起来了。由此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已大大缩小了工农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状态,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的环境。”正因如此,钱学森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从学术层面提供了一种如何解决西部发展经济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关注稀土工业

钱学森研究稀土问题留存的手稿
稀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尤其从能源角度来看在国家间的国力竞争具有重要意义。钱学森早年就读交大以及留学美国之际,就开始关注能源问题并发表过《原子能》等学术论文;江泽民对能源问题同样持久关心和关注且带有战略性思考,并于200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一书。两位交大人在如何发展和利用能源问题,特别是对待稀土问题上也有着相同认识。
1994年钱学森读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及物理开放实验室倪嘉缵院士论文《稀土研究的现状及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年第9卷第2期),颇有感触并意识到稀土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久之后,钱学森与卢嘉锡、张劲夫、吴学谦、乔培新等人联名致信江泽民、李鹏并中央常委,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加强领导;
制订规划,大力加强应用稀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理顺体制,强化政策法规管理;
组建国家垄断的中国稀土产业集团总公司;
多方集资,加大投入,滚动发展。
几位科学家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江泽民的重视。例如1999年江泽民视察包头稀土研究院时题词:“搞好稀土开发应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交大人的终生学习实践观

1995年1月江泽民在钱学森家中探讨学术问题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这是交大老校长唐文治1930年寄予交大人的人生格言。如何做到“第一等”?交大人的实践是不断学习。这一点在两位杰出校友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江泽民和钱学森可谓公务缠身,但他们从未停止学习,而且学习范围极其广泛。例如,1991年某日钱学森在家中接到江泽民电话,江泽民在电话里说:“学森同志,我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现在物理学中有超弦理论、混沌现象等,你能讲讲吗?”钱学森答道:“我有篇文章,正好涉及这些问题,呈送您作参考。”后来钱学森把人民日报社出版的那篇题为《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的论文寄赠江泽民。这些都是当代物理学中很深奥的理论,而且涉及科学哲学问题。
又如,1995年1月11日钱学森将一篇与他人合写的题为《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迎接21世纪》的文章送给江泽民。江泽民看过此文之后不久轻车简从,亲自到钱学森家中拜访并在二楼书房就文章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谈了近3个小时。
因此钱学森后来回忆说:“据我所知,江总书记同其他很多科学家讨论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他还不时把各方面的专家请进中南海,给中央领导同志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江总书记有这么高的科学和政治素养,所以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发展变化结合起来,高度精炼地概括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里面都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因此,当江泽民在2001年12月11日钱学森90岁生日之际再次来到家中拜访时,钱学森发自肺腑地表示,自己“要活到老、学习到老,前进到老,真正把一生献给人民”。

2001年12月11日江泽民到钱学森家中拜访并赠送《论党的建设》一书,在某种意义上不啻为对1989年钱学森赠送《论系统工程》一书的“学术反馈”
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在两位杰出校友身上的终生学习实践观,又正是交大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的深刻映照。两位杰出校友自从2001年12月11日之后虽无机缘面对面讨论、交流学术问题,但江泽民时常会在春节之际寄赠新年贺卡给钱学森,而钱学森收之必作珍藏。因为,普通贺卡之内蕴涵着两位交大人的深深友谊!

2008年春节之际江泽民寄赠钱学森的新年贺卡
永远怀念我们的江学长!

2022年12月11日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1周年纪念日,同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在这个具有双重意义的重要日子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我忠于中国人民”》赠书仪式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上线仪式等系列活动,以此回顾钱老坚守初心、爱国奋斗的一生,在全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进一步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学习和效仿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心系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专家汇聚 共忆“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

今天,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分别通过线下、线上形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表示,今天的活动具有学习、庆祝、纪念这三重含义,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三十周年,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收官之年,回顾钱学森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尤其不能忘记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第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为中国载人航天奠定的坚定基础。未来,我们要做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生产者,讲好钱学森以及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波在讲话中表示,三十年来,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航天人用实际行动将钱学森绘就的发展蓝图变为了施工路线图。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就都闪烁着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光辉。面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航天人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发扬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勇做新时代创新发展排头兵,谱写航天强国建设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早期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研究专家孙家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系统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分别向本次学术研讨会致贺信。

孙家栋院士在贺信中向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吃水不忘挖井人。值此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1周年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之际,“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的举办很有意义。衷心祝愿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传播科学家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永志院士始终关注钱学森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他在贺信中指出: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几十年前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钱学森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在关键时刻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作为这一重大工程的参与者、见证者,在钱老诞辰111周年之际,贵校在钱学森图书馆举办“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

戚发轫院士在贺信中指出:钱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钱老曾说:“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钱老给中国航天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必将继续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在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之际,衷心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越办越好,成为中国科学家纪念馆的一块金字招牌。

中国航天员大队退役航天员吴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钱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空间站型号主任设计师樊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四位嘉宾应邀通过线上及线下形式作大会主题报告。
此前,钱学森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展了“钱学森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题征文活动,收获了广大学者、专家及航天爱好者的诸多热情投稿,激发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经专家评审,主办方审查及公示等程序后,最终遴选出六篇优秀的征文作品。当天下午,大会专门邀请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教授蒋文梅,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宋孔智,航天一院19所馆员乔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究员李颐黎,原装备学院(现航天工程大学)教授宋泽滨,《上海航天报》原总编游本凤等六位征文获奖者做主旨发言。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对于钱学森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及中国航天事业所做的不朽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系列活动上线大力培育弘扬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苏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中,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具备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现场发布我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经过推荐、评审与公示等程序,钱学森图书馆成为首批入选单位之一。
自2011年12月开馆以来,钱馆牢记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一个基地,三个中心”要求,不忘建馆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充分挖掘馆内丰富的宣传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家精神宣传展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钱学森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和科学家精神。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在高校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多年来,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所有新生的必修课。钱学森图书馆的“新生第一课”也从一个小时的参观不断升级,最终形成延续到整个学期的以弘扬“钱学森精神品质”作为核心任务的大思政课。

当天,“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也在同时宣布正式上线。该课程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新升级推出的系列课程之一。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于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由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自成立以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先后推出多场专题讲座、专场报告会,深受好评。在疫情大背景之下,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将原有线下课程经过内容升级,转化为线上视频模式,也是钱学森图书馆探索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最新力作 钱学森在美五次听证会 全记录中译本首次公开

研讨会间隙,大会还举行了《“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赠书仪式。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图书馆、档案文博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部门领导参与。

《“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是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馆员张现民先生的最新力作,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是钱学森在美国遭受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还原了这段历史,是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出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钱学森堂妹钱学敏评价:“作为档案资料、作为证据,这本书非常珍贵。‘我忠于中国人民!’是钱老在最艰难时刻发自内心深处的最坚定的回答。”
书籍封面是钱学森五次听证会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封面上,钱学森位于正中,神情坦然坚定,仿佛穿越书本,注视着每一个人。作者张现民说:“历史档案中的人物更有可信度,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档案的形式,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钱老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因疫情原因无法抵达现场,他在线上致辞中对参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钱学森生前曾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载人航天领域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奠基性、先导性、开创性贡献。钱学森被公认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这是历史对钱学森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今天的会议既是重温共和国科技发展史上那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也是向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致敬。相信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背景下,新时代的“钱学森”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应运而生”。作为钱学森的纪念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一如既往讲好以钱学森为代表中国科学家故事,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担的国家文旅部2020年度文化艺术和旅游研究项目信息化发展专项——《基于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于近日正式通过验收。

《基于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物理系统技术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是钱学森图书馆基于多年来的文博场馆运营管理经验,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基础,借助产学研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物理信息技术及智能机器人技术充分结合,实现的对智慧博物馆相关创新应用的一次积极探索。该项目设计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机器人与智能信息物理(AI-CPS)系统技术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与优化,设计形成了以CPS信息物理技术前端设备、包含机器人AI现场服务决策引擎和智慧现场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及管理系统、及智能服务机器人三大部分作为主体结构的博物馆智慧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架构,重点解决了多维度地图数据的实时融合匹配技术开发、现场综合服务关键信息的存储配置及可扩展技术开发、以多源视像与多维度地图位置信息为核心的实时场景采集融合匹配技术开发、基于异常场景与机器人状态的AI现场服务决策与调度机制开发和机器人日常服务与异常服务的智慧化调度等关键问题,其中以机器人作为博物馆现场自主智慧服务的核心执行角色部件、面向机器人行动与执行的多维视觉实时融合匹配技术和多维化机器人AI现场服务决策与调度机制等创新理念和技术的研发与实施部署,有助于优化我国博物馆日常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及运营、管理、维护的成本控制,符合智慧博物馆建设发展趋势特性,在我国博物馆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在11月中旬由国家文旅部科教司组织的信息化专项综合绩效评价答辩中,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上海市文旅局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项目科研人员也积极克服疫情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影响,在项目规划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各任务目标,得到了国家文旅部相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项目所开发完成的系统目前已在钱学森图书馆相关展厅完成部署,并已投入试运行阶段。
QLM successfully applied and undertook a special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2020. The 3-year project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museums construction, which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China’s museum sector.
The projec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useum Smart Field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Robo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hysical System Technology" is a full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phys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igent robot technology.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and museum venues, the research project relied on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gether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y expertise.
The project h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a complete museum intelligent on-si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robot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hysics (AI-CPS) system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the project has designed and formed a museum intelligent on-site service and management system with CPS information physics technology front-end equipment, including robot AI on-site service decision-making engine and intelligent on-site service integrated management platform.



百年芳华,群星闪耀。12月28日,应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赴澳联合举办“时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丁少雄,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处长刘晖,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澳门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汪淇,澳门科技总会会长贺建东,澳门科学馆馆长邵汉彬,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精神文明办公室、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校团委代表等共同出席本次活动。
系列活动面向澳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学生、澳门当地中小学生、澳门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企业代表等,通过主题展览、话剧演出、专家报告等形式,立体呈现百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集中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内地和澳门科技工作者踔厉奋发、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和非凡成就,激发广大澳门市民以及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化澳门与内地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上午10时,“时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开幕仪式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举行。丁少雄、刘晖、崔世平、胡昊、李行伟、汪淇、贺建东、邵汉彬共同登台启动仪式,并集体参观“时代精神耀濠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


敢为人先,创造奇迹,“科教兴国”推动“中国建造”走向世界
当日下午,“时代精神耀濠江”系列活动之“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在澳门科学会堂举行。报告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林鸣为澳门当地学生、澳门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企业代表等带来精彩讲演。
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以“科教兴国推动中国建造”为主题,围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内涵,以“科教兴国”推动港珠澳大桥建设,坚持“科教兴国”迎接“后港珠澳大桥”时代新机遇等三个方面讲述了科教兴国战略带来的大发展。

林鸣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中国高铁、中国港、中国路、中国桥都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成为一张张中国名片、中国品牌。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造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在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合作之下,大桥的建设成果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港珠澳大桥既是“科教兴国”实践的成果,也是“科教兴国”实践的结晶。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连接粤港澳三地,是世界最长的跨海通道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标志着一座世界一流水平的跨海大桥的建成,创造了白海豚不搬家的奇迹,还一举实现了我国跨海沉管隧道的领先性突破。
林鸣同时也对现场同学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表示,面向未来,拥有更为精深的专业能力,能够带来独特优势;注重学习和研究管理,培养系统思维能力,有助于做出杰出的成就;培养学习能力,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就能拥有未来。
澳门培正中学副校长陈敬濂表示,“林鸣院士以建设港珠澳大桥为例,建设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以及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展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我很认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才能有所进步。”
筑梦航天,奠基伟业,“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隆重展出
2022年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1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为进一步号召广大同胞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上海交通大学与主办方携手策划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

展览从“筑梦航天、奠基伟业”,到“民族脊梁、科界楷模”,再到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种种情缘,生动展示了钱老奠基中国航天伟业的壮阔历程,贯穿一生的品质风范,以及在促进科技兴农、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倡导学术民主与创新、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支持科普工作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十年砥砺,华彩绽放,“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澳门首演
28日晚,中科协首批“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钱学森》在澳门大学精彩亮相,这也是《钱学森》话剧团首次走出大陆。

从2012年初创,到2022年改版,话剧《钱学森》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话剧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同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生动地演绎了这位新中国唯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人生经历,鲜活展示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和创新之魂。

本次《钱学森》赴澳巡演,也是该剧全新改版后首次公开亮相。新版《钱学森》的舞台设计,对从2012年沿用至今的舞美灯光进行了全面升级,使《钱学森》更符合新时代青年的观剧喜好。话剧通过最前沿的视觉技术,营造出恢弘的实景画面,强化舞台效果;同时,剧组对服装道具视频也进行了全面更新,追求每一个道具的细节,使观众身临其境地融入其中,跟随钱学长经历波澜壮阔的传奇生涯,感受蓬勃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为更真实全面地展现钱老的形象,新版话剧补充了许多钱老生平的重要信息,让这位“人民科学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作为“伟人”,也是作为“学长”。因此,我们在新版话剧中,看到了诸如钱老在交大求学期间著名的“96分试卷”、参加文化社团、吹中音号、读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产生思想变化等新内容,交大丰富多彩的教育经历作为钱学森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启蒙,对其后期的人生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剧中蒋英饰演者刘祎宁表示,“我从2016年开始饰演这个角色,至今已有8年了。于我而言,蒋英不仅代表我饰演的角色,更代表着我想成为的人。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在自己的专业上,她是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在生活方面,她也是一个好妻子,所以我觉得她是我想靠近想成为的人。我觉得这部剧对这一代年轻的观众来说,带给他们以后人生的思考也是不一样的。”曾饰演过乔胜利的校友郑嘉昊表示,“钱学森是我非常崇拜的人物,他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也应该向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科学家学习。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将赤胆忠诚贯穿了终身,也把各种优秀品质融为一身。他的精神改变了我们这代人在未来的抱负,我也以能参加这个项目而感到骄傲。”
在全程观看演出后,现场观众感慨万分。澳门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23级本科生冯彤彤表示,“我很感激这部话剧让我更深入地了解钱学森,原本我对钱学森的了解仅限于电视或报纸‘两弹一星’元勋的形象,但话剧通过求学和留学等生活化场景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钱学森形象,其中他研习顶尖理论,冲破重重阻挠报效祖国的热情和精神都感染着我在今后成为一位同样投身热爱事业,为祖国奉献的人。” 澳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黄楚玥表示,“看完这部话剧后最大的感受是被钱学森先生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所打动。从最初,钱学森先生便立下志向,去美国留学学习先进理论,学成之后回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做出成果以报效祖国。即使后来遇到重重阻碍,也始终保持本心,更加坚定要回国做科研。身为中国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的爱国情怀,无论在什么地方完成学业,最终也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jdyw/20221229/178137.html
2023年1月24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癸卯年的首个开馆日。
距离开馆还有10分钟,钱馆执行馆长李芳已经带领当天在岗的工作人员,早早就等候在序厅,迎接兔年的首批观众。他们有提前40分钟就到达钱馆的科技工作者,有拖着行李箱远道而来的一家四口,还有早早计划来瞻仰钱老的青年粉丝...每一位都心怀对钱老的崇敬之情,希望第一时间访问钱学森图书馆,在展览与展品中走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范。

李芳执行馆长为前10位进馆的观众一一送上来自钱学森图书馆的新春祝福与精美礼物,并感谢观众长久以来对钱馆的支持,希望在新的一年大家能多多走进钱馆,参与钱馆策划的各类活动,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

随后,首批观众进入展厅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展。钱学森的传奇人生让现场观众深感震撼,在留言册上写下了各自的参观感受。“我们要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学习精神与奉献精神,让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过上好生活,让中国变得美丽和谐强大。”“钱学森爷爷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也要向他学习,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在您的身上我见到了真实中国科学家的魄力与精神,希望未来有更多中国青年将您视为自己的榜样。”
除了“馆长大拜年”之外,钱学森图书馆还准备了新春图书盲盒与新春导览活动,丰富进馆观众的参观感受。大年初三至初七,每日进馆的前25位观众都可以前往前台,领取钱馆的新春图书盲盒,其中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图书、钱馆近年来的文创产品。每日10点与14点,钱馆还有资深志愿者讲解员带领观众带回历史现场,详细讲述钱学森带领中国航天从白手起家到奠定伟业以及他心系祖国冲破藩篱的艰难归国之路。
春节期间,钱馆微信推出《上春晚、躲团拜、勤学习,一起来看看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春节生活》,用生动的故事帮助观众了解钱学森的春节生活。
图文供稿:社教部
2022 mark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manned space project. To commemorate the special occasion and with the invitation by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on Region, QLM sends its exhibition “Outstanding Model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 Life of Qian Xuesen” to Macao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ember. The exhibition traces back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father of China’s air and space program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pace flight projects and promo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mong young talents.
Together with the exhibition, a stage play “Qian Xuesen” was also performed at University of Macau. It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play went out of the mainland and made its debut in Macau. The play focuses on how Qian Xuesen, the "people's scientist", changed his ideal of life from "saving the country by transportation" to"saving the country by aviation" during his study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ow he broke through the obstac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nd returned to China for the cause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how he l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astronauts" to successfully launch the Dongfeng missile and a series of other historical events.

A series of activities apart from the exhibition and drama were presented to students from University of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acau and loc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between Macao and the mainland.
2月2日下午,上海警备区少将政治委员胡世军、上海警备区办公室大校副主任段晓明、上海警备区战备建设局大校副局长王晓军、徐汇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曹立强、徐汇区委常委、区人武部大校部长谭伟时、徐汇区副区长罗华品等领导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调研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陪同接待。

胡世军一行在讲解员带领下,通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陈列,了解人民科学家、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钱学森回忆与陈赓大将对话、为航天事业培养人才、规划中国航天科技发展蓝图、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五年艰难回国历程、钱学森教育经历、书海剪报等重要展品和照片前,胡世军不时驻足观看。


参观最后,胡世军表示:钱学森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思维超前,在生活上克勤克俭、淡泊名利,在事业上一心为国,满腔热血。他对祖国的国防事业倾注心血,尤其对“国防与军队建设”有着深入思考,促进了军事科学实践的创新发展。


参与本次调研工作的还有上海警备区办公室上校参谋张龙、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上校干事于奇、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中校干事李小伟、徐汇区人武部大校政治委员陶威等。
供稿:社教宣传部
2月15日上海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出“航天强国,逐梦星海”主题课程,来自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上海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上海市松江区李塔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苏河湾实验学校、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上海市静安区新中初级中学、上海市黄浦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闵行区君莲学校、乌鲁木齐市第三中学等10所中学的同学齐聚线上共上开学第一课。

课程分为“云游——奠基之路”“沉浸——时空对话”“碰撞——人与 AI”三个教学环节,从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未来科技出发,将钱学森图书馆的展览、藏品、研究资源与航天科技知识巧妙组合,由钱馆讲解员、策展人、研究人员与航天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授课团队,从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技术设想、中国航天现阶段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与发展四个角度讲述中国的航天强国之路,了解战略型科学家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学们首先饶有兴趣地跟随钱馆金牌讲解员王菲在东风二号甲导弹实体前了解中国航天起步艰难以及两弹结合试验、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重要意义。

随后,2021年度上海市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遥望比邻”展策展人翁圣宬则介绍了钱学森著作《星际航行概论》的写作背景与意义,翁老师表示作为面向高等院校的中国第一本航天专业基础教材,《星际航行概论》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先河意义。电影中的“方舟号空间站”和“领航员空间站”就是钱学森书中提及的“卫星式星际航行站”。
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的王燕老师围绕“已在现实世界实现的航天技术”“中国航天过去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主题,讲述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与深空探测成就。现场同学非常珍惜与当代航天人的对话机会,针对他们所提出关于“空间站的航天员如何洗澡”“航天器是通过什么方式和地面持续联系”“我国空间站如何紧急规避”等专业性强的航天问题,王老师在课上一一做出解答。

钱馆学术研究部的李月白博士压轴解读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提出“电影里的Moss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为什么钱学森等科学家从80年代就呼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等开放性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与讨论。

“航天强国,逐梦星海”开学第一课是钱学森图书馆服务中小学校思政与科学教育的又一次尝试,借助CLASSIN平台,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计划将馆内现有的展览、藏品、专家与课程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系列课程,服务全国更多中小学校。
供稿:张文珺
2月15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途学苑“双百”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社会科学馆报告厅举行,会上发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途学苑百节大思政课第一季目录和百场精品活动第一季菜单,钱学森图书馆主题讲座《钱学森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与“归乡1955”剧本体验活动成功入选“红途学苑”大思政课和“红途学苑”精品活动。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途学苑“双百”活动是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委网信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精神文明办等部门联合推出,汇聚我市重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力量,发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的百节大思政课、百场精品活动,集中展示上海的红色教育资源。
“归乡1955”剧本体验活动,让观众以“情报特派员”的特殊身份重返历史,沉浸式感受钱学森五年坎坷归途,用真实的文物、史料见证钱学森的赤子之心,激励观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钱学森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讲,通过扎实深入的专业研究,探寻钱学森和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深厚感情、迈向航空航天道路的重大人生选择以及这位战略科学家的思维基础。目前,两项活动已经“红途”微信小程序上线,社会公众可通过“红途”微信小程序进入“红途学苑”专区,获取课程目录和精品活动信息。


同日,市文化旅游局发布“社会大美育”课堂首批70个点位和2月重点活动清单,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入选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点位,讲座《钱学森与蒋英——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入选2月重点推荐活动。

“社会大美育”课堂首批70个点位,囊括了沪上知名的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其中包括25家博物馆。早在2013年,钱学森图书馆就曾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室内吹奏乐团在钱馆为观众联袂献上一台精彩纷呈的现场音乐会。之后,钱馆在艺术教育领域不断深耕,先后推出“歌声飞扬 春之永恒”专场音乐会、《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刘育熙独奏小提琴音乐会、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演讲展示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等不同类型的活动。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坚持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发展思路,设计开发更多满足观众需求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项目与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家纪念馆的独特作用。
供稿:社教部
用镜头定格时代美好,在光影中感受奋进力量。2月17日上午。“奋进新时代”第九届上海市民微电影节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现场揭晓了金、银、铜奖专题奖、单项奖、优秀奖等奖项。

为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2022年8月至11月,“奋进新时代”第九届上海市民微电影(微视频)主题活动面向全市深入开展。围绕“塑造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彰显伟大抗疫精神”等年度重大主题,线上线下共征集微电影作品668部。经过两轮严格评审,共有64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斩获各大奖项。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主题微电影作品《抉择》荣获教育专题奖。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作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钱学森学长的名字伴随着新中国无数个高光时刻。钱学长永远是交大人的骄傲,为交大人做出了最杰出的表率。犹如天上明星,为我们照亮前路,在每一个抉择关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文明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制作出品主题微电影《抉择》,展现了在钱学森精神的影响下,新一代交大学子的青春面貌与责任担当。

以生动的故事诉说伟大的奋斗历程,凝聚昂扬的奋进力量;温暖的镜头讲述新时代青年的追求与担当,传递着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创新、落实责任,上好钱学森精神“大思政课”,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面向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2月16日下午,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陈叶青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调研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党委委员、土木工程系主任陈锦剑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陪同接待。

陈叶青一行仔细参观钱馆的各个展厅,并观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短片。在第三展厅“面向未来,科技强军”展板前,陈叶青驻足许久,并表示钱老重视研究军事科学的有关理论,对研究军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了解到钱馆的开放运行和观众参观情况后,陈叶青对钱馆基本陈展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设计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所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许,希望今后双方在钱学森军事科学思想研究方面能够加强合作,进一步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事迹。
作者:王 菲
摄影:徐 菁
对太空无限的想象,对明月发自内心的喜欢,一直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如今,一个关于航天与梦想的种子也在郑州四中每一名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
2月17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来到郑州四中迎宾校区,为两千多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引导学生们树目标、学榜样。
鼓励追星:引导孩子们追逐最绚烂的时代明星!
讲座现场,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钱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老师从“学霸”钱学森、“火箭天才”钱学森、“战略科学家”钱学森、“大师”钱学森四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钱学森的成长道路,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赤诚爱国之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傅强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向同学们讲述了钱学森院士是如何从一个理工科“学霸”成长为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麻省理工学院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的故事。
个人的成长要融入时代的变迁,傅强在讲述中,描绘了钱学森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推动火箭喷气推进技术在航空领域进行军事应用,还以一位战略科学家、科技帅才的高度,成就“两弹一星”的惊天伟业,奠基中国航天事业。
“因为你们与他一样,有热血、有勇气、有智慧、有希望,有对这片土地的依恋,有对五千年文明的共鸣,还有一代代像钱学森这样的赤子所凝聚起的只属于中华民族的强大自尊和历史传承!”他鼓励同学们向钱学森院士学习,追逐梦想,服务于国家和时代。
榜样的力量:为学生种下一颗颗梦的种子
通过傅强老师的精彩宣讲,航天梦在青年学子的心中慢慢生根,理想之芽在青春成长中破土而出,前辈们的成就如灯塔般照耀着后起之秀。
“在聆听了一代代中国航天人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之后,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顽强攻坚的战斗精神,深深折服了我们。”郑州四中学生崔兴溥说。

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成立钱学森精神宣讲团,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馆长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钱馆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宣讲团旨在通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师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自成立以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始终把全国青年师生群体作为重点宣讲对象,结合线上线下形式,推出了多场专题讲座报告会和视频课程,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钱学森的光辉事迹、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以钱老的光辉榜样力量,为广大青年种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助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未来,宣讲团也将继续秉承初心,一如既往讲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故事,为弘扬科学家精神,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February 15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semester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ghai.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refore, launched the theme course of “Chasing the Dream of Star Sea”. Students from over 10 middle schools gathered online for the first lesson.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eaching sessions: “Travelling-the way to lay the foundation”, “Immersion- dialogue between time and space” and “Collision-Man and AI”. Starting from the future technology in the film “Wandering the Earth”, the course skillfully combines the exhibition,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resources of QLM as a whole. The teaching team is composed of the instructors, curators, researchers and science educators of QLM to tell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pioneered by Qian Xuesen.
The course as a starting point, QLM will integrate the existing exhibition, collection, expert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design a series of courses suitable for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and serve more teenagers in Shanghai, even from all the country.
为进一步提升钱馆专业工作水平,推动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于2月16日至2月23日组织集体培训,专题学习博物馆运行评估的文件内容与流程规范。此次培训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课程采用在线形式,分制度综述、规范管理、服务产出、社会评价几大部分,针对此次运行评估的考察要点、文件准备、系统使用等内容,分模块、成体系进行讲解。

运行评估是针对定级博物馆在特定期间的运行状况及运行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活动,也是对定级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同行中发挥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有力监督。此次是钱学森图书馆于2020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后,首次组织各部门员工参加的运行评估集体培训。参训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等级博物馆评价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下一步钱学森图书馆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相关指标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着眼于 “十四五”规划,钱学森图书馆将于今年积极筹备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申报准备工作,提前部署、分步实施,以评估指标为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提高全馆工作质量。
供稿:邱文佳
2023年2月26日上午10时,钱学森图书馆“社会大美育”课堂第一场讲座《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钱学森与蒋英的幸福二重奏》在钱馆二楼“学森”思政讲堂举行。

主讲人徐娜来自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长期从事藏品管理与研究工作,善于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使一件件藏品变得“有话说”,让其中蕴藏的钱学森的精神鲜活起来。

本次讲座通过馆藏钱学森与蒋英的实物藏品,丰富的照片和影像和一手的档案资料,从“缘起父辈、北京结契” “科艺结合、互为知音” “勠力同心、为国奉献” “躬身垂范、传承家风”四个部分带领观众了解钱学森与蒋英相濡以沫,携手并进的一生,探索他们的幸福秘诀,那就是:相互支持,彼此成就。


本次讲座为市文化旅游局发布2月重点推荐活动,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入选上海市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点位以来,举行的第一场活动。早在2013年,钱学森图书馆就曾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室内吹奏乐团在钱馆为观众联袂献上一台精彩纷呈的现场音乐会。之后,钱馆在艺术教育领域不断深耕,先后推出“歌声飞扬 春之永恒”专场音乐会、《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刘育熙独奏小提琴音乐会、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百名少年讲百年党史”演讲展示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培训班、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等不同类型的活动。
未来,钱馆将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推出“音乐党课”等更多美育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家纪念馆的独特作用。
供稿:章飞飞
摄影:肖昌雅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sTCo17-IBcump8ZHkOQPJA
2023年3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3年春夏学期全馆大会。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以及钱馆全体人员出席,会议由盛懿书记主持。


盛懿书记首先在大会上结合钱馆工作实际传达了学校2023年春夏学期干部大会会议精神及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委会报告精神。她强调,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钱馆全体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推动全馆各项事业稳健发展。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体钱馆人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凝心聚力、脚踏实地,积极推动钱馆各项工作呈现新面貌、取得新突破、赢得新发展!

李芳执行馆长作钱馆2022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并就2023年度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她在工作总结中表示,2022年经历疫情考验,在钱馆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全馆在学术出版、文物征集、媒体宣传、开展钱学森事迹和精神宣讲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向大家表示感谢!她同时指出,在新的一年,钱学森图书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围绕 “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基本陈列改陈”等重点任务,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优质服务。全体钱馆人更要以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己任,上下齐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全面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更加奋发努力!


大会随后举行了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度馆长奖颁奖仪式,钱永刚馆长亲自为获奖人员颁发证书,以表彰在2022年度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及个人。社教宣传部、运营合作部获得集体奖,汪长明、吴海东、谢憬、王昕4位同志获得个人奖励。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向李芳执行馆长的到任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强调,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要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纪念馆为目标,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内涵,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目标,加速迈进、持续攻坚。希望学校党委和钱馆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在钱馆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推进和完成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年度重点工作,助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钱馆“十四五”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在文博事业的新征程上书写新华章。
供稿:茅艳雯
摄影:肖昌雅
2023年2月28日,2022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总结会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顺利召开。上海开放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分银行研究专委会理事长、上海市信息化培训协会会长王宏,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闫鹏涛、副处长孙桂芳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喜迎二十大、争创新业绩、实现新跨越等主题,各基地汇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不断探索和创新体验学习模式、培育体验学习品牌的经验。
颁奖环节,王宏宣读2022年度体验基地相关表彰决定。与会领导向荣获本年度“人气体验VLOG”视频制作奖、嘉年华活动组织奖、以及品牌体验项目、特色体验活动的获奖单位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站点在2022年度喜获2022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年华活动组织奖、2022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品牌体验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年华活动最佳活动策划奖以及“人气体验VLOG”视频征集活动二等奖等四个奖项。

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将不断探索创新智慧生活体验模式,形成钱馆特色体验品牌,提升体验项目品质,打造更新颖有趣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供稿:许 盈
图片: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钱学森图书馆
2月24日和3月2日,来自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七、八年级的同学们分别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体验由博物馆和学校共同设计策划的定制化课后服务之旅。
学校教师主导 打造跨学科“博物馆大思政”课程
八年级的课程围绕“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与“寻找钱学森的神秘数字”两个主题,分别由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的历史老师蔡亚明与数学老师赵颀主讲。同学分组完成各自学习单内容,通过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展品、场景还原中,身临其境地体验钱学森人生经历与成就,探究钱学森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理解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蔡亚明老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评价时说: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以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小组合作寻找相应史料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历史感悟、实践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丰富、生动、直观的“博物馆殿堂”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课堂”资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博物馆教育实践 为学校课后育人提供定制化服务
3月2日下午,南洋初级中学的全体七年级同学在钱学森图书馆七位教育专员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完成来“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钱学森的人生选择”“探索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成才之路”等不同主题研学路线与课程。



钱馆社教部在研学实施前,与学校进行充分沟通,在了解研学人数、时长、研学主题等具体需求后,针对性地设计出由展厅研学单导览、“对话钱学森研究者”讲座、“两弹结合现场”微演讲、“阅读挑战赛”小组学习等项目组合而成的现场研学路线,保障不同路线参与同学都能拥有充实、有趣的博物馆学习体验。



同学们表示,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现场学习不仅能听到更多钱学森爷爷故事,在看到那些历史照片、航天实物后,更能理解钱爷爷的爱国之情以及他从小立下的科学报国之志。
根据《2023年上海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助力“3公里社区校外教育活动圈”建设,完善“思政+校外”课程育人协同体系,钱馆整合校外教育与课后服务的实践经验与项目资源,形成课后服务菜单与个性定制化项目,并推出“周五研学服务日”项目,主动对接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需求,开放专为中小学校服务的周五下午场馆预约通道并提供集体参观、定制课程、研学实践等服务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周五研学服务日”项目聚焦“思政+校外”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立足高校,紧扣“钱学森精神”这一核心,在“大思政”教育中的特有优势,通过学校、学生、家长、场馆的多方合作,引导学生从“校舍”走向“馆舍”在博物馆特有的跨学科学习场景中,开展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创新教育。
图文供稿:社教部
2022年3月4日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前夕,钱学森图书馆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无障碍博物馆教育实践团队在融合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的基础下,共同组织“逐影寻森”视障者无障碍公益观展活动。


3月4日下午的活动吸引超过25位视障者及无障碍教育学习者的共同参与,在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与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等师生、志愿者的带领下,在视障者与无障碍教育学习者的互帮互助下,穿过时光长廊,共同走进钱学森先生的世界,感受其爱国情怀,学习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业绩与精神。
参观者们通过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个展厅,回顾钱学森先生求学经历、航空航天领域贡献与成就、艰难回国之路以及其崇高品格、一生为国奉献的精神。

为增强视障者与无障碍教育学习者的参观体验,团队精心准备钱馆的盲文导览手册,并活动中设置丰富的互动环节,比如邀请视障者触摸团队制作的长征系列火箭模型,对我国航天事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视障者表示,感谢活动主办方的策划,丰富的互动体验与交流,使他们对钱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对于无障碍学习者来说,他们认为本次活动给了他们一个与特殊人群接触交流的机会,感受到了视障者的热情,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对于视障等特殊人群而言,走进博物馆并非易事。钱学森图书馆在开馆之初,就积极履行其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职责,面对不同群体,提供分众化教育服务,2012年就曾举办面向听障人群的导览活动,通过制作无障碍电影专题片以及手语定向导览等方式服务特殊人群博物馆参观需求。
本次活动是钱学森图书馆服务特殊人群的又一次有效尝试,在与华东师范大学无障碍博物馆教育实践团队的合作中,提供一个残障人士与普通人群的交流的平台与平等学习的机会,让观展模式得到更多样化发展,提升与改善服务从残障人士的能力与水平。
供稿:任佳怡
近日,为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联合印发《关于通报表扬2022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决定》,广泛宣传2022年上海志愿服务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的感人事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基地获得2022年度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

钱馆志愿服务队自2011年成立以来,秉持“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服务精神,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2年,面对疫情,钱馆志愿者敢为人先,带头冲锋,在最危险的时刻克服重重困难、不惧病毒危险,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一线,得到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
以此次荣获市级荣誉为契机,钱馆志愿者服务队再接再厉,继续开拓思维,引入优质合作资源,拓展志愿服务受众面。3月3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航空公司联合举办“走进钱馆 鹤彩青春”向雷锋同志学习主题活动暨上海航空与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共建启动仪式。

共建仪式上,双方首先介绍各自队伍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并围绕学习雷锋精神,详细探讨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新模式。
上海航空公司团委书记夏昕与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代表双方单位签署共建协议。随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共同为上海航空志愿者代表佩戴钱馆志愿者胸牌。

共建仪式后,双方立刻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学习:上海航空客舱服务部志愿者为现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做“礼行天下”讲座,钱馆资深志愿者梁韵老师为上航志愿者进行了一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示范讲解。


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上海航空公司团委副书记、客舱部团委书记吴晓冬,上航团委、飞行部、客舱服务部、保卫部、运行控制部和机关青年志愿者、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总队老科协分队、市民分队、海事大学分队、上海理工大学分队和上海健康医学院分队的志愿者们。
供稿:社教宣传部 章飞飞
3月11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市科技团工委、浦东新区科经委、各区科委(协)协办的第十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上海宝山智慧湾科创园举行。

总决赛现场,40位来自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等跨行业、多领域的晋级选手精彩比拼,讲解题材广泛、新颖有趣,从关注前沿科技、聚焦大国重器,到讲述医学健康、击碎科学谎言,带领公众多方位探秘科学。
钱学森图书馆青年讲解员陈佳莉从全市1050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历经初赛、复赛层层选拔,最终在总决赛现场获得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本次获奖的讲解主题为《遇见“热障”》,从神舟飞船返回舱重返大气层过程中遇到“热障”现象出发,结合钱学森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普及空气动力学中的“热障”概念以及现代航天器遇到“热障”阻碍时的解决方案,赢得了现场评委与观众的认可。


钱学森图书馆一直积极派员参加市科普讲解大赛,致力于通过大赛锻炼科普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培养更多年轻科普教育力量。本次比赛是对钱馆科普人才培养计划成效的一次有益评价,未来钱馆将在课程与活动实践中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科普教育人才队伍,进一步服务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普及的需求。
供稿:张文珺
岗位1: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藏品管理岗
招聘人数:1 名
招聘条件:
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1、文博、历史、图情、考古等相关专业或相关工作经验;
2、身心健康,责任心强,热爱文博事业;
3、文字功底扎实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优先考虑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
岗位职责:
1、负责藏品的整理与利用工作; 2、负责藏品库房的日常管理工作; 3、参与藏品的征集与编研工作;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待遇:
劳动聘用;按学校规定。
应聘链接:
http://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e8c6b4842423449a8d1b5c684ebdcbec
岗位2: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展览设计岗
招聘人数:1 名
招聘条件:
研究生教育学历,硕士及以上学位
1.设计类相关专业;
2.熟练操作及运用Adobe(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Indesign等)、3DMAX、Autocad、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3.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设计功底扎实,熟悉各类装饰材料及施工工艺;参与过相关陈展类项目的优先;
4.具备良好的施工现场监督协调能力;
5.了解博物馆工作规律和陈列展览工作的基本规范。
岗位职责:
1. 技术资料及设计依据的收集、整理; 2. 在部门主管指导下,制定展览设计方案; 3. 把控现场施工质量及进度; 4. 布展实施,把握效果; 5. 各类设计文件的归档和管理; 6. 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待遇:
劳动聘用;按学校规定。
应聘链接:
http://join.sjtu.edu.cn/Admin/QsPreview.aspx?qsid=e005e9aa87af46d4880a260d7fbfe83d
报名时间、方式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4月中旬(详见招聘网截至日期)。
2.报名方式:应聘采用招聘系统网上报名方式,各位应聘者请登录上海交通大学人才招聘网(join.sjtu.edu.cn)进行应聘(需先注册账号并完善个人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二期)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二期)服务(采购编号:招服2022C00092)
3、预算价:25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3年3月21日至2023年3月24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3年3月30日上午10: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3年3月31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3年3月27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徐老师 电话:021-62932163 15021484362
【相关新闻链接】
新民晚报:“双减”后课余生活做减法更做加法!上海盘活校外教育资源供给链
澎湃新闻: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上海“全链条式”校外教育有哪些亮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最近在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有6所中小学在放学后开展花样跳绳课程,这是由街道购买服务送进学校,由专业花样跳绳机构进行授课的。作为上海打造“全链条式”校外教育体系服务“双减”落地的成果,这项课程从2019年就开始进行。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近年来,上海从政策制定、资源供给、服务保障等方面打通校内外育人环节,对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形成合力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上海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上海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意见》《上海市学校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责任,构建全方位校外教育体系。全市统一的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上,有活动发布、在线报名、信息记录和公示反馈等板块,记录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实践活动。

2021年,中小学生在长桥街道文化中心广场参加花样跳绳课程。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学校供图
长桥街道从2019年开始,在文化中心广场开设三点半后花样跳绳开放式授课项目,周边学校的学生放学后“随到随跳”。同学们还可选择武术、越剧、阿卡贝拉合唱等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一位中学生说,第一次接触武术时,她的内心忐忑不安,因为听说在中考体育里,武术难度大、评分严格;但在学习街道送进学校的武术课程时,她发现老师会耐心细致地在领操台上做示范,安排同学们进行分解动作练习,还有针对性地让大家练习马步冲拳、冲拳弹踢等关键动作。通过学习,她更有信心了,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月2日下午,南洋初级中学的全体七年级同学在钱学森图书馆7位教育专员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完成“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钱学森的人生选择”“探索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成才之路”等主题研学路线与课程,包括“对话钱学森研究者”讲座、“两弹结合现场”微演讲、“阅读挑战赛”小组学习等内容。同学们感受到,在钱学森图书馆的现场学习不仅能听到更多钱学森的故事,在看到那些历史照片、航天实物后,更能理解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和科学报国之志。

3月2日下午,南洋初级中学的全体七年级同学在钱学森图书馆完成主题研学路线与课程。
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说,该馆在上海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指导下,于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以“博物馆中的大思政课”为特色的“周五研学专场”活动,并根据学校的需求适当延时闭馆;项目包括“航天动手做”“航天小达人”“星空少年讲解团”等系列课程,以及专题讲座、主题观影、研学实践和线上学习内容。
目前,上海全市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3家,市级革命历史遗址遗迹65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330家、科普教育基地3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近240家、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220家、学校少年宫300家、学生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营地30余家。
原文链接:http://s.cyol.com/articles/2023-03/19/content_VYl87qTl.html?gid=VnDMvYk4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结合运行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本馆清明节期间运行开放安排通知如下:
4月5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本馆实行全员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参观,参观时请观众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距离。详细内容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中相关信息。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3月22日上午9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孙海鹰应邀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以“系统与科学——学习弘扬钱学森系统论与技术科学思想”为题做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给科技工作者的伟大历史任务。孙海鹰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中美竞争之大局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任务入手,提出第四次科技工业革命的核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科学”和“系统整体”。孙海鹰教授指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适合中国发展实际的创新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开展对钱学森系统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科研范式,培养更多融会贯通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孙海鹰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思想性强,让与会者产生强烈共鸣。

随后,孙海鹰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交流互动,就“钱学森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时代价值和意义”“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本次讲座是钱学森图书馆学习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的系列活动之一,未来将继续组织全馆员工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结合钱学森精神与科学思想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确保学习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坚定不移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供稿:任佳怡
摄影:茅艳雯
3月25日上午,“音乐映初心”行走的音乐党课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时光室内乐团的音乐家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音乐之申”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联袂为观众带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我的祖国》《红旗颂》《追寻》等经典乐曲,观众在音乐声中了解钱学森信仰的坚守、无尽的追求、使命的承载,近距离感受战略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


整场活动分为“序章”“第一章:钱学森与两弹一星”“第二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第三章:科学技术前沿开拓者”“第四章:人民科学家风范”“第五章: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尾声”“赏析:春之声”等七个部分。在每个章节,观众都跟随主讲人穿梭于钱学森图书馆的各个展厅,聆听着主讲人口中鲜活生动的钱学森故事,配合着熟悉又动听的主旋律乐曲,在视觉和听觉全方位的“沉浸式”课堂里感受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钱学森一直都非常喜爱音乐,大学时期就参加过学校的管弦乐队,还曾用奖学金购买俄罗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音乐会圆舞曲》唱片。钱老认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他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是钱学森图书馆多年坚持艺术美育的初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钱馆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既是面向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期待这些科艺融通项目能够激发出社会公众创新创造的火花。
供稿:社教部
图片:肖昌雅
2023年3月2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传达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等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加学习。学习会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

盛懿首先进行领学。她带领中心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学校两会精神专题学习辅导材料,学习内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两会中的交大声音等。与会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2023年全国两会是在全国上下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引领推动全国上下更加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始终掌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主动、历史主动、战略主动。
会议强调,要把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全馆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推动带领钱学森图书馆全体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推动钱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切实把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摄影:王 菲
2022 is a key year to finish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beginning to build a modern China. QLM volunteers actively carry out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f ‘everyone is a volunteer, everyone has soft power and everyone demonstrates soft power’, to cultivate Shanghai’s urban spirit and the city character. To establish best practices, Shanghai Municipality and the Shanghai Volunteer Association jointly presented awards for best volunteering service in 2022. QLM volunteer service team was among the best practice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11, the QLM volunteer service team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voluntary services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ese scientists in various occasions and in various forms.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和钱馆党总支具体部署,钱学森图书馆各基层党支部在近期召开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并开展了党员民主评议工作。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执行馆长李芳分别参加所属支部组织生活会。
会前,钱馆教工第一、第二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新修订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支部党员之间开展坦诚交流,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每位党员全面查摆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开好组织生活会打好了基础。

3月28日,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召开了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支部书记茅艳雯首先带领支部全体党员集体学习了2023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并代表支委会作2022年支部工作述职,对支部存在问题进行查摆,并列出了相应的具体整改措施。随后,支部每位党员逐一发言,结合过去一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最后进行了对全体党员和支委班子的民主测评。

3月29日,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暨2022年度民主评议党员会议。支部书记汪长明首先做了题为《中国航天初创时期“神仙会”的实践逻辑及时代意蕴》的党课,并代表支委作2022年度支部工作总结,对支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摆,并给出了具体整改措施。随后支部党员对支部工作总结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最后,会议对全体党员和支委进行民主测评。
通过剖析反思、民主评议,使钱学森图书馆每一位党员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在交流和反思中成长,各支部也通过立足工作实际,制定整改方案,为后续在各项工作中开拓创新、担当作为,为推动钱馆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方向。
供稿:徐 娜
茅艳雯
摄影:张文珺
徐 娜
4月3日下午,2023年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举行。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表示,过去两年,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场馆建设,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共同唱响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
会上,来自静安、杨浦区委宣传部,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6家单位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围绕“聚焦主题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民心工程”“深化数字赋能,创新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三个主题,分享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利用的宝贵经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以《厚植爱国主义 搭建育人平台 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为题,介绍钱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挖育人故事,积极搭建平台协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实践的经验。

大会还对2021—2022年度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核评估先进代表进行表彰,32个单位授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先进单位”称号,20名个人授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先进工作者”称号,30个项目授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品牌项目”称号。钱学森图书馆包揽本次考核评估所有荣誉称号:钱学森图书馆获得“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先进单位”,品牌教育活动“星空少年讲解团”获得“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品牌项目”,钱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被授予“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先进工作者”。


下一步,钱馆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挖掘、利用高校内外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用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鲜活的育人教材,继续加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社会大课堂建设,为培养一代代钱学森式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供稿:社教部
【相关新闻链接】
上观新闻:清明之际,鲜花与导弹伴着钱学森像,名人名物开金课,串起全国“大中小”
新民晚报:打造“大思政课”育人平台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劳动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文汇报:一串数字、一张合影、一把计算尺串起一堂课,钱学森图书馆联手大中小学升级思政课堂
话匣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第一教育:馆校合作打造“大课堂”,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东方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央视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青年报: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打造思政一体化博物馆
4月4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汇区教育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承办的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钱馆序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辉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并发言。
成果发布 钱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揭牌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校内力量、全力整合社会资源,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围绕以钱学森为代表“科学家精神”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钱学森为榜样,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致辞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向现场领导嘉宾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建设情况。按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相关要求,钱馆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以建设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目标,主动链接社会与高校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钱馆开学第一课”、话剧《钱学森》、“重走学森路”等实践教学活动,钱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建设情况
《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新书发布会同日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集》共收录32篇涵盖大、中、小不同学段的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课程教案,通过探索项目化学习,实现跨学科融合、打造思政一体化博物馆“第二课堂”。

中国中学郑敏芳校长介绍馆校合作开发经验
之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共同上台启动“学森•思政讲坛”,并发布“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献礼二十大”系列课程菜单。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由来自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讲师结合专业特长用青春之声传播理论之魂。本次发布的32项课程不仅在钱学森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界陆续推出,也同步登录市委宣传部“红途”平台“红途学苑”版块,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各级党组织开通线上预约通道。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共同启动“学森•思政讲坛”发布“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献礼二十大”系列课程菜单
多方合作 完善校内外“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活动当天,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姚黎红书记、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玉山书记、钱学森图书馆盛懿书记、交大出版社陈华栋总编共同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四方共建协议,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为使命,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优势,通过共赢共建的方式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大中小学校对接,共同建设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姚黎红书记、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玉山书记、钱学森图书馆盛懿书记、交大出版社陈华栋总编共同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四方共建协议
“大思政课”离不开“大师资”建设,钱馆也在积极建设专兼结合的专家师资队伍。当天,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黄庆桥教授等7位思政名师代表受聘成为钱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特聘导师。

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磊、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为钱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特聘导师颁证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辉高度认可上海交通大学在“大思政课”建设领域取得的成效,同时他还建议,为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需要从深刻领会“大思政课”建设核心要义、积极推动“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建设以及不断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等三个方面着手。上海交大作为上海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要发挥“带头羊”“领头雁”的作用。围绕综合改革任务,着力破解瓶颈短板,构建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出一套工作机制、产出一批课程资源、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优秀师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与标志性成果。“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特聘导师的形式是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库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要引入校外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充实课堂教学力量,汇聚英雄人物、大国工匠、上海杰出人才等先进典型,充分吸纳钱学森图书馆等红色场馆讲解员、志愿者,共同上好“大思政课”,形成经常性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闵辉发言
课程观摩 教育专家共话“大思政课”教学实践
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特聘导师黄庆桥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声入人心”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大学生青年讲师以《新时代科技强国之路》为题带来“大思政课”现场教学。黄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如何在世界变局背景下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特聘导师黄庆桥“大思政课”现场教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认为,人类历史上,好故事更能成为穿越时空的经典。对兼具“高校”和“博物馆”双重属性的钱学森图书馆来说,尤其都应该讲好科学家故事,挖掘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让科学家精神更加可知、可感。黄庆桥老师的课程正是“科学家故事+思政课程”、“博物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次有益尝试。
田林三中老师则带领学生走进钱学森图书馆的各个展厅,沿着钱学森的足迹,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方面探索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在钱学森图书馆复原的“两弹”结合试验地下控制室中,学生们在老师讲解下了解到地下控制室七勇士铿锵有力的誓言,又现场连线采访活跃在我国航天工程一线的青年工程师,感受到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


田林三中《寻访“科学家精神”》现场教学
陈华栋总编表示,科学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是大中小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任务。科学家精神不单是写在书本知识,更是写在实践工作中;科学家精神的教育不单是融入课堂中,更是需要融进生活中。田林三中围绕科学家精神在教育教学方面大胆创新,内容好、形式活、效果佳,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用好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的有效探索。

出席本次活动还有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磊、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文潮、市校外联秘书长邹竑、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邢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濠和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朱超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丽平、助理教授沈辛成,上海教师教育学院俞慧文,徐汇区教育学院教研员王志安,田林第三中学校长李慧清,中国中学校长郑敏芳等领导嘉宾50余人。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主持。
供稿:社教部
摄影:徐 菁
4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与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举行联学共建活动。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联合党委书记孙元鹏、院长张琨、教学副院长张军,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和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共建党支部党员代表等参加活动。

共建过程中,两家单位对接支部书记分别发言。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汪长明发言指出,两家单位在基层党组织层面的共建是一次面对面、点对点的实质性合作,是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的对接、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对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对标,希望以合力促合作、以共建促共赢、以联络促联通,为两家单位各项事业发展、为两家支部基层党建工作联动创新提供坚实的动能支撑与经验镜鉴。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孔雯在发言中对本院党支部基本情况、建设成效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希望通过联学共建深入推进双方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优势资源互助共享践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共同推进钱学森精神在青年学生中的学习、弘扬与传承,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回答“钱学森之问”交上满意答卷。
随后,双方党支部书记签署联学共建协议书。双方商定,今后在凝练支部共建项目、打造精品育人课程、强化文化育人功能三方面同向发力、双向支撑,持续推进合作共建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钱永刚馆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作总结讲话。他指出,钱学森是一位“大科学家”,钱学森图书馆是一个“大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从事的是一项“大科普”。科普不仅仅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还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方法的传播和教育。两家单位合作共建,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概念,在“大”字上做文章。他希望钱学森精神在南京理工大学落地生根,为学校发展注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共建仪式结束后,双方支部党员共同听取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的《钱学森的艰难归国路——基于中、美解密档案的考证与研究》现场党课。党课以档案为依据、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冷战大背景下的中美关系为视角,深入解读钱学森的艰难回国历程及其对中国航天事业,以及对钱学森个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活动举办前,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辅导员及学生代表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

供稿:汪长明
摄影:徐 菁
3月31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地铁10号线第五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在钱馆会议室举行。地铁10号线运维管理部第五党支部书记董莹、钱馆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以及双方党支部委员共同参加。

在共建仪式中,双方支部书记首先简要介绍了各自支部的基本情况,随后分别代表各自党支部,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未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探索创新,打造跨行业的学习、教育阵地和宣传、活动阵地,相互学习党建工作经验,促进双方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签约仪式结束后,地铁10号线第五党支部全体党员在钱馆“学森•思政讲堂”开展了实景沉浸剧本体验活动《归乡1955》。该活动根据钱学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让参与者化身“情报特派员”,零距离感受钱老在美二十载的坎坷经历,摆脱传统说教形式,结合趣味互动环节,让在场所有党员在身临其境中深刻体悟钱学森的深厚爱国情怀,点燃报国火种、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科学家精神。

供稿:教工第二党支部
2023年3月2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赴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共同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交流活动。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近,副主任陶燕敏、罗九甫,秘书长吴玉瑛,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社教宣传部副部长张文珺,以及负责校院两级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特邀党建组织员近30人参加活动。


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的“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等四个展厅,共同回顾了钱老从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到义无反顾回国,再到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开辟国家自行研制导弹之路的峥嵘岁月。在照片、手稿、实物等丰富的馆藏资料前,老同志们不时驻足观看,为钱老赤子忠心的爱国情怀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深深感动。


随后,盛懿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情况,讲述了钱学森图书馆充分挖掘本馆丰富的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的做法和举措。她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为依托,加强与学校关工委合作,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张文珺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的相关建设工作,详细讲解了“归乡1955”微党课讲师、“听老交大人讲交大故事”讲师等志愿服务的工作背景和规划,并汇报了进一步推进老同志志愿者工作的方案,听取了与会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老同志围绕如何与钱学森图书馆共同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进行了热烈讨论,对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在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肯定,并对老同志志愿服务方案、微党课授课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胡近作总结讲话。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今天,校关工委与钱学森图书馆共同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交流活动,共同研讨进一步利用钱馆红色资源,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必将推动关工委工作在新时代更加走深、走实。他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给钱老写信并收到回信的难忘经历,表达了对钱老深深的思念和崇敬之情。他表示,十分感谢钱学森图书馆对学校关工委工作的大力支持,期待今后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关工委老同志的独特优势,打开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VgYB6rF3MlIwE-ziZbc9mg
4月3日上午9时,“缅怀英烈 铭记历史”清明祭扫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

活动伊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凯原法学院的50多位师生教工代表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齐聚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英灵。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盛懿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鞠躬致敬,并依次敬献鲜花缅怀烈士。

凯原法学院的两位同学现场演绎“思源·激流”沉浸式校史剧片段,带领现场人员共同追忆两位烈士的光辉事迹和非凡人生。

随后,全体人员移步至钱学森图书馆序厅,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盛懿以及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的带领下,依次向钱老铜像敬献鲜花,并将缅怀钱老的文字贴在留言板上,表达对钱老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


最后,上海市朗诵协会的四位老师演绎原创大型诗剧《钱学森》片段,用朗诵的形式歌颂钱学森的不朽功勋,深切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

供稿:任佳怡
摄影:徐 菁
4月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岳志勇、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展览传承处处长吴寒、上海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一行来馆参观调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领导陪同。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岳志勇一行参观馆内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现场观摩大、中学生博物馆思政课程教学,并听取钱馆“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建设情况介绍。

岳志勇司长表示,钱学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思想家,钱馆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面向社会弘扬钱学森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科学家精神思政教育阵地。
摄影:徐 菁
4月15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策划推出的大型原创诗剧《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迎来首场演出。该剧以钱学森赴美留学、毅然归国、投身国防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以他与夫人蒋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佳话为辅线,艺术再现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之路。
作为庆祝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7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原创诗剧《钱学森》运用音乐诗剧形式,以弘扬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题,采用高度凝练的诗化象征、诗意情节,书写钱学森信仰的坚守、不懈的追求、使命的承载,着力刻画钱学森的家国情怀、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全体演职人员表达感谢,并表示原创诗剧《钱学森》用诗歌与音乐的手法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科学与艺术的饕餮盛宴,希望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能够通过诗剧传播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表示,原创诗剧《钱学森》艺术化地再现了钱学森身上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希望诗剧成为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的“大思政课”课堂。
出席活动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等领导与各院系师生以及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等院校“钱学森班”代表1100人。
传承与弘扬 台上台下共上一堂“大思政课”
原创诗剧《钱学森》由上海市朗诵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共同演绎。整场演出分为“序幕 与雕像的对话”“第一章 风云乍起”“第二章 依依惜别”“第三章 王者归来”“第四章 生死关头”“第五章 横空出世”“第六章 隔空相逢”“尾声 永恒的思念”等八个部分,台下观众跟随演员在场景转换中感受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当主题曲《在乎你》的旋律响起,进一步让观众领略钱学森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强国之情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引领中国航天走出独立自主发展之路,最终实现自己科学报国伟大理想的人生之路,演出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二十多位同学的合唱声中迎来高潮。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张睿同学表示:“参与诗剧演出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钱学森学长具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品德风范,也凭着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突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国投身现代化建设。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如今伟大事业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手上,我们要接续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的同学表示:“这是一场与钱学森学长跨越时空的对话,钱老的拳拳爱国之心深深感染和触动着我们,我们交大学子要矢志不渝地传承钱老的风骨,争当兼具家国情怀和严谨科学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对于交大人而言,钱学森学长的传奇人生一直都是“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宝库。在钱学森精神的感染与引导下,一代代交大学子厚植爱国之情,身体力行地实践报国之志。如今,原创诗剧《钱学森》为上海交通大学“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又提供了新的育人载体,是一种非常好的“舞台思政“的形式。青年学子通过参演与观演等不同的方式,走近伟人的世界,真实了解科学家精神,切实增强育人成效。
科学与艺术 打造钱学森图书馆大美育课堂
钱学森始终高度重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他认为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科学和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的思想往往来源于形象思维,在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一直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积极开展社会大美育课堂建设,先后推出“歌声飞扬 春之永恒”专场音乐会、《仰望星空》少年版原创情景剧、沉浸式音乐诗剧《追梦少年•钱学森》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原创诗剧《钱学森》是钱学森图书馆用艺术表现手法弘扬钱学森精神再现钱学森事迹的又一次尝试。诗剧的创作历时一年,由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朗诵协会经过多轮打磨最终完成。创作团队阵容强大,由著名剧作家薛锡祥担任编剧,著名戏剧人、剧作者、导演、演员曹禹担任导演,著名语言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兼译制导演丁建华、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程晓桦担任领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齐歌担任画外音。演出当天,可以容纳1100人的上海交通大学菁菁堂座无虚席,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与高度凝练的诗词中,观众重温钱学森对中国国防和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98年辉煌的人生。

导演曹禹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我多次被钱学森‘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铮铮誓言所感动,钱老胸怀祖国、心向人民的格局影响指引着我,使我能够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最终克服困难将这部意义非凡的诗剧完整呈现。”
今年3月,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入选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发布“社会大美育”课堂首批70个点位。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在社会大美育领域不断深耕,积极践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关于下达 2023 年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立项课题的通知》,上海交通大学共有六项课题获得本次立项,其中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纪念馆红色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获2023年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一般课题立项。

科学家纪念馆作为科学家纪念地和科学家精神普及、教育与传播基地,蕴含丰富多样、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红色馆藏,《科学家纪念馆红色资源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尝试以科学家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路径、基于科学家纪念馆馆主的科学家精神转化路径和以科学家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为研究重点,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进一步丰富立德树人理论内涵,强化“三全育人”功能,完善“五育并举”体系,探索实现新时期科学家纪念馆社会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完善博物馆文化育人体系,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本课题由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领衔,课题组成员吕成冬、茅艳雯、邱文佳。
近年来,钱馆党总支高度重视党建研究工作,将开展党建研究作为提升全馆党建工作质量、促进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形成了若干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2023年,钱馆党总支将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紧密结合党建工作实际,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着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进一步提高党建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水平。
供稿:茅艳雯
汪长明
The poetic drama Qian Xuesen created by QLM, had its first public performance on April 15th at Minhang Campu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The drama focused on the legendary life of Qian Xuesen to present the image of a strategic scientist. As one of the series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the 127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SJTU, the drama adopts highly condensed poetic symbols and plots, and takes the scientist’s patriotism and scientific spirit as the main theme.
Zhang Rui, one of the performers in the play, also from SJTU student choir, said to QLM that "It is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rama performance. With a pure heart for the motherland, Qian Xuesen broke through many difficulties and resolutely returned to China to build his own country. Every choice of his life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fate of his motherland. Now the fate is upon us. We should continue his journey and build our country with our minds and hands." Cao Yu, the director, professed that in creating the play, he was touched by Qian Xuesen’s vow to "have my compatriots to live a happy and dignified life" many times.
The play was jointly performed by the Shanghai Recit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student choir of SJTU.


在全校上下全面启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4月2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和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联合党支部在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现场参观、理论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进行专题动员部署。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十六指导组组长、西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炜和指导组有关同志亲临活动现场,与师生党员进行了交流,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钱学森图书馆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也一同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张炜和顾锋还向师生党员赠送了主题教育学习材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领两个支部的师生党员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了学校党委关于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有关部署要求,对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进行了动员。她表示,作为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和学校事业发展最活跃的“细胞”,希望师生党支部认真落实主题教育的各项任务要求,一是要“深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交流研讨、宣讲阐释、案例教学,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二是要“细研”,积极开展走访调研,广泛听取身边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主动帮助解决困难;三是要“实干”,坚持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融合互促,借助“党建+”特色项目,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我尽责”活动;四是要“真改”,认真开展党性分析,高质量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扎实推进问题整改,确保主题教育在师生党员群体中取得实效。
在“主题教育大家谈”环节,学生党员陶泽成、李凯娟和教工党员张现民、张文珺先后发言,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等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立足自身学习情况和岗位职责,结合现场参观的感受,从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操和光辉品格、立志成长为国之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不同方面,交流了学习感悟和体会,并对党支部如何更好开展主题教育分享了思考、提出了建议。大家一致表示,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心怀“国之大者”,勇担责任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岗位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活动开始前,师生党员共同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并围绕“大力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开展了现场交流。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4月23日,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正式宣布启动。

本次巡回宣传展示活动的首站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联合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南京理工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涛,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任杨道涛,钱学森学院联合党委书记孙元鹏,院长张琨,副书记王涛,副院长张军,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部分工作人员、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教工党支部全体党员、南京理工大学2022级鼎新创新人才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杨道涛主持。

李涛在欢迎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对于本次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强调了钱学森精神的学习、传承和弘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希望同学和老师珍惜本次学习机会,将钱学森精神落实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中,为学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昊在致辞中对南京理工大学合作主办本次活动表示感谢,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和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的基本情况。指出本次活动围绕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为基础,整合钱学森图书馆主题宣讲、精品展览、学术成果等教育资源,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讲好“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为榜样,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李芳代表钱学森图书馆介绍了2023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概况,活动将围绕传承弘扬钱学森精神开展“一个主题展”“一场报告会”“一次读书会”“一节大思政课”,希望通过此次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充分挖掘利用钱学森图书馆丰富的宣传展示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生动育人素材,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为建设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做出有益探索。

张琨代表钱学森学院介绍了本次活动的组织情况,介绍了学院在学习和传承钱学森精神所做的课程改革,展望了钱学森学院与钱学森图书馆在建设“钱学森精神”思政课程、开设“钱学森精神”系列讲座、主办“钱学森精神”主题展览、书院的“钱学森精神”的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期望双方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共同努力。
为深入推进钱学森精神在青年学生中的学习和传承,钱学森学院设立了“弘扬钱学森精神”志愿服务队,李芳和张琨共同为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将联合全国钱学森班、院、校以及相关单位、科研院所开展钱学森精神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本次活动是本轮巡回宣传展示的首站启动仪式,胡昊和李涛共同按亮巡展活动启动柱,正式启动2023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

在学术交流中心一楼回廊,全体与会人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通过翔实的图文资料共同回顾了钱学森的归国之路、科研之路和育人之路,深刻体会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奋斗之行。

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主题,钱学森图书馆以《钱学森精神读本》《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等学术成果、普及读物为基础,开设“读懂钱学森”专题读书角,鼓励南京理工大学师生认真阅读、分享感言,以“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的形式帮助青年学子进一步读懂钱学森、走近钱学森。

参观结束之后,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张现民做了《钱学森的艰难归国路》专题讲座,带领师生重新回顾钱学森艰难的归国之路,激励广大师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钱学森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我国思维科学学科带头人、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张光鉴教授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在活动最后给南京理工大学学生留言寄语,希望同学们传承钱学森精神,努力学习,开拓视野、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本次活动是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立以来,首次进行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活动将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以“重走学森路”为主线推动科学家精神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场馆、进农村、进社区,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供稿:傅 强

4月24日下午,为庆祝中国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老干部集邮协会、上海市徐汇区集邮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航天成就集邮展览”,策展人孙惠民、王耀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等领导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为代表的成千上万航天科技工作者,大力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使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本次展览通过收藏家的集邮作品,在邮票、邮戳、信封的世界中带领观众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风云卫星”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其中,《辉煌的载人航天》《中国神舟飞船》《嫦娥工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风云气象卫星》《首个“问天一号”火星探测器》等多个优秀邮集曾在全国和上海市邮展获奖,展览中还展出了曾经“搭载入舱”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太空邮件原件以及有钱学森亲笔签名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周年纪念封。《科学报国 科技强国》邮资机宣传戳也在活动当天启用。

“科学报国科技强国”宣传戳
策展人希望通过集邮作品彰显中国航天事业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中国航天、热爱中国航天、支持中国航天,为早日实现航天强国、普及航天科技作出贡献。

展出时间为4月24日至5月3日,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前往钱学森图书馆二楼走廊观展。
供稿、摄影:社教部
2023年4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志愿者培训大会在钱馆B13会议室举行,51名志愿者共同参与本次培训。

课程内容涵盖钱馆概况介绍、专业讲解员示范讲解、展览讲解的声与形、志愿者规章制度及常见问题应对等内容。主讲人来自钱馆社教部、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志愿服务共建单位上海航空公司团委的礼仪老师,通过为期一天的培训,志愿者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学生,我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钱学森图书馆的培训,从钱学森图书馆的介绍到讲解员培训到下午的礼仪培训到讲解的“声”与“形”再到最后钱馆的志愿者规章制度的讲解,此次培训非常的全面,与此同时,我深深意识到了自己对志愿服务的许多工作的了解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说到,志愿服务精神是指一种精神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秉持着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做好一名志愿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职尽责,同时在生活和工作中,将各位老师教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范琨

在上海,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博物馆、纪念馆,在参观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志愿者,聆听过他们地讲解,非常羡慕他们能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为观众服务,更加钦佩他们对待公益事业的热情,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也有了要做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发挥余热。在深入了解博物馆展厅资料的、提升自己的同时,并把这些分享给更多的人!我非常感谢钱学森图书馆给了我这次机会!
2023年4月26日,当我走近会议厅的那一刻,看到桌子上已经整齐地摆放着钱学森图书馆导览手册、志愿者手册、陈列馆解说词和一支已经削好的铅笔,心里就感觉特别的温暖,能感受到钱馆为这次培训做了精心地准备。几位年长的、资深的志愿者有条不紊引导大家入座,那一刻我就对他们由衷地佩服!几位培训教师,也是做了充分的备课,流畅地语言表达、PPT的制作,都彰显出他们对工作的认真、丝毫不敷衍,一天的课程让我收获满满!午餐的安排、课间休息的安排,都让我感到非常地贴心和对新志愿者地欢迎和尊重!
我一定尽快地熟悉讲解词,尽快地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为钱学森图书馆的服务尽微薄之力!
——韩春媚

很开心能够加入钱馆志愿者这个大家庭!虽然未能全程参与培训,但短暂的参与仍然让我受益匪浅。从培训资料的准备到培训内容的安排,我切实地感受到了钱馆对此次培训的重视和各位老师对新伙伴的关心。下午的礼仪培训非常实用,感谢馆里的精心准备。希望今后大家一起加油、讲好钱老故事、弘扬钱老精神!
——倪辰君
这次有幸参加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者培训,收获颇丰,就像老志愿者叶老师说的:静静地听,你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我在这短短的一天里,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老师们认真传授知识以及志愿者前辈和带队老师给予我们新人的精心呵护和暖心安排,感谢、感恩,我将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并融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志愿心飞扬!
——袁菁
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啊,人生是需要榜样的。作为一名研究生,钱老无疑是自己的优秀榜样。之前自己已经通过课程学习、线下参观等对钱老的生平有所了解。本次培训通过老师们的讲解,自己对钱老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今后借助志愿活动的机会,我很期待自己能进一步收获新的启发。希望自己今后能够进一步钱老看齐,勤于思考,专心求索,在神经科学领域做出利国利民的贡献!希望今后能够和大家一起加油,传承与弘扬钱老精神!
——邵新发
收到培训通知电话的那一刻我觉得很幸运。在培训之前多次收到工作人员的确认电话,感受到组织人员的负责和严谨;看到会场里摆放整齐的培训教材,再次感受到了组织人员的用心和这支队伍的作风严谨;培训当天满满的干货:张老师详实的场馆介绍让我对钱馆有了基本的了解;陈老师专业的场馆现场讲解让我对讲解员的工作内容有了直观的认识;刘老师的礼仪培训让我对作为一名志愿者所应持有的心态有了体会;郭老师对声形的介绍和现场演练让我对讲解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叶老师对志愿者工作内容和纪律的介绍让我对志愿者服务基本要求进一步清晰明确。听完一天的培训,庆幸自己能加入这个专业的队伍,同时也有一份压力:除了背诵讲稿的压力,也有角色转换的压力,还有面对不同人群不同情境如何随机应变的压力…但这些压力慢慢地也随着我做志愿者的初心转化为动力:当天晚上给女儿诵读了讲解稿,小朋友听得很认真也很有兴趣,她是第一个被我影响的小听众。接下来到考核前的日子里,我将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背稿演练,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钱馆讲解员志愿者。最后感恩能遇到优秀的叶老师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
——陈娜
收到钱馆的培训通知后,我感到既兴奋又期待,感谢钱馆的信任,给我宝贵的机会!今天参加了培训会议,在培训中,我了解到钱馆的相关背景。钱馆的成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钱馆建成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其中,我看到一位熟悉的身影——徐匡迪院士!我所工作的学校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就是在徐匡迪院士的倡议下创办的。看到徐匡迪院士在钱馆的合影,我更加觉得,成为一名钱馆志愿者是正确的、光荣的,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仿佛看到爱国,奉献,求真的精神在一代代薪火相传。我一定尽快适应新身份,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钱馆,了解钱学森先生的丰功伟绩。
——于芹
4月28日至5月2日,郑州四中的49位初中生从中原大地来到上海,体验了一场以“重走学森路 厚植爱国情”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这个热闹的五一假期留下了一串闪光的成长足迹。

此次研学活动由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钱学森图书馆与郑州首个“钱学森班”所在学校郑州四中联合主办,“红途”平台提供支持。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为主旨,以馆校协同育人机制为基础,以“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为抓手,充分整合场馆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根据来访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兴趣点,定制设计主题路线,包括7场现场参访,4场专题讲座,2次科普课程体验,3次小组课题讨论及1次小组汇报答辩,打造了一节在行走、听讲、参访、研学、感悟中树立起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大思政课”。


在为期五天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以“筑梦航天 奠基伟业”“圆梦航天 仰望星空”“逐梦航天 强国有我”三大篇章为序,先后参访了钱学森图书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航海博物馆、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验证测试中心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科研单位。


在场馆中,他们认真聆听讲解,了解老一辈科学家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不朽精神;在科研单位,他们对话新一代航天人,学习他们接续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感人事迹;在上海交大,他们与年轻的博士生热烈座谈,感悟“未来一代”的强国使命与责任担当。


结营式上,49位同学分为10个小组,以小组“微课题”答辩的形式对此次研学活动的成果进行总结,让校方领队赵付涛副校长意外的是,短短5天时间就让同学们完成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蜕变。“中国航天发射场选址问题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航天”“未来星际航行的实现路径”“从航天视角看国家安全”“论‘两弹一星’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当这些7、8年级的孩子用稚嫩却严肃的声音探讨这些“大问题”时,恰恰意味着这一次行走的“大思政课”的成功——这次短暂的研学已触动他们开始去认真思考“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5月2日,当这49位学生满载收获,结束这一段难忘的研学之旅,离开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纪念馆,回到由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题写校名的郑州四中时,一颗科学报国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悄种下。
供稿:傅 强
5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受邀来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浦干院青年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班的50余位学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式教学。

这是一年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第三次受邀来到浦干院开展现场教学,也是钱馆与浦干院深度合作、协同开发的访谈式教学课程《钱学森精神与中国梦》的第二次现场授课。
在主题发言板块,李芳馆长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从“从家世渊源看钱学森的人生成就”“从人生选择看钱学森的人生成就”“从经典三问看钱学森的人生成就”三个角度系统回顾了钱老人生的重要成就。

张现民部长以“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钱学森晚年的科学探索”为题,从“创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层面全面介绍了晚年钱学森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吕成冬部长从“人民科学家之‘人民’”为题,从“早年立志为了‘人民’”“青年求学相信‘人民’”“壮年创业依靠‘人民’”“晚年学术回归‘人民’”四个方面讲述了“人民”始终在钱老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他无愧为人民科学家。
在嘉宾对话环节,浦干院肖晋博士和三位专家围绕“什么是钱学森精神”“如何传承钱学森精神”“钱学森精神对当代领导干部的启示”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揭示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引发学员们强烈共鸣。
在学员互动环节,学员们纷纷表达对钱学森科学报国精神的敬仰之情,并就“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晚年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等问题与三位专家展开讨论,在互动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了钱学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杰出贡献。


下一步,钱学森图书馆将依托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加强合作,协同开发党员干部培训课程,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形式,以互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的价值内涵,并探索以钱学森图书馆为平台,将上海交通大学的前沿科技成果、交大榜样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融入浦干院教学课程体系,推进钱馆与浦干院的共建合作进入2.0时代。
供稿:傅 强
博物馆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上海在建设“人文之城”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博物馆数量已达159家。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2023“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MII)”再次发布,钱学森图书馆全市综合排名十六,成为唯一一所入选综合影响力TOP30的高校博物馆。

“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在上海市文旅局支持指导下,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发布,以客观大数据为基础,选取上海现有博物馆过去一年的“无意识沉淀”数据,通过自动化全网采集、数据库调用、指标权重确立、云计算等方法,最终形成影响力排行。排行前十的博物馆以一级博物馆与行业博物馆居多。高校博物馆虽然在体量、经费与人员上略有差距,但在博物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方面与其他博物馆形成了错位发展。

钱学森图书馆已经连续三年蝉联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MII)高校博物馆榜首。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一直坚持开门办馆,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积极以各类展教项目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通过博物馆了解百年交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最新学术成就。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总结过往成功经验,探索挖掘科学家精神在博物馆教育中更多应用场景,以馆舍为载体,藏品为媒介,努力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力量。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线上课程”上线仪式

原创诗剧《钱学森》校内演出

钱馆特色项目“行走的音乐党课”

机动学院“钱学森班”学生现场大思政课

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
供稿:社教宣传部
4月20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一行5人来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纪委委员、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法学院院长彭诚信,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领导陪同。

在讲解员带领下,孙谦副检察长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详细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与思想内涵。在参观过程中,孙谦感慨于钱老科学成就之卓越、科学思想之精深、涉猎领域之广泛,并表示钱老不仅是一位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顶尖科学家,还是一位心怀“国之大者”的战略科学家。

供稿:许盈
青少年时代的钱学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阅读大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书籍;在旅居美国和回国后的科学生涯中,钱学森仍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并通过大量创造性的艰苦劳动,著书立说为人类知识宝库赋能。钱学森的一生与书籍和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读书四千余种,自记书账九千余册。读书、教书、编书、译书、著书,可以说鲁迅的一生与书为伴。2023年4月,钱学森图书馆引入展览《鲁迅的读书生活》,带领公众领略科学与文学领域两位大家的读书生活。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钱馆举行《鲁迅的读书生活》展览导览,邀请北京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娟以《愿乞画家新意匠——鲁迅美术藏书赏析》为题做主题讲座,带领观众一起了解鲁迅先生的藏书与读书生活。

张娟老师表示,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作家,在不朽的文学成就之外,他还积极投身于美术事业,既是中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先驱者,也是现代美术的研究者、教育者和实践者。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介绍了鲁迅少时的读书喜好及留日期间阅读和翻译的大量外国著作;鲁迅留学归国后,如何借大量抄书、拓碑等方式,排解精神苦闷,为后来的写作积淀深厚的文学功底;鲁迅创作与翻译工作之间的紧密关联,晚年选择从事自由撰稿人的生活以及他热衷编辑出版的各类丛书、刊物和报纸。本次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层临展厅展出,展期为4月19日至5月31日。
图文:社教部
2023年4月24日是中国第八个“中国航天日” ,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系列活动,以展览、音乐会、体验课程与定时导览等形式带领公众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史、普及中国航天今日成就。
中国航天成就集邮展览 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4月24日下午,为庆祝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老干部集邮协会、上海市徐汇区集邮协会共同举办“中国航天成就集邮展览”,策展人孙惠民、王耀敏,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等领导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通过收藏家的集邮作品,在邮票、邮戳、信封的世界中带领观众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风云卫星”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

“科学报国 科技强国”宣传戳
主题音乐分享会 探索宇宙里的声音
4月19日上午,“探索宇宙里的声音”主题音乐分享会在钱馆二楼的“学森”思政讲堂举行。时光室内乐团的艺术家们现场演绎《行星组曲》之《木星,欢乐使者》《蓝天》《天空之城》《我的太阳》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经典曲目,并带领田林小学的师生在悠扬乐声与主讲人的述说中重温人类探索太空的瑰丽历程。

星际航行学院课程重启 共同探索中国航天科技
4月22日上午,“星际航行学院”课程再次启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在钱馆教育专员带领下,聆听中国科学家故事,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史。同学们通过“分组阅读+学习讨论”的模式阅读科学绘本,并绘制形成北斗卫星、探月工程、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系统等不同主题的航天科学小报,展示今日中国航天成就。


4月25日下午,老科协关工委百人名师团高级工程师冯宪为田林三中七年级学生介绍航空航天相关设备以及航天员专用服装等及对制造材料的特殊要求,并对现代纺织应用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实例进行讲解,在互动与展示中向学生科普现代纺织工业对于航天事业的影响。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定时导览 回顾中国航天来时路
4月22日与23日下午,两场“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定时导览带领观众漫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展厅与地下圆厅,回首钱老作为技术领导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及重大贡献。

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传承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用中国航天发展的最新进展讲好中国科技创新故事,活跃科学普及与大思政教育一线,为观众带来更多展教活动,以此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图文:社教部
5月4日下午,徐汇区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104周年暨庆祝建团101周年主题团日活动在市群众艺术馆隆重举行。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区委副书记、区长钟晓咏,区政协主席黄冲,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邬斌,徐汇区委副书记沈权,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国文,副区长罗华品受邀出席活动。活动现场,区领导分别为2022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青年五四奖章个人、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青年五四奖章个人颁奖,并为徐汇攻坚行动、法治护航、助企服务、访百暖千、健康守护、智塔科创6支青年突击队授旗。
钱学森图书馆与区内九点水美术馆、云赛空间、中银慧谷、湘芒果、申田由甲手碟冥想馆、秋海堂工作室、康乐汇青年中心、陇上书店、TRI第三空间等单位共同入选徐汇区首批创新实验室,为全区青少年创新“发烧友”们搭建“家门口”“单位旁”的共学平台和实践空间。

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围绕科技创新、立德树人,聚焦青少年学习规律创新教育载体,积极为周边社区学校提供科学教育、终身学习的公共文化场所,先后策划“航天动手做”“学·问沙龙”“星际航行学院”等品牌科普教育活动启发创新思维,形成辐射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
供稿:张文珺
5月25日,以“名人故居的智慧与力量”为主题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研讨会在镇江博物馆召开。镇江市政协副主席周文娟,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瑞近,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黎洪伟,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市文物局副局长周连锁,以及来自全国58家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的名人故居、纪念馆领导和代表12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与交流发言两个环节。主旨报告部分,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黄洋、江苏省陈列研究所所长张乐分别作题为《从事迹熏陶到精神激励——纪念馆让文物活起来方式思考》《博物馆与美好生活的超级链接:展览》的主旨报告,分享博物馆相关领域前沿动态以及自身最新研究成果,为名人类纪念馆如何挖掘自身专业资源、发挥历史文化价值提供思路与发展方向。


交流发言环节,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以《科学家纪念馆的智慧与力量》为题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围绕科学家精神,在学术研究、征集保管、展教开发、宣传推广、大思政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如何面向社会公众用好科学家精神资源、创新人物类纪念馆宣传展示方式的实践经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聂勇,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周玉儿,常州三杰纪念馆宣教研究科科长唐茹玉,镇江市名人故居管理部主任陆为中也在此环节分享各自场馆具有独创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工作经验,为名故委单位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智慧。

5月26日上午,镇江博物馆组织与会人员前往李公朴故居、赛珍珠故居分组进行研学活动。
供稿:张文珺
Museums are an important social window that reflects the soft power of a city. The number of museums in Shanghai has reached 159 in 2022. To celebrate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the 2023 Shanghai Museum Influence Index (MII) was released.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ranked No. 16 among all museums in Shanghai.
The Shanghai Museum Influence Index, supported and guided by the Shanghai Municipal Bureau of Culture and Tourism, was released by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big data, the influence ranking used mainly the “unconscious precipitation” data of each museum in the past year. The top ten museums are mostly industry museums and the ones that are accredited as the “first-level” museums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lthough there is a slightly gap in size, funding, and personnel between university museums and public museums, university museums have its own advantages in terms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operative exchanges.
QLM has been the top university museum in the Index for the past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t has been a great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latest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2023年5月13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2级“钱学森班”的“大思政课”现场教学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执南教授共同出席本次现场教学。

在钱永刚馆长带领下,“钱学森班”的同学漫步“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展厅,在珍贵展品、照片间聆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了解钱学森学长科学报国理想的源头、成就辉煌人生的原因。在一个小时的思政课中,钱馆长以钱学森求学历程为引,重点围绕“一流教育奠定成才之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艺术修养与哲学指导开启智慧之门”系统讲述了钱学森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以及他“生命不息,奋进不止”的探索精神。

之后,全体“钱学森班”同学又在钱馆二层“学森·思政讲堂”体验钱馆原创沉浸式剧本《归乡1955》,在搜集证据、寻找真相中,了解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归国之路,理解钱学森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

同学们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作为钱学森航天之路的起点,见证了这位杰出校友、科学巨擘跌宕起伏却又熠熠生辉的辉煌人生,作为钱班学生将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学习他将个人成就与报效祖国相结合的理想与情怀,砥砺奋斗,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供稿:社教部
5月13日,北京第十二中学钱学森航天实验班77名师生来到上海,通过参观、讲座、研学、导览等形式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十二中钱班师生首先参观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专题展览,对钱学森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

之后,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副研究员傅强老师以《通往大师之路》为题,通过几个生动有趣的钱学森故事,向同学们讲述钱学森院士一生与书为伴,博览群书,爱国奉献的事迹。

下午,北京十二中钱班师生参观交大徐汇校园,在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交大百年校园的建筑历史、重温钱学森航天之路起点,深切感受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内涵。
研学活动的最后一站,来自上海宋庆龄故居的郑奕诗老师以《宋庆龄的信念力量和榜样精神》为题,讲述当代青少年如何从宋庆龄的革命历程、人生选择中,汲取信念的力量和榜样的精神。讲座后,同学们在郑老师带领下,赴宋庆龄故居开展后续参观和研学活动。

4月底至今,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全国各地“钱学森班”的研学热潮,已先后接待郑州四中、北京大兴一中以及清华大学等不同年龄阶段的“钱学森班”同学近500人次。
供稿:社教部
5月2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上海科技节特别活动 “丈量黑暗宇宙”科普讲座在一楼序厅成功举办,活动吸引超过百名天文、航天科学爱好者现场参加。

根据最新版的中国航天白皮书,在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以后,我国将适时启动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简称“CSST”)的发射、部署工作,开展更加广泛的天文研究。为了让公众能更加全面了解这项前沿科技进展,钱学森图书馆特地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小虎对话公众,以“丈量黑暗宇宙——从CSST到JUST”为题解读这一前沿科技。

杨小虎教授长期从事宇宙学和星系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以丈量宇宙的典型尺度出发,引入天文学中标准烛光、标准尺、三角视差等概念,帮助观众了解天文学研究重点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他围绕宇宙观测,重点介绍了预计将于2024年发射升空,2025年获得数据的空间站伴飞航天器CSST的观测范围以及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的位于世界最好台址之一青海冷湖的JUST光谱望远镜。

问答环节,杨教授就观众提出关于未来宇宙观测的尽头、星系为什么会旋转等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逐一进行解答。活动结束后,现场观众意犹未尽,纷纷围在杨教授身边继续提问。

本次活动为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此前,钱馆已经开展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重走学森路校园导览以及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讲解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与科技动态、弘扬传承科学家精神。5月26日下午,在以“科创绣带 汇聚未来”为主题的2023年徐汇科技节开幕式上,钱学森图书馆浩瀚星河科普志愿服务分队正式成立。未来,钱馆将围绕科学家精神这一核心,进一步提升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与教育,为公众探索科学之路点亮更多星光。

供稿:社教宣传部
5月28日上午,第22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特别活动“共话‘科学家精神’——中学生与专家面对面”在钱馆一楼序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校史博物馆馆长欧七斤,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田林三中校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慧清,围绕“从交大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身上的科学家精神”“中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家精神”三个方面开展对话交流。

欧七斤从上海交通大学“做一等学问,铸一等人才,成一等事业”的办学理念出发,为现场公众讲述了交大建校127年历史上培养的一大批牢记使命担当、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杰出爱国科学家。他特别以“歼-8之父”、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顾诵芬院士以及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自主研制的开拓者、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谭家华教授等为例,希望青少年学子以他们为榜样,做新时代科技强国路上的追梦人。
张现民则用一个个生动体现钱学森科学家精神的小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位战略科学家的精神风范。他表示,钱学森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诠释科学家精神的最杰出代表,是体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最亮启明星,当代青少年学习钱学森,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与担当,力争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与祖国同频共振、与时代同向同行,争做时代有为接班人。
李慧清分享了田林三中在科学家精神大思政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同学们通过演绎历史故事、科学实验、对话科研人员等不同形式,对“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李校长表示,中学生要通过科学教育、科技活动,在校内外的不同学习场景中交叉融合地学习科学家精神,从小培养科学素养,锻炼科学品质,学习科学知识,主动探索科学问题。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钱馆组织活跃在一线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对话中学生的形式,用科学家的生动故事诠释科学家精神内涵,这是面向中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家精神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
供稿:社教宣传部
审校:张现民
5月29日下午,第三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推荐的《“重返1955”钱学森归国路沉浸式剧本体验套装》与《“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微信小程序》分别获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类优秀作品奖、数字创意产品设计类最受欢迎奖。

本次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市教委、市商务委、市文旅局、市国资委、团市委、市社联、市文联、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委会联合主办,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展示辉煌发展成就”两大主题,共设立了5个分赛场,吸引900余家高校、场馆、企业参与,共征集作品6100余件,其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5100余件、数字创意产品设计400余件、文化旅游路线设计600余条,最终共有61件优秀作品从中脱颖而出。

供稿:社教宣传部
自4月23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在南京理工大学正式宣布启动以来,钱永刚馆长等钱学森宣讲团成员先后赴北京、苏州、张家港、惠州、酒泉等地开展主题宣讲及交流活动,一个多月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近20场,受众近2万人次,社会反响良好。
5月16日,钱永刚馆长受邀来到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以《红星在心》为题,为400多名学生带来精彩讲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重温了钱学森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国防科技前沿探索的赤子之情,激起了在场同学们强烈的荣誉感。

钱永刚馆长在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讲座
5月18日,江苏省苏州中学“钱学森班”成立落户苏州中学园区校,钱永刚馆长出席“钱学森班”揭牌仪式及钱学森铜像揭幕仪式,并以“讲解员”的身份深情讲述了在校内展出的“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中一个个历史瞬间背后的精彩故事,引发苏中学子强烈共鸣。

钱永刚馆长在苏州中学园区校讲解钱学森故事
5月2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办“航天精神大讲堂”,钱永刚馆长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为集团公司各单位党委、纪委负责同志,党群部门、纪检机构有关人员,型号科研生产人员代表,科研类班组人员代表,各单位团员青年代表共7000余人带来精彩报告。此次报告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共设1个主会场和106个分会场,旨在不忘航天报国初心、传承弘扬航天系列精神。

钱永刚馆长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主题报告
5月20日,宣讲团成员吕成冬受邀参加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举行的“弘扬航天精神 矢志强国建设 接续奋斗青春”西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党员联组学习交流座谈会,并在座谈会上重点介绍了“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相关工作。此次座谈会由中央主题教育第五十八指导组和五十六指导组随队指导。

吕成冬在青年党员联组学习交流座谈会上交流发言
5月23日,宣讲团成员茅艳雯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参加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三明市委主办的上海市与福建省三明市红色文化交流专题活动——“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她以《人民的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为题,为现场近千名观众深情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的故事,相关报道登上“上海发布”等主流媒体。

茅艳雯在市级红色故事宣活动上讲述钱学森精神
此外,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盛懿、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等先后通过送讲上门、馆内宣讲等多种形式,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商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郑州四中等单位开展十余次宣讲。其中盛懿书记的《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成功入选由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卫党委、市教委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红途学苑百节大思政课。

李芳执行馆长带队赴浦东干部学院开展访谈式教学
下一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将继续联合全国钱学森班、院、校等相关单位,围绕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整合钱学森图书馆主题宣讲、精品展览、学术成果等教育资源,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讲好“大思政课”,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为榜样,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供稿:傅 强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和落实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成果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助力学校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党支部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于5月30日,在钱馆B13会议室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助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现场
研究生院参加活动的有党支部书记归琳,副院长孔令体,研招办主任张勇,培养办主任刘灿华,质量建设办主任郑震,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张小丽,党支部副书记黄欣钰,以及党支部的其他党员同志。钱馆参加活动的有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馆长助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以及钱馆教工第一支部和第二支部的委员。会议由钱馆教工第一支部书记汪长明主持。

李芳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主题报告
李芳作“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主题报告,首先全面回顾钱馆的建设和发展历程,随后从“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学术研究的新高地”“收藏展示的中心地”三个方面介绍钱馆坚持以中央赋予的建馆使命为工作目标的各种具体举措,最后以新时代为立意介绍钱馆今后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融入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以及打造文化育人平台等方面的主抓工作。

归琳讲“心怀‘国之大者’ 培养卓越工程师”党课
归琳的党课主题为“心怀‘国之大者’ 培养卓越工程师”。她首先介绍新时代背景之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战略意义并回顾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党的十二大报告、全国“两会”精神等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随后又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最后从培养目标、导师队伍、培养体系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的基础工作和未来规划。

张现民作“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课程内容介绍
张现民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要求以及课程资源等。该课程内容作为工程师素养课程体系的课程之一,经由钱馆多位研究专家共同构思与设计,旨在通过讲述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内涵要义以及卓越工程师的精神品格和生成机制等,从而为当下卓越工程师教育提供积极的现实启发。
随后,参加会议的老师就“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课程内容进行深度交流与广泛讨论,并从教师团队、讲授内容、课程考核等多方面提供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建议。

盛懿从主题教育角度进行总结发言
活动最后,盛懿从开展主题教育角度做总结发言指出,这次联组学习活动以及关于卓越工程师课程内容的研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学校“理论武装大学习”“责任使命大调研”“争创一流大实践”“检视整改大提升”“教育成果大转化”的重要形式,我们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积极做好这次课程建设,由此将主题教育扎在思想深处、落在工作实处。随后又进一步指出,此次联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体现出“党建+”在钱馆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会前,研究生院党支部的党员同志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展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撰稿:吕成冬
黄欣钰
摄影:肖昌雅
【相关新闻链接】
中国新闻网:钱学森之子钱永刚 “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为引导侨界群众弘扬爱国报国的光荣传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6月3日下午,“侨见·同圆共享中国梦”——上海侨界人士钱学森精神主题学习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

活动邀请美国归侨、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作《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专题报告,生动讲述了归侨侨眷杰出代表、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介绍了他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留学报国、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美国归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司徒国海,美国归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研究员王平,美国留学归国人员、侨眷、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导,代表新一辈归侨侨眷、归国留国人员作了交流发言,表示新侨人士要深入学习“爱国 奉献 求实 创新 协同 育人”的钱学森精神,永远把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境界,爱国报国、立岗建功,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侨界力量。

与会人员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参加了“侨见·这里是上海”——上海市侨界人士市情体验活动。大家行走于衡复风貌区,探访衡复风貌馆、柯灵故居、老房子艺术中心,追寻梧桐树下统战先贤的足迹;参观了徐家汇书院,回望徐家汇源百年文化记忆,体验海派文化新地标的人文书香。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主办,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承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人大侨民宗委主任委员、市政府侨办主任黄红,市人大侨民宗委副主任委员林海平,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常务副主任张浩亮,致公党市委秘书长刘新宇,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市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李伟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徐汇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秦丽萍出席活动。全市侨界代表80余人参加活动。
原文链接:http://news.sjtu.edu.cn/jdyw/20230605/184082.html
根据学校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要求,6月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为钱馆全体员工讲授“弘扬优良办学传统 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百年交大的历史与文化”专题党课。


盛懿围绕“弘扬优良办学传统 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题,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展开,系统回顾了交通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以及历任掌校者所坚持传承的办学理念与创新精神,深入分析探索交大实践经验与交大精神对于服务当下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作用。盛懿在党课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钱馆工作人员要积极思考与探索,从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历程、成才之路出发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推进,积极以自身经验推动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执行馆长李芳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通过回顾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大家要把本次党课与钱馆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传承交大办学育人理念,将钱馆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在钱馆建设一级博物馆工作中体现交大精神。
供稿:张文珺
6月6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老科协志愿服务分队成立十周年庆活动在B13会议室举行。
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敏、老科协科普委原主任娄志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社教部副部长车兰、志愿者工作负责人章飞飞、钱学森图书馆老科协志愿服务分队在队志愿者及已退志愿者63人共同出席会议。

钱学森图书馆老科协志愿服务分队队长农龄翠首先在会议上作十周年工作总结,介绍并回顾了团队十年来的发展及服务风采。钱学森图书馆老科协志愿服务分队成立于2012年6月,先后有超过200位志愿者参与服务。分队当前注册人数51人,平均年龄63周岁,85%志愿者日常参与讲解服务。分队志愿者们紧紧围绕“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宣传与弘扬钱学森事迹与故事。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部书记盛懿在会议上给予老科协志愿服务分队高度评价。她表示,老科协志愿者长期活跃在钱馆秩序维护、团队讲解、资料录入、社教辅助等不同岗位上,老科协工作者在钱馆的志愿服务是科技工作者学术生命与科技管理工作经验的再次延续,钱馆所取得的荣誉和成就都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付出与奉献。

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敏表示,坚持十年如一日做志愿者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成就!老科协志愿者们要不断弘扬正能量、讲好钱学森故事、传承好科学家精神,在志愿服务中迎来事业的二次高峰。

会议上,盛懿书记与李敏副会长共同为服务满十年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
供稿:社教宣传部
QLM hosted a special meeting to celebrate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Retir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SARSTW).
Nong Lingcui, leader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briefly summarized the team’s work in the past decade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SARSTW was founded in June 2012, with more than 200 volunte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service. The current registered number of the team is 51,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3 years old. Focusing on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dedication, pragmatism, and innovation", the SARSTW volunteer team is proud to share Qian Xuesen’s story to the general public.
Sheng Yi, vice director of QLM, spoke highly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team of SARSTW at the meeting. SARSTW volunteers have long been active in various activities such as maintaining order in the museum, exhibition interpreter, collection data input, and assisting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honors and achievements of QLM are shared with all volunteers.
6月26日,时值“七一”前夕,为进一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持续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全体党员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奋斗,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组织全体教职工赴上海市科协下属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科学会堂开展专题参观调研。

全体人员首先来到上海科学会堂,参观了内长约14.8米、高为4.8米的“院士风采”多媒体展示墙。风采墙集传统实物展示与多媒体互动查询为一体,选取了包括230位上海两院院士在成长过程中的风采成就、在勇攀高峰时的精神风貌、在攻坚克难中的爱国情怀,凸显了以院士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本次参观调研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带队,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二级调研员苏祺全程陪同。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科学会堂同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参观过程中,双方领导还就未来在上海市科协牵头下,上海市各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合作交流机制、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随后,大家参观了于6月5日全新落成的科学家精神展示厅。该展厅内集中展示了42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科研经历与成果,凝练展示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钱学森心系祖国的爱国精神、王应睐淡泊名利的无私奉献精神、谢希德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

一块块电子屏中播放着充满年代感的科协大事记照片,一段段科学家经典语录如电流般在字幕墙上流动,展厅墙上科学家们的事迹和科研成果熠熠生辉,展柜里静静躺着珍贵的书稿……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参观者感受深刻。本次活动将主题教育调研和业务交流学习紧密融合,展示厅中将科学家精神可视化、具体化的展陈方式,也为钱学森图书馆未来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调研最后,钱馆一行还集体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科学会堂主楼文物建筑。
6月30日,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按照上级精神,向党龄达到50年的老党员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当天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向钱学森原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党总支书记、原副院长周平南同志送上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向她致以节日的问候,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
五十载初心如磐,五十载坚定信仰,浓缩在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颁发,不仅推动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也激励新时代年轻党员要以老党员为榜样,向老党员看齐,继承好优良的红色基因。
摄影:肖昌雅
2023年7月6日,《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开幕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全国各钱学森纪念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等近50人共同出席活动。
“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选取钱学森、彭士禄、谷超豪、罗沛霖、黄旭华、吴孟超、陈子元、杨芙清、王希季、蔡启瑞、毛二可、吴文俊、杨嘉墀、顾诵芬、徐光宪等15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党员科学家,通过讲述这些红专并进的科学家的思想成长经历、入党志愿、忠党报国的心路历程,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以及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振兴的执着追求。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向现场领导嘉宾介绍展览情况。展览由“追求真理、担当使命”“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改革创新、科教兴国”三个篇章组成,共展出160余幅照片,文献实物20余组件,从不同维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始终带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展科学普及、科技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情怀与担当,以及中国科技工作者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青春和热血参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展览中展出的15位科学家中有9位来自交通大学,他们都是交通大学助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的杰出代表,展现一代代交大人接续奋斗、坚守初心使命、保持人生底色。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展览情况
张安胜副校长表示,展览主题“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是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的精神写照,理应成为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站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历史新征程上,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要始终牢记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一心向党、胸怀祖国的崇高精神品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勇担时代使命,贡献“交大力量”。

张安胜副校长致辞
宋玉荣副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钱学森、黄旭华、顾诵芬、徐光宪等交大校友,他们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座又一座奇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在钱学森同志的纪念地举办这次展览意义不同寻常,对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宋玉荣副部长致辞
活动当天,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与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金军代表签署双方共建协议。

共建签约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孟令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向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代表赠送科学家精神主题读物。

赠书环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金军、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共同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盛懿主持。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前往展厅参观,详细了解十五位科学家的入党故事。


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临展厅展出,展期为2023年7月6日至2023年10月8日。作为2023年暑期重点项目,钱馆还将紧紧抓牢科学家精神弘扬,配套“科学与艺术的天籁之音”主题专家导览、自主研学、夜场音乐会等活动,让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供稿:车 兰
7月6日下午,在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指导下,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建设研讨会在钱馆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杭州市钱学森故居、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代表20余人出席研讨会。

在讲解员带领下,与会代表参观钱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通过文献、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回顾钱学森在不同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以及98年的辉煌人生。

研讨会上,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孟令耘介绍研讨会背景,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纪洁菲、杭州市小营街道党工委委员、街道科协主席张璐、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副校长张士满以及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副馆长张茜作为基地代表分别汇报各所基地在弘扬科学家精神领域所开展的各项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思路与实效。
之后,与会代表就如何用好钱学森这座科学家精神的宝藏,深入挖掘研究以钱学森为核心的老一代科学家群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同类型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动合作工作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馆长在发言中表示,回首各所基地的建设过程,感谢在座同仁在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对以钱学森命名的各位基地此前工作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相信未来通过联盟的建设将有越来越多基地加入,通过凝聚共识、协同发展、横向联动,切实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育人阵地作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钱学森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毕生践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在座的基地分别从五个不同的视角向公众展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钱学森,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能够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操作的工作经验,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范例。下一步中国科协将会从建体系、用标准、树品牌、强特色的角度出发,持续对基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支撑质量。

供稿:张文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会议室等多媒体设备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公开邀请招标
2、采购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等多媒体设备项目维保项目
3、预算价:19.8万元
4、项目编号:钱采(运)[2023]003号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3年7月13日至2023年7月16日下午17时前。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号门
四、投标与开标安排
投标人应于2023年7月17日17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号门(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2023年7月18日开标评标。
五、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3年7月14日14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六、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 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62934705
亲爱的观众朋友:
为保障您的合法权益,确保参观秩序和安全,营造舒适和谐的参观环境,结合本馆实际情况,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于7月16日起实行限流措施。场馆日最大承载量为2500人,瞬时承载量为500人,当馆内瞬时承载量超过上限(500人)时开始执行限流措施。请大家及时关注官方信息平台发布,及时调整参观计划,有序文明参观。
感谢您的理解和配合,祝您参观愉快!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3年7月13日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公示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如下:
1、免费开放: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各类临时展览均实行免费参观。
2、免费讲解:本馆免费提供预约讲解及定时讲解服务,同时提供语音导览器免费租借服务。
3、免费服务:寄存处提供小件物品免费寄存服务,服务台免费提供轮椅、童车及拐杖等特殊设备服务。
4、免费咨询:本馆免费提供钱学森相关信息资料的咨询服务,免费提供钱学森相关文物文献档案资料的代为保管、鉴定及咨询服务。
5、免费活动:本馆不定期举办公益性讲座、导览、课程、观影等博物馆教育活动,详情可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官方微信。
咨询电话:62933398
投诉电话:62932094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3年7月
为更好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宣传展示、社会教育的功能,确保对本馆展览、展品诠释的真实准确性,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参观环境,保障广大观众的相关权益,特制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规范展厅讲解管理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规范展厅讲解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钱学森图书馆对馆内常设展览、临时展览,安排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为公众提供免费团队讲解及定时讲解服务(具体时间参见每日讲解公告),同时提供无偿语音导览服务。任何单位、机构或个人未经馆方培训考核,不得在展馆内实施讲解。
第二条 为确保钱学森图书馆讲解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单位、机构或个人须申请参加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讲解培训班(培训班参见相关招聘计划),经培训、考核后获得讲解资质。
第三条 获得资质后,有关单位、机构和个人确因工作所需在钱学森图书馆组织公益讲解活动的,在钱学森图书馆官网下载并填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公益讲解申请表》(见附件),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提前5个工作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提交本馆审核(邮箱地址:qianxslib@163.com),审核通过后,钱学森图书馆将提前2个工作日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人;审核未通过的,不再另行通知。
第四条 申请人应按照钱学森图书馆团队参观的相关要求引导观众有序入馆。
第五条 审核通过的讲解活动,申请人须于当日凭申报表中讲解者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服务台领取《临时讲解证》。讲解期间,须将讲解证件悬挂在胸前显著位置。讲解结束后,应及时归还讲解证并取回有效身份证件。
第六条 参观团队每批人数不得超过50人,所有讲解活动均严禁收费、使用扩音设备。禁止攀爬和触摸展品,勿在馆内追逐、嘻闹。未经许可,不可摄像或自带媒体拍摄宣传。
第七条 讲解者必须服从本馆有关规定和现场工作人员的管理。凡未经许可在钱学森图书馆组织讲解活动或经批准的讲解活动不听从馆内工作人员管理的,本馆有权终止其讲解并劝其离场。
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九条 本办法最终解释权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附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公益讲解申请表》【见页面下方按钮】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3年7月13日
根据学校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要求,7月13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为全体教职员工讲授题为“知行合一: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的专题党课。


李芳首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系统回顾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之下对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具体内涵和丰富外延的阐述,同时特别指出钱学森精神在典型性上完美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科学家精神。随后,李芳站在学术史的视角深度解读博物馆定义和《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从彰显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倡导博物馆的可及性、激励博物馆的包容性三方面出发,提出全体教职员工应将“每一次上台演出都要倾尽全力、做到最好”作为一种职业信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实践之。最后,李芳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为指导原则,阐述钱馆“2023—2025三年行动计划”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并从系统性思维角度就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信息化建设、打造品牌以及开展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诸多具体举措,希望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达到“既见活动又见体系、既见大咖又见大众、既有提炼又有弘扬”的效果,从而在知行合一中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钱馆党总支书记盛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通过本次主题教育党课不仅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深远立意,同时还在回顾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明确了钱馆的时代方位与责任担当,因此全体教职员工应将党课的感悟转化为实践力量并使之成为促进钱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泉源。
供稿:吕成冬
摄影:茅艳雯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暑假值班安排。
【相关新闻链接】
光明网: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
中国科学家精神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牵头成立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
2022年3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启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命名工作。截至2023年7月,已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故居(杭州)、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等五家以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或常设展览被正式命名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品牌效应,日前,在中国科协指导下,上述五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并发出倡议。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工作联盟倡议书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搭建基地资源共享平台,为基地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联合行动,形成品牌效应,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故居(杭州)、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并发出如下倡议:
一、凝聚共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和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向,以联盟成员单位为核心,团结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研究、教育与传播,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协同发展,切实发挥文化育人阵地作用
联盟成员单位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加强研究,在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努力挖掘立体、鲜活、感人的育人素材,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群体,广泛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特色学习教育活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不断从优秀科学家身上汲取精神营养,发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功能。积极协调相关新闻媒体和宣传平台,对联盟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事迹进行广泛报道,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增强宣传效果、扩大传播范围。
三、横向联动,携手促进基地交流合作
吸纳全国各地以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或常设展览加入联盟,推动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向尚未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单位提供指导、支持。联盟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定期召开成员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一次,由联盟成员单位轮流主持),努力搭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成员单位互利共赢举措,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学术交流、展览输送等活动。利用重大事件、活动、庆典等,开展联合行动、发挥联动效应,打造一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将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团结一致、携手并肩,共同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打造成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训地、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的教学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公众红色旅游的打卡地,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 供稿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qyDo2N1flUD6cyGR_Lnw2g
7月14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召开主题教育专题学习研讨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和文博工作的重要论述。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等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盛懿主持。

钱馆党总支委员、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首先在会上作《以高站位,大视野,长焦距,多维度理解科学家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专题分享,从科学家精神的最高概括、核心指向、本质特征、时空维度、群体化身、价值归宿、层次属性、主题演化、实践载体和社会标识等十个角度,对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深刻阐释和深度剖析。
钱馆第一党支部书记、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在会上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他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文博工作的历次重要论述,并结合本馆《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文物有话说》的鲜活案例,分享了如何让文物“讲故事”的实践经验。
与会同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和文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了学习体会和感悟。李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关于文物和文博工作的重要论述,表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博事业的殷切期望。身为文博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盛懿表示,作为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前规划、深入研究、坚决贯彻,切实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育人阵地作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7月21日晚,钱学森图书馆暑期“博物馆之夜”举行,活动由“越夜越动听——聆听科学家的故事”专题导览以及“越夜越动听——我和我的祖国”夜场音乐会组成。当晚,来自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黄静幸运成为钱学森图书馆第200万名入馆观众。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为黄静颁发第200万名观众荣誉证书以及钱学森图书馆馆模型作为礼物。张卫刚表示,希望钱馆能够以第200万名观众为契机,继续深挖场馆资源,不断向全社会供给高质量宣传展示内容与公共文化服务,发挥钱馆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与第200万名观众黄静共同合影留念
黄静表示,作为当代航天人,每次到访钱学森图书馆参观,都能从钱老的事迹与精神中感受到触动与共鸣,自己要以航天前辈的经历与精神为榜样,传承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使命与担当。
钱学森图书馆暑期探索营(“交小苗”专场)也于当晚宣布开营,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为小营员代表授旗。

上海交通大学工会主席于朝阳为小营员代表授旗
随后,现场嘉宾与观众在讲解员带领下,通过《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走近十六位杰出党员科学家事迹,感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夜场音乐会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教工演讲朗诵协会、钱学森图书馆以及时光室内乐团的多位表演者与音乐家共同演绎,选取钱学森、黄旭华、罗沛霖、杨嘉墀、徐光宪、孔海南等六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杰出交大科学家的事迹与故事,通过音乐语言与人物故事的融合,集中表现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民族振兴的不懈追求。


夜场音乐会表演者、音乐家与领导嘉宾合影
出席当天活动的嘉宾还有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范郴,上海交通大学教工演讲朗诵协会会长凌德祥、秘书长田琳。
2023年7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等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参加学习。学习会由钱馆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盛懿主持。

盛懿首先向中心组全体成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系统阐释,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盛懿书记在领学中指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挖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间的有效贯通,全面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学习理解,并把这种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运用落实到钱学森思想研究中,进一步宣传与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
与会成员在学习讨论中表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晚年始终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更提倡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科学解答时代的新课题。
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用科学家精神培育青年。近来,随着《三体》、《流浪地球》的大热,ChatGPT、“文心一言”的流行,青年学子越来越关注科技与未来相关话题。在此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推出了“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系列活动,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在校生来钱馆分享读书心得,与钱馆的观众一起读书,共话钱学森思想和当代科技热点。
7月15日下午,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第一期活动“我在钱馆读《三体》”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学森•思政讲堂”举行.本期读书会选取了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为读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博士生朱敏栋分享他对于《三体》的读书感悟。

朱敏栋同学介绍了《三体》在科幻界的地位以及每一部的内容概要,并从他的专业背景出发,就“历史上真的存在红岸工程吗?”“黑暗森林的理论原型”“费米悖论的多种解释”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学术性的阐释。最后,朱敏栋解读了《三体》中典型的工程师人物形象,并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三体》和科幻小说对于个人成长和专业选择的影响,以及刘慈欣关于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建议:1.努力学习,不要相信一些鸡汤类的宣传;2.保持想象力。

作为本期与谈人,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深策展人翁圣宬老师为听众揭秘了为什么说“钱学森也想到三体的世界看一看”。翁老师从钱馆的馆藏文本出发,讲到了钱老星际航行的梦想,并多次以“比邻星”(三体世界的原型)为例展望人类宇宙航行的未来。翁老师分析了钱学森的著作《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到的光帆、核裂变能量的原子能火箭发动机与《三体》中的可控核聚变以及云天明乘坐的“辐射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离实现“太阳系外的飞行”还很遥远。
最后,主讲人和与谈人与现场的60余名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朱敏栋博士和翁圣宬老师回答了观众对于“《三体》原著改编的文艺作品中哪一部为最佳?”“孩子爱读科幻小说会不会影响学习?”等问题。
该系列活动的召集人,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的李月白博士谈到:我们举办“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活动,一方面是希望探索钱学森思想与当代青年学术兴趣对话、碰撞的新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平台,让钱馆的观众能够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产生更多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钱馆的观众所需要的,对于交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新颖的、有意义的体验。
本年度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活动计划举办六期,每一期都会选取一部经典的科幻读物,请交大的在校生分享阅读体验。同时,钱馆的专家也会就阅读内容,阐释钱学森的有关科技思想。下一期活动预计在8月中旬举行,选取的读本为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经典小说《2001太空漫游》。
供稿:李月白
2023年7月1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进一步引导支部党员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永葆初心、砥砺奋进,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重温誓词 永葆初心”主题党日活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钱学森图书馆地下一楼临展厅中,面对中国共产党党旗,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党员佩戴党员徽章,庄严举起右手,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表达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敬意,以及传承红色基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随后,全体党员集体参观学习了正在馆内展出的“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本次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选取钱学森、彭士禄、谷超豪、罗沛霖、黄旭华、吴孟超、陈子元、杨芙清、王希季、蔡启瑞、毛二可、吴文俊、杨嘉墀、顾诵芬、徐光宪等15位红专并进的党员科学家的入党故事,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党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以及科学家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民族振兴的执着追求。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对自己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倍感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踏着党员科学家先辈们的足迹,不忘初心、踏实工作、砥砺奋进、开创辉煌。
供稿:第二党支部
2023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入馆观众量节节攀升,7月日均接待量突破二千人次,超过历史同期水平。7月16日,钱学森图书馆当日入馆观众超过四千人次,日参观流量再创开馆十二年来新高。


大客流现场照片
每年暑期都是钱学森图书馆接待大中小学生到馆参观、学习的高峰时段,为迎接今夏大客流,钱学森图书馆围绕“科学家精神”推出系列暑期活动,满足不同到馆观众的文化服务需求。
在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上海赛区活动,钱馆搭建“大科学家钱学森互动空间”,通过展览、答题、实验、动手制作,让现场小发明家感受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在馆内圆厅,钱馆与室外浦江合作策划的沉浸式演出《仰望星空》让青少年在课本剧演绎中,追寻钱学森足迹,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上海赛区“大科学家钱学森互动空间”

沉浸式演出《仰望星空》
研学实践是钱馆特色项目,针对今年青少年多元化的研究性、项目化学习需求,钱馆策划推出“家门口的博物馆”“星际航行学院:人造卫星探索营”“2023暑期小馆员培训班”“星空少年团:荣誉小馆员体验营”等研学体验项目,从科学知识、职业体验、技能提高等不同维度开展博物馆学习。


星际航行学院:人造卫星探索营
钱学森图书馆新一季的专家导览项目“钱馆人说”也在暑期推出,六位来自钱馆学术研究部、征集保管部、陈列展览部等不同部门的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解读展品、展览背后的钱学森故事,帮助观众厘清展览逻辑探索立体生动的钱学森形象。

第一讲:科艺融合 学界典范

第二讲:越夜越动听——钱学森与航天早期人才培养
为了确保参观秩序和安全,钱馆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限流公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规范展厅讲解管理办法》,营造更加舒适和谐的参观环境,并于7月下旬上线团队参观服务申请系统,优化观众进馆参观流程,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博物馆服务。
供稿:社教部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师干部会议在B13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党委组织部部长方曦,钱学森图书馆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员工出席。会议由方曦部长主持。


方曦部长宣读学校党委《关于张勇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经研究决定,任命张勇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委员、副书记、副馆长,免去盛懿同志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党总支委员职务。方曦代表校党委,对张勇同志就任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表示诚挚祝贺,并对盛懿同志在钱学森图书馆的辛勤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感谢。


张勇、盛懿、李芳三位同志分别发言。张勇表示,感谢校党委的信任,感谢李芳执行馆长和盛懿书记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自己将加快对钱馆工作的学习与了解,积极融入钱馆,勤勉工作,为钱馆未来发展贡献自己应有力量。盛懿对张勇同志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回顾自己在钱馆的工作,衷心感谢学校对钱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感谢每一位员工付出的努力,期待钱馆未来在校党委领导下取得更多更好成绩。李芳代表钱馆领导班子作表态发言,对盛懿同志在任期间的出色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张勇同志加入钱馆大家庭表示诚挚欢迎。

顾锋副书记首先对盛懿同志从钱馆工作大局出发,向校党委提出提前卸任领导职务申请,表示充分赞赏,体现了一位老同志的大局意识,发扬了政治风格。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己任,在坚持文化育人、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未来,钱学森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在党政班子领导下,凝聚共识、统一思想、继往开来、推动发展,不断将文化育人的影响力、社会教育的辐射力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并以此次基本陈列改造为契机,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行业影响力,打造一流文化育人基地,为学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字:任佳怡
汪长明
摄影:茅艳雯
尊敬的观众朋友:
钱学森图书馆自5月19日(周五)起,实行免预约措施,经安检后入馆参观。当馆内实时观众到达瞬时峰值时,将采取临时限流参观措施。
开放日提供两场定时讲解(10:00、14:00)。如有讲解需求的观众团队须提前7-14个工作日拨打服务电话021-62932068进行预约。
钱学森图书馆
2023年5月19日
8月15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率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交通大学实地考察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并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感受老一辈科学家高尚品格。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陪同参观。
在讲解员带领下,苏州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详细了解钱馆基本展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并不时在“卫星三步曲”“96分水力学试卷”“钱学森人生中的三次激动”展段前停留驻足。

曹路宝书记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与教育家。钱学森同志作为其中佼佼者,视野开阔、目光前瞻,为中国航天国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显示出战略科学家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面临重大挑战时,既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也能前瞻布局科技创新体系的卓越能力。

杨振斌书记表示,在钱学森学长的科学家精神引领下,广大交大人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前沿,用不懈奋斗践行科研报国使命。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在苏州布局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系列合作平台,希望未来能够持续扩大深化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实现更多创新成果高效落地转化。
参与本次参观的还有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各县级市(区)和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文字:张文珺
章飞飞
摄影:肖昌雅
8月27日上午,火箭军原政治部副主任、“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成员王定放将军、“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张晨峰一行赴钱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现场陪同。

王定放将军一行详细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并不时在照片、实物等展品前驻足交流。

王定放将军对钱馆的陈展内容高度肯定,并表示钱学森是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鲜活教材,永远值得学习与传承。他不仅是人民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同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学习,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艰苦奋斗、探索创新!
供稿:社教部
【相关新闻链接】
阿基米德:“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走进浦外,带来一节特殊的物理课
中国新闻网:“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中国航天”馆校实践育人项目在浦外展示
9月7日上午,“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主会场暨“中国航天”馆校实践育人项目成果展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由市文化旅游局、市教卫工作党委联合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VCE国际课程班)共同主办。

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向义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秘书长单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等领导出席活动。

活动现场
协同育人 学科教学与革命场馆思政同向同行
“中国航天”馆校实践育人项目是钱学森图书馆与浦外VCE国际课程班联合开展的学科思政课程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介绍,项目依托钱学森图书馆文物藏品资源与交大空天院、学生创新中心教学资源,对接高中阶段物理学科学习,联动高校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与高中学科教师,面向高中生开展主题性、定制化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以革命文物为物理学科加入思政育人元素。今后,上海交通大学将推动钱学森图书馆开展深度馆校合作,进一步发挥革命场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功能,目标打造“大思政课”的全国样板。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发言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开学第一课的现场教学活动,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馆员张现民以《厚植爱国情怀 激发青春力量》为题,介绍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成长经历。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负责人张文珺、浦外VCE国际课程班物理老师冯彦颖、学生王芯旖和梁恒逸以座谈形式分享参与项目的实际感受。

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馆员张现民作《厚植爱国情怀 激发青春力量》讲座

座谈讨论
钱学森图书馆会同浦外VCE物理教师冯彦颖,根据教情学情实际,精心制定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培养青年钱学森”学习目标,引导高中生以钱学森为偶像,追寻成长路上的科学之星。自2023年5月启动以来,馆校共同组织学生通过人物导入、主题参观、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探究实验、自主学习、专家点评等过程,使物理学科教学与思政课同频共振、协同发力,将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巨大发展成就融入实践育人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无人机实验室负责人在吴俊琦在钱馆作《中国梦 航空梦》主题讲座,并开展现场教学辅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

浦外VCE国际课程班学生袁力展示物理实验海报(实验项目周期:2023年6月至8月)

微展览《大科学家钱学森成长启示录》也在浦外展出,让更多浦外学子了解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与成才之路。
合作探索 推动馆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
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展示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重要平台,是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阵地,是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的主渠道,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今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启动“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组织发动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会员单位积极开发了具有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鲜明特点的15节场馆思政课程,和全市大中小学校一同上好开学第一课。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代表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介绍“红馆铸魂——青少年暑期场馆教育活动”和“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主题活动”开展情况。他表示,由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会员单位围绕革命文物组织实施的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在今夏吸引大批青少年走进革命场馆开展红色研学。
今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推出“钱馆人说——专家主题导览”“家门口的博物馆”“星际航行学院:人造卫星探索营”“2023暑期小馆员培训班”“星空少年团:荣誉小馆员体验营”等研学活动,从历史人文、科学知识、职业体验、技能提高等不同维度开展博物馆教育,短短两个月服务观众近1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数量达到4.2万人次。

青少年今夏赴钱馆参与活动

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向义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共同为现场场馆与学校代表颁奖。
通过此次活动,鼓励馆校之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现场教学专题、校内外课程融合、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革命场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功能,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
陪同出席当天活动的还有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张晓飞,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郑致刚等领导。

供稿:车 兰
图片:市文旅局
钱学森图书馆

7月10日下午,市科技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扩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召开,开展“学楷模强党性当先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场教学。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主持。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先生之子钱永刚作专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出席。

徐枫强调,以钱学森先生为榜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奠定了我们国家稳固的大国地位,完成了那一代科学家的使命。在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市科技系统要继承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弘扬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奋力开创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徐枫要求,市科技系统要学楷模强党性当先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先行者。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和布局,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实验室体系布局,推动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要强化基础研究,持续推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和探索者计划。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打破国际垄断技术壁垒,有效支撑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可能催生变革性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必争领域,进一步占领这些科技制高点。要营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化环境,让科学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等,同时也要推动科技评价改革落实。要尊重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培育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也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钱永刚作“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专题报告,报告生动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院士把国家需求作为人生道路的首选项,五次人生选择,实现留学报国、科技报国、民族复兴的圆梦历程。报告内容详实、丰富,故事生动,重温了先生光辉灿烂的科学人生、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和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市科技两委领导班子成员、相关实验室党组织负责人、市科委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市科技综合党委所属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市科技机关二级巡视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现场教学活动,听取专题报告并参观学习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
原文链接:http://www.shkjdw.gov.cn/c/2023-07-11/531375.shtml
On July 21st 2023,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hosted a special ‘Museum Night’ to welcome the two millionth visitor. Huang Jing, a young engineer from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Space Control Technology, became the 2000000th visitor.
Huang Jing said that every time she visited QLM, she is deeply moved by the deeds and spirits of Qian Xuesen. She will take the pioneer in China’s early aerospac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o inherit their spir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special Museum Night also featured a combined concert with chamber music and story-telling. The program chosen six outstanding scientists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Qian Xuesen, Huang Xuhua, LuoPeilin, Yang Jiachi, Xu Guangxian, and Kong Hainan to illustrate their life stories.
In the summer of 2023,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o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and Museum continued to rise, with an average daily reception over 2000 visitors in July, exceeding the historical number of the same period. On July 16th, QLM received over 4000 visitors on a single day, reaching a record high since its opening.
Summer is always the peak visiting time for QLM to receive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prepare for the summer peak, QLM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around the theme of "scientific spirits” to best facilitate the needs of various visitor groups.
QLM also launched special tours in the summer to introduce the museum from ‘behind-the-scenes’ perspective. Six expert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held special tours for visitors to help clarify the exhibition and to present a vivid image of Qian Xuesen.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今年4月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紧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先后赴北京、南京、深圳、苏州、张家港、酒泉等地开展主题宣讲及交流活动,目前已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近50场,受众超过3万人次。
9月19日上午,“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三明启动仪式暨万寿岩讲坛在三明市三元区政府内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原党总支书记盛懿,三明市政府副市长林菁,三明市科协主席张文静,三元区委书记温毅,三元区政协主席李世福出席启动仪式。


三明市政府副市长林菁致欢迎词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致辞

三元区委书记温毅宣布活动启动

钱永刚馆长向三明市捐赠钱学森书信
钱学森书信捐赠也在启动仪式上举行,本次捐赠的五封书信来自钱学森生平书信手札,书信内容见证了钱学森先生对三明改革发展的关注,为后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在随后举行的万寿岩讲坛上,钱永刚作题为《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的专题报告。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先生一生中的5次重大选择为主线,围绕钱学森先生的报国经历、科学成就、杰出贡献和爱国精神等方面,作了一场生动精彩的专题报告,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进一步学习、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锐意进取,接续奋斗。
活动当天,领导嘉宾还参观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
当天下午,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李芳、盛懿、吕成冬、傅强、陆敏洁分别赴三明市列东中学、三明市第八中学、三元区建设小学、陈景润实验小学、三元区第一实验学校做主题报告,通过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以科学家为榜样,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

9月20日上午,《钱学森精神读本》《他日归来:钱学森求知岁月》《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钱学森的选择与成长》读书分享会与《加速,起飞了》科技课程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家精神的热情。
活动期间,《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万寿岩博物馆与三明市各个中小学校巡展,展览围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爱国奋斗、开拓创新精神,通过“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胸怀大局、不懈探索”“民族脊梁、科界楷模”四大板块重点展现了钱学森同志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求真之道、创新之举。


供稿:社教宣传部
图片:三元区融媒体中心
2023年9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馆长张勇以及钱馆全体人员出席,会议由张勇副书记主持。


张勇副书记首先在大会上传达了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会议精神。他强调,我们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不断增强规矩意识,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以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真抓实干、奋力前行,推动钱学森图书馆各项工作取得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李芳执行馆长通报了2023年上半年在基本陈列改版、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以及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及其他专项工作等领域的工作进展,并就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她指出,2023年是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希望全馆上下进一步凝心聚力、统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钱学森精神,完成好年度各项重点工作,主动服务学校“立德树人”大局,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学校文化育人、“大思政课”等方面充分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的独特作用。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全馆在2023上半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大家提出希望。他表示,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和共产党员的杰出典范,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希望钱馆全体同仁都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做事中,继续以钱老为榜样和标杆,在学校党委和钱学森图书馆新一任领导班子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讲好钱学森故事、上好“大思政课”、弘扬好科学家精神,共同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得越来越好。
供稿:茅艳雯
摄影:张文珺
按照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的统一部署,9月15日,钱学森图书馆第一、第二党支部分别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会前,第一、第二党支部组织支部党员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学增智”重要讲话精神等,支部党员之间开诚布公、谈心谈话、沟通思想、查漏补缺,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为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打好了思想基础。


会上,第一、第二支部书记吕成冬、茅艳雯分结合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情况、落实校内巡视整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带头开展自我批评。支部重点对照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六大方面,深入查摆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大家联系实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结合前期校内巡视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对党支部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分别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会,开展自我批评,并针对支部党员共性问题和个别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和要求。大家表示,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鲜明、剖析深入,后续我们要继续坚持理论学习不松懈,持续巩固主题教育学习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全馆上下一心,对后续巡视整改毫不松手,持续推动巡视整改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切实为钱学森图书馆未来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文供稿:第一、第二党支部
“China Aerospace” is an education program jointly carried out by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the VCE International Class of Pudo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affiliated with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project relies on QLM’s collection resources an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teaching resources at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s well as the Student Innovation Center, to facilitate the leaning of physics in high schools.

QLM, together with VCE physics teacher FengYanying, formulated a specially-designed curriculum plan.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young Qian Xuesen”, the program has designed various activities, such as theme visits, research projects,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models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spirits into the course learning.
This summer, QLM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activities to attract young visitors. The visiting number has reached nearly 100,000 in the two months of summer holiday, among which 42,000 are teenagers.
1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师干部会议在B13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党委组织部部长仰颐、钱学森图书馆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员工出席。仰颐部长宣读《关于李芳、张凯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李芳同志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免去张凯同志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职务。
2月2日,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胡世军少将、徐汇区区委书记曹立强一行在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宣传部部长胡昊等陪同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2月16日,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陈叶青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3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3年春夏学期全馆大会,会议对钱馆2022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对2023年度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3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陈佳莉在第十届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3月12日,解放军32068部队政治工作部政治委员李健少将一行在我校党委副书记周承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并座谈交流。
3月,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基地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
4月1日,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岳志勇一行在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等陪同下参观调研钱学森图书馆。
4月3日,“缅怀英烈 铭记历史”清明祭扫活动在我校徐汇校区举行,来自钱学森图书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凯原法学院的50多位师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4月4日,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周承,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等领导及50余位嘉宾出席此次活动。
4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招采办向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第一中标候选人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之景市政建设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发布中标通知书。
4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行在我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4月15日,大型原创诗剧《钱学森》在我校闵行校区菁菁堂首演,我校党委副书记周承,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及校内外嘉宾1100人观看演出。
4月19日,《鲁迅的读书生活》专题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临展厅展出。
4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4月20日,中央第五十六指导组组长张炜一行在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组织部部长仰颐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4月23日,2023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在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涛等50余位嘉宾出席活动。
4月24日,为庆祝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推出“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中国航天成就集邮展览》专题展览、“探索宇宙里的声音”主题音乐分享会、“星际航行学院”体验课程以及“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定时导览。
4月25日,征集保管部一行赴北京钱学森故居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征集珍贵书画、家具、家电、照片、期刊等约344件套。
5月11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一行受邀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开展“钱学森精神与中国梦”主题访谈式教学。
5月18日,《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苏州中学园区校展出,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出席展览开幕式及苏州中学“钱学森班”揭牌仪式。
5月22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受邀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专题报告,集团各单位7000余人参加活动。
5月23日,上海市与三明市红色文化交流专题活动“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红色故事宣讲在我校徐汇校区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讲述《人民的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共产党员钱学森》。
5月23日至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第一巡视组对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开展巡视,并于6月15日下发了《关于巡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的反馈意见》。
6月3日,上海侨界人士钱学森精神主题学习会在钱学森图书馆馆举行,钱永刚馆长作《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专题报告,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红、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及全市侨界代表80余人参加活动。
7月6日,《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专题展览开幕,中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及全国钱学森纪念地代表、我校师生代表50余人出席活动。
7月6日,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建设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及全国钱学森纪念地代表20余人出席会议并共同签署《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工作联盟倡议书》。
7月20日,市科技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主题教育专题学习扩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召开,钱永刚馆长作《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专题报告,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等60余人出席会议。
7月21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第200万名入馆观众——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黄静,我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7月26日,钱学森图书馆教师干部会议在B13会议室举行。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党委组织部部长方曦、钱学森图书馆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员工出席。方曦部长宣读《关于张勇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关于盛懿同志免职的通知》,张勇同志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委员、副书记、副馆长;免去盛懿同志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党总支委员职务。
2023年暑期,钱学森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学生、亲子家庭、研学团队等观众,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以互动体验、研学实践为特色的主题教育服务项目。为期2个月的暑假中,超过10万人次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其中参与教育项目的观众超过12000人次,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教育深入人心。
主题活动 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暑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主动服务校内团队参观研学需求,接待沪港青少年交流夏令营、“学森挑战计划”暑期挑战营、统战部、招生办等校内团队近100批次4700人次观众。
7月6日,由学校统战部对接沪港青少年交流夏令营一行240余人到访钱学森图书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同学们不仅了解到钱学森先生始终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关注到他的育人理念与崇高的爱国情怀、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沪港青少年交流夏令营(7月6日)
7月17日、7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学森挑战计划”暑期挑战营的近300名学员分批走进钱学森图书馆,通过参观学习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在实践交流中,打开边界、交叉融合、突破创新,进一步引导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向,建立与国同行的个人理想,挖掘创新潜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营员参访钱学森图书馆(7月17日-7月20日)

南洋模范高级中学高一新生参观现场图(8月23日)
为满足暑期在校师生和交二代学习休闲需求,钱学森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星空少年-荣誉小馆员体验营”“行走的音乐党课-博物馆越夜越动听”夜场演出等活动定向服务校内,以科学家精神与科学家故事为线索,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厚植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交大人的使命与担当。

星空少年-荣誉小馆员体验营(8月1日-8月4日)
行走的音乐党课-博物馆越夜越动听现场(7月21日)
专题培训 加强博物馆宣讲队伍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钱学森图书馆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积极组建“大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家师资队伍。目前馆内已经形成一支由专业讲解员、研究人员、策展人共同组成的宣讲队伍。
“钱馆人说——专家主题导览”由钱学森图书馆的研究人员、策展人担纲主讲,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深入挖掘钱学森的精神特质,从不同维度展现他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楷模、战略科学家、共产党员的典范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人格魅力。暑假期间“钱馆人说”一共推出6期,收获观众踊跃报名。6位主讲人通过钱学森的艺术修养、创新精神、五次人生选择、航天早期人才培养以及东风系列导弹等主题,为观众讲述立体生动鲜活的钱学森。

“钱馆人说——专家主题导览”第三讲(7月21日)
“钱馆人说——专家主题导览”第四讲(7月29日)
8月3日,钱学森图书馆还主动与学校终身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校内志愿讲解员培训班,邀请终身教育学院的班主任老师共同参与红色校史、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通过场馆常识、讲解礼仪、服务规则、现场教学等一系列课程,引导广大老师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让交大精神、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终身教育学院班主任培训现场(8月3日)
2023年新进志愿者的培训考核工作也在暑期同步进行,由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总队牵头,现场培训96学时,累积考核通过志愿讲解员11名,进一步壮大钱学森图书馆讲解队伍,提升志愿讲解员讲解能力。

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志愿者培训现场教学(7月8日)
课程思政 链接博物馆藏品与学科教育
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钱学森图书馆还坚持搭建大平台,以丰富藏品资源为全国各地大中学师生提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设计支持。钱学森图书馆馆藏藏品6.2万件(套),涵盖实物、藏书、期刊、手稿、剪报、书信、书画、录像带、录音带等门类,通过展览、教育、演出等多种形式,充分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
7、8月间,钱学森图书馆与浦外VCE国际课程班合作开发“中国航天”馆校实践育人项目,将高中物理学习与科学家精神、科学思维深度结合,以钱学森图书馆为平台,构建“高中-高校”有机衔接、学科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高校场馆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课”校本工作格局,引导学生从“校舍”走向“馆舍”,在博物馆特有的跨学科学习场景中,开展青少年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创新教育。项目作为市文旅局、市教委“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馆校实践育人成果,向全市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基地进行示范展示。

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吕成冬以藏品“钱学森大学笔记”阐释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7月13日)

浦外VCE国际课程班学生在场馆内接受高校教师实验设计指导(7月13日)

浦外VCE国际课程班学生袁力展示物理实验海报(实验项目周期:2023年6月至8月)
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目标,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围绕以钱学森为代表“科学家精神”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让更多观众走入场馆,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钱学森为榜样,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供稿:社教宣传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有关要求,根据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经相关委办局推荐、材料评审、专家评议等程序,形成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拟入选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53家单位入选。

自2022年8月,钱学森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围绕基地建设,钱馆整合联动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以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为目标,创新推出“行走的音乐党课”、《归乡1955》剧本体验、“中国航天”馆校合作育人项目、“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等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在校内外开展“大思政课”育人教学超过55场,服务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师生超过1.7万人次。
田林三中在钱馆地下圆厅上课(2023年4月4日)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2022级“钱学森班”体验《归乡1955》(2023年5月13日)

钱永刚馆长为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2022级“钱学森班”现场上课(2023年5月13日)
未来,钱馆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专业化、学术型、国际化”的办馆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建设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创新性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主动链接社会与高校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大思政”主题教育活动,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任佳怡
图片:社教部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星空少年讲解团”定点导览成为假期中钱学森图书馆最受欢迎的讲解活动。在这群带着红领巾的小志愿讲解员带领下,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漫步展厅各个角落,一同走近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与伟大成就,感受他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

“星空少年讲解团”组建于2018年,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馆小粉丝组成。一次次的讲解历练,让这群星空少年收获成长。如今,他们都能够自信面对观众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展,再现一段共和国航天事业初创的峥嵘岁月。


9月29日至10月6日,“星空少年讲解团”每日为观众提供5场定点讲解服务,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预期。不少家长根据钱馆微信公众号信息提前做好攻略,特地带着孩子赶来听星空少年们的讲解,“让孩子听听同龄人讲述钱学森爷爷故事,一下子就拉近大科学家和青少年的距离。”“互动答题的部分,让我们都很有参与感,讲解也听得更加认真仔细,生怕错过细节。”来自“星空少年讲解团”的谢十问同学每一次的互动环节都被热情的观众逼到墙角,但是他依然表示,观众的积极抢答能够让他感受到大家对于自己讲解工作的认可。

假期里,有近2万观众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其中青少年超过6000人。钱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肩负着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与任务,一直坚持创新教育形式,搭建育人平台,提供“星空少年讲解团”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扩大场馆在思政教育、文化育人领域的影响力。以钱学森图书馆为舞台,更多青少年从红色文化的学习者走向讲述者,主动学习宣讲党史国史校史与科学家故事,用稚嫩童声助力红色故事的传播与弘扬。


“星空少年讲解团”2024年的培训计划已经在紧锣密鼓策划当中,期待未来更多青少年加入“星空少年讲解团”,成为红色故事的宣讲者。

供稿:郭 娅
图片:星空少年讲解团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之际,为纪念反法西斯张正胜利,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于9月18-25日间,组织开展“体悟科学精神,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日观影活动,全体支部党员同志分批观看了反法西斯战争传记电影——《奥本海默》。

电影《奥本海默》是“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人物传记片,描绘了他从求学到研制原子弹再到饱受质疑和斗争的晚年。影片着重描述了在二战背景下奥本海默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率领曼哈顿计划开发核武器的过程,更通过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深入探讨了人类在科技发展中所需面对的伦理和道德挑战,引发观众对人类未来和科技发展的思考。
本次观影活动让全体党员回顾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科研工作的艰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影片中原子弹从研制到成功之间困难重重的场景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建国初期万千艰难中,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科学家用智慧、青春和热血铸就了“两弹一星”功勋伟业,更切身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要把所思所感化为在今后工作中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的力量,以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己任,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供稿:第二党支部
2023年10月13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党支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在钱学森图书馆B13会议室举行了党支部共建活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书记徐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虞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党支部副书记冯赟,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教工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吕成冬,三个党支部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等30余位同志参加了共建活动。共建活动由吕成冬书记、徐浩书记、冯赟副书记联合主持。

吕成冬书记首先致欢迎词,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历程。随后,徐浩书记和冯赟副书记对钱学森图书馆为共建活动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并分别介绍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和消化科党支部的基本情况;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陈丽鸿同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党支部郭行雅同志分别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认识肝炎科学防治》报告。其后,三个支部就今后进一步的党建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最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发言感谢两个支部来馆举行共建活动,同时表示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党建合作并在科学普及、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活动开始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中心党支部和消化科党支部的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等20余位同志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展览,通过参观深入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经历、科学成就和精神品质。
供稿:吴海东
尊敬的观众:
因有重要活动安排,10月21日(星期六)9:00-11:00,钱学森图书馆临时闭馆,11:00后恢复开放。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望大家互相转告,谢谢!
钱学森图书馆
2023年10月16日
2023年9月25日至9月27日,钱馆教工第一党支部分批组织党员同志观看了电影《奥本海默》。电影《奥本海默》以著名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罗伯特•奥本海默为原型,讲述了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二战之际领导研制原子弹以及二战结束后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故事。奥本海默的遭遇与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不公正调查,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党员同志通过观影活动更加直观地感受到1950年代盛行的麦卡锡主义产生的负面影响。
征集保管部尤若同志在观影后表示,电影讲述了奥本海默的伟大成就和传奇人生,作为19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钱学森与其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和遭遇;作为钱馆的工作人员,通过观影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钱学森留美时期的遭遇,特别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考科技与道德、个人研究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与冲突等问题。
陈列展览部陆敏洁同志在观影后表示,观影前读了图书《奥本海默传》的简介,得知这部获得普利策奖的传记是两位作者花费25年时间才完成,并最终促使2022年美国政府撤回1954年的错误决定,这部电影正缘于导演诺兰读到这部传记才决心拍摄;通过观影前做的功课能够跟上影片的复杂结构及其中的特定情节,特别是这部电影传达的高密度信息和丰富情感;奥本海默与钱学森的经历总会让人们更进一步思考科学与科学家何为的问题,科学脚步总难免牵绊于政治、人性、权力等因素,比如电影中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在湖边的那次简短对话,但电影也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遮掩不住的光芒。
学术研究部李艳同志在观影后表示,整个电影的高潮是在洛斯阿拉莫斯研制原子弹并试爆成功的片段,二十亿美元的物力以及几千名物理学家的人力投入,巨大的闪光和冲天的蘑菇云,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摧毁一切的冲击波……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时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对奥本海默的调查和听证上,而奥本海默年轻时的左翼倾向以及对氢弹计划的反对成了听证的重点;此种调查与听证发生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许多名人都遭到无端的指责和迫害,其中也包括当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职的钱学森,因而在观影过程中也感受到钱学森历经五次听证所经受的压力和屈辱。
供稿:第一党支部
10月16日上午,长宁区委书记张伟,区委副书记、区长侯继军,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戴骅,区政协主席洪流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前往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市委第三巡回督导组组长王小明、副组长张政共同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承,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陪同参观。


在钱学森图书馆,与会领导观摩《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短片,认真参观各展厅,仔细聆听讲解,进一步了解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深刻感悟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参观结束后,张伟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汲取奋进力量。

学习过程中,与会领导不时驻足观看,交流讨论。张伟等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切实感悟钱学森同志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他忠诚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勇攀高峰、拼搏实干的创新精神,带领全区党员干部坚持立根铸魂、价值引领、实践育人,坚守初心使命、牢记“国之大者”,强化担当作为、增强能力本领,为长宁奋力打造“四力四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作出新贡献。
下午,区委常委会举行集中研讨,交流学习心得。
区领导岑福康、黄庆伟、孙嘉丰、白雪茹、王立松、翟磊、宋嘉禾、夏利民、朱辉、池捷、孙培江、朱文波等参加活动。
来源:上海长宁
图片:陈 洋
章 飞 飞
2023年10月17日,“Z世代在上海”城市品牌IP活动的首个高校巡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怡群,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事业处二级调研员钱斐,团市委宣传与网络工作部副部长许晔婷;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麒,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喻娟;IP SHANGHAI、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领导、师生代表,参与“Z世代在上海”项目的青年代表等出席活动。

胡昊在致辞中表示,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Z世代”已经成为传播的主体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IP SHANGHAI今年上半年策划推出“Z世代在上海”全媒体国际传播项目,讲述“Z世代”在上海求学、成家、立业的故事,描绘上海成为年轻人“心向之城”的鲜活图景。依托上海国际化背景以及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市委外宣办、IP SHANGHAI开展了深度合作,积极参与“Z世代在上海”等全媒体国际传播系列的创作与策划,大胆释放传播话语的“想象力”,展示了真实生动的中国形象、上海形象。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与“Z世代”们一起,共同探索“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的新方式;也希望中外青年在中国高等学府共同学习、融合创新,使得新兴多元思想交互碰撞,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随后,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陈怡群,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处长耿绍宁,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团市委宣传与网络工作部副部长许晔婷,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麒,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喻娟为“Z世代在上海”高校巡展揭幕。

《Z世代在上海》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让“创新”成为这一世代与这座城市相互深度链接的关键词。为持续彰显年轻人的创新创意,体现上海城市跃动活力,Z世代创意工作坊也在开幕式上正式启动。该项目以创新创意为核心,集交流、孵化、展示为一体,打造Z世代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IP SHANGHAI与上海交通大学通力合作,建立“Z世代创作者资源库”,为年轻的创意工作者提供作品展示平台,也为优秀的创意项目提供IP孵化的可能性。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事业处二级调研员钱斐、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剑、学生处副处长葛阳、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冲为Z世代创意工作坊按下启动按钮。
圆桌论坛环节,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研究生瑞秋、科创行业代表王嘉凌等四位参与《Z世代在上海》的代表人物,以“跨越边界:Z世代驱动的城市创新”为主题分享交流,讲述自身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密切联系。IP SHANGHAI运营负责人鲍志恒随后就圆桌论坛发表评论,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据悉,此次展览以“Z世代驱动:上海城市创新之光”为主题,聚焦项目中的代表人物典型案例,展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青年故事。高校巡展还将在更多上海高校进行展出,激励更多Z世代参与并分享个人成长,讲述自己独有的上海故事。

作者:江倩倩、李昕宇
摄影:张呈君、迪力亚尔·阿不都克热木、胡鹏飞
The first university exhibition of the IP brand "Generation Z in Shanghai" opened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17 October.
Professor Hu Hao, head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stated in his opening speech that the "Generation Z", which has grown up in the context of digi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communication, profoundly affec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IP SHANGHAI launched the "Generation Z in Shanghai" communication project to depict a vivid picture of Shanghai becoming the “city of aspiration” for young people. It’s hoped that the young generation,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can learn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exhibition “Crossing Boundaries: Urban Innovation Driven by Generation Z”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Generation Z Driving: The Light of Shanghai Urban Innovation", showcasing cases of representative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search fields. The exhibition will also travel to more Shanghai universities, inspiring more Generation Z to participate and share personal stories in Shanghai.
第四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成功举办
10月20日,由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倡导、组织,旨在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推广“钱学森班”建设经验,为进一步总结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创新教育顾问、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荣誉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马兰基地原政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孔令才将军,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参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进,来自全国各地130余所学校的近300位教育工作者参加会议。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军主持开幕式,王树国代表主办方致辞。

论坛现场举行了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王树国为与会委员们颁发聘书。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受聘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讲话中表示,钱学森班相关工作目前实现了三个重要进展:一是本次论坛为新成立的19个钱学森班(校)授牌后,钱学森班(院、校)总数将突破100个;二是今天正式成立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协调、组织钱学森班相关工作;三是近期成立了北京灵境智慧公益基金会,以期支撑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后续工作。希望这些阶段性成果为钱学森班(院、校)第二个百校征程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钱永刚为新成立的19个钱学森班(校)授牌。

开幕式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森和孔令才将军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与会人员反响强烈。

20日下午,论坛分设“基础-高等教育”衔接主题论坛和创新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主题论坛,20余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与会人员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交流、总结、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六所学校开展宣讲
20日-2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一行分别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西安市高新第二中学、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西安航天城钱学森小学共6所学校开展宣讲活动,为学生们送上一堂堂发人深省的“大思政课”,通过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宣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目标、立志向、学榜样。

钱学森图书馆研究馆员盛懿来到西安市高新第二中学高二年级,为同学们带来《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交通大学》主题宣讲,分享了钱学森在交大学习的经历,让同学们了解钱学森航空航天梦的开启。

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张现民赴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学,以珍贵详实的史料、饱含激情的讲述,在精密考证的基础上全面还原钱学森回国的全过程。

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徐娜在西安高新第一小学以《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钱学森与蒋英的幸福二重奏》为题,回首钱学森与蒋英的一生,诠释何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言。

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在西安航天城钱学森小学,以《科学报国:钱学森的人生之路》为题和同学们一起回顾钱学森的人生历程和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完整呈现了钱学森的理想信念、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
讲座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仔细记录,钱学森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光辉历程,深深地触动了同学们的内心,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学森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不畏艰辛的志气,不惧挑战的骨气和不懈攀登的勇气,激励着聆听讲座的同学们争做新时代筑梦人,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编辑供稿:综合部
【相关新闻链接】
2、航天城第四小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航天四小“名校+”丨传承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筑梦人
3、西安高新二中:“少年心事当拏云,年少志高向未来”——高二年级举办“我的大学梦”系列演讲活动
4、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学:赓续科技强国之炬 传承拳拳爱国之心——钱学森精神进校园
今年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立65周年,四川绵阳科学城推出专题展览、文艺演出等丰富活动共同庆祝。10月24日至2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受邀走进四川绵阳科学城,通过一个主题展、一场报告会与一次读书会,为创造两弹伟业的中物院后代宣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扎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工作。

10月25日上午,钱学森主题读书角在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数字阅览室正式启用。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负责人张文珺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科学城一中捐赠《钱学森精神读本》《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钱学森画传》等读物,并在现场与学校初二年级师生交流分享钱学森的读书心得,鼓励同学们认真阅读、学会阅读,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厚植两弹文化基因。

当天下午,《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主题报告会在绵阳科学城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四川省科学城春蕾学校的近千名师生通过15个钱学森的人生片段,重温钱学森成长成才的历程,见证他如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选择走上科学报国之路,从历史细节中再现这位爱国科学家对国家、对民族的卓越贡献。


科学城一中是四川省第一批晋升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学校,学校的建校历史处处可见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影子,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科研队伍的稳定、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助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服务好科技人才实际需求,开拓绵阳科学城学生视野,张文珺老师走进科学城一中高中部,为高三年级的同学分享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史与发展,还一一解答同学们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师资力量、校园生活、优势专业、未来就业等问题,并鼓励大家在接下来的备考过程中拾阶而上,为步入梦想殿堂奋发努力,期待明年9月能够在上海交通大学再次相遇。

活动期间,“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四川省科学城第一中学体育馆展出。展览通过翔实的图文资料回顾钱学森的归国之路、科研之路和育人之路,引导师生体悟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奋斗之行,吸引了大批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观展。

供稿:张文珺
摄影:肖昌雅
2023年11月4日,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指导,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信息社会50人论坛、杭州市上城区科学技术协会、杭州钱镠研究会主办,杭州城市学研究会、浙江省智慧城市促进会、中国(杭州)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图灵小镇承办的第12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数字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播”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举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此次研讨会聚焦“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来自京、沪、杭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在数字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助力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沪、杭联动传承钱学森精神文化遗产”三大议题展开研讨交流。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信息产业部通讯委员会委员吕廷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在数字时代以互联网推动文化扶贫的重要资源,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分享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对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重新认识,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交流了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思考,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智路平介绍了近年来系统科学学科进展及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相关工作,杭州钱镠研究会副秘书长钱尔分享了研究会依托杭州钱氏家族文化资源传承钱学森精神的创新实践,杭州市上城区科协三级调研员李晖介绍了上城区对钱学森故居等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的保护利用,杭州市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研究一处处长李明超分享了研究中心对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的继承学习与研讨传播。

研讨会最后,杭州钱镠研究会会长钱大成、杭州市科协副主席陈观林分别对此次研讨进行总结。
钱大成指出,杭州钱镠研究会高度重视科学家精神传播,未来将继续联合钱学森图书馆等单位,以联合办展、编辑出版专刊、创办“钱学森班”等方式,大力推动钱学森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其故乡杭州不断传承弘扬。
陈观林指出,杭州市科协近年来依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科学家精神的融合,此次研讨充分体现了与会专家们的深入思考和相关单位的实践探索,下一步希望各方通过“三个结合”进一步推动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一是要与“数字中国”建设相结合,二是要与智慧城市发展相结合,三是要与信息技术变革相结合。
此次研讨会由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发起,是中国城市学年会·2023的分论坛之一,也是杭州市上城区2023年钱学森科学文化节的启幕活动。
来源:第12届钱学森城市学思想研讨会主办方
11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专家咨询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

上海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等行业专家,上海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苏祺、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二级主任科员黄沛等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秘书长、学生处处长胡薇薇等上海交通大学领导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等钱学森图书馆领导和各部门负责同志共同出席。会议由上海交通大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向与会领导专家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二年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讨论稿)》的编制背景与编制情况。《行动计划》由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行动举措、重点专项、组织保障6块核心内容组成,提出钱学森图书馆在未来三年,将明确4项基本工作原则,通过16项重点举措、5大重点专项、11个量化指标及3大保障措施,在2025年基本建成“研究、阐述和传播钱学森精神的重镇”“面向社会活化钱学森文物资源的枢纽”“博物馆‘大思政课’创新实践的典范”。

经现场专家推荐,上海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担任专家组组长。随后,与会专家充分肯定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大思政课”育人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绩,并表示《行动计划》规划清晰、内容详实、举措扎实,为钱学森图书馆未来建设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同时,专家从学术研究、藏品保护、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展教研合作、基本陈列改造、科学家精神传播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意见与建议。

在听取现场专家意见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表示回首钱馆十二年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单位、同行专家以及学校的指导与支持。站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钱馆将以《行动计划》为契机,通过专家咨询会的形式广泛征集来自上级领导、行业专家的意见助力钱馆未来发展,争取在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征程上留下钱馆的精彩篇章。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现场专家对《行动计划》提出的真知灼见,相信通过专家们的建言献策,钱馆能够在学校的全面支持下,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育人水平,形成更具建设性、落地性的行动方案、行动计划、行动步骤,扎实推进钱馆的未来发展。同时,他提出,在新的起点上,钱馆要积极整合馆内外、校内外各方资源,明确自身优势体现交大特色,齐心协力共同实现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自2011年12月11日建成开馆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锚定新目标。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将三年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凝心聚力、协同奋进,进一步提升办馆水平,向一级博物馆目标努力。

文字:任佳怡
图片:seven
初审:张文珺
审核:张 勇
近日,第37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在清华大学举行。2023年11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学系邀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结束全部考试环节的考生们宣讲科学家精神。

钱永刚馆长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从钱学森入读中学以后的五次重要人生选择为切入点展开,通过他在人生几个重要节点的取舍与选择,让现场学子感受到钱学森赤诚的爱国情怀与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本次活动还邀请固体化学与稀土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张洪杰院士与光子信息处理器件、系统和应用研究专家陈建平教授,围绕科学家精神教育,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经历出发,为化竞学子奉上了一堂精彩公开课。

钱永刚馆长等专家对化竞学子寄予厚望,认为他们这些未来的中国科学家,既要有世界一流的能力,又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要学习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为国家为民族而砥砺奋斗。
供稿:任佳怡
来源:竞赛强基
8月15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率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我校实地考察,在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陪同下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
8月27日,火箭军原政治部副主任、“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成员王定放将军、“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张晨峰一行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8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王菲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海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大赛中荣获个人组三等奖,情景剧《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荣获团队优胜奖。
9月7日,“红课启航”革命场馆开学第一课主会场暨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馆校实践育人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举行。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向义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出席。
9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一行在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统战部部长汪后继等陪同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9月19日,“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三明启动仪式暨万寿岩讲坛在三明市三元区政府内举行。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三明市政府副市长林菁,三明市科协主席张文静,三元区委书记温毅,三元区政协主席李世福出席启动仪式。
9月22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大会传达了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会议精神,通报2023年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并就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9月28日,“百年巨匠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其中钱学森版块的书信手稿及图文资料由钱学森图书馆提供。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党建,11月7日,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位于佘山山顶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开展“高举精神之帜 践行育人初心 勇担时代使命”系列主题党日首场“科学篇”活动,钱馆第一党支部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管理支撑党支部党员代表受邀参加,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党政综合部主任于申、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出席活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服务党支部书记吴琼雷作为观摩嘉宾参加活动,活动由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主持。

佘山天文台讲解员带领全体党员详细参观了历时两年大规模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通过参观全新的博物馆陈列展示和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大家深入了解了百年天文台在上海、乃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历程,更直观感悟了徐光启、蔡尚质、李珩、叶叔华等天文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在随后的理论学习环节,支部书记茅艳雯首先带领全体党员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历次重要论述。她在领学中表示,育人者必先育己,身为钱馆的一员,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学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真正做到学思践悟,为学校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钱馆力量。

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第一党支部书记吕成冬受邀为全体党员讲授微党课《困境即进境:钱学森经典著作的进阶之路》。他以钱学森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1954年英文版、1958年中文版以及1980-1981年修订版的进阶之路为例,为全体党员讲述了钱学森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面对学术困境、师承困境和价值困境,善于突破专业限制,尝试新理论,敢于为青年学者创造机遇,勇于将自身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需求有效结合的故事及其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钱学森所诠释的科学家精神。

最后,与会党员同志们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受益匪浅,更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未来也将以具体工作实践,将钱老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全面融入钱馆的文化育人工作,为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出一份力。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钱学森图书馆第二党支部 “高举精神之帜 践行育人初心 勇担时代使命”系列主题党日的首场,旨在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内涵,让钱学森的初心和信仰成为全体党员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标准,教育引导全体党员锤炼党性修养、重温初心使命,从而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有效激活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家级红色博物馆“大学校”的育人功能,助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供稿:茅艳雯
摄影:张文珺、吴海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值此消防宣传月之际,钱学森图书馆于11月13日下午开展了“预防为主、安全至上”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主题活动。本次主题活动邀请徐汇区徐家汇消防救援站党政治指导员许宇峰、校保卫处张御辞老师作为演练指导专家。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及全体教职工、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共计50余人参加活动。
本次主题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集体学习、疏散演练、初期火灾灭火演练等内容。许宇峰主要讲解火灾分类和灭火器材分类以及常见应对措施,重点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火情应急处置的正确方法,结合钱馆运行特点为大家讲解预防、发现隐患、灭火、逃生和自救等内容,并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疑和交流。

讲座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火灾现场的安全疏散演练。广播警告中,参练人员听从现场指挥,经逃生通道迅速撤离模拟火灾现场,到达钱学森图书馆外广场,整个疏散演练过程组织高效、行动有序。许宇峰对应急疏散环节进行点评,并继续现场示范灭火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全体人员操作灭火器进行喷射灭火演练。

通过此次综合性演练,增强了全体教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检验了全馆各部门、物业、志愿者等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性的安全防范防御能力。

此次活动的顺利举办进一步彰显了钱学森图书馆对于文物保护和员工安全的高度重视,始终将保障文物保护等相关安全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努力,将消防安全深度融入创建一级博物馆工作环节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文物、观众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撰稿:王昕
摄影:王志诚、张蕾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锚定新目标。为了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文博事业、保护利用文物、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弘扬科学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上好“大思政课”等重要论述的指示精神,钱学森图书馆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上海市文物局编制印发的《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编制面向未来三年(2023—2025)的行动计划,明确2023-2025年的发展目标:
(一)成为研究、阐述和传播钱学森精神的重镇;
(二)成为面向社会“活化”钱学森文物的枢纽;
(三)成为博物馆“大思政课”创新实践的典范。
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纪念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全文详见附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出版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出版服务(采购编号:招服2023C00151)
3、预算价:25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3年11月20日至2023年11月24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3年11月30日上午9:3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3年12月1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3年11月28日上午9:3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3、实名认证:2023年11月30日上午9:30前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化采购平台成功完成实名认证。具体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的“供应商入口”注册并实名认证(平台严格审核实名认证通过,需1个工作日),具体操作详见《供应商注册实名手册》。实名认证网站:https://pboffice.sjtu.edu.cn/sfw_cms/e?page=cms.index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21-62932163 13816831408
11月17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鉴定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举行。

上海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李浩,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副馆长、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信洪林,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毅,陈云纪念馆文物保管部主任杜娟,钱学森图书馆原馆长助理、研究员史贵全,上海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汪思翔,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部长吕成冬出席会议并组成专家鉴定小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和征集保管部全体成员共同出席。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部长、研究馆员张现民主持。
经现场专家推荐,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副馆长、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信洪林担任专家组组长。

与会专家听取了征集保管部对14件(套)拟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基本情况介绍。专家鉴定组对鉴定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逐一进行研究分析,经过充分论证、严格筛选和认真研判,专家组一致确定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证书等12件(套)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与此同时,专家组还就文物的定名问题、信息完整性问题和后续鉴定范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代表馆里向各位专家致感谢辞。
截至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已鉴定入藏藏品16611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99件(套),三级文物10471件(套),一般文物5577件(套),未定级文物452件(套)。以首次召开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的鉴定会为契机,钱学森图书馆将构筑起藏品服务于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创开发和社教宣传的支撑体系,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有关钱学森文献、实物和声像资料。此次鉴定的12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将于钱学森诞辰112周年纪念日向社会公布。
供稿:尤若
图片:肖昌雅
自2022年8月,钱学森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围绕基地建设,钱馆整合联动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以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为目标,创新推出“中国航天”馆校合作育人项目、“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等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
2023年1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走进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开展现场教学实践课。
课程邀请到高级工程师樊萍以《中国空间站的创意创新》为题,介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辉煌成就、空间站的建设以及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等内容,鼓励现场的交大学子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精神,未来成长为中国年轻一代的航天人,参与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建设。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樊萍女士为新生作报告
讲座结束后,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陈斌老师带领学生参观研究所实验室并对航天器材的材质、科学技术的创新等作详细解读,进一步当代青年学子与中国航天距离。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陈斌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

供稿:许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藏品无酸保护装具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藏品无酸保护装具采购 (采购编号:钱采(征)[2023]001)
3、预算价:12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3年11月27日至2023年12月1日下午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5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3年12月5日上午9:3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5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3年12月6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5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3年12月1日上午9:3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1334143924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开展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经中央有关单位、部属高等学校、省级文物部门、省级教育部门推荐和专家审核,确定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名单。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和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三中学申报的《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入选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100 项)。

《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以馆校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钱学森图书馆的场地、展品、专家、教学资料包等优势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馆内探索与实践,经历价值体验与价值澄清,感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形成价值认同,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课程现场
自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来,围绕基地建设,钱馆整合联动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推动科学家精神与博物馆大思政课有效结合,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以示范项目和精品项目为引导,聚焦主题分众开发一批契合教学目标的思政课程,着力打造一批钱学森图书馆思政教育品牌。
今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用活馆内资源,讲好钱学森故事这一生动教材,上好钱学森精神“大思政课”,为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任佳怡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released its new three-year action plan (2023-2025) this month. The action plan aims to reinforce our foundation in the past 12 years, on the way to become more nimble, empowered and productive, setting a positive example for our industry nationwide. Our objectives are aligned with China’s 14th Five-year Plan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Shanghai’s 14th Five-year Pla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s well a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14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All of these we interpret and translate in the context of QLM’s operations.
The action plan consists of six parts: guiding ideology, development goals, basic principles, action measures, key projects,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t proposes that QLM will meet development goals in the next three years, through 16 key measures, 5 key projects, and 11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is process, QLM will continue interacting with our visitors, keeping their needs and drivers front of mind and will continue to engage in outstanding scientific scholarship, especially with researchers of young generations.
12月1日晚,由上海交通大学带来的校园原创大师剧《钱学森》,作为国家大剧院第十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剧目,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精彩亮相。这是《钱学森》剧自2013年1月14日作为“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批剧在京首演后,十年巡演的专场汇报演出。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调宣部部长郭哲、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副总经理柴哲彬,陕西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黄晓玫,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徐更光之子徐江,茅以升之女茅玉麟以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新闻媒体、兄弟院校代表等七百余人现场观看演出。


这部根据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交通大学1934届校友钱学森传奇经历创作改编的学生原创话剧,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为起点,讲述他在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中对“国仇家恨”有了深切体会,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钱学森就学术问题与冯·卡门争论,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坚定归国决心,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在中国航天事业从零起步之时,在茫茫大漠戈壁之上,钱学森带领第一代“航天人”不知疲倦地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话剧在展现钱学森科学成就的同时,深入挖掘了他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通过对其生平的精彩刻画,让观众们不仅能够了解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才华与智慧,还能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担当,用鲜活的舞台表演展现了钱老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此外,这部剧还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紧张情节中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杨振斌表示,话剧《钱学森》就是一堂“大思政课”,《钱学森》弘扬的科学家精神、爱国奉献精神,无论对高校科技工作者还是在校大学生,都是至为可贵的精神品质,是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他强调,讲好大师故事是高校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重要举措。创作大师剧既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怀,也是一份担当、一份使命。演出十年以来,《钱学森》剧已经成为学校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美育价值的重要载体和生动教材。
《钱学森》剧全部由校内师生演出,学生演员来自全校15个学院的27个专业,演绎着“学弟学妹演学长”的精彩校园故事。“大学生”扮演的“大先生”,虽然演技有些稚嫩,但情感真诚浓烈,格外感动身边的同学们。在剧中一人演过三个角色的杜佳欣禹同学就是入学伊始看了《钱学森》剧被深深打动,才执意要加入《钱学森》剧组,接力演绎钱学森精神。钱学森的扮演者、国务学院2023级硕士生许左表示,每一场表演都是一次向科学家精神的致敬,也是一次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实践。
经过十年的打磨完善,学校对全剧的史实细节做了严谨的修订、考证,为了配合此次进京演出,除了对全剧舞美、灯光、道具等结合现代舞台技术进行全新改版之外,还增加了钱学森在交大和上海生活、学习的全新故事,以及人生经历中的“三次激动”等生动的细节,呈现出鲜活的科学家成长故事。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和观看话剧《钱学森》已成为每一届交大新生的开学“必修课”。

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在导赏致辞中表示,话剧《钱学森》已然成为一座流动的钱学森图书馆。十年来,《钱学森》已在多个省份及港澳地区开展巡演,吸引了50余万青少年走进剧场、超千万观众在线观看,成为社会新风尚。
上海交通大学高度重视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重视美育教化人心的独特作用。除了已巡演十年的《钱学森》,还打造了《海菜花开》等新剧,以“大先生”反映“大时代”,以“大师剧”打造“大课堂”,以“大格局”构建“大思政”,打造“大学生”演“大先生”的立体美育“大思政课”。
新闻中心
张文清
杜 欣
2023年12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携手华东师范大学无障碍博物馆教育团队,共同组织面向视力障碍群体的《归乡1955》融合活动。
活动基于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内容,针对特殊群体专门设计了盲文版本与可触摸道具,保留原有剧本趣味性的同时,满足视障群体需求,让所有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体验钱学森的回国历程。

志愿者在设计展板

展板上的盲文信息
本次活动临近国际志愿者日,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们也积极投入现场服务。他们提前来到场馆,准备剧本、时间线、任务卡等,全程拍摄照片,并在整个剧本体验过程中陪伴视障者,引导他们走进展厅中寻找线索,获取情报,验证身份,找出美国潜伏的特务,帮助钱学森“归乡”,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科学家精神。


钱馆志愿者担任NPC(上两图)
志愿者王月珍老师负责活动中展厅引导、NPC身份验证等工作。她表示,博物馆需要实现分众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体验需求。在博物馆里为视障群体定制活动项目,提升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包容性,使钱学森精神与故事在视障群体中也具有了可及性。
志愿者陈劼老师回顾活动,表示为视障人群提供的志愿服务,在自己的服务经历中也是全新的尝试。通过阵营元素让视障人群与志愿者都收获沉浸式体验,融合活动不仅关爱视障人士,还大大拓展了大思政课的育人范围,让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深入人心。

参与者在活动宣誓环节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志愿服务永不落幕。2023年是钱学森图书馆志愿服务队成立十一周年,志愿服务已成为展示钱学森图书馆风采的靓丽名片。未来,钱馆志愿者将继续秉承志愿服务精神,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为社会文明进步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任佳怡
图片:陈 劼
10月7日,上海市教委官网公示了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拟入选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53家单位入选。
10月10日上午,校“双一流”项目“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建设方案专家咨询会召开。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等文博、图书馆领域及学校相关部处专家共同出席。
10月20日,第四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一行参加论坛,并分别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西安市高新第二中学、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西安航天城钱学森小学共6所学校开展宣讲活动。
10月24日至2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受邀走进四川绵阳科学城,通过一个主题展、一场报告会与一次读书会,为创造两弹伟业的中物院后代宣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扎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工作。
1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专家咨询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上海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等行业专家,上海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等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学校领导共同出席会议并建言献策。11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正式对外发布。该计划自2023年6月启动制定,经多次调研论证、多轮征求意见后,数易其稿、最终形成。
11月17日上午,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鉴定会议在钱学森图书馆B22会议室召开。与会专家在听取14件(套)文物的基本情况后,对每件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确定“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证书”等12件套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和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三中学申报的《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入选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100 项)。
11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靳诺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陪同参观。
12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高一年级近200位师生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本次参观由专题导览、主题讲座与研学答题三个部分组成,同学们在展览导览中了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在专题讲座中重温钱学森将人生选择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奉献情怀,在研学答题中自主探索交大红色文化与深厚底蕴,感悟“未来一代”的强国使命与责任担当。

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主动服务学校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馆校合作育人出发,积极探索附属学校馆校合作思政育人的模式与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供稿:张文珺
摄影:许 盈
11月25日14:00至15:30,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第四期活动“阿西莫夫三大定律:在科学与科幻之间”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活动室成功举办。本期主讲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李品保,与谈人为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的李月白博士,两人与在场观众一起解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短篇科幻小说集《我,机器人》中的多篇故事,并探讨了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想象,以及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判断及其思想的哲学价值。

《我,机器人》(I, Robot),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0年的科幻小说短篇集,共收录9篇短篇小说,书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独立,却相互关联,这些故事结合之后构成了“阿西莫夫宇宙”机器人发展的浩瀚虚构历史。阿西莫夫创立了“机器人学”这一概念和“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又称“机器人三大定律”“阿西莫夫三大定律”等),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今天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依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主讲人李品保介绍了《我,机器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理念,阿西莫夫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当时科幻届创作的机器人一直陷入“弗兰肯斯坦情结”的趋势,在这种情结中,机器人被创造并最终摧毁了它们的创造者。所以,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设定了一套基本法则,用于规范机器人的行为,使之安全服务于人类。在《我,机器人》的第二个故事《转圈圈》中,“阿西莫夫三大定律”得到首次明确、完整的表述,而接下来的许多故事都围绕着三大定律的规则及其漏洞展开。

在分析了阿西莫夫三大定律的基础上,李品保还介绍了“第零定律”和由第零定律所带来的深刻伦理挑战,以及其他科幻作家和学者对于三大定律进行的讨论和完善。最后提出以下总结及思考:在《我,机器人》等作品中,阿西莫夫试图对“机器人学三大定律”进行终极探索,摸清这些定律适用的范围和边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也再次唤醒人们心中的弗兰肯斯坦情结,尽管这些定律的发明起初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与谈人,钱学森图书馆学术部的李月白博士向观众分享了钱学森对于中国智能发展的贡献及思想规划。回顾了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在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活动,并介绍了思维科学的主要内涵及其与认知科学的差异。

李月白指出,在人工智能经典的两条道路之争中,钱学森倾向于选择人机共生的道路,而非强人工智能的道路。他倡导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并且不排斥“改造人”和“脑机接口”,思想可称前卫。保持对人类本质和价值的重视是钱学森人工智能思想的哲学关怀。钱学森和阿西莫夫的理念告诉我们,科学旗帜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有权利,并且也有必要认真思考和规划文明的发展方向。

在场观众与两位讲者针对钱学森人工智能思想、近期OpenAI公司内斗事件、人工智能伦理约束如何实施落地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互动。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本年度的活动在充满思想碰撞的愉悦氛围下收尾了。很有幸将热爱阅读的朋友以及科幻和科技爱好者聚集到钱馆探讨一些人文与科学交叉的前沿话题,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这样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2024年我们将继续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科幻季的航程,期待更多的交大学生来到这个分享、展示的平台,期待与更多的观众朋友相见。
供稿:李月白
相关推荐阅读
2023年12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北京华融大厦召开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咨询会。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710所副所长于景元,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李明,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原总设计师郝惊雷,北京千里驹展览展示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沈阳作为专家组成员出席了会议。于景元被推举为专家组组长。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改陈项目的基本情况,上海市装集团高擎汇报了最新的钱馆改陈设计方案。与会专家肯定了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市装集团的设计团队为改陈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这是一次及时、必要的改造升级;认为这次改陈在陈展技术层面有巨大进步,在坚持基本陈列原有优点——主题编年体的基础上,对内容做了大规模扩充,形式新颖、结构创新,基本达到了改造提升的总体目标。同时,与会专家从展览内容取舍、文字描述、展厅色调、工程实施落地、多媒体使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方面,对此次设计方案各抒己见,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后续,馆方和公司方将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有序推进后续相关工作。

供稿:翁圣宬
2023年12月10日下午,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秘书、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顾吉环和李明以及来自全国13个省市26家单位的代表共同出席本次大会。会议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孟令耘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首先介绍联合体筹办情况。随后,与会代表分别听取、审议和表决《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章程》和《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选举办法》,并选举产生联合体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全票当选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


钱永刚作为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代表发言。他首先感谢与会代表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信任,并表示联合体将从推动更多成员单位成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开展联合宣讲展示活动,吸纳更多以展示人民科学家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为己任的单位、机构和企业加入联合体等三方面开展工作,共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宋玉荣代表中国科协向联合体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希望联合体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联合开展钱学森精神的内涵研究、当代阐释与创新传播工作,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努力。

未来,“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将始终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中心任务,开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系统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工作,不断活化教育资源、创新传播载体,开展联合行动、发挥联动效应,打造一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会后,与会代表共同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文字:任佳怡
图片:苏小白、肖昌雅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长单位名单
一、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首届副理事长单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航天博物馆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钱学森故居(杭州)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单位名单
1.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3. 中国航天博物馆
4.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
5.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6.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
7.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
8. 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展览
9.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10. 钱学森故居(杭州)
11.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注:名单以笔画为序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创始会员单位名单
一、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航天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
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展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
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展览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钱学森故居(杭州)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二、全国钱学森班(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钱学森中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安徽怀远实验中学
杭州市钱学森学校
唐山市第一中学
浙江省开化中学
黑河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第五中学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温州市钱学森学校)
三、相关企事业单位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飞天梦两弹一星项目
世界知识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航天科工集团科技保障中心有限公司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注:名单以笔画为序
2023年12月11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共同承办的“新时代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以此纪念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诞辰112周年。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少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罗喜胜,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理论宣传处处长孟令耘、上海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等领导嘉宾应邀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林立涛,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秘书、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顾吉环、李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党委副书记陈华栋,人民网上海频道负责人金煜纯,人民邮电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总经理王威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近百人共同参与研讨会活动。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主持,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张勇担任主旨报告环节主持。
24场学术报告近百名学者齐聚 研讨新时代钱学森精神传播价值
12月11日上午,“新时代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林立涛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与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涌现,都离不开科学家精神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希望钱学森图书馆在未来工作中继续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立足点,既在社会上传播钱学森精神,将社会教育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结合起来,又能在高校内研究钱学森思想和传承钱学森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提供支撑,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在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征程上的重要力量。

研讨会由主旨演讲与分论坛研讨共同组成,24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交流研讨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探索“大思政课”育人以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路径、方法与理论。
在主旨演讲部分,顾吉环、宋玉荣、罗喜胜、李芳分别以《让钱学森精神世代相传永放光芒》《基于三种文化分析钱学森精神的生成动因》《科研报国志 薪火永相传——弘扬钱学森精神 助力研究所发展》《赓续创新奋斗血脉 培育爱国自信新人——传播钱学森精神的创新实践与思考》为题,共同探讨钱学森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价值与传播意义。




下午,20位来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校马院、出版领域、中小学思政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在不同分论坛,围绕“新时代钱学森精神传播体系构建”探讨钱学森的情报学思想、科艺结合思想、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战略科学思想以及人才培养思想等科学理论思想;围绕“‘大思政课’视角下的科学家精神传播”探讨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丰富实践,为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理论思考空间;围绕“面向大众传播的钱学森读物写作与出版”,从编辑和作者的不同视角,就如何面向大众传播钱学森精神、传播科学家精神展开研讨。
钱学森图书馆首批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正式发布 文物活化利用讲好科学家故事
同日,馆藏首批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的12件(套)文物也在活动现场发布,包括国立交通大学颁发给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授予钱学森著《工程控制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一等奖的奖状和奖章,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荣誉证书,钱学森和蒋英的鸾书(鸳鸯谱)等。

钱学森图书馆一直重视藏品的考证与研究工作,并于2015年启动文物定级工作,从文物来源、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历史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多次邀请上海市文物鉴定专家参加鉴定会议,对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等进行认真分析和研判,经过严格筛选判断,最终完成首批馆藏一级文物的鉴定工作。截至目前,钱学森图书馆已鉴定入藏藏品16611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99件(套),三级文物10471件(套),一般文物5577件(套),未定级文物452件(套)。

钱学森图书馆积极开展藏品资源的活化利用,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多个领域主动赋能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与弘扬。近年来,基于藏品研究,钱学森图书馆推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遥望比邻》《又见钱学森》等多个原创展览,先后编撰推出《钱学森精神读本》《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文物有话说》《科学之帜钱学森》《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等47本涉及钱学森生平、学术思想、科学家精神等视角分众化、多维度的出版著作,不断焕发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活力。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现场授牌 协同合作助力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2月11日上午,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授牌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少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上海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林立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为联合体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以及成员单位现场授牌。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是由以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机构或企业共同发起、自愿结成的区域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非社团组织。联合体由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10家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1家建有钱学森纪念展馆的钱学森班(院、校),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8家致力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以成员单位为核心,团结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研究、教育与传播。

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现场教育基地揭牌仪式也在同日举行,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商丽娜、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组织员田罗银共同为现场教育基地揭牌。
联合体组建后,将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中心任务,开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系统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工作,不断活化教育资源、创新传播载体,开展联合行动、发挥联动效应,打造一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大力推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科学文化氛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同合作助力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供稿:张文珺 傅强 吕成冬 徐娜
2023年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钱馆B13报告厅举行。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原主任李跃进,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评委陈同乐,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终评评委、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专家组组长李黎,钱学森秘书、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顾吉环、李明,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杭燕,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马婉,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博物馆处副处长赵恬君等专家组成评审小组。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张勇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利雄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出席本次会议。

李芳首先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改陈项目的基本情况,上海市装集团项目负责人高擎汇报了最新的改陈设计方案。专家组一致推选李跃进为专家组组长。
各位专家围绕改陈设计方案分别从内容主题挖掘、形式设计深化、硬件与多媒体升级维护、后期施工落地、观众需求调研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评审意见。专家一致认定该方案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要求和目标,建议通过评审,后续馆方和公司将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设计方案。
供稿:翁圣宬
摄影:吴海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出版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出版服务(采购编号:钱采(征集保管部)[2023]003)
3、预算价:13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3年12月15日至2023年12月17日下午16时。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3年12月18日上午9: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3年12月18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8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图书出版许可证(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3年12月17日上午9:3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为提高全馆教职工凝聚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博事业中,钱学森图书馆于2023年12月15日成功举办“凝聚力量 携手共进”趣味运动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副书记、副馆长张勇及近30名教职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勇在开幕致辞中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不忘享受运动的乐趣,充分展现钱馆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采。本次运动会包含踢毽子、飞镖、拍球、跳绳、立定跳远等众多趣味项目。在充满趣味性和团结性的热身活动之后,大家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各个项目如火如荼地依次展开。老师们个个全力投入,各展风采。有的在裁判员和运动员之间无缝切换,有的作为临时教练上前指导动作。彼此加油、欢呼、喝彩,现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气氛热烈非凡。



趣味运动项目结束之后,经过短暂休整,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开始“步步高”和“轨道传球”等团队拓展项目。每个项目既锻炼大家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增强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整个现场充满着欢乐的笑声和团结的气氛,展示着挑战与合作的精神。

通过本次运动会,钱馆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缓解了紧张的工作压力,也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展现了钱馆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大家纷纷表示 ,要把运动会中展现的团结向上的精神带到工作中去,为把钱学森图书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纪念馆而努力奋斗。
供稿:李艳
摄影:郭娅 王昕
12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策展人翁圣宬为闵行区莘庄镇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带去主题讲座《浅谈博物馆展览与展览策划》。

翁圣宬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博物馆定义、种类及博物馆几大类展览的划分逻辑;之后从“陈列”与“展览”在现实语境中的区别切入,用小学生日常生活可接触到的案例,将“商品陈列”“一般会展”“博物馆陈展”几个概念串联起来,阐释博物馆展览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最后通过拆解小学语文教材《钱学森》课文内容,结合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物藏品,从主题选定、搜集组织展览素材、编写内容文本等不同阶段,带领同学们分解展览策划这个系统任务,经历一个微展览的诞生过程。

通过翁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对博物馆以及展览策划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结合莘庄镇小学项目化学习任务,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他们将分小组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微展览策划。本次讲座作为钱学森图书馆“周五研学服务日”的输出项目,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引入学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以致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供稿:张文珺

详情:https://www.yuncaitong.cn/publish/2023/12/18/20LQAYIB4TQVDS7A.shtml#preview
1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办2023年度退休教职工荣休座谈会。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副书记、副馆长张勇,退休老师代表沈美凤、廖盈以及钱馆全体成员共同出席。

李芳馆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对退休教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长久以来的辛勤工作,为学校、钱馆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美凤、廖盈、田禾三位退休老师分别通过现场和书面发言。他们表示,感谢以往工作中同事们给予的支持和配合,退休后将继续关注钱馆发展,祝愿钱馆在未来的发展中蒸蒸日上。与会老师纷纷回顾与退休老师相处时的工作点滴,由衷感谢他们对钱馆做出的贡献,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张勇书记做总结发言,提出三点感想。一是感谢,前辈人工作是后辈人开拓事业的基石,要感谢三位老师对钱馆做出的突出贡献;二是传承,三位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要传承三位老师专业的经验;三是希望,希望三位老师常回家看看。

李芳、张勇为退休老师颁发荣休纪念品,并祝愿几位老师退休后身体健康,开启人生新阶段。

钱学森图书馆十二月集体生日会以及新入职员工欢迎仪式也在同日举行。
供稿&图片:李艳
尊敬的观众:
为满足广大观众参观需求,钱学森图书2024年元旦假期开放运行安排如下:
12月30日至1月1日(含周一)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17:00,16:30停止入馆。
为营造安全的参观环境,请配合安检并有序入馆。团队参观请使用系统申请,详细内容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qianxs_1211)。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To commemorate the 112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Qian Xuese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rganized a research seminar on communication Qian Xuesen’s legacy in the modern era on December 11, 2023. The one-day seminar was sponsor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eminar consists of keynote speech and forum discussion, with 24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exchanging and discussing the value of Qian Xuesen's spirit, exploring the path, methods, and theories of the public communication on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new era. The four keynote speeches were themed on respective titles of “Passing Down the Qian Xuesen Spiri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Analyzing the Generative Motivation of Qian Xuesen's Spirit Based on Three Culture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Qian Xuesen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Spreading the Spirit of Qian Xuesen”.
The forum discussion was composed of three sub-topics, which were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 Xuesen's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exploring the rich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schools; writing and publishing of Qian Xuesen's reading material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一、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简介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由以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机构或企业共同发起、自愿结成的区域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非社团组织,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和科学家精神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向,以联合体成员单位为核心,团结相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研究、教育与传播,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2023 年 12 月 10 日,在钱学森诞辰 112 周年之际,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的指导下,联合体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正式成立。联合体由全国 29 家单位共同发起,在首届会员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当选为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航天博物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钱学森故居(杭州)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等 11 家单位当选为理事单位。
联合体成立后,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的支持下,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专项工作组的指导下,以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中心任务,开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系统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工作,不断活化教育资源、创新传播载体,开展联合行动,打造一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二、联合体会员单位申请流程
(一)所有会员单位均可推荐意向单位,主要包括:
1、以展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和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单位、机构或企业;
2、从事钱学森相关研究和教学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
3、全国钱学森班、院、校;
4、致力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企事业单位;
5、联合体认为可以接纳的与联合体业务相关的其他各类组织。
(二)意向单位填报《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会员单位申请表》
(三)意向单位将《会员申请表》及单位简介(主要介绍本单位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相关工作,500 字以内)发送至钱学森图书馆(qxslibrary@sjtu.edu.cn)
(四)联合体择机召开理事会,审议入会申请
(五)审议通过后,联合体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备并向意向单位反馈审议结果,择机颁发会员单位铭牌

http://pan.baidu.com/s/1ZPu-bXnPgJ09UWk-D4BxDQ?pwd=1211
提取码:1211
1月10日下午,上海市博物馆讲解比赛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初赛在世博会博物馆举办。经过专家评委现场综合评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王菲获得专业组二等奖。

王菲在比赛现场
来自全市57家博物馆、纪念馆的72位专业和志愿讲解员报名参赛,选手们围绕红色文化、馆藏精品、特色展览、人文历史、科普教育等主题进行讲解,同台竞技,充分展现上海市博物馆讲解人的风采。
本次比赛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市博物馆协会主办,世博会博物馆承办。

具体名单公布如下:


供稿:社教部
图片: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一〇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创产品、文化创意项目、展览展示、科普研学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同时,在社会友好的助力下,“钱学森图书馆文创发展基金”通过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一〇所纪委书记王晓昱,三一〇所航科公司副总经理裴培,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导演肖飞,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技术顾问张德义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本次活动。

二楼文创空间于当天举行开工仪式,钱学森图书馆文创经营正式启动。同时,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聘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技术顾问张德义为“钱学森图书馆文创空间”项目技术总顾问,委托其帮助统筹地下1000平米空间的设计规划,使之成为兼具文创、教育、休憩、轻餐、社交等多元功能的综合性服务空间。

钱永刚馆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接受了张德义向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的10万元现金,并向其授予捐赠证书。张勇书记向交大机动学院00级热能动力试点班代表陈燕、北京极佳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李红文、城南草堂何海陵、华东理工大学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胡润东、钱馆志愿者群体等颁发捐赠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希望通过基金的设立,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共同参与本馆文创事业的建设,助力推出一系列品位高、文化内涵丰富、制作精美的文创产品,充分体现本馆藏品和陈列展览特色,深入持久传播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提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会美誉度。

供稿:运营合作部
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度观众调查报告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12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原创大师剧《钱学森》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上演。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宣传文化部部长郭哲、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新闻媒体、兄弟院校代表等七百余人现场观看演出。
12月10日,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成立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秘书、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顾吉环和李明以及来自全国13个省市26家单位的代表共同出席,并选举产生了联合体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和理事单位名单,钱学森图书馆当选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馆藏首批12件(套)国家一级文物正式对外发布。
12月11日,“新时代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参加会议。
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在钱馆B13报告厅举行。来自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博物馆处等的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出席会议。经评审小组专家一致认定该方案达到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要求和目标,建议通过评审,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名单
主 任:李 芳
副主任:吕成冬
成 员:张 勇、张现民、汪长明、王 昕、徐 娜
秘 书:邱文佳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委员会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下简称“钱学森图书馆”)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和加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学术委员会”)建设,促进学术事务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根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上海交通大学章程》《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学术委员会是钱学森图书馆学术事务的最高议事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接受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和监督。
第三条 学术委员会坚持共同治理、学者治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职员工在学术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保障和维护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弘扬学术道德,鼓励学术创新,推动学术发展,提高学术质量。
第四条 钱学森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等学术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尊重并保障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权力,并为学术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第二章 主要职责
第五条 学术委员会在校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向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党政联席会议”)提交年度报告。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学术规划和学术标准,包括学术发展规划、教职员工岗位聘任和晋升学术标准、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标准、学术评价和奖惩细则等,并将审议结果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策;
(二)向学校推荐各类人才计划人选及科研成果,包括人才计划候选人、科研成果奖励候选项目等;
(三)调查和仲裁违反学术道德,包括学术造假、成果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等,并将调查和仲裁结果报学校学风与学术道德委员会备案;
(四)其他需交由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定的学术事项。
第六条 钱学森图书馆做出下列决策,应当听取学术委员会的咨询意见:
(一)制定全局性、重大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
(二)预算、决算中科研经费的安排及分配、使用;
(三)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
(四)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展;
(五)需听取学术委员会意见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人员构成
第七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学术造诣高、学风端正、有参与学术议事热情和能力的全职在岗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组成。
第八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
(二)治学严谨、客观公正、尊重他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
(三)在所从事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四)关心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有参与学术议事的意愿和能力,能够正常履行职责;
(五)钱学森图书馆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学术委员会由不少于(含)7名委员组成,委员分为职务委员和选举委员。职务委员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领导担任,依据其职务自然当选与更替。选举委员由钱学森图书馆馆内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通过等额选举和党政联席会审定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报送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备案。学术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邀请馆外专家及有关方面代表列席,列席人员具有对相关学术事项的发言权,但不具有动议权和表决权。
第十条 学术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秘书1名。主任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政联席会议或3名委员联名提名,副主任和秘书由主任提名,全体委员投票选举产生,并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并聘任。
第十一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可连任,但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
第十二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参与事项审议、评定与咨询;
(二)表决学术委员会各项决议;
(三)对学术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
(二)遵守学校和钱学森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三)遵守学术委员会章程,执行学术委员会决议;
(四)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及有关活动,推动学术委员会工作。
第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委员因下列情形,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同意,取消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格:
(一)主动申请辞去委员职务的;
(二)因身体、年龄及职务变动等原因不能履行职责的;
(三)怠于履行职责的,如一年出席会议不足二分之一;
(四)因违法行为或学术不端行为,损害学校或钱学森图书馆声誉或权益的;
(五)因其他原因不能或不宜担任委员职务的。
第四章 运行制度
第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术委员会主任或三分之一委员提议,可临时召开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商讨、决定相关事项。
第十六条 学术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会议,必要时可委托副主任召集会议,全体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含)委员出席才能召开。经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意,必要时可采取通讯方式或以线上会议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学术委员会遵循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议事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学术委员会会议对审议决定事项、评定结论,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赞成票数须超过与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含)方可通过。因故无法出席会议的委员,可以委托其他委员在会上发表书面意见,但不参加对议题的投票表决。
第十八条 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与委员本人及其配偶或直系亲属有关,或者具有重大利益关联的,本人应当回避。
第十九条 学术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予以公示,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征得半数以上委员同意,可召开全体会议进行复议。
第二十条 学术委员会会议可以根据议题需要,设立旁听席,允许教职员工代表列席旁听。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的修订须经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同意,经党政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实施。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由党政联席会议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博物馆章程》正式发布,详细文件请见附件。
2021年将迎来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和钱学森图书馆开馆10周年,以“百年党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钱学森与‘两弹一星’科学家”为主题;围绕7月建党百年和12月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两大时间节点,全面活动安排:
一、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
1、“光耀千秋——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12月初)
通过系统回顾和研讨钱学森的崇高风范、 爱国精神和学术思想, 激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和学校广大师生奋发图强, 为学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 间: 2021年12月上旬
地 点: 上海(具体地点待定)
2、“两弹一星”与现代科学家研究院揭牌暨全国“两弹一星”纪念地联盟成立仪式
为更好弘扬钱学森等现代杰出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 精神, 拟举行“两弹一星” 与现代科学家研究院揭牌暨全国“两弹一星” 纪念地联盟成立仪式。 “两弹一星” 与现代科学家研究院拟下设钱学森与“两弹一星” 研究中心(依托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研究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研究中心、 获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中心。
时 间: 2021年6月下旬(建党百年前夕) 或12月初
地 点: 钱学森图书馆
3、启动基本陈列改陈,增加新入藏文物,全面升级展厅专业设备;(12月初)
为充分反映开馆以来对钱学森研究和文物征集的新成果,提升展览效果,拟进行改陈。改陈原则:保持优势,补齐缺陷。展厅专题体的内容保持不变,展览标题、序厅和园厅布局保持不变,升级展览设备,充分展示新征集的文物和研究成果,提高展览互动性和文物可看性。
4、创作排演音乐剧《钱学森》(12月初)
为进一步丰富钱学森事迹的宣传推广形式,扩大社会影响,在2021年12月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前夕推出大型音乐剧《钱学森》。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和招标,已经确定编剧和总导演、音乐创作队伍。待剧本和音乐创作完成后,拟选择国内专业院团进行排演,除考虑在正式演出外,未来将通过和学生艺术团合作,作为钱馆长期演出和馆内实景讲解的剧目储备。
时 间:2021年12月初
地 点:北京、上海
5 、推动全国钱学森与“两弹一星”精神研究和宣传工作
实施新一轮国内外钱学森文献档案整理与研究工程;拟设立钱学森研究基金和钱学森著作出版资助基金, 支持全国钱学森研究工作;
启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 ——全国中小学钱学森图书室创建活动。 结合“钱学森图书室” 建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各大中小学的钱学森事迹与精神读本;
启动“科学的旗帜——钱学森精神巡礼”全国线上宣讲活动:以“‘四史’中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和“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钱学森”为主题,在不断凝练选题、持续深入研究基础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全国、全校、全馆三级线上宣讲活动(系列);
编辑出版《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宇宙人: 冯• 卡门的航空航天岁月》等研究著作;
打造品牌课程,为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工作支撑。
6、其他教育和纪念活动
举行开馆十周年钱馆幸运观众欢迎仪式和拍摄开馆10周年宣传片
征集并发布“两弹一星” 和现代科学家研究院LOGO
推出钱馆开馆10周年纪念画册、馆藏110件文物精品画册等图书
推出钱馆新版网站
开馆10周年文创产品开发和地下空间改造
围绕二级博物馆命名开展相关宣传, 启动运营评估准备
二、本学期其他工作
学校档案文博事业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5月份完成)
“双一流” 文博能力提升一期的总结和二期启动论证(暑假前)
钱馆重新开馆(3月中旬)
策划4月8日校庆和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完成国际博协线上培训班方案(4月)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等关键领域的风险防范
三、党建和工会工作
党建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建党100周年,钱老诞辰110周年,钱馆建馆10周年为主要节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科学家精神研究和宣传,开展钱馆的理论学习和党建工作。
主题学习:结合建党100年,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 开展党史主题学习教育。 结合《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 出版展开相关学习宣传活动。 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员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队伍建设:结合博物馆业务工作, 组织开展业务交流和培训, 包括沙龙讲座。 结合学校人才强校战略, 持续开展文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和政策储备。
制度建设:完善馆内各项制度建设和工作流程梳理。 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有关议事规则,实行规范化管理。
意识形态:认真执行学校党委相关会议精神, 树立风险意识和阵地意识, 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工会工作:上半年完成钱馆工会换届工作。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
一、总体思路
2022年是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要牢记“一个中心、三个基地” 的总体定位,主动对标国家建馆目标,着力弘扬好科学家精神,服务好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基本陈列改陈和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准备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藏品数据库和教育服务空间、文创品牌等薄弱环节,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推出一系列特色活动和图书、展览,充分发挥科学家纪念馆的独特作用。
二、重点工作
1.完成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新一轮提升改造
用好专项经费、瞄准有限目标,突出特色、按时完工;
积极协调沟通,做好校内外展览改陈方案的论证和报批;
改陈内容要体现十年来的学术研究和文物征集成果;
改陈形式要符合专业博物馆发展趋势,力争有自身特色;
统筹协调设计施工、文物布展、教育、开放运营、安全、资金使用等。
2.启动钱学森图书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申报准备工作
全面对标一级博物馆指标体系,各部门做好分析评估,设定分数目标;
聚焦短板和弱项,逐项分析研究,形成工作改进方案;
凝练工作理念,打造国家一级博物馆群体中的科学家纪念馆品牌;
做强特色指标,如学术研究、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志愿者等。
3.启动建设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和一级文物鉴定
结合学校文物藏品数据库建设,落实数据中心的核心数据库建设经费;
继续开展藏品数字化工作,提高手稿全文识别率、图片和视频检索成功率;
以军委科技委课题成果为依托,完善钱学森知识库等专题检索平台;
进一步完善藏品研究、利用、宣传的制度和流程,支撑钱馆事业发展;
启动国家一级文物的鉴定和宣传工作,为一级博物馆申报打好基础。
4. 结合巡展和重要节点,开展好线下线上各类主题活动
依托国内巡展,视情况推进钱学森宣讲工作,拓展全国影响;
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钱老诞辰111周年,策划专题学术研讨等活动;
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中国航天日等节点,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适应疫情常态化要求,持续推进专题课程、微信、活动直播等线上活动;
以筹备教育部“中国科学家精神宣传与培训基地” 为抓手,打造新品牌。
5.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党总支前置审议的制度、流程,为钱馆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以开展联组学习、党群共建为抓手,加强同校内各部门的交流联系;
以一级博物馆建设为主题,开展全员专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能力;
以管理能力培训和干部馆内轮岗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优化招采制度和流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2023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围绕 “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基本陈列改陈”等重点任务,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师生、重点人群和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优质服务。
一、重点工作
1、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
2023年度围绕中心抓党建: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党建引领,推进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学术沙龙、联学共建为抓手,实现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高度融合。
2023年召开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完成党总支换届。
2、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
基于《博物馆条例》《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项推进会,年内重点解决难点、短板问题。
3、基本陈列改版
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要求,以全面提升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水平为目标;按计划推进基本陈列改造的设计、施工及文物布展相关工作。
4、“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
联合相关单位启动“科学家精神走出去”系列宣传展示活动,赴全国“钱学森班”举办“科学脊梁 时代楷模”主题巡回宣传展示活动,不断提升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5、钱学森图书馆数据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和科学家精神的研究宣传工程”,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二、常规及专项工作
1、开展文物征集和国家一级文物评定
做好钱学森文物和相关档案资料征集,结合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开展国家一级文物等级评定。
2、举办主题展览及各类临展
结合相关时间节点,在馆内举办名人故居委员会联展、《回眸胡适》展览、上海邮展分会场、人文学院《战争与和平》主题展览、两院院士签名书展等临展,继续做好外送展览工作。
3、学术著作编辑出版等
做好钱学森专题研究,编辑出版《心怀“国之大者”——科学家精神若干思考》《钱学森与国防科技大学——钱学森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思源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等,推进《现代科学家研究》(暂定名)创刊。
4、结合重要节点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
结合中国航天日、国际博物馆日、钱学森诞辰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举办“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大型原创诗剧《钱学森》、沉浸式戏剧导览、上海市红色故事大赛(校园组)、2023学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等相关活动,常规举办“归乡1955”剧本体验、“航天动手做”、音乐党课等主题教育活动。
5、深化馆校合作,打造博物馆教育品牌
打造以“大思政课”为鲜明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品牌,联动大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重点服务交大文化育人工作,结合校庆等重要节点,推出主题朗诵剧等高品质文化产品。
6、优化调整钱学森图书馆办公空间
结合各部门实际需求和钱馆中长期发展,对三楼办公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增加有效办公空间、美化办公环境;对仓储空间、辅助空间进行综合改造,营造整洁有序、温馨舒适的环境氛围。
7、设施设备升级及运营工作
以改陈为契机,积极与资实处、保卫处等部门对接,升级更新水冷机组、空调机组等设施设备,尽早解决博物馆风险等级达标证明、消防达标证明等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科学家纪念馆为目标,砥砺奋进、勇毅前行,深入挖掘钱学森精神内涵,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好文博场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文博事业的新征程上书写新华章。
尊敬的观众:
钱学森图书馆2024年春节假期运行开放安排如下:2月9日-2月11日(除夕至正月初二)闭馆,2月12日(正月初三)恢复开放,开放时间为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为营造安全的参观环境,请配合安检并有序入馆。团队参观请使用系统申请,详细内容敬请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公众号。
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四年一月三十一日
2016年,交通大学喜逢百廿校庆;中国航天欢庆六十华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共同推出了“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以此向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和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献礼。
回顾建校至今120年的办校历史,交通大学作为我国工科教育的先驱与翘楚,不仅为航空学科的创建、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人才的摇篮”。他们和千百万航空航天人一起,创造了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
2022年4月,“思源 飞天——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特展上线!


















尊敬的观众: 为了更好地弘扬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自2024年2月25日起钱学森图书馆将暂停开放,实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恢复开放时间另行公告。 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四年二月十二日
2024年2月12日大年初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迎来甲辰龙年新春的首个开馆日。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当值工作人员以及钱馆浩瀚星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都早早等候在序厅,共同迎接龙年的第一批观众。

张勇书记为前10组进馆的家庭与个人送上新年祝福以及龙年新春盲盒礼包。

龙年新春,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大科学家钱学森的龙年故事”“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传统吉祥图案”微展览以及“馆长大拜年”“书写新春祝福”“我在钱馆过新年”“听新春讲解 答科学人生”等教育活动。
开馆首日上午,近1100人次观众走进钱馆,在志愿讲解员带领下走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领略钱老的精神风范,在龙行龘龘新春展板前游览钱学森的新春故事,留下自己的新年寄语。





龙年新春盲盒礼包成为钱学森图书馆受到观众青睐的爆品!盲盒礼包内含钱学森图书馆出版的钱学森读物、最新一期钱馆馆刊、定制明信片以及龙年新春的定制书签,并会随机出现由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亲签的珍贵新春贺卡。初三到初七,到馆参与“我在钱馆过新年”“听新春讲解 答科学人生”活动的观众就有机会领取新春大礼包。
供稿:社教部
钱学森图书馆2021年年度报告分为上、下两期,现已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22年年度报告现已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2023年年度报告现已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2019年—2022年,依托国防科技战略先导计划项目“钱学森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加工”(一期、二期),钱学森图书馆与军事科学院合作,将馆藏钱学森藏书、期刊、629袋剪报特藏等文献资源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和编目,并通过“钱学森知识系统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检索和展示。
登录方式:
1. 二维码
2.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展示页后,点击右下角“进入”即可进入平台首页
PC端访问:http://qxs.mlpla.mil.cn/
手机端访问:http://qxs.mlpla.mil.cn/guide

平台精选了大量权威、优质的钱学森文献资料,涵盖学术思想、历史贡献、品德风范、生平纪实等四个方面,包括著作1458篇,书信3373封,剪报6290份,参阅资料3209份,文稿66份,批注169份;本平台是国内(也是国际上)最完整、最权威的钱学森资料平台。
【平台精彩一览】
“学”钱学森学术思想
学术思想模块整合了《钱学森文集》(6册)、《钱学森书信》(10册)、《钱学森书信补编》(5册)等文献资料,构建了钱学森知识发展脉络,是开展钱学森学术思想和知识体系研究的重要参考工具,融可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使用便捷、内容丰富。

“读”钱学森历史贡献
线上平台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开拓技术科学、奠基航天伟业、探索前沿学科等历史贡献,点击导航模块即可滑动浏览。
“赏”钱学森品德风范
《钱学森知识体系服务平台》还有钱学森品德风范模块,立体展示钱学森的崇高风范,激励广大研究工作者以钱老为榜样,矢志报国、开拓进取、奋勇创新!

“观”钱学森生平纪实
今年是“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110周年(1911年12月11日-2021年12月11日)。110年以来,钱学森凭借着他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在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程建设、经济社会管理以及思想和哲学领域,树立了一座座的科学丰碑,成为得到党中央五代主要领导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高度评价的科学家。透过钱学森生平纪实,让您全面而又真切地了解钱学森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

现将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征集工作流程公告如下,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详情请见下方附件。

On January 18,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igned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research institute 310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Limited to co-creat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e two sides will also engage in collaborative projects of related exhibition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ooperation is a result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QLM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Fund.

The groundbreaking ceremony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space on QLM’s second floor took place on the same day. Zhang Deyi, the technical consultant of Oriental TV’s poplar show about house decoration "Dream House", was hired as the technical consultant of the new cultural space. He will help coordinate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QLM’s 1000 square meters’ underground space, to transform the space into a comprehensive floor which will combine educational, recreational, dining and other social functions.
With the new development fund, QLM aims to attract more people and resources to best improve QLM’s activities and services. The first step is to design and create cultural products that can fully reflect the feature and quality of QLM’s unique collection and permanent exhibitions. The new development fund is also managed under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On February12,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ushered in its first opening day of theYear of the Loong. QLM’s vice director Dr. Zhang Yong, volunteers and other staff on duty all waited in the lobby hall to welcome the first groups of visitors in the new lunar year. The first ten family group/individuals received a gift package from the museum.

Nearly 1100 people walked into the museum in the morning. Visitors can leave their new year messages in the Spring Festival board in the lobby hall. During the Festival, QLM launched two micro exhibitions: 1) Qian Xuesen and His Story in the Year of the Loong, 2) Happy New Year: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Relat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also arranged for visitors of different ages throughout the new year.
新学期开学首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交大附属黄浦实验中学推出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开学第一课”。本次活动以“学习科学家精神 争做创新‘交小苗’”为主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主任、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琳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苏祺,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胡琰,黄浦区教育局局长郭金华,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晓钧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并共同见证了钱学森图书馆校园巡展活动启动和“文物有话说”系列思政微课的首发。

赵文华副书记在讲话中表示,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校园巡展活动能成为推动交大附属学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起点,引导更多附校学子学好、用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鲜活教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一代代钱学森式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郭金华局长代表区教育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充分依托高校优质资源,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创新教育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并鼓励学校继续探索有效转化各类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思源工坊”项目建设,希望交附中能牢牢把握钱学森图书馆校园巡展活动这一契机,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域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交附中模式。

活动中,交大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师生通过多幕情景剧《成长在“思源”》,展示了学校在“思源工坊”项目推进中的初步成果以及学生的收获。

基础教育办主任、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琳媛,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二级调研员苏祺,淮海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晓钧共同上台助力剧中角色,为“创新火箭”注入“科学家精神”燃料,启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
在全场师生激动的倒计时声中,“创新火箭”升空,迎来新的学期。情景剧巧妙地将校园巡展活动启动仪式融入剧情表演以及模仿火箭发射倒计时的“开学倒计时”仪式,彰显了交附中师生的创新活力。

交大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仰望”导览宣讲志愿服务队现场成立,黄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胡琰为服务队授旗,鼓励更多同学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宣传者。

交大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仰望”任务型研学计划也在现场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刘轶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教育合作办公室主任施瑾欢,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余维永,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金羿共同启动任务发布。该计划将“思源工坊”项目与学科知识学习、项目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活动最后,李芳与交大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周峰校长共同发布钱学森图书馆“文物有话说”系列思政微课。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王菲老师现场带来主题为“为民族复兴选择人生——钱学森的五次选择”的思政微课,拉开了新学期学校“思源·仰望”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的序幕。系列讲座将围绕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将小我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此次活动为“钱学森精神”走进交大基础教育附属学校拉开序幕。参加此次启动仪式的上海交大附属学校嘉宾还包括:附属闵行马桥实验中学校长巢晖、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许琳、附属浦东实验中学北校副校长赵国祥、附属黄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平,交大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津琪,以及来自附属嘉定实验学校、附属小学、附属实验小学、附属浦东实验小学北校的负责老师。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月19日,徐汇区 “家门口的博物馆·2024红色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正式启动。

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市文化旅游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局长伍彦心,区教育局副局长梁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上海公安博物馆馆长钟灵,龙华烈士陵园副馆长朱晓丽,《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纪念馆(百代小楼)负责人袁洁等出席启动仪式。

2月19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推荐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展览与《传承航天精神,奔赴星辰大海》科普讲座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首批项目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首批航天科普大使、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原新闻中心主任吕晓戈老师,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感悟科学家精神,体会航天优良传统,汲取榜样的力量。在吕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同学们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也感受到航天精神的力量。

徐汇区2024年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计划持续一学年,《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展览及配套教育活动还将走进本区10所中小学校。
供稿:运营合作部
3月1日,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联学会。航天建设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治国带头宣讲航天精神,并邀请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现场授课。航天建设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青马工程”学员、职工代表参加会议。
李治国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航天精神的科学内涵、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和航天建设反映航天精神的历史片段等内容,讲授了航天建设班子成员宣讲航天精神的“第一课”。

钱永刚围绕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事迹及精神,以《精神铸就人生》为主题进行授课。他讲述了钱学森同志光辉一生中留美游学、航天科研、金色晚年“三阶段之成就”,将钱学森同志立志航天矢志不渝、奋力铸就国之重器、助力祖国圆梦复兴的故事娓娓道来,共同感悟钱学森同志献身祖国的理想、不畏艰辛的志气、不惧挑战的骨气和不懈攀登的勇气,并与现场青年职工代表进行交流互动。

李治国在学习总结中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大力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的重要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结合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航天前辈的事迹,统筹做好航天精神的学习、传承、宣传、践行。
3月5日,北京警察学院学生在思政部教师带领下,来到北京钱学森故居聆听一场由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倾情讲授的“行走的思政课”!



钱永刚教授带领同学们漫步钱学森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细细讲述发生在不同房间的故事,以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份份剪报展示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钱学森精神的浸润下,同学们渐渐读懂了老一辈航天人梦想背后的家国情怀、奉献背后的淡泊名利、拼搏背后的奋进精神,立下以“有我”担当追求“无我”境界,以“小我”热血书写“大我”华章的远大理想。
参与活动学生感言
通过参观北京钱学森故居,让我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身为警校生,我们要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积极践行钱学森先生身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为建设首都公安事业助力赋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青马社社长张叶菲
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机会,使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钱永刚教授。身为警院学子,我们要学习科学家钱学森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淡泊名利的无私品格,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刑技系学生张智宇


来源:北京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三月芳菲,春意渐浓。为庆祝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钱学森图书馆为全体女职工们准备了全天候的惊喜,丰富业余生活,凝聚团队精神。3月8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代表全馆以一束束欣欣向荣的向日葵为每位女职工们送上真挚的节日祝福。


当天下午,工会组织女职工们赴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开启一场音乐之旅。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博物馆,展示了从19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交响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博物馆所在地曾是上海滩“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有着“上海第一私人花园”之称。女职工们在了解上海交响音乐发展史的同时,通过超过90年历史的木质地板、拼花地砖、彩色玻璃花窗、雕花楼梯感受上海花园洋房的独特魅力。


钱学森图书馆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每位女职工的无私奉献,她们的辛勤付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14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上,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获颁校“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建功新时代”徐汇区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4周年大会上,钱学森图书馆荣获首批“徐汇区巾帼思政实践点”,并与区域内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黄道婆纪念馆共同组成“徐汇区巾帼思政志愿服务队”,未来将在区妇联的组织下,参与线下宣讲实践,重温巾帼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交通大学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14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

“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建功新时代”徐汇区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4周年大会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工会
2024年3月13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分享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成功举行。钱学森主题读书会分享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李品保博士为现场40多位同学解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经典之作《我,机器人》,并与同学们热烈交流互动。

主讲人李品保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机器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并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机器人“三大定律”以及围绕三大定律发生的人机故事。李品保讲到,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当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李博士还为同学们介绍“第零定律”、第零定律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后世科幻作家和学者对三大定律所进行的讨论和完善,并进一步分享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科学伦理问题。

葛涵稚同学表示这次读书会让她感触很深,通过李老师对阿西莫夫和《我,机器人》的解读,自己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周漫桐同学则被李博士的幽默所折服,她认为,李博士分享的作者小故事,拉近了自己与作者的距离,在李博士的推荐下,她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探索的兴趣;王汇韬同学积极认真参与讨论,他说,机器人三大原则让人印象深刻,希望自己今后能学习更多关于机器人的知识。
本次活动由钱馆与交大附小馆校合作共同策划,通过推荐科幻启蒙读物与导读单,指导学生利用寒假生活开展读书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侯玉丽老师表示,非常感谢钱学森图书馆送课程、送活动进校园。此次阅读分享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激发了他们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我们将继续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举办系列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钱学森图书馆作为一所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一直围绕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精神弘扬开展育人活动。2023年启动的钱学森主题读书会项目,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在校生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普及与思政育人的活动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模式。2024年,钱学森主题读书会项目从场馆走向校园,主动搭建起与中小学校的联系,服务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以读书分享会形式拓展校外教育新形式。
供稿:肖昌雅
审稿:张文珺、李月白
2024年3月16日下午,“赓续红色血脉 铸就精神力量”项目化学习馆校合作工作坊结业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顺利举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项目组核心成员崔春华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博士作为特邀专家出席活动。

近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革命文物、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努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举办了“赓续红色血脉 铸就精神力量”项目化学习馆校合作工作坊。工作坊聚焦“项目化学习”,以馆校一对一合作的形式开展,为馆校双方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密切合作的平台。
馆校合作显成效
工作坊于2024年1月14日开班,共有来自16所场馆与学校的45名学员参与。2个月来,经过专家讲座、案例分享、场馆参观、小组合作、专家指导与成果修订等多种形式共计18课时的学习与互动,馆校双方深入沟通、协同合作,最终形成了8份馆校合作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方案,涵盖小学、初中,包括1份学科项目化学习方案、3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方案与4份活动项目化学习方案。方案的落地实施,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革命文物价值内涵,深刻理解革命文物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随着馆校结对合作的持续推进,双方合力成效正逐渐彰显。

专家指导促优化
结业仪式上,8组馆校合作小组做了项目化学习教学设计展示分享,崔春华老师和庄瑜老师逐一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肯定了馆校双方充分挖掘场馆资源、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丰富学习支架等优点,同时也从本质问题的提炼、驱动问题的优化、子问题链的逻辑、出项活动的针对性、资源的拓展性等方面给出了细致、恳切的指导,为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与调整指明了方向,对教师们利用好博物馆的优质资源、激发青少年探究博物馆的热情、切实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的作用寄予了殷切期望。


展示分享环节结束后,两位专家为工作坊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项目化学习馆校合作工作坊虽已落下帷幕,但项目成果的实施才刚刚拉开序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助力这些教学设计在场馆与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最终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文字:陆晓红、任佳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3月18日下午,“把握关键课程,培铸时代新人”徐汇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拉开帷幕。

“思政课的价值要在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成长中得到体现,努力讲深、讲透、讲活、讲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满意度。”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在致辞中回顾分享了打造思政大课堂、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徐汇做法,她认为徐汇区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把握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为涵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世外中学综合文科教研组组长刘凯旋带来了一节以“点亮理想之光——理想的意义和价值”为题的现场展示课,带领同学们共同分享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展望,探讨“理想生活”和“人生理想”是否相同;现场采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聚焦我国企业家宗庆后,赏析艾青散文诗《光的赞歌》选段,聆听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首成逸畅谈青年学子的抉择与担当,叩问自己面对个人眼前的需求和国家长远需求的冲突会作何选择……

对话钱馆长
问:1950~1955年,如果钱学森留在美国生活条件和科研条件都会更好,为什么他受尽阻挠也要回到祖国?
答:在钱学森的求学历程中,接收到了那个年代最好的教育。那时候的老师、父母、长辈都会教导幼小的钱学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亡做出自己的贡献。从交大毕业留学美国时,24岁的钱学森向同学袒露心声:“我这次出去就是要立志把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学到手。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回来以后,当国家问他中国能不能造导弹,他用坚定的语言回复,为什么不能呢?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这铿锵有力的回答给了当时国家领导人巨大的鼓励,决策启动我们国家的导弹火箭研究,而且就让钱学森来领军,开启了中国航天的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国家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很多人要问钱学森是谁,网友回答:“你不要管他是谁,你摸摸你的脊梁骨,你今天能够挺直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一块脊梁骨,是他给的。”

在论坛交流环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顾文、徐汇区教育学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研训员王瑞梅、南洋模范中学思政课教师唐宇、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中之围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段角度入手,交流了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方面的思考。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党委书记周增为对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她认为徐汇在工作机制、课程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体现了对思政课堂肩负的重任和普遍问题的认识和探索,开辟了思政课新样态。她进一步提出努力方向,大思政课教育教学需要不断扩展视野、精进思维、提升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习资源,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和理性的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启发学生深度思维,打牢基本的价值底色。

出席活动的还有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王磊,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二级调研员江伟鸣,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邢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张勇,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梁斌等出席活动。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助力徐汇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打造综合性、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课程实施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范式,着力开创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新局面!
供稿:徐汇教育、钱学森图书馆
2024年3月19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终审会在钱馆B22会议室举行。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陈设计部原部长刘鹭,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杨玲,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常委、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马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小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钱馆基本陈列改造项目设计顾问郝惊雷,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钱馆项目负责人、设计团队以及馆内相关人员共同出席本次会议。

李芳执行馆长首先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的发展概况、改陈项目的基本情况与进展。上海市装集团项目负责人高擎汇报最新的改陈设计方案。刘鹭主任被评审小组成员一致推选为专家组组长。

经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方案策划理念先进、主题立意鲜明、定位准确,满足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同意通过终审。专家还对方案中个别细节提出了优化建议,后续馆方将和设计单位就此次会议的意见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推动其最终落地。
供稿:陈列陈展部
3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举行“钱学森班”揭牌仪式暨主题报告活动。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章俊良,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杜朝辉、党委副书记张执南、钱学森班师生代表共同出席本次活动。揭牌仪式由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唐斌主持。


钱永刚馆长首先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揭牌。在《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主题报告中,钱永刚馆长以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重大选择为脉络,讲述钱学森在青年求学、赴美深造、涉险归国、建功立业等各个人生阶段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的人生经历。钱永刚勉励学生传承发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始终追求科学真理,为祖国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章俊良处长表示钱学森班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发扬钱学森科学精神、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希望钱学森班学子在科研创新中砥砺前行,在学术探索中勇攀高峰,成长为具有“一等品行”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杜朝辉院长感谢钱永刚馆长的精彩报告,鼓励同学们向钱学森学长学习,心怀天下、热爱科学、勤奋进取、勇于创新,传承“钱班”大成智慧,努力成为未来工程科学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2013级校友、首届钱学森班毕业生尹念,2023级钱学森班代表丁一宸、张宇晨先后发言。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1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王菲在上海市博物馆讲解比赛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初赛中荣获专业组二等奖。
2月19日,新学期开学首日,“学习科学家精神 争做创新‘交小苗’”——“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开学第一课”活动在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举行。
2月19日,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主任李仰哲一行到访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周承等陪同。
2月25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式闭馆、暂停开放,启动实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
2月28日,安徽省政协主席唐良智一行来馆参观调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虞丽娟等及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汪后继等陪同。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召开三届二次教职工大会暨全体会员大会。本次大会开幕式于3月20日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郭俊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勇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出席。开幕式由张勇书记主持。

校工会副主席郭俊华首先代表校工会向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钱学森图书馆及钱馆工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各项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钱馆工会获得学校2021-2023年先进基层工会表示祝贺。同时她希望钱馆工会继续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光荣传统,找准工会工作结合点切入点,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的引领力、服务力和组织力,同心戮力为钱馆高质量发展接续奋斗。

李芳馆长在大会上作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要点部署。她以“铆足干劲 实干担当谱新篇”为题,从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学校立德树人、建设“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陈展提质升级稳步推进、加强有组织科研、社教宣传亮点突出、工会工作开创新局面七个方面总结、回顾和肯定了全馆年度各项工作;从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担负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使命、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落实巡视整改完善长效机制以及实施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全馆重要战略布局进行思考和分析;从六项重点工作、七个专项工作等方面,对2024年度全馆重点工作任务作出部署;要求全馆在学校党委和党总支的领导下,切实增强责任感、提升行动力,凝心聚力、担当作为,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推进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师生、重点人群和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优质服务。

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作2023年度财务报告,全面介绍了钱馆全年预算及收支情况。

钱馆工会负责人王昕作2023年度工会工作总结与财务工作报告。2023年,钱馆工会重点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凝心聚力开新局”为指导思想,重点围绕“执行力、凝聚力、服务力、保障力、感召力”五大板块开展具体工作,提升教职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取得了校三八红旗手、先进基层工会等个人或集体荣誉。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开幕式最后做总结发言。他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钱馆全体同仁在新任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目标、真抓实干、鼓足干劲、重新出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和业绩,对此他表示充分肯定和衷心感谢。同时也希望全体钱馆人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好钱学森精神、科学家精神,立足基本陈列改造和争创国家一级博物馆两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在学校党委和钱馆班子的领导下,共同推动钱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3月26日,钱馆三届二次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与闭幕会议。全体教职工对三份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审议。大家一致认为,李芳馆长的报告全面回顾了钱馆2023年度的工作和2024年度的工作要点,总结了成绩、指明了方向、振奋了人心;出现了钱馆发展历程上的“四新”现象,即新领导、新时代、新作为和新气象。同时年度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内容详实、数据清晰。此外,大家对内涵发展、科研激励、学术成果出版、工作过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最后,全体参会人员举手表决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张勇在会议总结中对钱馆全体教职工在春季学期以来展现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热情给予肯定和激励,并对大家关心的议题作出初步反馈,希望全体教职工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凝心聚力为钱馆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供稿:工会 综合部
摄影:肖昌雅
3月23日下午,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毅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开讲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文物对话,争做文物小鉴定家”第一课。

王毅研究员带来了钱学森与邓颖超的合影、1949年版的《共产党宣言》、老上海交通指南图等6件实物,循序渐进地帮助同学们了解文物概念、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厘清古董与文物的区别、文物鉴赏注意事项。

在触摸鉴赏一件件文物的过程中,同学们逐渐明白了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可以从时间、意义、价值等角度判断文物的等级。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文物对话,争做文物小鉴定家”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共同策划,围绕钱馆馆藏一级文物,重点着眼于文物的重要性及人物的特殊性,从文物评定角度入手,为学生设计系列项目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多形式多渠道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经历“收集—对话—梳理—设计—展演”的学习路径,引导他们自主挖掘并梳理文物背后的信息,以新颖的形式创造性解读文物,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科学家精神。
供稿:社教部
3月6日下午,"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顺利召开。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郑益慧,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闫鹏涛,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孙桂芳,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彭海虹,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夏瑛,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盛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健,教科院职成所副所长顾晓波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孙桂芳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2023年相关工作。2023年是体验基地成立十周年,他从“基地内涵建设发展、打造嘉年华和十周年活动、积极响应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统合联动网络平台、整合拓优社会资源、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提出,基地建设将以十周年为起点,坚守初心、踏拾前行,持续深化体验学习的内涵,不断提升基地站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度,同时加快推进学习成果认证评估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基地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发挥体验基地优势,扩大体验基地影响力。
随后,各市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分别就本年度工作进行交流发言。一年来,各基地紧密结合市民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聚焦终身学习的有效路径与方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挖掘站点个性潜能,紧密结合数字化热点,提升体验项目品质,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市民终身学习环境,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上海智慧。

2023年度体验基地表彰也在同日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提交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致敬时代先行者》获得2023年度“人气体验VLOG”视频制作奖。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不断探索创新智慧生活体验模式,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形成钱馆特色体验品牌,打造更新颖有趣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供稿:社教部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discussions, the final expert panel meeting took place on the afternoon of March 19 to decide QLM’s permanent exhibition renovation design.

Mr. Liu Lu, the director of the Display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Museums Association, also a board member of the China Museums Association, led the expert review panel. The panel discussed thoroughly the design concept, theme and structure, and also offere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or some specific details. Renovation team will follow with th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refine the design.
4月3日上午8点45分,“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清明祭扫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
活动伊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凯原法学院、安泰经管学院、国务学院、校园管理办公室等徐汇校区师生代表及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代表的50多位师生教工代表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齐聚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英灵。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袁欣华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鞠躬致敬,依次敬献鲜花缅怀烈士,并在现场聆听微党课《史霄雯、穆汉祥烈士罹难记》。
随后,钱馆全体人员移步至钱馆钱学森纪念碑,以敬献鲜花的形式缅怀钱老,表达对钱老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

全国各地钱学森班(院、校)的师生也在同日举行祭扫活动。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初中学生走进中科院力学所,通过向钱学森铜像敬献鲜花、参观钱学森力学所办公室的方式向钱学森致敬。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该校钱学森广场开展清明祭扫活动暨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铜像敬献花篮仪式。该校校领导江珩、蔡红生、董妍玲,钱学森学院及钱学森学校师生代表、钱学森纪念馆志愿者代表共60余人参加活动。


供稿:社教宣传部
图片:肖昌雅、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3月29日上午,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会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副校长张士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武佳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中国航天博物馆窦可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韩晴等出席线下会议。荣成博物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钱学森故居(杭州)党工委委员张璐、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副主任王永平、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纪洁菲等以线上方式参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主持。

会议首先审议联合体新会员单位申请。经初步审核,共有四家单位申请加入联合体,分别是: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上海钱学森旧居(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江苏路街道)、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和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各理事单位代表对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审议,一致同意接收以上四家单位成为联合体会员单位。
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汇报联合体2024年重点工作,并详细介绍“重走学森路”活动方案。4月,钱学森图书馆将联合相关理事单位启动“重走学森路”活动;7月,钱学森图书馆改陈后重新开馆,将邀请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出席开馆系列活动;8月,“重走学森路”活动将正式举行;12月,钱学森图书馆计划召开纪念钱学森诞辰学术年会暨联合体全体会员大会。随后傅强从活动目标和组织架构、活动内容和具体安排、拟参访单位三个部分介绍“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方案。
各理事单位代表对联合体2024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充分讨论,一致同意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参会人员均表示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本次会议提出的年度工作计划,努力提升联合体的社会影响力,共同推动联合体的高质量发展。
会前,线下参会的嘉宾们参观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纪念馆,并与校领导进行了座谈交流。


文字:综合事业部
图片: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传播,4月12日至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赴陕西西安、宝鸡、汉中等地举办钱学森精神陕西宣讲会。

4月12日上午,“两弹一星”精神专题研讨会暨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授牌仪式在宝鸡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举行。国防科工局新闻中心副主任熊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王万军,陕西省国防科工办一级巡视员刘继堂,宝鸡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宏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群工作部二级专务李梅宇,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离退休局局长陈大亚,钱学森秘书、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综合局大校李明,陕西省委宣传部宣教处二级调研员傅强,陕西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二级调研员杨小会,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县长蒋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思政工作部副部长袁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政治工作部副部长吴晓波等领导与出席本次活动。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传播钱学森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的工作,回顾航天六院与钱学森、与钱学森图书馆的历史渊源,并对“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加入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表示祝贺。

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思想政治工作部部长张奎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航天弘发副总经理张伟利共同为“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揭牌。

4月13日上午,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李明、李芳、吕成冬、张文珺、傅强分别前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中学、宝鸡市太白中学、凤县中学、汉中市略阳中学,以《钱学森的立功立言与立德》《国难思良将-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看战略科学家的价值》《走近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早年的成长经历》《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科学报国:钱学森的人生之路》为题,从不同视角展示钱学森的学术成就、科学贡献和家国情怀,引领广大中小学生与青年科技人员厚植爱党报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树立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紧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结合基本陈列改造升级,开展“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宣讲展示、“钱学森精神进校园”上海中小学生巡回展示、“重走学森路”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宣传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供稿:社教宣传部
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赴山东青岛,为当地大中小学生开展钱学森精神主题宣讲。
4月10日下午,钱永刚教授做客青岛黄海学院山海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题为《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的报告,讲述了钱学森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伟大事迹。

钱永刚教授以钱学森一生之中所做的五次重大选择为主线,以钱学森留学美国、奉献航天、金色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为展开,用详实生动的故事描述了钱学森热爱祖国、永攀高峰、淡泊名利的一生。

4月12日,钱永刚受邀出席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指导,由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城运控股集团主办,由《商周刊》社、青岛城运文化旅游集团、青岛城运控股交运集团承办“大国重器”社会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航天展。

钱永刚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展览浓缩了68年航天历程,让更多的人走近中国航天不平凡的历程,了解活跃在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们。

下午,钱永刚来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就科技丰碑》为题,讲述父亲钱学森立志求学救国、发奋勤学精进、排除万难回国、铸就国之重器、助力祖国复兴背后的一系列精彩故事。


4月13日上午,钱永刚来到平度市实验中学,以《为民族复兴选择人生》为题,深情回顾了父亲的科学研究历程和人生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资料,向现场师生展示了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讲述了钱学森光辉一生勤学精进、矢志不渝、献身国防的感人事迹。钱教授激励大家不拘一隅,固本求新,为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钱永刚馆长带领下,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即将在全国各地大中学校从青少年视角出发,以钱学森精神与故事开展“入耳 入脑 入心 入行”的大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助力激发科技创新能力。
为更好服务学校教学中心工作,助力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以及活化馆藏文物资源和学术资源,由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和建设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素养课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于4月15日在闵行校区举行开课仪式。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张小丽等领导嘉宾以及80余位师生共同参加开课仪式。开课仪式由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主持。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开课仪式

张兆国副校长致辞
张兆国副校长代表学校向钱永刚馆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钱学森图书馆精心打造“工程师素养课程”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任务,学校以深入落实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任务为契机,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工程师素养课程”,着力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深刻认识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形成与他传奇人生经历的关系,深入理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让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崇高精神品质薪火相传、生根发芽。

张兆国副校长向钱永刚教授颁发“工程师素养课程”授课证书

钱永刚教授在开课仪式上作主题为“精神铸就人生”的专题报告
钱永刚教授在开课仪式上作《精神铸就人生》主题报告。他从“勤奋、严谨、诚信、创新、担当”五个方面深入讲述钱学森精神,以生动故事和详实资料向师生全面展示了钱学森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冲破重重阻力回国,积极投身国家战略工程第一线,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推动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人生历程。他勉励同学们学习钱学森精神,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视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之付出,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报告现场互动交流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向钱永刚教授请教有关挫折应对、科学与艺术结合、入企实践建议等多方面的问题。钱永刚指出,希望大家培养爱读书的习惯,成为终身阅读者、学习者,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双重培养,着力提升创新思维。同时,他鼓励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坚定目标、勇往直前。同学们表示,在报告中充分体会到钱学森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进一步了解到他一生科技报国的伟大事迹,坚定了自己成长为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未来工程师的决心。


现场提问的同学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课程负责人李芳介绍课程的教学安排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课程负责人李芳代表授课团队介绍课程教学设计。她从课程建设背景、目标与价值、大纲与授课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表示,本门课程旨在通过学习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形成脉络,引导同学们深刻理解钱学森成为战略科学家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驱动力,掌握解决复杂工程与技术问题的方法论,逐步培养形成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树立卓越工程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研究生院党支部参观《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览》专题展
2023年,钱学森图书馆以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全面加快文物资源和学术资源的课程化建设,除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外,还承担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新生研讨课《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与授课,打造具备鲜明特色、融入学校育人体系的“大思政课”。
为使师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钱学森的报国历程、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览》也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一楼展出。
供稿:李月白、武岳
摄影:张若辰、肖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推动开展研究生思政品牌“抢占科技制高点”大课堂。
4月16日下午,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应邀做“抢占科技制高点”大课堂第一讲,近300余名研究生聆听了首场精彩讲座。中科院上海分院机关与直属单位党委常务副书记蒋旭芬,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等出席活动。

钱馆长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用详实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钱学森光辉一生中“青年求学、奉献航天、金色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回顾了钱学森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始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需求相结合的华彩乐章。

在交流环节,学生们表示,钱学森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爱国的一生。钱学森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以国家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重,他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通过思政大课堂平台,学生们对投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意义有了更生动具体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将青春梦想融入科技强国伟大事业的决心。

蒋旭芬副书记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为钱永刚颁发“抢占科技制高点”研究生思政大课堂荣誉奖牌。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编辑:车 兰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4月17日下午,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读懂中国”最佳(优秀)微视频、最佳征文及大师剧发布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学森图书馆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活动。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闵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李宣海、执行主任高德毅,驻会副主任俞恭庆、陈其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活动由高德毅主持。

李宣海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上海高校关工委6年来开展“读懂中国”活动的成效,发布39个最佳(优秀)微视频、34篇最佳征文。他指出,通过今天的活动,将进一步在全市高校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活动“五进”:一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业余党校等;二进学生党支部,作为主题教育组织生活内容;三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同时结合《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进行宣传介绍;四进励志讲坛、大师讲坛,结合“院士回母校”“大国工匠(劳模)进校园”“杰出老校友回母校”等活动同步开展;五进网络,利用各类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受益面,增强育人实效,推动上海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杨振斌在致辞中指出,“读懂中国”活动通过“五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为高校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让学生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感悟先辈们艰苦奋斗、赤诚报国的伟大精神,从而形成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上海交大期待与更多单位的关工委组织共同携手,辐射引领更多青年一代,学习先辈的奋斗精神,投身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专家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张伯安主持“读懂中国,立德树人”圆桌微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近,《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编辑部主任周文菁,上海交通大学学生、2020年最佳征文《饮水思源塑楷模 一生专精铸合金》作者解伟荣分别从不同角度畅谈对“读懂中国”主题活动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亲身参与活动的感悟。

李宣海、高德毅、杨振斌及钱永刚共同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学森图书馆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闵辉在总结讲话中就各高校党委指导支持关工委高质量推进2024年“读懂中国”活动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和把握“读懂中国”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读懂中国”活动具有政治意义、教育意义和传承意义,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同向同行。二是要进一步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出发,将“读懂中国”活动主动融入学校“五育并举”总格局和思政工作体系,与“立德树人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与党团班级活动结合起来,与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助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三是要进一步重视、支持、鼓励“五老”充分发挥独特育人优势。要组织学生向有故事、有影响、有魅力的“五老”学习,组织同学们和“五老”多交流,多接触,彼此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交流、感悟、实践中,将“五老”所传递的正能量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实际行动。他希望,今天发布的“读懂中国”最佳(优秀)微视频、最佳征文、大师剧也能进入普教系统,让中(职)小学生也能通过分享高校优质红色资源读懂中国,长大后努力建设中国。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做出教育关工委的新贡献。
来源:上海教育关工委
编辑:车 兰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tarted a new course "Introduction to Qian Xuesen's System Engineering Thought" on April 15 for students of Elite Engineering School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This introductory course is one of the “Engineer Literacy Course” series to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SJTU is one of the ten universities that established an elite engineering school in the aim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programs education reform, especially about exploring curriculum reforms. The “Engineer Literacy Course”, therefore is a key trial to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Li Fang,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QLM who is also in charge of the course, introduced the course's teaching design. She provided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course background, objectives and the syllabus. The course 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Qian Xuesen's system engineering thought, from which students will grasp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at led Qian Xuesen to be a strategic scientist. The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methodology of solving complex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roblems. It isdesigned to cultivate the core literacy required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engineer and to instill a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is characteristic of an excellent engineer.
In 2023, QLM released its three-year action plan (2023-2025) as an opportunity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to curriculum contents. Apart from this graduate course, QLM also undertakes an undergraduate course “Qian Xuesen and China's Scientific Undertakings” to further integrate museum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 to the university’s teaching system.
4月18日,上海文化品牌大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大会发布2022-2023年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百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讲好钱学森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获得“最佳融合发展案例”。
上海市连续三轮开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选编,共征集案例近千个,选编典型案例三百余个。本次大会发布的百个创新案例,涵盖红色资源传承弘扬、理论研究传播、城市精神品格弘扬、海派文化研究传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分为最具影响力、最佳创新发展、最佳融合发展、最佳海外传播、最受市民欢迎等5类。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开馆至今,钱学森图书馆不断创新宣传展示手段,推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遥望比邻》《又见钱学森》等专题展览、策划“重走学森路”“星际航行学院”“星空少年讲解团”“归乡1955”等教育项目、演绎情景剧《追梦少年·钱学森》、广播剧《仰望星空的少年》、诗剧《钱学森》等文艺作品,活化博物馆文物利用、生动传播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形成了以“爱国情怀 科学精神”为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品牌价值的溢出效应。

钱学森图书馆也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不断深化钱学森图书馆文化品牌建设,在《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指导下,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特色文化品牌,持续助力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
3月18日,“把握关键课程,培铸时代新人”徐汇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3月19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设计方案专家终审会召开。经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此次方案策划理念先进、主题立意鲜明、定位准确,满足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一致同意通过终审,同时对方案中个别细节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建议。
3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举行“钱学森班”揭牌仪式暨主题报告活动。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受邀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揭牌并作《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主题报告。
3月20日、27日,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召开三届二次教职工大会暨全体会员大会。上海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郭俊华、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出席。大会审议通过了钱学森图书馆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
3月29日上午,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会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会议审议了联合体新会员单位申请并审议通过了联合体2024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钱学森图书馆品牌活动“钱学森读书会”再次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博士生朱敏栋带来经典科幻作品《三体》系列的解读与分享。

“历史上真的存在红岸工程吗?”
带着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朱敏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小学生们一同进入《三体》宇宙。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科学角度解析了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其中包括了三体问题的复杂性、宇宙文明的构建、黑暗森林法则的理解等。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抛出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朱敏栋耐心一一进行解答,他表示,《三体》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文明与未来的深刻思考,希望大家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五年级的俞然同学表示,小说中的三体文明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却缺乏地球人的情感、道德和人文关怀。这种对比让自己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代表文明的进步。真正的文明进步应该包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尊重。
钱学森一生与书相伴,图书馆都是他学生时代最常去的地方。青少年时代,钱学森阅读大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书籍;工作后,钱学森仍在孜孜不倦汲取新知,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为社会、民族、国家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与书结伴、以书为友,铸就了钱学森学无止境的一生。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的初衷,也是希望推动青少年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养社会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文字图片:王菲
春始万物生。3月30日,以“人民城市 人人出彩”为主题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携春风而至,闭馆改造中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启“城市美育日”特别活动“红印初心:寻访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用人文行走的方式感悟交通大学和历代交大人的历史沧桑和人文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始建于1896年,校园内的老图书馆、新中院、新上院、执信西斋、工程馆等一批建成于20世纪初期的老建筑都曾先后留下过钱学森、李叔同、邹韬奋、黄炎培等大师生活和学习的足迹。

两位主讲人来自钱学森图书馆“浩瀚星河”志愿服务队和交大国务学院“红印”校史宣讲团。在他们的带领下,40多名参与者漫步校园,聆听发生在每一幢历史建筑的校史故事。在这个别样的春天,老建筑成为了最佳的讲述人,为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展示这所即将迎来建校128年纪念的卓越高校传承至今的红色血脉。

钱学森图书馆全新访谈类节目《文物有话说》第三期也在同日上线,作为城市美育日线上活动,讲述钱学森留美时期的课余生活,引发公众关注艺术美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
供稿:社教部
图片:钱馆社教部、“红印”校史宣讲团
编辑:车 兰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华网与猿辅导联合20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该计划以“新文博·新知识·新未来”为主题,由新华网客户端与猿辅导素养课共同打造馆长公益课、云游博物馆纪录片、科普展览、研学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聚焦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2024年博物馆新知计划”启动仪式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刘鹭,猿辅导集团党委书记程群等领导、嘉宾出席启动仪式,全国各地21家博物馆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活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唯一高校博物馆受邀参与“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
首都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河北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安徽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院等21家博物馆现场签约。

“2024年博物馆新知计划”签约仪式
圆桌对话环节,博物馆负责人围绕“博物馆赋能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时代博物馆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现场分享了钱馆品牌教育项目“星空少年讲解团”,聚焦科学家精神宣讲如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


执行馆长李芳在圆桌对话环节发言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围绕科学家精神传播与弘扬,以文物藏品与展教活动为载体,打造由文本空间、物理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共同组成的沉浸式育人空间,让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能够打破时空距离限制提升综合素养,走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感受以钱学森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5月13日下午,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素养课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教学安排,钱学森图书馆吕成冬、李月白两位老师组织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赴上海某航天科研单位开展实践研习。
航天系统工程专家以《中国空间站——创意创新》为题作专场报告,以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为切入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空间站建设情况。专家着重从技术性、安全性、功能性等角度,介绍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空间站系统功能和任务设计,以及空间站正在开展的部分实验研究项目。报告还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亮点、创意和创新,并特别展示了航天员在空间站安装科学实验设备、坚持运动等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最后,专家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期望有更多青年学子加入筑梦中国航天历程之中,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实践教学使学生们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航天领域的实践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是提升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工程学综合素养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学生们掌握解决复杂工程与技术问题的方法论,养成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养要求,树立国家卓越工程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
作者:汪长明 李月白
摄影:李月白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2024年5月17日,为庆祝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徐汇区馆校协同育人工作展示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博育坊”首展开幕活动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举行。

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市文旅局(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范嵘等领导共同启动“大思政课”理论宣讲成果征集活动,面向全区大中小学校,挖掘理论宣讲的优质人才,打造理论宣讲的优质课程,征集优质报告和视频,培育更多具有徐汇特色、专业成色的理论宣讲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校长李慧清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田林三中馆校协同实践育人基地揭牌。

光启博物馆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副主任、副馆长朱晓丽、田虹学区主任单位西南位育中学党委书记金琪和世外中学学生张尊凯同学,分别代表徐汇区7大学区86所中小学校、徐汇区光启博物馆联盟30家文博场馆和全区广大青少年学生联合发起校外实践育人升级行动倡议。

从展览育人到课程育人
打造项目化学习空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直在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馆校协同育人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活动当天,全体嘉宾首先前往田林三中“博育坊”观摩《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校园特展里进行的现场教学。项目化学习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一堂“新闻写作”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的学习经历,撰写《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校园特展开幕的新闻活动稿,“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钱学森漫步田三校园”新闻标题呼之欲出。


本次特展根据校园场地空间特点,在馆校双方的联合主导下,对《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校园特展原有内容进行了二次设计与打造,开创性地设置了“弹幕”展板、“对话钱学森”实景互动区、“森·思”阅读区等互动展项,最大限度体现展览的教育属性,为教师使用展览开展教学、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更多空间。
从课程育人到实践育人
探索馆校合作3.0时代
“博育坊”更大的亮点在于由“学生策展人”项目带来的“遇见科学家”联合展览展示。
悬壶济世屠呦呦,有光启明徐光启,遇见牛顿展梦想,看见“她”的力量女科学家,大漠敦煌与数字敦煌,中华民族的问天之路……“博育坊”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现空间。

自从2024年1月,田林三中正式发布策展需求,邀请同学们为学校新设立的“博育坊”空间提供展陈策划方案后,在学校博物馆课程的基础上,短短3个月时间收获了全校师生的近百个方案。钱学森图书馆与学校教研团队紧密配合,为参与策展同学开展线上线下专业培训,不断细化展览内容、形式设计、完善策划方案,经过初赛海选、复试答辩,最终严选出6个入围团队。钱学森图书馆根据自身优势,组织展教专家围绕“视觉设计”“布展工艺”等真实策展场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项专业指导,最终与学校老师一起辅助学生达成策展目标。

从聆听者到策展人,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完成了角色的转变,让博物馆与学校都看到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钱学森图书馆将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的多维可能,不断完善“知识学习-实践探索-技能应用-素养提升”的博物馆教育生态链,将馆校合作的影响力辐射到区域,探索开创博物馆馆校合作3.0时代范本。
供稿:任佳怡
图片:钱学森图书馆、徐汇教育、田林三中
编辑:车 兰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2024年5月2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黎洪伟,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出席活动。发布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主持。会后,张勇书记接受了各大媒体采访。
在5月18日202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金光正式公布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华侨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123家单位被核定为新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证书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主持新闻发布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致辞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讲话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黎洪伟讲话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接受媒体采访
全国唯一入选,历时十三年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纪念馆
作为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直积极探索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纪念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作为全国首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围绕文物讲好科学家精神,已经建立起包含论著、文稿、书信、藏书、报刊、贺卡、勋章证书等20余种类别、全面完整的藏品体系。截止2024年2月,藏品总数62492件/套,其中已鉴定等级文物1.6万余件/套。2023年12月,“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钱学森与蒋英的鸾书(鸳鸯谱)”“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荣誉证书”等12件套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正式公布。
围绕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先后推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遥望比邻——Dreams to Reality》《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周年科普展》(线上展)等优质原创展览,联合国家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百年巨匠》《正心明德 廉洁齐家》《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等展览,输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等展览,举行“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全国巡讲等活动百余场,积极拓宽科学家精神传播的覆盖面。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教活动深入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百余个“钱学森班(院/校)”,服务观众超千万人次。
202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中国航天博物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全国13个省市26家单位,共同组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并担任理事长单位,发挥联动效应,打造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探索科学家纪念馆精神弘扬与传播的新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级文物专家鉴定会议

钱学森与蒋英的鸾书(鸳鸯谱)

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荣誉证书
上海首批入选!开门办馆,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博物馆。作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大力支持文博事业发展。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坚持开门办馆,搭建起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平台,不断引入高校资源,让公众感受高校的科创与文化活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是中国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名人故居专委会副秘书长单位,国际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ICOM-UMAC)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团体会员单位。
2021年至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连续三年获评上海市“最具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2017年,该馆联合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发起国内首个专门针对高校博物馆的国际培训项目——UMTWS(University Museums Training Week Shanghai)。7年来,来自全球近15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资深专家参与项目教学,开展近百场线上线下课程,覆盖境内外百余个高校博物馆,学员人数近150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坚持学术立馆,围绕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博物馆和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校博物馆两大功能定位,积极开展博物馆研究、钱学森研究、科学家精神研究、“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有组织科研工作,并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召开“新时代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等6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钱学森精神读本》《羁绊与归来:钱学森回国历程(1950-1955)》《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学术专著和科普读物21本,发表国内知名期刊论文25篇,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59篇,获得33个课题立项。

新时代钱学森精神的传播价值学术研讨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成果陈列展示
助力素养提升,成为具有示范性的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已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闪亮名片,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文博事业最高水准的“旗舰博物馆”,是社会公认的思政课堂、科普讲堂和精神殿堂,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基地荣誉。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始终牢记建馆使命,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逐步构建起以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为统领, 以科学家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为核心,以“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为特色的教育体系。“星空少年讲解团”荣登《新闻联播》;《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案例入选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重走学森路”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交大学子沿着钱学森的足迹“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赴浙江、江苏、四川、福建、青海、山东、湖南、河南等地举办各类巡展、巡讲、巡演超百场,将科学家精神弘扬到祖国大地各个角落,真正实现文博资源助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1-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各类教育活动1333场,分众化、主题化、沉浸式地向超过200万人次观众传播科学家精神。

大型原创诗剧《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迎来首场演出

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

田林三中《寻访“科学家精神”》现场教学
宏图大展,万象更新。2024年下半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在闭馆改造升级后,重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全新推出八个“一”活动,包括一个展览、一个“天宫教室”、一条“钱学森之路”、一面“荣誉墙”、一个理事会、一个联合宣讲团、一个国际论坛以及一系列纪念活动,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全新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不断创新展览教育,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On May 18, during the main event of the 2024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n China, Li Jinguang,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China Museum Association,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list of the fifth batch of first-tier museums in the national museum assessmen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and the other 122 museums were accredited as the new batch of national first-tier museums, which is the top tier of the assessment.

In view of the announcement and also as a celebration, a press conference took place at QLM to announce the accredi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should have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museum.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Education Alliance, SJTU strongly supports cultural affairs and museum development in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ver the years, QLM has adhered to the “widely opening-door” policy,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 and society, and continuously introducing the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vitality to the public.
The accreditation marks a brand-new beginning for QLM. Currently, QLM is undergoing a closure for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s, and is about to reopen in the coming months.
5月27日,根据钱学森图书馆精心建设的工程师素养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安排,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应邀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授课。
顾吉环大校以《大力弘扬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为主题,从“勤奋、严谨、诚信、创新、育人、担当”六个方面,系统阐释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并以在钱老身边工作的亲身经历出发,以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串联起钱学森一生秉持的科学家精神和卓越成就,深刻揭示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的话语内涵。顾老师还介绍了钱学森对元宇宙技术、电动汽车产业、烹饪工业化和可重复使用的一级入轨载人火箭的长远预见,并特别展示了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钱学森数字人视频。视频中的钱学森学长勉励青年学生们心怀报国志向,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和创新贡献力量,音容犹在,催人奋进。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大校是课程建设单位钱学森图书馆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聘请的三位课程导师。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对钱学森的科学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与课程导师的交流、互动接受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卓越工程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顾吉环,中央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钱学森生前秘书。长期从事钱学森学术思想、科学精神研究与传播。参与编著《钱学森书信(十卷本)》《钱学森书信补编(五卷本)》《钱学森文集(六卷本)》《科学道德——钱学森的言与行》《你好钱学森——成长启示》《你好钱学森——嘉言利行》,以及立体书《大科学家钱学森》、漫画书《我们要征服宇宙》、《钱学森信札录——集大成得智慧(八卷本)》等著作。
文稿:李月白
5月13日至15日,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讲解接待体系,推动一线讲解人员业务培训学习常态化、长效化,钱学森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铁生馆举行“全面提质升级讲解培训”。钱学森图书馆全体成员、“浩瀚星河”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红印宣讲团以及其他有志于参与校史、科学家精神宣讲的校内师生参与本次培训。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田奇蕊、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原副馆长贾雪虹分别以“用声音和语言绘画”“语言气质与讲解能力提升”“故事很美——讲给你听”为题授课,围绕讲解技巧、语言情感表达与内心刻画等方面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分享博物馆宣讲工作的经验。

馆领导表示,本次培训课程安排紧张有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场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既有基础教学又有提升技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可谓干货满满。同时希望全体学员认真学习,把培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尽快将学到的本领投入到日后的讲解服务实践中,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为钱馆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
供稿:郭娅
根据教学安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本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设的素养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已完成本学期全部授课任务。6月3日下午4时,《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学生期终考核汇报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430教室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杨颉、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士强、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喜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及全体教学团队成员出席汇报会,并共同组成本次期终考核评审小组。
课程负责人李芳研究馆员首先介绍《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期终考核的分组方式、研讨主题、考核要求和评审规则。根据考核要求,全体学生分为9组,协作完成研讨任务,每组推选1名组长进行汇报。汇报会上,9名小组代表依次上台,结合各自课程学习及专业背景知识,从不同角度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科艺结合思维,以及成为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或素养等问题进行展示汇报。

以胡霁璞同学为组长的第二小组从钱学森倡导的形象思维出发,论述形象思维的内涵、作用,举例说明形象思维在工程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对当前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和具体实施建议。以吴唐奕同学为组长的第七小组汇报的主题是钱学森工程思想在LNG船设计、制造、管理中的应用。他结合本组同学的专业背景,阐释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在LNG船模块化设计、整体优化、质量管理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价值。以黄瑛同学为组长的第八小组从微电子领域和“芯片战争”的角度,论述钱学森思想对当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启发意义。该小组提出,在当今芯片领域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我们更应当理解并发扬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理论精髓——顶层设计、科学管理、自主创新、全国协作、综合集成,在工程实践中更加科学地做好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和实验。


学生们的汇报从不同角度阐发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评审老师则根据报告内容及展示效果,从选题、内容、表达、协作和形象五个方面进行评分。学生们的精彩发言和展示为本学期授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的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供稿:李月白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的解读,这一主题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启发大众:博物馆是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博物馆研究、展览、教育等领域拓展创新、屡获殊荣。5月17日至19日,钱学森图书馆围绕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举行“博育坊”馆校合作展示、“重走学森路”校园导览、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等各类活动,推动博物馆研究成果向教育项目转化,积极拓展博物馆育人服务功能。
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获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
5月18日上午,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行。活动现场,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金光正式公布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123家单位被核定为新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系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证书”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接受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授牌
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社教宣传部王菲在首届上海市博物馆讲解大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专业组二等奖。

钱学森图书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杨亮接受荣誉证书

王菲接受荣誉证书
博物馆育人新探索,馆校合作开启3.0时代
5月17日,徐汇区馆校协同育人工作展示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博育坊”首展开幕活动在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黎红,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伍彦心,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校长李慧清共同为钱学森图书馆、田林三中馆校协同实践育人基地揭牌。
《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校园特展与学生策展项目“遇见科学家”联合展览联合展出,向公众展示钱学森图书馆探索博物馆馆校合作3.0时代的新尝试。

学生策展项目“遇见科学家”各展板

全体嘉宾观赏“遇见科学家”联合展览展示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坚持将服务公众,打破场馆改造升级限制,将教育服务资源对外输出。
5月18日,“重走学森路”校园导览在交大徐汇校区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务学院“红印”校史讲解团的青年宣讲员带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84人探寻交大历史印记,从老图书馆至中院,从工程馆到执信西斋,体会交大校园昔日风华,感受着交大历史的厚重及流传至今的红色血脉。

“红印”宣讲团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讲述上海交通大学历史
5月19日,“钱学森主题读书会”来到位于长宁区愚园路的阿基米德愚园路电台,希腊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毛丹老师受邀为公众分享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的世界,解密“心理史学”诞生的故事。读书会主持人、钱学森图书馆李月白博士分享钱学森晚年提出的“社会思维学”思想,她还介绍了钱学森创建思维科学的时代背景、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思维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特别是钱学森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人的思考。“钱学森主题读书会”将坚持学术服务导向,通过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建好具有影响力的“流动的钱学森图书馆”。

主讲人、希腊史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毛丹老师分享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的世界

李月白博士分享钱学森的“社会思维学”思想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钱学森图书馆还分别派员参与“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及策展人论坛”与“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增进同行交流,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
2024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以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承担文化育人使命,培养受众的好奇心、创造力。站在建设文化强国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全新姿态,不断创新,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
图片:肖昌雅、王帅、李月白等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为主题,中国科协、科技部组织各地区、各学会、各单位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性宣传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2024年5月30日上午,“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入选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受邀出席活动。
国家一级文物首次离沪展出,以科学家文物弘扬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是全世界首个以国家名义为科学家群体建立的国家级博物馆,旨在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首展推出1个主展“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及“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许身国威壮山河”——纪念邓稼先百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归来”——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展,“工师于国”——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主题展、“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中国植物志》20周年等5个专题展。


主展“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核心,展示190余位科学家的珍贵实物、图片和大型展品,总面积达1900平方米。钱学森图书馆受邀提供钱学森撰写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荣誉证书,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4件重量级展品。

其中,“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证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钱学森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此次赴京展出,为2023年12月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对外公布国家一级文物名录以来第一次离沪,旨在助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拉近公众与科技工作者距离,通过重磅文物感受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成就感荣誉感、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

原创展览亮相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文博专业化引领科学家故事传播!
开馆首日,钱学森图书馆原创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楼2号金厅面向公众开放。

展览以钱学森的“人生选择”为线索,从个体与国家、时代的关系出发,通过“报国初心”“成就与困境中的家国牵系”“归国筑梦”“两个身份 一个信仰”四个部分,探寻他的初心与信仰何以形成、实践与实现,回答“共产党员”和“科学家”这两重身份在钱学森身上如何实现统一,充分展现了根植于钱学森心灵深处的科技报国初心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本次展览共展出历史图片170余幅,各类展品40件(组),包括钱学森的96分水力学试卷、1960年代的手摇计算机、钱学森使用过的公文包、扇子,钱学森收藏的党章等珍贵展品,其中钱学森晚年穿着的羊绒衫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展出时间为2024年5月30日至8月30日。

2019年,“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展览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展出,目前已经输出至临安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荣成博物馆等地,服务观众超过30万人次,先后获得2019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重点推介项目(20个)。

作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科学家纪念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围绕文物、研究、展览、教育、服务等博物馆功能,创新科学家故事与精神的展示与传播方式,不断拓宽馆藏文物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文博赋能科学精神的传播,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整体氛围,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智慧和力量。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
图片:肖昌雅、吴海东等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由中共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科学家精神舞台剧《群星闪耀》在上海科学会堂上演。市科技党委书记徐枫,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郭磊,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等领导出席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应邀观演。

《群星闪耀》从在沪的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遴选出钱学森、严东生、钱伟长、闻玉梅、王建宇、包起帆等6位著名科学家及其团队,通过情景剧、朗诵、歌曲、音乐、多媒体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讲述“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故事,展现科学家科技报国、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励全市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强国的使命感,积极投身科创中心建设。

《最危险的时刻》演出团队幕后花絮
表演者均为素人演员,主要来自本市各大学、科研单位和上海市科协。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用真挚的演绎诠释了科学家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舞台剧的排练主要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为参演演员提供了近距离了解和感受科学家故事及其精神的好机会。
在钱学森《最危险的时刻》排练过程中,导演带领着演员与剧务志愿者走近钱学森图书馆“镇馆之宝”——DF-2A中近程导弹实体,感受两弹结合试验现场的紧张氛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组织开展了演剧团成员与包起帆的座谈会,由包起帆亲身为大家讲述他发明木材抓斗、冒雪赶赴烟台测试电子集装箱标签系统和该系统申请国际标准的波折历程。
钱学森图书馆全力保障!完美呈现《最危险的时刻》
从今年3月开始,钱学森图书馆全力投入演出的组织工作,形成由“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立达学院青年学生共同组成了《最危险的时刻》舞台剧的演出与保障团队。

《最危险的时刻》演出团队在上海科学会堂院士墙前合影
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彩排,《最危险的时刻》最终在上海科学会堂完美亮相,向观众展现两弹结合试验现场与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们以爱国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角色的演绎对于参演学生也有了很大触动。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一学生邹宇霆是红印宣讲团的成员,积极投身校园宣讲,为不同年龄观众讲述上海交通大学红色校史以及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在这次的演出中,他饰演“两弹结合”试验阵地操作手田现坤,他表示:参演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钱学森学长的生平,明白了他求学、归国、科研与育人的不易。以钱学长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以科学家精神为我们国家的自立自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激励着年轻一代追随他们的脚步奋勇争先。在新时代的旗帜引领下,当代青年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战略为人生奋斗目标,坚定报国初心,不断磨砺本领,勇于担当付出,努力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来自上海电影学院大一的倪晨曦在剧中饰演“钱学森”一角,他表示:在话剧中,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精神都让我深受触动。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决定回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忠诚令人钦佩,他的回国决心和奉献精神也激励着无数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钱学森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新的局面。钱学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因出席“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活动未能到现场观演,但他特地录制视频预祝首演成功,并寄语《星光闪耀》未来走进更多科研机构、大中小学、基层社区,让青年学子带着舞台剧,把科学家故事讲述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生和群众的心中,传承、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现场观演观众表示,这场舞台剧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正如编剧在剧末歌词中所写:为科学写一份情书,唱出动人音符。

剧情简介
1966年10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黄沙漫漫,戈壁茫茫,导弹与核弹头结合发射试验在这里进行。钱学森与聂荣臻元帅亲自坐镇主持试验。钱学森温声鼓励并提醒着青年操作手田现坤在弹头与弹体之间安装并调试引爆装置的注意事项。在钱学森沉静的目光中,田爬上梯架,开始安装。这个过程只要产生任何一点静电,就会当场引爆原子弹,现场所有人都会立刻丧生,因此,这被称作“最危险的时刻”。在漫长而静谧的安装过程中,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艰难的归国之路、《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的起草、导弹技术培训班的开设、中近程导弹的试验——种种回忆画面汹涌而至。回忆戛然而止于田现坤走下梯架的时刻,钱学森上前紧紧地、久久地握住田现坤的手,已无言语可表达激动又复杂的心情。倒计时到来,“东风二号”核导弹点火升空,成功命中罗布泊弹着区靶心,升腾起惊天动地的蘑菇云!钱学森的攻坚并未停止,在讲述人的叙述中,“东方红一号”的歌声不绝于耳,唱响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们的爱国之心。
来源&图片:上海科协 钱学森图书馆
5月18日至31日期间,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4年上海科技节,围绕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为民、科普惠民以及青少年科学教育等板块,依托全市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科普基地、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积极开展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积极策划组织“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走进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
5月20日至5月29日,“钱学森精神进校园”2024年上海科技节特别活动首先在徐教院附中启动。《大科学家钱学森成长启示录》微展览、《星际航行学院钱学森星》阅读角亮相徐教院附中教学楼大厅,引导同学们通过展览与阅读主动探索科学家精神,以航天科技发展为引子,启蒙科技创新精神。


5月23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还带来主题讲座《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与科学课《空间魔法师》,拉近师生与中国航天距离。主讲人任佳怡老师从钱学森漫长的人生中撷取若干个片段,与师生们一起重温钱学森成长成才的历程,见证他如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选择走上科学报国之路,从“历史的细节”中再现这位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对国家、对民族的卓越贡献,并聚焦钱学森爱国精神的代代传承。


在嘉定区科协指导下,“钱学森精神进校园”2024年上海科技节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站也在5月24日下午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学习钱学森精神,争做四有好少年”为主题,嘉定区科协副主席林冬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校长徐捷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见证启动仪式。

经过钱学森图书馆精选培训的小讲解员首先展现风采,带领与会嘉宾和师生一同重温了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了解钱老的五次人生选择,真切感受钱学森的远大理想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启动仪式上,徐捷校长希望钱学森图书馆校园巡展活动能成为推动交中洪德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起点,引导更多学生学好、用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鲜活教材,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吕成冬副书记指出后续将通过馆校合作继续深化丰富钱学森精神校园系列活动,助推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效果提升。交中洪德师生通过师生合唱《少年中国说》,用声音表达对内心的爱国情怀。

吕成冬副书记以《青年钱学森的读书方法》为题,从夯实基础、书读百遍、科艺结合、外语能力、找到方向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钱学森的读书方法。认真工整的笔记、海量的阅读、笔耕不辍、兴趣广泛等,都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月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区融媒体中心、人民网上海频道共同策划推出的系列访谈节目《文物有话说》第一季收官之作上线,青年讲师对谈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了解新时期“两弹一星”内涵,聆听新时代应该如何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围绕不同科技节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后,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围绕科学家精神弘扬与科学知识普及传播,推出更多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的活动惠及于民,营造科学文化氛围,为公众点亮科技之光,持续助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供稿:任佳怡、肖昌雅
图片:徐教院附中、肖昌雅
6月6日下午,受学校领导委托,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带队,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张勇一行赴中国博物馆协会,与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艾静芳就钱馆文博工作进行交流。
李芳执行馆长从筹建情况、发展历程、工作成效三个方面对钱馆的文博工作进行了介绍,表示钱馆将以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契机,努力将钱学森图书馆打造成为研究阐述和传播钱学森精神的重镇、面向社会“活化”钱学森文物的枢纽、博物馆“大思政课”创新实践的典范。
钱永刚馆长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钱馆从2004年筹建以来二十年间若干个重要的瞬间,重点介绍了钱馆的命名过程、建筑特色和陈展思路,并正式邀请刘曙光理事长在今年12月钱馆完成场馆整体提质升级重新开馆后,莅临钱馆参观指导。
刘曙光理事长对钱馆相关工作高度肯定,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办好国际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加强国际合作和对话,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将其打造成为高校博物馆的一面旗帜;二是积极参加“博博会”,通过主题展示、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展示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成效,加强与文博同行交流互鉴;三是凸显场馆特色,基于钱馆作为高校博物馆和科学家纪念馆独特的资源禀赋,对标《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围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全社会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供稿:综合事业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第一期)采购进行线下比选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第一期)服务(采购编号:招服2024C00055)
3、预算价:55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4年5月27日至2024年5月31日16时(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官网下载(https://www.qianxslib.sjtu.edu.cn/)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4年5月31日16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接待处(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4年6月3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4年5月30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高老师 电话:021-6293206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就“钱学森图书馆外广场局部空间提升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
一、采购项目
1.采购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2.项目编号:钱采(综合部)[2024]001
3.预算价:18万元
4.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5.招标条件:本项目钱学森图书馆外广场局部空间提升服务已由钱学森图书馆批准执行,目前已具备招标条件,本项目招标失败的风险由招标人承担。
6.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项目地点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276幢外广场局部及“101通道”局部,设计文件已完成,需要公司落地完成。
二、合格响应单位的资格要求
1.投标人须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法律上和财务上独立,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货物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投标人;
2.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合法经营资格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3.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和“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三、招标文件的获取
1.招标文件领取时间:2024年6月17日下午17时前。
2.获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四、标书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2、预算报价清单;3、完成时间或进度表等。
五、开标、投标、答疑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4年6月21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响应单位应于2024年6月20日下午17时投标截止时间前将响应文件装订、密封送至(也可顺丰快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逾期送达的或未送达指定地点的,不予受理。
2.标书答疑:2024年6月18日上午11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六、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 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吴老师
电 话:021-6293368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现就“钱学森图书馆三号门局部空间提升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
一、采购项目
1.采购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2.项目编号:钱采(综合部)[2024]002
3.预算价:11万元
4.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5.招标条件:本项目钱学森图书馆三号门局部空间提升服务已由钱学森图书馆批准执行,目前已具备招标条件,本项目招标失败的风险由招标人承担。
6.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项目地点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276幢地下一层三号门局部,设计文件已完成,需要公司落地完成。
二、合格响应单位的资格要求
1.投标人须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法律上和财务上独立,能满足招标文件中的货物及相关服务要求的投标人;
2.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合法经营资格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3.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和“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
三、招标文件的获取
1.招标文件领取时间:2024年6月17日下午17时前。
2.获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
四、标书内容
1、公司基本情况;2、预算报价清单;3、完成时间或进度表等。
五、开标、投标、答疑时间及地点
1.本次招标将于2024年6月21日上午10时00分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响应单位应于2024年6月20日下午17时投标截止时间前将响应文件装订、密封送至(也可顺丰快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吴老师)。逾期送达的或未送达指定地点的,不予受理。
2.标书答疑:2024年6月18日上午11时30分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六、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 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吴老师
电 话:021-6293368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2024年影像拍摄视频制作服务采购项目”进行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招标
2、采购内容:
预算价:14万-17.8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4年6月17日至2024年6月20日下午5: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0室) 王老师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4年6月21日下午1:3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10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4年6月21日下午2:0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3室)开标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4年6月19日下午5:0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七、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邮箱:qianxslib@163.com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和“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钱学森图书馆荣正通副研究馆员撰写的《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以下简称《为国铸盾》)一书,于6月20日上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新书首发暨俄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这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办,钱学森图书馆协办。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吴宝安、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原党委书记丁杰盔、“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又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副总裁瓦维洛夫•奥列格•基莫维奇、中国翻译协会科技翻译委员会秘书长李伟格、原装备学院教授宋泽滨、北方导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科技委员张玉民、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副馆长韩艳、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展览部主任王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汪长明等出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主持本次活动。

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介绍了图书出版过程。他表示,该书记叙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科学家等不同群体在艰苦卓绝的境遇里,以无畏的勇气和汗水为国铸盾的光辉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亦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文化传承的致敬。
瓦维洛夫•奥列格•基莫维奇认为,《为国铸盾》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精神,该书俄文版将有助于广大俄罗斯读者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有助于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交流。
荣正通介绍了撰写过程和体会。他认为,该书的创新之处,一是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写通俗读物,尊重史实、内容可信;二是强调国际视野,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看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

邬书林、郝振省、丁杰盔、李景等领导和专家对本书的出版价值和出版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邬书林认为,该书研究中国如何铸就“大国重器”,做到了“陈述事实,宣传真理”,真实地、客观地介绍了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历程,包括苏联专家在中国核工业初创时期发挥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郝振省表示,要讲好历史故事,首先要尊重史实、审慎研究,这本书的编写就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史料基础之上,因此让故事更有可信性,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读本。同时,该书的版权输出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讲好中国科技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丁杰盔评价,以纪实文学形式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原子弹发展历程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填补了这一空缺,为世人了解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历程增添了新的材料,打开了新的窗口,意义重大,功德深远。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讲述前辈筚路蓝缕、刻苦攻关的历史,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这本书就是一本客观讲述历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严谨、科学、通俗的好教材。
李景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后来也成为该领域的管理者,对中国核工业饱含感情,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书的史料价值和当代价值。他认为该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研制核盾牌这一历史大事件,既有宏观视野,也有生动的微观描述,全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奏的这首史诗级事件,读来荡气回肠。
汪长明指出,该书的出版是作者长期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厚积薄发的成果,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份出版正当其时,也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共赢。该书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传播意义和标志性意义。
陈华栋表示,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精神的火炬。当下,讲好这个历史故事,更可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国铸盾》不仅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图书,更是建立民众文化自信的图书,它将启发读者,思考国家的担当,思考个人的使命,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向钱学森图书馆、“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单位赠送该书,与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成功签署了本书的版权输出协议。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供稿:荣正通
摄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月21日至27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北校区)举行。
6月25日上午,任佳怡老师以《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为题,通过若干故事,引领学生回顾钱学森的一生,回看他的五次人生选择,从报考交大励志实业救国,到转向航空、研习理论知识,从冲破阻挠重回故土、勇担重任开创中国航天伟业,再到晚年心系富民强国、笔耕不辍、再攀学术高峰,共同感受钱学森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科学家精神。


古晓宇老师带来科学课《空间魔法师——应用卫星》,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了应用卫星的用途、种类、实际应用等知识,并现场指导学生制作应用卫星模型,在航天动手做的过程中感受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启蒙科技创新精神。


微展览《大科学家钱学森成长启示录》在教学楼大厅展出,引来了众多学生驻足参观。展览聚焦钱学森成长、成才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作为一名大科学家,把人生选择与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心路历程。


今年2月,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启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目前,已将讲座、展览、科学课程送入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所学校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累积服务师生超过2100人。下半年,钱学森图书馆还计划走进上海市世外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马桥实验学校,履行《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形式多样的馆校合作活动,继续深化丰富钱学森精神弘扬与传播形式,不断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以科学家精神启智润心,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作者:任佳怡
摄影:董 虎
QIAN Yonggang,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QLM), led a delegation to visit Chinese Museums Association (CMA) on June 6th. Executive director LI Fang and vice director ZHANG Yong, also joined the visit. The delegation exchanged views on the museum progress and updates with CMA President LIU Shuguang and CMA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AI Jingfang.
LI Fang, QLM executive director, introduced QLM from three aspects: construction perio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cent achievements. She expressed that, being recently accredited as the nation’s first-tier museum, QLM will strive to become a major hub for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spirits, a pivotal center for "activating" Qian Xuesen's cultural relics for the society, and a model for innovative practices in muse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a participant of QLM’s creation from its very beginning, director QIAN Yonggang recalled QLM’s several critical moments in the 20-yea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ince 2004. He focused on the naming process, architectural features,and exhibition ideas of the museum, and formally invited CMA President LIU Shuguang to visit QLM after its reopening in December this year.
CMA President LIU Shuguang, speak highly of QLM’s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expressed his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First, he hoped that QLM would successfully host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University Museum Directors,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ialogue, voice China's opinion to the world, and become a flagship for university museums. Second, he encouraged QLM’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Museum Expo" to enhance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with peers in the museum sector. Third, he emphasized the need to highlight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venue, leveraging QLM's uniqueness as both a university museum and a scientist memorial hall to provide higher-qualit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for the society.

6月23日至26日,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隆重举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院士之子邓志平、于敏院士之子于辛等“两弹一星”功勋亲属,全国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干部学院和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以及绵阳师院和绵阳职院在校学生近400人参加研讨会。

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颁奖仪式、《邓稼先:知识分子的榜样》《记忆里的“两弹一星”》新书首发仪式和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术顾问聘请仪式等重要活动在研讨会期间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汪长明撰写的《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资源及践履》获得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一等奖。

主旨报告会上,马兰基地原政委(正军职、少将)、中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孔令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张文木,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名誉院长李后强等专家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能源战略等前沿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专家们一致认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关键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民创新活力”专题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汪长明与张文珺老师分别作《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主题演化》《以科学家精神 点亮信仰之光》主题分享。

研讨会期间,参会嘉宾还参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活动,参观四川两弹城博物馆等现场教学点,观看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文艺演出和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原创情景宣讲课程《记忆里的“两弹一星”》等,共同探讨发现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供稿:社教宣传部
摄影: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钱学森图书馆
7月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度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在上院100号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向现场450位学员作主题报告。

李芳首先从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之路、发展概况、业务工作与特色亮点等方面为新进教职工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如何结合自身文物、研究、展览、育人特色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后,李芳从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身份入手,分别从“为国争光-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心怀使命-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国难当头-新中国航天事业在艰难中起步”“谋篇布局-绘就战略蓝图奠基航天伟业”四个方面,运用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还原钱学森功勋卓著、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钱学森图书馆致力于通过移动的展览、流动的精神宣讲团助力全校教职工了解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走近交大历史文脉、融入交大快速发展。近年来,累计服务新进教职工近3000人次。随着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钱馆将进一步完善校内服务项目与功能定位,为学校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贡献力量。
供稿:钱学森图书馆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4年暑期值班安排。
7月9日下午,由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气象博物馆联合举办的2024暑期小馆员培训班在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隆重开班。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副馆长寿颖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车兰、上海气象博物馆副馆长赵国新共同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寿颖之副馆长在致辞中期望小馆员们能够珍惜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机会,学习不止于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更要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大课堂,走进大自然的美育大课堂,让阅读照亮成长的道路,成就无限可能的未来!车兰副部长表示会把钱馆最新、最好玩的教育活动融入到小馆员的培训之中,让大家能够了解不同的博物馆的工作岗位,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辨能力。赵国新副馆长承诺上海气象博物馆会把最好的场馆导览和最棒的气象科普呈现给小馆员们,祝小馆员们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收获满满。



来自民办南模中学的李跃然同学被聘为本届培训班小馆长,她满怀激情地号召学员们认真学习图书馆与博物馆知识,积极参加培训班组织的各项阅读与实践活动,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三馆领导分别为小馆长、学员代表颁发聘书、学员证和学习记录手册。

在简短的开班仪式结束后,50位学员开启了第一堂课的学习。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资深馆员赵基老师以《图书馆趣史》为主题,从“图书馆一词”的起源讲起,向小馆员们生动地介绍了古今中外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各具特色的图书馆。

本届小馆员培训班活动为期两个月,带领小馆员们通过走进徐汇三大人气文化场馆,学习有趣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基础知识,以及参与丰富多元的探馆研学、文化体验和夏令营活动,来丰富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
供稿: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
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科技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活动在自博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致辞。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丁洪,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活动。

在“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作“生物世界及基因产业的奥秘与精彩”主旨报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峰教授团队展示他们开发的智能六足机器人。


现场举行“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首席顾问、联盟校,以及上海科技馆首批科学顾问、上海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专家库成员聘任和授牌仪式。
在“馆长有约”环节,倪闽景馆长与贾伟平院士、丁洪院士、钱永刚馆长围绕高校与博物馆合作的价值、高校博物馆如何发挥文物藏品科学育人进行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双方此次的全链条、深层次合作模式能够为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注入新活力,促进前沿科研成果的推广与传播。

活动当天,上海交大“科创市集”专场活动也在自博馆B2展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从众多重大科创成果中遴选出科普性强、趣味性高的成果,在7月11日-12日集中展示。钱学森图书馆带来教育品牌“星际航行学院”、科普教育衍生出版物《加速,起飞了》以及现场科技制作体验活动。

供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钱学森图书馆
摄影:梅秋武、任佳怡
7月12日至13日,上海青少年创新创意孵化平台成果发布大会暨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ICC)上海赛区活动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大会展示近2000名上海孩子的创意发明。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延安中学附属省吾学校、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等学校的小发明家带来的作品给现场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交大附小章泽壕同学及其"蓝色粉尘"团队带来的"加油站里违法行为检测报警的AI助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加油站内违法行为的实时监测和报警,体现出当代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连续第二年受邀参与上海赛区现场互动展示。今年,钱学森图书馆围绕”爱国、奉献、求真、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精心打造科学家精神的现场加油站“钱学森科学探秘互动空间”,以钱学森关于科学与创新的语录、钱学森图书馆微展览、现场打卡、趣味转盘答题、阅读挑战赛以及科普体验活动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参赛者与观展家庭现场参与。


钱学森始终关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他提出,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钱馆建馆之初就明确了科学精神育人的使命,坚持为青少年群体策划组织很多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形成“航天动手做”“学·问沙龙”“星际航行学院”等科学教育品牌活动,并积极参与各类青少年科创活动,以科学家精神启蒙创新精神。
未来,钱馆将聚焦青少年学习规律创新教育载体、打造身边科学家精神“社会大课堂”,让更多人走近科学、了解科学,激发公众科学探索与创新创造的热情。
供稿:肖昌雅
2024年7月15日和17日下午,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钱学森图书馆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副研究馆员徐娜老师走进闵行交大实小东校区和徐汇交大附小东校区,为2024年“交小苗”暑期成长营的三四年级同学带去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徐娜老师以《藏品中的科学家精神》为题,从珍贵文物的视角出发,品读藏品阐述科学家精神内涵。徐老师通过“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Nothing is final!”“每个纯粹的科学家的目的,只是在于为人类社会做出永久的贡献。”“只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要把我的全部力量,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培养迫切需要的科学研究人才。”“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等钱学森说过的七句话,让同学们去总结对应的科学家精神,然后通过分享相应的藏品故事,与同学们一起品读钱学森的精神品格,从而帮助他们领悟这些精神并内化于心。
今年,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已经先后走进陕西、四川、宁夏、河南、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举行讲座超过60场,服务超过15000人次线下观众,其中青少年观众超过7000人次。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供稿:社教部
7月18日下午,由上海市残疾人读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承办、上海交通大家钱学森图书馆协办、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运营支持的“沪苏浙皖书香阁,残奥冠军共读会”2024年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开幕式活动“奥运精神燃激情,爱国情怀铸辉煌”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成功举办。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汤艳,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毛杏云,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金晶,上海市残疾人宣文体处处长孙献忠,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高越,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主任龚佳韬,徐汇区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李岩,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钮也仿,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副主任张丽君等领导以及各区残联负责人和残疾人读书爱好者80余人出席现场活动。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视频形式祝贺活动召开。他表示,钱学森关注残疾人群的学习与发展,充分肯定残疾人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希望以此次活动为桥梁,连接起科学与人文的璀璨光辉,让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与残奥冠军的顽强拼搏相互辉映,激励更多人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钱学森图书馆结合基本陈列改造提出了全国首个“无障碍友好型博物馆计划”。该计划将通过钱学森图书馆硬软件改造提升,增加各展厅无障碍导示牌、无障碍场景复原展示板、博物馆公共空间无障碍指示导览标识、科学调整展品高度等辅助设施设备,为不同类型特殊人群实现“入馆无障碍”“观展无障碍”“体验无障碍”提供便捷。

活动现场发布了钱学森图书馆无障碍巨幕影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明信片、盲文版导览手册以及微展览“触摸科学家精神”,为特殊人群触摸科学家精神提供新路径,让钱学森精神影响力拓展到更广阔空间。

本次活动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为基调,带来一系列讲座、对话和互动体验等活动,邀请残奥会冠军和科学文化领域专家参加,激发大众对科技阅读的热情和对残奥精神的共鸣。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助理教授沈辛成、第十四届伦敦残奥会男子铁饼冠军王彦章、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女子铁饼冠军王婷、第十六届东京残奥会男子轮椅击剑冠军李豪来到现场,跨界探讨科技、文体与阅读的关系,讲述钱学森精神对各自的影响。他们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经历、成长故事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用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残奥冠军们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鼓励残疾人朋友们勇于面对挑战,通过阅读和知识改变命运。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金晶、全国自强模范韩颖、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主持人朱亚南和钱学森图书馆许盈同台朗诵,演绎歌颂奥运健儿及钱学森的爱国情怀。

开幕式当天,汤艳、胡昊、高越、金晶与残奥冠军王婷、王彦章、李豪共同推杆启动“沪苏浙皖书香阁,残奥冠军共读会——2024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宣布开启宣讲之旅。活动将以上海站为起点,走过浙江、安徽、江苏,让三省一市的残奥冠军与知名作家、读书爱好者们共同交流、学习、分享,共同推动残疾人阅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7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行前培训会在腾讯会议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青海师范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等5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师生30余人共同参与线上培训。

SMG东方广播中心融媒体采编部主任、话匣子fm副总编辑杨叶超以《“重走学森路”——讲“好故事”、讲好“故事”》为题,从内容策划、前期准备、拍摄制作技巧等方面,分享解析具体案例,引导同学们以多个小场景、小故事、小道理,共同构成一个大画面、讲好大故事、弘扬大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傅强以《如何上好一节微课》为题,从宣讲与微课的工作浅析、案例解读和经验分享三个板块,为同学们讲述了如何策划一场高质量的宣讲活动,并引发同学们对于创新微课宣讲的思考。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负责人张文珺做行前安全教育,并为同学解读行程安排以及行程中需完成的具体事项。

今年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为引导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8月1日至8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奔赴上海、绵阳、西宁、酒泉、北京,探访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成就展馆、军工单位、科研院所和相关高校,追寻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脚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
供稿:“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团
On July 11th, the signing ceremony for the 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STM), as well as the "Interdisciplinary Travel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ce Station" event, took place at SSTM. DingKuiling, President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academician of the CAS member, and Jiang Daorong,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of SSTM, delivered speeches in the ceremony.
In the panel discussion “Conversation with Directors”, QLM director Qian Yonggang, SSTM director Ni Minjing joined the discussion with other two CAS academicians. Panelists touched upon valu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museums, and how university museums can utilize collections for public education. The full chain and deep leve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an help with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a wider public.
2024年8月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出发仪式在徐汇校园中院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李劲湘,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以及全体参与活动的老师与同学共同出席活动。出发仪式由青海师范大学韩娟同学主持。

吕成冬代表钱学森图书馆介绍项目背景,希望同学们在项目过程中深化爱国之情、启迪科学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增强社会责任,提升创新能力,回应习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切嘱托。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彭梓甜同学代表学员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实践机会,并表示“重走学森路”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究,更是一段精神洗礼,我们会时刻铭记钱学森先生的教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这次实践作为人生中的一次重要历练和宝贵财富。

李劲湘书记代表学校,向酒泉、绵阳、西宁三条路线的队长授旗,鼓励大家在行程中寻钱学森学长的成才、成就之路,在社会大课堂收获经验与成长。

“重走学森路”社会实践团成员与现场嘉宾共同在团旗上签字留念!这面带有全员签名的旗帜将伴随重走学森路行程,成为2024年暑期的珍贵记忆,被收藏保管到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物库房之中。

本次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党委宣传部、学指委、研究生院及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相关成员单位共同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南京理工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近30位同学参与其中。实践团成员将在8月1日-8月7日期间前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两弹一星博物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地参观走访、实践考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攻坚行动,7月29日下午,在新时代上海滨江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由市委组织部指导,徐汇区委牵头,会同市教卫工作党委、松江区委共同举办上海市“党课开讲啦——月月讲”新兴领域专场活动。来自不同行业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员和入党申请人代表现场聆听党课。

本次党课围绕“深化改革促发展 奋楫扬帆再启航”主题,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TED演讲、情景党课、微沙龙访谈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实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提振“奋力一跳”的精气神,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实,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TED演讲:《人民的满意才是最高的奖赏——共产党员钱学森》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受邀参与本次党课活动。在本次党课演讲中,她重点围绕钱学森同志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述钱学森同志一生中做出的5个重大抉择,号召广大党员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始终把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创新生态社区党委书记张韵通过TED演讲分享了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全面深化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路径。松江区中山街道新兴领域党群工作者倪华丽、代素侠、马哲通过情景党课演绎了在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协助企业解决难题、促进发展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赵大朋以及徐汇区新兴领域党群工作者胡俊奎、王悦、黄达蓉聚焦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工作开展微沙龙《新与心 在一起》

专家点评
市委党校教授、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袁秉达在活动最后作现场指导并点评。
参会的新兴领域党员纷纷表示,这场党课效果很好,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案例生动,不仅有资深专家讲,也让基层党员讲,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了心里。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徐汇区“研习汇”党员大课堂品牌暨“百名书记讲党课”首批优秀课程。
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市教卫工作党委组织干部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徐汇区委组织部、松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
为更好满足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收看需求,党课将于近期在上海党员远教直播课堂播出。
来源&图片:“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4月3日上午,“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清明祭扫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凯原法学院、安泰经管学院、国务学院、校园管理办公室等徐汇校区师生代表及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代表共50余位师生教工代表参加,共同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英灵。
4月12日至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赴陕西西安、宝鸡、汉中等地举办钱学森精神陕西宣讲会。
4月15日,由钱学森图书馆筹备和建设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素养课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在闵行校区正式开课。
4月17日下午,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读懂中国”最佳(优秀)微视频、最佳征文及《大师剧》发布暨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学森图书馆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副主任闵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李宣海、执行主任高德毅等出席并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学森图书馆教育实践基地揭牌。
5月13日,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华网与猿辅导联合20余家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共同推出“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唯一高校博物馆受邀参与“2024博物馆新知计划”。
5月18日上午,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李金光在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现场正式公布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等123家单位被核定为新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系全国327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科学家纪念馆。
5月30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首展仪式”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钱学森图书馆受邀为主展“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提供4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展品;原创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作为5个专题展之一亮相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6月3日下午,《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学生期终考核汇报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430教室举行,标志着《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的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员大会在钱学森图书馆B13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上届总支部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总支部委员会,吕成冬、李芳、汪长明、张勇、茅艳雯(按姓氏笔画为序)5人当选为新一届党总支委员。
6月27日,通过钱馆全体党员的共同学习、集体编撰陈展大纲,最终形成《纪律与自律——钱学森风范故事图片展》,作为钱馆党纪学习教育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在钱学森图书馆内展出。2024年4-7月,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制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开展了集体学习、辅导报告、实地参观、专题展览策划等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8月6日上午,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会2024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荣成博物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涛、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李文君、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任庆帅、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纪洁菲、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副馆长韩晴、中国航天博物馆综合管理处处长贾大玲、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吕成冬、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等出席线下会议。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副校长张士满等以线上方式参会。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主持。


会议首先审议联合体新会员单位申请。阿拉善左旗沙产业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刘春霞介绍了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的基本概况和几大展区,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副部长韦勒斯进一步汇报阿拉善盟在沙草产业的发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工作,并期待以推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加入联合体为契机,进一步打造阿拉善盟特色科普品牌、拓展科普教育渠道。各理事单位代表对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相关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审议,一致同意接收阿拉善生态产业展览馆成为联合体会员单位。
会议还审议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成员名单及工作方案。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介绍宣讲团成员概况,来自联合体会员单位共30位专家、学者、讲解员和思政教师入选成为宣讲团成员。未来,宣讲团将协同联合体各单位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资源挖掘和展示工作。各理事单位代表对联合宣讲团的工作方案进行充分讨论,一致同意方案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汇报联合体2024年上半年工作。

会议还对联合体下半年工作展开讨论。参会人员均表示需进一步凝聚联合体会员单位,尤其增强理事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共同推动联合体的高质量发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60年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南京理工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近30位同学组成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分组奔赴四川绵阳、甘肃酒泉、青海西宁实地走访,探索历史事件的幕后感人故事,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追光、攀登、筑梦 青年学子探索科技强国之路
2024年8月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实践团的同学们结合自己实践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主题宣讲、工作汇报、思政微课等形式分组向现场领导、嘉宾分享当代青年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理解,表达“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科技强国”的青年声音。
绵阳分队以“追光”“登攀”“铸梦”为线索,讲述实践团成员从追随前辈足迹探索国防发展之路,到感悟“两弹一星”精神树立远大志向的过程。酒泉分队带领嘉宾重回酒泉卫星发展中心,走近中国航天梦开始地方,展现中国航天事业的今昔成就以及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拼搏奋斗故事。西宁分队以一人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围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讲述两弹一星发展历程中那些科学家、那些普通人的无私奉献与感人瞬间,传达当代青年立志服务科技强国的决心。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中央军委科技委原大校、钱学森秘书顾吉环分别对分组汇报进行点评,充分肯定同学们行程中的收获与体会,鼓励他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两弹一星元勋等前辈科学家为榜样,坚定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



随后,现场嘉宾为所有同学颁发结项证书,并共同在“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团旗上签字,见证30名同学今夏的科技强国探索之路。

体验、交流、阐述 钱学森图书馆创新“大思政课”模式
作为一座纪念、展示、传播、弘扬钱学森精神的人物纪念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致力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当代青少年策划开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项目,链接“社会大课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22至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先后入选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以及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为进一步发挥基地功能,在教育部及中国科协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发起“重走学森路”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指委、研究生院及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相关成员单位共同在2024年暑期组织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介绍,30多位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同学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组织、自我规划、自我执行,协同合作顺利完成当代青年视角的微课拍摄、口述历史记录、实践调研报告等分组任务,在实践中收获了友谊、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绵阳、酒泉、西宁三条路线的设定,跨学校的成员组合以及不同领域带队老师随行指导的安排,让同学们在深入调研和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知,对专业产业行业前沿的理解。

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思媛同学表示,通过近距离接触历史,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伟大情怀,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上海交通大学的张鑫田同学聚焦“两弹一星”精神中熠熠生辉的团结协作与艰苦奋斗之魂,认为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科学家们仅凭简陋的工具、坚定的信念以及不懈的努力,携手共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技术高峰。这种超越物质条件限制、凝聚集体智慧与力量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未知的奋斗品质,不仅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更为后人树立了宝贵的精神标杆。





开放 合作 共享 “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打造科学家精神弘扬示范项目
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也在同日举行。现场公布共有12个单位的29位专家、学者、青年科技工作者、讲解员、思政教师正式成为首批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成员。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联合宣讲团将通过“1+1+1+X”的方式,推动科学家精神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场馆、进农村、进社区,创新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活化利用,助力科学家精神传承弘扬。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副馆长孟令耘与胡昊常委共同为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部门副主任安嘉璐等联合宣讲团成员代表颁发聘书。

孟令耘表示,2023年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全国13个省市的29家单位成立全国首个“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半年来,联合体工作成果显著。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和“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希望,联合体进一步深刻理解钱学森精神的时代价值、把弘扬钱学森精神与上好“大思政课”结合起来、高质量打造钱学森精神的实践载体。

当天,《剑指苍穹——钱学森的航天传奇》作者与出版团队也共同出席活动,并举行新书发布仪式。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还有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罗喜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离退休干部局原局长陈大亚,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副馆长韩晴,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副部长韦勒斯,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科普作家石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原部长王春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德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陈华栋。
供稿:张鑫田、张文珺
8月21日至23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由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戏剧学院团委、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易班博雅网支持的“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校园组)暨“红色故事我来讲”青少年红色宣讲大赛决赛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170位选手按高中组、小学组、大学组、初中组与教师组5个组别开展线下决赛角逐,以学生与教师视角呈现新时代奋进故事,为传播上海精彩凝聚青春力量。



“讲好红色故事,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来自上海市民办丽英小学的陈卓妍选择讲述了自己的同龄人红小丫的故事。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以先辈们为榜样,以他们的精神为指引,照亮自己前行的每一步。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丰锦源以《强我国防,兴我中华》为题,宣讲了“海空卫士”王伟烈士的事迹。回顾我国国防发展的艰辛历程,是无数个像王伟叔叔这样的英雄在守护着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凭借不惧艰苦的信念,不畏牺牲的决心,迎难而上的信心,我们国家的国防实力不断提升,使祖国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多话语权。

上海市浦东模范实验中学顾歆瑶带来原创作品《凝心聚力 万里共话山海情》,讲述了自己在新疆莎车的所见所闻:上海作为时代领跑者,为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让农业大棚拥有现代化的管理平台;上海为实现共同富裕,在新疆建设许多学校,并派去了上海老师教学,让新疆的小伙伴们享受到与上海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她深刻感受到,上海与新疆虽然地域相隔万里,但心却紧紧相连,共同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而她也将继续关注上海援疆和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用自己的笔触和声音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的刘熹玥带来了自己曾祖父的故事。当她翻开这位革命老兵的一生,深刻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祝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从先辈的奋斗中寻找灵感,更要担当起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来自上海公安学院的许天艺讲述了在大飞机C919自主研制过程中工程师李青的故事。许天艺表示这一宣讲内容的灵感来源于上海公安学院组织学生前往中国商飞上海设计院参观学习。在那里,她近距离感受到国产大飞机的技术先进和研发不易,了解了我国航空科研人员的奋斗历程和累累硕果,被无数优秀个人和集体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作为一名肩上有着“小飞机”的学警,她立志未来要守护大飞机及众多旅客的安全,并希望通过宣讲将这股发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自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徐嘉俊、施钊臻、陆宇骏、袁天生等四位老师共同带来《大手牵小手,讲好中国故事》,讲述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那支坚持了19年的小小讲解员队伍,如何不断创新宣讲、育人模式,以鲜活的案例,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听懂入心,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决赛现场微宣讲主题丰富、视角独特、形式多样。选手们围绕工匠精神、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红色基因传承等新时代热点话题,结合红色寻访、志愿者服务、研学实践等自身体验,以小见大,生动讲述身边的新时代奋进故事。演讲、情景剧、诗朗诵、rap说唱等丰富宣讲形式,为观众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彰显向上的时代风采,凝聚青春的奋进力量,让红色文化浸润心田。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由行业组与校园组两大赛区组成,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实践,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为引领,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为根基,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支撑,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与教师深入了解上海红色历史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讲好上海改革发展的故事、讲好各行各业砥砺奋进的故事。
校园组获奖名单已通过主办方、承办方自媒体公众号进行公示。获奖代表将参与“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2024年上海市微宣讲大赛主赛区复赛、决赛,并于9月开展线下联展联演。
8月23日至8月26日,由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教研并重 数实融会”。
作为国内乃至亚洲范围内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影响最为广泛的大型国际性博物馆行业双年展会,本届博览会吸引了552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参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首次亮相博览会,带来“巍巍交大 科学之帜”主题展区与“博物馆真奇妙”少年儿童教研活动体验“星际航行学院——升空吧!小火箭!”等展教内容,展现了上海交通大学文博事业发展历程与钱学森图书馆在文物、研究、展教领域的最新成果。


一方展台,再现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创新实践
在54平方米的展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精心设计由接待区、钱学森图书馆专区、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专区、互动体验区和微展览5个部分组成的“巍巍交大 科学之帜”主题展区,与文博同行互动交流、洽谈合作,向社会公众展现高校博物馆高质量文化服务资源。

在接待区,钱学森图书馆带来近年来代表性研究成果、出版物以及文创周边免费向观众发放;在钱学森图书馆专区,首批馆藏一级文物名录、配套短视频传播产品《文物有话说》以及《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等精品展览海报讲述了文物活化利用、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的钱馆经验与做法。展台值班的工作人员耐心讲解展览、文物、文创背后的历史细节,践行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使命担当。


四场活动,沉浸式体验钱学森漫漫回国之路
互动体验区的沉浸式剧本体验《归乡1955》成为展区最难约到的热门活动,也是现场最受欢迎的拍照打卡点。

《归乡1955》根据钱学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利用馆藏珍贵文物和史料,让参与者化身“情报特派员”,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物剧本,零距离感受钱老在美二十载的坎坷经历。

活动过程中,钱学森的护照、博士论文和学术论文手稿,钱学森的全家福和结婚照,美国移民归化局听证会驳回钱学森上诉的文件……这些原本陈列于钱学森图书馆展柜内“只可远观”的珍贵藏品在体验活动中“触手可及”,串联起钱学森辗转五年归国的艰辛历程,让参与者切身体会到钱学森选择归国效力的决心与毅然,和他为归国抗争五年间的苦楚与辛酸,深刻感受老一辈爱国科学家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参与《归乡1955》活动的观众在体验后纷纷表示,活动让自己对钱学森先生的人生轨迹有了较深的记忆,希望未来有机会来到上海体验完整版版本,亲身参与演绎剧本中的回国故事。带着孩子的家长在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鼓励孩子们也要向钱学森爷爷学习,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作出贡献。
主题报告,阐述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主题演进
8月2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受邀在“策与展:陈列展览的新视界与新趋势研讨会暨纪念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成立40周年”作主题发言。

李芳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演进》为题,分“钱学森图书馆:一座科学家博物馆”“基本陈列主题: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演进:主题的深化与升华”三部分介绍钱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发展演化过程、正在构建的原创专题展览的体系以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改陈设计规划与思考。

对话媒体,畅谈高校博物馆特质与资源禀赋
“博博会”期间,组委会组织“100小时·直击博博会”直播活动,邀请博物馆馆长和专家、学者走进融媒直播间,共话本届“博博会”与博物馆发展。
8月24日下午,执行馆长李芳受邀作客“100小时·直击博博会”直播间,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名誉馆长潘力教授一起,围绕“高校博物馆的特质与资源禀赋”对话主持人,畅谈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高校博物馆的优势、经验与做法。

两项殊荣!钱学森图书馆“博博会”现场收获行业内外一致好评
“博博会”闭幕式上,首次参展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最佳展示奖”银奖,“星际航行学院-升空吧!小火箭”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最佳教育活动展示案例”。


其中,“星际航行学院”是基于青少年对于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的天然好奇心,围绕著作《星际航行概论》,立足"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主题展品展厅,赋予参与者星际航行学院见习学员身份,以科幻故事包装、现实课程推动发展的科普教育品牌。8月25日下午,20多位小朋友在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带领下参与“博物馆真奇妙”少年儿童教研活动体验“星际航行学院——升空吧!小火箭!”,了解钱学森爷爷与他的著作《星际航行概论》,并亲手制作了吹气小火箭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开启航天探索第一课。

本届“博博会”为期4天,展览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展示了中国博物馆行业的丰硕成果;配套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40余场公共活动,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文化遗产、接触历史文明的窗口。自开幕以来,吸引公众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战略部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文博工作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新一批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依托高校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红色文化血脉、馆藏科学家精神资源,提升博物馆开放服务水平,创新优质文化资源传播方式方法,推动优质文化资源覆盖更广泛地区,更好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

供稿:张文珺
图片:钱学森图书馆博博会现场团队
一、项目基本情况
采购项目编号:钱采(社教)【2024】002
采购项目名称:钱学森图书馆2024年影像拍摄视频制作服务采购项目
二、项目废标/流标的原因
经审核,满足招标文件资格要求的投标人不足3家,本项目废标。
三、其他补充事宜
无
四、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张老师、王老师
联系邮箱地址:qianxslib@163.com

8月28日,青海省召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发来贺信。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讲话。
孙家栋在贺信中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贺信中说,青海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地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在全国和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广大科研人员扎根高原,开创了中国尖端国防科学技术的辉煌,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这项伟大的事业,也深受这一精神的感染,正是有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新时代新征程,你们围绕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召开座谈会,这既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也是大家共同的历史责任。期待各位嘉宾深入交流探讨,积极献计献策,从“两弹一星”事业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将“两弹一星”精神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阿东在讲话中说,“两弹一星”精神彪炳史册、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新时代新征程上,共青团将引领广大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当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引领广大青年筑牢爱国根基、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肩负时代重任、勇于挺膺担当,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经受实践历练、磨砺吃苦意志,到服务人民群众、建功基层一线的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继承优良传统、勇于砥砺奋斗,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以一流业绩迎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陈刚代表省委省政府向院士专家、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挺起了精神脊梁,在人民心中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指引感召着一代又一代青海人民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绘就出一幅幅青海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图景。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全省各族群众对人民领袖的敬仰爱戴,到积石山6.2级地震后全国人民对灾区群众的守望相助,再到援青省市干部人才的无私奉献,都体现着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奋进新征程,青海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不懈用“两弹一星”精神滋养初心、感恩奋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座谈环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王全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宏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原院长胡思得,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马文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黄清华分别发言。



主题活动环节,少先队员向从事“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老同志、老职工献花致敬。青少年代表现场发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倡议。副省长何录春代表省政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青海221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战略合作协议》和《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战略框架协议》;海北州委与有关单位签订《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海北州捐赠四个核工业科普模型。
当天下午,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等全国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负责同志、青年党团员等35名嘉宾共聚一堂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场活动青年党团员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谈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受邀出席并作代表发言。钱学森图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馆藏文物活化利用、研究成果转化传播,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被全面融入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中,形成了以“大中小一体化、馆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为特色的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用。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围绕“赓续精神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主题,从不同角度联系实际,就做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交流发言,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共同提高的目的。会上,与会单位达成了《共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联盟共识》,并现场发布宣读。
大家纷纷表示,在广大青年中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对于更好引导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践行青春使命和责任担当,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联盟单位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持续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地委 王湘琳 摄
9月1日上午,闵行首个12年一贯制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揭牌仪式暨开学典礼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策划的“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微展览作为开学第一课活动也在开学典礼上揭幕。

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亚明,闵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华文,区委副书记唐劲松、副区长张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等出席。仪式由张贤主持。

陈宇剑、杨振斌、周亚明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揭牌
陈华文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从筹划、设计、建设以及开办的历程,对在交大实验学校建设全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建设目标给予充分肯定,并展现出闵行区委区政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对交大实验学校寄予厚望,希望学校强化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凝练科创特色,厚植人文底色,打造文理结合、艺体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阳光、担责、创造、优雅的新时代青年,不负众望、乘势而上,为闵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光彩。
杨振斌表示,上海交大充分发挥大学的龙头牵引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发力,与上海市相关区县开展合作办学,竭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交大实验学校是“实验系列”品牌的旗舰校和示范校,希望学校饮水思源、传承文脉,为社会培育具有“交大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区校交融、创新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之路;领航未来、打造标杆,培养面向未来的杰出工程领袖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唐劲松、张贤、张安胜,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学生创新中心党委书记熊振华,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琳媛共同为“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基地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交大实验分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教育基地”揭牌。

上海交大校长助理、工会主席于朝阳,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局长何美龙,马桥镇党委书记张文琦,与交大实验名誉校长曹建华共同为“开学第一课‘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微展览”揭幕。
为进一步启发青少年强国之志,打造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钱学森图书馆特在交大实验举办“开学第一课‘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微展览”,向交大实验学子以及所有马桥学子展现人民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精神与事迹。为了此次微展览活动,钱永刚还将钱学森大学时期应用力学作业复制品捐赠给学校,这也是该馆藏文物的首次展出。

曹建华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钱永刚馆长向与会嘉宾介绍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览展板与展出实物。
为履行《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钱学森图书馆自今年2月启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将讲座、展览、科学课程送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交大附中附属嘉定洪德中学、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等多所学校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累积服务师生超过2600人次。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围绕科学家精神的阐释与传播,聚焦一体化衔接各学段、一体化联动校内外、一体化培养知信行,助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博物馆力量。
图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
排版:车 兰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数字广播项目进行线下必选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参与。
一、 项目名称:钱学森图书馆数字广播系统项目
二、 项目编号:钱采(运)[2024]006
三、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四、 项目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五、 项目概况及技术要求
钱学森图书馆现有公共广播系统已超期使用故障率较高,部分关键设备已停产无法实现故障件的更换维修。因此,整个系统基本处于停用状态。本项目目的是更换一套数字公共广播系统,实现馆内公共广播与应急广播等功能需求。数字公共广播系统包括实现相应功能所需设备等以及配套辅材线缆的安装铺设和系统调试运行到位工作。
总预算金额:17.5万元。
最高限价:17.5万元。
六、 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七、 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4年9月6——8日9:00-16:00,2024年9月9日,9:00-11:00。
2、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一号门前台
八、 投标与开标安排
投标人应于2024年9月12日12时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一号门(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2024年9月13日开标评标。
九、 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审查后返还,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人授权委托书(加盖单位公章)(授权书上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采购编号、联系电话、传真),代理人身份证复印件。
2、现场踏勘:2024年9月8日,14:00-16:00
3、标书答疑:2024年9月9日上午10时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可传真)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十、 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地 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
联系人:王老师 电话:62934705
2024年8月30日,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暑期博物馆奇妙夜在满满的惊喜与收获中圆满落幕。此次,上海鲁迅纪念馆与钱学森图书馆强势联手,将纪念馆瞬间打造成奇妙的知识课堂,为孩子们呈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开学第一课”,并精心筹备了《人类的飞行历程-风洞试验》手工课程。

活动现场,孩子们的疑问此起彼伏:“怎么样才能让飞行器飞得又远又高?”“什么是风洞实验?”面对同学们的好奇,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专业的航天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活动注入强大动力。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风洞实验的相关知识,还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并且结合所学科学知识亲自动手进行小实验。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深刻认识到在钱学森爷爷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的风洞中心的卓越贡献,以及风洞试验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尽情领略着科学的无穷魅力。

上海鲁迅纪念馆则依托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教育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空间。此次双方的合作,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像是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神奇大门。可以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小的航天梦想必将不断茁壮成长,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暑期博物馆奇妙夜的完美收官,钱学森图书馆将期待着更多精彩的文化与科学融合的活动,继续为孩子们的梦想之路增添璀璨光芒。
供稿:肖昌雅
摄影:上海鲁迅纪念馆
8月27日下午,2024年徐汇暑期小馆员培训班结业式在徐家汇书院举行。本届培训班由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气象博物馆联合举办。

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小馆员们一起学习了有趣的图书馆与博物馆基础知识课程,参观了上海气象博物馆、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丰富多元的探馆研学、文化体验和夏令营活动,度过了一个快乐、充实且有意义的暑假。

8月6日,钱学森图书馆任佳怡老师讲述《大科学家钱学森》。

8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王菲老师讲述《博物馆里的趣闻》。

8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带领小馆员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领略这所百年学府的独特风采。
本期小馆长李跃然同学首先代表全体学员做总结发言。王嘉誉、陆语萌、张煜欣等6位学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萨克斯、长笛、口琴等才艺展示。



来自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气象博物馆的老师分别为荣获“进步之星”、“学习之星”、“优秀小馆员”的学员们颁发荣誉证书。最后,班主任朱老师将结业证书一一交到每位小馆员手中。至此,2024年徐汇暑期小馆员培训班圆满收官,也为小馆员们的暑期画上完美句号!
供稿: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
2024年5月30日至6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馆校合作第二期课程“升空吧!火箭!”完成所有课程内容圆满收官。

此次课程共计五节,分别为“空间魔法师应用卫星”“梦圆九天、揭秘火箭”“苍穹之上使命必达中国运载火箭”“星河入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该课程以航天为主题,涵盖认识卫星、了解卫星的作用、认识运载工具——火箭、世界火箭发展历史以及中国载人航天成就等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引领同学们踏入神秘的航天世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它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场所,更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教育平台。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的服务,在服务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时间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种下了热爱航天、勇于探索的种子。

钱学森图书馆与交大附小的再次合作,为同学们搭建起了一个拓宽视野、提升科学素养的优质平台。未来钱馆会有更多丰富多彩的课程走进校园,为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肖昌雅
From August 23 to August 26, the 10th Chinese Exposition of Museums and Relevant Products and Technologies (MPT-EXPO), guid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co-hosted by the China Museums Association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Hohhot, was held at the Chi-le-chua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in Hohhot. The theme of this expo wa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useums: Emphasizing Both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Digital and the Physical."

As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museum industry biennial exhibition in China and even Asia, this expo attracted 552 museums and related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made its debut at the expo, bringing a themed exhibition area titled "Majestic Jiao Tong University, Banner of Science" and a youth education experience called " Amazing Museum".These showcased the history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cultural and museum endeavors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QLM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Li Fang, QLM’s executive director, was invited on August 24 to make a keynote speech at the "Curation and Exhibition: New Horizons and Trends in Exhibition Display Seminar and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play Art Committee of the China Museums Association". She was also invited to be a guest at the "100 Hours: Spotlight on the Expo of Museums" live broadcast. She joined Professor Pan Li, the Honorary Director of the China Media Museum, to engage in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host about the "Features and Resources of University Museums," discussing the advantage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museums in China's museum industry.

The expo spans over 4 days, with a total exhibition area exceeding 50,000 square meters, showcasing the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China's museum industry. A series of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over 40 public events have been organiz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xhibition, opening a window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engage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s. Since its opening, it has attracted keen attention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the public, with the number of visitors reaching 350,000.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思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2024年全国科普日阿拉善系列活动,组织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阿拉善盟当地军营、校园以专题展览与主题宣讲形式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与传播。
9月22日,由阿拉善盟科协联合盟教体局、盟科技局、盟卫健委、团盟委等部门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阿拉善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隆重举行。钱学森秘书、原中央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顾吉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翠出席活动。

启动仪式上,顾吉环和刘德翠共同为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揭牌。

张勇代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向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赠送钱学森先生珍贵手迹复制件,并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高度重视沙产业的发展,认为“发展沙产业大有可为”,阿拉善生态产业展览馆加入联合体后将依托联合体平台,通过展览、宣讲、“大思政课”等多种形式,共同讲好沙产业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
揭牌仪式后,顾吉环作《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主题讲座,他结合大量照片、视频、手稿、书信等珍贵资料,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回顾了钱学森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全面立体地介绍了钱学森先生以复兴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以服务国家人民为荣耀、以不畏列强压迫敢于斗争为勇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求真务实严谨认真树科学态度、以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立科学追求、以学术民主协作交流正科学学风的科学精神。讲座通过自治区“云上科普”平台线上同步直播,覆盖全区近50000名群众。


活动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原创输出展览“变不毛之地为沃土——钱学森与沙产业”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面向公众展出。展览通过一系列历史照片、文献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求真之道、创新之举,并重点描绘他晚年对祖国西部沙漠事业的殷切关切;以及在他的理论指导下,阿拉善人民多年践行实践所获得的喜人成果。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2024年全国科普日阿拉善系列活动时间为2024年9月15日至9月30日。9月21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阿拉善中学,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阿拉善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共同体学校阿拉善蒙古族完全中学1000名学生在学校报告厅现场聆听主题讲座,阿左旗第一中学、阿右旗第一中、额济纳旗中学约1000名师生通过线上观看讲座。
来源:阿拉善盟科学技术协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自助语音导览系统服务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参与。
一、项目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自助导览系统服务
二、项目编号:招服2024C00099
三、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四、项目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五、 项目概况及技术要求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讲解工作搭建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提供公共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钱学森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自2011年开馆至今,钱学森图书馆迎来超过200万人次进馆观众,为其中超过68.2万人次提供讲解服务,贵宾、团队、定点讲解超过1.3万场次。
为了覆盖更大范围观众的讲解服务需求,采用数字化设备手段提高公众博物馆体验,钱馆结合改陈对馆内原有自助导览系统进行换代升级,计划采购包括自助导览服务驿站终端机、软件、自助导览服务驿站管理系统SaaS服务及内容更新服务、智慧导览机(72台)、导览内容设计与绘制(至少30个点位)、导览语音内容录入(中英文20000字)、室内有源RFID卡布置、导览标识设计等钱馆自助导览设备、系统服务。
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总预算金额:35万元
最高限价:35万元
六、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七、报名及比选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4年9月25日至2024年9月30日下午3:00。
2、比选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一号门前台
八、投标与开标安排
投标人应于2024年10月10日下午3: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一号门前台,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2024年10月11日开标评标。
九、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4年10月9日下午5:0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十、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800号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章老师
联系邮箱:qianxslib@163.com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及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科学家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动于9月26日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恰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勋25周年,9月25日至26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目《钱学森》作为系列活动之一应邀赴香港演出。上海交大师生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以艺术的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点燃香江畔的爱国赤心。


话剧《钱学森》以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期如何将人生理想从“交通救国”转向“航空救国”,在美国留学期间如何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回国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以及如何带领第一代“航天人”成功发射东风二号甲导弹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同时,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为副线,生动地演绎了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人生经历,鲜活展现了钱学森的爱国之心、求真之志、奉献之情、创新之魂。

演出期间,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策划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也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同步展出。展览以钱学森生平事迹为主线,通过翔实的图文资料回顾钱学森的求学之路、科研之路、奉献之路和育人之路,生动展现了钱学森奠基中国航天伟业的壮阔历程、贯穿一生的品质风范,引导在港科的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力量,帮助香港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科学热情和强烈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香港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教科部部长王伟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滕锦光,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徐海山、上海交通大学校董、嘉华国际集团及银河娱乐集团执行董事吕慧瑜,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等出席活动。现场还有来自香港董氏慈善基金会、澳门霍英东基金会、陶哲甫及陶潘丽瑶基金会的社会贤达,交大在港校友代表,香港青年大学生、中小学生、科技社团代表等共同观赏演出。
供稿:郭娅








图片直播链接


为了弘扬钱学森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2024级学生军训团于9月2日晚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报告厅举行《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钱学森先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军训团团长卓泽旺,政委赵昕,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军训团副团长康健,副政委戴佳颖、张碧菱,各营首长及连队学生参加。讲座由戴佳颖主持。

讲座围绕钱学森先生的圆梦故事展开,钱永刚教授讲述了钱学森先生光辉一生中留美游学、航天科研、金色晚年“三阶段之成就”与“五次转折点的选择”,回顾了钱学森先生终其一生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他强调,“卓越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引导同学们努力奋斗,持之以恒,实现梦想,报效祖国。他将钱学森“求学交大、志在救国,追逐万里铁路梦想”“勤学精进、志在兴国,立志航空矢志不渝”“留美游学、志在报国,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金色晚年、志在富国,助力祖国圆梦复兴”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交流互动环节,钱永刚教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科技报国的理解。他鼓励同学们肩负民族责任,拥有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和科研事业,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有同学希望教授分享钱学森的教育方法。钱永刚教授讲到,父亲钱学森先生不仅重视课本知识的扎实掌握,更尤为注重培养他探索课本之外广阔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即便在繁忙工作状态下,钱学森先生也不忘抽出宝贵时间,以极大的耐心与热情,与他探讨学术上的困惑与生活上的点滴,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深刻影响了钱永刚教授的成长轨迹。


讲座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钱永刚教授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的心。钱学森先生波荡起伏的人生和其强大的毅力令同学们心生敬意。

24级新生代表向钱永刚教授献花,并合影留念。
讲座过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不仅让大家深入了解了钱学森的科技报国圆梦历程,也给了大家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尽管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种种挫折和困难,但是大家都应该坚持信念,永不放弃,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应该以钱学森先生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科技之光照耀祖国!
来源 | 交大国防
编辑 | 车 兰
审核 | 张文珺
终审 | 张 勇
To celebrate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27th anniversary of Hong Kong's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Shines on Hong Kong" series of events officially kicked off on September 26.
From September 25 to 26, the student play "The Backbone of the Republic" featuring Qian Xuesen’s life story was invited to perform in Hong Kong as part of the series activ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omoted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the form of art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gniting patriotic hearts on the banks of the Victoria Harbor. The play "Qian Xuesen" takes the historical events as the main story line such as how Qian Xuesen shifted his life ideal from"sa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transportation" to "sa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aviation" during his studies at Jiao Tong University, how he overcame obstacles from the U.S. government to return to China and devoted himself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how he l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pace scientists" to successfully launch the Dongfeng-2A missile.

The exhibition "Outstanding Model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 Qian Xuesen's Life and Deeds" curated by QLM was also unveiled in Hong Kong PolytechnicUniversity. The exhibition reviews Qian Xuesen's life trajectory through detailed text and pictures, vividly displaying the magnificent process of Qian Xuesen establishing China's space industry. It aims to help young generations in Hong Kong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de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stimulates their scientific enthusiasm for exploring the unknown and daring to innovate, as well as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and ethnic identity.

2024年10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4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兼副馆长张勇、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馆长吕成冬以及钱馆全体人员出席,会议由吕成冬副书记主持。

张勇书记首先在大会上传达了学校2024年秋季学期全校大会会议精神,全面介绍学校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学科布局、持续深化人才强校主战略、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持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春夏学期亮点工作以及下一阶段学校工作重点。

李芳执行馆长介绍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换届、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陈列改版及运营能力提质升级、打造“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等重点工作以及其他专项工作等领域的工作进展,并就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她指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荣誉”,更是“动力”,钱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应对标一级博物馆的工作要求,强调专业性、注重示范性,把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钱馆人要有大局观、责任感、执行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吕成冬副书记在会上通报新进人员、干部选任、人员调岗以及到龄退休等馆内近期人员情况。钱永刚馆长向新进人员赠书,并在退休老师荣休仪式上为研究馆员盛懿献上鲜花与贺卡感谢她为钱馆发展作出的贡献。



钱永刚馆长在大会最后作总结发言,对全馆在2024上半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希望钱馆全体同仁能够在改造升级工作中凝心聚力全力以赴,以钱老为榜样和标杆,以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标准对标各项工作,在学校党委和钱学森图书馆领导班子带领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讲好钱学森故事、上好“大思政课”、弘扬好科学家精神,为钱学森图书馆谱写新的华章。

最后,钱学森图书馆全体成员在序厅合影留念。

供稿:综合部
摄影:徐菁、肖昌雅
10月13日上午,《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

以爱为题 谱写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艺术人生
蒋英教授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她一生秉持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培养出二十多位知名歌唱艺术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旗帜。《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全书约23万字,以时间为主线,以爱为主题,讲述了她对国家的爱、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家庭的爱,全面还原一个在名将之女、科学家夫人身份外,真实、立体的蒋英教授形象。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致辞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介绍图书编撰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介绍图书出版过程

马兰基地原政委孔令才,蒋英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 胡昊部长共同为新书揭幕
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把培养真善美的艺术家视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把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学生;退休后,她在家中设立课堂,不收分文、不求回报地培养学生,用爱托举他们站上世界的舞台。在蒋英身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

蒋英之女钱永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原老干部局局长陈大亚、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钱天东、李芳向海宁市博物馆、徐汇区妇联、市三女中、世外浦江、校档案文博中心代表赠书。

在出版座谈会上,蒋英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蒋英的学生代表祝爱兰、吴晓路、多吉次仁和指导过的章亚伦、龚园等歌剧专家与钢琴演奏家陈以新,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李明,蒋英母校上海市三女中校长潘敬芳,家乡海宁市博物馆馆长章竹林等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讲述蒋英的事迹、音乐成就和精神品格,共同纪念蒋英教授。



文物有声 以文物档案挖掘再现教育家精神内涵
藏品是博物馆研究的基础。钱学森图书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坚持学术立馆,鼓励各业务部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营造全员学术和全员研究的氛围,围绕藏品的研究、阐释、传播与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已经出版多部高质量研究著作,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10月13日上午,章亚伦、吴晓路夫妇将珍藏的蒋英教授生前演出服装、蒋英老师手迹书信、教学录音带、珊瑚耳环等文物捐赠给钱学森图书馆。在钱学森家属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收藏了大量有关蒋英的实物、图书、期刊、手稿、唱片、录音带等珍贵文物。未来,章亚伦、吴晓路夫妇的捐赠将与馆藏蒋英教授实物文献一同成为演绎、阐释蒋英教授身上所展现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基础。


钱学森图书馆不仅展示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成就,更展现了钱学森、蒋英夫妇“科艺融合,相爱相知画人生”的良好家风,以及优良的家庭教育对钱学森伟大一生的影响。在出版座谈会上,徐汇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宋燕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共同为“徐汇区巾帼思政实践点”揭牌。

出席当天活动的嘉宾还有钱永真、沈德奋夫妇、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皇甫圆周,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毛杏云,中华儿童艺术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侯欣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冯亚,徐汇区妇联副主席沈燕等。会议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书记、副馆长张勇主持。

供稿:徐娜、张文珺
10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实地调研。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以及工会负责人王昕等参加调研汇报会。

李芳代表钱馆做专题工作汇报,从筹建历程、基本情况、发展历程、服务学校、工作成效、发展瓶颈以及正在推进的专项工作七个方面介绍钱馆工作。

管海兵副校长在听取工作汇报后,对于钱学森图书馆党政班子近年来上下协同、带领全馆团结协作取得的各项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钱学森学长是交大的杰出校友,他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是交大的宝贵精神财富。钱学森图书馆要凝心聚力,统筹发展,持续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品牌建设;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以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为契机,依托本馆丰富的展教资源、学术成果和藏品资源,发挥好科学家精神在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会后,管海兵副校长还前往钱馆办公空间、藏品库房、基本陈列改造工程现场以及地下空间等深入一线了解工作情况。



供稿:张文珺、茅艳雯
10月12日晚,纪念蒋英教授诞辰105周年音乐会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文治堂举行。


蒋英家属代表钱永刚,钱永真、沈德奋夫妇,马兰基地原政委孔令才,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李明,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皇甫圆周,中华儿童艺术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侯欣悦,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老干部局原局长陈大亚,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副校长管海兵,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学校人文学院、档案文博管理中心、钱学森图书馆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杨振斌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是交大的杰出校友,他的精神和事迹不仅感动全国人民,更感动了所有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交大的师生校友。钱学森认为,创新氛围、艺术修养以及通过艺术修养所启迪的大跨度形象思维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相信蒋英老师在音乐领域的造诣、其培养的优秀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出将为交大学子激发创新思维增添动力。

蒋英之子、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介绍,现场演出的音乐家是蒋英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首批学生,为纪念恩师诞辰105周年,他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以悠扬的歌声缅怀恩师。

上海交大教工合唱团合唱《领航》,拉开音乐会帷幕。随后,祝爱兰、章亚伦、多吉次仁、吴晓路等音乐家及他们所培养的新秀们分别登台,演绎了国外著名音乐家的经典音乐作品以及《大江东去》《岁月悠悠》《我爱你,塞北的雪》《思念远方的亲人》等中国经典曲目。








歌唱家们用声音的魅力、精湛的演唱技术奉献了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蒋英教授的音乐才华和深厚造诣令人钦佩。音乐会上被重新演绎的曲目,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蒋英教授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学生们对她深沉的缅怀与思念。

来自钱学森班的同学们表示,音乐会还让他们对蒋英教授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至今仍然对广大音乐学习者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音乐会在全体音乐家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工合唱团共同演唱的《老师,我想念你》中结束。

Qian Xuesen is an outstanding alumnu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His spirit and deeds have not only touched the hearts of people across the nation but also deeply moved the faculty, students, and alumni of this university. Qian Xuesen believed that an innovative atmosphere and artistic cultiv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edu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Professor Jiang Ying's accomplishments i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wonderful performances of the outstanding musicians she has trained, will stimulate innovation thinking for SJTU students.

Qian Yonggang, son of Jiang Ying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introduced that the musicians performing in the concert were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students taught by Professor Jiang Ying at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争当新时代追梦人,10月28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开幕仪式在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笃行楼举行。

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红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自治区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潘春甜,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马信,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党委副书记张桓,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永兴,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永丽及党群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仪式。张桓主持开幕仪式。
李星在致辞中代表宁夏大学对钱永刚馆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科协致以诚挚敬意。他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展览,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更多了解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学习他的爱国之情、奉献之行、求真之道、创新之举,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融入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潮之中,将个人成长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钱永刚教授为宁夏大学捐赠图书,图书馆馆长苗福生接受赠书。

开幕仪式后,钱永刚教授为与会师生作了题为“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的讲座。他从“求学交大、志在救国,追逐万里铁路梦想”“勤学精进、志在兴国,立志航空矢志不渝”“留美游学、志在报国,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金色晚年、志在富国,助力祖国圆梦复兴”深情讲述了钱学森科技报国的五次选择,诠释了钱学森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钱永刚教授耐心而细致地解答每一个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开始前,与会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讲解员引导下共同参观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


“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由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展览以钱学森同志人生的五次选择为主线,通过“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胸怀大局、不懈探索”“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民族脊梁、科界楷模”5个部分、20余件仿真实物和300多幅照片,展示了钱学森的报国历程、卓越贡献与崇高品格,旨在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的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宁夏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风洞组合展项内容创作服务采购 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陈展改造多媒体及其控制设备采购 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其他事项:
报名时须提交:
① 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查看副本原件留存复印件);
②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11月13日,“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4”在四川广安举办。论坛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革命文物·革命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交流经验、共襄举措、凝聚共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出席并讲话。

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局、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代表和特邀专家参加会议。会上,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民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名单,我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光荣上榜,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高校博物馆项目。

巡展内容依托本馆原创展览“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结合巡展地点和特色打造,保证各部分版面立面设计独立性,力求不影响整体参观动线的前提下,在不同场馆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段展示。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立志报国、奋斗成才”记录钱学森立志科技救国,刻苦努力、成长为世界知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筑梦航天、奠基伟业”描绘钱学森学成归国,领导开创中国导弹、航天事业的艰苦开拓历程;“胸怀大局、不懈探索”反映这位志在强国、心系富民的战略科学家晚年后,将关注点投向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诸多领域,思索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民族脊梁、科界楷模”则是透过钱学森无私奉献、求真创新的大师风范,凸显其作为爱国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精神内涵。
展览于2018年11月9日-12月23日首次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后赴陕西、四川、江苏、河南、河北、浙江、宁夏、内蒙等多地巡展。2022年和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牵头下,展览分别赴澳门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展出,传播科学家事迹,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以弘扬钱学森“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主旨,以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为线索,立体多维地呈现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展现钱学森为共和国科技事业所做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彰显其品格风范与成才之道,引导公众深入领略大师风范,汲取思想智慧,感悟钱学森始终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前途、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
2024年11月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功举办了一场消防设施联动测试及应急疏散演练。
此次活动在11月消防宣传月期间举行,正值基本陈列改造装修工程进入尾声,旨在进一步提升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深知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本次活动由钱馆主办,得到了装修改造工程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和明华物业的配合支持以及校保卫处的工作指导。在联动测试环节中,专业人员对消防设备设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和操作演练,确保了馆内展厅区域消防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应急疏散演练环节,包括钱馆教职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物业单位在内的40余人,按照预先制定的疏散方案,迅速、有序地完成了疏散任务。此次演练不仅是对消防设施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对钱馆安全管理工作的一次重要实践。


消防演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乎人员的生命安全,更是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其消防安全工作尤为重要。通过此次演练,钱馆不仅测试了消防设施的功能,也提升了全体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在基本陈列装修工程的重要节点联合施工单位进行演练,体现了钱学森图书馆对安全生产的高度负责态度。此次演练不仅确保施工期间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也为钱馆恢复开放的安全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安全教育活动,为营造安全、和谐的参观环境而不懈努力。
图文:王昕
2024年11月13日,“积健为雄——钱学森教学手稿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开展。本次展览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指导,钱学森图书馆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协办。展览通过23块展板、88张珍贵图片,展示了钱学森在既做科研、又做教学实践之中留存的大量珍贵手稿。展览以“科教结合”为策展立意,通过钱学森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积累手稿,诠释并展示他作为一位“大先生”的积健为雄之路。这些手稿既是教学之作,又有科研之意。通过整理和考证这些手稿的形成与内容,展示钱学森既为师者、又为学者的双重身份。

【左图】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办公室的留影。
【右图】钱学森兼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时,给学生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问题。
展览以研教融合为主线,依循钱学森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和晚年时代三个部分:“始于科研 成于教学” “理工融合为国育才” “研教相长、转识成智”。以此,为当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历史启迪。展览是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素养课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成果之一。


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1935年出国留学,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9年留校后以专攻科研为学术起点,由此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术主张,同时又以任职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为契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撰写出兼具学术性质和教材性质的《可压缩流体气动力学讲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
重点展品
【内容说明】钱学森的学术道路始于交通大学,图为他在交通大学二年级时的应用力学课程笔记。笔记蕴涵严谨治学态度和扎实学术功夫。

【内容说明】《工程控制论》是钱学森滞留美国期间,以为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授课为契机完成的科研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教材。
【内容说明】钱学森撰写的“火箭技术概论教学安排”手稿,后经钱学森整理于1963年以《星际航行概论》为书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说明】左图为钱学森讲授物理力学时写的手稿,中图《物理力学讲义》中文版于1962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右图为1964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物理力学专业同学的合影。
【内容说明】钱学森的学术工作都由其本人亲力亲为,因此在钱学森手稿中留存大量正式发表文章前的文稿。从文稿撰写到文章发表之间,还会形成多种版本的修订稿,反映出钱学森的学术道德自律。图为钱学森关注并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撰写和发表的文稿。

教书不能只教书,教书、科研是不能脱离的。我从前也教过书,也作过研究工作,有点体会:认为这两者不能分家,一分家以后书会越教越糟。反过来,是不是可以只做研究工作不教书呢?我也不赞成。我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启发,我每讲一课之后,学生总要问我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把我难住了。这一逼,对我有很大好处。
——钱学森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积健为雄——钱学森教学手稿展
展览时间:2024年11月13日-2024年12月30日
展览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一楼
图文:钟巍
2024年11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设的工程师素养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秋季学期教学工作启动,这也是本课程2024年第二轮授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80名研究生选修了这一课程,钱学森图书馆邀请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作为课程导师,首讲本学期第一课。
课程开始之前,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课程负责人李芳研究馆员全面介绍了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价值,以及教学计划、师资阵容和考核方式,为学生们勾勒出清晰的课程框架。
随后,顾吉环老师围绕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与道德风范展开深入讲解。他将钱学森的主要科学精神总结为“勤奋、严谨、诚信、创新、育人、担当”六个方面,并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详实的内容,以生动的授课风格,多维度、深层次剖析钱学森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实践体现。顾老师指出,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的那样,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贯穿钱学森科研生涯的科学精神,是他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重要驱动因素。他勉励同学们深入学习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更要在科学道德层面修身立德、涵养高尚,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大局,在成为卓越工程师的道路上不断攀登科学与工程的高峰。最后,顾老师还邀请同学们在12月11日以后,来到基本陈列升级完成的钱学森图书馆,更深入地学习、感受钱老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精神。顾老师期望同学们能借此机会,进一步体会钱老的崇高精神境界,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与灵感。
钱学森图书馆坚持“展教融合”课程建设理念,精心策划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体现本馆馆藏特色与学术积淀的主题展览。本学期授课期间,“积健为雄——钱学森教学手稿展”在课程阵地闵行校区陈瑞球楼一楼走廊展出。展览以科教结合为立意,通过诠释钱学森教学手稿的内涵与价值,展示他作为“大先生”的积健为雄之路。




顾吉环,原中央军委科技委综合局大校,钱学森生前秘书。长期从事钱学森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研究与传播。先后参与编撰《钱学森书信(十卷本)》《钱学森书信补编(五卷本)》《钱学森文集(六卷本)》《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信札录(八卷本)》《科学道德——钱学森的言与行》《你好钱学森——成长启示》《你好钱学森——嘉言利行》,以及立体书《大科学家钱学森》、漫画书《我们要征服宇宙》(12卷本)等众多著作。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钱学森系统工程理论培训中心特聘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荣誉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等。
撰稿:李月白
On November 18, 2024,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tarted the course "Qian Xuesen's Systems Engineering Thought" for the National Graduate College for Elite Engineers (NGCEE). A total of 80 graduate students from NGCEE have registered for this course. Gu Jihuan, Qian Xuesen's former secretary and a senior colonel, delivered the first lecture.
QLM executive director Li Fang introduced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pla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clear framework for the coming months.
QLM also chooses the "exhibi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philosophy in course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matic exhibitions that complement course contents and reflect QLM’s unique feature: the invaluable collections. During this semester, the exhibition "Accumulating Strength for Greatness: Qian Xuesen's Teaching Manuscripts" is being displayed in Chen Ruiqiu Building.The exhibition, with the theme of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rprets the value of Qian Xuesen's teaching manuscripts, showcasing his path to greatness as a "great teacher."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多媒体资源综合管理平台 项目(采购编号:钱采(运)[2024]013)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详细内容如下: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2024年12月10日下午,《工程控制论》出版七十周年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指导,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致辞指出:钱学森在长期在航空航天理论与工程实践中,以及参与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将《工程控制论》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拓展,创立了系统工程学科。他在推进系统工程伊始就注重面向国家迫切需求和面向科学前沿,这为中国系统工程发展指明了方向。百年大变局之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具挑战,系统工程将是解决中国社会各类复杂问题的重要工具。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代表学校欢迎线上线下的参会专家,并表示钱学森大力倡导和推广系统工程,并将系统工程从航天领域推广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创建了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系统工程中国学派”。此次会议既是一种缅怀与纪念,也是一种弘扬与传承。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在此背景下,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推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彰显时代价值。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和研讨了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刘忠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安轶副教授、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姚轶崭研究员、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秀芳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吕成冬副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李月白等,从不同视角围绕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思想进行专题报告或交流发言,深入剖析了系统工程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展示了系统工程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钱学森卓越贡献的崇高致敬,也是对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领域发展的有力推动。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发展。

供稿:汪长明、任佳怡
12月11日上午,纪念钱学森诞辰113周年主场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活动以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为契机,发布第二批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目录,成立钱学森图书馆理事会,深入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上海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王宗光、马德秀,原校长谢绳武,副校长蒋兴浩、管海兵,原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曦,校长助理于朝阳,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杨振斌指出,钱学森同志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作为钱老的母校,上海交大要铭记好、弘扬好钱学森精神,发挥好钱学森图书馆的作用。今年5月,钱学森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既是对钱馆开馆以来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也为钱馆更好立足交大、服务社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希望钱学森图书馆以提质升级为契机,讲好钱学森精神,上好大思政课,培养一代又一代钱学森式的时代英才。

向义海在致辞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立意深刻的专题讲座等形式,全面立体展现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崇高精神,成为激发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时代精神的重要阵地。此次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改造的完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重要讲话精神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具体举措。

马德秀在致辞中指出,钱学森图书馆走过开馆十多年时光,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让钱学森精神永驻交大校园”的建馆目标,更践行了为中华民族守护好这座精神丰碑的承诺,让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代代传承。新一代钱馆人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征集,增加了大量实物和现代化的阐释手段,让钱学森的精神和事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随后,新一代钱馆人用鲜花表达对老一代钱馆人的感谢,并表示将牢记建馆使命,继续发挥钱馆独特优势,不负国家重托,无愧人民期待。
钱学森图书馆有关负责同志汇报钱馆基本陈列改造情况。此次基本陈列改陈继承与创新并举,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和“专题为主、编年为辅”体例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基本陈列改造和重塑故事展现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钱学森形象,以新的立意和更高站位重新阐述钱学森精神的历史生成和时代价值。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改陈为新起点,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新要求,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的使命,积极落实未来行动宣言。
胡昊公布了钱学森图书馆第二批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的目录,围绕钱学森出国求学访问、取得重大成就、体现爱国情怀的主题,包括钱学森的中华民国护照、钱学森收到的陈叔通于1955年9月7日发出的告知其可以回国的电报、1955年钱学森携带回国的手提箱等13件文物入选。


在捐赠环节,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原老干部局局长陈大亚将自己一生珍藏、多年积累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28次发射任务书和钱学森在七机部办公室使用的电风扇捐赠给钱馆。钱永刚为陈大亚局长颁发捐赠证书。

两本新书《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在现场发布。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赵传东和蒋兴浩为新书揭幕。《钱学森图书馆藏品大系——有朋来贺》通过一张张精美贺卡展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服务国家、潜心研究的点滴细节。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马院组织编撰的《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介绍了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成为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课堂、科普讲堂、精神殿堂。

于朝阳宣布钱学森图书馆首届文创设计大赛结果。

现场举行钱学森图书馆理事会成立暨首届理事聘任仪式,刘曙光、“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向义海副局长以及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耀申为首届理事代表颁发聘书。


出席活动的嘉宾还有《中国文物报》首席编审李文昌、博物馆头条总编辑折彦龙、人民网上海频道负责人金煜纯、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主任刘鹭、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上海市科协学术部二级调研员苏祺、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唐彩斌以及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钱学森班”等单位代表。
作者:任佳怡
供稿单位:钱学森图书馆
责任编辑:任佳怡
主编:刘佳欣
2024年12月16日下午4时,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杭观荣研究员受邀走进“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堂,作为行业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选修该课程的80名研究生进行专题授课。

杭观荣研究员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精炼阐述了空间推进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其对航天器性能和太空探索的深远影响,突出了技术创新在航天领域的关键作用。他巧妙结合中国航天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对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进行阐释,不仅生动展现系统工程思想在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更强调其在复杂航天任务规划与实施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课程尾声部分,杭研究员描绘了空间推进技术的未来,并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心。他深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以此激励同学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在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征途上,为航天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此次行业专家授课,不仅极大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使他们对空间推进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理解,更是一次对系统思维能力和工程学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训。通过本次授课,同学们得以进一步掌握系统工程方法论,为今后将系统思维融会于学习与工作实践之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杭观荣,工学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研究员,副总预研师。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科学与试验专委会委员。从事空间电推进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发项目1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1项。
供稿:李月白
审核:汪长明
终审:张 勇
From Dec 11-12, the 2024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Director’s Forum unveils at the SJTU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Director’s Forum is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UMAC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ICOM for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and SJTU. It is a specialized meeting focused on university museum lead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and is an opportunity to deeply investigate issues of current relevance to the university museum sector globally. The theme of the forum this year is technology empowerment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peakers from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ydney, Technical University Dresden, Fudan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SJTU and UMAC share and present their unique practices in their respective university museums.

A list of presentations:
Wednesday, December 11th,2024 (QLM Lobby)
15:00-15:30 Forum opening (moderator: Li Fang)
15:45-16:15 Keynote one: Integration of museums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opportunities and reflections
An Laishun, Professor of Shanghai University, President of ICOM-ASPAC
16:15-16:45 Keynote two: Contemporary glob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niversity museums
Andrew Simpson, UMAC President

Thursday, December 12th,2024 (QLM Conference Room B13)
Forum sessions (moderator: Zhang Yong)
Session one: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9:00-9:20 Enhancing the use and visibility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through digital practices
Sébastien Soubiran, Director of the Jardin des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trasbourg
9:20-9:40 Digital teaching tools: online platforms for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instructionof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lorian Knothe, Director,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9:40-10:00 Action and reflection: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of digital development of QLM
Li Fang, Executive Director,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10:00-10:20 The logic and practice of promot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university museums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ies
Zhang Jingwen, Deputy Director, Nankai University Museum, Nankai University
Session two: University museums as hubs for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engagement practices

10:40-11:00 The living collection: embracing a knowledge-centric approach in university museums
Michael Dagostino, Director, Chau Chak Wing Museum, University of Sydney
11:00-11:20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s with university collections at TU Dresden
Kirsten Vincenz, Director, Office for Academic Heritage, Scientific and Art Collections, Technical University Dresden
11:20-11:40 From Longmen grottoes to Sanxingdui and Rodin: interdisciplinary observations of university museums based on dialogue-style exhibition practices
Li Mingbin, Director, Museum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11:40-12:00 “Museum-colleg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at Fudan University
Zheng Yi, Director, Fudan University Museum, FudanUniversity
12:00-12:20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in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t Sichuan University Museum
Zhou Jing, Deputy Director, Sichuan University Museum, Sichuan University
12月11日-12月12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上海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联盟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承办的“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与学科融合”研讨会暨2024年国际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钱馆举行。

本届论坛由开幕式、主旨报告、论坛报告组成。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主持,论坛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主持。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代表上海交大欢迎国内外参会嘉宾,并回顾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合作历程,期待在论坛的跨界交流中,分享更多高校博物馆的多样化实践与最佳实践案例,碰撞出思想火花。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教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这两个国家战略双向推动,高校博物馆日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及中国博物馆体系里的一个重要闪光点。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博物馆。希望拥有完备教学体系、专业研究人员、丰富跨学科资源等天然优势的高校博物馆能够在国际交流、文化传播、教育服务等领域,作出更多贡献。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Andrew Simpson代表主办方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期待共同交流高校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议题,并生成更多创意与借鉴案例。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签署新一轮项目合作协议。

今年馆长论坛的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邀请众多专家分别从技术赋能和学科融合的角度展示和分享变革时代大学博物馆的多样化实践,并以此评估不同地区、不同模式和不同方法下的博物馆“最佳实践”。

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安来顺在题为《博物馆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机遇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现代科技给博物馆提供了几乎无限可能,但绝对不是全部可能,在利用拥抱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Andrew Simpson教授在题为《当代大学博物馆面临的全球挑战与机遇》的主旨报告中提出了高校博物馆所要应对的七大挑战以及需要坚持的四大价值主张,着手解决可及性、公平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论坛报告的第一阶段主题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博物馆发展”,围绕这个主题,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科学园”馆长Sébastien Soubiran在题为《以数字化实践提升大学博物馆和藏品的使用率和可见度》的报告中,聚焦数字化实践提升大学博物馆和藏品的使用率和可见度,重点介绍了以UMAC database为代表的大学博物馆及藏品数据库,以及德国、葡萄牙等单个国家大学博物馆整体性藏品资源的整理与利用情况,同时回顾了数字工具在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的混合形式利用,期待在座嘉宾分享使用此类工具进行实物教学的经验。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Florian Knothe的报告《数字教学工具:用于本地和国际学校及大学生教学的在线平台》介绍了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学生进行教学,构建在线平台的做法;推荐了该博物馆艺学堂、艺穗坊、依托U21国际大学联盟设立的在线国际合作学习项目(Collaborative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等实践案例;分析了这些项目锻炼学生的核心能力即要求学生筛选馆藏,开展小组研习,并把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和分析构建动态数据库,并与其他观众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在题为《行与思:钱学森图书馆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实践与展望》的报告中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以国内博物馆发展三阶段反观钱学森图书馆发展脉络和数据服务中心、博物馆的数字化、钱学森数字人等数字化应用,以及钱馆人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书写双重身份、标准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展望。

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婧文在题为《以数字技术促进高校博物馆知识共享的逻辑与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南开大学博物馆和天津市级考古实验教学中心的主要情况,分析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和实验教学中心的教育数字化如何取得1+1大于2的发展增效,提出在新技术浪潮的驱动下高校博物馆在选择数字应用时应秉承数字原创和技术理性的态度,并分享了利用新技术重塑高校博物馆知识共享模式的做法。

论坛报告的第二阶段主题是“高校博物馆助力跨学科发展”,围绕这个主题,专家们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讨。

悉尼大学周泽荣博物馆馆长Michael Dagostino在题为《活态收藏:大学博物馆拥抱以知识为中心的新范式》的报告中分享了自己对历史博物馆和文化的热爱,介绍了周泽荣博物馆的三大支柱理念、OBL学习项目,艺术家与研究人员、学生和社区团体的合作来创造包容空间,从而展示澳大利亚丰富历史和习俗的创新做法。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在题为《复旦文博馆院融通发展》的报告中介绍了复旦文博系和复旦大学博物馆的情况、彰显复旦文博 “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及“馆院融通,复旦文博再出发”的愿景,坚守社会应用型和跨学科性的双重特点,从而实现育人为先,引才、育才、留才、用才一体化发展。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术遗产中心主任Kirsten Vincez在题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大学藏品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的报告中介绍了该校馆藏和基于馆藏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跨学科项目的具体实践。通过“互动科学实验室”“数据空间体验科学”“木乃伊重新发声”“颜色主题研究”等具体案例分享了把藏品作为加强研究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在题为《从龙门石窟到三星堆与罗丹:基于对话类展览实践的高校博物馆跨学科观察》的报告中介绍了上海大学博物馆基本情况、馆藏类型和基本陈列,尤其以跨学科的龙门石窟展、三星堆与罗丹展展示如何在多学科策展团队的合作下,实现学科互鉴与融合的目标。

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在题为《四川大学博物馆助力跨学科发展的实践与展望》的报告中介绍了该校多学科综合成就博物馆收藏体系、“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组成的常设展陈体系、“新视野博物大讲堂”“贯通式人才培养专项工作坊”等创新性活动开发,从收藏、展陈、活动研发等多角度助力跨学科发展。


作者:任佳怡
审核:邱文佳、张文珺
终审:张 勇
近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2024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名单,该名单包括重点推介剧目名单、优秀剧目名单、优秀中短剧名单、优秀剧本名单、组织单位榜单。上海交通大学推荐的《钱学森》入选优秀剧本名单。

剧本《钱学森》创作历时7年,先后经过多次小改以及7次大改,初步完成剧本创作和音乐创作草稿。该剧是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为原型的重大现实主义题材原创剧目,运用音乐剧形式,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为主题内核,以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以他与夫人蒋英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爱情佳话为辅线,展现“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传奇人生。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海菜花开》入选重点推介剧目名单,钱学森图书馆参演的上海科协剧目《群星闪耀》入选优秀剧目名单。



未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挖掘红色育人资源,进一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艺术形式生动讲述科学家故事,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2024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捐赠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张现民及馆内各部门代表和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主任侯秀峰、秘书长魏小妹,苏州诺伊曼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卫、总经理王小君出席捐赠仪式。

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13周年,进一步推动航天知识传播与航天精神弘扬,苏州诺伊曼实业有限公司向钱学森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以航天级标准自主研发的“零压力记忆枕”。
侯秀峰高度赞扬捐赠企业长期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所做出的贡献。他表示,在过去的16年中,捐赠企业与航天基金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开展了多维度的合作,现在企业加入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为弘扬钱学森精神贡献来自企业的力量。
钱永刚对诺伊曼实业有限公司的慷慨捐赠以及中国航天基金会对钱馆发展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致力于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传播与普及,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2月30日,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选修“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为主题的精彩报告。
作为课程导师,钱永刚馆长深情回顾了父亲钱学森辉煌而传奇的一生。从留学美国到奉献航天,再到金色晚年,钱学森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以卓越的智识、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奠基中国航天伟业中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在人生关键节点的选择,每一次都紧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展现了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生境界,以及关键时刻做出关键选择的超凡智慧和前瞻意识。
报告中,钱永刚馆长还深入分享了钱学森在系统工程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他晚年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探索与原始创新。他强调,钱学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其接受的一流教育和深厚的哲学素养,更离不开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知识的无限渴求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互动交流环节,一位同学提出关于家庭教育影响的问题,钱馆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分享了一段温馨的记忆。他提到,父母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并未频繁直接过问他的学习成绩,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深远且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他们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向他传递了对书籍的热爱,无形中培养了他“爱读书”的宝贵习惯。这一习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使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终身阅读者”。而这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他终身受益无穷。最后,钱馆长谆谆告诫全体同学,学习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加持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学习新知识,都能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钱永刚馆长的精彩授课,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科学大师的风采,更极大地点燃了他们投身科技强国伟业的热情。钱学森的“选择之道”鼓舞并引导同学们,要以国家需求为航向,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以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为自觉追求,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谱写华彩人生。
撰稿:李月白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为切实做好文物安全工作,上海市文物局在全市文物系统启动文物行业安全大检查。1月17日下午,上海市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带队到钱学森图书馆开展安全工作落实情况检查,同时就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

检查组依据《文物行业安全稳定工作检查清单》,对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监控室、文物库房、办公区域等进行详细检查,重点关注消防安全、技防安全、文物安全和用电规范等核心管理领域。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对台账记录、日常安全巡检流程和具体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细致核查。欧晓川处长指出,文物安全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红线。他充分肯定了钱学森图书馆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扎实成效,特别是在风险研判、日常巡检和台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绩。同时,他还特别强调馆方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和加强风险预判,切实保障文物及人员安全。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持续在技防消防设施、人员培训和安全机制完善方面加大投入,为展览展示、文物保护和社会教育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检查结束后,欧晓川处长向全体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致以农历新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博物馆事业所付出的努力。李芳馆长表示未来将继续以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安全责任,为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助力文博事业的发展。
撰稿:王昕
摄影:许盈
2025年1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首期“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和2025年星空少年讲解团线下面试会在钱馆举行。经过前期严格的筛选,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近百位学员来到现场,怀揣着对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崇敬、对艺术表演的热爱与梦想,迎接这场关键面试。

面试伊始,项目负责人与项目导师现场亮相。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向现场的学员、家长、导师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钱学森不仅在科技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对音乐艺术也有着独到的见解。钱馆作为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要阵地,一直致力于结合钱学森大成教育思想开展育人实践与创新,希望通过星空系列品牌项目的塑造,开启钱馆艺术实践育人发展的新征程。

随后,现场候选人在工作人员安排下进入弦乐、管乐、打击乐、宣讲考场。此次面试的评委阵容强大,邀请到了专业乐团及知名高校的音乐家杨蚕、陈瑞婕、郑巍、陈余馨悦与语言表演领域的资深专家袁林辉、吴颖嫣、葛尹担任评委。




面试现场的学员们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给评委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多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高校博物馆、科学家纪念馆,一直积极通过展览、广播剧、音乐会、情景剧、剧本体验等形式丰富的艺术教育,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探索激发创新创造思维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面试结果将在本周公布!
1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三明市三元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和三明市列东中学协办的“沪明情-旧石器对话新科技”沪明两地中学生寒假研学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顺利结营。

推动校际交流对话,以科学家精神启迪青少年成长
为期3天的上海之行,30位上海和三明的同学和老师先后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科学会堂、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天文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江苏路街道“钱学森旧居”和“‘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等红色场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在寻访上海的历史文化、红色足迹、科学家精神中领略海派文化、感悟信仰力量、激发创新思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和三明市列东中学的同学们以一对一结对的形式,逐一完成了每日的展馆研学任务单、参观笔记、“沪明情-旧石器对话新科技”征文比赛等各项研学营任务,分享学习中的感受与经验、交流各自对红色文化、历史文物、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在最后一站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三明列东中学的同学们在小对子的带领下体验了学校的思源工坊、健康大思政、海派剪纸、中医拾趣、打击乐、武术等特色课程,充分发挥脑力、体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度过了充满欢声笑语、收获满满的研学时光。


牵手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续写沪明合作新篇章
在1月17日的开营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签署馆际合作协议,约定从藏品交流、展览合作、宣传教育、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共同探索沪明合作科学家精神育人的新篇章。

2023年9月,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在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带领下首次走进福建三明,以“点亮精神火炬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题亮相万寿岩讲坛及三元区内的多所中小学校,并输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至万寿岩博物馆。此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一直在寻找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实践合作模式。

文物承载情怀,科技实现梦想。随着沪明对口合作日益深入,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和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将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共创沪明合作的科普品牌,以常态化的友好合作推动让两馆共建成为沪明合作的典范。
2月17日下午,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刘云峰一行莅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调研,深入了解钱学森同志的生平事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姚建建陪同接待。

刘云峰一行通过展厅中的珍贵手稿、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深切感悟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回顾钱学森的科学成就以及艰难回国历程。参观过程中,刘云峰表示,钱老的家国情怀和战略眼光是指引航天人前行的明灯。新时代背景下,航天人更要传承钱学森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航天强国建设。
2025年是钱学森回国70周年,钱学森图书馆计划于4月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启动覆盖全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推出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专题展览、研讨会、科学家精神宣讲、教育活动等,开展科学家精神、航天精神传播和弘扬,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助力推动科技创新。
供稿:王菲
拍摄:肖昌雅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在2025年春节后迎来新学期课程,这支以培养青少年“科艺”融合理念与团队协作为目标的公益乐团,正式开启艺术之旅。
分排合排双线并行,名师领航夯实基础
乐团课程采取弦乐、管乐、打击乐分组排练与全体合排的结合模式。2月22日,时光室内乐团团长陈炜、小提琴演奏家杨蚕、打击乐演奏家郑巍和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团助理指挥陈余馨悦四位老师根据学员的基础和特点,针对性指导运弓气息控制、节奏精准度等基本功,并教授基础指挥手势。课程中,学员们拿到了为星空爱乐团编制专属改编的《我的中国心》乐谱。
3月1日上午第二次课程中,乐团迎来了首次全员合排。在陈炜、杨蚕、陈瑞婕、郑巍与陈余馨悦五位导师的指挥下,弦乐、管乐与打击乐声部默契配合,以稚嫩却充满激情的琴音奏响《我的中国心》。尽管技巧尚显青涩,但学员们通过眼神与手势的紧密互动,展现出对协作精神的深刻领悟。课后,导师组针对声部平衡与情感表达提出优化建议,激励学员在后续课程中精益求精。

家长会共筑成长桥梁,科学管理护航艺术教育
星空爱乐团在课程设置中不仅安排了学员的课程,同时还结合家长关注的问题在开班首日举行了首届家长会,通过"项目介绍""教师寄语""管理规范""现场答疑"四个环节,搭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建馆和发展历程、整体工作、“星空爱乐”的溯源与发展。授课教师们也分别发言,分享了他们对“科艺”融合的理解和对学生们的期望,鼓励家长们在孩子的音乐学习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家长会现场还发放《星空爱乐团管理规范》,明确考勤制度、乐器维护规范及阶段性考核机制,获家长高度认可。

供稿:孙天骄
Liu Yunfeng, Deputy Director-General of the System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led a delegation to visi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February 17, 2025.
The delegation reviewed Qian’s monument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his arduous journey of returning to China. Liu emphasized that Qian’s profound affection tothe country and strategic vision serve as a guiding light for China’s contemporary aerospac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he noted, inheriting Qian’s legacy and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vital to building China a strong aerospace nation.
2025 marks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return to Chin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10th China Space Day in April, QLM plans to launch a year-round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These will include a themed exhibition honoring Qian’s homecoming, academic symposium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2025年2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迎来首次培训课程,上海市政协会议培训中心活动科主任、资深讲解员葛尹以“讲好科学家故事,做新时代好少年”为题带来主题讲座。

课程围绕讲解经验分享、互动技巧提升两大核心展开,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传授了讲解工作的精髓。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应用,讲解员会被取代吗”问题被提出时,学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及感悟。针对这个议题,葛老师指出:"技术虽能传递信息,但真诚的情感互动、灵活的文化解读,始终是志愿者讲解员的独特优势。"


以第一次课程为起点,“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小学员们将通过培训、实践、考核、演绎等过程成长新一批的钱学森精神的宣讲与传播者。期待他们为观众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服务,使"星空少年讲解团"成为传承钱学森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供稿:王菲
2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实验中学、小学联合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开学第一课暨“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微展览揭幕仪式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主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琳媛,基础教育办副主任刘轶昆;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社教宣传部副部长车兰;浦东新区泥城镇政府副镇长唐汁,彭镇中学校长金杰,泥城中学校长宋兴,以及泥城学区其他学校师生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六年级的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集体朗诵了《钱学森精神》,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实验中学、小学校长宋玲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钱学森精神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们学习钱学森先生的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李芳在致辞中讲述了钱学森先生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深厚渊源,以及钱先生对国家和人民的卓越贡献。

随着幕布缓缓降下,大家一同见证了“钱学森与上海交通大学”微展览的正式开启。王琳媛、李芳、唐汁、严峻共同为展览揭幕,这标志着学校与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捐赠环节,学校收到了《对钱学森产生深刻影响的17位老师名单》的珍贵资料。刘轶昆、成冬、宋玲共同参与捐赠仪式。这一名单承载着钱学森先生教育历程中的关键信息,是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钱学森先生成长道路上受师恩熏陶的重要阶段,也激励我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与学术探索中不断进取。

一(1)班的张妤娢同学与一(2)班的沈吴优同学通过讲故事《星辰大海的引路人》展现了钱学森先生的光辉形象。

六年级学生的话剧《钱学森》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生动地搬上舞台,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王琳媛在讲话中谈到,希望钱学森学长的精神力量可以号召和感染师生们,为学校的特色科学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希望此次活动不仅让临港实验的学子受益,更能进一步辐射泥城镇、乃至整个临港新片区的同学们,让钱学森精神鼓舞和激励更多莘莘学子。

随后,“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课程第一讲正式开讲。吕成冬带来了题为《钱学森的读书情缘》的精彩讲座,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钱学森先生的读书经历和对知识的渴望,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精神教育课。
为了宣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与事迹,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钱学森图书馆启动“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巡回宣传展示活动,以“1(展览)+1(宣讲)+X(品牌活动)”模式输送教育资源至大中小学校、军营、社区、博物馆。
2024年,钱学森图书馆携手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推动品牌先后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黄浦实验中学、交大附闵行实验学校等附属学校,超过2000名中小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希望每一附属学校学子都能在钱学森学长的精神鼓舞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供稿:交大附属临港实验学校
2月27日上午,徐汇区侨联党组书记、区侨办主任潘淑敏带队赴钱学森图书馆调研,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陪同接待。参观完展厅后,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

潘淑敏一行重点了解了新近展出的第二批国家一级文物,包括1955年钱学森归国前夕致陈叔通的求援信原件、美国移民局档案记录,以及钱学森归国后主持制定的《喷气与火箭技术发展计划》手稿等展品。潘淑敏指出,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效力的历程,是侨界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其文物史料生动诠释了“侨”与“国”的血脉联结。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节点,推动侨界思想教育品牌建设展开研讨。双方表示,钱学森是侨界代表人士中的一面旗帜,钱学森图书馆、徐汇区侨办、区侨联将整合资源,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体系,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钱学森精神照亮新生代归侨之路,让侨界精神“活”在展厅里、“融”在课程中、“化”在实践上。
2月28日,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素养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负责人李芳带领授课团队,前往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和系统工程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围绕课程建设、钱学森思想研究及馆际与馆院合作等主题进行调研、交流与座谈。
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李芳馆长一行通过参观“钱学森与国防科技大学”特色展览和图书馆资料室,回顾钱学森在国防科技大学建设历程尤其是1978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过程中的卓越贡献,以及国防科技大学老一辈学者精诚报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双方就弘扬科学家精神、“大思政课”建设、钱学森文献资源共享与展览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初步共识。李芳馆长表示,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将持续、多方位挖掘钱学森思想、精神内涵,并通过馆际合作推动其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应用。
下午,课程团队前往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进行专题调研。作为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重要实践基地,学院创办四十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在科研项目中通过深度融合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取得了显著成果。调研会上,双方重点讨论了三个方向:一是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二是钱学森指导学院建设的历史经验,系统还原其思想“落实落地”的过程;三是探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课程的共建路径,联合开发教学资源,推动课程在更多高校推广。李芳馆长指出,此次调研为课程优化和教材编写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持续探索跨校课程合作与师资交流机制。此次跨机构学术交流不仅强化了馆院合作与协同育人,还为传承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服务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战略注入了新的动力。


撰稿:李月白
2025年3月10日下午,西安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传时,西安市科学技术交流馆馆长董江、西安市科学技术馆馆长徐鹏等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专题调研。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参与现场接待。

在讲解员带领下,张传时一行走进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各个展厅,在钱学森的交通大学毕业证书、郭沫若赠予钱学森的手写诗、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等重要展品前驻足交流,深入了解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深刻感悟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

双方领导表示,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希望未来能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共同挖掘钱学森精神与当代科技创新的契合点,为激发科技创新注入科学家精神原动力。
供稿:孙天骄
图片:徐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提质增效,市委组织部在前期建设市级党员教育资源库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市、区、基层各类优质资源,推出了“系列党课矩阵”首批课程,已于近日正式上线。

首批“系列党课矩阵”共有文献档案党课、主题路线党课、文艺党课、情景党课、案例党课、红色节点党课、微视频党课等7大类133堂课程。经学校推荐、市教卫工作党委初审推荐,市委组织部审核遴选,钱学森图书馆微党课《人民的满意才是最高的奖赏——共产党员钱学森》成功入选微视频党课类目,作为“系列党课矩阵”首批课程上线。
微党课《人民的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共产党员钱学森》聚焦共产党员钱学森毕生践行的“人民至上”理念,以充满故事性的讲述方式,解读钱学森一生之中为国为民所做出的五次重大人生选择。通过钱学森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号召广大党员从中获取历史启示、体悟爱国主义、汲取精神力量。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坚持以本馆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进一步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练精品党课资源、打造党建活动品牌,讲好钱学森故事,上好科学家精神“大思政课”,为推动全校党员教育走深走实贡献力量。
3月11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2025年度第一期无障碍友好型博物馆服务培训在钱馆B13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与钱学森图书馆各部门员工、物业服务人员、钱馆志愿者代表50余人参与本次培训。会议由钱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主持。

本次培训邀请到上海市首批高级手语翻译员寇辰珠老师主讲,以《基础手语教学》为题,聚焦无障碍服务意识提升以及基础手语学习,赋能钱学森图书馆分众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寇辰珠老师深耕手语教学及翻译领域18年,长期担任上海市党代会、两会及重大新闻发布会手语翻译,并参与《中国手语教程(高级)》等多部行业教材编写。课程中,她系统讲解了手语基础知识,涵盖手势规范、常用词汇及语法规则,同时结合听障人群的定义、分类及需求特征展开科普,将钱学森人物介绍、博物馆无障碍服务以情景化互动的形式融于现场教学,帮助学员快速接触基础手语服务。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手语学习不仅提升了服务能力,更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以平等视角与听障群体对话的意义。

钱学森图书馆自2024年启动“无障碍友好型博物馆计划”以来,通过增设无障碍导示牌、优化展陈高度、完善公共空间指引等硬软件改造,致力于为特殊群体打造“入馆—观展—体验”全流程无障碍服务。此次培训是钱学森图书馆深化“无障碍友好型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开展多元主题培训,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肖昌雅
图片:徐菁
博物馆讲解工作搭建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提供公共服务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
3月12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5年基本陈展讲解提质升级专项业务培训。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副书记吕成冬以及各部门人员在展厅中结合讲解接待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跨部门研讨学习,增进全体人员对于钱学森科学思想的内化理解,进一步提高钱学森精神的传播宣讲能力。

本次培训围绕钱学森涉足学科领域划分,奖项的颁发背景、意义,英文报道文献的翻译,钱学森弹道与远程商用火箭关联,合影重要人物姓名、背景以及各展厅的布展逻辑等实际遇到问题进行研讨,来自不同部门的老师从自身不同专业领域出发,结合观众关注视角,深入挖掘藏品价值内涵,明确科学家传播核心主题,进一步提升钱馆讲解质量与传播效能,为2025年钱学森图书馆焕新开馆提前做好准备。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以《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讲解服务工作水平的指导意见》为指引,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自身讲解服务与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提升讲解服务数量和质量,更好满足不同群体观众的参观需求。
撰稿:任佳怡
摄影:肖昌雅
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度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在上院100号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向现场450位学员作主题报告。
7月18日下午,“沪苏浙皖书香阁,残奥冠军共读会”2024 年上海市残疾人读书系列活动开幕式活动 “奥运精神燃激情,爱国情怀铸辉煌”在钱馆举办。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汤艳,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毛杏云,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兼职副理事长金晶,我馆执行馆长李芳等出席。
8月6日,全国 “钱学森”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理事会 2024年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我馆执行馆长李芳汇报联合体2024年上半年工作,会议审议了联合体新会员单位申请、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成员名单及工作方案,并讨论了2024年下半年工作。
8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2024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中国航天员大队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中央军委科技委原大校、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副馆长孟令耘, 钱学森之子、我馆馆长钱永刚等嘉宾出席。
8月6日,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发起成立“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成立仪式在北京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行。
8月23-26日,钱学森图书馆首次参加第十届 “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我馆“巍巍交大 科学之帜”主题展区荣获“最佳展示奖”银奖,“星际航行学院-升空吧!小火箭”荣获“最佳教育活动展示案例”。
9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 2024 级学生军训团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举行《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主题讲座,由钱学森之子、我馆长钱永刚教授主讲,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军训团团长卓泽旺、军训团政委赵昕、我馆党总支书记张勇等参加。
9月21-22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受邀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开展精神宣讲活动。9月21日,宣讲团走进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阿拉善中学,为现场千名师生作科学家精神主题讲座。9月22日,全国科普日阿拉善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阿拉善生态沙产业展览馆举行,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作《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主题讲座,原创展览《变不毛之地为沃土——钱学森与沙产业》同步面向公众展出。
9月25-26日,钱学森图书馆原创展览《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在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综艺馆展出。本次展览配合学校原创话剧《钱学森》赴港演出同步开展,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孟庆海,香港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教科部部长王伟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等出席活动并参观展览。
10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2024 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大会传达学校2024年秋季学期全校大会会议精神,通报上半年各项工作进展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10月12日,纪念蒋英教授诞辰 105 周年音乐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举行。蒋英家属代表钱永刚,钱永真、沈德奋夫妇,马兰基地原政委孔令才,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李明;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参加活动。
10月13日,《爱的咏叹调——蒋英传》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举行,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我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天东等参加活动。
10月22日,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来馆开展实地调研。我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以及工会负责人王昕等参加调研汇报会。
10月28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 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开幕仪式在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笃行楼举行。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红军,自治区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处长潘春甜,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马信,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李星;钱学森之子、我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等参加活动。
11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 —— 钱学森生平事迹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推介名单,系全国唯一入选高校博物馆项目。
11月13日,《积健为雄——钱学森教学手稿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开展,展览通过 23 块展板、88 张珍贵图片展出钱学森大量珍贵手稿,全面展现钱学森既为师者、又为学者的双重身份。
11月18日,钱学森图书馆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设的工程师素养课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 秋季学期教学工作启动。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大校作为课程导师,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80名研究生首讲本学期第一课《钱学森的科学道德》,深入讲解钱学森的科学精神与道德风范。
12月10日,《工程控制论》出版七十周年暨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学术研讨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长杨晓光、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等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出席活动。
12月11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并入选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网信办联合举办的“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
12月11日,纪念钱学森诞辰 113 周年主场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上海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我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王宗光,原党委书记马德秀,原校长谢绳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兴浩,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曦,校长助理于朝阳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
12月11日,钱学森图书馆馆藏第二批13件国家一级文物正式对外发布。
12月11-12日,“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与学科融合” 研讨会暨 2024 年国际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主席 Andrew Simpson,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及来自全球高校博物馆30余位嘉宾等参加活动。
12月23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 2024 年度科学家故事舞台剧推广名单,上海交通大学推荐的《钱学森》入选优秀剧本名单。
2025年3月1日下午,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资深演员陈瑜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星空少年讲解团”小学员开展培训。
“科学家需要理性思维,而艺术表演强调感性共鸣,两者如何融合?”
课程伊始,陈瑜以互动讨论切入主题,引发学员对理性与感性关系的思考。在以《戏剧表演中的“七力四感”》为主题的课程中,陈老师不断引导青少年在科学精神传承中融入艺术表达,探索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未来,“星空少年讲解团”还将学习肢体语言、声音语言、舞台表演等更多专业课程,为进一步提升宣讲演绎能力与讲好钱学森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供稿:王菲
为培养青少年讲解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表达能力,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于3月8日、15日连续两日开展特色培训课程。上海戏剧学院石芷菡老师以戏剧教育为切入点,带领学员探索肢体语言与情景剧表演在科学传播中的创新运用。
在3月8日的课程中,石老师通过分析钱学森生平影像资料中的微表情与体态,学员们领悟到科学家坚毅品格与家国情怀的无声表达。课程特别设置“场景还原”环节,学员将舞台想象为展厅,结合展品陈设设计手势引导、设置悬念提问,实践"沉浸式讲解"的完整流程,通过肢体与有声语言来讲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

3月15日的进阶课程聚焦"声音四要素"与互动技巧训练。石老师指导学员通过声线变化塑造不同角色,从钱学森沉稳坚定的独白,到美国官员咄咄逼人的质问,用多元声音演绎经典历史场景。

两期课程均采用"专家示范+分组演练+交叉互评"教学模式。石老师在每组演练后即时拆解表现亮点,助力少年讲解员成长为兼具感染力与专业性的文化传播者。
供稿:王菲
3月18日下午,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教育专员任佳怡老师走进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芬雅剧场,为三、四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讲座——《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通过生动的故事、珍贵的历史图像与互动问答,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书写科学报国的传奇篇章,共同感受跨越时空的爱国力量与科学之光。
讲座以钱学森的少年故事开篇,以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他矢志报国的精神内核。

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铭记“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钱氏家训》,中学毕业后他怀揣“实业救国”理想考入交通大学,严谨治学的态度令同学们惊叹。

面对美国的高薪挽留与五年监禁迫害,他坚守“忠于中国人民”的信念,突破重重阻挠归国。“神秘电报”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对科学家的坚定守护。
归国后,钱学森以“中国人怎么不行?”的豪情投身航天事业,带领团队从“东风二号”失败中总结教训,提出“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原则,最终铸就“两弹一星”的辉煌。屏幕上航天员太空行走的画面,正是钱学森“飞天梦”的延续。而他因工作“失踪”数月、舍家为国的故事,则将“国为重”的奉献精神深植童心。

晚年钱学森仍心系国家未来,提出“山水城市”等超前理念,临终前留下的“钱学森之问”激发学子反思。讲座以互动问答开始和收尾,老师鼓励同学们以钱学森为榜样,用知识与担当回应时代之问。

一小时讲座,五次人生选择,无数动人细节。有同学产生了这样的感悟:“钱学森爷爷用五次人生选择告诉我:读书不仅为求知,更要把知识化作照亮祖国的星光!”同学们通过讲座对钱学森爱国、坚定、执着的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更点燃了心怀家国、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
自2024年11月,浦江初中教育联盟“博育坊”项目研讨暨钱学森特展开幕以来,浦江初中教育联盟通过研讨会、巡展、宣讲等形式不断推动馆校融合发展。未来,项目还将走进浦江镇中、小学教育联盟14所中小学校,与场馆一起开展馆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展厅多媒体播放设备及控制器采购(采购编号:招物2025C00010) 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其他事项:
报名时须提交:
① 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查看副本原件留存复印件);
②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上海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促进博物馆“大思政课”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为本市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提供范例,在钱学森归国7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部(师德与大思政课研究部),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开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课程教案征集活动。
一、征集要求
1.结合大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钱学森图书馆展教资源,研究开发历史人文、自然科技、艺术启蒙等各类课程,既包括衔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地理、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课程,也包括各类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2.课程教案设计体现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钱学森图书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展教资源,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跨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混合式教育。
3.课程对应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教案一般按1到2课时设计,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课程总结以及评价反馈等内容(可参考本通知附件),要求能够体现课堂(现场)教学全过程,教学设计具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一般不少于1500字。
二、提交方式
请于2025年6月30日前将课程教案以Word形式邮件发送至钱学森图书馆邮箱:qianxslib@163.com ,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三、稿件使用及奖励
钱学森图书馆将组织专家对课程教案进行评审,遴选出50个优秀教案进行奖励并公开出版《钱学森图书馆大思政课教案集》。后续还将联合有关部门甄选“十佳优秀课程设计”进行深化扶持和开发,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学校+基地”合作“大思政课”实践优秀案例。
四、联系方式
为满足开发课程编写教案的需求,钱学森图书馆现已在微信公众号(微信号:qianxslib_1211)教育专栏和官网提供相关资源下载:www.qianxslib.sjtu.edu.cn/edu/edu02.php?type=005004005,教育工作者也可直接与钱学森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钱学森图书馆将在展厅参观、现场教学、素材收集、资料获取等方面提供便利。
联系人: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 任老师
电子邮箱:qianxslib@163.com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代章)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部(师德与大思政课研究部)
2025年3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人物纪念专题展项内容创作服务采购 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文物有话说》系列访谈节目第二季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徐汇区融媒体中心、人民网上海频道共同策划推出,聚焦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主题,围绕钱学森图书馆第二批馆藏一级文物,邀请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对话交大讲师、交大学子和交大附小学生,回顾钱学森“航空救国”“科学报国”的崇高志向,以及他为报效祖国冲破重重藩篱的曲折经历,以文物里的大思政课教育形式,见证一位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之路。
钱学森是否可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他是在什么契机下树立“航空救国”的志向?他在当时美国科技界的影响力如何?钱学森归国的具体细节是什么?祖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哪些帮助?这些问题将在不同主持人对钱永刚馆长的访谈中一一揭晓。

参与访谈的交大学子,一名是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钱学森班的赵启涵同学,另一名是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程军涛同学。提到访谈感受,赵启涵同学表示:钱老最触动他的不是宏大成就,而是如何将现实限制转化为科研动力,由此想到机械人的传承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韧劲。程军涛同学表示:作为一名交大学生和文化传播者,能够参与本次录制并与钱永刚教授共同分享文物故事,他感到无比荣幸与激动。这不仅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他深刻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家国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都曾参加钱学森图书馆与学校合作的项目化学习课题《与文物对话,争做“文物小鉴定家”》。他们不仅对于钱学森爷爷的生平事迹非常熟悉,更是通过课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物评级与文物阐述的博物馆知识。参与访谈的同学就是通过校外课堂的优异表现,获得了直接对话、采访钱永刚馆长的机会。在本季《文物有话说》系列访谈中,同学们就第二批馆藏一级文物的选择标准、钱学森坚定回国的原因以及钱学森是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专注完成研究工作等问题勇敢向钱永刚馆长发问。钱馆长则激励同学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向钱学森爷爷学习,永不放弃。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青年教师,《文物有话说》系列访谈节目第二季聚焦当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将蕴含科学家精神的文物不断阐释、解读、传播,探索博物馆大思政课育人的创新形式,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报国之志,使钱学森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撰稿:任佳怡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奉献、创新的典范。为庆祝第10个“中国航天日”,迎接钱学森图书馆改陈开放,提升钱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钱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现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
一、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25年6月30日。
二、招募条件
1.自愿参加钱学森图书馆的志愿服务;
2.年龄要求:18周岁以上(含)至65岁以下;
3.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对工作认真负责;
4.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
5.热心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钱馆的志愿服务工作贡献力量,能够利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无偿提供服务;
6.愿意接受钱馆培训,服从工作安排,遵守志愿者工作相关规定;
7.具备以下条件者可优先考虑:
① 熟悉钱学森生平事迹、爱国精神、科学思想;
② 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进行外语讲解;
③ 具有物理、数学、航天、材料、历史等专业知识背景;
④ 擅长计算机操作及多媒体技术。
三、招募程序
1.报名
① 现场报名:请于馆内服务中心处索取《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报名表》,现场填写并提交。
② 网络报名: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钱学森图书馆志愿者报名表》。

2.筛选审核
钱馆社教宣传部将定期汇总报名资料,对报名者进行筛选与审核。
3.培训考核
钱馆将统一组织适任者接受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者将正式成为钱馆志愿者。第一批面试和培训时间为4月底,其他批次另行通知。
四、培训计划
1.钱学森精神与生平事迹专题培训:深入了解钱学森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贡献及精神内涵;
2.展厅讲解技巧培训:学习讲解礼仪、语言表达及互动技巧,提升服务质量;
3.航天知识普及培训:掌握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及基础知识,为参观者提供专业讲解;
4.志愿服务规范培训:学习志愿者服务规范、应急处理及团队协作技能。
五、服务内容
1.讲解服务:为参观者提供钱学森生平事迹及航天知识讲解;
2.活动协助:参与并协助钱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
3.文献整理:协助整理钱学森相关文献、资料,参与馆内文献数字化工作;
4.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钱馆展览、活动及钱学森精神;
5.外语服务:为外籍参观者提供外语讲解服务,促进国际交流;
六、志愿者权益
1.志愿服务证明:服务期满后,钱馆将为其颁发志愿服务证明;
2.培训机会:志愿者可免费参加钱馆组织的各类培训;
3.优先参与活动:志愿者可优先参与钱馆举办的展览、讲座及特别活动;
4.馆内资源使用: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可免费使用钱馆的部分资源,如图书、文献等;
5.志愿者交流平台:钱馆将定期组织志愿者交流活动,促进团队协作与经验分享。
七、其他事项
1.服务时间:志愿者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选择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等时间段进行服务;
2.服务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3.联系方式:如有疑问,请通过邮件联系钱馆社教宣传部,邮箱地址:qianxslib@163.com;
4.本公告最终解释权归钱学森图书馆所有。
钱学森图书馆“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期待您的加入!让我们共同传承钱学森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与科学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3月
The Starry Sk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onprofit youth ensemble at Shanghai Jiao TongUniversity’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commenced its new semesterjourney after the 2025 Spring Festival. Dedicated to foster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artintegration" and teamwork among teenagers, has officiallylaunched its artistic endeavors.
Separate and Full Rehearsals: Expert-LedTraining to Solidify Foundations
The curriculum combines separate rehearsals for strings, winds, and percussionwith full ensemble practices. On February 22, renowned mentors including Chen Wei,conductor of the Time Chamber Orchestra; violinist Yang Can; percussionistZheng Wei; and Chen Yuxinyue, assistant conductor from the ShanghaiConservatory of Music Chamber Orchestra tailored their instruction to students’skill levels. Students received specially adapted scores of My Chinese Heart,a piece customized for the orchestra.
During the first full rehearsal on March 1, under theguidance of five mentors—Chen Wei, Yang Can, Chen Ruijie, Zheng Wei, and ChenYuxinyue, students synergized strings, winds, and percussion into a spiritedrendition of My Chinese Heart. Though still refining their technicalskills,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d remarkable collaborative spirit throughattentive eye contact and synchronized gestures. Post-rehearsal, mentors providedfeedback on tonal balanc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o refine futureperformances.

Parent Meeting: Building Bridges for Growth with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Starry Sky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itiative emphasizes family-institution collaboration. On the program’sopening day, a parent meeting addressed key concerns through four segments: programoverview, mentor insights,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Q&A. Zhang Wenjun,Director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Department at Qian XuesenLibrary & Museum, outlined the institution’s history and the orchestra’svision. Mentors shared perspectives on the synergy between science and art,urging parents to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musical journeys.
A Management Handbook was distributed at themeeting, which included attendance policies, instrument maintenance protocols,and phased evaluation mechanisms. The handbook received widespread acclaim fromparents for its clarity and rigor.
为提高星空少年讲解团学员们的舞台演绎及表达能力,3月22日,“台词情感表达与处理技巧”课程在钱学森图书馆举行。
课程中,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授课讲师常欣怡以“舞台九宫格”理论为核心,为学员们解析舞台区域的强弱逻辑;通过“区位聚集”互动游戏,帮助学员们直观体会到站位、动作与观众注意力的关联。课程还特别强调背台、笑场与扫台等“表演三禁忌”,并借助案例示范引导学员理解“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表演信念。在“情绪角落”环节,教室四角被赋予“喜怒哀乐”四种情感标签,学员们随指令奔跑至不同角落,用肢体与声音诠释钱学森剧目的经典台词,将历史厚重感融入台词张力。


课程尾声,项目指导老师们为学员解读剧本《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并综合孩子的课上表现、课后作业的质量、声音适配度及团队配合需求进行角色分配。
目前,《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已进入联排阶段,学员们每周在导师指导下打磨细节,计划在4月25日晚于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正式公演。演出既是社会大美育教育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面向公众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期待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迸发新的光芒。
撰稿:王菲
2025年4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成功举办了本年度第二期无障碍服务培训活动。此次培训以《手语日常会话应用》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服务听障观众过程中的沟通能力。本次活动再次邀请到上海市高级手语翻译员寇辰珠老师进行现场指导,为钱馆的无障碍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实用场景,破解沟通难点。本次培训针对导览咨询的场景,重点突破口语与手语转换逻辑。“手语需提炼核心信息,而非逐字翻译。”寇老师以专业、凝练的语言点出手语运用的窍门。她还用“请问您需要寄存行李吗?”这样的场馆日常用语为例,演示如何通过空间手势(模拟储物柜)、疑问表情与简洁动作组合传递完整语义。经过她的精心指导,参训人员经过反复认真演练,学会通过简化句式、强化关键词,将复杂服务用语浓缩为5-6个手势表达。
深化服务承诺,传递人文关怀。本次培训标志着钱学森图书馆 “无障碍友好型博物馆计划”进入深化阶段。后续钱馆将结合听障观众反馈持续优化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真正的无障碍,始于对每一份需求的用心回应!
撰稿:肖昌雅
3月28日下午,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带队,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张勇一行赴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奖励办主任魏小妹就开展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合作进行交流。
李芳从筹建情况、发展历程、工作成效三个方面对钱学森图书馆工作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希望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归国70周年活动为契机,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与钱学森图书馆联合发布航天主题大思政课、启动航天大咖讲坛,共同打造“向星辰出发”航天主题活动,共同承办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专题展览《为国铸剑:钱学森与新中国科技事业》。
侯秀峰表示中国航天基金会近年来围绕宣传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推动航天科普教育和思政教育发展已经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精神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期待通过双方的共同合作,创新形式,进一步推动钱学森精神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广泛传播,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科技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崇高精神,缅怀他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钱学森图书馆将举办“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推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座谈会”、策划原创展览、开展钱学森精神联合宣讲团系列宣讲、征集全国“大思政课”课程教案及“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出版系列主题图书、启动口述历史项目等工作,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供稿:社教宣传部
4月3日上午8点30分,2025年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清明祭扫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员工、“浩瀚星河”志愿服务队代表、明华物业代表近60人怀着庄严肃穆的心情,齐聚钱学森铜像前缅怀纪念。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张勇为花篮整理绶带。全体人员向钱学森铜像鞠躬致敬,并依次敬献鲜花,表达对钱老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祭扫活动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主持。

202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4月钱学森图书馆也将迎来焕新开馆。在这一意义非凡的时间节点,钱馆全体成员缅怀钱老,寄托哀思,并将对钱学森的无限景仰和追思化为动力,站在焕新开馆的新起点,以举办“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为载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撰稿:张文珺
4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党委委员高东、大客户服务部总经理张越、分行私人银行中心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唐晨艳、徐汇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王育松一行来到钱学森图书馆参观交流,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陪同接待。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高东一行仔细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钱学森图书馆的陈展内容高度肯定,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深感敬佩,表示钱学森科学报国的精神永远我们值得学习、传承。

参观结束后,李芳馆长为中行嘉宾一行作“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专题讲座。她从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身份入手,分别从“为国争光-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心怀使命-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国难当头-新中国航天事业在艰难中起步”“谋篇布局-绘就战略蓝图奠基航天伟业”四个方面,运用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还原钱学森功勋卓著、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

双方将以此次联学共建为契机,以“金融+文化”切入点,未来双方将探索建立长效联动工作机制,通过资源互助、互补、互享,在博物馆运营、展览交流、党建活动、文化服务、社会教育等方面广泛开展深入合作。
供稿:许盈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张闻天故居管理所承办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钱学森生平事迹展”近日在张闻天故居开展。

展览以钱学森同志人生的五次选择为主线,通过“立志报国、奋斗成才”“筑梦航天、奠基伟业”“民族脊梁、科界楷模”3个部分、共300多幅照片,展示了钱学森的报国历程、卓越贡献与崇高品格。


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史诗,更是民族精神的缩影。他的五次人生选择无不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关于信仰与使命的生动课堂,激励干部群众、青少年人群以钱学森为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观提示】
展览时间:2025年4月1日-2025年7月31日
每周二至周日8:30-16:30
(16:00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张闻天故居临展厅
(川南奉公路4398号)
展览咨询电话:021-68960317
观展方式:免费参观
来源:张闻天故居
广大观众朋友们:
感谢您长久以来的关注与厚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现已完成,计划于2025年4月18日(周五)启动试运行,5月1日(周四)恢复全面开放。
现将试运行及全面开放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进馆方式
1、场馆实行散客免预约参观、团队预约进馆。
2、团队预约链接:https://groupqxslib.sjtu.edu.cn/team/,电脑端登录操作。
3、场馆瞬时承载量为500人,当馆内瞬时承载量超过上限(500人)时开始执行限流措施,按实际情况安排当日已预约团队优先进馆。
二、试运行阶段
1、开放时间:4月18日—30日 9:00-17:00 (周一闭馆,16:30停止入馆)其中,4月24日、25日因重大活动,暂不对外开放。
2、开放空间:1层、2层、3层展厅及文创空间(2层)以及地下1层临展厅全部对外开放。
3、讲解服务:每日10:00、14:00提供定点讲解,讲解时长45分钟/批,团队讲解预约暂不对外开放。
三、全面开放阶段
1、开放时间:每周二—每周日9:00-17:00 (周一闭馆,16:30停止入馆)。法定节假日期间正常开馆。
2、开放空间:1层、2层、3层展厅及文创空间(2层)以及地下1层临展厅全部对外开放。
3、讲解服务:
(1)定点讲解:每日10:00、14:00提供定点讲解,讲解时长45分钟/批。
(2)团队讲解:按团队预约链接登录,根据提示预约讲解服务。
如遇特殊情况,以“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为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4月10日
2025年4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隆重举行2024年度“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总结表彰大会暨培训大会。本次大会以“传承钱学森精神,凝聚志愿力量”为主题,全面回顾2024年度志愿者工作的丰硕成果,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进行表彰。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副部长、志愿服务工作负责人郭娅,副部长车兰以及教育专员任佳怡、肖昌雅和志愿者代表近百人出席大会。

大会伊始,吕成冬对钱学森图书馆2024年度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在志愿们的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顺利完成基本陈列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推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巡回展示活动,收获各界好评。他指出,志愿者是钱馆科学家精神传播与弘扬的中坚力量,钱馆的发展离不开志愿们的无私奉献与全力支持。2025年恰逢钱学森回国70周年和中国第十个航天日,钱馆计划启动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以焕然一新的基本陈列与精彩缤纷的展教活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深入人心。


随后,各志愿服务队队长分别介绍本年度工作的亮点和特色,从讲解服务到日常运营再到社教活动,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为钱馆注入无限活力。

郭娅介绍2025年度“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工作计划。她表示,新一年将重点推进“钱学森精神传承计划”,通过更多元的活动和更广泛的服务在多领域推进钱学森精神弘扬。同时,钱馆将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场馆体验。


张文珺与车兰为2024年度优秀志愿者颁发志愿服务证书。优秀志愿者代表王茁和周薇薇分别发表感言。王茁表示,在钱馆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学到知识,更感受到奉献的喜悦。周薇薇则分享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经历,并号召更多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

图为 部分光荣离队志愿者以及代领志愿者合影
会上,多位在钱馆服务超过10年的资深志愿者光荣离队,钱馆举办光荣离队仪式以感谢他们坚持一线、服务钱馆的志愿服务精神。


新老交替,生生不息。“浩瀚星河”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和组长也在本次大会接受新一期的聘任,正式开启新一季的志愿服务征程。

最后,志愿者风采展示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视频、照片和现场表演,志愿者们展现他们的热情与活力,生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本次总结表彰大会不仅是对过去志愿者工作的总结与肯定,更是对未来志愿服务的展望与激励。为了提升志愿者讲解服务能力,下午钱馆还开展了新的一轮讲解专题培训。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凝聚更多志愿力量,为传播科学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作出更大贡献。
2025年4月13日,钱学森图书馆"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首次亮相英才爱乐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上海赛场。在导师杨蚕,陈瑞婕,郑巍等的指导下,导师陈余馨悦指挥39名学员们身着西装礼服,以昂扬的姿态和精湛的技艺将爱国主义传世之作《我的中国心》演绎出新时代的青春风采,最终斩获上海赛区一等奖。

演奏现场,弦乐声部以丝绸般的音色勾勒动人旋律,管乐声部通过精准的气息控制展现稳定声场,打击乐声部以精准的节奏为作品注入多层次感染力。三个声部的默契配合,展现出青少年乐手扎实的技术素养与艺术表现力。


评委组对乐团首秀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演奏“兼具情感张力与专业水准”,同时就声部平衡、细节处理等提出专业建议。

赛后采访中,学员及家长纷纷表示“星空爱乐”项目不仅为青少年搭建了艺术实践平台,更通过集体排练与演出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有效提升了综合艺术修养。一位家长感慨道:“看到孩子们在音乐中学会倾听彼此、共同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的舞台首秀,不仅展现出新时代青少年的艺术造诣,更谱写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乐章。音乐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基因,创新沉浸式青少年思政教育的范式,推动青少年美育发展,深化科艺融合理念内涵。
供稿:孙天骄
为提升星空少年讲解团舞台表现力与艺术素养,青少年原创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于3月22日起正式进入演出彩排阶段。每周六下午,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戏剧创排小组的四位实习导师根据不同剧目,对学员们进行角色演绎培训与戏剧演出指导。

在前期筹备阶段,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戏剧创排小组与星空少年讲解团主理人通过课堂表现评估、课后作业质量追踪、声线适配度测试及团队协作需求分析,为每位学员精准匹配角色。

为精准还原历史细节,让学员演绎出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表演导师以“角色档案构建”开启角色体验创作,帮助学员们用“第一视角”深入体会钱学森不同阶段的人生选择及其背后成因。联排阶段,项目团队从台词打磨、道具复刻、服装匹配、背景场景搭建等多个角度详细揣摩推敲,力争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4月24日下午,《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的表演者星空少年讲解团与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将进行带妆联排,为即将到来的中国航天日首演打下坚实基础。
供稿:王菲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上海市举行,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航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承办。上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基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的老港升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的钱学森“航空救国、科技报国”远大理想也在上海这片科技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

科技强国,光耀来者。4月2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致敬航天奠基人,传承科学家精神’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
七秩荣光 开启钱学森精神弘扬新篇章
2025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钱学森的载誉归来开启了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宏伟序章,并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的崇高精神,缅怀他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上海交通大学启动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应有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致辞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讲话

上海市产业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彭崧讲话
4月25日上午,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主题标志现场发布,并启动全年活动。主题标志设计紧扣科技航天与爱国归国两大核心维度,旨在以视觉符号凝练钱学森的卓越贡献与崇高精神。其创意根基深植于“归”字所蕴含的归国意涵、代表纪念时长的阿拉伯数字“70”,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标识,三者融合构成主体图形框架,并以“1955-2025”这一具有历史跨度的具象化时间符号作为“暗线”,精准锚定钱学森归国的关键时间节点与当下纪念的时代坐标。

杨小宇、管海兵、彭崧、钱永刚共同启动“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 ”

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主题标志 设计师:钟巍
“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分为“缅怀·非凡人生”“弘扬·崇高精神”“献礼·集体记忆”三个板块,计划以科学成就为主题,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策划以生平叙事为导向的专题展览,系统回顾钱学森回国历程及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以精神传承为主题,通过主题展览、精神宣讲、“大思政课”建设、融媒体传播等,见物见人见精神,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成果转化为主题,通过文化育人、主题出版、口述史料采集等,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
高山仰止 致敬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
2004年春节,刚刚飞天归来的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与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从那以后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航天员们都会上门探望钱老,致敬先驱、聆听教诲。钱学森图书馆2011年建成开放后,先后迎来杨利伟、景海鹏、刘旺、刘洋、邓清明、陈冬、赵传东等多位航天员到访。

当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的还有“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进校园”活动。特级航天员、2025年“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汤洪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校园。

钱永刚馆长向出席活动的航天员汤洪波赠送钱学森图书馆建筑模型“大地上的丰碑”。该建筑模型采用“大地情怀 石破天惊”设计理念,以方正的结构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以开裂的石头寓意钱学森迸发的智慧之花以及戈壁滩蓬勃发展的中国航天事业。这份礼物承载着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内涵,也寄托着对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无限期许。
钱学森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与普及,培养了一支以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为指导发展起来的青少年艺术团体“星空少年团”。由“星空少年团”带来主题微宣讲《我的中国心》,生动演绎70年前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的故事。少年们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与悠扬的乐曲声,传递着对钱学森的家国情怀,谱写下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生动乐章。


《我的中国心》现场演出
传承创新 推出航天科学教育若干举措
在人工智能时代,钱学森图书馆站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新起点,通过建设“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打造馆藏资源开放、共享、融合和知识服务的平台。以“开放共享、智慧赋能”为宗旨,构建起覆盖手稿、书信、图书、期刊、照片、影像资料等馆藏类型及11万个数字资源的“数字文物枢纽”。“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一期)上线试用,首次将3万件馆藏和10万个数字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进一步提升文物藏品的公共服务效能,拉近公众与钱学森之间的距离。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令才、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钱学森生前秘书李明、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顾希垚、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共同启动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上线仪式
活动当天,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从构建航天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育新时代航天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强强联合,共筑航天未来。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向星辰出发”主题航天公益活动,推动“中国航天基金会奖”获奖者走进高校;联合举办展览,开展全国重点区域巡展;推动航天院士、专家走进上海地区大中小学校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精神宣讲;合作推动中国航天基金会创作平台一期“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文化体系建设。

管海兵与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代表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钱学森图书馆宣传片《星河之上,赤子长歌》也在同日首发。

五年归国路,一生航天情。作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纪念地,钱学森图书馆将站在全新起点,勇担时代使命,解读航天事业的精神密码,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谱写新时代华章作出应有贡献。

撰稿:任佳怡、汪长明
4月25日,由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和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主办,钱学森图书馆承办,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永刚工作室揭牌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启动仪式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致辞。他表示,钱学森是上海交大1934届杰出校友,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以“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壮举诠释了科学报国的崇高使命。钱学森图书馆珍藏62000余件珍贵文献手稿与实物,并于2024年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完成展陈升级,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基地。钱永刚教授作为钱学森长子,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科技教育与科学家精神传承。此次工作室的成立旨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驻会副主任陈其昌介绍关工委工作室情况并宣布成立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永刚工作室。他说,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自2020年起联合市总工会及有关高校,成立了19个以专家、劳模命名的导师工作室,在青少年思想引领、专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钱永刚工作室依托钱学森图书馆这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由钱永刚教授主持建设。工作室将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引导青少年学习钱学森等科学大家的爱国精神与治学之道,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活动现场,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执行主任高德毅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颁证,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为钱永刚工作室揭牌。

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执行主任高德毅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颁证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执行主任高德毅为钱永刚工作室揭牌
仪式当天还举行了“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立德树人”微论坛,钱永刚馆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位育中学校长王亦群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沈子萌参与论坛,论坛由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专家指导中心执行主任张伯安主持。
尹后庆表示,钱学森的研究高度还体现在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突破上。他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论,将工程、科学与哲学深度融合,对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钱学森以忠于国家的赤子之心、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以及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激励着后人将学术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王亦群提出,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情怀,是学校开展大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引。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严谨、担当与创新,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为此,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中学生的六大基因——正气、士气、骨气、锐气、静气与书卷气,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实践遵循。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工作室导师钱永刚作“科学家精神进校园”首场讲座,以“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为主题,讲述了钱学森五次人生选择。这五次选择,钱学森诠释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崇高精神。

来源:第一教育
4月27日,以“家风铸魂 爱国传心”为主题,《钱均夫传》新书发布座谈会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举行。该书记录了钱学森父亲钱均夫的一生,再现了其生平事迹、教育事功与教育思想。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本次活动围绕钱氏家风对钱均夫的影响和钱均夫对钱学森的培养,以及钱学森精神展开。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围绕这句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钱永刚馆长讲述了钱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和钱均夫的“教育救国”理念,并分享钱均夫如何将这种理念贯彻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家国担当的故事。
《钱均夫传》将成为传承钱氏家风的火种、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媒介。现场6组家风传承的优秀家庭代表接受赠书。“这不仅是书籍的传递,更是社会精神文化财富的赓续。”受赠家庭代表表示。
在世界读书日和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发布会不仅邀请了8位热爱科学的红巷少年代表接受赠书,还设置了红巷少年“小小科学家”创意展示环节,将科技创新的薪火点燃在更多青年学生心中。

发布会后,各位专家围绕钱氏家族的家风传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开展交流座谈座,从钱均夫的人生事迹中挖掘他如何传承钱氏家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传承钱均夫的爱国实践与思想内涵,希望鼓励社会各界传承优秀家风,激发爱国主义实践热情。
“今天参观完钱学森故居,这里被保存得非常好。”座谈会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梵文、巴利文研究专家钱文忠点出了钱均夫、钱学森父子与小营巷的渊源。
据了解,钱学森故居位于小营巷方谷园2号,建于清末,历经百年,是钱学森杭州岁月的承载地,也是他接受优良家风熏陶、开启科学研究道路的重要坐标。故居室内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钱学森与杭州有关的重要事件以及他的生平事迹。

今年是钱学森归国70周年,也是其父亲钱均夫归国115周年。从“侨一代”钱均夫的教育救国,到“侨二代”钱学森的科技报国,再到新时代侨界青年的归国兴业,华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赤子之心代代相传。此次新书发布会不仅是对钱氏家风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侨务工作以文聚“侨”、以情暖“侨”的创新实践。
来源:潮新闻
4月25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原创沉浸式音乐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在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首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顾文、桂林理工大学部分师生、“星空少年讲解团”以及“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学员家长近百人共同观看演出。


作为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以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他在科学探索与国家建设中的心路历程与卓越贡献。剧目由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以及“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两大学生团体倾情出演,融合了演讲、演唱、器乐演奏等多元表现形式,在语言与音乐之美的交相辉映中,重点演绎了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求学、五年辗转归国路、科学报国等人生道路的重要片段,从学无止境、善于思考、开阔眼界、创新思维等视角展现了他的求学之路和成才之道。在整场剧目尾声,“钱学森数字人”激励少年们在新时代继续追寻科学梦想,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属于2025年钱学森图书馆“星空系列”青少年艺术教育项目。该项目计划以“科艺融合·创新传承”为主线,围绕文化传承、科学普及、艺术实践三大核心板块,借助“星空少年讲解团”和“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优质品牌,策划全年超过40场次线下培训及展示活动,构建“可听、可看、可体验、可展示”的博物馆大美育课堂,以钱学森精神为纽带,引导青少年完成从“聆听者”“探究者”到“讲述者”“演绎者”,再到“传播者”“践行者”的转变,以美育实践促使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未来,《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将以博物馆快闪演出形式为更多观众带来博物馆全新服务体验。
撰稿:任佳怡
2024年3月29日、4月12日与4月19日,钱学森图书馆星空爱乐团开展周六日常排练课程,以《我的中国心》为核心曲目,在导师团队的专业指导下逐步提升演奏技艺。
3月29日课程中,6位大提琴与4位小提琴学员在杨蚕、徐桐老师指导下,开启《我的中国心》重奏版专项训练,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实现音准与节奏的双重突破。当日同步推进《我的中国心》合奏版排练,陈炜、杨蚕、郑巍、陈余馨悦四位导师针对声部衔接细节进行精细化指导,通过分段演练与整体协调,逐步提升乐曲的完整性与表现力。

4月12日课程聚焦备战英才爱乐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艺术展演,在导师团杨蚕、郑巍、陈瑞婕和陈余馨悦的引领下,学员们强化了在《我的中国心》合奏版中的表现力,精准解读乐谱表情符号,实现弦乐和管乐声部气势增强、打击乐力度收放自如。学员们首次直面比赛挑战的兴奋与专注,为排练注入昂扬斗志。

4月19日课程迎来重要阶段性成果。陈炜、杨蚕、郑巍、陈余馨悦、徐桐五位导师全程督导,学员们顺利完成《我的中国心》合奏版、重奏版及《红星歌》三首作品的首次录音。排练过程中,学员通过反复合练深化声部默契,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期待学员们4月25日在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首演中的精彩表现!

撰稿:孙天骄
钱学森图书馆十大精品展览视频制作 项目比选公告
编号:钱采(社)[2025] 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钱学森图书馆十大精品展览视频制作 项目进行招标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 邀请招标
2、采购内容: 钱学森图书馆十大精品展览申报视频拍摄与制作
3、投标限价: 19.8 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 2025 年 5 月 9 日至 2025 年 5 月 16 日下午 16:00 时。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310 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 2025 年 5 月 21 日上午 9 : 30 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310 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 2025 年 5 月 21 日上午 10 : 30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b22 室)开标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 2025 年 5 月 16 日下午 17 : 00 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5月7日上午,“东南硕望——钱大昕纪念展”在外冈镇隆重开幕。嘉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惠文,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王玉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冬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陆永俭,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张现民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随着展览启幕,张现民老师全程参与了“钱氏家族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项目的启动发布。

改造一新后的外冈镇图书馆也于当日启用。作为以“钱氏家族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特色图书馆,馆内展出了40余件钱学森、钱伟长相关物件,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近年来,外冈镇通过深挖历史文脉、整合文化资源、升级公共空间,逐步构建文化新生态,以钱氏宗祠等历史遗迹为核心,启动钱氏宗祠周边地块动迁工作,同步完成整体文旅规划设计,未来将打造江南文化地标,重现“诗礼传家”的钱氏家风魅力。

来源:外冈在线
On April 24, 2025, the main event of the 10th China Space Day was held in Shanghai. As a crucial base for China's aerospace endeavors, Shanghai witnessed the launch of the country's first sounding rocket. It serv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Qian Xuesen, the "People's Scientist," to realize his ideal of "serv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Qian Xuesen's return to China,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the China Space Foundation launched a series of commemorative events on April 25, structured around three themes: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Hosting thematic exhibitions and seminars, reviewed Qian's journey back to China and his found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aerospace endeavors;
Spiritual Legacy: Presenting Qian's story through multimedia exhibition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ighlighting his scientific spirit and personal integrity;
Cultural Innovation: Launching China's first "Qian Xuesen Data Service Center", and opening up 30,000 digitized archives to the public. Debut of My Chinese Heart, a play by the "Starry Sky Youth Arts Group".
A commemorative logo blending "70th anniversary" and space elements was unveile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the China Space Foundation signed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to promote space science education programs, national touring exhibition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plans. Meanwhile,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released a promotional video titled Above the Starry River, A Patriot's Ballad. It showcased its new mission as a national-level base for scientist spirit education.
Historical Legacy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in 1955, Qian Xuesen not only pioneered the nation's aerospace endeavors but also cultivated generations of aerospace professionals. Since 2004, astronauts including Yang Liwei have continued visiting Qian.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pened in 2011, has hosted many space heroes. During the event, astronaut Tang Hongbo, as the "China Aerospace Public Welfare Ambassador," visited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a model of the library building, symbolizing the spirit of aerospace.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学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于5月9-10日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由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主办、教育学院承办,来自各附属学校的28名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及德育管理干部参加培训。
5月10日,钱学森图书馆任佳怡老师首先给学员们讲解了焕新改陈的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展览。钱馆社教宣传部副部长车兰以《以科学家精神 点亮信仰之光》为题,与学员们分享了钱馆在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方面的工作案例,生动诠释了“知信行一体化”的育人实践。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与学校基础教育办将更加积极推进“钱学森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在附属学校的开展,在钱学森精神、科学家精神等文化传承中强化育人使命,与附属学校一同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供稿:车兰
钱学森图书馆2024年年度报告现已发布。详细报告请见附件。
近日,钱学森图书馆邀请上海市徐汇区世外中学的同学们前往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并体验钱馆文创桌游《国士无双——钱学森》,通过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引导青少年感悟航天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在游戏中领略钱学森先生的爱国情怀与科学追求。
01 基本陈列参观:在展厅中了解科学家事迹
历时一年多的闭馆改造后,钱学森图书馆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一批新增珍贵藏品亮相。世外中学的同学们在展厅中聆听讲解员讲述钱学森事迹,全方位了解了这位新中国航天奠基人的爱国情怀。

02 沉浸式体验:在桌游中感悟中国科学家精神
参观后,世外中学的同学们怀着好奇与期待步入钱学森图书馆地下报告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学生们围坐在摆放整齐的桌游前,聚精会神地聆听游戏规则。桌游《国士无双——钱学森》以钱学森求学报国,领导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将火箭研制、卫星发射等科技攻关过程融入游戏机制中。桌游设计精良,融合钱学森当年的求学经历,历史事件卡、科研实验、技术突破路径等多种元素,既有策略性又富教育意义。

“这不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桌游开发公司上海卓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介绍道,“学生们在游戏中扮演年轻时的钱学森,通过亲身体验钱学森当年面临的科研挑战和人生抉择压力,同学们能更深刻理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当模拟实验在同学们的合作下完成,推动火箭事业在游戏中的进步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03 追寻科学足迹: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展厅参观环节中,钱学森先生“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传奇人生让学生们对此深受触动;在桌游环节中,学生们需要像钱学森一样,面对资源有限、技术封锁的困境,通过自主创新、团队协作寻找突破口。
“我在游戏中为了技术研发,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感受到了当年科学家们的艰辛与智慧。”一位学生在分享环节中表示,“我在美国遭遇了麦卡锡主义,被诬陷关押了,什么都干不了!。”

04 跨越时空对话:在互动中锚定使命担当
交流环节中,学生们围绕"钱学森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展开热烈讨论。"《钱学森书信》中钱老写到’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发言道。

另一位学生则分享了自己的游戏心得:“在桌游中,我们需要平衡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这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需要战略眼光和坚韧毅力。”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运营合作部部长陈燕表示:“通过寓教于乐的桌游形式,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钱学森精神,是我们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希望这种创新形式能够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今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桌游这种互动性强、参与感强的方式特别受青少年欢迎。”带队老师评价道,“学生们在游戏中不仅了解了历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责任与使命。”

《国士无双——钱学森》桌游将于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文创空间售卖,如需体验课程,可联系运营合作部章老师:021-62934705
供稿:运营合作部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2025年5月19日下午2点,“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工程群英谱展”开幕式暨爱达・魔都号模型捐赠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举行。民盟中央原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张圣坤,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安胜,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汪后继,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国产大型邮轮项目现场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张学辉,民盟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汪皓俊等70余人参加活动。开幕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主持。
张安胜在致辞中指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与运营,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唯一能够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以及大型邮轮的国家,彰显了我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的综合实力。张安胜向奋斗在邮轮建造和技术攻坚一线的外高桥造船团队致以崇高敬意,对总设计师陈刚校友的专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外高桥造船的捐赠为我校船舶工程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案例,将激励学校培育更多契合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他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我国从船舶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
陈刚在致辞中详细回顾了国产大型邮轮项目历经8年科研攻关以及5年设计建造周期,项目团队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邮轮的交付运营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爱达・魔都号已完成进出境41艘次,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推崇与好评。陈刚感谢母校的培养以及在人才输送方面的有力支撑、在产学研合作上的深度协同。期望继续深化企校合作,在船舶海洋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研究、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他指出,此次展览选址钱学森图书馆,不仅是对邮轮建造奋斗者的致敬,更是借助这一平台,弘扬科学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更多从业者投身于高端装备制造事业。

捐赠仪式上,陈刚代表外高桥船厂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了一艘3米爱达・魔都号模型。该模型严格按照实船标准打造,精细呈现了邮轮的外观造型、内部结构以及关键设备等细节,具有极高的展示与珍藏价值。张安胜代表学校接收捐赠,并向陈刚颁发捐赠证书。在热烈的掌声和共同见证下,陈刚、张圣坤、张安胜、汪皓俊、胡昊、汪后继等为模型揭幕。
在活动中,还举行了赠书环节,《邮轮中国》主编张圣坤向陈刚及嘉宾代表赠送新出版的《邮轮中国》第6辑书籍。交大民盟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开创邮轮科普书籍先河,2018年发起创办《邮轮中国》连续出版物,为中国邮轮业发展持续助力和履职建言,展现了交大民盟在普及和传播邮轮文化,助力中国邮轮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随后,嘉宾们一同参观了 “国产大型邮轮工程群英谱展”以及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国产大型邮轮工程群英谱展”从邮轮工程设计研发、船体建造、机电设备安装调试、项目管理等多个专业维度,系统展现了造船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为实现“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而奋力拼搏的历程,生动诠释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以及产业报国的情怀。

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回顾了钱学森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卓越贡献,展示了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这种精神与邮轮建造过程中体现出的奋斗精神相互呼应,让来宾深刻感受到“向海而生、向海而强——上天入海、交而贯通”和科技强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参加开幕式和捐赠活动的还有,我校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薇,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高磊,民盟上海市委原宣传部长王海波,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邱羚,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主任曹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绿色工业节能分会会长沈忠民,宁波市旅游推广大使德国友人Eckhard M Goessl以及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邮轮相关行业嘉宾等。

( 乘风 起航 )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工程群英谱
展期:2025.05-2025.09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地下一层
简介:
展览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工程全过程跟踪记录的影像资料和国内外的权威主流媒体报道为基础,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方式,从邮轮工程总体概况、船厂能力建设、设计研发、船体建造、机电工程、功能区域建造、项目管理、供应链建设等角度展示了我国造船人为 “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这项光荣的使命奋力拼搏汗水与智慧的点点滴滴。




来源:同心交大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2025年5月20日下午,“馆校融合共生长 科学梦想耀浦江——世外浦江科学教育新路径展示暨钱学森共享课程启动仪式”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成功举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扬,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潘蓓蕾,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华栋,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总裁徐俭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发来贺信,鼓励学校要传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等科学家精神,继续沿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之路育人探索。张勇书记宣读了贺信。

近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与世外浦江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途径。师生们通过原创音乐剧、艺术作品、微课等形式展现了对科学教育新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在“双新”改革深化阶段,在大力推进科学教育时期,以丰富的案例和开放的理念,展示了富有特色的回应与思考。现场展示了馆校合作育人的最新成果。


【梦享博物馆中的“双新”改革】
位于世外浦江弘毅楼二楼的“梦享”博物馆正在展出“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特展。学生们化身博物馆的“芬雅小使者”,承担着从编写讲解词到现场介绍互动的职能。这是学校博物馆的第六次特展,也是继首展“遥望比邻”之后与钱学森图书馆的二度合作。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指导下,世外浦江设立学校博物馆,希望更多地引入博物馆资源,在学校创造更多的综合学习空间,尽可能拓展学生体验,发展核心素养。在与钱学森图书馆的合作交流中,老师们的智慧与展陈碰撞出了诸多火花,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在这里悄然创生。物理老师讲“风洞”原理,地理老师用卫星模型解析同步轨道,都爱联系利用展陈里的内容;美术老师则引导学生利用绘画、海报设计等方式来表达对星际航行的想象;原创音乐剧《仰望星空》也因这个展而产生灵感。学生还走出学校,走进钱馆、走向社区进行演出。从学习空间到博物馆+课程,博物馆资源与学校各层级的教学活动作全面融合,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社团活动、学期汇演乃至校园建设,在“双新”改革中打通了“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




【一个校园就是一所博物馆】
本次活动秉持世外浦江“一个校园就是一所博物馆”的理念。“博物馆艺术廊道”上展示的作品来自学校博物馆课程与美术课程融合的成果,由钱学森图书馆“遥望比邻”特展所激发的钱学森故事与航天主题海报系列创作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钱学森主题阅读空间则为学生提供了钱学森人生选择的故事,在他们心中埋下爱国、报国的种子。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处角落都育人,真正形成了“育人磁场”。


目前,钱学森图书馆与世外浦江的馆校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首先是结合博物馆资源和学校课程与文化需求,制定校园博物馆展陈三年计划;然后根据每一学期的主题要求,整合资源,设计展陈方案,落实布展;更重要的是在组建博物馆综合课程教研组的基础上,做好教师培训、深度观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出项。这些内容整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统筹到“校园四节”活动中。全面考虑了组织保障、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协同推进和创新实践。

【创新合作途径,共谱科教新篇】
张勇书记全程参与“钱学森共享课程”启动仪式。钱学森共享课程的开设意味着世外浦江的科学教育进入新阶段。从航天和深空探测到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从人工智能到量子技术,中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教战略下,教育需要与社会资源深度融合,该课程就是学校转化资源、落实教学路径的重要举措。

启动仪式中,钱学森图书馆傅强部长获聘该校校外辅导员。作为“跨界共育”的承诺,世外浦江统筹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聘请“外脑力量”担任科学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其中有科技创新的实践者,有行业前沿的开拓者,还有馆校合作的智囊团,他们架起了连接起学校与场馆、与社会的桥梁。

傅强部长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华栋,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主任孙静贤,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校长周晓敏开展了“融合·生长·科学·梦想”微论坛。大家形成共识:科学不仅是实验室的课题,还是与社会共振的实践;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还是面向未来的探索。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全社会的迫切需要,需要各方智慧与力量。


来源: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
尊敬的观众:
因举办重要活动,钱学森图书馆于5月27日(周二)临时闭馆半天。
当天具体开放调整为:上午9:00—12:00(11:30停止进馆)
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5月25日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的缩影,也体现了城市的文明高度。截至2024年末,上海备案博物馆已达171座,全年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逛博物馆”已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
2025年5月18日,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2025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MII)正式发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连续第4年稳居高校博物馆影响力榜首,综合影响力排名跃居全市第11位、热搜榜第9位,创下4年来历史最高排名。

“上海市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指数(MII)”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研发,以知名度、传播度、参与度、融合度、服务度和转化度六大维度31项指标构建评估体系。通过全网采集171家博物馆的社交媒体互动、展览活动、公众参与等无意识沉淀数据,结合云计算分析形成科学排名。排行前十的博物馆以一级博物馆与行业博物馆居多。高校博物馆虽然在体量、数量上略有逊色,但在博物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与其他博物馆形成了错位发展。


在高校博物馆类别中,于2024年5月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已是连续第四年蝉联榜单第一。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始终坚持开门办馆,在服务学校教学育人的同时,积极以各类展教项目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通过博物馆了解百年交大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最新学术成就。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总结经验、锐意创新,探索挖掘科学家精神在博物馆教育中更多应用场景,以馆舍为载体,藏品为媒介,努力成长为助力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坚文化力量。

“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回国7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

原创沉浸式音乐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演

钱馆参与上海市“党课开讲啦——月月讲”新兴领域专场活动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文物有话说》第二季启动

钱馆"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
供稿:综合事业部
尊敬的观众:
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参观需求,钱学森图书馆将于5月31日至6月2日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16:30停止入馆)。
时值端午佳节,我们诚挚地向所有观众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敬请各位观众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再次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祝参观愉快!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5月28日
2025年5月27日,“侨心筑梦·科学报国”——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徐汇区委统战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统战部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支持,旨在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广大侨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激励广大留学人员传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上海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上海市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徐焕之,徐汇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诸旖,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交大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张安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徐汇分会会长周秀芬,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汪后继等出席活动。


活动以短片《星河之上 赤子长歌》拉开序幕,再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赤子之心。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精神是科学报国的旗帜,更是新时代侨界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的精神坐标,我们要以他为榜样,在科学研究中追求卓越,在人才培养中担当使命,在社会服务中践行责任,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活动现场,齐全胜、徐焕之、诸旖、张安胜、钱永刚、周秀芬、汪后继共同启动《归国一课》暨“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

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介绍,“归国一课”以钱学森精神为核心,将依托馆内珍贵文物与专家资源,通过主题参观、特邀报告、政策解读、互动交流四大模块,打造成兼具“上海高度”与“交大厚度”的思政教育品牌。“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以百余幅历史影像再现钱学森1935至1947年海外求学历程,展现那个时代海外青年学子对祖国的深情热爱与使命担当。

市委统战部侨务综合处处长沈琦琦,上海市侨联基层工作部部长栾旭琛,徐汇区人大常委会侨民宗工委主任孙敏,徐汇区政协爱国联谊委主任何明星,徐汇区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罗汉,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致公党徐汇区委副主委穆海洁共同发布徐汇侨史文化线路。

徐汇区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罗汉介绍,徐汇区是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参与城市建设、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跃区域,线路“百年衡复与侨史文化”为脉络,串联8个特色地标,从科学报国的星辰大海,到民主人士的赤诚守望,从铁路华工的百年壮歌,到华侨公寓的岁月留痕,通过走得进、讲得透、触得到”的 Citywalk,让侨界群众一起走进徐汇,读侨史、走侨路、话侨心。

在《归国一课》首讲——钱学森精神报告会上,钱永刚馆长深情讲述钱学森回国后力主优先发展导弹、突破技术难题、启用青年人才及构建航天管理体系等事迹,展现钱学森的赤胆忠心、科学魄力与战略眼光,让现场观众深刻感受钱学森精神的内涵。

活动前后,领导和嘉宾们分批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和“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近距离感受这位人民科学家的卓越成就与精神品格。大家纷纷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钱学森先生“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赤子心、报国志更是鼓舞了广大侨界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积极作为、建功立业、为国争光。上海市侨界代表、欧美同学会会员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

小贴士
钱学森图书馆于2024年5月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经过一年时间对展览内容、形式设计及技术应用全方位创新与提升,已于今年5月1日恢复全面开放。此次改造突出具有更高陈列价值的亮点展品,提升观赏性、教育性、互动性和感染力,让“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社会形象扎根公众心中。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区侨办、区侨联)

报告会现场

钱学森先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作报告

钱学森先生生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原综合局顾吉环大校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举办专题展览
5月28日下午,钱学森先生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以及钱学森先生生前秘书、中央军委科技委原综合局顾吉环大校在中国矿业大学第四期“干部大讲堂”作专题报告。中国矿业大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全校中层干部、机关科级干部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矿业大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亓光主持。
钱永刚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造科技丰碑”为题作报告,系统梳理了钱学森先生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壮阔历程。他围绕“弹、箭、星、船、管理”五大实践维度,依次剖析了钱学森在导弹研制初期白手起家的突破历程、火箭发展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思考、卫星发射关键节点的决策担当、飞船方案争议中的系统思维运用,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技报国精神与实践智慧。
顾吉环大校以“钱学森的领导才智”为题作报告,他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时的战略决断、科研团队协作中的用人智慧、技术瓶颈突破处的破局思路,到日常管理里的人文关怀,以多维度视角深入解读了钱学森的系统思维、哲学思辨、战略眼光、领导艺术、担当精神与品德风范。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大师风范。
参会的干部教师纷纷表示,两场报告既是对钱学森精神基因的深度溯源,更是一场思想智慧的赋能盛宴。大家一致认为,要将钱学森精神内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自觉,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勇担矿大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注入高校动能,共同书写服务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矿大答卷。
作为本期“干部大讲堂”的实践教学环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展览当天中午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等四大主题板块为框架,精选文献、手稿、影像资料及实物等展品,旨在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将持续开放至9月28日,为师生提供近距离感悟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课堂。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文物展品保护装具采购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参与。
一、项目名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文物展品保护装具
二、项目编号:招物2025C00046
三、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四、项目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五、项目概况及技术要求
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重要文化遗产。包括陈列展览等在内的所有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文物藏品安全为首要前提。因此,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陈展改造工作中,做好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既能确保陈列的文物藏品的安全,又能确保展陈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众的观展体验。
2024年,钱学森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对基本陈列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根据本馆基本陈列改造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需要采购一批文物保护装具,具体要求详见比选文件。
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总预算金额:30万元
六、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七、报名及比选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5年5月30日至2025年6月5日下午3:00
2、比选文件领取地点: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号门前台
八、投标与开标安排
投标人应于2025年6月6日13: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1号门前台,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递交响应文件份数:正本一套,副本四套,电子版一套。2025年6月6日开标评标。
九、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5年6月5日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3、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十、联系方式:
采购人:上海交通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1-62933831
2025年5月30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科技工作者风采”展演《繁星》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上演。

去年9月,上海市科协发起以“弘扬科学家精神,立足岗位,拼搏奉献”为主题的“科技工作者风采”展演作品征集工作,从100多部征集作品中评选出最佳作品10部、优秀作品22部。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徐汇区科协申报的《筑梦星空——钱学森的人生选择》入选最佳作品。

展演从获奖作品中精选出13部作品,以舞台剧、实验展演、AI视频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科技工作者的多维风采,并设计“City walk科学地图”主线,通过三位大学生与牛顿苹果树拟人化角色“小肯特”对话,串联起跨越时空的“科学家精神”寻访之旅。
今年《筑梦星空——钱学森的人生选择》片段《少年钱学森的纸飞机》由钱学森图书馆馆校合作的单位——田林三中的师生共同演绎。少年钱学森通过纸飞机实验领悟科学原理,奠定“知识救国”信念的故事被生动再现在舞台上,激励后人传承科学家精神,为民族复兴砥砺奋进。

现场剧照
除了钱学森的故事外,还演绎了留美科学家周仁放弃康奈尔大学优渥条件,回国创办《科学》杂志,推动中国科学社发展;铁道工程专家李秉成拒绝赴台,誓言“给养育的土地修路”;C919大飞机团队在自然结冰试验前夕排除故障,完成极限攻关;国网工程师罗潇以“三碗面”串联起十年新能源消纳领域的坚守...从科研团队到个人、从名家泰斗到基层科技工作者、从宏大科学工程到微观科学生活,不论是高山仰止的崇高追求,还是烟火人间的温暖故事,都展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代际延续。
市科技党委书记徐枫,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大伟,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艳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纪委书记周田华,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等领导出席现场观看展演。
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馨,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田林三中校长李慧清与《少年钱学森的纸飞机》演出团队合影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2025年5月30日下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钱学森的‘七不’原则”专题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开展,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方曦以及二级党组织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等60余人参观首展。
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纪检监察机构指导下,由钱学森图书馆主办,围绕钱学森“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的“七不”原则,通过钱学森晚年的书信、笔记、藏书和剪报,展现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将党章、党规和党纪作为自身言行的准则,将遵章守纪作为日常生活的风范与事迹。

展览展期为即日起至2025年8月,在线展览将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平台同步展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本次专题展览将深入展现钱学森的“七不”原则蕴含的精神实质与时代价值,为全校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提供鲜活教材,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供稿:翁圣宬
The 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cently conducted the "2024 Shanghai Museum Excellence Education Program" promotion initiative. Following expert panel evaluation,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s project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Building Dreams Across Time and Space" was selected for this honor.
The project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participatory museum theory in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Through immersive experiences, each visitor engages in a resonance between personal narratives and national memory, transforming the museum into a cultural hub that fosters national identity.

Museums are microcosms of city's humanistic history and embodiments of civic civilization. By the end of 2024, there were 171 museums on record in Shanghai, receiving over 40 million visitors a year, a record high, and “visiting museums”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people's lifestyles.
On May 18, 2025, coming with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celebrations, the 2025 Museum Influence Index (MII) revealed th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as maintained its top position among university museums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Notably, it achieved its highest-ever ranking to date at 11th citywide in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and 9th in public search popularity.

The top ten positions remain dominated by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s and specialized museums. Although university museums are slightly inferior in volume and number, they have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s in museum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forming a mismatch with other museums.


In the category of university museums,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award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 in May 2024—has topped the list for the fourth consecutive year. As a university museum,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has consistently bridged academic and public spheres through innovative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enabling the public to explore the century-o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tting-edge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SJTU.
Moving forward,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will continue to summarize its experience, exploring mor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mining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museum education, and strive to become a core cultural force in supporting the university’s mission to build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4月22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第十二届校(院)读书月活动开幕讲座暨图书馆“书海泛舟·馆读之间”(第1期)以“智韵天成: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为主题,特邀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做了题为“智韵天成:钱学森的艺术修养”的讲座。副校(院)长王永杰参加活动并宣布读书月正式开幕。第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第10期青年管理英才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其他班级部分学员以及校(院)研究生、教职工共约130人参加。

科艺链接,智韵天成。钱永刚馆长从美术、摄影、音乐、文艺和哲学5个方面,分享了钱学森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钱学森,让读者更加“走近”钱学森。

钱永刚馆长谈到:钱学森认为,文艺是先科学后艺术,科技是先艺术后科学。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集大成得智慧。对于钱学森来说,艺术思维不仅提供了精神动力、丰富了精神世界,也为他的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灵感。
钱学森先生晚年给自己定下“七不规范”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值得我们学习。
讲座后,钱永刚馆长欣然应邀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馆藏图书——《钱学森在中央党校的报告》题写“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科学家的赤子情怀”的留言;为《钱学森书信》《钱学森书信补编》 题写“品读钱学森书信,学习科学家作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留言。

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图功名、不计得失、不求富贵、光明磊落,终其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是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钱学森图书馆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桑榆‘七不’:钱学森的自我修养”图片展。

精彩的讲座和展览,增进了党校成员对钱学森这位伟大科学家修养、品格的了解。他的精神内涵,有如灯塔照亮后辈砥砺前行!
来源: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
编号:钱采(征)[2025] 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馆藏品仿真复制及书画类(大幅)数字化采集项目进行线下必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钱学森图书馆藏品仿真复制及书画类(大幅)数字化采集
3、投标限价: 19.9万元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2025年6月18日至2025年6月24日下午16:00时。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5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5年6月24日下午16: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5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5年6月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室)开标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2025年6月24日下午16:0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供答疑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根据《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经各地科技管理部门、科协、全国学会(协会)和各相关部门推荐,研究形成《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特色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清单》,由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推荐,钱学森图书馆策划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一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与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成功入选。


5月28日,“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一钱学森生平事迹展与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在中国矿业大学举行。“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专题展览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等四大主题板块为框架,精选文献、手稿、影像资料及实物等展品,旨在纪念钱学森回国70周年,展览将持续开放至9月28日。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专家钱永刚与顾吉环赴现场开展宣讲。钱永刚以“打造国之重器 铸造科技丰碑”为题作报告,系统梳理了钱学森先生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壮阔历程。他围绕“弹、箭、星、船、管理”五大实践维度,依次剖析了钱学森在导弹研制初期白手起家的突破历程、火箭发展战略布局的前瞻性思考、卫星发射关键节点的决策担当、飞船方案争议中的系统思维运用,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奠基人”的科技报国精神与实践智慧。

顾吉环大校以“钱学森的领导才智”为题作报告,他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时的战略决断、科研团队协作中的用人智慧、技术瓶颈突破处的破局思路,到日常管理里的人文关怀,以多维度视角深入解读了钱学森的系统思维、哲学思辨、战略眼光、领导艺术、担当精神与品德风范。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大师风范。

5月10日,由陈炜、杨蚕、陈瑞婕、郑巍、陈余馨悦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乐团开展《第二圆舞曲》专项训练。弦乐组通过分声部练习实现音色融合,管乐组着重打磨乐句呼吸处理,使这首肖斯塔科维奇经典作品展现出更丰富的层次感。

5月17日,乐团学员在陈炜、杨蚕、陈瑞婕、郑巍、陈余馨悦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新曲目《音乐之声》。虽然弦乐高把位的音准仍有些飘忽,管乐的吐音尚欠圆润,但每当指挥棒落下,四十多双眼睛便不约而同地凝聚成一个焦点。指挥陈余馨悦采用"听-析-演"教学模式,引导学员准确捕捉各乐段表达。

5月24日,在陈炜、杨蚕、陈瑞婕、陈余馨悦的指导下学员们相继突破技术瓶颈,乐曲《音乐之声》的完成度显著提升。弦乐声部流畅演绎快速乐段,管乐组实现吐音技法同步,打击乐组精准把握复杂节奏。

6月7日,由陈炜、杨蚕、陈瑞婕、郑巍、陈余馨悦、徐桐组成的导师团队指导学员合排《音乐之声》,经过反复排练磨合,学员们对乐曲情感的表达日趋细腻动人。9名优秀学员通过严格选拔,将参与6月14日《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首演。

2025年"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春季学期课程圆满落幕!本学期,通过系统化训练和艺术实践,学员们不仅提升了演奏技法和表现力,更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感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期待在新学期伊始,能在钱学森图书馆与各位学员再次相聚,共同开启新的“科艺”征程。
撰稿:孙天骄

In 1950, though it didn’t know it yet,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held one of the keys to winning the Cold War: Qian Xuesen, a brilliant Chinese rocket scientist who had already transformed the fields of aerospace and weaponry. In the halls of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M.I.T., he had helped solve the riddle of jet propulsion and developed America’s first guided ballistic missiles. He was made a colonel in the U.S. Air Force, worked on the top-secret Manhattan Project and was sent to Germany to interrogate Nazi scientists. Dr. Qian wanted the first man in space to be American — and was designing a rocket to make it happen.
Then he was stopped short.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there came a knock at the door, and he was handcuffed in front of his wife and young son. Prosecutors would eventually clear Dr. Qian of charges of sedition and espionage, but the United States deported him anyway — traded back to Communist Beijing in a swap for about a dozen American prisoners of war in 1955.
The implications of that single deportation are staggering: Dr. Qian returned to China and immediately persuaded Mao Zedong to put him to work building a modern weapons program. By the decade's end, China tested its first missile. By 1980, it could rain them down on California or Moscow with equal ease. Dr. Qian wasn’t just rightly christened 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 and space programs; he set in motion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at turned China into a superpower.
His story has been top of mind for me (I’ve been working on a biographical book project on him for several years now) as we’ve watched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ruthlessly target foreign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On Wednesday, Secretary of State Marco Rubio turned up the pressure, announcing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would work to "aggressively revoke" visas of Chinese students, including those with ties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r who are studying in "critical fields." There are some one million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 more than 250,000 of them Chinese. Dr. Qian’s deportation should serve as an important cautionary tale. It proved an American misstep, fueled by xenophobia, that would forever alter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In an echo of the current moment, he became a target of the hysteria around Senator Joseph McCarthy’s Red Scare because he was a Chinese national and a scientist. He was humiliated when his security clearance was revoked. The price paid for shunning Dr. Qian has been dear. Not only did the United States miss a chance to leapfrog the Soviet Union in manned spaceflight; it gave China the one resource it lacked to challenge American dominance in Asi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prowess. In addition to closing that gap, his return to China ushered in generations of homegrown Chinese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To this day, Washington spends billions of dollars on a nuclear umbrella shielding our Pacific allies from his technical achievements.
When asked about America’s deportation of Dr. Qian, the former Navy secretary Dan Kimball said, “It was the stupidest thing this country ever did.”

An immigration hearing in 1950 to determine whether Oian Xuesen, second from left, should be deported. Los Angeles Times Photographic Archive/UCLA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Dr. Qian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 young man of 23. He benefited from a scholarship that now seems to represent a vanished mind-set: the idea tha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would promote American values and foster world peace. Edmund James, the American representative in Beijing, set up the fund that brought Dr. Qian and other students like him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nation which succeeds in educating the young Chinese of the present generation,” Dr. James wrote to President Teddy Roosevelt, “will be the nation which for a given expenditure of effort will reap the largest possible returns in moral, intellectual and commercial influence.” By the 1960s, three-quarters of China’s 200 most eminent scientists, including future Nobel Prize winners, had been trained in America, thanks to Dr. James.
In California, Dr. Qian joined up with a group of other promising young scientists who called themselves the Suicide Squad, after at least one of their early experiments blew up a campus lab. At an annual meeting of engineers, two of the squad members announced they had worked out how to create a rocket capable of flying 1,000 miles vertically above the earth's surface. Soon they acquired a more official name: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1949, Dr. Qian was chosen to lead the laboratory, which by then was the precursor to NASA. He not only wanted to help the United States win the space race, but he also unveiled plans to use rockets in air travel to allow passengers to get from New York to Los Angeles in less than an hour.
Was Dr. Qian a spy? Was he a Communist? There wa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of either, but it’s unclear whethe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ever cared. Protests by top defense officials and academics, including J. Robert Oppenheimer, who worked with Dr. Qian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 went unheeded. After five years under house arrest, Dr. Qian was begg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help him escape the United States.
State Department documents, now declassified, suggest that Dr. Qian had become a highly undervalued pawn in the eyes of the Eisenhower administration, traded back to China for U.S. airmen. The Chinese premier, Zhou Enlai, speaking triumphantly about the negotiations, said: “We had won back Qian Xuesen. That alone made the talks worthwhile.”
Dr. Qian never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rved the rest of his life as a celebrated 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 is seen as a national hero, too, with a museum built to honor his accomplishments. Most of his remarks in his later years were either technical documents or party propaganda against America. In 1966, however, one of his former Caltech colleagues received a postcard decorated with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awing of flowers and postmarked in Beijing. On it Dr. Qian had written simply, “This is a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
Mr. Rubio’s announcement, although short on details, has surely set off waves of anxiety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ir colleague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 as schools and laboratories brace themselves for further disruption. Something larger has been lost, though: America once saw educating the strivers of the world as a way to enhance and strengthen our nation. It was a strategic advantage that so many of the best and brightest thinkers, scientists and leaders wanted to study here and to be exposed to American democracy and culture.
Dr. Qian’s achievements on behalf of China demonstrate the risk of giving up that advantage and the potential dark side of alienating — rather than welcoming — the world’s talent. There’s always the chance that it will someday be used against us.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在钱学森归国70周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航天基金会支持下,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面向全国开展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遇见钱学森”短视频征集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征集对象
大中小学生、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
(二)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8月31日
(三)征集范围
主题1:钱学森归国70周年。围绕钱学森归国70周年这一历史事件创作相关主题作品,从不同视角解读钱学森的艰难回国历程与重要历史意义。
主题2:新时代“星”偶像。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以钱学森的感人事迹或科学成就为主线进行拍摄制作,在新时代背景下理解、诠释、弘扬科学家精神,用新视角去演绎心中的偶像,追新时代真正的“星”。

四、作品要求
(一)内容要求
1.投稿作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2.内容须切合主题、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积极向上、表现方式新颖有创意。
3.投稿作品须为原创,不得抄袭,如涉及侵权等法律问题由本人负责。
4.已参加其他活动的作品不可再次投稿本活动。
5.主办方拥有投稿作品的使用权,并拥有对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二)形式及格式要求
1.须为MP4视频形式,分辨率720P以上,画面比例为16:9或4:3,视频大小200MB以上,时长1-5分钟,不限题材,不限拍摄工具及制作软件。
2.画面须为横版,不带标识、水印、logo等,视频内容不含任何商业广告。

(三)投稿方式
1.在线投稿,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作品主题、作品名称、联系人、工作单位(或就读学校)、联系电话等信息。上传视频作品,同时提交视频创意阐述文件,需包含作品名称(不超过30字)、作品简介(200字以内)等内容。


2.注意事项:每个作品主创作者署名不超过6人。

五、奖项设置
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推送至中国航天基金会创作平台一期“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平台。
六、奖项评定
参赛作品由评审委员会从视频质量、主题相关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评审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结果将于2025年9月30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官网公布。
6月14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沉浸式快闪演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在钱学森图书馆正式开演,来自“星空少年讲解团”与“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的二十多位小学员围绕文物、展览、历史,通过“戏剧+音乐”演绎生动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家精神传承与博物馆美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延伸:让文物"活"在当下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本次快闪作为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节选了钱学森“求学交大、志在救国,追逐万里铁路梦想”“勤学精进、志在兴国,立志航空矢志不渝”“留美游学、志在报国,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等四次人生选择片段,在沉浸式演绎与悠扬音乐中再现了钱学森在科学探索与国家建设中的心路历程与卓越贡献。钱学森图书馆《工程控制论》、行李箱、钱学森书信、钱学森全家福照片等馆藏文物复制件出现在快闪演出中,构建起科学家精神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联结,真正实现文物有话说、文物有情感。



博物馆大美育实践新探索:博物馆里的成长课堂
作为博物馆青少年大美育项目,“星空少年讲解团”与“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始终围绕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青少年提供美育引导的课程与美育实践的场景,融合文物、研究、展览、教育、传播,围绕文化传承、科学普及、艺术实践三大核心板块,策划线下培训及展示活动,构建“可听、可看、可体验、可展示”的博物馆大美育课堂。


“不同于舞台上的演出,在展厅的讲述与演绎拉近了我和观众的距离,也对我的讲解水平与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期的课程能够明显感受孩子的成长,在科学家精神浸润下,孩子们从钱老这样的杰出科学家身上获得了精神力量。”参与项目的学生和家长纷纷分享各自的收获。

沉浸式快闪演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范式革新的深度实践,让青少年通过文物触摸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精神,转化为传统文化的演绎者与传播者,参与到让文物开口说话,让历史照见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使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

2025年6月22日,钱学森图书馆迎来了一批充满热忱的新生力量。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素养,确保优质参观体验,钱学森图书馆精心组织了2025年新招募志愿者岗前培训。本次培训聚焦讲解服务核心,内容涵盖专业讲解礼仪、岗位服务规范、场馆展陈深度解读及示范讲解实战,为志愿者正式上岗打下坚实基础。

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王力老师根据工作经验介绍了志愿者岗位的具体服务要求与行为规范,详细介绍了咨询引导、秩序维护、设备协助等职责内容,并针对常见问题场景提供了标准化解决方案。特别强调了服务过程中安全、纪律与长期服务意识的培养,确保志愿服务严谨有序。

礼仪培训课由上海市政协会议培训中心的资深培训老师葛尹细致拆解了仪容仪表、规范站姿、引导手势、眼神交流及语音语调控制等细节。强调在接待不同观众群体时,需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传递尊重与亲和力,展现钱馆专业、严谨的服务形象。

为帮助志愿者深入理解钱学森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任佳怡老师系统梳理了主题展的核心内容与珍贵展品——从记录关键突破的手稿,到见证奋斗历程的丰富实物,再到生动还原历史场景的巨幕影片。还特别阐释了展陈设计背后的叙事逻辑与精神内核,使志愿者真正读懂展品承载的“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之魂。

实践环节,优秀讲解员冯煜以带来了一场生动示范讲解。流畅的语言组织、精准的知识传递与饱满的情感表达,为新志愿者提供了直观范本,助力其迅速提升讲解自信与能力。
“这次培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钱学森精神宝库的大门,”一位新志愿者在培训后感慨道,“今后每一次讲解,都是对科学精神的传承。”

钱学森图书馆始终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次系统化培训,不仅提升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更深化了其对钱学森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新一批志愿者考核通过后即将在讲解、文创、蟾光维护等岗位正式服务,他们将用专业与热忱,为每一位到访者提供有温度的参观体验,成为钱学森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的生动传播者。
钱学森图书馆长期开放志愿者报名通道,诚邀各界人士加入“浩瀚星河”这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队伍。
2025年6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思政讲堂迎来一场青春洋溢的“科创盛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中国际课程班的全体高一学生,在商飞研发中心飞行物理部气动设计室主任马涂亮、钱学森图书馆宣教部部长张文珺等专家,以及课程设计者冯彦颖老师、钱馆教育专员任佳怡的见证下,以一场贯穿“四严精神”的科技答辩,为《探究飞行原理,走近中国航天》跨学科课程写下生动注脚。这场从钱学森手稿中孕育的实践,用“文物启思-实验求真-实践担当”的三阶育人链,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当代传承。
历史烛照,钱学森精神领航发展
张文珺部长指出,课程的精髓在于将航天史转化为行动标尺。当学生在论文中出现单位换算疏漏时,马涂亮主任的追问“计算失误会否导致飞机失事悲剧重演?”让学生瞬间理解钱学森“严肃治学”的分量;而学生面对数据波动仍坚持重复实验,恰是“严密验证”的青春写照。
模型为证,巧思诠释科研本色
钱学森图书馆特邀上海交通大学空天学院陈方副书记对学生中期实验报告进行了评审,从大学生实验的标准对高中生进行指导,体现了育人衔接理念。全体学生分为6组,带着亲手制作的机翼与飞行器模型登台,以“微型科研团队”角色展开路演:
‧ 双叉弯刀式小翼组:通过纸质模型与涡流可视化装置,演示翼尖涡流分散成效。
‧ 仿生滑翔翼组:通过风洞数据采集实验,揭示仿生滑翔翼在乱风中的稳定性能。
‧ 机翼凹槽增升组:通过卡纸与黏土制成的凹槽机翼模型,总结升力提升趋势。
‧ 锯齿弧线翼组:通过观察泡棉锯齿机翼在气流中的振动幅度,确认其稳定优势。
‧ 变后掠翼组:通过可调角度的机翼模型实验,揭示后掠角与升力的矛盾关系。
‧ 失速可视化组:通过观察无人机机翼粘附的纸条抖动,捕捉失速临界瞬间。
每组路演都以一句钱学森名言贯穿始终。


多维答辩,叩问科学创新边界
独创的“角色驱动答辩”成为焦点。每组学生需以三大角色回应挑战:首席工程师聚焦技术核心,设计实验采集有效数据;经济分析师把控成本效益,严格核算实验及真实研发成本;伦理顾问描绘社会影响,探讨科技快速发展现状下的人文社科发展。
马涂亮主任以专业视角总结:“从纸条到黏土,创新不在设备高低,而在思维锐度。直面数据波动的执着最为可贵。”张文珺部长则从钱学森精神传承的角度寄语:“‘严格、严肃、严谨、严密’是航天事业的基因。愿你们永远保持对数据的敬畏,向钱老学习,谨守科技尊严。”


馆校协同,树馆校协同育人范式
本次课程由钱学森图书馆与浦东外国语学校国际课程班基于2023年“红课启航”和2024年文创探索后的深度共建。馆方以文物资源筑牢精神根基,高中物理教师冯彦颖首创“角色化实践评价体系”,通过技术可行性、社会效益、伦理思辨三维度,将科学家精神具象为可评可感的成长指标,为“大思政课”锻造出独特的“钱馆-浦外”范式。

供稿:冯彦颖
7月1日下午,徐汇区妇联在音乐城堡举行“巾帼传强音 花开承使命”妇联系统庆“七一”主题活动,共同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市妇联副主席陈建军出席活动,市妇联宣网部、区委宣传部、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团区委、区妇联和上海音乐学院的相关领导,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金牌讲解员王菲、“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项目主理孙天骄,各级妇联主席、执委代表和先进女性代表等约50人参与主会场活动。
2024年,区妇联携手钱学森图书馆、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黄道婆纪念馆,设立“徐汇区巾帼思政实践点”,引领广大女性开启思政实践新篇章,重温巾帼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活动现场,在钱馆“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美妙的伴奏声中,王菲扮演的钱学森夫人蒋英深情讲述“冲破藩篱 心系家国”的钱学森一家经典归国历程,通过艺术展演形式,带领大家感悟女性榜样力量,感受思政育人的温度。


市妇联副主席陈建军与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龙华烈士陵园副馆长朱晓丽、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宫洁菁、黄道婆纪念馆馆员穆瑞霖共同启动巾帼思政实践月。

即日起,包括钱学森图书馆在内的各实践点将提供特制印章,欢迎观众在参观学习时打卡盖章,留下徐汇巾帼思政实践的专属纪念。
来源:徐汇女性
巍巍中华,星河璀璨;拳拳赤子,破壁归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70周年,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上海交通大学倾情打造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

音乐+戏剧,沉浸式党课献礼七一
7月1日上午,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由钱学森图书馆支部党员、志愿者党员以及“星空少年”讲解团、“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学员共同演绎,精心选取钱学森“求学交大、志在救国,追逐万里铁路梦想”“勤学精进、志在兴国,立志航空矢志不渝”“留美游学、志在报国,生死穷达不易其志”“献身国防、志在强国,奋力铸就国之重器”等四次人生选择片段,打破传统宣讲模式,创新融合语言、音乐、戏剧,通过精心编排的展厅参观动线,使参与者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同时,老中青三代的同台演出,也展现出钱学森图书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代际融合,体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勃勃生机。



1959年1月6日,钱学森在《党是前进的指路明灯》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入党的看法。他说,一个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的人,愿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的人,他就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靠拢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愿望。钱学森朴素的文字、发自肺腑的情感,激发出现场党员对钱学森这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共产党员优秀典范的精神共鸣。张勇书记在展厅为全体在场党员上微党课,并带领党员们在党旗见证下重温入党誓言,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回溯报国初心。


7月1日下午,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同学在钱学森归国展段前,为每一批观众演绎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回国之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一位战略科学家的拳拳报国之心。受钱学森精神感染,现场还举行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


党员服务日, 一线服务共讲微党课
钱学森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将党章、党规和党纪作为自身言行的准则,将遵章守纪作为日常生活。钱学森图书馆全体党员始终以钱学森为榜样,在党员教育、理论宣讲方面推陈出新,先后推出“党的事业就是我的奋斗方向——科学家入党故事选粹”“纪律与自律——钱学森风范故事图片展”“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钱学森的‘七不’原则”等专题展览及配套主题教育活动。
2025年,在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的特别时刻,钱学森图书馆特别推出“周三党员服务日”,组织不同岗位的党员来到一线服务公众。在服务内容方面,钱学森图书馆创新微党课开发形式,启动党支部微党课工作坊,组织党员形成微党课开发小组,共同参与微党课的备课与授课工作,通过情景再现、文物展示、互动研讨等形式,让党课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感染力。即日起,钱学森图书馆将每周三下午固定作为“党员服务日”,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微党课”预约服务,接受机关、学校、企业等团体预约。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把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星空少年团,童心向党同台演出
组建于2018年“星空少年讲解团”是活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一支青少年志愿讲解团队,由一群热情活泼、充满梦想的钱学森图书馆小粉丝组成,目前已经累积选拔培训超过7批次370人次青少年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学员先后参与了央视“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秀、原创情景剧《仰望星空》《追梦少年·钱学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讲解等活动,成为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活动的闪亮名片。
2025年年初,钱学森图书馆结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创立“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作为“星空”品牌的新成员,与“星空少年讲解团”共同合作,培养青少年“科艺”融合理念与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丰富“星空”品牌内涵,在“上海红色文化季”引导青少年主动走近上海红色历史、参与红色文化传播。
经过6个多月的联合合作,“星空少年”讲解团、“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已经先后在馆内完成中国航天日钱学森图书馆特别活动《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沉浸式演出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沉浸式快闪演出《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通过“戏剧+音乐”演绎生动诠释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家精神传承与博物馆美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展现出钱学森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全新成果。


以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为起点,下半年,上海交通大学还将持续推进“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策划以生平叙事为导向的专题展览,系统回顾钱学森回国历程及其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通过精神宣讲、“大思政课”建设、融媒体传播等,见物见人见精神,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以成果转化为主题,通过文化育人、主题出版、口述史料采集等,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
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指导,钱学森图书馆主办,旨在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公众爱国热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相关新闻链接】
阿基米德:《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首秀!上海交大沉浸式党课演绎钱学森的四次人生选择
中国青年报:把钱学森的归国故事变成一堂课,上海交大推出沉浸式党课
东方教育时报:老中青三代同台演出,共讲党课!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党课献礼七一
上观新闻:钱学森家的枣树栽在了交大校园,用了27年的老岗亭也搬来守望钱馆
上观新闻:音乐+戏剧,沉浸式主题党课演绎钱学森的炽热爱国情怀
上海教育电视台:戏剧+音乐+讲解 沉浸式党课在钱学森图书馆上演
东方网:同台演出、共讲党课、献礼七一!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主题党课首次惊艳亮相!
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献礼党的生日
上海教育新闻网:同台演出、共讲党课、献礼七一!上海交大沉浸式主题党课首次惊艳亮相!
上海交大报:同台演出、共讲党课: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党课惊艳亮相!
青年报:把钱老归国的故事变成一堂沉浸式党课 爱国情怀在少年心中有了具象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同台演出、共讲党课、献礼七一:上海交通大学沉浸式党课首次惊艳亮相
供稿:任佳怡
为帮助新进教职工了解交大、融入交大,促进优秀青年教职工快速成长,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度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开班仪式于2025年6月23日下午在闵行校区举行。
6月25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作为主讲嘉宾,在陈瑞球楼100号以《点亮精神火炬,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主题为450位新进教职工带来讲座。

李芳首先向新进教职工们详细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的筹建历史与发展情况。她提到,钱学森图书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钱学森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品质。之后,李芳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从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身份入手,分别从“为国争光-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心怀使命-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国难当头-新中国航天事业在艰难中起步”“谋篇布局-绘就战略蓝图奠基航天伟业”四个方面,通过讲述代表性文物背后的故事,向新进教职工们还原钱学森功勋卓著、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钱学森的卓越成就,更蕴含了他对国家、对科学的深厚情感。
6月30日,2025年度新进教职工120余人集体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在讲解员的解说引导下,详细参观了改陈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各个展厅,逐一了解了交大的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和卓越贡献,深入了解了学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价值理念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参观后,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在学术交流报告厅,以《从钱学森的“学”与“教”求解“钱学森之问”》为题,从钱学森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和“教育者—老师”两个不同视角,展示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成就和风范,感悟和思考其成长成才之道,重新审视“钱学森之问”的实质内涵,并通过了解钱老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启发大家对于“钱学森之问”的深度思考。


站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新起点上,全面提质升级后的钱学森图书馆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更加优质的服务好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更多交大人紧密交流、携手共进,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撰稿:孙天骄
摄影:孙天骄、徐菁
为全面提升展陈升级后的讲解服务水平,7月14日,钱学森图书馆在完成陈列改造后正式启动全员讲解培训计划。首场培训特邀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礼宾部主管、资深讲解专家沈晓兰担任主讲,以“卓越讲解力:从技巧到风范”为主题,为全体馆员带来一堂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培训课程。

随着钱学森图书馆展陈内容的全面更新,对讲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中,沈晓兰老师结合自己二十三年礼宾接待与讲解经验,围绕“讲解技巧提升”“服务礼仪规范”“展陈内容解读”三大核心展开教学。她特别强调,在展馆升级背景下,讲解员要“既懂内容精髓,又善表达艺术”“专业性与亲和力并重”通过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细节提升讲解感染力。
讲解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鸣。”沈晓兰老师以钱学森图书馆展陈特色为例,建议讲解员灵活运用提问法、情景代入法等技巧,尤其注重青少年观众的参与感。她还分享了应对突发状况的实用策略,如设备故障时的“无缝衔接”话术,彰显职业素养。
此次培训是落实“精细化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未来两个月,钱馆内将通过考核竞赛、专家督导等形式持续强化培训成果,力争实现“人人能讲解、岗岗有亮点”。参与培训的馆员纷纷表示,沈晓兰老师的课程“既有方法论指导,又有鲜活案例”,为后续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始终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此次全员讲解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优化观众参观体验,让钱学森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供稿:郭娅
7月11日上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兵器工业集团纪检监察组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传承红色血脉 建设廉洁军工”课题调研。驻兵器工业集团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张建平,兵器二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程岩,淮海集团二分厂党总支书记、副厂长金艳宏,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奚立峰,纪委副书记丁剑,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以及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等参与现场交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兵器工业集团纪检监察组一行首先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展“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通过观摩钱学森的手稿、亲笔书信、科研笔记等珍贵文物,详细了解其冲破阻力毅然回国、开创中国航天事业的感人历程以及他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廉洁风范。驻兵器工业集团纪检监察组一行对钱学森“不题词、不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等七不处事原则高度赞赏,认为这些宝贵品质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现场座谈交流由奚立峰主持,他向驻兵器工业集团纪检监察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能够通过此次调研建立更进一步的联络交流,并在纪检监察、党风廉洁、人才培养、校企联动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共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血脉。
丁剑、张勇分别介绍上海交通大学纪检监察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工作。
张建平介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背景、调研目的以及钱学森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之间的渊源。双方一致表示,钱学森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廉洁自律是当下党风廉政工作的宝贵财富。以典型科学家为榜样将极大推动军工、高校领域廉洁文化研究,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此次调研活动强化了双方在思想教育、文化共建领域的联动,为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以钱学森精神为纽带,助力新时代科技创新与廉政建设协同发展。
供稿:王菲
摄影:徐菁
2025年7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春夏学期关工委全体会议在闵行校区学生中心D200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赵昕,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近,副主任纪凯风、罗九甫、吴玉瑛,离休干部党委书记、关工委秘书长颜淑霞,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张濠,学生处副处长王培丞,各院系党委副书记、关工委老同志负责人、特邀党建组织员、学生党建指导教师及关工分会青年教师委员、学生委员代表等近80人参加会议。

赵昕为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奖”获奖代表和“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奖”颁奖。钱学森图书馆课题《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助力“大思政课”育人的实践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上台领奖。

交流发言环节,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传承红色基因,托举未来希望”为主题,介绍了钱学森图书馆建设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钱永刚工作室”的有关工作情况。钱学森图书馆坚持打造科学家精神特色育人高地,不断搭建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共同体,推动精神传承与创新研究同步发展。她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将不断扩大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朋友圈,为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赵昕作总结讲话。他代表学校党委对关工委老同志们心系学校发展,持续关心关爱青年师生表示感谢,希望继续发挥学指委“大部制”工作传统,总结学指委、关工委数十年来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五老”独特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交大新青年集结号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2025年暑期值班安排。
2025年7月25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钱学森图书馆自助导览设备及贵宾讲解设备”(采购编号:招设2025C00074)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其他事项:
报名时须提交:
① 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查看副本原件留存复印件);
②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尊敬的观众:
因举办重要活动,钱学森图书馆于8月5日(周二)临时闭馆半天。当天具体开放时间调整为:下午13:00-17:00(16:30停止进馆)。
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8月1日上午,四十多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的师生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李芳以《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为题,从钱学森的战略科学家身份入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科学家的论述,通过“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结合生动的案例,为同学们还原钱学森功勋卓著、淡泊名利、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互动交流环节,李芳还回答了“钱学森图书馆为什么是纪念馆,却取名图书馆”“如何将科学家精神引入专业学科的学习之中”等老师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8月1日上午,李芳在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作《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宣讲。

2025年暑期至今,在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带领下,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徐娜,陈列展览部资深策展人陆敏洁,学术研究部研究人员李月白等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已经在钱馆内外展开宣讲十余场,将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爱国情怀和战略思维传递给科技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以及偏远贫困地区青少年,覆盖900余人次。这些宣讲不仅弘扬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更激励新时代青年以钱学森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7月17日下午,钱永刚在浪潮科技园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宣讲。

7月4日下午,张文珺在第四届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周以《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为题宣讲。

7月22日下午,徐娜在钱馆报告厅以《藏品中的科学家精神》为题宣讲。

7月22日下午,陆敏洁在钱馆报告厅以《从人生选择中探索钱学森一生成长的故事》为题宣讲。
未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将继续扩大影响力,让钱学森精神成为引领创新、培育栋梁的强大动力,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 about for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of Air and Space Science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ame to visit the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Li Fang,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nd member of Qian Xuesen Spirit Lecture Group, took “Strategic Scientist QIAN Xuesen” as the theme,starting from Qian Xuesen's identity as a strategic scientist, analyz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spective judgment, 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and organizational and leadership ability of large-scale regimental operations” with vivid cases. Through these cases,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restore the life of Qian Xuesen, who was highly decorated,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fortune, serving the motherland,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In the interactive exchange session, Li Fang also answered the questions of “Why is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a memorial hall but named as a library”, “How to introduce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to the study of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d other issues of concern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 Li Fang gave a lecture on the theme of “Strategic Scientist Qian Xuesen” in the Lecture Hall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the afternoon of July 17, Qian Yonggang delivered a lecture on the topic of “Qian Xuesen's Dream Journey of Serving the N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echnology Park of Inspur Group.

On July 4, Zhang Wenjun delivered a lecture on the topic of “Qian Xuesen, a Paragon of Patriotic Intellectuals” at the 4th Cross-Strait (Wanshouy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ek.

On July 22, Xu Na delivered a lecture on the topic of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in Collections”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On July 22, Lu Minjie delivered a lecture on the topic of “Exploring the Story of Qian Xuesen's Lifelong Growth from Life Choices” at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Since the summer of 2025,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 Qian Yonggang , son of Qian Xuesen and director of Qian Xuesen Library & Museum, the members of Qian Xuesen Spirit Lecture Group have already started more than ten lecture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useum to convey Qian Xuesen's scientific thinking, patriotic sentiment and strategic thinking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well as young people in remote and poor areas, covering more than 900 people. These lectures not only promote the scientist's spirit of “patriotism, innovation, truth-seeking, dedication, synergy, and education”, but also inspire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to follow the example of Qian Xuesen, integrate their personal ideal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climb up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aks.
重走学森路
2025年7月4日到7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 钱学森归国主题纪录片拍摄与实践调研团队,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和深圳四地进行了以“追寻科学报国足迹,传承钱学森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团队走访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哈尔滨军工学院档案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润档案馆、罗湖大桥等十余个与钱学森归国之路紧密相关的历史地标,共采访了十余名专家、学者、专职讲解员和学生等,制作10集“碧海归心”系列微视频,产出了一份基于问卷的钱学森归国主题智能报告,目前正在制作3集“丹心虹渡”钱学森归国70周年展项视频和完善微视频系列中。
追寻科学报国足迹 传承钱学森精神
上海
7月4日,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采访了文物征集保管部长张现民老师,关于钱学森的家学家风、归国历程、心路历程等进行了讨论。团队成员了解更多钱老归国之路后深有感触,基于访谈内容去了解学习更多与钱老相关的文献书籍。
7月13日,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采访了原中国航天八院卫星遥测与飞行器定位专家陶建中研究员,有关钱学森对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贡献、航空航天领域一般的研究方法、新型民营航天范式对航天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讨论。团队成员更加感受到钱老在许多领域的远见卓识。

北京
7月21日,团队抵达北京,针对脚本写作进行细化,进一步规划具体的取景的安排。
7月22日,团队前往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进行采访,分别与激光领域学者宋宏伟研究员和流体动力学领域学者刘起立教授有关钱学森在其所在领域的影响与现代发展等进行讨论,并对于钱老在论文写作时所表现出的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进行交流。团队成员也从科研工作者们严谨的表达和开放的思想中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
7月23日,团队前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学习科学家精神,感触良多。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同学进行研讨,下午参与在航航佳佳航空体验中心的座谈活动,并对体验中心的访客和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到当代青少年对于钱学森的认识不断深入。

哈尔滨
7月24日,团队抵达哈尔滨,对之前素材进行剪辑整理,敲定下一步实践地点。
7月25日,团队在哈尔滨军工纪念馆进行采访工作,与讲解员讨论钱学森对哈军工的贡献以及哈军工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地位等问题。下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取景工作,当晚考察陈赓钱学森“世纪之问”顿河饭店原址,感受新中国军工启航的热血沸腾,进行拍摄工作。
7月26日,团队整理影像素材并考察哈尔滨近代军工与人文发展地标,进行拍摄工作,当晚出发前往深圳。

深圳
7月28日,团队抵达深圳,参访改革开放馆并前往中科院先进技术所进行外景拍摄,了解鹏城的创新内核。
7月29日,团队前往华润档案馆,参观了解以华润为代表的爱国企业帮助海外科学家归国的事迹,感悟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下午前往罗湖口岸,拍摄罗湖口岸,追忆钱学森踏上祖国大陆的历史时刻。
7月30日,团队前往深圳大学城,了解哈工大等传统航空航天院校在经济特区迸发的科研活力,进行采访拍摄;前往深圳博物馆,感受特区经济腾飞的科学技术支柱。
7月31日,前往深圳科学技术馆,了解具身智能、智能物流等科技的科普叙事,拍摄我国航空航天成就和相关展品,从多重视角重新理解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我国航天人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当日返程,实地考察顺利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国家难以培养杰出的人才”在团队与多位老师的交流中均有讨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和决策,从背景、原因、可能解决路径等方面,从科学、社会、教育体系、文化等视角,团队成员在研究讨论采访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形成了更加全面和发展的理解。
成员感想
张潘阳:个人收获以外,我还从这次活动中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正是明确的分工和高效的交流协作、以及遇到困难时的相互帮助,使得我们的采访、拍摄和视频制作工作能够有序推进。另外,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也对大家的自我提升有极好的作用。
李品熠:纵观整个行程,贯穿整个祖国的东部,我们追寻钱学森的足迹,不只是为了追忆,更是为了日后能继前人遗志,回答“钱学森之问”,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赵子岳:这次旅程让我确信,“钱学森精神”从未远去。它早已化作一种基因,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站在前辈开创的伟大时代里,有责任接过这面精神的旗帜。用知识作桨,以理想为帆,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就是“重走学森路”带给我最珍贵的财富和前行的力量。
本次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实地采访、交流访谈、文献阅读、问卷设计、脚本撰写、纪录片制作等多种途径,全面地重走了钱学森归国之路,从踏上罗湖口岸回到祖国母亲怀抱,到抵达东北工业重镇,共同规划未来军工人才培养,再到在北京主持中科院力学所、国防五院等机构的工作,钱学森归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团员们用脚步从南到北丈量祖国大地中所再次感触。
更为可贵的是,与航天系统、中科院系统等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直接探讨中,团队成员们不仅了解了科研前沿的一线知识如激光反导,超高音速飞行等,新型材料等,也更深理解了钱学森精神在我国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团队成员们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贯彻种精神,以求真务实的理念更好地学习知识。
供稿: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钱学森归国主题纪录片拍摄与实践调研团队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天有多高,登天有多难?载人火箭与其他火箭有什么区别?飞船如何度过返回鬼门关?空间站里有什么秘密?航天员怎样选拔和训练?太空失重生活什么样?
8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石磊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为现场观众带来《揭秘载人航天工程》主题讲座。

石磊老师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为脉络,针对现场观众的年龄以及认知特点,通过国内外的珍贵航天影像资料,用生动比喻,将复杂的航天知识转化为看得见、听得懂的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箭构造、太空失重、航天员训练等专业知识,用生动的互动实验和航天故事,为观众们打开了通往浩瀚宇宙探索星际奥秘的大门。

在现场的互动环节中,石磊老师不仅展示返回舱外层的蜂窝技术,还点燃特种碳纤维材料,这些直观的展示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了火箭设计的精密度以及设计人员所持有的严谨科学态度。

本次讲座由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是“向星辰出发”主题航天公益活动之一,旨在推动中国航天科技走进公众,打造前沿航天科普品牌。
石磊,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中国航天报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科普作家。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航天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长期研究航天发展历史,多次参加导弹、火箭、卫星研制发射的新闻报道,全程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研制发射的采访,策划组织中国火箭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的科普图书编写,担任“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研究组组长,见诸书、报、刊近千万字,写作航天科普图书30多部,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供稿:社教宣传部
8月22日上午,由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向星辰出发”系列大咖讲座在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期主讲嘉宾是2024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研究员。

张玉花以“月背之旅——嫦娥六号月球探测任务”为题,为现场80多位观众系统回顾人类探月历程,深入解读中国嫦娥工程系列任务成就,并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的关键技术,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反响。

通过任务动画与实拍影像,张玉花分阶段解析了嫦娥六号“发射-奔月-着陆-采样-返回”的全流程,并介绍了轨道逆行、智能采样、自动返回以及对接机构等嫦娥六号的关键技术。面对全球探月竞争,张玉花指出:“深空探测需开放合作,但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可控。”

讲座尾声,张玉花带领现场观众回顾以“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为内涵的伟大探月精神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卓越贡献。她认真回答现场中学生的提问,并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大家未来能够选择投身航天这份对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对世界、对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业。
2025年8月31日上午10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科学与和平——钱学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展览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中心A100报告厅庄严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档案文博管理中心主任张凯,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学生处副处长葛阳,共青团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书记高杏,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孔祥俊,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党总支副书记张尹等领导嘉宾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班、2025级新生军训连队学生代表100余人共同参与现场活动。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主持。
科学战士,全新视角认识钱学森科学成就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 钱学森航天之路的起点在交大,学术生涯发轫于美国。

展览围绕“科学与和平”这一核心主题,辅以“个人与国家”的视角,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广阔背景下,通过‘民族危难中的科学救国理想’‘秉持正义,捍卫全球和平’‘回馈祖国,开创科学新纪元’三个篇章,深刻揭示了钱学森在科学战线上为人类和平事业默默奉献的智慧与力量。


1935年,钱学森怀揣航空救国远大理想赴美深造,决意为民族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钱学森身处大洋彼岸,心系万里故园,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人类正义的坚定捍卫,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心血,在技术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世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不仅推动了现代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还在战时助力与中国结盟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贡献卓越,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科学战士”。
时代价值,薪火相传打造国防“大思政课”
上海交通大学因图强而生,诞生于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时。一代一代交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铸就“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的家国情怀与交大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大批交大师生勇敢无畏地奔走在救亡运动前列,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民族救亡图存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上海交通大学打造国防教育“大思政课”的全新尝试。展览以钱学森的科学报国之路为主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的特殊贡献以及钱学森他回国后为我国科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军训学子提供了鲜活的思想教材。钱学森"科学战士"的形象为青年学子树立精神坐标——国防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智慧。

钱学森出国留学前发表的航空火箭方面论文、载有钱学森关于薄壳失稳研究论文的杂志及存放该文手稿的信封、美国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致钱学森的嘉奖令等珍贵文物图片启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实力就是国防实力。当军训学子凝视钱学森的科研手稿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需要传承的使命——用科技力量筑牢国家安全屏障,以创新精神续写和平篇章。

作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科学与和平——钱学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10月。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钱学森先生归国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9月1日,开学第一课“钱学森精神进校园”走进西南位育,引领师生回溯科学报国的精神根脉,激扬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典礼伊始,一段由高二六班团支部制作的短片《一封未寄出的信》将师生带回1935年的风雨岁月。镜头跟随同学们暑期走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足迹,揭开了钱老放弃海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的动人故事。信中未竟的赤子情怀与“科学救国”的坚定信念,跨越70年的时光叩击着在场每一位师生的心扉。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助理、征集保管部部长张现民精彩讲授主题微课《厚植爱国情怀 激发青春力量》。张老师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两弹一星”攻坚中体现的爱国奉献,到治学育人中坚守的求真务实,再到航天事业中彰显的创新突破。他从钱学森的生平出发,结合其书信与事迹,阐释了何为“国士之风”,并鼓励同学们以青春之我,奉献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北山话剧社同学们生动演绎情景微剧《如果钱学森有朋友圈》,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科学巨匠。同学们以青春视角重构历史场景,与钱老的跨时空对话,拉近了同学们与这位大科学家的距离。幽默的现代表达背后,体现出西位学子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刻解读。


典礼现场,由学校与钱学森图书馆联合策划的《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正式揭幕。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杨晨、钱学森图书馆张现民部长与西南位育中学党委金琪书记共同启动展览。展览精选钱学森留学期间的珍贵手稿、照片及实物复刻件,其中部分资料系首次面向中学生公开。未来,展览还将在西校区图书馆首展后巡回至北校区、东校区。


钱学森图书馆还向西南位育中学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17位老师名单》手稿复刻件。这份手稿不仅是钱学森先生个人成长轨迹的见证,更传递了“尊师重教”的永恒价值,是学校师德师风教育和学子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

西南位育中学陈勇校长在新学期寄语中,向同学们解读了钱学森精神的核心内涵,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连的爱国情怀、“严谨、严肃、严格、严密”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校长还通过三个西位学子的真实故事,讲述了钱学森精神在校园中的实践,让同学们认识到钱学森精神就在日常的坚持与选择中。他发起“三个一”科学探索行动倡议,号召同学们以执着追梦、直面挫折、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传承钱学森精神,践行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典礼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落下帷幕。钱学森先生胸怀家国、追求真理、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大家心中,成为同学们新学期新征程上的精神指引。新学期、新担当、新使命,西南位育学子将承先生之志,走坚实之路,怀抱科学理想,涵养人文情怀,在时代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明亮篇章。


2025年9月15日,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在漕东校区举行“重走学森路”结营仪式暨馆校协同实践育人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全面总结学校暑期行走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示了学校馆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林琛出席活动,并向同学们颁发“重走学森路”结营证书。


跨越时空的科学之旅:重走学森路
在田林三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慧清的带领下,师生们从钱学森图书馆启程,跨越18个经度,途经兰州、酒泉、东风航天城、嘉峪关、敦煌等多个站点,一路追寻钱学森先生“科学”与“爱国”的精神起源与足迹。

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同学们化身“小小科学家”,亲眼见证钱学森“沙产业”设想变成现实;在东风航天城,他们立于巍峨发射塔下,仰望先辈奋斗的苍穹。旅途中的风洞实验、航天讲解与水火箭发射等实践,更让科学知识变得可知可感,科学家精神变得立体鲜活。

此行不仅有钱学森图书馆的专家全程指导,学校还特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科学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在行程前后为同学们带来了多场专题讲座与现场指导,帮助同学们在出发前做好知识储备,在旅途中开展“移动课堂”,实现知行合一。

同时,学校也组建了一支跨学科指导教师团队,涵盖数学、物理、地理、美术等多个学科,结合沿途不同站点的特色,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丰富多样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创新成果精彩纷呈:学子展现科学素养
在成果汇报环节,六个行走实践小组带来了令人惊艳的展示,他们带着问题出发,将旅途中的所学所思沉淀内化,并在返程后持续钻研、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扎实成果,完成了科学学习“提问—实践—思考—总结”的闭环。





专家点评育人成效:科学教育结硕果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田林三中科学副校长 刘铁 高度评价了田林三中的科学教育模式,认为“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活动成功实现了跨学科融合,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真实体验科学教育的魅力,培养科学学习兴趣,提升科学素养,还将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家长代表感动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成长蜕变,称赞这是“最好的成长礼”。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 李芳 对同学们的精彩汇报予以高度肯定,她表示:“重走学森路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路线,更是一条精神长路。这条路教会我们何为求真、何为报国的选择,同时也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创新的种子。”她邀请同学们常回钱学森图书馆走走、看看,不为怀念过去,而为寻找未来,寄语同学们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人——有好奇的眼睛、思考的大脑、温暖的心和坚定的脚步。
活动在《少年钱学森的纸飞机》钱学森精神剧目的展演中达到高潮。
“重走学森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田林三中科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标志着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馆校合作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初期的深度行走,到沉浸式课程开发,再到学生自主策划展览,如今,双方再度携手,以“重走学森路”为实践载体,继续深化对科学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来源: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9月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举行。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杨广中,国家电投人才院(工匠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严厚善,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卫东,组织部部长方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陈贤峰,重点建设办主任胡薇,研究生院院长邓涛,发展联络处处长汪雨申,科研院副院长徐兵,学生处副处长孟祥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等机关部处领导及各院系领导,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特色班级班主任,校企导师代表及500余名新生共同出席。典礼由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郑震主持。
典礼伊始,与会人员共同回顾了国卓院过去一年在课程创新、平台建设、校企融通等方面的探索历程。国卓院始终坚持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贯通,推动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增益的正循环。

刘卫东代表学校向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各界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科技创新是全球竞争的核心,国家对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他希望同学们主动培养系统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本领并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在创新中突破瓶颈,将个人理想融入工程强国的伟大使命。

赵震简要介绍了上海市教委全面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举措,包括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等。他指出,校企协同要面向国家需求,通过双导师引领理论与实践创新,助力学生成长为工程科技领域的栋梁之才。


钱永刚以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学习社交的故事引发卓工学子的思考。他指出,卓越工程师不仅需要专业学识,更要具备跨领域沟通的情商与智慧,鼓励大家成为如钱学森般兼具系统思维、家国情怀与社交能力的战略型人才。会上,钱馆长亲切地为新生手中的《钱学森精神读本》签名留念,同学们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严厚善代表联培企业发言,回顾了国家电投与上海交大在科技攻关、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厚合作,并期待未来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国家能源战略和卓越工程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宝武集团首席研究员马天军代表企业导师发言。他介绍,工程问题具有时间紧、因素杂、跨专业协作等特点,充分肯定了校企联培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合作意识提升与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材料学院教授王俊代表校内导师发言。他以“诚、真、精、进”勉励同学们忠诚报国、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和持续进取,并表示将全力做好学术引路人、资源桥梁和品格楷模。

全日制新生代表、汉江实验室2025级直博生李奕然表达了对钱学森、黄旭华等前辈的敬仰,表示将珍惜校企提供的广阔平台,秉持“初学者”的谦逊和“探索者”的勇气,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职新生代表、中交三航局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岩土工程研究院院长董淑海回顾自2008年攻读工程硕士到如今的博士新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初心始终未变,“把国家需求扛在肩上”的锐气丝毫未减。未来将做“顶天立地”的研究者、“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和“统筹兼顾”的担当者。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国卓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立了10个行业特色班级,并聘请专家教授担任班主任。会上,刘卫东、邓涛为新聘班主任颁发了聘书。

班主任代表、集成电路学院老师李靖驰从工匠精神、系统思维和团队协作三个方面阐述“卓越”内涵,表示将从学术引领、素养提升和价值塑造三个维度引导和助力学生成长。

归琳从使命感、差异化和自主选择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现状、模式与特点,表示国卓院已在培养要素改革、实践平台建设、导师队伍与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效,初步构建了具有交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典礼特别邀请杨广中院士作题为《医疗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的主旨演讲。他以机器人手术为例,分析了微创外科机器人的技术挑战与发展前景,探讨了医疗机器人对未来科研与产业的影响。
学子乘风至,扬帆追梦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圆满落幕。
作者:陈梦颖
供稿单位: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郑雨涵
【活动介绍】钱学森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并传播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和思想造诣,做好精神铸魂、思想育人。近年来,随着《三体》《流浪地球》等科幻小说的大热,以及ChatGPT、DeepSeek的流行,青年学子愈益关注科技与未来相关话题,这是科技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当代青年身上交汇的喜人景象。在此背景下,钱学森图书馆推出“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系列活动,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师生分享科幻读书心得及当代科技热点话题,与钱学森思想形成联动,多角度挖掘钱老晚年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再现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精神高度和思想魅力。读书会突出“思想性”和“主题性”,形成“主讲+与谈+互动”开展模式,并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具包容性的话语,推动活动日臻完善,体系不断优化。
9月21日下午13:30至15:00,钱学森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奇幻协会联合主办钱学森主题读书会第六期:也许科技就是“神力”。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思政讲堂举行。

本期主讲人程一纯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奇幻协会前社长。她围绕罗杰·泽拉兹尼的科幻著作《光明王》展开分享,并谈及个人阅读感受:初读时易将其误认为印度教神话故事,读到中段才发现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实为科幻作品。在《光明王》构建的未来世界里,地球幸存者驾飞船抵达异星,经战事击败并降服原住民“罗刹”,而后在此扎根繁衍生息。时光流转,最早抵达的人类(被称作“原祖”)凭借先进技术,获得了可转移肉体的永生能力。他们以印度教诸神自居,借心理探测与思维记忆转移技术构建转世轮回体系,同时在人间封禁技术,企图永久维系神权统治;与之相对,另有部分原祖渴望向民众传授科学技术,遂选择借助人类历史上的“佛教”之力,对抗以“印度教”为名的诸神统治。分享过程中,程一纯还引入克拉克定律——“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并结合作品点评:“在《光明王》的世界里,科学成了宗教的助力;而致力于推进科学传播的一方,却反过来借宗教的力量达成目标。”

读书会主持人钱学森图书馆李月白博士从《光明王》原著出发,讲到书中的原祖们担心普通人类的道德不足以匹配堪比“神力”的技术,贸然将技术推广会导致文明倾覆,由此引申并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潮。她在与谈过程中,同时分享钱学森关于第五、六、七次产业革命的预言。李月白博士指出,钱学森持技术乐观态度,与书中的主角佛陀萨姆主张近似,认为科技发展成果应普惠给每一个人,正如他在1990年10月8日致钱学敏的信中所言,“古人梦想的‘神仙’,将是人人可以达到的。”钱学森认为,在第五次、第六次及第七次产业革命之后,体力劳动的强度将大大减轻,人们将基本转入脑力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由此,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将迎来空前的加速,最终将叩响共产主义大门,开创世界大同的人类新纪元。

程一纯与李月白二人的分享,唤起在场观众的浓厚兴趣。与“会”者围绕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关联、钱学森对烹饪工业化(即当下时髦词“预制菜”)的预见、经典科幻著作如何向少儿读者推广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本期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在场者皆对下一期的相聚满怀期待。
2025年7月,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后的第一个暑假。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热情爆棚,期间钱学森图书馆共接待了12.6多万人次游客,是2011年开馆至今客流量最大的一个暑期。钱学森图书馆针对青少年、大学生、亲子家庭、研学团队等各类观众,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以互动、沉浸、研学为特色的主题教育服务项目,其参与观众超过1.3万人次,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又迈上新的台阶。
迎接大客流 全面启动服务升级计划
上海持续高温橙色预警并没有削弱游客来钱学森图书馆的参观热情。基于对暑期超大客流的预判,钱学森图书馆在每天下午3点新增定点讲解满足观众需求。同时,工作人员提前制定大客流应急预案,保障大客流期间的参观秩序与观众体验。

一方面,钱学森图书馆通过设置指引标识、限流排队等候区等措施,实现客流的管控与过渡。另一方面,组织成立“大客流应急小组”,当馆内瞬时达到预警人数以及限流人数时,在各出入口、展区、单向通道等增派一线人员,为游客耐心地提供问询和导览,指引参观路线、不断进行安全提醒,有效缓解易拥堵区域的压力,确保游客的安全。同时,钱学森图书馆提前配备退热贴、风油精、盐汽水等防暑降温物品,及时对不适游客提供必要帮助。

钱馆工作人员为游客贴退热贴
为全面提升展陈升级后的讲解服务水平,钱学森图书馆在暑假伊始就积极推动全员讲解培训计划与志愿者培训考核工作,特邀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礼宾部主管、资深讲解专家沈晓兰以“卓越讲解力:从技巧到风范”为题开展讲解能力培训。


钱馆志愿者合影
主题活动 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暑假期间,钱学森图书馆结合不同时间节点,围绕科学家精神弘扬、党史学习推出了丰富多样的精彩活动。
7月1日,钱学森图书馆支部党员、志愿者党员以及“星空少年”讲解团、“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学员共同演绎沉浸式党课《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精心选取钱学森四次人生选择片段,创新融合语言、音乐、戏剧,使参与者感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老中青三代的同台演出,也展现出钱学森图书馆在红色文化传播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代际融合。

《誓言·破壁者的越洋归航》海报

钱馆党总支书记张勇在展厅上微党课
7月1日下午,徐汇区妇联在音乐城堡举行“巾帼传强音 花开承使命”妇联系统庆“七一”主题活动。“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搭档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王菲演绎音乐微宣讲《我们回来了,祖国!》,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在“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伴奏声中,王菲扮演钱学森夫人深情讲述钱学森归国历程
钱馆还创新微党课开发形式,启动党支部微党课工作坊,组织党员形成微党课开发小组,共同参与微党课的备课与授课工作,通过情景再现、文物展示、互动研讨等形式,让党课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感染力。特别推出“周三党员服务日”,面向社会各界开放“微党课”预约服务,接受机关、学校、企业等团体预约。

钱馆第二党支部书记茅艳雯在“学森•思政讲堂”上微党课
8月13日与8月22日,由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向星辰出发”系列大咖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石磊与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研究员走进钱馆,为现场观众带来“揭秘载人航天工程”与“月背之旅——嫦娥六号月球探测任务”主题讲座,用生动的互动实验和航天故事,为观众们打开了通往浩瀚宇宙探索星际奥秘的大门。

石磊老师授课现场

张玉花老师授课现场
社会实践 分众化体验大师科学报国足迹
2025年7月4日到7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重走学森路” 钱学森归国主题纪录片拍摄与实践调研团队,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和深圳四地进行了以“追寻科学报国足迹,传承钱学森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团队走访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哈尔滨军工学院档案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润档案馆、罗湖大桥等十余个与钱学森归国之路紧密相关的历史地标,采访十余名专家、学者、专职讲解员和学生等,制作10集“碧海归心”系列微视频,产出了一份基于问卷的钱学森归国主题智能报告,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阐发钱学森精神。
钱馆研学品牌星际航行学院也在暑期火热招募,超5000人浏览推文,观众报名极为踊跃。三期研学营活动分别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与学校Minecraft社团的同学们担任课程讲师,推出“方块钱馆·机遇未来”“方块钱馆·小小策展人”两大主题,由大学生带领中学生共同在虚拟平台、科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

暑假期间,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民办西南高级中学等学校的高中生志愿者也走进钱馆,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的文物资料整理工作。

课程思政 融合博物馆资源与理想教育
钱学森图书馆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始终紧紧围绕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和传承弘扬,积极组建“大师资”队伍,打造一支由专业讲解员、研究人员、策展人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
在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带领下,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征集保管部副部长徐娜,陈列展览部资深策展人陆敏洁,学术研究部研究人员李月白等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已经在钱馆内外展开宣讲十余场,覆盖900余人次,对象包括科技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以及偏远贫困地区青少年等,不仅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更激励广大受众以钱学森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钱永刚馆长在浪潮科技园以《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为题宣讲(7月17日)

李芳执行馆长在钱学森图书馆报告厅作《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宣讲(8月1日)
2025年7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春夏学期关工委全体会议在闵行校区学生中心D200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关工委主任赵昕为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奖”获奖代表和“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奖”颁奖。钱学森图书馆课题《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助力“大思政课”育人的实践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为例》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课题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钱馆执行馆长李芳以“传承红色基因,托举未来希望”为主题发言
暑假期间,钱馆两档短视频节目出《文物有话说·第二季》《钱馆人说》也陆续上线从不同领域深入挖掘钱学森的精神特质,从不同维度展现他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楷模、战略科学家、共产党员的典范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人格魅力,围绕文物、展览为观众讲述立体生动鲜活的钱学森。

观看《钱馆人说》请扫描以上二维码

观看《文物有话说》请扫描以上二维码
今年恰逢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钱学森图书馆喜迎改陈焕新,受到广大观众热情支持。钱馆将以此为动力,继续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目标,整合各类资源,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师资”,开好“两扇门”,服务交大和社会公众,讲好钱学森故事,弘扬钱学森作为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以钱学森为榜样,最终堪当民族复兴脊梁。
供稿:任佳怡
2025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也是全国首个“钱学森班”创立20周年。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根据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等通知文件要求,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面向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联合举办“科艺交融 赤子之歌——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
一、活动主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融入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让钱学森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成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地讲好“大思政课”,以“钱学森精神”润养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组织架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
(二)协办单位
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
三、活动时间
2025年9月—12月
四、参与对象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
五、活动内容
(一)启动阶段(9月下旬)
结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破壁者的越洋归航》赴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参加“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展演”,邀请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代表、全国“钱学森班”(院、校)代表赴京观摩,并由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永刚宣布活动启动。
(二)创排阶段(10月-11月中旬)
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围绕活动主旨,自选形式开展剧目创排或剧本创作。
1.内容主题
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和爱国精神为主题,生动展现其成长故事、人生历程、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家国情怀。钱学森图书馆将提供《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等现有剧目资源作为参考。
2.剧目形式
剧目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话剧、音乐剧、情景剧、小品剧等。鼓励采用沉浸式、互动式等创新表现手法。
3.时长要求
一般不超过30分钟,以8~15分钟为宜。
4.创作原则
主题突出、导向正确、内容健康、科学严谨、具备一定艺术水准;内容应符合真实历史情节,不得杜撰、夸大事实;鼓励艺术创新,以新颖的形式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规定及要求,避免侵权行为。
(三)评审阶段(11月下旬)
主办单位组织权威专家对申报单位提交的剧本、视频等资料进行集中评审,评选若干优秀剧本、优秀剧目,并颁发证书。
(四)展演阶段(12月上旬)
结合钱学森诞辰114周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现场展演活动,邀请部分优秀作品进行现场展演并颁发证书。
优秀作品还将受邀赴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参加2026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展演活动。
六、参与方式
填写《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报名表》(附件1),并附上剧本、演出视频(一般以网盘形式),发送至邮箱:qxslibrary@sjtu.edu.cn。
(联系人:郭老师 021-62933398)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
2025年9月20日
2025年9月25日,《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展演暨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2M演播厅举行。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王程,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张勇,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公室副主任周琳琰,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展教部部长张颖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武佳丽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北京钱学森班(院、校)代表出席现场活动。

致敬研途追光人,青少年演绎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作为第二届科学家精神剧目展演作品,钱学森图书馆原创音乐情景剧《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以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为主线,融合演讲、演唱、器乐演奏等多元艺术形式,生动再现钱学森在北师大附中求学、五年归国路、科学报国等重要人生片段,让钱学森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富有艺术魅力。今年4月首演至今,《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已经受邀在多个不同平台演出,入选上海市科协“科技工作者风采”展演作品征集活动最佳作品。




本次在京演出由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和航天幼儿园的同学们联袂合作,是京沪双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次跨地域携手,两地少年共同在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影响下,同台演绎钱学森的事迹与精神,探索科学家精神从“单向传递”到“双向共鸣”的新范式。

嘉宾座谈环节,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亚,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党委书记王玉萍,上海市田林第三中学课程教学部主任周冬妮分别从剧目创作、艺术呈现、教育实践三大维度,分享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的意义,共同探寻“艺术+思政”融合育人的新路径。
创演活动启动,推动钱学森剧目遍地开花
为了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融入学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让钱学森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成为铸魂育人的鲜活教材,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面向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共同发起“科艺交融 赤子之歌——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

张勇介绍,本次创演内容以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和爱国精神为主题,活动将通过启动、创排、评审和展演四个阶段的工作,搭建一个全国性的科艺融合育人平台,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科学家精神的讲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活动时间为9月至12月,展演阶段将结合钱学森诞辰114周年,邀请优秀作品在上海举行现场展演活动。优秀作品还将有机会受邀参加2026年度全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展演活动。

钱永刚宣布活动启动,并与白元平和王程共同点亮启动装置。
《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展演暨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启动仪式不仅是一部科学家剧目的推广传播,更是一次科学家精神的传承接力,期待广大青少年通过亲身创排与演绎,让科学家精神在更多人心底扎根生长、蔚然成荫,激励更多人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勇担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共同书写壮丽的时代答卷。
9月17日上午,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联合承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协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隆重举行。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身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卞志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钱学森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包为民、周建平、杨利伟,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齐国生、侯秀峰、戴鹏,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孙芙蓉,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以及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军委装备发展部政治工作局、军事航天部队政治工作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慈善联合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等单位和机构,航天有关科研机构、钱学森班代表共同出席活动。

杨振斌在致辞中表示,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和永恒骄傲。他强调,要通过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激励和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先锋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主题分享环节,钱永刚、费俊龙以及钱学森书屋代表、陕西宁强县实验小学校长刘久亮站在不同视角分享钱学森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钱永刚回忆起十年前,在“纪念钱学森归国60周年大会”上,党和国家对钱学森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概括与结论,即“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十年来,为了进一步扩大钱学森精神的弘扬与宣传,钱学森的重要纪念设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已经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的118所学校,电视连续剧《钱学森》的拍摄工作也已经启动。
费俊龙分享到钱学森家中看望钱老的场景,刘久亮介绍宁强县实验小学钱学森书屋的发展现状。

活动现场举行了航天公益三十周年杰出贡献纪念杯颁授仪式,旨在感谢长期以来为航天公益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

七十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他以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与会领导共同为“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揭幕。
AI技术制作的展览宣传片也在现场发布,回顾了钱学森成长和归国的重要时刻。
开幕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交流恳谈会同日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身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徐延豪,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善超,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白元平、孟令耘等领导嘉宾出席。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孙芙蓉,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桂菊,钱学森生前秘书顾吉环和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代表、北京理工大学陶然作主旨分享。
嘉宾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钱学森彪炳史册的卓越功勋,追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勇毅胆识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并就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弘扬钱学森精神分享独到的见解。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朝阳主持。



孙芙蓉表示,钱学森归国是科技报国的实践写照,他开创的中国航天事业不仅服务于国防安全,其带动的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管海兵表示,钱学森的归国历程,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光辉史诗,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将坚定不移地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将其融入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内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深层次、全方位融合的有效路径,通过实施一系列关键举措培养造就更多心系“国之大者”、能肩负民族复兴伟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具有宏阔视野的“钱学森式”战略科学家。

侯秀峰表示,中国航天基金会将继续以钱学森先生的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做好航天奖励工作,让更多优秀的航天人才脱颖而出;继续推进钱学森书屋和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让航天知识惠及更多地区的群众;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航天公益事业中来,让航天精神薪火相传,让航天公益惠及更多人,为我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航天强国梦添砖加瓦。

刘桂菊表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是钱学森回国后创建的第一个单位,他曾担任所长28年时间。七十年薪火相传,力学所始终秉持钱学森确立的“工程科学”建所思想,传承和发扬钱学森先生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建强力学领域的“国家队”,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实实在在的新贡献。

顾吉环从五个方面回顾钱学森归国的影响,分别是开创中国导弹航天伟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晚年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钱学森的人才观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打下雄厚人才基础,以及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他表示,要学习和弘扬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研究和践行他的科学思想,让钱学森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为国家民族做出更多贡献。

陶然从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视角出发,表示中国人民真正过上了物质和精神丰富的安定生活,离不开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至诚报国、不懈奋斗所打下的坚实基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回溯钱老的精神底色:他一心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准确认识,攻坚克难的韧性,培养拔尖人才的方法论指导,一套完整的思维方法和价值体系应对新问题、新挑战。

杨振斌作总结发言,感谢中国科协、中国航天基金会等相关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筹建历程,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弘扬钱学森精神的重要举措,分享了“钱学森之问”对高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启示。
“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近80件(套)实物展品,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个单元,真实再现了钱学森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全面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深刻诠释他“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展览期间还将上线配套主题讲座,邀请钱学森身边工作人员与钱学森图书馆研究人员围绕钱学森归国、钱学森与系统工程思想、“两弹一星”精神开展宣讲。



尊敬的各位观众:
2025年国庆节、中秋节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正常对外开放,具体开放安排及参观须知如下:
2025年10月1日至10月7日
开放时间:9:00—17:00 停止入馆时间:16:30
2025年10月8日(延长开放日)
开放时间:9:00—20:00 停止入馆时间:19:30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图书馆将按照上述时间对外开放,欢迎各位观众前来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实行散客免预约参观政策,可以直接前来参观。团队参观则需提前通过官方预约系统进行预约。团队预约链接:https://groupqxslib.sjtu.edu.cn/team/(请使用电脑端登录操作)。当馆内瞬时客流量接近承载上限(500人)时,将启动限流措施,安排已预约团队优先入馆。
如有任何疑问,请致电场馆服务中心或关注“钱学森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最新信息。
时值国庆中秋,我们诚挚地向所有观众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敬请各位观众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再次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9月
9月13日,乐团导师团队陈炜、杨蚕、郑巍、陈瑞婕、陈余馨悦带领学员开启新曲目《在灿烂阳光下》的首次排练。通过分排与合排的交替训练,学员们逐步掌握第一部分演奏要领。新学期新成员的加入为乐团注入新鲜活力,久别重逢的学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练习。

9月20日的课程聚焦《在灿烂阳光下》的第二部分,五位导师在分排中针对弓法整齐度、音色饱满度、节奏准确度等细节给予个性化指导。合排环节,学员们在指挥带领下复习《我的中国心》,并首次完成《我的中国心》和《在灿烂阳光下》两首曲目的串联演奏。尽管在声部平衡与节奏稳定性上仍需打磨,但整体进步显著。

9月27日,乐团导师团队陈炜、杨蚕、郑巍、陈瑞婕、陈余馨悦、徐桐重点指导学员们优化《我的中国心》与《在灿烂阳光下》的演奏效果。部分打击乐学员分配到演奏未接触过的打击乐器,学员们既紧张又充满好奇。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节奏型与演奏技巧。目前,乐团正积极筹备10月8日钱学森归国70周年国庆专场演出,期待以最佳状态呈现精彩演出。

撰稿:孙天骄
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
为规范钱学森图书馆主题宣讲及教育活动的收费行为,合理补偿钱馆运行成本,保障活动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体现公益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上海交通大学财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在馆内外举办的各类主题宣讲及教育活动。具体包括:
外单位在本馆举办的涉及收费项目的活动。
本馆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且约定本馆应收费的活动。
本馆向社会公示的需收费的活动。
本办法不适用于本馆常规开展的公益性教育活动。
第三条 收费原则
1. 公益为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对符合公益性质的活动实行优惠或免费。
2. 公开透明:收费标准、减免政策、收费流程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3. 依法合规: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规定,使用合法票据,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 。
第四条 主要收费项目
1. 团队导览蓝牙耳机租赁(含讲解)费用
1.1 25人以下按人计费,20元/人,讲解时长约50分钟
1.2 25人-50人按团计费,500元/团,讲解时长约50分钟
1.3 50人以上团队需分批,每批不超过50人,参照1.1、1.2规定计费
2. 课程服务费(馆内)
2.1 30人以下,2000元/团(含场地和师资),时长约1小时
2.2 30人-80人,3000元/团(含场地和师资),时长约1小时
2.3 80人以上团队需分批,每批不超过80人,参照2.1、2.2规定计费
3. 课程服务费(馆外)
3.1 不限人数,每场收费课程服务费2000元,时长1-2小时
第五条 费用减免
1. 减免对象:与本馆签订合作协议的单位;上级指导单位;校内相关部门;其它能提供相关证明的公益性活动(如面向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以及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等举办的活动)。
2. 减免标准:
上级指导单位、校内相关部门以及其它能提供相关证明的公益性活动,如需申请减免,需由经办部门填写费用减免申请,详细说明减免理由、减免建议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分管领导审批后转财务人员执行。
第六条 收费流程
1. 钱学森图书馆公示收费项目及费用标准
2. 申请方根据公示提出服务需求,经办部门根据需求内容核算费用,并填写《钱学森图书馆收费项目确认单》。
3. 如有费用减免申请,按第五条程序进行审批。
4. 财务人员根据《钱学森图书馆收费项目确认单》向对方收取费用,申请方须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前,将足额费用汇入本馆指定的银行账户,并在汇款备注中注明“活动名称+确认单编号”,原则上不接受现场现金支付。
5. 财务人员确认款项到账后,根据国家规定和申请方需求,开具合法有效的票据。
第七条 收费监督
1. 本馆纪检监察机构人员负责对收费行为的合规性、透明度进行监督检查。
2. 收费标准、监督电话应在馆内显著位置及官网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3. 申请方如对收费有异议,可向综合事业部提出书面申诉。
第八条 违规责任
1. 馆内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擅自减免、提高收费标准或私设收费项目,将按学校纪检监察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2. 申请方未按时足额缴纳费用的,本馆有权暂停或取消其活动,并保留追究其违约责任的权利;同时将影响其未来活动申请资格。
第九条 附则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一年。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7月29日
一、活动背景
2025年9月17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联合承办的《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引发热烈社会反响(附件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生动讲好钱学森故事,更好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质量科普展览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计划于2025年10月起,面向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全国“钱学森班”(院、校)以及各类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机关、部队、社区等,开展本次展览的全国巡展活动。
二、展览信息
1、展览名称: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
2、展览简介:展览分为“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两弹结合 大漠惊雷”“鹰击长空 化剑为盾”“星耀东方 曙光初现”“系统工程 走向未来”六大单元,通过翔实的史料还原钱学森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航天与国防科技事业铸就的卓越功勋,完整呈现他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征程,深刻诠释其“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风范。
3、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
4、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各巡展单位
5、巡展形式:以图文展板、拉网展架为主要展示载体,可根据巡展单位展出条件辅以多媒体等展项,确保展览内容清晰呈现与便捷落地。
6、配套活动:结合各巡展站点地域特色与主题活动规划,可邀请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配套教育活动(附件二),强化展览科普教育与精神传播效果。
三、申请办法
各单位提出巡展申请,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审核批准后,确定各站点承办单位并签订“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合作协议(附件三),明确展览举办时间、具体地点、双方职责分工等关键事项。
四、工作安排
2025年9月 发布《“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方案》
2025年10月 各单位对接联系人提出巡展申请,签订展览合作协议,排定巡展展期。
2025年10月25日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启动仪式
2025年11月-2026年10月 举办巡展
联系人:傅老师 021-62932148 qxslibrary@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9月
2025年9月至今,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秋季班课程进展顺利,已成功开展多模块系统化语言及表演类培训。10月8日,学员们以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展现了阶段性学习成果,标志着为期12周的课程进入新阶段。
“星空少年讲解团”秋季班课程由“精神引领+通识教育+语言素养+肢体演绎”等模块共同组成,学员们通过深入学习钱学森的生平事迹,感悟“科学报国”的赤子情怀。钱老严谨治学的态度与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为少年们树立了精神标杆,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博物馆通识教育课程创新采用“文明对话”形式,带领学员纵览博物馆发展史,通过梳理人类文明的演进脉络,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智慧交融。专业训练夯实基础课程特邀中共一大纪念馆金牌讲解员张煜萌开展《讲解发音实训》,通过腹式呼吸法、绕口令挑战等趣味教学,学员们系统掌握了科学发声技巧。



2025年国庆恰逢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为了进一步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钱学森精神与事迹,课程团队特别设计了钱学森人生重要片段情景演绎环节。在上海戏剧学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小学员们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戏剧训练,在10月8日的汇报演出展现出标准的发音与稳健的台风,成功为现场观众演绎出钱学森的人生选择。其中,《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情景剧再现了钱学森一家1955年9月17日在洛杉矶码头登船前与记者的唇枪舌剑,收获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以本次汇报演出为起点,后续课程将聚焦实战能力培养,包括讲解词创作、展厅动线设计等专业内容。12月结业后,学员们将正式持证上岗,在钱学森图书馆承担讲解服务工作。这场融合科学传承与青少年成长的特色教育实践,正为科普事业培育新生力量。
2025年10月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团联建活动正在展开。时值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低碳环境硕博学生党支部携手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4级硕士团支部,共同策划并开展了 “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之旅——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 主题活动,活动得到低碳学院2025级硕博学生党支部党员积极响应,三方携手让红色精神在沉浸式场景中传递。活动依托校级“共行计划”红色场馆参访,结合沉浸式剧本体验,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悟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

活动伊始,全体成员在钱学森像前合影并录制口号视频,随后步入修缮一新的钱学森图书馆展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沿着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毕业、赴美深造、成就斐然,到毅然归国、报效祖国的生命轨迹,深入了解了他在空气动力学、火箭技术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其面对软禁与阻挠仍不改初心的坚定信念。

在二楼的学森·思政讲堂,同学们化身“情报员”,参与“十大核心情报”搜集任务。大家分工协作,在展区中寻找线索,补全钱学森人生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任务成功者解锁了“遗失的文物”——《工程控制论》复刻本,进一步加深了对钱学森在逆境中坚持科研、为国蓄力的理解。

一场名为 “赤子归来” 的沉浸式剧本演绎让活动步入高潮。10名同学分别扮演钱学森、罗沛霖、金贝尔等历史角色,通过五轮“登船任务”博弈,模拟当年护送科学家归国的惊险历程。在发言、投票、暗投等环节中,同学们不仅锻炼了逻辑与表达能力,更在角色代入中深刻体会到钱学森归国之路的艰难与伟大。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低碳环境硕博学生党支部 陈洁 感叹:“这次活动让党史学习‘活’了起来。我们在角色扮演中真切感受到护送科学家回国的紧张与使命感,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我们亲手‘守护’的信念。”
中英国际低碳学院2025级硕博学生党支部 王艺霖 分享道:“在剧本中为一张三等舱船票拼尽全力,让我深刻理解到‘爱国是一种执念’。如今我们站在低碳科技的前沿,更应传承‘破壁’精神,让中国的绿色技术走向世界。”

活动尾声,全体成员起立宣誓:“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铿锵誓言回荡在图书馆中,传递出新时代交大学子接过历史接力棒、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坚定决心。
本次主题党团活动以“沉浸式学习+互动式体验”为特色,不仅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强化了支部间的联动共建,引导青年学子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在科技报国中书写青春篇章。
文字:中英低碳 刘佳炜
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联合纪念馆发布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今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热门百强纪念馆及革命类博物馆榜单。百余家受到网友高频搜索的纪念馆及革命类博物馆上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首次进入全国热门纪念馆及革命类博物馆热搜榜前30名。
据悉,“中博热搜榜”样本馆选取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新开放博物馆、往期热门百强博物馆、中小博物馆及博物馆创新力观察样本库四大来源,按照“五大维度、15项指数”进行数据采集,全国备案博物馆均纳入样本统计。重点关注定级博物馆、新开博物馆、网友高频搜索及热门打卡的博物馆。
近期,“科学与和平—— 钱学森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主题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中心开幕,开学第一课“钱学森精神进校园”走进西南位育,“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隆重举行,《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展演暨科学家精神主题剧目创演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2M演播厅成功举行。钱学森图书馆举办的这些展览、活动,深入引领社会受众回溯科学报国的精神根脉,激扬新时代使命担当。

钱学森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钱学森精神是交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感染每一名交大学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学习钱学森精神,也是每一名交大人的必修课。2025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在钱学森图书馆展厅顺利举行。

在钱学森图书馆全新推出的“破壁者的越洋归航”2025级新生参观活动中,推出了围绕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主题讲解、“钱馆人说”专家导览、“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交大人说”微宣讲以及“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主题报告等配套可选项目,引导交大学子在这里走近钱学森学长,领略大师风范,感悟家国情怀,接受心灵洗礼,重温“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理解“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责任”的使命与担当。
沉浸式开学第一课,在角色体验中理解钱学森学长归途艰难
当钱学森“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的铮铮誓言在展厅响起,现场的同学们仿佛回到70年前,重温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科学家们的拳拳报国之心。
“学长说”历史沉浸式体验由交大“红印”校史宣讲团的学生志愿者担纲,以钱学森1955年回国故事为主线,10位新生会沉浸式体验钱学森赴美求学、学有所成,突遭厄运、积蓄力量,终回故土、报效祖国的人生历程,帮助交大新生更深入了解一位破壁者的越洋归航之旅,近距离体验钱老“抵得上五个师”的杰出成就与 “一美元保险也不存”的赤子之心。
活动将《工程控制论》、《纽约时报》剪报、钱学森博士论文等钱学森回国相关的各类文物融合于体验之中,在剧情互动与策略博弈中, 引导当代青年感受历史惊涛骇浪,理解归国之路的艰辛与伟大,寻找志同道合者同向而行,和同辈交大学子共赴跨越时空的守护之约。

听交大人讲述钱学森故事,领航当代青年学子前行方向
钱学森图书馆自2011年对外开放至今,始终活跃在青年思政教育的第一线,每年9月都会与学校学指委联合推出面向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内容。
今年,除了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主题讲解,还推出特色讲解服务“交大人说”与“钱馆人说”。“交大人说”微宣讲由交大退休校史专家、老教授主讲,为当代青年宣讲钱学森在交大读书期间参加过的进步爱国活动;再现钱老认真读书,学习志向从机械转向航空的重要场景,从这里走向全球航空航天领域著名科学家的道路。“钱馆人说”由钱学森图书馆资深研究人员担纲,侧重于提炼钱学森的嘉言懿行和精神风采,以最具说服力的文物展品和最为生动具体的文物故事帮助青年学子真正了解并理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卓越功勋和精神风范。
结合钱学森归国70周年,钱馆与学生共同拍摄与录制的《文物有话说·第二季》与《丹心归渡·当代青年严重的钱学森归国》系列短视频也在9月上线,以青年视角出发,围绕文物、对话专家,展现当代青年探索钱学森报国初心的成因与为国铸剑的深远影响。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主题讲座,挖掘钱学森精神丰富内涵
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由钱学森图书馆牵头组织,钱学森之子钱永刚馆长领衔,钱学森秘书顾吉环、李明,以及钱馆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宣讲团旨在深入挖掘钱学森身上折射的党性光辉和精神特质,从不同维度展现钱学森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知识分子的楷模、战略科学家、共产党员的典范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精神特质和人格魅力,全面宣传、大力弘扬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德。
自2020年成立以来,宣讲团在全国各地宣讲超过270场,线上线下观众超过50万人次。有《为民族复兴选择人生》《钱学森的归国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钱学森与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等九项讲座主题可选。

本次“破壁者的越洋归航”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次生动的校史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让2025级新生在踏入交大之初,便与钱学森学长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以钱学森学长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新一代“破壁者”的华彩篇章。“破壁者的越洋归航”2025级新生参观活动将持续到今年12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发挥新时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体现文化特色、符合观众多元需求、贴近时代发展脉搏的卓越教育示范项目,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于近日开展了“2024年度上海市博物馆卓越教育项目”推介活动。经专家组评议,钱学森图书馆“‘科学家精神’筑梦时空”入选该项目。

“‘科学家精神’筑梦时空”项目验证了参与式博物馆理论在科学家精神教育中的实践价值,每个参观者都在沉浸体验中完成个人叙事与国家记忆的共鸣,使博物馆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磁场。以参与重构教育、以技术赋能传承,为科学家精神传播开辟充满生命力的新维度。
配合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等任务,发挥藏品支撑作用,设计社教宣传亮点,全面融入学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推动项目的多维时空延展:联合研究生院推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素养课《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导论》,联合基础教育办公室举办“钱学森精神进校园”定制化巡展巡讲项目,联合学指委、党委宣传部策划推出“重走学森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弘扬科学家精神”全国巡回宣传展示活动覆盖 14 个省市自治区。从“个体学习”到“共同体建构”,从参与到转化产出,实现项目内容内在转化与传播以及共同协作的双重特性。场馆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高质量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化传承重要使命。
未来,钱学森图书馆将继续深化博物馆内涵建设,持续打造教育精品,以新的立意和更高站位展现丰富立体的钱学森形象,生动阐述钱学森精神的历史生成和时代价值,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从符号认知升华为价值认同,使观众穿越时空仰望星河、回首家国深情筑梦,使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钱学森
5月31日至6月2日钱学森图书馆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16:30停止入馆)。时值端午佳节,我们诚挚地向所有观众致以最美好的祝福!敬请各位观众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也隆重向您推荐正在地下临展厅中展出的原创展览《祖国待君——钱学森海外求学影像展(1935-1947)》。

01 策展理念
展览精选钱学森海外求学阶段拍摄的照片、相关珍藏影像以及文献、实物展品,依循其海外求学历程,划分为起航远行、异域求知、闲暇时光、奋斗群像四个板块,真实记录其海外求学的经历,从学术钻研的专注瞬间,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片段,再到与同学好友学术交流的场景,回溯钱学森及同期中国青年学子远赴他乡,海外探寻科学救国之路的历史篇章。
这段历史记忆的主题,恰如钱学森出国之际好友赠言 “祖国待君” 所蕴含的深刻意蕴,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热爱与使命担当。

钱学森留学赠言册(写有好友的赠言:祖国待君)
在空间营造与视觉传达方面,展览通过巧妙运用墙面开合装置与色彩,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观展体验与视觉感知系统。序厅设计别具匠心,以相框为核心展项,将序言文本与相机实物纳入其中,赋予相机以 “记录历史” 的隐喻,强调其作为记录与传播媒介的重要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视线引导系统,在观众观看序言及展览内容时,巧妙地将钱学森的群像引入视野,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营造独特的时空体验。

Rolleiflex、Weltini相机

推荐打卡点1
02 重点内容
“起航远行”展区
1935年,钱学森怀着 “航空救国” 的理想赴美深造。钱学森赴美留学使用的相机及登船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起航远行部分展示了钱学森拍摄的杭州居所、钱塘江大桥、交大求学以及登上“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后的摄影作品,墙面结合他本人设计《交通大学民二三级纪念刊》级徽和插页图案,其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展览中的色彩运用蕴含深刻的艺术考量,构成一套完整的视觉叙事语言。深蓝色呼应海外求学之路,象征着钱学森对航空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异域求知”展区
1935年至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接受规范的现代教育和严格的科学训练,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哲学(数学、航空和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1939年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执教。此间,钱学森用相机拍下很多珍贵照片,记录了一位中国青年学子在异域求学的历史记录。展厅运用墨灰色调展示学术研究、学习工作相关的照片与资料,营造出沉稳、严谨的学术氛围,直观呈现钱学森在学术探索道路上的专注与执着。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读博之际拍摄的“火箭研究小组”实验场景
“闲暇时光” 展区
留学生身处异域他乡,学习是第一要务,但留学生活丰富多彩。通过钱学森的镜头,照片里的人物形象真实又可爱。这些照片为从图像史学角度,去研究留美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展区采用空间框景、借景的设计手法,以绿色为主色调,通过钱老工作桌台摄影设置窗洞,引入树影、瀑布和建筑缩影,营造出室内外的反差,以及闲适、宁静的生活氛围,展现了钱学森严谨学术工作之外的生活温情。同时,对建筑缩影艺术化处理,模拟其建筑摄影作品中独特的对称美学与构成感,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艺术表现力与学术深度。

推荐打卡点2
“奋斗群像”展区
该部分运用图像学与符号学的研究方法,选取钱学森珍藏影像资料中的人物群像,通过人物群像展现中国青年学子的奋斗画面。他们的奋斗正是那个年代中国故事的实践者。结合胶片艺术设计与金色背景,构建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陈效果,生动诠释中国青年学子在海外的奋斗精神,展示青年学子作为叙事主体的金色年华。红色墙面的设计,既象征钱学森个人生活因婚姻而变得丰富多彩,更隐喻着他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的深厚情感。

合影里的中国青年们
看看你们都能认出哪些人?

推荐打卡点3
展览结尾引用钱学森于1989年8月3日的自述:“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不仅为展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为钱学森海外求学历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口述史资料,深化了观众对钱学森爱国情怀与学术追求的理解。

撰稿:钟巍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吕成冬
2025年10月8日下午,“破壁者的越洋归航”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国庆专场活动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序厅隆重举行。钱学森图书馆“星空少年”讲解团、“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联手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共同以音乐与情景剧重现钱学森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图伟业,激励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在时代征程上书写属于新一代“破壁者”的华彩篇章。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经香港过罗湖口岸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五年的艰难归国旅途。钱学森回国后,在陈赓的陪同下访问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问,中国人能不能发展导弹?钱学森干脆地回答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自此后,钱学森以国家的需求为先,从一个螺丝钉、螺丝帽开始抓,为我国国防科学工业的建立献上毕生的热情和汗水。


本次演出由七个篇章组成。
第一篇章“微光启航”,由“星空少年”讲解团带来情景剧演出《纸飞机上的中国心》,引领观众回到1925年的北师大附中校园,在梧桐叶隙洒落的秋阳里,看少年钱学森与纸飞机、与科学的微光悄然对话。

第二篇章“童声颂党”,由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倾情演绎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以“歌唱祖国、歌唱未来”为使命,用纯净的童声传递经典艺术。

第三篇章“赤子归航”,由“星空少年”讲解团带来情景剧《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和观众共同见证1955年9月17日的洛杉矶港口,钱学森一家归国前在登船舷梯前震撼人心的对话,感受冲破封锁、跨越重洋的赤子之心。

第四篇章“可爱的家”,由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带来合唱曲目《可爱的家》,用最朴实的词句道破钱学森一家的心声:“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对钱学森来说,家从来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屋檐,更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

第五篇章“国之重诺”,由“星空少年”讲解团献上情景剧演出《中国人怎么不行》,聆听钱学森与陈赓将军那次载入史册的对话,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性时刻、中华民族科技自强的伟大起点。


第六篇章“灿若星河奏华章”继续由“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带来精彩乐团演奏《在灿烂阳光下》。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使观众在如今的灿烂阳光下,聆听时代的回响,感受永远炽热的赤子之心。


第七篇章“寰宇同奏中国心”,由“星空爱乐”青少年室内乐团带来动听的乐团演奏《我的中国心》,带领观众回到1955年10月8日深圳罗湖口岸,钱学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西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他坚守“让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誓言,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演出后,“星空少年”讲解团的小小讲解员引导现场观众参观基本陈列“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以文物故事串联起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七十年前,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七十年后,他播下的科学火种已在神州大地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钱学森图书馆精心演绎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钱学森图书馆深深致敬的,不仅是钱学森这位中华民族的星辰之子,更是所有为祖国科技事业奉献毕生心血的英雄们。


小彩蛋
本次特邀参演的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中还有一位钱学森图书馆的老朋友——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的黄开祺同学。2018年年底,一场交大师生共同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秀在央视新闻频道首播,黄开祺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表演者。

黄开祺兴奋地说:“七年前,我也曾站上过这特殊的舞台,为祖国献上一首庆祝祖国诞生70周年的歌曲。幼小的我也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种下了科学爱国的种子。今天,我再次站上了令我振奋的舞台,为钱学森先生回国70周年献上两首优美的曲子。那颗科学报国幼小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歌声落下,掌声嘹亮,我看着父母在台下为我点赞的样子。他们都是交大人,在这一刻我也读懂了他们的追求,读懂了上海交通大学秉持的科学与报国精神。至此以后,我将会把钱学森先生作为自己的榜样,励志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
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1950年至1955年这五年,在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钱学森人生轨迹的一个重大转折。《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展现了钱学森从1950年回国受阻到1955年成功回国之间的历史。

座谈会伊始,中共党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建萍在致辞中表示,《破浪——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一书基于一手的档案资料,深度还原钱学森的归国历程,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史纪实类作品中的重要图书。著作者张现民讲述了本书的写作过程,他表示本书是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档案文献资料的解读,全面呈现钱学森惊心动魄的回国历程,表现了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钱学森回国的伟大意义及回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钱学森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曹先彬认为,钱学森是崇尚科学的榜样、报效祖国的榜样、爱国育人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全方位学习钱学森,构建立德树人新模式,将“两弹一星”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熊华源讲述了自己多次采访钱学森的故事,他表示,钱学森的回国,不是一次简单的地理迁徙,而是一场改变中国航天事业命运的战略抉择。各领域专家学者一致肯定钱学森回国的重大意义及回国后取得的成就,表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大家一致认为,钱学森“立足国情、自主创新”的思想更具现实意义,其归国壮举不仅推动了“两弹一星”伟业,更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人才与管理体系基础。
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父亲一生践行初心,他的归国选择源于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在五六十年代,一大批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代人接续一代人,持续不断努力奋斗,排除万难,把国之重器一一打造出来。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人理解,科学家的价值不仅在于科研成果,更在于其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本次座谈会是对钱学森归国70周年的隆重纪念,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召唤。据悉,主办方后续还将通过巡回讲座、校园读书会等形式,进一步扩大该书的传播力,让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来源:新华社、工人日报
编辑:任佳怡
审核:张文珺
终审:张 勇
尊敬的各位观众:
因馆内设施升级维护需要,2025年10月21日(周二)至10月26日(周日),钱学森图书馆二楼思政讲堂、文创空间部分区域将进行临时封闭。
封闭范围包括:
二楼思政讲堂
文创空间部分区域
二楼观光电梯(暂停使用)。
在此期间,请注意:
参观引导: 请听从现场讲解员和工作人员的引导进行参观,部分展线可能调整。
环境提示: 封闭区域或伴有施工噪音,敬请留意。
安全提醒: 为确保安全,请勿进入封闭区域。
由此给您带来的参观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我们将持续更新相关信息,请留意馆内最新公告。)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2025年10月20日
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2025年10月23日至24日,“重走学森路”致敬科学巨匠——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系列活动在海南举行。在李芳执行馆长的带领下,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运营合作部、社教宣传部、征集保管部、陈列展览部等部门人员参加了该活动。
考察团与文昌市航天科普馆代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师生一同聆听了钱馆学术研究部李月白博士题为《钱学森的成长、成才之路》的讲座。李月白老师聚焦钱学森成才之路上的核心驱动力——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分享钱学森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决心归国的经历,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得以具象化呈现,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李月白老师强调,钱学森的成才,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功,更是人格与信念的升华。他的成才之路,是一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必经之路,激励着当代青年思考“为何而学,为谁而成” 的深刻命题。
现场气氛专注而热烈,大家被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和深邃的科学思想所深深吸引。讲座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思想的碰撞与精神的传承才刚刚开始。
讲座结束后,李芳执行馆长代表钱学森图书馆向参与活动的文昌市航天科普馆和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中学赠送《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鼓励同学们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学习,将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考察团一行还来到海南省博物馆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考察调研,经过细致的参观、交流,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了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历史传承和文化氛围。


“重走学森路”致敬科学巨匠——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专题系列活动为钱学森图书馆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了解国内博物馆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考察团成员一致表示,本次活动使人收获颇丰,对于钱学森精神全国传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供稿:任佳怡
摄影:王诗蕙、钱学森科学教育研究会
2025年10月28日上午,为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庆祝我国首次“两弹结合”试验成功59周年,“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9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全国巡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科普专项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联合承办。

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汪后继,上海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处长欧晓川,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教处副处长尉程炜,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以及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杰等嘉宾出席启动仪式。仪式由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主持。

管海兵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始终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视为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最鲜明的文化基因。“为国铸剑”展览全国巡展,不仅是对钱学森学长卓越功勋与崇高风范的再一次集体致敬,更是面向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子的一次深刻动员与精神感召。

李芳向与会嘉宾介绍“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及全国巡展开展情况。今年9月,“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首次亮相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与一致赞誉。目前,展览已经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44所单位签署输出协议,并计划主动送展至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云南省洱源县第一中学等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定点学校,实现科学家精神在基层的深度传播与广泛覆盖。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党委书记李涛表示,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南京理工大学将扛牢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激励和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学习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传承和发扬其“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情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努力培养更多担当“强国建设和复兴伟业”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总校副校长孙方表示,学校将以引进巡展为新的起点,引导学子们常怀“钱学森之问”,永葆科学好奇与家国担当,努力成长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钱永刚向巡展单位代表颁发参展荣誉证书。

钱永刚、侯秀峰、管海兵、欧晓川、尉程炜、曹杰共同登台启动“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全国巡展。

启动仪式后,领导嘉宾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主馆一楼大厅参观“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图书馆主馆展期为2025年10月28日至2025年11月30日

全国巡展将持续至2026年10月,展览还将走进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甘肃科技馆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科技场馆,引导更多观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与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到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与卓越贡献。
尊敬的各位观众:
因馆内设施升级维护需要,2025年11月1日(周六)至11月9日(周日),钱学森图书馆B层圆厅、临展、办公区域将进行临时封闭。
封闭范围包括:
B层区域包括圆厅、临展等区域;
B层办公区域包括会议室外通道;
B楼观光电梯、BF-1F自动扶梯(暂停使用);
BF-3F卫生间管道井;
第二展厅出口处。
在此期间,请注意:
参观引导: 请听从现场讲解员和工作人员的引导进行参观,部分展线可能调整。
环境提示: 封闭区域或伴有施工噪音,敬请留意。
安全提醒: 为确保安全,请勿进入封闭区域。
由此给您带来的参观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我们将持续更新相关信息,请留意馆内最新公告。)
10月27日上午,钱学森图书馆举行2025年秋季学期全馆大会。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执行馆长李芳,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吕成冬以及钱馆全体员工出席会议,会议由吕成冬副书记主持。


吕成冬副书记首先传达了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干部大会精神。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弘扬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同时要求全馆教职工增强规矩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钱学森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李芳执行馆长全面总结了2025年上半年工作,重点报告了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系列活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等年度重点工作进展及亮点工作成绩,并对下半年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她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钱学森图书馆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启动编制“十五五”规划关键一年,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站在国家一级博物馆历史新起点上服务运营的第一年,希望全馆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使命意识、发扬工匠精神、增强协同意识,高质量收官年度各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钱学森图书馆在学校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张勇书记代表馆领导班子对下半年内设机构优化工作做动员部署。他强调,本次优化方案是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改革举措,并经过历时半年多时间的前期行业调研、专家论证,开展了多轮班子集体研讨并充分听取上级部门指导意见,在反复论证完善基础上形成的,确保改革方向符合中央精神、契合工作实际。他要求全馆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服务立德树人”使命,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以钱学森精神为引领,自觉将个人发展和全馆发展结合起来,重新出发,凝心聚力,服从大局,共创和谐发展、实干争先的新局面。

钱永刚馆长在全馆大会最后发言。他首先对本年度至今全馆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纪念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重点工作任务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2025年是钱学森归国70周年,202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70周年,对于钱馆工作意义非凡。希望全馆教职工继续以钱老为榜样,不忘建馆初心,持续优化工作质量、聚焦年度重点任务、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好科学家精神,共同为推动钱馆未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供稿:综合部
摄影:徐 菁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4年第1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4年第2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4年第3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4年第4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5年第1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钱学森图书馆工作通讯 2024年第4期 发布如下,详见附件。
尊敬的各位观众:
因馆内设施升级维护需要,2025年11月10日(周一)至11月24日(周一),钱学森图书馆一层区域将进行局部临时封闭。
封闭及多媒体影响范围包括:
序厅、前言部分区域;
第一、 二展厅入口处、第二展厅出口处部分区域;
圆厅巨幕电影、一楼观光电梯厅大电子屏停播;
游客服务中心暂停服务。
在此期间,请注意:
参观引导: 华山路游客进馆调整为108通道(一号门北侧)
校内游客进馆调整为101门进馆,由一号门绕行至108通道
请听从现场讲解员和工作人员的引导进行参观。
环境提示: 封闭区域或伴有施工噪音,敬请留意。
安全提醒: 为确保安全,请勿进入封闭区域。
由此给您带来的参观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我们将持续更新相关信息,请留意馆内最新公告。)
10月18日的课程,陈炜、杨蚕、陈余馨悦组成的导师团队带领乐团学员巩固练习了《音乐之声》和《第二圆舞曲》。在这节课中,老师指出了弦乐声音不够饱满,节奏把握不准的问题。同时还提醒了大管学员要对长音处理更加熟练。指挥陈余馨悦带领着学员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绪变化,帮助学员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10月25日,由陈炜、杨蚕、陈余馨悦、陈瑞婕四位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聚焦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展开专项突破训练。课程围绕"速度统一性""弓法协调性""音色融合度"三大核心维度展开,通过分声部强化训练与全曲合奏反复打磨,学员们在复杂节奏转换、弓法交替运用及乐器音色平衡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场教学成果展示中,乐团整体演奏的流畅性与艺术感染力获得显著提升。

撰稿:孙天骄
11 月 2 日下午,2025 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嘉年华集中体验活动启动仪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园隆重举行。活动旨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建设,满足市民多元化学习需求。
本次嘉年华以 “智游体验,慧享生活” 为主题,10 月 27 日至 11 月 16 日持续 20 天,通过“主会场集中体验+十大基地分会场联动”“线上直播互动+线下沉浸参与”的融合模式,推出245场体验活动,为全年龄段市民打造覆盖文化、科技、艺术、亲子领域的终身学习盛宴。
钱学森图书馆作为智慧生活体验基地站点积极参与,现场设置低温超导磁浮、有奖竞答展区,带来“航天动手做”公益课堂的 “超导磁悬浮”“风洞演示装置” 课程,其趣味性与科普通识性获市民高度认可。


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王菲等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工作人员获得“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官”荣誉称号。作为新一批“体验官”,他们将持续在基地内外为市民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服务,让基地和站点的服务力量不断扩容升级,进一步提升知晓度和影响力。

稿件内容及照片由钱馆志愿者团队提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策展故事: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演进》(暂定名)出版服务进行线下比选采购,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一、采购项目
1、采购方式:线下比选
2、采购内容:《策展故事:钱学森图书馆基本陈列的主题演进》(暂定名)出版服务(采购编号:钱采(陈列展览部)[2025]002)
3、预算价:19.8万元以内。
二、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投标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招标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三、报名及招标文件的获取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4日下午16时。
2、招标文件领取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
四、投标截止时间和地点
投标人应于2025年11月21日上午9:00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交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逾期送达或未密封将予以拒收。
五、开标时间及地点
本次招标将于2025年11月21日上午9:30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B22室)开标,此次开标形式为书面答辩,投标人应在开标前将相关书面材料寄送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301室)。
六、其他事项
1、报名时须提交:
①营业执照副本、图书出版许可证(复印件须加盖公章);
②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2、标书答疑:可于2025年11月21日上午9:30前用书面形式向采购人提出(可传真)答疑诉求及材料(须法定代表人签字及加盖公章),逾期视作对招标文件及其评标办法等有关要求均无任何疑义和异议。
11月6日—8日,钱学森精神宣讲团在重庆展开巡讲。11月7日上午,第五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开幕,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为41所新成立的钱学森班(院、校)授牌。




授牌仪式结束后,钱永刚馆长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作题为《钱学森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的报告。
他以“五次人生选择”为主线,生动还原了钱学森从求学交大立志“铁路救国”,到改学航空、留美深耕理论,再到归国铸就“两弹一星”、晚年开创系统科学的壮阔人生。特别提及钱学森在交通大学求学时,主动将100分试卷更正为96分的细节,以及晚年强调导弹研制依托集体力量的谦逊态度,深刻诠释了钱学森“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报告指出,钱学森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等学术成果,完成了从科学家到思想家的跨越,“让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爱国初心,至今仍是激励青年的精神灯塔。报告在全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张勇来到重庆科学城明远中学校、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及重庆西藏中学校,讲授《钱学森的学习智慧与成才之道》课程。

张勇书记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讲述了钱学森求学、执教、归国的历程。他指出,钱学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勤奋的态度、严谨的精神与创新的勇气之上。他还重点阐述了“钱学森之问”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打破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未知,培养真正的创新意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钱学森的形象栩栩如生,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综合事业部部长傅强先后走进重庆大学城第四中学校、重庆大学城第二小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小学图新小学校、重庆一中天星桥中学,带来题为《钱学森——通向大师之路》的主题讲座。

傅强以鲜活的事例,串联起钱学森的成功密码:从小养成的细致严谨学风、泡在图书馆的积累时光、不死读书的灵活思维、广泛的兴趣爱好与对各类艺术的热爱,共同铸就了这位科学巨匠。而支撑他取得常人难以企及成就的核心,正是胸怀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让同学们切实领悟到了大科学家智慧人生背后的赤诚初心、报国之志。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部长张文珺来到重庆大学城树人小学校、重庆科学城慧谷小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重庆一中七十一中学校,以《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为题,聚焦钱学森的中学时代、大学岁月、美国深造、归国奉献等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深入讲述了钱学森回国后,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疑问,以“中国人怎么不行”的坚定回应,点燃中国导弹事业火种。并作为航天技术主帅,牵头攻克无数技术难关,为中国航天事业筑牢根基,用一生践行爱国与奉献。

师生们专注聆听,沉浸在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与艰辛探索中,航天精神在校园里悄然扎根。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教育专员、钱学森精神宣讲团成员王菲走进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校、重庆大学城沙坪坝小学校、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校、重庆一中二塘学校进行授课。

她在讲授《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钱学森》讲座时,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经历,深入解读航天精神,分享了钱学森等航天先辈的奋斗故事,并通过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形式,将抽象的航天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认知的内容,引导同学们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与辉煌,与钱学森一起践行“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誓言。
这场巡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以钱学森为榜样的学习、探索热情,播种了科学梦想。未来,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以专业权威的内容、贴近青少年的形式,推动航天科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心灵,为培养未来航天事业和科技强国的建设者夯实基础。
供稿:任佳怡
恰逢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等多项关于思政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联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等多方单位,精心打造了“大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师工作坊。本次工作坊于2025年11月8日至15日如期举行,为全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本市中小学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共探思政教学创新的优质平台。
工作坊课程聚焦“大思政课”教学核心需求,邀请了多位行业专家与资深从业者授课,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方法与撰写规范,让场馆资源与科学家精神真正赋能课堂育人。
11月8日下午,工作坊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铁生馆拉开帷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陆晓红担任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以《上海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理论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在不同学段德育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方法,为教师们打开了场馆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新思路。

钱学森图书馆社教宣传部教育专员任佳怡带来《以科学家精神 点亮信仰之光》的讲座,从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到特色教育活动设计,分享钱学森图书馆青少年教育资源,让在场教师全面了解了钱学森图书馆在青少年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为后续利用馆内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指引。
讲座结束后,教师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实地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从珍贵的文献资料到生动的场景复原,大家沉浸式感受钱学森先生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与高尚品德,为后续“大思政课”教案设计积累丰富的素材,寻找深刻的情感共鸣。
11月15日的课程采用腾讯会议线上形式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晓红以《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为题,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多元化资源进行“大思政课”设计,为教师们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模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特约编辑崔然则以《“大思政课”教案体例设计与交稿要求》为题,从教案的结构框架、内容要点到格式规范、提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帮助教师们明确撰写方向,确保提交的教案符合本次征集活动要求,为后续教案出版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工作坊旨在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掌握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的策略与技巧,提升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教师们的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探索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大思政课”课程教案,为各学段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思政实践提供优质范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迈向新台阶。
后续,钱学森图书馆将持续关注教师们的教案撰写情况,积极推进优秀教案的评审、遴选与集结出版工作,让更多教育工作者受益;同时不断探索博物馆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举办更多优质的教育活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陆晓红、任佳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采购与招标工作实施意见》、《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学校招标限额以下采购实施细则》等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现就 “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第二期)服务采购(采购编号:招服2025C00144) 项目进行线下比选,欢迎国内有能力的合格供应商前来投标。
响应单位应具备的资格要求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其他条件。
2、响应单位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招标人为本次比选进行设计、编制规范和其他文件所委托的咨询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
详细内容如下:
| 序号 | 内容 |
| 1 | 项目名称:“钱学森数据服务中心”(第二期)服务采购 项目地点: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采购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联系人: 高老师 电 话:62932063 地 址:华山路1800号 |
| 2 | 报名及获取比选文件 时间:2025年11月20日至2025年11月21日16时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接待处 联系人:高磊 电话:62932063 |
| 3 | 递交响应文件截止:2025年11月27日16时 地点:钱学森图书馆序厅接待处 递交响应文件份数:正本一套,副本四套,电子版U盘一套;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或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被委托人身份证(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
| 4 | 评审时间:另行通知 |
| 5 | 服务期限:合同约定 |
| 6 | 本项目比选范围内的服务预算金额为人民币伍拾玖万肆仟元整(¥594000.00)。响应报价不得超过上述预算,否则视为否决响应。响应文件中须提交授权委托人签字并加盖公章的《不参与围标串标承诺书》,否则视为无效响应。 |
| 7 | 参与比选的供应商须至上海交通大学招投标与政府采购办公室网站进行供应商注册并实名认证(网址:https://pboffice.sjtu.edu.cn/) |
其他事项:
报名时须提交:
① 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查看副本原件留存复印件);
②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委托书需加盖单位公章,且须明确授权代表姓名、采购项目名称、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传真),被委托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说明:以上时间安排若有调整,以书面通知为准。

为深入贯彻科技强国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构建覆盖全国的科学家精神传播网络,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上海站)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清华大学校史馆、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周尧昆虫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等全国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行业场馆的资深馆长、专家学者及一线工作者,以“资源联动・精神传承”为核心,通过案例分享、深度研讨等形式,共探科学家精神传播与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情况。该工程已汇聚实物原件资料15.9万件、数字化资料45.6万件、视频资料50.3万分钟、音频资料59.6分钟,抢救性保护了大批珍贵手稿、书信等遗产,为科学家精神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打造系列展览、纪录片、宣讲活动等传播载体,并通过馆长沙龙、线上培训、官方网站等形式推动联合体资源共享,下一步还将开展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李芳分享了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的实践经验。该联合体成立以来,已吸纳34家多元类型成员单位,通过联合策展、协同育人、合作研究三大路径,打造了钱学森归国70周年展等品牌活动,全国巡展获得21个省市54家单位响应,“重走学森路”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科学精神。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累计接待观众240万人次,年均开展教育活动300余场,成为科学家精神传播的生动样板。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汉鸿从行业转型视角,探讨了传统博物馆的创新之路。他提出,新时代博物馆需打破“高高在上”的传统认知,通过展览创新、服务优化、文化传播升级及平台搭建,从“物的研究”转向“物的研发”,实现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连接。他以“生活馆”业态融合、青少年参与式活动设计、数字技术赋能展览等实践为例,强调博物馆应贴近生活、连接社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科学精神融入日常。

在互动交流环节,多家单位分享各自经验,共同展现出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广阔图景。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卢小兵介绍了校史馆“沉浸式校史路线”“校内巡展到家服务”等举措,并展示了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王大珩纪念展的经验。通过跨馆合作推进专题展览、联合出版、主题教育等方式,形成高校力量与科技史资源融合的生动实践。

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馆长李波展示了基层场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可贵探索。该馆全部展品由社会捐赠构成,年接待观众逾十万人次。通过“永怀讲堂”“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永怀科学营”等活动,让“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小学群体中扎根生长,在县域层面形成了影响力显著的精神教育阵地。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将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相结合。展馆主管郭小铭介绍,场馆与上海劳模学院合署办公,通过“劳模大讲堂”、青少年科创课程、创新主题剧目等形式,为公众呈现“大国重器”的现实逻辑,探索了行业博物馆在精神宣传中的独特路径。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自成立以来,通过资源共享、展陈互助、学术共建、人才培养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型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协同网络。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依托该联合体,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长沙龙为契机,进一步拓展行内影响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不负使命。
来源:央视网

11月13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院士之子、原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朱明远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第98期励行讲堂。在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与“两弹结合”试验成功59周年之际,朱教授以“壮志凌云济沧海,功高无语酒千杯——我的父亲朱光亚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主题深情解读朱光亚院士生前的点滴往事与杰出贡献。



朱明远教授以“长江之子”作为开篇,讲述了父亲朱光亚的成长与求学之路。从湖北宜昌到战时重庆,从南开中学到西南联大,朱光亚先生在艰难时局中始终勤奋刻苦,展现出极高的学术天赋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朱明远教授提到,父亲在西南联大时的作业工整清晰、逻辑严谨,被教授作为范本推荐给同学们;考试答卷更是思路清晰、无懈可击,以至于“想扣一分都难”。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严谨学风,为他日后担当国家重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讲座中,朱明远教授特别提到了父亲牵头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海外学子归国建设的往事,深刻诠释了朱光亚先生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选择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


“一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朱明远教授用这句朴素的话概括了父亲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通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他生动还原了朱光亚先生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技术总负责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从理论计算的“九次运算”到试验基地的艰苦奋斗,从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成功,到“带弹着陆”危机时刻的果断决策,朱明远教授的讲述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了这位功勋科学家“功高无语”的沉稳品格与作为“科研带头人”的卓越领导力。他将个人理想完全融入国家命运,用一生践行了“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壮丽诗篇。


讲座末尾,工作人员为朱明远教授献上定制漫画与花束。出席讲座的嘉宾及全体工作人员与朱明远教授一同合影留念。


当天下午,朱明远教授先后参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李政道图书馆与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